保险业投资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4:36:58

保险业投资现状篇1

【关键词】金融系统;风险传导;公允价值计量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已经席卷全球,这场危机使如何在金融系统之间传导并扩大为灾难性的系统性风险成为了研究的主要问题。金融危机的传导是一种金融产品的损失传导至其他金融产品上,从而造成了一国金融体系的混乱,它不但由一国传导至另一国造成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连锁反应,而且通过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传导,造成世界各国更大领域内的损失和破坏。

一、模型设定基础

研究的数理模型是建立在金融危机中系统风险传导的基础之上,全球金融风暴起源于美国次贷危机,研究将关注于银行系统和保险行业之间的风险传递过程,建立两期模型,时期为t=0、1、2。在t时点系统中投资者和消费者作出决策。模型假设银行和保险这两个金融行业在业务上没有竞争关系,而市场上存在两种投资类型: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短期投资作为一种储藏手段,在t期投资一个单位,在t+1期收回一个单位。而长期投资在t=0时期投入,t=2时期收益为R(R>1),初始假设t=1时期没有长期投资的交易市场和交易价格。除此以外,银行对企业贷款进行风险投资,在t=0贷给企业1个单位资金,将有可能在t=2以?茁的概率获得B个单位,1-?茁的概率不能收回贷款,收益为零,模型将不考虑银行贷款的交易市场。同时银行在t=0时期吸收储户存款1个单位,在t=1、2时不吸收存款,储户中有λ的概率为短期储户在t=1时取现,有1-λ的概率为长期储户在t=2期取现,储户的效用函数为U(c)具有一般效用函数性质。银行以满足储户最大化效用为目标,否则将在竞争中被淘汰。

保险行业对所有企业出售保险,企业在t=0时期拥有1个单位初始禀赋,用于投资实业可以在t=2时收益a个单位,而企业有?琢的概率在t=1时期遭受到?琢H比例的损失,修理成本为?浊(?浊<a),有1-?琢的概率在t=1时期遭受到?琢L比例的损失,企业在t=1时受到损失的风险是随机的,因此企业在t=0时花费?准向保险公司购买保险,以使企业财产在t=1时受到保障。企业同储户一样具有普通的效用函数V(c)。而保险公司努力使企业效用函数最大化,否则将被市场淘汰。此外金融系统中有风险中性的投资者为银行和保险行业提供资金,投资者的初始禀赋为w0。在t=0、1、2期,投资者投入e0,消费e1、e2;投资者的效用函数为U(e0,e1,e2)=?籽w0-?籽e0+e1+e2,其中p是投资者资金的机会成本,并且?籽>R,因此,投资者在0期仅仅投资于长短期投资将不可行,其必须将一部分投入实体,比如在银行系统中放贷。

二、单系统均衡模型

单系统模型将分别研究银行系统和保险系统的独自运行方式,并作为下文系统间风险传导的基础分析,单系统分析中没有考虑长期投资和银行贷款市场和资产价格的存在,如果银行或保险公司在t=1时破产,长期投资和贷款价值将为零。

(一)银行系统模型分析

模型设定在0期银行有储户存入的一个单位的存款和投资者投入的e0资金,银行将会把1+e0个初始资产分配于短期、长期投资和贷款中,其中短期投资x个单位、长期投资y个单位、贷款z个单位。对于风险中性的投资者,对于t=1、2期消费无偏,所以仅在t=2期对其进行回报,即e1=0。银行的目标函数为:

maxeU=λU(c1)+(1-λ)[?茁U(c2H)+(1-?茁)U(c2L)]…(1)

其中:c1=x/λ…(2),c2H=(yR+zb-e2)/(1-λ)…(3),c2L=yR/(1-λ)…(4),x+y+z=1+e0…(5),e0p=?茁e2…(6),c1?荞c2L…(7)

银行的最大化目标函数解释为,银行中一个单位的储户,有λ成为了短期储户,1-λ成为了长期储户,银行用x单位的短期投资提供给短期储户在t=1期取现,因此短期储户的效用函数中c1=x/λ,而对于长期储户而言有?茁概率企业归还贷款,长期储户的收益为长期投资收益yR加企业贷款收益zb减去投资者回报e2,即(3)式。同理,当1-?茁概率企业不能归还贷款时长期储户收益为yR。(5)式为银行初始资产分配约束,(6)式为投资者参与约束,即投资者的初始投资机会成本e0?籽不能小于可能回报收益e2?茁。(7)式为储户激励约束,即长期储户的收益应该大于等于短期储户收益,否则储户将没有长期存款的动机。

结合(2)-(6)式银行的最优目标函数可以表示为:

(二)保险系统模型分析

保险公司收取保费以保障企业在t=1时期的资产损失,其保险成本为?浊。保险公司要最大化企业效用函数。保险合同考虑部分保险和全部保险两种形式。部分保险只保障企业?琢H状态时可以持续经营,而在?琢L状态保险公司破产。全部保险则保证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持续经营。何种保险是较优的取决于提供全额保险的收入和破产成本,在部分保险的情况下保险公司的破产会产生系统性风险。

保险公司在部分保险模式下,在t=0时收取?准p保费并投资于短期投资,补偿t=1时企业资产损失?琢H?浊,?准p=?琢H?浊。部分保险模式下企业的期望效用为:

eVp=?琢V(C2H)+(1-?琢)V(C2L)

其中:C2H=a+(1-?准p)R…(11),C2L=?准p+(1-?准p)R…(12)

企业在H状态的概率为?琢,保险公司在t=1时期可以补偿企业的损失?琢H?浊,所以在t=2时期企业的收益为a,加上保险公司补偿损失后留存资产的长期投资收益(1-?准p)R得到(11)式,企业在L状态的概率为1-?琢,保险公司不能在t=1时补偿企业的损失导致破产,企业因此收到的赔偿为?准p,加上补偿损失后留存资产的长期投资收益(1-?准p)R得到(12)式。为了避免在L状态保险公司破产的可能,也可以采用全保险模式。保险公司在H、L状态下全部补偿企业损失,因此保险公司收取的保费应当为?准f=?琢L?浊≤1,企业期望效用为:

在全保险的情况下企业在H、L两种状态都获得a收益,并且获得(1-?准f)R长期资产收益,在H状态保险公司为了最大化企业效用将返还多收取的保费,因此得到第(13)、(14)式。保险公司最大化企业效用,如果部分保险优于全部保险,则:eVp≥eVf,把(11)-(14)带入得到:

?琢V〔a+(1-?琢H?浊)R〕+(1-?琢)V〔?琢H?浊+(1-?琢H?浊)R〕≥?琢V〔a+(1-?琢H?浊)R-(?琢L-?琢H)?浊(R-1)+(1-?琢)V(?琢H?浊+(1-?琢H?浊)R+a-?琢H?浊-(?琢L-?琢H)?浊R〕…(15)

从不等式可以看出,当?琢、R、?琢L-?琢H越大,a越小时不等式越可能成立,此时部分保险将优于全部保险。投资者不会主动在保险系统中投入资金,因为机会成本?籽≥R,投资者不会获得任何高于?籽的回报,而且保费收入在长、短期投资上的分配可以偿付企业在t=1时期的损失部分保险时保险公司可能破产,因此投资者没有动机投入资金。

三、系统间风险转移模型

从单系统模型分析中可以得出保险系统中可能存在破产的系统风险,但是各系统独立运行,没有长期资产市场和交换价格时风险仅在保险系统内部。接下来研究保险公司在系统交互中会持有部分长期投资资产,并且在t=1时期有长期投资资产的交换市场和价格,此时系统风险将会传导入银行系统中。银行、保险两个行业在t=1时期的发生概率?茁、?琢交互系统中共有四种状态,HH、HL、LH、LL分别代表银行和保险的储户和损失状态。

当银行在H状态能够收回贷款,而保险公司在L状态收取较高保费时,银行系统向保险系统注入ZHL资金,当银行在L状态,保险在H状态是保险向银行注入ZLH资金,这样可以使系统风险得到分散,系统间的风险转移改变了独立系统中的目标函数。在HL状态银行贷款的收益转移了ZHL资金到保险系统中,所以在HL和LH状态长期储户的收益分别为:

对于保险公司来说,要在LH状态转移ZLH资金给银行系统情况要更加复杂,保险公司在部分保险的情况下,收取的保费都用于t=1时期的资产损失赔偿,没有剩余的资产转移给银行系统,要实现ZLH的转移,其资金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由投资者投入s,保险公司用s资产投入短期投资以便在LH状态转移给银行系统(其中s=ZLH),此时投保企业的期望效用为:

二是在交互式系统中保险公司在初期得到保费?准p和初始投资s投资于短期投资市场,将其他剩余1-?准p-s投资于长期投资市场收益为R,在HL状态收到银行转移的ZHL资金,在LH状态转移ZLH资金给银行,因此得到交互式系统中新的企业效用函数(18)式。如果保险公司通过收取超额保费?投资于长期资产,并用?R支付LH状态下的转移资金ZLH=?R,得到企业新的效用函数:

此时如果?琢的概率足够大,?茁的概率足够小,保险公司选择持有长期资产支付转移资金就是较优的选择,因此在一定条件下保险公司为了在LH状态支付银行系统ZLH的转移资金,会持有长期资产。考虑前面分析中保险公司部分保险模式使得系统性风险的存在,同时保险公司又持有长期资产,这就形成了金融危机在银行和保险行业之间传导的两个前提条件。

四、会计计量模式与风险传导

前述分析了保险行业的部分保险模式和长期资产的交易可能将系统风险传导至银行业。风险传导过程在不同会计计量模式下,对于银行系统的影响将不同。保险公司破产时向市场出售长期资产,市场上必须有充足的流动性来吸收长期资产的大量供应,而这种流动性将由风险中性的投资者提供。他们持有大量的短期资产随时变现以便在长期资产价格下跌时有利可图,而且购入长期资产的回报必须补足投资者投资的机会成本,投资者才有可能保持这种流动性。而长期资产的市场价格一方面受到市场供应的影响;另一方面会计计量模式也将影响长期资产的市场供应。

(一)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的风险传导

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资产以历史成本衡量,即使长期资产的价格低于成本价仍以成本价计算。对于银行系统而言,在t=1时期的资产总值为短期投资x、长期投资y和贷款z,因为模型设定中每单位成本都为1,因此总资产为x+y+z。银行在t=1时期的负债为短期储户和长期储户的取款要求c1,只要x+y+z≥c1,银行才没有偿付危机可以持续经营到期末。如果银行的偿付条件满足,t=1时期长期资产的价格由保险公司将会出售多少长期资产决定,在HH和LH状态保险公司不会破产,长期资产价格为pHH=pLH=R,此时长期资产的均衡价格必然和其收益相等,否则市场交易会使其达到此均衡。相反保险公司在HL和LL状态下破产会出售?单位的长期资产,其价格为pLH=pLL=pL,而pL价格必须足够低才能满足市场流动性提供者投资的收益要求,投资者提供流动性的机会成本为p,为达到市场均衡:?籽=?琢×1+(1-?琢)×R/pL,即投资者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的期望收益要等于资金的机会成本。求得pL=(1-?琢)R/(?籽-?琢)<1,当?琢1时,pL0。这说明保险公司破产的概率越小,长期资产的价格越趋向于零,因为此时市场无长期资产出售。同样如果?籽=1,则pL=R市场上的长期资产价格将不会存在波动。如果pL价格给定,当LH状态时保险公司要持有?个单位的长期资产以满足转移支付的要求,即ZLH=?pL。而在HL状态时银行要持有足够的流动性资产?酌满足转移支付ZHL的要求,ZLH=ZHL,所以?酌=?pL,pL=?酌/?。由此可见,当保险公司破产时越多?单位长期资产出售其均衡价格越低,由投资者提供的市场流动性资产?酌越充足均衡价格将越高。

总体来说,历史成本计量方法隔绝了保险系统破产风险所导致的长期资产价格下跌向银行系统的传染,使银行系统可以不受影响持续经营而不致于出现银行破产清偿风险。即使长期资产的市场价格pL非常低,以历史成本计量的银行资产仍能偿付其到期债务。

(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的风险传导

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长期资产的市场价格变动并未影响银行资产的账面价值,在保险公司破产时系统风险传导被阻断。但是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银行长期资产的账面价值由市场价格所决定,保险公司破产大量出售长期资产造成的市价下跌对于银行资产将会起到负面作用,银行此时要满足资产总值大于负债的条件为x+yp+z≥c1,其中p为长期资产的市场价格,如果银行资产总值不能满足此条件将会破产,保险系统风险因此传导入银行体系。保险公司在HL和LL状态下有破产的可能,如果在HL状态下保险公司的破产使长期资产市场价格p下跌,而银行因此满足不了负债清偿要求也破产,那么市场上被出售的长期资产将会更多,价格下跌进一步加剧。而在HL状态时如果银行也破产,就不可能发生银行向保险系统的转移支付ZHL。因此研究认为只有在LL状态、银行系统不进行转移支付时,才有破产的可能,此时长期资产价格p=pLL,如果p低到使x+yp+z≥c1,不能满足的时候,银行将宣布破产。

综合以上分析,在HH、LH状态时银行和保险行业都不会有破产发生,此时无风险在系统内部传导。而在HL状态时保险公司破产但银行不会破产,并且银行向保险行业进行补偿性支付ZHL,此时投资者会向市场提供充足的流动性资金购买价格下跌的长期资产,最终使pLL=R,所以在t=1时期pHH=pLH=pHL=R,而在LL状态时保险和银行破产有大量长期资产在市场出售造成长期资产价格下跌,提供市场流动性的投资者需要pLL满足的条件为:

由此看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所决定的资产市场价格,是由市场供求和投资者提供的市场流动性决定的,背离了资产的基础价值和未来收益情况,不断下跌的市场价格造成了更多银行和保险公司破产,放大了系统风险并且加速了系统内风险的传导。

五、结语

本文研究了美国次贷危机所导致的全球金融风暴的风险传导过程,保险系统内部自发产生的风险通过资产交换蔓延至银行业甚至整个金融行业,而以公允价值计量为代表的会计计量模式推动了这种风险的扩散,在资产市场价格下跌时迫使银行账面资产价值不能清偿负债,导致银行破产而出售更多资产,形成了资产价格的顺周期效应。研究认为在市场流动性不足、系统性风险较大时不宜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方式,而使用历史成本计量可以有效地阻断这种系统风险在金融行业间的传导。

【参考文献】

[1]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及其应对策略[J].会计研究,2009(11):23-29.

[2]刘斌,徐先知.股权投资与公允价值计量:价值相关性的实证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09(1):70-76.

[3]谭洪涛,蔡春.新准则实施会计质量实证研究――来自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会计评论,2009(6):127-155.

[4]王建成,胡振国.公允价值会计与利益相关者行为[J].管理世界,2006(4):152-153.

[5]汪建熙,王鲁兵.公允价值会计的多角度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9(5):12-22.

[6]Barth,marye;Landsman,wayneR;wahlen,Jamesm.1995.Fairvalueaccounting:effectsonbanks'earningvolatility,regulatorycapital,andvalueofcontractualcashflows[J].JournalofBanking&Finance(3/4):577-605.

保险业投资现状篇2

关键词:保险资金运用对策

随着我国保险业规模的扩大和传统业务竞争的加剧,保险资金运用成为保险公司赚取利润和提高竞争力的关键。由于我国承保利润较低,要想切实提高保险公司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加强保险资金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前保险资金运用现状

简而言之,保险资金的运用是指保险公司在开展经济补偿的过程中,把当前闲置的保险基金用于投资或者融资,从而获得资金的增值。当前保险资金运用的现状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保险资金的运用规模

尽管我国保险业起步较晚,但是在近年来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保险公司的总资产成为保险资金的重要保障,同时保险总资产的扩大为保险资金的运用提供了有力支持。据有关资料表明,在2001年我国保险总资产达4591亿元,运用额达到3702亿元;但是发展到2012年底,我国保险业总资产达73500亿元,运用额达到了45100亿元。

(二)保险资金运用结构

当前,保险资金运用渠道不断扩展,同时保监会也采取了相关措施,逐渐放宽保险投资准入条件。根据最新规定,符合目前保险资金运用渠道有:银行存款、权益市场投资、固定收益市场投资、另类市场投资等。随着金融市场的开放和成熟,用于存款、债券的投资比例逐年下降,而用于股票、基金的投资比例日益增加,资产结构不断得到优化。

(三)保险资金运用收益率

由于保险资金运用收益率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波动较大。据资料统计表明,在2001年至2012年期间,收益率最高的达到12.17%,最低达到4.63%。而2011年保险资金运用收益率仅达到3.6%,与一年定期存款利率相差无几。

三、保险资金运用存在的问题

(一)保险资金运用结构不合理

尽管在2012年底,我国保险业总资产达73500亿元,运用额达到了45100亿元,但是资金主要用于银行存款和债券投资。从安全性和流动性方面来发分析,这种资金运用结构都能够满足要求,但是不能够获得较高的收益。与世界上保险业发达国家(资金多投向于股票、公司债券、政府债券等)相比,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结构很不合理。

(二)保险资金运用风险不断加大

当前,我国保险资金运用存在的风险表现为:一、资金运用规模较大,投资水平不高,资金在管理和运用方面存在一定再投资风险隐患;二、用于固定收益类产品的投资比例较高,应对市场利率波动能力较差,从而存在较大的利率风险;三、未形成长期稳定的投资渠道。如今,保险资金多投向于短期投资,存在加大的流动性风险。

(三)保险资金运用收益率较低

据国际专家表明,保险公司要想得到稳健运营,收益率必须达到7%以上。近年来,我国不断拓宽保险资金投资领域,但是受投资政策、投资技术、人才素质等因素影响,保险资金并未达到有效投资,保险资金的收益率较低。自2001年到2012年,我国保险资金运用平均收益率仅为4.6%。

二、完善保险资金运用的对策

(一)健全保险法律,拓宽投资渠道

要想提高保险资金运用效率,逐步拓宽保险资金运用的投资渠道是很重要的,这样才能够从让保险资金直接入市。虽然当前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完善,但是保险业也应该与资本市场同步发展、逐步得到规范。

(二)建立起高效运行机制,提高资金运用效率

首先,对资金进行专业化运作,实施专业化管理;其次,逐步建立起灵活的投资决策机制,以便在善变的市场信息中提高决策水平;再次,加强资产负债匹配管理,制定出适当的资产配置和投资组合方案。

(三)建立起风险管控体系,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由于当前保险资金运用过程中存在流动性风险、再投资风险等,如何管理风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保险公司要逐步建立起科学的风险管控体系

要结合寿险和非寿险的期限制定出相应的投资策略,这主要是因为不同的保险资金要制定出不同的投资方式可以有效降低风险。而且在构建风险管控体系的同时,要综合考虑资产负债匹配。

2、提高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

监管部门要对资金运用进行分类监管,根据资金运用的实际情况,了解存在的风险,同时要把风险投资资金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切实提高风险管控能力。与此同时,立法部门健全法律法规也是很有必要的,制定出具体的参考标准,以便随时才查阅自身风险状况。

3、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系统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要充分借助现代信息系统,建立起资金运用数据库,并将其纳入到中央数据系统中,这样就便于及时了解资金的运用状况。此外,逐步建立起保险资金运用风险预警体制也是很有必要的,以便对存在的风险及时化解。

(四)提高投资人员的专业素质

近年来,保险公司不断发展壮大,逐步成为我国资本市场中重要的机构投资者。要想其实改善保险资金运用现状,培养出一批高素质投资人才是很重要的。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一、严格保险资金运用从业人员准入资格,完善资格认证及审查制度;二、重视对员工技能的培训;三、保证投资人才具备多项技能,熟悉国内外相关法律、金融市场、投资周期等资讯。

参考文献:

[1]汪晓华.我国保险资金运用问题及风险控制[J].管理观察.2009年4月

[2]光洁琳.我国保险资金运用问题研究[J].知识经济.2008年8月

保险业投资现状篇3

【关键词】投资连结保险;发展现状;存在问题

一、引言

投Y连结险在中国发展过程之所以起伏曲折,主要是中国部分保险公司营销人员的误导行为,保险公司的管理不善、人才缺乏,资本市场不成熟等问题所引起的。因此,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及地区的经验,同时结合中国实际,使投资连结险在波动的市场中发展更趋稳定和增强保险经营的可持续性,对中国现阶段寿险公司防范投资连结险的经营风险及使其稳定健康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投资连结保险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投资连结保险经历的三个阶段

1.初露锋芒(1999-2002年)

自1999年首款投资连结型产品推出以后,借助资本市场的上涨,其全新的投资理念,受到市场的追捧,并迅速得到市场认可。截至2000年年底,国内9家公司推出了18种投资理财产品,销售区域也由最初试点的上海陆续推广到全国60多个城市。2001年,股市达到阶段性高点,投连险也达到销售高峰。根据中国保监会的统计,2001年投连险保费收入高达106.62亿元,同比增长542.26%。

2.遭受重创(2002-2005年)

2001年下半年,我国股票市场遭遇熊市,殃及保险利益与资本市场直接挂钩的投连险。保单持有人发现,保险公司最初承诺的投资收益没有兑现,保单价值严重缩水,投诉、退保等纠纷开始出现,2002-2005年,投连险业务市场份额逐年下滑,我国投连险业务出现危机。

3.逐步成熟(2006-至今)

走过了最初的火爆兴趣,经历了漫长的停滞萎缩,2006年以后,我国投连险市场逐步走上了稳定的发展。2009年1月14日,保监会《关于保险业实施〈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有关事项的通知》,投连险收入不再计入保费收入,这对于前期投连险产品占比较大的保险公司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负面冲击,但是通知的出台也助推了投连险业务在保险公司中独立性的增强,投连险的理财功能得到了强化。

(二)我国投连险产品的数据情况

2014年,人身保险市场发展势头强劲,人身保险公司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2687.3亿元,同比增长18.2%,增速较2013年提高10.3个百分点。截至2014年末,人身保险公司新单保费收入6568.6亿元,同比增长31.5%,占人身保险公司总保费的51.8%。

三、我国投连险存在的问题

(一)消费者认识及现实需求水平的制约

任何产品只有在其基本功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下,其他派生功能才能逐渐开发出来。由于我国保险市场发展在整体上相对落后,特别是寿险业发育的时间不长,因此,寿险产品本身所具有的保障能力还没有为广大消费者所认可。同时消费者购买投资连结保险是要具备一定的风险承受能力的。

(二)受法律和监管方面的制约

我国保险监管晚于保险业的形成,并且目前的保险监管仍侧重于条款费率的市场规范一方面,监管方式滞后和机构人员限制导致整个监管处于被动状态。投资连结保险要求监管工作应该具备科学性、前瞻性、系统性,重心位于保险业的稳定、偿还能力确保、资产负债质量以及保险资金运作的风险监管方面。

(三)投资收益水平受制于狭窄的投资渠道

消费者在选择金融产品时,自然会比较不同金融产品的投资收益、投资风险和功能,寿险公司提供的金融产品必须与其他金融产品有竞争优势才能得到市场的认可。投资连结保险的出现,实际上是寿险公司与其他金融机构围绕投资收益率方面的竞争。没有投资渠道的多元化,投资连结保险是没有长久生命力的。投资渠道狭窄势必使投资连结保险产品的投资收益很难达到客户的期望。

(四)资本市场发育程度不够

投资连结保险产品对资本市场的依赖性很强,必须有比较成熟的资本市场和良好的投资渠道做后盾,否则很难保证客户的收益。如果将投资连结保险作为主要业务,将投保人的资金投入到不是特别规范的金融市场,一旦资金运作失误,由于没有保底利率,将可能引发投保人大规模的退保,而投资者没有信心,将没有足够的买盘来接受投资连结保险的大量资金,这将加剧投保人资产的贬值,投资连结保险对金融市场有“协同效应”和“拥挤效应”,加剧了金融市场的动荡。

四、我国投资连结保险的对策

(一)投连险保单设计逐步与国际接轨

伴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逐步增长与理财意识的增强兼具投资与保障功能的投连险不会在我国衰落,而会以全新的形式开始新的征程。我国的投连险产品还需要在保单设计上学习欧美国家的经验,在投资部分给投保人更多的选择权,而在保障部分设计的更加合理。

(二)下调管理费用

下调保险产品的管理费用和退保时发生的退保费用可以提高投保人的投资收益,保险公司甚至可以做出若干年后返还一定管理费用到投保人的投资账户的承诺。同时管理费用的收取比例和最终去向也应该向消费者说明清楚,这样可以提高消费者对保险公司的信任度,吸引更多的消费者通过购买保险产品实现对人生的保障要求和理财计划。

(三)健全监管体系

改善寿险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目前我国还没有实现证券市场对保险行业的监管,我国保险业应该实行保险监管部门对投资连结保险的保险账户进行监管,证券监管部门对投连险的投资账户进行监管的协作监管。

参考文献:

[1]毛毓宁.我国投资连结保险产品的现状与发展对策.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8

[2]何莉.我国投资连结保险发展现状之探讨.武汉大学商学院

[3]韩艳春.投资连结保险综述[J].保险研究,2002,(5)

保险业投资现状篇4

关键词寿险公司 投资风险风险管理资产负债管理

1保险公司保险投资现状分析

(1)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全国保险公司资产总额自2004年6月突破1万亿元大关以来,截至2005年底,又上新台阶,达到1.5万亿元。2001~2005年,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余额分别为3702.79、5799.25、8378.54、11249.79和14315.8亿元。

(2)投资渠道不断拓宽。近年来,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间称“中国保监会”)加大了拓宽保险投资渠道的力度,在允许保险资金投资银行存款、国债、金融债的基础上,经国务院批准,先后允许保险资金投资企业债券、证券投资基金、直接投资股票市场、保险外汇资金境外运用等。2006年3月保险资金又获准间接投资于基础设施。这些举措为保险资金构建合理的投资结构、优化资产配置、分散投资风险,提高保险业的资金运用效率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3)保险投资结构出现了战略性转变。截至2005年底,保险资金运用余额14315.8亿元。其中,保险公司持有国债3588.3亿元、金融债1785.1亿元、企业债107.6亿元,分别占其发行余额的12.6%、13.4%和67%。保险公司持有银行次级债804.9亿元,占发行余额的44.6%。2005年中国保险资产结构实现了战略转变,债券投资占整个保险资产投资的比例首次超过银行存款的比例,达到52.3%,与2005年初相比,债券投资比例提高了16.7个百分点;保险机构已成为债券市场的第二大机构投资者(见表1)。

(4)投资收益水平较低。保险资金投资运用效果却不容乐观,资金运用收益呈逐年下滑趋势。有关资料显示,2001~2005年,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综合收益率分别为4.3%、3.14%、2.68%、2.9%、3.6%,收益率水平已经低于或接近《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规定》中提出的3%的资金年收益率底线。

2寿险公司投资风险分析

(1)利率风险。利率是国家调整宏观经济的杠杆,国家为了达到宏观调控的目的,频繁地使用利率杠杆来调节资金供求。因而,利率是保险公司不可控制的外部变量。保险公司所面临的利率风险指的是利率变动对资产、负债价值造成负面影响的风险。从上述我国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来看,投资组合中的几乎所有品种都属于直接的利率敏感产品,隐含着很大的利率风险。如在银行存款方面,在过去银行利率水平较高时,保险资金运用渠道过窄,还不足以对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构成较大威胁,但随着央行连续8次降息,一方面使寿险公司利差倒挂的问题凸现了出来,另一方面,保险公司近一半的资金存入银行,在实际利益几乎为零的情况下,资金投资收益率为负;又如2004年以来的加息预期以及加息的实现使得债券价格大幅下跌,投资组合中的债券部分遭受巨大损失。因此,加强利率风险管理对提高我国保险资金的运用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投资者由于某种原因急于抛售手中持有的某项资产,采取价格折扣等方式造成投资收益的损失。流动性强的资产,一般具有完善的二级市场,可以随时出售;流动性差的资产由于没有完善的二级市场,不太容易交易转让,要降低价格进行交易,从而造成资本损失。

综观中国保险业改革和发展历程,寿险业一直呈现快速增长势头。1990~2002年间年均增长率高达36%,2002年达到最高峰,增长率达59.74%。但是,自2003年开始,寿险业增长的速度有放慢的趋势,尤其是2004年,全国人身保险的保费的增长速度下降到最低点7.2%。有学者提出,如果寿险业增长趋缓只是短期现象,那么随着通胀压力的缓解和产品结构调整的完成,继续保险业的快速成长,问题也许并不严重;但如果在较长时间内增长一直趋缓,问题将会严重得多。因为寿险业趸缴短期分红型占比过高的业务结构合理,将极有可能导致其未来业务的成长难以持续发展。以2002年和2003年为例,这两年银行保险中,5年期的分红型趸缴短期业务占很高比重。2008年前后,这些业务将出现给付的高峰,如果新业务的成长不能维持一定的速度,将有可能出现现金流不足的流动性风险。而在通货膨胀压力下,水平低下的投资收益率将进一步降低产品的吸引力。随着客户以退保和保单抵押等形式的流失,现金流的流出将明显大于流入,这将进一步加大流动性风险。

(3)汇率风险。汇率风险指在国际投资中,由于汇率变动引起的投资收益的变化。外汇汇率由于受各国政府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汇率政策以及外汇供求的影响而频繁波动,因此,当投资于以外币所表示的资产时,要承担汇率风险。例如,从我国的情况来看,目前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一旦人民币升值,以外币持有的资产将会面临大幅缩水的风险。

(4)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由于保险公司的贷款对象或者是其购买的债券的发行者的经营状况恶化或故意违约,使公司无法按期收回本金和利息的风险。信用风险在最严重的情况下,将会导致保险公司的未来偿付能力受到极大的影响,甚至会导致保险公司的破产。对于国内寿险公司来说,因为当前我国的保险资金运用的渠道较为单一,并不包括发放贷款;从投资债券来看,主要是信用等级较高的国债和金融债券,而企业债券所占比重较低,并且对投资企业债有严格的等级限制,所以信用风险并不如利率风险所带来的影响显得迫切。但在部分寿险公司中,存在着向内部员工发放住房贷款等实际操作;并且今后对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的放宽,当寿险公司可以进行房屋抵押贷款、保单质押贷款等投资时,信用风险也将逐步增加。

(5)资产与负债不匹配风险。资产和负债不匹配风险是指寿险公司在某一时点上资产现金流与负债现金流不匹配,从而导致寿险公司收益损失。由于寿险公司的资金主要来源(负债)具有长期性,对于许多寿险公司来说,多数保单的保障期限甚至长达20~30年,而对于寿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渠道(资产)来讲,有长期投资,也有短期投资。具体讲,在资产层面上,不同的项目具有不同的到期时间、不同的现金流量分布以及不同的风险偏好,在面临市场利率变化、股价波动、通货膨胀等影响时,寿险公司存在很大风险。在负债层面上,即使对于同一家保险公司来讲,不同的险种,由于期限不同,产品的现金流也影响着寿险公司资产负债的匹配。

(6)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供求不平衡引起市场价格变化而造成投资收益的不确定。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保险资金运用所面对的市场风险是显而易见的。仅以证券投资基金为例,有资料显示,大约5%左右的保险资金投向了证券投资基金,但从账面上,近几年我国股票市场出现较长期低迷状况,股票指数不断下降,从2001~2005年5月,指数跌去了三成以上,造成保险公司投资基金浮亏20%~30%,截至2005年底,保险公司在封闭式基金上的投资仍旧亏损。

(7)操作风险。操作风险又称运用风险,指由于寿险公司内部控制不健全或失效、操作失误等原因导致的风险。操作风险的主要表现有:一是政策执行不当,这往往是由于有关信息没有及时传达给操作人员,可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出现偏差,或者是操作人员没有正确领会上司的意图等原因而造成损失;二是操作不当甚至违规操作,操作人员业务技能不高或偶然失误可能造成损失;三是交易系统可清算系统发生故障。

3寿险公司投资风险管理

3.1政府对保险投资风险的监管

保险监管部门出于保证保险公司具有足够的偿付能力,以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的目的,应对保险资金的投资运用进行严格的监管,以规避投资风险。监管部门的举措一般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对保险投资范围的限制,主要是限定保险资金的投资范围,禁止保险资金投资于高风险的资产和项目;二是对保险投资比例的限制,即对保险资金投资的各类资产结构及其比例进行限制;三是对投资资产与负债的配比关系的限制,即对投资资产与对投保人负债之间期限结构的配比关系的要求;四是对金融衍生工具的使用限制,在条件成熟时可以允许寿险公司参与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但必须以保值为前提,禁止进行套利等投机交易。

3.2保险公司对投资风险的管理

(1)资产负债管理。利率风险是保险资金投资运作中的最大风险,市场利率的变化,将对资产、负债的现金价值有不同的冲击,打破资产、负债间原已实现匹配的均衡状态,或使未来的资产、负债特征变得不对称,而给未来寿险公司的正常经营带来风险。寿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在充分考虑资产和负债特征(期间、成本和流动性)的基础上,制定投资策略,使不同的资产和负债在数额、期限、性质、成本收益双边对称、匹配,以控制风险,谋求收益最大化。持续期管理是进行资产负债匹配的有效方法。

(2)总风险限额限制。总风险限额反映保险公司可承受的最大资产损失的大小,一般由保险公司可承担投资风险资本乘以百分比确定,百分比的大小由保险公司决策层根据公司实力及经营管理状况确定。可根据一定评估周期,运用在险价值法对投资组合的在险价值进行计算、监控,并将之与公司规定的最高风险限额进行比较,对投资组合中高风险资产给予调整,减少高风险资产投资比例,加大低风险资产的投入,直到符合公司政策要求为止。

(3)投资管理组织架构设置。科学、高效的投资管理组织架构设置可以过滤掉大部分的操作风险,道德风险。组织架构的设置原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投资管理“三权分立”。保险资金的投资运作部门与资产所有人、资产托管部门分设,投资部门的运作受资产所有人、托管部门的监控;投资前台与后台分开,后台对前台操作情况进行实时评估、监控,同时,投资部门接受稽核部门的监控;战略性资产管理、战术性资产管理、证券选择相互监督、制约;核算部门独立于投资运作部门之外,负责资产及汇报的记录和复核。

(4)交易流程控制。交易流程的有效控制,同样是防范、化解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的有效手段。在交易流程控制中应严格遵循严格的授权、交易指令及时复核、交易结果及时反馈和交易操作及时存档记录的原则。

(5)保险产品开发策略。保险资金投资运作中的风险管理,不仅与投资运作过程本身有关,而且与保险产品最初的设计策略紧密相连,恰当的产品开发策略,不仅可增强新产品的销售竞争力,而且可以化解许多潜在的投资风险。由于利率波动是保险企业经营管理中面临的最大风险,在不同市场利率环境下可采用不同策略,低利率时期主要开发固定预定利率产品,高利率时期以开发投资连结类、分红类产品为主,同时,保险公司产品在任何一个时期都应遵循多元化原则。

参考文献

1戴锦平.保险投资效益风险分析[J].保险研究,2004(8)

2刘喜华.保险资金运用与寿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J].金融与保险,2004(6)

保险业投资现状篇5

1.1盲目扩大投资

盈利是企业追求的目标和发展的保证。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存在很严重的盲目扩大投资行为。很多企业为追求高额利润,在缺乏理性分析的状况下,向陌生产业领域尝试投资,以期达到扩张经营范围、寻求高额回报的目的。一些企业在投资中,严重忽略实际情况,盲目进行跨地域、行业的投资行为,从而大大增加了投资风险发生的几率。

1.2风险意识淡薄

企业管理层在投资方面缺乏足够的风险意识。面对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态势,很多企业依旧没有及时树立完备的风险理念,在投资中缺乏足够的风险管控和预警意识[1]。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秩序混乱、漏洞百出的情况,导致财务管理工作无法提供详实紧缺的数据,在对企业管理决策的工作上存在缺陷和滞后问题。淡薄的风险意识会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而在企业投资过程中存在各种风险隐患。面对投资风险,缺乏足够风险管理和预警机制的企业无法做到切实的应变调整,从而致使投资亏损和失败,不但会削弱企业受益,甚至会对整个企业的发展带来灾难性的打击。

1.3管理水平滞后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很多企业为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均尝试开展多元化经营模式,从而降低投资风险,保证企业的平稳运营发展。但是在实际情况中,一些企业管理层在投资管理中缺乏足够的科学指导理念,使得投资过程存在盲目性并且效率不高。企业投资进程中,要运用科学管理理念对投资项目进行管理,对项目的资金、质量、进度、安全进行严格的管理控制工作,切实做好每一个环节的把关工作[2]。企业缺乏完备的科学管理理念会直接导致管理水平的滞后,致使投资进程出现混乱,项目无法正常运转,使利润收益远低于投资预期,在财务管理方面造成严重的风险负担,甚至导致企业亏损,出现严峻的财务危机。

2提升企业投资风险管控能力的措施

2.1增强投资宏观分析水平

企业在开展投资工作前,需要制定详细的投资发展战略与规划,强化战略导向作用。其中包括:对投资环境和规模进行切实的宏观分析工作,了解候选投资行业和项目的市场环境,避免项目中存在极端垄断现象,选择竞争程度适中的行业进行投资工作。同时,企业要正确对自身实力进行评估,量力而行,保证投资方向的准确可靠。企业管理者需要充分掌握市场所占份额、市场需求等信息,保证投资的稳妥精准,有效规避投资风险的出现。投资规模方面,需要保证对投资规模进行明确的掌控工作[3]。针对企业中普遍存在的规模效益缺失情况,企业需要在保证财务可承担的风险范围内,合理扩大企业投资规模,从而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保证企业在不断增强竞争力的同时能够有效降低投资风险。国有企业中,对投资项目需要通过科学民主的决策流程进行投资项目的选择和决定工作。投资项目需要进行可行性分析研究,重大项目则需要聘请外部专家进行评审决策。决策进程中,需要对资金投入与利润回收的科学性进行分析,并切实对投资回收期进行掌控。国有企业管理者与分析论证人员需要站在客观角度分析企业技术、资金实力在投资项目中的可行性,保证对投资项目进行正确的取舍。董事会作为国有企业的决策核心,需要对决策流程进行切实的规范工作,董事会需要最终就投资分析结论、方向、具体方式等做出决议,并对整个过程进行记录工作,从而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客观性,防止个人意志和盲目投资对国有企业投资的消极影响。中小企业则需要对市场宏观环境进行及时了解,认真研究分析市场环境变化,掌握变动趋势和规律,运用各项具体措施进行调整工作,不断更新财务管理措施,提高中小企业投资风险的应变能力。同时,不断完善财务管理体系,通过增强财务工作人员业务素养、提升财务管理效率等方式,保证财务管理体系高效稳定运行。

2.2健全投资风险预警机制

投资风险预警工作需要通过企业内、外部信息资源作为基础,依据企业投资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设定一些容易引起企业投资波动的指标,从而保证对投资进程中的潜在风险进行切实的管控工作。具体的预警机制中,需要保证预警组织的完备,使其可以保证预警工作的效率和持久功用[4]。在风险信息方面,需要严格进行资料数据的统计收集工作,在有效分析的前提下,有效发现潜在的投资风险。风险信息系统需要保持开放和顺畅,从而为企业管理层提供实时精确的信息保证。风险分析层面上,需要保证分析的合理性,保证企业可以发现投资风险中的各项初期特性,并进行具体应对措施的制定,切实转移或规避投资风险,减少投资损失。国有企业投资工作具有一定的规范要求,通过合理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切实保证投资的最终目的,即经济效益提升的实现。在投资中,需要合理进行风险控制,避免投资中的重复和低效作用出现。对已经扭亏无望的企业需要及时停止投资的追加;对资产状况不明朗、资信状况不佳的企业需要拒绝投资。通过各种措施保证国有企业投资的可行性,切实保证国有企业整体经济利润的有效提升。中小企业需要了解投资风险发生和存在的普遍特征,并对风险出现和作用机制进行具体研究。中小企业同样需要重视投资风险预警体系的建立,切实防范潜在投资风险的逐步积累而导致的突然性释放,从而保证中小企业投资的安全性。风险预警体系中,中小企业需要重视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工作,对项目建议书、投资项目评估等工作进行合理设立和具体分析研究。

2.3提升投资风险管理水平

投资风险管控工作需要科学的管理措施保证管理水平的提升。具体投资管理工作中,需要在企业中进行风险管理的文化建设工作,保证企业中的每一位员工在企业投资过程中担负起风险识别工作,各部门的工作人员负责好每一处细节,保证风险管理文化的切实建立。企业需要在员工中宣传投资风险管控理念,同时定期进行风险控制管理方面的知识技能培训工作,提升整个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为企业投资风险管控工作提供坚实的保障[5]。国有企业需要运用科学的管理模式提升投资风险管控能力。在国有企业改革的新形势下,需要明确规范国有企业投资项目决策流程,针对改革出现的新精神对企业管理层工作人员进行具体的要求,保证管理人员在切实领会的基础上可以严格施行各项措施,从而保证国有企业投资风险管控的规范性和时效性。中小企业在投资风险管理方面,需要认识到风险与利润报酬的正比例关系,同时,实际投资中可以根据投资项目进行组合式的投资方式,保证在可能出现风险的情形下,通过分散投资,实现盈亏相抵或者依旧可以获取利润的情况。中小企业好可以运用兼并、联营等投资方式,切实规避风险,取得更高盈利。

3结束语

保险业投资现状篇6

企业(enterprise: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从而进行生产经营,为社会提品和服务的经济组织。在商品经济范畴,作为组织单元的多种模式之一,按照一定的组织规律,有机构成的经济实体,一般以赢利为目的,以企业实现投资人、客户、员工、社会大众的利益最大化为使命,通过提品或服务换取收入。它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因社会分工的发展而成长壮大。“企业”最新定义现在对企业的研究越来越模糊,闹不清楚什么是企业。)——进行资产经营是实现资产保值增值、可持续发展的产经营的手段主要是通过各种渠道进行投资活动。本文列举了需要。企业资几种比较可行的方式,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并根据分析提出了相关的建议。这些投资手段有:

股权投资,包括对金融企业的投资、产业投资和风险投资

证券投资,包括债券、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券

资产委托管理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7月份全国金融统计数据显示,全国企业存款已达40240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1.6%。而同时期我国gdp的增长为8.2%。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随着经济的增长,企业的现金资产不断上升,且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率。同时表明,大部分企业将现金资产都存入了银行,反映出投资渠道的单一。企业存款中,又有相当大部分(约60%以上)是属于企业集团的闲置资金,这部分资金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进入生产领域,而是在银行获取较低的收益,无论从资源配置还是企业资产保值增殖的角度,都是低效率和不利的。因此,对于企业集团来说,通过各种手段进行资产经营,是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企业集团进行资产经营的必要性

1、进行资产经营是企业集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企业集团在多年的经营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现金资产,这部分资产能否合理运用,实现保值增值,是关系到企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现金资产是企业的活血,是保障企业发展后劲的重要物质基础。如果仅以银行存款的形式存在,由于我国的利率尚未市场化,银行利率难于根据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的迅速变化作出及时调整,因此仍然面临着一定的风险。同时,银行存款的收益率较低,不能满足企业集团资产保值增值的需要,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资产结构多元化是企业抵御风险的客观要求。

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时期,许多行业已进入成熟期(例如能源、电力和钢铁)甚至衰退期(例如煤炭行业),表现为技术落后、市场趋于饱和,追加投入的边际收益不断下降,因此处于这些行业的企业都面临着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先前的积累如何进一步保值增值的问题,二是所处的行业本身生命周期所带来的潜在风险。因此,资产结构多元化,进行资产的有效组合,是企业集团实现存量资产保值增值、抵御市场风险和实现部分甚至全面转型进入新兴行业的必要手段。

3、产融结合合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必然会有一个融合的过程,这是社会资源达到最有效配置的客观要求。这种融合,宏观上有利于优化国家金融政策的调控效果,微观层面有利于产业资本的快速流动,提高资本配置的效率。因此产业资本进入金融业,资本的相互转化和融合,是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发展的交叉点,从这个角度来说,企业集团的一部分资产进入金融业,成为金融资本的一部分,具有必要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这种趋势也为企业集团资产经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渠道。

二、企业集团资产经营的原则和宗旨。

企业集团的现金资产具有数量巨大、对安全性要求高的特点,因此资产经营策略必然的原则之一是安全性,在保证安全性的基础之上,获取稳定的收益,而不追求过高的超额收益,因为那样必然是以牺牲安全性为代价的。同时,投资立足于长线,对流动性要求不高。

综合起来,企业集团资产经营的原则是:长线投资、确保安全、稳健为本、力争收益,从而达到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的目的。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对企业集团的资产经营策略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三、企业集团资产经营的手段分析及策略建议

企业集团资产经营手段,实际上就是企业集团合理运用闲置资金进行各种投资的方式和渠道。下面分为股权投资,证券投资和间接投资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股权投资

1、金融企业的股权投资。

金融行业在我国属于朝阳行业,具有发展前景好,收益较高的特点。从我国目前的现状考虑,对于商业银行的股权投资比较困难,而且收益较低,以深圳发展银行为例,2000年中期的净资产收益率仅6%,即使按照80%的分红率计算,按每股净资产进行股权投资的收益率也只有4.8%。因此,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股权投资是切实可行的手段。

投资参股证券公司。近两年来,许多大企业集团抓住国内券商增资扩股的契机,纷纷投资参股成为券商的大股东。例如深圳机场参股国信证券(20%股权),投资额为54480万元,七个月即获得了5293万元的收益(数据来自深圳机场1999年年报),年回报率约为16.7%;青百控股青海证券,初期投资额为5016.6万元,1999年实现利润1100万元,收益率为22%;申能股份1999年8月投资12142.84万元入股海通证券,年终获得1820.53万元的股利,年收益率为36%。

参股证券公司的优点是:(1)证券业是新兴行业,成长性好,收益较高。(2)不直接面对证券市场,由于中间有券商作为隔离带,风险大部分被券商所分担,主要风险是证券公司的经营风险。

参股证券公司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证券公司的选择问题。由于主要的投资风险是券商经营风险,因此券商的素质成为选择的重要依据。选择标准包括管理水平高低,财务状况优劣、风险控制体系完善与否等方面,尤其风险控制体系的完善与否,直接决定了股权投资受证券市场风险影响的程度。一般来说,风险控制体系完善的证券公司,将致力于使证券市场对公司股东投资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其二,控制权的问题。由于投资额度较大,因此必须对投资的情况进行一定的监督,有必要获得一定得公司控制权,对公司的经营管理有一定的参与。参股的股权比例应该以大于20%为宜,因为根据有关规定,这是股东拥有公司财务审计权的最低股份比例。深圳机场就是按照这个标准对国信证券投资的,占有20%的股份。

保险公司。保险业也是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行业,但是目前的状况并不乐观,主要是因为投资工具较少,国家对保险公司的投资管制较多,造成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较大。

由于目前存款利息和国债利率较低,而保险公司向客户承诺的利率相对较高,仅靠利差收入来维持,收益十分有限,造成保险公司经营面临相当大的困难。长远来看,国家将逐渐放松管制,保险公司资金的投资渠道将越来越宽,尤其是可投资于股票市场的资产比例逐渐提高,使保险公司在未来的发展前景看好。但是目前介入的力度不宜过大。

基金管理公司。发起设立基金管理公司也是一种可行的投资手段。尽管1997年颁布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只有非银行金融机构才能发起设立基金管理公司,但目前在实际操作中已经放宽了条件,国有企业也可以作为基金管理公司的发起人。

按照目前基金管理公司的投资/收益状况,一个管理20亿基金的基金管理公司,注册资本在5000——8000万元之间,按照管理费收入(无风险收益)计算,每年的净资产收益率也将超过10%,如果旗下基金的收益较高,还将获得丰厚的佣金收入,同时随着基金规模的扩大,可预期的管理费收入还将增加。因此,以发起基金管理公司的方式投资,可以在保证基本收益率的基础上获得较高的收益。

不足之处在于容量较小,即发起基金管理公司所需资金量较小,很难满足企业集团投资需求,目前资本规模最大的博时基金管理公司的注册资本才1.5亿元人民币。因此,对于企业集团的现金资产来说,这种方式在投资组合中只能占很小的比例,其风险/收益特性对于整体来说影响不显著。从发展的眼光来看,随着开放式基金的推出和扩张,对基金管理公司的资本规模和抗风险能力将提出更高的要求,进而扩大对初期股权投资的需求,因此,发起基金管理公司仍不失为一种具有投资潜力的的方式。

2、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投资。主要是指投资于公路桥梁建设等公用事业项目。这种行业属于通常所说的“防守型行业”,具有明显的优点,即收益稳定,受宏观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小。缺点是建设期和投资回收期较长,意味着收益实现的时间较长和资产流动性较差。如果需要资产变现,则会遇到相当大的困难,尽管企业集团资产经营对资产流动性要求不高,但由于市场变化速度太快,难免会遇到根据经济形势和市场状况改变投资方向,调整投资组合的情况出现,因此为保证这种灵活性,就需要一定的流动性。

以投资于公路为例,上市公司湖南高速(0900),主要的收入来自于高速公路收费,1999年的净资产收益率为10.59%,当年湖南省以及全国的经济形势并不乐观,车流量较往年没有明显增长,但湖南高速仍然取得了较高的收益。重庆路桥(600106)也是从事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公司,收入来自路桥收费,1999年的净资产收益率达11.93%。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要注意的问题。

其一、地域的选择。进行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应当选择目前不太发达但是具有经济增长潜力的地区,同时国家政策的扶持也是相当重要的。选择不太发达的地区是因为地价等成本较低,初期投入相对发达地区少,意味着未来潜在收益率提高。

其二、项目的选择。尽管公用事业整体上具有收益稳定的特点,但稳定也有高低之分。通常建设期长的项目收益较高,因为项目建设周期长的项目风险相对较大,因而收益中必然有一部分是风险补偿。因此,在项目的选择中,有必要在风险和收益之间寻找平衡点,必须进行严格的项目论证。

其三、控制投资数量。由于公用事业投资所需资金量巨大,投入产出周期长,时流动性较差,因此这种投资在整个资产经营策略中的比例不宜过高。如果企业集团的现金资产数量较小,则应投资于流动性更强的项目。

3、风险投资。风险投资在国外已经是非常成熟的行业,投资方向主要是处于初创期或进入成长期的新兴企业,具有风险大、潜在收益高的特点。国内的风险投资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市场,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随着国内二板市场的推出,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将逐渐完善,而且,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为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因此从外部条件,投资客体的角度来看,目前在国内进行风险投资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同时,企业集团资金数量大,能够满足风险投资进行项目群投资组合操作的资金需求。

企业集团从事风险投资可以采取两种方式,直接进行投资和通过发起风险投资公司(或基金)进行风险投资。由于在风险投资的实际操作中,投资项目的发掘,培养和风险/收益评估要求很高的专业水平;在新兴公司的成长过程中需要在很大程度上介入其经营管理,对风险管理和控制的要求高;风险投资的退出过程中需要专业化的操作,因此,我们认为,企业集团进行风险投资,以上述的第二种方式为宜。同时考虑到风险投资的高风险特性和前述资产经营的原则,风险投资在整个的投资额中应占较小比例,不宜超过5%。

(二)证券投资

证券投资的最突出特点是流动性强,适合于投资组合的调整,目前主要的投资品种有国债、股票、基金券。

1、国债。风险小,收益稳定,最近发行的三年期国债,票面利率为3.14%。由于其风险/收益特性十分明显,在此不作详细分析。

2、股票。目前国家对于国有企业股票投资管制已经放松,国有企业既可以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一级市场的配售,也可以参与二级市场的股票投资。从目前的状况看,在一级市场对业务相关性较强的新上市公司进行战略投资,优先认购是风险较低而收益较高的方式。以证券投资基金为例,每年通过这种方式投资的收益率均在10%以上,占其总体收益的比例达25%——50%。因此企业集团采取这种投资方式比较理想。

另外,企业集团也可以在二级市场进行投资,企业集团直接投资于二级市场的优点是可以自主进行风险控制,决定投资策略和投资品种,决策比较迅速,但缺点是企业集团内部缺乏股票二级市场操作的经验和人才,专业化程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风险,因此比较合适的方式是委托机构进行资产管理,在下面将有分析。

3、证券投资基金。对基金券的投资从目前看也是比较理想的投资方式,从我国证券市场新基金两年来的实践看,大部分都给基金持有人带来了良好的收益。

(三)资产委托管理。

这种方式优点是委托机构进行操作,不需要进行额外的人力物力投入,而且专业化程度高,可以获得相对稳定的收益,并有效地管理风险。委托金融机构进行资产管理,并不仅仅限于股票二级市场的投资,还可以其他方式——例如风险投资等的操作来实现收益。采取这种方式应该注意的主要问题是受托人即机构的选择。选择的标准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其一,以往证券业务自营的业绩。这一点反映了机构操作大资金的能力和盈利水平,是决定投资收益率的重要因素。

其二,操作风格。不同的机构具有不同的风险偏好,反映在操作风格上就表现为积极型和稳健型。企业集团处于本金安全性的考虑,应该选择风格稳健的机构。

其三,风险管理水平。机构的风险管理水平高低和风险控制机制是否完善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本金的安全性。

(四)策略建议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对于企业集团的资产经营策略提出以下建议

1、根据安全性和收益性相结合,并兼顾一定的流动性的原则,建议将投资分为流动性较强的证券投资和流动性较差的股权投资两部分,各占50%左右。

2、在股权投资中,对金融企业的股权投资可占30%——40%,这部分资产的流动性相对较强(资产质量好,易于转让),但风险较大。产业投资中,公用事业投资可占50%——60%,风险投资占10%左右(总量的5%)

保险业投资现状篇7

【关键词】保险理财业务;保险意识;功能

0引言

伴随经济的全球化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经济继续保持着快速的发展,同时金融改革和开放也在加大,人们的投资理念逐渐转变,对投资的需求在日益提升,需要有更多的理财工具提供给人们选择。随着保险业自身的发展和完善,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保险的重要性,为了达到规避风险、保值增值的效果,人们开始更多的去了解、选择保险理财产品。保险理财产品与传统的险种有明显的区别,它是集保险保障和理财于一身的新型险种。自从1999年平安公司推出了第一款“平安世纪理财投资连结保险”产品,就拉开了保险理财业务在我国的推广序幕。后来各家寿险公司都相继推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财产品,如分红保险、万能寿险等险种,为保险理财业务在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开创了新气象。与储蓄存款、国债的低风险低收益和股票的高风险高收益相比,保险理财则兼顾保险保障、储蓄、投资的特点,所以保险理财业务还是具有相当大的市场潜力。

1我国保险理财业务的发展状况

随着人们可支配收入的不断提高,财富在渐渐积累,同时我国资本市场也在走向开发、成熟,人们的理财意识在提高、理财需求在增加。保险理财以其自身的保障、投资理财的多元化特点,在我国必然会进入到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成为一个朝气蓬勃的行业。在2007年资本市场异常繁荣的环境下,保险理财业务得到了快速发展,保费总量急剧提高,但在2008年的金融风暴中,我国保险理财业务也受其影响,大部分理财产品收益下降,可分红型理财产品以其稳定的投资性、可靠的保障性,还是得到了人们的肯定。

就保险理财业务的发展道路来看,保险理财产品具有风险低、收益稳定、保障合理的特点,同时人们的保险理财意识显著提高、家庭财富数量的不断积累,未来保险理财业务必然会得到快速发展,成为促进寿险行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另外,就我国寿险行业的发展现状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居民保险的密度和深度还有较大差距。据调查,当前全世界商业保险人均投保的比率已经超过了50%,而我国居民的投保率还不到5%,这足以呈现我国商业保险的保障度还处在相当低的水平。当前国家对金融业管制严格,对保险行业的限制较多,加上人们对资本市场缺乏理性认识,我国的保险市场一时还不具备大规模推广理财产品的社会经济基础,随着国家的金融改革的深入,对保险限制的放宽,这一现状将有所改善。届时各保险公司为了吸引客户将退出大量的理财产品,以便争夺这块巨大的潜在市场,那必将引起一场激烈的竞争。但就目前我国保险理财业务还存在不少缺陷,有待我们去不断的完善。

2我国保险理财业务存在的缺陷

就国外发达国家的投资理财发展历程来看,相比收入较高的白领阶层是投资理财的主力军,据美国的一项调查发现他们的个人金融资产结构是:保险占23%、银行存款占8%、金融债券占14%、基金占40%、股票占15%。我国保险理财发展较晚,人们对保险理财的了解和信任有限,有时购买保险理财产品纯属“从众心理”或被动购买,即便自己主动购买保险理财产品也有许多的误解。我从以下几点来说明存在的问题:

2.1保险公司自身的不足

由于保险公司经营领域受到国家主管部门严格的监管限制,以及自身投资水平有限,使得目前我国保险资金结构不合理、资金运用渠道单一,投资在有价证券的方面很少,更乐于把资金放在比较安全的银行存款、现金上,造成保险资金的综合收益较低。在国外发达国家保险资金的运用注重的是,将收益与风险进行有效的匹配,形成较为合理的投资结构,基本是以有价证券投资为主,实现资金使用的多元化。可见,我国保险公司自身在投资领域的不科学、不合理,导致我国保险理财业务的发展受到较大限制。

保险投资涉及到的业务范围比较广泛,它包括了投资的所有方向:股票、有价证券、不动产投资、风险投资等。正因为投资范围广,才显得风险控制在保险资金运用中的至关重要性,当然其难度也非常大。针对不同的理财产品具有不同的利率和偿还期限,所以需要有不同的投资方式、利率和期限与其相互搭配。显而易见,依据保险投资的特性要求,就需要有具备高素质的投资管理人才,以多元化的投资组合满足保险资金收益的需要,以便保障投保人的权益,实现保险投资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利益,使得保险资金在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方面进行有机结合。具备熟悉投资业务和较强投资意识的高素质投资人才,是保险资金运作的关键。当前我国保险公司正因为缺乏大量符合要求的投资人才,没有科学、有效的进行投资组合分散风险,直接导致其投资水平偏低。

2.2人们歪曲了对保险理财功能的认识

由于人们在进行个人理财的过程中,在心理上产生对收益的片面追求,没有正确认识到保险理财产品的功能,导致在实现保险理财目标上存在一定偏差。我们都知道,经济补偿是保险的最基本职能,保险理财产品的核心价值就是保障作用,想通过买保险来实现发财的目的是不可能的。投资或分红在一些保险理财产品中只是一种附加功能,许多投保人对这一点并没有意识到。有的人比较喜欢盲目跟风,购买一些当时热销的分红险、万能寿险等,却忽视了理财中最重要的保障功能,等到知道收益与期望值有较大差异时,不顾损失要求退保,这样既没有获得理财带来的收益,又会造成大量的资金损失,甚至从此对保险理财产品失信,产生抗拒。导致这样的后果当然离不开保险展业人员片面强调产品投资的误导,但在购买保险理财产品时只顾收益,而忽视保障功能的投资理财心理也是关键。

2.3社会大众的保险意识低,缺乏需求

当今世界商业保险人均投保率超过了一半,而我国居民商业保险投保率还没有5%。据一项调查报告发现,我国保险市场的潜力巨大,但人们对保险理财的认知度比较低,需求非常有限。在针对上海、大连等几个城市的25-45岁中等收入以上的已婚女性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其中18%的人对保险公司缺少信任;23%的人缺少对保险公司产品、服务的了解;37%的人没有购买保险产品的意愿,其中大部分是因为没有富余的钱。另外一项是针对中国寿险市场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人对保险并不熟悉,人们对保险的保障、理财功能认识比较有限,特别是对保险理财产品的认识不详,造成保险理财业务缺乏有效需求。

3促进我国保险理财业务发展的措施

3.1保险公司要加强自身的建设

不仅要充当保险理财产品的提供者,还要树立良好的理财顾问形象,这就需要强化保险理财的认识,深刻理解保险理财的内涵,搭建好与投保人之间的桥梁。一是要根据不同投保群体的需求,符合不断变化的市场需要,开发出与之相应的新产品;二是针对不同投保人的需要,帮助投保人制定出客观实际的理财规划方案,为投保人树立起科学、合理的个人理财意识。营销人员在展业的时候,要让客户认识到投资理财需要有合理的风险规避方式、稳定的风险承担能力,以及理财产品要具有及时应急支出和变现的能力,这样客户的财富才能够更加牢靠,通过保险理财让客户享受到自己的利益,以及感受到保险在理财中的真正意义。同时需要提高保险公司的投资管理水平,加强与国际间的人才交流,建立人才培养和引进优秀保险投资人才机制,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改变我国保险业投资管理水平偏低的局面。

3.2正确认识保险理财功能

投保人首先要明确自己或家庭面临的哪些风险,然后根据自身的需求制定出一份适合的保险理财规划。保险是对未来不确定的风险预备的经济补偿,它在理财中起到的是规避潜在风险的作用,这是它不同于其他银行、证券等金融产品的最大特点,即保障功能。投保人在购买保险理财产品时,需要认识到它具有其它金融产品不可替代的内在优势。这样投保人就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购买合适的保险理财产品,如分红险、子女教育险等。

3.3提高人们的保险意识

通过保险公司与相关部门加大对广大社会的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保险意识。一是,要依据投保人对保险保障的需要,针对不同的保险理财产品的功能、权利和义务等,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全方位的宣传介绍,使人们都能意识到自身所处的环境中面临的风险,打破承担风险的传统模式,将保障作为保险理财产品规避风险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以便扩大人们对保险理财的需求。二是保险公司在日常经营管理中,提高自身的信誉度,消除人们对保险的偏见,通过承保、理赔等环节为投保人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树立起自身的良好形象,并且组织成立专业化的宣传部门,加大宣传力度。三是进一步加强对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介的宣传,同时也要利用保险监管部门的优势资源,加强对保险知识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宣传,例如承办大型保险活动、为社会公益慈善活动提供赞助等。相关信息要实现充分的公开,让人们充分了解相关法规、保障政策等。

4结论

综上所述,保险理财业务在我国曾高速发展,甚至成为一些保险公司获利的主要领域,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并结合我国保险理财业务的发展状况,提出了一些促进保险理财业务发展的有效措施。我们可以展望,在未来竞争激烈的保险理财业务发展中,保险理财如何能够把握市场机会,赢得客户认同,才是其真正的发展之道。

【参考文献】

[1]赵立航《保险理财规划理论与实践》[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6

保险业投资现状篇8

[关键词]风险投资;矿产地质勘查;运行机制

面对矿产地质勘查工作特别是商业性矿产地质勘查工作滞后的现状,迫切需要建立商业性矿产地质勘查投入的良性循环机制,探讨了各种可行的方案,而构建与完善我国矿产地质勘查的风险投资运行机制,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出路之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在矿产地质勘查工作中引入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主导作用,才能从根本上保障我国矿产资源的供给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协调一致。

1.我国矿产地质勘查投资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矿业法律法规体系的不断完善和矿业投资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矿产地质勘查投资状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投资总额稳步增长,投资结构不断改善,投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已初见端倪,整个行业的资金市场有所扩大,矿业权市场正在建立并不断完善,境外投资逐渐增加。中国矿产地质勘查投资向着开放的、法制的、市场化方向发展。

但是,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与其他产业相比,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行业的投资增长较慢,计划性财政地勘投入正在逐渐淡出历史舞台,投资比重由1999年的11.83%下降到2003年的6.02%;企业自筹资金的比例不断增加,由1999年的64.58%上升到2003年93.55%。但是,如果除去油气矿产,这一比重则要大大改变,自2003年以来,我国非油气矿产的矿产地质勘查资金还有相当大的部分是依靠国家财政投入,发展后劲显得不足。而且,市场化程度较低,中央部门投资比重过大,社会投资和外资投资比重过小。整个资金市场规模偏小、发育不健全。投资体制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矿产地质勘查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1“探、采”的体制,没有真正确立企业在商业性矿产地质勘查中的主体地位,形成了“国家投资低效、社会投资进入受阻”的困境,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商业性矿产地质勘查的发展。

1.2勘查权益的保障体系不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滞后,政策法规的稳定性、透明性等还不能完全满足商业性投资的要求。

1.3市场发育的程度不高,矿产地质勘查要素市场不发育。矿业资本市场缺失,非油气矿产地质勘查的投入规模偏小;专业技术服务市场和中介组织不发育,数量少,不规范。市场主体改革滞后。国有地勘单位和国有老矿山作为特殊的市场主体,继续依赖于旧的运行机制,对市场信号和市场调节不灵敏。我国符合完全市场主体要求的涉勘企业并不多,大多是事企混合运行的地勘单位。

1.4探矿权流转不畅。我国目前探矿权的流转不活跃,转让方式单一。商业性矿产地质勘查市场仍然是为“大而全”的国有地勘单位所垄断,缺少机制灵活、经营有进有退的中小型勘查公司和找矿人,整个矿产勘查市场缺乏活力。在矿业权融资过程中,风险投资家往往作为矿产勘查风险企业的股东参与运作,并充分利用自身的金融、财务等专长,一方面保证矿业权融资的顺利实现,另一方面又在谈判中保障了风险企业原有股东的权利。

2.构建我国矿产地质勘查风险投资运行机制的配套措施

现在将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现状,提出构建我国矿产地质勘查风险投资运行机制的几点具体配套措施如下。

2.1加快矿业权市场建设

矿业权市场是矿产地质勘查和矿山开采的中介,只有矿业权市场运转灵活而高效,中小型高风险勘查企业才能实现其潜在的高收益,真正的融入风险投资市场中。为了迅速培育和完善矿业权市场,必须从如下几个方面着力推进矿业权市场的进程:一是尽快完善国家法律法规体系。二是建立合理的矿业权资产收益分配制度。矿业权资产交易成功后的收益分配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会阻碍矿业权资产进入市场。因此,要制定出一个合理的分配办法,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三是维护良好的矿管秩序,没有良好的矿管秩序,就无法建立规范的矿业权资产交易市场,应加强矿管秩序的整顿和规范工作,为建立公正、公平、公开的矿业权资产市场打下良好的基础。

2.2努力拓宽退出渠道

风险投资只有顺利地实现退出,才能形成良性循环。但在我国,风险投资的退出渠道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需大力加强,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做:一是探索建立专门服务于勘查业的资本市场;二是利用国外的勘查风险资本市场,在合适的时候可根据自己的业务特点和筹资需要选择合适的上市地点。

2.3加快地勘单位市场化改革

中小型的地勘企业是勘查风险投资机制中的客体,该机制的正常运行离不开地勘企业的发展。要加强对企业化经营的行政指导和理论指导。地勘单位改革遇到的政策,如企事业离退休待遇的不同、财政预算管理的新规定等,以及在改革中出现的不正常现象或改革的方向性问题,都需要加强行政和理论指导。地勘单位要正确处理好事业牌子和企业化经营的关系,把工作重点放在实施企业化经营上。

2.4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尽快制定国家有关勘查风险投资的指导原则、战略方针、中长期规划;尽快出台政府低息贷款制度、银行贷款政府担保制度、有限合伙企业制度、勘查补贴制度、勘查税收减免政策等;进一步完善矿业法及其配套法规制度,建立勘查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完善矿权流转市场。还要注重培养矿产地质勘查风险投资人才,以运作好矿产地质勘查风险投资活动。

总之,矿产地质勘查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而且在当代日益呈现出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的趋势,这些特点决定了矿产地质勘查业很难像一般产业一样从普通融资渠道获得资金,而结合风险投资的特点,在矿产地质勘查中引入风险投资机制就成为了一个切实可行的选择。现阶段财政支出在矿产地质勘查中仍占相当比重,商业性矿产地质勘查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对资源保障的需求。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吸收和借鉴了大量的前人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矿产地质勘查的现状和风险投资的特点,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这集中体现于矿产地质勘查风险投资机制的构建研究之中。

参考文献:

[1]胡魁.振兴矿产地质勘查工作[J].资源产业,2002,(4):14-16.

[2]郭战英.内蒙古矿产资源与地质环境的保护与管理[J].矿产保护与利用,2002,(1):1-6.

[3]梁珂.我国地质勘查业与矿产开发业协调发展的途径[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4,(9):20-23.

[4]冯建忠,续婧.矿产地质勘查项目研判aBC[J].地质找矿论丛,2007,22(4):287-290.

[5]赵振华.从超大型矿床研究对中国矿产资源的思考[J].科学通报,1999,44(8):890-894.

保险业投资现状篇9

【关键词】保险资金运用;负债;策略

一、引言

资金运用是保险行业的核心业务,没有资金运用就等于没有保险业。保险行业的主要存在目标是风险转移,保费是风险转移的价格,但由于市场竞争,使得这个价格往往不够支付转移的成本。所以,没有保险资金运用,整个保险行业的经营是不能维持下去的。因此,研究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无论是对于保险企业的经营还是对一国保险业的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现状及现存问题

(一)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现状

1.保险资金运用规模在不断增长

自2000年到2011年,伴随着我国保费收入和保险资产规模的增长,保险资金运用的额度也大幅提升。2000年到2011年我国保费收入从1596亿元上升到14339.25亿元,行业规模和抗风险能力明显提高。随着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保费收入的持续增长,保险资金运用规模日益膨胀,2011年末达55192.98亿元,保险资产占金融资产比重逐年提高,对社会经济影响力和辐射度明显提升。

2.资金运用领域逐渐扩大

1995年《保险法》对保险资金运用作了严格规定:资金运用限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模式;保险企业的资金不得用于证券经营机构和向企业投资。之后,1999年《保险法》对前者进行了扩充,允许保险资金进入同业拆借市场、投资企业债券、投资证券投资基金和同商业银行办理大额协议存款,确定保险资金间接进入证券市场的暂定规模为5%。之后保监会陆续颁布了《保险机构投资者债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项目试点管理办法》、《关于保险机构投资商业银行股权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不断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直至2009年我国颁布了新《保险法》,第一百零六条提出: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必须稳健,遵循安全性原则,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限于以下形式,有银行存款;买卖债券、股票、证券投资基金份额等有价证券;投资不动产;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

(二)我国保险资金运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金运用渠道过窄

尽管我国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文件来拓宽资金运用渠道,但是银行存款和国债在保险资金中所占比重仍然较大,同业拆借占比不大,证券投资基金、金融债券、企业债券及其他投资比例更低。这种投资结构不仅不利于资产收益性、流动性、安全性的结合,而且更难以起到保险资金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此外受资本市场推动,投资型保费收入资金成本逐年攀高,而银行存款和债券收益率偏低;债券市场的小规模低流动性给保险投资带来了未来支付缺口的潜在风险,直接降低了市场的流动性以及投资的稳健性,间接制约了保险公司的获利空间,中短期内难以显著提高,给保险投资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力。

2.期限匹配度不高

保险负债的特性要求资金运用在期限、成本、规模上与其较好地匹配以满足偿付要求。目前保险资金中80%以上为寿险资金寿险资金中约48%是20年以上的长期资金,25%为5-20年的中期资金,27%为5年以下的短期资金。资金的期限分布特性为其使用提供了宽裕度,为投资的长期稳定复利增长提供了前提。但在现有保险资产组合中资产与负债失配现象严重,保险可投资的工具中缺乏与之期限相匹配的品种。

3.专业人才匮乏

我国的保险公司是以国有股权为主导,企业委托人激励普遍不明显,与国外同类企业、投融资企业和基金证券公司相比,收入水平对专业投资人才缺乏吸引力,特别在资本市场上升时,中高端人才不断外流。此外,受“重保险轻投资,重来源轻运用”固有思想影响,保险公司往往忽视发展投资专业队伍,缺乏具有较高专业性、技术性的投资管理人才储备。

4.监管机制有待完善

我国现有监管机制还存在诸多不足,监管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完善;监管信息化程度较低,无法适应动态监管的要求;监管队伍力量薄弱,限制和制约资金运用水平和能级的提高。同时保险资金在不同市场的运用和保险金融集团跨行业运营,都会对现行的分业监管格局带来冲击,这些都对管理层提出了挑战。

三、国外保险资金运用监管模式

(一)监管的基本原则

对保险资金运用的监管可采取多种方式,如限制投资领域、投资比例和规定资本充足率等。当前多数国家对保险公司资金运用采取以保险偿付能力为核心的监管模式。由于保险业的特殊性,保险合同的赔付或到期偿付涉及投保人的合法权益,而保险公司可能因投资的损失无法完成正常的保险支付,从而关系到保险业的社会风险管理功能和金融稳定。因为,资金的运用直接关系到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因此保险监管部门一般都将监管重点集中在对保险人偿付能力的监督方面。

(二)国际保险业资金运用监管模式

监管方式受外部经济环境、金融发展阶段尤其是金融体系结构的影响。从结构的角度看,金融体系可分为以美国为代表的直接融资主导的金融体系和以德国为代表的间接融资主导的金融体系。

美国是直接融资主导的金融体系,具有高度发达和成熟的资本市场。尽管保险资金运用的外部市场环境比较成熟,但美国仍实施多层次、严格的投资监管制度,强调系统监管和个体监管并重。首先是对投资领域和投资比例的监管。美国保监会不但制定了控制资产风险的相关法规,还对公司债券进行信用评级,并规定对包括债券、股票、抵押贷款、不动产等各种投资的等级和比例。其次是对风险资本金的要求。同商业银行相似,利用风险资本金则要求能控制投资风险。政府对每一类资产的风险水平要求相应的资本金比率,然后对各种资产按照资本金比率进行加权求和得到总的风险资本金。此外,还对资金流动性加强监管。

为适应德国本国的监管体系与金融环境,德国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监管也体现稳健性特征,监管部门对保险资金的投资采取严格的事前监管,对保险公司投资的各种金融资产的范围和比例都有十分具体的规定。即从总体上看,保险资金投资于抵押贷款和银行存款的比重要高于英、美等发达国家。所以,德国的保险投资收益也十分稳定。但近年来,随着金融体系结构的变化,德国保险公司也逐渐增加对股票等高回报率的金融工具的投资,以增加投资收益,提高自身竞争力。

四、国际经验对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启示

(一)谨慎看待保险资金投资股市的高额回报率

从国外保险行业的经营状况看,大多数国家保险公司的保险业务本身都是亏损经营的,它们都是通过预期投资收益来弥补直接承保业务的损失,这也是保险行业竞争的结果。在所有的投资渠道中,股票市场的平均投资回报最高。但从国外的经验来看,虽然具备较高的投资回报,但股票从未成为保险公司的主要投资工具,因为其收益不稳定,现金流量难以预测,风险大。对于寿险业由于需要稳定的收入、确定的现金流以满足到期的给付,稳定投资收益率以匹配预期利率,各国对寿险公司投资股票都进行限制。因此保险公司的保险资金运用策略需要与公司的发展策略相适应,与自身的产品结构相适应,尤其是要进行收益与风险间的理性权衡。在看到股票市场投资高汇报率的同时,还应该看到它的高风险。

(二)根据负债的特点配置投资的久期

无论是财产保险公司还是人寿保险公司都是负债经营的公司。因此,保险公司在安排投资前,应根据保费资金在公司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合理安排投资的期限。在考虑负债资金占比的同时,保险公司应预测公司盈利能力,并根据盈利能力的不同及发展的不同阶段,安排不同的投资组合和投资期限。当预测保险公司的保险业务经营具有盈利能力时,意味着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基本不会动用资本金,公司应将资本金配置到期限较长,收益较高的投资上去;同时根据预测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现金净流量,将盈利积累的资金也配置到期限较长的投资中去,以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而将日常经营过程中需要使用的资金,配置在期限短、流动性强的资金上,以保证公司履行保险责任的及时性。

(三)规范专业运作机制薪酬激励机制

拓展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运营范围,建立保险资产管理业务和承保业务的联动机制,规范专业运行机制,支持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开展证券承销、财务顾问和年金管理业务,支持其接受第三方委托资产拓展服务功能,提高管理能力。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富有吸引力的薪资体系,利用资本市场的杠杆作用,通过股权激励、期权激励等多种方式,吸纳一流的专业投资人才。

(四)加快基础信息化建设,建立风险预警防范机制

1.加强资金运用监管信息的基础建设

建立标准化的数据口径和报表体系,把保险资金全部纳人监测范围;建立资金运用数据库,并纳入保监会的中央数据系统;逐步建立保险资金动态监管模式,及时了解资金运用情况;建立保险资金运用风险预警体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设置风险预警的量化指标体系,提前对风险预警和化解。

2.完善保险资金运用的信息披露制度

完善保险资金运用的信息披露制度,对信息披露的内容时间和频率等做出具体规定,保险公司要对所披露信息的真实性负责不得有重大遗漏,不得对客户进行欺骗、误导和故意隐瞒。

3.实行资金运用的分类监管

对保险公司的各类资金运用进行分析,掌握资金的运用情况及风险监测,将风险投资资金严格控制在规定范围内,还应制定对保险重大事件的应急方案。

参考文献

[1]李珠煐.中国保险资金运用浅析[J].科技信息,2008(15).

[2]陈成,宋建明.保险资金不动产投资模式研究[J].保险研究,2009(10).

[3]王立荣.美国投资银行监管制度缺陷及其成因分析[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0(1).

保险业投资现状篇10

关键词:保险资金市场风险风险管理模型选择

保险资金运用的渠道分析

我国自1980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保险资金运用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分别为无投资阶段、无序投资阶段、逐步规范阶段和拓宽投资领域阶段。第一阶段(1980-1987年),为无投资或忽视投资阶段,保险公司的资金基本上进入了银行,形成银行存款;第二阶段(1987-1995),为无序投资阶段,由于经济增长过热,同时又无法可循,导致盲目投资,房地产、证券、信托、甚至借贷,无所不及,从而形成大量不良资产;第三阶段(1995-1998年),为逐步规范阶段,1995年以来先后颁布了《保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法》等有关金融法律法规。《保险法》规定,保险资金运用限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由于投资渠道的限制,加之1996年5月1日以来的8次利率调整,使保险资金处于闲置状态或低收益状态,导致出现了严重的利差损问题,严重影响了保险公司的生存和发展。第四个阶段:1998年以后,为拓宽投资领域阶段。1998年以后保险公司陆续获准可以进行同业拆借、买卖中央企业aa公司债券、国债回购、协议存款、企业债券及证券投资基金。2004年,保险公司又获准可以买卖可转换债券、保险外汇资金境外运用、投资银行次级债。2004年10月24日,随着《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保险资金可以直接进入证券市场进行股票投资。

从表1可以看出,银行存款在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中的比重一直比较高,是保险资金运用的主要方式,近几年随着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不断拓宽,我国银行存款的比重从2002年开始出现了逐步下降的趋势,与此相对应,保险资金投资的比例则呈现出逐年上升的状况。在保险资金投资中,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比例一直相对比较稳定,基本上保持在5%-8%之间。相比较而言,国债投资的比例则变动比较大,呈现出很强的波动性。此外,我们可以看出其他投资的比例从2000年开始,一直处于一个上升的态势,这也反映出保险公司投资能力的不断增强,投资范围的不断扩大。

随着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不断拓宽,在提高保险资金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市场风险,这也迫切地需要对保险资金运用的市场风险进行有效地管理和控制。而科学地测量风险,则是整个风险管理和控制的重要环节。随着现代金融工具和技术的不断出现,应用数学模型来测量市场风险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众多风险管理的要点,目前已经开发出一套较为成熟的风险技术工具体系,在所有风险技术工具库中,风险价值法(valueatrisk,var)应用最为广泛。

保险资金运用的市场风险度量方法

在运用风险价值法进行市场风险度量时可以采用两种基本的计算模型:参数正态模型和模拟模型。参数正态模型主要由以下四种模型构成:组合正态模型、资产正态模型、δ-正态模型和δ-γ模型。模拟模型主要包括:历史模拟模型和蒙特卡罗模拟模型。保险公司在具体使用中,可以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加以适当地选择。通常情况下,保险公司可以使用组合正态模型、资产正态模型和历史模拟模型来进行var的计算,基本上能够满足保险公司市场风险控制和管理的要求。

(一)组合正态模型

该方法的计算非常简便,保险公司只需得到资产组合收益的标准差就可以迅速地计算出不同资产组合的var值。这样,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者可以随时掌握资产组合的市场风险状况,根据var值对资产组合头寸进行调整,为不同资产组合提取准备金或设置交易限额。这种方法的主要缺点是计算的结果不够精确。这种方法用公式可以表述为:var=。

(二)资产正态模型

这种计算方法的前提假设是资产组合的收益率服从联合正态分布,并且组合中每个资产的收益率都服从正态分布。这种方法是从现代组合理论直接推导出来的,计算的结果也比较精确,缺点是非常严格的前提假设和比较繁琐的计算。在日常风险管理中,保险公司需要建立组合中资产之间收益率的协方差矩阵,然后借助计算机程序进行复杂的资产组合收益的标准差计算。这种方法用公式表示为:var=,而组合标准差是根据组合的协方差计算出来的。

(三)历史模拟模型

历史模拟法是个简单的和非理论的方法,它对潜在市场因素的标准分布不做假定。保险公司在应用该模型时,通常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选择合适的长期保险资产组合历史收益率受市场因素影响的时间序列,这可以通过相关的金融市场中搜集和整理获得。第二,根据第一步得到的时间序列,计算当前保险资产组合价值变动的时间序列。第三,把从历史数据归纳出的收益率实际分布情况列表显示,选择某一概率水平,计算该分布在这一概率水平下可能出现的极值,然后据此计算var值。

保险资金运用市场风险管理的比较研究

(一)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市场风险状况分析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参数正态模型虽然在计算市场风险时非常简便,但是其前提假设非常严格,要求资产组合或组合中的每个资产的收益率都要服从正态分布。如果保险资金运用中,实际的资产组合收益率不能满足上述假设条件,则会出现高估或低估市场风险的状况。因此,需要对保险资产组合收益率的实际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市场风险的计算模型。我们在下述分析中,以上证国债指数、上证基金指数、上证指数和上证企业债券指数近似描述国债、证券投资基金、股票和企业债券的市场风险状况。

1.国债的市场风险状况。上证国债指数是从2003年2月开始的。因此,本文选取了上证国债指数2003年2月24日至2006年10月31日的实际走势来计算国债的收益率。

从表2和表3中可以看出:上证国债指数日收益率的分布不满足标准的正态分布,标准正态分布的偏斜度为0,峰值为3。与正态分布相比,峰值更高且尾部更粗。在±σ的面积里,实际分布的值高于正态分布14.27%,在±3σ的面积以外的部分实际分布的值高于正态分布1.31%。

2.证券投资基金的市场风险状况。上证基金指数是从2000年8月开始的。因此,我们选取了上证国债指数2000年8月24日至2006年10月31日的实际走势来计算证券投资基金的收益率。

从表4和表5中可以看出:上证基金指数日收益率的分布也不满足标准的正态分布。虽然偏斜度和峰值有所下降,但仍与正态分布有很大的差异。在±σ的面积里,实际分布的值高于正态分布9.75%,在±3σ的面积以外的部分实际分布的值高于正态分布1.42%。

3.股票的市场风险状况。上证指数是从1992年1月开始的。考虑到我国股票市场在早期不是非常规范,同时股票市场存在明显的阶段性波动特征,此外股票市场指数存在一定程度的序列自相关的现象,近期的市场数据能更好地描述市场风险状况。因此,本文选取了上证指数2001年1月2日至2006年10月31日的实际走势来计算上证指数的收益率。

从表6和表7中可以看出:虽然上证指数日收益率的分布仍然不能满足标准的正态分布,但与其他指数相比其偏斜度程度和峰值陡峭程度下降比较明显。在±σ的面积里,实际分布的值高于正态分布6.85%,在±3σ的面积以外的部分实际分布的值高于正态分布0.81%。

4.企业债券的市场风险状况。上证企业债券指数是从2003年6月开始的。本文选取了上证企债指数2003年6月9日至2006年10月31日的实际走势来计算企业债券的收益率。

从表8和表9中可以看出:上证企业债券指数日收益率的分布偏斜度最高且为负值,是唯一一个右偏斜的指数,峰值也最高,显然也不属于标准的正态分布。在±σ的面积里,实际分布的值高于正态分布达15.13%,在±3σ的面积以外的部分实际分布的值高于正态分布1.07%。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发现,本文所研究的四类指数的实际分布都不满足正态分布。而正态参数法是在资产组合或组合中的每个资产的收益率都要服从正态分布的前提假设条件下才适用的。因此,使用正态参数法进行保险资金运用的市场风险管理和控制,可能会降低市场风险计量的准确性,导致保险公司进行风险限额管理的效率降低,从而影响保险资金运用市场风险的控制效果。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历史模拟法是更好的选择。

(二)保险资金运用的市场风险度量比较研究

本文用组合正态模型、资产正态模型和历史模拟模型来计算在不同置信水平下的市场风险的var值,以比较三种方法的差异。为了便于比较和检验,本文选择了四类指数在同一时期的历史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样本以时间最晚的上证企业债券指数为准。样本时期为2003年6月9日至2006年10月31日共828个四类指数的实际指数值为检验值。在计算单项保险资产的市场风险时,两种正态模型的计量结果是一样的,故在计算单项资产的市场风险时两种方法不作区分。

1.资产的市场风险度量。从表10中可以看出:

对于上证国债,在较高的置信水平上,正态模型会低估国债的市场风险,这主要是因为上证国债指数的实际分布并不满足正态分布,实际分布中出现了粗尾的现象,同时国债的实际分布是右偏斜,导致异常损失的概率要大于正态分布下的概率。

对于上证基金,除了在99%的置信水平外,其他条件下,正态模型会高估证券投资基金的市场风险。这主要是由于在研究期内上证基金指数存在左偏斜的现象,导致在实际分布中异常损失的概率比较低。

对于上证指数,在三种置信水平下,正态模型的var值都大于历史模拟模型。从实际分布情况看,上证指数的主要指标非常接近于正态分布,同样由于上证指数存在左偏斜的现象,导致其异常损失的概率要低于正态分布。

对于上证企债,在99%的置信水平下,两种模型的结果差异非常明显,同时企业债券指数的偏斜度和峰值都非常高,说明企业债券发生异常损失的概率大大高于正态分布。

2.保险资产组合的市场风险度量。计算保险组合资产收益率时,需要设定每种资产的投资比例。为了计算和研究方便,本文根据保险资金运用的相关规定,假设保险公司在国债、证券投资基金、股票和企业债券的投资比例分别为60%、10%、5%和25%,这虽然与实际情况有一定出入,但并不影响三种方法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保险公司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相关制度要求对上述四种资产的比例进行调整。

从表11、12中我们发现,两种正态模型的计算结果是一样的,两种模型虽然计算组合标准差的方法不同,但其假设条件是相同的,即资产组合或组合中的每个资产的收益率都要服从正态分布,同时每个资产的收益率之间是线性相关的。但两种方法在理论上存在差异,资产正态模型在理论上更加严密,他是从马科维茨的现代组合理论直接推导出来的方法,它的基本假定也是现代组合理论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基础。

此外,还可以看出:

在95%的置信水平下,正态模型的var值高于历史模拟模型。这主要是因为在该置信水平下每一种资产正态模型的var值都高于历史模拟模型;

在97.5%的置信水平下,两种模型的计算结果差异不太;

在99%的置信水平下,正态模型的var值低于历史模拟模型。这主要是因为除上证指数外,其他资产在该置信水平下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低估风险的情况,虽然上证指数的收益水平是整个组合中最大的,但其在组合的比例却是最低的,因此对组合的整体影响还不是特别显著,随着上证指数的比重上升,这种差异会有所改善。

保险资金运用的市场风险度量模型选择

从上述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由于保险资金运用所涉及资产的实际收益率并不满足于严格的正态分布假设,使用正态模型容易高估或低估市场风险,造成市场风险度量的不准确,这样就无法正确地制定出不同保险资产的风险限额。历史模拟模型对保险资产的实际收益率不做任何前提假设,保险资产组合的收益率都是观测出来的,能够完全体现市场因素的实际状况。同时,var值是一个静态指标,保险公司在实际应用中,需要不断地输入新的数据并根据实际的损益状况重新计算var值,据此制定出不同资产及其子资产的风险限额,并根据不同资产及其子资产var值的变动情况,适当调整各类资产的投资比例以减少组合资产的var值。历史模拟模型的计算结果非常直观便于理解和应用,计算过程也非常简单,其实际效果并不比需要大量复杂运算的计量模型差。因此,保险公司在资金运用过程中进行市场风险度量时,使用历史模拟模型将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