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大学生心理健康实例分析十篇大学生心理健康实例分析十篇

大学生心理健康实例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4:38:49

大学生心理健康实例分析篇1

关键词案例教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8文献标识码:a

DifficultyandCountermeasuresofStudents'

mentalHealtheducationCase

wanGHeping

(Students'office,DalianVocationaltechnicalCollege,Dalian,Liaoning116035)

abstractCaseshaveagoodteachingresultsforthestudentshealthylesson,Butnow,studentshealthylessoncasesteachingpresentsomeproblems,lackofqualityofteachingcases,collegestudentmentalhealthconditionsofapplicationofthelesson,collegestudentshavebeenformedofmentalhealthlessoncaseoftherunningmode.Universityshouldcontrolthesizeofclasses,universityshouldbestrengthenedforthedevelopmentandconstructionofthecase,institutionsshouldcontinuetopromoteteachersteachingabilitycase,bythewaytoimproveuniversityeducationlevelofmentalhealthlessoncases.

Keywordscasesteaching;mentalhealtheducationprogrammes;collegestudents

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许多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公共选修课或必修课。在教学中积极使用案例教学,对于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效性具有较好的效果,但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中尚存在许多现实问题需要不断探索与研究。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案例教学的内涵分析

课堂教学中,习惯上将以教授为主的教学方法称为“知识讲授法”,而以案例分析为主的方法称为“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最早应用于医学教学,20世纪初,哈佛商学院在工商管理课教学中引进案例教学,教学质量大大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很大发展,至此案例教学开始被教育研究者重视,并在各科教学中普遍使用。案例教学,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案例是对现实事件的完整描述,包括心理问题产生的家庭(社会、学校)背景、原因分析、应对方案与调适方法等内容,学生可以在案例中找到与自己心理相似的情境和问题,从而受到启发,将书本上的心理健康知识迁移到自己或他人心理问题的调适上,从而实现心理教育教育课自助助人的教学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课案例教学不等同于“举例教学”,它不是平常所说的“例子”,而是在大学生中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是大学生某一心理问题的典型化实例,它主要是将教学内容通过案例讨论的方式而展开,重视学生得出答案的思考过程。心理健康教育课案例教学也不等同于“心理咨询案例”,心理咨询案例侧重对心理问题的诊断、咨询目标的确立、治疗方案的实施、咨询效果的评估等,这样的案例让学生感觉缺乏真实的情境性,难以调动讨论的积极性,因此不适合用于教学。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案例教学应用的难点分析

随着案例教学在越来越多的课程中应用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也开始更多的关注和使用这一教学方法,但是从目前实践教学效果上来看,案例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优势教学效果并未显现出来。这固然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正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有关,但也有着一些深层次的原因影响着案例教学效果的发挥。

2.1业界相对缺乏精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案例

精当的教学案例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没有高质量的教学案例,那么案例教学就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和效果。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感受到,大多数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时,都是根据自己对案例教学的理解和认识,对教学案例文本的挑选主要是通过互联网或报刊杂志转载而来,没有根据教学目标和主题进行深入加工而直接在课堂上呈现。这样背景下呈现出来的案例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缺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案例教学性质的系统性研究,难以实现同一主题下多个教学案例的有序整合。

2.2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案例教学应用条件不足

案例教学良好教学效果的实现有赖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课堂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课堂中的案例教学分为案例呈现、案例分析、案例评述这三个主要环节,教师处于指导和引领的角色,学生则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分析,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达到案例教学的最优教学效果。目前,各大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通常安排在大一第一学期,16学时1学分,以大班授课(人均在150人-280人之间)讲座为主要形式。在这种情况下,课堂上难以组织案例教学,或者组织案例教学,因学生人数过多,不能充分参与互动,难以产生深刻的体验和感悟,而有限的体验和感悟也难以得到挖掘和提升,最后教师生硬抛出结论,却没有真正触动学生心灵深处,使得案例教学流于形式。

2.3高校尚未形成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案例教学运行模式

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学艺术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一个高超的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造诣,还要具备广博的文化修养和极强的课堂驾驭能力。②但是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正处于探索阶段,高校大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兼任,因此对于案例教学的模式、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特点等缺乏系统的学习和认知,缺乏心理健康教育课案例教学理论构建和实践经验,只是在教学实践中模仿其他传统学科的案例教学模式,这些都在很大程度制约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案例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3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案例教学实效性的对策探索

3.1控制教学班级规模,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教学的空间环境

控制教学班级规模是实现案例教学良好效果的前提条件,合适的班级人数,对于教师而言,能够准确把握教学思路,将学生的讨论分析有效地引导到教学目标的实现上,避免被学生牵着走,出现偏离主题、喧宾夺主的局面;对于学生而言,能够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讨论、分析、点评,从而将心理健康知识应用于自身及他人。以高校标准班级30人为例,心理健康教育课案例教学适宜安排1~2个班级合班授课;所选择的案例应与大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学习经验为基础,避免选择对背景知识等需大量说明的案例;一堂课中适合安排1-2个案例,并配合使用多媒体课件,但对于结论性的语句,不能过度依赖多媒体,原因主要在于心理健康教学中,问题的解决、方法的获得主要是学生在参与、体验、感悟、分享的过程中自我生成,这种生成有时比较片面,有时比较幼稚,有时又超出教师的思维空间,但是这些是非常宝贵的生成,如果把事先结论性的语言通过多媒体课件做好,有时并不符合学生的自我感悟,甚至是游离于学生的感悟之外,这样就失去了案例教学的初衷,其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3.2加强案例库的开发与建设,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案例教学提供较为完整的操作支持和资源服务

开发案例库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库应该能够体现当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案例教学的最新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及水平,并且能够代表未来几年案例教学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所入库的案例应该实现资源共享、定期更新。基于上述阐述,高校应首先成立一支职称结构、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案例研发团队,通过研发团队优势互补、联合攻关,编制与大学生心理特点相符、与教学内容有着内在实质性联系的优质教学案例,案例类型可分为文本案例、视频案例、多媒体案例等,从而使教师以较少的时间投入获得高质量的、可信赖的案例教学资源,在此基础上,可模仿、借鉴,形成适合自己课堂教学的高质量教学案例,从而在整体上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案例教学水平。

3.3教师应不断提升案例教学能力,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案例教学感染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案例教学,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学生对案例不感兴趣,或觉得教师对案例的驾驭能力不强,因而会在课堂上出现讲话、玩手机、耳机听音乐等现象。在实施案例教学时,首先,教师应具有丰厚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够引领学生对心理问题深入分析,否则就会使案例脱离课堂教学,变成教师列举的“例子”,失去了案例教学的功能。其次,教师应情感丰沛,教学语言应丰富幽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往往有较高的期望,他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心理素质方面、人格方面应比其他教师更好,他们希望教师精神饱满、耐心善良、理解宽容、知识渊博。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认为,“真正的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只有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教学内容中,教学语言才会具有感染力,才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历史不到20年,但是对于大学生完善人格、优化个性、提升心理素质等起着重要的作用。将案例教学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这是课程教学的一种创新与尝试,但目前存在很多现实问题,需要更多的学者给予关注与研究。

本文系大连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度教研教改课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案例教学操作模式探析》(课题编号:2010QK04)阶段性成果

注释

大学生心理健康实例分析篇2

关键词:护理学专业健康评估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a)-0011-02

《健康评估》课程是研究诊断个体、家庭或社区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及生命过程反应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的一门学科,是基础护理学与临床护理学之间的桥梁课,也是临床各护理专业的基础课和必修课,在课程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健康评估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实验教学,十分注重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从事临床护理实践的能力,培养护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

我院临床护理教研室健康评估课程组的全体教师为加强《健康评估》课程的课程建设,提高本科护生健康评估课程的教学质量,特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实验教学改革,现介绍如下。

1修订实验大纲,合理设置实验项目和实验类型

健康评估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常见症状问诊、身体评估、心电图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护理诊断、护理病历书写等。根据新疆医科大学教务处的统一要求,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多次对实验大纲进行了修订。《健康评估》课程总教学参考学时数为72学时,理论与实验比值约是3∶1,即理论授课54学时,实验18学时(其中实验室示教、操作14学时,观看课件录像2学时,综合病案分析2学时)。实验项目共9项,即全身体格检查、一般状态、皮肤淋巴结检查、头面颈部检查、肺部检查、心脏检查、腹部、脊柱四肢、神经系统检查、心电图描记与分析、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病案分析。重新调整了实验类型,有2项即全身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类型由验证型调整为演示型;有1项即病案分析,实验类型由验证型调整为综合型,其余6项不变仍为验证型(见表1)。

通过实验教学,要求达到能以规范手法,独立完成全身身体评估;掌握血尿便、肝肾功能及血液生化等常规检查的标本采集及参考值,熟悉临床应用及临床意义;掌握心电图描记操作;熟悉心电图的分析程序;能辨认房室肥大心电图改变;通过学习影像学的相关知识,掌握影像学检查前的准备,了解常见基本病变的影像学特征;通过案例分析讨论,提出相应的护理诊断,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集体编写健康评估实验指导,建立健康评估典型综合案例分析题库

课程组的全体教师集体编写了《健康评估实验指导》,详细编写了9项实验项目中的每一项的实验教学目的、教学要求、练习所需用具、详细操作步骤和方法、实验评价及总结、思考题。系统的健康评估实验指导对指导教师集体备课学要求、手法和训练学生规范的学习操作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建立了健康评估典型综合案例分析题库,设计的典型案例涉及一般状态评估案例、呼吸系统疾病案例、心血管疾病案例、腹部疾病案例、神经系统疾病案例等。上课前先给出典型案例,学生提前思考、讨论,上课时结合学过的身体评估方法和心电图检查等辅助检查方法,针对案例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在实验课过程中,将实际操作和讨论相结合,培养了学生健康评估的综合能力。

3借助自治区护理学实验示范中心的平台,加大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为了进一步改善实验教学环节,实验中心不断更新、购置健康评估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创造与临床更为接近的实验教学环节,培养应用型的实用护理人才。标准化心肺听诊与腹部触诊仿真电子标准病人由原来的7套增加到18套,可以满足护生两人一组的实验分组要求,增加护生动手机会,心电图机也由以前老式机型增加了新一代的心电图机,能够完全满足健康评估课程的实验教学需要。

在实验教学中充分借助自治区实验示范中心的平台,利用新增设的包括妇产科、儿科、急危重症、社区护理等标准化模拟病房,通过标准化模拟病房模拟的临床真实场景,使护生得到真实的临床体验,让护生对整体护理评估患者的思维模式有了更加真实的临床理解和体验。

实验教学中逐步开设开放实验项目。先是针对本学院学生,再面向全校学生逐步开放,从心电图描记操作开始试点,逐渐扩大实验项目和范围。充分利用有效的教学资源,进一步提升护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4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和实践,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4.1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实验课前护生在多媒体教室利用多媒体设备集中观看相关实验项目的Cai课件、视频资料,通过观看规范的身体评估的视频,利用多媒体丰富的声、光、色等技术让学生首先对实验操作流程有系统认识,激发护生学习兴趣。

4.2标准化心肺听诊与腹部触诊仿真电子标准病人在健康评估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实验中心现有标准化心肺听诊与腹部触诊仿真电子标准病人18套。心肺听诊、腹部触诊是护理人员应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也是教学的重点。心肺听诊系统可以使护生直接用听诊器听诊或用手触摸震颤感,系统采取的心肺声音以“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疾病研究所”的音源为版本,参考国外心肺音提纯及合成技术,反复精选制作了132种典型心肺声音。腹部触诊系统由仿真的人体躯干和微电脑控制器及控制软件组成,具有极高的仿真性与全面性,提供了40余种腹部触诊、听诊功能,对于个别病症有疼痛表现时,该系统还有逼真的疼痛声音提示。该系统较形象直观,能够更好的帮助护生在实验室里正确运用视、触、叩、听等检查方法对胸、肺、腹进行检查,为今后更好的融入临床护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4.3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在健康评估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健康评估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培养和锻炼学生运用护理理论指导护理实践的能力,本课程组教师将问题式及案例式教学方法应用于实践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院级教改课题中立项并实施。课程组教师精心收集和设计教学案例,授课之前将案例发给护生,要求护生预习,分析案例,书写案例分析报告,使其对教学内容有深入了解。授课过程中,让护生从收集资料开始,教师可通过提问的方式,结合身体评估操作结果,逐渐引导护生明确资料的重点内容,然后对所收集的资料继续分析、判断,自己总结出护理诊断[2]。

在实验教学中通过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拉近了学生和临床的距离,更有助于及早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案例教学法真实、自然,可起到模拟直观的教学目的。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熟练了基本操作技能,还活跃了实验课堂气氛,达到了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的目的。

4.4护理程序引导法、角色扮演法在健康评估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在实验教学中引入了“评估―计划―实施―评价”护理程序引导法,一改过去传统的教师讲解示教―护生练习-教师抽查总结的模式,并在院级教改课题中立项并实施。旨在培养学生与医疗诊断不同的整体护理评估的思维模式确认病人的健康问题与护理需求,以及监测病情变化和预测疾病发展的能力。对督促学生自主学习,培养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及独立处理问题的个性品质都将发挥重要作用[3]。

实验课上老师示教时是在诊断床上示教身体评估的方法,学生分组练习时在病床上采取“角色互换”练习法,护生之间进行相互角色扮演,进行护士与“病人”角色互换,体验“病人”感受,真实模拟病房场景,进行问诊、身体评估。在角色扮演中,护生学会了与人沟通和交流,体现对病人的尊重和关爱,有助于早期促进护生护理职业素质的形成,坚定职业信念和职业理想。

5加大实验教学考核力度,改革实验教学考核体系,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加大实验教学考核力度,考核内容不仅包括操作考核的成绩,还增加了平时成绩的比例,包括实验报告册的书写、平时提问及抽查操作成绩等。

实验教学考核方式一改沿用多年的传统考核模式,即考核时学生随机抽取实验大纲要求的身体评估操作项目中的一项进行考核,并计入该生的操作技能考核成绩。目前《健康评估》课程实验教学中开始应用多站式考核等多种考核方式,即设置问诊站,即健康史询问考核站、身体评估站、辅助检查站,选择心电图描记检查站、护理病历书写站四站综合考核。多站式考核方式将教学大纲和实验大纲要求护生应该掌握的内容几乎都列为考核内容,涉及到培养临床护理技能的各个层面,真正做到了能力的综合评估;同时还能为护理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反馈信息,以提高教学质量。

6实验教学改革效果分析

采用实验教学改革后的本科班级健康评估综合成绩明显高于传统教学班级,差异有显著性(p

健康评估课程的学习主要是培养护生与医疗诊断不同的整体护理评估的思维模式,以及监测病情变化和预测基本发展的能力。因此,在学校学习期间应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的途径,逐步培养和树立护理专业评估的意识,以达到培养护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从事临床护理实践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吕探云.高等教育护理学专业健康评估课程的改革与建设[J].护士进修杂志,2004,11(19):989-990.

[2]樊新霞.《健康评估》教学改革初探[J].护理研究,2008,3(22):740-741.

[3]刘涛.护理程序在健康评估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09,7(23):1856-1857.

大学生心理健康实例分析篇3

〔论文关键词〕视频案例;心理健康教育;价值与实现 

 

 医学院之教学离不开病例,军事学院之教学离不开战例,法学院之教学离不开法学案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也离不开心理案例。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心理案例,让学生通过对典型事件的有效体验和分析,来厘清各种心理关系,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一般课堂中呈现的是对信息作了有选择性加工的文本案例,其真实性往往受到怀疑,而且,文本案例都是从教师的角度进行理性陈述,不利于学生对案例进行多角度的再加工。随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发展,很多教师开始尝试用视频的形式去真实生动地呈现案例,因此,探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视频案例的选择及其应用显得十分必要。 

一、视频案例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价值 

1.为学生提供真实生动的学习情景 

教师呈现文本案例时形式单一,要么通过自己的讲述(声音),要么通过文字(案例文本)这两种形式进行。而视频案例提供的材料却非常丰富,包含声音、图像、动画、色彩等多种形式,具有空间的、动态的、情景化的、可视化的特点,给人以生动、真实、立体的感觉。此外,视频案例本身的真实性和丰富性对心理健康教育也很重要。学生真实的心理问题通常是模糊、复杂、情绪化的,这些非言语信息很难用文字表现,视频案例则可以捕获真实情境下的大量细节,可以更好地揭示心理问题的模糊性、复杂性和情绪性,同时也弥补了文本案例可被节选和选择性加工的不足,增加了案例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2.有利于学生获得内隐的知识 

视频案例有利于学生获得内隐知识。所谓内隐知识是个人主观的经验与策略,具有很强的情境特殊性,这种知识往往隐含于实际生活中,无法剥离出来,也很难通过文字、程序或图形进行传授,主要是通过接触真实情境下的实际案例获得。视频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真实案例,并从多个角度进行表征,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根据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概念框架去反复观察、反思和分析同一个案例,挖掘其中的内隐知识,建构自己对心理知识的理解,形成实践经验。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视频案例的内容都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与心理有关的典型事例,有些还可能是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虽然经过编辑,但都源于生活,贴近实际,学生对这些案例自然希望得到较为权威的解释与信任的心理分析,好奇心与内驱力必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视频案例本身是集声音、形象、动画、颜色和文字等于一身的结合体,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交叉运用,这比起传统借助听觉和感悟的文本案例获得的印象要深刻得多,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4.培养学生分析与应对心理问题的能力 

实施视频案例教学,除教师要认真选取案例材料外,学生作为案例讨论的主体,必须充分作好课前准备,以便在获取案例信息之后能较为准确地对案例所反映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教师在视频播放的过程中可以适时中断,让引导性的讨论和分析在不同的时间点进行,而且视频案例可以重复播放,有利于学生直接参与案例的讨论和评价,这就为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设了条件。 

5.为学生提供向专家学习的机会 

心理健康教育是专业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并不是每个学生在学习时都可以随时向专家请教,特别是高层次的专家。并且专家的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是默会的、动态的,如果离开自己的实践背景而去模仿专家的行为,其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在视频案例中专家介入心理问题的处理方式有三种:作为心理专家给予当事人直接的诊断与帮助,为观看案例的学生提供观察和分析的参照;作为观察者对案例进行点评,为学生提供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视角;在案例中作为讨论者与学生进行实时或异时交流,拉近专家与学习者之间的距离。这就向学生提供了难得的向专家学习的机会,是学生习得专业性很强的心理知识与经验的有效手段。 

二、心理视频案例的选择 

为了有效实现视频案例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价值,教师必须对之慎重选择。 

1.视频案例的选择原则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所选取的视频案例既要满足播放的软硬件支持、清晰度等要求,又要达到心理案例的常规标准: 

(1)典型性 

所选择的视频案例应具有突出的代表性,能反映心理事件与所适用的心理原理的对应关系。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是要教给学生身心发展的常识、自我调节的技巧和方法。通过视频案例既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又要帮助学生将在案例学习中学会的技能广泛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去。这样学生才能通过这个案例学会在类似情境中如何应对冲突、解决问题,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2)真实性 

真实的案例才能令人信服,引起学生的共鸣。案例的人物背景、性格特点、事件的前因后果,都要完整如实地介绍,不能凭空想象。但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特殊的领域,涉及到个体的隐私,因此在选择和制作视频案例时,教师应在保持真实性的前提下稍作改造,用面具遮挡或给当事人脸部打上马赛克,并对当事人的姓名、年龄等内容进行处理,以便更好地保护当事人的隐私。 

(3)问题性 

案例都带有一定程度的矛盾和冲突,包含需要解决的问题。心理视频案例必须与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常见问题有关,以便学生从中获得启迪,培养其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时效性 

这里的时效性也可称为时代性,指选择的视频案例能够反映时代特色。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也在悄悄发生变化,在选择视频案例时,要考虑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选择他们最关心的热点问题,如交友心理、情感心理等。 

2.心理视频案例的选择 

(1)利用已有的视频材料 

教师可以从公开发行的电影电视网络节目中挑选合适的案例材料,这些视频几乎都是基于真实的案例制成的,具有现实性、客观性。例如,上海电视台的《心灵花园》《幸福魔方》,山东卫视的《打开你的心结》等节目素材,其中央电视台的《心理访谈》是一档现场个案访谈栏目,讨论了许多关于亲子关系、青春期困惑、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有当事人的自我陈述,有讨论,有专家的分析和点评,是非常合适的视频案例材料,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有选择性地使用。 

(2)用情景剧的方式自制案例 

心理辅导的文本案例较多,教师可以利用这一资源优势,组织学生编写脚本,以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心理小品或小话剧为主,通过情境重现和角色模拟将这一案例中的心理问题或者冲突场景呈现出来。情景剧式的案例隐去了当事人的真实姓名,能很好地保护当事人的隐私,还能够表现人际交往和冲突中的种种细节,加上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电脑等设备在生活中日渐普及,视频制作、编辑软件越来越“傻瓜”,教师和学生们的多媒体制作技能也越来越高,这些软硬条件的具备为师生自导、自演、自拍、自制心理视频案例提供了方便。 

   三、视频案例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实现 

1.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中视频案例的组织实施 

视频案例的运用分三个阶段进行:课前准备,课堂操作,课后延伸。 

(1)课前准备 

分为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根据上述原则选好视频案例。每个学生也要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第一,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作全面而重点的预习;第二,针对预习内容思考学习的知识点是什么,这些心理知识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哪些问题,本人如果在现实中遇到这些现实问题,应如何运用这些心理知识加以分析和解决。 

(2)课堂操作 

视频案例可以用于导入或讲授新课,甚至是课后拓展延伸,无论是哪种教学设计的运用,教师都要就本视频案例的内容要求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进行师生互动。互动的内容主要是:第一,对案例有何看法;第二,视频中的主持人或嘉宾或当事人是如何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第三,从视频播放中能学到的最有用的东西是什么?互动的形式可多种多样,从实践来看,笔者主要采用如下形式:第一,“沙龙型”,围绕视频案例的主题展开讨论,对视频案例进行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弄清其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最后总结应如何运用所学分析和解决案例难题的规律性知识;第二,“记者招待会”型,由学生当“记者”向教师发问,再由教师解答,通过一问一答使学生了解视频案例的精神实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法庭辩论”型,把学生分为正、反两方,由教师或者一部分学生当“专家”,通过双方辩论,把双方所持的观点暴露无遗,教师作好记录,最后由教师作总结性评判,并指出各自的优缺点,使学生提高思维能力。第四,“演讲”型,由学生登台演讲,阐述自己所持的观点及其理由,其他同学加以评判,通过比较别人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从中提高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教师应用几分钟时间作画龙点睛式的总结。总之,教师的总结与评述主要是看学生讨论的思路是否合理,分析方法是否科学,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否正确。 

(3)课后延伸 

有些学生对播放过的视频案例饶有兴趣或仍不甚明了,这就有必要进行深入交流。交流的形式可多种多样,比如电子邮件、电话,或者约定地点进行面对面的交谈。既可以师生交流,也可以是学生间的交流,只要学生有兴趣交流下去,教师就要不厌其烦、创造条件,直至其弄明白并有收获为止。面向全班学生,也可以通过作业、写小论文等形式,对案例讨论的意见进行系统归纳与总结。 

2.应用视频案例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1)要注意安排学生课前预习 

由于播放视频占用了一定时间,播放结束后还要进行讨论,如果还是按传统的方式授课,课时就会显得紧,因此,只有加强学生的课前预习环节,才能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 

(2)保持教学与视频的互动 

视频仅仅是一种教学工具,不能取代教师的作用。课堂上教师应该始终保持主导地位,通过视频适当地去引导和启发学生,从而达到互动的教学效果。如果不加选择地过度使用,将课堂变成视频播放的展台,就无法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导致教学质量降低。另外,运用视频不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惟一途径和手段,教学中不能为了视频而使用视频,不能以“人机对话”代替师生交流,应该从中设计师生课堂交流的环节,使案例成为增进师生情感交流的强梁。 

(3)视频案例的应用是分析不是模仿 

大学生心理健康实例分析篇4

1.1研究对象

某医学院院校高职新生,有效被试总数为978例。其中,男生72例(占7.36%),女生906例(占94.64%);独生子女338例(占34.56%),非独生子女640(占65.44%);城镇学生416例(占42.54%),农村学生562例(占57.46%)。

1.2工具

本研究的测查工具是《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该问卷由104道题目组成,包括躯体化、焦虑、强迫、自卑等12个因子。每个因子反映出被试某方面的症状严重程度。通过因子分析可以了解某一群体某一症状的分布特点。1.3统计学方法:问卷数据采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通过平均数显著性差异检验反映高职学生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等方面的状况。

2结果

2.1通过筛查

结果显示共有问题学生37例,其中男生9例,女生28例。具体各因子问题人数如下:躯体化5例、焦虑7例、抑郁23例、自卑11例、社交退缩6例、社交攻击9例、性心理2例、偏执12例、强迫4例、依赖7例、冲动6例、精神病倾向13例。

2.2分别从性别、是否独生子女两个方面做以比较

结果如下:

男女新生CCSmHS各维度评分比较,男生在躯体化、焦虑、抑郁、自卑、偏执、强迫、依赖、精神病倾向方面均高于女生,且差异显著,

3讨论

本文结果显示:我笑2013级新生绝大部分新生的心理健康,但也有部分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受测学生978例,出现心理问题学生37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抑郁、自卑、偏执、精神病倾向。另外,男生群体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要低于女生,这在本人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也有所察觉。除此之外,非独生子女学生在某些因子分上也要高于独生子女。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及建议:

3.1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领导要统一规划和安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师队伍的建设,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提高各级各类人员的专业水平,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并举办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咨询常识讲座,组织、协调各高校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类专业活动,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的认识。

3.2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在此次2013级新生心理普查的基础上,对学生当中比较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有效的干预和引导,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实施预警干预。可将他们推荐给专业咨询人员,对他们进行进一步的心理测试或交谈并给予专业的分析和心理辅导。当确认某个学生心理问题比较严重时,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监控,并通知其家长。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预警干预工作要慎重,主要通过侧面了解个体情况。同时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班主任应协助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做好学生的健康教育工作,使学生能得到及时有效地帮助和指导。

3.3充分发动学生组织的有效力量

大学生心理健康实例分析篇5

关键词:案例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硕士;教学模式

一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硕士培养中案例教学模式的开展

心理健康专业硕士教育近几年发展较快,一些地方师范院校凭借师范教育的心理学类课程的班底,相继增设心理健康教育硕士专业并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但由此产生的人才培养质量问题也日渐突显。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教学上往往不能突破长期习惯的传统惯例,仍然延续局限于教室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学科中心教学模式。其实早在2009年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就曾经强调指出,教学内容上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方法上要重视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1]。为此各校心理健康教育硕士的培养上都做出了一些改革与尝试,特别是积极实施案例教学改革。国外的教学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有利于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但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硕士发展时间短,培养经验不足,以及案例教学缺乏明确的理论指导,加上不同的人对其理解上的差异、教学管理改革滞后等所带来的负面制约作用,这些改革与探索的效果多半不甚理想。

二案例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硕士培养的适合性

案例教学是在模拟实践领域中实际问题情境,通过比较分析、讨论、交流互动和探索尝试等方法,学习者获得融合性知识,并提高实际职业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2]。最初并不是直接产生某一个学习理论,而是产生于教学实践。1880年,哈佛大学率先开发了案例分析法(Caseanalysismethod),后由哈弗商学院用于高级管理精英的培训。这是最早实际运用案例组织教学的例子。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才有人将其运用在教师培养的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上。所谓“案例”,就是对实际情境的一个描述,它可以是一个问题,也可以是一个事件,包含内容、过程、性质还有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方面。作为教学的“案例”,不同于教师的举例,它一般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复杂性、整体性等特征。教学中,案例的作用是能够对知识进行重新组织。建构主义认为,认识隐含在情境中,人的理解是对情境自我建构的结果。传统教学中我们教给学生的知识是按照词语逻辑关系、理论意义、以一种良好的结构预先组织好的,这与真实的现实情境所隐含的知识完全不同。这也是为什么经常我们在学校中学会的知识却难以在现实中用来解决实际问题[3,4]。与其它教育硕士专业相比,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是最适合也最应该采用案例教学模式的,其培养目标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系统的专业知识没有绝对要求。而且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实际工作本就经常性面对一些特殊情境,其整个教学活动并不绝对依从于课程的内容体系,而是要根据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随时调整并做出决策。

三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实施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硕士培养中开展案例教学改革,既有充分的理论依据,也有着实际的客观需要[5]。但是经过一段实行之后,往往感到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难以认定;似乎教学改革的效果也没有象预想的那么突出,其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对案例教学的理解。在案例教学的实际运用中,存在着简单化庸俗化的理解,认为案例教学就是举例子,顶多就是多联系实际。其实案例体现的是实际职业情境,它是为整个人才培养服务的,而不是为个别教案服务的。案例教学要求,教学要从案例出多发,以情境问题为锚点来组织知识教学,打破原有以概念或理论意义来组织的知识体系,而不是简单按照传统教材内容的顺序。在理论与实践这一维度之间,案例教学可以有多种程度、性质和类型。第二,案例教学中案例来源。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依据,又是教学的有效组织者。有人认为,案例教学开始于案例形成之后。这种观念指导下,往往会把案例绝对化,要先把案例编写好,甚至购买现成的案例。这种案例教学属于简缩版的案例教学,将案例视为教学的唯一指针,隔离了与实践的关系,最终重蹈传统教学的覆辙。案例教学的全部过程必须包括案例形成,具体案例形成过程又包括案例的识别、体验、描述、概括等。案例与案例库要开放地、动态地始终保持与实际情境的联系[6]。第三,案例教学中教师教学理论素质与教学实践能力。实施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理论素养,和精湛的教学实践能力。案例教学远不是一个教学方法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理论上思想观念的问题。它要求教师对案例教学有深刻的理解,能够抓住案例教学的精髓,综合运用各种现代教学方法,比对比分析、讨论交流、团体合作和尝试探索等。不存在单纯的案例教学的方法,它更应该称作一种教学模式。第四,学校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学校有关教学管理制度对案例教学的支持性,是否合理配套,也是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与案例教学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有很多,比如,已经形成的人才培养方案、教育硕士教育实习见习制度、课堂教学管理制度、教师业绩考核制度和学生课程考核的有关规定等。

大学生心理健康实例分析篇6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7.08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7)17-0158-02

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是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肾脏替代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血液透析患者在血液透析患者中所占比例逐年升高[1]。由于老年人群体质差,常伴多种急慢性疾病,在长期血液透析期间也更容易并发复杂并发症,因此临床上对老年血液透析患者的关注度更高[2]。有研究指出,自主支持性护理干预有助于满足患者的需求,改变患者的行为,提高护理质量[3]。本研究对老年血液透析护理中开展自主支持性健康教育干预的临床优势进行分析,以期为提高护理服?罩柿刻峁┎慰迹?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5年2月-2016年8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透析治疗的10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60~82岁,平均(66.85±5.27)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9例、高中/中专13例、大专及以上8例;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60~81岁,平均(66.88±5.33)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8例、高中/中专14例、大专及以上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血液透析治疗适应证,且透析治疗时间超过3个月;年龄超过60岁,有1位及以上家人陪同照顾;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并发症或其他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有精神疾病者;有视力或听力及认知功能障碍者;依从性差,无法配合完成教育干预和护理工作者。

1.3方法

对照组患者按照常规护理方案进行干预。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自主支持性健康教育:(1)集体健康教育。组织观察组所有患者每隔4周进行1次集体健康教育讲座,每次1~1.5h,共3次。主要完成对患者和家属疾病基本知识、日常照料经验、正确用药、并发症预防、健康饮食及正确生活习惯等内容的宣教工作,提高患者及家属对血液透析及护理知识的认知度,并对家属的照料工作进行肯定和表扬[4]。注意在宣教的内容中要突出对患者和家属的关怀、理解、支持、鼓励等。(2)个性化健康教育。每周1次,每次15min。针对患者和家属的实际情况进行逐一访谈,通过开放式提问、反馈式倾听、引导自我动机性陈述等咨询技巧掌握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和健康状态,疏导患者和家属的压力和负性情绪,对家属的照料工作予以鼓励和赞赏,耐心解决照料期间所遇到的问题[5]。

1.4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入院时)和干预后(护理干预后)总体幸福感量表评分、自我效能量表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变化情况。

总体幸福感量表包括18个问题,涉及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对健康的关心、精力、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与行为的控制、松弛与紧张6个维度,计算总体幸福感,评分越高表示主观幸福感越高[6]。

自我效能量表包括10个问题,涉及个体遇到挫折或困难时的自信心等内容,共40分,评分越高表示自我效能越好[7]。

生活质量采取文献[8]SF-36进行评分,分值越高,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1.5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本研究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总体幸福感量表评分对比

观察组患者干预后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对健康的关心、精力、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与行为的控制、松弛与紧张、总体幸福感评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我效能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观察组患者干预后自我效能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同组干预前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同组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老年患者较其他年龄段患者在血液透析更容易发生多种复杂并发症,也更需要家属长时间的照顾和陪伴,否则容易对身心健康带来较大影响。但长期照料期间家属也会承受较大负担和压力,需要加强关注[9]。自主支持性健康教育干预很好地兼顾了患者和家属在照顾与被照顾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护理干预不仅有利于减轻家属的负担,提高其照顾技巧,也能够改善患者的身心健康[10]。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干预后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对健康的关心、精力、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与行为的控制、松弛与紧张、总体幸福感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自我效能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自主支持性健康教育干预在改善患者身心状态及生活质量方面效果显著。

大学生心理健康实例分析篇7

关键词:诱导期透析;健康教育;个体化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12(c)-117-02

诱导期透析是指患者开始血液透析的最初一段时期的透析,患者从未经血液净化的明显尿毒症状态过渡到平稳的透析阶段。这段时期患者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面临着一个重大转折,由于他们对疾病认识及对血液透析的原理、操作方法、预后等方面缺乏了解,容易引发各种心理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患者由于在年龄、文化水平、遵医行为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其对健康教育的接受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对此期患者进行个体化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我院血液净化中心对2008年1月以来入院的35例诱导期透析患者开展了针对性健康指导,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09年4月在我院血液净化中心行诱导期透析治疗的患者共35例,其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24~76岁。平均54岁。病因:慢性肾小球肾炎21例,糖尿病肾病5例,痛风性肾病4例,高血压肾病3例,梗阻性肾病2例。

1.2 方法

1.2.1 健康教育方式在诱导透析前和治疗过程中由专人负责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的基本知识,血液透析的基本原理。透析常规程序,透析前后注意事项,合理饮食等,对诱导期易出现的恶心、呕吐、头痛甚至昏迷作重点讲解。并向患者赠送有关健康教育的小册子。同时,对每位诱导期透析患者的年龄、文化水平、生活经历、社会背景、经济状况、与子女的关系等进行详细了解,对其目前的学习能力和遵医行为进行评估,找出患者首要健康问题,并针对首要健康问题制订该患者的健康教育计划,进行因人施教。

1.2.2 实施计划

1.2.2.1 健康教育内容①心理指导:针对不同文化、不同经济背景的患者给予不同的教育方法,包括安慰鼓励;创造良好的治疗环境;加强和患者之间的感情交流;让患者学会自我疏导;让透析多年回归社会的患者现身说法等,以增加患者的治疗信心,减轻焦虑和恐惧,重新适应自己,克服消沉心情,正确对待疾病。②饮食指导:给每位患者发放一份常用食物营养成分及含水量表,教会患者及家属计算方法。诱导期透析患者蛋白质的摄取量从0.5~1.0kg/d逐渐增加到1.2~1.5kg/d,安静状态下每日需热量(1.5~1.9)x10/kg,体重逐渐增加,体力恢复脚。蛋白质应是优质高生物效价的蛋清、牛奶、精肉、鱼类;注意防止高钾血症,蔬菜、水果、坚果类、薯类、蘑菇、大枣、茶、巧克力、咖啡等含钾多,在食用中,蔬菜可用浸泡、煮滤等方法去钾,避免生食颜色鲜艳的水果、坚果类,如山楂、大枣、花生、橘子、香蕉等(血钾正常或低钾者,可多食水果、蔬菜);限制含磷高的食物,如蛋黄、动物内脏、豆制品等;限制钠水摄入,每日水分人量为超滤量+尿量+500ml,盐为2~3g/d(约为一可乐瓶盖)。③血管通路指导:中心静脉置管者告诫患者不要扭曲、动作过大,局部保持清洁干燥,禁止淋浴,避免滑脱。已做内瘘者教会患者透析后的压迫止血,做到既止血又不阻断血流。每日早晚听血管振颤音。并注意针眼的保护和正确使用喜疗妥。

1.2.2.2 因人施教①高龄患者接受能力相对较低,反应迟钝,往往对疾病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对此类患者反复强化是关键,每次给其透析时都让其复述上次教给的相关知识,遗漏部分再次给予指导,不厌其烦,直到让他们最终掌握。②年轻患者在度过最初的生理和心理危机后,有部分人会转而掉以轻心。尤其在饮食进水方面控制能力较差。对这部分遵医行为差的患者,重点向他们陈述利害关系,例举不遵医所致严重后果的病例,如:我科在2008年之前曾先后发生过患者因把相关健康教育置若罔闻,不注意合理饮食和控水而至心衰、高血钾甚至于死亡的病例,让这部分患者充分认识到不接受健康指导的危害性,从而自觉提高遵医行为。③个别患者“遵医行为过度”,什么也不敢吃,导致营养状况差,对此,应重点讲解合理饮食保证营养与生存长短成正相关。④对于一些文化水平低的患者,应用通俗易懂、浅显形象的语言描述。

2 结果

经过实施上述个体化健康教育方案后,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35例患者中,除2例因同时患有其他疾病(1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1例脑出血)抢救无效死亡外,其余患者均平稳度过诱导期,顺利进入维持性血液透析阶段。

大学生心理健康实例分析篇8

论文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有效性

论文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问题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是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一大尝试。本文阐述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并对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应关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案例教学法概念

《教育大辞典》一书中将案例教学法定义为:“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某些科类的专业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即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一系列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掌握有关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案例教学法在我国最早使用可见《史记》、《春秋》等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作者往往会凭借一些经典的、生动的民间故事来阐述事理。在国外,案例教学法最早使用可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即采用讨论和启发的教学方法向学生提问,并引导学生总结得出问题的结论。后来他的学生柏拉图将“产婆术”即一问一答的教学方法编辑成书。在书中,作者要阐述的事理是以一个个故事为媒介的,这就是西方案例教学法使用的先河。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等。其中,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全国高校中已体现出普及化的趋势。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却还存在教法单一、课程实施缺乏有效评价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就成为心理学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案例教学法是以桑代克的联结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冯·格拉塞斯费尔德的激进建构主义理论为其理论基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参与者、探究者,这种教学方法的本质是使师生在探究中实现自我的提升。因此,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与作用

(一)有利于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大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有效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这是大学生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目的。案例教学法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是教师所提供的与学生具体物理情境和社会实践情境相联系的一个个有思维价值和意义的问题情境。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讨论、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能力。

(二)有利于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

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点拨,这主要是针对课堂讨论这一重要环节。教师要成为课堂教学的观察者和旁观者,善于及时捕捉学生需要点拨的情境,从多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对心理问题的思考具有一定的深度。同时,在学生阐述观点时,应尽可能留给学生问题的空间,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如发现学生间存在差异较大的观点时,师生可一起进行分析探究。从课堂学习的过程来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已关注了大学生思维意识的形成和思维品质的训练,有利于大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

(三)有利于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内化。

以布兰斯福德(Bransford)为首的旺达比尔特认知技术小组曾提出了抛锚式教学(anchoredinstruction)(王文静等,2002)。这种教学将学生的理性和感性认识相结合,对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具有明显的作用。案例教学法和这种抛锚式教学一样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之上。在学习中,学生先看到教师设计好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问题情境,运用他们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去理解情境中的现象和问题,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形成一些概念和理解,然后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体验和思考这些问题。这在提高大学生探究能力的同时可加深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深层理解,实现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内化。

(四)有利于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融洽师生关系。

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实施中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阐述见解,展开热烈的课堂讨论,在讨论中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双向和多向的互动、对话。这种讨论在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辨能力的同时能增进师生的了解、合作,协调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这种和谐关系和氛围是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

(五)有利于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案例教学中的案例一般知识覆盖面较广且具有不同时空背景和学科背景。渗透在案例中的知识包括基础心理学、心理咨询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等学科知识,教师需充分挖掘蕴涵在案例之中的理论知识并能将之与教师的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此外,教师要提高案例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较强的课堂调控能力和应变能力。因此,案例教学对于教师所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本体性知识、案例教学中驾驭教学所需的情景性知识、实现心理健康课程有效教学的条件性知识和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相关的文化知识的完善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并能在此基础上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在使用案例教学法时应关注的问题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对于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影响。但是,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也给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转贴于

(一)案例的选择。

案例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重要元素。(1)教师所选的案例要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内容紧密相关,这样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达到将学生理论学习升华为能力的目的。(2)教师所选的案例要与大学生生活实际和生活世界相贴近。这样才能激起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热情,从而增强课堂讨论的效果。(3)教师所选的案例应具有时代性。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案例会反映出不同的时代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大学生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生活理念等都会随之而改变。所以,教师选择的案例具有时代性就会更具有说服力,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4)教师所选的案例应具有丰富性。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问题在不同年级上存在差异。大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从大一到大四依次表现为:人际交往问题、学习问题、情绪问题、恋爱与性问题、自我意识问题和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等等。这说明大学生在整个大学阶段心理需求是不平衡的,既有共性的心理问题,又因为每一个大学生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等的不同而存在个体差异。所以,教师所选的案例应关注到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问题,通过丰富的案例教会学生对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心理问题进行梳理的方法,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应用能力。此外,案例的丰富性还体现在案例呈现方式的多样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呈现案例时应采用幻灯、教学录像、图片等方式,这样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师的引导和点拨。

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应用要求教师的引导应体现出系统性和方法性。教师的引导应关注课堂教学之前学生的准备状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探究和课堂教学结束之前对案例的延伸等方面。案例教学法对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要求较高,课堂教学之前学生的准备程度影响到大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程度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取得。因此,教师的引导应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之前的对所学知识的准备。学生应了解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关系等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主要是对学生探究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的引导,要尽可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果断性、独特性。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对问题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大胆质疑,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目的不仅是要让大学生掌握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获得心理调试的方法和能力。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前的引导还应关注对案例的延伸。具体的引导方法是教师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对案例提出不同的假设,引导学生通过对假设的论证,分析案例中主体的心理和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探究案例材料中没有谈及的原因,以此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三)教师的课堂教学总结。

教师的总结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尤为关键。教师的总结可以是讨论进行中的适时的阶段性小结,也可以是课堂教学结束时的点评小结,是案例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的小结包括:对学生讨论观点的视角正确与否,对学生讨论之后所形成的共识进行的概括、理论知识的提升,归纳案例中获得的启示、方法和思路,以及其在学生生活中的应用等内容。心理学家布朗指出:情境通过活动来合成知识,即知识是情境化的,并且在部分程度上是它所被应用的活动的产物。由此可见,学生的经验世界对他们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经验世界(知识、智慧、成长经历和家庭背景)不同,导致学生在思考案例时会依据自身的经验世界,如此学生探讨问题的结论就会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总结时应承认这种差异的存在,将教学总结的中心放在分析案例所获得的启示、方法和思路。这是对学生知识内化和提升的一个关键。整个课堂教学小结可以说是对教师教学驾驭能力的一个考验。所以说,教师要想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成效,就需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丰富课堂教学经验,提高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技巧。

总之,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这种教学方式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钻研,提高综合业务素养,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

[2]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李方.课程与教学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大学生心理健康实例分析篇9

[关键词]血液透析;股静脉;置管;个体化;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9701(2016)05-0141-03

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进行替代治疗时的主要手段。在治疗过程中需要一个通路,在进行血液透析时需要把患者的血液引出体外,经血液透析机后再回到体内,进行该过程的通路叫血管通路[1,2]。理想的血管通路,应该是血液透析安全、建立快速、可靠并且容易实施。股静脉插管较其他方法简单、迅速、安全,常常是快速建立临时血液透析的首选方法[3,4]。随着尿毒症发病率的增加,透析技术的提高与发展,患者生存时间的延长,患者的健康教育尤为重要[5,6]。在股静脉置管血液透析患者中,通过改进健康教育模式,实施针对性,个体化的健康指导是减少置管并发症,同时提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的有效方法。责任护士从始到终的个体化健康教育,能提高护理执行效率,进而降低成本,提高护理质量[7,8]。我院血透室在2013年1月~2014年12月对30例血液透析股静脉置管患者实施针对性、个体化的健康教育指导,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血液透析股静脉置管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20~82岁,平均50.0岁,病程5个月~6年;实验组患者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25~78岁,平均48.5岁,病程3个月~5年。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为进一步推广优质护理,我院血透室于2013年1月确立为优质护理试点病区,护理模式实行责任制整体护理,每名责任护士分管自己的患者,对自己分管的患者实行全程、连续性、无缝隙的护理。两组患者置管在严格无菌操作原则下,按置管流程进行操作,由同一专职主治医师置管操作。导管材料使用同一品牌艾贝尔置管材料。

对照组采用以往实施优质护理前的健康教育方法,不关注患者宣教效果,且健康宣教的覆盖率、知晓率低,习惯性对置管患者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的护理问题进行简单、随意、无针对、无目标、无评价的健康指导。

实验组由责任护士负责宣教,围绕患者股静脉置管的目的、操作方法,配合要点、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心理问题等进行全程、无缝隙、个体化的健康宣教,并注重效果评价:护士掌握患者宣教内容、方法、形式和时机;患者掌握宣教内容并能主动配合护理、治疗,对宣教反应良好;责任护士对患者掌握内容进行检查、改进及效果评价;科内对健康宣教的效果进行检查、原因分析、改进及评价。具体健康教育方法如下。

1.2.1置管前健康教育慢性肾功能因病程难愈,需长期透析治疗并负有沉重的经济负担。长期疾病的折磨会产生焦虑、烦躁不安、恐惧、逆反和怀疑心理,向患者解释置管的必要性及作用,因人而宜的进行心理护理。医护人员应理解、同情、体贴患者,耐心细致地向患者介绍股静脉置管的目的、效果、治疗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让患者有一定的认识和心理准备,对股静脉置管有一个完整的概念,并使患者明白股静脉置管是一种简单、迅速、安全的血管通路方法。作为护理人员,态度和蔼、热情、认真,操作熟练准确,可获得患者与家属的信赖。鼓励患者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睡眠,避免重体力劳动,生活规律,保持乐观情绪,戒烟酒,饮食营养平衡,优质的食物,避免含钾、含磷食物,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关心体贴患者,消除对疾病和治疗的恐惧心理,增加安全感,增强患者的治疗信息,使其主动接受治疗。

1.2.2置管中的健康教育嘱患者仰卧位,常规腹股沟处备皮,穿刺部位垫高10cm左右,大腿外展20°~30°,外旋45°,膝关节稍屈曲。常规消毒铺无菌巾,严格无菌操作,提高穿刺技术,尽量一次性穿刺成功,送管动作要轻柔。置管时教与患者放松疗法,深呼吸,鼓励患者听音乐。责任护士抚摸患者,分散其集中力,减少应恐惧而引起的心理不适。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观擦穿刺处有无出血及血肿,尤其是对穿刺过程欠顺利者,若有出血应告诉患者卧床休息,减少活动,局部加压冷敷。置管成功后取舒适。

1.2.3置管后的健康教育股静脉置管患者卧床时床角度应小于40°,禁止坐轮椅,以防打折扭曲。注意保持导管翼缝合线不松动或脱落,必要时重新缝合,以防导管脱落。若发现导管有部分脱出,应原位缝合固定好,或更换新导管,不要重新送回血管内,若确有必要送回导管至血管内,应严格消毒并无菌操作。尽量避免股静脉导管输血、输液、取血等操作。注意观察肝素盖有无松动,动静脉端上的夹子是否夹紧,夹子夹闭前已调好位置,一旦夹闭,勿轻易打开。导管留置期间,应嘱患者勿剧烈活动或下肢大幅度活动,并嘱患者置管期间不宜做下蹲、屈髋等动作,不宜使用蹲厕,保持大便通畅,以防导管扭曲、脱出、堵塞、渗血及出血,如有异常及时处理。嘱患者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指导患者擦洗和淋浴的方法。床单位清洁干燥,避免潮湿,局部皮肤保持干燥清洁。导管留置期间若穿刺处出现红肿、热、痛等现象,应通知医生及时处理。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导管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两组患者导管阻塞、脱出、出血、感染的发生率比较,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

患者满意度调查是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护理部考核病房质量的重要指标。满意度评价分为非常满意与一般两项,护理满意率=非常满意项/总项×100%。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满意度调查比较,实验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93.3%vs7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个体化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患者建立健康行为,达到最佳健康状态[11]。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教育是责任制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9]。护士应以温和的态度、礼貌的语言主动与患者交流[10]。由于患者在个人素质、受教育的程度、年龄、理解能力等方面的有差异,通过对患者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不仅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还提高自我护理能力[12]。另外,护士在治疗和护理工作中将个体化健康教育贯穿始终,以温和的语言,高度的责任心,细致的工作作风,使患者产生安全感和及信任感,从而使患者保持情绪稳定,配合治疗,为提高疗效起到积极的作用[13]。

股静脉置管患者的个体化健康教育,是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途径。患者有不同的健康需求,故护士必须首先了解患者的健康所需,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4]。对于自我管理较为困难的患者,不能单纯地进行鼓励,应注意与患者多沟通,沟通是个体化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护士作为健康照顾者,主要作用是为其提供信息,给患者指导和咨询,帮助患者清楚地传达信息内容,解答患者的疑问,帮助患者克服置管期间心理压力,适应环境变化,积极配合治疗。本研究中实验组通过对血液透析股静脉置管患者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进行个体化宣教与沟通技巧,使患者在置管期间的并发症减少,并使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达到93.3%。由此可见,个体化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健康教育是责任制整体护理的重要环节,是医院满足患者需要而赋予护士的重要职能[15]。股静脉患者开展个体化健康教育,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赞同和鼓励,应激励护理人员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提高护理水平。护士必须具有健康教育能力,这就要求护士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加强继续教育与培训,学习与掌握理论知识及沟通技巧,用自己的知识及沟通能力满足患者的健康要求。从而使护理人员的学习热情大大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增强,提高了理论知识水平,丰富了临床经验,提高了护理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和谐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梅长林,叶本阳,赵学智,等.血管通路[J].实用透析手册,2003,10(1):66-73.

[2]杨腊梅,王革.中心静脉插管建立血管通路[J].血液透析中心培训手册,2010,8(1):92-93.

[3]丁春玲,宋玉林.血透患者股静脉置管护理体会[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2,9(18):108-110.

[4]王质刚,丁小强,于仲元.血液净化[m].第2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04-105.

[5]叶红艳.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1):168.

[6]宋芬.深静脉置管在维持性血液透析中应用与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1998,14(5):261.

[7]包家明,顾惠娟.对开展健康教育知识误区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6):448-450.

[8]姚霞.深静脉置管的护理体[J].医学与实践,2011,21:212.

[9]杨晓梅,王革.血液透析患者的健康教育[J].血液透析中心培训手册,2010,8(1):301-302.

[10]徐红艳.健康教育路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当代护士,2011,3(8):166-168.

[11]马智慧.个体化健康教育对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2,10(4):288-289.

[12]张锦玉.我国护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现状与发展[J].护理杂志,2009,26(1):32-33.

[13]马伟平,林小尹,许月嫦.强化健康教育对血液透析患者专评护理质量指标的影响[J].护理学报,2013,(8):2.

[14]蒲君,潘红,谢琼.个体化健康教育在血透护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3,11(7):122-126.

大学生心理健康实例分析篇10

关键词:育龄女性;妇科病;普查;健康查体

近年来,随着女性工作、家庭等压力的增加,导致各种妇科疾病的患病率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对女性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1]。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女性身心健康得到社会广泛的重视和关注,加强女性健康保健具有重要意义。妇科疾病普查对疾病的发生可做到早发现、早治疗,能有效保证妇女的健康。本研究对我院门诊收诊的900例育龄女性开展妇科疾病普查工作,以期为妇科疾病的防治计划和保健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现将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门诊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诊治的900例育龄妇女,年龄均在20~54岁,平均年龄为(37.0±5.7)岁;已婚女性700例,未婚女性200例。所有女性均自愿参加本次研究,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所有纳入对象均行B超、乳腺、白带等常规检查,并建立个人信息健康档案,由专人对其年龄、职业、性生活情况、有无避孕及其方式、月经史、孕产史、妇科病既往史等内容进行详细询问、记录及整理。

1.3观察指标

观察检查结果,分析妇科疾病发生的相关因素。疾病诊断标准[2]:根据患者疾病具体情况,结合世界卫生组织主编的第10版《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进行诊断,其中存在2种及以上的妇科病者以主诉疾病作为诊断标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本研究中全部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900例育龄女性妇科检查结果

900例女性中有430例患有妇科疾病,患病率为47.78%,其中宫颈糜烂215例(23.89%),阴道炎56例(6.22%),乳腺增生52例(5.78%),盆腔炎41例(4.56%),详见表1。

2.2妇科疾病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

对患病率较高的宫颈糜烂、乳腺增生进行相关因素分析,具体如下。2.2.1乳腺增生发病的相关因素分析。从年龄、职业、月经周期、孕产史以及文胸佩戴等方面对52例乳腺增生患者的发病因素分析,发现35~45岁及以上的女性、教师及干部、孕产史、月经周期不规律、佩戴紧身文胸等因素均会造成乳腺增生发生病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2.2.2宫颈糜烂发病的相关因素分析。从年龄、分娩和避孕方式、人流史及产后性生活间隔时间等方面对215例宫颈糜烂患者的发病因素进行分析,发现35岁及以下的女性、经阴道分娩、采用、有人流史、产后较早进行性生活等因素均会引发宫颈糜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3讨论

随着当前社会经济和文化建设的迅速发展,使得女性对社会活动、建设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女性身心健康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和关注[3]。由于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节奏加快及精神、家庭等多方面压力增加,造成女性承受着心理和生理两方面的超高负荷,因此宫颈糜烂、阴道炎等妇科疾病的患病率也在逐渐升高,严重影响女性身心健康和家庭和谐[4]。因此,应通过女性健康保健及普查的开展,对女性常见妇科疾病、多发病的高危因素进行了解与分析,通过掌握其高危因素,进而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减科疾病的发生,保证育龄女性的身体健康。随着当前科学技术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先进的诊断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并在健康体检中可以有效诊断出妇科疾病,进而为妇科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本文通过对我院门诊900例育龄女性进行妇科疾病调查,共查出430例女性患有妇科疾病,发病率为47.78%,其中宫颈糜烂215例(23.89%),阴道炎56例(6.22%),乳腺增生52例(5.78%),盆腔炎41例(4.56%)。王容美等[5]的相关研究报道发现,妇科疾病患病率为85.6%,其中乳腺增生、宫颈炎、阴道炎及子宫肌瘤发病率居前四位;杨艳[6]的相关研究报道结果得出,妇科疾病平均患病率为77.41%,乳腺囊性增生、宫颈炎、子宫肌瘤及阴道炎患病率位于前四位,本次研究和上述学者的研究结果相符。有研究表明,年龄处于24~35岁的女性患有妇科病的发生率较高,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7],其中可能存在的原因是处于此年龄段女性的生殖功能较旺盛,经常有性生活,由此致病机会增加,同时分娩、各种妇科手术等多种原因均会直接损害宫颈,也可增加妇科疾病的发生率。本研究中,分析宫颈糜烂相关因素发现,低于35岁、经阴道分娩、采用、人流史及产后较早进行性生活等均可促使宫颈糜烂发病率增加(p<0.05),其中避孕的使用会对宫颈产生慢性理化刺激,破坏宫颈防御能力而发生感染,进一步证实上述因素均会引发宫颈糜烂。对52例乳腺增生患者发病因素分析得出,处于35~45岁及以上女性、教师及干部、孕产史、月经周期不规律、佩戴紧身文胸等均会造成乳腺增生发生率升高(p<0.05),说明处于此年龄段的教师、干部等女性可能承受着家庭和社会两方面的压力,孕产、月经周期无规律引发内分泌失调,佩戴紧身文胸等对乳腺产生物理刺激,以上因素均会增加乳腺增生发生几率。因此,卫生部门对育龄女性的健康应给予高度重视和关注,结合其实际情况从多角度、多方面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女性健康保健知识教育和妇科疾病防治工作,提高女性自我健康保健意识。综上所述,处于育龄期女性发生妇科病的几率较高,相关因素较多,因此应加大宣传力度,开展女性自身健康保健工作,针对常见的妇科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以便保证育龄女性身心健康,进而维护家庭、社会的和谐。

参考文献:

[1]吴晓菁,黄慧梅,王奇玲.广州市白云区2007―2011年育龄妇女妇科病普查结果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7):926-928.

[2]何志飞.新疆五家渠市社区育龄妇女疾病普查的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2,10(4):708.

[3]许雅,陆佩霞,周舒冬,等.已婚育龄妇女妇科病普查满意度及需求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4):2258-2261.

[4]徐晓颖.江苏地区1439例妇女妇科疾病普查结果调查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7(12):1667-1668.

[5]王容美,李淑莲,李淑静,等.某区2012年居民妇科病普查结果的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6):210-211.

[6]杨艳.某市城区2007―2011年育龄妇女妇科病普查结果的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21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