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资金管理办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4:39:35

科研资金管理办法篇1

一、民办高校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1.重在项目争取,轻视经费管理

民办高校科研经费主要由科研经费拨款和其他科研收入两部分组成。科研经费拨款泛指民办高校获得的专项和非专项科研经费拨款,其他科研收入泛指民办高校通过开展科研及各类活动多方面争取科研项目所取得的各种收益。很多民办高校为了能争取到国家的科研资金,先组建小队,钻研国家政策,通过国家当期激励的科研政策倒推本校科研项目,立项、预算、报批,待资金下拨后,再组建科研团队进行项目研究。如此本末倒置,加之科研团队缺乏科研经费的统筹管理经验,科研经费支出大都由项目组全权负责,科研人员财务迫于项目组压力,以及自身管理意识淡薄,经费预算形同虚设,使用起来常常偏离预算项目,科研经费管理混乱、浪费严重,所用的票据也存在“失真”“偷梁换柱”等严重背离现象。

2.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制度问题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很多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制度,但大多数以指导类文件居多,各地区高校未出台本校相应的执行性文件,未能较好平衡科研部门与财务部门的职责,有客观事实与国家政策法规背离的现象。现行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制度滞后,很多科研项目从立项到开研,前期准备工作需要经费的投入。项目经费申请成功后,资金也需要一段时间才能配套,预研费用也是自行承担。项目完成后,很多经费不能同时结算,部分费用由课题组先行垫付,而且科研部门制定的项目管理制度侧重从项目实际出发,不顾科研经费的合理投放,脱离科研实际,从而导致科研实际与经费管理发生冲突,也没有制定完善的科研考核、激励、监督制度,制约了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3.科研项目资金预算问题

高校科研项目预算一般都是根据申请的项目资金倒挤经费使用明细,而不是根据科研项目真正需用的资金明细预算经费总额,导致民办高校在项目申报时经费预算表的编制并非从项目实际需求考虑。所考虑的重点是“符合项目经费使用要求”,实际使用科研经费时,众多项目的预算编制也是流于形式,经费用途偏离预算项目。同时,在预算执行中,《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规定“严格控制会议费、差旅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项目实施中发生的三项支出之间可以调剂使用,但不得突破三项支出预算总额”,但《意见》却没有明确的金额和比例,给经费预算控制带来一定的难度。4.科研项目资金监督管理问题多数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由财务部门负责账务管理,并没有配备相应的经费管理机构,财务部门对科研业务不够熟悉,导致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混乱。不论发票内容、用途是否真实,依据发票来虚列开支。挪用科研经费也时有发生,a项目经费超支后用B项目经费弥补,甚至为了完成任务挪用专项科研经费。有的业务部门以拨付课题合作经费,用找来的发票报销或编造虚假科研人员方式冒领科研经费。签订虚假合同转移经费等违纪违规使用科研经费现象时有发生。

二、民办高校科研项目资金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1.规范科研项目申报,搭建平台促发展

(1)设立民办高校科研项目基金专门委员会民办高校科研项目基金专门委员会在审批民办高校申请的科研项目时,应深入了解民办高校针对此科研项目的师资力量配备是否符合科研项目的要求,对不符合要求的坚决要求达标后再予以审批或拒绝审批,为科研项目工作把好第一道关口。(2)积极搭建共建、共享平台,增强各方交流和合作我们经常将教育资源视为专项资产,缺乏资源共享意识,导致资源共享利用率极低,高校具有许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优势,应积极发展科研项目,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作用,为自身赢得更多资金。同时加强与企业、兄弟院校、科研机构的紧密交流合作,充分利用高科技成果,带动自身的科研发展,紧跟市场,以市场为导向,不断促进科研的发展。

2.完善科研项目资金的管理制度

(1)建立、健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目前,高校科研项目多样化,针对不同的科研项目应相应设置多种管理办法,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健全全面、系统的科研管理办法,分门别类地管理科研项目和经费。新政策的出台,同时也意味着会有新的问题产生,应针对新政策同时开展跟踪和反馈,杜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将实事求是原则落到实处。同时设立专岗执行各项科研管理办法,定时、定期开展政策咨询和培训服务,结合项目本身,帮助科研人员科学管理科研项目经费。高校还应根据自身情况制订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以及差旅费、会议费管理等各类实施细则,完善科研项目配套管理的办法、报销规定等,为科研工作者开展科研活动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2)把提高科研人员的综合素质纳入制度管理中因为科研项目多样化,科研经费涉及面较广,上级部门出台的管理办法和使用细则太多,所牵涉的单位也多,导致科研人员缺乏财务管理知识和对国家和上级部门出台的政策法规更新不够,项目负责人对项目经费的预算等内容了解程度不够,存在“项目我争取而来,经费当然我说了算”的局面,对科研经费是公款的理解不透彻,导致科研项目资金使用过程中虚假支出等违规行为出现。民办高校应加强管理人才的队伍建设,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业务素质。科研管理人员应遵从“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的科研资金管理,学校、科研管理单位、项目负责人三位一体。项目负责人应合理、合规、真实地使用科研项目资金。同时,学校也应对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合规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监督。(3)提升管理队伍综合能力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大多没有设立相应的经费管理机构,一般由财务部门负责账务管理。学校应结合财务工作的特殊性,建立科研经费管理部门,适度增加财务部门人员编制,合理地配备科研经费管理人员。制订相应的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系统的业务学习及培训计划等,安排合理的时间学习业务知识以及对各类新政策的解读,多交流工作经验,组织经费管理人员走出校门学习,拓宽工作思路和管理视野,吸取经验,取长补短,提高科研经费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科研资金的管理意识,提高业务能力,助推核算型人才向管理型人才的改变。

3.加强科研项目资金预算管理,规范预算执行

财务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控制手段,贯穿了财务管理的全过程,高校加强科研项目资金预算管理工作,对提高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1)高度重视预算管理工作预算工作并非财务部门的特有任务,需要全员共同参与,各位科研工作人员应按照预算管理规定,优化资源分配,综合考虑、平衡各个科研项目的关系,提高预算管理意识。严格按照各项财务规章制度进行预算合理管理,控制预算风险,细化收支项目和预算指标,科学确定预算定额,规范各项科研项目资金预算合理、执行到位、监督有效。(2)完善财务预算制度全面考虑和规划高校科研项目资金的预算支出情况,合理、合法编制科研项目资金预算,确保实际支出与预算基本一致,同时制定严格的预算调整标准,明确编制财务预算“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要求,遵守“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略有节余、保证重点、注重效益”的原则,按“自上而下,上下结合”的流程,根据实际情况分解预算,提高科研项目资金预算精准度。

4.强化科研项目资金监督,确保经费安全

(1)建立、健全科研项目经费监管部门及职责民办高校应设置专门的科研项目管理部门,完善监查管理制度,从项目申请、立项、组织实施、接受检查、成果验收直至推广进行全过程监管,保证学院科研项目资金安全。要求科研人员自觉遵守各项管理规定、法规制度等,承担经济与法律责任,使科研项目经费监管实现制度化和科学化管理。(2)发挥财政资金主管部门的审计监督作用财政资金主管部门应加强民办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的全过程跟踪。全面监督高校科研资金的配套、使用情况,全面分析高校科研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业务流程的管理过程、内控机制的完善情况等;加强项目经费使用的监管力度和频率,着重抽查重大重点科研项目,通过过程跟踪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纠正,做好相应的监督措施,控制经费支出的合理性、合规性和合法性,发挥审计监管作用,保证科研项目顺利有效进行,保障科研项目资金的合理、合规、合法使用。

科研资金管理办法篇2

关键词:高校资金投放企业投资特点财务控制策略

投资是企业投入资金以期在未来获得效益的一种行为。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不断提高企业价值,即采取措施增加利润降低风险,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就是进行投资。在高校财务管理活动中,也有类似的投资行为,这就是资金投放活动。不过高校作为事业单位,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其资金投放活动的目的不是获得经济效益,增加利润,而是通过合理的投放行为保证办学需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核心竞争力。虽然目的不一样,但高校资金投放活动可以借鉴企业对投资的财务控制方法,实现高校财务管理的目标。本文拟按这种思路,分析高校资金投放活动的特点和财务控制策略,提出相关建议。

一、高校资金投放活动的特点

高校资金投放活动,就是将不同渠道筹集的资金投放在教学、管理、科研的活动中,确保高校正常的办学秩序。根据高校的非盈利性、公益性特征,高校资金投放活动也必然不同于企业投资活动,其特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高校资金投放活动的目的不是获得更多的利润,而是增强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职能。企业是经济性组织,企业投资是集中筹集的资金,投放在利润最高、风险最小的项目中,其短期目的和长期目的都是获得更多的利润。而高校资金投放活动由于单位的性质,决定了其短期目的和长期目的有所区别。高校是公益性组织,从短期看,其资金投放活动的目的是保证正常的教学、管理、科研活动,从长期看,其资金投放活动的目的是在短期目标实现的基础上,提高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和科研服务能力,最终实现和增强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三大职能。

第二,高校资金投放活动的对象不是各种经济项目,而是教学条件建设(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教学科研设备购置等)、办学活动的运行管理等项目。企业的盈利目的,决定了其投资对象必须是各种各样的经济项目,通过资金推动项目实施,依托项目获取利润。高校的三大职能,决定了其资金投放活动的对象只能是各种教学条件建设项目和办学活动的运行管理项目,比如教学质量建设工程、实验设备购置、高层次人才引进或培养工程、教学楼建设、学生宿舍建设等等,依托这些项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水平和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高校资金投放活动的决策基础不是市场调研,而是分析高校办学规模对办学条件的需求关系。企业将资金投放到经济项目中,本质是通过市场竞争获取利润,前提是了解市场需求、了解市场竞争状况、了解投资回报率和回报周期,这必须通过市场调研才能获知。因此,市场调研就成了企业投资的决策基础。高校是办学的主体,在已经具备一定办学条件的基础上进行资金投放,就是要根据办学规模的调整不断完善和充实办学条件,使办学条件满足办学的需求,因此,分析高校办学规模对办学条件的需求关系,找出现有办学条件的与办学规模的差距,就成了高校资金投放的决策基础。

二、高校资金投放活动的财务控制策略

财务控制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通常指财务部门根据会计法规、财务制度、财务计划目标等运用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对资金运动、日常财务活动、现金流转等进行指导、组织和约束,确保财务目标实现的管理活动。就是要在财务资金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对筹资、投资和分配进行有效地调节与控制,解决资金供应与需求之间矛盾。财务控制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尽可能地把资金投放到最急需的项目上,将筹集数额、需用数额、筹集成本与使用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高校资金投放活动同样需要控制,其财务控制控制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第一,高校资金需求预测控制。

企业资金需求预测一般在采用销售预测法基础上,对企业在现有状况下每项资产负债做更深入地分析,找出每项资产负债在企业销售收入变化下各自特有的变化规律。对企业资金需求的预测,决不能只停留在对企业资金需求缺口进行数量计算,更重要的是还需结合考虑企业目标资本构成、资金成本、筹资方式等情况。高校作为非经营性组织,不可能采用销售预测法进行预测。因此,高校资金需求预测控制的重点在于根据教育部关于办学条件的要求(如生均经费、生均设备、生均场地、生师比等),分析现有规模、现有资产负债情况下下教学条件(人才、设施、设备条件)需求、基本运行管理费用需求,找出需求与现实占有之间的缺口,从而确定筹资数量。在确定筹资数量的基础上,需求预测还包括对需求结构、需求时间以及资金使用成本的预测。这种预测控制既是对筹资的控制,也是对资金投放活动的初步规划和初步控制。

第二,高校资金投放决策控制。

企业投资决策时,首先要认真做市场调查,寻找投资机会,建立科学的投资决策程序,分析项目的可行性,分析风险和收益的关系,控制投资风险。高校资金投放决策,也需要根据办学规模、现有基础设施、现有教学科研设备等实际,在分析高校办学规模对办学条件的需求关系的基础上,分析资金投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资金投放的重点和投放方式,分析资金投放风险和办学效益的关系。高校财务人员在对资金配置活动进行判断时,应当增强财务调控手段,运用充分的数据资料说明和论证资金配置的合理结构,在此基础上科学地确定投放方式,使资金充分发挥效益。

第三,资金投放规模控制。

高校资金投放活动的控制,虽然在预测资金需求量时已对资金投放的某些方面做了初步规划,但由于实际筹集到的资金与资金的需求之间通常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因而在实际筹集到资金之后,应根据可用资金情况以及投放对象的情况控制投放规模。其控制策略是采用限额控制法和预算管理法通过确定不同项目的资金投放数量和投放时间、投放方式,实现对高校资金投放活动的规模控制,以使资金在有限的情况下,既满足办学活动的需求,又确保资金充分产生效益。

第四,资金投放结构控制。

高校资金投放活动,要在教学条件建设(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教学科研设备购置等)、办学活动的运行管理均得到保证的基础上,分析轻重缓急程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其控制需要运用平衡控制法、比率控制法和区域控制法,使固定资金与流动资金、长期资金与短期资金以及对内资金与对外资金保持合理的比例,使有限的资金尽可能用于急需的、紧缺的教学条件建设项目、人才引进项目,避免教学基础设施、教学科研设备的重复建设和闲置,避免运行管理活动的资金浪费。

参考文献:

[1]徐中平,邓石翼.对企业资金需求预测进一步思考.技术经济,2001.10.

科研资金管理办法篇3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民办高校;科研经费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民办高等教育研究基地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5月8日

2014年在apeC会议上对中国经济新常态进行了全面阐述和解读,其重要特征即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以推动经济结构升级,保证经济持续平稳健康的增长。通过改革和创新带领中国经济走过激流险滩,这是攸关中国经济前途和命运的选择。在演讲中指出:“如果说创新是中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点火器。”肯定了创新对于中国经济转型的重大意义,对于各界正确理解和把握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如何在战略上应对,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创新驱动就要求作为我国应用型大学的民办高校,一方面要肩负着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重担;另一方面必须依托其在应用和技能教育的优势推动创新的应用研究,如此才能形成与公办高校既互补又互相促进的创新源泉,建构一个更加开放的科研体系和创新格局。近十几年,我国民办高校在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水平上都有长足的发展,民办高校不断提升对科学研究的重视程度,民办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和取得的科研经费也快速增长,但是科研的投入总量比较低下,科研的质量不高,科研的应用型研究不足,伴随着民办高校科研经费来源渠道的多元化,在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日益增多,民办高校科研经费快速增长与民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滞后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因此,提高民办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水平迫在眉睫。

一、民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现状

(一)民办高校科研经费主要来源渠道。目前,湖南地区的民办高校科研经费主要由科研经费拨款和其他科研收入两部分组成。科研经费拨款是指民办高校从各级财政获得的专项和非专项科研经费拨款,是国家有关部委、省市有关厅局、研究院所等部门下达的科研项目经费拨款,按照来源的不同,分为中央科研经费拨款、地方科研经费拨款及其他科研经费拨款三大类。其中,其他科研经费拨款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部委拨款、博士后经费、合同类纵向科研经费。其他科研收入是指民办高校通过开展科研及相关活动多渠道争取科研项目所取得的收入,主要包括科技咨询服务收入、科技开发与协作收入、科技成果转让收入等。

以湖南某民办高校为例,该校2011年科研经费收入约146万元,其中地方科研经费拨款140万元,约占总收入的96%;其他科研收入6万元,占总收入的4%。可以看出,该校科研经费绝大部分来源于科研经费拨款,少部分来源于其他科研收入,其经费收入结构如图1所示。(图1)

从图2可以看出,随着民办高校对科研工作的重视,该民办高校近三年的科研经费收入呈逐年增长的趋势。科学研究项目逐渐增多,学校科研经费收入持续增长,为了使学校的科研资金获得最大的使用效益,加强科研经费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图2)

(二)科研经费管理相关制度。民办高校的科研工作起步较晚,科研经费管理的相关制度大多数是参照国家相关规定执行,如《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经费管理办法》、《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经费管理办法》、《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费管理办法》、《湖南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建设经费管理办法》等。以湖南地区的某民办高校为例,该校根据教财[2012]7号文精神,对科研经费管理实行三级管理体制。学校是科研经费管理的责任主体,校长对科研经费管理承担领导责任,分管校领导负直接领导责任。科研部门负责科研项目管理和合同管理,并配合财务部门做好经费管理的有关工作;学校财务部门负责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指导项目负责人编制项目经费预算,审查项目决算,监督、指导项目负责人按照项目立项书或合同约定,以及有关财经法规在其权限范围内使用科研经费。各二级科研机构是科研活动的基层管理单位,对本单位科研经费的使用承担监管责任,监督预算执行,督促项目进度。

该民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模式是按照部门职能为主划分,科研管理部门负责项目的申报立项、合同管理以及联系科研项目经费的下拨等工作,财务部门负责科研经费的日常收支核算工作。科研项目立项前,由科研管理部门宣传、发动教职员工申报,然后按照申报项目的要求进行严格审查,申报人选定研究项目后,科研管理部门协助其完成申报程序;待项目批准立项后,由主管部门将科研经费拨至学校财务管理部门,再由财务管理部门按照资金来源的不同划分至不同的项目类别中。项目负责人负责控制科研课题经费的支出,财务部门按照国家相关的管理办法核算管理。(图3)

二、民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经费管理部门职责缺失。在民办高校中,科研经费的管理涉及众多部门,如科研、财务和资产等。科研部门熟悉科研活动的特点和过程,对科研经费合理、规范使用提供宏观性的指导;财务部门熟悉财务制度和标准,对科研经费的报账和核算业务提供具体的指导;资产部门熟悉固定资产管理的操作和程序,对科研研究相关资产的报批、购买、管理和维护提供指导及服务。理论上来说,这种管理结构的设置是非常合理的,既保证了各管理部门各自负责业务的开展,又保证了各管理部门优势互补,合理配置管理资源,形成对科研经费的协作管理。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责权不清、分工不明、沟通渠道不畅、制度互不兼容、缺乏联合监督等原因,各管理机构之间难以对科研经费管理合力监督,导致科研经费的多头管理,出现各个部门各自为政,遇事相互推诿的现实状况,阻碍了科研经费的合理使用和有效的监管。

(二)经费预算与经费实际使用存在差异。在当前的经费管理体制中,项目资助机构负责论证、审核科研经费的预算,而科研经费的报账审核工作却是由本校的财务部门承担,由于财务部门,特别是民办高校的财务部门,对于科研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缺乏认识,不了解科研经费具体支出的范围、内容和标准,只能按照一般支出的标准进行核算,使得违反科研预算支出的情况时有发生,经费监管严重失效。

科研项目和经费主要靠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和科研人员去争取,因此很多人偏激地认为科研经费是科研人员争取来的,经费的所有权理应属于项目组,学校无须过问或过多干涉。目前,项目申报时的预算都是由项目组预测编制,极少有民办高校财务部门参与项目申报之初的预算编制,导致项目经费预算缺乏科学性,根据主观意愿随意划分经费,经费预算不科学。即便是经过经费预算的项目,也由于申请者对相关设备等投入情况不熟悉,只是大概估计,因此二者之间有一定的出入。另外,民办高校财务部门在实际核算的过程中,仅能审核对每一笔业务的合法性与合规性,由于不了解整个项目预算中的各类支出比例,无法对经费使用的正确性和合理性进行有效的监督。对项目总支出进行分析,发现差旅费、劳务费的支出占了大多数,而设备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等费用几乎没有,日常核算未能按照项目申请预算计划控制开支范围和标准,使得科研支出结构不优化。

受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民办高校的科研经费大部分来源于纵向项目。以某民办高校某社科基金项目为例分析,它是2010年申请并批准立项,并分两次拨款合计60,000元,其2010~2012年三年的实际支出如表1所示。(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该科研项目支出中劳务费所占比例最大,约为29%,其次是差旅费,占到27%,而资料费才占5%,论文版面费仅占6%,该项目支出结构显然不合理,真正用在科研业务方面的支出很少,明显违背国家投入科研经费的本意,而这种情况并非个例,是民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科研项目的研究业务费用所占比例偏低,而一些差旅费、劳务费等支出数额巨大,造成了科研经费的严重浪费,大大降低了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

(三)经费的过程管理缺乏有效控制。民办高校中,项目负责人除了极少数人有科研经费管理的意识外,绝大部分人对于项目经费管理没有经验,使用经费没有计划,不按预算方案执行预算,想怎样用就怎样用,常出现经费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的情况,有的项目因为经费的问题达不到预期成果,有的研究已完成经费却结余很多。与此同时,由于财务部门和科研部门缺乏沟通,无法将经费使用的进度和项目的研究进度相结合,按照项目申报书上的预算来控制支出,导致实际开支与预算、决算不相符。

以某教科规划项目为例,其总经费为10,000元,分两年拨付,研究年限为2011~2013年,在申报书上的预算是第一年6,000元,第二年2,000元,第三年2,000元,但是其实际的经费使用却远远偏离它的年度经费使用计划。项目研究的第一年即2011年,受客观因素的影响,第一批经费下拨较晚,使得实际经费支出为1,500元,与计划的6,000元相差4,500元,而后两年经费明显也未按照年度经费使用计划的进度开支,均有不同程度的波动。表面上看,实际经费使用进度未按计划进行,追根溯源不难发现,该民办高校的科研经费管理模式不完善,财务部门仅对局部的经费支出进行核算,而没有一个完整的预算、核算管理体系来控制整个项目的支出。这直接造成了项目经费的使用进度与项目的实施进度不符,同时也导致不少项目结题几年但是却不结账现象的产生。目前,很多高校都存在着科研项目结题不结账的问题,例子中提到的民办高校也不例外。仅2013年的项目结题45项,其中就有一半以上仍有经费结余账面,在这一半以上有结余的项目里,其结余程度也不同,如图4所示。(图4)

从图4中可以看出,在45个项目中,6个项目结余额在项目经费的0~10%,8个项目结余额在项目经费的10%~20%,3个项目结余额在项目经费的20%~30%,7个项目结余额在30%以上,这充分说明了该民办高校的科研项目结题但经费结余的现象很严重。科研经费管理模式存在缺陷,项目预算不细化、管理不科学,造成项目预算不准确,支出的弹性较大,为科研项目结题不结账提供了可能。相关管理部门工作未协调好,也是导致结题不结账的重要原因。这些客观存在的因素,使得有效的科研经费无法最大限度地被利用,为违纪违规问题的滋生提供了条件。

(四)资产管理和使用状况混乱。民办高校资产管理体制不完善,很多学校采购计划、资金安排和资产管理分属财务、资产、采购等部门,由于各部门责任划分不清晰,管理体制存在缺陷,很多项目在没有经过充分论证的情况下,重复购置了大量的科研仪器设备,这不仅占用了大量科研资金,浪费了有限的科研资源,影响了资产的使用效率,还增加了学校的运行成本。

科研资产是学校资产的一部分,本应由资产管理部门负责资产的购置和日常的维护管理。但是,目前很多民办高校的资产管理部门对科研资产的管理流于形式,仅对科研资产进行登记、报账、报废和注销等手续,没有真正履行资产监管和维护的职能,具体表现为:资产审批过于宽松,人为损坏严重;资产日常疏于管理,小故障不断,使用寿命大大缩短。另外,民办高校科研活动中无形资产本来就比较少,现行的财务制度中几乎没有涉及到对无形资产管理的具体规定,对于科研活动中购置的无形资产、科研成果形成的专利权、软件、版权等管理缺失,以致浪费、被侵权现象严重。

三、结论及建议

(一)健全科研经费管理体制

1、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民办高校务必要综合分析国家政策、法律法规,把握科学研究的前沿动态,遵循科研活动的客观规律,制定适合民办高校特点的、高效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制度制定要广泛征集科研人员、管理人员、权威专家的意见,通过相互协商、反复讨论、共同论证而制定。制度要包括科研经费管理所涉及到的每一个方面,细化适合各种学科类别的管理办法和条例,要明确不同身份人员的权利和义务,要公开、公平、公正,要用统一的标准衡量所有科研人员的经费使用行为,杜绝出现违反制度的个别或特例现象发生。

2、实行矩阵制科研管理组织结构。民办高校科研管理组织结构模式可以借鉴美国物理学教授F・茨维基发明的一种通过建立系统结构来解决问题的创新办法,名为“矩阵管理法”。这种管理法依照科学研究的需要自由组合研究人员,以学校科研管理部门为协调枢纽,提供研究的财力、设备等,满足研究的条件;横向以课题为中心,纵向以各院、所有有关研究人员为元素,为项目的解决而组成的跨学科研究小组或攻关小组,实现跨领域、跨学科、跨部门的研究结合,在学科的交集上利用网络技术实现研究的创新。(图5)

在矩阵结构图中,纵向为行政流,横向为学术流。纵向的行政流在提供好的服务、发挥管理职能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为研究活动提供较好的研究环境。横向的学术流在保证研究目标的基础上,体现知识创新。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知识的创新,保证了人才的培养,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及与外部的交流,保证了科研管理职能的发挥。

(二)加大科研经费预算控制力度。民办高校要制定与学校实际情况相符的预算控制办法,将预算控制与各部门的经济责任制相融合,明确学校科研部门、财务部门及项目负责人在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做到各尽其责、协调合作,共同做好科研经费管理工作。

财务部门负责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为项目负责人编制项目经费预算提供咨询,审核科研项目决算,监督、指导项目负责人按照项目申报书上的预算以及国家相关规定使用科研经费。科研部门配合财务部门对项目经费进行合理、合法、合规审定。项目负责人按项目研究情况编制项目预算,按相关规定使用科研经费;配合有关部门的检查、监督,按要求及时办理科研项目结题及结账手续,对科研经费使用的合法性、合规性、合理性承担责任。项目组研究发生的各种开支由项目负责人审批后,报所在部门负责人审批。学校与其他单位合作的科研项目经费转拨,需向科研部门、财务部门提供科研项目的立项文件、经费文件、合作协议等相关资料,由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共同审批、办理,流程如图6所示。(图6)

(三)建立科研经费绩效考核机制。民办高校应根据学校本身特点,依据规范与灵活相结合的原则,改变粗放式的管理模式,按照科研项目的具体规划,对科研经费实行细化管理,区别对待不同类别的科研经费。所列出的科研经费类别必须要做到合理、精简,对于不合理的分类,或合并或修改或取消,杜绝冗余的科目出现在项目预算中。必须依据科学研究项目的实际情况合理开支科研经费,避免研究人员违规使用或挪作他用。与此同时,科研经费管理部门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绩效评估机制,对项目经济效益与利益及社会反响进行综合考核、评价。这能有效防止少数人员浑水摸鱼,又能激励实实在在从事科研工作的研究人员,还能有效吸引更多的投资,做到提高项目管理水平以及项目社会经济效益的双赢。

(四)加强科研结余经费管理。当前,民办高校科研经费增长过快,导致了科研经费结算的困难,引起了资金沉淀,严重影响了项目经费的使用效率。科研结余经费已经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文要求各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拟定本校科研经费结账管理办法,规定项目结账时间和结余经费的用途,对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加强管理。

民办高校应在深入分析科研结余经费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找出科研经费节余的真正原因,对不同原因形成的结余采取不同的管理办法,及时处理结余经费,避免长期挂账,引起科研资源浪费。不管采取哪种经费结余的管理措施,都必须遵循上级主管部门的经费管理办法,不得与之相违背。如,在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对于研究完成后仍有结余科研经费的,结余经费可在受托单位的自然科学研究或部分应用研究方面继续使用。在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项目负责人有权对为完成项目研究做出贡献的研究人员以结余经费的40%进行奖励,但此数额不得超过总经费的10%,奖励可以以劳务报酬的形式发放。剩余的部分经费结余可首先用作出版该项目最终成果的补贴。扣除以上两项外的结余经费,可继续作为本单位的科研经费,项目负责人和项目参与人员可优先使用。除此之外,在其他项目合同中,对结余经费的处理较少提及。

民办高校可以通过科研经费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科研管理体制,从预算上保证人员费用,如研究人员工资、津贴等,细化项目经费预算,制定科学、准确的经费使用计划,从根源上避免已结题项目有大量资金结余现象的产生,保证项目结账工作的实效性和规范化,使经费下拨部门准确地掌握科研经费的开支情况,避免盲目投入。

主要参考文献:

[1]谢海波.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2]李文鹏.论民办高校提升科研经费会计管理水平的方法[J].商品与质量,2011.10.

[3]郑斐.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措施[J].长沙大学学报,2010.3.

[4]胡海峰,李静,李红.浅谈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的有关问题及对策[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9.

[5]杨杰.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2009.3.

[6]常笑霓,王心雁.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监督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

[7]肖威威.论高校科研财务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事业财会,2009.3.

[8]盛捷.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思考[J].管理观察,2009.3.

科研资金管理办法篇4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2-053-02

2016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科研经费管理正经历从“紧”到“松”的变革。

一、科研经费“松绑”的主要内容

(一)在项目经费管理方面

简化预算编制、下放预算调剂权限。合并了部分预算项目,由科研人员根据实际编制预算并统筹使用,小于直接费用10%的不需提供测算依据;把部分预算的调剂权限下放给项目承担部门;二是提高间接费用比重,加大绩效激励力度;三是明确劳务费开支范围,不设比例限制;四是改进结转结余资金留用处理方式。

(二)完善差旅会议管理

一是完善差旅费管理,下放差旅费标准的制定,放宽报销尺度,可由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标准,对于难以取得住宿费发票的,在_保真实性的前提下,据实报销城市间交通费,并按规定标准发放伙食补助费和市内交通费;二是完善会议管理,下放会议费标准的制定、放宽报销范围,由高校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确定。

(三)完善科研仪器设备采购管理

改进政府采购管理,放宽科研仪器设备采购的采购方式和审批程序,可自行采购科研仪器设备,自行选择科研仪器设备评审专家。

(四)完善基本建设项目管理

放宽高校基本建设项目管理权限,减小审批范围、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周期。

从上述内容看,本次科研经费松绑是对一些改革措施落实不到位、科研项目资金管理不够完善等问题加以完善和改进。主要是管理体制、机制上的松绑。同时,《意见》也要求规范管理,改进服务,强化法人责任,规范资金管理,加强统筹协调,精简检查评审,创新服务方式,加强科研经费的管理。总结近几年来在科研经费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科研经费具体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科研经费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查办的一些典型案件中,一些科研负责人甚至有院士级别的人员涉案,不但影响个人,也给所在学校造成负面影响。笔者总结了近几年审计、报道中所反映的科研经费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利用假发票套取资金。有的科研人员利用各种渠道得到假发票套取资金。二是利用学生名义冒领导劳务费。有的科研人员利用学校对财务报销及资金支付方面的漏洞,用学生的名义领取劳务费后再据为己有。三是贪污、挪用科研经费。有的科研人利用各种手段贪污、挪用科研经费。2006年以来,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共立案侦查了16件科研经费领域职务犯罪案件,这些案件都是利用科研经费监管漏洞贪污、挪用科研经费。在此类案件中,有的属于财务管理不规范,存在科研项目经费没有按规定专款专用的情况;有的属于财务审批不严,存在经费支出与研究无关、程序不合法、先报账后签字、假冒他人签字、代替他人签字的情况,有的甚至利用假发票报账。四是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有的高校科研资产管理不规范,在资产采购、报销过程中存在各种违法行为。某师范院校存在资产管理不规范,合同签订没有制约;合同保管不规范,合同内容被随意修改;款项支付不规范,设备费没有按规定方式结算,打入采购员个人账户等情况。五是外拨科研经费不规范。有的科研人员用外拨经费方式转移、占有科研经费。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制度原因

1.立法缺位。我国科研经费类型众多,各种类型经费的管理办法都不尽相同,还没有一部统一的法律来规范科研项目立项、审批、经费使用、监管责任等科研行为,也没有科研管理方面统一的规章制度。立法的缺失直接导致科研经费管理的混乱。同时,科研项目管理因“婆婆”不同而“政出多门、各自为政”,各经费来源单位对自己管理的项目制定管理办法,而承担研究任务的高校也制定自己的管理办法。管理制度的不统一造成不同管理主体的管理规定不协调和冲突,客观上造成了科研腐败问题的发生。

2.管理缺位。我国科研经费主要采用以下管理方式:一是委托方式,主要是纵向科研项目经费,经费来源性质属于中央或地方财政的资金,由上级科研管理部门(教育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拨付的用于开展科学研究的专项经费。该类经费主要按照项目主管部门批复的预算范围和开支比例规范使用科研经费。二是合同方式,主要是横向合作项目经费,经费来源性质属于社会资金,由课题组以学校的名义与政府部门、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签订科研服务合同,合作开展科学研究的专项经费。横向科研经费实行合同管理,必须按照项目合同书中约定的经费使用用途、范围和开支标准使用科研经费。不管是横向经费或纵向经费,委托方或合同甲方在拨付经费后都不再直接管理经费,而是由项目执行学校和科研院所来管理。而财政部、科技部、教育部没有统一的管理制度,造成项目管理与财务管理相脱节。有的高校为鼓励教师多争取科研经费,往往放松对科研经费的监管,导致管理的缺位,科研管理形同虚设,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科研管理的需要。

3.审计缺位。科研项目缺乏统一的业务主管部门,也没有对科研经费的统一监督审计。科研项目只在结题时由项目委托部门委托第三方进行审计,一般只对重大项目审计,而这类审计也只对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形式上的复核,比如是否按预算执行,是否符合科研经费的开支范围等,无法满足科研经费监管的需要。审计出现问题时,缺乏问责或问责不到位。

(二)单位原因

1.内控制度不健全。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缺少对科研经费的内控制度,财务部门只是形式上的履行经费的出入账管理,未能有效地监督经费的开支,在经费审批上比较松散,审批尺度比其他经费宽松;对已结题项目结题不结账,财务账面上长期挂账;科研经费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缺乏沟通,缺少数据共享。

2.对科研经费管理较为宽松。科研经费多少被视为一个高校科研能力的重要指标,一些高校为鼓励教师争取科研经费,在财务管理上比较宽松,财务报销审批手续不严格,未严格执行相关法规及管理办法,造成部分科研人员违法违规。

(三)个人原因

1.不熟悉相关财经法规。科研人员都是其所从事研究领域的专家,但对财经法规不熟悉,对财务规章不知道。导致在编制预算时,预算编制不准确,在经费支出时,因缺乏财经知识而出现票据不全、票据不合法的情况。

2.主观上存在钻空子的意识。有部分科研人员认为科研经费就是自己的经费,有想怎么用就怎么用的思想。有的高校间接费用和绩效支出政策落实不到位,一些科研人员认为自己辛苦研究而没有合理回报,主观上存在钻空子的意识。

四、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的几点思考

(一)加强内部控制

各高校应加强科研经费内部控制,梳理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的各个业务环节,分析风险点,找到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加以重点控制。

1.资金控制。风险点:不入账或入账不及时,没按规定的结算方式支付。重点控制环节:(1)应当遵守现金和银行存款管理的相关规定,不得由一人办理科研经费货币资金全过程业务,严禁将办理资金业务的相关印章和票据集中于一个人管理。(2)咨询或劳务内容真实性、手续完备性(发放对象姓名、单位、职称、身份证号、本人签字等)的审核,相关部门对支出的审批,尽可能子化方式发放等。(3)严格按规定使用公务卡或转账结算。

2.资产控制。风险点:科研资产管理职责不清,没有明确的使用和保管制度可能导致资产的损毁、流失或被盗;科研资产管理不严,领用、发放缺乏严格的登记审批制度;科研资产日常维护不当、长期闲置。重点控制环节:(1)建立资产台账,加强资产的实物管理,加强材料的出入库管理,详细记录入库、出库及库存情况;(2)明确资产使用和保管责任人。

3.采购控制。主要风险点:采购审批不严,可能导致无用设备采购,重复采购等;采购过程不规范,可能导致采购的产品质次价高、资金损失;采购验收不规范,可能导致实际接收产品与采购合同有差异等;付款审核不严,可能导致资金损失。重点控制环节:(1)采购归口管理,科研资产采购应实行归口管理,建立采购、资产管理、财务、审计等部门和岗位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机制。(2)加强采购验收管理,指定部门或个人对采购物品的品种、规格、数量、质量和其他内容进行验收。(3)加强采购记录控制,妥善保管采购预算与计划、各类审批文件、招标文件、投票文件、评标文件、合同及验收记录等。

下面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例具体说明。(1)设备费。风险点:采购的设备与科研无关、设备质次价高、价格明显高于市场价格、签订显失公平、有损本单位利益的合同或技术协议。重点控制环节:应履行物资采购的相关程序和规定;应有完整的设备购置合同及验收入库手续;不得将设备试制费列支为设备购置费;不得在专项经费中列支属于承担单位和合作单位支撑条件的设备及设备租赁费;不得列支仪器设备的日常维修费、办公室或实验室的维修改造费。(2)材料费。风险点:虚假采购、非合格供应方采购、无保管领用制度。重点控制环节:通过合法程序遴选供应商;应有材料采购合同及材料验收、入库、出库手续;不得列支生产经营性材料、基建材料。(3)测试化验加工费。重点控制环节:金额较大的应签订合同,应有发票、结算清单、测试报告等;在本单位内部进行测试的,应有委托书、内部结算单,测试报告;不得通过虚构测试化验内容、提高测试化验支出标准等方式违规开支测试化验加工费用。(4)燃料动力费。重点控制环节:实验室日常运行的水、电、气、暖等支出应由间接费用开支,不能在燃料动力费用中开支;不得列支应由个人负担的加油费、过桥过路费等。(5)差旅费。重点控制环节:应事前审批;原则上票据要完整,有完整的证据链,出差目的、事由、出差人数等信息应当齐全;严禁列支旅游费、景点门票等与课题不相关费用。(6)会议费。重点控制环节:会议费应为课题方主办的各类会议发生的费用,而外出参加会议的相关费用应在差旅费中列支;会议费应有预算,会议通知、参会人员签到表等,会议开支标准应严格控制,杜绝浪费;严禁在风景名胜区开会,严禁开支礼品费、旅游费用等支出。(7)国际合作交流费。重点控制环节:出国人员应为课题组成员,且出国任务与课题任务相关;应有邀请函、应事前审批;报销时应有机票、住宿费等有效票据,应附签证页复印件、国外行程单、调研报告等。(8)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重点控制环节:不得列支通用性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等;不得列支家用电话、手机通信费、日常办公网络费和移动上网卡费用等;不得列支专利维护费用、广告费用等。(9)劳务费。重点控制环节:支付范围为课题组没有工资收入的研究生、博士后及临时聘用人员,应与研究相关;支付方式应通过银行卡支付,并附银行卡回执。(10)专家咨询费。重点控制环节:支付方式原则上应当通过银行卡支付,应附专家签名表,并有专家姓名、工作单位、身份证信息等;防止虚构人员名单等方式虚报冒领专家咨询费,不得给课题组成员以及参与课题管理的相关工作人员发放专家咨询费。

(二)加强沟通协调

财务部门编制财经法规汇编、业务流程图等,发到每位教师手中,积极宣传国家政策法规,让科研人员熟悉国家财经法规,了解基本财务知识。加强财务人员与科研人员的交流与沟通,对特殊问题应按实事求是的原则处理。

(三)加强资金结算管理

1.银行转账结算。对于办理设备费、大宗材料和测试费等,原则上采用银行转账结算;对于发放劳务和专家咨询费等业务,原则上采用银行卡结算。

2.“公务卡”结算。对于办理会议费、差旅费、小额材料费、测试费等,采用“公务卡”结算。

(四)加强审计与监督

1.专项审计:不定期地对科研经费使用的合法性、合规性和合理性进行专项检查和评价。

2.加大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3.推行科研信用管理制度。

(五)完善信息公开制度

管理部门和项目承担单位都要将科研项目和资金相关信息公开,接受监督,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让资金在阳光下运行。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

[2]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

[3]财政部,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

科研资金管理办法篇5

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依法治国”的方针,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近年来,我市在预算管理改革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全面推行和完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等制度,这对于缓解财政收支矛盾,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增强财政宏观调控能力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XX市教科文部门支出预算改革的进展情况

按照财政支出预算改革的总体思路,结合教科文部门的行业特点,XX市财政部门在教科文部门支出预算改革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主要措施是:

(一)积极实施部门预算,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各部门按照市财政局的统一规定和标准报表、编制反映部门所有收支情况的预算,个人部分按实际,公用部分按定额,专项经费经科学论证后进入财政项目库,编制滚动预算,由财政部门视财力按轻重缓急排序安排。

实践证明,实行部门预算,硬化了预算的约束力,强化了部门和单位和预算观念,提高了使用财政经费的责任心,促使部门提高管理水平,集中精力抓好本部门的主要工作,自下而上编报、汇总使产生的部门预算更符合基层实际。突出表现为以下特点:

首先,制定和完善了分部门、分行业的支出预算定额,科学和文体广播部门采用定员定额方法,高等院校和中专技校实行生均综合定额,按照各院校学科设置特点、发展规模和水平,实行七大类十四种定额标准。

二是加强项目科学论证,明确资金投入方向。市财政、市教委共同成立了由财政、教育等有关专家参与的“教育财政咨询委员会”,就XX市教育财政性资金投入的重点方向和具体项目提出指导性意见,为编制部门预算提供参考依据。结合专家和市教委高教处、科研处、基教处等业务处的意见,就2002年教育专项资金预算再次进行修订,加大对重点前沿学科的扶持力度,提高我市高校重点学科的知名度,加强学校基础办学条件建设,落实扩招政策。

三是进一步提高年初预算到位率,使部门能够集中精力抓好本部门的大事。市科委将科学事业费与科技三项费用统筹使用,年初全部按领域安排到项目,并按照部门预算的改革思路,转变政府职能,由以往科技经费预算划块式管理转变为领域式管理,由过去的单纯抓科研项目,转变为抓项目的同时抓好平台的环境设施建设,理财思路更另清晰,资源配置更加合理。

(二)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规范支出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一是加强专项经费论证工作。鉴于XX市财政局教科文处事业发展专项资金比重较大的特点,选出旅游咨询服务中心、锅炉改造等大额的修缮类资金,送财政投资评审中心审定,由评审中心按照“科学、客观、公正、高效”的原则进行审核,待评审结果出来后下达预算,从而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节约资金10%左右。

二是为用好大额文物专项资金。与市文物局共同研究,制定了《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建筑抢险修缮专项补助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由市财政局与市审计局、市文物局的领导和职能部门共同成立专项资金管理小组,对文物抢险经费的管理形成了一个完事的工作程序。专项经费的审计工作由市审计局负责,对文物专项经费实事前、事中、事后的审计检查。同时,还建立了上报制度,使市政府能够及时了解文物抢修工程的进展和资金使用情况。

三是加强科技专项资金管理,建立科技专项经费管理制度体系。2000年,市财政会同市科委制定了《XX市科技课题预算编制规定》,2001年又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草拟了《XX市科技经费财务管理办法》,使科技经费从预算、执行、会计核算到监督各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制可依。目前,我市已经出台了《XX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经费管理办法》、《XX市科普活动专项经费管理办法》、《XX市科技新星计划经费管理办法》和《XX市创新创业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专业性经费管理制度,建立了一套科学、规范的科技预算经费管理制度。

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们在教科文部门支出预算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需认真加以研究。

一是支出预算定额需要进一步细化。尽管学校实行了文史类、理工类、农林师范类、医类、综合类、艺术类、高职类七大类十四种定额标准,但即便对农林、师范这样的学校,内部也要算细帐,剥离非师、非农林专业,不搞大而同的拨款。

二是专项资金管理需进一步规范。首先是资金使用不规范,有些专项资金,特别是基金预算、项目预算比较相,且习惯于“先确定资金,后论证项目”,影响使用效益;再者是一些管理办法还是前几年制定的,有些条款已不适应部门预算的要求,如:目前教育费附加管理执行的政策是1990年修订的《国务院征收教育费附加的暂行规定》。

三是事业支出结构不合理,使用效益不高。人员经费所占比例过大,教育中的人员经费约占学校事业费总支出的57.5%,并且这种状况还在是上升趋势,特别是一些财力比较薄弱的区县人员开支已达80%左右,事业发展的经费了了无几。这种状况如不改变,财政再怎么增加投入也很难保证教科文事业的发展。

三、进一步深化教科文部门支出预算改革的几点设想

为了推进XX市教科文部门支出预算改革的发展,今后一段时期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基础工作,进一步完善教科部门支出预算定额,提高部门预算的科学性

这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技术要求程度高的工作,在制定过程中必须兼顾需要与可能,预算内外资金相结合,节俭高效,简便易行的原则。

完善教育综合定额要与落实国家支持各类教育发展的有关政策一致。由于教育综合定额是从财政生均拨款逐渐演化而来的,本身存在着较明显的基数概念,而且一经确定多年不变,与各类教育今后的合理发展及中央各类教育发展的不同政策存在一定差异。依据国家各类教育发展定位,以高等教育综合定额为重点,进一步研究如何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调整各类教育综合定额,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二)强制度创新,规范支出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教科文部门预算中除保证正常经费外,还有一部分是用于事业发展的专项资金,专项资金的管理是教科文部预算管理的重中之重,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关键。

一是要做好专项资金论证工作,引入科学的决策机制进行科学的评估、评审、建立科学高效的财务管理机制和预算管理制度。科技经费要继续完善专家咨询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立项审批制度,保证科技项目选择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并体现两个统一,即:专家管理与政府决策相结合,自由探索与国家目标相结合。教育经费要充分发挥教育咨询委员会作用,由教育咨询委员会议确立各类教育的发展方向及资金安排的比重意向,然后联合市教委高教处、科研处、基教处及财务处具体组织各类教育项目的专家论证工作,并逐步引入招标方式将项目落实到具体使用单位,市教委部门预算的科学编制做好基础工作。

二是对核实资金后下达预算的专项经费,签订专项经费合同书,以合同管理的模式,规范支出行为,牢固地树立起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观念。

选择高中优质资源扩招等专项资金实行项目合同管理试点,在下达专项的同进与区县签订合同书,明确项目的具体目标、责任、进度、区县配套资金落实情况及项目效益考评等。三是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资金的分配与管理。随着国家对教科文事业投入力度的加大,各项规章制度必须及时跟上,否则,投入再大,也难以发挥应有的效益。特别是专项资金,要做到有专款就要有制度。建议首先制定出教育费附加具体实施办法、市级教育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区县教育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科研课题核算制管理办法,提高我市教科文部门的专项资金管理水平。

四是加强财政监督管理,建立起财政资金的追踪问效和反馈机制,对专项资金从论证、资金拨付使用到效益评估实行全过程的监督。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制定出XX市的“财政专项资金项目绩效考评办法”,先选择一些条件比较成熟的部门和单位试行,在是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开。

(三)紧紧围绕教科文事业改革,优化支出结构

一是按照“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等多种方式,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步伐,对现有的高校、中专、技校进行优化重组,通过提高高职生财政补助标准、解决中职与高中在收费方面的倒挂问题等财政政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较高层次的专门人才。

二是落实XX市基础教育工作会任务,优化基础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要向关心教育投入一样,重视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通过调整中小学市局达到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目的。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盘活教育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和资产和低效运转。结合基础教育规划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通过资产置换、学校撤并及城市改造等多种形式,逐步形成规模适度、办学规范的良性资源配置。

研究探索我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对教师队伍要合理定编,减少冗员,建立合理的师生比和员工比。安排专款重点解决超编教师分流转岗和再就业前的培训,并对这项工作完成得比较好的区县给予奖励。

三是支持和促进科研院所管理体制改革。社会公益型院所的改革已全面启动,要认真研究有关配套政策,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各项工作,对应该推向市场的坚决向企业化转制,与财政拨款脱钩,对确需政府支持的按非营利机构管理和运行的,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要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并会同有关部门严格核定编制,建立新的运行机制,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科研资金管理办法篇6

近年来,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在提高管理水平、服务基础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2014年在项目体系方面作了比较大的改革。例如在经费投入方面,总额度从2010年的5000万元增加至2014年的2.55亿元。单项类别的资助强度也有所提高,如自由申请、博士科研启动项目的资助金额从原来5万元/项,提高至10万元/项。增设了重大基础研究培育、粤东西北联合人才培养两类项目,同时在自由申请项目类别下设立科管研究专题,目的是针对基础研究自身的规划战略等方面开展研究,不断加强对广东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的优化和完善。但是通过对近年来的申报和实施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的基础优势不明显,对于基础研究的支撑作用尚未完全发挥出来。主要还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项目申报指南与目标匹配度不高

目前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类别共有七种,在申报指南的条件设置方面目的性不明显,缺乏指导和分类的意义。例如自由申请项目的条件,规定申报人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年龄不超过55周岁都可以自主选题方式申报。这种宽容的申报条件使得自由申请项目每年占据了近50%的申报量,而且基数日益增加,从2010年的2000多项增加至2014年的4558项[2],如图2。从多年申报情况分析,不少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或者具有正高职称的科研人员也挤入自由申请类别项目的申报队伍并获得资助,这与自由申请项目“鼓励青年科学家开展创新研究”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又比如自由申请类别设立科研管理研究专题方向,其初衷是从“十三五”战略规划的高度,在基础研究全局(全省)的角度开展专题研究,目的性比较明显,应当对申报人资质和条件有一定要求,尤其是前期研究工作的积累,比如需要申报人主持过相关的宏观层面的战略规划或拥有类似的经验,但是在申报通知(条件)中并没有对于这方面的资历作出规定。因此,从该类申报项目情况来看,申报的整体水平与预期距离较大,且研究队伍个体之间水平差异较大,申报项目的内容与申报指南的目标匹配度不高。

(二)项目体系设置衔接不够

作为人才培养体系的内容,粤东西北联合人才培养、博士科研启动定位为青年科研人员“萌芽”状态的培育类小项目,杰出青年定位为为优秀青年科研人员“脱颖而出”提供重点支持的项目。但是衔接两者之间中高端人才项目处于空白地带,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优秀科技人才培养链条。同时作为“低端”的博士科研启动项目申报年龄限制在40周岁以下,但是作为“高端”的杰出青年项目申报年龄限制在35周岁以下,对于35周岁以上、40周岁以下优秀青年研究人员,显然无法获取高层次人才项目支持,因此这种人才链条显然是存在“断层”的。又比如在项目研究方面,自由申请、重点与重大基础研究培育项目之间,资助经费分别是10万元、30万元到100万元。从表面来看,类似形成了一个低中高的研究资助链条,但是从定位异同来看,相同之处在于重点项目与重大基础研究培育项目都是定位于面上项目研究基础的进一步突破,但两者之间定位和面向研究群体的差异就不是很清晰,没有形成明显的梯度。[3]

(三)项目体系特色不明显

从目前项目种类来看,与国内其他省市地方自然科学基金大同小异,没有凸显“广东特色”。例如博士科研启动项目,与江浙地区自然科学基金的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相似,但在资助金额和指南方面的导向性还不如江浙省份;而自由申请、杰出青年项目,与江浙地区自然科学基金的面上项目、杰出青年项目类似等等。广东作为自主创新和先试先行的“排头兵”,拥有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基础研究信息发达,特别是近几年诸多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户广东,已产生不少具有国内领先甚至国际影响力巨大的研究成果。例如2012年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发现新的中微子震荡模式,曾一度在国际上引起巨大轰动;又如2013年开始运行的广州超级计算中心,是目前全球运算最快的计算机中心。这些地理与研究平台设施方面的优势,为广东开展基础研究提供了便利的资源和环境,但是目前都没有很好地利用和结合起来,没能形成具有广东特色的自然科学基金类别。

(四)项目管理办法指导性不足

2014年新制定实施的《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专项资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办法》是目前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主要制度依据,该管理办法规定项目经费由财政部门按照国库集中支付方式进行管理,因此财政部门在每年年底都会把项目当年经费指标收回,到次年再结转下达,但是对于再次结转下达时间没有明确规定,有时结转长达半年,在此期间项目负责人难以办理项目研究经费的正常支付手续,严重影响了项目的研究计划与进度,长时间也容易造成“变通”执行财务规定的想法和做法。另外,《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专项资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办法》主要是从财务管理的角度作出的关于经费管理使用的办法,规定了部门职责、项目经费审批、资金管理、监督管理与绩效评价方面的细则,[4]而对于项目具体组织实施方面经常出现的情况,如项目前期依托单位注册申请、指南、项目组织评审、资助项目出现人员变更、依托单位变更、计划延期、中止终止、结题验收等问题,没有在管理办法中进行规定,均处于“无据可依”的状态,这使项目的管理处于被动局面,也不利于项目研究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完善管理对策探讨

2015年是“十二五”总结之年,亦是“十三五”布局之年,在广东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应充分发挥对推动原始创新与优秀科技人才成长的支撑引领作用,明确目标、找准定位,重点突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5]

(一)进一步优化申报指南

将项目定位与申报要求紧密结合,如自由申请项目定位为鼓励青年科学家开展创新研究,对申报人要求一方面进一步降低申报年龄与职称,让更多青年科研人员加入研究队伍;另一方面,对于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人,限制申报自由申请项目。战略规划类项目则提高申报人“门槛”,要求申报人必须有主持省级以上部门规划经历。在申报指南明确设定重点类项目(100万元及以上)项目的预期目标,如以冲刺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为目标的重大基础研究培育项目,以培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为导向的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以培养国家创新群体、国家973为目标的研究团队等等。[6]

(二)强化项目链条紧密性

在人才培养体系方面,建立科技青年人才“层级式”培养模式,[7]其士科研启动项目申报人年龄条件改为30周岁以下,并在自然科学基金人才项目中增设“拔尖人才项目”,50万元/项,要求申报人为32周岁以下、具有博士学历并取得一定基础研究成绩的科研人员,与35周岁以下杰出青年项目,形成一条完整的“阶梯式”青年人才成长链条。改革研究项目体系构成,将重点项目定位为支撑应用基础研究转换为技术创新研究,资助经费提高至50万元/项;同时设立重大产业项目,300万元/项,作为专门面向前期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项目,在自然科学基金打造“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创新”的完整链条体系。

(三)凸显区域特色

在保持原有项目体系基础上,针对广东毗邻港澳地区优势,设立“粤港澳重大基础研究合作项目”,一方面资助粤港澳地区科学家在广东合作开展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另一方面资助在广东举办粤港澳重大基础研究交流会议,打造粤港澳顶尖科学家联盟,整合粤港澳基础研究力量与资源,共同推动区域创新发展。针对广东现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如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广州超级计算中心、国家基因(深圳)库、东莞散裂中子源等等,立足广东需求,面向全国申报,开展“大科学研究计划”,吸引全国优秀科研力量协同创新,打造具有广东特色的“科学研究中心”。

(四)进一步完善项目管理办法

既要做好经费规范管理,也要尊重科学规律。在项目经费管理方面要进一步加强项目依托单位监管职责,同时要保障项目负责人能根据研究需要及时办理经费的支出结算,不影响研究工作的开展。根据广东当前的情况来看,在按照国库集中支付方式进行管理模式下,对于上一年度项目经费指标结转下达的时间应在管理办法中进行明确,时间上应该尽量缩短。另一方面,当前《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专项资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办法》只是经费的管理办法,项目实施其他具体环节方面的管理细则还处于“空白区”。因此,加强自然科学基金的管理,首当其冲的应当是制定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的实施细则。特别是一些关键环节问题解决,亟待项目管理实施细则予以规定。笔者认为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实施细则,可以考虑包括七个部分。(1)总则。明确省自然科学基金定位,项目类别,资助原则。(2)依托单位与申报人。主要是规定两者资格与职责。(3)申报。规定各类项目申请条件与要求。(4)评审。规定项目评审规则、流程、公示、下达与专家意见反馈。(5)实施与管理。主要是项目在研究执行期内相关事宜处理,如研究人员变动、依托单位变更、研究计划调整、中期考核等等。(6)结题验收。包括结题验收程序与要求。(7)学术道德规范。主要是对依托单位、申报人、评审专家、工作人员等学术道德的要求与责任内容。[8]

三、结语

科研资金管理办法篇7

【关键词】农业科研;课题经费;财务管理

公益性农业科研院所承载着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任,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力量之一。“十一五”以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农业科技投入不断加大,公益性农业科研院所的课题经费迅速增长,如何管好、用好科研资金,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以某农业科学院及所属三个代表性研究所为例,分析了近年来课题经费的变化特点,总结了这些单位在课题经费管理方面的经验,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财务管理的措施。

一、农业科研院所课题经费的变化特点

(一)经费总量持续大幅度增长

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农业科技的重视,近年来对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科研院所年科研经费迅速增长。以某农业科学院及所属3个研究所为例,该院2003年科研经费只有1550万元,到2012年则突破2亿元,比2003年增长了11.4倍(图1);所属a、B、C三个研究所2012年的科研经费总量也较2003年分别增长了12.3倍、2.6倍和12倍(图2)。

(二)资金来源途径多样

在科研经费快速增长的同时,其来源和途径也日趋多样化。以某农业科学院为例,2012年科研经费来源有科技部、农业部、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人社部、教育部、国家林业局、省科技厅、省农业厅、省财政厅、省发改委以及其他厅局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及与社会企业单位的合作科研项目等。分析该院经费途径和来源,发现有以下特点:首先是部级课题所占份额越来越大,该院部级课题占总经费的比例2003和2004年分别为20.6%和22.8%,2011和2012年则分别上升到66.3%和66.9%,说明省级农科院越来越重视承担部级课题;其次是横向课题经费增长很快,该农科院横向课题占总经费的比例2003和2004年分别为3.9%和3.8%,2011和2012年则分别上升到15.1%和15.7%,总量比2003和2004年分别增长了46.7倍和53.9倍,说明公益性科研单位越来越重视与企业和社会各界力量的合作;最后是基础性研究课题经费增长显著,该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和973等基础研究课题经费占总经费的比例2003和2004年只有3.9%和3.8%,2011和2012年则分别上升到15.1%和15.7%,说明省级农业科研单位开始重视基础、应用基础和原创性研究,而不是单纯开展应用和集成研究。

(三)不同课题经费管理的要求不一

“十一五”以来中央财政为加强财政科技经费管理,制定了一系列科技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国家科技部和其他部委对不同的专项经费,如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民口科技重大专项等,都有相应的资金管理办法,但资金管理制度和项目管理方法各不相同,各级主管部门对经费使用没有统一明确的规定,且各类资金管理制度和项目管理办法不配套、不统一,执行难度大。

二、课题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费管理脱离项目管理

公益性农业科研院所大多实行课题制管理,课题经费多由课题主持人负责,以课题组为活动单位开展科研活动,财务人员不参与课题项目的管理,只限于会计核算,无法对项目经费的使用进行全程监督和管理,从而弱化了对农业科研课题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而课题主持人不熟悉国家财经法规、课题项目财务管理制度及承担单位资金情况,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多个项目混用资金,随意改变资金用途,做不到按照预算执行,专款专用。这些都是经费管理脱离项目管理的主要原因。

(二)预算编制脱离实际需求

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执行过程控制不严,财务决算存在困难,这是普遍存在的科研管理和经费管理脱节的表现。从客观上看,农业研究受环境条件影响大、可控性差、周期长、连续性强,不可预见因素又多,造成预算编制脱离实际需求的可能性大;从主观上讲,课题负责人只管科研进展,不理财务规定,为了争取项目的把握性大些,凭经验预计支出,编制科研经费预算存在较随意的现象,导致实际支出与预算差距较大。财务人员不了解科研需求,无法适时指导科研项目预算编制,也是造成实际开支与预算不符的重要原因。

(三)项目支出脱离科研实际

一方面,由于农业科研投入不足,科研立项不确定性和农业研究跨度时期长、研究连续性强的特点,使科研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原有的工作基础。也就是说,在很大程度上是用“昨天”的钱干“今天”的活,用“今天”的钱为“明天”打基础。农业科研人员形成了精打细算的习惯,更注重科研进展需求,项目的实际支出往往与项目的实际需要不相一致。另一方面也不排除部分农业科研人员置科研计划经费预算于不顾,项目间经费混用,随意安排支出,超范围、超标准使用专项经费。

三、加强课题经费财务管理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规范科研项目资金管理

为加强财务收支管理,规范财务报销审批手续,严肃财经纪律,更好地为科研创新服务,农业科研院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课题经费管理办法,真正做到用制度管钱、靠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如C研究所就制定了相应的财务管理办法,其中涉及科研经费部分明确规定:课题经费实行专款专用,课题开支严格按照预算执行,日常计划内开支由课题主持人批准,课题主持人不是课题组长的须由课题组长批准;大额(项)开支、固定资产开支和必需的计划外开支等应首先经单位财务负责人审批后方能支出。

为提升规范项目资金的管理水平,以促进项目资金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为目标,从源头上采取措施,从核算上加强监督,实时公开项目执行情况,让公众参与监管。一是按规定设置独立的账套,核算课题项目资金,做好课题项目的资金管理,避免将专项资金与其他资金混存混用,从账户源头上避免挤占、挪用项目资金;二是建立课题项目会计核算体系,按照项目预算科目明细进行科研成本核算,全面、准确、真实地反映课题项目的实际成本支出;三是健全项目资金管理流程,增加预算执行比对环节,把加强监管贯穿于项目资金运行的全过程,切实保障资金安全有效使用;四是构建项目和财务信息沟通平台,便于科研人员随时掌握资金使用情况和项目执行进度,及时发现课题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尽快加以纠正调整,以便于项目验收与资金管理。

(二)科学编制课题项目预决算,提高项目资金使用效益

在编制项目预算时,课题组要先与财务部门沟通,然后从专业技术的角度设立项目任务及目标,制定一个项目基本预算;财务部门要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从财务角度提出指导性的修改意见,并安排专人负责项目经费并跟踪服务,使科研人员从财务问题中解脱出来,专心搞科研。农业科研经费支出因编制具体内容和实际情况存在很大的差别,在编制课题概算时,应结合具体情况再进行科学、准确的分析,保证课题的各项实际支出都能体现在概算中,为概算执行奠定基础,防止预算与执行相互脱节。在课题立项、可行性研究和设计时,要让财务人员全程参与,充分发挥财务人员的事前参谋和监督管理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三)制定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强化课题经费的监督管理

为加强对课题经费的监督管理,要根据农业科研的特点制定专门的规章制度,明确科研、财务等部门及项目负责人在科研项目经费使用与管理中的职责与权限,严格规定项目资金的使用原则和开支范围。在科研项目执行期内,按年度向财务主管部门上报使用情况,接受财务检查。科研项目结束,实行项目执行情况验收和项目经费审计“双查”制度。

课题经费管理中还应充分考虑农业科研项目周期长、影响因素多的特点,特别是针对农业科研人员经常下乡蹲点、调查和试验,有时无法提供票据的情况,应在严格审核的原则下灵活把握。如C研究所针对在基层试验站和海南三亚进行田间工作就餐难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就餐规定:科技人员在试验站工作期间,由试验站聘用炊事员按照每天30元(早、中、晚分别为5元、15元、10元)的标准提供用餐。参照《山东省省直机关和事业单位差旅费管理办法》第十七条规定,科技人员直接付款,由炊事员签收后将确认单附在差旅报销凭证中报销。科技人员在海南南繁基地工作期间,鉴于当地无法统一提供用餐的实际情况,允许科技人员自行解决用餐,按照每人每天50元的标准直接补助,不再报销住宿费和伙食费,不发给公杂费。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保障农业科研工作顺利开展。

总之,随着国家对农业科研工作的重视,农业科研院所课题经费呈现出资金总量大幅度增长、资金来源途径多样、经费管理要求不一等特点。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和新要求,要形成新的科研经费管理理念,财务人员与科研人员要密切配合,加强科研经费预算管理,严格执行国家财经纪律,合理使用项目经费,自觉接受有关方面的监督检查,提高课题经费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参考文献】

[1]陈锐.浅析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管理[J].现代商业,2010(36):149-150.

[2]刘烨.建立农业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模式探讨[J].教育财会研究,2012(1):38-40.

[3]李晓峰,谭兵,孟威.科研院所中的科研经费管理问题探讨[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1(2):100-104.

[4]韩海斌,刘悦,尚建库.对农业科研院所课题项目经费财务管理的思考与建议[J].农业科技管理,2011(3):33-35.

[5]田长山.强化预算理念,推进科研项目管理[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09(11):57-58.

[6]张跃明.浅析科研事业单位专项课题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研究,2012(18):31-35.

科研资金管理办法篇8

第二条培养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专款专用,由省人才办、省财政厅共同管理;培养资金当年如有结余,结转下年使用。

第三条培养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应遵循公开透明、规范管理、合理使用、利于监督的原则,服务于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体现财政资金的导向和带动作用。

第四条培养资金资助的重点是“333工程”第一、二层次培养对象,具体用途为:

1、资助由培养对象主持的重点科研项目,优先资助国家、省重点研究课题和开发项目。

(1)为科研项目配备必要的仪器、设备;

(2)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中间试验,小批量生产所需的检测手段、主要设备、材料、工装试验费等方面的支出;

(3)引进国外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所需购置的相关技术软件、检测手段、样品样机、仪器、材料及试验费等;

(4)申请专利,出版高水平的科技著作,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和权威学术刊物上所需的经费。

2、资助培养对象参加国际权威机构组织的国际学术、技术交流活动的往返旅费。

3、资助培养对象出国研修,担任访问学者。

4、第一、二层次培养对象的图书资料补贴。

5、其他有关实施“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所需经费。

第五条申请人须按规定的内容与要求认真填写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资助经费申请书,并提交有关附件材料,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报各市人才办、省各主管部门。各市人才办、省各主管部门初审后,报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六条“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专家委员会按照评价指标体系规定的内容对申请资助的项目进行评审,提出资金资助人选及金额,报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定。

根据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意见,省人才办与资助对象所在单位签订资金使用专项合同。

第七条对科研项目的资助,资助期限一般为2年。资助经费额度一次核定,根据项目实施计划一年或分两年下达经费指标。资助对象每年年底需分别向省人才办、各市人才办或省各主管部门报告项目阶段成果、经费使用情况和第二年使用计划。项目完成后,资助对象需及时提交经费使用决算,经所在单位和各市人才办或省各主管部门审查后,报送省人才办。

第八条资助对象所在单位和各市人才办、省各主管部门每年应对资助对象进行一次考核。资助期内,省人才办将对获资助者的研究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对一年后所在单位承诺保证条件不落实的,或发现不认真开展研究工作的,停止拨款。

第九条省人才办每年将全省资金使用情况、项目进展情况综合汇总后报省财政厅。

第十条资助对象发表、出版与省“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资金有关的论文、著作、学术报告,以及鉴定、上报成果等,均应标注“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专项资助”字样。

科研资金管理办法篇9

一、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预算管理不到位

预算编制工作尚未在单位内全面展开,财务部门只是简单地对各专业部门提出的专项经费进行汇总,缺乏深入研究,不能准确地反映实际工作和科研事业单位发展的必需。同时,缺乏对预算执行的有效监督,预算的约束力不强,挤占挪用的问题普遍存在。

2、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建立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是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最直接、有效的途径。虽然大部科研事业单位都有自身的财务管理办法,但办法本身内容过于简单,侧重于经费支出审批程序等会计基础工作,忽视了预算管理、收入管理、资产管理、财务分析等财务管理中非常重要的职能作用。

3、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反映在会计核算不规范,账目设置较随意,账务处理不严谨,财务手续不健全。如:一些单位只设总账,明细账则不设或随意设,使得资产不明细,债权债务不清;许多经济事项无合同、协议,仅凭发票报销,无原始清单等。

4、货币资金管理有漏洞,资金安全存在隐患

有些单位的会计、出纳不相容职位没有严格分离,有的岗位互串;单位对出纳监督不够,很少对库存现金进行盘点;大额开支用现金支付,公款私存现象在部分单位仍然存在。资金使用计划性不强,费用开支不透明。资金使用随意,未制定计划、消耗定额等,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5、固定资产管理不严格

长期未对固定资产进行清理和盘点,致使虚增固定资产。另外由于单位多元化(外购、自建、自行研制、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形成渠道,容易造成对部分固定资产未入账,形成账外资产,致使账面资产与实际资产不相符。

6、对外投资管理不规范

由于科学事业单位的特殊性,单位对使用科研成果形成的无形资产投资,因被投资单位改制、股权社会化等原因发生的增值或减值,未及时进行账务处理,造成账面投资与实际投资不相一致。有些投资虽然及时进行了账务处理,但未按规定办理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手续。有的单位对投资管理不到位,未按时行使投资人权利,容易造成资产流失。

7、财务分析不够精确

多数科学事业单位仍停留在传统的“报账型”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仅限于历史数据,对单位的财务活动没有进行预测和分析,往往造成事后算账多、事前控制少的被动局面,使财务管理不能很好地发挥对单位财务活动的指

导作用,无法为领导、各级管理层和科研项目负责人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数据资料。

二、加强和规范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举措

1、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

建立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创新机制,要以制度建设为根本,将财务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

(1)、进一步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科研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是一项政策性、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要使科研人员和财务人员共同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就必须制定和完善一套适应不同性质研究工作要求,且具有可操作性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目前,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建设工作的当务之急是要适应新形势,尽量统一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尽量统一各类科研计划的预算科目,使各类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和效率能够量化统计。

(2)、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制度。首先要建立国有资产内部监督制度,并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对国有资产使用、处置、投资及其他情况的内部监督上,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清查盘点;其次要建立国有资产处置审批权限制度,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再次要建立对外投资的跟踪监管制度,及时行使投资人权利,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

(3)、建立健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科学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一是以预防控制为主,事后控制为辅,包括组织控制、人事控制、程序控制、纪律控制等;二是注重程序制约,对主要业务的控制,必须经过授权、批准、执行、记录、检查等控制程序;三是注重责任牵制,在机构设置与岗位分工时,一定要明确各部门及个人应承担的责任,并规定责任的惩处及奖励措施。

2、强化预算管理

科学合理地编制部门预算,实行预算内外综合统筹,进一步细化收支项目。严格执行部门预算,坚持按项目、按时间、按进度支出,不准随意变更预算项目、超预算安排支出。要坚持以收定支,确保年度收支平衡或略有结余,禁止出现红字,留下缺口。因特殊情况确需调整预算或追加支出的,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报批。

3、编制资金使用计划,从严控制支出

各单位都应根据各自的情况,科学合理地编制资金使用计划,制定费用消耗限额及定额,严格控制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优先保证正常运转需要,最大限度地挤出资金用于事业发展,对于节约潜力大、管理薄弱的支出项目要实行重点管理和控制。

4、各单位应规范财务核算,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对薄弱环节和重要岗位要加强控制,细化责任,做到制度管人,责任到人。不相容职务一定要分开,保证资金安全。所有资产都要定期核对,切实做到账账、账实相符。

5、全面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事业单位职能的转变,对财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财务管理要求财会人员由传统的“核算型”向“管理型”和“经营型”会计转变,这就要求财会人员素质过硬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科研事业单位要结合单位具体情况,对会计人员加强培训,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准。组织会计人员参加政策法规、业务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和学习,增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法制观念,大力培养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6、加强财务分析,发挥辅助决策职能作用

科研事业单位财务分析工作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要手段。在新形势下,财务管理工作要充分利用信息化发展的手段,建立起能够适应科研创新需求的财务分析体系,实现经费实时、动态管理,同时,根据科研管理工作的需要,对财务数据进行多层次、多视角的分析,加大财务监督和控制,满足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对财务信息的特殊需求,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7、强化监督检查工作

科研资金管理办法篇10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专项资金(以下简称科特派专项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自治区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专项资金使用管理规定、市科技特派员创业政策,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科特派专项资金”是指每年市财政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中支持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安排的专项资金。

第三条科特派专项资金由市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科特办)负责管理。

第四条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财政、财务制度和本办法的规定,同时要有利于开展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包括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和企业科技特派员服务企业行动)。

第二章使用范围

第五条科特派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支持科技特派员创业项目。科技特派员创业项目包括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项目和企业科技特派员服务企业项目;

(二)科技特派员及管理人员的培训;

(三)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协调领导小组与办公室的工作经费;

(四)支持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其它事项。

第三章申请要求

第六条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项目申请条件

(一)必须是经市、县(市)区科特办选聘的科技特派员;

(二)农村科技创业项目申请者必须有自己创办的法人实体;科技特派员服务企业项目申请者必须有与服务企业签订的科技服务合同或协议;

(三)申请的科技特派员创业项目,已被市科技计划项目支持的,不再给予补助。

第七条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项目要求

(一)项目新增固定资产投入较大,项目前期工作基础较好。

(二)项目内容必须是围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创业链的相关节点开展的创业项目。

(三)项目科技含量较高,至少通过项目的实施能够应用示范1项新品种、新技术。

(四)项目经济社会效益好,能够促进科技特派员与农民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增加项目单位的经济效益,带动农民就业,带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第八条科技特派员服务企业项目要求

(一)工业科技特派员服务的企业要具备法人资格;

(二)工业科技特派员要与服务企业签订科技服务合同或协议;

(三)科技创新成果所有权的证明文件,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证书;

(四)服务企业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九条科技特派员及管理人员的培训计划由县(市)区科特办紧密结合产业技术需求制定上报,经市科特办审核备案后组织实施。

第四章立项审核

第十条科技特派员向县(市)区科特办提交项目申请资料,县(市)区科特办对科技特派员申报的项目进行初步审查筛选后推荐到市科特办。

第十一条市科特办对县(市)区推荐的项目进行审核、实地调研筛选后提出项目资助意见,提交市科技局局务会研究后与市财政局会商确定下达。

第十二条科技特派员及管理人员的培训由市科特办按审核备案后的内容提出补助意见,提交科技局局务会研究确定下达。

第十三条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协调领导小组与办公室的工作经费、支持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其它事项需要使用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专项资金的,由市科特办提出计划并提交科技局局务会研究确定下达。

第五章资金管理

第十四条每年资金围绕当年市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工作重点进行安排。

第十五条项目承担单位收到拨付的科特派专项资金时,应建立备查帐,严格按照财务管理规定专款专用。

第十六条科技特派员专项资金不得用于支付各种罚款、捐款、赞助,不得用于各种福利性支出,不得用于国家规定禁止列入的其它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