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诗词的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4:50:27

分析诗词的方法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4-239-01

中国的古诗词培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意义深远,是我国文化遗产的瑰宝。我国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若想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及语言表达水平,同时对学生的修养、素质进行有效的陶冶,就要通过古诗词的阅读方面去体会古诗词的语言魅力,达到各方面提升的效果。这种做法让越来越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看到古诗词教育的深远影响。

一、古诗词对小学语文教育的长远意义

1、提升审美观

古诗词具有独特的审美效果,将真理美、意境美和音乐美融合到了一起,陶冶了学生的审美观。小学生对于善恶美丑通常只是直观的去感受,不懂得应用审美进行内在的深度感受,因此对事物的内在得不到好的感受。古诗词往往体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及心境内涵,也表露出诗人的心志。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使学生对美的理解加深,同时进行审美的感知。如果想使学生的审美意境得以提升,能够正确的了解审美原则,老师就应该通过古诗词的讲解、审评、感受来开发学生的审美理念。

2、古诗词鉴赏是培养人文素质的主要途径

古诗词的授课特色是汲取古老的思维精华同时弘扬中华的民族文化。古诗词不仅体现出了古代人对社会生活、人生真理的深化理解,也体现出了世代劳动者的智慧聪颖。古诗词的学习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还能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理诚信,懂得待人接物的准则,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珍爱友人的情操以及懂得珍惜美好的生活。

二、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育的方法进行探索

1、加强练笔训练

练笔的过程要求学生通过对一首诗词的意思进行充分的掌握,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改编。比如:在学生进行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学习以后,布置学生描写一个简短的故事以本诗的意境为题材;或者在学生学习了《卖炭翁》后,可以布置学生对卖炭翁的命运进行相应的描写。练笔的意义在于通过学生对古诗词的含义进行理解以后,扩充写作的一种训练,达到提升学生想象力、表达能力及思维能力的目的。

2、在实际生活中强化诗词的运用

我在给学生讲授《赠汪伦》这首诗的时候讲到李白用桃花潭水来比拟他与汪伦友情的深厚程度,通过讲解我引导学生去体会李白那时的心境。学生通过学习,将诗里面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学生们跃跃欲试,将友情、亲情进行相应的描述。有一位学生学以致用的写到“李军乘车将欲行,忽闻身后送别声。”还有同学写到“高速公路千万里,不及李静送我情”,等等。在对《忆江南》这首诗的学习过后,学生更是乐于进行改编改写。有位同学写道:“故乡美,风景美如画。寒冬麦苗青悠悠,早起白雾轻飘飘。怎不忆故乡?”还有同学写道:“家乡好,蔬果旧如今。家乡苹果红似火,家乡牛肉美人间。岂不忆家乡?”,等等。为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分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诗词的创新创作进行自己思想的添加来熟练掌握诗词的含义而不是单纯的接收学习内容。

3、合理强化的利用想象力

想要了解诗人所写诗词中所表达的深层情景及内在含义,就要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联想。由此看来,古诗词的教学首先要从审美的角度开始,结合应用自己的想象力。在对诗词的理解学习过程中如果没用适当的使用想象力,那么诗词的美就很难被挖掘出来,其主要原因就是诗词的构想都是源自于想象空间的。比如:贺知章的《咏柳》一诗,诗人通过对柳树的观察想象到碧玉,对柳树条的观察想象到丝绦,对无形的春风的感受想象到有形的剪刀,因此可以得出,诗词的创作离不开想象力,所以学生在对诗词进行理解的同时也要充分的利用想象力,想象力的神奇之处可见一斑。

4、将诗词同现实教育相结合

对学生的情操进行陶冶,让学生体会到古诗词中描写的美,是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模式,想要学生进行模仿填词,学以致用,还需要不断的培养,需要较长的时间。通常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将古诗词的学习贯穿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去。比如,利用每节语文课开始的几分钟让学生进行古诗词的背诵,并评选出当日“最佳背诵者”;每周进行为古诗词配画作的比赛,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作画,评选“优秀作画者”;对学生每月的古诗词学习情况告知家长,等等。通常,我也非常关注于系统性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新、旧知识熟练掌握。比如:在学生学习了《村居》一诗之后,引导学生进行背诵所有有关春天的古诗词,举办“春之韵”古诗词朗诵大赛。通过一系列系统的教学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古诗词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乐趣同时增加成就感,消除学生学习的腻烦心理,多引导学生发现古诗词的美,培养审美感。

总而言之,让小学的古诗词教学具有吸引力及发展前途,让更多的小学生了解并重视祖国的文化传统,喜欢古诗词,那么我们应该利用合理的方式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古诗词教学模式的应用,从而引导学生去深刻体会古诗词的意境及古诗词所表达的美,提升学生的审美感,同时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张晓芬,傅德岷.鉴赏辞典[m].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2004.

分析诗词的方法篇2

关键词:初中生;赏析诗词;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042-02

前言:初中语文教学以及中考当中,都对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然而传统的初中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难以提升赏析的能力,更没有学习的积极性。新时期,在进行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针对赏析的内容,在课堂中构建相应的情境,从视觉和听觉等多个感官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刺激,运用这种方式促使学生欣赏诗词意境,理解作者思想,并鼓励其在赏析过程中,大胆的讲述自身的想法,在教师适当的引导和长期的培养中,学生将逐渐养成一定的诗词赏析能力,并形成自己独特的看法。

1.诗词主题的赏析

我国古人在创作诗词的过程中,通常能够将自身的情感融入其中,而这也是诗词的魅力所在。因此新时期,初中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对诗词进行赏析的过程中,首先应引导学生对这一情感主题进行赏析。第一步应对全诗进行通读,对情感方向进行一定程度的把握。例如,在进行《石壕吏》这一首诗的赏析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大声朗读,接下来对作者以及其所生活的时代背景进行一定程度的介绍,从而使学生能够了解到该诗在抒情过程中,作者表达了对当时政治局势以及世风的担忧。

现阶段,针对初中生心理特点,我国在进行初中诗词教材编写的过程中,情感通常包含以下几个类型:首先,友情;其次,忧国忧民;再次,思乡等。初中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对诗词进行赏析的过程中,可以首先对这些思乡感情进行概述,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必对这些内容进行死记硬背,只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了解即可,学生在接下来进行赏析的过程中,针对诗词主题能够有一个大致的方向,不会感到迷惑,对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赏析步骤具体如下:首先,引导学生对写作背景和作者进行一定程度的理解,例如,诗圣杜甫,在写作过程中常常描写忧国忧民的情感;而李白在创作过程中,常常将自身的豪情壮志进行一定程度的描写等[1]。学生对这些内容进行掌握的过程中,就可以对诗词情感产生一个大体的了解。

其次,对题目进行深刻分析,明确诗词中心。例如,在《春望》这首诗中,可以通过"家书抵万金"中的"抵"字看出诗人杜甫的思乡、思亲之情。

最后,明确诗词意象的同时明确主题。诗词当中通常都是对一种意象的描写,通过意象可以看出作者的创作意图。例如,古人在描写送别之情的过程中,通常都会对"柳"进行描写,通过柳树飘扬以及折柳等意象描写,学生就可以大致掌握诗词的主题。

2.艺术表现手法的赏析

首先,抒情方式。作者在进行诗词创作的过程中,通常都会将感情融入其中,或言志、或抒情。学生在赏析诗词的过程中,必须明确掌握这些因素,而对这一内容的了解需要对作者的抒情方式进行了解。通常情况下,诗词当中的抒情方式包含多种,如叙事抒情和写景抒情等。如《蒹葭》当中,就是利用了直抒胸臆的方式,将爱慕之情进行了充分的描写;《天净沙秋思》当中,就是通过写景来进行抒情的。

其次,修辞手法。诗词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会对大量的修辞手法进行灵活的应用,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诗词赏析的过程中,必须保证学生能够对修辞手法进行充分的了解。通常情况下,应用于诗词当中的修辞手法包含拟人、比喻、双关等。例如,在《望庐山瀑布》当中,李白在进行景物描写的过程中,就充分应用了夸张的写作手法,促使浪漫主义色彩更加充分的表达出来。在引导学生进行诗词赏析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注重积累,对多种修辞手法进行充分的了解,从而在进行诗词赏析的过程中,可以灵活的应用[2]。

3.妙语的赏析

古诗词的另一个魅力所在就是对妙语的应用,促使句子和词语在呈现在人们面前的过程中,更加独特。因此对妙语的赏析应当是学生在学习古诗词赏析的过程中一个重点内容。在进行妙语赏析的过程中,需要对相关重点词句的含义及功能进行充分的掌握,并在此基础上去体会它使用的妙处。

通常情况下,妙语赏析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首先,换字法。在《塞下曲》当中,李白创作了诗句"宵眠抱玉鞍",在对这一句进行赏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换字,如是否可以将其中的"抱"字换成人们经常使用的"枕"字。通过讲解,学生会体会到,在军旅生活中,应用"抱"字更能够将将士的生活状况进行充分的描述。从而实现对妙语的赏析[3]。

其次,情境分析法。例如,在对《从军行》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其中王昌龄所描述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一句,在朗读过程中,可以促使学生对西北边塞的情境产生深刻的印象,并在脑海中构建起一副情境,其中"穿"字赏析过程中,更能够促使学生体会到当地恶劣的环境,也能够将将士的坚强意志进行充分的体现。

4.结论

综上所述,在提升初中生诗词赏析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首先进行一定程度的示范,将自己在赏析过程中产生的感触和想法进行表达,并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展开赏析,逐渐引导学生学会深入的思考问题,从而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诗词赏析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对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能够体会我国古人的智慧,从而产生对语文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学生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高爱云.如何培养初中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课外古诗词背诵"主题综合性学习活动实践初探[J].语文学刊,2008,08:30-33.

分析诗词的方法篇3

一、赏析语言效果

1.体味词语。考题通常以这样的形式出现:某词有什么表达效果;某词好在哪里;某词能否调换,为什么;赏析某词。解答这类考题应从词语的语意、词性、感彩、修辞手法和表达的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2.赏析句子。考题的一般形式:赏析某句;某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好在哪里。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这类考题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分析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动静结合、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分析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夸张等。分析诗句的表达方式。分析诗句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二、把握主题思想

读懂诗词内容,从诗句中提取内容要点,对景物的特点、人物的感情态度、作者的观点、态度、全诗的主旨进行概括等。

考题的一般形式:描写了怎样的景物(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塑造了什么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句的主要内容;概括主旨。解答这类题要先分析意象的特点,并根据所描绘的意象特点及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来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初中阶段所学诗歌情感大体可分为: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热爱大自然、关心民生等。

三、品析表现手法

品味诗词各种修辞的妙用,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景与情的关系等。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常见的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诗词的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即本诗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表现了……内容,抒发了……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想象联想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准确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也考查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考题的一般形式:展开想象,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优美的意境;诗歌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要抓住意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五、掌握解题方法

一“看”。看题目。题目是诗歌的眼睛,是诗歌的纲;纲举目张,我们可以通过题目这个窗口来透视诗歌的内容。有的题目能直接传达诗歌的主要信息:点明了写作缘由、背景、内容、环境、时间(季节)、诗词类型等。仔细阅读题目可以帮助我们读懂诗词。看作者。要结合平时所了解的作者的派别和写作风格来理解全诗。正所谓“知人论世”,从诗人自身经历、生活时代以及那个时代的变迁中去透析诗歌中的隐含信息,才能更好地鉴赏古诗词。

二“抓”。抓关键词。诗句中的关键词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这类词或精辟准确,或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还有就是抓主旨句。中考中用于鉴赏的古诗词都是一些千古传诵的佳作,大多符合“起、承、转、合”的规律。一般作者在诗作的末尾都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态度、感情。因此,要关注末尾两句。

三“析”。整体感知诗词的主要内容(解决写什么的问题),重点分析诗词中最富表现力的句子,或者主旨句。分析诗词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方式。分析诗词的语言特色(简洁、含蓄、凝练等)。

四“悟”。结合前面“看”“抓”所得到的信息,感悟作者所表达的观点、态度和感情。一般情况,诗词描写的是田园风格、农村的风俗人情,则表达了作者对恬静的农村生活的喜爱。诗词描写的是山水风光,则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颂。作者通过所描绘的景物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则表达了对家乡亲人、朋友的思念,或者对现实的不满,或者壮志难酬的愤懑,或者对人生的感慨等。诗词描写的是边塞(军旅)生活,或者表现了边塞风光的奇特、对戍边生活的怀念;或者表达了戍边生活的艰苦、报效祖国的决心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等。

五“答”。解答古诗词鉴赏题时,还要通读所有的试题,对考点有个大概的了解后,才能分析思考,动手答题。答题的语言要规范。答题时还要注意看看分值,分值的多少取决于要点的多少。

分析诗词的方法篇4

一、分析“诗眼”型

1 设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 设问变式:诗中某句某字(词)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2)从那两句中分别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词)。(3)此诗某联某句中的某个宇(词)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l词)中哪个更好,为什么?(4)某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3 解答提示古人写诗作词,讲究炼字,往往一个字(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凡是在节骨眼处炼得好,能使全句游龙飞凤,令人刮目相看的字,便成了所谓“诗眼”、“词眼”。“诗眼”、“词眼”一般是指一首诗、一阕词中最为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甚至是一句话)。“诗眼”、“词眼”以动词、形容词居多。“诗眼”、“词眼”通常是全篇主旨所在。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词)的妙处。答题时不能孤立该字泛泛而谈,必须把该字(词)放入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和情感来分析。

4 答题模式:(1)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含义(字面意义和实质意义)或肯定哪一个字(词)更好或该字(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3)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可以从该字(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5 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全国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

西山通虎,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 “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二、分析句意型

1 设问方式这句诗好在哪里?

2 设问变式:(1)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或第四句的理解或赏析。(3)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3 解答提示解释诗句的意思,要注意两层意思:语表义和语里义,结合全诗,指出它的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思想观点。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写人的。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解释诗句的意思,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

4 答题模式(1)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2)分析诗句在描写或抒情方面的表达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旨趣。(3)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5 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 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的斗争中。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1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

B 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C 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酒排遣。

D 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2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 ①a。②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阅见证。表达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

三、分析主旨型

1 设问方式: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主旨?

2 设问变式:(1)关于这首诗(词)的内容,有人认为是这样,有人认为是那样,也有人认为是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2)这首诗(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的沧桑。就诗(词)中有关句子,结合全诗(词)加以赏析。(3)请分析某句诗蕴含了作者当时何种心情。

3 解答提示,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2)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3)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4)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4 答题模式(1)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2)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5 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风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答案 (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了对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四、分析语言风格型

1 设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 设问变式:(1)谈谈这首诗的语言特色。(2)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语言艺术)。

3 解答提示:语言风格型即评析诗词的语言风格或艺术风格。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答题前要了解有关语言风格的相关术语,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炼传神、凝练沉郁、八木三分、炼字精巧、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庄谐俱见……这类题要求学生最好能知人论事,因为不同的作者语言风格不一样,如陶渊明的平淡自然,李白的飘逸奔放,杜甫的沉郁顿挫,王维的冲淡清幽,李商隐的典丽精工,杜牧的俊爽洒脱,苏轼的豪放旷达,李清照的婉约细腻等。答题时可

以结合诗句相机行事。

有时根据诗歌的类别也可以明确风格,如山水诗语言风格上多是清新幽美,田园诗则多表现为恬淡质朴,边塞诗一般语言悲凉慷慨,咏史诗则多半雄浑壮阔,讽喻诗钟情于沉郁激愤,宫廷诗十有八九缠绵婉转,等等。

4 答题模式(1)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5 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题见前页)

3 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 (1)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

(2)这首诗是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

五、分析意境型

1 设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 设问变式:(1)诗中哪两联写了什么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2)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某两句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3)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4)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3 解答提示: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歌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意境就是指寄托了诗人主观思想感情的景物(物象、意象、生活图景)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诗词的意境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形神兼备的有机结合。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4 答题模式:(1)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2)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并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3)分析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5 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海南、宁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题李世南画扇

蒸 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8 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答案 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这画面里呈现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9 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 (1)“水潺潺”声音的描写(2)“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3)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4)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这样写的好处是:(1)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2)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

六、分析技巧型

1 设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 设问变式,(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技巧)?是怎样抒发诗人的情感的?有什么作用?(2)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3)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3 解答提示“技巧”即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法和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一般是咏物诗,如《墨梅》、《石灰吟》,托物寓理,一般是哲理诗,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描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以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声衬寂,如“日出惊山乌,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象,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其次,要对诗句进行全面多角度分析。

技巧型题在题型设计上多考查分析技巧手法的类别和作用。

4 答题模式(1)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正反对比、巧用比喻、妙用比拟、夸张得体等。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虚实、大小等),(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5 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答案 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答案 ①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②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

静态的,三、四两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

七、分析构思型

1 设问方法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

2 设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3 解答提示,诗歌思有路,首诗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那么,分析诗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的关系。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

4 答题模式:(1)概述诗句的内容。(2)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3)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5 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

茅苫三间厦,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答案 写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光阴如箭之叹,由乌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

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八、分析典故运用型

1设问方法这首诗歌运用了什么典故7有什么表达作用?

2 设问变式:请谈谈这首诗(词)运用典故的表达作用。

3 解答提示:运用典故型即评析诗中所用典故的作用。它在题型设计上多以考查作用为主。考生在做此类题时须博闻强记,了解典故的来源、出处,诗人运用典故的用意目的等,才方便答题。

4 答题模式:(1)点明典故出处。(2)简要说明典故的作用。(3)点明运用典故的表达效果。

5 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如梦令

严 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请谈谈本词运用典故的表达作用。

答案 本诗最后一句运用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借武陵人的归隐生活,表达了作者超越世俗、高洁的情操,隐约带有欲归隐山林的意味。

九、赏析续写型

1 设问方法列出对其中几句诗(联)的解说,然后要求补写对空缺句(联)的解说。

2 解答提示:做这样的题目,要分析列出项,再对照它们续写空缺项,做到角度一致。主要方法是按照古代诗歌的起、承、转、合的结构方式答题。

3 答题模式(1)概括诗句的内容。(2)说明与上句的关系。如果补写的是对最后一句(联)的解说,须注意它的呼应、总结、点睛的作用,总之,就是一个“合”。(3)对句中用得好的词语、表现手法的作用效果或思想感情作简要描述分析。

4 答题示例(2006年高考湖南卷)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薛宝钗咏白海棠

珍熏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采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林黛玉咏白海棠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清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白励的品性。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________。

答案 1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1)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此句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3)“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十、诗论评析型

1 设问方法:某某(名人)在某某著作中评论这首诗(词)时说道,“……”。请结合这首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2 设问变式:(1)诗的前两句,有的版本作“什么”,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2)这首诗歌中的某句,有的版本写做“什么”,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3 解答提示诗论评析就是结合诗论具体评析作品,一般是古代名家或近代名家就对某首古人评论的诗发表意见,表示看法或赞,或批,或分析指瑕等。它在题型设计上多采用古评今释方式(即就后人对某首古人评论的诗发表意见,表示看法)来命题。做题时先要初步了解诗论评析句本身的含义,这样才便于对症答题。当然,诗论涵义许多时候只须明白其基本大意,答题时不需在题中答出来。

4 答题模式:(1)明确涵义。但)表明观点。(3)阐述理由。

5 答题示例:(2006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晓上空泠峡

王铠运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狄葆贤《平等阁诗话》认为此诗“只二十八字,而傲岸之气溢于言表”。请结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分析诗词的方法篇5

1.比较阅读法概述

比较阅读法是指在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两首或两首以上的古诗词,并对古诗词进行对比和分析,明确古诗词共性和个性特点,以加深对古诗词的认识和理解,并丰富学生的诗词储备。比较阅读法更注重学生的体验性,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教师要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对比较阅读法进行合理运用,以此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并丰富其语文素养。比较阅读c单篇诗词教学不同,其便于小学生实现阅读拓展,把握古诗词特点,并对其进行迁移运用。

2.比较阅读法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实例分析

以王昌龄和王安石的同名《出塞》诗为例,进行对比分析。

《出塞》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王安石

涿州沙上饮盘桓,看舞《春风小契丹》。

塞雨巧催燕泪落,蒙蒙吹湿汉衣冠。

(1)确定比较点。在比较阅读法应用过程中,要对比较点进行选择和确定。该过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及求知欲,便于帮助学生进行文本感受及理解。经比较,学生能够了解古诗词的体裁、思想主题和表达方式等,对特定古诗词的结构和语言风格等具备清晰的认识,以灵活掌握各类古诗词文体及表达方式。在比较阅读中,体裁、内容、结构等均可作为比较点。教师可引导学生对上述两首《出塞》诗的内容、思想情感、景物等进行对比,使学生明确两首古诗的共同点及差别之处,帮助他们了解作者的心境及创作意图,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

(2)求同和求异。比较点确定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两首诗歌的相同之处及不同之处。在该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小学生对两首古诗进行鉴赏和分析,能够帮助他们开拓思路,探讨这两首古诗词的规律,使其理解诗歌的深层思想内涵及意义。

求同比较,多被应用到不同事物之间。古诗词教学中,语文教师可选取不同题材和意象的古诗词,使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寻求相同点。上述两首古诗,内容存在相似之处,均描写塞外风光及作者的家国情怀;体裁上也都属于七言绝句;作者情感更是存在共通之处,基调都较为悲伤。人教版小学教材中,各单元古诗词虽不是同一作者写的,但主题类似。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古诗词主题角度出发,分析古诗词之间的共同点,帮助学生对古诗词进行理解和记忆,提高他们的归纳总结能力,丰富他们的古诗词储备。上述两首古诗虽出自不同朝代和作者,但均为出塞诗,都描写了塞外风光及作者的家国情怀。

求异比较,顾名思义,比较两首古诗词的不同之处。求异比较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应用比较普遍。小学生年龄较小,他们接触的都是比较简单的古诗词。教师可尝试引导学生对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或不同作者的同名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感受到同一景物在不同作者笔下的呈现以及同一作者面对不同事物的心境等,以提高小学生的独立阅读及思考能力。上述两首古诗词虽同为出塞诗,但作者所处的朝代及政治历史背景的不同,在景物描写和情感宣泄上也存在差别,前者雄壮,后者悲伤。教师要引导小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对比和分析,以便于小学生深化对古诗词的理解。

3.比较阅读法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主要为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需要在该方面投入的教学精力比较多。小学古诗词教学不仅仅是提高了小学生的语文成绩,而且培养了他们的阅读能力及古诗词鉴赏能力,丰富了他们的语文知识储备。将比较阅读法应用到古诗词教学中,能够帮助小学生对各类古诗词进行比较和分析,加强他们的理解程度,认识到古诗词中存在的相同点和异同点,帮助他们掌握古诗词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该教学方法极为有效。

分析诗词的方法篇6

一、提升学生对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必要性

古诗词从本质上来说主要是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载体,传承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年前的悠久历史文化,同时也蕴含着博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眼下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各种网络文化、快餐文化应运而生,这些浮躁的气氛对传统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同时也给学生的价值观带来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对于这种这会环境,学习中国古典文学责无旁贷,不仅可以提高语文水平,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们一生都受益匪浅。

二、初中语文教学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1.提高教师的文学素养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要想保证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学习,多了解一些文学典籍,增加文学底蕴,提升自身的古典文学修养,使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诗词鉴赏能力得到有效增强。只有不断的为自己充电,才能保证良好的课堂气氛,吸引学生们的注意,保证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这样才能把古诗词讲透,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

2.创新教学观念

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改变教学观念,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主体”的错误思想,将学生在作为教学主体,并时刻注意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自身扮演的角色。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对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和热情。

3.注意学生对内容的把握

在平时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对诗词内容的把握,⑹词进行合理分类。例如按诗人的性格分为忧心于天下的杜甫,洒脱的诗仙李白,隐居山水的陶渊明等;按诗词类型分为送别诗、怀古诗、思乡诗、边塞诗等。在保证对诗词背景充分了解的情况下进行具体的讲解,让学生为以后的古诗词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引导学生能够灵活的对诗词进行分类,将特殊案例单独记忆,鼓励学生从诗词的具体内容入手,牢牢掌握各类诗词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如讲解李煜的《相见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词所描写的具体内容,然后再换个角度分析当时的描写背景,这样才进一步的体会到诗人离乡去国的n心之痛,以及身为亡国之君的哀思之痛。

4.培养学生品析诗词的语言能力

(1)教会学生学会分析诗词的修辞运用,并能够理解其表达的含义,主要是从一些妙处着手。例如在分析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注意古诗中的“茅店”、“鸡声”等处,以便于从这些富有特点的景物中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

(2)在赏析古诗的时候多从诗词的运用技巧和语言风格加以深入分析。

(3)鼓励学生多读品析诗词节奏、音韵等。使学生能够从诗歌的表达方式来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与心境。找准诗词的关键句,分析其中动、静结合的含义和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知识不要讲解的太深奥,言简意赅,鼓励学生多接触些常识性的典故,以便更好的品味诗词中抒发的情感。与此同时从多个角度剖析诗歌语言的各种技巧,理解每种修辞手法运用的目的以及所表达的情感和最终效果。

5.培养学生赏析诗词表达技巧、艺术手法的能力

(1)让学生熟练掌握拟人、比喻、夸张、双关、反复、对比、通感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保证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准确的判断诗词的表达方式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还是直抒胸臆。

(2)第二是引导学生熟练掌握想象、烘托、白描、映衬、渲染、先声夺人、虚实相映、动静结合等各种表达技巧。

(3)多开展相关训练,锻炼学生学会分析诗人的总体思路是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还是先景后情。从而能更加准确的判断诗人所使用的的是何种手法技巧,然后进一步结合诗句阐释使用这种技巧的原因,以及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诗词讲究的是“情景交融”,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这个特点,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分析归纳方法,从诗意中解读意象,在意境中分析景物,把握好相关规律,从多个角度出发,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何晓燕.诵读阐释感悟深化――高中古典诗词鉴赏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教师,2011(1):61.

[2]陆贵芹.简议如何培养高中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J].文理导航,2011(16):55.

[3]杨振春.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J].学周刊,2015(11).

[4]刘诗.诗歌鉴赏试题分析及其教学建议――以高考语文湖北卷(2005-2014年)为例[J].基础教育研究,2015(03).

[5]彭丽娜.浅谈新课标下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J].才智,2015(18).

分析诗词的方法篇7

关键词:字频统计;词性分析;用法分析;功能分析

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7-0100-03

一、李贺诗歌色彩词的研究概况

李贺善用色彩,古人对此已有研究,但较为零碎,如唐代杜牧《李长吉歌诗叙》云:“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宋代陆游谓李贺诗:“如百家锦衲,五色眩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清代方扶南也形容李贺诗:“如铁网珊瑚,初离碧海,映日澄鲜。”①近些年陆续有研究者关注李贺诗歌的色彩词,但多从心理学、色彩学的角度分析,从语言学角度研究的很少。程江霞的《李贺诗歌色彩词的修辞》、《李贺诗歌色彩词的语法研究》和《李贺诗歌隐性色彩词研究》虽然分别从修辞、句法结构以及隐性色彩角度对李贺诗歌色彩词进行了分析,但较为简略。前人在分析色彩词时也运用了简单的统计方法,如陶庆梅《李贺诗歌风格特争论――以意象研究为中心》,只是进行了简单罗列,关注的焦点仍在于作品中意象的风格。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补充研究,从语言学的角度对李贺的诗歌的色彩词进行再次分析。

二、李贺诗歌中色彩词的统计和分布情况

(一)色彩词的词频统计情况

清人毛先舒曾说过:“大历以后,解乐府遗法者,唯李贺一人。设色妙,而词旨多喻篇外,刻于撰语,混于用意。”②李贺诗歌的首要风格特征在于丽,而这种诗风与其重笔彩绘用词紧密相关,即高频度地使用色彩词。本文以198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由叶葱奇疏注的《李贺诗集》为基础,再加上补遗的《静女春曙曲》、《少年乐》和《杪秋登江楼》三篇共计244篇。而用于统计的色彩词的选取标准则根据诗歌内容进行分类,既包含了显性色彩词,也选取了一定的隐性色彩词(具体统计情况如下表)。

由上表我们大致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白”、“金”、“青”、“红”这四种颜色是李贺诗歌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其中白类、红类和黄类在整个色彩词中所占的比例也相对较大,分别为20.86%、17.83%和21.18%,基本上占据了全部色彩词的一半以上,可见李贺偏爱明亮绚烂的色彩。其次,李贺诗歌中总共运用了22种色彩,基本上囊括了汉语中所能使用的全部色彩,构成了一幅浓彩重墨的画卷,鲜有重复,可见其着色上的丰富性、多样性。另外我们利用字频软件统计出李贺的244首诗歌的字种数为2512,这22个不同的色彩字占整个字种数的比例为0.087%,这是一个较高的比例,再次印证了与其他诗人相比,李贺在诗歌创作中偏爱运用色彩字这一显著特征。

(二)色彩词在诗歌中的分布情况

先将244首李贺诗歌(不含标注)整理为语料库,再运用access软件中SQL语句查询的功能,统计上表中的色彩词分布情况,得出在收录的244首作品中,不管是显性色彩词的诗篇还是隐性色彩词的篇目,其总和高达203首,占全集总数的近84%,由此可见李贺对色彩的敏感性和偏爱程度。这些色彩词分布的诗篇主要有《雁门太守行》、《河南府试十二月月词?四月》、《洛姝真珠》、《月漉漉篇》等。李贺的诗歌每30词中就有一色彩词,约占其总数的3.3%,而王维67个词中才有一色彩词,韩愈125个词中才有一个。③

三、色彩词的词性特点

根据《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对这类色彩词的释义,并结合李贺诗歌中色彩词的具体使用情况,我们发现李贺诗歌中的色彩词在词性上具有共性,可以将其归为三类:

(一)用作名词

用作名词分三种情况。

1.指带有色彩词本身所具有的视觉色彩的事物,如:(1)花枝花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南园十三首・其一》);(2)吴丝蜀桐张高秋,空白凝云颓不流(《李凭箜篌引》);(3)上楼迎春新春归,暗黄著柳宫漏迟(《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正月》)。这三例中,(1)中的“小白”是指白色的东西,(2)中的“空白”是指白色的天空,(3)中的“暗黄”是指深黄色的叶子。

2.表示特指某一事物,如:(1)回雪舞凉殿,甘露洗空绿(《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五月》);(2)深帏金鸭冷,奁镜幽凤尘(《兰香神女庙》);(3)清苏和碎蚁,紫腻卷浮杯(《送秦光禄北征》)。以上三例中,(1)中的“空绿”特指天空,(2)中的“金鸭”特指香炉,(3)中的“紫腻”特指菜肴。

3.作为姓氏,如:(1)金家香弄千轮鸣,扬雄秋室无俗声(《绿章封事》);(2)沙浦走鱼白石郎,闲取真珠掷龙堂(《帝子歌》)。这两例都是作为人物的姓出现的。

(二)用作动词

李贺诗歌中的色彩词用作动词也可分为两种情况。

1.一般动词,如:(1)吴兴才人怨春风,桃花满陌千里红(《送沈亚之歌》);(2)新槽酒声苦无方,南湖一顷菱花白(《江楼曲》);(3)秦王骑虎游八极,剑光照空天自碧(《秦王饮酒》)。以上三例中,(1)中的“红”是指“变红”,(2)中的“白”是指“泛白、变白”,(3)中的“碧”是指“变碧”。

2.使动用法,如:(1)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金铜仙人辞汉歌》);(2)游春漫光坞花白,野林散香神降席(《章和二年中》);(3)吴苑晓苍苍,宫衣水溅黄(《追赋画江潭苑四首?其一》)。这三例中,(1)(2)(3)中的色彩词分别表示“使……绿”、“使……白”、“使……黄”,这样的用法在李贺的诗歌中虽然不多,但还是应该引起注意,因为这反映出李贺色彩词运用的多样性。

(三)用作形容词

人们通常理解的色彩词基本上都是作为形容词使用的,这一点在李贺的诗歌中也多有体现,他的独特之处在于频繁地交替地使用这些色彩词,从而赋予诗歌五彩斑斓的画面感。这种用法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用色彩词本身所具有的颜色来修饰后面所涉及的事物,如:(1)彩巾缠^幅半斜,溪头簇队映葛花(《黄家洞》);(2)团回六曲抱膏兰,将鬓镜上掷金蝉(《屏风曲》)。以上例子分别表示“彩色的”和“金色的”,这种用法占全篇的70%以上。

2.由色彩词引申出的相关义进行修饰,典型的如“白”词,引申为“光明的、明亮的”含义。如:(1)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叫天下白(《致酒行》);(2)长峦谷口倚嵇家,白昼千峰老翠华(《南园十三首・其十一》)。

3.由色彩词引申出的象征义进行修饰,如:(1)谁家红泪客,不忍过瞿塘(《蜀国弦》);(2)天白如水练,甲丝双串断(《摩多楼子》);(3)飞香走红满天春,花龙盘盘上紫云(《上云乐》)。以上的三例,(1)中的“红”引申为“悲凄的”,(2)中的“白”引申为“纯净、洁净的”,(3)中的“紫”引申为“祥瑞的”。

总之,李贺诗歌中的色彩词主要是用作形容词、动词、名词这三类,其中以作形容词例子最多,遵循了人们一般的认知规律。因为有少数特殊用法的存在,说明李贺用词新奇的特点,需结合具体的文本进行再次分析,这是统计学暂时无法解决的。

四、色彩词的用法特点

(一)语言特性上的使用特点

根据上文对色彩词的词性分析,我们可以将色彩词的用法归为:词性为形容词的色彩词,主要充当定语;词性为动词的色彩词,主要充当谓语;词性为名词的用法属于特殊类。因此可以反过来说,色彩词的词性的不同源于其在诗歌中的具体用法的不同。色彩词作定语或者谓语一方面和韵律有关,一方面也和语言的某些特性相关,下面主要从语言特性的角度对其用法进行分析。

1.充当定语的色彩词,词性为形容词,对中心成分有限定、修饰作用。如:(1)绿波浸叶满浓光,细束龙髯铰刀剪(《五粒小松歌》);(2)入水文光动,插空绿影春(《竹》)。上例中的色彩词分别修饰后面的中心成分“水波”和“倒影”。这种用法在李贺诗歌中还可以找到很多,在此就不一一举例。

2.充当谓语的色彩词,词性为动词的,对主语属性进行说明。如:(1)虫栖雁病芦笋红,回风送客吹阴火(《长平箭头歌》)(2)离宫散萤天似水,竹黄池冷芙蓉死(《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九月》);(3)卷发胡儿眼睛绿,高楼夜静吹横竹(《龙夜吟》)。“红”、“黄”、“绿”都充当谓语,实际上是形容词的活用。结合色彩词的词性分布,我们大致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当色彩词是描写一种恒久的性质时,主要是充当定语;当色彩词是描写一种临时性的状态时,主要充当谓语,如“竹黄”、“芦笋红”和“眼睛绿”都不是正常情况下该事物应具备的颜色。

(二)从分布位置上看色彩词的使用特点

1.色彩词的位置在前,这一用法均为偏正式结构。如:(1)将军驰白马,豪彦骋雄材(《送秦光禄北征》);(2)秃衿小袖调鹦鹉,紫绣麻鞋踏啸虎(《秦宫诗并序》);(3)老夫饥寒龙为愁,蓝溪水气无清白(《老夫采玉歌》)。“白马”、“紫绣”和“蓝溪”都是色彩词在前,中心词在后,构成偏正式结构。

2.色彩词的位置在后,这一用法分为主谓结构和联合结构两种。如:(1)秋白遥遥空,月满门前路(《将发》);(2)染罗衣,秋蓝难着色。(《河阳歌》);(3)汰沙好平白,立马印青字(《昌谷诗》);(4)淡蛾流平碧,薄月眇阴悴(《昌谷诗》)。(1)(2)两例构成主谓结构,(3)(4)两例构成联合结构;“平白”和“平碧”分别表示“平整、纯白”和“平静、碧绿”。

五、结论

色彩词总是能引起人们视觉和心灵上强烈的震撼,它能与人类的情感建立了某种互相对应的关系,马克思就认为:“诸多艺术形式中最容易为大众所接受的形式。”④李贺的诗歌具有他“不屑作经人道过语”⑤的创作个性,无论是色彩词与事物的搭配方式还是色彩词的使用方式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这些繁多密集、层见叠出的色彩词创造出了李贺诗歌浓重富艳、神秘诡异的意境,有利于诗人主观情感的抒发,是诗人在不同的情境中对不同事物敏锐而独特的感知,大大丰富了语言的表现能力及方式,如《残丝曲》和《雁门太守行》。

运用现代语言统计学中的字频软件,并通过构建语料库和设置SQL语句的方式,我们可以较快地检索出李贺诗歌中色彩词的使用频率以及词语的组合方式,这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工作强度,但它仍然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它只能对存储于其中的文本语料进行表层次的分析,如字频、词频的统计,语料出处的快速搜索等,并不能结合语境和创作背景等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较全面地揭示作品的风格特征。如若只对李贺诗歌的色彩词进行简单统计,我们除了能从语言学角度标注其词性,大致归纳其用法外,甚至不能准确地得出其在句法结构和语义上的规律和特点,因此还需要语言学家和计算机专家的进一步地完善。

――――――――――

注释:

①陈治国.李贺研究资料[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147.

②吴企明.李贺资料汇编[m].中华书局,1994.56.

③高军青.论李贺诗歌中的色彩描绘.廊坊师专学报,2000,(4).

④杨勇.春拆红翠色,霹开蛰户扉――谈李贺诗歌的色彩[J].内蒙古电大学刊,1993,(2).

⑤王琦.三家评注李长吉歌诗[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39.

参考文献:

〔1〕陈治国.李贺研究资料[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147.

〔2〕吴企明.李贺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4.56.

〔3〕高军青.论李贺诗歌中的色彩描绘[J].廊坊师专学报,2000,(4).

〔4〕杨勇.春拆红翠色,霹开蛰户扉――谈李贺诗歌的色彩[J].内蒙古电大学刊,1993,(2).

〔5〕王琦.三家评注李长吉歌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39.

〔6〕陶文鹏.论李贺诗歌的色彩表现艺术[J].文学评论,1997,(6).

〔7〕周.试探离合是各种的色彩变异[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2,(6).

分析诗词的方法篇8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技巧;人文性与知识性

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诗词更承载了几千年中华民族的灵魂,也是我们了解中华文化的关键。诗词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关键一环,诗词鉴赏能力不仅是考察一个人语文素养高低的重要方式,更体现了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高低。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强化诗词鉴赏教学,引导学生在面对一首诗词时应当从哪些方面进行鉴赏,并能够正确评价此类诗词的写作水平。

一、强化对诗词创作背景的介绍

孟子曾说,“知人论世”,要想了解一个人,就必须了解一个人生存的社会环境,因为人是具体的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社会性是一个人的根本属性。而诗词作为一个人的社会实践的产物,要想了解其写作背景,必然少不了对作者的了解,对其创作背景,如社会背景等的了解。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具体的鉴赏活动之前,首先要引导学生发掘作家所生存的社会环境,例如在学习杜甫的“三吏三别”之一《石壕吏》时,就必然要介绍当时安史之乱的实际情况,给国家和人民所带来的灾害,如此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中抓壮丁这一现象发生的背景,才能进一步以诗证史实,真切感受到作品中杜甫所描绘的官吏的凶狠、百姓的无奈、作者悲天悯人的情怀,也才能感受到“诗史”这一评价的由来。再如《琵琶行》中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理解这两句就需要对当时白居易因故被贬江州,又逢送友人离别之际,不免对琵琶女的遭遇心有同情,“心有戚戚”的共鸣,如此才能更好理解诗词主旨。因此,教师在诗词鉴赏教学时要强化对诗歌创作背景、作家的生活经历、文学思想等相关背景的梳理与介绍,并引导学生自觉搜集相关资料进行鉴赏,为下一步的正式的诗词鉴赏打下基础。

二、引导学生剖析诗题,寻找诗歌鉴赏的切入点

诗题就是诗歌的题目,诗题往往是一首诗词的关键,但诗有很多种形式,有的以词牌名或曲名为题,如曹操的《短歌行》、李白的《将进酒》、柳永的《雨霖铃》等,这一部分诗题主要与诗歌的写作形式相关,与诗歌主旨关联不大,部分诗歌也能反映诗歌的情感,需要格外注意;但更多诗题或词题,则与诗人的诗歌题材、创作主旨或创作情感相关。例杜甫的《望岳》即是以泰山为题,抒发诗人雄视天下,睥睨一切的豪情壮志;白居易的《长恨歌》便是以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生离死别的恨作文章,引发千古兴旺思考等等。这些诗歌或多或少都与诗人的主旨、情感相关,高中语文教师可以此类诗题为例,进行诗题鉴赏教学。并且,在引导学生分析诗题时,善于将各种类型的诗题进行分类,发现其中的共同点,为学生诗词鉴赏总结经验。当然,诗歌的题目千差万别,学生不能过于迷信题目,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有的题目跟诗歌创作无关,如《琵琶行》,单从题目并不能分析出诗人的主旨情感,诗歌鉴赏分析当落实到诗歌正文中去,题目只能提供一个线索,并不能完全代替诗词鉴赏。

三、寻找诗眼或关键句,抓住诗歌鉴赏的关键

古代文人多有诗评,其中反复提到诗眼。那么何为诗眼?诗眼就是一首诗词的关键,是诗的“神”“魂”,不仅集中体现着诗人的情感,更是决定一首诗水平高低的关键,诗眼活则一首诗俱活;诗眼死则一首诗了无生趣。并且,在诗词鉴赏考察中,有鉴赏关键句这一类型的题目,其中关键句中往往包含着诗眼,可见诗眼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诗词鉴赏中还要引导学生发现诗词中的诗眼,体会一字之妙。如张三影之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之“弄”字,宋祁之“红杏枝头春意闹”之“闹”字,王国维评此,“此一字而境界全出”,这二字正是各自的诗眼,教师可引导学生鉴赏这二字之妙,并学习如何寻找诗眼。此外,对诗词的关键句的鉴赏也是诗词鉴赏的重要内,如《春望》的关键句则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辛夷坞》之“涧互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等等,都是诗歌的关键,也多作为考察的重要内容。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寻找诗词中的关键句,在平日的教学活动中以练习题或者其他方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诗眼、关键句的能力,并且练习如何联系诗歌主旨鉴赏诗中的关键句,从而迅速切入诗词鉴赏,提高自身诗词鉴赏的能力。

四、分析诗词的语言技巧,鉴赏诗词的表现手法

分析诗词的方法篇9

一、要掌握诗歌类别及特点

诗歌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木兰诗》)、抒情诗(《春夜喜雨》)和哲理诗(《断章》);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从军行》)与近体诗(《春望》);按语言可分为四言(《君子于役》)、五言(《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七言(《无题》)与杂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按题材可分为写景诗(《望庐山瀑布》)与咏物诗(《鹧》)、边塞诗(《出塞》)、咏怀诗(《游子吟》)等;词按风格可分为豪放派(苏轼、辛弃疾等)与婉约派(柳永、李清照等)。

二、要了解作者及其风格

白居易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任何一个时代的文人必然带有该时代的烙印,其经历、其思想感情无不留下深刻的时代印痕,而每一个诗人又有各自独特的思想性格,因而结合作者赏析古典诗歌,有助于考生把握作品的风格和内涵。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李白的清新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雅俗共赏,王维的诗画一体,李商隐的朦胧隐晦,范仲淹的苍凉悲壮,苏轼的雄健豪放,李清照的婉约凄切,陆游的雄浑奔放,等等,都能让品味到不同时代对诗人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作者的经历、写作背景和文风等方面把握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三、提取意象,体会意境,理解主旨

意象就是渗透着诗人情意的具体形象。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体味诗歌中创设的意境,是诗歌赏析的重要内容。赏析重点在于把握诗中的意象,进行领悟诗歌的意境。意境就是诗人强烈的感情与生动的生活图景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人创造意境,常用“寓情于景”和“即景生情”的方式,读者领悟诗歌意境也应从景、情两方面去探寻与体会。诗人把抽象的情绪寄托在具体可感的事物之中,这个事物即诗歌中作者所塑造的形象――“意象”。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有如下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字面上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四、要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

1.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其中描写、抒情是重点;描写方式有细节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等。

2.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情景交融(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托物言志(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运用典故(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比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烘托(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以小见大、联想想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及欲扬先抑等。

3.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对比、双关、反语等。

五、要揣摩诗歌中字词的妙用

王安石称诗歌的语言为“诗家语”,是指诗的用语和其他文体用语不同,尤其讲究炼字,经典的例子就是“僧敲月下门”,作者“推”“敲”难定,韩退之曰“敲”字为佳。周振甫先生在《诗词例话》中认为:“就这首诗看,敲的应该是李凝幽居的门,这个僧可能是作者自指,因作家出家为僧,法名无本。那他在晚上去找李凝,应该敲门,才和幽居相应。从音节上说,敲字也较响亮。”还有“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用得好。第一,“绿”字比其他的字色彩鲜明。读到此,能在我们面前唤起一片江南春色。其他各字都比较抽象,没有这种作用。第二,用“又绿”唤起我们联想,让我们想到春草绿时容易引起思归的念头,这就跟下文“明月何时照我还”密切呼应。所以,在赏析诗歌时,要特别注意关键字词的作用。

六、要结合标题、注释和题干分析

诗词的标题,如同文章的标题一样,具有“眼睛”的功能,是“心灵的窗户”。透过“眼睛”去分析理解其所告诉我们的有关信息,基本上可以把握古诗词的主旨。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交代了写作的目的,崔颢的《黄鹤楼》指出了吟咏的主要对象,孟浩然的《过古人庄》揭示了诗的主要内容。

在古诗词赏析题中,命题人会给一些注释。这些注释或交作背景,或提示作者生平,或介绍相关人物、地名,或解释有关事物,等等,都是帮助考生分析理解诗词主旨的组成部分,应该认真阅读,对照试题,反复斟酌。

分析诗词的方法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词鉴赏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2-0133-01

诗词鉴赏是指学生在阅读整篇诗词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诗词所要表达的情感、诗词主旨以及自己的独特见解。随着诗词鉴赏所占分值的增加,培养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逐渐成为当代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认为古诗词教学只要让学生背诵默写教材中的诗词名句即可,对诗词主旨分析并不重视,很多学生没有掌握分析诗词的正确方法,无法形成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影响了考试成绩和学习效果。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应注重改变诗词教学方法,有效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一判读诗词题材,理解诗词主题

题材是指作者为表达作品主旨所用的材料,它既可以体现客观的生活事例,又可以体现作者的主观评价,是古诗词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掌握几种常见的古诗词题材,有利于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词,对深化学生理解、提高教学效果有重要作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掌握几种常见的古诗词题材,以奠定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基础。

二积累诗词意象,体味作文情感

意象是指作者把客观事物主观化,用以表达自己内心情感世界而创造的一种艺术形象,它是帮助人们跨越时间、空间限制,理解作者思想情感的重要媒介,对帮助学生鉴赏诗词有重要意义。因此,为了提高学生自主鉴赏诗词的能力,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积累常用的诗词意象,深层次地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习效果。例如:教学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讲述古代诗人与酒的渊源,在头脑中产生意象:他们多是借酒来表达壮志豪情或内心悲苦、借酒消愁、一诉衷肠等。在学习这篇诗歌时就会很容易地把握住李白在这首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为李云送别而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从而会更好的理解和学习这首诗歌。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学过或知道的有关饮酒意象的诗词。这时,学生会积极思考,想出多篇符合教师要求的诗歌:李清照的《醉花阴》、李白的《行路难》、晏殊的《浣溪沙》等,从而会印象深刻地记住“酒和饮酒”在古诗词中的意象。通过指导学生积累古诗词中常用的诗歌意象,能有效促使学生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对提高学生鉴赏能力有重要意义。

三把握艺术手法,理解诗句内涵

艺术手法又称表现手法,是组成作品形式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体现完美、充分的诗歌内容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把握古诗词艺术手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内容,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要体现的现实意义。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词常见的艺术手法,为提高学生诗词鉴赏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教学《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时,我发现很多学生对这首诗颔联的后一句无法理解,由于学生没有古诗词“用典”艺术手法的概念,不理解“烂柯人”所代表的现实意义而造成的。这时,教师就可以适当地向学生讲解“烂柯人”这一典故和作者在诗中运用的艺术手法。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歌中这一特殊的艺术手法,理解作者想要表达“人世沧桑巨变、物是人非”的现实意义。有学生甚至能根据教师的讲解,自主发现除后一句外,颔联的前一句“闻笛赋”也是运用了用典手法,这样学生就会形成积累常用诗歌典故的习惯,更好地学习古诗词。通过这种方法,既可以深化学生对所学诗歌的理解,准确把握住作者在诗歌中体现的现实意义,又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学习诗歌的意识,有效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品味诗词语言,体味诗歌语言的文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