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思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5:50:24

课堂教学的思考篇1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思考

新课程实施以来老师最大的困惑是:如何按照新课改要求实施课堂教学?新课程所倡导的课堂教学是开放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促进者,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探究式、合作式。这种课堂教学并没有减轻教师的负担,而是把教师推上了更高的台阶,要求教师熟知课标,深入研究教材,能灵活的运用教材,能根据学生实际合理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探究、组织学生交流,懂得适时的点拨诱导,掌握与学生沟通的技巧。但我们在具体实践中却走入了几个误区:

一、把问题教学变成了“学生被你牵着鼻子走”

教师通过一些背景材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并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引导性的问题,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得知识与经验,并形成一定的能力。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模式。但往往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并不能暗示学生我需要知道什么?怎样才能知道?而是让学生一头扎进你设计的问题,绞尽脑汁,也无法挣脱你下的套子。真正的收效是:大多时候学生对你设计的问题并不感兴趣,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或者你设计的问题根本不适合学生。所以我们一方面力求用有兴趣的问题吸引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在自学教材内容后提出问题。大部分教材内容都可以采取学生先自学,然后提出疑问,师生合作交流这种教学方式。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是本节课的疑难点,也可能是在实际生活中碰到的相关难题,这些问题才是学生真正感兴趣且急于解决的。不要让你的问题限制、束缚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学到自己想学的又需要学的东西。

二、错误地理解“师生互动”

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往往被当做是老师提问,学生思考、讨论后作答。这种问答式教学恰恰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思维。课堂教学中老师不必把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都设计成问题提出来,要留有余地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各持己见的情况下暴露出更多的问题,也呈现出各种各样的思维方式。通过学生的思考交流,师生对话,让某些错误的认识渐渐被一些人发现,让一些正确的、更好的思路与方法渐渐被大家认可、接受,然后通过老师简短的点评、讲授使学生学到知识、学会学习的方法、体验学习的快乐。例如,在学习“圆的一般方程”时,可以先让学生做:把圆的标准方程展开,然后问“圆的标准方程展开后有什么特点?它的一般形式可写成什么?具有这种形式的方程一定表示圆吗?”这些问题顺次提出后,学生马上进入自主探究阶段。前两个不难得出答案,但后者较费劲。你可以让学生每人写出一个这种形式的方程,再判断自己写出的方程是否表示圆。进行到这里可能就不那么顺利了,你可以与学生交流判断的方法及依据。第三个问题解答后,你乘胜追击:“这种形式的方程什么情况下表示圆?圆心坐标及半径分别是什么?其余情况下方程表示什么?”这一系列的做、想、交流、归纳概括之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也就实现了。所以说“师生互动”就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的探究,学生的不会引起的讨论点拨及学生在引导探究后的归纳概括,老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评价与指导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师生互动”应该是互相取长补短、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查漏补缺的过程,选择最优的过程。

三、以为“合作交流”是课堂教学的最佳方法

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但需把握好合作交流的时机。首先,要搞清楚什么问题需要合作交流。有些简单问题让学生合作交流既浪费时间又助长了一些不积极动脑、动手的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养成。有些过难的问题直接交给学生合作交流,也既浪费时间又容易使学生心理受挫,产生自卑感。如果先点拨引导一下,让大多数学生能顿悟此题目与已学过的哪些知识有关,能猜想该用什么方法,从哪儿入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一会儿,再合作交流具体的解决思路与方法,则既给了学生互相学习的机会,又不抑制学生的个性思维,有利于学生自我肯定又相互欣赏。其次,搞清楚什么时候需要合作交流。不是每个知识点的学习、每种解题方法的掌握都需要合作交流。简单题目教给学生自主探究后稍加点拨即可,复杂题目在学生获得一定的信息、经验后,在具体的方法选择上让学生合作交流既可以相互学习,又可能得到老师预料不到的结果。师生的合作交流往往是在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合作交流之后进行,这样会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另外,合作交流的度要把握好,合作交流的内容要明确、解决的问题要具体,避免放得太开、扯得太远,偏离主题。在合作交流中不要盲目地否定一些想法,不要急于对学生的想法做出好与坏的评价,以免挫伤一些学生的积极性,也不便于发掘学生的的潜能。通过合作交流,老师要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过程,以便进行学法指导。要在合作交流中增进了解,培养协作意识,营造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一种愉悦、积极向上的氛围中提升能力、增强自信。

四、盲目追求“一步到位”

新课程教学中教师普遍感到课时不足。这一方面反映出我们对新课标吃得不透,对教材把握不准。一些在高中任教时间较长的老师,总感觉新课程把一些该要求学生学习、掌握的内容、解题方法没有提到,或者有些方法不讲学生解题不方便。还有一些老师受辅导资料的影响,总觉得有些东西不介绍给学生是自己的失职。于是把一些新课标不要求的内容硬是要添加进去,通过上习题课让学生去接受旧教材中的一些概念、定理、解题方法。这样既加重了学生的负担,造成学生心理压力过大,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有问题,过早地放弃或厌学,又浪费了有效的教学时间,降低了教学效果。而实际上有些方法、结论无需学生过早地接受,在后续学习中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学生自然而然地会领会。另一方面,说明我们没有吃透学生,不了解学生现状,这种强迫教学就是不适合学生的无效教学。如果课堂上什么都讲则反而造成什么都讲不透,讲的不细致、不到位。成为为追求“全面”而淡化了“本质”。因而,每节课都应该先从宏观上整体把握,再从微观上具体设计。习题课的效果往往达不到预期的设想,只要引导学生掌握必须掌握的即可,要学会选择和放弃,不要追求“一步到位”。

五、认为课堂教学的理想效果是“学生说对了,也做对了”

“学生说对了,也做对了”只能说明一部分学生把一些问题弄明白了,而不代表全部,也不可能代表全部。

我们总不希望看到学生出错,不能正视学生的错误,这是我们教学艺术上一个大的缺憾,也是制约了我们培养创新型人才、改进教学的重要因素。学生的错误往往暴露出课堂教学的一些疏漏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所存在的误区。教师应充分认识学生错误产生的内在合理性,并尽最大可能对错误中的合理成分给予肯定,而不是简单的全盘否定。这样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还有激励学生努力寻找自己错误根源的作用。学生的认知错误应借助学生的自我否定来得以纠正,教师要通过学生的错误反思自己的教学。学生的错误往往反映出我们的概念教学不扎实细致或解题不规范,或不重视理解公式中的附加条件等等。所以,我们有时为学生提供一些反面的学习材料,或在问题中设置一些陷阱,最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呈现出一些错误或疏漏,我们正好可以借助学生的错误促进其认识的升华。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活起来,学生才会勇于挑战,敢于怀疑,做好自己。

课堂教学的思考篇2

1.转变师生角色

传统的教学因为过分预设和封闭,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成了教师灌输知识的容器,课堂上倦怠应付,与创造的喜悦无缘,师生都无法在课堂上焕发生命的活力。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通过教学模式的优化,改变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信息传递方式,促成师生间、学生间的多向互动和教学关系的形成。高效课堂,以其鲜活的生命力在语文课堂上扎下了深根,真正留给学生一片想象的天空。

2.突出人文性,不淡化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语文课首先要上成文字课,语文教师首要是文字师。我教学过程中,常常是学生积累理解了生字新词后,在拓展练习中,要求学生选用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写一段语意连贯的文字,用的词越多越好,老师课堂抽查,作出充分肯定,学生刚学到的知识即内化为一种写作能力。当然在突出“人文性”的口号下,许多语文老师将工具性与人文性割裂,例如在阅读教学中,脱离语文、架空语言,让学生空泛地讨论课文中的思想内容,忽视语言文字,丢弃字词句篇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训练,过分强调语文课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功能。将语文异化为思品、历史、心理咨询等非语文课程。

3.强调自主性,不放任自流

高效课堂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语文教学长期的“多样性”“模糊性”“独特性”会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新的误解,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教师要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

4.鼓励合作学习,不忽视独立思考

课堂教学的思考篇3

1.发挥典型事例的感染作用,培养未成年人的责任意识

生活中,人们总是扮演着这样那样的角色,也相应承担起这些角色赋予的各种各样的责任。比如,在家庭生活中,作为子女,有赡养和扶助老人的责任和义务;在学校生活中,作为学生,有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完成学习任务的责任,也有尊敬老师、团结同学、为班集体作贡献的义务;在社会生活中,有遵守各种规章制度,维护良好社会环境的责任和义务。总之,人们只要生活在社会中,就不可避免地要承担起这样那样的责任,履行这样那样的义务。我在“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这一课中,上了一堂生动的责任意识课,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震撼。

(屏幕出示材料):地动山摇,他弓着身子,张开双臂紧紧地趴在课桌上,伴着雷鸣般的响声,冰雹般的砖瓦、灰尘、树木纷纷坠落到他的头上、手上、背上,热血顿时奔涌而出;他咬着牙,拼命地撑住课桌,如同一只护卫小鸡的母鸡,他的身下蜷伏着四个幸存的学生,而他张开守护翅膀的身躯定格为永恒......5月13日22时12分,当搜救人员从四川省德阳市汉旺镇东汽中学教学楼坍塌的废墟中搬走压在他身上最后一块水泥板时,所有抢险人员都被震撼、落泪。他叫谭千秋,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被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誉为“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1)找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材料;

2)谈谈读后有什么感想。

在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情绪发生巨大变化,心灵受到极大触动,有的同学眼中盈满泪水,有的同学甚至在不停地抽泣,此时无需多说,我已经意识到,这节课的教育效果已初步达到。在片刻的沉寂之后,我找学生代表谈了感受,这一刻我意识到,孩子是多么可爱,他们谈得多么深刻,他们不是缺乏责任意识,而是我们没有给他们创造合适的机会,而在这一刻,他们至少在思想上、在灵魂深处受到了触动,责任意识在增强,虽然离行动还有一段距离,但他们毕竟已成功地走出了第一步,我的内心得到了极大的安慰。

2.分类施教,争取人人参与

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触,即使是学生再感兴趣的问题,也总有不动弹的学生。反之,即使是很普通的问题,也总有学生常常争着举手。所以问题在哪里呢?就像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人都是独特的那一个。所以在课堂上,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表现。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其实也是在面向不同类型的学生。学生的类型很多,但对主动参与学习这点来说,通常分积极参与和不积极参与两类。面对这两类学生,教师该怎么做呢?

教师要因材施教,针对这两类学生设计活动,在课堂上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有事可干,有事愿干,人人都动起来,人人都忙起来。

如在讲“如何解决青春期的心里烦恼,弹奏好青春协奏曲”时,先让学生自己列举烦恼,触动学生情感,激起学生心灵的共鸣,使学生产生主动参与的兴趣与热情。然后让学生从中选出自己感兴趣又觉得不难的那一个,分组讨论解决方法,找出具体措施。烦恼人人不同,如果教师此时逐一发问,则总有不感兴趣的学生会充当看客,失去参与的热情。通过分组,让对同一个问题感兴趣的学生组队讨论,人人有热情,人人有话说。本来不太积极的学生因为有了感兴趣的话题,也能参与进来。接下来大家一起分享答案,因为有了自己的思考,可能对先前自己本来不感兴趣的问题也有了新的感悟,触类旁通。那些原先不想说话的学生也因此有话可说了。所以思品课上,有些课上可以这样分类施教,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

3.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思想品德教学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课本的基础理论知识,必须坚持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讲究教法,才能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在教学中,坚持启发性原则。要注意启发学生善于思考问题,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辨析能力。在讲课时,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实际,采取不同的导入方法,使学生兴趣盎然。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随时注意学生的反应和情绪,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节奏,巧设问题环境,善于驾驶语言技巧,让学生每一节课都有新发现、新感觉,有成功的体验,从而保持浓厚的兴趣,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学生都希望上政治课,不断提高成绩。

4.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教学的思考篇4

关键词: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学习热情创新能力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具有科学性、常识性、开放性、变动性特点的学科。教师除了要丰富学生的知识外,最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辩证思维等多种能力和觉悟水平。而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当今信息来源多渠道、多元化的形势下,学生对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都有所涉足,对各种职业都比较熟悉,对众多的职业也乐于尝试。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尤显重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一个良好的开端是提高授课效率,完善思想政治课课堂结构,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渗透主题和创设情境非常关键的一环。只有在短短几分钟内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间吸引过来,引起学生的充分注意,才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其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思想政治教师一定要努力探索,开拓创新,在新课程背景下把导入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规范性和灵活性有机地统一起来,使课堂教学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过去的“讲堂”变为真正的“学堂”,学生在此学会如何通过自身努力去发现问题,去提出问题,去解决问题,去发现真理,去学会自己找路、走路。教师要懂得“懒”、要敢“放”,大胆地放手让学生真正自主地学习。如: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恰当地创设情境,科学地组织学生活动,确立科学具体的教学目标并充分发挥多媒体作用。让学生带着问题协作交流,进行自主探讨式学习。当然,学生探究的结果各种各样,教师对学生的探究结果必须作一定的评价,强调、肯定其正确的结果,让学生明白探究的真谛,从而避免“放羊式”教学。在课堂教与学的过程中,实现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的多向交流。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不仅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掌握了读书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注重了人文内涵,受到了情操的熏陶。通过这一新的理念可以看出,新课程带给我们的是“课堂不再是枯燥无趣的了,学生真正地在课堂上享受,老师的自身素质也提高了”。

二、巧设疑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不能准确理解互动交流的实质与作用,因而经常出现流于形式的师生互动,无实际效果。有效的互动交流应该是围绕课堂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互动情境或问题,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进行的。互动教学的前提是营造民主教学的氛围。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师生才能共同探究、共同发展。同时,思想政治课堂还需要直面现实社会和学生的生活,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热情,也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如果教师只是就教材讲教材或就知识点本身进行教学,势必显得枯燥、乏味,学生也不会愿意参与互动。例如:在学习“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内容时,笔者选取了发生在广东佛山年仅2岁的女童小悦悦被两辆面包车先后碾过,“惊心”7分钟中有18人路过,却无一人伸出援手的事件作为教学素材。上课时先请学生观看“佛山小悦悦事件”的视频,然后请学生围绕这个事件进行分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这个事件出现的深层次原因及自己的感受与认识。视频给学生带来了强烈冲击,课堂上学生间的讨论、争论、辩论积极而热烈,在交流、碰撞和点拨中,学生真正认识到在今天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树立正确价值观、作出正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比教师简单地依据教材说教、灌输更易让学生接受,真正达到有效课堂教学的目的。

三、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上尽可能地安排模糊情景,培养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由易到难,由表及里,从简单到复杂,通过求异思维培养创新精神。课堂上,教师不要限于让学生听讲、记忆、复述,而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教材的内容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材料,尽可能地由易到难地创设模糊领域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始终处于“愤”“悱”状态。相对于精确领域的标准答案而言,其初始状态是模糊的,目的是未定的,答案是假设,需要筛选。例如,在讲授价值规律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就像一根无形的指挥棒,哪里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在哪里起作用”,首先引导学生对我国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等不同所有制的商品生产者进行考察,得出价值规律对任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都起作用,谁违背,谁就受到惩罚;进而认识到价值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们既不能创造又不能消灭它,只有遵循它,利用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既然价值规律指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那么为什么从整个社会来看,有的行业或企业会出现不规范甚至犯罪行为呢?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经济要正常运行还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

另外,也可以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随着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发展及高新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教育技术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现代教育技术。要实现教学手段的转变,既需要硬件与软件设施的客观条件,更需要教师观念的更新和勇于实践的态度。应该说,不同学校条件不同,实施电化教学的环境和档次存在一定差异,但绝大多数学校还是初步具备开展电化教学条件的,如投影仪、录音设备等,关键是教师对开展电化教学的必要性和意义的认识程度及建立必要的管理督促机制。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的思考篇5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有效问题情境传统教学技能课堂气氛

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和实施,大大更新了广大教师的教学理念,有力促进了教学方式的改变,使数学课堂出现了无限生机。新课程背景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

一、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调动学习积极性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课堂的一个基本环节,也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能引导学生观察、猜想、推理、交流,使学生从数学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不同的问题情境导入法。

1.故事化问题情境

从与课题有关的趣味事例出发,描绘故事的曲折微妙之处,引起学生对新学内容的兴趣。

比如在学习“等比数列前n项求和”时,可以讲“国王与象棋麦粒”的故事。国际象棋起源于古代印度。相传国王要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者,问他想要什么。发明者说:“请在棋盘的第1个格子里放上1颗麦粒,第2个格子里放上2颗麦粒,第3个格子里放上4颗麦粒,依此类推,每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都是前一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的2倍,直到第64个格子,能满足我的要求吗?”国王一听笑了,心想几粒麦子加起来不过一小袋,就答应了发明者的要求。此时设置问题:国王需要准备多少粒麦粒呢?用这个故事创设问题情境,引入等比数列求和的主题,同时引起学生对求和的好奇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2.生活化问题情境

华罗庚说:“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其主因是脱离实际。抽象的数学知识只有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才是活的知识,才有生命力,才能体现出数学知识的价值。”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素材,用生动活泼的事例解释数学问题,让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抽象难懂,遥不可及。

比如在学习“分段函数”这一概念时,提出问题“你到水果市场买苹果,买10斤以内算零售,每斤2.5元,10斤以上(含10斤)算批发,每斤2元,则买x斤苹果与所花钱y元的解析式为y=2.5x,x<102x,x≥10。学生听完,豁然开朗,很快掌握了分段函数的知识。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提出符合“分段函数”概念的例子。如“出租车收费与行车里程关系”也是引入“分段函数”的典型事例。

这种教学方法考虑数学自身特点,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既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师生获益良多。

3.创设质疑问题情境

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引入新课时,教师要充分“备学情”,在把握学生的认知情况的基础上,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产生疑问,学生心里有了疑问才敢于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势,才能用崭新、敏锐的目光去看待问题,并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二、更新传统教学技能,积极融合新课程理念

随着新课程理念深入人心,有的教师彻底抛弃了传统教学,有的教师课堂不再板书,由多媒体投影替代,有的教师一心想突出学生主体性,绞尽脑汁设计课堂讨论,小组活动,并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等,表面上迎合了新课程理念,课堂热热闹闹,可是效果如何呢?

我觉得要体现新课程理念,不应该完全抛弃传统教学中有利的一面,要科学合理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巧妙地更新、运用传统教学中有价值的地方。

1.正确看待“讲授法”

在新课程理念推行的今天,“讲授法”过时了吗?真的就一无是处、毫无价值了吗?我认为讲授法与其他方法相比固然存在不足,但不能就此完全否定它的价值。“讲授法”与“满堂灌”并不存在必然联系,“满堂灌”是将“讲授法”极端化而产生的不良结果,并不是“讲授法”本身不好。如何正确看待“讲授法”,还“讲授法”以清白,是每一位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

目前,有的人认为要符合新课标精神,教师就要少讲,造成了该讲的地方不讲;可讲可不讲的地方拼命讲。教师应该对教材中的重难点仔细分析,有时甚至要反复讲。应在传统的讲授法中合理地融入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

2.合理运用“板书”

不少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认为课件完全能够替代板书,他们漠视甚至遗忘传统的板书作用。有的老师在新授课时居然没有板书。

板书是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浓缩。好的板书不仅能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知识之间的联系,而且能突出教学的重难点,更利于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点。

好的板书要实现书写示范性,布局合理性,设计新颖性,色彩和谐性的统一。教师在授课前要精心设计板书,采用表格式、图画式等多种方式来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精力充沛地完成课堂学习任务。

三、努力营造民主、轻松的课堂气氛

爱因斯坦说:“建立在行动自由和意识到自身责任的基础上的教育,比那种依靠呆板的训练,夸大的权威和沽名钓誉的教育,要高明多少倍。”可见,课堂上发扬民主,倡导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是多么重要。

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关键要做好“引导”。既然要引导,就不可将已有结论“灌输”给学生,而是要启发他们的思维,鼓励对结论的探索。我们都明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个道理,那为什么还要剥夺学生亲自体验的权利呢?教师应该学会适时适地放手,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学生会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在教师的激励和鼓舞中愉快地达到学习目标。

在课堂上我们要鼓励独创精神,对学生的创新给予充分的肯定,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如果学生回答错了,我们要尊重学生人格,委婉地指出来,允许学生犯错误,但要让学生从错误之中学到东西。

我想通过师生共同努力,课堂渐渐会形成民主、轻松、和谐的氛围,学生感受到与教师距离的拉近,师生彼此心灵相通,自然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了。

“教学是一门艺术”,面对新课改,我们应本着严肃、谨慎的态度去探索、实践、反思,逐渐领悟课程改革的真谛,才能不断提升教学艺术水平。

课堂教学的思考篇6

关键词:中学英语;课堂教学;哲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B-4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4-0081-02

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纵深学习通道。”[1]看似减少了英语在学校学科当中的比重,实为提高了对学生英语能力的要求,提升英语在终身学习中的重要意义。哲学揭示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运用哲学思考,更理性地反思中学英语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有利于促进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不断发展。

一、用哲学反思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原因

1.对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进行反思的必要性。教学反思,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反思教学,这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利用反思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分析和再认识过程。

在教育领域和研究领域,为了使得教学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为了适应不断变更的教育教学环境,对每堂课的反思成为每节课后的第一要务。这个过程包含了教育学、教育史、心理学以及英语专业学科等各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著名学者陶志琼在《新旧之间:教育哲学的嬗变》中的引论部分一段话值得人深思:“天下教师族都做有心人,随时随地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因为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有意无意地影响自己的周围;但愿天下的教师族都怀抱使命感,因为我们做教师的事关他人和社会的前途命运;但愿天下教师族都善于‘传道,授业,解惑’,善于教人‘求真至善大美’。”[2]对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反思也是对英语教学反思的重要内容,对中学英语教育教学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教育改革方面,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及外语考试的有关改革措施,将外语实行社会化,不再统一高考时举行外语考试,而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的改革制度,让学生自主选择考试的时间和次数。这就更大大提高了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难度,需要教师利用自身的学识、经验、能力以及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反思,向着每堂课有收获,每堂课有进步的目标一步步迈进。这就更加强调了反思的重要作用。

就教师的个人和队伍建设方面,一个优秀教师和教师队伍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一个重要的环节,这是新课标对教师的具体要求之一。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思考、反省、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显性的和隐性的问题,使得教师在自我反思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2.用哲学原理反思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优势。教育教学活动就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英语课堂教学作为教育教学的一个主要部分,也需要明确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要将教育教学的对象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采取什么方式和手段进行培养等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普世理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自19世纪40年代产生以来,一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为我们认识世界、发展世界都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故在反思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时,也会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进行思考和总结,使反思过程更加理性,更加确切。尤其,运用哲学思考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思想、英语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关系、形式多样化教学的重要作用以及因材施教等方面,能够帮助教育工作者更科学、更合理地理解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学家约翰・杜威非常重视教育与哲学的关系,他的一生的哲学活动从来没有和教育活动分开过,甚至把哲学看作是“教育的普遍理论”“广义的教育学说”。他曾言,“教育是人类生活所必需的,而思想和学习是人用来适应生活要求的工具,人为了生活而思考,所以哲学也是一种生活工具。掌握生活工具要通过教育,教育好像是实验室。哲学的种种理论可以在其中经过一番试验,使之成为具体的[3]。

二、运用哲学原理谈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几个重要方面

1.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古希腊的哲学家曾经说过:“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自然在变化,人类社会也在变化,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歇的变化发展之中。教育者的认识也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再回到感性认识,在感性认识和理想认识的循环往复中不断地完善,力争达到尽善尽美。基于这种不断发展变化的环境,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反思过程也应该随着受教育者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受教育者所处的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例如:在中学英语教材《Goforit》七年级下册unit2whereisthepostoffice?一课当中,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道德品质,使学生掌握对地点提问的特殊疑问句的提问和回答方式,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准确、恰当地运用指路用语,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与他人进行交际的能力。但是,经过教育反思,生活环境是不断地发生变化的,在现代中学生的生活当中,有互联网、手机等虚拟联系方式,早已经没有了书信的使用,因此,在他们的生活当中,postoffice一词已经不知去向。在教师引导学生练习所学知识,培养交际能力的过程当中,若不经过反思修正,学生的能力无法得到训练和挖掘,导致这种必要的练习成为一种机械的背诵,大大降低了练习的意义,削弱了对学生能力提升的强度。

2.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当中的两个必不可少的方面。内因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外因是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内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的、本质的特征,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外因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外部条件,他通过内因起作用,能够加速或者减慢事物的发展进程,但不能改变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发展的基本方向。

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当中,教师不可以忽视学生的学习行为,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一直存在。但现实情形经常是一些英语教师在课堂上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过程,特别是在现阶段,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被运用于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近些年,在课堂教学当中,积极提倡多媒体的使用。

3.正确处理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特殊性(个性)的辩证统一关系。矛盾的普遍关系原理告诉我们共性,指的是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起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每一个事物的发展过程自始至终都存在着矛盾。个性是矛盾的特殊性,指的是矛盾的性质、地位及解决的具体形式各有其特点。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一个事物都是个性和个性的统一体。一方面,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而存在;另一方面,个性与共性相联系。在不同的场合,某种事物的共性和个性可以相互转化。

前苏联实验教学论体系的倡导者赞科夫说:“个性的东西是共性东西的存在形式。因此,要求一律,就会压制个性,从而也就压制了学生的精神力量,阻碍了学生发展的可能性的发现与形成,也阻碍了学生的一般发展。”[4]在义务教育当中,必须处理好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既要讲矛盾的普遍性,也要兼顾矛盾的特殊性,要充分提高英语教师对于因材施教的重视。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在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即对于学习成绩较低的学生,要想法设法保证他们达到《九年义务教育大纲》所规定的基本要求,减少大面积掉队的现象,在中学英语的课堂教学当中,注重其单词和基本句型的掌握,提高其词汇量的积累程度;对于成绩较高的学生,应该着重引导和鼓励他们学得更多、更好,加大对其能力培养,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其行文逻辑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练。二是指,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观其个性,折中优劣”。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强其阅读和分析的训练,使其养成勤思考、多动笔的学习习惯;然而,面对中学英语课堂中内向腼腆的学生,应该适度引导其向着多用语言表达和与他人交际的方面发展。这样使得学生在“因材施教”的英语课堂环境下,得到全面发展和能力提升,向着更广泛的素质教育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目标迈进。

三、对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进行哲学思考的现实意义

1.促进中学英语课堂教学反思的深入。十八届三中全会针对教育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充分凸显了对教育问题的重视。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要适应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方针政策,对以往教育教学经验进行进一步的反思,加强对英语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其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将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继续向着前沿方向发展。对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理论构建,以期为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参照和价值规范。

不仅如此,还对教师个人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首先,对教育教学进行反思能够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为其专业的发展提供条件和可能性。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此时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分析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活动。教学反思的途径可以是写教学日记也可以组织教研活动,和同事一起分析教学实践,主动征求同事的意见和建议。其次,在反思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自己教学实践的判断能力、思考能力以及分析能力在不断的提升,以便形成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为今后的教育教学研究提供有效的途径。作为教师,理论知识非常重要,但是驾驭课堂的能力更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通过反思,不断剖析日常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用掌握的教学理论为指导,对问题再认识,得出具体的对策,才能便于下一次教学的顺利进行,从而利用必不可少的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指导后续教学行为,使其不断完善和发展。

2.促进哲学主题的转化和形态的变革。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密切的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原理、规律反映的是社会政治、经济以及自然科学的进步与发展,是人与世界关系的总体性的理论反映,形成了哲学意义上的包括人在内的世界观。要明确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时间出发来解决哲学基本问题,也就是思维和存在问题,然而这个问题是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最高理解和抽象。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去理解整个世界,要坚持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对当前的事物进行思考和研究。推而广之,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许多新的现象和规律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极大丰富和发展。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对当代英语课堂教学进行哲学反思,坚持在深入思考教育改革方针政策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哲学观点、原理、规律进行发展和改造,以适应当今事物发展变化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eB/oL].

[2015-07-20].http://politics.cn.

[2]陶志琼.新旧之间:哲学的嬗变[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3.

课堂教学的思考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纳入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近年来,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为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增添了强劲动力。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应注意转变观念,不为应试教育所惑,务实求真,注重理性思考,加强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进行有效的语文教学?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以下几点体会。

一、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营造学习氛围,让学生大胆参与、勇于表达。营造和谐氛围,即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和提供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的学习机会,为实施合作探究教学创造氛围,有利于课堂中师生合作,实现目标。合作探究教学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状况,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语文教学转变成为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的新型教学。合作探究过程中的争论与共鸣、个性的表达、精彩的展示、智慧的闪现、创意的汇集,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享受学习的快乐、求知的愉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声情并茂、生动活泼的情境,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例如,在讲授《小石潭记》一课时,教师可根据文章内容把相应图片与录音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这种以声音、图形创设课堂情境代替枯燥乏味口授的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在教学中,我常用联想、比较法来创设问题情境。当学生在刚一接触课文时,他们面对的信息是陌生的,我们只有将那些陌生的信息与一些学生熟悉的形象可感的东西加以联想、比较,他们的心理才会相容而欣然接受。如我在讲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为了让学生领会诗中豪迈壮阔的意境和苏轼对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我先引入了学生们熟悉的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片头画面:滚滚长江向东流去,激起千万朵浪花。这一雄浑形象可感的画面,一下子就抓住了他们的魂魄。然后,再引入《三国演义》中片头的歌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将它与课文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相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因了《三国演义》片头画面的感染,学生们感受到了长江的壮阔博大,心中自然也腾起了一股豪迈之情,而思绪也翩飞起来。凭着自己对人生、社会知识积淀和理解,他们也能体味到这些语句都塑造了长江东流的开阔境界,从中也能体味到自然的永恒、人生的短暂,无论是怎样叱咤风云、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都有同常人一样无法抗拒生命的自然法则,必然被历史的浪涛卷走。但仔细品味,他们也发现了那些语句所蕴含的感彩略有不同。在这教学过程中,我抓住了豪迈的场景,豪迈的感情这些要素,然后通过联想比较,让他们积极参与,并让他们有自由表达的机会而这跳一跳才能抓到的苹果则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例如,《忆读书》一课,本课的重点是指导学生体会作者不同年龄段的读书生活对她的影响,体会作者的读书心得。围绕着这个内容,教师创设学习环节,把积累词语和了解作者的读书经历作为自主学习内容,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按照课文的时间顺序罗列出作者读书的层次,并体会作者在不同阶段读书的心得有何不同。在学生有了自己的见解之后,创设了合作探究内容,要求学生运用对比手法,深入思考作者不同阶段读书的感悟有何不同,对作者的影响是什么。在这一节课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思考的目标,合作学习建立在自主学习之上,思考更深入。整节课充满着对知识的思考和反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幅提高。

课堂教学的思考篇8

显而易见,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注重“结果”的知识训练过于偏执。该怎么育人,该怎么教书,该怎么上课,这需要我们作深层次的思考和探讨。

思考之一:谁是课堂的主人

课改要求改变接受式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要求改变偏重知识传授的方式,倡导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感悟体验,获得真知,学会学习,这就淡化了“教”的作用,凸现“学”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流的课堂中,真正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领着学生走向教材,在预习教材―尝试实践―讨论交流―总结归纳的学习过程中,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奥秘。在学生自学交流的课堂教学中,师生是平等的,学生有了学习的主动权,有了研究探讨的权利,互助合作讨论、争论的权利。在主动自觉的学习中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在探讨过程中学会了学习。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课堂教学的效果才可能有根本性的变革。

思考之二:教师的功能定位

营造真诚、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思品课教学核心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积极的道德态度。而道德态度的形成,不同于道德知识和观点的接受。它必须在一种坦诚、平等的关系中,通过积极思考、相互交流、借鉴及教师引导,才会形成。教师要淡化道德说教者和评判者的角色,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机械的训练者,而应成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帮助者,学生学习的评价者和激励者。放手让学生主体自主学习,生动活泼地学习,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体验,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选择,并善于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理解和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道德积极性。把致力形成认真探讨、开诚布公的课堂气氛,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学成功的关键。

思考之三:思想品德课最终的教学目的是什么

现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一方面站在统一的完人的高度来要求学生;另一方面,却又仅仅把学生理解和接受系统的思想品德方面的基本知识、观点作为核心目标。忽视对学生道德心理各方面(如道德认识、情感、需要、自我意识等)的发展、指导,忽视学生积极道德态度、道德能力和道德人格的培养、指导。因而,思品课教育目标既不切合学生道德发展的实际,同时又忽视了促进学生道德素质发展,塑造人格的道德教育最本质的要求。

所以,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发展学生道德主体性为核心的思品教学观。现代教育意义上的学校德育,不仅是按既定的道德教育要求去培养学生相应的道德品质,更重要的是通过德育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促进人格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能力,从而使其整体素质和谐主动地发展。而学生道德主体性和人格的发展,不是一种被动的过程,而是一种在教育者指导下,在现实生活中通过自己去体验、去思考、去选择、去行动的结果。因此,我们应当树立一种以发展学生道德主体性为核心的思想品德教学观,成为促进和指导学生道德发展的动力和方向。

思考之四:合作学习的功能认识

离开老师传统的“讲解”,学生要自主学习、自我钻研、感悟体验获取知识。但以每一个学生的自学能力获取知识的确有一定的困难。个体的劳动实践有较大的局限性,而合作学习正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学生的个性、兴趣、能力不同,在合作讨论中交流,生生互动,正好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学生在自学中兼以合作讨论,既可解决知识问题,又可培养互助精神。在合作学习中由于各个学习者的积极参与,使学习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探索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的过程,在共同的探究中收获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研究的热情,也培养了团队精神。

思考之五:教学的基本模式是什么样的

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角色的转换,这三块自然整合出崭新的教学模式。师生共同设定教学目标―教师提供自学提要、学生自学教材―师生交流、生生互动、合作讨论―解疑解惑―实践感知―激励评价。这种课型以学生自学为主,以培养自学能力为目标,以师生交流为主导,以生生互动实践为主线。教学过程中,尤其注重自学体验、学法指导、情感提升、激励评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能做到“四让”,即要让学生观察;要让学生思考;要让学生表述;要让学生自己推导出结论。着力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学生的主动性,鼓动学生的自我发展,培养学生的独立个性、创新思维。课堂的内容与学生的实践相联系,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相结合。主体突现、过程开放、教学民主、注重实践、发展自学能力,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基本观念。

课堂教学的思考篇9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优化

应该了解到,当前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学工作中仍旧存在诸多弊端与不足,数学课程教学内容上和相关教学实用性上存在部分缺陷,学前专业数学教材特点具备和高中数学教材等同的整体知识结构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学前专业未来幼师从业知识学习结构体系,实践课程中,数学教学内容所涉相关数学知识皆为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方法以侧重教学点形式产生,数学知识重点内容有所缺失,应从实际角度出发,特殊问题予以特殊解决,从根本上处理这些问题。

一、重要性分析

众所周知,数学学科主要是进行空间形式研究以及对应数量关系研究,因为数学能够有效进行数据处理和计算,之后在此基础上也可进行资料观测和理论证明,随时进行自然现象数学模型提供以及社会结构系统数学模型提供等。数学所涉范围相对较广,生产领域、生活领域和学习领域以及研究领域中皆会在不同程度上应用到数学知识,利用数学可有力解决实际问题。幼儿专业教学环节,数学以核心文化课程形式产生,务必进行教学水平提升和数学教学质量提高,旨在使学生爱上数学这门学科,通过此种形式来满足幼儿教师群体文化素质诉求以及社会教育需求等,使学生学好数学可提升幼儿教育质量,也可深度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内容和对应数学基本技能内容等,学前专业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目的和运算能力提升目的以及空间想象能力提升目的便会达成。需要注意的是,通过正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可进行几何图形认知,学生可进行自主制作,循序渐进的去解决实际问题,之后在此基础上形成优良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与数学思想教育相结合环节中可深度培养学生群体内在个性品质,形成科学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以及认真学习态度。身为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师,应按照学前专业教育特点要素和学前专业教育现状要素以及学前专业数学课程设置目的要素等进行基础性数学课堂设计优化,使得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率得到双向提升。

二、学前教育专业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方案分析

1.教学模式整改

进行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优化过程中,其内容选择上应注重现代社会生活教学内容筛选和日常生产广泛应用内容筛选,需有力突出学前教育专业特点,旨在为学生后续幼儿园教学事项进行打下良好根基,还有就是应按照教学目的内容进行数学理论数学基础知识精选和数学方法数学基础知识精选以及数学思想数学基础知识精选,充分揣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兴趣和学生爱好,在具体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程教学环节中适时融入学生感兴趣内容,以满足学生基本学习诉求。数学教学内容安排方面,仔细斟酌不同类型知识结构系统性,遵循由浅入深教学原则、由易到难教学原则和循序渐进教学原则,以此种方式满足学生具体认知需求,在符合学生群体认知规律基础上方便于数学基础知识掌握和基础技能掌握,随之可有效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在学生智力得以开发的同时,注重与对应数学内容间的紧密衔接性,不断充实幼儿教育工作相关联数学知识点与内容,生活实际数学内容涉及度也应在不同程度上加深。密切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特点,适时进行针对性教学,其主要分为数学游戏教学内容和数学故事教学内容以及数学话剧教学内容等,数学教师可借助卡通形象编写模式和对应数学故事表演模式等进行学生潜在学习兴趣激发,形成生动数学教学模式和活泼数学教学模式以及有趣数学教学模式。

2.教学方法更新与教学观念创新

老旧式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室为主要教学阵地,教师进行讲解,学生洗耳恭听,教师进行举例示范模式教学,学生便会模仿学习,通过反复练习后则由教师进行课后作业安排,机械式教学现象和填鸭式教学现象尤为明显。应该了解到,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学应逐步走出课堂,不应拘泥于原有课堂教学模式,可在室外进行相关数学知识教学,以游戏教学模式为主,以此来加深学生本体数学概念理解程度,函数性质内容等也会得到深度理解。学前专业数学课程教学中,应进行多样化教学与实际化教学,激发学生潜在学习兴趣,摒弃原有作业本作业完成模式,纳入手工制作教学方案,引导学生进行玩具制作和教具制作,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和乐趣与,在学习中体会成功喜悦,将数学知识内容与实践活动相连,通过教室合理布置以及优异学习环境创设来让学生熟悉周围教学情境,达成教与学的完美相融,逐步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深刻道理,之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均爱上数学这门学科。具体教学过程中应按照教学内容特点进行教学模式安排与选择,适时进行原有教学模式优化与原有教学模式整改,执行说学结合教学策略,逐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精神。最为常见的例子即为,函数奇偶性教学过程中可执行分组合作学习方案,此种方法可达到扬长避短式教学目的,随后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基础性数学课程教学任务安排,函数奇偶性基础知识讲解完成后,旨在有力巩固此类知识,以小组竞赛形式进行数学游戏活动组织,规定时间段内完成比赛的小组可以获得胜利,需要注意的是,应将学生视为教学主体,目的就是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学生与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学习、探讨可扬长避短、优势互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编自导教学方案实施和自演话剧数学教学方案实施,此时学生群体必会从中提升本体创新能力和基本竞争意识。

3.作业形式整改与评价模式创新

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群体特点加以深度分析,数学课程教学要求不应太高,数学基础知识掌握才最为根本,数学作业无需沿袭以往教学模式,证明、求解等书本作业方案应被改革与调整。较为正确的做法是,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师可运用书面作业安排形式进行作业任务下达,主要涵盖了手工作业安排形式和构思性作业安排形式以及表演性作业安排形式等,不仅如此,也可安排比赛型作业,全方位多角度的培养学生幼儿教育从业能力,也可稳步提升作图能力和玩具制作能力等。大部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群体学习数学的兴趣不高,假设最终还是以学习成绩作为核心考量标准的话,多数同学便会对数学学习愈加厌倦,导致弃而不学状况产生,所以应在具体数学课程教学中认真对待每位学生且尊重每位学生,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注重学生特长发展,对不同层次学生群体和不同程度学生群体提供不同类型教学要求,给予学生公平竞争机会,使得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受到公平对待,而不是区别对待,使其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与,从而进行学习自信心完美树立。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师需要对学生个体进步加以肯定,对学生学习缺陷加以指正、引导,评价用语务必充满正能量和极具鼓励性特质,让学生熟知劳有所获的学习真谛,在充分认知自己的同时发现自身需改变之处,了解努力与结果成正比的道理。结束语综上所述,首先要理解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其次是进行课堂设计和课堂优化,通过教学模式整改、教学方法更新与教学观念创新、作业形式整改与评价模式创新等来全方位多角度的提升数学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刘秀芳.关于民办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设置的思考[J].生活教育,2016(01).

[2]朱明健,谢笑容.高等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育困境及对策[J].亚太教育,2015(29).

[3]欧阳洁,陈朝晖.当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问题与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08).

[4]彭国荣.试探民族预科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以湖北民族学院预科数学教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6(01).

课堂教学的思考篇10

一、“实”与“活”

“实”与“活”应成为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首要追求。“实”是指课堂教学内容充实、有效,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与帮助下,在自己的学力起点上,能够学有所获。“实”应该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指标,没有了实在内涵的课堂教学只能是一个徒具的空壳而已。“活”是指导课堂教学要尊重学生年龄特点、个性差异,教学有张力与弹性,教学方式活,学生学习行为活。“活”是一个较高层面上的教学要求,其间有许多教学艺术层面上的内涵。但“活”只有建立在“实”的基础上进行,才具有意义。

而在教学实践中,流于形式现象较严重,“合作探究”“个性化阅读”等新课改口号喊得天响。课堂教学简单热闹,一味追求学生行为的参与,不惜以过度降低学习难度来达到目的。以为课堂气氛是课堂评价的唯一指标,故而在教学中,脱离学生及课程实际。不顾及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学习收效,不顾及教学问题的可探究性、启发性,不顾及学生思维培养的有序性与有效性。将学生之间、师生的问题讨论交流对话内容简单化、幼稚化、表演化,以一些简单是非问题甚或与学生学习内容毫无关联的内容搬进课堂。学生的讨论有名无实,课堂教学设计放任自流,教学目标泛化,教学内容旁逸,基础知识受到削弱,学生缺少应有的体验,课堂收获减少,语文整体水平下滑。以至于在初中课堂中出现了老师在教学中提问出现了:“同学们,有谁见过泥土吗?没有见过,那……”之类的问题,我们很难知道教者的提此问题的目的。

这是典型的未真正理解新课程理念的现象,妄自臆测,盲目搬用,令人啼笑皆非。同时也使我们看到了课堂教学求“实”与求“活”的必要性。

“实”的课堂是紧扣课程标准,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为目的,充分尊重学科特点、教材内容和培养目标,重视加强学生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而“活”是我们在解决了“实”的前提下,来考虑如何将“实”的内容做得更好,更更有效的手段与措施。如果说,课堂教学中的“实”是我们每一个教学工作者的责任,那“活”就是我们的课堂教学技能与艺术水平。可以这么说,学习原本就是一件需要克服很多困难的活动。在学习中,本身就有许多事情是不愉快的,甚至是痛苦的。一味追求轻松愉快,而不惜采用这种办法,是一下下策了。当然现象的本身是有其复杂原因的,除了老师的原因外,今天的孩子怕吃苦了,也吃不了苦了。但这不是回避问题的办法,只需问问“将来怎么办”就可明白了。所以,只有将充实的课堂教学内容与灵活多变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既“实”又“活”,才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良好追求。

二、主体与客体

备受推崇的建构主义极力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认为知识只有被学生接受之后才有意义,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对学生的主体性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很久以来,有一个悖论始终徘徊在语文教育之中:生活里,语文是学生的最爱;课堂上,语文学习却是学生沉重的精神负担。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权利被剥夺,学习兴趣低下。即使课堂上学生不停地读书、写字、讨论,也只是在教师的指令下进行,而不是从自身的需要出发。笔者也曾与许多教师聊及过这个话题,许多老师对目前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普遍忧虑。改变这种情形的关键就在于,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健全学生的主体精神,做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的过程,尽管不能完全摒弃教师的引导,但归结底学生才是学习发展的主人。学生的语言能力,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主体活动,通过运用,才能把语言内化为自己的心理要素。学生应为自己的学习承担更多的责任,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索,能动地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去获取新的知识,解决问题,才是学习的正道,这些都不是老师所能代劳的。

笔者经常听到一线老师持这样的抱怨:由于学生不学,课堂只好由老师占据了,以学生主体那只是理论上的事,现实之中行不通。我对此的回答是:那就更得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了。倘因担忧学生不学而否定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其后果只能是越来越糟。教师的任务就在如何启动、引导、激诱、帮助学生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只有直面现实,不断探索,才量解决问题的出路。可以这么说,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是课堂教学工作的起点,教师必须将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三、常态课与示范课

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一些教师将别人成功的课堂教学模式甚至课堂教案搬用到自己课堂教学之中,却发现结果并非想象的好。其实,我们应该正确区别常态课与示范课。常态课是我们每天都必须上的课,它勿须有任何表演作秀的需要,我们必须结合学生以及学习材料的实际,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时因事施教,学生有实在的收获(下转100页)(上接99页)与进步。而公开示范课,主要是落实教学理念,突出某个理念要求,精心准备打造的具有观赏性的表演课。曾有一个说法:“把课上得太像课就不是好课。”公开示范课在日常课堂教学工作中的可操作性,就不强了。像公开示范课那样来面对每天都有的常态课是不现实的,甚至是没有必要的。著名语文教育家魏书生曾坦言,自己经常出外讲学,学生在家里自学,同样学得很好。由此可见,魏老师的常态课与公开示范课也不是一样的。

笔者曾有这么一节常态课,当我进入教室后,看到全班学生正在兴致勃勃地读书,其势很是感人。于是我不说一句话,站在讲台上,面带微笑,静静地欣赏学生们的大声朗读,学生们看到我的这一举动,更是读得有劲了。直至下课,我都没有打断他们,但学生和我都有还不想下课的意愿。可以认为,作为一堂常态课,我的这节无声课是成功的,但作为一节公开示范课,就不知该如何评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