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5:52:38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篇1

1.1粮油生产平衡增产

加强土地保护,开展高产高效创建攻单产,粮油产量持续增加。2015年,全县种植粮油作物13.55万hm2,比2010年增加0.70万hm2,粮油总产60.75万t,比2010年增加4.69万t。

1.2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按照“名、特、优、新、稀、缺、淡”的特色产业发展思路,以“千亿示范工程”为抓手,着力抓好黄花、柑桔、蔬菜三大产业,全力促进农民增收。截至2015年,全县柑桔、黄花、蔬菜、茶叶、蚕桑、药材等特色产业种植面积达4.33万hm2,比2010年增加了1.33万hm2,增幅达44.29%。

1.3现代农业发展提速

依托四川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项目,强力整合涉农项目资金,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农业,聘请中国农科院柑桔研究所、四川省农科院专家实地进行规划设计,高起点、高标准打造了中滩、渠南2个“万亩柑桔示范园”,示范带动全县建成6个“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并由省农业厅认证命名。同时,在渠南乡全力打造渠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立植物组培工厂,集成应用了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环境控制技术、智能监控技术和水肥药一体化技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打造休闲农业,提升现代农业档次,延展服务功能。

1.4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高标准农田建设整体推进。借助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财政现代农业生产(水稻)发展、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省级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建设,大力推进全县农田水利建设工作,先后建成高标准农田0.84万hm2。农机化综合水平大幅提高。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000余万元,补贴农户超过1.8万户,带动农民投入超过9000万元,共购置各类机具超过1.8万台(套)。全县发展各类农机服务组织95个,农机大户87户,乡村农机从业人员达31212人。机耕、机电灌溉、机械植保、机械脱粒、机收、机插水平大幅提高,全县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36.1%。

1.5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

市场主体带动能力增强。一是龙头企业不断壮大。渠县已培育壮大宕府王、华橙酒业、天一蒙山、秀岭春天等省、市龙头企业12家,企业自主创建“渠县呷酒”“渠县黄花”“秀岭龙芽”“华橙原酿”等知名品牌10余个。二是专合组织规范建立。2015年底,全县已建立黄花、柑桔、红粮、油菜、蔬菜、畜禽等农民专业合作社256个,其中省级示范社9个、部级示范社4个,三板柑桔农民专业合作社荣获全国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称号。三是种植大户大量涌现。全县工商注册成立家庭农场100余个,种粮大户300余户。

1.6农业品牌建设成效显著

全县6.52万hm2耕地已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渠县黄花”商标、“渠县黄花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成功注册和认证,有9个产品获得部级绿色食品认证,10个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创建了渠县黄花、三汇特醋、渠县锦橙等一大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质农产品品牌。

2面临困难

2.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一是农机化程度不高。渠县的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只有36.1%,与四川省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55%相比差距较大。二是农田水利设施不完善。全县工程蓄水及库容严重不足,病塘库堰数量大,提灌设施量少、渠系垮塌损毁重,全县80%的提灌站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使用时间长,超龄服役,设备严重老化,现有200处提灌站带病作业,220处提灌站己经损毁和瘫痪,全县近二分之一的耕地“靠天吃饭”,被动局面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改观。三是中低产田土面积大。渠县有中低产田土4.65万hm2,占总耕地的75.15%,近年虽新建高标准农田0.84万hm2,但仍有3.81万hm2中低产田土待改造,较大程度制约着全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2.2农业自然灾害频发

渠县属川东丘陵伏旱区,大巴山暴雨中心地带,气候特点是“十年九旱、不干就淹”,农业自然灾害多发、重发和频发,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直接影响着农业产业发展。S|四川农业与农机/2017年5期|

2.3规模经营比例较低

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少、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发展不平衡,规模化种植程度不高,农民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占主导地位。农村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严重缺乏,土地季节性撂荒现象较为严重。

2.4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

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小、实力弱,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程度不高,真正吸收农民为会员、与农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的专业合作社少,专合组织带动效果不明显;农产品品牌少知名度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3加快农业产业发展的对策

3.1发展思路

1)坚持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粮油生产,推进蔬菜、黄花、水果、茶叶、蚕桑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确保大宗农产品有效供给。2)坚持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不断壮大农民增收支柱产业,主攻农民增收重点领域,拓展农民增收发展空间,优化农民增收政策环境,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3)坚持产村互动相融协调发展。统筹协调精准扶贫、新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统一规划、同步实施,既合理布局、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又综合配套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实现产村相融协调发展。4)坚持“三位一体”合力推进。形成“政府扶持、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农业工作良好氛围。强化政府支持作用,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凝聚各方力量,合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5)坚持科教兴农和人才强农。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农业农村人才培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推动农业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6)坚持产、加、销一体化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积极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创新流通方式,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增强农业综合效益。

3.2发展举措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篇2

[关键词]邯郸太极拳太极产业化发展现状

邯郸是杨式、武式太极拳的中兴发祥之地,因此,邯郸具有发展太极产业化的资源优势,自1991年以来已举办了11届国际太极流大会,促进了邯郸太极文化的交流,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然而,纵观我市太极资源开发状况,却还存在着太极市场发育不成熟,运营不够畅通,竞赛表演缺乏商业化调控,群众练习仍处于自发、松散、随意状态等问题。

一、邯郸太极产业化发展现状分析

邯郸太极拳历经150多年,目前发展了90多个协会组织,在国内外已经辐射70多个国家和地区,练习者惠及亿万人,尤其是2006年9月举行的第11届国际太极流大会共筹集资金610万元,以拳会友、太极搭台、经济唱戏,给邯郸太极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一些太极拳、武术学校相继产生,但家族式的经营模式无法满足太极产业化的需要;太极产业缺乏资本和复合型人才的参与;太极拳和旅游联合使旅游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太极拳无形资产的开发和经营基本处于起始阶段。

1.太极竞赛表演市场发展现状。在邯郸太极竞赛表演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早在1950年杨式太极拳拳师傅钟之组织了一支30人的永年太极拳表演队,1998年邯郸太极拳参加了天安门万人表演、天坛表演,2005年先后组织了11支96人的太极队伍,分别参加海南海口、香港特区、河南焦作等太极拳会大赛及表演共获奖牌68枚。自1991年至2006年邯郸共举办了几十次国际国内太极拳比演和大型表演,其表演人数达到十几万人次之多,特别是2006年第11届国际太极流大会,但到目前为止,这项产业仍缺乏统一的定位、规范和管理,多数是以派别式私人管理,其发展并不十分理想。2.太极旅游市场现状分析。目前,邯郸市拥有古迹1500多处,尤其是独具特色的太极文化资源闻名于海内外,仅邯郸永年就有30多处太极文物古迹。2004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到永年古城参观游客达5.5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170%,2006年到古城观光旅游的游客人数突破10万人次,2007年“五一”黄金周期间游客就达7.6万人次。仅在第十届中国永年太极拳旅游节上就有150多人参加签约仪式,签约项目9个,总投资15.68亿元,合同引进资金15.4亿元。邯郸太极旅游虽然已具良好的发展势头,仍然存在着景点散落、规模小、派别之间联系沟通不够、旅游产品单一、缺少市场吸引力和竞争力,在经营上表现为混乱,还没有作为完善的市场主体来培育,缺乏市场调控,管理松散,造成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市场发育不健全等现象。3.太极信息市场现状分析。邯郸利用“太极拳圣地”独特地位在历史上形成的信誉度,建立起真正的“世界太极拳信息中心”。目前,邯郸设立了“邯郸太极网站”、“永年太极网站”,通过网站及时太极信息、宣传赛事消息以及各种太极品牌产品,变太极联谊网络为市场信息库,创办了《太极》杂志,编撰出版了《永年太极拳志》成为目前太极拳届的首部志书。自1991年举行的首届邯郸.永年国际太极流大会的20余家新闻单位报道,发展到2006年第11届交流大会发展到50余家媒体、网站进行了宣传报道,在大会期间的1000份问卷中通过媒体、宣传报导得知的972人,占97.68%,充分发挥了广播电视媒体的舆论优势。但邯郸市的太极信息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良好的市场化的运作环境,缺乏营销包装、市场运作和广告服务,许多太极赛事特许权资产、电视转播产业化没有得到充分挖掘。4.太极培训市场现状分析。目前邯郸拥有“太极广场”、“太极武馆”、“太极园”等许多大型场馆,太极拳组织90多家,习练人数15万人之多,注册拳师300多名,常年在国内外授拳的拳师30多名,自1991年以来,世界各地太极拳名家和爱好者纷纷到永年寻根问祖学习拳艺,每年多达一万余人。2001年由30个协会组织1300会员,到2006年发展为90多个协会组织,420个辅导站点15000个会员,这一庞大的太极群体资源,孕育者巨大的商机,为太极培训市场提供了较为有利的条件。自2005年开始邯郸把太极拳纳入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定期培训教师,进校覆盖率为100%。太极培训市场在邯郸快速发展蕴含着相当大的开发潜力,拥有众多的专业人员,但缺乏市场管理人才,其发展与主体体育相比较为缓慢,市场开发力度仍然不够,管理混乱,缺乏统一的定位,派别之间差异明显。

二、对策

1.增强自身的发展意识,建立规范的太极表演组织机构,积极开拓,开发挖掘竞赛表演市场,培育专业的太极表演市场人才,尝试走职业化道路。2.广泛宣传,扩大客源,加大对人文景观的建设和开发力度,使凌乱、散点的景区形成显形景观群落,为众多的海内外游客创造一个集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旅游环境,塑造自己的金牌产品,起到龙头作用,逐步把太极旅游业带入良性循环的轨道。3.开展不同层次的合作,利用他们的市场优势、网络等形式,开拓国际太极拳产业市场,通过巨大的传媒网络向世界宣传太极拳,有助于推动太极拳产业市场的培育和发展。4.增强管理意识,作好培训市场营销工作,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能够科学管理太极拳活动,比较成熟的社体管理指导员队伍,努力培植社区市场,利用培训、服务、指导等各种方式开拓社区市场。

参考文献: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篇3

关键词:油气资源;经济贡献水平;集聚度;储采比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未来经济的发展将是产业的发展,产业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在很多国家或地区已经表现出来。资源富集区的资源型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尤为明显,陕西的油气资源产业为当地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研究陕西油气资源产业现状有助于了解当前陕西油气产业的发展情况,为优化陕西油气资源产业发展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一、陕西油气资源概述

陕西省地处我国西部,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油气资源储量巨大,据陕西省统计年鉴记载:2011年石油储量2.98亿吨,居全国第五,西部第二;天然气储量5478亿立方米,位居全国第四,西部第四。随着石油勘探成果的不断增加,油气储量也随之增加。2011年陕西省全年开采石油3225.42万吨,天然气272.21亿立方米,在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中,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有5个,创造价值1541.59亿元人民币,占比陕西省国民生产总值的10%以上。

二、陕西油气资源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1.集聚度分析

为了比较陕西省油气产业的集聚程度,本文基于区位熵方法,选择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作为油气产业的细分行业,根据陕西与全国各省2012年统计年鉴整理计算各省油气产业产值及全国油气产业产值,然后再计算各省区位熵数值,为了便于观察比较,本文仅展示富有油气资源的16省份计算数据,其他省份由于资源极少,可以忽略不计。计算结果如下表1:

表1全国主要省份油气资源产业产值区位熵

注:数据摘自2012年全国各省统计年鉴整理计算所得

从上表可以看出,陕西省油气资源产业产值区位熵大于1,说明陕西油气资源产业集聚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已经形成油气资源产业集群,具有较高的专业化。与其他省份比较,陕西油气资源产业产值区位熵仅低于新疆、甘肃、山东、天津、黑龙江、辽宁共六个省市,但高于全国其他省市。

2.产量分析

2011年我国石油生产量为20255.37万吨,天然气开采量1028.08亿立方米,其中陕西省全年开采石油3225.42万吨,开采天然气272.21亿立方米,分别占全国油气开采量的15.92%、26.48%,在全国各省份排名中石油产量全国排名第二,天然气产量全国排名第一,为我国油气资源需求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历年的生产中,陕西油气资源产量一直高速增长,石油产量已经接近黑龙江省份,成为我国第二个大庆石油生产基地。陕西省原油加工量1962.57万吨,占全国原油加工量的4.39%,全国省份排名第8,原油本地加工率为60.84%,明显陕西油气资源产业集群发展下,油气资源本地加工率较低,高附加值的炼化生产链环节流向省外。

3.储采比分析

陕西油气资源储量巨大,2011年石油可开采储量29844.34万吨,天然气可开采储量5478亿立方米。作为我国油气资源重要省份,陕西油气产量逐年增加,2011年全年开采石油3225.42万吨,天然气272.21亿立方米,储采比分别为9.25、20.12即在油气可开采储量不变,且按照2011年的开采速度下去,陕西石油仅够开采不到10年,天然气也就只够开采21年。而全国石油储量323967.94万吨,天然气40206.41亿立方米,2011年油气开采量分别为石油20255.37万吨、天然气1028.08亿立方米,石油天然气的储采比分别为15.99、39.11,明显陕西油气资源开采枯竭早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储采比过小,也就是说陕西油气资源产业面临严峻的油气资源耗尽的威胁。

4.经济贡献水平分析

陕西油气资源产业不但为国家提供了油气资源,而且为陕西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011年陕西油气资源产业的开采业总产值1541.50亿元,占全省GDp的12.32%;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总产值1658.38亿元,占全省GDp的13.25;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总产值473.74,占全省GDp的3.79%;总共合计3673.61亿元,占全省GDp的29.36%。全国油气资源产业2011年产值472115亿元,占全国GDp的23.43%,其中油气开采业产值占全国GDp的2.73%,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产值占全国GDp的7.81%,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产值占全国GDp的12.88%。陕西的油气资源产业经济贡献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上游开采业明显高于全国开采业经济贡献水平,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是全国对应行业经济贡献水平的快两倍,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明显低于全国水平,而且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

三、结论

本文通过对陕西油气资源产业现状的分析,发现陕西油气资源产业集聚度高,拥有高于全国水平的油气资源专业化水平;在产量上,陕西油气资源产业原油和天然气产量巨大,排在全国第一、二位置,但原油本地加工率较低,高附加值的石油加工业快一半依赖于省外,没能完全发挥油气产业的资源优势为本地经济发展做出贡献;陕西油气资源虽然丰富,但每年高额的开采量,加速了陕西油气资源的枯竭,明显陕西油气资源开采业的后续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在经济贡献水平方面,陕西油气产业对经济的贡献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主要在于上游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下游炼化产业与全国水平具有较大的差距。

参考文献:

[1]陕西省统计局.陕西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篇4

关键词:水务产业;发展;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

引言:水是一切生命的源泉,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品。水务产业,是指由原水、供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及水资源回收利用等形成的产业链。水务产业是生产和提供水务产品及服务主体的集合。我国水资源丰富,但人均水平严重低下。长期以来,我国水务市场基本由政府行政垄断,市场化程度低,效率低下,供水价格偏低、污水处理率不高,水务企业基本上是保本经营甚至亏本经营。目前,全国范围内水价改革的实施将改变这一现状,也使这一行业显示出巨大的发展空间。

一、水务产业的特点

、水务产业具有网络性和区域性的特点。水务产业具有网络产业的基本特征,其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需要依托一定的物理网络,如取水、供水、污水处理系统等,这些都只能在经管网覆盖范围之内才能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消费者使用时必须依赖一定的网络框架,因此产品和服务具有鲜明的区域性,不可能在全国或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

、水务产业还具有垄断性和干预性的特点。由于水资源受到一定的限制,及供水行业对供水管网的依赖性,因此它具有典型的自然垄断性质,水务行业存在成本弱增性(也称劣加性),即在特定的业务范围内,提供相同数量的产品,企业少的能比企业多的具有更大的生产效率。换言之,某一区域由一个企业供给整个市场的成本小于多个企业分别生产的成本之和,单一企业供给整个市场最具规模经济。水务需要巨大的一次性投资才能形成供给能力,这些投资一旦发生,就将成为“沉淀成本”,新的竞争对手面临着很高的进入门槛。投资的不经济,使得政府也不太可能批准设立两家或两家以上水务企业,具有自然和行政双重垄断性。由于水产品和服务涉及到公共利益,备受社会舆论关注,政府常对企业进行行政干预,如其价格的形成和调整不可能一下子确定,不可能完全按照价格规律行事,企业的自主经营权也会受到制约。

二、水务产业的现状分析

从世界范围看,发达国家通过大力推行城市水务产业的市场化。水务企业或公有为主、或公私互补,这样的产业链不断延伸,在供排水技术、节水技术、污水处理、中水回用以及管理运营服务等方面形成了明显的竞争优势,水务产业发展水平较高。可以说,以提高效率为目标的市场化已成为国际水务产业发展的基本趋势。而在我国,水务产业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转折和变革时期,目前在我国水务市场上,主要存在几大竞争:

(一)、传统大型国有水务集团及主营水务的上市公司这部分企业往往具有地域垄断性,资产较为雄厚,有深厚的政府资源以及本地市场资源(如客户资源、金融机构协作等)。然而同时也普遍存在着管理落后、效率低下、融资渠道狭窄、技术开发能力不足的现象,制约了其进一步扩张的可能性。这部分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我国水务产业中的领军企业,将取决于它们能否加紧引进符合市场规律的经营机制,迅速培育并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二)、地方性水务企业这一类既有区域性公共部门负责运营的企业,也有市场化之后由投资商、民营资本运营的企业。其共同特征是本地资源优势明显,尤其是其中一些由民营等其他资本组建的水务企业具有较强的市场意识,市场机制的应用较好。但往往企业的规模较小,资本实力、技术创新能力也都是相对较弱,缺乏丰富的运营管理经验以及整合多种资源的能力,到现在也还没有形成一定的持续竞争优势。其我国未来目标是大资本和大集团无暇顾及的量多面广的地区性中小水务项目,这些企业也将成为我国水务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

三、水务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经过对我国水务产业现状的分析,得出我国水务产业面临着很多的问题:

(一)、城市水务管理体制不合理

(二)、水资源紧缺、水环境恶化及水资源配置不合理

(三)、定价机制不合理、价格偏低

(四)、国企垄断经营、产业总体分散、效率不高

(五)、城市水务产业存在市场失灵

(六)、缺乏推进水务改革和监管的法律法规及配套政策

四、我国水务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以市场化为基础的完善的现代城市水务运行体制是我国城市水务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推进我国城市水务市场化改革的一些对策:

(一)、改进特许经营相关环节

水务特许经营对于大多数城市政府而言是一个新事物,并且水务项目特许经营权的转让是一个十分关键而且复杂的过程,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人力和财力对其进行研究,必要的时候需要由操作经验丰富的中介机构来为政府出谋划策,合理推算,协助政府成功实现盘活水务项目存量资产,减少政府财政压力,提高项目运营效率。对于特许经营,以下两个产生问题比较多的环节需要加以完善及改进:第一,招投标环节。引入竞争是城市水务市场化改革成败的关键,而招投标作为引入竞争的主要措施,应该严格对待。城市水务项目应和一般的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区分开来,在立项、可研、拆迁等环节进行充分论证。同时招投标要与经营建设的其他环节进行协同,在前期工作中使不同职能部门充分沟通,把所有关联的边界条件设定清楚,只留一个或几个可控条件让投标人报价,避免招标文件的模糊和事项的不清晰,造成项目执行中的困难。第二,对合同的监管。加强对合同签订、谈判以及实施过程的监管。在合同设计阶段,要对宏观经济形势、法律政策变化、市场需求、环境影响以及社会公众反应等信息有充分的掌握,评估各种风险,使得合同设计严密准确;在订立合同条款时,将定价或定价原则和公式写入合同,实现定价监管;将城市水务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安全和普遍服务等监管要求写入合同,在合同实施过程中对这些方面进行监管。

(二)、确保公众真正参与市场化进程

在城市水务市场化过程中,作为服务及产品的最终用户,广大公众的利益往往不能得到充分反映,从而引发公众的不满情绪,使其对水务市场化产生误解,最终损害了城市水务市场化的群众基础,使市场化面临严重的舆论压力问题。在下一阶段的水务市场化改革中,要逐渐改善管理,确保公众的参与权与监督权,让公众真正参与到市场化进程中来,建立良好的群众基础,减轻水务市场化的舆论压力。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设立市长热线等公众反映城市水务产品及服务质量的渠道,真正地听取市民意见,及时反馈处理情况,并在本市有影响力的报纸杂志及网站上公布处理结果;第二,完善信息公灾贫群鸵饧反馈机制。以法律强制力保证广大公众的知情权,使其能够获得应当知晓的信息,包括有关城市水务行业重大改革决策的制定程序与依据、水务项目的特许经营合同细节、水务企业的财务信息、水质监测报告等;第三,结合水价听证制度的建设,确保形成社会公众的有效表达渠道,保证公众的参与权,同时可以试点成立非官方的公众监督机构,使公众在水价的制定、服务监督等方面能真正行使自身权利,体现自身的城市主人翁地位。

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水务产业仍需要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不高,但伴随着产业升级及水务市场化的进一步深入,建立我国有效的水管理体制、解决好我国的水资源问题虽然任重道远,但前景是光明的。

参考文献:

[1]孙茂颖.我国水务产业市场准入问题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3,05:80-84.

[2]吕福胜,钟登华.中国水务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J].中国给水排水,2013,10:12-16.

[3]王婷.我国水务产业发展现状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9:278.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篇5

关键词:第三产业;经济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F1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20-01

一、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情况

在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从1949到1978年,由于对服务业认识不全面、战争和的影响,在1978年以前,第三产业并没有得到发展,在进行四个现代化的时候,也只加入了工农业,而没有意识到第三产业的增长会给国家经济带来的影响。同时在这个期间,一些服务行业被视为资本主义因素,对服务行业来说也是一个较大的打击。

第二个时期是1978年以后,第三产业开始得到了重视。这个时期的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快,比重提高快。但是整个结构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主要还是依靠传统的服务行业来对它进行带动。

第三个时期是1992-2006年,结构改善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增长速度放慢,比重基本稳定,结构明显改善,新兴产业和高附加值产业发展势头好,整个第三产业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在逐步的增加。

中国第三产业比重的变化,可以从由生活服务和生产服务两个方面来分析。

从生活服务看,由于居民的收入水平发生变化,人们可以有较多的可支配资金和闲暇时间。人们把更大比例的收入投入服务消费品种,服务消费品满足了人们追求更高生活质量的需求,成为消费的新热点,第三产业也因此得到了发展。

从生产服务看,金融、保险、审计、设计、通讯、运输等服务行业收到各方面的需求。企业为了获得较高的竞争能力,需要于各个方面进行配合进行生产,增加了对服务行业的需求。

二、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现状

(一)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

在过去的20年中,第一产业的产值在逐渐增加,但是和整体经济的发展水平相比较,这一点增加可以忽略不计,在2013年第一产业总之大概有50000亿元,和经济总的发展趋势相比,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的步伐。

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第二产业始终是最重要部门,第二产业的产值始终高于另外两个产业。但随着第三产业的兴起,第二产业呈下降趋势。它是在1990年站到GDp总量的40%左右,并在接下来的二十年中始终保持在45%上下浮动。而第三产业则从1990年的30%逐年上涨,知道2012年达到了44%,几乎与第二产业的比重相当。这表明,尽管第二产业仍然是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其霸主地位已经显示出衰败的迹象。

中国第三产业正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这些年来,它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方面。1990年,第三产业产值仅为87.25亿人民币,但1995年后,第三产业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它在GDp总值中占更高的比重,并在十年内持续增加。2012年,第三产业产值231406.5亿。从数据来看,很明显地发现,第三产业发展在中国有上升的趋势。

从三种产业的发展来看,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最小的一部分。对于第二产业,经过一段时间的上涨后,它成为在过去十年中下降,但它仍然是主要因素,以促进中国经济增长,而在服务行业正在迅速增加,这是份额并不比第二产业低得多。

根据统计,2012年,我国第三产业总值为231406.5亿元,其中占较大比重的是批发和零售业,其次就是金融业和房地产行业。

目前我国第三产业中,对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行业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和金融服务业等。经济的增长在得益于第二产业的强劲拉动的同时,第三产业对全国经济发展的作用也基本与第二产业相当了。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相比,还是有较大的不同。在我国,第三产业大概占GDp的45%,而在发达国家第三产业产值一般占到GDp的70%。

(二)原因分析

1、投资结构有待改善

几年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连年增加,但投资的重点主要是工业。另外从第三产业投资的内部结构看,房地产投资、道路及旧城改造,新城开发等基础设施投资已占第三产业投资的大部分,而用于其他服务业的投资只占四成,因此缺少生产经营性项目支撑,经济增长点培育不足。

2、受以往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过去我国对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与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直到现在我国市场经济程度依然只有80%左右,还有近20%左右的空间是非市场化的,企业、部门和单位中存在福利化和非社会化分配现象,其内部实行隐性的非商品经营活动,这些,都严重地制约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可喜的是,新兴的服务业如金融保险、房地产.通信、科技服务业和咨询服务业等行业正迅速发展,成为第三产业的重要力量。

3、服务业还欠发达,拉动作用不突出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篇6

【关键词】高新产业产业集群资本运作机制

一、引言

产业集群化发展是近几十年来具有世界性的经济现象,是全球性的经济发展潮流和各国提升综合国力和竞争力而争相借鉴的经济载体,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的发展。经验表明,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往往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培育产业集群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同时又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我们以陕西省高新产业为例,对高新产业的集群化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对集群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二、产业集群与高新区发展

早在20世纪30年代,熊彼特就发现了产业集群发展的现象,并提出了产业集群理论。波特教授进一步论述了产业集群的思想,指出产业集群是在以某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的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科技创新是高新区发展的动力,而产业的集群能够促进创新。高新区建设的目的是在高技术产业集聚和科技资源的有效配置的条件下,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创新和发展,最终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区域竞争优势。

三、陕西省高新产业的集群化发展

(一)陕西省高新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特点

高新技术企业是构成高新产业的基本单位,陕西省高新企业大部分是由专利技术或者非专利技术孵化而来,企业规模往往比较小。目前已拥有102500平方米的孵化基地,孵化中小型科技企业及留学人员企业共380家,毕业企业105家,转化科技成果近500项。这些企业绝大部分在国内处于先进地位,有20%左右在国际上达到领先水平。陕西省高新企业的特点是技术创新快、规模小,这使高新企业发展具有灵活性,却不可能具有全面的功能,比如大多数高新企业缺乏信用记录、品牌、营销能力等等,甚至缺乏现代化的专业管理。

(二)陕西省高新产业集群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国家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面积近4万平方公里,是国内产业布局和科技力量最密集的区域之一,以西安高新区为中心,以渭南、杨凌、宝鸡、咸阳高新区和示范区为骨干,陕西省绝大部分高新技术企业都聚集在这里,带内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条件得天独厚。以西安为例,在长安科技产业园和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完成了多处设施先进、功能完备的高新产业发展基地,比如西安部级软件产业园、西安光电子产业园、西安新材料园、企业l号公园、西部电子工业社区、西安医药园等;政务和金融服务体系也比较完备。同时,省市也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来扶持产业的发展。但是,目前仍然存在着一些制约高新产业的集群化发展的问题:一是资金供给仍然紧张,资本的不足限制产业集群的发展;二是政府的行政和服务功能尚未理清,政府的角色还未得到准确定位;三是园区内企业的管理人才缺乏,具有财务、会计、法律、人力资源等职智的硕士及其以上学历的人才寥寥无几;四是存在重复建设的情况,总体看来,布局上还缺乏较为统一的规划。

四、陕西省高新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优化高新产业集群的结构体系,完善高新产业集群的功能

产业集群不仅仅局限于空间位置上集聚,更是相互补充相互关联协调发展的不同企业在功能上的聚合。作为构成高新产业集群的基本单位的高新技术企业,在产业集群形成之初,往往是以技术发展为核心,大部分企业功能不全、规模小,因此为集群内企业提供服务支持的辅助系统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金融、财务、法律、管理咨询、Ci设计等。如何完善辅助系统,则需要产业集群进行恰当的操作,在这里产业集群是作为一个人格化的整体的。为集群内企业提供制度供给的高新区管委会,在集群内部的制度、规范和文化建设等方面起主要作用。西安作为我国重要的教育科研基地,人才流失现象却非常严重,尤其缺乏管理型的人才,这必然造成辅助系统的功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因此建设优良的外部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从系统论观点来看,产业集群源源不断地与其外部环境进行着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

(二)理清政府在高新产业集群化发展中的职能定位

政府在高新产业集群化发展中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规范市场交易机制的制度安排;二是引导并促进市场机制的形成和功能发挥。政府应当制定规范各种基本经济关系的法律法规,赋予市场交易以确定性规范。政府的全局战略在高新产业集群化发展中是很重要的,全局战略主要是指产业布局、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专业人才的教育培训。高新产业集群化发展应当避免重复建设开发,在充分考虑资源、技术的分布状况的条件下,在各个高新区引导建设不同特色的产业集群。

当然,通过市场机制完成的权力,政府并不能够强行行使,政府应当引导并促使市场机制的形成和完善。政府也不宜直接干预高新产业集群主导技术和主导企业的形成,但可以通过建立市场化的资本运作机制,通过市场化手段来完成,比如成立投资公司或产业投资基金或者信托基金。综合考虑陕西省高新产业发展的现状,我们认为目前可以考虑在比较成熟的电子、软件、医药等产业分别建立西部电子产业投资基金、西部软件产业投资基金、西部医药产业投资基金,待取得经验后在其他产业推广应用。

(三)健全高新产业发展的资本运作机制,培养主导企业和主导技术

培养高新产业集群的主导企业和主导技术,不仅需要政策导向,还需要资本导向。政策导向需要政府的制度支持和发展战略,而资本导向依赖于高新产业集群和金融制度的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培养资本导向,主要是外部金融支持,目前在我国民间资本缺乏直接投资渠道,外部金融支持仍然是指间接金融。以西安为例,资本供给的状况是:一方面,民间资本的投资欲望很强,民间资本又似乎很充足,金融机构发行信托凭证和委托贷款后很快便销售一空;另一方面,银行贷款是很多企业的资金的主要来源,然而在信用有限的情况下,银行贷款往往不能使集群整体的资金需求得到满足。因此资本导向思路的关键是建立民间资本的直接投资机制。

参考文献

[1]蓝海林等.中小企业集群战略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2,(11).

[2]季敏波.中国产业投资基金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3]唐中赋等.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水平的评价[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5.

[4]王宏起等.高新技术企业集群的功能分析及实现方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篇7

关键词:阳光照明;电子节能灯;财务分析

一、引言

如何在保证照明质量的情况下节约用电,减少污染,实现绿色照明,已成为照明行业的发展主题和当代人们共同的生活追求。本文通过对部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内照明行业首家民营高科技上市企业、中国最大的节能灯生产出口基地之一浙江阳光照明电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实地调查与理论分析,研究发现企业面临了隐性的政策风险、行业竞争加剧、产品价格下降、劳动力成本上升、生产工艺不够先进以及原辅材料供应风险等主要问题,据此本文提出企业应该积极参与政策制定、快速打入成熟市场、控制产品成本、提高自身竞争力以及转移生产基地等相应的改进对策。

二、企业调查分析

1.企业简介

浙江阳光照明电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照明行业首家民营高科技上市企业。2000年7月,“阳光照明”a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阳光照明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五个一批”重点骨干企业,每年生产的一体化电子节能灯约有3亿只,其他还包括荧光灯管,荧光灯及配套灯具,户外灯等,产品销往世界各地,被誉为我国照明行业的领头兵,也是国内最大的电子节能灯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

2.企业基本情况调查及分析

(1)企业股权分析

从企业的股本结构来看,近几年来并未发生很大的变化。就2014年的情况来说,阳光照明股票无限售条件的流通a股占68.90%,有限售条件的流通股份占31.10%,其中境内非国有法人持股19.96%,境内自然人持股11.14%。世纪阳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占总股本比例32.14%,对阳光照明电器集团有限公司有重大影响。阳光照明创始人陈森洁持股5.99%。

从阳光照明的股东结构分析来看,多为境内股东,而其与飞利浦和韩国碧陆斯株式会社的关系均为合资合作关系,他们并不能对阳光照明的内部股东会议和董事会决策产生影响

(2)企业财务分析

浙江阳光照明电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自2000年7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以来至2014年,积极进行二次创业,开发新技术,开展国内外的合作,在企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在不同的时期,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以及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净利润和基本每股收益等均发生了显著变化。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浙江阳光照明电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自上市以来保持了良好的业绩增长,所有者权益和净利润有较大的增长幅度。

(3)企业经营销售分析

浙江阳光照明电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自创业初始,积极开展国内外的销售与合作,历经数十年的发展,逐步成为了国内照明行业的领军人物之一,其产品销往世界各地,营业收入逐年递增,其经营销售结构也日趋合理。

2007年之前、由于阳光照明先后与荷兰飞利浦和韩国株式会社成立合资合作公司,打开了阳光照明在国外的销售市场。此时的阳光照明处在技术创新和快速发展的阶段,良好的国外合作给企业销售利润的上升创造了足够的空间,使阳光照明的亚洲外市场占比一度达到2007年57.35%的高峰。这几年企业借助外来的技术与资源以及企业本身不断的艰苦创造,积极开拓国外市场,把节能电子产品带到亚洲外的各个国家。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阳光照明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创伤,在国外市场的销售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亚洲外市场的占比从2008年开始一直到2011年都在不断的下降。此时的阳光照明审时度势,快速改变销售战略,把经营销售方向慢慢从国际市场转回国内市场,并加快从传统的照明行业转向新兴的照明行业,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能力。阳光照明顺应国内的发展,逐步打开了中小城市和乡镇地区对电子节能灯的需求,国内市场占比势如破竹,稳健上升。阳光照明也成功摆脱了金融危机的影响,实现了销售利润和企业名誉的双丰收。

到了2012年,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已渐渐弱化,国际市场需求旺盛,此时的阳光照明三大市场占比也已趋于平衡。在技术的不断优化下,在阳光人的艰苦努力下,浙江阳光照明电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营业利润的净利润逐年稳健上升,成为了电子照明行业的领军企业。

(4)企业组织结构分析

浙江阳光照明电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根据《公司法》和《证券法》的相关规定,为企业制订了科学有效的职能分工体系。企业以董事会,监事会和股东大会为主要框架,下设生产部门,销售部门,技术部门,财务部门和行政部门五大部门。

根据公司章程的规定,公司设立董事会主要负责内部控制和重大决策的实施;公司设立监事会负责监督董事会成员等高级管理人员更好地为公司服务。结合公司实际情况,下设五大部门,各部门之间职责明确、分工合作、相互牵制,以保证公司生产经营活动有序进行。

从各部门人员的数量上分析,阳光照明是一个典型的制造业企业,主要的人员为生产人员,占比达到77.28%,其次,由于阳光照明属于高新技术生产企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少不了对产品的研发的创新,新技术的开发不仅可以给企业带来高利润的收获,也是阳光产品走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基础,因此技术人员也是阳光照明不可或缺的人才之一,在8199名员工中,占比达到了15.93%。其次为行政人员,作为董事会,监事会和股东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或缺。而销售人员和财务人员的占比均不高,两者合计约4%。

从职工受教育程度上看,浙江阳光照明电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职工多为大专以下学历,主要分布在生产人员和销售人员上。根据实地访察,阳光照明的生产人员普遍文化程度只有小学或初中。其次为大专和本科学历的员工,主要为技术人员和行政人员。2011年12月,经国家人事部批准,阳光照明设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为国内照明行业首个设立博士后工作站的企业。

三、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1.隐性的政策风险

随着白炽灯的逐步淘汰和电子节能灯的逐步上市,政府加强了对照明行业的宏观调控,近几年来,相继出台了多条政策,如《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规划》等(戴丽,2013)。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大大促进电子节能灯和LeD灯的市场需求,增加企业的对外销售量,但同时也使电子照明灯生产企业面临的政策风险加大。如果各国对电子照明灯市场的宏观经济政策、节能环保政策、进出口政策和税收政策做出调整,很有可能会对企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风险。

2.行业竞争加剧

电子节能灯行业属于低成本的制造业企业,只要掌握一定的生产技术和制造工艺,便可以展开大量的生产。而近两年由于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和节能环保意识的加强,电子节能照明市场也出现了高速增长的态势,这吸引了大量的社会资本,不断有新的厂商出现,加入本行业。金融危机过后,中国中小城市和乡镇地区的节能照明市场被慢慢打开,西部大开发也创造了大量的需求,巨大的市场空间使得新的竞争者不断的进入。种种外部环境的改变使阳光照明处于竞争加剧的市场环境中,公司面临着行业竞争的风险。

3.产品价格下降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生产工艺的不断提高以及管理模式的不断改善,电子节能灯产品的市场价格正在逐年以一个较快的速度下降。作为生活必需品之一,电子节能灯必须以一个人人都能用得起,家家都能消费得起的价格出现在市场上。近两年来,公司虽然通过光效提升、工艺改进、材料研究等措施基本保持了稳定的利润增长,但如果电子节能灯产品的价格继续保持下降,在不久的将来将会给公司毛率利水平的稳定和提高带来一定的风险。

4.劳动力成本上升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劳动者对自己劳动报酬的要求也提高了起来。随着2008年《劳动合同法》的问世,各地相继提高了劳动者的最低工资标准,国内的劳动力市场竞争加剧,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而阳光照明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企业,生产工人占全部职工的比例达到77.28%。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自然导致了公司生产成本的上升,直接影响公司的净利润。再加上《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者的每天最高工作时间和加班工资做了严格的规定,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企业生产成本的上升和净利润的下降。

5.生产工艺不够先进

电子节能灯的生产方式沿袭着传统白炽灯的生产方式,目前仍以作坊式生产为主,采用流水线生产工艺技术的少之又少(陈晓东,2012)。作坊式的生产一方面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另一方面比较费时,生产效率也不高。尽管生产方式已经逐步在向流水线靠拢,但要真正实现高效能的流水线生产工艺还尚需一定的时日。

四、企业解决问题的对策

1.积极参与政策制定

浙江阳光照明电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照明协会、照明学会、工信部半导体联盟的核心成员单位,为了积极适应国内和国际对照明行业宏观政策的变化,公司应当积极参与国际、国内政策的调研和制订,确保及时了解和掌握政策变化趋势,提前应对政策变化,作出战略调整。同时,节能环保作为全世界人民的永恒追求,公司的产品发展战略应当坚定不移地向节能高效型靠拢。

2.快速打入成熟市场

新的生产厂商的出现,会瓜分现有的市场资源,直接导致销售额和净利润的下降。然而对于一些质量和技术准入门槛较为规范的市场,如美国、日本,却是很多新兴企业望尘莫及的。公司应当加大对成熟规范市场的投入,以减少公司在无序、不规范的市场上销售业绩的下降对企业整体业绩的影响。同时,应加大对技术的开发力度,以技术优势占领市场份额。

3.控制产品成本

由于电子节能灯产品的独特功效和使用需求,其市场价格的下降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要保证企业的净利润不受到产品价格下降的影响,必须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将材料价格的下降快速导入产品设计中,在设计成本、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和制作成本上做出预前安排,确保公司成本下降的速度快于行业产品价格下降的速度,以保证净利润的稳步上升。同时要提高产品生产规模,通过大规模生产来降低单价,提高成本的领先优势。

4.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

阳光照明作为照明行业的领头企业,在产品结构和光能效应上比其他同类企业更占优势。阳光的灯具更加注重功能性和环保性,在未来的发展中,公司应加大对产品外观和功能方面的投入,用创新产品获得差异化,来避免价格竞争。同时,公司应积极开拓核心生产技术,减少向单一供应商采购原辅材料。技术的开发也会带来生产方式的提高,采用机器化的生产方式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率,也能降低劳动力的使用数量,降低劳动力成本,从而降低产品成本。

5.转移生产基地

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给企业带来了不少生产压力,浙江上虞是典型的工业型发达城市,其劳动力报酬相对比其他中小城市和乡镇地区要高。将生产基地转移到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却相对低廉的地区,如江西等,实现企业的生产战略转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产品成本较高的压力。

参考文献:

[1]戴丽.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规划LeD行业关键时期的领导[J].节能与环保,2013(3).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篇8

[关键词]机器人;产业;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037(2015)10-29-3

RobotindustryDevelopmentStatusanalysis

YanHua

(ZhengzhouinstituteofScienceandtechnologyinformation,ZhengzhouHenan450000)

abstract:withthecontinuousin-depthindustrialtransformationandupgrading,thedomesticrobotindustryissteppingintoitsstrategicdevelopmentperiod.thisarticleanalyzeddomesticrobotdevelopmentstatus,andcomparedwiththerobotindustrydevelopmentinZhengzhou,andproposedthestrategicsuggestionofpromotingtherapiddevelopmentofZhengzhourobotindustry.

Keywords:Robot;industry;analysis

在我国人口红利减弱的背景下,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不断深入,机器人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我国机器人产业将迎来战略发展期。在2015年两院院士大会讲话中提到,“机器人革命”有望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一个切入点和重要增长点,将影响全球制造业格局,而且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本文主要是对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及各地机器人产业园区基本情况做简要分析,并提出郑州市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政府大力扶持机器人产业发展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国务院先后印发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关于印发“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等重要文件,都将机器人产业作为重要领域予以发展和支持。

科技部和工信部也先后制定了《服务机器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鼓励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及金融机构支持机器人的研发和应用推广,同时积极推进机器人标准化工作。在机器人研发和产业化方面,工信部和科技部还推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包括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工业转型升级强基工程专项等支持机器人及其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

2机器人产业发展迎来黄金时代

2.1国际机器人市场空间巨大

以“数字化智能制造”为核心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已经到来,而这个革命的主角就是工业机器人。据allied市场研究公司最新报告显示,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从2013年到2020年期间将以5.4%的复合年增长率发展,到2020年其销售额将达到411.7亿美元。2013年,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的《引领全球经济变革的颠覆性技术》报告中预计到2025年,机器人每年将为全球带来1.7至4.5万亿美元的经济规模。

2.2国内市场需求蕴含巨大提升空间

作为制造业的大国,我国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密度仅

为约21台/万人,远远低于世界平均的55台/万人,而日本、韩国已近350台/万人。因此,随着机器人使用比例的提升,应用范围的扩大,将带动我国机器人使用密度的提升,从而带动机器人需求数量的提升[1]。

针对汽车、电子等几个重要的机器人应用领域,对比美德日韩的相应领域的机器人使用密度,有关专家估算出仅这几个行业国内机器人的需求将在125~282万台,由于这几个行业占机器人总需求量的约75%,因此国内机器人的总需求量约在167~376万台,相比较于目前不到10万台的累积安装量,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2.3民族品牌机器人亟待发展

在市场需求迅猛增加、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成本攀升、制造业升级、国家政策支持、生产安全替代考量等因素综合作用下,高度集成现代工业中尖端自动化技术的工业机器人,开始悄然快速走进中国的大小工厂生产线,成为工业自动化技术与应用的生力军。中国已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第一大市场,且销量增速几近倍数增长。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数据显示,中国市场2013年工业机器人销售总量达到36560台,占全球销售总量约1/5,首次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机器人市场;在增速上,2010年以来中国市场工业机器人销量平均增速为35.1%,2011年更是高达50.7%。

然而,作为中国的朝阳产业,目前国产机器人在国内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并不高。2013年近3.7万台机器人销量中,国产机器人贡献的销量仅9860台,约占两成。而且,国产工业机器人的主体是单价较低的三、四轴机器人,主要用于对性能要求相对较低的领域,以搬运和上下料机器人应用为主;而国内市场高端机器人应用领域,几乎全被国外品牌机器人垄断。因此,一旦国产机器人生产能力和品牌效应提升,民族品牌机器人有望大举占领国内巨大市场。

3国内城市积极建设机器人产业园

由于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机器人将与3D打印、新材料一起推动制造业大转型,各地政府纷纷筹建和规划工业机器人产业基地。目前,上海、重庆、唐山、哈尔滨、昆山、徐州、常州、青岛、沈抚新城等地已建立了机器人产业园。

3.1上海

上海是国内最大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区,目前已引进aBB、发那科、库卡、安川、沈阳新松等企业在上海设立机器人生产总部或基地,本地企业上海沃迪自动化装备公司在搬运码垛机器人领域国内领先。根据上海市的产业规划,2015年将力争产值300亿元,2020年力争达到1500亿元,占全国50%以上份额。位于上海宝山区的上海机器人产业园已正式获批,该园区致力建成机器人为主的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链集群,计划到2017年要引进国内外机器人制造相关企业机构600家,招商引资额度达到200亿元,力争成为中国智能装备制造业的示范基地。

3.2重庆

重庆将机器人产业作为重大战略产业加以推进,2013年成立了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发展联盟。根据规划,到“十二五”末,璧山县智能机器人产业基地初具规模,智能机器人产业技术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到2020年,产业规模能够达到1500亿元,成为技术水平领先、产业特色突出、国内知名的智能机器人产业制造基地。

3.3哈尔滨

哈尔滨机器人产业园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将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用联合的协同创新机制,立足机器人产业化和示范应用两个环节,聚焦机器人本体、精密减速器、伺服驱动器和电机、控制器等机器人核心部件、机器人系统集成等重点方向,力争使机器人产业园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产业机器人基地、机器人核心技术研发中心、高端制造中心、服务中心和应用中心。目前已有德国KUKa机器人合资项目、富士康机器人项目、日本安川电机机器人项目、哈尔滨工业大学高性能残疾人假手项目等10余个国内外机器人项目达成合作意向。

3.4昆山

昆山机器人产业园是昆山重点发展的十大特色产业基地之一,2012年获批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机器人产业基地已吸引华恒、吉阳、柯昆、徕斯、澳昆、高晟等国内外机器人领域的高端企业,目标到2015年形成工业机器人和智能机器人两大类产品完整产业链,建成省级研发机构和工程技术中心20家,年产值200亿元。

3.5徐州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机器人产业园已初步形成焊接机器人、包装机器人、高空作业机器人等多个系列,目前已入驻的机器人产业企业达20多家,实现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按照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机器人产业园发展规划,开发区机器人产业将在工业机器人的基础上,发展服务机器人等新领域,力争通过3至5年,全区机器人产业规模达50亿元左右,10年内增至300亿元。为了推动开发区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开发区专门每年设立了500万元的政府引导资金,制订了包括所得税优惠,产学研合作以及示范工程等8个方面的产业扶持政策。

4郑州市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

郑州市机器人产业基础相对薄弱,虽有部分机器人企业实现产业化生产,但规模不大,产业化程度不高,缺乏市场的品牌认知度,还有些企业处于产品研制开发阶段[2]。郑州市机器人产业虽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总体发展在35个大中城市中尚处于中间水平。郑州市现有机器人研发与生产重点企业情况:

4.1郑州机械研究所

机械研究所开发出的机器人用高精度RV减速机和精密伺服减速机已进行装机试验,能够满足机器人的需要。机器人用减速机的产业化目标是:2015年,高精度RV减速器和行星伺服减速机5000台套装配试验线建成,实现产品批量销售;2016年、2017年分两次扩产15000台套、30000台套,到2018年达到50000台产能。

4.2河南中瑞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公司与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成产学研协议,与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成立高端工业机器人研发生产基地,与郑州机械研究所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开发机器人用精密RV减速机和精密伺服减速机。目前已成功研发出1kg、5kg、8kg、30kg、100kg、160kg六轴工业机器人,并实现批量生产,申请并授权专利39项。同时,正在积极开发桁架机器人和码垛相关机器人。产业化目标是:2014年生产1000台;2015年实现2500台产销;2016年超过5000台;到2017年达到产销12000台的目标。

4.3河南欧帕工业机器人有限公司

公司长期致力于码垛机器人、自动码坯机械手、自动化切码运等设备的研发与应用,其中自主研发的自动码坯机器人和世界第一台可以逐一剔检空心砖废坯的高速翻坯、叠坯整理机,拥有5项国家专利和1项国际专利,是目前工艺最简洁、适应多种砖型的国际领先自动化切码运设备。2012年,实现销售额3亿元,预计到2015年该项目销售收入将达10亿元以上。

4.4郑州科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12年,公司投资1.2亿元,开建能够年产1000台套智能焊接机器人的项目,包括精密机加工模块、精密装配模块、精密检测模块、研发中心模块、机器人培训模块和信息化管理模块。建成后,将是中西部地区首个集研发、制造及培训为一体的智能焊接大型企业,预计年产值达3亿元以上。

5推动郑州市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的策略建议

随着中原经济区规划提升为国家战略,以及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建设,逐步吸引了台湾友嘉、富士康等台资企业以及众多沿海企业向中部转移,郑州市已形成包含电子信息、航空设备制造、生物医药、精密机械、新材料、轨道交通等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未来要抢抓机器人产业机遇,把机器人产业作为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突破口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推动机器人产业大发展、快发展[3]。

5.1编制产业规划,明确发展路径。

结合郑州市实际,加强机器人产业相关课题的调研,摸清情况,理清思路,尽快出台推进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意见,编制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定位,将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作为先导产业加以培育。同时,加快机器人产业布局和园区规划建设,建立以工业机器人主机企业、系统集成企业为主导,零部件及服务企业协同发展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5.2强化招商引资,促进产业集聚。

瞄准国内外著名的机器人制造企业,开展全产业链招商引资,吸引一批主机、关键零部件及集成应用项目进驻郑州。鼓励郑州市企业与国内外机器人企业和科研机构结为战略伙伴,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尽快形成机器人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5.3加大政策扶持,营造创新环境。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对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郑州市设立的机器人设计、试验、检测等公共创新平台,择优给予资金支持,全力推进机器人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品推广应用。加快启动园区机器人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5.4强化技术支撑,加强协同创新。

鼓励支持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聚集国内技术、产业资源,牵头或参与组建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协同创新机制,集中力量开展重大创新工程,力争在机器人关键技术和核心零部件上取得突破。

5.5促进人才聚集,打造智力高地。

建立机器人产业人才聚集、培育和服务体系。积极引进和培育机器人产业高端领军人才,鼓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组建机器人研发团队,为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健全人才激励机制,优化人才成长环境,着力培养一批高水平科研带头人,打造推进机器人技术及产业发展的高层次创新队伍。

参考文献:

[1]高蜀明.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4).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篇9

【关键词】文化产业现状发展路径河北

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极具潜力的朝阳产业,其发展态势备受世人瞩目。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谈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八次提到“文化产业”,其中还明确指出,“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河北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河北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文化产业整体实力提升较快。尤其是2010年3月8日河北省政府出台了《河北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0~2015年)》,为河北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30年多来,河北省文化产业无论是发展规模、体系建设还是经济效益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增长和完善。在产业发展规模上,实现了快速增长的好势头。截止到2009年6月底,全省已登记注册的文化产业企业达到44552家,注册资本(金)数额合计人民币2594.48亿元。①在产业体系建设上,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文化产业体系。在经济效益增长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04~2009年,河北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31.7%,比全省GDp年均增速高出21.6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3%。在体制机制改革上,体现出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新格局。尽管河北省文化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然存在着制约文化产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

高素质、复合型的文化产业运营管理人才稀缺。文化产业经济社会效益的提升,迫切需要一大批既有较强的文化专业技能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目前,河北省从事文化产业的人才在总体数量上相对偏少,而且与周边发达省、市在人才层次和结构上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缺少既深谙文化产业内容,又具有丰富的文化产业运作及经营管理经验的高素质人才。对那些熟悉国际规则和惯例、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外向型经营人才更是匮乏。此外,还存在一些高技能人才流失的现象。

文化产业科技含量较低。文化产业要实现快速可持续发展,就应紧紧依靠网络技术、电子印刷技术、动漫制造技术等高新技术作为支撑。目前,国内外有影响的文化企业或集团都在通过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来提高其文化产品及服务的科技含量,进而开拓新的文化消费领域,不断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如百老汇音乐剧生产中的高科技含量,极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让观众犹如身临其境。②和国内外有影响的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相比,河北省文化产业的科技投入不高、创新能力不强,加之高新技术不能与文化企业互补互融,从而导致文化产品质量和档次不高、经济效益低下,直接影响了产业自身发展的进程,削弱了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水平不高。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其发展规模和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③1997年以来,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年均增长9%,大大超过其传统工业2.8%的增长率。仅2003年一年,日本销往美国的动漫片以及相关产品的总收入就达43.59亿美元,是日本出口到美国的钢铁总收入的4倍。我国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文化创意产业也已初具规模,仅湖南省长沙市2006年全年的文化创意产业总产值就高达360亿元,占全市GDp的10%,文化创意产业连续5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成为长沙的一大支柱产业。④同时,先进国家和地区还结合自身的文化资源基础,积极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努力提高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目前,河北省文化产业在运营过程中,传统产业和产品比重偏大,具有创意的文化产业和产品的比例偏低。据统计,河北省登记的会展业和动漫业企业仅有380家和218家,各占文化产业企业总数的0.85%和0.49%。此外,数字出版行业、网络文化产业、广电相关产业尚待有效开发和推广。

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探索

建立文化产业立法保障和政策导引机制。第一,加快制定完善有关文化产业方面的法律法规进程。完善的文化产业法律法规是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法制保障。一方面,要在文化产业的真空地带做好立法工作;另一方面,根据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对已有的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和补充,使之适合新形势发展的需要。第二,充分发挥文化产业政策的导引作用。要通过完善河北省一系列的文化产业政策,尤其是以《河北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0~2015年)》的出台为契机,发挥政策导向与激励功能,吸引外部资金和技术力量,推动文化资源整合,提高文化产品及服务的高科技含量,提升文化产业层次,从而不断推进河北省文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打造良好的产业政策环境。

构建文化产业人才公共服务机制。尹蔚民在2007年12月召开的全国人事厅局长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加快人事部门职能转变,强化公共服务职能,逐步实现人事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定人事公共服务总体规划。增强人事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增强人事部门的公共服务职能,将是今后人事改革的必然走向。河北省可以借此机会,率先成立专门的文化产业人才服务中心,一可以作为人事部门职能转变改革的试点,二可以专门解决文化产业发展中遇到的人才短缺问题。文化产业人才服务中心的定位是人才服务,职能主要是对人才资源配置的宏观管理,包括制定人才培养和管理政策、人才总体需求规划、人才需求信息服务与协调等。文化产业人才服务中心要根据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情况集中规划、统筹安排、宏观管理。比如:充分利用京、津、冀高校的教育资源,引进高级人才;选派经营管理人才、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到国内外的一流大学学习等。

建立高校服务文化产业发展的协调合作机制。英国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成功实践表明,政府、教育与文化产业之间构建的完整的产业链,有效推动了英国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政府应该立足挖掘本省文化产业教育资源,鼓励和支持大中专院校与文化企业联手培养人才。高校也应该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明确自身定位,通过加大学科专业调整力度,适当淘汰一些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瞄准文化产业发展中新的增长点,努力形成服务特色,积极发挥社会服务职能,不断加强与各种文化组织及商业、贸易等有关领域的协作,打破地域、人才、科研成果等资源的壁垒,共同形成产、学、研战略联盟,产生科技、教育、产业间相互促进的共生效应,在有效整合社会资源的基础上谋求自身更大的发展。

探索文化资源到文化产业的转化机制。河北是炎黄文化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渊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灿烂的文化资源。但文化资源丰富并不能代表文化产业发达,文化资源如何转化为文化产业,还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相关部门应该积极探索从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发展的转变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加大调研工作力度,着手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对省内文化资源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进行彻底梳理、分类研究,有效地挖掘文化产业潜力,加大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二是对省内现有的文化产业进行分类研究,以市场为导向,整合企业,从河北的实际出发,有选择地精心培育和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在国内甚至国际具有知名品牌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形成良性发展的产业链,继而带动其他文化产业发展,形成文化产业发展集群;三是大力推进文化产业集约化、数字化建设,形成品牌特色。河北有一批分散于不同地区、有相近的特色而又各自发展的文化产业,这些产业大都在本地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由于缺乏集约化经营,和现代技术结合少,难于成批量生产,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缺乏更大的影响力和竞争力。除了企业自身的努力外,政府要积极帮助企业策划公关、整合发展,集约经营、积极开发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形成文化产业名片效应,扩大文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高文化知名度。(作者分别为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讲师;本文系2010年度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河北省文化产业特色研究》和2010年度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保定传媒产业发展需要的高校人才培养策略研究》的部分科研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HB10RXw015、20100316)

注释

①赵凤华,陈倩:“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经济论坛》,2010年第4期,第123页。

②苏红燕:“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实践及经验借鉴”,《理论学习》,2010年第4期,第59页。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篇10

【关键词】陕西,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低碳新型产业,在发达国家和我国东部沿海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据估算,每年大约以20%的速度快速增长,在北美、西欧、日本,体育产业的年产值已经是国内十大支柱产业之一。陕西省地处西北,是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随着关中——天水经济开发区和西咸一体化以及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等战略目标的推进,可以说,陕西省实现体育产业跨越发展正当时。

1陕西省体育产业发展的优势

近年来,陕西省落实国家《体育产业发展纲要》精神,体育产业发展迅速,其优势表现在:

1.1综合社会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作为西部大开发桥头堡的陕西省,具有承东启西、联结南北的区位之便。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到2011年底,陕西省城市人口达到1384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33%,城市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经济普查结果,2011年生产总值达到12391.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14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4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28元。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提高是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和结构优化的基础。在物质生活改善的同时,广大居民愈来愈注重精神生活的享受,用于自身发展和享受生活的支出比重增加较快。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陕西省的体育需求增加,体育消费形成一定的规模。

1.2发展体育产业的基础较好。据调查,2011年陕西体育产业年产值为40~45亿元人民币,年创利税近3亿元,体育产业也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近年来,陕西省竞赛表演市场和健身娱乐市场的发展较快。特别是陕西国力足球队进军甲a之后,使陕西足球市场异常火爆,自1994年甲a联赛开办以来,全国平均每年每场的观众为2.115万人次,1996年高达2.43万人次,陕西国力主场观众人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成为中国的“金牌”球市,陕西省体育场也曾被誉为“超白金市场”。商业性比赛的不断增多,给人们提供了观赏高水平运动竞赛的机会,也刺激了大众在体育观赏方面的消费。

此外,更具现实和长远意义的是以民间足球联赛、民间围棋联赛、民间篮球联赛等为代表的民间业余联赛的蓬勃开展成为陕西竞赛表演市场的又一大亮点和潜在优势。社会各界参与举办体育竞赛表演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安康汉江龙舟节、环中国自行车赛等一系列经常赛事的成功举办,使陕西省形成了曾经十分活跃的足球、篮球顶级联赛,这为今后开展顶级赛事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它各种类型的竞赛表演市场,必将极大的丰富广大群众的文体生活和体育消费需求,将有力的推动陕西省体育市场的不断发展。

健身娱乐市场是体育产业中的另一个热点市场,在拉动内需、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目前,陕西已初步形成多种所有制投资主体并存、高中低档体育服务产品并存的市场格局,省、市经营性的各类球馆、游泳、武术、健美中心等经营活动场所也越办越多,这些经营性企业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满足了人民群众健身娱乐的需求,同时大大促进了体育消费的增长。

1.3陕西体育产业集团的成立,加速我省体育产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2011年5月24日,陕西省体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这是省政府为加快我省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该公司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西部体育强省”的战略目标,抓住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和“西安国际大都市”为历史机遇,全力推动陕西体育产业的大发展。通过改革开放和体制机制创新,提高我省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促进陕西体育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和国际化,努力把公司打造成为我省体育产业的旗舰性企业。公司立足体育,面向市场,盘活资源、突破发展,不断增强发展我省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实力,不断提升陕西体育的影响力,为实现建设西部体育强省的宏伟目标做出贡献。

2陕西省体育产业发展的瓶颈

陕西省体育产业总体还处于低水平和启动阶段,虽然发展水平居于西部地区前列,但与东部省份相比差距较大。

2.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体育产业法律政策的完善取决于体育产业的发展,而体育产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讲,取决于经济的发展。经济是体育的基础,一国经济发展水平从整体上决定了该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水平。对于一个地区来说也是如此。因此,陕西省的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其体育产业的发展,并进而影响到其政策的制定和法律的完善。

由于地区生产总值是从总量上反映一省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那么首先我们从陕西省的地区生产总值来看其经济发展情况。一方面,近十年来(2001-2010)陕西省GDp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2010年达到10123.48亿元,比2001年增长了2.2倍,这样的水平说明陕西省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显著增强,其生产水平和消费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另一方面,人均和区域发展水平来看,陕西省的地区生产总值排在第17位,人均GDp2011年前三季度排在第17位,经济虽迈到了全国中游水平。但作为经济后发展地区,由于基础差、底子薄、社会财富的积累还很薄弱,但利用国家的重视和相关支持政策,陕西省的发展劲头和前景应该十分喜人。可以说,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且达到一定的规模,陕西省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的培育与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创造出了推动这一产业快速启动所需要的基本供给和需求水平。

其次,居民的收入水平与体育产业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正相关。也就是说,居民收入水平越高,体育产业发展水平也会越高。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过去10年,陕西城乡居民的收入一直保持着比较快的增长势头。2011年陕西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达5028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524元。应该说,尽管目前陕西省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还较低,对推动体育市场发展的作用还有一定过程。但是其城镇居民现有的收入水平,已经使他们开始具备实际的体育消费能力。因此,可以这么说,随着陕西省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体育市场发展将获得越来越大的推动力。

再次,体育产业发展与一地区的人均消费水平直接相关。而消费水平对体育产业及体育市场发展的影响又分为总量的影响和结构的影响。总量的影响是指居民人均全年的消费性支出总额给他们提供体育消费的可能性。一般来说,居民消费性支出总量越大,体育消费的可能性越大。2011年陕西省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为13781元,居全国第18位。以渭南市为例,资料显示,2010年,全市高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908元,低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472元。因此,从消费水平总量上看,目前陕西省城市居民已经从总体上开始具备体育消费能力,而农村居民从整体上讲还不具备体育消费的实际能力。

结构影响是指居民实际各类消费子项占支出总量的比重与体育产业发展所产生的互动关系。以城镇为例,2011年陕西省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用于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的消费支出为1858元,占当年生活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为13.5%,因此,陕西省居民消费水平对体育市场发展的影响,既有总量约束外,又有结构性约束。换言之,培养和发展陕西省的体育市场既有赖于居民消费支出总量的增长,也取决于居民消费结构的转换与升级,其中做好政策性引导和激励居民体育消费尤为重要。

总之,目前,陕西省社会生产力还不够发达,经济发展水平仍处于全国中游水平,人民生活正向全面小康过渡,没有足够的资金用来发展体育产业。同时,由于陕西省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西安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关中地区经济发展基础较好,陕北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基础比较薄弱,而陕南则相对落后,在农村,尤其是偏远山区经济发展水平还相当落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发达及不均衡严重制约了我省体育产业的发展。因此,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的发展壮大在陕西省将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

就目前的情况看,制约陕西省体育产业发展的因素很多,在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的同时,也受社会文化背景、传统消费习惯、产业体制和政策等因素的制约。

2.2经济水平低,缺乏发展资金。陕西省的经济发展近年来势头较猛,GDp的增长率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陕西省经济的底子比较薄,2011年GDp仅为12391.3亿元,占全国GDp(471564亿元)的2.62%,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5%,就总体而言,陕西省经济仍处于全国的较低水平。发展中的陕西各行各业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尤其是西部大开发的开始阶段,以大交通为主线的经济发展战略,以高科技和农业为主体的产业政策,都需要政策投入大量资金。这就给政府投资体育带来一定困难。虽然陕西省以及各地市政府及部分单位都在积极想办法向体育事业投资,但对处于启动阶段的体育产业来说,政府前期投入仍显不足。

2.3产业布局不均衡,产业结构还有待完善。陕西省体育产业布局与省内经济发展水平直接相关。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使得体育产业的布局也随之不平衡。具体表现为:以西安市为核心的关中发展最好,陕北前景广阔,陕南发展偏弱;城市好于农村;产业结构单一,较不合理。据调查,在东部广受欢迎的体育旅游、野营、训练、攀岩、摩托、汽车等极限运动在陕西省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经营单位寥寥无几,活动开展的也非常有限,一些自驾车越野活动也多为传统旅行社作为一项副业开展,体育部门少有涉足。作为体育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的体育中介服务,在全省还处于萌芽发展阶段。

2.4体育市场主体不成熟。市场主体包括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作为生产者而言,陕西省的生产厂家极少,企业规模小,组织形式不规范,经营方式落后,生产和经营商品数量和品种单一,营销手段、方式陈旧。据调查,陕西省销售的体育用品大多来自浙江、广东、福建、江苏及东南亚地区、韩国、美国、日本等。体育用品生产厂家极少,仅有的少数厂家规模较小,生产出来的产品缺乏品牌效应,竞争力较低,所占份额微乎其微。另外,陕西的体育器材生产厂家也缺乏远见,还停留在作坊式的生产状态,对新产品研制投入不力。

而经营者在投资之初并没有进行充分的论证和市场调研,同时又缺乏必要的专业开发知识和能力,盲目投资,重复建设,效益极差。例如,陕西省保龄球行业在90年代十分兴盛,仅西安市就出现了60-70家保龄球馆。由于盲目的重复投资,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的残酷现实,不切实际的投资最终导致绝大多数的球馆倒闭,目前有不足十家球馆还在苦苦支撑,有的表示近期内尽快转产。

对于消费者来说,消费观念还未完全转变,消费能力和水平还较低,消费结构不尽合理。从体育消费能力上看,我省城市人口的74%以上有体育消费,但人均体育消费额仅为56.8元/年。而全省农村却有68%以上的人从未有过体育消费,农村地区消费者体育消费额不足10元/年。省内消费市场的现状使体育产业的发展受到限制。例如,2011年全省体育销售额为16亿元,而同期,山东体育销售额为95亿元以上。省内的消费能力不足以支撑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

2.5体育市场不完善,管理不规范。体育法规不健全,法规建设滞后,由于全省没有统一的法规,各地无从参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体育产业的发展,市场秩序较为混乱,在利益的驱动下,部分经营者无视市场法规,以不正当手段进入市场。各级管理部门对体育产业监管力度极弱,无力查处,导致部分体育市场失控。管理体制没有理顺,多头管理和空头管理并存。部门分割、地区保护严重,尚未建立统一、高效的行业监察、预警、评价;缺少扶持体育产业发展的明确政策;一些单位用行政手段和垄断项目市场,壁垒过高,进入成本过大,致使一些商家望而却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