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持续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6:00:41

产业持续发展篇1

[关键词]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我国文化产业资源产业结构

文化产业已成为21世纪发展最快的朝阳产业之一,它与信息产业并称为21世纪的两大新兴支柱产业,并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两个新亮点。现代社会,文化产业发展已经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和进出口贸易的重要力量:美国文化产业的产值已占GDp的18%至25%,其消费类视听技术文化产品出口额高达600亿美元,已经取代航空航天工业而成为第一大出口产品;在日韩两国,文化产业也成为在国内创造产值,出口创汇,在中国,摩根斯坦利的报告指出,对11种产业中建立世界级大企业所需年限的统计显示,传媒业只需8年时间,远远快于医药、银行、电力、建筑、日常消费等行业。中国传媒业甚至只需年2年就能建立区域或行业优势。文化产业已成为当今和未来中国经济的重要的增长点之一。2005年,文化产业在中国17个城市已成为支柱产业,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即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文化及文化产品作为一种资源,有很强的可持续发展潜力。

文化作为一种产业,在现代经济结构中越来越显示出其基础性地位。文化需求具有比一般消费需求更高的收入弹性,因而,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远远大于对物质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文化产业是以精神产品为基础的产业,对自然资源、环境不构成威胁甚至不造成消耗,具备了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要素。世界各国的相关经验证明,文化内容产业能够有效地结合传统产业,增加传统产业的文化附加值,充分体现现代文化产业的核心价值和发展方向。新兴文化内容产业不仅能够有效地建立起与传统产业的战略关系,促使传统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升级,而且还能够促进整个文化产业紧密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跟上“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兴工业化道路”的战略步伐。

此外,文化产品价值具有增值效应。一件物品的使用价值是随着使用时间和使用次数的增加而减少的,而一个文化产品的使用价值却往往是不断增加的,这是文物、艺术品收藏之所以成为资产保值增值常用手段的前提条件。因此,文化产业是具有极大可持续发展潜力的产业。如果开发得当,文化产品往往可以产生很大的投入产出比,具有极为可观的边际效益。回顾我国启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历程,文化也曾被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系。然而,文化事业在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现状却令人不太乐观。迄今为止,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点是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文化仍然没有在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操作层面上找到合适的位置,它的作用似乎仍然只限于利用文艺手段对人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在近些年的文化产业体制改革的摸索与发展中,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到人们的重视。

一、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的源泉,比如历经我国五千年历史洗礼下的文化古迹对于旅游业是一笔可循环开发利用的瑰宝;中华民族文学作品和民间流传的众多神话传说为电影,电视,戏剧戏曲以及相应的文化产品提供了大量宝贵的素材。文化资源具有无限丰富性和可发展性,但它也是需要加以保护的、在某些方面和某种意义上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文物和无形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历史遗存,它们都是不可再生的珍贵的文化资源。

迪士尼就是这方面卓有成效的例子,它不断地从世界各地汲取创造素材,再通过科技及创新重新编排故事,甚至对这些素材展现出来的思想予以创新并加入商业和娱乐元素,对人们耳熟能详的文化人物进行包装再出口,使之成为成熟的商业产品销往世界各地。其中,迪士尼动画《花木兰》中的故事和人物形象就是源于我国著名诗歌“木兰辞”,在保留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被赋予了崭新的美国式追求梦想,要求妇女平等主题,在98年推出之后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销售奇迹。一部较为尊重原著的《泰坦尼克号》,或者由莎士比亚戏剧而改变的动画片《狮子王》竟能创下十几亿美元的票房价值,可与我国几大产业的利润相匹敌。其所依靠的,不过是一点新颖的创意和简单的三维动画技术,还有借助“拿来主义”所吸纳的文化素材和历史背景。那些优秀的文化资源通过再开发和创新再利用,为文化产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启发。

另一方面,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古国,文化大国却少有充分利用其丰富的资源。而日本,这个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联系,从古至今多次向学习中国文化的邻国,却将很多中国古典文化发扬甚至创新,获得了很大成功。最典型的好比国人引以为傲的四大名著《西游记》,经日本动画大师手冢治虫的精心雕琢与包装摇身一变成为极受欢迎的漫画《孙悟空》,以及取材于西游记曾进风靡一时的漫画和动画《最游记》,还有曾在中国取景拍摄等等的日本版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等等,都在日本本土乃至东南亚获得了巨大成功,收到了很好的经济效应。而中国除了多年前那部由六小龄童演绎的经典电视剧之外,基本上没有文化再开发的作品与之相匹敌。中国游戏产业也有待成熟,《三国志》这是日本光荣游戏的产品,有“三国志系列”等,任天堂则有“横山光辉三国志”等。加上其他日本公司的产品,至少有30款日本三国志系列游戏,日本改编的《三国志》和《水浒》,从漫画到游戏,衍生产品在亚洲各地热销。中国传统文化就像是一座富矿,源源不断地回报着深刻挖掘和爱护它的人们。

二、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文化市场需要引导和规范,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我国文化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所谓“大众文化”和“高雅文化”,大体上分为这两种类别。而无论是“大众”还是“高雅”,观众的文化鉴赏力,媒体的宣传导向以及政府的引导都是需要关注的。由于我国文化产业起步较晚,优秀作品未能百家争鸣,相比于高速发展的经济,表现出严重的“供不应求”。

于是,传统文化产业的保护主义抬起了头。他们坚守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面对日益万新的社会和市场却坚持不创新,不变通,不思进取,以保持传统的名义阻止变革和创意,甚至还要求社会和政府给与支持。这样的力量阻碍了我国文化产业的交流与发展,使得脆弱的传统文化在面对汹涌蓬勃的国际化趋势时,在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与开放的市场时,显得无力而很难适应。这些本应得到大力开发的内容产业,吃着祖宗留下的老本,由于不曾尝试可持续发展,创新与变革的道路,一点一点被破门而入的强势文化所蚕食。

同时,由于供不应求的文化市场,一些制作粗燥,缺少文化内涵的作品乘机冲击了文化市场,不仅对文化资源是一种极度浪费,对于消费者乃至整个社会来说都是一种文化垃圾,伤害着人们的视听。比如近两年网络上流行的一些颇有争议“芙蓉姐姐”、“木子美”等现象,不仅不能成为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反而可能浪费资源,错误引导未成年人,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广告行业也是如此,一些通过引起消费者的厌恶而取得商业效应的垃圾广告每天仍然污染着消费者的视听,却并没有受到管制,如著名的“脑白金广告”等。对于由于科技发展,信息爆炸时代产生出的垃圾文化产品,人民和社会应当联合起来抵制,阻止它们泛滥产生负的社会效应。

三、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产业链和国家竞争力

我国文化产业起步较晚,以前一直实行双轨制计划式发展,直到2006年才开始从试点转向全面改革。“十五”期间。相比速发展经济和总体消费水平,文化产业的发展却趋于缓慢。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文化产业化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而是被当作一项由政府引导安排,社会响应,公众被动的一项公共事业。文化的两面性,是重点体现在文化产业中的经济效应(商品属性)和文化事业中的社会效应(使用属性)。而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引导发展方向,管理高度集权和统一,国有企业不以盈利为目标,只需按政策组织完成计划,形成没有来自市场竞争和消费者选择的文化,被剥夺了其商品属性和盈利能力,使其很难出现生机勃勃,百花齐放的局面。由于用文化事业的方式管理文化产业,以至于资源有效配置不足,很难做到可持续发展。再加上出现很多准入限制和垄断,导致产业发展受到抑制,需求严重大于供给,文化产品多样性上也受到很大破坏,文化产业链更是难觅其踪。

我国文化产业化程度偏低,结构不尽合理,产业链还未形成,缺乏国家竞争力。产业化发展需要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支撑。中国文化产业必须打造产业链,这样才能产生规模效应和互动效应。企业领导者所具有的视野和对所处产业的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对生存环境并不令人满意的民营企业,这种眼光更是生存的必备条件。中国文化产业面对国际大集团,“好比是单一步兵兵种和对方海陆空立体多兵种竞争”。在过去的计划体制下,文化行业都是单打独斗,唱戏的、做音像的、搞出版的,都是各自为政,中间没有关联。而国外最大的传媒公司,都是既生产内容,又发行各种产品。比如动漫产业,值得借鉴的是日本,美国等,纯熟的产业链运作和规模效应,如一部优秀的漫画作品,可以在一到两年内形成由受欢迎的连载到单行本发行,到动画,电影,唱片以至于周边商业产品等传播到世界各地的一系列产值的创造,使消费者需求及时全面的得到满足,有效地拉动了经济增长。迪斯尼、时代华纳、索尼等都是这方面比较成功的例子。

由此看来,文化产业和文化内容产业,是一个高度依赖文化内容资源的产业,它的繁荣发展是建立在对文化资源的占有和开发的基础上。我国应建立文化资源开发的人才战略。培养具有认识、开发、经营文化内容资源的高素质人才,是振兴文化产业的保障。文化内容资源开发属于“创意工业”的领域,参与文化内容资源开发的专业人才,必须对中华文明丰厚底蕴有全面掌握、对优秀文明成果有深刻领悟。

还应该实施文化资源开发的政府管理。政府部门作为文化市场的监管者和文化内容资源的保护者,应该站在发展和保护民族文化的高度,建立和制定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规划,这是文化内容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只有在合理保护前提下的有效开发,才能够充分保障文化产业创意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再有,应该尽快建立文化产业链和产业园区,打品牌战术。例如可以借鉴的是机器猫,米老鼠等动画形象都已经连续创造产值几十上百年,由大受欢迎到成为经典,成为一支新的文化力量,推动着可持续发展。

最后,加强文化交流,将我国丰厚的文化推广到世界。只有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我国文化产业才能获得更大的国际舞台,继续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2005: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

[2]江蓝生谢绳武:2005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m].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2004

[4]王哲平:“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文化产业发展新趋向[J].天府新论,2003

产业持续发展篇2

1.1信息产业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联系

信息产业与可持续发展存在于同样的环境。21世纪的80年代人们才开始认识信息产业,其具备高智能与高技术革新,突出的特征就是高效率、高增长与高效益,低污染、低能源与低消耗。正是此突出的特征与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思想有着密切的统一。信息产业与可持续发展都是以信息为原料。信息与物质和能源的存在都非常的宝贵,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就是及时、正确、多方面的掌握和利用信息,将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进行协调。因此,可持续发展在以信息为依据的同时也对信息交流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此外,发展信息产业应该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信息产业具有双面性,会产生双方面的影响,其能够促进生产力与社会的发展,也会出现信息技术的不平衡发展,导致一些虚假、错误的信息泛滥,最终形成与期望相悖的结果。因此,信息产业想要平衡发展,一定要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1.2农业信息产业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影响

首先,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要通过农业信息化。工业式农业存在很多问题,同时世界科技与经济都在面临着全新的改革,生态农业和持续农业已经大批的出现。我国采取突破传统农业技术的发展策略,将之前的农业资源依存型转向了科技依存型。信息产业的发展开拓了农业发展的道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快速、及时的传递信息,交流信息,推动农业走向现代化管理的目标;二是生产信息融入到农业生产的多个部分,可以依照植物生长的多个阶段和生理特征的需求实施自动化定量控制的手段,提高生产率;三是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的结合,可以将自然环境大面积生产与自动控制环境小面积生产进行科学合理的结合,这种农业模式已经被广泛的采用。其次,农业信息产业的发展作为重要的物质内容,直接影响着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农业产业系统是否完善,决定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否可以顺利进行。现代农业的优化结构主要是凭借农业机械化、化学以及生物技术,在这个结构中存在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需要及时、准确并全面的进行有效传递,才能够将农业科学知识与创新技术有效的转化为生产力,其对农业产业结构起着直接的作用,从而影响着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此外,农业信息产业可以很大程度的减小农业的弱质性。农业是一种具有高风险、经济利益基础性弱质产业。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农业取得资源要素的竞争能力还相关很远。另外,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与市场中介组织的不完善,导致农民没有联合自助意识,不能与非正当竞争彼此对抗,最终造成农产品市场失去平衡。

2农业信息产业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2.1建立农业信息市场运行机制

信息是市场经济的必要,从而信息市场便应运而生。不过发展农村信息市场需要逐步实现,要根据地区自身的经济情况而定。信息产品也会存在积压、劣质、假冒产品等现象出现,因此,国家应该对此进行规范。在加强信息产品和市场建设的过程中,同时也要建立健全农业信息市场法规。如果法规还没有得到完善,那么就一定要强化信息市场行政管理与价格管理,建立信息经纪人的培训和考核制度,从而使市场保持有序状态,避免虚假信息。

2.2改革收集、服务模式,与农业信息产业化相适应

首先,合理开发利用农业信息资源。农业信息的生产、整理、服务以及信息的网络化管理系统,可以采用计算机技术,逐渐从人工方式转向自动化方式。农业信息收集可以从多个领域进行,例如农业技术经济领域、市场贸易领域、种植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等等。其次,实现多样化信息载体。用户所收集的信息形式应该多样化,纸质载体、电子文献、光盘、影像等等。还可以构建虚拟的图书馆,数字化的利用速度要远远超过纸质文献。

2.3行政机构给予科学引导,激发农户的信息需求

产业持续发展篇3

(一)发展模式的相同化

一个地区开发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对地方经济的提高起到很大的帮助。因此,很多地方在税收、土地的划拨、贷款等方面都给予开发区很多的政策优惠措施,使开发区可以利用这些政策上的优势实现自己更好地发展。但是,随着开发区规模的逐渐扩大,项目数量的增多,彼此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存在着严重的项目重复现象,造成了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浪费;各个地方对开发区所采取的政策大致相同,导致政策优惠对开发区发展的帮助越来越小。外部竞争激烈了,但是自身的技术没有相应地提高,资源量没有变化,但是开发区的数量却在猛增,导致开发区发展遭遇困难。

(二)环境污染成为严重问题

我国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行了优惠的土地政策,但是在土地资源利用方面,出现了严重的规划不合理现象,土地资源的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忽略了对周边环境的治理,资源无法完成循环利用,经济不可以持续地发展。

(三)缺乏生活环境

高新技术开发区由于其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往往是在城市的郊区地带,或者和农村相邻的地方。原本一块荒地上,经过几年的发展出现各种厂房,工人在开发区工作,下班后则通过公交去市区娱乐,整个开发区并没有一个完整的人文社会氛围,这无法实现五位一体同步发展,更不用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政府政策的扶持

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是整个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当重视。在教育方面,要大力推进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为技术的创新培养一批批先进的技术型人才,提高我国的创新水平,推动高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开发区的建设奠定技术的基础。在推进科教兴国战略思想时,政府应当起到表率的作用,积极组织举办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并且派代表亲自参与,吸引更多群众对科技创新的兴趣。除了教育政策方面的支持,政府仍然需要在财政税收、土地资源划拨、贷款等方面给予高新技术企业鼓励。政府设立专门的资金用以技术研发与创新,鼓励企业为国家研制新产品、新技术,同时这种政策也有利于企业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产业聚集能力加强

光凭传统的政策优惠措施,以及单一的工业叠加方式已经无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形成一个产业聚集现象,鼓励开发区内的企业之间相互配合,相互联系,在相互竞争的同时,也可以共同进步。除了企业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样离不开其它实体的参与,比如周边知名大学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优秀人才,组成智囊团,和企业相互合作,帮助企业培训员工等等。在这样一种发展模式中,无论是信息资源,还是技术知识都能够得到充分地利用,推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一个区域特色,每个高新技术产业的开发区能够有自己的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三)生态园区的建立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能忽视生态环境的建设,建立生态工业园区,当将现有的资源单项利用的模式,转变为资源的循环利用。在这一发展模式的指导下,没有“废品”的概念,每一个产品、资源都能够实现循环利用,对环境污染也会因此降低,实现技术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各国对环境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生态工业园区的数量会逐渐增多,而这一发展模式也将成为发展的主流方向。目前,针对传统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生态工业应当进行结构优化,升级产业链,使其能够合理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了解自身的资源优势所在,这就需要产业结构的合理优化。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为第二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使其能够向生态化方向转变;通过技术的创新,使生产对有限资源的利用率提高;通过能源转换技术,实现资源的有效转换。在政策的制定方面,需要将对该地区污染比较小,能源消耗少,经济效益高的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四)“以人为本”理念的贯彻

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发展与城市的整体发展想脱离,因此一个地区工业化的进程,必须与当地的城市化发展相匹配。开发区的发展,必须要遵循城市发展和工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开发区的整体布局进行合理规划。在确定该开发区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合理分配每个产业的布局,完善周边的交通设施,对不合理的进行整改,使经济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也得到保护。经济开发区的主要活动主体是人,因此应当在发展的同时贯彻“以人为本”的力量,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使得社会更加和谐,人们更加文明。因此,在增加厂房数量的同时,也要相应地增加住宅、学校、娱乐场所的数量,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人们的生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结束语

产业持续发展篇4

1.1使得设施农业结构调整更为完善

在传统的农业生产结构中,农业生产中主要是根据季节来进行播种,受气候影响比较大。园艺工程的运用大大改善了这种窘境,园艺工程的运用中主要有运用温室大棚技术以及相关的配套设施,不仅为园艺产品的生长提供了合适的温度及充足的养料,而且使农产品的种类也大大增加,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1.2能够节约土地等稀有资源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也逐步加快,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也日益多样化。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发展设施农业园艺工程能够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生产出更多种类的产品,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1.3使得农业的发展扩产增效

设施农业园艺工程的开展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这项工程的开展能够形成一定的模式,从而能够充分发挥农作物潜能,实现我国农产品产量的升级,能够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1.4能够保证园艺产业与农业的有效融合发展

在我国的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离不开现代的科学技术的支持。发展设施农业园艺工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出高产、优质的产品,主要是市场发展为目标,充分利用科学技术,为满足生产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开展各项工程,例如种子的种植以及环境设施控制等工程。

2设施农业园艺工程现状

2.1没有形成规模化发展

在我国的设施农业园艺工程中,一般多采用塑料大棚的方式进行生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保温的作用,但是很难对农业植物进行加温,因而这种生产方式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

2.2科技含量不高

发展设施农业园艺工程中,栽培技术一般采用的是传统的方式,缺少现代的科学技术的应用,没有进行一定的量化,也无法满足园艺发展的正常需求,因而科技含量不高。

2.3生产的雷同性和盲目性较高

对于我国的园艺工程的发展并没有因地制宜,没有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一般都是采用高科技示范园区来进行区域化发展,因而具有一定的雷同性,对园艺工程的科学化概念缺乏一定的理解。

3破解设施农业园艺工程中问题的策略

3.1因地制宜,支持优良品种生产

设施农业园艺工程的因地制宜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根据农业生产的地域选择种植,根据该地域独特的地形地貌,以及气候条件选择合适的专业化区域进行农业生产;二是因地制宜还要求选择合适的生产品种,该品种适应该地区各方面生产要求,在保证生产的前提下从而提高产品的产量。

3.2发展特色设施农业园艺

对于我国设施农业园艺工程的发展来说,一是需要园艺管理者结合我国国情进行生产,大力培育具有特色的农业产品,建立健全我国农业发展体系;二是需要政府对农业生产提供大力支持与服务,确保农业规范发展。

3.3加大科技投入

近年来国家加大力度提高我国科技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设施农业园艺工程作为一项相关的科学研究工作,更应该加以重视。解决我国的设施农业园艺工程中出现的问题,要积极组织专业的团队进行科研成果的探讨,同时要将深入调查的结果与当地的农业生产结合起来。

3.4尽量克服生产的盲目性

随着设施农业园艺工程建设的不断发展,出现的问题也不断增多。一是设施园艺事业出现盲目性,造成了引进设备不能很好地适用于当地的农业生产,要求管理者能深入调查发展;二是市场信息传递不及时,导致农业生产各方面生产信息传递偏差,从而难以提高产品生产质量,这就要求市场能够及时传递。

3.5注重设施园艺工程的人才培养

设施园艺工程是我国农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对农业技术方面重视程度的不断增加,设施园艺工程的发展也不断地进步。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设施园艺工程的发展还有一定的差距,科学技术方面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因而当前设施园艺工程中的主要任务是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加强设施园艺方面知识的培训,从而保证农业发展更加科学与专业化。

4结语

产业持续发展篇5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农业生产,原则,政府,思路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为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是新的生产方式。它强调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它用发展的思路解决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的矛盾,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目前,循环经济在工业方面强调得比较多,而农业方面则有所不足。树立资源忧患意识,科学利用有限资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不仅事关农业的长远发展,也是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一个战略性课题。

一、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我国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农业循环经济是科学地安排不同生物质在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或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业环境条件,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得到更多更好的产品。生物质包含了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派生物、排泄物和遗体以及其中的生物质能。生物质中的每一种都是农业循环经济的组成部分,是相互作用、互为循环经济条件的不同物质组合形成农业循环的系统。当前,农业循环经济大体包括以下四种模式:一是农业产业内部循环系统;二是农业—工业循环系统;三是种植—养殖—工业—营销系统;四是农业—工业—旅游业系统。当然,随着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还会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循环系统。那么,为什么说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我国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呢?

首先,我国农业生产的现状要求我们必须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随着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演变,现代工业的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大量运用农业机械,施用化肥、农药,使用石油燃料、塑料薄膜,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过多施用化肥、农药,使用塑料薄膜,造成土壤质量下降;农产品农药残留量的增多使食品安全性受到影响;农机具、石油燃料的广泛应用增加了对大气的污染;养殖业的迅猛发展造成了畜禽粪便无法全部用作农家肥,排入河中又造成了新的污染,等等。上述问题如不尽快解决,将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其次,农业的自身特点要求我们必须发展循环经济。农业与自然生态环境紧密相连、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使农业经济系统更易于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农业与人类自身消费最贴近,人类处于食物链网的最顶端,是自然的一部分,参与整个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转换,这为循环经济要求从根本上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为直接的实现途径;农业的产业构成特点更易于发展循环经济。农业产业系统是种植业系统、林业系统、渔业系统、牧业系统及其延伸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业系统、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系统、农产品消费系统之间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协同作用的耦合体。农业产业部门间的“天然联系”、农业产业结构的整体性特征,正是循环经济所要建立和强化的,是建立农业生态产业链的基础。因此,我们更应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再次,我国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我国是一个人口密度高、人均资源贫乏的国家,我国人均土地占有量和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3和1/4,人均矿产资源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且我国农业人口多,农业环境污染非常严重。如果仍以传统粗放型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生产方式来维持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农业资源输出会更加严重,农业生态环境状况会进一步恶化,农业的有限资源将加速耗竭,农业环境和资源所承受的压力反过来对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会产生严重的制约作用,所以,必须转变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应遵循四个原则

循环经济遵循“4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再思考(Rethink)的行为原则。

减量化原则,即减物质化,为循环经济的首要原则,也是最重要的原则。该原则以不断提高资源生产率和能源利用效率为目标,在经济运行的输入端,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尽可能多地开发利用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流和能源流。农业上应用减量化原则最科学、最灵活的方法就是“九节一减”,即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电、节油、节柴、节粮与减人。

再利用原则,就是尽可能多次或以多种方式使用人们所购买的东西。坚持并灵活运用再利用原则,就必须做强农产品加工业。根据再利用原则的要求,对各类农产品、山区土特产品、林产品、水产品及其初加工后的附产品及有机废弃物,利用生物技术、工程技术、核技术等高新技术手段,进行成分分析,开发新的产品,延伸产业链,反复加工,不断增值。这样做不仅加工企业本身不再产生污染,而且可扩大企业规模,提高经济效益。

再循环原则,就是尽可能再生利用或资源化,把废弃物返回工厂,在那里经适当加工后再融入新的产品中。运用再循环原则,大力发展“白色农业”——开发利用微生物资源。中外专家将微生物视作“宝贝”,给它取了个新名词:“白色农业”。利用它,可以生产出无公害绿色食品、无污染饲料、肥料、农药以及取之不尽的能源。专家认为,开发微生物资源,可以缓解能源与环保的矛盾。近几十年来,中国在发展农业微生物能源——沼气方面已取得巨大成绩,在利用农业废弃纤维质资源用微生物发酵技术生产酒精来替代日益枯竭的石油资源方面也取得进展。

再思考原则,就是不断深入思考在经济运行中如何系统地避免和减少废物,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生产率,实现污染物排放最小化、废弃物循环利用最大化。人们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把握有着不断认知的过程,科技进步没有止境,构建一个理想的循环经济模式不可能一次完成。大自然的奥妙是物竞天择、长期进化的结果,发展循环经济必须长期坚持,不断思考,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以追求达到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业的实际效果。运用再思考原则,就是要着力经营生态环境,开发安全优质农产品。

三、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中要重视政府的作用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项工作要取得显著成效,就必须发挥政府的作用。具体来讲,政府应该从以下几方面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供条件:

1.制定相关法律。加快制定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法规。借鉴日本等国经验,着手制定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再生利用、开发安全优质农产品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在法律法规中明确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相关企业、农业生产者的各自职责及其违法后的法律责任,把农业循环经济法制化。同时要制订充分利用农业资源的经济政策,在税收和投资等环节上采取经济激励措施。

2.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政府要加大科技创新,研究多种具体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特别是体现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市场化之路的循环模式。对现已开发出来的优良循环经济模式进一步加以改进、推广;对如何应用生物技术、工程技术、核技术等高新技术手段来对各类农产品、山区土特产品、林产品、水产品及其初加工后的附产品及有机废弃物的利用要切实加大研究、创新力度,尽快摸索出农产品反复加工、深加工的模式与技术;还要加大对“白色农业”的研究开发力度,进一步开发微生物资源。

3.大力宣传,着力培训。一要加强宣传,形成共识。要广泛而深入地宣传发展循环经济、农业循环经济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使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生态道德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价值观,循环经济、农业循环经济的理念深入人心;广泛而深入地宣传农业循环经济的“4R”原则,使“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思考”成为经济工作的新理念。要培育全社会的参与意识,提高全社会的参与能力;广泛而深入地宣传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扶持政策,调动各方面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使更多的部门、更多的单位、更多的领导和群众投身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新兴事业中。二要加强培训。推广成熟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必须对农户进行培训,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使其切实掌握要领,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4.部门联动,同心协力。农业循环经济涉及农业、工业、林业、科技、国土、环保、财政、金融、工商、司法等国家整个循环经济中的各个主体系统,各系统内均需资源输入、产品输出,各系统之间通过中间产品和废弃物的相互交换而互相衔接,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完整和闭合的生态产业网络,形成互补互动、共生共利的关系。各系统(部门)必须联动,全力以赴,统一步调,同心协力,整体推动,努力形成各产业部门之间在质上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在量上是按一定比例组成的有机体,使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环境污染减少到最低水平。唯有如此,各部门才能实现共赢,农业循环经济的目标才能实现。

四、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既然循环经济是生态保护型经济,那么,针对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生态问题,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就要明确两个基本思路:一是要用循环经济的运作规律来防治农业点源和面源污染。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不合理的农药及化肥施用、畜禽粪便排放、农田废弃物处置等,造成农业系统中水体-土壤-生物-大气立体交叉污染。研究表明,我国每年因过量、不合理施肥造成1000多万吨的氮流失,污染地下水,使湖泊、河流和浅海水域生态系统富营养化,导致水藻生长过盛,水体缺氧、水生生物死亡;同时,施用的氮肥中有很多以温室气体氧化亚氮形式进入空气中。二是要以农业循环经济引导传统农业向工业型大农业发展,引导资源耗费型农业向资源循环利用型农业转化。农业生产是人类有意识地干预自然的生产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将循环经济理论引入农业领域组织引导并协调农业生产,或者将农业作为一个工程,运用工程项目论证、立项、设计、施工和评估等办法,通过对资源的再使用和再循环利用来促使污染或废弃物减量化,可以达到生产和环境保护相容的理想状态。具体建议包括:

1.切实转变农业经济发展传统理念,在农业生产中注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现行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对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直接危及生存空间,必然导致经济停滞、下降。各级政府必须转变发展理念,进一步强调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促使农业生产走“优质、高产、高效、可持续”的道路。

2.打造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框架。要以“四个方面”为主线,形成循环经济框架,即以粮食及其他农副产品龙头加工企业为依托的加工企业循环经济链条;以畜牧、水产生产加工企业为依托的畜牧、水产加工循环经济链条;以林业及其加工业为依托的林业循环经济链条;以秸秆综合利用为重点的秸秆循环经济链条。

产业持续发展篇6

关键词:新疆;石油产业;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42文献标识码:a

一、新疆石油产业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界定

新疆石油产业可持续发展概念概括来讲有四个方面的涵义,即新疆石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新疆石油产业的持续发展、新疆自然生态环境和石油产业的协调发展、新疆油区经济的持续繁荣发展。

(一)保持新疆石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石油产业的原料是石油资源,新疆石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石油资源的持续利用为基础。但是,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性资源,总量有限,保持石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即要尽可能的延长其耗竭时间。能否做到这点,取决于整个石油行业生产行为和消费行为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二)新疆石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首要的是要强调发展,因为只有发展才能消除落后,才能培养持续发展的能力。石油产业可持续发展也要以经济发展为核心,只有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才能为持续稳定的生产积累必要的资金。如果整个石油产业普遍不景气,那么石油产业将无力获得接替资源,无力采用先进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水平,无力对环境污染进行控制和治理。所以,石油产业经济的发展应该是第一位的,石油产业经济是否发展也是衡量新疆石油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

(三)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自然环境的状况对经济发展有着正反两方面的作用,自然环境好,对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自然环境差,则对经济发展起制约作用。新疆石油产业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对新疆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如果不尽量减小这种环境负面影响,就会造成大面积的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因此,如何加强石油化工生产中的环境保护问题,不仅关系到石油产业本身能否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到全社会能否持续发展。

(四)石油产业与新疆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石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注意发展的协调性,石油产业的发展虽然强调以经济效益为核心,但同时又必须充分发挥石油资源的效益,客观评价生态环境效益,使综合效益最佳。所以,新疆石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强调协调性,强调新疆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这样,新疆石油产业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

二、新疆石油产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新疆石油产业发展现状

1、新疆石油天然气分布特点。据统计,新疆沉积盆地为49个,总面积约为95万平方公里,除塔里木、准格尔、吐鲁番哈密等三大盆地已肯定为含油气盆地外,尚有柴窝堡、伊宁、三塘湖、焉耆、库木车里等5个沉积盆地极有远景,其余盆地的情况尚待勘查。根据全国第三次资源评价的初步结果,新疆三大盆地的石油资源量占全国陆上资源量的26%,天然气资源量大约占全国陆上资源量的28%。总体来讲,新疆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原油和天然气的总资源量的累积探明量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

2、新疆石油化工业发展现状。新疆石油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2008年新疆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原油产量为2,715.13万吨,居全国第三,实现增长率4.2%;天然气产量236.03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一。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086.53亿元,增长12.8%;石油加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8.57亿元,增长15.1%;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85.44亿元,增长19.7%。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为新疆石油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新疆已成为我国西部最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和21世纪中国重要的能源战略接替区。

(二)新疆石油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产业结构不合理。目前,新疆石油产业的工业增加值中上中游大约占90%,下游不足10%。引进项目又都是一次性产品的初加工,而附加值高、能耗少、精深加工的化工产品几乎寥寥无几,产业链未能有效延伸,石油化工业尚处于起步阶段。

2、石油工业与地方经济的关联度不高。由于新疆的油气资源大多数要输往内地进行深加工,导致新疆产业并没有真正起到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新疆石油工业的发展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不协调的趋势。并且,进入石油石化行业的地方企业少,缺乏依托新疆大的化工企业进行深加工的中小企业群,导致石油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关联度不高。

3、管理体制不健全。目前,在新疆从事石油、天然气开采和加工的主要是中石油下属企业。因此,按照现行的财政政策,这些企业向当地政府交纳的主要是资源税、企业所得税(地方分享40%)、增值税(地方分享25%)、矿产资源补偿费,对地方经济的贡献有限。尤其是在国家调整石油管理体制后,对核心层实行一级法人制度,原来在疆企业在人、财、物、产、供、销等方面受各自总公司的直接领导,改为非独立核算的企业,纳税关系发生较大的变化,相当一部分税收转移到内地去了。加之这些行业属资本密集型和“嵌入型”产业,对就业贡献不大。与此同时,中石化、中石油对资源地的调配量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求量,许多投资商有意向投资石油、天然气下游产品开发,皆因提供资源与原料不足而导致项目流产。

三、新疆石油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约束条件

(一)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新疆地域辽阔,但铁路、公路、航空支线机场建设仍然滞后,运输能力不能满足需要。新疆出疆货物具有季节性特征,对需要大运力的重要工业,如化工、冶金、纺织、食品加工等产业的均衡生产带来较大影响。新疆部分缺少水资源的地区,重要的控制性水利工程建设明显滞后,影响工业用水供给。新疆地广人稀,负荷分散,电网容量小、覆盖范围大,电网供电成本较高,造成工业用电价格高,直接影响投资者的积极性。

(二)产业基础较差。新疆工业结构单一,以原料产品初加工业为主。2008年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67.4%,然而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仅为4.4%,在资源开发、加工的产业链上,新疆石化业依然处在最初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发展严重不足。下游加工环节薄弱,结构性矛盾突出,原油区内加工能力弱、高新产业发展滞后,同时区内加工配套能力和相关服务业明显不能适应石化业发展要求。

(三)生态环境脆弱。新疆生态环境尚未摆脱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状态,石油化学工业具有资源、能源密集的特点,大量耗用水资源,排放温室气体、酸雨成分和有害废水成分。新疆属于干旱缺水地区,由于水资源不足、时空分布极不均衡、自然生态环境脆弱等客观原因,使得水资源供需形势紧张。由于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新疆工业单位能耗偏高,能源消费量大,节能降耗和减少排放形势严峻。

(四)远离目标市场。新疆大宗工业产品的产销必须考虑疆外市场,但新疆距国内主要市场陆上距离较远,运费负担较重,直接影响到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四、新疆石油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构想

(一)实施资源领先战略,为可持续发展奠定资源基础。油气资源是石油石化工业发展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从总体上看,我国石油勘探仍处于中等成熟阶段,还有较大的资源潜力。但是,一方面在剩余可采储量中,优质资源不足,低渗透油或特低渗透油、稠油和埋藏深度大于3,500米的超过50%,而且主要分布在西北和东部地区;另一方面待探明资源主要分布在沙漠、黄土塬、山地、近海和深海海域,地表和地质条件越来越复杂,勘探投入和工作难度将越来越大,资源形势不容乐观。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国内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利用仍然是保障国内油气供应的战略基础。要在新盆地、新层系、新领域寻求亿吨级以上储量规模的重大发现和突破,建立具有战略意义的资源良性接替阵地。

(二)实施节约优先战略,构建节约型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我国既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同时又是石油利用效率低,不合理用油比较严重的国家。为此,必须坚持把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用油放到优先地位,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来抓,争取以较少的石油消耗,保障国民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快建立节油型经济体系和消费模式。

(三)实施科技发展战略,走集约型发展道路。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进一步加大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力度。在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加大勘探开发和炼油化工技术投入力度,实现科技发展目标。在勘探上,努力降低开采成本,提高油田开发效率;在炼油上,以提高产品质量、轻油收率和综合商品率为重点。在精细化工的研发方面,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从而降低成本,提升产品档次、知名度。

(四)实施体制创新战略,为加快石油产业发展奠定体制基础。多年来,我国石油工业管理体制变动频繁,但至今仍未能彻底解决国家对石油石化行业多头分散管理的问题。新疆石化企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扭亏解困任务艰巨,企业冗员较多,劳动生产率较低,部分资产闲置。因此,要加大企业改革力度,积极支持各种所有制企业进入石化领域发展,鼓励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参与石化行业,使其规模迅速扩大,档次进一步提高。由此可见,如何设计一个比较合理的体制来进行调控和管理,已经成为国家能源事务管理的当务之急。

(五)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战略。坚持“东联西出,西来东去”,实行“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抢抓机遇,充分利用中亚石油、天然气、硫磺、磷矿等丰富矿产资源,扩大化工产品市场销售份额,发挥现有原油加工能力,扩大原油来料加工量。不断加强以资源互补为主的深层次合作,拓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的实施空间。充分利用新疆的地缘优势、生产资源优势,主动吸引和承接转移,吸引沿海内地企业积聚新疆,共谋发展大业。在资金方面,要扩大国家每年安排新疆的外贸专项资金规模。在出口政策方面,要适当放宽在新疆生产、制造、加工的商品出口限制,特别是利用新疆及周边国家资源加工生产的工业产品;要适当放宽新疆从周边国家进口原油、矿石等资源性产品的限制,制定更为优惠的政策,促进新疆相关产业发展;要适当放宽新疆利用周边国家资源和原料加工产品再出口项目的政策限制。支持新疆特别是南疆地区口岸及与周边国家边境经济合作区的建设,重要基础设施由中央财政承担,并将当地口岸关税全额留给地方。

(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面向21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编委会.面向21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钱伯章.中国石油石化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J].石油规划设计,2004.11.

产业持续发展篇7

关键词:林业;可持续发展;森林资源;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1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及其涵义

1987年在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的领导之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提交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在报告里提出了我们应致力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并且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既满足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谓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而自然条件的优劣往往又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

2我国林业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林业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第一个阶段是林业的初期发展阶段,(1949-1978),即传统林业发展阶段。这是为国家工业化提供积累,大量采伐原始林的过程。第二阶段是林业发展的探索阶段(1978-1992),这一时期的核心活动是在集体林区和其它非国有林区进行“林业三定”: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但由于对改革的目标认识不足,林业改革的进展,远远落后于其它部门,迄今未走出一条可行之路。第三阶段始于1992年,受世界环璄大会和国际林业转轨的发展态势以及我国环境恶化的现状的影响,我国的林业迈向新的发展之路,但这一过程非常漫长。特别是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林区分布不均匀。一般说林区多在山区,而这些地区也是经济上最贫困的地区。因此,基于经济的诱惑,各地破坏性掠夺式采伐利用仍时常发生。这一时期林业的发展必须落实到林业的科学经营上。这也就提出了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经营模式。

3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3.1林业的生态效益的重要性

林业的生态效益是指林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生态方面的正面影响。森林兼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等三种效益。在这三种效益中,经济效益往往最先受到关注,但我们可以看到,在目前的情况下,生态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密切的联系,林业的生态效益可以创造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实质上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林业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有时一致的。

3.2林业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二者之间具有互相依存、互相矛盾、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在忽视生态环境而过度追求经济增长时期,尽管当期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当快,但后期的经济发展却受到了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而增长环境恶化的巨大报复,使得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或萎缩。在既重视经济效益又注重生态效益的时期,不仅当期的经济快速发展,而且后期的经济增长也能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当然,我们应注意,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注重,并非消极的注重,而是积极的注重。如果采取消极的注重,即单纯注重生态环境而放弃必要的经济增长,那么,终究会因没有必要的经济增长而导致经济效益滑坡,缺乏强有力的经济实力支撑会使得生态环境保护失去现实意义或物质基础。

4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应作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4.1依靠科技发展林业。

我认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的策略是科技的发展,因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那么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4.2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

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以促进林业生产力提高;有人提出了“数字林业”的概念,即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推动林业经营和管理的精确化、科学化,加快实现林业的现代化。

4.3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

坚持科研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指导林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与生产建设脱节的问题。要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服务、联合开发、创办经济实体等形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4.4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

一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二要抓好良种壮苗和树种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提高良种苗培育水平;三要研究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木材加工、制造、利用技术,尽快提升木材工业总体技术水平,增加木材和林产品的经济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5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在第一产业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要大力调整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型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调整企业布局和资产结构,实施大集团、大公司发展战略,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6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实践中的对策

这些年来,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各地在实践中采取了各种应对措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6.1林农结合式。

应用和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成果,采用科学的生产、管理方法,以林为主,林农结合,多种经营,逐步建成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林业发展模式。大力推广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兼备的生态经济兼作。如实行林草间作、林药间作、乔灌混交等种植模式,最终使退耕还林成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收入的良机,同时实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综合效果。

产业持续发展篇8

关键词: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1我国房地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开发失控,无序发展,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2)总量性、结构性供求失衡,造成大量商品房空置。

(3)房屋开发建设科技含量低,新材料,新技术使用量小。

(4)房地产投资比重过大,造成金融潜在风险和行业不平衡。

(5)房价高导致贫富悬殊加剧,增加了社会不和谐的因素。

2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1协调发展的原则

房地产业只有通过持续的发展才能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改善住房条件的需求。在发展中适度控制规模和速度,抑制各种不良现象的发生,逐步解决现有的房地产开发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房地产业才能成为拉动相关产业向提高技术含量,产业升级改造方向发展,形成房地产业同国民经济三大产业良性,协调发展的态势。

2.2社会公平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所强调的公平性,包括本代人之间的公平、代际公平、资源利用和发展机会的公平等方面。重视不同地区发展的均衡性,重视地区间发展的公平性,可以通过政策导向和税收杠杆等手段加以调节。还应当将改善投资环境作为重点,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促进地区发展的相对平衡,从而实现发展机会在时间(当代人和未来人之间)和空间(不同城区、不同收入阶层人之间)的公平。

2.3和谐性原则

人与自然之间必须保持一种互惠共生的关系,合理利用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处理好人类自身生存发展和保护自然资源的关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房地产建设应当以低的能源和物资消耗,高的经济运行效率为根本并确保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提高。

2.4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

要依靠科技进步在城市房地产建设中提高科技含量。一是要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科技水平,将新的科学知识应用于建设实践;二是开发新材料以代替耗竭性自然资源的使用;三是重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使用,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四是重视适用技术的整合集成,提高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科技贡献率;五是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促进新材料,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

3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1)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促进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科学合理的房地产业管理新体制,必须是符合房地产经济规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一是要尽快建立规划、土地、房产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二是建立以土地总监制为核心内容的垂直执法监督体制,强化自上而下的监督机制。实施对用地规模的控制和合理布局,实现土地供应总量的有效控制,保持耕地的动态平衡。同时要加强房地产金融体系的调控,发挥金融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有效调节,完善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保持房地产市场供求的动态平衡,推动房地产经济的适度增长。(2)完善房地产法制,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健全房地产管理法律体系,是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应进一步完善充分体现城市土地、乡村土地、资源管理及资产管理的完整《土地法》,协调好相关法律法规之间的关系,抓紧制订完善房地产管理的配套法规来填补房地产统一管理的法律盲区,如《国土利用计划法》、《住宅法》等,建立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人类住区环境的机制。

(3)科学规划、实施土地用途管制。一是实施用途管制,加大保护耕地力度,制止农用地向非农用地转化。二是科学利用土地资源,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土地资源利用从粗放转变到集约,努力提高土地利用率。一方面禁止盲目乱建开发区,控制中小城市的平面扩张;另一方面进行城市用地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提高土地利用效益。通过旧城改造、提高容积率“获取”大量土地建设城市。另外要积极推进土地整理和后备土地资源开发。通过土地整理可以扩大地块和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土地质量,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和产出率。从而达到保持耕地动态平衡的目标。

(4)培育和发展房地产市场,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房地产市场是一个统一的市场,一是垄断一级市场,优化二级市场,放开三级市场。垄断一级市场,就是要确保政府对土地出让的高度垄断,控制土地供应总量;优化二级市场,就是要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统一的原则,优化房地产投资结构;放开三级市场,就是对存量房地产要实行流通领域、形式、对象和价格全部放开。二是加强房地产价格管理。要进一步完善房地产价格的信息、咨询、监督体系。逐步清理土地的隐形市场,加强对划拨土地使用权的管理。三是调整开发投资结构,重点发展普通住宅。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房地产开发投资的重点要转向中低档居民住宅,努力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

(5)合理利用金融贷款,控制房地产金融风险。目前主要任务是降低房地产过度投入带来的金融风险,促进房地产业和金融业的长期,协调发展。应在总量上限制房地产贷款的规模,抑制房地产过度投机炒作。同时建立房地产抵押、拍卖和信用保险制度,降低银行对开发商和居民贷款的风险,提高抗风险能力。

(6)重视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平衡。房地产的规划布局、建设与后期物业管理都应有超前的环保观念。在充分利用自然地貌、资源的基础上,创造出人与环境有机融合的舒适空间和居住环境。首先,在房地产开发选址应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生态林地,不影响风景名胜、人文景观.多在荒地、废弃地上进行建设开发。其次,应建立规范的房地产建筑质量保障制度,通过消费市场约束机制,抵制劣质、有毒材料、部件的使用。第三,大力推进房地产建筑节能工作,采取有效的节能技术与管理措施,加大节能材料的使用。第四,在城市规划区内逐步形成一定规模的绿化带、绿化区域,提高绿化质量和城市园林水平。

(7)提高房屋设计水平,加大高新技术含量。从总体布局、平面布置、建筑设备、节能及造型等方面来提高设计水平。建立“以人为本”和适度的超前的设计理念,在保证设计原则和科学性的同时兼顾人们对房屋的个性化追求。加快新技术、新材料与新工艺的标准化、系列化进程;房屋设计上要选择各种新的设计模式,促进新产品的应用与推广,以大幅度地提高房屋的科技含量,从而使房地产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4结束语

房地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对人民居住、生活水平的提高乃至推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待续健康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同时兼顾房地产业与环境、社会和国民经济。把房地产业置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经济持续,良性发展的背景下才能获得持久的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顾海波.房地产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性思考[J].国土资源,2006,(6).

产业持续发展篇9

关键词:资源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我们要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新的认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要通过资源产业制度变迁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一、资源产业制度的变迁

制度变迁是指新制度结构代替、改变旧制度的过程,资源产业制度的变迁是指新的资源产业制度代替传统资源产业制度的动态过程。作为一种替代过程,资源产业制度变迁是一种效率更高的制度替代过程;作为转换过程,资源产业制度变迁是一种更有效率的制度生产过程;作为交换过程,资源产业制度变迁是制度的交易过程。

二、资源产业制度

1.资源产业制度构成体系

资源产业制度是一项经济运行制度,以资源和资源产业为基础,以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以及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包括两方面内容――资源产业市场制度;资源产业政策制度。资源产业制度范围极广,涵盖了资源产业活动的多个方面,包括调控资源产业活动的主要方式――调节资源价格和资源税收,引导资源规划和布局等。

2.资源产业市场与政策制度

(1)资源产业市场制度

资源产业市场制度包括资源产权制度、环境资源产权制度、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税收制度。

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的依据是产权的基本功能、产权的合理安排以及资源的合理配置,以此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奖励机制,具体包括自然资源产权制度、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矿业权制度。

环境资源产权制度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排污权交易制度,要求环境资源的产权分明,价格确定,旨在不断完善资源产业,使其达到环境评价标准。税收制度是为了解决资源开采率低的问题的,具体途径为提高补偿税的比例,来降低企业增值税、所得税的比例,内容包括资源税、补偿税、增值税以及所得税。

(2)资源产业政策制度

资源产业政策制度具体包括结构政策制度、发展政策制度、组织政策制度和补偿制度。

结构政策制度制定的依据是资源产业结构的变化,目的是进一步推动资源产业结构的优化,实现途径为调整产业的纵向和横向结构关系,主要内容包括选择主导产业的政策、扶植弱小产业的政策和调整衰竭产业的政策。

发展政策制度是指为形成和发展资源产业而制定的政策制度,包括技术制度、布局制度、贸易制度、金融制度和可持续发展制度等,具有目标综合性、内容多样化、实施长期化的特点。

组织政策制度是指制定调控市场结构、干预市场行为,以改善不合理的资源配置的产业政策,主要目标是维护市场秩序,净化竞争环境,提高市场绩效;包括直接规制政策、中小资源企业政策两种政策;具体内容为鼓励竞争,限制垄断和限制过度竞争两方面。

补偿制度是指鼓励资源开发型城市发展连续产业,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这项制度的重点在于援助衰退产业,使其走出困境,包含了资源税制度、补偿费制度、有偿取得探矿、采矿权制度。

3.资源产业制度的特性与功能

资源产业制度有其自身的特性:交易成本低,方便经济交易、合作,提供激励制度,富有创新性。资源产业制度的特性决定了其主要功能:第一,约束和资源相关的经济行为,明确规定资源行为主体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第二,运用各种手段,调节和引导资源活动向着目标发展;第三,组织浪费资源环境和破坏、污染资源环境的行为发生;第四,鼓励资源行为主体规范自己的资源行为,促进资源产业的顺利发展。

4.经济可持续发展与资源产业制度的关系

资源产业制度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资源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在某种程度上,介于产业发展的需要,可能会出现资源产业过度发展的现象,导致产业超常发展,使国家资源消耗过快,使可持续发展没有基础可言。此时,如果国家能够结合具体国情,制定符合国家经济发展的资源产业制度,用新型产业代替传统资源产业,便可以保证我国资源产业的良性发展,从而促进我国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产业制度对策

1.资源的价格作用

市场通过供求关系来组织经济活动,而供求关系决定了资源的价格,因此说价格对资源配置有指导作用。如果资源价格上限超过均衡价格,则资源配置会效率、客观双收;如果价格上限比均衡价格低,供小于求,就会出现资源短缺的现象,资源价格就会失去客观性。如果资源的价格下限低于均衡价格,则资源配置会效率、客观双收;如果价格下限比均衡价格高,供大于求,就会出现资源过剩的现象,资源价格同样会失去客观性。

2.资源产业健康发展过程

要推动资源产业健康发展,就要不断创新产业技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改变传统经济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经济模式,采用末端处理的手段,将资源产业的发展模式转换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性模式,不断降低经济活动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发展可持续经济。

3.不同阶段资源稀缺程度的不同

计划经济阶段,自然资源无价;随后确立了资源资产观,自然资源的稀缺程度便由其价格来反映。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推进,环境保护的成本也逐渐纳入自然资源价格之中,也就是来说,资源的价格在逐渐抬升。随着资源产业制度的不断改变,各项制度不断完善,资源可持续市场价格已逐步形成,可具体反映各资源的稀缺程度。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进步,资源产业制度的变迁对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来说意义重大,我们要在资源产业制度变迁的过程中形成资源价格机制,从根本上来解决资源产业发展中的限制性问题,推动资源产业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郑贤玲.我国工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及政策研究[J].今日工程机械,2013,(23):39.

[2]王洁.制度激励视阈下的产业升级、区域经济发展与企业价值提升[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3):161-168.

产业持续发展篇10

关键词:林业可持续发展森林资源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及其涵义

1987年在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的领导之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提交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在报告里提出了我们应致力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并且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既满足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谓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而自然条件的优劣往往又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

二、我国林业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林业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第一个阶段是林业的初期发展阶段,(1949-1978),即传统林业发展阶段。这是为国家工业化提供积累,大量采伐原始林的过程。第二阶段是林业发展的探索阶段(1978-1992),这一时期的核心活动是在集体林区和其它非国有林区进行“林业三定”: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但由于对改革的目标认识不足,林业改革的进展,远远落后于其它部门,迄今未走出一条可行之路。第三阶段始于1992年,受世界环璄大会和国际林业转轨的发展态势以及我国环境恶化的现状的影响,我国的林业迈向新的发展之路,但这一过程非常漫长。特别是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林区分布不均匀。一般说林区多在山区,而这些地区也是经济上最贫困的地区。因此,基于经济的诱惑,各地破坏性掠夺式采伐利用仍时常发生。这一时期林业的发展必须落实到林业的科学经营上。这也就提出了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经营模式。

三、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1)林业的生态效益的重要性

林业的生态效益是指林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生态方面的正面影响。森林兼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等三种效益。在这三种效益中,经济效益往往最先受到关注,但我们可以看到,在目前的情况下,生态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密切的联系,林业的生态效益可以创造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实质上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林业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有时一致的。

(2)林业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二者之间具有互相依存、互相矛盾、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在忽视生态环境而过度追求经济增长时期,尽管当期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当快,但后期的经济发展却受到了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而增长环境恶化的巨大报复,使得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或萎缩。在既重视经济效益又注重生态效益的时期,不仅当期的经济快速发展,而且后期的经济增长也能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当然,我们应注意,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注重,并非消极的注重,而是积极的注重。如果采取消极的注重,即单纯注重生态环境而放弃必要的经济增长,那么,终究会因没有必要的经济增长而导致经济效益滑坡,缺乏强有力的经济实力支撑会使得生态环境保护失去现实意义或物质基础。

四、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应作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依靠科技发展林业。我认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的策略是科技的发展,因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那么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以促进林业生产力提高;有人提出了“数字林业”的概念,即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推动林业经营和管理的精确化、科学化,加快实现林业的现代化。

3、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坚持科研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指导林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与生产建设脱节的问题。要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服务、联合开发、创办经济实体等形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4、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一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二要抓好良种壮苗和树种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提高良种苗培育水平;三要研究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木材加工、制造、利用技术,尽快提升木材工业总体技术水平,增加木材和林产品的经济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5、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在第一产业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要大力调整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型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调整企业布局和资产结构,实施大集团、大公司发展战略,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6、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实践中的对策

这些年来,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各地在实践中采取了各种应对措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①林农结合式。应用和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成果,采用科学的生产、管理方法,以林为主,林农结合,多种经营,逐步建成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林业发展模式。大力推广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兼备的生态经济兼作。如实行林草间作、林药间作、乔灌混交等种植模式,最终使退耕还林成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收入的良机,同时实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综合效果。

②造林规模化。从提高生态效应、景观效果、经济效益出发,成片造林力度明显加大,。片林建设以发展苗木基地、经济果林、速生丰产林等经济型林地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