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6:28:30

大学生对人生的思考篇1

关键词:大学生;人生观;现状与对策

1、加强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重要性

人不仅活着,还要生产、交往,更重要的是人以一定的人生观指导自己的行为,赋予人生这样或那样的意义。成就什么样的人生,是事业有成,还是庸碌无为;除了客观历史条件和机遇的因素影响之外,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人们有什么样的人生观,无论是个人事业的成功,人生价值的实现,都离不开正确的人生观作为指导。尤其是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新世纪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思想素质如何,他们的人生观如何,直接关系着中国未来的兴旺和发达。当今的大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他们的团队意识、生活自理能力差,看待问题易带主观片面性;随着情感日益丰富但波动性较大;自我意识增强,但发展还不成熟;还表现在社会责任感不强,政治信仰迷茫,价值取向扭曲,不少人缺少艰苦奋斗的心理准备和思想意识。在困难面前畏缩不前,意志脆弱,以上这些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各大高校当中是普遍存在的。这些也引起了政府、高校、家长,社会的高度关注。

对于大学生当中出现的问题,党和国家也连续下发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件,当中就指出了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重大战略任务联系在一起。作为高校的一线教师,通过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的了解认为,加强大学生人生观教育,以及如何能取得成效,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因为科学的人生观有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的;科学的人生观有助于大学生自觉抵制各种错误人生观的不良影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摒弃错误的人生观,摆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建立乐观、进取、积极的人生态度,才能成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可靠的接班人。

2、大学生人生观现状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展的重要趋势。它的发展使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联系日益紧密。同时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政治和文化,尤其我们中国改革开放后,国门一打开,人们首先看到了西方国家发达的经济和科学技术,及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相比之下,中国在许多方面都落后于发达国家,抱怨和指责祖国落后,盲目倾羡西方,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利益驱使下,才会出现大学生的人生观趋于多元化和复杂化,正是因为国内各种错误思潮影响,社会上出现一些错误人生观,更重要的是受到了西方政治文化思潮和价值观的渗透和冲击,作为大学生虽然生理上达到鼎盛时期,但心理正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阶段,这些东西都深深地影响了当代大学生,那么,我们下面就来分析大学生当中出现了那些错误的人生观。

(1)拜金主义人生观

思政课本上我们可以得出,拜金主义人生观是一种认为金钱可以主宰一切的思想道德观念,把追求金钱作为人生至高目的的人生观,并且认为金钱不仅万能,而且是衡量一切行为的标准。当前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冲击下,一些学生的思想在剧烈波动.由于主、客观上的多种原因,使一些学生步人拜金主义的误区。“炫富”,“拜金女”等现象在高校学生群体中不断发生,而媒体和网络对于大学生人生观的扭曲,起到的作用和影响也是比较大的。近年来,全国多家电视台纷纷推出的相亲类节目,异常火爆,也掀起了新一轮的收视狂潮,而在这种新的婚恋模式中也出现了裸的拜金狂潮,使得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使得对于财富的无尽追求甚至是不择手段,社会理想价值流失,经济效益大行其道,实际意味着人生观价值观的崩塌与断裂。这些都给当代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构建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2)享乐主义人生观

享乐主义人生观,是一种把享乐作为人生目的人生观,主张人生的唯一目的和全部内容,就在于满足感官的需求与快乐。当代中国大学生绝大多数是有理想、有抱负、好学上进,勇于进取,也具备丰富的现代科学文化如识。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地受到一些不健康的思想的影响,其中比较突出而且具有代表性的是享乐主义。有的学生一味讲究吃穿,追求物质享乐。作为正在求学的大学生,衣食住行都是靠家里提供的,家里的父母省吃俭用供他们读书,子女更应该体谅父母的辛苦,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但我们看到的一种现象,就是学子们在校吃喝风泛滥,过生日请,同学之间帮个忙请,获得荣誉、奖学金请,庆祝考试过关,情绪糟糕或者情绪好的时候请,为了满足同学强行要求而请,找到异性朋友请,中奖请等等,大部分学生用于请客的钱远远超过买书、报等所花的费用。某记者在采访时发现,100%的被采访对象都曾请过客。现在的学生请客讲面子,讲排场,某高校学生请客吃饭一顿饭的标准达到800元,甚至更多,有些学生追求时髦,几百元一套的时装,百十元一件的牛仔裤,已属常见。女生当中,急嫁族的出现,也折射出我们大学生享乐主义思想的泛滥,一结婚什么都有了,不用奋斗了,可以享受了,以上这些思想严重影响了整个大学生群体朝气蓬勃的氛围,也是社会不健康的思想倾向。

(3)个人主义人生观

近年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全国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在全球化的今天,当代大学生在国内外,以及自身成长环境的各种方面的影响下,大学生在政治思想方面有了比较明显的进步,但在某些问题上仍然存在相当大的混乱,比如他们的价值取向与计划经济时代那一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存在很大不同,其中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在不少学生中依然占据上风。个人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形式传入中国后,对当代大学生产生的影响非常大,通过十多年的教学,我们看到的是,有些大学生在学校某一些事件中,将个人需要置于集体利益之上,极度的自我中心主义泛滥倾向程度加深。不能正确对待个人利益及其与集体利益相互关系的一种道德原则。个人主义把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不惜牺牲集体利益去谋取个人利益。凡是主张个人主义道德原则的人,为人处事总是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对自己有利就干,对自己不利就不干。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集体的利益统统置于脑后。什么都是一切以自己的个人需要为出发,把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的人生观,主张个人本身就是目的,具有最高价值,社会和他人只是达到个人目的手段。

3、加强大学生人生观的对策

(1)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人生观教育

大学生能否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绝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还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命运。在复杂的人生体验中,大学生怎样认识生活,把握自己,找准人生的航向是我们一直坚持不懈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时代的变化,国内外等一些复杂的因素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那么,作为一个教育者,对于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根据大学生不同的特点,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引导大学生形成强烈爱国情感,使他们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有追求远大目标的抱负,勇于奉献的积极观念,更重要的是增强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目标不能仅仅只是一个口号,更重要的是要用实际行动,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报效自己的祖国。

(2)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体验人生观教育

进行人生观教育,往往进行更多的是在课堂上理论的灌输,而忽略了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人生实践的重要环节,同时,也进一步地发挥了理论效力,进行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帮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勤俭节约,艰苦创业,自力更生的精神,而且也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印象,使学生能够形成认同,从而形成科学正确的人生观。因此,我们学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组织学生进行形式各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通过多种实践活动及事后对学生的了解,反馈过来的是,实践活动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他们的艰苦奋斗精神和为他人服务的精神,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

(3)加强学校和全社会的教育

大学生人生观教育,应确立全方位育人的观念,在校内,我们可以树立他们身边的榜样,让他们更有真实感,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对正确的人生观产生认同感,达到一个良好的教育目的,另外呢,现在的大学生求知欲望非常强烈,不仅仅希望从书本上获得知识,还有更多的是从社会、媒体和网络上得到丰富的资源。在社会上,媒体和网络上获得的信息,有正面的和负面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对于大学生的交往交流,以及思考问题的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应该了解学生们获得资源的途径,了解学生的动向,需求,充分利用学校的有利资源,对他们进行积极的人生观教育的引导,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当然,大学生人生观正确与否,不仅仅是学校单方面可以完成的,还需要家庭乃至全社会的努力,才能进一步推动和促进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1]刘玮,袁建勤.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思考与对策.文教资料.2011-3

[2]谌红桃,高晓琴.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性别差异调查及其原因探析.中国电力教育.2010-15

[3]范文俊,庄岚.再论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重要性及有效途径.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8-9

大学生对人生的思考篇2

一、女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存在的问题

事实上,大学生人际冲突在社会活动当中随处可见,利益的不同、认识的差异、性格的差异等等都可能是造成人际冲突的原因。在我校,女大学生的宿舍人际关系不和谐的事情时有发生,亲身经历后的深入思考分析发现,女大学生的交往存在以下现象:

第一,交往退缩与自我封闭。一些女大学生在宿舍交往中退缩、自我封闭、不敢参与室友谈论的话题、不敢与室友辩论、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行为退缩、瞻前顾后。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伤害时也不敢据理力争,害怕得罪室友,或表现为默默忍受、退让,或表面孤傲、清高、难以接近而内心渴望交往等等。

第二,小团体交往。在女大学生的宿舍人际关系中,时常存在“小团体”交往。在这个小团体中,大家交往亲密,无话不谈,甚至可以分享最深层的秘密,而另一些室友则被排除在这个团体之外,成为局外人。甚至在一个女生宿舍内会形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小团体,在同一个小团体内大家亲密交往而不同团体间界限明确,没有交往或交往甚少。

二、女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原因

第一,社会因素。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大学生很容易受到不正确价值观和不正当竞争思想的影响,导致一些大学生集体主义淡化,表现出来自我意识强烈,很自私,不懂得分享和关心,不讲原则。而当前竞争的压力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如果协调不好,容易造成自身的情绪焦虑,人际安全程度降低,彼此产生防御性。此外,现代通信工具,如手机、电脑的大量使用,女大学生的恋爱,一些失窃等宿舍危机事件的发生,也会影响宿舍人际关系。

第二,家庭因素。现在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养尊处优的生活让他们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奉献优越感会让他们不知道去体谅和尊重别人。这些不利于交往和处事的习惯使他们在宿舍里并不是很受欢迎,宿舍关系很难长久持续稳定和谐的状态。此外,来自不同地区的大学生,有不同的家庭经济背景,有不同的见识,从小接受的家庭和学校教育也因人而异,因此他们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

第三,个人因素。学生个人的不良心理因素是人际关系的重要影响因素,影响人际交往的不良心理因素主要包括:以自我中心以及自卑、嫉妒等方面。宿舍生活中近距离的接触导致生活中很平常的细节也能引发矛盾。宿舍生活中最不能容忍的生活细节依次是:不讲个人卫生、脚臭、不打扫寝室卫生、打鼾、休息时间接电话、开关灯和风扇意见不一致、晚归、留宿外人、不经允许使用他人物品。而女生对宿舍生活要求相对较高,特别是宿舍卫生和个人隐私,如果不注意自己的生活细节,顾己而不顾他人感受,往往因得不到室友的认同而造成人际交往困难,并影响宿舍团结。

三、建议

第一,社会方面。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下,对大学生容易受到不正确价值观和不正当竞争思想的影响,进而影响大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当然,也包括宿舍关系。鉴于此,社会应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思想道德教育,加大宣传力度,完善基层教育制度,营造一种社会的高尚素质道德氛围。

第二,家庭方面。家庭教养对人的影响作用也是非常巨大的,因此,家长有必要在行为和认知上对自己的孩子进行引导,建立和谐、平等、民主的家庭关系,对孩子讲明原则与情感的区别,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早发现问题,进行调整。在入学前后,家长应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或社会各类媒体,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对未来的大学生活尽可能详细地介绍,对怎样与人和睦相处提出合理的建议,使大学生逐渐在心理、生理上趋于成熟。

第三,自身方面。作为女大学生,为更好为自己营造一个良好学习生活环境,首先需做到与人交往,要真诚和坦诚;其次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高尚的素质和思想道德,建立健全伟大的人格,以此来提高自己对未来的适应能力。最后要规范个人行为,适当尊重个人习惯。

第四,学校方面。对于学校而言,营造良好的女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创造良好的宿舍氛围,对于构建和谐校园,促进校园文明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工作。具体来说,可以做出如下改进:

其一,开展以宿舍为单位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具有良好文化氛围的宿舍环境是生良好宿舍人际关系的重要外界条件之一。学校开展以宿舍为单位的积极向上的活动,可以增进女大学生间的感情,增进对彼此的了解和信任,增强宿舍的凝聚力和对宿舍的归属感。

其二,培养女大学生自我调适能力。引导女生宿舍成员学会善于根据不同的对象以及关系的不同程度,确认自己所承担的不同角色,掌握不同的交往分寸。培养学生自我调适能力,树立健康的交往观念,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与人沟通,把握与人交往的方法和技巧,以建立良好的宿舍人际关系。

其三,对人际关系不良的女生宿舍进行团体辅导。通过组织班级心理辅导、年级心理辅导等方式切实解决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建议以宿舍为单位,组织各类人际交往的训练和游戏,让成员在活动中得到交流和锻炼。在人际交往的模拟游戏中,根据宿舍成员的特点创设相应的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氛围中获得人际交流的体验,体会人际交流的意义,认同其他成员的价值。

大学生对人生的思考篇3

关键词: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人学问题思考

一、对学生的做人教育重视不够

关注学生的做人教育是教育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学会为人处世的方法。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如何做人方面重视不够,效果不佳,问题不少。

1.是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对大学生关于做人道理的具体化教育。目前,在思想政治教育实际过程中,教育者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平时的教育中很少提到做人道理的教育,有的只是一句简单的话而已,无论是在课堂还是实践当中,都没有具体化的做人方面的教育内容。做人教育的内涵非常丰富,怎样做人,这些都是关乎大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有些思想政治教育者却认为无关紧要,缺乏这方面的思考和钻研,使某些大学生做人有问题,如有的学生拖欠助学贷款,甚至制作虚假信息骗取奖学金等。

2.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大学生为人处世方面的教育关注较少,大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不高。为人处世是一个人生存交往的重要条件,特别是当今社会,社会交往往往是体现一个人能力强弱的重要表现。当前传统的教育思想、内容和方式对大学生在为人处事方面的内容提及不够,认为这些方面是父母应该从小教给孩子的,在高校里面,重点是学习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当前,大学生在为人处事方面历练不多,人际交往能力不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育者引导不够、重视不够。

3.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大学生诚信方面的教育没有引起重视,诚信教育效果不佳。“人无信不立”,诚信是一个人立足社会非常重要的条件,没有诚信的人是难以和人交往的。当前,大学生在做人方面诚信度比较差,社会反响不好,比如毕业生在签就业协议时,经常毁约,给用人单位和学校都造成了负面影响。这说明高校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没有起到良好效果,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多注重的是思想上怎样让大学生成为“思想政治上的人”,诚信教育虽然提到了,但是教育者具体在教育过程中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平时开展的诚信教育活动较少。

二、忽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注重大学生思想上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体整体思想素养的培养,淡化了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一方面,教育者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涵认识不充分,导致教育者在思想观念上没有引起高度重视。虽然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明确提出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实际上,教育者没有很好地把这一理念实施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根本原因是教育者在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没有充分认识到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从实际效果看,由于教育者忽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教育,因此不少大学生的发展具有非全面性,甚至是片面发展。例如许多学生重专业学习,轻政治理论的学习;重理工科目,轻人文素质的培养;重书本知识,轻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重休闲,轻体育锻炼,等等。

三、缺乏对学生成长需要的了解

马克思认为:“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由此可以看出,需要是人的活动的内在动力因素,人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实现,那么人就没有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动力,也就不能激发人的积极性。需要是形成利益的前提和基础,利益是需要的实现和满足。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很好地从学生的客观需要出发做思想工作,这是一个明显不足。

在现实工作中,不少思想政治教育者没有充分了解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对学生所关心的事、迫切想得到的东西,都没有真正了解。由于对其所需的不了解,导致教育方式和方法的被动,教育者只是注重理论上的灌输宣传,而不注重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不感兴趣,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教育者缺乏对学生自身成长需要的了解,忽视了大学生的自我发展。因此,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一些教育者没有从大学生自身的具体条件和兴趣爱好出发关注他们的需要,关注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因此,这种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很难收到好的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者没有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水平高低和接受能力强弱及情绪体验好坏等方面,使得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兴趣和内心的认同。每一个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不同,他们对事物的接受能力各不相同,情绪上的变化也不相同,教育者没有了解和关注这些方面的存在,在教育过程中只能是一刀切,不管大学生能否接受,不管他们是否需要这些理论教育,只顾完成任务,做不到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从而导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反感、厌恶情绪及抵触心理,思想政治教育成了一句空话。

四、轻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

马克思说:“个性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式对学生的个性培养方面重视不够,主要原因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一直以来从主观上把教育者自身当做主体,没有很好地使大学生的主体性得到重视,片面强调培养大学生如何遵从社会道德、服务社会等,忽视了大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价值问题、独立人格问题。抑制了大学生个性的发展。

1.思想政治教育者没有完全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大学生的个性表现关注不够。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把大学生当做教育客体,对大学生的个性了解不够,对他们的个性表现缺少支持。教育者过多地在内心考虑如何将大学生培养成一个遵守社会规范的人,对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的“棱角”看不惯,觉得他们与自己所希望看到的现象不一致,对大学生的一些特长和爱好关注不多,这些做法都压抑了大学生本身所具有的个性特点。

2.思想政治教育者没有很好地为大学生个性的培养创造条件,缺乏培养个性环境氛围。马克思指出:“人是教育和环境的产物。”这说明环境的变化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由于大学生的性格不同,导致大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和爱好不同,当大学生的个性表现非常明显的时候,一些教育者往往没有对其进行引导,更不能为其个性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甚至无视大学生个性的发展。比如有的大学生喜欢玩电脑、打游戏,教育者一般会持反对态度,事实上,这不一定会产生负面影响,教育者只要正确引导大学生的这一行为,他们可能会向好的方面发展,不会对教育者产生抵触心理。

3.思想政治教育者缺乏培养学生个性的思想观念。教育者受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在思想上就对培养学生的个性这一内容没有重视。在他们看来,大学生只要服从管理、听话就行,因而在培养学生个性方面,心理上就没有接受和认同,对学生的个性表现不予认可,对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个性方面缺少钻研。

五、“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强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没有完全把学生当做主体存在,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没有得到充分尊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强,口号上提出学生是主体,要以学生为根本展开工作,实际上这一点做得并不够好。虽然学校一再强调学生的重要性,但是一些教育者思想上并没有完全接受这一观念,他们总认为学生就是学生,教育者就是教育者。无形中使教育者高高在上,片面突出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将大学生置于非主体性的客体地位,认为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的唯一主体,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没有很好地得到重视。

思想政治教育者“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强,表现在教育者没有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作用。马克思说:“人始终是主体。”这表明人作为主体的重要性。有些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没有遵循这一原则,把自己和大学生对立起来,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完全重视,因而没有以大学生为主体展开教育工作,而是以教育者为中心,从而导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逆反心理,缺乏积极性。

思想政治教育者“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强,还表现在教育者没有充分遵循主客体间的互动规律。由于一些教育者没有树立充分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没有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育者和大学生之间的地位没有实现平等,那么就不能很好地建立起沟通和互动,他们之间缺乏更多交流,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显得枯燥乏味。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大学生之间没有更好地实现统一,他们的相互作用就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陈志尚.人学原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193.

[2]曾真.马克思人学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D].西华大学,2001.

[3]杨亮才.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与当代中国[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95.

[4]邱伟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德育创新的行动指南[J].思想理论教育,2001(10).

大学生对人生的思考篇4

关键词:宁波;高职;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6-0227-02

0引言

人的培养和发展是21世纪教育的主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四个学会”的教育理念:“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和“学会共处”,这四者形成了教育目标的整体,成为教育发展的四个支柱,也成为职业教育的基本理念。从这四个“学会”中,我们可以看出,除了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人才的培养更注重优良素质,特别是人文素养。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教授指出: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的爱国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道德品格高尚、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由此可见,人文素养在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如何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设计了一份调查表格,在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天一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和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四所高职院校发放20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678份。

1宁波市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调查

本次调查问卷共分四个部分——人文知识、人文态度、人文行为和所在院校的人文教育。人文知识版块涵盖对语言学、文学、历史、艺术、民俗学和哲学掌握程度的自我认定以及获得这类知识的渠道调查。人文态度版块主要调查学生对人文素养的看法。人文行为版块主要调查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自觉不自觉提升自身人文素养的情况。所在院校人文教育版块主要考察宁波市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方式及学生的满意度等。

版块一,数据显示,宁波市高职院校学生对人文知识的掌握多停留在了解和略知的层面,达到熟悉程度的甚少,全然不知的也较少,如对普通话、方言概念的掌握,了解和略知的达到69%,全然不知的仅占4%,对诗歌、散文的掌握度了解和略知的达到88%,全然不知的仅占2%,对所在地风俗的掌握度了解和略知的达到86%,全然不知的仅占3%。但是所有这些人文知识获取的渠道,65%以上来自课堂,20%左右来自自学,15%来自其他渠道。这组数据说明高职学生较少主动涉猎人文学科,知识获取全靠课堂教学且效果不佳。

版块二,数据显示,宁波市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大学生能够正确看待人文素养、意识到其重要性。如在回答“在激烈的竞争中人文素养的重要性”这一问题时,选择“这样做对于自己将来的就业很有利”“重视人文知识的陶冶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培养”这两项的占到了70%多。说明高职大学生普遍有正确的认识。

版块三,宁波市高职大学生在日常行为中普遍能够做到关心国家大事、尽量约束自己的过激行为、不歧视残疾人等,价值观基本是积极向上的。但在回答“你的人生支柱是()”时,40%选择了金钱,35%选择知识,13%选择爱情,11%选择奉献,可见拜金主义在我市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正确价值观亟待重塑,人文素质教育亟待提高。

版块四,数据显示宁波市70%以上高职大学生喜欢人文素养好的教师;在学生认识的教师中,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一部分体现了人文关怀;对于所在院校的人文氛围,72%的学生认为一般。可见我市高职院校需要创造令学生满意的课堂和校园文化,要注重师生交流,提高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学生要尊师重教,教师也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让学生在和谐校园文化的熏陶中,耳濡目染地接受人文教育。

根据以上调查问卷,结合目前宁波市高职院校不少大学生的现实情况:思想认识水平低下;心灵困惑,人格残缺、心理脆弱,辨别是非能力弱;职业道德缺乏,法律意识淡薄;谈话交流词不达意、言不由衷,生造词语、逻辑混乱,错别字满天飞,病句随处可见。无法与人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合作,影响到其职业生涯的有效发展。我们以为,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迫在眉睫,亟待解决。这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

2宁波市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对策思考

根据以上现状,我们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设计了一套提升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案。

2.1纵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阶段要求按照人文素质教育“系统化、递进式”的要求,分阶段的要求是:

大一阶段:进行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教育。道德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职业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规划职业生涯和确立长远发展的目标;健康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树立生命至上、健康第一的理念和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习惯。

大二阶段:深化理论教育,强化实践活动。道德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做人、做事的正确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职业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能力;健康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提高体育锻炼的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养成百折不挠的毅力和豁达开朗的乐观主义精神。

大三阶段:围绕适应学生从事未来职业需要的实际能力这一主线开展教育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做受企业欢迎的人。道德素质教育培养学生从事未来职场需要的礼仪行为、职业行为、诚信行为。职业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滿足学生个性化成才的需要。健康素质教育培养和增强学生的体质与健全人格,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2.2横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2.2.1道德素质教育:实施三大工程

①读书导航工程。开展读书活动,每个学生在校期间阅读20本书,作为在校学生的必修课,每个学生要撰写2000字的读书心得,成绩合格者获得规定学分,并作为学生毕业的必备条件。

②感恩引导工程。开展感恩父母、感恩教师、感恩母校活动,分年实施,大一阶段开展感恩父母活动,大二阶段开展感恩教师活动,大三阶段开展感恩母校活动,通过“三感恩”,让学生懂得父母的养育之恩、教师和学校的培养之恩,从而激发起对父母和教师的情感以及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

③诚信修德工程。通过开展诚信承诺书和诚信体验等活动,培养学生诚信贷款、诚信上网、诚信考试等道德实践行为,提高学生的诚信道德修养,做到内诚于心、外信于人,使诚实守信成为每个学生的自觉行为和良好习惯。

2.2.2职业素质教育:构筑三大平台

①培训平台。建立创新创业导师制,对有技能、想创业、能创业和有创业激情的学生进行技能和创新创业指导,促进学生技能的提高,帮助有创业意向和能力的人实现梦想,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②合作平台。积极主动与企业进行合作,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式、学创式、顶岗式等多元载体,让学生参与企业的实践,发挥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特长,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

③竞赛平台。通过专业技能竞赛、挑战杯创新创业竞赛、创意竞赛、毕业作品设计竞赛等竞赛活动,使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得以运用,增强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体验,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并要通过创业街、创业学院、创业实践基地等平台,为创业项目的孵化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2.2.3健康素质教育:推进三大活动

①平安人生伴我行活动。以“平安人生伴我行”为活动主题,通过开展安全辅导、安全演练、安全案例讨论、共创平安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以学生的平安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的安全稳定。

②阳光心理伴我行活动。以“阳光心理伴我行”为活动主题,通过开展心理辅导、心理沙龙、心理剧场以及人际交往辅导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呵护学生心灵,培养坚强意志,提高抗挫能力,确立积极向上心态,铸造健康完善的人格。

③快乐运动伴我行活动。以“快乐运动伴我行”为活动主题,通过开展体育俱乐部、体育运动会、校园吉尼斯、社区文化节等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锻练身体,掌握基本技能,提高体育文化修养,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高职教育需将“求真、求善、求美”的人文追求贯穿在细微处,在紧抓技能教育的同时,将人文素质教育糅合在学校举办的活动、校园硬件建设中,将人文素质教育穿插在学生三年的学习中,充分挖掘广大教职工人文素质教育的能力;“使其拥有健康心态,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①

注释:

①钱涛.高职院校“四特”校园文化的构建[J].江苏高教,2011(1):139.

参考文献:

[1]蔡茜.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途经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9(2).

大学生对人生的思考篇5

1.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别在于思维的差别。毋庸讳言,人与人之间的最大差别是思维的差别,也可以说是思考的差别。有人思考得简单,有人思考得复杂;有人思考得全面,有人思考得片面;有人思考得深入,有人思考得肤浅;有人思考得缜密,有人思考得粗疏;有人思考得远,有人思考得近。只有善于思考,才能有创新的行动。对于个人是这样,对于国家也是一样,一个国家只有善于思考的人多起来,才有可能成为“创新型国家”。

2“.不善于思考”和“善于思考”差别巨大。应该说只要是正常的人,都会思考,但善于思考和不善于思考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同。不善于思考的人,他的精神活动范围一定是受到相当大局限的,知识储备一定是不足的,能力表现一定是不充分的,情感表现一定是不活跃和单调的,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一定是肤浅、简单的。而善于思考的人则完全相反,善于思考的人的理解力、分析力、综合力、比较力、概括力、抽象力、推理力、论证力、判断力等都将更强,且具备独立思考的精神,对人对事能基于科学的判断,讲求思维的目的性、逻辑性。其层次性更为清晰,敢于表达自己的认识,不会陷入人云亦云的泥潭。大凡成功人士往往都是善于思考的人。

3.成为“善于思考的人”需要科学培养。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对人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训练,使一个人成为“善于思考的人”是必须经历的有效途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能力是可以培养和开发的,人的思维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因此,学校教育,无论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还是“学会合作”,只有“学会思考”,形成“创造性思维”才是最主要、最重要和最核心的。许多教育发达的国家,从幼儿园开始就十分重视这方面的培养,老师给孩子很多表述的机会,让他们针对某个问题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自己的经历或者跟别人辩论。很多学校要求学生在小学四五年级时就能掌握科学方法的实质,这为孩子未来的学习与研究打下很坚实的基础。这与我们中国教育存在着很大差别。如果把对这方面的培养一股脑地放在大学,而不是在基础教育中得到重视,不讲求培养的基础性和连贯性,到大学再重视,一定是为时晚矣!

二“、培养善于思考的人”需要设定恰当的培养目标

目标是努力的方向,有了目标才能在教育教学方面围绕“培养善于思考的人”而改变教学方式,创新课程体系、内容,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另外,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服务业的比例日益增大,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一定会发生深刻的转变,对人的能力要求会逐步提高,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将会成为主要需求。我们的基础教育要着眼于此,要注重培养身心愉悦、健康的人,要把学生真正从为分数而学习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要注重培养会思辨的人,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敢于怀疑,敢于批判,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要注重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关注学生的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将来成为通才奠定基础。所以说“,悦身心”“会思辨”“育通才”应成为基础教育的目标指向,并应努力付诸实践。

1“.悦身心”是对生命的善待。“悦身心”对学生的直接指向是:爱生活、身心健、会合作、做好人。这方面强调的是让学生做一个身心健康、快乐的人。让学生主动融入生活,无论是家庭生活、学校学习生活、社会生活都能乐观面对,做一个快乐的人。我们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帮助人获得人生的幸福,体验生活的快乐,在快乐中体会生活的真谛,丰富人的心灵底蕴。享受快乐是一个人的权利,创造快乐是一个人的能力,阳光的人生不能缺少快乐陪伴,让学生拥有快乐是我们教育价值的一种体现。这样的目标,要求学校教育时时处处能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让学生追求身心和谐之美,懂得追求生活幸福,培养学生与人正确交往的能力。做未来社会和世界的好公民。要让学生从小明白,爱生活会快乐,身心健康会快乐,良好的人际交往会快乐,做个善良的好人会快乐。

2“.会思辨”是对思想的尊重。“会思辨”对学生的直接指向是:乐多思、能探究、敢怀疑、寻真理;这方面强调的是让学生做一个懂思考、会思考的人,培养的是人的科学精神。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自主探究,学会明辨真伪,不盲从、不迷信。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优秀的,只不过是呈现的方面不同而已,对学生而言,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做一名善于学思结合的人十分重要,因为思维决定人的未来。这样的目标,要求学校教育要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培养和训练学生科学的思辨思维,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建立正确的怀疑态度,主动探寻真理,表达自己的观点。学校要营造自由、民主的气氛,为每一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这种思辨能力,学校的教师必然要改变教的方式,学生也必须改变学的方式。学校要营造有利于学生思辨的环境,建设好学校思辨文化环境,打造具有思辨特点的课堂环境,开展好具有学校特点、具有思辨吸引力的教育教学活动,力争让每一名学生都形成良好的思辨品质,为成长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奠定基础。

3“.育通才”是对受教育者的期待。“育通才”对学生的直接指向是:兴趣广、有个性、重人文、通中西;未来的社会需要的是大量的通才,这种通才兼具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特点。通才要求一个人必须具有广泛的兴趣,具备独立的思考能力、独立的人格,个性鲜明,要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了解东西方文化,并能很好地融合这种文化。这样的目标要求学校要为学生的合理教育需求提供服务,不断扩充学校的教育资源,丰富教育教学的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努力做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浓厚而广泛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要科学面对教育对象,因不同的思维模式而指导,因不同的兴趣爱好而培养,因不同的学生而对话,因不同的学习周期而设计。这种目标体现了学生向未来发展层面的内涵。

三、学校要为“培养善于思考的人”提供必要条件

“培养善于思考的人”需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创新改革,不断反思完善,努力创造必要条件。特别是在学校教育教学的管理上要敢于突破,使学校一切工作真正能从人的发展的客观角度着想,真正按教育教学的真实客观规律办学。

1.课堂上要给学生善于思考的引导。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启迪智慧、培养头脑的重要渠道,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大部分是在课堂中度过的。我们的课堂如何引导学生善于思考,是摆在每一位老师面前不容回避的问题。多年以来,我们的大多数课堂教学仍然没有从传统的授课方式中走出来,人们所倡导的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总是变了味,走了样。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究的学习精神,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往往被忽视。“培养善于思考的人”必须转变我们落后的教学方式,要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真正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回归于学生,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给每一名同学表达和争论的机会,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课堂上提倡自己思考,自己找问题,让每名学生思考的火花都能喷射出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带动学生敢于怀疑和审视,让每名学生都做善于思考的主人。

2.活动上要给学生善于思考的空间。学生离不开活动,活动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但从目前来看,许多学校活动的价值备受质疑,原因是活动本身意义不大,学生不感兴趣,甚至可以称为无效活动。这些活动既不能给予学生思想上的启迪,也不能丰富学生的情感,往往是为了某种“其他意义”,而不得不为之,脱离学生生活,造成“教育浪费”。学校活动一定要精心设计,无论是人文类活动,还是科学类活动,都要考虑是否给予学生情感的陶冶和思维的启迪,都要考虑学生是否有兴趣。例如:某小学举办一次航模比赛,其中包括“火箭升空”表演,比赛结束后,请专家讲解火箭升空原理,之后学校开展一次火箭模型设计活动,学生踊跃参与。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善思”的大门被打开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力得到了培养和提升。这样的活动就是给学生留足了思考的空间,影响也是深远的。

大学生对人生的思考篇6

关键词:生态人;考试方式改革;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5-0221-02

一、生态人理念下思政课考试方式改革的理性思考

21世纪是生态的世纪,生态文明是当代世界精神文明一大主流。正如著名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家托马斯・伯里所预言的那样,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追求生态文明的‘生态时代’”[1]。克服工业文明的历史局限,追求人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强调人性的生态化成为现今时代的现实追求。

“生态人”是当代世界人类精神自我反思所形成的人格憧憬,是全球发展时代潮流所隐含的内在逻辑。所谓生态人就是人与自然生态一体化的人,自然界是人无机的身体,人是自然界有机的灵魂,自然界对人而言也成为人。要义就是马克思所说:“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2]冯友兰先生说:“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地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描摹的“生态人”理念与冯先生的天地境界有着相同的哲学意蕴,其中心思想应该说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宇宙的一员,我们所要做的是让全体生命都蓬勃发展,人与宇宙统一。“我”作为个体已经融化到整个宇宙间的“大我”之中去了。个体的“我”必须要去帮助所有生物圈内全体生命都实现他们的潜能,那么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完美和谐的世界。

高校思政课承担着对高校大学生系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任务,它是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考试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具有评价、导向、激励功能,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有什么样的评价观念和方式,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和方法,科学而又符合教育特点的思政课考试能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高校思政课要以生态人理念为核心培育符合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高校思政课考试是一种面向过去、考查现在、兼向未来的教育测试。就是说思政课的考试不只是要对学生过去一段时间学习效果的一种评定,也不只是对学生现有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和智能的水平考查,同时也要通过考试最终使教育目标得以实现。思政课的考试“既考知识,又考能力;既考智,又考德;既考知,又考行”[4]在建设生态文明和普及高等教育的今天,社会需求的是具有生态素养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高校为此肩负着重任。高校思政课考试方式改革应充分激发“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主动性、创造性,形成一个生态知识转化为能力,能力内化为素养的教与学的机制。高校思政课考试方式改革应着眼于从“知识至上”到“生态素养为重”的转型。这一转型,本质上是对“人”的认识、“教育”的认识的回归和升华。基于“生态人的素养”的教育,将大大提升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整体水平,形成一流的人力资源,而这样的“生态人”,正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二、传统考试方式与“生态人”的背离

随着21世纪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思政课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传统考试方法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制约正是其中一个关键问题。目前高校思政课的考试几乎还沉浸在“知识就是力量”的“知识至上”的教育里,这不仅是原封不动地借用了中学应试教育的考试方式,更是对生态人理念的严重背离。

(一)考试目的出现本末倒置的生态缺位

大学本科考试应该区别于学生高考,它更加注重的应该是过程考试,整个考试的组织实施是用来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的。衡量一门课程考试需要改革的标准是看它能否充分体现了这门课的教学目标;能否真正检测出学生的学习效果;能否促进教学改革等。高校思政课考试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围绕课程体系进行理论知识考核;二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前者是平台和载体,后者是思政课教学的真正目的。但在现实考试中,二者常出现本末倒置的怪象,即学生被动考试,死记硬背;教师为让学生顺利通过考试,在考试前划范围、圈重点。这就使考试还是沿用应试教育的模式,没用真正实现培育时代所需“生态人”的教育目标。

(二)考试内容不尽合理

目前高校思政课考试内容多以教师在课堂上系统地传授知识为中心,淡化了对学生生态信仰、生态素质、生态行为等课堂之外的考核。重理论、轻实践是目前思政课考试的弱点。考试一般都是考知识,考教师讲过的内容,这种知识再现式的考试内容使思政课退化成为一门普通的基础文化课,与其所承载的任务、使命严重不符。同时,使学生觉得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高,缺乏学习兴趣。生态人不仅是一种精神理念,一种人类新的生存方式,而且是一种代表人的自由发展的现实性人格,一种价值信仰,一种行为方式。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未来生活理想和人格实现,每个中国人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和动力,而每个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也是中国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因此,通过考试改革实现培育亲近自然的生态人格,弘扬生态价值信仰,培养绿色行为方式,是实现中国梦的现实路径之一。

(三)考试成绩构成不合理

当前虽然很多高校在课程成绩评定上采用“总评成绩=平时成绩+实践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的方式,但一般还是期末考试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重较大,且很多高校并没有把实践考核成绩纳入总评成绩中,直接忽略了课堂之外的实践考核。这就使很多学生仍然把重点放在期末考试上。这种考试方式使思政课程的教育陷入应试教育的误区,有悖于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推进高校思政课考试方式改革的路径

思政课是一门集政治性、思想性、知识性、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平台,因此,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

在考试目标上,要从“知识至上”到“生态素养为重”。学校的核心任务是提升教育质量,素养为重是学校的质量使命。教育的真正质量是“人的素养”;提升教育质量应着力提升人的“素养”。思政课“考试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测试水平,重要的是督促、引导师生的教和学”[5]。通过合理化考试充分激发“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主动性、创造性,形成一个知识转化为能力,能力内化为素养的教与学的机制。“知识至上”的传统考试,忘了培根时代已经过去了将近400年,这让教育忘了出发的原点。回到“原点”,回到人的“素养”,从而确立一种新的考试观,使思政课考试不仅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还是一个教育过程,培养学生“生态素养”的过程。

在考试内容上,增加生态实践考核。“考试内容除了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外,还应该包括对学生学习知识融会贯通后所内化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6]。美国享誉世界的环境保护主义理论家奥尔多・利奥波德在《沙乡年鉴》序言中说:“现在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一种平静的较高的‘生活水准’,是否值得以牺牲自然的、野外的和无拘束的东西为代价。对我们这些少数人来说,能有机会看到大雁要比看电视更为重要,能有机会看到一朵白头翁花就如同自由地谈话一样,是一种不可剥夺的权利。”[7]奥尔多・利奥波德认为,“看到大雁比看电视更重要”,是因为自然的、野外的和无拘束的东西对人的影响力更大。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环境对“生态人”人格产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生态实践考核是思政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考核方法上,要树立“大考试”观。“大考试”观不是“一张考卷定终身”,而是教育者在对思政课的教育目标、教育功能、教育内容及教育方法等问题有准确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了宽广的教育视角,既包括了对以往思政教育方法优良传统的继承,又能紧密联系时代要求,紧跟时代步伐。考试改革并不是全盘否定传统的对学生一些基本的、必备的知识记忆的闭卷考试。我们需要构建的是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社会调查与专题讨论相结合的考试方式。为此考试方法的设计中要考虑与平时教学的配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向学生提供鲜明的基本生态价值标准,而在考试中要给一些生活现象和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分析、去判断,考试结束后师生共同分析相关试题,以此有力地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和轨道学习。

总之,21世纪是生态价值高扬的世纪,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梦想的世纪。在传统文明、工业文明与后工业文明交错的当下中国,培育具有生态素养的“生态人”对于我们建设五位一体的和谐社会的总体布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站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视角,推进高校思政课考试方式改革具有导向作用,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格里芬.后现代精神[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81.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1.

[3]冯友兰.人生的境界[J].思维与智慧,2007(12):4.

[4]余建明.改进和完善网络考试提高政治理论课实效性[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1):7-8.

[5]王立荣.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2):90-93.

[6]石裕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探索与实践[J].科教导刊,2010(12):47.

[7]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5.

收稿日期:2014-10-27

大学生对人生的思考篇7

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是使人们发现新的知识、通向成功之路不可缺少的桥梁。独立思考的人,是不惟书、不惟上、非常自信的人。一个常怀疑自己的人,也是不敢怀疑书本的;一个不敢怀疑书本的人,是不可能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业的。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博学并不能使人智慧。”只有在学习和生活中善于独立思考,才能开出智慧的奇葩。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呢?

笔者认为,抓独立思考,必须扩大思维空间。扩大思维空间,就是要把学生思考问题的范围放大,尽可能地让学生进行多选择、多判断、多思维。有人曾说过这样一个形象的例子:一名教师领着班里的学生去游玩,到目的地有多种走法,可以找一辆车拉着去,可以由教师领着学生走,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找路走到目的地。聪明人应该选择第三种走法,原因是:坐车快是快,但学生没有经受锻炼;开动四肢排队走,锻炼的是腿脚,路是怎样走的呢?因为有老师领着,学生没有思考这个问题;自己找路,学生要经受多方位思考才能走到目的地。当然,相对老师来说,不是要求放低了,任凭学生随便走,而是更高了,老师要有孙悟空的本领,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有困难了扶一把,有挫折了不失时机地鼓励……所以说教师担负的责任更重了。

作为教师,首先要教学生学会思考,引导学生自觉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讲课不宜过细,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不要让学生养成依赖心理。学生何时因独立思考问题的兴奋而累,而不是因为纯粹的记忆而累,何时便是教育成功之时,因为信息时代的来临意味着处理信息比记忆信息更重要。不是因为我们不需要记忆信息,而是因为我们只有十分有限的大脑“内存”空间。与其把有限的心智资源用来记忆互不相干的事实,不如充分发挥大脑的思维功能,连贯地思考问题。

在讲课过程中,常会出现这种情况:老师刚提出一个问题,便立刻让学生回答。于是,学生七嘴八舌,或是老师总结问题答案,或是老师说出自己的答案。这种教学只能满足于给问题找答案,忽视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独立思考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必备条件,它对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寻求自我提高阅读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提出问题,然后教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一次思考不出来,可以两次、三次……学生实在思考不出来,老师可以适当提示,予以引导,让学生真正思考起来。

如此持之以恒地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就会增强。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及时表扬独立思考较好的同学。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强了,就能使学生的综合能力进一步提高。

其次,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采用讨论法进行教学。

组织课堂讨论是启迪学生思维、丰富学生想象、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要方式。问答式也能使学生思考,但老师有问题在先,起到了一个定向的作用;讨论式也是提要求铺垫,但学生讨论的方向不那么明确,讨论时可能会偏、会出错,这对学生也是一种锻炼。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判断,要选择,这就扩大了思维空间,对学生的独立思考更有利。老师要设计出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讲解,提出问题,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启发学生讨论思考,培养学生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比如听人讲话要想一想:你认为他讲得对还是不对?对,为什么是对的?不对,错在哪里?怎样才是对的?好还是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你同意他的说法吗?为什么同意?不同意又是为什么?经过一番思考得出的结论就是你的见解,经过你独立思考产生的独立见解。不仅是听人说话,对待周围的事物都要善于想一想,训练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再次,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表述己见、质疑问难。

大学生对人生的思考篇8

一、综合思考

所谓综合思考,就是将观察到的人、事、物、现象等放在一起思考,或求同,或求异,以把思考引向深入。同与不同,单个的事物无法找到,但几个事物放在一起综合考量,就比较容易让思考形成一定的思维渠道,使结论明晰,同时也使思考的结果有说服力。的确如教材所言,“观察是认识客观世界的第一步”。但观察容易局限于表象,疏于探究事物的本质,这就需要思考来将具体引向抽象,将个别引向一般。综合思考就是比较好的一种途径。

比如,作文教学时,某学生谈到他观察到的一件事:邻居的孩子克服家庭困难考上名牌大学,得到社会的爱心捐助。我问他对此有什么思考?他说:“一是要奋斗,二是要有爱心,爱自己、爱他人。”我感觉都说得对。于是他又聊到他观察到的另两件事:某农民工冒着酷暑干活,只为支撑起家庭的负担,想到妻儿,点着3元一包的香烟也很满足;一年轻人月薪5000元还因偷盗锒铛入狱,只为筹钱买房。我说,你把三件事情放在一起来看,你又有哪些思考呢?他说:“这也与奋斗、爱心有关,农民工也在为家庭奋斗,对家庭充满这爱心;年轻人不愿意继续奋斗而去偷盗,是对自己不负责、对家庭不负责,也就是对自己、对家庭没有爱心。”我继续问:“联系三件事,你有没有与第一件不同的发现,或者更深刻的发现?”他说:“让我更清楚了爱心与奋斗的关系,也让我思考了目前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比如走后门、拼爹、炒作等,还有一些潜规则等等,是不是动摇了部分人对奋斗的信仰,相关社会机构是不是该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样的面谈过程,很自然地显示了综合观察的结果在思考时对思维走向的启发作用。

二、逆向思考

就是引导学生对目前观察的情况作反向思考,“如果不……会怎么样”,然后比较目前观察的情况与逆向思考的情况,在对比中发现问题,让思考走向深刻。

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逆向思考的效用,我仍旧以刚才那位同学观察到的事例为例,看看同一个事例用不同的思考方式会有怎样的思考结果出现。

邻居的孩子克服家庭困难考上名牌大学,得到社会的爱心捐助,这是美好的、圆满的情况。如果孩子不努力、不刻苦,社会能捐助吗?捐助有价值吗?如果不是名牌大学,是一般大学呢?或者说,考上了名牌大学,但没有爱心捐助呢?许多不同方向的如果,迅速打开了我们的思路,让我们在广泛思考的同时,比较容易拎出一个能说好、也会说好的思考结论去谈。我们就发现了:现实中高昂的教育支出,使穷人家的孩子求学面临困境;穷人家的孩子求学,除了民间力量外,社会体制是否应该有更多的担当;捐助有没有“名牌崇拜”?没考上名牌大学的穷人的孩子呢?悲天悯人应该没有所谓的有名与无名之分,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非常有利于学生认识社会,感悟生活,身心成长。

三、推断思考

这里说的推断思考,就是思考时对观察到的事例的前因后果作进一步的推断、思考,多想想几个“为什么”、“怎么样”,换言之,就是溯源与究底,以便从根本上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的思考能平中见奇,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让观察到的事例发挥最大效用。

大学生对人生的思考篇9

abstract:inthe"peoplefirst"philosophyandpoliticaltheorycontinuetothinkideologicalexaminationReformofgreatsignificance.Basedontheanalysisof"peopleoriented"and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relationshipbetweenthewrittenexambasedontheperspectiveofthecurrent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ycourseexamsinthewayofshortcomings,Bingfromtheexamobjectives,content,methods,evaluationofseveralputforwardideologicalandpoliticalreform,theideaoftheexamination.

关键词:以人为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

Keywords:people-oriented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yexamination

作者简介:刘国辉(1962―),男,汉族,辽宁省大连市人,大连艺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以人为本”理念下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的理性思考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所谓以人为本,就是社会的一切发展既依赖于人的发展又为了人的发展,人既是发展的手段,又是发展的目的。在教育学领域,有多种理论阐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认知学习理论就是其中的一种。认知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认识不只是由外界影响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影响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根据这种观点,学习过程被解释为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和兴趣并利用过去的知识与经验对外界影响作出主动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教学的过程,从根本上讲是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过程,是把教学的知识结构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而考试,即是对这种认知过程的一种科学检验,亦是在这种检验中对其认知过程进行有效的切合实际的调整,最终实现促进学生进一步的认知。

高校政治理论课考试要坚持以人为本。因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是一种面向过去、考查现在、兼向未来的教育测试。就是说,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不只是要对学生过去一段时间学习效果的一种评定,也不只是对学生现有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和智能的水平考查,同时也要通过一次次考试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最终使教育目标得以实现。而要达成这一目标,就需要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对学生的思想品质、知识构建和创新能力进行全面的切合实际的考察与检验,并通过在一次次阶段性考试这种手段不断地调整和纠错中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发展,最终帮助学生实现成长成才的愿望;就需要在考试这一过程中通过了解学生去更加贴近学生、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就需要在考试这一过程中依靠学生,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与创造性,通过考试促进教学相长;就需要在考试过程中本着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与接班人的精神,倾注爱心,尽职尽责。

二、传统考试方式与“以人为本”理念的背离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课的考试几乎是原封不动地借用了中学应试教育的考试方式,这不仅无视高等学校与中学的不同特点,更是对“以人为本”理念的严重背离。

1、整齐划一的考试方式是对教师和学生创造性的扼杀和钳制。以人为本最大特点是承认和尊重人的个性差异,并在这一过程中努力使每个学生个尽所能、各尽其才地发挥其创造性。而目前考试方式中的整齐划一形式却与此相背。这种方式上,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实行统一的开卷或闭卷考试;在考试内容上,属于规范性命题,每题必答;在成绩的评判上,以统一的参考答案来衡量学生的成绩。这种考试方式最大的弊端在于忽视人的思维具有个体差异性,不同的人其思维是不一样的。思维的差异也使人们在对同一问题的理解上产生不一致。不同的教师讲授同一门课,针对不同的年级、不同的专业、不同的班级,其讲授的内容不会是完全一样的;同样的道理,对于学生而言,即使是同一个教师教同一个班级,因为班级中存在着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学生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接受也必然是不同的。可以说,没有这些差异,就没有真正对学生起指导作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因此,这种方式的考试对教师和学生创造性的扼杀和钳制是与以人为本理念的完全背离。

2、卷面试题结构上存在的重知识、轻能力倾向是对学生知识构建和能力养成的误导。增强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在将来的社会中能够真正成为有用之才,这也是以人为本的要义所在。而目前流行的考试试题结构却明显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据调查,目前大多数学校思政课考试仍然使用所谓的标准化考试,其主要题型为:单项选择题(占20%~40%)、判断题(20%)、名词解释(20%)、辨析题(10%)、简答题(20%~30%)、论述题(20%)。其中,考察学生分析问题和理解问题能力试题主要是辨析题和论述题,在试卷中的权重大约是40%,而60%的试题是考察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试题的权重来看,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3、评价标准的单一化、片面化和负面化趋势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形成的羁绊。对于思政课考试,目前大部分学校还是期末一卷定成绩,而且考试的题型又相对固定,甚至一些学校以题库为主,多数题都是一些死记硬背的死知识。所以每学期开始学生们最关注的问题就是怎样考试,以确定自己的努力方向。这样老师和学生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其它所有的教学改革内容,如果偏离了考试棒的指挥系统,就都不会落到实处。这样,一次期末考试获得的分数与学生的思想品德、政治觉悟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之间就划上了等号。这种情况与以人为本的精神是不相符合的,因为学生卷面考试成绩好,并不必然表示其思想政治品德就高尚,它们之间不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以人为本不是要学生把握更多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形成科学的理想、信念,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判断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比知识教育更重要。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要做到“以人为本”

1、在考试目标上,要反映学生的教学目标和发展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客观规律出发,通过考试这个指挥棒,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学生朝正确的方向发展,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考试行为力求实现学生个体生活知识、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理想目标的社会化,实现学生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与国家意志和要求的统一。为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要有效促进对学生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加强思想政治方向引导,用鲜明的“试题语言”表达思想政治要求,提供正确的价值标准,与其它教学环节相配合,使学生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在考试内容上,既要与时俱进又要客观、全面、辩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一方面考试内容要与时俱进。就是要在考试内容上,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充分开发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使考试内容与教学内容一道,与我国的社会进步、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结合起来,与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结合起来,反映当代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体现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的时代特征,以显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另一方面考试内容还要客观、全面、辩证。客观、全面、辩证地考察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评判考试内容,是提高思想政治课程可信度和实效性的需要。为此,考试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要求是,考试过后对考试内容进行及时的客观的评定与分析,即考试不是教育过程的终结。而在这种评定与分析考试内容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多元价值标准的背景下、在价值标准的现实冲突中,通过比较和鉴别,认清主流,帮助学生作出正确的选择。

大学生对人生的思考篇10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大学生养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行为是内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外在表现,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影响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因素。当前形势下,如何通过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课教学,使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更好地渗透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是当前思想政治课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凸显以人为本,创新教学理念

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鲜活的人,是去做人的工作。我们要看到现在大学生群体的多样性和层次性非常明显,每一个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想认识、心理素质、家庭背景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我们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理念,关注每一个个体,理解每一个学生的困难和需求、理想和追求,以此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如果学生的实际困难或问题得不到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就很难取得预期效果,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帮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将教学的内容和目标巧妙地贯穿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这样才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米德认为“真正的交流是一种对话”。[1]美国后现代课程论专家多尔认为对话是交往性的、双向交互性关系,他提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成为“平等者中的首席”。对话的前提是平等尊重,是相互理解、宽容与接纳的一个过程。在对话式教学中,一是要做到教育关系的平等化,老师和学生是平等交流的关系而非传统的“师道尊严”;二是要实现教育内容的现实化。思想教育不应局限自己的视野,应不断拓展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实际生活等各层面的渗透性,使思想政治教育紧扣时代脉搏。对话交流还要与情感相结合,通情才能达理,入情才能入理。脱离情感的单纯对话,与大学生很难产生感情上的沟通和共鸣,教育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从目前90后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来看,他们更易接受融入各种时代元素的教育方法,更易接受来自教育者的教育和启迪,而不是单纯的说教。所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必须重视感情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在对话中和大学生谋求“共情”,这样才能得到他们的理解和信任,使教学内容在“共情”之中,实现春雨润物般的效果。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灌输过程,而是一个心灵沟通、思想交流的过程,它并不像其他知识那样简单的给与,而必须经过受教育者的自我认识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只有充分的认识了受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才能充分发挥和调动他们所具有的能动性和自主性,从而使他们心悦诚服的接纳、理解并且自觉的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平常教学中既要坚持科学性,又要坚持艺术性,以理服人。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和提升教师素养

2010年9月,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指出:“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关键。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素质的教育。”[2]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队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因此,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教师的知识功底和理论素养是关键,没有一个知识丰富的教学团队,就不可能有精彩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只有不断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问题,提升自身的政治素质,才能从新的理论高度和思想深度上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层次和教学品味,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增强教学的深度和理论穿透力,满足大学生成才和发展的需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要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需要加强自我修养,要从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创新精神、道德人格四个方面来严格要求自己,努力使自己成为信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学养丰富的专家学者,言行一致的道德楷模,诲人不倦的良师益友。在教学科研活动中,既要与时俱进地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研究,又要从实际出发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课程建设的学习研究,还要以创新的精神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加强师资的引进和培训,通过师资引进和培训,改善师资结构,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自身思想素质和品德修养,增强教师的个人魅力;另一方面。要树立竞争观念,建立优胜略汰的竞争和激励机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提高人才质量,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三、改变现行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