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网络服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6:30:23

创新网络服务篇1

1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服务创新的必要性

网络环境下进行档案信息服务的创新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具体分析如下:

一方面,档案信息服务的创新是档案机构自身发展之需求。传统的档案管理以纸质档案管理为主,纸质档案不仅占用存储空间,且查阅、更新较为不便,费时费力,难以解决档案利用的时空限制,档案管理机构要想谋求发展,更好地开展档案信息服务工作,需寻求新的发展途径。而互联网的日渐成熟为档案机构创建了一定的新的发展空间,使得档案管理能够借助互联网平台实现管理的灵活化和多样性,打破传统档案信息服务的时空限制,更便捷地更新与查阅档案信息,并可借助电子档案馆的建立来丰富馆藏模式,改变单一的纸质馆藏方式,实现信息的多渠道归档、多点接收以及多载体呈现,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体验。

另一方面,档案信息服务的创新能够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社会的发展,分工的细化,档案信息的分类也更加细致化和专业化,而用户对档案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个性化。这就需要档案管理者能够创新服务方式,更好地满足用户的多样化信息需求。互联网的出现使得档案管理者能够通过网络平台来开展信息服务工作,利用网络的大数据、多资源的优势为用户提供更全面、便捷、具有针对性的服务,不仅能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还能提高档案信息服务的质量,促进档案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2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服务创新的相关要素

网络环境下的档案信息服务创新需要关注如下几个要素:

一是思想要素。对于档案管理机构而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与传统档案信息服务相较而言,网络档案信息服务不仅拓展了服务内容的深度,而且还拓宽了信息服务的覆盖范围,并且更加强调档案信息的个性化服务,以求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在网络环境下,要想实现档案信息服务的创新,需要档案管理人员创新服务理念,更新服务观念,树立以人为本和信息知识服务的工作理念。此外,档案管理人员还需树立跟踪用户的服务理念,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与用户的互动交流,进一步了解用户的需求,获取反馈意见,以更好地提升服务质量。

二是技术要素。网络环境下,档案管理人员要想实现档案信息服务的创新,需借助于新的信息技术构建档案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作用。具体而言,档案管理人员需充分利用web数据挖掘技术、web数掘仓库技术、push技术等,完善网络档案信息平台的服务功能,并通过技术手段对用户需求进行智能化分析,从而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信息的自动化推送,最终实现个性化服务。

三是管理要素。在网络环境下,档案管理人员还需注重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结合工作实际和用户需求,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依章办事,从而提升管理效率,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3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服?沾葱碌挠行Р呗?

(一)加强网络档案信息安全建设

加强网络档案信息安全建设是实现网络档案信息优质服务的基本条件。首先,需增强档案管理人员的档案信息安全意识。互联网档案管理工作存在潜在的信息风险,需要档案管理人员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做好日常网络安全维护工作,在提供档案服务时要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档案的调取、查阅、更新等工作,以降低风险,确保档案信息安全。其次,档案管理人员需做好档案信息的保密工作。互联网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信息传播速度快,部分未加密或加密程度低的文件极易被泄露出去,这就需要档案管理人员做好保密工作,利用数据加密技术、数据库安全保护技术以及其他相关技术做好档案信息的安全防护工作。再次,要建立健全网络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在档案数字化以及网络档案信息平台建设的过程中,档案管理人员需对档案文件的安全风险加以细致评估,综合分析各类潜在风险因素,设定网络信息安全等级,并据此进行针对性的管理,制定有效安全防范措施,通过构建全面系统的网络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以确保网络档案信息的安全。此外,要加强网络档案管理的制度建设,规范档案管理人员的行为,尽可能减少人为失误造成的网络档案信息安全问题。

(二)创新档案信息服务手段

网络环境下,为了迎合用户的需求,档案管理机构需要不断创新档案信息服务手段和方式,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具体而言,其一,档案管理机构可建立本部门的门户网站,实现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建设,使用户能够随时随地查阅档案信息,及时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为了提高档案信息服务效率,实现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档案管理机构还可开通在线咨询服务平台,及时解答用户问题,帮助用户查找资料,实现实时在线服务。其二,档案管理机构还可利用新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QQ群等进行档案知识宣讲以及信息推送服务,并可利用信息技术记录用户的信息需求和喜好,从而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其三,档案管理机构还可建立电子档案数据库,利用互联网与相关单位实现信息的整合与共享,提高档案信息利用率,更好地做好档案信息服务工作。

(三)加强档案管理人才培养

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服务工作的发展和创新还需要培养专业化的档案管理人才,提升档案管理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以加快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建设,全面提升信息服务质量。档案管理机构应深刻了解和把握网络时代档案信息服务方式的新变化,并通过培训学习、开办讲座等方式为档案管理人员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使之掌握先进的档案管理专业知识和相关网络信息技术,更新管理理念,熟悉网络管理平台,并能够通过网络平台开展高效的档案信息服务工作。此外,还要加强档案管理人员对于相关档案管理法律法规的学习,使其了解网络档案信息服务的相关规章制度,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

创新网络服务篇2

关键词:图书馆;网络环境;读者服务;创新对策

在网络信息发展迅猛的今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对图书馆的传统工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今的图书馆是以信息服务为主,强调个性化服务理念。读者服务作为图书馆的中心工作,是组织读者利用开发图书馆资源的活动,它以馆藏为基础,以读者为对象,以优质服务提高馆藏利用率为最终目的。它是联系广大读者的桥梁和纽带,是衡量整个图书馆工作的重要标准。

一、网络时代图书馆读者服务的工作特点

目前,图书馆正在由传统图书馆向网络数字化图书馆进行转变,图书馆工作者需要正确对待传统图书馆工作中的不足,接受数字化图书馆的新颖之处。在网络时代,图书馆读者服务的工作特点如下:

(一)读者服务内容信息化

在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遍应用环境中,文献资料的载体形式已经逐渐从单一的纸质书籍转变到了电子存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环境的形成,让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内容得到快速丰富。在网络条件下,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数字化程度加深,社会资源也逐渐融入图书馆中。除了利用图书馆内的纸质图书,还可以根据文献内的内容,了解相关的图书、期刊以及网络数据库资源。

(二)读者服务手段现代化

在过去的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中,工作人员一般都是利用卡片式的目录或者文章的文摘作为图书检索的工具,通过手工检索为读者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现代信息技术让读者服务工作得到简化。图书馆所利用的数据库以及电子期刊与读物,让读者服务工作更加方便。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计算机设备与图书馆管理系统,给读者提供信息检索服务,不仅节约了大量的检索时间,也方便了图书管理工作。

(三)读者服务形式多样化

在网络环境形成的新时期,图书馆的服务工作是以读者与用户为中心的。网络的应用,使传统的手工服务方式被摆脱,服务手段不断多样化。在传统的图书馆中,图书的借还与阅览都不太方便。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让图书馆读者服务方式更加现代化,不仅能提供传统的图书借阅服务,还可以实现更高层次的信息加工服务。通过新书通报在网络平台上的以及网络摘要的制作等,开展在线咨询与专题检索服务,让读者更好地利用图书馆资源。

二、网络环境下创新图书馆读者服务的对策

(一)改变传统观念,培养服务意识

目前,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大多对读者创新服务没有足够的认识,读者创新服务也没有成为其工作的重点。在网络背景下,互联网技术使得网上图书馆、数字化图书馆成为可能,进行读者服务需要以读者的需求为出发点,提供更多的个性化服务,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二)以读者为中心,追求个性化服务

图书馆应当树立“以读者为核心”的理念,建立“以读者为核心”的管理机制,对读者服务进行精细化管理,对读者的需求进行调查分析,及时了解读者的意见,对读者的意见进行分析和反馈,建立针对不同对象不同读者的信息文件,为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提供参考,认真研究,提供个性化服务。结合信息文件进行数字图书馆构建,虚拟的网上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探索新的功能和新的信息服务。

按照传统的服务,去图书馆查找资料基本上是读者自己来解决他们关注的问题。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基本上只是为读者做一些简单的工作。现在,读者层次结构日趋复杂,单纯的馆藏书显然不能满足这些读者的需求。由于信息资源的多元化、信息渠道的快速增长,每一位读者已经很难依靠自己的力量单独从书海中获取信息,筛选出有用的信息,以充分满足自己的需求。这就要求图书馆提供新的服务,根据每个读者的需求,提供非常个性化的信息服务,给每一位读者带来便利,他们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给他们什么,是图书馆服务创新的主要体现。为了满足不同的读者在新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新要求,图书馆在信息时代大市场中,扩大了生存和发展空间。

(三)加强数字图书馆建设

数据库是一个在线图书馆特色馆藏的书目数据,包括数字图书馆、特色数据库、数据库和地方教学科研数字图书馆资源数据库。21世纪图书馆的发展趋势是大力发展在线图书馆,其中包括信息的存储、处理、通信和交互于一体的图书、期刊、音像资源、数据库和其他类型的信息知识的有机结合。数字图书馆是一种数字化信息资源,具有多种媒体内容,它是一种高层次的服务机制,可以为用户提供各种有价值的信息服务。数字图书馆是图书馆的一种新形式。复合图书馆是传统图书馆的基本业务的保持和发展;复合图书馆最大的特点是采用集成化的概念,将传统的书目数据和多样化的信息资源和用户界面进行有机整合。复合图书馆的综合检索平台,集成了传统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的所有功能和数字图书馆的功能,极大地促进了数字图书馆的发展。

(四)提高馆员素质,引进更多专业性人才

我国的图书馆工作人员大多素质偏低,很多都没有进行过专门的图书馆管理课程的学习。在过去的图书馆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员一直都以书籍管理者的角色存在,负责图书的借还工作。在新的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工作者更是信息资源的管理者与传播者,也是读者信息使用行为的分析者与利用者。因此,对图书管理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该引进专门的人才充实到图书馆管理的工作当中,这类人才一般都拥有专门的图书馆管理知识,拥有较高的学历,具备创新意识。

三、结语

总之,读者服务工作是图书馆工作的根本,只有为读者提供全面的服务,才能让图书馆存在的意义得以彰显。随着网络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对传统图书馆的改革已是大势所趋,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更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以读者为中心,进行创新服务,才能提升服务质量,充实内容,使读者享受到更好的阅读服务。

参考文献:

创新网络服务篇3

一、思维思路与服务理念的创新

第一,思维思路的创新。

档案管理工作思维思路的转变,首先需要档案工作者创造性思维的概念转变。总结档案管理工作的经验,解放束缚的思想,利用前瞻性思维实现档案管理的创新。在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必须按照企业对档案部门工作时间和实践的要求,继续深化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管理各种文件的认识,时刻关注档案工作出现的新形势,把握好企业档案工作未来的发展方向,在信息网络化的档案管理中,档案管理人员要有超越自我的勇气和敢于挑战权威的信心,做到档案文件的标准管理,使自己从档案管理的新理论,新系统,新技术,新方法,新的服务和创新的理念中取得进步,成为新时代创新型的档案管理人才。

第二,树立信息服务的概念。

在档案管理工作中,要建立信息服务的概念,使信息系统广泛得到应用,形成有深度的、大量高品质的电子文献信息资源,让更多的用户群体使用信息系统,来进行更广泛的信息服务,这就要求档案工作人员必须建立信息服务的概念。

进行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服务,就要专注于主动服务。档案部门对信息来源,信息共享需要保持高度的敏感性,要多想办法,找不同的渠道去收集信息,还要对系统用户进行调查和了解,在得知他们的需求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规划、设计不同层次的服务,形成电子文档信息,便于资源的开发,加工,改造,并制作成信息产品和服务的计划。公共信息系统功能模块设计,要对文件和档案管理业务进行充分的功能性考虑。目前在用户使用信息的时候,更多的只是想找到文件本身,希望快速、准确的获得信息。在全面调查信息需求的基础上,创建专题收集,筛选,加工信息,依靠先进的技术,使用光盘进行存储,使用多媒体进行宣传,这样就可以为企业领导和业务部门提供信息产品的信息服务,也可以为用户远程通信的使用要求,提供时间和空间的信息服务。

第三,创新服务的核心。

档案管理工作创新服务的核心是创新服务的内容。这就需要在档案服务的领域上、对象上、模式上、态度上、环境上、时间上都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去不断创新。电子文件成为档案室广泛使用的一种新形式信息资源,增加了档案室的档案存储性能和文件管理功能,新的档案管理工作正从实体文件管理逐步转化到传输文件的信息资源管理,这就需要在档案管理中管理者积极增加应用网络化、数字化的对象技术,增多通信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档案工作要紧跟时代和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为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用户进行档案管理服务,新时代对档案管理要实现突破性发展的要求必须要紧抓创新服务的核心,依靠科技创新,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增加信息技术和设备投资,增强员工的业务能力。

二、在档案服务效率上创新

第一,建立企业档案网页,开展网上服务。新的档案管理需要适应新时展的需求,尤其是在很多企业都开通自己的网站进行宣传后,作为企业档案管理部门也要在企业网站中建立自己的网页,以适应新时期企业档案管理部门为企业服务的需求。企业的档案管理人员应在企业内广泛收集信息,尽快完成企业档案数据库的建立,在网页上要进行实时的管理,并设立电子文档存储区域,网页的建立,可以使档案管理转向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通过数据库建设服务,实现新时期企业档案自动化管理工作。

第二,建立“电子档案数据管理中心”。企业档案部门要利用新时代的信息化技术,在企业内部相关部门大量信息收集的基础上,建立电子档案数据管理中心,使企业的档案数据、信息数据可以集中进行管理,尤其是一些具有保密性质的文件,档案室可以采用光盘、硬盘等形式进行保存,档案管理部门在网页上也可以提供限制性或非保密电子文档的查询、使用服务,可以实现电子文档信息资源共享,提高文件的使用效率。

第三,电子文件的自动上传收集。单一的电子文档的管理与收集,是信息网络时代档案收集不可忽视的问题。相比于传统的纸质文件管理与收集,电子文档的收集可以采用文件下载和上传的形式,更快捷方便,正因为如此,档案部门可以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在网页上创建的窗口里自动上传电子文档,形成了档案管理的快速收集和归档。

第四,开展在线服务。随着信息网络时代的发展,档案查阅与展览、拷贝等必然要使用新的服务形式。传统的档案文件和档案部门的纸质档案,特别是原始档案,想进行查阅与展览、拷贝是很不方便的,但是电子信息的存在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使人们更加注重通过信息系统以及网络的信息来及时、准确地获得各种信息,这就要求信息网络时代的企业档案管理要在服务上开展创新,进行网络的在线服务,方便用户信息查找的途径。

第五,加强档案资源建设,开展现行文件阅览服务。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档案法律意识水平逐年增加,在这个阶段,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经历了重组、合并和转移,工人需要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希望能够更方便地了解政策信息,这些都需要企业的档案部门进行完善。

三、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进行资源共享的创新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电子文档的广泛使用,都对新时期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更加需要档案管理部门提供各种信息,档案部门也需要快速、广泛的收集信息,这些都要求档案管理工作必须实行网络化管理,使档案资源实现最大限度地共享。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要改变传统的检索方法,逐步过渡到使用标准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档案的分类和编目工作中,发展收集数据库的功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第一,电子文件的自动上传收集。

信息网络化使档案信息的收集更加快速。新时代的档案管理部门,可以在自己的网页上设置自动上传电子文档窗口,在网页上创建档案室,可以将新的档案信息存档到服务器里。这就需要一个新的信息化管理的系统,目前国内外有很多相关的档案管理信息系统,这些系统的工作原理大致差不多,都是企业相关人员通过网站发送自己单位的非机密性文件的文本到企业的档案室的网页上,企业的档案室通过信息系统进行分类归档。这样就可以省去发送档案人员的时间,再需要档案的时候也可以通过数据库查询以及电子邮件和其他服务的方式,实现与档案室的网上信息交流,使服务更快捷。档案室对档案的归档也可以采用光盘、硬盘、电子文档、纸质文档等多种形式,保证档案材料的真实性和保存价值。

第二,档案信息开发创新发展。

档案信息的开发和利用是企业档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档案管理服务,是对企业管理的有效补充,档案管理可以为企业在生产经营、质量管理、成本核算等多方面提供需要的信息,因此,做好档案信息的开发和利用对企业的经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新形势下,企业档案信息的开发和利用更多的采用电子文档的形式,通过信息化、网络化进行的深层次的知识管理和发展,增加文件信息,促进企业的每一名员工和决策者实现知识共享、知识交流,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促进知识的重要性。

四、结语

创新网络服务篇4

一、构建阳光服务网络平台,服务社区居民群众的长效机制是社区的客观需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的历史任务。服务党员群众是我们全部工作的永恒主题。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花木镇开展了“阳光工程服务、关爱你我他”主题实践活动,以构建和谐社区作为自己的工作舞台,把主题活动与构建和谐社区的工作结合起来,不断推进和谐社区的进程。

构建阳光服务网络,坚持为社区居民群众服务,是加强和改善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影响力的必然要求。随着浦东开发建设深入发展,进一步推进城市化进程,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变迁,花木社区发生了深刻变化,基层党建工作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一是过去农村的党员群众,除了务农,其他职业的选择面不宽,对党组织的依赖性比较大。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党员群众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一部分富余劳动力,由于文化水平低,缺乏技术能力、择业意识弱,出现各种思想,这对社区基层党组织传统党建工作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二是由于国家、市重大项目建设,几乎每年从城市动迁到农村城市化地区居民居住的数量不断增加,居住的有退休职工、机关干部、学校教师、失业人员等。由于职业不同、经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他们对党组织工作的要求也不同。这对农村城市化党员的现状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三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转型、转制,一些企业单位的“单位人”纷纷转向社会变“社会人”,一些党员群众由于下岗及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原因,生活遇到困难,急需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帮助。构建阳光服务网络,坚持为社区居民群众服务,就是要各社区党组织,从实际出发,以更加积极主动的精神,创造性开展有效的工作,建立起党组织为党员群众的服务体系和服务机制。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扩大党在社区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

构建阳光服务网络,坚持为社区居民群众服务,是构建和谐社区的现实需要。做好社区的各项工作,社区党组织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把服务群众作为构建和谐社区工作的根本任务,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社区党建工作的根本标准,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我们党才能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把构建和谐社会各项任务和要求落到实处,才能在全社会最广泛形成平等友爱、团结互助,融洽和谐的良好风尚和氛围。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为社区群众服务的观念,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方式,拓宽服务领域,强化服务功能,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做好事、办实事,让人民群众真切地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充分享受到改革开放发展的成果。

二、构建阳光服务网络,服务社区居民群众运作机制的初步探索和实践

1、注重构建“阳光服务”工作机制。为确保先进性教育活动成为群众满意工程,把群众满意作为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键在取得实效。花木镇党委从先进性教育活动一开始,就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服务党员群众为重点,根据社区具有丰富服务资源的优势,进一步发挥和拓展阳光驿站功能,积极谋划构建阳光驿站“阳光服务”网络平台。一是成立了镇党委副书记为组长的阳光服务活动领导小组,建立了社区活动、志愿者服务、规划设计、活动宣传、对外联络等五个工作小组,明确了各组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二是镇党委召集镇组织科、宣传科、文明办、工会、团委、妇联、社发科等部门,共同商议工作方案,把不同部门联系过的社区单位情况进行汇总,确定有关科室相关人员上门走访沟通联系,力求把工作做深、做细、做实。三是建立健全联络机制。根据反馈情况,由联系人与意向性单位进行联系和沟通,确定加盟“阳光服务”的细节问题与加盟单位协商,确定各个服务单位的服务方案,并在服务单位设联络员,从而为确保“阳光服务”活动顺利开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2、注重社区服务资源整合机制。花木镇党委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始终把群众满意的要求贯穿于活动的各个阶段。为整合和发挥社区服务功能,并为开展“阳光服务”提供有利条件,镇党委以整合社区服务资源作为工作重点,充分发挥阳光驿站服务网的优势,把组织开展“阳光服务”活动的过程,作为互利互惠的互动过程,按照“自主自愿、互利互惠”的原则,把具有不同服务功能、分散的社区单位力量整合起来,采用“阳光服务”的形式,努力为社区党员群众服务,特别是为生活困难的党员群众服务。镇党委的决策得到了许多社区单位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镇域内先后有上海科技馆、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管理有限公司、上海磁悬浮交通发展公司等47家单位主动加盟,并与花木阳光驿站签订了服务协议,服务项目包括教育培训、购物购书、医疗保健、休闲娱乐、观光游园、家电维修、家政服务等110多个门类,涵盖了居民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相互合作,实现了组织与组织之间的联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从而不断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3、注重服务党员群众关怀机制。花木镇依托“阳光驿站”组织开展的“阳光服务”活动,进一步激活了社区党组织调动和整合社区各类资源的能力,有效地提升了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深入开展“凝聚力工程”、“三服务”的水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扩大了服务的覆盖面,服务对象覆盖到镇区域困难的党员、群众、归侨、侨眷,少数民族、模范、残疾人等各个层面。二是拓展了服务领域,满足了服务对象的多样化需求。首批加盟“阳光服务”的47家单位各具特色,门类齐全,服务专业。生活困难的党员群众不仅可以得到家电维修、餐饮购物、医疗保健、家政理发等物质生活方面的帮助,而且能得到教育培训、休闲娱乐、旅游购书等文化生活方面的服务,有助于解决困难党员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三是创新了服务载体。社区阳光驿站根据加盟单位提供服务的情况,确定服务项目、内容和对象,并制作了爱心卡和温馨卡,发放了爱心卡达110张、温馨卡达1100张。持有爱心卡或温馨卡的党员、群众在接受加盟单位服务时,不仅可以享有服务的方便,而且可以享受免费或一定折扣的优惠。自从去年活动开展以来,持爱心卡和温馨卡的党员群众的使用率分别达到99%和70%,已有4560多人次的党员群众得到了加盟单位提供的多方面服务,许多党员群众发自内心地讲:“一卡在手,困难不愁,党和政府这样关心我们,我们更要热心为社区建设出一份力量。”

创新网络服务篇5

一、创新服务手段

1.建立档案馆(室)网页,开展网上利用服务。随着档案馆(室)内部局域网的建立,档案部门将充分利用企事业单位的网站制作自己的网页,积极组织上网数据和信息,使档案管理服务系统联上企事业单位网站,实现档案信息的网上检索,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目前,国内许多单位档案馆(室)利用互联网开展的网上服务,已成为为社会和单位提供档案利用服务的一种重要形式。档案工作者要以网站为基础,进一步加快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尤其是电子文件全文数据库建设,在网站上实现电子文件的实时管理与利用,实现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数据库化,档案信息服务利用网络化,档案管理工作自动化,档案信息管理法制化。如:输入目录管理数据库,在网上公开部分档案目录,方便查询检索;档案棺(室)与宣传部门密切配合,可以将本单位重大活动中形成的新闻录像档案数字化并及时归档,建立数字化视频档案数据库,以便于宣传和利用。

2.建立“电子文件(档案)数据管理中心”。档案馆(室)与企事业单位信息管理部门可加强密切配合,建立“电子文件(档案)数据管理中心”。该中心设在企事业单位档案馆(室),是企事业单位信息资源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文件(档案)数据管理中心集中管理网站内各单位的归档电子文件,并在网站上提供有限制性或非保密电子文件查询、利用服务,实现电子文件信息资源共享。其优点是覆盖面广,内容丰富,利用率高。

3.电子文件的自动上传收集。目前在单机上形成的电子文件的收集工作,已成为档案管理部门不容忽视的问题。与传统纸质档案收集有很大差异的是,许多电子文件的形成通过下载和上传就完成了,因此,档案部门可以改变传统工作模式,在网页上建立电子文件自动上传的工作窗口,在第一时间将其收集到,并在档案馆(室)的服务器上归档。

例如:为了方便下级或管理部门、互联网上用户通过网站传送自己单位非保密的档案全文,档案馆(室)自行开发了“电子文件全文自动上传归档系统”。该软件可以利用身边联入网站的计算机,足不出户就可将电子文件全文自动上传到档案服务器归档,而不需跑到档案馆(室),也不必交任何光盘或软盘。

4.开展在线服务。传统的档案利用方式,如到档案部门利用档案、参加档案展览、阅读档案复制件或公布件,特别是到档案部门利用档案原件的方式,在信息化时代里必然要发生变化,至少是部分变化。社会的全面信息化改变了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环境,使人们更注重信息的时效性,希望通过信息系统、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获得多种信息。因此,被动的、手工式的档案提供利用方式必然逐步被主动的、现代化的档案服务方式所代替。

档案部门可以在网页上通过汇编相应的专题、提供数据库查询、电子信箱等服务方式,让利用者与档案馆(室)利用电子邮件在网上进行快速通讯,进行信息交流,回答服务对象对档案材料真实性与保存价值的咨询,提供查询和资信服务。

5.开展现行文件阅览服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到档案馆(室)查阅党政机关及有关部门制定的文件的人员逐年增多。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公民出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投资兴业等需要,希望能够更加便捷地了解到有关政策信息。为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进一步转变工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湖北省档案局要求2003年全省各级综合档案馆(室)全部建立现行文件服务中心,要求全省各部门、各单位率先向各级档案馆(室)送交现行文件资料,并要求各级档案馆(室)做好现行文件资料的接收工作,搞好现行文件资料的阅览服务。

二、拓展服务领域

1.信息服务的社会化、多主体。由主要为企事业单位内的对象服务转化为社会全方位服务,已成为档案管理者的共识。这是因为档案部门既要面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一切社会活动中利用或可能利用档案信息的组织和个人,又要针对性地为特殊利用者提供特定服务。信息化社会中,人们对各类信息的需求日益迫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从事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建设、行政管理活动变得越加复杂,越离不开信息服务。对档案信息的单一需求必然将被对档案、文件、图书、情报检索资料的综合需求所代替。

2.兴办服务实体,发展档案产业。处于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从信息资源开发的角度看,档案人员不再单纯是档案的保管员,还应是档案信息财富的拥有者和提供者;档案馆(室)也不再是单纯的收藏机构,还是档案信息的聚集中心、交流中心和信息技术的用户。知识经济时代档案馆(室)的改革创新方向就是走信息化道路,在为社会提供档案信息服务的基础上,创建档案信息服务产业,建立以档案信息搜集、加工、贮存、检索、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工作实体。

对于档案信息的开放和开发,档案工作者应当树立服务意识和产业意识,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主动出击。如在汇编专题信息方面:开发科技信息,帮助企业引进开发先进技术产品;开发经济信息,为企业结构调整服务;开发市场信息,为企业提供营销机会;开发法律信息,为企业维护合法权益服务;开发房地产信息,为城市改造和建设服务等。

3.加强横向联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人类的知识和信息总量在急剧增长,面对浩瀚繁杂的文献情报,任何一个文献部门都不可能将所有知识和信息全部加以收集、整理、加工、保存和利用。因此,必须打破档案、图书、情报等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建立一个完整的社会信息系统,实行一体化管理,充分发挥整体优势。而建立联合目录,实行资源共享,正是建立社会信息系统的前提条件和核心内容之一。

创新网络服务篇6

    在internet进入中国公共服务体系的16年间,互联网已经发展成为中国社会经济运行的基础设施。基于网络信息技术平台的服务开发,即网络服务业,本文特指网络应用服务业,较好地结合了信息技术产业优势和现代服务业特点,产生了一大批影响社会发展与人们生活的网络产品或服务,如百度、阿里巴巴、搜狐、人民网等,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网络服务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网络服务原创性不足,商业模式以模仿国外为主,技术研发能力亟待加强,网络公司的生存状态仍处于在“红海”中拼杀等。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困扰着我国网络服务业的健康成长,究其根本在于创新力不足,而创新恰恰是构建、维持和提升服务竞争优势的有效方法[1-2]。如果网络公司没有由内而生的源源不断的创新力量,网络服务业也将很难发展壮大,更难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

    当前,国内外学者对于服务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般性服务创新的概念内涵[3]、驱动力和模式[4]、实施框架[5]、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等方面[6],并且对于制造业、知识密集型产业(KiBS)、旅游业等具体产业的服务创新也有深入研究[7-8]。然而,对于网络服务业的服务创新研究有限,尽管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服务创新可以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但结合网络服务的特殊性,研究如何提升我国网络服务创新力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在界定网络服务创新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网络服务创新的三大驱动力,并结合我国网络服务业的发展现状,深入探讨了三大驱动力的作用模式。

    1 网络服务创新的内涵及驱动力

    1.1 网络服务业与网络服务创新

    1.1.1 网络服务业及其特点

    网络服务业具有典型的平台企业服务特征,它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在网络平台上为用户提供具有差异化价值的一种新兴服务业态,它摆脱了一般服务“产销不可分性”、“不可储存”的约束[9],使服务的范围更具有弹性,或降低成本,或更贴近顾客的个别需求或喜爱[10]。网络服务的主要特点在于:(1)速度快:服务信息实现快速传递,在企业与个人(B2C),企业与企业(B2B)之间构成高效率的垂直分工与水平整合体系;(2)大规模:由于网络效应的存在,服务的经济规模可实现弹性扩展;(3)可复制:服务的知识实现标准化进行快速复制(转换为软体);(4)无限制:服务的传递可以摆脱时空限制,做到随时随地无限制的传递各种服务资讯;(5)成本低:虽然网络服务的初创成本较高,但传递成本和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存在边际效益递增规律。

    1.1.2 网络服务创新的内涵

    在对一般性服务创新相关文献总结的基础上发现,已有研究大致从两个角度来阐释服务创新:一个是基于现有服务系统范围的改变,认为服务创新是通过修订或变化服务概念而向顾客提供以前没有提供的服务;另一个是基于操作的过程和参与者的改变,总体而言,服务创新主要集中在四个创新维度,即新技术、新服务概念、新传递系统和新顾客界面[11]。

    本研究认为,网络服务创新是在互联网平台上为使用者提供的服务概念或过程性的创新活动,主要通过对服务概念、服务实现的技术与方法以及服务传递过程的创新来为网民提供新的价值,网络服务创新的内涵包括三个层次,如图1所示。

    

    图1 网络服务创新内涵及其驱动力

    (1)核心层——网络产品/服务概念的创新。核心层的创新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基于门户网站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如Yahoo、新浪等;另一种是聚焦于某一特色内容的网络服务创新,如淘宝网、开心网等。网络企业通过提供具备鲜明特色的产品/服务,找到与其他竞争对手划清界限的价值定位,是网络服务创新的核心要素。

    (2)技术层——网络服务实现的技术与方法的创新。强大的技术实力是网络服务创新的根本保证,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研发出新技术向顾客提供前所未有的新服务;另一种是运用新的或改进后的技术方法优化现有服务。当前,云计算的大量使用和移动互联网接入(mobileinternetaccess)拉动下而产生的位置感知服务(Location-awareService)、数据同步(DataSynchronization)和独立平台服务(platform-independentService)为it企业获得强大的技术支撑体系提供了新的方法。

    (3)传递层——网络服务传递过程的创新。在强大的技术层支持下,如何将创新的服务概念传递给使用者就成为网络服务创新的重要环节,只有被用户感知和认可的服务创新才能成功。主要创新包括:与使用者交互界面的设计、传递背后的网络技术系统运行、网络服务人员的培训以及网络服务传递形式,如o2o(online-to-offline)、鼠标+水泥等。

    1.2 网络服务创新的驱动力

    服务创新驱动力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之一,但其关注点各有所不同。国外学者Sundbo和Gallouj提出的服务创新驱动力模型最为权威,将单个企业作为识别驱动力的界面,把驱动力划分为内部驱动力和外部驱动力。内部驱动力包括四类:企业的战略和管理、员工、创新部门和R&D部门。外部驱动力划分为轨道和行为者两类:轨道包括专业知识轨道、技术轨道、管理轨道、制度化轨道和社会轨道;行为者包括顾客、竞争者和公共部门[12]。而国内学者的研究把技术、需求、竞争和政策看作服务创新的关键驱动力[13]。

    对于网络服务创新而言,互联网创始人VintonCerf曾谈过网络创新成功需要的三大条件:创新的环境、对现状不满意以及不惧失败[14]。基于对一般性服务创新驱动力的总结和对网络服务创新内涵的界定,本研究认为,使用者、网络服务提供商和政府是网络服务创新的三大驱动力量(见图1)。

    1.2.1 使用者是创新思想的重要来源

    VonHipple指出了使用者在客户主导创新过程中的能动作用。通过使用者感知对产品的需求,形成解决方案并建立原型的创新范式被称为使用者创新。推动网络服务创新首要的是对市场的关注,使用者提供给网络企业未被满足的需求或具有创意的点子,并且参与到网络企业服务创新的过程中,对于实现网络服务创新成功具有重要影响。伴随着数字消费原生族(nativeDigitalConsumers)的出现,即互联网时代诞生的新生代逐渐成熟,全球网络市场呈现明显的小众一群、年轻化结构特征,网络服务提供商与用户之间的交互界面被视为创新的重要“实验室”,未来的网络服务创新将更多地会在“实验室”中被“合作”创造出来,因而,使用者是推动并实现网络服务创新的重要驱动力。

    1.2.2 网络服务提供商是创新活动的实施主体

    网络服务提供商的驱动力量不仅来自于内部的员工、战略和管理、R&D部门、创新部门,还有外部的技术轨道。在互联网开放平台上,除了通过网络企业R&D部门和创新部门内部诱发及搜集创新概念进行自主研发之外,网络服务企业更多采用开放式创新,通过与其他网络服务企业进行协作来实现网络服务创新和技术创新,减少创新风险,提高成功机率。同时,网络服务提供商进行产业内及跨产业的整合创新,能产生较好的联动效应,更好地推进网络服务创新的实现。

    1.2.3 政府是推动网络服务创新的重要驱动力

    欧洲Si4S研究项目发现,政府的一个重要角色就是服务创新的触发器。由于我国网络服务业的发展刚刚起步,相关部门和专门机构对于网络服务创新的重视与扶持就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建立的网络服务创新培育平台能对网络企业的服务创新进行科学指导和帮助,甚至可以直接触发某些创新。同时,网络人才培养机制的不断完善、投融资渠道的拓宽和知识产权保护等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有利于营造出良好的网络服务创新生态环境。这些配套部门的支持和政策法规的出台对核心层、技术层和传递层创新的实现将产生深层次的影响。

    网络服务创新三大驱动力的具体作用,如图2所示。

    

    图2 网络服务创新的三大驱动力

    2 网络服务创新驱动力的作用模式

    2.1 使用者推动网络服务创新模式

    使用者推动网络服务创新模式的核心在于利用互联网平台,充分吸收用户的创意资源,使其成为企业的经营资源,乃至竞争优势的来源(如图3)。由于网络服务创新不是一个线性过程,而是一个反复互动的过程,这种模式要求企业的创新过程具有较强的系统性,通常由几个阶段组成。

    

    图3 使用者参与网络服务创新模式

    首先,企业研发部门设计出新服务,设计灵感的来源:第一是新技术的驱动;第二是领先使用者的需求拉动;第三,借助互联网平台该服务的测试版或将新服务显示在网络实验室的突出位置,请使用者参与测试,并提供反馈意见,其中领先使用者能准确地开发出他们所需要的商品,而跟随型使用者能发展升级版的产品;第四,根据领先使用者和跟随型使用者的意见,不断修正优化服务;最后,在经过多次反复之后,形成这项网络服务的正式版。整个创新过程中有两个关键环节:一是引导使用者提出自己的需求;二是隐性知识的积累,促进使用者的个人知识在企业中的分享。例如,日本的空想生活(cuusoo.com)是一个将空想生活会员的设计理念实现商品化的网站,而实现这一网络服务的根本推动因素就是使用者。空想生活的服务流程是:会员提出自己的设计提案或投选其他会员的提案——聘请设计师和设计公司来评估提案的技术、市场可行性——网友预订产品,实现商品化(当预订数量达到1000件之上)。

    我国拥有庞大的网民规模和多元化的需求结构,这为使用者推动服务创新模式的实施创造了有利条件。截至2011年6月,我国的网民规模已达4.85亿元,互联网普及率达36.2%,占全球网民人数的四分之一。2011年7月CnniC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网民中的活跃人群呈现年轻化(20岁~39岁网民占比达54%)、低学历(初、高中学历网民占比达69%)、低收入(家庭月收入为0~2000元的网民占62.9%),以学生为主(学生上网族占全体网民人数的1/3)的特征,上网行为集中于交流沟通、商务应用和娱乐三大网络服务应用项目,他们具有较好的创新意识和接受新兴网络服务的能力,强调自我需求的满足,是十分丰富的创意来源。

    我国企业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创造条件对网民中的活跃人群进行积极引导,让网民提出自己的创意。敏锐捕捉网民的需求变化,准确把握网民的感知价值,是成功实现网络服务创新的根本保证,也是在中国市场上应对国际it巨头挑战最有力的竞争手段。

    2.2 网络服务提供商协作网络服务创新模式

    网络服务提供商协作创新模式(见图4)强调借助于开放的互联网平台,拥有不同技术资源、差异化的服务项目、知识与创新资源的网络服务提供商相互合作,将不同网络服务提供商之间的服务项目进行整合,使合作伙伴之间利用外部力量协助创新或将内部的创新成果转移给协作企业共同诱发创新,可达到服务技术层和传递层较佳的创新效果。同时,协作创新可以共担风险、共享收益,实现降低创新成本、创造更高价值的共同目标。

    

    图4 网络服务提供商之间的协作服务创新模式

    尽管到2010年中国网络经济规模已经达到约1560亿元,但是,中国网络企业相互“借力”,合作共赢的成功案例极少,尚未形成良性的产业生态环境,相反,某一家企业的创新举动还容易引起其他企业的“攻击”。例如,2009年奇虎360的“免费”风波。网络服务提供商协作创新模式的优点在于集中产业内或跨产业的优势力量,对网络市场技术、需求、竞争发生的变化予以积极应对和迅速反应,有效降低创新成本和风险,提高创新效率。例如,2006年,全球领先的网络语音通话服务商Skype与电话口译供应商LanguageLine进行协作创新,提供150国语言的跨境即时同步口译、线上文件翻译、口译能力教学与认证、电子邮件翻译以及24小时紧急翻译服务。LanguageLine与SkypeVoip运用按需服务(on-Demand)这一新兴服务模式,避免了在实施服务创新初期的大量资本化支出。协作服务创新不仅拓宽了Skype的服务项目,也扩大了LanguageLine的业务范围,大大提升了两家企业的价值。同时,还产生了良好的产业联动效应,线上口译业务的拓展大大促进了口译产业的发展。

    2.3 政府主导网络服务创新模式

    对于实施服务创新的企业而言,除了受制于专业知识轨道、行业管理轨道和技术轨道之外,制度化轨道和社会轨道也是服务创新的重要影响因素,网络服务创新也同样受制于这些约束性轨道。我国的网络服务业发展刚刚起步,在部门管理、人才、资金、知识和经验积累等方面的不足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网络服务业创新的成功实现。

    政府力量主导的网络服务创新模式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创新模式,通过增加国家力量的介入,改善产业创新环境,科学引导和规范网络服务企业的创新行为,实现创新效益的最大化(见图5)。政府不仅要推出鼓励互联网产业创新的各种政策,包括财政、税收、人才培养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网络技术、知识产权和商业模式创新进行保护,从制度层面上对网络服务创新成果的抄袭模仿问题加以控制,促进网络服务创新的良性发展。同时,还要成立专门的部门,针对网络服务创新进行专门研究,提供创新各阶段所需要的知识、开发和管理经验,为互联网企业实施创新寻找国内外的平台。

    

    图5 政府力量主导的网络服务创新模式

    例如,为了推动中国台湾地区的网络服务创新,1979年由政府和民间共同成立的中国台湾地区资讯工业策进会(简称“策进会”)推出“新世代网络服务培育计划”,采取系统性培育机制,包括三阶段发展架构(创意验证poC——服务验证poS——商业验证poB)、系统化方法和平台式国际资源集结,从新创网络服务企业的诞生、服务技术分析与预测到国内外发表平台上的训练(ideasShow、DemoChina)等各个环节都为新创网络企业提供政策、资金、人才以及管理辅导。在2006-2009年网络服务培育计划执行期间,“策进会”募集近千件创意提案,累积104项创新服务并培育66个具发展潜能的网络服务创新项目,并促成逾4亿元的产业投资,成为中国台湾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网络服务培育平台。

    总体来看,使用者推动网络服务创新模式、网络服务提供商协作网络服务创新模式和政府主导网络服务创新模式之间的关系,如图6所示。

    

    图6 网络服务创新三大驱动力作用模式关系图

创新网络服务篇7

关键词:服务创新;共引文分析;知识网络;社会网络分析;主成分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3-0199-06

引言

自1984年Barras提出“逆向产品周期理论”起,有关服务创新的研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中国开展服务创新方面的研究,虽然较国外起步晚,但近十年来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Culnan(1987)认为文献中出现的引文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作者在相关学科的影响力。以文献计量学分析为基础的共引文分析,是识别知识结构的最有效工具之一,目前已被广泛地应用于识别不同研究领域的知识结构。本文将以CSSCi数据库中2000―2012年间有关服务创新的223篇文章为研究基础,利用共引文分析方法展开对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及彼此间的关联问题进行探究。

一、理论基础

共引文分析方法建立在两篇引文或两位作者同时被引用的频次基础上,为进一步识别相关文献所属的研究范围提供了可能。共引文分析是动态的,它可以记录某一特定学科领域关注点的转移。被同时引用的文献,可以认为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彼此之间呈现出聚合趋势,反之则无。

二、数据收集

通过两个步骤来收集必要数据:第一步,以“服务创新”作为CSSCi数据库的搜索关键词,搜索年限为2000―2012年,获得近期以服务创新为关键词的相关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搜索,保留与商业、经济、管理等有关的文章;第二步,进行手动筛选,以确保每篇文章都与服务创新有关。经过以上两个步骤,一共得到223篇文章,相关引文1874篇。

在CSSCi数据库中收录的有关服务创新的文章数量逐渐增多,2008年的相关文章数量环比涨幅约为44%,此后每年收录文章数均在25篇以上。且223篇文章的来源期刊种类繁多,相对集中的期刊共有15个,涉及情报类期刊、经管类期刊和图书馆类期刊等。另有118篇分属于不同期刊,占到来源期刊总数的52.914%。

三、利用netDraw进行社会网络分析

(一)社会网络图构建

为了直观感受服务创新研究领域的研究范围,构建可视化社会网络图。以选取的223篇文章所包含的关键词为分析单位,并进行分类、排序、筛选和统计。首先利用UCinet软件完成数据格式转化,随后借助社会网络分析工具netDraw进行关键词二维节点共现映射(见下页图1)。

(二)社会网络关系分析

根据网络连接情况,每个节点被赋予关键要素的值。进行属性设置后,节点间键线的粗细与交互强度值成正比。网络图所呈现的特点:

1.涉及领域众多。服务创新研究涵盖的领域极为宽泛,涉及传统服务行业、制造企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等,如图书馆、金融业、物流业、公共服务和其他中小企业等。其中有关图书馆方面的服务创新的研究成果最多。

2.交叉性强。为了全面进行服务创新研究,学者们注重本研究领域与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并与其他研究领域有较强的交叉关系。例如价值分析、扎根理论、绩效评价、知识管理等。

3.理论研究丰富。有关服务创新理论的研究涉及创新动力机制、创新政策、创新理论、影响因素、服务模式等方面的内容。

值得关注的是,在近十年的服务创新研究中,对涉及国计民生、对国民经济有重要推动作用的制造型企业、信息通讯技术产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政府电子政务及商业企业服务的研究较少。

四、共引文分析

(一)基本描述

虽然国内与服务创新相关的文献数量在近年稳步上升,但是总体数量偏少,所涉及的范围较为宽泛。尤其要指出的是国内对本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服务创新的相关概念划分模糊、研究深度有限,这些都不利于共引文矩阵的构建。为了尽可能克服这些问题,并能够全面地选取共引文分析数据,本文选用CSSCi数据库中所收录的具有一定代表性和权威性的223篇文章中所包含的1874篇引文直接构建共引文矩阵。

(二)共引文矩阵的构建

借助Sati文献分析软件[4],对数据进行引文字段抽取、频率统计后得到原始共引文矩阵。为了有利于进一步分析,需要剔除原始共引文矩阵中不相关的数据。将调整后的数据转化为皮尔逊相关矩阵后得到42×42的共引文矩阵,并将其作为后续分析的基础。

(三)mDS分析

本文利用iBmSpSSStatistics19.0对皮尔逊相关矩阵进行多维尺度分析(mDS分析)。选用aLSCaL方法,得到二维可视化结果(见图2)。

数据拟合度较为理想,其中stress系数为0.12,RSQ为0.96。相关性强的文献在图中的位置趋于集中。虽然在多维尺度分析中,坐标轴及尺度划分是随机的,但是从文献在图中的分布情况分析,位于横轴下半部分的文献主要研究中小企业的服务创新;而位于横轴上半部分的文献则多是结合案例分析来进行服务业的一般性创新理论研究。

(四)主成分分析

在共引文矩阵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并进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可进一步识别主要研究方向的引文构成并得出其在相应研究方向的影响力。并采用与本文相似的研究中所提议的准则,将因子载荷大于等于0.4的研究成果都考虑在内,若研究成果的因子载荷大于0.7则表明其在相应研究方向较有影响力。下页表1为主成分分析结果,将因素提取个数限定为7个,得到解释的总方差累计为70.891%。

其中有3篇文章对多个因素有较大的因子载荷,这不仅搭建了不同研究方向间的桥梁,也表明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五、研究发现

(一)因素1:企业孵化器服务创新

以企业孵化器服务创新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影响孵化器服务创新能力的因素,识别出孵化器服务创新的方法,并提出了服务创新对策。Froehle和Roth(2007)提出了将资源视角与过程视角相结合的新服务开发(nSD)的理论框架。在Stevens和Dimitriadis(2004)的研究中也强调了过程的重要性,并涉及相关的组织问题和开发过程中的决策问题,在对银行业和零售业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服务开发模型。Hughes等(2007)认为被孵企业的命运不仅与企业孵化器的服务创新有关,更为重要的是与战略网络活动的结合息息相关。

(二)因素2:企业网络化

越来越多的企业跨越组织边界来寻找对他们开发创新产品或创新服务而言的核心资源与能力(perks,Jeffery2006)。Heikkinen等(2007)在网络管理与角色理论的理论框架下,讨论了企业网络中管理活动所扮演的角色,认为它与网络中发生的变化、服务的动态发展及对网络中其他企业行为的理解有关。Hoffmann(2007)认为不同组织间的关系是企业相对优势日益重要的来源,并提出了有关理论命题以揭示联盟组合的确定及评价的决定性因素。但是Hanna和walsh(2002)认为不同的合作模式会影响小型企业的网络化合作是否能增进创新。

(三)因素3:服务业创新特性与创新体系

Sirilli和evangelista(1998)通过将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进行比较发现服务业因其产业特性,两者之间的创新特征各异。Gallouj和weinstein(1997)探讨了服务业创新过程的理论基础,并识别出服务业的多种创新模式。刘建兵和柳卸林(2009)基于制造业与服务业创新融合的观点,提出了服务业创新体系。

(四)因素4:服务管理与服务营销

该因素重在从管理学角度和营销理论角度阐述服务创新对企业价值的贡献,涉及服务管理、服务营销、服务经济及服务利润链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能够促进企业进行新的思考,及怎样通过服务管理来构建自己的竞争优势,进而提升盈利能力。

(五)因素5:服务创新路径与模型

对服务创新路径与模型的研究涉及到具体的服务行业,例如图书馆服务、咨询服务、通讯运营等。柳卸林(2005)认为“逆向产品周期”理论实质上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在服务业中的扩散理论。服务创新的四维度模型(蔺雷、吴贵生,2004)从服务业的一般性特征入手介绍了Bilderbeek和Hertog(1998)提出的关于服务创新的整合概念模型,其中包含了四个关键维度。该文章对相关研究有较大影响。

(六)因素6:服务创新中的组织创新及评价

很多服务企业采用较为正式的创新活动来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而正式的创新活动首先反映在组织上。Sundbo(1997)认为目前存在三类典型的服务创新组织,即战略主导型组织、网络型组织和专业化组织。另外,学者们研究了企业如何评价自己的新服务开发活动。Storey(2001)发现财务绩效手段是最常用的评价方法,并强调能够反映新服务开发的长期和短期利益的绩效评价方法的重要性。

(七)因素7:服务创新模式

miles(1993)在新工业经济的视角下探讨了服务业的特殊本质,并提出服务创新模式。随着对服务业本质和特征的不断认识,学者们意识到将制造业的创新理论应用于服务业并不适宜(Gadrey,Gallouj1995)。Sundbo(1997)在得出服务业的确存在创新的结论以后,进一步探讨了不同组织形式的服务企业在服务创新过程中所涉及的创新模式。另外,鄢小燕(2007)结合KiBS的相关理论讨论了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创新模式。

结论

国内学者对中小企业的研究占据相当数量,涉及行业众多但对某一行业深入而全面的研究明显不足。对于服务创新的一般性理论则多为概念、研究方法、模型等的引入和尝试运用于具体行业的状况。另外由于相关统计数据的缺乏,对服务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

本研究也存在自身局限性。由于服务创新的研究成果并不丰富,在检索共引文数据时可能存在噪声,导致建立的共引文矩阵并不尽如人意。在今后的研究中将文献计量学方法、社会网络分析技术和定量分析方法(例如主成分分析)结合在一起,可以为服务创新提供一个更加综合全面的研究指导。

参考文献:

[1]Culnan,m.J.mappingtheintellectualstructureofmiS,1980-1985:aco-citationanalysis[J].managementofinformationSystemQuarterly,1987,11(3):341-353.

[2]acedo,F.,Casillas,J.Currentparadigmsintheinternationalmanagementfield:anauthorco-citationanalysis[J].internationalBusinessReview,2005,14(5):619-639.

[3]高顺成.国内外服务创新研究的对比分析及未来研究趋势展望[J].情报杂志,2012,(2):75-80.

[4]刘启元,叶鹰.文献题录信息挖掘技术方法及其软件Sati的实现――以中外图书情报学为例[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12,(1):

50-58.

[5]Gallouj,F.innovationinServices[J].Researchpolicy,1997,26(3):537-556.

创新网络服务篇8

[关键词]图书馆;网络信息;读者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2[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41(2012)02-0082-02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普及和应用,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又增加了电子文献服务的内容。利用网络,读者可随时随地通过电脑、手机等通信设备查阅自己所需的文献资料,信息量大又快捷方便。在这种新形式下,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从服务理念、服务方式、服务内容上都发生着深刻变化。

1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转变

1.1服务理念

图书馆的主要工作都是围绕着读者的需要来展开的,文献信息利用最大化是其宗旨。传统的封闭式服务是以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文献资料多少、流通量大小来衡量服务质量的,且轻视图书的信息价值、轻视读者与图书的关系,这些已不符合现代图书馆的服务理念。现代高校图书馆要实现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宗旨,应摆脱传统文献处理的限制,在信息的采集、加工、组织、服务方面,建立开放型服务系统,将服务模式从“单纯的借还图书服务”转变为“集约化、个性化网络信息服务”。[1]

1.2服务方式

传统的服务方式重馆藏、轻应用,以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与传播为主,读者所需的文献资料局限于图书馆内的书架上,专业化服务不到位,个性化服务很少,服务意识停留在查询馆藏文献资料上,读者得不到及时、高效的服务。在网络时代,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方式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和普及,高校图书馆服务方式应适应网络信息时代的要求,朝着电子化、网络化、数字化方向转变。

1.3服务内容

网络信息存储量大,查询与获取信息快捷方便,而且还基本涵盖了图书馆所收藏的文献资料,这使得一部分读者远离了图书馆,寻求更为便利、快捷的网上信息资源。高校图书馆要充分认识和适应读者需求的变化,加大网络信息技术上的投入,合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使图书馆的网络设备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为读者提供全方位、多渠道的信息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对网络信息的需求。

1.4服务素质

为了适应网络信息时代的要求,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高校图书馆馆员不仅要精通图书情报知识,还要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岗位培训、专业进修等措施来强化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水平,并能对大量的信息资源进行精心挑选、加工,努力成为信息提供者和管理者。

2高校图书馆在网络信息时代读者服务工作的主要策略

2.1开展多层次服务,满足读者个性化信息要求

高校图书馆要树立以读者为中心、以信息服务为主体的思想,摆脱传统文献处理的限制,从简单的借、还书服务转变到多层次的信息咨询服务上来。研究不同时期、不同读者对图书馆服务的不同要求,积极开展创新服务;在信息的采集与加工方面,通过网络平台,对文献资料进行二次组织、选择、加工整理,使信息得到有效的传播[2]。建立读者服务体系,完善网上书目数据,方便读者进行网上书目查询和预约借阅,通过网络平台提醒读者归还将要超期的图书资料,开辟读者指南,有效地为读者提供信息导航,方便读者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资源。通过分析读者学习动向、知识层次、兴趣爱好、借阅记录等,了解读者对信息服务的要求,开展多层次的服务。为读者选定有价值的文献信息,建立读者信息库,通过网络跟踪了解读者的兴趣爱好和需求的变化,为读者提供准确的信息资源,满足读者个性化信息要求。

2.2整合信息资源、创建特色图书馆文献库

整合信息资源,就是将读者对信息的需求在检索文献线索获取原始文献信息后再进行深度分析、综合加工,从而形成个性化的信息资源。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要贯穿于读者对知识的获取、分析和应用的全过程。网络信息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缺乏严格的管理与控制机制,的信息杂乱繁多,读者无法准确地获取所需的信息。高校图书馆要利用网络平台建立自己的信息资源库,将网上的文献资料按读者需求进行深度分析、综合加工,去粗取精,把读者需要的信息和知识提供给读者,使读者在图书馆网络平台上能更加便利、快捷地获得所需的信息资源[3]。加大馆藏文献数字信息资源的建设力度,将图书馆的特色文献资料进行数字转换,使馆藏资源数字化,实行全方位、开放式的服务模式,形成具有特色的图书馆文献库。

2.3创新服务角色,探索服务模式

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服务不再是流通环节单纯的借还书服务,而是向知识型、学习指导型、针对性强的多元化服务转变。图书馆馆员原有的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平已不能满足图书馆服务的要求。图书馆馆员不但要精通图书情报知识,还要熟练掌握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主动为广大师生服务。图书馆应加强网络信息资源建设,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利用网络平台加大对网络图书馆的宣传力度,指导和帮助读者通过网络获取文献信息,建立图书馆文献信息保障系统,为读者提供快速、全面完整的信息服务。

2.4提高读者的网络检索能力,使馆藏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只有提高读者的检索和查询能力,信息资源才会被充分的利用。在网络环境下,读者要重新认识图书馆,熟悉图书馆不断更新的服务项目和内容,掌握各种检索方式和各类数据库应用系统。高校图书馆要对读者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技术指导:1)有针对性的开设信息检索课程,使读者学会使用图书馆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掌握情报检索知识及使用计算机获取信息的方法。2)结合图书馆的实际,编制网络检索用户手册(带示意图),以便读者易学易用。3)组织实地参观,了解图书馆的藏书结构、文献布局及利用检索系统查找文献的方法等。4)加强网络读者咨询,为读者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

3高校图书馆在网络时代创新读者服务工作的建议

3.1结合主题活动,提供专题信息服务

高校每年都会举办许多主题活动,图书馆在这些活动中都会提供专题信息服务,如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每年举办的“书香满职院”活动中,通过在图书馆网页开辟专栏,提供相应书目、书评、优秀的读后感等;又如在创业规划大赛或挑战杯科技竞赛活动中,提供专门的资料集,通过这些措施提高图书信息的利用率,密切读者与图书馆员的关系。

3.2结合学生社团活动,开展信息培训

结合勤工助学措施的落实,成立学生图书馆管理协会。定期对该协会会员进行网络信息检索与搜集知识培训,通过他们的示范作用,推动其他学生对图书馆资料的综合利用。此外,定期进行信息技术讲座,传播新知识。

3.3结合新技术,进行信息推送

利用校园网中的办公系统和手机短信系统,提供图书资料的预约服务。同时,根据图书馆管理系统的统计资料,在新资料到馆后,将新信息推送到相关读者的邮箱或手机上,为读者提供周到及时的服务。密切跟进各种新技术,尝试新技术手段,如试用“手机图书馆”等。

4结语

网络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高校图书馆要顺应时展的步伐,更新管理理念,充分利用新技术,采取有效措施,创新服务手段,努力为读者提供满意的服务。

[参考文献]

[1]陈万梅.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初探[J].科学之友,2011(9):144.

创新网络服务篇9

摘要:4G网络技术时代,将给图书馆工作带来根本性的转变。如何利用4G网络技术开拓创新现有的服务方式和工作模式,首先要转变思路,做好人才、资源和设备保障,培养具有综合服务能力的馆员,掌握先进的技术,促进知识信息的传播。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2)03-0137-02

收稿日期:2012-04-03

作者简介:常青(1967-),浙江农林大学图书馆系统技术部主任,馆员。1移动4G网络技术

第四代移动通信及其技术简称4G,英文缩写fourthGeneration。指具有超过imt-2000(3G)能力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在高速移动状态下传输速率可以达到100mbit/s,支持802.16m网络标准,兼容现有网络,具有强大的数据吞吐量,更高的安全性,更少的运营成本,并支持多种QoS服务质量等级,不受限于任何终端享受高品质的信息服务,向宽带无线化和无线宽带化发展,由无线语音服务向无线多媒体服务转变。4G网络技术将提供大范围、内容丰富、高质量、安全可靠的移动服务。在网络层和应用层面实现用户无缝融合。开放网络标准接口增强服务和应用能力。

2图书馆要做好准备工作迎接4G网络时代的到来

2.1实现智慧图书馆,树立从读者需要出发的思想

4G网络系统以用户为中心,用一种最直接和本能的方法来表达用户个性取舍。掌握读者的需求和习惯,让读者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能连接到互联网。通过网络移动图书馆把优质服务和资源提供给读者,使读者对图书馆的服务和资源获取不再受时空的限制,扩大了图书馆服务的范围,延伸了图书馆的服务。通过物联网的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构建一个具备管理和决策机能,能够直接服务读者的智慧服务系统,将独立的事务处理联系起来,实现沟通智慧化、建筑智慧化、服务智慧化,产生全新的业务和服务模式。让读者认识到图书馆的价值,促进图书馆的发展。

2.2为4G网络技术的应用做好人才准备工作

人作为图书馆的核心因素,在4G网络技术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馆员的整体素质是提高图书馆整体竞争力的根本,只有充分理解和掌握4G网络技术的馆员,才能在4G网络环境中保障读者获得高质量的服务。为此,所有馆员都必须提高学习能力,扩宽个人的知识领域,对新的技术和信息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在工作中不断寻求创新,充分开拓个人的创造能力。重视读者的需求和体验,不断提供新的服务模式,提升自己的综合服务技能。

2.3在数量和质量上提供更深层次的数字资源

在4G网络环境下,读者在互联网上海量信息中获取信息将更加方便和快捷,但信息资源的质量却无法保证。图书馆收录的信息是经过筛选和评价的,虽然数量上不及互联网,但知识含量高,质量得以保证。图书馆不仅要提供自有的馆藏,还要在此基础上利用互联网上的开放存取资源,去伪存真,深层次开发整合有针对性的知识系统,提供给读者。同时要加大资源建设的投入力度,丰富图书馆的馆藏,建设具有特色的个性化数据库。4G网络技术的应用将大大促进多媒体资源的建设。对多媒体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是图书馆资源建设的重点。个性化高质量的多媒体数字资源将有效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质量,树立图书馆的服务品牌。

2.4为4G网络技术的实现做好资金设备保障

鼓励馆员极积学习,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才能对读者提出的问题提供满意的服务。在硬件上为资源提供存储的空间,建设自己特色多媒体资源数据库,利用云计算技术,做好组建虚拟网络资源库软件维护,开发各种功能的服务平台,让移动终端真正成为个性化的智能工具。不断完善系统建设,保障信息定制和信息推送工作的深入开展。

34G网络技术应用产生的社会效益

3.1促进知识信息的传播

讲座和展览是图书馆对读者传播文化知识的一种重要方式。在4G网络时代,通过移动互联网加速了文化知识的传播,利用移动终端不再受到时空的限制,同步收看讲座视频直播,信息资源传播范围将得到最大化,降低了资源传播的局限性和滞后性。

3.2降低读者获取图书馆信息的成本

无线即时连接服务费用从技术上来讲4G会比3G要更低。由于我国拥有正交频分复用技术(oFDm)和多输入多输出技术(mimo),这些4G网络关键专利技术,是能够让用户享用更多的服务,并目使用更加容易。未来的服务会以一种更为巧妙和顺畅的方式提供给用户,而且足够便宜,便宜到用户在使用时不用过多地考虑其价格。降低读者使用移动图书馆的成本,对于移动图书馆为读者提供服务,促进移动图书馆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3促进不发达地区知识信息资源的获取

4G网络时代,通过网络,不发达地区的读者也可以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图书馆获取信息,得到服务,改善文化生活。这将弥补不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图书馆在资源建设和服务能力方面的差距,保障不同地区读者信息平等获取,改善不同地区教育资源和信息资源不平等的现状。在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和社会进步方面将起到直接的作用。

44G网络技术提高了图书馆服务品质

引进4G网络技术与物联网技术,图书馆服务可以利用移动终端上装有GpS芯片和指南针,与图书的RFiD标签相连,开展图书馆的地图导航服务。读者只要下载相关客户端,引导读者寻找馆藏,确定该书的位置信息,明确读者查获的行走路线。为网上虚拟图书馆配入图像视频语音及动画,模拟实际场景进行介绍,引导读者参观图书馆,为读者提供图书馆的信息。图书馆应用4G网络技术后将从多方面提升服务品质,拓展读者与图书馆沟通的信息渠道,推动服务的创新。

4.1导航

导航就是读者在客户端图书馆各楼层的平面图上,了解各阅览室的位置及自己所处的具体方位。运用3D高清立体图像,直接嵌入读者行进其中,显示当前所处位置,仿真地为读者指示路径,根据读者选定的初始点和终止点,使读者对图书馆各空间布置和整体建筑浏览更加直观,自动带领读者到达目的地。在通过任何功能区时都自动及时提供该处的资源信息和地理信息,引导读者向目的地行进,自动控制行进速度,途中进行实时导航和介绍,增强了交互性,不断扩展图书馆移动位置服务的内容。

4.2服务

服务首先要考虑到方便读者到达图书馆,提供各种到馆的行进路线及乘车方式的3D地图。通过视频对话、即时通讯等多种方式加强实时咨询服务,及时更新读者求助信息,方便其他读者了解。增加各业务办理功能的连接转换方式,快速转换功能界面。利用4G的网络移动定位功能,启动智能导航,引导读者到达目的地。利用RFiD技术,迅速找到所需的馆藏。以移动数字图书馆作为平台,开展远程教育、视频点播和电子阅读多种多媒体数据库服务,在参考咨询中提供可视视频电话。还可以就图书馆动态、资源推荐、资源检索、特色资源、读者服务等多方面向读者推送拓展服务,为读者创造动态个性的服务空间,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声音和画面扩大图书馆的服务区域,让读者享受丰富多彩的数字资源,改变了传统的纯文字资源的服务方式。

4.3模拟图书馆

模拟图书馆提供图书馆真实场景,地图以游戏以及动漫的形式移植到手机客户端上。良好的界面和娱乐般的效果,读者可以身临其境般地漫游其中,与虚拟的图书馆员进行互动交流,对任何一个区域的功能和服务能进行语音及视频交流。

参考文献:

[1]宋恩梅.移动的书海:国内移动图书馆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5).

[2]胡群.基于4G网络的校园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11).

[3]李文文.图书馆嵌入式服务模式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1).

创新网络服务篇10

由于公共教学系统的改革,社会信息需求扩大,公共图书馆逐渐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在这一形式下,公共图书馆必须不断进行改革、改变服务理念、创新服务策略。

一、建设服务主导型的公共图书馆体系

(一)公共图书馆应该把数字化建设作为提高服务的首要目标。二十一世纪的图书馆注重数字化的发展,这也是现代图书馆的主要特征。另外,随着社会信息化和新技术的改革等因素,信息越来越为人所重视,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也面临越来越多的困难。因此,要想满足读者需要,符合时展,公共图书馆就应该借助网络,收集、整理网络信息,并提供给客户相关的信息。此外,对先进的信息技术的处理,使得信息以数据库、多媒体和超文本的形式存在,是图书馆对传统设施的深化、延伸。因此,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应该以服务主导型为目标,在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更高的要求。

(二)把服务作为公共图书馆的首要责任。公共图书馆是传播知识、密集人才的最好环境,有着综合的学科、丰富的资料、充足的知识等特点。在提升了馆舍条件、现代科学技术等同时。在现实角度上说,信息时代的新事物日益发展,任何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落后的服务都将被淘汰。公共图书馆具有提高读者素养、满足读者需求,更对社会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要想从根本上规范图书馆模式,必须新服务观念、注重服务形式的多样化。公共图书馆只有在这些背景下,创新服务环境,并利用新技术提高服务水平,满足读者的最大需要,才能符合社会的发展,完成新时期的特殊使命和责任。

(三)服务性图书馆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公共图书馆硬件设施的完善是服务创新的体现。图书馆处在信息时代,不仅具有收藏、流通信息的功能,而且还能够深层次的加工信息,满足读者针对性的需求。

当前,我国的公共图书馆在硬件设施、现代科学技术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发展。新设备、新技术的投入使用,尤其是现代计算机技术、网路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公共图书馆不断数字化、网络化。“现代化”的特征在公共图书馆上不仅体现在外在条件和工作形式,更是通过其服务的内容体现出来的。这种现代化需要创新服务,才能更好地发挥公共图书馆的价值。

二、新时期公共图书馆的管理策略分析

(一)在日常的管理中需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第一,“以人为本”的理念是科学发展关的体现。在信息化时代,公共图书馆必须从以前的以“物”或者以“书”为中心逐步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第二,要建立和完善“以人为本”的管理和服务机制、服务理念,逐步确立读者的主体地位,及时的维护和实现读者的利益,满足读者的需要。第三,公共图书馆要以服务读者为主体,给读者提供热情的服务,鼓励读者主动参与、主动交流、合作。这样就有利于读者和图书管理员的互相了解,使得管理员不断完善和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性。

(二)要建设资源共享设备,完善知识的增值服务。第一,图书馆必须建立知识管理中心,包括开发的知识系统、并整合以前的传统图书资源,以实现知识的增值服务。另外,公共图书馆也应当把传统的图书馆工作体系逐渐由线条型转变为网络型,以减少各个部门之间的交流障碍。在分析、选择、整合知识的基础之上,深层次的挖掘信息中的有用部分和隐形部分,使知识服务的本身产生价值,实现创新,满足读者需求,以提高服务的有效性。为了能够更好的满足读者的需求,公共图书馆要建立强大的资源保障体系,由于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是读者最喜欢的阅读方式,所以图书馆应该优先考虑资源建设,将资源共享提到议事日程。第三,为了避免公共图书馆之间因为资源的重复建设而造成浪费,公共图书馆必须发挥信息的最大功效,为特定的读者找到相应的资料,提高服务的有效性。

(三)转变观念,积极创新。第一,服务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就是思维观念的转变。最为服务主导型的管理模式,我们应当转变陈旧的思想观念,积极的创新,不断改变和完善管理的思路和方式。我们要倡导服务意识,树立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的理念。第二,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最近几年的图书馆界,逐渐引进了这一观念,使图书馆的服务水平有了一个飞速的发展。在这样的理念的推动下,公共图书馆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以计算机管理的方式对读者的出入进行管理,并设立入关手续等的相关办理场所。这些就要求图书馆在管理和服务的过程中必须尊重、理解和关心读者,并满足不同读者的不同需求,充分体现服务的价值、完善服务过程。第三,创新思维体现在思想意识的解放和思想观念的转变。树立“读者第一”的思想观念,使得图书馆的服务更加热情、态度更加亲切,图书馆的管理人性得到加强,这也反映了图书馆尊重、关心读者,激发了读者的激情,满足了读者需求,实现了服务水平的飞跃式发展。

(四)公共图书馆必须增强服务的便利性和时效性。第一,图书馆服务的目的就在于满足读者的需要。因此,图书馆工作者为读者服务时,要尽可能的满足读者的要求,不能不主动,为了推卸责任轻易的说出“不知道”、“不会”等。无论读者有什么问题,图书馆工作者都必须及时的回答,如果工作人员不能及时的解决,要采取措施及时获得解决的途径和方法。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服务机制更多的是考虑图书经费的投入、馆舍的面积、设备的配置等问题,一味的注重图书借出量、读者数目等硬性指标,很少考虑到工作人员和读者的实际需要,更很少关心所提供的服务质量。传统的图书服务只是以书和硬性指标为要求,不顾及人的感受。所以在这样的管理和服务模式下,尽管工作人员的工作井然有序,但服务水平却很低很薄弱。这种认识上的差异和滞后,阻碍了图书馆改革工作的进行,一定程度上给改革制造了阻力。因此,图书馆必须改变这样的服务模式和理念,以人为本,服务于读者。这对图书馆来说是一个新的课题、新的挑战,但这也是图书馆发展新思路的体现。第二,图书馆必须建立统一、协调的网络操作系统。信息化的建设,既是图书馆所面临的时代要求,也是图书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强化和完善图书馆的信息化过程,逐步建立统一、方便的信息操作平台。同时,图书馆还应当加强内部的管理,优化服务水平、简化服务方式,打破工作者和读者的障碍,开发和建立人机对面的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知识共享,曾强信息使用的方便性,使信息产品能够顺畅的流动,以实现促进信息的交流和公用,提高信息的利益效率,从而促进知识、资料的共享。第三,图书馆在布局设计和环境布置等方面应体现人文主义和“以人为主”的理念。图书馆的馆舍是工作主体,是图书馆重要的财富,也是联系读者和工作人员的桥梁、纽带。馆舍也体现了图书馆的人文精神。因此,我们要以服务读者为目标,逐步以“管理”为中心转变为以“读者”为中心,实现服务的最优化和服务的便利性。另外,也反应出公共图书馆的时效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图书馆是社会信息资源中心,也是人类的精神财富,为求知者服务。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下,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网络技术迅速普及。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也随之提高,不仅促进了读者的智力、能力的增长,还给读者带来了无穷的精神力量。因此,我们不仅要传承以前的传统的工作模式,还要积极踊跃才创新,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求,以保障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发展,使图书馆价值和服务水平最优化、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刘秋梅.数字参考服务体系结构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