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现状十篇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现状十篇

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6:31:24

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现状篇1

关键词:“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现状路径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医疗健康产业的概念

狭义的医疗健康产业指医药产销及医疗服务自接相关的产业活动,总体分医药工业和医药服务,其中,医药工业包含五大子行业,医药服务包含医药商业、研发外包、医疗服务。

广义的医疗健康产业则是指维护健康、修复健康、促进健康的产品生产、服务提供及信息传播等活动的总和。大健康产业由医疗性健康服务和非医疗性健康服务两大部分构成,已形成了四大基本产业群体:以医疗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医疗产业,以药品、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医疗耗材产销为主体的医药产业,以保健食品、健康产品产销为主体的保健品产业,以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调理康复、保障促进等为主体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与此同时,我国大健康产业的产业链已经逐步完善,新兴业态正在不断涌现。健康领域新兴产业包括养老产业、医疗旅游、营养保健产品研发制造、高端医疗器械研发制造等。

(二)“互联网+医疗”产生的背景

随着“十三五”规划“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健康医疗产业正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事实上,从全球范围看,医疗健康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而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民众对医疗健康的重视程度也日渐提升,中国的医疗健康产业开始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我国庞大的人口总量和社会日趋老龄化也为医疗健康产业提供了极具潜力的市场。而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应用的普及以及生命科学领域研究和临床应用等的不断突破,则在提升医疗水平和健康管理能力、提供技术保障的同时也给医疗健康产业带来新的变革,医疗器械、养老服务、医药电商和移动医疗等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三)医疗健康产业在互联网时代面临的发展机遇

一是政府引导发展。“十二五”以来,我国卫生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居民疾病经济负担进一步减轻,国民健康水平总体上处于中高收入国家水平。“十二五”期间政府也大力引导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促进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也明确指出:“十三五”期间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二是健康产业需求巨大。从发展形势来看,未来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仍将保持上升走势,消费能力不断增强。同时,我国居民健康意识在不断提高,对健康服务的消费意愿也日益增强,居民收入的增加和健康意识的日渐增强共同催生了巨大的健康市场

三是人口老龄化。在老龄人口中,空巢老人、失能老人、慢性病老人等医护需求高的群体占据较大比例,人口老龄化对医疗健康产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利润增长点。在医疗器械方面来说,针对老年人的家庭病床护理、老年康复中心的各种器材、保健器材等都是医疗健康产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在食品方面来说,针对老年人的保健品、营养食品等也是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二、“互联网+医疗”在大健康领域的作用

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多领域技术与医疗领域跨界融合,新兴技术与新服务模式快速渗透到包括预防、诊断、治疗等在内的医疗各个环节,给人们就医习惯、就医方式等带来重大变化。

(一)有利于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在线咨询和远程医疗借助互联网实现有限医疗资源的跨时空配置,突破了传统的现场服务模式,使医疗资源匾乏得以缓解。在线健康咨询服务可有效解决患者看病无序现象,通过建立疾病数据库和整合医生资源,将需要到医院就诊的患者导诊到相应的部门。在远程医疗方而,可在医院内部和医院之间联网实时共享相关信息,有望改善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的困局,充分利用稀缺的医疗资源。

(二)重塑医院服务流程,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医院通过移动应用增强与患者的实时互动,有利于完善医疗服务环节。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医院通过开发手机app软件,将预约诊疗、候诊提醒、划价缴费、诊疗报告查询等传统服务全部在移动互联网实现。患者通过移动应用可实现自助旌拧⒚耪锖妥航煞选⒓觳楹突验报告查询、专家排班等信息查询及满意度评价等,不仅解决了挂号、候诊、缴费时间长和就诊时间短等问题,而且增强了获取服务的便利性,提升了满意度。

(三)有利于慢性病患者的管理和合理就医,实现分级诊疗

大医院的拥堵很大程度上卡在了慢性病这一领域。通过互联网技术手段对慢病群体进行管理,包括可穿戴设备,远程医疗等技术手段,可合理分流患者,实现分级诊疗。单从互联网医疗角度出发。拥有大量、优质的医疗资源仅仅是分级诊疗的基础性资源,提高医生接诊效率的模式才是关键,慢性病管理可以有效利用互联网医疗的大数据优势,实现分级诊疗。

三、“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现状

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当下.医药电商和移动医疗无疑成为互联网与医疗健康产业相结合的典型代表,既是国家政策大力扶持的重点,也代表了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更是当下资本市场的投资热点。“互联网+”的时代已经到来,在为大众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医药电商和移动医疗也给传统医疗健康行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市场前景值得期待。

而得益于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医疗器械行业已逐渐成为医疗健康产业中一个较为独立的分支,市场潜力巨大。有相关专家指出,医疗器械是医疗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已超过千亿元,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不过,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医疗器械行业还有着巨大的提升空间,但同时也面临着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高端医疗设备发展不足的困境。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普遍存在企业规模小、产品处于产业中低端环节,与全球龙头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等问题,未来发展高附加值产品、推动高端医疗设备的国产化将成为国内产业发展的重点。

再以养老服务产业来说,自2000年开始我国已步入老龄型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重,与此同时,养老服务产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投资机遇。

不过,当前我国养老服务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配套服务设施不足、服务体系不健全、观念不到位、资金供应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为此,我们应借鉴国内外成功的模式和经验,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不断满足老年人持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四、健康医疗产业的未来发展路径

(一)医疗健康+养老

2015年11月国务院转发了《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全面部署进一步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鼓励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国家大力提倡医养融合,就是为了使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楼上养老,楼下看病”的医养结合模式优化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提高了养老院的入住率,同时也减轻医院病床的压力,使老人足不出户也能得到诊疗和护理的服务。发展医养结合,强调的就是医疗和养老的有机衔接和融合发展,一方面可以优化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将集中在大医院或者长期在大医院住院的老年人逐步引导到康复医院、护理院或者有医疗服务能力的医养结合机构,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型综合性医疗机构的压力:另一方面,通过支持养老机构设立医疗机构等措施,让一些有医疗护理需求的老人根据健康情况和自身l件在医养结合机构中接受服务同时,加强对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的老年人提供所需的基本健康管理服务,逐步建立起“治疗在大医院,康复和护理在医养结合机构或养老机构”的综合连续的服务模式。

(二)医疗保健器械家用化

根据9073养老模式来看,今后的养老模式主要是社区养老,97%的老人都会通过社区居家来养老,国家也提倡社区养老,要把医疗健康与养老相结合,未来的医疗器械向家用化发展是健康医疗产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家用医疗保健器械产品实际上是一种普及化的小型医疗保健器械,具有一定预防、诊断、保健、治疗、辅助治疗、康复等作用,这种产品适合于家庭及老年人家居使用。家用医疗器械操作方便简单、安全可控,方便实用,特别是对于一些有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家庭更是不可或缺。随着生话水平与生话质量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自我保健,家用治疗仪、家用检测器械、家庭护理器具、家庭保健器械、健康远程监控预警、家庭医疗康复器具等各种自动、半自动的电子家用医疗器械今后也将成为普通居民家庭消费的一部分。

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现状篇2

中国的亚健康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健康内涵认识的不断深化,现代健康观对健康衡量的标准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躯体健全无病,更要求用整体健康的观点来认识和了解健康,只有这样,人们才能享受真正的健康。

在医学上讲,“亚健康”状态是指无器质性病变的一些功能性改变,又称第三种状态或“灰色状态”。它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过渡状态。“亚健康”在心理上的表现是:精神不振、情绪低沉、反应迟钝、失眠多梦、白天疲倦、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烦躁、焦虑、抑郁等。在生理上则表现为疲劳、乏力、活动时气短、出汗、腰酸腿疼等。

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人群中真正健康人的只占5%,被诊断患病的不足20%,其余75%以上的人群都处在亚健康状态。亚健康的危害性已经被医学界认为是21世纪人类健康头号大敌。

据对我国16个百万人口城市亚健康率的调查发现,高居榜首的北京人亚健康率达75.31%、上海是73.49%、广东73.41%。中科院的权威调查显示,我国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仅为58岁,低于全国平均寿命10岁左右;并且这一阶层的早死现象正在加剧,25~59岁人群中,女性死亡率为10.4%,男性死亡率达16.5%。

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原因是精神极度紧张,心理压抑及内分泌功能紊乱造成交感神经兴奋性过高,导致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由于各项检查无异常,一般不能引起患者和医生的重视,往往辗转各科室之间,得不到治疗。但是功能的紊乱若不及时治疗,最终会导致器质性病变,那时就失去最佳治疗时机了。

中国亚健康学术研讨会组委会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的健康问题正在转型,大量慢性病正在取代传染性疾病成为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国民健康问题形势严峻。同时,每年因疾患导致的经济损失高达1.4万多亿元,相当于每年消耗我国GDp的14%还多。专家警告说,如果继续不重视健康教育、有效遏止亚健康,将给国家和社会造成更为沉重的负担。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副会长杨晓铎介绍,目前我国的健康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包括:人们不良工作生活习惯盛行,疾病防治意识淡薄;政府的重视仍然不够,在亚健康的诊断上还没有正式标准,在经费安排上严重不足;缺乏保障健康教育持续、规范开展的方法。所以,探讨应对措施已刻不容缓。

中医治“未病”

让你远离亚健康

亚健康是一种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表现为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不耐疲劳、腰酸背痛、失眠多梦、健忘、头晕、耳鸣、脱发、黄褐斑,也就是很多人提过的“慢性疲劳综合征”。

面对这些异常的状况,一般西医的建议都是以改善生活或工作环境为主,像合理膳食、均衡营养,达到缓解症状目的,但是需要的时间比较长,而且依赖个人的自律。中医的特色在于可以不依赖西方医学的检测,只根据症状来治疗。它的理念是“整体观念,辨症施治”,随着被治疗者的年龄、性别、症状等的不同,治疗的方法也各不相同。更强调把人当做一个整体,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许多传统中医的技术比如:针灸、按摩、足疗、拔罐、刮痧都可以应用进来。

中医按摩阻击亚健康不可低估

来自总后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研究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等单位的专家认为,传统的中医保健对阻击亚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其功效可能会超过保健食品,且只要方法得当,对人体没有副作用。这其中又以足底保健按摩为佳,其不仅可以舒经活血、消除疲劳,还可以减轻心脏负担,提高人体新陈代谢。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教授黄建军介绍说:“在中国传统医学保健理念中,足底保健按摩占有重要地位。足底保健按摩符合中医理论。”

卫生部中国亚健康学术研讨会组委会常务秘书长周华兵介绍说,足部按摩具有以下作用:一是促进血液循环作用。实验证明,对足部按摩15分钟,血液流速会从12cm/s增加到24~25cm/s,脚尖的温度会由20~22度上升到26~28度,脚掌由28度上升到34度,同时足部的沉积物会随着血液循环排出体外;二是神经反射作用。在足部皮下,分布着许多由神经末梢构成的触觉、压觉、痛觉感应器及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在足部的按压达到一个临界点后,传出神经会传递出相关脏器的反应;三是心理治疗作用。在按摩过程中,身体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会得到放松、调整,从而消除疲劳、改善睡眠。

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于智敏说,足部按摩的机理包括血液循环原理、反射原理、经络原理、生物全息原理,其效果是疏通经络、解除疲劳、调节内分泌系统、增强免疫系统。在阻止亚健康方面,足部按摩可以发挥很大作用。

亚健康产业的投资前景广阔

前苏联布赫曼教授研究后提出:人体存在着既不是健康,也不是患病,而处在一种中间状态,可称之为第三状态或亚健康状态。而今,亚健康的概念已广泛被各国医学界接受并纷纷展开相应研究。伴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亚健康产业逐步发展起来,且极具潜力。

亚健康产业存在意义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在21世纪,人类卫生医疗工作将实行预防性健康策略,重点是防治亚健康状态。

目前在我国,亚健康产业已初露头角,有探索性质的健康企业主要集中在人均Gnp高、文化教育发达的城市,这说明在经济发达地区已经有了消费群体,人们在观念上越来越认识到防治亚健康对于健康的重要性。专家指出,这时候进入亚健康产业领域,由于有效消费仍显需求不足,对于投资者来说存在一定风险,但竞争相对不激烈,产业前景看好,如果有正确的经营策略,应有一个不错的投资收益。

陕西亚健康诊治中心总经理助理陈东认为,首先,人类对长寿的追求是亚健康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传统的医学模式和医疗体制下,医学并不关心人类长寿的愿望,虽然医学成功地延长了人类平均寿命,但医学始终一直关注的是“疾病”,而在新的医学模式中,将关注人类的长寿愿望。新的医疗体制里,亚健康产业将占有重要地位。亚健康治疗是从现代疾病未发或初发之际开始预防和治疗,而这一医疗模式导致最终结果就是减少或推迟退行性疾病,就是长寿,这是亚健康概念最重要的价值点,是亚健康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和存在意义,任何财富、任何权力、任何快乐都比不上生命的重要,在人类普遍渴求长寿的强烈愿望中,亚健康产业不仅会应运而生,而且会快速发展。

其次,科学和技术的进步是亚健康产业脱颖而出的现实基础。在医学领域,不仅传统的基础学科有了重大的发展,如生理学、解剖学、遗传学、细胞学、微生物学都已进入到分子层面,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已经能描绘出人类基因的图谱,科学家已从遗传物质上探寻生命和生老病死的奥秘,而且随着新医学模式的发展,相关的应用学科和产品也会不断产生和发展。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发展,为亚健康产业的诞生创造了一个基础,新医学模式又给了亚健康产业在整个医疗产业体系中一个明确定位。

第三,经济发展和观念进步是亚健康产业成长壮大的重要条件。只有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才会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追求亚健康的防治。从这个角度讲,经济条件决定需求,决定亚健康产业的成败。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目前仍很低,特别是用于医疗卫生支出的费用水平还很低。在我国的高收入阶层中,大部分人文化素养较高,经过理念引导,很快就会形成一个绝对数量较大的对亚健康产业的有效需求,将为亚健康产业在我国的产生与发展提供潜在的市场。

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现状篇3

关键词:商业健康保险;专业化;建议

构建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服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一直是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地方党委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全局性问题。商业健康保险是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幸福。大力发展商业健康(医疗)保险,并把商业医保与社会医保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满足广大群众的医疗需求,而且有利于发展经济、稳定社会。

一、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市场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健康保险业务量迅速增长。十六大以来,商业健康保险快速发展,年均增长速度高于30%。2006年,健康险保费收入为375.66亿元,同比增长20.28%。2007年健康险保费收入为384.2亿元。健康险在人身险总保费收入的占比由1999年的4.2%增至2006年的8.8%。在业务总量继续增长的同时,健康保险市场和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2006年,近100家保险公司开办了各类健康保险业务,其中包括:人保健康、平安健康等4家专业健康险公司,形成了经营主体多元化的竞争格局,专业健康险公司的保费收入近10亿元,市场份额提升较快。另外,健康保险的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目前已提供健康保险产品近千种,分为医疗保险、疾病保险、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和长期护理保险四大类,并开始向居民的健康管理等服务领域延伸。目前虽然产品仍然以疾病保险和医疗保险为主导,但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和长期护理保险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健康保障功能进一步显现。

二、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商业健康保险近几年获得了快速发展,但总体而言,目前我国商业健康保险还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一是整体规模小。与国外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情况相比,我国商业健康保险普及率很低。美国参加各种商业健康保险的人口占85%。我国台湾地区商业健康保险的覆盖率高达96%。2006年我国人均商业健康保险费支出还不到30元,是美国2001年的1/90;2006年我国商业健康保险深度仅为0.293%,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3%)。二是产品单一、同质性严重、市场供求矛盾突出。虽然目前市场上健康险产品近千种,但基本上表现为与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具有较强替代性的保险产品,或者是与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的团体补充医疗保险产品。并且集中在定额给付型的疾病保险产品,短期(如一年期)的产品居多。补偿性的医疗费用保险产品如个人住院费用医疗保险、门诊医疗保险产品少;长期保障的产品少。而这些恰恰是老百姓所需要的。这样,市场上一方面表现出社会公众对健康保险需求迫切,另一方面保险公司有效供给严重不足。三是保险费率偏高,保障程度偏低。老百姓生活确实需要商业健康保险,但事实上它与老百姓的距离却很远。对老百姓而言,目前商业健康保险最突出的问题是价格偏高,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缺乏精算所需的疾病发生率和医疗费用率等基础数据,由于我国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疾病发病率和医疗费用率有很大不同,而且数据变化很快,监管部门要想制定出一张统一的、全国性的发病率表和医疗费用表难度很大,因此国内至今没有一张统一、科学的发病率表和医疗费用表。保险公司为了避免收不抵支在产品定价上偏于保守,而高高在上的价格难以吸引更多的投保人以摊薄风险降低单位保费,从而造成恶性循环。从保障效果来看,保障程度偏低。对于重疾险,保险公司往往把风险控制放在首位,制定出非常苛刻的理赔条件。与普通人对于疾病保险的直观理解不同,市面上的重大疾病保险并非只要得了保险合同上规定的疾病就可以得到赔偿,事实上要获得赔付,不仅要得规定的病,还要按规定的方法诊断与治疗,甚至还要按规定的症状去生病。在很多情况下,当满足了保险合同的赔付条件,患者已经濒临垂死的境地,从而让疾病保险的保险目的失去了价值和意义。而健康保险的另一大类型-费用报销型保险,往往是一年期的短期险种,续保审察严格,并且有投保年龄上限,因而难以满足消费者的医疗保障需要。四是保险条款不严谨、不完善,管理的随意性大,实务操作不规范、缺乏统一标准。造成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在于缺乏专业化经营。目前,我国商业健康保险业务基本上采取附加于人寿保险业务由寿险公司统一经营的模式,缺乏专业性。完全用寿险、财产险的经营理念和组织来经营医疗险,造成产品开发、流程设计、风险评估、风险监控、专业培训和市场营销的系统偏差。

三、发展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几点建议

3.1营造宽松良好的外部经营环境

给予商业健康保险应有的社会地位。国家应将其作为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纳入其中,并以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等形式确定下来。财税政策支持。国家财税部门应该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以鼓励商业健康保险的快速发展。一是应允许经营健康险业务的保险机构享受以下税收优惠:保费收入免征营业税,利润免征所得税。二是应允许参加商业健康保险的投保人,其缴纳的保费和获取的保险金享受以下税收优惠:若企业团体投保的保费支出部分,可以在一定额度内列入成本,在税前列支;个人缴纳的保费部分,不征收个人所得税,且个人获取的医疗保险金也不征收个人所得税。提高商业健康保险的社会认同感。保险公司应定期运用典型赔付案例,积极宣传商业健康保险在保障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大力普及健康保险知识,增强社会各界的保险意识,以提高商业健康保险的社会认同感与亲和力,使政府重视,政策支持,企业欢迎,百姓拥护。政府在健康医疗保险市场中应发挥积极的作用。政府应在以下方面有所作为:①积极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扩大覆盖面,使广大职工真正享有医疗保障。②加强对医疗服务提供者的管理。这是规范医疗行为、防范道德风险的关键。③对药品生产流通环节进行监控,从源头上治理“回扣促销”等不正之风,使患者既享受到较廉价的药品,同时又保证用药安全。

3.2注重市场调研,把握市场需求,重视产品开发战略

为使推出的健康险产品能够被市场所接受,保险公司必须注重市场调研,掌握不同地区、不同收入层次、不同年龄群体对商业健康险的需求状况,并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实力确定目标市场。在险种开发方面,对于低收入、无保障的人群提供低价格、宽范围、低保障的险种;对于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职工人群,提供低价格、窄范围、高保障的险种;对于较富裕的年轻群体,提供价格与保障程度比例适中、保障期限长、保障范围有针对性的险种;对于高收入的中年群体提供高价位、保障全面的保险产品。

3.3实施人才培养战略,强化商业健康保险的专业化经营

商业健康保险是一项专业技术性强、管理难度大的业务,迫切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如医学技术人才、精算人才等。保险人在开展健康险业务的同时,应切实加强对健康险专业人才的培养。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和储备一批医疗管理人才,建立起一支复合型的健康险专业人才队伍。

3.4保险公司应加强医保合作,积极探索与医疗服务提供者之间的有效合作途径

在健康保险的风险控制中,医疗服务提供者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探索建立医保双方的利益共享机制,有利于保险公司与医疗服务提供者建立有效合作关系,增强医疗服务提供者的风险控制意识,使保险公司在保证被保险人获得良好医疗保障服务的同时,能够有效控制经营风险。在实务中,医保双方主要有如下合作途径:(1)选择定点医院。保险公司可就健康保险保障范围内的医疗收费标准、医疗服务质量等内容,在各医院之间进行公开招标,引入竞争机制,从中遴选出若干服务规范、信誉良好的医疗机构,并与之签订合作协议。保户来此就医,只要属于保险范围内的病种,可不先缴费,而是事后由医院凭相关证据与保险公司结算,以切断医疗机构与患者之间的“现金流”。如果非特殊原因,定点医院超过预先约定的费用标准,保险公司就要从付给医院的费用中扣减超过部分。如果节省了费用,医院则可以从保险公司拿到额外奖金。(2)选择合同医生。目前,医疗费用无从控制,其中较大原因乃是病人就医是一种随机性极强的无权选择,缺乏引导性。所以,保险公司有必要在定点医院中再选择合同医生,为费用控制装上“双保险”。(3)相机审查医疗服务。即保险公司可委派资深医师对定点医院和合同医生进行随机抽查,此举意在加强对医疗服务过程的协调管理,审核医院或医生所提供的施治方案和用药在医疗上是否必需和适当,以把好核赔关。(4)大力推进医疗服务提供者的网络建设。在针对医疗服务提供者的管理内容上,保险公司应积极推动定点医院的电子化建设,由从初级的病历调阅、治疗调查等手工管理模式,逐步转变为通过网络化来实现费用控制和医疗服务协调管理,从而形成管理式医疗。(5)保险公司通过参股或控股等方式,参与医疗机构管理,与医疗服务提供者之间真正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统一体。总之,有效的医保合作模式可创造出政府、保险公司、医院、保户“四赢”的局面:政府解决了医改所带来的重大疾病无保障的难题,保险公司卸去了医疗费用无从控制的隐患,医院在医改冲击后找到了新的利润增长点,保户则获得了一份实实在在的健康保障。

3.5积极探索新型管理控制体系

一是建立专业的精算体系,注重积累精算数据,加强精算评估,科学厘订产品费率,防范产品开发风险;二是建立专门的核保核赔体系,制定和实施健康保险核保核赔管理制度,加快研发和推广健康保险专用的核保核赔管理手册等专业技术工具。

参考文献:

[1]KennethBlack,HaroldD.Skipper.人寿与健康保险[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现状篇4

一、健康产业国内外发展现状

健康产业是涉及医药产品、保健用品、营养食品、医疗器械、休闲健身、健康管理、健康咨询等多个与人类健康紧密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的新兴产业。美国于上世纪60年代形成最早的现代健康产业,目前以健康风险管理为枢纽的健康产业链,已经成为美国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其医疗服务、医药生产、健康管理等健康产业占GDp产值比例达到15%。其他一些国家如英国的国民卫生服务体系;东南亚、欧洲各国的旅游疗养产业;日本的养老、健康食品产业等都已发展成为该国的支柱产业之一。未来,健康管理、医疗旅游、中医药产业、体育健康产业将会成为发达国家健康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健康产业在我国也有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一个包括医疗、医药、医保、保健品、健康食品、健康管理、美容养生、健康信息、健康文化等各个基本方面的、相对完整的健康产业体系。按照“十二五”规划设计,到2015年中国健康产业产值将达1万亿元,年增长率达到20%,将成为全球健康产业最大和最重要的市场之一。我国健康产业未来发展重点将会在健康管理产业、保健品产业、老年健康产业、健身娱乐产业、健康养生旅游产业、中医药产业六个领域展开。

二、内蒙古健康产业发展概况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内蒙古健康产业发展概况

内蒙古健康产业近几年来蓬勃发展,特别是医疗产业、医药产业、养老产业等发展势头强劲。2013年末,全区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23264个,其中:医院566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1984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636个。医院中,公立医院370个;民营医院196个,占到约35%。三级医院49个,比例为8.7%。全区医疗卫生机构共有床位120065张,卫生人员总数达195943人,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9891.21万人次。在医疗服务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我区医药产业发展步伐也明显加快。目前我区药品、保健品生产和销售企业已多达上千家,特别是内蒙古药品保健品交易会已成为中国医药领域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行业品牌盛会之一。经过近16年的发展,该药交会不仅成为全国新特药推广的主渠道,也成为内蒙古新经济“名片”。在医药产业中,我区特色蒙医药产业尤其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发展势头良好。

2013年5月,自治区出台《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和促进蒙医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决定》。该《决定》对全区蒙中医药事业发展进行了全新定位,指明了发展方向。此外,随着全区人口老龄化进程在逐渐加快,养老服务产业也快速发展起来。截至2013年底,全区60岁以上老年人达到437.3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7.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2014年5月,自治区出台《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区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数新增10万张,达到每千名老人40张左右。为了实现健康产业集群式发展,2014年内蒙古健康产业园项目正式落户于和林格尔经济开发区,该项目占地30平方公里,投资500亿元,将打造一个国际化科技医药生态园。

综上所述,内蒙古健康产业的发展已步入快车道,虽然目前我区健康产业发展相对落后,产业规模刚刚或正在形成,但是发展前景广阔,特别是在国家大力推进健康产业发展的契机下,它一定会成为内蒙古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二)内蒙古健康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来看,内蒙古健康产业水平与国内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与经济、社会发展还有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1.缺乏科学规划,产业体系尚不明晰

目前国内许多省市都制订了本地区的《健康产业发展规划》,为健康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区在“8337”发展思路中虽然对健康产业发展有具体体现,但一直没有对健康产业发展作出统一的科学规划,对健康产业的科学研究也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和投入,健康产业内部之间及与其他相关产业之间未实现有效整合,整个健康产业体系尚未建立起来。

2.医疗服务能力水平偏低,高端优质医疗资源较少

众所周知,医疗服务是健康服务业的关键环节和核心内容,没有优质的医疗服务作为支撑,其他衍生、外延服务难以持续发展。近几年来虽然我区的医疗卫生服务整体水平已有大幅跃升,但我区仍然是欠发达地区,医疗卫生资源总量相对不足,分配不合理。加之社会资本对医疗服务产业投资不足,在全国来看依然处于比较落后的状况。此外,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仍显匮乏,2013年三级医院占整个医院比例仅为8.7%,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3.特色项目优势不突出,核心竞争力较弱

目前内蒙古的健康产业多选择常规项目,且种类较为单一。在蒙医药产业、医疗健康旅游产业等特色项目上,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研发力量薄弱,缺乏对竞争力产品、核心技术、健康服务、传播路径等的系统整合,没有充分挖掘自身特色形成核心竞争优势。

三、内蒙古健康产业发展对策及建议

由上可知,内蒙古拥有发展健康产业的良好基础和巨大潜力。我们应当把健康产业作为一项战略性工程,认真研究、规划和开发。

(一)制定科学规划,促进健康产业协调快速发展

针对我区健康产业未实施统一科学规划的现状,应尽快组织相关部门和科研机构进行认真调研,并在此基础上编制我区《健康产业发展规划》,以促进医疗、药品、保健、休闲、养生等企业和机构集聚发展,推动健康产业与卫生事业、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二)大力发展非公立医疗机构,引进高端优质医疗资源

应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促进多种形式投资医疗服务业,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更加多元化的要求,特别是在建设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护理院等医疗机构时注意合理布局,引导康复护理、老年护理、家庭护理服务的发展。此外,想要推动我区卫生跨越式发展,我们还需大力引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特别是引进国际高端、知名的医疗卫生机构和管理集团来提升内蒙古卫生科学化、现代化水平。

(三)发展多样化、特色化的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产业体系

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现状篇5

摘要:基于产品服务体系设计的理论视角,关注医疗健康设计领域。以近年最具代表性的移动医疗产品作为切入点,对移动医疗产品服务体系中的利益相关者、商业模式、技术支撑进行初步解析。

关键词:产品服务体系设计;医疗健康设计;移动医疗

产品服务体系设计的理论起源于欧洲,被认为是通过设计手段推动社会发展和社会创新的可行方法,近几年在国内设计学术界也得到了较好的推广。产品服务体系设计满足特定的用户需求和体验,包含多种不同的组成成分。

医疗和健康是一个复杂的领域,这一领域的设计是有关生命的,设计师需要用很多时间去学习和理解专业的医疗知识,相关的信息量非常大,一个人是无法单独完成此类设计任务的。设计师需要考虑患者、医生、护士、病人家属和朋友、医院的管理者、还有一些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等众多利益相关者,在设计方案的进行过程中,需要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1]。

在产品服务体系设计中,设计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功能创造和产品美化,而是从设计一个具体的物体到设计一个事件的变化,是与设计目标相关的诸多因素的综合协调[2]。从产品服务体系设计的视角去关注医疗和健康领域,用产品服务体系设计的方法和工具去指导医疗和健康设计,也许是通过设计手段解决这个复杂领域的复杂问题的可行路径,值得我们去探讨和尝试。

近些年来,“移动医疗”在智能移动终端、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发展的促进下,已经开始逐渐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近两年,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为终端的移动互联网爆发式增长,为移动医疗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移动医疗相对于线下传统的医疗服务,更加强调以用户为中心,需要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中的用户体验。

设计思维和设计方法作为提升用户体验的重要手段,在移动医疗的发展中将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产品服务体系设计的视角去审视移动医疗设计中的相关要素和问题,将有助于在具体设计工作中更加系统性的理解产品和服务的各种要素,在产品和服务的各个环节进行考量,促进产品和服务的整体协调运作。

1.移动医疗产品中的利益相关者

在传统的医疗健康服务中,服务的对象通常是患者,提供服务的通常是医院、疾控中心、药店等医疗机构,以及其中的专业医护人员。而随着移动医疗的发展,社会和市场获得了更多参与医疗健康服务的机会,移动医疗产品和服务中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也更加多样化,同时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还有着复杂的相互关联。

移动医疗中的用户,不再局限于患者。

从产品服务体系设计的角度可以把所有的服务对象都称为用户,在移动医疗服务中,用户可以是有健康问题而需要治疗或康复的患者,例如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患者,可以通过手机中的app提醒自己在合适的时间服用相应的药物;用户可以是需要监测自己的健康状态的特殊人群(老人、孕妇、婴儿等),例如孕妇使用家用胎动仪检测腹中的婴儿身体状况,在手机上查看经分析后的数据,从而更好的安排自己的孕期生活方式;用户也可以是想要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健身运动提升自己身体状态的普通人,例如跑步爱好者使用运动手环,配合手机app,分析每次跑步的距离、时效、能量消耗等数据。除了移动医疗产品和服务的直接使用者,用户有时也可以是医疗健康服务的提供者。比如目前市场中比较主流的在线问诊类app“春雨医生”,常规用户通过手机上的app提出关于病情的各种问题,而解答这些问题的医生,同样也是app的用户,他们通过认真回答询问者提出的问题,给出专业化的建议,获取自己在“春雨医生”中的信誉和评价,也通过收取问诊费,获得收入。

移动医疗的服务机构,除了传统的医疗机构,也有了更多的参与者。

在传统医疗健康服务中,医院向来是服务机构的主体,从挂号、就诊到拿药、缴费,患者就医的整个流程,几乎都是在医院中完成的。中国的医疗资源,特别是高水平医院的分布非常不平均,这导致了挂号难、住院难等一系列“看病难”的问题。以“微医”、“就医160”为代表的移动预约挂号app,就解决了一部分患者需要早早来到医院排队挂号的难题。医院与第三方移动医疗公司进行合作,接入第三方公司的预约挂号系统,也缓解了自身的资源分配压力。除了一些与医院合作的第三方公司,一些公司也开始独立提供移动医疗服务。美国移动通信运营商Verizon在2013年10月,推出了一个移动医疗平台,用户可以将家用血糖仪、血压计等设备中的数据传输到云端的服务器中,并获取相应的健康信息反馈。苹果公司也在2014年了iwatch智能手表和“健康”app,通过iwatch中的健康传感器监测用户的身体状态,并同步数据至iphone中的app,为用户提供健康生活方式的指导和建议。一些传统医疗领域的上下游公司和机构,也开始进入移动医疗领域。用户可以在各类掌上药店通过移动支付购买药品;用户可以在手机中联系义工组织,获取社会帮助;用户可以通过手机了解和购买商业医疗保险,为自己和家人的未来提供保障。

移动医疗的监管机构,主体依然是政府。

由于市场参与的复杂性,移动医疗的监管相比于传统医疗服务有着更多的困难,比如线上药品销售的监管、医生在线诊断的准确性、移动医疗中出现事故后的解决方案等。医患问题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医疗健康领域最棘手的问题之一,移动医疗的发展也许可以缓解这类问题,前提是政府必须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使移动医疗可以自由而健康的发展下去。

2.移动医疗产品的商业模式

一个完整的可以协调运转的产品服务体系,必须有相应的利益流转。从市场参与的角度来说,移动医疗必须有相应的商业模式作为支撑,才能持续的发展下去。目前,国内移动医疗领域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商业模式的多样化还不够,主要有以下几种:

医护人员信息化服务模式。

“丁香园”是此类商业模式中最具代表性的公司之一,丁香园是中国最大的面向医生、医疗机构、医药从业者以及生命科学领域人才的专业性社会化网络。其移动端的药物信息查询软件“用药助手”已成为目前较为成功的移动医疗第三方应用,深受一线医务工作者的欢迎[3]。还有为专业医疗人员提供信息服务的“杏树林”系列app,旗下的“医学文献”为医疗行业从业者提供了移动端随时随地的专业医学文献资料查询;“医口袋”被称为是手机里的医学资料库,为医护人员提供2800多个临床指南、3000余条临床常用检测、600多个临床计算工具等,同时在线折扣销售专业的正版医疗电子书籍。

医患关系服务模式。

以“春雨医生”、“好大夫在线”为代表的医患互动平台,是此类商业模式的代表。这类针对患者的移动医疗第三方应用,依靠医生资源,为患者提供发病到入院这一过程中的健康咨询和医患沟通服务。在发展初期,这类服务针对患者都是免费的,在积累了一定的用户数后,开始尝试“付费电话咨询服务”这一盈利模式。这类商业模式也可以称作“轻问诊”,在国外更为市场化的医疗环境中已经有较成熟的发展。

医疗移动支付服务模式。

随着政府对线上医疗服务的逐渐放开和监管完善,线上的药品、医疗产品销售获得了相应的机会。以“掌上药店”和天猫商城中各家连锁药店为例,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病情需要,随时随地通过移动支付和快递物流获取药品,通常此类药品的销售价格会有一定的折扣,这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医院、线下药店对于药品销售的垄断,用户对于药品有了更多选择的机会。

可穿戴医疗健康设备模式。

近一年来,移动医疗领域最为火爆的当属可穿戴设备。以jawbone、fitbit、小米手环等为代表的智能健康手环在国内销售火爆,此类产品主要通过内置的运动传感器,监测用户的运动、睡眠等身体状况,指导用户获得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一些用于专业诊疗的可穿戴设备也开始在国内市场上出现,厦门凌拓科技于2014年了一款“云端健康检测仪”,它体积小巧,同时集成了血压、血氧、血糖、体温、心率、心电六大测量功能,测量结果可以通过低功耗蓝牙显示在android或者ioS智能终端上。

除了这些或成熟或探索期的模式之外,还有很多现行实践模式值得我们研究。如四维科技“与社区医院和诊所共生”商业模式、新元素医疗“健康小屋+会员制服务”商业模式、中卫莱康“从医院开始,与保险和电信合作,坚持做服务商”商业模式等等。未来我国可穿戴移动医疗设备商业模式以及大数据信息服务模式亦将迎头赶上。

3.移动医疗产品的技术支撑

在产品服务体系设计的理论框架中,设施和工具也是重要的一环,在移动医疗领域,各种新兴技术就是移动医疗得以实施所需要的工具。

广义来说,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给移动医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而在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移动终端的背后,是各种新兴的科学技术。我国目前已经基本全面建成了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4G),4G的普及使得智能手机的网络连接速度得到了质的飞跃,移动医疗中所需的实时信息传输变得更加高效。同时,云存储技术也在通信技术的发展下得到了推广,移动医疗的各种海量数据可以被同步到云服务器中进行处理,再将处理的结果反馈给用户,帮助他们更好的健康生活。可穿戴医疗健康设备中的核心,就是各种传感器,陀螺仪可以检测用户的各种运动状态;GpS可以计算用户的运动距离;红外传感器可以监测用户的体温数据;甚至内置在纸尿裤中的湿度传感器,可以提醒妈妈给婴儿及时更换尿裤。

作为移动医疗产品的设计人员,必须时刻关注这些领域的前沿科学知识,一是为了保证自己的设计方案具有切实的可行性,二是可以从这些前沿的信息中获得灵感,创造移动医疗发展的新机会点。

产品服务体系视角下的移动医疗产品设计,还有更多值得探索的地方。尤其是目前医学界已经将一些疾病从单纯的身体疾病列为“身心疾病”,社会化、市场化的医疗手段,也许可以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医疗服务的对象也不单单是患者,医生、护士、义工、患者身边的老人、朋友、儿童都是设计中可以关注的对象。作为设计师不仅仅要运用自身掌握的设计方法设计出更加有用、好用、吸引人的医疗器械,还要从社会关注和人文关怀的角度去发现更多的医疗健康领域的创新机遇,创造出更多的属于这个时代的经典[4]。(作者单位:江南大学)

参考文献:

[1]CraigVogel,用户驱动的医疗健康服务设计[J].创意与设计,2014(6):04-05

[2]彭晓娜,张宇红,移动医疗产品服务系统设计探究[J].包装工程,2013(10):77-87

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现状篇6

[关键词]健康管理;管理模式;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13)01(a)-0027-03

[Keywords]Healthmanagement;managementmode;Researchprogress随着人们期望寿命延长,社会老龄化进程加快,人们对于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传统的以医疗为主的卫生服务模式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一种新兴的健康服务模式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健康管理。近年来,健康管理在国内外均有长足的进展,尤其在发展模式上经历了许多变化,下面就此相关内容做一综述。

1健康管理的概念和理论基础

1.1概念

健康管理即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的监测、分析、评估、预测,并通过提供咨询和指导对疾病进行预防和维护的全过程[1]。健康管理旨在通过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结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人体健康,减少疾病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减少医疗费用支出,促进社会发展。

1.2理论基础

健康管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能够兴起和发展是基于其有科学的理论基础。人体具有相当复杂的自我调节和修复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采取适当的干预策略可以实现疾病的逆转,这是健康管理的基本科学基础。个体从健康状态发展到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一般都是从亚健康状态到疾病危险因素增加,再到发生生理病理早期改变,最后出现疾病临床症状。在这一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干预措施,即有可能成功地阻断或延缓疾病的发生,达到实现健康的目的[2]。

2健康管理在美国的兴起和发展

健康管理的概念提出和实践最初出现在美国,生存环境恶化、人口老龄化加剧、慢性病人群不断增长直接导致美国医疗卫生需求过度增长[3]。美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和挑战。传统的以疾病诊治为中心的卫生服务模式应对不了新的挑战,在这种环境下,以健康管理为中心的卫生服务模式应运而生了[4]。

在美国,最先应用健康管理的是保险行业。20世纪60年代,美国保险业即提出了健康管理的概念。医疗保险业的管理者通过长期观察发现,大部分健康人仅用很少的医疗费用,而一小部分人却不合比例地用掉了大部分医疗费用。因而找到那些可能导致高费用的人并采取措施来减少他们的医疗费用对保险业来说尤为重要。应用健康管理技术可以早期鉴别出高危人群,通过健康管理减少投保人的患病风险,从而减少保险的赔付费用。健康管理既能提高个人的健康水平,从而提高个人对健康保险的信任度,又能减少医疗费用支出,增加行业收益,使投保人与保险公司双方受益[5]。

20世纪90年代,企业管理者意识到员工的健康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效益和发展,员工或其家属的健康出现问题会直接造成的生产率下降。有研究发现,员工的健康出现问题时,雇主不仅要花费医药开支,同时还意味着要承担因员工健康问题造成的生产效率下降而带来的损失[6]。基于这种情况,亟待出现一种以疾病预测为导向的医疗服务,维护企业员工的健康状态。只有员工及其家属的健康得到保障,才能提高员工的生产效率,使得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于是,健康管理的疾病预测模型研究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疾病预测技术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了健康管理服务中。实践证明,如果在健康管理方面投入1元钱,则可以减少3~6元的医疗费用,再加上提高生产效率的回报,实际效益更大。健康管理通过为企业员工提供健康管理服务,识别和控制疾病危险因素,从而改善其健康状况,不仅减少企业的医疗费用支出,同时能提高工作效率[7]。

1990年美国政府制订了“健康人民”的健康管理计划,该计划项目是全国性的,由美国联邦卫生和社会服务部主持,每10年1次,循环反复,旨在逐步提高全体国民的健康水平。目前,“健康人民”已完成了第2个10年,即“健康人民2010”。该计划包括两个目标:一是提高健康生活质量,延长健康寿命;二是消除健康差距。政府在美国的全民健康管理中起到了积极的倡导作用,不仅指明了方向,更在政策上大力支持,使美国健康管理取得了显著的成就[8]。

从兴起到发展,美国的健康管理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美国是医院信息系统研发、应用的领跑者。现代的健康管理以信息化、共享化为基础支撑技术,系统内信息共享的强大支撑作用使得健康管理可以为个体提供连续性、一体化的服务[9]。同时,先进的检测仪器可以科学地评估生命健康状况,降低系统风险,预测剩余寿命,为健康管理提供技术支持[10]。在美国,经过20多年的实践得出了一个结论:对于任何企业及个人都能通过健康管理获益,这不仅包括直接医疗费用的降低,还有健康相关问题的其他获益。从卫生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健康管理可以协助卫生资源达到高效合理的配置[11]。

3健康管理在我国的兴起和发展

3.1行业背景

健康管理在美国已经发展了20多年,但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和行业,健康管理在我国出现不到10年,其发展极其迅速,主要是由于我国对健康管理的需求迫切而且巨大。我国人口老龄化虽然起步晚(2000年步入老年型国家行列),但速度快、数量大,在经济尚不发达、国民生产总值不高的情况下迎来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超过经济发展承受力[12],慢性病患者人数急剧上升,慢病相关危险因素日益严重,给社会和个人均造成了沉重的医疗和经济负担。市场的迫切需要推动着我国健康管理行业的兴起和发展。

3.2发展现状

迄今健康管理在我国已经发展了10余年,尽管发展过程艰难,但其理念已逐步获得了社会认可。2003~2010年共召开了7届中国健康产业论坛与健康管理学术会议,就健康管理问题取得基本共识,以健康管理为主题的各类会议、论坛蓬勃开展,相关论文数量逐年增加,中国的健康管理在探索中不断前行[13]。全数字化体检系统也已经在我国健康体检中得到应用,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通过提高体检质量从而提高健康管理的水平[14]。但是目前国内健康管理仍与国际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管理服务系统和运营模式都还有待发展。并且我国在专业人才方面也十分匮乏,2005年国家建立健康管理师职业,希望通过正规有序的培训尽快填补我国健康管理专业人才的空白。尽管目前我国健康管理行业还未发展成熟,但其前景是非常宽广光明的。政府在健康管理发展中发挥了积极引导的作用:卫生部颁布预防性诊疗服务规范,将健康相关产业的主题定为健康管理;卫生部、保监会及劳动和社会保证部出台政策,明确健康管理是医疗保险控制的有效策略。这些都为健康管理的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3.3应用前景

健康管理可以广泛应用于医疗、企业、保险公司,通过对个体实施个性化管理,可以有效预防疾病、节约医疗支出。由于国情的不同,我国的健康管理在应用前景方面不完全与国外相同。

3.3.1保险业中的应用健康管理在美国是首先应用于保险行业的,而在中国,由于现阶段非医疗性健康消费主要还是以个人支付为主,因而保险业还没有广泛涉足此领域,但从国际健康产业发展历程来看,保险业出于自身利益需要必将进入这一领域,成为保险客户个人非医疗性健康消费的主要支付者。中国保监会于2004年连续颁发了人保健康、平安健康等5家专业健康保险公司的筹建批文,这对于健康保险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随着行业的发展,健康管理在保险业中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多[15]。

3.3.2企业中的应用企业是健康管理另一重要的“用武之地”,除了健康效益(即医疗费用支出减少),健康管理还将给企业带来出勤率提高、工作绩效提高、员工流失率降低等其他效益。美国健康与生产效率管理学会(instituteforhealthandproductivitymanagement,iHpm)曾经有精辟的论述:“健康与生产效率息息相关,健康管理通过管理员工健康从而影响其工作绩效,它不仅评估健康干预措施对员工健康的影响,还评估干预措施对企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员工健康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预防重于治疗的观点越来越受到企业的认同。目前健康管理在企业中主要应用在健康状况评价、医疗费用控制、人力资源分析3个方面,其出发点都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随着健康管理行业的不断发展,开展企业员工的定期体检及检后的健康干预,针对企业特点实施工作场所的健康管理项目将是健康管理在企业中应用的主要方向。

3.3.3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应用社区卫生服务是我国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管理在其中可以发挥多方面的作用。首先,由于社区卫生服务是人民群众接受医疗卫生服务的“守门人”,它可以实现全程的健康信息管理,收集详实的资料来指导医疗需求,辅助临床决策。同时,其贴近人群的特点也为实施个性化健康教育、控制健康危险因素提供了便利条件[16]。目前已有一些相关研究在基层中开展起来。中国农村地区人群的慢性病知识较为欠缺,乡镇卫生院应采取主导作用加强慢性病患者及其家属的相关知识学习。健康教育对个人实施预防和控制慢性病是十分重要的[17]。一项针对社区高血压健康管理的研究中,对660例高血压患者实施5年的个体化诊疗随访方案、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等措施综合干预,结果发现采用社区规范化健康管理综合干预可有效控制高血压,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病率,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生存质量[18]。对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实施个体化健康管理,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率和达标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19],同时可显著减少其药物费用和住院费用,减轻患者和社会经济负担[20-22]。

总之,健康管理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起的年轻学科,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需要不断学习和摸索发展,尽管美国已经有20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在很多方面可以为我国健康管理的发展提供经验和借鉴,但是也没有形成全面系统的理论,健康管理还需要广大专业人才的不断努力。在未来的发展中,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健康管理都必将发展壮大起来。

[参考文献]

[1]陈君石,黄建始.健康管理师[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12.

[2]Hader,Richard.thechangingfaceofchronicillnessmanagementinprimarycare:aqualitativestudyofunderlyinginfluencesandunintendedoutcomes[J].nursingmanagement,2012,43(1):6.

[3]黄建始.美国的健康管理:源自无法遏制的医疗费用增长[J].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5):1011-1113.

[4]RalphSR,Sandersw.prospectivemedicine:thenextHealthCaretransformation[J].academicmedicine,2003,11:1079-1084.

[5]mcCarverp.Successofadiabeteshealthmanagementprograminemployerbasedhealthcarecenters[J].aaoHnJ,2011,59(12):513-518.

[6]JosephS.GoodHealthisGoodBusiness[J].Journalofoccupationalandenvironmentalmedicine,2006,48(5):533-537.

[7]JamesF.measuringphysicalactivity:practicalapproachesforprogramevaluationinnativeamericancommunities[J].JpublicHealthmanagpract,2010,16(5):404-410.

[8]thomasL,JohnR.CommunityHealthandpublicHealthCollaborations[J].publicHealthBehindBars,2007,10(5):508-534.

[9]马伟杭,张俊华,晏波.美国管理型、整合型医疗卫生保健服务模式初探[J].中国卫生人才,2012,(1):78-80.

[10]ChengS,azarianmH,pechtmG.Sensorsystemsforprognosticsandhealthmanagement[J].Sensors(Basel),2010,10(6):5774-5797.

[11]LozaC,Castillo-portillam,RojasJL,etal.Basicprinciplesandmethodologicalconsiderationsofhealtheconomicevaluations[J].RevperumedexpSaludpublica,2011,28(3):518-527.

[12]饶克勤,钱军程,陈红敬,等.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卫生系统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2,6(1):6-8.

[13]白书忠,武留信,陈刚.健康管理医学服务内涵与实践[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0,4(6):321-325.

[14]兰丽云,王瑜,郭国斌,等.全数字化体检系统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J].医疗装备,2012,25(2):22-23.

[15]陈君石,李明.个人健康管理在健康保险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5,4(1):30-32.

[16]王家骥,李芳健.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健康管理[J].中国社区医师,2007,23(24):1-2.

[17]tianm,ChenY,ZhaoR,etal.ChronicdiseaseknowledgeanditsdeterminantsamongchronicallyilladultsinruralareasofShanxiprovinceinChina:across-sectionalstudy[J].BmCpublicHealth,2011,11:948.

[18]姚保富,许祖芳.高血压病社区干预5年的效果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2):251-253.

[19]安景华.社区健康管理对高血压患者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3):347.

[20]LiangXH,GuDF,ZhangH,etal.theanalysisofdrugcostanddirectmedicalexpenseincommunityhealthmanagementofhypertensivepatients[J].ZhonghuaYuFangYiXueZaZhi,2011,45(8):732-736

[21]向月应.关注男性健康,重视男科学科建设[J].中国性科学,2011,20(11):1.

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现状篇7

关键词:中医药;健康服务业;浦东新区

中医药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健康服务业发展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等文件均从不同角度强调了中医健康服务业的深远意义。浦东新区作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上海科创中心核心功能区域,应不断改革创新,先行先试,抓住机遇,大力发展中医健康服务业,促进浦东经济和社不断发展。本文对浦东新区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状况进行了初步分析,探讨了发展的重点领域,并提出了发展建议。

1浦东新区中医药健康服务业现状

1.1中医医疗服务业浦东新区中医医疗机构包括各级公立医疗机构和民营医疗机构。新区公立医疗机构共62家,其中三级中医医院2家,中西医结合医院1家,二级中医医院2家,二级综合性医院及专科医院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5家,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均设置中医科和中药房,均能提供中医药服务。民营医疗机构包括中医门诊部10家,中医诊所49家,尚无提供高端中医药服务的民营医疗机构[1]。

新区从2011年起持续开展区内各级医疗机构中医药科室标准化建设,打造布局合理、流程优化、文化氛围浓厚的综合中医药服务区,截止2015年,浦东新区所有中医(中西医)医院、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2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已全面完成中医科室标准化建设。新区从2010年起每年遴选8项中医适宜技术向全区医疗机构推广应用,截止2015年底共培训推广40项中医适宜技术,共有1498人次中医工作者通过临床技术操作培训,并在一线临床开展推广应用94226例。2015年,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门急诊人次数3138463人次,占比17.3%,中医饮片处方数1128803张,非药物治疗服务量3508444人次。二三级医院中医科门急诊人次数3092707人次,占比26.3%,中医饮片处方数898198张,非药物治疗服务量1013647人次[1]。

1.2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业目前浦东新区开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机构共1212家,共有从业人员1.8万余人。根据主营项目可分为足浴类(包括各类按摩、推拿等服务)、美容美发类、沐浴类、其他(包括减肥、健康咨询等)共4类,其中,足浴类机构共807家,占比67%。在咨询、按摩、熏洗、艾灸、敷贴、拔罐、刮痧等服务项目中,开展3项以上服务内容的有263家机构[1]。

自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批准浦东新区成为国家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准入试点地区以来,新区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要求,结合区内实际情况,积极开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准入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13年,浦东新区中医药协会成立了养生保健专业委员会,制定了《养生保健专业委员会管理办法》、《养生保健专业委员会会员单位管理办法》,并遴选10家准入试点联系单位,开展首批从业人员培训工作,首批学员共有96人取得了由新区中医药协会颁发的培训合格证书。同年10月,浦东新区中医药协会、中医养生保健专业委员会对6家开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经营单位授予"浦东新区中医药协会养生保健专业委员会会员单位"铭牌。此次授牌仪式代表着新区中医药协会首次对非医疗性质从事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行业的经营单位开展资质认定工作,为中医养生保健行业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1]。

1.3中医药技术产品研发产业2013年,浦东新区获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在基地建设过程中,新区大力推进中医药创新研发,并依托浦东新区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实现中医药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及运用,加快一批中医药健康服务相关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截止2015年6月,浦东新区现有从事中药研究开发、生产及行业关联企事业单位42家,其中部级和市级研发机构6家、中药制剂及中药保健品生产企业25家,中药饮片生产企业6家、教育培训机构3家、专业中介机构2家。另有中药批发企业19家,药品零售企业822家。2013年浦东新区中医药产业销售额为31.5亿元,2014年销售额为37.2亿元,增幅达18%。2014年度缴纳税额3.5亿元,出口创汇额为1015亿元,企事业研发投入为8.45亿元,占销售额比重的22.7%。截止2015年6月,浦东新区中药企事业单位共获得国内专利授权273件,国际专利授权118件;已获得新药证书11件、生产批文33件、临床批件49件,并有20个项目已进入临床批件申请阶段、14个项目进入新药证书申请阶段,有2个项目计划开展国际临床研究[2]。

2浦东新区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困境

浦东新区在中医医疗、养生保健、技术产品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如在中医医疗方面存在高端医疗服务缺乏,高层次人员匮乏,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医医疗服务的能力还有待提高等问题;中医养生保健方面存在市场准入条件低,人员素质不高,开展项目比较单一,专业技能人才缺乏等问题;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仍是空白状态,中医文化旅游资源还有待开发,中医药国际交流人才及服务贸易人才缺乏。因此,浦东新区应结合自身优势,合理解决发展困境,依托国家中医药综合配套改革区和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重点突破,形成自身特色与优势。

3浦东新区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重点领域

3.1提升中医医疗与康复服务能力建立以公立医院为主体,社会办中医机构共同发展,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突出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和提供中医医疗服务。通过重点专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放开中医师多点执业等措施,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高端中医医院或中医专科医院。鼓励中医诊所连锁发展,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或门诊,推动中医门诊部、诊所和中医坐堂诊所规范建设和连锁发展。丰富中医医疗服务内涵,改革中医医院服务模式,推进多种方法综合干预,注重治疗和预防、养生、保健、康复服务的结合,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综合服务模式。

3.2加强中医药预防保健与养生服务继续做大做强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依托行业协会完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服务规范、设置标准、管理办法等,建立以行业管理为主、标准化建设为基础、星级评审为手段的具有浦东特色的养生保健机构管理模式,引导其规范发展。探索发展公立医疗机构开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模式,丰富完善中医特色健康体检服务,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结合,以慢性病管理为重点,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中医健康保健模式。探索发展中医养老保健服务,形成中医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合作开展中医养老保健服务的运行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开办创建有中医特色的养老院、老年护理院等养老护理机构。

3.3开发中医药文化旅游产业加强中医药主题文化基地建设,开展浦东新区中医药文化特色街、中医药健康服务文化园建设的规划研究。加强中医药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联系与渗透,打造若干条集中医特色医疗、养生保健、国医文化、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具有浓厚中医特色的旅游线路,让中医药服务得以创新和扩展,满足人们对中医药养生保健、医疗康复、休闲旅游的更新更高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消费需求。

3.4推进中医药重点产品研发与产业化大力推进中医药基础研究、软科学、应用技术类成果的创造,并依托浦东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的平台,以张江科技园区医药企业为核心骨干,建立中医药技术外包园区,实现中医药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及运用,加快一批中医药健康服务相关的药品、保健品、食品、医疗器械、保健器械及其他衍生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

4浦东新区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建议

4.1完善政府政策充分发挥浦东新区中医药事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的管理机制。突破体制,加快社会办中医机构发展,形成投入主体多元化、投入方式多样化的办医格局。政府应建立健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机制,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在行业咨询、标准制定、行业自律、人才培养和第三方评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4.2加大财力支持推进财政立项拨款,建设中医发展基金,并对浦东新区中医药健康服务业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特别是中药新药研发等进行专项拨款,建立长效财政投入机制,并确保专款专用;大力引进金融机构,强化薄弱环节资金,探索搭建金融机构与中医药健康服务业企业的对接平台,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

4.3优化人才队伍深化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可以通过立项资助、项目建设以及组织相关培训的方式,与上海中医药大学、浦东新区卫生学校开展合作,重点培养"中医药养生保健人才"、"中医药贸易人才"、"中医国际化人才"等,促进相p人才的培养。

4.4注重行业监督加强中医药服务监督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中医的非法行医、虚假违法中医中药广告、制售假冒伪劣中药等违法行为,加强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监督与执法,规范中医药服务行为。在中医养生保健、中医文化旅游等新兴的健康服务领域,鼓励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参与制订服务标准,使其能够逐步提高行业自律和维权能力,承担起相应的行业管理职能。

4.5加强舆论宣传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主动引导,广泛宣传中医药健康服务业有关政策措施,大力宣传典型经验和进展成效。营造广泛关心和支持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同时,规范中医药品、保健食品、医疗机构等方面广告和相关信息行为,抵制不实宣传和报道,促进和营造良好的支持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现状篇8

关键词:医疗旅游研究进展综述

中图分类号:F590.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5-0185-02

中国有关医疗旅游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是随着发展势头迅猛的医疗旅游实践而发展起来的。由于学术界对医疗旅游的理解不尽相同,学者们出于自身的理论兴趣和对医疗旅游的关注,从不同角度和出发点研究医疗旅游的发展。通过关键词检索发现1999―2010年间在中国期刊网上出现的与“医疗旅游”有关的文章共30篇,而与“医疗保健旅游”有关的只有4篇。从增长情况来看,2008年、2009年是该类文章数量增长最快的年份。

一、医疗旅游概念及类型

医疗旅游概念界定在学界并未达成共识。世界旅游组织从医疗旅游服务主题的角度出发,将医疗旅游定义为以医疗护理、疾病与健康、康复与修养为主题的旅游服务。学者Goodrich强调了医疗旅游的复合性,认为医疗旅游是在某些旅游设施(如宾馆)或目的地除了以当地优美的景色吸引游客外,还向旅游者有意推销其医疗健康服务设施。张文菊(2007)对国内外诸多概念进行详细分析后,认为医疗旅游是指人们由于常住地的医疗服务不够完善或者太昂贵,在异地(尤其是异国)实惠、特色的医疗、保健、旅游等服务或活动的吸引下,到异地接受医疗护理、疾病治疗、保健等医疗服务与度假、娱乐等旅游服务的过程。刘庭芳(2009)从旅游和健康互为表里的关系入手,认为医疗旅游是一切能为旅游者健康作出贡献的旅游活动,指在具备一定旅游保健、疾病防治、急救护理、康复、美容、疗养等知识的前提下,提供旅游者亲近自然的机会和环境,倡导旅游者参与健康时尚旅游活动,让旅游者开阔眼界、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田广增认为,广义的医疗保健旅游包括医疗旅游和保健旅游两大部分,两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重叠。随着医疗旅游的发展,已经很难从某一个角度对医疗旅游下一个全面而完整定义,我们应该同国际接轨,把保健旅游、医疗保健旅游的概念统一到医疗旅游之中,使医疗旅游的概念统一,以规范视听。

学者们还从不同角度对医疗旅游进行了类型的划分。从市场需求的角度,中国医疗旅游分为中医养生类保健旅游产品、康复疗养类保健旅游产品、医疗美容美体旅游产品(黄金琳,2009);从定义出发即根据目的和功能划分,分为以康体、休闲为目的的保健旅游和以纯粹的治疗疾病为目的的医疗旅游(刘炳献,2008)。张文菊则将中国医疗旅游分为五种类型:中医养生保健类医疗旅游,观赏、体验类医疗旅游,中医药购物类医疗旅游,整形美容医疗类医疗旅游,疾病治疗类医疗旅游。

二、医疗旅游特点与优势

医疗旅游除了具有医疗、旅游服务的一般特点外,还具备医疗服务不具有的娱乐性、轻松性、享受性特点,大众旅游不具有的康复性、保健性以及有别于普通旅游的高消费性等特点。杨欣(2007)通过对文献的分析与归纳,认为医疗旅游具有医疗保健性、一定地域性、经济实用性以及鲜明的时代性的特点。从中国国情出发,张文菊(2008)认为,中国医疗旅游具有自发性、中医药是其主要依托、以疗养保健型医疗旅游为主的特点。

中国医疗旅游的发展较之欧美等发达国家,具有独特的优势:中国特有的深厚的中医文化积淀,丰富且优质的医疗保健旅游资源,中医保健正逐渐被外国人所关注(张维艳、徐淑梅,2009)。随着大陆与台湾两岸各项交流的扩大,大陆居民赴台湾医疗旅游成为可能。据此,许观玉探讨了台湾地区开展医疗旅游的内在优势,认为台湾不仅拥有国际先进的医疗技术、全方位人性化的优质服务以及共通的文化底蕴,而且安全系数和旅游环境质量相对较高。黄金琳等(2009)从中国医疗保健旅游产品开发优势分析,认为中国医疗旅游的优势在于:中医文化历史悠久;中医、中药保健正受到外国人的追捧;医疗保健旅游资源丰富优质;医疗服务价廉物美。王琼(2009)等从西安发展医疗旅游的有利条件(旅游资源丰富,医疗资源丰富、医疗价格便宜,交通便利)出发,提出要发展医疗旅游,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医疗旅游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与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等东南亚国家相比,中国医疗旅游起步较晚。中国较早开发医疗旅游的城市是海南三亚,随后中国各大城市如北京、桂林、宜昌、香港、台湾等相继推出了医疗旅游服务,中国医疗旅游已开拓了部分市场,但尚处于混乱、无序发展状态,且规模普遍较小,各地富有特色的中医门派尚未充分发掘,也未开发出满足旅游者个性化需求的配套产品。黄金琳(2009)从中国医疗保健旅游产品出发,分析得出国内医疗旅游已开始萌芽,但总体还未形成规模,其发展现状呈现起步较晚,水平不高;主要以中医、中药行业为依托;市场没有形成统一且缺乏规范;缺乏专业人才等特征。

萍等(2008)认为中国医疗旅游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医疗服务受国际认证程度不高,国际医疗服务形象尚未建树;管理不规范,相关法令、政策暂不完善;语言沟通尚存障碍。杨欣(2008)将中国医疗旅游与印度、泰国等医疗旅游发展较好的国家相比,发现其存在诸多不足,如中国医疗机构还未配备高素质的语言人才、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和规范、对中国旅行社推出的中医理疗等项目认识不足误解不少以及参与医疗旅游的游客大多数是国际游客,牵扯的环节很多,缺乏有效地协调与监督。高静(2010)认为,中国医疗旅游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展优势,但中国目前的医疗旅游产业发展非常地初级,远远没有触及该产业的核心。

四、医疗旅游国际启示和发展对策

近年来,中国各大城市也相继推出了医疗旅游服务,在发展中应借鉴国际优秀经验。徐菲(2006)认为,应该从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和优化发展环境给予政策支持两方面积极应对,推进中国医疗旅游业的发展,避免受到消极因素的影响。在借鉴国际上医疗旅游发展较好国家的成功经验基础上,萍等(2008)提出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规范市场;整合资源,构建专项医疗旅游产品系列;打好中医保健与旅游结合的特色品牌;结合中国重振中医的计划,加强宣传,推广中国医疗旅游等对策建议。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程莉等(2008)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特别是亚洲发展中国家发展国际医疗旅游的经验,提出中国发展医疗旅游应该抓住发展国际医疗旅游的商机,发掘医疗资源,整合旅游资源,快速发展国际医疗旅游;把握发展国际医疗旅游业的关键点。刘庭芳探悉亚洲医疗旅游产业的发展,启示中国发展医疗旅游在组织构架方面需要有创新和突破,在政策制定方面需要从严把关,在具体实践方面要开展试点工作的同时需要注意研究相关问题。

张维艳认为,发展医疗旅游要以传统中医文化为指导,打造中医特色旅游品牌;充分利用中国丰富的医疗保健旅游资源;加大宣传力度,推广中医保健游。针对中国医疗旅游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不足,田广增认为,中国发展医疗旅游要提高认识,不断挖掘资源内涵,尽快实现资源与市场的有效整合;规范市场,强化对医疗机构和旅游机构的管理,形成规范的服务标准;提高人员素质,尽快培养出一支适应中国医疗旅游发展需要的从业人员队伍;培育足够品牌;推出规范医疗旅游线路。

五、小结

到目前为止,中国关于医疗旅游的研究成果数量不多,也不够系统,主要集中在近两年,而且真正研究中国医疗旅游及其相关问题内容的文章相当少,更多的思想观点只是零碎地散落在一些文章中间。中国医疗旅游的理论和实践更多是以国外为借鉴和参考,许多领域还存在理论空白,需要专家学者们进行大胆创新,如中国医疗旅游的发展模式和产品开发等问题。

2010年6月,上海医疗旅游产品开发和推广平台正式投入运行,填补了中国在国际医疗旅游方面的空白。这是中国医疗旅游发展的里程碑,是今后中国医疗旅游发展的重要模式,值得中国其他城市发展医疗旅游时借鉴和参考。结合中国实际,国内医疗旅游在未来将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但是需要注意医疗旅游健康风险防范,重视发展医疗旅游中介机构,走国际化认证道路,促进医疗和旅游的产业融合程度,实现中国医疗和旅游业双赢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宏奎.医疗保健与旅游[J].旅游学刊,1989,(2):57-60.

[2]李正欢,郑向敏.印度医疗旅游的发展评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

[3]张文菊,杨晓霞.国际医疗旅游探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5).

[4]黄金琳,杨荣斌.中国医疗保健旅游产品开发初探[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11).

[5]田广增.中国医疗保健旅游的发展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5).

[6]张维艳,徐淑梅.中国医疗保健旅游发展探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09,(3).

[7]杨欣.医疗旅游正在成为全球的旅游热点[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8,(1).

[8]徐菲.迅速发展的印度医疗旅游[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6,(1):60-62.

[9]刘庭芳,苏延芳,苏承馥.亚洲医疗旅游产业探析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医院,2009,(1):74-77.

[10]张文菊.中国医疗旅游发展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11]程莉,杜鹏程,赵捷,李岩.国际医疗旅游发展现状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7):49-50.

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现状篇9

关键词:商业健康保险;保险政策;经营模式;医疗风险;保险产品;产品监管;发展对策

在许多国家的国民医疗保障体系中,商业健康保险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商业健康保险在健全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保障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等方面都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作为商业保险中的一类重要业务,健康保险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各家保险公司的青睐。以往的许多研究都表明,中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市场潜力巨大。为此,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规律,笔者对中国商业健康保险目前的状况进行了描述,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商业健康保险应采取的经营和发展战略,期望这些分析和建议能对我国商业健康保险事业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现状

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国内保险业复业时期,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其主要表现在:

(一)覆盖人群逐步扩大,业务规模迅速增长

据统计,2001年,商业健康保险承保数量首次突破1亿元,2002年达到了1.36亿元,当年保费收入达320.96亿元,比上年增长44.96%;自2003年3月非典疫情发生以来,健康保险保费收入持续增长,在非典最为严重的5、6月份,保费收入分别达37.19亿元和59.42亿元,大大高于上年26.75亿元的月均保费收入水平。

(二)经营主体不断增加,产品供给日益丰富

目前,已有29家寿险公司和8家财产险公司经营健康保险,提供的险种已经超过300种。除了传统的费用补偿型和住院津贴型产品,保险公司也开始涉足收入损失保险和长期护理保险等新领域。

(三)服务领域日益拓宽,社会影响明显扩大

商业保险公司提供的健康保险已经覆盖了包括电力、铁路、邮政、通讯等行业在内的各大行业,社会影响明显扩大。特别是在2003年上半年发生的非典疫情面前,保险业快速行动,采取加快理赔、加快产品开发、加快销售创新等特殊服务,在抗击非典的特殊时期,树起了保险业良好的社会形象,有力支援了国家抗击非典斗争,赢得了社会的普遍赞誉。

(四)对于国内健康保险的需求市场来说,市场潜力巨大

全国50个城市的保险需求调查显示,49.9%的城市居民考虑在未来3年内购买商业保险,其中预期购买健康保险的比例高达76%,在人身保险各类业务中占居第一位。

二、目前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障碍

(一)政策和法律等外部环境还不够完善

商业健康保险是以被保险人的身体为保险标的,保证被保险人在疾病或意外事故所致伤害时的直接费用或间接损失获得补偿的保险,包括医疗保险、疾病保险、收入保障保险和长期看护保险等。

2002年12月,中国保监会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快健康保险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加快发展健康保险业务,加强健康保险专业化经营和管理,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健康保险发展模式等方面的原则要求。尽管在宏观的层面上,我国的健康保险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法律基础,但是微观层次的不完善却一直阻碍着保险公司在商业健康保险方面的发展,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保险公司尚不具备法律赋予的可参与医疗服务定价及对医疗卫生资源的有效利用实施监控的权利;二是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具体的业务界限还不够清晰,存在社会保障机构开办商业医疗保险,与商业医疗保险争夺业务的情况;三是对涉及医疗保险的诉讼案件,在审理及新闻媒体报道时,也往往存在偏袒被保险人的情况。凡此种种情况都使商业健康保险的进一步发展面临困难。

(二)商业健康保险经营模式的风险控制存在缺陷

我国现在采用的健康保险经营模式是投保人(被保险人)向保险公司缴付保费,然后被保险人到医疗服务提供者那里接受医疗服务,医疗服务工作者按照提供的医疗服务收费,而后被保险人付费后用付费凭据到保险公司那里报销索赔,保险公司间接地按照医疗服务提供者的服务进行付费。简而言之,就是“被保险人看病,医院治病收钱,保险公司买单”。这相当于保险公司作为第三方支付了医疗服务费用,是补偿性按服务付费的健康保险模式,我们把它简称为买单式健康保险模式。

买单式健康保险模式分离了医疗服务和保险服务,保险公司仅仅参加了保险服务,无法控制医疗服务,不可避免地在风险控制方面存在着缺陷,从而不能协调好保险人和医疗服务提供者两者之间的利益机制,导致保险公司和医院之间缺乏共同的经济利益,进而得不到医院配合,造成核保调查和理赔查勘困难重重,影响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

(三)保险公司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缺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

根据我国健康保险发展的现状,目前保险市场上可以购买的健康保险产品主要包括基本住院医疗费用保险、住院医疗生活津贴保险、重大疾病保险等险种。但是市场上的健康保险产品,不论是产品设计还是保障水平,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弊病。并且在产品销售上,各个层面的产品缺乏互补性。

一方面,基本住院医疗费用保险和住院医疗生活津贴保险都存在一定的缺点,即个人投保须附加于一定保额的主险之上。结果导致了实际投保率很低,给付率极高的情况。而重大疾病保险根据投保人选定的保险金额承保,长期寿险固定利率分定期保险和终身保险两种,实际投保率不高,短期给付率低,但高额保单承保风险极高。这些都无疑增加了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困难。另一方面,近年来,各保险公司都设计了许多保单,但普遍存在着保险责任相近、单一和缺乏创新的缺陷;同时开办的住院医疗费用保险和生活津贴保险的保险期限太短(只有一年),使被保险人的利益得不到足够的保障,从而不能真正满足市场的需求。

(四)商业健康保险的基础设施不够坚实

商业健康保险是一项专业技术性强、管理难度大的业务。迫切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包括医学技术人才、精算人才等。专业化的人才资源和计算机系统是商业健康保险的软硬件基础,我国保险公司在这两方面的基础建设比较薄弱,亟待加强。

在人才资源方面,我国的保险公司普遍缺乏一支既懂医学医疗又懂保险业务的复合型人才。首先,各保险公司都缺乏合格的医疗保险管理人员;因为健康保险涉及医学、保险和管理等多个领域,要求管理人员具备宽广的知识面和跨领域的背景,而符合如此要求的人才凤毛麟角。其次,保险公司的精算管理、险种开发、核保理赔和市场营销等岗位都急需熟悉健康保险的专业人才。最后,保险公司还缺乏合格的健康保险专业营销人员。

在系统设备上,许多保险公司还没有建立起健康保险业务的专业信息系统设备。现有的健康保险业务大多依靠寿险业务系统进行管理,相关的数据也按照寿险业务的标准进行记录和管理。这样导致保险公司无法实现健康保险业务的专业核保理赔功能,也无法记录统计健康保险业务迫切需要的各项医疗资料。没有健康保险的专业电脑平台,健康保险的专业化风险管理也就无从谈起,所以加强健康保险的专业信息系统建设不容忽视。

(五)健康保险的产品监管政策不到位

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保险业在挑战和机遇面前,保监会应适时地调整和完善保险监管,以使我国保险业在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下得到发展,同时使我国的保险市场进一步向世界各国开放,从而达到双赢。

目前,各保险公司的健康保险产品的条款和费率都由总公司报保监会统一备案,报备的条款和费率没有弹性。但是健康保险的地域性要求很强,各地的自然情况和经济形式都不相同,各种疾病的发生率和医疗费用水平不同,相应的保险责任、免赔额限度、以及费率等保单要件要求也就不尽相同。因此,总公司统一备案的条款到达地方后很难完全适应当地的情况,不易得到市场的认同。现行的统一备案制使健康保险产品缺乏灵活性,不利于保险公司因地制宜地设计和调整健康保险产品条款,抑制了商业健康保险的市场拓展。

三、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对策

(一)争取政策支持,创造有利于健康保险发展的外部环境

随着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国对商业健康保险的地位和作用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还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相关政策。例如:保监会将继续加强与财政部、税务总局的联系,争取减免个人购买健康保险的所得税,进一步鼓励和吸纳更多的居民个人参加商业健康保险,加快健康保险专业化进程;同时,明确商业健康保险地位,准确界定与基本医疗保险的界限,规范市场经营环境。因此,目前中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有着非常有利的外部环境,但是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还受到来自经营环境中的诸多因素特别是医疗服务方面一些因素的不利影响,在这些不利因素中,医疗机构的行为和医疗服务过程,特别是医疗服务成本的变化对商业健康保险所造成的影响,各家保险公司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二)完善医疗风险控制体系,推进医疗机构和保险公司形成合作机制

如何建立对医疗风险的控制体系,是发展健康保险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离不开卫生医疗系统的支持,并且,商业健康保险作为重要的筹资手段和市场化的制度安排,也能够成为卫生医疗体系改革的重要推动和促进力量。从这个角度出发,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和卫生医疗系统的发展有着共同的目标,应当携起手来,开展一些试点,进行一些合作,探索建立商业健康保险与医疗服务系统的合作模式,完善医疗风险控制体系,从而实现商业健康保险发展和卫生医疗改革的双赢。此外,协调有关政策,鼓励保险公司投资、参股医院,或与医院建立合同、契约关系等,探索与医院有效合作的各种方式;与财政部协商,在财务报表上增加一个科目,用于核算保险公司与医院“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费用支出和收入。这些都是完善医疗风险控制体系不可缺少的补充。

(三)设计合理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完善健康保险产品体系

产品是市场竞争中最重要的工具。根据健康保险的市场需求情况,制定正确的产品开发战略是经营成功的基础。目前社会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很窄,据统计2001年的覆盖人数不足8000万人,绝大部分居民没有得到医疗保障。各保险公司可以大力推出针对低收入且无保障人群的基本医疗保险、重大疾病保险和住院医疗生活津贴补助保险等险种;对于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职工人群,提供低价格、窄范围、高保障的险种;对于较富裕的年轻群体,提供价格与保障程度比例适中,保障期限长、保障范围有针对性的险种,对于高收入的中年群体提供高价位、保障全面的保险产品。同时结合国家医改动向,开发能长期适应医疗改革进展的商业医疗保险产品,争取长期的盈利空间;重视对广大农村医疗保险市场的产品开发,满足农民的医疗保险需求,使商业健康保险在保险密度上更进一步。

(四)建立专业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加快健康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

信息管理系统是实现健康保险专业化运作的基础平台,对健康保险的风险控制和长期发展至关重要。各保险公司应充分重视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建立和完善与健康保险业务相适应的信息管理系统,特别是完善健康保险的理赔管理系统和统计分析系统。

人才培养是健康保险专业化发展的关键。各保险公司应制定健康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规划,加快健康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采取多种途径培养健康险专业人才,特别是要重点培养高级管理人员和精算、核保、核赔、健康管理等专业人才,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五)加强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监管,创造良好的监管环境

保监会应抓紧出台健康保险产品管理办法,形成相配套的技术标准体系和风险管理体系,健全监管措施,为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和监管环境。

鼓励保险公司与部分地方政府和大型企事业单位积极开展合作,进行商业健康保险试点,健全服务方式和经营模式,为健康保险的进一步发展积累经验。同时,还鼓励保险公司结合当地市场特点,与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及医疗服务机构进行沟通协调,积极探索,因地制宜地发展多种形式的商业健康保险,制定出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产品,在不断的探索中加快商业保险发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曾卓,李良军。商业健康保险的定义及分类研究[J].保险研究,2003,(4)。

[2]李琼。论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J].保险研究,2002,(4)。

[3]冯乃宪。论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J].保险研究,2002,(1)。

[4]来建。大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业务[J].保险研究,2001,(8)。

[5]万声宇。论健康产品组合的设计[J].保险研究,2000,(7)。

[6]邓建华。从我国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发展看商业健康保险市场[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1999,(12)。

[7]许谨良。对开拓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市场的几点看法[J].保险研究,1999,(3)。

[8]郭颂平。关于发展我国健康保险市场的思考[J].华南金融研究,1998,(2)。

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现状篇10

对于自己当年的选择,俞熔谦逊表示,“时代背景是今年刚刚验证出来的,当时看不出来。”

2013年底,他在《创业家》的会议上发言时,认为“医疗健康行业,还没有诞生真正的巨头,这是大家的机会所在。”时隔半年,他对未来移动医疗大发展的前景,有了新的认知。当下,医疗健康投资风起云涌,大的机构也好,资本巨头也好,有影响力的企业家能够逐渐进入,俞熔不怕竞争,对这个行业,多点关注反而是好事。“以往,医疗健康行业受人关注度不够,现在国家机制在转型,消费者观念在变化,各种天时地利人和在推动医疗行业,这是大的时代背景。”他的态度,相当乐观。

变革,可以预见

与创业者精专的态度不同,俞熔对行业的思考集中在移动医疗发展的大方向上。慢而有条理的,他把移动医疗的发展,归结为几种变革趋势。第一是标准化、可量化的医疗服务,例如临床路径治疗方案的标准化,这在美国已经非常成熟,二是慢性病管理体系化,有赖于家庭和私人医生体系的完善,这也将成为下一个行业创业热点趋势,三是远程医疗技术,依赖于高效的信息化及创新的技术手段。四是筛查检测、重大疾病诊治的个体化。不管哪一种趋势,都少不了大数据的支持。

他屡屡提到大数据的重要作用,对于较为特殊的医疗健康产业,大数据的意义不可低估。与美年大健康的特色服务相关的,则是中医标准化管理的部分。

在完全基于西医标准化体系的体检行业,美年的立身之道与众不同,他们为使用者给出中医诊疗方案。以中医手段辩识体质,再根据西医的检验方法,针对性给出一些解决方案,既可以有传统疗法,也有健康食品、保健品上的建议。有别于一般体检给出生硬报告的方式,美年的中医服务,更类似增值附加服务。在美年的体检中心里,中医是随处可见的装饰元素,华佗、孙思邈的画像挂在楼道中,西医体检项目完成后,中医手段才开始,填写问卷,勾选身体状况,医生给出关于基本体质判断,再搭配上传统的号脉,对体质和调养方式,做出建议。

“如果你已经有了一些器质性的疾病,肯定我们会推荐、动员,或者帮助你去医院治疗,但很多人是生活方式或亚健康带来的一些慢病,这些问题不是去医院能解决的,需要长期的健康管理,这部分病人实际上量更大。”和美年赢得客户喜爱的原因一样,生活方式、慢病或者亚健康,也是移动医疗的机会所在。

在俞熔看来,移动医疗的好处,不言而喻,它让信息透明,让资源配置优化。医生和患者可以得到及时的沟通和反馈。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对于国内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现状来说,更是有充分的正能量。“但在这个行业里,商业模式也存在一些短板,比如说医疗行业的闭环怎么形成,线上线下怎么结合,在o2o大行其道的当下,我还是很少听到医疗行业的o2o。”

他也审慎地认为,不少移动医疗应用看似取得成功,但一个严峻现实摆在眼前,移动医疗的风险边界难以界定。“大多数移动医疗的应用,其作用究竟是咨询,还是诊断,还需要更多的思考和分析。”

除了收购之外,俞熔一直关注培育或者挖掘健康类、医疗类的中小企业。三年前,他投资了一家做电子耳蜗的企业,属于相当细分的业务。产品有慈善性质,为先天耳聋的孩子生产植入性的器械,帮助他们产生听觉、学会说话,从而渐渐接近一个健全的人。这样的市场需求数以百万计。一个耳蜗手术需要20万人民币,大多数农村的孩子消费不起,电子耳蜗的生产,与其说是医疗辅助设备,更有一点慈善性质。他也把预防医学上下游产业当作发力点,有关健康管理、平台、数据和客户资源,凡是有助于美年大健康整体发展的,也在他的涉猎范围。2013年,美年投资了一家专门用物理光学方法降血脂的医疗创业公司,实际上,血脂异常亚健康人群为这样中小企业提供发展空间,在俞熔的分析之中,中国有糖尿病患者九千万,高血压患者一亿到两亿,人群数量远大于进入医院治病的人群,针对这些慢性疾病的服务,都有很不错的发展机会,是极好的创业方向。

作为出手快又狠的投资者,抢占移动医疗的开放平台,才是俞熔布局的长远策略,尽管真正披露产品可能要到一个月以后,但他还是介绍了美年移动医疗产品的大致脉络,“全能的个人医疗开放平台,从预防、医疗评估、健康管理,包括后续的健康相关服务的,这是一个小的Bat。”

移动医疗的市场,无限宽广,而当下,正是进场最恰当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