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务优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6:32:42

金融服务优化篇1

【关键词】金融服务商业银行对策

一、商业银行金融服务概述

金融服务作为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的主要服务内容,包含了储蓄业务、汇款业务、个人贷款业务、交易业务、个人理财业务、银行卡业务、缴费业务、出国金融业务、电子银行业务、公共信息服务等众多的业务种类。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银行为顾客所提供的金融服务业越来越丰富,我国居民也早已不再满足于单纯的存贷款业务,而是对金融服务有了更为广泛的需求。金融服务业务收入对银行的业绩影响也越来越大,统计数据显示,16家上市银行上半年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共计达到322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约730亿元。数据显示,除五大行和南京银行之外,其他10家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同比增幅都在40%以上。在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普遍将金融服务作为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金融服务的优化与创新成为各家银行都非常重视的一项基础工作。金融服务的内涵,随着客户需求的不断进步而不断拓展,通过金融服务的改进去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二、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存在问题

(一)金融服务管理水平及服务水平落后

现代金融服务的发展,对于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的要求日益提高。我国部分商业银行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体系,在业务管理上就会表现出金融服务配套的规章制度不合理,业务流程设计不科学,管理方式原始落后等方面的问题。而在服务水平上,部分商业银行业缺乏统一的服务标准,或者有标准但是执行不严格,导致服务的满意度达不到现代消费者的要求。加大对金融服务工作水平的考核力度,实行严格的制度约束,是不少商业银行主要的管理手段,但是由于未能够将员工个人收入与服务水平以及工作效益挂钩,金融服务工作的重要性未能凸显。服务质量的改善,对于提高客户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商业银行所提供给的金融服务,离客户期望值尚有较大差距。

(二)服务同质化程度较高,创新能力差

加入wto以来,我国银行业明显加快了金融服务创新的步伐,在银行业整体的金融服务不断丰富的同时,也表现出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服务方面的同质化严重。往往是各家银行的金融服务大同小异,往往只是产品名称和收费标准上的差异而已,顾客普遍性的感觉到各家银行的服务内容高度同质化,往往是根据自身办理业务的方便性来选择银行,而很少因为银行较为创新的金融服务产品。未来,随着外资银行逐步进入我国金融服务市场,国内商业银行必须在业务创新能力上取得一定的突破,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服务中,所表现出的业务发展策略类似、市场定位集中、经营方式类同和具体产品相似,商业银行在产品创新方面缺乏核心竞争力。对于顾客而言,由于商业银行服务品种高度雷同,已经不能满足现代银行客户的差异需求。

三、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优化的对策

(一)建立现代化的服务管理机制

要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商业银行首先要积极运用现代的服务管理技术,可以建立数据化的客户服务管理系统。通过数据化的管理进行客户服务的全面提升,通过掌握客户的个人情况和业务偏好,就能够很好的提供更具针对性的专业化金融服务,让客户的满意度得到提升的同时,也通过金融服务的个性化,让商业银行之间得到一定的区分,避免产品、服务同质化的情况愈演愈烈。商业银行在服务管理方面,也需要更多的结合市场需求进行充分调研,要结合客户需求的实际情况,推出更多人性化和个性化的服务策略,通过服务带动市场细分,给予不同需求的客户相应的金融服务,提高服务针对性和满意度。

(二)提高金融创新能力

针对金融创新能力的不足,建议我国的商业银行通过改进现有产品、吸收国外经验、创造自有产品三方面进行努力。改进现有产品方面,需要收集客户对于现有金融产品的意见和建议,积极通过对现有产品的升级,来满足顾客对于金融服务水平的更高追求。吸收国外经验方面,则是国内商业银行应该积极向国外金融服务发达国家学习,将国外富有创新的金融产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整合,不断缩小与先进国家金融服务方面的差距。创造自有产品方面,则是充分的发挥商业银行的自有创新能力,顺应金融服务市场需求,设计和推出一些富有创新性,又能够满足顾客实际需求的新产品、新服务。商业银行在我国银行业监管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积极研究金融产品满足各种不同类型客户的需求,也是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

(三)重视服务优化中的人才培养

要提升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水平,服务优化人才的培养也是一个关键问题,不少银行的服务水平上不来,还是受制于专业人才不足。商业银行要加强对于服务人才的培养工作,通过业务培训和服务理念的宣导,提高员工的专业服务技能。同时不断完善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在硬件上为服务优化打好基础,辅助服务人才更为顺利的提供优质服务,提升服务综合水平,促进商业银行的服务优化与发展。

总之,商业银行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服务能力的提升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提供差别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获得客户与银行双赢,才能长久保持我国商业银行的高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晓英.商业银行金融服务优化的对策与思路[J].中国房地产金融,2001(11):6-10.

[2]熊川.优化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的对策选择[J].大众商务,2010(04):38.

金融服务优化篇2

摘要:基于1993~2009年数据针对湖南省金融服务业与产业结构关系的研究发现,金融服务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进程均与国民经济总体形势和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动密切相关,金融服务业发展能够动态性地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

关键词:湖南省;金融服务业;产业结构;动态影响

一、引言

金融作为国民经济的血液,与产业结构的变动存在密切的关系,Raymondw.Goldsmith(1969)认为,金融与以产业结构变动为特征的经济增长之间是互为因果的关系,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相互推进的过程。因此,研究湖南省金融服务业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两者之间的历史关系,为政府部门制定政策促进金融服务业发展提供经验证据,使金融服务业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动协同,最终形成两者的良性循环,将有助于湖南省产业结构的优化。

二、文献综述

自金融发展理论产生以来,探讨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关系伴随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而兴起。产业结构调整是增强工业竞争力、实现有效经济增长的重要形式,产业结构调整中各行业的发展呈现不同态势,成长性不同的行业对资金有不同程度的需求(蔡红艳、阎庆民,2004)。基于资金导向的作用机制,金融系统将金融资源分配于不同收益率的投资之间,使资金能够按照经济原则在各产业部门之间高效流动,调整资源配置状态(RobertC.mertonandZviBodie,1995),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金融发展在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中的作用分为显性和隐性,即直接贡献和间接贡献两大类:显性作用指金融服务业作为一个行业,其增加值所带来的产业结构变化;隐性作用则从金融服务业的功能角度考虑它在产业结构变化中的作用。黄明旻(2009)根据1987~2006年江苏省数据利用非平稳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的研究表明,金融中介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金融中介规模扩大对产业结构升级有正向促进作用,且金融中介规模和产业结构升级有双向因果关系。因此,产业结构的优化离不开金融服务业的支持与协同发展,伍海华、张旭(2001)认为金融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机制包括资金形成、资金导向、信用扩张、产业整合和风险防范与补偿。本文将金融服务业发展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机制分为三类:

首先,金融服务业通过资金形成和信用扩张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资金支持。资金是保证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的直接推动力,而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其本质是在储蓄与投资之间建立桥梁,提供资金由盈余部门向短缺部门转化的渠道。商业银行将大量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通过信用机制放大资金规模,满足产业结构升级的资金需求。

其次,金融服务业通过促使资金从低效率行业向高效率行业流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商业银行按照风险收益均衡原则确定贷款的数量和使用方向以获取最大利润,盈利水平高、发展前景好的优势企业和产业不断获得信用支持,而经营不善、发展前景不佳的行业由于无法得到信用支持而受到抑制或被淘汰。发达的金融市场信息更完全,能够及时从低成长行业撤出资金,迅速满足高成长行业的资金需求(Jeffreywurgler,2000)。但蔡红艳、阎庆民(2004)通过新兴市场国家行业成长性模型,考察我国资本市场内的资本流动与实体经济中产业结构的互动关系以及股市资本在成长性不同的各行业间的分配状况,发现金融市场中的资本流动存在明显的扶持落后行业的非市场化行为,导致整体工业的竞争力减弱,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曾国平、王燕飞(2007)运用1952~2005年时间序列对中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关系的研究发现,中国金融的畸形发展对产业结构变迁表现出扭曲效应,经济货币化显示了有利的推动作用,金融资源和金融系统资源配置效率的变动则未表现出积极的效果。邓光亚、唐天伟(2010)指出中部地区金融发展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但以国有银行为主的金融部门与实体部门之间不存在有效互动,资金使用未能实现优化配置。

第三,金融服务业通过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影响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动力在于技术进步,无论是国家主导型还是企业主导型的技术进步均要求有丰富的资金来源,而金融服务业推动产业技术进步的机制着重体现在它对技术开发投融资的支持上。金融服务业可以为企业提供多种形式的投资和融资渠道,帮助企业解决资金困难,提供必要的技术创新支持。在完善的金融制度下,一方面通过制定实施技术进步导向的相关金融政策措施,将资金引向素质好、技术可行和有市场前景的企业和项目;另一方面通过鼓励发展以风险投资基金为代表的风险投资性金融机构,建立和拓展多种形式的风险投资机构与渠道,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融资,解决技术开发的资金困难,有效地推动产业技术结构的优化。周孝坤、冯钦、袁颖(2010)基于我国1978~2008年数据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的研究表明,存在从金融深化到产业结构升级的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科技投入和产业结构升级则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

金融发展理论认为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因果关系,国外多数实证研究文献也证实了这一点。但由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起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股票市场尚属于新兴市场,因此,国内文献在全国、地区和省级层面针对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关系的研究结论未能达成一致,也未能就金融服务业发展可能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动态影响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以湖南省为对象,试图对后一问题进行探索。

三、模型设计

如上所述,金融服务业发展在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中的作用分为显性作用和隐性作用,本文重点研究隐性作用。

(一)变量选择

1、产业结构优化指标

彭志良、胡荣才(2010)定义产业结构优化度(Ro)为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与各产业就业人数比重的比值之和,用于反映国民经济中三次产业增加值与就业人数的分布规律,计算公式为,其中:为第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第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从经济发展中各部门人力资本利用的角度考虑,该指标能合理反映产业结构变化中资源配置的情况:当即各产业劳动生产率相等时,产业结构达到最佳状态。

产业结构效益偏离度则是一种直接测度产业结构效益的方法,其理论基础为劳动力结构与产值结构两者之间的不对称偏离状态,反映了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效果:劳动力结构变动与产值结构变动的不一致导致产业间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进而引起产业结构效益偏离度的变化。邵明振(2010)定义产业结构效益偏离度为,其中:为第产业结构效益偏离度,为第产业就业比重,为第产业产值比重。大于零(正偏离)表明该产业就业比重大于产值比重,劳动生产率低,负偏离则表明该产业劳动生产率较高,因此,正(负)偏离的产业存在劳动力转出(转入)的可能性。产业结构总效益偏离度则为:如果各产业的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变动相协调,生产率逐步趋于一致,则产业结构总效益偏离度p趋于零,产业结构接近最优,国民经济各产业间呈完全竞争状态。

本文选择产业结构总效益偏离度p作为反映湖南省产业结构优化程度的指标。

2、金融服务业发展指标

Raymondw.Goldsmith(1969)用金融相关比率(FiR)——一定时期内社会金融活动总量(一般用金融资产总额表示)与经济活动总量(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表示)的比值,反映金融上层结构与经济基础结构之间在规模上的变化关系,这是最早对金融发展水平进行量化的指标。作为世界上首先分析金融压抑对经济发展构成严重障碍的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Ronaldi.mckinnon)开拓性地提出了金融深化理论,以货币存量(通常为m2)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值衡量一国经济货币化程度。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指标替代的原因,m2/GDp并非越大越好,因为它只反映货币供应量m2与GDp的比率关系,并不能反映金融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其它更加完善的货币融资形式。m2/GDp上升的过程只反映了初期金融服务业的上升发展过程,当国民经济发展及结构调整趋于完成时,m2/GDp已不能较好地反映金融服务业发展的水平。从国外历史数据来看,m2/GDp都经历过一个先上升后下降过程,而这种过程则是随着经济结构调整而产生的(彭志良、胡荣才,2010)。

由于缺乏各地区金融资产和m2的统计数据,无法直接采用上述FiR或m2/GDp衡量湖南省金融服务业发展水平,因此,本文将沿用国内大多数文献的思路,以湖南省金融机构存款总额占地区GDp的比重来衡量金融服务业发展水平,记为FiR。

(二)模型设定与估计方法

产业结构变化对金融服务业发展的依赖很少是瞬时的,更多地表现为时间上的延迟,金融服务业对产业结构的影响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完全体现出来,这种时间的延迟现象称为滞后效应。分布滞后模型通过引入解释变量的滞后项作为解释变量,可以研究不同时期经济现象的联系,从而将经济活动的研究从静态分析转化为动态分析,使模型更准确地反映经济规律。因此,本文对p、FiR取自然对数(分别记为Lp、LFiR。)以消除时间序列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现象,建立有限分布滞后模型(1),以描述金融服务业发展作用于产业结构优化的动态性。

其中:称为短期或即期乘数,反映产业结构总效益偏离度对同期金融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弹性;称为延迟乘数或动态乘数(),反映产业结构总效益偏离度对第时期金融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弹性;称为长期乘数或总分布乘数,表示金融服务业发展水平每变化1%,由于滞后效应引起产业结构总效益偏离度在其后个时期内变化的总百分比;为解释变量的滞后项数;为满足线性回归模型古典假设的随机误差项。有限分布滞后模型由于包含解释变量滞后项,采用oLS估计时存在两方面的困难:

(1)滞后长度难以确定。从经济学的角度考虑,滞后项的长度越大则认为模型估计效果越好;从统计学的角度考虑,滞后项长度越大则自由度越少,容易出现解释变量的多重共线性问题。针对本文的研究主题,如何确定合适的滞后长度没有充分的先验信息可以利用,因此,选择合理的滞后长度是估计模型(1)的首要问题。

(2)多重共线性问题:解释变量的当期值和滞后值之间很可能具有高度共线性,导致参数估计量失去意义,不能揭示解释变量的各滞后项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估计系数的标准差变大,造成根据常规计算的t值认为滞后项系数不显著的结果。

针对上述问题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修正方法。对于滞后长度的确定,可以根据实际经济问题的需要和经验进行判定,或者先取一个较大的滞后长度进行估计,然后再逐步减少滞后长度,观察模型的拟合是否随着滞后长度的减少而显著恶化,如果是则不应再减少滞后长度;也可以利用aiC准则与SiC准则来确定滞后长度。对于滞后长度已知的分布滞后模型,修正的估计方法有经验加权法、阿尔蒙(almon)多项式分布滞后法(polynomialDistributedLag,pDL)等。本文首先绘制两个变量的相关图,根据相关系数的变化趋势确定最大滞后长度,然后采用多项式分布滞后pDL方法估计模型参数:(1)对每一个确定的滞后长度,通过逐步增加多项式的阶数并施以近端约束或远端约束进行参数估计;(2)逐步减少滞后长度,重复第(1)步;(3)在通过所有检验的回归方程中,根据aiC准则与SiC准则来确定最优滞后长度,进而得到最终估计结果。

(三)数据来源

1993年11月召开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从旧经济体制向新经济体制的过渡,因此,本文研究的样本数据区间为1993-2009,原始数据来自历年《湖南统计年鉴》,计算过程采用eviews6.0软件实现。

四、实证研究

(一)金融服务业与产业结构描述性分析

湖南是农业大省,素有“鱼米之乡”和“湖广熟,天下足”之美誉,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从产业结构效益偏离度的正负来看,第一产业(农业)始终为正值,第二、三产业则为负值,表明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远大于产值比重,生产率低下,第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则小于其产值比重,以较少的劳动力创造了较高的产值,具有较高的生产率。就产业结构效益偏离度的绝对值而言,第一产业大于第二、三产业,表明第一产业存在大量富余劳动力,劳动力资源未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因此,充分发挥金融服务业的功能,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引导劳动力转移从而加大第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促进劳动力资源更为合理的配置,将有利于湖南省产业结构的优化。

图1显示金融相关比率FiR呈缓慢上升趋势,表明湖南省金融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深化,其上升速度的变化则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密切相关(表1):1993-1997年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均为适度从紧,金融相关比率缓慢波动上升;1998-2003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使金融相关比率大幅上升;2004-2007年财政政策由积极转为稳健而货币政策保持稳健,金融相关比率处于波动过程中,2008-2009年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均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因此,金融相关比率在2008年达到近七年来的最小值后开始大幅上升。

湖南省产业结构优化程度在1993-2009年阶段经历了上升、下降、上升、下降的波动过程,而这一波动趋势与国民经济总体形势和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动密切相关:(1)1993-1996年产业结构总效益偏离度逐渐下降表明产业结构优化程度上升——1993年6月国务院《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采取十六条措施正式开始以整顿金融秩序为重点、治理通货膨胀为首要任务的宏观调控,主要运用信贷、税收等经济办法扭转经济过热的局面,经过近3年的努力,1996年成功实现经济“软着陆”,经济基本上恢复平衡,经济增长速度没有大幅度下滑,经济增长幅度回落到9.6%,通货膨胀率降到6.1%。(2)1997-2000年产业结构总效益偏离度上升说明产业结构优化程度下降——国企改革、对外开放和扩大内需成为1996-1999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主要内容,始于1997年下半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改变了全球经济增长的态势,使中国外贸出口受到很大影响,加上国内供求关系逐步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通货紧缩与有效需求不足成为主要矛盾,演变为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通货紧缩,1997年9月召开的十五届一中全会提出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扭亏增盈,力争到2000年末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8年开始,宏观调控政策由“适度从紧”、“稳中求进”转向了“扩大内需”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一阶段以2000年底国有企业三年脱困目标基本实现作为结束。(3)2001-2008年产业结构总效益偏离度逐渐下降表明产业结构优化程度上升——扩大内需成为2000-200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宏观政策的主基调,2007年则是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4)2009开始产业结构总效益偏离度上升显示产业结构优化程度下降——美国次贷危机发展为全球金融危机,全球实体经济增速大幅下滑,经济形势急转直下,中国经济发展遇到的困难日益显现,面临着经济增长趋缓和就业形势严峻的双重压力,“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成为200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宏观政策的主要基调,宏观调控的着力点转到防止经济增速过快下滑,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形成应对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应对方案,即大规模的政府投入和结构性减税、大范围的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大力度的科技支撑和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上述分析表明,1993-2009年湖南省金融服务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进程,均与国民经济总体形势和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动密切相关。

(二)模型估计与解释

图2变量交叉相关图显示,产业结构总效益偏离度与滞后5、6、7期金融服务业发展水平相关,因此,模型(1)的最大滞后长度为7;滞后7期以上不相关,在pDL估计中应施加远端约束;与滞后的不相关,在pDL估计中应施加近端约束。因此,本文采用多项式分布滞后pDL方法估计模型(1)时,最大滞后长度为7,且同时施加近端约束和远端约束。

通过逐步减少滞后长度和增加多项式阶数对模型(1)进行估计和检验,根据aiC准则与SiC准则,本文确定最优滞后长度为7、多项式阶数为2且同时施以近端约束和远端约束,得到最终估计(表3)、残差自相关Lm检验(表4)和残差异方差检验(表5)。

表3显示,采用pDL方法对模型(1)进行估计的调整后决定系数,表明方程具有较高的拟合优度;多项式pDL01对应显著性水平为0.0000,变量显著性检验通过;F检验对应显著性水平为0.000004,方程显著性检验通过。表4残差自相关Lm检验对应显著性水平为0.1393、表5残差异方差white检验对应显著性水平为0.2636,均大于常用显著性水平0.05,表明残差不存在自相关和异方差性。因此,模型(1)能够很好地描述金融服务业发展水平对产业结构总效益偏离度的动态影响。

根据表3得到模型(1)的回归方程(2):

方程(2)中,解释变量及其滞后项的系数均为负值,表明金融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提高,能够有效减小产业结构总效益偏离度的值,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同期至滞后7期的系数均显著,且滞后3、4期的系数绝对值最大,表明金融服务业发展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存在较长期限的持续性即动态性:促进作用逐渐上升,并在第3、4年达到最大,此后逐渐减少直至第8年消失。这一变化过程与国民经济五年计划的周期基本同步,充分证明了宏观经济计划的必要性,说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非一日之功,若欲通过金融服务业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必须有预见性、前瞻性地提前3到4年着手金融服务业的布局和发展。长期乘数或总分布乘数,表示金融服务业发展水平每变化1%,由于滞后效应,将能在同期至滞后7年内引起产业结构总效益偏离度变化-0.72348%,因此,提高金融服务业发展水平,是调整和优化湖南省产业结构的有效措施之一。

五、结论

本文基于1993~2009年数据采用分布滞后模型针对湖南省金融服务业发展对产业结构优化影响的研究发现:(1)金融服务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进程与国民经济总体形势和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动密切相关;(2)金融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提高,能够有效减小产业结构总效益偏离度的值,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3)金融服务业发展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存在较长期限的持续性即动态性。因此,提前3到4年制定具有预见性、前瞻性的金融服务业发展规划,切实提高金融服务业发展水平,能够有效促进湖南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参考文献

[1]Raymondw.Goldsmith.FinancialStructureandDevelopment[m].YaleUniversitypress,1969

[2]蔡红艳,阎庆民.产业结构调整与金融发展——来自中国的跨行业调查研究[J].管理世界,2004(10)

[3]RobertC.mertonandZviBodie.aconceptualframeworkforanalyzingthefinancialenvironment,intheGlobalFinancialSystem:aFunctionalperspective.HarvardBusinesspress,1995

[4]黄明旻.金融中介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基于江苏省数据的实证研究[J].价值工程,2009(7)

[5]伍海华,张旭.经济增长·产业结构·金融发展[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5)

[6]Jeffreywurgler.FinancialmarketsandtheallocationofCapital[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2000,Vol.58

[7]曾国平,王燕飞.中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变迁[J].财贸经济,2007(8)

[8]邓光亚,唐天伟.中部区域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互动研究——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J].经济经纬,2010(5)

[9]周孝坤,冯钦,袁颖.科技投入、金融深化与产业结构升级——基于中国1978-2008年数据的实证检验[J].社会科学家,2010(10)

金融服务优化篇3

关键词: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竞争力;动态演化模型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4-0256-06

引言

20世纪中期以来,为了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越来越多的企业将部分非核心业务委托给内部分支机构或外部企业,从而使自身能够集中精力于企业的核心业务能力,以便使企业能够获取更强的竞争优势。外包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加里·哈梅尔(GaryHamel,1990)和C·K.普拉哈尔德(C.K.praharad,1990)于1990年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提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外包已成为当前企业界与理论界关心的热点。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外包这种“通过合同契约将企业内部一些反复开展的活动和决策权转移给外部提供者的行为”逐渐从制造业向服务业拓展延伸。这不仅是因为制造业的跨国公司逐渐转变为服务型的企业,贸易投资一体化的发展为新兴发展中国家大量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提供了可能。服务贸易本身的迅速发展也为服务外包的日益盛行奠定了基础。在这一背景下,作为服务产业全球分工的重要载体——服务外包的发展日益呈现出规模化、多样化和高端化的新特点。

服务外包日趋成为服务业转移的主要形式,而金融服务外包特别是离岸外包成为国际服务业转移的重点。金融服务外包是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将原本由自身处理的某些事务或业务活动委托给本机构以外的第三方进行处理的经营方式。从全球范围看,金融服务外包行业正处于行业生命周期的高速成长期,而中国的金融服务外包却处于起步阶段。根据《中国Bpo服务外包市场分析报告》称,到2008年底,中国金融服务外包市场规模仅为48亿元人民币,而美国同期市场规模为97亿美元,折合人民币为654亿元,也就是说中国金融服务外包市场规模不及美国市场规模的7.4%。但中国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势头迅猛,2004—2008年中国Bpo内需市场年增长率超过了20%,以金融服务外包为主业的外包公司近年来正处于快速扩张期,年均增速在100%左右。

2008年9月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服务外包的发展。许多跨国金融机构陷入危机之中,不得不调整其经营战略,将部分非核心业务外包到成本更低的地方,从而加速了金融服务外包业的全球转移。来自计世资讯(CCwResearch)的研究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金融it外包服务市场规模为74.57亿元,同比增长21.03%,2011—2014年中国金融it外包服务市场的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2.91%。毕博管理咨询公司总经理彼得?郝勒维茨认为,到2015年中国和印度将成为全球金融服务外包业的中心。国际环境的变化更需要中国提高金融服务外包竞争力来迎接这一挑战和机遇。

因此,本文试图从企业微观的角度,构建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竞争力演化模型,提出了竞争力各阶段的优化策略,并结合中国、印度、美国金融服务外包的实践,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

一、文献回顾

国内外对服务外包的研究相对比较成熟,但对金融服务外包的研究相对滞后。许多学者和专家主要从以下四方面研究金融服务外包问题:金融服务外包内涵和动因的研究;金融服务外包决策的研究;金融服务外包与绩效关系的研究;金融服务外包风险管理的研究[1~2]。本文对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竞争力进行文献综述和评价。

(一)金融服务外包概念的研究

金融服务外包是服务外包的内容之一。服务外包的概念本身就存在许多争议,因此,相应的金融服务外包的概念也存在不同的解释。按照国际清算银行(BiS)所属的巴塞尔银行业监管委员会(BCBS)与国际证券委员会组织(ioSCo)、国际保险业监管协会(iaiS)组成的联合论坛2005年的《金融服务外包》的定义,金融服务外包是指“受监管实体持续地利用外包服务商(为集团内的附属实体或集团以外的实体)来完成以前由自身承担的业务活动[3]。

此外,王庆喜认为金融服务外包是指金融企业到境外投资,为降低成本和缩短投资回收期而将非核心流程分离出来,打包给当地企业的操作方式。在这种新的经营管理模式中,金融企业通过利用“外部专业化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以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4]。

(二)金融服务外包国家竞争力研究

通过文献梳理,现有的关于国家竞争力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承接金融服务外包国家之间的竞争力比较方面。

赵蓓文(2010)从“后危机时代”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出发,运用价值链理论与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对中、印承接金融服务离岸外包的国际竞争力加以比较。通过研究“后危机时代”中国承接金融服务离岸外包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对世界主要城市金融服务离岸外包发展的环境进行比较研究,进而提出中国必须从比较优势上升到竞争优势,充分发挥政府在提升国家竞争优势中的作用,以“扬长补短”的方式提高中国承接金融服务离岸外包的国际竞争力[5]。

阙澄宇(2010)从接包竞争力的基本决定因素(基础要素、过程要素和环境要素)入手,逐项分析比较中印两国在接包能力上的具体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仅在电信、网络基础设施和国家环境方面优势明显,而在企业质量体系认证、从业人员英语水平、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知识产权保护与信息安全以及税收政策等方面仍与印度存在一定差距[6]。

(三)金融服务外包产业竞争力研究

1.关于金融服务外包行业竞争力的形成研究。已有文献关于金融服务外包竞争力的形成原理的研究主要是运用波特的钻石模型。如王婧(2011)结合钻石模型分析了金融服务外包竞争力的形成因素,如基础设施、人力资本、知识和技术[7]。

魏倩、王正明(2009)通过钻石模型对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竞争力的分析发现,中国服务外包产业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明显的竞争优势,但在高级人才要素、知识资源、服务业基础、企业竞争能力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8]。

2.关于金融服务外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国外的文献主要从发包方角度,探讨向承包方发包的主要影响因素。类似文献很多,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各研究机构和管理机构对外包的驱动因素进行了调查和研究。波士顿咨询集团对100多家公司的外包行为进行的调查、美国外包机构和欧洲中央银行对Bpo动机进行的调查中,都认为外包的主要原因是实现规模经济(获取成本优势)。

国内的文献主要立足于承包方角度,着重分析金融服务外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刘贝(2011)提出影响承接离岸金融服务外包的四大方面因素:成本因素、产业基础和环境支持、市场机遇。并以此为框架分析了大连承接离岸金融服务外包的竞争力[9]。高健华(2011)指出承接离岸金融服务外包影响因素有劳动力成本、基础设施条件、宏观经济环境稳定性、教育和培训、承接金融服务外包相关经验、业务成熟度、技术准备和创新能力[10]。

鄂丽丽(2008)将影响因素定义为外生因素、催化因素和商业环境因素。外生因素主要包括政府政策、国家风险以及基础设施因素;催化因素包括地理距离和时区差异、文化兼容性、人力资源储备以及语言环境因素。商业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成本因素、知识产权保护和信息安全、服务提供商的技能因素[11]。

3.关于金融服务外包行业竞争力的评价研究。以往关于金融服务外包竞争力的研究多集中于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在此基础上的接包地之间的比较评级方面。

高健华(2011)利用金融服务外包的8个影响因素来构建金融服务外包竞争力的二级指标,并进一步细化出17个三级指标,通过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进行科学性的分析和论证,对各级指标进行赋权、计算和整合,最终得到一个完整的离岸金融服务外包承接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尝试着对所选十六个样本国家的综合竞争力进行排名。排名前三名的分别为印度、中国和加拿大。

任征宇(2011)对武汉市服务外包产业现状进行了分析,运用Swot的分析方法,找出目前武汉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优劣势,面临的机遇及潜在的威胁,同时对比武汉市同其他服务外包一线城市在服务外包产业竞争力方面的差距,针对差距提出了提升武汉市服务外包产业竞争力的路径[12]。

4.关于金融服务外包行业竞争力的提升策略研究。这类文献数量较多,王婧(2011)、任征宇(2011)、刘贝(2011)等都提出了金融服务外包行业竞争力的提升策略。

(四)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竞争力研究

关于企业竞争力的研究汗牛充栋,大量文献探讨了企业竞争力的来源、影响因素、关于企业竞争力的评价研究也取得了很多典型成果。将金融服务外包这一属性附加在企业层面,涉及的文献数量非常有限。国外文献主要从发包方的角度,探讨金融企业面临的挑战和绩效管理问题[13~16]。

从微观层面,有些文献定性的分析了金融外包企业现状并提出发展策略。但关于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竞争力的形成原理、竞争力的动态演化问题,企业竞争力评价的文献基本未见到。

可见,当前国内外有关金融服务外包的研究中从中观的行业角度进行的非常多见,从宏观的国家角度进行的研究数量较少,从微观的企业角度进行的研究则很少。关于企业竞争力的研究成果丰富,但结合金融服务外包的特质的研究则明显不足,服务外包企业竞争力的形成机理、动态演化规律和外包企业层面的竞争力评价研究尚存在空白,亟待深入挖掘。

二、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竞争力系统的动态演化概念模型

金融服务外包企业是一个有生命力的有机体,成长和发展是外包企业所追求的永恒主题,任何一个企业从其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有追求成长和发展的内在冲动。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在规模成长、成熟度提高的过程中会经历具有不同特点的若干个竞争力的发展阶段,这要求企业要在各个方面实施不断的变革与之相适应。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竞争力与企业特定成长阶段适应性的强弱,关系到整个企业的应变能力和管理效率,直接影响着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经营效果的好坏和目标的实现,只有适应企业特定成长阶段的具体情况,根据各阶段竞争力的主导要素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高相应的竞争力,才能促进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健康持续地成长与发展。

该动态演化概念模型(RCCD模型)是由四个有机部分构成的:坐标轴、竞争力的演化曲线和竞争力的四个构成阶段

(一)坐标轴

1.金融服务外包企业成熟度是横坐标。该竞争力动态演化模型的横坐标表示的是外包企业成熟度。结合外包企业的实际情况,可以根据相关认证的数量和质量确定外包企业的成熟度。中国对于服务外包企业的相关认证包括:开发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Cmmi)、开发能力成熟度模型(Cmm)、人力资源成熟度模型(pCmm)、信息安全管理(iSo27001/BS7799)、it服务管理(iSo20000)、服务提供商环境安全性(SaS70)、国际实验动物评估和认可委员会认证(aaaLaC)、优良实验室规范(GLp)、信息技术基础架构库认证(itiL)、客户服务中心认证(CopC)、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认证(SwiFt)、质量管理体系要求(iSo9001)、业务持续性管理标准(BS25999)等相关认证。根据金融服务外包企业通过认证的数量、级别和维护、升级的情况,来确定企业的成熟度。

2.金融服务外包企业规模是纵坐标。纵坐标表示的是服务外包企业的规模,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规模是指劳动力、生产资料和产品在企业集中的程度。生产要素组合的不同层次和不同方式,形成不同类型的企业规模。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按职工人数,生产能力,固定资产价值等标准),可以把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分为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

(二)竞争力的演化曲线

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竞争力的动态演化曲线是指随着外包企业成熟度的变化和企业规模的变化,外包企业竞争力动态移动的轨迹。在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竞争力演进模型中用黑色的粗线来表示(见图1)。

第一阶段的外包企业竞争力曲线可以描述为:随着金融服务外包企业成熟度从不成熟逐渐起步,服务外包企业的规模从小逐渐增大,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竞争力逐渐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提高边际是逐渐增加的。此时外包企业的成熟度和企业规模是相辅相成的,此时企业竞争力提升的速度也是最为明显的,这说明在第一阶段中外包企业竞争力提升的速度是非常快的。

第二阶段的外包企业竞争力曲线可以描述为:随着金融服务外包企业成熟度进入到中等程度的成熟度范围,服务外包企业的规模逐渐由中型企业向大型企业迈进,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竞争力继续提高,但是竞争力的提高边际是逐渐降低的。换句话说,由于外包企业成熟度增加带来的企业规模的扩张速度是逐步减慢的,此时企业竞争力提升速度仍在加速,但是相对于第一阶段外包企业竞争力在提升的难度上加大了。

第三阶段的外包企业竞争力曲线可以描述为:随着金融服务外包企业成熟度从中等成熟度向高等成熟度发展,服务外包企业的规模已经成为大型企业,总体上来说,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竞争力保持在很高的程度,但是该企业的竞争力是先升后降的。换句话说,由于外包企业成熟度增加所带来的企业规模的扩张速度是加速减慢的。这是由于规模效益曲线的作用,因为企业规模扩张到经济规模这一点,企业的生产运作成本就会出现拐点,即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加,企业的生产运作成本是逐渐降低的,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进一步增加,企业的生产运作成本开始下降。规模经济的作用同样适用于金融服务外包行业。这说明,金融服务外包企业不会因为企业成熟度的进一步提高而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张。经济规模这个拐点出现在第三个阶段,令企业的生产运营成本开始增加,企业开始考虑是否通过将部分自营的业务外包给其他的专业提供商而减小规模。可见在第三阶段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难度进一步增加。

第四阶段的外包企业竞争力曲线可以描述为:随着金融服务外包企业成熟度进入高度成熟阶段,服务外包企业的规模成为大型企业,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竞争力总体来说仍然能维持在很高的程度,企业竞争力也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降低。换句话说,由于外包企业成熟度增加带来的企业规模的扩张速度是逐步减慢的。为了规避规模经济作用的进一步加剧,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规模必然进行要削减,同时企业的成熟度已达到高度成熟度,这使企业开始进行转型,原有的一部分竞争力随着转型而削弱了,与此同时,外包企业开始关注全新竞争力的培养。从而使企业竞争力的曲线实现纵向平移。这说明同等的企业成熟度条件下,企业规模可以较从前有所增加,企业的竞争力也会有改进。在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竞争力演进模型中用灰色的粗线来表示(见图1)。可见企业竞争力在演化阶段不是固定不变的,如企业所处外包行业具有差异性,则可能导致企业竞争力演化曲线的纵向平移或角度旋转。

(三)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竞争力的四个演化阶段

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竞争力动态演化模型假定,企业在生命周期中(发展、成长、成熟、衰退)每一阶段中的竞争状况是不同的。在该概念模型中,通过三条平行的纵向虚线,将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竞争力划分为四个演化阶段(见图1)。该四个阶段分别为资源竞争力阶段、能力竞争力阶段、核心竞争力阶段和动态竞争力阶段。四个阶段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其中资源竞争力阶段的企业竞争力水平最低,后一个阶段的竞争力要优于前一个阶段的企业竞争力,动态竞争力阶段则是竞争力最高的阶段。一般来说,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竞争力提升是逐层实现的,但超常规的发展,也可以使企业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增长。

1.竞争力的第一阶段为资源竞争力阶段。在资源竞争力阶段(ResourceCompetitivenessStage),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竞争力主要来自于企业有价值的、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资源,企业通过资源的使用和管控而产生成本竞争优势。金融服务外包企业之间在资源的拥有和控制方面存在着差异,金融服务外包企业有了资源优势就会产生竞争优势。

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竞争力处于该阶段,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该企业使用或支配的资源。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需要开发利用具有价值性的非流动性资源,特别是开发利用非物质性的无形资源,它们往往能够为企业带来无可比拟的优势。

2.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竞争力的第二阶段为能力竞争力阶段。在能力竞争力阶段(CapabilityCompetitivenessStage),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竞争力来自多种资源的有机整合技能。竞争力就是企业和企业家设计、生产和销售产品以及服务的能力。与竞争对手相比,其提供的it、Bpo服务的价格和非价格的质量等特征更具吸引力,金融外包企业通过快速响应能力、数据和信息安全能力、质量管理能力建立起竞争优势。

3.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竞争力的第三阶段为核心竞争力阶段。在核心能力竞争阶段(CoreCompetitivenessStage),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竞争力来自多种技能的有机整合。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关键的是要获得市场的占有率,市场占有率的关键问题是要跟踪发包商的服务创新的趋势和发展方向,保持持续的服务创新能力,行业解决方案的交付能力和雄厚的人力资源供应能力。

4.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竞争力的第四阶段为动态竞争力阶段。在动态竞争力阶段(DynamicCompetitivenessStage),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竞争力是随着环境的动态变化,企业适应、集成和重构组织、资源以满足环境变化要求的能力。根据蒂斯和皮萨诺的看法,“动态”是指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必须具有不断更新自身能力的能力。动态竞争力是为克服企业资源惰性和核心能力刚性而提出的,它强调了前三个竞争力阶段中所忽略的一个关键方面即“动态”。动态竞争力突出了企业间竞争的动态性,强调“暂时的先动优势”以及“竞争规则的改变”,是企业获得高于平均水平利润率的关键。

三、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竞争力的动态演化过程的优化策略

本文构建了一个与外包企业竞争力发展、演进相关的四个阶段模型,该模型显示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在谋求竞争力提高的同时可能会出现恶性循环。因此外包企业在特定的竞争力阶段,不仅要考虑如何外包,更要考虑随着企业成熟度和规模的变化,竞争力的内涵和要素也要随着改变。竞争力演化阶段模型可以帮助外包企业明确企业在那些特定规模和成熟度条件下,选择适当的策略来提升企业竞争力。该竞争力演化模型的四个阶段应分别采取以下策略:

(一)资源竞争力阶段的竞争力提升策略

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列出各类资源清单,列出企业目前拥有或可能获得的资源。寻找资源缺口,确定需要获取和掌控的有价值资源。运用投入产出比来分析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积极谋求企业运营效率的提高。

(二)能力竞争力阶段的竞争力提升策略

先建设管理能力,而后建设功能性能力,最后建设技术能力的策略。只有在通过运用有效的管理策略和功能性能力获得市场生存机会后,金融服务外包企业才能逐步建立起技术能力,特别是进行原创性技术创新的能力。在管理能力方面,要求企业家和高层管理团队具有发现市场机会和形成合理战略的能力,同时具备有效执行战略的能力,能够将包括投入要素、生产手段、市场策略、产业机会等多种资源有效地整合在一起,从而建立起企业稳定赢利的基础。

(三)核心竞争力阶段的竞争力提升策略

服务创新策略。中国外包企业可以创新性地向更细分的外包专业市场发展,比如图像处理、数据管理、e-banking服务等,发挥自身灵活的特点,及时提供有特色的或专精式服务。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软件开发测试综合在一起,完全可以成为新的服务应用整体解决方案。

开启国际化的营销经营策略。外包服务商可通过与国际金融企业合作、合资、海外并购、承接高端项目等方式,不断提高服务效率,开启国际化的营销经营策略。

(四)动态竞争力阶段的竞争力提升策略

1.重组企业资源,进行流程再造。为了获得和保持未来的长期竞争优势,外包企业需要不断寻找新的资源或运用现有资源的新方式。资源重组是企业以新的方法运用现有资源,是重新构造企业的资产结构、完成企业转型的一种新方式,是一种渐进式变革,是提高企业动态竞争力一种有效途径。

2.打造持续的学习能力。学习的目的是提高外包企业的应变能力,学习的核心在于利用变革的动态本质来构建一系列的竞争优势。对于外包企业来说,学习的本质是通过模仿和实验,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务和识别新的业务外包机会。如果企业的学习能力被削弱,学习的效果就会偏离企业的目标,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企业学习的过程不仅仅通过模仿和个体的竞争来进行,也通过个人之间理解复杂问题的合作效应来进行。

3.保持战略柔性。战略柔性是塑造企业动态竞争力的另一个基本途径,一方面,竞争环境中非连续性限制了线性管理方法的应用,要求企业战略做出相应的调整;另一方面,企业的战略逻辑、战略意图、动态竞争力管理过程等要素的变化也需要较长的动态反应时间。事实上,保护和培育战略柔性有助于企业更轻松、更有效地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使企业保持足够自由行动的能力,降低企业的迷失程度。

四、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竞争力动态演化模型的应用

结合金融服务外包的实际状况,运用竞争力动态演化模型来分析、判断当前中国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竞争力阶段,并提出提升竞争力的相关策略。

(一)本土、印度、美国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规模和成熟度分析

1.中国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规模小,成熟度较低。本土金融服务外包提供商的营业规模普遍较低。据iDG(美国国际数据集团)统计,到2008年底,中国金融服务外包市场规模仅为48亿元人民币,而同期美国为97亿美元。中国金融服务外包市场不及美国的7.4%。从金融行业服务外包渗透率来看,中国也处于较低水平,金融行业服务外包支出仅占整体金融业运营支出的0.53%,而在同期美国则达到1.86%。

本土金融服务外包提供商的人员规模普遍较小。2010年底已经超过万家,小企业占90.3%,领军企业所占比例只有1%。东软集团曾有两万多员工,而2010年东软将专门从事服务外包的人员单独进行了统计,服务人数降至不到1万人。中国服务外包企业利润率总体水平仍然比较低下,平均利润率只有8%左右。中国本土金融服务外包提供商产业组织和管理较不成熟,专业资质普遍较低。

2.印度的金融服务外包企业规模较大,成熟度较高。印度金融外包业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高速发展。目前,印度金融服务外包的提供范围扩展到信息类业务、人力资源管理等更具战略性的领域,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将业务流程整体外包给印度企业。花旗、渣打、汇丰等大型金融集团已在印度设立了10多个处理中心,这些处理中心规模增长迅速。如渣打银行全球共享服务中心为渣打银行在全球56个国家的分支机构提供统一的、标准化的后台业务支持,可以对全球各个分支机构业务运营情况进行比较和评价。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将各种数据管理、呼叫中心、客户服务等迁移到印度,有效地促进了印度的产业升级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在银行业中,金融服务外包已经涉及到批发银行、金融市场分析与交易等多种高端业务。印度软件外包企业有3000多家,从业人员50余万,其中,前10家外包企业人员规模多在1万人以上,印度的著名软件企业infosys,全球人员规模高达8万人[13]。

截至2004年11月,中国、印度通过Cmm认证的企业数量(如表1所示),可见印度外包企业的成熟度要远高于中国的外包企业。

3.美国的金融服务外包企业规模大,成熟度高。在服务外包市场中,美国企业不仅是发包商,也是承包商。根据服务外包合同总额,2008年全球前十名中有六家是总部设在美国的企业。美国服务外包提供商还在其他国家和地区设立公司,成为当地服务外包提供商的佼佼者。2008年以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服务外包呈现一定的下降趋势,美国服务外包项目合同总额2007年下半年为173亿美元,2008年上半年为146亿美元,2008年下半年为132亿美元,但仍然保持比较稳定的发展[17],在市场动荡、新一轮产业升级和调整中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

(二)本土、印度、美国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竞争力演化阶段判断

“全球外包一百强公司”名单分为两大类别:一类为已经发展成熟的大型公司(共65家“领导者”),另一类为行业中迅速成长的明星公司(共35家“新星”)。这些企业分布在从印度、俄罗斯,到爱尔兰、中国等全世界各地。

1.大量本土企业的竞争力处于资源竞争力阶段,领导者处于能力竞争阶段。在258页图1中,处于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白色椭圆表示的就是中国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竞争力所处的阶段。中国的大部分本土金融服务外包企业规模普遍偏低,成熟度不高,处于竞争力演化模型的第一阶段,即资源竞争力阶段。本土少数上规模的外包企业和在中国从事金融服务外包的跨国公司分支机构处于竞争力演化模型的第二阶段部分。

中国金融机构开展外包活动,可以有效地利用外部资源、集中资源于自身核心业务、缩短新产品或新业务推向市场的时间、降低了成本。中国金融服务外包仍以低端ito业务为主,较少承接Bpo等高端业务,且业务内容相对简单。以重复性强的基本后台处理业务为主,如数据加工、单据审核、it服务等低端业务,大部分职能型业务如财务、人力资源、采购等金融市场的研究和数据分析、批发银行、保险理赔等前台高端业务外包很少。对外包业务提供商的价值定位主要在短期人力和技能等资源提供方面,通过长期合作实现流程优化、业务创新以及改善运营模式等长期目标的战略外包较少。实践证明,中国大部分本土金融外包企业竞争力较差,这与其所处资源竞争力阶段不谋而合。充分利用资源组合,努力降低成本才是大多数本土企业应该考虑的。

2.大部分印度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竞争力处于能力竞争力阶段。印度的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竞争力主要处于第二阶段,即能力竞争力阶段(如258页图1灰色的椭圆所示)。印度的外包企业集中的主要城市和地区是班加罗尔、孟买、海德拉巴等。印度外包企业服务的主要市场以欧美市场为主,美国市场为最大客户。印度的金融服务外包领导企业的竞争力则位于核心竞争力阶段。

印度已经进入由Bpo向Kpo发展的阶段,但随着服务外包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产业链趋于成熟,成本因素所占比重下降并逐渐淡化是一种必然趋势。作为发包方,固然会注重成本因素,但接包国的文化氛围、商业环境和技术水平等因素亦很重要。所以印度外包企业的快速响应能力、服务能力、质量管理能力都会产生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一般来说,印度外包企业的竞争力要优于中国本土的企业。

3.部分美国企业处于核心竞争力阶段,全球领导者位于动态竞争力阶段。美国的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竞争力主要处于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即核心竞争力阶段和动态竞争力阶段(如258页图1黑色的椭圆所示)。通过“全球外包一百强公司”的历年榜单就可以看出美国企业在领导者中占有最大的份额,iBm公司、Hp公司、accenture公司、wipro科技等公司多年一直排在榜单的最前端。微软公司作为全球领导者的美国企业,更加关注自身所处环境的变化,在核心业务方面更加专注,在提供客户服务和支持方面,则与其他企业形成战略联盟的形式开展众包,在员工技术支持和生产业务,全部进行离岸外包。此外,全球领导企业将分支机构和子公司设在多个国家。2011年中国评选的最佳在华跨国发包企业5家上榜,微软、iBm、Hp、埃森哲都列于榜上。

可见美国服务外包企业的实力强劲,它一方面通过服务产业转移,依靠其强大的竞争力,通过分支机构或子公司来承接发展中国家的外包业务,加速在发展中国家进行外包渗透,另一方面它们根据环境的变化,动态调整外包承接商所在的国家或地区、外包的业务范围,通过强大的知识和技术实力,控制服务外包产业价值链的最高端。所以美国领军级的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竞争力处于动态能力竞争力阶段实至名归。

参考文献:

[1]吴国新,高长春.金融服务外包研究综述[J].国际商务研究,2009,(5):31-38.

[2]姬大鹏.金融外包问题研究综述[J].河南社会科学,2010,(9):147-149.

[3]杨琳,王佳佳.金融服务外包:国际趋势与中国选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1.

[4]王庆喜.金融服务外包风险及其对策[J].华东经济管理,2005,(5):137-139.

[5]赵蓓文.“后危机时代”中国承接金融服务离岸外包的国际竞争力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0,(6):57-62.

[6]阙澄宇,柴渊哲.中印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竞争力比较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0,(8):73-82.

[7]王婧.中国金融离岸服务外包国际竞争力研究[J].中国市场,2011,(2):155-156.

[8]魏倩,王正明.基于“钻石”模型的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竞争力分析[J].江苏商论,2009,(1):84-86.

[9]刘贝.大连承接离岸金融服务外包的竞争力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1.

[10]高健华.离岸金融服务外包承接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1.

[11]鄂丽丽.服务外包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中国的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8,(3):151-166.

[12]任征宇.武汉市服务外包产业竞争力分析[J].当代经济,2011,(4):97-98.

[13]RarunKumar,SunderSarangan.Leveragingoutsourcingduringeconomicuncertainty.infosysViewpoint,2008,(5):9.

[14]B.elango.Usingoutsourcingforstrategiccompetitivenessinsmallandmedium-sizedfirms[J].JournalofGlobalCompetitiveness,2008,(18):322-332.

[15]Ronanmcivor,paulHumphreys,alanmcKittrick,tonywall.performancemanagementandtheoutsourcingprocess:Lessonsfromafinancialservicesorganization[J].internationalJournalofoperations&productionmanagement,2009,(29):1025-1048.

金融服务优化篇4

20年来,邮政储蓄通过在负债业务上的快速发展形成了自己在基础零售金融业务方面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

(1)网点优势。目前,邮政储蓄拥有储蓄营业网点3.6万个,汇兑营业网点4.5万个,国际汇款营业网点2万个。其中,有近60%的储蓄网点和近70%的汇兑网点分布在农村地区,成为沟通城乡居民个人结算的主渠道。

(2)品牌优势。多年来持续经营形成较高的客户认知度,特别是在偏远地区,邮政储蓄的品牌更是深人人心。

(3)规模优势。作为全国统一的法人模式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不仅能够做到系统内的资源优质分配,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同时也具有全国一体化的储蓄、汇兑、中间业务信息系统。

(4)成本优势。邮政储蓄银行依托于中国邮政的运营体系,作为邮政普遍服务的一部分,基层网点的设立时间长、运作经验丰富,单位成本低。在此基础上新开展更多的基础金融业务所增加的边际成本较少。

(5)文化优势。多年来,邮政储蓄在全国范围内广泛的提供基础金融业务,锻炼了一支了解群众基本需要、服务能力强的基层工作队伍,树立了为广大城乡居民服务的企业文化。

相对于为居民提供金融服务的比较优势,邮政储蓄银行由于资产业务开办时间短,特别是参与大型企业融资和项目融资的经验有限,综合化经营也存在下列明显的劣势:

(1)对企业经营和行业发展了解有限,企业客户营销经验和能力不足。邮政储蓄多年来未开办企业业务,对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金融需求了解有限,同时缺乏行业和企业分析技术。持续性的企业客户关系尚未建立,企业业务营销能力有限。

(2)风险承受能力和管理能力有限,业务开展范围有限。邮政储蓄银行资本金有限,风险承受能力较弱。

(3)产品创新和基础服务深加工能力有限。

2邮政储蓄银行实施差异化经营的四个领域

(1)挖拥有效播求,为“三农”服务。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和网点无法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是金融服务不足的主因。我国的二元经济特点决定了农村、农业和农民弱势性,有效金融需求挖掘难度大,农村业务成本与收益不匹配。但农业的产业化和农村地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是不可阻挡的。农村地区对存款、贷款和结算三大传统业务的需求最大,在这类基本金融服务的提供上,邮政储蓄银行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因此,挖掘、培育“三农”的有效金融需求能够成为邮政储蓄银行错位竞争的一个切人点。

(2)全面开展城乡居民的零售金触服务和社区银行服务。当前各商业银行均将利润较高的高端客户理财服务作为未来业务发展的重点,很多中低端客户的金融需求都被忽视了。邮政储蓄银行应利用邮政金融传统的比较优势,开办符合我国居民财富结构现实,适合居民大众、社区的全面金融服务。提供“便捷、低廉和可靠”的基本金融服务,填补市场真空地带也是差异化竟争的重要手段。

(3)为中小企业成长提供金融服务。在开展个人零售信贷业务的基础上,利用其经验开展微型企业和中小企业贷款。发挥邮政储蓄深人基层的信息优势,有利于挖掘信贷需求,防范信贷风险。

(4)资金批发业务。邮政储蓄银行资金规模大,自主运用资金规模已经超过一万亿元。如此巨大的资金规模可以有力的支持各级城市商业银行、城信社、农村金融机构和社区、村镇银行,为他们提供稳定、长期的资金来源。

3邮政储蓄差异化经营的实施

(1)坚持邮政储蓄的服务精神。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基础金触服务。20年来,邮政储蓄银行一直为城乡居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居民提供基础金融服务。这不仅是今后邮政储蓄银行培养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也是多年来塑造邮政储蓄品牌价值的核心体现。邮政储蓄银行今后新业务的发展也只有在维护、发展现有网点和客户的基础上实现,坚持邮政储蓄的服务精神,以为客户服务为核心,正是“人嫌细微,我宁繁琐,不争大利,但求稳妥”的精神在新时代的体现。

(2)学习世界邮政金触先进经验。做好产品创新和精细化服务。世界各国邮政金融依托于邮政普遍服务的网络,都在继承和发扬邮政服务的公用型和普遍性原则,以为客户提供全面、满意的金融服务为己任,不断开发出灵活、新颖和实用的金融创新产品。荷兰邮政银行把自己比作没有门槛的金融商店,以“方便、可靠性”为最重要的服务理念。在竭力向客户提供便宜且通用化的标准产品的同时,时时跟踪客户需求,创造出“便士账户、贷款专线”等新产品.德国邮政银行在日常经营中提出了“产品、网络、技术和业务创新”四大战略,以支付转账业务为核心,创造“活期账户邮政划拨、家庭储蓄贷款和一站式购齐”等新产品.日本、韩国的邮政银行也都推出了各种“一台清”的全面服务。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也应向世界先进邮政金融企业学习,在现有存、贷、汇基本业务的基础上,不断开发出“方便、便宜和可靠”的高质量金融产品。

(3)发挥深入基层的信息优势,激励自下而上的业务创折。遍布城乡的邮政储蓄银行网点不仅仅是邮政服务的窗口,也是信息收集的最好渠道。20年来邮政储蓄高速发展的负债业务培养了一支了解群众基本需要、服务能力强的基层工作队伍,他们了解基层情况和居民的实际金融裕求。邮政储蓄银行应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和管理制度充分利用这种信息优势,将其转化为切实的产品创新和风险管理能力,这也是体现邮政储蓄银行网点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4)正规金融向非正规金融形式学习,开拓农村信贷市场。邮政储蓄银行要想为“三农”服务必须解决农业金融市场很多固有的难题,实现“三农”经济与金融机构的和谐发展。农村金融市场中的众多非正规金融形式,操作简单易行、灵活、便捷,有信息化的优势,监督控制能力强,搜长于小额个人和中小企业贷款。邮政储蓄银行在开展农村金融业务时向非正规金融形式学习能够更有效的开展业务、控制风险。

(5)赋予网点功能和信息化渠道同等的重要性。广泛的分支网络和复杂的it基础设施是世界各邮政金融机构向零售金融市场进军的利器,电子信息化系统令大银行可以减少管理层次,实现扁平化管理,向客户提供最新、最便捷的服务。

综上所述,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要想在激烈的银行业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扬长避短,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走差异化竞争之路。这种差异化竞争战略的确定应该站在中国本土经济发展趋势的高度,充分利于邮政金融本身的特长,结合中国邮政储蓄的优势和劣势来确定。为广大居民群众提供“方便、低廉和可靠”的金融产品、服务,培养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是硬道理。

金融服务优化篇5

一、以便民高效为根本,提升县域金融服务质量

县域金融服务的质量与水平直接决定着县域金融的动力和推力。金融服务的质量好、效率高,金融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就会大、动力就更加强,否则,金融的支撑作用就会受到限制。因此,要按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展普惠金融”的要求,以便民高效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胆尝试,创新突破,着力改善金融服务质量,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水平,让老百姓享受到便捷高效安全的金融服务。

(一)加速完善县域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着力解决农村金融“真空”

要在消除农村金融空白乡镇的基础上,摒弃“有网点就有服务、网点多服务面就大”的错误观点,重点解决好网点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进一步完善金融的社会服务功能,扩大金融网点机构的覆盖面和辐射面,同时,加快农村金融服务站、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农村金融便民中心等新型服务体系建设,用固定的或流动的多种服务方式,最大限度满足老百姓基本的金融服务需求。

(二)加快推进以惠农支付服务为重点的惠农便民工程建设,延伸农村金融服务领域

便民金融是农村金融发展的导向,也是县域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关键。当前要紧紧依托“银行卡助农”工程,加快农村金融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大银行卡、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新型金融工作的推广运用力度,进一步完善惠农poS机的功能,加大惠农金融服务方式的创新,切实为农民群众量身定做一些特色金融服务产品,使广大农村老百姓“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方便、安全、快捷的金融服务。

(三)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切实解决金融服务薄弱环节

金融越是发展,老百姓需求越大,就越需要处理好金融自身建设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关系。如何更好的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已经成为基层金融工作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就县域金融来说,当前急需采取强化内部管理、配强业务队伍、提高职业经理人员素质、培养行业服务文化、改善和增加硬件设备、完善窗口柜台服务平台、加强外部监督等措施解决好办理金融业务“排长队”、“大厅服务混乱”、“服务态度生硬”和“工作不作为、慢作为”的老大难问题,有效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使其不受损害、不受侵犯、不受损失。

(四)加大金融政策和金融知识宣传和普及力度,扩大山区金融服务覆盖面

县域农村金融服务滞后,一方面是经济发展落后和市场化程度较低所致,但最重要的原因是老百姓对金融缺乏必要的认知、了解和掌握。因此,改进农村金融服务,要从普及农村金融知识开始,这是金融部门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金融部门要主动作为,多花心思,统筹谋划,结合县域农村发展实际,根据当地老百姓实际需求,积极构建多层次的金融宣传网络和工作机制,让金融知识和金融政策下乡进村,努力扫除金融服务盲区,使金融不再远离普通老百姓,让金融不再成为老百姓的“奢侈品”,确保更广泛的群体能够公平享受到金融发展成果。

二、以改革创新为导向,推进县域金融改革发展

县域金融改革决定着县域金融发展的未来。当前,县域金融要根据中央和国家的金融改革总体要求,通过改革创新,对县域农村金融工作机制进行调整和完善,促进县域农村经济主体获得更多的金融支持,这就是县域农村金融改革的支点和基点。就县域农村金融来讲,要通过改革创新着重解决发展中的制度性问题: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县域金融考核评价机制,引导县域资金“循于并融入”当地县域农村

在当前银行资金组织压力加大、资金运用成本增加的前提下,地方政府要主动作为,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要求,用市场手段与行政引导的改革思路,改变政府直接行政干预的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金融考核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和资金市场的自由支配权,引导商业银行严格落实“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使金融在适应县域经济发展多层次、多元化服务需求的同时,通过政策机制的驱动,促使商业银行自觉改变“爱富嫌贫”、“爱大嫌小”、“爱工嫌农”的传统金融服务理念,防止县域有限资金向大城市聚集,削弱县域金融对农村和弱势群体的投入和支持,以便更好的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确保县域金融服务均等化和持续性。

(二)进一步完善县域金融监管体制,树立新型金融管理理念

结合县域经济金融发展实际,适当调整县域金融监管政策和机制,改变现行金融监管标准统一化的理念和模式,加强对县域金融机构的审慎监管,尤其是针对农业和县域中小微企业贷款的特点,探索建立差异化的监管技术和方法,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采取更为灵活的监管方式,确保更多的小微企业获得相应的金融信贷支持,保持小微企业的蓬勃生机与发展活力,增强县域经济的发展动力。

(三)建立完善的县域金融工作机制,实现政银企沟通对接常态化

银企、银政深度合作和无缝对接是县域经济金融实现良性发展的关键所在。就目前的县域金融工作来说,要通过机制创新,建立县域金融协调机制,完善县域金融管理机制,畅通县域金融“对话”机制,加快推进县域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着力整治农村金融服务环境,积极构筑政府、金融、企业、经济管理部门等各方参与的良好的金融生态机制,以诚信政府、诚信企业、诚信个人增强对县域金融的吸引力和渗透力,从根本上避免“银行惜贷”现象,形成县域金融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四)建立县域金融扶持政策保障机制,保持县域金融发展活力

就金融行业自身而言,县域金融仍处于弱势地位,要全面发挥县域金融的作用,县域金融的管理者和领导者要迈开步伐,大胆作为,积极探索,不能因循守旧,在思想上要大胆冲破束缚,将县域金融作为金融未来发展的主战场来推动和打造,在政策扶持上要大胆放开手脚,该放活的要放,该给予的要给,该投放的要投,该引入的要引,从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等各个方面给予县域金融倾斜和扶持,为县域金融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支持县域农村发展创造条件、提供保障。

三、以优化资源为支撑,促进县域金融健康发展

县域金融发展的质量与速度很大程度取决于县域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就当前县域金融发展而言,优化县域金融资源配置要着重做好四方面的工作:

(一)优化信贷资源,促进县域产业转型升级

信贷资源作为县域金融最为重要的稀缺资源,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织部分,更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手”。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产业发展导向,运用和优化银行信贷资源,加快信贷结构调整,改变“贷大、贷长、贷集中”的信贷投放模式,建立“扶特、扶新、扶优”的贷款投放新机制,促进县域产业转型升级和金融自身发展。要重点加大对创新驱动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和支持,加快产能过剩产业和限制性行业的信贷“退出”和“调整”步伐,通过县域金融信贷投放机制改革创新,着力增强对“三农”、小微企业、新型城镇化、新兴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和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的信贷扶持,逐步减少并完全退出对国家限制和过剩产业的信贷投放,同时加大对各类服务业发展的金融信贷注入,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二)优化金融产品,促进金融服务方式多元化

一种需求对应着一种产品,没有产品就没有服务,就没有支持的办法。眼下,县域金融支持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最大有瓶颈是适销对路的金融产品短缺。因此,要结合县域经济发展实际,把现有的金融产品进行优化组合,简化一些已开发多年、相当成熟产品的操作流程,使操作更高效简便,使服务更贴心,真正达到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需求适销对路。同时,根据县域经济发展层次分明的特点,加大各种新产品的开发力度,使产品覆盖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用多元化的服务方式满足不同群体的金融需求。

(三)优化金融需求,大力发展民生金融

目前县域金融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特点,民生金融需求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在众多县域金融需求中,要优先考虑民生金融需求的有效满足。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大力发展民生金融,通过引进机构、增设网点、创新品种、延伸服务、改进监管等综合立体措施,不断完善民生金融服务体系,着力创新民生金融服务方式和品种,加大民生领域的信贷投放和资源倾斜,积极拓展民生金融服务领域,有效改善民生金融生态环境,全面提升民生金融服务水平,提高民生金融资产质量的容忍度,加速推进县域民生金融发展,促进县域金融服务均等化。

(四)优化金融供给,全面夯实金融基础

金融服务优化篇6

1引言

顾名思义,互联网金融是指依托互联网进行的金融活动和交易。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14年4月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4)》,互联网金融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互联网金融包括作为非金融机构的互联网企业从事的金融业务,也包括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进行的金融业务;狭义的互联网金融仅指互联网企业开展的,依托互联网技术进行的金融业务。本文的分析立足于狭义互联网金融的定义。

本文通过分析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比较优势认为,互联网金融虽然会对传统金融产生一定的冲击,但并不会取代传统金融业,互联网金融为传统金融业注入新的活力,开启传统金融的变革之路,而传统金融业参与,让互联网金融摆脱桎梏,取得长足发展。

2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2.1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形式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发展模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传统金融的互联网化(属于广义范畴)。传统金融的互联网化是指金融机构将传统的线下业务转换为线上业务,借助互联网技术,用电脑和手机终端交易取代传统柜台交易模式。

(2)第三方支付。基于互联网的支付清算体系,是以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为基础的新型支付体系在移动终端智能化的支持下迅猛发展起来的。从整体看,互联网支付又分为网上银行、独立的第三方支付模式、综合的第三方支付模式三种。

(3)融资中介。互联网信用业务,大致可以分为以p2p为代表的网络债权融资和以众筹平台为代表的网络股权融资。

(4)互联网理财业务。除了为传统商业银行服务的支付结算业务,和为实体经济提供筹资渠道的融资平台业务以外,互联网金融进行产品直接营销,是其发展的另一类模式。

2.2互联网金融的现状

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现状是:市场上大量资金供给,大量资金需求和大量第三方服务机构同时并存。以p2p借贷平台为例,国内知名p2p行业门户网“网贷之家”的《2015年p2p网贷行业简报》显示:截至2015年12月底,网贷行业运营平台达到2595家,2015年全年网贷成交量达到了9823.04亿元。

管理方面不完善,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现。目前网络借贷平台由于进入门槛低、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以及监管不到位种种因素,发展参差不齐,90%的借贷平台都出现亏损。2015年更是出现了p2p平台倒闭潮。

3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相对优势分析

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本质上都是金融,都是为了客户提供融资和其他金融服务。但是在具体的服务过程中,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有着各自的优势。

3.1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

传统金融的优势在于拥有固定、庞大的经营场所和专业的金融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单个客户的独特需求设计并提供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而互联网则可以批量化地销售标准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降低了金融业的整体运营成本,节省了交易双方业务办理的时间,更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效应。

3.2销售渠道

传统金融拥有庞大的银行物理网点销售渠道和客户来源,而互联网金融主要通过网络客户端等方式,大幅降低了运营成本。

3.3服务对象

传统金融业锁定高端市场,面向的客户是大企业和少数优质个人客户,贷款多在1000万元以上,而互联网金融所服务的对象是低端市场,满足的是中小微型企业的融资需求,投资起点低。

3.4经营方式

由于传统金融业一直处于垄断地位,对产品设计不够重视,目前传统金融市场上金融产品同质化严重,而互联网金融正处于迅速发展期,更加注重产品的设计,将以往专业度高、结构复杂的金融产品直观地呈现在普通客户面前,使其简单迅捷的了解。

3.5风险管理

传统银行通过抵押品或担保品作为风险缓释的方式,而互联网金融更多地依靠大数定律分散管理模式:一是选择小而独立的客户,让风险自然分散;二是建立有效的信用信息披露机制。

4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融合模式探析

综上所述,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在各自的领域有着自己特有的优势,快速发展的互联网金融既没有对传统的金融系统产生解构效应,也没有发展出不同于传统金融的建构思维,只是借助新型技术优势,完善了金融体系的部分功能。因此,互联网金融并不是传统金融的终结者或替代者,更多的是充当一个融合式的改善者,两者相互融合,协调发展。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与传统金融相处较为融洽的阶段,互联网公司服务于传统金融公司,使得传统金融业务得以更好地发展。然而,在传统金融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化服务的同时,互联网巨头也开始涉足金融业,传统金融业面临的改革压力非常迫切。

4.1传统金融业要改革创新,主动适应金融发展新格局

一是细化消费者需求定位,更为合理地确定业务经营边界。与上代人将互联网作为获取知识和沟通交易平台的特征不同,当代人的网络生活具有较强的消费性,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极大满足了人们的网络消费需求。然而,这种需求并非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在当前日新月异的互联网金融市场上,呈现出快速、巨大的变化,同时,风险控制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良好的企业经营边界选择有助于企业更好地控制风险,从而获取更大的竞争优势。

二是强化金融中介角色,健全电商平台。传统金融业应高度重视金融业电子化发展,转变原有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积极建设自有数据平台,主动涉足电商领域。借助电子商务高效率、大规模、低成本的特点准确获取广大客户的信息,无缝对接线下金融服务、线下金融产品与线上网络交易,增加客户黏性。

三是加快业务和产品创新,提高服务能力。传统金融业要不断创新改革,改进基础性金融服务(如存贷款流程、支付结算手段、账户管理方式等),用优质服务赢得客户、赢得市场。利用互联网、移动通信开拓电子银行“家族”业务(如微信银行、ipad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为广大客户提供优质的远程服务。

4.2互联网金融需强化风险控制,实现稳健可持续发展

一是细化消费者需求定位,更为合理地确定业务经营边界。当代人的网络生活具有较强的消费性及偏好多样性,对风险控制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良好的企业经营边界选择有助于企业更好地控制风险,从而获取更大的竞争优势。

金融服务优化篇7

与商业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相比,融资成本并不是消费金融公司的竞争优势。其竞争优势在于,围绕特定消费产品,不断创新,为消费者提供专业化,全能化的金融服务。以国外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的发展历程为例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不断完善金融服务能力,提高金融服务水平的过程,

20世纪初,汽车金融服务兴起于二战后的西方国家。当时汽车还属于奢侈品,因此银行不愿意向汽车消费者发放贷款。这给汽车购买者和销售商造成了障碍,大多数消费者买不起汽车,汽车制造商也缺乏足够的发展资金。为解决这个问题,1919年通用汽车公司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真正的汽车金融服务公司――通用汽车票据承兑公司,开启世界汽车金融服务的先河。

自从有了专业的汽车金融机构后,汽车制造环节和销售环节的资金得以分离,使得汽车销售空前增长。之后,商业银行开始介入这一领域,并和汽车金融公司形成相互竞争的局面。随着市场的扩张和竞争的加剧,汽车金融公司逐渐显示出竞争优势,成为汽车消费信贷的主要提供者,目前占据约80%的市场份额。

与商业银行等机构相比,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的竞争优势在于可提供广泛的专业产品和服务范围,实现专业化的汽车金融服务,通过经销商的关系与客户有更多的接触,建立与汽车制造商和经销商一体化的市场营销网络。除了汽车消费信贷以外,国外的汽车金融公司还将金融服务延伸到汽车售前、售中和售后的整个消费全过程,为消费者提供包括融资租赁,购车储蓄,汽车消费保险,信用卡,担保,汽车应收账款证券化等金融服务。同时,服务机构还会提出全套的汽车维护保养方案,以帮助客户得到优惠价格的维修服务,而且维修费用还可设计在分期付款中,使客户备感方便。

今天,由汽车制造厂商组建自己的金融服务公司,为自己的品牌汽车量身定做金融服务已是国际上的主流做法,并成为各大汽车厂商争夺消费者,发掘市场潜力和控制市场的竞争手段之一。借鉴汽车金融公司发展的经验,笔者认为,当前中国的金融服务公司应以提供专业化服务能力确立自身的竞争优势。在服务对象上,应确定为具有相应的收入潜力同时愿意接受和尝试新型便捷的消费金融模式的人群;在业务范围上,聚焦于婚庆,教育,旅游等具有丰富内容的业务;在服务内容上,除提供信贷外,着力于提供专业且覆盖消费全过程的服务,以专业周到的服务作为信贷的附加值,弥补在融资成本方面的弱势,(摘自2009年,8月24日《中国证券报》)

金融服务优化篇8

【关键词】港口经济港口金融金融服务

港口经济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由港航、临港工业、商贸、旅游等相关产业有机组合而成的一种区域开放型经济。港口经济是地区与外界物资和信息交换的重要载体,是带动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港口金融依托于港口经济而存在,它根据港口经济的特点,围绕港口经济辐射范围的主要产业,针对进出港口地区的物流和资金流,为满足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的需求而设计,提供与港口经济各产业商品的自身特点和商品交易模式相适应的融资、结算、配套服务及资产保值等一整套供应链式金融服务。港口在发展港口经济的同时,若有针对性地为港口上下游产业链条提供金融服务,例如多渠道融资保障港口开发建设、提供组合化避险工具降低港口运营风险等,能够有效保障港口经济健康发展,提高区域竞争水平。

一、港口金融发展的现状

(一)港口金融发展薄弱,结构单一

总体看来,目前我国港口金融发展仍显薄弱,金融总量较小,金融业为港口提供的资金远远满足不了港口发展所需,同时,目前港口金融服务结构单一,服务于港口经济的仍然是传统的银行信贷和保险业务,基金、信托及其他新型金融机构相对缺乏,尚未在港口经济发展中起到应有的作用。从银行和保险公司业务角度来看,尚未设立专业性海洋特色的分支机构,或者是航运金融部等专业部门,处理和经营港口相关业务能力有待发展和提高,无法满足港口上下游产业链条的多元化金融需求,没有形成港口金融和港口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二)港口金融呈现同质化、创新不足

目前,为港口经济服务的银行业务仍以存、贷、汇为主,保险也主要是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金融机构之间的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港口经济上下游和相关产业链上的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严重滞后了港口经济的正常发展。此外,由于金融机构对港口经济并不十分熟悉,专业性较差,为港口提供的金融服务缺乏创新,不能对港口上下游及相关链条中的各种风险进行全面覆盖,难以防范船舶融资、航运保险、航运租赁、物流金融等项目中的技术、市场和财产风险。现有的少数创新型产品也仅仅是针对于港口经济的某一个点,未能以点带面,融合上下游产业链,缺乏综合金融解决方法。

(三)港口金融专业人才稀缺

港口金融作为为港口经济发展服务的衍生金融服务体系,缺少大量的复合型人才。首先最好是港口管理、海商法、船舶制造等专业出身,并需要具有金融工作经验,对港口经济有着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充分把握各方面的技能,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外语能力。这一系列高标准对人才的要求非常苛刻,人才的短缺也使得港口金融服务落实困难,制约着港口经济和港口金融的快速发展。

二、港口金融发展的对策

(一)国家政策支持

目前我国港口金融尚处于起步阶段,受益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港口经济在未来将会有大幅增长,港口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可以有效支持港口经济的发展壮大,因此政府应加大港口金融支持力度,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进入港口金融服务领域,使得港口企业可以获得充分金融支持。

(二)优化金融服务体系

建立专业化金融、商业化金融、合作性金融和新型金融服务协同发展的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增强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为港口经济发展增添助力。支持港口区域内银行向总行争取政策扶持,设立传播金融部、航运金融部等专业部门,提升与港口发展的适配度,成为涉海金融领域的专业化机构;支持保险机构创新与海洋经济、港口物流相关的保险产品;支持引进拥有国际船舶金融、港口物流产业先进经验的外资机构。

(三)创新金融服务业务

鼓励海洋经济金融业务创新,探索银行业务与创业投资的多种结合形式,大力发展涉海金融服务;支持港口区域内保险机构创新航运保险业务,大力引进进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推进汇率避险市场和避险产品的发展和创新,加大外汇远期、掉期、期权等避险工具创新和推广力度,设计适合海洋产业经营特点和汇率变化趋势的避险产品。在港口物流金融业务方面,适时开办订单融资、应收账款融资、仓单质押、保兑仓、融通仓等业务,不断探索风险缓释手段创新。

(四)优化金融市场环境

良好的金融市场环境有利于降低港口潜在风险,应加强港口金融市场管理,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对各种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查处;加强信用环境建设,引入担保评级机构,搭建港口金融征信平台,推进港口经济和港口金融的协同发展。

(五)储备专业金融人才

高素质人才是推进港口经济和港口金融协同发展的关键。一方面要建立人才引进机制,积极从境内外引进专业金融人才,另一方面要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对已有人才的培养,以适应机构专业化升级的需要,并且提高高素质人才的薪酬待遇,为人才发展创建良好的晋升渠道,从根本上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

发展港口金融服务,有利于完善港口服务功能,提升港口竞争力,对于推动港口经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因此,应进一步优化金融服务体系,创新金融服务业务,优化金融市场环境,大力引进和培育专业化人才,健全港口金融服务产业链,让港口金融助力港口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颜宏亮,王若萱.金融支持舟山港口物流业发展研究[J].港口经济,2012,02:28-32.

[2]陆岷峰,栾成凯.以港口金融的发展推动港口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以连云港港口金融为模本分析[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2,05:1-6.

[3]汪文忠.港口金融为港口经济“点睛”[J].中国港口,2015,02:37-38.

[4]查安平,涂建军.港口企业金融服务模式分析[J].港口经济,2014,10:5-8.

金融服务优化篇9

关键词:花桥商务城 金融服务外包 swot

一、金融服务外包概况

金融服务外包是指“受监管实体持续性利用外包服务商(集团内的附属实体或集团以外的实体)来完成以前由自身承担的业务活动”。面对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侵袭,昆山应对及时、措施得力,有效化解了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也看到了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加速发展的机遇。昆山花桥商务城以“引领服务外包,打造金融硅谷”为理念,致力打造“中国金谷”品牌,提升中国金融服务外包整体水平。

二、昆山花桥商务城金融服务外包的swot分析

对昆山花桥商务城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作简要的swot分析,通过分析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四个方面综合考察花桥商务城发展金融服务外包的比较优势。

(一)内部环境分析

1.昆山花桥商务城不仅具有区位优势,且基础设施完善,中高级人才充足,其雄厚的金融业基础和服务外包经验更成为其发展金融服务外包的助推器。

(1)金融业基础雄厚。初步形成了以国有银行为主体、多层次金融机构并存的竞争性金融组织体系,货币市场、证券市场、保险市场相互促进的金融市场体系,众多的金融机构给金融服务外包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

(2)服务外包业基础优势。遵循基地化发展战略,经过几年的努力,花桥国际商务城已具备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产业的承载能力,昆山已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为现代产业服务的体制机制,形成了“建设成本减半、服务成本减半、人才成本减半、生态环境更优”的比较优势。

(3)优秀人才充足。以花桥国际商务城博士后工作站为平台,开展国内外金融外包领域规范的、前沿的、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承接国家和部委的相关课题,进行中国金融外包行业的相关研究;通过第一手资料的调查与研究,研究和介绍中国金融外包的现状;根据外包行业的发展前景与行业内企业的真实情况,向决策部门提供建议。

2.昆山花桥商务城发展金融服务外包的劣势

(1)外包业务范围狭窄,以it外包为主。昆山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目前为止还主要限于it业务外包,这固然是国内外包市场不成熟的表现,也是因为it技术方面成本高,出于降低成本考虑而易于首先选择外包的缘故。

(2)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竞争力不高,缺乏优质服务商金融业务外包行业刚起步不久,国内专业的外包服务商为数不多、缺乏经验,在技术实力、经营状况、社会信誉等方面都难以满足金融机构的要求,质量参差不齐,而即使是国外相关外包服务商在中国的分支机构,在短时间内却也难以和本土文化相适应。

(3)监管制度不成熟,风险防范不完善。目前国内的监管机构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和监管制度来应对这一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型业务操作方式。

(4)法律不健全,缺乏纠纷处理机制。金融服务外包存在不少风险,如外包服务商服务质量低劣,存在欺诈行为;对客户不能提供与发包机构同一标准的服务;外包服务商不能严守客户的隐私等。一旦出现纠纷,发包方和外包服务商相互协商仍不能达成一致意见而诉诸法律时,却进一步缺少外包纠纷处理的法律及有规可循的处理程序和制度。

(二)外部环境分析

1.花桥商务城发展金融服务外包的机遇

(1)国际金融服务外包发展态势迅猛。以金融ito和金融bpo为主要内容的金融服务外包在近十年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据德勤会计事务所估计,到2010年,大约有20%的金融服务机构会将成本中心(大约4140亿美元的业务)迁移到海外,每项业务流程外移后可平均降低成本37%,同时,外包正在细分市场上向更深、更专业化的领域拓展。

(2)依托上海的发展机遇。结合当前上海建设国际金融、航运中心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张国华表示,花桥国际商务城将充分发挥紧靠上海的区位优势,着力构建适合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牧场”,重点吸引金融企业的后台业务,物流企业的解决方案提供和供应链管理体系,以及跨国企业的区域性总部,以企业为主体,辅助政府推动,努力承接上海的溢出效应。

2.花桥商务城发展金融服务外包的威胁

(1)国际金融危机对金融业的冲击。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直接冲击了各国金融机构,导致众多国际银行的倒闭,并已蔓延至中国的实体经济。宏观经济形势的不景气令金融机构纷纷为减少开支,取消相关金融外包业务,甚至舍弃其非核心的业务,使金融外包服务商业务量大幅锐减。

(2)与国内城市的同质化竞争。与同为国家服务外包基地的北京、上海比较,昆山在金融后台服务能力、基础设施竞争力、信用环境支撑力和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等方面都与北京和上海有一定差距,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三、结论

金融服务优化篇10

abstract:FinancialserviceoutsourcingisadirectwayofChinatoinvolveintheworldeconomy,thefinancialindustrycouldreducethecostofoperationandbuildcompetitiveadvantage.Xi'ancityhasricheducationalresourcesandgeographicaladvantages,startingoutsourcinginfinancialservicesprofessionalcouldimprovetheregionaleconomicanddevelopmenteducation.inthispaper,accordingtothefinancialserviceoutsourcingdevelopmentstatusandtrends,combiningtheadvantagesofvariousaspectsofXi'anCity,bythewayofanalysisthenecessityandfeasibilityofXi'anareaofferingfinancialserviceoutsourcingprofessionalandforwardingthemode.

关键词:西安;金融服务外包;专业

Keywords:Xi'an;outsourcinginfinancialservices;professional

中图分类号:F83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7—0177—03

0引言

金融服务外包一般是指金融机构将自身的业务流程或服务等,由原来依靠结构自身完成,转变为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式,交由外部企业制作或直接处购买的经营方式。外包战略的实质是银行重新确定其经营策略和市场定位,将资源集中于最能体现比较优势的业务领域,降低经营成本,构筑自身的竞争优势从而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近年来,由于金融业日趋复杂的内部整合与外部衔接,以及专业化分工和规模经济的影响,许多金融机构纷纷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

1金融服务外包发展现状与趋势

1.1中国金融服务外包发展现状与趋势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一体化发展,经济结构升级日益深入,全球服务贸易快速增长,服务贸易结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欧美国家金融机构30多年的实践表明,金融服务外包是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提高资本收益率、资产收益率、减员增效、凸显行业核心竞争力和优势的必然选择。金融服务外包自20世纪70年代出现,90年代后迅速发展。2011,全球服务外包市场规模为944亿美元,其中金融服务外包就达到313亿美元,约占全球外包总规模的30.2%.近年来伴随着中国金融体系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国在岸金融服务外包市场规模迅速扩大,2010年在岸金融服务外包市场达到450亿元人民币。目前中国的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包括:埃森哲、iBm、惠普、印度企业inFoSYS、塔塔。与此同时,我国境内服务外包企业也加速发展扩张,涌现一大批如恒生电子、东南融通、南天信息、炎兴科技等专业服务外包公司。中国的金融服务外包需求主要集中在国内各大金融机构,外包业务由低端的信息录入、呼叫中心外包,逐渐向后台服务发展,信用卡中心、数据中心、清算中心业务发展,外包需求逐渐向市场释放。金融危机爆发后,随着印度等离岸外包业务大国经济环境的恶化,跨国金融集团为应对成本大规模上涨的压力,国际金融外包业务逐渐向成本更低的国家迁移,这给中国承接金融外包业务尤其是离岸金融服务外包业提供了绝好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