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兹海默症如何预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6:32:42

阿兹海默症如何预防篇1

有第三种糖尿病吗

大约5%的糖尿病患者患有1型糖尿病,他们在儿童或者青少年时期就被确诊为糖尿病,他们的免疫系统会攻击胰腺中制造胰岛素的细胞,让身体无法再控制血糖水平。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患的是2型糖尿病。因为长期吃高血糖指数食物,他们的胰腺需要分泌大量的胰岛素,接着他们的肌肉、肝脏和脂肪细胞渐渐对胰岛素变得麻木(即胰岛素抵抗),从而无法吸收血液中多余的糖分。因此,2型糖尿病患者的身体中会同时有高水平的胰岛素和血糖,他们通常更容易患心脏病、发生脑卒中和神经损伤。

最近,美国布朗大学的脑神经病理学家提出,阿兹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症)有可能是第三种类型的糖尿病。β-淀粉样蛋白原本有助于大脑和身体其他部分的细胞的细胞膜形成,还承担着抗击微生物、传输胆固醇和调控某些基因的任务。可是在阿兹海默症患者大脑中,β-淀粉样蛋白却会聚集形成斑块,并杀死脑神经细胞,最终导致认知和记忆功能障碍。但到底是什么让β-淀粉样蛋白聚集,人们却一直不清楚。而现在,脑神经学家发现,这一切都可能与胰岛素有关系。

大脑怎么患上了糖尿病

除了控制血糖水平,脑神经学家越来越多地发现,胰岛素其实在大脑中也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胰岛素能够帮助脑神经细胞从葡萄糖当中获取能量,尤其是在大脑海马体和额叶区域;它会调控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对记忆和学习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它还可以改善脑神经细胞的弹性,让脑神经细胞可以改变形状,从而建立或者加强细胞之间的联系;最后,它对于血管的生长和功能也有重要作用,让血管可以源源不断地为大脑输送足够的氧气和葡萄糖。这些对于我们的认知和记忆功能都是必要的。

既然胰岛素对大脑功能和血糖调控都不可或缺,那么阿兹海默症和糖尿病之间便可能关系匪浅。如果大脑对胰岛素形成了抵抗或者无法获取足够多的胰岛素,那么它的很多功能就无法正常开展,就好像是患上了糖尿病一样。大脑又是如何患上糖尿病的呢?阿兹海默症的标志物,β-淀粉样斑块,就与胰岛素有直接的关联。它们的分解都需要同一种酶。正常情况下,这种酶可以同时满足两者的分解。可是当胰岛素水平过高时,本来属于β-淀粉样蛋白的那份酶便被抢走了。由于无法被分解,β-淀粉样蛋白只能聚集在一起形成导致阿兹海默症的斑块,逐渐杀死越来越多的脑神经细胞。接着,β-淀粉样斑块又会反过来阻止脑神经细胞对胰岛素做出反应,让大脑功能障碍愈演愈烈。

第三种糖尿病存在的证据

在动物实验中,胰岛素与阿兹海默症的关系已经得到了某种程度上的验证。布朗大学的脑神经病理学家用化学物质抹掉了小鼠大脑中的胰岛素受体,结果小鼠出现了与阿兹海默症患者十分相似的症状,即大脑开始出现β-淀粉样斑块。另外,美国西北大学的科学家发现,当兔子的胰岛素分泌系统受到损害后,它们的大脑中β-淀粉样蛋白也会剧增。为了研究人类阿兹海默症和胰岛素之间的关系,科学家把人类尸体的大脑组织泡在胰岛素中。结果,阿兹海默症患者死后的大脑组织几乎没有任何反应,而非阿兹海默症患者死后的大脑组织却会出现一系列的脑神经突触活动,好像活过来了一样。这说明,阿兹海默症患者的大脑的确对胰岛素没有反应,如同糖尿病患者的肌肉、肝脏和脂肪细胞对胰岛素一样存在抵抗。

如果阿兹海默症真的是第三种类型的糖尿病,那么糖尿病患者或者高危人群极有可能成为这种脑神经疾病的受害者。在调查中,布朗大学的脑神经病理学家发现,虽然大多数阿兹海默症患者并没有真正达到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但许多人都存在对胰岛素不灵敏的问题。这说明,胰岛素抵抗或者胰岛素分泌不足至少是阿兹海默症的致病因素之一。因为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是2型糖尿病形成的重要原因,所以研究者又做了一个实验。所有参与者都没有糖尿病,实验中,第一组参与者只吃高糖和低饱和脂肪酸的食物,第二组参与者则只吃低糖和低饱和脂肪酸的食物。一个月后,第一组参与者体内的胰岛素水平以及脊髓液中的β-淀粉样蛋白水平都明显高出第二组的。如果长期如此,第一组参与者的大脑可能会出现β-淀粉样斑块,并患上阿兹海默症。

我们该怎么办

Ⅰ给大脑补充胰岛素

以往,阿兹海默症的致病原因一直不明,现在第三类糖尿病的说法为治疗提出新的方向,例如给大脑提供更多的胰岛素。为此,布朗大学的脑神经病理学家发明了一种胰岛素鼻腔喷雾剂,能够让补充的胰岛素到达大脑。在长达4个月的试验中,104名阿兹海默症患者在使用了喷雾剂后症状得到缓解。记忆测试中,相比使用喷雾剂前,他们都能够回忆起更多的故事细节,更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并重新开始对以往的爱好感兴趣。他们大脑中的葡萄糖代谢有了明显好转。这之后,研究者还可能尝试利用治疗糖尿病的药物来治疗阿兹海默症,希望减少患者大脑中的β-淀粉样斑块,保护脑神经细胞不再受到伤害。

Ⅱ健康的饮食和运动

在阿兹海默症的预防方面,可能与2型糖尿病的预防一样,饮食和运动是重点领域。运动能够恢复身体对胰岛素的灵敏度,让β-淀粉样蛋白的聚集停止或者减慢。曾有研究发现,长期进行有规律的运动能够使阿兹海默症的患病风险降低40%。而不健康的饮食则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因为含有大量糖分和饱和脂肪酸的饮食会先让胰腺疲于制造大量的胰岛素,接着让我们的大脑和身体对胰岛素渐渐变得麻木,所以拒绝这些食物能有效预防阿兹海默症和糖尿病。

吃什么能预防大脑患上糖尿病

豆类:豆类富含纤维素,能增强饱腹感,稳定血糖,降低胆固醇。100克大豆含钙190毫克,可满足一天钙摄入的20%。豆类还是优质蛋白质来源,各种豆类可变换着吃。

燕麦:与豆类一样,燕麦也富含膳食纤维,半杯燕麦含纤维4克。常吃燕麦可降低坏胆固醇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水溶性纤维可减慢人体分解和吸收糖的速度,从而发挥稳定血糖的作用。

三文鱼:85克三文鱼中含Ω-3脂肪酸1800毫克。这种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预防心脏病、减腰围、缓解炎症和改善胰岛素抵抗。三文鱼还是非奶类维生素D的最佳来源。

亚麻籽油:与三文鱼一样,亚麻籽油也富含Ω-3脂肪酸,能够改善胰岛素抵抗的问题。

阿兹海默症如何预防篇2

黄莉的母亲是一位退休工程师,现在打算留在家里好好照顾上班的丈夫和女儿,享受做家庭主妇的乐趣。可是黄莉发现,母亲经常忘东忘西,一点都没有以往精明干练的样子了。

“难道真的是因为自己年纪大了,脑子糊涂了?”黄妈妈的这种疑问想必在中老年人当中并不少见,那么要如何在年龄加大的同时保持思维的敏捷,不做“老糊涂”呢?

要不安于室

许多老年人在50出头就退休了,于是大部分时间都一个人待在家中,没有人说话,不需要交流,社交活动的减少可是加速大脑老龄化的推动器。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调查了16638位老人的社交生活,发现就记忆力的退化而言,社交生活最少的老人比社交生活最活跃的老人要严重得多。社交生活的好处在于,有许多让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会混在一起,这会刺激大脑不停做出新的反应,让记忆和认知系统都保持活跃。

小建议:多参加各种老年组织,比如老年舞蹈队、登山队或旅行团……舞跳得好不好、登山是不是可以登顶,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能经常和朋友们一起说说笑笑。

拥有平和优雅的生活态度

“孩子们经常在外面吃饭不健康”或者“孙子带去学校的衣服可能不太够”等等都是老年人担心的问题。然而太多的负面情绪会让老年人慢性认知受损的几率增加40%,也就是说爱发牢骚和容易焦虑的老年人会更加糊涂。即便儿子在周末突然打电话说这周他有同学会,不回家了,或者媳妇新新人类的生活方式实在让人头痛,也千万别意志消沉或者满腹怨气,要学会如何控制这些负面情绪,做一个平和而优雅的长辈。

小建议:为自己准备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例如毕淑敏的《蓝色天堂》,作者与儿子的全球游记有趣又温情,以及舒缓轻柔的音乐,例如久负盛名的《摇篮曲》或者《仲夏夜之梦》等,播放时音量最好控制在70分贝以下,心绪烦乱的时候阅读和听听音乐会赶走负面情绪,让心情恢复平静。

记忆力是“铁”打的

补充铁可以增加脑动力。美国一项研究发现缺铁的患者在经过16周的治疗后,他们在一些认知测试当中的表现提高了5到6倍。然而老年人因为消化功能退化和喜欢吃清淡的素食,可能无法吸收足够的铁,而且铁缺乏所引起的头晕眼花和乏力等等很容易被认为是人老了的正常现象,常常让人忽略。但是老年人补铁需要小心谨慎,因为铁过量也有可能出现中毒现象,给器官带来损害。

小建议:到医院做个小测验,如果真的缺铁,在医生的建议下进行科学补铁。

让餐盘“黑”起来

白米饭、白馒头、白糖可能会增加老年人患阿兹海默症(老年痴呆)的几率。这些食物当中的碳水化合物会很快被人体吸收然后转化为糖分,糖分进入血管后会提高胰岛素水平,造成或者加速发炎症状,而发炎将增加患阿兹海默症的几率。松软香甜的白色食物对于牙齿松动和味觉退化的老年人来说实在是一个很大的诱惑,但为了保持血糖稳定,老年人得在自己的食谱当中逐渐减少这些白色食物所占的比例了。

小建议:用深色食物来代替白色食物,例如全麦馒头或者其他粗粮做成的主食,它们当中的碳水化合物会被人体缓慢吸收,有助于控制血糖。

睡足睡饱

最近有研究发现充足的睡眠对于提高老年人的情景记忆大有好处,也就是说如果老年人的睡眠质量差、时间少,那么他很有可能记不清是在上周星期几、什么地方碰到了自己多年不见的老朋友。老年人因为新陈代谢减慢、精力消耗少,睡眠时间少一些属于正常,但是如果睡眠断断续续,白天又老是感到昏昏沉沉,那可能需要想办法延长自己的睡眠时间以及提高睡眠质量了。

小建议:白天要保持适量的运动,晚餐不可吃太饱,下午以后尽量不要饮茶或咖啡,睡前给房间通通风,为自己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

来点印度菜

调查发现印度人很少患有阿兹海默症,而这都要归功于他们很喜欢吃咖喱。咖喱当中的姜黄素有抗氧化和消炎的作用,可以有效防止认知能力的减退。一些动物实验也显示姜黄素有助于预防阿兹海默症。另外,咖喱浓郁的香味还可以刺激老年人的味觉和嗅觉,让他们胃口大开。

小建议:每天都吃印度菜显然不太现实,可以买些姜黄粉,试试用热水冲上半茶勺的姜黄粉当做饮料喝,如果老人习惯这个味道,不妨作为他(她)长期的饮料;或者在炖肉时加入一点咖喱,做出中国味的印度料理,满足口福和健康的双重需要。

紧紧抓住认知功能

认知功能像肌肉一样,如果不进行锻炼,它便会慢慢消失。脑神经通过自己的“触角”与成千上万个其他脑神经进行联系,一个健康活跃的脑神经每秒钟可以进行200次运算,是记忆力和思考能力重要的基石。脑神经并不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死去,但是一些脑神经之间的联系却会因为我们不用它们而消失。接受新的刺激和学习可以保持脑神经的活跃和它们之间的联系,而这正是老年人缺乏的。

小建议:退休后,老年人可以拥有大把时间花在以前想学却没有时间学的东西上了,例如弹琴、画画、跳舞,甚至是麻将,这会让大脑也回到敏捷的学生时代。

适当吃些保健品

阿兹海默症如何预防篇3

当年上大学选报志愿的时候,在农村务农一辈子的父亲希望儿子能跳出农门,并且希望儿子能学医,而且是中医,带着父母的期望,田金洲一直读到了中医的博士。如今,当年的小田已经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副院长。少年时模糊的治病救人的概念已经成为坚定的现实。

早上7∶30,田金洲走进了病房楼,这栋建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建筑并不宽敞,过道里来来往往的是患者、患者家属,还有医务人员。楼道里的光线有些暗淡,空气中有医院不能避免的药水的味道。病房楼二层B超室对门是他的办公室。田金洲的办公室不大,很简单,办公桌上放着很多资料。从窗子看出去,外面不大的院落里是来来往往的人,几乎很少看见绿色。

8∶00,田金洲和其他的大夫交接班,值班医生汇报了前一夜住院患者的情况,田金洲作点评,也和学生们一起分析病情。之后,他带着学生进入病房,查视病人。走路的时候,他一米八几的大个子迈着大步,跟随他的人有时候甚至要一路小跑才能跟上他。

寒来暑往,田金洲的工作日程基本就是以这样的程序开始,随之而来还有无数的会诊、教学、会议等等。

多年的行医经历,田金洲最大的感悟就是一定要把所学转化为服务力。从1993年起,田金洲便开始接触阿尔茨海默病(aD),也就是俗称的老年痴呆,及其相关疾病的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随后在英国留学期间他继续在这一领域进行了深入学习。这种脑部疾病,会造成脑部神经细胞逐渐丧失功能。由于脑部神经细胞负责思考、记忆及行动,造成病人渐次低下心智功能,最后有可能影响到日常的生活活动。临床症状有几个特征,例如记忆力丧失、失语及失用症、缺乏方向感、易走失、思考能力及判断能力丧失,进而与人沟通有问题,无法处理日常生活,有的会有攻击、躁动不安、多话、多吃等。随着时间进行,阿兹海默症病人最终甚至连最基本的日常生活能力都会丧失,如刷牙、穿衣及洗澡等。

无数次的诊治,田金洲深切体会到患者以及家属的痛苦,曾经,一位拿过世界比赛金牌的著名运动员因为经常失眠,朋友介绍他来找田金洲治疗。有一天,在办公室,田金洲接到了他打来的电话,并约好了第二天的看病时间。几分钟后,电话铃响了,还是那位运动员打来的,他又和田金洲商定明天来看病的时间。让田金洲无论无何没有想到的是,一天之内,他接了8次那位运动员打来的电话,而且内容几乎一致。第八次接电话的时候,田金洲说:“您身边有其他人么?如果没有,请您拿一张纸,一支笔。”那位运动员有些不解,为什么拿纸笔呢?田金洲说:“请您在纸上写这样一句话:我已经约好明天找田大夫看病的时间……”田金洲说,等他给那位运动员做完相关检查之后,发现这位昔日运动场上的健将已经患了老年痴呆症,庆幸的是,因为发现的早,所以得到了及时治疗。

田金洲说:面对患者,他常常感到很惋惜,为什么不早来?作为医生,他还有一大缺憾,就是为什么很多患者跑了很多医院都没诊断出来!一些患者常常被当成中风,或是糖尿病等其他病治疗,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期。

仍在求解的世界难题

在社会上,阿尔茨海默病的知晓率很低,很多人对此缺乏相应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而且一旦有家人患了这种病,很多人还不能正确对待,甚至回避。美国前总统里根在离世前与阿尔茨海默病抗争了10多年,美国老年痴呆症协会副主席凯恩说:“里根为战胜老年痴呆作出了两大贡献,一是极大地提高了公众对这种病的认识,二是使人们勇于公开谈论这种疾病,里根的勇气鼓舞了成千上万的患者。”

2010年,中国香港科学家高琨和2名美国科学家威拉德・博伊尔(willardS.Boyle)和乔治・史密斯(Georgee.Smith)因为“在光学通信领域中光的传输的开创性成就”而获2009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但这一迟到的殊荣对于高琨来说似乎没有太大的意义。早在2004年,反应有些迟钝的高锟到医院检查,发现自己与父亲一样患上了老人痴呆症。2010年,当闻讯而来的记者采访他时,高锟一脸茫然,只是重复妻子在一旁不断提示的话“光纤……光纤之父。”他已忘了自己心爱的尖端科学。妻子黄美芸说,照顾高锟压力不小,“因为你知道这个人以前是怎样,这个病将他改变,以前那个人已经走了,不再在这里。”

据预测,未来30年中国将是世界上老年痴呆人数最多且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我国老年人痴呆患病率7.8%,到2040年,老年痴呆人数将以336%的比例增长,总数将等于发达国家老年痴呆人数的总和。

aD已取代糖尿病成为65岁以上美国人的第5位死因,据有关机构估计,全球每7秒钟新增1个老年痴呆病例。全球每年在aD和其他痴呆的总花费高达315亿美元,其中72%花费在高收入国家,只有28%花费在中低收入国家。目前,中国每年用于治疗脑血管病的费用估计要在100亿元人民币以上,加上各种间接经济损失,每年因阿尔茨海默病支出接近200亿元人民币,给国家和众多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

正是这样的态势凸显出阿尔茨海默病研治的重要性。田金洲擅长运用辨证论治中药和靶向治疗西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额颞叶痴呆、轻度认知损害、帕金森病、正常脑压脑积水、多发性硬化、老年性舞蹈症、脑梗塞、脑供血不足,以及头晕、目眩、头痛、耳鸣、健忘、失眠、焦虑或抑郁等症。

在田金洲看来,治疗老年痴呆的难点在于:神经递质疗法(如多奈哌齐和美金刚)只能短期改善aD症状(大约1年),不能延缓疾病发展;对因疗法(如pS1抑制剂)的单组分单靶点治疗aD的疗效等同于安慰剂;中草药疗法治疗aD报道由于疗程短、终点指标不合理等,缺乏令人信服的疗效证据。另外,aD药物尤其是中医药临床试验有诸多科学问题未解决,如基于循证医学的aD中医药诊疗指南、aD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aD临床研究标准化操作规程、aD临床研究中心随机系统、aD临床研究伦理学规则以及中药治疗aD的临床试验终点指标等,都需要研发。

留学让他重新认识中医

近10年来,田金洲主持研究项目27项,包括国家“973计划”、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教育部重大项目、首都医学发展基金联合攻关项目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他曾获多项部市级科技进步奖和阿尔茨海默病协会(alzheimer’sassociation)颁发的奖项,其中研发的健脑宁颗粒已批准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部级新药,获国家发明专利和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金思维提取物被国际老年痴呆预防大会推荐为“给老年痴呆带来希望”的5种创新疗法之一,获国家发明专利和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提出的《血管性痴呆诊断、辨证和疗效评定标准》、《轻度认知损害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草案)》已被国家药品审评中心认定为中药新药临床试验标准而得到广泛认同;提出证候表征模型概念并发明了血瘀证表征动物模型,成为证候模型研究50年的重大突破……

田金洲坦言是中西医结合的形式让自己在一些方面取得了进展,其中,留学英国的经历功不可没。

1986年,硕士毕业的田金洲师从中国工程院董建华院士和王永炎院士,1989年获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医学博士学位。名师的悉心辅导以及自己的努力,使他在学习期间奠定了扎实的学术基础,博士毕业论文获得了科技奖,并在随后的1年内获得2项重要奖项。36岁时,他被破格聘为教授,这在当时,是很多人难以企及的梦想。但随后的一段时间,他却开始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田金洲想改变自己的状况,也想进一步深造,他考取了霍英东奖学金,获得1.3万美元的资助,经过一段时间的出国培训后,1996年,田金洲出国留学,师从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戴维・曼(Davidmann)教授。

刚到英国,田金洲的外语是一大障碍,当时他的英语雅思成绩很低,学习很吃力,但一贯的韧性让田金洲坚持下来了,他成为同批留学的同学们中第一个用英语,并且最后也是成果最多的学生。几年苦读后,田金洲获曼彻斯特大学临床神经科学理学博士学位,这使他成为中国中医药大学唯一获得中西医2个博士学位的医学专家。随后,他师从戈登・威考克(Gordonwilcock)教授,在布里斯托尔大学完成神经心理学博士后研究。

回首往事,田金洲说:“我在国内的导师董建华院士、王永炎院士是中医药领域非常著名的专家,还有2位教授是我的辅导老师。通过跟这4位老师学习,我深感中医太深奥了,一辈子也学不完,后来我把自己的学习集中瞄准一个方向。再后来又觉得自己学得还不够,为什么?中国医学发展到现今已经受到挑战,我们除了信息学的发展、西方语言和文化浸润以外,最大的挑战就是西医的挑战。现在提倡中西医并重,在国家认定的医学体制下,你作为中医专业的工作人员,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很多现代医学的知识、技能,在你的工作中要接触一些诊断问题、治疗问题、病情观察问题、科学研究问题、教育问题等等,我就感到自己掌握的知识很不够。1996年我选择到英国留学,一去就是9年,获得了神经科学的博士学位,完成了神经心理学的博士后研究,又在英国莱斯特大学总医院学习工作了半年,做老年精神病的访问学者。现在还觉得不够,但是相对个人而言,比过去好一些了。”

对于完成了中医药学博士学位学习的田金洲来说,到国外学习西医的经历与中医药研究并不矛盾,他认为西医的学习可以让他为中医找到被国际认可的基础,并且让中医的研究有更科学、更规范的执行标准。

2005年3月,田金洲入选清华大学百人计划特聘教授回国。回国后,在中医药大学领导的强力挽留下,田金洲又回到了中医药大学,并到东直门医院工作。2005年,田金洲组建了神经病学中心,随后刘建平教授、时晶、孙建宁、王蓬文、唐民科等留学人员为主体成为团队重要骨干,团队获得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计划资助,并成为阿尔茨海默病领域唯一的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

2005年,老年痴呆国际预防会议在华盛顿召开,大会从全世界范围内提交的3700篇论文中,由科学委员会推出5种给阿尔茨海默病带来创新的疗法,其中包括田金洲的成果――中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早期的成果。随后很多国外媒体采访了田金洲,他说:“通过我的实践,我觉得在坚持传统、把握中医发展方向的基础上,适当地吸取和接受现代科学主要是现代医学的知识、技能为医疗服务,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服务,这是件好事。”

田金洲说:“刚出国的时候感觉我们国家在老年痴呆的临床方面要比国外差不多晚5年,在基础领域的研究至少要晚15年。当我们在国外做了很多西方很熟悉的课题时,国内还没开始研究。近10年,国内的进展随着留学人员回国增多,交流也增多了。我们国家也在不断进步,在老年痴呆领域,我们除了流行病学有协和医科大学专家在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帕金森病的流行病学方面的论文,比较有权威性以外,其他像临床领域和临床诊断治疗领域这一类的成果,说起在国际上有影响的论文要算中医的。因为我们把中医的复方研发出来,在阿尔茨海默病转基因脑损里面做了一系列研究,在国外比较好的杂志上发表了系列论文。”

回国后,田金洲的另一种成就感来自于教学,他可以把自己的所学最直接地运用于临床,并且充分体会到把知识和经验传承给学生的成就感。每次他授课时,教室里常常挤满了人,有的学生没有座位宁愿站着也要坚持听完课。

田金洲说:“最大的变化就是我们这一代中年人,在继承、应用、发展中医中,我们出现了角色的转换,如今我们在指导我们的学生方面潜移默化地发生了很多变化。比如过去我们学习的时候,中医很纯,上大学或读研究生都要背经典,背方剂,上临床也是由老师带我们,这样不断地温故知新来应用,那个时候思的、想的、学的、干的都是中医。这种环境现在发生了变化,学习环境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喜的一方面是,我们学生的知识面扩展了,学习了很多西医的知识,包括对其他科学的应用,比如说计算机的应用、语言的应用。这就提高了我们临床中西医双重诊断的水平和准确度,疾病诊断、症候诊断我们的水平都提高了,同时也使我们对病人的诊断治疗的思考更完善、更全面,这是好事,提高了我们服务的水平和服务的完整度。

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尽管也学习西医的东西,但是我们不会放弃根本,自己的专业还是中医。

另一方面,从技术层面讲,我们中医讲辨证施治,中医要求“理、法、方、药”一致的观念,西药是靶向治疗,中医的靶向是一个整体,是疾病现阶段的症候,这是2000多年形成的治病原则,但是不少人如今做不到,这也是“忧”的一面。另外就是学生现在诱惑太多,作为老师,我还是希望学生能静下心来。”

斯蒂芬・霍金曾经形象地比喻:“我觉得,人类的大脑就像一台计算机,当其零部件停止工作时它也就完成了使命,对于这台停止运转的计算机而言,根本没有天堂和来世,天堂只是为害怕黑暗的人所编造的童话。”

霍金说:“我不怕死亡,但我不想这么快就与世长辞,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21岁就被诊断出患有运动神经元病的霍金,如今依然在自己钟爱的科学领域里耕耘,在他看来,每个人在有生之年都应当充分地投入生活。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神经学系教授、麻省综合医院遗传暨老化研究部主任鲁道夫・谭兹专攻阿尔兹海默症的基因研究,不久前他与美国科学记者安妮・帕尔森合著的《失窃的灵魂:中老年痴呆症的致病基因解码》在中国出版,引起不少人的关注,田金洲说或许翻译成《失窃的记忆》会更合适一些。常年工作在治疗患者、挽救生命第一线的田金洲希望能通过大家的努力为患者找回失窃的记忆。他觉得自己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为患者带来希望和福音是他最真诚的愿望……(封面、题图摄影/鲍效农)

田金洲,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副院长,北京中医药大学神经病学中心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高等学校(神经变性病)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负责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带头人。

1956年出生,1986年硕士毕业后师从中国工程院董建华院士和王永炎院士,1989年获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医学博士学位。1996年出国留学,获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临床神经科学理学博士学位,随后,在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完成神经心理学博士后研究。

阿兹海默症如何预防篇4

2001年3月,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nCep)了最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总胆固醇的正常范围,其水平大幅度下调了。这是因为许多最新的研究一再强调低水平的胆固醇可减少患心脏病、中风的危险并降低心脏病的死亡率。

据该计划书估计,那些需要通过指导来改进生活方式,包括控制饮食、加强运动的人群数量已从以前的5200万增至今天庞大的6500万。

但麻烦的是“靠饮食控制能降低的胆固醇平均为10%”,大卫博士认为“这就意味着大多数人不能仅靠此方法将血脂控制到满意程度,而且降低10%也是不够的。”

该教育计划建议绝大多数病人应先进行为期3个月的改变生活方式的试验,如果仍不能将血脂降至正常,医生就应毫不犹豫地开出药物处方。确实,按照新的正常值,需终身服药的人数从1300万戏剧性地猛增至3600万,增加了250%还多。

对绝大多数的病人来说,选择的药物应是广为宣传的他汀类药物。虽然它能降低胆固醇的产生,但目前许多研究者认为对改善总的血脂状况他汀类药物的作用被夸大了。鲍尔医生(哈佛医学院研究员、副教授)猜测他汀类药物也可起到减轻动脉炎症的作用,从而稳定脆弱的斑块并预防其灾难性地破裂。

但他汀类药物并不是十全十美,或者说完全没有危险的。2001年夏天,在报道了3例服用此药物的患者死于肌肉损害继发肾功能衰竭后,德国药物学家拜尔即自愿从市场上撤回了西立伐他汀(他汀类药物的一种)。虽然其他的他汀类药物对肌肉和肾脏的危害要小得多,但它们仍有1%的可能性损害肝脏。

“每种药物都有副作用,这应当引起注意”杰姆医生说,“但我们也知道这样一个事实,每年有100万美国人得心脏病,大约50万人死于心脏病。“

2001年11月,一个大型的涉及2万病人,年龄在40~80岁的一项实验结果进一步证实了通过服用他汀类药物降低胆固醇的效力。这个耗费了3200万美元的被称做“心脏保护研究”的项目,证实他汀类药物可使高脂血症病人死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降低17%、死于中风的机会降低27%。

虽然早期的研究几乎从未得出结论,认为他汀类药物可能还有其他的好处,如增加骨密度,甚至还有降低患阿尔茨海默病(老年性痴呆――译注)的危险性。这些诱惑人的益处是否存在?他汀类药物的名声持续增长。“我并不认为它神乎其神”克勒福德医生说,“但它肯定是治疗和预防心脏病的最有效的干预措施。”

既然如此,为何不给每个高脂血症者都开他汀类药物处方呢?有两点需要考虑,一是药物价格已上涨到每片3美元,这确实不便宜;再者,虽然可能性很小,但少数病人有严重的、有时是致命的副作用。

“这就意味着我们不应对每高脂血症患者病人都用他汀类药物来治疗”克莱斯曼医生说,“但对那些高危并有必要用药治疗的人群来说,此类药物有神奇的效果。”

我或许是那些需要终身服药的3600万人中的一员。当我去看心血管病医生时,他告知了我的最新血脂检查结果。当护士从我的胳膊上抽取血液时,我似乎能看见那漂在试管上的一层厚厚的油脂。我不再像从前那样进行清苦的尝试,这次我没有做更加艰苦的运动和更严格的饮食控制,尽管如此,我仍希望有奇迹发生。

很不幸,沃尔兹通知我说总胆固醇为295(当地的标准――译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32(又一个新的个人纪录);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51(“好胆固醇”虽有增加但并不明显);甘油三酯(脂肪的一种形式,高水平也被认为是心脏病的另一种独立的危险因素)62。对我来说这是达到的最低水平,在这次检查中是惟一真正让我感到高兴的地方。

沃尔兹看出了我内心对“坏胆固醇”的恐慌,向我保证我决不会在一周内突然死去,并解释道我实际上有许多有利的因素,如我不抽烟,没有心脏病的家族史,我的体重接近于理想,血压也正常,我做运动比大多数同龄人要多得多。那些对确诊炎症有意义的检查结果也无明显异常。

沃尔兹解释道,正常指标仅仅是统计学上的结果。事实上在生活中有些胆固醇水平很高的人也能活到95岁,最后在睡眠中平静地死去。相反地,有一些人虽然胆固醇水平并不高,却在40岁时令人吃惊地暴死于冠心病。所以说不要绝对地看待化验结果。

医生注意到我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太高,“绝大多数这种情况下,我会建议像你这样的病人先回家,在接下来的3个月时间里实施饮食和运动方案,然后复查,看看是否确实需要药物治疗”他说,“但是你比绝大多数你的同龄人运动得多多了,并且你已经实施了很好的饮食方案,所以对你仅用饮食和运动方案就不行了。”

在这种情况下,沃尔兹给我开了小剂量的他汀药物处方,并建议我试一试,他说:“用不用药是你做决定的时候了,如果我是你,我就服用这种药物。”

在接下来的两个多月时间里,我虔诚地服用他汀药片,但内心并未对它抱很大希望。也许,仅仅是也许,这药物能对我起作用。我对副作用也格外留意,但未感到与以前有什么不同,它就像是药剂师给我错配了一瓶糖丸。起先我还试着用控制饮食和做一些运动来补充药物的作用,但当冬天来临和节假日聚餐激增时,我便慢慢地放松了对自己的约束,不再拒决高脂肪食物的诱惑,天啊!这在以前我是决不会这样做的。

当我复查血脂时,我预计会出现又一轮的失败,胆固醇的水平一定更差。正如以前一样,当护士从我肘部抽取血液时,液体看上去仍是高脂肪的样子,好像能用它制作蜡烛。但当医生最后将结果用传真送达我的家中时,我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我的总胆固醇已猛降到164,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至91,甘油三酯正常为78;那种好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已上升到合适的57;而那些很让人担心的肝脏受损的指标却全都正常,没有出现任何麻烦。真得感谢这种神奇的药物,我的血液健康得惊人!

阿兹海默症如何预防篇5

现年42岁的斯皮德,生前被誉为“英超活化石”,见证了英超从创立到辉煌的荣光,如今却黯然离世。

上吊自杀原因不详

北京时间11月27日晚8点,威尔士足协官网上宣布了一条惊人噩耗,威尔士队主教练加里・斯皮德去世,年仅42岁。威尔士足协的声明说:“我们很难过地宣布威尔士队主教练加里・斯皮德的死亡,我们向他的家人表达哀悼,在这个悲伤的时刻,我们请求所有人尊重斯皮德家人的隐私。”

虽然官方暂未透露斯皮德死亡的具体情况,但英国媒体立刻找到了当地警方。警方的一名发言人表示:“星期天早上7点08分,柴郡警方接到报案称发现一桩死亡事件。警员们立刻赶往了现场,发现了一名42岁的死者。经过询问,证实了死者就是加里・斯皮德。”

这位发言人表示:“围绕着这桩死亡事件,警方并没有发现什么值得怀疑的。死者家属希望能够不受打扰,以平安度过这段让人哀伤的时刻。”随后,这名发言人透露,斯皮德是上吊自杀的。

死前谈笑风生死因成疑

斯皮德自杀后,英国足坛都不敢相信这个事实,因为斯皮德根本就不像是要自杀的人。

首先,斯皮德没有自杀倾向,他是一个成功的男人,拥有完美的事业和家庭,2009年德国门将恩克自杀,是因为无法从女儿夭折的悲恸中走出来,而斯皮德拥有美丽的妻子和两个儿子,14岁的爱德华和13岁的托米都有望成为职业运动员,爱德华喜欢足球,托米则迷恋拳击。

每一位认识和见过斯皮德的人都知道他在公众面前是最乐观的人,总是面带微笑,从没有显露过任何的哀伤,自杀前一天的周六下午还作客BBC的足球节目,长达四个小时的节目结束后,斯皮德还和好朋友希勒约好,下周末带妻子路易斯前去希勒家中作客。

英格兰著名前锋希勒和斯皮德关系十分好,两家人经常一起外出度假,“加里去世后,我跟他父亲罗杰通了电话,踢球的都认识罗杰,他从小到大一直带斯皮德到处打比赛,老人家对儿子选择自杀非常难过。”在斯皮德自杀后,前一天和他见面的好朋友希勒因为无法相信事实,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直到斯皮德去世两天后才表达他的感受。

斯皮德居住地的柴郡警察局已正式开始询问斯皮德的妻子路易斯和两个年幼儿子,14岁的爱德华和13岁的托米,想找到“乐天派”斯皮德选择轻生的真实原因。网络上有一种流行的传言是,斯皮德患上了抑郁症,但是迄今为止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证实这一点,最重要的是曾和斯皮德一起踢球的几位队友全部否认了这个说法,他们认为斯皮德可能的自杀原因中,最不可能的一种就是患上抑郁症。对此,斯皮德的妻子同样不赞同是抑郁症导致丈夫突然自杀。斯皮德的经纪人哈登透露,“斯皮德夫妇结婚多年,一直非常幸福,而且他妻子跟我说,他们之前也没有吵架,她不能理解斯皮德为什么要自杀。”

斯皮德周六下午二点离开BBC演播室,到周日早上7点妻子路易斯发现斯皮德在车库自杀,这17个小时内究竟发生了什么,使得斯皮德选择了不归路。离开BBC演播室后,在大门外的斯皮德还和认出自己的球迷合了一张影,照片中的斯皮德和以往一样开心。

最让人怀疑的是,斯皮德没有留下任何遗书,这并不合常理。

家乡球队差点推迟比赛

斯皮德逝世的消息传出后不久,这名前威尔士球星生前所效力过的俱乐部的球迷就开始自发组织悼念斯皮德。在利兹联的主场埃兰路球场外,利兹联球迷在比利・布莱姆纳的雕像前堆满了鲜花和斯皮德的球衣,他们至今仍无法接受斯皮德逝世的消息。同样的情景也发生在纽卡斯尔、埃弗顿和谢菲联的球场外。在联赛杯诺丁汉森林对阵利兹联的比赛中,利兹联球迷从比赛的第11分钟开始唱斯皮德之歌并长达11分钟,因为斯皮德当年效力利兹联穿的就是11号球衣。

而在随后举行的英超斯旺西对阵阿斯顿维拉的比赛,斯皮德的家乡球队斯旺西俱乐部一度想取消比赛,但最终和维拉经过商量后得以继续进行,斯旺西的所有场上球员都佩戴黑纱,赛前默哀一分钟。

在默哀过后,现场的双方球迷都高声呼喊:“只有一个加里・斯皮德!”以此向威尔士主帅致以崇高的敬意。由于过分悲伤,与斯皮德相识多年的阿斯顿维拉门将吉文,则需要在球场边调整情绪。

经历辉煌恐与压力无关

悼念与哀思,追忆与怀念在这个周末满溢,足球失去了一位真正的绅士,但斯皮德在球场上的功勋卓著将永远被岁月铭记。

加里・斯皮德对于足球的贡献不仅仅体现在他职业生涯的数据以及奖杯上。他是一个谦逊、坚定的人,他从来没有在现代足球的纸醉金迷中迷失自我。斯皮德保守但也开化,他是在坚守传统的前提下第一个大力推崇足球发展大融合模式的球员。他天生就坚守自己“冠军”的信条,这从他长期从事的慈善工作以及总是不遗余力的“护犊”中得到完美体现。

斯皮德说话从来都是直来直去,不过有时他的表情会小小出卖他一下,但是这并不能掩饰在他球衣下掩藏的那颗冠军的心。他曾经有两次痛彻心扉的足总杯决赛经历,在他代表纽卡斯尔联期间先后负于阿森纳与曼联。但是他的眼泪却只是在2002年10月威尔士的荣耀之夜才潸然而下。

在2004年欧锦赛预选赛第二场比赛中,身为队长的斯皮德在加迪夫千年球场带领威尔士队不可思议地战胜了群星璀璨的意大利队。由于威尔士队中场人才济济,斯皮德主动承担起了防守重任,并临时客串了左后卫的角色。斯皮德与他的队友们团结一致成功冻结了德尔・皮耶罗、蒙特拉这两位世界级前锋,保住了2∶1这值得铭记的一场胜利。

斯皮德的足球经历非常成功,他曾和吉格斯一样,保持在英超每个赛季都有进球的纪录。他19岁开始效力于利兹联队,作为一名埃弗顿球迷,他在1996年圆梦,以350万英镑的身价转会古迪逊公园,两年后又以550万英镑转投纽卡斯尔联队,2004年再次转会为博尔顿效力,三年后,转至谢菲联队担任队长,和当时仍然在谢菲联踢球的孙继海是队友。

2011-2012赛季,谢菲联原主帅凯文・布莱克维尔下课后,斯皮德成为队员兼主帅,一直到去年12月,离开谢菲联成为威尔士国家队主教练。据英国媒体透露,工作应该不是斯皮德自杀的原因。他上任之后,给威尔士国家队成绩带来了巨大改变,颇受队内球员推崇。威尔士队的国际排名也从他刚接手的第112位跃升到上个月排名45位。

现在这支威尔士队的未来必定无可限量,对于他们刚刚超过40岁的主教练也同样如此。虽然斯皮德刚刚拿起教鞭,但由于之前20年良好形象的积淀,人们信任他的能力就像信任伊丽莎白女王那样。

但悲剧永远都不给人喘息的机会,斯皮德的足球之路,人生轨迹在上周日戛然而止。斯皮德的离去,只留给世界足坛一个怅然若失的背影。

哀悼如潮震惊世界足坛

斯皮德的逝世在英国足坛引起了极大轰动,球员和足球名宿们的哀悼犹如潮水一般。金童欧文是第一个在微博上表示震惊的球员:“刚刚听说斯皮德去世的消息,我和他住得很近,孩子们也在一个学校,前几天送孩子上学时还碰到他,打了个招呼,没有想到他42岁就去世了,留下了两个年幼的儿子。”

阿森纳中场威尔希尔表示:“我们都为斯皮德感到悲伤!我们与他的家人在一起。”效力皇家马德里的中场阿隆索表示:“向斯皮德致敬!我的第一场英超比赛就是与他交锋,他向我展示了英国足球的精髓所在。”

在天空体育担任直播嘉宾的前曼联队长加里・内维尔表示:“这是让人震惊的消息。我在职业生涯里与他交锋很多次,我和很多认识斯皮德的人都无法说清楚他身上的优点。虽然我们认为足球很重要,但此时此刻必须让路。”

沃克(BBC《足球焦点》节目主持人,斯皮德好友、最后一个接触他的公众人物)说:“上周六,我和斯皮德一起渡过了愉快的四个小时,他看上去状态很不错。我以前采访过他很多次,他给我的感觉是一个和蔼、风趣、有才华、有深度的人。”

阿兹海默症如何预防篇6

人们机体的衰老,首先表现为有关器官功能的衰退,而器官功能的衰退则是由构成这些器官的细胞的功能衰退所造成的。因此,人们身体的健康与衰老,是由细胞的健康与衰老决定的;拥有了健康的细胞,就拥有了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生命。

关于衰老的理论,大体分为两大类:一是结构损伤理论,一是基因决定理论(又称程式退化理论)。

结构损伤理论 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细胞逐渐出现损伤和变异,导致细胞功能的衰退与丧失。其代表性的理论有磨损理论、废物积累理论、免疫抑制理论等。直到1954年,生物学家、医学教授DenhamHaman博士提出自由基理论,人类对结构损伤理论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Haman博士的观点是,我们机体的细胞在生命过程中持续地遭受一种被称为自由基的分子碎片的无情袭击,因而发生持续性损伤,严重损害蛋白、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细胞核酸等重要细胞分子的完整性。这种累积性损伤会改变分子结构,破坏细胞功能,最终导致某种退化性疾病的发生,加速衰老的进程。

基因决定理论 基因理论的研究成果是LeonardHayflck于1962年发表的,半个世纪以来,这一理论推动了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人类的遗传密码不断被破译,庞大的基因库逐步建立,人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有了突破性进展。

Hayflck通过对人体组织的培养发现,人体细胞的分化能力有一个上限:接近50次的分裂后,细胞的分裂频率就变得非常缓慢了,局部表现为不规则的形式,并呈现出扭曲的颗粒状态。这种变化在一种暗淡的细胞老化形态中出现,接下来便是细胞凋亡,这是至今仍被认为是不可避免的细胞程式化死亡过程。即使将已经分化了20次的细胞冷冻起来,结果也一样。一旦将这些细胞溶化,它们仍然记得还有30次的分化机会,并按此机率进行分化。因此,科学研究的结论为:机体的寿命是受某种生物钟来调控的。这种生物钟在生命被孕育的初期,就被设定好了一个固定的程式,并确定了精确的运转次数。对人类来说,这个运转次数大概是50次,相对应于一个潜在的、大约120年的生命时限。其他生物也是这样,如狗的潜在生命约为20年,羊的约为11~12年,果蝇的仅仅35天。无论我们如何努力,人的生命期限都难于越过120年。

然而令人兴奋的消息是,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使端粒延长并使细胞冲破正常寿命时限而继续分化的酶――端粒酶。现在科学界相信,控制端粒酶生成的基因工程技术,能使人类突破120岁的寿命上限,使生命时限大大延长澳大利亚的科学家在实验室中证实,在含有肌肽的细胞培养基中生长的纤维原细胞(结缔组织细胞),比那些生长在不含肌肽的相同的培养基上的纤维原细胞寿命长,而且生命细胞分裂次数可达70次。这似乎给人类寿命的延长带来了希望的曙光。

那么,究竟什么是自由基?从化学的角度讲,自由基是带有没有被配对电子的分子或分子片段。这些化学介质具有高度不稳定的性质和相当短的生命力。它们的寿命时限是用亿万分之一秒来计算的,形成后就立即和其他分子进行反应。

当机体暴露于环境污染物、工业化学物质、农业杀虫剂、香烟的烟雾、放射性物质时,自由基就会在细胞内过度形成。甚至剧烈的运动,也能导致自由基的大量释放。如果此时机体的细胞没有被良好保护的话,它就会受到损伤。在自由基存在的短暂瞬间,这些高度不稳定的离子,能对我们的机体产生大量的损伤。就像一个火花能把客厅里的地毯烧出一个洞一样,自由基能使人体的细胞膜留下很多微小的破洞,使细胞的分子结构发生改变,破坏细胞的蛋白和脂类分子。

维持细胞的氧化与还原,既能保证机体旺盛的生命活力,又能避免机体过度氧化,其基本控制机制在于我们体内各种酶系统以及细胞的天然防护机制――抗氧化剂。抗氧化剂能够灭活那些高反应性的自由基,主要是通过中和掉自由基所带的没有配对的电子,使细胞分子免受氧化损伤。

人体内的抗氧化剂主要分两类:一是由机体细胞产生的,包括体内许多天然的酶、辅酶和含硫分子(例如谷胱甘肽);二是从膳食中获得的,包括维生素a(含胡萝卜素类)、维生素e、维生素C和无数来自水果和蔬菜中的生物类黄酮与含硫混合物。尽管许多矿物质并不是抗氧化剂,但它们是体内不同抗氧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硒、铁、镁、铜、锌等。各种抗氧化剂在抗自由基的作用中,棉互配合,相互协调,共同保护着我们的机体细胞。

以上论述的有关衰老的两个基本理论,即结构损伤理论和基因控制理论。虽然这两种理论所阐明衰老的机制不同,但它们最终都指向一个导致人体衰老的罪魁祸首――自由基。的确,自由基诱导的氧化损伤才是引起人类衰老的生化启动器。

长寿与健康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thomasperls博士做了一项涉及面很广的跟踪研究,给我们很大启发。perls博士对1500多名百岁老人进行了为期9年的观察研究后发现,活到100岁或超过100岁,并不意味着身体就一定会出现疾病或残障。这些老人的健康状况比其他人还要好。除了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外,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的机体都能避免危害生命的疾病的发生。这些百岁老人大多数从不吸烟,几乎没有人有过度饮酒史,没有人肥胖或曾经肥胖。特别是,所有的人都具有相当出色的对待压力和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很明湿,生活方式的选择和行为因素对长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性别比为女性是男性的5倍,这也反映出基因的强大作用。

大量研究证明,如果机体内的一些特定遗传基因能通过限制自由基对机体的损伤来控制衰老的话,对那些没有这些基因优势的人来讲,补充含有天然抗氧化剂的营养素可同样获得长寿的替代手段。

上个世纪后半程,人类最伟大的医学成就之一就是有关自由基和抗氧化剂的发现。它深化了人类对生命与衰老的本质的认识。尤其近二三十年,陆续研究出了一批抗氧化、防衰老、保健康、延寿命的新措施、新手段。只要我们能够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不仅能够延长生命,而且能够拥有更高质量的生命。做到长命百岁,健康快乐地庆祝我们的百岁华诞,已不再是梦想。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出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科学技术取得了高速发展,热量缺乏性疾病和细菌感染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人类平均寿命有很大延长。但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加之日益恶化的环境污染,一些新的疾病成了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其中排在前8位的是:第一位:心血管疾病,据wHo公布,心血管疾病是目前世界上死亡率第一的最严重的疾病,每年导致1600万人死亡,而且其发病率和死亡率皆呈持续上升趋势,发病和死亡年龄呈持续降低趋势;第二位:癌症,癌症每年导致近1000万人死亡;第三位:中风,每年发病1600万人,死亡570万人;第四位:阿兹海默症(老年性痴呆),全球有3700万人失智,主要原因为阿兹海默症;第五位:糖尿病,全球二型糖尿病患者达2亿360万人;第六位:骨质疏松症;第七位:关节炎;第八位:肥胖症,肥胖症患者已遍及全球,有10亿成年人体重超标,并有3亿人被诊断患有肥胖症。

阿兹海默症如何预防篇7

此前的2008年,原国家卫生部曾经过《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与旧版相比,新版《健康素养66条》增加了近几年凸显出来的健康问题:如精神卫生问题、慢性病防治问题、老年健康问题、安全与急救问题、科学就医和合理用药问题等。此外,还增加了关爱妇女生殖健康,健康信息的获取、甄别与利用等等。

精神卫生问题

《健康素养66条》的第一条就说到:“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这与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相一致:“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的良好适应状态。”然而,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国人的精神问题出现逐年增多的趋势。

第20条特别提出,“每个人都可能出现抑郁和焦虑情绪,正确认识抑郁症和焦虑症。”抑郁情绪和焦虑情绪等问题是常见的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自我调节或及时得到专业帮助,有可能进一步发展为严重的精神疾病,如焦虑症和抑郁症等。因此,公众需要掌握更多的心理卫生相关知识,科学对待心理问题,学会调节和主动治疗。

但是,抑郁情绪和焦虑情绪不等于抑郁症和焦虑症。抑郁情绪和焦虑情绪是正常人几乎都具有的精神状态,会随着情绪变化而消失;而抑郁症和焦虑症是在较长时间内存在的似乎不由自主的精神状态,属于病态了。抑郁症患者往往情绪低落,兴趣感或动力感下降,愉减退或消失,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出现消极甚至轻生念头,食欲、体重、睡眠质量下降。焦虑症患者往往内心紧张不安、害怕,总是担心有坏事要发生。躯体上出现口干、易出汗、头部紧绷、胃胀、胃痛、发抖、脸红等症状。

当较长时间出现这些问题并不能自已,身体又没有器质性的病变,那么就需要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了。在心理医生的心理疏导下,必要时辅以药物治疗,大多数患者都可以逐渐转为正常。

患者自己也可以尝试着找原因,分析一下自己的思维观念、思想意识、应对事物的模式是否出现了问题。比如,工作成效差了会让你面子不好看、心情不爽、心里难受。表面上看,成效差是导致情绪问题的原因。更深地去分析,可能是你对成效差这件事情的认知出现了问题,把成效差的后果看得过于严重了。当出现情绪问题时,应该尝试着学会自我调节,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去看待分析问题。

当患者了解了自己的问题,并尝试着去改变时,还要明白:转变需要时间,不要着急。很多人以为,找医生就是吃药,其实不是那么回事儿。心理精神医生主要进行心理治疗,以言语疏导为主。心理治疗可以让患者学会更深刻地了解自己,对自己形成一个清晰的健康的认知。在这个基础上,如果需要,才施行药物治疗。

慢性病防治问题

近年来,亚健康的人和慢性病患者逐年增多,高血压和糖尿病是慢性病中最为突出的两种病。对于这两种疾病,也应该以预防为主,这就需要大家了解其起因和危险性,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特别是患者本人要对疾病有一个全面的认知,学会自我健康管理,做到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做好疾病的监测,科学控制饮食,适量运动,保持健康的生活和行为方式,控制或延缓疾病发展。

我国居民亚健康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亚健康以至罹患癌症的重要原因。所以,第26条特别指出“健康生活方式主要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也是预防疾病的四大法宝。

慢性病防治还应该包括逐年增多的癌症。据调查,癌症已连续多年成为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按照发病率统计,居民发病前10位的恶性肿瘤分别为肺癌、肠癌、胃癌、肝癌、甲状腺癌、乳腺癌、宫颈癌、食管癌、前列腺癌和脑瘤,占全部恶性肿瘤报告病例数的78.32%。

恶性肿瘤报告发病率还有一个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的特点。50岁以前女性报告发病率略高于男性,50岁以后男性高于女性。

如今,大多数医生已经认为癌症是一种慢性病,多数患者可以带癌生存若干年。认识癌症还应该包括两点,一是了解怎样降低肿瘤发病率,二是要尽量做到肿瘤需早发现早治疗。如果家族中有癌症患者,应该引起重视,早做筛查。一般癌症如果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治愈是完全可能的。但是很遗憾的是,不少人因为忽视而错过了发现和治疗的良机。

举个例子说,如果家族中出现的最年轻的一位肠癌患者是40岁,那么家族成员应该在40岁之前开始定期筛查。到50岁都没有发现异常,那么可以5年做一次筛查。到60岁没有发现异常,可以10年做一次筛查。如果早期发现,80%的肠癌患者病情能得到控制。

老年健康问题

第21条特别提到:“关爱老年人,预防老年人跌倒,识别老年期痴呆。”人们知道,衰老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衰老同时也是可以延迟和减缓的。研究表明,人的理论寿命应该在120岁以上,但绝大多数人由于环境、疾病、生活条件等等,实际寿命远远达不到这个岁数。按照惯例,60岁以上就进入老年了。人到老年,身体各部逐渐退化,很容易出现意外。

近年来,老年人因摔倒而骨折致残的大有人在。摔倒的原因种种不一,但总起来说与老年人的自身因素有关。老年人摔倒不是小事,一旦摔倒,其危险远远不止皮外伤以及骨折,有时还会引发很多疾病,严重者还可能因摔跤而致命。

老年人在登高或下坡时以及上卫生间时容易摔倒。登山或下山时滑倒往往造成严重后果。老年人便秘者不少,在卫生间一蹲就是几十分钟,需费好大气力才能便出,对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来说,在使劲或猛然起身的时候,脑部供血严重不足,瞬间头晕目眩,很可能摔倒,很多老人因上厕所摔倒而致残或丧生。

老年人膝关节的退行性病变会引起膝关节疼痛,导致举步时抬脚不高,行走迟缓、不稳,在爬楼梯的时候也容易摔倒。因此,老年人在上楼梯的时候一定要抓住楼梯扶手或者借助拐棍儿等。如果摔倒了,不要马上就爬起来,应该在原地坐一会,确定没有受伤再起身。

阿兹海默症如何预防篇8

两个世界,两种规则

几乎没有不喜爱动画片的孩子,这是他们的天性,也是他们的权利。但随着成长,孩子总是要走出柔软的童话城堡,慢慢地长大,慢慢地进入坚硬的成人世界。

尼尔・波兹曼认为,相比中世纪的口语社会,印刷创造了一个新的童年定义,即成年人是指有阅读能力的人,儿童是指没有阅读能力的人。自从有了印刷术,未成年人必须通过学习识字进入印刷排版的世界,才能变成成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必须接受教育。所以说童年是一种环境的结果。在这个环境下,一些专为成人控制的、特定形式的信息,通过分阶段用儿童心理能吸收的方式提供给儿童。但是,新媒体抢夺了原来属于家庭和学校的信息控制权。更为要命的是。看电视和打游戏并不需要多么高深的数学公式、物理定理和化学知识,并不需要多么丰富的英语词汇和汉语积累。因此某种意义上说,图像被看做是“认识上的一个倒退”。波兹曼强调,人类文明是需要深刻的理性的,孩子是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达到文明的要求的。

孩子和大人。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游戏规则。如果说游戏和玩耍是孩子世界的规则,那么学习和劳动就是成人世界的规则。就像不是每个身体都能充分的成长一样,很多孩子的内心世界最终也没有充分的长成大人,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有蜕变的焦虑、挫折的沮丧和拔节的疼痛。

比较美国的教育,中国中学生的压力是相当大的。美国的教育通常是,小学拼命玩儿,中学悠着学,大学拼命学:中国的教育往往是,幼儿园开始学,小学紧张学,中学拼命学,大学拼命玩儿。中国学生在中学拼命学习,拜高考升学压力所赐,因为分数是很值钱的,直接与未来的实际生活挂钩:大学拼命玩儿,潜意识里是对前几年辛苦努力的补偿。其实,这是非常不正常的“倒置”现象,因为学习本质上是一种对天性的矫正,这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和逐步加码的过程,而不应是跳跃、折返和倒退。

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

同波兹曼一样,鲁道夫・阿恩海姆在反思图像革命和预期它在电视上大量表现时曾经警告它很可能对我们的头脑产生催眠作用:“在过去,因为没有图像,为了描述各种各样的东西,人类必须从具体中衍生除一般、抽象的概念;人类必须选择、比较、思考。然而,当传播可以通过用手指比划即可实现时,我们的嘴巴沉默了,写作的手也停下来了,因此头脑便开始萎缩了。”很不幸,两位思想家的预言成了相当普遍的事实,特别在青少年中间。

对于成人世界,《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叛逆是“阶段性”的逃避,《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办法是躲进大观园,但两个人都没能成功逃脱长大的咒语。现阶段,逃学作为旧媒体时代的遗产虽然仍然屡见不鲜,但迷恋电视剧、沉溺网络这样的现象已经成为风靡多时和困扰中国家庭和学校的突出难题。根据中国网络信息中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人数已经达到惊人的5.64亿:其中,初中生所占的比例持续升高,由2010年的32.8%上升至35.2%:超过90%的高中生都是网民:青少年已经成为中国网民的主力军。有研究者在中学生中调查发现。具有不同程度网络成瘾的学生占到被调查学生总数的14.5%。其中轻度网络成瘾的学生占网络成瘾学生总数的25.09%,重度网络成瘾的学生占网络成瘾学生总数的4.59%。《童年的消逝》书中提及,美国每天晚上11点到11点半,大约有300万儿童(年龄2至11岁之间)在看电视,1点到1点半之间,略少于75万。虽然未经统计,但我相信中国的情况也乐观不到哪里。

此外,以本人的实际工作经历看,至少有3%的大学生有重度网瘾症状。印象较深的是一个来自江台的学生,高中基础很好,也很聪明,大一就通过了英语四级考试,没怎么下功夫高数都在90分以上。然而好景不长,他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深深地陷入了网络小说的虚拟世界。大一学校不让自己买电脑,他就去网吧上网,同学几次把他从网吧叫回来也无济于事。大二之后老师多次到宿舍找他谈话,每次他都是同一个姿势:半躺在床上,笔记本电脑放在一张胸前的小桌子上,锐角打开,以便与他的眼睛垂直……后来请他的母亲过来陪读了两个月,两个月之后故态复萌。终于,他根本无法四年内完成学业,一直延期了两年,最后还是差0.5个学分没有拿到本科毕业证,只能算专科毕业。前几天他给我打电话,说已经在苏州工作了,业余时间还报考了母校的远程教育本科课程……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啊,真的是让人痛心疾首。

庄子说:“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意思就是说,耽溺于一件事情,必然会蒙蔽你的悟性。没玩没了的电视剧,玩到骨灰脸色的电子游戏,比长城还长、比棉花糖还虚却让你欲罢不能的网络小说……这些真的有那么重要吗?有人说青春就是一场大雨,即使淋感冒了也想再来一次。我想说,肥皂剧和网瘾的青春就算了吧。现在我严肃地告诫有电视瘾和网瘾的同学,不要以为你在虚拟世界中有什么值得肯定的成就感,什么谈资、什么多高多高的级别和多贵多贵的装备,都不顶一毛钱的用,因为成人世界比拼的是来自体力和智力的有效成果,如果比拼的是谁最会看电视和打游戏,一定轮不到你出头。你要是觉得自己真牛,你就比大家都在玩的“游戏”!

人不可无瘾,培养健康的“癖好”

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有一段话:“花不可以无蝶,山不可以无泉,石不可以无苔,水不可以无藻,乔木不可以无藤萝,人不可无癖。”健康的癖好是人生趣味的源泉,是生命最好的调味品。如果能从癖好中发展出特长和安身立命的本领,那最好不过。有的同学喜欢集邮,有的同学喜欢汽车。喜欢集邮且15年如一日的孩子。大学刚毕业就可以在一线城市买一套房子了。喜欢汽车的孩子选择了市场营销专业,最后供职于一家跨国汽车公司的中国总部,因为在面试的时候。他对汽车了解得比面试官还多。有的中学生可能反感老师这么物质,那我想说的是你像韩寒那样也行,作文写得很出色,精神成果多又多,爹妈也能过上好生活。

其实在国外,中学生上网的比例也很高,而且,人家的网速也要快很多,但为什么网瘾学生的比例就要比我们小很多?答案无外乎政府监管给力,学校防范得当,家庭教育得法。然而新媒体就像药品一样,能治病,也可以害人。你只要把它当成药品,而不是食品,一般情况下你就不会中毒上瘾、不能自拔。

阿兹海默症如何预防篇9

关键词:保健品;调查研究;副作用;具体分析

1保健品简介

保健品是对各种有益于身体健康的食品、药品和器具、器械的总称。广义的保健品包括:保健食品、保健药品、保健器具(如木鱼石茶壶)和保健器械等。1996年卫生部颁布的《保健食品管理办法》[1]对保健食品做出明确界定--保健食品,是指能调节人体机能、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只适合于特定人群食用,不以治病为目的。

从上面的定义,可以看出保健品具有三个重要的要素:①它不能脱离食品,是食品的一个种类;②它必须具有一般食品无法比拟的功效作用,能调节人体的某种功能;③它不是药品,不是为治疗疾病而生产的产品[2]。综上所述,保健食品是介于食品和药品之间一种特殊的食品。

2保健品副作用的具体分析

分析指出,目前上海居民对鱼油和大蒜提取物系列保健品的认知有着明显的不足[3]。经过多年的宣传居民普遍认为鱼油与大蒜是完全没有任何副作用。

下面将对具体保健品研究副作用进行分析,主要分为燕麦类保健品、豆卵磷脂系列保健品、银杏系列保健品、鱼油类系列保健品、大蒜萃取物系列保健品这几个保健品,具体研究结论如下:

2.1燕麦类保健品研究燕麦(avenasativa)被现代人认为是健康食品,因为燕麦含有一种称为β-葡聚糖的水溶性纤维,具有降解低密度胆固醇,以及甘油三脂的功效。这种纤维能够进入血管,并且吸收血液内的低密度胆固醇。燕麦不仅可以降低总胆固醇,也能选择性地降低LDL,HDL。燕麦含较多膳食纤维,促进肠道蠕动,以及加大粪便体积,对于便秘有帮助李晓玉博士在《保健食品消费状况的调查分析》中指出燕麦虽具有保健的功效,但不宜当作额外补充的保健营养品来吃[4],否则会造成热量摄取过多,导致肥胖。谷类食品所含的磷都偏高,燕麦也不例外,所以,肾脏功能有问题的患者以及洗肾患者要特别小心燕麦的份量。

2.2大豆卵磷脂系列保健品研究目前,大豆卵磷脂系列产品是目前市场上最常见的保健品。卵磷脂即磷脂酰胆碱,在肝脏中生成,是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卵磷脂具有乳化、分解油脂的作用,可降低血液黏稠度、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及中性脂肪含量,防治心血管疾病。卵磷脂是乙酰胆碱的组成成份,乙酰胆碱是参与记忆形成的重要神经递质,因此卵磷脂还有促进脑发育和提高记忆力的功效。而根据山东大学杨功焕教授在《健康模式转变与中国慢性病控制策略》中提出,大豆软磷脂虽然对降低胆固醇有明显的作用,但是研究发现卵磷脂副作用也同样明显,常见症状包括恶心,呕吐和腹泻,还有湿疹、体重增加[5]。而一些人出现失去食欲和体重突然降低的现象。极少数情况下,过量服用卵磷脂还会造成血压突然下降,通过晕眩,思维突然混乱或昏厥等症状表现出血压异常变化。

2.3银杏系列保健品研究中国医科大学教授任艺在《百姓对保健食品认知情况调查》别分析了银杏保健系列产品的副作用[6]。目前,在医学上银杏保健品比较普遍被支持的适应症有老年失智症、alzheimer'sdisease(阿兹海默症)、脑中风、周边血管阻塞疾病引起的间歇性跛行(跟糖尿病相关)、耳鸣。国内外银杏药制剂、保健食品制剂的成分,其比例都是采用标准制剂,成份包括24%的Ginkgo-FlavoneGlycosides(银杏酚酮配糖体)及6%的terpenoids(类萜素),其主要的药理疗效是银杏酚酮配糖体由所发挥的抗氧化功能,类萜素中的银杏内脂则为血小板活化因子抑制剂。虽然银杏在疗效作用上非常明显,但是常见副作用也特别突出,例如头痛、恶心、腹泻等;严重的不良反应则包括过敏、不正常出血、昏晕、脑出血甚至中风。银杏和抗忧郁药一起吃,会导致昏迷;和利尿剂一起吃,会让血压上升;如果是跟阿司匹林一起吃,甚至有出血风险;和抗癫痫一起吃,会使癫痫复发;和降血糖药一起吃,会降低胰岛素的作用。癫痫患者不要服用。一般劣质的银杏制剂,常含有高达2.2%的银杏鞣酸,对细胞的毒害很大。银杏标准化制剂中银杏鞣酸的含量不得超过5ppm(百万分之五)。服用银杏时,初始剂量建议不要超过40mg(萃取物含量),极量不可超过一天160mg。

2.4鱼油类系列保健品研究调查结果表明,鱼油具有减少血中的三酸甘油脂(中性脂肪)、减少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炎程度、抑制血栓形成,预防动脉硬化、心脏病的功效。主要是因为鱼油富含ω-3、ω-6。ω-3不饱和脂肪酸是人体必需脂肪酸,在人体内的主要功能形式是epa(二十碳五烯酸)、DHa(二十二碳六烯酸)。ω-6不饱和脂肪酸是人体必需脂肪酸,具有促进生长发育和调节体内功能的作用,ω-6的Game-亚油烯酸有益健康,还可提高免疫力,控制炎症。这两种不饱和脂肪酸的理想比例是4:1(根据年龄稍有不同:婴儿和老人是4:1;其他人群均为4~6:1)。健康人规律吃海鱼(每周数次)不需要补充鱼油。鱼油对降低三酸甘油脂的好处,已经获得充分的证实,总共有14项临床试验(1),全部显示有降低的效果,降低的百分比是15~80%。至于对总胆固醇与低密度脂蛋白(LDL)的功效,目前共有13项临床试验,但是其中12项都显示鱼油对总胆固醇与低密度脂蛋白没有影响。美国FDa认可有利于心血管健康,但还没有结论性的证据。鱼油对于胎儿发育的影响,在近年来得到了一些证据。凝血功能不全,如血友病患者,不宜食用深海鱼油。鱼油最令人困扰的副作用是用户身上及呼出的空气会有鱼腥味。若同时服用aspirin等抗血小板药物,维生素e、大蒜、银杏很可能增加出血危险性。过量的使用鱼油,可能造成出血时间延长或肠胃不适。建议每天的使用剂量是3g左右,包含1.8g的epa及1.2克的DHa。

2.5大蒜萃取物系列保健品研究大蒜萃取物系列产品具有抗菌消炎、抗癌、保护心血管系统功能、降血脂、降血压、保护肝脏、增强肝脏解毒功能、调节血糖、提高免疫功能、抗氧化作用等。一定浓度大蒜素可防止心脑血管中的脂肪沉积,诱导组织内部脂肪代谢,显着增加纤维蛋白溶解活性,降低胆固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使血管舒张,调节血压,抑制血栓形成和预防动脉硬化。然而,刘艺敏,黄琛教授在调查中指出,大蒜和大蒜保健品对于降低总胆固醇、坏胆固醇的帮助没有想象中的大,因为在美国的一项实验中,近200位受试者、追踪6个月的结果,无论是吃哪一种大蒜,都没有降低总胆固醇与坏胆固醇[7]。但大蒜的副作用也很明显,例如过敏反应(接触性皮肤炎、血管性水肿、过敏性休克、荨麻疹)、肠胃道副作用(小肠阻塞、上腹痛、食道痛、吐血、血便)、抑制血小板功能(抗凝血功能)、引发姿势性低血压,眩晕(类似梅尼尔氏症)。大蒜和抗病毒药物Ritonavir一起使用可能会增加血中浓度,产生肠道副作用。和抗凝血药物warfarin一起使用可能会增加术后出血几率及自发性脊髓硬脑膜上血肿;和降血糖药物一起吃可能会增加降糖药作用。

3结论

目前,国内外保健品市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然而,随着保健品消费的增加,人们忽视了保健品的副作用,而这些副作用又是现实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生产产家和消费者必须要认识到保健品的副作用原理,来避免身体免受其害。

参考文献:

[1]包大跃,李晓玉.保健食品消费状况的调查分析[J].卫生研究,1999,(02).

[2]杨功焕.健康模式转变与中国慢性病控制策略[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1,(04)

[3]任艺.京城百姓对保健食品认知情况调查--近七成百姓不相信保健食品有效[J].首都医药,2009,(01).

[3]李军,史可江,程庆岭,等.67种食品虚假宣传保健功能调查分析[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0,(02).

[4]贾宜昌,史祖民,袁宝君.江苏省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卫生状况调查[J].江苏预防医学,1999,(04).

[5]蔡泽民.发展具有我国传统特色的现代化保健食品产业[J].食品与健康,2003,(03).

阿兹海默症如何预防篇10

人们一般将面部出现皱纹、头发变白作为衰老的象征。其实,人体衰老最早的是骨组织。医学研究证明:人在20岁左右就开始出现骨衰老。骨衰老的表现是指骨质脱钙所致的骨丧失,严重的骨质脱钙会导致骨质疏松。

骨丧失进程最快的是在50~70岁之间。随着年龄的增长,骨组织脱钙现象逐渐加重,致使骨质密度降低,骨皮质变薄,骨骼的韧性和弹性降低。

伸懒腰有利健康

科学证明,伸懒腰是消除疲劳、焕发精神、促进体力恢复和健美的一种积极活动。

伸懒腰时,两手上举,肋骨上拉,胸腔扩大,使膈肌活动加强,引起深呼吸,这既可减少内脏对心肺的挤压,也有利于心脏充分活动,促进全身血液循环,从而改善睡眠和紧张工作、学习后的血液分布。

听mp3遵循“60/60”原则

众所周知,长时间听mp3会损害听力,近日,英国《每日邮报》载文建议,听mp3遵循“60/60”原则,即一次不要超过60分钟,音量不要超过最大值的60%,这样就能保护耳朵。

文章说,人耳细胞有一个能量代谢的过程,听mp3的音量如果超过90分贝,时间超过1小时,会导致耳细胞能量代谢过度,有可能出现暂时性的听力损伤,对于2000~4000赫兹的高频音会听不清楚。这种暂时性的听力损伤通常在1~2小时之后会自然好转,但损伤较严重的话,则有可能持续一两天。如果使用高音量听mp3,每次超过1小时,持续1个月以上,则有更为严重的听力损伤。

留胡子对人体有害

研究人员对留胡子的人吸入空气的成分进行分析,发现有几十种有害物质,而不留胡子的人吸入的有害物质却很少。

专家研究表明,胡子具有吸附有害物质的特性。当人们呼气时一部分有害物质就依附在胡子上,吸气时,依附在胡子上的有害物质就吸入肺内,从而危害健康。

老人缺乏维生素D

易患代谢综合征

荷兰研究人员发现,缺乏维生素D的老年人要比不缺乏维生素D的老人更易患代谢综合征。

根据荷兰研究人员的定义,每升血液中维生素D水平低于50纳摩尔/升,被视为维生素D缺乏症。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医疗中心的研究人员在美国内分泌学会年会上报告说,他们在荷兰进行了抽样调查,涉及1300多名65岁以上老人,其中约一半人缺乏维生素D,近37%的人患有代谢综合征。

头发包含睡眠的秘密

一项最新研究发现,追踪你的内在时钟――生物钟,可能就像拔掉几根头发一样简单:毛囊保存着可对我们何时睡觉、何时醒来产生影响的基因活性记录。

这项研究结果可以用来诊断和研究与失眠及时差等有关的健康问题。无论你是夜猫子,还是个爱早起的人,很大程度上你的睡醒周期都由时钟基因控制。一天内这些基因通过改变活性,调节生物钟,促使我们的生理节奏保持正常。

疫苗膏药有可能取代疫苗针

美国研究人员最新发明一种粘贴式免疫法。这种方法有望取代注射式免疫,使免疫预防更加安全和便捷。

研究人员解释说,粘贴式免疫法是指在皮肤上贴上一块膏药,膏药里有直径不到1毫米的“超微针”,这些含有免疫药物的“超微针”会缓慢溶解渗入皮肤。整个“注射”过程需要5~15分钟,不会导致流血和疼痛,该项试验目前已在动物身上取得成功。

一天排大便两次有利身体健康

医学研究证明,勤排便能预防肠道肿瘤的发生。一般来说,人们多习惯晨起后排大便1次,若能在睡前加排1次,可明显地缩短大便在体内停留的时间。

胆酸是一种较强的促癌物质,它常存在于大便中,尤其进食高脂饮食后,使胆汁分泌,肠内胆酸大大增加。80%大肠癌患者中胆酸含量均高于标准。

散步可以提高智力水平

美国一项研究显示,适度散步不仅有助于保持身材,还可促人更聪明。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教授阿特・克雷默的研究团队发现,每周按个人喜欢的速度散步3次,每次40分钟,可以提高智力水平。

规律的性生活

能够使人长寿

英国科学家曾对1000名男性进行了10年跟踪调查,发现每周有两次或以上性生活的男性,其早死的几率比每月只有一次或更少性生活的人低50%。尤其是那些有高频率性生活的人,他们出现冠状动脉疾病,如中风、脑血栓等的几率是那些性生活匮乏者的一半。

老人出现嗅觉异常预兆老年痴呆

近日,日本大学研究人员实验发现,在老年性痴呆的早期阶段,患者嗅觉会出现异常表现,这可作为廉价而快捷的方法诊断早期老年性痴呆。

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闵宝权说,老年性痴呆是由大脑的海马内嗅区萎缩引起的,它位于记忆中枢,与嗅觉中枢毗邻。因此,海马出现萎缩后,可伴随记忆力减退而出现嗅觉异常。

不过,测试嗅觉查痴呆,只可作为诊断老年性痴呆的辅助手段,作为老年性痴呆的预警,要确诊最好到老年记忆障碍门诊做详细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