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市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6:34:22

金融科技市场篇1

关键词:高科技企业;融资模式;金融市场;银行贷款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一、股票和债券融资

(一)现状。我国目前企业直接融资的工具种类少,主要是股票和为数不多的企业债券及少量的风险基金。我国直接融资的比重约占社会融资总规模的25%,扣除国债直接融资部分,直接融资在企业外部融资来源中仅占10%左右,而在美国,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直接方式的融资占企业外部融资的比重高达25%。

1、在股票融资方面。我国高科技企业已开始涉足,极少量的大中型高科技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直接进入深、沪上市融资;有的通过收购股权,控股上市公司,达到买“壳”上市,还有的采用逆向借壳方式上市(通过被上市公司收购的方式),有的则到国外“二板市场”上市,等等。但从我国高科技企业的总体情况来看,能够上市的企业,多是规模较大的,技术或产品比较成熟,而大部分中小企业离我国对企业上市的政策法规要求还很遥远,上市的可能性极小,不能如愿地通过股权融资的方式获得发展所需要的资金。由于政策法规的壁垒使高科技中小企业难以及时筹集到所需要的资金,严重制约其进一步发展。

2、在债券融资方面。目前,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育远远落后于股票市场和银行信贷市场的发育。其直接原因是,企业债券的发行主体普遍缺乏信用,往往不能及时偿还债务及本息。另外,目前我国对债券发行的条件、程度、规模都有严格的法律和政策限制,相对这些规定来说,即使是那些效益良好、有活力的大中型企业,也难以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来筹集资金,更不用说高科技中小企业了。

(二)原因分析。目前,我国高科技企业面临的直接融资工具少的原因在于:(1)信用体系的不健全。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信用经济,由于我国有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信用意识较差,不按时还款付息,导致债券发行困难。(2)法律法规的严格限制。我国目前的《公司法》对公司发行债券和股票做出了严格规定,使得很多具有良好盈利前景的企业因为达不到条件而望而却步。(3)资本市场尚不完善。我国公司债券市场至今基本尚未形成,股票市场虽然建立较早,但发展很不完善,特别是近年来,股市的低迷严重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4)交易成本高和规模不经济。高科技企业多数为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发行债券和股票需要支付很大一笔费用,使本来就资金缺乏的高科技中小企业只能望洋兴叹。

二、商业银行信贷融资

(一)现状。自1984年开办科技贷款以来,贷款额逐年增加。20世纪九十年代的平均增长率为20.33%,自1991~2001年累计发放科技贷款1,453.56亿元。开办科技贷款,缓解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阶段的资金不足,促进了科技成果向生产领域的转移,对技术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虽然我国银行系统的存贷差以平均119.7%的增速逐年放大。2002年底库存差已超过39,623.5亿元,扣除8%的法定准备金,有36,453.6亿元的资金没有利用。若用这富余资金的10%用于发放科技贷款,一年就有3,645.36亿元,但事实上,自1991~2001年11月累计发放的科技贷款仅1,453.56亿元。而且银行贷款占科技经费筹资额的比重逐年下降,从1991年的15.19%下降到2002年的6.87%,下降了8.32个百分点。所以,银行对高科技企业贷款投入强度减弱,借贷现象明显。

另外,目前的科技贷款存在着投向重点不突出、借款项目技术含量低、借款结构,以及投资比例不合理等问题。科技贷款既然服务于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材料的研制、开发。那么,这些开发出来的新技术、新产品应该具有先导性,在市场上处于主导地位,对市场波动的承载力较大。然而,我国不少科技贷款项目对市场波动的承受能力较差。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我们在贷款使用上侧重于“短平快”的项目,贷款往往向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倾斜,削弱了高水平项目的研究与开发。同时,我国的科技贷款约有80%的是面向国有企业,对民营企业的贷款不足20%,而民营企业恰恰是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新兴力量。此外,科技成果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一般来说要经过研制、开发、中间试验和投产等阶段,各阶段对资金的需求不同。发达国家在产品开发过程中,从研制、开发、中试到投产的投资比例为1∶5∶20∶300,而我国科技贷款往往重视研制阶段的资金投入,忽视其他阶段的资金投入,造成投入比例与国外相反是前重后轻。这样使中间实验和科技成果推广等阶段投资薄弱,导致科研成果在物化过程中出现阶段上的脱节,影响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二)原因分析

1、高科技企业贷款风险大。相对于传统大企业而言,高科技企业绝大多数是从中小企业起步的,规模小,自由资金不足,产品技术、市场风险高,以及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弱,经营前途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高科技中小企业的倒闭率很高,而且一些企业相对来说经营管理素质不高,随意性大,财务制度不够规范,企业信用意识较弱,逃债现象时有发生。另外,关键的一点是,由于高科技中小企业自身资产有限,在贷款时很难提供抵押品,也很难找到保证人,这使商业银行对其贷款时承担了过大的风险,遵循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三大原则的商业银行就不敢向他们贷款。

金融科技市场篇2

关键词:科技创新;金融市场;依存结合;完善制度;多层次体系。

科技推动世界进步,科技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技融入了生活,融入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并且都起着无可替代、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科技创新带来的技术改革不断推动者金融市场的发展。科技创新带来产品的更新换代,产业的深化发展,支持着金融体系的健康茁壮发展。科技创新与金融市场逐渐趋于一体化,坚持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了金融市场的最关键竞争要素。这也是科技创新与金融相互融合,紧密联系的必然结果。只有把握了科技创新,才能在金融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一、科技创新与金融之间的关系。

科技创新和金融之间相互依存,共同促进。

(一)科技创新需要金融的支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先生认为,现代科技技术创新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因为科技创新,是一个实验过程,结果未知,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同时即使实验成功了,还需要进行市场开发,这也是一个充满风险的过程。当然,如果成功了,最后带来的收益也是不菲的,同时也提升了企业的竞争能力,扩展了企业的市场份额。而金融市场就是一个充满风险的地方,附带不同程度风险的市场主体在这里进行资产的交换,风险的组合,契约的订立。金融市场的这种特质和科技创新有异曲同工之妙。无论是在科技创新的研发初期,还是成功后的市场开拓时期,都存在大风险和大收益,传统的融资渠道大多都在观望,而金融市场特质表明金融市场有这个魄力支持高风险高收益的科技创新。

(二)科技创新促进金融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作为出资方,金融市场更是科技创新的主要受益者。而科技创新带来的产品改进,产业改革,都为金融市场源源不断地注入了活力,扩展了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驱动着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如何将科技创新与金融完美结合。

(一)增强对科技创新和金融结合的认识。

金融科技创新也是自主创新体系中的一类,也应该受到法律的保护,但是在这方面,人们对此的意识不足,同样,保护也不足。所以,促进科技与金融的完美结合,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改变人们的传统理念,促进其重新认识科技创新与金融结合的意义。然后对于金融科技创新进行记录造册,保护其知识产权和专利权,为科技创新与金融的结合打开新局面。

(二)完善科技创新和金融结合的相关制度。

目前,我国对于金融市场的限制条约较多,对于金融市场的干预较多,金融市场并不能完全发挥其市场自动调节功能。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对于金融市场中各色机构业务,金融工具等都有诸多限制,这些都阻碍了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金融和科技创新的完美结合。

完善科技创新和金融结合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首先需要放宽对于金融市场的管制,给予金融市场一个自主调节机制发挥功效的机会和平台,让市场活跃起来。其次,应当鼓励金融市场的科技创新。比如,对于科技创新企业提供比较优惠的贷款或者优惠政策等,大力促进科技的创新活动,推动金融市场的繁荣。最后,应当建立一个信息和信用平台,避免信息不对等带来的决策错误,同时,强化信用担保机构,补充市场中中小科技企业的信用度,降低交易成本。

(三)结合科技企业实际情况,构建多层次金融体系。

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方向,在金融市场进行科技创新,构建出多层次的金融体系,丰富金融市场的组成元素。国家应该支持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对于中小型科技企业更应该大力扶持。构建一套科技部门和证券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帮助符合规定的科技创新企业的上市。同时,对于此类企业之间的再次融资以及市场化的并购重组都给予支持和一定优惠扶助政策。和国外发达的金融市场相比较,我国的金融市场发育尚不完善,发展也避开了大开大阖的路子,而是小步跑,这其中诚然有国家政策管理严格,政府部门干预较多的因素在内,但是也有金融市场自身体系单一,中小型科技企业势单力薄,经不起风浪吹打。所以,对于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的帮扶,同时也是在加快多层次、多元化金融体系的构建速度。只有不断地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严格交易市场的制度和监督,降低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不论是上市公司或者非上市公司,都应该受到一视同仁的待遇。科技创新与金融互融,互动,更新金融工具,完善债务融资工具的发行机制,并且简化发行流程。

三、结语。

科技创新和金融市场之间的完美结合是近年来金融与科技创新逐渐趋于一体化的最终目标。虽然我国目前的金融市场发展尚不完善,国家对于金融业的管制也比较严厉,但是科技创新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在金融市场体现得淋漓尽致。逐渐丰满的由各色科技企业带动发展构建的多层次的金融体系,以及强化的外在制度环境和人们对于科技创新和金融市场结合的再认识都促进了科技创新与金融的结合,推动了科技创新与金融相互融合,互动互助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吴维地,孙可娜,刘娜。科技创新金融支撑体系的构建[J].中国经贸导刊,2011(12)。

[2]黄蓉。科技创新与金融研究综述[J].时代金融,2011(12)。

[3]周剑初。实现科技创新与金融改革良性互动[n].金融时报,2007,3.

[4]李侠。寻求科技创新与金融市场良性互动发展[n].金融时报,2006,2.

金融科技市场篇3

关键词:科技创新金融市场相互结合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6-268-02

一、科技与金融结合需要解决的问题

科技和金融结合是指引导和促进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金融机构及创业投资等各类资本创新金融产品,为科技企业提供多种形式的融资服务。

目前国内金融机构积极探索尝试解决制约金融资本向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支持的问题,那么,关键问题是什么?在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过程中如何解决?

科技和金融结合的重点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应该着重就如何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进行探索和创新。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固定资产少,拥有专利等轻资产较多、经营不稳定、风险大的特点,在金融机构贷款仍然是企业融资主要渠道的前提下,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有四个问题亟待解决。

1.需要发现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价值。我国工商登记的中小企业有1100多万家,个体工商户有3400多万家。如果单从数量上来讲,科技型中小企业目前一共有16万多家。但从发展趋势来看,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速度很快,正在进入加速发展的新时期。这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基本上是靠创业者的自有资金发展,与金融机构的交流机会少;因此,金融机构对这些企业的了解少,对企业的技术、产品、市场以及管理团队等信息掌握不准,即使是一些具有核心知识产权、市场前景很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机构也了解不多。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新型业态的企业,而金融机构服务的对象大部分是传统的制造业类企业,金融机构对这些新型业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不熟悉。还有,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贷款融资规模小、成本高、风险大的特点,也会降低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积极性。金融机构贷款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发放的大宗贷款的手续基本一样,但是付出的成本比较大,包括企业产品市场前景的评估、管理团队的认识以及抵押物的评估、以及日常的监管等,都会使金融机构付出的成本增加。

上述因素导致金融机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认知和认可程度低。因此,如何从国内数量众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中发现技术创新能力强、市场前景好、被金融机构认可的企业,是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的前提。这就需要在促进科技金融有效结合的过程中,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价值发现渠道。

2.需要评估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价值。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所拥有的土地、厂房、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掌握相对较少,而拥有的专利较多。但是,专利技术的价值评估与土地、厂房不同,专利价值存在非常明显的时效性问题,技术进步产生的替代技术也往往使得很多企业拥有的专利技术价值降低或者变得毫无价值。企业的专利技术在市场化过程中,还存在市场化风险,很多技术在转变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转化失败。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专利技术存在较大的评估风险。

当前国内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专利技术的价值评估也存在评估技术上的问题。虽说国家为企业的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评估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不过由于科技金融支持对象的发展阶段、管理团队等的复杂性,在实际执行时缺乏具体的评估实施细则和量化标准。因此,如何准确评估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专利技术及其产品的市场价值,是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的基础,也是金融机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的基础。

3.需要金融机构推进产品的创新。金融机构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存在多样性、复杂性和高风险性,金融机构的传统产品远远不适合科技型中小企业,必须要在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上进行创新,这是促进科技金融结合的核心和关键问题。

这就要求参与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地区的科技部门、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等要依据本地现状,研究开发适合科技型中小企业规模小、高成长和波动性大特点的金融产品,并简化服务方式,主动探索支持各地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多种服务模式,为促进全国的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源有效结合起到榜样作用。

4.需要补偿金融机构贷款的风险。金融支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轻资产、风险大的特点,金融机构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就要承担较高的风险,在市场经济机制下,金融机构是把资金的安全性放在首位的,因此银行不愿意承担这么高的贷款风险。贷款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就需要政府部门提供财政资金作为风险补偿金,来解决金融机构贷款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违约损失问题,以提高金融机构贷款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积极性,这是促进科技金融结合工作持续开展的保障。

二、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的建议

面临新形势、新挑战,需要不断创新金融机构与科技结合的方式,引导和促进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金融机构及创业投资等各类资本,创新金融产品、改进服务模式、搭建服务平台,实现科技创新与金融资本的有机结合,为各发展阶段的科技企业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

1.完善科技创新和金融结合的相关制度。目前,对于国内金融市场的限制和干预较多,金融市场不能完全发挥其市场自动调节功能。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对于金融市场中各色机构业务,金融工具等都有诸多限制,这些都阻碍了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金融和科技创新的完美结合。

完善科技创新和金融结合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首先,需要放宽对于金融市场的管制,给予金融市场一个自主调节机制发挥功效的机会和平台,让市场活跃起来。其次,应当鼓励金融市场的科技创新。对于科技创新企业提供比较优惠的贷款或者优惠政策等,大力促进科技的创新活动,推动金融市场的繁荣。最后,应当建立一个信息和信用平台,避免信息不对等带来的决策错误;同时,强化信用担保机构,补充市场中中小科技企业的信用度,降低交易成本。

2.引导和支持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创新科技投入方式。进一步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量,在已建立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后,要继续引导和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科技信贷投入,扩大科技企业的受益量。扩大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和高新技术企业股权质押贷款业务,支持和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股份制改造,支持具备条件的非上市股份公司进入代办系统进行股份公开转让。综合运用偿还性资助、风险补偿、贷款贴息以及后补助等方式引导金融资本参与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进一步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投融资平台的作用,运用贴息、后补助和股权投资等方式,增强中小企业商业融资能力,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运用创业投资机制,吸引社会资本投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3.结合科技企业实际情况,构建多层次金融体系。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方向,在金融市场进行科技创新,构建出多层次的金融体系,丰富金融市场的组成元素。

国家应支持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对于中小型科技企业更应该大力扶持。构建一套科技部门和证券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帮助符合规定的科技创新企业的上市。对于此类企业之间的再次融资以及市场化的并购重组都给予支持和一定优惠扶助政策。和国外发达的金融市场相比较,我国金融市场发育尚不完善,发展也避开了大开大阖的路子,而是小步跑,这其中诚然有国家政策管理严格,政府部门干预较多的因素在内,但是也有金融市场自身体系单一,中小型科技企业势单力薄,经不起风浪吹打的因素。所以,对于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的帮扶,同时也是在加快多层次、多元化金融体系的构建速度。只有不断地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严格交易市场的制度和监督,降低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不论是上市公司或者非上市公司,都应该受到一视同仁的待遇。科技创新与金融互融、互动,更新金融工具,完善债务融资工具的发行机制,并且简化发行流程。

4.搭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培育中介机构发展。倡导成立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科技金融(服务)集团、科技创业投资集团、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等服务平台,吸引各类金融及中介机构为科技企业提供高效率、全方位的投融资服务。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和评估体系,培育一批专业化科技成果评估人员和机构。加快发展科技担保机构、创业投资机构和金融中介服务等机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服务。

5.建立和完善科技企业信用体系。借鉴许多科技园区信用体系建设的经验和模式,开展科技企业信用征信和评级,建立科技企业信用体系。会同银行、担保公司、保险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以及基金公司等,引入专业信用评级机构,逐步建立企业信用体系,以加强科技金融的风险控制。

参考文献:

[1]吴维地,孙可娜,刘娜.科技创新金融支撑体系的构建[J].中国经贸导刊,2011(12)

[2]黄蓉.科技创新与金融研究综述[J].时代金融,2011(12)

[3]周剑初.实现科技创新与金融改革良性互动[n].金融时报,2007,3

[4]李侠.寻求科技创新与金融市场良性互动发展[n].金融时报,2006,2

[5]巴曙松.科技创新与金融市场:交融与互动[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6,4

金融科技市场篇4

创新发展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有效引导资金向科技领域配置,实现政府对科技型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扶持重点和力度是践行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科技型企业大都存在信用等级不高、可抵押资产轻等缺点,当前金融市场的信贷以间接融资为主,企业直接融资比例低、股权投资退出机制不健全,导致企业无法有效与信贷资金对接。青岛作为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创客之岛,需要把脉青岛科技金融服务现状,找寻科技金融服务规律,提升科技金融服务水平,找出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服务水平对策。

1青岛市科技金融服务现状

青岛市就银行机构向中小企业贷款实行风险补偿、设立股权投资类企业、规定财税方面的补贴措施、加大信贷投放、中小企业发放集合债券等方面做出规定,使中小企业融资有法可依。2013年出台《青岛市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的实施意见》,与各银行机构签署《青岛市科技金融战略合作协议》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获得科技创新授信额度400亿元。青岛银行提供的“青易贷”“科易贷”“特色贷”等创新金融产品,是在科技金融服务方面的有力探索。

由青岛市财政注资1亿元成立青岛首家政策性科技金融担保机构――青岛高创科技融资担保公司,构建了担保公司、金融超市、企业家俱乐部三位一体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青岛蓝海股权交易中心自成立以来,已发展成为以财富管理、券商主导、蓝色经济、外向金融为特色的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在中小科技企业融资方面作用日益凸显。2016年蓝海股权交易中心新增挂牌交易企业252家,围绕服务中小微企业融资打造的“三大平台”全面开花,成效显著。财富管理产品交易平台备案“金珩财富”系列产品402期,备案金额216亿元;挂牌基金总规模超过500亿元。“信蓝筹”平台完成互联网私募股权融资和产品众筹项目32个,募集资金近6000万元。通过“三大平台”聚拢各类专业服务机构和合作伙伴近500家、合格投资人超过5万个。

截至目前,自2016年青岛首批6支孵化器种子基金已全部完成组建,资金规模合计6000万元,其中最早成立的市南创联孵化器种子基金现已完成首个200万元项目投资,这是青岛市创新科技资金投入方式的又一次新尝试。

出台《青岛市科学技术局科技创新券实施管理办法(试行)》,2017年拟面向在孵企业和创客团队发放科技创新券2500万元,企业、创客可使用创新券购买科技服务资源,实时抵扣服务费用。2017年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比重力争达到287%,孵化器建设专业技术平台达到20个,服务创业企业5000家。

2青岛市科技金融服务存在问题

21融资需求与金融服务信息不对称

我国企业长期以来以间接融资为主,银行信贷对企业金融支持起到决定性作用。目前青岛银行为全市科技企业在金融服务方面进行许多努力和探索,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但依然存在着银行提供产品与企业金融需求方面的信息阻塞和不对称。从银行方面看,对于市场上的新发明、新创造、新材料以及未来市场的不确定性知之较少。从企业方面看,不清楚哪家金融机构提供何种金融融资产品、时限长短、申请难度等信息,加上初创企业内部财务管理薄弱,会有提报材料不规范导致审核不通过的担忧。

22社会化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尚不健全

科技创新金融中介服务体系包括产权交易市场、会计师事务所、风险投资评估机构等。目前科技创新服务的中介机构发展相对滞后,不但数量少,而且种类不齐全,尤其是与投融资密切相关的标准认证机构、知识产权估值机构、科技项目评估机构等科技中介相当缺乏。缺少行业龙头机构,资源无法有效整合与配置,中介机构独立性不强。

23企业直接融资能力不强

从证监会网站获取的数据来看,青岛本地上市公司逐年增加,但与国内其他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明显。在国家大力引导资金流向实体企业的背景下,上市公司的多寡直接表现出青岛本地企业竞争力不强、融资能力弱等问题。24科技金融产品与服务针对性不够

科技企业在金融支持与需求方面存在着千差万别的区别,由于科技企业具有可抵押物少、财务管理和信息披露规范性差,以及新技术、新产品市场前景不明朗等特点,导致金融服务机构对其金融需求了解不透、支持力度不强,缺乏创新性、差异化的优化调整。

3改善青岛市科技金融服务的对策

31健全科技金融支撑体系,实现全链条服务

科技金融体系对于一个地区的科技创新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汇集企业、金融、创投等机构,完成信息、资金、项目、人才、园区、平台、政策等优质资源的有效对接,在科技初创型企业及二次创业企业在发展初期、高速发展期、上市前、上市后等各个阶段,提供孵化、天使、VC、担保、资金融通、pe、并购、管理咨询等多维度的一站式金融服务,形成全链条科技金融服务支撑体系。

32完善资本金融市场建设,拓宽科技金融融资渠道

资本市场对于提高企业直接融资起到重要支撑作用,完善资本金融市场,降低金融门槛、扩大民间资本融资,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实体、科技企业。完善资本金融市场,依法设立包括中小型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丰富金融机构多样性,增强金融对科技企业的支持。完善资本金融市场需在强监管的前提下积极防范和化解各种金融风险,既要防止一抓就死、一放就乱,又要保持资金活跃度。

33明晰政府职能定位,发挥政府引导监管服务作用

政府在科技金融发展中兼有宏观管理和微观经营的职能,政府既是科技金融政策的制定者,又是政策执行管理的监管者,政府需要协调与企业、市场之间的关系,若政府越位将降低科技金融使用效率,若监管力度不够则易产生管理混乱、政策执行不力的现象,为此必须明晰政府定位,发挥政府在科技金融要素市场的建立、监管职能,促进科技金融创新;应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构建良好的科技金融运行基础;推动财政资金与社会资金结合、信用贷款与财政贴息结合,丰富资金投入机制,发挥政府引导监管服务作用,切实降低科技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顽疾。

金融科技市场篇5

关键词:科技资源;金融资本;科技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8029102

1引言

在当今社会中,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本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如何做好科技金融的结合现今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科技金融概念的辨析

科技金融这一概念最早的雏形形成于卡萝塔·佩蕾丝的《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其中描述了技术创新与金融资本结合的基本范式。纵观世界经济的发展进步,每次爆发式的经济发展都伴随着金融资本与技术创新的高度结合,对利润天生的敏锐促使金融资本一次次将技术创新成功地财富化,因此每次技术创新的繁荣都伴生着金融创新的出现[1]。

国内对于“科技金融”的论述,往往是将其看做科技与金融结合的产物,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一系列工具、制度、服务等的系统体系[2],同时也是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而存在的。在国内高新技术产业亟待发展的今天,对科技金融的研究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科技金融”的研究不应该总是被看做科技的外生变量,也不应该是金融的外生变量。科技金融不仅仅是科技和金融的简单结合,甚至不仅仅是一种创新,更应该是属于技术经济的范畴,其本身是一个科技创新资本化的过程,或者说是无差异的资本经过科技创新这一异化配置手段,获得高于传统金融附加值的投资回报过程[3]。

3科技金融的运作模式

3.1全产业运作模式

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本作为当前经济发展最活跃的两个因素,其结合程度和结合方式直接影响着两种资源的配置效果。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并没有产生预想中的良好效应,使我们对这两类资源的结合产生了怀疑。本文认为,究其原因,在于配置机理的模糊导致了配置方式的不合理,故而产生了1+1<2的怀疑和失望。

从全产业链价值体系的角度出发,科技金融需要一个完整体系和框架去被培育和发展。在培育一个市场的时候,需要回避的是市场失灵,科技金融正是如此。具体地说,我们现在需要的科技金融,不是一种片段性的创新,而是整个体系的创新。如创业投资、科技担保、科技保险、信用融资、科技债券等,基本都是各自孤立地发展起来的。虽然这对于国内科技金融创新时间的发展起了莫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却也和科技金融整体发展缓慢的事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长此以往,这种既缺乏理论上的建构,也缺乏链条上的衔接的发展模式,必然会导致片断性创新的过度投资,同时也伴随着产业链上其他环节不发育的情况出现,从而导致了科技金融全产业链的投资失败。以信用融资为例,信用市场的快速发展,促生了更多信用评估机构,但是由于信用产品应用市场的不完善,又使得信用服务相对过度,必然会产生市场的不均衡和资源的浪费,从而产生逆向竞争,信用产品被搁置,服务质量下降,信用市场萎缩,往往使得信用融资这一片断性创新方式夭折,导致整个信用服务产业链的投资失败。这便是典型的产业发育断裂。

3.2政府对市场培育

从培育的角度讲,科技金融不仅仅是一般的市场行为,同时应该具有强烈的政策性[4],也就是说,科技金融应该同时具备金融属性和财政属性。因为对一种战略性市场的培育,科技金融市场失灵的环节更应该是政策性最应该关注的环节。比如,在科技创新的整个过程中,由于科技创新越前端风险越大,因而其科技创新的融资问题更需要政府提供大力的支持;科技创新活动进入稳定和成熟期后,往往有与之匹配的金融市场,因而科技金融对其的支持会越来越少。从这个角度讲,科技金融工作更需要的是体制上的创新,而不仅仅是金融工具的创新。科技金融体制的建立是科技金融体系最上层的创新,是最需要政府关注也最能体现创新性的环节。

4结语

针对科技金融整体发展缓慢的现状,我们不能仅仅只将科技生于金融之外,期待科技能得到金融的帮助和支持。因为这样的思路和模式不够系统,违背了科技与金融的内在关系。应该认清金融资本作为一种市场资源的逐利性,培养一个让金融资本有利可逐的投资渠道是现阶段科技金融最应该创新的环节。科技金融

的实质是科技资源借助金融资源实现风险的分散和价值发现,金融资源通过科技创新产生的生产效率的提高取得高额的回报。只有是这样一个存在相互反馈的体系,才能保证科技金融作为一个整体而形成动态的平衡,实现两大资源的互利互动,体系发展。

参考文献:

[1]卡萝塔·佩蕾丝.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赵昌文.科技金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金融科技市场篇6

一、科技金融基础理论

“科技金融”的概念在1993年由深圳市科技局首次提出,国外至今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科技金融”理论研究,但“科技金融”作为新兴概念在国内学术界掀起了研究的热潮,其中最为权威的解读是赵昌文等人(2009)的首次定义:“科技金融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与金融服务的系统性、创新型安排,是由向科学和技术创新活动提供金融资源的政府、企业、市场、社会中介机构等各种主体及其在科技创新融资过程中的行为活动共同组成的一个体系,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而2011年科技部的《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对于“科技金融”的解释是:“科技金融是指通过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引导和促进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金融机构及创业投资等各类资本,创新金融产品,改进服务模式,搭建服务平台,实现科技创新链条与金融资本链条的有机结合,为初创期到成熟期各发展阶段的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和金融服务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的系统安排”。[2]

上述两种概念描述一个是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成果,另外一个基于政府层面的实践操作指引,将两种权威观点结合方可领会科技金融的内涵所在:

一是科技金融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对象,注重科技创新和成果的转化,从金融资本的角度使科技创新链条得到完善,并最终形成新的技术――经济范式,通过创新驱动,推动产业转型,实现实体经济有序、安全发展。

二是科技金融的关键在于金融资本的扶持和支撑,在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过程中,金融资本逐利性的本质,要求金融体系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与风险分散功能,并推动金融组织机构不断创新金融工具,改进服务模式,以匹配科技创新不同阶段的资金需求,因此,科技金融的投融资对接也是实现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和高级化的过程。

三是科技金融注重的是政策引导和制度的约束与激励,需要政府、企业、市场、社会中介机构共同参与,是政府宏观调节与市场化机制共同运作的结果,在发展初期有赖于政府部门的资金、政策引导并逐渐向市场化方向过渡的过程。

四是科技金融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结果,一方面金融资本促使科学技术资本化,创造新的财富,另一方面科学技术产业化,带来资本增值空间,双方的协调发展将推动新经济模式的形成。

二、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科技金融需求

2011年5月《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规划(2011-2020)》及《加快建设广州区域金融中心的实施意见》的,标志着广州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正式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据广州市金融局数据,2015年广州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629.42亿元,同比增长14.2%,占GDp比重达到9%,金融业已成为广州战略性主导产业之一,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地位也得到初步确立,科技金融作为广州市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的重要成分,既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金融体系完善的关键,能有效满足广州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的需求。

(一)完善广州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的需求

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本质表现为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匹配的融资服务,从根本上讲,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是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发展的根基。

纵观广州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构建,证券交易所、金融资产交易所、金融期货交易所等重要的全国性金融市场交易平台缺失,“新三板”及股权交易中心仍处于起步阶段,发挥作用有限,而各类风险投资和股权投资机构较少,未能给市场释放更多的活力,可以说广州多层次资本市场仍未真正成型。科技金融之所以能满足广州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需求,在于科技金融资源配置机制的发挥,一方面以政府部门为主体,基于金融政策和制度对金融资源进行调控和分配的配置机制,重在突出政府公益性资金的引导作用,既引导其他社会资金对科技创新领域的投入,又建设各种融资平台发挥资金放大作用;另一方面以金融组织和金融市场为主体,基于供求关系和风险收益关系,以市场化运作为资源配置的机制,实现资本供应与不同规模、不同生命周期的科技创新企业资金需求的对接(见表1),因此,广州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亟需科技金融的不断创新发展,从而带动不同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二)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实体经济安全、有序发展的需求

区域金融中心的健康发展必须兼具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协调共生,只有夯实实体经济的发展基础,金融体系的高级化所带来的发达虚拟经济才能有更好的安全保障。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该阶段仍需要通过良好的实体经济发展来催生大量的金融需求,从而带动金融组织、金融体系、金融产品的发展,现阶段对于广州实体经济来说,如何有效应对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后的经济下行压力,培育创新动力,促使产业结构升级已迫在眉睫。科技与金融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保障,其目的是使科技创新与金融资本有效融合,推动新经济模式的形成,对产业升级和机构调整至关重要――科技与金融的融合创新发展,不仅能集成金融资源为科技创新提供服务,也能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使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强,从更高层次和更深程度推动广州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加速广州区域经济科学发展。[3]

总结来说,广州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必须依托实体经济的健康良性发展,而实体经济的健康良性发展需要科技金融的不断催化和推动,形成新的成新的技术――经济范式,推动产业转型,实现实体经济有序、安全发展。

三、基于科技金融视角的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内生动力探索

广州将金融中心建设定位为区域性的金融中心,该发展阶段强调的是金融资源的高度聚集优先,其中,区域金融中心的一个重要职能是通过金融聚集提升区域内金融功能的辐射能级,促进金融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和区域格局。从全球经济发展历程来看,为人所熟知的国际金融中心的起步往往依托于实体经济的发展,伴随着产业结构的高端化,金融体系得到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兼具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经济调节等功能,虚拟化趋势明显,金融中心也随之发展成型。但金融系统脱离实体经济过度虚拟化发展,导致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为全球金融中心建设敲响了警钟――金融发展和实体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互为支撑,是金融中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通过探索国外知名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规律,依托实体经济发展而成的区域金融中心往往更富活力和竞争力,其形成一般遵循“经济发展――金融聚集――金融中心”的发展规律[4],该规律表明金融中心的形成其实是金融资源聚集的过程,但为避免金融聚集过度虚拟化又必须依托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即经济发展和金融聚集是金融中心形成的关键要素,其中,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第一生产力,金融体系的完善和健全是金融聚集的第一推动力,而科技金融作为科技与金融融合发展的产物,既能推动经济发展与变革,又能完善区域金融体系,促使金融要素进一步聚集,是区域金融中心发展的重要影响因子。基于此观点本文以科技金融和经济发展作为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发展的子系统,通过子系统之间的互动作用吸引金融资源的进一步聚集,再通过金融聚集有序地完善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其作用机制如图1所示:

图1科技金融对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推动作用

科技金融兼顾实体经济与金融虚拟经济的发展,其服务对象是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事关广州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关键要素,所以,科技金融对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推动作用是以科技金融系统的发展为基础和引导的。科技金融系统基于金融资本的供需关系又可分为科技创新子系统和金融服务子系统,科技创新的资金需求是科技金融形成与发展的前提,不同的科技创新主体以及科技创新产出的不同阶段催生多样化的资本需求,这也要求科技金融服务子系统通过完善科技金融体系(包括金融市场、金融组织和金融服务体系)和创新科技金融产品来匹配科技创新的资本需求,当双方供求关系得到良好互动后,便会促进科技创新子系统和金融服务子系统内部得到充足的发展并相互促进――科技创新子系统引发的技术变革能极大推进科技金融的发展,反过来科技金融服务子系统在提供金融资本的同时,通过股权或债权的作用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管理或实施监督,确保科技创新的实现。

正是通过科技创新子系统和金融服务子系统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和相互制约使科技金融子系统产生整体的协同效应――科技创新引发新一轮的技术革命促使广州产业结构升级和创新经济的产生,科技金融体系的发展提供创新的金融服务和完善的资本退出机制,实现金融资本的增值和积累,最终推动广州区域经济的发展,并促进广州财政税收的增加、形成财富增长效应、基础环境的建设等,反过来,广州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能为科技创新提供新的市场需求和物质的保障,为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新的资本来源和市场化的调节机制。

因此,基于科技金融视角,科技与金融的融合创新发展能实现广州产业结构的升级并能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增长,在此过程中金融体系也得到不断完善,金融机构和相关产业也会因此向区域金融中心不断聚集,产生产业聚集效应,从而形成广州区域金融中心良性发展的内生动力。

金融科技市场篇7

摘要当今年代是科技创新的时代,科技发展已成为经济进步的源泉,科技投融资是通过各种筹资渠道和方式利用各种资金,以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为平台,促进科技成果的商业化,以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在山东泰安市科教兴市发展战略的促进下,科技投融资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但全社会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尚未有效建立,还难以有效吸引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科技创新。建立全社会、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入格局,是我市科技投融资体系的建设目标。

关键词科技投融资多元化

一、泰安市科技投融资状况分析

1.泰安科技投融资出现积极的变化。近年来,泰安市已经意识到了科技发展的重要性,支持科技、依靠科技已成为发展的共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科技投入规模逐年增加;科技投入结构逐渐优化;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显著;全市科技成果和专利取得新突破;科技管理与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2.泰安市科技投融资体系存在的问题。综上泰安市科技投融资建设取得了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企业科技投入力度不足,科技风险投资体系尚待完善,资本市场融资渠道尚需进一步拓宽,科技投融资中介服务尚不规范。

二、完善泰安市科技投融资体系的构想

完善科技投融资体系,单纯依靠政府的科技投入是不够的,我们要积极探索面向市场的投融资机制,建立和健全以政府引导的、以企业为主体的、以内部和外部融资相结合的科技投融资体系。该体系初步设想包含政府科技投入体系、企业科技投入体系和金融市场科技融资体系三个子体系。

1.政府科技投入体系。“十二五”期间,泰安市政府必须继续加大科技投入的强度,特别要加大对高新技术的投入,建立支持高新技术发展的创业投资机制,充分发挥财政科技投资的龙头作用。结合泰安市实际情况,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第一,调整财政科技投入的主要领域。为了充分发挥财政科技投入的导向作用,必须资助重点产业的研究开发活动,特别是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第二,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的主要方式。一是由市财政出资成立科技融资担保公司,主要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政策性融资担保,从而更好地融通资金、吸引社会资本。二是通过设立政策性引导资金,撬动社会资本组建投资基金、科技风险补偿基金、青年科技创新基金等。三是转变科技项目支持方式,由原来的无偿补助全部改为采用贷款贴息方式进行支持。

2.企业科技投入体系。完善泰安市科技投融资体系,必须充分运用经济杠杆的调控作用,引导和支持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并产生更大的杠杆效益。企业应确保每年的研究开发费用不低于国家规定的比例,一些重点企业集团、高新技术企业可结合年销售额高低,提取一部分比例,用于研究开发经费,企业的留用利润也要安排一部分用于技术开发和创新。企业领导必须提高对科技投资重要性的认识,加大科技投资力度,促进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推动生产的发展。

3.金融市场科技投融资体系。金融的发展需要科技的技术支持,科技的发展也需要金融的资金支持,两者相辅相成,我们应该加强科技和金融的合作,把资本市场作为科技创新投资的主要渠道。完善泰安市科技投融资体系,必须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功能,拓宽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渠道,逐步形成由证券交易所市场、创业板市场和场外市场所构成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金融机构应尽可能为科技贷款提供方便条件,增大科技贷款的规模,满足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的资金需求。

三、投融资体系建设的配套措施

在实施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还应不断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主要表现如下:

1.政策配套扶持。在全面、科学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的形势,对现行涉及投融资体系建设的相关政策进行整合、补充和完善,通过财政政策、人才政策、税收政策的合理组合,为投融资体系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实现引导激励和配套扶持,促进国内外一流投融资机构进入,吸引大量投融资高级人才,鼓励外地投融资机构在我市开拓业务,同时,要对政策执行的流程予以优化,提高工作效能,增强政策激励效应。

2.搭建服务平台。在现有网络平台的基础上,加快建立泰安市各县、区投融资服务网站,为投融资服务供需双方汇集、整理、提供高质量信息。

政府可创造条件,定期召开银政企座谈会、行业投融资会议、投融资项目推荐会等会议和活动,畅通信息渠道,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建立企业对接机制,向投资界推荐我区优势企业,使企业与投资人、金融机构增进了解,不断提升政府服务水平。

3.完善风险投资。2012年以来,泰安市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公司,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壮大。今后应积极创造条件,建立民间的风险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公司,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事业,拓宽科技筹资渠道,提高科技投资运行效率和投资效益,促进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第一,建立政府风险投资融资体系。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杠杆作用,通过政策安排,对民间风险投资进行支持,比如可以向民间风险投资者提供配套的政府低息优惠贷款,为民间风险投资的相关银行贷款提供政府担保,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降低了风险投融资的风险。

第二,建立和完善科技风险补偿机制。目前,对于科技型企业贷款风险的补偿,国内大多采用政府贴息、建立风险补偿基金和对科技担保机构进行政策扶持等方式。从国际经验来看,专门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是分散科技创新融资风险的重要主体。

第三,完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加快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宽风险投资退出的渠道。建议加快我国证券主板市场的发展,完善中小企业板市场和“新三板”市场,最终建立专门面向高科技和风险企业的创业板(二板)市场。使风险资本能够通过更加宽阔畅通的渠道获得投资收益,并且实现与科学技术、资本市场的共同发展。

金融科技市场篇8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金融支持体系;金融创新

创新型城市是指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通过聚集和配置各种创新资源,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创新型城市概念的提出是在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中发展起来的。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金融、信息、管理等为代表的现代知识产业在发达城市快速发展,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成为发达国家城市经济中最主要的产业形式,提供知识和信息的服务经济逐渐取代工业经济,以知识、技术和服务创新的创新体系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创新型城市金融支持体系的构成要素

具体地包括:第一,政府的支持。政府的资金支持是支持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融资手段。第二,金融机构体系。建立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金融机构体系有利于城市金融资源的高效配置与利用,从而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和良好的金融环境。第三,金融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尤其是资本市场体系是重中之重。第四,金融服务配套体系。金融能否支持创新型城市建设,有赖于金融服务配套体系是否跟得上。

二、创新型城市建设中金融支持体系的功能

健全有效的金融支持体系是创新型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主要体现在:第一,金融具有融资功能。创新型城市的发展,高科技企业的建立和生存,都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投入。现代金融的使命就是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城市自主创新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第二,金融具有分散风险的功能。由于创新的不确定性,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金融业可以为其提供风险投资、私募、信贷、股权融资等不同的金融产品和工具,以分散和转移风险。第三,金融具有资源优化功能。金融通过整合社会的资金,引导整个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中金融支持体系构建的举措

(一)完善政府金融支持平台,促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充分发挥政府金融支持平台作用,围绕城市建设的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提供全方位、立体式的金融服务,促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第一,加大政府科研扶持资金的投入,简化政府资助资金申请审批手续,从而进一步发挥财政拨款的科技三项经费对科研项目的支持作用以及对企业自筹资金的引导作用。第二,由于大多数中小企业自有资本金少、经营风险较大、信用度不高,并且往往难以提供足够的抵债质押物,在一般信贷市场上较难获得贷款,这就需要通过政府金融支持平台,采取提供贷款担保、贷款贴息等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贷款支持。

(二)建立和完善市场化的高效的风险投资体系。

高科技企业在起步初期的经营风险较大,依靠传统的银行信贷资金来满足这些企业的融资需求可能性不大。可是,以市场化力量为主的风险投资力量则可以满足这些融资需求。当然作为政府也要为风险投资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风险投资在硅谷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充分显示了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培育市场化的高效的风险投资体系的重要性。

(三)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产权交易市场和证券交易市场。

在高科技企业成熟起来,风险投资退出以后,高科技企业就要考虑后续融资的问题了。而在这个阶段,高科技企业的资金需求只能主要借助资本市场来募集。对于满足上市要求的高科技企业可以利用证券交易市场来达到风险资本退出和进行后续融资的目的。对于还没有上市却需要进行股权转让和股本扩大的高科技企业,可以利用产权交易市场为其服务。例如,纳斯达克市场为硅谷的高科技企业提供后续融资;我国的深交所的中小企业板块,为推动创业板市场体系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培育了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企业。

(四)加强金融产品创新

加强金融创新产品开发,有利于创新型城市建设。例如,对某些重大科技专项资产实行证券化。高科技企业可以多家联合捆绑在一起,共同发行“高科技企业债券”。再如,推行城市基础设施企业股票融资试点。股票融资有利于城市基础设施的产权变革,一定程度上消除政企不分和行政垄断带来的弊端,有利于改进公司治理情况,促使城市基础设施企业进一步加强经营管理。

(五)加强传统银行信贷体系对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支持力度

一般情况下,大型高科技企业可以较为便利地从传统银行获得信贷资金支持。但是,由于高科技投资项目的风险较大,这些高科技企业从银行获得资金支持所付出的代价也较高。而且,一旦项目失败,银行和企业都会面临巨额亏损,会损害双方对于高科技投资的积极性,长此以往会不利于创新型城市的建设。针对这些情况,应当加强传统银行信贷体系对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支持力度。首先,为了减轻企业的利息负担,政府可以尝试实施高科技贷款贴息制度。其次,为了补偿银行因贷款高科技项目而可能形成的损失,可以建立银行贷款投资高科技项目损失补偿机制。再次,在大力发展市场化运作的担保公司的同时,建立政府担保机制,为高科技公司申请银行贷款提供担保,增强企业信用评级,提高企业获得贷款的可能性。最后,借鉴硅谷经验,传统商业银行给高科技企业提供风险信贷,而部分信贷资产可以转化为高科技企业的股权,这样的话,商业银行成为了高科技企业的股东,使得银行所面临的风险和所获得的收益相互匹配,以此增加传统银行对于高科技投资的积极性。

(六)充分利用民间资金,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促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积极引导民间资金参与创新型城市建设,既可以拓宽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资金来源渠道,又可以为民间资金拓宽增值空间。例如,在遵守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和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参股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符合条件的还可以发展设立金融中介机构,发挥民间资金的金融服务功能。

金融科技市场篇9

关键词:科技金融融合;创新型城市;政策措施

1创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科技与金融融合的必要性

在创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金融投入和科技产出是其评价体系中两个重要的评价指标,是推进其发展的重要两翼,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创新型城市建设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撑,而科技创新过程中又需要金融体系为其提供充沛的资金来源。反过来,科技创新能力在不断增强的过程中必然会对金融体系提出更高的要求,促进并深化金融体系的改革与完善。因此,两者的有效融合能够促进科研成果向实际生产力的转化,提高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效率,是创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1.1科技与金融的有效融合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强劲的推动力

创新型城市建设是否能够稳步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就是在其背后是否存在一股强劲的推动力。作为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两个核心的动力部门,科技和金融无疑将成为这股推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的有效融合将有助于创新型城市建设。一方面,在创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科技凭借其自身优势,能够不断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而科技自身发展、进步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同时它也能够引导金融资源在不同生产部门、不同地区之间进行流动,促进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金融在为科技发展提供大量资金帮助的同时也在不断自我完善、规范,如相关政策法规的颁布实施、新的金融产品研发等,而这些方面在无形中又推动了创新型城市建设。因此,充分利用科技与金融两者的融合,不仅能够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强劲的推动力,同时也能够为其营造一个高效的发展环境。

1.2科技与金融的有效融合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基础保障

创新型城市建设包括制度创新、服务创新、科技创新、知识创新、文化创新等几方面内容,需要政府、科技、财政、文化、教育等各个部门的协调配合,建立长效机制,实现信息、资金、技术等要素的高效交流传递。这种“高效的交流传递”是以科技和金融所提供的技术及资金为基础的。科技的进步,特别是在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过程中,将会在无形中促进知识创新、带动服务完善、推进制度规范;同时,随着科技与金融融合的程度不断深入,金融市场体系日益成熟,多层次的金融资本市场应运而生,保险、基金、证券等专业金融机构的涌现拓宽了创新型城市建设中资金的来源渠道。因此,作为创新城市建设中两个基础部门,科技与金融的进一步融合,可以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有力的创新保障。

1.3科技与金融融合能够有效反应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创新效果

在创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金融投入和科技产出是其评价体系中两个重要的评价指标,其中科技产出指标可以具体细化为发明专利、学术论著、部级获奖成果、科技对经济的增长贡献、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二级指标,这些二级指标是创新型城市建设效果最直接的体现。一项科学技术的创新,无论是出自高新技术企业还是高等院校,一般都要经历“基础研究、应用性开发、产品设计、产品试制、商品化”的阶段,才能完成从一般科研成果向市场化推广的过程。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如果缺少充足的金融资本的注入,科技研发将流于形式,不能取得最终成果,充分体现“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创新效果”的作用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将科技与金融有效融合,能够很好地解决科技研发阶段所遇到的资金困难问题,促进科技成果的市场化推广,提高社会生产效率,进而有效反应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进程和效果。

2重庆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科技与金融融合的基础

2.1经济加速发展、产业调整不断增强

2012年,重庆GDp11,459亿元,增速达到13.6%,排在全国第3位;人均GDp达到6,190美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703亿元;新产品和专利产品产值超过4,483亿元,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连续5年居全国前二位。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新一代信息、节能环保装备、生物医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不断提高,逐渐成为重庆工业的主体和国民经济的支柱。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为重庆建设创新型城市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和产业基础。

2.2科研条件不断夯实,科技平台建设逐步推进

R&D(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是政府制定科技政策与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近年来,重庆科研基础条件不断夯实,R&D经费投入稳步增长。在科技投入方面,2010年,重庆财政科技投入达19.4亿元,占一般预算收入2.04%,R&D经费支出在“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25.5%,至2010年达100亿元,占GDp比例为1.27%。2012年,全市R&D经费支出达到159.8亿元,R&D/GDp达到1.39%,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年均增速连续3年保持在全国第十三位,西部第二位。与此同时,科技平台建设也随之深入推进,研究开发平台建成市级以上实验室66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2个、企业技术中心205个;资源共享平台入网大型科学仪器价值12.5亿元,建成全国首个“科技检测超市”;成果转化平台建成科技成果转化中心25家、科技企业孵化器42家、生产力促进中心60家。科技基础条件的不断完善和科技资金投入的逐渐增强,为科技与金融融合提供了夯实的科技基础。

2.3金融相关体系不断完善,总体金融环境良好

重庆是长江中上游地区金融中心,拥有得天独厚的总部经济和庞大的金融资源。目前,重庆市已形成了包括国有(国有控股)金融机构与民营金融机构、中资金融机构与外资金融机构、银行业金融机构与非银行业金融机构、以及金融调控机构与金融监管机构在内的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相互协调的金融组织体系。同时,配合着金融产品体系和服务配套体系的日益完善,重庆优质、高效的金融环境已逐步构成,为创新城市建设过程中科技与金融的融合奠定了扎实的金融基础。

2.4相关政策法规基本形成,为促进融合提供了政策保障

政府通过颁布相关政策法规和各种经济政策可以很好地扶持、引导、保障科技与金融的有效融合。例如,重庆率先以地方立法的形式颁布了《重庆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鼓励设立科技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科技创新融资担保机构,引导创业投资企业投资预期良好的科技项目或者初创科技企业,支持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还出台了《关于促进重庆金融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重庆资本市场发展的意见》、《重庆市金融业发展激励政策实施细则》、《重庆市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鼓励股权投资类企业发展的意见》、《关于鼓励企业改制上市若干政策的意见》、《重庆市科技投融资专项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政策保障体系日臻完善,为科技和金融的有效融合奠定了政策保障基础。

3重庆创新城市建设中科技与金融融合的成效

3.1科技创新研发实力持续增强

在科研条件不断夯实、科技平台逐步搭建、科研投入逐年增加的基础上,重庆科技创新研发实力持续增强,特别是在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的数量、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速度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同时,依托两江新区、部级高新区等一批重点园区和基地,聚集了海装风电、远达环保、中冶赛迪、长安新能源等龙头和重点企业;随着移动通讯等7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创新药物孵化基地落户重庆,逐步形成了国内规模最大的超声、微系统、血透析医疗器械产业。

3.2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并完善

科技创新在创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而其是否能够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又有赖于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是否完善。在这样的背景下,重庆通过颁布相关政策法规和各种经济政策不断完善其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新技术企业和高等院校为主体,为科技创新集聚科技资源,促进科研成果向市场化转化,不断为科技创新提供支持。在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方面,2010年重庆已有791家高新技术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11.1%,由此带动工业增加值856.2亿元,占GDp比例10.8%;在科研院所数量方面,各类科研院所98家,“十一五”期间,成功组建以重庆市科研院、农科院、质检院为代表的大院大所;在产学研合作方面,以技术创新链打造产业链,推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创新,成功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6个,其中国家子联盟4个。

3.3金融要素市场发展迅速,科技企业融资渠道拓宽

随着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目前,重庆已初步建成西部地区最为完善和发达的金融要素市场体系,主要包括重庆金融资产交易所、重庆股份转让中心、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药品交易所和航运交易所七大金融要素市场,累计实现交易额1,900亿元。金融政策法规的建立健全,也为促进科技与金融融合提供了多层面的金融保障和金融工具,例如:科技保险、高新技术领域软贷款、科技贷款贴息、商业银行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信贷支持措施等。同时,重庆金融机构集聚效应开始逐渐凸显,各商业银行营业网点的广泛分布,证券、期货、保险、信用担保、小额贷款等各金融机构逐次成立,既拓宽了科技融资渠道,也提供规避风险的保障。

3.4科技与金融之间的有效联动机制建立

科技与金融的有效融合的前提条件是要在其之间建立一种有效的联动机制。目前,重庆促进科技与金融融合的联动机制已基本建立,例如:在国内率先建立的“科技专家参与贷前评审机制”实施框架,现已应用于银行科技项目信贷评审中;科技部与中国银监会联合授牌的全国首家“科技创新金融服务中心”,整合相关政策与资金资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开辟“授信绿色通道”;初步搭建和正在完善“投、保、贷”动态共享信息平台,初步形成联动机制,作为首批科技保险试点城市,初步建立了政府、保险公司、中介机构、企业互动的运行模式创新设立多个险种。

4创新城市建设过程中促进科技与金融融合的建议对策

4.1完善政府支持体系,强化政府服务功能

在促进科技与金融融合的过程中,政府作为主要营造者、引导者,应发挥其积极作用。在现有的基础上,政府应从实际情况出发,不断完善包括政策保障、财政支持力度和聚集公共资源等在内的支持体系,强化政府的服务功能,实现金融、科技、生产的一体化。在政策保障方面,政府在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时,应该重点关注政府、企业、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的联动作用,从政策层面保证科技和金融融合的顺利实施。同时,鼓励企业与金融机构建立信息共享、利益共赢的联动机制;在财政支持力度方面,政府需要更多考虑创新财政投入方式,建立稳定的政府投入增长机制,设立财政资金池,创新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模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信贷等资金的作用,提高有限财政资源的配置效率和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在聚集公共资源方面,应加强与高新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形成“政、产、学、研、金”创新体系。特别是在聚集创新型人才方面,完善人才激励、考评机制,实行人才引进“零门槛”准入制度,消除人才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的体制障碍,鼓励科技人才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交叉任职或兼职,发挥市场在高技术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4.2建立健全市场化的金融支撑体系,拓展金融服务功能

健全的金融制度、完善的金融体系能够为促进科技与金融融合提供丰富的金融产品、金融服务和投融资工具,同时能够分散融合过程中相应的公众风险,优化资源配置。因此,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充分利用金融体系对科技发展的促进作用,向市场提供有盈利前景的金融产品,拓展金融服务功能。可以通过聚集新型金融机构、引进科技保险专营机构、打造科技金融集团等方式来健全金融服务机构体系;通过做大创投规模、完善基金链条、拓展科技担保品种、建立完善风险评估和奖惩制度、推进科技企业债券融资、引导和支持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等方式创新金融服务手段,拓展金融服务功能。

4.3完善科技支撑系统,推进创新互动平台建设

科技资源互动平台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促进科技与金融融合的重要基础条件。因此,要从重庆实际情况出发,逐步建立以优化配置科技资源为目的交易集成服务系统、以信息化网络技术支撑征信为目的的信用体系系统、以培育科技创新企业为目的的企业孵化系统和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有效质押服务的知识产权抵质押登记系统。通过上述科技支撑系统的建立,发挥其产权交易、创业孵化、咨询评估、风险投资等作用。同时,推进两大创新互动平台建设,以展示重庆科技创新的主要成果。一方面是依托创投协会组织各类交流活动的交流平台,全方位、多角度的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了解融资知识,掌握融资手段,更好的加快企业发展;另一方面是依托重庆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的科技展示平台,通过融入科技金融元素,举办主题活动,推进科技与金融融合。

参考文献:

[1]蒋怡嘉.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金融支持研究[D].重庆大学,2012.

[2]陈秋莹.科技与金融融合问题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

[3]冉光和,邓鸥娣.重庆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及政策建议[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8(1).

[4]杨芸茹.重庆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现状与对策探究[D].重庆大学,2012.

[5]房汉廷.促进科技金融深化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科技产业,2011.

金融科技市场篇10

关键词:自主创新;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支持

中图分类号:F8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09)12-0076-04

在我国,中小企业正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自主创新对提高产业竞争力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已成共识,尤其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中小企业更是发挥着独特作用。其中,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其自身特有的创新性、高成长性成为现代经济中的有生力量,也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和创新的重要力量。据统计,2007年全国65%的发明专利、80%的新产品开发由中小企业完成,其中大部分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完成的。统计涉及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无论是数量、销售收入还是出口都不逊于大型企业。①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客观要求。

一、文献综述

在国外,目前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支持进行研究的是比较金融理论,该理论从市场主导型和银行主导型两种融资模式的比较角度,分析了科技型企业成长的国别金融制度差异(Gugler1999,Kotaro2000)。此外,国外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研究,主要集中在信贷政策和风险投资研究两个方面。大企业容易获得信贷资金,在自主创新的资金支持上有一定的优势,而中小企业却很难获得信贷资金,从而影响自主创新。对于风险投资,Gilson(1998)[1]、Hellman(1998)、manjupuri(2002)[2]等学者都认为鼓励风险投资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鼓励和支持创新的一项重要金融政策。

在国内黄卫华(2003)认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发展的初期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有必要探索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新渠道即融资租赁创新。[3]马良华、阮鑫光(2004)从经济学和博弈论角度探讨了造成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金融缺口的原因。赵淑华(2005)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状况分析,建议建设信用保障体系。黎海波(2005)、马欣欣(2005)、邹晓峰(2006)、田金明(2006)等分别对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加拿大、印度、新加坡等国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经验进行比较研究。[4]周新玲(2006)对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融资机制进行研究,提出要完善财政性融资机制、健全金融性融资机制、构建补充性融资机制的设想。王岚(2006)剖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包括融资体制不完善、中小企业自身不成熟、政府服务体系不健全等许多方面,同时设计了摆脱融资困境的组合方案,提出了可供操作的具体措施。闫江、马才华(2007)探讨了金融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路径,并提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金融支持体系。倪杰(2008)从制度变迁的角色定位视角研究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上述研究在研究内容上以融资困境形成的原因、现状描述和对策为主,缺乏系统的理论分析;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限于直观的定性比较和描述,既缺少典型的个案研究,也缺少实证分析;在研究重点上,主要侧重于从企业生命周期角度分析不同的融资方式和效果,缺乏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金融支持进行系统性的研究。而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金融支持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仍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二、当前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瓶颈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特征的束缚

随着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机构规避风险意识增强,信贷资金日益向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集中,而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仍然困难。这主要归因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自身特征,其在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和销售等各方面都具有高风险,主要表现为:企业发展容易受经营环境的影响,变数大且无法预测;企业贷款多为流动资金,贷款需求急、频率高且管理成本高;企业发展历史短,规模小,缺乏可用于抵押的实物资产;企业竞争力脆弱,管理水平较低;企业缺乏信用记录,信息透明度很低。[5]上述特征决定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很难在市场机制之下从银行取得足够的贷款,也难以从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筹集到充足的资金。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间接融资存在体制

信贷融资需要相应的担保,但是处于发展和创业时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各项投入以专利、技术等知识产权为主,而固定资产投入相对较少,这种现状与金融机构贷款流程要求的未来还款现金流的稳定性、未来风险的可预测、可控制性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同时,即便目前已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但是贷款资金规模偏小,知识产权质押环节多、难度大,具备开展该融资业务的中介机构数量较少,远不能满足当前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三)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发展缓慢

我国已经形成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市场、同业拆借市场等在内的金融市场格局。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方式有金融机构贷款、证券融资、创业投资等多种形式,其中贷款是主要融资方式,股市融资仍处于次要地位。首先,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不能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需求。中小企业板公开发行和上市的底限都是由《公司法》和《证券法》规定的与主板市场同样的标准。从实践来看,中小企业板上市的企业越来越集中在现金流稳定的企业群体上,规模已经远远超出了政策和统计意义上的“中小企业”标准,且上市企业行业泛化。同时,拟上市科技型企业和可上市科技型企业的数量远超过了中小企业板上市企业数,增加量也大大超过了中小企业扩容得速度。其次,中关村代办系统市场容量小。经过3年多的运行,中关村报价转让系统挂牌企业数量偏少,远低于原有估计水平。

(四)科技投资缺乏健全的金融政策扶持机制

面对科技投资的高风险,仅靠市场并不能完全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初创投资需求。目前我国科技投资体制尚缺乏完善的政策性金融服务体系,虽然国内已有多种类型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机构,对部分中小企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如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科技小企业的孵化器以及政府引导下的银企合作等。但是均是部门性或地方性组织,财力有限且多数规模很小,覆盖面狭窄,与国外相比远未形成区域或全国范围的政策性金融扶持机制,难以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

三、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国际经验

(一)宽松的融资渠道

欧盟中小企业利用的融资方式主要有融资租赁、透支、银行贷款、风险资本融资等。其中最常见的融资机构是银行,2005年对欧盟原15个成员国的3047家中小企业管理者的调查显示,近八成的企业是通过银行获得资金支持。此外,融资租赁和透支也是欧盟中小企业常用的融资方式。此外,欧盟专门设立了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政策性银行――欧洲投资银行(eiB),该银行利用本身的资金和借助资本市场,通过全球贷款、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贴息和阿姆斯特丹特别行动计划三种方式对中小企业进行融资。

日本政府对中小企业资金融通参与度很高,并进行资金支持,主要通过三条渠道:一是由政府系统的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贷款;二是政府全资或部分出资成立为中小企业申请贷款提供保险和担保的机构;三是政府认购中小企业的股票和公司债券。另外,政府还设有专门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如中小企业金融公库、商工组合中央金库、国民金融公库等政府金融机构。政府的积极参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中小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竞争能力,并成为中小企业稳定的资金供应渠道。

(二)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

美国拥有一个贯穿全国、全方位、多层次的信用担保体系,为中小企业的融资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根据覆盖的范围,美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由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直接操作的全国性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二是区域性专业担保体系;三是社区性小企业担保体系。同时,美国还成立了由中小企业局,企业局在小企业创办之初为其发展提供贷款担保。

欧盟主要通过欧洲投资基金(eiF)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eiF通过三种方式提供融资便利:一是融资担保,二是股权参与,三是“增长和环境”引导项目。日本早在1953年就在全国建立了52所信用保证协会来专门为中小企业从民间银行提供担保。现已形成了中央与地方共担风险、担保与再担保相结合的全国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政府还建立了由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公司和中小企业贷款保险公司组成的信贷保险系统。

(三)健全的多层次资本市场

健全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促使美国中小企业迅速地发展,美国有世界上最完善的二板市场――纳斯达克市场。纳斯达克市场主要面向中小企业和高科技企业,其上市标准比较宽松。同时,美国的证券市场层次性也较强,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每一层次中都有为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提供服务的证券市场。第一层次是全国性证券市场,其中美国证券交易所主要服务于新兴中小企业,其上市条件比纽约证券交易所低得多;第二层次是地方性证券市场,其中美国证券管理委员会依法办理注册小型地方性证券交易市场,主要服务于地方中小企业;第三层次是“场外交易”市场,是未上市企业证券或上市证券的非集中交易,包括柜台交易、全国证券交易商协会自动报价系统即第二板市场、第三板市场和第四板市场等。

为了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日本专门设立经营风险资本的金融机构,对风险企业进行股份资本投资,包括中小企业投资育成公司和民间风险资本投资事业组合。风险资本机构的建立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支持作用。日本于1991年启动了本国柜台市场网上交易系统JaSDaQ,虽然在市场规模、股票流通性方面都不如美国,但还是从一定程度上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了更多的渠道。

(四)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兴起,中小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引起了有关国家决策者的高度关注。美国为了保障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支持中小企业融资,自1953年起先后制定了几十部具体针对中小企业的法律:1953年的《国家中小企业法》,1958年的《中小企业投资法》和《小企业法案》,及后来相继制订的《中小企业政策法》、《扩大中小企业输出法》、《中小企业投资奖励法》、《中小企业资本形成法》等,这些法律都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

欧盟各成员也十分注重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及其融资的法律体系。意大利政府为了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并为其融资提供法律保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如《中小企业法》、《中小企业基金法》、《特别银行法》、《中小企业融资条例》等,形成了私营中小企业融资法规的框架。瑞典政府成立了中小企业政策法规小组,以协调政府有关部门,对涉及中小企业的现有政策法规进行修改和简化,同时对各部门出台的涉及中小企业的政策法规进行评估和修改,以鼓励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日本是中小企业立法最健全的国家之一,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为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日本政府已制定了《国民金融公库法》、《中小企业金融公库法》、《信用保证协会法》、《中小企业扶持股份法》等8个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法规,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法律保障。

四、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构建

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必须构建多层次的金融体系,拓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世界各国经验表明,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必须依赖外部资金的支持。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

(一)多渠道引入资金且进行合理配置

首先,加强政府引导,大胆创新科技资金筹措和运行机制,多渠道筹集科技资金。比如,以政府科技经费做配套资金和“种子资金”,引导、吸引国内社会资金和海外资金,甚至吸引国内外风险投资,支持在本区域内建立更多的民营风险投资基金和科技产业发展基金等。其次,合理配置财政资金与金融资金。财政资金支持的重点集中在研发与项目启动阶段,而金融资金支持则集中在创新成果的推广阶段。最后,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基金。引导金融机构、风险投资公司将资金投向极具发展潜力的中小科技企业群体,以期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凸现创新基金的“杠杆效应”。同时,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和担保基金,以适当引导金融机构对自主创新企业提供差别化、标准化的金融支持。

(二)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是世界各国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通行做法。目前世界上已有半数国家建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而我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才刚刚起步。一是建立风险补偿基金。担保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代偿的发生难以避免,如果仅靠担保机构微薄的保费收入很难弥补可能发生的代偿损失。各级财政应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建立信用担保风险补偿基金,用于担保机构的代偿坏账补助。使担保行业承担的社会贡献与政府扶持力度相一致。目前,我国部分省市已经建立了风险补偿基金,应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二是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制度。设立再担保基金,用于对民营担保机构的资金扶持,提高信用担保机构运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分散其经营风险。三是从政策上鼓励各种经济成份的资本参与担保公司投资,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信用担保体系。

(三)支持银行扩大信贷投入

一是鼓励银行把资金投向政府重点扶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积极探索对商业银行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给予贴息支持或风险补偿的有效途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降低门槛,同时适当转变方式。支持银行开展知识产权和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质押贷款业务,对重大科技专项资产实行证券化,发展可转换债券、票据贴现等低风险业务。

二是探索设立科技银行,加大现有银行机构科技贷款力度,完善担保贷款体系。学习借鉴美国硅谷银行模式,探索成立科技银行,明确信贷政策导向,开展金融产品创新,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三是继续推进科技保险业务,鼓励保险公司开发更多适合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险种。利用科技保险解决科研开发中的风险问题,为科研开发提供风险防护机制和保护体系,已成为我国科技发展战略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建议在技术(产品)开发责任险、员工福利计划、财产保险等方面制定有关政策,鼓励保险公司开发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针对性强的保险产品,为科技创新活动化解风险。[6]

四是积极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工具创新。科技部门可以联合金融部门以创新的金融工具(如对重大科技专项资产实行证券化、发放可转换债券、票据贴现等低风险业务)进行融资,既使银行降低风险增加收益,又可以有效弥补产业化的资金缺口,实现科技和金融、政府和社会多赢共利的目标。

(四)构建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多层次资本市场

科技型中小企业需要资本市场提供长期、稳定和规范化的直接融资支持,通过资本市场形成对资金、技术、人才的集聚作用,也为资本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创新型高素质企业,使投资者可以更多地分享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带来的经济利益。首先,积极配合创业板推出和运作。明确自主创新企业的标准,配合证监会做好上市筛选,努力研究既加强风险防控,又尽大可能降低科技型企业上市门槛,同时构建相对灵活的交易制度的路径。其次,扩大股权代办转让系统试点。[7]在中关村园区非上市高新技术企业股权代办转让系统试点的基础上,争取将试点方位扩大到其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最后,建立全方位的科技企业上市融资支持系统。推广北京中关村、苏州工业园区经验,围绕科技型企业走向资本市场,构建包括政府资金、创业风险投资、并购基金、银行贷款、科技保险在内的全方位支持系统,贯穿企业改制、挂牌、上市以及上市后扩大融资等各个环节。

(五)制定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相关法律

健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相关法律是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保障,我国制定的《中小企业促进法》以法律的形式为广大中小企业的发展、融资提供有力的保护和支持。但是,由于《中小企业促进法》的条文过于原则性,所以还应建立与之相配套的具体的法律,如《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法》、《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法》等法规体系,以规范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主体的责任范围、融资办法和保障措施。在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的同时,逐步完善整个社会的信用制度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科技型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必须有一定的信用作为保障,消除融资各方的风险顾虑。因此,还需建立一套包括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注册、资产监管、财务信息管理、信用记录收集与管理等完善企业信用的法律制度。■

参考文献:

[1]B1ack,B.,Gilson.VentureCapitalandtheStructureofCapitalmarkets:BanksVersusStockmarkets[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1998,47.

[2]Hellmann,manjupuri.VentureCapitalandtheprofessionalizationofStart-upFirmsempiricalevidence[J].JournalofFinance,2002,57(1).

[3]黄卫华.中小科技企业融资方式及其创新[J].学术交流,2003,(11).

[4]傅博娜.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J].科技与管理,2009,(1).

[5]蒋玉洁,徐荣贞.自主创新型企业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