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学风险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6:35:42

保险学风险管理篇1

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界的铿锵玫瑰

孙祁祥主要从事中国保险业发展战略、保险监管、国际保险市场比较、金融综合经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方向的研究,在本专业领域有着较高的学术地位和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她是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保险学会副会长、中国金融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连续12年担任国际保险学会(iiS)亚洲学术主持人的学者,并且是该学会董事会的第一位中国学者;是第一位应邀在美国风险与保险学会年会上宣读学术论文的中国大陆学者;是第一位作为人物介绍出现在“美国风险与保险学会”会刊上的亚洲人;还曾担任过“亚太风险与保险学会”(apRia)主席。

孙祁祥十分重视将自己的研究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紧密结合,主持过多项部级、省部级和国内外著名机构委托的重要课题。她主导创立的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CCiSSR)及其品牌学术论坛“北大赛瑟(CCiSSR)论坛”,赢得了国内外政、产、学界的广泛认可和赞誉。

早在20世纪80年代,孙祁祥就在经济学界崭露头角,其撰写的论文曾登载在《金融时报》头版。她现已在国内外期刊上百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先后获得10多项省部级以上的科研奖励,其中主要包括“陈岱孙经济学论文奖(1997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第七届)、中国保险学会保险理论创新成果一等奖(2006年)、中国保险学会优秀论文奖(2006年)等。

学生爱戴的“十佳教师”

孙祁祥教学认真,深受学生喜爱,2002年被评为“北京大学最受学生爱戴的十佳教师”,2005年荣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多年来,她一直承担着本、硕、博学生和博士后的教学任务。她主持的学校主干基础课“保险学原理”先后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课程”,所撰写的教材《保险学》,先后获得教育部推荐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五’部级规划教材”“‘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等多项荣誉,被国内数十所高校选作本科生“保险学”课程的指定或推荐教材。

保险学风险管理篇2

[关键词]风险管理;理论;认识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0-0033-02

1风险管理的概念

根据CoSo委员会提供的定义,所谓的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战略制定并贯穿于企业之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该主体的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由CoSo的定义可以看出,风险管理概念包含了风险管理主体、风险管理客体、风险管理目标、风险管理程序等。据此,笔者认为风险管理是研究风险发生规律和风险控制技术的一门科学,是风险管理主体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评估、风险决策管理等方式,对风险实施有效控制和处理的过程。对于风险管理的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1风险管理的主体

根据CoSo的定义,风险管理的主体应是公司和其他组织,笔者认为,风险管理的主体应更广泛,不但包括企业,还包括个人、家庭、非营利组织、政府及国际组织。不论风险管理主体的组织结构、性质如何,风险管理所依据的管理理念、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都是相同的,都是寻求以最小的成本来获得最佳的处理风险事故的方案。但是,风险管理的主体不同,风险管理的侧重点也不同,个人、家庭的风险管理是对人身风险、家庭财产风险和责任风险的管理;企业的风险管理是对企业生产风险、销售风险、财务风险、技术风险、信用风险和从事风险的管理,企业的风险管理不同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政府的风险管理是以维护政府机构业务活动和人民生活安定为出发点,是对整个社会生命、财产和责任风险的管理。

1.2风险管理的客体

CoSo认为,风险管理的客体是事项(风险与机会),其既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也可能会带来正面影响,抑或二者兼而有之。带来负面影响的事项代表风险,它会妨碍价值创造或者破坏现有价值。带来正面影响的事项可能会抵消负面影响,或者说代表机会。机会是一个事项将会发生并对目标的实现产生正面影响的可能性。笔者认为风险管理的客体是风险,分为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纯粹风险是指只有可能损失而无获得机会的风险,如火灾、车祸等,纯粹风险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大都适用大数法则,人们往往采取规避风险的方法,保险主要保纯粹风险;投机风险是指那些可能有损失也可能有获利的风险,如、买卖股票等,投机风险的规律性不明确,不适用大数法则,获得性可能使其更具有诱惑力,使偏好风险的人们甘愿去冒风险,投机风险属不可保风险。

1.3风险管理的核心是主体价值最大化

从现有的文献可以发现,公司进行风险管理会对公司经营产生直接影响,其主要通过降低市场摩擦成本改变公司现金流量,进而影响公司财务状况和政策,最终提升公司价值。公司价值最大化论中的各种假说都能够通过降低市场摩擦成本改变公司现金流量,最终影响公司价值。其中,减少预期税收说认为由于存在课税扣除、亏损结转公司以及累进税制,导致其税收函数呈现凸性,所以使用衍生产品可以因降低公司课税利润的波动性而减少预期税收;降低财务困境成本说认为使用衍生产品进行风险管理可以降低公司未来出现财务困境的可能性,其通过降低了公司预期的财务困境成本而提高了公司价值;避免“投资不足”说认为使用衍生产品可以降低公司收入波动性,避免昂贵的外部融资成本,保证公司能够接受投资净现值为正的项目,解决公司“投资不足”问题,最终提升公司价值;降低公司融资成本说则认为使用衍生产品进行风险管理可以降低公司资金成本,因此也可以提高公司价值。

1.4过程是决策的过程

风险识别、风险衡量和风险评价是为了认识、评价风险管理主体的风险状况,解决风险管理中的各种问题,制定管理风险的决策方案。风险管理目标的确定、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等,都是为了确定最终的风险管理方案。从这一角度来看,风险管理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管理决策的过程。

2风险管理的特点

2.1风险管理具有全面性

风险管理主体作为一个系统,并不是各项业务与资产的简单相加,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表现出整体性的特征,因此,对主体的风险管理也应采用整体化的思维,如果风险管理主体对风险的认识、处理缺乏全面性,只处理某一方面的风险隐患,而没有考虑其他方面的风险隐患,其风险管理的决策就有可能失败。

2.2风险管理的范围具有广泛性

风险管理是涉及许多领域的管理,风险管理不仅会涉及人们可预测的范围之内,而且还会涉及人们无法预期的领域。一个单独的事件可以同时影响社会的不同领域,而且其后果会远远超出当时的影响。风险的复杂性和普遍性决定了风险管理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风险管理学是涉及多门学科的交叉学科。

2.3风险管理具有较强的应用性

风险管理理论来源于风险管理实践,同时,风险管理理论又可以对各种具体的风险事件的管理进行指导,因此,风险管理理论具有较强的应用性。

3风险管理的目标

3.1损失发生前目标

①寻求最经济的策略,降低纯粹的危害。这个目标要通过内部控制和购买保险来达到,内部控制和购买保险能够减少风险管理主体的实际损失,增加风险管理主体的价值。②减少风险暴露,降低投机风险的危害。当风险管理主体面临投机风险时,可以通过购买衍生品进行套期保值来规避风险,降低现金流的巨幅波动所带来的危害。③社会责任目标。

3.2损失发生后目标

①生存目标。②持续经营目标。③稳定赢利目标。④持续成长目标。⑤减少风险事件对其他个人或社会的危害。

4风险管理理论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4.1风险管理理论与保险学

传统保险学研究的重点是具有可保利益的纯粹风险,保险是被作为一种风险筹资工具来加以研究的。但是,随着保险业的迅猛发展,保险已经不仅仅是风险筹资工具,而且逐步扩展为风险的重要管理方式,并表现出独特的特点。例如,保险具有的补偿职能、融资职能、储蓄职能、投资职能等,都显现出保险学的发展和创新。随着保险学的发展,保险学越来越离不开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控制风险手段的支持,保险学的发展需要风险管理的技术支持,特别是风险识别和风险衡量方法的支持。由此可见,保险学不能等同于风险管理理论,风险管理理论也不能概括保险学的全貌。

4.2风险管理理论与投资管理学

风险管理理论是对风险因素、风险源、风险事故和损失等要素的管理,是一门新兴的管理科学。投资是具有风险的,投资管理学是在研究投资风险的基础上,进行投资优化组合的管理,并寻求获得最大化投资收益的理论。投资管理学的研究需要风险管理理论的指导,如果没有风险管理理论和相关的技术支持,为获得投资收益而进行的投资应是盲目的投资,是难以预测结果的投资,这很可能导致投资的失败。同样地,风险管理的过程是进行成本、收益选择和决策的过程,风险管理的过程需要投资管理学的支持,如果没有投资管理理论的支持,风险管理就无法进行风险衡量和风险评价等。尽管如此,风险管理并不是单纯的投资,风险管理理论和投资管理学研究的侧重点不同。风险管理侧重于损失的成本―收益分析和管理,而投资管理学则侧重于资金获利的成本―收益分析和管理,由此可见,不能简单地将风险管理理解为投资管理学的分支,也不能将投资管理学理解为风险管理理论,二者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门学科。

4.3风险管理理论与数学

在风险管理中,风险度和损失程度的预测、损失的评估等,需要运用数学方法进行推测和评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运用,使得人们对风险事故造成损失的推测和估计更加准确、科学,也使人类对风险的衡量、分析等发生了质的变化。自从数学被引入风险衡量以来,风险管理才成为一门科学。但是,这并不是说,风险管理理论应是数学的范畴。数学是运用一系列前提假设,逻辑地推出普遍原理的过程,是逻辑严谨的科学。风险管理理论是揭示风险存在的状态、因素和可能造成损失的管理科学,风险管理理论中没有普遍适用的规律,只有一些一般性的风险管理方法。在风险管理实践中,大量的风险管理实务表明,风险管理是运用各种操作规范和规程进行管理的,数学的原理对于管理学科来说是不适用的,数学只是预测和估计风险时需要借助的工具。

4.4风险管理理论与财务管理学

保险学风险管理篇3

[摘要]保险风险证券化是金融和保险在风险管理领域融合的根本课题。从风险管理供给看,它是保险公司方法和金融市场方法融合进而扩展彼此功能的结果;从风险管理需求看,其根源是公司风险管理变化,直接原因是保险公司自身的风险管理要求。保险风险证券化的技术条件是金融数学和保险数学融合,未来取向在于风险标的的扩大,其对保险公司的影响将是深刻的。我国试行保险风险证券化,应该整合保险公司的金融功能,改革保险教育和研究,完善偿付能力监管。

一、保险风险证券化的理论基础

传统上,保险属于广义的金融学范畴,但是高度独立,单独推进的,至于两者的联系一直为人所忽视。20世纪90年生的金融和保险多尺度、全方位的融合已经改变了这一状况,现代金融学对保险理论和实用研究的影响日益增强,保险研究也越来越遵循一个一般金融研究范式。保险风险证券化(insurancerisksecuritization)始于美国1988年寿险和年金组合证券化,指通过证券的创造和发行将承保风险转移到金融市场上,这等于为风险创造了其他承担者,从而触及到保险公司赖以存在的价值基础——风险管理核心功能。所以,保险风险证券化是金融和保险在风险管理领域融合的根本课题,可以运用金融学的基本方法和工具对之作深入探讨。

(一)保险风险证券化的金融基本功能解释

风险管理是一个超出保险领域的概念,其基本原则是让合适的人承担合适的风险,如何分散风险,以及是否存在适合承担风险的实体是其中关键问题。潜在逻辑是非常简单而强制性的,即风险趋于发现其最经济的价格和最有效的持有人。根据默顿(merton)等1993年提出的金融中介学说的功能观点,金融体系由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组成,任何经济社会的金融体系的功能都是在一个不确定的环境中,在时空上便利经济资源的配置和拓展,具体有六项基本功能:支付结算;聚集和分散资源;在时空上转移经济资源;风险管理;提供信息;解决激励问题。金融基本功能长期保持不变,彼此并不是独立的,功能比其制度结构更稳定、更重要。这样,就风险管理功能,存在两种提供方法:金融中介方法和金融市场方法。保险公司是传统上进行风险管理的金融中介,侧重于纯粹(或物理)风险,具有在代际(跨期)间熨平风险的优势;金融市场也提供很多风险转移合约,比如期货、远期、期权和互换,且非常透明化和标准化,一直扮演管理金融(或财务)风险的角色,能有效分担横向风险。以往这两种风险类型不同的风险管理及供给风险产品的行业或市场是由两种截然不同的术语、概念和方法分隔的,前者是一种保险精算和物理的世界,后者属于财务和金融领域,公司、个人或其他决策单位究竟选择保险方法还是市场方法取决于其特定的需求。

希勒(2003)指出,风险管理将是金融市场最有发展前景的功能。过去金融过分强调金融市场的资金动员以及资金配置功能,现在可以把金融更扩展一些,通过更好的金融安排,把许多保险市场和金融市场上的过剩风险,进一步消化掉。他提出了金融风险管理的六个新想法:个人生计保险、宏观市场保险、收入相关贷款保险、收入不平等保险、跨代社会保障和国家风险保险。同理,过去保险过分强调纯粹风险管理,现在也可以把保险功能更扩展一些,它可以应用到社会更多的方面,来进行相应的风险管理,规避掉一些大的风险,让我们的生活更稳定。基于此,实现保险和金融市场彼此功能扩展的有效途径可以是融合两种风险管理方法。保险风险证券化就是这种融合的表现,保险公司的风险转移效益、可保风险范围和承保能力都得以改善,金融市场也间接为纯粹风险提供保障,重大风险累积在保险公司和金融市场间实现了优化配置。

(二)保险风险证券化的根源和直接原因

金融机构是客户导向的,公司不通过金融中介也可以进行风险管理,只是参与成本较高,任何金融创新根本上都是客户需求驱动的。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公司面临风险复杂性增加,竞争日趋激烈以及股东对回报的持续关注,风险管理不仅被定位于保护公司免受非预期实物损失,还要管理影响日增的金融风险,同时承担资本有效配置以及优化风险回报的责任,能够真正为公司增值,导致了传统风险管理向全面风险管理框架转型,这为国外学者称誉为“公司风险管理革命”。集中反映在两个层次的融合上。一是风险管理作为一种组织流程的融合,包括整合纯粹风险和金融风险管理;通过VaR等风险度量共同标准来考察公司风险全貌;在组织内跨系统、过程和人员整合风险管理流程;寻求更多整合风险管理产品和解决方案。二是风险管理与资本管理的融合。即风险管理和最优资本结构决策同时协调考虑以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目标。这一融合已经实质性地改变公司风险管理的功能,成为很大程度上驱动上述整合的真正基础性融合。处于融合浪潮中心的是非传统风险转移(aRt)市场,aRt指由保险或再保险公司提供的、宽泛的和成长的“合约、结构和解决方案”集合,它使得公司能以非传统方式转移风险或为之融资,而保险风险证券化只是一种aRt产品。

金融机构实物资产较少,所面临的纯粹风险可以忽略,主要风险是金融风险。保险公司是经营风险的金融中介,包括典型金融风险(市场、信用和操作风险)和保险风险,保险公司自身的风险管理属于广义金融风险管理范畴。在金融服务业,一种实体的过剩风险可以是另一种实体的分散化风险,这构成了风险转移的坚实基础,且使得这种机制不断发挥作用而进化。重大保险风险累积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影响极大,但与金融市场风险不相关或很小,可以通过证券化方式实现分散化。进一步讲,上述公司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对保险公司仍然适用。面对巨大的行业灾难,监管者、评级机构和股东日益增加的压力,以及最重要基础业务考虑,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开始接受企业风险管理(eRm)理念。为了对其全面风险管理提供紧密的支持,保险公司也需要更灵活的产品和解决方案,这必然要求不断补充和改进aRt形式。巨灾风险由于其低发生频率和高损失幅度成为保险公司整体风险状况的关键组成,应该采取高度个性化的证券化形式实现更广泛分散。

综上,保险风险证券化作为一项风险管理创新,始于保险公司分散自身过剩风险的要求,由于客户风险管理需求变化的长期战略考虑又使之变得不可或缺。所以,保险公司自身的风险管理要求是证券化的直接原因,根源在于公司风险管理变化。

二、保险风险证券化的技术条件

金融市场用于保障传统保险风险的主要困难在于供给方的合约化,也就是产品设计问题。从金融角度看,保险风险衍生工具是标准金融合约应用到新的标的市场所导致的新风险管理产品,有交易所标准合约,也有场外市场合约;风险证券可以视为一份标准债务或权益和一份金融衍生证券组合的混杂证券。与之类似的结构模式在金融市场上早已存在,所以产品构造难度不大,难点在于定价。保险风险证券化定价一般可以采用统计建模、金融工程和精算模拟方法,但现有新产品定价都是金融工程方法。因而,保险风险证券化依赖于金融数学和保险数学融合这一技术条件。20世纪90年代之前保险数学和金融数学几乎是平行发展的,基于金融风险的金融合约和基于保险风险的保险合约单独被引入到市场上,相应合约的估价方法和潜在风险过程的随机模型已经分别在金融数学和保险数学中独立开发出来,金融数学的巨大进步基本上没有对保险数学产生影响。70年代和80年代不断增加的巨灾索赔迫切需要新数学和统计方法;90年代快速发展的金融市场也强烈需要新投资机会。这促使了金融数学的模型和工具大规模地转嫁到保险数学中来,特别是金融资产定价方法在保险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传统金融与保险定价方法有很大不同。金融定价是完全市场假设下的和基于套期保值观点的无套利定价,导致了一种唯一的鞅测度。但是,保险市场一般是不完全性的,如果根本上存在鞅测度,那么就会有无穷多。这意味着鞅测度的唯一性只有通过施加一定的、能够导致风险最小化测度的最优条件获得。保险定价则避免了价格不存在或无穷多的问题,其价格基础是实际概率测度,采用诸如大数法则和依靠一种附加系数来防止随机波动。但对于复杂的巨灾保险或者与金融市场连结产品,这种方法引起了一些问题。考虑到市场在决定保险产品价格中的作用,按照金融定价,保单价格应该反映风险和收益间的均衡关系,或者最低程度地避免创造套利的机会;而传统精算费率原则模型采取一种供给方视角,包含了价格主要是由保险公司确定的假设。通过比较两种方法计算同一风险过程的费率,很容易得出,在一个充分流动的保险市场,精算费率原则可以用一种标准无套利定价结构重新解释。随着保险风险可以通过保险和金融合约同时交易的市场出现,这些合约共存导致一种新的价格选择标准,供给方法正逐渐地为金融方法所取代,这反映了金融专家和精算师共同努力的结果。

目前已采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套利定价模型和期权模型,开发出许多保险金融定价模型,这方面的最新研究都集中于巨灾风险证券化定价。1992年考克斯(Cox)等运用BS方程作为巨灾期货和期权的定价模型至今,学界和业界已经贡献了许多模型。但是多数都是采用假设保险市场是完全市场的无套利方法开发的,现实意义不大。不完全性也是保险风险证券化区别其他证券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所以应该改用均衡定价方法;同时由于证券化产品与现有保险合约的风险标的相同,所以其金融价格必须与精算费率一致,以排除套利的可能性。目前基于均衡理论、效用理论和esscher变换的适用于完全市场和不完全市场的精算一致金融定价方法运用很广。最后,为了达到解决理论障碍,精确定价从而支持巨灾保险风险在资本市场交易的目的,当前保险风险证券化定价研究主要在两方面推进:一是继续改进风险过程模型来模拟巨灾损失或索赔;二是在产品定价中权衡基差风险、信用风险、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和外汇风险。未来开发更实用的不完全市场的保险金融定价模型还需要补充研究,考虑了市场中摩擦性的金融定价理论方面的研究推进会对之增加更多见解;同时非均衡定价范式的新金融学发展也将对进一步完善保险风险证券化定价模型产生积极影响。

三、保险风险证券化的发展前景

(一)保险风险证券化的未来取向

相对于数以万亿计的保险资产,现在保险风险证券化水平还较低、规模尚小,且市场发展很不平衡。产品方面,芝加哥交易所(CBot)推出的保险期货和期权分别在1995年和2000年停止交易,但是巨灾债券自1997年以来持续发展,市场余额从7.83亿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43.36亿美元,成为风险证券化最有发展潜力的产品。标的风险方面,最初证券化用于巨灾保险市场,且迄今为止大部分都与巨灾风险有关,但是证券化保险风险的内容正在扩大。

理论上,保险风险证券化并不仅限于自然巨灾,只是关于保险和再保险风险、资本充足率和风险融资的讨论通常集中于保险业巨灾相关负债的重大累积,巨灾风险承保能力的严重不足促使了这一领域的率先起步。从银行资产证券化实践来看,证券化潜力往往后者比前者更大,正如非保险证券化已经集中于住房抵押贷款和汽车贷款等量多业务,未来保险风险证券化的焦点将不是变异巨大的巨灾风险,而是其他更为传统的领域。这些领域包括健康和意外保险、农作物保险与寿险(含年金)。健康和意外保险由于数学基础与财产保险有很大相似性,所以也可实行证券化。巨灾风险的特点与那些造成大面积农作物损失的自然灾害十分相似,因而证券化也适用于农业保险。最后,目前也出现了一些寿险风险证券化,寿险的期限相对较长,损失分布规律(生命表)也比较稳定;财险多为短期业务,标的损失情况也花样繁多,损失分布规律比较复杂难以建模和定价。所以寿险风险证券化潜力很大。

(二)保险风险证券化的潜在影响

金融市场风险管理功能的扩展和风险衍生工具推出后,“未来保险公司会不会消失”、“抛弃保险”等类似观点流行颇广,这也就是证券化导致保险业所谓的“脱媒”问题。根据金融中介理论,金融中介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尺度中不会消失,而是与金融市场共存,金融产品在中介和市场之间不断交替发展,成为“金融创新螺旋”的一部分,推动整个金融体系朝着一个具有充分效率的理想目标演进。据此,传统保险和再保险与证券化产品是竟合关系,公司风险直接证券化将不多见,仍然依托保险公司中介实现风险证券化。当前巨灾保险衍生工具尚未成熟,短期内根本不可能取代传统保险产品;即使巨灾债券颇为盛行,但再保险仍然是最主要的风险分散机制,证券化的作用很小,且交易大多是再保险性质,作为传统再保险的另类途径或补充。当然,原则上并没有任何因素限制非金融公司及其自保公司将其风险直接证券化,但在迄今公布的交易中,只有两起是由非保险公司发行的。所以,保险公司不会消失,但存在形式一定会发生变化。根据银行业经验,保险公司完全可以通过产品和组织创新参与到证券化过程中,现在属于aRt的保险风险证券化未来将变成“传统”保险形式。

四、保险风险证券化对于我国保险业的启示

保险风险证券化由于具有巨大潜力和社会经济正外部性特征,不光发达国家,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开始重视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出现了许多新兴市场案例。就巨灾风险方面,土耳其实施了地震保险证券化计划;我国台湾地区在2003年8月发行了1亿美元的地震巨灾债券;拉美一些国家将证券化经验推广到农业保险中。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较严重的国家,也应该以此为先导,逐步试行和推广证券化方式来分散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的重大风险。但是,保险风险证券化是一国保险业以及金融业整体发达水平的体现,不应脱离我国的现实条件,而要做好以下基础性工作:

(一)整合保险公司的金融功能

从金融基本功能之一的风险管理角度来审视保险业在现代风险管理中的结构变化和功能定位,有助于保险功能内涵的深化,有助于保险公司正确地履行其职能。aRt形式表现为保险业对曾经几乎是商业银行和投行独占的公司融资和资本构成过程领域的一种“入侵”。对此,国外大型保险和再保险集团,为了加强在aRt市场上的地位,纷纷自建或并购设立资本市场和资产管理等子公司,在新的机构框架下为公司客户提供综合化、覆盖整个生命周期的融资或转移风险产品和解决方案。因此,我国保险公司也应该通过结构重组,发展成为功能型金融集团,参与企业金融服务一体化进程,处理好传统业务和新兴业务的平衡。

(二)改革保险教育和研究

风险可以被公共部门、保险公司以及通过金融市场而得以分担,巨灾保险市场不存在说明了现有保险理论和实践间存在的重大分歧。许多应该被保险的重要风险没有保险。而且,未来必定会遇到其他重大的新风险,也必须发展新的机制使之分散化。传统保险理论不能保证合适的实体为合适的被保险人提供合适的保障合约。所以,保险理论必须能够精确描述以发现社会需求和解决实际问题。保险学教科书必须加入金融资产定价理论,实质性地扩充概率统计知识;保险研究人员必须经常在一些新方向上探索。保险实践应该被调整到怎样满足风险被有效分散的现实期望。这样通过逐步调整最终实现保险理论和实践的协调。

(三)完善偿付能力监管

严格的监管资本约束是保险风险证券化客观条件之一。近年来,英国金监局(FSa)正在将包括保险公司在内的所有金融机构,置于单一的、基于巴塞尔2号协议(BaselⅡ)的风险敏感制度下;欧盟也借鉴了Baselii,采用了“三支柱”监管方法(最少资本要求、监督检查和市场约束),制定了SolvencyⅡ保险监管计划;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1alS)为了早日建立像银行业那样国际范围内广为接受的监管协议,已制定并公布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评估全球性框架》草案。对此,我国保险监管部门应该借鉴上述推荐协议,逐步建立和完善偿付能力评价体系,并在监管资本要求中反映证券化的风险减少利益。这样既促进风险证券化创新,又为创新營造宽松的监管环境。

保险学风险管理篇4

目前,保险市场竞争加剧,传统的保险经营理念和方式正在转变,保险公司从关注自身转为关注参保企业,基于参保企业风险管理的保险服务理念正在形成。传统的保险销售手段正面临挑战,保险公司不但要重视销售人员的营销技巧,更要树立“保中服务”意识,组建企业风险管理技术团队,协助参保企业大力提升风险管理水平,使其损失降到最低,从而让企业更乐意与保险公司长期合作。

1评价风险和选择风险处理方式是进行风险管理的前提

企业保险是风险管理的一种方式,或风险转移的一种机制,即保险转移机制。它是通过建立专门的保险基金,来提高企业对风险损失的承受能力,发挥保险集散风险、分摊损失的作用。协助参保企业认识风险和分析风险处理方式,是进行风险有效管理的前提。风险处理方式分为控制型和财务型两大类。(1)控制型风险处理方式。是在风险发生之前或者风险发生之中采取的防止和减少风险损失的技术性措施。其目的是降低损失频率和减少损失幅度,重点在于改变引起意外事故和扩大损失的各种条件。控制型风险处理方式包括:避免、预防和抑制。(2)财务型风险处理方式。是通过事先的财务计划,筹措资金,以便对发生风险事故造成的损失进行及时、充分的经济补偿。其目的是以提供风险补偿基金的方式,将风险损失发生的成本均衡的分摊在一定的时期内,其实质是对无法控制的风险进行财务安排。财务型风险处理方式包括:自留和转移。由此可见,损失发生频率与损失程度之间的关系大致有以下四种组合:发生频率高、损失程度大;发生频率高、损失程度小;发生频率低、损失程度小;发生频率低、损失程度大。第一种组合应采用控制型风险处理方式中的风险避免方式,第二种组合应采用控制型风险处理方式中的风险控制,第三种组合应采用财务型风险处理方式中的风险自留,第四种组合应采用财务型风险处理方式中的保险转移。另外,在进行风险大小评价并以此选择风险管理方式时,除将风险损失频率及损失程度与公认的安全指标相比较外,还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是风险损失的相对性,即在评价风险损失时,不仅测量损失绝对量,还应充分估计企业对可能发生风险损失的承受力;二是风险损失的综合性,即需考虑同一风险事故可能产生的所有类型损失及对经济单位的最终和综合影响;三是风险损失的时间性,即损失总是一个发生、发展和终结的过程,有些风险损失当场就可得以体现,有些却是滞后反应。

2风险查勘是进行风险管理的关键

保险公司人员在协助参保企业分析风险的基础上,应进一步掌握基本的风险查勘技术,展开风险查勘工作,提供对企业有价值的风险管理方案。在风险管理比较先进的国家,风险查勘成为保险公司重要的竞争方式之一。比较成熟的风险查勘一般应包括如下方面:(1)查勘前的准备工作。一方面广泛收集待查勘单位相关的资料,特别是与企业风险和风险管理相关的内部、外部信息,包括历史数据和未来预测,收集国内外企业风险失控导致企业蒙受损失的案例(这些案例往往比企业因风险管理完整而免受经济损失的成功案例影响更为明显);另一方面要提前和客户预约,告知需要准备的资料,如工程保险中,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承包合同、承包金额明细表、工程设计书、工程进度表、地质水文报告和工地略图等。(2)实地查勘。必须留意一些细节,掌握客观现实的资料,如工程保险要对风险点摄像、拍照、绘图、记录等工作。现场查勘必需遵守企业的安全、技术保密方面的规定和限制,尽量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现场驻留时间。与企业交往中,要有和蔼谦逊的态度,如事前介绍查勘访问的目的、赞扬企业在风险控制上的正确措施、对提供帮助的接待人员致谢等等。(3)科学合理地划分危险单位。危险单位的划分应该本着科学、谨慎和合理的原则进行。如工程保险根据标的所处的地理环境、地质条件以及当地自然灾害(地震除外)侵袭的最大范围进行划分。(4)出具风险管理方案。通过上述风险查勘,保险人员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地理位置以及企业管理现状等情况对企业潜在的风险有了一个比较具体的认识,然后进行分析和评估,指出企业重点要预防和控制的主要风险,依据风险的不同类型,推荐不同的风险管理方案和建议。

3基于参保企业风险管理的保险服务案例及启示

目前,我国一些保险公司在某些服务项目上也尝试着从风险查勘着手,利用本公司专业力量和聘请行业专家对参保企业项目进行风险查勘工作,继而出具专业水准的风险勘查报告,得到了企业的认可。据报道,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依据北美成熟的风险管理标准和澳新学会风险管理专业体系形成了其特色的风险管理服务模式,在威宁路苏州河桥梁新建工程风险管理项目中,在风险查勘后,对重点项目的所有建设阶段和施工工序采用全程的、动态的、积极地风险管理策略,并聘用设计、监理和检测机构的专业力量协助风险管理,期间开了100余次风险例会,开出70份风险隐患通知单,在经历多次暴风雨和寒潮之后,整个工程直至竣工无一起重大施工事故和自然灾害事故发生。2011年初,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公司“威宁路苏州河桥梁新建工程风险管理全委托试点项目”获“2010年度上海金融创新成果一等奖”。威宁路苏州河桥梁新建工程风险管理项目将引导整个行业真正关注、认识到新时代保险竞争中“工程防损”的重要性,对于改变工程保险乃至财产保险的竞争手段,具有长远意义。可以想象:如果再有类似的威宁路苏州河桥梁新建工程保险项目,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威宁路苏州河桥梁新建工程服务团队在众多的保险公司竞争中,将会显现出特有的竞争优势,众多的保险需求者将会乐意与他们进行长期的合作。

4对保险服务过程中风险管理的几点认识

风险管理是保险业永恒的主题,但不可否认的是风险管理不是万能的,任何风险管理方式都有它的缺陷性,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认识。

(1)企业只能试图将风险减小到最低,不能完全避免或消除。风险是客观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企业只能试图将风险减小到最低的程度,而不可能完全避免或者消除。降低风险的最有效方法就是要科学的认识风险、积极的面对风险、有效地控制或转移风险,将风险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保险学风险管理篇5

【关键词】保险行业管理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保险行业正逐步走向了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是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保险行业的风险问题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热点,对于加强保险行业经营管理则具有重要的意义了。

一、保险行业经营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竞争不正当。一些保险公司为招揽业务,违背了保险条款,盲目地竞相降低保险费率或扩大保险责任。同时,为了维护保险公司的经济效益,有的保险公司手续费支付远远大于规定的标准,高昂的保险手续费已经严重扰乱了保险市场的秩序,大大提高了保险经营成本,为保险公司经营留下了极大的隐患,给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以下这幅漫画为山西运城学校强迫学生买保险,自愿投保最后成为了乱收费,这种问题也成为社会保险业的普遍问题:

员工素质偏低。保险行业由于被保险单位的多样性,则要求保险公司中既要有精通业务的又熟悉其他行业的人才,才能防止发生风险。但是,我国当前保险工作人员素质普遍不高,跨行业的人更是稀少,比如医疗保险,由于普遍缺乏医学者或者法医方面的人才,因而对伤者住远医疗费合理性难以把控,这就造成了重赔、多赔的现象。同时,还存在一些保险人与投保人合伙“吃保险”的现象。一些业务人将利益至上,暗示投保人出一些事故,而后他们可利用赔款作为保户应缴纳的保险费,这种现象使业务员在一己之力之下以保险公司钱来玩保险公司,严重破坏了保险行业的健康发展。

内部机制不健全。内部管理系统的健全是安全经营前提下取得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一旦内部机制不健全,管理工作跟不上或者执行不到位,就极其容易给保险公司造成经营风险,如果不进行调查研究第一现场,很容易造成个别人内外勾结。

法制单薄。由于社会法制观念单薄、地方保户主义利益的驱使,合伙骗赔的案件时有发生,因为保险公司作为经营企业而不是执法部门,在调查的事件中也很难查到事件的真相,甚至也经常碰到对方不配合的情况。

实现经营方式转变,制定稳健发展政策。保险行业的发展需要根本性的突破,首先必须实现从粗放型经营转换到集约型的经营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走出轻质量、重速度的的恶性循环中,才能制定出稳健的保险产业发展的政策。稳健的保险业发展政策是我国保险行业发展的前提,只有在这种根基上培养公众的保险意识、完善保险法律法规,才能满足公众的保险需求,才能是保险行业可持续发展。

培养受众保险意识,完善法律制度。保险中的风险管理不仅仅只是一种衡量、控制、融资、风险识别的技术方法,同时也是风险管理制度中的一种保险制度安排。培养健全民众的保险意识是构建我国保险制度永恒的话题,这种意识的培养,一方面需要保险公司规范经营作风、社会的形象实现外,另一方面,社会各界对保险意识的传播也将有助于保险意识的培养。法律是风险管理的制度基础,其完善程度决定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就目前来看,需着手解决保险发展与保险立法滞后的矛盾,弥补《保险法》的缺陷,同时需完善中国保险法体系,如《保险合同法》等。

实施风险管理制度,强化社会风险管理理念。保险经营方式的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在中国特殊的体制背景写下,保险的经营方式转变、保险业主位风险管理等实施同步进行,对行为风险、心理风险、制度风险、隐性风险、风险信息业亟待加强。在强调风险核保管理的时,还需强调道德风险的控制,在注重保险产业发展风险管理时,需注重决策风险的管理,在制度风险的控制上需坚持内控制度、同业制度与监管制度三管齐下。总之,在整个保险行业的发展、制度的构建过程中必须把风险管理制度与风险管理理念结合起来。

提高公司人员业务及道德素质。良好的素质是企业稳健发展的重要保证,做到这些,首先需加强引进人才,其次加强员工的培训工作,领导要及时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防止不良思想的侵蚀,再次是对人、业务员的招聘严格把关,加强挂历,避免一些人利用保险公司的名义坑害保户,影响公司的声誉。

参考文献:

[1]刘平.保险营销—理论与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保险学风险管理篇6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外贸进出口也发展迅速,截止2014年我国外贸进出口达26.43万亿元,我国外贸出口量逐年增加。目前,我国外贸出口呈现良好发展情况,尽管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经济走势难以掌握,全球范围内缺少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2015年我国外贸出口发展还是面临很多的积极因素,出口还是稳步增长的。在看到外贸出口增长的同时,也要注意到赖账的风险性。在我国出口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国际保理业务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风险的防范也成为重要课题,因此国内外学者都积极研究国际保理业务和国际保理业务风险管理。Charpentier(2003)分析了保理和信用保险的竞争性和互补性,指出应从应收账款管理的整体概念,充分利用两者的特点以互补,尤其是在保理业务中可以借助信用保险转移风险。王杰(2013)认为我国保理业务存在法律不健全、保理意识有待改善等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提出的建议有:提高国际保理业务人员的培养和加强风险防范,以达到加快我国国际保理业务的发展目的。因此,针对国际保理业务的问题,本文以国际贸易出口背景下的国际保理业务为出发点,研究国际保理业务风险管理,期望对我国商业银行国际保理业务风险管理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帮助商业银行科学高效的开展国际保理业务,防范国际保理业务风险。

2我国国际保理业务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2.1我国国际保理业务现状

目前,国际保理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就《国际保理业务惯例规则》2010的修订版本中定义:“根据保理协议,供应商为了获得融资、账户管理、资信调查、托收、买家信用担保等服务,而将应收账款转让给保理商”。而目前普遍接受的解释是:指出口商采用赊销、承兑交单等方式销售货物,把应收账款的债权转让给保理商,由保理商提供应收账款催收、信用风险担保、进口商资信调查、销售分户账管理等服务,而出口商转让时可以获得70%-80%的预付账款与100%的贴现融资。我国国际保理业务迅速发展,图1显示我国保理量逐年增加,2013年达到378,18百万欧元,上升10%,并且我国国际保理量占世界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如图1所示,国际保理业务发展前景很好,但是也要看到,我国的保理业务结构存在问题国际保理与国内保理的对比,国内保理量明显比国际保理要高,并且每年差额逐年增加,而且有持续增长之势。

2.2我国国际保理业务风险管理现状

国际保理业务风险依据不同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本文仅把风险分为国家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中国的商业银行对国际保理上风险管理已采取了许多措施,也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对于国际保理业务风险商业银行不是采取设立专门的风险防范措施,而是对于国际保理业务中的不同风险采取具体的风险防范手段。首先,商业银行设立了风险管理部门,对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管理。比如中国建设银行,建立了风险管理委员会,中国交通银行设立了[1+3+2]风险管理委员会,且下设信用风险、市场与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与反洗钱三个专业风险管理委员会,各个管理部门都有统一的管理规范,相互合作管理风险;工商银行实施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全行员工各自履行相应职责的风险管理体系,有效控制国际保理业务的全部风险。其次,商业银行分别对信用风险、外汇风险、操作风险等风险分别制定详细防范方法。比如中国银行为了降低海外机构信用风险,通过完善国家风险管理政策制度,加强评级管理,强化限额管控,完善国家风险监测管理体系,进一步加强对潜在高风险国家和地区的管理,有效控制了信用风险。最后,加强风险高级计量方式实施,通过采用较高级的风险计量方式,达到更好的度量风险,为有效控制风险提供可能。比如中国建设银行客观、准确地分析和评估实际风险状况,就信用风险计量来说,已开发完成包括违约概率(pD)、期限(m)的内部评级模型、违约损失率(LGD)、违约风险暴露(eaD),建立起包括16级pD和5级LGD的两维主标尺以及由上述风险参数计算的风险加权资产(Rwa)、预期损失(eL)、风险调整后资本收益率(RoRaC)等工具。但是,我们在取得良好发展的情况下,也应该看到所存在的不足,只有不断完善国际保理业务风险管理体系,才能更好的促进国际保理业务发展壮大。

3我国商业银行国际保理业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保理业务风险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正在不断完善,各商业银行也在不断加强国际保理业务风险管理的技术和水平,但由于我国国际保理业务发展处于初期,风险管理水平和经验还不足,与国际先进的国际保理业务风险管理体系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1国际保理业务风险识别存在的问题

风险识别是对国际保理业务风险有效管理的前提条件,只有良好的风险识别,才能最大程度减轻风险。对于国家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较难识别,特别是信用风险识别难度最大,信用风险主体多,包括出口商、进口商、进口保理商的信用风险,在国际保理业务中,要准确、及时识别是比较困难的,主要的问题有:一是缺乏识别的优秀人才。各大银行人员结构,可以看出各大银行人员学历多集中在本科和大专学历上,并且股份制银行本科与大专的相对比例要高于四大行,本科比例相对较高,学历高低影响识别能力。国际保理业务涵盖国际贸易、银行、法律、计算机等领域,需要从业人员熟悉国际金融、国际贸易规则、国际贸易结算、国际商法、惯例等方面知识,掌握计算机操作和熟练的英语运用等等。目前,很多相关从业人员一般都没有经过专门的国际保理培训,在实践中也缺少实务方面的锻炼。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国际保理业务的顺利进行,也可能导致从业人员不能识别国际保理业务的风险。二是没有有效的识别方法。我国的国际保理业务起步比较晚,虽然其他业务也需要风险管理,但是由于业务不同,需要形成针对国际保理业务的风险识别技术。现行的识别方法主要基于财务分析,据了解,我国商业银行风险识别大部分基于财务因素,但是国外的先进识别技术对非财务因素给予足够重视,这限制了运用先进风险识别的方法。

3.2国际保理业务风险度量存在的问题

对于风险度量,我国风险度量的观念比较落后,缺乏定量测量风险,风险度量的精确性和准确性也比较差,从而计算结果的可信度比较差。比如信用风险度量,传统的银行信用风险度量方法主要有“5C”原则、oCC贷款评级法、《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信用风险度量方法等,我国商业银行对于风险度量的方法主要包括:“一逾二呆”、“五级分类”信用风险度量法、贷款风险度和信用等级评定,度量方法相对于国际方法是比较落后的,并且信用风险度量的方法更多是依靠信贷业务员分析企业财务数据、经营状况等,然后进行综合评定,主观性较强,影响度量的结果。

3.3国际保理业务风险评估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金融业实施分业经营,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受到制约,商业银行缺乏再担保,必须独立承担风险,成本相对较大。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保理风险管理中,普遍需要采取抵押品的方式。对于信用风险,商业银行对进出口商、对手保理商的信用评估能力和资金流动的监控能力比较差,对于进出口商和对手保理商的信用评估只能采取事前的审查,而不是事前评估与事中的动态监控结合,并且传统的信用等级评定都是以企业的偿债能力及盈利能力作为标准,而国际保理业务同一般流动资金贷款性质上存在本质的差别,这就会导致评估缺乏准确性、科学性。对于国家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商业银行大部分采取事前调查评估风险,而在业务过程中,忽视风险变化过程,增加了损失的可能性。

3.4国际保理业务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国际保理业务风险控制存在几个问题:首先,对于风险控制方法,国际保理业务采取审批授信等直接控制方式,而不是直接控制与以定量分析等间接控制相结合的方式,缺乏定量分析风险,并且强调事后被动的监督管理,而不是事前主动引导管理和事后被动监督管理相结合的方法;其次,对于风险管理途径,商业银行采取末端治理型管理的方式,而不是源头控制型管理与末端治理型管理相结合,风险控制途径狭窄;最后,对于风险管理机制,商业银行缺乏完善的控制体系,尽管每一银行都有风险管理机构,但是比较单一,且都是对全部业务进行风险管理,缺乏独立的业务风险管理部门,并且需要拥有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

4我国商业银行国际保理业务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4.1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国际保理能够得以蓬勃发展应得益于市场经济中存在较好的信用体系,建立信用体系是国际保理建康顺畅发展的基础。一是加快信用立法工作。信用立法不仅应该涵盖信用方面,对信用中介也要提供一定的保护,为了社会信用体系的良好发展,应该出台相关信用的法律法规,对信用中介组织的成立、操作和运行也要进行规范。二是加快企业征信系统建立。企业征信体系的展开首先可以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始,通过银行等的客户信息体系,可以得到客户的信贷情况、信用情况和拖欠还款情况等信息,然后,通过国家在全社会展开企业征信操作。当企业征信系统建立成熟,数据开放给需要的部门使用,达到数据开放利用,发挥数据的作用。

4.2改善我国商业银行国际保理业务的基础条件

4.2.1培养国际保理风险管理人才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要注重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这是风险管理的重要条件。国际保理风险管理工作需要熟悉国际保理、国际外汇市场、世界经济动态和国际金融市场的管理人员,需要对风险管理、识别、度量、评价、决策、控制方法与操作都有一定的了解,国际保理风险管理人员最好能做到在种种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国际保理风险发生之前,能够准确预测,主动采取避险措施,使银行遭受的损失降到最低。一方面,对国际保理业务人员要进行定期培训。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员工激励机制。

4.2.2进一步加强信息化、电子化建设

通过资信调查,国家保理业务风险管理可以详细了解进出口商的情况,而资信调查则依靠可靠信息来源和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技术。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借鉴国外的技术,即采用eDi技术,通过建立完善的客户信息系统,加强客户信息管理。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以与FCi其他成员、国内外银行建立信息交流系统,通过计算机终端进行数据的传输,逐步加强自身信息建设,完善电子化。

4.3积极加入FCi,加强交流与合作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加入国际保理商联合协会的数量相对较少,缺乏与其他保理商的交流合作,在风险管理上也缺乏其他保理商的协助。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该积极加入FCi,加强与国外保理商的交流合作,学习他们风险管理的技术与经验。其次,应该加强风险研究,国际保理业务收益较高,伴随着风险性也较大,加之其业务复杂、风险种类较多,因此,风险控制难度较大。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加强风险研究能力,可以召开国内外保理商的风险交流会,共同探讨风险管理办法。

4.4构建全面的风险管理模式

首先,构建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商业银行应该完善进出口商的资信调查系统,分不同部门进行审核,确保结果的正确性,对于相关数据也要善于运用信息系统进行管理,对于每一项业务,都要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动态的监督管理,然后把信息系统处理结果传输到需要的部门。其次,完善管理组织架构,商业银行设立独立的国际保理业务风险管理部门。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可以较为独立的执行风险管理职能,较少受到其他部门的影响,客观的对风险进行管理,并且由于管理部门专职进行风险管理,专业性较强。

4.5尝试与保险公司合作

保险学风险管理篇7

摘要企业风险管理能够增强企业前瞻性风险管理能力、应变能力、风险反应能力以及快速恢复力,能够促进企业资源分配更加合理化,提升企业内部控制水平,对于企业的顺利发展壮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企业风险管理进行比较全面、简洁的概述,然后按照时间顺序阐述了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发展历程,最后理论联系实际的对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发展趋势进行了科学的展望。

关键词企业风险管理发展历程展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层次加深,范围更广,市场经济发展飞速的同时,受到的国际市场冲击以及市场经济本身的不稳定性都会导致市场经济主体――企业生存风险的产生。对于任何事物来说不确定性和风险对于其生存与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作用。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企业必须重视风险管理,只有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才能够使得企业化险为夷,避开各种市场风险,甚至是做到险中求胜,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一、企业风险管理基本介绍

追溯历史,我们会发现风险管理在我国历史悠久,风险管理思想最早产生于夏朝,主要是用于天灾人祸下的粮食储备制度。国外学者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提出风险管理概念,认为风险管理重点是“风险”以及“管理”。迄今为止,最经典的风险管理定义就是威廉姆斯(williams)在其著作《风险管理与保险》中为风险管理做的定义,即:以组织目标为依据,以最小费用运用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以及风险控制措施解决企业所面临的的中风险危机的管理过程就是企业风险管理。国内学者也对风险管理进行了各种定义,总结归纳,作者认为所谓风险管理就是企业对所面临的的风险及时预测、及时评估其对企业运行的影响,然后依据影响的范围和程度,设计出风险应对方案,以期在风险中企业受到的损害最低,获得的利润最大。

二、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发展历程

风险管理发展的历程划分并不统一,但是学术界共同认为风险管理真正意义的开始阶段应该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并且于六十年展成为现代化管理手段,而风险管理全球性的普遍应用则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九十年代风险管理整体概念得到极大的发展。

对于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发展历程的划分,国内学者亦各有不同观点,例如,国内学者王农跃、严复海等将企业风险管理划分为三个阶段,依据时间顺序依次是:传统企业风险管理――现代企业风险管理――全面企业风险管理。作者在深入研究众学者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实践活动发展情况认为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财务以及保险风险管理阶段和企业整体风险管理阶段。

1.财务以及保险风险管理阶段

财务以及保险风险管理阶段时间基本为20世纪30年代初至20世纪90年代初,这个阶段也是我国企业风险管理思想萌芽形成阶段,风险管理涉及的企业管理内容主要是企业财务风险和可保风险。这个阶段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特征。

首先,模型化的定量研究是这个阶段风险管理研究的主要方法。此阶段代表性理论著作成果是国外学者赫尔其和梅尔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出版的《企业风险管理》,书中将数理统计技术和概率论引入企业风险管理研究中,标志着企业风险管理的研究逐步趋向于专门化和系统化。

其次,此阶段风险管理研究由美国扩展至世界各地。这个阶段也是我国引入风险管理研究的最初阶段。全球越来越多的国家的企业开始重视风险管理的重要作用,并且将风险管理与营运管理、战略管理定位企业管理的三大主体。

再次,非金融工商企业开始重视风险管理研究的作用。风险管理的最初起源于保险行业,后来迅速为证券行业、投资行业、银行业等金融行业所采纳并加以发展。但是20世纪50年代由于著名公司通用汽车公司发生火灾事故引发非金融工商企业对于风险管理的重视,风险管理研究在非金融工商企业界迅速发展。

最后,财务风险和可保风险是这个阶段风险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企业应对风险的主要手段是保险。虽然这个阶段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已经得到了非金融工商界的重视,但是风险管理的研究领域主体依旧是金融保险业,这也就是的了风险管理研究多多少少都带有金融保险的行业特性。例如,20世纪60年代Beaver发表的论文《财务比率与失败预测》中基本就是采用金融保险行业的数据进行分析;20世纪70年代初期,Scholes和Black联合发表的风险管理理论研究资料基本都是金融期权定价相关理论。

这一阶段我国企业风险管理的发展历程附属于世界企业风险管理发展阶段。虽然起步比较晚,但是基本发展特征与国外相似,但是也具有一定的缺点,主要有:企业战略与风险管理不相配,风险管理没有放到企业发展战略地位;没有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管理基本由内部审计、会计、财务管理部门分别进行,风险管理主观性较强;风险管理的研究基本是独立进行,没有考虑到市场是持续、动态变化的,企业仅仅从某一片面、单一层面上进行风险管理的研究,缺乏全局性和整体性的考虑。

这一阶段,我国风险管理比较经典的代表作是20世纪90年代初香港保险总部出版的《风险管理手册》和20世纪80年代初台湾学者宋明哲所著的《风险管理》。

2.企业整体风险管理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世界政治和经济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世界各国银行个体倒闭最终引发拉美部分国家金融动荡、亚洲金融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等较大金融整体风险动荡,促使风险管理由财务和保险局部领域扩展至企业整体层面的风险管理研究,每个企业都在寻求建立完善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受世界金融动荡的影响,我国风险管理研究阶段也由财务和保险局部风险管理开始拓展至企业整体风险管理体系的研究上。整体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需要在旧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技术基础上进行各种创新工作,不断协调企业各方利益,全面考虑风险的影响因素,通过有效的风险组合做到整体风险的规避,实现企业最大利润。与财务风险和可保风险阶段相比,这个阶段基本特征有以下几点。

首先,企业风险管理更加职责化,并且形成连续性风险管理制度。这个阶段我国企业设置独立风险管理部门,建立了具体的风险管理机制,这样企业风险管理不再是管理层主观意愿,而是企业管理职责组成部分,风险管理更加连续化。

其次,模型化的风险管理研究模式转变为框架标准化风险管理研究模式。在参照国外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理论的基础上,国务院国资委于2006年制定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是我国第一个风险管理框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对于企业进行框架标准化风险管理研究具有重要指引意义。

最后,风险管理更加注重企业整体风险组合的研究管理。这个阶段企业不再仅仅局限于对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更加注重企业各个部门风险整体的应对。例如,在应对市场造成的产品风险时,财务风险以及各种产品市场风险相结合,制定最佳生产计划应对市场风险,保证企业在风险中获得最大经济效益。

三、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发展展望

综合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发展历程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作者认为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发展趋势主要有:

首先,企业风险管理目标将由传统被动风险处理向风险预防、风险转嫁以及风险价值利用转变,企业风险管理活动重点向风险开发、风险利用和风险经营转变。

其次,企业风险管理中母公司从外部以股东身份对子公司进行各种风险管理标准会得到完善。由于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委托理论以及两权分离理论,目前关于企业内部风险管理的系统标准很少有涉及到母公司对于子公司的各种风险管理条例,所以如何进一步完善作为股东身份的母公司对于子公司的各种风险管理标准将会是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再次,企业风险管理研究的主流趋势将会是企业整体层面风险管理体系,也就是企业集成风险管理以及风险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进一步成熟,市场开放度更加深层次以及全方位,各种国内外市场风险的冲击必然使得根据企业管理战略目标制定企业集成风险管理目标的集成风险管理将会受到企业的重视。与传统风险管理不容,集成风险管理具有明确的目标体系,总目标与企业战略目标相吻合,各级企业部门根据本部门职能对总目标进行分解,得出本部门具体的子目标,各级目标具有鲜明的层次性,形成树状目标体系图。与此同时,风险管理成本效益等的绩效考核也会日益成为各企业以及理论研究者重视的内容。

最后,未来我国企业风险管理研究的主体不再是单个的学者,各种经济组织或者政府将成为企业风险管理的研究主体。就像区域经济组织合作是经济全球化必经之路一样,我国各个行业要得到极大的发展,合作式经济组织必然会日益成为企业之间共赢的必然手段,所以风险管理不会再局限于某个企业,经济组织整体风险管理会逐渐成为风险管理的研究主体。另外对市场经济起引导以及宏观控制的政府也会参与整体市场经济风险管理的研究,因为经济全球化中的各种冲击,要想我国市场经济顺利规避各种风险,企业风险最小化,离不开政府的宏观控制。

结语:总之,企业风险管理对于企业规避风险,快速发展壮大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在了解企业风险管理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做好对未来企业风险管理的正确预测,科学合理借助风险管理解决企业运行中各环节遇见的风险,或者在市场风险中做好企业展战略决策。

参考文献:

保险学风险管理篇8

关键词:风险;风险管理;研究历程;趋势

中图分类号:F2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10)01-0085-08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经济金融动荡日益加剧的复杂多变的环境中,风险已经无处不在,无时不有。prakasha.Shimpi(2001)认为,风险和不确定性无论对一个人还是一家企业的生存都将产生重要影响。企业只有重视并对风险进行有效管理,才能化风险为机会,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正因为此,学术界和实务界日益重视对风险管理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并已经产生了对这些成果的研究综述文献,但我们在阅读和研究相关文献时,发现有必要对企业风险管理研究历程及趋势进行重新认识。

一、概述

风险管理思想自古有之。我国早在夏朝就有了旨在积谷防饥的粮食储备制度,夏箴中记有“天有四殃,水旱饥荒,甚至无时,非务积聚,何以备之?”。公元前916年和公元前400年,国外提出了共同海损制度和船货押贷方法。HenriFayol(1916)在其《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一书中尽管没有使用“风险管理”这一词汇,但实际上已经将风险管理的思想引入了企业经营管理体系。

风险管理概念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SolomonSchbner博士于1930年在美国管理协会召开的一次关于保险问题的会议上首次提出的。风险管理是“风险”和“管理”两个概念的整合,因此风险管理本质上是针对各种风险的管理活动的总称,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和风险控制等。美国风险管理学家GleasonJ.t.在其所著的《财务风险管理》一书中,强调了风险管理对企业这一组织的重要性并将风险管理内容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1)对企业所面临的所有风险做出准确和及时的测量;(2)建立一种过程用以分析企业总风险在生产经营业务范围内的评估;(3)在企业内部建立专门负责风险管理的部门,以控制企业风险和处理企业风险发生所带来的损失。

1964年,williams在《风险管理与保险》一书中对风险管理作了比较经典的诠释,他认为风险管理是“根据组织的目标或目的以最少费用,通过风险识别、测定、处理及风险控制技术把风险带来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的科学管理”。约尼思与福德在其《意外事故与设计》一书中将风险管理界定为建构风险与回应风险所采用的各类监控方法与过程的统称;许瑾良(1998)认为,风险管理就是应用一般的管理原理去管理一个组织的资源和活动,并以合理的成本尽可能减少灾害事故损失和它对组织及其环境的不良影响;陈秉正(2003)将风险管理界定为“通过对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和控制,以最小的成本使风险损失达到最低的管理活动”;美国全国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coso)(2004)认为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一个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企业战略制定并贯穿于企业各种经营活动之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企业价值的潜在事项。

学术界一般认为,真正意义上的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60年代在美国工商企业界发展为一种现代化的管理手段,70年代以后,全球性的企业风险管理运动兴起,90年代以后,整体层面的风险管理思想出现并逐渐得到推广。

国内部分学者,如严复海等(2008)、王农跃(2008)等将风险管理分为传统风险管理、现代风险管理和全面风险管理三个阶段。我们认为,这种划分并不能清晰地反映出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脉络。这些学者所说的全面风险管理,实质上仍然是从企业整体层面进行的风险管理,这与现代风险管理的核心理论(综合性风险管理、整合性风险管理、整体性风险管理等)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另外,传统对应着现代,现代之后应为超现代或后现代,按照这一逻辑关系,全面风险管理应该理解为超现代或后现代的风险管理。超现代或后现代意味着对现代的反思和超越,意味着对现代的辩证否定,然而,全面风险管理显然还没有达到这样的理论高度。鉴于此,本文对风险管理研究历程进行了重新的梳理,将其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即基于保险和财务层面的风险管理阶段和基于整体层面的风险管理阶段。

二、基于保险和财务层面的风险管理阶段

基于保险和财务层面的风险管理阶段是风险管理思想自萌芽至发展成形的重要阶段,时期大约为1931年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其间取得了许多杰出的理论成果,大大提升了风险管理的水平。这一阶段的研究,其主要特征表现为:

1.风险管理研究的内容基本上限于可保风险和财务风险,并将保险作为风险应对的主要手段

自1930年SolomonSchbner博士首次提出风险管理概念以来,众多学者和研究机构投入了风险管理研究,但总体来说,风险管理研究的内容基本限于可保风险和财务风险,风险应对的主要手段就是保险,即通过保险来承受或转嫁风险。这一阶段的研究者也大多来自金融保险界,这在一定程度上使风险管理研究打上了金融保险的烙印。1952年Harrymarkowitz将统计学中期望与方差的概念引入投资组合问题的研究,标志着现资组合理论的开始,为金融风险的研究拓展了一条全新的思路。1964年wiUimms&Heins出版《风险管理与保险》,全面系统地概括了风险管理与保险的整个领域;1966年Beaver发表《财务比率与失败预测》一文,运用单变量进行企业财务风险与财务危机的预警研究;1973年Black&Scholes发表了金融期权定价理论,并由myers首次提出将其用于实物投资决策而形成项目投资决策的实物期权方法;1974年Blum提出了著名的现金流量理论,以流动性、获利性、变异性为核心的现金流量指标判断企业的财务风险状况。

2.风险管理研究的行业从金融保险企业扩展到非金融工商企业

风险管理研究首先出现于保险业,进而扩展到银行业、投资业、证券业等金融服务领域。1931年美国管理协会保险部开始倡导并以学术会议形式对风险管理进行了专门研究。1937年美国纽约保险经纪人协会成立,由纽约几家大的保险公司组织定期讨论风险管理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全美范围的风险研究所。20世纪30年代末,银行、投资、证券等金融行业也开始对风险管理进行研究。

20世纪50年代,美国工商企业界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是通用汽车公司的一场大火造成了5000万美元的巨额经济损失,另一件是由于团体人身保险福利和退休金问题,钢铁业发生了长达半年的工人罢工,给国民经济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这两件大事震动了理论界和工商企业界,使工商企业高层

决策者真正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风险管理实践与理论研究因此在美国工商企业界迅速发展起来,成为风险管理科学发展的契机。

3.风险管理研究的区域从美国延伸到欧洲、亚洲、非洲乃至全球

20世纪30年代初,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出现于美国,此后的四十余年里,风险管理的研究人员基本上是美国学者。1973年,日内瓦协会的成立将风险管理思想带人了欧洲。20世纪80年代风险管理进入了亚洲和非洲。20世纪70、80年代,美国的三厘岛核事故、联合公司的毒气泄漏事故、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等一系列事件,大大推动了风险管理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发展。继美国之后,英、日、法、德等国纷纷建立全国性和地区性风险管理协会。1983年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在美国风险与保险管理学会的年会上,通过了针对危害性风险的“101条风险管理准则”,其中包括风险管理的一般原则、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财务处理、索赔管理、职工福利、退休年金、国际风险管理等。1986年,欧洲11个国家共同成立了欧洲风险研究会,同年在新加坡召开的风险管理国际学术讨论会表明,风险管理运动已经走向世界,成为全球性运动,自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风险管理,风险管理也与战略管理、运营管理一起,合称为企业三大管理活动。

4.风险管理研究的方法以模型化的定量研究为主

1963年梅尔与赫尔奇斯出版的《企业风险管理》标志着风险管理的研究逐步趋向于系统化、专门化。随后,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技术大量应用于风险管理领域的研究,从而使风险分析发生了质的飞跃,风险管理从经验走向科学。Sharpe、Lintner和mossin分别于1964、1965、1966年独立推导出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1968年altman提出了多元线性判定模型;1972年D.R.Cox提出Cox半参数风险模型;1980年ohlson建立LoGiStiC模型预测企业风险问题;1984年Zwijewski运用probit模型进行企业风险预测;1990年odom等首次将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应用于企业风险预警研究;20世纪90年代起,一种以损失为基础的新的风险管理模型(即“在险价值”,ValuealRisk,简称“VaR”)被提出并逐步兴起。J.p.morgan将其定义为“在既定头寸被冲销或重估前可能发生的市场价值最大损失的估计值”。waR成功将风险数量化和标准化,成为风险管理领域的规范之一。

国内的风险管理研究起步较晚,风险管理传入我国大概是在20世纪80年代,起初风险管理的思想主要体现在金融、采矿、设备维护与更新、自动仪表的可靠性分析等领域,随着企业所处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加,企业风险管理的研究与应用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周士富(1980)撰文介绍风险决策的方法一贝叶斯法和决策树法,初步引进了西方国家企业风险管理的办法。余廉(1989)首次提出了企业逆境管理理论,并创立了企业预警管理体系,强调对于企业战略目标来说,企业预警管理(追求风险的降低和规避)同传统的企业成功管理(追求绩效的改善)

同等重要。㈣之后国内更多的学者也致力于企业风险管理的研究,特别是着重对企业的财务风险应对策略的研究。在理论界开始对企业风险管理展开研究的同时,一些国内企业也开始关注风险管理,比较典型的有华为和海尔,它们强调树立风险意识和构建风险管理体系。

我国的台湾和香港学者也对风险管理进行了理论和应用研究,台湾学者宋明哲于1984年出版了专著枫险管理》,香港保险总会于1993年出版了《风险管理手册》。

总体来说,尽管基于保险和财务层面的风险管理研究取得了大量成果,但是,这一阶段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局限性:

第一、各种风险在很大程度上被假定是相互独立的,每一个风险都被视为个别威胁,风险管理目标设定为被动地降低风险和减少损失,风险管理的研究内容大多还只是局限在某些单一、局部或分离性的层面上,缺乏整体性和全局性;

第二、风险管理主要在会计、内部审计等职能部门或独立性较强的产品事业部完成,企业一般不设立专职的高层风险管理职位,风险管理存在间歇式、非连续的特点,几乎完全依赖于职能部门或事业部负责人的意愿;

第三、风险管理与企业的战略不匹配,没有纳入企业战略执行的层面,不能融入企业整体经营管理体系之中。

三、基于整体层面的风险管理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巴林银行、爱尔兰联合银行、长期资本基金倒闭等个体事件,到墨西哥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拉美部分国家金融动荡等系统性事件,都昭示着损失不再是由单一风险造成,而是由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多种风险因素交织作用而成的,建立良好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迫在眉睫。在这样的时代和历史背景下,基于整体层面的风险管理应运而生。

整体层面的风险管理涵盖的范围很广,涉及保险、套期保值、投资融资、薪酬设计甚至税收管理等多个领域的内容,它代表着新的管理思想,意味着对原有的诸多风险管理技术、方法进行整合创新,协调多种风险视角、调解多方利益,将风险组合的影响映射到企业价值之中。

与保险和财务层面的风险管理相比较,整体层面的风险管理具有如下的特征:

1.风险管理理念:从单一、局部或分离性层面到企业整体层面

peter.L.Bernstein在《与上帝作对:风险的非凡经历》(1996)指出:“风险管理有助于我们在非常广阔的领域里进行决策,从分配财富到保护公共健康,从战争到家庭计划安排,从支付保费到系安全带,从种植玉米到玉米片的市场营销。”peter.L.Bernstein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风险管理的新理念:风险管理应该同等地应用于对投资和保障、期望获利和希望避免损失的管理方面。

1992年,Kent.D.miler提出了整合风险管理(intergratedRiskmanagemeng)概念,其后的十余年中,众多学者从自己的研究视角出发对风险管理理论进行阐释并形成了以整合风险管理、整体风险管理、综合风险管理为代表的多个学派。尽管这些学派在研究角度及侧重点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但基本思路是一致的,即:强调风险与管理的结合,力图改变单一、局部或分离性层面的风险研究局面,并尝试从企业整体层面对风险管理进行研究。

进入二十一世纪,《整合性公司风险管理》(shimpi,2001)和《综合风险管理》(Doherty,2003)这两部著作被学术界公认为迄今为止最经典的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践著作。

Shimpi在其2001年出版的著作《整合性公司风险管理》中对个别的风险管理与创新整合型风险管理做了比较,其中包括资本管理与风险管理、公司财务与保险、个别风险与整合风险、个别市场与整合的市场,并对整合前后的风险管理效果进行了论述。

Doherty在其2003年出版的著作《综合风险管理》中论述了各种创新型避险工具的运作与风险分析,强调风险管理不应该局限在可保风险暴露单位上,而应该关注会影响公司价值的所有风险。

2.风险管理研究模式:从模型化到框架标准化

2004年9月,美国全国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coSo)结合《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act)在报告方面的要求和企业主动风险控制的要求,出台了《企业风险管理一整合框架》(eRm),将风险管理纳入企业的各种活动之中,并将战略目标引入风险管理。eRm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出发,融合了整合风险管理、整体风险管理、综合风险管理的思想,宽泛地定义了风险管理,确立了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组织、行业和部门的风险管理标准。eRm一经,立即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并成为目前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最具权威性的文献。

2006年6月,国务院国资委在借鉴发达国家有关企业风险管理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要求中央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

《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是我国的第一个权威的风险管理框架,标志着我国的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对于中央企业建立健全风险管理长效机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促进企业稳步发展,保护投资者利益,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除CoS0的eRm框架和国务院国资委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外,目前国内外影响力较大的风险管理框架还有华盛顿州投资董事会(wSiB)的风险管理框架、斯坦福大学研究院提出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框架(CeRm)以及中天恒提出的3c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等。吴选作(2006),张芳(2008),王伟(2009)等建议借鉴平衡计分卡体系构建企业风险管理框架。这些研究者指出,企业风险管理和平衡计分卡之间有很多共同因素,比如关注战略、全局视角、全员参与、注重相互之间的关系、要求连贯性等。二者融合而成的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风险管理框架,能够进一步拓宽风险管理视角,使管理层兼顾风险管理和业绩考核,但总体上尚欠完善。

3.风险管理实施:从意愿到职责、从间歇到连续

整体层面的风险管理从战略的高度主张风险管理应成为上至董事会、下至一线员工的每一位职员的责任,在组织结构上体现为设有职责明确的首席风险官(CRo)来负责风险管理的执行,许多公司还在董事会和高管层下设有专门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全球第一个CRo诞生于1993年。一份调查资料显示,2002年,美国只有20%的大型企业设有CRo职位,到2004年,美国已有40%的大型企业设有CRo职位。目前,80%以上的世界性金融机构已设立了CRo。2006年,中国建设银行设立首席风险官,之后,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工商银行、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等相继设立了首席风险官。2008年4月1日,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期货公司首席风险官管理规定(试行)》,要求期货公司设立首席风险官,对公司风险管理进行监督、检查。在整体层面的风险管35t,通过设立高层专职风险管理职位和建立具体的风险管理机制,企业的风险管理得以常规化,风险管理从意愿走向职责、从间歇走向连续。

国内对整体层面的风险管理的研究始于对CoSo《企业风险管理一整合框架》的引入。同时,国内众多学者对整体层面的风险管理也作了大量的应用研究和实践总结。近几年来,国内学者在CoSo的eRm和国资委《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的基础上,对企业整体层面的风险管理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唐振达等(2006)对风险管理与企业价值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党星(2007)探讨了利用平衡计分卡的思想实施风险管理的途径;万里霜(2009)和冀冬鸽,周秀明(2010)分别讨论了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融合问题等。

四、评述

根据上述分析,不难发现风险管理研究呈现如下发展趋势:

第一,风险管理的研究内容由某些单一、局部或分离性层面的风险管理研究发展到企业整体层面的风险管理研究;风险管理的理念、方法和工具已经广泛应用于企业战略选择、投融资决策、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涵盖了企业运作的各个层面。风险管理的目标由被动地防范或转嫁风险变革为增加企业价值。风险管理活动不仅包括转移、消除、减少、控制,还要把开发风险、利用风险、经营风险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措施,以促进管理者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

第二,风险管理的研究主体由个体学者发展为政府或经济组织。世界各国(地区)或组织在风险管理方面已相继建立起相对成熟的体系,并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法律和法规。从澳大利亚,新西兰于1995年出台全球第一部风险管理国家标准至今,先后已有加拿大、日本、欧盟、美国、中国香港、中国等国家(地区)或组织颁布了各自的风险管理标准,许多国家的审计重点也由会计审计逐渐转移到风险管理审计。

第三,整体层面的风险管理理论在企业中的应用及其实施绩效的研究将成为风险管理研究的主流趋势。1995年英国经济情报社和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联合的调查报告第一次对整体层面的风险管理实践进行了总结。2004年普华永道会计公司对国际上1400多个大中型公司的调查显示,已经建成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的为38%,部分建成的为35%,正在计划实施的为16%,正在研究或尚无建设计划的为10%。2005年财务总监国际联合会资助的一项课题研究了大通曼哈顿银行、杜邦公司、微软公司、联合谷物种植公司、加利福尼亚联合石油公司等五家企业的风险管理,探讨了风险管理组织的建立、风险一体化的流程等。2006年以“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到企业实践中去”为主题的国际风险管理会议表明整体层面的风险管理在企业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已经引起了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加拿大谘议局(theConferenceBoardofCanada)详细介绍了企业如何从能源企业的eRm实践中学习经验,并且基于对加拿大企业的调查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如何在eRm的框架内进行风险管理进行了介绍。Jerrya.miccolis,KevinHively,美国德勤会计公司(Demtte)(2005)、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国际研讨会(FeRm)(2006)、社会科学网(2006)分别对企业实施整体层面的风险管理的具体实践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并从中总结经验,尝试为企业提供风险管理指导;2008年中天恒推出3c风险管理实务标准和操作指南,充分考虑了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在构建中国企业自己的风险管理标准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极大地提升了企业风险管理的可操作性。2009年北京第一会达风险管理科技有限公司的调查数据显示国内32家中央企业实施了风险管理并主动向国务院国资委报送了风险管理报告。以上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整体层面的风险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及其实施绩效的研究将成为风险管理研究的主流趋势。

尽管国内外风险管理研究在理论和实务上均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

第一,对风险本质的辩证性、对称性和均衡性研究不够透彻。大部分研究者均聚焦于风险的不利结果或损失。把风险看作是纯粹负面的东西,这确实有利于专注防范风险带来的负面效应,但是,仅仅关注损失或伤害就有可能忽视与风险相对的机会问题。

第二,对风险成因缺乏机理性的研究。众多学者对风险形成的各项因素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包括内外部环境的分析,但并未透过这些表面因素就其深层次的机理进行研究。

第三,由于研究者切入的视角不同,风险管理研究结论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对于整体层面的风险管理研究也刚刚起步,许多研究所涉及的还仅仅是概念性框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解释。

保险学风险管理篇9

关键词:风险管理;电力;安全生产管理;应用

安全生产管理是电力企业管理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会直接关系到电力企业的当前收益与长远发展。所以,电力企业都必须充分重视电力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积极做好风险管理,进而有效地降低生产风险,提升生产的安全性。

一、电力企业风险管理概述

在电力企业中存在着诸多安全隐患,面临大量风险,进而影响到电力生产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影响电力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也就必须要积极做好风险管理工作。所谓的风险管理,即为管理主体(包括企业与个人)采用比较先进的技术与手段,科学地识别、分析并且处理在企业生产中所存在的各种风险问题,从而有效地防范风险,降低风险所带来的损失。在电力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采用风险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管理主体的安全性,确保生产的安全、稳定进行。按照有关的规定可以将风险管理划分成以下几种类型:一是按照管理主体的基本性质,能够将风险管理划分成政府、企业与个人等风险管理;二是根据企业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能够将其划分成意外事故、火灾与地震等方面的风险;三是按照事故实际遭受的损失,能够将其划分成职责、人身、利润与财产等方面的风险。

二、电力企业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

1.风险识别。所谓的风险识别,即为在风险事故出现以前,采用多种科学有效的方法对风险事故的潜在原因展开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其中包括风险事故的种类,了解风险存在的重点部位与关键环节、风险日常监督控制措施等。

2.风险衡量。所谓的风险衡量,即为借助于先进科学的技术,对特定风险发生的概率、可能会造成的损失等进行科学的衡量。

3.风险控制。所谓的风险控制,即为在完成对风险的识别与衡量工作以后,采用科学有效的措施,加强对风险的管理与控制。

4.风险评估。企业要充分明确风险评估的关键性内容,之后再选择使用科学的评估方法对风险展开评估工作。

5.风险处理。在此项工作中主要包括评估结果的反馈以及反馈回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做好其中所涉及的各项工作,妥善对风险进行处理。

三、风险管理在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1.树立较强的风险管理。在电力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为了能够有效地做好风险管理工作,那么就必须要从安全生产中所涉及到的各个因素入手,尤其是要充分重视人员因素。要充分加强对企业员工的教育培训,使其能够掌握安全业务知识,树立较强的风险管理意识,具备较强的风险控制以及辨别能力等。要使其能够充分地掌握安全事故的防范措施,对于关键环节的监控措施等。在对风险进行评估时,要合理地采用定量以及定性有机结合的方法。在处理风险时要充分重视对评估结果的反馈,要评估关键风险。而且在日常工作的过程中也要妥善地处理反馈结果,从而努力提升电力生产管理水平。

2.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监督评价机制。为了能够使得电力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工作高效地进行,那么就必须要建立健全的监督评价机制,首先,电力企业要严格地根据电力行业安全监督规范,制定完善的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监督体系,要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确保规章制度以及法律的贯彻落实,要加强生产的规范性与安全性。另外,要制定健全的风险管理评价机制,要根据科学的评价指标完成对安全生产过程的全面、综合性评估。要及时、准确地发现在电力生产中可能会存在的安全隐患,同时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控制。

3.加强风险管理与生产实际的有机结合。为了能够有效地确保电力生产安全,充分地发挥风险管理的作用,那么就要将风险管理和生产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将实际的工作经验、相关的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充分地发挥风险管理的作用。不仅如此,在开展风险管理工作时,工作人员要积极地加强与一线员工的交流,耐心地听从其意见、建议与想法。要将风险管理工作以及安全事故的类型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发挥风险管理的效用,确保生产的安全性。

4.加强现场生产风险管理。在电力企业现场生产过程中会存在许多的风险,存在许多的安全隐患。所以,企业必须要充分加强现场生产风险管理工作,进而有效地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首先,要加强现场施工人员的风险意识,加强对其培训与教育,使其可以严格按照相关的规范与标准进行安全作业。其次,要加强对现场生产环境的管理。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加强对生产现场的巡查工作,及时、准确地发现在生产现场潜在的安全隐患,同时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给予处理,进而营造出一个安全、可靠的生产环境,从而为电力安全生产提供有力的保障。

5.加强电力生产设备的风险管理。作为电力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一项十分关键的内容,生产设备管理工作也会直接关系到电力生产的安全性,关系到电力生产管理的整体水平。因此,必须要充分重视电力生产设备的风险管理。首先,技术人员要定期检测生产设备。例如,检测变压器等是否存在放电、短路以及绝缘等故障。一旦发现其中存在故障,那么就要采取有效措施给予排除。另外,还要严格地检测各种仪器表,积极地做好对其的校正工作,确保仪表的精确性。另外,要充分地加强对生产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科学分析,要准确地识别、研究生产安全风险的各种因素,并且有效处理危险因素,充分确保电力生产设备能够持续地处于正常、稳定的运行状态,确保电力生产的安全性。

总之,电力生产的安全性是确保人民正常生活,确保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因此,就必须要充分加强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作为此项管理工作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风险管理可以有效地结合电力生产的实际情况,提升电力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因此,电力企业就要在电力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做好风险管理工作。树立较强的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与生产实际有机结合、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监督制度,从而全面提升电力安全生产管理水平,降低生产风险,确保电力生产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何兴,李建超.浅谈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中风险控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5(28).

[2]陈金亮,马亚南,郭延江,等.浅谈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中风险控制[J].通讯世界,2015(21):85-86.

保险学风险管理篇10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体育教学过程的风险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风险防范的措施。

学生发生安全事故会给学校带来巨大的压力和很多负面的影响。为此,当前各个学校将安全工作视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本文就体育教学过程中的风险进行了研究,以期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即使在事故发生的情况下,也可将风险降至最低点。

1风险定义

风险是指在一定情况下有关某一事件的不确定性。用概率描述,不确定性是指基于某一事件发生的结果的概率,它介于0和1之间。当某一事件结果发生的概率是0或1时,说明该事件确定发生或确定不发生,因而就没有风险。风险既可以是积极结果,即盈利的不确定性,也可以是消极结果,即损失的不确定性。而风险管理是指经济单位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及风险评价,对风险有效地控制和妥善处理,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安全保障的管理办法。

2体育教学中的风险控制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科的性质与特点,决定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应针对潜在的风险进行风险规避、损失控制以及风险转移。

2.1体育教学的风险控制

对体育教学风险进行识别、评估之后,体育教学的风险管理人员必须根据体育教学风险的特性及其潜在影响,并根据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情况,规划并选择合理的风险管理对策,以减少体育教学过程中风险的潜在损失和提高对体育教学风险的控制能力,从而保证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一般来说,风险控制主要有风险规避、损失控制和风险转移。

2.1.1风险规避

风险规避是指风险管理者主动采取措施放弃原先承担的风险或者完全拒绝承担风险的行动方案。风险规避是一项有意识不让个人或者单位面临特定风险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风险规避是将风险发生的概率减低为零。风险规避是各种风险管理技术中最简单的方式,同时也是较为消极的一种方式。

2.1.2损失控制

风险规避在风险管理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作为风险管理的措施之一,损失控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损失控制是指风险管理单位有意识地采取行动防止或减少灾害事故的发生及其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损失。损失控制有两方面的含义:(1)防止损失的发生。损失发生之前,消除损失发生的根源,并减少致损事故发生的概率或者消除损失发生的可能性。(2)减少损失的程度。风险事件发生后,减轻损失的程度,可以抑制损失。一般来说,减损计划和减少损失后果的计划和损后救助计划,这几种措施都可以减少和控制损失程度。在体育教学前,根据风险的识别并针对具体的活动列出有可能发生的风险,采取具体的措施,可减少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同时也应制定出相应的风险发生的紧急控制预案,以把事故损失降低到最低点。

2.1.3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包括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这里主要介绍保险转移。保险是保险人提供转移风险的工具给被保险人或者投保人。保险也是一种分摊风险和意外的方法,一旦发生意外损失,保险人就可以补偿被保险人的经济损失。保险是风险转移的一种方式,但是,并不是所有风险都可以用保险的方式转移风险的。一般来说,保险人承保的是纯粹风险,然而并非所有的纯粹风险都具有可保性,风险具有可保性是风险转移的重要条件。

3体育教学过程中的风险管理

3.1在体育课中应注意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

在体育课中,教师不仅自身要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同时有责任和义务教育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如:有的学生上课调皮,站队时相互推撞认为好玩,他们根本不知道掌握力度和分寸,很容易因碰撞摔倒,造成身体损伤等安全事故,为此教师就应在迅速制止的同时给予适当的批评教育,要让学生明白这是错误的行为及其可能发生的不良的后果,同时要使每个学生都意识到这是不安全的行为,杜绝同类事件再次的发生。通过及时地教育和随时地提醒使学生思想上引起警觉和重视,才能时时保持清晰的安全意识。

3.2课前考虑要细致周到。

对不同教学内容易发生不安全情况要有预见性并加以针对性的防范。如跳的练习中下肢的肌肉群和膝、踝关节容易损伤,投掷练习中腰部、肩部及手指手腕易受损等,那么就得根据动作技术要求重点做好针对性地准备活动,预先想到并考虑好采取针对性的预防。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组织管理是防止安全事故的重要手段。在教学活动中,组织管理也是预防安全的有效手段。如徒手练习时人不要站得太挤;器械练习时要反复强调安全使用器械的步骤后才能组织练习,学生和器械都要在安全范围内进行使用和练习,从而保证教学练习有序进行,保证教学中最基本的安全。

教学内容要求要合理,技术动作难易程度得当。教学中我们知道难度过小对学生没有挑战,也不利于帮助他们的身体发展;难度过大对他们既难掌握又会失去自信,心理会产生障碍,也容易发生事故。所以我们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去要求并引导教育学生,对学生练习中的错误动作应及时纠正。在体育教学练习中,学生经常会出现错误的动作,错误的动作往往是最容易导致身体损伤的,如不及时纠正就会变成安全隐患。所以教学中对不合理的动作应及时地指导和纠正,以防对身体造成损伤。场地器材的准备是最基本的安全预防,也是引发安全事故的最主要外部因素,是可见的,也是可预防的。在上课前我们教师必须仔细做好场地和器材的安全检查,如有安全隐患应及时排除后,再进行组织教学。

3.3深入了解学生情况,掌握常见损伤的急救和处理方法。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熟知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另外教师还应掌握一些运动医学常识和简单处理方法,如运动中暑、抽筋、脱臼、急性损伤等情况的应急处理。这样遇到问题可在第一时间里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急救处理或治疗,减少和防止事故发生。

3.4购买保险,转移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