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教育发展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6:37:48

数字教育发展分析篇1

关键词:中国教育出版商业模式数字化转型

一、绪论

来自中国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的数据表明中国新华书店系统、出版社自办发行单位的图书零售总量是63.47亿册,零售金额总数为659.15亿元。其中,教育类图书零售量超过了52亿册,在零售总量的占比超过了80%;销售额484.01亿元,占销售总额70.36%。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教育出版在整个出版业的重头地位。中国传统教育出版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是研究中国数字出版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化浪潮已经开始席卷全球出版业,从行业层面来看,各种电子阅读终端的研发和问世,改变了传统的阅读习惯,为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提供了切实的平台。

二、文献综述

(一)“出版”的相关概念界定

教育出版。程三国(2002)指出中国现代出版业是由一般出版、教育出版和专业出版三个部分组成的。教育出版则是指与学习、教育和培训有关的出版,分为基础教育出版和高等教育出版两个业务范畴。刘灿娇(2007)认为模式化、标准化、过程复杂性和强计划性是教育出版物的典型特征,所以是最不会引起歧义、最名副其实的。

传统出版。mCockerill(2006)在研究出版商业模式时明确了传统出版是区别于电子出版的纸质图书的出版。张莎莎(2013):传统出版是指以传统印刷术为基础,出版产品的信息载体是纸张。相关出版物包括图书、报纸、期刊等。

数字出版。本文所涉及的数字出版以《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新出政发〔2010〕7号)》中的定义为准:数字出版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其主要特征为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

(二)商业模式概念界定

RClarke(1997)认为商业模型是公司用来获得持续性收益的一种运营方式。

哈佛大学教授markJohnson、ClaytonChristensen和Sap公司Ceo孔翰宁(2008)共同撰写的《商业模式创新白皮书》将商业模式的三个要素概括为企业资源和能力、盈利方式、客户价值主张。

三、研究方法设计

(一)资料收集方法

本文的资料收集方法主要是文献检索法和深度访谈法。通过检索国内外与教育出版、数字出版和商业模式相关的文献,以及官方的政策文件、统计报告和新闻事件,采集翔实的参考资料。运用访谈法对行业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解,获得第一手资料,弥补文献资料中数据不足的缺陷。

(二)资料分析方法

文献分析法。通过分析搜集到的图书、期刊、论文、专业报道和行业会议等相关材料,对传统教育出版企业进行定位和深入探究。

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法是针对既有资料进行判别和分析的一种非接触性研究,采用描述性统计或是定量分析的方法输出认知。

案例分析法。本文分析人教社所属群体的现状及问题,提出转型的动机;其次分析外部宏观环境,预期人教社转型的战略趋势,借鉴其一系列的操作经验;之后通过对优劣势的对比分析,得出适用于人教社及其他中国传统教育出版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模式;最后提出模式选择方案。

(三)研究工具

peSt分析法。peSt分析法指的是宏观环境的分析,p是政治(politics),e是经济(economic),S是社会(Society),t是技术(technology)。本文通过这四个因素来判断企业所处的环境现状,分析数字化转型时机的正确性。

Swot分析法。Swot分析法也被称为态势分析法,是以企业自身的内在优劣势为核心,客观分析企业现行状况的战略分析方法。Swot是Strength(优势)、weakness(劣势)、opportunity(机会)和threat(威胁)四个单词的首字母缩写。

四、研究结果分析

(一)人教社概况

人教社以课程教材研究所为龙头部门,设立了数字出版部(职能部门)和人教数字出版有限公司(社属企业)。相关产品包括:义务教育课标实验教材教辅和教师用书(1-9年级)、普通高中课标实验教材教辅、中小学生课外读物、对外汉语教材教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材、幼儿师范学校教材、师范院校教材、其他教育图书、工具书、电子音像、数字产品、人教期刊。本文统计出仅义务教育阶段的教材就多达215册别。教材出版垄断、教育出版物市场化竞争、企业改制、行业合作与联盟,除了资金短缺,人教社几乎经历了教育出版企业在发展历程中所有普遍意义的阶段。

(二)转型原因的分析

该调查涉及的访谈对象为29人,其中总社管理者1人、分社管理者3人、项目负责人4人、编辑10人、发行经理4人、社属企业职员7人。在访谈提纲的设计上,从人教社当下的企业状况和转型中产生的问题切入,设置了封闭式和开放式两种问题。从调查结果发现,人教社所面临的问题有五个方面:

第一,地区行政壁垒的干扰。河北教育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的冀教版教材、江苏译林出版社有限公司的牛津版教材、广东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的深港版教材等一批极具地域标志的教材教辅由于能为地方财政创收,实现业绩,所以相应的地方倾向性也突显出来。

第二,出版生态环境恶化。企业被“租型”单位恶意盘剥利润。简单粗暴的惯常做法是版权页标注印数3000册的教材,在当地实际印刷量可能是6000册甚至10000册,这样超出的3000-7000册的“租型”费就这样流失了。新华书店账期长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这对于一些中小出版企业来说,可能是影响生存的问题。数字出版则可以通过二维码、编码跟踪等技术手段对出版印刷进行数量上统计和监督,并监控其销售去向。

第三,教材与教辅之间的版权纠纷。以人教社为代表的教材出版企业认为教材是自主知识产权出版物,其研发和销售已经市场化,人力和资金等投入都是教材出版社自行承担,所以教材也就不再属于公共出版物,与教材配套的教辅出版物应向教材出版社支付版权费以获取相关内容的授权。教辅出版企业则认为教材并没有进入真正的市场化或者完全的市场化,因为教材出版的准入门槛依然限制诸多,没有去政府化。数字出版可以通过教材教辅的在线链接,通过良性竞争获取市场份额。教辅产品也可以选择缴纳相应的版权费用,以教材企业官方认可的、质量达标的身份获得推荐或链接。教材企业也能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姿态在很大程度上维护教材的研发版权。

第四,教材教辅成本攀高、利润走低。教材品类剧增和教材限价导致教材的规模效益大不如从前。配套教材的教辅版本也随之翻番,教辅产品的价格战长年不断。低价竞争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就是盗版横行。个别教辅出版企业借鉴人教社“租型”方式,将排版文件直接发到地方印刷厂,为降低销售价格,甚至将彩版直接印刷成黑白版。这样运输费和印刷费的价格空间就压榨出来了,可直接投入市场低价竞销。数字出版本身就省略了运输环节,只需要在线传输;同时也没有印刷成本,可以对恶意的低价手段进行有效狙击。

第五,用户阅读习惯的改变。90%的被访谈者支持传统教育出版单位进行数字化转型。中国传统教育出版企业绝对性地控制了最大的教育出版资源,数字化转型一旦成功,意味着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具备了核心竞争力。通过数字化转型,可以整合资源,将教材与教辅在数字平台上进行全方位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传统版权纠纷带来的损失。数字化转型中的纸张成本及相应的仓储成本和运输成本将极大降低。

(三)人教社转型环境的peSt分析

政策环境(p)。2010-2014年期间,中央出台了《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发展电子书产业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一系列中央利好政策和意见,充分体现了对中国出版企业数字转型大力扶持的态度。截至2015年1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复建设的数字出版基地已达13家,扶持工作在北京、南京、天津和深圳等多地不同角度和层次的开展进行中,全国教育出版企业面对的是一个较好的政策环境。

经济环境(e)。2009年的《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支持文化企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对出版企业给予了实质性的协助,企业可以保留更多的利润用以投入数字出版的发展。数字出版企业销售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按17%的法定税率征收增值税,符合条件并申报通过的,退回其中14%的税费,即实际只征收3%的增值税。这两项措施极大地为传统教育出版企业的转型提供了新兴市场的进入保障。

社会环境(S)。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目标,2015年中小学在校学生数接近1.61亿,2020年或达1.65亿,分别相比2009年增加2.08%和4.62%。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调整,社会对中小学教材教辅出版发行的需求也将相应回升。

技术环境(t)。2012年前后,中国出版业和it技术业在云出版、数字版权保护、阅读终端融合、数字出版平台、数字编辑等数字出版关键技术上取得实质性突破,为教育出版企业的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不过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软件创新后劲不足引发的数字硬件产品同质化现象还是比较严重,在生产环节上,没有完全摆脱某些企业代工、仿制和拼成本的恶性竞争。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教育出版业数字化转型的纵深发展的进程。

分析结论。通过peSt环境分析,可以清楚发现人教社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教育出版社在政策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三个方面享有绝对的优势,技术环境方面的劣势则比较明显。总体上还是非常利于企业转型的。

(四)人教社数字化转型的Swot分析

优势(S)。内容资源优势。人教社稳步经营了60多年,积累的传统教育出版内容资源庞大,从中可以提取出适合数字出版的丰富的内容资源。

垄断优势。虽然教育出版已经市场化,但准入门槛比较高,目前全国有法定资格的教材出版社仅有80多家。数字化转型可以将教材和教辅的融会贯通。

品牌优势。无论是哪种出版,品牌都是出版社的信誉和知名度的集中体现。人教社的品牌优势是毋庸置疑的,这一点在教育出版领域尤其突出。

劣势(w)。缺乏复合型人才。传统教育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过程需要即懂教育,又熟知出版业务,同时拥有技术理念或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近几年的人才需求无法满足。

体制遗留问题。虽然人教社已经改制转企。企业制度逐步向现代化调整,但几十年的事业单位体制的彻底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导致人教社的市场化竞争力度不够,绩效制度无法良好运转并发挥作用,从而导致转型进展缓慢。

机会(o)。阅读习惯的改变。2013年9月启动的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突破50%,青少年群体手机阅读接触率接近60%。青少年手机阅读日均时长超过30分钟,手机阅读月均花费1.25元。在数字化阅读比例显著上升的同时,用户付费阅读的习惯逐渐被培养起来。这意味着教育出版的盈利环境在趋好。

威胁(t)。教育出版数字技术缺乏行业标准。《国际标准文档关联编码(iSDL)》国际标准虽然在2011年成功立项,但面市后的成效还需要较长的检验时期才能确定其有效程度。而且这一标准无法涵盖数字化教育出版的所有技术主流层面。

技术类公司的强势竞争。与欧美数字出版由出版公司主导不同,中国的数字出版绝大多数源发自it类公司。人教社的转型将因不具备技术优势受到来自it技术公司的竞争压力。

分析结论。根据以上Swot分析,可知人教社现阶段的企业优势大于劣势,外部的机会多于威胁,技术劣势明显。鉴于目前尚处于尝试阶段,宜采用St策略(多元化策略)。通过跨界联盟方式来解决技术薄弱问题不失为一个好策略,可以与技术类企业合作开发并分享利润。传统教育出版企业开放合作是规避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技术短板的最佳捷径,独立打造大规模集约型平台和大规模制造自有产权终端阅读器的风险过大,以积极开放的心态与各方关联行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五)人教社数字化试水历程

2001―2015年的近14年间,即使是人教社这类占据优势资源、教育出版阅历丰厚的企业,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步探索数字化转型的有效模式。数字出版部和人教数字公司的双轨并行,可以看出人教社对数字出版的重视程度。通过与多类单位的多层次合作、借力发展以及提升自主研发能力,人教社寻觅到现阶段比较适合的数字化转型模式。

(六)人教社数字化商业模式转型

单一产品模式。人教社尝试数字化转型的第一步,也是大多数传统教育出版企业向数字出版进军的普遍形式,也就是纸版资源直接转换为数字化内容。转型之初,人教社把主要工作重心放在数字化内容资源的建设上,通过激活所掌握的巨大的教学资源,以“资源包”的形式与名校名师共建共享。

整合服务模式。电子书包是以数字阅读终端为载体的综合性产品,将文本、动画、音频和视频等多种类型的数字化教学材料进行融合。其教育和学习方面的功能之丰富是普通终端或平台无法企及的,搭载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功能充分体现了整合服务的成效。

人教网(.cn)是具有经营性的、为学生答疑辅导、为教师提供测评帮助的资源性综合服务产品。人教网原创的网络文本资源年均量5000万字左右;日均页面点击量超过300-400万次;日均访问量约20万。

人教学习网()是人教社旗下解决产品使用过程中各类问题的资源类网站。网站引入了课外辅导的概念,通过引导学生,反观学习内容的设计是否符合用户的学习习惯。

人教数字校园(pepe-CampusLive)以学习、教学、推广等系统认知为理论基础,通过it技术手段实现对教学研究、教学资源、教务工作、媒介手段、测评诊断进行整合配置,形成立体、开放和交互的在线综合服务方案。数字校园由备课系统、授课系统和教务系统三个模块构成,充分体现了产品强大的综合服务特质,对关联产品的持续销售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英语互动Q学堂”网络教材。配合《英语(新目标)》教材,紧扣课程标准的五大组成部分,用户界面模拟实体教材的外观。充分贯彻分层次教学理念,按学生学习能力和进度的不同个性化提供。这使得学生参与活动的便捷性得到提高,良好的互动功能机制提升了教学任务的完成效能。

2009-2011年期间,人教社经过三年的数字出版运营摸索,积累了大量的教育教学资源,在管理、人才、技术以及数字化经验方面有了相当的基础。企业定位逐渐由内容提供商成功升级为“内容+产品+服务”的综合服务商。

平台运营模式。数字出版平台的核心在于教学内容的整合、管理、跨平台及信息服务。教和学的大量素材是教育出版的数字化转型最核心的基础资源。通过有效的数字化整合之后,资源、读者、作者和企业共同构成高度人性化的、强大互动性的数字化平台。人教社研发的网络出版平台,通过对互联网安全技术的完善,架构全媒体出版体系,将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功能融入出版流程,支持各种移动终端参与基于教学活动进入自出版环节。

(七)数字化转型成效

人教社社属企业,人教云汉数媒科技有限公司2013年收入近2000万元。人教社数字化产品和服务的整体收入超过4000万元。2014年数字出版总收入超过6300万元,增长率超过50%。转型成效是显著的。这个数字和人教社十几亿的总体收入来比轻如鸿毛,但从整体行业来看是重如泰山。以人教社为首的教育出版单位的数字化出版盈利,是行业的强心剂。人教社由产品供应商向服务提供商的整体趋势,是目前中国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的有效思路。

五、研究结论

第一,成本角度的模式选择指的是企业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出发,选择资金投入量适当的模式作为突破点。同时加强企业内部成本控制,数字出版降低成本最可能方式就是缩短中间环节,减少中间费用的支出。传统出版状态下,纸质产品流程基本上是单向的线性流程,每个环节的开始都是基于上一个环节的终止。数字出版却可以凭借数字多元化和跨媒体的优势实现出版流程的多向互动,直接或间接降低出版成本。

第二,产品差异化角度的模式选择是指在市场中,如果企业的产品(服务)比其他同类产品(服务)更好地满足了某些顾客群体的需求,并使其产生依赖性,差异性化优势自然就发挥出来了。采取该类模式的企业能在市场中取得高于平均水平的价格,避免恶性的低价竞争。

参考文献:

[1]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14中国图书零售市场年度分析报告[J].出版商务周报,2015:1-8.

[2]黎娟.数字出版概念研究,广电传媒[J].2011(8):116-117.

[3]夏德元.数字出版与传播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4]杨慧娟.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及创新研究[D].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论文,2013.

[5]尹静.当代教育出版企业的战略转型分析[J].出版广角,2013(13):78-79.

[6]张立.2013-2014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m].中国书籍出版社,2014.

[7]张文琪.中国出版业转型理论思考与对策研究[D].北京印刷学院硕士论文,2014.

[8]钟小青.传统出版企业数字内容服务研究[D].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论文,2013.

[9]周蔚华.数字传播与出版转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0]RichardGuthrie(2011).publishing:principlesandpractice.SaGepublicationsLtd.

数字教育发展分析篇2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调查研究等方法,对数字媒体技术在体育领域中的应用展开探讨。认为,数字媒体技术能够为体育科学的发展提供支持,但也存在着价格昂贵、数据解析不足和功能受限等问题。虽然数字媒体在体育领域的应用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但这是体育科学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因此我们应积极探索数字媒体技术在体育领域中的应用,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数字媒体技术体育领域应用特征

当代,随着体育科研的发展,利用数字化媒体技术已经成为体育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媒体技术以其对运动员运动技术的有效的还原、分析,为运动员、教练员提供对运动技术定量辅助分析的手段,解决了传统运动训练过程中,教练员仅凭肉眼和经验等定性方法对运动员的技术动作进行指导的过程,为运动员及时纠正错误动作、找到错误原因提供了科学的方法与手段。在促进运动员有效地提高运动成绩、发挥技战术水平的同时,为运动员技术的改进、创新与发展提供参考[1]。但从在体育领域中的应用过程来看,数字媒体技术还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本研究对数字媒体技术在体育领域中的应用展开探讨,为更细致的了解其发展现状提供参考。

一、数字媒体技术与体育运动的关系

体育科学,是一门对人体运动方式和生理机能不断探寻的实践性科学过程。但限于探索手段和仪器设备发展的不足,教练员在指导运动员训练的过程中都是凭借经验而进行的。这不但限制了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提升,也导致运动员成材率较低。而以数字媒体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化科技,一方面从实践角度,通过对运动员运动过程中身体形态的采集,发现其技术运用的特征与规律;另一方面通过对运动员运动过程技术的解析,在为运动员、教练员提供运动技术定量辅助分析手段的同时,找出其中的错误与不足为教练员进行技术指导提供坚实的依据,实现运动训练过程的科学化和现代化。这种新型的现代科学技术,将体育科学的研究与探索引入到一个全新的范畴之中,使得体育科学的研究更加客观化、精确化和细致化[2]。实现了体育科学研究由传统的经验积累向当代科技的嬗变。因此说,数字媒体技术是体育科学发展的新动力。

二、数字媒体技术在体育领域中应用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数字媒体技术在体育领域中应用的现状

当前,运用先进科技手段以提高运动水平在国内外受到了普通重视。运动员的成绩与运动员技术动作的发挥息息相关。要研究技术动作发挥情况,就必须知道运动过程中运动员的有关运动参数情况。而运用计算机可以对运动员参数进行影片解析和图像解析,可以较好的分析运动员在运动中身体形态及技术特征,是一种科学、有效的定量辅助分析手段。对于提高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形成良好的竞赛状态、在比赛中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当前,随着数字化媒体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DV摄像机和高性能CpU、VGa显示器、显示卡的出现,使运动技术分析系统的小型化、低成本化、高清化、智能化成为可能。为此,国内外专家学者纷纷开始进行新一代运动技术分析系统的研制,并着重突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便携式、低成本数字化人体运动特征采集系统的建设;第二,高清晰、动态化人体运动图像分析、识别系统的研发;第三,人体运动过程不同形态特征3D图像的制作。

(二)数字媒体技术在体育领域中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现代数字媒体技术,虽然在为运动员的技术评定和教练员的技术指导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之处,归纳起来主要体现为:(1)为采集运动员运动过程的身体形态特征,需要高速摄影机、监视器、图像采集仪等较多硬件设备,这些设备不仅价格昂贵而且体积巨大,不利于在基层运动队中广泛的推广与普及。(2)运动员运动形态的采集过程受计算机性能的影响,其采集图像的时间和信息的存储速度、存储量,不适用于要求长时间的场合。且从识别效果来看,系统并不是对各种情况下的视频都有理想的结果,同一视频不同的特征点的识别效果也不一样,造成分析的效果差异较大。(3)由于人体具有色度均匀、无明显特征点的特点,并且人体在运动时各个关节部位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形,通常的图像处理方法应用于人体关节点的识别在进行目标识别和部位定位时有一定的难度。人体关节点定位难题一直未能有一个完善的解决方法。

三、数字媒体技术在体育领域运用展望

为了使技术诊断走向定量化、客观化和科学化,近年来体育界尝试运用了多种数字媒体技术手段对运动技术进行分析,以其为教练员和运动员提供科学化的运动技术定量辅助分析工具。基于视频的人体运动分析技术是计算机视觉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由于人体运动的重要性,很早就有人对基于视频的人体运动分析技术进行研究,并高速摄像机和高性能pC机的普及,人体运动分析技术成为多学科交叉的一个热门领域。该项技术不同于基于人体运动生物力学理论基础下的人体运动分析。

四、结束语

目前,数字媒体技术已经成为体育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新一代体育工作者在借鉴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在体育科学的研究中运用数字媒体技术,以此助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为体育强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C201436)

参考文献:

[1]张立,李祥臣,龚健.数字体育新解[J].体育文化导刊.2012(7):141-145.

数字教育发展分析篇3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研究热点;研究趋势;CiteSpace

中图分类号:tp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9000403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熊频(1977-),女,硕士,华南师范大学网络中心实验师,研究方向为数字校园、校园一卡通、教育信息化;刘志纯(1991-),男,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学生,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

1研究背景

数字化校园,始于1990年由美国克莱蒙特大学教授凯尼斯·格林(KennethGreen,1990)发起并主持的名为“信息化校园”(theCampusComputingproject)的大型科研项目。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各高校纷纷在校园内建设局域网。随着CeRnet的建成和全面开通以及教育信息化、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等战略的实施,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网络多媒体教学应用逐渐成为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主流,即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对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等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并运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把学校建设成面向校园、面向社会的虚拟大学。显然,数字化校园是基于校园网的概念发展而来的,但是在内涵上却要丰富得多,数字化校园既有传统的硬件设施和网络系统的建设,同时又为教学科研、管理、生活服务等各方面提供数字化服务。

2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词频分析工具CiteSpace,将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CiteSpace是一种模拟人类进行数据分析,帮助某些领域的判断、决策、预测的科学知识图谱工具,由美国德克赛尔大学的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陈超美博士开发。CiteSpace可以在识别突现词和突现文献的基础上,给出这些突现文献的施引文献聚类,这为我们准确快速地辨识和探测研究前沿提供了重要的分析工具。CiteSpace能够通过引文网络分析,找出学科领域演进的关键路径;找出学科领域演进的关键节点文献(知识拐点);分析学科演化的潜在动力机制;预测学科或知识领域的研究前沿[3]。

本研究在具体运用CiteSpace时,采用了科学计量、信息可视化分析与统计分析等策略,包括引文分析、共被引分析、聚类分析等具体的技术手段。文献的被引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献的影响程度和质量的高低,通过引文分析,结合信息可视化技术,找出高被引文献,也就是学科领域发展的关键节点文献,就可以探索学科演进的关键路径,揭示学科发展的背景,挖掘学科演进的动力。文献的共被引是指两篇文章的共被引频次,该频次越高,表明文章间关系越密切,意味着两文献的学科背景越相似。借助信息可视化技术,可将期刊、文献、作者等分析对象之间的复杂关系通过共被引网络简化为较少的若干聚类群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科学知识图谱形象地表达出来,进而研究学科演进的结构和特点。聚类分析是对具有多项指标的数据进行分类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用相似性尺度来衡量事物之间的亲疏程度,并以此来实现分类。根据层级聚类的原则,即相似性从大到小,依次将所有的研究对象进行聚类,使文献间的亲疏关系得以明晰化。

3数字化校园研究热点

本研究以“数字化校园”、“数字校园”、“digitalcampus”、“campuscomputing”等为组合关键词,在CnKi、CSSCi、webofScience(SCi、SSCi和a&HCi)3个学术数据库中进行主题词检索,并绘制了近5年国内外“数字化校园”研究的趋势图(图1):从2007-2012年间,关于数字化校园的研究不断热化。

通过运用CiteSpace软件对数字化校园关键词的文献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可以绘制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对研究热点问题进行可视化,总结我国当前数字化校园研究的热点理论及其发展趋势,其网络图谱如图2所示,而中心度高的关键词汇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首先国内更多采用“数字化校园”的表达,部分采用“数字校园”的表达。其次,2008年前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主要着重于对资源环境的建设:从无线网络的覆盖到基于J2ee和webgis等的平台建设,主要着眼于通过一体化数字校园的顶层设计与规划,构建关联整合的信息系统和有机集成的支撑环境,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贴切服务。同时,由于对概念的提出和设计,这一时期的论文主要旨在搭建数字化校园的基本框架,确定了数字化校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技术。到2010年,学者们引进了新技术,同时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有关教育信息化的意见,数字化校园在逐步走向应用和融合阶段,重点在于加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高等教育与网络教育信息技术之间的深度融合,并推动自成一体的数字化校园系统和广域性的数字化社会的对接。

4数字化校园研究聚类

对论文形成的网络进行自动聚类,共出现了13个聚类(见图3),当用sigma指数来衡量这些聚类的时候,选取其中sigma指数最高的7个聚落(如表2)。可以发现,除了数字化校园(DigitalCampus)以外,其他大多属于技术层面的关键词,如网格(Grid)、负载平衡(LoadBalance)、数据挖掘(Datamining)、网格计算(GridComputing)、泛在计算(UbiquitousComputing)等在近几年频繁出现。而这六个关键词从分布上来看主要集中在欧美地区。可见,对于数字化校园的研究,目前国际上的前沿主要是在新型计算模式的引领下,为校园数字化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作为数字化校园中的一种承载形式——校园卡(CampusCard),也有着较高的sigma指数,受到关注。

同时,sigma值较小的聚类包括吞吐量、响应时间(Responsetime)等,这些关键词有别于传统的数字化校园研究中对框架的构建和基本技术的应用,而逐步转移向网络边界、平台支持等方面发展。更多的关注点落在了如何更好地运作平台,而不是如何去搭建新平台。这和我们现实生活中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已经初步成型且需要不断完善和推进这一点是不谋而合的。相对于技术层面的研究,人文理论的研究在数字化校园研究中就极少见到,其中人事系统(personnelSystem)为关键词的聚类虽然不大,但是明显独立于传统的数字化校园和数字校园为中心组成的网络之外,是一个新兴的研究热点。同时,在传统的以“数字校园”、“数字化校园”为中心构成的网络结构中,也看到了一些中心度不高的点,它们主要集中在安全、管理、维护、数据挖掘等方面。这些都是数字化校园研究中不可或缺的要点。网络的复杂性与数据的特殊性使得数据安全尤为重要。同时数据的管理和挖掘将有效地发掘和延伸数字校园的功用。

5数字化校园研究趋势

5.1以校园实际需求为导向

随着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不断推进,专家和学者开始越来越重视实际需求,而不是一味地追求高新技术等。在全国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学术交流会(nCDS-K12)上,深圳南山实验学校从学校、家长、学生、教师和课程五大角色的需要出发,提出“数字文化引领学校内涵发展”的建设指导思想,进行数字资源、数字化平台、技术应用和移动学习探索四个层面的建设,创新教学模式,推动学校信息化的整体发展[4]。也就是说,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不仅要从传统的技术层面考虑,更要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将校园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5.2以常规化应用为诉求

国内外政府部门和高校对校园信息化工作近年来不断加大投入,更多的高校制定了信息化整体建设规划和财务预算,将数字化校园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来做。建立系统建设和推广的长效机制,在公共服务平台的基础上进行应用拓展,服务教学、科研和管理,推进机制变革。

5.3以发展特色、探索新应用为导向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需要着眼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特色化和新应用。最近兴起的许多新技术都可以和数字化校园良好地结合在一起,比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在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电子书包资源对课堂的拓展,以及网格计算、分布式计算对数字化校园数据处理能力的提升。研究人员对数字化校园理论的建构已经基本完成,但是对于技术的实现和应用的拓展却仍在继续。只有不断融入新的技术和概念,才能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进一步提升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万立鹏,陈雅,郑建明.中国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与思考[J].情报科学,2004,22(3).

[2]刘菁,董菁,韩骏.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国内移动学习演进与前沿热点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2(2).

[3]白书弟,王玉.对数字化校园网络体系结构的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2008(18).

[4]苏文生.基于数字化校园的校园一卡通构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5,27(1).

[5]李海霞.数字校园中资源中心的研究与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05(1).

[6]张敬涛,丁新.美国、香港中小学数字化校园与支持服务体系考察报告[J].中国电化教育,2012(2).

数字教育发展分析篇4

一、数字化校园可持续发展的三种主要模式

1.区域性整体推进和引领下的自主发展模式

从2006年开始,江苏扬州市政府对全市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作出整体规划。针对过去各校使用不同的软件平台造成沟通障碍的问题,市教育局与相关部门联合开发了“维斯特数字化校园管理平台”,以此构建统一的市、县、校三级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信息交互平台。

扬州市教育局制定了《扬州市中小学数字化校园评估标准》,并要求各校按评估标准制定详细的落实步骤;学校再将任务分解到各教研组,直至每位教师。市教育局负责按评估标准给校长、教师提供培训,并组织专家进行考核。经过不懈的努力,“十一五”期间,扬州市已有80%以上的中小学达到数字化校园标准,教育均衡化实现质的提高。目前,可供校园内部、校际之间以及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沟通的数字化信息平台和教育资源库均初具规模。

数字化校园区域性整体推进的核心目标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多层次、创新型、开放式的校园。以科学的人才观、教学观和管理理论为指导,变革传统的教育模式,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形成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学校管理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并在应用上有所创新,最终实现整个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广泛应用和均衡发展。具体实施步骤是理念任务流程行为习惯常态创新。

在区域推进模式中,扬州市有条不紊地分阶段推进,当到达一定基础后再实现整体层次递进。随着数字化校园区域推进战略的进一步落实,扬州市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呈现出持续发展的勃勃生机(图1)。

图1区域推进模式阶段示意图

区域推进模式的特点是各学校分期分批创建、教育主管部门统领和协助、制定详细的评估指标、借助行政执行力动员和推进、整合技术力量提供支持、使用统一的数字化校园平台等等。

2.以学校为主导的商业化运作模式

蠡园中学地处江苏无锡市郊,是一所普通的公办中学。十多年来,蠡园中学借助数字化校园提升办学品位,保持持续发展的上升势头,每几年一次跨越,不仅在教学质量上成为地区的翘楚,还在“第二届全国中小学教育特色网站”展评中荣获全国一等奖,其与专业公司合作开发的蠡风网络办公平台、蠡风系列教育软件在江苏省推广使用,受到好评。

细探蠡园中学持续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除了重视以绩效为导向统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以外,以学校为主导的商业化运作模式成为其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源泉。为了提高校园网的建设水平,克服通用软件不能满足教育个性化需求的弊端,学校与专业软件公司合作成立了蠡风软件工作室,针对教育改革与教学管理的实际需求共同开发软件资源。这种合作开发方式既能充分依托公司的技术实力,又能根据学校的需求开发出具有高度适用性的软件系统;不仅大大节约了学校的资金,提高了软件的质量,还能享受到相关的后续服务,保证了校园网功能的更好发挥。

在这一过程中,邱华国校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经常和工作室的骨干教师开展沙龙式的研讨,集思广义,很多好点子就是在聊天喝茶的轻松氛围中商量决策的。在蠡园中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和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都可以看到校长的身影,凝聚着学校领导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智慧。

无锡蠡园中学数字化校园创建模式的特点是现代教育观念的领导者+志同道合的技术开发团队+具备丰富市场经验的企业=以学校为主导的商业化运作模式(图2)。

图2以学校为主导的商业化运作模式流程图

3.以信息化精英为主导的数字化校园发展模式

北京新东方扬州外国语学校是一所小学至高中一贯制的全日制寄宿学校。该校较普通公办学校有着显著的特点:一是需求灵活多变;二是十分强调家校联系,各项活动都需要及时全面地通过数字化校园平台来;三是学校规模大,管理成本高,降低成本需要借助信息技术平台的支持。

该学校持续发展的特点非常明显,即以小规模团队、个别信息化精英主导数字化校园发展。分析其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可以看到,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以信息化精英为核心,从基础构建到信息化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各类应用系统的推广与使用,以及数字化系统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和升级,事无巨细,都围绕着信息化精英的小团队,这好比划出的一道道丝线,连接着数字化校园的方方面面(图3)。

图3以信息化精英为主导的数字化校园发展模式结构图

二、影响数字化校园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结合以上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影响数字化校园持续发展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宏观决策

教育部门制定的宏观政策对区域数字化校园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战略导向作用,并会产生一定的环境压力。在施加影响方面,社会、区域、学校拥有各自的特点(图4)。

图4不同层面决策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影响

2.信息化精英的技术水平

中学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和维护离不开学校信息化精英。是否拥有一支适合实践需求的、不断实现专业发展的精英教师队伍,是保障数字化校园持续推进的重要条件。一般情况下,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和创新的教育理念,掌握教育技术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革新。这是数字化校园成功的重要条件。

3.数字化校园主体(教师、学生)的信息素养

教师和学生是数字化校园的主体,他们的信息素养水平直接影响到数字化校园实际的使用效果。同时,教师和学生又是最活跃的因素,只有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才能让我们的数字化校园真正活跃起来。

4.数字化校园现有的绩效水平

随着数字化校园的持续推进,过去所取得的成绩可能成为发展的障碍。事实表明,在面临变革之际,特别是当现有的数字化校园在应用中取得比较突出或明显的绩效时,这种阻力尤其巨大;相反,当现有技术应用不能满足数字化校园的实践需求或无法解决发展矛盾时,数字化校园的持续发展就会越顺利。

5.硬件和软件设施的经费投入

数字化校园需要持续不断的投入,从硬件购置到软件配套,直至技术维护、人员培训等,支出费用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拥有长期和稳定的经费来源和投入渠道,才能保障数字化校园的持续健康发展。

6.变革的成本

在当前条件下,数字化校园发展的变革成本主要包括软硬件设施、课程资源、人员培训等所耗费的财力投入,以及人力和物力的投入。信息技术支撑的教育变革面临着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就是如何来承担由采纳新技术、新方法而带来的变革代价。

三、数字化校园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理想模型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数字化校园的可持续发展是由多个方面、多种因素决定的。未来数字化校园的发展充满挑战。结合前文所讲的三种常见的发展模型,我尝试给出理想状态下数字化校园可持续发展的模型,以方便各学校结合自身特点,有选择地自主发展(图5)。

图5数字化校园持续发展理想模型

在这个理想模型中,持续发展的动力包含外部、内部两个部分。外部动力主要来自教育主管部门的行政行为和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社会力量,内部动力主要源自学校在实践中信息化水平与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学校领导者和技术精英试图变革的动力。只有在内外两种动力的共同努力、协调促进下,数字化校园才能排除干扰因素的不利影响,持续地发展。通过对持续发展的机制分析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具有动力来源的情况下,亟需建立积累、创新、决策、激励、约束等机制。

四、数字化校园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1.积累机制

积累是指学校数字化校园在数量上的发展,如软件和硬件设备的投资,逐步积累数字化校园资源(课件、教案、视频以及人员素质的提升)。学校积累机制的形成依赖于学校决策者的积累动机,这种动机又来源于学校决策者对数字化校园长远发展所作出的考虑。

2.创新机制

创新是指学校在数字化校园质量上的发展,主要涉及数字化校园的效率改进问题。

创新的具体内容包括:(1)制度创新,也称组织创新,例如建立校园Cio(即首席信息官)制度等。(2)技术创新,例如根据自身情况建设数据中心。(3)管理创新,例如建立数字化校园区域合作的技术联盟。

数字化校园创新机制的形成需要依赖于学校决策者的创新动机,这种动机同样来源于学校决策者对数字化校园长远发展所做的考虑。

数字化校园创新机制的形成应着重考虑如下几个方面:(1)培养信息化精英,使其真正成为数字化校园创新的内在推动力量。(2)区域化推进,这是数字化校园创新的外在动力。在区域推进过程中借助一定的创新激励机制,实现数字化校园规范化、自主化发展。与此同时,鞭策学校的当事人努力推进创新。(3)创新实力的开拓,这是数字化校园创新的基础条件。这包括两点内容:一是资金。主管机构和学校定期投入一定量的资金到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过程中,这理应成为一种常态。另外,与有实力的企业合作获取回报也是一条重要途径。二是人才。创新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学校除了利用本身的人才储备外,还可以与教科研单位联手共同推动学校数字化校园的创新。

数字教育发展分析篇5

[关键词]数字化技术体育训练

[中图分类号]F[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416(2010)02-0048-01

数字化技术指的是运用0和1两位数字编码,通过计算机等设备,来表达、传输和处理所有信息的技术。现代体育在信息化与数字化背景下,正呈现出体育训练过程数字化、体育资源信息化趋势。为了更好地应对世界数字化技术的崛起与挑战,使我国的体育训练水平究更好地适应数字化技术发展带来的新变化和新要求,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本文对数字技术在体育训练中的运用做一个初步的分析[1]。

数字技术发展到现在,正在向各个领域蔓延,特别是网络化和微型计算机的普及,为数字技术的传播提供了一个跨越式发展的平台。体育作为现在社会的一个职能型产业,他的发展和壮大也越来越依靠数字化技术。从国际体育环境上看,其他国家的体育事业的发展都在大力的利用数字化手段为体育的各个方面服务。国家体育科技的创新能力,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是决定国家在未来国际体育竞争和世界体育总体格局中地位的重要因素,目前国内对体育的数字化模型的理解还处于一种线性信息传递上,还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对数字化体育模型进行深入研究。

体育的发展是伴随着网络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特别是近些年自然科学和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为体育向综合性方向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在数字化经济浪潮的簇拥下,传统的体育职能也在慢慢的被侵蚀。中国是一个体育大国,不但有很多高水平的竞技项目,还有着世界上人数最多的职业运动员,传统的淘汰型训练不再适应国家对体育提出新的要求。尽管原来的三级训练体制开始向大学体育培养体制的转变,但并没有改变竞技体育人才资源密集型造成的高浪费、低消耗的困境。在我国任何一个体育项目后备人才都是根据金牌数量多少或寡或众!另外一个典型的问题就是运动员的运动寿命,这是一个长期困扰中国竞技体育可持续性的一个问题,很多学者将国外的一些训练模式进行了移植,但是这也很难适合中国基本国情。国民的基本素质和人均经济状况决定了我国特有的竞技体育金牌花、非经济化、非人文性的基本状态。既不能按照原来高淘汰的传统模式训练,也不能全盘的移植西方的模式,这就给很多体育科技工作人员提出了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2]

我们可以做一个设想,以中国的跳水和铁饼项目为研究对象,在跳水队员进行跳水练习时,用摄像机把动作拍下来,输入电脑,马上进行剪辑分析,随看随分析,队员和教练员就能一目了然地看到动作的优缺点,今后训练就有了依据,加强了临场指导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后,我们根据训练的情况,把它做成一个曲线,生理生化指标都放到里面,这样对运动员的状态、变化情况,就可以进行量化。比如说,把一个运动员在投掷铁饼时转动的姿态、步伐和角度拍摄下来,然后在实验室进行分析,并借助电脑积累的数据,来确定投掷铁饼处于最佳状态时,人的力量是如何完全集中到一个方向的,以及一个优秀运动员在铁饼出手时的最佳角度。而且科研人员可以像熟悉指纹一样了解一个运动员,只需要瞅一眼电脑屏幕上的铁饼飞行轨迹的数据,就可以知道是哪一位运动员投掷出的铁饼。

我们还可以再做一个设想,以中国的女排为研究对象,场上的6名队员,我们可以通过3DmaX建立3D数字模型,根据各个运动员的生化、形体指标和比赛经验建立一个数字模型,然后进行程序设计。场上的每个队员都按照实际的形态、生化、机能、智力等指标建立属于个人的数字模型。依之关系我们可以运用这个模型进行模拟对抗。模拟对抗主要目的是增强主管预测的客观性。这种办法的最大优点就是可以模拟出能够观测到的任何一支球队进行对抗,从而来影响教练员的训练意图。并且这种数字模拟几乎没有什么成本,不需要运动大量的教训来换取经验和教训。但是这种模拟对抗不能完全取代“实兵”对抗,因为数字模型里面的数据来源于实践中,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好处就是随意性、相对客观性和低成本。

从数字对抗模拟中还可以得到启示:运动员的生化指标和运动负荷数据库的建立还能够影响运动员的训练意图和策划。比如:一个体操中的新技术出现,建立运动员数字模型,然后进行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能力性和客观性数字模拟,这样可以减少运动员的受伤机率,还增加运动寿命,科学制定运动训练计划是教练员指导运动员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关键,但是,要保证运动训练计划的科学性与系统性,教练员不仅要及时全面掌握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反馈的信息,还要掌握其他诸如饮食营养、运动损伤、运动恢复以及日常生活等信息流通,整合庞大而复杂的各种信息资源,并进行有效地、科学化分析。数字化技术要素对体育的渗透,使得教练员完全可以利用计算机的信息处理功能,迅速掌握、分析、比较运动员的训练状况、身体状况、成绩情况,及时总结经验,完整、系统地保留珍贵的训练资料,提供各种训练计划及统计表格并根据各种训练数据和医疗测试结果结合新的训练目标,制定出科学化、系统化的现代运动训练计划。[1]

国内外的研究证明,人的肌肉和机械相比就是具有可恢复性,任何一种机械设备都具有一个“疲劳”系数,就像汽车、飞机到了报废的年龄要“退役”一样。人的肌肉同样也具有“疲劳”系数。只要是一个活体肌肉它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均会出现疲劳现象,而且这种疲劳和运动的强度、时间存在一定的线形关系。这就为肌肉疲劳系数的存在提供了一个现实基础。西方国家在对人体衰老、死亡的研究中表明,人体的衰老和细胞的死亡和机体呼入碱性自由基有很大关系,有这个自由基的存在很容易推测出肌肉“疲劳系数”的存在,有了这个系数的存在,就很容易解释运动的损失问题。但是这个系数的推算仍然是一个空白。虚拟模型的出现的基础是建立运动员生化数据库,有了这个数字库,就可以将运动员按照各种“疲劳系数”进行分类,对教练员的训练强度和符合做一个指导。当然这不能排除意外的受伤现象。如果能够解决了这个问题,运动员的运动损失就会大大降低,运动寿命会延长,从社会学的角度上讲也是社会个体在体育上的代价也大为降低,这也是建立“人文、绿色体育”的一个标志,也能策应国家体育总局提出的“和谐”体育口号。

我国数字化技术运用于体育训练目前在某几个领域还处于探索阶段,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在使体育训练逐步走向数字化,传统的体育权威正在受到日益严重的挑战。中国体育事业应该多接受这些新思维、新理念的变化。

[参考文献]

数字教育发展分析篇6

【关键词】iCt;图书信息服务;数字图书馆;教育;内涵

一、引言

近年来数字图书馆改变了图书馆的形貌,然而数字图书馆的议题,经过十余年来的发展,大都还是注重在技术层面,而服务的面向,相对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不论图书馆的类型为何,其传统功能都在保存人类知识,教育社会大众,提供民众生活、工作和学习方面的信息,以及提供阅读休闲的功能(保存、教育、信息、休闲)。数字图书馆的议题,似乎不应该只停留在科技的层面,图书馆的功能应该借助新科技,加以发扬。和系统科技主导正好相反的另一个现实层面,就是读者服务的实施。目前的数字和虚拟环境,促使图书馆读者服务的现实,实际上已超越传统图书馆中面对面咨询服务。

目前虽有少数图书馆积极培育虚拟参考服务人才,然而多停留在单一的科技使用,例如使用录影、即时通讯,或电子邮件(e-mail)等,也还只是少数图书馆的尝试。以上的现象,不论数字图书馆课程,可能偏重系统科技面,而忽略服务管理面;或图书馆服务课程,可能忽略科技发展,仍守在传统的服务型态。这些问题攸关未来图书信息人才的专业竞争力,值得转型中的图书信息学课程规划者审慎观察研究。

二、基于iCt的数字图书馆教育内涵

(一)课程科目

Chu对美国图书信息学课程科目进行内容分析,发现数字图书馆是所谓网络时代之后,产生的“新课程”,在原来的核心课程清单中并没有。也有学者分析了图书信息学中的数字图书馆课程进度表,希望从指定阅读书单中,了解数字图书馆课程是否有所谓的核心知识。研究同样发现,数字图书馆课程的指定阅读书单中,没有核心书单,但有核心作者和核心期刊。这个现象,其中有一种解释是,教学者每学期经常更新指定阅读书单,所以很难从中发现共同的书单。从课程进度表来分析数字图书馆的教学内容来看,课程进度表包含的模块单元有:模块一:概览、模块二:馆藏发展、模块三:数字物件、模块四:信息/知识组织、模块五:系统架构、模块六:空间、模块七:服务、模块八:典藏和保存、模块九:专案管理、模块十:教育和研究。这十个单元,如同传统图书信息学导论课,将所有导论的议题包含于其中,类似学门的知识领域介绍。

(二)书单主题

从阅读书单的主题加以分析来看,包括的议题有:馆藏数字化、数字出版、多媒体、媒体格式、系统结构、系统应用等;从阅读书单内容的数量来看,书单中数量最多是计划和管理,其次依次是系统架构(architecture)、馆藏发展、信息/知识组织、概览(150-200)、服务、保存、数字物件,空间和数字图书馆教育与研究最少。这一分析结果所显现的各主题的书单数量,在符合数字图馆发展历史中,偏重科技和系统架构。书单的结构未来是否会有所改变,乃要视图书信息专业对于数字服务议题的重视,是否与时俱进。

(三)课程教学

有关数字图书馆课程的教学方面,跨校、跨学科、远程教学也是一种趋势,例如维琴尼亚科技学院(Virginiatech)电脑科学系edwardFox教授,就和北卡罗莱纳图书信息学院wildemuth教授共同开发一套数字图书馆课程模块,希望该课程,无论从图书信息领域(LiS)或电脑科学(CS)毕业,都能够培训数字图书馆馆员,具备平衡的能力。该课程经过两个阶段审查测试,第一阶段为专家审查,第二阶段为实际营运测试、修正模块,并收集相关课程补充资料。而该跨学科领域的数字学习课程设计,是根据Fox教授领导的Virginiatech数字图书馆研究实验室所发展的5S理论开发的数字课程。5S包括串流(streams)、结构(structures)、空间(spaces)、情境(scenarios),和社群(societies)。串流是指各种媒体的整合表达;结构是指课程内容有目录、索引、超文件等组织;空间是指2D或3D的虚拟空间、地理信息系统等;另外要注意学习者了解的情境,以及学习社群的角色安排等。

数字图书馆课程的重要性是不容回避的,根据数字图书馆的定义,显然这门课不应该是一门技术的课程,有关的教学内容和实施方法还在发展之中,需要进一步探讨和了解。换而言之,除了系统、馆藏、服务、典藏、组织等议题之外,服务和管理层面的知识也十分重要,应该要和实体的图书馆服务密切整合,例如版权协商、智财权管理、资料库、系统行政管理、人事和专案管理、可用和使用者服务、技术和结构后设资料等议题,也是数字图书馆教育课程之中需要涵盖的主题。由于数字图书馆同时受到不同学科领域的重视,有学者曾建议图书信息学领域(LibraryandinformationScience,LiS)有关数字图书馆课程内容方面,应进一步划出数字图书馆的范围和边界,研究了解图书信息学之外的数字图书馆其他的领域,例如电脑科学、医学信息学、数字人文学等的差异,以便进一步制订独特的课程内容。

(四)远程教学

至于远程图书馆服务会议方面,1982年开始,在密苏里州圣路易市举办“第一届远程校园图书馆服务”(Firstoff-CampusLibraryServicesConference,1982),以后陆续举办,平均每两年举办一次,早期有时隔三年,有时隔一年。这个会议的主要发起和参与者,大都是大学中的远程教育和图书馆员,早期的会议内容大都是如何提供服务,如何评价远程学习者的图书馆信息服务。近几年来,信息传播科技改变了教育和信息传递的方式,促进数字学习发展,图书馆也极力追求创新的信息服务,期盼能够提供与时俱进的数字信息服务,支援教育功能,因此近十年来该会议论文的议题及其分布状况,涉及远程离的图书信息服务项目,以及信息传播科技的需求和发展,便十分值得分析探究。

三、小结

目前对于图书馆各项借助iCt延伸的服务和管理面缺乏注重,事实上在虚拟参考服务方面,则需要iCt有关的技能,包括学习平台、信息分享平台、线上沟通等技能等。这些现象显示图书信息学课程设计,需要关注、加强科技和图书信息服务的融合。本研究建议在有关图书信息服务的相关课程方面,能够重视iCt的应用,加强iCt延伸服务教学;而数字图书馆课程,能够从iCt系统面的焦点转移,不仅注重科技和系统设计,且能够全面关注iCt延伸出来的图书信息服务面和管理面,以使未来图书信息学,包括数字图书馆课程,能落实iCt和信息服务之间的融合。

参考文献

数字教育发展分析篇7

>>辽宁省高校图书馆网站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辽宁省布局校园足球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辽宁省百所数字校园的建设特质与发展趋势分析辽宁省高校体育俱乐部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辽宁省水利行业能力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辽宁省阜新市农村饮水安全现状分析及对策辽宁省高校网球运动开展的现状及对策浅析辽宁省物流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辽宁省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辽宁省抗战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及对策建议山东农村地区抗震设防现状及对策辽宁省铁岭市滑雪产业的现状及前景分析辽宁省的有机肥料市场现状及优势分析辽宁省农村地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浅谈西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及应对策略我国农村地区金融生态失衡的现状及对策探讨四川甘孜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及对策苏北农村地区中学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现状及对策辽宁省高校专利技术转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农村高中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现状及对策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2]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eB/oL]..

[3]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3):22-27.

[4]伍海燕.中小学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与学校信息化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10):16-20.

[5]辽宁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印发《2015年辽宁省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通知[eB/oL].http:///zwgk/zwtz/280773.shtml.

[6]马娜.英语专业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内容体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

[7]张屹,黄欣,周平红,范福兰,蔡园园.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管理水平影响因素分析――基于X省16个市区的问卷调查[J].中国电化教育,2013(10):36-41.

[8]赵岩.浅谈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J].中国教师,2015(S1):38.

[9]郭小娇.高等学校促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建议[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5):7.

[10]唐松林,廖锐.搭建城乡交往平台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J].教师教育研究,2015(2):32-37.

[11]杨志和.云计算:教育信息化转型的助推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5):9-12.

[12]赵志勇,肖俊洪.浅谈超越技术层面的社交软件在学习中的运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4-88.

数字教育发展分析篇8

>>教育类期刊发展现状的理性思考浅谈教育类期刊编辑的创新意识浅谈教育类期刊选题的策划探析教育类期刊的选题策划新媒介背景下高校教育类期刊可持续发展路径探析特殊教育类期刊编辑的责任意识与专业能力养成论新时期教育类学术期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现代营销理论视野下教育类期刊的定位教育类综合期刊如何发挥引导作用2009—2011年度职业教育类期刊发展情况统计分析数字时代公安类期刊的办刊思路高职师范教育类课程的职业化之路大数据时代老年期刊的发展之路数字化时代的期刊发展我国教育类公益组织的发展、现状、困境及对策试论教育类课程对职前学生知识的发展作用教育类电影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教育类期刊如何以受众研究进行选题策划新:教育类信托传统期刊的数字化之路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2]蒋丰.日本传统媒体如何突破新媒体重围[n].东南快报,2014-06-17.

[3]赵新乐,晋雅芬,袁舒婕.插上app的翅膀,期刊能飞多远[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2-06-19.

[4]吴德志.面对新媒体的挑战,传统期刊及期刊版本的发展趋势[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2(4).

[5]周学东.全媒体时代专业类期刊的新闻传播[J].新闻实践,2013(7).

[6]张文俊.数字新媒体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10.

[7]黄琳.新媒体旧价值[J].新闻记者,2013(1).

[8]李柏宁.教育期刊品牌战略发展的构思[J].当代教育科学,2007(9).

[9]王树槐.教育期刊数字化营销策略探析[J].科技与出版,2013(1).

[10]聂晶磊,王秋艳,李文明.浅析期刊数字出版盈利模式的创新与发展[C].2011年创新教育学术会议论文集,2011(4).

数字教育发展分析篇9

关键词:数字化学习;差异性;分析;对策

作者简介:严娟红(1978-),女,浙江宁波人,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社区教育学院副院长,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社区教育和成人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课题“成人教育规导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路径与机制研究”(编号:14YJa880060),主持人:乐传永。

中图分类号:G7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5)15-0067-04

新世纪以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变化与不断发展,人们的学习方式也在快速地突破原有藩篱。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先进科技产品的普及使学习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变革,数字化学习应运而生。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教育信息化软件的研究、开发、推广与服务,数字化学习平台和教育形态的建立、扩充与应用,为学习化社区的建设和终身教育目标的实现奠定了物质基础。由于居民年龄结构、文化程度等个人特征的差异性,导致其在数字化学习过程中出现学习动机、学习方式、年龄层次等显著的差异性。

一、居民数字化学习的现状

数字化学习是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所引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突破了传统教育、学习方式的瓶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习者。通过数字化学习,居民能够自主掌握学习的时间、空间和进程。2009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会下发了《关于推进全国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的意见》,明确了“数字化学习”的概念:所谓数字化学习,就是在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中,通过提供数字化的学习资源和支持服务,运用数字化的学习方式所进行的学习[1]。它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即: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学习方式。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师生关系,为满足社会和学习者自身多元化需求,实现教育方式和人才培养的多元化目标提供了更多可能,在现代社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纳,也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2]。

目前很多城市搭建了城市数字化学习平台,建设数字化学习公共资源,供广大社区居民学习,如上海终身学习网、江苏学习在线、北京学习型城市网,包括浙江省终身学习在线等等,宁波的海曙、江东、北仑等都建立自己的学习平台,慈溪还创建了学分银行。江北区也于2011年初在原江北社区教育网的基础上建成“江北终身学习网”。在几年的运作中我们发现了几个问题:一是网站知晓率和使用率不高。网站的使用主体是社区教育、成人教育相关单位和社区、村的部分社区干部,还有一部分是这个网站学习的“常客”,新成员增加速度和再次学习率都不高;二是学习内容不能满足居民学习需求。在网站课程内容的安排上“以供代需”现象严重,负责网站的相关人员个人意志决定了学习平台课程内容的选择,没有深入了解居民的学习意愿;三是居民获取数字化学习的技能有待提高;四是学习方式单一,缺乏有效的量化标准等等。

为此,本文期望从不同群体的调查问卷中了解我区居民数字化学习基本现状,以期在广泛开展对多元化生源数字化学习需求调查的基础上,加大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建设力度,开发多种类型、立体化的、多层次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提高学习网站的使用率,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进一步实现个人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3]。

二、宁波江北居民数字化学习的调研与分析

借助质的研究法,本文以社区文化活动室、乡镇村委会文化活动室、在江北有固定居所且居住时间在半年以上,会使用电脑,年满18周岁以上的540名居民(包括本地居民、农民和外来务工者)为研究对象,从居民的基本情况(包括收入、婚姻状况、住址区域、受教育程度、职业、居住身份)、不同居民目前使用网络(电脑)的现状、不同目标群体数字化学习的情况、不同目标群体的数字化学习内容及需求、不同目标群体对“宁波江北终身学习网”的知晓度、目标群体对学习网站“宁波江北终身学习网”有关内容的建议和意见六个方面展开调研。

(一)不同居住身份群体数字化学习目的差异性分析

在数字信息时代和终身教育背景下,居民数字化学习的目的需重新审视。按照终身学习目的论,数字化学习的终极目的应当致力于通过贯穿一生的学习来获得个体生存与发展的自由,包括认知的自由、行动的自由、做事的自由、生活的自由,以及做人的自由[4]。调查显示,从受访者的上网目的来看,主要还是以浏览信息及聊天这类休闲目的为主,但同时也可以注意到,基于工作及学习目的的受访者比例也处于较高水平。而对于不同居住身份的群体,上网目的的差异性仍然较为明显,以学习为上网目的的农民的比例高达37.93%,远高于城镇居民的14.89%以及外来新市民的13.77%,可见江北区农民对学习的热情较高,是江北终身学习网重点服务的对象;另外江北区城镇居民上网是为了浏览信息的比例高达37.45%,同时他们对上网工作与学习的热情似乎都不高(见图1)。

(二)不同学历群体电脑拥有率差异分析

调查显示,江北区居民的平均电脑拥有率为69.63%,与2012年宁波市区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电脑108台比较,有一定的差距,其中拥有两台电脑及以上的家庭不足3%。从被访者的学历来看,基本上学历越高的群体电脑普及率也相对较高,大专及以上群体的电脑拥有率在85%以上,而高中及以下群体的电脑拥有率不足65%。电脑作为一种较为先进的现代应用工具,早已成为许多人生活的必需品,但电脑的使用者需要较强的学习能力及适应性,这也导致了部分低学历及年龄偏大的群体在使用电脑上存在一定的困难,这部分群体对电脑的需求也相对较低,这也解释了学历较低群体的电脑拥有率不高这一现象(见图2)。

(三)不同居住身份群体数字化学习方式差异性分析

数字化学习使学习方式产生了重大变革,使学习者的学习变得易懂、显著和直观,且为学习者终身进行学习提供了良好平台。数字化学习方式具有多种的途径,包括资源利用的学习、自主发现的学习、协商合作的学习、利用网络通讯、实践创造的学习等[5]。由于电脑拥有率及文化程度和学习条件的限制,导致城镇居民、农民和城市新市民在选择数字化学习方式上出现较大的差异性。对家中没有电脑的受访者上网方式的追问发现,网吧上网及单位上网是最为普遍的上网方式,其次手机上网的普及率也较高,相比较之下,到村委会/居委会上网的方式似乎不太受被访者的欢迎,一方面可能由于这种方式不是非常方便,当然,对这种方式的知晓度偏低也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很多被访者表示不了解市(村)民学校还能提供网络学习,不太清楚有这样的上网方式。同时,不同居住群体在上网方式的选择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江北区城镇居民主要偏爱在工作单位或网吧上网;江北区农民则主要以单位上网为主(真正务农的只占0.56%);而外来新市民更喜欢网吧上网和手机上网。另外,选择到村委会/居委会上网的受访者比例,城镇居民高于农民,农民高于外来务工人员(见表1)。

(四)不同年龄群体愿意选择的学习方式的差异分析

学习方式是居民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居民在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其个人特色的方式就是他的学习方式。了解居民数字化学习方式,不仅有助于科学地设计数字学习资源和有效地传递教学信息,而且能帮助居民了解自己学习方式的特点、优势及不足,从而采取适当的措施,在学习中扬长避短,以致达到大面积地提高数字化学习水平。从调研数据分析来看,选择网络手段作为数字化学习方式的群体与年龄阶段成反比例增长,在18-33岁的居民中,上网率达到94.7%,而中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书报、广播及电视了解社会信息,尤其是60岁以上的居民,83.91%通过报纸拉近自己与社会大众的距离(见图2)。

(五)居民希望获取的技能及知识内容分析

调查显示,计算机及生活知识是受访者最希望提升的技能或知识,需求率分别为36.85%与35.19%(见图3)。另外不同的居住群体对希望获取的技能及知识提升内容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江北区城镇居民对生活知识、学历进修、计算机的需求较高;江北区农民对计算机、教育知识、法律的需求较高;而外来新市民对计算机、生活知识以及教育知识的需求较高。另外从学历进修的内容来看,大部分以进修大专为主,而专业上各人的差异性比较大,其中工商管理是需求度较高的专业。

(六)“江北终身学习网”知晓度分析

调查显示,江北终身学习网的知晓度仅为7.15%,处于较低水平,从不同年龄群体来看,知晓度的差异不大,最高的18-33岁群体的知晓度也仅为8.53%,可见进一步做好网站的宣传工作是当前最主要的工作内容之一(见图4)。

(七)受访者对“江北终身学习网”的意见、建议分析

由于目前江北区居民普遍对“江北终身学习网”的知晓度不高,对网站有关的学习内容缺乏必要的了解,所以大部分意见仅来自部分对网站有一定了解的群体,主要以课程实用性更强些以及课程形式更丰富些为主。另外,在与“江北终身学习网”有过接触的群体中,认为学院及网站在宣传方面还有待加强的比例也较高(见图5)。

三、开展居民数字化网络学习的对策

(一)强化居民数字化学习认知和素养的培养

对于数字化学习者本身而言,要树立正确的网络学习观,充分认识到数字化学习优势,对网络学习产生认同感,进而弥补自身计算机使用技巧、网络学习技巧等方面的不足,逐步适应数字化学习方式;对于外部环境而言,要尽量设计开发出易于交流互动的环境和资源。社区学院等相关部门有责任为居民开设数字化学习技能的专门培训,提高居民数字化学习素养,包括各种数字化处理的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多媒体课件、网路课程、CD-Rom、网站、电子邮件、在线学习管理系统、在线讨论、微博、微信、数据文件、数据库、实时咨询系统等,提高居民利用网络学习的意识和技能。同时,相关单位也要通过各种途径宣传和推广学习网站,提高居民对网站的知晓率。

(二)建立大型共享学习资源中心

数字化学习资源既是学习者的主要内容,也是数字化学习的主要手段。虽然近年来各级教育部门建设了许多数字化平台,自建或购买了大量的学习资源,但距离满足居民的要求还相差甚远。在调查中也显露出了这一问题,有42.5%的居民认为资源缺乏。为此,我们一方面加大资源建设力度,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支持和投入,采取自行开发与引进相结合的方法,加快资源的建设步伐;另一方面,我们要克服各部门各自为政,一盘散沙的情况,由相关上级部门牵头建立共享的大型网上学习资源中心,统筹教学资源,更好地为居民服务。学习资源中心采用多用户、多层次的管理方法,在建设中充分考虑学习者的不同需求,采用多种资源分类方法和多种资源检索形式,方便学习者查阅资源;在通用共享的同时,注重资源中心的个性化和特色,在资源中心中设置特色资源、自制资源、名师名课等子中心,同时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优秀资源进行推荐和分析,方便居民寻找精品资源;利用QQ群、博客圈建立居民网上学习共同体,依托现有的知名度较高的数字化学习平台扩大QQ群、博圈的建立和使用,逐步在数字化学习的居民中形成一定有影响力的数字化学习社群,以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更好地促进学习共同体的建立和发展;开通学习论坛,加强网上网下互动环节,增强教育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三)开发多种类型、立体化的数字化学习资源

由于学习者学习风格和学习习惯的不同,他们对资源的组织形式的要求不同。有些学习者喜欢逻辑顺序严谨的资源组织形式,比如像网络课程;有些学习者喜欢针对某一问题展开深入的探讨,如专题学习网站;还有的学习者喜欢用零散的资源自己组织学习资料等等。为了适应他们这些多元化的需要,需要在资源建设中开发、引进多种类型的、立体化的学习资源,既有系统性网络课程,也有针对某一问题或某一专题的专题学习网站和网络课件,还有能覆盖本专业6-8门主干课程的专业资源库、试题库,以及案例库、电子教案、学术报告、名师讲座、电子教材、视频教材等。通过对同一课程或同一知识点提供不同类型的多元化、立体化的资源,方便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和需要,选择合适类型的资源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四)建立完善社区数字化学习运行体制机制

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渗透力强、作用力持久、资源配置高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完善的运行机制予以保证。

首先,在组织管理机制上,要在前期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总结经验,以市社区大学为统筹单位,协调区县、街道社区(乡镇)社区教育机构的关系,建成以市民学习中心、社区教育中心、教育机构共同参与的教育三级社区教育体系。

其次,在经费保障上,各行政区、街道(乡镇)要建立专项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用于支持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

最后,在评价保障机制上,参考慈溪建立学分银行制度,建立居民终身学习档案。从本次调查研究的结果分析,受访者均认为非常有必要建立学分银行及终身学习档案,这与受访者的受教育程度以及职业状况没有直接的联系。“学分银行”制度所开创的开放和灵活的学分积累、转换与“消费”的方式并非仅仅适用于学历教育,对于非学历教育而言更能体现其重要价值。只要居民参与了有组织的社会学习或文化活动,就可以记录在其终身学习档案上并能累计学分,这对于激发居民终身学习热情、促进居民自愿学习将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6]。

参考文献:

[1]吴友贵.数字化学习与学习型社会构建策略[D].南昌:南昌大学,2010(11):18-20.

[2]王松涛.终身学习目的论[J].开放教育研究,2001(1):23.

[3]徐金雷.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现状及策略研究[J].成人教育,2013(1):67.

[4]王松涛.终身学习目的论[J].开放教育研究,2001(1):23.

数字教育发展分析篇10

(安徽桐城望溪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安徽桐城231400)

摘要:我国的职业教育信息化正在稳步推进,深刻认识中职学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阶段性特征,有助于职业学校信息化过程的有序推进。因此,可以诺兰模型为基础,提出网络技术时代的修正模型,并以此对中职学校的信息化发展过程进行阶段性特征分析。

关键词:诺兰模型;中职学校;教育信息化;数字校园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8-0080-04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创新动力,作为国家战略,教育信息化正深刻影响着中国教育的发展与变革。在教育部制定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提出了职业教育信息化的目标:大力推进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全面提升教学、实训、科研、管理、服务方面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以信息化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改造传统教育教学,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发挥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巩固规模、提高质量、办出特色、校企合作和服务社会中的支撑作用。

一、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

职业教育信息化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支撑,是教育信息化需要着重加强的薄弱环节。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速,职业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可喜进展。许多职业学校已经完成了以互联网接入、校园网站开通为标志的网络互联时代,逐步进入到以数字化校园应用集成为主的资源开发和网络教学平台时代,尤其是国家三部委在2010年启动的国家中职发展改革示范校创建项目,数字化校园作为特色项目成为首批示范校验收检查和重点专业资源库建设的基本要求,极大地带动了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其示范引领作用也得以逐步推广。

对于整个中等职业学校的信息化发展进程进行研究,建立进程分析的一般模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找到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更好地定位和科学决策。关于信息化发展进程的分析,有一些比较成熟的模型,其中的经典模型是现在普遍采用的美国的诺兰阶段模型(如图1所示)。

二、诺兰模型在互联网时代的修正

查理·诺兰(RichardLnolan)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他在总结了一个地区、一个行业或者企业的信息化应用发展的客观规律后,于1973年提出了组织信息系统应用演进的模型,即“诺兰模型”。诺兰认为,信息化发展必须经过初始、推广、控制、集成、数据管理和成熟六个阶段,各个阶段之间互相联系,以实际应用需求和技术发展逐步推动信息化不断向更高阶段深入,阶段之间不能隔断或超越。

诺兰模型对于信息系统发展的理论指导已经得到了实践的验证,尤其是六个阶段的划分,作为中职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也必将遵守其阶段性特征。诺兰阶段模型提出的时间尚处于信息技术领域发展的前期,在过去几十年中,整个社会的信息技术基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诺兰阶段模型最好的用法是要与时代相结合。不可否认的是,技术的发展对于信息化进程常常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信息化时代的特征注定了今天任何组织在推进信息化发展时早已告别了独立的计算机数据处理时代,直接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对于中职学校而言,要应用诺兰模型对信息化进程进行阶段性分析,有必要对网络信息时代的诺兰模型做出修正,如图2所示。

(一)修正模型的技术层次分析

诺兰模型已经预见了信息化发展进程中必然要面对技术进步的挑战,在可以预见的技术背景下,诺兰将信息化发展的技术支撑分为计算机数据处理时代和网络信息技术时代(如图1所示),这在当时无疑有极大的前瞻性。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期,所有信息化进程无疑都必须放在网络化条件下才具有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

中职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几乎正好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应用普及,从早期的网络互联到应用集成和平台整合是技术发展的一大跨越,网络互联时代的信息化建设更多关注的是硬件投入与网络基础建设,基于网络的应用还处于基本功能需求阶段,有设备、能上网、可应用是信息化建设成果的基本评价标准。

随着计算机和高速宽带网络的普及,硬件和网络基础设施已经不再是制约中职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基于宽带网络的信息化应用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显得日益重要,尤其是各应用系统的集成与平台化管理成为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数字校园建设成为平台整合时代的基本标志。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作了全面部署,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内容之一——职业教育信息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标志着以数字校园建设带动的中职学校信息化发展进程正式进入平台整合时代。

(二)修正模型的技术性断点分析

诺兰模型是按照时间和费用两个维度进行划分的,时间维度实质上也体现了技术维度。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在不断更新和发展,在不同的技术时代之间,由于技术的重叠和关联,必然会存在一个“转折区间”,技术的进步和提高将导致信息化进程的非连续性发展,诺兰称之为“技术性断点”,该转折点常常是进行信息资源规划的最佳时机。对于中职学校而言,数字化校园建设以及向智慧校园的技术转型是平台整合时代的重要契机,尤其是在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中职学校能抓住这个机遇,必将成为提高职业学校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对于未来的技术发展,我们也许难以预见,但可以肯定的是,新的技术性断点一定存在,在整个信息化发展进程中,只要信息化支撑技术在不断进步,新的技术性断点就会出现,下一个信息化发展的技术时代必将到来。

三、中职学校信息化发展进程分析

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信息化发展而言,虽然起步较晚,发展时间短,但起点并不低,尤其是在高校信息化建设基本进入集成和数据管理阶段后,有更多成功的实践经验可供参考,更多的是基于成熟技术的引入和直接应用。借助于网络时代修正后的诺兰模型的阶段划分,网络时代的中等职业学校的信息化进程大致经历了如下的发展路径:硬件投入期、应用开发期、资源整合期和成熟更新期。

(一)硬件投入期

中等职业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最早是从计算机教学开始的,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计算机价格昂贵,对于中职学校而言,费用是制约信息化进程的关键因素,这一时期信息化建设主要以计算机机房和多媒体投影教室建设为主。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部分学校开始以拨号方式接入互联网,课件开发成为信息化教学的主要标志。随着宽带网络开始推广,部分学校开始尝试建立学校网站。

硬件投入期是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早期特征,大量费用都用于计算机设备购买和网络基础实施的建设上,对应于诺兰模型的初始阶段和推广阶段。

(二)应用开发期

随着硬件投入的逐步加大,计算机与多媒体基本满足教学需要,基于网络技术的许多应用系统开始开发并引入使用,各个独立的应用系统互不关联,“重硬轻软”的弊端逐渐呈现,由于观念和体制的约束,管理和技术的“瓶颈”在职业学校信息化发展进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宽带网络的发展促使大部分学校开始重视网络使用,并基本建立了学校网站作为网络展示窗口。

应用开发期主要对应于诺兰模型的控制阶段,但不同的学校在应用系统开发上会有较大区别,所以可能会涉及诺兰模型的推广阶段后期和集成阶段前期。与前一时期类似,硬件投入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是关键,但应用系统的开发和使用是其基本特征,大部分学校重视投入而轻视管理和技术储备,因此,应用系统的使用效率并不高。这就直接导致在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资源整合期,管理与技术的“瓶颈”制约愈加突出,教学资源开发、网络化教学应用以及数字化校园管理都面临着高额费用投入,但换来的却是效率低下,难以为继。

(三)资源整合期

随着技术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以及国家教育信息化战略的推进,数字校园建设成为衡量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标准。2012年5月,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2015年,职业院校配备够用适用的计算机及其配套设备设施;90%的职业院校建成运行流畅、功能齐全的校园网,信息技术能够支撑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科研等各项应用;85%的职业院校按标准建成数字校园。2013年9月,《职业教育数字校园建设(征求意见稿)》,数字校园是指以网络为基础,利用信息技术将学校的主要信息资源数字化,并实现数字化的信息管理方式和沟通传播方式,从而形成高度信息化的校园环境。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支持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和管理服务体系的技术系统。职业院校数字校园的技术系统包括数字资源、应用服务和基础设施三个部分。数字化资源建设与平台整合是现阶段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基本要求和发展趋势,有高校教育信息化与数字校园建设的成功经验,平台厂商系统集成与平台整合技术日趋成熟,面临的问题是数字化校园平台和资源库平台如何适应中职学校的应用需求,统一的平台标准和网络资源建设是当务之急,管理及观念更新是制约中职学校信息化发展的关键要素。

平台整合期的特点是系统平台和数字化资源开发的投入超过了硬件与网络基础设施的投入,数字校园系统集成是关键,与高校信息化发展的本质区别在于,中职学校由于资金和技术能力的限制,数字校园建设不得不更多地依赖平台厂商完成资源整合,信息化管理体系缺失相比技术能力约束会带来更多的问题。平台整合期对应于诺兰模型的集成阶段和数据管理阶段,米歇(mische)对诺兰模型提出了补充意见,他认为在诺兰模型中,作为前后两个阶段的集成阶段与数据管理阶段其实是不可分割的,集成阶段的实质和主要特征恰恰就是以数据集成为核心的数据管理。

(四)成熟更新期

数字校园建设涉及面广,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投入,从我国许多高校的数字校园建设经验和实施过程来看,建设周期长,从建设立项、规划设计、实施推进到应用整合,至少需要3~5年的时间。毫无疑问,数字校园建设对任何一所学校而言都是一项任务艰巨的信息系统工程。对于中职学校而言,平台整合期可能永远都处于进行时。因此,参照网络技术时代修正的诺兰模型(如图2所示),当信息化发展进入成熟阶段,技术的进步导致整个信息化进程重新进入更新和再整合时期,这就是技术性断点所导致的非连续性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会使信息化进程呈现一种波浪式的阶梯型发展。

对于多数中职学校而言,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都可能存在过观念上的误区。中职学校在整个信息化发展进程中,从早期的“重硬件、轻应用”逐步过渡到“重应用、轻资源”,现在则是“重资源、轻管理”。这就像一个成熟的交通体系,修路是必须的,应用系统就是车子,路再漂亮,车子再好,没有货物进行运输也发挥不了作用,人的素质和科学的规则是保证整个体系高效运转的关键,所以,作为信息化发展进程成熟期的标志,投入是基础,资源是重点,应用是根本,管理是关键。

四、结语

诺兰模型作为经过实践验证的成熟理论,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也是需要进行修正的,但它揭示了信息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网络技术时代修正的诺兰模型对于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进程的重要指导意义在于:任何学校的信息化发展必然会受到技术条件的制约;信息化建设过程不可能一劳永逸,必定是一个漫长的艰巨的工程;在信息化发展的不同阶段有其特有的特征,需要对信息化发展进程进行科学规划;技术性断点的出现对于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而言是发展的最佳时机,数字校园建设是提升学校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以信息化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是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目标。掌握信息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和阶段性特征,才能更好地规划职业学校的信息化未来;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数字校园的建设使中职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有了较高的起点,但中职学校的信息化发展进程不可能实现隔断或超越。

参考文献:

[1]黄松,郭伟.基于诺兰模型的高校信息化建设趋势分析与展望[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1(1):71-75.

[2]郑凯,聂瑞华.基于诺兰模型的高校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21):13-15.

[3]代秋红.诺兰阶段模型对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启示[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21(1):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