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调查心得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6:39:12

企业调查心得篇1

其实,每来到一家公司透过玻璃窗,看到里面员工都正忙着工作,我就会在公司门口徘徊犹豫一下,我怕进去会打搅他们,也担心他们没时间理会我.但我必须得去,所以每次我都鼓足勇气进去.每当我推开门的时候,他们都刷地朝我看,一双双眼睛盯着我,但很快他们又投入到工作中去了,一开始我还真有点不知所措,这么多人也不知道该找谁好.然后我问了下旁边的一个员 工经理在哪,直接去找经理.有的经理比较忙,就叫其他人帮我填问卷,有的叫我等一下再去拿,说先看一下,但当我再去拿的时候,她又说没时间.

其中有一个经理让我印象蛮深刻的.她问我做这个问卷有什么目的,是不是填完以后向他们推销这种业务,我忙向她解释说我不是搞推销的,我是学校暑期实践活动弄了这样一个课题,只是想了解服务外包这个行业的发展情况以及它的发展潜能,但这个经理态度还是很坚决,说他们企业与服务外包没有什么关系没什么好填的.当时我就觉得这个经理应付能力蛮强的.考虑问题也蛮周到.

其实在做调查问卷时也碰到过一些公司的人蛮热情的,他们有的还很同情我们,说这么热的天在外面跑也不容易的,所以他们有的还倒水给我喝,还蛮愿意填写问卷,可能问卷页数比较多,而且问题也有些麻烦,所以有时填完一份问卷也花了他们几十分钟.在这次实践中,我也了解了公司的一些基本情况,看到了他们的工作环境。看到每一个员工基本上都有一台电脑,他们都在电脑上进行操作。以前也没去过公司,也不知道公司的状况,现在也算了解了一点点。在他们休息的时候看到他们同事之间相互开玩笑,嬉戏,觉得他们相处的很开心,在和谐的环境中才能轻松的工作,所以融洽.和谐的工作环境很重要。

企业调查心得篇2

近年来,随着经济大开发主战略的实施,南昌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现代文明花园英雄城和现代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发展战略,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国内知名房地产公司纷纷落户南昌,商业楼、住宅群纷纷拔地而起,房地产业成为政府关注、市民关心的热门话题。作为南昌市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房地产业创造的税收也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昌市审计局在谋划2004年税收审计工作时,按照审计署五年发展规划中关于改进税收审计、从管理机制上解决税收流失和执法腐败问题的要求,科学判断形势,找准工作契入点,抓住南昌市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领域――房地产业,决定开展房地产税收征管情况专项审计调查,重点审计税款征收等情况。由于房地产公司大多是民营和外商投资企业,不属于国家审计范围,市审计局通过税收征管审计调查这个平台,把它们缴纳税收的情况纳入了审计的范畴,从而找到了一条拓宽审计领域的新途径!

深入调查精心准备

2004年下半年,市审计局着手2002年至2004年9月房地产企业税收征管情况专项审计调查。现实情况是纳税企业多,时间紧,任务重。面对这项审计新课题,局领导要求审计人员精心做好审前调查,筛选出重点调查对象,做到有的放矢。

审计人员首先来到契税征收部门,调查了解落户南昌市的房地产企业的房屋出售及契税缴交情况,初步了解房地产企业楼盘开发地段、开发规模,做到心中有数。根据契税征收部门提供的情况,随后查阅城区税务局房地产企业税收征管资料,进一步掌握房地产企业房产销售及土地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相关税费的申报、缴交情况。

根据审前调查结果,审计人员反复勘酌,采用分析性复核等方法选择出11户开发规模大,销售量大,欠缴税费多的房地产公司作为重点延伸对象。所筛选的公司均属民营及外商投资企业,为达到审计目的,又不影响南昌市投资环境,审计人员查找了相关法规,明确了审计机关的权限,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审计机关有权就审计事项的有关问题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并专程到市优化投资环境办公室、市法制局部门办理了相关手续。结合审前调查结果,市审计局立即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调查实施方案,明确审计内容、方式、范围、所调查企业,报市领导批准后予以实施。

突出重点迎难而上

根据审计调查实施方案,审计人员在对税务部门税收征管档案进行审计后,进而对税务部门所管辖的纳税企业纳税申报、税款缴纳、税收优惠政策如执行延伸。审计人员要求相关税务局领导及专管员一并进驻企业,向被调查企业详细说明来意,取得企业支持和配合。重点核实房地产企业2002年至2004年9月房产销售收入、成本、费用及相关税费申报、缴交情况。

专项审计调查得到了大部分企业的理解和配合,但也遇到了一些阻力,如某户民营企业对审计工作不理解,尽管审计耐心说服,反复宣传,但是该企业审计人员无审计权限,调查只能问情况,不能审账为由多次拒绝接受审计,导致审计人员三进其门而不得入。这件事引起了市场领导的高度重视,市领导明确表示全力支持审计机关依法审计,经过市领导亲自协调,排除干扰,扫除障碍,最终,该企业还是愉快地接受了审计,并把漏交的上千万元税款如数交清。

审计调查期间,审计人员严格执行审计廉政纪律,做到“只喝企业一杯水”,多次谢绝被审单位宴请及礼金,维护了审计机关的良好形象。

依法治税成效显赫

审计调查结束后,南昌市审计局向税务部门出具了审计意见,并向市政府递交了专项审计调查综合报告,审计调查报告显示:税务等部门少征11户房地产企业各类税款1.22亿元;企业财务核算、发票管理不规范等。针对上述问题,市审计局提出建立责任追究制、依法治税、完整税收考核机制、维护政令统一等4条建议。调查报告引起市政府高度重视,市政府领导作出批示,责成税务部门加大征管力度,整改纠正。

根椐专项审计调查报告,市税务部门向各县区分局、直属分局、直属局、稽查局、办税服务厅下发整改通知,提出从2003年7月1日开始,对征管的房地产企业,一律按3.3%的预征率计算征收企业所得税,加强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日收管理,确保房地产企业预售收入应纳各税及时征收入库等5条整改意见。目前,税务部门根据审计报告,已收缴各种税费7000余万元,其余款项正在催缴中。

企业调查心得篇3

关键词:金融企业员工招聘背景调查

一、背景调查简介

背景调查又称参考调查,是指通过各种正常的、合法的、合理的方法和渠道,对求职者的工作经历、教育背景、品质、兴趣等个人情况进行调查,以获得求职者背景资料的相关信息,并对获得的信息与求职者所提供的应聘信息进行对比,来核实其真实性的一种调查方法。国际上知名的背景调查机构Firstadvantage(FaDV)提供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中国的求职者中,有10%左右的职位申请人的实际情况,与其提供的简历信息存在“出入”。而在这10%的人当中,有99%都是在工作经历或者教育经历方面做了手脚。背景调查越来越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对员工聘用的参考依据,为人才决策提供强有力的证据材料。

在国外,背景调查非常普遍。2008年美国新一届政府奥巴马领导班子在正式入职前就经过了背景调查。几乎所有的知名企业在员工招聘录用都要开展背景调查,以核实求职者的教育和工作经历、个性品质、交往能力等。美国企业主要背景的核实方式为推荐信核实,其次是电话核实,也有利用商业调查公司进行的。而且美国的法律对背景调查也有一定的限制。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和人才市场的流动,个人档案、信用体系的不健全,背景调查开始越来越受用人单位特别是对员工信誉度要求较高的领域,如投资银行、保险及it等科技企业的广泛重视和采用。

二、金融企业开展背景调查的作用和意义

1.屏蔽人员招聘中的风险

金融企业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因其与货币信用密切作为的特殊企业而属于高风险行业,它们与客户之间并非是一般的商品买卖关系,而是以借贷、证券买卖等为核心的信用关系。这种关系在经营活动中不是表现为等价交换,而是表现为以信用为基础。金融企业经营活动的这种特殊性,会产生出特殊的风险,即信用风险、经营风险、公信力风险和竞争风险等。因此银行、证券等金融行业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更高,如职业操守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品行正直,恪守诚实信用”,金融企业从业人员的道德风险防范显得相当重要。同时,金融企业在招聘工作中所面临的风险可以归纳为胜任力风险(能力素质、工作表现等是否与企业的文化兼容)、法律风险(求职者是否存在犯罪记录、竞业限制以及金融违规记录)、职业操守风险(是否学历造假、伪造职业资格、工作经历等)、成本风险(招聘所花费的资金和时间成本)等四大类。来自于内部的风险不仅是试用期员工给企业造成的成本损失及企业品牌形象风险的可能,还可能危害及企业内部员工、客户与股东的利益。如果没有必要的措施,这些风险最后集中于人力资源部的招聘工作。

招聘风险是一个常常被企业易忽视的关键点,而背景调查可以在企业与外部人才市场之间形成有效的防火盾,帮助企业屏蔽用人风险,减少企业损失,提升人力资源部的战略性管理职能,进而改善企业人员筛选机制,提高金融企业诚信文化及核心竞争力,更进而保护金融企业的品牌,员工、客户以及股东的利益,从企业内部和外部上降低客户满意度风险。

2.全面、真实了解求职者

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品质,作为金融企业从业人员,诚实信用更是基本的职业道德。诚实守信的人,无论走到哪里,说话做事都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一个正直、诚实的求职者提供的申请表和简历应该是准确、真实的,不会弄虚作假的。背景调查的核心价值就是了解候选人之前的经历、资质是否属实,是否存在一些隐瞒的不良背景信息等,从而全面、真实地了解求职者,以达到去伪存真、知人善用。

3.预测求职者未来的业绩

金融企业在进行背景调查中,可以通过证明人评估求职者在工作中的行为表现,可以很好地预测求职者在录用后的工作绩效、文化适应性等。毕竟求职者的申请表和简历是经过“修饰”、“包装”后的精美材料,难以看出其工作中实际能力和表现。通过背景调查深入获得第三方的评价,据此可以推测出求职者在将来工作中的成就和表现。

三、金融企业如何开展背景调查

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招聘经验,并参考国内外关于企业背景调查的相关文献,按照5w1H方法来探讨金融企业如何开展背景调查。

1.背景调查的内容是什么(what)

金融企业员工背景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身份识别、犯罪记录、教育背景、工作经历、个人资信和资质调查等。在同一个企业中,对不同岗位所进行的背景调查的范围和深度是不一样的。金融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的职位设计不同类别的背景调查表,责任越大的职位则该职位对客户与同事的风险越大,则越需要进行准确、详细的调查。如涉及到金钱和贵重物品的职位,需要进行信用记录和犯罪记录的调查;涉及到人际关系的职位,则要进行犯罪记录核查。

2.谁来做背景调查(who)

金融企业做背景调查可以由人力资源部门亲历亲为,也可以委托专业的第三方调查公司开展调查。金融企业人力资源部如果人员配备充裕、资金实力雄厚,则完全可以自己来做背景调查。人力资源部门全程负责、监督背景调查工作,规范背景调查制度和相关工作流程。内部的调查员还应进行相关的资质培训,包括背景调查相关法律法规、调查的技巧、档案资料的记录、分析、整理和保存等。

金融企业人力资源部虽然自行开展背景调查可以节省成本,但是常常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时还难以保证背景调查的可信度。因此,金融企业也可以选择将背景调查工作外包给专门从事该项业务的调查公司或资信公司,认真挑选一家有能力和实力强的专业公司,提出调查纲要和具体要求,省时省力。

3.什么时候做背景调查(when)

一般来说,背景调查的目的是了解、辨别求职者真实信息,防患于未然。因此金融企业开展背景调查时间应该是在人力资源部有录用意向、但求职者尚未正式入职之前进行。在这个时间进行背景调查所面对的求职者较少,节省招聘成本和时间,而且一旦发现有造假或违纪的情况,金融企业单位可以灵活处理。

4.选择哪些人来做调查(whom)

金融企业可以根据自己单位的实力和财力来选择背景调查的对象。资金充裕的大型金融企业完全可以对所有预录用的求职者进行背景调查,而对于中小型金融企业,有针对有选择的一些关键岗位进行背景调查。对于金融企业来讲,应该对从事以下岗位相关的人员进行背景调查:如与现金服务密切相关的职位,银行柜员、出纳、会计、投资等岗位;从事核心技术服务的岗位,如科技部、研发部的工程师、技术人员等;此外,还有中高级管理人员的招聘也应有背景调查。

此外,对背景调查证明人的选择也须谨慎。因为求职者在提供的证明人中应该是与其关系亲密或没有敌意的证明人。

5.背景调查具体怎么做(How)

一般情况下,采用的调查方式越多,可信度越高。金融企业或委托调查公司开展背景调查时候,应该根据招聘工作的实际需要来确定背景调查的主要方法,灵活、巧妙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使得背景调查得以有效地开展。

(1)电话调查。电话调查是背景调查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方便快捷,省时廉价,是开展背景调查首选的方法。进行电话调查前,一定要设计好问卷调查表,根据问卷的纲要逐一询问、核对,同时记录被访者的回答。调查者要注意打电话的技巧,尽量取得被访者的理解与支持,以便告知客观、真实的情况。

(2)发函调查。商业信函调查有填写调查问卷和证明人写评论信两种方式。一般是金融企业或调查公司通过邮寄方式把问卷或恳请对求职者给予评论的书面材料寄给证明人,等待其填写好后再寄回单位。这种方式系统性较强,效率较高,然而最大的缺点是问卷或评论信回收率较低。

(3)网络调查。随着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几乎每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都离不开网络。网络调查也不失是一种方便、快捷的调查方式。如对调查者的身份核实,可以通过全国公民身份证号码查询;教育背景核实则有全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就能查询2001年后的大专以上的毕业证书。还有最近十分流行的个人博客、微博等,都是开展网络调查的很好途径和手段。

(4)面谈调查。面谈调查是可信度较高但是成本也较大的背景调查方法。它可以深入挖掘被调查者的多重信息,做到最大限度地核查和证实其背景情况,但是要占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包括设计访谈问卷、分赴证明人地点、记录访谈信息等。

6.在哪里做背景调查(where)

金融企业选择在哪里开展背景调查要依据背景调查的方式来确定。一般来说,背景调查如由人力资源部或调查机构通过打电话、发函或者网络搜索等方式,那么足不出户就可以开展背景调查;如果采用面谈调查,就需要奔赴证明人地点,选择安静的环境进行背景调查。

四、其他注意事项

1.正确看待背景调查作用

金融企业在员工招聘中非常有必要开展背景调查,但是也不能盲目崇信背景调查。除了背景调查,面试以及人才测评都是招聘选拔非常重要且不可缺少的工具,是帮助甄选人才的,他们都有其优点,也有其局限性。把背景调查纳入企业招聘中,几种方式方法综合运用,可以最大限度地屏蔽金融企业招聘风险。

2.合法合规开展背景调查

首先要获得求职者的理解和支持,把调查的目的、调查的内容、调查人员范围都向被调查人做解释说明,最好是在面试中就告知候选人,让他们有思想准备,这样后续的调查也能获得他们的配合和支持。要求候选人填写背景调查信息表,候选人亲笔签署的授权书和声明书。并清楚告知如有虚假或者遗漏重要信息,可以按照公司的聘用、惩戒和解聘规定处理,可能导致违纪处分,包括拒绝聘用和解除劳动关系。

3.妥善处理背景调查结果

在背景调查过程中要保持严谨和客观的态度,对负面信息谨慎解释并使用。金融行业对员工做背景调查所获得的信息有正面积极信息,当然也有负面的消极信息,所以在决定是否录用时一定要核对调查信息,确保信息来源可靠真实,结合其他测评工具多方位考察预录用者,提高招聘质量。

参考文献:

[1].背景调查——企业安全用人的防火墙.HR经理人,2008,3

企业调查心得篇4

关键词:企业大学生综合素质企业需求

大学生作为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企业获得较高生产效率和较强竞争力的根本途径。然而目前高校的专业认知教育、专业知识的系统传授,以及所设专业对相关学科的兼容程度等因素,使得大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及自己未来工作角色的设定存在非现实性。与此同时,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使得大学从原本的“精英式教育”转变成“大众化教育”,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质量却有待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不足让他们无法满足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渴求。如此一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大学生本身的素质产生了巨大矛盾,两者之间严重的“断层”现象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由此,了解企业对当前高校大学生的素质需求,并探究提升学生素质的途径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企业对大学生素质需求调查分析

为了深入了解企业对当代大学生的素质需求,本课题组利用某高校大型招聘会的机会,现场对在杭的200多家企业的人事负责人做了“企业对大学生素质要求”的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10份,回收有效问卷200份,回收率95.24%。通过对问卷结果统计分析发现,当前大学生的素质与企业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大学生需要从能力、经验、道德品行等各个方面全面地提升自我才能满足当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1.企业对当前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和综合素质表示不容乐观。

通过调查发现,多数企业负责人对当前大学生的精神风貌表示不满意。如图1所示,93位被调查者认为现代大学生是懒散的,占总数的46.5%;24位被调查者认为现代大学生精神萎靡,占总数的12%;而只有83位被调查者认为现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是朝气蓬勃的,占总数的41.5%。同时,还有不少企业负责人对当前大学生的素质表示了担忧,有37%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大学生素质的整体呈下滑趋势,令人担忧,只有35.5%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大学生素质符合时代要求,还有27.5%的被调查者认为大学生素质没有什么变化。

图1

2.企业对大学生的能力和经验最为看重。

什么样的大学生才能为企业所青睐呢?或者说企业最看重学生什么呢?从调查结果来看,如图2所示,有43%被调查者认为,在招聘过程中企业最看重大学生的社交能力、应变能力;有31.50%的被调查者认为,在招聘过程中企业最看重大学生实习或工作经验;有21%的被调查者认为,企业在招聘过程中,最看重大学生专业技能;只有4.50%的被调查者认为,企业在招聘过程中,最看重大学生在校学习成绩。由此可见,在大学期间,大学生不能一味地死读书,只注重学习成绩,更要努力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和积累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当前大学生所持各种证书数量的问题上,有近一半的被调查者认为,能力是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证书的数量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大学生只需要几种核心证书即可。因此,盲目地考各种证书并不一定能够得到企业的认可。

图2

3.企业对大学生道德品质有较高的需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金钱成为了人们衡量成功的重要标准,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呈下滑趋势。这一点在大学生中也有较明显的体现。在与很多企业负责人的交流过程中,他们普遍表示,当前很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不能准确地定位自己,吃不了苦,缺乏责任心,急功近利,频繁跳槽。这不仅给企业的人才培养带来了困扰,而且使大学生很难在工作岗位上取得成功。由此,在当前企业的用人需求中,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成为一项重要的考量标准。在调查中可以发现,如图3所示,有37.50%的被调查者认为“有责任心”是大学生应具备的最重要的道德品质,有28.50%的被调查者认为“有上进心”是大学生应具备的最重要的道德品质,有23%的被调查者认为“吃苦耐劳”是大学生应具备的最重要的道德品质,而有11%的被调查者认为“诚实守信”是大学生应具备的最重要的道德品质。由此可知,大学生如果希望自己今后能够在职场中脱颖而出,则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知识、能力,还要具备较高的道德品质。

图3

4.经验不足、动手能力差、不能吃苦耐劳是当前大学生存在的最突出问题。

大学生素质与企业的需求到底有多大差距,这在刚刚踏进职场的大学毕业生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在调查中可以看出,如图4所示,经验不足、实践动手能力差、不能吃苦耐劳三个方面是刚毕业大学生身上存在的最突出问题。这其中,经验不足、实践动手能力差与当前高校不合理的教育模式有重要的关系。目前高等教育重心,仍放在专业知识的教授上,虽然高校每年也举行形式多样的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活动,但针对性不强,且影响面较窄,大多数学生不能得到很好锻炼。[1]这也必然导致大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企业的需求。同时,不能吃苦耐劳也表明,当前大学生在工作中对自我要求过于宽松,拈轻怕重,缺乏吃苦精神。

图4

5.沟通能力、耐挫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是当前大学生最欠缺的能力。

企业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有很多,那么当前大学生在工作过程中最欠缺的是什么呢?通过调查发现,如图5所示,多数被调查的企业负责人认为,协调沟通能力、耐挫能力、自我调节能力是当前大学生最欠缺的能力。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无时无刻不在沟通,协调沟通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更是一种极其有用的处世基本功。若协调沟通能力不好,工作就容易被动,很难取得成效,发展也必然受限。同时,缺乏耐挫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的人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或者挫折时,就会难以适应,也很难在工作上取得好的业绩。因此,大学生必须在这些能力方面加强锻炼和培养,才能更好地适应职场的需要。

图5

二、适应企业需求,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以上对企业的调查结果的分析可以发现,当前企业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在不断提高,大学生在能力、经验、道德品质等各方面离企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高校教育需要改变以前那种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以素质教育为导向,适应企业需求,培养真正适应社会需要的大学生。

1.以素质教育为导向,深化教学模式改革。

企业认为,人的技能可以通过培训等途径迅速提高,但人的综合素质需要长时间的内化才能提升,良好的综合素质对个人发展十分重要,对企业的发展也至关重要,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要高于职业技能。[2]因此,高校必须以素质教育为导向,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全面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改变高校教育中仍然存在的重知识教学、轻实践应用的现象,应该将提高大学生沟通能力、耐挫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合作能力等能力的培养融入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之中,强化大学生与人沟通、团结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虚心好学,积极向上的优良品质。教学方式和方法要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要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原则。只有以素质教育为导向,把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摆在高校教育首要位置,才能造就符合社会和企业要求的能力强、职业素养高的专业人才。

2.注重社会实践,多为学生提供接触外界的机会。

社会实践是连接学校与社会的桥梁,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多参加社会实践不仅能够让大学生提高胆量,加强心理素质,提高交流、沟通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了解社会需求,积累一定的社会经验。对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经验不足是当代大学生在工作中出现的主要的问题之一。正如常年护养在温室里的花朵经不住风雨的考验一样,长时间浸泡在理论知识中的大学生是难以应对企业多方面、多层次能力需求的。高校要通过社会服务、企业实习等多种途径为大学生提供广泛接触社会、了解企业的机会,让大学生在实践中积累丰富的经验,对企业的人才需求产生深刻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提升自我,完善自我,这样才不会与社会、企业的需求脱轨,才能更好地迈入企业,走向成功的道路。

3.注重养成教育,强化学生道德品行的培养。

现代企业不仅仅看重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更注重他们的品行。良好的人品和职业道德已成为毕业生成功就业的第一要点。[3]然而,当前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急于求成、浅尝辄止的浮躁情绪。一些大学毕业生不肯脚踏实地,怕吃苦,眼高手低,不愿意从基层岗位做起,频繁跳槽,缺乏起码的职业道德,这些都是企业发展的绊脚石,同时对大学毕业生自身的发展也十分不利。因此,高校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强化学生道德品行的培养。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讲座、辩论赛、先进人物表彰等形式积极在学生中开展思想引导工作。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寒暑假社会调查、勤工俭学、志愿者服务等方式,把道德品行的培养与学习生活相结合,与加强学生的管理相结合,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克服贪图享受、怕苦怕累的缺点,不断培养他们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和素质,并使之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的人。

参考文献:

[1]刘克星,王乐杰.浅谈大学生综合素质与企业需求[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06,(2).

企业调查心得篇5

奥运会赞助企业是指通过向北京奥组委、中国奥委会和中国奥运代表团直接提供有力的资金和实物支持,获得了相应的权利,然后利用奥运会赞助企业的身份,进行电视广告的宣传对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从而产生的对企业形象的影响。赞助企业享有使用2008奥运会、中国奥委会和中国奥运代表团品牌进行市场开发的权益,其中包括了使用北京奥组委和/或中国奥委会的徽记和称谓进行广告和市场营销活动,享有特定产品或服务类别的排他性,享有奥运会期间电视广告及户外广告的优先购买权等等。其中电视广告以其速度快、覆盖面广、收视率高、艺术感染力强、注意力强等特点,成为奥运会赞助企业广告方式的首选和重点。但是我们并不能一味的使用却不考虑其效果如何,更不能想当然的认为它一定是有效的,因而对奥运会赞助企业的电视广告的效果进行测评就必不可少。

广告效果测评主要包括了三方面:广告经济效果、心理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测评。广告心理效果也称广告的传播效果或接触效果,是指广告刊播后对消费者产生的各种心理效应,比如对知觉、记忆、理解、情感、需要及行为等方面产生的影响。

本研究选择了广告心理效果测评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2008北京奥运会赞助企业电视广告的心理效果的研究,可以呈现一些客观情况,以此为基础推测现有的广告是否达到了企业想要的效果,为广告提供一定的反馈,同时也是为电视广告的心理效果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

奥运会的赞助企业包括了三个层次:合作伙伴、赞助商和供应商(独家供应商/供应商),在本研究中没有详细区分各种的不同,直接将所有赞助计划中的企业当作一个整体,整个赞助企业一共有65家企业。“电视广告”,顾名思义,在电视上刊播的广告,但是考虑到结合了“奥运会赞助企业”,将本研究中的电视广告确定为近期的刊播在电视媒体上的、较常见的,且在广告中以某种方式表明了奥运会赞助企业身份的广告。

在本研究中,以广告效果理论模式为基础,结合实际需要和限制,选择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作为研究指标:接触率——消费者能够接触到广告的次数是多少,比例是多少;感知程度,包括注目率,阅读率,以认知率为重点研究对象,即对广告及企业的认知程度;记忆率——对广告内容的记忆程度;态度倾向——对广告本身的态度,对企业品牌的态度,对企业产品的态度;欲望度——由广告激发的购买欲望及这种欲望的强度;偏好度——在选择中的偏好;最后是行动率。通俗地说就是:这支或这类的广告到达消费者那里了吗?到达后消费者读了吗?能和其他相区分吗?记得吗?有好感吗?好感有到非他不可得程度吗?有了好感以后会愿意购买吗?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就是需要调查的东西。

此次调查对南京地区的电视受众共发放问卷120份,收回问卷114份,有效问卷106份。被调查者看电视的时间:基本没有占17.9%,1小时以下占48.1%,1-3小时占32%,3小时以上占2%;对奥运会赞助企业及非赞助企业的认知及分辨上,结果如下表:

另外在106个被调查者中,没有人将10家正确的企业全部选择出;对奥运会赞助企业的认知判断,40.6%通过电视广告,26.4%通过网络、杂志、广播等,33%不确定;写下正确的一家从电视上得知、令人印象深刻的奥运会赞助企业,73.6%的人写下1家正确的,但还有26.4%的人写错或没有写;45.3%的调查者表示觉得经常能够看到这家企业的广告,38.7%觉得不一定,16%表示并不是这样的;在这些调查者中,30.2%人每次都会看完,36.8%人不一定看完,33%人则表示不会每次都看完;在被要求写下这家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时,只有53.8%的人写出了,另外46.2%的人,一部分是没有写出来,另外一部分由于写的企业是错的,因而被判错;更进一步被要求写下广告的内容时,如广告词、代言人、广告画面之类,只有32%的人给出正确答案;30.2%了解广告的重点,61.3%的人表示不太确定,8.5%的人表示不知道推广重点是什么。

当知道一家企业是奥运会赞助企业,或者一支广告是奥运会赞助企业的广告时,40%的人觉得广告应该很不错,58.5%的人觉得要看具体情况,7.5%的人不会觉得广告不错;59.4%的人相信这些企业是很好的企业,35.9%的人不确定,4.7%的人不觉得这些企业很好;至于对企业的产品或者服务的态度,30.2%的人抱有正面的态度,66%的人不能确定,还有3.8%的人不抱有正面的态度;12.3%的人对于奥运会赞助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愿意买来尝试,79.2%会根据需要来决定,还有8.5%的人表示没有兴趣;43.7%的人更愿意购买奥运会赞助企业的产品或服务,而放弃其他企业的,43.4%的人不一定会做这样的选择,13.2%的人不会这样选择;当跟自己原来习惯使用的品牌相比时,7.6%的人愿意放弃自己的习惯,选择奥运会企业的产品/服务,48.1%的人不一定,更有44.3%的人则肯定的表示不会。

在看完一家奥运会赞助企业的广告,而又很喜欢那个产品或服务的话,有15.1%的人或尽快购买,且会要求自己记得,79.2%的人表示记得的话就会买,还有5.7%的人表示不会去买。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很明显的看出:

(1)对奥运会赞助企业的认知率不高,甚至可以说是很低。在10家奥运会赞助企业中,只有可口可乐、联想和青岛啤酒3家的选择率超过了50%,而在只有6家的非奥运会赞助企业中,就有百事可乐、李宁和蒙牛3家的选择率也超过了50%;而几家不是很著名的企业的认知率都是排在最后几位;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应该和看电视的时间无关,可以从第1和第3题中可以看出,可能和消费者对奥运会赞助企业的关注有关,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人都没有注意过广告中是否出现过奥运会赞助企业或合作伙伴等内容,但这点是否也可以说明广告的效果并没有到达。

(2)奥运会赞助企业没有很好的利用自己的优势与自己强劲的竞争对手作出区分。在3组对比中,可口可乐VS百事可乐,麦当劳VS肯德基,阿迪达斯VS李宁,除了麦当劳算是和肯德基做出了区分,其他两组都没有,甚至李宁的选择率超过了阿迪达斯,即便是麦当劳做出了区分,但是其本身的选择率就不高。

(3)被调查者对自己印象深刻的企业的感知程度,亦即注目率、阅读率、记忆率和理解率并没有很高,多数的肯定答案都没有超过50%,回答率也不高。这种结果是与当初的假设不符合的,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除了错估了广告能够达到的效果外,可能与问卷问题的设计有关系,问卷对于这些题目的设计采用了要求被调查者自主回忆的方式,但是在回忆当中,自主回忆是很困难的,尤其对象是部要求被调查者花费时间记住的广告,因而结果并不能完全反映被调查者对广告的阅读、记忆和理解的真实情况,如果采用辅助回忆的方式,给予被调查者一定的提示,相信结果会有非常大的不同,这点可以在以后的调查中予以改进。

企业调查心得篇6

一、调查的目的、方法、样本及实施

(一)调查目的。全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抽样调查工作的成果要有助于对全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基本情况做出准确判断,并为政府制定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政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数据。

(二)调查组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小企业司、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推广应用组作为调查的指导单位,于XX年8月联合下发《关于开展中小企业信息化调查和典型案例收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中小企业主管部门、信息产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支持中小企业信息化调查工作。

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信息化测评中心作为调查工作的承担单位,负责调查设计、组织实施和管理、数据分析和撰写调查报告等工作。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作为调查的支持机构,负责抽样调查样本的选定和调查结果的测算工作。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网通集团公司作为调查的协助单位,分别向下属机构发文,召开了全国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并协助开展调查工作。

(三)问卷设计。经过反复论证研究,调查问卷的设计首先保证能够形成对全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情况的总体判断,同时兼顾具有长效作用,争取形成基础性指标以及相对稳定的工作机制。

(四)调查对象。调查对象主要为企业总经理/总裁、分管业务或者信息化的副总、信息化主管或者企业综合管理人员。

(五)调查内容。调查内容包括:影响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要问题;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基本情况,特别针对尚未开展信息化的企业做了专门调查;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的计划;企业信息化对政府和发展环境的要求;企业对第三方社会服务平台的评价;企业对信息化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与质量的意见。

(六)样本选取。根据《全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抽样调查抽样方案》的要求,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完成了全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抽样调查样本的抽取工作。抽样库采用了XX年最新维护的国家统计数据库。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在全国层面上选定了26022家样本企业。

“样本企业”既包括已经开展信息化的企业,也包括还没有开展信息化的企业。其中,21067家为支持分行业分析的样本,另外4955家为支持部分重点城市分析而补充的样本。支持部分重点城市分析的样本共6924家,其中1969家既可支持部分重点城市分析,又可支持分行业分析。

1、样本的规模属性。样本企业规模的标准,上限依据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财政部、国家统计局共同签发的“国经贸中小企[XX]143号”文件中有关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下限是年销售收入在50万元(含)以上,或者职工人员在10人(含)以上的企业。满足以上两个条件中任何一个即可。

2、样本的行业分类。以XX年国家统计局等三部委对中小企业的分类为基础,增加了“农业”、“信息与服务业”(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教育)和“其他”。

七)问卷回收。数据汇总采取远程电子化汇总的方式,共回收有效问卷9200多份,回收率达35.35%。由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负责对调查结果进行测算。从对样本回收情况和问卷质量的分析表明,回收的有效问卷能够满足调查工作的要求。

二、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基本情况

(一)中小企业经营状况持续好转,信息化投资能力不断增强。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中小企业法人单位营业状况良好。全国中小企业法人单位中,正常营业的法人单位为205.68万户,占企业法人的88.6%。非正常营业的法人单位占11.4%。调查显示,由于中小企业经营情况持续好转,对信息化的投资能力不断增强。

(二)中小企业最优先的需求是市场与营销。调查中了解到,52.7%的企业首先关注市场与营销(销售)方面的问题。说明中小企业对于信息化的主要需求,集中在解决眼前急迫的生存问题,明显有别于更多关注长期效益和无形效益,更加关注战略、管理控制问题的大企业。此外,17%的企业强调管理方面的需求,13.3%的企业关注客户管理方面的需求,11.2%的企业强调生产与研发方面的需求。

将上述四方面的需求进一步分析,中小企业需求特点表现为:

企业调查心得篇7

为了解一年来民营企业的经营状况,当前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以及民营企业家对未来发展前景的预期和期待,2009年8月,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企业委员会、妇女委员会与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共同组织实施了“2009年度中国民营企业家问卷跟踪调查”。

本次调查是第7次全国范围民营企业家年度问卷跟踪调查,是在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09年度中国企业家问卷跟踪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8月6日至8月28日共回收有效问卷1,084份。通过部分未填写问卷与填写问卷企业的对比分析,未发现存在系统偏差。为使调查分析更为全面和深入,本报告还采用了2003年-2008年民营企业家年度问卷跟踪调查的调查结果。

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1、行业分布: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制造业(76.9%),批发和零售业(6.4%),房地产业(4.2%),建筑业(2.9%),农林牧渔业(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1%),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1.1%),采矿业(0.9%),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0.6%),住宿和餐饮业(0.4%)等行业。

2、地区分布: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占66.7%,中部地区占19%,西部地区占8.7%,东北地区占5.6%。

3、规模分布: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占4-4%,中型企业占44.3%,小型企业占51.3%。

4、年龄:从参加调查的民营企业家的年龄看,44岁及以下的占24.5%,45-54岁的占41.2%,55岁及以上的占34.3%,平均年龄为50.2岁。

5、专业:从参加调查的民营企业家的所学专业看,管理类的占48.6%,经济类的占34.1%,理工农医类的占25.5%,文史哲法律类的占6.9%,其他占10.8%。

6、文化程度:从参加调查的民营企业家的文化程度看,大专及以下学历的占60.9%,本科学历的占24.4%,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14.7%。

调查结果显示:2009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民营企业的出口造成重大影响,产品出口数量和价格大幅下滑,多数企业盈利状况不太理想,成本上升、资金紧张、产能过剩和缺乏人才已经成为目前民营经济发展遇到的最主要的困难。同时调查也显示,随着中央采取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效应逐渐显现,民营企业的产品生产和销售开始回升,企业库存趋于正常,企业综合经营状况呈现回暖迹象。

调查发现,民营企业的订货情况趋于好转,盈利情况趋于改善,用工和投资计划呈现回暖态势,同时多数企业家预期外需将于明年回升,对未来发展的信心增强。

调查显示,在信心提升的同时,民营企业家的心理压力依然较大,民营企业家为企业的发展付出了很大代价。面对当前发展中的困难,一方面民营企业家首先将通过加强管理来降低成本,其次是转变企业发展方式,引进人才、加大创新投入,同时为应对外需不足和产能过剩的挑战,部分企业还将主动采取措施开拓国内市场、积极扩大内需;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家期待政府大力推进各项改革,社会各方面能够关心、理解和支持民营企业家,继续为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金融危机影响下民营企业的发展状况

1、金融危机对企业出口造成重大影响,出口数量、价格明显下滑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断蔓延,今年以来民营企业的出口出现较大困难。调查企业中近一半(49.3%)的企业有产品出口,在这些企业中,出口额平均占企业销售收入的44%。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出口企业相对较多,占58.2%,而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相对较少,分别为33%、26.1%和32.1%。

受金融危机影响,企业的出口需求明显下滑。关于企业的产品出口数量,调查显示,与2008年相比,15%的企业目前的产品出口数量“增长”,19.7%的企业“持平”,65.3%的企业“下降”,认为“下降”的比认为的“增长”多50.3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08年的调查结果增加了42.3个百分点;与2009年上半年相比,20.2%的企业目前的产品出口数量“增长”,29,5%的企业“持平”,50.3%的企业“下降”,认为“下降”的比认为“增长”的多30.1个百分点。

在产品出口数量明显下滑的同时,企业产品的出口价格也大幅下跌。调查显示,与2008年相比,5.8%的企业产品出口价格“上升”,26.2%“持平”,66%“下降”,认为“下降”的比认为“上升”的多60.2个百分点,而2008年则是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4.3个百分点;与2009年上半年相比,5.8%的企业产品出口价格“上升”,49.2%“持平”,45%“下降”,认为“下降”的比认为“上升”的多39.2个百分点。

关于影响企业出口的主要因素,调查结果显示,民营企业家选择比重最高的三项依次是:“外需放缓”(87.5%)、“人民币升值”(512%)和“要素成本上升”(49.7%)。与2008年的调查结果相比,选择“外需放缓”的企业家增加了56.1个百分点,排名也从第四位上升到第一位,而选择“要素成本上升”和“人民币升值”的企业家均下降了30个百分点以上。

2、刺激内需政策带动企业产销回升,库存下降

虽然企业出口需求大幅下滑,不过随着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刺激内需的政策效应逐渐显现,目前民营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比上半年有所回升。调查结果显示,33.8%的企业目前的生产(服务)量比上半年“增加”,44,5%的企业“持平”,21.7%的企业“减少”,认为“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12.1个百分点,其中中西部地区民营企业的生产(服务)量情况要好于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大型企业要好于中小企业。

从企业目前的销售情况看,34.9%的企业目前的销售量比上半年“增加”,42.9%的企业“持平”,22.2%的企业“减少”,认为“增加”

的比认为“减少”的多12.7个百分点,其中中部地区民营企业的销售情况要好于东北地区、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大型企业要好于中小企业。

从企业目前的库存情况看,调查显示,80.6%的企业目前产成品库存“正常”或“低于正常”。与今年上半年相比,20.8%的企业产成品库存“上升”,比认为“下降”的多4.9个百分点。

调查表明,危机影响下企业大规模去库存的过程基本结束,随着拉动内需政策的效果逐渐显现,企业的产品销售逐渐回暖,目前企业处于回补库存的阶段,库存总体上趋于正常。

3、企业产品销售价格接近底部

在产销量回升的同时,企业的产品销售价格明显下跌。调查显示,18.6%的企业目前的销售价格比上半年“上升”,49%的企业“持平”,32.4%的企业“下降”,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少13.8个百分点。

不过调查同时发现,民营企业家预计产品销售价格不会出现持续下跌的趋势。调查显示,关于“对明年销售价格的预计”,34.3%的企业家认为会“上升”,50%认为“持平”,15.7%认为“下降”,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18.6个百分点。

4、企业盈利状况不佳

受外需下滑、价格下跌、产能过剩等因素影响,多数企业盈利状况不佳,但与2008年相比略有好转。调查显示,超过一半(54.7%)的民营企业目前的盈利情况“低于正常”,与2008年相比,这一比重下降了6个百分点。

与上半年相比,18.5%的企业盈利“上升”,44.5%的企业盈利“持平”,37%的企业盈利“下降”,盈利“上升”的企业比盈利“下降”的少18.5个百分点。调查表明,与上半年相比,企业盈利状况有所下滑。

5、民营企业的综合经营状况略有回升

在政府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影响下,面对金融危机的肆虐,民营企业表现出难得的抗冲击能力和对未来企业发展的信心。关于目前民营企业的综合经营状况,调查显示,32%的企业家认为“良好”,49.3%认为“一般”,18.7%认为“不佳”,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13.3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8年上升了3.3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看,2009年民营企业的综合经营状况与2008年相比呈现明显的地区差异,其中西部地区回升态势显著,而东北地区仍有较大幅度的下滑。调查显示,西部地区企业家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20.2个百分点,比2008年增加了11.9个百分点,高于其他地区;东部地区企业家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13.7个百分点,比2008年提高了3.8个百分点;而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企业家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分别多9.7和11.5个百分点,均低于2008年的水平。

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的经营状况好于中小型企业,企业规模效应的优势依然非常明显。调查显示,大型企业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53.2个百分点,而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仅多15.8和7.6个百分点。

二、当前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及应对策略

1、成本上升、缺乏人才、资金紧张和产能过剩是目前民营经济发展遇到的最主要困难

本次调查还了解了目前民营企业经营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调查结果显示,选择比重最高的五项依次是:“人工成本上升”(61.3%)、“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52.6%)、“缺乏人才”(44.9%)、“资金紧张”(44.2%)和“整个行业产能过剩”(38.7%)。调查表明,总体来看,成本上升、缺乏人才、资金紧张和产能过剩是目前民营经济发展遇到的最主要的困难和挑战。此外,值得注意的是,26.3%的企业家选择了“国内需求不足”,与选择“出口需求不足”的大致相当,这表明企业家认为目前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还需进一步有效启动。

企业经营成本的上升主要体现在物料采购价格的上升和人工成本的上升。关于企业目前的物料采购价格,调查显示,与上半年相比,64.1%的企业家认为“上升”,29%认为“持平”,6.9%认为“下降”,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57.2个百分点;从企业目前的人工成本来看,与上半年相比,61%的企业家认为“上升”,38.1%认为“持平”,0.9%认为“下降”,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60.1个百分点。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企业物料成本与人工成本都呈现上升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成本上升与缺乏人才都是目前民营企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困难,这反映出当前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需求不足使得粗放的经营方式更加难以持续,而转变发展方式又受到人才缺乏的因素影响,这一现象应引起重视。

企业目前的资金紧张状况与2008年相比有所缓解。调查显示,39.6%的企业家认为目前企业的资金“紧张”,52%认为“正常”,8.4%认为“宽裕”。与2008年相比,认为资金“紧张”的企业家比重下降了18.6个百分点。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的资金情况相对较好,认为资金“紧张”的占35.7%,要低于其他地区。

企业目前的应收账款也反映了企业的资金情况。调查显示,24%的企业家认为目前应收账款“高于正常”,61.4%认为“正常”,14.6%认为“低于正常”。与2008年相比,认为应收账款“高于正常”的比重变化不大。

民营企业资金紧张状况的缓解与今年以来政府采取的宽松的货币政策密切相关。调查显示,关于“企业从银行贷款的难易程度”,9.2%认为“不难”,27.5%认为“不太难”,26.2%认为“有难度”,19%认为“比较难”,18.1%认为“非常难”,总体评价值为2.91,比2008年有所提高,但仍低于中值3。

与银行贷款相比,民营企业从民间渠道筹资更为容易。调查显示,13.2%的民营企业家认为从民间渠道筹资“不难”,36%认为“不太难”,27%认为“有难度”,16.9%认为“比较难”,6.9%认为“非常难”,总体评价值为3.32,高于中值3,也高于2008年的水平。

调查表明,总体来看,目前民营企业的资金紧张状况略有缓解,但是融资难的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从银行贷款的难度依然较大。

2、民营企业家将采取加强管理降低成本、增加创新投入、引进人才和开拓国内市场等措施应对挑战

关于“为了企业更好地发展,企业未来一年应着重采取的措施”,调查结果显示,民营企业家选择比重最高的四项分别是:“加强管理降低成本”(77%)、“增加创新投

入”(69.8%)、“引进人才”(56.9%)和“开拓国内市场”(54.2%),其他选择比重较高的还有:“更新设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开拓国际市场”等。调查表明,面对成本上升、缺乏人才、资金紧张和产能过剩等困难,民营企业家首先将通过加强管理来降低成本,其次是转变企业发展方式,引进人才、加大创新投入,同时为应对外需不足和产能过剩的挑战,还主动采取措施开拓国内市场、积极扩大内需。

虽然民营企业家已经认识到增加创新投入的重要性,但受到企业盈利下降等因素的影响,2009年民营企业创新投入的增速有所放缓。调查显示,41.3%的企业家认为2009年企业的研发投入比2008年“增加”,41.9%认为“持平”,16.8%认为“减少”,认为“增加”的比“减少”的多24.5个百分点,比2008年下降了10.8个百分点。

新产品销售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成效。调查显示,41%的民营企业2009年新产品销售比重比2008年“增加”,41.9%认为“持平”,17.1%认为“减少”,认为“增加”的比“减少”的多23.9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08年下降了9.6个百分点。

三、民营企业家对未来发展前景的预期及期待

1、订货趋于好转,外需预期回升,盈利状况趋于改善,企业信心增强

企业家对订货情况的判断反映出他们对未来的预期。调查显示,57.9%的民营企业家认为企业目前的订货情况“正常”或“高于正常”,略低于2008年的水平。

与今年上半年相比,29.1%的企业家认为企业目前的订货“增加”,46.1%认为“持平”,24.8%认为“减少”,认为“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4.3个百分点。

关于对今年四季度企业订货情况的预计,调查显示,41.6%的企业家认为企业订货将“增加”,42.4%认为“持平”,16%认为“减少”,认为“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25.6个百分点,而2008年则是认为“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少1.4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出口产品的海外需求明显回升的时间,调查结果显示,72.4%的企业家选择了“明年”,其中26.6%选择了“明年上半年”,45.8%选择了“明年下半年”,另外,还有8.5%选择了“今年四季度”,而仅有19.1%的企业家选择了“2011年及以后”。

关于2009年企业的盈利状况,调查结果显示,54.2%的企业上半年盈利状况为“较大盈利”或“略有盈余”,62.7%的企业预计下半年“较大盈利”或“略有盈余”,比上半年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

关于对今年四季度企业综合经营状况的预计,调查结果显示,45.6%的企业家认为将“好转”,47.7%认为“不变”,仅6.7%认为会“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38.9个百分点。

从对明年企业综合经营状况的预计来看,调查结果显示,60.8%的企业家认为将“好转”,34.7%认为“不变”,仅4.5%认为会“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56.3个百分点,比对今年四季度的预计高了近20个百分点。

关于“对企业下一阶段经营发展的信心”,调查结果显示,26.5%的民营企业家表示“很有信心”,58.1%表示“较有信心”,仅有15.4%表示“信心不足”或“没有信心”。

2、企业的用工和投资计划呈现回暖态势

企业的用工计划和投资计划也反映出企业家对未来的信心。调查显示,26%的企业家认为目前企业用工人数比上半年“增加”,54%认为“持平”,20%认为“减少”,认为“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6个百分点。

从未来用工计划来看,调查结果显示,46.8%的企业家计划明年用工人数将“增加”,44.4%计划“持平”,8.8%计划“减少”,计划“增加”的比计划“减少”的多38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8年提高了24.7个百分点,基本回到了2007年的水平。

调查表明,随着企业经营状况的回升以及对未来预期的好转,作为吸纳就业的主力军,民营企业吸纳就业的潜力将逐渐释放,这对于改善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将有着一定的影响。

关于企业未来投资计划,调查显示,54.2%的企业明年投资计划将“增长”,33.4%计划“持平”,12.4%计划“减少”,计划“增长”的比计划“减少”的多41.8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8年提高了15.4个百分点。调查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的企稳向好,民间投资需求逐渐回暖。

3、企业家心理压力依然较大,比去年有所缓解

在信心提升的同时,民营企业家的心理压力依然较大,不过比2008年有所降低。调查显示,29.5%的民营企业家认为“压力很大”,虽然仍略高于2005年、2006年和2007年的水平,但比2008年下降了4.5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经营管理者付出的最大代价”,调查显示,排在前四位的依次是“大量透支时间和精力”(68%)、“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62.7%)、“对家庭/亲人关照不够(51.8%)和“影响个人身体健康”(29.3%)。

此外,调查还发现,当前环境对民营企业家的创业热情也有一定影响,当问及“若再给一次机会,您是否愿意再做企业家”时,近三成(29.5%)的民营企业家选择了“不愿意”,比2008年提高了4.1个百分点。调查表明,民营企业家为了企业的发展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关心、理解、支持和帮助。

4、民营企业家期待大力推进改革,改善民营企业发展环境

关于对近两年来“促进民营企业发展”成效的评价,调查结果显示,31%的民营企业家认为“效果很好”或“效果较好”,要低于2007年和2008年的水平,并且近三年来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企业调查心得篇8

本次调查在局党组的精心组织下,我们分别组成了四个调查组,每组由两位局领导班子成员带队,两位工作人员也是我局的工作骨干,他们对全市三十一个乡镇(场、矿、开发区)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在调查中我们采取了到企业进行调查登记,掌握企业的基本情况后;到企业周围的村庄,向当地的群众了解企业对周围的环境影响和污染情况;调查组到实地察看企业排污现状,从而掌握排污单位的污染现状。在这次调查中我们共对2250个排污对象进行了调查登记,调查单位的数量占企业总数的95%以上,其中:养殖业为1368个,占污染企业的60。8%,其次服务行业为448个,占污染企业的19。9%,各类砖瓦石灰企业为197个,占调查总数的8。75%。

二、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在调查中我们通过走访企业周边的群众,现场察看等方式,发现了不少环境问题和污染隐患:一是养殖业的无序发展对环境污染的程度正在加剧,这些养殖场大都没有经过环保部门的审批,因此在选址上随心所欲,他们不考虑对周围环境的破坏和对人民群众的生活造成的影响,或建在村庄的饮水源头,或建在村庄的上风向;更有甚者利用村里的废旧房屋把猪养到了村中心,搞得整个村庄臭气熏天。这些现象若不加以制止,后果将不堪设想。二是工业项目规划不够完善,企业分布广,选址不合理,污染源分散;有的仍是小作坊式,规模小、工艺落后,加剧了污染物的排放量,这将对农业生产甚至生态环境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还有的工业企业未经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部门的批准,擅自建厂,有的甚至是国家明令禁止的十五小企业;有的虽然经过环保部门的审批,但不按环保部门的审批意见办理,未经环保验收就擅自投产。三是老工业企业环保设施落后,已经难以适应目前环保工作的需要。尤其是水泥行业污染更为严重,粉尘污染对周边环境造成的影响较大。

三、本次调查存在的问题

本次调查我局虽然从时间上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对调查的困难也有所预料,但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还是感到调查工作不尽人意,主要有民下几个方面:一是有的乡镇对调查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对调查工作有抵触情绪,有的则抱着应付的态度对待本次调查,这给我们下去调查的同志造成了不少的困难。二是时间上还是不充分,对这样一个涉及全市所有的污染单位的调查来说,用一个月的时间完成调查任务,有些匆忙,加上乡镇配合不够,就更容易成为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了。三是未投入环境监测手段,对这次的调查留下了较大的缺陷,使得我们的调查数据没有强有力的说服力,对我市的主要污染因子的确定、污染物的排放程度、数量等缺少了一个定性的分析。

四、几点建议

1、大力加强养殖场畜禽粪便污染的科普知识宣传,充分了解当今农业面临污染而造成的危害,进一步提高人们对畜禽粪便治理重要性的认知度。大力宣传沼气池建设在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使利用沼气法处理规模化养殖场粪便成为养殖场及业主的自觉行动。

企业调查心得篇9

第一,把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的文化娱乐活动

这是很多中小企业常犯的毛病,对企业文化的内涵理解得过于狭义,把企业文化误认为是文化娱乐活动,所以一时间搞了很多种娱乐活动,文艺演出,就认为是在搞企业文化建设,这是很幼稚的想法。

第二,企业文化口号化,认为企业文化就是搞

这是当今很多企业文化失败的原因。它把从理念、精神到企业行为与员工行为的企业文化系统建设工程,变成了简单、花哨、空洞的口号、标志与装饰行为。仅是企业文化的外显部分,如冰山露出海面的一角而已。

第三,缺乏企业文化管理

目前一些企业在做企业文化时,仍然奉行以“管事”为中心的管理体系。而企业文化是以“管心”为中心,因此,有必要增设一套“管心”的管理方法。各级管理干部也要重视与学会这套办法。否则,企业文化仅是雾里看花、水中揽月。

第四,盲目模仿优秀企业的企业文化缺乏自身个性。

我们在搞企业文化建设时提倡借鉴优秀企业的经验,提倡学习海尔,学习华为,但不是照抄照搬,生搬硬套。不要把海尔的理念拿来用,这种”拿来主义”只会像“东施效颦”一样,搞出很多笑话。企业文化讲究的是个性,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第五,认为企业文化就是老板文化

在许多变革型企业或者许多新建企业,变革者或者创业者的思想甚至一言一行都深刻地影响到企业的文化。在一定意义上,这是好事情,企业需要精神领袖,也需要这种英雄式的、甚至带有神话色彩的人物。但是将企业文化简单等同于老板文化,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第六,缺乏有效的宣罐手段

我国一些优秀企业很重视企业文化,但在如何使企业文化理念真正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上、转化为员工自觉的行为等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有不少困惑。企业文化宣贯是一门科学、是一个系统工程。那些宗教组织在宣贯上积累了大量成功的经验,对我们有一定的启发,如佛教的“八正道”就是一例。中国的“传销人”,他们对员工的思想理念的灌输也是我们在企业文化宣灌上值得借鉴的。

第七,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缺乏互动

企业战略是企业文化的一种反映,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便会产生什么样的企业战略。战略管理中使命和价值观的表达,都是基于一定的企业文化背景。优秀的企业文化往往会指导形成有效的企业战略,并且是实现企业战略的驱动力与重要支柱。另一方面,企业文化应该服务于企业的战略。企业战略的实施必须要有与之相匹配的企业文化来导航和支撑,在企业战略变革的过程中尤其如此。

来源:博锐管理在线

企业的绩效管理之战略性绩效优秀与平庸的分水

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明白,在企业的财务价值之外,需要追求更多的非财务价值,方可维持企业作为一种具备商业功利目的的人文组织的运行需要。企业文化建设就是这种培植非财务价值的努力方式之一。在企业文化这个看起来已经很陈旧的话题上,我仍然觉得有必要提出其中一些值得我们大家一起省思的情形。

首先,企业文化不是老板的个人文化。企业作为法人,是由自然人组成而又超越自然人。与一般的自然人比较,企业应该具有更强的组织理性:把众人的意思以制度的形式确认下来,即使老板的意思也应该经由大家讨论,看看是不是要成为制度;把其他企业的长处、项目中学到的知识、消费者反映的意见、员工团队的愿望,放到企业的工作计划和岗位责任里面去;而且一个企业要透过新闻发言人、推销员、企业的营销队伍不断地向其他人证明本公司是一个杰出且规则一致的企业。通常老板是有创业的热情、独特的愿景与对事业不同寻常的责任感,但它可能既不是一个员工所愿意接受的文化,也不是一个职业经理人愿意坚持的文化,组织文化更可能由组织的参与者在共同参与中交流形成。这就意味着,企业文化更可能是一种组织民主化生活中创立的共识,而不是企业老板个人的修身养性所得,也不是强调领导者决定的“精英文化”。

企业文化在很大程度是一个成为法人的组织动物的修养和个性,它与组织的领导人有关,但有不能长期与领导人的个性一致,否则就会人亡政息;它与企业的成员有关,但是它又超越个体,代表某些一般个体难以实现的群体精神;它于企业的目标消费群有关,但是又在很大程度上是转化实现他们愿景的组织路径。它似乎无形,但存于众人中,或者化人或者为人所化。

其二,是企业文化,不是企业武化。文者,纹也。以纹路之多指代文化建设,乃基于认可人群存在的价值观、能力和行为方式的多样性。我们在择定员工与消费者后,实际上我们真正可以有效改变他们的地方甚为有限,而通常需要接受公众与员工的人格与能力的现实,借助于有效的沟通手段,凝聚共识;并借助于能力建设与知识管理工作,使得这种沟通的经常性、有效性与进步性得到保证。当然,我们说一种真正的近质的企业文化,在其原初的时候就该建立在拥有同质的团队成员之上,因之在管理人员与员工选择方向,人力资源管理工具能够根据行业特点、业务模式及领导个性的需要提供这方面有效的帮助,而在团队成员一旦成型,又借由团队构建及团队互动沟通工具,支持团队的运行与成长;我们也同样可借助市场营销的若干策略技术进行市场细分、产品设计与传媒沟通,对消费者进行选择,找到我们需要进行充分沟通的目标群体。这些对内对外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一种持续不断的选择与沟通的过程,而不是只借助于格式的制度、设计出号令式的口号、借助步操式的训练、依赖硬性的奖惩措施,来可以成就的。我们把在某些企业中相当盛行的那类管制式的行为叫做“企业武化”。在企业武化的前提下,纵然一个企业能够形成一些

表面上的秩序与样式,终究将因缺乏由衷的共识而不能持续。

其三,一种灵感,还是一种系统化选择。我们在企业文化上不乏有经常的心得,但是少数企业家的心得不等于是一个组织团队的意志,某个时期的经验不是永世适用。企业文化不是一个通行一致的体系,存在着不同类型的若干种企业文化体系。很多企业朴素创业、草莽起家,原没有太系统的文化元素,到成为一个规模组织时,就需要借助一定的文化体系来加强管理效能。在选择文化体系的时候,一是注意资源与体系的匹配性。拖拉机不适合装飞机发动机,一个刚起步的小企业也不适合使用所谓模式;二是注意文化体系的一致性。一些企业主要管理者博览群书,五方杂处,殊不知所涉猎知识原属不同体系,勉强拼凑,或看起来颇为花哨,或各部分均属偏爱之物,但缺乏内在系统性与兼容性,实际上并不好用。文化以系统取胜、系统建立、系统适应与系统提升才是企业文化管理的基本之道。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企业内部文化建设管理理论:思想重视行动不足

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近日公布的对位企业经营者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企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优秀的企业文化作支撑已成为大多数企业经营者的共识。调查同时还表明,虽然企业经营者大多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但在行动上还存在较大差距。

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对“企业文化是强调以人为本的文化”和“任何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两种说法的认同度较高,同意的比重分别达到%和%,不同意的分别仅占%和%。

调查结果还显示,企业经营者对“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有的”两个说法的认同度也较高,同意的比重分别为%和%;有%的企业经营者不同意“企业文化就是丰富员工的文化生活”的说法。

关于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影响很大”的占%,“影响较大”的占%,二者合计高达%;认为“影响一般”的占%,认为“影响不大”或“没有影响”只占%;按分制计算的平均值为分。这表明大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生存和发展十分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从经济类型看,外资企业认为“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主要竞争优势的占%,明显高于其他三类企业。

本次调查设计了描述企业文化现状的项具体内容,请企业经营者根据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对项具体内容与其企业现状的符合程度进行评估,按照调查设计框架,项具体内容分别归类于企业文化的五个方面:员工发展与团队合作、顾客导向、社会责任感、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制度标准化。从综合情况看,企业经营者对本企业上述五个方面的评估按得分大小依次是:顾客导向()、社会责任感()、员工发展与团队合作()、制度标准化()和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调查发现,虽然企业经营者对企业文化建设给予了相当的重视,但在真正落实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多数企业还没有制订企业文化发展规划、对文化创新认识不够充分以及企业文化建设面临不少实际困难等方面。

企业调查心得篇10

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调查工作参照国际相关惯例与经验,坚持科学、公正、免费的原则,内容公开,方法严谨,并广泛邀请各地政府有关部门、行业协会、业界专家以及新闻媒体参与推荐提名工作。该调查现已成为我国规模最大、唯一连续举办的大型企业信息化年度调查,得到广大企业的大力支持和认同,产生了广泛和重要的社会影响。“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调查结果直接为政府有关部门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相关荣誉被许多企业在公司介绍、上市招股说明书和公司重大信息披露等方面广泛引用,成为企业良好内控能力、竞争力的重要佐证。

2007年度的调查工作得到了各界更为广泛的支持和认可。本次调查活动与往年相比,具有以下新的特征:代表性进一步增强,参与本次调查的行业和大型企业集团比往年大幅增加;权威性进一步提高,一批重要行业,如烟草、电信、电力行业企业,在行业监管部门和集团的重视和推动下,成行业成集团地积极参与了本次调查;影响力进一步增强,一些在行业中居世界第一的大公司参加500强评选活动;重视度进一步加大,应邀参加大会的大企业一把手显著增多,表明企业对于信息化500强的重视和认可;科学性进一步加强,优化了调查问卷和测算模型,更准确反映信息化能力、水平和商业价值。

信息化500强2007年销售收入达8.91万亿,覆盖了国民经济的骨干成分。500强的企业的销售规模和行业分布如下,其中百亿以上的企业占500强总数的33%。

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是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具有良好的发展创新能力和一定规模的优秀企业的代表;“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调查活动具有良好的代表性,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和先进经验。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随着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原来的一些评价指标的敏感度下降,为了进一步准确反映企业信息化的能力和水平,在今年的调查和测算中,我们调整了部分调查内容,优化了测算模型。同时,有一批以往没有进入500强的大型和特大型企业的信息化得到显著增强,其中有140多家大型企业首次入选500强,并且呈现出较高的水平。其中,有30多家企业直接进入了前100强,进而使2007年排名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由于上述原因,一批往年参加调查的企业在今年的500强中名次下降,有的下降幅度还比较大。但是,这并不表明排名下降的企业信息化水平的下降。测算表明,这些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分值总体呈上升趋势。

我们对2007年度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调查结果进行了研究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一、国民经济骨干成分的企业信息化水平持续提高

1.信息化500强企业对国民经济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信息化正融入国民经济主战场。

调查结果显示,今年入选信息化500强的企业收入大幅度提高,从03年的3.45万亿上升到8.91万亿,5年来提高到相当于GDp30%左右的水平。这些率先实现信息化的企业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带动力量,信息化正融入国民经济的支柱性骨干企业。

2.基础建设高潮已过,企业信息化进入深化应用的阶段。

调查结果显示,信息化投入占固定资产投入比重,继2002年、2003年、2004年三次下降,2005年略有回升后,2006年再次下降到10.33%。综合相关情况,我们认为这一结果说明:第一,由于企业的基础设施的技术已经基本完成,投资重点向软件和服务转移。第二,随着it产品应用范围的拓展和应用水平的提高,企业对于it服务提供商所提供服务的需求正在逐步细化和复杂化、投资日趋理性化,对于服务价值的认可度和接受度也在相应提高,对信息化价值的判断力增强。第三,信息化效益稳步提升,核心业务贡献率上升。例如反映信息化综合效果的核心指标“虚拟财务决算速度”5年来水平有了飞跃性的提高,至2006年(2007年度调查以2006年度财务数据为基础)趋于平稳,也表明500强企业的财务系统建设已经基本完成,信息化应用已开始进入深入应用阶段。

3.信息化领导力逐步增强,目前已经有83.2%的企业由企业的高层担任信息化工作的主管。

4.对信息化机构的认知水平得到提高,信息化机构已经被大部分企业看成是企业的商业策略合作伙伴或者决策力来源之一。

5.信息化战略规划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为信息化和业务的融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调查数据显示,信息化战略规划已经得到企业的充分重视,500强企业中目前已经有98.44%的企业制定了信息化规划。

已制定信息化规划的企业中,有87.15%的企业的信息化规划是基于业务战略制定的,企业平均审视信息化战略的周期为11.32月,大部分企业都会每年重新审视信息化战略规划,使之符合企业业务战略的需要。有89.02%的企业信息化规划获得高层批准。这三项数据说明大部分企业的信息化和企业发展战略的一致性得到了保证。

6.决策支持能力提升。

目前,有97%的信息化500强企业开始进行信息化决策支持的建设,其中有31.47%的企业建设了Bi系统,并有21%的企业信息化决策支持程度达到中级以上的水平,其中有7%已经达到高级水平,该数据表明,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信息化决策支持的建设得到重视,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7.大企业电子商务稳步发展。

调查数据表明,在开展电子商务的信息化500强大型企业中,通过电子商务进行销售、采购业务比率逐年上升。电子商务销售额比率由2003年的20.92%上升到2007年的31.03%;采购额比率由2003年的21.21%上升到2007年的33.99%;销售订单比率由2003年的21.24%上升到2007年的35.73%;采购订单比率由2003年的19.74%上升到2007年的36.45%。

信息化500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步认识到电子商务重要性和战略地位,并从实际需要出发,不断加强电子商务建设,几年来信息化500强企业加大了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为电子商务的建设铺垫了较好的基础,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8.供应链管理提高了信息化龙头实力,27.57%的企业已经进入生产计划同步阶段。

通过供应链实现的平均交易比例为43.7%,表明大型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信息化已经取得显著的成绩,有效提高了供应链信息化龙头的实力。

二、大型企业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背景下,开始关注信息化能力建设

1.it架构建设方面获得大型企业关注。

调查显示,信息系统的变更能力平均为98.24天,还处于比较初级的水平,但同时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开始关注这方面的建设,有57.61%的企业准备开始进行总体it架构设计。

2.it运维服务管理成为企业信息化主管重点关注领域。

调查显示,随着中国企业组织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深入,在金融、电信等行业,it基础设施建设、核心应用系统建设已基本完成,信息化水平已达到一个较高的层级,进一步关注的是如何更好地发挥it基础设施的作用,it运维管理成为企业信息化主管重点关注的领域之一。

3.商业泄密问题得到重视。

调查数据表明,在企业需要的培训中,需要安全培训的企业占66.43%,在培训需求中居于第二位,充分表明企业对信息安全建设的重视已经得到很大提高。在本次调查数据中,500强企业认为2008年最需要解决的前三个安全问题分别是“病毒”、“安全审计”和“商业泄密”,与去年的调查数据的前三个安全问题“病毒”、“安全审计”与和“垃圾邮件”相比,商业泄密问题成为目前大型企业信息安全问题中新的关注点。一方面表明去年的反垃圾邮件取得了成效,另一方面商业泄密问题的凸显也表明500强企业进入了深化应用阶段。

4.信息化和业务的融合已经得到比较充分的重视。

调查数据表明,越来越多的信息化部门重视与业务部门的沟通,并且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沟通,沟通的内容也不仅限于业务需求,还逐步涉及到业务战略和客户需求方面,信息化和业务的融合得到比较充分的重视。

三、信息化成为推动企业创新的强大动力

调查显示,信息化对于企业自主创新,起到十分关键的支撑作用。信息化通过机制创新,将自主创新转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信息化促进研发管理创新,提高了研发生产力;信息化推动产品创新,缩短了新产品开发周期,提高新产品贡献率;信息化推动了业务创新和行业技术进步;促进了企业人力资本开发,培育了学习型企业等等。

调查中涌现出一批勇于自主创新的企业信息化先进典型。企业信息化对自主创新形成多层次多角度的支持,已成为企业自主创新的必不可少的平台。

1.信息技术扩散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机组成部分。

招商银行作为国内第六大商业银行,立足于市场和客户需求,依托技术创新促进业务发展,网络化发展拓展服务空间,构建了全行集中和全行联网的信息化业务处理平台,充分发挥拥有全行统一的信息化平台的巨大优势,率先开发了一系列高技术含量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截至2007年12月,招商银行国际标准双币信用卡在国内双币信用卡市场上已占据超过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最高单月交易金额突破80亿元人民币,在中国内地信用卡行业中具有领先优势。

2.信息技术应用推动了企业集成创新。

大型企业通过信息集成、业务集成和流程再造,推动了企业集成创新水平,提升了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升了“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企业收益”的能力,提升了将技术创新转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能力。也提高了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能力。

3.信息化促进了企业服务创新。

中国工商银行通过信息技术提高金融产品服务创新能力和盈利能力。借助自主研发的核心银行系统,工商银行成为国内首家具有自动信贷控制体系的银行。利用信息技术,工商银行建立了国内功能最全面、技术最先进的网上银行系统,建立了国内最完善的电子服务渠道,实现了服务创新。强劲的创新能力使工商银行在国际国内资本市场创造了20多项世界之最和中国第一。2007年,按照市值排名,中国工商银行跻身全球上市公司前列。

4.信息化促进了企业管理创新。

中远集团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推进管理创新,致力于创建一个学习型企业,一个灵活、可控的企业,通过建立建设以Sap(Sap公司推出的企业资源计划软件)为核心的全球财务信息系统,提高全球财务管控水平、提升全球经营管理能力。成功地借助信息化实现了企业战略跨越,实现由全球航运承运人向以航运为依托的全球物流经营人的转变,由跨国经营向跨国公司的转变。在信息化支持下,中远集团已成为世界排名第二的全球化航运服务企业。

5.信息化推动产品创新,提高了产品的技术含量和信息附加值。

奇瑞汽车有限公司大力推行信息化建设,重视利用信息化技术促进产品创新,通过建设以客户为导向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和对外向用户收集意见及建议的企业门户,改进产品设计、设计新产品,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产品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竞争力,依靠自主创新,仅仅用了数年时间,便完成从引进国外二手生产线到向海外输出整车制造技术的巨大嬗变,成为世界汽车工业史上发展最快的企业。

6.研发信息化支撑了企业自主创新。

信息化为创新提供更加高效的研发工作平台,为创新提供更加高效的技术手段,为创新提供了革命性的工作模式和条件。信息化推动创新管理机制创新,提高对研发工作的管理水平,从而推动企业的自主创新工作。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标,采取量身定制的e化模式,把先进的信息技术与优秀的企业文化相结合,建立起与企业战略相适应,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信息化体系,为全球客户提供创新性、客户化的产品和服务,帮助客户实现持续赢利和成功。中兴通讯研发信息系统的不断改进和提高,促进了研发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提升了研发管理能力,有力支持了公司的全球化发展战略,借助信息化的支持,中兴通讯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数量最多的公司,也是全球领先的综合性通信制造业上市公司和近年全球增长最快的通信解决方案提供商之一。

研发管理信息系统把研发人员的经验等无形的知识,变成“可共享可传承的企业的有形的知识”,彻底改变了企业知识和能力积累的方式。信息化有效促进了自主创新中的研发协作,支持企业的全球化发展战略。信息化促进了研发管理创新,保证技术创新出成果。

7.企业信息化推动了产业创新和结构优化。

企业信息化推动了服务业创新。基于信息技术的金融创新成为衡量银行竞争力的关键标志。根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95%的金融创新的实现都是来自信息技术,在中国国内的金融创新100%都是信息技术创新带来的。

企业信息化推动了制造业自主创新。通过信息化构建新型工业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不仅是进行单项的自主创新,更要以信息化平台为基础,通过集成的方式,将产品设计、企业管理、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等各方面的创新能力结合起来,形成企业的综合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8.信息化提高企业人力资本水平,提高企业的学习能力,推动创建“学习型企业”。信息化推动和支撑企业更多从全社会共享知识,进行交流,提高了企业知识管理水平。

本次信息化500强调查数据显示:信息化对企业的多方面的创新能力产生了影响,其中,对创新能力的影响最大的是管理服务创新和业务流程创新,表明大型企业在应用管理和业务信息化实现创新方面取得了成效。

四、大型企业投入精力加强风险和内控管理

在萨班斯法案影响下,风险和内部控制管理成为2007年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注点之一。根据统计数据,500强企业中已经有63.52%的企业进行了it审计,有25.46%的企业信息化对内控管理的支持达到“企业内部管理过程能够提供适用的可以遵循的法律法规性的合理保证”的水平,有37.99%的500强企业可以借助信息化进行实时风险监控。

五、信息化500强5年的思考

1.企业信息化500强发展回顾与核心启示

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相互交织,推动全球产业分工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重塑全球经济竞争格局。5年来,中国的大型企业积极依靠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对企业进行改革、改造和改组,优化业务流程和组织架构,实现企业战略转型,缩短了与世界先进企业的差距,缩短了与世界经济接轨的时间,提升了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5年来,500强企业的领导力有了较大的提升。调查证明,具有最优秀的信息化水平的企业也是最具盈利能力和竞争力的企业。

回顾五年来企业信息化500强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信息化正在成为企业生命线。谁在信息化方面领先一步,谁就可能在竞争中占有优势,随着信息化和企业的深入融合,信息化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活力与竞争力。

2.当前大型企业信息化发展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一,要进一步提升信息化领导力。领导力是决策能力,也是执行能力,是保证信息化成功的综合能力。随着企业对信息化的深入应用,信息化建设和业务的融合度越来越高,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领导力依然是特大型、大型企业信息化深化应用取得成功的核心保障因素,因此企业最高领导必须真正关注信息化工作。目前,中国已经出现少数具有全球化视野、能够驾驭新型信息化企业的优秀领军人物、执行组织和执行团队,但还有很多大型企业、特大型企业需要提升全面驾驭信息化的能力,以尽快适应经济全球化、全球信息化的环境。

第二,要深层次认识信息化的商业价值,建设有效益的企业信息化。如何建设有效益的信息化,是现在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当前,信息化工作已经从支撑企业价值转变为直接参与创造企业价值。需要企业从信息化绩效和价值的视角来审视、管理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不能光看投资规模,应该看投资的效果。看信息化是否对企业能力产生有效的提升作用,是否与业务应用结合,是否对企业最终发展目标和服务对象产生实际效果。从目前情况来看,还有比较多的企业对信息化价值的认识主要还处于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等自动化效应方面,还需要提高对信息化价值的认识和评价能力,进一步提高信息化水平,获得信息效应和变革效应。

第三,要加强信息化的风险管理。如何把握信息化的风险依然还是信息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需要企业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科学决策、精心组织、强化管理,在体制、管理、观念、组成人员的素质、资金预算等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进行适当的管理模式、管理理念等方面的创新,对业务流程、组织机构、管理方式等进行合理的优化和整合,以适应信息化的需要。保证信息化建设在深水区稳步、安全地向前发展。

3.中国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未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