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教育行业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6:40:18

数字教育行业分析篇1

关键词:数字化教学;职业高中学生;创造力;双分支型关联特性;专业差异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1-0057-02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国家推行教育信息化的过程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所处的时代就是数字化教学新时代。在日常实践教学过程中,学校更积极推行在传统教学环境中添加使用多媒体和网络等教学元素。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使用数字化教学方式的效果如何?学生在新的数字化教学环境中产生的变化如何?不同专业的职业高中学生群体使用数字化教学方式后差异如何?带着这一系列问题,笔者开始了以学生创造力差异为切入点的研究。

顺德区一直以来都处于改革的前沿。其教育信息化建设一直在全国都处于领先水平,顺德更被确立为“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通过文献查询可以发现,目前国内外对普通高中阶段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环境下学生学习方法的理论研究很多。可是对职业高中专业技能教学领域中数字化教学环境的研究很缺乏。故此,笔者主要对下述两个问题进行研究:(1)实施数字化教学方式后,职业高中学生创造力的变化及其原因。(2)不同专业学生群体对数字化教学方式接受的效果。

在教学信息化建设背景下,职业高中学生对数字化教学环境的适应,势必改变学生的各种综合技能的应用能力。故此本文首先提出假设:职业高中学生根据自身专业的不同,所体现出的创造力专业差异性与数字化教学方式有“双分支型关联特性”。

研究方法

研究工具为掌握我校不同专业学生群体在数字化教学环境中的创造力情况,笔者借鉴参考文献,修改设计出了针对职业高中学生的“数字化教学手段定向质量评估表”。其中,就学生对各种数字化教学手段认可程度进行3级评价计分,同时还对不同学生在数字化教学环境中的创造力体现方式进行统计分析。

分析工具本文一系列的数据及数据分析均采用SpSS13.0与excel2003两种常用软件进行处理。

研究样本本研究的1134个研究样本均在我校高一年级不同专业学生中抽样。研究过程中共发放定向质量评估表1500份,有效回收1134份,有效回收率为75.6%。表1为研究样本的专业分布情况。

研究分析结果

总体创造力样本数据分析对1134名学生进行分批、分阶段和形式的数字化教学环境实验,然后与学生在采用数字化教学方式以后的创造力体现进行比对。比对依据是每一名学生的创造力平均值与百分比指标。对估算出来的学生创造力分值进行统计。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参与实验的全体学生在采用了为期90天的数字化教学方式后,表现出的创造力均值为8.54分,高于没有采用数字化教学方式前所测定的5.61分,并且学生之间没有明显差异性,前后分值对比均呈正向增长特性。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不同专业学生群体样本分析假如,基于上文的总体分析可以得出:在日常教学中使用数字化教学方式,多媒体、网络等先进的教学手段都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并且效果是明显的。那么,不妨换一个角度,以不同专业方向为依据来分析学生样本在采用了数字化教学方式后创造力提升的专业差异性。这时,可以清楚地看出,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存在着使用数字化教学方式的效果差异性。以学生专业区分来对比使用数字化教学方式前后创造力的专业差异,数据如图1所示。从以上两个方面的对比分析可以概括出,1134名职业高中学生在使用了数字化教学方式后呈现出的创造力发展特性具有两个特点:职业高中不同专业学生群体在实施数字化教学方式后创造力提升的专业差异性明显,其中机电专业、会计专业效果最为明显,如图2所示。职业高中学生创造力提升专业差异与使用数字化教学方式的环境的关系呈“双分支型关联特性”,即不同类型中职专业对数字化教学手段敏感性呈双向异域模式发展。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机电及会计类专业在学习过程中注重抽象知识点的融合联通使用,整个知识体系架构呈直线式上升发展趋势。这些专业的学生在使用了多媒体课件等先进数字化教学方式后,对其自身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明显的促进效果。相反,酒店旅游管理类和贸易物流类专业的学生样本,尽管采用了数字化教学方式,他们的创造力分值还是不能提高很多。究其原因,应该是数字化教学环境对这些专业学生个体主观性地掌握专业技能只起简单的演示作用,并未对学生专业技能拓展有明显效果。此类专业课程如一味强调使用数字化教学方式只会提高教学成本。通常,多媒体课件与网络手段等先进的数字化教学方法应该对学生课堂学习有利。只是这些专业的知识范畴与机电类专业相比逻辑性偏少,尽管采用了先进的数字化教学方式,仍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具体分析数据如表3所示。

研究结论

职业高中学生接受数字化教学方式前后的创造力专业差异性与数字化教学手段实施呈“双分支型关联特性”。对其原因进行分析论证以后,可归纳出四点结论:(1)在职业高中阶段使用数字化教学方式,营造数字化教学环境,对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水平、培养创造力具有积极意义。(2)数字化教学环境对不同专业学生群体的创造力提升效果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对逻辑思维要求高的专业采用数字化教学方式后,学生创造力提升明显,但对管理类、服务行业类专业的学生效果却一般。(3)数字化教学方式对提高学生掌握直观性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传统教学模式不能替代的作用,缩短了专业技能操作教学中的演示教学周期,从而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4)数字化教学方式的采用对学生创造力提升的差异性影响因职业高中不同专业形式表现其规律性,其中以“双分支型关联特性”最为突出。

综上所述,本文所分析的是在推行数字信息化教学中出现的技术性问题,所提到的创造力差异性问题,与数字化教学环境并不存在矛盾,关键是教育工作者要继续探讨数字化教学环境的变化模式以及综合使用多种数字化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王苏斌.SpSS统计分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4]白春礼.从全球的视野关注科技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教版社,2011.

数字教育行业分析篇2

[关键词]电子课本;电子书包;数字化学习;数字出版;生态发展;标准研制;产业发展;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3)01-0017-12

一、研究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学习终端发展及其学习环境逐步完善。电子书包(课本)开始试点应用。全球知名机构新媒体联盟的2010Honzen和2011Horizon的两个报告中。都指出对学习科学技术发展影响巨大的技术之一——电子书技术将在未来2到3年内发展成熟,电子课本(e-textbook)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专用电子书.代表了电子书的教育应用方向,逐渐进入出版行业和教育领域。据克里夫兰市场咨询公司的调查报告.迄今世界上已至少有80个国家计划推广电子课本,其潜在市场规模达500亿美元。谷歌、亚马逊、苹果、索尼等全球信息产业新贵和巨头都纷纷进军电子书及其阅读器市场,抢占相关技术市场先机。在美国、加拿大、英国、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肯尼亚等国,中国的上海、江苏扬州、深圳、香港、台湾等地区已开展教育应用及研究。同时国外的谷歌、亚马逊、苹果、英特尔、戴尔、微软、索尼、松下、飞利浦、CourseSmart,国内的汉王、方正、盛大网络、大唐电信、中国电信、紫光、长城计算机、tCL、易方、华师京城、江苏梦兰、壹人壹本、中文在线、微创、浙江万朋、明博、福昕软件、天津津科、外研社、天闻传媒、大象出版社、华东师大出版社、人教和高教出版社,台湾地区的明基、元太科技等企业都在关注电子课本的研究。但目前研究均处于初级阶段.教育应用还处于探索试点期。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出,信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信息支撑技术及大型应用软件、数字媒体内容平台是重点发展项目;电子书和电子课本是数字媒体内容、数字出版、数字阅读、现代教育信息服务等产业的重要部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强调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2012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也提出,要“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努力为每一名学生和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的信息化环境和服务”。2012年9月.杜占元副部长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中将“三通二平台”的建设作为今明两年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工作。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是教育资源的新形态、新载体和新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构建学习型社会与终身学习体系。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已成为整体推动国家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抓手。2012年2月.美国奥巴马政府呼吁在中小学使用电子课本.教育部长ameDuncan建议各州允许花钱买Kindles。nooks和ipads的电子课本,而在过去对此未曾同意。

国际标准组织也很关注电子课本.iSo/ieCJtClSC36(学习、教育与培训的国际标准化组织,以下简称“SC36国际标准化组织”)于2008年3月在韩国召开关于电子课本的国际论坛。虽然中国占据全球电子书市场的第二位.但却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整个产业链尚未形成。如,以汉王为代表的电子书企业,虽在国内电子书市场上取得了相当的份额,但是其后续发展也受到标准制定滞后的严重制约.急需标准层面规范指导。新闻出版总署下发《关于发展电子书产业的意见》,规划和规范我国电子书产业发展。工业化与信息化部(以下简称“工信部”)和出版总署都成立电子书标准研究机构开展电子书标准研究工作。台湾成立了电子阅读产业推动联盟,上海也成立了电子书产业发展联盟,并且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启动电子书产业专项研究。同时.上海市教委将电子课本/电子书包纳入“十二五”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华东师范大学于2010年10月向全国信标委申报成立了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专题组.专题组设立了电子课本标准专题项目组。国内意识到标准的重要性.方正在研发CeBX标准、汉王提出电子书终端标准。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标准专家代表中国在第22届国际标准组织iSo/ieCJtCiSC36国际会议上提交电子课本、电子书包等标准研制提案。目前,电子课本国家标准草案已提交,国际标准己立项,因此,立于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这一标准的制高点.与国际水平持平.与国内外产业对接.开创国内相关产业发展的新景象.并促进教育改革和创新。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首先分析国内文献研究。与电子课本相近的关键词有电子教科书、电子教材、数字化教科书和数字化教材,到2012年12月9日.在中国知网上以上述五个关键词检索.共得到文献612篇,分别来自: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368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15篇),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9篇)。国际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4篇)。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144篇),中国年鉴网络出版总库(72篇)。

按照上述关键词的年度命中数来看本领域的研究趋势.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电子课本的研究在2010-2012年期间明显增多。

本研究筛选出与电子课本紧密相关论文和报告160多篇(其中英文40多篇)进行分析,主要围绕着电子课本的定义、特征和功能、内容制作、标准格式、服务质量、教育案例与影响、出版模式等。其中徐丽芳,方卿等梳理了2006-2010年国内外研究情况.在电子书出版方面围绕媒介、内容、文件格式、设备和传播四点展开;电子课本开发方面,美国苹果开发电子书著作工具iBookauthor、方正利用HtmL5技术开发电子课本、英特尔和华东师范大学一同开发基于标准的电子课本的范例。

较有影响的研究课题方面;国外有英国的国家电子书观测项目neBop、韩禹的“电子教科书”中小学普及项目、新加坡的in2015教育项目、intel的ClassmatepC产品项目等;国内有人民教育出版社负责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手持式电子教科书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本研究团队成员周宏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0年国家青年项目“多媒体互动电子书包系统研制及教学成效研究”、本交作者吴永和主持的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电子课本出版与生态发展的研究”、本文作者马晓玲主持的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课题“电子课本生态发展的研究”、本研究团队核心成员顾小清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国家一般课题“以‘语义图示’实现可视化知识表征与建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等。

电子课本所要研究内容很多,本研究将从标准研究、产业发展和教育创新三个视角关注以下三个方面问题:

(一)电子课本的生态发展问题

采用生态理论来研究.电子课本的发展是演进的过程.涉及产品多样性、技术多样化、产业链。电子教科书市场是一演进过程,史蓉蓉总结电子书发展阶段,从萌芽阶段到第二次热潮.对于电子课本发展同样存在着一个演化进程。

理论研究方面.吴永和等吨《基础教育信息生态系统白皮书》中对基础教育信息生态系统进行较深入地分析,吴永和利用教育信息生态学理论研究上海市教委重点课题“上海教育资源库知识管理及运行机制研究”,杨晓露、陈斌、孙传远等用生态学的方法分析了网络学习生态系统。罗勇为从生态角度分析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

构建方案及策略方面,王佑镁、吴永和、祝智庭提出教育信息化开放生态系统模型和建设策略,丁弦提出生态环境的构建方案.程艳林阐述数字出版生态的维护与治理的措施.张豪锋等研究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化学习生态系统构建策略。

生态框架方面.openeBookForum电子出版生态框架。张学霞等构建出数字生态总体框架体系。吴永和的《学习资源服务生态环境构建的研究》一书中研究了生态相关理论,并形式化描述构建学习服务的生态环境模型。总之,电子课本缺少生态发展框架来清晰系统地描述其演化发展。

(二)电子课本发展中的融合问题

韩绍伟提出出版产业空间的重构。包括出版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边界的融合,出版与媒介产业的集中。吴永和在《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技术标准需求分析研讨会》提出电子课本作为数字出版和数字化学习领域的融合产物。祝智庭提出电子课本的阅读性和教学性,并具有互动性、关联性、富媒体性、开放性,并从融合角度研究了电子课本(书包)系统的思维框架等。

技术路线方面.方正的CeBX内容格式融合出版的版式和流式技术:钱冬明在现有二条技术路线上提出了四套解决方案;龚朝花等、陈桄等研究了电子课本关键的技术问题。

标准研究方面,马海群、夏兴通、mihyeKim研究了标准研制的问题:吴永和在美国召开的第22届国际标准组织iSoBeCJtCiSC36会议上提交电子课本、电子书包等标准研制提案.给出融合相关标准组谱的框架:吴永和等从标准体系框架研究视角给出了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体系框架:吴永和阐述了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相关标准组谱中4个方面的互操作:顾小清等从连接阅读与学习的角度.给出了电子课本信息模型规范。

其他相关方面的研究。龚朝花等从电子教材应用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张鹤从从学习伦理和道德知识的角度.毕诲滨等从教材内容、资源支持、环境搭建的角度,展开兮析。吴汀文综述产业融合发面,提出融合要以媒介融合为出发点,包括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新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龙敏、施威等提出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发展的对策措施。总之.深入地研究电子课本发展中的融合问题还不够,仍需进一步更深入地研究。

(三)电子课本的产业发展模式问题

2003年2月,英国JiSC(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做的关于英国高校电子教科书发展战略与前景的研究报告,包括产业分析、市场分析、未来的前景、结论和战略建议,重点研究了电子教科书的生产和发行模式。Robedpolding等人采用设计研究方法研究了《电子书模式的可持续性评估》。冯晗提出以产业联盟为基础.以商业模式创新为重点的产业发展模式。英国JiSC究了电子课本在英国高等教育应用的商业模式第一阶段情况。吴永和给上海市科委提交的2011年信息技术支撑的现代服务业项目建议书《关于电子课本的服务模式研究及应用》,研究可持续发展的数字化教育服务运营模式与服务业态。建立三网融合与多屏融合下的数字化学习环境示范系统。

在研究方法方面.梁玉珠基于Swot分析法研究产业发展,李听烨、苗地、吕欢等从云计算的角度对产业进行分析.肖洋从经济学的市场导向角度来剖析转型数字出版业务的驱动力及数字出版盈利模式的内涵。

在发展态势和改进意见方面。黄孝章、张志林研究了北京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态势.刘灿姣等从总战略定位和盈利模式两方面对电子书产业提出改进意见.李华提出教材数字出版的方向是在线学习,向飒对产业的未来走势作出预测。但还缺乏系统地研究我国的电子课本产业发展模式。

本研究将在学术界和产业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数字出版和数字化学习的背景下,从教育创新、产业发展和标准研制等三个视角,来研究电子课本的生态发展框架、发展中融合问题和产业发展新模式.为促进电子课本的出版与生态发展提供对策和建议。

三、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人类历史上三次科技进步.带来了文化生产方式三次革命。第一次是活字印刷技术的发明.带来图书生产方式的革命.使图书生产成为产业:第二次是19世纪电子技术的发明,对视听产品产生了革命性影响,使视听产品生产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第三次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数字技术对文化生产方式带来的革命性影响,使互联网、移动媒体等新媒体成为新兴的具有巨大发展前景的产业。电子课本就是其中产业之一。在电子课本领域。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一)将推进电子课本相关领域学科发展。促进该领域的技术与标准研究水平

在数字时代下,电子课本将赋予课本的新生命,是人类知识载体新探索,该课题研究将带动电子书、数字阅读、数字内容、数字出版等方面研究水平(包括理论与方法)和相关技术与标准的发展。

(二)将促进数字出版和数字化学习领域的融合。推进产业发展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出,信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数字媒体内容平台是重点发展项目。电子课本是数字内容、数字出版、数字阅读、数字教育服务等产业的重要部分:指导电子书标准建设.探索未来电子课本的出版模式和架构。进行模式创新,以推进电子课本相关产业发展。

(三)创新教学模式、重构学习形式、推进人类数字学习水平。促进教育的公平、改革和创新

电子课本是教育资源的新形态、新载体和学习新的环境.将作为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落实《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探索教育信息化创新的手段,加强优质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和发展.推进学习方式创新和教学模式的革新,有利于学习型社会与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

(四)作为国际交流、合作与对话的平台。将提升国际影响和产业地位

在电子课本标准研究中,联合电子书(课本)的相关企业,关注产业化:依托主导SC36国际标准化组织wG6电子课本工作组.积极开展电子课本的国际标准研制工作.并与SC36中各成员国(如,英国、法国)密切合作,关注国际化交流与合作。

四、领域研究分析

从电子课本出版和发展所涉及的领域进行分析.包括概念术语表、参考模型、利益相关者组谱、电子课本生态系统和生命周期,构建研究框架模型。

(一)概念术语表

笔者所负责的研究《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术语规范》标准,对该领域术语进行定义,包括电子书、电子课本、电子书包、电子课本阅读器、数字化学习终端、学习平台、学习服务、虚拟学具等。其中电子课本是一个集中了在学校中的教学和学习领域里的数字模拟的媒介(有在线和离线媒体的优势),将教学需要的教材、教辅、工具书等按照科学的结构整合而成的综合教学资源包。

电子课本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专用电子书.是教科书电子化或数字化之后形成的具有教育教学属性的数字出版物.是学习者使用电子书包进行学习的主要内容.在功能上兼具阅读性与教学性,还具有关联系、富媒体性、交互性和开放性等四个属性。如图2所示。从不同层面展示了电子书和电子课本的内在关系;从特性、功能层面上阐述,电子课本是一种特殊的电子书,电子课本不仅继承了电子书的要素以及基本特性,还由于其主要应用于教育领域。丰富了自身的其他教育特性。

(二)参考模型

从研究领域、元素类型和框架视图,来构建电子课本出版和发展的参考模型。

1研究领域

电子课本涉及多个领域,包括,出版、商业、非盈利、政府、教育、学术等。其中制作、出版发行过程是在出版领域,而应用又是在数字教育领域。

2元素类型

一个领域抽象出四种类型的元素:对象(object)、角色(role)、交互(interaction)和权威(authority)。角色由个人、组织和系统扮演:交互发生在角色扮演者之间:对象是在角色扮演者之间的交互中流动的事物:权威提供交互发生的监管情景。简单地说,对象在权威监管的角色扮演者的交互中流动。

这四种类型的元素可以结合起来描述特定的场景。如图3所示,领域中对象、角色、权威和交互的描述模型用于场景建模。

3框架视图

分别从社会、法律、技才和教育的角度,构建研究电子课本的框架视角,如图4所示。技术视角涉及数字化学习技术和数字出版技术,社会视角涉及出版、商业、组织等,法律视角涉及版权、认证等.而教百视角涉及学习者和学习环境等,包括教师、学生,学校、班级等。

对象为电子课本及内容、电子书包终端、学习工具、学习服务平台等;角色为学习者、教师、出版者、服务提供商、技术提供者;权威为权威提供功能执行的监管情景:交互包括内容交互、服务交互、工具交互、人机交互等。

建立此研究参考模型,下一步将分别从社会、法律、技术和教育的角度系统研究电子课本的出版和发展问题。

(三)利益相关者组谱

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是一个实体(人、组织等),与电子课本存在教育、金融、经济或道德方面的利益关系,或者在电子课本生态系统中执行一个或多个功能。在制作一个电子课本或创建在生态中使用的系统或标准时.要考虑每一个利益相关者(及其所扮演的角色)。可以将电子课本中众多的利益相关者分为九大类。(1)教材编审者:设想、创建或电子课本提供内容的实体,包括教材主编、编辑、审查者等;(2)权利所有者:拥有或被授予电子课本的数字权利的实体;(3)出版商:引出电子课本的制作,准备、提升并将它们分发给批发商、零售商或终端用户的实体;(4)服务提供者:提供辅助服务,例如,帮助制作、分发或保护电子课本或收集或分发消费者信息的实体;(5)技术提供者:提供软件或硬件,能够使内容安全地进行电子分发的实体;(6)销售商:吸引终端用户,能够使他们浏览和搜索元数据.并最终将电子课本卖给终端用户的实体;(7)发行人:将电子课本直接提供给终端用户的实体,或者受保护的交易中的其它分发者;(8)终端用户:电子课本生产的受众实体。通常是购买或租借并阅读电子课本的人,主要有学生、教师和家长;(9)监管者:对电子课本使用过程进行管理的实体,如教育主管部门。

在这条潜在“价值链”中的每一类利益相关者都包含很多子类。有时候,一个特定实体可能属于一个或多个利益相关者类别。

笔者将从利益相关者角度来分析电子课本出版和发展中各个角色。在电子课本的生命周期分析中就涉及利益相关者。目前,电子课本国际标准研制从利益相关者进行需求分析。

(四)电子课本生态系统

电子课本是电子书和课本融合的产物,那么,电子课本生态系统的发展.也必然是数字出版生态系统和教育生态系统走向融合的最终产物。电子课本的生态系统涉及的要素包括内容提供者(即生产者)、出版社、技术提供商、平台提供商、电信或移动等网络运营商、硬件生产商、渠道商、用户等,构成电子课本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系统所涉及生态的环境包括学习课本、学习终端、虚拟学具和学习(服务)平台,电子课本作为学习内容核心部分。学习终端为电子课本的内容承载提供设备。虚拟学具为电子课本提供工具支撑,学习平台为电子课本提供服务支持(如图5)。

(五)电子课本的生命周期

生命周期是指生物在形态或功能上所经历的一连串阶段或改变,其本质上是从出生、成长、衰老到死亡的过程。电子课本是一种资源,像自然界生物一样,从其形成到最后消亡也看成是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处于一种可持续再生的生态循环之中.具有再生属性.即可在特定环境下按特定方式进行的组合与呈现,实现二次开发与利用。

在内容层面上。电子课本的生命周期可以描述为:从原稿到用户获得产品XⅠ的使用权的过程是电子课本的初始生命周期阶段。主要经历了教材编写、出版商编辑出版、发行商发行、用户购买使用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内部有各自的小过程,如出版内部的编辑、校验等;各个阶段之间的过渡也存在反复与融合,如,作者与出版商之间会不断协商稿本,直至定稿;整个初始生命周期里面也涉及一些、审核认证与费用支付机制。如图6所示。

从产品XⅠ到产品XⅡ的过程.是出版商对电子课本产品进行修改、更新与维护的过程,修订为产品XⅡ版本的电子课本。在产品XⅡ之后,遵循同样的周期,进入销售与使用阶段。生命周期就是这样循环、迭代,周而复始的进行下去。电子课本不断进行版本更新和生命周期循环.也可能更新到版本Xn的时候就不再改版或因某些原因不再出版(绝版)了。

五、研究框架

本研究从研究内容、基本观点、研究思路来构建其研究框架。

(一)研究内容

1研究电子课本的生态框架模型

明晰和全面地定义电子课本所有领域中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建立电子课本的研制、教育应用、出版发行等生态发展框架模型,指导标准研制、应用实践和产业发展。

2研究电子课本发展的融合问题

在数字内容产业方面.数字出版业和数字学习产业的技术的发展逐步走向融合.数字内容的格式标准如何融合出版产业标准和学习技术标准,如何支持合适的教育创新(应用)的公共服务环境。

3研究和探索未来电子课本的出版模式和架构

涉及电子课本的定价机制、商业模式、数字版权(购买协议、服务许可),构建适合电子课本的出版的教育信息化新机制(如,整合图书馆系统、信息服务中心、教材管理功能),构建产业联盟和产业链等内容。

(二)基本观点

1生态观

应用生态理论研究方法.构建电子课本的生态发展框架模型,从理论角度和研究方法上指导研究,在技术与标准、产业发展和教育应用三个方面来具体体现。

2融合观

从数字出版和数字化学个领域的融合视角.考虑电子课本的技术与标准融合、产业发展融合和教育应用融合。

3产业观

从科研、学术和产业化统观电子课本的出版和发展,从电子课本的产业发展和教育应用.构建电子课本的未来出版模式和架构。

(三)研究思路

第一,采用生态观、融合观和产业观,分别从教育创新、标准研究和产业发展等三个视角着手,进行系统的文献分析研究和社会调查研究。

第二.基于生态理论前期研究成果和分析电子课本领域研究成果,构建电子课本的生态框架模型,指导标准研究、教育应用和产业发展.并从这三个方面反馈信息.修订完善该框架模型。

第三,系统地分析数字出版业和数字学习产业的二套标准体系,梳理出标准组谱,从技术、应用和产业三个方面确定融合的技术路线.指导研制电子课本标准.示范指导支持教育应用的公共服务环境,如,电子书包系统、支持电子课本服务的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并反馈来完善融合的技术路线。

第四,开展示范性项目,如,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上海地区应用项目,特别与英国Bolton大学、美国密苏里大学、美国宾州Shippensburg大学。选择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等合作研究电子课本教育中的数字版权问题.探索构建电子课本出版的教育信息化新机制。

(四)研究框架

基于前面的研究内容、研究观点和研究思路等三个方面。再从教育创新、产业发展与标准研究的视角考虑。以教育创新为应用需求,以产业为发展目标;以标准研究为抓手,一方面标准作为技术来规范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示范指导教育应用.创新作为生态发展的原动力.标准作为生态发展的规范力。此研究框架如图7所示,包括研究内容、研究视角、研究观点和研究内在关系。

六、标准研制

电子课本标准研制涉及研究组织架构、标准体系框架、目前研究进展和电子课本标准研制状况等方面内容。

(一)标准专题组组织架构

2010年10月.由华东师范大学牵头向工信部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信标委”)申报成立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专题组(以下简称“专题组”),由全国信标委和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委员会来共同指导、联合组建,专题组是全国电子书标准工作组下的一个关于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的工作组。成立秘书处负责处理专题组的日程事务。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的具体研制工作由五个专题项目组分头负责,分别是电子课本标准、电子书包终端标准、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体系框架、虚拟学具标准和学习服务标准共五个专题项目组。每个专题项目组包括项目组召集人、技术专家和相关成员单位。专题组的研究组织架构,如图8所示。

其中。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教育技术分委员会主任及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委员会主任祝智庭教授作为专题组组长。由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吴永和博士、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余云涛女士、华东师范大学何超工程师等负责专题组秘书处工作。并于2011年8月确定各专题项目组召集人。

(二)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体系框架

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体系框架如图9所示.由五个类别的标准组成,分别是: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体系框架标准。电子课本标准,学习终端标准。虚拟学具标准,学习服务标准。作为首期研发技术标准。另外,还涉及服务质量与管理、教育应用规范等是第二阶段研究应用层面的标准规范。

其中电子课本标准包括电子课本信息模型、格式规范、元数据、内容包装规范、XmL绑定以及实践指南等。

(三)标准专题组目前研究进展

专题组召开了六次专题组工作全会、三次大的调研会、二次应用研讨会、一次专题组联盟参展,参加三次电子书工作组会议,参加三次SC36国际标准化组织工作会议。并且各专题项目组也召开了会议。专题组和各专题项目组积极地推动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研制和应用示范工作。

目前,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总体框架、电子课本信息模型和电子书包学习终端规范三个标准作为第一批立项的重点优先研制的标准。已完成标准草案。报全国信标委立项。同时完成了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体系研究报告.并于2012年12月21日。

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总体框架标准。是制定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体系的基础。它是从系统工程的角度抽象概括出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的信息模型框架.描述了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电子课本信息模型规范规定了电子课本的描述方法。目的是帮助实现电子课本内容的复用、互操作以及与应用电子课本的学习技术系统之间的交互。该规范定义了一个基本的电子课本信息模型.包含描述电子课本内容的元数据。

电子书包终端技术规范为制定电子书包终端产品提供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本规范不对实现产品功能的技术路线及产品试验方法进行限制。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体系研究报告.分析了我国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发展状况,给出了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体系以及标准建设方案。为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的制定提供了技术指导。

(四)电子课本标准研制状况

1相关标准发展时间线

电子课本标准涉及数字出版和数字化学习领域。包括国内外相关标准,笔者着重研究_.imS的学习资源标准、aDL的SCoRm、方正的CeBX、iDpF的epub标准,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数字出版的元数据和格式等相关标准发展情况.如图10所示;

在数字化学习方面,1996年,ieee学习对象元数据(Lom)标准;1997年,aDLSCoRm学习资源包装标准;2000年,我国开始制订国内的学习资源相关标准;2007年,imS和aDL分别了新一代的资源包装标准imSCC和SCoRm2.0:2010年,电子课本标准开始制订。

在数字化出版方面.2001年iDpFepub1.0:2008年iDpFepub2.01;2011年10月iDpFepub3.0:在2010年,我国的数字出版格式企业标准方正CeBX制订。2010年.电子课本分别在国内CeLtSC和SC36国际标准化组织开展研究。目前电子课本的国内标准已形成标准草案。国际标准于2012年5月正式立项.9月在韩国召开第二十五届SC36国际标准化组织会议,明确了该标准的联合召集人,并确定该标准作为技术报告(tR)来开展研制工作。

2标准引用组谱

电子课本标准包括电子课本信息模型、内容包装、XmL绑定和应用指南等标准规范。还涉及引用现有一些标准。在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研究中.涉及的数字化学习和数字出版的相关标准,如图11所示,标准来自于CeLtSC、imS、ieee、aDL、iSo/ieCSC36等组织。学习资源类标准,包括元数据、包装与遍历、电子书、资源制作、学习资源集成标准。

在电子课本标准中,引用或参考了以下标准:DC元数据标准、ieeeLom学习对象元数据、iSo/ieCmLR学习资源元数据、imSCp.iHSCC、SCoRm、CeLtS-3、CeLtS-8、CeLtS-9、CeLtS-10、ceLtS-41、CeLtS-42和iDpF的epUB3.0。其中epUB3.0标准包括epUBpublications3.0、epUBContentDoeume+nte3.0、epUBopenContainerFormat(oCF)3.0和epUBmediaoverlays3.0等四个部分。

为了更好地理解电子课本使用者或者潜在用户的需求。我们通过用例征集、分析,以及实地调研和用户访谈的方式,对电子课本的教育应用需求进行了深入分析.包括项目建议书、用例和技术报告等需求文档。在SC36国际标准化组织成员国家中进行用例征集.征集活动从2010年10月开始.分别进行了二个阶段6个月的新工作项目研究期.共收集到电子课本的国内外应用案例32个,分别来自中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肯尼亚等国家闻,以推动电子课本的国内标准和国际标准的研制。

七、产业发展

从出版层面看.传统出版呈现向数字出版发展的趋向.出现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深度融合与互动发展。而教育出版占整个出版的70%以上,教材出版是中心,电子课本又是重中之重。同时。电子课本产业还涉及教育和文化领域。即涉及内容(电子课本)、终端、虚拟学具和平台服务等产业链。

(一)透视标准研究成员单位情况

到目前为止.参与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专题组的48个成员单位(包括在理注册手续四家单位),构建标准研发的产业联盟,如表1所示。该联盟由大学、研究机构、企业等构成,以企业为主体,有44家,占91.7%,企业涉及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产业中内容(电子课本)、终端、虚拟学具和平台服务等四个部分.这些企业基本上是整个产业中主要单位.可以看作为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一个产业链体现。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电子课本的产业链已有一定的规模。外研社、华东师大出版社、大象出版社、创而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主要参与电子课本内容制作方面:华东师大、英特尔、外研社、方正等开发基于电子课本标准的内容工具:汉王科技、易方数码、壹人壹本、戴尔、英特尔等主要是终端设备供应商;浙江万鹏、中文在线、微创、中国电信等为平台服务提供商;华东师大工程中心、中科梦兰、杭州源朝开发电子书包相关平台环境;华东师大、明博教育、华师京城、福听软件等在参与虚拟学具标准和产品的研发。所有的单位围绕着电子课本。加上最终的使用用户。基本上构成了电子课本较完整的产业链。

(二)国内外产业模式研究情况

柳建尧和沈楠研究了培生集团、励德爱思唯尔集团、汤姆森路透集团、阿克塞尔施普林格集团等国际领先出版企业数字出版的发展态势及成功做法.徐曙宁分析了美国数字出版业成功之道.王安琳和毕海滨综述了德国中小学教材的出版.主要是分析德国三大教育出版社——克莱特出版集团(KlettGroup)、康乃馨出版集团(CornelsenVedagGmbH&Co.oHG)和韦斯特曼出版集团的相关内容。

数字出版商业模式方面.施威将数字出版产业的运作模式分为三类:单一主题模式、双主体模式、多主题一体化模式.齐学进根据人民军医出版社数字出版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五种赢利模式.张宏则总结出七种数字出版商业模式及其对应的运作模式。陆臻以苹果和盛大文学为例分析了成功的数字出版盈利模式所需具备的基本特质和所应满足的核心价值,郝志舟提出数字出版的商业模式的构想:“以技术为驱动。以平台为依托,以内容为策源,以硬件为支撑,以资本为纽带,以企业为主体”。

其中,2003年2月英国JiSC(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做的关于英国高校电子教科书发展战略与前景的研究报告.包括产业分析、市场分析、未来的前景、结论和战略建议,研究了电子教科书的生产和发行模式。英国对电子课本的商业模式的研究开始于2009年,并在2011年年初完成。该研究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回顾了现时的电子教科书景观和提出可能的商业模式,以指导与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协商后提出的建议:第二个阶段是一个与10个英国高等教育机构。8个教科书出版商和3个整合者合作的.有关4个电子课本的商业模式的进行为期一年的实地试验,在10所高校的图书馆进行的24个独立的实验中将涉及17种课本类型。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面向出版商涉及定价、销售量、制作损耗、销售额等问题,面向图书馆涉及购买印刷版教科书数量、印刷版和电子版教科书借阅量、若为学生提供电子课本对图书馆预算的影响等问题。面向学生涉及电子课本获取途径、如何使用、使用频率和每次使用时间、选择意向、电子课本的优势和不足等问题。

(三)电子课本商业模式研究

商业模式是一种包含了一系列要素及其关系的概念性工具,用以阐明某个特定实体的商业逻辑。osterwalder在综合了各种概念的共性的基础上.提出商业模型包含九个要素:价值主张、消费者目标群体、分销渠道、客户关系、价值配置、核心能力、合作伙伴网络、成本结构、收入模型。

电子课本出版必然是在传统教育出版的基础上.进行数字化的改进,以便符合新一代学生“数字土著”的特点。在内容方面.电子课本与教科书更为贴近.在形式或者技术上与数字出版的电子书更为相同。电子课本产业链及其出版的一般流程显示,其商业模式可以从价值主张、消费者目标群体、分销渠道、客户关系、合作伙伴网络、收入模型六个方面进行研究。

(1)价值主张:即通过产品和服务能向消费者提供的价值。电子课本的产生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真正实现个性化的教与学。电子课本使教育出版进入下一个阶段。也使教科书向数字化发展成为必然。而在2010年新闻出版总署的数据中显示,全国纸质图书出版产值达到936.01亿元.其中教材出版的产值占316.86亿元.加之教辅出版.业内保守估计教育出版有着70%的比重。电子课本的出版使用。必然会带来更大的价值。

(2)消费者目标群体:即所瞄准的消费者群体。根据我国的基本情况.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主要是在中小学试点应用.因此.电子课本出版的消费者目标群体我们定位为中小学的学生和教师。

(3)分销渠道:即用来接触消费者的各种途径。传统出版时代,发行商、零售商在分销渠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数字出版时代,电子商务平台、通信运营商等加入了进来。畅通的分销渠道保证出版产品可以顺利传递到消费者手中.实现价值的实现和资本的回收。电子课本出版是在传统出版基础上的发展.也是数字出版在教育领域的一方面.其分销渠道可能包括:发行者、零售商、电子商务平台、服务运营商。

(4)客户关系:即同其消费者群体、合作伙伴等之间所建立的联系。对电子课本出版企业而言.客户关系主要是指与中小学的学生和教师、内容提供商、技术提供商、渠道运营商以及其他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

(5)合作伙伴网络:即同其他公司之间为有效地提供价值并实现其商业化而形成的合作关系网络。电子课本出版商掌握的大部分是内容资源,需要技术、服务运营等方面的支持,必须和这些伙伴维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6)收入模型:即企业通过各种收入流未创造财富的途径。获得财富是企业运营的经济追求,电子课本出版企业的收入模型可以从版权管理、定价模型、销售模型方面分析。

版权管理分为内容版权和使尉版权。出版社在制作时可能没有内容资源。需要从作者或内容商哪里购买,这就涉及内容版权的问题。制作完成进入销售阶段,为防止盗版等问题.使用版权也应该得到保护。定价模型是从成本构成方面获取利润的途径.既要确保出版商的盈利又要比之纸质教科书便宜节约。销售模型主要是体现在销售方式上,目前电子课本可能有传统销售和网络直销两种方式。

为进一步了解电子课本的产业发展现状.本研究团队对电子课本出版进行调查,已完成问卷的设计,主要围绕着电子课本的内容来源、设计制作、生产流程、定价模式、销售模式以及用户服务等几个方面.试图了解电子课本出版行业的基本信息,以提出未来电子课本可能的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

八、教育应用

电子课本的教育应用根据其经历的时间和所使用的终端变化。分为二个阶段:

早在2001年就已经开始初步试点教育应用.北京实施“绿色电子书包”计划在20所学校进行试点.同年.在台湾也首度展出当地研发的中文电子书包“文昌一号”并与北京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展开高中电子书包测试;2002年.上海黄浦区在区部分优质资源学校内进行试点.辽宁出版集团等举办“电子书包联盟签约仪式”。至此,电子书包第一阶段的试点工作全面展开.但当时的电子书包主要是依托于笔记本电脑的移动终端。

到2010年,开始新一轮的电子书包项目试点。即第二阶段。较为典型的有上海虹口地区于2010年首批覆盖8所幼儿园,同年,江苏扬州市、广东的佛山市、江门市等开始在小范围内试点电子书包.台湾教育部也推出“电子书包实验教学计划”在台湾5所小学开始试点。本阶段的电子书包终端除了笔记本电脑之外,还有各种系列的平板,如Kindle、汉王、ipad等。

2011-2012年.电子书包因在小范围的成功尝试而得到较大范围的扩展.全国各个地区基本都已经开始或者在计划中,如江苏、陕西、重庐、云南、四川、山东、福建等。

到目前为止.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的试点应用情况.经统计有以下地区、如表2所示。

2010台湾教育部门推动“电子书包实验教学计划”.在台湾五所小学开始试办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的应用实践中.已有一定的基础和实践的积累.形成了一些可借鉴的经验和成果,逐步形成了一些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的典型。为进一步推进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的示范应用.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专题项目组开展“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应用与教育创新示范校”建设项目.不断探索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项目应用的经验,引领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的应用。目前,该项目的讨论会已于12月4日在北京召开.12月20日专题组第六次会议中。笔者主持讨论本项目草案修订稿。并于21日宣布该项目正式启动。

九、总结与展望

本文从标准研究、产业发展与教育创新的视角,阐释电子课本出版与生态发展的研究。分析了电子课本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关注电子课本的生态发展、电子课本发展中的融合、电子课本的产业发展模式等三个方面问题。从电子课本概念、领域框架视图、电子课本生态系统和生命周期等方面进行领域研究分析。从研究内容、基本观点、研究思路等方面确定了本研究的框架:其研究主要内容为电子课本的生态框架模型、电子课本发展的融合问题、研究和探索未来电子课本的出版模式和架构,基本观点为生态观、融合观、产业观。重点在电子课本标准研制、产业发展和教育应用三个方面分别进行了阐述。从标准研究组织架构、标准体系框架、目前研究进展和电子课本标准研制状况剖析了标准研究:从透视标准研究成员单位情况、国内外产业模式研究情况和电子课本商业模式剖析了产业发展:从国内和港澳台地区的教育应用状况,探索电子课本示范应用。

本课题组凝练出本研究创新点.找到研究的难度和重点.配合全国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专题组工作.确定下步工作和相关计划。

(一)本研究创新之处

(1)理论研究的创新:电子课本发展缺乏理论模型,构建电子课本的生态发展框架模型,从理论层面,指导电子课本的技术与标准、教育应用和产业发展。

(2)统合实践的创新:从数字出版和数字化学习领域的融合基点,在实践中,统整融合电子课本的技术与标准、教育应用和产业发展。

(3)产业设计的创新:从电子课本的产业化(产业发展和教育应用)方面,设计和构建电子课本的未来出版模式和架构,探索电子课本的定价机制、商业模式、数字版权、出版的教育信息化新机制.乃至构建电子课本的产业联盟和产业链。

(4)研究方法的创新:采用生态研究和设计研究等方法,创新性地从在技术与标准、教育应用和产业发展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数字教育行业分析篇3

【关键词】师范生;教学资源;免费;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B【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6―0070―05

一引言

从2007年秋季开始,国家正式在六所教育部直属的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工作。北京师范大学以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为契机,加快教师教育资源的整合力度,这既是顺应国际教师教育发展趋势的战略举措,也是学校整合资源服务国家需要,应对大规模培养免费师范生的必然选择。

为贯彻落实国家的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加大对于师范教育的支持力度,提高教师教育质量水平,培养优秀的教师和未来基础教育专家,北京师范大学积极开展多项针对免费师范生教学资源的建设项目和科研工作。

本研究以免费师范生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为立足点,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分析北京师范大学针对免费师范生建设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现状,调查北京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对于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需求情况,并以此为基础分析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结构和内容。

二北京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教学资源建设现状

北京师范大学自07年以来已连续三年招收免费师范生。为培养和造就创新型教育人才和未来基础教育专家,引领中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北京师范大学积极探索并建设各种适用于免费师范生的教学资源。加之北京师范大学百年来的师范教育成果的积淀,已具备良好的资源建设基础,尤其是教师教育方面的优质资源,为免费师范生教学资源的建设提供了保障。笔者通过文献调研以及对学校有关管理人员的访谈分析,了解到北京师范大学针对免费师范生的培养目前已建设了如下几类资源:

1教师教育网络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针对免费师范生教育着力建设相应的网络课程,目前已立项79项,其中42门课程的主讲人签署了“视频资源建设协议”,录制的大量视频资料用于建设教师教育网络课程。

2远程教学见习平台

为突破时空限制,北京师范大学搭建了远程教学见习平台,实现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通过远程教学见习系统,免费师范生在大学校园里即可观摩中小学课堂教学,并可通过访问资源数据库随时获取教学视频资源,开展教育见习。

3中小学名师担任兼职导师

为帮助免费师范生了解中小学教学实践,北京师范大学聘请中小学教学名师担任兼职导师,建立“双导师制”。校内导师主要在专业学习、学术活动与专业实践活动方面指导学生。校外导师主要为来自基础教育领域的教改专家和教学名师,他们通过座谈、研讨、讲座等形式,定期与学生交流、沟通,帮助学生了解中小学教学改革的动态,并在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成为他们教师生涯的启蒙教师。

4实习基地的建设

为了配合免费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北京师范大学已在北京密云、山西、河北、内蒙古等地建立了实习基地。考虑到教育实习与未来学生就业结合,学校拟进一步在免费师范生生源地设立教育实践基地。未来北京师范大学将在更广泛区域内,包括在西部偏远地区建立教育实践基地。

除以上几类针对免费师范生教育特别新建的资源,学校已有的数字教育资源可作为免费师范生资源建设的基础。

1数字课程资源

学校依托于BB平台已建成1250门的数字课程,其中本科生课程948门,研究生课程278门,夜大课程15门,留学生课程6门,其他课程3门。建成基于网络的精品课程116门,其中部级15门,开发了223门共计19713课时的符合成人学习特点的远程教育网络课程。

2webcl网络协作学习平台

2004年起学校公共课采用webCL作为支持平台,开设班级17个,2000多名师生参与,后推广至10多个院系采用,积累了大量的课程资源。

3公共外语教学平台

公共外语教学平台是全校公共外语的教学支撑平台。该平台包含有大量的外语学习资源,如英语教学软件、英文广播节目、英文剧集等。

4各类科研数据库

我校建设有各类教育、心理调研数据库,教育统计信息数据库、法律法规数据库、经济社会调查数据库、民俗研究数据库、波谱数据库、环境资源数据库、生物研究数据库以及各种电子地图库、专业软件工具库约300个。

5数字文献资源

我校拥有中外文数据库204个,中外文电子期刊3.6万余种,学位论文全文140万篇,中外文电子图书59万余册,学校特色馆藏资源数据库25个。

北京师范大学的数字化资源建设起步早,并已累积了相当数量的教学资源,取得了不少成果。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已建成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数量虽多却较为分散,缺乏统一的整合平台和系统性的规划设计。有效利用已有的数字教学资源建设基础为免费师范生的各培养环节构建教学资源是本研究的指导思想之一。

三北京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需求分析

为了解免费师范生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需求,我们对北京师范大学的首届免费师范生进行了需求调查。旨在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为我校免费师范生数字化资源建设提供重要依据。根据调研数据分析的结果来看,免费师范生对数字资源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学科知识方面:

数字课程:在混合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常常使用数字课程进行学习,该类资源是学生学习最常使用的资源之一。

相关专业学术动态:免费师范生在学习过程中关注其学习领域的发展动态,渴望了解掌握本学科、本专业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案例资源:案例资源是指针对学生课程学习中的一些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和教学意义的代表性的案例分析资料。学生希望教师在课堂上多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以帮助其更深刻的理解问题。

课程常见问题答疑资源:常见问题解答是针对某一具体领域最常出现的问题给出全面的解答。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过程中,课程常见问题答疑资源可以帮助其快速解答常见问题。

优秀的作业资源:针对每门数字课程建设优秀的作业资源,学生通过参考对比优秀的作业资源以发现自己的不足。

2教师技能方面:

免费师范生教师技能的培训,是免费师范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既为其今后的从教奠定了基础,也有利于推进教师教育改革的发展。

教育技术培训资源:旨在帮助免费师范生运用信息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支持,包括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指导、教学设计能力提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等类型。

教师职业技能培训资源:通过建设职业技能培训资源,加大师范生的专业技能培训力度,培养具有师范院校特色的新时代优秀教师。

见习、实习资料:学生渴望获得来自教育一线的资料,通过建设见习、实习有关方面的资源,了解基础教育现状,熟悉教学过程,加深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认识和理解。

中小学教学资源:旨在提升免费师范生的备课能力。

3其他方面:

免费师范生作为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除了渴望获得学科知识和教师教育技能两方面的资料以外,也希望获得其他能拓展其知识面,增强综合素质与能力的资源,如大量的学校讲座、大师名家专题等资源。

四免费师范生数字教学资源的结构和内容

针对免费师范生建设数字化的教学资源要充分发挥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的优势,汇集各教学院系的优秀教学资源,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并支持我校免费师范生教学资源建设工作的推进。根据对于我校免费师范生的需求调研,结合我校数字教学资源现状,本研究认为我校针对免费师范生数字教学资源的建设工作可从学科知识、教育技能、综合素质三个方面入手,具体包括以下资源。

1学科知识方面的培养资源

学科知识资源的建设为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师教育知识的师范生提供了基本保障。根据对免费师范生的需求调研结果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可将后面几类资源融入数字课程的建设中,即将数字课程作为学科知识资源建设的基本单位来看待。数字课程是用信息技术整合传统课堂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效率和效益的课程模式,是数字校园建设的资源基础。

我校数字课程的建设工作依托于BB平台开展,以发挥BB平台整合资源、便于管理的功能。我校已有的一些数字资源建设基础,如公共外语教学平台上的大量资源、精品课程资源、webcl网络教学平台上100多门课程、各院系保留有一些自建的集中资源,均可作为免费师范生数字课程的建设基础。下面就针对免费师范生的数字课程资源中应该包括哪些要素做简要说明。

课程目标:学习者学习的核心内容均是围绕课程目标展开的课程目标在数字课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对课程的总体描述,主要包括课程基本信息,课程计划,教师信息三类信息。

考核方式:描述该门课程的考核方式。

教学方法:描述该门课程的授课方式。

参考资料:罗列学习该门课程时可以参考的一些资料等相关信息。

习题:习题是学生自测以及教师评测的重要手段。习题包含两类:一类是普通作业;一类是测试题目。对于普通作业类习题,教师可建设相应的优秀的作业资源,学生通过参考对比优秀的作业资源以发现自己的不足,而测试题目则是根据题目结构和试题信息生成的动态试题列表。

课件:课件是对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实施相对完整教学的用于教育、教学的软件。

教学原始素材:教学原始素材是传播教学信息的基本材料单元,可分为文本类、图形(图像)类、音频类、视频类和动画类。

讨论交流:提供给师生与生生之间异步交流的工具。

课程答疑:课程答疑是网上教学师生活动交流的主要阵地,它区别于其他讨论交流模块的最主要特点是问题的针对性强,解答更加有权威性。建议该模块里设有常见问题答疑版块。

课堂录像:对于部分课程的某些章节进行课堂录像,形式上不仅仅是传统的教师讲授式,也可以拍摄教师与学生或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

案例分析资源:对于有需要的课程建设案例分析资源,有利于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问题。

学术动态:建设学术动态资源,让学生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

2教育技能方面的培养资源

教育技能培养资源是为提升免费师范生专业技能,培养具有高超的教师教育技能和具有服务农村基层教育热情的未来优秀教师而专门设立的学习资源库[1]。具体包括:

教育技术培训资源

教育技术培训资源旨在提升在读免费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提高其教学水平。

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指导:多媒体设备融入教学,能够把教学结合多媒体设备从而进行更好的信息传递。

常用教学软件培训资料:该类资源旨在培养免费师范生熟练使用教学中常用的一些辅助软件,以提高其教师专业素质,从而提升其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

教学设计能力培训资源: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的质量高低,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核心内容之一。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资料:旨在让师范生学习如何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以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创造构建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

教师基本技能培训资源

通过建设教师基本技能培训资源,加大师范生的专业技能培训力度,培养具有师范院校特色的新时代优秀教师。

口语表达能力培养资源:旨在培养师范生达到语音标准、流畅,表达准确、得体,体态语运用恰当,具备良好的教师语言素质。

书写及书面表达能力培养:旨在培养师范生书写能力;布局合理,整体性强;书写流利,书写速度能适应教学需要。

课堂教学实施能力培养:旨在培养师范生的课堂导入技能、演示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组织教学技能等。师范生要能够做到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点把教学技能应用于教学实践。

见习、实习资料

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特别强调对免费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见习、实习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

优秀实习教案:实习教案是学生在实习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缩影,优秀的实习教案对于那些还未参加实习的学生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

中小学课堂观摩资料:免费师范生渴望亲临中小学课堂现场,通过观摩实际的教学课堂中的各种问题以及解决方法以帮助其培养课堂教学能力。

优秀教师经验交流:免费师范生在培养过程中渴望获得来自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学名师的教学经验,帮助学生了解中小学教学改革的动态,培养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中小学教学资源

免费师范生在教师技能的养成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使用到中小学教学资源,以便于学生备课能力的提升[2]。

中小学教材研究资源:旨在为师范生介绍、分析中小学教材,使学生了解最新的教材信息,增强教育教学能力。

中小学教学课件:旨在为师范生提供中小学的优秀教学课件,让学生了解、分析这些优秀课件,从而提高我校免费师范生课件制作的能力。

中小学教学素材库:中小学教学素材库可为师范生提供课件制作和课堂教学过程中常使用到的多媒体素材,为我校免费师范生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提供基础保障。

3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资源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高超的教师教育技能还要具有健全的人格,广博的知识等专业以外的能力以拓展其知识面,增强综合素质。综合素质可以分为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免费师范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尤其是责任意识,尤为重要。以服务农村基础教育,引领农村基础教育,树立终身从教做教育家的理想是国家与人民赋予免费师范生的重任和美好期待[3]。该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资源

良好的个人思想道德素质是合格大学生的前提,也是成为优秀教师的前提。教师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免费师范生应当有较强的职业道德,该类资源包括:

师德培养主题活动:定期组织师范生观看优秀教师的行为事迹报道,在展示大量鲜活案例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研讨,以增强免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素养。

大师名家专题:学校在各领域有众多知名学者,学生们渴望走进大师,与大师近距离的接触,从他们的人生轨迹中获得启发。

文化素质培养资源

作为一名合格的师范生除了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掌握之外,更需要拓展其知识面,多学科涉猎一些普适性知识,以增强其综合素质。

讲座资源:包括:学术讲座、文化讲座、名人讲座、就业讲座。拟建设的资源包括:讲座预告信息、讲座ppt、现场照片和现场录音、录像、感言与评论等资源,使学生无需到达讲座现场即可听取优秀讲座,感受现场文化氛围。

免费师范生电子论文库:为免费师范生搭建专门的电子论文库,支持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和教学研究的开展。

心理素质培养资源

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其形成和提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需要从学生时代就开始进行培养与提高。提高师范生心理素质既是师范生将来从事教育工作的有力保证,也是21世纪新型教师的要求。

心理健康互助社区:借助学校已有的心理咨询中心平台为基础,为免费师范生搭建心理健康互助社区。该社区能够为学生提供在线心理咨询,同时也可以让登陆社区的学生互相帮助,为师范生提供一个沟通交流心理问题的空间。

心理健康类数字化资源:为师范生提供有助于保持其心理健康的数字化资源,包括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电子图书、励志电影和纪录片等等。

五总结

目前,免费师范生政策正在六所师范院校试行,无疑该政策为实现社会公平、提高我国的基层教育事业和科教兴国战略具有巨大作用[4]。而教学资源的设计质量无疑是免费师范生学习成效的重要保证,也是免费师范生政策落实效果的保障。

通过调查与分析,我们认为针对免费师范生的教学资源要围绕数字课程来进行构建,尤其是结构性良好的学科知识类资源,即将数字课程作为学科知识资源建设的基本单位。另外针对免费师范生的教学资源要与各师范学校教师教育工作相融合,免费师范生的资源建设工作是教师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各学校要鼓励免费师范生自建教学资源,并采取多项措施引导师范生积极参与资源建设工作中,让更多的人参与和关注免费师范生教学资源的建设中来,进一步探索免费师范生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董泽芳,陈文娇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教育话题一新政策背景下的师范生专业技能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8,(2).

[2]滕瀚,时伟,梁支宏,王少云.免费师范生课程现状满意度调查分析[J].教育研究,2008,(9).

数字教育行业分析篇4

据前期调查,我们发现在四川省内仅有三所非师范高职院校设有本专业,而且其专业发展均沿革于原师范类办学基础,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便是其中之一。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是一所省属综合性普通高等民办职业院校,在这样一所民办非师范综合院校中开设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本身就具有一定特殊性,再由于无论横向还是纵向都缺乏能够比较和借鉴的材料,所以建设难度相当大。一般而言,非师范类高职院校现开设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职业能力方面必须要有所突破和创新。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在办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自身特点,并积极通过“区域行业发展调研”“、自身办学特点分析”“、企业人才需求调研”等方式对目前及未来几年市场对教育类、数字媒体制作类、新媒体传播类相关行业人才职业能力需求进行了调查分析,初步形成了符合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基本特点,并具有一定非师范类培养特征的人才培养规格。(1)调研“区域行业发展趋势”。我们通过和相关行业公司管理人员交流,以及对《成都市数字新媒体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2年)》、《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等规划文件进行研究,进一步认知到成都及周边区域未来在数字媒体行业、电子信息产业、数字文化创意及新媒体行业具有良好的发展趋势,未来五年内数字媒体、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将占到全市GDp的6%,成为经济支柱产业③;专业人才缺口初步估计将突破6万人。因此,学院多次召开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建设交流会,邀请相关专家、行业一线企业的管理者共同讨论人才培养的方向、模式、方法,并逐渐形成了在培养领域上突破传统教育领域局限,同时面向教育培训、数字媒体、文化传媒等多个领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2)分析“自身办学特点”。我们以学院办学的总体思想为指导,从硬件、软件两方面对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环境做了深入分析。通过分析我们发现:①作为一所年轻的学院,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非常重视现代化硬件设施的建设。目前已建有“非线性编辑实训室”、“音视频技术基础实训室”、“数字媒体生产实训基地”等良好的硬件环境供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使用。②目前学院从事数字媒体领域、多媒体软件教学的专职教师有20余人,其中有近一半教师是具有丰富行业经验和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同时学院充分认识到行业发展速度快、竞争大的特点,并积极通过“内培外引”等一系列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地建设力度。可持续发展的教师团队为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实施奠定了基础。(3)调研“企业人才需求”。调研企业人才需求的实质是调研企业的岗位群设置需求和相应的专业能力结构需求。但由于不同企业的成长背景、发展情况、管理、文化各不相同,所以对开展调研的企业应有所选择。通过多方努力,我们联系到成都地区在数字媒体、文化传播、音视频系统集成等行业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大行业影响力的一线企业,这些企业的机构设置比较完整,管理相对规范,岗位职能明确具体。选择他们做企业人才需求调研,可以产生基于生产过程的,具有一定典型性的岗位人才参考模型。与此同时,我们也通过互联网招聘信息、现场招聘咨询、毕业生就业回访等多种方式对更多相关企业用人需求进行调查。高职非师范类教育技术专业的主要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在人才培养领域和方向确定后,我们将该专业人才技能培养的重点放在数字传媒行业、文化传播行业及教育培训行业等数字资源设计、开发、建设、管理和维护需求量大的实践应用领域。面向社会,面向数字媒体内容提供公司、企事业单位,面向中小学校、培训机构培养能够从事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管理与使用、音视频系统工程建设与维护、数字媒体内容制作、数字媒体技术应用服务以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从事教学辅助工作和其他涉及媒体技术工作的应用型人才。通过调研,我们总结出目前市场人才需求的几个重要岗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技术员”、“数字媒体资源建设人员”、“音视频工程系统集成技术员”、“数字媒体技术应用服务人员”的职业能力需求。

人才职业能力标准形成需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选取行业领先企业开展人才需求调研行业领先的企业一般具备五个特点:(1)在行业具有一定影响力;(2)岗位设置相对完整;(3)技术处于领先地位;(4)管理团队比较稳定;(5)管理机制比较健全等。选择行业领先企业进行调研,不仅可以得到参考价值较高的行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信息,从而总结提炼出多个岗位工作的典型过程,以确保形成有效的人才职业能力标准。同时还可以随着调研的深入,展开进一步合作,如开设“定单班”,进行“课程置换”等,这样更有利于拉近企业实际需求和学院人才培养的距离。(二)职业能力目标设定“忌大忌全”教育技术领域本身是一个跨学科的复合型领域。教育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课程开设面面俱到,技能培养泛而不精的情况。职业能力就是学生的核心竞争力,选择培养哪种职业能力一般会考虑市场需求、学院自身培养条件等因素,最后选择可行性最高的一个(或两个)按照岗位需求进行能力分解展开重点培养。(三)重视“通识性”职业能力这里所指的“通识性”职业能力包括“良好的职业岗位认知”、“主动沟通能力和服务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等。这些能力一般隐性的包含在其他职业能力中,但却是相当重要的部分。这些能力是否良好,直接决定了岗位工作开展的成效。行业领先企业在招聘时非常看重员工的通识性职业能力。

数字教育行业分析篇5

关键词:大数据;数字化学习环境;变革与趋势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674-2117(2015)20-0086-05

前言

近年来,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开发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正在进入大数据时代。联合国在2012年的大数据白皮书BigDataforDevelopment:Challenges&opportunities中指出,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大数据的出现将会对社会各个领域产生深刻影响。[1]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大数据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因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支持大数据的相关研究。美国在2012年3月29日正式启动“大数据研究与开发计划”(BigDataResearchandDevelopmentinitiative),提出“通过搜集、处理庞大而复杂的数据信息,从中获得知识和洞见,提升能力,加快科学、工程领域的创新步伐,强化美国国家安全,转变教育和学习模式”,正式将“大数据”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2]

在教育领域,许多世界知名高校也启动了教育大数据的相关研究计划。为了更好地促进大数据为教育领域服务,美国教育部于2012年10月了《提升教与学:教育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报告》(enhancingteachingandLearningthrougheducationalDataminingandLearninganalytics),旨在通过提升教育数据挖掘技术和学习分析技术,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实现教与学的提升与发展。

我国学者也逐渐意识到教育大数据对教育领域的重要作用,2012年岁末,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教育数据挖掘:方法与应用》一书。它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指出致力于从大量数据中提取或“挖掘”知识的数据挖掘将有助于发挥教育数据的价值,数据以及数据挖掘可以作为审慎决策的依据。[3]随着移动终端等先进的网络设备逐渐进驻课堂,传统的学习环境已经演变成数字化学习环境,学生在借助数字化学习环境中的网络设备进行学习时,大量的学习行为被记录下来,形成了规模宏大的教育大数据。分析这些大数据,能有效促进学生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学习。

基本概念

1.大数据

自2009年以来,iDC、Gartner、麦肯锡、普华永道和埃森哲等咨询公司,《纽约时报》《福布斯》《财富周刊》《斯隆管理评论》《技术评论》等商业管理刊物,以及《科学》《自然》等科学杂志,都连篇累牍地介绍了大数据。其中,麦肯锡认为,“大数据”将成为下一个创新前沿。[4]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将“大数据”定义为“无法在一定时间内使用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获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大数据”可以认为是“分析”的另一种表述,它是寻求从数据中萃取知识,并将其转化为商业优势的智能化活动。在大多数文献中“大数据”被总结为以下三个特征(即三个V)[5]:①容量大(Volume)。2012年,全球数据总量约为2.7~3.5ZB。而每秒钟通过网络传输的数据总量已经超过了20年前互联网的总存储量。②产生速度快(Velocity)。iBm将这一属性定义为数据进出的高速性,也可以将这一特性引申理解为对大数据迅速的处理能力以及决策能力的要求。③多样性(Variety)。大数据所包含的数据种类不仅有常规意义上的关系数据库或数据仓库数据,而且容纳了如图片、流媒体以及社会网络信息等在内的全新数据类型。

此外,大数据的“信息价值大与冗余信息多(Value)”这一属性也被众多学者纳入大数据的第四个特征。

2.学习分析

2012年10月,美国教育部的《提升教与学:教育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报告》将学习分析定义为,对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进行解释,目的是评估学业进步、预测未来表现、发现潜在问题。数据来自学生的显,如完成作业、参加考试等;还有学生的隐,如在线社交、课外活动、论坛发帖,以及其他一些不直接作为学生教育进步评价的活动。学习分析模型处理和显示的数据帮助教师和学校更好地理解教与学。学习分析的目标是使教师和学校创造适合每位学生需要和能力的教育机会。

学习分析技术对学生、教师、管理人员、研究人员以及技术开发人员均具有重要价值。对学生而言,可以从学习者行为角度了解学习过程的发生机制,并用来优化学习,开展适应性学习、自我导向学习;对教师和管理人员而言,可以用来评估课程和机构,改善现有的学校考核方式,并提供更为深入的教学分析,以便教师在数据分析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干预;对研究人员而言,可以作为研究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工具和研究网络学习过程和效用的工具;对技术开发人员而言,可以优化学习管理系统。[6]

3.数字化学习环境

数字化教学应用环境的基础是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化环境,最基础的是数字化的信息处理。所谓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就是信息化学习环境。这种学习环境,经过数字化信息处理具有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处理智能化和教学环境虚拟化的特征。为了适应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数字化学习环境包括以下五个基本组成部分:①基础设施,如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教室网络、校园网络、城域网、因特网等;②教育资源库为学习者提供经数字化处理的多样化、可全球共享的学习材料和学习对象;③平台向学习者展现的学习界面,是实现网上教与学活动的软件系统;④通讯是实现远程协商讨论的保障;⑤学习者进行知识构建、创造实践、解决问题的学习工具。

数字化学习环境中的大数据

数字化学习环境主要是基于网络的各种学习平台、学习工具、资源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环境中进行个性化学习,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学习行为被记录在相应的学习系统中,下面围绕系统生成的数据内容和数据类型做具体介绍。

1.学习数据内容分析

学习数据内容主要是记录在电子教材系统、学习资源系统、作业与考试系统和互动交流系统中。其中,电子教材系统主要数据内容是交互式电子内容、知识管理和社会性阅读,记录了学生看过的知识点、对知识点的标记与管理等,生成了海量的学习内容序列节点数据;学习资源系统主要数据内容是课外阅读和课件点播,记录了学生看过的视频、浏览过的课件等,生成了海量的学习资源序列节点数据;作业与考试系统主要数据内容是作业练习和考试测评,记录了学生练习的试题及批阅的结果、答题时间等,生成了海量的练习测评序列节点数据;互动交流系统主要数据内容是互动答疑、学习社区和家校互动,记录了学生参与讨论互动等情况,生成了海量的互动交流序列节点数据。

2.学习数据类型分析

学生学习过程中生成的数据类型多种多样,主要有音频、视频、图片、动画和文本等资源。其中,视音频资源中的学习数据内容主要是教学视音频、微视频和网络视音频,生成的数据名称是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图片资源中的学习数据内容主要是网页图片和教学图片,生成的数据名称是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动画资源中的学习数据内容主要是Flas和网页动画,生成的数据名称是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文本资源中的学习数据内容主要是电子教材、课外阅读和教学课件,生成的数据名称是结构化数据。

大数据对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冲击与影响

1.更支持个性化学习

个性化学习的实现对技术的依赖程度较高,因此在技术发展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学者曹晓明等对个性化学习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认为个性化学习从主张教学系统的智能型到自适应网络教学系统的应用,再到目前基于移动互联网络的支持个性化的学习情境和智能答疑等系统的开发。个性化学习内涵的说法虽然一直在变化,但个性化学习的实质是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了更好地促进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提出的。武法提教授及一些学者根据个性化学习的内涵及相关文献的分析,通过归纳整理认为个性化学习包括学习内容个性化、学习活动个性化、学习方式个性化和学习评价个性化。

目前,各种移动学习终端的普及为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了硬件设施的基础支持,学生在利用学习终端学习时,学习系统也记录了学生学习过程的大量学习行为数据,包括学习者学习能力、学习结果等关键信息,根据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可以全面了解学习者的学习现状,如依据学习者有效登录时间和登录比值来分析学习者的学习意愿,用学习相关比例来分析学生是否利用线上讨论区进行闲聊而非学习的情况等。利用这些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大数据进行学习分析,可以实现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推送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路径,以及对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个性化监控、指导与反馈等。由此可见,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使真正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成为可能,为进一步支持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新的途径。

2.促进协作学习环境建设

协作学习(CollaborativeLearning)是以小组合作为组织形式,以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合作互助、人际交往的技能为目标,以活动任务为载体,通过互动协作的方式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它能更好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习者对知识的深化理解与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与他人交往的能力等,顺应了时展对人才的要求。

协作学习环境包括协作学习的组织环境、空间环境、硬件环境和资源环境,应具备共享信息资源、提供交互工具、提供协作空间和个人学习空间的功能。小组协作学习的学习成果很大程度上依赖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互动,传统课堂环境下的协作学习主要是小组成员之间就某一问题或任务进行讨论,交流看法,是低效的小组协作。而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进入到普通课堂中,以及云技术、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技术、增强现实等技术不断被应用在学习平台等系统的开发中,使目前的课堂学习环境越来越智能化、个性化。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场所不再局限于课堂之内,可以利用学习平台进行远程协作学习,也可以利用各种社交软件进行实时和非实时的交流,还可以从云端获取大量学习资源。与此同时,学生的协作学习行为和相关数据会被记录在学习系统和其个人电子档案中,如学生在某一界面的停留时间、登录时间、学生交流对话、学习结果呈现等信息,利用学习分析技术来分析这些大数据,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协作学习情况,同时,这些反馈信息有利于教师教学系统的开发,有利于管理人员设计更符合学生协作学习需要的数字化学习环境。

虽然目前的研究者都意识到这些数据对学习环境建设的重要性,但是如何将海量的大数据进行分类并从中抽取重要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仍是一大技术难题,正如著名的学习分析研究专家GeorgeSiemens在谈到如何分析学习情境时说的那样:“我们还没有恰当的数据搜集方法,数据搜集还是过多地依赖于按键、记录键盘和浏览器数据等,并没有跟踪广泛的学习情境。”[7]

3.优化数字化学习过程

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广泛运用,不仅是为了促进教师的教,更主要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自主知识意义的建构。李克东教授认为,“数字化学习是信息时代学习的重要方式,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数字化学习的关键是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认知工具”。[8]学者张国英等认为,“数字化学习是指在教育领域建立互联网平台,学习者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习者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它带给人们的不仅是获取教育资源的便捷,还是有别于传统课堂学习的崭新观念”。[9]关于数字化学习含义的说法可能不尽相同,但对数字化学习实质的认识基本一致,就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全面发展。

数字化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利用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有利于学生完成知识的获取,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素质。数字化学习过程主要包含学习者、内容和资源三大要素,而数字化学习过程的优化具体包括学习资源、学习交流和学习过程中信息处理的优化。

在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系统会记录学生的具体学习行为,如学生学习日志、学习路径、学习成果数据、课程数据、学习管理数据等,这些数据构成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行为大数据,研究人员利用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技术或教育数据挖掘技术对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分析,可以获得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学习规律以及学习态度等非认知因素,有助于了解学生详细的学习过程。同时,教师借助这些信息可以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资源推送与辅导,还可以对学生的学习结果有更细致的分析与反馈,使系统开发人员可以创设更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学习平台或资源库,让数字化学习更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从而优化数字化学习过程。

4.对数字化学习评价的影响

传统的学习评价是指以学习目标为评价标准,利用课堂观察、问卷、测验等方式获得学生学习状况信息,并根据量化处理结果,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作出判断。教师利用所获得的判断结果,不断调整教学过程与教学活动,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可见,传统的教学评价试图通过教师不断改进学习策略来改善学生的学习结果,还停留在教师主导整个教学的认识阶段,而随着信息技术和先进的学习理论的广泛运用,学习评价不只是提供给教师改进教学策略,还应提供给学生个性化、可视化的评价,以促进学生自主知识的建构。

学生利用各种终端、平台进行数字化学习,这些学习系统中记录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所有学习行为数据,这些数据在电子教材系统数据库、数字资源系统数据库、作业与考试系统数据库和互动交流系统中都有相应的记录。通过对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学生写作交流情况、作业完成情况以及考试信息等记录的分析,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深层次的评价,不仅能了解学生学习的不足,还能在此过程中发现学生学习的潜能,为学生、教师、学习系统开发人员提供有效反馈。

具体对学生学习评价的内容有课程内容学习评价、参与互动交流分析评价、考试与学习作品评价和课外资源学习评价。课程内容的学习评价主要是对学习过的知识点进行评价,评价信息包括学习时长、学习过的知识点、知识点学习次数和学习笔记等内容;参与互动交流分析评价主要是对学生的课堂活动及课外互动进行评价,具体评价信息包括在学习空间中问题的数量、答疑的数量,互动交流的主题数量等;考试与学习作品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作品和单元测验的评价,对学习作品的评价包括对个人作品和小组作品的评价;课外学习资源评价包括学生在正式和非正式学习的拓展资源中的评价,包括文本的下载量、视频的点击量等。

基于大数据的数字化学习评价,使学习评价走向多元评价和深层次评价,评价不再单纯依赖课堂观察和学习测验,而是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行为进行评价,这样能观测到学生学习过程中更多的细节,给教师、学习系统开发人员、学生更详实的反馈信息,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

结语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推动了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移动终端、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平台、学习空间被广泛地应用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在借助移动终端进行学习时,学习过程等被记录在各种系统上,这使得他们的大量学习行为数据能够被轻易获得。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技术使得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这一诉求有了实现的途径,也使得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资源、个性化学习评价等个性化服务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BigDataforDevelopment:Challenge&opportunity[oB/oL].[2012-05-01].http:///sites/default/files/BigDataforDevelopment-UnGlobalpulseJune2012.pdf.

[2]BigDataResearchandDevelopmentinitiative[DB/oL].[2012-03-29].http://whitehouse.gov/sites/default/files/microsites/ostp/bigdata-press_release_final_2.pdf.

[3]页川.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挖掘教育数据的价值――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成果《教育数据挖掘:方法与应用》出版[J].中国远程教育,2013(04):94.

[4]陈明奇,姜禾,张娟,廖方宇.大数据时代的美国信息网络安全新战略分析[J].信息网络安全,2012(08):32-35.

[5]朱东华,张嶷,汪雪锋,李兵,黄颖,马晶,许幸荣,杨超,朱福进.大数据环境下技术创新管理方法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04):172-180.

[6]陆Z.大数据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J].上海教育科研,2013(09):5-8.

[7]魏雪峰,宋灵青.学习分析:更好地理解学生个性化学习过程――访谈学习分析研究专家GeorgeSiemens教授[J].中国电化教育,2013(09):1-4.

数字教育行业分析篇6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课程改革实践教学体系跨界融合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z.2015.02.044

theResearchandConstructingofteachingandpractice

SystemofDigitalmediaartinHoaiUniversity

menGXiangbin,LoULilv,ZHanGHeng

(Schoolofmechanicalandelectricalengineering,HohaiUniversity,Changzhou,Jiangsu213022)

abstractinrecentyears,therearesomeproblemsinthedisciplineofdigitalmediaartunderthecollegeofscienceandengineering.onthegroundofanalyzingthecharacteristicsofdigitalmediaartandtheconstructingsystem,webuilttheteachingandpracticesystemofdigitalmediaartwhichisfitfortheenvironmentofcollegeofscienceandengineering.thisarticleintroducestheactionsandmethodsoftrainingprogramofdigitalmediaartinHohaiUniversity,inwhichwecombinethepreponderantsubjectsofHohaiUniversityandreflectedthecharacteristicsofwaterconservancy.atthesametime,theoriginaltrainingprogramisoptimizedinordertoadaptthemarketdemandsfortalents.

Keywordsdigitalmediaart;curriculumreform;teachingandpracticesystem;disciplinefusion

1目前国内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发展现状

近几年随着国内互联网、电子商务、CG产业及移动游戏娱乐产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对相关领域的设计人才需求呈现出井喷的趋势,传统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行业的发展要求从业人员综合具备多种素质能力,培养具备良好科学素养及艺术审美能力,既懂技术又懂艺术的复合型创意人才,便成为了各设计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从2000年开始截止到目前,全国共有253所高校设立和数字媒体相关的专业。这些专业在建立之初大多设立在计算机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或媒体与传播学院,但该专业的交叉性一度使数字媒体专业处在一种悬浮状态。2004年教育部在本科目录外新增“数字媒体技术”(080628S)和“数字媒体艺术”(080623w),从专业归属上来看两个专业均从属于电气信息类。①而在2012年教育部公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又将“数字媒体艺术”与“数字媒体技术”两个专业严格分开,将数字媒体艺术划归到艺术学下面的设计学类,而数字媒体技术则保留在工学下的计算机类中。专业目录调整的情况反映出社会与高校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认识上的混乱。从全国各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目前的办学情况来看,普遍出现的问题为专业办学时间短、课程设置结构混乱、师资队伍薄弱、办学无特色、同质化倾向严重等。

2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特点及构成体系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研究对象及时代背景决定了其所具备交叉性、融合性的专业特点。数字媒体艺术融合了美学、艺术设计理论、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社会学、认知心理学、工业设计、软件工程等多学科领域知识(见图1)。通过研究分析数字媒体艺术的内涵及交叉学科,可以为我们设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了解数字媒体专业人才专业知识体系结构奠定基础。从数字媒体对象的表现形式来看,其表现形式超越了传统的报纸、杂志、电视等传播媒介,以互联网、移动设备、交互媒体为主要载体。传播内容突破了传统媒介以文字、图片为主的表现形式,而更多的是采用图像、动画、视频、游戏,这类传播内容相对于传统媒介而言体现出信息量大、互动性强、传播速度快等特性,其实现则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②因此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的技能要求与知识结构必须围绕上述分析来展开。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知识与能力体系应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艺术设计基础。学生应该具备采用新媒体形式进行艺术创意表现的能力与审美能力,具备数字内容艺术设计的基础。(2)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基础。掌握了解最新的信息技术及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字媒体创作的能力,了解工程师的思维模式并能与之进行良好的沟通。具备整合多领域人才,进行项目设计管理的能力。(3)传播学及心理学等交叉学科知识基础。了解市场需求,熟悉数字媒体传播形式,能有针对性的应用相关知识进行推广传播。

图1数字媒体艺术与其他学科的相互关系

3河海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学现状

河海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设立在河海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正式创办于2007年。河海大学的教授、专家和科研人员早在90年代后期就开始了水电站建设的多媒体演示动画研究、航道疏浚的虚拟仿真研究、三维动画软件插件关键技术研究,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科研和师资基础。经过七年的办学实践,在取得丰硕教学成果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在2012年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调整以前,“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本科专业目录归属上属于电气信息大类,因此所招收的学生为理工科出身。大多数学生在刚入学时普遍对本专业理解错位、信心不足、内心茫然。(2)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科建立之初课程体系相对独立,既无法借鉴利用河海大学优势学科的平台,又不能体现河海大学水利行业特色,因此需要进行课程改革。(3)从学生评价体系上来看,有些地方与理工科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相互冲突,需要在评价体系做出相应调整,以符合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规律。

4我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实践体系的改革举措

从国内外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育教学现状来看,未来的发展趋势必然是:(1)依托各校风格与优势学科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2)在教学模式上以项目案例为导向,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与创新精神;(3)在强调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注重艺术基础理论、设计通识类课程的教育,在本科教学上实现厚基础、宽口径。(4)利用不同院系间的优势互补,实现兼容并蓄、跨界融合的创新教育思维。

因此,我们针对本专业的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等采取了以下改革措施:

(1)从研究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科内涵、研究对象、与其他学科间的相互关系、知识范畴、能力要求等方面入手,理顺思路、明确定位,构建符合艺术教学规律体现河海大学自身办学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③通过教学改革,对原有的数字媒体艺术培养方案进行了重新的定位,结合河海大学的学科特点以及常州市地方产业特色,确立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今后的培养方向:以水利为特色,培养服务于信息及数字文化创意产业的交互设计、虚拟仿真方向的设计人才,引导学生进行与水相关的创新设计,实现数字媒体艺术与水文化的对接。

图2校内外平台资源与重点研究方向

(2)分析可结合的校内外平台及教学团队资源,最大限度将身边的优势资源整合利用,重建与之相关的课程模块,强化相关研究方向,建立能够体现河海大学水文化特色的数字媒体艺术教育教学体系结构(见图2)。通过专业课程改革与实践教学,与校内优势资源平台建立联系,通过这种跨平台与跨专业间的交流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④目前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密切相关的平台资源有机电工程学院疏浚技术虚拟仿真实验室及其教学团队、物联网学院计算机图形学及虚拟现实科研团队。依托这些科研实力雄厚的平台与教学团队,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必能取得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从校外的平台资源来看,结合常州创意产业基地,以学生实践为核心,实现教学、科研、服务产业与社会三者的有机融合。⑤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及转型需求,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培养方案将核心课程整合为两大模块:信息与交互设计(交互电影,交互app,用户体验与交互设计,信息可视化设计,虚拟与仿真设计);影像与非线性编辑(动画与CG视效,水利工程仿真设计)。这种培养模块既体现了工科背景下的数字媒体专业特色,又突出了河海大学以“水利”为特征的办学特色。

(3)将工业设计、数字媒体艺术两个专业统筹考虑,在设计理论、基础专业技能、美学及艺术史、社会学研究方法与认知心理学等设计基础通识类课程模块上实现统一。目前现状是两个专业在基础专业技能方面的课程达到了较好的统一,但由于忽视基础艺术设计理论与设计史的教学、受本科教学职业化倾向思想的影响,相关的基础通识性课程开设得非常少,大量的软件技能教育充斥在三四年级的本科教学中。⑥即便是现在已经开出的设计理论基础课程,虽然授课内容一样,但由于课程名称、授课学期不一致而无法统一。我们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改革。

(4)强调基础教育、设计通识教育并不意味着不重视学生的专业就业方向。在解决上述三点问题的基础之上,我们调研分析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所面向的就业行业,根据行业要求调整三四年级专业课程。做到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分出大概2~3个与具体的就业相一致的方向,去掉与之无关的专业课程,明确专业定位。

5结束语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伴随着信息产业、创意产业发展而生,新媒体发展的趋势强调跨界融合,设计学科的发展离不开人文学科、自然学科及工程技术的支持。与此同时,数字媒体艺术教育也应紧随时代潮流发展变化。只有不断变化发展的学科才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与生命力。专业创办环境、学校自身优势特色、周边产业环境的不同,决定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不能是单一的、一元化的“一刀切”模式,各学校应该结合自己本学校的特点与优势,培养能适应时代需求的特色人才。本文作为河海大学的教改项目成果,在探索具有河海大学水利特色的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方案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同时也为与本校情况、环境相类似的院校创办培养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提供了参考经验。

项目基金:河海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艺术类(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课程与实践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XZX/13a001-o1)

注释

①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模式探索[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12(4):1-5.

②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教育探索[J].装饰,2008(11):100-101.

③候薇.基于Swot分析的高校数字媒体教育研究[J].黑龙江高校研究,2011(2):150-153.

④胡杰,冉学平,秦明忠.构建数字媒体教育“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3):270-272.

数字教育行业分析篇7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数字媒体艺术;教育

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移动设备和互联网的融合促使移动互联网形成,并且日益革新着人们的交流与认知方式。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影响越来越深入。本文对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概况以及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数字媒体艺术教育中融入移动互联网思维提出几点建议。

一、我国数字媒体教育概况

在我国,数字媒体专业学位基本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学生毕业之后授予工学学位;第二类,学生毕业之后授予文学学位。换句话说,数字媒体的培养方向分为艺术类以及技术类。艺术类主要关注多媒体应用以及平面设计等工作,主要是培养艺术设计、影视制作等方面的人才;技术类的教学比较重视程序以及软件开发等方面,培养具有设计软件以及开发应用软件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数字媒体发展的过程当中,艺术类人才和技术类人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艺术类人才主要负责造型设计以及角色设计等,技术类主要负责编程以及软件开发应用等工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两种教育模式相互融合。因此,数字媒体专业不仅招理科学生也招文科学生。我国的数字媒体教育广泛开展,其中,中国传媒大学、四川美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等都开设了相关课程。

二、我国数字媒体艺术教育发展现状

第一,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现状下,我国的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无法与之同步。一些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课程设计以及培养目标,还停留在互联网发展初期阶段,课程的内容也没有进行及时更新。例如,网页设计、影视剧编导以及摄影摄像等课程,都受到微博以及微电影的影响,如何对这些课程进行改革创新,如何使其适应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这都需要思考。第二,在市场新形势以及新需求下,数字媒体艺术教育教学没有引进新的内容,例如,移动平台应用软件的开发、自媒体的制作与运营、移动客户端游戏软件的开发等。第三,在数字媒体艺术的教学过程中,课程安排不合理,教学方式较陈旧。多数学校在制订低年级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相关的培养目标和计划时,更侧重于设置基础美术方面的课程,主要包括素描、色彩、速写这三大课程,课程的学时也较多,数字媒体方面的基础课程所占比例较小,有些学校甚至在低年级完全没有设置相关的课程。在教学方法以及培养目标上,依然固守着传统美术教学的模式,与新媒体形势下的市场需求严重脱节。如何对基础课程进行调整,使课程内容与时代相贴近,符合市场需求,是当前数字媒体艺术教育应该思考的问题。第四,一些互联网中较为重要的新概念,如“粉丝经济”“自媒体”等,要求数字媒体艺术教育者及时更新自身知识储备,并融入教学。当前数字媒体艺术教育中,关于传播学以及社会学的知识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如何将移动互联网的新概念融入数字媒体艺术的教育中,需要从业者进行思考。最后,是创新精神,这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基石。因此,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核心在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如何通过移动新媒体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具备创新能力,需要每一个数字媒体艺术的教育者思考。

三、移动互联网思维融入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思考

当前,互联网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更为广泛和深入。数字媒体艺术主要应用于媒体传播、游戏动漫制作以及应用软件等方面。有关机构统计数据表明,当前,90%以上的移动平台应用是游戏类软件。其中,愤怒的小鸟这一当前十分流行的手机应用,下载的次数已经超过20亿次,其软件收益也已经超过8000万元。国内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领域的手机应用程序并不是很多,学校方面应当加强对手机应用的研究,尤其是游戏类手机应用的研究。学生通过专业的学习,并结合手机应用开发的实战训练,不断累积经验。除了开发游戏类的手机应用之外,还可以开发新媒体方向的手机应用,比如视觉美化类软件等。此外,数字动画也是数字媒体艺术教育内容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与普及,淘汰部分传统行业,也逐渐振兴部分行业,动漫产业便是其中之一。如,《十万个冷笑话》曾是“有妖气漫画”网站连载的一部漫画作品,点击数量超过十亿。由于漫画广受追捧,因此漫画被制作成为动画片,并在各大网络媒体及社交平台。此后“有妖气原创漫画梦工厂”启动了漫画改编的电影项目,并于2015年票房累计一个亿。从专业角度来看,《十万个冷笑话》电影版虽然画面十分粗糙,却意外地获得了上亿元的票房;而相对而言,画面精细且手法更为专业的动画《魁拔》,票房却逊色许多。《魁拔》当年的票房只有350万左右。十万个冷笑话的成功,表明动画电影受欢迎的程度,不一定依赖于精良的画面与制作,而是更多在于作品的创造力。

四、移动互联网思维与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整合的具体实践

在课程的设置上,重视移动平台应用软件的引入,尤其是有关游戏类的。学生在具体实践操作上需要多加练习,通过量的积累达到质的变化。教学中先将项目复杂度降低,分层次布置任务,可以将项目分成多种内核模块,针对不同模块相应的数字或媒体技术训练。由于受到当前手持移动设备显示分辨率的限制,因此并不需要过分追求电脑制作时画面的精细程度。在造型的设计上应该尽可能简洁,这样可以增加识别度,易于传播。在应用开发完成后,可以通过各开发平台对应的应用商店及时上架,进而对反馈数据进行收集检测,并从中发现不足,总结出经验。与此同时,也可以开设数据分析以及市场调研的相关课程,通过一些社交平台的数据来分析,从而了解市场的发展以及动向。在新媒体的平台上的营销策略也有别于传统市场。自媒体的相关案例向人们展现了“粉丝”经济的重要性,如何吸引“粉丝”并将其扩展运营,是全新的一个课题,在数字化媒体艺术教学中应引起重视。在软件课程教学上,需要重视二维的应用,掌握手机的应用,通过较低的成本快速制作出特技和动画。总而言之,一些技术手段也开始“平民化”,这些“平民化”也出现在动漫与自媒体的领域。通过《十万个冷笑话》系列动漫产品的例子可以看出,动漫创作获得商业成功的制胜关键,并不在于复杂尖端的技术、精致唯美的画面或者专业化的水平,而在于创作动漫的热情以及符合大众的想象力和审美。这对传统的教学实践造成了强烈的冲击,需要数字化媒体艺术相关人员深入思考。数字化媒体艺术基础教育很大程度上是扎根在“学院派”美术教育上的,而没有重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这种以写实为主的美术技术将会逐渐被以创造力为核心的美术设计技术所取代。大众的审美偏好已不再热衷于画面的精美,而是热衷于动漫的本身。因此,在当前造型基础教育的课程上,需要加强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动手的热情情,这远比一味地讲授技巧更重要。在具体课时安排上,也需要对造型基础课进行适当的减少,而增加一些具体的创作实践课。在素描、色彩以及速写这一类传统训练中应添入创作成分,也可以将这些训练与漫画、原画以及场景设计相互结合。优秀动漫影片中的出色画面设计、色彩搭配及绘制技巧也可以引入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在数字媒体艺术的教育过程中,学生团队精神是重要的一环,需要对学生加强培养,最好是从较低的年级开始就着手训练。在行业实际的开发工作中,多是以团队的形式出现,可以是固定的团队,也可以是临时组团。团队运作工作效率更高,也能够快速决策。教师可以根据实践项目的需要,以一个班级为主体,将其分为不同的工作小组,学生可以自由结合,小组间相互独立运作,共同完成实践的项目。教师主要为学生提供技术支持,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制作好的作品,可以将其在互联网的门户网站上进行,并收集相关的数据,根据用户的反馈建议,进一步完善作品,同时吸取经验,为下一个项目做准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班级与班级之间组团,也可以在年级与年级之间组团,这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协作,让学生共同进步。这种以实践式教学取代灌输式教学的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信心,同时也能激发学生自主创业的热情。

五、结语

综上所述,移动互联网影响着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直接关系到本专业的就业以及创业。课程设置以及实践训练等方面应当作出必要的调整,相关人员也应当加强对移动互联网和数字媒体技术的研究,从而促使数字媒体艺术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在教学实践中,不仅应当加强对技能的教学,还应当设置更多具有创造性的课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及就业竞争力。

作者:秦成单位:河南工程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1]新媒体联盟(nmC).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5高等教育版)[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S1):4-52.

[2]钟甦.移动互联网思维与数字媒体艺术教育[J].当代电影,2016(2):182-184.

[3]黄心渊.东方风来满眼春:高校数字媒体专业专题座谈(上)[J].计算机教育,2014(23):29-36.

[4]王佑镁.跨媒体阅读:整合o2o与mooCs的泛在阅读新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5(1):22-28.

数字教育行业分析篇8

一、课程特点与教学存在的问题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电力系统自动化、电气自动化、计算机等相关专业的主要技术基础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相结合的课程。本课程的主要特点是:实践性强,系统性强,逻辑思维强。本课程作用与任务是:通过学习数字系统逻辑分析与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使学生学会使用标准的集成电路,掌握典型数字电路的分析方法以及常用数字电路的分析和设计方法,使其逐步具备独立分析与设计数字逻辑电路的能力。当前,该课程在网络教学中采用视频录像教学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少实验教学,考核方式只有理论部分,缺少实验评价。

二、基于mulitism软件的教学方法改革

(一)mulitism软件简介

mulitism是美国国家仪器公司推出的电路原理设计、电路功能测试的虚拟仿真软件,是早期的electronicwork-bench(ewB)的升级换代的产品。mulitism元器件库包含了数千种电路元器件供仿真实验选用,虚拟测试仪器仪表种类齐全。该软件特色体现在它将各种虚拟仪表非常逼真地与电路原理图放置在同一操作界面上进行各项参数和波形的测试,以图形化的方式消除了传统电路仿真的复杂性,它具有详细的电路分析功能,可以设计、测试和演示各种电子电路。

(二)mulitism在教学中的具体使用

数字电子技术的知识点可划分为两大类,即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在组合逻辑的教学中,以逻辑代数、基本逻辑门、逻辑函数、基本逻辑电路为基础;在基本逻辑门视频录像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真值表进行讲解,而采用mulitism可通过逻辑门、开关、LeD显示器进行直观实验式教学;在逻辑函数视频录像教学中重点讲解公式化简、卡若图化简,规则繁琐通常需6个左右课时进行讲解,而采用mulitism可利用其逻辑函数转换器实现真值表、逻辑函数、逻辑电路、逻辑表达式化简相互之间转换,因此可大大减少课时。组合逻辑的常用逻辑功能芯片教学中,需掌握编码器、译码器、译码显示器、数据选择器、加法器、比较器,在时序逻辑的教学中触发器、寄存器、计数器是重点,也是本门课程的难点,这些知识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视频录像教学中只能理论讲解,而采用mulitism可实现实践式教学,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同时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三)mulitism在具体知识点上的教学示例

以六十进制计数器为例进行mulitism教学示例。六十进制计数器的讲解分为三个步骤进行教学。

1.在ppt中介绍

mulitism中典型的计数器芯片74LS161n,74是个系列名,LS是低功耗,161是型号,n表示民用产品。它是一块四位二进制数计数器,可用一块74LS161n设计成十六进制以内的任意进制计数器,用多块74LS161n级联可设计出任意进制的计数器。

2.在ppt中讲解

74LS161n芯片的清零、计数、保持、同步预置数四种功能,结合mulitism仿真进行教学。在mulitism仿真中教学能让学生直观接受,达到一边理论教学、一边实验示范的直观学习效果,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后学生可在自己的电脑上进行反复仿真实验。

三、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数字教育行业分析篇9

关键词: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发展;优化建议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0-4951-02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我国许多行业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提高了行业生产力,完善了行业相关管理功能,加快了行业发展步伐,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带动了我国教育教学工作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教学、数字图书馆等设施的建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改善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因此,加强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工作成为了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1数字校园的定义

数字校园,是基于数字化教学平台所建设的现代化校园模式,是将信息技术充分同教育教学相结合,依靠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提升学校的教学管理、教学科研、教学水平以及生活服务等全方面工作能力,因此,数字校园建设工作对于现代校园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目前我国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中的问题

2.1数字校园的规划性问题

数字校园建设之前,首先要进行数字校园的统筹和分析,分析具体的建设项目,分析最终达成的数字化效果,从而使数字校园建设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避免数字校园建设的盲目性,进而降低资金的浪费和不合理的建设项目,从而使数字校园建设能够实现理想效果。然而,由于我国数字校园建设工作开展时间较短,因此,数字校园规划工作也有所欠缺,盲目的跟风和追随技术潮流,在建设之前没有对人员、材料、设备、技术进行统一规划和限制,最终导致了大量数字校园建设问题,许多项目没有发挥应有作用,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

2.2数字校园的资源共享问题

数字校园的建设,重在依靠强大的数字平善学校的各项工作,因此,资源信息的交流和共享是数字校园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如果无法实现真正的信息交流与共享,将使得数字校园失去了应用的作用,导致了数字校园建设的失败。由于学校相关工作人员对数字校园的片面理解,在实际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常常以部门为单位进行封闭性建设,这就导致了各部门之间的技术标准出现区别,也就容易造成信息技术的交流工作出现非常大的障碍,最终导致了校园数字化的质量出现非常大的问题。

2.3数字校园软件资源问题

数字校园的建设过程中,即需要硬件设施发挥应有作用,更需要应用软件来实现强大的技术功能,没有优秀的软件系统做支持,数字校园的质量也就受到非常大的影响。就目前我国数字校园建设来说,往往过于重视对硬件设施的建设工作,在资金投入方面也是非常大方,然而在应用软件的建设方面却重视度不足,在没有强大应用软件的支持之下,硬件设备无法发挥出应用的作用,这样就造成了许多教学项目的匮乏,无法有效的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使得数字校园建设出现了畸形的发展趋势。

3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的优化建议

3.1加强数字校园的规划工作

首先,在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要认真执行校园建设的规划工作,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分析数字校园建设的达成目标和建设内容,对校园建设工作作出合理的假设和模型构建,使数字校园建设能够有所借鉴,方向性有所指引,这样才能够使数字校园建设目标顺利达成,数字校园建设规划,能够减少校园建设过程中的资金浪费,减少盲目的项目建设,保证数字校园建设项目能够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功能,保证良好工作的开展;同时,数字校园建设过程当中,应该按照统一的国际标准进行施工建设,方面于部门信息的交流和共享,对于校园建设来说是十分有必要的。

3.2改善信息交流障碍

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共享对于数字校园建设来说意义非常重大,只有实现了信息交流的无障碍化和简单化,才能够真正实现数字校园的强大的功能。在数字校园建设过程当中,要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加强整体校园建设,而不能进行封闭式的项目施工,这样就容易造成部门间的联系出现较为严重的问题,因此,在校园建设过程中要尤为注意。

3.3加强软件资源的应用

软件资源是开启数字校园的“钥匙”,实现硬件设施良好运行的重要指令,因此,必须要加强软件资源的应用。在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应该合理分配建设资金,加大对应用软件的资金支出,要明确应用软件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够提高数字校园的整体使用效果,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快速提高。

4总结

数字校园对于我国教育教学工作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我国数字校园建设工作开展时间较短,因此,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切忌盲目性,要从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充分的分析和规划,从而制定出有利于学校发展的数字校园建设模式,从而提高校园综合管理水平,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数字教育行业分析篇10

关键词数字教育;教育传播;教学媒体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3-0030-03

analysepotentialofDigitaleducationinViewpointofeducationalCommunication//YangJilin,XieXiaoqin

abstracttheliteraturereviewfoundthatunderthisnewtermdigitaleducationinthedigitalage,digitaleducationisstillnotformedaunifiedunderstanding,notyetspecificallyexploreditspotentialfordevelopment.aftertheanalysisoftheoriginofthedigitaleducationbackgroundenvironmentandgiventheconnotationofdigitaleducationfromthepointofviewofeducationalCommunication,wewillanalyzethepotentialforthedevelopmentofthedigitaleducation.

Keywordsdigitaleducation;educationcommunication;teachingmedia

英国19世纪著名诗人雪莱写过一句悖论式的警句:“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云计算”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急切多变的时代,人类要学会变化着看世界,去适应世界,去改造世界。否则,将会错失与时俱进的良机。澳大利亚未来学家伊利亚德说过一句有些拉风的话:“今天你如果不生活在未来,那么,明天你将生活在过去。”如今已进入一个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化时代[1]。数字化时代下要求学习者去适应数字化的学习方式,能通过网络和计算机设备与教师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互动,及时有效地习得科学文化知识。在数字化时代下,同样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能刷新自己的教育理念,革新自身管理与课堂教学方式,挖掘新时代下“数字教育”的潜力,以推动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

1“数字教育”缘起与内涵

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顺应世界潮流,教育要与国际接轨,国家提出教育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政策,即中国的教育不再是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是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来衡量学生的发展。在这种情形下,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正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也就是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不仅仅在课堂教室里,现在可以移动到互联网平台上,甚至在移动终端设备上来进行。这些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引起很大的触动,对这一新时期下的教育模式给出一个“数字教育”的名称。然而,大部分人还不清楚“数字教育”的内涵有哪些,应该怎样正确认识它。就像有些人因为数字代表的是考试分数,就错误地认为“数字教育”就是“应试教育”的代名词;也有些人因为“数字”与“素质”谐音,就错误地认为“数字教育”就是“素质教育”的代名词。这些凭主观意识来的认识完全误解了“数字教育”的内涵。笔者通过分析文献,阐述“数字教育”的内涵。

1)定义。“数字教育”是国家极力打造的“均衡教育、平安教育、数字教育、内涵教育、幸福教育”五个教育之一,它拥有丰富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库,通过网络联通着教师与学生间知识的传播。

2)特征。数字化时代(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核心资源是技术和智力资本,数字化时代充分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这一生产力,以知识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也对学习者把握适应变化与创新这一生命线及学会学习并不断对环境的挑战做出创新性应答提出了要求;更对教师与学习者提出协作这一时代的主要生存与发展方式。“数字教育”这一名称目前大多在商业界流行,一批商家看到了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的革命性变化,就在网上开设了很多网校,这些网校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学习者通过终端设备登入平台,支付学费获取权限,即可享受“数字教育”的魅力。

3)模式。“数字教育”是一种开放性的、突破时空限制的教育。在推进国家信息化进程的过程中,网络教育、远程教育、开放教育等都是“数字化教育”的具体模式。三种模式都是以丰富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库(如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K12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CnKi、超星电子图书等)为依托,通过网络实现远距离的实时与非实时的教与学活动。

2从教育传播学角度分析“数字教育”的潜力

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对教育传播的要求不仅限于课堂内的辅教学,也不止于办开放大学普及大专教育,而是社会建设、国家发展的每一方面,都需要教育传播来帮助[2]。教育传播是教育信息的传递活动,是运用各种教育媒体,以求得最优化效果的信息传播。安德逊博士认为:“教育传播学是以这样的假设为基础的,即传播过程每一部分都可以进行研究,信息的形式和内容都应该进行分析,以便不断改进数据的传播,最重要、唯一的目标是促使特定的受教育者在特定的情景中达成预期的学习目标。”从教育传播学的角度看,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和同伴的帮助下建构自己知识结构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双向的,教学双方同是主动者和反应者,并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构成了这一过程中的四个主要要素。下面将从这个四个要素来分析“数字教育”的潜力。

2.1基于教师的视角分析“数字教育”的潜力

1)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与信息化教学能力都在不断提升。随着国家不断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各种类型的部级教师培训与省、市级教师培训项目进展得有条不紊,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目前中东部地区的城乡教师都已具备基本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与信息化教学能力,西部地区正处于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与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学习阶段。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教师正在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会有意识地运用网络平台来解决一些教学问题。

2)教师可以获得更多的受众。传统的课堂中,教师的受众仅仅是一个班的学生,年龄结构单一。当今“数字化教育”时代,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上传自己的教学实录或者直接在网络上做现场直播教学。这时教师的受众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年龄结构复杂的个体或群体学习者。与传统的很小范围的教师课堂教学相比,教师更愿意进行网络形式的教学活动。

【案例】(此事例由nickDeSantis报道,转引自e起来网站:http://)

据路透社报道,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教授塞巴斯蒂安·特伦(Sebastianthrun)为了扩大自己课程的受众,宣布放弃斯坦福大学的终身教职(仅保留非终身研究职位),加入一个开发在线课堂的创业公司Udacity。特伦教授在德国慕尼黑举办的“数字生活设计”(Digital-Life-Design)大会上解释了自己离开斯坦福的原因。他介绍说,当他在斯坦福讲授一门人工智能的课程时,他的课程录像被放到网上,虽然录像效果不佳,但吸引了超过1600名学生观看,而来现场上课的学生则从200人减少到了30人。特伦教授的课程在网络上流行起来后,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学生,这让他意识到如果用更先进的页面互动工具来设计自己的课程,将可以创造出模拟的一对一辅导环境,让课程传播更有效果。

特伦教授认为,自从大学诞生以来,演讲授课就作为最有效的信息传播方式流传下来。但之后世界经历了工业革命,产生了大众媒介,发明了各种新技术,但授课方式却没有任何变革,相比于时代的进步,教学实践的进化实在是太缓慢了。受此触动,特伦教授认为自己无法继续在传统的教职上继续待下去,因此决定离开斯坦福大学。

Udacity公司第一批上线的课程包括一门7周的名为“如何建立搜索引擎”的课程,由弗吉尼亚大学计算机科学助理教授戴维·埃文斯(Davidevans)和一位Udacity的搭档讲授。特伦教授介绍说,这门课程是为没有编程经验的学生设计,预计将会吸引超过500000名学生。“斯坦福的经历让我见识了‘数字教育’的潜力,我现在就像手握两片药丸,既可以吃下蓝色的药丸,回到课堂继续向我的20个学生讲课,也可以吃下红色的药丸,把课堂搬到网络上面向全世界的学生。我选择了红色的,并且感觉很美妙。”特伦教授说道。

2.2基于学生的视角分析“数字教育”的潜力

一直以来,传统的课堂教学把教师和学生局限于教室这个很小的室内,师生间的教与学活动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学生不能随时随地获取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数字化教育”时代,学习者可以通过各种高新的计算机与手机终端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丰富的网络数字化学习资源,进行探究、自主、协作学习。在教育领域,学习者存在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每一个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表现与学习过程都不尽相同。例如,大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他们希望的只是资源性的辅助支援,想要在短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解决更多的问题;中小学生自学能力还不成熟,他们需要系统性的课程支援,透彻易懂的图、文、声、像的教材学习。从传播的手段来讲,网络将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视野,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水平学习获取自己感兴趣的学习资源。

2.3基于教学媒体的视角分析“数字教育”的潜力

从媒体角度来看,数字化时代下的教学媒体不再是黑板和投影的叠加,而是网络这种受众极广的媒体。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设计出新思路、创造出新方法,促进课堂教学的多样性;反过来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也成就了网络的应用。网络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交互式网络在教育传播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它联系了传播过程中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如师生之间、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之间、教学媒体的传播及其应用过程之间等。通过强大的交互性,网络把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师生之间的交互更为自由、有效。网络为教学过程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将课堂的教学方式由讲授型变为讨论、交互型,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型转变为主动型,顺应了课程改革的新要求,符合课堂教学的新理念,必将对教学改革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4基于教学内容的视角分析“数字教育”的潜力

从教学载体角度来看,网络连接了摄、录设备,教师能够将图、文、声、像有机结合的直观、形象的学习资源放到网络平台上,学习者不再是仅仅面对纸质教材这样的课堂了。目前国家正在实施“三通两平台”建设项目,“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是其中之一。这个平台旨在建设数字资源库、教学资源库、数字网络商店等资源服务天地。学习者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建设实名网络学习空间进行自主学习和教学互动。依照教育传播学理论,从教学内容的传递方式上看,基于网络的传播比基于其他传统媒体的传播更有效率。基于网络传播的教学应用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一是教学内容及其客观要素的呈现方式更加丰富和直观;二是对教学内容及其编排方式的革新。

3总结

南国农教授指出:在学校教学传播中,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指导可使学生的学习少走弯路,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学生自主学习也不排斥与他人开展协作交流,应该把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提升[3]。笔者认为在“数字教育”的教学传播中,多媒化教学资源和双向化传播途径为学习者形成积极内化、主动生成、合作建构的知识获得观提供了很大帮助。

南国农老先生也说:“‘世界是平的’和‘教育是开放的’是引领当今世界潮流的两大观点。”这两大观点阐释到,在地球上,人人平等,人人都有平等享受教育的机会,教育资源是全球化共享的。“数字教育”正好体现了这两大观点的思想。

参考文献

[1]钟志贤.数字化时代的学习文化变革[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