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课题研究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6:43:00

科研课题研究现状篇1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深化我市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需要

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科学教师队伍建设,是小学科学课程建设和发展的基本保证。虽然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化培养已经在一些院校开设出来,但是小学科学教师的课程设计方案还在探索之中。

2.加强我市小学科学学科整体建设的需要

我市自新课改以来,小学科学学科队伍建设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与重视,改变了原来专职教师队伍以“老、弱、病、残、孕”为主要成员的现状,骨干教师以兼职为主体的师资结构现状。截至2015年1月统计:本市现有公办小学30所,现有科学专职教师71名,专职教师每校平均2.37名,兼职教师18名,平均每校0.6名;专职教师中本科学历49人,占70%。所以,改革本区域对科学课教师的研训工作是我市科学教师队伍建设最为急切的任务。

3.提升我市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质量的需要

从目前本市的科学专职教师年龄结构中来看,35周岁以下教师占比较大,五年内任教新教师比例尤为突出,这部分教师对课程目标与学生缺乏解读、思考与理解。如何为教师搭建各种研修平台,提高教师参与研修的主动性与有效性,使教师的研修能够与自身的课堂教学问题相关联,切实解决科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普遍问题,这对本市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意义重大。

(二)本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解决本市小学科学各类教研活动形式简单、效率低下问题。

我们试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解决目前我市小学科学课程各类教研活动缺乏整体建构、平台单一、研修方式单调,指向性不明、研修内容与教师的专业成长所需不匹配等问题。

2.解决本市科学教师参与教研活动主动性、积极性不够的问题。

我们试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解决我市小学科学教师,特别是年轻的一线科学教师课程学习意识与能力不强,缺少课堂教学中对普遍问题的主动与创造性解决的思考等问题。

二、本课题的选题目的与意义、创新之处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本课题的目的在于改变目前我市小学科学教师教研活动现状总体处于一种随意的、无系列的、完成任务式的、被动的状态。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可以对本市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愿望、专业素质和能力、专业发展的环境、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展现、总结与探索,从而全面提升我市小学科学课程质量。

(三)创新之处

1.在研究视角上,关注小学科学教师的研修平台及方式,关注“参与式研修”在县域层面上的建设与实践操作方法,更为关注小学科学教师从接受培训到“参与式研修”的主体、内容的变化,这是本课题最重要的创新之处。

2.在研究思路上,坚持教育行政主导性和课题领导多元主体整合性相统一。

3.在实施方式上,坚持以市科学教研员、市教科员为主的县域统筹与科学教师为行为主体的个性发展需要相结合。

三、概念界定

参与式研修:

“参与式”:参与是指参加活动的个体在群体活动中的状态;参与式是指个体与其他个体间的互动、个体受群体影响、个体影响群体等外显行为的方式和程度。

参与式研修:通过学习者主动的、从解决自身问题出发的参加群体组织的研究和学习方式。是为完成真实课堂问题,成员之间相互依赖、探究、交流和协作的一种教研方式。

(下转第63页)

(上接第59页)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共同体建设理论

2.课程发展理论

3.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学习理论

4.需要理论

五、课题的研究目标

具体目标有: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参与式研修”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县域层面上的建设与实践操作方法。形成有效的“参与式研修”的平台及研修方式。形成本市小学科学课程“参与式培训”实践经验。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对本市科学老师的培训工作更加系统、科学,促进培训工作的实效。加快本市科学教师的专业成长。

3.形成与积累起本市小学科学系列的学科问题资源与培训资源。

4.形成一批本市小学科学课程领域中具有较高自主研修能力的团队与个人。

六、课题的研究内容

(一)小学科学区域教研活动现状调查与问题成因的研究。(基础性研究)

主要对我市目前小学科学课程中在市级、片级、校际间、校级教研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寻找问题,进行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二)“参与式研修”方式的现实意义与功能价值研究。(理论性研究)

主要研究在本市小学科学课程中进行“参与式研修”方式的价值取向、内涵、本质特征、功能定位等,着力研究研修建设内容、途径和条件创设,影响“参与式研修”的方式建立相关要素,及其发生作用的一般规律。

(三)小学科学区域教研“参与式研修”组织形态的研究。(组织框架研究)

主要研究本市小学科学在实施“参与式研修”中的组织框架与结构、运行路径、运行机制的问题。

(四)小学科学区域“参与式研修”运行方略的研究。(方法研究)

主要探索小学科学参与式研修从主题的产生、确立、研究的方式、研讨的方法以及技术的支撑、运行的路径、总结交流的形式开展系列的各个层面的研究,找出小学科学课程急需解决的教学中的各种问题、成因以及解决的措施,从而整体推进本市小学科学学科课程研修,促进本市小学科学的课程实施。

(五)小学科学区域教研“参与式研修”各类型案例研究。

主要通过对典型个案的跟踪分析,发现和探寻“参与式研修”对教师个人成长及团队建设影响的一般规律,总结经验。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如下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2.文献调查法

3.行动研究法

4.经验总结法

5.个案研究法。

八、预期成果形式:

1.《太仓市小学科学区域教研活动现状调查与问题成因》调查报告

2.《参与式研修:变革小学科学区域教研方式的研究》研究个案集。

3.《参与式研修:变革小学科学区域教研方式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4.《参与式研修:变革小学科学区域教研方式的研究》课题研究论文集。

5.《参与式研修:变革小学科学区域教研方式的研究》研究活动的汇编。

九、可行性分析

科研课题研究现状篇2

关键词:教育科学;课题研究;课题申报

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是教育科研活动的重要内容。完整严密的课题申报及课题申报表的填写是完成一项课题研究的第一个重要环节,简称为“报”课题。在这一部分主要解决的是“是什么”和“为什么”,具体包括两个“是什么”和三个“为什么”。

一、说明本次课题研究选的是什么课题

(一)选题的方法

1.问题筛选。在教研活动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大量有待探讨分析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类、整理、分析,从中选取研究价值明显、适合自己研究水平和能力的问题作为课题。

2.问题升华。对长期从事教育的教育工作者而言,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早已摸索出了不少经验。把这些经验总结出来,并加以提炼升华,使之上升到理论研究的高度,其中必然还要求回答一系列问题,这样以来一个个研究课题便出现了。

3.资料分析。资料中往往隐含着大量科研课题,通过对有关资料的分析、比较,从中可以发现很多可供选取的研究课题。

4.实践分析。通过对当前教育教学现状的分析,发现或揭露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选择适当的课题。

5.灵感转化。教育工作者及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人员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有时候脑海里可能会突然产生探索研究某一教育问题的灵感。如果能紧紧抓住这个灵感并及时进行相关准备工作,则可能产生一个教育科学研究的课题。

(二)课题选择的依据与原则

1.需要性原则。它是选题的重要依据和出发点。要根据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改革深化的需要确定课题,使科研能够真正为教育行政领导部门的决策服务,为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服务,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理论体系服务。

2.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科研课题的关键,它关系到整个课题研究的成败。科学性原则的要求除了指选题必须有事实根据和理论根据,必须符合科学原理和教育规律外,还指选题必须具有科学价值。

3.创造性原则。即要考虑新课题的确立及其最终预想研究成果是否能有所发明、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能否对教育科学的进步有所贡献。

4.可行性原则。所谓可行性原则,一是针对所选的课题看研究者及所属研究团队有无研究能力及占有相关必备研究资料、实验经验、实验设备等条件;二是看课题研究最终研究成果有无实际普遍推广价值。

5.实用性原则。科研的任务是造福人类,教育科学研究要为地区、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服务。注重效益主要是要预计课题自身的科学意义和学术价值、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

(三)课题的选取与最后确定

选定研究课题的进程大体包括:首先,初步提出笼统的研究课题;其次,对研究课题所涉及的对象和范围进行大略的调查了解,以确定该课题是否有研究价值;再次,查阅有关资料,弄清前人已有研究成果和所用手段、所遇障碍;最后,根据主客观条件定下具体研究课题。

确定课题是进行教育科研最关键的一环。具体选择课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紧密结合国家教育的大形势;紧密结合教育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紧密结合学校的特长和优势;理论性课题与实践性课题相结合,以实践性课题为主;周期较长的课题与周期较短的课题相结合,以周期短的课题为主;整体大课题与单项小课题并行,以小课题为主。课题的确定我们可以遵循以下方法:课题要面向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课题要针对实际而富有实用性;课题要有新突破、创造性;课题要从当地主客观条件出发,具有可行性;课题要考虑研究者的工作特点和知识结构。

二、说明本次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这是课题申报环节要解决的第二个“是什么”的问题,即破题。初步提出的问题一般是比较空泛、笼统的,在真正开始研究时,需要对构成这一问题所涉及的主要因素,按照其内在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并提出许多相互联系的问题,从而使最初提出的问题具体化,抓住关键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破题在课题申报中也是很重要的一步,新课题的选择与确立是课题研究参与者的独立作业,课题研究的进行也需要有明确的问题解决脉络,弄清楚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可以帮助课题研究参与者更为清晰、有效地把握课题研究的整体框架与实施步骤。课题研究后续工作的开展如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等也应围绕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进行。从某种程度上说,破题是让课题研究参与者更为深刻准确地把握本次课题研究活动及宗旨的关键。

三、阐释为什么要选择这个课题

这是课题申报环节要解决的第一个“为什么”。选题是科研工作的起点,也是科研工作的第一步,它决定着科研工作的主攻方向、奋斗目标,规定着应采取的方法和途径。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可从以下几点来探讨:①本次选题是前人没有研究过的,也就是说这是被前人所忽略的当前研究的空白地带,是研究领域中一个新颖有意义的课题;②本次选题是前人研究或者阐述过的,但是又没有阐述论证得足够全面,需要继续加以丰满,甚至需要在前人所提出观点之上进行寻疑,并加以驳斥;③论述开展此项课题研究的现实紧迫性,所选取研究课题必须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四、论述为什么能选这个课题

这是课题申报环节要解决的第二个“为什么”。选题是开展科研课题研究的第一步,选题能否成立还要看课题研究参与者对所选课题的理解把握是否深刻、透彻。论述为什么能选这个课题,即深入分析此项新课题确立和研究的可行性。课题研究可行性的分析是选题必须考虑的问题,任何课题研究的进行都要以当前所具有的课题研究条件作为考量,如人力、物力、前期有关研究成果等。课题研究可行性探讨是决定选题能否成功的关键。选题,必须考虑将要遇到的困难,如理论、技术、资料、各种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困难。

五、阐述为什么能够做好这个课题

这是课题申报部分要解决的第三个“为什么”。阐述为什么能够做好这个课题,即分析新课题确立研究的操作性。课题研究的操作性与课题研究的可行性也是紧密联系的,课题研究开展初期需要合理完整的课题设计作为指导,包括课题研究思路、课题研究方法、课题研究具体划分板块等。其中,课题研究思路主要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此科研课题准备怎样开展研究。课题研究方法的选取及研究方法设计对课题研究也是极为重要的,研究方法的选取设计直接决定课题研究是否能顺利开展,并于最终取得预期研究成果。研究设计是课题研究开展的支撑,良好的研究设计为课题研究的开展提供指导与行动框架,可以为课题研究成果的取得提供最坚实的保障。

六、“报”课题的具体要求

(一)“六个不能少”

1.选题缘由不能少

具体指课题申报选题部分应包含四大背景:时代背景,即选题的应然之态,课题研究的理想走向;现实背景,即选题的实然之态,课题研究的现实状况、现实困境;研究背景,即相关课题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现在所拥有的文献资料,当前研究现状;特殊背景,即课题研究参与者之所以一定要做这个课题的独特的研究背景及重要缘由。

2.文献综述不能少

文献综述是在确定了选题后,在对选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新动态、新发现、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而写成的课题研究的前期资料。

3.研究依据不能少

科研课题研究的进行必然要寻求一定的研究依据。具体而言,主要包括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理论依据主要是阐述有关开展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支撑。现实依据则主要负责阐述开展该课题研究现有相关课题研究状况及已有相关研究成果资料的支撑。现实依据也同样包括课题研究开展的技术、方法、资料支撑等。

3.研究设计不能少

科研课题确定之后,就要进行课题研究设计。研究设计是对课题研究活动开展全过程的设计,是确保教育研究质量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提出研究假设、选择研究对象、明确研究变量、确定研究方法,最后形成研究方案。具体包含九大设计:目标设计、任务设计、框架设计、思路设计、方法设计、工具设计、过程设计、成果设计、经费设计。

4.研究成果不能少

课题申报表的填写要包含课题研究预期研究成果,主要包括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研究成果的撰写表述可为科研选题的确立提供有力保障,一项课题研究如果无法让人看到它可能取得的研究成果,是无法得到认可的。

5.研究团队建设不能少

课题研究团队的建设主要包含三个部分,即要建构三大团队:研究设计团队、研究操作团队、研究写作团队。各课题研究团队的明确分工、协调一致及共同努力也是一项课题研究顺利适时开展的重要保障。

(二)“六个很重要”

1.选题题目很重要。选题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第一步,选题最终得以确立为科研课题进行研究是极为不易的,其中选题题目的确定就显得极为重要,一个好的选题题目可以为选题的确立提供更好的支持条件。

2.问题假设很重要。好的问题假设直接关乎科研选题及课题研究预期成果的呈现。

3.研究计划很重要。课题研究计划直接关系科研课题开展的全部过程与程序,是指导课题研究进程的重要步骤。

4.研究框架很重要。框架为支撑,一个好的选题能否被确立为科研课题,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取得良好成果,课题研究开展极为重要,课题研究框架便是支撑课题研究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

5.研究分工很重要。课题研究的开展必然需要众多研究人员的参与,研究团队的建设便是有力保障,各个研究团队的建设及其分工协作是最为重要的,研究分工合理才能使课题研究更有效率,取得更好的成果。

6.研究特色很重要。课题研究选题环节便要注意创新性原则,选题应有创新性,同时课题研究具体过程也应凸显其研究特色,具体表现于课题研究的每一环节之中。

参考文献:

[1]李学斌等.高校科研课题申报及管理探讨[J].科技·人才·市场,2003,(1).

[2]陈小健.高职院校科研选题的思考[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6,(5).

[3]李新荣.质量管理是高校科研项目过程管理的核心[J].科技管理研究,2003,(1).

[4]俞建飞,毛卫华.新形势下高校科研项目申报质量控制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4,(2).

[5]尹发跃,王宏杰,余戎等.如何写好项目申报书[J].中国研究生,2004,(6).

[6]文琪,赖秀越,鲜乔蓥.关于高校科研项目申报的几点思考[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科研课题研究现状篇3

症状1:制度制定行政化

[病例1]不少学校教科研制度的制定以校长的意愿为主,由学校行政领导集体商量通过。教科研制度虽然越来越多、越来越细,但这种从上而下制定的教科研制度无法得到多数教师认可,执行的效果并不好,有些甚至成为教科研工作开展的绊脚石。

[诊断]学校的教科研工作主力军是一线教师,以校为本的教科研制度的制定更离不开全体教师的参与和讨论,要扭转制度建设凭领导的个人意见决策的片面经验化缺陷,避免制度建设的匆忙实施,就要在反复征求全体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待成熟以后再实施。

[矫正]以“民主”作为制度建设的基石。

我们学校的教科研制度比较健全,包括教科研骨干教师培训制度、教科研理论学习制度、教科研工作管理制度、教学科研一体化工作制度、教科研成果推广管理和奖励制度等等。这些制度的出台都采用自下而上的办法,充分给教师放权,发挥全体教师的智慧,群策群力,在讨论稿的基础上不断修正和补充,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改进。全体教师对本校的教科研制度一致认可,执行力较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症状2:制度管理形式化

[病例2]不少学校都有教科研工作管理制度,但大都是挂在墙上应付检查用的,在实际工作中却是一纸空文,真正严格按制度管理的很少,执行的效果更差,严重影响了教科研工作的开展和课题研究的质量。

[诊断]现在不少学校把课题研究当作“面子工程”,追求课题的级别和数量,在教科研工作管理上不到位、不作为,对于教师不研究或假研究的行为采取放纵的态度,只要教师能结题就行,不管质量如何,这样尴尬的局面都是功利主义惹的祸。

[矫正]严格执行教科研工作管理制度。

为了规范教育科研工作管理,我们制订了《江口街道中心小学教科研工作管理制度》,建立“校长室―教科室―课题组”的科研三级管理机构,具体工作由教科室负责落实,教科室成员由各学科骨干教师组成,学校教科室主任要制订出学校教科研三年工作计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明确教科室各成员的职责和分工,对学校所有的立项课题进行规范管理,在各课题组中开展七个方面的活动:①制订好课题申报方案。②课题立项后及时组织开题论证活动。③要求课题组定期举行理论学习活动。④参加每月一次的学校教科研工作例会,汇报课题研究进展情况。⑤填写“课题研究工作记录表”,及时反思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上交阶段性成果。⑥上好课题研究课。⑦写好论文和结题报告。我们严把“七关”,要求课题负责人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研究,一边实践一边研究,不断探索,及时总结,使课题研究早出成果,多出成果。我们建立了检查通报机制,把有效监督作为校本教科研制度建设的有力保障。教科室主任要准确掌握每个课题的研究进展情况,每月向分管领导汇报工作,对于不研究或假研究的课题负责人作批评教育,及时终止该课题的研究经费支持,维护校本教科研管理制度的权威性。

症状3:课题研究“假、大、空”

[病例3]多数学校对课题申报和结题的管理都比较重视,忽视研究过程管理与指导,缺乏研究中的专业引领;多数教师重视课题立项,忽视开题论证;多数教师重视课题结题工作,忽视课题过程研究,缺乏对研究过程资料的积累,缺乏对研究资料深刻分析和对研究成果提炼的能力。

[诊断]现在做课题研究的老师多数是为了评职称,在研究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假、大、空”和“科研与教学两张皮”的现象,浮于表面,没有实效性。很少有人能长期坚持去研究自己身边教育或教学的某一真问题。有些课题组做了不少实实在在的研究工作,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研究资料,由于研究者不会规范撰写研究报告,缺乏对教育实践经验提炼的能力,不能较好地陈述研究过程和结果,缺少理性思考和对结论的陈述,最后造成课题无法结题或勉强结题。

[矫正]建立教学科研一体化制度。

为了有效避免“科研与教学两张皮”的现象,我们制订了《江口街道中心小学教学科研一体化工作制度》,要求各学科教研组长和组内其他教师一起针对自己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思考,在学期初就确定好本学期教研主题,围绕教研主题定一个相关的小课题进行研究,课题的选题必须来自于自己的教学工作之中,从自己身边的教学小问题入手,从小题小做开始,在研究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后再逐渐过渡到小题大做,积极走“以科研促教学,教学科研相长”的道路,教学科研一体化,教学上升到科研,科研下嫁到教学,相得益彰,克服单纯的为科研而科研和低层次的教研倾向,努力促使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我们学校各年级教研组都要有研究课题,教研工作与课题研究工作相结合,如我校的市规划课题《利用成果袋高效突破小学起始年级的识字量》的负责人就是一年级语文教研组长,其带领一年级的语文老师开展了有关识字教学方面的研究;市规划课题《第二学段数学活动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在五年级数学教研组长的带领下开展有关数学活动有效教学的研究。

症状4:科研成果推广少

[病例4]多数学校都比较重视教师论文获奖与课题结题,而忽视教科研成果的培育,以及获奖优秀课题成果的推广活动。

[诊断]学校层面的教科研成果推广工作难以开展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学校领导对于教科研成果推广的意义认识不到位,在思想上对于成果推广工作不够重视,没有为一线教师创设平台;二是中小学一线教师的课题研究工作大多是“田野”式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解决的问题往往是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缺少理论指导,缺少共性和普遍性,所得出的结论往往经不起第二次实验验证,不像大学教授、专业科研人员的研究那样规范、专业,其成果可以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班级进行多次实验推广。

[矫正]建立科研成果推广管理和奖励制度。

科研课题研究现状篇4

关键词:教科研;问卷调查;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G62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631(2012)01-0161-02

引言

在小学开设英语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英语教师的教科研素养是小学英语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如今,课改已十余年,小学英语教师教科研现状如何?为此,笔者借本区小学英语教师教研活动的机会,对来自于碑林区四十多所学校的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2份,回收有效问卷42份。之后又和部分区内骨干教师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了细致地统计与研究分析。

一、碑林区小学英语教师教科研现状

(一)基本情况

1.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职务

目前,小学教师职称分为二级教师、一级教师、高级教师和职称待定。小学高级属于中级职称,小学二级及一级均属于初级职称。调查发现当前碑林区小学英语教师绝大多数是初级职称。42份调查结果中,高级教师8名,占19%;一级教师24名,占57%;二级教师4人,占9%;待评6人,占14.2%;其中初级职称占了总数的67.7%。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区小学英语教师职称偏低,而在小学,英语教师职称晋升困难的问题极大地影响了他们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也不利于小学英语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2.从事英语教学的途径

我们针对小学英语教师的从教途径也做了调查,从中发现有多方面的因素造成了小学英语教师来源的不一致和不均衡。47.6%的教师来自于正规示范院校英语专业,23.8%的教师来自于非师范院校英语专业,还有28.5%的教师是从学校非英语学科转岗。可见我们小学英语教师这只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师资水平还有待提高。

(二)工作状况

1.任教的年级数:

在调查中还可以看到各个学校的小学英语教师任教年级数情况不一,普遍存在跨课头现象。下表反映了我区小学英语教师担任不同年级英语课程的情况。

表中数据表明,绝大多数教师担任的授课年级在2-4个,担任两个年级的教师人数占35.7%,三个年级的占21.4%,四个年级的占21.4%。所带年级越多,对教师的备课、授课、批改作业、课堂指导等教学行为影响就越大,严重影响到英语课的教学质量。

2.课时量

按规定,小学英语教师的周课时量应为16节左右,为此我们对实际工作中小学英语教师的课时量做了调查。

表中数据显示了达到16节课时量的教师占19%,18-20节课时量的教师占19%,10-12节课时量的教师占9%。调查结果说明,有近五分之一的教师周课时量偏多,有尽十分之一的教师还有其他课程的授课任务。

3.当前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了了解当前小学英语教学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次调查设置了多项选择,罗列了7个有代表性的问题,请各位被调查教师针对自己工作岗位中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行多元选择。具体结果如下表:

从表中数据看出,认为班额过大的教师人数占到调查人数的85.7%,69%的教师认为课时不够,61.9%的教师选择了教师少、工作负担重。这三方面的问题是教师反映问题较多的,说明了我们小学英语教学现在确实存在班额过大、课时任务大,教师少、负担重等严重问题。

(三)教科研状况

1.校本教研情况

我们让教师们根据各校和自身的情况对校本教研情况进行了多项选择。针对校本教研的形式和校本教研中需解决的问题分别做了如下统计:

在校本教研中,69%的教师采取过总结反思的形式,59.5%的教师采用过集体备课的形式,35.7%的教师采用过理论学习的形式,而课例研究、三课和课题研究的形式只占到19%、4.7%和16.7%。

校本教研中,61.9%的教师解决过教学法设计问题,40。4%的教师解决过教学重难点问题,33.3%的教师解决过新课改理念问题,仅有2.3%的教师解决过课标要求问题,7.1%的教师就日常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开展过教研。

2.理论学习情况

教育科研理论对教学实践和科研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只有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和科研工作才是有效和可行的。所以,小学英语教师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我们针对小学英语教师的理论学习状况进行了调查。数据表明,不管采取什么形式,经常进行理论学习的人数均未超过40%,最高比例的学习形式是上网浏览教育教学博客,也只占到35.7%。看来,我们教师的主动学习意识和行为还有待提高。

3.个人教科研能力和情况

良好的教育科研能力是广大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探索教育科学规律、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以下是我区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调查情况:

从表中能看出,全体教师都能参与到不同等级的教研活动和培训中,但教研的水平和能力偏低。71%的教师参与过课题研究工作,40.4%的教师主持过不同级别的课题研究工作,但仅有19%的教师在省市级以上刊物发表文章或获奖。

二、反思与建议

从本次调查的结果看,目前我区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及教科研现状还存在诸多问题。基本情况方面主要表现在教师专业职务普遍较低,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和师资水平有待提高;工作方面主要表现在任教课头多、课时量大且存在非专职现象,班额大、教学任务重;教科研状况方面主要表现在校本教研的形式单一、研究的范围较窄,教师的理论学习意识和主动性较差,个人的教科研能力较低等。

鉴于目前的现状,我们建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行政部门应从英语专业毕业学生中招聘小学英语教师,并尽量保证小学英语教师的专职性。同时,加大对小学英语教师的在职培训力度,提高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尽快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2.加大教学管理的力度。

学校的分管领导应帮助英语教师解决大班额情况下工作量大、课时少、跨年级教学等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定期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调研,采用听课、说课、评课等方法及时向教师反馈所获得的信息和提出相对应的措施;同时加大校本研修的力度,通过“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为教师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

3.加强教研指导工作。

教研机构应在现有教研三级体系的基础上,继续完善教研制度,定期开展各种教研活动,多请有经验的高校专家和教学名师下一线进行实质性的指导;同时还应加强对各中心教研组活动的指导,加大骨干教师的培训力度,充分发挥他们的桥梁作用,使他们成为课改中课堂教学的导向员、教师的排头兵;课堂教学动态的传递员、教研员的好参谋。

科研课题研究现状篇5

 

一、前言

 

对于高职经管类专业而言,教学科研的过程是教师在适应时展的需求,以及学校、社会的变化之下,对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思路进行完善和调整的过程。一个科研课题的形成要求教师对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对教学提出自己新的意见和想法,并将这些创新的想法运用到实践当中,在实践中探寻和研究高职经管类专业的未来发展。课堂教学是教师的主要任务,也是课题研究的主要来源。

 

没有丰富的实践课堂经验,就无法提出自己的研究课题。只有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下,教师才能看到自己的课堂上的不足,并对优化教育方式进行思考,从而进行具有创新意识的科研活动。一个教师的能力和素养直接体现在其是否能对课堂活动进行创新,这一创新又继续对其的科研活动产生影响。一个优秀的教师能将教学、教研和科研三者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而要促进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学校和教师的力量不可忽视。作为推动学校教育发展的主体,学校应该有相应的措施推动教师科研能力的发展。而就教师自身来说,也应该不断完善自己发展自己,以教学实践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

 

二、学校要积极推动科研的发展

 

(一)转换观念,为教师营造教育科研的良好环境

 

学校的科研能力的发展与学校政策的推动密切相关,相关的学校领导应该重视经管类专业发展科研的重要性,为教师进行科研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并进行一些激励措施和培训,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奖励教师在科研活动中的自主创新。学校的相关部门可以举行一些科研竞赛,鼓励教师积极的投身于科研活动当中,积极转变传统的以教学推动教育的发展,忽视科研的力量的情况。要跟随时代的脚步,大力发展教师的科研能力,在学校内部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从而促进教师不断进行课堂反思和创新,并进行科研活动,提升学校的声望,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健全科研机构和制度,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

 

高职院校的资源是有限的,有限的资源应该用到对学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核心和关键上,学校要为教师进行科研互动确定一系列的科研条件和保障制度。学校没有基础的科研条件就无法给教师施展自己的才华空间。一方面,学校要积极的推动经管类专业教研室的形成,选取校内科研能力较强,对科研具有热情的骨干教师作为教研室的主干力量,负责教研室的管理工作;另一方面,不断完善现存的发展科研教育的规章制度,如《教育科研奖惩制度》、《理论学习制度》等;用规范制约教师的行为,更好的推动教师进行课堂创新,实施科研活动。

 

(三)大力培养经管类专业型研究教师

 

学校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摇篮,同时也是教师发展能力的重要场所。一个教师能力的发展不仅仅是自身的完善还需要学校为其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由于高职经管类专业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远远低于其他本科院校或重点高校的老师,因而在基础方面就已经落后了。虽然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为主的院校,但是校内对教师教科研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可减少。学校要不断加强对相关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思维的培育。组织相关的培训活动和与其他高校的科研互动活动。以提升教师的科研意识,大力发展专业型的教师,让教师不断认识自己的不足,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科研能力。学校大力培养专业型教育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结合每一个教师的研究课题,学校可以开展教师教案的展评活动,进行教案的展评活动有利于提高教师之间的竞争和发展科研的积极性,有利于考察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评出优秀的教案对其它老师来说也是一种激励作用;其次学校可以组织教学示范课,组织教师们对省内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观摩,以发现自身教学上的不足,并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与其他优秀教师进行交流,不断完善和改进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最后,学校需要定期的组织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公开课,听取其他老师的研究成果或研究思路,思考自己的不足。在公开课上也可以组织教师进行对课题研究问题进行谈论,将教师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总结归纳,并组织教师们一起交流,并解决问题。

 

三、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科研优化

 

(一)将研究实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1.结合教学实践,以高职经管类专业教学中的最大问题为科研选题的契入点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经管类专业学生课堂发展,高职院校的教育科研活动离不开课堂教学实践,因此教师在进行科研选题的时候,要与自身的课堂实践经验或者所调查的课堂教学问题相结合,在发现问题以后,对此类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考察其是否具有进行研究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2.定期对研究对象进行跟踪和调查

 

首先,教育科研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进行研究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在确定研究课题以后,教师应该对研究对象进行需求分析和现状调查。而教学科研的对象一般而言都是以学生为主。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也会在教师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有一定的变化和发展,因此教师应该在研究的过程中对学生的状况再次进行分析和评估,以了解动态的研究过程中,研究对象的发展进程。教师可以运用定量或者定性的调查方法,即时跟踪学生的情况,将资料汇总,并建立资料库。教师应该在后期对资料进行相关的分析和总结,为进一步开展科研研究、改革课堂教学提供重要的依据

 

(二)教师在科研活动中应运用正确的科研方法

 

1.教育观察法

 

教育观察法是指研究者运用感官,或者其他的科学仪器,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客观对象而获取事实资料的一种方法。教育观察法是搜集教育科学研究资料的基本方法。观察法的突出特点是“环境的自然性”。教师在运用观察法进行研究时要注意作好观察的分类和记录。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对学生的教育,就可以采用此法并做记录,而不必另劈思路去做研究。

 

2.调查研究法

 

调查研究法是指通过考察具体的情况,并对资料进行分析的研究法方法。是科研过程中最常运用到的一种方法,主要有定量的调查方法,如问卷法。定性的调查方法如访谈法等。教育调查的重点是要考察现今的教育现状、分析和研究教育现状中某些方面存在的问题,从教育现象的具体表现中总结和发现规律性的东西,教育调查要结合课题的内容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并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得出科学的合乎逻辑的结论,我们在一些课题的研究之前,都要对课题所涉及的事实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在高职教学工作中,有许多问题都可以通过调查研究来解决,并不需要教师耗费过多的精力。

 

3.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一般是指,在一定计划和步骤之下,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由教师或者研究人员在行动的过程中进行研究的方法。行动研究法是我们目前运用的比较普遍的一种研究方法,但要注意资料的收集、分类,并及时进行讨论反思。此外,测验研究法、实验研究法、访谈法等也都是常用的科研方法。恰当的科研方法能顺利地总结分析教学工作实践,归纳出一个科学的结论,从而实现教学、科研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三)举行课题研究实验班,及时进行经验总结

 

因为大多数教师的研究课题都是以“提升学生能力”为主要目的,因而可以选取某个班级作为研究的对象,并请骨干教师对这个班级进行课程的教学。研究人员观察教学中的问题,并对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归纳和总结,提出教学意见进行教学反思,以推动研究课题的顺利开展。教师在每一天的教学活动中都会产生新的问题,有时是一些旁人无法看到的“闪光点”这时,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发现问题总结经验的能力,只有不断的对自身的经验进行积累,才能发现更好的研究课题。

 

四、总结

 

本文主要从教师和学校的角度,思考了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高职经管类专业教育进行科研优化的重要性,总的来说,从课堂教学当中吸取经验,推动教育的科研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推动其进步和发展。

科研课题研究现状篇6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学生受益状况;分析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143-03

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研究型教学已经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之一,研究型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取得了一些重大进展。但是,由于研究型教学模式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因此还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此外,研究型教学的效果如何?学生在研究型教学中投入的精力怎样?有多少学生在研究型教学中受益?这些问题的回答,对继续推进研究型教学以及不断改进和完善研究型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在物理系大学三年级学生的专业必修课“薄膜材料与器件”中开展了四年的研究型教学实践。研究型教学的课程设计包含了以下五个授课环节:(1)系统学习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环节;(2)科研训练环节;(3)学术讨论环节;(4)教师科研成果报告环节;(5)考核环节。实施研究型教学后,笔者在为去国外大学继续深造和保送到国内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上研究生的同学们写推荐信时,有了非常丰富的第一手资料,特别是同学们在科研训练环节的表现是推荐信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最精彩的内容,这些推荐信得到了国内外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认可。笔者通过推荐信的方式成功推荐了大约10%的学生分别进入美国芝加哥大学、休斯顿大学、麻省大学、英国杜伦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继续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这些学生是优秀的学生。但是,到底研究型教学中学生的受益面有多大?只是一些优秀的学生受益吗?这一问题也经常萦绕在笔者的脑海中,是我们非常想知道答案的问题。本文分析了笔者四年来开展的研究型教学中学生投入的精力和受益状况。这些结果对了解研究型教学的教学效果,继续推进研究型教学,不断改进和完善研究型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具有参考价值。笔者也希望通过本文和同行专家们探讨,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进而共同推动本科研究型教学的不断发展。

一、研究型教学效果的分析方法

本文实施的研究型教学的课程“薄膜材料与器件”是物理系的专业必修课程,该课程45学时,每次授课的学生人数大约为60人,四年来参与研究型教学授课的学生数为232人。本文以这232名学生作为研究型教学效果的分析对象。研究型教学的课程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在扎实地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科学精神。其包含了上述五个授课环节。其中的科研训练环节是研究型教学的核心环节,这一环节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求实、不怕失败、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从而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此外,科研训练环节主要在课堂学习之外的时间完成,学生所用的时间是非常多的,远远超过45个学时,甚至不能用简单的学时概念来度量。这一环节在学生投入的精力和研究型教学效果的分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科研训练环节不像其他四个在课堂上进行的教学环节那样,它恰恰是教师把握学生学习状态的最困难的一个环节。如何评价科研训练环节学生投入的精力以及整个研究型教学中学生的受益状况,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通常,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可以了解学生在研究型教学中的精力投入状况和研究型教学的教学效果。但是,笔者考虑到问卷调查方式或许存在一些被调查学生的主观意向,不一定能够客观地反映真实的状况。因此,本文对于学生在研究型教学中的精力投入状况和研究型教学的教学效果的分析没有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采集数据,而是通过课程考核成绩的分析,判断学生在研究型教学中精力的投入情况以及研究型教学中学生的受益状况。这种分析方式的采用也是依据人们常说的一句老话——“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句话应该大量人类实践总结出的一个公理。考核环节是研究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是检验学生的课程学习是否达到了课程的要求,也是检验课程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教学效果。研究型教学课程的考核成绩包括三个部分:期末笔试成绩、学术论文成绩和学术讨论成绩。期末笔试成绩为60或70分、学术论文成绩和学术讨论成绩之和为40或30分,课程最终考核总成绩为100分。期末笔试主要以考核基本理论和专业基础知识为主。这种考核成绩体现了注重过程考核,改变了一考定成绩的状况。由于期末笔试成绩主要反映了学生上课听讲以及掌握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基础知识的情况,而学术论文成绩和学术讨论成绩主要反映了学生科研训练环节所表现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反映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术论文成绩和学术讨论成绩反映了学生在研究型教学中精力的投入,并可以作为研究型教学中学生受益状况评判的重要指标。本文把学术论文成绩和学术讨论成绩之和折合成100分制,成绩大于等于90分的学生,被认为积极投入精力参与研究型教学并受益好;成绩大于等于80分小于90分的学生,被认为一般性地投入精力参与研究型教学并受益;成绩小于80分的学生,被认为没有投入精力参与研究型教学且没有受益。通过上述评判,最终获得在研究型教学中学生投入精力和受益状况(教学效果)的结果。

二、研究型教学的效果

表1给出了根据232名学生的情况分析的研究型教学效果的结果,其中成绩是按100分制折合的学术论文成绩和学术讨论成绩之和。

从表1可以看出,有56%的学生的学术论文成绩和学术讨论成绩之和大于等于90分,他们在研究型教学中投入了大量精力,并且受益好。在这些学生当中,有的学生还把“薄膜材料与器件”课程的学习和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结合起来,所获得的科研成果写成课程要求的学术论文并在课程的学术讨论环节进行了报告。进一步,学生的科研成果也发表在SCi收录的国际学术期刊appliedSurfaceScience上(Structural,electricalandmagneticpropertiesofFenetworkfilmsgrownonnanochannelal2o3substratesbydirectcurrentmagnetronsputteringwiththeobliquetarget,appliedSurfaceScience258(2012)3237–3243)以及一些中文学术期刊上(热处理及厚度对Co90Fe10薄膜磁电阻的影响,实验室科学,2012;利用红外光谱测量氮化镓薄膜的载流子浓度和迁移率,物理实验,2013)。此外,有38%的学生的学术论文成绩和学术讨论成绩之和大于等于80分且小于90分,他们在研究型教学中一般性地投入了精力,并且也有受益。因此,从整体看,有94%的学生在研究型教学中受益,通过课程的学习提升了学生的科研素养,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不怕失败、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从研究型教学的学习效果分析中,也还是看到有6%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投入精力,因此也没有受益。进一步考察这6%的学生,发现这些学生基本上是聚在一起成为一个研究小组,他们科学研究的内容、学术论文的写作以及学术报告和回答学术问题都非常差。他们的科学研究内容仅仅是从网上下载一些学术知识,自己没有对这些学术知识进行思考和分析。这种做法完全丧失了科研训练环节的作用。由这些不努力、不投入精力的学生们组成的研究团队,在相互负面效应的感染下,很难想象他们能够开展积极的学习和研究工作。今后,如何解决这6%没有学习效果的学生的问题,将成为重要的教学研究课题。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使每一位学生能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受益,这是我们的责任。

在研究型教学中,有56%的学生积极投入精力、受益好,38%的学生一般性地投入精力并受益,6%的学生精力投入不足且没有受益。研究型教学不仅使得少数优秀的学生获得受益,而且也使得94%的学生通过研究型教学提升了科研素养、培养了科学精神,提高了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型教学是一种应该积极提倡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张宇,刘伟忠.研究性教学的深层次实施路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9,(12):37.

[2]邱宏,吴平,陈森,张师平.研究型教学中科研训练环节的教学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3):252.

科研课题研究现状篇7

为了弥补微课视频个案研究方面的不足,本文以首届微课比赛获奖视频为研究对象,采用评价研

>>可汗学院对我国中小学视频课程建设的启示我国中小学武术教学研究的现状分析我国中小学教师“国培计划”研究现状的文献分析研究性学习在我国中小学开展的Swot分析近十年来我国中小学课例研究述评我国中小学在大课间活动与体育课之间的联系研究我国中小学主题班会研究我国中小学乐器课堂现状研究我国中小学体育课教学模式的新选择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状况的分析研究我国中小学危机管理研究现状、问题及趋势分析我国中小学开展田径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分析与发展研究基于内容分析的我国中小学生涯教育研究浅谈我国中小学教育的现状我国中小学生安全问题的分析与应对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元分析我国中小学教育阶段择校问题的原因分析我国中小学生的厌学心理分析及其应对建议我国中小学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2013.5.

[2]于淼.怎样进行自我教学视频分析[J].中小学电教,2009(05).

[3]张一川,钱扬义.国内外“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J].远程教育杂志,2013(06).

[4]高佩红.课堂教学视频分析的方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4).

[5]王文敬.视频图像艺术化处理的研究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0(3).

科研课题研究现状篇8

一、校长是学校研修方案的策划者

首先,校长要全面掌握“双主体”基本状况,制定行之有效的研修方案。学生、教师是学校的主体,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他们的状态决定学校的生存发展,他们的状态是制定研修方案的第一依据。校长在制定研修方案时,一要掌握教师状况,主要是指摸清教师的教育理念、现论素养、教学艺术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二要掌握学生状况,主要是指掌握学生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道德结构;三要掌握学校的资料状况,包括电子资料、文字资料以及“活”资料(外校经验及本校教师经验)。

其次,校长要根据现代管理学原理,科学慎重地策划研修方案。现代管理学的核心思想是“人本管理”、“科学管理”、“实效管理”。据此,校长确定研修方案要遵循以下七项基本原则:因校制宜原则、激励性原则、针对

性原则、目的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制度性原则、实效性原则。

二、校长是研修运作的指导者

一是指导理论学习过程:自学+讲座+辅导。学校要提供自学时间,并要求教师写学习笔记;为教师提供资料,并规定某一阶段学习的内容。校长要及时、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讲座,讲座的内容应针对学校具体的、共性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校长辅导分为个别辅导和小群体辅导。个别辅导机动灵活,针对性强,效果很好。小群体辅导也很有效果,但必须选择共性问题,主要针对学科教研组和青年教师进行。

二是指导教学科研过程:立项+实施+结题。学校科研项目的确定必须有根据、有计划、有实施预案。例如,我校根据一些学生不愿学习或学习劲头不足的现象,确立了科研课题《基于我校部分学生课堂不愿学习的问题的研究――中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形成与发展》;根据部分教师课堂教学效率比较低的问题,确立了科研课题《基于我校部分教师课堂教学效率比较低的问题的研究――接受式学习与发现式学习研究》。每位教师任意选择其中一个子课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在校长和学校科研处的领导和组织下,许多教师已基本完成课题任务,课题成果以论文的形式先后发表在学校编撰的第一至第四期《黑大附中学报》“科研成果专版”上。

三是指导教学实践过程:研究课+尝试课+公开课。我校研究课在初中随堂进行,教师无需特殊备课,没课教师听课;研究课结束后,全体教师研讨,大家各抒己见,共同反思;最后由主管教学的校长从理论上加以论证。尝试课在高中部进行,校长先与教师交谈,粗略地交换意见;尝试课结束后,教研组讨论,主讲教师自述,与会者发言;最后全校召开教师大会,由校长对尝试课进行事实分析和价值判断。初、高中同时进行“龙腾杯”公开课大赛,赛前由校长进行动员,分别制定出初、高中的课堂教学评估量表,供教师、评委使用;所有任课教师每人一节,分别由初中教导处和高中教务处排课;赛后,由初、高中校长分别作总结。

四是指导教研组活动过程:问题+反思+攻略。教研组的研修活动首先要找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其次要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引导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先看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原因是智力因素还是非智力因素,是学习习惯因素还是学习方法因素,是学习基础因素还是学习效力因素;再看影响教师教学效果的原因是教学理念因素还是教学方法因素,是教师师德因素还是教师学识功底因素,是教师工作态度因素还是教师教学能力因素。最后要根据分析结果集体确定攻略。找到原因之后,教研组长和全体成员要认真研究,确定有效对策。这一对策不是“战略防御系统”――被动地“头疼医头”,而是“战略进攻系统”――主动出击,解决学生学习内驱力的问题。

五是指导年级组活动过程:目标+分析+举措。例如,初、高中低段年级组,主要是夯实学生的道德基础、知识基础和智能基础;毕业年级组主要是努力为上一级学校更多地输送学生。目标的确定不是盲目的,要根据调研资料,认真分析才能确定。校长和年级组要分析学情,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分析教师,了解每位教师的长处,给他们提供发挥专长的机会。

三、校长是研修实践的示范者

首先,校长是研究问题的示范者。校本研修一定是针对具体问题的。在学校诸多问题中重点研究哪些,是校本研修的关键。例如,在研修过程中,找出了许多问题,但现阶段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解决“学困生”的问题。校长在主攻方向确定后,开始进行全面部署,并亲自参与,采用六种方式,即沟通法(与家长合作),补习法(给“学困生”或小群体补习),“小先生”法(优秀生当“小先生”),谈话法(校长、教师与“学困生”谈心),课堂侧重法(课堂关注“学困生”),“包生到师”法(一名科任教师包几名学生)解决该问题。

其次,校长是“课堂教学”的示范者。例如,讲《数学与交通》中的“里程表”,校长亲自制作多媒体课件,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

最后,校长是科研实践的示范者。校长不仅领导全校科研工作,而且要亲自实践。当总课题、子课题确定后,校长要深入第一线,与教师一起不断研究,不断深化。同时,校长必须是科研的示范者。我校每位校长都能著书立说、撰写论文,仅在近3年内,就正式出版了3本教学理论著作,发表了10余篇学术论文,出版了7期《科研资讯》,并主编《黑大附中学报》。

四、校长是校本研修的评估者

校长是研修过程和研修结果的评估者。其中,过程评价是校长评估校本研修不可缺少的工具。只有每个研修环节优质,才能达到整体研修最优化。我校首先抓好研修的过程评价,除评估研修方式、课题、内容、教师态度、水平等项目外,校长还重点评估校本研修的方向。例如,学校抓“学困生”工作十分见效,校长经过分析讨论,修订研修方向,提出在继续抓好“学困生”研究的同时,还要侧重抓好优秀生的提高工作。

五、校长是学习新课程理论的先行者

首先,校长要学习新课程理论的精髓。校长的学习应当抓住现论的精髓,掌握现论的本质属性。例如,研究“以学生为主体”,那么“以学生为主体”的内涵到底是什么,怎样做才是“以学生为主体”,哪些课的做法是对的,哪些课的做法是错的;研究“教师是主导”,那么,教师怎样做才是真正的“主导”,校长对本校教师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究竟了解多少?

其次,校长要比较传统教育理论与新课程理论的异同。传统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础,现代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扬弃。我校校长率领教师在学习新课程理论时,对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对照:教学的全员性;教学的整合性;教学的主体性;教学的开放性;教学的探究性;教学的趣味性;教学的实效性。

科研课题研究现状篇9

关键词:初中;艺术教育;调查研究;制度建设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国家实行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主要目的就是尊重地方差异和学校情况,给学校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校在国家课程改革总目标下,根据师生的特点和需求,根据学校教育资源和传统优势来确立本校独特的办学目标和策略,最终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一、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的研究现状

现今,我国西部地区的学校艺术教育校本课程还未能承载美育主渠道的重任,表现在:一是课程实际地位不高。二是课程实施急功近利。不少教师将艺术教学的重点放在艺术知识与技能教学方面,而不是放在陶冶情操和能力培养方面。三是没有强有力的课程保障措施,艺术课程资源严重不足。四是课程评价单一。

二、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的意义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体现,更是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重要手段。艺术教育校本课程是一种崭新的创造性课程。它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学校、学生的需要,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可供选择的校本课程。

三、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开发与研究目标

1.学校层面目标:建立规范和完善的艺术教育校本课程体系;探索出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管理方法。

2.教师层面目标:以开发艺术教育校本课程为载体,提高教师开发课程的教科研能力;开发适合学校特点和学生特点的校本课程。

3.学生层面目标: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生活,学会创造;提高学生的思想品格修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开发与研究内容

1.开发合唱、中国画、器乐、舞蹈、竹笛、素描、剪纸、书法、布衣舍、装饰画、沙画等10余门艺术类校本课程。

2.研究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管理方法。

3.探索实施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的有效途径。

四、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开发与研究思路:将按照以下思路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开发和研究

1.调查研究――深入了解、调查学生发展需要、音美学科教学资源及教师专业能力等方面的相关状况。

2.理念先行――让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理念成为师生的一种自觉行动,融入师生内心,发挥对师生的引导、激励作用。

3.专业规划――在充分了解音美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制定教师专业发展的总体规划,教师个人依据总体规划分析自己的发展状况,制定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

4.细化目标――整合校内校外资源,确定课程开发目标,细化音乐类课程与美术类课程目标,以突出其审美特性。

5.制度建设――制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编写纲要汇编,从制度上保障本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6.教材开发――引领艺术类专业教师开发10余门音乐类和美术类校本课程教材。

7.开展活动――落实教师课程申报和学生选课(教师已推荐的校本课程)工作,开展艺术教育校本课程活动。

8.评价导向――以评价促进实施,以评价引领实施。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做好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科w评价。

9.形成理论――在收集活动资料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总结艺术类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经验,最后形成理论。

(二)开发与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在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之始,便深入了解、调查学生发展需要、学校音美学科教学资源及教师专业能力等方面的相关状况,通过调查、分析校本课程实施现状,制定课题研究的合理规划。

2.行动研究(反思)法:以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为依据,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教学、科研活动,边行动边反思,随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策略和方法,逐步形成“以生为本”“以校为本”的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模式。

3.实践总结法:总结校本课程开发中具有科学性、操作性的经验,最后形成科学性的理论。

总之,在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和研究过程中,让理论指导实践,又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理论。要始终坚持科学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按照制定的研究计划,在不断修改、完善的基础上开展研究,边研究边应用,边实践边总结,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和研究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科研课题研究现状篇10

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探究水利工程的理论、方法和手段不断更新,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不断变化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如何改革和完善高等水工结构(高等水工建筑物)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水工结构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教学质量,有待于深入探讨。本文在分析高等水工结构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高等水工结构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1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全国各水工结构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的高等水工结构一般在36~54学时,教学内容的组成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专题讲座型,由一位或几位教师分专题授课,授课人将各自近年来的科研成果或研究进展归纳成若干专题作为授课内容。二是专业知识扩展型,以本科课程《水工建筑物》的主要内容为基础进行扩展和深化,将本学科具有前沿性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进展按照水工建筑物的类型分章节,系统介绍水工建筑物的新结构、研究和设计的新理论和新方法等。三是现代知识集成型,将水工建筑物的新型结构、水工结构数值分析方法、水工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水工建筑物的可靠性设计等内容进行组合,作为授课内容。

在课程教学方面,许多研究生培养院校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这种管理模式削弱了教师对课程教学的责任心以及对学生课程学习的要求,教师对课程教学投入的精力不够,备课不充分,课前缺乏对每堂课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构思,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教学方式僵化、单一。

1.2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和分析国内高校水工结构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高等水工结构课程教学现状发现,高等水工结构课程的教学内容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专题讲座形式组织教学,教学内容主要是主讲人自己近期的研究成果,教学内容随意性和局限性明显,缺乏系统性,有些内容还不成熟状态,无法全面了解水利学科的发展动态,教学计划的执行力度和教学质量难以监管。二是以专业知识扩展形式组织教学,教学内容与本科课程水工建筑物的内容雷同较多,内容相对陈旧,滞后性突出,由于课时数的限制,对水利学科的近期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介绍得比较少,课程内容没有很好反映学科发展的前沿,也没有足够的广度和深度。三是以现代知识集成形式组织教学,教学内容比较零散,与水工结构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要求脱节,力学及数值分析方面的内容占的比重较大,而水工建筑物方面的内容较少。四是课程教学内容所反映的学科交叉与融合性不够。

在研究生学位和教育管理制度上,侧重于研究生发表的学术论文和毕业论文的水平,只注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而忽视课程教学这一重要环节。教师对上研究生的课不够重视,责任心不强,课堂上对学生要求不高,随意调课,尤其是讲授专业课的教师,另外,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引导。这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研究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阻碍了研究生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可持续提高。

2课程教学改革

2.1教学内容改革

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关键因素。课程内容改革应坚持“重构基础、突出现代、反映前沿、交叉综合”的原则,正确处理好经典内容与近期研究成果的关系。高等水工结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主要由反映学科发展动态部分,专业基础内容深化与扩展部分,反映学科知识交叉与渗透的力学与计算科学在水工结构工程中的应用部分等组成,形成符合研究生培养目标与质量要求的组合型课程内容体系。课程内容的组织从水利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出发,体现“高、精、新、宽”的特点。在构建学科发展动态部分,将水工建筑物的安全耐久性与风险管理、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与河流生态影响及评价、中国坝工技术新进展、水工建筑物的前沿科学技术问题纳入授课范围。在构建专业基础内容与扩展部分,重点介绍高混凝土拱坝、高碾压混凝土坝、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和坝体防渗技术。在构建学科知识交叉与渗透部分,着重介绍混凝土材料、温度、地震荷载、水荷载及其耦合对坝体应力应变及稳定性的影响,将有限元理论和仿真计算在水工结构工程中的应用纳入到授课范围。

2.2教学方法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