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动态监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6:44:15

水利动态监管篇1

海底电缆是铺设于海底的线状设施,其直径在60mm左右,长度取决于连接的两端登陆点间的距离,单根无中继段海底光缆最大距离已经可达400km。海底电缆一般由外被层、铠装层、护层、抗压管和光纤单元(导体)等部分组成,根据铺设海区的深度分为浅海型(水深小于500m)和深海型(水深大于500m)。海底电缆的铺设施工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铺设前扫海清障、铺设作业、铺后监测与复埋。其中,铺设作业分为埋设和敷设。在浅海区,由于易受到养殖、捕捞、抛锚等人为因素损坏,一般采用埋设方式;在深海区,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小,一般采用敷设方式,即直接将海底光缆布放在海底。根据埋设区海底底质的类型,埋设手段包括为犁式埋设、水喷式埋设与机械挖掘式埋设。当埋设电缆交越其他在用海底管线时,在距离交越点500m以外,会将埋设犁回收至铺缆船的甲板,将铺设光缆用硬塑料套管进行保护后敷设于现有光缆之上,交越的角度尽量控制在90°,且不低于45°,然后在离开交越点500m以外后,埋设犁重新下放工作。铺后监测与复埋,是在由于不利的地质条件、水下设备故障等因素导致在铺设施工中海底电缆未能达到埋设要求的区域,利用RoV(遥控水下机器人)进行检查,并利用RoV上高压水枪冲埋的方式进行埋复。

2动态监测的内容与目的

海洋管理必须依靠监测的资料与数据才能产生正确的管理行为和较好的行为后果。海底电缆铺设施工海域使用动态监测是专业勘察监测单位以相对独立的第三者身份,依据相关法律规范、有关政策以及批复文件等,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水、领海和其他管辖海域内的海底电缆铺设施工时间、位置、工艺及对利益相关者解决方案的落实进行监测监控,并将监测监控的数据完整、安全和及时传递给海洋管理部门,为海域使用动态评价与决策提供技术支撑。海底电缆铺设海域使用动态监测,能够促使海缆铺设项目严格按照海域使用论证和环境影响评价及其批复文件的要求,进行建设并落实到位,防止其随意改变项目用海的方式、位置,预防对利益相关者造成重大损害,避免对海洋环境和生态环境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这种运用专业、高效的动态监测技术手段,对海底电缆铺设过程中用海行为进行客观评价,改进管理的意见和建议的过程,是提高行政效能、保证涉海政府管理部门决策科学化的重要举措。

3监测方法及特点

根据海缆铺设施工过程中不同的用海行为特点,采取人员监督或设备探测等不同类型的监测方法,选择多元的监测手段,可大幅提高海域使用动态监测的科学化、规范化的水平。

3.1施工现场监督与监测施工现场检验与监测是指监测技术人员登临海底电缆铺设船,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实时监测与监督。深入现场实施检查、监测海底电缆铺设,是海域使用动态监测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现场监督与监测方法主要包括人员现场监督记录与设备水上水下定位等。人员现场监督记录为监测人员采用现场监视、拍照、录像等手段,对海缆铺设所采用的施工设备、工艺与施工进度进行详细记录,并形成监测档案,以核实海缆铺设是否落实用海方式控制要求,其施工工艺以及技术手段是否符合海域使用批复的要求,海缆铺设船是否发生批复铺设海缆以外的其他用海行为。若在现场发现有违背批复的海域使用行为应及时上报相关海洋管理部门。设备水上、水下定位为监测技术人员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对海缆铺设船的航迹进行实时监控记录,采用水下声学定位系统对海缆铺设的水下设备(如埋设犁)的水下活动开展定位记录,以监督海缆船铺设行为是否超出批复的用海海域。此外,由于水下声学定位系统使用技术难度及经济成本都较高,可利用“主要因素分析管理”等方法,统筹整个施工全过程,抓住主要矛盾,在铺设光缆与在用光缆管道交越等关键控制点采用,既不影响海缆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同时满足海域使用管理的需求。施工现场监督与监测的数据与成果应及时以航次简报的形式上报海洋管理部门,航次简报应包括航次编号、项目名称、项目编号、施工单位、施工船只、监测单位、测量时间、测量基准、测量设备、测量人员、项目施工进度、项目施工工艺及设备、施工船航行描述、施工船作业过程简述、相关照片、其他附件、结论与建议等内容。在施工结束后应编入项目动态监测报告中。

3.2综合工程地球物理探测由于大型海缆工程的路由长度普遍较长,往往会达到几千千米,因此可根据海缆铺设施工进度,分阶段在完成铺设的路由区,综合采用水深测量(单波束、多波束)、侧扫声呐探测、浅地层剖面探测等工程地球物理技术手段,核实海底电缆的埋设位置、深度,了解和掌握海缆开挖、填埋施工后海底地貌变化状况,以及对其交越的其他海底管线等构筑物的影响。综合工程地球物理探测的测线布设及实施过程可参照相关规范执行。综合工程地球物理探测的时效性应予以保证,同时在内水、领海及其他管辖海域内可根据具体的施工工艺,采用不同的监测方式(全程检测与监督抽查)、不同的监测比例尺,但在内水与领海范围应强制采用全程监测的方式。同时,在综合工程地球物理探测实施工程中,应保证监测仪器设备满足各监测项目的要求、计量设备应经过法定计量检定部门的检定后使用、监测人员应经过行业管理部门的培训后持证上岗。综合工程地球物理探测应形成工程地球物理动态监测报告及相关图件,编入项目动态监测报告中,并上报海洋行政主管部门。

3.3调查走访该方法是利用实地走访或征求意见函的手段,考察海域使用者对于海域使用协调方案与对策措施的落实情况,确定其是否对相关利益者造成不良影响。调查走访的过程中,若发现重大问题,应及时反馈给施工单位,并上报管理部门。调查走访应形成调查走访监测报告,并编入项目动态监测报告中,同时上报给海洋行政主管部门。

4结束语

水利动态监管篇2

动态监测的计划由南通市食安委制定并下发,围绕“关注热点、突出重点”的要求,监测品种涵盖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食品;监测项目突出重要食品污染指标;样品的采集、送检、分析结果以及公告等由南通市卫生监督所完成。

1.1监测品种及来源动态监测按月组织实施,全年计划监测样品2000多份,以农副食品为核心,结合季节特征、消费特点和食品类型,涵盖了大米、食用油、水产品、畜禽肉、蔬菜、调味品、速冻食品、儿童食品、节日食品等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60多类食品。此外,针对国内外发现的存在风险食品组织开展专项监测,如“工业明胶事件”后开展的明胶类产品专项监测等等。采样区域覆盖南通市区,以主城区和城郊结合部为主,兼顾城市边缘区域。被采样单位包括大、中、小型食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商场超市。

1.2采样方法及监测项目样品的采集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并按规定实行买样制度;在采样单位的选择上注重兼顾大、中、小型单位;在同类产品的采样中注重不同品牌、不同包装类型的分布。监测项目包括铅、砷、汞、酸价、过氧化值等理化指标;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致病菌等微生物指标以及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

1.3结果评判依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2763);水产品中渔药残留限量(nY5070);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农业部235号公告)等。

1.4开展风险评估按月对监测结果进行汇总,针对不合格样品进行风险评估,分析不合格原因,不合格样品的来源,判断不合格样品存在的风险隐患,并通过《南通日报》等媒体对外公布风险评估的结论,消费预警。

2动态监测的创新举措

为了确保动态监测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在动态监测实施过程中,按照实际工作的需要,不断开拓思路,逐步完善动态监测体系,提高动态监测覆盖率,提升动态监测效能,实现了多项创新举措。①制定动态监测标准操作规程。严格按照监督抽检的规定,运用HaCCp理论和方法,南通市卫生监督所对动态监测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制定相应标准操作程序,建立了采样、送样、留样、样品确认、结果分析评估以及采样经费管理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和操作规程,并制定了动态监测工作流程,确保动态监测程序合法公平、样品代表性合理科学、监测结果客观公正。②组建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中心。中心涵括了南通市疾控中心、南通市质检所以及南通市农产品、水产品、畜产品检测中心等多家食品检验资质机构,为动态监测样品检验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所采样品中,大米、蔬菜、水果等由市农产品检测中心检验;水产品由市水产品检测中心检验;畜禽肉产品由市畜产品检测中心检验;其它食品由市疾控中心、市质监所检验,通过分工合作、统筹安排,提高了样品的检验效能,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③开发南通市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网络平台。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南通市食安委率先开发出“南通市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网络平台”。该平台由样品检测、检测查询、统计查询、统计报表、数据维护等模块组成,实现了从样品信息录入、送检登记、检测受理到结果录入、报告签发、数据分析等全过程网上流转,解决了监测部门、检验部门、监管部门等不同部门间数据资源共享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动态监测的数据利用率,动态监测工作更加规范、科学。

3动态监测的成效

自开展动态监测以来,累计监测食品样品8000多份,开展重点食品专项监测10次,在《南通日报》发表《动态监测结果公告》48期,公示2000多份不合格样品信息,风险预警、消费提示400余次;经南通市食安委办办公室综合协调,通过相关监管部门,责令下架停售20类40余批次产品;形成《动态监测结果分析评估报告》48份,每份报告均从抽检品种、抽检指标、被监测单位等方面对动态监测结果进行全面的分析,针对发现的食品安全风险隐患,结合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等,累计提出监管建议200多项,为保障当地食品消费安全,提高区域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4动态监测的作用

4.1建立预警机制,发挥预警功能动态监测借鉴风险监测对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并及时通报的方法,建立了动态监测预警机制。通过对不合格食品、不合格原因、不合格指标进行分析和评估,发现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提出风险管理措施,形成消费预警,及时以公告的形式发挥出预警功能,不仅保护了消费者的健康权益,而且发挥出社会监督的作用。同时,借助风险预警,消费提醒,指导消费者合理、健康消费,有效规避和降低了食品安全消费风险,如农药残留的去除方法、食品的选购方法、食品的贮存方法、食源性疾病防控方法等等。

4.2积累基础数据,提供技术支撑动态监测作为南通食品安全监管的新举措,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组成,从一个侧面反映一个地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水平,为食品安全督查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也为有效制定食品安全管理政策、处置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提供技术依据。此外,多年积累的基础数据,为制定标准提供了技术支持。如在水产品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生食水产品江苏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修订项目中,我们就充分利用了多年积累的水产品监测数据,为技术指标的修订提供了重要依据。

水利动态监管篇3

根据《关于建立环境保护问题查处整改长效机制的通知》要求,结合本部门承担的环保工作职责,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关于环境保护和开展环境保护督察工作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为指针,认真贯彻落实省市环境保护工作系列会议精神,对照《2017年环境保护突出问题综合整治攻坚方案》中的重点目标任务、突出环境问题、薄弱环节和中央第三环境保护督察组交办事项中群众反映比较集中的涉水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制度性建设,通过持续不断努力,消除河道乱占乱建、乱围乱堵、乱采乱挖、乱倒乱排等“八乱”现象,基本建成河道健康保障体系和管理机制,使全市河道水更清、岸更绿、景更美的目标,为实现现代化建设新跨越提供更加可靠有力的水资源保障。

二、主要任务

(一)加强清淤采砂管理。建立健全采砂管理机构,推动解决执法力量不足、执法经费短缺等问题。责成合同到期砂场迅速清理砂场内的作业设备、存砂、弃料,保证河道行洪安全。河道清理完毕后,坚决禁止挖掘机、铲车等作业设备进入河道,消除偷采隐患,恢复河道自然生态环境。同时,通过在河道周边增设宣传牌、发放宣传手册等措施,广泛开展《水法》《河道管理条例》等水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依法治水管水护水意识。(责任单位:水政监察支队、水资源科、防汛办公室)

(二)加强城乡河道综合治理。抓住国家开展江河湖库水系综合整治和水利薄弱环节建设的契机,持续开展河道生态化治理,进一步改善水生态环境,大力实施中小河道综合整治,投资3.2亿元,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工程22项、水系连通工程2项,治理河长73.1公里。年底前在全市所有河流重要位置,分类设置各级河长公示牌,接受群众监督。(责任单位:规划建设科、河长制办公室)

(三)加强河道水域岸线管理保护。开展河道岸线利用管理规划编制,严格水域岸线用途管制,明确岸线保护区、保留区、控制利用区和开发利用区,落实分区管理责任;出台《河道及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划定工作的意见》,抓好河道及水利工程划界确权工作,到2020年,全面完成我市境内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道和国营管理单位管理的大中型水库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划定工作,划定的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设立界桩。(责任单位:河长制办公室)

(四)加强水生态修复保护。以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为抓手,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生态保护和修复。通过筑坝束水等工程措施、植树种草等植物措施和遮挡覆盖等临时措施,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减少入河入库泥沙量,维护饮用水安全。建立完善水土保持自动监测网络,提升水土流失防治监管能力,实现信息实时传输、资源共享。年底前完成2个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23平方公里。(责任单位:水资源科)

三、保障措施

(一)建立网格化水环境监管体系。贯彻落实好《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精神,组织实施好网格化水环境监管工作,进一步压实监管责任。以市水利局8个职能科室、9个下属单位为主建立一级网格,以区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为主建立二级网格,以乡镇水利服务体系为主建立三级网格,以乡村水管员为主建立四级网格,各网格配备监督员、联络员,按照职责分工抓好任务落实,在全市上下建立起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无死角的水环境监管体系。局主管业务科室负责对网格化水环境监管体系运行情况定期调度评估,年终进行考核。(责任单位:水政监察支队、水资源科)

水利动态监管篇4

关键词:水利工程自动化控制应用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

前言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各水利枢纽纷纷进行计算机综合自动化改造和建设。其原有的管理和运行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化水利枢纽管理和运行的需要,急需提高管理水平,加强水利枢纽计算机信息建设管理,以提高水利行业生产力水平,管理水平和决策水平。

一、水利工程自动化控制应用

1对水泵机组的监测控制

泵站中水泵机组作为重要的能源转换机电设备载体,主要由同步电动机和水泵两大系统组成。在水泵机组开机时,微机自动化监控系统应首先打开防洪闸门,实时启动清污机运行,并动态检测同步电动机组励磁系统是否具有良好的运行工况。当自动化系统通过内部自动判断程序确定各类启动条件均满足预设参数要求时,方能进入开机控制程序。水泵机组在正常启动后进入实际运行过程中,微机自动检测系统就会进入实时检测动态控制程序,通过相关传感器元件动态监测机组各机构元件的工况特性数据,通过内部运算程序的动态分析判断,随机记录并实时调节,保证机组处于最优运行工况。系统在自动自检过程中,如发现系统故障时,会实时操作相应执行机构完成事故跳闸或报警动作。

2对公用辅机系统的监测控制

油、气、水等公用辅机系统是水泵机组能够高效稳定运行的重要保证系统。微机自动监控系统会动态采集各类公用辅机系统的运行特性数据,如采集油系统的油压力、供油量、供油时间等,当微机系统检测到油压降低到预设下限值时,监测控制系统就会自动发出相应的控制信号,自动启动高压备用油泵完成自动加油工作;而当油压上升到预设的上限值时,系统就会自动发出跳闸信号,操作油泵系统的控制开关,完成停止加油工作。同时,在对油系统进行控制时,可以利用内部DSp数据处理单元动态记录所加的油量、加油时间等数据,为工作人员对油系统运行性能分析提供准确的参考数据信息。同理,监控系统还可以对气、水等系统工作状态、压力等参数信息进行动态采集和实时判断,保证所有公用辅机系统具有良好的运行工况。

3对励磁系统的监测控制

微机监测控制系统上位机在机组启动和运行过程中,可以实时显示和记录现地励磁装置晶闸管元件的运行参数。工作人员在上位机上可以按照调度要求,设定任意闭环调节,以完成机组恒功率因素运行、恒电流运行、恒无功功率运行等运行工况状态的实时调节切换。在微机自动化监测控制系统中,设置了中控与现地相互备用的综合调节方式,当微机系统上位机出现故障时,运行人员可以将执行权交由现地的励磁综合控制单位,通过可视化人机互通触摸屏系统在现地通过键盘或触摸软电子按钮对励磁系统进行直接调节,提高机组运行可靠性。当同步电动机在运行过程中出现“失步”、“励磁保护跳闸”、“励磁失控”、以及“励磁控制系统内部故障”时,微机监控系统不仅会通过上位监控系统以声光等报警信号提醒中控运行人员进行相应故障单元排查,同时还会在现地触摸屏系统中进行显示报警,防止人员误操作事故的发生。

4对保护系统的监测控制

微机自动化监测控制系统与水泵机组自动化保护装置相互搭配,实现同步电机纵差、过流、低频率、零序差动、失磁、失步、低功率等跳闸保护。同时通过多种运行模式切换,实现泵站主变、站用变、以及同步电动机间的灵活搭配完成以上多种保护功能。在对机组进行监测时,除计量水泵机组所消耗电量外,还可以监测水泵机组上下导瓦、推力瓦、水导瓦等部件的温度、励磁特性参数、励磁系统运行工况等数据信息,并通过内部DSp数据处理单元,生产相应调节控制信号和保护命令,保证水泵机组高效稳定的运行。微机自动化监测控制系统还具备智能预测判断功能,系统内部程序可以利用历史运行数据、波形等参数信息,通过内部智能判断功能程序,形成相应的故障预测决策,便于工作人员及早发现系统运行内部存在的安全隐患,有效提高机组运行可靠性。微机自动化监测控制系统还可以将所获得的实时数据信息通过通信交换机,利用信号远传通信通道,构筑区域泵站群的动态监测控制保护和远程调度系

统,保证区域泵站群具有良好的运行工况。

5泵站全局可视化监视

在微机自动化监测控制系统上位机可视化人机互通界面上,设置了整个泵站的电气主接线、主变监视、水泵机组单元监视、开机判断闭锁流程图、停机判断闭锁流程图、油气水等公用辅机系统、闸门控制系统等层次重叠菜单画面。泵站运行管理人员只需通过鼠标直接选取上位机上各功能菜单选项,就可以对整个泵站系统的运行工况状态和数据信息进行全方位的了解,便于其制定高效合理的运行调度计划。为了便于管理,在微机自动化监测控制系统中为每个运行管理人员都设置了自己的密码,只有在管理界面上输入正确的个人信息后,方能通过监控系统对整个泵站系统进行管理。微机自动化监测控制系统中还设置了多层防护闭锁程序,有效防止人为误操作事故发生,保证整个系统高效稳定运行。

二、水利工程的自动化控制管理

1提高全社会对水利工程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全社会充分了解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在信息社会背景下的重大意义。同时,加强对相关人员的教育和培训,让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水利工作人员从信息社会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到实现水利工程

信息化的总要性和迫切性。

2加快培养水利工程人才的建设。水利工程建设必须培养大量信息化人才。如何培养信息化人才就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可以通过高等学校相关学科的教学改革,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置,根据水利工程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建立不同的培养模式;另一方面企业应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水利工程人才的需求,通过各种途径积极推进员工的培训,加强对水利人员的信息化技术培训,加强信息技术人员的现代水利工程理论与知识培训,培养既能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又掌握基本知识。

3加强信息系统安全建设,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加强立法,加大对计算机犯罪的惩处力度,从法律层面保护信息系统的安全。企业必须克服“重建设轻安全、重技术轻管理、重使用轻维护”的思想,逐步建立以“检查与管理、保密与防护、检测与防治、测评与服务”为基本架构的安全管理和技术系统,通过管理和技术两种手段,使水利工程实施的企业信息系统的技术风险防范能力不断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具体可以包括建立严格的系统加密措施、建立严格的数据存贮措施、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措施等。

4将强软件系统的管理。当水利工程不再是孤立的系统,而与一个实时处理、高度自动化的系统,它与其他业务系统和外界连接,可以直接从其他系统读取数据,并进行一系列的加工、处理、存储和传输。水利工程的报告也可以采用电子联报方式进行实时报告,用户可以随时获取有用的水利工程的动态信息进行决策,才能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经济的发展。

结束语

水利自动化工程是指采用自动化控制技术和信息技术实现水利信息自动采集和水利设施自动控制的专项工程。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高速发展,给水利自动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建设环境和技术支持,水利自动化系统已广泛应用于水文测报、洪水调度、大坝监测、水质监测等水利建设的各个方面,大幅提升了水利现代化管理水平,为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和投资效益提高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贾艳.山西引黄工程全线自动化系统浅谈[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01)

[2]莫成全.浅析泵站自动化监控系统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1(03)

水利动态监管篇5

南通市卫生监督所,江苏南通226001

[摘要]2009年,南通市食安委提出开展流通环节食品安全动态监测工作,这是南通食品安全监管的创新举措,是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应用到食品安全日常监督抽检中的一次探索。经过多年的实践证实,动态监测在食品安全的监管过程中发挥着积极而有效的作用。通过动态监测,建立了食品安全预警机制,保护了食品消费安全;同时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了技术支撑,提高了食品安全监管整体水平。

[

关键词]食品安全;监测;风险评估;应用

[中图分类号]R15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654(2014)04(b)-0029-02

随着食品安全监管职能的转变和大部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地方各级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也在不断探索、不断创新,2009年,南通市食安委提出并开展流通环节食品安全动态监测工作(以下简称“动态监测”),这是南通食品安全监管的创新举措。经过多年的实践证实,动态监测在食品安全的监管过程中发挥着积极而有效的作用,监测体系日趋臻熟,社会效应日益显著,筑立了一道牢固的食品安全防线,守护了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1动态监测的概念

动态监测是将风险评估技术应用到日常监督抽检中去,对流通环节各类食品按月进行持续、系统的监测,对监测范围内食品安全状况作出评估,及时发现区域内食品安全隐患,预警公告,引导健康消费。

动态监测不同于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风险监测的重点内容是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物以及食品中的有害因素等,而动态监测的重点内容是被污染、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的食品。

动态监测不同于日常监督抽检:动态监测的目的是消费预警、保障民生,而监督抽检则是以监督管理、整顿食品市场为目标;动态监测结果不具执法性,监督抽检结果具有执法性;动态监测结果评价注重整体或某一类食品,监督抽检结果评价针对单个食品;动态监测对发现的不合格食品不能直接实施行政处罚,而监督抽检对证实了的具体的问题食品应实施行政处罚。

2动态监测的方法

动态监测的计划由南通市食安委制定并下发,围绕“关注热点、突出重点”的要求,监测品种涵盖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食品;监测项目突出重要食品污染指标;样品的采集、送检、分析结果以及公告等由南通市卫生监督所完成。

2.1监测品种及来源

动态监测按月组织实施,全年计划监测样品2000多份,以农副食品为核心,结合季节特征、消费特点和食品类型,涵盖了大米、食用油、水产品、畜禽肉、蔬菜、调味品、速冻食品、儿童食品、节日食品等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60多类食品。此外,针对国内外发现的存在风险食品组织开展专项监测,如“工业明胶事件”后开展的明胶类产品专项监测等等。

采样区域覆盖南通市区,以主城区和城郊结合部为主,兼顾城市边缘区域。被采样单位包括大、中、小型食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商场超市。

2.2采样方法及监测项目

样品的采集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并按规定实行买样制度;在采样单位的选择上注重兼顾大、中、小型单位;在同类产品的采样中注重不同品牌、不同包装类型的分布。

监测项目包括铅、砷、汞、酸价、过氧化值等理化指标;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致病菌等微生物指标以及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

2.3结果评判依据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2763);水产品中渔药残留限量(nY5070);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农业部235号公告)等。

2.4开展风险评估

按月对监测结果进行汇总,针对不合格样品进行风险评估,分析不合格原因,不合格样品的来源,判断不合格样品存在的风险隐患,并通过《南通日报》等媒体对外公布风险评估的结论,消费预警。

3动态监测的创新举措

为了确保动态监测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在动态监测实施过程中,按照实际工作的需要,不断开拓思路,逐步完善动态监测体系,提高动态监测覆盖率,提升动态监测效能,实现了多项创新举措。

①制定动态监测标准操作规程。严格按照监督抽检的规定,运用HaCCp理论和方法,南通市卫生监督所对动态监测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制定相应标准操作程序,建立了采样、送样、留样、样品确认、结果分析评估以及采样经费管理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和操作规程,并制定了动态监测工作流程,确保动态监测程序合法公平、样品代表性合理科学、监测结果客观公正。

②组建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中心。中心涵括了南通市疾控中心、南通市质检所以及南通市农产品、水产品、畜产品检测中心等多家食品检验资质机构,为动态监测样品检验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所采样品中,大米、蔬菜、水果等由市农产品检测中心检验;水产品由市水产品检测中心检验;畜禽肉产品由市畜产品检测中心检验;其它食品由市疾控中心、市质监所检验,通过分工合作、统筹安排,提高了样品的检验效能,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

③开发南通市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网络平台。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南通市食安委率先开发出“南通市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网络平台”。该平台由样品检测、检测查询、统计查询、统计报表、数据维护等模块组成,实现了从样品信息录入、送检登记、检测受理到结果录入、报告签发、数据分析等全过程网上流转,解决了监测部门、检验部门、监管部门等不同部门间数据资源共享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动态监测的数据利用率,动态监测工作更加规范、科学。

4动态监测的成效

自开展动态监测以来,累计监测食品样品8000多份,开展重点食品专项监测10次,在《南通日报》发表《动态监测结果公告》48期,公示2000多份不合格样品信息,风险预警、消费提示400余次;经南通市食安委办办公室综合协调,通过相关监管部门,责令下架停售20类40余批次产品;形成《动态监测结果分析评估报告》48份,每份报告均从抽检品种、抽检指标、被监测单位等方面对动态监测结果进行全面的分析,针对发现的食品安全风险隐患,结合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等,累计提出监管建议200多项,为保障当地食品消费安全,提高区域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5动态监测的作用

5.1建立预警机制,发挥预警功能

动态监测借鉴风险监测对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并及时通报的方法,建立了动态监测预警机制。通过对不合格食品、不合格原因、不合格指标进行分析和评估,发现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提出风险管理措施[1],形成消费预警,及时以公告的形式发挥出预警功能,不仅保护了消费者的健康权益,而且发挥出社会监督的作用。同时,借助风险预警,消费提醒,指导消费者合理、健康消费,有效规避和降低了食品安全消费风险,如农药残留的去除方法、食品的选购方法、食品的贮存方法、食源性疾病防控方法等等。

5.2积累基础数据,提供技术支撑

动态监测作为南通食品安全监管的新举措,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组成,从一个侧面反映一个地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水平[2],为食品安全督查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3],也为有效制定食品安全管理政策、处置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提供技术依据。此外,多年积累的基础数据,为制定标准提供了技术支持。如在水产品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生食水产品江苏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修订项目中,我们就充分利用了多年积累的水产品监测数据,为技术指标的修订提供了重要依据。

5.3形成监管建议,提高监管水平

动态监测的持续性、系统性有助于发现较为突出的食品安全问题,通过与历史数据的比较,找出危害因素变化规律,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监管建议,以《动态监测结果分析评估报告》的形式上报主管部门,为政府提供了区域内食品安全信息,及时调整食品安全监管重点和方向,如豆制品、散装熟肉制品、裱花蛋糕等监测合格率持续不高的产品及其生产加工场所,被列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重点监管产品和重点监管区域;此外,电子信息平台的使用,提高了监测数据的利用率,节约了监测经费,实现了跨部门、跨行业动态监测数据信息的交流和使用,为各监管部门提供了及时而全面的抽检或监督执法信息,有助于提高区域内食品安全监管整体水平,体现在动态监测合格率逐年上升。

[

参考文献]

[1]韦宁凯.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32-36.

[2]徐娇,张妮娜.浅析国内外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建设[J].卫生研究,2011,40(4):531-534.

水利动态监管篇6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生态人居环境,提高农村生态文明水平为目标,以生态示范及宜居城乡创建、农村污染减排为抓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着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建立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保障农村生态环境安全。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突出重点。

围绕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等工作重点,统筹规划,优先解决群众反映强烈、影响面大、矛盾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抓好试点示范,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不断提高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成效。

2、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要结合各镇(街)功能区定位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周边的镇(街)要在发展中坚持环境优先战略,加大治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力度,着力推进城乡环保一体化。山区镇要加大森林保护力度,加强镇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3、创新机制,协调联动。

创新农村环境管理体制机制,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宜居城乡的要求,建立农村环境保护协调机制,形成统一领导、统筹规划、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4、政府主导,公众参与。

充分发挥各镇(街)组织、引导和指导作用,落实农村环境保护的责任。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和宣传手段,增强农村环境保护意识,调动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公众参与,确保行动计划得到全面落实。

(三)工作目标。

到2013年,建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机制,基本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部分突出的环境问题得到解决,农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污染源减排取得初步成效,农村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得到加强,农民群众环保意识得到提高,农村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改善。

完成建制镇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划定;

完成全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任务;

基本完成集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基本完成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卫生填埋场建设;

实施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推进村庄整治工作,完成全县30%的自然村综合整治建设;

开展1至2个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程,实行“以奖促治”,综合整治;

开展生态镇村建设,建成省级生态镇1个以上、生态村3个以上;建成市级生态村(镇)6个以上;

开展宜居镇村建设,建成1个宜居城镇,2个宜居村庄创建指导点;

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生态健康养殖及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工程。

二、主要任务

(一)以实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为重点,保障农村饮水安全。

1、开展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调查。

2013上半年完成全县各镇(街)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状况调查和评估,逐步建立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定期监测制度,推进农村饮用水安全监督监测制度化、常态化。2013年底前,逐步开展农村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调查、监测与评估工作,为科学有序开展分散式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工作奠定基础。

2、稳步推进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工作。

统筹城乡供水,扩大市政统一供水范围,减少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数量。依法开展建制镇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划定工作,饮用水源保护区应设立明确的地理界标,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加强隔离防护设施建设,强化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到2013年,完成建制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定方案。

3、加强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监管。

建立健全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和环境执法监管工作,定期开展影响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的安全隐患排查,依法取缔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内违法建设项目和排污口,防止水库水华及水源污染事故的发生。

4、深入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充分利用现有自来水管网,加强统筹规划建设,通过管网延伸方式实现连片、跨区域供水。结合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对农村居住人口分散的山区,因地制宜选择较小规模的集中式或分散式供水,推进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到2013年,全县基本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任务,解决全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二)以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为重点,加快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5、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按照国家“十二五”主要污染物减排要求,加快推进农村集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重点加强水源保护区红山镇及其他山区镇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加快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污水输送管网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

因地制宜开展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对于布局分散、人口规模较小、地形条件复杂且污水不易集中收集的村庄,可采用庭院式小型湿地、污水净化池和小型净化槽等分散处理技术;对于布局相对密集、人口规模较大、经济条件较好或旅游业较发达的村庄,可推广采用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和人工湿地等集中处理技术。符合市政污水管网接入要求的村庄可采用城乡统一处理模式,将污水纳入邻近的集中污水处理厂处理。

6、加大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力度。

加快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的规划建设,重点推进县级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力争到2013年底,完成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填埋场建设,使其服务涵盖县城及周边镇村。

开展“大清洁、乡村美”农村清洁工程专项活动,进一步清理农村垃圾,建立保洁机制,完善现有“户集、村收、乡(镇)转运、县处理”模式,因地制宜在远离集镇的村庄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体系,深入推进乡村清洁美工程。鼓励农村垃圾分类回收,要在优先推行垃圾分类基础上,选取有机垃圾与秸秆、稻草等农业废物混合堆肥以实现资源化利用,无法资源化利用的垃圾定期运到附近镇垃圾处理设施进行处理,实现生活垃圾资源化和减量化。建立农村环卫保洁制度和垃圾收集运输机制,通过每家每户参与以及鼓励农村低保人员参与等多种形式,建设相对固定的环境保洁队伍,并配备必要的垃圾收集工具和垃圾转运车辆,维持农村环境卫生保洁长效运行。

(三)以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为重点,推进农业污染减排。

7、强化畜禽养殖环境监管。

要加快推进畜禽养殖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优化畜禽养殖产业布局,依法划定畜禽养殖业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从源头上控制畜禽养殖污染,促进畜禽养殖业有序、可持续发展。

要强化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环境监管,对新、改、扩建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要严格执行环评和“三同时”制度,定期组织开展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专项执法检查,严肃查处畜禽养殖业的各种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行为,督促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严格执行省《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确保达标排放。要建立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区)的环保监管档案,完善基本信息数据库,逐步将其纳入环保日常监管范围,积极探索有效的监管模式。2013年6月底前,要完成制订本地区畜禽养殖业整治方案,开展统一、集中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区)清理整顿行动,并于2013年底前完成本地区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区)清理整顿工作。

8、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减排。

以列入“省重点生猪养殖场”及列入“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为重点,大力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和主要污染物减排。要明确本地区农业源减排的目标、任务及工程项目,加大投入,推进畜禽养殖全过程综合治理、加快各类治污设施建设或升级改造、改进养殖方式、提高养殖专业户小区化管理水平,引导养殖专业户和散养户进行适度集中和统一治污,促进“十二五”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区)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减排,力争80%以上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配套建设固体废弃物和废水贮存处理设施,实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9、积极推广生态养殖。

积极推动生态化、标准化养殖场(区)建设,开展环保达标创优活动,建立生态健康养殖示范畜禽养殖场(区),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纽带作用,从源头控制污染,实现清洁生产。开展生态养殖和固废综合利用试点示范,引导畜禽养殖产业发展模式向生态化转型,推动种养结合、废弃物循环利用、无公害畜禽产品生产等农业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模式,将污染治理与能源开发、资源回收利用有机结合,不断提高养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水平,做到畜禽养殖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全面推进标准化养殖场(小区)建设和改造,完善环保设施。大力发展生态养殖,因地制宜推广干清粪或铺垫式节水清粪、有机肥生产、沼气化处理、农牧林种养结合等多种形式的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实用技术和生态养殖模式。

(四)以实施名镇没村示范村建设为重点,推动村庄综合整治。

10、全面开展村庄综合整治。

积极实施“以奖促治”政策,加快解决农村突出的环境问题,重点围绕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畜禽养殖污染和历史遗留的农村工矿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和土壤污染防治等与村庄环境质量改善密切相关的环境问题开展整治。坚持“抓点、带线、促面”,针对群众反映强烈、严重危害农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的村庄大力实施整治,针对不同地区存在的某一类最突出环境问题开展集中整治,针对重点流域、区域和问题突出地区开展集中连片治理。

加快村镇规划编制,到2013年全县完成全部建制镇总体规划,完成70%以上村庄规划。以村庄规划为指导,结合宜居村镇创建活动,推进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全面开展村庄整治。重点抓好城镇的出入口以及主干道、国道、省道两侧1000米以内的村镇整治建设。按照建设宜居农村和城乡一体化要求,加强污水治理,逐步完善污水收集管网系统;开展乡村清洁美工程,加强垃圾收集和处理,做好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理工作,推进“卫生村”、“万村绿”等创建活动,实施“净化、美化、绿化、亮化”工程。实现每年整治15%的自然村的目标,改善农村生态条件。

(五)以开展生态示范及宜居村镇创建活动为重点,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11、大力推进生态示范创建活动。

根据我县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有计划、有重点地选择1至2个镇推进生态示范建设工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注重加强生态村镇创建等基础工作及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工程建设。到2013年,全县新建成省级以上生态镇1个以上、生态村3个以上。市级生态村镇6个。

12、积极推进宜居村镇创建活动。

认真按照《中共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宜居城乡的实施意见》(办发〔〕24号)、《省创建宜居城乡工作绩效考核办法(试行)》、《省宜居城镇、宜居村庄、宜居社区考核指导指标()(试行)》要求等,以宜居村镇创建工作为统筹,以宜居建设行动计划为抓手,多渠道筹措资金,抓好省宜居城镇、宜居村庄创建指导点的行动计划编制、实施工作。按照“试点先行、以点带面、全面铺开”的工作部署,积极推进宜居城镇、宜居村庄创建工作,2013年前建成1个省宜居城镇、2个省宜居村庄创建指导点,示范带动全县深入开展宜居镇村建设。

(六)以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环境监管为重点,促进农用地土壤环境保护。

13、强化矿产资源开发和工业污染的环境监管。

严格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依法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等环境管理制度,禁止在农村地区开发建设不符合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加大农村环境监督执法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行为,开展农村地区工矿污染专项整治督查,防止工业污染向农村地区转移。

强化对矿产资源开发项目的生态环境监管,抓好矿产资源开发中的生态保护,加强对矿产资源开发项目环境监督管理和环境风险应急管理。提高资源开发环境准入条件,严格落实新建(改、扩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新开发矿山必须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建立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督促矿山企业履行环境恢复治理义务。开展资源开发类和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项目施工期环境监理,落实企业和业主生态保护与恢复的责任机制,督促企业在资源开发过程中加强预防,规范开发建设与日常运营活动,保护生态环境。2013年底要组织一次开展对矿产资源开发项目的自查工作,落实环评及“三同时”制度,落实生态治理和恢复责任,严肃查处各种违法行为。各镇(街)要加强监管,各职能部门要加强协调,强化联动,实现对矿产资源开发项目的全方位监管格局。

14、加大农用地土壤环境保护力度。

以加强工矿企业污染防治监管为重点,从源头控制土壤污染,强化农用地土壤环境保护。严格控制农业区和农产品产地周边的工业点源,防止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对农用土壤造成污染,严格限制主要粮食产地和蔬菜基地的污水灌溉。开展对主要粮食产区、瓜果和蔬菜产地等重点地区土壤污染加密调查,以基本农田、重要农产品产地特别是“菜篮子”基地为重点,开展农用地土壤环境监测、风险评估。逐步建立农产品产地土壤分级管理利用制度,分类型制订和实施污染土壤管理对策,对土壤污染严重、不适宜种植养殖的土地,依法调整土地用途,提高农产品安全保障水平。对受污染的农田土壤开展生态修复试点示范。

(七)以发展生态农业为重点,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15、积极防治农药、化肥和农膜等农业面源污染。

强化对农药、化肥及其废弃包装物,以及农膜使用的环境管理。推广各类生物、物理病虫害防治技术,降低农药施用量。调整肥料结构,推进农家肥、畜禽粪便等有机肥料资源的综合利用,推广微生物肥料和垃圾堆肥,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教育和引导农民提高化肥施用技术水平,结合合理的灌溉技术,减少化肥流失。推广使用可降解塑料薄膜,改进农膜使用技术,减少农膜对土壤的危害。建设农业投入品、废弃包装袋(瓶)等废弃物收集池,防止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16、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因地制宜推广和开发生态农业实用技术,加大有机农产品基地、沼气示范等工程建设投入,推广稻田立体种养、“猪-沼-果”物能循环再生、丘陵山区立体种养、基塘结合、庭院立体经营等生态种养殖模式,建设与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紧密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实现农业生产物质的循环利用,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大力开展环保产品认证工作,鼓励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促进农产品规范安全生产。

(八)以能力建设为重点,提升基层环境监管水平。

17、加强农村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积极开展基层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县监测站在2013年底前实现达标建设;逐步建立并延伸农村环境监测网络,提升对农村饮用水、土壤及空气的环境监测能力。完成重点区域内水质自动监测站的建设,并调整和扩大监测点位布设范围,在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地增加重金属、蓝藻等特征污染物监测项目;同时,对重要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开展定期监测,对存在污染隐患或风险的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适当增加监测频次。加强对技术人员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基层环境监测水平,使其逐步具备水、气、土壤中常规监测以及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的监测能力。

18、加强基层环境保护机构和队伍建设。

县环保部门负责全县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各镇(街)要设立专门机构,有条件的村可设置专职人员,负责农村环保工作。各镇(街)要积极探索,强化农村环境管理和服务,可通过将有关工作委托给村(居)委会、实行购买服务等形式,建立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等多种形式,加强农村环境保护。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监督考核。

为切实加强对行动计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将建立环保、发改、财政、国土、城乡建设、水务、农业、卫生、林业等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协调机制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生态办,负责组织、协调各部门,分工合作、齐抓共管,努力解决农村环境保护问题。

探索建立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建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考核机制,建立本行动计划实施的监督考核制度,由县生态办牵头分年度对相关单位落实情况进行考核。各单位要精心组织实施,全面动员,形成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社会积极参与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机制,确保农村生态环境整治行动计划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二)明确职责任务,形成工作合力。

各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县生态办、县环保局负责农村环境保护行动的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定期通报行动进展情况,负责牵头建立农村环境保护协调工作机制;县环保局负责指导镇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及“问题村”突出环境问题整治、生态村(镇)创建等,强化农村饮用水源、畜禽养殖、矿产资源开发等环境监管,会同县水务局指导镇村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划定;县发改局负责对符合条件的农村环境保护工程重点项目审批立项,并及时下达财政年度投资计划;县财政局负责研究制订有关财政政策和措施,按规定落实和监管农村环境保护行动所需资金;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农村生活垃圾设施、名镇建设、宜居镇村建设,协助各镇进行村镇规划编制等工作;县村庄整治办负责村庄整治、名村示范村建设;县水务局负责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县农业局负责指导和推广规模化畜禽养殖生态健康养殖,负责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田土壤污染防治和农业污染源减排等有关工作;县爱卫办负责农村改厕工作;县卫生局负责农村饮用水卫生监测工作;县国土资源局负责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监督管理以及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负责废旧矿山的生态修复等工作;县林业局负责农村的绿化工作。其他相关职能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开展农村环境保护相关工作。

(三)加大资金投入,健全保障体系。

积极争取中央、省、市各项涉农资金支持,用好省、市、县村镇规划编制和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有效整合各项涉农资金,重点支持行动计划的重点工程项目,推动项目的实施。

统筹有关资金,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投入,不断探索创新资金投入方式,鼓励和引导企业、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逐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对治污成效突出、示范推广作用明显的项目和技术根据本地区实际研究制订资金优惠及扶持政策。

水利动态监管篇7

根据全省水利局长会议精神和全市水利局长会议精神,以及《2020年全省水土保持工作要点》,制定了XX县水利局2020年水土保持工作要点如下:

一、关于人为水土流失监管

1.开展人为水土流失卫星遥感常态化监管。根据2020年水利部下发和省水利厅加密开展下发的卫星遥感监管发现的疑似违法违规图斑,开展现场复核、违规项目认定和查处工作;按照水土保持信息化监管要求,完成2019年遥感成果、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资料和日常监管等数据资料的录入,及时录入2020年遥感监管资料,建立和健全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数据库。

2.严肃查处生产建设水土保持违法违规行为。要切实履行查处违法违规案件的法定职责,健全监管与执法的联动机制,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依法惩治水土流失违法违规行为;通过卫星遥感监管、日常检查、督查、群众举报等方式,及时准确发现、严格认定水土保持违法违规行为,对发现的存在“未批先建”“未验先投”“未批先弃”等违法违规行为要建立台账、严肃查处、逐一销号,进一步巩固提升2019年XX省长江经济带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专项行动成果。

3.开展水土保持信用监管。要按照《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管理办法》(水建设〔2019〕306号)要求,落实专人,针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市场主体违法违规情形提出“重点关注名单”及“黑名单”;实行“重点关注名单”及“黑名单”每季定期报送制度,信用监管履职情况作为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日常评估的重要内容。

4.优化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按照省水利厅有关要求,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在县本级已开展水土保持方案审查一稿制,强化水土保持方案刚性约束,对不符合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要求的, 坚决不予审批。做好审批信息公开,提高审批效能,为管理相对人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5.加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责任落实跟踪检查。通过长江经济带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专项行动、河湖卫士监督执法行动、“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以及日常监督检查等形式,采用书面检查、现场检查等多种方式,争取实现在建生产建设项目事中事后监督检查基本全覆盖。建立水土保持监督检查与行政综合执法的联动机制,明确水土保持主管部门和行政执法部门的职责分工,加强协作、密切配合,确保违法行为得到及时有效查处。

6.加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自主验收监管。按照省水利厅有关要求,对水土保持设施自主验收报备项目,认真组织核查,对核查中发现存在弄虚作假,以及不满足验收标准而通过验收的,严肃追究生产建设单位和相关技术服务机构及人员责任。

二、关于水土保持考核评估

7.抓好水土保持规划实施情况考核迎检。按照全省水土保持规划实施情况考核评估要求,做好2019年度自评和资料报送等工作。在2019年度考核评估工作基础上,认真分析问题、总结经验,部署开展2020年度全县水土保持规划实施情况自评工作。

8.强化水土保持目标考核制度落实。按照《XX省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办法(试行)》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完善考核方案与内容,做好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推动政府主体责任和相关部门职责的落实。

三、关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9.全面完成年度新增水土流失治理任务。根据规划任务指标,明确2020年度水土流失治理任务。县水利部门要加强统筹,将任务细化分解落实到政府各相关部门,采取切实有力措施,协调推动政府有关部门认真履行水土流失防治义务,加大投入,广泛凝聚各部门和全社会力量, 确保圆满完成本地区水土流失治理任务。

10.持续推进改革创新。继续开展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以奖代补试点工作,创新水土保持投融资机制,引导政府、社会力量和水土流失地区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水土流失治理。及时总结试点工作经验,进一步完善以奖代补有关政策和措施。

11.抓好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创建。积极推进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创建,提升示范工程质量,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有条件的地方,结合乡村振兴、秀美乡村建设,充分发挥各方力量,推进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

四、关于水土保持监测和信息化

12.做好年度水土流失动态监测。配合完成2019年度省级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复核、汇总分析和技术审查。按照省水利厅的统一部署,完善技术方案,开展2020年度全县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工作。

13.开展水土保持监测点优化布局。配合省水利厅开展水土保持监测点专题调研,摸清我县监测站点现状与问题,研究提出我县监测站点优化布局建议;组织开展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建设可行性研究工作。加强现有监测点日常管理,确保监测点正常运行。

14.强化水土保持监测成果和水土保持信息化管理。规范监测成果的审核、报送、使用与。及时完成水土保持信息系统资料录入,加强数据质量审核。加大无人机、移动终端和水土保持信息系统等信息化手段在水土保持监督、治理和监测等工作中的应用,提高全县水土保持信息化水平。加强上下沟通和信息共享,及时将水土保持监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反馈乡镇,加强问题督查、整改。

五、水土保持宣传

水利动态监管篇8

目前,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水生态失衡、水灾害加剧、水管理薄弱等问题已经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在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水资源成为制约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基于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实现水资源管理的网络化,是一项切实可行的,能有效管理水资源的创新之举和科学方法。

1水资源管理的现状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对水资源的配置和管理,尤其是量化管理方面尚缺乏系统的考虑。由于历史原因和管理体制问题,我国的水资源管理模式一直比较粗放,管理指导思想陈旧,管理技术手段落后,计量设施建设远不能满足水资源量化管理的需要,导致水行政主管部门不能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实施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使得有限的水资源十分紧缺,而且对其利用效率不高、污染严重,其可再生性受到很大影响。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水资源管理水平,积极促进我国水资源管理工作的转变,即由过去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转变,由经验性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由分散的条块管理向统一管理转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系统地研究和建设流域或区域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1.1依靠网络科技管理

进入21世纪,水利部运用网络技术进行水资源管理有着清醒的认识,并在相关文件里明确指出:水利现代化,首先是水资源调控现代化;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水利现代化的主要目标;应用当代先进的科学理论与高新技术对水资源进行实时监控、优化调度和统一管理,最终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是我国水资源现代化管理的发展方向。

1.2国外发展经验

国际上比较重视水资源综合管理及信息化,在传统的定点观测信息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了3s(GpS、RS、GiS)技术在水资源监测与管理中的应用,使得水资源管理实现了事件动态化和空间立体化特征。监控范围包括供水水库、地下水源、自来水厂、80km长的环城供水隧道干线、11个小区供水泵站及总长度为31526km的新老供水管网系统,实现了全面数字化管理。其他有特点的水资源管理系统还有:以色列、法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建立的大型灌区优化配水管理系统,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税务局的流域水资源监测和调度管理系统、供水公司的实时监控及自动调度系统、昆土兰州供水预警系统等。

1.3我国未来发展的思路

针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水资源供求状况的变化,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水利部及时调整了治水思路,提出要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要求将水资源开发利用与国民经济发展、生态坏境保护等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在重视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的同时、更加注重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切实改变过去“重建设、轻管理”的做法,在重视工程措施的同时,特别强调重视非工程措施,强化科学管理的作用。这对于支持和强化我国水资源统一、动态、科学管理、指导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保障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强化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实施监督和管理职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网络技术的支撑能力

当代高信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对水资源进行实施监控管理具备了必要的基础条件。当前,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建设,代表了水资源现代化管理的一种发展方向。

数字模型和决策支持是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的技术核心。以丰富的综合信息为基础,采用现代水资源管理数学模型,为水资源的实施管理、调度提供决策支持是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的核心任务。这种模型势必突破“就水论水”的局限性,充分体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统一的原则。

3水资源管理系统

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是根据特定流域或地区水资源管理机构的需要,以现代监测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遥感技术等为基础,利用人工智能、信息工程、系统工程、软件工程等技术手段,建立的面向水资源实时监测信息自动采集、实时传输、信息管理、决策支持和远程监控等功能以实现实时、快速地进行水资源信息的收集、传输、处理和存储,快捷、灵活、直观地提供反映水资源动态状况的实时资料、历史资料和分析成果等信息服务;提供水资源多目标管理、实时调度保护等辅助决策方案;提供水资源管理的咨询和决策支持;提高水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和办公自动话水平,从而实现以信息化为基础的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水利动态监管篇9

关键词:泵房;排水;自动化;监控系统;研究

中图分类号:tL35文献标识码:a

1泵房排水系统主要结构

1.1为了保障水泵能够安全、稳定、有效的运行,就要对水泵运行过程实行自动化运行管理。水泵自动运行控制系统主要是包括数据采集、水泵进行自动更换、水泵能进行自动控制、显示运行状态、对出现的故障进行报警提醒、对数据进行上传等等。其中对数据的采集主要是对电流和电机、电机的温度、水泵的温度、开闸阀、进出水口、水位、排水的流量、电机的运行状态、电机出现的故障等进行检测。

1.2其中数据主要是利用传感器采集信息放入plc中进行有效地处理,在通过录入的程序进行数据的处理过程,当出现操作上的执行命令以后,再将数据传到网络上进行设备监控。

1.3为了避免水泵和电气设备因为受潮不能正常的做好排水工作,泵房排水系统开始进行轮换自动工作,程序会根据泵房排水的特点和运行的时间进行自动的记录统计,排水系统根据记录的数据自动开停水泵,这样有利于泵房排水有规律的运行,如果泵房排水的过程中出现了故障,系统就会自动的停止工作,这时排水系统就会明确新的排水方向,水泵在排水的过程中会自动进行工作转换,如果故障很明显,系统还能发出故障报警的信号,这样就有利于及时处理故障。

1.4泵房排水系统主要是将plc作为控制的主站,主要是一种模块性质的结构,主要是由数字量、模拟量以及通讯设备组成。这种方式是实现泵房排水自动化的主要方式,能够对水位的高低进行及时掌握和处理,同时还可以利用用户安排的时间来完成模型,科学合理的调整水泵运行模式,利用自动化处理方式,调整水泵的运行状态和运行规律。

1.5对泵房排水系统故障情况采用动态显示的方法进行,主要是利用系统的动态结构以及检测系统报警信号,对泵房排水系统的工作状态等进行检测,利用图形和数字的形式对排水的流量自动记录出现故障的基本类型,同时还能够记录时间,对每一台水泵的功率以及流量进行记录,这样做以便于及时修复破损的水泵。

1.6利用plc与操作面进行通讯,把水泵日常工作状态和数据参数传送到操作面,通过搜集数据,掌握水泵的工作状态,当参数传输到地面,就会显示出一些图形和数字,这些图形和数字是一种直观的界面形式,利用地面上的监控系统,对煤矿的安全性生产实行自动化控制,并形成一定的控制网,这样方便实际操作人员对排水设备的管理,并且检测排水设备的数据和工作状态,同时可以利用排水系统的自动化控制掌握相关信息,实现井下排水的安全性生产过程。

1.7对水泵的控制分为主站控制与分站控制两个部分,其中控制主站主要是由两个plc彩色的显示界面、显示一定的工作状态等组成的,主要是对界面状态进行及时记录,同时,通过水泵工作状态以及传送的指令,实行远距离的自动化控制方式。

2泵房排水自动化监控系统的特点

2.1有利于管理。泵房排水自动化监控系统采用在线监控管理的形式,能够及时发现水泵运行状态是否完好,有利于检测,这样省去了人工对泵房的看管问题,利用网络系统对泵房排水系统进行监测管理。

2.2在控制上比较灵活。在实际的工作中可以根据完全不同的环境,根据水位的运行状态,当遇到故障的时候,可以通过手动的方式进行维修,在控制上比较灵活。

2.3能使水泵的寿命延长。依据水泵控制的基本原则,对水泵进行更换,这样做有利于水泵长期使用,通过选择不同的排水方式,减少水泵经常启动而导致积水繁多,对水泵进行科学合理使用,这样做能够使水泵的寿命得到延长,也方便使用。

3泵房排水自动化监控系统的基本要求

3.1要具有防爆的能力。泵房排水自动化监控系统,如果遇到特殊的环境,要考虑煤矿生产安全的基本要求,要了解其主要的控制系统一定要具有防爆的能力,只有这样做才能保障煤矿生产的安全性。

3.2要适时显示水位检测情况。泵房排水自动化监控系统的主要工作就是要对水位信号进行控制,同时还要了解水位的变化情况。在日常的工作环境下,检测系统要对水位进行监视,当遇到危险的时候就要及时发现和处理。

3.3注意水泵启停的平稳度。在工作中水泵的启停有个平稳的过程,要将水泵平稳的打开,平稳的关闭,在刚启动的过程中,要参照运行的参数进行,如果没有按照系统运行的参数进行,那么系统就不能达到最佳的运行状态。

3.4水泵要适时更换。由于泵房水泵是在一起进行工作的,期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从使用的性能上来说,经常用一个水泵,会闲置了其他水泵的使用,水泵运行过程中如果出现了问题,那么就应该有备用的水泵进行及时更换调整。因此,泵房排水系统应该进行科学合理的运用水泵设备,避免水泵长时间的被闲置。

3.5优化并且控制水泵的运行状态。

优化并且控制水泵的运行状态,能够提高水泵的运行效果,我们要根据煤矿生产的基本特征以及水泵水量的大小,同时还要杜绝很多水泵一起进行开启的过程,要在很大程度上从煤矿生产的安全性方面进行考虑。

4与以往传统的排水系统相比具有的优越性

4.1效率高,可靠性强。泵房排水系统实现了自动化的过程,在具体的工作中不会依赖人工来进行完成整个工作的状态,省去了很多劳动力。对水位、水量的大小进行判断不用人工进行操作了,实行了自动化的监控方式,具体的工作环节与以往的相比变得非常简单。

4.2工人工作强度小。泵房排水自动化监控系统避免了人工操作不能完成的劳动强度。在传统的泵房排水系统中依赖更多的劳动力,几乎每个工作环节都会涉及到大量的劳动力。泵房排水自动化监控系统每个工作状态都是进行自动化的控制,每个环节出现了差错都会很快的收到报警信号,在最短的时间里对系统进行检查和维护。

结语

煤炭的生产和发展是我国重要的产业之一。伴随着我国对煤炭行业的快速发展,煤炭生产的安全性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一旦安全问题经常出现,将阻碍煤炭产业的顺利发展。泵房排水自动化监控系统的研究提高了煤矿产业生产的安全性,这种系统提高了自动化的程度,通过科学技术发展进步和泵房排水自动化监控系统的研究,延长了水泵使用的寿命,在工作中具有着可行性。

参考文献

水利动态监管篇10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监理;必要性

环境评价、环境治理及环境保护是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前期的工作和实施阶段的一项重要内容,尤其是项目评估时期,所采用的表决制是一票否决制,这种否决形式已经引起了相关部门和项目业主的高度重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相关法律法规对项目前期工作中的技术评审意见和项目核准批复文件已经非常明确环境治理工作内容、工作经费和技术措施等。

1环境保护监理的必要性

1.1环境保护监理是项目实施阶段环保监督的需要

水利水电工程在施工阶段必然会产生污染废弃物的排放,如噪声污染、大气污染、水源污染、自然景观的破坏、人文景观的破坏以及环境卫生质量下降等。所以对于这些不利因素要进行科学有效的治理,这样才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同时也是项目开展应该考虑的重点内容。在过去的一些环境管理方式中存在一定的问题,相关监督体制落实不到位,责任认定不清楚,不能从真正意义上做到监督、检查和治理的作用,这导致环境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解决,为后续工作带来麻烦,同时也让环境不断恶化,威胁人类的生存和生活环境[1]。实践证明,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利用环境保护监理机制,不仅可以减轻项目负责人的工作压力,还能够使环境管理更加规范,并可以融入到整个工程实施过程之中,这也使环境保护由被动向主动自主治理改变。

1.2工程建设需要环境保护监理机制

在施工区域实行水利水电工程监理工作,通过制定监理管理措施、监理工作目标、监理制度等,由监理人员和施工管理单位共同进行管理;同时,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教育,并采取强有力的管理措施。开展施工区域环境保护监理,不仅可以防止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这是对环境保护的需要[2]。同时,可以减少事后治理所带来的经济损失以及社会矛盾,同样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需要。

1.3环境保护监理是施工环保措施的重要保证

水利水电工程实施阶段前,需要对该区域进行可行性研究,其中对区域的环境评估是报告书的重要内容之一。环境治理工作的内容、环境的治理措施以及开展工程所需要的费用都是通过对环境的评估来进行最终确定。这就体现了环境监理的重要性和其存在的价值。

1.4投资体制改革需要实施环境保护监理机制

在水利水电工程的可研究阶段审批和项目核准文件中,环境治理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经费均以简洁费用形式计入合同价中,并明确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审批的环境治理内容和工作经费具体落实同时,环境治理体现的主要是和会效益和公益事业为主,在实施过程中,应按审批的资金投入到环境治理中。

2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监理的工作内容

2.1大气污染治理

大气污染已经引起我国乃至世界的重视,它所造成的危害已经威胁到人类的健康。所以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十分注重对污染物的处理。监理方要对大气的污染进行有效监督,施工方所产生的废气和粉尘要符合国家的排放标准,对于石料、百汇、沙石及水泥等进行防尘处理,防治粉尘进入大气中,造成空气污染[3]。

2.2噪声污染监理

噪声污染也不容小觑,它所造成的危害也逐渐呈现出来。所以在施工过程虫,监理方要对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噪声或者振动进行管理,采用降噪设备或者工艺,让造成降到最低,让危害降到最低,让施工噪声达到国家要求标准。监理方要不定期进行抽查工作,如果没有按照要求进行降噪,那么就按照相关处罚规定进行严格处理。

2.3固体废弃物监理

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国家所颁布的《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进行,把固体废弃物运送到指定位置进行处理,不得随意堆放或者随意丢弃。对于固体废弃物要进行分类,杜绝统一管理统一处理,以免造成环境污染。

2.4生态保护监理

随着生态环境逐渐恶化,人们意识到生态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了对了生态的关注程度。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也要重要对生态的保护,提高保护野生动物、野生植物的意识。施工过程中或者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就应该有意识的避开对环境生态的破坏,如果难以避免,尽量减少危害。监理方要将该部分作为重点监督,一旦发现没有按照要求对生态进行破坏的,已经查明严惩不贷。

2.5水污染监理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如果水源遭到污染,那么对人类也是一种危害。工程建设中所排放的污水、生活废水要进行严格处理,不能对周边的水域产生危害,不降低接纳污水的原油水体的水质等级,监理人员应对施工方的生产、生活污水进行监管。

2.6文物保护监理

文物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文物的价值是客观的,是文物本身所固有的。总体来说,文物主要有历史价值、张宏《击缶图》(明)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文物的作用,是文物价值的具体体现。文物对社会所能起到的积极作用主要有教育作用、借鉴作用和为科学研究提供资料的作用。所以监理方必须要求施工方加强会文物的保护,并且加大宣传教育,让他们意识到文物的重要价值,提高对文物的保护的自觉性。根据我国的相关法律规定,我国领土范围内的无论地上以及底下文物均归国家所有,其他任何人或任何单位、任何机构均无权进行收藏,对于文物窃取者将依法受到制裁。当施工方施工过程中发现文物的,一定要小心处理,及时上报,不得破坏文物。

参考文献

[1]黄永振.简述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实施过程监理工作认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12).

[2]甘植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安全监理工作探析[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