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的防止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6:54:15

高血压的防止方法篇1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微创;穿刺;再出血

中图分类号:1174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2-4208(2011)20-0034-04

人们对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持消极态度,微创颅内血肿外引流术为高血压脑出血治疗开辟了新途径,因该手术能迅速解除脑组织受压,降低颅内压,又有失血少,创伤小、快速、简便、节约人力物力等优点,已越来越多的被临床医生接受而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临床已取得良好疗效,但该技术穿刺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既不能直视血肿,也不能在直视下避开血管,术者也无法在术中找到出血动脉进行止血,技术操作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提高,以尽可能拟补这一手术本身的缺陷。再出血是影响该手术预后的关键因素之一,如何降低再出血的发生率,对脑出血微创手术来说尤为重要。再出血概念是指一次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出血完全停止后,由于微创穿刺所致或再一次血管破裂出血,是二次行为,以上从时间角度来定义,本文再出血也包括第一次出血停止前和停止后的手术操作导致的出血,也包括手术操作导致另一部位的出血,从空间和时间上进一步完善了再出血的概念。本文从再出血角度深入分析手术操作,并给予改良,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3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63例,男37例,女26例,年龄34~88岁,平均62,6岁;观察组:69例,男38例,女31例,年龄38~76岁,平均57.9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出血量(按多田公式计算)无统计学差异。病例选择符合:(1)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颅脑Ct证实有脑出血;(3)无凝血机制缺陷障碍,无口服肠溶阿司匹林史;(4)无颅内动脉瘤或者脑血管畸形证据或者非可疑患者;(5)基底节出血大于30ml,脑叶出血大于30ml,丘脑出血大于10ml,血肿量计算根据Ct,按照多田公式计算。

1.2方法 依据头颅Ct片确定血肿中心在颅骨表面投影位置,避开颅内大血管和功能区,穿刺完成后用尿激酶溶解血肿,引流3~5d。

1.2.1对照组应用YL-1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穿刺针,在电钻动力驱动下钻穿颅骨及硬脑膜,取下电动驱动装置,换上针芯,手动将穿刺针插至血肿中心,拔除针芯,连接硅胶引流管,选用注射器用适当力度抽出血肿,第1次抽出量为血肿量的50%左右。次日将尿激酶3万U溶于3~5ml氯化钠溶液中注入血肿腔,保留2~3h后开放引流,每日2次,复查Ct,待血肿消失或大部分清除即可拔针。

1.2.2观察组 从头皮、颅骨外板和板障、颅骨内板、硬脑膜、皮层血管和脑组织分成不同的步骤并应用相应的工具严格按照设计步骤操作,减少术中头皮、颅骨的出血,保护颅内血管,尽最大可能减少颅内血管的损伤几率,从而减少颅内再出血的几率,防止这一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应用工具包括头皮打孔器、防疲劳往复式快速颅骨打孔手钻、安全硬脑膜打洞器、防脱出带刻度导芯。头皮为扩张性打洞,明显的减少了出血,防止操作过程中头皮小动脉破裂出血进入颅内的可能(更换工具压迫头皮止血时,流血可能通过骨孔进入颅内)。颅骨钻孔采用防滑式工具,使头皮孔和骨孔在一条线上,保证了穿刺点不移位,防止穿刺偏差的同时,减少了钻体和头皮的摩擦损伤,较少了头皮出血,进一步防止出血进入颅内。钻头的设计给予颅骨切割缘的挤压分力,反复的挤压,使颅骨骨沫部分被挤压进入板障,增加了板障的密度,减少了板障的出血。在打通内板之前,骨沫被导出、清理干净,防止带人颅内锐性损伤血管。打通颅骨内板时,要谨慎保证硬脑膜的完好,不破损,不剥离,使用专用工具将内板最后的骨渣和骨片取出。使用安全硬脑膜打洞器打通硬脑膜,操作时,保证了硬脑膜不被从颅骨上剥离,引起渗血,同时不会伤及硬膜下的血管,保证血管完好无损,即使熟练的操作也很难做到,仅靠避开血管,而不能解决碰到血管时怎样不损伤血管的问题,其破坏血管导致再出血的几率很难进一步降低。硅胶管外径选择比骨孔大1mm的,这样给板障和硬脑膜持续的压力,起到了压迫止血的作用,进一步防止出血。硅胶管侧孔为防摩擦设计,减少了和脑组织、血管的摩擦,同时减少了将残留骨渣带入脑组织的几率,防止骨渣损伤血管,从而进一步减少了破坏脑组织和血管的几率。硅胶管头端为抛物线型,减少了和脑组织的阻力,减少了切割,防止血管被推移抽拉甚至断裂,而引发新的出血。使用防脱出导芯,使穿刺管的头端和导芯的头端固定,不会脱离,防止导芯头端脱离穿刺管后成y状对脑组织和血管造成较大损伤,增加再出血几率。采用导芯刻度读数法,不会因硅胶管的牵拉而使刻度读数相对变小,导致刺入过深,引发新的出血。导芯和导管结合时融为一体,并且使软管保持一定的硬度,从头皮进入颅骨这一环节极为顺利,减少了操作时间,从而减少了头皮出血进入颅内的几率,更不会因为反复找骨孔进一步损伤头皮、扩大骨孔而增加头皮和颅骨出血。在打通硬脑膜之前,头皮打孔处放置预置线,防止拔除引流管时,新的缝合导致头皮出血,血液顺着窦道进入颅内,形成外源性血肿。穿刺定位点在血肿中心偏外,这样能避免:a.穿刺过深,导致血肿块活动较大,损伤血肿壁而引发新的出血,b.测量即使有误差,也能减少置管过深损伤对侧血肿壁而引发新的出血的几率,给测量误差留出了空间;C.血肿引流减少后,血肿腔开始闭合,对侧血肿壁逐渐复位,防止被动刺人,引发新的出血。使用特殊的手钻,其优点之一是单手轻松操作,另一只手可以去固定头部,这样可以根据力量感觉提前预知患者因烦躁而突然用力,有效的防止患者头部突然活动,即使不能控制患者的头部突然活动,也可以保证头部与钻体同步运动,非常有效的防止钻体在颅内的突然摆动。使用特殊手钻,有效的预防了这一情况的发生,从而减少了颅脑及血管损伤,减少出血几率。选用手钻往复旋转,其周期和频率不会和脑组织产生共振,可以忽略不计,而电钻会产生振动,这一物理现象,不可忽视,会使压力不均的脑组织受到很大的破坏,增加了再出血几率,促进了脑疝的形成。进入颅骨的深度由防松脱双螺母控制,在操作过程中不会松动,防止了传统样式的螺丝松动造成刺人过深引起出血。打通颅骨和硬

脑膜后,是由手动缓慢推进入血肿腔,不但深度准确可控,而且对脑组织和血管做到了最小的损害,不同于针钻-体高速旋转进入,对脑组织和血管破坏极大,直接对血管造成毁灭性破坏甚至将血管卷入钻头抽离脑组织而断裂出血。血管卷入钻头抽离脑组织而断裂出血。所用手钻快而省力,钻通颅骨需要数秒至15S之间,轻松完成,不会使手腕、手指因受震动或者用力过大时问过长而颤抖,使下一步的精细动作受到影响。本实验一系列步骤和工具的组合,使手术完成顺利、迅速,能为整个手术节约数分钟甚至十分钟以上的时间,时间的缩短,除了为患者争取了降颅压的宝贵时间外,能减少了手术对患者恶性刺激的时间,减少了意外情况发生,如血压过高,患者突然不配合等,导致再出血的几率的增加。

1.3疗效评价方法 根据患者术前及术后30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评定结果分为5级,1级为治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度o级;2级为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度1~3级;3级为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4级为无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在18%以内;5级为死亡以1~3级计算总有效率,并观察2组再出血发生率。

1.4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使用SpSS15.0软件实现。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为有序分类变量,采用mantel-Haenszelchi-square检验(统计指标因此改变),p

2 结果

两组患者经治疗1月,治愈率、显著进步率、进步率、总有效率、死亡率、再出血发生率两组均有统计学差异,见表1、2。

3 讨论

长期以来,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以挽救生命作为宗旨,通常是在内科治疗无效时采用外科手术治疗,传统的开颅手术创伤大、时间长、失血多、需全麻,引起的损伤水肿反应重,疗效差,病死率居高不下。手术的创伤导致人为的造成患者病情加重,以往的文献报道多认为高血压脑出血的内科保守治疗优于外科手术治疗,或者疗效相似;故而人们对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持消极态度。而近年来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在临床的应用为脑出血的治疗开辟了新的方法,其相关报道和文献也层出不穷,普遍认为该手术缩短了手术时间,是一种安全迅速解除脑组织受压,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又有失血少、创伤小、快速、简便、节约人力物力、术后患者意识恢复快、治疗有效率高、病死率低等优点,越来越被广大临床医生所接受。笔者认为,目前的手术方法还不够成熟,需要进一步研究改进。

3.1手术中再出血的病变基础 长期高血压可导致脑内小动脉损害,深穿支动脉壁纤维素样坏死或脂质透明样变性,以及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弹性变差,这些改变首先侵及动脉中层,逐渐形成小动脉瘤或微夹层动脉瘤,导致破裂出血。由于微创穿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只能暂时清除脑内血肿腔的血液,未从根本上消除患者的发病基础,容易导致新的出血,同时原破裂血管处形成血栓不牢,早期血肿壁尚未形成,以及血肿周围脑组织于血肿清除后快速复位导致脑血流突然升高,局部自身调节功能失调的血管容易破裂所致二次出血,血管病变基础的存在,加上颅内因出血导致颅内压不均衡产生递变内应力等因素的影响,致使手术操作过程中,血管极易受器械锐性、钝性损伤出血,尤其钻颅骨产生的震动,对于存在压力递变内应力的脑组织、脑血管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也会因为破坏血管再出血,患者的恐惧、烦躁患者的躁动和突然用力反抗致使颅内压、血压的骤然变化,血肿排除后的压力降低,血肿压迫使病变血管出血自止的作用减弱或者消失,均是导致再出血的因素。

3.2为防止再出血,对手术操作的要求穿刺原则上选择血管稀少的区域、最短的途径和非功能区,靶点应该定为血肿中心偏外一些,具体可用假想血肿完全清除脑组织复位后的潜在血肿腔中点为最佳目标,深度不可超越此点,刺入过深,往往引起原出血点部位的致密血肿,使之活动,导致原出血部位二次继续出血,甚至直接损伤出血部位的血管引起出血。减少不必要的锐性损伤,比如骨渣进入颅内会对脑血管、脑组织产生锐器损伤。严禁硬脑膜剥离导致硬膜外渗血,严禁硬脑膜和引流管吻合无张力导致硬脑膜破碎边缘出血、渗血。严禁使用平头穿刺针或者穿刺管刺入颅内,防止血管被推拉移位过度导致血管痉挛甚至断裂出血。穿刺针或者管刺入颅内的速度不宜过快,速度快,冲量大,对血管破坏重,造成出血几率增加。穿刺针或者管刺入颅内,严禁高速旋转进入,其对接触的血管会造成毁灭性打击。操作手术时间要短,减少对患者刺激的时间,缩短刺激患者引起紧张导致血压升高的时间,同时减少患者烦躁突然出现不配合等意外情况的发生的几率,从而减少再出血几率。测量准确,实际操作要严格无偏差与设计穿刺路线穿刺一次成功,尽可能不调管,即使调管,必须沿原方向拔出管后重新刺入,严禁颅内直接调整方向。操作精细,准确,穿刺点用两种以上的方法定位,防止系统误差,多次测量可以减少测量误差,数据要求填表,并在手前手、术中反复校对。血肿抽吸一定量少,可在不同时间多次抽吸,以自行流出为主,抽吸用玻璃注射器或者用软管本身的弹力,禁止用一次性塑料注射器,因为塑料注射器活塞为橡胶,静止和滑动摩擦系数变化大,导致内部负压手动控制不稳,易造成压力骤然变化引起出血。要求一旦发生患者不可控的头部突然摆动,要做到器械和头部运动的同步,防止器械在颅内发生摆动。而传统的钻均是用两只手操作,助手固定头部,患者的头部动了后术者才发现,此时已经发生了钻体在颅内的摆动,助手给主刀传递信息根本没有时间。器械数据读数可信,在操作过程中无变化,例如受力拉长硅胶管其刻度读数偏小,容易造成置管过深引发新的出血;反复旋转活动的钻体会引起固定旋钮松动,也会引起穿刺过深。术后保持引流管通畅是保证引流效果的关键引流管引流袋防烦躁设计固定,患者突然坐起或者站起,不会拔出引流管。

3.3其他注意事项准备工作,询问患者是否有口服阿司匹林等药物;是否有血液病;急查血常规和凝血系统。对清醒的患者,术前要进行心理干预,减少对患者的刺激,并取得患者的配合;对于烦躁的患者,术前给予镇静;稳定患者血压,收缩压要不高于180mmHg(1mmHg=0.133kpa);根据患者情况给予止血药;术前术后减少患者搬动,如患者必需搬动,则要保证正确的搬动姿势,原则上应有3~4人同时进行,动作要一致,防止患者反射性用力。手术时机选择,现一般认为发病6h之内部分出血尚未停止,出血后6~12h进行微创抽吸的时间是降低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的最佳时机,太早因出血尚未停止,微创术中和术后都可致再出血增加,病死率增加,而太迟则会导致血肿产生颅内高压,脑细胞受压,脑细胞坏死数目增加而导致病死率和致残率上升。术后继续心理干预,烦躁患者继续镇静。营养支持,患者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均会消耗凝血因子,给予充分的能量、营养和维生素,能保证机体需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患者咳嗽,必要时气管切开护理。保持大小便通畅,防止膀胱充盈引起烦躁和便秘引起的用力。恶心呕吐的患者,给予止吐,进食,必要时插胃管减压。防止膀胱冲洗不当、输液反应等医源性诱因的发生。防止癫痫发作。对于顽固性呃逆患者,给予积极治疗。

高血压的防止方法篇2

关键词鼻血后鼻孔填塞双腔尿管护理

鼻血是耳鼻喉科常见的急诊,其鼻腔后部血常常较迅猛且不易止血。传统的方法是用纱球(凡士林或碘仿)做为后鼻孔栓子,但操作较繁琐,痛苦较大。为减少患者痛苦,我科采用双腔导尿管做气囊代替纱球作为后鼻孔栓子治疗19例鼻腔后部血患者,经治疗和护理,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19例为我科2009年1月~2010年1月采用双腔导尿管做气囊代替纱球作为后鼻孔栓子治疗的患者,男17例,女2例,年龄42~78岁,平均62岁。从鼻血到行后鼻孔填塞时间最短4小时,最长1周。其中高血压14例,特发性鼻血5例,出血量在100~800ml,全部病例均排除凝血功能异常等疾病。有10例为行前鼻孔填塞而未能止血者。

治疗方法: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彻底清除鼻腔内积血后,用肾上腺素或丁卡因棉片充分收缩麻醉患侧鼻腔黏膜。取16号超滑导尿管1根,注入少量气体放置于生理盐水碗里湿润并确认无漏气后,经下鼻道将导管放于患侧鼻腔,使气囊刚好越过后鼻孔部位,用10ml注射器向气囊内注入空气8~16ml,直至推注有一定阻力;同时观察软腭,勿使软腭明显隆起。助手向前牵拉,使膨胀的气囊堵塞于后鼻孔,鼻腔内用凡士林纱条从上到中、再从下至中,依次填塞,使导管位于中央。观察有无出血,然后在前鼻孔处用7号丝线结扎固定导管,防止内滑,余部分用胶布固定于同侧耳廓后沟,填塞后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同时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控制血压治疗。

护理

心理护理:由于患者出血时心情紧张和恐惧,因此使肾上腺分泌增多、心搏出量增加、血压上升,故加重或诱发血。同时因老年人多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或肺心病等,加之易合并上呼吸道感染,局部血管扩张充血,而一旦情绪波动,就可引起动脉或静脉血压升高[1],造成鼻血量增多或不易止血。为此护士要保持冷静态度,及时帮助患者擦干血迹,指导患者使用放松技巧,如缓慢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轻音乐或看电视等,转移其注意力,给患者以心理支持。

病情观察:①有无休克的表现:如有面色苍白、出冷汗、脉搏细弱及血压下降者,提示有休克的表现,要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在止血的同时,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及时补液及用药。②观察心功能的情况:注意脉搏的节律和频率,因年龄较高的鼻血病人中,60%患有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等疾病,所以妥善止血后,要做心电图检查或心功能测定或行心电监护。③严密观察双腔尿管的气囊充气情况:注意观察双腔尿管气囊充气情况,以防漏气,而起不到压迫止血的作用。

口腔与护理:协助患者取半卧位,指导多卧床休息,以减轻其出血。对年老体弱患者加床档,防止坠床。鼻腔填塞患者因多经口呼吸而致口腔干燥,通常应增加室内空气湿度,并做好口腔护理。要少量多次饮水,口含漱温开水或以无菌棉浸水湿润口唇黏膜等方法,保持呼吸道湿润,必要时行蒸汽吸入。

饮食护理:应给予高营养、易消化的温凉流质饮食,宜少量多餐,适量吃一些含钾高的水果,如香蕉、桔子等,避免吃一些不易消化的食物,同时保持大便通畅并戒烟酒。

控制血压:这是控制高血压鼻血的有效方法。如控制血压后,外周小动脉痉挛解除,局部血管负荷减轻,有利于血管上皮再生、血栓形成附着和止血药发挥作用,所以要严密观察血压变化,及时有效控制血压。血压轻度升高的患者,可采用口服降压药,3~4次/日监测血压。如口服降压药效果不理想或血压持续升高者,可持续缓慢静脉滴注硝酸甘油,并监测血压,保证血压维持在正常范围内,以降低因血压升高而引起再次出血的风险。降低血压也有助于止血,但务必使血压缓慢下降,以防降压过快而导致内脏供血不足,血流缓慢,形成血栓而发生心绞痛、肾功能损害、缺血性中风[2]。

健康指导:①教会患者及家属鼻出血的处理方法:少量出血时进行简易止血法,即冷敷前额,用手指紧捏两侧鼻翼10~15分钟多可止血;如进行简易止血法血不止或出血量较多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②出院后注意事项: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多食水果等食物;瞩患者避免接触有害气体,禁止挖鼻。在气候干燥时多饮水,若有鼻血史者,在鼻腔滴入少量油剂,以保持黏膜湿润;加强身体锻炼,预防感冒;加强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指导,对预防高血压鼻出血非常重要[3];瞩高血压患者要按时服药,并注意血压的变化,使血压控制在正常水平。

结果

本组19例经导尿管气囊填塞治疗后,鼻血均停止。留置3~5天后取出,住院6~10天出院,患者痛苦小。本组无1例发生虚脱、中耳炎、鼻窦炎等并发症。随访1年,无1例出现再次血。

讨论

对于后鼻孔或鼻腔后部血患者,往往传统的方法是用后鼻孔纱球填塞止血,虽然止血效果确切,但由于后鼻孔填塞法经口、咽部引入纱球,常引起患者恶心、痛苦难忍、紧张及心理恐惧不安等,成为反复血的诱因[4]。而用双腔导尿管制作的气囊行后鼻孔填塞,其操作简单,气囊压力大小可随意控制,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痛苦,且取出非常容易。本组19例严重鼻血病人均抢救得到成功。总之,护理人员应根据鼻血患者的病因、生理及心理特点等进行妥善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积极配合临床医生进行治疗,从而提高患者的康复水平,缩短患者的住院天数。

参考文献

1张鹏,胡小燕,藤华,等.电视监视鼻内镜下治疗鼻出血38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323.

2张翠运,刘晓莉,丁秀莲,等.子宫输卵管造影术患者的舒适护理[J].现代护理杂志,2004,10(5):432.

高血压的防止方法篇3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急性期合并大面积脑梗死,导致病情严重恶化,增加了致残率和死亡率。为探讨其形成的原因及治疗和预防措施,作者对在本院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并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样本选自2000年8月至2005年8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并发脑梗死的患者,共6例。其中男2例,女4例;年龄53~67岁,平均57岁;占同期高血压脑出血手术的12.5%;均有明确高血压病史1~30年,平均9.5年;有糖尿病病史3例;术前行Ct检查确诊为脑出血,其中基底节区出血3例,额颞叶出血2例,小脑出血1例。

1.2方法对6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并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形成的原因,制定治疗、预防措施。

2结果

脑梗死均发生在术后72h内。Ct扫描确诊5例,开颅手术中确诊l例。脑梗死发生在血肿同侧5例,对侧1例。微创术后发生1例,开颅手术后发生4例,先微创后开颅手术后发生1例。6例患者均合并轻重不等的消化道出血,均采取了气管切开。1例微创手术因脑疝形成改为开颅去骨瓣减压手术,1例小骨窗手术因脑梗死后水肿加重形成脑疝而改行大骨窗减压术。6例患者确诊后均给予扩血管改善微循环,降低血糖,降血粘度治疗,未用溶栓药物。经治疗后重残4例,植物生存l例,死亡1例。

3讨论

3.1术后发生脑梗死的原因①高血压患者均有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壁不光滑,血液粘滞度高,高血糖患者血液粘滞度更高,脑出血发生后导致反射性的脑血管痉挛及体内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等血管活性物质大量分泌,加重了血管腔狭窄,有利于脑梗死的形成;②清除血肿后,局部压力下降,使血肿压迫而移位的脑血管反弹再移位,血管走行方向及通过的血流速度及方式改变,易于发生脑梗死;③脑内血肿生成的自由基及术中出血的降解产物对血管产生刺激,使血管产生痉挛,有助于脑梗死的形成;④手术止血过程中电凝产生的高温,在止血的同时也能使血肿腔周围正常的血管变性回缩甚至闭塞而引起脑梗死;⑤术后治疗过程中,为了降低颅内压而大量使用脱水利尿剂、控制液体入量,使机体处于脱水状态,术后止血药物的应用使脑血管收缩或处于高凝状态,促使脑梗死形成;⑥术后为防止再出血而采取控制血压措施,当血压下降过快、过大时,脑灌注压下降,脑血流减慢,易于脑梗死发生。本调查显示,6例术后并发脑梗死患者,5例在血肿的同侧,提示手术创伤也是术后发生脑梗死的重要因素。

3.2脑出血术后脑梗死的预防为了预防术后脑梗死的发生,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笔者认为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手术方法的选择:尽量采用微创手术。本调查中采用的手术方式有YLl型穿刺手术,椎颅穿刺置软管道微创手术,笔者认为,椎颅穿刺置软管道微创术适用范围更广,创伤更小,治疗效果更好。若微创抽血不理想,脑疝不缓解危及生命者,虽抽血满意,但出血汹涌而病情迅速恶化者,抽血顺利而脑水肿重,颅内压力高,脑疝不缓解者,这些情况均说明微创手术失败,可立即改为开颅手术;②手术操作问题:术中手术操作要稳准,止血彻底可靠,入路时尽量避开血管,进血肿腔后,要认准出血血管电凝止血,双极电凝使用能量尽量小,注意滴水,轻微溶血不要大面积电凝止血,血肿腔放置质地柔软的引流管,如术后脑压过高可减张缝合,去骨瓣减压;③了解患者平时的血压水平,术后严密监测高血压波动情况,及时有效正确地调整血压,使血压维持在患者平时增高血压的中度水平[1]。血压持续较高时,可适当给予镇静及降压药物,使收缩压维持在140~180mmHg,降压要缓慢平稳,维持稳定,尽量避免血压大幅度波动,既要防止血压过低加重脑缺血,诱发脑梗死的发生,同时又要防止血压过高而引起再出血的发生;④术后不使用止血药物,以减轻脑血管痉挛及血小板、凝血因子的局部聚集;⑤术后当日应用解痉扩血管扩容药物,如复方丹参,尼莫地平,低分子右旋糖酐[2],这些药物可扩张脑血管,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流粘滞度,防止血栓形成,且无引起出血的报道;⑥监测血糖,1次/d,将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⑦输入液体以等渗为主,如血糖及血脂较高,可考虑输入低渗液体,以达到降低血液粘滞度的目的;⑧脑压不太高时,可不使用脱水剂,如必须使用脱水剂时,要在保证充足血容量的前提下使用,保持出入水量基本相等。

3.3脑出血并发脑梗死发生后的治疗当发生脑梗死后,应积极治疗,及时采用抗凝祛聚扩血管药物治疗,正在预防性应用时可加大剂量。当发生脑疝时,只要无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应及早手术,手术宜采用去大骨瓣减压术,由于脑出血合并脑梗死的患者病情往往较重,昏迷时间长,要注意早期下胃管,胃肠营养,保持水电解质及酸硷平衡,防止消化道大出血,保持呼吸道畅通,及早行气管切开手术,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总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并发脑梗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手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病愈后极差,应以预防为主,脑梗死一旦发生则易形成严重的脑水肿,为挽救生命,除活血化瘀、脱水利尿剂应用以外,应积极行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

参考文献

高血压的防止方法篇4

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高血压脑出血手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中未发现明显出血血管时,经应用控制性升高血压后发现活动性出血,双极电凝止血,再次升高血压未见出血后方可关颅。

结果:患者均于血肿清除术后24小时内复查头颅Ct,无再出血病例。

结论:术后再出血固然因素很多,但血压波动为其主要原因,术中控制性升压即人为控制血压波动,使术中出现类似术后血压变化效应,对预防术后再出血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术中控制性升压术后再出血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083-01

高血压脑出血是中老年病人的一种常见的急危重症,其死亡率居脑血管病首位[1],而脑出血术后再出血使病情迅速恶化,再出血一旦发生其病死率及严重残废率较单次出血者显著升高。提高对再出血相关因素的认识并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将我科31例高血压脑出血术中控制性升压对策的临床应用总结,以提高对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预防。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31例,其中男20例,女11例,年龄40~68岁,平均58岁。均有高血压病史(1~15年),入院后经头部Ct检查明确诊断,纳入患者出血部位均位于基底节区,血肿量>30ml,出血量根据多田公式计算。临床表现以呕吐、偏瘫、意识障碍为主。

1.2病例纳入标准。①均有高血压病史;②头颅Ct提示高血压脑出血均位于基底节区;③所有患者未服用阿司匹林,排除血液系统疾病、肝功能明显异常、血小板减少、凝血机制障碍患者。④排除动脉瘤和血管畸形所致。

1.3治疗方法。其中18例患者采取传统骨瓣开颅血肿清除,13例患者采取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骨窗直径约2.5~3cm。31例患者术中清除血肿后均未见明显出血血管,将血压升高至160mmHg-180mmHg时出现活动性出血,充分显露出血点,此时逐渐降低血压利于双极电凝止血,争取一次成功止血,尽量减少盲目、反复使用双极,止血后再次升高血压观察,无出血后血肿壁放置止血纱关颅。麻醉复苏时尽量避免呛咳,必要时使用呼吸机过渡,术后在重症监护室渡过危险期,应用硝普钠或硝酸甘油控制血压。

2结果

再出血患者多数在术后24h内存在较大的血压波动。本组病例术后24小时内复查头颅Ct未见再出血,在拔管前发现1例再出血,血肿占位效应较轻,给予尿激酶血肿腔冲洗引流,3天后血肿已清除,拔除引流管。无死亡病例

3讨论

导致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多为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再出血是HiCH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而术后高血压是诱发再出血的主要原因[2,3]再出血一旦发生会导致病情急剧恶化,其病死率及严重残废率较单次出血者显著升高[4]术后血压持续波动也是重要的诱因[5],因此术后稳定血压是预防再出血的有效措施。

肺部感染患者肺换气障碍,导致血氧下降,可进一步加重脑水肿,引起再出血;清除血肿后颅内压暂时减低,但头部的快速移动可加大脑组织的活动度,引起血管撕裂导致新的出血。因此术后2~3d应注意患者,翻身动作轻柔缓慢;麻醉复苏过程欠平稳,患者从麻醉状态到清醒过程中的躁动、拔气管插管过程中的刺激都可能造成患者血压急剧波动引起术后早期再出血。此外,呼吸道的梗阻、尿潴留是造成患者血压波动另外的常见原因。

本组病例术中只清除血肿,血肿壁应用脑棉片保护,双极电凝止血时不能过于频繁,避免盲目使用双极大片烧灼,此方法止血虽然出血停止,只是因为脑组织大片经烧灼产生焦痂临时封闭出血点,并不是真正将出血点电凝,术后随着血压的波动、烦躁等各种因素的刺激,容易再次出血。在手术中必须保证视野清晰,操作细致准确,明确出血点,争取一次成功止血,尽量减少盲目、反复使用双极,止血后升高血压至160mmHg—180mmHg观察时出现活动性出血,充分显露出血点,此时逐渐降低血压利于双极电凝止血,无出血后血肿壁放置止血纱关颅。对粘连过紧的小血块可保留;对已形成的血肿膜不必处理;对活动性出血点应予电凝,局部渗血面用明胶海绵或止血纱布贴附,必要时加用医用胶以加强止血效果。术后不宜马上行麻醉复苏,患者处于麻醉状态回病房后给予呼吸机支持通气,如患者自主呼吸恢复,并有烦躁,可予镇静治疗;经上述手术中升高血压处理措施,手术后复查头颅Ct显示手术野发生再出血者甚少。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687-9

[2]morgenstenLB,Demchukam,KimDH,etal.Rebleedingleadstopooroutcomeinultraearlycraniotomyforintracerebralhemorrhage[J].neurrology,2009,56(10):1294-1299

[3]KayaRa,turkinenogluo,Ziyalim,etal.theeffectsonprognosisofsurgicaltreatmentofhypertensiveputaminalhematomasthroughtranssylviantransinsularapproach[J].Surgneuro1,2010,59(3):176-183

高血压的防止方法篇5

[关键词]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临床治疗

[中图分类号]R5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3)05(a)-0057-02

肝硬化患者常伴有其他并发症的发生,而上消化道出血就是其最危急和严重的一种并发症。当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时又极易诱发肝功能衰竭、失血性休克等,严重者危害患者的生命。该研究随机以50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为研究的案例,对这些患者的病情资料进行整理收集,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探讨针对肝硬化伴有消化道出血并发症的临床治疗方法以及疗效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男女比例为39∶11的50例肝硬化伴有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年龄为33~76岁,平均年龄54.5岁,患者病情资料期限大概为6年,且其中,16例酒精性肝硬化患者,肝炎后肝硬化患者29例,其他5例。按照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标准,a级14例,B级22例,C级14例。

1.2方法

1.2.1一般方法治疗立即用凝血酶止血,再以补充清蛋白的方式做保肝护肝的紧急治疗。另外对于一些患者来说应降低水钠的摄入量,根据需要做腹腔穿刺,一些少尿的患者根据需要利尿。而对休克患者及时扩容、输血和使其服用使血管活性的相关药物。

1.2.2预防并发症的治疗为预防并发症一般至少要做到4点:①在对患者治疗时,需要对肾脏进行保护还要使水电解质达到平衡;②提供患者抗生素、血浆、蛋白质及氨基酸等的支持以提供充足的能量供应;③在治疗期间保证患者充足的卧床及呼吸的畅通,并且暂时的禁止饮食,根据需要吸氧;④定期监测患者的各种生命特征,比如心率、体温、血压等,还要定期复查患者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的浓度、红细胞积压、血尿素氮等。

1.3统计方法

对数据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计算分析。

2结果

分别对患者出血的诱因、出血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见表1。

通过对患者出血的诱因及其原因进行分析,诊断出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的程度,对患者治疗结果做出诊断,当患者出现大便由黑转黄和大便潜血转阴或者胃镜检查证实出血停止且胃管抽吸物转清亮这两种特征之一的,该患者为止血停止达到治疗效果的患者。见表2。

3常见治疗方法

通过对50例患者的治疗,我们深入探究总结出以下经常用于治疗肝硬化伴有上消化道出血并发症患者的治疗方法:

3.1一般处理

一般要先使患者禁食与吸氧,再进行相关生命特征的定期监测,保持给予患者安静的治疗环境和呼吸的顺畅。

3.2补充血容量

一般要遵守见尿补钾,先快后慢,先糖后盐,先胶体后晶体的原则。血压脉搏比较正常的患者应对其输给生理量,输入量以前日的尿量为计算对象。在补液的时候应注意对患者补充相应的能量与电解质。另外失血量较大者,可对其输入血浆或输血。另一方面,输液速度过快,会使血压升高的速度太快,容易促使再次出血或者不易止血的状况发生;过慢的话就不能及时补充需血量,耽误抢救时间。

3.3应用可降低门静脉压的药物

特利加压素、垂体后叶素和生长抑素等都是可以降低门静脉压的药物。其中加压素类药物能重新分布全身的血流量,另外对冠状动脉方面的血生影响。会出现心律失常、心肌梗死、胸闷、心悸、腹痛及增加大便次数的症状。而垂体后叶素为比较短效的药物。生长抑素及其衍生物可以使门静脉压力降低且副作用少,因此其被广泛应用。

3.4应用抑酸药物

应用抑制胃酸的药物可以有效使胃内pH值提高,既有助于形成纤维蛋白凝块与血小板的集聚,从而减少过早溶解血凝块,另一方面有助于预防再出血与止血亦可对消化性溃疡进行治疗。质子泵抑制剂(ppis)和H2受体拮抗剂(H2Ra)是经常被用来治疗患者的抑酸剂。

3.5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通过应用抗生素,能够减少感染和再出血来使存活率提高。因此,可以分情况使用环丙沙星、诺氟沙星等喹诺酮类抗生素以及头孢类抗生素来治疗肝硬化急性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

3.6内镜下治疗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发展,内经治疗显示出其很大的有效治疗优势,内经治疗可以更快的找出出血原因,医生可以很快做出相应的止血,有效防止再出血,降低患者的休克率和死亡率。

3.7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法

药物治疗不能很有效的对患者病情进行控制,且没有条件做内镜治疗时可用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这种方法实用且操作简单,但是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要受很大痛苦,且容易造成患者胃底、食管黏膜缺血坏死、气道阻塞、吸入性肺炎,伴有溃疡、糜烂等并发症,另外导管拔出后容易再出血,故这种方法不能作为首要治疗的办法。

3.8外科手术治疗

对于大多数的患者保守的药物治疗和内镜治疗都可治愈,但是当患者>24~48h还没有止血,应该考虑外科手术治疗。

3.9预防再出血

当患者肝硬化为ChildB级或C级,并且曲张静脉为ii度或iii度,就必须应用预防措施,预防再出血的情况发生。

4结语

中国常见的严重性疾病之一就有肝硬化,因该病具有很高的发病率与病死率。肝硬化经常伴有上消化道出血的并发症的发生。临床文献和实际调查资料都显示引起肝硬化伴有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的众多原因中,大约有一半都是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而导致引起的。该次选取患者案例研究的结果与临床文献和实际调查资料相符。研究结果表明肝硬化伴有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有食管-胃底静脉有各种各样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曲张破裂和患者有消化性溃疡、糜烂性出血性胃炎与脉高压性胃病等。另外发现男性的发病率要明显的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在社会上所承担的角色有关,男性社会责任重、工作强度大、压力重等众多因素以及不按时及时就医、男性饮酒较多等都是男性所占发病率较高的原因。此外在年龄分组显示中,中年组的发病率较高,老年的次之,青年组的最少,这与肝病的发病机制是相关的,病毒性肝炎是造成肝硬化主要病因,其要经过数年的时间才能发病。

有研究和文献资料表明,门脉压力的升高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关系很是密切,当门脉压力越高时,就更容易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而出血的现象,因此,有效防止出血的方法之一就是降低门脉压力。另一方面患者具有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有规律的生活作息,适当休息健身,都可以预防消化道出血的疾病发生。

[参考文献]

[1]常素华.肝硬化消化道出血19例的临床观察与护理体会[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20):1.

[2]吕吉.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50例的临床分析[J].临床实验医学与杂志,2008,7(7):22.

[3]刘丽红.68例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与治疗[J].工企医刊,2011,24(5):3.

[4]胡波.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J].临床医学,2011,30(5):51.

[5]陈超婕.浅析上消化道出血的观察与护理[J].医学信息,2011,24(10):2.

高血压的防止方法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对象:①年龄在60岁以上老年患者,进行静脉输液的;②连续静脉输液2d以上者;③生化检查患者出凝血时间在正常范围,60例为观察组,50例为对照组。全部输液均1次穿刺成功。

1.2方法根据患者的静脉条件不同,分别选择6~7号头皮针,对照组在静脉输液完毕直接在输液贴上按压于穿刺部位,压迫止血时间3~5min,同时不换手。观察组采用两手指沿静脉走行方向,纵行按压,延长压迫时间7~10min,同时将肢体抬高超过心脏水平位置,压迫止血时,其间不换手。

2结果

对照组压迫止血时间3~5min,肢体未抬高,其中28例不同程度皮下瘀血现象。观察组延长压迫时间7~10min,并同时抬高肢体超过心脏水平位置,受到重力的影响,静脉内的压力下降几乎为0,静脉立即塌陷,血液不会从尚未闭合的穿刺处溢出,经过7~10min,穿刺处可完全闭合,无一例皮下瘀血现象。由此发现老年患者静脉输液后局部压迫止血时间7~10min,同时抬高肢体于心脏水平位置,能预防局部瘀血,是保护老年患者静脉行之有效的方法。

高血压的防止方法篇7

流行性出血热是野鼠中流行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在我国东北地区12月至次年2月为流行高峰。“。目前,对本病尚无特殊治疗方法。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和护理体会。流行性出血热治疗和护理的关键在于发热期进行恰当的液体疗法及免疫治疗:低血压少尿期需积极扩容。恢复有效血容量:采取综合性利尿措施。防止肺水肿。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及时发现并预防并发症的出现。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以2006—2008年黑龙江省医院收治的流行性出血热患者48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39例,女9例,年龄范围为23~52岁。

1.2方法

1.2.1发热期的护理:早期卧床休息,创造舒适、安静的环境。减少噪声。减少对病人的刺激。予以高热量、高维牛素、易消化饮食。随时观察体温的变化。特别是高热的患者,体温过高时应及时采取物理降温。由于此病有毛细血管中毒性损害。故不宜用酒精擦浴。尽鼋少用解热镇痛药,定期测量血压。患者发热后期多汗、缸液浓缩。应鼓励病人多口服补液。必要时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等防止休克和保护肾脏。

1.2.2低血压期的护理:严密观察血压的变化,每30min测血压、脉搏1次,并做好记录及时报告医生;注意补液速度,低血压早期应快速补液。必要时加粗针头或多静脉通道。但对老年体弱及心、肾功能不全者,速度应适当放慢,减少用量以防止肺水肿的发生:准确记录24h尿量。尽早发现少尿倾向;低血压期患者注意保暖,禁止搬动。

1.2.3少尿期的护理:少尿期应注意尿量每日3000ml为依据。此时鼓励患者食用营养丰富、易消化、含钾量较高的饮食,对严重贫血者可酌情输入新鲜血液。尿量每日>3000m1.补钾时应以口服为主。必要时可缓慢静脉滴人,同时注意钠、钙等电解质的补充。对尿量每日>5000ml者。可试用双氢克尿塞、去氧皮质酮、垂体后叶素、消炎痛等。由于免疫功能低下,应注意预防感染。注意病室内空气消毒。特别是加强口腔及皮肤的护理。

1.2.5恢复期的护理:加强营养,高蛋白、高糖、多维生素饮食。注意休息,一般需l一3个月左右,应逐渐增加活动量,重型病例可适当延长时间。

1.2.6并发症的护理:①观察是否有鼻出血、咯血、呕血、便血:是否有烦躁不安、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休克的表现。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给予相应的护理,并按医嘱给予止血药。②心衰、肺水肿患者,应减慢输液或停止补液。半卧位。注意保暖医学|教育网整理搜集。氧气吸人保持呼吸道通畅。③脑水肿发生抽搐等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时,应镇静、止痉脱水。注意观察疗效。④高血钾病人静注葡萄糖酸钙时宜慢。输注胰岛素时应缓慢静滴,随时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必要时町血液透析治疗。⑧进行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宣教,特别是宣传个人防护及预防接种的重要性和方法。以降低本病的发病率。向病人及家属说明。本病恢复后,肾功能恢复还需较长时间,应定期复查肾功能、血压、垂体功能,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2结果

针对流行性出血热各期的特点。运用护理程序。实施整体护理。明显地提高了治疗效果,有效地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

共治愈患者46例。2例危重型患者死亡。

高血压的防止方法篇8

[关键词]三腔二囊管;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护理

[中图分类号]R57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7(a)-086-0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0年1月~2006年12月共收治过130例病人,男112例,女18例,年龄43~71岁,平均43.9岁;本组病例为肝硬化引起,临床上除有消化道出血症状外,多伴有肝肿大,腹水,部分有黄疸和腹壁静脉曲张症状。

1.2方法

1.2.1三腔二囊管的应用准备三腔二囊管一条、剂(石蜡油)。检查管腔是否漏气,应用时将胃管、胃气囊、食道囊及病人鼻腔涂石蜡油,插管动作要轻柔,嘱病人作吞咽动作,当管插至65cm时,可用注射器回抽,如有胃液抽出,证明已插入胃窦部,先抽出胃内容物和积血,并用盐水冲洗干净[1];便可注气,胃囊注气量为200~300ml,使胃囊内压力达50~70mmHg,拉紧后用蝶型胶布固定于面部,协助病人平卧位后,用线绳将三腔二囊管通过滑轮支架和重物拉至床尾。三腔二囊管固定后,护士要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和抽吸胃液,医生酌情将胃囊充盈,一般食道气囊为80~120ml,食管内压力达3~40mmHg[2]。先注胃囊,然后用钳子夹紧以免漏气,最后将管向外牵引,如病人有弹性阻力感觉,表示胃气囊已压迫胃贲底门部,用0.5kg物品牵引。并固定于床脚架上,以免管道滑入胃内。压管期间,每2小时抽吸胃液一次,4h测气囊压力一次,并严格观察生命体征,认真作好记录。

1.2.2固定方法用一条脱脂棉垫,长10cm~15cm,宽3.5cm,靠近鼻翼处绕在三腔二囊管上,再用一条胶布,长12cm~16cm,宽3.0cm,先贴近脱脂棉下缘紧绕三腔二囊管缠2~3圈,然后呈螺旋形向上缠绕在脱脂棉上,不得滑动,贴近鼻翼处要以脱脂棉接触,避免直接接触皮肤。

1.2.3护理方法放置三腔二囊管后,应及时、间断抽胃内容物,必要时用生理盐水反复灌洗,观察胃内有无血吸出,判断止血效果。对止血效果不好,连续抽出胃内鲜血者,应及时报告医生,确定是否手术。及时抽吸胃内容物,还可以减少因积血在肠道中滞留被细菌分解而增加血氨浓度,预防肝昏迷的产生。三腔二囊管时间一般不宜连续压迫72h,否则,可使食管到胃底受压迫时间长而发生溃烂、坏死,要每隔12h,将气囊放气10ml~20ml。如有出血即再充气压迫。对患者咽喉分泌物要及时吸尽,防止吸入性肺炎,并严密观察,慎防气囊上滑,堵塞咽喉,或引起窒息,在管的外端贴近鼻翼处每日4~6次轻轻向外牵拉2~3cm,以防止发生局部皮肤溃疡.三腔二囊管一般放置24~36h,如确定出血停止,可先排空食管气囊,再观察12~16h,管的外端不固定,如有再有出血可随时将管牵出,再次压迫止血。如确已止血,则先给患者口服石蜡油15~20ml,然后缓慢将管拔出。

2结果

113例均在术后3d内达到止血目的,顺利拔管,无再出血;17例于拔管后7d内发生再出血(出血量均在300ml以上),经再次插管治疗后也得到止血。

3讨论

3.1注意高危时期

拔管后1周是早期再出血发生的高危时期。主要原因是三腔二囊管拔后1周,是破裂血管修复、愈合的关键时期,同时亦是多种因素诱发再出血的高危时期。17例再出血患者中,均发生在拔管后1周内,其中以拔管后第3天为高峰,占13%。患者拔管后多无不适症状,最易被患者、家属,甚至医生、护士所轻视,因此,患者在拔管后1周内,医护人员就要高度警惕再出血的发生,加强巡视和观察,经常检查,向患者和家属详细介绍拔管后康复护理的重要性和具体要求,避免各种诱发因素。

3.2密切观察病情,掌握病人动态变化

气囊压迫期间须密切观察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胃囊充气不足、漏气或牵拉过大,均会出现三腔二囊向外滑脱,另外,气囊压迫咽喉部,会导致病人呼吸困难甚至窒息,应做好应急处理准备[3]。

3.3加强饮食护理,防止门脉高压症状出现,去除出血诱因

饮食不当和门脉压力升高是引起拔管后再出血的主要诱因。进食粗糙、过热、过冷、过硬、过饱等物理因素,通过机械运动直接刺激正在修复和愈合的血管破裂口而引起的再出血;腹水增加、血压上升、频繁呕吐等门脉压力升高表现,可直接使正在修复的血管因压力增加而再次破裂出血。饮食不当和门脉压力升高是引起拔管后再出血的主要诱因,且出血量大,不易再止血,危及生命,预后极差。医护人员除了加强饮食指导和宣教外,还要纠正患者的不良饮食习惯,监督患者及家属严格按照饮食计划合理、科学进食;同时继续监测血压、腹水等门脉高压表现,及时给予降低门脉压治疗,尽可能巩固止血效果,防止再出血。

3.4避免早期活动

活动增加会诱发再出血,拔管后1周内患者及家属由于压迫止血等综合治疗有效,心情愉快甚至过分激动,患者很快恢复或突然增大活动量,如散步、用力排便、锻炼动作过猛等,从而使腹压增大,间接使门脉压力升高而引起再出血。

3.5心理护理及环境管理

心理因素也会诱发再出血,本组病人均存在焦虑和忧郁情绪,对治病失去信心,甚至悲观厌世,产生绝望等心理状态,故护理人员必须给病人以无微不至的关怀,耐心向病人解释插管的重要意义,使其能积极配合治疗。给病人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避免强光刺激,室温以18~20℃为宜,湿度以50%~60%为宜。合理安排探访时间,使病人得到充分休息。此时,要细心观察病人的心理动态变化,有的患者拔管后担心随时会再出血,因而心理不安,睡眠不好,影响血管创面的继续康复,极易导致再出血。因此医护人员要制定好患者拔管后尤其是1周内的生活护理计划,并监督执行;医护和家属通力合作共同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让患者恢复自信心,保持平静的心态。

3.6落实知情告知制度,做好健康教育

留置三腔二囊管属于侵入性护理技术操作,应首先告诉病人或家属[4],使用三腔二囊管的方法、作用、治疗目的和护理措施,与患者多交流,帮助他们了解病情,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消除他们的思想顾虑,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

4小结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变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使用三腔二囊管进行止血治疗,可达到止血的目的。而插管前后的护理,对保证其疗效有特别重要的意义[5]。本组患者经过细致完善的治疗护理,获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由此可见,加强观察病情,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时采取预防和消除诱因等措施,努力避免或减少再出血的发生,巩固治疗效果,合理有效的护理是保证插管止血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刘敏.三腔二囊管插管方法的改进[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85.

[2]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护理分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71-72.

[3]广东省卫生厅编.护理工作管理规范[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48.

高血压的防止方法篇9

四肢手术应用电动止血带,可减少手术中出血,使术野清晰,便于手术操作,缩短手术时间,深受手术医生的青睐。现将我院电动气压止血带的使用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止血带的使用方法

1.1正确选择止血带的缚扎部位及使用方法

上肢为上臂中上1/3处,下肢为大腿中上1/3处,防止神经压伤,并选用合适的棉纸做衬垫(宽度超过袖带2~4cm为宜),平整缚扎。保护受压皮肤,以免充气时损伤皮肤造成水疱;再将止血带平整的缚扎其上,松紧度以一指为宜并在外系好固定带,以免充气后滑脱。通气管道要放在肢体近端,避免污染手术野,又易于打气。消毒皮肤时应做好止血带部位皮肤的保护,防止消毒液渗透。

1.2严格掌握使用时间及压力控制

正常情况的病人为上肢200mmHg,下肢不超过250mmHg,老人、小孩及身体虚弱者应适当降低压力值,缩短止血带时间,尽可能控制在1h内,听见报警者应及时做好放气准备。如需继续使用应待肢体恢复血流后10~15min后重新抬高患肢驱血充气,注意调节好室温,室温高时要相应缩短上止血带的时间,双侧肢体同时应用止血带时,不能同时放气。

2止血带并发症的原因

2.1静脉淤血

充气前应先抬高肢体,并用驱血带驱血;驱血必须彻底,否则易致静脉淤血反而达不到止血的目的

2.2止血带麻痹

发生的原因与止血带压力过大,充气时间过长或捆扎部位不当有关。研究表明,止血带充气30min可使体表诱发电位和神经传导功能消除,若神经干长时间受挤压,并造成缺血、缺氧,即可发生神经干麻痹性损伤,靠近骨干走行的神经干表现尤为明显。病人表现明显界限的运动障碍,以致长期功能丧失。

2.3止血带疼痛

止血带疼痛发生的原因可能与肌肉、血管、神经受压及细胞缺氧有关。在麻痹作用不够完善时,表现尤为明显。病人出现难以忍受的肢体疼痛,烦躁不安,血压升高,使用镇痛药或加深麻醉都难以缓解。

2.4止血带休克

止血带休克多发生在止血带放松后。其原因:①血流动力学的急剧改变及循环失代偿。通常,止血带充气后,周围血管阻力增高,循环血流量也相对增加。止血带放气后,缺血肢体再灌注,有效循环血量下降,可出现一过性血压下降。②肢体缺血后,组织因缺氧出现无氧代偿,30~60min即发生细胞性酸中毒。局部酸性代谢产物及乳酸堆积,血管广泛扩张,患肢皮肤出现发红、发热。如果止血带充气时间过长,双下肢同时进行或血量不足者,松止血带后可能出现恶心、出汗、血压下降、心率减慢,严重时发生代谢性酸中毒及高血钾,偶可出现肌球蛋白血症致肾小管阻塞、肾衰发生。

2.5肺栓塞

是与止血带相关的严重并发症,骨科患者常因组织损伤,静脉血管壁受挫形成血栓;或卧床时间较长,静脉淤血;以及手术中骨髓腔内脂肪颗粒脱落都可在松止血带发生。发生肺栓时,患者很快出现呼吸循环骤停,来势凶险,威胁患者的生命,若发生广泛栓塞或较大肺动脉栓塞,几乎无挽救的可能。

2.6止血带坏死

止血带坏死发生在止血带的使用时限超过正常允许时限过多。比较常见于大批伤员观察不够细致,或截瘫病人下肢无感觉时。若坏死只发生在肌肉,则会出现VolkmannContracture(缺血性挛缩),如同时累及整个肢体,则出现肢体坏死。护士应及时通知医生放松止血带,以免毒素进入血循环而出现中毒性休克,危及生命。关键是预防,必须细致观察病人,避免发生止血带坏死。

3护理体会

3.1加强患者的术前访视工作

3.1.1全面了解病人的既往史、现病史,认真查看各类实验报告结果。

3.1.2向患者说明应用止血带的目的及重要性,告知患者应用止血带后会出现的各种不适症状,消除其恐惧心理,以取得术中配合。

3.1.3督促家属做好止血带缚扎部位的皮肤清洁工作,并检查该处皮肤有无破损及四肢有无病变等情况。

3.1.4根据手术部位告知患者家属手术衣裤的正确穿着,能方便止血带的缚扎。

3.2加强工作责任心

3.2.1掌握止血带应用的适应症及禁忌症如:血栓性静脉炎、肺栓塞、明显的周围血管病、严重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镰状细胞性贫血、化脓性感染坏死禁用,严重挤压伤或远端严重缺血者忌用或慎用。

3.2.2熟练掌握使用方法及性能,选择适宜的止血带,严格掌握其缚扎部位、工作时间与工作压力。

3.2.3止血带缚扎前患肢局部皮肤保持干燥,防止毛发和杂物卷入,充气后不能旋转袖带以免因剪切力使局部皮肤受损。

3.2.4消毒术野皮肤时巡回护士应做好防护措施及监督工作,将干纱布衬于切口端的血带一周,防止消毒液侵入缚扎部位皮肤引起灼伤。

3.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3.3.1严密观察血压变化,止血带降压时可出现血压的变化,甚至发生止血带休克,所以在止血带降压前给病人补充适量液体可以增加有效循环血量,能有效防止血压下降。

3.3.2对合并心肾功能不全、高血压年者体弱及小儿因需要控制液体输入的速度及量,应慎用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3.3.3注意观察病人有无躁动不安,出汗等情况,减少和避免止血带麻痹和疼痛的并发症的发生。护士应掌握正确使用止血带的规则,详细记录止血带充气的压力开始的时间,对止血带疼痛的病人多给予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转移其对止血带及手术的过分注意。如果手术允许最好早放松止血带。

3.3.4松止血带时速度一定要缓慢,防止因手术中骨髓腔内脂肪颗粒脱落而发生肺栓塞,若发生较大肺动脉栓塞,几乎无挽救的可能,因此护士应在术前备好抢救药品和设备。

参考文献

高血压的防止方法篇10

芹菜:芹菜,性味甘、凉,无毒。入肺、胃、肝经,含芫荽苷、挥发油、甘露醇、环己六醇、烟酸等,能利尿解痉。现代医学认为,芹菜有降血压、降血脂的作用,是高血压及其并发症患者的首选之品。其口感脆嫩且别有风味。通常人们只是食用它的茎部,把叶子和根都丢弃掉。其实,作为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膳食,最好将根、茎、叶一起洗净食用。

洋葱:含有能激活血溶纤维蛋白活性的成分,能减少胆固醇在血管壁上的堆积,具有很好的降压和防治动脉硬化的作用。常吃洋葱还有助于降血脂、预防血栓形成。

茼蒿:可降压补脑。将生茼蒿切碎,捣烂,挤出鲜汁,用温开水冲服。也可作菜肴食用。

西红柿:可凉血平肝、清热解毒、降压等。高血压、眼底出血等患者坚持每天清晨空腹吃1~2个鲜西红柿。

菠菜:适合伴有头痛、目眩、便秘、面赤的高血压患者,以麻油炝拌菠菜,连续食用。

茄子:含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和蛋白质,可止痛活血、清热消肿、利尿及防止血管破裂、降血压等,是老年人和心血管病人首选的蔬菜之一。

冬瓜:可利水化痰、消肿等效,多吃冬瓜可防止人体内脂肪堆积,有助于高血压患者控制体重和减肥。

南瓜:是一种低糖、低热量食物,含有大量果胶和纤维素。果胶在肠道可形成胶状物,减少肠道对糖和脂肪的吸收,从而有助于降血糖、降血脂和减肥。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吃南瓜一举两得。

荸荠:含有淀粉、蛋白质、脂肪、钙、磷、铁、维生素。荸荠清脆可口,生吃或熟炒都是治疗高血压患者食疗的佳果。

萝卜:含有多种维生素、糖类及钙、磷、铁等矿物质;具有清热利尿、凉血止血的功效,是防治高血压的佳品。可取白萝卜切碎捣烂取汁,每次饮50毫升,每天两次。

芦笋:是一种药食兼用型绿色保健蔬菜,其糖类、脂肪含量低,维生素、矿物质含量高,可保肝解毒利尿、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还有助于抗疲劳、延缓衰老及防癌抗癌等。

绿豆芽:富含维生素C和钾,可清热利尿、明目爽心、降血压。

大蒜:被称为“血管清道夫”,可降胆固醇、降血脂、降血糖、溶解血栓、净化血液、止咳平喘、通窍行水,是高血压患者食疗的常用食物。新鲜大蒜能够大大降低血液中有害胆固醇的含量,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降低血糖、血脂等,还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不过,眼睛和胃有炎症的高血压患者不宜食用。

生姜:含有一种类似水杨酸的有机化合物,其稀溶液是血液的稀释剂和防凝剂,可降血脂、降血压,防止血栓形成等。

此外,胡萝卜、莼菜、黄瓜、马兰头、大白菜、油菜、蒜苗、小葱、苦瓜等蔬菜都有助于降压、降脂。

其他

牛奶:能抑制人体胆固醇合成酶的活性,从而抑制胆固醇的合成,降低血中胆固醇的含量。此外,牛奶中还含有较多的钙,也可降低人体对胆固醇的吸收。

海带:海带内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能清除附着在人体血管壁上的胆固醇;海带中的褐藻酸能调理肠胃,促进胆固醇的排泄,抑制胆固醇的吸收;海带中钙的含量极为丰富,这三种物质协同作用,对预防高血压、高脂血症和动脉硬化很有益处。

紫菜:富含碘和钾。碘能化脂肪,降胆固醇,钾有助于排钠以达到降血压的作用。紫菜还具有化痰软坚,清热利尿的功效,有助于降低血浆胆固醇含量,所含红藻素等活性成分,还可以防止血栓形成。一年四季,多吃些紫菜汤羹佳肴,不仅可降低血压,还能预防心、脑、肾动脉血管硬化。

黑木耳:可凉血止血,补气活血。黑木耳有抗血小板聚集,可降低血脂和阻止胆固醇沉积,还有抗脂质过氧化作用。老年人经常食用黑木耳,可防治高脂血症、动脉硬化和冠心病,延年益寿。

香菇:为高蛋白、低脂肪、含糖量低的营养食品,因含有核酸类物质,可抑制血清胆固醇升高,并能防止动脉硬化和血管变脆,降低血压。

茶、、荷叶等均有一定的降血脂作用。尤其是,不仅能降低血脂,还可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降低血压。

夏季降压食疗方

胡萝卜粥

原料:新鲜胡萝卜、粳米各适量。

制法:将胡萝卜洗净切碎,与粳米同入锅内,加清水适量,煮至米开粥稠即可。

特点:健脾和胃,下气化滞,明目,降压利尿。

荷叶粥

原料:新鲜荷叶2张,小米100克。

特点:味道清香,消解暑热,养胃清肠,生津止渴,降血压。

绿豆粥

原料:绿豆20克,大米50克。

特点:利水消肿、健脾和胃,适用于高血压合并肥胖症、痰湿阻滞者。

山药粥

原料:山药、大米各50克。

特点:补肾润肺,固涩,高血压并发糖尿病各证型均适用。

凉拌芦笋丝

原料:新鲜芦笋200克,芝麻酱、味精、盐各适量。

制法:将芦笋洗净,削去老皮,然后切成细丝,加入适量的盐、芝麻酱等调料拌匀即可。

凉拌西瓜皮

原料:西瓜皮100克,姜、胡椒各适量。

制法:去红瓤,刨去外皮,切成薄片,加入盐抓拌一下,再加入一些麻油即可。

芹菜土豆丝

原料:鲜芹菜150克,土豆50克,葱、蒜适量,调料、香油各少许。

制法:芹菜、土豆切丝;油锅加热,先放葱花煸香,再下土豆丝、芹菜丝,加水少许,煸炒至熟,加盐、味精、香油、蒜丝后出锅。

茄子烧鳝鱼

原料:茄子适量,鳝鱼150克,调料、料酒各少许,骨头汤适量。

制法:茄子带皮切块,鳝鱼处理后切段;油锅烧热,放鳝鱼段煸干水分,加茄块、酱油、葱、姜、蒜、料酒和少许骨头汤,烧至鳝鱼熟。

平菇奶汤

原料:平菇80克,牛奶100克,嫩白菜心30克,面粉8克,调料各适量。

制法:平菇撕成丝,煮熟,沥干;白菜切片;油锅烧热后加面粉炒至微黄,冲入牛奶烧开,倒入平菇丝、白菜片,加水或骨头汤,煮开后加盐、鸡精即可。

苦瓜炖豆腐

原料:鲜苦瓜、豆腐各100克,葱姜少许,调味品适量。

制法:苦瓜切成薄片备用;嫩豆腐洗净切成薄片,放入油锅中稍炸片刻,加适量清汤,入苦瓜片、精盐、葱花、姜末,中火煨煮15分钟,加味精调味即可。

清炖鸭块冬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