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词精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6:56:51

现代诗词精选篇1

当然最扣人心弦的还是那些优秀选手的比拼。优秀选手来自社会各行各业,于此可见中国诗词厚实的社会基础,自然使《中国诗词大会》也紧紧牵连着社会,对全社会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将起到强烈刺激和巨大引领作用。其中,来自学校的选手的表现更为突出、抢眼。这必然使《中国诗词大会》成为透视当代中国中小学诗词教育的一面镜子,既能对其产生不少启迪,又可借此进一步反思其实践本身。《中国诗词大会》对当代中小学诗词教育教学的启示主要有:

中小学诗词教育必须强化教师的基本功。《中诗词大会》的魅力很大程度来自导演、出题组、审定者、选手、百人团、主持人、点评老师等所营造的浓厚诗词文化氛围,尤为核心的是方笑一和李小龙等专家出自灵机的好题目、李定广等专家的严格审定和把关、选手的优秀表现与百人团的良好互动、评委老师的精彩点评以及主持人的精彩主持。这些都意味着《中国诗词大会》调遣了各方面的精兵强将,方才既能展示中国诗词数量之多,又能揭示其内涵之精深,产生出醉人心魄的效应。然而现在从事中小学诗词教育教学的语文老师能做的主要是教学生念,对诗词形式远未达到稔熟于心、自如运用的程度,老师本身能写地道古诗词的非常稀少,对所教诗词的意境很多人也难以做到通透,这是影响现今中小学诗词教育教学的根本因素。所以,《中国诗词大会》对现在中小学诗词教育教学的重要提示作用在于――必须夯实教育者的基本功。

中小学诗词教育必须创新形式。《中国诗词大会》首先是形式的创造。正是有效利用了现代声光电技术、现代传媒手段和竞技形式,使《中国诗词大会》夺人眼目。现在的中小学诗词教育教学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借鉴其形式,创新课堂。比如,尝试诗词与图画、音乐的有机融合,这在现在广泛运用ppt的时代已经基本实现了,还可以像《中国诗词大会》那样进一步推进,实践像“飞花令”、打擂那样的竞技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还可以有因地制宜的其他创新形式。总之,只要创新,就有活力。

现代诗词精选篇2

1.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灿烂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数不胜数的文化瑰宝。古诗词就是其中的一项。媒介具有教育民众、传承文化的功能,它能够“改变我们对社会问题的看法,还可能改变人们的公开行为”①。《经典咏流传》不仅把握了媒介的社会功能,依托强大的文化资源,还打通了音乐、文学、历史等多学科领域,让观众在电视媒介中接受教育、感受文化魅力。

2.洞悉时代诉求

现阶段,以“网络文学”、“表情包”为代表的一系列网络文化产品受到了青年群体的喜爱。文化益智类节目被各种综艺真人秀节目取代,严肃文化受到冷落,娱乐之风盛行。吃惯了“娱乐大餐”的青年观众也需要“精神养料”,《经典咏流传》的出现便迎合了观众的核心诉求。

3.唱响主旋律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养青年一代的途径,也是树立文化自信的关键。《经典咏流传》串联起了现代故事,用歌声唱出了现代人的心声,唱响了主旋律。

二、《经典咏流传》的传播创新

《经典咏流传》的“走红”不仅由于其切合时代背景,更在于创作团队对于传播规律的把握和创新。无论是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和传播效果上,节目都经过了精心设计,值得借鉴和思考。

1.传播主体:“诗”“歌”“人”三位一体

(1)精选古诗词,精编现代音乐

中国古典诗词与歌曲有着天然的联系,诗词是内容,而歌就是诗词传播的载体。《经典咏流传》在节目内容设置上就巧妙地把握了“诗”“歌”之间互联互通的关系,采用现代音乐和唱法,对古诗词进行了重新演绎。《经典咏流传》的创作者在“演绎”中,充分尊重了诗词韵律及内容与配乐的衔接,同时打破束缚进行创新。《将进酒》展现了李白的豪迈之气,节目采用摇滚乐的形式将其“演绎”,酣畅淋漓;《明日歌》通俗易懂,在配乐时选用了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关雎》短句居多,每句以仄声结尾,创作者在改编时采用了印尼民歌《哎哟,妈妈》为其配乐,让人耳目一新。

(2)“诗情”成风化人,“人之常情”引发共鸣

《经典咏流传》采用诗词咏唱的形式,传递着中华文化。《经典咏流传》还原了诗词的功能,将其用“唱”的形式表现出来,不仅让观众记住了诗词的内容和想要表达的情感,更为中国音乐奉献了优秀的作品。除了优质内容,更需要以真情打动观众。在节目中设置的“经典传唱人”和“鉴赏团成员”这两个角色,它们一个讲述,一个评价,实现了良好的互动,形成了较好的传播效果。“经典传唱人”带着诗词走上舞台,为观众演唱作品的同时,还讲述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中国故事”。这些传唱人的选择不局限于明星、歌手,更包括了为弘扬中华文化做出贡献、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通人。他们传唱的作品与自身经历、气质相融合,与故事交相辉映。“鉴赏团成员”则对诗词进行全方位的解读,让观众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明白选择配乐的目的。这些嘉宾的解读起到了“点睛”的作用,提升了整个节目的思想深度和内涵。

2.传播内容:“中国故事”延续中华文化

(1)“诗”“歌”讲述现代“中国故事”

在节目内容的编排上,《经典咏流传》将“故事”与“诗”“歌”相连,为传统文化赋予了时代内涵。节目中,王俊凯演绎的《明日歌》,引发了青年人对于未来的思考和憧憬。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经过偶像明星的传唱,焕发出新时代的生机。清代袁枚的《苔》被重新谱曲后,从乡村教师梁俊和他的学生口中唱出,宛转悠扬,感人至深。这首诗的背后,不仅承载着诗人袁枚对于生命的赞颂,也连接着梁俊默默坚守的故事。观众通过节目记住了《苔》这首诗,了解了乡村教师的坚韧和守望,更明白了默默奉献的精神和执着。《经典咏流传》表面上是诗词与音乐的碰撞,实际上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国故事的交融。

(2)板块故事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经典咏流传》把握住了当下的传播规律,以板块化的传播形式构建起价值体系。每期节目传唱5-6首经典诗词。每首诗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讲述一个故事,传递着主流价值观。以第九期节目为例,经典传唱人对《关雎》、《迢迢牵牛星》、《念奴娇赤壁怀古》等6首诗词进行了演绎,表达了“文化交融”、“文化传承”、“文化新诠释”、“以诗传情”、“音乐创新”、“文化魅力”等主题。

3.传播效果:融媒立体传播,不断升级

(1)融媒互动,取材多样

作为以传统媒介为主要传播阵地的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也没有放弃新媒体这一有力阵地。在“中国故事”和“经典传唱人”的选择上,融合了新媒体的力量。例如《一生一阙歌》的故事就来源于网络。2014年,顾盼外公王之炀和他的歌走红网络,节目组注意到这个感人的爱情故事,将它搬上了荧屏。

(2)“大屏+小屏”,实现多次分享

在传播推广方面,《经典咏流传》也做出了突破性的尝试,提出了“1+4”的概念,让产品覆盖多种媒介,实现多次分享。所谓“1+4”,就是1个电视荧屏加上1个微信公众号、1段视频、1段音频、1个H5页面。节目播出时,观众可以利用微信“摇一摇”及时分享歌曲到朋友圈。同时,节目组根据不同歌曲还进行了新媒体产品创作。

三、《经典咏流传》的创新启示

1.讲好“中国故事”是传播的桥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魅力,只言片语就能够传递巨大的信息量,属于“高文化语境”。在文化传播中,“高文化语境”往往不容易理解,在沟通时需要借助强大的背景信息。像《经典咏流传》这样的电视综艺节目,就以“中国故事”为沟通的桥梁,联结起不同年龄段的观众、联结起海内外文化。与此同时,讲好“中国故事”也是文化类综艺节目要实现的目标。要想让中华瑰宝“活”起来,就要让它们具有生命力,通过现代人的事迹焕发出新时代的光辉。

2.精准定位传播内容和受众

《经典咏流传》之所以能够引得一片叫好声,就在于它摒弃了传统的“说教”模式,选择最普世的情感进行文化传播。“经典传唱人”的契合是创作者对内容的精准定位;诗词选择和音乐的巧妙搭配,是对内容的有效把握。在节目中,“经典传唱人”身上的闪光点几乎覆盖了所有观众。王俊凯、王力宏等偶像明星向青少年传递了珍惜时光、好好学习的价值观;梁俊为乡村教师树立了榜样;腾格尔坚守草原,守护生态。同时,诗词作品的形式多样,题材丰富。李白的《将进酒》、刘桢的《赠从弟》等都体现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源远流长。

3.紧跟时代、贴近群众进行艺术创作

艺术创作具有时代性,艺术创作要面向大众,为大众服务。经典诗词放在古代,是古人对生活的所感所得,音乐也一样,具有净化心灵的功能,它们都是表达人类内心情感的手段和工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无疑能够缓解浮躁的社会风气,《经典咏流传》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尝试。它设置了“诗”“歌”“人”三位一体的传播主体,联动了电视媒体和互联网媒体,为观众奉献了一场视听和精神的盛宴。在节目成功的背后,我们更应该静下心来思考其创新之处,并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

现代诗词精选篇3

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倾心于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现任嘉定区文联副主席、嘉定区教育局艺术教育办公室主任、易凤林音乐创作室主持人。他长期与著名词作家、歌唱家们合作,为文、教、卫、企等各领域、各单位创作了大量弘扬正气,讴歌时代精神的优秀歌曲;两次荣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作品在“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演出。由他作曲的《“中国唱诗班”——诗乐启蒙(第一辑)》由上海音乐出版社正式出版,并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了“中国金唱片奖”;2012年春节,他携由专辑中古诗乐歌曲《明日歌》改编的歌舞,登上了维也纳金色大厅的舞台,受到了中国驻奥地利文化参赞的高度赞扬。

与易凤林见面,是在他设于嘉定区教育局办公大楼中的工作室里,这间工作室从外面看起来就和同层里的其他办公室一样普通,然而推开门来内里却有大不同:作为一位倾心传统音乐的作曲家,工作室里除了有常见的古色古香的中式柜、椅外,还有普通办公室里并不常见的功夫茶桌一张,桌面上茶具齐全,水壶里还咕嘟嘟地滚着沸水;环顾四面,橱壁上更是陈列着风格浓烈的弦琴、哈达、美石、兽骨等等,还有一张“中国金唱片奖”的奖牌,随意地半靠在桌边的墙角上。这让我不由联想起陆春龄老先生家里的那一张同样的“金唱片”,人家可是端端正正挂在客厅墙上的,紧挨着的就是陆老和的珍贵合影……把这个细节说给易凤林,他倒是毫无“玩音乐的人”的狷狂,连连说:“真的不是我要做什么姿态,是太忙了,一直没顾得上好好摆放,这张‘金唱片’对于我绝对是个很大的惊喜。”

而我也觉得惊喜——一个搞艺术的人能够历练出这样收放得当的性格,一个区的教育机关里能够容得下这样一间风格鲜亮的办公室,也无怪乎“中国唱诗班”能够在易凤林的手上诞生、成长,并最终成为嘉定区走出国门、赢得广泛影响的一张亮丽的文化品牌。

公元2010年9月6日,农历为庚寅年七月廿八,如果你有那种老式的日历牌,会看到当日“宜”:祭祀,动土,筑堤,开池,会亲友。而上午八点半,在嘉定孔庙的棂星门前,一场祭祀正要开典。棂星门始建于元代,是嘉定孔庙的第一道门;而棂星是古代天文学上的文星之一,用它的名字命名,表示天下文人学士集学于此。这一日的棂星门口,竖着的一块主题牌格外引人注目,上书:“做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新成路小学一年级学生入学开笔典礼”。放眼望去,棂星门口,三五成群的已经站了不少人,他们是来参加仪式的家长。而门内有童声吟诵的中国古诗词从古柏苍松间飘过来,细听之下,播放的正是易凤林的《中国唱诗班》曲目。

在我们的经验里,学习古诗词的方法无非是反复背诵,很少听说是用“唱”的。然而“中国古代的诗最早就是用来唱的,《诗经》三百篇原本都是歌词,都是有乐调的。”易凤林表示,人类诗歌的发展从双声、四字到五字、七字的发展过程,都和音乐的节奏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中国的古诗词亦是如此,除了“诗三百”本身都是歌词,在汉代,有一个掌管民间俗乐的叫“乐府”的机构,后来把在汉魏时代出现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也都统称“乐府”,意为“合于乐而可以歌唱的诗”。可惜的是,大量诗词虽然通过文字流传了下来,诗乐却很少有见。基于这样的常识,在一次咖啡馆里与友人闲聊时,易凤林把自己一直以来的一个构想说了出来:“当下的父母很重视孩子的启蒙教育,我们为什么不能根据现代少年儿童的特点,把中国传统诗词谱上曲,从小就让中国孩子吟唱诗词呢?”彼时作为嘉定区教育局艺术教育办公室主任的易凤林,其实还有一重顾虑困扰心头:当时他从学校听课中发觉现在的中小学生对简谱普遍陌生,甚至大多不识谱,而老师也缺少适合用于教学的简单歌曲,他因此一直在琢磨着是否要编一套合适的音乐教材。现在,如果可以通过实践“诗词配乐”把这两个问题一举解决,岂不妙哉。

这个想法正合了当时座上的好友王威尔之意,王威尔是嘉定区教育局里出了名的文人雅士,既是一位词作家,又是教育局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两人当即一拍即合,由王威尔负责选择优秀的古诗词,易凤林负责为它们谱曲。那天在座的友人中还有一位加拿大籍的教师进修学院科研员,她也是华语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听了易凤林和王威尔的合作计划,十分赞同,认为这不仅是适合中国孩子的,也是适合世界各国孩子的,因为诗歌和音乐都是无国界的艺术。这样一来,无论来自哪个国家,只要是渴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接触中华经典诗歌的人,都可以把《中国唱诗班》作为启蒙的钥匙了:“不同肤色的人们,通过吟唱短小精悍的中华古诗词,通过聆听洋溢着真善美意境的中国新童谣,既能感悟到古老而现代的东方神韵,又能在诗意盎然的优美旋律中,充分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该有多美妙啊。”既然在场诸位都认为这是件“赏心乐事”,于是大家便一鼓作气地“将理想照进现实”了。

音乐的风格很容易确定——曲境古典而旋律简单;而以什么标准来遴选适合学生吟唱的诗词却很是让人为难——优美而传世的诗词,我们的先人留下了太多太多。经过反复斟酌,易凤林和王威尔定下了两条标准:一是要朗朗上口,简短,适于吟唱;二是要能体现中国人的宇宙观、时空观,展现中国人的亲情、友情、爱情和爱国情怀,让学生在吟唱的同时感受中国人的文化密码。很快,《相思》《夜思》《梅花》《出塞》等16篇诗词进入最终的名单。为了方便学生理解诗词及其创作背景,王威尔还特意在每篇诗词后面添加了脍炙人口的文人轶事,平添了许多生动和趣味。

诗词选出来了,民族特色的曲也谱好了,易凤林还特地请学生合唱团录制成了唱片,并起了个响亮的名字——中国唱诗班。但学生是否真的会喜欢?他们能接受吟唱诗词吗?对此,易凤林的心里还是有点没底。在一次无意的闲聊中,他把自己在做的这件事情告诉了音乐教师出身的嘉定区新城路小学校长蒋明珠,没想到对方很感兴趣。就这样,新城路小学成为了“诗乐启蒙”教育的第一所试点学校。2009年,新城路小学一年级的课表中设置了一节诗词吟唱的音乐拓展课,在这一节课上,老师会一方面教学生吟唱诗词,另一方面教学生认识简谱。“从低龄学生的接受程度来讲,吟唱是最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方式,其次才是吟诵和朗读。”校长蒋明珠对这个形式非常赞许。“把民族音乐与中国古诗词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既习得音乐常识,感受音乐之美,又可以识记古诗词中的经典篇目,这正是我们想要的教学方式。”于是,2010年5月,由嘉定区教育局组织的“中国唱诗班”教学实践——“易凤林音乐名师工作室”现场展示活动在试点学校新成路小学阶梯教室隆重举行,标志着这些根据中华古诗歌创作的儿童音乐作品正式开始步入校园,进入了课堂教学的实践和推广阶段。

机会总是垂青于付出努力并时刻准备着的人,时隔半年以后,嘉定区教育局于11月5日又隆重举行了嘉定区“经典诗文诵读”区域整体推进启动仪式暨《经典诗文诵读》《中国唱诗班》首发式和授书仪式,这标志着《中国唱诗班》被区教育局正式列为区本音乐教材。从此,在全区的中小学校中,一个个形式多样的“唱诗班”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到处都能听到朗朗的书声和悠扬的歌声。

今年2月,易凤林等主创人员还应邀赴维也纳金色大厅参加了第七届“文化中国”青少年文艺晚会的演出,向外国友人展示了来自中国的少年儿童的艺术风采。最初接到主办方的邀请,易凤林激动之余自然是精心准备了演出的曲目、舞蹈、演出服等等,并按照在国内表演的经验和形式专门录制了配乐用的光盘,届时小演员们主要负责舞蹈和诗词吟诵部分的表演,配上了音乐的旋律部分则利用音响效果完成。结果,演出前夕当他们兴冲冲来到维也纳著名的金色大厅观看场地时,最大的意外发生了——作为维也纳也是全世界最著名的音乐厅之一,金色大厅有完美的声学设计,它的木质地板和墙壁就像是小提琴的共鸣箱一样,可以使任何演奏和演唱的声效在厅内振动回旋、余音袅袅——因此在这个大厅里是完全没有话筒、音响等任何扩音设备的,更别提用影碟机来播放光盘做背景音乐了。

虽然着急,但易凤林并没有乱了分寸,他仔细盘算:因为签证问题,再从国内叫人来已经是不可能的了;那么在现场的除了自己和几位带队老师、小演员们,就只剩下随小演员们一同前来的家长们了——这一群年龄相当、气质温婉的东方女性,不正是最佳的替补演员么!为了孩子们首次登上世界舞台的演出得以顺利进行,妈妈们闻讯自然是责无旁贷的,二话不说就在宾馆里进行了紧急排练——这个时候选诗和配乐的魅力或者说优势就体现出来了,这些普世的诗篇原本就是代代相传朗朗上口的,配乐的旋律亦是行云流水,即使妈妈们都是非专业人士,她们依然得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唱熟了歌词,配合得当,甚至还练出了一定的水准。至于演出服装,这自然难不倒勤劳智慧的中国妈妈们,大家很快就从旅行箱里凑出了黑衣黑裙的统一行头,又灵机一动地把随团发给孩子们保暖用的白色围脖稍加改装,做成披风披在肩上,这样,一套简约、清逸又统一的“演出服”就配置成功了。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就这样,易凤林和“唱诗班”的孩子、家长们一起,克服了困难,化解了意外,最终演出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在维也纳古老的金色大厅里,更古老的中国诗乐赢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征服了“音乐之都”里那些世界上最专业的耳朵。这一夜,歌舞《明日歌》荣获了演出金奖,易凤林荣获了“优秀作曲奖”,小演员们荣获了“中奥交流小使者”称号,带队老师们荣获了“优秀辅导教师”称号;而妈妈们,本身和音乐并无交集的她们,一辈子能够有这么一次机会站在维也纳的金色大厅里高歌一曲,还有什么比这更珍贵的回忆呢。这些成绩无疑是对易凤林最好的鼓励,他除了更深切地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千年不败的艺术魅力,更明确地体会到了坚持诗乐结合创作道路的正确性,以及用传统诗乐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任重和道远。

美国诗人,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JosephBrodsky曾经说过:“诗采用的形式就是一种记忆手段,它能在人的其他构造失灵时,让大脑保存一个世界,并将这一过程简洁化。”而现在易凤林所做的,正是给这样一个“精华浓缩的中华传统世界”插上歌声的翅膀,让它可以穿越时间,穿越空间,让那些“揣摩了三千年的心事”继续百转千回地温润我们的心。

记者:其实“唱诗班”这个名字,初听难免让人有西方宗教方面的联想,你们取这个名字的时候会有顾虑么?

易凤林:给唱片取名为《唱诗班》其实是我们的一种宣言和期许。是的,提“唱诗班”可能会使人联想到宗教,然而宗教是什么?宗教就是一种信仰,一种教人向善的信仰,从这一点上,与我们做这一张唱片所追求的意义是非常契合的。而我们的信仰就是: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种子以歌曲的形式散播在孩子的心里,撒播在希望的田野上。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正在做的事就是想要追本溯源,恢复传统:根据现代少年儿童的特点,把中国传统诗歌谱上曲,从小就让中国孩子吟唱。我们要让中国的课堂里回荡唐诗宋词的歌声,我们要让中国的课堂成为名副其实的“唱诗班”。

记者:真是美妙的构想。中国的古典诗词是浩瀚的文字海洋,从中选取何种珠贝珍宝,你们有怎样的准则呢?

易凤林:的确,配上音乐的诗乐启蒙,选诗是前提。这么多的中华传统诗歌该如何来挑选?《全唐诗》《全宋诗》是没有多少人能够背得下来的,所以历朝历代的诗歌选本每每很多。但问题是《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笺》等依然没有几个人能够背得下来。如何用科学的方法来选诗,就成了保存一个精华浓缩的诗词世界的首要任务。我们认为:选诗应该遵循一定的通用性、系统性、互补性的原则,另外,因为对象是孩子们,所以挑选出来的诗最好还要有一些有趣的典故、故事——历史上,伴随着诗经楚辞唐诗宋词流传下来的,还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文人轶事,使中国人诗的王国里平添了许多生动和趣味,这些也是我们选取诗词的一个重要参考。

中华传统诗歌本身是一个系统,它涵盖了中国人的宇宙观、时空观,中国人的亲情、友情、爱情观,中国人的爱国主义精神、恬淡与旷达的风格、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祖国名胜的热爱和赞美,等等。《唱诗班》第一辑中所选的16首古诗词,就是这样一个精华浓缩的诗词“小宇宙”:比如第一首《红豆》,说的就是中国人的爱情观;而第四首《出塞》,彰显的是一种爱国情怀;第十首《渭城曲》说的是友情,第十二首《游子吟》说的是亲情……每一首诗词的选取,我们都有充分的考量。

可以说,《唱诗班》第一辑仅仅是我们实验的开始,我们还计划有以后几辑,每一辑都是16首,都是一个小宇宙。我们相信,通过我们“以少总多”的选诗,能够让孩子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有全方位的了解。

记者:听说除了《中国唱诗班》,你还和王威尔老师合作,为嘉定区很多的幼儿园和中、小学都谱写了动人的校歌,为什么如此青睐创作校歌?

现代诗词精选篇4

【关键词】古诗词;西安文化;校本课程

古代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以其自身的魅力展现于世界文化之林。西安作为这一文化的发源地,在世界享有盛誉,其文化底蕴博大深厚。又兼有旅游城市这一美称,所以,对西安学生进行古诗词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素质,而且对于宣传西安的传统文化,提升西安的文化底蕴,扩大西安在世界的影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那么,对古诗词如何进行教学呢?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在此,我主要分为五步来进行:

1、精选内容。

中国古代诗词文化博大精深,内容庞杂错节,如何在这浩如烟海的内容中去选择适合小学生学习的诗词呢?我通过分析唐诗宋词,根据诗词的思想内容,把它们分成了六类(当然,这种分类也参考了一些资料,以及一些语文教研组一些有经验的老教师的建议):边塞诗、送别诗、闺阁诗、宫怨诗、咏物诗、咏史诗。在编写教材时,我把每类诗都精挑细选,把适合学生学习的诗词编写进去,本着从易到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安排教材。教材中涉及的都是一些能经久流传的诗词。如王昌龄的《出塞》、《闺怨》,李白的《玉阶怨》、《金陵酒肆留别》等。这样通过归类,学生对诗词就有一个全面、系统、清晰的认识。通过螺旋上升的安排教材,学生学习起来也就感觉轻松、有趣了。

2、制订目标。

通过研究学生年龄特点,针对学生实际,结合新的《课程标准》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我制定了如下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2、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3、增加学生的诗词识记量,四年下来积累古诗词140首;4、营造西安浓厚的文化氛围,宣传古城西安,提升西安在世界的影响力。

3、研究计划。

这次研究,我主要把它分成四大步来完成:即在三年级完成学生对唐诗兴趣的培养,了解唐诗,走进唐诗,能在教师的帮助下学习唐诗,并能自己解释较简单的诗句,识记三十五首唐诗;四年级进一步发展学生对唐诗的兴趣,热爱唐诗,主动走进唐诗,并能理解诗句意思,受到情感的熏陶,和作者能产生共鸣。了解一些著名作家(如李白、杜甫)的字、号、生平、作诗风格等,识记三十五首唐诗;五年级进一步理解古诗,体会感情,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诗词的意思表达出来,升华情感。初步了解宋词,知道宋词的基本体式及词的基本知识,识记三十首唐诗、五首宋词;六年级深化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理解诗词的能力,并尝试写有规范格律的诗词,掌握十五首唐诗,二十首宋词。总之,经过四年学习,接触唐诗一百一十五首,宋词二十五首,理解140首古诗词的意思,掌握诗词的基本知识,对诗词有一定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4、组织实施。

四年的学习,本着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来进行。在组织学生上课时,我主要分为六步来完成。即忆、读、悟、议、导、赏。忆,即回忆上一首诗,背诵上一首诗,并作简明扼要的解释;读,读古诗,如《出塞》一诗,先读古诗,自己揣摩诗词的停顿,重音,读熟以后,学生做简单的交流,通过交流,知道这是一首边塞诗;悟,即领悟诗情感,并能加上自己的理解读出诗的情感来,如《出塞》一诗,学生能读出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本诗表达了战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议,讨论。理解古诗中关键字的含义,能通过关键字深化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如《出塞》中的“但”字,就真切的表现了战士对和平的渴望;导即引导,引导学生了解单个字的意思,知道单个字的意思后,通过关键字的理解,全面理解古诗;赏即欣赏,在全面理解诗词后,欣赏古诗词的美点,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诗词的意境。

5、效果分析。

现代诗词精选篇5

关键词人教版小学语文古典诗词

人教版教材在古典诗词内容的选择上,唐代篇目最多,其次是宋代,元代以后和唐以前的篇目最少。这是由于唐宋时代出现了很多脍炙人口、通俗易懂的作品,其中不少充满童趣。总体来讲,教材所选篇目的体裁风格丰富多样,包含古典诗词的主要形式。诗词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小学生学习。但是在个别诗词的选择以及插图的使用上,是否完全符合小学生接受能力以及身心发展的特点则有待商榷。

一、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古典诗词的特点

(一)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古典诗词在内容上的特点

选取一些体现人与人之间真挚情感的诗词,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总体特色。大多是名家名篇,且文质兼美。例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这篇诗歌虽然难度较大,但作为杜甫生平唯一一首“快诗”,音调铿锵,感情激越,有助于学生通过其声调节奏体会杜甫当时欣喜若狂的心情。在五六年级教材中选的一些篇目,如纳兰性德的《长相思》、白朴的《天净沙》、《诗经・采薇》节选,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词曲的加入对于学生学习诗歌节奏也有很好的作用。

(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古典诗词在生字量上的特点

新课标中对小学生的识字量要求比较高,而低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词的篇数并不少于中、高年级。人教版教材所选的古典诗词一般都是浅显易懂的作品,但每首诗词都有大约2个生字。古典诗词本身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就有一定难度,如果里面生字过多,学生会把精力过多放在学习生字上,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对诗意的把握,而且也会降低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如果教材中古典诗词的数量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加,就可以避免这一问题。

(三)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古典诗词的其它问题

人教版教材“暗”含的知识较多,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点上学生对对于教师的依赖程度高。《望庐山瀑布》中的“香炉”没有注释,这很容易引起学生的误解。虽然教师用书里有解释说香炉指庐山香炉峰,但不排除老师一时马虎没讲,可能学生就把“香炉”理解成烧香用的物品了,从而对于诗歌的理解出现偏差。这对于学生理解诗歌和今后的学习不利,这些内容都需要教师在讲课中提到。

另外,人教版教材在教材呈现方式上有模式化的问题,古典诗词课文的标题多数是《古诗X首》,比较单调。课文的插图色彩、风格单一,出现的儿童形象呆板,缺乏童趣,成人形象更是毫无生气。教材所选的很多古典诗词描绘的景色十分优美,但所配的插图却不能让人满意,很难达到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目的。

二、人教版小学语文古典诗词的教学建议

(一)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人教版教材中暗含知识较多,因此,教师不仅要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教师可以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采用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在班级里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和对诗歌的理解,“师生双向互动”。有些课文中的失误,如上文提到的《望庐山瀑布》没有注解,学生可能对“香炉”的理解有误,需要教师予以纠正。一些节选的诗歌也应由教师向学生介绍。

(二)教师指导学生多背诵多朗读

每日的诵读既培养了学生们的表达能力,又训练了他们的记忆能力,也能让他们积累一定数量的名篇。唐宋名篇精美又大器,朗朗上口又冶人性情。小学生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多背诵诗词可以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人教版的教材选取了不少唐宋名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多去朗读背诵这些诗词。诵读古典诗文就是语文教育的良好方法。四声的抑扬顿挫,联绵词的回环响亮,叠音词的声情并茂,对偶句的节奏和谐,能让小学生充分感受到汉语独特的魅力。

在朗读背诵过程中,教师用适当的启发,适时的点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审美能力。教师可以创设美妙的情境,娓娓动听地描绘诗词中的景象,学生便不知不觉地体验到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白居易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等美妙意境中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与关心。

(三)进行创造性和主动性学习

人教版的教材存在古典诗词课文的课后练习要求较单调、插图的色彩、风格单一等缺点,教师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享受审美的乐趣。可以要求学生采取诗配画的方式,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作品配上想象的画面,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形象直观的画面,再现出诗歌表现的空间与色彩形象。

教师可以组织诗歌朗诵会。例如在每学期的期中和期末举行两次诗歌朗诵会。可以从教材中的古诗词精选出20首,让各小组选出代表参加比赛。参赛的代表们有的配乐朗诵,有的浅吟低唱,有的编成小品进行表演。这将极大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也让学生在娱乐中提高了自身能力和素质。

另外,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选取一首古典诗文将之改为小作文,将浓浓的诗情变为生动可感的文章。指导学生们可以通过电脑软件设计出想象出来的画面,也可以同学之间互读互改等等。这种创造性的活动不仅能让学生们体会到古典诗词的魅力,也能培养他们的绘画能力、作文能力、审美能力、动手能力等等。

总结: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身心特点,指导学生多背诵,进行创造性、主动性的学习,启迪学生们的思维,最终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戴丽琴.人教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调查报告[D].华中师范大学,2006.

现代诗词精选篇6

在中国古代的诗歌发展史当中,诗兴盛在唐朝,词繁华在宋代,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然而与唐诗一脉相传宋诗的地位,却一直摇摆不定,从拾唐诗牙慧到出于唐诗而胜于唐诗,各家理论,林林总总又褒贬不一。凭心而论,唐诗和宋诗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高峰,诗的创作在唐以后经过五代的短暂低迷以及调整反思以后,在两宋的三百多年间逐渐呈现出了不同于唐诗的新的特点。众所周知,宋朝无论在在国运国力还是政治体制上都与唐朝有极大的不同,正如钱钟书在《宋诗选注〉的序中说的那样,“作品在作者所处的历史环境里产生,在他生活的现实里生根立脚,”宋代完善的科举制度和庞大的文官体制,使得宋朝的文人数量远远多于以前的任何一个朝代。同时,如同宋太祖手持玉斧划定自己与赵氏子孙的天下江山,宋诗创作的大方向也始终没有突破唐诗当年的格局。治版图的局限也同样锁住了诗人们的眼光与灵感,大多数身居官位,不愁吃穿的诗人们已经把前人抒发胸臆的诗歌变成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典雅意趣。在《宋诗选注〉的序中,钱钟书举亚历山大的例子来说明后人要超越前人开创的疆土,就要向着更加辽远的地域进发,付出更多的辛苦。因而他指出前人的造诣不仅仅是留给后人的产业,也是对后人的一种挑衅。宋人写诗,面对唐诗高山仰止,无法超越,只能感叹,唐诗中李白、杜甫这一对双子星的创作风格,在宋朝出现了“杜天下,李一角”的局面。人们虽然承认李白的诗仙地位,在创作上却更喜欢学习有规可循的杜甫。

钱钟书在《谈艺录〉中一反传统的文体递变论,认为文体的演化是乃是“一线绵延”的,所以从一定角度而言,宋诗应与唐诗有等同的地位。所谓的“唐诗”、“宋诗”之名事实上是一个时间和风格上综合起来概念,而更倾向于风格上的划分。宋代重视文人,国家每年花费大把的银子养活他们,宋代文人过着一种比前代同行们更加精致士大夫生活,在觥筹交错,丝竹管弦的背景下,诗人们更乐于在词句和技巧上体现自己的价值,当认为这些也再无可突破之处的时候就只能借助理学的外衣讲些粗浅的道理,发些陈旧的议论。以理学入诗可以说是宋人的独创,但是就大多数作品而言都只是失败的独创。所以说宋诗给后人的最大财富是在词语句子的运用上。宋人学老杜,并没有像唐人学老杜那样,堕入较劲脑汁搜刮怪词奇句,写诗如同攀爬悬崖峭壁的境地。宋人写诗,注重词语,但是远比唐人清新准确和雅致,而且丝毫没没有唐人苦吟诗人那样风格诡异。钱钟书面对明代诗人评价宋诗“学唐诗而不想唐诗”的评语婉而一笑,因为正是那一点不象才是宋诗独创性和价值所在。“宋人能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可是不曾冒险开荒,没有去发现新天地。”宋帝国的统治者们谨小慎微的操持着当年太祖皇帝框定的天下,用求和与掏钱维持着帝国内部的安定的同时,宋朝的诗人们却中规中矩地平仄出来一系列的经典。

1956年的钱钟书在浩繁的宋诗海洋中,一一的甄选,两年以后,宋诗选注〉诞生了。

钱钟书在现代学者中算是个性最十足的一个,这样一部宋诗的选本带有明显的个人风格和学术思想。他在序言里把选诗的标准说的很明确:“押韵的文件不选、学问的展览和典故的把戏不选、仿照前人的假古董不选、当时闪光而今已走电的不选……”亦即凡有宋诗通病的一律不选。钱钟书学贯中西,博览群书,还有超强的记忆力,而在这个注本里面,他并没有直接表达个人的观点,只是注而不评。宋诗本身一直就带有很强的争议性,钱钟书是聪明人,他知道用个人观点和一家之言来评诗,只会给宋诗带来更大的争议性,一招不慎还有可能带来成为众矢之的风险。整本书里,除了对字词的校对和版本的比较以外,都是采用古人的评语和诗句来说明此句诗意境和用法从何而来。例如在序中四川人史尧弼的《湖上》七绝中“此间有句无人得,赤手长蛇试捕看”两句的评论就陆续引用了苏轼的《郭熙<秋汕平远>〉、孙樵《与王霖秀才书〉和柳宗元《读韩愈所著〈毛颖传〉后题〉中的原句以说明此句并非史尧弼的独创,而已经被前人几经翻用,自以为是的史尧弼在沾沾自喜的时候已经沦为了前人的牙慧。又如在郑文宝《竹枝词〉注中先是引用了唐朝韦庄的《古离别》,指出二者意境相似,后来又强调郑诗胜过韦诗之处,接下来又引用周邦彦《尉迟杯》词、石孝友《玉楼春〉词、王实甫《西厢记〉和陆娟《送人还新安〉来说明此诗后来的流变。钱钟书先是比较文学的专家,在这本书中,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给读者介绍了丰富的知识,比如在梅尧臣《陶者》的注里,通过引用古人诗句来反映当时实际的历史状况。又如在对王禹偁的确《寒食〉的注中引用《东京梦华录〉和《清明上河图〉来说明北宋时寒食节的风俗。书中队不同版本的对比,校勘个中正误常可看到,对诗的注疏又常佐以史料,这都体现着钱钟书的认真仔细和深厚的考据功夫。

现代诗词精选篇7

梁达明是参赛者之一。他以一组4幅传统中国画的竖画轴照片夺得本次比赛的一等奖(本次比赛共设8个一等奖)。这组作品较好地运用了摄影语言表达出主席诗词雄浑气魄和优雅风韵。这次我们以梁达明的作品为麻雀,做一次解剖,分析其中的获奖原因。

作者自述

对本次比赛规则的理解

简单地说就是“看图识字”,看谁“识”得好,主题抓得准。首先要画面与诗句配合得好,其次就是表达意境,所谓意境就是画面的外延大,给人的联想多。摄影师先有感觉,再选合适的画面表达这种感觉;反过来,读者是通过画面找摄影师的感觉。参赛作品应该做到文题一致,形式和内容统一。

创作经过

这次比赛得奖,得益于我的文学功底。我小时候就很喜欢写作文,长大后曾经想过当作家,也写过几年的剧本。这些积累都有助于我准确地理解诗词。诗词博大精深,很难用一幅画、一幅照片或一两句话表达。我认为这次比赛的作品画面一定要有诗意,有韵味,看后要让人有回味。不能仅仅是符合诗词的意思就行了,那样会让人感到很肤浅。

1988年到1997年,我在暗房里用手工制作了40多组集锦摄影作品。本想结集出版画册,终因这一形式过于传统,欣赏者寥寥而放弃。当我看到“诗词意境摄影大奖赛”的启事后,马上想到我的集锦摄影。首先,诗词这一形式比较传统,正好和我的仿国画集锦作品相吻合,集锦照片的高调竖画幅好象国画的立轴。于是,我找出那些集锦照片,从中挑选出十几幅牢牢地记在心里。然后,我开始阅读诗词。看了半个多月后,我把注意力集中在二十多个的重点诗句上,与前面挑选出的照片进行比较。

最后,我选定参赛的这4句诗,配上4个画面,感觉干净、利落、有美感。其中《风景这边独好》是用全国5个不同地方拍摄的素材在暗房里合成的。《江山如此多娇》选择了黄山、北方的松树和北京的一座桥,使南北景致结合。虽然这4幅作品不是近期作品,但我认为画面和主席诗词结合得比较完美,为诗词赋予了新意,加入我个人对主席诗词的理解。

评委谈比赛

关于比赛情况:

邵华(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这个比赛是我的创意。其实,我在10年前就有了这个创意。当时是纪念诞辰100周年,各界艺术家举办许多创作活动表现了他们对诗词的理解,像美术界、书法界、舞蹈界、文学界等等。通过那次纪念活动,他们创作出许多优秀的文艺作品,同时加深了对主席诗词的理解。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家甚至创作了100件以主席诗词为主题的陶瓷精品,后来成了当地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在随后的这10年里,我去过许多地方创作,每当看到眼前壮丽山河按下快门的时候,心里不由得想起的诗词,像“江山如此多娇”,“战地黄花分外香”,等等。后来,我想要是能以主席诗词为题材,出一本摄影画册该多好。用照片表现主席诗词既直观又富有联想,但是用我个人的力量恐怕完成不了。所以我想到发动全国的摄影家共同完成这件事。于是,恰逢主席诞辰110周年这个时机,我倡议举办了这次比赛。

吴鹏(中国摄影家协会展览中心主任):这个比赛的选题策划很好,对广大摄影师很有号召力。从参赛作品看,成熟的作者能比较好地理解比赛规则,把握作品。但也有许多作者对诗词的理解比较肤浅,仅仅用主席诗词为照片贴标签,甚至有的作品根本文不对题。

关于老同志的作品:

邵华:老同志对的感情很深。他们手里有很多珍贵的主席照片。许多老同志知道有这个比赛后,翻箱倒柜,把珍藏多年的照片找出来参加比赛。这些照片中有些是发表过的,有的从未见过。许多作品用主席诗词命名后又赋予这些照片新的生命。

吴鹏:老同志的作品很切题,他们生活的时代与相同,他们的作品与主席诗词也是同时代的。因此在同一时代背景和时代氛围下创作的作品肯定是最贴切的。

对主席诗词的理解:

现代诗词精选篇8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在中国诗歌史上,唐宋http://时期是一个需要巨人并且产生巨人的伟大时代。唐诗宋词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上最珍贵的宝藏之一,这里星河灿烂,群星闪烁。《唐诗宋词选读》作为高中生的一门重要选修课程,力图让他们“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唐诗宋词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在个性化阅读、多元化鉴赏中努力开拓创新阅读鉴赏的空间”(徐志伟《感受唐风宋韵——苏教版选修教科书〈唐诗宋词选读〉介绍》)。

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因教师的引导方法不当,偏离了本课程的根本宗旨,违背了诗歌教学的美学要求,戕害了诗歌鉴赏的审美品质,扭曲了诗歌欣赏课轻松愉快、怡情养性的美好形象,败坏了学生品尝诗歌的胃口,使众多学生逐渐丧失了诗歌学习的信心与兴趣。《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误区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要求学生机械背诵,纠缠于不同版本的字形默写。《唐诗宋词选读》精选了60多首有代表性的名篇佳作,共12个专题,内容多,跨度大。有的教师纠缠于不同版本的字形默写,做无意义的消耗,对学生提出了过于苛刻的要求,如辛弃疾的“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李清照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李煜的“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苏轼的“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些句中的加点字,不允许学生写成其他版本的字形。其实,《唐诗宋词选读》的选篇来自不同的版本,谁也无权规定哪种版本是最好的,高考也并没有指定任何一种版本,只要是认可的版本即可。加之高二小高考的挤压,很多学校把语文课挤到边缘地位,压缩课时,甚至停课。实际上,真正用于《唐诗宋词选读》教学的时间是少得可怜的。相对于小高考课程的急迫与重要,在学生的心目中,《唐诗宋词选读》的朗读与背诵无异于浪费时间,浪费感情。他们普遍认为,高考时最多考一两句诗歌默写,何必花费那么多时间在这上面呢?况且有那么多的学科要读要背,各科教师逼命似的催促。因此,学生的抵触情绪很大,当然,常常是消极抵抗。强制学生机械背诵诗词,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增加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毁掉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伤害了《唐诗宋词选读》的学科形象。

2.教师一讲到底,完全漠视学生的存在。相对于要求学生机械背诵,教师一厢情愿的讲解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在极其有限的课时内,在学生对文本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教师的讲解对于学生又能有多少收获呢?况且有的教师机械地照搬资料,乐于做“二手贩子”,学生自然是悠闲地边听边做其他活儿,一切似乎和他们没有关系。教师的一味讲解,代替了学生主体的鉴赏活动,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唐诗宋词选读》变成了遥远的浮云,教师疲惫,学生乏味。

3.就地取材,把诗歌加工成鉴赏练习。有的教师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把活生生的一首首诗词切割成碎片,做成诗歌鉴赏题目。表面上既完成了《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又与考试接轨,提高了学生的应试技能,一举两得。实际上,以考试做题的心态学习唐诗宋词,学生也够痛苦的了,何谈怡情养性与审美愉悦?只有一声声无奈的叹息。

4.象征性地挑选几首,其余置之不理。正因为这门课程的特殊性,师生们普遍有一种误解:高考不会直接考《唐诗宋词选读》课本上的默写,诗歌鉴赏也非常灵活,难以把握。这本书甚至这门课似乎可有可无,还不如选几首大家都熟悉的作品,随意讲讲背背就可以了,把宝贵的时间腾出来背诵字音、字形、成语、病句等基础知识,考试时最能抓分。有的教师在《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中压根儿就没教几首,学生当然更是知之甚少。漠视《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是一种狭隘的、功利主义的短视与偏见。它无视学生的精神成长与审美需求,急功近利地追求短期效益,从长远利益看,它最终导致了学生心灵世界的枯萎与人文底蕴的薄弱。

让我们来倾听学生们的心声吧!“这样‘鉴赏’的固定套路真的陶冶了我们的情操了吗?即使真的陶冶了,除了能拿来应付考试,还有什么用呢?我们能从诗词中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吗?我们能从诗词中获得审美的体验吗?或许,等我们结束了高考,进入了大学,我们就会把接触过的唐诗宋词忘得一干二净,抛到九霄云外吧。如果真是这样,我宁愿在刚看到唐诗宋词这座王国的轮廓时,就远远跑开。”

《唐诗宋词选读》教学上的误区,是教师对这门选修课的误读与扭曲。《唐诗宋词选读》教学中的浅阅读,是一种短视行为,没有真正把握诗歌教学的内在品质,也违背了教材编写者的赤诚苦心。事实上,《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是“一种文化消费活动(这是从支付一定的阅读成本而换回某种精神收益的角度来说的),但深一层看,它又是一场读者将其心灵放飞在诗词中的快意旅游。”(杨海明《试论普通读者对唐宋词的阅读欣赏活动》)

“以高中学生为例,他们正值青春年华,本该享有一生最快乐和最浪漫的时光。然而现实境况却正好相反:面对巨大的升学压力,身背繁重的学业负担,再加上很多学校所实际推行的换汤不换药的‘应试教育’,这就使这批青年学子变成了全社会中最感疲惫的群体之一。而在此同时,他们周遭的文化环境也不免令人担忧:校园附近的书摊上摆放着大量庸俗不堪的书刊和碟片,网吧则更以‘高科技’的魔力诱惑着意志不坚的青少年到其有害的虚幻世界里,这些不良文化必然会对高中生的身心带来不良影响。故而有相当多的高中生的人格实未得到健全的培育,而其人文素质则尤其显得薄弱。这种情况突出表现为以下两点:一是他们一心只想着升学,而对其余的事情大都漠不关心,故而在一定程度上患有了‘感情冷漠症’和‘爱心稀薄症’;二是在审美鉴赏方面,往往误把某些庸俗之美当成时尚来起劲追逐……一方面,唐诗宋词中丰富的‘真、善、美’资源,既能培育人们的真情、爱心和社会责任感,又能使其提升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而对高中生来说,因为他们正处于长知识和开发心智的关键时期,就更能对其稚嫩的心灵起到雨露滋润禾苗般的灌溉作用。另一方面,由于诗词能‘以情动人’‘以美诱人’,它不靠说教与灌输的手段和方式而用感化及熏陶的方法去影响读者,所以它尤其会对求知欲强、易被感动和天生爱美的高中生产生亲和力与诱惑力,且使他们在阅读快感的同时受到精神文化方面的潜移默化。”(杨海明《试论普通读者对唐宋词的阅读欣赏活动》)唐诗宋词的当代意义被阐释得如此深刻透彻,值得每一位急功近利的语文教师深思。

转贴于http://

《唐诗宋词选读》教学的要义在于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精髓,研读诗词经典,提升审美境界。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学http://会引领学生进入一个声色俱美的诗词世界,在有声、有色、有思想、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流连忘返,透过美的语言窥见美的心灵、美的世界。

1.诵读名篇佳作,感悟诗词韵味。诵读要建立在有情趣、有兴致的基础上,弃绝功利,抛却目的,让学生放松身心,放飞心灵。有效诵读,反复品味,能很好地培育学生的语感,让他们深切感悟到诗词特有的情致与韵味,实实在在地受到美的熏陶。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它磅礴大气,韵律铿锵,读来让人荡气回肠。高適的《燕歌行》是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气壮山河,撼人心魄。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雄奇奔放,瑰丽多姿。杜甫的《兵车行》沉郁顿挫,哀伤欲绝。李贺的《天上谣》诡谲奇异,璀璨多彩。柳永的《八声甘州》情景交融,摧人脏腑。苏轼的《江城子·记梦》凄婉哀伤,催人泪下。岳飞的《满江红》豪情万丈,吞天沃日。优秀的诗词,意境高远,韵律和谐,气韵飘荡。对于学生来说,这一次又一次视觉与听觉的冲击,将会永久地留存于他们的记忆中。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也。”“腹有诗书气自华”,优秀的唐诗宋词能开阔读者的胸襟,提升人们的精神品质。

2.积累清词丽句,丰富语言库存。“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辽阔壮丽,令人神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雄浑阔大,幽静秀丽。“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写景如画,幽清明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音韵铿锵,飘零孤苦。“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意象鲜明,以乐写哀。“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铺陈设喻,黯然神伤。这些优秀的诗句一旦印记在学生的头脑中,必将丰富他们的语言库存,成为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资源。为什么有的学生语言干枯无味,每次写作文如此痛苦?归根结底是他们的语言库存太空虚,才导致他们作文像挤牙膏一般的艰难。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优秀的唐诗宋词能丰富学生的语言库存,增强他们的人文底蕴。

3.领悟人生哲理,探究生命情怀。优秀的唐诗宋词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蕴含着唐宋思想家对社会人生的深沉思考,铭刻着他们的思想轨迹,记录着他们的心路历程。唐宋先贤们留下的血泪结晶,能引导我们理性地探究生命的本质与意义。摆放在我们面前的唐诗宋词,并非一个个僵死的文本,它们凝聚着诗人的心血,蕴含着诗人跳动的心脉与沉思的灵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灵澄澈,幽清明净,于诗情画意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热切向往。从李白的《月下独酌》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一个孤傲超俗的灵魂在低声吟啸。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流露出诗人对大唐王朝被繁荣假象所遮蔽的重重危机的深沉忧思。苏轼的《定风波》中,面对风雨,诗人高声唱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人生低谷中,诗人不改豪杰之志,不敛疏放之态,得失、荣辱、生死皆能泰然处之,这是何等的雍容大度!透过诗篇,我们能够深切触摸到一个特立自由、通达乐观的思想家的心魄。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人景仰的最高境界:进退自如,宠辱不惊。

4.研究诗词大家,解析经典文本。《唐诗宋词选读》选取的是唐宋时期最有成就的大家名作。这里名家辈出,群星耀眼。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精选一位自己喜欢的诗人,开展研究性专题学习,探究他们深刻的思想与杰出的艺术。单是李白与杜甫就有说不完的话题。“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盛唐诗歌的气来、情来、神来,在李白的乐府歌行和绝句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气势浩瀚、变幻莫测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袁行霈《李白诗歌与盛唐文化》)杜甫的身上,“集中了中国文化传统里的一些最重要的品质,即仁民爱物、忧国忧民的情怀”(袁行霈《李白诗歌与盛唐文化》)。在《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中,学生们对研究性专题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纷纷撰写小论文,如《李白的月亮》《手执琼觞的诗仙——论李白的酒与诗》《刘禹锡的历史情怀》《李商隐无题诗研究》《论李煜词风的变化》《梦境与恋情交织的小山词》《倚花细看东坡词》《金戈铁马龙腾虎掷——论稼轩生平及词篇创作》等,都达到了一定的思想深度和学术高度。通过专题研究,学生们已经理清了诗歌的发展脉络,走进了诗歌的辉煌大厦,相信这些略显稚嫩的小作者将来一定会迈进辉煌的文学殿堂。

现代诗词精选篇9

丁国成在1999年号召写旧体诗的诗人要多读新诗:“当前最重要的事情,不是贬斥新诗――新诗是贬不倒的,也不是去争主流――主流也是争不来的,而是下功夫了解新诗,多读新诗,不止是中国的新诗,也包括外国的新诗。2007年11月,在“中国诗歌太原论坛”上,丁国成认为1957年1月12日《致臧克家等》的信中提出的“新诗主体论”可以休矣:“当代中华诗词――所谓‘旧诗’的发展势头逐渐超过了‘新诗’。……中华诗词学会个人会员已达15000多人,团体会员220多个;全国诗词组织2000多个;诗词队伍以百万计;《中华诗词》杂志发行量业已跃居所有诗歌报刊之首;全国诗词报刊包括内刊号已达600多种,远远超出新诗报刊(含内刊)……全国性会议开过21届……”

毛翰是《1914-2005中国格律诗选萃》编委,其新诗写作常有现代格律诗适度押韵的特点,适宜朗诵,一些作品被谱成歌曲。但他在理论上越来越倾向于自由诗,他在2002年主张两者并存:“新诗格律化的倡导和实验也是应该受到尊重的,正如我们尊重新诗自由化的坚持和探索一样。”2009年8月,在“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上,他在《新诗格律化的冷思考》中指出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是诗的三种基本体裁,无所谓孰优孰劣;但他在2011年却尖锐质疑新格律诗的“合法性”,他说:“闻一多先生的关于新诗格律化的主张。可能有草率和偏颇之处。”

学者修正自己的观点很有必要,学术研究更不能按进化论来判断“进”与“退”的优劣。如果在新诗草创期用温和的改良主义取代激进的改革主义,实现汉语诗歌在五四时期特定时代的“软着陆”,汉语诗歌的结局可能会更好一些。如果20世纪汉语诗歌没有极端的“新诗文体独裁”和“白南诗诗体霸权”,今天汉语诗歌及汉语抒情文学的生态肯定会更健康一些。“中国现代文学史”等教材、“鲁迅文学奖”等大奖排除旧体诗等事实都呈现出“新诗文体独裁”。百年新诗诗体建设始终处在多对抗、少和解的危局中,甚至近年有学者宣称“诗体重建”是“伪话题”,都颇能呈现“自由诗诗体霸权”。正是“非此即彼”甚至“你死我活”的“斗争哲学”,严重影响了新诗研究的健康发展。

“新诗从它准备到诞生,从那时到现在,一直存在着议论和争论。这些议论和争论,随着环境的变换,也不断地变换着名称。但究其根源,大抵总是出于与中国古典诗歌以及外国诗歌二者的关系,也可以说是传统与现代二者的关系。这就是中国新诗的百年之痛。”从新诗草创期吴宓等人主张写旧体诗,到90年代初钱理群等人提出格律诗词应进人中国现代文学史,再到丁国成等人宣称应以旧体诗为主体,都说明新诗存在问题。原因主要有三:新诗生于乱世,先天不足;新诗长于乱世,后天未养;旧诗不仅对新诗形成“影响的焦虑”(布鲁姆语)和“传统对个人才能的压迫”(艾略特语),而且不时与新诗抢杀“话语权”(福柯语)和“文体霸权”(马尔库塞语)。也可以归纳为“内忧”与“外患”两点:自己“底气不足”;外敌“虎视眈眈”。

旧体诗同样存在问题。“从表层现象看,神州大地。涌现出上千万诗词作者,日产诗词五万首,即使是盛唐大宋,也远远不如,仿佛是一个超唐迈宋的时代业已届临。然而,这或许只是一种易于使人产生错觉的表象。从品质内涵看,在这浩繁如满天星斗的诗词中,虽出现一些优秀的作品,但其份额仍小,更遑论产生出震撼人心、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式的作品了。反而各类陈腔滥调式的制作,却是塞目充耳。”新诗也并非“萧条”,刘福春《新诗著作叙录(2007年)》收录新诗集277种、诗论集34种,乔婷婷等人的《2007年新诗研究论文索引》收录公开刊物上的论文l278篇。网络新诗产量更是惊人。“据有的人统计,去年(2005年)国内举办的比较大的诗歌节,就有98个,也包括北大的诗歌节,整整举办了一个月,全国各地有一百多名诗人来参加。评奖的活动也不少,有各种名目的奖项。”仅在2011年6月,福建厦门、宁德、莆田三地同时分别主办大型诗会,诗人超过200人。中国现代格律诗学会主编、2005年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1914-2005中国新格律诗选萃》收录百年新诗史上200位诗人326首新格律诗和34位诗人41首微型格律诗,其中有高昌、高洪波、吉狄马加、卢卫平、牛庆国、李晃、刘川等十余位中青年诗人的诗作。2011年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东方诗风格律诗体新诗选》收录了21世纪最初lo年间“东方诗风”论坛注册会员43位诗人的241首诗作。2011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湖南青年诗选》收录23位诗人38首诗作,新格律诗有罗长江《车过唐山》和徐晓鹤《找》。2009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两岸四地中生代诗选》收录牛庆国大致均齐分节却不押韵的诗。“统计2003-2008年《台湾诗选》‘固定行数’诗作及其所占比率后,我们可以发现,六个年度的总平均为17%,其中更有四个年度的比率都在19%以上,平均每5首诗作,就有1首是采取完全固定行数的写法,比例不可谓之不高。可见《台湾诗选》中,有关选录诗作‘固定行数’的倾向,的确是不争的事实。……有关个别作家在‘固定行数’偏好的统计,以陈义芝(5首)、余光中(3首)和陈育虹(3首)的趋向较为明显,而这些作家平时的作品特色及书写习惯・似乎也有如此的固定模式,因此这样的统计结果,也可以相对印证,部分作家以‘固定行数’当成写作规范的可能。”

现代诗词精选篇10

关键词:文学选本;文学思潮;互动;宋代;个案

中图分类号:i20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13)08-0034-05

文学选本与文学思潮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文学选本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着文学思潮。而文学思潮也制约着文学选本,促使选本对思潮作出反应。文学选本与文学思潮的互动关系,在宋代文学选本中有非常生动的表现,典型的个案有《二李唱和集》等诗歌选本与“白体”诗风的相互生发、《西昆酬唱集》对“西昆体”的引领与示范、《二妙集》《众妙集》《三体唐诗》等对宗唐思潮的契合与呼应、《草堂诗余》《花庵词选》对雅正词风的疏远与游离等。

一、《二李唱和集》等诗歌选本与“白体”诗风的相互生发

宋初较早出现的一批诗歌选本,多是酬唱类选本,如《二李唱和集》所收录的是李昉与同僚李至往来唱和、缘情遣兴之作,《李畴唱和诗》所收录的是李昉与诸人之宴飨唱和诗,《禁林宴会集》所收录的是苏易简、毕士安、梁周翰、李昉等人的唱和之作,《翰林酬唱集》所收录的是王溥、李昉、汤悦、徐铉等人的唱和之作,《君臣赓载集》是君臣之唱和集,等等。这些选本,大多已经难得一见,唯《二李唱和集》较易觅得,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卷1载此集之本末:“李文正公昉,深州饶阳人。太祖在周朝,已知其名,及即位,用以为相。常语昉曰:‘卿在先朝。未尝倾陷一人,可谓善人君子。’故太宗遇昉亦厚,年老罢相,每曲宴,必宣赴赐坐。唠尝献诗曰:‘微臣自愧头如雪,也向钧天侍玉皇。’昉诗务浅切,效白乐天体,晚年与参政李公至为唱和友,而李公诗格亦相类,今世传《二李唱和集》是也。”

此集所收诗风格浅切,与白居易诗风相仿。清陈榘《二李唱和集序》云:“读其诗,体格并近香山,《青箱杂记》所论未谬也。”实际上,李昉之激赏白居易,由来已久,他曾以白居易诗句讽谏太宗,折服君心。《资治通鉴后编》卷17载:“帝一日语侍臣曰:‘朕何如唐太宗?’左右互辞以赞,独昉无言,微诵白居易《七德舞》词曰:‘怨女三千放出宫,死囚四百来归狱。’帝遽兴,曰:‘朕不及,朕不及,卿言警朕矣。’”

而从上文所列宋初之酬唱类诗歌选本来看,李昉在诸唱和活动中都是处于中坚的位置,《二李唱和集》自不必论,《李昉唱和诗》显然亦是以李防为中心,《禁林宴会集》《翰林酬唱集》中亦有李昉。我们据此不难推知,正是对白乐天诗的共同爱赏,使当时以李防等人为中心的一批士大夫文人流连于诗酒酬唱,继而将酬唱之作编辑刊行。而以这批文人馆阁重臣的政治地位与引领群伦的文学影响力,这些选本在当时流布极广,对“白体”之盛行产生重要作用。基于此,《二李唱和集》等诗歌选本与“白体”诗风之间呈现出一种相互生发、循环互动的关系:一方面,诗歌选本的流布,对“白体”诗风的流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另一方面,“白体”诗风的流行又促成了更多同类诗歌选本的生产与流通。

二、《西昆酬唱集》对“西昆体”的引领与示范

除上述以李昉等人为中心的一批唱和类选本外,宋初另一部影响甚大的唱和类诗歌选本是《西昆酬唱集》。《西昆酬唱集》乃杨亿与同僚于真宗景德二年编纂《册府元龟》时,修书之余的更迭唱和之作。集中收录杨亿、刘筠、钱惟演等18人的唱和诗247首。

据杨亿《西昆酬唱集序》,西昆体诗人的诗歌趣尚在于“雕章丽句”,认为只有辞采富丽精工的诗歌才能“脍炙人口”。为此,他们将诗歌的创作过程抽绎为一种基于一定学养的程序化和技巧化的行为:先是“历览遗编,研味前作”,广泛阅读,反复体味:然后是“挹其芳润”,根据所需撷取词句、意象,加以巧妙地勾连、缝合、打磨,最终制成诗歌成品。“诗人只要多读书,熟悉前人作品,将其词句和意象根据需要重新加以组合变化,就可以做出词采华丽、声韵流转的诗歌来。因而作诗也就不再是‘缘情遣兴’了,而是一种理智的安排,用词的技艺,即使同一题目,也可以由于用词和用典的不同而翻衍变化出多首诗来,达到更迭唱和、互相切靡4的目的。”

不难想见,这种将作诗程序化和技巧化的“成功”尝试,对于当时众多饱读诗书却因禀赋不足等种种原因,而苦于作不出好诗来的普通士子,是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示范效应的。于是一时之间,群起效之,诗坛风气为之一变。胡仔《渔隐丛话》前集卷22引《蔡宽夫诗话》:“祥符、天禧之间,杨文公、刘中山、钱思公专喜李义山,故昆体之作,翕然一变。”魏泰《临汉隐居诗话》:“杨亿刘筠作诗务积故实,而语意轻浅。一时慕之,号‘西昆体’。”

在这种盛况空前的背后,《西昆酬唱集》的刊行与流布功不可没。欧阳修《六一诗话》云:“杨大年与钱、刘数公唱和。自《西昆集》出,时人争效之,诗体一变。”从欧阳修之语可以看出,正是《西昆酬唱集》的编行,使时人有了仿效、模拟的范本,从而最终导致“诗体一变”。虽然我们今天已经难以用准确的数据来描绘当时《西昆酬唱集》印行热销的火爆情景,但从宋人的某些记载我们仍可窥其一斑。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37云:“自杨刘唱和《西昆集》行,后进学者争效之,风雅之变,谓之‘昆体’,由是唐贤诸诗集几废而不行。”宋初唐风笼罩,宋人作诗都以唐人为模拟对象,故唐人诗集盛行于世,而《西昆酬唱集》一出,则“唐贤诸诗集几废而不行”,足见其影响之巨。

当然,由于西昆体诗歌一味以切对为工,以编织故实为胜,终至流入形式主义的末路,加之其仿效者良莠不齐,一味挦扯,至于剽窃,沦为笑谈。蔡正孙《诗林广记》卷6引《古今诗话》:“杨大年、钱文僖、晏元献、刘子仪为诗,皆宗义山,号‘西昆体’。后进效之,多窃取义山诗句。尝内宴,优人有为义山者,衣服败裂,告人曰:‘吾为诸馆职捋扯至此。’闻者大噱。”

三、《二妙集》《众妙集》《三体唐诗》等对宗唐思潮的契合与呼应

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诗派,该诗派以其众多的成员、煊赫的声势、独特的风格在宋代诗坛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左右了北宋后期至南宋中期的诗坛。以黄庭坚为主将和代表的江西派诗人作诗既重典范又求创新,力图师法古人又不拘泥古人,寻求独出机杼、别具一格的艺术境界,他们认为作诗最忌趋随人后,所谓“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主张“以故为新”、“以俗为雅”、“化腐朽为神奇”、“有法”入而“无法”出,其根本用意乃是通过熟参古人诗法,以心悟人,最终达于化为我用之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不无创新意义。但南渡以后,江西诗派流弊日生,随着队伍的日渐庞大,开始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其末流不能谙熟江西诗法,一味追求翻新立奇、出人意表,作品生硬艰涩,令人生厌。至南宋中后期,江西诗风遭到怀疑与叛离,以杨万里、陆游为代表的一批诗人率先突破江西法门,转学晚唐,历经淬炼,最终自成风调,卓然名家。他们的成功经验,对于其后欲以诗名家者。产生了极强的召唤效应。

在此背景下,四灵诗派正式携“晚唐体”登上诗坛。四灵诗派是南宋中后期永嘉地区的一个诗歌流派,因其代表人物徐玑(号灵渊)、徐照(字灵晖)、翁卷(字灵舒)、赵师秀(号灵秀)的字号中都有一个“灵”字而得名。“四灵”皆人生失意,仕途困蹇,穷愁潦倒;又皆不甘寂寞,求名心切。在争名之心的直接驱使下,“四灵”选择了力倡晚唐,因为他们纵观当时诗坛,江西诗派之势日衰,晚唐诗风则有兴起之势,若趁时而倡之,必受人瞩目。为了另立新面、树立名声,“四灵”进行了诸多努力。编选《二妙集》《众妙集》,以选本的形式宣传他们的诗歌主张,就是其努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妙集》,清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卷23著录,谓:“《二妙集》一卷,旧抄本。此书亦赵师秀所编。二妙者,贾浪仙、姚武功诗也。”瞿良士《铁琴铜剑楼藏书题跋集录》卷4亦复著录,谓:“赵紫芝选编《众妙》《二妙》二集,世不经见。今吾友顾大石仁效过访次山秦思宋,执是为贽,次山藏焉,因假摹。书实为宋刻本,不易得也。”此集以贾岛、姚合为“二妙”。专选2人之诗,其推尊贾、姚之意一目了然。

《众妙集》初无刻本,明末始有抄本现于世,经毛晋刊刻,方得流传,《四库全书总目》卷187谓:“此本明季出自嘉兴屠用明家,寒山赵灵均以授常熟冯班,班寄毛晋刊之,始传于世。其书晚出,故谈艺家罕论及之。然其去取之间,确有法度,不似明人所依托。疑当时偶尔选录,自供吟咏,非有意勒为一编。故前后无序跋,亦未刊版行世。惟传其诗法者转相缮写,幸留于后耳。观其有近体而无古体,多五言而少七言,确为四灵门径,与其全集可以互相印证。明末作伪之人断不能细意吻合如是也。”

四库馆臣一方面认为《众妙集》“去取之间,确有法度”,另一方面又怀疑此集乃“当时偶尔选录,自供吟咏,非有意勒为一编”。但若我们稍加寻绎,就会发现,此集之编选,其实是颇有深意的。

首先,从所选诗体来看,《众妙集》专选唐人五、七言律诗,其中绝大多数为五言律诗,正如四库馆臣所言,“有近体而无古体,多五言而少七言”。这表明,“四灵”之“晚唐体”在诗歌体式方面主要即指五律。再者,从所选诗人来看,《众妙集》所选诗人中,晚唐诗人甚多,彰显出其推尊晚唐之意;但贾岛、姚合无诗入选,因为赵师秀另编有专收贾岛、姚合诗之《二妙集》。除晚唐诗人外,大历诗人入选亦多,这一方面是因为大历之风是“四灵”所推崇的贾、姚诗风的直接渊源所在——贾岛之诗清苦奇僻、清冷凄寒,姚合之诗清丽淡远、圆稳清浅,皆直承大历“清”风;另一方面是因为大历之世是“四灵”所推崇的五律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盛唐诗多古体、少律诗,盖因其时律诗格律初成、流行未广,而古体诗恣肆、浑成厚重,最能体现盛唐诗人积极进取、奋发昂扬之精神;大历以降则律体尤其是五律大为盛行,因为五律尚清丽淡雅、幽深含蓄,与古体之朴拙苍凉、刚健雄浑风格迥异,正好与大历诗人因身世家国的双重没落而导致的细腻深婉之情思、闲淡雅致之趣尚相契合。总而论之,《众妙集》清晰地展现出“四灵”取法晚唐,推尊贾、姚,专攻五律,喜好清雅的诗学主张与审美趣味。

“四灵”的努力没有白费,在他们的积极提倡下,先前只是微露端倪的“晚唐体”诗风渐成流衍之态,而且声势日盛,成为稍后江湖诗人极力仿效的对象。刘克庄曾感慨:“旧止四人为律体,今通天下话头行。谁编宗派应添谱,要续《传灯》不记名。”严羽亦指出:“近世赵紫芝、翁灵舒辈独喜贾岛、姚合之诗,稍稍复就清苦之风,江湖诗人多效其体。”另外值得补充的一点是,“四灵”之成名,还与另外一部诗歌选本《四灵诗》有很大关联。“四灵”曾入叶适门下,叶适对“四灵”甚为赏爱,多有称誉之辞、揄扬之举,其中一个重要举措就是编选《四灵诗》,以诗歌选本的形式隆重推出、大力宣传“四灵”。许斐《跋四灵诗选》:“兰田种种玉,檐林片片香。然玉不择则不纯,香不简则不妙,水心所以选四灵诗也。选非不多,文伯犹以为略,复有加焉。呜呼,斯五百篇出自天成,归于神识,多而不滥,玉之纯、香之妙者欤。芸居(笔者按:芸居即陈起)不私宝,刊遗天下,后世学者,爱之重之。”晁公武《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载有“《四灵诗》四卷”,当即叶适所编之本。

从杨万里、陆游到“四灵”。南宋诗坛宗唐思潮渐成兴盛之势,在此过程中,《二妙集》《众妙集》《四灵诗》3部诗歌选本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们与逐渐兴起的宗唐思潮相伴相随,相与契合,为之张目鼓势、桴鼓相应。而在宗唐思潮日渐兴起之际,除《二妙集》《众妙集》《四灵诗》外,还涌现出了更多的专选唐诗的选本,如《万首唐人绝句》(洪迈编)、《三体唐诗》(周弼编)、《注解章泉涧泉二先生选唐诗》(赵蕃、韩漉编,谢枋得注)、《唐僧弘秀集》(李垄编)、《分门纂类唐歌诗》(赵孟奎编)等,这些选本数量既多,声势浩大,与宗唐思潮形成呼应之势。

在这些唐诗选本中,最具特色者是周弼的《三体唐诗》。就所选诗体而言,此集专选唐人七绝、七律、五律。是谓“三体”。从所选诗人来看,周弼与上述之“四灵”虽然皆重唐诗,但具体推重唐诗的时段并不完全一致,“四灵”最为推重的是晚唐诗,尤其是贾岛、姚合之诗,周弼最为推重的是大历、中唐之诗。这显示周弼既洞悉当时诗学理论的趋势,又具有相当不俗的个人见解;既能契合时代风潮又非人云亦云。

四、《草堂诗余》《花庵词选》对雅正词风的疏远与游离

宋代词选,大多表现出对典雅趣尚的诉求,这与崇雅黜俗的词坛风气、渐行渐雅的词史进程密切相关。宋代词选在受到以雅为宗之审美趣尚的熏染和影响的同时,还是崇雅进程的参与者、提倡者、推动者。现存最早的宋代词选《梅苑》已有重雅趋向,黄大舆在《梅苑序》中表现出明显的清雅之好与雅正之趣,特别是他在序中将词之发生上溯至《诗》《骚》,认为其在《梅苑》中所录之词乃“诗人之义,托物取兴”,与《离骚》之“盛列芳草”“盖同一揆”,尊体复雅之意尤显;《乐府雅词》之集名既已表明以雅为尚,曾慥自序又明言“涉谐谑则去之”,并将欧阳修词中之恻艳者悉数删除,归因为“小人”“谬为公词”,可谓用心良苦:鲴阳居士所编《复雅歌词》与曾慥《乐府雅词》类似,皆以“雅”名集,明确彰显出对典雅趣尚的诉求;赵闻礼《阳春白雪》之命名,即已表明书中所选皆高雅精妙之词,而非浅陋鄙俗之篇,阮元《四库未收书提要·阳春白雪提要》谓其“去取亦复谨严,约无猥滥之习”、“字炼句琢,非专以柔媚为工者可比也”;周密《绝妙好词》选词崇尚骚雅清空,清人余集《绝妙好词续钞序》谓其“人不求备,词不求多,而蕴藉雅饬,远胜《草堂》《花庵》诸刻”。

但在崇雅黜俗的主流姿态之外,也有别具面目、独立标格者,表现出对雅正词风的疏远与游离。这种疏离倾向以《草堂诗余》表现得最为明显,在《花庵词选》中亦有所流露。

(一)《草堂诗余》:对雅正词风的疏远

《草堂诗余》原本2卷,久已失传,现存最早者为《增修笺注妙选群英草堂诗余》,乃何士信所增修。该集所选之词多北宋词,风格皆流丽平易,如苏轼词共人选22首,除《念奴娇·赤壁怀古》1首豪放词因名声卓著、影响至大而入选外,其余21首皆流丽婉约之作;南宋以来非流丽一路的豪气词、雅正词绝少收录,如辛弃疾词,集中共选人8首,皆辛词中相对流丽者,其豪气词则绝无入选。

《草堂诗余》之编集体例也表现出对雅正词风的疏远、对通俗词风的认可。该集现有分类本与分调本2种,现存最早之《增修笺注妙选群英草堂诗余》为分类本,该本分前、后2集;前集再分春景类、夏景类、秋景类、冬景类,后集再分节序类、天文类、地理类、人物类、人事类、饮馔器用类、花禽类,共11类;这11类下又各细分为若干小类,如春景类分初春、早春、芳春、赏春、春思、春恨、春闺、送春8小类,节序类分元宵、立春、寒食、上巳、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除夕10小类,等等,11类下共分66小类。从这些小类的类目可以看出,《草堂诗余》所选词之内容大致不出写景、言情二端,多表现优柔之景、儿女之情、离别之绪;风格则以阴柔为主,缺少一种力度美与崇高美。如此二端,皆表现出其重流丽、尚通俗的审美取向。另外,如此详尽的分类,如此明白的类目,很明显是为了取便歌者,也表现出其作为通俗唱本的文本性质。宋翔凤《乐府余论》云:“《草堂》一集,盖以征歌而设,故别题春景、夏景等名,使随时即景,歌以娱客。题吉席庆寿,更是此意。其中词语,间与集本不同。其不同者,恒平俗,亦以便歌。以文人观之,适当一笑,而当时歌伎,则必需此也。”

由于《草堂诗余》对雅正词风的疏远,后人往往将其与另外一些崇雅词选对立起来,抑此以扬彼,如朱彝尊《乐府雅词跋》谓“得是编,《草堂诗余》可废矣”,《书(绝妙好词)后》谓“周公谨《绝妙好词》选本虽未全醇,然中多俊语。方诸《草堂》所录,雅俗殊分”。这种二元对立状况本身也恰恰反映出《草堂诗余》对雅正词风的疏远。

(二)《花庵词选》:游离于雅正与通俗之间

与《草堂诗余》对雅正词风的疏远不同,《花庵词选》对雅正词风表现出一种部分接受部分疏远的姿态,或者说,它是游离于雅正与通俗之间。之所以如此,主要与编选者黄升的编纂意图有关。《花庵词选》是《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和《中兴以来绝妙词选》2部选本的合称,因同出于黄升之手,所选时代又相连属,故在流传中逐渐合二为一。黄升有《绝妙词选自序》,序云:“长短句始于唐,盛于宋。唐词具载《花间集》。宋词多见于曾端伯所编,而《复雅》一集,又兼采唐、宋,迄于宣和之季,凡四千三百余首。吁亦备矣!况中兴以来,作者继出。及乎近世,人各有词,词各有体,知之而未见,见之而未尽者,不胜算也。暇日裒集,得数百家,名之日《绝妙词选》。佳词岂能尽录,亦尝鼎一脔而已。然其盛丽如游金张之堂。妖冶如揽嫱施之祛,悲壮如三闾,豪俊如五陵。花前月底,举杯清唱,合以紫箫,节以红牙,飘飘然作骑鹤扬州之想,信可乐也。”

黄氏在序中先是列举了当时较为流行的3种词选:《花间集》、《乐府雅词》(曾端伯编)、《复雅歌词》,其中《花间集》选唐五代词,《乐府雅词》选北宋及南渡词,《复雅歌词》兼选唐宋,而又“迄于宣和之季”。以上各选,均未涉及南渡以后、中兴以来之词。黄氏一方面有感于诸词选之阙漏,另一方面有感于“中兴以来,作者继出。及乎近世,人各有词,词各有体,知之而未见,见之而未尽者,不胜算也”,故而别编一集,以续选一代之词,为宋词存史,正如四库馆臣所言:“观升自序,其意盖欲以继赵崇祚《花间集》、曾慥《乐府雅词》之后,故蔸罗颇广。”因其编集意图在于选词以存史,故而不囿一端,兼收并蓄,对“盛丽”、“妖冶”、“悲壮”、“豪俊”各种风格之词皆择而录之。

由于《花庵词选》选词态度的相对宽容与选录视野的相对广阔,不若其他词选或主雅正或主通俗流丽,而是游离于雅正与通俗之间,既多雅正之词,亦有相对通俗之作,故而后世对其评价与归类也时有冲突,有人将其归入雅词一类,亦有人将其纳入俗词阵营。如《四库全书总目》卷199谓其“精于持择”、“去取亦特为谨严,非《草堂诗余》之类参杂俗格者可比”。余集则将《花庵词选》与《草堂诗余》视为同类,认为《花庵词选》与《草堂诗余》一样皆在黜除之列,其《绝妙好词续钞序》谓《绝妙好词》“蕴藉雅饬,远胜《草堂》《花庵》诸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