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6:57:22

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篇1

关键词:数学教学;推理;学生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8.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078-02

数学教学与思维的关系十分密切,数学教学实质上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数学思维活动,学习数学家思维活动的成果,并发展数学思维,使学生的数学思维结构向数学家的思维结构转化的过程。对数学思维的研究,是数学教学研究的核心,数学思维的发展规律,对数学教学的实践活动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思维能力是在一定的思维品质基础上形成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的学生遇到了难题就一筹莫展,抓不住问题的本质和关键,找不到解题的技巧和门路。其存在的差异就是思维能力的差异。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个广泛而值得探讨的课题。要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就应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和训练。

一、从思维过程的组织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提供感性材料,组织从感性到理性的抽象概括。从具体的感性表象向抽象的理性思考启动,是中学生逻辑思维的显著特征。随着学生对具体材料感知数量的增多、程度的增强,逻辑思维也渐次开始。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并组织好他们对感性材料从感知到抽象的活动过程,从而帮助他们建立新的概念。

2.指导积极迁移,推进旧知向新知转化的过程。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前人间接知识的过程,而指导学生知识的积极迁移,推进旧知向新知转化的过程,正是学生继承前人经验的一条捷径。中学数学教材各部分内容之间都潜含着共同因素,因而使它们之间有机地联系着,挖掘这种因素,沟通其联系,指导学生将已知迁移到未知、将新知同化到旧知,让学生用已获得的判断进行推理,再获得新的判断,从而扩展他们的认知结构。为此,一方面在教学新知时,要注意唤起已学过的有关旧知,另一方面要为类比新知及早铺垫。

3.强化练习指导,促进从一般到特殊的运用。学生学习数学时,了解概念,认识原理,掌握方法,不仅要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发展过程,而且要从一般回到特殊,把一般的规律运用于解决个别的问题,这就是伴随思维过程而发生的知识具体化的过程。因此,要加强基本练习,注重基本原理的理解;要加强变式练习,使学生在不同的数学意境中实现知识的具体化,进而获得更一般更概括的理解;要重视练习中的比较,使学生获得更为具体更为精确的认识;要加强实践操作练习,促进学生“动作思维”。

4.指导分类、整理,促进思维的系统化。教学中指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按照一定的标准或特点进行梳理、分类、整合,可使学生的认识组成某种序列,形成一定的结构,结成一个整体,从而促进思维的系统化,获得结构性的认识。

二、从拓展思维的空间培养逆向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是指由果索因,知本求源,从原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的一种思维,是与顺向思维方向相反而又相互联系的思维过程,也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倒着想”、“反过来想”、倒行逆“思”。逆向思维属于发散思维的范畴,是一种创造性的求异思维,也是创新思维。那么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呢?

1.加强数学概念的互逆理解。数学概念实际上是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因此数学概念都有逆命题,而且它的逆命题都是成立的,即定义具有逆向性,通过双向思维更能理解事物的本质属性。例如,线段中点定义:点m把线段aB分成两条相等的线段,把点m叫做线段aB的中点。它的逆命题为:若点m是线段aB的中点,则点m把aB分成两条相等的线段。这样对线段中点的理解就更深刻了。

2.加强数学公式的互逆应用。数学公式实际上是一条等式,因此它的左右两边是可以互换的,它实际上是一条左右通用公式。加强公式的互逆应用,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多项式的乘法公式和因式分解这两种运算是互逆的,不同的运算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加强理解,加强训练,更能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公式的能力。

3.加强数学定理的互逆探讨。数学定理都有它的逆命题,但不是所有定理的逆命题都是正确的,引导学生探讨定理逆命题的正确性,既可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又能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加完备,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思维。例如,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逆定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等,在教学中都是通过互逆命题进行探索论证正确而得到的互逆定理。实践证明,逆向思维能拓展空间,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从推理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是新创独特,别出心裁,突破常规,或几方面兼而有之。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发散思维起主导作用,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应着眼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探索各种规律性,具有同龄人尚未发现且不同于常规的思维方法和途径,在已知领域中有所创新,在未知领域中有所发现或突破,培养数学创造性思维应做到:

1.注重引导学生勤于动脑勤于思考。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是数学创造思维的前提。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勇于探索,使学生勤于质疑问难、寻根问底,这样学生才能有探索问题的积极性。

2.注重加强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发散思维是指非严格的非逻辑思维,是指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找答案的思维方式,能开阔思路,求异创新。如添加“辅助线”。添加辅助线在于使条件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明朗起来,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分析,在分析时必然要根据命题的条件、图形、结论,发挥联想进行想象,充分利用这些机会,有利于发展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篇2

【关键词】思考能力教学

现代数学教学理念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过程的教学,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头脑中构建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通过问题引导思维,多方面发展思维能力,是学好数学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下面我仅谈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点体会: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思维

问题是数学的核心,是思维的源泉。在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这是发展思维的关键一环,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好途径。创设生动贴切的生活情景,提出问题,能激起学生好奇心和兴趣,激发求知欲望。如何创设情景呢?

1.1利用学生在生活中熟知的,常见的实际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1.2利用数学小实验或动手操作,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可以这样设置问题:①把课前剪好的aBC纸片,剪下∠a、∠B和∠C拼在一起,观察它们组成什么角?②由此你能猜出什么结论?③在拼图中,你受到哪些启发?(指如何添加辅助线来证明)这样创设情境,使学生认识到∠a+∠B+∠C=180°。

2坚持让学生充分思考与教师的合理指导相结合

问题提出后,要让学生充分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展示评价后老师再做总结,归纳,提出注意事项。学生探讨中间出现问题,教师也只能合理引导,切勿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思考解答。即使学生思路出现问题也不要急,适当引导逐步解决就行。做到学生思考与教师引导有机地结合。

3渗透分类思想,养成分类的意识;学习分类方法,增强思维的缜密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数学学习离不开思维,数学探索需要通过思维来实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逐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既符合新的课程标准,也是进行数学素质教育的一个切入点。

数学分类思想,就是根据数学对象本质属性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将其分成几个不同种类的一种数学思想。它既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逻辑方法。

所谓数学分类讨论方法,就是将数学对象分成几类,分别进行讨论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数学方法。有关分类讨论思想的数学问题具有明显的逻辑性、综合性、探索性,能训练人的思维条理性和概括性。

分类讨论思想,贯穿于整个中学数学的全部内容中。需要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解决的数学问题,就其引起分类的原因,可归结为:①涉及的数学概念是分类定义的;例如,在学了有理数的有关概念之后对数的归类,要注意引导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②运用的数学定理、公式或运算性质、法则是分类给出的;例如,含绝对值的问题,一元二次方程根的问题;③求解的数学问题的结论有多种情况或多种可能;如动点问题。例:点a(2,0),点B(0,-1)问在y轴上是否存在一点p,使得?荪apB为等腰三角形;④数学问题中含有参变量,这些参变量的取值会导致不同结果的。应用分类讨论,往往能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分类的过程,可培养学生思考的周密性,条理性,而分类讨论,又促进学生研究问题,探索规律的能力。

分类思想不象一般数学知识那样,通过几节课的教学就可掌握。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在学习的各阶段的认识水平和知识特点,逐步渗透,螺旋上升,不断的丰富自身的内涵。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通过类比、观察、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形成对分类思想的主动应用。

4运用开放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缜密性,灵活性,从而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

开放型习题是相对有明确条件和明确结论的封闭式习题而言的,是指题目的条件不完备或结论不确定的习题。适当设计一些开放型习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克服学生思维的呆板性。

运用多向型开放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多向型开放题,对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思考方向,使学生产生纵横联想,启发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解答开放型习题,由于没有现成的解题模式,解题时往往需要从多个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和深索,且有些问题的答案是不确定的,因而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定会大大地提高。

总之,提高思维能方法很多,关键在于针对具体对象选择适当的方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门艺术,值得老师们深入研究。本文提出的一些观点与方法仅供参考,希望有一些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唐瑞芬等.数学教学理论选讲.华东师范大学,2001

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篇3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3)

19—0047—01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主张:“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有所创新、有所发明和发现,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从世界的发展看,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能力,而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小抓起,从基础教育抓起。下面,笔者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谈几点自己的想法。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传统教学中,每一节课几乎都以教师的讲解为主,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时间很少。因而,培养的学生虽然基础知识扎实,但缺乏灵活性、创造性。目前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使学生自主地探索并学习新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改变以往旧的师生关系,建立新型的合作、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转换角色,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多花一点精力去引导学生多看、多思、多动、多说,让学生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法去学习数学知识。

二、使学生学会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就说明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十分重视学习方法,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的就是学习与思考的关系。要学生学会学习,就必须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使他们懂得怎样去观察并发现问题,怎样分析问题,怎样解决问题。认知学家也认为,只有学生学会了学习,才能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是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基础和保障。

三、巧妙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爱因斯坦曾经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无论在数学教学还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存在着一些很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作为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提出各种数学问题,并且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积极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尤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改变以往由教师为主提出问题或直接给出问题的教学模式,因为这样做对学生的思维无形中进行了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无法得到提升。因此,在课改实验教学中构建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数学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体模式是这样的:

实践证明,在这样的数学教学模式下,教师能引导学生走上科学发现的道路,为学生自主探索知识,进行创新性学习营造一个良好氛围,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重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数学上的新思想、新概念和新方法往往来之于发散思维,即非逻辑思维。数学创造能力的大小和发散思维的能力成正比。另一方面,知识量越大,则联想、类比、相象的领域就越广,从而产生新思想、新概念、新方法的机会就越多,所以创新能力的大小又和知识量成正比。徐利治教授给出了以下公式:创新思维能力=知识量×发散思维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要重视学生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提倡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更好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五、培养学生的怀疑与批判精神

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篇4

【关键词】学习能力发展后劲

大学不在于有高楼,而在于有大师,大师能引领我们攀上思想高峰;那么大学的培养,不只要看向上攀登了几层知识的大楼,关键要看是否学会了攀登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学习”,学会了“学习”,能使得我们的一生保持向上的有力姿态,不会被时代的前进步伐所淘汰,这是大学培养在人生中里程碑式的应有意义,也是适应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作为高等院校的一名专业教师,我这里不过多涉及学生在精神道德、意志品质、身心素质等广义方面的学习,而只是从专业培养的角度出发,结合自己的授课经验和体会,谈谈教学中如何以培养学生科学、主动学习的能力为抓手,来达到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发展后劲的效果。

一、对学习能力的细化

现在专业知识的更新速度在加快,专业细化、分化与学科交叉、交融并存的特点也较突出。这必然要求大学的专业培养,不光使学生掌握到扎实的专业理论和熟练的操作技能,也必须具备自我完善专业知识和跟进专业发展的学习能力。教学中应以培养学生专业学习能力为目标,紧紧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合理的知识结构。既有一定的专门知识,又有广博的知识面作为支撑体系,并有接纳和探索新知识的一定基础与视野。

2.专业的思维模式。有较系统、科学的专业知识架构,用专业眼光解释和解决问题,发现事物现象间的联系和规律,从表象中揭示本质,并具备向广度、深度拓展的能力。

3.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自学基础,能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找准自己的知识不足,能从获取的信息中筛检出所需要的知识点,能通过交流请教、查阅资料、借助工具书等恰当方式和渠道,弥补知识短板。

二、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划分不同的能力指标

高校学生正处于认知心理、自我意识发展的宝贵时期,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科学性与思想性并重,传授知识与培育智能相结合,让学生在知识、能力的提高中感悟学习:从对知识的掌握理解到对这一过程的反思;从提高能力到如何更好地提高能力;从学习知识到学会学习,以领悟关乎学习的内因性、主动性、长远性的问题本质。

以上述学习能力细化的三个方面为基础,遵照人本主义的学习观,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让学生觉察到学习内容与自我的关系。对于低年级学生,着重培育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打牢知识基础;较高年级学生,要强化其主动理解的意识,建构生成性学习模式,重视知识的融会贯通;毕业班学生,要强化专业逻辑思维的训练和专业间简单协作的训练,以增强岗位选择的竞争性和适应性。

三、选用多种教学模式,激发学习的兴趣和觉悟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目标及学生特点,灵活选定各种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开阔其思路,体会探索、思考的魅力。例如采用概念形成模式,教师通过范例及呈现次序的精心安排,用热点难点或贴近生活的问题,调动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而直接解释的模式,由一个个小问题逐步引向答案,以强调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科学探究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意识到他们是怎么思考问题的,及这种方式的优缺点是什么;采用层层疑问递进的方法,正向强化与反向引诱相结合的方法等等,教会学生对方法进行反思,使其辨别各种学习策略,以增强自我体验和调控,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四、精心设置课程题库,强化学习的水平和能力

课外时间较为充裕,要重视课堂内教师引导与课堂外学生自我拓展的衔接性、整体性,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教师精选课外的配套题目,充分调动好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逐步培养其独立的学习习惯和能力。课前课后的预习、练习、复习,有利于知识的记忆、保持和提取,使新的信息与原来的认知结构发生联系;让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线索,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增强了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题库的精心设计,让学生对知识和学习过程本身发生兴趣,突出了内部学习动机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设计题库时要将学科的基本结构放在核心地位,选择与学生当前的智力、知识水平相适应的表征形式来锻炼学习的能力,便于学生全面掌握学科的重要知识和基本体系,同时有益于能力结构形成的连续性和渐进性。

五、优化实践操作科目,建立学习与提高的良性循环

实验、参观、见习、毕业设计等活动,正是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互联系、转化和促进的过程,也是知识的整合、迁移应用和融会贯通的良好时机。这些实践操作有助于学生知识经验的重新组织,在知识经验之间建立了丰富的联系,形成了良好的知识结构。也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增强其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新颖性、深刻性、独特性能力。

实践科目内容的选择,不能片面强调操作程序的训练和对经验结论的验证,要在客观分析学生知识能力的基础上,选择有一定代表性、深度、广度的课题:突出实用性,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转化、促进的过程中,建立起反思与提高的良性互动;突出专业性,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实践内容,强化学生科学、健全、系统的专业思维模式;突出启发性,让学生真正形成自己的假设,通过探索与发现,培养思维的创造性和开放性。

六、小结

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关系到大学教育的根本性、长远性问题的核心。大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涉及综合性、长期性的品质培养,也与专业性、个体性的素质密切相关。为社会培养出适应性强、发展后劲足的学习型人才,教师在教学理念、指导思想上要有清醒认识,在教学模式、组织方法上要善思考、勇创新、多总结,这是时代的新要求,更是自己的职责所在。

【参考文献】

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篇5

关键词:数学教学;质疑能力;培养;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4-0070-01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素质教育就是要调动全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获得主动发展和全面发展。教师重视学生的质疑正是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一环。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我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积极创设情境,使学生“想问”

在教学工作中,经常听教师议论:现在的学生就是不问,即使不会也不问,真拿他们没办法。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造成了学生对教师既迷信又崇拜,学生对困惑既渴望质疑但又害怕“出错”。思维活动总不能跳出我们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圈子”,同时又生怕因为质疑遭到教师的训斥。因此学生已习惯于被动地、无条件地接受知识(哪怕是错误),不敢向教师质疑,更不敢向课本质疑。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质疑,使质疑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

例如学习百分数应用题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某车间去年加工一批零件,结果10个月超产30%,照这样计算,去年一年可超产百分之几?”学生受“照这样计算”的干扰,按常规解为:30%÷10×12=36%。这时候我向学生明确指出这种解法不对。我要求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我并提示学生,“10个月超产30%”,这10个月实际完成了全年计划的百分之几?每个月实际完成了计划的百分之几?这时候学生的质疑就如饥似渴,而我们教师的释疑则如降甘露。在我的引导和点拨下,学生很快列出了正确的算式:(1+30%)÷10×12=56%。

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一个“巧”字,掌握一个“活”字,根据具体情况,积极创设情境,学生就乐于将自己的疑惑提出来。

二、想方设法营造氛围,使学生“敢问”

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积极主动性发挥的前提,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敢于质疑。因此,我们教师要与学生角色平等,变“一言堂”为师生互动。在课堂上我们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更应该倾注以爱心和耐心,使其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厚爱和关注,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角色距离,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

我们教师善问只是为学生树立了“问”的榜样,而“善待问”才为学生的质疑提供了可能。因此,我们要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对学生的质疑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一个人如果体验到一次成功的乐趣,就会勇气倍增,激起无数次的追求。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畏惧错误、不敢质疑就是放弃进步,学生一旦具有这样的意识,就会消除自卑心理,毫无顾忌地勇于质疑。

三、培养良好习惯,使学生“好问”

小学数学教学,不但要让学生想质疑,敢质疑,还要让学生主动质疑。

激疑。教学中,当学生的思维停止或处于消极状态时,我们教师要巧妙地进行激疑,启动学生思维的内驱力。如教学“圆的面积”时,许多学生囿于课本的推导方法,而不思创新。这时我向学生激疑:还能将圆拼割成其它图表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跃跃欲试,并先后将圆转化成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创造,推导出了圆的面积。

导疑。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后,我引导质疑:学了比的基本性质后,你会想到什么性质?一学生顿时举手:我想起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性质。另一学生说:老师,为什么在“商不变性质”中没有“同时乘以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而用“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的说法?又有学生说:小数的基本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有联系吗?学生质疑的情绪极其高涨,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我则给予适当的点拨,让学生拨开疑云,疏通障碍,变阻为通。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它们的联系和区别。牢固地掌握了比的基本性质。教师导之有方,常导不懈,学生便能自获其知,自增其能。

四、教给学生方法,使学生“会问”

常言道:授之一鱼不如授人一渔。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学会是前题,而让学生会学才是目的。我们要让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但更应该让他们会问。要使学生认识到不会问就不会学习,会问才是具备质疑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教师要做好示范。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质疑也是如此。教师应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同时,我们应该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我们教师要教会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等进行质疑;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算理的推导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等进行质疑。

综上所述,我认为,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会问,使学生由被动质疑逐步转向自动质疑,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从而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付方强.小学数学课堂质疑能力培养的研究[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0,(6).

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独立思考;养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数学教育领域中存在的问题被日益暴露。其中,不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采用灌输式数学教学模式的现象尤为突出。更为可怕的是,有些一线教师对此现象的危害认识模糊,甚至产生偏差。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在小学数学教育领域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呢?又将通过何种途径来进行养成呢?以下本文就上述问题进行简略的分析。

一、小学数学教育中养成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

独立思考能力,就是在不借助外界帮助的情况下,通过思考者本身的探索和思考来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不仅仅是孩子必须的能力,也是一种需要在教学中培养的习惯,尤其是要学好数学的孩子,这种习惯必须从小学数学教学就开始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在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的时候,要尽可能的让他们独立思考,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这种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首先,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养成是我国教学目标的重要要求。根据国家教委的相关规定,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包括三方面内容。其一,全面培养在校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增进学生智力水平;其二,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与独立思考能力;其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陶冶学生的情操,将独立思考提升为自觉学习行为等。由此可见,独立思考能力是我国小学数学教育领域中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其次,培养小学生独立的数学思考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从育人的角度来看,小学数学教学不单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其基础是要有良好的独立思维能力。因此,在小学教学中,根据课堂的实际状况,培养学生的数学独立思考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二、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欠缺现象分析

目前,在我国小学数学实际教学中,独立思考能力培养欠缺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其表现形式和形成原因各不相同。具体分析如下。

(1)主动型独立思考能力欠缺现象分析。多年来,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偏重于接受式学习。教师以传授数学知识为目标,学生则以应付考试为目的。这样一来,在课上,教师控制着课堂,掌握着标准答案,成为整个教学的权威;在课下,课本和参考书充斥在整个自习环节,成为盲目抄写和记诵的标准。学生只能依赖于教师,服从于教师;只能依赖于课本,服从于课本。长此以往,学生们就只能主动放弃独立思考,成为一名甘愿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好学生”。

(2)被动型独立思考能力欠缺现象分析。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人们往往只是片面地追求分数和升学率,不断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经了解,目前小学生每天要学习3到5科课程,用时高达十来个小时。一天下来,超负荷的课业负担使他们疲惫不堪,根本没有时间去独立思考。这就在客观上产生了一种被动型独立思考能力欠缺的现象。

三、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途径

当今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条件越来越高。是否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人才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更是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体现。那么,该如何在小学数学教育领域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途径。

(1)创设以学生为主角的民主式数学教学氛围。通过上文分析可知,灌输式、接受式等小学数学教学形式严重阻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和发展。之所以如此,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种小学数学教学形式的教学氛围呆板、不活泼,全部是以教师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要让小学生在数学教学领域中养成独立思考能力,就必须要创设以学生为主角、民主、活泼的数学教学氛围。

(2)选取新颖有趣、结合实际的数学教学内容。经调查,84%的小学生认为目前的数学学习内容枯燥无味,不能很好地提起学习兴趣来。然而,数学却是来源于生活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将教学内容结合生活实际,挖掘出新颖有趣的素材,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比如,在教授10以内加减法时,可以根据每个数字的特殊性,充分利用学生身体中的数字(如手指等);在教授100以内加减法时,就可以利用算盘、火柴或自制小模型等一些道具,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3)营造活跃的校园课下数学文化探讨模式。校园课下数学文化探讨模式应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参与为主体,以增强智力为手段,以多种多样的实际数学知识为主要内容,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一种群体文化探讨模式。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可以将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个课下数学活动小组。在每个小组中,设一到两名联络人,负责组织小组活动。小组所探讨的数学内容应由小组的成员集体挖掘。教师要定期、不定期地对小组活动情况进行启发、指导和检验。

数学课“应多给学生一点儿思考的时间”,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尽量给学生创设独立思考的环境,让学生的思维默默地在数学课中得到发展。这样学生经过自己成熟的考虑,发言才会有质量,才会真正活跃课堂气氛。

总之,独立思考能力是学习数学的关键,也是数学教学的传统。独立的见解是智慧的花朵,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能使课堂成为学生个性思维驰骋的天地,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增添一种良好品质。

参考文献:

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篇7

本文从学生思考的动因出发,探讨了学生思考问题时主动思考与被动思考的利弊,提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学生主动思考能力的培养。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抓大放小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学生被动思考,有助于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提高他们观察事物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主动思考;被动思考;抓大放小

中图分类号:H319.1

一、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广大教师都十分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成果。越来越多的教师抛弃了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而通过启发学生思考来获取知识的教法深入人心。但是,是不是只要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找找答案,就是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呢?

当前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着学生主动思考太少被动思考太多的现象。这样不利于提高学生自觉观察分析和概括事物的能力,换言之,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能力的重要性

1、思考能力的大小关系到小学生长大成人以后的生存质量。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一次对大学的演讲中指出:“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名家演讲集萃》陕西旅游出版社1995年版)。回忆爱因斯坦对人类做出的杰出贡献,我们不能不承认,主动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才是独立思考的最高境界。

2、被动思考虽然可以在优秀教师的精心设计下,使一节课显得有条不紊,层层推进,使学生兴趣盎然,大有收获。但是,它的负面影响却被忽视了。

(1)被动思考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习惯及能力。被动思考使学生直接面对问题,有了思考的方向。学生有了问题才去思考,而一旦失去了问题源将无所适从。无形中,学生养成了一种惰性,那就是等待老师提问题。常常是课文烫了一遍又一遍后,在“还有什么问题”的提问下,学生很难找出不懂不会的地方,皆大欢喜地结束教学,该解决的在教师的精心呵护下早已解决,已经没有什么问题供学生去发现,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机会几乎没有。

(2)被动思考不利于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改趋势。为了使学生思考起来,教师往往从头到尾不分大小问题地向学生提问个不停,说是狂轰滥炸也并不过分。

三、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能力的方法

采用“抓大放小”的方法可以加强对学生主动思考能力的培养,有效地克服学生被动思考太多所产生的弊端。

1、抓大放小的重要性

所谓抓大放小,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善于抓住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以及与完成学习目标、突破学习重难点有关的重要问题,放开与此关系比较小或无关的问题。抓大放小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新思路。抓大放小不是简单地缩减课堂上应向学生传授的知识,而是抓住大问题,搞活小问题,在完成规定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改变以往教学中教师从头到尾问个不停地旧模式,由老师让我思考变为我要思考。抓大放小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让学生主动思考,从近处看能调动学生概括问题和发现问题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消化知识,从长远看,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独立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2、抓大放小的操作方法

(1)隐居其中,静观其变,适时引导。

围绕一段话,先让学生总结汇报自己已经发现文中讲了什么问题和相应的答案。为了气氛更活跃一些,还可以让学生提出他已经总结概括出来的问题请其他同学回答,谁有疑难的问题当然也可以提出来请其他同学回答。教师尽量“退居”一旁,静观大家的讨论,必要时再加以引导。

(2)鼓励后进,激励先进,体验成功。现代教学方法中,很多都特别重视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在抓大放小的教学思路中也不例外。

(3)循序渐进,由点及面,突破高原。

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篇8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随着教育的国际化,高等教育的竞争日益激烈。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等院校作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必须勇敢地面对来自各方面的新挑战,慎重地研究和解决高等教育面临的新课题,采取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法,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必须注重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思考和努力。

1.树立新型创新教育观,正确认识知识、能力、创新精神的关系

知识对于创新能力作用是有正负性的,它取决于对待知识的态度。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能力又是掌握知识的前提,二者不可偏废。一般地说,有了广博的知识,在研究问题的时候,能从更广阔的角度进行考察,容易发现新现象,得到新启示,提出新见解,有利于创新。但是,一个人若成了知识的奴隶,就会思想僵化,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就会被束缚或扼杀。知识与能力是创新的基础,能力之中的创新能力是取得创新性成就的必要条件,但是,有了知识与能力不一定有创新的行为,它还需要有强烈的创新欲望和创新精神。任何一种创新活动都是从产生创新的意向开始,发展为对创新的需要,产生创新的愿望,并由此确定创新目的。学生一旦具有强烈的创新欲望和创新精神,就能在创新活动中发挥聪明才智,顽强工作,产生创造性成果。在教学活动中,教育方针的贯彻,培养目标的实现,教师起着主导作用,但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最高境界是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处理好知识、能力和创新精神三者的关系,竭尽所能,营造一个宽松、活跃和充满奇思异想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提出创新思想和主张。

2.加强基本能力的锻炼,着眼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人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和发展起来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其中包括产生新设想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做出新成果的创造性技能,创新能力具有进攻性,而基本能力仅仅具有适应性。因此,不能把创新能力看成基本能力的简单的拼凑。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好基本能力,但有了基本能力却不一定会进行创造性活动。例如,探索问题的敏锐性、思维的灵活性、洞察力、预见的能力等等,都不是一般的思维能力所能达到的,但这些却都是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所以在加强各种基本能力锻炼的同时,应该把创新能力培养,作为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健康的个性发展,学校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时要考虑以下两点:一是开设若干人文、科技、经济等任选课程。学生可按自己兴趣和意愿进行选修。二是设立创新学分,注重创新教育。在修满总学分中设置创新学分,规定在第二课堂活动中表现突出,或是参加本校教师的科研项目,或是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的各类作品,可以替代若干选修课,或集中实践环节中对应的学分。创新学分的规定,为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提供了动力。

3.发挥两个课堂的重要作用,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营造良好的环境

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树立“因材施教”、“以人为本”、“服务育人”的育人理念,提高自身素质,认真搞好第一课堂教学,力求把学习知识同发展能力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既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又具有较高的能力。充分发挥第一课堂教学的作用。首先,教师要发散性地提问,广泛听取学生发言,尽可能征求多种答案,鼓励学生求异思维,活跃学生思想,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索问题、寻求解答,激发学生寻求“异常解决办法”的兴趣等。其次,创设激疑氛围,提高学生的质疑兴趣。学源于思,动脑思考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基础。教师应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而不能仅仅提供现成的思维成果。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和宽松的思维氛围,肯定学生的“标新立异”,对于那些善于奇思怪想的学生,教师要给予鼓励和正确引导。第三,加强辩证思维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教师应把唯物辩证法思想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意识地让学生形成辩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而且在辩证思维方面得到培养。第四,教师要注意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提倡学生勇于运用直觉,正确对待直觉思维的错误,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努力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第五,教师要适时宜地刺激学生思维,让学生的思维“疯狂”起来,围绕教学内容由表及里地开展创新思维,积极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个性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在第二课堂中,应注意造成活跃的学术气氛,努力使每个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得到发展。通过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突出个性,鼓励学生打破学科界限有组织,或自发地开展课堂以外的科技与学术、学科竞赛、工程实践等活动。

4.树立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思想,不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度的创新精神是在认识的基础上,在情感的激励下发生和发展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要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使他们具有远大的理想。要使大学生有旺盛的求知欲望和创新精神,还必须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磨练学生的意志,使他们逐步形成勇敢、顽强的思想品质。另外,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如教学管理制度、生活管理制度以及学术研究制度等,直接关系到学生发展的方向,应增加鼓励创造性活动、创造性成果的内容。例如,学习成绩考核,不仅要进行知识考核,而且要进行能力考核,增加创新能力与创造成果方面的评分比重。同时,要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与加强纪律统一起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贯通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多看一些专著,多读一些相关的有价值的论文,提倡学生在对社会的关注中,有意或无意之间融入相关的思考,这样时间久了,不仅培养了学生敏锐的洞察力,也培养了较强的思辨能力,而且也会有一定的思想沉淀。

5.重视学校软件系统建设,激励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

学校教育中对人才成长的“硬件系统”,如图书、设备、师资等较为重视,但对“软件系统”则容易忽视。所谓软件系统是指高密集的信息环境、高度民主的学风和高强度的竞争意志等。高密集信息,往往启迪创造性思维;民主的学风,往往成为发现新知、探求未知的温床;竞争意志则是发明创造、开拓进取的精神力量。青年学生好胜心强,富有远大志向。教育工作者应不失时机地捕捉学生创造性的火花和灵感,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诱发其创新活力,倡导学生参加科技咨询活动,鼓励学生结合课程学习对某些问题深入研究,并写出小论文,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的习惯。学校可建立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鼓励本科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自选项目,早期进入科学研究和实验研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制定政策鼓励参加创新活动取得创新成果的学生。另外,学校要多开展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活动,在校园内形成一种鼓励创新、崇尚创新,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环境和气氛。

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篇9

[关键词]独立思考能力 课程改革创新型人才

在我们的教学中,有一部分学生不愿意动脑,懒于动脑,对于教师或同学提出的问题“漠不关心”。教师有时故意让不举手的学生回答问题,他们要么不说话,要么乱说一通,根本不着边际,显然没有思考问题,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顽疾”的产生?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敢于思考、大胆回答呢?下面是我对此问题一点浅显的见解。

就学习过程而言,独立思考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学习重在理解,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无法很好地消化所学知识,也不可能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使之成自己真正掌握的知识。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关健在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能激发其乐于思考的欲望;要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勇于思考的环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他们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1 通过独立预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我一般上新课的时候首先让学生先预习10-20分钟,在这个时间段要求学生独立的进行,不允许说话、讨论,更不允许交头接耳,时间根据课的需要而定。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①找出自己的疑点;②画出自己不会的地方;③已经都会的可以做课后的习题。这个时间段学生完全在独立的完成一切,老师不指导,学生不交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摈弃那种“等、靠、帮”的习惯,在独立思考中形成自己的观点、方法。同时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两个问题,至少自己要回答出一个。有时上课的时候还故意的设计错误的地方,看学生是否真的思考了,而且出错的时候我还故意强词夺理,试图说服学生,但学生会给我正确的理论依据,此时我会恍然大迷,极力的表扬学生,学生更会有一种越师的自豪感,更加自信。

2 以引导学生以“提问题”突破口,激发其乐于思考的欲望

了改变学生不愿思考的习惯,应把“突破口”选在引导和鼓励学生“提问题”上,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其乐于思考的欲望,形成一种处处遇问题,时时想问题,人人提问题的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局面。

首先,要通过适时的总结,给学生以积极引导和鼓励。如有的教师定期总结学生提问题的表现,从中评出“提问题小状元”。

其次,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问的差别,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开始时,把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划分五个层次的递进目标:①敢提问题;②能围绕学习中心提问题;③能提出有份量的问题;④能尝试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⑤能在问题解决后又提出新的问题。然后,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现有层次,经过与学生本人商量,确定不同的努力目标,并逐步提高层次,使学生尝到思考的甜头,以此带动和形成学生边学习边思考的习惯。

3 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学生勇于思考的环境

首先,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其前提是要相信和尊重每个学生,看到他们都有在某一方面成材的潜能。著名特级教师孙双全与孩子心灵相通的教学情景就使我们很受启发:“教学中,他不断地鼓励大家:‘谁来说一说,说对了表扬,说错了也表扬,表扬你的勇气。’而对孩子的错误解释,也给予肯定的评价:‘因你的错误才使我们全班都能正确,失败乃成功之母。’而对孩子出色的回答,他更是毫不吝啬对学生给予夸奖和赞美:‘真好,你有发现的眼睛。’当孩子不够自信而不敢举手时,他鼓励学生:‘举起手来就是英雄,就是高手!’学生在他的鼓励下,越来越多的小手举了起来。”在课堂上学生是“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这是一种多么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我们要用欣赏的眼光关注、关心我们的学生,用期待、希望的眼神鼓励我们的学生,对也英雄,错也英雄,只要回答就是胜利,那么我们的学生还能不思考吗?

4 给学生充分的机会来进行独立思考

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除了唤起学生的积极性,在方法上给以指导外,更需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加以锻炼。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现在很流行使用“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四十分钟花十几分钟讲授新知识,然后设计大量的习题给学生练习巩固。其结果是学生自由思考的时间太少,只是机械的反复训练,完全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依然没有摆脱“满堂灌”的框框。久而久之,有的学生只习惯于听老师讲解,不喜欢独立思考;有的学生感到负担过重,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更有甚者因此丧失了学习的信心。

新课程培养目标是培养有独立思考和独立行的人。新课程所倡导的合作学习,必须是建立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才是行之有效的,没有自主探索的合作交流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学生的智慧就不能发生碰撞,思想就不会实现交融。合作能提升人的能力,能形成集体的智慧,但应以每个学生的独立思考前提,有针对性、目的性的讨论,才能达到自主学习的要求。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在提出问题后,不要急于组织或要求学生讨论,应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问,等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参与讨论,组内同学互相交流看法时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并轮流在班内发言,再由本组同学补充,然后征求全班同学的意见,最后达成共识。否则课堂内的讨论与交流将流于形式,如有些讨论时间小于2分钟,学生在叽叽嘎嘎地说,谁也听不清楚。这样讨论,很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极易助长部分学生的依赖心理,造成两极分化。因此,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因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已独特的见解,多留心听一些会对自己理解问题有一定的帮助;同时让每一位同学都有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即能集思广益,又能促使学生认真、积极地思考问题。

5 教师要鼓励学生破除迷信,敢于向权威挑战,培养其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因敢于向权威挑战是创新型人才的可贵品质。这不妨从破除教师的权威开始:课堂上如果遇到了学生的“节外生枝”或提出了挑战性的问题时,教师应该热情地欢迎,冷静地倾听,认真地分析。如果是确有价值的意见,就应随机应变地将其转化课程资源。如在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三袋麦子》课文中有一个问题:小猪、小牛、小猴的做法你最赞成谁的?什么?多数学生都赞成小猴,说它聪明、勤劳,老师也认可了这种观点,就赞成小猴。这时有一个学生举手,却说赞成小牛,同学生们普遍不赞成,教师及时制止同学们的非议,让这个同谈谈想法,他说:“小牛吃了半袋麦子,可以将剩余的麦子种下,这样即享受了生活,来年又可以多收一些麦子,即不像小猪那么贪吃,也不像小猴一点也不吃,生活太清苦了。”这种说法同样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这也极大地提高了同学们对问题的思索与审视,敢于向“标准答案”质疑,这样更拓宽了同学们的思考问题的思维。

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篇10

关键词:初中生;生活教育;能力培养;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9-067-1

一、初中学生自主生活教育的重要性

1.自主生活教育是初中生成长发展的必然结果。初中生的心理,方方面面、时时刻刻都在发展变化。其发展变化的核心,是“自我”意识的增强,其外在的突出特点是走向独立。他们十分敏感别人对自己的眼光和态度。逐渐学会认识自己、思考自己、评价自己。这时的自尊需要处于亢奋状态,极易树立,又极易受到伤害,但它不会泯灭。当它没有良性表现机会,又不会自我管理时,就会被情绪左右,走许多弯路,甚至畸形发展,误入歧途。

2.自主生活教育是适应社会需要的。初中生的自控能力较差,由于性激素的分泌,大脑兴奋过程强于抑制过程,导致情绪不稳,具有明显的冲动性和极端性。仅靠他律远远不够,必须加强自控训练。

3.自主生活教育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需要。当前,知识经济时代已初露端倪,知识将成为经济的最重要最直接的资源,无形资产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信息将成为重要商品和竞争要素。由于科研转化为技术的周期大大缩短,终身学习已成为人们的生存需要。

二、建立指导学生自主生活教育的良性机制

指导学生学会自主生活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而直接指导学生自主生活教育的是教师。首先,要通过学习、研讨来转变思想观念,反对专断型管理,保姆型管理,放任型管理。要选择民主发展型的管理,充分尊重学生,鼓励加期待,尝试加研讨,爱在深的层次,严在方方面面。其次,要弄清两个关系,一是老师的他管与学生自主的关系。为了自主必须他管,通过自主优化他管。因此,老师的指导不仅不能削弱,反而还要加强。人们常说小学生抱着走,初中生扶着走,高中生自己走,怎样才能“扶”好,必须精雕细琢,付出更多精力。对学生自主生活教育的能力既不可过低估计,也不能过高要求,老师要走出教室,把眼睛留在学生中间,要摒弃粗放形式管理,进入学生心灵深处。要精心设计训练内容和步骤,逐步增加自主生活教育的程度和水平,一切落实在培养习惯上。从实际出发,突出自己的特色,按照学龄的区别,确定训练的密度和强度,多用诱导、暗示、迁移等方法让学生自己尝试、体验与矫正。再次,要化整为零。由于范围大,时间长,因此,自主生活教育的内容要适时适地地调整,要有动态管理的意识。既要有学科教学中的教育,也要有平时活动中的教育,还要有行为训练的教育,这样既不致冲击常规教学,也不会无的放失,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加强初中学生自主生活教育能力的训练

初中学生自主生活教育的内容极为丰富,但归纳起来应为四个方向:即:自强与自律,独创与合作。

自强,即自强不息,在自尊自信的基础上迸发竞争意识,百折不挠,当仁不让,超常付出,悦纳自己,有健康高尚的人生追求。

自律,即按行为规范和社会的伦理道理自我约束控制,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面对人生。

独创,表现为有独立的见解主张,不人云亦云,亦步亦趋。敢于另辟蹊径,敢为人先。

合作,就是团结互助,热爱集体,找准位置,尊重他人,善解人意,从善如流。这对增强民族凝聚力,参与系统工程和协同作战具有战略意义。

无论是文明求知,还是生活上的自我管理,只要能体现这些要求,学生就能基本具有了健全的人格,因此每个方面都应匠心独到,精心设计。既能充分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又能辅以丰富多彩的活动。

围绕自强要进行如下训练:强化自尊自信的活动,如:找自己的闪光点、起步点和制高点,看自己的进步与特长;强化竞争意识,如:举办干部竞选,自我推销展示,挑战应战与选拔评比,不求同一起跑线,但求进步幅度大;经受挫折的磨砺,如:搞远足、军训、设计克服各类困难;加强独立意识,如:独立思考、独立完成、自我服务的训练,组织热点辩论;理想教育,如:自我设计远期、近期目标,制定实施计划,审查阶段性成果等。

围绕自律可以进行如下训练:增加社会责任,如:我为集体添光彩,岗位学雷锋,分析真善美,公民教育,青年志愿者,为父母分忧,比文明行为,模拟法庭;增强自控行为,如:无老师管理的班会,无批评周,无人监考等;学习控制情绪,如:讨论受委屈、受误解时应该怎么办,怎样处理与异性的关系,学生相互分析情绪弱点,探讨控制情绪的方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