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计师职业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6:59:50

注册会计师职业分析篇1

(一)专业胜任能力低

专业胜任能力是注册会计师执业的基本要求,也是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证可以进行专业的服务,不仅要求注会师具有审计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更应拥有可以保持并不断提高的能力。一旦无法保持和提升自身专业胜任能力,就很难完成被审计单位委托的工作,也就难以实现社会公众和被委托单位对注册会计师的专业需求。因此,当现有的法律规定和审计实务都发生变化时,注册会计师自身专业知识技能也要与时俱进,保持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水平,以保证能够始终为顾客提供专业水准较高的服务。就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现状来说,专业胜任能力不足的情况屡见不鲜。很多注册会计师在完全缺乏专业知识以及工作经验的情况下承接超出自身能力范围的业务,同时也不寻求与被审计单位所属行业相关的专业人士帮助,使得在执业过程中不能够发现潜藏的问题与风险,无法实施一些有效措施去避免能够对所发表的审计意见造成重要影响的问题和对他人利益的伤害,最终导致审计失败。

(二)不能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

应有的关注原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在进项审计执业时,严格遵守执业准则的要求,具备恪尽职守的责任感和保持应有的谨慎态度,对委托人和社会公众认真负责,勤勉地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认真、全面、及时地完成工作任务。落实到鉴证服务时,要求注册会计师应该时刻秉持职业谨慎态度,利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执业经验,搜集并客观评价审计证据,尽职尽责地提供审计服务。虽然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在谨慎性方面有所规定,但是在实际的审计执业过程中很多审计人员并不能时刻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严格执行每一项该有的审计程序。注册会计师若缺乏合理的职业谨慎性,执行审计业务并在出具鉴证报告时违背谨慎性原则,其行为将被视为一般过失;若连起码的职业谨慎都不保持,执业过程中对该注意的事项不加考虑则其行为被视为重大过失。不论是一般过失还是重大过失,对社会公众来讲,无异于是一种“犯罪”,注册会计师都难逃法律责任的追究。

(三)不能保持独立、客观、公正的职业态度

独立、客观、公正是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最基本的要求,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作为企业经营状况的晴雨表,时时刻刻影响着投资人的决策,因此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执业的过程中不仅要保证形式上的独立,更要保持实质上的独立,以避免存在利害关系对注册会计师客观公正的立场进行干扰。与此同时,注册会计师在对外进行商业服务时,也需要保持公平公正,杜绝因个人私利或主观因素影响审计结果的判定。我国大多数企业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公司管理层集决策、管理和监督权于一身,在审计活动中管理层充当了审计委托人的角色。被委托人的聘用与否以及业务费用的高低完全取决于公司管理层,所以就会有事务所或注册会计师为了维持客户关系与自身利益与公司管理者沆瀣一气共同造假。另一方面,很多上市公司打着解决区域就业和提升地方整体经济实力的幌子,鼓动地方政府支持甚至包庇他们的不法行为,这些情况也严重干扰了审计人员执业时候的独立性判断,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二、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

(一)注册会计师设定门槛过低

我国对于注册会计师的最低门槛设定为高等专科学历,或具有专业中级以上职称,方可参与注册会计师的评定。但是一览国内外各国关于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学历要求都是高于我国的。美国从2000年开始就将学历要求提高到了硕士研究生水平,而且规定要修够150学分,这一举措不仅限定了考生专业,更加保证了考生扎实的专业基础,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英国、德国等对于注册会计师考生要求至少学历在大学本科,日本虽然对学历没做明确规定,但需要参加三轮考试,一层一层深入选拔职业道德水平较高的优秀人员,只有我国注册会计师的考试资格要求是大专以上学历,考试合格即可通过。高学历的背后是高素质、高水准,相对应的就是未来注册会计师较高职业的道德水平。我国偏低的准入门槛严重影响了我国注会师队伍的整体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准。另一方面,很多培训机构为赚取更多的利润通过各种方式替尚未毕业的学生报名,也是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低下、专业素养不够的间接因素。

(二)市场虚假信息需求旺盛

审计造假的不断发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企业和市场对虚假信息的大量需求。各企业为了自身利益诱使注册会计师共同参与其公司内部的财务造假,制造虚假的公开信息建立企业口碑,吸引投资者以及骗取社会公众和市场其他成员的关注和信任。相应的,注册会计师牟取个人私利就会迎合被审计单位的要求,帮助其掩盖恶意造假行为,在审计过程中减少该有的分析程序并开具无保留的审计意见。除此之外,市场上对于高质量的审计信息仿佛也并没有很高的关注度,信息使用者们只在意自己的利益是否能够得到保障,完全漠视企业财务信息或审计人员出具的审计报告的真实性。这都使得虚假信息的数量不降反增。

(三)注册会计师制度不规范,责任追究机制不健全

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相对来说还不是很完善,相关的准则中不仅没有准确地划分职业道德的各个层次标准和执行界限,也没有高效地维持职业道德水准。对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也缺乏相应的具体指导,距离规范化管理还有很大差距。其次,除了相关内容未明确之外,还缺乏高效的监管机制,对注册会计师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打击和处罚力度不够。虽然20世纪70年代我国就制定并实行了《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但是总的纲领还不完善,难以起到震慑的效果,使得财务信息造假和审计执业违规的现象屡禁不止。

三、加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措施

(一)提升注册会计师整体素质

第一,从实际出发强化注册会计师的后续教育工作,时刻强调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注册会计师协会及会计师事务所均应督促注册会计师持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与执业技能,完善落实后期培训的监督与考核制度,保证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贯穿整个职业生涯。第二,提高行业准入门槛。提高注册会计师行业学历与专业要求,将最低学历设置为本科,并增加对非财会专业考生的考核范围,资格认定方面将理论考试与实务操作相结合,增加职业道德在考核中所占比例。从行业准入的源头提高注册会计师整体素质。第三,加大诚信宣传,完善注册会计师诚信体系。利用舆论和媒体,运用多样的宣传手段,提高诚信宣传力度。着重强调审计人员廉洁奉公、坚守行业准则、保持客观独立原则的重要性和违背诚信原则的严重后果。使注册会计师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思想觉悟,摒弃职业陋习,做到不弄虚作假、诚实守信、认真履行职责。

(二)营造良好的执业环境

首先,改变审计委托关系。针对我国普遍存在的“一股独大”和“内部人控制”的现象,一方面,需要从增加企业流通股数量入手改善企业治理结构,避免股东缺位造成的审计关系转变为雇佣关系。要解决审计委托关系的扭曲,就需要加强公司董事会在审计委托中发挥的作用。董事会作为企业众多股东的利益代表者,负有对企业管理层监督制衡的责任。董事会可以以企业代表者的身份对外公开招标选用会计师事务所,凡是存在违规记录的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一律不考虑聘用,选择公众信赖度高的会计师事务所。支持并积极配合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活动,保证审计人员工作的独立性。只有这样才能在审计行业形成优胜劣汰的行业规则,避免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恶性竞争。其次,净化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也要依靠注册会计师行业内部进行有效的监管。行业自律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行业内部的执业风气。会计师事务所可以根据平时的工作表现,每人建立业绩档案,结合年检和年终考核评定资格等级。考核范围应当涉及继续教育的执行、考核结果的判定、职业道德遵守和风险管控等各个方面,对于考核不合格者可禁止执业直到合格为止。同时行业内的监管中应该严厉杜绝恶性降价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存在,如有发现必须处以严厉的惩戒。最后,打击虚假信息市场。一般来讲,虚假信息主要来源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需求。他们为吸引投资者和社会公众,进行财务造假,夸大企业经营效益,并引诱注册会计师共同参与,使其违背客观独立的职业原则,出具不实的审计报告。要杜绝虚假信息,监管部门就需要采取政治、经济、法律等多方面措施,加大财务造假处罚力度,提高违规成本来杜绝虚假信息的产生。同时,建立相应的奖励和处罚机制,让遵守诚信者感受到诚信带来的益处,让失信者受到严厉的惩罚和社会公众的唾弃,注册会计师违反职业道德以及与被审计单位勾结造假的行为一经查出,就进行全社会范围的通报,并且计入个人诚信档案。

(三)加大处罚力度,建立健全民事赔偿机制

完善相关法律责任追究机制,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利用法律强制性明确规定注册会计师违反职业道德的法律后果,加大注册会计师的不道德法律风险成本,使其能够预期违规操作付出的代价和成本,从而约束自身的行为。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审计执业人员才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加强风险意识,严格按照标准执业。在违规成本提高的前提下,注册会计师才会时刻警惕,提醒自己严格遵守职业道德,保持独立客观公正,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才能避免承担法律责任。

四、结语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稳健发展越来越成为利益相关者关注的焦点,注册会计师作为经济市场的啄木鸟,其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整个行业的发展前景,建设职业道德的紧迫性日趋显现。只有注册会计师坚守职业道德,才能促进经济健康发展,规范经济市场秩序,发挥会计行业基本的监督职能,消除社会腐败。因此,必须不断完善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体系,保证注册会计师行业良性发展。

作者:黄雪莹单位:威海市国有资本运营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注册会计师职业分析篇2

一、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与市场经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与经济密不可分,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内涵大量的道德成分,如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市场交易。正是这种道德成分保障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并体现道德的实质是经济人对收益与成本权衡后的理性选择,是道德带来的长期收益与不道德所获当前利益交换的结果。

道德与注册会计师职业相融合,构成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注册会计师职业中的具体体现。注册会计师作为理性经济人,既要遵循一般社会道德,也要遵循与职业相关的职业道德。社会道德是注册会计师作为社会人所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职业道德是注册会计师作为经济人在从事审计过程中产生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和道德评价的价值体系,起着协调评估过程中各种经济利益和人际关系的作用。其中,各种经济利益包括与会计活动有关的直接经济利益和间接经济利益;各种人际关系包括职业主体与职业服务对象之间、职业团体之间、职业团体内部个体之间的关系。为了维系并协调这些复杂、特殊的关系,除了依靠法律、法规外,还需借助适应审计业务特点并用以调节职业关系的道德规范。只有通过强调职业道德,才能将职业道德内化为注册会计师的信念和自觉行为,从而达到协调各种经济利益和人际关系的目的。

任何职业道德都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关系基础上的。正如恩格斯所说:“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也是与市场经济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渗透在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中,支配着会计市场的资源配置。也就是说,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并基于市场经济的特点构建职业道德规范,进而通过职业道德规范保障会计市场具有良好的运行秩序。

二、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经济性

道德总是根源于物质的社会经济关系之中,道德体系的性质直接取决于社会经济关系,即道德的基本原则、主要规范直接取决于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经济利益。因此,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包含着大量的经济性因素。

(一)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宏观经济性

从宏观的角度进行分析,会计市场的基本规则中充斥着大量的道德因素,即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内在于会计市场体系的本质之中,合乎理性的职业道德规范是会计市场有效运行的基础。虽然法律和职业道德是维系会计市场有序运行的两个基本机制,但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特点决定了在许多情况下,只有职业道德可以产生维系市场正常运行的持久性效应。职业道德充当维系会计市场的运行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中奉行的公平、社会性和效率原则,体现了市场经济的道德本质。会计市场必须遵循公平竞争原则,对会计市场的所有参与者一视同仁,并通过市场调节,合理地配置会计市场的资源。会计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包含社会性的内容。社会性是指会计市场运行的经济秩序,它不仅考虑个别经济利益,而且考虑整体经济利益。审计报告是否公平影响着会计市场运行的正常经济秩序,因此,审计报告不仅是相关利益者关注的事情,而且影响整个会计市场的运行,具有社会性。社会性的特点决定了其可以成为会计市场中从事会计活动的基本价值标准。在公平和社会性中均涉及效率问题,即效率标志着经济价值的产生。任何人都不会从事没有效率的活动,因此要求注册会计师的会计活动具有较高的效率,并产生较大的经济价值。

同时,市场竞争蕴涵着道德的竞争,市场竞争行为的目标和动力是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而对经济利益的追求需要在人际关系的协调中才能实现,这种协调离不开职业道德的制约。在会计市场的交易中,审计主体和被审计单位的双向选择是建立在双方道德基础上的。委托方一般不会选择劣迹斑斑的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对其进行审计,即使由于某种原因由其进行审计,审计结果的可靠性也会受到质疑;同样,受托方也需要考虑委托方的道德,以决定是否接受委托。这说明在会计市场交易中,任何一方的道德都会影响会计市场的正常运行。因此,会计市场实际上是建立在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和被审计单位的诚信基础上的,会计市场正是借助这种道德力量,才能实现其正常运行。

2.在宏观的市场经济中,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表现出一定量的价值。如果会计市场的供求出现不平稳,供求中的一方可能会采用一些非正常手段促成交易的形成,这种非正常手段的使用必然影响收入的再分配;由于非正常手段的采用会影响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需要政府从宏观的角度对会计市场的运行进行监管,监管成本的发生也会影响收入的再分配。如果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可以形成商誉,那么商誉构成无形资产的价值,并带来超额收益。如此种种都证明,职业道德具有价值并可转化为特殊的社会资本。目前虽然还不能精确证明具有职业道德能够增加多少价值,但至少可以明确缺损职业道德能够带来多少损失。

(二)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微观经济性

从微观的角度进行分析,道德是经济人对收益与成本权衡的结果,是获取长期最大收益的保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注册会计师既不可能是纯粹的经济人,也不可能是纯粹的道德人,而是居于两者之间的理性经济人,既要“求利”也要“求德”,两者的最优组合决定了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水准。

1.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产生的效益,表现为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直接效益是指注册会计师执行会计活动所获得的经济利益。由于注册会计师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企业会计准则,诚实、公正地执行会计活动,提供高质量、无虚假的审计报告,由此获得较多的经济利益。间接效益是指由于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水准较高,给与审计报告相关的利益各方带来的经济利益。当然,不道德行为也会引起直接效益的暂时增加,但从长远的、相关利益各方的角度分析,注册会计师不遵守会计市场的道德规范会减少长期收益,而且只有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组合的效益达到最大,才可实现最大的经济利益。

2.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成本。职业道德不仅带来效益,而且要为效益付出一定的代价,即道德成本。从职业道德的内容分析,道德成本包括四个方面:①教育成本,即对注册会计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而发生投入所形成的教育成本。教育成本的发生可保证注册会计师具有必要的专业胜任能力。②机会成本,即注册会计师由于遵守职业道德而丧失收益机会所形成的机会成本。比如,有些企业以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相威胁而要求注册会计师丧失职业道德,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如果注册会计师坚持遵守职业道德而失去了这项业务,该业务的收益即为职业道德的机会成本。③丧失成本,即注册会计师违背职业道德出具虚假审计报告承担的罚款,构成道德丧失成本。④间接成本,即由于注册会计师丧失职业道德而给被审计单位带来的损失所构成的成本。

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宏观经济性揭示了注册会计师会计活动的社会性,即任何会计活动都不可能是纯粹个人的行为,总是表现为社会的活动;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微观经济性揭示了注册会计师会计活动的目的性,即将收益与成本进行权衡,根据权衡结果选择应采取的职业道德规范。总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注册会计师的会计活动离不开职业道德的经济性规范。

三、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经济手段

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体系的维系主要依赖于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操作系统,该操作系统包括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教育机制、监督机制和评价机制。其中,教育机制必须努力使注册会计师根据职业道德目标纾解道德困境;监督机制必须保证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得以维护和遵守;评价机制必须保证对注册会计师是否遵守职业道德进行有效的评价。但是职业道德与市场经济密不可分,道德不仅是经济人对收益与成本权衡的结果,而且其本身就是一种以长期收益弥补当前收益减少的机制,因此可通过改变参与者收益成本的比例来引导注册会计师的道德行为,进而形成职业道德规范。

1.调整注册会计师的道德成本。道德成本包括教育成本、机会成本、丧失成本、间接成本。其中:教育成本是收益的直接抵减,通常是通过执行注册会计师业务,从业务收入中获得补偿;机会成本直接减少收益,通过机会收益补偿机会成本;丧失成本是对注册会计师不遵守职业道德的直接处罚,并且没有相应的收入对其补偿,是注册会计师总体收益的直接扣除;间接成本具有社会性的特点。

根据对成本与收益的补偿关系分析,注册会计师的道德成本可以分为三类:①教育成本和机会成本,这类成本的特点是可以通过相应收益进行补偿的。对此应增加收益,实现收益成本的均衡。②丧失成本,这类成本的特点是总体收益的直接扣除,为了利用经济手段促使注册会计师遵守职业道德,必须增加对注册会计师不遵守职业道德行为的事后处罚机制,以提高注册会计师的道德丧失成本。因此,抑制虚假审计报告的有效方法是增加丧失成本。在确定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评价标准的同时确定虚假审计报告的处罚措施,使其承担相应丧失成本,并且使丧失成本大于其相应的收益,使其的赔偿额远远超过其从中获利的数额,或远远超过其给受托方带来实际损害的数额。增加丧失成本具有对受害人(如投资者)补偿和对注册会计师惩罚,进而遏制其不道德行为的双重功能。但增加丧失成本是消极、被动的事后纠偏,它不可能将不道德行为排除在注册会计师的选择空间之外,因为在利益大于成本的情况下仍会有人铤而走险。③间接成本,这类成本的特点是与注册会计师的经济利益没有直接关系,对此应通过一种间接的方式对有关利益各方进行补偿。

注册会计师职业分析篇3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模式;制度

注册会计师行业是运用专业特长,对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进行鉴证,并提供会计、税务、管理咨询等商务服务的中介行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经过恢复重建和不断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会计师事务所超过7400家,执业注册会计师超过8.5万人,从业人员近30万人,注册会计师执业范围和服务对象日益拓展,执业能力和行业监管水平稳步提高,相关法规体系基本健全,社会影响力逐步增强,注册会计师行业也已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但由于起步较晚、基础薄弱等多种原因,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整体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全球会计行业发展水平还有较大差距。注册会计师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尤其是一系列的未能勤勉尽责行为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大大降低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公信力,引发社会对注册会计师行业整体发展的极大关注。整个行业虽然受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风险意识、人员素质、执业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但不可忽略的是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仍存在诸多监管问题。因此,完善监管制度成为促进注册会计师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的模式比较

各国基于历史原因、自身经济发展情况,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模式也各有差异。综合起来大体有以下三种:政府监管模式、自律监管模式、独立监管模式。但多数国家都采用以某一种为主的混合监管模式。

(一)政府监管模式

政府制定较为详尽的注册会计师管理法律法规,严格规范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资格、执业范围、技术规则、职业道德准则以及执业质量的监督与处罚等,甚至职业服务的定价也由政府规定。一般政府指定某个部门(如德国的联邦经济部,日本的大藏省)具体负责管理注册会计师相关事务,虽然政府也建立注册会计师职业组织,但这些组织仅是依据法律而成立,组织权力、职责也为法律确定,甚至组织章程也必须经政府批准才有效(如德国、日本),有的国家注册会计师职业组织的高级职员也由政府任命(如荷兰)。所以,注册会计师职业组织的实质是政府职能的延伸,可以视为政府的组成部分,是政府管理注册会计师的特殊部门(以社团法人的面貌出现),管理职责由政府赋予。注册会计师必须要加入作为政府职能延伸的注册会计师职业组织,才能够进入市场提供职业服务。政府制定的规范适用于所有注册会计师,他们依循这些规范构筑的注册会计师职业服务市场竞争规则展开公平竞争。权威大、独立性强、监管成本低和足够的强制力是政府监管模式的优点。在市场经济不发达的国家,政府监管可以依靠某些强制措施来刺激和创造行业的服务需求,推进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快速发展。

(二)自律监管模式

注册会计师行业自律即行业内部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由职业组织监督注册会计师是否遵循自律规则,并在必要时进行惩戒。采用自律模式的主要有美国(安然事件前)、英国(1999年前)、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和香港地区。从各国实践看,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自律监管主体一般是职业团体,注册会计师行业自律的宗旨明确为:服务、监督、管理、协调,不仅要为行业成员谋取利益,维护行业的合法权益,不断提高成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还要确保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客观、公正,服从社会公众利益,积极配合政府监管职能。例如,在英美两国,政府只在确认注册会计师的法定地位等(皇家特许或颁布法案)层面进行控制,并且没有给予特许会计师或注册会计师以执业特权,其他非特许会计师或注册会计师的会计专业人士可以与之在注册会计师职业服务市场上展开公平竞争。灵活性大、适应性强是注册会计师自律模式最明显的特点,能针对经济形势变化对行业要求及时作出反应。而且由于是自己的职业组织,注册会计师对其制定的各种规则有认同感,能够较好地贯彻执行。

(三)独立监管模式

与政府监管、自律监管相比,独立监管是由既独立于政府又独立于注册会计师职业组织的机构,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的微观层面进行控制。美国“安然事件”发生以后,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独立监管被愈加重视,各国纷纷成立独立的新机构监管,专门监督会计师事务所对公众公司的信息披露事项。独立监管模式的核心在于如何建立独立监管机构,确保独立、有效、适时地运作,从而实现将公众利益放在首要位置。而这个核心的关键又在于如何为独立监管机构的运作提供长期充足的资源(资金),同时又使其不受资源提供者的影响,从而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实质上都能真正地保持独立。在机构设置上,具体的独立监管机构与资源提供者之间隔着一个私人部门性质的基金会(如英国的会计师基金会),由基金会向具体的独立监管机构稳定、充足地提供管制所需资金。显然,独立监管模式在形式上的独立性与保护公众利益方面要优于自律监管和政府监管模式,监管机构基本上做到了地位独立,有助于保护公众利益。除了独立性优点外,独立监管模式还可以克服自律监管的缺点,在一定程度上保持政府监管的优点,同时克服政府监管的缺点,在一定程度上保有自律监管的优点。

以上三种模式各有特点,如果仅从逻辑上选择,独立监管模式无疑最优。但逻辑上最优的机制却是由有限理性的人来操作的,任何一种监管模式都不能完全地避免审计失败,法规监管也不能保证所有的注册会计师都是客观公正的。事实上,各国注册会计师监管模式如何选择取决于该国的历史因素、市场经济理念及具体的社会环境,就此而言,监管模式并没有绝对完美的,所谓适宜的监管模式都是相对的,并应不断地调整以适应职业市场发展的趋向。

二、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的模式分析

2002年,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的意见》要求收回委托给注册会计师协会的某些行政监管职权:收回审批设立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权力,收回调查会计师事务所违规问题的权力,收回行政复议权力。“政府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制度,近期发生重大的改变——从自律性监管向强制性监管转轨。”

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模式主要为政府监管,同时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政府监管,主要由财政部、审计署、证监会等政府部门行使某些监管职责;二是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自律监管,但这种自律实质上是政府监管下的政府职能延伸,具有较强的依附性。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政府监管涉及财政、审计、工商、税务和证券等部门、机构。其中财政、审计、证券是主要的监管部门,《注册会计师法》第5条规定:“国务院财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依法对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协会进行监督、指导。”《注册会计师法》、《会计师事务所审批和监督暂行办法》赋予各级财政部门的主要职责包括:认定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审批会计师事务所,制定收费标准,颁布执业准则,处罚违法违规执业的注册会计师及其会计师事务所等。《审计法》、《审计机关监督社会审计组织审计业务质量的暂行规定》为审计部门提供了对注册会计师行业进行监督的法律依据。各级审计部门依法对社会审计工作质量进行监督和检查,通过质量检查,对违法违规执业的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责令改正、给予警告、通报批评,建议财政部门和注册会计师协会进行处理、处罚。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对注册会计师从事证券业务的监管主要针对具有证券从业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涉及上市公司部分的执业质量进行监管,具体包括对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财务会计报告、上市报告文件、年度报告、中期报告等审计业务的监管。而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自律监管主要涉及全国、省级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章程》第4条明确规定“本会的宗旨是服务、监督、管理、协调,即以诚信建设为主线,服务本会会员,监督会员执业质量、职业道德,依法实施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协调行业内、外部关系,维护社会公众利益和会员合法权益,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其职能主要体现为行业监管——行业准入、执业监管,与会员服务——教育培训、对外交流等方面。通过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加以实施,例如《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制度(试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员执业违规行为惩戒办法》、《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信息披露制度》、《会计师事务所财务管理暂行办法》、《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非执业会员登记办法》。

政府主导的监管模式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强制性,能够规范注册会计师行业市场的各个领域,且容易被注册会计师和社会公众接受。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政府监管增加了注册会计师服务的需要,推动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

三、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的制度选择

目前,较为流行的关于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模式的观点有两种:第一,注册会计师行业应当实行完全自律;第二,注册会计师行业应当实行相对自律,实行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由于中国经济体制脱胎于计划经济,统一计划的实现以政府对所有资源的控制为前提,政府因此享有全面、直接干预社会经济活动的权力,包括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干预。与政府全能化相对应的必然是社会自我组织和自我约束能力的萎缩,从而进一步加大了监管上对政府的依赖。我国正处于各种经济体制转轨时期,诸多因素错综复杂,监管体系框架的构建应当充分体现“法律规范、政府监督、行业自律”三位一体的基本思想,因此,注册会计师行业应当以政府监管为主、行业自律为辅,以保证行业的顺利前进和社会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

(一)政府监管的制度完善

1.厘清政府监管的权限范围

在政府监管方面,鉴于注册会计师行业多头监管的混乱,有必要对监管主体进行清理:取消审计机关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权;证券监管机构仅可以决定注册会计师证券从业资格,注册会计师在从事证券业务过程中发生违法行为,可以设置市场禁入制度暂时或者永久剥夺从业资格;人民银行、税务机关和工商机关在管理过程中,发现注册会计师或者会计师事务所存在违法行为的,应当将违法事项移交同级财政部门处理。

2.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联席会议是注册会计师行业政府监督检查的组织、协调、指导和议事机构,由财政部门、审计机关、证券监管机构、人民银行、税务机关、工商机关等部门的主管负责人组成,财政部门为联席会议召集单位,在财政部门设置联席会议办公室,承办具体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会议,交换、沟通和协调行业监管信息,共同开展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及执业质量、违法造假案等的监督检查及处理处罚。

3.完善案件移送制度

各个部门在监管工作中发现超出自己监管领域的问题,有必要完善注册会计师行业政府监管的案件线索移送制度。财政部门作为案件移送制度的协调主管机关,其他政府监管主体发现违法情形,在本部门无权处理的情况下,应当在法定期间内移送同级财政部门处理。相关部门在移交案件时,应由发现违法行为的相关部门直接移交给同级财政部门。如果同级财政部门不具有处罚权力,则直接报送省级财政部门进行处理。

4.监管责任追究制度

当前,阻碍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的原因也在于政府监管不作为或者乱作为,没有真正依法监管。应树立监管即是服务的基本意识,将强化监管与改进服务结合起来,设立相应的责任追究机制,促使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严格履行职责。

(二)自律监管的制度完善

注册会计师协会是由注册会计师组成的一个自我发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制约、独立运转的专业社会团体,实行自律化的运作管理。协会可凭借其拥有的专业优势,根据行业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监管,并及时运用各种手段,解决行业中存在的问题。

1.注册会计师协会准确定位

注册会计师协会应当充分运用政府赋予的职能逐步完善行业自律体系,独立地行使自我管理权限,真正从注册会计师职业发展的需要出发,制定一系列职业自律管理措施,从而使我国注册会计师尽快接近国际水平。注册会计师职业市场的中观控制宜采用一元化垂直管理模式,即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直接领导省级注册会计师协会,以确立省级注册会计师协会在中观控制中的核心地位。

2.加强协会机构建设,完善会员大会、理事会、秘书处三方治理结构

会员大会是行业的最高权力机构,理事会是会员大会的执行机构,秘书处是协会工作的管理机构,三者的职权应该划分清楚,在实际履行职能时,不能有错位、越位的现象发生。

3.建立综合评价和信用制度

信用制度包括注册会计师个人和会计师事务所信用档案制度。注册会计师信用档案应包括个人基本情况、执业数量和质量情况、后续教育情况、客户反馈意见情况、执业情况、受处罚情况等基本资料。会计师事务所信用档案包括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基本情况,如注册资料、执业资格、执业范围、年检情况、人员构成和专业特长等,以及每年度的主要客户、主要业绩、执业质量分析、经营管理能力分析、规章制度执行情况分析以及相应的信用评估分析等。

4.建立跟踪预警制度

行业协会与相关部门加强合作,结合注册会计师诚信档案制度,跟踪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质量和诚信记录,综合行业诚信档案库的数据资料,建立执业质量分析系统,对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质量和诚信记录进行实时跟踪、实时监控和分析评价。

【参考文献】

[1]文光伟.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

[2]潘立新.政府监管与效率改进——从财政部回收“三权”谈起[J].财会通讯,2003(7):45-47.

[3]顾芸,沈征.审计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4]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专业标准部.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相结合是注册会计师行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英美注册会计师管理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1(3):4-9.

[5]刘明辉,徐正刚.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模式的现实选择——兼论行业自律[J].审计研究,2004(1):52-56.

[6]秦中艮,刘黎静,王教育,等.未来几年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基本走向及会计监管问题的理论思考[J].财务与会计,2002(11):8-12.

注册会计师职业分析篇4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行业自律;独立监管模式

注册会计师行业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证社会经济活动有序进行的重要力量。但是目前我国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很多指责和怀疑,规范和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的呼声愈加高涨,加强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势在必行。本文将对行业监管的概念界定、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体系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再为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的改革提供一些思路。

一、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模式及分析

经济学界对“监管”的阐释存在着不尽一致的看法。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所谓监督管理指的是政府、政府授权的机构或依法设立的其他组织,从降低市场风险,保护社会公众利益,维护社会安定的目的出发,根据国家的宪法和相关法律,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条例和政策,并根据他们对市场体系的各种活动进行的监督、管理、控制与指导;所谓监管指人们通过政府机构或公众组织,依照国家的宪法和有关法律,为达到一般意义上规范的经济目的―公平和效率,而对市场的自然运行状态进行干预的行为。而我认为所谓的监管就是有关部门对有关部门的监督和管理。

所谓自律是指与“他律”相对,不受外界约束,不为情感所支配,依据自己的良心,为追求道德本身的目的而制定的伦理原则,即自己管住自己。这里我所指自律是指注册会计师职业团体对自己执业行为的约束和制约。

(一)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模式

所谓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模式是指对注册会计师职业进行管理所形成的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的总称。按照政府和职业团体对行业管理介入的程度不同,可以把行业管理体制分为两种模式,一是行业自律模式,另一种是政府监管模式。这只是理论上的划分,在我国实际中应用的都是以其中一种为主的混合监管模式。

1.行政监管模式

所谓的政府监管模式是指以政府为主来进行监管,即政府颁布详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法律法规,对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资格,执业范围,执业技术规则,职业道德准则以及执业质量的监管和处罚进行规范。这种模式的主要代表国家是德国和日本。

2.自律模式

所谓的自律模式是指注册会计师的资格认证,行业执业准则,业务监管,职业道德准则,考试准入,后续教育等均由注册会计师职业服务市场自发形成,并最终转化为注册会计师业界的自觉行为,经由注册会计师职业组织和职业服务市场完成。政府只通过某些法律法规来界定行业特定的法律定位等。这种模式的代表国家是英国和美国。

(二)行业监管分析

1.行业监管分析

(1)行政监管模式的优点

①监管独立性强。独立性是只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时,在实质上和形式上独立于外部组织和所服务的对象。

②权威性强。政府监管部门的权力都是经国家授权,是通过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所以具有很强的权威性。

(2)政府监管模式的缺点

尽管政府监管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弥补行业自律的缺陷,但是,政府存在的缺点有:①信息不对称。政府作为监管部门,与行业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信息不对称。②监管的滞后性,造成了政府监管的低效率。③监管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

2.行业自律模式分析

(1)自律模式的优点

①较高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行业实行自律,能较好的发挥注册会计师职业组织的专业知识优势,可以迅速的解决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②较好的指导作用。注册会计师职业组织代表整个行业的共同意志,针对经济的发展制定行业相应的执业准则,其所制定的准则能较好的为注册会计师所理解和贯彻,也较容易监控准则的执行情况,可以观测到准则是否存在不足,并及时纠正。

(2)自律模式的缺点

①监管独立性的不足。注册会计师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给自己制定准则,自己监督自己遵守准则的情况,代表着自身行业的利益,它所说的“保护社会公众利益”很难让人信服。②利益冲突。注册会计师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客户的多少,说“不”可能回到这客户的流失。

二、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模式的思考

(一)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模式现状

中国注册会计师事业发展的现状可概括为:(1)法规体系正在建立,但尚未完善。(2)人员素质有所提高,但难担大任。中国注册会计师业务中执业人数偏少、年龄老化严重的问题已十分突出。(3)社会各界普遍关注,但力度不够。(4)疑惑事件屡次发生,但责任不明,真正追究责任后依法处理的更少,而且还有许多的不公正问题没有追究。(5)体制改革趋势已成。即通过财政部关文件给个机关做了相应规定。

(二)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模式的改进的思考

结合我国注册会计师事业发展的现状和我国注册会计行业监管模式,我认为我国应采取:政府主导下的独立监管模式,即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模式的最佳选择。我国目前正逐渐形成了以政府监管为主,行业自律为辅的监管模式,而结合我国目前的具体国情以及国际惯例,我认为我国应该采取政府主导下的独立监管模式,理由如下:

首先,政府主导下的独立监管模式可以发挥政府监管模式和自律监管模式的优点,而避免二者的缺点。

其次,与我国当前的政治经济环境相适应,与我国注册快计师行业的发展阶段相适应。我国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度都处在完善发展时期,市场经济发育不完善,不规范,中介市场秩序混乱,这就需要政府的强力介入,可以说政府主导下的独立监管模式是目前我国形势下的最佳选择。

再次,政府主导下的独立监管模式符合国际发展趋势。

最后,政府主导下的独立监管模式的运行条件我国都将逐渐具备:①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②规范政府行为,明确职责权限;③加强诚信制度建设,提高行业道德水平;④加快完善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法规体系。

三、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行业监管与行业自律并不冲突对立,两者皆具备优缺点将政府的力量与行业自律有机结合起来,而结合本文的介绍,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国际注册会计师发展的趋势,结合我国注册会计师所处阶段的情况分析,我认为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体制变革与发展的方向应是:政府主导下的独立监管模式,并及早采取积极、主动的应对措施,以使中国注册会计师能得到更加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青华.浅议新企业会计准则下的会计信息监管[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12):73-75.

[2]徐黎.美国会计监管方式转向对我国的启示[J].财会研究,2006(11):69-70.

注册会计师职业分析篇5

关键词:经济人;道德人;道德判断;自利道德动机;公益道德动机

一、引言

在美国,注册会计师必须具备四个素质:“服务责任心、正直、客观和能力”;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在其发表的《职业会计师道德手册》中规定了所有职业会计师必须遵守道德守则,公平、诚实并超脱于利益冲突;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协会也于1996年12月《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规定了注册会计师应当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独立、公正以及客观要求注册会计师摒弃绝对自私的商业观和时刻牢记社会公众利益,体现了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的道德期望与要求,也体现了注册会计师行业对自身道德素质的一个设定。

诚信危机引起了人们的反思:什么原因致使注册会计师作出这种不道德行为?根据本文所涉猎的研究文献,制度问题是学者们寻求到的第一个原因。具体而言,第一,审计市场竞争激烈,并且缺乏高质量审计报告需求,这使得审计市场“劣币驱逐良币”,注册会计师的诚信遇到挑战。第二,审计委托人和被审计者的合一使得审计委托关系被扭曲,影响了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第三,会计师事务所的有限责任使得注册会计师风险和收益不相称。第四,法律制度的缺失使得注册会计师的违约成本较低。除此之外,张鸣,王俊秋提出,会计准则的制定及财务报告披露方面的缺陷、公司治理的缺陷也是诚信缺失的原因。

世界上不可能存在绝对完美的制度,因此仅从制度层面来分析可能无法完全解决审计的诚信危机问题。考虑到注册会计师个体因素,学者们从“人”的立场来探讨这个问题。他们认为,一定制度背景下注册会计师的经济人立场可能是导致审计诚信危机的重要原因。从会计师事务所角度来说,事务所具有“经济人”天性,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如果诚信的收益与不讲诚信状态下获得的收益相同,事务所自然选择诚信而不选择失信。基于注册会计师的理性经济人立场,要解决审计诚信危机,很多学者认为需要从制约“人”的利益机制出发,完善相关制度,加强行业监管,如通过法律规定将诚信的外部性收益和成本内部化,让作假者承担作假成本。

那么,注册会计师是否仅仅具有理性经济人的特征?其是否存在自我道德约束?亚当斯密认为经济人的实质是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主体,但他同时也在其《道德情操论》中表明,人性中也具有同情心、正义感和行为的利他主义倾向,在不影响自身利益的同时,同情心也会左右人们的行为。在国外,学者们已经在审计师行为研究中引入了道德理论。我国学者也对此问题进行了探索,叶陈刚通过对323位注册会计师的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的注册会计师明确自身的责任感及使命感,保证职业中的独立性,但此认知却与“要与客户搞好关系”的现实相矛盾。这说明,注册会计师作为理性经济人,也存在道德立场,但是其道德立场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叶陈刚认为,“乱世用重典”反而使得独立审计的失信度越来越严重,在完善注册会计师的职业环境时还必须加强注册会计师的道德教育。苏孜也认为应该构建以审计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的职业道德,吴建友则提出了面临道德困境时基于认知的道德决策五要素模型,以作为对现有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规范缺失部分的补充。具体包括:获得理解、辨识影响、判断备选方案、分析其他因素和做最终决策。根据该模型,在判断备选方案前注册会计师需辨识各备选行为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

在行为目标上,经济人逐利,而道德人逐义;行为动机上,经济人利己而道德人利他;行为约束方面,经济人主要是他律而道德人则是自律。正是由于注册会计师具有经济人和道德人的双重属性,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其道德观念来促进其自发的道德行为,而不仅仅是通过利益机制来进行约束;但另一方面,注册会计师的利己倾向将会很大程度影响注册会计师的道德决策。因此,本文希望通过构建一个利己与利他相结合的注册会计师道德行为决策模式,探讨如何解决注册会计师的诚信危机问题。

二、构建注册会计师行为决策模型的几个基本问题界定

Rest提出一个四阶段的道德行为模型:识别道德问题、道德判断、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参考Rest的模型,我们认为,注册会计师的道德行为决策模式也基本遵循这个逻辑,但我们将引入环境因素。在分析注册会计师的决策模式前,有几个问题需要我们思考:

1.注册会计师在进行道德判断时,应把握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是职业团体为减少注册会计师个体进行道德判断的困难和不同个人可能出现的偏差而制定的一个普遍化的原则规范。职业道德准则是注册会计师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具有自愿性和强制性。这说明,职业道德准则可以也应当作为注册会计师在进行道德判断时的标准。假定注册会计师将遵守道德准则作为道德判断标准,则隐含着两个潜在假设:所有注册会计师的道德水平都是一致的;并且审计师主观上愿意遵循道德准则,运用道德准则规避风险。随着注册会计师职业环境的日益复杂,在道德判断时不可避免会出现职业道德准则空白或是职业道德准则规定相对模糊的地方(可能是一些非结构性的问题),对于这种情况,可以通过制定原则性的职业道德准则来解决。但是这同时意味着,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可能会受到个体道德水平的影响。例如,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规定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包括形式上独立和实质上的独立,但由于实质上独立要求注册会计师能够恪守其内心的独立和客观,而这种独立和客观没有办法通过具体的条款条例来指导注册会计师,因此,是否遵循内心的独立和客观,以及内心独立和客观的程度取决于不同个体的道德水平(主要是个体对道德判断标准的把握)。

另一方面,由于审计期望差的存在,注册会计师的道德观念与公众期望值并不一定完全符合。比如,审计抽样方法可以提高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效率,但同时也意味着审计的固有风险。对于社会公众来说,审计抽样则可能是注册会计师的原罪。然而对注册会计师来说,审计抽样方法的使用并不涉及到道德问题。因此,注册会计师在进行道德判断时,往往容易陷入道德困境。本文认为,注册会计师对道德判断标准的把握影响其道德判断能力(包括其走出道德困境的能力),而对判断标准的把握受到个体道德水平的影响,并受到行业环境的制约。如当注册会计师没办法直接依赖道德准则进行判断时,其可能会进行同行讨论或是参考同行业的做法,即“如果行业中的人都是这样做的,那我也不会觉得这样做有什么不道德的。”

2.注册会计师一定会遵循道德判断的结果吗?――基于道

德动机的分析

在Rest提出的模型中,个体对行为进行道德判断并不一定导致道德行为,在真正的道德行动发生前还必须建立道德动机。经济主体在建立道德动机时可能同时具备自利的道德动机和公益的道德动机。这一点建立在个体同时具备经济人与道德人属性基础上。较之自利的经济动机,公益的道德动机处于弱势地位,它取决于主体所处的政治法律环境和主体对道德规则的恪守。这表明,环境因素在道德动机中被视为一个重要变量。那么,个体什么时候建立自利的道德动机,什么时候建立公益的道德动机?本文认为,这与注册会计师所处的环境相关。

3.道德动机中的环境因素

个体所处的环境会影响人们的道德动机。如吴建友所界定的环境因素包括注册会计师工作环境和组织环境。本文主要从注册会计师所处的制度环境来界定环境因素:包括审计市场的竞争程度、法律法规和监管模式、被审计者的公司治理水平等。本文分析认为,制度环境对注册会计师建立道德动机的影响最终体现在其行为的成本收益上。收益可分为道德收益与不道德收益:当大部分人的人都不讲道德,那么讲道德的人将会获得道德行为的额外收益(这种收益可能在长期的一段时间内才能反映出来);反之,当大部分的人都讲道德,那么不讲道德的人将会获得不道德行为的额外收益。此外,成本也可区分为道德行为的成本和不道德行为的成本。道德行为的成本主要是不道德行为所取得的收益以及道德行为的损失,如失去客户。不道德行为的成本体现在两个方面:显性的制度惩罚成本,即注册会计师违背道德准则和相关法律后,监管部门对注册会计师的惩罚;隐性的成本,主要指注册会计师不道德行为带来的长期信誉损失。

我们认为,当环境因素使得个体判断出道德行为的收益大于行为的成本时,个体会通过建立自利的道德动机来促成道德行为;当道德行为的收益小于成本的时候,道德水平较高的个体将会建立公益的道德动机从而促成道德行为,相反,道德水平较低的个体则可能没有办法建立起道德动机。

三、注册会计师的道德行为决策模式

综上分析,本文认为注册会计师的道德行为决策模式应该遵循这样一个逻辑:问题识别、道德判断、收益成本衡量、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其中,收益成本衡量代表注册会计师对于当前环境的判断,两种道德动机的建立(自利的道德动机和公益的道德动机)决定注册会计师是否最终产生道德行为。

首先,注册会计师必须了解所遇到的具体情况,即问题识别,进而才能进行道德判断。其次,衡量行为的成本收益。最后,注册会计师通过建立道德动机并最终决策是否选择道德行为。如下图所示四种情况:

1.第一种情况:行为是道德的且收益大于(或等于)成本。亚当斯密认为,自利是主导的,而利他是次要的,因此,当行为是道德的且收益大于成本时,人们优先建立自利的道德动机。这种自利的道德动机最终使得注册会计师选择道德行为。

2.第二种情况,行为是道德的但收益小于成本。此时自利的道德动机将不会产生,而公益的道德动机是“纯粹真正的他利”,公益道德动机的建立将使注册会计师选择道德行为。此时,我们可以看到,公益道德动机成为注册会计师的一个内在的道德约束机制。

3.第三种情况,行为是不道德的但收益大于成本。此时,显然不能通过建立自利的道德动机使注册会计师摒弃不道德行为,只能通过公益道德动机来促使注册会计师选择道德行为。

4.第四种情况,行为是不道德的且行为收益小于成本。在无利可图的情况下,出于自利的道德动机,注册会计师不会选择不道德行为。

从上述四种情况来看,第一种和第四种为最佳的境况。对于第二或第三种情况,公益道德动机的建立取决于注册会计师的道德水平。基于此,本文认为有两种方法可以促使其更多的选择道德行为:其一,通过制度安排(即改变环境变量)来改善成本收益,使第二种情况成为第一种,第三种情况变为第四种;其二,提高注册会计师的道德水平,鼓励其建立公益的道德动机。

四、关于改善注册会计师诚信危机问题的思考

上文对注册会计师的道德行为决策模式进行了详细分析,笔者就如何解决注册会计师的诚信危机问题,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和思考:

1.激励道德行为,关键是帮助注册会计师建立起公益的道德动机,即提高注册会计师的道德水平。从这个角度来看,心理学上的道德同一性给予了我们启示。道德同一性的作用机理是人们通过思考我想要成为什么人来达到道德行为的一致性。我们可以据此得出合理假设,当个人集中于公益道德时,这种集中将激励他的道德行为。因此,激发注册会计师的道德同一性可能会是一个改善注册会计师行为决策的手段。那么,如何激发注册会计师的道德同一性?笔者认为,可通过树立行业榜样,帮助注册会计师形成正确的道德标杆,从而激发其道德同一性,提高其道德水平。

注册会计师职业分析篇6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后续教育;专业胜任能力

自1980恢复注册会计师职业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推进,新制度、新法规、新现象层出不穷,这就要求仅仅通过5门课程考试获得资格的注册会计师们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增强职业技能,提高自身的专业胜任能力,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后续教育作为更新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胜任能力的途径,显得至关重要。因此,研究我国注册会计后续教育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注册会计师后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后续教育管理体系比较松散,缺乏统一、高效的监管体系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虽然注册会计师行业建立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地方协会和事务所3级后续教育培训组织体系,但由于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对地方协会后续教育培训工作基本上没有监管,指导和服务也不够,各地协会基本上是自己培训,上下级协会之间缺乏协调和监督,尚未形成统一、高效的后续教育管理体系,导致后续教育从上到下没有体现培训的真正意义。

(二)后续教育缺乏稳定的师资队伍

当前的师资问题主要是没有形成一支稳定的可以服务于全国的培训队伍。讲授人员主要来源于行业内、高等院校、政府机构等,是兼职的培训讲师,不可能四处奔走于各培训机构。由于师资的不稳定性,培训时,有的地方协会只好临时拼凑,有的是几年来一成不变的那几个教师,学员很难博采各专家之长,后续教育成效甚微。

(三)后续教育教材严重滞后,教学方法和手段单调

后续教育的教材缺乏实务操作指导性;更新速度较慢,跟不上变化,如缺乏对最新法律法规的解释,缺乏对法规出台背景和相关案例的介绍;教材面较窄,培训教材集中在主要是会计和审计专业知识,以新颁发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为主,缺乏法律知识、企业评估(包括资产评估)、税收政策、财务管理、管理咨询、小型企业审计和一些专门行业的审计、管理信息、人际沟通、事务所内部管理(特别是先进经验的介绍)、计算机相关知识、专业外语等相关的内容。此外,培训方式方法单一。大多数培训采用的是集中授课式,学员坐在课堂里听教师教授、记笔记,缺乏交流与沟通。

(四)后续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缺乏

在行业后续教育过程中,由于时间紧,师资缺乏等原因,很少对职业道德及责任意识进行专题的讲座,这使学员在这一方面的意识淡化,学员不重视职业道德学习,职业道德仅占“培训需求”的7.66%。

总之,我国注册会计师后续教育没有充分发挥提高注册会计行业执业人员专业技能的作用,成为制约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质量的因素之一,因此,改善我国注册会计师的后续教育迫在眉睫。

二、改善我国注册会计师后续教育的对策

(一)加快建立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为主,地方协会为辅,事务所为基础的培训组织体系

由于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协会组织松散,注册会计师后续教育因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监督而流于形式。要改善我国后续教育的现状,实现后续教育的目标,首先应依据《中国注册会计师继续教育制度》建立积极、有效的后续教育的组织体系,即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为主,地方协会为辅,事务所为基础的培训组织体系。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实行统一领导;地方注册会计师协会和会计事务所分级负责。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职责主要是制定全国性职业后续教育制度和办法,组织全国性职业后续教育大纲,组织全国性后续教育教材的编写和选定,组织全国性职业后续教育检查和考核。地方注册会计师协会和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根据职业后续教育准则的要求,制定和实施职业后续教育计划。

(二)针对不同需求、不同层次学员合理安排后续教育的内容

为了取得后续教育的良好效果,后续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即根据注册会计师的需求以及不同层次学员来展开。一方面,作为注册会计师职业的从业人员由于他们的工作经历不同,知识结构不相同,各自对职业后续教育的需求也不尽相同。有的是以更新知识为目的,它是注册会计师因宏观政策、法规制度的变动而产生的需求;有的以查漏补缺为目的,它是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发现对某些专业知识不足而产生;有的以提高专业深度为目的,它是注册会计师在现有专业能力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专业胜任能力而产生的;有的是以丰富行业知识面,扩大视野为目的,它是注册会计师执业过程中涉及不同的行业和领域而产生的知识需求。另一方面,依据岗位和职能,注册会计师可以分为主任会计师、部门经理、项目经理和助理人员等层次。不同层次的学员后续教育的需求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性。例如,主任会计师需要吸纳经营管理能力、统筹协调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项目经理需要对风险的分析判断能力和控制技巧,以及与客户的沟通能力的培训;助理人员需要对相应的执业知识以及必要合理的职业怀疑、分析和判断能力的培训。因此,为了使后续教育具有针对性,有关部门必须结合学员的需求开展后续教育,从而改善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

(三)合理设计后续教育的教材,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建立强大师资队伍

职业培训工作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满足培训对象的需求,关键之一就是后续教育的教材。可以根据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框架,结合我国国情以及我国注册会计师执业水平来组织培训教材,并不断进行更新,做到适时提供,同时应具有很强的实务性和可操作性,经过培训即能应用,真正做到工作与培训相互结合和不可分割。

在教学方式方面,除了必备的课堂授课方式外,可以采用案例分析、研讨交流、参观考察等后续教育的培训方式;还可以借助于注册会计师远程教育网,培训内容,并适时更新,便于注册会计使注册会计师随时随地学到需要的知识,还可以反复地学习和思考。

师资问题是关系到后续教育效果的关键环节之一。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可以从各地区财政、税务、经贸、计划、审计、金融、证券等管理部门、高等院校以及有关企业中吸收理论水平高、实务经验丰富、表达能力强人员组成强大的师资队伍,同时改善培训老师的待遇,稳定、较高的待遇才会有稳定的师资队伍,教学质量和培训效果才会保障。

(四)把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责任意识教育置于后续教育的重要位置

要注重对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培训,使“诚信”成为注册会计师的基本品质。每次后续教育都应对学员进行违反职业道德案例的警示教育,做到警钟长鸣,以净化中介服务市场,并从个案中分析其产生风险的原因以作前车之鉴。此外,要向注册会计师进行会计事务所文化方面的教育,使其理解会计师事务所的宗旨、目的、精神、作用、道德,树立注册会计师强烈的职业责任感。

综上所述,要通过后续教育实现提高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的目标,注册会计师行业必须建立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为主,地方协会为辅,事务所为基础的统一的培训组织体系。同时在开展后续教育时,将专业胜利能力的要求和学员继续教育的需求相结合,采用多种培训方式,因材施教,与时俱进,促进注册会计师行业执业质量更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刘书兰,甘璐.我国会计人员后续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7(9).

2、吕跃金,邹小平.职业会计师国际教育准则的最新发展[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6(11).

3、易凯.实务经验要求――职业会计师初始职业发展及其借鉴[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8(2).

4、郑倩,薛婉如.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J].审计月刊,2007(12).

注册会计师职业分析篇7

[关键词]审计判断;判断主体;会计师事务所

在审计过程中,一个审计项目往往要由几个层次的审计人员共同完成,如具体实施审计取证的外勤人员、对该项目直接负责的项目经理、进行复核审查的部门经理及主任会计师等。这些人员都需要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进行相应的职业判断。而且在整个审计程序中,后者都要对前者的判断进行复核与检查,这就形成了审计判断的多元性和层次性。可见,审计人员对被审计事项的各种职业判断并不完全是由某一个审计人员独立完成的。影响审计判断的因素有社会责任、竞争压力、职业风险、职业意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等。但就审计人员的不同层次而言,情况却有所区别。要改善审计判断,提高对整个审计项目的审计判断水平,就应该根据不同层次审计人员的具体情况,对影响其职业判断能力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以求加以改进。

一、对项目经理和主任会计师应主要提高其职业道德素质

主任会计师和项目经理是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骨干和行政领导,他们往往并不缺乏专业技术能力,在知识结构、实践经验、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对审计环境的认识等诸多方面堪称会计师事务所的佼佼者。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对一个审计项目审计风险的评估、重要性水平的确定以及审计意见类型的把握起着决定性作用。这样的审计人员一旦出现客观的审计判断失误,常常比一般审计人员的判断误差对审计质量的危害更大。那么,这些业务能力优秀的审计人员出现审计判断失误的原因何在呢?我国大量的审计失败案例解答了这个问题———主要是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素质。会计师事务所的项目经理和主任会计师作为事务所的领导和业务骨干,与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利害关系往往比普通的审计人员更密切,具体表现在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收入与他们本人的利益紧密相连。为追逐最大利益,这些高层次的审计人员更看重审计效率,往往略去明知应有的审计环节,从而导致审计项目没能按照正常的审计程序进行,造成取证不足或不准,最终形成失真的审计报告。这部分审计人员的问题不在于不熟悉审计判断过程,而是指导思想上出现了偏差。指导其开展审计工作的审计判断完全受利益驱使,把能够保证审计质量的审计判断结果即应该遵从的审计判断结果放弃了。其次,部门经理和主任会计师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是远离审计现场的复核,项目负责人往往担负着过多的审计工作,而且完成审计任务总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审计的时间预算有时定得太紧,项目负责人没有时间对报表进行深入分析和捕捉审计重点,从而使项目负责人的现场复核流于形式。

鉴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改善、提高审计判断能力,重点是提高会计师事务所部门经理和主任会计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同时,建立起对职业界的严格监督措施,对那些错误指导审计过程的部门经理和主任会计师进行严惩,切实让其承担法律责任,提高失真审计报告的成本,从而迫使其在具体的审计过程中按照正确的审计判断结果开展审计工作,保证审计质量。

二、对一般审计人员应侧重培养其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

会计师事务所一般审计人员的审计判断能力是其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函数。他们在日常的审计工作中需要对自身所负责的审计项目进行职业判断,但不承担对其他审计人员职业判断的复核和检查任务。所以,本层次的审计人员为提高职业判断能力,只需提高和增强自身的职业技能及职业意识。

(一)完善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

职业判断能力是知识的函数。具有较宽知识面的人能够全面系统地考虑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世界上许多国家为了保证审计工作质量,都相继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它们的做法值得我国借鉴。

对于报考资格,美国已把考生的学历资格提高到硕士研究生水平。日本的公认会计士考试要求更为严格,考试共有三次,只有通过前两次考试者才有资格参加第三次的公认会计士考试。而我国于1991年建立的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制度,根据《注册会计师法》及《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办法》的规定,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即可报名参加考试:一是高等专科以上学历;二是会计或者相关专业(指审计、统计、经济)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相比较而言,我国注册会计师考试考生报考要求是很低的,每年的通过率也特别低。从进一步提高注册会计师素质考虑,建议将注册会计师考试报名条件修改为:高等院校会计或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或者高等院校其他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具有会计或相关专业知识。这里的“具有会计或相关专业知识”是指取得会计或相关专业技术资格。大专学历以及不具有学历条件但有会计或相关专业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不能报考。他们可以通过自学考试、成人教育取得本科学历后再报考注册会计师。

考试科目也反映了一个国家对注册会计师素质的要求。美国在1994年以前的考试科目有财务会计和报告-营利企业,会计核算与报告-税务、管理、政府部门和非营利机构,商法和职业责任。日本的公认会计士考试分为第一次考试、第二次考试及第三次考试。第一次考试主要对国语、数学、论文进行笔试;第二次考试要对会计学(簿籍、财务报表理论、成本核算及审计理论)、经营学、经济学及商法(海事商法、票据及支票的部分除外)进行笔试;第三次考试是用笔试的方法对有关财务的审计、分析及其他实务(包括有关税收实务)进行测试。当前我国注册会计师统一考试的科目是会计、审计、财务成本管理、经济法和税法。相比之下,我国的考试科目比较简单,实务性东西太少。今后,我国考试科目应该设计得更有实务性,理论上的东西应该减少,毕竟注册会计师行业面对的实务性的东西比较多。另外,可以考虑增加对职业道德方面的考察,形式可以多样化,以防止道德败坏的考生混入我国注册会计师队伍。

(二)严格注册会计师的注册登记

质量是经验的函数。注册会计师只有懂行才能做好审计工作。按照《注册会计师法》的规定,参加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成绩合格并从事审计业务工作两年以上的,可以向省、自治区、直辖市注册会计师协会申请注册。注册会计师协会应当将准予注册的人员名单报国务院财政部门备案。国务院财政部门发现注册会计师协会的注册不符合《注册会计师法》规定的,应当通知有关的注册会计师协会撤销注册。这样规定的目的在于使进入注册会计师队伍的人员具有审计工作所需要的相应知识和经验,掌握一定的职业判断能力。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国务院财政部门的人力有限、地方保护普遍存在,能够注册登记的人员往往就是那些参加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成绩合格者,而对于其是否符合“从事审计业务两年以上”这一要求的把关工作根本没有落实到位,结果很多注册会计师没有任何审计实务经验。建议注册会计师协会切实负起责任,严把注册登记关;国务院财政部门加大注册审查力度,为注册会计师队伍整体业务素质的提高作好基础工作。

(三)加强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质量控制

内部质量控制能够促使会计师事务所正确把握审计风险,避免业务人员因主观或客观因素给事务所造成损失。目前个别企业的造假能力很强,事务所应该建立、健全内部质量控制制度,对每一个审计项目、每一位从业人员切实做到事前指导、事中监督和事后复核,时刻防止业务人员发生工作疏忽,使其保持应有的职业关注,敦促其作出正确的职业判断,以贯彻落实独立审计准则。在目前会计师事务所规模比较小的现实情况下,每个事务所最好能具有自身的专业特长。国际会计行业除了有安达信等五大会计师事务所外,还有许多具有专业特长的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如果能够充分了解本所自身的业务能力,统筹规划其专业发展方向,通过专业化的服务,建立专业的内部质量控制体系,就能够整体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能力。

[参考文献]

[1]秦荣生。论注册会计师专业判断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注册会计师,1999,(5)。

[2]张彤。审计专业判断基本理论探讨[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1,(3)。

注册会计师职业分析篇8

论文摘要:从审计质量的内涵出发,对于我国当前审计质量低下的状况,从注册会计师角度,进行了剖析。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是多样的,但注册会计师对审计质量的影响非常巨大。

1审计质量的内涵

关于审计质量,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概念,比较流行的有以下几种观点:

(1)美国审计总署从审计本源出发,提出审计质量是指“审计师按照公认审计准则实施审计,以合理确信所审计报表和相关披露,按照公认会计原则进行表述;不存在由于错误或者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

(2)Deangelo提出了审计质量是审计人员发现客户违约行为并且愿意披露客户违约行为的联合概率。首先,重大的会计错报能够被查出,其次重大的会计错报能够被披露,并提出会计师发现客户会计系统存在违规的可能性取决于会计师的技术能力,而报告违约现象的发生则取决于其独立性。

(3)李金华认为审计质量是指审计工作水平的高低。审计工作质量是一个总的概念,它要通过整个审计工作全过程的各个环节综合地反映出来。审计工作质量的好坏最终要体现在审计报告之中,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结论是否正确、适当和完整。

综合以上的观点,笔者认为审计质量是审计人员遵循审计准则的优劣程度,即审计结果达到审计目的的有效程度。具体表现为审计人员的质量和审计过程的质量,最终体现为审计报告的质量。其核心就是审计工作在多大程度上遵循了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因此,审计质量的概念是涵盖整个审计活动的,从最初的接受审计委托开始,制定审计计划,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编写审计工作底稿,出具审计报告和意见书,整个审计活动的每一个方面工作的优劣程度都应作为评价审计质量的一个指标。

2审计质量与注册会计师的关系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低下,这固然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但注册会计师作为审计质量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对审计质量应该负有重要的责任和义务。目前,导致我国审计质量低下的原因,从注册会计师的角度来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

(1)注册会计师的过失。

注册会计师的素质与审计质量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执业的注册会计师既是审计业务的具体执行者,也是控制审计质量的一个主体。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能力、职业和独立性是影响审计质量的最主要因素。执业能力主要决定与注册会计师是否具有专门的知识和足够的经验,道德因素则取决与注册会计师是否遵循职业道德规范,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去揭露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独立性则表现为注册会计师能否独立于管理者,发表高质量的审计报告。

(2)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能力低下。

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能力主要取决于注册会计师是否有必要的专门知识和足够的执业经验,而执业经验又具体的表现为审计方法的创新和运用以及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因此要想胜任审计工作,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胜任能力。而随着我国的迅速发展形成了对注册会计师的大量需求,虽然注册会计师的数量增加了,但是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并没有相应的提升。

如部《06年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第12号)检查了60家会计师事务所并对相应的责任人进行了处理,它们受罚的原因表现在对企业账表严重不符等问题未予以关注、审计程序不到位、专业判断失误。如山西世纪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时,未实施监盘和函证等必要的审计程序,对被审计企业会计报表与总账严重不符、未确认收入3.3亿元等违规问题未予以关注,出具了严重失实的审计报告。据分析我国注册会计师对表外信息,重大的非常规性交易和负向盈余的管理行为关注不够。

我国的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能力不高主要表现在其专业知识存在缺陷,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进步,企业的非常规发展及一些非常规交易衍生品等使得企业的业务越来越复杂,而注册会计师只要通过了考试就可以去执业,没有随着业务的发展而相应得提高审计技术,同时对其它相关行业知识的欠缺,对客户的经营状况不了解,只是就报表论报表,忽视了一些相关的行业因素和企业自身面临的风险,导致审计人员不能发现企业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而且有些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审计时,忽略必要的审计程序,未能按照必要的审计程序进行审计,而是让被审计的客户去做一些基本的函证等工作以此来节省审计,取得最高的效益,严重的导致了审计质量的低下。

(3)师的风险高。

所谓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执业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职业行为规范,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注册会计师也不例外。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都要受到职业道德到影响,一个执业能力不高但是职业道德高的注册会计师其执业的质量也会远远高于一个执业能力高但是职业道德低的注册会计师。可见职业道德对质量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职业道德是注册会计师的灵魂,是质量,是竞争力,关系到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生存和发展。(4)注册会计师缺乏独立性。

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的灵魂,注册会计师的公信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出具审计意见时所展示的独立性。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独立性包含实质上的独立和形式上的独立。

所谓实质上的独立,是要求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对象必须毫无利害关系;所谓形式上的独立,是指注册会计师必须在公众面前表现出一种独立于委托人和被审计人的身份,即要使外界相信注册会计师是独立的。在选择非标审计意见的类型时,注册会计师更倾向于发表性质轻微的带解释说明段的无保留意见。这种行为的实质已经演变成以“事项”描述代替原本应尽的“专业判断”和“发表意见”的职责。即注册会计师在很多时候只是象征性的知会了信息使用者。注册会计师在发表审计意见时,存在避重就轻的现象,如长江控股上海交易所公开谴责中披露的事项是未披露重大违规担保事项和诉讼事项,而注册会计师却在审计意见中以“接受巨额股权捐赠、处置股权收益为年度利润的主要来源”为由出具了解释性说明的审计意见。湘酒鬼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开谴责的事项是为第一大股东提供巨额资金及担保、未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而注册会计师却以无法确认巨额应收账款的可回收性为由出具了保留+说明的审计意见等等。

注册会计师职业分析篇9

一、风险导向审计在实务运作中的程序及技术手段

从风险导向审计的审计理念来看,其关注点是从宏观上把握企业经营中可能导致重大错报的风险因素,这样的审计理念决定其审计程序所运用的是自上而下的审计方法论。风险导向审计的第一步是要宏观把握企业发展战略以对其显性风险进行评估,所以要深入分析的是与被审计企业发展息息相关的整体环境及其行业环境。随后就要对联系环节,即被审计单位和外部的联系,进行潜在风险评估并审查被审计单位对已识别风险的控制措施。接着从被审计单位的内部经营着手,分析其经营策略及手段能否实现被审计单位的预期经营目标。在完成对被审计单位的客观分析后,注册会计师还要对剩余风险做出理性的职业判断并对其进行实质性测试,从而降低审计风险。这样缜密全面的审计程序,有利于识别被审计单位各个经营环节的风险,也易于及时发现管理舞弊等问题。

从风险导向审计的运作程序看,一份缜密的审计报告的完成不仅需要传统审计技术的应用,而且有赖于各种新型手段的运用。例如,在对被审计单位的内外部环境分析时常用到Swot(优劣势、机遇与挑战)分析法以及peSt(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分析法,通过Swot和peSt分析而科学评估其发展的战略风险并对其以后的发展形成理性预期;通常采用平衡记分卡分析来评估被审计单位的实际经营业绩。

二、风险导向审计在实务中遇到的问题分析

(一)注册会计师的职业素养和业务水平是风险导向审计面临的首要问题

审计任务的完成有赖于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素养,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能力和执业水平直接决定了最终审计的效率和效果。在风险导向审计中,注册会计师必须对被审计单位的整体环境和宏观战略进行分析,采用合理的手段使重大错报风险得以控制,在此过程中要求注册会计师具有关于公司管理、市场营销、金融经济学等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对各个学科触类旁通的注册会计师能够做出更为精确的风险导向审计,减少审计风险。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注册会计师队伍中不是经验丰富、专业知识欠缺的年长会计师,就是专业水平一流但由于缺乏实践而不能做出正确职业判断的年轻注册会计师。所以注册会计师的职业素养是摆在风险导向审计面前的第一难题。

(二)企业管理问题重重增加审计难度

从风险导向审计的程序可以看出,风险导向审计的着手点是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主线是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而重大错报风险与企业经营息息相关。企业的经营及管理水平对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的影响是直接的,对审计效果的影响是明显的。但是现阶段我国各个行业企业管理问题重重,例如,公司内部串通的管理舞弊作假行为,使得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空有其名;某些企业与政府相关部门勾结,串通起来违规操作增加了审计的难度;管理部门对审计工作者敷衍应付,降低了审计效率甚至严重影响了审计效果。

(三)风险导向审计实务中审计方法单一,未能充分利用现代审计方法

风险导向审计的主线是重大报错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所运用的审计程序主要是分析性复核程序,即比较确定要执行的计算机、对期望值进行估计、执行计算比较、数据分析以及对重大差异的确认。现阶段的分析性复核程序的操作主要是比较报表审前数和往年审定数,很少采用回归分析等专业的分析方法。在对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环境的分析中,peSt分析法及Swot分析等现代审计分析方法未能充分利用,从而弱化了审计效果,增加了审计风险。

(四)约束风险导向审计的法律法规体系尚未成形

风险导向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等专业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作出合理的评估,而这种评估除了依据财务报表等客观事实依据,更多的依靠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职业怀疑精神,而这些方面的因素是主观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审计人员可以做有违法律规范和职业操守的事情。所以在风险导向审计中审计人员承担的法律风险比较高。《注册会计师法》和《证券法》等法律条文对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有所规定,但事实却是很多情况下违背了法律要求的审计行为没有受到法律的制裁,违法人员逍遥法外。其主要的原因是尚未形成完整的针对风险导向审计的法律体系,使得违法人员钻了法律漏洞。由此可见法律的缺失严重影响了风险导向审计的结果。

三、对完善风险导向审计的建议

(一)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培养复合型人才

从以上的问题分析可以看出风险导向审计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审计人员,主要是注册会计师,其职业素养有待提高,所以必须综合运用各种资源培养复合型高素质的审计人员。从风险导向审计的程序来看,高素质的审计人员要具备公司管理以及经济学等相关知识以全面的分析企业经营及战略导向所面临的风险,以识别重大错报风险,并综合运用多种统计学手段评估风险。与此同时还要求审计人员在工作中积累经验以培养其职业怀疑精神。优秀审计人员的培养有赖于注册会计师协会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合力培养。注册会计师协会除了制定行业行规外还要承担起注册会计师职业能力培训的责任。要定期开设金融、管理类课程以提高审计人员在风险分析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分析方法的能力;要使注册会计师了解不同行业的发展现状、特点及前景等以对企业经营风险合理评估。对会计师事务所而言,在对被审计单位风险评估之间要对审计人员进行集中培训,以减少审计风险;在事务所的审计队伍中加入各个相关专业人才,以对风险评估提供有力的知识支撑。

(二)建立审计风险资源库,为审计人员提供审计案例支撑

对风险导向审计经典案例进行归档整理,总结出审计风险关键点,即易于因舞弊而提高审计风险的关键地方;总结各个行业的发展特点及审计特点和审计注意点;资源库的建立应本着方便查找、案例典型的原则。审计风险资源库的建立有利于审计人员经验的积累,减少审计工作的工作量,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资源库的建立主要依靠会计师事务所的案例积累,同时要依靠行业协会的支持以及各个相关行业企业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这一资源库既是风险导向审计过程中的查询宝典,又可以成为审计人员提高专业素养的百科全书,也是相关行业协会组织审计人员定期培训的经典案例。

(三)改善企业内部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

企业的内部管理对企业经营风险的影响是直接的,科学合理高效的内部管理可以极大地减少企业经营的风险;企业管理层对审计人员工作的配合可以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透明公正的企业管理会使企业财务报表、数据支撑、风险评估等趋于真实,从而增加审计的有效性。所以要完善企业内部经营管理,革除企业管理弊端,使企业运营的各项操作依法进行;同时要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的程序化、有效性。敦促企业内部采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各个部门各司其职,提高效率,避免内部管理混乱,各部门推诿责任,互相掣肘,尤其是促进公司账务透明化。企业内部管理规范化、账务透明化是降低企业经营风险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风险导向审计准确率的保证。

(四)逐步建立并完善风险导向审计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

注册会计师职业分析篇10

一、审计风险的基本特征

(一)审计风险的客观性

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普遍存在于所有审计业务和整个审计过程之中。在审计结论未得到充分验证之前,均有差错风险存在的可能,人们只能认识和控制审计风险,而不可能完全消除审计风险。

(二)审计风险的普遍性

虽然审计风险通过最后的审计结论与预期的偏差表现出来,但这种偏差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引起的,审计活动的每一环节都可能导致风险因素的产生。因此,有什么样的审计活动,就有与之相适应的审计风险,并会影响最终总的审计风险。

(三)审计风险的潜在性

审计风险的潜在性指审计人员的审计结论虽然偏离了被审计事项的客观事实,但未造成不良后果,没引发追究审计责任的行为,审计风险只停留在潜在阶段。一旦造成影响引发追究行为,潜在的审计风险就会转化为实际风险。

(四)审计风险的可控性

审计要为其报告的正确性承担责任风险早已为人们所熟悉,但仍可通过识别风险领域,采取相应措施加以避免,不存在由于风险的存在而不敢承接客户的问题。只要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仍可对客户进行审计。

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的成因

(一)从事务所组织形式的角度分析

我国现行的《注册会计师法》规定,不准个人设立会计师事务所,只批准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和合伙会计师事务所。现在我国大约有80%的事务所采用有限责任制。《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制会计师事务所的股东对事务所的债务只承担有限责任,即仅以其对事务所的出资额为限对事务所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事务所对外赔偿不涉及股东的个人财产。这样,作为股东的注册会计师不必为出资额以外的私人财产担心,从而使得会计师事务所的风险意识很低,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也仅仅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如果仅让它面对社会承担有限责任,那么他的职业道德和执业质量就失去了最根本的机制约束和保障。

(二)从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角度分析

虽然随着注册会计师行业法律诉讼的增加,注册会计师对审计风险增加了一定的认识。但总体来说,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执业过程中还普遍存在侥幸心理,风险意识还比较淡薄。在审计过程中,存在接受委托时的只求招揽客户,不问客户情况,到现场执业时的只求效率,不求质量,最后报告阶段的任意出具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一切从经济利益出发,而不计审计风险的现象。

(三)从外部行业监管的角度分析

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起步较晚,目前还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一是行业监管出现多重管理的现象。财政部、审计署、证监会、注册会计师协会和税务部门等都会对企业年度财务报表的审计报告质量实施监督,这就使我国会计师事务所陷入了一个被循环监督的困境,这样既容易出现监督空白,又人为加大了监督成本。二是行业监管不力,权威性不够,缺乏有效的监督检查方式。

(四)从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角度分析

如果被审计单位缺乏内部控制制度,或虽存在内控制度但其设计不够合理,或虽设计合理但却没有有效执行,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审计风险的大小。另外,如果被审计单位的体制不断变革,人员流动频繁,就会使被审计单位的环境处于一种经常变动的状态,从而使其内部控制制度变得薄弱,而内部控制制度能力的削弱就增大了错误或舞弊出现的可能性,从而间接给审计工作带来一定的风险。

三、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的控制

(一)改革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

会计师事务所组建的合理形式可以为有限资任合伙制。目前,在世界各国所有的不同的组织形式中,有限责任合伙制是当今注册会计师职业界普遍采用的一种组织形式。有限责任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兴起于90年代,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既融入了合伙制和有限责任制会计师事务所的优点,又摒弃了它们的不足。在这种组织形式下,事务所以全部资产对债务承担有限责任,各合伙人对个人执业行为造成的结果承担无限责任,合伙人之间不相互承担连带责任。

(二)增强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

审计风险贯穿于整个注册会计师审计执业过程中,会计师事务所应该向注册会计师强化风险意识。在业务承接阶段,要避免签约风险,注册会计师要对被审单位有深入的了解。在审计执行阶段,注册会计师严格按照审计程序,对容易引起风险的关键领域应该实施严格的监控。在审计报告阶段,注册会计师应该根据所发现问题的严重程度以及对财务报表整体是否构成影响来判断审计意见的类型,而不能迫于各方面的压力勉强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三)创建良好的行业外部监管环境

关于行业环境的治理,可以专门设立一个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委员会对注册会计师行业实施独立监管。该委员会既要独立于注册会计师行业,又要独立于政府部门,真正做到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自律和自处,该委员会有质量监督复核和惩戒的职能,并受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监督。通过加强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环境的治理,促使会计师事务所提高业务质量,使会计师事务所减少法律诉讼,降低审计风险。

(四)加强学习与培训,提高注册会计师职业判断能力

事务所应定期组织审计人员学习,并针对学习内容进行考核。特别是在新准则颁布或法律法规有变动后,应及时组织相关人员学习新知识,尽快将新准则运用到工作当中,注册会计师应在审计过程中积累经验,自觉主动地学习,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在实际工作中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合适正确的审计方法和程序,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减少审计成本。新准则中提出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型,新审计模型将企业经营风险纳入整个审计体系,扩大了审计范围。增加了审计成本。审计人员在采用审计模型时应结合被审计单位的特点,具体确定审计模型。

(五)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建设

事务所应采取合理的激励制度,奖励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与业务能力的的注册会计师,利用舆论的力量引导其他工作人员向他们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同时,事务所还应加大内部监督力度,对职业道德、责任心不强的工作人员予以批评教育,在适当情况下还可采取处罚措施,以引导其改正缺点,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与专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