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治理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7:01:44

环境治理现状篇1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治理

1矿区地质环境现状

1.1矿区地质环境概述淮南矿区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现有矿井9座,截止2004年9月累计产煤5.262亿吨,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淮南矿区位于淮河两岸,地跨淮南市的五区一县和阜阳市的颖上县。矿区处于淮河冲积平原之上,地形平坦,地面标高一般在20~26m之间。区域内水系均属淮河流域。论文百事通天然河道流向一般沿区域地势由西向东,由北向南注入淮河。矿区内除淮河以外,主要河流有西淝河及其支流济河和港河、架河、泥河、黑河已经人工开挖的有高新河、永幸河、光辉河等。

矿区内淮河防洪与农田水利设施多,农田水系纵横交错,基本形成适宜农业耕作的水利网络。绝大多数耕地夏季种稻,冬季种小麦。

淮南煤田煤层赋存于淮河及其冲积平原之下,第四系松散层厚20~483.5m,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厚。属水体下开采的矿区。

矿区大气降水及地表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分布不均,浅层地下水水质良好,水源充沛,补给条件较好,目前矿区利用地下水不致引起地面沉降。

矿区开发引起地表塌陷下沉,扰乱水系,损坏耕地、村庄、河道、提防及其它建筑物受到破坏。矿区开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主要为:地面塌陷、固体堆积占地与污染,农业生态环境变化等方面。

1.2地表塌陷淮南矿业集团所属9座矿井、工业和生活居住等地面设施占地2624.2公顷(39363亩)。

9座矿井矿区总面积为301.12km2,截止2004年9月底开采塌陷面积达62.10km2,占矿区总面积20.59%。其中又有约17.7%为积水区,即积水累计总面积达10.97km2。积水范围随降雨量大小而变化。

随着煤矿开采的延深和规模扩大,塌陷范围逐渐扩大,据1997年以来的统计,1997年1月至2004年9月塌陷区增加了24.8km2,年增长率为5.15%。

开采塌陷区尚有15个村庄正在或有待搬迁。

开采塌陷区内,地形、地貌改变破坏了水系,影响河堤长度为15.1km,灌溉渠道5.9km,影响铁路线长度7.41km。

1.3固体堆积物

1.3.1煤矿开采,每年要排放大量的煤矸石,选煤厂也有相当的矸石排放,电厂排放粉煤灰。造成固体堆积物占地和环境污染。

据初步统计,目前现存矸石山(场)23处,占地63.9公顷(906亩),固体堆积物总量为1898万m3。

1.3.2淮河以南的矿区,煤层倾角较大,多煤层联合开采,全部煤层开采后下沉量大,一般在10m以上,最大下沉量达18m。塌陷盆地积水深浅不一,农民进行粗放式养鱼。可耕地的质量下降,造成农业减产减收。

淮河以北广大矿区,煤层倾角平缓,基本属单一煤层方式开采,回采后形成碟形塌陷区盆地,最大下沉量达4.5m,地下水埋深较浅。因此,盆地中间积水,积水范围大小受降雨量控制,变化比较大,盆地的边缘下沉量小呈缓坡地仍可耕种,但不宜种水稻,造成农业减产,盆地的边缘带与积水区之间,地面坡度大,水土易流失,基本上为弃耕绝收地带。

1.4地质环境改变对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1.4.1对大气的影响煤矿生产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瓦斯,瓦斯气是一种有强烈温室效应的气体,瓦斯气向大气牌坊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给空气造成污染。

1.4.2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煤矿开采引起的地表塌陷和矸石堆积导致耕地减少,土地质量下降,农业减产,造成农村搬迁。

1.4.3对城市环境的影响煤矿开采造成地表塌陷,矸石成山,导致市容脏乱差,影响市民生活,制约城市发展。

1.4.4对煤矿企业的影响为了减少村庄和城镇搬迁,降低生产成本,煤矿企业不得不改变开拓布置方式,甚至放弃准备煤量,影响了煤炭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制约了企业自身发展。

2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原则

2.1以人为本、防灾减灾所有的地质灾害,直接或间接的对矿山职工和矿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因此矿山环境治理首先要保证矿区免遭矿山开发诱发的各种地质灾害的危害,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2.2因害设防、综合治理针对矿山地质环境破坏的特点、方式、分布及危害程度,抓住重点和关键环节,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采取拦、排、护、整、填、植等方面的综合治理措施对矿山环境进行治理。

2.3注重效益、分期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应遵循生态社会效益优先的同时,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区别不同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同时根据资金情况、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危害大小、轻重缓急,分期、分阶段进行治理。

2.4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矿山环境治理只有将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紧密结合,才能达到矿山环境治理的最终目标。各种工程措施只要配置合理,就能根治地质灾害。但其缺点是投资过大,而生物措施恰好弥补工程措施的缺点,其投资较小,能改善小气候的特点,使其广泛应用于矿山环境治理中。新晨

3矿区地质环境治理的基本设想

淮南矿区地处华东,是富饶的淮河平原,是我国重要产粮基地,土地十分珍贵。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地质环境的保护、生态平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法规制约。因此,煤矿开采地质环境的恢复引起了各级部门和煤炭企业的重视。塌陷区回填复垦是煤炭企业、地方政府和矿区农民长期以来的共同愿望,不塌陷影响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的不良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淮南矿业集团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示范工程项目。

实施示范工程的指导思想:治理与开发相结合,变害为利,企业、地方政府和农村基层组织紧密合作,中和开发现代化生态企业,建设小康型农村。

“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基本国策。煤矿开采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和土地的破坏十分严重,是一个长期以来未能解决的问题,是一个共同关注的问题。

《环境保护法》、《土地法》和《矿产资源法》等国家法规,都要求矿山开采保护地质环境,实现治理恢复“占补平衡”的最终目标,这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

我们将吸收有关兄弟单位回填复垦试验的成功经验,结合淮南矿区的具体地质环境,按照国家的有关法规和技术政策,实施示范工程项目。主要项目有:谢李示范工程,塌陷区回填后作为城市绿化地、改善生态和小气候;张集示范工程,结合农村搬迁、小城镇建设、改变农业结构相结合,由单纯的种植,变为种植和水产养殖、农鱼产品加工相结合的农业结构。

环境治理现状篇2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X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2-150-2

0引言

农村环境是农村居民生活和发展的基础,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并且污染源比以前更为广泛,污染速度已经成地毯式迅速起来,所以不得不对其进行研究治理方案。各种农村环境污染已经开始威胁农村居民的健康,甚至通过其他方式间接影响到城市居民的健康。更加应该引起重视的是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还不够强烈,应加强人民的环保意识,以次为主展开防污染,治理污染开展排污环保等一系列工作。

1有关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1.1居民生活产生的污染加剧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原本城市中的主要生活垃圾在农村中也大量出现[1]。如装饰材料、废旧电器等,农村垃圾回收体系不完备,使得垃圾不能全部分类回收。这些垃圾随意堆放,通过雨水淋溶,使垃圾中含有的重金属、有机物等进入环境中,造成环境污染。此外,农村环保投资较少,农村居民生活污水统一收集比较困难,加之经济实惠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备短缺,使得大部分生活污水直接排放,直接造成了农村水环境的污染,污染物在水体及其他环境中的直接或间接转换也造成了其他农村环境的污染。这些排放污水中所含的有毒有害物质严重影响附近居住人民的健康问题。另外,部分排放污水直接被农民用来浇灌蔬菜、瓜果、庄稼、这些农作物大量污染并直接损伤了居民的身体健康。但由于农村人民环保意识较为淡薄,这也是污染加剧的原因之一。

1.2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为了提高农业产出,增大经济效益,我国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家肥、农药和农用塑料,导致我国农业面源污染越来越严重。化肥和农家肥的大量使用,使得很多污染物质(如有机类污染物质、含磷物质和含氮物质)随地表径流进入水域,造成水体污染;农药的不合理使用,是造成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农药施用后,部分被农作物吸收,其余部分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水体,土壤和空气中,造成水体、土壤和空气环境污染,另外,残留在农作物中的农药会直接影响到人类的健康;近年来,我国农用塑料使用量和覆盖面积已居世界首位,农用塑料很难降解,农用塑料的大量使用严重影响土壤的通气性能和水肥传导能力,长期使用会造成粮食减产。农业面源污染严重,是造成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

1.3工业生产污染

随着乡镇工业企业的快速发展,乡镇工业企业排放的污染物也越来越多。污染物的大量排放,使得农村环境质量日趋恶化。周边居民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短短几年时间,可以从清澈见底的河水变成受纳污水的恶臭水体,污染的速度可想而知。同时乡镇企业资源利用率低,污染治理能力相对较弱,污染物超标排放情况严重,也加剧了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国家应在环保方面的宣传要做到位,强调要更具体。

1.4畜禽养殖的污染不可小视

畜禽养殖业正在成为我国农村经济中最活跃的增长点和主要的支柱产业,但是畜禽养殖业在带来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2]。农村畜禽养殖企业大多缺乏统一合理规划,很多畜禽养殖场所布局不合理。首先,很多畜禽养殖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废水中含有氮、磷以及一些微量元素,这些物质进入水体后会造成水体污染,影响水体的使用功能,产生黑臭水体,甚至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其次,畜禽养殖场所会产生氨气、硫化氢和粉尘等,对周围环境空气质量造成影响,甚至影响周边居民生活。再次,随意排放的畜禽养殖废物会超过土壤环境的承载能力,引起土壤环境的污染,土壤环境的破坏慢慢会造成粮食减产,污染的农田产出的农作物也会直接影响人体健康。另外,畜禽养殖饲料中含有抗生素和激素等,这些物质随着畜禽养殖废水和废物的排放也进入到了环境中,长期积累也会造成水体、土壤和空气的污染。畜禽养殖场所的不合理布局,使得农村很多地区人畜混居,农村环境卫生条件较差,同时,畜禽养殖场的病原微生物也会影响居民身体健康。因此,畜禽养殖的污染也不可小视。

2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及其对策

2.1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加大治理投资

政府方面应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也应加大农村环境治理资金投入。农村环境治理需要相应的法律保障和制度供给[3]。要改善农村环境治理困难的现状,就必须完善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优化各种环境管理制度。更要加大农村环境治理资金投入,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筹集资金,支持与鼓励各种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保障各项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的顺利推进。

2.2加大农村环境监管和监测力度

要建立多部门合作机制,加大对我国农村环境的监管力度。强化对农村工业项目的监督检查,严防污染物超标排放;严格落实各项环保制度,对破坏农村环境的单位、行为人和事要加大处罚力度。农村环境质量的监测可以让我们了解农村环境的污染情况,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因此,我们要增加乡镇环保机构人员和设备的配备,加大农村环境质量的监测力度。一旦监管力度和惩处力度不够就很容易松懈,从而纵容了一些环境质量监测人员的惰性,使得工作难以开展,寸步难行。所以,加大处罚力度,奖罚明确也起到重要作用。

2.3培养污染治理人才,加强宣传教育

人才是强国之本,农村环境治理同样需要人才的参与。培养污染治理人才,有利于我们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村环境治理方案,积极推进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农村环境治理要以村为单元,以民众为主体,这就要求政府要加强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使民众树立起环境保护意识、调动民众的积极性,使民众自觉参与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同时,也要加强基层领导干部环保培训,使领导干部真正重视农村环境治理工作。

3加强法律意识,认识环保的重要性

为何环境污染愈加严重,农村环境得不到妥善治理,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人们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环保意识不够强,或者说了解甚少,缺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与责任。法律宣传不到位,人们只有在身体出现严重问题时才稍微重视起水污染、土壤污染、空气污染,甚至农作物的污染。导致很多地区出现地方病,地区癌症患者增多,所以要从法律开始重视,宣传要做到位,环保知识要普及到位,让每一位居民从心中都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身作则。这样,才能有效的把环保工作做好。

4结语

农村环境的污染现状加剧,其一是大多污染企业迁移到农村,使得周边环境污染严重,农作物也因此受到一定污染,周边居民身体健康得不到保障。二是农村人民法律意识较为淡薄。对环保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强烈,使得环境污染不但没有被控制,反而加剧。所以,树立起人们的环保意识尤为重要。一旦产生污染,就会危机更多人的身体健康,并且再实施治理方案,达到理想治理效果会难上加难。

参考文献

[1]毛杰.农村环境污染成因及对策分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6(8).

[2]唐兆民.我国农村畜禽养殖对环境污染现状与防治的研究[J].环境科技,2011,24(1).

[3]肖萍.论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及立法完善[J].江西社会科学,2011(6).

[4]黄山松.我国农村水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J].工程与建设,2008(02).

[5]罗兰.我国地下水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

[6]陈峰滔.试论农村水污染的治理[J].海峡科学,2007(05).

环境治理现状篇3

1农村生态环境发展现状

构建美丽新农村,是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关键,也是农村加快发展的动力。但是由于农村生态水环境的恶化,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的进程,有效解决水环境污染问题,构建完善的排污体系,是构建美丽新农村的前提。农村水环境污染分为内源污染和外源污染两个方面,内源污染是指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村民对于禽畜粪便污染物的轻视、农村居民对于生活污水的随意倾倒等过程中形成的污染物通过降水、蒸发、地表流失等方式混入河流所造成的水资源的破坏;外源污染是指在城市化进程中,工业企业的增加和向农村迁移过程中形成的工业废水、化学物质等流入水源所造成的水污染[3]。近几年,水资源污染形势严峻,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使得对于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淡薄,导致水环境生态恶化,对农村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以江苏省为例,根据《2017江苏环境公报》显示,2017年江苏省财政补助5亿元资金,进行村庄治理活动1200多个,初步完成禁养区划定,共划定禁养区3540个,禁养区面积约为32854.8km2,启动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编制工作,可知政府已经加强对于农村生态环境政治方面的重视,对于当前农村生态水环境存在的诸多问题应当得到关注和重视,并积极寻求有效的解决办法,规划农村生态发展与经济发展结合,提高农村居民对于人居环境的满意度。根据表1数据整理可知,江苏省过去五年化肥农药施用量虽然有所减少,但是下降的幅度较弱,使用量依然较大,对土壤、水源的影响依然较大,农村的排水设施也在逐步完善,对生活污水的处理比例在逐年增加,但要建成美丽新农村,建成绿色的人居环境还有一段路要走,需要政府、企业及村户共同努力改善农村生态水环境。

2农村生态水环境现存的问题

根据当前农村生态环境发展现状,生态水环境由于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禽畜粪便物的不合理治理、生活污水的排放以及工业废水的流入形成了水体富营养化、氮磷含量超标不符合饮用水标准等诸多问题,严重威胁到农村居民的健康问题,破坏生态环境的整体发展。

2.1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对于化肥农药的依赖性很强[4],农民对于农作物产量的重视导致对于农药化肥的使用量依旧处于较高水平,以化肥为例,我国农作物产量约有25%是由于化肥的使用,而由于土壤的不完全吸收性,农药化肥的许多化学物质混入雨水流进河湖,成为水资源的污染物之一,严重破坏水资源质量。农村居民种植的小规模性使得农民对于农药化肥等的使用通常按照口口相传的比例配置,缺乏科学性,有数据显示表示,在农作物生产种植中,化肥的利用率仅有30%~40%,农药的利用率仅有10%~20%,其余物质流入地表水、土壤中,这对于其中化学物质的流失,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水源中藻类物质的滋生容易影响水质,进而破坏了生态水环境。

2.2缺乏对于禽畜粪便物的有效治理

基于农村生产规模的局限性,农村农业模式趋于个体小农户化,几乎家家都存在散养家禽的情况,农户对于家禽粪便污染物因而没有完美的处理体系,一般任由其流失在地表,随着降雨及雨水蒸发等过程,粪便中的污染物随着雨水渗入水资源,使得水质受到污染,进而威胁农村饮水资源的质量问题。许多农民采用传统的腐熟方式简单堆积禽畜粪便或者不进行任何处理[5],禽畜粪便中还存在大量污染环境的物质,在禽畜养殖过程中的固体污染物及废水氨氮含量比例较高,降低了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会引起水体发黑发臭现象,严重时水生生物大量死亡,对农村的水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破坏了农村生态环境系统。

2.3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

经济水平的提高,使得农村生活污水等污染物的排放量逐渐增加,农村居民生活污水主要来自洗衣机废水、厨余废水及其他废水,由于农村不具备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甚至没有下水道等排污设施,农村居民产生的生活污水一部分直接倾倒在土地表面,这一方面容易造成土壤板结化,另一方面沿着乡间水沟流入河湖,造成水质污染,另一部分生活污水直接倾倒在水体附近,其中固体垃圾随着废水一同流入水体,破坏了生态水环境。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也造成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量的增加,片面追求生活品质而忽视生存环境的发展是农村生态水环境得不到较好保护的另一原因。

2.4工业废水的不合理流入

国家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城镇环境的治理标准大幅提高导致很多工业企业迁至农村,加上乡镇工业企业的发展,这虽然改善了农村的就业形势,推动农村的经济发展,但在此同时,随着工业废弃物的堆积,很多工业废水废物对农村的生态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尤其工业废水中地化学物质随着废水排入农村的水体中,严重威胁到农村居民饮用水的安全问题,使得农村处于一种畸形的发展形势。在农村地区设立厂址的工业企业,因为企业规模较小,管理模式的随意,对于工业废水的处理没有完善的标准,导致许多工业企业废水不经处理就流入农村的水体中,尤其是许多高污染企业的迁入[6],严重污染农村水资源。

3农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对策

生态文明建设是为了惠及群众,提升全民福祉,追求的是在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中实现更高的目标[7]。针对当前影响农村生态水环境的诸多因素,从资源利用角度及排污系统等方面探寻改善农村生态水环境的有效措施,通过有效的资源重复利用,改善农村生态水环境状况,促进农村生态农业的发展,从而使农村拥有美丽宜人的生态人居环境。

3.1提高资源的重复利用

农药化肥的使用虽然给农作物的产量带来增效作用,但是在提高质量上,农药化肥的使用远不如有机肥给农作物生产带来的经济效益。农药化肥与禽畜粪便污染物都对农村生态水环境产生不利影响,通过对禽畜粪便污染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对于农村生态水环境的治理也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通过禽畜粪便中大量的有机物进行好氧堆肥处理,经过升温、高温、降温和腐熟四个过程,能够形成理化性质稳定、对农作物无害的堆肥产品,从而在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的基础上改善生态水环境治理,同时也可以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3.2完善农村排污体系

构建完善的排污体系是农村生态水环境治理的技术基础,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农村居民废弃物及污水排放种类愈加复杂,农村水环境恶化的加重急需完善的排污体系。促进农村发展是政府基于中国国家情形与农村发展状况做出的重大部署[8]。农村居民人数多,分布广,生活污水来源分散,可以将农村生活污水就近归入乡镇污水管理系统,建立污水排污管道,减少农村居民对于生活污水的随意倾倒模式,从技术上为农村居民的污水处理提供思路,从而改善农村生态水环境的治理。

3.3提高农民对于水生态环境改善的意识

农村居民对于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是有效改善农村生态水环境的前提,当地政府部门可以通过颁布相关政策文件从强制性角度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减少废弃物的排放,规范废水的处理。另外村委部门通过宣传绿色环保理念,提高村民节能减排意识,促进多元化的结构发展[9],加强农村居民对于美好生活品质及人居环境的追求,共同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在资金投入方面,政府要加大对于水利设施、污水处理设施的投入,通过改善污水处理方式从而带动村民在日常生活中对于污水处理的重视,明确各部门在农村水污染治理的职责,从行为思想等各方面影响村民,共同改善农村水环境治理。

环境治理现状篇4

关键词:畜牧养殖;环境污染;现状;治理

中图分类号:S8-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273X(2017)03-0042-01

自20世纪80年代之后,因为集中饲养等问题,导致畜牧养殖行业粪污排放量急剧增加。粪污中一般都含有各种毒素以及有毒有害物质。畜禽粪便当中的污染物质不仅包含了悬浮物、有机物,同时也有沉积物、气体以及细菌、病毒等[1]。这些有毒有害物质在收集、运输、储存过程中如果不能得到有效处理,很有可能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的家畜粪便产量每年大约为1.73×1011t,如此庞大的粪便产量已经明显超过中国工业行业的固体废弃物排放量,所以必须要对畜牧养殖环境污染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法。

1畜牧养殖污染现状

我国畜禽每年的粪便产量比较大,而粪便中的氮、磷等物质含量都较高。畜禽粪便总体土地负荷警戒值已经超过了最大额度,显现出环境胁迫与环境压力问题。

1.1水质污染问题

水|污染一直以来都是畜禽粪便污染的主要体现形式之一,因为如果粪便的浓度比较高,而且还没有经过专业化的处理就直接排入到江湖当中,会严重影响水质。以上海地区为例,上海市郊地区的集约化畜禽粪便每年流失率约为50%,而这些流失掉的粪便会直接流放到周围环境中,导致周围环境恶化,并影响当地地下水水质。不光是上海,其余地区的污染也比较严重,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广州市、北京市情况也不容乐观。

1.2大气污染问题

畜禽的粪便在发酵之后,会产生较多的粪臭素等气体,这些气体会直接挥发到周围环境中,不仅会使动物应激,情况严重时还会导致对人类的健康水平产生影响。在规模化养殖的过程中,因为养殖场的高层管理人员一般比较轻视这一环节的问题,所以对粪便的处理比较随意,导致养殖场时刻都在散发较为难闻的味道[2]。这种味道会直接影响到周围环境居民的日常生活质量,提升了空气污染指数。而且在恶臭的物质当中,包含了一些对人类影响较大的物质,这些物质会直接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并促使酸雨的产生。所以近年来各国的专家都在努力研究畜禽粪便当中存在的CH4以及nH3。

2治理措施

2.1好氧处理方式

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使用好氧技术的方式来处理各种畜禽粪尿,将这些粪尿通过生物处理的方式,结合序批式活性污泥法进行处理。序批式的反应器,是一种与Fill系统相对应的,在该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并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间歇性的活性污泥生产工艺。国内专家学者使用序批式反应器来处理粪便的实例比较多,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工作经验丰富。但是这种处理方法很难单独使用,需要结合其他的方式来进行综合性处理。利用活性污泥膜分离技术来处理家畜日常产物带来的污水,利用膜取代前些年常用的二沉池,这种方法可以提升出水的稳定性,还可以提升活性污泥的浓度,让其抗冲击负荷能力不断变强,剩余下的污泥量也会逐渐变少,装置结构更加紧凑的同时,占地面积也变小[3]。

报道称,使用SBR来处理宰鸡场排出的废水,可以有效提升沸水当中CoDcr的含量,而且整体去除率可以达到95%左右。一般情况下,屠宰厂废水都必须要经过预沉池、厌氧以及SBR等诸多工艺环节,在满足一级排放标准之后再排出。好氧处理也可以使用在畜禽粪便进入到污水之前,或者也可以将其单独和其余物质放在一起进行堆肥处理。对这些家畜的粪便先进行脱水处理,等到这些粪便完全干燥以后,再将其生产成有机肥来使用。

2.2厌氧处理方式

厌氧处理是能量需求比较低,可以产生新的能源沼气,对温度、对环境都比较敏感,所以可以当成具有高有机物负荷潜力的物质来使用,部分好氧的微生物如果不能降解有机物,则可以使用厌氧的方式来产生沼气。

3小结

畜牧养殖环境污染问题是近年来比较严重的问题之一,严重影响着中国的整体环境,提出了常见的问题以及问题解决方式,希望可以为日后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提升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彭家军,张韶林,陈妮琳,等.畜牧养殖过程中针对环境污染的对策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6(24):240.

环境治理现状篇5

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形势非常严峻,主要表现在:1现在全国的城市基本上都建有垃圾回收处理站、污水处理厂等一整套环保系统,但是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没有统一有效的收集处理系统,大部分生活垃圾和污水随处倾倒,严重污染了耕地、空气、水源,进而影响农作物生长环境,影响粮食蔬菜等农产品质量,最终影响到城市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2地方政府环保工作重城市轻农村,环保方面的人力、资金投入严重不足;3一些地方受利益驱使,把环保不达标、污染严重的工业项目从城市转移到农村,尤其是城市近郊的农村,使工业污染和城市污染在农村蔓延,加剧了农村环境的恶化;4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提高农产品产量,不惜过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减少、土地质量下降,使有益的鸟类和昆虫死亡,破坏了生态平衡;5在畜禽养殖过程中,动物粪便随意堆砌排放,对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

二、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

1切实保护好农村饮用水源地

把保障饮用水安全作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首要任务,依法科学划定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监测和监管,坚决依法取缔水源保护区内的排污口,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严防养殖业污染水源,严禁直接或者间接向河流、溪沟、水库、山塘排放超标的工业污水。制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应急预案,强化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确保群众饮水安全。

2加大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力度

因地制宜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按照农村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采取分散与集中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居住比较分散、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可采取分散处理方式处理生活污水;人口比较集中、有条件的地区要推进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新村庄建设规划要有环境保护的内容,配套建设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防治设施。加快推广“户保洁、组收集、村转运、镇处置”的城乡统筹垃圾处理模式步伐,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清运率和处理率。边远分散地区可采取资源化的就地处理方式。优化农村生活用能结构,积极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控制煤和柴草的使用,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3严格控制农村地区工业污染

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环保准入门槛,禁止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淘汰污染严重的生产力和工艺、设备。强化限期治理制度,对不能稳定达标或超总量的排污单位实行限期治理,治理期间应予限产、限排,并不得建设增加污染物排放总量的项目;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责令其停产整治。加快推动农村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4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

科学划定禁养、限养区域,改变人畜混居现象,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加快推行规模化养殖场排污申报登记和排污许可证制度,积极开展规模以上养殖户和散养户的污染治理。各地要结合实际,确定时限,限期关闭、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新建、改建、扩建规模化畜禽?B殖场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对现有不能达标排放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实行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责令其停产整治。鼓励生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通过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等综合利用方式,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依据土地消纳能力,进行畜禽粪便还田。根据水质要求和水体承载能力,确定水产养殖的种类、数量,合理控制水库、山塘养殖规模,坚决禁止化肥和畜禽粪便养鱼。

5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采取综合措施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指导农民科学施用化肥、农药,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推行秸秆还田,鼓励使用农家肥和新型有机肥。鼓励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作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和生物防治。加强农资管理,禁止生产及销售劣质农膜,提高农膜使用周期及使用寿命,鼓励农膜回收再利用。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发展生物质能源。

6积极防治农村土壤污染

做好全区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摸清情况,把握机理,逐步完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价制度,开展污染土壤综合治理试点。加强对污灌区域、工业用地及工业园区周边地区土壤污染的监管,严格控制主要粮食产地和蔬菜基地的污水灌溉,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严格对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环境监管。

7加强农村自然生态保护

坚持生态保护与治理并重,重点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优先保护天然植被,坚持因地制宜,重视自然恢复。保护和整治村庄现有水体,努力恢复河沟池塘生态功能,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加强对矿产资源、水资源、旅游资源和交通基础设施等开发建设项目和活动的环境监管,努力遏制新的人为破坏。

8健全农村环境保护治理监管机制

建立公共政策农村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从政策源头上把关,控制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把环境监管工作的触角进一步向基层延伸,可在全区范围内分片设立环境卫生监察大队,专职负责镇容、村貌的管理。在全区各乡(镇)统一设立环境保护管理站,负责乡镇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依法查处破坏生态环境的人和事。强化对各级党政部门环境保护工作的考评,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工作列入各级党政领导和各有关部门的年度工作目标管理考评内容。引入生态环境效益评价机制,开展绿色经济核算,逐步建立农村经济绿色统计和审计制度,将统计、审计结果作为考核提拔基层领导的重要指标和基层评优评先的重要条件。

环境治理现状篇6

关键词:市政工程;水环境治理;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是非常珍贵的自然资源,良好的水生态是现代化城市文明的一种重要体现形式。现阶段,城市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城市规模急剧增大,污水排放量猛增,一些污水没有得到有效的处理,直接排放到了自然中,造成部分城市水环境质量持续下降,对城市的形象造成了严重的打击。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影响下,水环境治理工程迫在眉睫,市政部门要真正认识到水环境治理的重要性,推动城市的发展。

1市政工程水环境治理现状

1.1水资源浪费严重

水环境是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环境的质量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都存在一定的联系,如果水体受到污染,人们的健康安全会受到严重的威胁,诱发各种疾病。水资源作为一种非常珍贵的自然资源,我国的淡水资源储量严重不足,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但是在当前的城市中,水资源用量巨大,而且利用率不高,浪费现象严重,这种城市用水情况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严重不符。有的居民不具备节水意识,在用水方面存在铺张浪费的现象。部分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也不注重节水技术的应用,只关注眼前的利益,发展理念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对于各种节水设备缺乏应有的重视。在个别企业管理者的眼中,引入节水设备没有意义,只会增加企业的运行成本,为了节省设备购置费用,一直采用传统的工艺设备进行生产,不仅造成了严重的水资源浪费,而且污水的排放量也比较大,对城市水生态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1.2缺乏正确的行业发展理念

在城市水环境的污染问题上,当前部分企业缺乏正确的行业发展理念,只关注自身的经济效益,在错误理念的引导下,城市水环境问题频发,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大阻力。以工程建设领域为例,无论是建筑工程建设还是水利工程建设,部分人员在工程的规划设计环节,经常忽视水环境的污染问题,没有站在生态角度对工程项目进行规划设计。一些房地产开发商为了提升房产销售额,会在水域周边建设大量的建筑工程,这些沿河的建筑工程项目规划严重缺乏合理性,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和运行的过程中,产生的污水会直接排放到周边流域中,造成严重的水体污染。水利工程项目的规划没有考虑水生态,盲目对水体进行阻隔,使得水生态循环系统受到了严重影响,大量的物种因此消亡,水流的自净化能力急剧下降。有害物质的大量累积使得水体不再循环,逐渐成为死水,形成黑臭河道,严重损害城市形象,对人们的生活和城市的发展都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1.3工业废水排放量猛增

工业是我国的重要行业,工业领域中包含大量的行业,在大部分城市中,工业经济都是城市的经济支柱,城市对工业企业的发展往往非常重视。在政策环境的带动下,我国的工业领域发展势头良好,在各个城市中,工业企业的数量逐渐增加,而且企业的规模也有扩大的趋势,这种情况导致工业废水排放量猛增,对水环境产生了严重威胁。虽然我国的环境部门针对工业排放提出了严格的规范要求,制定了排放标准,但是由于工业企业遍地开花,工业废水排放监测难度大。同时,废水排放还具有隐蔽性的特点,监管死角仍然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大量工业废水排入城市河流中,导致城市水环境质量直线下降。工业废水中包含的大量有害物质会造成水体生物死亡,使河水发黑、发臭。工业废水是水环境治理的难题,市政部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2市政工程中水环境治理策略

2.1大力宣传节水思想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节约用水的思想非常重要,这也是当代公民必备的思想,是提升水资源利用率的重要举措。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作用,加强节水宣传,提升公民节水意识,同时,也要积极地引导企业,把企业也带入节水行动中,营造一个全民节水的氛围。政府方面要注重宣传方式的合理性,拓展宣传渠道,以各社区为基本宣传单位,印制宣传册、微信公众号文章,宣传节水思想,通过多途径的宣传,让人们充分认识到我国水资源紧缺的现状,激发人们的节水意识。同时,在节水宣传的过程中,还需要引导人们采用正确的节水做法,改变之前的不良习惯。政府部门可以举办以节水为主题的大型活动,营造一个良好的节水氛围,提升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时,缓解我国的用水压力,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落实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2城市建设要以水环境保护为基础

从城市建设上看,生活污水不能直接排入水源中,必须经过处理后用于农田灌溉或城市绿化灌溉等。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必须进行沉淀,沉淀产生的油污、淤泥等需及时清理,然后才能循环使用。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要重视工程的规划设计环节,站在生态的角度考虑问题,对水利工程项目进行优化,合理地进行工程选址,在工程建设环节减少水污染,避免出现死水,提升水资源自净化能力,建设生态堤坝,加强水域周边的绿化,提升物种多样性,实现水环境的高效治理,打造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

2.3加强工业废水治理

工业废水是水环境污染的重要成因,工业废水的治理非常必要,这也是工业企业必须完成的任务。工业污水的有效治理,离不开充足的资金,只有在资金的支持下,工业污水治理效果才能得到保证。可持续发展是工业企业唯一的发展方向,企业方面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在生产过程中调整发展重心,调整管理理念,严格落实工业污水治理工作,把这项工作作为企业的核心工作。企业要有具体的行动,加大资金投入,利用充足的资金,引入专业的工业污水治理技术和设备,结合当前的实际生产情况,优化工业污水治理体系,采用最先进的治理工艺技术,为高效的工业污水治理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企业要对自身生产特点进行分析,结合生产工艺以及原材料,精准确定污水中有害物质的成分,根据分析结果,选择相应的治理工艺设备,必须保证有效去除工业污水中的有害物质。企业决策者需要具备先进的管理理念,注重节水技术以及污水处理技术的引进,严格限制污水排放,加强自我管理。与此同时,城市环境监督部门也要定期对企业排放情况进行测评,发现不合格的排放问题就要及时处理,消除工业发展对水生态造成的消极影响,实现水环境治理工作的有效落实,打造一个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

2.4加强水环境治理技术创新

水环境的有效治理离不开各种技术。由于城市水域中有害物质的成分比较复杂,因此,在水环境治理方面,需要加强技术的引入,利用各种先进的污水治理技术,实现城市污水的有效处理。现存多种水环境治理技术,包括物理处理技术、化学处理技术以及生物处理技术等。在这些技术中,生物处理技术拥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生物处理工艺受到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发展潜力巨大,而且应用优势明显。生物处理工艺在应用的过程中产生的费用比较低,而且对有害物质的去除效果相对显著。这种处理工艺不涉及化学药品的投入,因此不用担心二次污染问题,在应用的过程中,需要在废水中加入含有微生物的淤泥,微生物在代谢的过程中,会对废水中的有害物质进行分解处理,整个过程非常高效,而且不会产生其他有害物质。

环境治理现状篇7

关键词:草地退化;现状;治理对策

草地是青海省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大通县的重要资源。它在维护陆地生态平衡中趁着重要作用,同时又是畜牧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发源于青海省境内的黄河、长江、澜沧江三大水系,依赖着绿色草地的涵养,青海省草地资源是重要的生态屏障。长期以来,由于人们的重视生产发展的过程中缺之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普遍存在重利用、轻管理的现象。由于牲畜数量的增加,使草地长期超载过牧,加上对草地资源的大量开垦,使草地严重退化,生产力水平不断下降,草地植被盖度降低,草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能力减弱,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草地畜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1草地生态环境现状

1.1草地资源基本情况

大通县地处青海省东部,湟水河是游北川河流域海拔2280―4622米,年均气温5.5度,年降水量450-800毫米。大通县有天然草地0.1798万km2,其中可利用草地0.1666万km2,占全县土地利用面积的65.93%,是耕地面积的3倍。大通是全省的生态县。森林覆盖率达38.1%,水资源总量6.9亿立方米,承担着西宁市70%以上的城市供水任务,境内有国家森林公园察汗河、鹞子沟、老爷山、娘娘山风景区等特色生态景观。

全县共有5个草地类,8个草地组,15个草地型,以高寒草甸类和高寒草原类为主体。植物以莎草科、禾本科为主,具有粗蛋白、粗脂肪、无氮浸出物高,粗纤维低的特点。因地处高原、气候寒冷,牧草生长期短牧草植株低矮,产草量低,每公顷平均鲜草产量为398kg/hm2.单位面积鲜草产量平均0.398kg/m2

1.2草地退化严重

全县共有中度退化草地面积0.096万km2,占全县草地总面积的53.3%。其中重度退化草地面积0.04km2,中度退化草地面积约0.03万km2,轻度退化草地面积0.026万km2.

1.3草地水土流失加剧

草地植被盖度的降低,使草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减弱,加速了水土流失,经济的发展却带来了资源的破坏,导致掠夺式经营、破坏生态,草地植被盖度逐年降低,植物群落减少,滩涂面积扩大,水土流失加剧,蓄水能力降低,加之大通县森林覆盖度不高,使黄河之系北川河几乎变成季节河,这种现状严重影响着大通县畜牧业生产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

1.4草地鼠害严重,自然灾害频繁

草地的主要鼠害有啮齿动物是高原鼠兔(ochotonacurzoniae)、高原鼢鼠(myospalaxbaileyi)和高原田鼠等,其中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是两种主要有害鼠,其分布广、数量多,成为加速草地退化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鼠害营地下栖息,反复的挖掘活动破坏了草层,加剧了草地的风蚀、水蚀作用,使次生裸地不断扩大,形成了大面积“黑土滩”型退化草地。

1.5生物种资源受到影响

主要表现在草地优良牧草减少,毒杂草增多,一些特有的种质资源在逐渐消失,家畜生产性能下降。

2草地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2.1气候变化对草地生态的影响

2.1.1温度受全球温室效应的影响,我省平均气温总体呈现变暖趋势。气温的上升使冰川消退,雪线上升,冻土层下降,河流干涸,土壤融冻侵蚀严重,水土流失加剧,气温的升高和蒸发量的增大严重影响了牧草的正常生长发育,牧草的生育期提早或推迟,干物质积累减少,产量下降。冻土层的下降为鼠虫的生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加速了鼠虫害的形成和发生。

2.1.2降水全县降水量较以往普遍偏少,干旱问题突出,牧草长期处于生理干旱,加之季节性降水差异趋于不显著,致使草地生态系统变得更为脆弱。

2.1.3风沙我省是全国八级以上大风日期数量多的地区,全省有18个县、地区年平均风速3m/s以上,具有风大、沙暴多的特点。大风一起,飞扬的沙土掩埋低洼草地,同时刮走草地表土,使牧草根系露,加剧了草地退化、沙化进程。

2.2鼠虫害对草地生态环境的影响。鼠虫害是我县牧区草地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分布面积广、危害大。特别是草地鼠害尤为严重,鼠害区每公顷有土丘305个,严重地区多达350个以上。由于洞道密集,纵横交错,使草地植被千疮百孔,形成生裸地,加之风蚀、水蚀影响,使优良的牧草沦为“黑土滩”。

3治理对策

3.1全面落实草地有偿承包责任制。实行草地有偿承包责任制是广大农牧民群众建设、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的根本性措施。只有全面落实草地有偿承包责任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草地利用上吃“大锅饭”的问题,才能把草地的管、建、用同责、权、利有机地结合起来。

3.2依法治草、依法促草。在加强《草原法》《青海省实行,〈草原法〉细则》宣传、贯彻落实的同时,尽快建立健全草原监理机构,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业务素质。

环境治理现状篇8

关键词:地下水水资源地下水漏斗

中图分类号:tV5文献标识码:a

沧州地下水资源现状

沧州市多年平均(1956-2008)水资源总量为12.02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172m3。境内60%的面积为微咸水或咸水,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淡水严重不足。近些年来干旱少雨,地表水比多年平均减少了60%,各河渠外来客水从八十年代起至今基本断流。长期以来只能靠开采深层地下水维持工农业生产及生活、生态用水,导致深层水超采严重,年均超采约5亿m3。出现了地下水位连年下降、地下水漏斗面积不断扩展、地面沉降加剧等一系列水环境问题。目前水位埋深大于60m的封闭面积已发展到8530km2,是全市总面积的61%;地下水漏斗从单一漏斗发展成复合漏斗,形成了1.4万km2全国罕见的降落“漏斗群”;地面年沉降量最高达100.4mm。

用水结构分析及存在问题

依据沧州水资源公报,2008年度供(用)水水源主要包括地表水、浅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微咸水、再生水,其供(用)水量分别为2.0975亿m3、3.4653亿m3、6.5281亿m3、0.4230亿m3、0.0043亿m3。

2008年沧州水资源量及利用情况表(单位:亿m3)

水源

类别可利用量实际

利用量占总

用水量%利用率%备注

地表水2.16682.097516.7696.80其中引黄量为0.5306

浅层地下水5.103.465327.6851.40

深层地下水2.924(限采量)6.528152.15较去年减少了0.7

引黄量2.54652.5465100其中入白洋淀2.0159,其余入大浪淀水库

微咸水4.130.4233.3810.31

再生水0.24090.00430.0328.64利用量为半年左右,实际利用量可达0.069

咸水1.2000

合计15.762112.5182

2008年沧州市水资源利用量用途分类统计表(单位:亿m3)

用途分类水资源利用量(亿m3)占总量百分比(%)

城镇生活0.75025.99

工业用水1.267710.13

菜田用水0.94257.53

农田灌溉7.682761.37

林牧渔用水0.78546.28

农村人畜用水1.08978.70

合计12.5182100

2008年全市实际总供(用)水量为12.5182亿m3,分析可知,无论行业用水结构还是水源结构,都存在着明显的不合理,非常规水资源的利用率偏低。

从行业用水结构上来看,农业用水占用水总量的75.18%,城镇生活和工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16.12%,农村人畜用水占总用水量的8.7%,农业节水潜力较大;从水源结构上来看,深层地下水占了用水总量的52.15%,超采约3.6037亿m3,储量较为丰富的微咸水仅用了0.4230亿m3,占用水总量的3.38%,再生水占了用水总量的0.03%,可见,虽然深层地下水的利用量比上一年减少近1亿,但还是处于严重超采状态;而微咸水和再生水的利用量所占比例和利用率明显偏低,利用潜力较大。

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沧州是农业大市,农业用水量较大,使得深层地下水的开采量偏大;二是受用水习惯影响,对非传统水资源的利用量和利用率偏低;三是用水制度不健全,不能做到优水优用;四是节水意识较差,水资源浪费现象依然存在。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用水量在不断增加,沧州市缺水状况十分严峻,如何探索新方式、新方法,通过节水措施的实施、各种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和优化配置等解决当前用水问题,是当前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

地下水环境治理措施

沧州面临的地下水环境问题以深层地下水超采造成的地面沉降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为主,深层地下水环境的修复主要措施就是通过人为的控制措施、技术措施和工程措施,控制和减少对深层地下水的开采量,或利用工程措施,回补深层地下水,提高地下水位,抑制地面沉降等。

1、为了弥补超采地下水带来的损失,积极探寻可替代水源,其水源主要包括外调水及咸水、微咸水、再生水、雨水、海水淡化等非常规水源。

2、当地水、外调水、非常规水并用:在水资源的利用上,要本着非常规水优先于常规水资源、地表水资源优先于地下水资源、浅层地下水资源优先于深层地下水资源、外调水资源优先于本地水资源的原则,城镇生活及工业生产优先使用引江水和引黄水,后使用地下水;农业优先使用地表水、浅层地下水、微咸水、再生水、外调水,后使用深层地下水;生态及景观用水优先使用再生水的原则,减少对深层地下水的开采,缓解水资源短缺危机,改善和修复地下水环境。

3、实施南水北调,目前,沧州市除市区外,居民生活用水基本全部为深层地下水,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能够使受水区的县(市、区)有相对充足可靠的水源,工业、居民生活和城市环境用水将切换为地表水(外调水),而不再依赖深层地下水,从而保护地下水源,减少地质灾害和环境灾害的发生。供水后,沿线浅层地下水得到补充和涵养,地下水位将逐渐回升,水质得到改善,减少对深层地下水的开采,用水矛盾缓解,沿线植被状况会有所修复,这些都会带来一定的生态环境效益。

4、咸水、微咸水利用:沧州区域内浅层咸水、微咸水分布广泛,水量比较丰富,且埋藏浅,易开采,成井费用低。通过一系列措施,改善咸水、微咸水水质,广泛用于农业、居民生活、工业生产等方面。

5、海水的利用:沧州沿海地区既没有地表水源,地下水又严重超采,阻碍了当地的发展和渤海新区建设。因此,《沧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在沿海100km2范围内建设临港化工园区及加快黄骅港城区的建设时,要求两区内的项目,要最大限度的利用海水,能直接用的直接用,不能直接用的采取淡化措施。海水的利用,既解决了沿海淡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加快了新区建设步伐,确保了工业项目的上马,促进了当地国民经济的发展,又保护了地下水,改善了地下水环境。

6、雨洪资源利用:雨洪资源相比其他的水源,成本低、水质好,不需处理既可利用,不仅可以增加水资源可利用量、减少对深层地下水的开采、缓解水资源危机,而且起到了保护水资源、修复水环境的双重作用,随着今后雨洪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不断推广和水利工程设施的不断完善,通过科学合理规划,加快坑塘、河渠、水库等蓄水设施建设,新建或改建修缮各类节制闸涵,清淤疏浚河渠等,加大对雨洪资源的利用。

7、再生水利用:污水经过不同等级处理所产生的再生水,可根据水质的不同发挥不同的作用。再生水的充分利用,既可减少对深层地下水的开采,增加水资源可供量,又能有效地缓解我市水资源紧张的局面,还能减轻污水直接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对于促进沧州区域水环境和地下水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治理现状篇9

abstract:Basedontheanalysisofstatusoftheruralenvironmentalandeco-agriculturalparkconstruction,aseriesofstrategiesabouttheruralenvironmentaltreatmentwereofferedreasonably:thecombinationofenvironmentaltreatmentandecologicalparkconstruction.

关键词:农村环境;生态园区;环境治理

Keywords:ruralenvironment;eco-agriculturalpark;environmentaltreatment

中图分类号:X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2-0015-01

0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环境污染依然严重。建设农村生态园区既能改善环境质量,又能促进经济发展,获取“双赢”的效益。因此,农村生态园区建设是当今必须选择的道路。

1农村环境

1.1农村环境现状为了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农村不惜付出污染环境的代价。当今农村环境污染主要来自于农业、工业、生活以及养殖业。

1.1.1农业污染新型的产业模式给农村带来新的活力和新的风貌,但是由此引发的资源缺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峻。乱用、滥用农药和化肥不仅使农产品产量降低,减少农民收入,而且使农产品质量不合格(富含农药),农药的残留通过食物链富集作用进入人体,威胁人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另外随着大棚种植的普及,地膜污染也在加剧。

1.1.2工业污染工业“三废”未经适当处理而排放,造成了空气中氮、硫含量超标及酸雨形成;造成了水域中重金属超标、有毒有害物质大量存在,引起水生生物死亡,严重减弱了水域的自净能力。铜矿、金矿、银矿等矿产的开采,使山体松垮。香菇栽培砍伐树木,致使土壤蓄水能力降低,也增加了山体滑坡现象发生的概率。

1.1.3日常生活污染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厨房浴室里煤气、烹调油烟以及车船等都会产生大量Co2、So2和no2等有毒气体,也是日常生活污染的主要罪魁祸首;加之环卫基础设施、垃圾收集设施不完全,生活垃圾未能实现无公害及时处理。污水处理系统不健全,废水仍随意排放,也加重了生活环境的污染。

1.1.4养殖业污染畜禽养殖场排出的污水含有大量有机物、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虫卵和重金属等,这些未经处理的污水排放后会污染地表水、地下水、河流、池塘。有机物在水中分解,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得厌氧菌大量繁殖。含有大量有机物质的污水是病原微生物很好的营养基。水产养殖产业投放的精饲料中含大量激素,其流失率高,造成水域污染,对水生植物的生长起着很大的负面作用,从而破坏了水体的自然生态环境。

1.2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分析现今,农村生产水平及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对环境也造成了严重污染。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如下。①农民环保意识缺乏、环保观念淡薄,环境保护主体缺位。②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投入不足,环境保护硬件建设滞后。

2农村生态园区建设的现状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为农村生态园区建设指明了方向。国内很多地方政府已经走农村生态园区建设的发展道路。有些地方建设了集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高标准农村生态园区。有些地方实行五抓政策:抓生产发展,抓基础设施建设,抓环境卫生,抓生态养殖,抓旅游发展。然而建设中仍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①缺乏创新意识。大部分生态园区仅是各种产业结构的简单叠加;②位置选取不合理,投资较大,经济收入不容乐观;③缺乏科学的专业指导。有些地区目光短浅,为眼前丰厚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乱用甚至透支现有资源;④生态园区建设与环境治理没有有机结合。虽然环境保护是重点,实际上部分地区仍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略生态效益,农民对农村生态园区建设认识不足,忽视“生态与生产相辅相成”这一观念。

3对策及建议

推行环境治理和农村生态园区建设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是实现农村全面发展的重大积极措施,是集中农村优势资源,创造高效率综合价值的科学定位。环境治理和农村生态园区建设相结合是当今农村发展建设必须选择的道路。据此并结合以上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分析,笔者拟从以下方面提出相关对策。

3.1政府要加强规划、引导和宣传政府部门需制定长远策略,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农村生态园区建设。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争取上级科技及资金支持,鼓励谋求长期发展的创新精神,认真规划,实行生态与生产并存,如居地集中,减少建筑占据耕地面积;将粪便、秸秆转化为可利用资源沼气;合理增设健身设备、娱乐场所;绿化、美化农村;积极倡导低碳生活等。

3.2提高村民环保意识、规范农民生活习惯鼓励村民积极配合政府工作,不在政府规划范围外私自开发耕地、矿产,提倡村民为建设农村生态园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等。

3.3借鉴他山之石现今很多国家都在提倡都市农业或市民农园,这为我们推行城乡一体化政策及建设农村生态园区和治理环境等方面都提供了很好的工作思路。如美国以农场与社区互助的组织形式来发展都市农业,既促进了园区建设也加强了环境治理;巴黎农业生态区利用农业限制城市扩据,利用农业将公路、工厂等污染区与居住区分隔;我国各地须以自身情况为基点,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开拓创新意识,制定科学方案,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而逐步实现农村生态园区的建设。

4小结

面对农村经济高速发展的需求以及日趋严峻的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如何有效推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建设相协调,从而实现新跨越,这是我们亟待解决的紧迫而重要的课题。为此我们必须走农村生态园区建设与环境治理相结合的道路,从而实现农村生态与生产和谐共存。

参考文献:

环境治理现状篇10

关键词:城市环境噪声分析变化趋势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p733.22文献标识码:a

敦化市位于吉林省东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西部,是吉林省区域面积最大的县级市。近年来,随着城市现代化嬗变和经济的发展,全市环境噪声污染重点出现了很大转变,噪声污染区域从面积到形式发生巨大变化。虽然全市的区域噪声每年均达到国家标准要求,但是城市噪声案件仍居高不下,噪声扰民现象已成为市民当前反映的热点和焦点问题,由此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关注。而在城市发展有效空间范围内,经济社会活动的日益繁荣与城市噪声控制之间的矛盾也是我国小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共性问题。

一、区域环境噪声现状

本文依据敦化市环境监站“十一五”期间,即2006~2010年度的区域环境噪声监测数据为依据,对全市的区域环境噪声进行分析。

(一)暴露在不同声环境质量级别下的面积和人口分布状况

敦化市城区声环境监测点网格覆盖面积为14.7Km2,占全市建成区面积的83.7%,网格覆盖人口16.32万人。从暴露在不同声环境质量级别的面积和人口分布状况来看,声环境超标面积为1.4Km2,超标面积覆盖人口数1.6余万人。市区声环境质量好的网格面积和网格覆盖人口分别为3.96km2和4.7余万人,各占总网格面积和总网格人口的27.9%和28.3%;声环境质量较好的网格面积和网格覆盖人口分别为9.12km2和10.6余万人,各占总网格面积和网格覆盖人口的64.2%和65.0%;声环境质量受到轻度污染的网格面积和网格覆盖人口分别为1.32km2和1.5万人,各占总网格面积和总网格人口的0.09%和0.09%;声环境质量受到中度污染的的网格面积和网格覆盖人口分别为0.12km2和0.14万人,各占总网格面积和网格覆盖人口的0.01%和0.01%,详见表1-1-1。

表1-1-1敦化市区暴露在不同等效声级下的面积和人口分布情况

(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声源构成

2010年敦化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的声源结构是生活噪声占69.2%;交通噪声占8.3%;工业噪声占20.0%;施工噪声占2.5%。从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的声源结构来看,敦化市主要噪声源是生活噪声,其次为工业噪声和交通噪声,可见社会生活噪声是影响范围最广的噪声源,其次是工业噪声和交通噪声,详见图1-2-1

图1-2-12010年敦化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的声源构成

二、五年(2006~2010)区域环境噪声变化趋势

(一)质量状况变化趋势

2006年至2010年,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呈现上升趋势,但上升幅度不大。五年间敦化市区域环境噪声范围在50.1~51.9dB(a)之间,最大值出现于2010年。声环境质量较好。数值及变化情况详见图2-1-1

图2-1-12006~2010年敦化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变化情况

(二)面积和人口变化趋势

从暴露在不同等效声级下的面积和人口分布情况来看,2006年至2010年间声环境质量好和较好的网格覆盖的面积和人口分别占总网格面积和人口的75.02-76.7%之间,呈现显著上升趋势,详见表2-2-1、图2-2-1。

表2-2-1敦化市区暴露在不同等效声级下的面积和人口分布情况

年度

图2-2-12006~2010年敦化市区暴露在不同等效声级下的面积和人口分布对比图

三、分析结论

主要声源从发展角度上看,生活噪声和交通噪声是敦化市在环境噪声控制领域当中的主要噪声控制源。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的文化娱乐活动从时间和空间上不断加剧了生活噪声的产生范围和持久性。交通噪声在城市发展有效空间范围内车辆明显逐年增加,因此,加大这两方面的噪声控制是敦化市今后在城市环境噪声治理过程的发展方向。

加强市民的环境意识应为控制社会噪声源的主导方向。对各种文化娱乐活动要有相应的时间和声源噪声值控制要求,对主要居住区的商业行为所产生的噪声要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还市民一个安静的生活、学习

环境。

敦化市城市建设这五年来得到飞快的发展,在市区道路建设方面注重路面、路宽和噪声隔离带的建设,这是控制市区交通噪声的主要手段,采取车辆分流限速、控制路段等方式,也是敦化市在控制交通噪声污染的环境管理手段。

四、噪声污染防治对策

(一)科学规划城市噪声功能区,合理安排城市建设布局。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产业发展及交通噪声的预留空间,从控制源头入手,对有可能产生噪声污染各类工商业及娱乐活动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和从严审批。

(二)推进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严格控制加工、餐饮、娱乐、健身、机械维修、超市及其他商业服务业噪声污染,严格管理敏感区内的文体活动和室内娱乐活动。

(三)加强交通噪声污染防治。在市区道路建设方面注重路面、路宽和噪声隔离带的建设,采取车辆分流限速、控制路段等方式,在主城区实现禁鸣措施。

(四)强化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限定施工作业时间,严格限制在敏感区内夜间进行产生噪声污染的施工作业,鼓励使用低噪声施工设备和工艺。

(五)深化工业企业噪声污染防治。加大敏感区内噪声排放超标污染源执法管理力度,对噪声超标工业企业实现降噪工艺和措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