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险防范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7:02:59

金融风险防范研究篇1

如果说马克思《资本论》中所描述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离我们现实生活还非常遥远的话,如果说从二十世纪初开始在欧美发达国家曾经重复上演了多次的金融危机还只是我们教科书中的案例的话,如果说从1980年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81个成员中有133个发生过的不同程度的金融动荡还只是我们身边的事,但与己关系不大的话,那么在1997年始发于泰国,并迅速蔓延到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韩国、日本等国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却使我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金融危机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实际上,尽管1997年,我国躲过了那场东南亚金融危机,但仍深深地感受到了其对我国经济及金融产生的影响-筹资成本大幅度上升,引进外资明显感到困难,就业形势突显严峻……。在我们庆幸自己在东南亚危机时度过了一个平安年时,我国已经发生了的一系列金融事件却使我们不能不承认一个现实-各种形形的金融风险离我们并不遥远:1993-1994年的高达20%左右的通货膨胀率造成人民币严重贬值;1995年2月,国债期货“327”品种严重违规,暴炒债券1400亿元,亏损达10亿元之巨,使风光一时的万国证券公司元气大伤;1998年7月,当时中国最大的证券公司-君安证券公司,因公司几位主要负责人涉嫌犯罪被公安机关羁押,并与国泰证券公司合并成立国泰君安证券公司;1998年下半年,新国大期货经纪公司承包人卷款潜逃;1998年10月,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不能支付到期债务而被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关闭;还有几大国有银行的坏帐、呆帐和逾期贷款更是我国金融领域的一个严重问题。

面对这一连串的金融事件,也许我们就不得不问了:中国可能发生金融危机吗?如果可能发生,那么最有可能是由于自身积累的金融风险引发,还是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引发?

其实,由于金融危机与金融风险有着密切的联系,通常由于经济周期波动和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使得经济生活中必然不断蕴藏和累积各种金融风险,这些金融风险的累积将积聚巨大的能量并潜伏下来,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则可能爆发,使金融资产泡沫形成、膨胀,然后破灭,从而产生金融危机。由于国内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金融风险,如果不及时防范这些金融风险,那么也许金融危机就真的会一步一步向我们走来。因此,我们必须积极运筹,加强风险管理,防范于未然,将金融风险切实有效地控制在经济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以保障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建立金融安全预警系统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在不断发生的国际金融动荡面前,国际社会感到严重不安。亚洲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界最大教训之一是:东南亚国家一直被视为经济发展的成功典范,因而人们对这一危机的爆发毫无准备,以致于在应付这场危机时措手不及。如果说金融危机犹如火灾,那么金融风险犹如火灾隐患。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防火墙逐渐消失,金融危机频率增加,程度加深,涉及范围扩大。

东南亚遭灾后,国际社会加紧探讨防范措施,并相继出台了一些金融体系稳定评估计划。由于金融危机的出现常常以一系列的经济、金融指标恶化为先兆,因此,金融界人士普遍认为,如果能够根据一系列金融指标对金融风险进行预警,那么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是可能的。因此,在东南亚危机之后,各国都加强了金融预警系统的研究。

例如东盟各国外长于2001年10月举行会议,决定由在雅加达的秘书处设立一个专门机构收集东盟各国贸易、国际收支等重要的财经数据和资料,由金融专家对其进行分析,以预测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在2002年2月召开的西方七国财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会议上,与会各方就建立一个国际“论坛”作为国际金融危机预警机制的建议达成共识。

实际上,国外一些经济学家早已对金融危机预警进行了研究。例如,早在1979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保罗·克鲁格曼在对金融风险预警进行研究时就指出,在固定汇率下,国内信贷膨胀超过实际货币需求的增长将导致渐进而持久的国际储备流失,最终诱发对货币的投机性进攻,迫使管理当局放弃固定汇率,使货币大幅度贬值,从而导致金融危机。在保罗·克鲁格曼之后,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租金的Kaminsky、Lizondo、Reinhart等研究者对其模型进行了拓展,并得到一系列有意义的结果。

从我国金融体制来看,国家金融正处在大调整阶段,不确定因素增加。未来几年,一方面金融机构资产质量差、激励机制不健全、市场约束力不强、监管力量薄弱等问题短期内还不能完全解决;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已经加入wt0,直接面临国外金融机构强有力的竞争并可能直接面对国外金融游资的攻击,因此,当前,我国迫切需要建立有效的金融安全预警系统,立足于自防自救,其好处不仅在于防范金融危机,还在于能够及时减轻经济和金融体系中失衡的程度。

三、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结构

1、预警系统的基本结构

金融风险的大小可根据一系列的经济和金融指标来度量,为了能够对我国金融风险进行监测,必要时进行报警,需要建立一套金融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它主要由指标体系、预警界限、数据处理和灯号显示四部分组成。

首先是建立一套能够科学、合理、敏感地反映金融风险状况的监测指标体系;然后根据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以及参考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确定各指标的预警界限值;再用事先确定的数据处理方法或模型,对各指标的取值进行综合处理,得出金融风险的综合指数和相应的风险等级;最后用灯号来显示金融风险状态。

预警的目的是防范风险,因此,最后还需根据风险状态采取各种措施化解风险。如我们把整个金融体系比喻为一棵“树”的话,那么金融安全就是树“根”,各种数学处理方法、模型和基本经济、金融统计分析就是树“干”,而与金融安全直接相关的指标体系就是树“叶”要维持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并健康发展,就必须观“叶”、抓“干”、保“根”,做好金融预警分析。

2、指标体系

金融危机的爆发,总是某几个经济、金融状态突出地先行失衡,进而引发其他金融指标失衡,从而导致全面性的金融危机,因此,金融危机通常都是有先兆的,具体表现在一些金融指标的数据变化上。通常能够有效地通过大幅度变化来预兆金融危机的金融指标包括:货币供应增长率、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率、国内信贷增长率、实际GDp增长率、财政手指差额/GDp、外汇储备可供进口月数、外汇储备/短期外债、贸易差额/外债总额、实际汇率及波动程度、外国直接投资/外债、经常项目/GDo、贸易差额/GDp、外汇储备/GDp、外债总额/GDp、短期资本流入/GDp、股市价格指数波动幅度、不良资产/银行总资产、银行资本充足率等。

不过,由于上述指标数量繁多,而且某些指标也难以定量分析,因此有必要根据如下原则进行筛选:首先该指标应该可用于估计金融危机发射功能的概率;其次,各指标在危机发声前的行为可比性;第三,该指标语境危机的能力可以定量分析,第四,该指标在历次金融危机中的预警表现良好。

3、预警界限

预警界限指金融指标的数据变化达到可预兆发生金融危机的这一水平。从金融危机预警研究的成果看,有的金融指标在国际上已经有公认的预警界限标准。例如,国际清算银行《巴塞尔协议》对“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指标定为8%;国际公认的“经常项目逆差/GDp”的最低标准是不大于5%;而短期外债/外债总额接近或超过25%就是危险信号,等等。对于没有明确的国际公认的预警界限指标,可以参照同一国家在金融稳健时期各项指标的数值,也可参照经济、金融背景相似国家在金融稳健时期各项指标的数值,并根据历史上发生金融危机过程中有关指标数据变化情况来分析测定。

4、灯号显示

为了直观地预报不同类型的警情,可以结合国家统计经济监测预警的做法,对警度采取类似交通管制的蓝灯、绿灯、黄灯、红灯信号来分别表示正常状态、低度风险警戒、中毒风险警戒、高度风险警戒不同等级的警度。其中,蓝灯状态正常(无警),表示比较保守,风险小,但相应地可能会丧失一些收益机会,绿灯代表低度风险警戒(轻警),表示风险小,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此时静态监控即可;黄灯代表中度风险警戒(中警),表示已经出现一定的金融风险,金融机构需要提高监控力度,采取动态监控,及时反馈信息,并采取一定措施,尽可能地化解风险,红灯代表重警,即重度风险警戒,表示金融机构的风险已经很大,此时应采取一级警戒监控,提防随时可能出现的可能严重影响金融机构的事件,因此,当红灯出现时,决策者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否则,金融危机可能很快就会来临了。如果能够跟踪某个时期各项预警指标的数值变化,并有有关的信号描述,并制作相应的预警指标信号图,这样就可观测到金融机构的风险来源及其变化,同时也可初步判断金融机构所承受的风险状态,据此采取相应的措施。

四、金融预警应用实证

泰国是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始发地,这里尽管是事后分析,但如果我们将其在1997年以前的金融、经济指标进行分析,仍可以看到预警指标分析对泰国金融危机的警示作用。

从90年代初期开始,泰国GDp增长率、经常项目差额/GDp、外债总额/GDp、短期外债/外债总额等一直在逐年恶化。其实际GDp从1988年的近14%下降到1996年的6.7%,这说明泰国经济越来越乏力;外债总额占GDp比例从1989年的37%左右上升到1996年的50%多,短期外债/外债总额从1987年不到15%,上升到1996年的40%多,1995年甚至接近50%了,远远高于国际警戒线25%,这说明泰国的外汇流动性风险逐年加大。实际上,在泰国金融危机爆发前的1996年,其实际经济和金融运行指标,包括外汇储备可供进口月数、银行不良资产占总资产比重、股指变动等,如果用前面所述的灯号显示的话,几乎是全线飘“红”,这些指标不仅远高于国际警戒线,就是在整个东南亚地区也是最差的。因此,可以说1997年东南亚危机在泰国首先爆发并不是种偶然。

金融风险防范研究篇2

【关键词】防范;金融会计;风险;防范措施

金融会计作为当前金融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随着金融体系的不断发展,愈发的重要。目前金融会计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其对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活动的核算监督以及其所反映的财会信息必须及时、完整、准确、有效,符合客观实际。但是,金融会计也面临着人为因素以及周围复杂环境所带来的各种风险;金融会计风险具体指的是:金融机构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会计核算错误或者是会计信息失真而导致决策失误,以及主客观条件的恶化或者是其他情况,致使金融机构的资产、资金以及信誉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预警。从会计防范这一角度来看,成熟的会计核算监管机制是我国金融体系所欠缺的部分,因此自我调解的灵活性、反映问题的客观公正性、提供信息正确且及时、果断有效的处理对策,这些金融风险的控制目标并不能完全达到。因此,当前我国金融会计风险的研究和预防措施的制定仍需进一步加强。

一、金融会计风险的表现形式

(一)票据结算的风险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力开展,我国的经济活动也逐渐增加,金融票据的支付数量更是日益增长,但大量的结算票据业务也给金融业带来了很多风险。从金融会计核算这一角度来看,所产生风险的具体原因主要表现在票据填写的不规范;柜台的人员违规操作或错误操作;票据犯罪的花样翻新;银行企业之间对相关的制度理解的不一样等。

(二)会计核算的风险

在会计核算过程中的许多环节因可能引起的失控所导致的各种风险即会计核算风险。主要体现在未执行流程中的规定而造成的短款风险以及虚列导致金融机构的利润不实等风险上。例如通过会计记账的方式将本应计入表外利息的收入计入表内收入所致的支出少计,收入多记。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现象是年末时将超过指标的费用开支虚增利润,通过列进“其他应付款”等相关的科目,使用上级下达的费用指标,下年年初时再冲回。

(三)会计监督的风险

因金融会计监督的不到位,监督作用不能及时、有效的实行而导致的金融风险即会计监督的风险。个别的金融机构为短期的利益考虑,只重视信贷管理,讲究存款规模,却对会计监督不加重视。例如在财务管理方面,基本上是只应用先花钱,之后记账的模式,会计监督作用和管理职能不能落实,对违反金融财经纪律方面的行为,因为缺少有效的措施不能起到应有的会计监督作用。

(四)联行风险

银行会计联行在金融服务领域发挥的作用日益增加,但由于银行业界对银行会计联行的风险缺少重视,发生过多起银行会计的人员窃取会计联行资金的案子,对国家和金融机构的财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使得极少数的金融机构的内部人员以此来骗取金融机构的资金,造成了联行的风险。

(五)会计人员方面的风险

会计工作人员作为会计事务的实施主体,其综合素质水平以及工作责任心或者是在具体会计事务处理中存在人为偏差、违规操作等现象,也会导致金融机构资金、资产蒙受损失。

二、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外部政策原因

1、会计谨慎原则贯彻的不够彻底

我国自1993年的财会制度改革之后,确立了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原则,但是在权责发生中并未将会计谨慎性原则贯穿于业务发展的始末。金融体系不采用会计谨慎性原则来职责自身经营行为,小则关系到自身经营的利害得失,大则关系到整个金融业的安危以及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从根本上来说,经济发展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而产生转移的,因此可以说亚洲金融危机就是金融行业的发展脱离了会计谨慎性原则而最终导致了泡沫经济破灭而造成的。所以说,我们在会计事务中只重视权责发生制而忽略了谨慎性原则,不仅对我们方法日常经营管理中的风险非常不利,甚至还可能直接导致风险的发生。

2、不完善的金融监管模式

由于我国现有的金融监管模式还并不完善,所以还不能将金融机构的风险降低到降低的范围。地方的政府对当地的金融业所采取的保护措施,在金融机构按照市场规则采取公平竞争的秩序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甚至使一些金融机构得到更多的“政策”优势。有些金融机构的自身内控措施还需加强,权力制约失去平衡、制度建设的落后、会计信息的失真等情况仍然存在。

3、金融机构对金融会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随着我国金融业迅速发展和进一步开放,各金融机构都开始将发展的重心转移向市场的开拓和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方面,虽然内部管理水平较之前有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从整体上来说,重视程度依然不高。尤其是对金融会计在金融机构的重要作用方面认识不足,不仅是相关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体制落后制约了会计职能的发挥,甚至是将会计直接定义在了记账、算账、报账方面,忽略了其在事前预测、事中分析以及事后评方面的重要管理功能。

(二)内部管理原因

1、管理体制不健全

长期以来,我国金融体系受传统经济体制和会计观念的影响,不仅在会计各相关理论方面上的认识不够深彻,同时内部各项管理体制建设也不够完善。当前的金融机构基本上都是按照《金融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要求对日常经营活动进行反映与核算的,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比较笼统并且加工性较差不利于决策;从表面上来看这事会计报表体系不科学造成的,实质上的原因在于金融机构会计服务目的制定不合理造成的。此外,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监督机制、审计机制以及评价机制、完善机制等缺失或不健全,也是会计风险防范能力较低的客观性原因,还需要我们不断探讨并逐步完善。

2、需要提高的会计人员的素质

从总体来看,我国金融机构的会计人员在知识水平、专业知识和职业的道德素质方面上参差不齐。从金融机构风险产生的原因来看,人员的因素也是至关重要的。事实上,许多风险的产生与会计人员的工作也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会计人员的整体道德素质仍需要提高。

3、需改进的会计手段

会计运作的手段包括两方面,一是怎样优化会计核算的监督制度,二是怎样改进会计电算化的运用。随着现代金融业的快速发展,金融会计也需不断的配套升级。要做好金融风险的会计防范,不能仅具备简单的记录财务信息的能力和核算上,还需具有总结并分析的能力。

三、金融会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建立起适应商业化经营的管理型金融会计新体系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适应商业化经营的管理型金融会计新体系可以说是我们防范与化解金融会计风险,充分发挥会计管理职能、切实应用现代化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对金融机构业务经营,尤其是高风险经营的信贷业务,实施全过程跟踪与监管,并积极参与金融机构经营决策的根本所在。其建设的具体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尽快建立集中统一管理与分级授权核算结合一体的会计核算体系,规范、整顿会计工作秩序,全面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坚决杜绝假凭证、假报表及假帐薄“三假”现象的发生,切实提高核算质量,尽最大努力的为改善银行经营管理并防范风险提供真实、可靠、及时、全面的财会信息。

2、尽快实施统一的会计管理体制,以此杜绝违规经营、帐外经营的现象发生。当前我国金融业存在诸多风险与损失在很大程度上与帐外经营、违规经营有关系。这要从一个方面暴露了金融会计管理不统一的问题,不仅影响了会计职能的发挥,同时也使得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严重。所以说,我们必须尽快在金融体系内部建立起统一的会计管理体制,来有效防范与化解金融会计风险。

(二)建设良好的会计诚信环境

在我国建立社会诚信机制尚且比较困难的当前,我们只有从多方面去为会计体系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具体的策略有:

1、提高金融机构负责人诚信意识和法律意识

首先,政府应牵头通过道德约束、制度约束及法律约束的有机结合,信用引导与打击失信行为相结合,改善金融服务与信用环境结合相结合,从多方面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使金融机构负责人树立起“守信光荣、失信可耻”以及“信用是企业立足之本”等观念,使信守承诺成为一种行为习惯。

其次,政府还应通过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使单位负责人100%承担强制会计造假的法律责任,以加强法律约束力,增强法律的威慑性,以此增加会计造假的成本,这样有助于会计诚信逐步回归自然。

2、使会计工作人员坚持诚信原则

坚持诚信原则是会计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既是一个人的专业技能再强,但缺少诚信也是不应当担任会计相关工作的。具体的措施有:首先,提高会计工作准入门槛,严格筛选会计工作人员,将德道与法律考核作为会计工作准入的一项考核标准。其次,充分发挥会计诚信示范工作,既要注重会计工作正面榜样的树立,同样也应发挥反面教材在诚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3、建立金融机构会计主管委派制

金融会计机构主管在工作上接受本机构负责人的领导,但是在业务上要直接对上级金融机构负责人和上级机构会计主管负责,这样就可以有效杜绝部门领导意志下的会计造假行为发生。

(三)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

1、改进金融信息的会计的披露程序

金融机构应该需要经过注册会计师出具审计报告的会计报表,并且调查验证其资质认证。打击企业用虚假的报表以及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金融机构在与有融资需求的企业洽谈时,应当要求其提供真实的当期现金流量表,同时应当加大对现金流量相关指标和财务比率的考察。

2、健全风险预警系统

风险控制系统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事前、事中、事后。事前指制定与考核金融风险预警的指标体系。事中指金融机构能够稳固经营的监控制度。以此来确保金融机构正常运营,降低金融风险的概率。事后监督指通过检查并分析原始凭证和会计账单等基础的财务资料,全面的复审金融机构是否稳步经营,能及时提出控制各个部门潜在金融风险的意见,将风险控制在最低。

3、完善金融核算的制度

秉着谨慎的原则,将呆坏账准备金的相关计提原则做出动态的规定,根据情况确定是否需要提高计提的比例,或是扩大其范围,并将这个核算程序制度化。从而使实际已经发生的呆坏账能够及时并有效的核销。

4、建立有效的内控机制

建立独立的财务体制,会计人员在业务上只需接受会计主管的领导,保持其独立性。有效的会计凭证应作为账务处理的唯一的凭据。降低会计人员调整财务数据的可能性和任意性。建立强有力的内控机制。

(四)建立完善的风险监控机制

具体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当建立起独立的会计核算体制,金融机构会计工作人员在业务上只接受会计主管的领导。在内部积极推行统一的核算软件,并实行账务集中核算,同时还应当实行会计业务处理与账务处理相分离的会计资产报表、财务报表,应由系统自动生成并汇总上报。对于其他的会计信息相关报表必须由会计工作人员独立编制,其他人员不得任意调整。只有做好这些工作,才能有效防止金融机构“三假”现象的产生,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从而有效控制由会计信息失真造成的一系列风险的发生。其次,突出内部控制中风险管控环节的重要性,切实做好风险关键点的防控工作。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起有效的风险管控系统,通过建立风险识别机制、风险评估机制、风险分析与报告机制,对金融机构会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全面的防范与管理。最后,应当建立起合理的授权分类以及担保业务的会计管控制度,在健全与完善各种审批程序的同时,加强对转授权、内部授权的管控,严格规范担保行为,必须保证各项制度的实施得来的财会信息能够全面反映机构经济活动情况和财务状况,以便于能为经营管理提供可靠的信息。此外,我们还应当增强风险监控机制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以防范潜在的金融财会风险发生。

四、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风险日益增加,这就要求充分发挥金融会计在金融业会计风险防范中的重要作用,及时提供风险防范的有效信息,降低损失发生的概率,这将对我国金融风险的治理产生深远的影响。总的来说,金融会计风险防范是一项系统化、复杂化的管理工程,需要我们对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财会管理的薄弱环节以及内外部环境展开综合性的分析与探讨,才能确保这项工作科学、合理的完成,在此也希望更多的专业研究与学习人员以及业内工作人士积极投身到相关课题的研讨中来,为我国现代化会计事业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陈芳.浅谈金融会计风险的常见类型与应对策略[J].经营管理者,2012(10)

[2]蒋惠.试论金融会计风险与规避策略[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2(09)

[3]关于新时期金融会计的风险防范与控制探讨[J].企业导报,2011(13)

[4]赵继平.我国现阶段金融会计风险与内控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14)

[5]杨红缨.对防范化解金融会计风险的建议[J].经济师,2011(07)

[6]张春英.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其防范措施[J].现代经济信息,2011(17)

金融风险防范研究篇3

作为市场主体之一,企业的各项工作都深受市场环境的影响,使得企业必须时时刻刻都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好风险管理工作。企业金融会计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做好企业金融会计风险防范及控制工作对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十分重要,故此,企业必须有暖气高度重视。本文就企业金融会计的风险防范及控制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关键词:

企业;金融会计;风险防范;控制

引言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金融会计工作至关重要,是企业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然而在企业金融会计工作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会引起金融会计风险,从而威胁到企业自身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间的竞争愈演愈烈,而企业要想稳步发展,在金融会计工作中,就必须做好风险防范工作,从而为企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一、企业金融会计风险防范及控制的重要性

企业金融会计是会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企业金融会计与企业的经济效益密切相连,在现代社会里企业金融会计工作过程中面临着较大的风险,一旦企业金融会计出现风险,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的还会造成企业的破产、倒闭。对于企业而言,在市场环境下,企业经营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然而效益与风险是并存的,在企业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同时,企业金融会计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而企业要想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在金融会计工作中,企业就必须重视金融会计风险的防范及控制,降低企业金融会计风险,从而发挥企业金融会计的作用,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提高企业经营决策的科学性[1-2]。

二、企业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1.企业内部原因

(1)会计人员方面的问题

在企业金融会计工作中,会计人员能力、水平、职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金融会计工作效率和质量。就目前来看,企业会计人员是引起企业金融会计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方面是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发展,企业金融会计工作难度不断增加,现阶段的会计人员水平、能力不符合企业金融会计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在这个物欲横飞的社会里,企业会计人员很容易受到利益的趋势,做出一些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如携款潜逃、挪用公款、篡改会计信息等,使得企业金融会计承担着较大的风险。

(2)相关内部管控制度不健全

就当前企业金融会计工作来看,企业追求的是效率性,而许多工作人员在这种效率性的要求下,往往会投机取巧,为了完成任务,不注重金融会计工作中的细节,从而使得金融会计工作中出现各种问题,增加了金融会计风险的发展。另外,在企业金融会计工作中,金融会计工作主要有会计部分负责,缺少监督,在这种情况下,会计工作人员在金融会计工作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使得企业金融会计面临着较大的风险。

2.企业外部风险原因

(1)市场恶性竞争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之一,在市场环境下,企业需要面临着市场竞争带来的风险。就目前来看,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一些恶性竞争行为依然存在,尤其是同行之间的竞争,为了打压对方,各种手段层次不穷,而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恶性竞争的存在使得企业金融会计承担着较大的风险,如果企业金融会计人员不能结合市场来进行工作,就会增加金融会计的风险。

(2)网络安全问题

在信息化的时代里,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越来越多的企业纷纷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依托下,企业金融会计效率得到了提高,但是在网络环境下,网络安全问题给企业金融会计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在企业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展金融会计工作的时候,很容易受到网络黑客的攻击,一旦黑客入侵成功,就会窃取企业金融会计系统中的重要信息,给企业带来损失。

三、企业金融会计风险防范及控制措施

1.提高金融会计风险防范的认识

在企业金融会计工作中,金融会计风险的发生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企业对金融会计风险的认识不足、不到位。为了降低企业金融会计风险的发生,企业就必须提高对金融会计风险的认识,要将金融会计风险进行重点教育,提高工作人员对金融会计风险的认识,要将会计信息质量作为考核领导层业绩的一个指标,这样就能充分调动领导对于事业单位会计和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督和管理,从而有效地防范风险[3]。

2.加强金融会计人员的管理

作为企业金融会计工作的主要负责人,企业应当重视金融会计工作人员的管理。首先,企业要加强会计人员对企业文化、制度的学习,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其次,要加强金融会计人员专业知识的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同时要强化能力训练,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再者,企业要加强金融让会计人员风险应对能力的训练,提高金融会计人员的风险处理能力,要将金融会计中常见、易出现的一些风险告知金融会计人员,进而提高他们对金融会计风险的分析能力。另外,为了更好地提高企业金融会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企业应当重视对会计人员的人性化管理,要积极的采取一些有效的激励措施来激励员工,如绩效激励、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等,强化会计人员的主人翁意识,更好地服务企业金融会计工作[4]。

3.健全相关管理制度

脱离的制度的工作是难以顺利开展,实际过程中会漏洞百出。在企业金融会计工作中,要想降低风险的发生,企业就必须根据自身的发展来完善相关管理工作。首先,企业应当将金融会计风险防范及控制纳入到日常管理工作中来,强化制度管理;其次,要加强企业金融会计的监督,要对企业金融会计工作全过程中进行监督,确保企业金融会计工作的透明性,避免的行为发展。另外,企业还必须将金融会计风险防范及控制工作责任落实到实处,将责任追求下去,从而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性和责任意识[5]。

4.做好市场分析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发展需要一个健康、稳定的环境,对于企业金融会计工作而言,保证企业金融会计工作环境健康、稳定至关重要。企业的经营活动是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而要想降低风险,企业金融会计工作人员也应当结合市场环境来进行金融会计工作。企业金融会计工作人员要全面的了解企业经营活动,要深入地了解市场,综合分析企业金融会计风险问题;同时,针对风险问题,要做好防范工作,建立紧急预备方案,当风险发生时,将风险损失降低到最低、最小[6]。

5.加强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目标

就是企业在进行各种财务活动时,进行引导性的作用,对财务活动的开展进行客观性的评价,为财务管理工作提供方向。对于企业而言,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直接影响到了企业金融会计工作效率。为降低企业金融会计风险的发生,企业就必须加强财务管理,确保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在财务管理工作中,不仅要认真地考虑到的自身发展,还要对获得的经济效益进行认真的考虑。通过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体系,为企业的投资决策把好关,确保资金能够正常流通。另外,在财务工作中,要依法办事,确保企业资金的稳定性。

6.重视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

信息技术的应用为企业金融会计风险防范及控制提供了保障。企业应当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在利用信息技术开展金融会计工作的同时,善于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提高金融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安全性。以先进的技术为依托,将一些威胁到企业金融会计工作的潜在因素扼杀在摇篮里。另外,企业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来加强企业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加强企业与金融机构的联系,实现信息的共享,避免因信息不同而引起的风险问题出现[7]。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的发展与企业金融会计工作密切相关,而企业金融会计风险的存在会阻碍企业的发展。故此,企业应当重视企业金融会计风险防范与控制工作。企业金融会计防范及控制是降低企业金融会计风险的有效途径,企业应当结合自身的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防范及控制策略,确保企业金融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推动企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怡.企业金融会计的风险防范及控制[J].商,2016,05:129.

[2]朱周雨.企业金融会计的风险防范及控制[J].商场现代化,2016,08:185-186.

[3]丰冠华.企业金融会计的风险防范及控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07:255-256.

[4]胡馨升.企业金融会计的风险防范及控制[J].商场现代化,2016,13:208-209.

[5]崔扬.企业金融会计的风险防范与控制研究[J].现代商业,2014,12:228.

[6]史辰琢.企业金融会计风险原因的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国商贸,2014,21:74-75.

金融风险防范研究篇4

关键词:金融创新金融监管风险防范

金融创新是金融领域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所创造或引进的新事物。具体是指金融机构为追求更丰厚的经济利益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对其机构设置、业务品种、市场结构及制度安排等要素的创新组合。金融创新风险是金融创新过程中,创新供给主体的创新措施不能顺利实施,或者是创新收益遭到损失的可能性。具体可分为设计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这些风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一、创新金融工具风险的形成原因

(一)创新金融工具自身隐含的缺陷

任何一个创新金融工具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都会有这样那样的缺陷,通过不同金融工具的重新组合能够规避和转移某种风险,但是与此同时又会创造出新的风险,或许这种风险暂时不会明显的显现出来,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知,最终又会被人们所发现。因为风险和收益是相对性的,不可能找到一种风险小而收益大的金融工具。特别是近几年随着金融工程的兴起,创新金融工具的品种越来越多,交易的规模越来越大,与之相适应的风险也日益增大。因此,创新金融工具自身所隐含的缺陷是其存在风险的内在原因。

(二)创新金融工具扩大了货币供应的主体,通过影响货币供应量而使通货膨胀成可能

在我国传统的金融体系中,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具有发行货币的职能,他和商业银行共同担负我国货币供应的职能。但是随着创新金融工具的出现,金融衍生产品正在逐步打破银行与金融市场、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传统界限。例如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金融电子化使金融业务由传统的人工操作转变成自动化、机械化操作,大大缩短了交易时间,提高了货币流通速度,变相的增加了货币供应量。非银行金融机构同通过新型负债账户、可转让存单、证券化贷款等金融创新创造了新的货币供给。以上都增加了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调控信贷规模的难度。由此可见,金融创新加大了通货膨胀的可能性。

(三)创新金融工具弱化了金融监管的有效性。随着创新金融工具的发展,一方面导致金融监管的领域扩大,对象增多

在对传统金融机构增强监管的同时监管机构更需要对投资公司、基金公司等新型的金融和准金融机构进行监管,从而增加了监管难度;另一方面,随着传统业务盈利的不断下降,迫使许多金融机构从传统的表内业务逐步转向有潜在风险的表外业务,以达到保持其盈利水平的目的。由于表外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表外风险随时都可能转化为真实的风险,对于表外业务的监管难度也在增加。

二、创新金融工具风险的构成

通常情况下,创新金融风险分为以下几种:一是设计风险。创新金融工具都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被发掘和设计的,是由于创新金融工具设计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而使其未能如期出台的可能性。二是信用风险。指创新金融工具在交易的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合同的一方难以履行职责的风险。三是操作风险。创新金融工具是需要人为操作的,其结果必然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从而增加操作风险。四是流动性风险。指由于市场的不完整性和本身存在的缺陷,创新金融工具往往被投资者所低估,创新金融工具的持有者只能以低于市场价格的价格,将其出售造成的风险。五是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价格的不断变动而导致创新金融工具价格频繁变动而产生的风险。六是法律风险。指由于现实社会中存在着合同欺诈等违反法律的行为,使交易合约不具备法律效力,从而给交易主体带来的风险。

创新金融工具的各种风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其中占主体地位的是市场风险,它与其他风险相互紧密联系。总之,金融创新的风险体系,是一个由多种风险交织在一起的彼此制约的复杂链条。

三、创新金融工具风险的防范体系

创新金融工具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收益,就我国目前而言创新金融工具正处于发展初期,加强对其的监管和风险的防范尤为重要。

(一)不断加强创新金融工具的外部监管

外部监管是保证金融业稳步发展的重要保障,良好的外部监管能有效的防止风险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1.制定更为全面系统的法律法规,使金融监管真正的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我国目前的金融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完善,制定系统的法律法规能为创新金融工具的监管提供法律上的支持和保障。有效的监管和风险的防范是分不开的,作为创新金融工具监管者,他们的责任非常重大,应该依照有效的法律法规认真履行金融监管职能。除了完善主体法律体系外,还需要一套较为完整的实施细则,对那些立法环境尚未成熟的金融行业,可以先制定过渡性的暂行条例。2.加强对市场准入的监管。市场准入监管是防范金融创新风险的第一道防线。加强对市场准入的监管就能够从源头上有效的防范金融风险。各管理机构应该加强对创新金融工具的审批,把握好交易风险和交易总规模,从而控制金融创新风险,确保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3.不断完善金融机构信用评级法。信用评级是对某一特定的有价证券,从经济、政治、法律以及其他角度判断其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测定,并以专门的符号来标明债券本利按期支付或股票收益的可靠程度。信用评级不仅可以评价金融机构的业绩,而且对金融机构的投资和经营活动具有非常大的指导作用。4.建立金融创新风险预警体系。在金融创新方面,发达国家往往比我们有经验,我们可以在立足本国金融业的实际情况之上借鉴发达国家(或地区)金融创新风险防范成功经验,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在不断推进金融开放的同时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管,减少外部风险对境内资本市场的冲击

近几年,随着人名币的不断升值,越来越多的境外资金源源不断的进入中国,使我国的资本市场出现流动性过剩的现象。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和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表明,全球资本流动日益频繁,要想既推进金融开放又独善其身是根本不可能的。由于我国金融市场来还处于建设初期,各种创新金融工具及其抗风险特别是全球性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管,减少外部风险对境内资本市场的冲击至关重要。

(三)加强行业自律组织在金融创新风险防范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创新金融工具的品种越来越多,交易过程越来越复杂,交易规模越来越庞大,监管部门很难对于所有的交易进行全面的监管,而行业自律组织在金融创新风险防范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对于创新金融工具风险的防范不能单单依靠政府的监管作用,更应该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监管的作用。监管当局应该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充分调动市场交易主体自律管理的积极性,通过政府与行业自律组织的双重作用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

随着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各行各业特别是金融业不断的与国际金融接轨业,随着金融市场规模的扩大,市场机制作用的增强,我国金融市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国际金融风险对我国的影响也越来越深。我国在进行金融创新时要充分考虑当前的国情,充分考虑我国金融体制的特点及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有选择的进行创新金融工具的开发。创新金融工具的最终目的在于规避风险,获取利润,因此在金融工具创新之前,要首先进行金融风险的系统分析,加强金融风险的监管,从而促进我国金融市场平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曙光,张慧.金融创新风险与防范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7.2

[2]郭田勇.金融宏观调控体系的探索与完善[J].中国金融,2008,13

金融风险防范研究篇5

关键词:金融风险原因防范对策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然而随之而来的经济危机所波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大,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拉美债务危机,到九十年代的日本金融危机,多个国家被卷入,导致这些国家经济崩溃、股市崩盘、大批的工厂倒闭工人失业,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动荡以及经济损失。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打开国门以及加入wto组织,我国经济也与世界经济逐渐交汇融合,在这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之中,如何认清当前市场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形势,如何更好地规避金融风险,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一、我国当前金融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近些年,我国金融市场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然而受到金融市场发展时间以及其它条件的限制,我国的金融市场依然并不成熟,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其具体表现在:

(一)信用体质不健全。在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的很多银行尤其是国有银行在金融市场中所表现出来的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性越来越明显,且根据这种情况的发展趋势来看,在短时间内这种情况很难得到改善。特别是一些涉及到企业利润、个人收入等信息中,各银行的透明度非常低,人们很难在外部对此有较多的了解。虽然我国在2002年出台了相关的披露准则,使相关信息的透明度和披露情况有所改善,但在其本质上与其它先进国家相比,还差的比较远。在这些层出不穷的信贷黑名单中,我们能够看到我国金融信用体质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所带来的巨大风险,如果我国不能出台适当的政策来遏制这种趋势的话,会对我国金融体系留下巨大隐患,并且这个隐患会在未来某个时间中爆发,给金融市场带来巨大的影响。

(二)坏账、呆账较多。很多金融机构为了扩大自身市场份额以及企业利润,设置了很多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指标,为了达到这些指标,很多金融工作人员盲目进行贷款,拉高了整体的不良贷款比例。当这些金融机构采取各种措施来降低不良贷款和不良贷款利率的时候,忽视了这些措施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以及隐含的金融风险,导致我国金融系统中存在着大量的呆账和坏账,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信贷投放过快。现今我国很多金融机构中存在着大量的呆账和坏账,为了减小这些呆账坏账的比例,他们选择了扩大整体信贷投放的基数。然而这种方式无异于饮鸩止渴,在扩大信贷投放的过程中,增加了更多的呆账和坏账,且这种盲目的扩张还会给金融机构带来巨大的金融风险和危机。

二、我国金融风险不断扩大的原因

(一)金融体制。虽然我国经济制度在不断的改善,改革的步伐也在不断的加快,但是与其它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金融体制依然并不完善,且发展缓慢。然而金融体制的滞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也无法对我国金融业进行引导和制约,这种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我国金融风险不断增多的根本性原因。

(二)政策性贷款。在我国,政策性贷款具有利率低、贷款期限较长等优点,所以政策性贷款成为很多银行以及其它企业都十分想要争取到的贷款,然而这些企业和银行却都忽视了这些贷款当中所隐藏的潜在风险,一旦这些风险爆发出来,将会对这些银行和企业带来巨大的冲击,并给其带来巨大的压力,所以说政策性贷款也是我国当今金融风险中的重要原因。

三、防范和应对风险的对策

(一)加快金融体制改革。通过前几次金融风暴的经验我们可以得知,一个完善的金融体制能够有效的减少金融风险,防止金融风暴的产生,所以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迫在眉睫,对此我国相关部门可以建立起多元化的金融体系,允许其他行业的资本进入金融市场,从而丰富金融市场,使金融更加符合时代和市场的需求;其次要更加积极稳妥的争取融资,增加直接融资减少间接融资的规模。

(二)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释放机制。建立和健全金融风险释放机制能够更加有效的减少呆账和坏账的产生,并将这些呆账坏账随同金融风险被逐渐释放出来,从而减小企业压力,增加金融业的平稳度。在金融风险的释放中要注意两个问题,一个是各金融机构要及时冲销呆账坏账,减少对企业的影响;其次要及时处理有问题的金融机构,将此机构所产生的问题化解到最低,从而降低金融风险。

(三)改善金融机构的外部运行环境。要想改善金融机构的外部运营环境,首先要通过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和法律条文来建立起一个健康有序的外部环境,减少不必要的摩擦和冲突,制约各方面的行为;其次政府要减少对金融机构的控制,使其能够更好的根据市场的需求来调整各自政策,从而选择更加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减少相应的风险;最后要完善企业自身的信用评定,力求公平公正的队企业进行评定,从而在根本上减少坏账呆账的出现,减少金融风险的产生。

四、结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我国金融市场也逐渐的与世界金融市场相互融合,在这种融合中我国金融市场寻找到了更为广阔的舞台,但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风险,为了避免金融风暴的爆发,我国必须尽快完善相关制度,并未金融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而在根本上减少金融风险,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汤华敏.试论影响我国金融安全的因素及维护措施[J].现代经济信息.2011(19)

金融风险防范研究篇6

1、互联网金融风险概述

互联网金融作为互联网与金融的融合产物,全面结合了互联网和金融的各种特性。该行业不仅存在传统金融的活动信用、业务运营和资金流动性等风险,还要存在互联网所引起的操作风险和技术风险。此外,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业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使其还需面对法律风险[2]。

1.1操作风险

互联网金融操作风险分为技术操作风险和用户操作风险。一方面,由于互联网金融业的信息化、网络化水平极高,一旦出现操作不当问题,极可能被网络黑客或病毒侵入系统,从而造成系统瘫痪,影响用户资产安全。另一方面,很多用户对互联网金融中存在的风险及诱发风险的源头辨识不清,再加上其安全性意识不足,极可能使不法分子趁虚而入。

1.2技术风险

互联网金融技术风险分为技术选择风险、系统安全风险以及技术支持风险。

首先,互联网技术是互联网金融的基础,假如选择不当,将会导致互联网金融出现问题。其次,互联网金融是在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建立并发展的,因此电脑程序和软件系统的安全对互联网金融能否有序进行起着重要作用[3]。最后,互联网金融业通常利用外部技术支持来解决内部技术问题,这能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但如果技术外包公司中止了服务,将导致企业无法开展业务。

1.3信用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信用分险分为违约风险、内部欺诈风险以及外部欺诈风险。

首先,我国互联网金融业的用户征信系统还不健全,且征信信息在行业内无法实现有效地共享,再加上征信系统和违约处罚机制的不健全,极大地增加了用户的违约风险。其次,内部诈骗是指企业内部员工无视公司规章制度和我国法律法规,故意骗取、盗用用户资金等行为,一般分为欺骗用户对未经授权的项目投资或对自己手头交易不报告。最后,外部欺诈风险是指第三方故意骗取、盗用用户资金或平台以承诺高收益的方式骗取用户资金的行为,包括盗窃、抢劫、伪造和存在资金损失的盗窃信息。

1.4业务运营风险

由于互联网金融本质还是金融,因此该行业还具有传统金融业所面临的市场选择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

市场选择风险是在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互联网金融企业与其用户之间存在的双向选择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互联网金融服务商无法提供足额的资金来支持流动性而导致损失的风险,广泛地存在于各个企业中,是在资产和负债的差额与期限不能完全对接时所发生的损失。利率市场化是我国现阶段金融改革的目标之一,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无疑撕开了利率缺口。

1.5法律风险

由于互联网金融发展速度较快,我国相关地法律法规仍处于一种相对滞后的状态,对其不能及时有效的实施相应的监管。再加上我国政府监管机制还不健全,这就为不法分子通过非法手段窃取用户在互联网上的金融账户信息提供了便利。

2、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防范建议

为了保证我国互联网金融业健康稳定发展,根据互联网金融风险成因,构建了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机制,来对影响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从而对互联网金融风险施有有效地引导和控制措施。

2.1构建互联网金融普识体系

由于互联网金融业飞速发展,很多用户对互联网金融的本质认识模糊,使得他们欠缺投资风险意识,因此需要加大互联网金融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认识,并树立诚信交易的优良品质。

2.2建立互联网金融网络安全体系

由于互联网金融的技术风险系数很高,所以需要研发推进自主知识产权信息技术研发,加快互联网加密、密钥管理以及数字签名技术发展,以此来减少对国外产品的依赖,提高网络安全,降低风险。此外,还需加强对互联网环境的管理,增强互联网防护能力,并完善用户身份认证系统,建立一套实用的信用服务体系。

2.3创建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首先,必须建设并完善风险管理和风险防范制度,设立专门的风险控制团队。其次,完善我国个人征信系统建设,以央行征信系统为基础,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统一信用评价和管理机制,并引入企?i信用评级机制。最后,互联网金融企业需要加强与传统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打通信用评级渠道。

2.4健全互联网金融业务运营风险管理体系

互联网金融企业需要建立一套业务运营风险管理体系,并建立有效的信息收集机制,加强资金的管理能力以及对关联性企业或机构的跟踪管理。

金融风险防范研究篇7

1.1互联网金融天生具有系统风险

互联网金融业务及风险控制必须依赖计算机或其他移动设备的软硬件配置运营完成,更有可能因为互联网企业内部职工泄露客户数据导致欺诈风险。而对传统金融来说,这种安全风险可能只会带来小范围的局部损失,而互联网金融中却会导致整个网络系统的瘫痪,属于系统性风险。互联网金融较传统金融而言,在聚集资金的能力和流动性风险方面有所改变。针对商业银行而言的,这种流动性风险就是指银行是否具备随时应付客户提取存款的支付能力,也就是银行的清偿力,因此遇到“双十一”等,必须提前在做好防备工作。

1.2市场结构局限与风险

互联网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多种多样,他们需要解决价格、交易、资产定价、信息披露、风险监控等一系列问题。目前一些货币市场如“余额宝”等基金安全较为稳定,但如果市场上出现违约情况恐怕会引起市场恐慌等严重风险。同时,如若针对小额资金用户的市场上出现了利率更高的理财产品方式,用户大批量进行资金赎回,极有可能触发危机,导致市场风险。目前,互联网金融依旧处于初期阶段,由于市场主体操作经验的缺失和技术水平的不足可能会导交易市场平台上的风险,因此,对于创新产品的监控重点依旧在于风险而不是流动性,虚高的流动性之下并没有足够的风险控制与市场平稳操作机制。

1.3互联网金融立法的滞后

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立法相对模糊和落后,现行法律中缺乏对互联网金融的相关规定,监管制度的缺失及监管权责的模糊,这使得互联网金融产品处于非法集资的界限边缘,我国已初步建立起网上支付管理体系,但是法律法规的缺失,使得一些企业见缝插针,游走于法律边缘获取更大利益,这种投机行为长久不治将会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进步。

2、加强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对策研究

2.1健全征信体系,存进行业健康发展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突破分业经营的限制,走向了综合经营,逐渐实现了金融服务一体化模式,因此对于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监管也必须从本质上做出调整。当前我国实行监管的主体的是“一行三会“,就可以对症下药,为客户提供更好的安保服务。

2.2增加资金灵活性,与传统理财系统形成对比

互联网与金融业务结合是当今社会必然选择。随着网络生活化的深入万家,网络使用量爆发式增长,人们已经习惯于信息丰富和方便快捷的互联网生活。余额宝作为一项互联网货币基金产品,将支付和理财紧紧的连接在一起。当用户对理财资金的赎买时,即可使用同一种工具支付钱款,方便快捷。不仅把起点降到最低,一元即可存,使低中等收入用户也能够方便的购买理财产品。在互联网金融的运营模式下,理财的操作过程不再麻烦,成本变小,同时回报率也有所提高。传统金融业的这些缺点可以被新的技术手段和服务方式改进,同时还能创造出更多的优势。比如余额宝的用户钱款转入转出均不受限制,实时转账的功能比活期存款更加灵活,足不出户即可完成。做到真正的便民理财,并成功发掘了低中等收人群体的庞大的市场需求。

2.3与用户满意度甚高的支付宝平台相连,保障客户使用量

余额宝是支付宝在理财方向上的一个延伸,因此余额宝与支付宝都是阿里巴巴旗下的产品。余额宝推出时首先面对的用户群就是支付宝的使用者,因此余额宝的推出可谓是水到渠成。利用其运作方式和客户优势,将产品余额宝直接植入到近八亿潜在用户的移动终端设备中。余额宝主要针对的群体是淘宝用户,该类用户对接受新鲜事物能力较强,认为尝试新产品是一种挑战。况且如今沟通方式已迈向多元化,网络传播工具广泛流行,余额宝无需自行宣传,用户的心得体验很快就会传播出去。除此之外,随着余额宝的名声大噪,随之被吸引而来的余额宝用户,变为了支付宝的潜在用户。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支付宝用户的增多引起余额宝使用者的增多,造成余额宝知名度更高,又增进支付宝的用户数。

3、结束语

金融风险防范研究篇8

关键词:金融创新风险防范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创新的涵义

20世纪20年代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其名著《经济发展理论》中认为创新是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包括新产品的开发、新生产方式或者技术的采用、新市场的开拓、新资源的开发和新的管理方法或者组织形式的推行。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研究的对象是广义的经济发展中的创新。对于金融创新,本文的界定为:金融业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具体是指金融管理当局或金融机构为追求宏观效益或微观利益而对其机构设置、业务品种、市场结构及制度安排等方面进行的创造性变革和开发活动。金融创新的具体内涵包括:金融业务创新、金融市场创新和金融制度创新。

二、金融创新风险的形成原因

1.金融创新通过影响货币供应量而使通货膨胀成为可能。商业银行的新型负债账户、可转让存单、证券化贷款等金融创新创造了新的货币供给。而现代金融业电子化的进程加快,电子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金融交易效率,从而提高了货币流通速度。另外,金融创新通过电子化交易、创新的工具等扩大了货币乘数。以上都增加了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调控信贷规模的难度。

2.金融创新弱化了金融监管的有效性。金融创新,一方面,导致金融监管的领域扩大,对象增多。除了对于传统机构的监管,监管机构需要对投资公司、基金公司等新型的金融和准金融机构监管;另一方面,由于表外业务规模的扩大,表外风险随时都能转化为真实的风险,对于表外业务的监管难度也在增加。

3.金融创新降低了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金融创新使得各种金融机构原有的分工界限日益模糊,降低了金融机构的稳定性。大量的金融创新工具为投机活动提供了诸多“冲击市场”的手段。金融创新推动了金融市场、资本流动的国际化,使局部的金融风险能够迅速转化为全局的金融风险。

三、防范金融创新风险的配套措施

1.完善和加强金融监管体系,构建符合国际惯例的监管模式,积极防范金融风险。监管当局在加强监管的同时,应积极支持和引导金融创新。

(1)创新监管理念。监管当局应变合规性监管为合规性和风险监管并重,在鼓励法人内部风险监控的同时,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提高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和化解水平。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监管经验,积极构建市场化、国际化的金融监管模式。将金融监管的重心放在构建各金融机构规范经营、公平竞争、稳健发展的外部环境上来,更多地运用新的电子及通讯技术进行非现场的金融监管,对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备付金率、呆坏账比例等指标实行实时监控,以此来提高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快速反应能力。

(2)金融创新方式应以原创型为主。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已有的金融创新多为引进吸纳型创新,技术原创型创新不够,致使已有的创新科技含量低,运用效果差。在确定面向新世纪的金融创新主攻方向时,我们应选择技术原创型创新为突破口。其依据是:第一,技术原创型创新代表着当今国际主流,以此为突破口,可以发挥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赶超优势,保持金融技术上的高起点。如果总是跟在别国后面亦步亦趋,模仿仿制,就会失去先机、受制于人,而且失去金融创新产品先期投放市场的巨大效益,造成亏损风险。第二,在我国还存在比较严格的金融管制的情况下,技术原创型创新受金融管制的程度相对较小,因此比较可行。

2.进一步完善金融创新的环境。健全金融法律法规体系。法制与监管状况构成国有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主要外部环境,金融创新同法制与监管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国有商业银行只能在法律和规章许可的范围内,通过各种要素和条件的分解与组合,创造出新颖的、更富有效率的金融工具、交易种类、服务项目和金融管理方式,决不能把违法违规行为与金融创新混为一谈。其次,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必须服从金融监管,同时金融监管也应有明确的边界,不应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只要商业银行没有违反管理条例和法律条文,其创新活动就要受法律保护。

金融创新在前,而金融创新的风险管理在后,在此期间有一个时间差,为了保证管理的有效性,一是要加大对已经出台法律的执法力度,做到依法办事、违法必纠。二是对目前尚缺、配套条件难以一步到位的个别条款,要通过补充条款予以过渡,规定一定时间必须到位,同时要对金融创新之后所涉及的法律条文适时进行修订,以适应金融创新

有序发展的需要。

3.充实监管人员,提高综合素质。一是将政治素质高、懂法律、精通金融业务的员工充实到监管岗位上;二是加大培训力度,培养出一大批懂得国际金融、了解金融风险、洞悉金融创新业务的复合型金融监管人才;三是落实监管责任,明确监管人员对于金融创新业务的风险监测、风险处置过程中的监管权力和责任,并改进监管手段、鼓励金融监管手段的创新,以金融监管手段的创新应对金融业务的创新。

4.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随着金融市场的全球一体化,金融创新具有国际化特征,一国金融监管部门在进行监管时通常是鞭长莫及,这就要求各通过金融监管的国际协作,各国监管机构与国际性金融组织的合作与协调,能够有效的降低金融创新风险。金融创新监管的国际监管可以从国与国之间的协作监管;二是国际性组织对其成员国所进行的风险监管出发,加强各国金融监管部门的合作,对国际性的金融创新实行统一的监管标准,确保金融创新既有效率,又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刘志新:试析金融创新的风险表现与防范[j].广西金融研究,2003,(s1)

[2]杨劬杜晓蓉:我国金融创新的风险分析[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1)

金融风险防范研究篇9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个人理财;道德风险

个人理财,简而言之就是管理好自己的财富。西方发达国家的国民理财意识较强,其个人理财起步较早,而且规模大、范围广,专业化程度较高。与发达国家的个人理财相比,我国的个人理财起步较晚,发展历程较短,直至2005年,我国的金融理财市场才初步形成。伴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财富的逐步增加,居民不断提升的理财意识和不断增加的理财需求,促使我国个人理财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投资理财工具日趋丰富,理财产品的规模和种类迅猛增加。2013年,“余额宝”横空出世,以其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以颠覆性的思维和创新型的方式重新定义了金融规则,其规模高速扩张,引发了整个金融理财市场格局以及理财模式的改变。

一、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个人理财模式

(一)传统个人理财模式

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到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传统金融机构,进行线下存款储蓄以及购买理财产品、基金、保险,仍然是居民个人理财的主要渠道。据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显示,教育水平不足、收入较低、户主年龄较大、互联网普及率低地区的家庭进行互联网金融理财的可能性低于教育水平高、收入较高、户主年龄较小、互联网普及率高地区的家庭。

(二)互联网平台类理财模式

相较国内银行偏低的活期和定期收益率以及动辄上万的理财产品投资门槛,互联网平台类理财产品以其便捷的操作方式、自由灵活的投资期限、低至1元的投资门槛以及“t+0”到账时间等明显优势,从银行分流了存款及部分理财业务。互联网平台类理财,根据平台业务领域的不同,主要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一是金服公司类,以蚂蚁金服旗下的蚂蚁聚宝为代表;二是电商类,以京东旗下的京东金融为代表;三是门户网站类,以新浪旗下的微财富为代表;四是搜索网站类,以百度旗下的百度理财为代表。这四类互联网理财平台的共同之处在于:第一,在渠道建设上,充分尊重互联网用户的习惯,提供操作便捷的网站和手机app,甚至有的平台理财业务只能在手机app上进行,如蚂蚁聚宝、微理财,这种手机app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投资者决策的时间。第二,平台原始注册用户较多,对平台具有较高的信任度和黏性,因此在其推出理财业务后能够得到客户的追捧,特别是一些收益稳定、风险低的产品更是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局面。以蚂蚁聚宝为例,原淘宝、支付宝的用户可以使用同一个账号,在蚂蚁聚宝app上实现余额宝、定期、存金宝、基金等各类理财产品的交易。蚂蚁聚宝的门槛低、操作简单,基金门槛低至10元,还有预约购买功能,投资者通过自定义产品期限、约定年化收益率,等待系统筛选匹配条件适合的理财产品,然后自动下单购买预约好的理财产品。另外,用户还可以在app上浏览财经资讯、市场行情,和其他投资者在平台社区进行交流、讨论。

(三)传统个人理财线上模式

受到互联网金融的竞争压力,传统金融机构将网络作为个人理财业务的推广渠道,主要发展为三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将其官方网站作为平台,将传统的线下个人理财业务拓展到线上办理,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网上银行。目前,网上银行除了银行的基本存储业务外,还开通了基金、理财产品、外汇、债券、保险、贵金属等多种金融理财业务通道。第二种模式是以直销银行为代表的直销平台模式。20世纪90年代末期,北美、西欧等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开始出现直销银行,由于其机构网点需求量少、经营运作成本低、员工队伍少而精,相对于传统银行,直销银行能为客户提供更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和更加快捷优惠的金融服务。目前,国内以一些城市商业银行为主推出了直销银行,如浙商银行、北京银行等。但国内直销银行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无法提供多种业务,产品面向与功能均有不足,仅具备基金代销、余额理财等基础性电子账户功能,而且其定位只是作为银行的一个从属业务进行经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直销银行。第三种模式是依托第三方平台销售理财产品,如保险天猫店。长期以来,国内的保险公司多采用线下销售的形式,在对网络渠道的推广与利用上并不尽如人意,因此依托拥有巨大目标客户群体的第三方平台如淘宝等,销售旗下保险产品,成为众多保险公司共同的选择。这种传统个人理财线上模式,投资者虽然同样是在传统金融机构进行个人理财,但通过网上银行等模式线上办理,使投资者在办理个人理财业务时,无需再奔波于各个金融机构,产品到期自动到账,方便转账汇款以及网上支付结算。因此,这种模式也成为习惯在传统金融机构进行理财的投资者的不二选择。

(四)p2p网络借贷

p2p网络借贷是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新兴产物,是由非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为资金供求双方提供信息的新型融资模式。据网贷之家、盈灿咨询数据显示,2016年网贷行业投资人数约为1375万人,较2015年增加134.64%;2016年12月单月活跃投资人数达到411.88万人,而2015年12月单月活跃投资人数为298.02万人。国内p2p网络借贷在短期内从产生直至爆炸式的发展,主要有如下两个原因:一是资金流动性强。同其他理财产品期限单一、大部分不能提前变现相比,p2p网贷平台投资期限的选择更加多样化,短到若干天,长到一年甚至三、五年都有,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资金情况进行选择。此外,有的p2p网贷平台开通了债权转让业务,资金的出借人可以将未到期的债权转让变现,提前收回资金;有的p2p网贷平台甚至可以实现当天到账。二是投资收益率较高且较为稳定。p2p网贷属于约定利率的金融产品,其投资收益比较稳定;另外,与实际收益率水平较低的传统储蓄和银行理财产品相比,p2p网贷投资的平均收益率可以保持在10%以上,即便扣除物价影响,其实际收益率也可维持在7%左右,这也是p2p网贷受到众多投资者热捧的主要原因。

二、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个人理财面临的风险

(一)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是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个人理财面临的首要风险,也是制约互联网金融理财发展的重要因素。道德风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互联网理财平台本身的道德风险。互联网金融模式设计的初衷是平台不参与融资行为,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些平台为了筹集自身发展的资金,构造虚假标,开展自融;有的平台内部风控岗员工串通黑中介,进行产业链式诈骗;更有本身就以圈钱为目的的伪p2p网贷平台或诈骗平台。二是借款人的道德风险。目前,我国信用体系不完善,不同平台的信用信息与社会信用体系无法实现信息共享,致使借款人的违约成本很低。

(二)流动性风险

参与互联网理财的投资者目前主要是自然人,机构投资者参与度较低。与机构投资者相比,个人投资者的投资较为盲目,心理承受力更显脆弱。一旦有任何可能危及资金安全的事件出现,比如出现平台经营方的负面新闻报道,或者融资失败,甚至项目回款时间稍微延迟,都会引起投资者内心恐慌,迅速将资金抽回。由于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发展时间较短,不像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有一套完善的内部风控体系,这种类似于银行挤兑的金融风险一旦发生,不仅会轻易地将资金链紧张的平台击垮,还很容易波及其他平台,引发连锁反应。

(三)信息安全风险

互联网理财平台在注册时,通常都要求客户提供真实个人信息,如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手机号码等,如果要进行理财交易,还需进一步提供资金信息,如银行卡号、卡片有效期等。但是在客户信息安全保护方面,其技术手段却很薄弱。相较于传统个人理财模式,互联网理财平台一旦遭受计算机病毒或网络黑客的攻击,会更容易导致客户信息泄露。而新兴的手机app快捷支付方式在给投资者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加大了账户资金被盗的风险。另外,也有少数缺乏行业道德的企业或个人会出售客户个人信息以牟利。

三、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个人理财风险防范措施

(一)内部防范措施

1.加强自身学习,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处于不同财务生命周期的投资者,由于投资风险偏好、理财目标、个人收入等因素各不相同,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所适合的理财模式也大相径庭。作为个人投资者,要积极学习金融理财知识,树立正确的理财观,摒弃通过理财一夜暴富的幻想;在选择理财产品或理财模式时,一定不能盲目跟风,要结合自身的财务情况,选择适合的理财模式。

2.提高风险意识,杜绝侥幸心理。风险与收益的均衡关系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在投资理财中,对待风险要谨慎,这样才能抵制高息诱惑,避免落入诈骗平台陷阱,血本无归。另外,理财要量力而行,切忌滥用杠杆,为了追求高收益而借钱或套现理财,避免让自己陷入“经济危机”,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3.分散投资,合理规划。投资者应将可投资的理财产品按风险与收益的高低不同进行分类,把资金按照适当的比例,投放于不同的理财产品,并在投资期限上做好组合,制定合理的投资理财规划。

(二)外部防范措施

1.加强互联网金融平台内部风险控制。首先,将客户资金存管到第三方机构是保障客户资金安全、防止平台道德风险最有效的方法。2017年2月,中国银监会正式《网络借贷资金存管业务指引》,对网贷资金存管进行了详细、全面的规定。但据网贷之家、盈灿咨询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2月,共有261家(仅占p2p网贷行业正常运营平台总数量的10.93%)p2p平台宣布与银行签订存管协议。可见,仍有大部分平台未将保障客户资金的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其次,互联网理财平台还应高度重视网络系统安全,通过提高加密技术、完善密钥管理等手段保障网络系统正常进行。最后,建立有效的内部人员管理体系,对可能出现的内部人员违规操作、内部欺诈、挪用资金等行为及时发现并处理。

2.加大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目前,国内互联网金融的行业组织主要是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其在行业自律方面的作用表现得并不明显,各省互联网金融协会会员平台跑路事件时有发生。行业自律组织应发挥自律和协调作用,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制定完善自律公约,监督成员对规则的遵守情况,规范成员的行为,切实有效地维护互联网金融秩序。

3.适度监管,构建有效的监管体系。国家对于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应以包容和鼓励为主,监管措施也应根据互联网金融不同的业务种类和不同的发展阶段而定。首先,要加快社会征信体系建设,只有健全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体系,才能有效降低互联网金融虚拟性所带来的风险;其次,互联网金融的本质还是金融,要设定严格的准入条件,提高互联网金融的准入门槛,并加强网络平台的资金管理,防范其可能出现的流动性风险;最后,还应尽快出台并完善适合互联网金融新业态的相关法律法规,对互联网金融的不同业务明确监管分工及合作机制,构建有效的监管体系。

参考文献:

[1]陈勇.中国互联网金融研究报告(2015)[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

[2]吴晓求.中国资本市场研究报告(2014)•互联网金融:理论与现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金融风险防范研究篇10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汽车产业风险防范

一、供应链金融概述

供应链金融(Supply-Chain-Finance,简称SCF)是指金融机构通过审查整条供应链、基于对供应链管理程度和核心企业信用实力的掌握,凭借核心企业信用或单笔交易的自偿程度与货物流通价值,对一个产业供应链上单个或多个企业提供的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供应链金融模式的创新打破了传统融资模式对中小企业贷款资质考察的局限,将核心企业的信用引入到中小企业的信用中去,把中小企业的风险程度降低到银行的信贷准入门槛内。简而言之,供应链融资的本质是对“核心企业”的信用捆绑,开展的是类似于“团购”的一种集体授信模式。表1给出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常见分类。

二、汽车产业的供应链金融

1、汽车产业融资现状

目前,在汽车行业的整条供应链中,零部件供应商和经销商等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企业资金短缺,除了个别企业外,大多数的资金状况都不好,处处捉襟见肘,基础建设、产品开发、营销体系、服务网络、品牌传播往往很难兼顾。另一方面,在中国银行几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民间借贷率居高不下的大背景下,信息透明度差、非系统风险高、道德风险较高、缺乏核心竞争力、平均融资规模小等诸多因素使企业的融资渠道和贷款额度十分有限。

2、供应链金融应用于汽车产业的优势

汽车产业供应链金融是汽车供应链上一个全方位的资金融通过程,包括了汽车的生产、流通等环节中的资金融通。

汽车产业是资本密集型工业,与国民经济各部门密切相关,在中国的工业总产值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伴随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将供应链金融引入汽车产业势在必行。不管是作为供应链核心的汽车制造企业,还是取得融资的上游零部件供应商和下游经销商,或是为供应链提供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又或是为供应链提供物流监管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都在积极参与供应链金融活动中增强了各自的竞争实力,获得了巨大的利润,实现了多方共赢。

(1)金融机构视角。供应链金融与传统融资最大的区别在于,在决定融资授信金额和期限时,金融机构会对整个供应链的稳定性、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及其核心企业之间的交易进行信用风险评估,而不再是仅仅针对中小企业进行信用评估。有了这三方面的技术保障,再考虑到汽车产品自身突出的自偿性特点,金融机构能够有效地降低信贷风险。

(2)核心企业视角。作为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汽车制造企业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来自上下游中小企业的双重资金问题。借助供应链金融的信用捆绑技术,能够有效增强核心企业同中小企业进行贸易交易的稳定性,推动核心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同时,供应链金融给予上下游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使得中小企业资金流状况得到改善,进而促进汽车供应链整体的平滑有序运行。

(3)链上中小企业视角。汽车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包括上游零部件供应商以及下游经销商。在传统融资模式中,这些企业往往由于资本规模小、信息透明度差、道德风险高、管理规范性差等原因,在银行信贷评级中被归入较低级别,难以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而供应链金融的全方位信用评价视角以及核心企业的信用担保,大大缓解了因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所带来的融资局限,突破了长久以来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瓶颈。

(4)物流监管企业视角。物流监管企业是供应链金融得以顺利展开的重要参与者,它不仅提供传统的仓储、运输服务,更能够发挥对质押物品的监管、价值评估、流转动态跟踪、信用担保等作用。物流企业参与供应链金融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银行对质押物品控制薄弱的缺陷,从而架起银企间资金融通的桥梁,降低了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同时,物流企业借助商业银行的资金实力、客户资源和融资渠道,拓展服务范围,争取客户资源,提升自身服务质量和效率,获得了业务增值利润,增强了自身的竞争优势。

三、汽车供应链金融模式及其运作机理

在汽车产业供应链金融业务中,不同阶段运用的融资模式有所不同。本文从供应、采购、经营三个阶段对汽车产业供应链金融模式进行了分析。

1、供应阶段的供应链金融

在这一阶段中,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作为融资企业,向汽车制造企业供货采取的是应收账款(保理)融资模式,具体的运作流程如图1所示。

即金融机构根据企业贷款风险的评估以及整个供应链的运作状况,与汽车制造企业达成协议,生成用于链上中小企业融资的信用额度;零部件供应商向制造企业发货,取得应收账款凭证,并向金融机构申请转让应收账款。如果金融接受转让申请,就与零部件供应商一起通知应收账款的债务人――汽车制造企业。在取得债务人的确认和付款承诺后,金融机构向零部件供应商发放保理融资贷款。最后,在应收账款到期日,制造企业将款项汇入指定的还款账户。

2、采购阶段的供应链金融

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汽车经销商处于汽车产业链的关键环节,然而这些企业由于资产规模小、资源匮乏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原因,难以获得银行信贷支持。在实际的运营中,处于供应链下游经销商往往需要通过资产质押来获得融资。这种融资方式成本高、效率低,且经销商能够进行质押的资产非常有限。因此,解决经销商融资难问题是汽车产业供应链金融的重中之重。

在采购阶段大多运用预付账款融资模式,来解决经销商商品采购的资金短缺问题,具体运作流程如图2所示。

即经销商和汽车制造厂商签订采购合同,形成贸易关系,金融机构与物流企业达成仓储监管协议;经销商与金融机构达成质押协议,同时缴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通常为10%~20%);金融机构在审核制造厂商资质合格后,开出承兑汇票;制造厂商确认收到汇票后,根据银行指令将货物运输到指定的监管仓库,此时货物的产权由金融机构控制;经销商通过销售收入回笼资金,逐批向金融机构补交保证金,并从仓库提取货物,当经销商的保证金账户或监管账户中的资金足额时可以提前或按期解付信贷资金,这样就可以完成信贷资金的一个循环运转。如果经销商未能出售仓库内的全部货物,制造厂商要根据《回购协议》回购未出售的全数库存货物。

3、经营阶段的供应链金融

由于汽车产品的高成本性、管理的灵活性以及销售网络建设的复杂性,汽车经销商开展经营管理活动常常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同时,作为中小企业的经销商能够质押的资产非常有限,因此在这一阶段,通常采用动产质押供应链金融模式。即经销商可以将其合法拥有的,不存在所有权、货款、税收等方面纠纷和争议的汽车作质押,交由银行认可的仓储公司保管,向金融机构申请融资。具体运作流程如图3所示。

即在金融机构、汽车经销商、物流监管企业达成仓储监管协议的前提下,物流企业对经销商质押的动产展开价值评估,并向金融机构出具评估证明文件;动产的实际状况符合质押条件的,金融机构据此核定贷款的额度,与经销商签订相关的动产质押合同;物流监管企业收到经销商移交的动产后,通知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经销商运用销售收入及时补足贷款;最后,金融机构根据贷款偿还情况和经销商提供的提货单,释放相应比例的提货权,并通知物流监管企业发放货物。

四、汽车产业供应链金融的风险

1、道德风险

(1)核心企业道德风险。核心企业因其规模大、实力强,是供应链金融中决定风险的特异性变量。一般说来,核心企业与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互利互惠,通过信用捆绑,能够将中小企业的边际信用提高到与自己同等的水平。但是,如果核心企业出现道德风险,利用其在谈判中的优势地位,在交货、价格、账期等贸易条件上对上下游企业施加压力,采取有利于自己的行径,以牟取短期收益最大化,就会导致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资金紧张,迫使中小企业向金融机构融资以维持其基本运作。一旦中小企业获得贷款,供应链资金紧张状况得以缓解,核心企业就可能进一步挤占中小企业资金,如此循环最终会破坏供应链的稳定性,带来相应风险。

(2)物流企业与经销商的道德风险。物流公司和经销商的联合骗贷情况时有发生,例如在进行动产质押融资时,质物的基本条件是出质人对出质物拥有完整、合法、有效的所有权,并在法律权所属上没有任何瑕疵。然而,有些经销商将已经出质的汽车进行“二次抵押”,并贿赂物流监管企业开出合格的质物评估证明,骗取银行贷款。由于出质物的多次抵押,必然会使银行贷款回收得不到保障。

2、应收账款风险

(1)应收账款有效性风险。零部件加工商与汽车生产企业是否有真实的贸易发生,是应收账款融资业务的分析重点。供应商向银行转让的应收账款的期限、合法性、可实现性、可转让性和是否已经转让都影响着该应收账款的有效性。如果应收账款的有效性出现了问题,会导致银行在融资过程中获得的质押物的价值减损,带来风险。

(2)应收账款的回款控制风险。在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下,商业银行要求汽车制造商必须回款到指定账户,然而,零部件供应商通常没有将回款资金用于归还应收账款融资,而是用新的应收账款替代质押。这种做法破坏了利用自偿性贸易回款偿还贷款的良好循环。如若零部件供应商没有及时补充新的应收账款或融资手续未办妥,出现了资金链断裂,必然会加大银行的信贷风险。

3、预付账款融资中的货物风险

根据前文介绍的预付账款融资模式运作流程,经销商与金融机构签订质押合同上缴一定保证金后,金融机构会开出承兑汇票给汽车制造商,要求其将货物发送到指定的第三方物流的监管仓库。一旦货物在运输途中出现货损等问题,究竟由谁来承担责任?是金融机构还是汽车制造商或是经销商?这其中的纠纷必然会有损三方的合作关系,进而降低融资活动的效率。

4、汽车销售的市场风险

国内汽车市场未知影响因素众多,如限购、限行问题,收交通拥堵费问题,都会对汽车销售市场产生重大影响,引起汽车销售量和销售价格的波动。一旦汽车市场价格下跌,销售状况欠佳,在供应链融资环节中承担着回购义务的汽车制造厂商将会承受较大的风险。除此之外,把销售收入作为唯一还款来源的经销商,也会面临较大的还款压力,从而加大银行的信贷风险。

5、物流监管企业的管理风险

(1)经销商资信风险。经销商的经营业绩及产品来源的合法性,对物流监管企业来说都是潜在的风险。例如,在滚动提货时提好补坏、以次充好等等。这些行为都会给物流监管企业带来质量风险。

(2)仓单风险。仓单是质押融资和提取货物的有效凭证,是有价证券也是物权证券。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物流监管企业所开具的仓单还不够规范,例如有的仓库直接以入库单作为质押凭证,以提货单作为提货凭证。

(3)商品监管风险。在质押商品的监管方面,由于仓库同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信息失真或者信息滞后都会导致一方决策的失误,造成质押商品的监管风险。

6、金融机构内部操作风险

汽车产业供应链金融牵涉到对仓单和物流过程的定价评估问题。首先,质押对象的价值会受市场价格影响发生升值或者贬值,从而引起一定的抵押风险;其次,对于金融机构内部来说,在对质押品进行估值和评价的过程中可能存在内部人员作弊和工作失误,给银行带来操作风险。

五、汽车产业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防范与发展对策

汽车产业供应链金融风险的防范仅靠单一主体的力量远远不够,需要金融机构、供应链上各参与企业以及政府等有机配合、通力合作。因此,本文从五个层面出发提出汽车产业供应链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发展对策。

1、金融机构层面

金融机构应不断完善融资信用风险控制机制:第一,金融机构应结合自身管理需要,建立信用模型和数据库,对融资活动参与各方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信用评级,运用授信、物流资质考评以及关联客户相互监管等管理方法,将传统的静态评估转换为动态评估;第二,要构建一整套风险预警评价指标体系,当上述指标偏离正常水平并超过临界值时必须发出预警,减少意外并维系资金周转的连续性,提升资金运作的弹性,确保目标供应链平滑稳定的运行;第三,完善网络信息平台的建设,借助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优势,记录、获取更多借款人过往信用记录,加强银行间、银企间的信息共享。

2、核心企业层面

汽车制造厂商作为核心企业,在供应链融金融中承担着担保和回购的责任。因此,汽车制造厂商应当密切关注国家相关政策的调整,以便及时分析预测该政策会对汽车产业发展产生的影响,从而在制定计划、组织生产时能够针对性地作出有效调整,避免由于政策调整所引起的库存价值下降、变现困难所带来的损失。

3、中小企业层面

经销商以及零部件供应商应当积极构建稳定的真实供应链交易关系,并力求获得核心企业的帮助,借以提升自身信用水平。同时,应当注重自身交易记录和信用记录的建设,使自身始终保持良好的信用水平。除此之外,经销商以及零部件供应商应积极推动电子化信息平台在融资环节中的应用。通过平台,上游零部件供应商可以共享到下游经销商的销售市场信息,从而能够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并以此为导向组织生产。同样,下游经销商也能够及时了解上游供应商的库存情况、生产能力以及相应的配送信息,从而合理地安排自身库存量,减少因为库存储备不当引起的市场风险。同时,构建信息共享平台有利于促进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的交流,增进彼此的信任度,构建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降低恶意违约的概率,进而有效地防范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发生。

4、物流监管企业层面

第一,物流监管企业应注重质押监管业务合同的谈判、签署、回收和存档,避免不必要的法律纠纷。第二,应加强市场信息的收集和反馈,了解质押物的市场状况、价格变动趋势、产业产品的升级等情况,为准确判断质押物的市场价值、防范市场风险创造良好的条件。第三,物流企业应对质押监管业务流程、操作标准等作出详细规定,严防操作失误。除了上述三点,物流企业还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转移风险。如要求货主为货物购买保险,规避货损风险,或要求金融机构负责质押物的评估和选择,规避价值评估不合理造成的损失。

5、宏观层面

供应链金融在国内方兴未艾,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法律缺失或者相关法律法规矛盾的情况。有鉴于此,政府相关部门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结合现实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弥补法律空白,并及时修订、更新原有法律法规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为供应链金融过程中的纠纷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和解决机制。

六、结论

汽车产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其快速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无论是汽车制造厂商,还是经销商、零部件供应商,又或是金融机构和物流监管企业都在积极参与供应链金融活动中增强了各自的竞争实力,获得了巨大的利润,实现了多方共赢。然而,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供应链金融在我国兴起不久,在流程设计和实际操作方面尚不成熟,因此供应链金融的参与各方都应当注重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只有不断地识别风险和控制风险,汽车产业供应链金融方案才会更加完善,才能更好地为汽车产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黄斯瑶:供应链金融在汽车经销商融资信贷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经济,2010(6).

[2]杨磊、谭新康、陈冲:汽车行业供应链金融服务研究[J].物流科技,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