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金融市场开放的利与弊十篇金融市场开放的利与弊十篇

金融市场开放的利与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7:03:02

金融市场开放的利与弊篇1

   关键词:金融市场民间金融开放

   民间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背景分析

   随着我国银行业正式向外资全面开放,我国取消了外资银行在中国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点限制和客户限制,落实加入wto金融领域兑现国民待遇的承诺。

   国民待遇是国际上关于外国人待遇的最重要的制度之一,其基本涵义是指一国以对待本国国民之同样方式对待外国国民,即外国人与本国人享有同等的待遇,它是实行市场经济的基本条件,是平等竞争的基础。目前,我国政府还在研究开放民间金融究竟是利大还是弊大。

   笔者认为,开放民间金融也是利弊共存,其利肯定远大于弊。回顾我国民间金融的存在与发展,从公元前2000多年的夏商时起,民间货币信贷已经在民间存在了四千多年,唐朝的民间金融相当昌盛,国民经济也很发达。而真正的国家金融是在1935年前后才开始的,但当时仍然存在一定量的民间金融,就是钱庄、票号和当铺等机构。上世纪50年代,类似当铺、银行、钱庄这样的民间金融机构被国家储蓄所代替,并被100%国营化。民间金融从那时被定义为“非正规金融”,但是民间金融这种形式一直存在并默默地发挥着它的作用。

   当前的民间金融规模和巨大作用更是不容忽视。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全国民间金融的规模高达1万亿元。另外,我国居民和民营企业还10多万亿元的储蓄没有转化为投资。与此同时,数百万家中小民营企业却同时存在着贷款难、融资难的尴尬。目前非国有部门对GDp的贡献超过了70%,但是它在过去十几年里获得的银行正式贷款却不到20%,其余的80%以上都流向了国有部门。目前全国中小企业约有三分之一强的融资来自非正规金融途径。

   开放民间金融市场的利弊分析

   民间金融是在银行和信用社所不能及的范围内自动起到拾遗补缺作用的,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消费和生产的需求,深受群众的欢迎。但无庸置疑,民间金融是把“双刃剑”,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社会留下了后遗症。

   然而民间金融的影响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民间金融自身存在着较高的金融风险。民间金融处于地下状态,缺乏正常金融机构规范的制度约束机制,金融监管机构难以进行监管,存款者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因此,民间金融的金融风险较高。由于民间金融在地下存在多年,并没有出现较大混乱。如果民间金融走出地下变为阳光下的作业,自然要出台国家监管条例,其自身也要制定相关制度,规范各种业务行为,以确保正常运转,从而降低风险系数。对政府的宏观调控活动有可能产生不利影响。民间金融往往会干扰政府的货币政策,不利于政府宏观调控目标顺利实现。例如人民银行试图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了再贴现率。正规金融机构的利率也相应提高,而民间金融并未提高利率。原本正规金融提供的资金减少了,而民间金融提供的资金增加了,原本正规金融提供的部分资金转由民间金融来提供,货币供给量并未按照预期数量减少甚至根本没减少。

   金融市场对外国人开放和对民间开放,客观上都有利于我国金融机构正在进行的转型。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之下,共同市场将使竞争与监管理念与手段趋于一致,单向的封锁行为已无法持续。

   民间金融机构的“地下性”,决定了其处于白色和黑色之间的灰色地带。有人利用民间金融机构的不透明性从事诈骗活动;还有一些民间金融机构与地下经济关系密切,甚至被犯罪分子用于洗钱,刺激了地下经济和犯罪活动;更有一些民间金融机构与黑社会勾结,干扰了正常的社会秩序。此弊源于民间金融的“地下”身份,因其属于地下,所以缺乏监管。开放民间金融市场,应加强政府监管,指导民间金融组织制定自身管理制度,规范民资按照规矩运行。如同票据诈骗、银行内外勾结骗贷、高管携巨款潜逃等正规金融机构内的犯罪行为,应归咎于个别银行薄弱的内控机制,而不应视为正规金融本身的过错一样。

   此外,民间金融的高利贷也是一直令政府担心的问题。民间金融市场开放以后,中小企业或者居民个人贷款方便了,利率高自然就会被抛弃,高利贷没有了市场就会自己降下来。概括地说,民间金融“地下阶段”存在的诸多弊端不会长期存在,随着民间金融身份的阳光化会得到逐渐控制和消除。

   开放民间金融市场的条件

   民间金融的优势是明显的。一是制度优势。在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行为有时会受到行政力量等非市场因素的影响,贷款基准利率也是管制利率,而民间融资中的借贷行为和利率都是市场化的。可以说,民间金融是一种纯粹的市场金融形式和市场金融交易制度。二是信息优势。正规金融机构贷款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是经常存在的,有的借款人为了得到贷款甚至不惜编造虚假的财务数据或实施其他造假行为,而民间融资中的当事人彼此之间比较了解,与融资相关的信息极易获得且高度透明。三是成本优势。在民间融资过程中,融资前的信息搜寻成本和融资后的管理成本很低,一般不需要对融资方“公关”而支付“寻租”成本,因而融资交易成本较之正规金融明显为低。四是速度优势。民间融资无烦琐的交易手续,交易过程快捷,融资效率高,能尽快达成交易,使借款人迅速、方便地筹到所需资金。民间金融的这些独特优势,也是其能够和正规金融长期共存的重要原因。

   我国政府比较重视民间金融的发展,并有一定的政策支持和试点行动。2007年1月,中国银监会出台了《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等文件,破题农村金融改革。村镇银行的首批试点选择在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吉林和湖北6省(区)县及县以下区域开展,到2008年试点范围将扩大到15个省(区)左右。因此,作为可以吸收公众存款,又可以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的农村新型金融机构,人们有理由期望即将试点的村镇银行在破解小额信贷难题方面有所作为。

   结论

   对民间金融长期的压制已经造成了金融资源的巨大浪费。民间金融开放的越晚,金融资源的浪费越大。

   事实上,金融业放松准入管制而加强管理艺术,已经为当前的国际主流。只有引入多元化的资本,才能建立服务于不同客户群体的金融机构,否则,资金配置的扭曲将会带来更大的经济结构风险。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07年1月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着力抓好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从多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农村的金融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加快建立健全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充分发挥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其他金融组织的作用。”“推进农村金融组织创新,适度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准入政策,降低准入门槛,鼓励和支持发展适合农村需求特点的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积极培育多种形式的小额信贷组织。”这证明在已经对外资银行开放之际,强调对内资、民资的开放,符合我国金融发展的长远利益。

   未来几年内外资银行必在我国成立本土银行,开展人民币零售业务。由于国内银行与大企业的传统银企关系难以打破,外资银行自然会把注意力首先放在中小企业客户身上。而外资银行的产品创新与金融服务能力,是国内银行所难以比拟的,进入国内市场后,必然对国内银行的中间业务扩张产生巨大冲击。此时,按照中国银监会的时间表,民间金融的开放试点可能还没有结束,民间金融还不能放开手脚大显身手。

   外资银行的进入,使得开放民间金融,发展民营银行的问题变得更加刻不容缓。及早开放民间金融,对内实现银行业国民待遇,才是符合国家利益的上策。

   参考文献:

   1.高发.中国民间金融问题研究[J].上海经济,2005-03

   2.李素莉.村镇银行:要抽血更要输血[n].大河报,2007-2-9

金融市场开放的利与弊篇2

人们通常说的金融市场意指城市金融市场,它由国家组织和管理。金融市场象商品市场一样,是一个组织体系,以便利金融资源的储蓄者和投资者进行交易,这样的交易大多数是通过那些通常被称作为金融媒介的机构来进行。金融市场是债权人与债务人互相接触和各种不同金融工具或证券易手的场所。以证券的偿还为标准,金融市场的对象可分为资金市场和货币市场。资金市场的交易对象是比较长期性证券,有公债、股票、债券、抵押契约等。货币市场交易对象是比较短期性的证券,如国库券、商业票据、可转让存款证等。从金融市场的含义可见,建立金融市场的首要一步是创造金融工具,第二步是金融工具或证券的交易场所的建立。从我国实际条件出发,银行是金融工具创造的最优部门。银行创造发行金融工具包括二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银行本身直接发行,二是代为企业和政府发行。银行自己创造发行证券,邓在吸收社会资金、扩大银行资产以更有效地把闲散资金集中于社会投资活动,这是其一。其二,专业银行购买企业和政府发行的证券,既解决政府和企业的资金困难,又使银行与企业建立密切的关系,有利于加强银行的监督作用。银行代为企业和政府发行证券,有利于加强金融的集中管理,解决企业管理证券知识和经验不足的问题。并且借助银行坚实的后盾,使证券能有较高的信誉,易于推广发行。

除有优越条件的银行外,企业和政府也可创造发行证券,或直接发行,或请银行代办。政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创造发行证券主要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急待上马的大中型项目和市政建设。如能源、交通项目,城市居民的生活基础设施,都可通过发行证券,如公债券、股票等来解决资金问题。只要利息较合理优惠,认购者肯定会相当涌跃。企业发行证券,应限于这样的条件,第一,名牌产品生产企业。目前市场上名牌紧俏,如一张凤凰牌自行车的票黑市价竟达100元,而杂牌又积压,造成浪费。如果通过发行证券,扩大生产规模,一是可解决市场供需矛盾,满足人民生活需求,二可以提高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淘汰质差技术低的产品,促进企业技术改造,三可大量回笼货币。由于名牌产品企业的利润多,证券易于发行,这对初次开放金融市场来说,无疑是个有利条件。第二,紧缺的生产资料生产企业。生产资料的紧张已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也是社会不安定,各种不正之风的原因。而资金的不足又严重限制着生产资料生产企业规模的扩大。因此,通过证券发行来解决上述困难是较理想的途径。第三,允许和放开让集体企业,特别是乡镇工业发行证券。全民所有制企业发行证券(如股票、债券)必须加强管理,发行者要由银行对其经营状况进行调查,经批准方可发行。银行对证券发行后企业管理证券工作要监督、检查,以保护证券认购者。中央银行要制定证券发行和认购的管理条件,使之有法可依。如果说对全民企业要严格管理,那么对集体企业的证券发行则可放松。实际上,我们可把集体企业作一个小实验场所,通过它取得经验和打开金融市场局面,造成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

开放金融市场的第二步骤就是建立证券交易所。人们一提到证券交易所就常常与资本主义相联系,因而对在我国建立表示怀疑和反对。本文不想花笔墨去大量分析资本主义的证券交易所及其与社会主义的联系和区别,只是提出这样几点看法。第一,金融市场是商品经济资展的必然产物,要开发金融市场就必须建立证券交易所,否则,就无所谓“市场”了。第二,证券交易所并不是与资本主义有必然联系,而是反映商品经济中货币关系的本质,社会土义商品经济照样可以用之为己服务。第三,证券交易所的交易活动有投机活动,这是难免的,也是正常的,世界上没有百利而无一弊的事。我们要看列它灼弊病,更要看到它对经济发展的捉进作用。既然我们建立市场体系,可以容忍市场带来的弊病,那又为何不能容忍证券交易所的弊病?难道我们可以因为倒脏水而连同小孩一起从澡盆里倒掉吗?更何况,现在所谈论的证券交易所的弊病,都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产生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未必都会出现,我们可以采取更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加以管理和控制,因为我们的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由于证券交易所需要有严格的管理。初次创办经验不足,开始只能在全国少数的经济中心建立。目前条件较具备只有上海、武汉和广州。_h海是全国的经济中心,最大的工商业城市,经济、金融业都很发达,.且有金融中心的历史,有过证券交易所,,目前又有许多企业发行过证券。应该说北海是我国目前最有条件建立证券交易所的城市。武汉近几年经济发展很快,商业和金融尤其活跃;它地处中原,是中原地区经济中心;交通方便,京广铁路和长江航道纵横南北东西;也有条件建立。广州是我国最开放的大城市,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毗邻港口,近有三大经济特区相靠,使其商业贸易非常发达,资金市场广大,也是建立证券交易所较理想的地方。

证券交易所应由中央银行直接领导管理,可设一司分管全面工作。各交易所成立管理委员会负责具体业务工作,对上市的证券要严格审查,登记注册。取缔黑市场交易,违反者给予经济制裁。管委会要特别注意市场信息工作,及时反映证券市场行情,以引导投资。中央银行妥制定法规条例,禁止交易所的非法活动和不正之风。转贴于

金融市场开放的利与弊篇3

关键词:市场经济;大公司;市场信用;会计舞弊;财务危机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97(2012)11-0342-02

近期,我国上市公司频频曝光的财务舞弊事件,例如顾雏军的顺德格林柯尔公司,银河公司伙同华寅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财务造假,秦丰农业通过会计事务所为自己造假账目等,这些上市公司普遍存在利用各种手段对其盈利水平和财务状况进行人为包装,来隐瞒财务风险,为社会提供虚假的财务信息,进而误导投资者的正确判断。这些痛心的事例,在此告诫我们,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舞弊现象还很严重。这些上市公司的会计舞弊现象,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不仅影响中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损害中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形象,到最终所受影响最严重时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的生活水平。

一会计舞弊的分类

对中国上市公司舞弊现象的研究,就应先研究会计舞弊的定义。我们通说的会计舞弊是指上市公司、会计事务及审计单位为了获取不正当利益,单方或伙同一起的实行有周详计划、有明确的针对性和有目的地故意去违背财务真实性原则,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及公司的规章规范,进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造成市场投资者判断失误的行为。

在对各种资料的汇总,对会计舞弊作有多种多样。例如有职务舞弊与职权滥(aCFe),资产侵吞,有现金侵吞和非现金侵吞之分,而现金侵吞包括现金盗窃、瞒报漏报、付款舞弊(付款舞弊包括发票舞弊、支票纂改舞弊、薪酬舞弊、费用报销舞弊、出纳舞弊);还有腐败贿赂,最后是财务报表舞弊,这包含员工舞弊和管理层舞弊,财务报告舞弊和侵占资产等。通过对这些零碎的现象细分类可以为:

1.会计舞弊从管理角度上划分,可以分为管理舞弊和非管理舞弊。会计管理上舞弊施工次的管理层为粉饰公司业绩和财务发展,通过虚报资产、企业业绩、利润等,单方造假公司二财务报表或伙同会计事务所来歪曲事实的会计数据错误的引导市场投资者或债权人,致使他们做出错误的决定,造成巨大的损失。非管理舞弊是公司的费管理人员为了侵占或堵住公司财务漏洞,而采取的不正当欺诈手段来获取其公司的财务或其他利益行为,主要表现盗窃公司财务,挪用公司财务等。

2.从技术层面上看,会计舞弊又可以划分为合法手段的会计舞弊和合法的会计舞弊。非法手段进行的会计舞弊,就是公司或审计单位通过非法手段进行会计造假的行为,这是目前会计舞弊中最为常见的,如利用关联方交易来造假,从大量资料收集整理可知,非公允关联交易一定会扰乱我国经济市场秩序,会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平稳发展造成恶劣的影响。而在这方面最出名的例子是,2000年的“St猴王”事件。另一种合法手段的会计舞弊,是利用我国现有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曾在制度上的缺陷,我国只是在2000年加入wto后,国家经济体制才有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会计制度也由原来的苏联模式转向西方现代模式,给我过会计制度发展留下了不少漏洞和缺陷,在这不完善的制度下,许多企业一味追求利润,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

3.从会计信息角度上看,可以把会计舞弊划分为会计报表舞弊和会计事项舞弊。会计报表舞弊,我们很常见,就是公司为了隐藏公司发展不好的情况,通过在编排本公司的财务报表中故意虚报某些有价值的财务信息,操作上会采取的技术手段有,增加好的经济数据,虚报不存在的业务或业绩、将不获利转为获利,这样来欺骗投资者、债权人等公司利害关系人。会计事项舞弊是指公司虚构不存在的经济业务或正在办理没实行的会计业务过程中的舞弊行为,通常比较常见的有,通过相关联交易恶意调节利润,。

4.从会计舞弊表现方式,又可以划分为操纵利润,调节资产,偷逃税金三种类型。在操纵利润上所表现的情况有蓄意造假来操纵利润,这是在会计活动中当事人,为了谋取企业局部或个人不正当利益,有计划、有联络的,通过欺诈、舞弊等手段,对会计信息造假,来误导市场的投资者、企业相关的利害关系人,非法的来操纵利润,1996年红光集团为骗取上市资格一案就是典型。

二我国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现状及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30几年里,中国经济逐渐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对于上市公司的治理,国内立法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来一步一步的制定和修改,因此,在这一期间,许多上市公司利用了中国法律的漏洞,为了局部利益或个人非法利益,做出违反相关规定的活动,尤其在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大量企业纷纷上市,虽然推动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和繁荣,但也积累了不少问题。

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有几百万家企业组织,它们都有开展会计工作,对于这些会计舞弊业发展到的境地有以下描述:范围广,社会的各行各业,包括政府、事业单位、企业组织和非营利组织,手段多变化多样,各种技术方法日新月异,种类尤其繁多,涉案金额也在变大,常常以“亿”计算,在犯罪主体方面发生了变化,权力犯罪、职务犯罪逐渐增多。

在通过历史文献分析法基础上,我着重对我国近年来比较典型的上市公司会计舞弊案,例如琼民源、蜀红光、银广厦,做了比较深入研究,以此来发现我国上市公司所存在的会计舞弊手段及方法更加具有隐蔽性和复杂性。纵观国内各时期上市公司会计舞弊案例,当前中国的上市公司会计舞弊已有以下新的发展趋势:

1.大量利用关联交易来编造公司虚假利润。上市公司关联方关系错综复杂,在中国税制治理不是很清楚的清楚下,这种情况更为复杂。我国上市公司与其控制的大股东会故意利用关联交易粉饰财务报告。通过重组等方式,追求一种华而不实的短期逐利行为。有的企业则设立众多的子公司或合伙公司,来构建极为复杂的关联方交易网络,利用关联方交易的复杂性与隐蔽性制造虚假的利润,迷惑投资者和债权人。

2.通过所创新金融工具来造假。21世纪,世界金融业发展迅速,为满足各种高新科技产业公司或企业筹集资金,也推动金融工具的种类变得越来越多,形式日趋复杂,这些金融产品在为上市公司提供多样性融资渠道的同时,也为某些想在会计造假的中国上市公司骗取资金提供了犯罪途径和来源。

3.通过地方政府扶持行为来进行造假。在中国法律中,上市公司上市需得到政府的审批,在这一制度下,上市公司的指标就属于稀缺资源。现在,我国绝大多数的上市公司是地方国企改制发展成的,他们对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财政税收有着巨大意义。而我国地方政府在认识到这一点后,对需要上市的公司就减少条件限制或不计条件的,便极力扶持上市公司。其行为主要有:对需要上市的公司进行补贴与减免,出具上市证明,并授意包装等。

参考文献

[1]吴联生,薄仙慧,王亚平,避免亏损的盈余管理程度: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的比较[J].会计研究.2007(02)

[2]王建新,公司治理结构、盈余管理动机与长期资产减值转回--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7(05)

[3]孙晓梅,田文静,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与独立性缺失分析--基于证监会处罚报告的思考[J].经济问题探索.2009(07)

[4]路云峰,行为会计、会计行为与行为经济学[J].商场现代化.2009(07)

金融市场开放的利与弊篇4

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基本同期,世界上也兴起了金融自由化的浪潮,其主要内容是:汇率和利率的自由化、资本流动的自由化以及银行业分业管理制度的逐步解除。十余年来的世界性金融自由化强有力地推动了金融业的发展,其积极作用有目共睹,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预计在今后的若干年内,世界性金融自由化的潮流将继续向前推进。

第一,金融自由化无疑增强了金融市场的竞争性,提高了世界金融市场的效率,促进了世界银行业的发展。金融自由化对所有的金融市场参与者,无论是借款者还是贷款人,都既形成了压力也提供了机会,使他们有可能,也有必要降低成本或提高收益。

第二,人们普遍认为在金融自由化的条件下,金融信息更具公开性,能够更为准确,更为迅速地反映市场的供求状况,亦即资金的稀缺程度,形成更为有效的价格信号体系。尤为重要的是,金融自由化减少了产品间、银行间的资金流动障碍,从而使资源配置更为接近最优化。

第三,金融自由化为金融企业提供了更多的盈利机会。一方面,金融自由化极大地推动了金融资本的形成,为金融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另一方面,分业管理制度的逐步解除为金融企业(尤其是商业银行)提供了更灵活的经营手段。

第四,金融自由化,尤其是分业管理制度的逐步解除,为商业银行在盈利性与安全性之间的平衡选择提供了条件和手段。分业管理制度的建立原本着眼于商业银行的安全性,然而在传统的分业管理制度下,由于商业银行一方面囿于经营手段的匮乏,另一方面却面对国内外同业的竞争,安全性并未真正得到保障,银行破产倒闭现象依旧层出不穷。在分业管理制度逐步解除之后,商业银行的经营手段大量增加,从而有可能将高风险高收益的产品与低风险低收益的产品合理地搭配起来,使商业银行从原有的两难局面中解脱出来。

第五,金融自由化推动了世界性的金融一体化,随着各国日益敞开本国金融市场的大门,资本流动的速度不断加快。如果不考虑时区划分,世界性金融市场应当说已经初具雏形。资本流动的自由化使资源配置能够在世界范围得到改善。

然而,金融自由化也决非尽善尽美,它也有其不利的一面。

第一,金融自由化在某些方面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的同时.却在其他方面也有其降低金融市场效率的作用。例如.金融市场的一体化、数不胜数的金融创新、大量金融机构的出现降低了金融市场的透明度。银行客户面对极端复杂的衍生工具,只能听从银行的建议,从而使银行对提高效率的积极性下降。此外,金融市场容量的扩张给银行带一来了机会,同时也减弱了银行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压力。

第二,银行致力于金融创新的动力明显下降。在实行严厉金融管制的条件下,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被迫不断推出新的金融产品,以便绕开金融管制,增强自身竞争实力。而在金融自由化已成气候的今天,当世界各国普遍实行利率、汇率自由化.分业管理的藩篱已基本拆除.金融创新的必要性也就不再那么突出。近些年,金融创新的势头减缓.传统业务的比重逐渐回升,便是根源于此。

第三,最为明显的是,也是最少争议的是.金融自由化加大了客户和金融业自身的风险。利率和汇率管制的解除导致市场波动幅度剧增。解除分业管理制度实行商业银行全能化之后,商业银行大量涉足高风险的业务领域,风险资产明显增多。资本流动障碍的削减以及各国金融市场的日益对外开放,加快了资本的国际流动。虽然从理论上讲,更为顺畅的资本流动有助于资源的最优配置,但在“半完善”市场条件下,游资的冲击有时也会造成巨大危害。

第四,在金融自由化之后,银行之间,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以及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单一企业财务危机冲击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危险加大。

第五,由于银行客户面对极端复杂的衍生工具、茫然不知所措,只能听从银行的建议.由此而生的银行员工诈骗案件频频出现。而与此同时,在竞争加剧的条件下,为了追求效益.银行普遍出现了忽视风险追求利润的倾向,放松了客户审查,客户违约率不断上升,银行遭到诈骗的事件也屡见不鲜。

第六,在实行金融自由化之后.尽管商业银行获得了更多的赢利机会,但垄断地位的丧失和竞争的加剧、却又导致商业银行利润率出现下降苗头。

上述情况都表明,金融自由化绝非有利无害。金融自由化在增强金融市场效率的同时,往往在其他方面又具有降低金融市场效率的作用;在提供了提高安全性的金融工具的同时又是增加风险的因素,切不可把金融自由化理想化。即使是在金融体系相当完善的西方国家,金融自由化也是权衡利害之后的抉择,有时甚至是不得已而为之。以取消金融分业管理为例,80年代初英国的BigBang和1995年美国旨在取消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案的里奇法案的主要背景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于,在世界各国金融市场日益开放的条件下,采取分业管理的国家银行业受到外资金融机构严重冲击,因而取消分业管理加强本国银行实力的呼声日益高涨。

事实上,金融自由化之后金融风险加大的现象早已引起金融界,尤其是各国中央银行以及国际清算银行的高度重视,加强金融监管、强化商业银行风险自律的呼声极为高涨.然而迄今却迟迟未见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和风险管理手段出台。这一方面表明金融自由化以后(尤其是实行了商业银行全能化以后)金融监管和风险管理的难度加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各国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投鼠忌器,蜘躇不决的态度。就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而言,不充分利用金融自由化之后所出现的宽松经营环境提高收益率.无视金融自由化后出现的机遇一味退守传统业务,就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之中败下阵来。而对于中央银行来说,一味加强监管,则有可能使金融自由化的成果付之东流,不仅对金融业,而且对国民经济(尤其是对外经济)将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因而不愿骤然采取过于严厉的措施。处于两难窘境之中的各国中央银行都在试图探索出一条两全之策,但又一时难以有所突破。虽然从逻辑上讲.金融

金融市场开放的利与弊篇5

论文摘要: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的弊端。中国在这场危机中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由于我们选择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中央,国务院始终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宏观调控的“两只手”的作用,再加上我国优越的政治制度,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使我国在世界金融危机中率先复苏。

2008年由美国次贷金融危机,很快演变为一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到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从金融领域到实体经济等都无一幸免受到这场金融危机的波及,范围之广、冲击之大,影响之深是百年罕见。而中国在这场金融危机中虽然难以独善其身,但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仍然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处于较好的情况是世所罕见,这引起了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肃然起敬并引发他们对“中国模式”的高度关注,而且对中国的经济成功的地方有一定的经验借鉴。同时,在促使我们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反思的同时,无论是国际社会还是我们自已都相信,我们找到了一条最符合中国国情最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就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

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弊端比较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剧,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也迅速在全球蔓延的情形下,我国的经济也难以排斥在外,无论是金融领域的资本缩水,外贸领域的订单减少,还是实体经济的生产下滑等经济困境,使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即便如此,我国整个宏观经济的基本面与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相比依然是最好的,出现这样情形完全得益于我国特有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个体制下,无论是金融危机前还是金融危机后,我们都始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宏观调控这两只看不见和看得见的手的交替使用,相得益彰,使我国的经济能健康、持续、稳定地发展。尤其是我国的宏观经济始终受到中央政府较为有效的管理。其具体的做法是,在面对宏观经济局面可能出现不健康或出现不健康的情况时,国家及时采取有力的宏观调控的干预措施和政策。如对一些经济过热或经济过冷的经济形势就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要么是重紧的货币政策,要么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些政策的干预调控,完全是视经济发展情况的变化而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在金融危机爆发后,表现得更为出色。在2008年下半年,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和加深,党中央、国务院及时调整宏观政策,把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从年初的“两防”即防经济过热,防通货膨胀。适时地调整为“一保一控”即保持经济平稳的较快增长,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紧接着随着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影响明显加大之际,中央政府审时度势,以出手快,出拳重,措施准,工作实的快速反映和及时应对。迅速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进而形成了系统完整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一揽子计划。并进一步决策将在两年内投入4万亿刺激经济增长,这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中,以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当前经济增长和未来经济发展的龙头。尤其是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力地带动了相关产业和上下游产业。同时扩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必将对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为国内外客商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对未来经济发展的后劲都将起到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同时,在一揽子的救市措施中,把经济增长的着力点放在了扩大内需,并以巨额财政补贴推动内需,以连续多次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来稳定外需。与此同时,还通过在一些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推进自主创新,推动节能减排和产品结构的转型、升级也同样被摆在了显着位置。在政府的金融危机的振兴计划中,将科技创新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创新带动产品升级,培育新的消费热点,特别是创新研发惠及国计民生的一些电子信息、生物遗传、新材料、新能源、新产业,都将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百年工程,更是将金融危机的应对措施作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大转机。通过近一年的经济振兴计划的贯彻落实,中国经济已逐渐摆脱金融危机笼罩的阴霾。中国的经济复苏也远远快于资本主义国家,再次令世界瞩目。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成功的经验也被一些西方国家借鉴和效仿。

而反观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他们由于极力鼓吹新自由主义,因而金融危机的爆发彻底的暴露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弊端。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在资本国家占主导地位,它们极力提倡企业经济行为自由化,生产资料私有化,主张国家干预最小化。新自由主义的推广不仅导致了市场放任失控,最终导致金融危机。造成这场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就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中新自由主义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制度。正应验了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写《资本论》的初衷,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必然带来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是导致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要避免经济危机的产生,就必须否定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生产无政府状态。

二、中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弊端比较

中国共产党无论是在金融危机前还是金融危机后,它的政治制度始终体现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从邓小平理论中的发展才是硬道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从部分富裕到共同富裕。再到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先进的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三个代表思想。特别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些理论指导都把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得淋漓尽致。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人的生存发展,人的需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是每一代党的领导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以人为本作为他们执政的第一要务。并着力完善惠及全民的医疗,教育,养老,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并把它作为一种有效的长效机制。当金融危机暴发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一系例保障民生的政策,以前所未有的密度和力度相继出台,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真真切切的实惠。统筹兼顾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中本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情况,全面协调缩小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缩小城乡差别、贫富差距,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和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以实现全面小康,共同富裕,这是中国政治制度中的中长期追求目标,这完全有别于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在根本上是为资本家的利益服务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的弊端在金融危机中暴露无遗,美国的金融危机的暴发,还暴露出来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市场的管控、监督失责的弊端,主观上除了疏于管理而客观上又造成了对一些金融资本家的放纵。使得一些金融机构受利益的驱动,用数十倍的金融杠杆,进行无序的资本贪婪,无限的虚假资本扩张。证券化所创造的金融衍生品并使之泛滥,以满足他们的疯狂地追逐超额的不当得利,而把巨大的风险和危机留给了整个世界最终导致金融危机。从而使得“千百万”纳税人的钱和“千百万”企业的资本或化为乌有,或严重缩水。危机发生后,美国政府的救市措施,又是用所有纳税人的钱去维护少数金融资本家的利益,而陷入困难的穷人却没有得到多少救助。更令人不能容忍的是这些资本家一面出手向政府要钱,一面又仍给自己发放巨额奖金,与此相反的是中国政府却一面出台救市措施和一些改善民生的政策,保经济增长,保大学生就业,保农民就业,对企业退休人员实施基本养老金政策,对关闭的破产企业退休人员也将全部纳入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同时即将出台实施的惠及八亿农民的医疗养老保险制度等,都充分体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终极目标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金融危机面前,无论是中国政府出台一揽子刺激经济的救市措施,还是出台一系例的关系民生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我国克服过金融危机的冲击造成的困难和提振人民群众对战胜危机的信心,都起到极大的鼓舞作用。也正是由于这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振兴举措,使我们的经济局面出现企稳向好,并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复苏。我国东部地区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州的外贸出口订单日增月进,目前一些外向型企业己出现民工荒的现象,这真是一个难以言说的利好消息,由此我有理由相信,中国将继续发挥它的政治制度上的优势,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结束语

金融危机暴发的原因,也不仅仅是金融领域出了问题,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制度根源,因而使世界上更多的国家开始,从深层次上对资本主义进行反思,重新审视资本主义的弊端,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此我们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深信不疑。

参考文献

惊涛拍岸自归然[n].人民日报,2009-7-2(1、9).

金融市场开放的利与弊篇6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美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经验

中图分类号:F831.5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10.39文章编号:1672-3309(2013)10-85-03

作为发达国家的代表,美国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历史上,为了建立稳定的金融秩序,实现政府低成本筹借战争资金以及实现战后经济恢复,美国曾施行过严格的利率管制。20世纪60年代,利率管制政策日益显现弊端。从1970年6月美国开始逐步解除利率管制,直至1986年4月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这一过程历时16余年。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渐进式的改革。

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启动的环境和进程并不是十分理想,为了保证利率市场化的顺利进行,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同时,美联储也不断通过调整联邦基金利率和公开市场操作来引导利率水平以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一、利率市场化理论基础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由市场供求决定。它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推进利率市场化的理论基础涉及到利率决定理论、利率传导理论以及剖析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金融发展理论。

(一)利率决定理论。利率决定理论内容丰富,是利率市场化理论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各个理论可知,平均利润率、资金的供求关系、通货膨胀率、央行的货币政策、国际金融市场利率等都会对一国利率水平的高低产生影响。

(二)利率传导理论。利率市场化要求利率传导机制实现市场化,从而真正发挥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作用,缩短货币政策时滞,使得宏观经济平稳发展。

(三)金融发展理论。金融发展理论以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自身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金融结构理论、金融抑制理论和金融深化理论。金融发展理论为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提供理论依据,是利率市场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二、美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一)20世纪30年代的利率管制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美国工业经济的高速发展,金融危机频繁爆发。1873年、1884年、1893年和1907年分别爆发过金融危机。其中1907年爆发的金融危机最为严重,促成了美国银行史上一次划时代的变革,即1913年作为美国中央银行体系的美国联邦储备体系建立。

1929年,美国股灾引发了经济大萧条。在经济大萧条中,美国银行业的损失最为严重。1933年,罗斯福就任总统时,全国几乎没有一家银行营业,支票在华盛顿无法兑现。金融业体系的崩溃延长了大萧条的时间并增加了危机的深度与广度。在解救危机的过程中,美国政府采用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金融市场随之开始了一个管制时期。与此同时,美国银行业也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金融改革,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强化金融管制。1933年到1935年,美国颁布了一系列的金融法案,包括1933年《格拉斯-斯蒂格尔法》、1934年《证券交易法》和1935年《银行法》。这些法案主要内容包括:

(1)对银行支付存款利息的利率进行限制。涉及美国利率管制的著名的Q条例诞生于这一过程中。所谓Q条例,是指美联储按字母顺序排列的一系列金融条例中的第Q项规定。后来,Q条例变成对存款利率进行管制的代名词。Q条列主要涉及的内容包括禁止联邦储备委员会的会员银行对它所吸收的活期存款(30天以下)支付利息以及对会员银行所吸收的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规定了2.5%的上限。1966年,美国颁布的《临时利率控制法案》又将这一规定扩大到储蓄、贷款协会和互助储蓄银行等。实施利率管制的目的是为减少银行间的竞争,降低银行风险。Q条例的实施对美国恢复金融秩序,政府低成本筹措战争资金及战后经济恢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建立全国证券交易的监管体系。(3)限制银行对证券的投资,禁止金融机构持有股票,使商业银行与证券业分离。(4)成立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对5万元以下的银行存款提供担保,避免发生公众挤兑。(5)限制新银行开业,加强联邦储备银行的地位。(6)《高利贷法令》规定了银行贷款的最高利率限制。

(二)20世纪60年代后期利率管制弊端的日益暴露时期。随着美国战后经济的繁荣及资金需求的扩张,20世纪60年代以后,利率管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1)僵硬的资金价格不能使资金流向优质的银行,经营能力强的银行无法扩大规模,无法通过正常的市场竞争实现银行业的优胜劣汰。(2)僵硬的利率管制不能适应通货膨胀的严峻形势,银行经营困难,无法面对证券业的挑战,金融体系不能维持稳定。当时,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一度达到20%。由于限定的利率水平低于非银金融机构的利率水平,使得商业银行存款吸引力下降,公众对存款越发没有兴趣,这大大限制了商业银行等存款性金融机构的筹资能力,使商业银行面临生存危机。(3)金融体系的扭曲限制了货币调控机制发挥作用。银行存款利率上限的规定限制银行吸收存款的能力,当资金需求旺盛时,造成信用供应不足。为摆脱困境,银行创造了大量的金融工具来规避管制,扩大资金来源,在增加流动性的同时削弱了中央银行货币的调控力。(4)美国的银行业出现经营危机,大量银行破产,各种金融机构也面临经营困难。

(三)20世纪70年代利率市场化的逐步实施时期。从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提出了解除利率管制的设想,逐步实行利率放开政策。(1)逐步放松对利率的管制。1970年6月,美联储首先放松对10万元以上,90天内大额存单的利率管制。1973年5月,继续提高存款利率的上限,即取消1000万美元以上、期限5年以上的定期存款利率上限,以此来缓解利率管制带来的弊端。(2)允许非银行机构设立支票账户并允许对交易余额支付利息。(3)允许开发转让的活期存款账户及将储蓄余额自动转存的服务。(4)建立货币市场基金。

然而,这些政策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Q条例的存在所产生的实质性问题,大量现金从存款性的金融机构外流,“金融脱媒”现象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迫于形势,美国的当权机构不得不考虑从制度和法律层面彻底实现利率的全面市场化目标。

(四)20世纪80年代利率市场化的完成时期。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开始进行金融自由化改革,打破利率管制。实现利率市场化就是美国金融自由化改革的代表。(1)1980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存款机构放松管制和货币控制法》,决定自1980年3月31起,分6年取消对定期存款利率的最高限。(2)1982年颁布的《加恩-圣杰曼存款机构法》,详细制定了废除Q条列的步骤。(3)1983年10月,美国存款机构放松管制委员会取消了31天以上的定期存款以及最小余额为2500美元以上的极短期存款利率上限。(4)1986年,连续取消了所有存款形式对最小余额的要求、支付性存款的利率限制、存折储户的利率上限,除了少数住房贷款及汽车贷款外,对于贷款利率也不加限制。直至1986年4月为止,Q条列终结,美国的利率市场化完成。自1970年起到1986年,美国的利率市场化开始到利率市场化完成,这个过程整整持续了16余年,可见利率市场化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三、美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分析

(一)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内在动力。美国历史上实行过严格的利率管制,一方面,避免了存贷机构之间的恶性竞争,有效地化解金融危机;另一方面,严格管制下的低利率有助于获得低成本的资金,从而促进经济发展,这适应了二战后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思想。美国实施利率管制的深层次原因是为了政府动员低成本储蓄资金,满足特定时期国家发展的投资需求。随着二战后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利率管制弊端不断显现,如“金融脱媒”和“滞涨”。放松利率管制,建立有效的利率传导机制和资金市场化定价机制是必然选择,也是适应经济结构转型的重大举措。

(二)利率市场化对于金融行业整体模式的影响。美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受到“金融脱媒”和资本国际流动加强的巨大冲击。利率市场化改变了美国金融分业经营体制,走向了混业经营。金融行业的竞争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金融创新活跃。同时,美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也促进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与竞争。

(三)利率市场化对于金融稳定提出了新挑战。利率市场化使银行业利差收入减小,竞争加剧。这些只是表面问题,重要的是金融市场创新更为激进,金融机构更为依赖全球金融市场的各类交易,金融市场的全球性、系统性风险加重。例如:美国在1986年全面实现利率市场化后的几年内,平均每年有约200家银行倒闭。银行的倒闭可能产生连锁反应,甚至引发银行危机。为了使政府监管能力满足利率市场化及金融创新、金融国际化的要求,美国相应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为市场化改革顺利进行提供了保证。同时,消除了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分离,使美国金融体系进入混业经营,以便抵御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冲击。

(四)利率市场化与利率调控的关系。利率市场化不意味着货币当局完全摒弃对于利率的调控,而是货币当局放弃原有的行政干预手段,通过运用金融资源,以市场参与者的身份来改变市场的供求状况,通过影响基本利率来调整整个市场的利率水平。美国被认为是利率市场化最彻底的国家,即使如此,美联储也不断通过调整联邦基金利率和公开市场操作来引导利率水平。但是,1986年,美国利率市场化刚刚完成,1987年就发生了股灾,没有证据证明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否同股灾直接相关,但是时间上的先后顺序让人不免不安。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以及蔓延也无疑使得利率市场化和利率调控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

四、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总结

结合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背景、进程、步骤以及改革后国家经济领域的表现,可以得到以下的经验。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在非常时期实行了利率管制,且也在非常时期解除了利率管制。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的利率多为管制利率,主要原因是实行利率管制可以以低利率促进经济发展。但利率管制同提高资金效率存在极大的矛盾。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形成,应放开利率管制,使市场机制在利率形成方面的作用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方式选择。以美国为例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历时16年,属于有步骤的、渐进式的改革。渐进式的改革可避免经济较大浮动的波动。改革是需要时间的,但一定不是暂缓或是停滞。利率市场化改革不可一蹴而就,应采取渐进方式。

(三)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时机选择。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启动的时机和环境并不是十分理想。在宏观经济形势稳定的情况下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助于改革的顺利进行和成功。

(四)与利率市场化改革并行的金融监管体制。在利率放开、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必须建立一套适宜且谨慎的金融监管制度。这对利率放开后的金融体系成功地发挥作用至关重要。

(五)发达国家的利率市场化经验只可借鉴不可照搬。以美国为例的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相比,金融市场形成的时期比较早,金融市场结构较健全,金融产品种类较多,发展较成熟;同时,政府收入对于金融市场的依赖程度低;并且,发达国家历史上的利率管制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由特定的政治因素引发的,放松这些管制相对容易。然而发展中国家政府对经济的管制时间长、程度深,解除管制相对于发达国家难度较大。所以,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只可借鉴,不可照搬发达国家的改革经验。

参考文献:

[1]黄达.金融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8-63,317-342.

[2]张健华.利率市场化的全球经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1-42.

金融市场开放的利与弊篇7

本文通过对新国九条中扩大资本市场开放的论述,讨论了在现有经济条件下中国股市对外开放的条件,限制和利弊。以及我们如何在股市对外开放条件下对外资加以利用,更好的促进中国股市健康发展。

【关键词】

扩大资本市场开放;利弊;限制及发展

1新国九条的提出及扩大资本市场开放

2014年5月9日,国务院了新国九条,新政策的推出将有利于境外主体加强跨境投资融资,同时建立起投资融资的权益保护制度。在符合国家允许的外商投资产业政策的范围内,逐步放宽外资持有上市公司股份的限制,完善对收购兼并行为的国家安全审查和反垄断审查制度。

本文将对其中扩大资本市场开放加以论述。关于扩大资本市场开放主要涉及到以下三点:

(1)便利境内外主体跨境投融资。新政策扩大了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机构的投资范围,不但提高了投资额度同时稳步开放境外个人直接投资境内资本市场,与此同时也将有序推进境内个人直接投资境外资本市场。

(2)证券期货行业对外的开放水平的提高。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的经营范围得到了适当地扩大,增加了外资境内参股或控股。同时鼓励境内金融机构走出国门参与市场竞争。

(3)加强跨境监管合作。加大跨境执法协同合作协查力度,逐步形成适应开放型资本市场的监管模式,深化与港、奥、台及境外合作,借鉴国际成熟市场的政策监管条例,加强与国际金融组织机构合作。

如我们所知早在中国加入wto时就已将证券市场开放列入规划范畴,中国证券市场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采取了分步分时的方针,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吸引引进外资参与国内市场投资;同时,市场全面开放,允许国外企业来境内发行证券和上市交易。

而新国九条的推出,恰恰是在让中国股市与国际市场接轨。

2扩大资本市场开放利端

2.1提高机构投资者的比重,增加资金供给

目前,我国的股票市场还是一个封闭的市场,QFii制度的建立将会吸引一大批境外投资者,这将为中国资本市场带来大量资金,打破国内市场的低迷的局面。这将对市场是一个利好消息,同时他们成熟的市场操作方式也将起到示范效应。

其中利端显而易见,即将有大量资金融入,为市场注入新的血液。在新国九条时,市场获知a股向外资开闸时表现地十分兴奋,市场需要的是信息和资金。此次对外资本市场开放必然引来大量资金。正如QFii看好沪深股市一样,以战略投资者身份介入的外资,也会同时择机而入。外资介入对大量“旁观等待”的内资施加了外部压力,资金刺激资金的连带效应,给股市带来连带效应,刺激市场活动。最近几个月沪深股市一改去年年底的低迷状态,日均成交量一直巨大。

股权分置改革带来非流通股的逐步上市流通,,因此,新股采用向外资定向发行和公开发行相结合方式,可以较大程度改观a股市场闻大盘新股扩容色变的场面。同时,这一管理新政规定了“引入外资要锁定三年”,这在原来G股公司的锁定承诺期外,也可以进一步缓解流通股份扩容对市场的巨大冲击。

借力外资助推沪深股市改革,是管理层的决策之一。业内人士指出,在股改推进过程中,其外资非流通股份在股改完成后变为外资流通股,等相关问题也会随之解决。除了缓解股改后的扩容压力,。新政策还有一个明确目标:将涉及沪深股市分羹的外资纳入一条可以管理的有序轨道,帮助沪深的上市公司打造一条通向国际先进企业的捷径。

2.2强化价值投资理念

在一个处于持续的弱势状态下,QFii的推出推动了市场投资理念的加速变革。投资理念的变化可能成为证券市场内在调整动力。市场获利模式由高比例控制流通股获取超额利润的方式向以价值投资演变。市场的价值是对真实有效的信息做出判断。股市投资注重的是对股票价值的评估,对公司财务信息分析,经营状况的分析,从而对股票即公司未来发展做出判断。我们以前的投资只注重获利,而扩大资本市场开放后将有利于增加市场透明度。

3扩大资本市场开放弊端

中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目前还存在一些不利因素:证券市场是在资本项目下不可自由兑换条件下运行的;相关法律、会计准则还没有完全与国际惯例接轨;缺乏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一流投资银行和其他中介机构;监管水平还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如有些投资者和业内人士在新国九条出台后对于股市向外资开放即引进国外投资者能否拉抬股市提出了质疑。如任何改革政策,都有利弊两面。有市场人士认为,由于缺乏新意,投资者不要有过高的期待,不解决圈钱式的本质,不打掉相关机构的寻租空间,不把投资者的利益放在第一,就无法实现真正意义的扩大资本市场开放。那么对于这项举措也不例外。我们以亚洲其他国家在引进外资对外开放为例,加以分析。

第一大量外资涌入将会对中小券商及散户产生巨大冲击。如我们所知一些国际资金巨鳄在看准中国市场,都想来分羹谋利。而在整个运作过程中我们的中小散户处在信息链最低端,由于技术知识水平有限,条件有限不能获得一手信息资料。往往会被市场信息误导或盲目跟风造成巨大损失。而在加大外资进入后,市场动荡将更为猛烈,更不能够很好的保护中小散户利益,使其造成损失。

第二防止大量资金获利外逃。引进外资十非常复杂。泰国是1988年开始引进外资炒股,从1988年到1997年这段期间,泰国股市疯涨,外资持股比例从15%涨到40%。甚至60%.1997年爆发亚洲金融危机,从此之后外资比例大幅降低。日本在1988年开放资本市场,华尔街高盛通过日金股指期货和日本对赌,最后日本惨败,直接导致1990年1月日本股市崩盘,日本股市下跌63%,日本财富损失接近50%,市场波动极大。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目前2014年外资持股比例越高风险越大,带来的损失越大看出。我们不难看出,第一为什么外资进来,他不会进来帮你炒股拉抬股市,而是股市好了后进入获利;第二,以发展中国家为例,外资机构很聪明,多会利用股市政策漏洞或不健全体质获利撤资,让股市陷入低迷状态。

4目前扩大资本市场的限制

那么如何很好地利用外资发展中国股票市场,我们要建立健全的市场机制体制和市场政策。同时也要从各个方面完全与国际市场接轨。但目前我们还受某些既定条件限制。

中国股市目前存在很多问题,当中国股市处于低迷状态,政策法规不健全时,外资是不愿进入中国股票市场的,正如当你无法保护本国投资人时,你也同样无法保护外国投资人,外资是不会进入的。因此我们应该健全政策法规,先想好怎么保护我们中小股民,外资才有可能受惠,才有可能拉抬中国股市,否则是缘木求鱼。我们知道任何资本都是以盈利为最终目标的,在过去的几年间,07年全球股市是历史最高点之一,第二年是金融海啸,全球股市大跌。而之后如印度、美国、德国等国家的股市之后都是成U型反弹回升,基本回到过去水平甚至超过。只有中国股市比当时还下跌了60.32%。在如此低迷的市场下,外资是否愿意进来这是个问题。

我们可以看到QFii过去三年都是连续亏损9%,6%和4.5。我国股市一直处于低迷状态,QFii无利可图,是不会增加筹码介入的。因此我们要从政策面刺激市场,使市场活跃,使得QFii愿意介入,从而很好地发挥QFii作用。同时,我们要有良好健全的市场制度才能彻底做到与西方接轨,确保有集体诉讼,确保诈欺公司可以退市及良好的退市机制,不许诈欺公司圈钱。

我们在坚定的推进国际化市场时做得还不够彻底,那么证监会还没有尝试t+0,因为全世界都是t+0,只有中国是t+1。全世界都没有涨跌版限制,只有中国有,那么中国有无这种可能。目前正在研究蓝筹股的t+0,我们对涨跌板仍有限制,管理层担心中国股民亏损。但目前更像是麻醉剂,如果真的放开没有涨跌限制,大部分散民都会走。将会有一个更健全强悍的市场。在经济转型阶段我们应该让利中小企业,更好应是让利于民,比如减税等。对股市做一些确切实事给股民利益的东西。

5如何更好地位扩大资本市场开放创造条件

我们要健全完善稳定的市场机制,为资本市场良好发展创造有利环境。重点围绕如日常监管与稽查处罚协同调查与审理分离、等关键环节,积极探索完善监管执法体制和机制。配合完善民事赔偿法律制度,健全操纵市场等犯罪认定标准。

完善市场基础设施,加强协调配合。健全跨部门监管协作机制。规范资本市场信息传播秩序。各地区、各部门要严格管理涉及资本市场的内幕信息,确保信息公开公正、准确透明。健全资本市场政策和解读机制,创新舆论回应与引导方式。综合运用法律、行政、行业自律等方式,完善资本市场信息传播管理制度。依法严肃查处造谣、传谣以及炒作不实信息误导投资者和影响社会稳定的机构、个人。为扩大资本市场创造有利条件。

新国九条中提出的扩大资本市场开放总体来讲是好,不仅可以促进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协调发展,同时对提升资本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起到了重大作用。是迈向成熟市场的关键,改变股市过去20年形成的习惯。因此,我们要权衡利弊,打破限制,为其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证券日报

金融市场开放的利与弊篇8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舞弊应对策略

我国的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正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力量。如今众多中小企业都在努力强化经营管理,但其中仍有一些企业的管理没有体现科学性与规范性,往往呈现粗放混乱的状态。如在会计财务管理方面,就存在制度不健全或制度落实不到位、管控手段不先进,信息同步性欠缺、舞弊现象严重、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现阶段,虽然出现了众多加强企业会计财务管理的法律法规,但面对巨大的经济利益,会计舞弊现象还是层出不穷、屡禁不止。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小企业的财务舞弊现象也具有了更多花样与形式,不仅影响企业经营与资金周转流动,还容易为国家的金融税收与资本市场的稳定性造成破坏,因而需要人们展开积极的研究,并探讨具体的应对之策。

一、常见的中小企业财务舞弊形式

(一)企业存货虚构严重

中小企业由于建设规模较小,很多企业并没有完善配套存货仓库,大量货物的存放显得杂乱随意,不同货物购入后即转至销售对象,很多发送验收记录与凭证不全,因此会计核算过程并无真实有效的原始凭据,往往通过当期销售成本的计算去得出购入或生产入账数,这样无疑增加了存货量的虚假成分。很多中小企业在财务处理方面,多采用增购进货发票等方式达到虚增库存目的。对于需要计入的科目则常采用虚挂账款方式,因销售活动导致的货物转出,通过计算当期收入与缴税数额来完成对毛利率的预设,并通过这一率值去确定库存结转额度。如此操作之下,企业账面库存常与实际不符,大量数据的肆意虚构使得很多利润存在避税嫌疑,或已经构成避税事实。同时,中小企业常年会存在数十个应付款客户,这些客户中也很大一部分是虚拟存在,其应付账款数据也是虚假的。企业在现金充足的情况下,常会将现金转出冲销应付账款,一旦企业现金流受阻,就可能影响冲销结果,使得应付账款长期挂账直接导致企业的注销。

(二)虚增费用以调减收益

很多中小企业为逃税避税,不仅考虑在账面库存调整方面存在舞弊,还会在费用方面虚假报表来达到调减利润收益的目的。企业将股东、法人等个人所承费用努力并入企业开支费用中,并开具相应的发票进入账目。如今,发票管理体系在不断规范和完善,虚假增高费用的手段变得不再奏效。企业财务人员常会投机取巧,积极通过人工费用、场所费用和车辆租赁费用、公共财产或大件固定资产折旧摊销费等方面的费用虚增来达到增费减利目的。这些方式下实际缴纳的税款要远小于企业要真实缴纳的逃避税额。

(三)企业正常收入不做账

通常,中小企业完成产品货物的销售所得到的收入,都需要通过开具发票计入账目中。但存在一些企业,意图降低购货成本选择不开具发票,所有未开具发票的收入通常都不会做到企业的往来账目中去。还有些企业,她们在国税机构申报纳税后,在地税机构所开展的各种服务、劳务及租赁等活动收入也会不做账目记。虽然现阶段国地税合并等制度改革使得这种情况有所收敛,但仍有涉事的企业出现。

(四)企业资本虚增明显

不少中小企业为了能够提高自己在市场中的商业信用,从而获得更高的信贷资金,或为了迅速提升资质满足政府或行业的监管要求等,常采用虚增企业资产、虚假提高收入、虚增企业资本等方式达到目的。资产或收入的虚增多数会在报表环节调整,而资本与之不同,常在账面显示。企业负债审查验证过程中,将注册资金挂入不同的应收款或投资科目直至企业停止经营活动。

(五)会计财务报表失效

中小企业同样需要会计财务报表来向外界反映企业财务经营状况,方便外界了解企业,因此会计财务报表必然需要合法性、真实性和有效性。然后中小企业常常会在这一方面形成会计舞弊现象,使得更多的会计科目信息失去使用价值。很多会计科目中的具体数值虚假变化,缺乏内在的关联逻辑,企业资金流向或损益都无法让外界获知,同时还有企业存续期间因账目弊病过多导致各种调整无法继续,直接选择注销企业后重新注册,掩人耳目。有些企业更是备有多套会计报表,一旦获得银行或金融机构的融资,以及获得政府补助,就会尽可能虚增业务来提高收入资产假账;若考虑纳税事宜,则往往最大程度降低企业收入或虚列成本费用实现偷税漏税避税。

二、中小企业财务舞弊产生缘由

(一)经济利益诱惑

中小企业常希望通过企业内部财务会计工作,让企业能够不断降低成本从而实现更大的利润,所以往往面对高额利益选择铤而走险,不仅会挖空心思寻找体制机制的漏洞,还常借助政策要求大打球,利用更多的会计舞弊行为提升业绩与逃税避税。

(二)财务管理粗放混乱

中小企业普遍具有规模小、结构简单、经营决策权力集中等特点,不能与大企业在管理体制、人员配置和资金运作等方面相提并论。很多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首先就无正确的法律意识,对于财务业务的关联不加重视,岗位权责不够明晰,并没有建立有效管理制度。企业领导者常会左右企业内部的财务会计处理决策与过程。也有企业面对企业财务管理需要,并没有严格配置专职会计,而常用兼职或会计,导致众多业务单据管理不到位,很多账目存在造假抹平的过程。

(三)外部监督不到位

对于加强企业财会良性运作的国家政策或行业标准而言,对中小企业的财务舞弊管理才存在着诸多不合理不完善之处。很多企业之间并没有良好的会计信息互通共享机制,这给了企业伺机造假随意报表的可能。同时,一些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和大卫并没有加强实际审查管理,而仅维护程序的合理性,无疑为企业会计账目的表面造假提供了更大的理由。企业在出现问题后,接受的监管处罚对企业铤而走险得到的利益相比较小,企业愿意接受处罚去进行更多的违规造假行为。

(四)行业自律意识淡薄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其财务会计数据既要经过内部人员核算,还要依靠会计师事务所等各专业组织开展审核鉴证工作,因此无论是行业协会还是中介组织机构都存在自律意识淡化的问题,影响到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当前在会计行业中,大量从业人员并没有真材实料的会计从业经历,其资格证书的考试就存在含金量较低的问题,而且在学习中不注重掌握不断更新的会计准则或相关法律。进入企业后,所接受的继续教育也多数应付了事,素质难以提高,因而存在大量的被动或主动舞弊。对于中介服务机构而言,为规避风险对相关企业的会计信息鉴证审查也停留在表面形式,甚至有与被查企业之间的利益往来,导致舞弊信息不能及时披露,造成行业中的乱象横生。

三、应对中小企业会计舞弊的可行性策略

中小企业会计舞弊的问题解决,离不开宏观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离不开现代企业制度的健全完善,也离不开微观方面的企业财务改革动作。

(一)完善会计财务信息共享制,提高会计信息同步一致性

日益先进的现代科技让会计财务信息共享具有了更大的便利性,电算化的发展探索将确保企业的会计信息不被泄露,同时可以最大程度整合会计信息。中小企业可以借助有效的会计财务信息平台,掌握与税务、金融、工商、财政及其他部门之间的对等信息,利用更加公平开放的信息共享与交换来保障会计信息的高保真性,阻隔会计舞弊的形成渠道,促进企业的财务活动依法合规。

(二)增强内外监督检查力度,提高会计舞弊造假的惩治处罚

可由财政部门组织,牵头各经济金融管理机构,开展更具严肃性的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法律法规制度监督检查,对不合规不合法的企业制度进行清理。科学合理地设计行政审批、工商注册、信贷审查及税制改革o制度,确保财务会计信息的来源清白、方式正确、范围合理及审核规范,不断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科学规范性。行业与市场应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财务质量抽查,增强监督处理力度,一经发现舞弊就要严肃处理涉案企业,不仅要重罚,还要勒令停业整顿等严惩,不断夯实法制基础,提高法律震慑力,无上限提升企业财务舞弊成本,有效遏制中小企业的不良行为。

(三)调动行业力量强化监管,营造健康的行业自律氛围

中小企业应该重视对会计财务工作的监管。重视加强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开展上岗资格清查,对不符合要求的人员要进行清退。对在编在岗人员要组织岗位技能教育与法制教育,提供经典案例,增强行业内的人员对违法违规的危害认识。督促相关监管部门加强对行业法规的研究制定,同时要加大力度梳理相关法规的落实情况。完善制度建设,对于其中不合时宜的制度规定等进行整改或废除。提高企业内部专业财务会计人员的准入限度,保障基础的财会管理体系,强化行监力度与执i水平,让更多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成为规范化法制化的试点与示范区,不断提升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

四、结语

会计舞弊对于中小企业、金融行业、经济市场乃至国家发展而言都是相当严重的经济财务危,必须采取高压态势来杜绝和消除。全社会要保持高度的认识,充分发挥各主体的积极作用,完善国家政策,健全行业制度,提升内外监管,打造自律氛围,促进中小企业的财务舞弊现象的根治,真正为市场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更强力的基础。

(作者单位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

[作者简介:张峥(1988―),男,北京人,本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在职人员高级课程研修班学员,主要研究方向:会计学。]

参考文献

[1]姜玫.中小企业财务舞弊的成因与防范策略[J].发展,2013(8):90-91.

金融市场开放的利与弊篇9

关键词:资本利益;民间借贷;中小企业发展;资本隐患;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F82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1

民间融资是中小企业解决自身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民间借贷曾经为我国的中小企业解决资金周转问题,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之处;但是,就民间借贷的高利率而言,这是一个令社会十分诟病的重要问题,尤其是在温州一带的民间借贷其高利性质已经十分明显,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的发展环境。因此,对于民间借贷的发展与归宿问题,是当前社会经济领域一个十分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民间资本的发展起源、特征以及社会资本需求

说道民间借贷,我们就有必要弄清民间借贷的含义,具体来说民间借贷主要是指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公民与其它组织之间的资金借贷。这种借贷主要表现为:只要双方当事人意见表示真实即可认定有效,而因借贷产生的抵押也相应有效,但是利率不得超过人民银行规定的相关利率。

目前而言,民间借贷已经呈现出多种多样的特点,融资规模逐渐扩大,借贷活动趋于理性;借贷利率逐渐攀升,利率很不稳定;民间借贷地域特色明显,而且民间借贷半公开化,市场催生了民间借贷中介。这些是当前民间借贷的一些主要特征。为何民间借贷在中国社会如此盛行呢?这不得不从一个资本需求的观点来加以解释:资本总是流向利益的终结点。因此,哪里有利益,哪里的资本就会不断聚集,从而产生更多、更大的利益。我们知道,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来临之后,面临了更大的挑战与发展机遇。而民营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在很多时候得不到银行的资助。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民间借贷会应运而生。因为民营企业有需求,金融机构不能满足,只能求救民间借贷,因为民间借贷的资金会流向真正有需要的企业。民间借贷为大量急需资金而贷款无门的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了资金来源,填补了社会资金缺口,故其是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剂也正是因为民间资本目前无法正常化和合法化,只能在灰色地带运行,其相对风险成本自然比金融机构高,加之需求增大,间接导致了民间资本利率高涨。

二、民间借贷对社会资本市场的利与弊

在中国企业的发展中,融资一直是一个难题。据资料显示: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高,大概20%到30%,而国有融资成本不过5%左右,这严重的不公平折射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制度问题。在长期的经济发展体制中,我国的金融体系始终保持了银行主导金融体系、国有资本主导银行体系的格局,而且银行体系迟迟未能对民营资本开放,银行体系依然处于“半垄断”的状态。就目前的市场情况而言,虽然近年来出现了担保公司等新型的融资机构,但受制于资金来源,这些机构难以发挥活跃市场经济的显著作用。在银行体系处于半垄断的状态下,市场经济竞争并不充分,从而导致大量中小型企业的融资需求长期边缘化,一旦遇到货币紧缩,中小企业常常面临“缺水”之困境。

因此,可以说民间借贷是利弊共存的。就好的一方面而言,民间借贷促进了经济繁荣,活跃了金融市场,同时填补了银行机构的空缺,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其不利的因素也是存在的,主要是扰乱了市场利率,打击了实业经济的发展,甚至导致了众多的经济纠纷。但是就总体情况而言,民间借贷还是利大于弊的。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民间借贷有利于转移银行资金风险。由于民间借贷借款人与出借人联系都较为密切,便于对借款人及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因此民间借贷的发展正好形成了与正规金融的互补效应。在当前间接融资占比过高的情况下,民间借贷不仅可以优化融资结构,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为中小企业、县域经济另辟了一条融资蹊径,而且还可以减轻中小企业对银行的信贷压力,起到了转移与分散银行借贷风险的重要作用。

其二,民间借贷起到优化资源的作用,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大发展。因为,民间借贷双方信息相互较为了解,由于信息优势使放贷者能选择一个风险和收益相对合理的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民间借贷对推动个体、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功不可没,调查表明,几乎所有的个体和民营企业都有过民间借贷经历,而且多数民营企业初创时期,民间借贷是其主要的资金来源,民间借贷起到了金融机构、政府和其他部门不可起到的作用。

三、民间借贷的前景与归路

银行借贷一直是解决企业资金发展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银行借贷的各种限制因素,则是困扰许多中小企业发展自身的一个重要瓶颈。为此,民间借贷找到了其可以生存的土壤,可以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民间借贷这种资本融资方式解决了许多企业的资金困境,让中小企业获得了发展自身的良好机会。但是民间借贷的规范性却存在诸多弊病,造成了资金市场的紊乱状况,这一点在温州尤为严重。据资料显示,温州的民间借贷已经达到了疯狂的地步,其借贷利率之高实属罕见,甚至爆发了民间借贷的重大危机。

鉴于温州爆发的民间借贷资本危机,已经对社会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政府部门也开始加大宏观调控政策,决定设立年利为48%的高利贷红线,同时做出规定:国家公务人员以及国家法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不得参与以营利为目的的借贷活动及相关服务。这一举措表明了国家实施民间借贷金融改革的重大决心,为此,可以预见民间借贷的资金市场有望获得一个较为安全的发展环境与空间。

总的来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决定了资金短缺将是一种常态,也意味着正式金融无法满足所有的资金需求,正式金融不能满足的资金需求则为民间借贷的发展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空间。

文章分析了民间借贷产生的背景以及主要的发展特征,从社会资本需求以及企业发展需要的资本原理解释了民间借贷的历史必然性,最后重点剖析温州民间借贷带来的一系列社会影响,从社会安定的角度肯定了规范民间借贷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1]赵泉民.农村民间借贷兴盛的内蕴、效应及对策[m].资源配置,2003(10).

[2]张本尧.民间借贷的现状及影响[m].行长论坛,2004(11).

金融市场开放的利与弊篇10

  【关键词】金融市场 对外开放 利弊 wto

  1997年12月13日金融服务贸易协议于1999年3月1日起生效,金融服务贸易协议要求各参加方对外开放银行、证券、保险和金融信息市场。1999年11月15日,中美双方签署了《中美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双边协议》。这一协议的签署将加快我国加入wto的进程,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议最终将适用于我国。

  以中国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为契机,我国打响了全面跨入市场经济体系的攻坚战。加快融入国际市场化经济体系而不是闭关自守,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如今,作为包括wto在内三大国际经济组织的重要成员国,在享受权力、为自身发展赢得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的同时,我国也积极信守承诺,履行自己应当承担的义务与责任。而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对外开放更是首当其冲。

  中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遵循的是循序渐进、谨慎管理的原则,在取得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开放的地域,增加引进的机构和数量。[1]1997年初,中国人民银行首次批准9家外资银行在上海浦东试点经营人民币业务。到2000年3月,在我国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已选32家,其中上海24家,深圳8家。保险市场的开放始于1992年上海引进外资保险公司的试点,截至刊1999年底,已有25家外资保险机构获准在中国营业。来自17个国家的外资保险公司代表处2l2家。不久前,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又批准了4家外资保险公司在华设立舟公司或台资寿险公司。证券市场的开放程度较低。外国证券公司可以在中国设立代表处,若干外资金融机构获得了上海和深圳证券所定数量的B股席位,可直接参与B股交易,国外金融机构还参与了我国政府债券和部分企业的H股,n股的上市发行工作。

  一、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有利方面

  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是我国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长期来看,逐步扩大金融开放并最终融入全球金融体系,不仅可以使我国在吸引外资及促进经济增长方面获得巨大收益,也有助于加快国内金融业的改革与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

  (一)有助于中国监管体系的完善和国际化接轨

  加入wto,是为中国金融业向市场化、国际化经营提供有力的改革推进剂,外来竞争将促进我国金融业和金融监管机构以巴塞尔协议为准绳的国际银行业监管原则、标准和方法,建立现代金融体制和竞争秩序。从而提高中国金融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促使国内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内控制度,改进信息披露制度,不断提高经营效益和服务水平,推进监管的规范化、全程化,保证监管的持续性和有效性。金融调控方式将进一步由直接调控为主转化为间接调控为主。

  另外,外资金融结构现代化的管理以及优良的服务手段和高效的经营方式都有利于国内银行借鉴,既有利于规范银行业的经营管理,又有助于形成统一规范、客观公正的金融监管体系,改善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坚定世界各国对中国经济和货币的信心。

  (二)有利于加快我国金融业的国际化进程,开拓国际市场

  在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同时,根据世贸组织的互惠条款,国内银行也可以到国外去开拓市场。中国银行业海外拓展业务将主要受自身经营状况和东道国国内监管条例的限制,而较少受到市场准入方面的限制,这就有利于国内经营状况良好的商业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争取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国际竞争中获得成长和发展。从而带动国内银行业务国际化,促进内金融机构人才的成长、技术的进步和业务的全球化。

  

  (三)有利于我国金融业学习外国先进的经营技术、融资工具和管理手段

    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为国内金融机构提供参照体系和竞争对象,一些外资银行在技术、金融创新等方面的优势,将起到示范、激励和交流作用,从而推动我国银行业技术改进和金融创新的进程;外资银行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运行方式对提高国内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四)有利于强化我国金融竞争机制,促进金融改革目标的实现

  首先,外资银行的进入,必将促进国内银行加快改革,加强管理,激励国内银行提高竞争力。其次,国内外银行业间的人才竞争和交流也有利于提高我国银行从业人员的素质。最后,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可以为我国的金融市场带来一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手段,促使我国竞争机制的改变。

  (五)有助于促进金融市场发育健全

  金融中介机构与金融市场规模及资本流动性成正比例发展,外国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有助于健全金融业市场竞争机制,实现优胜劣汰。这一过程将改善我国金融机构整体经营状况,提高服务质量、效益,提高金融机构将资金投入,具有较高边际效益领域的能力,实现社会资源合理配置。金融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金融企业和社会资金流动能力增强。企业和个人更容易获得廉价的生产资本和消费资金,将有更多的金融产品供选择。

  (六)有利于我国引进更多的国外资金

  我国金融业的经营成本,尤其是人力资本远远低于国际金融业同行。国内金融业职工的人均年薪为1万元人民币左右.而发达国家一般银行职员的年薪在3万美元左右。较低的经营成本可以使我国金融业在进入国际市场时.向客户提供具有吸引力的条件,获得较高的收益。

  二、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不利方面

  对外开放金融市场,对我国民族金融业发展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在看到积极因素的同时,我们不得不考虑到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带来的不利因素。[论文网www.LunwenData.Com]

  (一)客户资源的无形流失

  一些外资金融机构的优势体现在体制优势、管理优势、规模优势、跨国服务网络优势。这些优势集中起来形成了综合性服务的业务优势。一些外资金融机构可以凭借这些优势和雄厚的实力、良好的市场形象赢得优质客户,这对我国金融机构将造成强烈地冲击。

  如中国加入wto后,人民币业务会逐渐对外资银行开放,而外资银行一般会选择向国内一些优质企业发放贷款,这些优质企业为扩大生产,增加出口,降低成本,出于自身考虑,往往也会选择那些服务方式灵活、效率高的外资银行,久而久之,中资银行不可避免地会丢失一批优质客户;而对保险业来说,冲击可能更为厉害,中国的保险业由于服务质量较低,外商投资如果从目前的寿险再扩展至财险、再保险及保险业,中国的民族保险业将丧失较大的市场份额;由于a股市场还不能放开,证券行业可能好一点,但随着B股向国内居民放开,开放的步伐也在加快。[2]中资金融机构若不能发挥自身的优势,提高服务质量,保持相当的业务份额,就会面临由业务萎缩导致的财务风险。

  (二)在国际经验方面

  除中国银行外,中国金融业长期以来都限于国内经营,与国际市场缺乏密切的联系。特别是由于国内金融体制与国际惯例的差距,国内金融业和国际金融市场处于几乎隔绝的状态。这种状态,使中国金融业缺乏精通国际金融业务的人才。缺乏具有广泛国际服务网络的客户关系。

  (三)人才竞争

  现代企业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如果没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妙法,则现在的中资金融机构就难以留住人才。加入wto后,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的业务会逐渐扩大,外资金融机构将随业务规模的扩展和业务领域的拓展招募大量本土员工,凭借其先进的经营管理、优越的工作条件、优厚的待遇以及诱人的出国培训机会等,会吸引大量国内金融界的优秀人才,使人才流失严重。从而可能导致国内金融界整体员工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的下降。[3]

  与外资金融机构在个人收入、员工技术培训、业务新技术支持等方面的差距将导致我国本土金融机构中一些优秀业务骨干“跳槽”,这将导致我国金融业人才的流失,而人才的流失将会影响中资金融机构的相对竞争地位。

  (四)金融市场将受到国际游资冲击

  目前,我国的宏观调控能力有待提高。企业的自我表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也有待加强.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和行为规范还比较薄弱,如过早地开放国内金融市场。特别是实现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就会形成资本的大量流入、流出,冲击国内金融市场,影响整个宏观经济的平稳发展。

  (五)对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金融市场开放程度较高的情况下,一国汇率和利率变化所产生的效应。将被相应的资本的流动效应所抵消。从而加大了金融调控的难度,这就要求使用更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加以控制。

  三、总结

  总的来说,中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利大于弊。与发达成熟的市场相比,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尚处在初级阶段,所面临的任务繁重而紧迫。尤其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在加入wto后我国金融开放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如何加快金融改革,构建协调的金融市场结构已成为我国金融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尚福林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n]上海证券报,2003.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