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监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7:03:07

电子商务监管篇1

1.1医药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快速健康发展需要强有力的政府监督作为保障医药电子商务是以医疗机构、医药公司、银行、药品生产单位、医药信息服务提供商以及保险公司为网络成员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从以上医药电子商务的概念中我们不难看出,医药电子商务包含了医疗机构、医药公司、银行、药品生产单位、医药信息服务提供商、消费者以及保险公司等多个相互联系的参与者。虽然,在互联网上进行医药电子商务所经历的实际交易过程十分快捷、方便,交易双方甚至只用动动鼠标就能完成大宗药品的交易,然而,由于其参与者较多,保障交易顺利实施的环节较多,而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潜藏着欺诈行为,各个参与者在交易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比如药品生产企业伙同信息服务商虚假药品广告,误导消费者,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医疗机构也普遍存在着拖欠药款问题,往往不能按时支付货款,从而严重影响生产企业的资金周转。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有可能导致交易无法顺利进行,甚至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那么仅靠各参与者之间的合同约束来规范彼此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显然是微不足道的。因此,交易的各方都迫切需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加强对医药电子商务领域的监督管理来确保交易过程的安全与公正,为医药电子商务在我国的顺利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外部保障。

1.2药品的特殊性要求政府必须加强对医药电子商务的监督管理药品是特殊商品,其质量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因此,必须通过加强对医药电子商务的监督管理来确保药品在互联网交易过程及其网下配送过程中的药品质量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明确规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对药品流通领域的质量安全实施全面的监督管理。因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医药电子商务领域实施政府监管责无旁贷。

我国医药市场体系尚不健全、不规范,药品流通市场缺乏必要的自律和强有力的监督,加之传统的购药方式在人们心中已经根深蒂固,人们大多还是宁愿多花些钱、费些事到实体药店去购买药品,也不愿意轻易尝试网络购药的方便与快捷。社会对于医药电子商务的淡漠,在客观上就造成了医药企业对政府(BtoC)模式的医药电子商务在我国发展较为缓慢。因此,医药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政府切实加强对医药电子商务的监管以及宣传的力度,确保网上交易过程中药品的安全性,使社会逐渐培养出对医药电子商务较强的认同感,以便早日得到广大消费者的普遍认可。

1.3政府应当通过加强对医药电子商务的监管来杜绝网络犯罪行为虽然医药电子商务自身存在诸多优势,其快速发展确实有利于提高医药企业的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有利于形成有效的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互动机制,切实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有利于避免或减少医药商业贿赂及其他不良销售行为。然而,一种崭新的商业模式的出现必然需要政府的有效监管来规范其发展。否则,这种新兴的商务形式也会给社会各方面乃至于公共安全带来巨大危害,成为网络犯罪的新渠道[1]。

据报道,澳大利亚不少吸毒和贩毒者在互联网上匿名交换信息,并进行交易。警方苦于没有法律依据对此束手无策。澳大利亚警方发言人称,网络是警方很难触及和管制的领域,警方虽然可以针对具体的信息采取行动,但如果经互联网来自海外,澳大利亚司法部门对此没有任何制裁权。在悉尼,一些年轻人经常利用互联网来购买。悉尼的一些大麻种植者也常在互联网上定购大麻种子。这种通过网上交易滥用药品的情况在欧美国家也普遍存在,令各国政府都为此十分头疼。可见医药电子商务是潘多拉魔盒也是一把双刃剑,我们既要看到医药电子商务自身的诸多优势,同时也要加强监督管理才能保障其能够顺利、健康、快速的发展。因此,加强对医药电子商务政府监管是十分应该和必要的。

2我国医药电子商务的政府监管现状

医药行业是我国四大重点技术创新产业之一,也是世界公认的最适合电子商务发展的行业之一。为引导医药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快速健康发展,我国政府在政策层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将发展医药电子商务确定为“十五”期间医药行业信息化建设的任务之一。早在2000年,国家经贸委在全国医药工作会议中就指出将医药电子商务试点作为我国医药流通领域体制改革的重点。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中也明确指出“在药品的购销活动中,积极利用现代电子信息网技术,提高效率,降低药品的流通费用”。近年来,SFDa考虑时机成熟,废止了2001年颁布的《处方药与非处方药流通管理暂行规定》中限制电子商务发展的部分条款,积极推动并鼓励BtoC医药电子商务模式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国家在引导医药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制定了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行政法规以规避医药电子商务推行过程中存在的诸多不良问题[2]。

20000626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出台了《药品电子商务试点监督管理办法》,选定了广东省、福建省、北京市、上海市等若干省、市作为试点单位,对医药电子商务在我国开展初期的快速发展起到了较为理想的作用。

20010201,开始执行《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管理暂行规定》,该《规定》将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首次分为经营性和非经营性两类,它的颁布实施为后续的相关法规的出台奠定了基调[3]。

20040708,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局长签发了第9号局令《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表明了药品信息服务在互联网的松动,突显政府鼓励开展医药电子商务的信心和决心,并与后继的有关法规一同初步构成了目前关于药品互联网交易服务的法规框架。并在此之后,逐步放开了对BtoC模式的医药电子商务的种种限制,转而鼓励其快速发展。

20050930,由SFDa以局令形式颁布实施了《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审批暂行规定》。该《规定》对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商在硬件设备设施方面进行了较为严格的规定,并从解决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商的市场准入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是现行的一部针对医药电子商务制定的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律规范。该《规定》出台不久,SFDa便审批通过了我国第一家独立的第3方医药电子商务企业,即海虹医药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

政策、法规的出台对规范我国医药电子商务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医药电子商务在我国出现仅有短短的10年时间,其自身发展并不成熟,至今尚未形成自身的行业管理规范。加之其模式的多种多样,使我国的医药流通领域出现了多种购销模式并存的复杂现象。就目前我国政府对其监管现状而言,也确实暴露出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3我国医药电子商务政府监管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3.1监管主体网络化、信息化建设滞后医药电子商务是当代信息社会网络技术、电子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在医药流通领域中的综合应用。因此,在客观上,就要求互联网药品交易的监管主体——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自身的网络化、信息化建设上能够与时俱进、加大投入,以适应当今医药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SFDa应当有能力对互联网药品交易过程实施全面地、实时地监管,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以保证交易过程的安全、有序,切实维护交易各方的合法权益。然而,目前我国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系统内部网络化、信息化建设缓慢,电子政务系统仍未得到广泛应用,医药企业对政府(BtoG)模式的医药电子商务在我国尚未出现,势必影响监管主体的监管效果。因此,网络化、信息化建设的滞后以及相关硬件设备设施的缺乏,已经成为政府对医药电子商务领域监管过程中遇到的首要难题[4]。

因此,建议SFDa应加大对系统内部网络化、信息化投入力度,加快建设针对医药电子商务的电子政务系统。该系统应满足SFDa对国内目前所有应用医药电子商务的医药企业日常监管的需要。各级药品监管部门应当能够通过该系统直接进入任一医药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对互联网药品交易过程实施全程实时监控,形成有效的网络预警机制,一旦发现药品交易过程中存在问题,能够通过该系统及时、快速地警告交易各方,并中断交易进行,进行相关证据的提取,为日后处理提供依据。在实施监管的过程中,该系统应采取有效手段切实保证监管过程中系统的安全性,以免泄露有关交易双方的商业机密。此外,该系统还应具备受理医药企业有关开展互联网药品交易的各种相关申请的功能。

SFDa应尽快创建以宣传和监督医药电子商务为主要内容的政府网站。利用网络媒体快捷、覆盖面广等优势,向公众介绍并宣传医药电子商务的诸多优势,使公众逐渐培养出对医药电子商务的认同感,从而促进我国医药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SFDa应在该网站设置专栏,定期对在日常监管中发现的有违法进行互联网药品交易行为的企业进行曝光。该网站还应具备对有关互联网药品交易的相关投诉的受理和及时回复功能,以切实保障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2监管系统内部人员培训机制存在问题医药电子商务的政府监管是新时期我国药品流通监管工作中遇到的一项新工作、新任务,也是对我国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的新的挑战。药品监管人员只有坚持不断地加强对这一新鲜事物认识、学习,才能够出色地完成对其的监督管理工作。然而,目前我国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内部人员培训方面问题严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建立针对医药电子商务的内部人员培训机制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尚未建立有效的人员培训机制。目前,由于缺乏必要的宣传人员培训,全系统特别是基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广大药监工作者对医药电子商务的认识程度令人堪忧。大多数人员甚至对于医药电子商务的概念和运营模式都不大了解,往往将医药电子商务片面地理解为医药企业利用自身网站进行药品交易的销售行为,或局限地将医药电子商务理解为现行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行为。因此,对医药电子商务片面的理解和认识必然严重制约监管人员对医药电子商务领域的有效、合理监管。

建议我国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首先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对医药电子商务的认识和学习,尽快在系统内部建立起有效的人员培训机制,将对医药电子商务的学习制度化、规范化。通过定期组织培训班,聘请国内医药电子商务方面的有关专家学者对负责医药电子商务监管工作的有关人员进行培训,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为保证学习质量应将考核成绩作为公务员年终绩效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

3.3《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审批暂行规定》存在漏洞,亟待补充和修订《暂行规定》的出台对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商在硬件设备设施方面进行了较为严格的规定,并从解决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商的市场准入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然而,就其内容而言在交易规则制定、交易活动各主体间权利义务关系、争端解决和监督机制方面尚存在一定的欠缺,亟待完善。

《暂行规定》第7条规定对于独立的医药电子商务企业“不得参与药品生产、经营;不得与行政机关、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存在隶属关系、产权关系和其他经济利益关系。”但该规定中并没有对“其他经济利益关系”如何界定做出明确规定,对实际操作和监督管理带来了困难。众所周知,医药电子商务平台就是通过提取交易服务费盈利的。因此,其与交易的双方必然发生经济利益关系,而这种经济利益显然是合法的。

因此,建议SFDa对“其他经济利益关系”应明确界定。笔者认为,独立的医药电子商务企业在交易过程中规避与交易的双方有直接的或者间接的除交易服务所得之外的财务和债务关系。《暂行规定》中对此种情况应明令禁止,以免不公正交易的发生,也为政府监管带来便利。

关于信息保密方面。《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机构验收标准》中明确指出提供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的企业应具备相应监管子系统,以保证政府主管部门对药品生产企业、药品批发企业、交易的药品、医疗机构临床用药目录等相关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并依据具体情况作出相应处理。对在系统中发生的交易行为进行数据查询、汇总。因此,在政府对医药电子商务企业的监管过程中势必涉及到大量交易双方的交易信息、数据等商业机密以及企业拥有的一些自主知识产权的管理技术与设施。一旦政府监管人员擅自将这些重要的商业信息透漏出去,势必对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而《暂行规定》中在监管过程中有关信息保密方面未做明确规定[5]。

笔者认为,应建议SFDa在《暂行规定》中明确政府在对互联网交易服务商实施监管的过程中,有义务对有关交易各方的交易信息、数据等商业机密以及企业拥有的一些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管理技术与设施,建立严格的保密机制,对监管人员擅自透漏交易各方重要商业信息的违法行为予以严惩,切实保障监管过程中交易各方的合法权益[5]。

电子商务监管篇2

关键词:电子商务安全策略信息安全认证

电子商务是在internet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企业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的一种新型的交易方式。由于电子商务具有高效益、低成本、高效率、范围全球性等特点很快遍及全世界。电子商务已成为全球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点,它的应用和推广将给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变革和收益。然而,目前全球通过电子商务渠道完成的贸易额仍只是同期全球贸易额中的一小部分。究其原因,电子商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实施还依赖于相应的社会问题和技术问题的逐步解决与完善。其中,电子商务的安全是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一、电子商务的安全性需求

有效性:电子商务以电子形式取代了纸张,那么如何保证这种电子形式的贸易信息的有效性则是开展电子商务的前提。因此,要对网络过障、操作错误、应用程序错误等所产生的潜在威胁加以控制和预防,以保证贸易数据在确定的时刻、确定的地点是有效的。

1.机密性:电子商务作为贸易的一种手段,其信息直接代表着个人、企业或者国家的商业机密。因此,能否维护好商业机密成为了电子商务全面推广应用的前提条件。电子商务系统应能够对公众网络上传输的信息进行加密处理,防止交易中信息被非法截获或读取。

2.完整性:电子商务简化了贸易过程,减少了人为的干预,同时也带来维护贸易各方商业信息的完整、同意问题。由于数据输入时的意外差错或欺诈行为,可能导致贸易各方信息的差异。此外,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信息丢失、信息重复或者信息传送的次序差异也会导致贸易各方信息不同。贸易各方信息的完整性将影响贸易各方的交易和经营策略,保持贸易各方信息的完整性是电子商务应用的基础。因此,要预防对信息的随意生成、修改和删除,同时要防止数据传送过程中信息丢失和重复,并保证信息传送次序的统一。

3.可靠性:由于网上通信双方互不见面,所以在交易前必须首先确认对方的真实身份;支付时还要确认对方帐号等信息是否真实有效。电子商务系统应提供通信双方进行身份鉴别的机制,确保交易双方身份信息的可靠和合法。应实现系统对用户身份的有效确认,对私有密钥和口令的有效保护,对非法攻击能够防范,防止假冒身份在网上进行交易。

4.法律性:电子商务系统应有效防止商业欺诈行为的发生。最新《合同法》已确认双方同意电子贸易的电子档案为有效书面合同,为产生贸易纠纷双方提供法律凭证。网上交易的各方在进行数据传输时必须携有自身特有的、无法被别人复制的信息,以保证交易发生纠纷时有所对证,以保证商业信任和行为的不可否认性,保证交易各方对已做的交易无法抵赖,为法律举证提高有效数据。

审查能力:根据机密性和完整性的要求,应对数据审查的结果进行记录。

二、电子商务面临的安全威胁

1.信息在网络的传输中被截获:攻击者可能通过互联网、公共电话网或在电磁波辐射范围内安装装置等方式,截获机密信息,或通过对信息流量和流向、通信频度和长度等参数的分析,获取有用信息,如消费者的账号、密码等。

2.传输的文件可能被篡改:改变信息流的次序,更改信息的内容,如购买商品的出货地址;删除某个信息或信息的某些部分;在信息中插入一些信息,让收方读不懂或接受错误的信息。

3.伪造电子邮件:虚开网站和商店,给用户发电子邮件,收定货单;伪造大量用户,发电子邮件,穷尽商家资源,使合法用户不能正常访问网络资源,使有严格时间要求的服务不能及时得到响应;伪造用户,发大量的电子邮件,窃取商家的商品信息和用户等信息。

4.假冒他人身份:冒充他人身份,如冒充领导命令、调阅文件;冒充他人消费、栽赃;冒充网络控制程序,套取或修改使用权限、密钥等信息。

5.否认已经做过的交易:者事后否认曾经发送过某条信息或内容;收信者事后否认曾经收到过某条信息或内容;购买者做了订货单不承认;商家卖出的商品质量差,但不承认原有的交易。三、电子商务活动的安全保证

为了满足电子商务在安全服务方面的要求,除了网络本身运行的安全外,电子商务系统还必须利用各种安全控制技术保证整个电子商务过程的安全与完整,并实现交易的防抵赖性等。具体实现有以下几种技术。

1.加密技术是电子商务的最基本的安全措施。在目前技术条件下,加密技术通常分为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两类。

(1)对称密钥加密:采用相同的加密算法,并只交换共享的专用密钥(加密和解密都使用相同的密钥)。如果进行通信的交易各方能够确保专用密钥在密钥交换阶段未曾发生泄露,则可以通过对称加密方法加密机密信息,并随报文发送报文摘要和报文散列值,来保证报文的机密性和完整性。密钥安全交换是关系到对称加密有效性的核心环节。目前常用的对称加密算法有DeS、pCR、iDea、3DeS等。其DeS使用最普遍,被iSo采用作为数据加密的标准。

(2)非对称密钥加密:非对称加密不同于对称加密,其密钥被分解为公开密钥和私有密钥。密钥对生成后,公开密钥以非保密方式对外公开,只对应于生成该密钥的者,私有密钥则保存在密钥方手里。任何得到公开密钥的用户都可以使用该密钥加密信息发送给该公开密钥的者,而者得到加密信息后,使用与公开密钥相应对的私有密钥进行解密。目前,常用的非对称加密算法有RSa算法。该算法已被iSo/tC的数据加密技术分委员会SC20推荐为非对称密钥数据加密标准。

在对称和非对称两类加密方法中,对称加密的突出特点是加密速度快(通常比非对称加密快10倍以上)、效率高,被广泛用于大量数据的加密。但该方法的致命缺点是密钥的传输与交换也面临着安全问题,密钥易被截获,而且,若和大量用户通信,难以安全管理大量的密钥,因此大范围应用存在一定问题。而非对称密钥则相反,很好地解决了对称加密中密钥数量过多难管理及费用高的不足,也无需担心传输中私有密钥的泄露,保密性能优于对称加密技术。但非对称加密算法复杂,加密速度不很理想。目前.电子商务实际运用中常常是两者结合使用。

2.防火墙技术是确保基础设施完整性一种常用方法。它通过在网络边界上建立起来的相应网络通信监控系统来隔离内部和外部网络,控制进/出两个方向的通信流。它制定一系列规则来准许或拒绝不同类型的通信,并执行所做的路由决策,以阻挡外部的侵入。目前,防火墙技术主要有分组过滤和服务两种类型。

(1)分组过滤:这是一种基于路由器的防火墙。它是在网间的路由器按网络安全策略设置一张访问表或黑名单,即借助数据分组中的49地址确定什么类型的信息允许通过防火墙,什么类型的信息不允许通过。防火墙的职责就是根据防问表(或黑名单)对进出路由器的分组进行检查和过滤,凡符合要求的放行,不符合的拒之门外。这种防火墙简单易行,但不能完全有效地防范非法攻击。

电子商务监管篇3

【摘要】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作为新兴的商业运作模式在我国的各个领域得到快速发展。它是当代信息社会中网络技术、电子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在商贸领域中综合应用的产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深入分析电子商务在我国医药流通领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解决措施与方法,以期加强我国政府对医药电子商务的监管力度,推动电子商务在我国医药流通领域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电子商务;医药领域;必要性;措施

医药电子商务是在西方发达国家追求利润最大化背景下,于20世纪90年代诞生的一种结合医药与信息技术的全新商务形式。医药电子商务的诞生,是两大朝阳行业——制药业与计算机电信行业的结合,其本身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一经出现便引起了各国政府和医药行业的广泛关注,目前正在全球范围内迅猛发展。然而,一种崭新的商业模式的出现必然需要政府制定一系列完备的、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其发展,以保证政府能够采取有效监管措施规避医药电子商务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不良问题。

1对医药电子商务加强政府监管的必要性

1.1医药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快速健康发展需要强有力的政府监督作为保障医药电子商务是以医疗机构、医药公司、银行、药品生产单位、医药信息服务提供商以及保险公司为网络成员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从以上医药电子商务的概念中我们不难看出,医药电子商务包含了医疗机构、医药公司、银行、药品生产单位、医药信息服务提供商、消费者以及保险公司等多个相互联系的参与者。虽然,在互联网上进行医药电子商务所经历的实际交易过程十分快捷、方便,交易双方甚至只用动动鼠标就能完成大宗药品的交易,然而,由于其参与者较多,保障交易顺利实施的环节较多,而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潜藏着欺诈行为,各个参与者在交易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比如药品生产企业伙同信息服务商虚假药品广告,误导消费者,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医疗机构也普遍存在着拖欠药款问题,往往不能按时支付货款,从而严重影响生产企业的资金周转。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有可能导致交易无法顺利进行,甚至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那么仅靠各参与者之间的合同约束来规范彼此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显然是微不足道的。因此,交易的各方都迫切需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加强对医药电子商务领域的监督管理来确保交易过程的安全与公正,为医药电子商务在我国的顺利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外部保障。

1.2药品的特殊性要求政府必须加强对医药电子商务的监督管理药品是特殊商品,其质量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因此,必须通过加强对医药电子商务的监督管理来确保药品在互联网交易过程及其网下配送过程中的药品质量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明确规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对药品流通领域的质量安全实施全面的监督管理。因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医药电子商务领域实施政府监管责无旁贷。

我国医药市场体系尚不健全、不规范,药品流通市场缺乏必要的自律和强有力的监督,加之传统的购药方式在人们心中已经根深蒂固,人们大多还是宁愿多花些钱、费些事到实体药店去购买药品,也不愿意轻易尝试网络购药的方便与快捷。社会对于医药电子商务的淡漠,在客观上就造成了医药企业对政府(BtoC)模式的医药电子商务在我国发展较为缓慢。因此,医药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政府切实加强对医药电子商务的监管以及宣传的力度,确保网上交易过程中药品的安全性,使社会逐渐培养出对医药电子商务较强的认同感,以便早日得到广大消费者的普遍认可。

1.3政府应当通过加强对医药电子商务的监管来杜绝网络犯罪行为虽然医药电子商务自身存在诸多优势,其快速发展确实有利于提高医药企业的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有利于形成有效的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互动机制,切实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有利于避免或减少医药商业贿赂及其他不良销售行为。然而,一种崭新的商业模式的出现必然需要政府的有效监管来规范其发展。否则,这种新兴的商务形式也会给社会各方面乃至于公共安全带来巨大危害,成为网络犯罪的新渠道[1]。

据报道,澳大利亚不少吸毒和贩毒者在互联网上匿名交换信息,并进行毒品交易。警方苦于没有法律依据对此束手无策。澳大利亚警方发言人称,网络是警方很难触及和管制的领域,警方虽然可以针对具体的信息采取行动,但如果毒品经互联网来自海外,澳大利亚司法部门对此没有任何制裁权。在悉尼,一些年轻人经常利用互联网来购买毒品。悉尼的一些大麻种植者也常在互联网上定购大麻种子。这种通过网上交易滥用药品的情况在欧美国家也普遍存在,令各国政府都为此十分头疼。可见医药电子商务是潘多拉魔盒也是一把双刃剑,我们既要看到医药电子商务自身的诸多优势,同时也要加强监督管理才能保障其能够顺利、健康、快速的发展。因此,加强对医药电子商务政府监管是十分应该和必要的。

2我国医药电子商务的政府监管现状

医药行业是我国四大重点技术创新产业之一,也是世界公认的最适合电子商务发展的行业之一。为引导医药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快速健康发展,我国政府在政策层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将发展医药电子商务确定为“十五”期间医药行业信息化建设的任务之一。早在2000年,国家经贸委在全国医药工作会议中就指出将医药电子商务试点作为我国医药流通领域体制改革的重点。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中也明确指出“在药品的购销活动中,积极利用现代电子信息网技术,提高效率,降低药品的流通费用”。近年来,SFDa考虑时机成熟,废止了2001年颁布的《处方药与非处方药流通管理暂行规定》中限制电子商务发展的部分条款,积极推动并鼓励BtoC医药电子商务模式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国家在引导医药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制定了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行政法规以规避医药电子商务推行过程中存在的诸多不良问题[2]。

20000626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出台了《药品电子商务试点监督管理办法》,选定了广东省、福建省、北京市、上海市等若干省、市作为试点单位,对医药电子商务在我国开展初期的快速发展起到了较为理想的作用。

20010201,开始执行《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管理暂行规定》,该《规定》将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首次分为经营性和非经营性两类,它的颁布实施为后续的相关法规的出台奠定了基调[3]。

20040708,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局长签发了第9号局令《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表明了药品信息服务在互联网禁区的松动,突显政府鼓励开展医药电子商务的信心和决心,并与后继的有关法规一同初步构成了目前关于药品互联网交易服务的法规框架。并在此之后,逐步放开了对BtoC模式的医药电子商务的种种限制,转而鼓励其快速发展。

20050930,由SFDa以局令形式颁布实施了《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审批暂行规定》。该《规定》对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商在硬件设备设施方面进行了较为严格的规定,并从解决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商的市场准入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是现行的一部针对医药电子商务制定的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律规范。该《规定》出台不久,SFDa便审批通过了我国第一家独立的第3方医药电子商务企业,即海虹医药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

政策、法规的出台对规范我国医药电子商务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医药电子商务在我国出现仅有短短的10年时间,其自身发展并不成熟,至今尚未形成自身的行业管理规范。加之其模式的多种多样,使我国的医药流通领域出现了多种购销模式并存的复杂现象。就目前我国政府对其监管现状而言,也确实暴露出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3我国医药电子商务政府监管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3.1监管主体网络化、信息化建设滞后医药电子商务是当代信息社会网络技术、电子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在医药流通领域中的综合应用。因此,在客观上,就要求互联网药品交易的监管主体——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自身的网络化、信息化建设上能够与时俱进、加大投入,以适应当今医药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SFDa应当有能力对互联网药品交易过程实施全面地、实时地监管,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以保证交易过程的安全、有序,切实维护交易各方的合法权益。然而,目前我国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系统内部网络化、信息化建设缓慢,电子政务系统仍未得到广泛应用,医药企业对政府(BtoG)模式的医药电子商务在我国尚未出现,势必影响监管主体的监管效果。因此,网络化、信息化建设的滞后以及相关硬件设备设施的缺乏,已经成为政府对医药电子商务领域监管过程中遇到的首要难题[4]。

因此,建议SFDa应加大对系统内部网络化、信息化投入力度,加快建设针对医药电子商务的电子政务系统。该系统应满足SFDa对国内目前所有应用医药电子商务的医药企业日常监管的需要。各级药品监管部门应当能够通过该系统直接进入任一医药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对互联网药品交易过程实施全程实时监控,形成有效的网络预警机制,一旦发现药品交易过程中存在问题,能够通过该系统及时、快速地警告交易各方,并中断交易进行,进行相关证据的提取,为日后处理提供依据。在实施监管的过程中,该系统应采取有效手段切实保证监管过程中系统的安全性,以免泄露有关交易双方的商业机密。此外,该系统还应具备受理医药企业有关开展互联网药品交易的各种相关申请的功能。

SFDa应尽快创建以宣传和监督医药电子商务为主要内容的政府网站。利用网络媒体快捷、覆盖面广等优势,向公众介绍并宣传医药电子商务的诸多优势,使公众逐渐培养出对医药电子商务的认同感,从而促进我国医药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SFDa应在该网站设置专栏,定期对在日常监管中发现的有违法进行互联网药品交易行为的企业进行曝光。该网站还应具备对有关互联网药品交易的相关投诉的受理和及时回复功能,以切实保障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2监管系统内部人员培训机制存在问题医药电子商务的政府监管是新时期我国药品流通监管工作中遇到的一项新工作、新任务,也是对我国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的新的挑战。药品监管人员只有坚持不断地加强对这一新鲜事物认识、学习,才能够出色地完成对其的监督管理工作。然而,目前我国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内部人员培训方面问题严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建立针对医药电子商务的内部人员培训机制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尚未建立有效的人员培训机制。目前,由于缺乏必要的宣传人员培训,全系统特别是基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广大药监工作者对医药电子商务的认识程度令人堪忧。大多数人员甚至对于医药电子商务的概念和运营模式都不大了解,往往将医药电子商务片面地理解为医药企业利用自身网站进行药品交易的销售行为,或局限地将医药电子商务理解为现行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行为。因此,对医药电子商务片面的理解和认识必然严重制约监管人员对医药电子商务领域的有效、合理监管。

建议我国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首先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对医药电子商务的认识和学习,尽快在系统内部建立起有效的人员培训机制,将对医药电子商务的学习制度化、规范化。通过定期组织培训班,聘请国内医药电子商务方面的有关专家学者对负责医药电子商务监管工作的有关人员进行培训,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为保证学习质量应将考核成绩作为公务员年终绩效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

3.3《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审批暂行规定》存在漏洞,亟待补充和修订《暂行规定》的出台对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商在硬件设备设施方面进行了较为严格的规定,并从解决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商的市场准入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然而,就其内容而言在交易规则制定、交易活动各主体间权利义务关系、争端解决和监督机制方面尚存在一定的欠缺,亟待完善。

《暂行规定》第7条规定对于独立的医药电子商务企业“不得参与药品生产、经营;不得与行政机关、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存在隶属关系、产权关系和其他经济利益关系。”但该规定中并没有对“其他经济利益关系”如何界定做出明确规定,对实际操作和监督管理带来了困难。众所周知,医药电子商务平台就是通过提取交易服务费盈利的。因此,其与交易的双方必然发生经济利益关系,而这种经济利益显然是合法的。

因此,建议SFDa对“其他经济利益关系”应明确界定。笔者认为,独立的医药电子商务企业在交易过程中规避与交易的双方有直接的或者间接的除交易服务所得之外的财务和债务关系。《暂行规定》中对此种情况应明令禁止,以免不公正交易的发生,也为政府监管带来便利。

关于信息保密方面。《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机构验收标准》中明确指出提供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的企业应具备相应监管子系统,以保证政府主管部门对药品生产企业、药品批发企业、交易的药品、医疗机构临床用药目录等相关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并依据具体情况作出相应处理。对在系统中发生的交易行为进行数据查询、汇总。因此,在政府对医药电子商务企业的监管过程中势必涉及到大量交易双方的交易信息、数据等商业机密以及企业拥有的一些自主知识产权的管理技术与设施。一旦政府监管人员擅自将这些重要的商业信息透漏出去,势必对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而《暂行规定》中在监管过程中有关信息保密方面未做明确规定[5]。

笔者认为,应建议SFDa在《暂行规定》中明确政府在对互联网交易服务商实施监管的过程中,有义务对有关交易各方的交易信息、数据等商业机密以及企业拥有的一些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管理技术与设施,建立严格的保密机制,对监管人员擅自透漏交易各方重要商业信息的违法行为予以严惩,切实保障监管过程中交易各方的合法权益[5]。

4结语

药品互联网交易服务是药品监管工作中的新生事物,执法部门和立法机构应不断地加强对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和探索,充分利用企业和行业组织的技术优势,探索出一条既能促进我国医药电子商务发展又能保证药品安全的双赢之路[5]。

【参考文献】

[1]刘彩凤.医药电子商务,你知道多少[J].改革与理论,2004,132(11):35..

[2]汤振宁.国内医药电子商务发展误区分析[J].上海医药,2004,25(8):348.

[3]陈朝晖,林万莲.浅述医药电子商务[J].医学信息,2002,15(12):683.

电子商务监管篇4

以法律为核心的监管理念

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监管环境,而要建立完善的监管环境首先就要了解电子商务区别于传统商务的运作特征。

iBm公司首席执行官卢·郭士纳认为:“电子商务(e-business)涵盖了生产周期、速度、全球化、提高生产效率、赢得新客户以及在部门间共享知识从而获得竞争优势的方方面面。”电子商务的应用,如电子银行、电子政务或网上拍卖,都需要一定的基础设施和其他支持机制。这些应用被划分为企业对消费者、企业对企业、企业内部三种。基础设施涉及硬件、网络和软件领域。其中支持服务涉及的领域包括安全支付系统、通信标准以及监管等问题。

监管问题是一个在制度层面上影响着电子商务在中国应用和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同时它也如同系统支持方面的相关技术因素一样,制约着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是一种全新的商务模式,其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法律、道德和其他公共政策问题仍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中。法律和道德是所有商业环境监管部分的关键组成部分。事实上,电子商务发展中的最大障碍就是法律、道德及相关的公共政策问题。

理论上,我们可以区分法律问题和道德问题。如果所做的事情不合法,那么就是违法;如果所做的事情不道德,则可能并不违法。但问题是,在信息技术领域里,我们并不总是清楚哪些是合法的、哪些是违法的,而道德问题又有颇多争议。

法律是由政府制定的严格的法定规则,在其司法范围内监管所有公民或组织的行为。而道德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它规定哪些是正确的以及哪些是错误的。但在今天复杂的经济环境中,对正确和错误的定义并不总是十分明确。正是因为电子商务开创了一系列现有法律没有调整约束到的行为空间,所以道德就在这中间扮演了一种很重要的角色。在这样的“灰色地带”中,一些从事电子商务的机构就需要一种自有的指导方针,来规范特定情形下行为的合理性,以此来规避一些法律问题。

比如保护隐私的方法之一是建立隐私政策,它可以帮助机构避免相关法律问题。像iBm和微软等信息领域内的主要公司都公布了自己的隐私政策来表明公司在收集大量供应商、顾客和员工信息时,有责任确保这些信息的安全。欧盟早在1998年就通过了一项隐私指导方针,这套方针致力于规范任何控制网上个人资料的收集、持有、处理或使用的人(包括法人)的活动。

而在这些“灰色地带”之外,政府的立法则起着更加宏观的作用,因为它对各机构构建自身的规则起着协调和控制的作用。比如美国的《联邦因特网隐私保护法》禁止联邦机构公布个人记录或建立关于个人医疗、财务或雇佣历史的鉴定记录。《通信隐私和消费者权益法》涉及面更广,以通过大量法律手段来保护电子商务中的隐私权。

简而言之,法律、道德和技术是监管范畴中的三大要素。对于电子商务的监管也正是建立在这样一个系统的、多维度,不断协调的理念之上。法律是其基石,是最终的途径,最上层的概念,它本身的产生需要更大范围的调查和讨论,并和国家在各个领域的法制系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一些道德问题在未形成法律之前,应当给予私人、公司以及机构更多的决策权,这本身便有利于在全球背景下形成适合电子商务发展的法律环境,也有利于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总之立法应当更大限度地体现出对于道德和技术更加宽容的态度,这才是监管的核心点。

电子商务监管理念在国外立法中的实践

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在《全球电子商务行动计划》中写到:“电子商务并不是发生在法律真空中,并不需要为之创建一个全新的法律框架,关键在于调整现行的法律、法规使之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需求。”这表明了立法所要体现的传承性,然而现实世界的法律总是和邻近地理、个人行为和本身的文化传统有着深刻的联系,故各个国家在已有的法律框架基础上,调整自身现行的法律、法规以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观念和手段,也即理念的实践方面是大不相同的。本文仅介绍美国和欧盟这两个属于不同法系的系统在这方面的立法概况,予以参考。

美国的立法启示

近十年来美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文件,其中包括以信息为主要内容的《电子信息自由法案》、《个人隐私保护法》、《公共信息准则》等等;以基础设施为主要内容的《1996年电信法》;以计算机安全为主要内容的《计算机保护法》、《网上电子安全法案》等等;以商务实践为主要内容《统一电子交易法》和《国际国内电子签名法》;还有属于政策性文件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议程》与《全球电子商务政策框架》等。这些法律和文件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程度上相互关联,从而在整体上构成了电子商务的法律基础和框架。我们从中可以得出如下的一些启示。

第一,完善电子商务整个监管环境,就应当在总体上将这种因特网上的革命认知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其实质是把某一层次的技术或某一系列的新技术全面地应用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层面,这就要求具备这一系统工程顺利推进所需要的各方面的因素,包括技术的成熟度、社会的发展程度、学术咨询界的辩论和预测、资金的支持力度与稳定性、管理机构的参与和支持、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等等。

第二,坚持技术中立原则,政府和监管部门要在立法上为技术发展留有空间。高新技术领域里的法律规范,尤其是信息技术领域的法律规范,在很多情况下都是一些技术规范或技术方案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逐步上升为标准再上升为法律的,或者说,这样的法律只是用法律化的语言表达了某种技术方案,运用法律原则和形式承认了某些技术方案的结果。最为典型的就是数字签章法,它是完完全全建立在一个技术解决方案的基础上,在这个技术解决方案成熟到亟需相应的法律予以认可和保护的时候,相应的数字签章法或电子签章法也就应运而生了。第三,监管中的角色定位,政府是通过扮演积极的推进者与参与者来诠释的。经合组织于1997年首先提出: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合作对于促进电子商务是至关重要的,在促进电子商务和电子行政管理原则协调发展方面应建立有效的对话机制;政府应调整现行法律(包括知识产权保护法)和法规,使其不仅适用于“有形”产品的需要也适用“无形”产品的需要,而且还应就制定政策和实施方面达成一致。在美国的发展模式中,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基本上是政府起引导作用,企业起主导作用。政府的引导作用很好地为新技术及新经济的引进创造了条件,做出了榜样,启动市场和需求,并为广大消费者树立信心。企业的主导作用不仅可以为政府解决筹集资金的困难,而且也有利于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获取相应的经济利益,为企业在国内外的开拓发展积蓄力量,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欧盟的立法启示

欧盟自成立以来,已制定推出了关于构建新型科技信息社会的一整套政策,如《有关实施对电信管制一揽子计划的第五份报告》、《电子通信服务的新框架》等政策性文件。欧盟还同时出台了《促进21世纪的信息产业的长期社会发展规划》及相应的行动计划,了一系列用以规范和指导各国信息化发展的“指令”,其中包括:《欧洲电子商务提案》、《关于数据库法律保护的指令》、《关于内部市场中与电子商务有关的若干法律问题的指令》、《协调信息社会定著作权和著作邻接权指令》、《电信部门的隐私保护指令》、《软件保护指令》等等。欧盟在电子商务监管方面的立法具有以下一些不同于美国的特点。

第一,利用欧洲一体化的优势,协调各国的立法,为电子商务发展创造无障碍的法制环境。比如,欧盟在《关于内部市场中与电子商务有关的若干法律问题的指令》中明确表示:“本指令的目的是保障内部市场的良好运行,重点在于保障信息服务得以在成员国之间自由流通。为实现这个目的,本指令致力于在如下一些领域使各成员国关于信息服务的国内立法趋于统一。这些领域主要包括:内部市场制度、服务供应商的设立、商业信息传播、电子合同、服务中间商的责任、行业行为准则、争议的非诉讼解决、司法管辖和成员国间的合作等等。”

第二,重视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欧盟主张订立严格的保护标准,并通过设立特别委员会,敦促各国以立法的形式来保护网络隐私权。欧盟对于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框架文件主要有四个:一个是为配合经合组织《关于隐私和个人资料的跨国境流动的保护指令》而制定的《关于在自动运行系统中个人资料保护公约》;二是1998年10月生效的《关于个资料的运行和自由流动的保护指令》;三是1997年7月欧委会个人资料保护工作组制定的《关于个人资料向第三国传递的第一个指令——评估充分性的可能方案》;四是1999年部长会议关于互联网隐私保护指引备忘录中规定的《关于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收集和传送个人资料的保护》。欧盟网络隐私保护的特点在于其指令对于与欧盟有电子交易的他国的网络隐私保护情况提出要求,将欧盟所确立的网络隐私保护的标准提升为国际标准,这使得在国际范围内出现了大规模的网络隐私保护和立法活动。

完善电子商务监管体系的思考

无论是美国自下而上通过行业自律逐渐形成的监管体制,还是欧盟更加注重一体化的宏观法制建设,中国都不能生搬硬套,因为中国自有其独特的现状。面对电子商务所燃起的激情,激进主义者总是不断地强调中国所具有的后发优势,“制度创新”是这些学者谈论的最多的一个词;而对于渐进主义者来说,他们则总是拿起缺乏说服力的“实证分析”来证明中国需要等待制度环境的进一步成熟,而这样的代价是将国家的一些不透明而又低效率的运作机制进一步制度化。

电子商务监管篇5

近年来跨境电子商务异军突起,成为外贸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引发业内人士的高度关注。对检验检疫而言,跨境电子商务的兴起是机遇也是挑战。在促进贸易便利化与提高把关成效的双重要求下,如何打破传统的检验检疫监管模式,顺应形势,转变理念,是新时期检验检疫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跨境电子商务与传统监管模式之间的予盾

跨境电子商务具有时效性高、单票数量少、商品种类杂、合同对象多等特点,按传统的检验检疫模式监管跨境电子商务将造成:一是部分商品的国内外标准不一致无法进口。如最受国内消费者欢迎的进口婴幼儿奶粉因国外标准与国内标准对蛋白质含量的规定不一致,如按国内品质标准检验,只能判定为不合格无法入境。二是部分自用商品无法提供前置准入证明不得入境。自用的保健品及化妆品的个体消费者不可能在跨境网购前办理审批手续,进口电饭锅等小家电产品的自用购买者也不可能为一两件商品专程办理强制产品认证,而按传统模式,这些是商品投入销售使用的必备证书。三是通关费用增加跨境电商的经营成本。跨境电商经营者多不具备报检报关经验和资质,而跨境电商物流以单品多批为主,报检及报关等各环节的费将占去物流成本的较大比例。四是检验周期长影响通关效率。按传统检验模式,进口商品必须经官方检验检疫合格才可投入销售使用。如按批批申报,逐批全项目检则,整个商品的检验周期很可能让消费失去耐心而放弃这一采购渠道。

二、只有打破传统的检验监管理念,探索适应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新型检验监管模式,才能破解制约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瓶颈。

(一)从批批申报、批批检验向集中申报、集中办理转变

跨境电商物流批次多,量少、货杂,如果按传统检验监管模式定义报检批与抽查率,手续多,周期长、费用高,既不利于贸易便利,也给检验检疫自身带来极大的工作压力。只有以物流企业或电商企业为申报主体,按周期集中申报、集中办理,一次性进口核查,一次性检验检疫、一次性出证才能减少物流成本,提高通关效率。

(二)从线下监管向线上监管转变

改变从生产流水线,企业成品仓库取得进出口货物品质信息的线下监管模式。围绕信息化平台开展线上质量安全监管,通过在平台上设置检验检疫监管系统访问接口与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物流企业及海关、国税、工商、外汇等相关政府部门实现信息共享,从而实时掌据订单、运单等信息,国外技术贸易壁垒信息,实现检验检检疫备案、申报、检验检疫、放行、统计以及与相关部门信息互换,跟踪交易关键流程,实现跨境电子商务全程数据留痕,建立数据可追溯的线上监管新模式。

(三)从事中检验向事前事后监管转变

“先检后放”的传统质量监管模式与跨境电子商务的“零等待”物流需求已不相适应。跨境电子商务的检验监管应以“事前备案”及“事后追溯”为主。“事前备案”即通过经营企业和产品信息全备案、全申报建立质量核准机制。“事后追溯”即网上抽查抽测和产品消费信息的跟踪机制。从线上收集分析商品质量信息,将质量信息转变为企业信用数据、企业质量保证能力数据,产品质量数据,并将其作用到企业资质核准分类等“事前备案”环境,使得事后“事后追溯”与“事前备案”形成信息流的良性互动,实现“管得住”、“管得好”。

(四)从全项目把关到安全项目把关转变

把不涉及安全、卫生、健康、环保的检验项目交由消生产者和消费者及第三方检测机构,充分运用法律赋予的职责,把监管重心转移到涉及安全、卫生、健康、环保的安全项目上。通过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自我声明”及消费者“质量知情自我申明”实现对非安全项目的申报放行。即在备案准入环节通过公共服务平台公开企业“产品质量合格承诺”、“产品质量违规召回承诺”及“产品检测报告”等信息让消费者知情,消费者通过对所购商品为自用、知晓产品质量、如发现问题会及时反馈等申明共同承担产品安全项目外的监管责任。

(五)从不合格假定到合格假定转变

引入合格假定在先的原则,在未从抽查或投诉环节发现产品质量问题前,默认产品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的要求。检验检疫根据风险分析、企业质量安全保障能力评价、合格评定要求制定监管放行规则。产品申报后,根据产品的风险等级实行差异放行。低风险商品零等待“即查即放”,中风险商品凭企业承诺书放行“信用放行”,高风险商品无需等待品质指标检测结果“边检边放”。

三、要实现以上的五个转变,当务之急就时要加紧检验检疫的相关软硬件建设,为跨境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提供良性环境。

电子商务监管篇6

一、我国物流业与国际物流业发展的现状

国务院于1991年5月12日批准建立天津港保税区。天津港保税区瞄准了与国际物流服务贸易接轨的方向,使其成为中国北方国际物流的最佳通道。天津港保税区实现了采购供应网络化、展销服务网络化、电子信息网络化、交通运输网络化,同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建立了进出口贸易联系。天津港保税区按照建设国际物流运作区的目标,初步形成了三大功能体系,即国际物流的集散、分拨、配送体系,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国际物流中心。现在已经建立了国际物流分拨中心,开通了连接全国干线的铁路转运站,建立了国际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启动了国际物流示范基地和空港国际物流区的建设。保税区内现有94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家企业。2000多种进出口货物在保税区得到分拨配送,保税区10年累计完成进出口货物总值292亿美元。天津保税区吸引了日本住友公司、韩国三星集团、美国德纳公司等一批国际知名的物流企业,进一步提升了保税区作为国际商品集散、分拨、配送中心的功能。

世界著名物流企业美国的“联邦快递公司”,对货物配置通过电子信息进行动态跟踪和信息自动处理。美国摩托罗拉实行24小时全天候物流管理,实现年销售收入20亿美元,约占本市电子信息业销售收入的一半,年利润6亿美元,占该全球公司利润的45%,这是该公司成功实现“物流”管理的必然。

随着上海apeC通关系示范系统工程的建立,全球四大物流快递企业,联邦快递(FeDX),中外运敦豪(DHL)、联包裹(UpS)、荷兰天地快运(tnt)入主联合快递中,加速了向中国物流市场的扩张。据了解,四大外资国际快递价格均低于中国邮政emS的10%~15%。这四家国际物流企业先后在上海的apeC通关系统工程采用的高科技快递工具DiaD(速递资料收集器),是业内第一个可将货件签收人的签名数字化的便捷式高科技设备,收货公司只要用它扫描包裹上的条码,便完成快递记录。高科技成为现代国际物流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我国于1997年,国家批准建立全国库存商品调剂网络中心,目前拥有83家分支机构,123家会员企业。该中心推出七大电子设备模式,形成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系统。这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库存商品在线交易专网。“全库网”采用的是B2B电子商务模式。虽然物流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当前我国物流业发展总体滞后,具体说存在以下问题:

1.物流观念陈旧,缺乏现代物流理念。对现代物流在提升运输产业水平、推动经济发展和增加经济效益方面作用认识不足。

2.商业环境相对落后,造成物流布局不合理,专业化服务程度低,自营物流比例过大,专业物流服务得不到充分利用;同时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也制约着物流管理的发展。

3.我国物流信息服务体系和网络体系的落后也制约着物流业的发展,制约着物流产业向专业化、一体化方面的发展。

4.物流产业目前发展的制度环境有待完善。物流发展要跨越地区和部门的限制,需要统一化、标准化。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完备的物流法规,因而制约了我国现代物流产业集约化经营优势的发挥。

5.物流方面专业人才缺乏,我国高等院校中设置物流专业和课程的很少。物流在职人员的总体水平较低制约了我国物流业的发展。

二、信息化是电子商务条件下企业物流发展的基础

以信息为导向,以电子商务为手段,开创现代物流管理的新模式是物流管理的重要命题。通过发展信息产业推动电子商务下物流管理的模式创新,合理高效配制物流资源,推动我国信息流、物流、商流合理组合。利用信息网络化发展三大规律:(1)信息技术功能价格比的摩尔定律(moore''''sLaw);(2)信息网络扩张效应的梅特卡夫法则(metcalfeLaw);(3)信息活动优势与劣势反差强烈的马太效应(matthewseffect)。通过电子商务实现物流管理现代化和信息化,开创新型物流产业。

信息产业发展,推动电子商务下物流新技术发展的关键是:拥有高素质的人才;利用已有的网络优势,建立能同国内和国际物流网相连结的物流配置中心;实现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专业化管理;物流信息处理现代化管理;建立和强化有关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相关法规。物流信息化管理政策和措施如下:

1.运用新的信息技术,建设宽带网域,提升完善信息交换平台,联合构建电子商务平台,大力实施“1221”工程,即一个宽带网,两个平台(市级电子商务平台以及企业级电子商务平台);21项信息系统工程。逐渐改变企业商贸运行模式,促进经济运行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物流信息化包括商品代码、数据库的建立和运输销售网络电子化管理。

2.建立电子商务物流信息控制中心,实现物流管理的低成本、高效益,提高信息化物流管理水平。控制中心包含以下功能模块:(1)集中控制功能;(2)运输流程管理功能;(3)车、货高度管理功能;(4)仓储管理功能;(5)统计报表管理功能;(6)财务管理功能;(7)客户管理功能;(8)客户查询功能。

3.以天津保税区为基地,把天津建成中国北方重要物流配置基地,利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优势(天津电子信息产业10年来实现利润80亿元,占全国信息产业利润的16.4%,居全国第二位),建立起以港口集装箱运输为特色的天津物流配送新模式。在实施推广eDi技术的同时,建立起港口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在实施条码技术和GiS技术的同时,建立起天津企业物流管理模式;在实施GpS技术同时,实施天津加入wto后国际化物流管理模式。

4.培养一支专门从事电子商务物流信息管理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在天津高等院校要开设相关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专业,长期有计划的培养专业队伍。同时要调整现有物流管理人员结构和组织结构,对现有人员在天津市物流管理中心进行定期培训,要求从事专业物流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具有4级以上外语水平和3级以上计算机水平,要求必须持证上岗。只有建立一支专业化队伍,才能保证天津市物流信息管理专业化、现代化、高科技化发展。

5.要通过现代化信息建立起天津市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良好外部环境和条件,实现物流系统,运送方式,装卸、仓储、物流配送一体化,降低物流配送成本和风险,提高物流配送的效益,实现企业零库存、无积压、无等待、全天候24小时,快速有效的物流配置体系。要建立一定的铁路、公路以及仓储物流配置的专门机构,统一接受天津市物流控制中心的领导,实现快速、准确、无差错、高效益传递的物流配置。与此同时,天津地区物流管理政策与措施,要同国家宏观调控措施保持一致,要同国际先进物流配置网接轨,做到四化:

(1)物流运作系统化

企业物流是一种系统性的经济活动。主要通过物流目标合理化,物流作业规范化,物流功能集成化,物流技术一体化来实现。

(2)物流服务网络化

电子商务发展要求企业物流不仅以较低的成本提供高质量的物流服务,而且还要求物流服务向多样化、综合化、网络化发展。为了实现电子商务的物流增值,企业必须重新设计适合电子商务发展的物流渠道,减少物流环节,提高物流服务系统的快速反应性能,实现物流服务网络优化和系统性。

(3)物流管理信息化

物流现代管理最重要的是通过信息管理来实现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传统企业物流管理,实现物流管理信息化。利用低成本物流信息交换平台,拓展业务和市场,大幅度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4)物流经营全球化

由于电子商务的发展提高了全球商务信息交换能力,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企业要在全球化物流经营上进行战略定位,建立以供应链为基础的国际化物流新观念,实现物流经营资源的全球化配置。要建立按照国际化惯例进行物流经营的专门机构,实现物流经营的规模化发展。

三、我国电子商务企业物流管理中模式创新

通过电子商务最新现代技术实现物流管理信息化。物流信息化表现为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因此要用电子商务推广物流管理的四大新技术:条码技术(通过扫描对信息实现自动控制技术)、eDi技术(电子数据的交换和自动处理)、GiS技术(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实现物流配送的最佳模型)、GpS技术(通过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实现物流配置国际化)。以上四大新技术的结合,将在物流供应链上建立一个高新的供应链集成系统。物流信息能在开放供应链中实现物流的及时、准确的配置。

eDi技术即电子数据技术交换,1994年,联合国在日内瓦举行的第四十届会议上通过的权威性定义:eDi是使用一种商定的标准来处理所涉及交易或电文数据的结构、商业或行政交易事项,从计算机到计算机的电子传递。eDi具有快速、精确等传统信息传递方式无法比拟的优点,能够降低成本,高效、快速、准确地传递物流信息。尤其是条码技术的实施和采用,为电子商务推动物流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物流条码技术是物流过程中用于识别的一种特殊代码,它可以自动识别、自动完成数据的采集,运用物流条码可以实现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1991年4月,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代表我国加入国际物品编码协会,为在我国开展条码工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从1998年12月1日起实施《商品条码管理办法》,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商品条码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到2000年,中国商品编码系统的成员数量已增加到3万多家。GiS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是地理学、计算机科学、测绘遥感学、城市科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空间科学、管理科学和信息科学融为一体的新兴学科。实现了各种信息的数字化处理,为系统地进行预测、监测、规划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GiS在物流领域应用便于合理调配和使用各种资源,提高经济效益。GiS最明显的作用就是能够把数据以地图的方式表现出来,把空间要素和相应的属性信息组合起来就可以制作出各种类型的信息地图。专题地图的制作从原理上讲并没有超出传统的关系数据库的功能范围,但把空间要素和属性信息联系起来后的应用功能大大增强了,应用范围也扩展了。GiS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主要是指利用GiS强大的地理数据功能来完善物流分析技术,提高物流业的效率。目前,已开发出了专门的物流分析软件用于物流分析。完整的GiS物流分析软件集合了车辆路线模型、最短路径模型、网络物流模型、分配集合模型和设施定位模型。GpS技术由三大子系统构成:空间卫星系统、地面监控系统、信号接收系统。空间卫星系统均匀分布在6个平面上的24颗高轨道工作卫星所构成,可在地球的任意地点、任一时间向使用者提供4颗以上可视卫星。地面监控系统是由5个监测站构成的。其作用是对空间卫星系统进行监测、控制,并向每颗卫星注入更新的导航电文。信号接收系统是由GpS卫星接收机和GpS数据处理软件所构成的。GpS技术可以提高铁路、公路等物流路网建设的质量和速度。目前,国内已逐步采用GpS技术建立高精度控制网,如沪宁、沪杭高速公路的上海段就是利用GpS建立了首级控制网,然后用常规方法布设导线加密。实践证明,在几十公里范围内的点位误差只有2cm左右,达到了常规方法难以实现的精度,同时也大大提前了工期。GpS技术可以实现货物跟踪,实现有效物流配送方式,建立电子商务在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物流管理的新模式:

1.电子商务在企业内部实现“业务流程再造”(注:“业务流程再造”是指通过企业对现有流程的重新分析,改进和设计组织流程,以使这些流程的增值内容最大化,其他非增值内容最小化,从而有效地改善组织的绩效,以相对更低的成本实现或增加产品对顾客的价值。流程是一系列跨越时间、占有空间的连续有规律的活动,各个基本活动应紧密衔接,保证物流和信息流的顺畅通过,每项活动的衔接都应强调对价值的增殖作用。流程可分为核心作业流程和支持作业流程。核心作业流程包括企业的各项设计和生产的作业活动,以确保企业作业流程以最小成本及时、准确运行的管理活动,以及提供必要的信息技术以确保作业活动和管理活动的完成。支持作业流程主要包括设施、人员培训、后勤资金等,以支持和保证核心流程的正常运作。要实现整体业务流程最优,而不是个别最优。“再造”的观点即打破旧有模式,建立新的管理程序,实现管理理论的重大突破。经过综合评价筛选出最基本的、关键的功能,并将其优化组合,形成企业新的运行系统。实施“业务流程再造”模式将使企业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增强企业活力,使企业将生产成本降低,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提高,使企业更贴近市场,这种物流管理模式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物流管理模式,适合于在大中型企业集团内部,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化实现物流管理现代化,推动我国企业内部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建立起高新的微观物流配置模式。

2.电子商务在企业外部建立起最佳“企业物流管理模式”(注:“企业物流管理模式”是指物流管理社会化的物流一体化管理模式。电子商务的发展为实现物流管理专业化、社会化管理创造了条件。提高物流管理的宏观社会效益是保证企业微观“业务流程再造”模式正常运作的重要外部条件。不同企业之间的物流运作可以由供方和需方以外的第三方完成,实现了物流管理的高级化和社会化管理的目标。这将是信息化时代的一种新兴产业。这种以企业物流管理为基础的现代化物流管理体制模式是物流管理高级化发展的标志。它将促使企业实现以“物流战略”为纽带的“企业联盟”的形成,使物流从企业专业化管理中获得宏观规模经济效益。因而也代表着一国的物流管理水平,整体规划水平和现代管理能力水平。我国目前在“综合物流”领域仍是一个空白,因此是低成本高扩张发展宏观物流产业的大好时机。国内“物流管理模式”的发展,为中国入世后进入国际物流产业打下了重要基础。)。根据这一模式建立起现代化的“物流配置中心”,实现地区物流合理配置和提高物流业的经济效益,突破区域的局限性,实现国内物流与国际物流高新配置,建立起有效的宏观物流配置模式。

四、完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相关法规

电子商务监管篇7

    一、电子商务合同的签约前监管(也可称为网络环境监管)

    电子商务合同签约前阶段主要是买卖信息的网上检索,交易双方都需要对支付问题、交货问题、信用认证问题作充分的考虑和准备。其核心“信息流”是电子商务中目前应用最广泛、最成功的一部分。电子商务合同好比一群百灵鸟,运行的空间如是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百花齐放,结论是百鸟争鸣自不待言。但如果是枪林弹雨,恶树毒草,乌烟瘴气,势必会“千山鸟飞绝”。从法律环境讲,这要求政府尽快修订出台《电子商务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构建起一个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法律体系,以解决电子商务所带来的安全、支付、电子货币、智能犯罪等问题。作为政府职能之一的工商行政管理,应在规范和监管“信息流”方面担当重要角色,为电子商务合同广泛使用建立良好的网络环境。

    根据网络案件查处实践和网站抽样巡查,影响电子商务“信息流”的网络违法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类:

    ——虚假广告宣传。包括网上经营企业本身、网上所售商品情况所做的虚假宣传和为虚假宣传提供媒体(网络)。

    ——无照经营。包括未经工商登记注册而在网上销售商品、提供服务和为无照经营提供网络平台。

    ——利用网络传销、变相传销。

    ——合同诈骗。

    ——利用互联网贩私。

    ——侵犯消费者权益。在网上经销假冒伪劣商品,侵犯他人注册商标。

    ——超越经营范围。国家实行许可经营的特殊行业,未经许可而从事经营。

    由此,电子商务合同的网络环境监管,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一是切实加强对电子商务主体资格的监管,严把市场准入关。这包括:(1)经营性网站的准入;(2)网络经营公司的准入;(3)网站经营者的准入;(4)网站经营特殊商品和服务的准入。

    网上交易、网上广告、电子合同确认、网上拍卖无一例外地涉及网站域名、经济主体准入和身份合法性的确认。“域名”相当于传统经济中企业与商家的名称或字号,身份认证则是网络环境下准入和网络经济主体资格的“营业执照”。电子商务的特殊性决定了域名核准与网络经济主体认证的重要性和严肃性。监管经济主体的名称、准入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建立以国家工商总局为中心的电子商务网站中文名称核准与经济主体资信认证体系已成为监管电子商务合同最为有效的途径。建立以国家工商总局为中心的电子商务“营业执照”认证体系,对从事电子商务的网络经营者和网上经营者发放数字证书(电子营业执照),并在网上交易过程中认证,以及受理审核证书的年检、变更、注销等,能有效地监管和规范网上“信息流”的真伪,为电子商务合同广泛应用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二是监管电子商务中的商标、广告行为,保护知识产权,净化电子商务合同运作环境。网上商标、网络广告的有效监管,是保证“信息流”真实诚信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电子商务法》和国家工商总局的网上广告、商标监管办法没有出台的情况下,应积极探索运用《广告法》《商标法》监管调整网上广告、商标行为的法理手段。尽快地培养网络监管人才,改善网上监管的技术条件,以适应网络科技发展的要求。

    三是监管电子商务交易行为,开展网上信息咨询和网上举报与投诉。这要求工商行政管理诸部门树立“多兵种”协同“作战”意识,利用工商行政管理的整体职能,对整个网络进行多方位监察,建立公平交易秩序。利用电子版营业执照和传统纸质营业执照“扫描上网”相结合进行网络主体资格认证,以规范市场准入行为;将网上巡查与地域巡查紧密结合,以规范市场交易秩序。由于电子商务是在网上交换信息、交易,其要约和承诺过程难于管理。维护网上交易秩序,从目前的管理手段看,应积极进行网上工商法规公告和宣传,通过对违法交易行为的处罚和对消费者权益保护入手,营造良好的电子商务合同应用空间。

    二、电子商务合同的签约过程监管

    电子商务合同的签约过程即交易谈判和签订合同过程:主要是指买卖双方对所有交易细节在网上进行谈判,交易双方利用电子手段经过认真磋商后,将双方在交易中的权利、义务,所购买商品的种类、数量、价格、交货地点、交货期、付款方式和运输方式、违约和索赔等合同条款全部以电子交易合同的方式作出全面详尽的规定,合同双方利用eDi进行签约,或通过数字签名等方式签订电子贸易合同。但由于电子商务的法律规范相对滞后,有关电子商务市场准入、认证体系、支付结算、交易文体的行为规则以及电子交易中必须涉及到的电子合同、电子税单等的法律效力没有作出明确规定,以致我国目前电子商务仍处于自发、无序的发展状态。可喜的是,国务院颁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规已开电子商务立法先河。通过法律和行政管理调整,促进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是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基本方向。工商行政管理作为合同管理的主要职能部门,寻求有效的电子商务合同监管手段,应从建立“合同信用认证网络平台”和建立“红盾电子商务合同鉴证网”入手。

    (一)建立合同信用认证网络平台。合同主管部门(工商部门)建立一个计算机网站,把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合同信用状况的有关信息传递给公众。社会公众随时查询不涉及国家机密和企业商业秘密的企业登记及其他有关信用的档案信息(如企业、违规受到处罚,资质、资信等信息)。该网站公示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自身合同履行、信用遵守等情况。二是社会、政府有关部门对企业合同信用状况的评价。前者具体反映:(1)企业合同管理是否做到组织、人员、制度“三落实”;(2)企业是否通过iS9000系列质量体系认证;(3)企业签订合同是否依法;(4)合同订立后是否依法履行;(5)企业在履行合同过程出现的违约行为。后者具体反映:各级政府部门、各类社会团体颁发、确认的先进企业,重合同守信用单位等肯定方面;企业因各种违法行为受到有关部门处罚如抽逃资金、偷漏税款等否定方面。该网站通过与国家工商总局电子营业执照认证中心及各职能部门、司法机关、金融机构和有关中介组织联网形成全国统一的立体资信认证、信用监管、查询系统,为电子商务合同运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和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二)建立红盾电子商务合同鉴证网。对合同开展鉴证工作是法律赋予工商部门的职能之一。开展电子商务合同的网上鉴证也是我国合同鉴证职能的有效延伸。网上交易存在着安全风险,对电子商务合同进行网上鉴证,对交易的款项或货物进行信用提存,是解决电子商务活动中这一风险问题的科学、有效途径。

    如何鉴证电子商务合同?最好办法就是对交易双方已签订成立的电子商务合同进行网上鉴证。首先是对交易双方的主体资格进行确定。只要是国内注册的企业,我们工商系统的内部网络完全可以实现对其资信情况的调查。如对方网络不健全,可通过电话咨询等传统方式辅助完成。其次是对合同内容依据有关法律进行审查。再次,监督双方的合同履行情况。

    目前,全国工商系统完整和强大的企业信息资源以及不断完善的系统的网络布局已基本具备了成立“红盾电子商务合同鉴证网”的条件。具体办法是:在设区的市开设红盾电子商务合同鉴证网,将该地区的企业录入并制作成网页,通过互联网与全国工商系统网络联网。企业通过点击登陆鉴证网和“合同信用认证网络平台”,可以了解交易对方企业的状况,如果想继续同某企业进行业务洽谈,通过点击该企业的网址,直接同该企业进行谈判。洽谈成功后,需要对签订的电子商务合同鉴证时,可回到企业注册地网站的电子商务鉴证平台进行网上鉴证。红盾电子商务合同鉴证网并可接受双方的委托对电子商务合同进行货款、货物的信用提存或者进行合同监督。

    三、电子商务合同签约后的履行监管

    电子商务合同签约后的核心是“清算支付,货物承运”,即资金流和物流,最重要的是电子支付环节。这也是电子商务目前还欠成熟的部分。物流与资金流分离的特点,导致了电子商务的风险所在。如消费者在网上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一般都不与经营者以及商品或者服务直接见面,因而其合法权益易受到侵犯。

电子商务监管篇8

针对跨境电子商务监管困境,构建非合作博弈模型,并阐述检验检疫局和跨境电商的博弈期望收益,提出基于博弈的监管策略的选择方法.通过动态调整优化检验次序,解决了检验检疫局监管多个跨境电商的行政资源分配问题.该方法可激励企业诚信通关,促进跨境电子商务贸易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跨境电商;博弈模型;监管策略

中图分类号:F740.43;F224.32

文献标志码:a收稿日期:20151203修回日期:20160323

0引言

跨境电子商务作为国家推动经济一体化、贸易全球化的技术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它不仅冲破了国家间的障碍,使国际贸易走向无国界贸易,而且也冲击着传统的检验检疫监管模式.跨境电商作为新的贸易方式,因其碎片化运作、匿名性、缺乏事前监督以及不诚实申报等各种因素,使得检验检疫监管风险剧增.多数跨境电商个人或经营者不具备报检经营资质,如果按照一般货物监管模式设置报检批和抽查率,手续繁杂、费用高,整个检验周期可能让消费者逐渐失去耐心,检验检疫现场监管人员亦不堪重负,通关成本显著上升问题将更加突出.此外,检验检疫标准门槛难以跨越,进口商品需经检验检疫合格后方可销售使用,而跨境电商涉及世界各国门类繁多的商品,很多商品的国内外标准不一致将导致跨境电子商务活动无法有效开展.以上海口岸为例,有十几家企业经营跨境电商贸易,主要商品为食品、化妆品和母婴用品等日常用品,种类超过十万种.在行政监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根本无法沿用传统管理模式来完成跨境电商监管工作.目前,跨境电商监管方案概括为:在假定商品质量合格的前提下,实施跨境电商“事前备案、事中监管、事后追溯”的电子化闭环监管方式,而“事中监管”是检验企业是否合法诚实经营跨境电子商务的关键环节.在行政监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事中监管阶段的行政资源分配有效性问题和监管策略选择问题是研究重点.

最早尝试利用博弈理论来构建监管策略模型的是DReSHeR[1],其原始模型主要研究了监管人与被检验人之间的零和博弈问题.maSCHLeR[2]优化了监管博弈模型,并对监管领域的博弈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HoHZaKi[3]讨论了海关与走私者之间的多阶段博弈模型,主要研究了信息不对称的不完美信息博弈,通过计算、评估信息价值获得了贝叶斯均衡.DeQUieDt等[4]研究了装船前的检验问题,构建了基于不完全信息的三方博弈模型,提出了海关和专业检验机构作为参与博弈的两方共同监管企业的管理机制.aVenHaUS等[5]运用连续博弈模型将两种类型的错误嵌入检验中,并分析了及时发现违法行为的有效检验问题.该研究派生了平衡检验策略以及检验者、被检验者的临时检查成本的闭合模式,还检验了过度的虚假警报成本引发的饱和平衡,并提出了相应的避免程序.aVenHaUS等[6]讨论了一个监管国家与两个被监管国家的非零和单一博弈模型,分析了监管国家采取有效的方式分配检验资源,被监管国家用自己的方式作出合法或非法行为来追求利益的问题.此后,HoHZaKi[7]对此模型进行了扩展,针对监管资源的分配策略问题做了进一步的研究,拓展了多个被监管者的博弈关系,利用概率估计寻找监管工作的最优分配,获得了在多个被监管国家分配监管人员的最优计划.DeUtSCH等[8]研究了一对多监管机制的博弈模型,提供了一种可计算的方式来求解各种情况下的纳什均衡并证明其求解情况.

国内学者[911]主要应用博弈理论模型研究海关通关管理和内部管理优化方面的问题.在监管博弈方面,樊李方[12]分析了现实条件下进出口商品检验、出口产品电子监管、绿色贸易壁垒等3大类检验检疫工作与博弈论的关联性问题.

目前关于行政管理的博弈研究一般为双方博弈,主要研究管理流程优化问题,在实际行政管理实践活动中,博弈对象一般不仅限于双方,一方对多方的博弈问题更具有普遍性.本文构建的监管策略博弈模型是进化的非合作博弈模型,适用于一个行政管理机构同时监管多个对象的工作场景.该模型能够帮助检验检疫局把有限的行政监管资源集中分配给重点监管对象,解决了检验检疫局监管多个跨境电商的行政资源分配问题.在不同的行政监管资源配置条件下,综合运用该博弈模型推导出合适的行政监管资源分配方案,能够有效提高跨境电商监管的针对性.

1监管流程描述和理论假设

跨境电商货物口岸监管涉及企业及行政管理部门两方面.具体而言,企业可以分为进出口企业(即货主)、报关(报检)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可分为海关、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监管流程一般可以分为:企业申报、单证审核、货物查验和货物放行等4个模块,其中涉及申报企业报检员、检验检疫局单证审核人员和货物查验人员等.在具体操作实践中,又可分为3个不同阶段:(1)“事前备案”阶段.跨境电商事先将拟销售的商品向行政管理部门报备,对产品境外生产企业进行注册或备案管理,将质量信息转变为企业信用数据,建立黑名单制度,负面清单内商品将被禁止以跨境电商贸易方式销售.(2)“事中监管”阶段.货物到港后(或从货物跨境运输开始),进出口企业准备好货物信息及相关申报材料,委托口岸公司进行先报检后报关的申报工作.口岸监管部门受理报检、报关后,分别将信息反馈至企业,同时通过各自的业务系统将信息传递至各自的查验部门.施检部门根据监督抽查方案和货物属性,依据相关检验标准完成各自的查验工作后,货物通关放行.(3)“事后追溯”阶段.依照监管追溯平台的流通数据跟踪放行商品的后续使用情况,避免二次销售.对监督抽查计划中查验不合格或者消费者投诉有质量安全等问题的商品,进行追溯召回.跨境电商“事中监管”阶段的监管流程见图1.

目前,跨境货物数据还没有全部实现运输企业、报检企业等部门间自动化传输和共享,从而造成政府监管部门与报检单位、码头货站、收货人等监管对象的信息不对称.在生产中,监管对象可能会评估政策规定、通关流程和货物实际情况而瞒报以获取最大利益,这构成了博弈行为的基本条件.一般认为口岸监管机构与监管对象之间存在两组信息不对称:一是口岸监管机构对监管对象申报信息真实性掌握不对称;二是监管对象对政策规定理解不透彻,对执法依据理解不全面,造成监管对象对口岸监管机构政策规定理解把握不对称.

在对跨境电商监管的过程中,检验检疫局和跨境电商两个决策者都从自身代表的利益出发,理性地作出决策,以寻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对跨境电商而言,其主要目标是降低货物成本,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对检验检疫局而言,其主要目标是规范通检秩序、保障货物质量安全并且尽最大可能提高监管效率.检验检疫局在实施政策制度时,其行为直接影响跨境电商;跨境电商诚信守法状况同样会反过来影响检验检疫局的政策制定和执法决策.跨境电商完成货物放行任务,检验检疫局完成货物查验任务,这个博弈活动频繁发生并且双方决策彼此影响.结合跨境电商口岸通关的特点,做以下基本假设:

(1)检验检疫局和跨境电商都很理性,均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并且能随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决策,双方不存在合谋袒护现象.

(2)每个参与方的战略决策是完全独立的.检验检疫局的决策是“查验”或“放行”,报检单位决策是“违规申报”或“诚实申报”.

(3)检验检疫局和跨境电商共同在既定的通关规定下作出博弈决策.跨境电商不知晓检验检疫局采用何种查验方式,也不因检验检疫局隐匿某些政策而导致违法行为.检验检疫局亦不能全面了解进出口货物真实情况.

(4)在一个财政预算年度内,检验检疫局对跨境电商监管预算总支出额固定,不会随意增减.

(5)跨境电商之间信息相互屏蔽.

检验检疫局和跨境电商的博弈决策组合关系见表1.

2模型构建

2.1符号说明

下标i代表检验检疫局.下标p代表跨境电商.

Si代表检验检疫局的决策集合,Si={H0,H1},

H0表示其决策为放行,H1表示其决策为查验.

Sp代表跨境电商的决策集合,Sp={V0,V1},

V0表示其决策为违规申报,V1表示其决策为诚实申报.

hk代表跨境电商k违规申报被查出的罚款数.

rk代表跨境电商k因查验而产生的通关成本.

sk代表检验检疫局对跨境电商k的进口货物实施检验的成本.

tk代表跨境电商k因未被发现违规申报而获得的利益.

L代表检验检疫局因漏检而导致的不良影响.

q代表货物检出率,q∈[0,1].

ak,Bk,Ck,Dk分别表示检验检疫局和跨境电商k在行政监管资源约束条件下的收益,其中:

ak代表检验检疫局在对跨境电商k的货物进行检验时,查出违禁品,获得上级部门和社会认可后将其折算为收益,ak>0;

Bk代表检验检疫局未实施查验而造成的国家损失,Bk

Ck代表跨境电商k因违规申报被查出而缴纳的罚款,Ck

Dk代表跨境电商k因未被查出违规申报而获得的收益,Dk>0.

Z代表信用等级,即跨境电商被查验的等级.

zk表示跨境电商的信用值.对不同的跨境电商,检验检疫局实施不尽相同的查验概率,分别用z1,…,zn表示.zk∈[0,1],zk=0表示跨境电商k免检,zk=1表示跨境电商k必检;zk值大小决定检验检疫局对跨境电商的检验概率和顺序.在通关环节,检验检疫局不设免检企业,即zk不取0.t为检验检疫局与跨境电商的博弈次数,t∞.U(f)为效用函数.

2.2检验检疫局与跨境电商博弈期望收益

在检验检疫局与跨境电商的无限次重复博弈(即t∞)过程中,信用等级会持续影响查验策略.双方期望收益结果如下:

(1)当跨境电商k的决策为V0并且检验检疫局的决策为H1时,

如果检验检疫局发现违规申报,会依法对跨境电商k进行惩罚,这时双方收益为

如果检验检疫局未发现跨境电商k违规申报,则跨境电商k逃脱处罚,双方收益为

(2)当跨境电商k的决策为V0并且检验检疫局的决策为H0时,双方期望收益为

(3)当跨境电商k的决策为V1并且检验检疫局的决策为H1时,双方期望收益为

(4)当跨境电商k的决策为V1并且检验检疫局的决策为H0时,双方期望收益为

经过无限次重复博弈后,双方的期望收益见表2.

2.3基于博弈的监管策略模型

假设不论货物是否被检验合格,双方的收益均为零.可将表2期望收益组合转换为检验检疫局和跨境电商双方盈亏矩阵,见表3.

表3中的(0,0)值表示在诚实申报情况下,跨

境电商的操作流程不因检验检疫局是否查验而中断,跨境电商盈亏数值与违规申报相比可忽略不计.同理,检验检疫成本与ak和Bk相比亦忽略不计.

在一个监管抽查计划中,该zk为一个相对定值,由该跨境电商在前次抽查中的检验结果动态决定,取值区间为[0,1].zk值越小,代表其在既往抽查中诚信记录越好,zk值将直接影响跨境电商k的检验次序.假设当zk=1时检验检疫局分配监管资源wk给跨境电商k,当0≤zk

跨境电商k策略集Yk={y1,…,yn},k=1,…,n,其中yk∈[0,1],yk=0表示“诚实申报”,yk=1表示“违规申报”,0

检验检疫局的效用函数Ui值由两方面决定,即由检验检疫局的策略集和跨境电商k的策略集决定,其数学表达式为

3模型分析和策略选择

由表2可知,在货物通关过程中,跨境电商k事先并不知晓检验检疫局是否会检验货物,且检出率q未知,跨境电商k选择V0或V1决策将取决于两者收益差异,该博弈过程不存在纯策略纳什均衡.但检验检疫局期望达到的博弈均衡状态为D(0,zk)状态,为保证

跨境电商k在博弈中的决策为诚实申报V1,就要使得状态a下跨境电商k的收益尽可能小,即检验检疫局期待跨境电商k诚信守法,则要使不等式zk+tk-rk-(hk+dk+zk)q

跨境电商不良获益tk值一般不超出货物实际价值,因此tk取货物价值.由式(23)可知,调整q,hk和zk可使得此不等式始终成立.(1)调整q值,即提高货物检出率.影响q值的因素较多,但主要影响因素是检验比例和行政资源配置率.检验比例越高,发现违规申报的概率就越大,q值会相应变大;行政资源配置比例越高,发现违规申报的几率和成功率也越大,q值也会变大.(2)调整hk值,即加大处罚力度,显著提高跨境电商违法成本.(3)调整zk值,即提高跨境电商的信誉收益.一般而言,跨境电商严格守法所带来的诚信声誉可以使其获得更多的客户便利,为其带来长期隐性收益.客户便利包括降低检验比例、优先通关、提前申报和预检验制度等.

式(23)的意义在于,当跨境电商k违规申报所得的效益明显小于诚信通关所能获得的效益时,跨境电商k一定选择策略“诚实申报V1”.对q,hk和zk进行动态组合调整是监管策略的实现路径之一.

监管策略方法中加大处罚力度或提高查验比例,虽然能够实现口岸监管部门收益最大,但会造成跨境电商的成本成倍上升,行政监管资源成本也显著上升.从跨境电商监管全局角度看,并没有实现效能整体最优.因此,这个优化策略并不可取.从无限次重复博弈的均衡条件中可以看出,经过长时间的博弈,监管机构和监管对象博弈均衡最终将趋向于:口岸监管机构的收益非负,监管对象的收益取决于本身的诚信度.因此,监管最佳策略应该是鼓励跨境电商的诚信通关.在通关活动中对诚信度较高的跨境电商k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和优惠措施,当t∞时,双方博弈均衡趋于状态D(0,zk).

根据监管策略模型的纳什均衡情况可知,在以行政监管资源为约束条件的情况下,根据既往检验结果定量动态调整每个跨境电商的信用等级zk,引入检验该品类商品所消耗的行政资源作为参数来动态地调整优化检验次序.初次检验次序按zk值降序排列,即zk值越大,其信用等级越低,将优先分配行政监管资源,其检验比例由所分配的行政资源和zk值决定;信用等级越高(即zk值越小)的跨境电商,其检验比例显著低于其他跨境电商,将获得最大收益.每轮检验结果将动态影响次轮检验顺序和检验比例.检验检疫局综合运用基于博弈的监管策略模型来激励企业诚信通关,可以实现有效监管,促进跨境电子商务贸易健康发展.

4算例分析

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园区内有5家企业经营保税备货模式跨境电子商务贸易,企业基本数据见表4.

从本算例可知,初始检验顺序为企业按照zk值的降序排列,排位靠前的企业,其最佳策略应是诚实申报,这样可以减少行政监管资源分配量,降低检验比例.检验检疫局根据该资源分配策略可提高检验针对性,有效提升监管效率.

5结束语

本文针对跨境电商检验检疫监管问题,提出了基于博弈的监管策略选择方法.在不同的行政监管资源情况下,采纳既往检验批次的合格比例对各跨境电商进行定量评价,结合监管该品类货物所消耗的行政资源来动态调整跨境电商的检验次序,推导出符合需求的最佳监管方案,从而引导电商企业规范化和法制化运作,解决电商企业良莠不齐的问题,促进跨境电商的常态化发展.

出入境检验检疫是国际物流大链条中的重要环节,其监管效率与港口整体效率密切相关,有关口岸监管问题的文献主要集中在海关政策和流程方面,当今学术界对检验检疫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分散,且大多孤立地分析检验检疫具体影响因素或是某一方面的具体工作,较少从博弈视角研究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和监管策略.本文假定博弈参与者的决策是独立的,但由于双方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互通,实际上较难完全独立地作出决策.另外,对进出口货物的检验检疫工作,国家有明确的检验标准和规定,必须满足一定条件才能对货物实施入境检验工作.进一步的研究将考虑货物商品属性指标对双方博弈关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DReSHeRm.asamplinginspectionprobleminarmscontrolagreements:agametheoreticanalysis[R].Santamonica:theRanDCorporation,1962:129.

[2]maSCHLeRm.apriceleadershipmethodforsolvingtheinspection’snonconstantsumgame[J].navalResearchLogisticsQuarterly,1966,13(1):1133.

[3]HoHZaKiR.asmugglinggamewiththesecrecyofsmuggler’sinformation[J].JournaloftheoperationsResearchSocietyofJapan,2012,55(1):2347.

[4]DeQUieDtV,GeoURJonam,RotaGRaZioSiG.mutualsupervisioninpreshipmentinspectionprograms[J].JournalofDevelopmenteconomics,2012,99(2):282291.

[5]aVenHaUSR,CantYmJ.playingfortime:

asequentialinspectiongame[J].european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2005,167(2):475492.

[6]aVenHaUSR,KiLGoURDm.efficientdistributionsofarmcontrolinspectioneffort[J].navalResearchLogistics,2004,51(1):127.

[7]HoHZaKiR.aninspectiongamewithmultipleinspectees[J].european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2007,178(3):894906.

[8]DeUtSCHY,GoLanYB,RotHBLUmUG.Determiningallnashequilibriaina(bilinear)inspectiongame[J].european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2011,215(2):422430.

[9]朱恺.海关企业分类管理制度的博弈论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0(5):232233.

[10]周新苗.政府、海关、走私商寻租行为的博弈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5):4045.

电子商务监管篇9

关键词:小额贷款公司;电子商务;非吸储类放贷

中图分类号:F83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11)07-0077-04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7.19

一、引言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提供的就业机会占我国城镇就业机会的75%。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可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的就业问题,对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由于中小企业创业之初往往缺乏完整的信用记录与银行认可的担保与抵押措施,导致其获得贷款成本较高,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影响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小额贷款公司的成立以“小额、分散”为原则,以服务“三农”和中小企业为方向,是引导民间资本向正规化转移和向金融服务发展的有益探索[1-2]。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领域小额贷款公司的融资业务正不断被中小企业所接受,该融资业务充分利用了电子商务服务机构所掌握的中小企业信用信息,使整个贷款过程方便快捷和风险可控。这种新型的公司模式既属于电子商务领域的应用创新,又属于小额贷款公司模式的创新。

二、电子商务领域小额贷款公司业务分析

电子商务(electronicCommerce)是指实现整个贸易活动的电子化,交易各方以电子交易方式,而不是通过当面交换或直接面谈方式进行任何形式的商业交易。在这种买卖双方不谋面的商业交易活动中,合同的执行、赔偿、隐私权、资金安全、知识产权保护、税收以及其他可能出现的问题导致了电子商务的不确定性,因此,双方的信用问题尤为重要。而B2B(BusinesstoBusiness)信用贷款业务则充分利用了电子商务平台拥有中小企业历史信用信息的优势,建立起电子商务领域内小额贷款公司与中小企业之间的桥梁,将中小企业信贷和电子商务信用体系、互联网运营机制较好地结合在一起。

(一)业务实例

2010年阿里巴巴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推出了一款B2B信用贷款产品,称阿里信用贷款。2010年6月,阿里巴巴集团联合复星集团、银泰集团、万向集团宣布成立浙江阿里巴巴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阿里小贷公司),成为我国首家电子商务领域的小额贷款公司,兼有电子商务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的双重身份。阿里信用贷款无抵押、无担保,目前该贷款产品对杭州地区注册时间满6个月的阿里巴巴诚信通会员(个人版和企业版)和中国供应商会员开放,放贷对象为会员企业的法定代表人(个体版诚信通为实际经营人),且拥有经过实名认证的个人支付宝账户。贷款可申请的最高额度为50万元,日均利息约为万分之五。阿里巴巴作为实质上的信息服务平台,依托于网站历史电子商务数据库建立了一套贷款风险评估、贷中风险监控预警和贷后风险管理的机制。阿里信用贷款的理论基础是将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经营数据映射为传统经营业态的折算公式和动态图景,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高、风险难以预测两大障碍。

(二)积极作用

1.对中小企业的积极作用

据统计,2009年我国网商达到6300万家,由于缺乏抵押物、缺少资产负债表,因此很难从银行处获得贷款,不利于自身发展。这种B2B信用贷款根据会员在阿里巴巴平台上的活跃程度、交易量、网上信用评价等信用记录,以及企业自身经营的财务健康状况进行放贷,贷款的审批流程灵活高效,符合中小企业资金周转快的特性,对于活跃商品交易、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改善企业经营的状况均有积极的意义,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服务方式。

2.对我国电子商务环境的改善

在网络平台上,阿里巴巴需要基于信用贷款业务建立一套相对成熟的信用评价体系与基础信用数据库,对于恶意欠款的客户可采取平台上公布信用黑名单、封杀网上店铺等处罚措施。B2B信用贷款整合了电子商务公开、透明、数据可记载的特点,解决了传统金融行业针对个人及小企业贷款无法解决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流程创新、网络惩罚等问题,有利于我国电子商务环境的改善[1]。同时,贷款的运营成本也相对低廉。

(三)业务本质

B2B信用贷款业务属于民间小额贷款行为。小额贷款公司是指由自然人、企业法人与其他社会组织投资设立,不吸收公众存款,经营小额贷款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它不同于一般的企业,有其特殊性,涉及到金融、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小额贷款公司只能在本县(市、区)行政区域内从事小额贷款业务和小企业发展、财务、管理等咨询业务,不能跨区域开展经营活动。在电子商务规模迅速增长的背景下,电子商务领域小额贷款公司的成立既是传统金融行业的承接,又充分结合互联网的优势;既是电子商务的应用创新,又是小额贷款公司模式的创新。

三、监管部门对电子商务领域小额贷款公司的要求

(一)准入门槛

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与中国人民银行2008年的《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小额贷款公司是由自然人、企业法人与其他社会组织投资设立,不吸收公众存款,经营小额贷款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相对于金融机构的全资型贷款公司而言,非金融机构的小额贷款公司经营的独立性和灵活性更强,人力成本、管理成本和协调成本都相对较低,从而在整体上降低了交易成本。

1.资金实力

为了保障借贷体系能够持续健康运行,丰厚的资金实力是放贷主体所应当具备的,既要保证其自身业务的可持续性,又要满足各基于电子商品平台的中小企业在运营中各个环节的资金周转问题。目前,有限责任公司形式的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不低于500万元人民币;股份有限公司形式的注册资本不低于1000万元人民币;外商投资融资租赁公司注册资本不低于1000万美元;试点的内资融资租赁公司不低于1.7亿元人民币;从事财产权利质押的典当行注册资本不低于1000万元人民币,从事房地产抵押的注册资本不低于500万元人民币。出资设立小额贷款公司的自然人、企业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拟任小额贷款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自然人,应无犯罪记录和不良信用记录。

2.硬件条件

电子商务领域的小额贷款公司应有符合规定的章程和管理制度、必要的营业场所、相当规模的网络设备和组织机构、具备电子商务与金融服务专业知识和从业经验的工作人员,还应制定与完善各类交易操作规程,防止违法交易和侵害网络金融交易系统的违法犯罪活动。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应该将技术实力作为市场准入的条件之一,申请机构需要有确认交易对象的合法性、防止篡改交易信息以及防止信息泄露等方面的关键技术。

(二)资金来源

非吸储类放贷人必须“只贷不存”,以自有资金开展放贷业务。小额贷款公司的主要资金来源主要是股东缴纳的资本金、捐赠资金,以及来自不超过两个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融入资金,因此,把住“吸储关”是监管的要害所在。若某个放贷机构同时向其他多个放贷人借款,再将借到的钱用于继续放贷,通过“相互拆借”极易使相关监管规定沦为形式。另外,在法律规定不明确的情况下,拆借金额大、涉及人数多的放贷人很可能触及金融犯罪。

对于电子商务领域的放贷机构而言,须要使用自己的自有资金进行贷款。客户因为交易关系而托管在电子商务平台的备付资金不属于其自有资金,放贷方不能动用,否则性质将转成变相吸收存款,这是监管部门严令禁止的,应该严格控制。监管部门要针对电子商务平台这一特殊性,仔细审核资金来源。

(三)风险控制

1.贷款审批与信用管理机制

放贷者应针对借贷者制定严格的内部审批机制。首先,需要具有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客户识别制度,这里客户指在平台上注册且有贷款需求的中小企业。客户身份识别是电子商务企业信用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对客户的真实身份、资信状况、业务范围做必要的了解和审核,既能有力地配合国家监管部门的事后核查工作,又能保护消费者,为合法客户提供交易便利。电子商务小额贷款公司需要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在与客户建立贷款关系时核实和记录客户身份,并在业务关系存续期间及时更新客户的身份信息资料。同时,也要注意对客户的资料严格保密,提高自身的社会公信力。

其次,引入对客户合理的信用评级方法,以确定贷款的依据与贷款的额度。信用评级方法是指对受评客体的信用状况进行分析并判断优劣的办法,贯穿于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全过程。在电子商务平台上,对客户(包含买卖双方)的信用评级应建立在历史交易信息的基础之上,根据交易次数、规模、履约情况、对平台的忠诚度,以及交易对象的反馈情况对其进行信用评估。

再次,制定信息与反馈机制。建立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客户信用基础数据库,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定期公布客户的资信状况,有效地解决小企业贷款无法解决的信息对称问题,为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培养健康的环境。

2.资金应用

小额贷款公司发放贷款应坚持“小额、分散”的原则,着力扩大客户数量和服务覆盖层面,严格控制贷款总额,注重风险防控。根据《合同法》和《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规定》,非吸储类放贷人的贷款利率可适当高于银行利率,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4倍。对非吸储类放贷人的利率控制应当约束与激励并重,根据贷款数额、担保情况、贷款用途等要素有区别、有条件地放开限制,充分发挥浮动利率的价格杠杆作用,并采用较为严格的登记与审查制度防范风险。

3.备案机制

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对整个贷款的申请、审批、发放以及跟踪的过程进行备案,完善统计与信息披露制度。不仅有利于贷款工作的正常开展,也有利于监管部门各项工作的开展。电子商务小额贷款公司采取必要的措施将客户身份资料、交易信息与贷款信息保存一定期限,设立该制度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使得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信用评级工作得到各方的监管,整个信用评级与贷款审批流程更加透明、客观、公正,更能保障合法客户的基本利益,净化网络环境;二是可以为掌握客户真实身份、再现客户交易过程、及时发现可疑交易提供依据,为违法犯罪活动的调查、侦查、、审判提供证据。

(四)系统建设

1.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基础信用数据库建设

采用技术手段,统一数据标准,将电子商务类企业中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借贷信息(包括借款者、贷款金额、贷款担保和贷款偿还等信息)全部收集起来,纳入我国中国人民银行的信贷征信系统,完善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在此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信用信息共享制度,逐步建设和完善信息共享平台体系,实现全国可联网进行信用查询,为社会提供全面快捷的信用服务,实行信用分类管理,健全负面信息披露制度和守信激励制度,提高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水平,形成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机制。

2.基于贷款审批的内部信用风险管理系统建设

利用技术手段,加强风险控制管理。建立专业的信用风险分析系统,采用专业的信用风险评估知识,引入严格的评级程序,根据贷款申请者的信用数据进行分析[2]。贷款审批的结果与评估的科学性密切相关,专业的信用风险管理系统的引入可保证客观、公正的评估结果。同时,可利用电子商务平台的信息透明性,对贷款者的使用情况、偿还情况进行跟踪和监测,降低整个业务流程中的风险。

(五)人才建设

电子商务领域的小额贷款公司是电子商务企业在金融服务领域的全新尝试。随着相关管理办法的出台,我国在该领域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对于机构自身而言,人才是关键因素。企业如何进行自身建设,需要依靠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决策者来制定发展方向;需要依靠管理人员建立一套合理规范的内部管理制度,客户信用评级机制、贷款审批机制、风险控制机制,保证各项业务的健康发展;需要具备相关it知识的技术人员,进行各类系统的设计与运维,保障正常运行。可见,这一新型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培养复合型人才是其发展的必要条件。

四、其他配套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

为实现电子商务领域小额贷款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进一步研究相关政策的可行性,在破产制度、征信制度、担保制度、税收制度等方面有所突破。

(一)破产制度

为实现投资增值和良性循环,需根据市场化原则为放贷机构建立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我国现行《破产法》可适用于法人企业与合伙企业,但因规定过于原则和模糊,合伙企业破产制度仍很不完整。针对这些情况,首先,需建立自然人破产制度,避免债务人的人身权受到肆意侵犯,使放贷人得以低成本、有秩序地退出市场。其次,还应在此基础上完善合伙企业破产制度,对合伙企业的破产原因、破产财产、破产债权做出明确规定,正视合伙企业破产程序在主体资格设置、破产效力等方面的特殊性,并将破产重整程序与和解程序纳入适用范围。另外,对风险达到一定程度或有重大违规行为的放贷机构,监管部门可强制进行清理、整顿和关闭。

(二)征信制度

征信体系的建立主要是解决信贷双方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从而降低金融交易成本,防范信贷风险。电子商务领域的小额贷款公司应负有向征信机构提供信息的法定义务,利用自身信息系统建设的技术优势,逐步接入企业和个人信用数据库,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定期报送相关数据,建立查询机制和合规使用查询结果的机制,接受征信监管部门的监督管理。我国现有法律体系中,直接规范征信行业的法律规范层级较低,缺乏协调性和具体性,尚未形成系统的征信法律制度。因此,应完善《征信管理条例》细则,明确放贷方的征信范围、征信方式、信用评级标准,对放贷人、借款人、贷款金额、贷款利率、贷款担保、贷款偿还等基本信息提供全面、真实、准确、及时的登记与查询服务,在推动小额贷款公司健康发展的同时有效防范金融风险[3]。

(三)担保制度

在B2B信用贷款中,阿里信用贷款采用了无抵押、无担保的模式,这是建立在贷款机构充分掌握中小企业历史信用信息的基础上。事实上,利用担保公司作为融资中介是非常重要的,在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扩大融资规模等方面可发挥重要的作用。我国应通过立法明确担保公司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性质,努力克服其注册门槛过低、规模较小、业务开展不充分、竞争过度以及超范围经营金融业务等问题,建立有效内控制度和银企协作机制,加快制定行业标准及行业指导性规范文件,鼓励其向开放型、小额度、专业化和区域化方向发展。

(四)税收制度

对于小额贷款公司而言,由于性质上不属于金融机构,虽然经营金融业务却必须按照工商企业纳税,加之资金周转迅速的经营特点,其税负沉重、重复征税可能性较高。从政策扶持的角度看,基于电子商务领域的小额贷款公司解决了网上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应享受一定的政策优惠。例如,有条件地减征营业税与所得税、给予税前拨备优惠、实行梯次性税收减免等政策,为企业创造公平合理的税收环境,促进其突破瓶颈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毅夫,潘士远.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与经济发展[J].世界经济,2006(1):3-11.

电子商务监管篇10

(1)索尼公司“游戏站”(playStation)遭到攻击索尼公司“游戏站”(playStation)在线游戏网络和云音乐服务Qriocity网络2011年4月遭黑客袭击,受袭目标为客户信用卡信息。攻击中总计超过1亿个索尼在线账户受到影响。2011年5月份索尼公司表示,攻击导致其损失了近1.7亿美元。

(2)美花旗银行系统遭黑客入侵,客户账户信息泄密花旗集团2011年6月8日表示,该行最近在进行例行检测时,发现网上银行业务的客户账户遭到非法入侵。黑客查看了该行大约1%银行卡客户的账户信息,为此花旗银行损失了近270万美元。

(3)Diginotar、Comodo等多家证书认证机构遭到攻击2011年8月底,网络上出现由Diginotar凭证所颁发的假Google凭证,而使得此事件曝光。黑客入侵Diginotar至少颁发了涉及20个网域的500个凭证,这些假冒的凭证波及了Google、Facebook、微软、Yahoo、Skype、荷兰政府网站,以及美、英、以色列的情报单位。这一黑客攻击发生后,荷兰政府禁止使用Diginotar证书,最终导致Diginotar破产倒闭。

2、网络账号安全分析

由此可见网络账号信息安全问题已经层出不穷,也导致了大量公司遭受损失甚至破产。那么,信息是到底是怎样泄露出去的呢?下面以软件Digshell作为攻击工具,给大家举例。由于一些软件,包括网站管理员和管理员工具会在网站生成特定路径,即目录名+文件名,这些路径往往有习惯性及默认性。这样的路径在网络中孤立无链接,通过搜索引擎很难直接搜索到。Digshell就是针对这样的路径进行扫描来获取敏感信息或webshell等权限。使用时,只需要勾选需要的数据类型,然后点击点开始(≥)即可,关键词留空的话程序会自动选择热门关键词。然后针对漏洞注入木马程序,获得权限并下载相应数据库等敏感信息。但是数据库中有的信息加密过,即使获得了数据库,还是无法查看。而有些数据库的安全性较差,直接采用明文存储用户密码,打开数据库即可查看到客户的密码、邮箱地址、手机号码和QQ号码等信息,这样很容易泄露客户信息,原因是大多数公司只考虑网站的人气,安全措施不到位。再加上很多客户都采用邮箱找回密码,防范意识较差,很多的账号采用同一密码,这样就大大增加了客户账户信息泄露的风险。

有人说,如果数据库中的密码采用mD5加密之后是不是就很安全了,也不是的,mD5加密的密文如果采用计算机直接破解的话,相对难度较大,耗时也会较长,并且效果不佳,但是人们往往会采取较为简洁的方法来破解密码,常见的方法就是把大量常见密码用mD5加密算法先加密,然后存放到数据库,破解时先匹配对应密文,如果有对应密文,则找到匹配的明文即达到解密的目的。例如要破解mD5加密密文21ddcb0d4eff3583,先在数据库中查到对应密文21ddcb0d4eff3583,找到后再查看对应明文为4317774,返回明文4317774即破解成功。流程如下图1:图1mD5密文反相破解流程现在网络上很多网站提供mD5免费破解业务大多数采用此方式进行,成本较低。但是这种破解主要是针对采用阿拉伯数字作为密码,或者英文单词作为密码的mD5加密内容,如果采用字母加阿拉伯数字和下划线等字符组合起来作为密码,破解的概率还是相当低的。

3、网络账号安全解决方案

为了确保广大网民的账户信息安全,建议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切勿随便在一些不知名的网站注册自己的信息,主要是一些小型网站的安全管理不规范,技术力量薄弱,很容易别黑客攻破,窃取走数据库信息内容;

(2)在设置密码时,要注意密码的设置规则,一避免使用弱口令;二尽量避免使用英文单词作为密码,因为英文单词数量有限;第三密码的设置不能过短;密码的设置可以采用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下划线等的组合,增加破解难度。不要单独使用较长的阿拉伯数字组成的密码,因为数字密码很容易被破解;

(3)定期更改密码。虽然说一次一密的方法较安全,但是现实生活中很难实现,因此尽量做到定期更改密码,多个账户尽可能不使用相同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