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教学建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7:03:12

道德与法治教学建议篇1

一、以德治校势在必行

1.“以德治校”,是对“以德治国”思想的具体落实

同志在新旧世纪交替的历史条件下,于2000年6月召开的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首先使用了德治的概念,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进一步阐述了“以德治国”的思想,并明确赋予德治以新的内容,把德治与法治有机结合起来。他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我们应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①这是对治国理论的全面总结和阐述,也是对我国古代德治传统的批判继承和中国共产党治国学说的理论创新。宣传落实同志的以德治国思想,对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特别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以德治国,其核心是德治。德治,即用德去治理,其有两层意思:一是要确立社会主体道德规范;二是要用它们规范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以达到社会的长治久安。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实行以德治国,就是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用体现共产主义方向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去教育全体社会成员,提高其道德觉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以德治国,落实到学校就是以德治校。所谓以德治校,就是贯彻“以德治国”的精神,坚持以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来全面规范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这是在学校里贯彻“以德治国”思想的具体体现。

2.“以德治校”,是学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对完成党的十五大制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目标和任务,提高我国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特殊的基础性地位与作用。以德治校的提出与加强,不仅是学校贯彻执行党的十五大精神的基本要求,也是学校教育如何更好地坚持依法治校,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更好地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的内在要求。所以,在学校实行以德治校,符合学校客观实际,符合教育本质与规律。

3.“以德治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呼唤

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②实行以德治校,就是要在素质教育中,把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加大德育力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实行以德治校,是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实践的呼唤,势在必行。

二、以德治校,系统施工

实行以德治校,涉及组织领导、内容构建、活动载体、督导评估和保障机制等正位、正德、正行方面因素的重组、建设与管理,是一个综合系统工程。系统工程,重在规划好、建设好和管理好。在加强学习、树立以德治校理念的基础上,应加强六大体系的建设,做到系统组织,科学运作,精心施工,整体建设。

1.构建以德治校的领导体系

这是实行以德治校、摆正德育位置,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织保证。以德治校的决策与实施涉及学校的人、财、物、时、空的统一调动与管理,必须实行学校一把手工程责任制,即学校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党政工青妇研等有关部门配合抓,校、系、班(队)层层落实。学校领导组织体系主要负责学校德育改革与发展规划与德育目标的制定,以及实施过程中的检查、指导、总结、表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学校德治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和创新性。

2.构建以德治校的内容体系

实行德治,必须先行治德,即正德。依据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构建学校道德规范体系。一是通盘考虑学校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坚持直接教育与间接教育结合,坚持分层次、分系列,向综合运作要整体效益。二是构建体现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的学校道德规范细则,应包括学校公德、干部道德、教师道德、学生道德等方面的规定。具体内容应体现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所作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提出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体系和框架。学校公德,既要体现社会道德关于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守纪律等方面的要求,又要体现学校教育的实际需要;干部教师道德,既要体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统一职业道德的要求,又要具有学校职业道德的特点。

制定学校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及具体安排实施细则,要体现并解决市场经济提出的道德问题,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利益关系;要体现正确批判继承我国古代优良的德治传统与传统美德,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要体现积极吸收全世界各民族的优秀道德成果,做到以我为主,中西融合。

3.构建以德治校的活动体系

德育活动就是以道德规范为内容开展具体有效的活动。德育活动是实行以德治校的重要的有效载体。德育活动的过程,既是抵制批判腐朽道德思想,实行德治的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之间与德育目标要求和目标到达度之间的关系调整、内化、提高的实践过程。构建德育活动体系,既有各项活动连续的整体设计和总体规划,又有每项活动目的、内容、方法与条件等环节的有效设计与实施。

学校德育活动体系的建设很重要。一般来讲,学校德育活动主要包括:学校思想品德政治伦理课及其学科课外德育活动;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开展的多层次、多形式的丰富多彩的专题德育活动;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的各种各样的文体美教育活动;根据政治教育需要设计开展的社会调查以及深入工厂、农村的德育实践活动;校园的绿化、美化、文化、香化、亮化等建设方面的公益劳动活动以及科研部门、学术团体举办的德育科研活动,等等。

关于校内外结合,中小学、幼儿园主要是设计搞好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有机结合的活动;大学主要是设计搞好学校德育与社会德育的有机联系活动。

4.构建以德治校的保障机制体系

建设德行机制是实行德治的重要保障,可包括导向机制、宣誓机制、奖惩机制、养成机制、督评机制等等。

导向机制。追求崇高,渴望圆满,向往幸福,仰慕伟大,这是人的普遍心理倾向与远大理想追求。建立导向机制,要站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高度,根据人们仰慕高尚的心理倾向,制定远大的、高尚的具有吸引力、凝聚力的道德目标与规范,以激励先进,鼓舞高尚。要注意运用那些道德楷模、英雄志士的崇高理想、高尚道德和奉献精神去鼓舞、提升每一个人的道德实践的信心与决心。

宣誓机制。就是用宣誓的方法推进道德诚信的实践。对待诚实守信的态度以及诚信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与民族道德水准高低的标志。借鉴古往今来的经验,实行德治,应建立宣誓机制,即通过一定形式,让个人发誓、宣誓,切实做到不说谎、不欺骗、不造假,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言而有信。如宣誓就职、宣誓入党入团,宣誓承诺、宣誓决心书,宣誓志愿某种活动,就是一些比较有效的举措。宣誓是自律机制,强调道德素质的内化,唤起人们的自觉,具有民主性、实效性、长效性,有普遍应用价值。

养成机制。这是实行德治,实现德育内化的重要机制。自我养成,包括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建立自我养成机制,关键在于把道德养成作为追求道德圆满的内在理念,作为道德自我完善的内需目标,作为高尚道德人格建构的内化情愫。

5.构建以德治校的目标与评估指标体系

这是实行德治,培养学生具有高尚道德素质的有效机制。以德治校的目标体系与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学校的目标与评价指标体系、干部与教师的目标与评价指标体系、学生的品德目标与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学生守则)。有了道德目标与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对象就可依据评价标准评判检查自己达成目标的程度,可使评判者依据道德评价指标,判断对象到达道德目标的状况,从而推进道德素质的提高。关于道德评价测量方法,应根据评价目的与对象的特点及道德发展的需要,坚持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

6.建设以德治校的教育队伍体系

学校能否坚持以德治校,实行德治与法治并举,始终将德育放在首位,获得总体实效,关键要有一支政治坚定、思想过硬、知识渊博、品格高尚,能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干部队伍与教师队伍。要提高学校领导干部、共产党员和广大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用领导干部的高尚道德素质去带动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用教师高尚的道德素质去培养高质量的学生。中小学还应重视家长德育队伍及社区德育队伍的建设,齐抓共管,搞好学校、家庭、社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三、以德治校重在驱动

德治是法治的基础,法治应体现德治思想,坚持以德治校,依法治校,就要坚持德治与法治并举。以德治校,依改促教、依法治校,科研兴校同属学校发展与建设的动力系统的策略,实行以德治校,离不开依改促教、依法治校和科研兴校的有机结合与驱动。

1.实行以德治校,必须依改促教,坚持综合改革

实行以德治校是学校教育的重大改革,涉及办学指导思想、德育定位、德治理念、德治内容、道德规范、德行制度、德育方法等等因素,对这些因素的陈旧观念及传统做法,不进行清理、改革与创新,就不可能实现德治。所以,实行以德治校应处理好德治与改革的关系。笔者认为,正确方法应是依靠综合改革,以改革为动力,以德治为内容,对学校教育进行有效的系统的改革。

2.实行以德治校,必须依法治校,坚持德与法的结合

“法制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实行以德治校,学校应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紧密结合起来,使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达到学校总体效益不断提高。目前有些校长对德治忽视,对法制重视,花很多钱安装闭路监控系统,坐在办公室里监控学校员工,动辙以炒鱿鱼或下岗去“法治”教师,把校长与教师关系搞成老板与打工仔之间的雇佣关系。法治不是人治,人治也不是德治。没有了尊重、民主、宽松、和谐的良好的氛围就无法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

3.实行以德治校,必须坚持科研兴校发展战略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以德治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有很多理论与实践问题需要探索与解决,所以,应将德治难题作为科研课题,通过对德治难题的研究,去解决德育如何提高针对性与实效性的问题。目前,由于市场经济成分多样化,带来了价值观与道德观取向多元化。

干部、教师道德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德治实效的高低问题。特别是学校领导干部是“执政者”,其道德影响力非常重要。孔子曾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③所以,在干部、教师队伍中亟待开展“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的教育和有效机制的建设,以规范干部教师的教育道德,树立良好的教育形象。当前,教育科研兴校(教)已经成为众多学校走内涵发展之路和托起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的重要对策与实践,所以,实行以德治校需要教育法制与科研来加盟。以教育科研为先导,用法治、德治研究成果去推进与提高以德治校的质量与水平。

实行以德治校,坚持德治与法治并举,是新形势下的新理念,是世界科学、民主与法治发展的潮流,其实践经验尚待探索与总结。相信只要我们勇于去实行、去实践,在以德治国思想的指导下,落实以德治校,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就能不断前进,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就会不断提高。

注释:

①《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01年1月11日。

道德与法治教学建议篇2

关键词:以德治校依法治校和谐校园

大学是整个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校园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载体。构建大学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和谐校园是学校协调、均衡、有序发展的态势。只有规范才能有序,无序就不可能和谐。为此需要不断规范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和其他教辅人员行为,充分发挥道德和法律的作用,把以德治校和依法治校有机结合起来。

一、以德治校,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措施

1.加强学校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树立为师生服务的理念。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成功和“以德治校”得以实现的前提与关键。学校的各级领导都应该亲自抓道德建设和道德监督,并且制定出学校道德建设的目标步骤和措施,把它们落实到日常工作与规划中,以便实现思想道德建设的任务,真正落实“以德治校”,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2.提高教师的道德水平和思想素质,奠定以德治教的基础。教师工作的全过程都贯穿着道德观念的教育和灵魂的塑造。他们每天面对和接触的就是学生,他们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帮助他们解决思想上的各种疑惑与困惑。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如何,是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接班人与建设者的大问题。因此,它们在教育工作中,应十分注意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主观世界的改造,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召青年学生。

3.切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思想保证。在网络化时代,各种思想信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它们无时无刻不在作用着大学生的内心世界。为了让大学生趋利避害,学校一方面要不断加强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在教学内容上进一步强化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思想道德教育的软件,利用多媒体与学生进行互动的、直观的思想交流,使思想道德教育不再是呆板的说教。

4.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公德是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的基础性工程。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思想健康,热爱祖国,向往进步。但毋庸讳言,由于受各种体制变革的影响和外来文化的冲击,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部分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严重缺失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当前各高校的和谐校园建设。因此,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公德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培养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应从他律和自律着手,并将二者结合起来。文化教育主要有三个环节,即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和环境熏陶,每一环节都应当渗透着公德意识的培养。环境熏陶是文化教育的基础,所有文化育人的工作,最终都要创造一个适合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良好的文化环境,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开展的格调高雅的文化氛围,从而使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的操守。

5.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核心内容。从根本上讲,和谐校园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的和谐。随着我国各项改革措施的出台,尤其是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给大学生造成了沉重的就业压力。再加之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来自独生子女家庭,感受能力强,耐挫能力差。这些主客观因素的作用极易诱发心理疾患,进而影响到他们的人际交往,不利于形成和睦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所以,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渠道,尤其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向学生传授人际交往的原则与技巧显得尤为重要。

二、依法治校,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对策

1.提高对依法治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首先,依法治校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履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办人民满意大学的具体体现和积极实践。其次,依法治校是现代高校管理的重要理念和必然趋势,是完善学校领导体制和治理结构,提高科学决策水平,推进民主管理,实现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再次,依法治校是维护师生合法权益,调动广大师生员工办学积极性,建设和谐校园的基本保证。

2.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依法治校的关键在党,核心在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要通过制度创新和机制保障,将这一体制的要求与依法治校与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所应遵循的原则很好地结合起来,完善和健全学校的领导和工作方式,最大限度地实现科学决策和民主办学。

3.建立和健全以章程为统领和核心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首先,坚持民主集中制,完善学校决策程序和议事规则。依法治校作为高校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一项战略选择,必须首先从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入手,核心是确保学校重大战略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学校应制订严格的党政会议议事决策规则,对党委全委会、常委会、校长办公会等会议的议事决策原则、会议制度及决策范围、决策程序及规则等进行规范。其次,加强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建设。大学章程既是连接大学内外的纽带,具有高于大学本身的法律效力,又是大学内部治理的“基本法”,是依法管理学校的总纲,是学校法治进程的标志。学校应根据依法治校和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在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党委的决策机制和议事规则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学校的管理体制及其内部治理结构。再次,充分发挥教代会的作用,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健全制约权利、规范管理的监督机制,是依法治校的重要内容,为此学校应十分重视教代会的作用。一要确保教代会定期召开;二要建立和健全教代会各专门工作机构,并成立基建、住房、物业、创收分配等管理监督小组,拓宽教代会的工作领域,强化教代会参与管理和依法监督的职能。

4.切实维护师生权益,确保师生在办学中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尊重师生在办学中的主体地位,必须切实维护好师生的正当权益。为此,各高校应成立教职工申诉委员会、学生违纪处理委员会、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等专门机构。根据教育部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对学校有关学生工作的各类文件进行了全面清理和重新修订。由于受到校内外各种不稳定因素的交互作用,当前高校治安形势异常严峻。我们应当以建设平安和谐校园为目标,以创建“全国安全文明校园”为抓手,把创建安全文明校园作为实现依法治校的基础性工作和重要内容,纳入学校建设的总体规划,加强校园各部位的防范守护和检查,建立预防预警机制,提高综合治理能力。实现校园BBS实名注册,有效保障学校网络安全。积极调解、疏导民事纠纷,预防重大事故和突发事件,积极整治学校周边环境,为师生创造和谐、安全、健康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5.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普法教育的实施途径。通过开辟和扩大普法阵地,设计和创新普法载体,将法制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师生员工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紧紧围绕学校发展目标,加强依法治校资源建设、目标建设和责任建设。进一步加强依法治校机构地位和人员配置、财力支持;进一步明确依法治校建设的目标体系;进一步落实依法治校的工作目标责任制,把依法治校工作纳入各级领导干部年度考核之中。

道德与法治教学建议篇3

关键词:韩国;学校道德教育;国民精神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2-0075-02

韩国地处东北亚朝鲜半岛的南部,是一个罕有的单一民族的国家。在那里,崇尚萨满教,敬重祖先,吸取儒、佛、道三教文化。近代又受到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因而逐渐形成以本国传统文化为主,广受外来文化影响的独特的文化。较之日本,曾经统治过韩国的日本的道德教育将民族沙文主义色彩与封建色彩、军事色彩揉合在一起。较之新加坡,亚洲“四小龙”的同伴的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表现出相对的集中统一,灌输“国家意识”,形成“共同价值观”。韩国在实施学校德育教育过程中,始终把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作为德育工作的核心任务和主题。

一、战后韩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发展历程

韩国战后的道德教育,始终以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为主题。总体上,韩国道德教育主要目标有三个方面:一是作为个人,树立重视责任与荣誉的道德规范;二是在社会生活方面,信守互助、信任、互让、和解、妥协、协商的民主生活准则;三是使学生树立对国家体制优越性的信念,树立爱国家爱民族的国家观,正确理解国家分裂的现状,以此为基点树立爱国统一与安全意识。

第一,萌芽阶段(1945~1962)。光复日本殖民统治之后,在到底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的问题上,尽管受美国的左右,韩国还是欲求在传统文化中寻求民族独立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教育上也是如此。1945年,韩国教育委员会按照“弘益人间”的理念将培育具有爱国精神的国民作为教育的基本目标:“基于弘益人间的教育理念,培养人格完善,并具有深切爱国精神的民主国家的国民。”在1948年颁布的《教育法》中,将“社会科”的教育目标明确规定为:“使受教育者认识到个人与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培养道义、责任感、国民意识及合作精神;教育学生了解国家的历史与现状,培养民族精神、独立自主精神与国际合作精神”。1954年,韩国开始在中小学中恢复道德课。自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是韩国在战后实现国家重建的重要的精神支柱。

第二,发展阶段(1962~1987)。韩国开始将教育发展问题直接列入国家综合发展计划之中,优先发展教育成为韩国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和经验,而道德教育是整个教育中的基本环节。作为这种思想的体现,韩国教育部在分别在1962年、1969年和1973年进行了道德课的全面改革。道德课一跃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领域之一。道德教育的基调是培养学生的国民意识,呼吁学生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全心全意投身国家建设。

第三,成熟阶段(1987至今)。1994年,韩国废除了《国民教育》的特殊地位,对道德课进行了改革。将其道德目标定位在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上。从道德课的内容来看,在小学、初中“道德课”的内容为:个人生活、家庭邻里和学校、社会生活、国民和民族生活。高中“伦理”课的内容为:个人伦理、社会伦理、国家伦理、伦理思想、统一课题。大学开设公共课“国民伦理”和社科课,教育青年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处理好个人与国家及社会的关系。强调把“国民精神教育”贯穿在所有课程和活动之中。

二、战后韩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特点

第一,强烈的政治倾向。1231年,高丽沦为蒙古的附属国。1910年,日本对韩国实行殖民统治。1948年,韩国饱尝分裂和意识形态的对立。毫无疑问,悲情主义注定融入了韩国的骨髓。塑造“新韩国人”独立、顽强的形象成为了韩国统治阶级国民精神的主题。就学校思政教育而言,政府灌输强烈的政治倾向,试图以此达到使学生成为其阶级利益工具的政治目的。韩国第14任总统金泳三就任时,提出“今天的教育应当同为未来而准备的科学技术教育一起成为培养真正的人、民主的市民的人间教育,这就是新教育。”可见,资本主义的政治民主制度始终是韩国思想政治教育追求的目标。

第二,鲜明的伦理观念。世宗统治(1418~1450)开始,儒教成为统治阶级的御用思想,社会的一切领域和制度,不但根据儒教的价值观加以规范,而且保持着宗教性质的正统性。由于上世纪60年西方文化和技术的大规模涌入,国家原有的风俗习惯突然受到破坏,此外,经济的飞速发展也给传统的价值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民众的意识一直处在不统一的状态。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政府颁布了《国民教育》,重新确定了传统的教育理想和目标,并把德、体、智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三大指标,强调德育第一。使教育的社会效益直接显示在国民的精神风貌和经济起飞中。

第三,深刻的社会影响。韩国每年有超过一万次的公开示威活动,参加总人数超过300多万人次。与其他国家只是向抗议对象表达自己意愿的普通抗议不同,韩国的抗议活动多了另一重任务――感动社会。在2005年圣诞前夕的香港,韩国农民用蜡烛祈愿、三步一扣的方式抗议世贸组织开放大米市场。解释这些抗议方式的时候,韩国农民指出:请祝福我们,感谢给予我们幸福的土地,包括那些留下抗议氛围的土地。人们似乎更多的不是关注抗议的内容,而动容于在抗议活动中体现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怀。

第四,强大的宗教教化。正如东方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相融于韩国,享有“世界宗教博物馆”、称誉的韩国是一个传统宗教与新兴宗教、外来宗教与民族宗教、一神教与多神教同时并存的多宗教国家。宗教在韩国现代道德教育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不论是最具排他性却又积极入世的基督教,崇尚传统、重视家庭伦理的儒家,还是秉持生死超然态度的佛教,抑或神秘古老、基础广泛的萨满教,都按着自身的教义,规范着教徒的思

想品德和行为规范,从而构成韩国宗教多元共存、和谐相处的状态。

三、战后韩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发展趋势

第一,学习西方,强化意识形态。韩国政府提出用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伦理观和价值观教育青少年,提出“我们的民主制度的优越性”,教育青少年必须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坚定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第二,坚定传统,传承美德习俗。韩国政府在强化意识形态的同时,也强调传统道德和传统文化教育。为防止欧美价值观对传统道德观念的过度冲击和侵蚀,以维护传统美德习俗世代相传,学校把学习传统的习俗、传统的美德作为重要的内容。

第三,迎接挑战,改革课程设置。韩国政府为适应新时期的挑战,改革了道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例如在教学内容上,不再公开提出“”的问题;从对南北关系上看,出现不计前嫌而向前看的意向。翻开被废除了的《国民教育》,吟诵“爱国家爱民族才是我们的求生之道和构建自由世界的基石。展望祖国统一的伟大时刻,作为一个有信念、自信勤勉的国民,汇集民族智慧,创造崭新历史。”

参考文献:

道德与法治教学建议篇4

一、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是企业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

依法治企,包括企业外在法律体系的建设和规范运行,也包括企业内部组织行为的适法性要求。对企业经营管理者来说,依法治企着重强调后者。具体点讲,就是要依照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制定本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依照规章制度经营管理企业,领导和保证企业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随着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保护企业自身利益的内在需求和有效调节企业经营管理行为的客观需要,使依法治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需要和不可替代。首先,市场竞争的有序进行需要有力的法治约束。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导致市场竞争方式的多元化,不同的市场主体基于其利益趋向的不同,采取的经营策略会有很大差别,但其前提是必须在一定的框架内进行,这个框架不是别的,就是法律规范。其次,企业体制改革需要法治。企业改组、改革、改制导致不同利益主体的融合和重整,必然会发生利益冲突,只有法律才能成为各方认可的利益调节机制。企业内部管理体制的市场化变革,也需要法律的调整和规范,没有完备和强有力的法治支撑是不可能有效整合企业内部资源的。另外,企业行为规范运作需要法治。如规范经营管理者行为,规范职工行为,规范民主管理程序等,都需要依法办事。要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建立和完善与现代企业相适应的各项规章制度,用制度管理和规范员工行为,促进生产经营的规范化运作。

但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光讲法治不行,还必须强调德治。这是因为:

首先,企业的德治与法治是一个有机整体,二者缺一不可。企业的德治与法治都是建立在共同经济基础之上,为经济基础服务的,都是以权利和义务为调整内容,都是维护企业经营管理秩序的重要机制和手段。企业的德治是法治的思想基础,德治支撑着干部、职工的文明行为、法制意识及廉洁自律,支撑着企业的文明生产、合法经营以及各项规章制度的严格执行。企业的法治是德治的保证,它保障着企业道德规范的实现,保障着文明生产和合法经营。二者必须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使德治与法治并举。

其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企业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需要德治与法治并举。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国有企业改造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微观实体,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也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但是,这种改革必须是有序的。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一切市场行为都应受到法律的约束。但在经济转型的过渡过程中,由于相应的法律法规有待建立和完善,不法行为往往趁虚而入,不时干扰甚至破坏了企业改革的正常进行,扰乱了市场秩序,这使得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变得时不我待。只有通过不断提高人们的道德觉悟,才能使之自觉做到诚实守信,合法操作。这就说明,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企业改革的同时,还要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使法制与德治并举。

二、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途径

近年来,我厂通过积极实践,初步探索出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一些途径。

1、制定企业道德原则与规范,为德治奠定基础

道德原则是调整个人与集体道德关系所遵循的根本原则。道德规范是人们在道德上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的社会或阶级对人们行为基本要求的概括,也是道德原则的具体体现。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原则。根据这一原则,企业以培育“四有”职工为目标,以“五爱”为基本要求,以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标准为重点,结合自身实际和行业特点,制定出《××职工道德行为规范》,并把它与劳动考勤制度、职工奖惩条例、《文明职工评价标准》等制度汇编成《职工手册》,让全厂干部职工共同遵循,为企业推行德治奠定基础。

2、依靠职工“立法”,在“立法”中体现道德要求

在制定重要规章制度时,坚持赋予职代会“立法”权,充分发挥职工群众在“立法”工作上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维护职工的民益,广泛调动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对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以及制定各项重要规章制度,须经职代会审议并通过,只有占半数以上的职工代表同意,企业的各项重大决策及规章制度才能生效实施。

在坚持依靠职工“立法”的同时,强调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要体现道德原则和道德要求,让干部职工在受到规章制度约束的同时,也受到道德规范的约束。为了做到这一点,我厂坚持从法治与德治的要求出发,对广大职工告之以德,晓之以理,激之以情,导之以行,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职工队伍。一是大力宣传企业道德规范,弘扬企业精神,激励职工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习惯。二是培养职工的道德责任感:对国家,要爱党爱人民,具有民族精神;对企业,要爱岗敬业,具有主人翁精神;对社会,要自觉奉献,尊重他人,具有助人为乐,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三是增强职工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在全厂广泛开展宪法等法律知识和与职工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教育,引导职工充分认识法律就是最基本的行为规范,自觉地遵纪守法,在遵纪守法的基础上实践社会主义道德。四是建立互控式民主管理机制,增强职工的民主管理思想,创造条件让广大职工直接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增强职工依法管理企业的意识,促进德治与法治有机结合。企业制定的各项重要规章制度,如《各部门、各岗位工作职责》、《干部管理考评办法》、《目标经济责任制》、《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既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又不同程度反映了道德要求,有利于把道德建设的任务落实在各项工作中。

3、坚持从严治党,从严治领导干部,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遵纪守法和遵守道德规范的表率

表率作用对实行德治极其重要。为此,首先着力建设学习好、道德好、团结好、廉洁好、勤政好的领导班子。学习上,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班子成员的头脑,把班子成员的思想统一到发展上来,充分发挥领导班子的核心作用。道德上,坚持贯彻依法治企和以德治企的思想,认真学习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全面提高班子成员的法律素质和道德素质;团结上,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做到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工作上同步;廉洁上,除了形成一种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外,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勤政上,坚持经常深入车间、深入现场调查研究,妥善解决难点、热点问题,切实为职工、为企业办实事。

其次,坚持抓好党员干部的法制教育和德治教育。一方面,认真落实法制宣传教育计划和普法工作责任制,增强党员干部依法经营的素质,依法管理企业的素质,依法保障企业利益的素质和依法解决企业间经营纠纷的素质,使之成为依法办事、依法治企的行家里手。另一方面,坚持抓好德育工作,使党员干部明白入党为什么,当官做什么,身后留什么,并能够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耐得住艰苦,顶得住诱惑,抗得住歪理,管得住小节,成为道德上的标杆,人格上的榜样,专业上的高手,管理上的权威,思想上的先锋,政治上的强者,在各方面成为职工群众的表率。

三、依法治企与以德治企相结合应处理好的问题

依法治企与以德治企相结合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认真研究,精心策划,务求实效,形成规范。在具体实践中应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依法治企,民主为本,道德为基。依法治企必须充分体现民主管理思想,而道德是民主与法治共同的思想基础。不讲民主,法治难以得人心;没有道德规范,真正的民主难于实现。企业推行法治,要在增强干部、职工法制观念,认真建立和完善民主管理制度,依法保障职工行使民利的同时,大力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打好民主与法治的思想基础,才能得到民主与法治的完美统一。

2、以德治企,必先“立德”。企业应结合实际,尽快建立和完善与现代企业要求相适应的经营行为规范、干部职业道德规范和职工道德行为规范,分层次抓好干部职工的德育工作,重在以德育人。同时,应把良好的传统道德与现代文明规范有机结合起来,在弘扬我国优良道德传统的同时,注意去除封建道德糟粕,不要把道德与家道的概念相混淆,德治与儒家思想相等同。在继承传统道德观念时,要批判旧礼教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封建传统观念。

3、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企业党政工团必须齐抓共管。党委加强对企业法治和德治工作的领导,行政重视依法治企与以德治企相结合的工作,不能厂长抓法治,书记抓德治;或只抓法治,不抓德治;或只讲德治,不管法治,人为地把二者分开,形成“两张皮”,导致一手硬,一手软。德治与法治同属政治文明,党政工团要齐抓共管,责无旁贷,谁也不推托责任。要把依法治企与以德治企相结合的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企业的发展规划,有计划、有组织、有考核、有步骤地进行实施。

四、法律工作者参与企业重大经济活动的方式

多年来,我厂一直坚持外聘具有律师执业资格和法律顾问资格的律师担当企业法律顾问,为维护企业权益,保证依法经营发挥了积极作用。聘请的律师参与企业重大经济活动的方式是:一是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方面的决策进行咨询,提供法律建议和依据,保证依法决策和科学决策;二是负责审核企业经营管理业务中的合同、协议以及其它有关法律事务的文书和规章制度,保证合同、制度、文件等的合法性;三是进行法律咨询服务和协助企业对职工进行法律宣传和法制教育。通过认真履行法律顾问职责,保证了我厂做到依法经营,较好地维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今后,我厂将结合“三改”设置法律专职岗位,进一步加强法律事务工作。

五、对集团公司法律事务工作的建议

1、加强对基层法制宣传教育的指导,制定普法教育计划,提高基层企业普法针对性。

2、适当举办针对性和适用性强的法制案例讲座或培训班,帮助基层企业领导和法律工作者提高预防法律风险的能力和依法科学决策的能力。

道德与法治教学建议篇5

2020年,学校党支部深入贯彻党的精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学校教育的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学校“外树形象,内强素质,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工作目标和教育教学中心工作,全面推进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按照“抓学习,促规范,提素质”的思路,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全体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学校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以及战胜新冠肺炎疫情提供有力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进一步深化学校党建工作规范建设,凸显个性,争创特色,努力开创我校党建工作的新局面。

二、具体工作

(一)提高政治站位,加强政治建设,形成良好政治生态

1、加强对党员进行“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教育。利用中心组学习、主题党日活动、学习强国平台等积极组织党员开展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学习活动,把“深学、细做、抓常、创新”贯穿“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始终。提高政治站位,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都能自觉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保持一致,向这个核心看齐,向党中央看齐,确保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2、开展学习党章,遵守党章活动,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将新党章的学习纳入日常学习任务,每次中心组学习、党员大会,都见缝插针学习。每次学习联系学校和党员实际学,使全体党员增强了党章意识,能自觉用党章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做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的合格党员打下坚实基础。

3、完善和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一是按期向党员大会报告工作;二是严格执行学校“三重一大”制度,按《党政领导班子议事规则》规定的程序决策学校重大事务;三是在涉及学校人事、绩效、课程、基建、采购、师资队伍建设等各类重大事项,尤其是涉及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上,党支部督促行政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并提交教工代表大会予以审议。

4、保证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根本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党支部通过形势报告(《生动的轨迹,伟大的创造》)、专题培训(暑期培训、学习人民教育家于漪)、日常会议引导教师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传道授业解惑的全过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高学生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不断提升文化的凝聚力、感染力、生命力。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就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和自觉行动,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学校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大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根本性民生工程切实抓紧抓好。

(二)依托学习载体,加强思想建设,提升理论素养。

1、坚持创新、因人、因时而异的原则,与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相结合,增强思想理论建设工作的针对性和综合性。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实践,科学设置思想理论建设内容,扎实生动地开展党的方针政策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努力提高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加强对党员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弄清"入党为什么、执政干什么",切实解决宗旨意识淡薄的问题。

(1)抓好中心组成员的学习。制定中心组学习计划,重点围绕理想信念和党的创新理论组织学习。坚持每月学习交流一次,做到带头抓、带头学、带头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心组学习做到定主题、定时间、定主讲,学习坚持理论联系工作实际,坚持自学与集体研讨相结合。充分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上半年,因受疫情影响,未能开展。下半年,开始恢复正常,已举行了四次学习,分别为《<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之生态文明》、《<松江区教育系统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四责协同”机制要求向基层延伸的实施意见(试行)>(沪松教党工委[2020]27号)》、《依法治校》、《学习<教育重要论述讲义>,争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

(2)加强全体党员学习教育。制定党员学习计划,重点围绕理想信念和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组织学习。采取辅导讲座(包括书记上党课、专家辅导)、组织生活会、理论研讨会、报告会、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参观访问、网络学习(“学习强国”平台)等形式,使学习收到实效。全年共开展7次专题学习,学习内容有重要讲话、五中全会精神以及改革开放四十年伟大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等。

2、加强教职工的师德师风建设。与建设学习型校园相结合,加强师德师风相关法律法规和改革的宣传教育,突出正面引导,引导广大教师自觉践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把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教师培养、培训和管理全过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教师牢固树立依法治教、依法执教意识,树立教师廉洁从教、潜心育人的自觉意识,着力培养和提升教师师德素养。

(1)利用教工大会、暑假专题培训、定期小组会议等组织全体教工认真学习《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以及形势报告,使广大教职工自觉地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导自己的思想行为。今年开展了“学习于漪老师精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系列活动,内容包括:1、开展《致敬先锋模范培育时代新人》人民教育家于漪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专题学习活动。2、开展“八个严禁”再学习活动。结合“八个严禁”和于漪老师的专题报告会,撰写感想。3、开展新教师“学于漪思想谈教育信仰”活动。认真学习《上海教育特刊·人民教育家于漪》,通过学习,反观自身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识,开展演讲活动。4、开展“我和于漪老师的故事”征集分享活动。挖掘身边人身边事,讲述和于漪老师的故事、受于漪老师影响的故事,并以微信推送形式进行宣传,营造学习于漪老师精神的浓厚氛围。5、开展“记录身边的师爱”摄影作品征集展评活动。学习于漪老师崇高的师德和高尚的情操,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捕捉身边教师自然流露、感染力强的片段。

(2)建立健全和完善师德师风建设的保障机制、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丰富和完善师德考核细则,把师德考核成绩作为教师综合考评、职务评聘、进修深造和评优奖励的首要依据,做到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

(3)充分发挥教育工会组织的优势,以师德师风建设为切入点,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切合实际、富有实效的师德建设活动,做到活动载体、内容和效果的有效统一。今年评选“年度之星”10名,并进行隆重表彰。

3、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依托政教处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规范行为做起,培养良好道德行为,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积极开展各类主题实践活动,打造德育特色项目。结合学校实际,组织开展了各类主题教育,为学生搭建实践体验平台,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实践能力。有计划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如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禁毒教育、安全自我防范教育,劳动教育、文明礼仪教育、道德规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开展了各项仪式教育活动,如一年级入儿童团仪式、二年级入少先队仪式、五年级毕业典礼、六年级换大号红领巾仪式、初三学生离队仪式、毕业典礼等;结合重大纪念日、重大事件、重大节庆日,开展了特色鲜明、感染力强的主题教育。如学校利用田八样实践基地,以申报国际生态学校为契机,通过课程学习和劳动体验、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有机整合,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家乡的美丽、祖国的繁荣,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也增强了学生保护环境的生态行为规范的培养。同时根据青少年特点,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读书节,形成了一股积极向上的人文气息。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班主任队伍是主力军,德育课程是主渠道,同时重视学科渗透德育以及升旗仪式、道德实践、和谐校园氛围等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形成合力。

(三)加强教育管理,促进组织建设,提高组织能力。

1、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

支委会。凡支部重大事务都召开支委会讨论。召开会议程序规范,会前书记与支委会成员沟通会议议题,会中各委员充分发表意见,并经表决通过决议,由各委员分工落实决议。会议做到每月一次。

党员大会。以“主题党日”的形式呈现,包括党员学习、党课、组织生活会、党员发展、参观等会议形式。今年共召开不同形式的主题党日10次,分别为:3月,4月“把党旗扛在肩上,把承诺落在行动上”,5月“学‘四史’坚守初心使命,强担当夺取‘双胜利’”,6月“我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7月“信仰如山、信念如铁、信心如磐——让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永担在肩”,8月“决战‘创全’,党员力行”和党课“生动的轨迹,伟大的创造”,9月书记党课“全国抗得的击新得的冠得的肺得的炎疫得的情表得的彰大会精神专题学习”,10月“学好用好《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提高我校发展的治理能力和工作水平”和“进博先锋,党员行动”,11月“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五中全会精神”,全年举行11次主题党日活动,基本达到每月一次。此外,杨华、鲁佳英、谢懿君、沈凤莲还分别录制了音频党课参加区音频党课征集活动。

党小组会。在党支部领导下,进一步发挥党小组的作用,拓宽党小组活动空间,提高党小组活动自主权。11月份开展的主题党日活动完全由党小组长策划、开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其中李慧同志在原党小组长请假的情况下,乐于承担任务,并出色完成,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良好风尚。

2、认真开展承诺践诺活动。年初,每位党员结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制订适切的承诺。在经群众评议,党支部审议通过后,在思远楼底楼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年末,结合上级关于民主评议党员的通知精神,以召开组织生活会的形式进行自评互评,评议结果,作为党员民主评议的重要依据。

3、加强干部的培养、教育和管理

(1)加强干部的教育和管理。一是利用中心组学习、专题培训、外出考察等对干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勤政廉洁教育、党的宗旨教育等,努力提高干部的思想觉悟和管理水平;二是制定干部操守守则,让全体干部明确不能触碰的生活和工作的底线和红线在哪里。

(2)加强后备干部的培养。及时发现青年教师的优秀才俊,给他们提要求、压担子,让他们在实践中磨练。对于可造之材,加大培养力度,给他们配备导师,让他们尽快成才。一旦成熟,要根据干部任用原则,通过规范的程序,大胆使用。今年,新增3位青年担任办公室、教导处、政教处干事,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

4、做好党员发展工作。一是不断壮大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做到“三早”:即早选苗、早教育、早培养。重点做好教育教学和决战新冠疫情第一线优秀青年入党积极分子的选拔培养。二是坚持标准,严格程序,确保发展党员的质量。坚持党小组推荐、群众评议和“推优”制度。发展对象的确定先由各党小组党员讨论,推荐发展对象,然后由支部征求群众意见,根据党小组和群众的意见由支委集体讨论,确定上报年度发展计划。对在团员和青年中确定的发展对象,还必须经过团组织的“推优”程序。三是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的培养和考察。要按照规定的程序做好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的培训,同时党支部定期对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进行谈心谈话,听取他们的思想汇报,给予教育和引导。今年确定发展对象1名,积极分子1名,新递交入党申请书1名。

5、积极开展党建项目化建设。今年实施开展了《“荷护”党员服务驿站》项目,成立了分别由孙礼欣任队长的心理健康疏解服务队、谢懿君任队长的安全守护服务队、王小霞任队长的学生帮教服务队、钱凤萍任队长的师生生活困难服务队、周春任队长的新教师导师服务队和鲁佳英任队长的学雷锋社区志愿服务队,并做到了基本正常开展,以项目带动全体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6、做好其他党务工作。做好党费核算、收缴工作,按时、主动、足额向上级党委交纳党费。维护好党员信息管理系统。

(四)健全监督机制,加强作风建设,促进健康发展。

1、坚持预防为主、教育在先的方针,深入开展党风党纪教育。在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党风党纪、法制教育和警示教育,筑牢党纪国法和思想道德防线。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密切联系群众,要经常深入教研组、深入课堂,积极解决师生普遍关心的问题,特别对有困难的教职工、学生给予更多关爱。

2、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贯彻落实上级有关党风廉政建设的部署要求,制定本校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目标管理计划,落实责任到人,及时部署并组织实施。制定《党支部加强全面从严治党“四责协同”机制建设方案》等,全体干部填写责任清单,做到治党管党职责明确。

3、进一步加强党内监督工作。巩固行风建设成果。认真履行《党章》赋予的监督职责,健全监督程序,增强监督效果。认真贯彻《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发展党内民主,保障党员权利,确保党员对党内事务和学校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五)发挥协调功能,调动积极因素,促进学校发展。

1、加强对学校工会工作的指导。积极支持工会按照《工会法》的规定履行工会职责,把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作为工会的基本职责,使工会真正成为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工会了解群众情况,征求群众意见,为学校的改革发展献计献策。通过工会关注、配合,帮助困难职工,构建和谐校园。

2、加强对团队工作的指导。围绕“五带一优化”认真开展党建带团建工作,即:1.带思想建设,坚定理想信念。党支部积极引导和带领团总支充分利用重大活动、重要节庆纪念日以及红色资源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如五四节开展了“传承五四精神,绽放青春光彩”活动;一二–九开展“坚定跟党走,奋进新时代”活动等。2.带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党支部坚持带好队伍,使团员队伍建设与党员队伍建设相衔接,把积极推荐优秀团员作为入党积极分子,作为党组织吸纳新鲜血液的重要渠道。3.带组织建设,健全规章制度。党支部切实加强对团组织建设的领导,指导团组织在符合条件的学生中积极发展团员,提高团组织的覆盖面。今年团总支增选了2名委员,发展了12名新团员。4.带工作建设,促进工作开展。党组织指导团组织围绕党政工作大局开展各项工作,把团的工作纳入学校的工作规划和目标管理。指导团组织根据团员的实际和特点,紧紧围绕党政工作大局,通过开展“青年文明号创建”、“青年志愿者服务”、“青年先锋模范”等活动,使团的工作有载体、有平台、有抓手。5.带作风建设,强化运行机制。加强团干部的党性修养锻炼,教育团干部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思想路线,民主集中制的组织纪律,密切联系群众的群众路线,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民主作风,廉洁自律,自觉抵御不良风气的侵蚀。6.优化工作环境,营造良好氛围。加大青少年活动和培训阵地建设及管理力度。党组织将团员青年活动设施建设列入总体规划,特别是文化阵地建设积极推行“党团共建共用”模式,综合解决团员活动场所问题。

3、重视退管工作。关心离退休老教师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丰富他们的退休生活,尽力为他们排忧解难,多办实事。

(六)重视文明创建,塑造学校形象,提升学校影响力。

1、落实师德规范,加强师德建设。以“师德承诺”为载体,深化师德建设,进一步规范教师的言行,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恪守职业道德。把师德建设的重点落实到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真正建立平等、民主、和谐、互助的师生关系上来。开展争创优秀共产党员、师德标兵和优秀教师活动,把争做师德标兵活动,纳入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

2、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思想,提高创建文明校园的水平。文明校园创建活动以提升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为重点,以文明礼仪教育为切入点,不断提高创建水平。

3、落实“和谐社会”思想,加强和谐校园和校园文化建设。在整体规划初具格局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品位,使其更美化更优化。加强与居委会、派出所、社区及校园周边等单位的文明共建活动。积极发挥家委会、家长学校等作用,为学校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道德与法治教学建议篇6

教师年度思想工作总结摘要:我校领导高度重视师德建设工作,党政主要领导能把师德建设年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定期召开会议,统一思想认识,增强抓好师德建设年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同时,研究制定师德建设年活动方案,成立师德建设年领导小组,部署师德建设年活动,每项活动领导做到心中有数,指导到位。

二、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思想素质

1、学校有计划有步骤地抓好了学习教育活动,组织教师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提高教师的法律意识,增强依法治校的能力和水平。

2、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了《依法治校、净化育人环境的暂行规定》及《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吉林市教师师德五条禁令》、《昌邑区教育文化体育局的十条工作纪律》,学校并将禁令和工作纪律张贴在教师的办公室,每位教师和学校签订了三个责任状。

(1)严肃工作纪律,加强教师职业道德责任状。

(2)依法治校,净化育人环境责任状。

(3)杜绝乱收费,乱办班责任状。

道德与法治教学建议篇7

【关键词】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思考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在我国已经提出和实施了好多年,但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实施并非十分顺利,笔者认为导致目前尴尬局面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理念存在着偏差

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观念依然存在,而且很有市场,在许多人眼里升学率是硬指标,德育是软任务,甚至可有可无,因此学生的道德素质的培养、文明习惯的建立很不到位,重智轻德的现象还很普遍。

二、学校教育中全员育人的格局还没有形成

目前学校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工作往往主要是班主任的事,其他教师参与不够,没有真正将教师的人员优势、学科资源优势转化为育人的优势。

三、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缺失

目前,我们的素质教育更多的受到功利思想的影响,把道德教育视为对人的意志与行为的限制或防范,强调模仿和服从,以满足施教者、社会或组织的需要,极具生命力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蜕变为盲目的对守则、规范的遵从与机械呆板的行为训练。我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变成了道德“知识”的教学和灌输,学生成为被动接受守则、规范的容器,将教育对象“物化”,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导致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丧失了吸引力。

四、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方法、手段滞后

道德体验论指出:“道德教育的实验证明,道德教育的实效,是在体验中发生的,只有诱发和唤醒体验者的道德体验的教育,才能对其生存实践和生命健康成长发挥实际的促进作用,它也才是有效的,因而也是有真正价值的道德教育,也才能成为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的存在。”而当前由于多种原因,我们给予学生参与、体验的机会过少,虽然也有一些集体性教育或活动,但大多是被动参与的,很难唤醒学生丰富的道德情感体验并产生正确的道德行为。因此在方法手段上要大胆创新,积极构建一种“主体参与――自我体验型”的德育模式,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实施自我教育,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因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五、现实环境不尽如人意

首先是成人的不良示范,严重影响了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因为,成人的行为是学生做出判断、进行效仿的重要示范。现实环境中家长的不文明行为、教师的不规范言行、社会上的不文明现象,还十分普遍,并且在不断地冲击着学生的感官,久而久之,学生的不文明行为自然就学会和养成。所以全社会要下大力气来提高成人的文明素质,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其次,全社会关心支持思想素质教育的良好局面还没有形成,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停留在口头上和形式上,没有真正的形成德育合力。

介于原因,要加强中学生思想素质教育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更新德育观念

应试教育的根本弊端,在于将素质教育拖进一潭死水,进而丧失生存与发展的机遇,更无法迎接新形式的挑战。实施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关键就是要让德育在教育体制、机制、政策、课程、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能够“活”起来。学校的每一位老师,都应具有学习德育新思想、新观念、新学说、新知识的紧迫感,努力成为学习、学习、再学习的模范。教师的观念,直接影响着班级活动和学科教学。校长的教育思想观念,则影响整个学校和所有教师与学生。校长走在前面,学校才能出现崭新的德育风貌,开出现代教育之花。

二、加强师德建设,强化教师素质

首先,建立和完善中学师德考核、奖惩机制。要建立师德考核制度,把师德作为考核教师工作的重要指标,建立表彰奖励制度,每年表彰一批优秀教师、优秀学生,定期开展德育素质展示活动。要依法管理教师队伍,切实把好教师入口关,切实确保教师队伍的基本素质。师德教育实行“三结合”和“五挂钩”。“三结合”即:师德教育与创建文明学校相结合,与实施公民道德教育相结合,与学校工作考核相结合;“五挂钩”即:师德教育与民主评议行风挂钩,与校园综合治理挂钩,与评优评先挂钩,与评聘教师职务挂钩,与认定教师资格挂钩。

其次,建立有效的师德监督机制。今后要将师德作为教育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结合教育教学工作督查和班主任工作考评,加强对师德的督查和评估工作。积极鼓励学生、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对师德状况进行监督和评议,学校和教师要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积极改进工作,全面提高师德水平。

三、打造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协调互动的德育模式

在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应密切结合、融洽相处,为构建和谐的德育环境提供有力的保证。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应注重教育教学活动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和谐共进,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认知发展水平和实际需要出发,使学校各种德育活动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相适应,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达到最佳程度和最佳状态,使学生身心得到和谐发展。家庭是学生最早体验德育的地方,具有血缘关系亲近而特有的亲情教育优势、个别教育优势和融于日常生活中的关爱教育优势,但也容易使家长滋生“望子成龙”的过高期望值和“恨铁不成钢”的负面心理。作为家长,应从尊重孩子和理解孩子出发,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弥补学校教育的欠缺。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德育影响不可忽视,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会感染学生;关心他人、尊老爱幼、遵纪守法、尊师重教、明礼诚信等良好的社会公德会熏陶学生;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充满活力、文明向上的社会风气会激励学生。优良的学校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德育环境就会更有合力。

四、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不是任何一门具体的课程可以独立完成的,必须渗透在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合力来进行。

课堂教学是实施德育的主渠道,只有通过课堂教学,才能把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因此我们必须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一是要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特征和趋势来审视过去的教学方法;二是要研究文化传统问题;三是要吸收科学技术的新成果。

此外,校园文化对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文化对于道德素质的形成,往往比课堂教学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因此,营造良好的氛围,开展多种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学术的、文娱的、体育的活动,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校园文化的熏陶,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欧阳超.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2]曹宝静.中学政治教学建模[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3]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道德与法治教学建议篇8

关键词:《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历史教学教学尝试

一、课标要求

1.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内阁形成的史实,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2.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3.知道法兰西第三国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4.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二、单元内容

本单元由三课组成:《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和《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对本单元共列出三方面的内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法国共和制的确立和德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由此可见,本单元实质是一部近代西方政治简史。

三、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由于各国具体国情不同,所以资产阶级代议制产生的时间不同、模式不同,特点也就不尽相同,因此教材有针对性地选择了英、美、法、德四个典型国家进行阐述,揭示了各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共性与区别。

四、学情分析

本单元涉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德意志统一等众多重大历史事件,涉及《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法兰西第三国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等重要文件,还涉及议会、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联邦制、邦联制、共和制、总统制等政治概念。但是学生基本上没有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体系,也缺乏相关的政治学科知识。

五、教学探索

基于学生现有知识与能力水平,要上好本单元,落实课标要求,难度很大。为此我进行了这样的教学探索:

1.了解政治,学好历史。

(1)政治制度(politicalinstitution)。

政治制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政治制度指的是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它包括一个国家的阶级本质,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国家结构形式和公民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狭义的政治制度主要指政体,即政权的组织形式。

(2)资产阶级代议制。

又称议会制或国会制,是指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构来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这种代表民意的机关就是议会。在代议制下,资产阶级通过议会对国家实行集体统治,以防止专制独裁。

(3)国体和政体。

国体:即国家性质,指一个国家中哪个阶级是国家的统治阶级。如美国的统治阶级是资产阶级,美国的国体是资本主义;中国的统治阶级是无产阶级,中国的国体是社会主义。

政体:即政权组织形式,指统治阶级按照一定的原则组成的,代表国家行使权力以实现统治阶级任务的国家政权机关的组织体制。目前资本主义国家政体主要有两种: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如英国采用君主立体,美国采用民主共和政体。

君主立宪制: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以君主(国王、皇帝等)为国家元首,但其权力受到了宪法和议会不同程度的限制,是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分享权力、互相妥协的产物。其形式有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和二元制君主立宪制两种。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君主不直接支配国家政权,由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如英国,从法律上看,英王是“一切权力的源泉”、“国家的化身”,但实际上英王的权力虚有其表,法律上赋予英王的权力都由内阁和议会行使。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则由君主任命对自己负责的内阁,直接掌握行政权,而由议会行使立法权。但君主对议会通过的法案有否定权,可见真正的立法权实际上不在议会。1871―1918年德意志帝国,就实行的是这种“二元制”的君主立宪制。

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共和制主要有两种:议会制共和制和总统制共和制。这两者的根本区别是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关系的不同。议会制共和制的议会是国民的代议机关,拥有立法、组织和监督政府等权力,议会制共和制的总统只拥有虚位,没有实权。总统制共和制的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总统总揽行政权力,统率三军。

国体和政体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

(4)国家形式、国家结构形式、政权组织形式。

国家结构形式是国家的统治阶级所采取的、按照一定原则来划分国家内部区域,调整国家整体与组成部分、中央与地方之间相互关系的国家外部总体形式。现代国家的国家结构形式主要有两大类:单一制国家是指由若干行政区域单位或自治单位组成的单一国家。复合制国家是指由两个或多个成员国联合组成的联盟国家或国家联盟。近代复合制国家主要有邦联和联邦两种形式。

国家结构形式与政权组织形式共同构成了国家形式。

2.画示意图,理清关系。

在学习《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时,要求学生结合《权利法案》或《美国1787年宪法》的具体条款,分别绘制出英国、美国国家政权运转机制示意图,并对示意图作出解释,请其他学生点评,加深对两国政体的理解。

3.填充表格,探究异同。

(1)对比英国君主立宪制和美国总统制。

比较项目:经济基础、国家性质、国家权力中心、司法权、国家元首是谁、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国家元首有无任期、国家首脑有无实权、政府首脑是谁、政府如何产生、立法权在哪里、议会与政府的关系等。

(2)对比法兰西共和国和德意志帝国。

比较项目:国家元首、行政机构、立法机、政体形式等。

(3)对比德国君主立宪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

比较项目:权力中心、君限、内阁产生途径等。

(4)对比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总统制、法国总统制与德国的君主立宪制。

比较项目:国家元首、元首产生方式、元首任期、元首有无实权、政府首脑、政府产生方式、国家权力中心、行政权归属、政府首脑与议会关系、立法权归属等。

4.角色扮演,感悟历史。

(1)《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角色扮演。

将学生分成三组,每组分别由一名学生担任议长、首相、国王三个角色,其他同学作为他的后援团。三位同学分别就议会、内阁、国王的职能、权限作介绍。议长的发言是:议会人员的构成和权限。首相的发言是:我是如何当选的,我有哪些权力。国王的发言是:我是怎样当上国王的,我有哪些权力。

(2)《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角色扮演。

道德与法治教学建议篇9

【关键词】国外政党党纪建设实践经验

【中图分类号】D05【文献标识码】a

党的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是维系政党组织存续的关键因素,是从严管党治党的重器,是维护政党团结统一的基本条件。长期以来,国外一些政党在严明党纪方面的实践,对中国共产党全面从严治党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以宪法、法律对政党及其党员形成强制性规范约束

一些国家在宪法中明确写入有关政党的条款。《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规定了政党角色,将其作为政治意志汇聚的公共过程的组成部分:“政党应参与人民政治意志的形成过程”,规定政党的内部组织结构必须遵守“民主原则”,这意味着政党必须确保其各个委员会能够经选举产生。在党内组织决策过程中重视党员主体地位,让党员参加决策过程发挥作用。

此外,政党须“公开说明其财产以及经费之来源与使用情况”。联邦德国1967年颁布实施了《政党法》,严格规范约束政党的行为。该《政党法》共七章四十一条,其内容规范了政党民主、政党财富以及政党查禁三大主题,为政党活动奠定了法律基础。①

新加坡注重依法治贪,经过自身实践制定了一系列缜密的防止贪污的法律,其中最重要的是《防贪污法》和《贪污贿赃没收法》。对政党和社会中的贪污舞弊行为严惩不贷。越南共产党对遏制党内腐败极其重视,先后制定了《预防和反对腐败法》、《申诉控告法》等法律,为惩治腐败、加强群众监督提供了法律依据。越南的《预防和反对腐败法》规定,领导干部需在每年1月1日至3月31日期间,在本人所在机关、组织或单位公布个人财产申报清单。上述严格的法律规定和党的纪律,规范保障政党清正廉洁。

以为根本大法和核心构建严密党内纪律体系

政党要想长期巩固执政地位,必须要有严格的党内纪律,包括党内的根本法规和各项具体纪律规范,而党的章程则是党内纪律制定的基本依据。是政党的根本大法,是为政党设计关系其前途命运的制度安排,是政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组织制度、组织架构等的集中表达。

法国社会党的中就设置了大量的党的纪律维护条款,对违内纪律的行为进行处罚。《新加坡人民行动程》对党的纪律和处分等内容有严格、明确的规定。其中关于党内纪律的规定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一般的纪律规定,另一部分是有关纪律检查机关或监督机关权力和责任的相关条款。中对党员涉嫌违纪、违纪党员处分、处分执行程序、纪律委员会的设立和运行规范等内容都有具体明确的规定。《新加坡人民行动程》中规定党员不论级别高低,一律没有特权,高级干部必须直接向总理进行财产申报并定期接受检查。严格的党内纪律是新加坡人民行动党长期执政的重要保障,也是维持其执政合法性的关键因素。

构建完善的党内外监督制约机制维护党纪权威

国外一些政党内部设置了具有高度独立性的纪律检查机构,以对党员和党团的行为、活动进行监督和制约。如法国社会党中央协调委员会及其各级党部中的协调委员会是该党内部的“司法机关”,对纪律处分案件具有最终裁定权。德国社会的监察委员会是维护政党纪律的独立机构。为执行党的纪律,英国所有政党都在议会设有党团,党团设“党监”,负责执行党内纪律,对本党议员进行管束。议员一旦出现不服从纪律、破坏纪律的情况,党就会对其进行处罚,严重的会被,这就意味着议员的政治生命可能结束。美国的和共和党两大政党虽然属于组织松散型政党,但也十分注重对党内纪律的维护。在美国参议院和众议院的和共和党的议会党团中都各自选出一名督导和几名副督导。督导的工作是协助政党领袖工作,沟通本党领袖和本党议员对议案的意见,估量有争议的议案在交付表决时的投票情况,在重要议案交付表决时督促本党议员到会场投票。

越南共产党重视党内监督。越共六大成立了中央监察委员会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作为党内监督机构。委员会成员由同级党的全体委员会会议选出,且受同级党委和上级监委的双重领导。越共也注重加强党的纪检监察机构建设,设立了申诉机构和仲裁委员会,用于处理各级党委关于党纪问题的建议及党员申诉,为保障党内民主提供了有效渠道。越共强化了中央监察委员会的检查监督职能,它承担着对越南从中央到地方近5.4万个党组织、360万名共产党员道德品质和工作生活作风的检查工作。近一两年来,越南中检委处分越南央企高管的案例曾被国内外媒体广泛报道,并在越南民间引发强烈反响。而随着地处中越边境的越南河江省省委副书记、省人民委员会主席阮长苏因个人作风问题被中检委处理,从而开创了省部级高官因生活作风问题落马的先例。②2002年越共九届五中全会首次实行了质询制度,自此开始,任何一位中央委员可以对政治局、书记处、中检委集体提出质询,也可以对包括总书记、政治局委员和书记处书记在内的其他委员提出质询。越南共产党注重从制度上加强党内监督,与此同时,在全党开展党的建设和整顿运动,加强制度建设、加大监督力度,有效遏制了党员干部现象的发生。

古巴共产党注重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制度约束。1996年古共颁布了对国家干部的二十六条戒律,规定高级干部除非公务,即使自己有外汇也不能去旅游饭店消费;领导干部装修房子即使是用自己的钱也要经过批准;政治局委员、部长不得更换新型汽车等等。古共对腐败和违纪行为绝不迁就姑息,坚决将腐败分子撤职或查办。规定领导干部贪污受贿金额在300美元以上,不论其职位高低,坚决免除其领导职位,需要法办的就要法办。十分重视党纪监督的作用,建立了一整套监督机制。设立中央、省、市三级申诉委员会,分别在同级党的代表大会上选举产生。其职责是受理对党员和党员干部违纪行为的举报以及审理对违纪党员和党员干部有关处分的申诉。该委员会做出的决定同级党委无权否定或修改。设立全国群众举报委员会,直属古共主管党务工作的政治局委员领导。建立了全国审计办公室,从属财政部领导,但拥有审计自;各省省委下设专事监督的审计局。设立对公车私用行为的专门监督机构,经常在旅游区登记公车的车牌号码,进行跟踪处理。古共还注重发挥群众监督作用,部以上干部在下班后与普通居民一样,要接受居住地保卫革命委员会的管理和监督。保卫革命委员会有义务向党政干部所在单位报告他们及其家属和子女在社区的表现,对党政干部的年度考核、任用和选拔也有发言权。③

注重维护政治纪律以保障政党内部团结和统一

政党作为将国家机构与社会机构联系起来的制度化的政治组织,一般都有着明确的政治目标、系统的组织机构和组织原则以及一整套为保证实现其政治目标而设计的政党纪律即党的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共同遵守的党内行为规范。国外一些政党注重通过维护政治纪律以保障政党内部团结统一。

英国政党要求党员自觉严格遵守党纪,在重大政治问题上应与党魁保持高度一致。英国议会中的多数党组阁,掌握政府权力,如果多数党失去了在国会中的多数席位,就必须重新选举,这样一来,任何一位国会议员如果给自己的政党投反对票就等于为其他政党获得执政权增加了筹码。由于英国国会中的一般议员不能像美国国会议员那样,随着年龄、资历的增长而增加其权势,政治事业成功的唯一道路就在于政党领袖的青睐和提拔。所以,当国会中的议员收到政党领袖关于如何对待某一政策法案并如何进行投票的指示时,他们一般不会冒着毁掉自己政治前程的风险而抗拒党魁的命令。英国政党政治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执政党的政策容易得到通过,不会被,因此执政地位牢固,政党政治可以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只有在大选时才可能出现政党更替的现象。

美国的和共和党以竞选联盟作为组织形式,吸收党员比较随意,完全是一个松散的政治联盟,结盟关系在每一次投票中都不断发生变化。但美国两大党却驰骋美国政界多年,让人觉得难以置信。其实,其机构相互制衡的关系弥补了党内纪律松散所带来的不稳定性。美国民主、共和两党的议会党团同全国代表大会及全国委员会不发生任何联系,完全独立行事,执政党议会党团对总统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同一政党的参议院议会党团和众议院议会党团之间也是各行其是,这就形成了由多个支点支撑的、相互制约的机构。由于美国实行的是联邦制,党的全国性机构与州和地方组织之间不是直接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又从纵向上形成制衡关系。这类政党的党内政治纪律维护主要体现在议会中督促党员贯彻本党的主张。可见,国外不同性质的政党的政治纪律方面宽严不一,政党对其成员的控制力度也就大有不同,但在事关政党团结和统一以及执政权等关键问题上,对党内政治纪律的要求都是比较严格的。

出于树立政治道德规范的目的,日本自民党设立了政治道德听证委员会,当出现涉嫌违反《政治献金控制法案》或自民党于1980年颁发的《道德章程》的情行时,政治道德听证委员会进行独立调查。在政治道德听证委员会调查的基础上,自民党党纪委员会将启动质询流程。如果确实证明某个党员导致了自民党遭遇政治上的不信任,则自民党党纪委员会将根据自民党的《纪律规定》实行处罚。④

以对政党忠诚教育为核心强化党内纪律意识

国外一些政党,有的虽然公开否认党性,标榜非党性和超党性,宣扬全民性,但为了掌握或者夺取政权,为了实现该党的政治目标,实际上却有着鲜明的党性和明确的理想信念,都注重对其党员以忠诚教育为核心进行价值观塑造。加强党性和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党员的忠诚意识是各国政党的共同做法。

一些政党大力传播灌输本阶级的意识形态,肃清敌对政治主张的影响,推动本党派竞选和维护其代表的阶级利益,巩固和发展本党派所诉求的政治制度。在教育机构和形式上,以众多专门的政党培训机构为载体,运用先进的培训资源和手段,密集、高效地塑造受训者的社会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欧洲一些社会党把强化党员教育培训作为提高党员质量、严格政党管理的重要措施。培训的重点放在年轻党员和基层党的负责人身上,内容上更注重加强党的纲领、理论以及党的组织纪律的培训。德国社会强调年轻党员和党的基层领导人只有经过培训、有一定实践经验,才有获得提拔的机会。德国基督教社会联盟负责党员培训和教育的机构是汉斯赛德基金会。它所属的政治教育训练所是专门负责对一般党员进行教育的机构。通过这个机构,培养党员的党性,宣传该党的政治主张。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将国家青年领袖训练学院作为培养青年领袖的机构,负责培养人民行动党的干部。瑞典社会,除了在里用专门条款规定各级党组织中应设有专人或专门机构负责学习工作之外,还通过学习小组、专题讨论等形式,围绕该党的基本知识、组织问题、意识形态和社会政策进行开放式的学习与讨论,以形成共识,促进党员党性意识的增强。墨西哥革命制度党则通过党校进行不同类型的党员干部培训,以达到开展党性教育的目的。

美国的和共和党采用非专业化的培养和教育方式,其培养和教育党员的一种普遍方式就是在大学建立和共和党学生联合会。两党培养和教育党员的一切活动基本上都是围绕选举而进行的,培养党的活动分子对党的忠诚,使他们愿意追随党并为党工作,奉献自己的智慧以及财富;培训党的各级参选候选人,帮助竞选者具备竞选能力,以便在竞选中获胜。两党都特别注重培养党的中坚力量,以使他们认同和接受党的理念,终生都能追随本党,为党工作,或者至少在选举中能把手中的票投给本党。在这些活动中,两党的党员本身也得到了党性的锻炼,因为对群众的宣传鼓动完全是出于他们对党的忠诚和热情,并且是没有任何报酬的。他们为党的事业甘愿奉献的精神在群众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感染力,能起到培养和教育的双向作用。⑤越南共产党各级党组织十分重视以多种形式来对党员进行思想教育,比如举办党史知识竞赛、党建工作演讲比赛等活动。越共中央政治局组织开展“学习和践行胡志明道德榜样”运动,越共十一大强调,要把“学习和践行胡志明道德榜样”运动作为干部、党员、党支部、党组经常性的工作,不断培养和锻炼每个干部、党员的政治理论水平、道德品质和生活方式。学习活动开展成效显著。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政治坚定、组织严密、有铁的纪律的政党。党的先锋队性质和先进性要求决定党规党纪必须严于国家法律。“要认真总结我们党90多年、无产阶级政党100多年、世界政党几百年来制度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成果,联系实际、求真务实,探索适合自己的党内法规制度建设途径。”⑥中国共产党要善于学习借鉴国外政党严明党纪的有益经验,把严明党纪作为提高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基础,坚持全面从严管党治党,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外执政党治党理政比较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2&ZD078;作者系课题主持人和首席专家,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研究生魏淑琰、于秀秀对本文亦有贡献)

【注释】

①张文红:“德国政党制度的发展与建设”,《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年第4期。

②刘刚:“行进在革新开放道路上―越南共产党面面观”,《人民日报》,2014年8月22日。

③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课题组:“古巴共产党密切党群关系的基本做法和经验”,《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4年7月7日。

④孙齐庸:“日本自民党党内管理机制”,周敬青主编:《现代政党治理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第61~62页,第59页。

⑤杨显斌:“国外政党对党员进行教育和培养的基本方式”,《党的建设》,2007年第12期。

道德与法治教学建议篇10

区司法局、大庄乡准备在大庄乡孙家大院以“三治融合”体系为基础,聚焦法治乡村建设,积极打造集法治宣传、法律服务、人民调解等功能于一身的“法治小院”,构建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供给的“新渠道”。法治小院的建立不仅能为村民提供精准、优质、普惠的法治文化阵地,也能为积极探索市域社会治理提供有效路径,从而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四中全会精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化“三治融合”建设,坚持自治为基础、法治为保障、德治为引领,推动基层治理和社会调节、村民自治良性互动,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时代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格局,为全乡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坚实的基础。注重延伸“法律进村居”工作的触角,拓展农村法治文化阵地,全力打通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供给的末梢关节。

(二)目标任务。

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充分利用农村中闲置的房舍、红白理事会、老年活动室等场地资源,进行合理化改造,植入法治元素,建成具备法治宣传、人民调解、法律服务等功能的法治小院。

(三)基本原则

--坚持党建引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优势在党建,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增强感召力、影响力,使其成为服务群众、凝聚人心、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

--坚持严守初心。推动法治乡村建设的本质是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真心实意倾听群众的心声、呼声和批评声,要坚持严守初心,依靠群众,真正把人民群众所思、所盼、所愿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继承创新。顺应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不断推动理念创新、方法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形成新的实践成果、制度成果和理论成果。

--坚持问题导向。以新时代人民群众新需求为导向,善于在加强与群众的沟通联系中增进与群众的感情,善于在真心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中赢得群众的信任,打牢社会治理的民心根基。

--坚持因地制宜。从本地实际出发,开拓创新,大胆实践,创造本地的经验,丰富法治乡村建设内涵,加快形成既有共性又有特色的农村基层治理模式。

二、工作举措

(一)村民自治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

夯实基层自治基础,健全全民参与机制,拓宽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渠道,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提升村自治效能,进一步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民安民创。

1.健全“一约三会”机构。一是制定村规民约,建立制度体系。坚持“群众认可、务实管用、富有特色”的原则,组织引导群众广泛讨论、凝聚共识,进一步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并做到与村训、政协协商在基层的有机结合,增强村规民约的参与性、合法性、针对性和权威性,引导村民自我教育、管理,推动形成良好的村风民俗。二是成立群众议事会,建立决策机制。建立群众议事会机制,组织群众和村民代表,参与村内重大事项讨论决策,深化村级民主政治建设,建立完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形成村自治合力。三是成立乡贤参事会,建立协商机制。成立由本村的老党员、老干部、复退军人、经济文化能人、出生地成长地或姻亲关系在本村的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医生教师、技能人才组成的乡贤参事会,参与公共事务的民主协商和决策,献计献策,反馈村情民意,为社区“三委”提供决策咨询;积极引才引资,出智出力,助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四是成立代表监事会,建立监督机制。成立由监委会成员、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人大代表和有较高威信的村民组成的监事会,对“四议两公开”的落实,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内容开展全面监督。

2.推行民主议事形式。一是创新协商议事形式和活动载体,大力推广村级群众议事会、民主恳谈会、民情沟通日、村民票决制、村民说事、妇女议事、“党群夜校+”等民主自治形式。常态化入村入户召开火塘会、院坝会、群众会,构建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评、事事有人管的自治格局。二是强化民主管理,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优化民主监督运作方式,将党务、村务、财务分项目分类别列入监督内容,设置橱窗式村务公开栏,每3个月公开一次村级财务状况,打造阳光财务、透明平台。三是完善民主选举制度,改进民主协商方式,增强民主决策参与,按照“四议两公开”程序和民主集中制原则实行决策,凡涉及烤烟合同分配、集体资产处置、村庄规划、征地补偿费的使用和分配、贫困户或低保户确定建房审批、救灾救济款物发放等重大事项决策,以及重大工程项目建设、集体资产资源处置、大额资金使用等村(居)民小组“三重一大”事项,须由村(居)民小组党支部会议或党员大会研究讨论同意后,提请村(居)民会议、村(居)民代表会议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作出决定,做到村(居)民小组事务党员先知、党员先议、党员先行。四是建立村民激励约束机制,通过集体讨论,以村规民约等形式建立激励制度,对本村群众在子女高(中)考中成绩突出、工作中立功受奖或在其他领域中贡献重大等情形进行表彰奖励,同时将违反村规民约、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与参军政审、评优树模、文明评比相挂钩,激发村民主人翁意识,树立文明博爱、开拓进取、健康向上新风尚。

(二)法治队伍强化法治乡村建设。

推进法治阵地建设,强化法治宣传,倡树法治理念,提升法治素养,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营造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良好法治环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1.建设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站。

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建设集普法宣传、法律服务为一体的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站,建立就地便民的法律服务平台。基层法律服务站下设“红袖标巡逻队”、“夕阳红调解队”、“青少年法治宣传队”、“法治扶贫服务队”共同推进乡村治理工作。红袖标巡逻队:由村小组中有时间、知识、技能、体力的村民自愿加入红色巡逻队,派出所统一指挥协调培训,配发红袖标。定期不定期在村中巡逻,提醒辖区群众防火防盗,有效提升了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夕阳红调解队:由村中有威望、有能力且愿意为法治小院服务的群众组成夕阳红调解队,及时有效的开展本村群众之间的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形成矛盾纠纷化解网格化机制,真正做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青少年法治宣传队:由在校学生担任,开展“小手拉大手,法宣齐步走”活动,将自己学到的法律知识传递给家长、邻居、村民。带动全体村民开展学法、用法、守法的良好法律氛围。法治扶贫服务队:由司法所、街道各站所有执法相关资格的工作人员担任,定期开展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相关业务,助力脱贫攻坚活动的开展。

2.涵养法治精神。一是开展“法治人才工程”,培育一批以村(社区)干部为重点的“法治带头人”,挖掘一批具有法律知识背景的党员、村(居)民代表以及居住在村(社区)的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等“法律明白人”,命名表彰一批“遵法学法守法用法示范户”,强化法治宣传,倡树法治理念,提升法治素养。二是引导群众学法用法守法,发挥法律在保障居民权益、规范市场运行、环境治理、化解矛盾等方面的作用。在“一居民小组一法律顾问”全覆盖基础上,各社区充分发挥法律顾问的作用,定期进行矛盾纠纷排查,及时报告重大矛盾纠纷隐患信息,及时调处一般矛盾纠纷,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3.强化法治宣传。大力开展“七五”普法活动,全面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一是制定普法责任清单,定期开展“法律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站所”、“宪法入户”活动,邀请法律工作者适时开展服务进农家活动,最大限度满足群众法律服务需求。三是探索市域社会治理建设新模式,打造“夕阳红调解队”队伍建设,鼓励并支持调解队员经常深入社区,结合各时期的热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参与重大复杂矛盾化解和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参与矛盾纠纷排查化解。

(三)德治互助促和谐邻里情。

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大力宣传和倡导3个层面24字要求,在全社会形成普遍认同的理想信念、道德标准、价值尺度,做到引导有方向、评判有标准、学习有榜样。突出公民道德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努力形成崇德向善、诚实守信、互助友爱的良好社会风尚。(牵头单位:街道创文办、文化站)

1.

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文化活动室、法治书屋、科普宣传栏、乡村大喇叭等村级文化阵地建设。二是按照“突出文化内涵,吸引群众参与”的原则,开展系列文体活动,丰富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丰富多采、贴近生活、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