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分析流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7:04:43

风险分析流程篇1

【关键词】合同;管理流程;主要风险;分析;控制

建筑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为了确保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质量,就必须加强施工合同的管理,从目前的现状看,建筑企业施工合同在管理过程中,比较常见的问题是管理流程不规范。因此,施工单位必须提高对合同管理的重视度,进一步优化合同管理流程,并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最大限度规避和控制风险。

一、合同管理流程分析

(一)合同起草及审批合同的起草主要是由经营管理部根据合约规划,负责编制各类合同标准模板,并与物资供应部、财务部、人力资源部等各经办部门核实完成。之后再交上级审批,待合同盖章批准后方可执行,该环节的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管理人员应对中标结果和商务谈判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并严格要求合同起草人员按照中标结果和谈判结果进行合同的编写。第二,合同的相关资料必须交由物资供应部、财务部、人力资源部、工程技术部门以及监督审计部门等审批签字,在合同上交审批的时候,必须注意审批程序,不能越级审批。(二)合同洽谈合同洽谈是施工合同管理的重要流程之一,合同洽谈前要明确谈判的目标、必要时可以做出让步的限度等,并且在合同谈判中争取主动性。对标准合同中的专项条款都必须具体、明确、完整,用词准确、责任清晰、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与合作方洽谈一致后,合同经办部门根据洽谈结果双方取得一致后,对合同文本进行修改。修订后的合同交副总经理审核,待审核通过之后,再交给单位董事长审批,只有经过董事长审批签字的合同,才具有法律效益。(三)合同签订合同签订是合同管理的关键环节,合同审批完成后,一般要双方同时签字盖章,不能同时签字盖章的,应尽量避免我方先行签字盖章。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应详细查看合同内容是否与修订后的内容相同,以免出现不必要的麻烦。(四)合同存档备案建筑施工合同必须进行存档备案,所有相关部门应将合同交到档案室存档,有关负责人在进行备案的时候必须分门别类,便于有需要的时候调档查询。(五)合同资料的分发合同资料应由经营管理部分发到各有关部门,分发资料之时必须严格按照资料清单执行。(六)组织合同交底工作合同交底工作,主要是为了让相关人员了解合同内容、明确自身工作而组织的,参与部门主要包括物资供应部、项目部、工程技术部和财务部等。(七)组织合同履行工作组织合同的履行,对合同管理工作的质量来说具有重大影响,要提升合同履行的效果,管理人员必须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应交代清楚合同履行的注意事项,以免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出现疏漏。第二,应正确处理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纠纷,以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作为解决纠纷的基础。

二、合同管理的主要风险

(一)主观性风险1.投标风险。施工企业承包工程大多是通过投标的方式进行的,而该方式给企业带来的风险是巨大的,这种风险可分为两类情况。第一类是不中标风险,若企业没有中标,那么购买标书及组织投标的所有费用就白白浪费了同时还有可能出现工人没活干而出现窝工。第二类是中标风险,指的是企业一旦中标,就必须承担整个施工过程中的各类风险。当前,我国建筑市场秩序不太完善,存在许多资质不合格的业主,如果企业在签订合同之前没有对业主的信誉、资金状况等进行考察,而盲目签订合同的话,就很可能出现工程款不能及时支付的问题,对企业的施工进度造成严重影响,同时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2.合同条款风险。合同条款对施工企业来说,存在极大的潜在风险,如果施工企业在签订合同的时候,没有详细查阅合同内容,尤其是一些内容不完整、语意不明确的地方,就很容易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与业主发生纠纷,此时再进行辩解往往于事无补。若矛盾和纠纷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则工程的施工进度会大大耽搁,给施工企业造成的损失更大。3.合同变更风险。一般来说,建筑工程的施工合同中都对工程变更作出了说明,一旦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工程变更,必须按照合同中变更条款规定的要求执行。但是,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本身就具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这些因素所导致的工程变更结果也是无法预料的。因此,常常会出现一些合同变更条款范围之外的变更项目,这些变更很可能给承包商造成施工成本的上升、工程量的大幅增加,以及工期延长等问题。4.合同管理风险。合同管理风险是一个泛指概念,它包含建筑施工合同管理的全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造成合同管理风险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管理人员自身的问题,例如,管理人员专业技能偏低、职业道德素质不高等;第二,合同管理体系不完善,导致合同管理缺乏有力的监督。5.索赔风险。施工合同在履行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索赔问题,一般来说,合同中对索赔问题都作出了一定的说明,一旦其中一方的违约,另一方就可以按照合同要求向对方提出索赔。站在施工承包单位的角度来看,延误工期、工程竣工质量验收不过关等问题,都可能导致反索赔。(二)客观性风险1.自然环境风险。由于建筑工程施工地点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所面临的自然环境风险也各不相同。总的来说,自然环境风险主要可分为暴雨风险、滑坡风险、泥石流风险、地震风险等。例如,若工程项目的开工时间定在夏季,且施工地点在南方,则很可能出现持续的降雨或高温天气,导致施工不能正常进行,进而影响到合同的履行。2.社会环境风险。社会环境风险是合同管理中面临的客观性风险之一,它主要是指施工地点所处的社会环境,对建设项目合同目标的实现所产生的影响。社会环境是一个广义的范畴,包括当地的人口分布、风俗习惯及治安状况等。例如,若施工当地的人口分布比较集中,则很可能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因占用土地或拆迁所导致的纠纷,进而对合同的正常实施造成威胁。3.经济风险。宏观经济环境对项目施工造成的影响,称为经济风险。一旦出现经济风险,施工单位的经济收益就很可能遭到严重损失。例如,若出现通货膨胀的现象,而国家又未及时调控,则会导致建筑施工材料价格的上涨,以及雇佣工人成本的提升。为了保证施工的正常开展,施工单位就不得不注入资金来弥补工程款的不足。若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就会造成项目施工进度的延误,最终不能按合同规定的时间交付工程。除了通货膨胀因素外,利率、税率等的变化,也会导致施工企业面临巨大的经济风险。

三、合同管理的风险控制策略

(一)风险的降低降低风险是风险发生之后的一种事后控制,要将风险的影响程度降到最低,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应完善企业内部的合同管理制度,企业的内控制度对合同管理风险的降低来说具有重大意义,它能将风险控制在企业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第二,应制定科学的风险防控策略,在制定策略之前,可进行风险咨询,根据专业的风险分析专家的意见,来制定切实可行的降险方案。第三,应对风险可能造成后果进行评估,尽量将风险降到最低,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减轻企业的损失。(二)风险的规避风险的规避,一般是针对没有能力承受风险的企业所采取的控制策略,它是一种事前控制的方法,规避风险的措施有很多,总的来说可分为以下两种:1.逐步试探承担风险策略。逐步试探承担风险的策略,在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合同风险管理中比较常见,它是指根据对风险评估的结果,采取分布实施合同的方法,进而有效降低风险。一般来说,该策略适用于以下两种情况:第一是经过评估之后,发现尽管合同另一方的综合情况不太乐观,但是签订合同也并不会给企业造成危害,只是获得的利润会少一些而已,此时采取逐步试探承担风险的策略,对企业来说有利无害。第二是通过评估风险后,发现签订合同的风险巨大,但是对方企业能够满足本企业在产品、材料、设备等方面的一些需求,此时也可采取逐步试探的风险规避策略。2.完全拒绝承担风险策略。完全拒绝承担风险策略,是在经过对风险评估之后,发现存在无法降低的巨大风险,而采取的完全拒绝签订合同的策略。通常情况下,完全拒绝承担风险策略必须在科学、详细地分析和确认风险之后才能采用,否则便会造成企业错失本应获得利润的机会。若施工企业在全面分析和评估风险之后,发现对方企业信誉差、资金状况不佳、而且存在着内部管理体制的严重问题,则应当严格取缔合同,以免遭受不必要的损失。(三)风险的分担风险分担主要是指企业借助外力,将风险控制在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的策略。根据分担形式的不同,主要可将风险分担策略分为请担保公司担保、合同风险分散两种策略。请担保公司担保,是针对一些企业无法控制且预期会带来巨大损失的风险而采取的策略,若采取该策略,一旦企业遇到合同风险,就可以得到担保公司承诺的补偿。风险分散,则是采取拆分合同的方式,来减少企业损失。

四、结语

总之,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强的工作,在管理过程中必须注重对管理流程的规范,并采取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等策略,将企业的经济风险、政治风险、、索赔风险等控制在承受能力以内,这样才能实现合同管理的目标,保证企业的获利。

参考文献

[1]朱锦余.合同管理流程及其主要风险分析与控制研究[J].会计之友,2009,(14):4-7.

风险分析流程篇2

关键词:人力资源;外包;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0-0172-02

人力资源外包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对于大多数国内企业而言,外包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有利于获得人力资源专业化服务、削减业务成本、提高管理工作效率,有利于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从事务性向战略性转变。但是,人力资源外包引发的风险不可忽视。企业如何规避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保证人力资源外包项目的成功实施,已经成为人力资源外包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一、基于流程的人力资源外包风险分析

人力资源外包风险可以定义为:企业在把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部分或者全部内容外包的过程中,由于企业经营环境的复杂性,对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的识别能力有限,对外包预测估计不足,造成实际外包结果与预期目标相背离,甚至导致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失败的可能性。

人力资源外包运作流程一般分为六个阶段:分析外包的可行性、确定外包的项目内容、选择外包服务供应商、确定外包的合作模式、实施外包工作、评估外包工作业绩及改进。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贯穿于人力资源外包活动的全过程,从核心过程来看,可行性分析、供应商选择以及关系维持是核心阶段,抓住了核心阶段就抓住了主要矛盾,因此,我们探究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问题也主要研究核心流程的风险问题。

1.业务决策阶段――收益风险。在人力资源外包的决策阶段,风险来自于业务的划分,将不适于外包的人力资源职能外包出去会对企业的运营带来不同程度的风险。企业任何活动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人力资源外包也不例外。人力资源外包带来的收益是多方面的,有些是可以直接观察到的,有些是间接的;有些是短期的,有些是需要长期才能有回报的。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揭示了企业价值产生的源泉,而人力资源管理在整条价值链中都起着巨大的支持作用。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价值链上的重要一环,如果一旦因外包而使得价值链被分割和碎化,并因此引起价值链之间的不协调甚至是矛盾,原来预期的收益得不到实现,那么外包的意义也就不复存在,甚至带来毁灭性的风险。

2.选择供应商阶段――信息不对称、冲突风险及失控风险。(1)信息不对称风险。企业和外包供应商之间是一种亲密的合作伙伴关系,但由于企业目标不同,工作方法可能因组织管理方式、思维模式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因此在使用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信息的不对称情况。(2)冲突风险。外包形成企业和外包服务商之间特定的合作关系,必然产生双方企业文化、价值观、管理风格的冲突与碰撞。若外包商提供的服务内容不能适应企业文化和管理风格的要求,冲突风险必然会在绩效和成本上体现出来,造成管理不到位、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低下、企业员工满意度下降等,甚至造成外包项目的失败。(3)失控风险。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服务商受到企业现有条件的制约,有可能出现外包后未尽力执行受托工作,或者采取不利于外包企业行为,甚至出现企业机密泄漏等问题,导致外包失控。企业将部分业务外包,绝不意味着置之度外,而应该不断监控和评价外包服务商的工作进度和质量。事实上由于外包供应商是一个外部独立运作的法人实体,和企业间是一种合作伙伴关系,而不是隶属关系,因此,对外包供应商的控制还是有限的。

3.外包关系维持阶段――灵活性缺失、稳定性不足及激励不当风险。(1)灵活性缺乏风险。它是指外包供应商按外包合同向企业提供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无法满足外包企业弹性需求而带来的风险。外包企业与外包供应商签订外包合同时根据的是当时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需求。外包合同开始履行后,时过境迁,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需求可能发生较大的变化,这时,刚性合同规定的外包额度就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这就为外包企业带来风险。(2)激励不当风险。它是指外包企业对外包供应商的激励不足或激励失当而导致其行为背离外包企业期望的风险。外包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之所以能够按质按量按时按预算的完成,得力于有效的激励机制。一旦外包企业对外包供应商的激励机制失灵,则外包供应商提供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就有可能达不到企业的要求。(3)稳定性不足风险。它是指外包带来的企业内部组织结构调整及利益的再分配导致内部的抵触情绪甚至抵抗行为而造成的风险。外包任何一项业务都会造成企业流程的重新构建,必然会带来组织结构的变化。有些人员可能需要变更工作内容,有些人员可能需要变更职位,有些职位甚至可能被取消,这种利益的再分配如果处理不当会造成企业内部的抵触力量,从而消耗了外包带来的利益,甚至阻碍外包的顺利实施。

4.外包关系结束阶段――存在退出壁垒。实施人力资源外包的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不再像过去那样专注于人力资源的部分或者全部职能,业务的游离使得企业在放弃外包、回归业务时失去原有的熟练程度和准确程度,从而降低了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5.人力资源外包整体风险分析。(1)外部环境风险。目前,中国尚未建立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及外包行业的运作。在行业规则缺失的环境下,各种中介机构纷纷加入到外包领域中来,难以实现对外包主体和外包合作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的规范,使得外包服务的风险增大。企业对外包服务质量和水平的理解存在较大差异,出现问题和纠纷时如何解决也没有先例可以参照,使得人力资源外包缺乏安全保障。(2)企业经营管理风险。人力资源外包所引发的企业经营管理风险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风险、企业经营管理安全的风险、员工的风险等。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风险。外包实现了人力资源职能的分离并减轻了业务工作的数量和压力,但有可能导致管理能力减弱,形成对外包的依赖,从而难以应对企业不断变化的人力资源需求。此外,由外包引起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责相对削弱,人员需求下降,可能导致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流失,将给企业带来管理风险。经营管理的安全风险。人力资源外包必然实现企业与外包商对企业信息的共享。由于外包服务商的人员素质、职业道德以及管理水平等原因,外包服务商有可能与将来客户分享合作中的知识产权,泄露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机密。中国目前无完善的法律和法规去规范这些外包商的行为。一旦企业机密泄露则对企业经营管理将产生非常大的危害。内部员工的风险。外包会引起工作的变动,工作流程、职责分配、汇报关系及个人的职业发展定位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导致员工对变革的抵制。在企业决定将某些人力资源职能外包时,有些人员可能会面临失去工作的威胁,同时引起员工的顾虑、猜疑和不满,导致工作热情下降。

二、外包实施阶段的风险防范

1.参与外包商的服务提供过程。在外包过程中,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应当明确指定具体人员参与外包合同和方案的实际执行,共同实施外包项目,达到强化学习和实施监控的目的。通过对人力资源外包项目的参与,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获得与外包服务商的专业交流和学习的机会,提高自身的业务和管理水平,从而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能力;同时,参与作为重要的学习机会也可以提升人力资源部门员工满意度,减少人员流失。在参与外包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可以随时了解项目的进展,对各种问题和潜在的风险有所察觉并及时做出反应。

2.对外包商的财务状况和安全状况进行监控。为了解外包商在服务期间财务方面的状况和确保企业商业秘密的安全,企业应定期评估外包商的财务状况,评估外包商信息系统和控制系统的安全性、完整性和保密性,审查外包商的业务能力以及应急计划措施,密切注视外包商内部与企业HRm外包项目合作的关键人员的变化。

3.定期评估,实现外包的风险预警。企业应当建立起外包服务商的评估机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定期地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反馈和沟通,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定期审查外包商履行合同情况的报告,对报告的准确性和协议执行状况做出客观的评价;定期调查员工对外包商提供服务的满意度,及时反馈给外包商。在信息安全的保障方面,人力资源部门应当建立起文件管理和信息安全保障机制,避免机密信息的外泄,以保证外包工作正常、有序地进行。

4.监督并配合外包商对工作流程和方法进行持续创新。企业将一些HRm职能外包后,因依赖外包商提供服务而面临失去自主创新机会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及时向外包商反映,共同探讨新的工作方法,协助外包商改进工作流程、提高服务水平。此外,双方在进行合作的过程当中,应实施反馈修正机制和动态目标管理,根据企业外包目标的变动,不断的整合、重构内外部的优势资源与能力,调整HRm外包方案。

5.完善退出机制。当客观环境发生改变或企业自身管理进行调整,企业要解除与外包服务商之间的合作关系时,要处理好由此带来的相关问题,包括如何处理与原外包商的关系、外包合同的终止、责任的清偿、避免公司信息泄漏或缺损等等。建立有效的退出机制,可以确保企业利益不受损害。

参考文献:

[1]陈益云.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及其规避初探[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4,(8).

[2]高红岩.外包的潜在风险和战略决策[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10).

[3]刘成勇,李中斌.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问题探析[J].价值工程,2007,(5).

风险分析流程篇3

一、操作风险分析

通过对商业银行实际业务受理操作的流程分析,梳理个人再交易住房贷款受理审批流程主要步骤如下:接受客户咨询受理买方申贷材料(买方首付已付)初审买卖双方房产证、土地证更名

收到更名后的两证复审房产抵押放款。这其中涉及的业务操作环节有:面谈、审核、录入、审批、放款等。其中可能存在的操作风险有:

(一)、对申贷资料的基础审查流于形式

1、主体资格是否具备,比如:(1)、年龄过小或过大。其别要注意生日问题,往往借款人申请时未到当年生日,但审批完毕放款后过了生日那一天,实际年龄又大了一岁,如就此放款,则贷款年限超出规定;(2)、婚姻状况是否真实。其别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借款人申请时提供的婚姻状况证明有效,但审批放款时借款人已领结婚证;二是现在的政策背景下借款人可能会提供虚假的未婚、离婚证明,需注意甄别。

2、还款收入证明是否真实。其别要注意以下两点:(1)、借款人单位属私营企业,开具的收入证明一是可能为了配合贷款额度而虚高、二是可能借款人实际并不在这家单位,通过各种关系盖到了这家单位的章、三是可能中介协助办理收入证明;(2)、借款人单位属国企等正规单位,其工资收入真实性很高,但尚不足以与其月还款额相匹配,需另外提供辅助收入证明,如:出租房产的租金收入、企业参股的分红说明、银行存款证明、股票基金资金明细等等,也有追加共同还款人、提供共同还款人的收入证明。这类辅助的证明一般是借款人初次申请被退回后再次追加的申贷材料,因此往往会存在造假或者虚高的情况。

3、房产交易及其要素是否真实合规。比如:(1)、是否存在交易。借款人为了申请贷款,可能通过挂失房产证的方式更新房产证登记日期,编写买卖合同,以假的交易背景申请贷款。这就存在贷款资金被挪用的风险。(2)、亲属间的房产交易,这就存在两个可能性,一种是假交易,房产更名只是买卖方联合骗取银行贷款;二种是真交易,但亲属间实际交易房价往往低于市场价,但申请贷款时又按照市场价申报,这就存在房价虚高、贷款额度放大的可能性。(3)、房产的隐性共有人(夫妻的另外一方)并不在房产证上,但是现在的交易政策又对交易时夫妻双方一起到场不做要求,这样就可能造成这样的情况:已婚的卖房在其配偶不知情的情况下,独自办理了房产过户手续,并配合买方完成了银行申贷,贷款发放后,此交易被卖房的配偶告上法庭,此交易无效。这就存在抵押物落空的风险。(4)、房龄。因为房龄较老的房产可能会有拆迁或不易处置等风险,所以一般会要求抵押物房龄20年以下。但市区房龄较大的房产因为学区房或者地理位置较佳等原因,交易量也不在少数,因此,在中介或卖方的有心操作下,存在房龄被隐瞒的可能性,增加了抵押物以后处置困难的隐患。

(二)、贷款办理过程中经办人员不能严格遵循规章制度

1、隐瞒借款人申请资料瑕疵。商业银行个人贷款条线为了防范风险,全面实现了前后台分离,增强了审批业务环节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但由此带来的缺陷是:后台审批人员只接触前台受理经办人员整理好的纸质材料,不接触一手信息,不容易发现被刻意隐瞒的资料瑕疵。

2、抵押手续未及时办理。抵押物作为个人贷款的第二还款来源,其真实性、安全性非常重要。再交易住房因为两证更名的时间比较久,基于卖房人急于用款的考虑,部分地区、部分政策期间可凭第三方担保放款,放款之后再完善抵押手续。此种情况下,经办行抵押岗人员办理房产抵押的及时性就非常重要了,否则可能出现借款人利用几天的时间差,同一套房产在多个银行申请贷款的情况。

二、操作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受理岗贷前严格调查

贷前受理岗经办人员需要以谨慎的态度,通过面谈、电话询访、上网核查资料等方式,对借款人的主体资格、信用状况、收入来源、过户手续及买卖契税、抵押物状况等进行详细调查,资料一定要看原件,确保申贷资料的真实性和充分性。除了面谈面签以外,对于中介机构推荐办理的贷款,如果收入证明单位统一、买卖双方对购房过程含糊其词、贷款人对利率不敏感、双方均听从中介人员处理,则经办人员需要特别甄别其房产交易的真实性。

(二)、审批岗严格审查

审批岗应该严格按照相关信贷规章和总分行管理制度对每一笔再交易住房贷款的真实性、合规性进行审查。尤其重点审查借款人征信记录、还款来源以及房屋交易价值的合理性。如果发现某笔贷款申贷材料前后矛盾、存在涂改痕迹或者相关条件不符合规定,审批人员应该及时与受理岗经办人员沟通,或者直接致电借款人及其工作单位了解情况。如有疑问,需及时退回贷款申请。

(三)、抵押岗及时亲自办理房产抵押

抵押岗应该按照相关信贷制度规定及时亲自办理房产抵押,不能委托中介或者借款人办理此项手续。

风险分析流程篇4

关键词: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2-0193-03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一种有效工具,其目标是在全面评估企业风险的基础上,通过对风险进行事前评估与控制,对风险处于何种状态做出准确判断,为控制风险提供依据。与传统的审计模式相比,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更注重从宏观上把握审计风险,审计工作重心从实施阶段前移到计划阶段,关注的核心从内部控制转向风险,在审计的全过程自始至终都关注风险,依据风险选择项目,识别风险,测试管理者降低风险的方法,并以风险为中心出具审计报告,协助企业进行风险管理。审计方法从以审计测试为中心转移到以系统化的风险评估为中心,即计划阶段对风险进行评估,实施阶段对相关风险进行持续监控和报告,报告阶段提出风险管理建议。2007年新审计准则要求全面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故本文对我国企业如何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提出几点建议,与大家探讨。

一、建立全流程风险管控机制

建立审计战略计划、审计项目计划和具体审计项目实施的全流程风险管控机制。

一是年度风险导向战略计划的制订。年度风险导向战略计划要与企业目标相契合,建立在对公司重要领域的认定、风险自我评估的基础上,以重大风险和重要风险为导向,明确审计重点,确定年度审计项目。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组织相关部门进行风险自我评估,识别各自存在的风险,排列风险次序,出具风险自我评估结果,以此为依据,确定本年度审计关注点,编制年度审计计划。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中,风险评估贯穿于年度审计计划、项目计划、执行审计、总结发现和报告的各个阶段,企业要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和以前年度审计情况,合理分配审计资源,将审计资源重点放在高风险领域。

二是建立风险管控标准,有效识别风险。就是按统一的标准梳理各业务环节的流程,审计部门牵头,各业务单元的内控负责人统一对采购与应付、生产循环、销售与应收、存货与仓储、营销管理等业务循环的流程图和业务流程的风险点进行全面梳理,对应将风险点、控制措施嵌入到流程中,建立清晰的业务流程图、明确的岗位控制标准和风险防范控制措施。

三是业务流程测试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通过实施不同的测试程序识别审计风险,包括企业整体层面控制评估、信息系统一般控制评估、流程层面控制评估、控制测试以及实质性测试等。建立业务循环各个节点的穿行测试标准,指导各单位业务人员开展业务流程的穿行测试,通过全流程的穿行测试验证各业务层面风险受控情况,运用自审、互审和复审相结合的方法,推进全员、全流程的风险自我审计。

四是出具风险评估报告及风险地图。审计部出具企业各业务单元的风险评估报告和完整的风险地图,建立企业审计风险资源库,为相关部门提供风险关注和控制优化的依据。

风险管控机制将风险管理流程与审计基本程序有机融合,更多地从全流程的角度对企业进行全面风险评估。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设计风险管理流程、风险评估项目和评估标准,并根据风险环境的不断变化及时调整风险评价标准,以适应管理需要。而且,风险管控是一个持续、循环的管理过程,不能将风险管理审计作为一次性的专项审计项目,在风险管控执行过程中,要不断地关注风险,针对问题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

二、以风险为导向,优化具体审计项目实施程序

以固定资产投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为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投资额大、建设周期长,管理环节复杂,管理风险和审计风险都较高,采用风险导向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识别和评估重大管理风险和关键控制节点,全面审计,突出重点,可以有效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其审计程序如下:

一是制订固定资产投资风险导向项目审计计划。风险导向项目审计计划是对具体审计项目实施全过程审计所作的综合安排,需要明确审计目的、审计范围、审计方法和审计程序、项目风险评估、关键风险点、项目组人员分工、时间安排以及其他事项等。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目标要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目标相联系,审计范围包括选定经营单位、选定业务及流程、相关信息系统测试范围、测试时间范围等。

二是业务经营单位初步评估和关键风险识别。审计人员要掌握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整体情况,注重从宏观层面了解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基本情况,获取背景信息,包括行业状况、监管环境、建设模式、建设目标等信息,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识别和评估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系统风险和关键风险。

三是业务流程分析。在全面评估固定资产投资风险基础上,从投资项目风险入手,进一步了解流程,更新识别的风险,对高风险项目和资金重点监控,从整体上把握审计重点。

四是评估流程有效性和流程重大风险。在了解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业务流程的基础上,运用分析性程序,分析关键流程,评估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重大风险,分析对目标产生影响的风险以及风险控制,测试实际的控制能否切实管理这些风险,这是风险导向审计关注的重点。

五是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项目审计范围和审计重点,制定相应的审计策略。具体是设计审计步骤,根据审计步骤进行审计抽样并对样本进行监督,实施实质性测试等审计程序。在审计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审计实施情况对项目方案进行重新评估,扩大审计范围或增加审计程序,实施进一步测试以修订审计方案,保证审计质量。

杜邦“沸腾壶”审计抽样模型就是一种常用的审计抽样方法。它以审计项目风险为对象,建立风险识别模型,对每一类风险进行排序,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级别,即高风险、敏感风险、适中风险、低风险,直观地反映风险与审计面的关系。杜邦“沸腾壶”模型说明,在风险因素中,风险结构一般是高风险占10%,敏感风险占30%,适中风险占40%,低风险占20%。风险审计规划在审计资源配置时,要依据风险水平高低配置审计资源,对不同级别的风险因素需实行差异化审计。高风险因素要进行详细审计,对于处于敏感风险性质的风险因素一般抽样50%进行重点审计,对于适中风险因素一般抽样25%,而对于低风险的风险因素只需要抽样10%进行一般审计。风险级别越高,配置的审计资源越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将主要的审计资源分配在高风险领域,有的放矢,提高审计效率。

六是根据对流程设计有效性测试结果得出审计结论,出具审计报告,提出管理建议。

三、建立以审计调查法为基础的风险评估机制

风险评估机制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模型的建立及风险评估结果分析等。对确定的审计项目进行风险评估,主要是通过对业务流程的梳理,找出流程关键控制点,并选择科学的风险评估方法对控制点进行风险分析,以准确识别和正确评价风险。以审计调查法为基础的风险评估方法,能清晰揭示风险的高发区域和风险变化趋势,操作性强,评估结果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即选取一定比例的被审单位实施风险典型调查,采用审计调查法对风险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进行分析和预测,对风险进行分级分类管理,根据风险水平确定审计重点。步骤如下:一是确定评估范围。评估范围与审计范围相关,对风险评估结果的运用有直接影响。二是风险评估数据的采集。采集近几年的相关风险数据,这些数据可以是以往风险管理审计、综合性审计及专项审计的相关资料和数据等。三是对风险评估基础数据进行整理和加工。内部审计人员依据原始资料和专业判断对一些定性资料进行量化处理,确定各组风险数据的影响程度级别,据此对项目风险进行评估。四是进行风险评估和预测。根据事先界定的评估范围,分别对审计项目各类风险、各类子风险的概率和影响程度进行评估,对所采集的一定期间的风险数据,采用审计调查法分析历史数据,寻找各风险的变化趋势和集中趋势,建立能描述各风险变量未来变化态势的模型,运用数学方法对各类风险的主要变量——风险概率和影响程度进行风险变动趋势分析及预测,求出风险预估值,并运用政策分析法,整理和分析可能影响各类风险变量的政策因素,对固定资产投资风险预测值进行修正和完善,确定风险估测值浮动区间。五是风险评估结果的分析和利用。根据风险分布情况,布局安排审计资源,对风险多发区域进行重点审计。风险评估结果可以应用于企业的风险管理,包括:将风险评估结果与企业事先确定的风险管理策略(如各类风险的承受度等)进行对比,并分别采取不同的风险应对措施;协助企业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对达到风险预警线的风险发出预警信号,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对风险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帮助企业规避和防范风险。

四、建立风险自我评估和预警机制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对风险进行实时监控,可以有效管理和预防重大风险。风险预警机制前移风险管理关口,使风险管理重点由事后监督向事前预防、事中控制转移,防患于未然。企业可以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针对风险高发区域建立预警机制,完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如利用DCCS法、盈亏临界点法及财务比率法等有效捕捉企业风险征兆,对异常情况提前发出预警,帮助管理层完善风险管理程序,控制风险。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中,使用风险自我评估(RSa)法,可以有效提升风险预警效率。风险自我评估是指内部审计要监督:(1)风险环境分析的恰当性。主要是对企业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进行评估,分析风险性质和影响程度的变化以及控制措施是否能与环境变化相符,并在审计报告中反映分析结果。(2)风险事件识别的充分性。(3)风险评估的恰当性。风险评估要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性两方面对已识别的风险事件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4)风险度以及风险预报合理性。主要是审核风险度的计算方法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反映企业实际风险水平。综合分析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审核风险预报的根据及预报的级别是否合理。(5)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主要是对业务控制程序进行测试,检查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控制风险,并对检查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帮助企业管理风险,降低风险损失。(6)风险信息沟通的有效性。内部审计人员要从风险识别、评估信息的获得,风险警报的及时发出等方面评估风险信息是否被准确及时地传达给所有相关人员,让管理层了解风险是否被有效管理。风险信息沟通评估也可以提高外界对企业风险管理的信任度。

此外,企业应建立风险审计信息系统,完善审计资源数据库,积极推进审计手段创新,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合理配备审计项目组成员,有效提高内部审计效率和质量,提升风险导向审计的价值增值功能。

参考文献:

风险分析流程篇5

【关键词】风险分析;水库调度;运用

1水库调度研究进展

水库调度是一个涉及水利、电力、环保等部门,与政治、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复杂决策、运行和管理的大系统问题。因此,开展水库调度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应用系统科学和计算机高新技术,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才具有生命力。水库调度研究发展至今已经取得了众多成果,初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研究体系和理论方法,并成为水资源系统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对水库调度期面临时段而言,调度风险主要来自于入库径流的不确定性。由于时段入库径流的不确定性,导致决策结果的不确定性。目前得到较多应用的水文预报模型,预报制作单位都把它们视作确定性的,作为它们输出的预报值一般以确定值的形式给用户。然而,水文过程的发生与发展取决于气象因素和地理因素,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水文预报模型接受水文、气象等多种输入,运用概化的模型参数,只是客观水文过程的仿真。这些复杂的因素导致了水文预报必然存在不确定性。

2风险分析及其在水库调度中的应用

早在20世纪70年代,风险理念就引入到了水资源系统中,风险管理在水库调度中的应用相对较晚。水库调度的风险管理,就是在水库运行过程中,一整套研究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风险和处理风险的方法。目前,风险管理还处于不断探索的研究阶段,还远未达到指导实际运行的阶段。当前,研究人员主要做的工作还是在风险分析的研究和一般性的风险管理模式,水库调度中一整套完整的风险管理程序还需要不断的实践积累和理论探讨。在风险研究中,有人提出风险调度概念,给水库调度开辟了一种新思路。风险调度的研究还刚刚起步,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研究进展速度缓慢。在这个新课题中,如何考虑风险,如何在调度过程中考虑风险,如何将风险纳入调度模型中,都是需要急需解决的问题。水库优化调度是为实现某期望目标对入库径流进行重新分配的过程。此过程受到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影响,如:水文不确定性、水力不确定性和调度模型不确定性等等。这就导致了优化决策必然是具有不确定性的,从而存在调度风险。

3风险分析与计算方法

风险分析,是指对人类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风险识别、风险估计和风险评价,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各种风险管理技术作出风险处理与决策,对风险实施有效的控制和妥善处理所致损失的后果,期望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其数学定义为,风险R是事故发生概率p与事故造成的环境(或健康)后果c的乘积,即:R[危害/单位时间]=p[事故/单位时间]×C[危害/事故]水库调度的风险分析方法可以分为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主要用于风险可测度很小的风险主体,常用的方法有调查法、矩阵分析法、德尔菲法、安全系数法和可靠性指标法等。这类方法主要是借助于有关专家的知识、经验和判断来对风险加以估计和分析。在水库调度中有些不确定性因素难以分析、计算,因此该方法在水库调度领域具有实用价值。定量风险分析方法是借助数学工具研究风险主体中的数量特征关系和变化,确定其风险率(或风险度)的方法。定量风险分析方法有许多,但归纳起来可分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方法、随机模拟方法、基于马尔柯夫过程的风险分析法、模糊数学方法、最大熵法等。对大中型水库而言其不仅承担着防洪灌溉的任务,同时通过水力发电,向企业和城镇供水,提高水库自身的经济效益,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对非病险水库在一次大的降水影响过程中,把洪水作为宝贵的水资源尽可能多地加以存蓄,不仅可减轻水库下游的抗洪压力,而且可解决以后的用水问题,增加水库的经济效益。但水库蓄水较多时,若降水过程带来的洪水超过水库的蓄水能力,临时放水,会加重下游的洪涝灾害,反之水库提前过多放水,会降低水库的蓄水量,从而影响水库的经济效益。水库调度预报服务由于预报结果的不确定性,始终存在着风险。

4影响水库调度预报服务的风险要素

水库调度预报服务主要是根据当前对降水量的预测和水库实际水位,做出水库预先不放水或预先放水降低水位到某一水位的预报结果,提供给水库管理部门使用。因此,它存在两种风险:一是根据降水量预报做出水库预先不放水的预报服务,但由于实际降水量偏多,造成水库的上升水位超过最高允许水位的风险;二是根据降水量预报,做出水库提前放水,使水库水位降低到一定水位的预报服务,但由于实际降水量偏少,造成水库在降水影响过程结束后蓄水量偏少达不到计划水位的风险。水库调度预报服务的风险计算一般涉及到两个问题:第一,降水量预测分析;第二,水库承受降水能力。

4.1降水量预测分析

在一次降水过程中,水库承受的洪水主要来自水库集雨区域的降水量。因此,在做降水量预测时,预测集雨区域各级降水量(RRt-1,RR1)和它的出现概率(pRt+1)并列表。

4.2水库承受降水能力

水库承受降水的能力与水库最高允许水位和实际水位之差及径流量密切相关。1)水库水位。一个水库在建库时,通过测量,形成一张水库水位与蓄水量关系表,通过该表可将水库水位的变化转换成水库蓄水量的变化.用水库当前实际水位、最高允许水位查表得到水库当前实际蓄水量、最高允许蓄水量,从而得出一次降水过程中,水库允许增加的最大蓄水量,Sm=最高允许蓄水量-当前实际蓄水量+出库流量,由公式:蓄水量=初始蓄水量+径流量-出库流量+上游水库排水量,把水库蓄水量的变化转换成径流量的变化。2)径流量。径流量(m)=集雨面积(s)×降水量(RR)X径流系数(a),上式中,一个水库的集雨面积是确定的,降水量为降水量预报值或水库集雨区域雨量站的实测值。径流系数a是水库集雨区域土壤表层结构、植被、土壤含水量、降雨强度等因素的非线性函数。天气过程的多样性、土壤表层结构和植被年际间变化,使得计算径流量时所采用的径流系数存在一定的误差,因此分析调度预报服务的风险时需分析径流系数估算值偏差造成的风险。

5结语

对水库调度预报服务进行风险分析,可提高水库调度预报服务和调度决策的科学性。要加强水库集雨区域降水量预报研究,不仅要开展降水过程总雨量预报,还要开展降水强度变化的预报,从而提高径流系数估算值的准确率。为了稳定径流系数,要保护水库集雨区域生态平衡,增加和保护森林植被面积,严禁水库集雨区域开垦。

参考文献:

[1]黄强,沈晋.水库调度的风险管理模式[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1998(3).

风险分析流程篇6

关键词:电力企业,风险管理,定量风险评估

0、引言

电力作为高风险产业,不仅源于其公用事业属性,以及技术资金密集、供求瞬时平衡、生产运行连续等特征,同时电力项目投资额巨大、建设周期长、沉没成本高,而且,随着电力体制改革和电力市场建设进程的深入,市场主体越来越多,电力交易关系复杂,不同主体之间协调困难,电力行业规划建设、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加大、电力市场风险增加。根据“十一五”期间电力体制改革的任务,面对我国电力市场化发展的现状,增强风险意识,树立风险观念,加强风险管理将是电力企业的重要任务。本文在阐述了企业风险管理基本框架流程及其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提出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及方法,以期推动电力系统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

1、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风险作为客观存在,要求人们考察研究风险时,要从决策角度认识到风险与人们有目的活动、行动方案选择及事物的未来变化有关。风险的形成过程和风险的客观性、损失性、不确定性特征共同构成风险形成机制分析和风险管理的基础。

人们一般对风险持厌恶态度,都想减小风险损失,追求风险与收益的均衡优化。风险管理的提出与发展与企业发展状况、社会背景密不可分。风险管理作为一门管理学科,首先在美国应运而生,之后传到西欧、亚洲、拉丁美洲。美国大多数企业都设置专职部门进行风险管理,许多大学的工商管理学院都开设风险管理课程。风险管理作为一门科学与艺术,既需要定性分析,又需要定量估计;既要求理性,又要求人性;不但需要多学科理论指导,还需要多种方法支持。

源于风险意识的风险管理主要包括风险分析、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三大部份。根据风险形成的过程,风险分析需要进行风险辨识、风险估计。风险估计需要进行频率分析与后果分析,而后果分析又包括情景分析与损失分析。通过风险分析,可得到特定系统所有风险的风险估计,对此再参照相应的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判断系统的风险是否可接受,是否采取安全措施,这就是风险评价。风险分析与风险评价总称为风险评估。为进行风险定量化估算,要进行定量风险评估(QuantitativeRiskassessment—QRa)。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针对风险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与对策方案,以控制、抑制、降低风险,即风险控制。风险管理不仅要定性分析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及损失状况,而且要尽可能基于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对风险进行定量评价。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的工业企业也希望将风险损失价值化并给出货币衡量标准。风险管理就是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三者密切相联的动态过程,见图1。

 

2、风险管理的组织实施与基本流程

为有效实施风险管理,企业应由专门的组织及相关人员按一定程序组织实施风险管理工作。据《幸福》杂志对美国500多家大公司的调查知,84%的公司由中层以上的经理人员负责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趋势是董事会下属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公司风险管理,组织实施的流程是:①制定风险管理规划;②风险辩识;③风险评估;④风险管理策略方案选择;⑤风险管理策略实施;⑥风险管理策略实施评价。

3、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QRa)

电力企业QRa的建立与发展从内部来看,不仅已有可靠性分析、安全分析、质量管理、项目管理等各专业分析作基础,从外部而言有电力用户、政府与社会公众、咨询机构等众多相关主体的关注。电力企业QRa对企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QRa有利于企业将风险水平控制在规定标准的风险水平之内,并符合最低合理可行原则;通过开展QRa可帮助企业全面识别风险,并按轻重缓急排序,以有助于管理者将精力、财力、物力集中于风险控制的重要紧急领域,使风险管理决策更为合理、效果更好、成本最小;通过对各种风险控制方案或安全改进措施进行QRa,使决策者对方案措施进行优劣选择,为公司提出决策支持。电力企业的风险将对其它企业和主体带来连带影响,并产生放大效应,电力系统安全、可靠、高效、优质是各行各业和政府管理部门共同的愿望。电力企业实施QRa具有现实意义。

3.1 电力企业QHa的基本框架模式

电力企业QRa是指在工业系统QRa的基础上,考虑电力系统的技术经济特点及运行规律,结合电力体制改革及电力市场化进程而以概率模型表征的全面风险管理理论方法。为便于实施风险管理,保证风险评估质量,满足风险评估过程各阶段的不同要求,构建如图3所示的适用于电力企业QRa的基本框架模式。在具体实施时,允许依实际情况而有所改变。

3.2 电力企业QRa的主要工作内容

(1)确定目标及范围。包括风险管理的目的与意义,待分析系统的设备配置、工作流程、资金、人员、管理、信息、地区、人文环境等,即确定QRa实现目标和实施条件等。

(2)风险辨识。即找出待评价系统中所有潜在的风险因素,并进行初步分析,通过安全检查看系统是否达到规范要求。风险辩识的基本途径有历史事故统计分析、安全检查表分析、风险与可操作性研究(HZopS)、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故障模式影响及危急分析(FmeCa)、故障树分析(eta)、事故树分析(eta)、风险分析调查表、保单检视表、资产风险暴露分析表、财务报表、流程图、现场检查表、风险趋势估计表等。为配合保险公司对出险事项的处理,可采用从下至上的归纳法、从上至下的演绎法及两者综合运用。针对特定风险,可选用基于系统平面布置的区域分析、隐含事件分析、德尔菲法及基于事故树分析的风险事故网络法等。风险辩识不只局限于系统硬件,还应考虑人为因素、组织制度等系统软件。

风险综合集成是指对所有风险按其特性类型分门别类加以汇总整理。因电力工业特点及电力市场化改革特点,把电力系统风险按厂网分开的行业结构进行分类。

对于发电企业而言,主要有电源规划风险、报价竞价上网风险、供求平衡风险、市场力抑制风险、备用容量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项目风险、中介机构风险等。对于电网企业而言,主要有电网规划风险、电网融资风险、购电电价风险、电力交易转移风险、辅助服务风险、成本分摊风险、输电阻塞风险、输电能力风险、备用率风险、电力监管风险等。另外,电力企业还将面临电力可靠性、安全性、稳定性风险及电能质量风险等。

风险综合集成后的初步风险分析是对已辩识出的风险进行初步分析评估,确定风险的等级或水平。风险水平低的可忽略不计或仅作定性评估,风险水平高的要在定性分析基础上,进行定量评估。

风险分析流程篇7

[关键词]项目风险识别;情景分析;项目情景分析风险识别法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2)05—0043—02

随着社会高速发展,许多项目呈现出“投资金额大、项目周期长、技术创新高”的特点,项目实施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增加,风险加大。风险若不能得到很好地处理和控制,在一定条件下将引发重大事故,造成恶劣影响,带来巨大损失。项目风险管理工作重点在于识别项目风险因素,在已识别风险因素的基础上,对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和应对,从而降低风险损害带来的影响。加强项目风险识别的研究,对项目风险管理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常用的项目风险识别方法及其分析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也称作风险辨识,风险识别处于十分关键的环节,它为后续的风险分析过程提供依据,有人认为,风险识别就是风险管理的开始。

当前常用的项目风险识别方法大致可以四类:

(1)通过专家经验获取风险信息的识别方法,包括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咨询法等;

(2)参考现有、历史资料获取风险信息的识别方法,包括检查表法、历史资料法等;

(3)基于项目过程进行风险识别的方法,包括流程图法、系统分解法、wBS法等;

(4)其他风险识别方法,包括因果图法、Swot分析法等。

对上述几种风险识别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如表1所示的各方法优缺点分析与适用范围。

表1常用风险识别方法的优缺点分析与适用范围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前缺少一种模块化、有固定步骤的风险识别方法,来识别未知、创新性、无历史经验可供借鉴项目的风险。

情景分析法是战略管理中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它具有固定的步骤,能够详细地、全面地制定未来战略。因此,可以在情景分析思想上,构建一套风险识别方法,有效、全面地识别未知、创新型项目风险因素。本文将该方法称为项目情景分析风险识别法。

二、情景分析法概述

情景一词来自戏剧、电影或剧目的脚本,意思是对未来电影、戏剧中的某个情节进行详细演示。20世纪40年代,就职于兰德公司和哈德逊研究院的著名未来学家赫尔曼·卡恩借用了这个词,并应用于美国空军的战略规划,以此针对一系列可能的未来,对组织战略进行比较测试。情景分析的研究由此发端。

情景是指,对目标所有可能的未来态势的详细、合理描述。情景具备如下几个特点:(1)具有目标性;(2)是对目标所有未来可能的描述,(3)是一系列详细合理的“故事”。

情景分析,是指组织所有人员在明确的目标导向下,通过共同学习认真研究组织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及其可能变化,从中识别主要影响因素,构建出若干未来可能态势,并对其展开深入分析,从而有效应对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

情景分析法具备以下三个特性:

(1)目标导向性。情景分析是规划未来的过程,它详细记载了对项目未来某一状态的详细描述,模拟项目情景,继而对所有可能情景的风险进行识别。

(2)组织共同学习。情景分析过程要求组织所有人员共同参与,提供所有自己已知的信息以确定关键因素,构建情景,模拟情景。内外部环境不断变化,要求组织成员共同学习,促进信息交流、分享,提高情景分析科学性。

(3)情景模拟必须详细、合理、全面。情景模拟的过程是一个讲故事的过程,给情景安排、演练了许多细节,这些细节最好是详细、合理、全面的,这有利于更好地模拟情景,使情景经得起推敲,能够涵盖所有态势。

三、项目情景分析风险识别法

1.项目情景分析风险识别法内涵

项目情景分析风险识别法是指,项目管理人员在模拟项目情景的基础上,对所有可能情景的风险情况进行识别的方法,包括对风险来源、风险事件和风险征兆的识别和记录。

项目情景分析风险识别法是情景分析与项目风险识别过程互相融合的方法,它的核心是项目风险识别,基础是情景分析。因此,研究项目情景分析风险识别法的内涵应当同时包括项目风险识别和情景分析两个方面,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特性:

(1)情景分析目标是项目风险因素。方法实施目的是识别项目风险因素,情景分析目标应当是项目可能发生的风险因素。

(2)情景分析过程详细、生动,方案合理、全面。情景分析过程要求组织所有成员共同参与,提供所有自己已知信息开发合理情景方案。情景模拟过程是一个讲故事的过程,给情景安排、演练了许多细节,这些细节最好是具体、合理、全面的。

(3)风险识别过程系统、科学。风险识别过程建立在情景方案基础之上,要求必须系统地考虑所有情景方案之间的关系。识别方法应当科学,以尽量全面识别出项目风险。

2.项目情景分析风险识别组织构建

(1)选择主持人

在开景工作开始之前,必须就研讨会和流程活动该如何协调组织做出决定,这意味着需要引进一位具有丰富情景规划经验的主持人,引导情景团队顺利走完项目全过程。

主持人的职责是使情景规划的收益最大化,引导情景团队的讨论,包括:1)推动情景分析流程前进并使其处于正确的轨道;2)指导团队成员,鼓励团队士气;3)当流程陷入困境时,提出新的方法;4)不断对情景团队得出的结论提出质疑,确保其经过讨论并且清楚明了;5)指出结论中相互冲突的部分,鼓励成员对此进行更深入的讨论;6)确保团队所得结论记录在案。

主持人必须具备如下素质:1)丰富的情景分析经验;2)优秀的沟通管理能力;3)能够取得项目经理的支持和信任。

(2)构建情景分析团队

项目情景分析风险识别是一项集体活动,需要各种不同观点、不同专业知识在一起交流、碰撞,需要不同工作岗位人员在一起研讨、交流。在选择主持人之后,应着手构建情景分析团队。

团队成员应当来自项目组织中尽可能多的部门,他们了解并落实项目各个方面的工作,了解组织内外环境因素,能够使情景方案更加符合未来的最可能态势,能够在情景方案基础上更全面地识别项目风险。团队成员的背景、素质能力应当合理搭配,使团队对话过程中,信息交流、传递更加全面、立体。

情景团队应具备如下职责:1)明确内外部环境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2)开发一系列情景,使其有效涵盖不确定因素的各种后果;3)在情景方案基础上,全面、详细地识别项目风险因素。

3.项目情景分析风险识别法实施步骤

情景分析的步骤大致可以分为四步:(1)明确目标,开始行动;(2)搜集信息,扫描环境,分析因素,奠定基础;(3)创造情景;(4)预演未来。它是一个建立在大量信息资料基础上进行分析的过程。

项目风险识别过程可以分为五步:(1)明确风险识别目标;(2)人员确定与分工;(3)收集资料;(4)估计项目风险形势;(5)识别项目潜在风险。

对比分析发现:风险识别目标是情景分析目标的子集;资料搜集的过程可以同时进行;估计项目风险形势建立在情景模拟的基础上。

项目情景分析风险识别法实施步骤分为如下六步:

(1)定义风险因素焦点。这是明确项目风险识别目标的过程,依据项目目标、项目计划、组织结构,明确项目风险识别的范围和重点。

(2)扫描内外环境。收集大量信息,扫描组织内外部环境,罗列出所有可能影响项目目标实现、项目顺利实施的因素,这些因素可能带来项目风险。

(3)分析驱动因素。罗列出所有可能影响项目的因素后,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比较,依据影响程度和不确定程度,对这些因素进行排序。

(4)开景。选取两至三个影响最大并且最不确定的因素,构建坐标轴,形成若干个情景。在确定风险因素焦点上,可能只有少数几个情景才能在细节上进行开发。

(5)模拟情景。在选择确定的情景后,对每个情景的关键因素都进行分析,充分考虑情景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细节,形成“故事”记录下来,“故事”必须全面、合理、详细。

(6)识别项目风险。在情景模拟基础上,对所讲述的“故事”充分推敲,分析“故事”发生对项目带来什么影响,哪些风险因素可能发生,识别、记录可能发生的所有风险。

4.项目情景分析风险识别法的优势

情景分析作为一种独具优势的规划方法,其相对于常规规划方法的优势主要体现在面对未来高度不确定环境条件时,对未来环境条件的判断更具准确性。同样,项目情景分析风险识别法相对于普通的风险识别方法而言,具备如下优势:

(1)更加充分、详细地认识项目发展趋势。项目情景分析风险识别法在识别风险过程中,通过分析项目内外部环境、驱动因素,能够清晰地判断出项目未来发展趋势。

(2)更加系统、全面地识别风险。通过开景、预演未来,情景方案所叙述的故事更加详细、生动,“讲故事”的过程有利于系统、全面地识别风险。

(3)提高项目成员风险管理水平。项目情景分析风险识别法要求项目组织所有成员都参与进来,这是一个共同学习、共同交流、共同提高的过程,有利于项目成员更加清晰地认识风险,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5.项目情景分析风险识别法的适用范围

项目情景分析风险识别法作为一种基于情景分析思想,用于识别项目风险的方法,主要适用于以下类型项目:

(1)创新型项目。创新型项目无历史经验可循,单纯借助专家经验会显得不系统,项目情景分析风险识别法能够有效、有步骤可实施地识别创新型项目风险。

(2)重大项目。项目情景分析风险识别法能系统、全面地识别出风险因素,确保重大项目顺利、平稳地实施,以免出现遗漏给项目带来巨大损失。

(3)组织持续发展项目。项目情景分析风险识别法能够促进组织成员共同学习、共同交流,这适用于组织持续发展的项目。

项目情景分析风险识别法克服了许多常用风险识别方法可能面临的困难,它不过度地依赖专家经验,不局限于有历史经验可循的项目,它能有效地识别那些大型、创新、复杂项目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能够提高项目组织成员的风险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沈建明.项目风险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美〕施瓦茨.情景规划:为不确定的世界规划未来〔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风险分析流程篇8

关键词:综合利用;水库调度;风险分析

中图分类号:tV69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069(2016)34-75-2

0引言

综合利用水库调度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决策的复杂过程。在决策过程中不仅会受到水库自身复杂特点的影响,同时会受到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而调度方案的优劣将直接影响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因此,水库调度的风险分析对于水库调度的综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我国对于水库调度风险分析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世纪80年代风险调度成为我国学者的研究课题;随之,我国学者开始研究水库调度风险的基本模式、风险分析方法,提出采用集对分析等理论用于量化水电站发电调度风险因素。但是我国水库调度风险分析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一些问题,缺乏对综合利用水库调度风险的综合研究。

本文将结合屯仓水库调度案例,分析调度中存在的风险,确定最佳的风险分析方法,制定合理的决策方案,保证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1屯仓水库工程概述

屯仓水库地处于长江流域滁河支流的来安河上游,是一座以防洪和灌溉为主,兼有养殖等综合运用的全国防洪重点中型水库。坝址位于来安县屯仓集石固山脚下,距来安县城17km。水库控制流域面积187km2,兴利水位53.2m(吴淞高程系,下同),设计洪水位55.6m,校核洪水位56.87m,总库容1.05亿m3。工程始建于1958年,于1964年基本建成并发挥效益。屯仓水库现为全国防洪重点中型水库,其总库容虽已超过1亿m3,但根据水库运行管理办法,该水库目前仍按中型水库进行管理。

屯仓水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防洪责任重大,水库保护农田20万亩,设计灌溉面积16.5万亩,保护人口约13万人。水库重点保护对象还包括来安县城以及水口、舜山、张山等乡镇,以及水库下游17km处的312省道,26km处的104国道、洛宁高速公路、西气东输工程等。

2屯仓水库调度的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减小水库调度风险的关键途径。在进行风险分析之前需要对调度中可能的风险进行全面识别,保证识别风险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为风险分析的精确性提供保障。

在不同的工程中存在着不同的风险。现针对屯仓水库的工程特点,对其调度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并将风险定量化,确定相应的风险因素权重,为风险分析提供基础。

一般水库调度的风险包括防洪风险、发电风险、供水风险、航运风险以及生态风险。

具体分析如下。

①防洪风险,包括水库自身防洪的风险以及防洪保护区的风险。本工程利用“84办法”计算设计洪水,且由于实测暴雨存在着片面性和偶然性。因此本次设计选择由暴雨等值线图查得的暴雨参数进行设计洪水计算,其统计参数CV值较小,其暴雨参数等值线图选用资料站点多、系列长,且与邻省等值线拼接,其统计参数较合理,洪水设计较好,水库自身防洪及保护区的风险较小。根据近年来水库工程及保护区所受洪灾程度,计算损失平均值确定保护区防护风险率。

②发电风险,包括发电量不足风险以及出力不足风险。发电量不足风险即发电不能满足预期单位或用户的用电需求可能造成的损失;出力不足风险即出力不足造成的损失,本工程无发电风险。

③供水风险,即供水不能满足用户用水需求造成的损失,一般采用供水不足造成的效益差异进行确定。屯仓水库流域上下游设有自来桥、屯仓和来安县三个雨量站,根据其在1965―2003年期间39年各个历时的降水资料统计,屯仓水库暴雨偏小,多年平均降雨量为940.4mm,其中最大年降雨量为1991年的1623.5mm,最小年降雨量为2001年的522.8mm。显然,本工程供水风险较大,且取水库供水收益的30%计算风险率。

④航运风险,即水库损坏造成船只无法通行带来的经济损失,一般根据航运存在的价值来确定。本工程不存在航运风险。

⑤生态风险,即由于水库调度造成的生态需水量用水不足带来的经济损失,应避免河流净流量小雨最小生态净流量现象的出现。屯仓水库未设径流站,水库建成后管理单位根据每年水库用水量,废泄水量和年初年末库容变量,推算水库每年来水量,根据水库1964―2003年推算的年径流,水库实际净流量指标为:年径流深均值=321.3mm,经配线后采用值:多年平均年径流量=0.60亿m3,屯仓水库各个频率设计年径流量见表1。一般采用水流对于生态环境带来的经济效率来确定。本工程取生态价值的30%。

3风险分析的方法

3.1一般分析方法

风险分析存在许多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静态、动态结合调查法。调查法是一种对风险主体的信息进行调查的方法,在调查过程中对主体的过去和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归纳总结,预测风险未来。这种方法属于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分析法,即考虑了解事件的稳定规律和相对的变化,从辩证的角度分析事件,符合事件发展的客观事实。但是对于水库调度主体为水资源,不适于使用调查法。

定量、定性结合分析法。定性分析方法是一种借助归纳、演绎等逻辑方法,探究事物本质属性的方法,主要是对事物进行客观性地描述,无法用数量表示。定量分析法则是利用数学运算工具,对事物的特点、数量关系及变化规律进行反映。一般来说,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能够全面衡量事物本身。因此在水库调度风险分析中可利用此方法,对风险发生的概率进行统计,进而分析确定最佳的调度方案。

微观、宏观结合系统法。微观、宏观结合系统法是一种将事物从整体和局部两个不同角度分别分析的现代科学方法。在风险分析中,系统方法将会把风险分为风险主体中的不同要素,并根据风险主体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与诸多风险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确定风险系统的目标;进而构建风险决策模型,计算最优方案,保证项目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和处理。这种方法适合于任何社会系统,且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先进性,但是应用难度较前两种方法大,不易于推广。

3.2最佳分析方法

根据工程实际特点,选取层次分析法这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风险进行分析,确定最佳的调度方案。分析屯仓工程净流量以及调度的优化计算,确定了4个较优水库调度方案,格俄方案的风险指标见表2。

在本工程中,4个调度方案每个时段的防洪风险无影响,且不存在发电风险以及航运风险。

本工程的风险率为:

显然,在4个方案中,第4个调度方案的综合评价值最小R=0.132,即方案4最优。同时对照表2也可以看出方案4的供水风险0.32,生态风险0.12,在各方案中风险均为较小值,且两者的风险率之和为最小值。即当两者的风险之和最小时,调度方案可保证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最高。

4结论

综合利用水库调度风险分析是一个对水库风险和收益进行平衡的计算管理过程。目前我国针对水库调度风险分析的方法比较单一,缺乏实践经验,且会受到各部门利益关系的限制。因此,本文利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深入分析风险与效益之间的关系,以寻求最佳调度方案,为水库调度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金鑫,王凌河,赵志轩.水库生态调度研究的若干思考[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2(11):22-26.

风险分析流程篇9

[关键词]社会稳定性风险评估;归类分析法;风险发生概率―影响程度曲面等级值模型

中图分类号:F2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2-0294-02

1存在的问题

根据发改投资[2012]2492号文的要求社会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在上报国家发改委审批前需要进行社会稳定性风险评估。但是文件并未提出明确的评估流程及细则。现行的稳评报告也多《科学中国人》参差不齐、方法不一。作者认为虽项目性质不同,相关的风险因素也不尽相同,但是在风险因素的识别、划分,风险等级值的计算及风险等级的判断上具有通性。本文旨在建立完善的评估流程及严谨的评估模型,力求评估过程简明清晰,评估结论科学合理。

2评估流程

2.2风险因素权重的划分

风险因素按照属性的不同进行归类划分后,处在同一属性下的各风险因素由于重要性的不同,则应分配不同的权重。这里采用在投资风险分析中广泛应用的层次分析法(aHp)[2]。

将得到的Borda值按照大小比较后,即可得到Borda序值,其值表示在同一主要风险因素下相比该子风险因素更重要的其他子风险因素的个数。例如,Borda序值为0,说明该子风险最为关键;Borda序值为2,说明有2个子风险因素更为重要。

2.3子风险因素风险等级值的计算

识别出的子风险因素又是项目的基础风险因素。子风险因素风险等级值的计算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项目风险等级的判断是否具有可信度。

这里作者提出子风险因素等级值计算的风险发生概率―影响程度曲面等级值模型。

子风险因素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等级的划分

根据子风险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的风险等级值曲面模型、子风险因素发生概率等级的划分和影响程度等级的划分,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确定子风险因素等级值参照表4。根据实地调查分析,确定各子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区间以及子风险因素影响程度等级区间,再参照表5-4确定各子风险因素的等级值区间,可以通过取区间平均值等方法得到各子风险因素的风险等级值。

2.4项目综合风险等级值的计算

2.4.1主要风险因素风险等级值的计算

2.4.2项目风险等级值的计算

2.5项目风险等级的判定

3总结

1、提出完整的重大固定资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流程,特别是项目风险等级值的计算及风险等级的判定。简明、清晰、可操作性较强。

2、首次提出项目风险识别、划分的归类分析理论。使各风险因素之间更具有可比性,权重的划分也更为科学合理。

3、提出子风险因素风险等级值计算发生概率―影响程度曲面等级值模型。合理的将定性判断转化为定量分析,计算结果更加符合客观事实。

4、应用该流程、方法所做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已经得到相关专家组的认可,可信度较高。

参考文献

风险分析流程篇10

目的:进一步建立完善的冷藏药品物流体系。方法:启动质量风险管理流程,应用质量风险管理工具,对冷藏药品物流的采购、收货、验收、储存、出库、运输等核心环节的风险进行系统分析,针对识别出的风险点采取质量控制措施有效降低风险水平。结论:达到新版GSp要求,为最大限度地保证药品质量,满足医疗需求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冷藏药品;药品物流;风险分析;质量控制

abstract:

Summary:objectivetoestablishasoundlogisticssystemofcoldmedicines.methodStartqualityriskmanagementprocessandusequalityriskmanagementtoolstodothesystemanalysisonthecoreareasofpurchase,receiving,inspection,storage,delivery,transportationforcoldmedicines.Qualitycontrolmeasurestakenagainsttheidentifiedriskpointseffectivereducethelevelofrisk.ConclusionReachednewversionofGSprequirements,toensuremaximumqualityofmedicinesandprovidescientificbasistomeettherequirementofmedicaldemand.

Keywords:Coldmedicines;pharmaceuticallogistics;Riskanalysis;Qualitycontrol

【中图分类号】

R24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7-0030-02

冷链是医药物流最显著的特点,具有专业技术强、运营成本大、人员要求高等特点。随着我国医药市场的快速发展,以疫苗、血液制品、生物制品为代表的冷藏药品销售金额不断攀升,迫切需要高品质的现代物流服务。新修订的《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以下简称新版GSp)2013年6月份已实施,不仅对硬件提出更高标准,还强化了冷链药品的储存运输管理,并引入“质量风险管理”理念。目前,我国大多药品经营企业尚未通过新版GSp认证,对冷藏药品物流管理的相关规定也未执行到位,因此如何做好药品冷链物流的风险分析和质量控制,是我们急需高度重视并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将就此展开讨论。

1药品冷链物流发展机遇与挑战共存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疫苗消费国,近年来,因流感等疾病和养宠物的流行激发了以疫苗、血液制品等为代表的冷藏药品市场需求激增,拉动了冷链物流业的发展。以疫苗为例,据统计2012年乙肝疫苗接种4.8亿剂次,狂犬病疫苗每年使用量已达1500万人份。2010年10月份,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疫苗供应体系建设规划》,中央财政将投入94亿元资金,用于鼓励重点疫苗品种研发、提高已有epi疫苗的实际接种率,强化疫苗应急生产保障能力、加强生产和物流配送环节监控等方面[1]。

然而我们不可忽视是,2008年5月江西发生博雅免疫球蛋白致6人死亡,2010年3月山西高温疫苗事件使近百名儿童致死致残,2013年12月深圳康泰、北京天坛生物、大连汉信乙肝疫苗疑致17名婴儿死亡。频发的药品质量事件导致了社会各界对药品冷链物流质量管理的质疑和谴责。因此,药品冷链物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发展之路任重道远。

2冷藏药品物流流程风险分析及质量控制

2.1质量风险管理流程:质量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风险回顾等环节,启动质量风险管理流程后按照此顺序周而复始的循环构成质量风险管理的过程[2],具体步骤见下图4-1。

按照风险管理流程,对冷藏药品物流实施经营质量风险管理,通常采用Fmea法进行评估,一般应用流程如下:①失效模式查找;②失效原因分析;③失效影响分析;④失效风险评价,根据严重度S、发生概率p、可检测性D计算出风险优先指数Rpn,确定风险等级;⑤采取针对性控制措施;⑥改进后的风险再评价。

S、p、D值是综合分析企业各种历史数据,查阅相关资料,结合监管部门的意见,制定评价标准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来确定,然后根据具体实际选择适当的Rpn值作为可接受的风险界限。

2.2药品冷链物流流程分析:

药品冷链物流遵循着其物流属性,其实施过程是围绕着实现药品的时间与空间效应而展开的起始于市场需求,终止于消费者用药的一系列活动[3]。新版GSp规定,其实施过程主要包括采购、收货、验收、储存、发货、运输等六个核心作业环节,需全程实时进行温度监测来保证药品质量。

3结论

由上可见,采用Fmea法对疫苗物流各环节的质量风险点进行分析,并实施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再评估后,风险级别显著降低,其中最大风险由24降至4,最小风险由4降至2,平均风险由10.7降至4.3。结果充分说明了采用风险管理工具Fmea,对疫苗物流过程进行优化,能有效降低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

不可忽视,质量评审、直调、系统三个步骤在采取风险措施后Rpn为8,还处于中度风险水平,仍需继续采取风险控制措施。这说明风险管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实际运行中风险因子是变化的,需要不断加以改进,才能真正提高药品冷链物流的质量控制水平,保证冷藏药品的经营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1]师绘敏我国医药冷链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北京: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9):398-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