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职业路径评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7:05:25

会计职业路径评估篇1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创业计划书怎么写创业计划又名“商业计划”(businessplan),是一无所有的创业者就某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新产品或服务向风险投资家游说,以取得风险投资的商业可行性报告。创业计划竞赛是借用风险投资的实际运作模式,要求参赛者组成优势互补的竞赛小组,提出一个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产品或服务,围绕这一产品或服务,以获得风险投资为目的,完成一份完整、具体、深入的商业计划。完整的创业计划应该包括企业概述、业务展望、风险因素、投资回报、退出策略、组织管理、财务预测等方面的内容。在我国,创业计划竞赛最早于1998年在清华大学举行。1999年,由、中国科协、全国学联主办,清华大学承办的首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成功举行。正文引言一、自我分析结合大赛指定的人才测评报告以及xx等分析方法,我对自己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的分析。1、职业兴趣——喜欢干什么;我的人才素质测评报告中,职业兴趣前三项是xx型(x分)、xx型(x分)和xx型(x分)。我的具体情况是……2、职业能力——能够干什么;我的人才素质测评报告结果显示,xx能力得分较高(x分),xx能力得分较低(x分)。我的具体情况是……3、个人特质——适合干什么;我的人才素质测评报告结果显示……,我的具体情况是……4、职业价值观——最看重什么;我的人才素质测评报告结果显示前三项是xx取向(x分)、xx取向(x分)和xx取向(x分)。我的具体情况是……5、胜任能力——优劣势是什么。我的优势能力我的弱势能力自我分析小结:二、职业分析参考人才素质测评报告建议以及通过xx等途径方法,我对影响职业选择的相关外部环境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1、家庭环境分析如经济状况、家人期望、家族文化等以及对本人的影响2、学校环境分析如学校特色、专业学习、实践经验等3、社会环境分析如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竞争对手等4、职业环境分析u行业分析(如xx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人业匹配分析)u职业分析(如xx职业的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发展前景,人岗匹配分析)u企业分析(如xx单位类型、企业文化、发展前景、发展阶段、产品服务、员工素质、工作氛围等,人企匹配分析)u地域分析(如xx工作城市的发展前景、文化特点、气候水土、人际关系等,人城匹配分析)职业分析小结:三、职业定位综合第一部分(自我分析)及第二部分(职业分析)的主要内容得出本人职业定位的swot分析:内部环境因素优势因素(s)弱势因素(w)外部环境因素机会因素(o)威胁因素(t)结论:职业目标将来从事(xx行业的)xx职业职业发展策略举例:进入xx类型的组织(到xx地区发展)职业发展路径举例:走专家路线(管理路线等)具体路径举例:xx员——初级xx——中级xx——高级xx四、计划实施计划实施一览表计划名称时间跨度总目标分目标计划内容(参考)策略和措施(参考)备注短期计划(大学计划)2007年~20xx年如大学毕业时要达到…如:大一要达到…大二要达到...或在xx方面要达到…如专业学习、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质提升、职业实践计划等如大一以适应大学生活为主,大二以专业学习和掌握职业技能为主…,或为了实现xx目标,我要…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重点中期计划(毕业后五年计划)20xx年~20xx年如毕业后第五年时要达到…如毕业后第一年要第二年要…或在xx方面要达到…如职场适应、三脉积累(知脉、人脉、钱脉)、岗位转换及升迁等省略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重点长期计划(毕业后十年或以上计划)20xx年~20xx年如退休时要达到…如毕业后第十年要第二十年要…如事业发展,工作、生活关系,健康,心灵成长,子女教育,慈善等省略方向性规划详细执行计划如下:本人现正就读大学(研究生)x年级,我的大学计划是。。。。。。五、评估调整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必须根据实施结果的情况以及因应变化进行及时的评估与修正。1、评估的内容:■职业目标评估(是否需要重新选择职业?)假如一直……,那么我将……■职业路径评估(是否需要调整发展方向?)当出现……的时候,我就……■实施策略评估(是否需要改变行动策略?)如果……,我就……■其它因素评估(身体、家庭、经济状况以及机遇、意外情况的及时评估)2、评估的时间:一般情况下,我定期(半年或一年)评估规划;当出现特殊情况时,我会随时评估并进行相应的调整。3、规划调整的原则

会计职业路径评估篇2

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教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已接近10年。如今,大学生的就学压力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其主要表现为对所读专业无兴趣,甚至出现厌倦、抵制。

多年来的就业工作和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就业障碍有两个方面:第一,就业期望值过高。这部分同学往往是重点院校的热门专业学生,或对自己过分自信,对生活充满理想化色彩。第二,自身个性与专业类型不符。部分大学生因所读专业与自己性格和兴趣爱好相去甚远,严重地影响了专业满意度。

可见,专业满意度与专业学习、就业性向及就业预期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开展大学生就业性向与专业契合度调查与实证研究对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具有现实意义;同时,也为学生科学就业观的形成起到引导作用,对提高大学生专业满意与就业决策信心,重视个性特质和职业生涯规划有益。

二、大学生就业性向与专业契合度调查及其统计分析

1.研究方法、调查对象

根据霍兰德(Holland)的职业性向理论,笔者将大学生的就业性向定义为:大学生根据自身的性格特征、社会认知以及对外部环境和形势的判断,从而产生的对未来职业的倾向。而专业满意度是指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满意程度,它带有实现职业生涯目标隐含要求的表示。契合度在本文中我们可以理解为专业与就业性向的相关程度,是学生所学专业在各方面对其就业性向的影响力。

本次工作从上述三个方面设计了17个选择题和填空题,对上海交通大学等十所高等院校的本科生实施问卷调查。共计发放问卷480份,回收有效问卷445份,有效回收率92.7%。其样本的分布充分考虑了地区、专业、年级和性别等。本次调查样本的地区分布为东部高校学生占18.8%、中部高校学生占12.5%、西部高校学生占68.7%;专业分布为会计12.5%、国际贸易6.3%、法律12.5%、英(日)语6.3%、旅游管理12.5%、行政管理6.3%、材料科学与工程12.5%、电子信息工程6.3%、土木工程12.5%、临床医学12.5%;年级比例是大学二年级18.2%、大学三年级68.3%、大学四年级13.5%的本科学生;性别分布状况,女生占55.8%,男生占44.2%。

2.问卷数据统计结果

(1)用excel的统计工具对样本的专业满意度、生涯意识等的初步分析

调查显示,只有12.6%的大学生对自己所读专业感到很满意,大部分认为“还可以”,有11.6%感觉不好,1%对所读专业很反感。另外,50%以上的大学生对就业前景不太乐观。男、女生对就业前景的“乐观”和“不太乐观”的选择呈现明显差异。女生就业前景预测的“乐观”比男生低了10%,说明女生比男生有更大的就业压力。另外,有四成以上的大学生为自己做了较为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半数以上曾经做过,但没有清晰的规划,还有6.1%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没有做过任何规划。从专业对口职业与期望从事职业对比看,期望从事公务员和职业经理人的分别高出专业对口职业3.5%和4.5%。而工程技术类、财会、医学、法律、旅游都出现了相反的情形,期望从事职业的大学生比例都低于专业对口职业比例,尤其是工程技术类、法律和旅游都不足半数。

(2)SpSS分析

运用SpSS13.0进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路径分析结果如下:

①相关分析

a.与其影响要素相关分析

对专业兴趣与自主性(专业选择)、专业认知、就业评估、生涯意识、教学水平进行相关分析可以看出,专业兴趣与专业选择自主性、专业认知等呈显著正相关,说明自身选择所学专业、就业前景抱乐观态度、自己有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及较高的教学水平都是大学生对所学专业有较高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b.个性特质与其影响要素相关分析

个性特质与专业认知、就业评估、生涯意识、好友人数的相关分析,个性特质与专业的深层次了解,就业前景抱乐观态度,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好朋友的个数有较大影响。

c.人生目标与就业与其影响要素相关分析

生涯意识和自主性、学习动力、教学水平的相关分析,大学生的生涯意识与专业选择的自主性显著正相关,生涯意识和学习动力与教学水平也是显著正相关,可见,大学生应给自己的大学生活甚至未来职业发展制定明确的目标,学习时会有更充足的动力,老师的教学水平对本维度也有较大的影响。

②回归分析

分别以大学二、三、四年级学生的“专业认知、性别、就业评估、自主性、个性特质、生涯意识、就业取向”为自变量,专业兴趣为因变量,采用回归分析(step法)分别建立就业性向的回归模型。

三个回归模型的有效性均达到了显著水平,模型中的标准化回归系数(Beta值)除“专业认知”低于0.25,其他皆大于0.25(或小于-0.25),所以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作用较为明显。

从三个模型可以看出,个性特质要素是对专业兴趣影响最为显著的,随着年级的升高,其他要素随之变化,而个性特质表现出持续的影响,因此自身个性特质是选择专业和生涯规划最有参考价值、最稳定的因素,对未来职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③路径分析

生涯意识、个性特质、专业满意度、专业认知与就业评估或就业预期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也有一定的因果互动关系。

路径分析后得知生涯意识、个性特质、专业满意度、专业认知与就业评估等变量间因果关系的路径(图1)可以看出,对就业评估影响的路径中,专业满意度、生涯意识、个性特质、专业认知都可以直接通达就业评估,组成四个直接路径。而个性特质、生涯意识和专业满意度分别通过专业的认知程度对就业评估或预期产生影响,组成了五个间接路径。所以专业满意度、生涯意识、个性特质以及专业认知,它们是产生就业障碍的直接影响因子。而其中个性特质是最为关键的因子,其次是生涯意识和专业满意度因子,最后是专业认知因子。另外,专业满意度通过专业认知对就业预期产生影响,实际就是如何抓专业管理和专业教学质量的问题。

从回归和路径分析中,个性特质在本研究中是影响最为显著的因变量,它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专业满意度,对大学生的就业评估也起到直接的作用。因为个性特质不仅决定了对专业要求的适应程度,也是未来职业要求的最为重要的考量因素之一。个性特质的重要性在此得到充分体现,它应该为高校有针对性的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提供参考。

大学生的专业的满意度对就业评估的影响作用最为明显,但是它在受到生涯意识较大的影响。因此,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满意度是增强其就业自信心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实现其顺利就业的基本前提。大学生对就业前景的预测即就业评估,是大学生对所学本专业的满意程度的心理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学习情况以及对未来职业的信心。所以,高校应加强专业满意度提升的各项工作的力度,为大学生就业作充分准备。

由上述变量与就业评估形成的因果关系而知,协调好就业性向与专业契合度的关系是消除就业障碍的突破口,我们可以从专业管理与生涯规划管理相结合的路径入手进行改善。重视个性特质、生涯意识、专业满意度和专业认知关键变量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创造条件对以上影响因素予以正确及时的引导、辅助规划和提升,将会大幅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高校的就业率水平,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人才。

三、建议

本次大学生就业性向与专业契合度调查数据统计分析给高校就业工作创新带来重要启示,提出以下建议供同行参考:

1.全方位指导大学生的专业选择,提高就业性向与专业的契合度水平

学生专业选择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学生、家长、教师和高校等几个方面应做好协调,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工作要点如下:

个性特质应与专业类型相契合;调查发现,个性特质要素是对专业的兴趣影响最为显著的,随着年级的升高,其他要素随之变化,唯独个性特质表现出持续的影响,因此自身个性特质是选择专业最有参考价值的因素,对未来职业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高校通过大类招生模式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满意度:大学二年级学生的专业兴趣已基本明晰,这时确立专业对今后的学习非常有利,更容易产生普遍较高的专业满意度。北京大学在2002年秋季入学的学生中新成立了“元培实验班”,入学时只分文理,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填报志愿时的盲目性,许多高分考生踊跃报名。高校进行此类改革值得推广。

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加深专业认知程度,了解职业发展:专业是社会分工的雏形,所有的专业选择都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都与专业密切相关。认识专业与社会经济的关系,才能认识专业选择的动因和发展轨迹,了解各类专业的特殊性以及经济结构怎样影响将来的就业结构。

培养学生的生涯意识,指导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对生涯意识不强,甚至没有此类意识的大学生进行重点培养。指导大学生建立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将长期目标分解为若干子目标,分阶段有步骤的予以实施,不断激发他们的成功欲望,努力完成目标,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2.优化大学教学资源结构配置

就业性向与专业契合度是教学资源配置效用的体现:高校应当认识到以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为己任。潜在人力资源的适任能力首先反映在就业性向与专业契合度上,它体现为教学资源的配置效用,这就要求高校把就业指导、职业生涯管理的力度深入紧密结合到专业管理中。

实施专业学习与就业指导导师制,专业教师就是职业生涯指导师:基于专业认知和专业满意与就业信心有关,所以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就是要对专业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普及。

建立大学生测评中心,使大学生专业选择有科学依据:筹划建立大学生性格、就业性向测评中心,运用专业的性格测评软件,为大学生专业选择前做科学测试,根据测评报告,使其对自身性格有清楚的认识,配合就业指导老师对社会职业的深入讲解,将专业与职业有效衔接起来,让大学生明白自己更适合何种职业,并按照自己的就业性向需要,集中精力弥补自身不足,成长其职业素养,在专业与就业性向之间实现高度契合。

实施大学生就业性向与专业认知的分类管理:大学生在个性特质、专业满意度等方面存在性别差异,而且年级的不同所得出的结果也有明显的差别。所以,在就业管理与专业选择时应实施大学生就业性向与专业认知的分类管理,如对不同年级进行个性特质成长目标分层指导。

会计职业路径评估篇3

1、自我认识;

2、环境分析;

3、职业目标与路径设计:

包含职业目标的定位及其分解组合、实现目标的路径设计等。可自己分段规划,最少分为两段,每段可设职务目标、经济目标、能力目标、成果目标、健康目标、学习目标、家庭目标。

4、具体行动计划;

会计职业路径评估篇4

关键词:政府购买服务;绩效;影响因素;传导路径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5.02.01

中图分类号:D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5)02-0001-05

abstract:Basedonanextensiveliteraturereview,fourhypothesesareproposed.UsingasurveyofShenzhenandnanjing,thispaperemploysfactormethodandpathwayanalysistoexplorethedeterminantsimpactingcontracting.theresultsshowthattheenvironmenthasthestrongestoverallimpactontheperformanceofpurchaseservices,whichcanplayaninfluencebothdirectlyandindirectlythroughothervariables.theimpactsofgovernmentmanagementonpublicsatisfaction;monitoringandevaluatingonefficiency,andmarketstructureoncostarestrong.

Keywords:govementpurchaseservices;performance;influencingfactors;pathways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这表明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作为推进政府转变职能、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重要举措,已从个别部门和少数地方先行先试的改革上升为一项重要的公共政策。然而,现阶段政府购买服务虽已普遍化、常态化,却尚未形成完善的制度化体系,各地政府购买实践探索中暴露出稳定性差、对等性差、规范性差、随意性强、工具性强等问题,造成的结果是购买效率低下、服务质量不高、成本难以控制等。如何提高购买服务绩效成为政府和学术界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鉴于此,本文基于2011年笔者在深圳和南京所获问卷和2013年访谈数据,建构了政府购买服务绩效与其影响因素的结构模型,估测了绩效影响因素对绩效的影响程度和传导路径。

1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11文献回顾

近年来,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和政府职能转移,国内外掀起了研究政府购买服务的高潮,关于购买绩效影响因素的现有研究成果以国外为主。理论研究方面,一些学者运用委托理论解释购买绩效,认为能否取得良好的绩效在于购买主体间关系、承接方的投机能力、政府与承接方之间信息的对称性以及目标的一致性[1];显然,委托理论不足以解释购买服务的所有问题;实际上,政府购买服务与市场结构、制度环境、政府财政等因素密切相关[2];另一些学者将影响因素概括为竞争的市场环境、清晰的合同标准、专业的合同管理、对承接方绩效能力的准确评估和自由裁量权的限制[3];还有学者从财政压力、附加限制、政治压力、行政路线、市场环境来解释影响因素[4]。实证研究方面,学界普遍将影响因素包括为合同管理、监控与绩效评估、市场环境等。例如,Romzek构建了一个理论模型并证明竞争的市场、充分的资源、准确的绩效评估、专业的合同经理、细致的财政评估能提高购买合同执行与管理的有效性[5];Brown运用Heckman二阶段模型发现提升监控能力和技术、管理监控过程有助于提高购买绩效[6];warner构建了一个包括委托问题、政府管理、监控、公民参与和市场结构的框架,证明了这些因素对购买绩效的影响[7]。国内相关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见,实证研究更少。现有研究中,魏中龙运用Dea方法构建了政府购买服务投入与产出绩效评估模型,但所设计的购买服务绩效指标比较简单,且没有涉及绩效影响因素的分析与测量[8]。

综上,国内外关于政府购买服务绩效与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为本122政府购买服务绩效的影响因素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归纳,本文预设:行政环境、政府管理、监督评估和市场结构四个因素影响政府购买服务绩效,并探讨其对购买绩效的影响程度与传导路径。据此,提出下面待检验的假设:

假设H1:行政环境影响政府购买服务绩效。

H1-1:行政环境影响政府成本;

H1-2:行政环境影响服务效率;

H1-3:行政环境影响社会公正度;

H1-4:行政环境影响公众满意度。

本文认为影响购买服务绩效的行政环境主要有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文化和技术环境五个方面。行政管理体制决定了政府在公共服务提供中的地位、作用以及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务提供上相应的职责、财权和事权划分。法律制度规范购买行为,健全的法律制度能有效约束购买行为、规避风险。经济资源和经济结构影响社会资源与财富的重新分配以及公共服务提供的方式和目标。人口状况与结构、社会阶层变化影响公共服务的数量、类别和范围。信息技术以及其他新技术的应用促进了信息的流动和公开透明。

假设H2:政府管理影响政府购买服务绩效。

H2-1:政府管理影响政府成本;

H2-2:政府管理影响服务效率;

H2-3:政府管理影响社会公正度;

H2-4:政府管理影响公众满意度。

政府管理表现在影响购买服务绩效方面主要指对合同管理、决策和问责机制、购买方式和程序以及购买范围选择。合同管理比递送服务更重要,因为市场的非完全竞争性加上合同双方频繁交易产生的高度不确定性增加了购买风险,同时,有效的合同管理有助于降低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和增强政府责任。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政府若以购买的形式提供服务必须考虑包括责任、公共偏好、购买范围在内的一系列因素,而购买程序是否公正妥当直接影响购买效果。

假设H3:监督评估影响政府购买服务绩效。

H3-1:监督评估影响政府成本;

H3-2:监督评估影响服务效率;

H3-3:监督评估影响社会公正度;

H3-4:监督评估影响公众满意度。

监督评估表现在影响购买服务绩效方面主要指公民参与、监督与评价机制、合同标准、监督评估技术运用。从委托理论来说,委托最根本的问题是委托方与方之间信息不对称、目标不一致使委托方无法预测方行为,若委托方不能有效监控方或采取其他正确的决策,那么委托风险将显著增加。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能够在维护公共利益、保障社会公平方面超越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私营部门,而非营利部门又可能存在阴暗面,必须通过公民参与监督评估促使服务承接方的目标与政府保持一致性。完善的监督与评价机制是提高购买绩效及其透明度、巩固购买相关方问责关系的制度基础。清晰的合同标准对于绩效评价十分重要,它是政府进行有力监控和有效评价的前提。监督评估技术为监督评估行为提供了技术保障,有利于提高监督评估的有效性。

假设H4:市场结构影响政府购买服务绩效。

H4-1:市场结构影响政府成本;

H4-2:市场结构影响服务效率;

H4-3:市场结构影响社会公正度;

H4-4:市场结构影响公众满意度。

市场结构主要指购买服务承接方资质和符合资质的承接方的数量情况。市场结构决定了市场竞争程度,而市场竞争程度对购买绩效存在显著影响,缺乏可供选择的承接方可能是购买服务的最大障碍。市场竞争环境对于服务外包降低成本作用明显[14]。换言之,符合资质的承接方越多、服务递送网络越健全越有利于竞争,相应的服务成本会减少、效率也会提高。

2数据来源和变量描述统计

21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自2011年笔者在深圳和南京共4个行政区的大样本微观调查,深圳和南京政府购买服务起步早、发展快、规模大,比较有代表性。利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笔者有意从深圳和南京抽取两个政府购买服务比较成熟的行政区,然后从每个行政区正在进行或已经完成的养老、助残等购买项目中随机抽取5个项目,进行随机的问卷调查。由于对购买绩效的考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本项研究要求抽样对象在该地区生活时间至少3年以上。

本项研究针对20个购买项目共发问卷1000份,其中有效问卷759份。人口统计特征如下:男性411人,女性348人;大专及本科学历402人,硕士及以上学历126人,高中及以下231人;30岁以下占266%,30岁至45周岁以下占325%,45岁至60周岁占201%,60岁以上占178%;企事业单位及社会组织一般职员占494%,企事业单位及社会组织管理人员占174%,医生、教师等专业技术人员占104%,政府工作人员占82%,其他人员占146%。

22变量定义与描述统计

本项研究围绕政府购买服务绩效与其影响因素的测量指标设计问卷题项,所有指标均采用李克特5级打分法,即“完全符合”、“大部分符合”、“一般”、“大部分不符合”、“完全不符合”,按照5分到1分分别赋值。采用Cronbachα测量调查问卷的信度,研究结果显示信度系数均在085以上,表明测量项对绩效影响因素的测量具有较高可靠性。

为检验购买绩效影响因素的建构效度,对19个题项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抽取4个主成分,其特征值对总方差的累积解释量为8155%,在因子分析回旋后的成分矩阵中,以因子载荷量05为标准,仅保留能测出题项的主成分,调整后的总方差累积解释量为8312%,变量统计特征与含义详见表1。

项研究提供了有益参考,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国外购买服务已经比较成熟且相应的机制和制度比较健全,因而不能简单移植国外经验和模式。针对以往研究不足,本项研究将采用一项覆盖深圳市和南京市的大样本微观调查数据,系统分析并考察行政环境、政府管理、监督评估和市场结构对政府购买服务绩效的影响程度和传导路径。

12研究假设

121政府购买服务绩效

绩效是一个潜在变量,对政府购买服务绩效的测量可以参考比较成熟的政府绩效指标来设计,因为二者间有着天然的共性。总的来说,学术界对政府绩效指标的设计不外乎成本、效率、社会公正、政府责任在内的综合性要素结构。例如,wilson认为政府绩效评估应包括责任、公平、回应、效率和成本等五个指标[9]。ostrom将政府绩效标准概括为经济效率、公平、再分配公平、责任和适应性等五个要素[10]。卓越指出政府绩效标准应当包括经济、质量、效率、公平、责任、回应性和服务等方面[11]。根据政府购买服务的特点以及政府绩效指标设计要求数据有代表性、可获得性和针对性原则[12],笔者将政府购买服务绩效指标设计为政府成本、效率、社会公正度和公众满意度四个维度,据此构建了政府购买服务绩效指标结构模型[13],如图1所示。以amoS软件为分析工具,对该模型进行检验,各项指标拟合良好,表明这四个绩效分项指标能准确测量购买绩效。

23绩效影响因素理论模型

本文以行政环境为外衍潜在变量,用符号ξ表示;政府管理、监督评估、市场结构为内衍潜在变量,用符号ηj表示;政府成本、效率、社会公正、公众满意为内衍潜在变量,以符号ηi表示;ζi表示残差值。绩效分项指标与影响因素的结构模型回归方程如下(ξ与ζ无相关存在):

ηi=Βηj+Γξ+ζi(1)

本文为上述潜在变量设计了观察变量,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出它们具有较好的建构效度;用X表示观察变量、β为估计参数、ε为测量误差;那么测量模型回归方程如下:

Xi=βiη+εi(2)

在Sem模型中,如果随机干扰项ζ服从标准正态分布,且与潜在变量间相互独立时,那么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能估计得到回归系数的一致估计量。

3实证分析

31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分析

311模型检验

本项研究借助amoS170软件对政府购买服务绩效与其影响因素结构模型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和拟合度参数检验,发现拟合程度不太理想,需要对理论模型予以修正。删除没有达到显著水平的影响路径,并采取放宽固定参数的办法。表2为潜在变量的组合信度①

,结果显示变量的组合信度均大于06。图2为修正后的计算结果,修正后模型拟合度较好,这表明模型内在质量佳。因此,本文的预设:行政环境、政府管理、监督评估和市场结构四个因素影响政府购买服务绩效成立,由此可知,假设H1、H2、H3、H4成立。

312结果分析

第一,行政环境对社会公正度的影响最显著,对效率和政府成本的影响次之。行政环境是公共政策的基础,政府购买服务作为简政放权、推进职能转变的重要举措,其行政环境与新一轮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顶层制度设计密不可分。政府职能定位、应当转移的职能以及购买服务的范围都影响着公共服务的广度和深度进而影响到社会公正度;政府与市场和社会的关系决定了市场竞争程度以及购买方式和程序的选择,进而影响到政府成本和服务效率;法律制度是规避风险、提高购买服务绩效的基础保障。第二,政府管理对公众满意度的影响显著,对社会公正度、效率和政府成本影响程度依次递减,政府管理每提高一个单位公众满意度就提高04个单位。政府管理各项测量指标中合同管理最为重要,问责机制次之。专业的管理对于政府绩效至关重要,专业的合同管理能有效降低购买成本、提高服务效率,提升整体绩效;健全的问责机制是确保购买服务顺利进行的保障。第三,监督评估对效率的影响最强,对公众满意度、政府成本、社会公正度的影响依次递减。监督评估最直接的目的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这也是政府购买服务的核心要义;以专业的监控体系作为支撑来强化绩效评估的有效性,这能促使购买双方规范购买行为、增强购买过程的公正性、公开性和透明度。监督评估不直接涉及购买服务的范围和服务递送等方面,因此对社会公正度的影响较弱。第四,市场结构显著影响政府成本,对效率和公众满意度的促增效应依次递增,对社会公正度的影响不显著被修正掉。市场结构决定市场竞争程度,显著影响到政府成本与效率,服务承接方之间的竞争性越激烈越有可能节约服务成本,而社会公正度则反映的是政府政策倾向和执行力度。

32传导路径结果分析

由于上述因素影响购买服务绩效的路径和方式未必相同,鉴于此,本文引入潜在变量的路径分析中递归式模型,运用amoS170估算了政府购买服务绩效与其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所有路径,深入揭示各因素对购买绩效影响的机理,表3为各影响因素对绩效分项指标的影响程度和传导路径。

研究结果显示,各影响因素对绩效指标具有显著影响,行政环境对购买绩效的促增效应显著且影响路径复杂,它不仅直接作用绩效分项指标,还通过其他因素产生间接影响。具体地说,行政环境每增加一个标准单位能使监督评估、政府管理和市场结构的有效性分别提高094、092和084个单位,而监督评估、政府管理和市场结构每增加一个单位能使效率分别提高037、02和006个单位;同时行政环境直接作用效率能使效率提高03个单位;根据回归方程计算,行政环境每增加一个单位,效率则提高882%。以此类推,发现行政环境每增加一个标准单位,能使公众满意度提高789%,社会公正度提高894%,政府成本则减少598%。这说明行政环境对服务绩效的影响最为显著。

4结论与展望

本文以深圳和南京为抽样调查对象,运用因素分析和路径分析的方法定量考察了行政环境、政府管理、监督评估和市场结构对绩效分项指标的影响程度和传导路径。研究发现,行政环境对政府购买服务绩效的促增效应显著,传导路径复杂,不仅直接作用绩效分项指标还通过其他因素产生间接影响。政府管理对公众满意度、监督评估对效率、市场结构对政府成本的影响程度很深;同时它们对绩效其他指标也存在显著影响。本项研究基于大样本调查数据对政府购买服务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从实证的角度回答了制定哪些干预性的公共政策将有助于提高购买绩效,也为我国现有的政府购买服务研究文献提供了重要补充,为国际上政府购买服务研究文献提供了来自最大发展中国家的新证据。

本项研究调查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被调查者主要来自深圳和南京,缺乏全国其他地方的有效问卷,调查范围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研究的外部效度;二是在潜变量的测量阶段,为了研究方便本文并没有尽可能细分测量项,虽然设计测量项借鉴了国外研究成果,但问卷设计仍存在较强主观性。下一步课题组将扩大样本范围,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绩效与其影响因素的维度再做更细致的划分,展开更深入的研究,为我国政府购买服务提供更好的理论指导和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millerG.managerialDilemmas:thepoliticaleconomyofHierarchy[m].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2.

[2]HirshwZ.ContractingoutbyUrbanGovernments:aReview[J].UrbanaffairsReview,1995(3):458-472.

[3]LaveryK.SmartContractingforLocalGovernmentServices:processesandexperience[m].westport,Ct:praeger,1999.

[4]CarverR.examiningthepremisesofContractingout[J].publicproductivityandmanagementReview,1989(8):27-40.

[5]RomzekBS,JmJohnston.effectiveContractimplementationandmanagement:apreliminarymodel[J].JournalofpublicadministrationResearchandtheory,2002(12):423-453.

[6]Brown,trevorL,matthewpotoski.managingContractperformance:atransactionCostapproach[J].JournalofpublicadministrationResearchandtheory,2003(22):275.

[7]amirHefetz,mildredwarner.privatizationanditsReverse:explainingtheDynamicsoftheGovernmentContractingprocess[J].JournalofpublicadministrationResearchandtheory,2004,14(2):171-190.

[8]魏中龙,王小艺.政府购买服务绩效评价研究[J].广东商学院学报,2010(5):21-25.

[9]卓越.政府绩效评估的模式构建[J].政治学研究,2005(2):88-95.

[10]埃莉诺・奥斯特诺姆.制度激励与可持续发展[m].陈幽泓,等译.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0.128.

[11]卓越.绩效标准:政府绩效管理的新工具[J].中国行政管理,2010(4):20-23.

[12]王新民,南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基于我国31个省城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2011(7):21-26.

会计职业路径评估篇5

【关键词】工作过程高职实践教学房地产经营与估价

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随着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深化实践教学内涵,探索实践教学新模式,构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亟须解决的热点问题。

我校《高职院校房地产专业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组(以下简称课题组)就走访、调研了解到的部分高职院校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以下简称房地产专业)的实践教学开展实施情况基础上,结合我校本专业开展实际,依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推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作为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力手段。

一、高职房地产专业实践教学的内涵

实践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与基本技能、职业道德、身心素质。能够体现高职人才培养的应用型特色,是高职教育内涵的核心之一,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高职教育的特色要求各专业强化设计实践教学,依据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来构建课程体系与设计教学单元,动员相关的企业、协会等社会力量参与到高职教育中来。

鉴于房地产市场是一个典型的地方区域市场,产品特性与市场需求均具有其特殊的地方特色,怎样适应社会发展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攻克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核心职业能力不突出等问题,以过程为导向的房地产经营与估价的实践教学成为解决上述为题的一剂良药。

二、房地产专业实践教学的具体形式及主要内容

(一)平时作业

平时作业主要是配合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理论教学过程,而分阶段安排实施的一种比较灵活的实践教学方式。有效实施平时作业要做好以下工作:

1.作业周期。以章为单位比较合适,这样可以使内容既具有相对完整性,又有较好的节奏性。

2.作业内容。根据教学大纲与考试大纲,参照考试题型来分解各章内容,凸显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与疑点问题。

3.质量控制。老师要有书面记载对学生是否做了作业,做的质量怎样,对不完成作业以及无平时成绩的学生取消期末考试资格。

(二)实训

实训在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实践教学中发挥者比较大的作用,因为其是让学生直接操作仪器、撰写报告或者直接感受某种现象以及过程的教学方式,比如房地产测绘实训、房地产市场营销策划报告实训、建筑工程概预算实训等。

(三)社会实习

社会实习是指让学生直接融入社会,担任与本专业相关岗位的一种教学实践形式。产学研合作也是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高职教育实践教学要侧重校内和校外、课内和课外实践教学的有机整合,校、企共同开展高职教育实践教学,营造“双赢”的合作机制,也是提升高职实践教学的最佳模式与有效途径。

(四)市场调查

市场调查是指让学生围绕所学的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知识,针对市场中的某个问题运用其所学的理论,进行深入实际的调查取证,然后写出社会调查报告的实践教学方式。组织实施社会调查的需要注意做好以下工作:

1.确定问题。要选择与高职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相关的、有较强的现实意义、社会生活中客观存在的问题,提出并解决这一问题而开展调查。

2.拟定提纲。为了提高市场调查的针对性与有效性,让学生调查前需要制订调查提纲、设计调查问卷、制订市场调查的步骤、选择市场调查方法,在调查提纲的指引下开展调查。

3.进行市场实地调查。市场调查需要在恰当的时间,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多层面、立体式的“扫描”,抓准问题的本质,寻求解决的办法。

4.撰写报告。市场调查结束后,学生要撰写出书面调查报告,教师针对学生的调查报告要写出评语,并且打分。

三、传统实践教学做法的不足

大多数高职院校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传统的实践教学分为三个层次:“认识实习――职业技能单项训练――职业技能综合训练”,此传统模式虽然推动了实践教学的发展,但是不足之处也存在:

(一)专业实践活动形式化、表面化。有的专业社会调研,缺乏有效的监督与指导,导致学生不够重视,调研不怎么当回事,或者只是“走马观花式”实习,没有深入到具体的岗位实践中,对职业技能的锻炼不够理想。

(二)实践教学跟实际工作脱节。课内单项驱动实训采取的是集中实习实训的形式,教师模拟的训练项目,由于受教学资源的限制,难以提供跟真实工作环境相同的教学情境。

(三)实践教学的内容单一。传统的实践教学的内容是为了培养以技能操作,忽视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等,没有满足房地产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

(四)三个实践层次之间相互衔接不紧。三个层次的实践活动相互之间彼此独立,缺乏整体设计,致使学生在顶岗实习时企业还是需要对学生重新进行培训,这样认识实习、课内单项实训与教学实习就没有价值了。

四、高职房地产专业“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教学内容

根据《普通高职高专专业目录》,本专业全称为“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代码560701),故依据专业名称在设计实践教学内容时,主要分为“经营模块”和“估价模块”。具体实训教学内容如下:

(一)经营模块

房地产经营是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培养的主要方向,依据岗位需求设置三个实践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分别是:推销谈判、营销策划与客户服务。

1.推销谈判环节

本环节安排的是营销员技能拓展训练。此实训让学生掌握商务礼仪、消费心理学、房地产市场营销相关的学科知识,培养学生担任相关工作岗位应该具有的实践操作能力与沟通交际能力,进而促使学生成功转型,由学生身份转换为售楼的先生(小姐)。除了培养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实际操作演练也不容忽视,模拟售楼现场进行实战演练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模拟演练可以针对一手房或二手房的不同销售特征与环境来进行。

2.营销策划环节

本环节安排了两个实习与三个课程设计。城市规划参观实习组织学生亲临现场参观学习,直观感受楼盘、沙盘、售楼处与小区规划等这些书本上的专业名词,进一步加强对容积率、绿化率等概念的理解,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房地产市场调查分析也是进行项目定位、营销推广的前提条件。市场调查可以分为消费者市场调查与楼盘市场调查,可以分开进行。三个课程设计分别是:房地产项目定位课程设计、房地产项目可行性研究课程设计与房地产项目营销推广课程设计。三个课程设计是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剖析项目自身情况,撰写相关的实训报告。

3.客户服务环节

客户服务的工作内容有:写合同、签合同、审合同、统计部门资料、办房产证、房屋维修基金、交契税、处理客户投诉与客户分析等。根据这一环节的工作任务,主要设置了两个实训,房地产合同课程设计是在掌握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之后,训练编写合同以及辨识修改模糊条款;售后客户服务的实习是了解客户服务的基本工作内容,模拟完成各部分的工作任务。

(二)估价模块

房地产估价是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另一个培养方向,房地产估价实训要求对被估价对象选用两种以上适合的估价方法,在充分市场调查的基础之上,按照《房地产估价规范》的要求与格式编写估价报告。实训不仅要求学生能撰写房地产估价报告,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能驾驭房地产评估方法、程序与规范,不犯常识性的错误,实训后让其具有一定专业估价能力。

五、保障实践教学质量的实施途径

(一)促进专业结构调整力度

对实践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促使人才培养方案更加符合社会的需要。在制订教学大纲上,要谨慎审核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实用性与教学组织管理的可行性与监控性,进而促使每门课程能有规范可行的教学方案与教学效果考核纲要。

(二)重塑学生认识实践教学课程的重要性

提高学生在意识上对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促使学生真正了解学习本专业课程对自身以后就业的重要作用。专业老师可聘请优秀的房地产经营与估价工作人员来校讲座,与学生进行面对面地交流,从而让学生意识到房地产行业的法制化与正规化是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促使学生在意识到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实践教学是必须要学习并且必须要掌握的。

(三)增强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教师较强的实践能力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解决教师实践能力较低的问题,可通过以下渠道。

1.对教师的实践活动进行严格控制,管理教师认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达到增加教师实践活动质量的效果。

2.对教师实践活动进行高额度补贴,从而刺激教师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来的积极性。

3.改革专业教师的任职资格机制,从而让有教学能力与丰富工作经验的房地产从业社会人员成为专业教师。

(四)引入具有激励性质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

1.评价目标应该以“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导向,不仅要关注学生理解与掌握专业知识跟技能的,而且要关注他们职业情感和态度的形成与发展。

2.采用过程性评价方法,主要是变终结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缘于终结性评价会导致学生只关注分数的多少而忽视对实践技能的真实掌握程度,而过程性评价要求指导教师及时参与到学生实训成果的形成过程中去,按照好、中、差三个层次选择典型的实训成果跟学生进行交流与点评,进一步指导学生对实训成果进行完善。实训成绩的最后评定是实训态度、实训成果的质量的综合显示,也是前后两次实训成果的改进程度三方面作用后的结果。此评价方法促使不同基础的学生意识到只要有努力,也能得到良好的评价,有益于使用评价成果来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

3.使评价的主体多元化。即实践教学评价可以采用学校教师评价、顶岗实习单位指导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多种方式。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横向、纵向鉴别,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与进步,发现自己的学习能力跟潜力,对自身能力有个清晰的认识,走出消极被评的尴尬情境。

4.实践成果的具体化。每次实践教学活动都要求有明确的实践成果导出,而且要求尽可能的具体化、量化,实践成果的具体化和量化有助于学生深度理解实践任务的要旨。

【参考文献】

会计职业路径评估篇6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德育工作;专项评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为了落实这个战略主题,《纲要》提出了三个“坚持”——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科学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提高教育质量,这三个“坚持”缺一不可。在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大背景下,将德育工作评估作为职业院校教学质量评估的一个专项提出,不仅能够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必须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还能够完全凸现德育工作全面融入院校教学工作,在德育评估工作过程中最大化的体现德育工作的职业教育特色。

一、开展德育工作专项评估的必要性

(一)开展德育工作专项评估是体现国家意志、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教育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事业,作为培养人的崇高事业,在落实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中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以德治国方略在教育领域的贯彻落实,就是要以德治教,以德育人,就是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国家法律法规和教育行政部门职业院校德育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并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教育部中央文明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妇联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教职成〔2009〕511号)第26条提出“加强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科研与评价工作。……各地要把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纳入《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体系》,……建立健全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督导检查制度和综合评价机制”。为了指导职业学校做好德育工作,教育部专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教职成〔2008〕6号)和《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教职成〔2008〕7号),规范学校德育课程设置和教学工作。

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院校与经济建设的联系更为密切和直接,所培养的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初中高技能人才很快就可以服务于当地两个文明建设。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将成为骨干技术力量,作为主力军,他们理所当然应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因此,职业教育德育工作摆在了重中之重的地位。

(二)开展德育工作专项评估是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需要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采取措施以盘活现有的职业教育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整体办学效益。各省市也相继按照教育部指示,试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这项改革为学生构筑多种成长、成长之路,也为职业教育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活力。“弹性学制”给职业院校带来的是学业及学习形式的灵活、生源的多样、条件的宽松、学生差异性的满足;学分制则给学生提供了限选与必选课程的自主、扬长补短的驱动、升学与就业的两种选择。这种可自主发展的机制是职业院校实现“以人为本”办学思想的重要标志。2006年,教育部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出了“高等职业院校要强化质量意识,……逐步完善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完善5年一轮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体系”。2008年,教育部又针对中等职业教育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也强调“要把教学质量、教学改革成效作为对中等职业学校评价检查的重要内容,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规范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职业教育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大背景下,职业院校要适应就业和岗位需求,突出学生综合能力、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培训,使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在为种种能力造就与培养所进行的教育过程中,无不潜藏着德育因素与资源亟待我们去发掘:如何应对严峻的社会现实对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带来的挑战?如何面对职业院校学生思想更加活跃、观念不断更新、精神需求丰富多彩的实际,使德育工作有的放矢?如何在职业院校办学进一步开放的形势下,深化德育工作向社会的延伸,以营构覆盖全社会的育人网络?一系列问题都需我们认真研究,积极思索。

因此,基于以上职业院校开展德育工作的背景,如何利用好评估的“杠杆效应”,如何在教学质量评估开展常态化的基础上强化德育工作评估,如何将德育工作评估与教学质量评估工作有效结合等,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对于提高职业教育德育工作的质量,确保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切实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德育工作专项评估基本概念解析

(一)德育评估

德育评估是评估者依据一定的德育目标或德育计划,采取相应的方法,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德育活动过程的信息资料,对德育活动及其结果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德育评估的这一定义包含了三个基本观点。一是强调了德育评估是“对德育的价值判断”。它涉及到对德育结果的价值分析,是德育主体对作为客体的德育活动及现象所进行的价值衡量;二是德育评估的依据是德育目标或德育计划。既然德育评估是对德育的“价值判断”,它必然要涉及到价值判断的标准,有了“价值标准”,才会有价值对比和分析,才会有一个基本的依据。德育评估的“价值标准”不是由评估主体随意而定,而是由国家提出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计划所决定。德育目标和德育计划是德育评估的基本依据,它们包含了德育的价值标准在内;三是德育评估包括对“德育活动及其结果”的评估。“德育活动及其结果”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德育的过程即工作机制评估,二是对德育活动结果即受教育者的品德变化的评估。德育工作机制是德育活动结果的基础和保证。德育活动结果是德育工作机制的必然。

(二)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和职业教育德育工作评估

职业教育德育工作指职业院校为实现国家德育目标、促进学生德育发展,利用学校、社会等资源,所开展的规划、管理、教学、评价等活动的总称。职业教育德育工作与普通教育相比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征:第一,德育目标的职业性特征,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既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一般德育内容的传授,又要强调对学生进行与职业有关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心理的教育;第二,德育对象的多元性特征,职业教育生源来源多元,文化基础水平不一致,由于家庭或社会原因,给德育工作带来一定挑战;第三,德育内容的实践延伸性,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下,职业教育的环境延伸到了校园之外的真实工作场所,拓展了德育工作的内容。职业教育德育工作评估指对职业院校开展德育工作的目标、计划、过程、结果进行价值判断。

(三)德育工作专项评估

专项评估是相对于综合性评估而提出的概念,指对被评估对象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所进行的专门化的评估,如课程评估、专业评估等。德育工作专项评估,即在教学质量评估大背景下,针对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的情况进行的专项评估,而非对院校教育教学的全面评估。德育工作专项评估的主要意义有以下三点:

1.此项评估的主要目的是为推动国家下发的相关德育工作的政策文件落实,作为专项评估提出,更加凸显德育工作在全面育人工作中的重要性。

2.此项评估主要是在全面教学质量评估中针对德育工作的评估,专项突出评估对象是德育工作。将德育从其他评估内容中独立出来,作为专项进行评估,专业性更强,更加突出德育的重要性,更加强调德育的系统性。德育专项评估丰富和发展了德育体系的内涵和外延,必将促进学校德育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3.将德育工作评估作为教学质量评估的一个专项评估,作为教学质量评估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等级和分值直接融入教学质量评估,既保证了德育专项评估的全面性和权威性,又避免了重复评估的交叉性,减少学校迎评的工作量,有利于将精力集中到抓德育和教学质量上来。

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专项评估的基本思路

德育工作是素质教育之魂、之首,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职业院校德育工作专项评估定位在与教学质量评估全面融合,突出德育全面融入学校各项工作,而非“两张皮”,充分体现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德育评估工作理念。

(一)德育专项评估和教学质量评估一体化设计

德育工作专项评估和教学质量评估组织管理一体化。德育工作专项评估和教学质量评估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统一领导,委托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组织实施。为体现德育工作多方联动的原则,组建由各职能部门、主管单位、用人单位、学生家长、社区代表和评估专家等多方参与的“职业院校德育工作专项评估专家组”,负责对院校德育工作的日常考察、督查,对学校实地抽查与确定评估等等。与参加教学质量评估的“职业院校教学指导专家组”同步开展工作。

德育工作专项评估和教学质量评估周期一体化。德育专项评估与教学质量评估全面接轨,评估周期完全一致。也就是说,教学质量评估如果五年一轮,德育工作专项评估也是五年一轮。

德育工作专项评估和教学质量评估流程一体化。德育工作专项评估与教学质量评估基本采取统一流程,包括工作目标的制定与评议、常态评估、网上评估、实地评估等环节。各个环节基本在同一时间段进行。比如实地评估环节,可采用教学质量评估专家组和德育工作专项评估专家组在同一时间进驻学校进行实地评估,针对不同的指标,同时听取汇报,开展座谈等调研,最大限度降低评估工作对学校教育教学常态的影响,减少学校迎评工作的负担,充分体现德育工作与全面提升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工作的融合。

德育工作专项评估和教学质量评估结果一体化。学校德育工作专项评估等级将作为教育行政部门考核学校办学质量、出具学校教学质量评估等级的必要条件。只有在德育工作专项评估中等级为“优秀”的学校,才能获评教学质量评估“优秀”等级;只有在德育工作专项评估中等级为“良好”的学校,才能获评教学质量评估“良好”等级。

(二)以“目标达成”评估体现院校德育工作的纵向发展

评估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而每所院校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各不相同,如果不考虑学校的实际条件,则很难真正做到通过评估,促使学校德育工作水平的提高。笔者认为应该在德育工作专项评估指标体系框架下,由院校自主制定德育工作近期目标,可以是三年也可以是五年。院校自订的目标的科学与否由德育工作评估专家组把关,并将专家论证意见反馈院校,完善自订的目标。此后评估周期内,每年根据院校自订的德育工作目标,对照评估指标体系,对学校目标达成度进行评价。

由于不同的行业背景和专业背景,职业院校本身的差异不言而喻,因此职业院校德育工作专项评估并非用指标体系这一把尺来测量所有的院校。通过院校自订德育工作目标实现了就是德育工作目标的多元化。即通过德育工作专项评估,使优秀的学校更加优质,合格学校达到优秀,一般性的学校达到标准。评估目标的分层,可以避免院校盲目地一味追求形式化的卓越,帮助院校找出办学的特色与不足之处,使每所学校根据自身条件,科学切实地发展。强调在德育工作专项评估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将过程和结果统一起来,在不同阶段,针对不同问题作出反馈,及时修正,充分发挥过程中的改进功能,将院校德育工作目标达成的实施情况与学校自订的目标进行对照,以达到真正促进院校德育工作水平提升的目的。

四、德育工作专项评估的职业教育特色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差异不言而喻,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也各不相同,职业院校德育工作专项评估能否具有实效性关键在于是否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因此要针对职业院校的特点制定德育工作评估的具体内容。笔者认为,在进行德育工作专项评估指标设计的过程中,应在职业教育德育工作现状与特点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政策文件精神,对德育评估内容的职业教育特色予以充分考虑,尤其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德育专项评估工作中要鼓励职业院校对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教育,主要关注以下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创新精神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不满足于现状,敢于提出疑问,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和新思路。第二,创新能力教育,是创新精神的具体体现和实践,培养学生具有进行创新的本领,创新能力包括具有较扎实的文化基础、有一定的知识面、有扎实的专业技能、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第三,创新素质教育,就是要对学生进行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科学素质和人格等教育。

(二)强化职业院校德育工作课程化建设

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职业院校德育工作应在注重学生分析能力培养的基础上,突出职业院校学生现代人格的构建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指标体系设计中,我们特别明确,在进行德育课堂教学时,应当在传授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教学内容的现实意义。同时为了推进职业院校的德育课改工作,乃至从整体上推进德育课程化工作,指标体系应关注在实践中进一步提升德育工作的课程理念,将学校德育的各项常规工作进行有机整合,纳入课程化序列,以此整体推进学校德育工作。

(三)重视实践教育环节的学生德育工作

实训实习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环节,也是对学生实施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职业院校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学时用于学生实训实习,要有一年的时间用于顶岗实习。要求学校结合实训实习的特点和内容,抓住学生与社会实际、生产实际、岗位实际和一线劳动者密切接触的时机,进行敬业爱岗、诚实守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进行职业纪律和安全生产教育,增强学生讲安全、守纪律、重质量、求效率的意识。实训实习阶段,特别是顶岗实习阶段的德育和学生管理容易被忽视,院校要高度重视实训实习阶段,特别是顶岗实习阶段的德育与学生管理工作。为此,指标体系设计时要关注实习实训期间学校德育工作机构、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重视实践教育环节德育渗透等,突出实训实习阶段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考核及评价。

(四)切实推进中职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的重要载体。国家已制定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必修课程和部分选修课程的教学大纲,组织编写了教材及相应的教学参考书,心理健康作为选修课已纳入了德育课课程体系。因此,指标体系设计时要特别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对院校心理辅导室的配备情况,院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师德数量及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资格等进行考量。同时,指标体系中应包含加强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通识教育的内容,并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工作部门人员、班主任职务培训纳入其中。

(五)关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途径的创新

德育工作的时代性体现在德育工作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创新途径。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价值观、择友、学习和生活方式。网络能为职业院校德育工作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延伸了德育工作的时空概念。职业院校德育工作应占领网络这一平台,德育工作评估也应把院校在利用网络进行德育途径创新的实践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院校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德育内容设计成吸引人、教育人、易为学生接受的信息,供学生使用,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将教育内容隐含在历史文化知识和现代科技信息之中,使教育对象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利用网络的超信息量特点使德育的内容变得丰富而全面,具有可观性和可选择性,把职业院校德育工作从平面走向立体,从静态变为动态,从现实走向超时空。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网络伦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网络自律意识,遵守网络道德,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培养和提高他们对有害信息自觉抵制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正确选择信息。

五、德育工作专项评估的方法探索

职业院校德育工作专项评估采用实地常态评估和网上评估相结合的方式。

(一)以实地常态评估为主要形式

传统的实地评估主要是专家进驻学校进行为期一天或几天的实地考察,学校往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一方面学校为了迎评疲于奔命,另一方面,专家在短短几天的时间不一定能获取学校客观全面的资料。笔者认为,根据德育工作“润物无声”的特点,要改变以往实地评估形态,对学校进行不定期得常态评估,即德育评估专家组根据学校制订的《学校德育工作目标》等材料,在不影响学校常规教育教学活动的情况下,根据需要,不定期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巡视、督查(包括听课、学生问卷、校长和教师访谈、社区调查、主管部门意见征询和用人单位调查等),时间可以是半天,也可以是校会、或大型活动的几个小时。评估专家将对每次常态评估的基本情况进行详细记录,每学年对院校实地常态评估的情况进行总结。专家对学校常态评估的结果,将成为评估最终结论的最主要参考依据。这样在不增加学校任何负担的同时,也能为评估获取到真实有效的信息。

(二)以定期网上评估为基本手段

会计职业路径评估篇7

摘要:运用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的分析框架,来研究我国20多年来高等教育评估的制度发展和制度变迁过程很有意义。我国高教评估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是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其变迁形式主要是强制性变迁,前期制度供给充足,而后期则相对不足。强制性变迁对于我国高教评估的全面、有效推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不利于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健康发展。当前,只有选择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结合的制度变迁路径,采用市场化的引导策略,才能使高等教育评估的制度需求与制度供给实现动态的平衡。关键词: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变迁强制性制度诱致性制度路径选择一、引言按照新制度经济学家诺斯的分析,制度分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其中,成文的、由权力机构来保证实施的制度称为正式制度,如法令、政府命令、公司章程、商业合同等;而一些不成文的制度就是所谓的非正式制度,如习俗、传统、道德伦理、意识形态。制度变迁则是指创新主体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制度重新安排或制度结构的重新调整,它是制度替代、转换、交易与创新的过程。林毅夫将制度变迁分为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前者是国家在追求租金最大化及产出最大化目标下而通过政策法令实施的变迁,后者是人们在响应由制度不均衡引致的获利机会时所进行的自发性变迁。在高等教育内部,同样存在着一系列的制度体系,如教育法规、教育政策等正式制度和教育思想、教育文化等非正式制度。相应的,高等教育的制度变迁最为显著的情形就表现为教育思想的发展与确立以及重大教育制度法规的颁布:前者主要由非正式教育制度积习而成,从变迁的形态来看,体现为诱致性制度变迁;后者则是强制性制度变迁,是国家和政府常使用的一种自上而下的教育变革策略。高等教育评估作为当前保证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外部手段,近年来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作为教育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评估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教育评估制度也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与高等教育评估有关的思想、文化等非正式制度,另一个是与高等教育评估有关的法规、政策等正式制度。教育评估制度的萌生和逐步发展,同样也是制度变迁的过程。在教育评估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如果教育评估制度由萌生达到了相对成熟和稳定阶段(或制度均衡状态),那么就可以把这一制度的变迁过程理解为一种效益更高的制度均衡状态对另一种非制度均衡状态的替代过程。当然,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还处在探索阶段,高等教育评估制度达到成熟和稳定阶段还需要一个过程。笔者拟采用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变迁的理论框架,对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主要是国家或教育机构颁布的法律、政策等正式制度)的发展变化加以分析,从而为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的制度建设提供参考。二、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的制度变迁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当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时会产生潜在的收益,如果这些潜在的收益无法在现有制度安排内实现,便会产生对新制度的需求;同时,也总会有些人或组织为了获取潜在收益而率先克服障碍、提供新的制度。从这个意义上说,制度变迁也就是制度供给满足制度需求的过程。从近2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发展脉络不难发现,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是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当经济体制的发展引发教育体制变革时,原来政府全面控制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就无法适应时展的需求,客观上要求政府把对高等院校的直接管理和全面控制变为间接管理和宏观调控。在这种情况下,高等教育评估制度作为政府间接控制和监督高等院校的一种重要方式和手段就应运而生了,以实现高等院校自主化、民主化、科学化管理。1、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准备阶段(1978-1984)。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发表之前,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处在“酝酿、启动”阶段。这一阶段的重点是改革原来高度统一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扩大高校的办学自。具体的表现就是一系列的“放权行为”:把本应属于省级的管理权限从国家要回来,把“要回来”的权限中属于高校应有的自部分还给高校,以调整中央与省两级高教主管部门之间以及政府与高校之间的关系⑤。处于这一阶段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并没有明确提出采用高等教育评估等方式来转变政府的职能、实现宏观管理的思路,但政府逐步的改革与放权已经为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产生和启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高等教育评估此时处于“准备”阶段。2、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启动与试点阶段(1985-1991)。1984年,党中央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为了适应经济体制的转变对教育体制改革的需求,1985年党中央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了我国教育体制发展的总体方向,具体的改革点在于“加强政府宏观管理的同时,坚决实行简政放权,扩大学校的办学自”。政府对教育的管理要逐步从原来的全面控制转化为运用立法、拨款、政策指导等方式加以调控。同时,《决定》提出:教育管理部门要组织教育界、知识界和用人部门定期对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进行评估。国务院在《关于第七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也指出:要加强教育事业的管理,逐步建立系统的教育评估和监督制度。以此为标志,高教评估在实践和制度上开始启动和进入试点阶段。1985年,原国家教委颁布《关于开展高等工程教育评估研究和试点工作的通知》,全面布置了高等工程教育评估研究和试点工作,首次提出建立我国高校评估制度。此后,原国家教委委托北京、上海及机电部、煤炭部等部门及地区,进行了本科评估的试点工作。评估活动涉及4个部、4个省市、87所高校。评估范围包括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办学水平评估、专业评估、课程评估三个层次。1990年,在总结“七五”期间我国教育评估理论研究成果和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原国家教委正式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提出建立、健全包括“合格评估”“办学水平评估”和“选优评估”在内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评估体系和评估制度。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估的行政法规性专门文件,标志着我国教育评估的理论和实践工作开始规范化,并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在这一阶段,高等教育评估的主要政策性文件和主要活动见表一所示:3、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全面展开与蓬勃发展阶段(1992-)。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法规来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高等教育评估制度从此也由“逐步试点”进入到了“全面展开和蓬勃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国家的涉及到高教评估的文件主要包括:1992年国务院批转的《国家教委关于加快改革和积极发展高等教育的意见》中强调:“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通过修订专业目录,制定各科类、专业的基本规格和主要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评估,建立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伪宏观管理和指导。”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纲要》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以及教育评估的地位、作用做了明确的规定。《纲要》第32条指出,要“建立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各地教育部门要把检查评估学校教育质量作为一项经常性的任务”。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24条规定:“国家实行教育督导制度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教育评估制度。”1998年颁布的《高等教育法》第44条规定:“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教育质量,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和由其组织的评估。”这为高等教育评估制度提供了法律保障。1998年5月,教育部成立了“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教学工作评估专家委员会”,并在同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价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本科教学工作由教育部统一领导,目前评价工作主要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织专家实施;今后将委托高等学校教学工作评价专家委员会实施,同时吸收社会力量参与。”

2002年,教育部宣布:将前期所进行的合格评估、选优评估和随机评估三种形式统一起来,试行一套总体框架基本相同但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科类及不同隶属关系等情况分别设置不同标准的评估方案,统称之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2004年,教育部正式下发《教育部关于设立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的通知》和《教育部关于下发“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职责任务、管理体制、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方案”的通知》,宣布成立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该中心的主要职责是:根据教育部制定的方针、政策和评估指标体系,具体实施高等学校教学、办学机构教学和专业教学工作的评估;开展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及评估工作的政策、法规和理论研究;开展评估专家的培训和对外交流等方面工作。在这一阶段,高等教育评估的主要政策性文件和主要活动见表二所示。三、我国高教评估制度变迁的特点及其不足1、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变迁的特点。(1)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是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尤其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改革原来政府全面控制的教育体制成为必然。正是为了改变政府的职能、扩大高等院校的办学自,高等教育评估才被逐步引入到高等教育管理界并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而得到迅速发展。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建立与发展的宏观背景是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同时它也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特别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产物。可以说,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为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而高等教育评估制度作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部分,其实施和发展也促进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2)在制度发展的前两个阶段,制度供给充足,而后期(主要是1998年以后)制度供给明显滞后和不足。通过前面的表一和表二我们可以看到,在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发展的前期,从1985年到1998年间,政府了一系列与高等教育评估相关的政策和文件。而此时,高等教育评估实践还处在探索和试点阶段,可以说是制度建设在前、实践探索在后,制度引导着实践的发展,制度供给是非常充分的。而1998年以后,基本上没有什么文件和政策,而此时高等教育评估在实践上已全面展开并迅速进入了繁盛阶段,可以说是实践在前、制度建设在后,实践发展要求加强制度建设(高等教育评估中心的成立就是评估实践的需要,这一机构从酝酿到最终的成立经历了很长时间),在制度供给上明显滞后。(3)以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要形式,所形成的制度主要是政府文件和法令等正式制度。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变迁的形式是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变迁。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到1990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再到2005年的《教育部关于设立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的通知》,这些文件都是以政府的法令和文件形式的。二是政府在制度选择和制度改革中处于主动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制度选择和制度变革的决定者;而高等院校处于被动的地位、起着从属的作用,是既定制度的接受者。政府主管部门在评估程序与方法的制定,评估机构的设立与管理、评估标准的选择上具有绝对的权威和权力(尤其是1998年以前),而高等院校在这方面缺乏必要的主动性和话语权。三是制度变革的路径具有激进性,制度一旦出台就能实施。能从核心制度开始进行改革,而不是像诱致性变迁一样先从核心制度的开始,然后逐步深入。2、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变迁的不足。(1)强制性制度变迁使得高教评估过于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高等院校、社会公众的主动地位缺失。“一般来讲,政府主体(制度制定的人)对信息、时局的把握及其特殊的权力身份,以其为主导而推行的教育制度变迁效率高,能有效推进教育发展。”因此,在教育体制改革初期,当人们的思想观念不够开放、高等院校的主体意识不强时,强制性制度变迁对于高等教育评估在短时期内得以全面推行起到了积极作用。评估工作对全面提高高校办学管理水平和质量也起到了巨大的鞭策作用,充分体现了政府转变职能、加强宏观管理的作用和成效。但强制性制度变迁也使得高教评估更多的是从政府、从教育主管者的角度出发,把高教评估当作了政府监督和管理高等院校的工具和手段。在评估过程中,高等院校处于被动和接受状态,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社会公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和家长)在高教评估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都没有被考虑到,高等院校、社会公众的主动地位缺失。(2)强制性制度变迁使得高教评估在后来的制度建设上难以打破业已形成的利益分配格局,导致当前高教评估的制度供给明显滞后和不足。按照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制度是对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权力的分配方式。新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就意味着要打破原有的利益分配格局并采用新的分配方式。教育评估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事实上是教育评估的多个相关利益群体之间的动态博弈过程。在现有的高教评估体系中,已经形成了相应的利益集团,如政府和政府领导下的评估机构。他们所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就长期处于不对等的状态,其“设租”和“寻租”所获取的利益使其难以舍弃现在的决定地位。而且,这些利益集团往往会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不支持、甚至阻碍新制度的建设。因此,尽管当前处于利益分配劣势的高等院校和社会公众不断呼吁建立相关的制度以引导政府和高校之外的第三方社会评估机构的建立,保证其合法性,但这方面的工作依然举步维艰、发展缓慢,导致当前高教评估制度供给明显滞后和不足。(3)强制性制度变迁的有效性很低,制度设计滞后于实践发展。强制性制度变迁中的制度供给是根据经验而不是当前现实的需要。因此,制度有可能符合发展的需要也有可能不符合发展的需要,低效性不可避免。如果说在我国实行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早期,政府机构持续的制度供给对当时高教评估的实践具有一定推动作用的话,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市场经济的逐步实施,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制度的积极作用就逐步丧失、甚至成为了实践的阻碍。现在的高教评估不仅要实现政府的宏观管理,更要承担保证高等教育质量、实现公众问责以及促进高等院校自身发展的职责。“从单纯的政府控制的评估,转向政府委托与监督下的社会评估,通过建立第三方的社会性的高等教育评估机构来改善公众、政府与学校等各方面的关系,寻求一个能在学术自由、教育质量保证和政府管理之间的平衡”不仅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基本趋势,也是我国高教评估的发展方向。在这样的背景下,各种社会性的评估机构应运而生,如广东教育发展研究和评估中心、中国网大等。它们的评估实践和探索迫切需要相适应的制度来加以引导和规范。而我国在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强调政府在高等教育评估中地位和作用的一系列制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教育评估实践的需要。甚至可以说,当前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基本上处于‘真空’状态,或可称之为‘立法懈怠’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等教育评估的健康发展。四、我国高教评估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根据制度变迁的理论,“每一次有力的制度变迁既需要一定的产生制度的背景积淀,更需要处于制度变迁获利地位的变迁主体的推动。”可以说,当前的高教评估在这两方面都有了一定程度的积累: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进一步开放,高等院校的独立意识和社会公众的问责意识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评估20多年的实践探索(尤其是近年来社会机构、学术团体开展的各种评估实践)为新制度的产生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另一方面,在原有的制度环境中,利益没有得到充分考虑的社会公众和高等院校的力量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越来越不容易忽视,它们完全有动力作为制度变迁的获利主体,打破原有的利益平衡,从而建立新的制度。从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形成和变迁的历程以及当前高等教育评估的实践和发展趋势来看,政府不可能再与从前一样以强制性变迁的形式推动高教评估制度的改革与发展。而高校、社会公众以及各种社会评估机构作为新制度的获利者,只能采用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来促进新制度的产生。因此,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只能选择诱致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相结合的路径,才能实现高等教育评估制度需求和制度供给之间的平衡。在选择这一路径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1、注重强制性变迁和诱致性变迁之间的适时转化。尽管在当前的高等教育评估的制度变迁中,创新主体主要是高校、社会公众以及各种社会评估机构,但政府机构在整个制度变迁中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这是因为:首先,政府作为高教评估中重要的利益群体,其合法利益应当在制度中加以保证。其次,来自基层的诱致性变迁需要政府的行动加以确认。也就是说,“诱致性制度变迁需要强制性制度变迁来完成后期任务,强制性制度变迁也需要诱致性制度变迁来进行前期探索、积累经验”。当自发的、渐进式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在时机成熟并成为急需时,强制性制度变迁因其特有的优势便走上前台。当制度供给达到一定均衡后,两种变迁类型还会交替、互补出现。可以说,任何一种制度的产生和发展都是这两种制度变迁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就要求,在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变迁的过程中,要注重发挥两种制度变迁各自的优越性,在适当的时候促进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之间的转化,从而促进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发展和完善。2、采用市场化的引导策略,克服制度变迁过程中的路径依赖。所谓路径依赖,是指在制度变迁中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这种机制使制度变迁一旦走上某一条路径,它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正如新制度经济学家道格拉斯·C·诺斯指出的:“一旦一条发展路线沿着一条具体进程进行时,系统的外部性、组织的学习过程以及历史上关于这些问题所派生的主观主义就会增强这一进程。”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意味着原有制度的重要性,人们对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沿着既定的路径,原有制度的变迁可能进入良性循环,也可能沿袭原来的错误路径发展,从而被锁定在低效的状态,陷入恶性循环而不能自拔。在高等教育评估的制度变迁和制度发展中考虑路径依赖的影响,也就要求我们必须认识到,“制度本身不是设计的结果,而是内生和发展的,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必须考虑到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制度创新准备、相关利益者的博弈能力等对制度变迁带有根本制约性的因素的影响”。具体而言,在高等教育评估的制度建设中,应尽量采用渐进性的变革策略,并在考虑国情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前提下尊重高校、社会、政府、评估机构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尽量以市场化的运行机制来克服路径依赖的影响。这就意味着,我们在注重培育高等教育市场的同时,也要注重培育高等教育评估市场。在这个市场中尤其要强调高等教育评估组织的相对独立性和高等院校的自主地位。只有这样,评估机构才能借助其专业性的评估获得政府、社会和高校等各方的认可,促进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最终实现促进高等教育自身的良性和谐发展。

会计职业路径评估篇8

【关键词】基层医院;麻醉医师;规范化培训;继续教育;策略探讨

1术前评估

术前评估患者目的是降低手术死亡率和致残率,患者因为合并系统疾病而增加麻醉手术风险,我院麻醉科团队和临床各专家团队共同制定了《择期手术患者院前准备指导意见》,从3个方面规范了择期手术患者院前准备合格标准,包括:1)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血液系统;2)入院前需调整的药物种类及时限;3)特殊情况,为麻醉医师和外科医生评估择期手术患者全身情况和重要器官生理功能提供了参考和指导。达不到院前准备标准的患者需要先进行系统疾病的治疗,优化器官功能,然后再评估,再准入,这为患者围术期麻醉手术安全设置了第一道防线。

2规范工作各个环节

作为大型综合性教学医院,我们科室有自己的工作规范,我们的《工作手册》由科室主任带领主治医师以上人员编写,操作常规和紧急事件处理以教科书、经典麻醉学专著为蓝本,经核心领导小组审核后,发往各台电脑信息系统,方便查阅。《工作手册》阐述了我院麻醉科规章制度、麻醉科任务及各级医师职责、工作流程、紧急事件处理预案及措施、麻醉科操作常规、麻醉科术前评估及诊疗常规。《工作手册》统一了规范化操作与紧急事件处理流程,这同样适用于基层医院。医学生毕业后需要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这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我国住院医师临床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4-5]。住院医师阶段之后的医师职业生涯要不要规范化培训?医学在发展,医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也需要可持续发展,麻醉专业需要扎实的理论也需要精湛的操作技术,因此规范化培训、规范化工作不仅限于住院医师阶段,应该持续于麻醉医师整个职业生涯,基层医院麻醉医师迫切需要这样的工作指南,在日常工作中按照规范去做,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3合并常见疾病患者麻醉评估与管理

基层医院面临的疾病谱有其特点。相比大型教学医院住院疾病病种复杂、丰富、分散,基层医院住院疾病更集中于常见病、多发病,如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6-7],这些疾病也是跟麻醉系统评估密切相关的疾病种类,需要术前评估,术中采用相应的管理措施。因此基层医院医师应该熟悉掌握高血压、心律失常、脑梗死、糖尿病、哮喘等常见合并症患者的围术期手术麻醉管理。

4经典病例讨论模式

麻醉学是一门临床学科,涵盖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解剖学、内科学、外科学等多门学科内容,综合性、实践性、经验性强。组织临床病例讨论可以整合多学科的内容,巩固基本理论和临床技能、强化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临床逻辑思维、传播新的临床技术和方法、激发临床科研和创造,旨在不断提高麻醉有效性、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常规病例讨论是每位麻醉医生接受终身继续教育、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方式[8]。病例选自临床实际患者,术前患者包括合并症患者、特殊手术患者、少见病患者;术中患者出现特殊、危重情况、并发症,术后进行病例回顾讨论。术前病例讨论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1部分汇报患者基本情况、现病史、既往史、合并疾病的诊断治疗、入院后诊断治疗计划、拟实施手术;第2部分为患者的术前评估,包括器官功能、气道评估,相关科室会诊的落实情况;第3部分包括手术步骤分析,特别是关键手术步骤所带来的病理生理变化;第4部分包括麻醉计划,针对该患者病例特点所采取的对策,避免脱离本例患者去讨论,麻醉计划及处理对策应该体现出支持依据,包括教科书,经典麻醉学专著、麻醉指南、最新进展等;第5部分为科室讨论,大家提出问题,如何解决问题,专家点评,科室主任总结;第6部分为具体实施,综合自己的麻醉计划与专家提示采取最有利于患者的麻醉管理措施。术后特殊病例回顾,有其特点,除了需要汇报患者基本信息外,着重于术中所发生的特殊情况,进行设计,制造氛围,让大家身临其境;关键地方停下,留下悬念;提问,留出思考时间;结合病例,介绍临床原则和指南[9],让参加者听后意犹未尽,获益匪浅,学到知识。

5超声技术

可视化技术,是现代医学的一次创新性进展,借助仪器,解剖结构清晰、直观地呈现出来,帮助临床医师判断病情、实施精准操作,降低并发症发生[9]。超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包括神经阻滞、动静脉穿刺置管、椎管内麻醉、气道评估、胃内容物及容量评估、血容量评估、心血管形态和功能状态评估等。基层医院虽然受限于技术力量,但仍然可以先开展较为简单的超声引导技术,如外周神经阻滞和动静脉穿刺置管[10]。随着麻醉团队的发展,超声可以逐步应用于其他广阔的麻醉工作范围。

会计职业路径评估篇9

关键词:创业导向;人才培养;二手车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a)-0000-00

创业教育已然成为高职院校培养学生成人成才的重要途径,不少学校办创业学院,与人才培养结合,成为不少高职院校孵化人才的创新驱动,创业型人才结合专业技能,有效增强了应届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解决毕业生就业,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实现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

一、浙江省二手车行业人才需求现状

浙江省二手车行业进入发展井喷期。以2016年上半年为例,省内二手车成交总约52万辆,成交均价为15.32万元,均位列全国第一。但二手车成交量占比却仍不足新车销量的三分之一,而成熟市场二手车交易量一般是新车销量的1~4倍,显然浙江省二手车市场尚存在巨大的潜力。面对庞大的专业人才需求,很多高职高专院校都开设了二手车评估鉴定相关专业,其培养方向基本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一个合格的二手车“鉴定评估员”。

调查显示,由于我国二手车行业起步较晚,整体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除了缺少专业的二手车评估人员外,市场还存在许多问题:1.市场功能单一,提供场所、办理手续、收取交易费等仍是主要内容;2.经营方式和服务内容不健全,能同时完成鉴定、评估、租赁、美容、修理等项目的企业很少;3.市场信息化程度不够,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4.企业对员工的管理方式存在漏洞,车源流失严重等。

可见,目前二手车市场缺乏的不仅仅是“鉴定评估员”,更需要一大批即能够熟练掌握二手车鉴定评估专业技能,又具有敏锐的商业意识和资源整合能力,能够完成个人或团队创业的综合性人才。

二、二手车鉴定评估人才培养目标

为了深入了解行业发展现状,我校对浙江省内百优卡、物产元通二手车、瓜子二手车、车易拍等企业开展调研,同时结合在校和顶岗实习的学生进行创业意向调查并分析结果,研究制定了“基于创业导向的二手车鉴定评估人才培养模式”,其培育目标和职业能力见表1。

三、构建基于创业导向的二手车鉴定评估人才培育体系

基于人才培育目标,我校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1234”(“一主轴、两平台、三渠道、四途径”)二手车鉴定评估人才培育体系。

(一)“一主轴”为基于创业导向的二手车鉴定评估人才培养主线:对学生实施包含通识能力、岗位技能和以及创业能力的综合培养,主要方式有:

1.对课程体系的内容补充:将创业课程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在学生在校的第二学期中开设创新创业意识培育模块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第五学期增设汽车定损与评估方向创业模式模块课程,为汽车定损与评估专业学生提供创业导向;最后一个学期开设顶岗实习训练模块,学生通过顶岗实习、进行创业实际训练,融入社会的创业就业体系,同时完成毕业设计,校内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和创业型企业指导教师由学校指定配备,从而完善实习生的实践经历和实习体验。

2.建设科学的评价体系:我们根据课程设置,开发了包含教师队伍、课程设置、实习基地建设、软件研发、人才管控、教学监控等的综合评价体系,如图2所示。

(二)“两平台”为职业生涯规划平台和创业规划设计平台。由学校和行业专家牵头,汽评专业辅导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完善。团队成员通过汽车行业企业调研、专题讨论等形式定期调整适应时展要求的培养课程和内容;每学年开展如创业设计竞赛、创业主题演讲赛、“工匠传人”职业规划大赛、模拟创业赛等,将培养理念灌输给有创业意愿的学生。

(三)“三渠道”为创业培育渠道。二级学院结合学校的中心工作创建以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和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为抓手的培训体系,使专业学生更快、更好得融入社会提供技术支持,主要方法有:

1.示范高职学生骨干培育:学校与汽车企业对接,设置一对一“学徒制”人才培养,汽车企业一方成立创业导师队伍,帮助学生实施创业计划提供培训基地,学校和二级学院负责学生在校指导教学和综合能力培养,学校为企业提供创新人才,解决学生毕业出路问题,实现学生、学校和企业的三方共同获利。

2.创业课程培训:结合政府政策导向,学校层面成立创业学院,确定创业园场地设施,创业扶持经费配套,孵化创业类人才,为创业者提供交流平台,为在校生提供实践指导,解决实际问题。

3.从业后回炉培训:学校出面联系创业成功的校友团队,对实习期和毕业短期学生实施从业后回炉培训,通过已毕业的企业家作为创业典型,为正在努力寻求创业机会的学生提供培训交流学习平台,也将校友风投机会带给缺乏资金的创业者。

(四)“四途径”为创业能力实施途径,课堂实训基地评估测试实训、课后实训基地在线平台实训、校内实训基地专业鉴定实训、校外实习基地顶岗实习实训等,全方面培育创业类型学生。

四、结论

全国二手车市场发展迅猛,形势多变,我们要充分考虑社会、学生的需求,立足市场,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年代的新型二手车鉴定评估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教学效果和社会反响不断调整,为社会提供具备“工匠传人”素养的创业型二手车鉴定评估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2015年5月4日.

[2]韩睿.在实训课程中渗透职业素养教育[J].机械职业教育,2009(2):36-37.

[3]赵志刚.电子商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现代商贸工业,2015.10(3)

会计职业路径评估篇10

【关键词】职业教育;学生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如果教师能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反复多次获得成功,体验成功的乐趣,就能大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产生比较稳固的学习动机和自信心。鉴于此,作为教师,就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培养目标,采取恰当的评价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健全学生的人格。

一,当前评价学生的方法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之路已经探索了多年,目前已经对学生的评价已经达成了共识,即改一卷定成绩为过程考核,从期中考试、期末考试评定学生的学习状况到对学生的学习全过程过程考核,例如对学生作业状况进行评价,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评价,对学生掌握知识状况进行评价等,但由于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不够彻底,学生的评价方法也没能进行彻底的改变,学生成绩的评定主要还是来自于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的试卷,例如电子技术专业五年制学生的电子线路课程的考试试卷为: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模拟电子线路(下)》考试卷(a卷・闭卷)

班级:学号: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共27分)

1、正弦波振荡器的组成,主要包括________电路、________网络、_________网络。

2、正弦波振荡器按其电路组成分为,_______振荡器、_______振荡器和________振荡器。

二、选择题:(共15分)

1、一个实际的正弦波振荡电路绝大多数属于________。

a、正反馈B、负反馈

2、在测量仪器中,要采用振荡器。

a、LCB、RCC、晶体

三、判断题:(共18分)

1、()只要具有正反馈,电路就一定能产生振荡。

2、()在振荡器中,晶体充当特殊的电容。

四、综合题:(共40分)

1、填出直流稳压电路的组成,画出各部分输出波形。(10分)

从考试试卷片段中我们不难看出,理论知识占绝大多数,这种评价学生的方式是传统的学科、课程教学的评价方式,这样的评价学生的方式不符合高职学院的培养目标,与生产实际相脱离,学生毕业后走到工作岗位解决生产的能力得不到提高。

二、改进学生评价方法的思考

前面我们已经讨论过了,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技能人才,而高技能人才的定义是通过动手操作,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各种问题,那么对学生的评价就应该从解决问题始到解决问题止,这样才符合企业的生产实际,符合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杜威分析人们在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有五个步骤:感觉到问题,思考问题的性质和特征,设想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和方法,通过推理确定哪一个假设能解决问题,通过观察或试验,证实结论是否可信。通过对企业的调查,我们知道在生产实际中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学生的评价方法也应该按照人在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企业生产实际方法来考核,来评价,即评价学生通过咨询感觉问题的能力、通过计划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决策设想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和方法的能力,通过实际操作、检查和评估达到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对学生的考核应该分为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

作为职业教育的工作者,我们都知道能力比知识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知识是启发智慧的手段,过程是能力提高的途径。在学生的评价中,把对结果的评价变成对过程的评价,才能促使学生把知识变成智慧,智慧变成能力。

总而言之,评价学生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评价方法正确,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人格得到完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对学生的成长具有指导作用。作为职业学院,评价学生的方法应该有利于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有利于学生在生产中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评价中应千方百计地充分调动学生的潜在能力,使之与我们的培养目标相匹配。

参考文献

[1]张文新,青少年发展心理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23-70

[2]新世纪教师教学丛书《教育新理念》[m].教育科学出版社

[3]新世纪教师教学丛书《当代国外教学理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

[4]新世纪教师教学丛书《教育评价与测量》[m].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