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贸易的类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7:05:53

服务贸易的类型篇1

摘要:国外使用引力模型研究服务贸易始于2002年,国内研究则起步稍晚,至2009年方有学者致力于此类研究。从使用数据和实证模型两方面看,现有研究都有可进一步拓展的潜力。本文基于引力模型对服务贸易的决定因素进行识别与测算。本文在实证部分采用了基本引力模型,使用4种计量方法。结果显示:贸易双方经济规模、经济发展水平、物理距离和自由贸易区对总服务贸易额和分部门贸易额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显著性。

关键词:引力模型;服务贸易;贸易潜力;决定因素

中图分类号:f7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894(2012)04-0060-15

服务业是在全球经济中占据比重最大的部门,并且可以预计将持续增长。根据wto的统计数字,服务业约占世界gdp的2/3左右;在工业化国家中,一半以上的就业来自于服务业。基于服务业的服务贸易,是将一个国家所具有的服务品生产能力转变为可贸易的“无形商品”或“无形资产”,转变为贸易的价值形态,以获得增值价值的贸易形式,是占用较少资源实现更多财富的贸易途径。

然而,国际贸易中服务贸易的比重明显滞后。wto估计,服务仅占全球贸易流量的20%左右。尽管因为以下原因——和货物贸易的有形性相比以及考虑到服务与fdi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服务贸易的无形性使得其贸易流量测算具有难度,这个数字可能被低估,但是,与货物贸易之间的差额,仍然是显而易见的。

由于服务业在国际贸易中逐步增长的重要性,导致了1995年《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的产生,gats规定了wto成员国在服务贸易领域具有的权利和义务。持续十年之久的多哈回合谈判正被期望进一步推动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谈判中的若干目标直接指向减少限制服务贸易的壁垒。

国内使用引力模型对贸易流量的研究主要是货物贸易方面,服务贸易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现有成果总结如表1。2009年开始,国内有学者开始使用引力模型研究服务贸易。从以上可以看出,研究对象的采集还是偏重截面数据,从理论角度来说,这一数据样本显得片面,非观测效应在此情况下可能相当显著;其次,使用的方法也以最小二乘法居多,当然,受制于数据来源,使用这一回归方法并无不妥,但为使结果更加可靠,应当使用更为完善的数据和计量模型。本文在以上所述两方面,较之现有研究均有所创新。在其后对模型结果的拓展应用和分析方面时,本文与已有研究虽目标相似,方法和角度均有不同。

一、服务贸易影响因素及中国服务贸易现状

关于服务贸易的研究大多使用定性方法,本文也从这一点开始着手,阐述服务贸易中的壁垒及影响因素,随后从若干角度对我国服务贸易进行比较分析,分别是进出口及行业比较、国别比较、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对比,为进一步定性分析寻找立足点。

(一)服务贸易影响因素

近年来,自由贸易区和关税同盟在货物贸易的促进中作用显著,许多货物得以自由贸易,但鲜有提及服务贸易自由化。对于自由贸易区和服务贸易之间的相关性将在后文阐述。在向wto通报的自由贸易区中,欧盟在2000年便明确提出制定减少服务贸易壁垒的政策,截至2010年,服务业已占其全部经济活动70%(european,2010),其在服务贸易自由化前进中的步伐显著。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直接考量存在于欧盟内部的服务贸易壁垒更具有效性。

欧盟委员会在2002年调查了欧盟内部市场中服务贸易壁垒(2002),结果显示,立法约束已替代物质和技术成为欧盟内部服务贸易的最大障碍。除了文化和语言障碍在特定国家间的障碍,立法约束在欧盟15国(2002年)间非常普遍:建立障碍(资格审查或要求)、输入使用限制(对工人的雇佣和设备的使用)、服务推广障碍(商业通信控制)、销售障碍(立法约束和价格管控)和售后服务要求。看上去这些限制大部分对应于hoekman和braga的4种分类。在大多数行业或者国家中,服务供应商面对来自无论进口国或出口国的监管时,“原产地规则”(ruleoforigin)或者“目的地规则”并不管用。总之,欧盟认为目前在对待服务供应商时存在强烈的国别偏见,对于贸易壁垒的进一步削减仍然任重道远。

(二)中国服务贸易现状

1.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对比2009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2884.96亿元,比上年下降5.73%,这主要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当年全球贸易均有下滑。具体到进出口额我们发现,造成这一下降的全部原因在于出口下滑,进口额反而有所上升。这一变化也恰好造成了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差额在2009年飞速上升,总体而言,此前10年进出口差额稳中有升,大致保持平稳。

将造成2009年服务贸易巨大逆差的原因深入至分部门层次探讨,发现传统和新兴服务贸易部门在2009年表现显著不同。对比2008年和2009年数据,两个传统服务贸易部门运输和旅游逆差扩大或由顺差转为逆差。而在其他服务贸易部门,虽然总体也呈现贸易逆差,但是较2008年逆差额甚至由43.2亿美元降至214.8亿美元。可见,金融危机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影响主要在出口方面,且传统部门受影响尤其大,而新兴服务贸易部门则表现出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2.服务贸易主要经济体国别比较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服务贸易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根据世界贸易组织2009年的数据,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排名分别为第四、第五位,占比分别为5.0%、3.8%。但是对比我国2009年货物贸易进口第二、出口第一不难发现,服务贸易显然滞后。世界服务贸易的85%以上集中在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美国、德国和英国是排名前三的服务贸易经济体。与货物贸易类似,服务贸易中也存在传统部门和高技术、高投入的部门,但不同的是服务贸易中的新兴部门包含更多的附加值,并且其生产具有环保、高效、可再生等特点,发达国家对其非常重视。

无论货物贸易还是服务贸易,都是一国外向经济能力的重要指标,从表3世界主要经济体贸易结构来看,我国服务贸易仅占11.5%,货物贸易达到88.5%,对外经济中对货物贸易依赖程度最大。

3.我国货物和服务贸易对比对货物贸易的过度依赖值得深思。我国货物贸易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开始飞速发展,服务贸易虽然也于大致相当的时间内进入高速发展,但两者差额却在越拉越大。1994年之前,我国服务贸易相对货物贸易而言增长更快,这一形势在随后迅速转变;1995年,货物贸易出口额1281.1亿美元,服务贸易出口191.3亿美元,两者比值6.69,而到2009年这一比值已扩大到9.29,最高曾在2006年达到10.54。进口方面这一比值同样由5.78升至6.00,最高达7.49。

从图2~图5进出口增长率对比发现,除最近3年,货物贸易增长率一般高于服务贸易增长率。服务贸易在1995~2005年之间的滞后发展,导致和货物贸易差额的急速扩大,使得我国对外经济中货物贸易依赖程度过高。如

前所述,服务贸易中的高附加值和高技术更有利于一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模型与数据说明

引力方程用于货物贸易估算已无异议,而当服务贸易采用与货物贸易类似的统计口径时,模型应当是有效的,并有坚固的理论基础。鉴于服务贸易的特殊性质,设置若干解释变量,使方程更加适用。对于可能产生的非观测效应的处理,采用若干种回归模型比对分析,以尽量减少此类影响。找出最优模型后,将进一步应用于分行业统计。

因变量mijt代表j国从i国在时间t时进口的服务流量,其来源为oecd数据库,包含34个oecd国家及其贸易伙伴,总共60个国家12年间(1999-2010)的服务贸易流量数据。引力模型在5个方面进行了估计,分别是总服务贸易流量、运输服务、旅行服务、政府服务和其他商业服务。

解释变量共8个,包含5个连续变量和3个假设变量。在关于引力模型的研究中,一般把gdp、人均gdp、人口作为描述国家特性的变量。显然,此3个变量由于多重共线性的原因,不会同时出现。本文选取的是后两者——人均gdp和人口。当一国较富裕时,自然倾向于消费更多的服务,而较之于gdp,人均gdp更加与此相关。选择人口而非gdp同样有助于模型结果的解释。

5个连续变量中的前两个分别是出口国和进口国在时间t的人均gdp,系数b1和b2预期为正。如前所述,较富裕的进口国很有可能显示对服务的更多需求,无论相应的供给来自国内或进口,而较富裕的国家同样被认为有能力生产更多的服务以供出口。

出口国和进口国在时间t时人口解释变量的系数,预期正负皆有可能。在关于货物贸易的研究中,出口国或许因为人口规模变大而减少出口,也或者因为达到规模经济,在人口增长时出口更多的货物。对于进口国同样可能有如此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一般对于货物贸易来讲,距离作为解释变量时其前的系数为负,但距离对于服务贸易的影响可能并不如此。不同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的商品未必需要从一国运输至另一国,当然在某些时候需要人员的流动,但在其他时候可能仅需要通讯联系。所以,距离在引力模型中的作用可能降低,甚至不显著。

本文所使用的距离度量方法,为引力模型中的标准法,即测算两国首都之间的距离,这存在几个明显的问题:一是它假设海运、陆运或空运无差别;二是首都未必是一国的经济中心或者某些国家可能有数个经济中心。为克服以上问题,度量距离的其他方法已被运用于研究中,如贸易加权距离法(trade-weighteddistances)和相对于所有贸易伙伴的距离测量法。但是,考虑到距离和服务贸易流量未必相关,本文依然使用标准距离法。

最后3个虚拟变量,分别用于描述进口国和出口国之间是否有共同国界、是否使用同一种语言、是否同为欧盟成员国。此三变量前的系数均预期为正。此外,θ1作为年份变量用来控制任何时间趋势对数据的影响。

在货物贸易中,语言就被认为是影响贸易流量的变量,对于服务贸易,预期语言的影响会更加重要,毕竟共同语言下交换服务变得很容易。共同的语言还应当被认为包含了国家之间相似的文化或体制等方面特征。

最后一个变量用于描述两国是否同为欧盟成员国。在研究货物贸易的引力模型中,这一变量往往用两国是否为自由贸易区替代,但如前所述,此情况可能并不适用于本文。大多数自由贸易区致力于减少货物贸易壁垒,而对服务贸易鲜有提及。本文中仅考虑的自由贸易区为欧盟,但即使在欧盟内部,服务贸易自由化依然阻力巨大。

2.数据来源

(1)服务贸易进口额。本文搜集自经合组织(oecd)数据库——internationaltradeandbalanceofpayments—tradeinservices。该库提供了34个oecd成员国及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服务贸易进出口额。

在原始数据库中有上万个体(进口一出口国家对),但与非经合组织国家间的贸易数据大量缺失或者时常间断。由于已记录2010年。贸易数据的个体覆盖面不足1/3,且部分数据明显异常(根据预估所得),所以本文截取时间跨度为2002年至2009年。剔除重复及丢失数据后,选取包含69个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数据,共915个个体,综合8年共7321个观测值。

(2)分类别服务贸易数据来自wto的internationaltradestatistics数据库。

(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及人口。人均gdp以美元计,来自世界银行的worlddevelopmentindicators数据库。

(4)距离。收集相应国家间首都的距离,以公里计,使用distancecalculatorbetweencities(http://maperow.info/)。

(5)虚拟变量。边界虚拟变量以1表示两国之间有共同边界,其余计为0,共有60个国家相邻。欧盟虚拟变量以某年度两国均为欧盟成员国时作为1,其余为0。语言虚拟变量对于使用官方语言中含相同语言的个体设为1,其余为0,共有65个个体此参数为1。

解释变量的综合统计情况见表4。

为检验模型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结果见表5。

结果显示除距离及欧盟虚拟变量相关系数在0.54(考虑到数据中经合组织国家及欧洲国家为主要统计对象,这一点应算作正常),其余最大相关系数不超过0.34,可以认为无证明多重共线性存在的证据。

三、回归方法与结果

1.回归方法本文使用数种计量模型,对于总服务贸易流量的计量方法,如表格所示。最初,由于所用的数据是8年混合数据,第一个采用的方法是混合最小二乘法(pooledols)。但是,若模型中遗漏了某些解释变量,这些未被观测到的解释变量又对服务贸易流量有重要影响,该影响就被包含在随机误差项中,使得随机误差的方差变动呈现异方差性,从而导致参数估计量不是有效估计量。

使用面板数据处理方法可以有效控制存在于残差中的遗漏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最常用的两种面板模型是固定效应模型(fixedeffectsmodel)和随机效应模型(randomeffectsmodel)。传统认为,若截距项为各个截面或个体(本文中体现为进口-出口国家对)所特有的固定参数,并且不随时间变化,则模型为fem;如果截距随机分布则视为rem。然而这一定义并不十分严谨,而且一个非常容易让人产生误解的地方是似乎固定效应模型中的非观测效应(因遗漏解释变量产生)是随时间不变的,是固定的,而随机效应模型中的非观测效应则不是固定的,而是随时间变化的。

一个逻辑上比较一致和严谨,并且越来越为大家所接受的假设是mundlak(1978)提出的:不论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都是随机的,都是概括了那些没有观测到的、不随时间而变化的、但影响被解释变量的因素。非观测效应究竟应假设为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关键看这部分不随时间变化的非观测效应对应的因素是否与模型中控制的观测到的解释变量相关,如果这个效应与可观测的解释变量不相关,则这个效应成为随机效应。这也正是hausman检验所需要检验的假说。

但是,本文中使用fem会有一个问题。因为存在时不变变量(距离、共同语言、欧盟),它们在使用fem估计时会被舍弃。一个解决办法是增加一个辅助方程,将时不变变量包含到使用fem模型估计所得截距项中并进行ols回归。

以上介绍的3种模型均在本文中使用并进行比较。首先,breusch-pagan检验被用于比较rem和pooledols估计。结果显示,零假设被拒绝,表明rem优于ols。其次,考虑到rem和ols都可能受异方差性和外生解释变量的影响,还需比较rem和fem的有效性,为此使用hausman检验。结果显示检验系数为5.21,与4自由度下的0.2667水平的卡方临界值5.207相当,所以接受零假设,即随机效应较固定效应效果更优。

egger(2002)提出用hausman-yaylormodel(htm)作为rem和fem的替代模型。htm使用了工具变量法,可以仅从模型内部的数据来消除rem中可能存在的非观测效应和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性。htm作为引力模型中的估计方法,已经越来越多地被货物贸易领域使用,而在服务贸易领域仍然鲜有所闻。

htm中选为外生的工具变量的是时不变变量,包括距离、共同语言和边界。这些变量与内生解释变量相关并作为其辅助。此外,时不变变量还可以直接在模型中得出结果,这也是优于fem的所在。

为检验htm的有效性,过度识别检验(over-identification)被用于比较rem和htm。检验系数为3.49,小于6自由度下1%水平的卡方分布临界值。所以接受零假设——非观测效应与其余解释变量具有相关性——表明htm更加有效。所有测试的结果均和预期相符,即htm不仅是货物贸易时测算引力方程时最恰当的模型,也适用于服务贸易。这一结论对于总服务贸易流量和分类别服务贸易流量同样适用,所以分类别服务贸易的模型重点将集中在htm上。

在对计量结果进行说明之前,有必要对运用htm使得系数相对于ols估计发生的变化做一尝试性解释。在ols估计中,出门国人均gdp前的系数很有可能因为某些非观测因素和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而被高估,如技术原因或资金存量。同样地,共同边界和共用语言在ols估计中有较高的显著性水平,很有可能是因为在区域内国家的贸易便利所致(欧洲地区相对范围较小及语言相通性较高)。距离因素在ols估计中被认为具有明显的负相关性,而使用htm控制非观测效应后则变为不相关,这可能是由于很多国家的不同体制所致。

2.结果:总服务贸易结果如表6所列,当采用pooledols回归时,所有变量均显著相关,并且它们的系数正负均如通过货物贸易标准引力模型预期的那样。进口国和出口国的人均gdp、共同语言、边界、同为欧盟成员国均正面影响贸易流量,而人口变量则显示越大的国家生产更多的服务产品,同时对服务的进口需求也越多,距离是唯一一个与贸易流量负相关的变量。

在htm中,仍然显著有意义的变量是进出口围的人均gdp、进口国人口以及同为欧盟成员国。如上文所述,htm是所有统计方法中最适合引力方程的模型,其结果表明服务贸易中若干有趣的结论。

首先,人口在进口国比人均gdp更决定其需要消费的服务,1%的人口增长伴随着2%的服务进口增加,同时1%的人均gdp增长导致1.1%的服务进口增加。这可以被理解为规模越大的国家消费更多的服务,同时其国民更富裕时也需要更多的进口服务。但在出口国这一情况并不完全一样,富裕的国家有能力生产更多的服务并且出口,但是它的规模并不影响其出口,表明规模经济在服务贸易出口中未必有效。这一结论显然与强调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的古典贸易理论并不兼容。虽然如此,但引力模型中考虑的若干因素,的确可以有力解释古典贸易理论中一些与服务贸易现实不符的现象,这为服务贸易理论研究提供新的切入点,比如,能否将古典贸易理论与引力模型结合研究经济规模大的国家之间贸易互补性是否更强?

第二,同为欧盟成员国是除此之外唯一显著相关的变量。这表明欧盟在致力于内部服务贸易自由化方面已取得若干成效?正如大部分货物贸易研究中自由贸易区的积极作用。但遗憾的是如前所述,这一结论难以推广至其余自由贸易区。

第三,距离和共同边界变量在htm中并不非常显著。尽管如此,在10%显著性水平上,空间距离的阻隔作用依然存在,影响系数为-0.4,较ols和rem有所减弱。使用引力模型对货物贸易的研究中,这一系数一般在-0.953和-0.76之间,通常的解释是,空间距离代表运输成本、信息交流和文化差异,从而距离越大越限制贸易往来。而通过本文的研究表明,这一强烈的约束因素对于服务贸易可能的影响较小,货物是因为服务产品的本性使其对于物理距离或者实际边界的要求较小,和预期相符。

最后,共同语言和服务贸易流量并不表示出相关性。这可能是由于全球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掌握其他国家的语言。特别对于发达经济体而言,语言和文化的交流一向和经济交流同步发展,而服务贸易往往注定要依赖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这也表明文化或者相关因素对服务贸易的阻碍作用没有预期强烈,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服务在贸易中的比重有上升的空间并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

3.分行业计量不仅在我国,世界范围内,传统服务贸易(运输和旅游)占比有下降趋势,而新兴服务部门比重逐渐上升。21世纪的服务贸易早已不同于以往,虽同为服务贸易,贸易方式各有特点,影响因素也必然不同。因此,本小节采用上述模型,将服务贸易分为3类进行回归统计,分别为运输业、旅游业和其他所有商业服务。数据采用自wto数据库internationaltradestatistics(2007~2009),样本数分别为56、66、72个,包括2006~2008年三年间贸易流量数据。其余数据来源同上一小节,并去除同为欧盟成员国这一虚拟变量(因该数据库将欧盟算作一整体)。所用计量模型均为htm。

(1)运输业。结果如表7第一列所示,进出口国家的人均gdp和人口规模和贸易流量正相关,其余变量未发现有显著相关关系。

在货物贸易领域,普遍被认为显著影响货物贸易的因素之一就是运输距离,而在对于运输业的估算中,发现距离对于运输行业贸易流量并无显著影响,这一点并不难理解,当距离增大时,运输货物的成本上升,产生的成本在服务中恰好计为贸易往来。这表明货物贸易随距离上升而减小,服务贸易并不被此显著影响。鉴于此,应鼓励有能力的运输企业形成规模效应,着力发展远洋或远程国际运输市场。远洋能力自古以来便是一国经济实力之象征,这一情况在今天也未曾改变。

(2)旅游业。结果如表7第二列所示,进口国人均gdp和人口有显著影响,同时语言也是一影响因素。

共同语言对旅游业贸易的影响系数为正这一点符合预期。进口国的人均gdp和人口系数为正(人均gdp显著为正,1%的人口规模扩大伴随7%的进口额增加),表明富裕或人口规模大的国家总是有更多的旅游者,并且消费更多的旅游服务(旅游者至旅游目的国消费的产品和服务计入该国旅游服务出口额,旅游者本国为进口国)。因此,我国致力发展旅游业的地方经济有能力的话应当扩大国际宣传

,努力开拓发达国家旅游市场,并加强地方配套服务,如提供相应语言的标识或翻译服务。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出口国的人均gdp和人口对贸易没有显著影响,但从模型结果来看,和总服务贸易不同的是,这一系数明显为负(总服务贸易中出口国人口系数也为负,但绝对值在0.1之内),这可能表明贫穷和人口密度高的国家对外国旅游者的吸引力相对较弱,人口密度稀的国家(地区)或许更受欢迎(如斐济、马耳他)。

(3)其他商业服务。结果如表7第三列所示,进出口同的人均gdp和出口国人口和贸易流量有正相关关系。

相比其他服务行业而言,这一类商业服务和财富的关系更加接近(包括金融、保险、教育等),人均gdp的正相关系数符合预期。此外,出口国的人口因素可以作以下解释:该类服务和出口国投资环境关系密切。从当今世界局势来看,除非洲地区外,人口规模大的国家往往有更好的投资环境,因此人口(并联系人均gdp)代表了良好的出口环境。研究还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比如在模型中加入表征经济自由或制度的变量,更加全面考察一国该类商业服务的出口能力。

基于以上判断,笔者认为,实行提升服务贸易自由化水平、加强制度建设、改善投资环境等一些列减少贸易壁垒的政策将对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非常有利。

四、中国服务贸易潜力:实证分析

本节专门研究我国服务贸易,对上一节模型所得结果进行拓展,在出口和进口两方面,实证了中国对25个主要服务贸易伙伴的出口潜力和进口潜力。

1.出口潜力对出口贸易潜力的估算,是运用引力模型模拟“理论”或“自然”状态下的潜在出口额,然后将中国的实际出口水平与该模拟值进行比较。若实际值低于模拟值,就称之为“贸易不足”,相反则属于“贸易过度”。

为了考察中国对贸易伙伴的出口潜力,借助于以上构建的引力模型,估算中国对各国的出口量,并考察中国对贸易伙伴国的实际出口量(按2009年数据)与根据模型测算的出口量之间的比值,如果该比值在1左右,说明该模型拟合较好,该比值越小说明贸易潜力越大,反之则说明贸易潜力较小。把中国与25个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数据带入模型,可以算出中国对这25个国家出口贸易量的预测值,然后再用实际值除以预测值,计算结果如表8。

总体而言,中国对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属于“过度贸易”状况,实际值与模拟值的比率的期望值为1.07。对25个国家的出口潜力(实际值/理论值)的排名中,最高为丹麦(2.40),其次为捷克(2.26),最低为挪威(0.08)。

2.进口潜力与出口潜力估算方法类似,当把中国作为进口国时,可测算中国服务贸易进口潜力,结果如表9。

本文使用2009年数据计算中国服务贸易进口潜力,因为在当年全球贸易下滑严重的背景下中国进口额反而增加,会使所得数据偏大。总体而言,实际值与模拟值的比率的期望值为2.55。进口潜力的排名中,最高为爱尔兰(9.42),其次为丹麦(6.20),最低为斯洛伐克(0.04)(考虑到对进口能力的描述,使用进口潜力这一指标反映现实——进口往往根据需求产生——具有局限,本文关于中国服务贸易进口的讨论侧重关于国别的相对分析。所以采用2009年数据研究进口潜力进行国别比较时并无不妥)。

我们注意到,美国进口潜力比值在4.27,排名第四。如前所述,美国作为高端服务业的代表同家,和中国在服务领域的密切经济关系说明我同对于高端技术的需求非常大(法国和英国分别排第五和第六)。同时,与日本的潜力比值也上升至进口排名的第十四,但仍为1.15,表明进口自日本的服务仍有很大潜力。

五、结语与建议

将实际出口额与预测出口额相比较,再依据两者的吻合程度把2009年中国与25位贸易伙伴分为3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潜力再造型。实际值与预测值的比例大于1.20则属于此种类型,这类贸易伙伴与之扩大贸易规模的潜力,按模型分析已经用完。与该类贸易伙伴进一步发展贸易关系的主要思路是在保持现有积极因素的同时,改善出口商品的结构并发展培育其他促进贸易发展的因素。属于这种类型的贸易伙伴有丹麦、捷克、芬兰、韩国和荷兰共计5个国家,巩固这些市场对我国的外贸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如果作进一步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与这类型中的某些贸易伙伴还有与之扩大贸易规模的可能,比如芬兰,虽然实际出口是预测出口额的1.86倍,但与贸易条件类似的丹麦(2.40)相比,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这也说明芬兰是一个具有潜力的市场。我国服务出口潜力最大的贸易伙伴前3名中有两个是北欧国家,而排名最后的挪威也是北欧国家,这一差异值得引起重视,探究其原因可能是日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第二种类型是潜力开拓型,以实际值与预测值比例在1.20到0.80之间。中国对这些贸易伙伴出口贸易的潜力尚未充分发挥,还有一定的扩大出口贸易的空间。与该类贸易伙伴进一步发展贸易关系的思路主要是借鉴处理与第一类贸易伙伴关系的做法,同时注意开拓促进出口贸易发展的因素。属于此类的贸易伙伴有法国、瑞典、爱沙尼亚、希腊、匈牙利、爱尔兰、西班牙和美国8个国家

通过比较发现,美国也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美国是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作为一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从事的第三产业主要是高新技术和创意产业,而我国在劳动密集型的服务行业占有比较优势,因此我国与美国的贸易结构存在很大互补性,应该更容易开展对外贸易。但通过测算可知,我国与美国的实际值与预测值的比例仅为0.81,其中原因值得深思。

第三种类型是潜力巨大型,实际值与预测值小于或等于0.80。按模型分析,这种贸易伙伴与之扩大贸易规模的现有潜力非常大,有英国、意大利、日本等12个国家。其中,中国与挪威的贸易水平是25个贸易伙伴中最低的一个,实际出口额只有预测出口额的0.08。中国与这类贸易伙伴之间一般存在较严重的贸易壁垒,与之进一步发展贸易关系的主要思路在于尽快排除贸易发展的障碍。

同时注意到,日本作为贸易伙伴也在第三类中,日本是世界第三经济大国,又是我国在东亚地区的近邻,它与我国的经济关系应当不亚于我国与美国的经济关系,但是测算比例仅为0.56,潜力巨大。

在进口方面,美国进口潜力比值在4.27,排名第四。美国作为高端服务业的代表国家,和中国在服务领域的密切经济关系说明我国对于高端技术的需求非常大(法国和英国分别排第五和第六);另一方面,也应当看到出口水平排名靠前的地区也同时是世界主要旅游国,这与我国境外旅游、消费和教育需求近几年不断增长有关,同时部分解释了我国进口水平高于出口水平,且未明显受金融危机影响这一情况。此外,与日本的潜力比值由出口排名的第十九也上升至进口排名的第十四,表明我国对日本的进口比对其出口扮演更重要角色。

综上所述,我国服务贸易的主要对象集中于美国、日本、韩国、欧盟等。进出日市场的过度集中会给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出口市场的过度集中还是我国对外贸易持续顺差的重要原因,长时间的贸易顺差会恶化我国与这些国家的贸易关系进而引发贸易摩擦和争端。因此,为了促进我国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必须有针对性地改善贸易国别的构成,加强与某些国家或地区的协调配合与经贸合作,努力

服务贸易的类型篇2

关键词:服务贸易结构不平衡性成因路径

引言

近年来,随着对外开放的加速推进以及服务业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服务贸易水平也不断提升,进出口额快速增长。2012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4704亿美元,是2005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3倍,当年进出口总额在世界排名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德国。其中,服务贸易出口额达到1903亿美元,是2005年的2.6倍,居世界第五位。

即便我国服务贸易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我国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服务贸易结构平衡性的问题也一直存在。在衡量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服务贸易水平时,不单单应注重规模的扩大,更应注重质的提升。毋庸置疑,服务贸易结构的优化是服务贸易质量提升的一个重要标志。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应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不断发展,并不断带动生产劣势行业,两者互相交换商品和要素,可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但是,我国服务贸易的结构矛盾亦然较为突出,可见我国传统的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行业也并未充分发挥其优势。

基于此,本文试图系统地分析我国服务贸易结构的变化特征与不平衡性,并深入探讨产生这种不平衡性的原因,然后针对这种不平衡现状提出相应的优化路径,为理论界的进一步研究和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我国服务贸易结构的变化特征与不平衡性分析

我国部门服务贸易众多,主要涉及运输、旅游、通讯、建筑、保险等行业部门。根据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资料统计,各行业部门服务贸易主要包含运输、旅游、通讯服务、建筑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广告和宣传、电影和音像,以及其它商业服务共12类。在我国服务贸易整体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各类部门也各自呈现出发展特征,表1和表2分别给出了2005-2012年我国各部门服务贸易出口额的相关数据和进出口结构,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存在一定的结构性特征,即服务贸易结构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图1给出了2005-2012年我国各类部门服务贸易进出口顺差的变化趋势,根据这些变化趋势,可以发现各部门服务贸易在进出口顺差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趋势上都存在较大差距。综合表1、表2和图1可知,我国服务贸易结构表现出各自的发展特征,服务贸易结构表现为较明显的不平衡性。

旅游业一直是我国服务贸易的最重要部门,但其服务贸易额比重不断降低。从服务贸易规模来看,2005-2012年我国旅游业服务贸易出口额分别为293亿美元、339亿美元、372亿美元、408亿美元、397亿美元、458亿美元、485亿美元、500亿美元,占当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39.7%、37.2%、30.6%、27.9%、30.9%、26.9%、26.6%和26.3%,占比均排在服务贸易部门的首位。因此,旅游业成为我国最大的服务贸易出口项目来源。但是,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虽然旅游服务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其占比整体上呈下降趋势。由图1可以发现,旅游服务贸易顺差逐年下滑,且幅度不断提高,从2009年起旅游服务贸易已转为逆差,2012年逆差为520亿美元,位居服务贸易部门之首。

运输业服务贸易量也一直居于高位,但其贸易逆差基本最高。2005-2012年我国运输业服务贸易出口额分别为154亿美元、210亿美元、313亿美元、384亿美元、236亿美元、342亿美元、356亿美元和389亿美元,占当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20.9%、23.0%、25.8%、

26.2%、18.4%、20.1%、19.6%和20.4%,占比基本仅次于旅游业。但不同的是,运输业服务贸易出口额逐年波动相对较大,且占比并未发生明显变动。另一方面,2005-2011年运输业服务贸易进口额一直居于首位,且贸易逆差也一直是所有部门服务贸易逆差中最高的。图2给出了2011年我国各服务贸易部门进口比重,其中运输业服务贸易进口比重已超过1/3。从图1也可以看出,运输业服务贸易逆差有7年处于所有部门的最低位置,且逆差逐年不断提高。

咨询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建筑服务等部门的贸易出口和贸易顺差都有明显的上升趋势。由表1可知,历年咨询服务贸易出口额基本在第四位,且逐年递增趋势显著;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贸易出口额的逐年递增趋势也较显著;建筑服务贸易出口额虽在2012年有一定下滑,但整体上升趋势仍较明显。但是,这些部门服务贸易进口的变化趋势相对并不显著,因此贸易顺差不断提高。2012年咨询服务贸易的顺差已居服务贸易部门首位。

综合观察历年我国服务贸易结构可知,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基本以旅游、运输和其他商业服务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为主,2005年三类劳动密集型行业贸易出口比重达到83.5%;而保险服务、金融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技术密集度较高的服务行业出口比重非常低,2005年这四类技术密集型行业贸易出口比重仅为3.5%。这反映了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基本集中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领域实力较为落后,进而导致贸易出口量偏低。但是,三类传统密集型行业出口比重有逐年降低趋势,而四类技术密集型行业出口比重逐年递增,2012年该比重达到了9.2%。

综合历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的变化可知,我国服务贸易部门的进出口额具有不同的发展趋势,服务贸易结构呈现一定的不平衡性。在服务贸易出口方面,咨询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等部门表现出较好的成长性,占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比重均不断提升;而旅游、其他商业服务等部门的出口比重呈现下滑态势;通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等部门均未得到明显发展,其出口占比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在服务贸易进口方面,除旅游业、运输业和其他商业服务部门的进口比重出现一定波动外,其余各部门进口比重均未发生较大改变。旅游业和其他商业服务的进口占比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前者呈“U”型变化,后者呈“倒U”型变化,在2008年两者的占比分别达到波谷和波峰,而运输业进口占比则表现为“先降后升再降”的特征。在贸易顺差方面,旅游、运输、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保险服务均表现为一定的下降趋势,其中运输、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保险服务一直表现为逆差,而旅游业的下降态势最明显,2009年起也转为贸易逆差;咨询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建筑服务等部门贸易顺差表现出一定的增长趋势;其他商业服务一直表现为顺差,但是波动较大;其余部门的贸易差额都趋于零,而且基本保持稳定。

我国服务贸易结构不平衡的成因分析

根据我国各服务贸易部门的变化特征可知,我国贸易出口主要集中在旅游、运输、商业服务等劳动密集型行业,贸易出口的比较优势仍集中在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而咨询、保险、金融等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比较优势没有充分体现。根据我国服务贸易及社会发展的现状,笔者认为我国服务贸易不平衡的成因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服务业内部结构的不平衡是导致服务贸易结构不平衡的主要因素

首先,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仍以粗放型发展为主,重工业轻服务的观念至今仍未得到有效转变。虽然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发展迅速,占比不断提高,但由于服务业基数较低,因此至今未能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主线,即“231”的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2005-2012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基本维持在40%-45%,2012年服务业比重最高(44.6%),但仍未超过第二产业比重(45.3%)。由于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它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较低,而且波动较大,2012年其贡献率首次突破50%。

其次,服务业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目前,我国服务业增加值中份额较高的产业主要分布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等传统的或基础的生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技术密集型生产业,以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等消费型或社会公益型服务业占比相对较低。如果服务业内部结构不能得到合理调整,将会导致资源无法合理配置,不利于整个服务业的稳定发展,也不利于服务贸易结构的平衡。

(二)高端要素供给不足是我国服务贸易结构不平衡的主要制约因素

由于我国经济体制尚未成熟,经济发展方式难以得到合理优化,导致在生产发展过程中要素供给不充分的现象频繁发生,尤其是高端要素供给极为缺乏。供不应求的高端要素主要集中在高等人才、科学技术等方面,而高等人才的相对缺乏以科技的相对落后使得我国的服务贸易出口更多地依赖自然资源禀赋、初级劳动力等低级生产要素,因而服务贸易的出口结构也相对比较低级。在长期的这种初级要素占主导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初级要素的优势不断稳固,而高端要素的地位不能得到有效提升,于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正因为如此,我国传统密集型服务行业的贸易出口相对较高,而技术密集型服务行业的贸易出口相对较低,即服务贸易结构存在不平衡性。

由于我国自然资源禀赋比较充足,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因此旅游业在我国服务贸易中占有一定优势。但随着现代服务贸易的不断发展,对技术和研发能力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因此即便旅游业等传统服务业拥有比较优势,但这些服务业部门的出口竞争力将不断弱化。如果我国不能供给必需的高端要素,将影响金融、保险、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众多技术密集型服务业的稳定发展,也将影响我国服务贸易结构的升级。

(三)垄断势力的存在从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服务贸易结构的不平衡

受政府因素的影响,我国有部分服务业具有垄断优势,例如金融业、电信业等行业长期受政府保护。根据微观经济学理论,垄断势力的存在必然会影响市场效率的提升,由于垄断权利限制,我国一些服务行业的市场准入门槛往往较高,服务业投资也基本以国有投资为主,一部分服务产品也由政府进行定价,因此大量竞争力较弱的服务企业将持续被排挤在外而难以参与市场竞争,这不但阻碍了市场专业化分工,更进一步阻碍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服务行业长期垄断势力的持续也必然会弱化我国部分服务行业的国际竞争优势,从而使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升级受到影响。例如,金融业是我国重要的生产业,且其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正逐年提高,2012年该比重已在12%以上,高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但是,金融服务贸易出口比重却没有稳步提升,而是存在一定的波动,因此金融业服务贸易的效率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同时,我国重点发展比较优势服务产业和保护弱势服务产业的制度体系也并不完善,无论是对服务市场有序竞争和服务贸易水平提升都带来一定影响。

结论及优化升级路径

本文以我国服务贸易部门进出口的相关数据为基础,分析了我国服务贸易结构的发展特征及存在不平衡性。研究发现我国服务贸易结构表现出各自的发展特征,服务贸易结构表现的不平衡性也较突出。其中,服务贸易出口基本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为主,而知识技术密集度较高的服务行业出口比重非常低。导致这种不平衡性的原因主要有我国服务业内部结构的不平衡性、高端要素供给的缺乏以及垄断势力的存在等。

针对我国服务贸易结构的发展特征及不平衡性,笔者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深化传统优势服务业,积极培育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

继续深化传统优势服务行业,积极培育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行业,促进我国服务业全面发展。由于服务业内部结构的不平衡是导致服务贸易结构不平衡的主要因素,因此服务业的全面发展是优化服务贸易结构的基础。首先,不能放弃继续发展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而应充分发挥我国服务贸易优势资源,并以此为基础,逐步挖掘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的潜力。其次,要将比较优势资源充分融入国际化分工,不断完善国内服务领域的缺口,不断增强服务能力。

(二)积极培育和引进高端要素,不断促进人力资本集聚

从目前我国服务行业人才素质较低、人才流失较严重、人力资本投入不足等现状出发,不断健全高端要素培育机制体制,不断破解人才要素积累困难的瓶颈,争取使高端要素不断适应国际服务贸易竞争新格局。认清技术投入和利用效率不高的缺点,把握时机,加大服务行业的技术投入,尤其是高新技术服务项目的技术投入,并完善各类必需的配套设施,确保科研活动能顺利进行,力争服务行业技术利用效率不断提高。

(三)不断加强服务贸易领域相关产业的协调,充分发挥产业链的功能

以优化服务贸易结构为抓手,不断促进各个服务贸易部门和相关行业部门的稳定发展,同时促进行业之间相互协调,促使优势行业带动劣势行业,力争服务贸易各部门全面发展。如金融业应积极为其他服务行业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而其他行业的不断发展又可为金融业发展提供资金来源;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可以为旅游业发展带来便利,而旅游业的发展又可促进批发零售和其他消费型服务业的发展,并通过连锁效应带动整个服务业的发展和服务贸易结构的优化升级。

(四)积极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不断加强服务贸易的管理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传统服务行业的扶持,充分保障传统服务项目的土地、资金要素;其次,加强对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行业的政策倾斜和扶持,制定有利于这些行业发展的政策;再者,加大垄断势力行业的管制,积极实施小微企业的特别扶持措施,适当放低准入门槛,并积极推进对外开放,降低国内市场垄断程度,为国内各类服务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政策条件。

参考文献:

1.antonm,RichardC,aledaR,et.al.ServiceCompetitiveness-aninternationalBenchmarkingComparisonofServicepracticeandperformanceinGermany,UKandUSa[J].internationalJournalofServiceindustrymanagement,1999,10(4)

2.蒋庚华.中国对外服务贸易区域结构问题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8

3.Rana,pradumnaB..ShiftingComparativeadvantageamongasianandpacificCountries[J].theinternationaltradeJournal,1990,(4)

4.杨广,韦琦.服务贸易结构演变的世界趋势与中国悖论―基于中国与oeCD国家的比较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10(7)

5.王煜.我国服务贸易结构国际比较及优化[J].财贸研究,2007(5)

6.罗立彬.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09(12)

服务贸易的类型篇3

贸易依存度是指一国对外贸易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贸易依存度呈逐年上升趋势,特别是2000年后这种趋势更为明显。1990年我国贸易依存度为38%,2000年上升到44%,2003年达到61%,2007年则接近70%。不断上升的贸易依存度反映了对外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符合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贸易结构看,我国的贸易依存度存在如下特点:

(一)对重要产品的进口依存度较高

入世后,我国进口商品结构的一个明显变化是原材料、中间产品、能源及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增长较快,尤其是对战略性资源的进口依存度不断上升。我国进口依存度高的产品主要集中于两大类:

一是重要原材料和能源。根据赵瑾2005年对我国各种战略性资源进口依存度的测算,2003年,原油、铁矿石、氧化铝的进口依存度分别是35%、36%、47%;镍、天然橡胶的依存度则高达55%以上。2007年我国铁矿砂及其精矿的进口额达到337.88亿美元,与2003年相比增长596%;原油进口额达到797.73亿美元,增长303%;其他用于原材料的初级产品,如食用原料和矿物燃料、油等进口额增长均超过1倍以上。二是高新技术产品。如我国一般仪器仪表的进口依存度为52.87%,中档产品和关键零部件的进口依存度超过60%,大型和高精度仪器仪表的进口依存度几乎是100%。再如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的进口额,从2003年的114.11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224亿美元,增幅达96%。

能源、矿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等战略物资进口依存度过高,易使一国的经济命脉受制于人。一旦居于行业垄断地位的出口商对资源进行控制或出口国政府出于战略考虑对产品出口设置障碍,则会给我国带来潜在的风险。同时,由于这些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小,一旦大量进口,就会引起国际市场价格的上涨,这将恶化我国的贸易条件,降低我国的经济福利。

(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依存度较高

尽管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有了改善,但从总体上说,劳动密集型产品仍是主要出口产品。定义某类产品出口依存度为该类产品的出口额与GDp的比重。按传统SitC分类,将0、6、8类产品归为劳动密集型产品,1、2、3、4类产品归为资源密集型产品,5、7类产品归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得到这三类产品的出口依存度分别是17%、1%、20%。需要说明的是,从表面看,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依存度要稍高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但实际上这些产品不都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技术高附加价值产品。美国普查局将高技术产品分为生物技术、生命科学、光电技术、信息与通讯、电子电机、柔性制造、高新材料、航空技术、武器、核技术10类。显然,据此标准,第5类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第7类机械及运输设备在目前技术水平条件下,更多地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根据我国商务部最新标准,即将高新技术分为计算机、通讯技术、电子技术、光电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生物技术、生命科学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材料技术、其他技术10类,2005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183.7亿美元,出口依存度应为10%,比传统方法计算的18%明显要低。这就是说,我国事实上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依存度比上述计算的数据要低得多,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依存度比上述计算的数据要高得多。

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依存度高,说明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主要来自廉价的劳动力而不是资本和技术要素。这种竞争力格局影响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恶化了贸易条件,使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同时也使我国贸易发展面临着其他更多发展中国家的低层次竞争局面。

(三)服务贸易依存度低于货物贸易依存度且出口依存度高度集中

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快速发展,出口额和进口额已分别由1982年的18.7亿美元和24.8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744亿美元和838亿美元。但与货物贸易比,我国服务贸易依存度很低。定义服务贸易依存度为一国服务贸易额与该国服务业产出的比重。2006年,我国服务贸易依存度仅为20%。同时,由于服务贸易包含的范围极广,需要进一步细分。2005年服务出口占我国总出口的比重及服务贸易出口依存度,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依存度较高的集中在运输、旅游、其他商业服务三类,其他九类出口依存度都很低。这说明我国服务业出口以传统的资源和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为主,知识与资本密集型服务业如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广告宣传、金融服务、专利使用和特许费等出口比重极低。同时,我国服务贸易的进口及逆差主要集中在运输、保险服务、专利使用和特许费等项目上,2006年此三项逆差占服务贸易总逆差的323%。

一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决定于该国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目前,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迅猛,已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对象,服务贸易的竞争力日益成为决定一国贸易竞争力的主要指标。服务贸易竞争力的低下使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的分工地位。

(四)加工贸易依存度较高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加工贸易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分别定义加工贸易依存度和一般贸易依存度为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及一般贸易进出口额占GDp的比重,得到2001-2007年我国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的贸易依存度,详见表2。

由表2可见,目前我国较高的贸易依存度很大程度上是由加工贸易形成的。加工贸易成为我国的主要贸易方式,这符合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战略目标。但对我国来说,即便出口产品已从传统的纺织品转为机械、电子等制成品,企业并没有因此而获得核心技术,大多数企业承接的加工贸易仍属劳动密集型产品,从加工贸易中获利的主要也还是劳动力报酬。

从现实看,以加工贸易为主的格局已发生了所谓的“贸易顺差国际转移”现象,即贸易顺差大、依存度高,在贸易过程中却没有获得相应的贸易利益,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下。据计算,我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15%-20%之间,拉动GDp增长在1.5%-2%之间。不仅如此,高贸易依存度还为他国利用,成为西方国家向我国施加贸易压力的筹码。

(五)对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市场依存度较高

目前,与我国有经济贸易往来的国家有220多个,但我国进出口市场集中于少数国家。定义某市场依存度为一国对其某一贸易伙伴国的贸易额与该国GDp的比重。从出口来说,2007年我国对欧洲、美国、日本、东盟、韩国的出口占我国总出口的60%,对以上国家(地区)的市场依存度分别为7.6%、7.2%、3.2%、2.9%、1.7%。再从进口来说,2007年我国从日本、欧盟、东盟、韩国、美国的进口占总进口的73.6%,对以上国家(地区)的进口市场依存度分别为5.3%、3.9%、3.1%、2.9%、2.7%。可见,我国进出口商品的流向有高度的集中性。对主要贸易伙伴国的高度依赖直接导致出口企业间恶性竞争,相互杀价,不仅限制了我国出口产品结构的调整,而且极易在主要贸易伙伴国内部形成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主义环境。

结论与政策建议

从商品结构依存度、贸易方式依存度、进出口市场依存度等多角度看,我国的贸易依存度结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不仅容易引起贸易摩擦,使我国面临巨大的出口压力,而且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必须调整贸易依存度结构。

制订并实施长期的能源和资源战略。要保证石油等重要物资的安全进口;避免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的重复建设;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大力实施节能措施,提高能源利用系数,走高效低耗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加出口产品附加值。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应向技术含量高的中间产品过渡并加快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发展;机电产品出口应向深加工产品和成套设备方面转变;纺织品和家电类产品出口应逐步树立自主品牌,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络,提高出口效益。

加快服务贸易的发展。要加强政策协调和指导,推进服务贸易国际化进程;积极推进服务贸易重点领域发展,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制定鼓励服务贸易发展政策,完善服务贸易的政策法规体系;实施服务贸易品牌战略,加快培育服务贸易龙头企业。

推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要引导加工贸易向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完善外商投资环境,引导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我国;增强国内配套能力等。实现贸易方向多元化。要在巩固和发展欧、美、日市场的同时,多方面开拓新的市场,包括独联体国家、东欧地区以及拉美、中东、非洲等地区的市场。

服务贸易的类型篇4

论文关键词:创意产业;国际贸易;服务贸易;经济结构调整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和信息网络可接入性的提高,以图形、图像、声音、文字、符号为生产对象的创意产业(Creativeindustry)正在改变着世界经济格局,文化产品的生产、消费和贸易正成为世界经济新增长点。我国的创意产业发展很快,在创意产业的国际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研究创意产业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并分析我国创意产业国际贸易存在的问题,对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创意产业覆盖了从民间艺术、文化习俗、节庆用品、音乐、书籍、绘画、表演等传统产业,到电影、广播电视、数字动画、视频游戏、电脑软件等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以及建筑、广告、会展等服务产业。目前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按1996年版《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HarmonizedCommodityDeScriptionandCodingSystem)(以下简称《协调制度》或HS)将创意产业可贸易产品分为7大类,涉及236个《协调制度》6位数级子目号列。其中设计类产品139个,艺术品和手工艺品48个,视觉艺术类产品19个,出版发行类产品18个,音乐类产品7个,新媒体类产品3个,影视类产品2个。本文将采用UnCtaD数据库1996-2006年间的统计数据(除特别注明外),对我国及世界的创意产业国际贸易做进一步的统计分析(所有数据均为美元现值)。

二、世界创意产业国际贸易的结构和趋势分析

(一)商品贸易总额不断增长,产品结构相对稳定

近年来,世界贸易中创意产业所占比例不断增加。世界创意产业商品贸易1996年的出口总额为1892.14亿美元,2005年为3354.94亿美元,2006年有所回落为3049.07亿美元,10年来贸易规模增加了70%,如表1所示。

从贸易的产品结构来看,1996-2006年间贸易结构相对稳定,变化不大。7大类产品中份额最大的是设计类产品,从1996年的63.26%上升到2006年的65.01%;份额列第2的是出版发行类产品,由于网络电子出版物对传统出版物的冲击,份额由17.0%下降到12.96%,但仍位列第2;视觉艺术类产品的份额由5.46%上升到7.5%,从第4位的上升到第3位;而艺术品和手工艺品由7.79%下降到6.06%,位次降为第4;份额最小的3类分别为新媒体类产品、音乐类产品、影视产品,这3类产品的份额都略有增长,但排序不变。2006年这3类产品的贸易份额分别为4.50%、3.75%和0.21%。

(二)发达国家仍占主导地位

1996-2005年世界创意产业商品和服务的国际贸易的平均增长率为6.05%,进入21世纪以来增速加快,2000-2005年的平均增长率为8.67%。同期发达国家创意商品和服务的出口增长为7.84%,进口增长8.42%;发展中国家出口增长9.67%,进口增长6.12%,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在缩小。反映在贸易总额上,发达国家的份额由1996年的70.3%下降到2006年的59%,而同期发展中国家(包括转型国家,下同)的份额却由29.6%上升到41%。

创意产业国际贸易仍然由发达国家所主导,特别是在高附加值产品方面发达国家优势巨大。2006年发达国家在影视、音乐、出版类产品和视觉艺术类产品上占绝对优势,出口份额分别为96.4%、92.2%、83.2%和73.9%。

发展中国家的优势项目为艺术品和手工艺品,占出口份额的60.1%;另外,新媒体占51.4%,设计类产品占47.1%,也有一定的优势。艺术品和手工艺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设计类和新媒体类产品中建筑、时尚、玻璃制品、室内装潢、珠宝、玩具、音像教学媒体、电子游戏机等产品均为智力和劳动力密集型的产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同种产品的生产上承担不同的国际分工,而在这些产品上平分秋色。

(三)创意产业服务贸易占比逐年提高

商品贸易仍然占据创意产业国际贸易的绝大多数份额,但创意服务的比重在逐渐增加。1996年创意产业货物和服务的出口总额为2275亿美元,其中创意服务出口额为382亿美元,占16.82%,占国际服务贸易总额的2.87%;2005年创意产业货物和服务的出口总额为4244亿美元,其中创意服务出口额为889亿美元,占20.96%,占国际服务贸易总额的3.50%。10年间,创意产业国际贸易出口总额增长了86.55%,其中创意服务出口增长了132.72%,年均增长率为8.8%,明显快于创意产业国际贸易中商品贸易6.0%的增长率。

三、我国创意产业国际贸易的特点

(一)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在我国的创意商品出口中,设计类产品所占比重最大,10年来一直在75%-80%之间徘徊。列入统计的设计类产品包括时尚产品、室内装饰装潢用品、玩具、珠宝和建筑设计图纸等5大类产品,共涉及139个6位数HS编码。其中只有建筑设计图纸属于物化的服务,但只涉及6位数HS编码(4906.00)。2006年我国此项目的出口为1440.6万美元,进口为954.5万美元,进出口总额仅为0.239亿美元,其贸易规模和所占的比例都较小。创意商品大部分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其上游的产品设计开发和下游的营销均掌握在外商手中;虽然我国丰富的劳动力为这些产品的加工、装配提供了成本优势,但所获得的价值增值却非常低。

在出口份额中列第2的商品为艺术品和手工艺品,这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品,2006年所占比重为9.58%。同设计类产品一样,艺术品和手工艺品的生产也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基本上也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应该看到,设计类产品、艺术品和手工艺品虽然在出口总额中仍然占有很高的比例,但正在缓慢下降,两者的总份额已经从1996年的91.7%下降到2006年的84.7%,反映出其他新兴的创意产品的出口份额正在增长。

(二)商品贸易顺差持续增长

我国的异军突起是创意产业国际贸易的一大亮点,我国创意产业国际贸易的高速增长拉高了发展中国家的增长率。我国在世界创意产业国际贸易出口总额中的占比,由1996年的9.74%扩大到2006年的22.95%,出口额位列世界第1。其中,商品进出口增幅明显大于进口增幅,贸易顺差持续扩大。1996年创意产业商品贸易顺差为160.97亿美元,2006年扩大到685.54亿美元,增加了2.79倍。同期我国商品贸易的总顺差从122.15亿美元扩大到1777.75亿美元,某些年份的商品贸易总顺差甚至小于创意产业商品贸易的顺差。直到2005年,商品贸易总顺差才大幅度超过创意产业的商品贸易顺差,但2006年创意产业商品贸易顺差仍占我国商品贸易总顺差的37%。这一方面说明了创意产业的商品出口是我国传统的优势项目和贸易顺差的稳定来源,另一方面也显示出我国制造业近年来的飞速发展和我国商品贸易顺差项目的增多。

(三)创意服务贸易逆差持续扩大

列入统计的与创意产业相关的国际服务贸易主要有:版权和授权许可,广告、市场和民意调查,建筑、工程和其他技术服务,影视及相关服务,研发服务,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等。我国与创意产业相关的国际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97年的19.45亿美元,持续增长到2005年的75.57亿美元,贸易差额从1997年的-6.47亿美元,持续扩大到2005年的-48.23亿美元。同我国2005年14219.06亿美元的商品贸易进出口总额和1020亿美元的商品贸易顺差相比,创意产业国际服务贸易的规模和逆差都显得微不足道,但在我国当期总规模为1570.82亿美元、贸易差额为-92.64亿美元的国际服务贸易中,创意服务贸易的逆差所占比例过大,而且几乎全部来源于版权和授权许项目,反映出我国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的不足,存在着较严重的进口依赖。

四、对策及结论

(一)将文化创意同丰富的人力资源结合起来,以创意带动商品的生产和贸易

如前所述,许多创意产品在将创意设计、文化元素物化的过程中,需要劳动力要素的密集投入。我国有13亿人口,劳动力资源禀赋极为丰裕。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是带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增加就业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经济结构转型的必经之路。经济结构和贸易结构的调整并非要消灭以加工贸易为主要形式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出口。相反,将创意要素作为新的生产要素投入到传统的优势产业中,以创意要素改造传统产业,促进创意产业向制造业的渗透,是避免陷入“比较优势的陷阱”,促进经济和贸易持续增长的有效方法。通过工业设计、广告等创意部门,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元素加入到传统制造业中,以创意要素的投入带动商品的生产和贸易,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进而提升创意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和国际竞争力,把我国从世界工厂发展成世界创意和设计的中心。

(二)建立一个适合创意产业发展和企业公平竞争的内外环境

文化创意是一项运用知识和智力的创造活动,要求一个相对宽松、平静的发展环境,政府应该尽可能地少干预创意产业的发展。但文化创意作为一种广义的知识外化,必然具有知识外溢的属性,创意产业会产生显著的正外部经济,创意产品和创意服务极易被仿制和盗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创意产业又需要政府的管制。国外的成功经验表明,政府是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在协调国际贸易政策、消除贸易壁垒、保护企业利益等方面,政府的作用不可替代。政府应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保护创新者的合法权益,并通过优惠的税收和信贷政策,对创意产业给予多方面的支持,鼓励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鼓励创意产品和服务的出口;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更多的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提高整个创意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将创意产业的发展同现代服务业的建立结合起来

创意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在内涵和外延上有较大的交集。一些服务业本身就属于创意产业,他们的产出是无形的服务,或者以物化服务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动漫、影视、音乐等产业;另一些服务业特别是生产者服务业,其产出作为创意产业的要素投入,促成了创意产业和产品的孵化和形成,如广告、营销、工业设计、技术咨询、软件设计等产业。发达国家正向知识经济和服务经济转变,服务贸易已经成为其参与国际贸易的优势项目。近年来,我国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已经实现了经济结构向服务经济的转变,一些地区也相继出台了现代服务业和创意产业发展的规划,将承接发达国家的服务外包作为发展的主要方向,北京还率先建立了创意产业的统计指标体系。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创意产业,特别是将两者结合,统筹规划,是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UnCtaD.CreativeeconomyReport2008[m].UnCtaD,2008.

2、CUnninGHamS.theCreativeindustriesafterCulturalpolicy[J].internationalJournalofCulturalStudies,2004(1).

3、曹海峰.从经济全球化看中国创意产业研究的意义[J].兰州学刊,2007(5).

4、李嘉珊,赵晋晋.中英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对外贸易实证对比[J].生产力研究,2007(17).

服务贸易的类型篇5

键词:服务贸易;可持续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6-0096-01

0引言

入世以来,我国服务贸易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其总体竞争力仍较弱,难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只有认清我国服务贸易可持续发展的现状,才能促进服务贸易与环境资源及社会的协调发展,使我国尽快处于世界服务贸易市场的主导地位。

1我国服务贸易可持续发展的现状

1.1我国服务贸易逆差额不断扩大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服务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我国的服务贸易出口额小于进口额,近年来一直都呈现逆差状态,并且呈不断扩大的趋势。服务贸易逆差额由2005年的93亿美元扩大到2009年的134亿美元,而且贸易逆差还在不断扩大,说明我国服务贸易出口能力较弱,服务贸易整体竞争力在全球还趋于劣势。

1.2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不具有可持续性近年来,服务贸易竞争更多的取决于技术和知识的竞争。我国服务贸易仍比较依赖自然禀赋的出口,主要属于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层次低,结构不合理,使其缺乏可持续性。从服务贸易出口结构看,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主要部门是旅游、交通运输和其他商业服务等劳动密集的传统服务贸易,虽然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保险服务、许可证费用等知识和技术密集型服务出口比重有所增加,但我国仍处于服务贸易国际分工中附加值较低的环节,高附加值的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的服务贸易部门缺乏足够竞争力。

1.3我国服务贸易社会持续性不足我国服务产品存在着品种单一、质量不佳、技术含量低的问题。服务产品品种的缺乏和服务质量的低下不能较好地满足日益发展的服务需求,导致人们的消费欲望无法形成现实的消费满足。我国在人力资源配置方面长期存在很大缺陷,即人才激励不完善,管理和专业人才收入水平相对比较低,高效率和高收入相关性差,从而导致收入分配不合理,弱化了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制约了知识、技术密型服务贸易的发展。因此,我国如果不加快人力资源的开发,鼓励创新型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现有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就会在国际竞争的浪潮中逐渐丧失。

2制约我国服务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2.1服务业发展落后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发展很快,但是我国服务业规模小,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服务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弱,服务业发展与经济的发展不协调。我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服务业的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和行业结构水平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服务业与农业、工业和建筑业之间的专业分工协作关系尚未形成,行业发展缺乏活力,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2.2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较弱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是美国经济学家Balassa于1976年提出的一个具有较高经济学价值的竞争力测度指标,是指一个国家某种服务占其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该类服务占世界出口总值的比率,用来测定该国这一产品在国家出口格局中的地位和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一般认为:RCa>2.5,表明该国在服务贸易上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若1.25

2.3服务贸易专业人才缺乏服务业是智力密集型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较高。作为决定国际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人力资本,目前我国并不理想。在服务贸易领域,近年来我国就业人数增长迅速,但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人员所占比例极低,服务贸易方面的高素质人才奇缺,尤其是新型服务业和知识业所需的外向型高级人才更加缺乏。

3提高我国服务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对策

3.1大力发展服务业,增强服务业整体竞争力服务业是服务贸易的基础,大力发展服务业,必然会增强我国服务业的整体实力,全面提高我国服务业竞争力。加强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加快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创造良好的环境;大力推进服务业技术进步,加快科技手段在服务领域的应用。鼓励各种经济形式对服务业进行投资,以现代化的技术装备改善国内的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贸易质量和服务效益,从总体上提高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3.2优化服务贸易内部结构,推进新兴服务贸易出口继续发挥传统服务业的优势,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电信、咨询等资本技术密集型的现代服务贸易的投入力度。在科学研究与技术进步的基础上,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从而在知识资源的形成、积累、创新中形成自己的知识比较优势,提高我国服务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手段,优化服务贸易结构。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按照积极推进新兴服务贸易出口与扩大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出口相结合的原则,重点扩大工程承包、设计咨询、技术转让、金融保险、国际运输、教育培训、信息技术、民族文化等服务贸易出口。

3.3促进服务贸易与环境、资源及社会的协调发展在发挥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竞争优势的同时,培养能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要求、精通国际金融、国际运输、国际商法等业务的复合型人才。政府应当担当起培养这方面人才的重任,全面推进职业资格证制度,建立服务贸易人才的职业培训机构,构建服务贸易人才的开放和激励机制,加大对教育、研发等要素的投入,应多渠道、多层次培养服务业所需的各类人才。对于环境污染和能耗相对比较大的行业,要加强对排放污染的治理,改善能源的消耗结构,降低污染的数量,并积极寻找新的对环境污染小的能源。实施能源节约,提供绿色节能型服务产品,倡导绿色消费,将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结合起来,这样既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3]。

参考文献:

[1]白孝忠.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4).

服务贸易的类型篇6

[关键词]服务贸易;货物贸易;引力模型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2)09-0019-04

作者简介:肖瑶(1990-),男,上海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服务贸易。一、引言

虽然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有很多显著的不同特征,但在分析贸易流动和它们对资源分配与国民福利的影响时,却没有理由将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区别开来(Lee和Loyd,2002)。因此,原则上任何有关国际贸易的理论和模型都可以适用于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包括引力模型。但是,迄今为止关于国际贸易的实证研究和分析大多都局限于对货物贸易的研究。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由于实际的国际标准贸易分类(SitC)只适用于货物贸易,而对服务贸易却没有一个可比较的分类,因此这两种贸易流量长期以来一直是分开计算的;其次,2002年以前国际上一直没有具有可比性的服务贸易数据。直到经合组织(oeCD)秘书处于2002年了1999年和2000年关于26个成员国的服务贸易总额的数据,才逐渐出现相应的实证研究和分析。

Grunfeld和moxnes(2003),Kimura(2003),mira和nicoletti(2004)是率先使用最新的oeCD关于双边服务贸易数据进行分析的学者,他们都使用了引力模型来评估双边服务贸易的决定因素。学者FukunariKmiura和Hyun-HoonLee(2006)选取了10个oeCD成员国和其他经济体1999—2000年的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数据,用引力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以评价不同因素对双边服务贸易的影响,并与双边货物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得到两个结论:一是与货物贸易相比,服务贸易用引力模型加以解释会更加充分;二是货物出口和服务进口存在互补关系。而学者Keithwalsh(2008)基于oeCD统计数据库中服务进口额和旅游、运输、政府服务以及其他商业服务4个部门服务贸易进口数据,运用引力模型实证分析服务贸易的决定因素。研究结果显示,无论在总量层面还是部门层面,人均GDp和语言都是影响双边贸易的最主要因素,但两国地理位置的接近并不能带来服务贸易的增长。

与国外研究相比较,国内学者利用引力模型对服务贸易所做的研究较少。卢现祥和马凌远(2009)运用引力模型检验了发展中国家对oeCD国家服务贸易出口流量的决定;王英(2010)则基于服务贸易引力模型检验了中国货物贸易对服务贸易的促进作用。

本文运用引力模型分析中国与oeCD国家服务贸易的决定因素,并与货物贸易进行对比分析,进而分析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以利于两者协调发展。

二、实证分析

(一)引力模型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侧重于解释贸易产生的原因、模式和福利效果,而忽视了现实中贸易流量的决定问题。20世纪60年展起来的引力模型为诠释双边贸易流量提供了有力的分析工具。贸易引力模型是由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演化而来的,万有引力定律认为两物体间的相互引力与两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两物体间距离成反比,而贸易引力模型正是借鉴了万有引力定律,对国际贸易的双边贸易流量进行计量研究。

丁伯根(tinbergen)和波伊豪宁(poyhonen)在20世纪60年代分别开始对国际贸易的双边贸易流量进行计量研究。该模型认为,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同其经济规模正相关,与实际距离负相关。虽然当时缺乏必要的理论基础,但是在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始终无法对双边贸易进行实证研究的情况下,贸易引力模型无疑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可以得出引力模型的基本思想是:两国之间的双边贸易量取决于其经济量以及其相互间的距离。引力模型的基本形式如下:

(1)

其中Xij表示i国出口到j国的出口额,Yi和Yj表示i国和j国的GDp,Dij表示i国和j国之间的距离,β0为常数,β1和β2分别Xij对(YiYj)和Dij的弹性,uij是误差项。

随后,众多解释变量被加入到模型中用来解释双边贸易量,这使引力模型得以更好地解释现实中的经济现象。人口、汇率、人均收入、消费者价格指数以及诸如一国是否是一个区域贸易协定的协约国,是否有共同边界和共同语言,是否为发达国家等虚拟变量被逐步加入到引力模型中。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在标准国际贸易引力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引入新的解释变量得到如下扩展引力模型方程:

(2)

(2)式中因变量Xjt为第t期中国向贸易伙伴j国的出口额,β0为常数项,β1…β4为待估计参数,εjt为随机误差项,解释变量的含义、预期符号详见表1。

(二)选取样本

本文运用引力模型对2000—2008年中国对oeCD国家的服务贸易出口流量和货物贸易出口流量进行实证分析,并比较引力模型对二者的解释程度;进一步确定货物贸易出口与服务贸易出口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促进的效应。

由于对oeCD国家的出口额占中国总出口额的绝大部分,因此回归结果具有较强说服力。由于oeCD中部分国家与中国的服务贸易数据缺失或者不全面,因此本文最终只选取了25个oeCD成员国,分别为:澳大利亚、奥地利、比利时、加拿大、捷克、丹麦、爱沙尼亚、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爱尔兰、意大利、日本、韩国、卢森堡、荷兰、葡萄牙、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英国、美国。

服务贸易的类型篇7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国-新加坡;双边贸易结构;局限性;见解

一、学术界关于中-新贸易的研究动态

新加坡是亚洲“四小龙”之一,是东盟自由贸易区10国中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中国-新加坡(以下简称中-新)自1990年建交以来,中-新经贸合作机制健全,双边经贸关系发展迅速,为学术界所广泛关注,学者们发表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研究文献.

王勤(2002,2004)通过对中-新经贸关系发展现状分析,指出中国加入wto以及积极参与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后,新加坡积极调整对中国经贸战略,实施“搭乘中国经济顺风车”的“中国策略”.

汪波(2003)从定性角度开展了新加坡加强对中国经济合作的动因分析,他认为根源在于中-新两国经济较强的互补性,中国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以及美日欧经济的衰退。徐康宁、韩剑(2005),李慈军(2006)对中-新贸易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双边产业内贸易指数较高,且保持着产业内垂直贸易的特征.

王玉主(2005)对中-新贸易结构进行分析,指出中-新进出口贸易向少数产品集中是中-新贸易最显著的特点。李慈军(2006)对中-新商品贸易进行实证研究认为新加坡在双边贸易中略占优势。吴凤娇(2006)、宋小川(2007)等运用贸易结合度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特化系数等指标对中-新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进行实证研究,证明中-新在比较优势上存在明显差异,进而分析了中-新贸易互补关系及其产生动因。韦倩青(2007)在分析中国与新加坡双边产业内贸易现状基础上认为,中-新之间产业内贸易指数高的商品是中间产品。周彦希(2008)通过对新加坡与中国rca的计算,分析中国商品贸易的比较优势在于较低端的劳动产品.

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加坡共和国政府自由贸易协定》(以下简称《协定》)颁布后,赖明勇、谢锐就《协定》颁布的背景、内容及影响进行了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以来,还没有学者就金融危机对中-新双边贸易的影响进行过探讨,也没有学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中-新双边贸易结构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进行过剖析和探讨.

2009年是《协定》实施的第一年,2010年是中-新建交20周年。本文从金融危机对中-新双边贸易的冲击着手,利用相关统计数据,从实证角度对中-新双边贸易的发展概况和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剖析双边贸易结构存在的问题与影响因素,并在这基础上就如何在《协定》框架内优化中-新双边贸易结构,推进后金融危机时代两国双边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浅见.

二、金融危机对中-新双边贸易的影响

中-新建交以来,双边贸易总额增长迅速.

2008年,中-新双边贸易额达到524.36亿美元,比1990年的28.15亿美元增长了17.63倍。其中,中国自新加坡进口总额达到138.4亿美元,比1990年的8.41亿美元增长了22.94倍;中国向新出口总额达323.00亿美元,比1990年的19.75亿美元,增长了15.35倍。据新加坡统计,近年来中国一直是新加坡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截止2009年7月为新加坡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在新加坡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为9.9%,仅次于其邻国马来西亚。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新加坡是中国的第十大贸易伙伴,是中国在东盟内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以来,中-新双边贸易发展基本数据(表1)表明,两国贸易受金融危机的冲击较大.

2007年以来,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中-新贸易表现出三波起伏,分别出现在2007、2008、2009年的第一季度,而第三波跌幅最大(图1)。2007年1~2月,中-新进出口贸易额由2006年12月份40.74亿美元下降至35.90亿美元和31.53亿美元,下降幅度均超过12%;第二波下降自2007年底四季度开始至2008年第一季度,2008年2月出现当年单月最大跌幅(19%);第三波下降自2008年8月份(54.14亿美元)之后开始,2009年1~2月份跌至谷底,双边贸易总额两月累计只有64.6亿美元,同比下降34.1,其中1月份为31.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大幅下降42.6%。尔后逐步上行,7月单月进出口贸易额已恢复至46.03亿美元,截至2009年9月,已达到48.2亿美元.

受美国金融危机冲击,2009年前9个月,中-新贸易各项指标均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双边进出口总额为366.80亿美元,同比下降24.1%,其中,中国对新出口183亿美元,同比下降26.2%,从新进口183.8亿美元,同比下降21.8%。这些数据远高于中国的平均水平:2009年前9个月,中国进出口总额为15578.2亿美元,同比下降20.9%;其中出口下降21.3%;进口下降20.4%。不仅如此,两国双边贸易复苏的速度也远低于我国的平均速度:截至2009年9月当月,中-新双边贸易额比去年同期下降18.6%,而全国的进出口只下降了10.1%.

图1 2006~2009年中-新双边贸易月度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亚洲司统计数据整理.

中国外贸依存度比较高(2007年为67%,2008年为60%),新加坡经济属外贸驱动型,经济高度依赖美国、日本、欧洲和周边国家市场,外贸总额是gdp的4倍。因此,中-新两国经济贸易发展难免会受世界经济波动的冲击。但是,近几年来,为何在两国经济总量不断扩大、贸易自由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形势下,中-新双边贸易发展竟会受到外部环境如此大的冲击,这是中-新两国政府及学者们都没有想到的。为了寻求原因,我们利用相关统计数据,进一步剖析双边贸易结构特征.

三、中-新双边贸易结构存在的问题

为较全面研究双边贸易结构特征,本文主要采用贸易强度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贸易特化系数以及双边贸易比较优势指数等对近来中-新贸易结构特征进行统计分析.

1.贸易商品结构单一,服务贸易所占比重低

本文采用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第二次修订本(sitc,rev.2)的分类结构及编码。为便于经济分析和国际比较,本文按照stic的一位数分类将中-新产品分为10大类。sitc0-4为初级产品,sitc5-9为工业制成品;其中,sitc5和sitc7大多为资本或技术密集型的制成品,sitc6和sitc8大多为劳动密集型的制成品,sitc9为未分类商品(含非常规商品).

随着两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世界贸易格局的变化,以及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中-新双边商品贸易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从图2可以看出,2008年中-新进出口贸易主要集中在第7类、第3类、第8类、第6类和第5类商品上,五类商品的贸易额占货物贸易总额的98.1%。其中,sitc7是中-新双边贸易第一大类商品,2008年贸易额为298.21亿美元,占货物贸易总额比重达到56.9%.

图2 中-新双边贸易结构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据unsdcomtradedatabase整理.

从中国对新加坡出口结构看,1990年以来双边贸易主要集中在sitc6-8,sitc7就占到出口比重的64.5%(2008年);其中,机电产品、矿产品和贱金属及制品、运输设备和化工产品是近年来中国对新出口的主要商品,占中国对新加坡出口总额的七成以上(图3)。从中国自新加坡进口来看,双边贸易主要集中于sitc3、5、7三类商品,占中国自新进口总额的84.7%(2008年);其中,机电产品、矿产品、运输设备、贱金属及制品、光学钟表医疗设备等是中国自新加坡进口的的主要产品(图4).

图3 中国对新加坡的出口变化趋势若把货物贸易商品分为四大类,即初级产品、资本或技术密集型制成品、劳动密集型制成品以及未分类商品(含非常规商品)。中-新双边贸易结构在双边贸易发展中经历了较大变化:第一,从中国对新出口来看:资本或技术密集型制成品出口迅猛增加,从1990年的3.24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220.30亿美元(占出口总额比重由16.4%上升到68.2%);初级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55.7%下降为6.7%。而劳动密集型制成品与未分类商品在出口中所占比重变动幅度甚微;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出口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动趋势,在2006年之后出现下降.

第二,从中国自新的进口来看,资本或技术密集型制成品的总额比重从1990年的27.0%上升至2008年的63.4%,但其进口额从2006年开始出现徘徊下滑态势。初级产品在进口结构中的比重则由66.1%下降为22.8%,但我国自新进口的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在2006年以来呈上升态势.

第三,从中-新双边服务贸易方面来看(表2),双边服务贸易额占总贸易额的比重很低,2006年只有68.62亿新元,是其408亿美元贸易总量的十分之一强。总体上,中国在双边服务贸易中处于劣势地位,新加坡保持较大顺差,服务贸易失衡。新方在运输服务、贸易相关服务、版税服务、建筑服务、通讯及其他服务等方面出口顺差较大;仅在商业管理服务上对中贸易存在逆差。从服务贸易内部结构看,新加坡在知识产权、国际金融和贸易相关行业具有突出竞争力。据表2贸易竞争力指数(tc)显示,新加坡在版税服务贸易上竞争力最强,接下来依次是金融服务、建筑服务、贸易相关服务等,在商业管理服务上具有比较劣势。近年来,新加坡服务贸易层次不断提高,中国与新加坡各具优势,处于服务贸易的不同梯度层面,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综上分析得出一个结论:中-新双边贸易存在结构性失衡,中国在货物贸易上对新加坡持有顺差,在服务贸易上持有逆差;新加坡在货物贸易上对中国持有逆差,在服务贸易上持有顺差.

2.双边贸易关联度呈现下降趋势

根据中-新双边贸易数据和世界贸易数据,本文采用双边贸易强度指数(tii)和贸易结合度指数(tcd)对中-新双边贸易关联度进行分析.

frankel和rose(1998)提出的双边贸易强度概念,反映双边贸易关系的紧密度与贸易一体化程度。其计算公式为:tii=(xij+mij)/(xit+xjt+mit+mjt)×100%,其中,tii表示i国和j国的双边贸易强度,xij表示i国对j国出口,mij表示i国从j国进口,xit、mit、xjt、mjt分别表示i国的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j国的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tii∈[0,100],tii值越大,双边贸易强度越高.

据tii计算出新世纪以来9年的中-新双边贸易强度指数(表3)表明,一方面,中-新贸易强度很低。新世纪来9年的平均贸易强度指数仅为1.59,低于两国对外贸易总额的2.0%,这说明中-新贸易发展潜力巨大;另一方面,近年来逐年下降,中-新贸易强度指数呈倒u型,2006年之前不断上升,在2006年达到最高的1.8之后出现下降趋势.

贸易结合度是一个综合性指标,用来衡量两国在贸易方面的相互依存度。贸易结合度指数首先由a.j.brown(1947)提出,后经小岛清(1958),peterdrysdale(1967,1991)、山泽逸平(1971)等人研究得到完善,并明确了其统计学和经济学意义。其公式为:tcd=(xij/xi)/(mj/xw)。其中,xij为i国对j国的出口;xi为i国的出口总额;mj为j国的进口总额;xw为世界进口总额。若tcd>1,双边贸易关系密切;若tcd<1,双边贸易关系松散;tcd=1为平均水平.

据tcd计算出的2000~2008年中-新双边贸易结合度指数(表3)表明,2000年以来双边贸易结合度指数均大于1,中-新双边贸易关系密切;但自2006年美国次贷危机以来,双边贸易结合度总体上呈下降趋势。通过上述分析,近年来中-新双边贸易强度和结合度两项指标均出现下降趋势.

3.产业内贸易过于集中

产业内贸易也称重叠贸易或双向贸易,指一个国家在出口的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产品。产业内贸易层次反映了一国贸易成熟程度。本文采用grubel和loyd于1975年提出的g-l指数计算中-新双边货物贸易产业内贸易指数(iiti),其公式为:iiti=[1-|xi-mi|/(xi+mi)]×100%.

其中,xi和mi分别代表一国i产品出口额和进口额;iiti表示产业内贸易指数,一般地,iiti>80%,表明i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程度比较高.

根据iiti计算出的2006~2008年中-新双边货物贸易的iiti结果(见表4)表明,近年来产业内贸易发展迅速,特别是在sitc1、sitc3、sitc5、sitc9几大类产品上产业内贸易指数多数年份大于80%,双边产业内贸易程度很高,且双向垂直产业内贸易成为中-新产业内贸易的显著特征,产业内贸易贡献大于产业间贸易。sitc0、sitc7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在2006年以来也接近80%,产业内贸易程度逐步提高。从上述商品贸易结构的分析也可看出,中-新产业内贸易主要集中在工业制成品上,特别是机电产品、矿产品和贱金属及制品、运输设备等的产业内贸易程度很高.

4.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和初级产品在双边贸易中有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指数(sij)的计算公式为:sij=xij/mij;其中,sij表示双边贸易比较优势指数,xij代表中国对新加坡出口额,mij表示中国从新加坡进口额。本文界定:sij>1定义为相对比较优势产品;sij=1定义为均势产品;sij<1定义为劣势产品.

根据有关数据计算得到的2006-2008年中-新双边贸易sij的结果(见表4)来看,中国在中-新双边贸易的10类产品中整体上处于比较优势地位.

2006年以来中国在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和初级产品的双边贸易中更具比较优势。具体来说,中国在sitc0、sitc1、sitc2、sitc4、sitc6、sitc7、sitc8比较优势明显,特别是sitc4、sitc6在最近三年比较优势显著。而sitc3、sitc5、sitc9等资本或技术密集型制成品以及未分类商品上中国则处于比较劣势的地位.

5.双边贸易互补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本文借助贸易特化系数(tsc)对中-新双边贸易的互补性特征加以衡量。贸易特化系数(tsc)反映的是一国某产品净出口额与该产品进出口总额之比。其计算公式为:tsci=(xi-mi)/(xi+mi).

其中,tsci表示中-新之间i产品的贸易特化系数;xi表示中国对新加坡出口i产品的金额;mi表示中国从新加坡进口i产品的金额。一般的标准认为,当-0.250.8时,表明中国在i产品方面竞争力强,当tsci<-0.8时,表明中国在i产品方面竞争力弱,这两种情况均表明中国与新加坡处于产业间互补状态.

从图2、图3、图4和表4不难发现:一方面,中-新贸易互补性突出。两国比较优势差异明显,新加坡比较优势主要集中于资本或技术密集型制成品,而中国则主要集中于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同时各自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相互交错,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多样性和综合性特征;中国在资本或技术密集型制成品方面的比较优势不断增强,新加坡在初级产品方面比较优势也有所提高。另一方面,两国互补性发挥不充分。虽然,中-新在sitc0、sitc1、sitc7、sitc9具有较强的产业内互补性,而在sitc2、sitc3、sitc5、sitc8等产品贸易中则呈现出产业间和产业内互补交错的关系。但是在现实中,中国具有一定竞争力的sitc4、sitc6等产品以及新加坡具有明显优势的sitc5、sitc7及服务业产品,在双边贸易中的优势都发挥不充分.

四、推进中-新贸易发展的粗浅见解

上述分析表明,一方面,中-新双边贸易发展潜力巨大,发展前景良好。中-新建交以来,随着两国经济规模扩大、市场环境改善、产业结构优化以及贸易自由化进程的提高等,双边贸易发展迅速,并将继续推进中-新双边贸易发展。与此同时,中-新双边贸易强度和关联性不断增强、产业梯度和比较优势异质性、双边贸易互补性强以及中、新分别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上存在比较优势等,为中-新双边贸易内蓄了发展动力。另一方面,中-新双边贸易发展存在一定局限性,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一是中-新双边贸易结构性失衡,即商品贸易项目和服务贸易项目的失衡。中国在商品贸易上处于顺差,新加坡在服务贸易上具有顺差。二是中-新双边贸易强度呈下降趋势。新世纪以来中-新贸易强度指数总体上呈倒u型,2006年以来呈下降趋势,双边贸易总体水平恢复尚待时日。三是双边贸易结构同质化。中-新双边贸易结构总体上以垂直产业内贸易为主。四是双边贸易层次较低。2006年以来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双边贸易中具有的比较优势有所提高.

目前,虽然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还在持续,但是从2009年第三季度世界主要国家及中-新两国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全球经济已经开始复苏,世界经济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为促进中-新双边贸易发展水平的恢复和后金融危机时代双边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浅见:第一,积极落实《协定》承诺条款,快速推进中-新双边自由贸易发展。两国政府要明确经贸合作的意义和重点,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在加快各自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基础上,双方加强相互直接投资合作,实现产业定位互补,促进两国国际产业链分工合作的良性运转。同时,两国政府要大力推动两国企业与民间的交流与合作.

第二,加快培养各自的跨国公司,并以跨国公司为依托,扩大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与贸易,占据国际产业链分工的高端,开拓产业内贸易新领域,特别是大力发展水平产业内贸易,优化双方贸易结构.

第三,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培养战略贸易型产业,扩大中-新双边贸易规模,实现规模经济和资源在国家间优化配置。《协定》的实施,双边关税逐步降低甚至为零关税,中-新两国应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改善贸易结构,扩大双边贸易规模。中国在庞大市场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资源、人力、政策等优势,并不断利用后发优势,发展机电、电子信息等高端先进的战略贸易型产业,提高贸易竞争优势。新加坡在其现有产业层次基础上强化自身优势产业,发展和拓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智慧产业”的产业链.

第四,加快发展服务贸易,促进中-新产业升级与互补。目前,新加坡零售与批发贸易、饭店旅游、交通与电讯、金融服务、商业服务等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龙头产业。新加坡在国际产业层次中的地位与外溢效应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与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均有良好示范作用。因此,两国要全方位、多层次加强物流、金融、旅游等行业的合作等,加快发展双边的服务贸易,不仅有利于扩大双边贸易,而且有利于推动两国服务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协定》的签署和实施是中-新双边经贸发展历程的新的里程碑,它将对中国-东盟及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产生积极影响。从中-新双边贸易发展的经验可以看出,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为应对变幻莫测的外部经济形势,促进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双方应要充分发挥双方的比较优势,在这基础上培养有特色的战略贸易型产业,开拓产业内贸易新领域,与此同时要加快服务贸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慈军.中国和新加坡商品贸易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6,(6):37-42.

[2]赖明勇,谢锐.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协定的背景、内容及影响[j].国际经贸探索,2009,(8):4-9.

服务贸易的类型篇8

关键词:工商融合;织服装产业;技能人才;培养改革;保障体系

theCultivationofSkilledtalentsfortextileandGarmentindustryfromtheperspectiveof“industryandCommerceintegration”

abstract:Underthebackgroundofsupply-sidestructuralreform,thedegreeofrelevanceandintensitybetweendifferentsectorsofthetextileandgarmentindustrychainisincreasingsteadily.asaresult,theindustryhasincreasingdemandforinter-disciplinaryskilledtalentswithbothindustryandcommerceeducationbackground.textileandgarmentvocationalcollegesshould,basedoninvestigatingtheindustry’sdemandfortalents,integratetextileandgarmentschoolswithbusinessschool,settargetforcultivatinginterdisciplinaryskilledtalentswithbothindustryandcommerceeducationbackground,setuprelevantcurriculasystem,carryoutteachingreformbasedonpracticaltrainingbasesbothinsideandoutsidethecollegeandultimatelyconstructaninter-disciplinaryskilledtalentscultivationsystembybuildingupstrongfaculty,settinguppracticaltrainingbase,sharingteachingresources,establishingqualityevaluationsystem,etc.

Keywords:industryandcommerceintegration;textileandgarmentindustry;skilledtalents;reformoncultivationsystem;securitysystem

随着科技进步与产业转型升级,纺织服装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正朝着多元化、复合化方向发展,现代纺织服装企业急需“能工会商”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如何在新形势下把握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以及行业对技能人才的要求,培养“工商融合”型技能人才,是纺织服装类高等职业院校进行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同时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举措。

一、“工商融合”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介绍

“工商融合”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院校将工科类专业与商科类专业相互交叉融合,形成具有多元化特色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对工科类专业而言,拓展学习营销、管理、财务、经贸等商科知识;对商贸类专业而言,拓展学习特定行业的生产工艺、流程、信息服务技术等工科知识,就业时能够适应经营管理类岗位。

“工商融合”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也是职业院校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路径。通过培养毕业生在复杂就业环境和岗位迁移发展环境下的“能工会商”的复合本领,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就业岗位复合化、多元化和层次化发展趋势。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强调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与技能贯通,打破传统工科与商科专业独立培养的藩篱,能够提升毕业生可持续就业能力和综合发展能力。

二、纺织服装产业“工商融合”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顺应地区纺织行业发展的需要

以长三角地区为例,纺织产业一直是这一地区的特色产业与支柱产业。据江苏人才网的调查数据分析,未来3年纺织服装行业最为紧缺的人才依次为:纺织技术开发员、纺织品电商员、纺织品检验人员、纺织品设计员、纺织品跟单员、纺织品营销员、纺织品贸易专员、纺织企业管理人员、纺织品采购员。目前特别缺少的是具备纺织服装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营销贸易人员、电子商务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因此,培养“能工会商”复合型技能人才是支撑纺织服装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2.推动高职学生就业的需要

随着国家“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相互融合、协调发展成为新趋势。如果具备了“一专多能”、“能工会商”的复合技能与素质,高职毕业生不仅能在激烈的招聘竞争中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增加就业的广度、提升就业率,而且有利于将来的职业生涯发展。例如,在“互联网+”背景下,纺织服装电子商务发展迅猛,该岗位不仅要求学生具备电子商务的专门知识与技能,更要求学生具备纺织服装产品的基础知识,电子商务(纺织服装方向)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时将更有优势。

3.促进人才培养改革创新的需要

探索并实践“工商融合”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纺织服装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首先,通过复合型专业设置,有利于实现工科与商科专业的相互合作,资源共享,体现出纺织服装专业的办学特色;其次,通过制订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有利于推动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师资队伍专业技能优化拓展;第三,通过制订复合型专业课程体系,有利于探索课程改革新模式,顺应产业的发展要求;第四,通过复合型实训基地建设,有利于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实现生产、业务、经营、管理领域的全方位合作;第五,通过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利于通过专业建设的辐射作用带动纺织服装类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三、“工商融合”角下纺织服装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

1.专业设置与优化

首先,通过对区域纺织服装行业协会、纺织服装企业的实地调研,全面了解区域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特点,分析纺织服装企业对生产、技术、商贸、管理复合型技能人才的需求特点,以此为依据设置一批具有“工商融合”特色的复合型专业。

其次,对现有的纺织、服装、商贸类专业进行整合,开设相应的专业方向,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的复合化。将传统的纺织服装专业与商贸管理类专业相融合,形成纺织品检验与贸易、服装工艺与贸易、服装营销与管理、纺织品设计与营销、纺织电子商务等新专业或专业方向。

再次,与纺织服装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培养,支持行业、学校、企业合作建设“工商融合”专业,针对纺织服装产业商贸业务的新趋势开设短期的纺织商贸专业培训班、课程研究班、技能提升班,满足产业对“工商融合”复合型技能人才的短期需求。

2.人才培养目标及定位

纺织服装类“工商融合”型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为:以培养面向纺织服装生产与流通领域,具有相关生产、设计、质量检验等专门知识与技能,兼具营销、管理、贸易、商务等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应用技能型专门人才。

(1)岗位工作任务与能力要求分析

表1列出了典型的纺织服装企业“工商融合”型岗位工作任务与能力要求,相关专业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目标应以此为依据进行设置。

(2)就业面向

表2列举了典型的“工商融合”型纺织服装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向与职业发展规划。根据岗位任务与能力要求,确定毕业生的就业面向与职业发展规划。

3.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职业院校应在纺织服装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根据行业的生产过程、产品设计与开发、运营管理、市场开发、客户服务与管理等业务流程的实际需求,将工科与商科课程体系交叉融合,形成具有产业特色的复合型课程体系。例如,“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通过设置以“纺织品检验”、“纺织品贸易及跟单”、“纺织品电商”三大模块为课程内容的专业课程体系(表3),培养学生的纺织品检测技能、纺织品贸易业务技能及纺织品电商平台运用技能。

又如,“时装商务”专业,设置以“服装工艺与设计基础”、“服装门店销售与服务”、“服装网店策划与运营”、“服装企业运营管理”四大模块为内容的专业课程体系(表4),培养学生的品牌服装零售、门店设计与运营管理、品牌服装招商、电子商务运营等技能。

4.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

(1)以课程项目化改造为抓手,创新教学内容

在开展工商融合型课程教学改革时,要充分考虑工、商类课程的特点,以任务为引领,积极开展项目化教学改革。通过“工商融合”型课程项目的设计,展开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例如,《纺织品营销与贸易》课程以纺织贸易公司真实的项目任务为主线,依托贸易平台,安排了“市场调查、贸易跟单、合同签订与履行、客户服务、市场拓展”等环节,要求学生在纺织生产与工艺学习的基础上,针对产品进行市场开发,完成接单到跟单的全业务流程,学生的贸易素养可得到极大提升。

(2)以综合性实训基地为依托,创新教学方法

“工商融合”复合型课程实施要依托综合性实训基地,如服装专业的“前店后厂”模式、纺织专业的“贸易公司”模式,将工科和商科课程教学相互融合。例如,《服装电子商务》课程依托电子商务实训中心,以服装企业真实的项目任务为引领,通过项目化的教学设计,学生组建项目小组,完成服装电商项目总体策划与运作,体现了“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纺织服装产业“工商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保障体系

1.“工商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

“工商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推行纺织服装产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保障。高职院校应打破纺织服装专业院系与商贸专业院系的界限,整合双方资源,组建纺织(服装)商贸专业教研室,通过师资配备、师资培训、师资引进等措施为“工商融合”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提供支撑。学校层面应制订相关方案与措施,鼓励教师跨专业学习深造并获得相应的技能证书,鼓励商贸类专业教师深入生产与管理一线学习行业知识。通过从企业引进或特聘一批在生产管理、营销、贸易及电子商务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实践专家充实到专业教师队伍中,为“工商融合”项目教学、专业实践提供师资保障。

2.“工商融合”型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提升学生技能的重要途径。纺织服装类“工商融合”型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要做到“两个整合”,即将生产型实训基地与商贸类实训基地进行整合,将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整合。(1)整合工科与商科优质实训资源,如利用商贸专业实训室开展“纺织品贸易跟单实训”、“服装电子商务实训”、“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实训(eRp)”、“纺织品营销实训”项目;(2)引进纺织服装产品开发与设计、生产、贸易于一体的综合企业,以真实的项目为载体开展实训教学;(3)开发兼具生产与商贸实训功能的纺织服装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也可以由政府、学校、企业共同出资建设纺织服装综合实训基地,实现“生产、培训、教学、科研、科技创新、创业孵化”等多重功能于一体。

3.“工商融合”型专业教学资源建设

“工商融合”型专业涉及工科与商科的跨界融合,需要团队组织编写具有纺织服装专业特色的商贸与管理教材并形成立体化教学资源库。“工商融合”型教材不是纺织服装专业与商贸专业内容的简单叠加,而是生产设计与贸易管理技术的相互交融。教材内容应取材于纺织服装企业的真实产品或业务流程,教材的编写者理应具备丰富的纺织商贸岗位实践经验。例如,《纺织品营销与贸易》课程项目化教材将教学内容分为4个情境――纺织品业务跟单、纺织品客户开发与维护、纺织品贸易合同签订与履行以及纺织品市场拓展。课程配套的网络学习平台涵盖了丰富的拓展学习资源,是纺织服装类专业的学生拓展学习贸易业务知识的重要渠道。

4.“工商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服务贸易的类型篇9

关键词:贸易创造;贸易转移;巴拉萨模型

作为南亚第一个与中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巴基斯坦和中国已经在投资、经贸以及经济技术等领域进行十分有效的交流合作,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效益。2003年11月3日,巴基斯坦和中国正式签订了《中国与巴基斯坦优惠贸易安排》。2005年初,中国和巴基斯坦开始启动自贸区的“早期收获”谈判。2006年1月1日,中国和巴基斯坦开始实施自贸协定早期收获计划,规定从实施之日起分3次在2008年1月1日前相关产品降税为零。2006年11月24日,访问巴基斯坦期间,中国和巴基斯坦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政府自由贸易协定》。2009年2月21日,中国和巴基斯坦政府在武汉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政府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定》。

自贸区的建立,使两国相互进一步开放商品和服务市场,增进优势互补,为中巴两国创造更好的商品和服务合作和交流条件的同时提供了优惠待遇和市场准入机会。而双边贸易额更是从2001年的13.97亿美元到2012年首次突破120亿美元,2014年更是达到160亿美元,年均增长约15.3%。

一、理论与模型

(一)贸易创造效应与贸易转移效应

主要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静态效应包含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在维纳(Viner,1950)的经典著作《关税同盟问题》中首次提出了“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贸易创造是指关税同盟开始形成之后,贸易伙伴国与国之间相互取消关税或者采取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就能够扩大贸易规模和提高福利水平;贸易转移则是指产品来源地变成成员国生产者,但其资源耗费较高,而非之前的资源耗费较低的非成员国生产者,这样的转移可能会降低同盟国的福利水平。所以,所有的贸易转移效应和贸易创造效应的差额就是关税同盟产生的总体效果。如果贸易创造效应小于贸易转移效应,则该关税同盟就是不利的;反之则是有利的。

(二)巴拉萨模型

巴拉萨模型的基本假设是区域贸易合作是引起GDp与进口关系的需求收入弹性变化的唯一原因。在进行区域贸易合作后,总贸易转移会引起域外贸易进口需求收入弹性减少,而总贸易创造则引起域内贸易进口需求收入弹性增加。巴拉萨模型的基本方程表示为:

其中RCark代表r国在k类商品或服务上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Xrk是r国的k类商品或服务的出口额,r国的商品或服务出口总量用Xr表示,k类商品或服务的世界总出口额用wk表示,w则表示总的商品或服务的世界总出口额。

RCa指数能够较为准确的比较贸易国间的产品的竞争力大小及其变化情况:当RCark>1时,说明竞争力较强;反之则竞争力较弱。当一国某种产品或服务RCark>1,而另一国的RCark

二、实证验证

(一)基于巴拉萨模型的实证验证

为了方便研究中巴自贸协定的静态效应,本文适当的修改了巴拉萨模型,即引入一个虚拟变量。中巴自贸协定实施之前和之后的进口需求收入弹性可以用以下模型进行计算:

lnmr=a+blnYr+c(DlnYr)+μ(2-1)

其中D是新引入的虚拟变量,实施自贸协定之前和之后的进口需求收入弹性分别用b和b+c来表示,c表示实施自贸协定前后的进口需求收入弹性之差。c>0说明进口需求收入弹性是增加的;反之则进口需求收入弹性是减少的。本文以2007年作为一个分界点,2001-2006年,D=0;2007-2013年,D=1。

用eviews5.0软件对相关关数据进行回归之后发现,每个回归方程的各个系数的符号不仅满足了理论而且拟合程度很高。从结果来看,两国进口需求收入弹性在自贸协定实施前后变化都不明显,说明中巴自贸区的建立所产生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都不明显。

(二)从贸易互补角度对回归结果的验证与分析

本文为了考证中巴两国的贸易互补性,进一步使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对比分析了中国和巴基斯坦总的商品和服务相关产业的比较优势。本文商品贸易数据来源于UnCtaD,并采用联合国的标准国际贸易分类标准(SitCRev.3)对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商品出口类型进行分类;用国际贸易标准分类修订第4版对世界总出口商品进行分类。服务贸易的数据来源于wto和UnCtaD,并使用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手册和Bpm5将数据分为11种类型。

在商品贸易方面,计算结果说明中国和巴基斯坦在商品出口方面更多的具有竞争性。而在服务贸易方面,中国和巴基斯坦既有互补性又有竞争性。

三、结论和政策建议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发现,虽然中巴贸易发展迅速,然而双方的经贸关系仍然处于较低水平阶段。主要原因有:首先,尽管中国是巴基斯坦第一大贸易伙伴,但巴基斯坦的贸易额对中国而言却太小。巴市场规模狭小,市场机制能够发挥作用的范围也很有限,巴对中的依赖程度相对较大,所以中国长期以来对巴始终保持着贸易顺差。其次,巴从中进口最多的是军事用品,中从巴出口最多的则是纺织品和矿产品。而在两国资源匮乏的原油方面,两国均需求量大却无法满足彼此;而巴民众所需要的日常耐用品,中国无法与发达国家竞争。再次,巴基础设施总体上仍然薄弱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巴双边贸易。同时巴基斯坦国内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巴基斯坦政府的腐败和无能导致其同各恐怖组织的谈判屡次失败告终,不仅导致巴基斯坦国内民众伤亡惨重,而且严重威胁中国在巴企业及劳务人员的安全。鉴于以上问题,中巴应在坚持双方友好的基础上,不断推进自贸区建设。(作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张婕、许振燕.Cepa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效应的实证分析[J].亚太经济,2007(1):77-81.

服务贸易的类型篇10

(一)实行以非现场监测为主导的外汇管理

目前日常服务贸易业务完全交由银行按规定办理,外汇局主要实施非现场监测。基层外汇局对非现场监测核查的相关工作内容、方法、流程、内部管理等方面制定相关内控制度。

(二)服务贸易外汇监测系统功能日益完备

该系统数据主要来源于国际收支申报和外汇账户等系统,增设了大量预警监测指标、趋势变化图表和灵敏分析等功能,涵盖了货物贸易、资本和金融项目涉外收支数据,实现了非现场监测数据全口径采集和分析,可通过单笔大额、高频累计、异常波动、交易种类异常凸现等预警指标进行数据筛查,对筛查出的企业进行重点监测核查,预警监测能力和信息共享程度大幅度提高。

(三)非现场监测和现场核查相结合查处违规问题

目前基层外汇局非现场检查基本能够做到实时监测,对当期超过预警值的全部跨境收支业务进行非现场核查,要求各外汇指定银行提交相关业务材料,外汇局对照相关法律法规予以严格审查,并与外汇指定银行进行逐一核对,以及时发现及查处违规问题。

二、服务贸易非现场监测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服务贸易系统非现场监测指标有待完善

一是服务贸易监测指标阈值设置欠灵活。目前服务贸易监测指标阈值由省分局统一设置,而各地涉外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涉外收支规模存在较大差异,统一的筛选标准未能充分体现地区差异;另外由于不同服务贸易行业的企业外汇收支存在较大差异,譬如无形资产与艺术品拍卖个体金额差距较大,如果大额交易预警指标阈值设置过大,则筛选出的结果往往集中在少数大企业;如果阈值设置过小,则筛选出的结果过多,失去了预警的意义,同时给业务监管带来了困难。二是缺乏分拆交易预警指标。目前等值5万美元以下的服务贸易外汇收支业务原则上可不审单,部分企业通过分拆将大额资金混入服务贸易渠道,对此缺乏相关的监测预警指标。三是缺乏纵向和横向比对指标。服务贸易种类多、定价灵活,现行的服务贸易非现场监测系统主要有监测预警指标、趋势预警指标和主题分析指标,缺乏如服务贸易与外汇账户收支、货物贸易和资本项目收付汇等动态比对预警指标,服务贸易本外币比较、与海关和商务部门服务贸易的比较等横向指标和分拆校验、关联交易核对等纵向指标。

(二)服务贸易非现场监测预警能力偏弱

一是违规定价转移难以监测,主要包括无形资产和劳务定价转移等。由于无形资产既无可比对象,又无市场标准价做参考,且收费标准高低不同,境内外关联企业易通过抬高或降低管理费、专利和商标使用费等方式调整跨境资金流出入;对于劳务定价,境内外关联公司可通过提供背离市场价格的劳务进行跨境资金转移。二是部分交易合规性难以判定。如违约赔偿金流出入,现行货物贸易政策只涉及货物贸易赔偿中的退汇部分,而对于货款未转移或超出转移货款部分发生的违约赔偿存在管理空白,企业可利用服务贸易项下违约赔偿证明材料缺乏统一要求、发生真实原因难以认定等特点实现变通解决。三是借艺术品拍卖转移资金行为难以监测。艺术品出入境尽管涉及货物流,符合货物贸易特性,但部分拍卖品的体积和数量较小,达不到报关标准,加之艺术品价格真实性难以判定,难以从非现场监测分析中发现违规问题。

(三)非现场监测岗位设置和工作流程有待规范

一是缺乏职责清晰、程序规范、控制有效的非现场监管工作制度。按业务种类设置岗位的模式,如服务贸易管理岗、货物贸易管理岗和资本项目管理岗等岗位,不利于对同一交易主体的非现场综合监管,加之监管重点主要依照个人经验确定,监管效果依赖监管人员素质和责任意识,且非现场监管缺乏有效的控制和评价机制,不利于非现场监测工作效率的提高。二是缺乏非现场延伸监管流程。服务贸易项下利润汇出等项目与直接投资项下数据可交叉印证,以此判断服务贸易交易的真实性。但目前未实现与其他外汇业务系统数据的关联,对预警信息和可疑交易延伸检查往往较少,对企业服务贸易外汇收支的合理性和真实性核查深度不够。三是外汇业务系统综合利用程度较低。目前外汇业务系统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资本项目监测系统等不同系统,由于每个工作人员授权不同,往往不能同时使用上述系统,且人员转型不足,无法实现数据综合利用,工作效率有待提高。

(四)部门间信息共享程度有待提升

一是缺乏服务贸易本外币联合监管有效机制。目前外汇局与人民银行尚未实现数据共享,实际工作中针对某些重点企业的服务贸易非现场核查需查询征信、反洗钱等人民银行部门管理信息系统数据,但由于相关信息在部门之间未共享,导致查询流程烦琐,无法形成监管合力。二是外汇局与海关、税务、商务等部门业务系统信息共享有限。如服务贸易改革后,税务机关当场无须对纳税事项进行审核,只需在《备案表》上盖章,而《备案表》中并不体现有关纳税事项的内容,这样虽然保证了企业的对外付汇效率,但客观上造成相关部门间信息和政策沟通弱化,为不法分子骗汇、逃税等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五)异地主体本地外汇交易监管难度较大

随着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及金融机构的业务拓展,不少企业因业务需要在异地办理服务贸易外汇收支,故存在异地主体服务贸易收支交易本地化和本地企业服务贸易收支交易异地化的情况。尤其是异地主体在本地金融机构发生服务贸易异常或违规交易后,由于异地主体流动性较强,服务贸易违规调查取证等核查环节都存在较大难度,对违规主体无法有效监管。

三、服务贸易非现场监测体系构建

(一)总体思路

按照“五个转变”的工作思路,将现有的服务贸易非现场监测系统定位为综合监管系统。按照主体监管和均衡监管理念对系统进行优化和完善,通过增加监测指标、制定企业交易异常类标准、改进监测分析方法、提高全口径预警监测和风险防控能力、完善工作流程、加快人员转型等途径提升非现场监管效能,构建贸易便利化和风险管理相结合的新型监测分析体系。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多层次监测指标体系

遵循科学性、可比性和实用性原则,依托现有服务贸易非现场监测系统,将非现场监测指标扩充为“总量类”、“样本类”和“个体类”3大类7小类指标(见表1)。

(三)建立全面系统的统计分析方法

一是完善服务贸易真实性审核和审价体系。充分利用各部门统计数据,建立不同模式的服务贸易样本审价指标,进行时间序列与交叉比对审价预警提示,对借服务贸易进行定价转移、阴阳合同和虚高报价等行为进行早期预警,同时对超过一定金额或企业信息等级较差的服务贸易收入,要求企业提供其他材料进行引证。二是建立外汇局定期统计分析报表制度。定期从总体上分析服务贸易各项目外汇收支的变动情况,同时对行业中影响较大的企业采用问卷调查等方式不定期了解其服务贸易外汇收支以及生产经营情况,从点和面上对服务贸易收支进行监测。三是建立整体趋势和典型案例分析相结合的制度,根据外汇收支形势和监管目标,对外汇业务和资金流动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和风险研判,加强趋势性预测,开展延伸监测,并实施有针对性的监督和差异化管理的分类监管模式。四是建立科学的核查方法。主要包括:(1)对比分析核查法。主要是外汇局各系统数据相互核对,外汇业务与企业财务数据相互核对。(2)趋势分析核查法。主要根据行业与个体一定时间段内跨境收支走势发现异常情况。(3)关联信息核查法。主要是利用海关、商务、税务等部门监管信息佐证服务贸易真实性和异常情况。

(四)建立规范有效的监测工作流程

一是建立职责清晰、程序规范、控制有效的监管工作制度,明确服务贸易外汇监测管理的工作职责、日常监测管理内容及目标、工作方法、程序及考核管理等,使基层外汇局服务贸易非现场监测核查工作有据可依。二是建立重点企业定期走访制度。通过定期走访对外汇收支状况有重要影响且内部管理较为完善的大型企业和各行业龙头企业,及时掌握其生产经营变动情况,预测分析服务贸易外汇收支总体运行形势,为非现场监管建立起一个连续的、有规律的监测数据库。三是建立集体审议制度,对指标设置、样本组建立、非现场和现场核查名单确定及形成现场核查结论等重点工作进行集体审议。

(五)优化岗位设置,加快人员转型

一是依据主体监管理念核定岗位人员职数,每个岗位人员可对全部外汇业务进行非现场监管。二是明确监管人员工作职责和主要工作内容,建立分级授权的内控制度,明晰各级监管责任,实行监管责任追究制度。三是加大对外汇人员的业务培训,强化非现场监测核查方法的研究交流,尽快培养一批专家型、研究型外汇人才。

(六)加快信息共享,形成监测合力

一是通过账户信息采集一体化满足本币管理与外币管理相结合的监管要求。通过构建本外币一体化非现场监测平台,将现有外汇和人民币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整合,从分散于结算、征信、反洗钱等各部门的系统中提取人民币明细交易,并以交易主体为索引,与外汇结汇数据进行关联,增强本外币一体化监测分析能力。二是与关联政府部门建立信息共享制度。加大与商务、海关、税务等其他服务贸易监管部门的协调力度,建立企业分类管理信息交换机制,通过数据交换与监管合作发挥协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