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的方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7:08:00

对外贸易的方式篇1

关键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东亚自由贸易区”;选择对外贸易额?

1引言?

20世纪90年代初期,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建议成立一个“东亚经济集团”(eaeg),东亚开始了经济合作的探索。随着世界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潮流的发展,东亚经济的一体化合作也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其中2001年11月在文莱举行的第五届中国-东盟“10+1”会议上,中国与东盟达成在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的共识,是东亚经济合作最大最受关注的成果。?

2002年11月,在第六次中国-东盟“10+1”会议上,双方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按照该协议中国首先与文莱、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及泰国在2010年实现零关税,与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在2015年实现零关税。于是,一个拥有17亿消费人口、gdp近2万亿美元、贸易总额达1.2万亿美元的自由贸易区开始浮出水面,“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在按既定的日程安排逐步推进。?

为了不落在中国后面,日本2002年1月与新加坡签署“自由贸易协议”,在2003年12月东京举行的日本一东盟特别首脑会议上发表了《东京宣言》和《行动计划》,达成计划在2012年建成fta的协定。韩国也宣布要加快与整个东盟建立fta的谈判进程。2003年,韩国在东盟峰会上提出了就签署东盟-韩国自由贸易协定进行谈判的建议,并开始与新加坡就双边自由贸易进行谈判。中国-东盟“10+1”关系的发展竞争性地提升了另两个“10+1”的进程,使整个东亚经济合作以3个“10+1”的形式得到了快速发展。?

我们抛开复杂的政治、边界等因素,单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在东亚建立一个包括中国、东盟、韩国和日本在内的“东亚自由贸易区”(“10+3”模式)对中国经济发展有利,还是中、韩、日三国分别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3个“10+1”模式)对中国经济有利。?

2模型的建立与回归?

2.1模型的假设与建立?

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h-o-s模型,一国具有不同于他国的比较优势或要素禀赋,从而需要进行国家或地区间的贸易,实现要素互补,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参与国际贸易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利益与社会福利都得到提高。中国对外贸易的增长与中国进出口总额增加之间存在一定联系,我们用这种联系来衡量中国与他国或地区贸易自由化后,两国间贸易额的增加对我国带来多大的经济利益。?

为简化模型、便于统计与计算,我们假设中国外贸总额的增长全是优势互补贸易的结果。同时假设与任何国家、在任何时期的外贸增长对中国经济增长有同等效应的推动作用。这样,我们通过经验分析,就能求出中国与东盟外贸增长对中国的外贸总额促进作用大,还是中日韩与东盟外贸增长对中国的外贸总额促进作用大,即哪种形式的自由贸易区对中国更有经济利益。?

这里,我们假设中国对某国的或地区的进出口额与中国外贸总额存在线性关系。模型基本形式为:?

y=e+ax1+bx2+cx3?

其中y为中国外贸总额,xi为中国与xi国的贸易额,各系数为两国贸易额增长对中国外贸总额增长的边际作用。?

2.2样本的选取?

在数据选取方面,截取了中国比较稳定的1994-2005年的出口总额以及与各国贸易额为样本数据。复旦大学唐朱昌曾用94-03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我国这里用更长、更新的数据进行分析。?

在东盟十国中,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与中国的贸易往来相对其他五国要明显密切很多。2001年这五国的进出口额分别占东盟总进出口额的94.56%与93.36%,且这五国已统一了内部关税。另外按照《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规定中国将首先与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及文莱在2010年实现零关税,所以选取中国与这五国的经贸数据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从《中国统计年鉴》中截取1994-2005年的数据见下表。

2.3回归分析与检验?

首先分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中国经济的推动作用,即中国与东盟主要成员国贸易额增长对中国贸易总额的边际产出模型。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中国-东盟双边贸易额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从而为中国带来经济利益,在模型中表现为促进中国外贸总额的增长。中国与东盟贸易额的增长对中国外贸总额增长的边际作用表示为:?

y=e+ax1(1)?

其中y为中国外贸总额,x1为中国与东盟五个主要成员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菲律宾)的进出口额之和,a为中国与东盟主要成员国的进出口额对中国外贸总额的边际产出。把上表的数据用eviews5.0进行ols回归:?

y=757.4226+11.10771x1(2)?

t(12.85)(104.3397)?

r2=0.998991,f=10886.78,d.w=1.724?

(2)式的拟合优度r2,f值、t值和d.w值都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5%的检验。中国与东盟五个主要成员国的进出口额之和与中国外贸总额存在(2)式这样的线性关系。中国与东盟主要成员国的贸易额对中国外贸总额的边际产出,即系数a约为11.108?

接着分析“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中国经济的促进作用,即中国与东盟、日本、韩国贸易额增长对中国贸易总额的边际产出模型。如果“东亚自由贸易区”建成,中国对东盟、韩国、日本的贸易额都会有较快速度的增长。这种情况下多边贸易的增长对中国外贸总额增长的边际作用可表示为:?

y=e+ax1+bx2+cx3(3)?

y为中国外贸总额,x1为中国与东盟五个主要成员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菲律宾)的贸易额之和,x2为中国与韩国的贸易额,x3为中国与日本的贸易额,a,b,c为中国与东盟主要成员国、韩国、日本的贸易额对中国外贸总额的边际产出,回归得出:?

y=856.9932+8.6886x1+3.18x2-0.37x3(4)?

t(3.44)(3.63)(1.39)(-0.54)?

r2=0.999,f=3811,d.w=1.69?

(4)式的拟合优度r2,f值、d.w检验、x1的t值都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5%的检验,但是和x2,x3的t检验不通过。检查发现第三、第四、第五期有异常值,估计是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引起的波动。引入虚拟变量d4和d5克服第三、第四期异常值。再次回归得:?

y=1159.513+8.32x1+4.53x2+1.08x3-320.8282d4-115.0581d5(5)?

(5.48)(4.89)(2.74)(-1.94)(-3.22)(-1.16)?

r2=0.9997,f=4708.55,d.w=2.27?

可以看出(5)式引入虚拟变量后拟合优度r2,f检验,t检验和d-w检验结果都不错,t检验值也比(4)式有很大的改进,其中拟合优度r2,f值、x1的t值远远超过其临界值。由回归结果得知,中国与东盟主要成员国、韩国、日本的贸易额对中国外贸总额存在(5)式的线性关系,他们的边际产出分别为8.32、4.53和1.08。即从历史经验分析,中国对东盟、韩国、日本贸易额增长1亿美元,中国外贸总额分别会增长8.32,4.53,1.08亿美元。?

3模型结论并分析?

3.1模型分析?

从上面中国与东盟主要成员国贸易额增长对中国贸易总额的边际产出模型和中国与东盟、日本、韩国贸易额增长对中国贸易总额的边际产出模型的比较可以看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会促进双方贸易额的增长速度,而贸易额增长与中国外贸总额的增长存在很强的线性关系,其边际产出达到11.07,即从历史经验分析,中国与东盟贸易额增长1亿美元,中国外贸总额会增长11.07亿美元,这比唐朱昌曾用94-03的数据所得的10.69还要大。?

如果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中国与东盟、韩国、日本的贸易额都会以较快的速度增长,这种贸易额的增长同样与中国外贸总额的增长存在很强的线性关系,不过边际产出值会发生变化。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对中国外贸总额的边际产出下降到8.32,中国与韩国、日本的贸易额增长对中国外贸总额的边际产出分别只有4.53和1.08把三个边际产出加起来有13.93,大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模型中的11.07。?

这说明建立但从贸易额方面讲,如果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中国与日本、韩国和东盟的贸易额各增加1亿美元,中国的总贸易额会增加13.93亿美元,而如果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与东盟增加1亿美元的贸易额,中国贸易总额会增加11.07亿美元。如果仅仅从贸易方面讲,这个历史数据的实证分析和国内许多学者的结论一样。但这比唐朱昌曾用94-03的数据得出的结果大相径庭,个人认为原因是我们的时间序列选取比前者大,数据比前者有了更新,且最近两年中日、中韩贸易增长幅度也有很大提高。从长期看,中日韩之间的贸易更能体现出比较优势与要素禀赋,增进贸易。?

3.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中国经济的巨大利益?

上面对两种自由贸易区形式进行了在严格假设条件下的模型分析,但是现实情况比这个模型复杂得多,模型只是在某种层面上对现实有指导意义,复杂的实际问题要具体分析。下面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两种自由贸易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随着东盟国家从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复苏,中国对东盟各国的贸易额均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2005年中国与东盟五个主要成员国的贸易额达到1200亿美元,东盟已经连续11年成为中国第五大贸易伙伴,中国则是东盟第六大出口市场。中国与东盟的贸易结合度tcd从1993年的0.87上升到2001年的1.18,中国与东盟的贸易结合度正在快速加深。特别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逐步深化,加上东盟国家希望减轻自己对发达国家市场的依赖性,扩大彼此间以及与中国的贸易规模。相信中国东盟的双边贸易会得到快速发展,并通过模型中的边际产出效应对中国外贸总额造成11.07倍的扩张,为中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

3.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不足与“东亚自由贸易区”的优势?

虽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中国经济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但亦有美中不足之处。比如:它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技术水平提高没有太大帮助,而这又是中国长期竞争力提高的关键。由于模型的局限性,这种情况无法反映出来。?

中国与东盟在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方面的近似性将会制约双方贸易和经济的发展空间。由于中国与东盟的产业结构的近似性较强,而且都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中国和东盟大多数国家的出口产品都存在一定竞争性关系。根据一家研究所对东亚地区各国制成品的贸易特化系数(tsc=(xi-mi)/(xi十mi),其值越接近1贸易结构越趋同,越接近-1贸易结构越异化)的估算: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与中国的相关系数都分别在0.8与1.0之间。东盟国家中只有新加坡与中国的相关系数为负数。双方在国际市场上的产品都集中在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领域。虽然双方的贸易会有较快的增长,但进一步的分工,特别是产业间分工受到了制约。?

从上面的模型分析可以知道“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中国外贸总额的推动作用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即从经济和贸易角度看,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的需求更迫切些。这一方面说明了近几年,尤其是从2004年以来中国和日本韩国之间保持了不亚于与东盟的外贸增长值,从另一方面说明了这种互补的经济关系在比较长的时期来看更有利于中国的发展。?

虽然中国与日本、韩国的经贸关系比与东盟的经贸关系要成熟,所以双边贸易增长速度相对不如东盟那么快(增长的绝对值不相上下,但东盟五国的基数较小)。但从中日韩的产业分工看,中日经济关系以互补性为主。日本的国际资本密集型和研究开发、专有技术密集型产品具有比较优势,中国劳动密集型和部分资本密集型产品有优势。中日两国的经济互补关系十分明显,具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分工的一般特征。中韩之间也具有较高的经济互补性,产业分工基本反映了各自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禀赋条件。三国经贸合作的加强有利于各国产业优势的发挥。?

贸易关系是对外经济关系的一部分,从吸收国外投资、技术引进等非贸易经济角度看,中国更需要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中国目前还处于东亚经济“雁行模式”的中后部,也就是说中国产业在整个东亚产业结构链的中、低端。一国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决定了它的产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中国要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就应该积极推动与处于“雁行模式”前部的日本、韩国建立自由贸易关系,吸收他们的先进技术、管理模式等,从而提高中国的科技实力、综合国力以及在国际产业结构链中的位置。从这个角度中国应积极推动“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另外,与这一地区建立全面的自由贸易区,不仅有利于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对稳定中国周边的政治安全也有重要意义。

?

4政策建议?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对中国而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短期优势已经由着数据样本时期的变长而不复存在,东亚自由贸易区对于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不过,对中国来说首选的是发展与东盟的自由贸易关系,其次才是整个东亚的自由贸易区。中国应当采取的政策是以积极姿态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各项协议和日程安排逐步落实,从而实现中国的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同时也使另两个“10+1”得以竞争性地提升,从而加速东亚区域经济的一体化。?

2004年中国第一次取代日本成为第三大贸易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日本和韩国的诱惑无疑是不可抵挡的,他们都不愿意与这个潜在的大市场失之交臂。所以即使中国不积极推动fta的建立,他们也会为之努力。但是,中国不必为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做出太大的牺牲和让步。东亚地区的复杂历史、政治关系的现实,使得中国应该在不过多牺牲政治、经济利益的前提下推动“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发挥作为一个地区大国应有的作用。这样的一种政策安排才能为中国带来利益的最大化。

?

参考文献?

[1]?李靖宇.“10+3'合作框架下的东亚经济发展前景”[j].和平与发展,2001,(2).?

[2]?王世金,宋健.“中国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选择”[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3]?莫长炜.“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东亚'雁行模式'的发展趋势”[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3).?

[4]?田中青.“东亚合作与中国的战略利益”[j].当代亚太,2003,(5).?

[5]?杨义瑞.“日本对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立场浅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5).?

对外贸易的方式篇2

1.目前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现状

(1)相对于货物贸易,我国的服务贸易比较落后

据wto统计,2007年,我国货物贸易出口总额为7620亿美元,占世界货物贸易出口额的7.3%;而服务贸易出口额为810.2亿美元,仅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的3.4%。同年,我国货物贸易在世界上排名第三,服务贸易排序第八;另一方面,我国服务贸易总是逆差,2005年中国服务贸易逆差达97亿美元,尽管2007年逆差额减少,仍为40.1亿美元。

(2)出口产品结构仍不合理

目前,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品比例提高,突出表现在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出现了快速增长。但我们也要看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高新技术产品在工业制成品中所占比重明显偏低,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商品还远未成为出口的主导产品,在技术含量较高的商品领域,我们仍然属于净进口国,我国对外贸易总体上仍然呈现依靠出口低附加值消费品换取资本品的格局。

(3)从贸易主体结构来看,外贸受制于外部因素

我国出口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只体现在最终产品上,主要是生产环节上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而技术水平、研发能力、核心技术、产品品牌、营销网络还受制于外来的跨国公司。外商投资企业主导机电产品的出口格局。2007年,外商投资企业的机电产品出口占我国全部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73.7%。2007年机电产品出口中一般贸易额723.1亿美元,外商占57.6%;加工贸易出口2398.9亿美元,外资企业占86.6%,主导了加工贸易中的机电产品出口。

2.对外贸易结构现状的原因分析

(1)出口导向型外贸政策没有适时调整,在亚洲“四小龙”成功运用“出口导向”政策实现经济的巨大飞跃后,我国也采用这种外贸政策。不可否认,当时出口导向型政策对经济增长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出口额的大幅增长,这个政策的弊端也逐渐显现,“以量取胜,相互降价”是扩大出口的主要手段,出口秩序混乱等种种弊病暴露出来就不足为奇了。

(2)“比较优势说”没有动态运用由于劳动力成本低廉,劳动密集型产品是我国出口的主要产品。尽管目前机电产品和高科技产品在出口中已占相当大的比重,然而我国只是承担了组装、装配的角色,这部分附加值低,其实质仍然是廉价的劳动力、土地、较低的污染排放成本等因素推动出口的增长。

(3)没有及时调整引进外资政策,目前,外资已逐渐从合作、合资转化为独资、控股等方式,2007年,外商独资在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中所占比例为67.33%,大大超过中外合资的22.90%,况且相当一部分外资企业只是将生产环节放在中国。在这种形势下,技术的溢出效应就要减弱,企业的管理水平得不到显著提高,“以市场换技术”的目标不能实现。

3.从对外贸易结构与增长方式角度提出贸易发展的对策

(1)转变发展观念,加快结构调整转型步伐

以“共赢”的理念营造良好的外贸经营环境。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需从单一考虑本国利益转变为树立一种“共赢”的观念。要充分认识到,通过技术引进可缩短与发达经济体的差距;通过进口可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推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出口结构调整;通过进口可为出口打开更广阔的通道,创造更好的出口环境。在重视出口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进口,优化进口结构,以实现出口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贸易额不能再成为发展的唯一目标取向,提高产品竞争力,降低对资源的消耗,提高出口效益,应成为发展中更关注的方面。

(2)向知识密集与研发领域进行政策倾斜,集聚并提升知识产权优势,发展知识产权战略

比较优势的局限就是“比较优势陷阱”和二元经济结构下的“贫困化增长”;竞争优势涵盖着国家、产业从高到低的多层次内容,要求极高,我们一时很难满足迈克尔.波特所提出的全部要素(四种新要素和两种辅助要素)的要求,而只是产权优势则可以以相对较小的局部性投入,获得局部的、赶超型的、战略性的优势。

(3)优化贸易结构,完善贸易方式

首先,提升出口商品结构,增加服务贸易出口。提升出口商品结构就是要鼓励那些附加值比较大,科技含量较高的商品多出口,限制出口大量耗费能源、资源的商品。逐渐转变竞争手段,从“以价格取胜”转变到“以质量取胜”;要提高银行、金融、保险、电信、运输等行业的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鼓励其“走出去”。其次,提升加工贸易产品结构。2007年加工贸易在出口中的比重达53%,其在推动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增加就业方面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综上所述,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依赖于外贸的健康发展。现阶段“转变贸易增长方式”便是对外贸易健康发展的“指南针”,外贸的转型任重道远,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应该肩负起使命,做出适当的制度安排,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使出口主体——企业从集体非理性向集体理性转变,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汉林、李计广等著.《入世后过渡期我国外经贸发展的问题、症结及对策》.第四届中国wto研究学术年会会议资料,2005年11月。

对外贸易的方式篇3

一、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兴起

2005年起,甘肃就开通电子口岸,海关、商检全部实现无纸化。兰州天星稀土公司在三年前选择了“在线广交会”电子商务平台,几年下来获得了“在线广交会”金牌会员,通过网络客户强有力的支持,企业发展采购商30余家,每年在网上和通过广交会上优势互补,贸易成交金额以百万美元额以上递增。据了解,像天星稀土公司一样的企业基本覆盖了广交会参展商,由于广交会源源不断的新机会、新客户资源,使得参展企业数量和出口额每年平均递增,分析关键因素就是网络媒体为他们助力“远航”,电子商务技术为他们提供了便捷的服务。甘肃有80%以上的进出口企业注册开展了电子商务,所有参展商加入“甘肃省国际电子商务平台”,成为“诚商网”和“网上广交会”的会员,2009年全省进出口贸易全部通过电子商务方式间接实现贸易。从内陆省份甘肃一个侧面看到了电子商务的兴起,同时也折射出中国电子商务在进出口贸易的应用程度。

可以讲,1997年电子商务在中国刚刚兴起之时,电子商务就涉足外贸,由于当时认识上的原因,只提出了“无纸贸易”是全新的商业运作方式。亚洲金融风暴后,电子商务对外贸企业发挥了实质性的作用,在广交会上,电子商务让广交会“永不落幕”成为现实。这一阶段,国内众多的电子商务网站应运而生,外贸企业有更广泛、更多的选择电子商务平台业务,电子商务逐步在外贸业务中普遍采用。经过十多年探索,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启用,配套的技术支持,由国富通、国富安、国富宝公司提供,从数据平台到Ca认证、到支付系统进行不断升级和改进,据悉,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是我国唯一的部级应用平台。随着发展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从“在线广交会”、“中国出口商品市场”提升为“诚商网”,2006年以来,电子商务网上成交逐年递增,商务部所属进出口电子商务网站网上成交额有3400万美元到2009实现4亿美元。

广交会是中国进出口贸易的风向标,也是国际信息交流中心,来自世界的客商在寻找商品的同时,需求催生了新产品、新市场,孵化了一批批新企业,电子商务在这里寻求到了发展的土壤,参展商成为电子商务平台的注册会员,而每年不断扩张的国外采购商成为平台光顾客户,供需关系支撑着“网上广交会”等涉外电子商务平台发展。

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和兴起,可以说已成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里有一组数据显示,2005年,全球电子商务交易额为49000亿美元,2005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只有12992亿元人民币,电子商务交易总额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7.1%。到2006年交易额为15494亿,比2005年增长19.9%。2007年达到2.1万亿;2008年金融危机又一次给电子商务业发展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电子商务交易总额突破了3.1万亿元,其中,B2B交易规模达2.96万亿元,B2C交易达87亿元,C2C达1195亿元。2009年在2008年基础上翻番。

二、电子商务兴起给传统贸易带来的冲击

随着电子商务第一代、第二展到第三代的提出,全新的商业模式正在迅速形成。企业不再像过去那样采用人工办法购买和销售它们的产品。随着发展买主和卖主通过电子网络而联结,商业交易开始变得具有无缝性。一大批电子商务营运商兴起。电信、移动、联通等电信运营商都在发挥各自优势,加大力度推出独具特色、模式创新的电子商务服务平台。

诚商网、阿里巴巴、中国制造网、环球资源网、慧聪网等众多对外贸易的电子商务网站,也纷纷利用广交会和国内贸易展会来发展客户资源,不管是运营商和网站平台,都看中了这一发展契机,进行着一场“线上”与“线下”的商业博弈。在没有网络的时代,那些海外采购商要想找到合适的供应商,至少需要通过电话、传真等方式来进行商业沟通,有的采购商要亲自跑到国外考察几天才能达成交易,这其中的国际长途费用、来回的差旅费都是很高的,而且还耽误时间。自从有了网络和电子商务,海外采购商只需要坐在电脑前,就可以很快地找到自己想要的产品信息,包括产品规格、材质、图片,选择自己满意的产品及供应商,迅速达成交易。网络不仅减少了海外采购商的差旅费和电话费,而且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所以现在的海外采购商几乎都通过网络来寻找产品及其供应商。

据资料显示,2008年底,我国各类行业网站达到5100多家,以应用的进出口贸易的电子商务网站也就是25家之多,其中具有多种文字语言进出口贸易的网站达到6家,广交会官方网站和“诚商网”以对外贸易的进出口为主;国内B2B电子商务运营商“阿里巴巴”2008年零售份额和规模占56%以上,“环球资源网”占9.3%、“中国制造网”占4.6%、“中国化工网”占2%。广交会官方网站的增值服务形成了11份语言版本,访问量逐年上升,影响面逐步扩大,广交会期间高峰期日点击量达到200万人次,目前中国的电子商务网站电子和使用的人数已覆盖了全球所有的国家和地区,从全年的访问量来看,有70%来自中国境内,有30%来自境外国家和地区。总而言之,网上找客户、接订单已成为新参展企业和老企业扩大贸易的方式之一,已被采购商所接受。

现在,随着电子商务发展环境的日益成熟,电子商务对于中小企业业务增长的作用日趋明显。网络解决了外贸参展商和采购商更多想了解的信息,同时也引起了电信运营商的关注,电信3G网络推出,各大运营商积极着手电子商务平台建设,表明电子商务对于未来电信运营商有着难以估量的意义。通过电子商务,电信运营商能有效实现从网络基础运营商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电子商务甚至有望成为未来运营商的主要盈利点之一。研究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网上购物市场规模达到了2700亿元,预计到2010年此数字将增长至5000亿元以上,届时网上销售额将占到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3%以上。互联网技术的有力支撑,构成了新经济的动力,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改变了人们生活环境方式。网络经济带来的相关行业经济效益30%以上的提高,直接刺激一、二、三产业的转型升级。

三、外贸企业如何适应外贸方式的改变

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世界经济将逐步在电子商务方面突破,全球正在崛起的区域性网络公司组织有可能形成全球最大的一条龙服务电子商务枢纽网,形式多元化的枢纽为电子商务提供更多业务服务。

1.如何选择适合企业的电子商务平台。随着电子商务在企业开展国际贸易时应用程度的不断加大,给企业带来的效益也就越大。一是网络信息应用在电子商务,相比传统贸易方式,减少了繁杂的程序,以无纸贸易形式,降低了贸易成本,实现了扁平化;二是商品从开发、研制、生产、消费的过程,电子商务完成了单据形成到结算,快捷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是从贸易推出到交易成交,人力资本的配置与知识产品的生产之间的关系优化。对外贸企业来说,要适应外贸方式的改变,必须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商务平台。电子商务平台是由专业的网络公司开发并运行的,他们针对不同类型的贸易企业的特点和需求,开发具有针对性的电子商务平台。电子商务平台一般具有以下三个基本功能:其一,提供一个方便的建设企业网站的服务器空间;其二,提供相应的技术保障和管理;其三,提供相应的宣传推广服务。

2.怎样选择电子商务平台才能算合适。其实,这个选择过程并不困难,只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就可以了。一是选择好经营场地。首先要进行市场情况分析,要搞清楚自己产品的主要海外市场范围,是美洲市场大,还是欧洲市场更加重要。其次,要分析一下自己产品的数量、特征,10个产品需要的空间和100种产品需要的空间大不一样。二是选择规模是关键。规模大,供应商就多,竞争也更加充分,商品的价格水分也被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采购商在这里能以最低价格买到同等质量的产品,所以采购商愿意来,商机也就更多。电子商务平台的规模很重要,但不是规模越大效果就越好,这是因为电子商务平台行业处于完全自由竞争状态。三是量身制衣。有些特殊行业,由于自身专业性强的特点,选择综合型平台不是非常合适,例如化工行业、医药行业。在众多的同类产品中,能第一时间吸引买家注意的产品意味着比同行可获得更多的商机。所以,在产品信息的时候,企业需要能够引起买家关注和兴趣的产品。

3.如何有效操作电子商务平台。电子合同和传统的书面合同一样,电子合同一般都包含约首、基本条款和约尾三大部分。约首部分一般包括合同名称、合同编号、缔约双方名称和地址等项内容。合同的基本条款同样包括品名、品质规格、数量或重量、包装、价格、交货条件、运输方式、保险、支付条款、检验、索赔、不可抗力和仲裁等项内容。约尾部分一般包括签约日期、签约地点和双方当事人签名等项内容。传统的书面合同一般是一式两份,双方签名盖章生效后,各执一份。而电子合同的签字生效是用数字签名形式来实现。在平时与笔者和广大供应商的接触中,很多供应商认为,专业的卖家只需要看图片就知道产品的情况,而且如果采购商确实有采购意向,他(她)会进一步发询盘了解,现在是买家市场还是卖家市场呢?买家有那么多的选择,尤其是你的同行已经给另外对方详细的产品介绍,买家为什么还要放弃好的选择来选择你呢?所以在描述产品的时候,要注意做到产品描述的详细与专业。的信息专业与否,决定着企业产品和公司是否能够吸引买家,从而进一步获得买家询盘的机会。一个电子商务平台可以聚集数百万的会员,要想在这些会员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获得更优先的信息位置,方便采购商容易搜索到商品信息。采购商到达电子商务平台,也是通过搜索商品关键词来找寻目标,在众多搜索结果中,付费会员总能获得更加优先的排名,也就能获得更多的商机。从网络营销角度来分析,网站的设计必须专业化和商业化,如果目标客户在进入企业网站60秒之内,网站内容还没有引起他的注意并赢取他的信任,那么失去这个潜在客户的可能性高达70%。如果客户在2分钟之内还没有找到企业的联系方式,那么失去这个客户的可能性高达80%。

纵观发展,现阶段电子商务在发展中仍遭遇瓶颈,中小企业在应用电子商务中困难重重,仍然制约着电子商务的健康推进,据抽查甘肃经营进出口贸易三分之一的企业,在应用电子商务投资上,约有五分之一仍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造成网络贸易失败的主要原因,既有客观原因,自身建设方面不到位;又有主观原因,认识不足,进入误区。

对外贸易的方式篇4

(一)国际贸易格局创新。当代国际贸易方式创新过程中最主要的表现为国际贸易格局的创新,主要体现为:(1)传统政治联盟为基础的贸易方式被以地缘经济为中心的贸易方式代替。基本确立了贸易集团化发展趋势。比如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经济区、亚太地区经济贸易合作等等。(2)区域贸易集团范围逐渐扩张,全球贸易一体化趋势逐渐加强。(3)国际贸易重心由单一重心变为多个重心并存的状态。

(二)国际贸易工具创新。为了进一步促进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国际贸易工具创新所起到的作用变得极为重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产权与投资成为推动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工具。这说明在国际贸易发展创新过程中,越来越重视知识产权所起到的作用。技术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现代通信技术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手段,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快速提高,在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也开始广泛的应用此类技术,建立了信息化的国际贸易发展方式。也使得国际贸易朝着更为便捷和电子化的方向发展。

二、当代国际贸易方式的创新发展

在当前国际贸易创新发展的基础上,国际贸易方式也在不断进行着创新和发展,尤其在电子商务和通信技术大量应用于国际贸易领域以后,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各国在发展国际贸易时要不断进行创新,更新国际贸易方式,从而建立更完备的国际贸易体系,促进各国经济发展。

(一)电子商务引起的国际贸易方式创新。在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电子商务引起了这一领域的重新整合,带动了国际贸易方式的创新。在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电子商务成功的打破了存在于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各类障碍,将国际贸易成功的推入到无界限的贸易领域,使得经济全球化程度进一步加快。在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电子商务为其提供了交互式的网络运营机制,从而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市场环境,使得各类资源能够在各国之间得到最优配置,充分发挥了市场机制在国际贸易中起到的积极作用。这种创新式的经营方式能够紧密的将生产者和消费者联系在一起,建立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网络,从而实现国际贸易过程中生产者的零库存,保证供需平衡。通过采用电子商务这种贸易方式,外贸公司与生产者之间只要通过网络就可以交换信息,参与交易的双方只要支付较低的网络费用即可达成交易目的,进行信息交换,这种全新的贸易方法取代了过去传统的纸面单证,大大简化了贸易流程,降低贸易成本,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买卖双方可以在网上办理贸易业务,完成谈判、订购、签约、备货等流程,大大降低了国际贸易的交易时间,提高贸易效率,加速外贸资金周转速度,这对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是十分重要的,电子商务的应用也为各国开拓国际市场创建了良好的条件。这种贸易方式是当代国际贸易方式创新的重要标志,对当代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网络贸易引起的国际贸易方式创新。21世纪以来网络技术得到了大规模的应用,在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网络技术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并逐渐建立起了网络贸易。网络贸易具体指的就是在网络平台上直接进行在线交易,这种贸易方式通过运用数字化网络技术将贸易企业、金融机构、海关、运输等相关部门紧密的联系起来,以此实现自动化的浏览、谈判、签约等贸易过程。目前网络贸易主要包括两种类型,即因特网贸易和无纸贸易。这两种全新的贸易方式和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相比,具有便捷、高效的特点。网络贸易主要是在虚拟市场上完成的,不受时间和场所的限制,可以将贸易双方更直接地联系起来,降低贸易成本,实现全天候交易。这对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是十分必要的。此外,一些跨国贸易公司的母子公司之间也可以通过网络贸易进行分工和管理,这对国际分工的发展也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使得各种资源能够更合理的在各国、各地区之间流动。目前网络贸易已经成为当代国际贸易的主导性贸易方式,是当代国际贸易方式创新的成功果实。在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中,具有较长的营销链,贸易成本较高等缺陷,产品在销售过程中不仅需要经过国内商,还需要经过国外商、批发商等多个环节,这就增加了产品从生产商转移到消费者之间的时间,提高了生产风险。但是网络销售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让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形成直接联系,从而降低生产风险,降低生产成本。因此,网络贸易在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将成为全新的主导方式。

(三)运输工具以及结算方式方面的创新。在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运输方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贸易运输方式也从马车转变为火车或者是轮船,到目前为止,随着交通技术的快速发展,国际贸易运输方式也朝着更加快速、更加多样、规模更大的方式发展。在贸易过程中信息工具也从传统的纸质传媒,转变为更加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方式,这就大大提高了贸易过程中的信息传播速度,保证国际贸易的平衡发展。在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有多种运输方法,比如海洋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公路运输、管道运输等等,在国际贸易快速发展的今天,单一的运输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国际贸易的发展需要,因此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国际贸易运输方式开始趋向于综合性的组合式运输方法,这就大大降低了贸易过程中存在的运输成本提高贸易运输效率。国际贸易结算在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世界货币职能的币种越来越多,特别是在欧元产生以后,国际贸易结算过程中的结算货币又增加了。在传统的结算过程中,纸质票据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电子货币和电子票据的产生,传统的结算方式逐渐被取代了。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打破贸易之间存在的各种障碍,促进贸易发展,还可以有效降低国际贸易之间存在的隐性成本,提高国际贸易发展速度。

三、当代国际贸易方式创新对我国外贸发展的影响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我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在国际贸易方式创新过程中不仅要面临极大的机遇,也要面对更多挑战。当代国际贸易方式创新对我国外贸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一)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的融合。当代国际贸易方式是在电子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进行的创新,这种贸易方式可以有效减少地区和国家之间的地域限制,加快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这对于我国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机遇,能够加强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推动我国外贸经济的快速发展。(二)有利于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增长。国际贸易方式的创新能够有效解决我国对外贸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将我国对外贸易产品更方便的运送到世界各地,有效地降低对外贸易过程中存在的各种人工、运输等成本,提高我国产品的竞争能力,使我国对外贸易得到进一步的增长。

(三)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对外贸易制度。虽然近几年我国对外贸易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建立完善的贸易制度,这使得我国对外贸易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不利于我国对外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在当代国际贸易方式创新过程中,我国对外贸易方式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在这一过程中,我国不断完善对外贸易制度,建立了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从而有效的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利于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对外贸易的方式篇5

关键词:中间产品贸易;新贸易理论;现代企业理论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6)06-0006-06

一、中间产品贸易对新贸易理论的偏离

随着全球贸易一体化与生产非一体化的迅猛发展,贸易模式更多地转向以中间产品为载体的公司内贸易或公司间外包贸易,中间产品贸易已成为一种新的经济现象。

Feenstra&Hanson(1998)使用投入产出表推测了美国的中间产品进口量,发现美国中间产品进口占总进口的比例从1972年的5.7%增至1990年的139%,Campa&Goldberg(1997)对加拿大、英国(但日本例外)的研究也发现了相似的结论。Hum-mels,ishii,Yi(2001)与Yeats(2001)的研究都表明,国际贸易中零部件贸易比最终产品贸易的增长要快得多。在这些中间产品贸易中,美国商务部门(theBusinesspress)强调了与跨国公司内部相关的国际外包贸易增长的壮观事实;Hanson,mataloni,Slaughter(2003)记载了同样引人注目的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增长情况。Grossman&Helpman(2004)认为垂直专业化之所以会发生,就在于它背后快速增长的中间投入品、零部件和专业化生产服务的中间产品贸易。Spencer(2005)则以1986~2003年中国制造业为例,说明其出口从1988年的390亿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3980亿美元中,加工贸易的出口比例从1988年的35%增加到2003年的57%,其中至少有25%的比例是股权式公司内贸易,其余约22%的出口贸易是属于公司间外包贸易。

这些事实表明,中间产品贸易已经成为国际贸易增长的重要方式。然而,由于这种贸易是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相融合的直接结果,它既可以发生在要素禀赋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也可以发生在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和地区,还可以发生在要素禀赋完全一致的国家和地区。换言之,中间产品贸易与主流贸易理论发生了偏离。在以H-K为主要框架的新贸易理论框架中,虽然它并不像传统比较优势理论那样,把中间产品贸易作为国内的生产结构问题来处理,但它只是合理解释了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型产业内贸易,而对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完美解释则显力不从心。实际上,中间产品贸易主要发生在垂直型专业化贸易范围内,而不是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中。具体来说,中间产品贸易对新贸易理论的偏离主要表现在:

其一,国际贸易的生产性与交易性。由于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的高度一致性,中间产品贸易实际上就是以零部件、配件、组件及中间投入品等为载体的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或者说是这些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直接流动,它既体现了商品的生产属性,也体现了商品的交易特性。但在以H-K模型为主要框架的新贸易理论中,生产要素是不可以流动的,没有中间产品的投入,生产技术不仅在每个部门内的各个品种间相同,而且在各部门间也相同,国际贸易活动只是最终产品的交易,因而商品的生产特性被忽视了。这从Krugman模型(1979,1980)、Helpman模型(1981)以及Helpman-Krugman模型(1985)的假设中就可以看出。尽管在either(1982)模型中,出现了中间投入品的生产,但他采用的是单要素假定,其生产函数类似于Krugman所使用的――只不过他用投入品m代替了劳动。而在后来的新贸易理论进展研究中,尽管也吸纳和扩展了either的方法,将中间产品的投入置于模型假设之中,但都是采用了过于简化的假定条件,即以一体化世界经济作为参照物,并且都只是从产业层面上来考察贸易的原因、模式及其对福利分配的影响,企业只是作为一道简化的装置出现,企业内部组织方式、策略行为等都被简化了。因此,现存的H-K贸易理论框架无法对国际贸易的生产性特征给予合理解释。

其二,契约的不完备性与不完全市场结构。中间产品贸易是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必然结果,准市场的交易环节加剧了交易过程的复杂性。在国际外包方式下,由于信息不完全、当事人的有限理性与机会主义倾向,契约条款描述的完备性、履约方式及违约处理等各方面难以做到事前明确,契约只能考虑到数量有限的变量,或者是与契约直接相关的变量,或者是那些“法庭”容易验证的变量,最终产品商和中间供应商之间很难签订一个完备的外包契约。即使在国际FDi形式下,最终产品商和中间制造商之间也同样面临着雇佣契约和激励契约等,这些契约也是难以对未来的偶然事件及其责任、权利做出明细规定,因而契约也是不完备的。然而,在现有的H-K贸易理论框架中,虽然突破了传统理论中完全竞争、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强调不完全市场结构、规模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使理论进一步逼近现实。但是,在H-K模型中,不完全市场结构是用厂商数目、产品差异化及价格变化来体现的,对于信息不完全这一条件却被简化了,更没有涉及到微观企业内部行为问题。因此,H-K贸易理论没有考虑到中间产品贸易中契约的不完备性。

其三,贸易模式的网络性、内部性与外部性。随着国际生产的全球化发展,贸易活动越来越围绕跨国公司而展开。在母公司的控制下,最终产品商既可通过独资、控股、参股等股权式的一体化形式,也可借助于品牌、协议、分包、许可证等非股权控制的非一体化形式,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垂直一体化生产”(verticalintegratedproduction)或“零散化生产”(fragmentedproduction)。相应地,大量的原材料类中间投入品、零部组件类中间产品,将频繁地流转于各子公司、分公司或外包企业网络之间,从而产生了大量的中间产品贸易。显然,发生在“垂直一体化生产”方式下的中间产品贸易是典型的公司内贸易模式,体现了贸易模式的内部性;而在“零散化生产”方式下发生的中间产品贸易则是公司间外包贸易模式,体现了贸易模式的网络性,即贸易各方之间都承担了关系专用性投资(relationshipspecificinvest-ment),是介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中间形态,用Spencer的观点来看,这种外包模式最好描述为合资

关系(ajointventure)而不是市场关系(anarm’slengthrelationship)(Spencer,2005)。这两种贸易模式都不能简单地以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来区分。但在H-K贸易理论框架中,国际贸易是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模式,体现了与产业间贸易模式的外部性相比较的内部性质。因此,中间产品贸易模式的网络性和内部性与H-K贸易理论中贸易模式的性质发生了偏离。

二、新贸易理论对现代企业理论的吸纳

中间产品贸易与新贸易理论之间的偏离,客观上促进了新贸易理论不断改进理论假设,增强理论解释力,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表现在对跨国公司的研究上。近些年来,新贸易理论学者们尝试将跨国公司的行为分析纳入其分析框架之中,承认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跨国公司行为会对贸易模式、贸易量、贸易结构以及社会福利都产生重要影响,并且依据产业组织理论和寡头垄断竞争理论提供了分析跨国公司为何出现的基础。尤其是随着大量中间产品贸易现象的不断凸显,mclaren(2000)开始将现代企业理论融入国际贸易模型之中,利用要素禀赋差异和现代企业理论,解释了契约不完备条件下企业内贸易行为及中间产品贸易现象。此后,西方学者从不同视角对这一研究进行了探索,为新贸易理论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局面。从整体上看,这些研究主要是从以下四个视角展开:

1.交易成本分析。mclaren(2000)首先使用了一个简单的交易成本模型(USF-DSFpairs),将企业组织理论融入国际贸易模型之中,分析了国际开放对垂直一体化的影响及其所产生的福利效应。在模型中,他放弃了新贸易理论中规模经济和垄断竞争的假设,引入了“市场厚度”(thicknessofthemarket)的概念。他认为,最终产品商获得专业化的中间投入品,既可以通过叫价机制从市场上获得,也可以通过合并供应商从一体化内部获得,企业通过对市场贸易的敲竹杠问题(hold-up)与垂直一体化贸易的治理成本问题进行权衡。他强调这种权衡主要与市场厚度相关,即投入品市场厚度决定了企业组织方式和贸易模式的选择,从而影响贸易利得和贸易效率。尽管mclaren将交易成本理论与市场厚度概念结合起来,但这一模型抽象掉了对最终产成品的影响,也忽视了一般均衡贸易模型中的要素禀赋差异特征。

Grossman&Helpman(2002)在mclaren(2000)的基础上,把对垂直一体化与外包之间的组织方式选择发展到一般均衡、垄断竞争框架中,并考虑了最终产品行业的产品差异程度。不过,在他们的模型中,网络性市场贸易是通过不完全契约而不是叫价机制来进行。这样,专业化零部件的生产成本是在讨价还价(bargaining)之前就是沉没的,通过利润分享形式,零部件的购买可在零边际成本上进行,最终产成品通过中间生产商选择供应的零部件数量受到限制。然而,由于这一模型是假定在封闭经济环境中进行,这就妨碍了对国际FDi与国际外包活动的全面考察。

不过,Grossman&Helpman(2005)将这一模型引入到一个两个国家、两个企(产)业的一般均衡的生产和贸易模型中,以市场厚度的外部性为特征,运用要素禀赋差异假设和交易成本方法,分析了在全球化经济中,最终产品生产商必须为企业外包出一些必要的服务或零部件,以及企业进行外包决策时必须要考虑的区位选择问题。并利用这一模型检验了国家规模(用劳动力参数来表示)、外包技术(用定制模具样品的费用参数来表示)、搜寻技术、契约环境对外包行为及国际贸易模式、贸易增长的影响,从而说明垂直生产网络下企业通过国际外包方式获取专业化中间投入品的必然性。

评论:通过交易成本的分析方法,以H-K为主要框架的新贸易理论建立了一个不完全契约条件下的一般均衡生产和贸易模型,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中间产品的生产行为和贸易性质。但是,这一方法没有考虑生产组织的权力配置影响,因而对中间产品贸易的企业内部行为考察是很有限的。

2.产权理论分析。antras(2003)首先将GHm财产所有权理论嵌入到一般均衡垄断竞争贸易模型中,根据所有权结构、要素密度和垄断竞争条件来解释国际贸易。在解释美国23个跨部门的制造业行业贸易模式特征时,antras遵循了Grossman& Hart(1986)的核心思想,认为专业化投入品的生产成本是非契约性的,最终产品生产商通过借助资本的前向性投资,能够消除贸易中的敲竹杠问题,解释了资本密集型商品多公司内贸易,而劳动密集型商品却多发生在市场交易中。在解释美国28个跨部门的国家贸易模式特征时,他将局部均衡框架嵌入H-K(1985)模型中,将企业边界同国际生产选址结合起来,解释了美国与资本富裕国家倾向于公司内贸易,而与资本稀缺国家倾向于外包贸易,而且资本一劳动比率越高,美国与其附属企业之间的进口占美国总进口的比率也越高。不过,在这一模型中,最终商品是被假设为非贸易品,世界贸易都是中间投入品贸易。

在antras(2003)的基础上,antras&Helpman(2004)把melitz(2003)的产业内异质性模型融入Hart&moore(1990)财产权模型中,建立了一个北一南国际贸易模型,根据企业生产能力水平选择所有权结构和供应商的区位,从而决定了中间投入品的贸易模式。他们认为,最终产品商与零部件供应商之间是关系专用性投资(relationshipspecificinvestment),并通过不完全契约来治理。在对供应商的区位选择时,最终产品商要在南方的较低可变成本收益与北方较低固定成本收益之间进行权衡;在选择贸易模式时,最终产品商要在垂直一体化所有权优势的收益与独立供应商的高能力激励的收益之间进行权衡。这样,均衡模式取决于要素禀赋差异、所有权优势、事后纳什讨价还价能力和总部密度技术。因此,高生产能力企业在外国一体化或外包获得中间投入品,低生产能力企业在母国外包。

Feentra&Hanson(2003)将GHm财产所有权模型应用到对中国外包贸易实践中,对产权理论分析方法进行了经验性应用。模型根据1997~1999年中国加工出口的1位数SitC产品数据和企业类别的详细数据进行经验检验,发现在中国从事加工贸易出口的跨国企业,最普遍的企业组织形式是外国企业至少拥有部分所有权,中方控制投入品采购权,这一结论支持了GHm所有权分析方法。

评述:由于考虑到企业内部的权力配置问题,通过产权理论方法建立起来的一般均衡垄断竞争贸易模型,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间产品生产性质、贸易模式和企业组织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然而,在全球生产网络下,如何考虑非物质权力对企业间贸易模

式和贸易行为的影响,对这一方法来说,无疑是个挑战。

3.激励机制分析。Grossman&Helpman(2004)首先将Holstrom&milgrom(1991)多重委托一模型与Grossman&Helpman(2002)的企业组织研究相结合,纳入北一南国际贸易模型中,研究了在垂直一体化方式和国际外包方式之间获取中间产品的权衡问题。认为委托人为了生产出异质性的最终商品,需要获取中间投入品,但投入品必须由拥有专有技术(knowhow)的人生产,这个人可以是雇佣经理,或者是独立的供应商。但无论哪种情形,人交付恰当投入品的能力都是不确定的,并与人的努力程度密切相关。如果委托人雇佣了人作雇员,他能监督到人部分多重任务中的努力水平,如果他雇佣了一个独立的供应商作为人,监督是不可能的。因此,垂直一体化方式的较好监督性与外包方式的高能力激励之间就存在一种权衡。激励机制分析表明,委托人偏好垂直一体化而不是市场契约仍是可能的。另一方面,由于供应商能够承担一些初始投入成本和生产不成功时的烂呆帐成本,同时引诱高水平努力所需要的必要激励成本要比雇佣经理小,因而委托人也会偏好外包方式。这样,模型较好地解释了垂直生产网络下存在着中间投入品、零部件和专业化生产服务的快速增长现象。

Feentra&Hanson(2003)在将GHm财产所有权模型应用到中国加工贸易的经验性检验工作的同时,也对比应用了Holstrom&milgrom(1991)的激励机制分析方法。认为在价值增殖较低或人力资本专业化投资水平较高时,在投入品搜寻比在加工过程中的激励问题更为敏感,因此,如果经营者报酬与所监督到的能力相称,工厂的所有权和投入品采购的控制权安排给同一方是有效率的。否则,应该分配给不同的两方。通过对人力资本专业化投资参数、外国企业纳什谈判权重参数以及合同不能实施概率参数的实证检验,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理论。

评述:尽管激励机制方法也是从财产所有权理论出发,但由于它考虑到外部选择的影响,因而在解释国际贸易中企业行为对中间产品贸易性质和模式的影响方面,激励机制分析方法为新贸易理论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成为产权理论分析方法的一种有力补充。

4.控制权授权理论分析。marin&Verdier(2002)在一个解释扁平化层级制度(aflatterhierar-chy)的授权模型中,首先将aghion&tirole(1997)控制权模型进行扩展,认为在不同生产方法反映到特定的竞争项目上,企业存在三种组织方式:即委托人集权控制(p组织或一体化),授权给人(a组织或外包),以及无内部等级制度的单体企业(o组织)。然后将这一授权模型嵌入到Dixit-Stiglitz的垄断竞争模型中,在一般均衡框架内考察了企业内部权力的动态性和组织形式的变化。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没有发生贸易的两个相似国家可能有不同的企业组织方式(a形式或p形式)。由于趋同性的影响,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能够导致外包浪潮(由pa)或者并购浪潮(由ap),但由于市场规模本质上对控制权形式没有影响,因而增大规模的一体化企业数量会越来越少,而降低规模的外包企业数量会越来越多。marin&Verdier(2005)进一步研究了企业等级制度与国际贸易的关系,表明在非常大或非常小的国家,将有一体化企业组织方式,而在中、高规模国家将实行外包,激烈的市场竞争最终会导致外包。

marin&Verdier(2003)将上述分析扩展到了一个两部门、两要素、北一南两国模型中,考察了企业选址决策行为会造成熟练与不熟练劳动力比率的变化,从而对企业组织方式产生影响。当熟练与不熟练劳动力比率增大时,企业组织方式倾向于从oap;在技术先进的北方国,企业会选择p组织,而在技术差的南方国,企业在贸易开放之前,会选择o组织方式,然后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导致的外包浪潮下,企业会转向中等的a组织方式,这就涉及到了权力授权问题。

评论:通过控制权授权分析方法,新贸易理论建立了一个企业组织与垄断竞争关系模型,一定程度上揭示企业之间市场力量竞争与企业内部行为之间的互动影响。但是,由于权力的观点也是来源于所有权,因而它对国际贸易中企业组织行为的考察是不全面的。

三、简要评析

综上所述,以H-K为主要框架的新贸易理论,通过吸纳交易成本理论、产权理论、激励机制和控制权授权理论等现代企业理论观点,解释了现有贸易理论不能解释的中间产品贸易现象,突破了现存薪贸易理论中规模经济、收益递增的局限性。尽管这些研究成果都只是初期性的,但却为贸易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对新贸易理论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首先,人们思考国际贸易的方法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将现代企业理论融入H-K贸易理论分析框架中,世界贸易就是小麦模式+福特(一体化)模式+耐克(外包)模式的贸易,而不再仅是小麦模式或小麦模式+飞机模式的贸易了。贸易的对象也从最终产品贸易转向了最终产品贸易+中间产品贸易,要素流动已成为国际贸易的必然组成部分。这些变化,意味着人们思考国际贸易的方法已经从单纯技术性因素转向了与非技术性因素相结合,由单纯的经济学方法转向了经济学方法与企业管理学方法的融合,这种分析方法的根本性变革,正在逐步弥补新贸易理论与现实偏离的缺陷。

其次,为国际贸易中企业行为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国际贸易是各国的企业所为,企业行为对贸易模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贸易理论关注市场和流通性,却忽视了企业和生产性,企业行为被大大地简化了。随着全球贸易一体化和国际生产非一体化的迅猛发展,中间产品贸易在国际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贸易的生产性、契约的不完全性、贸易模式的网络性与内部性,越来越成为国际贸易的新特性,对这些特性的了解和把握,显然是离不开对企业内部行为的研究,尤其是要考察企业组织形式、企业决策等行为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将现代企业理论引入贸易理论的研究,克服了垄断竞争贸易模型中简化企业行为的缺陷,为国际贸易中企业行为的研究开拓了道路。

最后,对新贸易理论进行了有力补充和完善。在新贸易理论的三大发展主线中,应对贸易投资一体化现象的挑战而备受关注的国际贸易与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并很可能成为新贸易理论发展的新台阶。但这一研究还是初期的和尝试性的,缺乏一个系统的分析体系来合理解释全球贸易、投资和跨国公司的行为。将现代企业理论融入H-K贸易理论分析框架中,以企业作为研究主体,为国际贸易与直接投资理论的融合建立起共同的微观基石,尤其是在契约不完全条件下,以要素禀赋差异、垄断竞争和产品差异化构建的一般均衡分析模型,使得新贸易理论拥有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这样,既避免了不完全竞争市场模型的处理问题,又弥补了新贸易理论框架中缺失微观理论的局面。

对外贸易的方式篇6

【关键词】国际贸易改革试点“市场采购”贸易方式义乌外贸电子商务模式

一、引言

在义乌成为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之后,依靠强大的市场优势,对外贸易呈“井喷”式增长。根据义乌市外贸电子商务协会的统计,其中外贸电子商务的年交易额在5亿美元左右,相比较义乌市场整体对外贸易依存度在65%左右,外贸电子商务的发展跟义乌整体外贸的发展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本文主要论述义乌外贸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对主要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利用国际贸易改革试点优势,寻找发展义乌外贸电子商务的新模式。

二、义乌外贸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一)义乌外贸电子商务发展状况

国际贸易改革试点以来,义乌的外贸电子商务增长强劲,截止到2012年底,全市外贸B2B卖家1.1万家,外贸B2C卖家超11.2万家,交易额连年增长,外贸B2C的交易2012年实现翻番增长。跨境电子商务更是迅猛发展,在义乌的eBay注册商家5.3万家左右,卖家交易额超3亿美元,同比增长近3倍。在义乌的速卖通注册商家6万家左右,卖家交易额超1亿美元,同比增长400%。敦煌网在义乌的卖家超6600家,同比增长100%,交易额超1亿人民币,同比增长45%。阿里巴巴中国供应商会员3100家,增值服务费等业务超1.4亿元,同比增长34%。2012年义乌跨境电子商务日均出货量超过13万票,70%的货物来源于义乌本地市场。

(二)义乌外贸电子商务现有的主要模式

目前义乌开展外贸电子商务有四大模式

(1)大额贸易批发的第三方交易平台。通过阿里巴巴国际站、环球资源网等。这种方式需要经营主体支付昂贵的服务费用。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外商的采购订单开始向小额化、多频次变化,因此使得大额贸易发展趋缓。

(2)小额贸易批发的第三方交易平台。主要有速卖通、敦煌网。这些平台的交易特点是交易金额不高,数量不多,大多是一些适合航空物流的产品为主,近几年发展较快。

(3)国际零售的第三方平台。如eBay、亚马逊等平台,这个类似于国内的淘宝网,主要从事网络零售贸易。

(4)独立网站。通过建立独立的B2C零售平台,打造“一站式”网络直销平台。这种方式投入成本高,回报期长,难度大,适合本身在海外有一定自身销售网络的且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

三、义乌外贸电子商务的主要特征及面临的困境

(一)义乌外贸电子商务参与群体分析

根据调查发现义乌从事外贸电子商务的人群大致分为六个:外贸公司、创业青年、生产企业、市场经营户、国内电商的转型群体及外国采购商,各个群体的占比情况见图1。

图1

以上群体中数量最多的是创业青年,而且多数是只有几个人的团队甚至只有一个人,规模很小。数量紧跟其后的是外贸公司,事实上这个群体才是目前义乌外贸电子商务的主力,有一定销售规模的企业一般都是在这个群体中产生。而在实体市场中数量最多的市场经营户和生产企业却没有在外贸电子商务领域展现优势,主要原因是这个群体的人往往都缺乏外贸专业知识和英文能力,所以他们缺乏独立操作的能力,只能成为某个外贸电子商务企业的供应商。随着“市场采购”贸易模式的推广,市场经营户参与外贸电子商务的热情也随之高涨,这有助于义乌市场提升国际竞争力。总体来说,义乌外贸的参与群体范围较广,数量较多。

(二)义乌外贸电子商务操作流程

通过对义乌外贸公司、市场经营户、外国采购商及电子商务公司的走访,总结义乌传统外贸交易流程和外贸电子商务流程如下(见图2)。

图2

在跨境的小额贸易方面,大部分的业务直接通过国际物流快递公司将货物以航空运输方式到国外买家手中。

在大额的对外贸易方面,改革之前,义乌只有专业的外贸公司和具备进出口权的生产企业可以直接进行对外贸易。在实行“市场采购”贸易新方式后,义乌的市场经营户、生产企业及电子商务公司都可直接参与进出口贸易,扩大了义乌对外贸易的参与主体。

(三)义乌外贸电子商务面临的困境

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后,义乌对外贸易额得到成倍增长,义乌外贸电子商务交易额也在快速发展,但是外贸电子商务交易额在整个对外贸易额中占比较低,同时外贸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远低于义乌国内电子商务的发展。在走访各个企业和经营户后,我们发现阻碍义乌外贸电子商务发展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小额贸易物流成本高。义乌外贸电子商务企业销售的产品大部分都是价值低、种类多的小商品。这些小商品通过国际快递公司发往全球的物流成本高昂,甚至有的物流成本还超过了商品本身的价值。从而使得其失去了价格优势,同时也降低了海外批发商及消费者直接从网上购买小商品的吸引力。所以小额贸易物流成本是阻碍义乌外贸电子商务发展的因素之一。

第二、货款回收缺乏便利性。从事外贸电子商务使用的支付平台根据所针对地区的不同,支付和收款工具也不同。目前外贸行业使用的支付方式主要有西联、moneyGram、tt、L/C、paypal、moneybooker、ViSa信用卡等。paypal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在线支付提供商,但是使用paypal有不可忽视的缺陷,一方面,由于paypal帐户的信用机制和个人的信用卡记录不关联,对于个人来说,拒付是没有风险的,因此会给国内的商家遭遇莫名的拒付损失。另一方面,paypal对美国之外的卖家保护较弱,它重视保护买家的感受,因此卖家会遭遇无礼买家的投诉,导致帐户冻结。最后,对于小额贸易来说,paypal使用成本高。至于其他的支付方式,也都存在缺陷,缺少义乌外贸电子商务企业的最好选择方式。

第三、外贸专业知识缺乏。义乌市场外向度高,参与主体数最多的是市场经营户。但是,很多市场经营户文化程度低、外贸专业知识缺乏、英语能力弱,短期之内让他们直接参与外贸电子商务不太现实。因此,需要创建一个让他们能够直接、轻松地参与外贸电子商务的第三方服务平台,才能提升义乌外贸电子商务的建设,才能真正提升义乌外贸的国际竞争力。

第四、纠纷的处理缺乏信任机制。一个成熟的电子商务平台应该包含一个成熟的网上纠纷处理机制。目前,从事外贸电子商务的贸易平台,无论是专注于大额贸易的阿里巴巴、中国制造商,还是小额贸易的敦煌网等,都不能成熟、完善地处理贸易纠纷。卖家和买家之间缺乏一个可以信任的纠纷处理机制,让双方没有安全感,这样既会阻碍卖家的参与热情,也会降低买家的购买热情。

四、义乌外贸电子商务模式创新研究

在结合“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的情况下,能够轻松地、便利地和更有效率地进行外贸电子商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整合全球服务网络,建立“全托管”服务贸易平台

由政府牵头整合全球的服务资源,联合有实力的国际贸易第三方平台企业建立“全托管式”平台,通过商品管理、帐户管理、海外营销、支付、物流供应链、诚信体系、仓储管理等一系列专业化运营,商户各自选择符合自己需求的服务,也可以打包给第三平台服务,这样帮助商户实现实体市场和虚拟市场、线上和线下融合发展。利用“全托管式”第三方贸易平台开展外贸电子商务的贸易流程应该如图3所示:

图3

“全托管式”第三方贸易平台是一个完整的“贸易生态链”,这个生态对于义乌的外贸电子商务的参与主体来说更便利、更有效。其中“全托管式”第三方贸易平台应包含以下全方位的服务托管。

第一、产品信息翻译。商户只要按照格式要求提供必要的商品信息和图片等,第三方贸易平台负责将产品中文信息转化成英文信息,并到平台上面。

第二、全方位物流服务。全方位物流服务包含报关、清关、海运、航空及到港后的清关服务环节,为商户提供“门到门”服务,只要商户提供了产品和客户信息,物流公司将负责通过海运或空运自客户手中。物流公司应建立固定时间、固定路线及固定方式的物流服务体系,客户可以自行选择不同的运输方式。物流公司还可以有选择性的在全球建立一批规模化仓储设施,为客户提供热销产品的仓储和发货服务。

第三、网上营销托管服务。第三方平台可以提供有偿的网上营销托管服务,协助义乌的商户与众多海外客户流畅的沟通和合作,帮助更多的义乌企业在交流中成长。

第四、第三方支付平台。义乌需要有一个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可以由政府牵头联合目前有实力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共同打造适合义乌本地的支付服务。

第五、成熟完善的纠纷处理机制。第三方平台需要有一个公平、公正和公开的纠纷处理机制。涉外纠纷的特点是关系复杂、程序繁琐,为了保障买卖双方的权利,第三方平台可以要求双方提供经过双方签署的销售协议作为备案文件,以此来维护各方利益。

(二)深化国际贸易改革,提升外贸商务环境

为适应建立符合义乌市场的“全托管式”第三方服务平台的需要,必须在金融、财税、投资、外汇等重点领域进行重大改革,必须进一步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并且建立适应国际经济通行规则的运行机制。

进一步加强与宁波—舟山港等口岸港口的合作,把港口功能延伸到义乌,加快建设成为具有“始发港”和“目的港”功能的“义乌港”。

加快义乌机场国际航站楼建设进度,提升机场飞行区等级,争取尽早将义乌航空口岸临时开放转为正式开放,进一步促进人员往来、居留便利化,扩大对外交流和合作。

深入推进“跨关区快速通关”及“属地申报、口岸验放”和“分类通关”等模式改革,大幅提高通关效率。探索建立陆(海)铁多式联运模式。健全客商便利化出入境管理机制,深化外事审批、出入境业务管理等制度改革。

在构建现代金融支持体系上实现新突破。加快金融商务区建设,争取更多内外资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的地区总、分公司在义乌集聚发展,鼓励组建贷款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企业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建设区域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中心,开展专业货币兑换、货币经纪等业务,探索推进资本项下人民币跨境支付结算业务,研究制订合伙制企业相关外汇管理政策。

在构建新型公共服务体系上实现新突破。围绕建设国际商贸名城的目标,加强与国际贸易和国际化城市相适应的仲裁、边防、消防、港务、金融等机构监管服务能力建设,优化机构设置和行政资源。

对外贸易的方式篇7

一、国际贸易环境系统论的提出

国际贸易环境包括国际贸易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重含义。国际贸易的自然环境是指国际赖以存在并影响其发展和变化的各种自然因素及其态的总和。它包括地理环境、气候环境、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状况等因素。国际贸易的社会环境是指国际贸易赖以存在并影响其发展和变化的各种社会因素及其状态的总和.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相比有多明显的特点:一是社会环境的构成比自然环境更复杂、更具体;二是社会环境的形成和变迁比自然环境更具有爆发性和跳跃性;三是社会环境的作用比自然环境更隐蔽、更直接、更难以捉摸。我们这里所要探讨的主要是国际贸易的社会环境。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人类社会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社会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个不同的分系统、子系统和各个不同的因素、子因素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共同作用于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①。国际贸易是国与国之间的一项重要的经济活动,同样处于人类社会庞大而又复杂的社会系统之中,并受到系统中各种因素的影响。www.133229.com因此,所谓国际贸易环境,是指国际贸易在人类社会系统中所处的具体位置及其状况。国际贸易所处的具体位置及其状况又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可称为国际贸易环境系统。概括说,国际贸易环境系统是指在国际贸易发生、发展中,对国际贸易的主要构成和具体阶段产生决定影响和制约作用的各种主要社会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统一体。

二、国际贸易环境系统的构成

国际贸易环境系统,按系统内各因素的性质及其对国际贸易影响的方式可分为两个子系统:一是外部环境系统;二是内部环境系统。所谓外部环境系统是指从外部作用于国际贸易,从而影响国际贸易发生、发展的若干国际贸易外部因素的有机组合.所谓内部环境系统是指从内部作用于国际贸易,从而影响国际贸易发生、发展的若干国际贸易内部因素

的有机组合。值得指出的是,外部因素不等于次要因素,外部作用不等于间接作用;内部因素不等于主要因素,内部作用不等于直接作用。它们的具体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不同因素的实际作用程度。

国际贸易外部环境系统包括两个紧密联系的子系统,即国际系统和国别系统。国际系统是指在国际贸易外部环境中带全局性、总体性的若干因素的总和。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主要因素:一是国际政治与安全因素。它决定着国际贸易发生和发展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和平的国际政治关系,稳定的国际安全机制,是国际贸易发生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外部条件。只要国际政治与安全因素发生重大变化,国际贸易也将随之产生重大调整。它既可能改变国际贸易发展的方向,也可能摧毁国际贸易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二是科学技术因素。它是国际贸易发展和变化最根本的动力来源。科技进步及其在生产领域、贸易领域的应用,不仅促使国际贸易规模的扩大,而且引导国际贸易方式、手段、工具,从而整个国际贸易质量的提高。三是世界经济因素。它是国际贸易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世界经济史表明,世界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增长之间存在着比较稳定的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约为1:15。因此,世界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和发展状态直接关系到国际贸易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状态。四是国际文化因素。它从各个方面影响和制约着国际贸易的发生、发展。文化属于一种观念形态,特定社会、特定时代和特定民族的文化决定着特定人群的观念基础和行为方式,同时规定了和其他人群的差异。这种差异性制约了参与国际贸易的观念、方式和过程。

国别系统是指在国际贸易外部环境中带局部性、国别化的若干因素的总和。它包括以下三个主要因素:一是国别政治局势。它决定了一国对外贸易的基本前提条件。政局稳定是顺利开展对外贸易的大前提。二是国别科技发展水平。它决定了一国对外贸易的国际竞争能力和地位。一国科技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水平,差不多规定了该国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基本的国际地位。三是国别经济发展因素。它包括一国经济发展模式、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具体因素。它决定了一国对外贸易的地位,也提供了该国对外贸易的基础,同时规定了该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基本思路和体制框架。

国际贸易内部环境系统也包括两个紧密联系的子系统,即国际系统和国别系统。国际系统是指在国际贸易内部环境系统具有全局性、总体性的若干因素的总和。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因素:一是国际贸易发展格局因素。所谓国际贸易发展格局是指国际贸易发展赖以进行的框架体系,基本上规定了国际贸易发展的方向。不同的历史时期,国际贸易的发展格局可能不同;而不同的国际贸易发展格局对国际贸易发展的作用方向和作用程度都有差别。二是国际贸易管理体制因素。所谓国际贸易管理体制是指规范国际贸易发展基本方式和手段,它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制度保障。人类真正有意识地对国际贸易进行管理或规范的历史并不长,但实践已经表明,不同的国际贸易管理体制对于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是有很大差别的。三是国际贸易政策取向因素。所谓国际贸易政策取向是指一定时期国际贸易发展过程的基本政策意图和政策动向,它是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不同的政策取向会对国际贸易产生促进或抑制的不同作用,但它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际贸易发展的基本态势。四是国际贸易关系因素。所谓国际贸易关系是指参与国际贸易的相关国家之间的双边或多边关系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它直接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各个方面。随着国际贸易更广泛和更深入地开展,国际贸易关系已经变得更加复杂和日趋敏感。

国别系统是指国际贸易内部环境中具有局部性、国别化的若干因素的总和。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因素:一是贸易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它从总体上决定了一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水平。如果一国实行封闭的经济发展模式,那么其对外贸易就不可能充分发展。二是外贸发展战略。它从根本上决定了一国对外发展的基本方向和基本道路。一国外贸展战略无非是实行进口替代战略,或是实行出口导向战略,亦或是实行平衡发展战略,但在不同的外贸战略下,一国对外贸易呈现的状态是完全不同的,对本国经济发展作用方向和作用程度也是有很大差别的。三是外发展政策。它决定了一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基本形态。一国外贸发展的基本政策取向不外乎保护主义、自由主义和管理贸易三种。不同的政策取向适合于不同的经济形态和经济目标,也会带来不同经济后果和贸易后果。四是外贸发展体制。它决定了一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秩序。外贸发展体制大致包括两种基本形态,即所谓封闭型体制与开放型体制。它们之间的基本差别主要表现在国内管理体制与国际贸易规范体制的融合度上。

至此,我们可以将国际贸易环境系统的层次和构成作总体上的归纳。从国际贸易环境系统的层次看,第一层次是国际贸易的内部环境,直接依附于国际贸易,并从国际贸易的内部作用于国际贸易。第二层次是国际贸易的外部环境,接依附于国际贸易的内部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主要通过对内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来传递,同时也可直接作用于国际贸易的各个构成因素①。第三层次是国际贸易的自然环境,直接依附于国际贸易的社会环境,并通过对国际贸易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于国际贸易。同时也可能直接作用于国际贸易的各个构成因素。

三、国际贸易环境系统范式分析的特征

把国际贸易环境看成是一个系统,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分析和探索影响国际贸易产生与发展的各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是思维范式上的重要转换②。国际环境分析的系统范式和传统分析范式相比,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一)非还原论。传统分析范式认为,所有事物都可以分解还原成要素,同时要素还可由其他事物替换;将所有要素加到一起,又会重新得到事物的整体。因此,对整体事物的考察可以通过对构成事物的具体要素的考察来替换,并由此直接推论出整体事物的性质和规律。按照这样的思维范式,对国际贸易与国际贸易环境的考察也可以还原为对国际贸易环境中各具体要素的考察,并进而推导出国际贸易环境对国际贸易的总体影响。事实上,这也是我们分析国际贸易和国际贸易环境问题的一贯方法。

系统范式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由内在要素构成的系统,但系统并不能简单地还原为要素。整体产生其要素孤立状态时所没有的新的本质特征,因此事物的整体大于要素之和。据此,系统范式认定,对事物的考察不能简单地还原为对具体要素的考察,更不能因要素在孤立状态时的性质和规律来解释事物整体的性质和规律,因此还原论是不可取的。按照这样的思维范式,对国际贸易环境的考察,也应把国际贸易环境看成是一个系统,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考察际贸易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但是,这种考察不能被国际贸易环境系统的各构成要素的单一考察所替代,更不能把单一要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看成是整个国际贸易环境的基本性质。系统范式的非还论要求我们重新审视一直采用的分析方法。从国际贸易环境系统来看,国际贸易环境不是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简单相加之和,也不是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的机械配合,而是由这些不同层次的要素共同组成的有机统一体。国际贸易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不能由某一层次的要素影响来推导,也不能看成是各种要素影响之和。从现阶段这一问题研究的实践看,明显存在这样一种倾向:要回答一个问题时,首先把这个问题分解成小问题进行探讨,进而推出对整个问题的结论。这是一种典型的还原论。实践证明,这种方法难以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二)非线性分析。传统分析范式认为,构成事物的要素之间只存在简单的线性关系,要素及事物服从机械因果律和单一决定论。因此,要素之间、事物之间也存在一条直线因果链。据此,分析范式认定,对事物的考察可以通过割裂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来研究要素替换。按照这样的分析范式,对国际贸易与国际贸易环境的考察,不仅可以还原为对各具体要素的考察,而且还可以排除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根据机械因果律和单一决定论,推导出国际贸易环境与国际贸易之间的直接因果关系。

系统范式认为,系统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关系,系统服从要素之间以及要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并由此决定了系统整体结构的复杂性和非线性。同时,也正是系统内外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决定了系统自组织地生存和发展。因此,认识整体不能仅仅满足于认识要素,更重要的是要认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整体事物的影响。按照这样的思维范式,对国际贸易与国际贸易环境的考察,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影响和制约国际贸易的各具体要素的考察上,必须认识到这些具体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从这种相互联系中进一步考察其对国际贸易更深刻的影响。

从国际贸易环境系统来看,国际因素或国别因素与外部环境或内部环境之间,外部环境或内部环境与社会环境之间,社会环境与整个国际贸易环境之间,国际贸易环境与国际贸易之间,都不是简单的线性的机械因果关系,国际因素与国别因素之间,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之间,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这些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真正构成了国际贸易环境系统。从对这一问题研究的实践来看,不少研究都过于强调某一种或某几种因素对问题的影响,忽视了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对最终结果的影响。甚至仅仅从某一因素出发,得出对整个问题的判断。显然,这种分析往往过于简单化。

(三)进化观。传统分析范式认为,事物及要素的运动过程是可逆的,不存在进化发展。据此,传统分析范式认定,事物的要素构成是固定不变的,要素与事物之间的关系是稳定的。尽管它们也存在内在运动,但这种运动并不具有方向性和时间性。按照这样的思维范式,对国际贸易与国际贸易环境的考察,就变得非常简单。

系统范式认为,系统总是一定时间和一定条件下的系统,是进化的,必然有一个产生、发展过程,而这个过程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和时间性,因而是不逆的。据此,系统范式认定,系统是不断运动、变化的,系统的构成要素也总是处于特定的变动过程中,,理对系统的考察必须充分考虑。按照这样的思维范式,考察国际贸易与国际贸易环境,就不能把国际贸易环境看成一个永恒不变的系统,不能忽视系统内各构成要素的变动和调整及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尤其是将这种变动和调整与特定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

从国际贸易环境系统来看,自然环境在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初期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是最重要的。但是,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化,社会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逐步上升,并最终取代自然环境成为制约国际贸易的主要因素。在社会环境中,内部环境直接制约国际贸易,因而在相当长时期内,内部环境是社会环境的主要因素。随着国际贸易向广度和深度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的外部环境的制约作用开始加强。与此同时,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环境,国际因素的地位都在快速上升。这一切都说明,对国际贸易环境系统的分析,以及环境系统对国际贸易影响的分析,必须把握进化的方向,在进化发展的基础上动态地探索国际贸易环境及其与国际贸易的相互关系。

(四)整体价值观。传统分析范式认为,由于整体可以分解或还原成要素,因此,要素的性质也就直接决定整体的性质。从这种观点出发,分析范式认定,对整体的判断可以通过对要素的判断推导,构成整体的要素是优先的,整体就一定是优秀的。按照这样的思维范式来考察国际贸易与国际贸易环境,就必然得出这样的结论:只要国际贸易环境中的具体因素是有利的,国际贸易环境就是有利的,国际贸易就能够发展。很显然,这种价值观忽视了各具体因素的组合方式及其对整体的最终影响。

系统范式认为,系统整体功能的最优化是系统的最高目标,它同时也是评价要素及其运行方式与组合方式合理性与有效性的基本标准。从这种观点出发,系统范式认定,要素的运行与组合不仅影响要素功能的发挥,更影响整体功能的最优化。因此,对要素的判断并不能得出对整体的判断。按照这样的思维范式来考察国际贸易和国际贸易环境,就必然得出这样的结论:国际贸易环境中的具体因素是有利的,但国际贸易环境未必有利,国际贸易也就未必能够发展。

从国际贸易环境系统来看,环境系统整体功能的优化和系统中具体要素功能的有效性之间不是同等的。例如,外部环境或内部环境的有利决不意味着整个国际贸易环境系统的优化;相反,整个环境系统功能的优化倒可以证明系统中各要素功能发挥的有效性。从这一点来看,我们目前理论研究中的一些基本演绎方法都是值得重新推敲的。例如,如果对外贸易既有有利的外部环境,也有有利的内部条件,是不是一定意味着对外贸易的整体环境或条件必然有利?答案难以肯定。这是因为整体环境或条件是否有利,除了要看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性质,还要看这两种因素在什么条件下如何配合。

四、几点结论

(一)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考察国际贸易环境是系统范式逐步取代分析范式的必然要求。从人类认识史看,分析范式统治着人类的逻辑思维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尽管这种思维范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但是,自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理论的发展与升华,分析范式开始受到来自相对论、量子力学论、系统论、控制论等方面的挑战。系统范式为人类更深刻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对外贸易的方式篇8

[关键词]中山市加工贸易经济增长

一、引言

作为贸易方式之一的加工贸易,在改革开放30年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对吸引外资、对外贸易、就业、税收、技术进步,乃至整个国民经济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从广义上讲,加工贸易是外国的企业(通常是工业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的企业)以投资的方式把某些生产能力转移到东道国或者利用东道国已有的生产能力为自己加工装配产品,然后运出东道国境外销售。这种跨越国界的生产加工和销售,成为加工贸易的显著特征,即“两头在外”。主要包括来料加工、来件装配、进料加工、出料加工和补偿贸易。

从狭义上讲,加工贸易是部分国家为了扩大对外贸易或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采取了对以来料或进料方式进口的原材料、零部件由海关实行保税监管进口,成品返销境外的办法。

我国的加工贸易主要以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为主。所以,在分析中山市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数据统计和分析都是建立在狭义范围之上的。

加工贸易是中山外向型经济的源泉和动力。2000年以来,中山的对外贸易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进出口贸易额屡创新高。2000年~2007年期间,从60.89亿美元上升到246.63亿美元,增长率高达305%。其中,进口总额从24.12亿美元增长到73.66亿美元,出口总额从36.77亿美元增长到172.97亿美元,在广东省名列前茅。中山对外贸易能取得如此瞩目的成绩,主要得益于加工贸易的蓬勃发展。

下面分别运用加工贸易增值系数和加工贸易对中山GDp的贡献率来分析中山加工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二、中山市加工贸易增值系数分析

加工贸易增值系数是衡量中山市加工贸易创汇水平的质量指标,增值系数的提高表明加工贸易在质量上的扩张。

加工贸易增值系数=加工贸易出口额/加工贸易进口额

现对中山市2000年~2007年数据进行整理,得出其加工贸易增值系数,见表1:

资料来源:中山市统计年鉴

从表1知道,从2000年开始,除了2003、2004两年有所回落外,中山市加工贸易增值系数逐年提高。这表明,中山市的加工贸易的质量是逐年扩张,逐年转好。

三、中山市加工贸易拉动度分析

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可以通过开放经济条件下的简单凯恩斯模型测算,该模型建立在国民收入恒等式基础上,其基本形式为:

根据上式可以获得增量恒等式:

其中,Y,C,i,G,X和m分别表示国内生产总值、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购买支出、出口和进口,ne=X-m表示净出口,表示增加值。当净出口增加时,对外贸易正向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当净出口减少时,对外贸易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产生负拉动作用。由于净出口由加工贸易形成的净出口、一般贸易和其他贸易方式形成的净出口构成,上式又可以表示为:

其中,、分别表示一般贸易和其他贸易方式形成的净出口、加工贸易净出口。这样

根据上式,可以获得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量化公式,即:

加工贸易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度

=加工贸易净出口增加额/GDp增加额*100%

加工贸易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

=加工贸易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度*GDp增长的百分点

根据以上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中山市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2001年~2007年中山市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和贡献率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资料来源:中山市统计年鉴、对外贸易方式统计表

表2中的计算结果表明:

第一,各年加工贸易净出口增加,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和拉动度都为正值,加工贸易正向拉动经济增长,因此,加工贸易净出口与中山市GDp总体呈正相关的关系;

第二,2001年~2007年加工贸易对中山市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度为50.83%,年均拉动度为8.4%。加工贸易对中山市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和拉动度明显高于广东省的水平。由此可见,加工贸易对中山市经济增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董翠玲:广东顺德加工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2]明娟王子成:加工贸易对广东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文荟,2006,(5)

对外贸易的方式篇9

一、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trade)

国际贸易亦称“世界贸易”,泛指国际间的商品和劳务(或货物、知识和服务)的交换。它由各国(地区)的对外贸易构成,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国际贸易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已发生,并随生产的发展而逐渐扩大。到资本主义社会,其规模空前扩大,具有世界性。

二、对外贸易(foreigntrade)

对外贸易亦称“国外贸易”或“进出口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这种贸易由进口和出口两个部分组成。对运进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进口;对运出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出口。这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开始产生和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更加迅速。其性质和作用由不同的社会制度所决定。

三、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即某大类或某种商品进出口贸易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以份额表示。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构成,即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贸易额与整个世界出口贸易额相比,以比重表示。

为便于分析比较,世界各国和联合国均以联合国《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sitc)公布的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进行分析比较。一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可以反映出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科技发展水平等。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可以反映出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和科技发展水平。

四、对外贸易值与对外贸易量:

(一)、对外贸易值(valueofforeigntrade)

对外贸易值是以货币表示的贸易金额。一定时期内一国从国外进口的商品的全部价值,称为进口贸易总额或进口总额;一定时期内一国向国外出口的商品的全部价值,称为出口贸易总额或出口总额。两者相加为进出口贸易总额或进出口总额,是反映一个国家对外贸易规模的重要指标。一般用本国货币表示,也有用国际上习惯使用的货币表示。联合国编制和发表的世界各国对外贸易值的统计资料,是以美元表示的。把世界上所有国家的进口总额或出口总额用同一种货币换算后加在一起,即得世界进口总额或世界出口总额。就国际贸易来看,一国的出口就是另一国的进口,如果把各国进出口值相加作为国际贸易总值就是重复计算。因此,一般是把各国进出口值相加,作为国际贸易值。由于各国一般都是按离岸价格(fob即启运港船上交货价,只计成本,不包括运费和保险费)计算出口额,按到岸价格(cif即成本、保险费加运费)计算进口额。因此世界出口总额略小于世界进口总额。

(二)、对外贸易量(quantumofforeigntrade)

以货币所表示的对外贸易值经常受到价格变动的影响,因而不能准确地反映一国对外贸易的实际规模,更不能使不同时期的对外贸易值直接比较。为了反映进出口贸易的实际规模,通常以贸易指数表示,其办法是按一定期的不变价格为标准来计算各个时期的贸易值,用进出口价格指数除进出口值,得出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贸易值,便剔除了价格变动因素,就是贸易量。然后,以一定时期为基期的贸易量指数同各个时期的贸易量指数相比较,就可以得出比较准确反映贸易实际规模变动的贸易量指数。

五、贸易条件(termsoftrade)

贸易条件又称交换比价或贸易比价,即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之间的比率,也就是说一个单位的出口商品可以换回多少进口商品。它是用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来计算的。计算的公式为: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x100。以一定时期为基期,先计算出基期的进出口价格比率并作为100,再计算出比较期的进出口价格比率,然后以之与基期相比,如大于100,表明贸易条件比基期有利;如小于100,则表明贸易条件比基期不利,交换效益劣于基期。

六、服务贸易

根据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达成的“服务贸易总协定”,服务贸易是指:“从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境内提供服务;在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以商业存在提供服务;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以自然人的存在提供服务。”服务部门包括如下内容:商业服务,通信服务,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销售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健康与社会服务,与旅游有关的服务娱乐、文化与体育服务,运输服务。

七、直接贸易与间接贸易

(一)直接贸易(directtrade)

直接贸易是“间接贸易”的对称,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直接买卖商品的行为。

(二)间接贸易(indirecttrade)

间接贸易是“直接贸易”的对称,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买卖商品的行为。其中,生产国是间接出口;消费国是间接进口;第三国是转口。转口贸易(entrepottrade)是指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通过第三国所进行的贸易。即使商品直接从生产国运到消费国去,只要两者之间并未直接发生交易关系,而是由第三国转口商分别同生产国与消费国发生的交易关系,仍然属于转口贸易范畴。

八、总贸易与专门贸易

(一)总贸易(generaltrade)

总贸易是“专门贸易”的对称,是指以国境为标准划分的进出口贸易。凡进入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总进口;凡离开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总出口。

在总出口中又包括本国产品的出口和未经加工的进口商品的出口。总进口额加总出口额就是一国的总贸易额。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原苏联、东欧等国采用这种划分标准。

(二)专门贸易(specialtrade)

专门贸易是“总贸易”的对称,是指以关境为标准划分的进出口贸易。只有从外国进入关境的商品以及从保税仓库存提出进入关境的商品才列为专门进口。当外国商品进入国境后,暂时存放在保税仓库,未进入关境,不列为专门进口。从国内运出关境的本国产品以及进口后经加工又运出关境的商口,则列为专门出口。专门进口额加专门出口额称为专门贸易额。德国、意大利等国采用这种划分标准。

九、有形货物贸易

这10类货物分别为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0);

饮料及烟类(1);

燃料以外的非食用粗原料(2);

矿物燃料,油及有关原料(3);

动植物油脂及油脂(4);

未列名化学品及有关产品(5);

主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6);

机械及运输设备(7);

杂项制品(8);

没有分类的其他货物(9)。

在国际贸易统计中,一般把0到4类货物称为初级产品,把5到8类货物称为制成品。

十、复出口与复进口

(一)、复出口(re-export)

复出口是指外国商口进口以后未经加工制造又出口,也称再出口。复出口在很大程度上同经营转口贸易有关。

(二)、复进口(re-import)

复进口是指本国商品输往国外,未经加工又输入国内,也称再进口。复进口多因偶然原因(如出口退货)所造成。

十一、知识产权贸易

根据关贸总协定乌拉土回合达成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知识产权包括如下内容:版权、专利、商标、地理标志、工业设计、集成电路、外观设计(分布图)等,是一种受专门法律保护的重要的无形财产。

十二、当代世界市场发展的特点

(一)世界市场上国际类型的多样化

战后,在世界市场上,出现了三种类型的国家,即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和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约占70%左右,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约占20%,而社会主义国家和原苏联、东欧国家约占10%左右。

(二)国际贸易方式多样化

出现了一些新贸易形式,主要有:补偿贸易、对外加工装配贸易、租赁贸易等。

(三)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四)世界市场上的垄断与竞争更为剧烈

战后,世界市场由卖方转向买方市场,垄断进一步加强,使得市场上的竞争更为激烈。为了争夺市场,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式:

1、组织经济贸易集团控制市场。

2、通过跨国公司打进他国市场。

3、国家积极参与世界市场的争夺。

4、从价格竞争转向非价格竞争。非价格竞争的手段和方法主要包括提高产品质量、性能、改进产品设计、做好售前售后服务等。

5、开拓新市场,使市场多元化。

十三、世界市场的概念

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之间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换的领域。它包括由国际分工联系起来的各个国家商品和劳务交换的总和。可见,世界市场这一概念是由其外延和内涵两方面构成的。世界市场的外延指的是它的地理范围。世界市场的内涵指的是与交换过程有关的全部条件和交换的结果,包括商品、技术转让、货币、运输、保险等业务,其中商品是主体,其他业务是为商品和劳务交换服务的。

十四、世界市场上商品交易方式

(一)单纯的进出口贸易方式

买卖双方自由选择交易对象,通过函电往来或当面谈判,达成协议签订合同,进行交易活动,这是国际贸易最普遍的一种交易方式。

(二)展览交易方式

举办定期或不定期的、长期或短期的、有固定地点或无固定地点的各种类型的展览会、博览会、贸易中心、为本国和其他国家的商品展出和交易提供场所。

(三)商品交易所

商品交易所是世界市场上进行大宗商品交易的一种特殊交易方式,是一种有组织的商品市场。其经营活动是根据交易所法和交易所规定的条例进行的。

(四)国际拍卖

国际拍卖是经过专门组织,在一定地点定期举行的一种公开竞争的交易方式。

(五)补偿贸易

补偿贸易是与信贷相结合的一种商品购销方式。买方用进口设备开发和生产的产品或用其他产品或劳务去偿还进口设备的贷款。

(六)加工贸易

加工贸易是把加工与扩大出口或收取劳务报酬相结合的一种购销方式。

(七)租赁贸易

租赁贸易是把商品购销与一定时间内出让使用权相联系的一种购销方式。出租人把商品租给承租人在一定时期内专用。承租人根据租赁时间长短付出一定的资金。

十五、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一)对外贸易地理方向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或国别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个国家或区域集团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有的地位,通常以它们在该国进出口总额或进口总额、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来表示。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指明一国出口商品的去向和进口商品的来源,从而反映一国与其他国家或区域集团之间经济贸易联系的程度。一国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通常受经济互补性、国际分工的形式与贸易政策的影响。

(二)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对外贸易的方式篇10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一直都是我国对外贸易开展的最前沿阵地,外贸蓬勃活跃,不仅是促进广东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力,也对全国的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从近几年全球进入低碳经济时代后,广东的对外贸易也因新式贸易壁垒的出现和经济转型时期的到来而深受影响,实现对外贸易发展模式的转型已是迫在眉睫。

(一)广东对外贸易发展模式转型是低碳经济环境下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以及各种环境问题的出现,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发展的大潮流,被更多的国家提倡和采用。长期以来,广东是以出口为导向的粗放型发展对外贸易,具有“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特点,这与低碳经济的核心内涵相悖,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模式面临巨大挑战。首先,低碳经济时代使许多发达国家纷纷采取“碳关税”政策对本国实行贸易保护,“碳关税”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碳壁垒”。这使得广东省出口的以低技术、高耗能、高污染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产品销售成本大大增加,丧失了过去价格优势的地位,使广东省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受到严重削弱。其次,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面临严峻的壁垒问题。比如在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中占有主导地位的计算机与通讯技术产品,在2009年上半年出口564.7亿美元,比2008年同期下降19%,深受新型技术性壁垒的影响。

(二)广东对外贸易发展模式转型是经济转型时期的必然选择经济转型指的是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包括发展模式、发展要素、发展路径等转变。在低碳经济的要求下广东要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转变对外贸易的发展模式。外贸发展模式与我国环保的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可以保持广东省对外贸易优势,即减少产品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消耗,降低由于环保标准提高而增加的生产成本;同时,因为低碳经济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内核,可以促进广东企业减少环境污染、降低损耗、保护资源、运用科技手段发展绿色生产优势,创造竞争优势,推进产业升级,在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领域,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增加广东省对外贸易的核心竞争力,真正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广东省经济转型的关键之举就是对外贸易发展模式的调整。近几年来广东省过高的出口贸易依存度带来贸易摩擦增加,极易遭受国际经济与贸易环境的影响和冲击,这迫使广东必须调整现在的外贸发展战略,实施对外贸易发展模式转型,这无论是应对国际新式贸易壁垒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广东省经济整体转型,都显得十分紧迫,十分重要。

二、广东省对外贸易发展模式简析

(一)加工贸易发展模式简析加工贸易是广东吸收外资和外贸出口的主要力量和重要方式,其出口产品从以传统产品为主发展到以电子、通讯、信息产品等机电、高新技术产品为主,逐步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变,2010年占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的38.5%。同时,加工贸易多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充分发挥了广东人口大省的优势,缓解了就业压力,有利于社会稳定。虽说广东省加工贸易发展迅速,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广东加工贸易整体仍处于加工制造和零部件配套等中低端环节,附加值还不够高,核心技术、关键设备、品牌等环节大部分还由跨国公司母公司控制;二是近年来加工贸易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2006年,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总进出口额的69.1%,到2010年降至56.85%;三是广东加工贸易主体仍没改变以外资为主的状况,目前广东加工贸易企业中外商投资企业占80%的绝对比例,内资企业占20%,其中民企只占5%。内资加工贸易企业比例及规模偏低,反映出本地企业参与国际产业链分工的优势不足。

(二)一般贸易发展模式简析与加工贸易相比,一般贸易对外依存度相对较小。从数据显示来看,广东省加工贸易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比例逐年下降,而一般贸易虽然在广东外贸中比例较低,但比重却在逐年上升,从2006年的26.49%上升至2010年的34.21%,显示出巨大的增长潜力。所以在低碳经济时代,在加工贸易面临严峻挑战时,一般贸易成为广东外贸的突破口。但是,一般贸易出口企业的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知名度、销售渠道不畅,而加工贸易已由母公司在国际市场建成较固定的销售渠道和稳定的市场,这致使有技术的企业仍更愿意选择贴牌出口。与此同时,企业担忧的另一个问题是在国内建立销售渠道和品牌并不容易。对此,一般贸易出口企业要加强产品品牌建设,提高产品国际国内知名度,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而这又是一般贸易出口所面临的巨大困境。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广东对外贸易发展模式转型策略

(一)低碳经济背景下,政府在广东对外贸易发展模式转型中的作用政府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宝贵经验,制定相应的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在立法思想、立法原则以及立法内容上体现可持续发展对外贸易的内涵。同时在国际上也要通晓国际法律,做好环境外交。目前国际上已经签订了约200多个多边环保公约和协定,各国也纷纷制定一些政策法规,来加强对全球环境的保护。因此,政府必须充分掌握以争端解决机制为代表的wto系列协议文件的内涵,熟悉其约束性规则,这样才可以在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基础上客观公平地维护我方利益,并在国际社会中尤其是在与发达国家的双边对话机制中增加谈判的筹码。此外,做好环境外交,积极倡导自由贸易,参与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树立负责任的中国出口大省形象,为实现互利双赢战略而努力,从而为广东对外贸易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还要综合运用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和产业政策,支持低碳出口产业顺利过渡到可持续对外贸易发展模式上来。建立绿色产业的技术支撑平台,提供绿色产业建设中所必需的基础性、共同性技术并提供技术咨询和指导,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信贷和技术支持等政策手段激励企业的生态建设。通过弥补企业的生态建设成本,从经济效益方面引导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生态化建设,为企业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省内商务环境。同时还应密切关注国际标准,尤其是国际环境标准的动态演变,引导企业按照绿色要求改进外贸产品种类、生态设计、生产工艺和生产过程,推动企业的管理走上标准化、规范化和国际化,促进企业经营由粗放型向集约可持续型转变。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在广东对外贸易发展模式转型中的作用

1.出口产品结构多元化,进行绿色营销面对广东对外贸易发展的巨大成就和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广东应该高度关注目前贸易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积极扩大服务贸易出口。由于服务业所排放的污染远远小于制造业,鼓励扩大服务贸易出口可以优化贸易结构,有效减少广东的污染排放,改善“生态逆差”。在对外贸易的过程中要采取绿色营销策略,强化绿色观念,不断推出绿色产品,开发绿色市场,实施绿色公关,树立绿色形象,系统推行绿色市场策略,以便在市场竞争中占领先机。

2.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制度创新广东企业应借世界发展低碳经济之际,加大研发力度,提升产品质量,加强管理,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有能力的出口企业要通过科技研发、技术创新、品牌建设积极参与产业链上游的国际竞争,不断更新技术,改变产品生产方向,尽力实现低端产品到高端产品的转变,使产品的品质升级,在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中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不断完善产业链的结构,以设计水平、研发能力、品牌效应、服务质量、销售策略等为中心向外扩展。这样,外贸企业的技术会越来越高,获得的收益会越来越大,企业的竞争能力会越来越强。

3.掌握低碳技术,培养低碳人才广东外贸企业在引进国外先进的能源清洁技术和低碳技术的同时,应注重培养低碳人才。企业所需的低碳人才极其紧缺,可以通过培训来进行对企业自身员工的培养,也可以请高校代为培养。政府应大力支持、鼓励企业与院校以“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开展可再生能源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推进新能源产业化。“产学研”合作的内容不仅包含科技成果转化,也包括产品和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更包括人才培养。企业和院校的人才形成一种互通的良性合作,既能弥补企业低碳人才的不足,同时也能弥补院校教师技术方面的不足,因此需要以适当的途径和方式促进合作双方的互动,实现互利多赢的格局。此外,企业还要构建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完善的管理机构,吸引大量的国外投资,着力将一流的低碳人才吸引到广东。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行业协会在广东对外贸易发展模式转型中的作用作为同行业、同地域的代表,以及政府和企业之间沟通的桥梁,行业协会在促进广东对外贸易发展模式转型中同样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1.广东省行业协会协助政府实施相关低碳政策广东省相关协会和研究中心应该积极协助政府构建促进低碳发展的政策机制,充分有效地利用政府和民间基金,特别是在对低碳技术研发和技术商业化运作方面应该进一步加大辅助力度。同时,还要协助政府拓宽碳基金的筹资渠道、运作方式等,发挥好国际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发达国家与广东省之间的技术转让与合作的桥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