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实践与思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7:14:19

教学实践与思考篇1

1.非广告学专业的广告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教学重点和目标不切合实际情况

我校市场营销专业1997级以前的教学基本上是以广告基本原理为重点的,广告的策划和设计只是简单介绍,以学生能掌握广告活动的基本规律、了解广告活动的基本原理为教学目标.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科教育来说,若忽视了广告的策划和应用,就达不到要求和标准.为此,在安排1998级的教学计划中,调整了教学内容,把重点放在广告设计和广告策划这两部分,侧重于广告设计.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大多数学生没有进行广告设计的基础知识,如.美学知识、文学知识等,有关图像处理的软件操作能力也不强.因此,目前的广告学教学的重点和教学目标既不能适应实际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也不能适应学生工作实践的需要.

1.2教材内容体系不适应教学目标

目前,广告学教材和论著的内容主要包括广告学的基本原理、广告策划、广告设计、广告效果评估等几大部分,重在介绍广告的基本原理,而广告策划的基本方法、技术、技巧等内容,大部分教材都论述不清,介绍不全.作为经济管理类市场营销等非广告学专业,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广告策划部分,以从经营管理角度锻炼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使广告真正成为辅助经营的手段,这已是目前非广告学专业进行广告学教学的主要目标.因此,教材内容体系和教学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1.3教学的方式方法制约了教学效果

传统的课堂组织教学是以老师面授,学生听和记为主。但广告学是1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大量的案例和实践训练,让学生在大量的案例和实践的锻炼下,领会广告的意图.所以,传统的课堂组织方式和方法制约了广告学的教学效果.

2.改革和完善目前广告学的教学工作

  2.1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和重点

对于广告组织.广告心理.广告规则与管理可以做简要的介绍,广告的设计创作和广告效果评估作为次重点,关键应加强广告策划方面的教学,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如组织学生从事广告调研活动,用广告案例分析广告创意,领会广告创意的策略等.

2.2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为加深对广告理论的理解,购买一些国内外有名的平面广告和影视广告片,通过录像教学的方式,事先给学生准备一些思考题,让他们带着问题看录像,在欣赏的过程中领会广告的创意.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广告,我认为应该采用计算机辅助手段,或利用powerpoint和authorware等平台开发教学软件.将优秀的广告片断穿插于基本理论的教学中,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变抽象为具体,提髙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师应注意从电视等大众传媒上收集关于广告的资料,以便用于教学.

2.3做好教材的选订工作

选订教材时,任课教师应根据教学重点选择实用性较强的教材,最好能选择侧重于广告策划与管理方面的教材,另外,可以选择1本广告案例,供学生参考.

2.4改革教学的组织方法

针对专科学生的应用性特点,培养他们对1项广告活动的总体组织和策划能力.可借助已经实施的有名的广告策划案例,开展课堂讨论,用广告基本理论分析其优点和不足,笔者在1999级的教学中运用了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讨论时的热情较高,教师做好引导、及时点评,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对那些内容较容易而文字描述性太多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课后自学,老师上课简单点评,通过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记住.另外可以和广告公司建立联系,作为学生的课程实习基地.让学生直接参与某项广吿活动的策划,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协助广告公司作广告调研工作,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实践与思考篇2

关键词作文教学实践探究兴趣培养批改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是重点又是难点,是考验语文教师和学生的一大难题。学生作文没少写,教师也没少指导和批改,可大部分学生作文水平就是上不去,能力提高不明显。久而久之,作文教学自然就陷入高耗低效、事倍功半的泥潭。每到作文课,随意应对了事;每到考试前,就猜题押题走“捷径”。由于平时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方法不对头,学生还是不能应对有许多限制的考场作文。

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多年的应试教育影响深远。教师们为了追求升学率,往往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没有坚持重视作文教学,创新研究作文教学,没有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发散性的启迪和训练,而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做应付考试的标准化练习题上。(2)缺少足够的课外阅读。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远离了课外的有效读物。许多家长和教师把课外阅读当成是看闲书,真正支持的很少,甚至千方百计地禁止。这样,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听教师烦琐枯燥的分析,真正能起到文学熏陶的东西接触太少了,可以说成了文学的“贫血儿”。(3)生活面狭隘。农村学生本来应该比城市学生活动的范围要大得多,但为了与别的学校竞争升学率,学生在校时间很长,一天除了吃饭就是上课、自习。这样,学生的活动范围就自然被缩小了。试想,一个没有生活感知的学生,怎么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呢?(4)教学观念落后。由于信息交流和教学条件的限制,许多教师的作文观念比较陈旧,几十年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严重地制约了作文教学的更新和思考。穿新鞋,走老路,新课程改革理念形同虚设。

《语文课程标准》出台,预示着语文教学的春天已经来临。尤其是高考和中考话题作文的不断推出,为作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应审时度势,更新观念,大胆创新,努力走出一条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新路子。

(1)指导学生多阅读,提高作文鉴赏能力。语文教师应当教育学生明确向课外拓展的重要性,想方设法鼓励和指导学生广泛阅读,从阅读中获取精华,学习写作方法。在课内,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读,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学生有能力读懂课文或课外书,让他们学会学习。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教师再因势利导,适当点拨和引导,对学生进行美感熏陶、情感激发;同时,要积极鼓励和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广泛阅读各类图书。在提倡“终身学习”、“学会学习”的今天,让学生学会看书无疑是非常值得推广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写作时才会“有米下锅”。

(2)培养写作兴趣。从培养写作兴趣入手,把加大写作总量作为提高写作水平的根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对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动机有过大量精辟的论述。顺乎自然,让学生写自己平时喜欢写的东西,学生会乐于去写,容易写且写得很好。我们农村作文素材丰富多彩,教师应积极指导学生如何观察,如何获取作文题材。要想写出好文章,就必须多动笔头,多动脑筋。既要利用每周作文课时间让学生写一些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作文,更要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写随笔,还可以通过指导写日记,办手抄报、黑板报,培养其写作兴趣。同时,对学生作文不可求全责备,要多鼓励,以免挫伤其积极性。

(3)培养学生获取作文素材的能力。应鼓励学生多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汲取写作的源泉,培养学生捕捉作文题材的能力。生活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大课堂,更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百科全书。尽管现在学生学习负担很重,很少有机会参加劳动,但星期天和寒暑假,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时间可供自由支配的。比如,一到农忙时节,要建议家L们让他们的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体会田间劳动的甘苦。当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事物,细心体会万事万物丰富而细致的情感,启发学生善于站在一草一木、一石一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感受生活的真谛。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开阔了,想像力就丰富了,他们的创作欲望必定会增强,何愁写不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呢?可见,获取作文素材,提取作文题材也是关键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提起笔没有什么写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生活积累,到行文时就为“写什么”而发愁了。

教学实践与思考篇3

关键词:中学实验教学学习兴趣思维深度知识网络社会生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创新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科学兴趣、科学态度,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化学实验对于化学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更好地实施化学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应有的作用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中学实验教学的想法。

一、以实验为切入点,引领学生入门,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验是化学最突出的特点。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对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引导作用,形成学习化学的永久动力。要使初三学生迅速进入化学学习之门,利用好化学实验是激发他们兴趣的重要途径。如在初三化学“燃烧条件的探究”中,教师精心设计和演示了白磷在水下燃烧的实验。用针筒将氧气通入盛有白磷的热水中,伴随氧气的通入,白磷开始在水下燃烧,黄色的火团在水中上下翻滚,缕缕白烟四处飘荡。学生沉浸在美妙的实验现象中。教师通过适当的启发和引导,让学生将观察现象的惊喜转化为探索未知知识的动力,强化了学习动机,提高了学习兴趣。

在新授课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会绞尽脑汁,思考如何引入新课,是用视频导入,用情境引入,还是用课件切入。其实以精心设计的实验来切入,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高二选修课“乙醇”的教学中,教师以乙醇、水、乙醚、溴乙烷与金属钠的对比实验开始,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一同观看实验现象,引发思考。在乙醇性质探究教学中,教师还精心设计了氯化钠乙醇溶液的丁达尔现象、乙醇与钠反应后溶液中滴加酚酞、乙醇与浓硫酸、溴化钠取代反应、乙醇与浓硫酸170℃消去反应、乙醇催化氧化为乙醛、乙醇与水分别与高锰酸钾的对比实验6个实验。教师娴熟的实验技巧,高超的实验技能,精心的实验设计让学生折服,也体现出教师对化学的热爱,一堂课学生始终集中注意力,期待着实验带来的惊喜,不断从实验中获得真知,这是用视频代替实验、用动画模拟实验做不到的。

二、以实验为突破口,攻破教学难点,强化思维深度

课程标准提倡:“通过以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以实验为重组点,实现高效复习,建构知识网络

在高二学测或者高三复习阶段,化学教学以课堂讲解和课后练习为主,而化学实验几乎不再进行了,这种纸上谈兵的复习的教学效果显然不是最佳的,但如果重复做教材上的实验,则学生不感兴趣,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果巧妙地重组实验或者利用微型实验进行元素化合物的应用复习,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使其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大大提高,同时也使复习过程不再单调。

如在高二学测复习钠及其化合物知识中,将钠与水反应后滴加酚酞呈现红色的溶液,展示在学生面前,提问如果用塑料管向其中吹气,则会发生什么反应,溶液会有什么变化?并让学生带好手套等防护工具上台演示。一方面学生兴致盎然,被实验现象所吸引,另一方面引发了思考,现象背后隐藏哪些知识点,用这个实验,连接了金属钠与碳酸钠、碳酸氢钠,从单质过渡到化合物,并从实验现象即可比较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溶液的碱性强弱,一举多得。

四、以实验为联系点,凸显探究教学,贴近社会生活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探究机会,精心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探究问题,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学习科学知识,培养实践技能。如果实验都是教师先讲原理,学生再按照教材上的实验步骤,进行“照方抓药”式的实验操作,学生的实验基本就是纯技能的训练,缺乏学习兴趣和思维容量。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将实验教学与探究性学习融合起来,让学生体验、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丰富学生探究活动的亲身经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的培养。

证。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现象,最终得出“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的结论。在课后研究性学习中,能够进一步拓展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动手实验,比较和测定不同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体会到科学探究的方法。

在高三复习课中,以生活中大家熟悉的“暖宝宝”作为教学材料,扣住实验探究的教学主线,融合元素化学、实验化学、反应原理等知识,引导学生从其主要成分的定性分析到重要物质的定量测定,教学秩序井然,课堂气氛活跃。

在化学研究性学习中,可以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方案,探究牙膏的酸碱性,验证牙膏中的保湿剂甘油,并探究牙膏中的摩擦剂碳酸钙,运用化学知识,以实验为载体,关注社会生活,激活学习热情。

总之,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教学,是中学化学教学成功的关键,不做实验或者少做实验,用演示实验代替学生实验,都会削弱实验教学的效果。教师不仅要做好实验,还要创造条件多做实验,改进实验,让学生明白哪怕是一个很小的实验,也包含客观事物运动规律,许多重要的发明都是科学家在实验中通过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才出现的。化学实验教学的作用非常大,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也离不开化学实验。教师要不断加强实验教学,巧妙运用实验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扩大巩固基础知识,让学生多一些实验体验,多一些理解感悟。

参考文献:

[1]厉玉祥.提高学生实验兴趣的几点做法[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8):35-36.

教学实践与思考篇4

高职思政课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对实践教学的研究较理论教学少,实践教学一直是思政课教学中的“短板”。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如何进行改革,提高实效性,这是目前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笔者以所在学校为调查研究对象,希望能从中对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现状略见一斑,并以此为切入点,结合学校已有的实践探索,提出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建构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路。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本课题组就“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状况”展开调研,对学校2009级、2010级学生及校内外思政课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

1.学生普遍认为实践教学非常重要,对此有较高期待

调查显示,有80%的学生认为思政课的实践活动与理论学习相比同样重要或更重要。他们赞同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但希望形式要适当。对实践教学的意义,他们认为,实践教学对他们的专业学习有指导意义,有助于接触社会,为将来工作积累经验,拓宽知识面。

2.师生对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基本一致的价值取向

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与社会实际、学生兴趣、专业特点、教材内容相联系,形式要多样性,考核要有民主性和综合性。

关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容,学生比较重视与社会热点及个人兴趣相联系,教师更看重与思政课教材内容及学生所学专业的结合,调查情况见表1。可见学生的学习观与教师的教学观略有差异,学生更关注社会及个人实际,而教师强调与书本的一致。

表1你认为实践教学应安排哪些内容

关于实践教学的形式,师生都希望能够丰富多样,但从选项分布看,学生选择排前三位的是:实践基地活动、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教师选择的是:课堂的案例分析、演讲、讨论,观看教育片及实践基地活动。可见,学生倾向于参加课外活动,这符合青年人喜动的特点,而教师精力有限,更注重课内的实践活动,比较传统。

在实践考核上,半数学生主张综合考虑实践的态度和质量。调查显示,多数师生都反对单一主体的评价,而是选择了比较民主和公平的师生共评,调查情况见表2。

表2你希望谁来评定实践成绩

3.教师主张思政课要通过其教学内容及形式为专业课服务

教师主张思政课要通过其教学内容及形式为专业课服务,并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习的互融。

调查显示,61.3%的教师认为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要体现一定的专业性和职业性,另有32.3%的教师主张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及职业道德。超过80%的教师都认为,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与学生的专业实习实训相融合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体现了思政课教师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观念的转变,思政课不仅是专业课的基础,更应与专业实习相融,这是全新的教育理念。

4.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

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对此,师生有同感,但原因的分析则因视角不同而见仁见智。

在问学生“你上的思政课中开展过实践教学活动吗?”问题时,只有16.2%的学生反映“经常有”,而超过半数的学生反映偶尔有实践教学,还有22%的学生反映从来没有。

实践效果不佳,学生给出的原因排前三位的是:实践内容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学生对实践的意义不太明确、实践与社会没有完全挂钩。

教师也不满意实践教学现状,但他们更多是从教学的角度指出目前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其中排在前三位的问题是:资源不足(如时间、设备、实践基地、经费等)、形式不够新颖、课标缺乏一定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教师们认为,实践教学开展的好坏与多方面因素有关,主要有学校重视不够,物质保障不足;缺乏深入的实践教学研究,实践教学体系不健全;教师负担重,培训进修少等。可见,师生对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是不同的,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各自站在教与学的角度看问题所致。

二、建构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围绕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大纲,规定学时,提供必要经费……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

笔者以为,在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思政课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必须建构完善的、有高职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总体思路是:一要依据教育部规定,针对实践教学的具体问题,对症下药,建构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实践教学的定位、理念、原则、内容、形式、考核及运行等要素;二要顺应当前职教模式之变革,所建构的实践教学体系应体现工学结合的特征,要区别于普通高校,具有职业院校的个性特色。

1.明确实践教学的定位

笔者认为,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是指除了进行理论教学之外的所有与实践相关的教学方式,它既可以体现在思政课的课堂教学之中,更多的体现在思政课的课堂教学之外,是一种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它以理论知识为依据,以学生主体活动为形式,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参加课内外、校内外的各种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磨练意志,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实践与思考篇5

一、“学思型”课堂教学设计的依据和内涵

1.“学思型”课堂教学设计的依据。建构主义的观点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且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这种观点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强调教师的不可忽视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学生既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又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这个观点为“学思型”课堂教学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2.“学思型”课堂教学设计的内涵。基于以上认识,本人积极加强对新课改条件下初中“学思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摸索出一套适用于初中“学思型”课堂教学设计模式,以解决当前课堂效率较低的问题。“学思型”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为以下几个方面:“导学――学思为先”、“精讲――学思结合”、“训练――学思反馈”的教学思路。

二、“学思型”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考与实践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实施,实施的主要环节是教学过程,而教学过程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前的教学设计。《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这就要求教师努力构建适用于初中“学思型”课堂教学设计模式:设计一条看得见的知识明线和一条看不到的情感暗线,并深度整合课程资源。

1.设计一条看得见的知识明线。笔者设计《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学思型”教学案时,在导入环节中这样设计:播放《清明上河图》视频,学生欣赏。教师:这是北宋画家张择端描绘的北宋都城东京汴河及其两岸的街景市貌。同学们想了解宋朝人的日常生活吗?今天,让我们穿越时光,回到宋代的社会去了解他们的衣、食、住、行、娱乐和节日等生活情况。老师带领你们“东京一日游”,体验北宋生活。

(1)魅力大比拼――体验宋代“衣”。学思为先:教师多媒体展示各式宋代衣服图片,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衣服“穿”,结合课文说出其代表的身份、地位,并比比谁挑的衣服穿着最有魅力。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了解宋代服饰的特点;同时,通过对宋代的陋习――妇女缠足和现代美容的对比,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2)“品尝”美味佳肴――体验宋代“食”。学思结合:通过创设两个情景问题,使学生对宋代的饮食特点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一个是“谁最会吃?”――进城后,分组活动,各小组自行解决吃饭问题,吃完后,各组进行交流,并比比哪个组吃到宋朝最好吃的东西,引出宋朝著名美食。第二个是“你好客吗?”――“假如你是生活在都城东京的宋代人,有一天,一位来自南方的朋友到访,你会怎样款待他呢?”引出南北饮食差异,并与现代相比,知道南北饮食差异今天仍然存在。

(3)考考你眼力――体验宋代“住”。学思结合:展示几类宋代住房图片,学生观察差异,竟猜属哪类民居,各有什么特点?

(4)以“车、轿”代步――体验宋代“行”。学思体验:创设情景:我们将要到东京最热闹的瓦子玩,你认为乘坐什么交通工具最舒服、最快到达呢?学生观察图片找出宋代交通旅行的条件。

(5)最佳小导游――体验宋代娱乐。每组选出一名学生当“小导游”,结合图片和课文内容介绍东京瓦子的热闹情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思反馈:接着结合书本p64“练一练”师生共同探讨瓦子盛行原因。

(6)知识竟猜――体验宋代欢乐的节日。学生猜节日来源(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并通过王安石的诗《元日》比较宋代元旦与今天春节的异同。

笔者设计出“东京一日游”之明线贯穿全文,让学生穿越时光,回到宋代社会去了解当时人们的衣、食、住、行、娱乐和节日等等,让学生在体验宋代社会生活的同时进行“学思结合”、“学思训练”和“学思反馈”。

2.设计一条看不到的情感暗线。教育学家杜威认为历史学科是塑造人的道德品质的最优学科,人类的所有道德规范都能从历史中找到其典范。

在设计《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学思型”教学案中,在教学“当时流行的穿着打扮”这一环节,我将其设计为:魅力大比拼――体验宋代“衣”,这个环节的“学思型”教学案的设计内容前面已阐述。这一教学设计,使学生体会两点情感:一是宋朝服饰特点的历史变化,从王朝初年的简朴到王朝末年的奢侈。一方面表明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统治阶级的日渐腐朽。二是宋代的服饰中明显地反映了少数民族的影响。这是长期以来民族交往和民族融合的结果。从中使学生认识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起到了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作用。

整节课笔者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对比、探究的形式,理解和感悟历史与生活、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并通过知识的迁移,使学生理解中华文化的传承性,激发学生促进中华文化的大繁荣,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学习这一情感主线。

3.深度整合课程资源。新课标要求在研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整合资源,这就要求我们依据“课标”,大胆创新。

(1)整合文本资源。常见文本资源包括教材、教参、教辅资料等。教师必须深度研究文本资料,对现成的研究成果,要认真研磨其在知识、方法、能力等方面的考量,参悟其立意,综合多方面的信息,并进行合理选择和利用。如在点题时,笔者是这样设计的:难忘的“东京一日游”结束了,想一想宋代社会风貌为什么会如此气象万千、多姿多彩呢?老师指导学生结合第9课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加强和第10课宋代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来思考。

(2)用好网上资源。网络上的历史资源更加丰富,既有鲜活的史料,也有前沿的史学观点。在设计本课时,笔者利用大量宋代生活图片、视频、歌谣等作为拓展课堂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宋代的生活风貌,对网络资源有意识、有选择地使用,并在此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筛选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

(3)挖掘生活资源。在设计学思反馈时:笔者在课外延伸部分,充分利用学生刚体验到宋代生活和现代对比,设计为礼物大派送:a.李宁牌服装一套;B.麦当劳、肯德基数顿;C.学生喜欢的明星签名贴画;D.飞机、汽车组装模型;e.香港迪士尼乐园门票数张。师:请你根据你所选的礼物,把你想象成22世纪的历史课本编写者,给那时候的学生编写“万千气象的中国――21世纪初期的社会风貌”,选a者写“衣”,选B者写“食”,选C者写“住”,选D者写“行”,选e者写“娱乐活动”,写法可参照课文内容写,100字以上。

教学实践与思考篇6

[关键词]中学化学探究教学实践与思考

《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教学中,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中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一、探究教学的内涵及一般过程

探究教学系指设计问题,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自己发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探究教学一般包含下列过程:创设问题情境――明确问题――提出假设(制定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总结反思。在每一个步骤中,学生都有若干性能得到培养。因此,根据对习得性能的学习条件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在各个学习阶段需要提供哪些教学事件予以支持。

1.明确问题

问题是探究的起点。在探究教学中,提出问题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所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中。太容易会使学生缺乏兴趣,丧失学习的动机;太难则会使学生产生过多的挫折,失去了进一步探究的信心。

2.提出假设

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对要探究的问题进行分析,查找资料,提出解决问题的猜想或设想。这个过程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进行,最终制定出研究方案。

3.实验验证

学生根据研究方案进行自主探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验证条件,有实验的还要提供完备的实验设备。

4.收集证据,得出结论

各组汇报探究结果。首先,要注意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内和组间交流,通过交流,发现彼此间的差异。第二,要提醒学生注意到彼此间的不一致。检查各自的探究过程,然后达成协议。第三,把结论以书面格式或口头方式表达出来。学生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时,表明学生已经把新的言语信息与以往的认识结构联系了起来,也即通过了语义编码过程,实现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重构。

5.总结反思

探究结束,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和反思,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对于刚刚步入探究教学对探究活动这种主体性十分强烈的学习方式尚不适应的学生,教师应多鼓励、多引导,使学生不至于茫然失措。

二、化学教学中实施探究教学的实践

下面以《盐类的水解》一节的教学为例,探讨探究教学法实施的具体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引导]

溶液的酸碱性是由什么决定的?([H+]、[oH-]的相对大小)

纯水显碱性,酸性还是中性?(中性)为什么?([H+]=[oH-])

纯水中加naoH后,溶液是否还是中性?为什么?加H2So4呢?(学生分析:H2So4、naoH电离出H+、oH-,致溶液中的[H+]、[oH-]不等,溶液产生酸、碱性)。

如果在纯水中加入既不能电离出H+也不能电离出oH-的nH4Cl,情况又如何呢?请设计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回答?(生疑)

这四问,既为后面的分析探究提供了理论上的准备,又巧妙地利用学生的思维定势,引入新课,实验生疑,发现问题,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他们会不由自主的带着疑问追根寻源,主动进入探究的角色,激发了生学生内在的学生动机,为学生科学探究过程的实施,以及科学兴趣地培养和思维的发展营造了心理准备。

2.引导分析,提出假说

[引导]

nH4Cl溶液显酸性,反映了什么?

nH4Cl不能电离出H+和oH-,那么,[H+],[oH-]是哪能儿来的呢?

H2o本来电离出的[H+]=[oH-],而现在[H+]>[oH-],什么原因呢?

[提出假说]:

nH4Cl电离出的nH4+和Cl-,其中nH4+与H2o电离出的oH-离子结合成难电离物质,破坏了水原来的电离平衡,结果,[H+]>[oH-],溶液显酸性。

由于学生基础状况和认识结构的限制,学生尚不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教师提问启发,引导思维,再经学生讨论,提出假说。

3.实验探究,检验假说

[引导]推论1:上述假说如果正确,那么nH4no3,alCl3,na2Co3

等强碱弱酸组成的盐溶液应为碱性,

[验证]实验检验

[引导]推论2:上述假说如果正确,那么naac,na2Co3等强碱弱酸组成的盐溶液,应为酸性。

假说只有经实践检验,才是科学的假说。本课通过推理论证,实验检验的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4.科学抽象,得出概念

[归纳]上述实验结果充分证明了nH4Cl,naac等盐溶液显酸碱性是由于盐电离出来的离子与水电离出的H+或oH-结合生成难电离物质,破坏了水的电离,促进了水的离解,结果引起溶液中[H+]和[oH-]改变的缘故,化学上,把这一过程叫做盐类的水解。

[小结]

盐溶液酸碱性与盐的组成之间的关系:

强酸弱碱盐水解,其水溶液显酸性;强碱弱酸盐水解,其水溶液显碱性;强酸强碱盐不水解,其正盐溶液显中性;弱酸弱碱盐水解,溶液的酸碱性取决于组成盐的酸碱的相对强弱。

5.归纳总结,明确方法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说检验假说形成理论,是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提出的假说只有检验正确,才是科学的假说,才能形成正确的理论。盐溶液显酸碱性,是由[H+]和[oH-]的相对大小决定的。

三、实施探究教学法的思考

1.知识固然重要,但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更为重要

探究教学主张,让学生应通过探究,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

2.探究教学倡导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习得知识

其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自然所需要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索能力以及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探究教学要求教师转变角色

探究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作用在于设计问题情境,在于引导、点拨、提供材料,帮助完善实验。

教学实践与思考篇7

【关键词】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思考

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其“职业性”。从一定意义上讲,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中职生的职业精神,包括对职业的态度、观点、理想、道德、责任等。中职思想政治课课堂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担负着对中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重担。

一、中职思想政治课的特点

1.思想教育性

中职思想政治课除了让学生获得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合作,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为未来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2.人文综合性

中职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涵盖较多学科知识,共同发挥对职业教育和职业指导的作用,对培养人文素质、弘扬先进文化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实践育人性

思想政治课教学重在理论联系实际,是我国学校德育的主渠道。要通过参与式、研究性学习,促使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感悟,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寻求问题的答案,进行自主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从而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

二、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策略

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普遍存在课堂教学难,教育实效不显着等现象。主要原因是中职学校生源质量整体偏低,中职生几乎都是没有考上普高的落榜者,综合素质不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容易达到教学目的,常感到“黔驴技穷”,更没有成功感。因此,面对学生实际,通过思想政治课教学对学生开展道德、理想、行为养成教育就显得尤其重要。当然,中职生也有优点,主要是在一定程度上心理调适能力较强,较多地接触社会,动手实践能力更强。

那么,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如何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以求达到教学目的呢?

1.坚持探究性学习

自主探究学习有利于改变思想政治课的“灌输”、“说教”的传统教法。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要求对各自提出的不同问题通过亲身体验、研究,获得感性的认识。学习内容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对学生而言开拓了视野,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塑造完美人格,以实现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

2.坚持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在教学方法上,传统的教学模式深深影响着课堂教学,致使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理论与实际脱节,学生上思想政治课觉得没有意思。学生上课不配合,教师自言自语,像是对牛弹琴,教师倍感无奈。其根本原因就是教师没有根据学生实际改革教学方法。

教师要注重因材施教,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针对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兴趣教学法就是一种必然选择。兴趣教学要求教师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学习不是负担,而是需要的满足,是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

案例教学法也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教学方法。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主要通过学习案例材料,围绕教师的问题或是学生自己的问题进行信息收集、加工、处理、整理,以探究学习等方式得出最佳的结论,教师对结论进行开放评价,使学生获得新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充当启发引导者和探究者的角色。

3.理论联系实际

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突出学生在知识建构中的主体地位。针对职业教育和中职生的特点,思想政治课教学要紧紧围绕职业教育这个中心,突出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培养社会合格劳动者的目标。通过教学创新把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见解、问题、困惑、创意引进教学内容,把教材同生活实际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教材处理上,中职思想政治课教材内容较多,理论性较强,难度也较大。教材相对陈旧,不符合学生实际,普遍存在理论知识多、说教多,即深入有余,浅出不足,不能将理论知识以符合中职生群体特点的方式表述出来,难以达到育人的目的,造成学生学习困难重重。因此,要从中职生特点出发,删除一些较深较难的内容,突出教学的方向。2009年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指出,中职教育德育课将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必修课分《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四门,选修课除《心理健康》外,其他课程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申请选用。新教材特点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教材的多元化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对学科内容进行整合,努力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

总之,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需要我们全体同仁的践行,身体力行而后知不足,需要创新,需要探索,“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参考文献:

[1]杨化.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创新[J].重庆社会工作职业学院学报.2006(2)

教学实践与思考篇8

【关键词】新课标;中学篮球教学;实践与思考

前言: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篮球教学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篮球教学的时间没有保证,也没有形成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教学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中学篮球教学不仅重获新生,而且得到新课标指导的教学活动更加科学、有效,成为我国学生全面发展的支撑性教学内容,因此对新课标下中学篮球教学的实践与思考的研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1新课标背景下的中学篮球教学实践

1.1正确选择教学内容,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在中学教学活动中,篮球教学是较为基础的体育教学内容,其本质上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目标身体素质领域的强化,是对学生动手能力和运动精神的培养,所以在新课标背景下中学篮球教学的内容应该有更加慎重的甄别。在新课标的大背景下,中学篮球课程什么课程可以教已经不再受选修与必修的限制,中学篮球教师应该解放思想的束缚,结合学生的身体素质实际和精神面貌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学生的身体素质较差就可以选择较为基础的篮球训练内容锻炼学生的身体,学生的主动精神不强就可以进行拼抢训练激励学生的精神,学生整体素质较好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篮球战术动作和战略思路的教学,基于学生实际的内容选择才是最优秀的[1]。

1.2创新教学模式,注重教学手法的多样性

新课标背景下篮球教学的模式会影响到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是一个重要教学问题,新课标背景下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思想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存在本质区别。传统教学模式是为了强调篮球教学的规范性而设置的,而新课标背景下的教学模式恰恰是用来创新的,教师要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不断的分析、总结,进而设计出更加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更能体现新课标精神的教学模式。

1.3遵循教学规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中学篮球教学是对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精神的教育,强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还是要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的。包括对为学生设置运动前的准备动作环节,包括对学生兴趣内容的激发和引导,根据这些本质特点合理的设置教学内容,保证课程的练习密度相宜,运动负荷得当,节奏感鲜明,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劳逸结合[2]。

2新课标背景下中学篮球教学的几点思考

2.1深入领会新课标精神,发挥其对教学的指导作用

新课标在中学教学实践中应用的时间还短,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力不足,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不能完全接受新课标的新教学思想,或受惯性思维的影响不能够立即转变教学观念,进入到新课程标准的环境中,导致当前中学篮球教学领域还存在着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教育管理主体应该积极组织教师进行新课程标准精神的学习,制定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规章制度,以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方式保证新课标对中学篮球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

2.2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对新课标的适应能力

新课程标准是在全新的教育理念支持下形成的,其本身的教学理念是积极、正确的。但是在具体的篮球教学活动中难免会出现应用性和操作性的问题,这是一个新事物必不可免的现象,中学篮球教学主体不应因此怀疑新课程标准的科学性,而应该以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和思想为指导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分析、总结,提高教学实践活动与新课程标准的融合程度,切实将新课程标准贯彻到中学篮球教学实践中去,确保新课程标准对中学篮球教学的积极指导作用能够充分发挥[3]。

2.3坚持以推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教学目标

中学篮球教学是新课程标准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中学篮球教学对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精神的锻炼本身既是新课标教学体系的内容,同时也是其他课程目标实现的基础,所以在中学篮球教学实践活动中,应该坚持以身体素质提升和运动精神培养为核心。篮球教学中的身体练习种类很多,形式多样,有以传授基础技能一类的身体练习,有结合竞赛和游戏等发展身体素质一类的身体练习,而且绝大多数是相互衔接于实际运用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这一点,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练习方法使之合理转换,此外安排身体练习时还要注意运动负荷与休息的合理调节避免运动量不当造成学生疲劳过度引发运动损伤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身体锻炼为载体,促进学生身体发展与社会适应能力[4]。

结论:中学篮球教学是新课标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是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精神提升的主要教学科目,所以在新课程标准的大时代背景下,对中学篮球教学实践的研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学篮球教学实践为基础,对新课标背景下的中学篮球教学进行了简要分析,认为新课程标准对中学篮球教学的指导意义主要集中在教学内容、讲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应该以这三点为主要标准对新课标教学水平进行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雷升.新课标下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实践与思考[D].西北师范大学,2007.

[2]王剑峰.新课标下中学篮球教学的优势与发展对策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S1:326-327.

教学实践与思考篇9

一、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更新教育者头脑中的一些传统、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只有具备了先进的教育观念,才会有先进的教育实践。作为新时期的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1.认真学习和研究创新教育理论。高中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的核心应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教师首先应该认真学习关于培养创新人才的理论思想,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武装头脑,并把这一理论具体应用到教学实际之中,增强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自觉性。

2.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作为政治教师不仅应具有高尚的政治素质,更应该具有高深的业务素质。政治教师要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形成多层次新型的知识结构,具有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素质和能力,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进而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团结协作意识,促进他们德才素质的全面提高。

3.创新教育方法。在信息化时代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是学生的指导者、辅导者、合作者。素质教育对高中政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课堂不仅要传授知识,教会技能,更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不仅要关注学生眼前发展,更要着眼于终身学习愿望与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注意学习方法培养,更要注重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的培养。教师要能够换位思考,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体验学生的处境和感受,引导学生采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

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政治课教学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中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但是,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形式单一,在不同程度上使政治课教学失去了吸引力。要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转变这一状况,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点,在教学中应始终把增强吸引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上。

1.探索新型的教学方式。高中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阶段,对什么问题都喜欢刨根问底,因而高中教学需要巧妙“布惑”,设置障碍,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思考欲望,从而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点燃思维的火花,引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在积极主动的思考中完成创新过程。同时,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处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转变的阶段,因而政治教学如果过于理论化容易导致学生在认知上产生障碍,需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才能实现认知水平上的更大跨越。所以,政治教学要求教师采用创设情境的方法来阐释相关的政治理论,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创新的课程,是在教育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它提倡的是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学科学、重实践。而综合实践课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得到最大的活动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究中成长,在参与和合作过程中溶入社会,在认识自我和重塑自我中发展并成才。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任务要贯穿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包括活动过程中的指导、总结和交流阶段的指导。要引导学生着重对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高中政治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可以促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在实践中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与体验等方面的目标得以实现。

3.把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工具,这种崭新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必将大大优化政治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

中学阶段的研究性学习,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的专题,通过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对于传统教学而言,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

教学实践与思考篇10

关键词:先做后学教学模式实践

近年来,随着职业学校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与深入,职业学校计算机课堂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得到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也不断得到凸显,计算机学科的人文性更是不断得到发扬。通过实践与思考,笔者认为课改成功的核心策略是“先做后学”模式的应用。下面,笔者将就“先做后学”教学模式的实践情况谈几点感受与思考。

一、“先做后学”是当前职校的期盼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职业岗位呈现出综合和相融的趋向,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现实。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必须体现岗位(岗位群)所需要的职业性、定向性和应用性特色。当前职业学校的教学存在如下弊端:

1.理念上陈旧

职业学校的课程结构沿袭了知识本位、学生本位的体系,教学中展示的知识具有严格的确定性和简约性,这与劳动力市场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定位有很大的差距。

2.内容上偏颇

调查表明,职业学校现行的文化课、专业理论课要求十分具体,而实习实训教学则显得较笼统,失去了职业学校应有的教学与实训的有机结合。

3.方式上呆板

大多职业学校依据传统的课程结构教学,限制了学生接受、探索、模仿、总结、想象、创造、创新等丰富多样的适合个人特长的选择,影响了学生的终身发展。

二、“先做后学”的理论依据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做中学”的教育思想,要求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获得主观经验。学生从实际活动中学习,学校设立各种活动环境,并提出各种假设,使学生“由做事而学习”。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借鉴杜威“做中学”和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两种模式之长,提出了“先做后学”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模式既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又重视学生个性和操作技能的发展,并能将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发挥到最佳。

三、“先做后学”教学模式的特征

“先做后学”教学模式是在老师主导作用下,有目的地对教学目标创设一定的实习环境,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解决学生在实践中未懂得的问题。其操作程序主要分为:创设情境实践探索发现问题概括疏导巩固应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先做后学”教学模式分为四个步骤七个阶段:

步骤一:准备

阶段1――总体规划。由教务处、专业教研组和专业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技能实习教学的承载能力对本学科进行总体规划。

阶段2――创设情境。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实施。

步骤二:“先做”

阶段3――实践探索。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要求以及技能实习方法和注意点进行实践活动。

阶段4――发现问题。这是师生双向交流的结果,在学生技能实习时,教师巡回检查和指导,随时发现学生在实践中的问题,并予以提示、启发。

步骤三:“后学”

阶段5――概括疏导。教师在学生动手训练的基础上,组织课堂教学,对重点、难点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引导学生对没有发现或虽发现而未解决的问题提出并帮助其解决,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阶段6――巩固运用。对单元知识或阶段性教学内容进行巩固和运用,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联系起来,从而将知识有效地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能力。

步骤四:评价

阶段7――综合评价。在一个技能项目学习结束或学科阶段内容结束或学期结束后分析教学结果,对教与学的情况作出评价。

四、“先做后学”实施后的显性效果

1.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激发

(1)教师上课时所选情境任务的教学注重与现实相结合,成果展示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足够的自信心和自我胜任感。

(2)帮助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使学生在任务实践过程中,能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与技能,体验了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3)情境任务教学有意识地监控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判断能力和责任行为,有利于发展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及对个体之间差异的包容能力。

2.教师观念得到更新

通过实施“先做后学”,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由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服务者转变。

3.教师专业成长得到了提高

通过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要通过有机地查询,不断地外出调研,获取市场所需的信息,这样才能把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相结合,把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尹为国.《技校实行模块化教学探讨》《现代技能开发》.2002.1.

[2]盛蔚,刘建伍.《项目导控型教学与专业能力的培养》《上海社讯》.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