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评估的案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7:14:28

风险评估的案例篇1

(一)落实孕产妇安全管理的五项制度,切实加强对辖区内高危孕产妇管理,强化孕产妇风险评估与管理;

(二)市妇幼保健院掌握辖区内孕产妇妊娠风险整体状况,定期分析,提出干预措施和建议;受市卫健局的委托,定期对辖区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孕产妇妊娠风险评估与管理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和质量控制;负责辖区内孕产妇妊娠风险评估与管理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统计、分析、上报及反馈;组织开展辖区内孕产妇妊娠风险评估与管理业务培训。

(三)强化首诊医疗机构妊娠风险筛查责任;强化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妊娠风险评估责任。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孕产妇妊娠风险评估结果,在《母子健康手册》或《孕产妇保健手册》上标注评估结果和评估日期。对于风险评估分级为“橙色”、“红色”的孕产妇,医疗机构应当填写《孕产妇妊娠风险评估分级报告单》,在3日内将报告单报送市妇幼保健院;明确医疗机构对高危人群管理职责;医疗机构落实高危专案管理。医疗机构要将妊娠风险分级为“橙色”、“红色”和“紫色”的孕产妇作为重点人群纳入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保证专人专案、全程管理、动态监督、集中救治,确保做到“发现一例、登记一例、报告一例、管理一例、救治一例”。对妊娠风险分级为“橙色”、“红色”的孕产妇,要及时向市妇幼保健院报送相关信息,并尽快与上级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共同研究制订个性化管理方案、诊疗方案和应急预案;落实危急重症救治制度,危重救治中心尤其是三级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职责,切实承担起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的会诊、接诊和救治任务,畅通危急重症转诊救治绿色通道,提升孕产妇和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能力。

风险评估的案例篇2

【关键词】国内矿山项目;变权原理;财务风险;风险评估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5)22-0071-04

近年来我国企业间的并购活动不断发生,并购交易额不断扩大,作为资本运营的重要手段,国内并购活动正风起云涌。国内矿山企业普遍存在整体技术水平较低、资源利用率不高和产业集中度低等问题,而并购能为企业带来先进的技术与资源。因此,国内矿山项目并购将是矿业做大做强的一个趋势。国内矿山项目并购活动具有交易额巨大、投资回收期长、风险类型多等特征,其中财务风险是最重要和最复杂的风险之一。

一、国内矿山项目并购财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财务风险因素识别

财务风险因素识别是研究并购活动中的主要财务风险因素及其来源、性质、原因和导致的后果。风险因素识别的目的是找出并购活动中的财务风险因素、财务风险原因以及风险所导致的后果,从而揭示并购财务风险的形成机理。

采用德尔菲法对国内矿山项目并购财务风险因素进行识别。经过罗列总结,风险因素识别结果见表1。

(二)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指标权重的确定

1.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依据表1,将风险类别作为一级评估指标,风险因素作为二级评估指标,构建了国内矿山项目并购财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2.评估指标权重的确定

采用专家调查法确定评估指标的权重,向矿山设计研究院、矿山企业和高等院校的25名相关专家发出了征询意见表,共收回18份问卷,专家情况见表2所示。

采用算术平均法计算各评估指标权重,结果见表3所示。

二、国内矿山项目并购财务风险评估模型

(一)变权基本原理

变权原理是我国汪培庄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的综合评估方法,它是相对于常权原理而言的。在实际问题中,若权向量保持不变,将会使问题出现“失衡状态”,而变权方法能够弥补常权方法在这方面的缺陷。

1.变权的公理化定义

(二)基于变权原理的国内矿山项目并购财务风险评估模型

1.评估指标的分级规则

根据表3,对国内矿山项目并购财务风险评估指标进行分级,分级规则见表4所示。

2.评估集合的建立

风险评估集合为V:V={V1(低),V2(一般),V3(较高),V4(高)}。根据分级规则,规定风险低为[8,10],一般为[6,8),较高为[4,6),高为[2,4)。

3.均衡函数及变权公式的确定

选用均衡函数公式(4)及相应的变权公式(6),并取不同的?琢值进行评估。

4.并购矿山各评估指标的分级值

根据拟并购企业的实际情况,按照分级规则进行确定。

5.变权综合评估

式(8)中,wi为评估指标权重;si为评估指标的分级值。

三、案例研究与应用

以国内某矿山集团并购赣州某钨矿为例,利用变权评估模型进行评估与应用。

(一)确定各评估指标的分级值

根据该并购项目实际情况及并购可行性报告,结合分级规则,确定各二级评估指标的分级值,结果见表5。

(二)变权综合评估

根据表3、表5、公式(8)及变权公式(6),依次取?琢为0.2,、0.4、0.6、0.8、1、1.5、2、2.5和3,并采用matlab软件编程进行计算,编程代码略,变权重计算结果见表6,变权综合评估结果见表7。

根据表7,当?琢=1时,即进行常权综合评估时,V=7.86600;当0

四、结论

(1)分析了国内矿山项目并购财务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并进行了因素识别,建立了财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采用专家调查法确定了各评估指标的权重。

(2)制定了国内矿山项目并购财务风险并购指标的分级规则,建立了国内矿山项目并购财务风险变权评估模型。

(3)以国内某矿山集团并购某钨矿项目为例进行研究,利用matlab软件编程计算出变权值和变权综合评估值,得出该案例并购的财务风险为一般,评估结果与实际较为吻合。案例应用结果表明该模型的实用性较强,计算简便,为科学评价和决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志.公司并购的财务研究[J].公司治理,2011(32):94-96.

[2]田波平.基于广义事件窗的上市公司风险及绩效评价[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3]marcJepstein.theDeterminantsandevaluationofmergersuccess[J].BusinessHorizons,2005(48):37-46.

[4]张立平.紫金矿业并购财务风险评价与控制[D].长沙: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5]杨知宇,杨景海.基于现金流量视角的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分析――以St上市公司为例[J].会计之友,2014(30):46-51.

[6]ServeteGruda,BrilandaBushati.Controlofmergersandacquisition,itsimpactonthemarketDevelopment[J].JournalofUS-Chinapublicadministration,2012(3):15-23.

[7]林琳.企业并购过程中若干财务问题的风险控制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8]闵剑.企业跨国并购风险动态监测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9]韩德余,白雪峰.新时期高校财务风险的成因及预警机制的建立――基于未确知测度模型[J].会计之友,2013(6):118-122.

[10]张珂.事业单位财务预警模型的实证研究[J].会计之友,2013(2):71-74.

[11]田军,张朋柱,王刊良,等.基于德尔菲法的专家意见集成模型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4(1):57-62,69.

[12]汪培庄.模糊集与随机集落影[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13]刘文奇.一般变权原理与多目标决策[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0(3):1-11.

[14]郑明贵,赖亮光,袁怀雨.基于变权原理的海外矿业投资多目标柔性决策模型[J].中国矿业,2011(2):30-35.

[15]韩东.常权分析和变权原理[D].武汉:国防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16]李德清,谷云东,李洪兴.关于状态变权向量公理化定义的若干结果[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4(5):97-102.

风险评估的案例篇3

1、德尔菲法概述

德尔菲法也称专家调查法,是一种结构化的决策支持技术。自美国兰德公司首次使用该方法规避集体讨论屈服权威的缺陷,进行定性预测之后,该方法迅速得到传播及采用,并因其实践效果而得到广泛认可。它是通过匿名或背对背的形式,分轮多次征求和汇总专家的意见,通过组织者汇总和反馈最终结果。德尔菲法的匿名性、多轮反馈性以及结果统计性保证了组织者所得到的是较为客观、专业性强且有着高准确率的集体判断结果,能够更有效地达成企业早期识别及应对风险的目的。

大部分企业都存在对企业法律风险评估不足的问题,往往是当问题已经开始造成一定损失时才匆忙寻找应对措施,殊不知企业法律风险在方法得当的情况下完全可以以一种科学的方法加以识别评估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

2、德尔菲法的应用

一个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遇到的风险无外乎就是商业风险和法律风险,两者又在一定程度上是一致的,甚至在一些情况下商业风险会最终以法律风险的形式表现出来。由此不难看出,法律风险已经成为了给企业带来损害,使企业走向失败的爆发率最高的原因。

德尔菲法的特点在于其主观性与确定性,并且能够做到取各家所长,避各家之短,突出表现专家意见的一致与分歧。在一个企业使用德尔菲法进行一个项目法律风险评估时,可以考虑组织相关领域的律师、法官、检察官或者学者,以及目标法律风险主题的相关行业领域的专业人士进行法律风险的分析与预测。在以上人员组成的专家组集合其各自经验与见解,并反复几次调查评估之后,汇总得到接近真实的法律风险评价报告。

下面让我们来举例说明。2004年1月,tCL对媒体(tmt)并购法国汤姆逊的彩电业务,并在同年7月成立双方合资的tCL汤姆逊公司(tte)。在这次并购中,tCL想借助汤姆逊的品牌、技术和欧美的渠道,规避反倾销和专利附加费的问题,从而达到扩大企业经营规模,减少市场阻碍的目的。但在并购完成后,tCL不但没有盈利,反而连续两年报亏。一直到2006年10月,tCL因无法承受亏损,不得不砍掉其欧洲彩电的业务,仅保留oem。童年,tCL又迅速出手并购了法国阿尔卡特移动电话业务,不过也在一年之后宣告失败。

tCL的这两次并购,可以说是失败在了并购筹划和并购整合的双重法律风险之下,企业在“国际化”的诱惑这下,冲动行事,对市场趋势的判断出现了严重失误。考虑欧洲市场的运营成本,以及并购后的各项整合是并购案最终确定前必不可少的评估准备工作。

第一,建立评估小组。确定需要收集意见并达成一致意见的主题。评估的工作既是企业法律风险识别的基础,亦是贯穿整个风险识别过程的重要部分。故评估小组成员应由该企业具有项目相关经验的高级管理人员、董事、监事组成。

第二,确定对象项目法律风险评价专家组成员。如上例的国际并购案中,财物、技术、管理、品牌、文化、销售渠道、人力资源等各方面都应包括在其中。由此,可以确定专家小组成员中除了应具备企业财物高级主管、国际市场分析专家、金融学家、有国际并购经验的企业家或高级管理人员外,还应包括国际法专家,国际经济法专家,对欧美劳动法有深入研究的学者或律师,以及对欧美诉讼程序法有深入研究的学者或律师等。同时,专家不同的学派、单位、地区、经历、年龄结构等在选择时都要注意代表性。在受访专家人数的问题上,囿于专家数量过大会给结果处理和数据分析带来很大困难。故选择专家的人数应依据评估项目的性质和规模而定,一般的人数范围在15—50人。当然,在涉及大型企业的复杂评估课题时,专家人数可适当增加。

第三,确定了专家组成员后,就应着手可能出现的风险调查问卷的设计。风险调查问卷可以分为多种形式,其中包括最优方案选择法,分值评估法,等级评估法等等。这里我们采用对比风险与收益的权重方法,即列出收益点以及与之相对应的风险问题,评分分为十个等级,十分为收益明显,风险较小,一分为收益较小,风险明显,并对每个对比项目和专家的知识水平进行加权,统计出此收购案的风险评级,并以此来确定收购案的可行性,或者对收购案进行修改。

第四,组织答询并实行多次反馈。由评估小组把不带任何约束条件的第一轮调查表以及必要的项目背景材料寄给被调查的专家;每个专家对所调查的问题经过查询资料、分析、研究之后,按调查表要求做出书面回答。评估小组在收回专家的答复后稍加归纳、整理,进行第一次专家意见之间的横向对比。此后进一步提出问题或修改问题,将第二轮调查表再发给每个专家,进一步征询意见。如此反馈多次,直到专家们的意见比较一致、协调或可以做出判断为止。

第五,对最后一轮调查的结果进行必要的分析和数据处理,并得出评价、预测结果或结论;根据专家的答复意见和分析处理的结果写出预测报告。这是德尔菲法最重要的阶段,是德尔菲法“化零为整”的作用的体现。每一位专家个人的意见的广度可能是片面的,受其自身的专业领域所限制的,但每一位专家意见的深度却是能够因其“或实践研究,或从业实践”的专业资质而得到保证的。在上述案例中,被tCL所忽视的并购筹划和并购整合的双重法律风险很有可能在此过程中被发现;而市场的高运营成本在有跨国企业管理经验和国际并购经验的企业家和学者面前亦将无处遁形。通过对专家意见的反复的征询整合,最终能够得到一个趋于统一的结论。

3、结语

风险评估的案例篇4

一、空管设备运行的危险源识别

空管设备运行的危险源是指根源、状态、行为,或其组合,如果不加以控制可能导致空管不安全事件发生。对空管设备运行进行危险源识别是实施风险管理的基础。

(一)实现步骤。

空管设备运行的危险源识别分为两步。一是确定是否影响安全运行。当发生空管责任原因的不安全事件或者影响空管安全运行的事件,必须启动风险管理进行危险源识别。当安全运行发生重大变更时,要进行安全评估,如果评估结果是影响安全运行,也必须启动风险管理进行危险源识别。二是甄别危险源。通过运行值班人员报告法、安全检查识别法、安全信息分析对比法、工作任务分析法、情景假设预测法、事件调查识别法和座谈讨论分析法等方法,辨析出危险源。

(二)实现途径。

主要有以下七种。一是运行值班人员报告法。现场值班人员掌握设备运行的现状,一旦安全运行发生变化,值班人员在第一时间发现并应急处置,识别出危险源并形成安全自愿报告。案例1:航班结束当晚,机场有关申请进入下滑台保护区割草,为避免人员车辆在保护区作业导致设备告警关机,导航值班员提前向管制申请关闭下滑设备。但是到了第二天航前,导航值班员仍未接到退出保护区的报告,如果这时没有打开下滑设备,将影响进场着陆的航班安全,导航值班员马上联系机场,确认割草车辆已退出,立即开启下滑设备。这是一起典型的危险源识别案例,其关键风险点在于机场割草作业结束后忘记报告退出,而导航值班员提前识别出危险源为“机场在下滑保护区割草作业”,航前及时处置,避免了一起不安全事件的发生,事后整理形成安全自愿报告上报。二是安全检查识别法。通过运行质量监督检查、“四不两直”检查、现场音频视频监控回放、现场抽查、法定自查等方式,发现设备运行和管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发现岗位运行存在的违规违纪行为。案例2:根据安全持续改进计划和质量管理工作的要求,每周都要检查值班现场音频视频的监控回放。在例行检查终端管制室值班现场的监控回放时,检查人员把重点放在交接班这个时间段,逐条对照管制部门反映的问题,发现交接班时遗漏了“昨天23∶00区调主用频率受干扰”这项内容,而且在atS运行管理系统上也未发现相关记录,这是典型的工作“错漏忘”。通过定期的现场音频视频监控回放检查出危险源“交接班漏项”,可以进一步督促现场交接班的整改,跟踪完善信息通报流程。三是安全信息分析对比法。结合本单位本部门设备运行的实际情况,对不安全事件信息、设备维修维护案例、安全风险通告等安全信息的分析挖掘,举一反三,查找设备运行存在的危险源。案例3:学习《安全风险通告》中no.4032018.12airtransportBusiness的“关于部分型号UpS并机系统故障且未跳转至旁路供电的风险通告”内容,知悉该型号UpS自身并机功能存在局限性可能导致安全隐患,立即对照检查本单位同型号UpS并机运行情况,实施“并机运行的UpS出现故障应急演练”,演练时发现两台UpS并机失败后过载,同时UpS系统立即自我保护直接关机,无法切换至旁路,造成供电输出中断。根据应急演练发现的“UpS并机系统故障”这个危险源,及时制定优化保障方案和应急处置措施,避免影响设备的正常供电。四是工作任务分析法。将整个工作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具体的工作子项,对每一个工作子项,列出可能潜在的危险源。案例4:航管甚高频通信系统投产。空管设备运行保障部门将航管甚高频通信系统投产工作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工作子项。如制定《终端运行室航管甚高频通信系统投产实施方案及应急处置预案》、检查测试航管甚高频通信系统设备以及现有在用甚高频通信系统设备、甚高频通信系统设备投产飞行校验、甚高频通信系统设备开放报批、人员业务技能培训、甚高频通信系统设备投产安全评估等。针对每个工作子项,逐一查找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如在人员业务技能培训方面,发现危险源为“维护人员对信号引接线路不熟”;甚高频通信系统设备投产安全评估方面,发现危险源为“航管甚高频及龙岩红尖山甚高频通信系统设备出现故障”,从而有针对性地加以风险防控。五是情景假设预测法。在完成一项任务之前,情景假设任务进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考虑到最坏的方面,预测出可能出现的危险源。案例5:不停航施工。机场α9滑行道不停航施工15天的通告,技术保障部分析不停航施工给设备运行保障带来的风险。先进行情景假设,尽量往最坏的方面考虑,如下滑台的导航设备巡检线路是否因α9滑行道不停航施工发生变更?如果发生变更,就存在向塔台和机场相关通报的问题。另外,空管设备的遥控线路的走向与α9滑行道有交叉,不停航施工会不会影响到空管设备的遥控线路?α9滑行道靠近下滑台保护区,施工车辆频繁进出会不会影响到设备信号的准确完好?针对这些情景假设,预测潜在的危险源,最后识别出危险源为“α9滑行道不停航施工挖断空管设备遥控线路”。六是事件调查识别法。按照不安全事件调查程序,深入调查事件发生的致因,识别与事件致因相关的危险源。案例6:人为责任原因导致关键空管设备供电中断,影响管制工作。11月29日14∶30,外部施工人员在航管楼安装配电柜,未经许可进入设备间擅自分/合配电柜总开关,导致区域管制室主/备自动化席位主机SDD和协调席主机FDD、区域管制室主/备内话系统席位主机、区域管制室甚高频遥控盒、二楼机房atm/DDn雷达信号传输节点路由器、交换机等设施设备供电断电。受影响的区域01扇区内个别航班由区管中心高扇临时指挥,4个航班在01扇区外等待,3个航班在02扇区外等待,6个航班地面等待。深入调查事件发生的原因:发现安全责任意识薄弱、风险管控意识不强,施工现场监管缺失,继续查找事件致因,识别出危险源“相关电闸未悬挂‘禁止合闸’警示标牌”、“配电柜未上锁”、“供配电方式缺陷”。七是座谈讨论分析法。定期召集运行一线值班人员、安全管理人员座谈讨论,通过头脑风暴,集思广益,找出潜在的危险源。案例7:航管扩容工程暨航管楼辅楼搬迁。航管楼辅楼建成,区域管制大厅、进近管制室和飞行报告室面临整体搬迁,加上主备用自动化系统席位扩容、主用内话系统席位扩容、备用内话系统席位和甚高频通信系统更新、配套的供电和网络传输设施更新、技术主任席位新设等等。技术保障部召集科主管和相关值班人员,对搬迁工程中所辖设备进行安全评估,群策群力,找出各种潜在的危险源,如“管制员和值班员对更新后的备用内话系统操作不熟悉”、“搬迁过程中管制席位设备故障”、“搬迁过程中区域管制大厅断电”,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风险缓控措施。(三)注意事项。一是重点识别跑道侵入、军民航防相撞、人为因素、管制带新等空管“四大危险源”,侧重识别《空管系统不安全事件标准》中界定的不安全事件发生可能的根源或状态。二是地区空管局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危险源识别活动,空管分局(站)安全管理部门每半年至少组织一次危险源识别活动,技术保障部至少每季度开展一次危险源识别活动。三是判定一个危险源是否属于安全隐患,既要检查其是否客观存在、违反有关法规标准,又要检查是否采取过措施进行整改和控制、由于资源或手段局限无法有效管控缓解。重大危险源均属于安全隐患。

二、空管设备运行的风险评价

空管设备运行的风险评价是指评估预测危险源影响设备安全运行的严重度和可能性的综合风险后果。对空管设备运行进行风险评价是实施风险管理的关键。

(一)实现步骤。

空管设备运行的风险评价分成三步。一是评估现有的控制措施。列出现有的控制措施,评估在这些控制措施和环境条件下,危险源对空管设备运行产生的预期影响后果。二是确定严重度和确定可能性。严重度是危险源影响或后果在损失或损害方面的程度。可能性是危险源造成后果的预计发生次数除以设备运行总小时数。三是确定风险等级。将严重度和可能性的评估结果组成风险矩阵,就生成安全风险指数,并确定风险等级。

(二)实现途径。

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风险矩阵法。(1)确定严重度。严重度等级分类为“可忽略不计的、较小的、重大的、危险的、灾难性的”5级。(2)确定可能性。可能性定量分为“极不可能的、罕见的、偶然的、经常的、频繁的”5类。(3)确定风险值。风险评估矩阵将风险划分为可接受的、可容忍的和不可接受的三个等级。风险指数表示可能性和严重度评估的综合结果。其中,红色区域代表高风险,风险不可接受,应立即停止或减少操作或运行,或实施额外或增强的控制措施,使风险指数降至中度或低度的范围。黄色区域代表中度风险,风险可容忍,应及时采取缓控措施,尽可能使风险指数降低至低度范围。绿色区域代表低风险,风险可接受,无需进一步采取风险缓解措施。案例8:主用28所自动化系统RFp(雷达数据处理前置机)设备老化。主用28所自动化系统共有3台RFp设备,现有的控制措施是合理分配二次雷达信号接入,防止单台设备故障影响系统数据融合,设备巡检时要及时发现故障,做好设备切换。先分析确定严重度,一旦主用28所自动化系统RFp设备故障,将造成管制工作负荷大幅度增加、安全裕度明显较少的,属于3级即重大的。再分析确定可能性,主用28所自动化系统RFp设备从投产运行至今已有8年,3台RFp设备中只发生1次故障的概率至少是1/(24*365*8*3),预计后果发生概率约等于1/(2*105),显然:1/105>预计后果发生概率≥1/107的,属于3类即偶然的;对照风险矩阵,风险指数为3×3=9,位于黄色区域,风险等级确认为可容忍的。二是模糊综合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以模糊数学理论和层次分析法为基础,采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分别计算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性,然后计算风险的等级。相对风险矩阵法而言,由于步骤繁琐,空管设备风险评价中较少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

(三)注意事项。

一是评估与空管设备保障相关的危险源时,要使用设备运行小时数用于确定危险源发生后果可能性。二是评估现有的控制措施,要立足于设备安全运行实际,做最坏的打算。三是对空管设备运行的风险评估并非只进行一次,必要时,对安全风险可重新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重新修改风险缓控措施。

三、空管设备运行的风险缓控

空管设备运行的风险缓控是指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方式缓解和控制安全风险,以期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安全水平。对空管设备运行进行风险缓控是实施风险管理的根本。

(一)实现步骤。

空管设备运行的风险缓控分成三步。一是制定合理的风险缓解措施。对不可接受的风险,应立即制定详细的风险控制计划,明确责任以及所需资源。必要时,对风险重新评估,修改风险缓控计划。二是确定预测剩余风险。预测剩余风险是基于缓控措施得到有效实施的一种假设。如果在尝试所有可能的缓控措施后,风险仍不能降低到可容忍或可接受的水平,需要放弃相应的变更。三是实施持续监控。持续监控主要包含监控的频次或时间、负责人、风险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和效果。

(二)实现途径。

一是风险控制。风险控制策略是通过制定相应的缓控措施,能够减低风险等级(可能性或严重度)。案例9:对危险源“甚高频RS8信道设备老化且容量不足”进行风险评价,由于甚高频RS8服役年限长,设备老化、性能下降、故障率高,加上管制业务增长导致需求增加,信道容量明显不足,部分主用频率无法满足双重覆盖的需求,依靠应急DtR单机弥补备份,现有的防控措施是加强维护维修,做好备件储备。经风险评价,可能性为偶然的、严重度为严重的,风险等级为3×3=9,属于可容忍的范围。对这个危险源进行风险缓控的有效措施是通过加强维护维修、备件储备和其他VHF设备的调配,基本满足现有容量配置需求;该危险源风险等级降为2×1=2,属于可接受的范围。后期将在空管设施扩容工作中完成8信道VHF设备更新,关闭该危险源。目前已完成设备调试,并接入内话系统试用,有效控制了设备运行风险。二是风险规避。风险规避策略是通过选择不同的方法或不实施相应的方案,避免潜在危险源的发生。案例10:雷达站选址。对雷达站的运行需求进行分析,对预选台址进行电磁环境测试,地理测绘与环境评价,分析预选台址的设备信号覆盖、建台条件包括供电、通信等方面。重点审查电磁环境及场地保护区是否满足要求和技术分析是否满足运行需求,一般可选择两个甚至多个台址,根据不同的选址方案列出潜在的危险源,对危险源进行分析评价,通过排除法规避安全风险。三是风险转移。风险转移策略是将风险所有权转移给另一方,接收方可能更有能力在运营或组织层面减轻风险。接收方应该是最有能力管理相关风险的组织或单位,必须记录风险转移过程。案例11:签订盲降保护区割草协议书。盲降保护区的割草作业由机场负责,经风险评价,以往发生类似不安全事件的致因均为信息通报不畅,机场有关和导航值班人员的责任界面不清晰。因此对危险源“机场在保护区割草作业”进行风险缓控的措施是定期与机场有关签订盲降保护区割草协议书,进一步规范固化信息通报的流程,谁的责任谁承担,以签订协议的形式,将风险转移到应当承担风险的责任方。四是风险承担。风险承担策略意味着接收风险,风险接受者应负承担风险的责任。风险承担策略不能用来对待高风险,必须在中等或以下才能被接受。案例12:内场航向台Ⅰ回路供电突发故障中断,atS自动切换到Ⅱ回路供电正常,当前航向台UpS工作也正常。经风险评价,Ⅱ回路供电突发故障和航向台UpS同时发生故障是极不可能的,风险等级属于可接受的范围,我们在承担这个安全风险的同时,也要积极联系机场供电部门,督促抓紧检修恢复航向台Ⅰ回路供电,同时提前准备移动发电机,随时做好进场应急供电的准备。

风险评估的案例篇5

关键词:非寿险责任准备金;未决赔款准备金;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确认与计量

中图分类号:F840.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7-0126-03

与其他行业相比,保险业的负债主要由各种责任准备金组成。非寿险责任准备金是对保险合同所承担的保险责任或经营风险的评估结果,其计算需要依赖保险精算人员运用特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计量,这是非寿险责任准备金的确认与计量不同于其他负债的地方,也是初次涉及保险会计的财务人员较难理解的地方。

一、非寿险责任准备金的含义

非寿险责任准备金中的责任是指保险公司对被保险人或保单持有人的未了责任,准备金是保险公司因承保保险业务而提取的基金,或者说是对因承保保险业务而引起的将来负债或已有负债的提取。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取在先,赔款支付和费用发生在后,所以保险公司要设置一定储备基金以应付未来的保险责任。

按照中国保监会《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管理办法》的规定,非寿险责任准备金包括:未决赔款准备金和未到期责任准备金。

1.未决赔款准备金。未决赔款准备金是指保险公司在会计期末对已发生保险事故应付未付赔款所提取的一种资金准备,一般包括已发生已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已发生未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和理赔费用准备金。已发生已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是指为保险事故已经发生并已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而保险公司尚未结案的赔案而提取的准备金;已发生未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是指为保险事故已经发生,但尚未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的赔案而提取的准备金;理赔费用准备金是指为尚未结案的赔案可能发生的费用而提取的准备金。

2.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是指保险人为尚未终止的非寿险保险责任提取的准备金,包括保险公司为保险期间在一年以内(含一年)的保险合同项下尚未到期的保险责任而提取的准备金,以及为保险期间在一年以上(不含一年)的保险合同项下尚未到期的保险责任而提取的长期责任准备金。

二、未决赔款准备金的确认与计量

1.已发生已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已发生已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评估最常应用的技术是逐案估计法,即由经验丰富的理赔人员对每一个已报案赔案的未决赔款成本进行估算,同时要考虑索赔自身的特点、经济环境等的变化。在进行会计处理时,需要精算部门分别提供再保前和再保后的未决赔款准备金数据。

2.已发生未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对已发生未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评估,通常采用链梯法、案均赔款法、准备金进展法、赔付率法和B―F法等。通过上述精算方法可以先计算出各事故年的终级损失,从终级损失中减去已决赔款,即得出未决赔款准备金的估计值,然后从未决赔款准备金的估计值中再减去已发生已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金额,就得到了已发生未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

借:提取未决赔款准备金――已发生未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32109

贷:未决赔款准备金――已发生未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323109

3.理赔费用准备金。对于保险事故,保险公司除应支付给被保险人按照合同约定的赔偿外,还应支付结案过程中发生的理赔费用,所以保险公司应当提取理赔费用准备金。其中,直接发生于具体赔案的损失检验费、律师费等为直接理赔费用,应提取直接理赔费用准备金;而不是直接发生于具体赔案的理赔费用为间接理赔费用,应提取间接理赔费用准备金。

(1)直接理赔费用准备金。评估直接理赔费用准备金的常用方法是比例法,该方法假设直接理赔费用与相应的赔款之间存在着一种相对稳定的比例关系,并且该比例关系的发展规律在过去和将来是一致的。

借:提取未决赔款准备金――直接理赔费用准备11089

贷:未决赔款准备金――直接理赔费用准备金11089

(2)间接理赔费用准备金。间接理赔费用准备金评估,需要首先确定间接理赔费用与已决赔款的经验比率,然后假设间接理赔费用在立案时发生50%,其余50%在剩余的理赔过程中发生。按照上述假设,就可以根据下述经验公式估计间接理赔费用准备金:

间接理赔费用准备金=(已发生已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50%+已发生未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间接理赔费用与已决赔款的经验比率

借:提取未决赔款准备金――间接理赔费用准备金

贷:未决赔款准备金――间接理赔费用准备金

三、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确认与计量

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作为保险公司履行未来赔付责任的资金准备,任何一家保险公司都要按照规定计提。而且保险公司在评估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时,还要对其进行充足性测试,如果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不能满足未来赔付、费用等的需要时,还必须提取保费不足准备金。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评估方法通常分为比例法和风险分布法。其中比例法又可以分为1/24th法、1/365th法等,主要适用于被评估险种或险类的风险分布比较均匀的状况;而风险分布法分为七十八法则、逆七十八法则、流量预期法等,主要适用于保险期间较长的险种。下面分别就上述方法予以介绍:

1.月平均估算法(1/24th法)

月平均估算法的理论依据是假定一个月所有承保的保险单是30天内逐日开出的,并且保险单数量、保额、保费服从均匀分布,这样可以近似的认为所有的保单从月中开始生效,即对于每张保单当月仅能赚得半月的保费。对一年期的保单,当月已赚保费仅是年保费的1/24。

以一年期的保单为例,采用1/24th法评估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每年末的12月31日,可以根据下表所示的未赚保费因子来评估:

(1)2005年12月该公司提取的再保前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计算如下:

p12=1248*1/24+1296*3/24+1200*5/24+…+1164*23/24=1115.5

则2005年12月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会计分录如下:

借: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1115.5

贷:未到期责任准备金1115.5

(2)2005年12月该公司再保后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计算如下:

a12=998.4*1/24+1036.8*3/24+960*5/24+…+913.2*23/24=892.4

2005年12月该公司应收分保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计算如下:

应收分保未到期责任准备金=p12-a12=223.1

则2005年12月应收分保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会计分录如下:

借:应收分保未到期责任准备金223.1

贷: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223.1

2.逐日估算法(1/365th法)。1/365th法是以日为基础逐单评估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一种方法,所以又称逐日估算法。1/365th法是根据有效保单的天数来计算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将所有保险期间在一年以下(包括一年)保单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进行加总,即可得到短期险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将所有保险期间在一年以上保单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进行加总,即可得到长期险未到期责任准备金。通常情况下,保险公司采用1/24th法,1/365th法或者其他更为谨慎合理得方法评估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特别是对于机动车辆法定第三者责任保险,根据《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规定,必须采用1/365th法评估其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而且采用1/365th法,其精确程度明显要比1/24th法高得多。

1/365th法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计算公式为:

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保单未赚保费天数/保险期间涵盖天数×保费收入

3.七十八法则与逆七十八法则。对于某些特定的险种,随着承保时间延长,风险逐渐降低或增大。此时保险公司考虑近似选用七十八法则与逆七十八法则,评估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例如,对于个人抵押商品住房保证保险,由于贷款余额的减少,风险分布呈现递减的趋势,可考虑采用七十八法则;而对于车辆保修期延长保险的风险在承保期内逐渐增加,则考虑采用逆七十八法则。

七十八法则的计算公式为:

12

p12=∑(13-n)*Xn/78

n=1

逆七十八法则的计算公式为:

12

p12=∑n*Xn/78

n=1

n――表示月份数

p12――表示年底提取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

X――表示年度各月的保费收入

上述公式适用于一年期保单,分母78=12+11+…+1;如果为两年期的保单,分母则是24+23+…+1=300。

1)该公司2004年12月31日提取的再保前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计算如下:

12

p12=∑(13-n)*Xn/78=1233.1

n=1

借: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1233.1

贷:未到期责任准备金1233.1

2)该公司2004年12月31日提取的再保后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计算如下:

12

S12=∑(13-n)*Zn/78=986.5

n=1

应收分保未到期责任准备金=p12-S12=246.6

借:应收分保未到期责任准备金246.6

贷: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246.6

4.流量预期法。流量预期法是以承保业务的实际风险分布为基础计算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这需要根据历史经验数据,对风险分布状况和已赚保费比例分布进行估计。

5.保费不足准备金。按照保监会第13号令《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管理办法(试行)》中第12条规定:保险公司在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时,应当对其充足性进行测试。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不足时,要提取保费不足准备金。因此,在按前述方法评估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后,保险公司还需要预期未来发生的赔款与费用,就是用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去乘以估计的赔付率与费用率,扣除投资收入的差额,与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账面余额进行比较,检查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是否足够充分。并且按照《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的规定,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提取金额应大于或等于以下两者中的较大值:

i.预期未来发生的赔款、费用及再保支出的余额;

ii.在准备金评估日假设保单退保时的退保金额。

从会计核算的角度来看,保险公司提取责任准备金的目的是为了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基本原理来核算损益、反映盈亏,而从保险公司经营的角度来看,准备金评估的准确性将会影响公司的经营策略、产品设计、偿付能力以及公司之间盈利能力的可比性等等。因此,保险会计对保险负债的确认与计量,尤其是对责任准备金的确认与计量应遵循谨慎的估价原则。目前,各家保险公司也在通过不断努力,寻求适合于自己保险公司实际情况的责任准备金的计提方法,力求计提的责任准备金充分、合理。笔者希望通过本文能为保险公司的准备金核算提供一些有益的探讨。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吴小平.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评估实务指南[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3]张卓奇.保险公司会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4]张洪涛.保险财务会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魏巧琴.保险公司经营管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6]陶存文.保险会计学[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风险评估的案例篇6

关键词:中小企业风险管理风险评估评估方法

1概述

中小企业是人员规模、资产规模与经营规模都比较小的经济单位。据有关统计数据表明,中小企业在就业、技术创新等方面对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中小企业占我国企业数量的98%以上,新增就业岗位贡献率达85%,占据新产品、发明专利、GDp和税收的75%、65%、60%和50%,在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生存困境,由于生产规模小、经营范围分散、涉及行业多等原因,中小企业在筹资能力、技术研发和人才引进等方面存在一系列障碍,如何通过构建风险管理体系,对资金、规模等提前进行风险控制,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十分重要。风险管理中,风险评估是其中极为重要的环节与基础,不同的风险情况需要不同的评估方法才能准确地判断其威胁及影响后果。论文在对各风险评估方法分析比较基础上,通过具体案例研究,探讨适合中小企业风险评估管理最佳路径。

2风险评估方法与比较

风险评估方法,包括基于知识(Knowledge-based)的分析方法、基于模型(model-based)的分析方法、定性(Qualitative)分析和定量(Quantitative)分析。无论何种方法,企业风险评估的目的在于评价识别出的各风险对企业实现目标的影响程度和风险价值,给出风险控制的优先次序等。

2.1国内外研究现状

定性风险评估国外研究中常有“德尔菲法”和“Swot分析法”。如Schmidt,R等(2001)则运用了“德尔菲法”识别项目风险,即采用匿名发表意见的方式集结专家的共识及各方意见,这种调查结果避免了受到权威或大多数意见的影响,评估结果更加准确。Frank,alejandoGerman等(2013)运用了“Swot分析法”,通过分析项目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综合评估风险大小。国内学者中黎静(2011)认为可以通过对相关数据资料的分析定性评估企业风险。彭华涛、单初(2002)认为可根据对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的系统分析,实施环境分析法评估风险。刘爽(2008)认为涉及企业整体的风险评估,需要逐个分析企业各个部门及具体流程,确保信息全面准确,即“分解分析法”和“流程图法”。

定量风险评估方面,国外学者Kamalm.al-Subhial-Harbi(2001)在项目评估上运用了“层次分析法”(aHp),即将与决策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递阶层次结构,再应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各方案进行比较以确定各因素的重要程度。paulR等(1998)还提出了另一种定量评估方法――“风险矩阵法”(Riskmatrix),即在项目管理过程中识别风险重要性的一种结构性方法,能够评估潜在风险对项目的影响程度。同时近些年来国内也有学者就aHp法(李德庆等,2011)及风险矩阵法(徐贤浩等,2006;李海凌等,2009)研究风险评估问题。另外还有学者运用概率计算法(许凯等,2013)、专家打分法(方红星,2002)、灵敏度分析法(蔡琳等,2008)等不同量化方法评估企业风险。

2.2风险评估方法比较

国内外研究中的中小企业风险评估方法多种多样,定性评估方法主要有:数据资料分析法,环境分析法,分部分析法,德尔菲法,Swot分析法。定量评估方法,大体可以归纳为:概率计算法,专家打分法,灵敏度分析法,层次分析法,风险矩阵法。不同方法优缺点及适用情况如下:(见表1、表2)

3实证研究

3.1企业基本情况

我们选择了中小型外贸企业,该企业地处江苏省南通市,2006年成立,公司拥有员工50余人,外贸业务人员20余人;主营业务是家用纺织,包括各种布料以及成品;其产品约35%销往国内市场,海外市场中美国占20%,东欧20%,南美15%,中东5.5%,其他亚洲地区4.5%。

从外部环境来看,国家对纺织品出口采取积极鼓励政策,南通市也拥有较完善的纺织品贸易市场体制。随着我国纺织品出口量日益增加,一些国家对我国纺织品的限制越来越多,该公司经常出现一些因技术、环保等问题的退单现象。从公司内部组织经营来看,企业外贸业务起步晚,规模小,与较成熟企业相比缺乏竞争力,且进行海外业务时,企业对客户信息、国外政策文化了解不全面,出现过因客户失信、文化争执而导致公司利润受损的情况。

3.2研究方法

通过对风险评估方法特点、适用情况的分析,风险矩阵法程序性强,且结合了风险影响程度及概率大小,考虑较全面,适宜评估企业整体风险状况。在识别风险的基础上,风险管理者可以利用风险矩阵来评估风险对项目的潜在影响,并且通过计算风险概率,评定风险级别。

具体来看,风险矩阵法在企业风险评估上分为四个步骤:首先,风险对企业的影响程度分级(见表3)。其次,风险发生概率水平分级(见表4)。再者,建立一个风险影响等级和风险概率对照表,从而得出各个风险高、中、低级别(见表5)。第四,不同的风险影响等级和风险概率组合有可能得出相同的风险级别,高、中、低风险级别难以真正评估出各种风险的重要程度,因此通过计算Borda序值,将处于同一级别的风险区分开来。

具体做法如下:设n为风险总个数,i为某一个特定风险,k表示某一准则。风险矩阵有两个准则:用k=1表示风险影响等级,k=2表示风险概率等级。如果Rik表示风险i在准则k下的风险等级,则风险i的Borda值由下式算出:bi=■(n-Rik)

计算得到每一种风险Borda值,从大到小可排列出各风险的Borda序值。Borda序值是结合风险影响等级和风险发生概率的风险重要性排序。一个风险的Borda序值表示比它更重要的风险的个数。即Borda序值如为0,则表明该风险最重要;Borda序值为1,表明另外还有1个风险更重要,依此类推。因此Borda序值越小,说明该风险越重要,对企业的影响越关键。

3.3风险评估指标选择

根据案例外贸公司的实际情况,从政策风险、市场风险、汇率风险、财务风险、人力资源风险、信誉风险等六个主要风险类别进行指标的分析选择。

政策风险。企业生存需要稳定的政局环境和政策支持,特别对于外贸行业来说,国内外的政策变化都影响企业发展。其具体包括:国内纺织品出口法律法规,我国对纺织品出口补贴率,纺织品行业标准;国外纺织品进口法律法规,配额限制;wto反倾销反补贴政策,争端处理机制等。

市场风险。市场是企业经营活动的起点和终点,因此市场风险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具体包括:消费者偏好变化;竞争者竞争行为;纺织品市场供需变化;原料市场价格、供给变化等。

汇率风险。对于外贸企业来说汇率风险同样威胁企业生存。且我国人民币汇率一直处于波动状态,市场极不稳定。其包括:市场通货膨胀变化;人民币对各货币的汇率值变化;国际收支顺逆差变化等。

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是企业最重要、最具有综合性的风险。对于a公司这种外贸中小企业,其财务风险主要包括:流动性风险;筹融资风险;国际投资风险;偿债能力风险;收益分配风险等。

人力资源风险。对于外贸公司,优秀的外贸人才会给企业带来巨大效益,反之人员使用不当也会造成企业损失。人力资源风险具体包括:企业人才聘、解机制;员工薪酬满意度;优秀外贸人才主动离职率,外贸人才缺口比例等。

信誉风险。对于外贸企业来说,在与国外客户合作的过程中,良好信用和相互了解是基础。因此信誉风险不仅应包括:企业自身信用等级,服务投诉率,企业逾期还贷率,负面消息曝光率等;还应包括:国外客户经营状况,信誉情况,国外政策文化等。

3.4评估分析

风险评估指标选定后,采用向专家发放调查问卷表(实际发放问卷50份,有效收回50份),汇总专家对风险程度的打分结果,总体认为财务风险最重要,市场及汇率风险次之,而由于我国政局稳定,政府对产品出口较支持,且该公司重视人才培养,同时信誉良好,因此对于政策、人力资源及信誉风险总体意见认为风险系数较低。

综合以往资料数据及各量化指标,对各种风险发生的概率也进行了大致的计算估计,最终分析得出上述六种风险类别的风险影响等级及风险发生概率(见表6)。

表6企业风险划分等级及概率

按照表5风险影响等级和风险概率组合对应关系,各风险类别的风险级别:政策风险、人力资源风险级别为“低”,市场风险、汇率风险、信誉风险级别为“中”,财务风险级别为“高”。处于“中”级别的风险有三类,“低”级别的风险有两类,因此需要计算Borda值,重新进行风险排序。以政策风险为例,比政策风险影响等级高的风险有3个,比政策风险发生概率大的风险有4个,因此根据Borda值计算方法:bi=■(n-Rik)=b1=■(n-R1k)=(6-3)+(6-4)=5

依次计算其他风险方面的Borda值,得出分别为5、8、10、12、4、6,排列出Borda序值为:4、2、1、0、5、3(见表7)。即对于该企业来说,这六种风险重要性由大到小依次为:财务风险、汇率风险、市场风险、信誉风险、政策风险、人力资源风险。

表7风险类别、风险影响等级、风险概率、风险级别Borda序值对照表

4结果分析

风险矩阵法评估得出的风险重要性结果与专家问卷调查结果是基本一致的。

结论一,案例公司中财务风险是最应重视的,主要是因为财务风险涉及面较广,关系到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且资金的往来向来是企业中最关键的部分。

结论二,汇率风险是外贸企业特有的风险类型,汇率波动对其业务收益有直接的影响。而对于一般的企业来说,汇率则可以直接归类于市场风险中,影响不大,反而其赖以生存的市场环境,如产品供需、市场竞争等会对企业造成较大的冲击。

结论三,对于信誉风险,虽然由于案例公司自身信誉良好,大多问卷结果认为其影响不大,但因为公司海外业务量渐大,对象又不固定,所以容易因对客户情况了解不清或两国文化不同而带来损失。

结论四,政策风险和人力资源风险,因我国对纺织品出口较支持,且国外市场对我国纺织品需求限制不多,企业只要遵守wto相关规定即可。而人力资源方面,案例公司对人才很重视,人才培养体系较完整,因此目前不存在大的风险可能。

参考文献:

[1]马骏.东兴证券第一届中小市值企业投资论坛.新浪财经,2012.

4.26.

[2]SchmidtR,LyytinenK,Keilm,Culep.identifyingsoftwareprojectrisks:aninternationalDelphistudy[J].Journalof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s,2001,17(4):5-36.

[3]Frank,alejandoGerman,deSouza,DiegoViniciusSouza,DuarteRibeiro,JoseLuis,echeveste,marciaelisa.aframeworkfordecision-makingininvestmentalternativesselection[J].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ductionResearch,2013,51(19):5866-5883.

[4]黎静.企业风险评估与管理[J].经营与管理,2011(10):67-68.

[5]彭华涛,单初.企业多元化的风险识别与衡量[J].企业经济,2002(7):29-31.

[6]刘爽.中小企业风险评估的实证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8.

[7]Kamalm.al-Sunhial-Harbi.applicationoftheaHpinprojectmanagement[J].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jectmanagement,2001,19(1):19-27.

[8]李德庆,李春芳,向钰.层次分析法在绿色供应商评价与选择中的应用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49-55.

[9]paulR,GarveypR,LansdowneZF.Riskmatrix:anapproachforidentifying,assessing,andrankingprogramrisks[J].airForceJournalofLogistics,1998(25):16-19.

[10]徐贤浩,汤泽淋.基于风险矩阵的物流外包风险评估[J].物流技术,2006(5):68.

[11]李海凌,项勇.基于风险矩阵的工程项目投标风险排序[J].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52.

[12]许凯,徐翔宇,李爱花,杨大文.基于概率统计方法的承德市农业旱灾风险评估[J].农业工程学报,2013,29(14):139-146

[13]蔡琳,蔡瑜.基金投资的风险管理方法分析[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17):79-80.

[14]李聪波,刘飞等.基于风险矩阵和模糊集的绿色制造实施风险评估方法[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0(1):209-214.

[15]庞碧霞.wK外贸公司财务风险管理案例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0.

风险评估的案例篇7

关键词:消费品安全政府监管风险评估诺模图法风险矩阵法RapeX法

中图分类号:F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c)-0155-04

欧盟委员会(eC)的2004RapeX方法[1]是首个得到政府监管机构广泛应用的消费品安全官方风险评估方法。非政府学术组织euroSafe在2005年设立风险评估工作组(euroSafewGRa),eC在其研究成果基础上形成了2010RapeX方法[2],该方法是目前欧盟各成员国政府的正式官方评估方法[3]。受eC健康与消费者保护总司(DG-SanCo)资助的emaRS项目(它提出了著名的锤子案例[4])、英国Rpa[5]等风险研究机构都致力于不断发展消费品安全风险评估方法。在正式评估方法中,除了RapeX方法,诺模图法、风险矩阵法也得到广泛应用[3-5]。而欧盟ReaCH法规的技术指南文件(tGD)、国际化学品安全规划署(ipCS)的“Riskassessmentterminology”(200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Fao/wHo)的“FoodSafetyRiskanalysis”(2006年)、国际风险管理理事会(iRGC)的“whitepaper”(2006年)提供的化学危害风险评估方法主要适用于消费品生产过程[3-5]。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CpSC)主要应用定性风险评估方法对消费品安全进行a、B、C三级管理,CpSC也使用“安全饮用水法案”(SDwa,1996年)中的评估规则[6],CpSC在化学危害定量评估方法上遵循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的naS指南(1994年)[7]。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消费者政策委员会(iSoCopoLCo)的指南文件“Consumerproductsafetyapracticalguideforsuppliers”(2006年)及其标准则主要适用于消费品的设计及生产阶段[3-5]。中国的消费品安全风险评估通则(GB/t22760,2008年)与RapeX方法基本一致[8]。

该文以政府监管视角选择最广泛使用的2004RapeX、2010RapeX方法、诺模图法和风险矩阵法应用案例进行比较分析[3-5],并分析消费品安全风险评估方法的进一步发展方向。

1消费品安全风险评估基本流程

风险和风险评估在各个领域的定义和方法有所不同。在产品安全评价理论中,风险通常表示为伤害事件的发生概率及严重程度的函数,各种消费品安全风险评估方法的基本评估流程是大同小异的,均是在识别消费品危险的基础上,估计各风险要素的程度(至少包括两个基本风险要素:伤害的严重程度和伤害的发生概率),然后用模型将各风险要素合成风险水平/等级(批量评估应先确定单体风险水平)。各个方法的主要区别在于将其他风险要素(例如消费者属性、危险可获得性和危险暴露参数等)的考虑置于哪个阶段,是置于危险识别阶段,还是置于严重程度估计、发生概率估计阶段,抑或直接作为独立风险要素与两个基本要素进行合成(图1)。

在消费品供应链的不同阶段实施安全风险评估应选择与该阶段相适应的风险评估方法,相关评估方法按适用范围分类如图2所示(参考了参考文献[3],但做了补充和修改)。对于政府监管机构而言,更关心的是准备上市和上市后的消费品安全风险,即:消费品在上市时应符合安全的一般要求,而在上市后只要发现产品存在严重安全风险就应及时隔离(riskaverse)。因此,以政府监管视角研究上市阶段和上市后消费品安全风险评估方法的有效应用具有必要性。

4讨论

(1)从应用案例可看出,2010RapeX

法与2004RapeX法的主要区别在于:2010RapeX法将消费人群区分、风险缓减要素区分从后置改为前置,严重程度和发生概率的分等进行了扩充,消费人群区分、风险缓减要素区分仍由主观判定。两个方法中风险要素的打分主观性强,要求评估人员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和足够准确的数据来源。未来的评估方法可能将消费人群作为独立风险要素进行识别和估计,在消费品化学危害日益受到重视的情况下,消费人群区分可能相应调整,例如孕妇可能作为弱势人群进行考虑。

(2)斯洛文尼亚诺模图法的输入参数比其他方法增加,各参数的分等扩充,其评估输出(风险等级)相应细化。与RapeX法比较,它识别出火灾危险风险高于其他危险。危险事件发生时,火灾更容易造成群死群伤,因此该评估结果与事实也是相符的。

(3)比利时风险矩阵法引入了暴露程度这一参数扩充矩阵维度。对后果严重性的赋值中,该方法对导致“所有使用者和旁观者死亡”“所有使用者死亡”“数人死亡”和“一个死亡”的严重度分别区分,且从100分到15分赋值,区分度极大,但在政府监管角度,对“死亡”后果均应0容忍,评估时应加以注意。

(4)该文在参阅相关文献时,发现各个评估方法应用的术语高度不一致。如果对术语名称翻译和定义不加以界定明确,可能导致对同一危险信息,各评估方法的参数输入不一致,其输出大相径庭。

(5)目前的评估方法对化学危害风险的识别能力偏弱。例如对“长期药物接触和辐射暴露”伤害的严重程度从轻到重划分为“腹泻呕吐局部症候”“可逆的内脏损害”“神经系统损害、不可逆的内脏损害”“癌症(白血病)、影响生殖、影响后代、中枢神经系统抑郁症”四等的划分尚嫌粗。欧盟ReaCH法规的技术指南文件提供了一种化学危害风险评估的有价值的思路。

(6)目前对评估方法的发展研究主要集中在评估模型的改进,从定性向定量向模糊评价发展,但实证研究表明,作为简单、快速、经济、有效(riskaverse)和有决断力(resolved)的方法,定性风险评估能对消费品安全风险进行有效评估[3-5]。在政府监管视角,最好把资源直接用于减小风险的努力,而不是尽量达到风险评估的绝对精确。实际上,定量风险评估的大部分输入数据是高度主观的,同时,要生成确切的输出,它要求有一个详尽和全面的时间链模型,这对范围极广的现代消费品领域是难度极大的。对定性风险评估方法而言,应减小评估的主观性,重点应研究伤害严重程度和发生概率的科学分等,其基础工作是尽早形成共享的消费品伤害数据库。

(7)从应用案例可看出,各个评估方法均基于各风险因子相对独立的假设,从而对各个风险因子独立进行评估。有学者研究认为,某些风险因子具有相互联系和影响关系,具有连通性(connectivity),并引入了连通性矩阵的概念,但这一理论在消费品领域尚未有成熟应用。

5结论

(1)以政府监管视角来看,2004RapeX、2010RapeX方法和斯洛文尼亚诺模图法均能对消费品安全风险进行有效评估。

(2)未来消费品安全风险评估方法的发展,首先应统一规范术语使用以改善评估的一致性;其次应发展伤害严重程度和发生概率的科学分等体系以减小评估的主观性;另外应注重消费品化学危害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

参考文献

[1]GuidelinesforthemanagementoftheCommunityRapidinformationSystem(RapeX)andfornotificationspresentedinaccordancewithartide11ofDirective2001/95/eC[R],CommissionDecision2004/418/eCof29april2004.oJL151,2004.

[2]CommissionDecisionof16December2009layingdownguidelinesforthemanagementoftheCommunityRapidinformationSystem‘RapeX’establishedunderartide12andofthenotificationprocedureestablishedunderartide11ofDirective2001/95/eC(theGeneralproductSafetyDirective)(notifiedunderdocumentC(2009)9843)[R],CommissionDecision2010/15/eUof26January2010.oJL22,2010.

[3]Dirkvanaken.Relatedriskassessmentactivities[R].Hague:Voedselenwarenautoriteit,2007.

[4]enhancingmarketSurveillancethroughBestpractices(emaRS)project.productSafety-BestpracticetechniquesinmarketSurveillance[R].amsterdam:emaRS,2013.

[5]peteFloyd,tobea.nwaogu,RocioSalado,etal.RpaRepoRtassuredQuality-establishingaComparativeinventoryofapproachesandmethodsUsedbyenforcementauthoritiesfortheassessmentoftheSafetyofConsumerproductsCoveredbyDirective2001/95/eConGeneralproductSafetyandidentificationofBestpractices[R].J497/GpSDimplementation,norfolk:Risk&policyanalystsLimited(Rpa),2006.

[6]CpSC.Research&Statistics-consumeropinonsurrveys[eB/oL].(2014-10-20)[2014-4-29].http://cpsc.gov/en/ResearchStatistics.

[7]nationalResearchCouncil.ScienceandJudgmentinRiskassessment(1994)[m].washingtonD.C.:nationalacademypress,1994.

风险评估的案例篇8

【关键词】跨国并购;财务风险;风险防范

一、前言

跨国并购是对外投资的重要方式之一,其基本运作方式是财产权与股权的交换。跨国并购是一项高风险与高收益并存的国际企业之间的博弈。这就要求企业在实施并购时谨慎地防控并购中的风险。本文主要以财务风险为视角,对跨国公司并购做出风险分析和防范措施。

二、企业跨国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分析

1.关于评估风险的分析

所谓评估风险是指企业在并购的前期,对目标企业进行评估的过程中所蕴含的风险。导致评估风险的主要原因是信息的不对称,具体表现为:

(1)因投资者偏好的不同而引起的风险。这种风险源于投资者对不同风险的种类、程度的偏好,而导致的结果就是投资者会在不同的风险中选择与其偏好相一致的风险。因而,可以认定导致这种风险的核心逻辑就是以人为评判代替了科学评估。以tCL并购为例,tCL早期的并购失败与企业负责人李东升的个人偏好有一定的联系。李东升的勇士精神对向越南的投资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而这也成为研究投资者偏好对跨国并购中企业财务的影响的经典案例。

(2)因评估机构或评估人员引发的风险。这种风险源于评估人员与评估机构的专业胜任能力。概括来说就是:评估机构的能力不足,缺乏专业的评估人才。评估机构也是由评估人才构成的,这个问题的核心原因在于评估人才的缺失。一个优秀的评估人才,不仅要具备充足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前者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后者却要在实践中总结。但对于跨国并购而言,其所涉及的事物较复杂,资金额度大,涉及财务背景复杂,而这些问题都可能导致企业对年轻的评估人员不信任,而这样的“死循环”也加剧了评估人才不足的问题。

(3)过分依赖财务报表的风险。这种源于财务报表自身的局限性。财务报表是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最直接的体现。在跨国并购中对目标企业的调查与接触难度大,因而财务报表自然成为判断目标企业价值的核心依据。但需要强调的是:财务报表的局限性就在于难以准确反应“或有损失”与“期后事项”,而这也是判断企业财务状况的重要指标。

2.关于融资的风险分析

跨国并购中企业的融资风险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资本配置的风险;二是汇率波动的风险;三是目标公司信用的风险.

(1)资本配置风险。资本配置的风险主要源于因配置资本而导致的交易成本的损失。可以从融资模式与资本结构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从融资结构的角度分析:超前融资与滞后融资都会导致企业的交易成本上升。从超前融资的角度讲:在进行超前融资时,企业需要支付额外的利息,多支付的利息会转化为企业并购的交易成本。从滞后融资的角度讲:滞后融资中企业的交易成本体现在因资金供应而导致的时间与资金的损失。从资本结构的角度分析,自有资金占总资金的比例也会影响企业的交易成本。

(2)汇率风险。并购期间的汇率波动也会增加企业的融资风险。以我公司并购东南亚某国水电厂的案例进行分析。目标企业的收到的电费是当地货币,而我公司在并购时使用的是美元,这种币种之间的差距,在电价与汇率不存在联动调整机制的情况下,就存在汇率风险。同时由于目标企业所在国美元储备并不充沛,受汇率的影响,可能导致并购企业最终无法将红利或者资本的利得兑换美元而汇出。

(3)目标公司信用风险。在我公司并购东南亚某电力公司的过程中,由于目标公司的信用存在问题,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以下简称中信保)在为本项目提供保险时,存在疑虑。这就有可能导致无法从国内获得贷款、迟延获得贷款或要求增加抵押物,使得公司存在并购失败的风险或资金成本过高的风险。

3.关于财务整合风险的分析

跨国并购中的财务整合风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财务体系风险;二财务运行风险。

(1)财务体系风险。这种风险主要来自于各个地区财务体系的不同。我国的财务体系一般包括:财务基础体系,财务预算体系、财务核算体系以及财务报表体系。与国际不同,这种财务体系的划分是以财务的合规运行为前提的。而在跨国并购中由于被收购方与收购方的财务体系设置的不同与可能引发财务整合的风险。

(2)财务运行风险。这种风险主要体现为:目标企业财务运营不规范。以我公司并购东南压某国电力公司案例为例:在财务整合时,我公司发现,目标企业曾拖欠支付电费。经过沟通,目标企业拒绝支付因拖欠电费而发生的利息。目前目标企业此商业纠纷尚未解决,就这一问题尚在沟通中。由于目标企业的财务运营不善,给我公司的收购带来了风险。

4.税务风险

企业跨国并购中的税务风险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股权结构不合理引发的风险;二是目标企业纳税合规定性风险。

(1)股权结构不合理引发的风险

股权结构不合理所导致的风险主要体现在税收协定、目标企业所在国的资本利得免税差异。以并购美国某企业为例,我国公司投资首先投资到香港,以香港为海外投资平台进行对外并购。经过调查:综合考虑联邦税率与州税率,目标企业平均税负为30%,其余70%的利润可汇出美国。以香港为资金汇入地,但香港与美国之间不存在税收协定。在这种情况下,从美国汇出的税后70%的利润需要交付香港目公司30%,也就意味着70%*30%=21%,21%的预提所得所,同样要交给美国政府,这也就意味着有50%的税将留在美国,造成我国公司的税收损失。

风险评估的案例篇9

关键词:市政工程基础设施工程施工

0引言

由于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易受行政干扰和地质情况及天气等因素影响,施工场地狭窄、战线长而工期要求紧,施工难度大。因此,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在施工阶段的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工程风险管理一般按照风险分析、预警、应对等过程进行,其中风险分析包括风险的识别、估计、评价过程,是风险管理中难点和重点。本文结合具体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案例简单介绍在施工阶段的风险分析方法。

1风险的识别

风险识别指风险管理人员在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之后,运用各种方法对工程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全面判断、系统归类,科学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

例如,某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包括如下分部工程,其中道路拓宽改造长度为1995.74m,规划红线宽度为70m,三层式沥青混凝土路面,基层设计为32cm二灰碎石,底基层为30cm石灰土;新建雨水管路一条,分四段设置,共计1721.5m;新建污水管路一条,设计管长1838m;新建电缆沟两条,沿道路两侧人行道下分别为1624m钢筋混凝土防水地沟和1386m砖砌体防水地沟(1.2×1.5m)。

某施工企业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对该工程进行调研后,分析该工程风险因素并进行识别,建立工程风险表。

2风险分析与评估

风险分析是指应用各种风险分析技术,用定性、定量或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处理不确定性的过程。风险分析有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种方法。

本案例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定量分析评估。

在项目管理过程中,项目风险(R)不仅是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p的函数,而且是风险事件所产生影响程度C的函数,可用函数表示为R=f(p,c)。

根据前例风险分析,本项目进行风险评估。

2.1评估并计算风险发生的概率pf

该工程分析因素集为X,对应上述工程分析因素集中风险编号,给出工程风险指标因素权重集w。X={X1,X2,X3,X4,X5,X6,X7,X8,X9};w={0.050.150.150.20.150.050.050.050.15}。

根据风险影响高低确定评估集标准隶属度μ={低,较低,中等,较高,高},并赋值为μ={0.1,0.3,0.5,0.7,0.9}。

该企业组织专家及管理、技术人员共7人对该工程风险进行评估:

在此基础上形成模糊评估矩阵R

则B=R·μt={0.50.50.58570.55710.38570.27140.18570.32860.6143}。

则U=w·B=0.4886

即风险发生概率(测评总分)pf为0.4886。

2.2计算事件发生影响程度大小Cf对风险引起的后果大小一般从进度、质量、成本、安全四个方面着手,均用金额损失进行度量。则损失因素集S={进度质量成本安全}={S1S2S3S4}

本项目分部分项工程费用为6944.60万元,其中包括利润及管理费156.08万元。由于报价中已考虑材料市场风险因素,因此,按正常施工情况下,按156.08万元为最大风险损失值。则风险损失评估集标准隶属度μ={低,较低,中等,较高,高},对应损失金额(单位:万元)近似确定为{≤15,16~45,46~75,76~110,≥140},并给出工程风险损失因素权重集w={0.250.350.200.20}

在此基础上形成模糊评估矩阵,并将各项估计值的平均值按最大风险损失值进行归一后,得到评估矩阵B.

计算U=w·B=0.1946。即风险损失(测评总分)Cf为0.1946。

2.3计算本项目风险度Rf如果用pf表示风险发生的概率,可由下式计算:

Rf=pf+Cf-pf·Cf

其中pf和Cf分别是风险发生概率与影响程度的模糊综合隶属度集的总综合隶属度。

本项目风险度Rf==0.59

3结论

一般认为Rf大于0.7为高风险项目,小于0.3为低风险项目,介于二者之间的为中等风险项目。因此,根据计算,本项目应为中等风险项目。

由于本工程存在场地狭窄、外部环境对施工干扰大、工程项目多、工期紧且跨冬雨季施工、施工人员多等不利因素,因此,将本项目评估为中等风险项目是合理的。企业应根据风险分析及评定结果,确定风险管理目标,建立相应风险管理计划,建立工程风险应对措施,适时动态地进行有效风险管理,确保工程各项目标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风险评估的案例篇10

在“三个体系”建设工作中,档案安全体系是指档案安全保障各个构成要素有机的系统的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总体,由档案安全基础设施、技术支撑、组织管理、法规标准等若干部分组成。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任务非常繁重,涉及众多方面,而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问题,显然涉及如何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把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在今年中国档案学会相继召开的“三个体系建设高层论坛”和“2010中国档案工作者年会”上,笔者曾就此作过一些探讨,笔者以为,不妨把风险评估作为一个切入点和着力点,带动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各项任务的全面落实。

档案安全风险评估机制的建立

应对危机、化解风险,首先要能够充分意识到危机和风险的存在。在档案安全体系建设过程中,引入风险评估机制,研究制定档案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及其实施办法,并且抓紧开展相关试点,适时在全国各级档案部门全面推开,对于推动档案安全体系的科学健康构建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有句俗话,叫做“风起于青萍之末”,说的是凡事均有先兆。海恩法则认为: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人们对导致事故发生的隐患、征兆往往容易忽略,甚至发现后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是导致意想不到的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

如何紧密跟踪初起之“风”,及时发现档案管理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呢?我们应当及早研究和建立档案安全风险评估机制,通过对档案安全状况开展风险评估,指导各单位立足于防患未然,采取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安全防范措施,预防安全事故发生,并为处置安全事故提供科学依据。

一个档案部门如果发生安全事故,问题往往出在管理工作的某个薄弱环节。短板理论认为:“一只木桶可以装多少水,取决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板。”也就是说,一只木桶再高再大,如果有一块板不够高,最终也只能由最短的那块板决定木桶装水的多少。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主要矛盾,只有明白事务的薄弱环节,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才能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以获得最大限度的成功。对档案馆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系统的、规范的、科学的评估,就是为了及时查找各个环节可能存在的漏洞或隐患,弄清楚本单位安全管理的“短板?所在,有针对性地及时把各种漏洞予以堵塞,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有些短板,可能不是一大块,而只是一个小窄条,但其危害同样是致命的。因此,千万不要小看一些似乎不打紧的不安全因素。“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以及著名的“蝴蝶效应”,说的都是这个道理。殊不知,“蝴蝶在热带轻轻扇动一下翅膀,遥远的国家就可能造成一场飓风。”指的是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档案安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任何细微隐患,如果不加以及时察觉并及时消减,也有可能演变成大的漏洞,甚至直接导致灾难性后果。安全隐患,无论大小,必须一律加以解决,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

档案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相关要求

所谓档案安全风险评估(Riskassessment),就是对档案实体和档案信息资源所面临的威胁及其可能造成的影响的可能性的评估。档案安全风险评估,是档案部门风险管理的基础,是确定档案安全需求的一个重要途径,属于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策划的过程。

档案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目标是,通过档案安全风险评估结果,找出档案安全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以此为基础,及时采取必要措施,并对各种要素加以调节,以便最大可能地规避和降低风险,使档案尽可能地保持稳定状态,而对已经处于不安全或不稳定状态下的档案使之达到新的稳定状态。

档案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主要任务包括:识别档案面临的各种风险;评估风险概率和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确定风险控制和消减的优先等级;提出和推荐风险防控与消减对策;等等。

识别档案面临的各种风险,了解档案安全威胁源。近些年来,我国一些档案部门遭受了地震、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直接破坏,一些档案部门经受了的冲击,一些档案部门暴露了基础设施不完善、管理制度不健全、安防手段不得力等管理上的漏洞也承受了相应的后果。2009年3月德国科隆市档案馆坍塌,源于城市建设中的地铁施工;2005年11月民族文化宫图书和经卷被水浸泡,源于基础设施老化失修导致的水管爆裂。可见,很多因素都有可能对档案安全带来直接或间接的风险而构成档案安全的威胁源。

评估风险概率和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在档案部门可能遇到的安全风险中,有一些属于系统性的风险,而另一些属于偶然性的风险。有一些属于地域性的风险,如沿海地区可能遇到的台风影响;还有一些属于周期性的风险,如长年发生在我国南方一些地区的洪涝灾害风险等。要根据不同风险的类型和特点,确定风险控制和消减的优先等级和措施强度,并提出和推荐相应的风险防控与消减对策。

总之,在档案安全风险评估过程中,需要注意确定所保管档案的内在价值;要梳理档案面临的潜在威胁源有哪些,导致威胁的问题所在,威胁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现有保管条件环境存在哪些弱点而可能易于遭受威胁攻击,程度如何;一旦威胁事件发生,档案会遭受怎样的损失,或者面临怎样的不利影响等。

档案安全风险评估的方法有基线评估法、详细评估法、组合评估法等。在档案安全风险评估的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采用通常使用的一种比较简单的评估,方法,即基线评估法。采用基线风险评估(BaselineRriskassessment),档案馆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档案保管系统进行安全基线检查,(即拿现有的安全措施与安全基线规定的措施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差距),得出基本的安全需求,通过选择并实施标准的安全措施来消减和控制风险。所谓安全基线,就是在诸多标准规范中规定的一组安全控制措施或者惯例,这些措施和惯例适用于特定环境下的所有系统,可以满足基本的安全需求,能使系统达到一定的安全防护水平。

档案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档案安全基线评估途径的采用,关键在于安全基线的选择,也就是有必要

建立一个系统的、可操作性较强的档案安全要求指标体系。档案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基本框架的搭建,要统筹考虑档案实体安全、信息安全等各个方面。

近年来,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各省级国家档案馆和中央国家机关档案部门开展了档案安全专项督察工作,重点检查相关部门档案安全基础设施是否完备,档案安全防护设施是否齐全,档案安全规章制度是否健全,档案安全日常管理是否到位。尽管该项工作还仅仅是初步的、定性的、粗放的,但无疑是档案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滥觞,是一项有益的探索。我们现在的任务是,怎样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加定量化、更加精细化、更加科学化、更加规范化。这就需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一套系统全面、导向明确、易于评估、具有可操作性的要求、规范和约束性指标,作为我们开展档案安全风险评估的基线。档案安全基线风险评估,需要的资源少,周期短,操作简单,可以直接而简单地实现基本的安全水平,并且满足档案馆履行功能的基本要求。

在制定档案安全基线相关要求时,要重点关注档案安全管理的环境条件、规章制度、安全措施、应急和抢救机制、日常管理等主要方面。既要关注与档案实体安全直接相关的要求,也要关注与档案信息安全保密密切相关的规范。要通过对潜在的各种安全威胁源的精心梳理和相关需求分析,抓住关键和重点,不能“披头散发”,无所不包。与此同时,要遴选和锁定一些必要的刚性指标,如防火等级,抗震等级,温湿度范围,照度,空气质量,容灾等级,等等,便于规范掌握和量化操作。

事实上,选择安全基线可依据和利用的资源非常丰富,如《档案法》及其实施办法,保密法等。在档案实体安全方面,有诸如《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档案馆建设标准》、《档案库房技术管理暂行规定》、《档案馆防治灾害工作指南》,等等。在档案信息安全方面,比如《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信息安全应急响应计划规范》、《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指南》、《终端计算机系统安全等级技术要求》、《基于互联网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实施指南》,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