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处理流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7:15:54

风险处理流程篇1

【关键词】物流企业;风险因素;防范措施;控制体系;预防机制

1.引言

伴随着物流产业的不断兴起,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发展背景下,物流已经成为促进各国经济长远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必要条件,从世界各国的全球化视野到国内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来分析,物流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开始扮演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必须不断促进物流产业的顺畅发展,保证智能化、现代化的物流网络覆盖全国。然后在当前我国物流产业快速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因素,不论是自然环境的不可抗力影响,还是物流环节的流程风险等,一旦这些风险发生,将会对物流的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有必要对物流的风险进行深入研究,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方案。

本文通过综合分析当前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现状,根据物流产业发展所处的各类环境内容,对所面临的各类风险进行了识别、归类总结。在识别出物流企业环境中所存在各类风险因素后,本文提出了物流风险的规避方法措施,提出了相应的物流风险控制体系和预防机制。

2.物流企业面临的风险类别

由于当前自然环境中的各类灾害风险时有发生,市场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物流企业的发展就面临各种各样的可知和不可知的风险因素。有宏观的风险因素,有微观的风险影响;有自然环境的威胁,有人为活动的影响;有物流本身环境的流程风险,有物流企业管理的内部风险;一系列的风险因素都在有形的和无形的对物流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同的威胁。

下表是各类风险因素的特点及其频率对比:

3.物流风险的规避防范措施

物流企业面临的风险类别因具体的环境、自身的条件等的不同而不同,对于物流风险的规避防范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必须制定出综合性和灵活性紧密结合的防范措施,从而更好地防范风险的发生,以及出现风险时如何有效的将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努力营造物流企业内部防范风险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未来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个企业经历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的阶段之后,必然会通过文化管理来使得企业经营达到更高的层次。对于物流企业来说,为了更好地面对各种风险首先必须在企业内部营造出良好的风险防范的企业文化,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氛围,从而保证企业制定的各种风险应对措施、制度能够有效实施。

(2)全面树立物流企业人员的风险意识

企业管理的主体最终是人的行为体现,对于物流企业所面临的各类风险因素的防范、处理等都最终要通过人的行动进行规避处理,当营造出了良好优秀的企业文化分为后,就需要对企业从上而下的所有管理人员及普通员工进行风险防范理念的培训教育,通过风险课程的专门培训、派公司内部管理人员去外部专业的机构进行风险管理知识学习、内部进行海报文件宣传、组织模拟风险应对训练等各种方式。通过各种风险理念方式宣传教育,使得物流企业的所有员工时刻保持风险防范的意识,提高对于各种未知风险的规避能力,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3)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风险应对及处理制度

一套健全的风险应对及处理制度是物流企业进行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条件,没有规范合理的管理制度,再优秀的风险管理方案都会在实施效果上大大折扣的,所以必须根据物流企业的实际状况,结合物流企业所处的自然、政策环境中存在的可能风险,首先建立一套完整合理的风险管理制度。

根绝物流企业所处的自然与市场经济环境,结合企业自身的业务特点和管理现状,可以建立包括以下几个风险防范管理制度:风险因素评价管理制度、风险规避预警管理制度、事中风险控制管理制度、事后风险处置管理制度、风险经验库管理制度、风险应对绩效激励制度、风险处理效果监督制度等。

(4)建立准确全面的物流风险评价体系

想要更好地对各类风险进行有效的预警、防范,以及出现风险后进行及时的处理控制,首先必须对于各种可知的和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归类、分析和评估,通过运用整体分析、综合评价等各类方法对于不同风险进行分析说明,物流企业就能够通过制定相应的应对方案,而风险预警机制和控制体系的建立也就更具有针对性。

(5)形成高效及时的物流风险预警机制

风险预警机制是物流企业防止风险的核心环节,在风险发生之前将各种风险尽可能的避免,直接防止经济损失的发生,这才是物流风险管理的最佳效果。针对不同的风险设立相应的风险预警值,当出现可知或潜在风险达到既定的预警值时,相应预警警报就会及时提醒企业做好应对各种风险的准备,做好全面的风险应对措施,从而更好地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6)构建综合多重的物流风险控制体系

有些风险能够避免,但是大多数的风险由于随机性和不可知性往往是难以避免的,因此建立风险发生时的风险控制体系是物流企业处理风险的关键环节。针对风险发生的过程中,及风险发生后如何将各类风险控制在有限的范围内,努力将风险威胁降低到最小的风险控制体系建设是物流企业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所在。由于风险已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按照发生的风险类型、特点、内容等方面控制体系形成针对性强的应对方案,并在处理的过程中提出风险控制过程结束后的后续处理措施。

(7)配置相应的风险控制过程反馈机制

因为物流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因素总是动态变化的,在已经发生的风险不断进行时,随时会出现新的风险威胁,所以在进行风险控制的过程中必须有相应的即时风险控制效果反馈机制,以便根据随时出现的风险进行控制方案的调整,同时对于风险控制体系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偏差进行及时的修正。

4.结论

风险因素是始终存在于物流企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中的,企业内外部存在的各种可知的潜在的风险因素随时都会对物流企业的运营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严重者甚至直接导致物流企业的频临破产等。本文就当前我国物流企业内外部环境中所遇到的各类风险因素进行了综合全面的识别归类,分析说明了各类风险的发生频率及特点,并就物流企业面临各种不同的风险因素提出了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以期对于物流企业应对未来发展中各类不同的风险发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魏众,申金升,陈继军,等.企业物流外包风险形成机理及防范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15(1):55-58.

[2]许国兵.基于案例推理的企业物流外包风险预警系统[J].物流技术,2007,26(1):22-24.

[3]苏奇,赵一飞.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控制物流风险[J].物流科技,2007,(9):115-117.

[4]刘萍萍,裴葆春.物流企业的风险评价分析[J].商业研究,2010,(3):171-173.

风险处理流程篇2

[关键词]逆向物流外包;风险矩阵;风险评估

[中图分类号]F2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2)10-0050-03

作者简介:刘晓峰(1962-),男,哈尔滨商业大学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黑龙江省市场学会秘书长,研究方向:管理学、电子商务;田子优(1988-),女,哈尔滨商业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再加上产品更新换代的加快,被淘汰和废弃的物品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公众环保意识逐渐增强,社会对资源循环利用也更加重视,逆向物流活动迅速发展起来。逆向物流(ReverseLogistics)是指与传统供应链反向,为价值恢复或处置合理而对原材料、中间库存、最终产品及相关信息从消费地到起始点的有效实际流动所进行的计划、管理和控制过程。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更加注重培育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核心业务,把不擅长的逆向物流业务外包出去,不但能增强竞争力,提高逆向物流的效率,还可以节约资金并有效利用社会资源。

逆向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在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风险。企业与第三方逆向物流供应商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实现企业之间的协作,可是由于逆向物流的环节过程以及不可预测的因素增多,极易发生错单、延迟、技术支持不足、交通意外和信息沟通不畅等风险。若是企业忽视对逆向物流业务外包相关的风险管理,就可能导致无法完成当初外包的预期目标,还可能导致企业失去市场先机,丧失原有的竞争优势。因此加强对逆向物流外包风险分析和评价对企业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很多学者对业务外包和物流外包的风险进行了相关分析,但是对逆向物流外包风险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对逆向物流外包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并通过风险矩阵方法对外包业务中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价,为逆向物流外包风险提供了一种新的风险评估方法。

一、逆向物流外包风险识别

在企业将逆向物流业务外包的过程中,由于合作双方在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上存在差异以及双方合作过程中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使得逆向物流外包企业面临着许多风险。如何正确识别和分析逆向物流外包中存在的风险是进行风险评价的基础和前提。目前企业进行逆向物流外包主要面临以下五种风险:

1.决策风险

企业在对逆向物流业务和外包商进行选择以及对决策人和决策信息进行甄别的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被称为决策风险。由于决策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性,往往导致企业对第三方供应商选择不当,进而降低企业利润甚至丧失市场先机,抑制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2.管理风险

企业将逆向物流业务外包后,由于合作双方在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等方面存在差异以及员工抵触等产生的风险被称为管理风险。企业将逆向物流业务外包出去,必然会产生闲置的岗位,对这些员工安置不当便会导致内部人员的抵制和不满,甚至会损害企业形象。

3.合作风险

企业与第三方合作企业之间是一种委托—关系,双方应以诚信为基础,但是由于第三方供应商服务质量不稳定或者不能完全履行承诺所产生的风险被称为合作风险。

4.操作风险

第三方逆向物流供应商在接包过程中,无法及时和准确地将货物回流或处理退货时存在技术漏洞产生的风险称为操作风险。操作风险不仅会导致成本增加,还可能将完好的物品错当成残缺品处理,若配送不及时,甚至会耽误维修好的物品再销售。

5.财务风险

逆向物流外包的成本不仅包括商品回收、检验与处理、产品分拆、再加工或再处理、运输、储存等活动产生的经营成本,还包括企业管理成本以及谈判签约等隐性成本。在企业对这些成本进行管理和控制过程中所产生的风险称为财务风险。

二、风险矩阵方法介绍

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风险矩阵方法最先由美国空军电子系统中心提出,并且在美国军方项目的风险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应用分析软件也已经应用于联合监视与雷达系统和国家空天系统升级项目中。我国目前主要在采矿、自动化仪表可靠性分析、设备维护与更新等领域使用风险矩阵方法。风险矩阵对项目的风险评估主要是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综合考虑风险概率和风险影响两个方面的因素。风险矩阵方法的分析步骤如下:

1.列出要评价的项目所有潜在的风险。

2.依次估计这些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即风险发生的概率,将风险发生的概率划分为五个等级,并对其进行解释说明(见表1)。

3.依次估计这些潜在风险发生后对整个业务的影响,可以将风险对业务的影响程度划分为五个等级,并对这五个等级进行解释说明(见表2)。

4.确定风险等级。在表1和表2的基础上,建立风险矩阵图,得到各个风险的级别(见表3)。

表3中给出了五种风险等级,分别是较低、低、中、高、较高,但是同一等级中风险的重要程度可能并不完全一样,因此使得风险管理者无法判断出更为关键的风险因素。

5.在确定了风险等级的基础上,在风险矩阵中应用投票理论,引入Borda序值法来确定关键风险,可以得出将资源投入到哪些地方可以最有效地降低风险。Borda序值法的基本原理是投票人按照一定的规则对候选人排序,然后再计算每个候选人的总分数,获胜者就是总分数最高的候选人。在本文中候选人是指待排序的逆向物流外包风险,获胜者也就是指最为重要的风险因素。Borda序值法不仅在高风险区适用,在中低风险区也同样适用。其原理表示如下:

通过计算出Borda序值就可以得出各个风险等级。每个风险的Borda序值就是在特定的风险区域内比它更为重要的风险的个数。如果Borda序值为0,就表示在被评估的这个风险区域内这个风险因素是影响项目的关键风险。

三、基于风险矩阵的逆向物流外包风险评价

逆向物流外包对企业来说也是一个项目管理的过程,所以采用风险矩阵方法来评价企业逆向物流外包风险是合理的。以某生产制造企业为例,企业决定将不合格物品的返修、退货及包装容器的周转使用等逆向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企业的风险管理人员或者与逆向物流外包业务相关的工作人员必须对此次逆向物流外包业务的相关风险进行识别和分析,并对逆向物流外包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价和排序,找到该业务中的关键风险,从而为风险管理和控制提供依据。

在逆向物流业务外包过程中企业主要面临以下风险:

1.决策信息的准确性。企业在选择第三方逆向物流供应商时,不可能对其运作的全过程进行详细的调查,因而导致决策信息不完全甚至不准确。

2.内部员工的抵制。逆向物流业务外包后,会与企业部分员工的利益相冲突,从而会遭到企业员工的抵制或不满。

3.管理模式的差异。由于外包的企业与第三方逆向物流供应商管理模式存在差异,会使得双方在合作衔接过程中产生矛盾,给外包业务的正常进行带来影响。

4.履约的可信程度。签约后,第三方逆向物流供应商往往出于自身利益,采取一些不利于委托人的行为,侵害发包商的利益。

5.信息泄露。逆向物流业务的承包商可能会在接包过程中对外包企业的产品、研发信息等进行有意无意的泄露,若被外包企业的竞争对手得到,必将对该企业产生不利影响。

6.业务完成的准确性。逆向物流业务过程中环节较多,对第三方供应商的技术要求较高,若第三方供应商不能及时准确地回流物品,很可能会影响物品的二次销售。

7.隐性成本。企业进行逆向物流外包的过程中,还包括管理成本、交易成本等隐性成本。

8.通货膨胀。市场形势瞬息万变,企业将逆向物流业务外包出去后,物价的上涨,利率的变动,都会给企业带来风险。

确定了风险因素之后,企业风险管理人员或相关业务人员对这些风险因素进行分析,确定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风险的影响程度,并根据表3确定各个风险因素的风险级别。从表4中可以看出风险5、风险6和风险8处于高风险区域,风险1、风险4和风险7处于中风险区域,风险3和风险2分别处于低和较低风险区域。在确定了风险区域后,企业可请风险管理专家或相关工作人员利用Borda序值法并根据一定的规则对高风险区域中风险进行排序,确定各个风险的Borda序值,也就是各个风险因素的重要程度,从而确定此次逆向物流外包业务中的关键风险。

可以从表4的Borda序值中看到各个风险的值,其中Borda序值为0的是业务完成准确性的风险,即比此

项风险更为重要的风险的个数为0,也就是说业务完成准确性风险是该业务中最为关键的风险因素,其次重要的风险因素是通货膨胀和信息泄露。对中低风险区域的评估原理和高区域一样,由此可得出表4中的Borda序值。从表4中可以看到会出现Borda序值一样的情况(风险1和风险4的Borda序值都为3),企业可根据经验或专家进行二次评判,确定哪个风险因素更为重要。由此可以看出Borda序值法并不能完全排除风险隐患,但是可减少相同风险等级的个数。

四、结束语

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国家相关法律的出台,逆向物流的经济价值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将逆向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供应商在给企业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也潜在着许多风险。企业应加强对逆向物流外包风险的识别和评价,重视风险管理。本文将风险矩阵方法应用于逆向物流外包风险评价中,以期为企业进行风险管理提供相关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邓云霞.企业逆向物流模式的决策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4.

[2]胡继灵,方青.供应链的逆向物流管理[J].物流技术,2004(1).

[3]徐贤浩,汤泽琳.基于风险矩阵的物流外包风险评估[J].物流技术,2006(5):67-69.

风险处理流程篇3

1中小企业及信贷风险相关概念

首先,在中小企业概念方面,中小企业主要是指企业人员较小,资金规模以及市场份额较小的经济体,在具体的企业规模规定方面,不同国家对于中小企业的概念界定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例如美国规定雇员人数在500人以下的企业为中小企业,而欧盟规定员工人数在250人以下的企业为中小企业。我国对于中小企业概念的规定,主要依据《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中的相关标准,并且在不同的行业中,也有着相应的具体标准,例如在工业领域,规定从业人员在1000人以下,营收2000万以下的企业为中型企业,人员20人以下,营收300万以下的为小型企业。

对于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来说,信贷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由于信贷活动所产生的相关风险,这种信贷风险主要表现在融资成本以及还款期限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同时还有着其他方面的表现。整体而言,企业信贷风险主要表现在财务风险、信用风险、经营风险等方面。

2我国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现状

分析我国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现状,首先应当分析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情况,在融资方面,我国中小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的问题,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融资渠道较窄,二是融资成本较高。正是由于中小企业存在融资难的问题,才使得其面临着较大的信贷风险。事实上,在当前中小企业的融资中,主要的融资渠道为银行贷款,其次为民间借贷,无论是银行贷款还是民间借贷,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都有着较高的融资成本,特别是民间借贷,融资成本很高。而在银行贷款方面,由于近年来受到市场环境的影响,商业银行普遍采取了对于中小企业贷款的紧缩政策,不断缩小贷款规模,中小企业已经很难从银行贷款渠道获得充足的融资支持。

3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融资过程中存在融资偏好问题

在当前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管理中,普遍存在融资偏好问题,融资偏好主要是指中小企业的管理层和领导者在进行融资决策的过程中,对于融资规模或者融资渠道存在着一定的偏好,这会影响到其信贷风险。例如在融资规模方面,很多中小企业管理层偏好于获得大规模的融资,而不是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融资规模,一味的追求大规模银行贷款,这就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信贷风险。同时,在融资渠道选择中,一些中小企业也存在着融资渠道偏好问题,由于对一些新兴的融资渠道,如对网络融资渠道不够了解,过于依赖传统的融资渠道,这也会导致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信贷风险的增加。因而,可以看出,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所存在的融资偏好问题,是其信贷风险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不能够较好的克制融资偏好,还会产生其他的财务风险。

3.2缺乏完善的信贷风险管理机制

就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结构和财务管理情况来看,普遍缺乏完善的信贷风险管理机制,例如缺乏完善的信贷风险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经营决策制度等等,这些都是影响信贷风险管理效果的重要因素。例如风险管理制度方面,由于一些中小企业的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甚至是完全没有风险管理制度,使得中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难以应对信贷风险的冲击,极大的降低了其抗风险能力,对于信贷风险缺乏统一的掌控,没有从制度方面对风险管理工作进行细化的规定。同时,在其他管理制度,如财务管理制度和经营决策制度方面,由于中小企业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和经营决策制度,没有在财务管理和经营决策中对于信贷风险进行较好的控制。整体来说,由于制度、组织结构、人员方面的缺失,导致中小企业缺乏完善的信贷风险管理机制,对于其信贷风险的管理工作造成了不利影响。

3.3信贷风险处理方法单一

信贷风险处理方法单一也是中小企业在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很多中小企业对于信贷风险管理还缺乏科学的决策以及管理措施,普遍对于信贷风险的应对为“拆东墙补西墙”式的信贷资金运转。这种信贷风险处理方法,虽然能够在短期内解决企业的还贷问题,但是并不能从本质上降低企业的信贷风险,长此以往,还会增大企业的信贷风险。事实上,对于信贷风险的处理方法有很多,需要针对企业的具体情况以及外部环境情况,选择最优的处理方法,需要在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等多个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并不仅仅是财务方面的应对措施。而在当期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处理中,并没有较好的使用各种处理方法,而且受限于中小企业的自身实力,也很难在短期内采用多种处理方法,这是中小企业在处理信贷风险问题方面的一个先天不足。同时,其相关的风险管理人员和财务管理人员,也缺乏较高的素质,不能够及时采取最优的处理方法。

3.4缺乏较好的现金流管理措施

在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中,保持良好的现金流是降低信贷风险的最佳途径,然而应当看到,在当前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管理中,普遍还缺乏较好的现金流管理措施,特别是随着中小企业外部市场环境的恶化,现金流紧张是中小企业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由于缺乏较好的现金流管理措施,导致很多中小企业的现金流并不足以支撑其定期偿还信贷本息,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存在还款逾期问题,这也会损害到中小企业的信贷信用。同时,很多中小企业之所以缺乏较好的现金流管理措施,一方面同其财务管理能力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受到外部市场环境的影响。在我国当前调整经济结构的大环境下,如果中小企业不能及时的根据市场环境形势,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那么其市场可能会进一步萎缩,影响到其产品的市场销售和利润情况,最终会损害到中小企业的现金流。

4中小企业信贷风险防范策略

4.1科学的进行融资决策

在中小企业信贷风险防范方面,首先应当进行科学的融资决策,防止在融资过程中出现融资偏好问题。对于中小企业的管理层和领导者来说,应当正确认识到当前市场环境下信贷风险问题,虽然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中小企业迫切需要资金来走出困境,但是融资的背后也会带来巨大的信贷风险。为了保障中小企业的长远稳定发展,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其自身的实际情况,如市场情况、利润情况、库存情况、现金流情况等等,确定合理的融资规模,防止出现过度追求融资规模的问题,应当保持较好的融资克制,这对于降低企业的信贷风险有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在融资渠道选择中,也应当克制相关的偏好问题,积极拓展融资渠道,选择一些融资成本更低的融资渠道,如一些新兴的网络融资渠道,而不能过度依赖银行贷款、民间借贷等传统融资渠道。在决策过程中,通过详尽的调查和客观的分析,为做出科学正确的融资决策打下基础。

4.2建立完善的信贷风险管理机制

建立完善的信贷风险管理机制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应当从信贷风险管理制度、组织部门、人员等方面同时开展,规范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相关风险管理制度,建立专门的信贷风险管理部门或者管理团队,也可以在财务管理部门中又专人负责信贷风险管理工作。在建立完善信贷风险管理机制中,首先应当完善相关的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从融资决策开始,一直到债务偿还,对于相关的流程进行规范,在不同时期进行相应的评估,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情况,评估企业的信贷风险和偿还能力,为及时进行决策调整提供依据。同时,财务管理部门作为中小企业管理信贷风险的主要部门,也应当积极承担起相应的信贷风险管理工作,定期对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情况进行评估,或者对其信贷风险进行实时监控,一旦某一时期信贷风险将要增加,应当及时提醒企业管理层,提前采取相关的应对措施。

4.3丰富信贷风险应对处理的方法

在处理信贷风险方面,应当丰富信贷风险的处理方法,根据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和外部情况,选择最佳的处理方法,这对于降低企业信贷风险也有着积极意义。相关的信贷风险管理部门或者管理团队,应当提前对信贷风险处理问题进行规划,例如一些债务的偿还时间较为集中,那么在这一时间段内,企业所面临的信贷风险就会增加。相关的财务管理部门、企业经营部门应当提前进行规划,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例如在市场销售方面采取紧缩政策,降低赊销比例,加强在应收账款方面的回收。或者同关联客户企业签订严格的还款协议,在信贷风险期前能够回收账款,从而更好的应对信贷风险。企业生产部门和研发部门,也应当根据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积极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同市场营销部门配合,提高企业产品的销售量和利润额,这是从本质上降低企业信贷风险的途径。

4.4加强企业现金流管理

风险处理流程篇4

【关键词】风险管理理念;精神科护理流程再造;应用效果

精神科护理工作特殊,存在较大的风险和隐患,根据风险管理标准重建工作流程,强化薄弱和隐患环节,制定新护理流程,对降低风险发生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分析了风险管理理念在精神科护理流程再造中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精神科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随机信封法分为两组,各45例。风险管理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21~41岁,平均(28.18±2.67)岁。对照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22~41岁,平均(28.13±2.01)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对照组在精神科护理流程再造中应用常规管理理念,风险管理组在精神科护理流程再造中应用风险管理理念。(1)精神科护理流程再造中风险管理小组成立。由质控科科长以及质控员、各个病区护士长、护理部主任等组成风险管理小组,其中,各个病区护士长以及质控员对工作安全隐患、风险因素进行上报,设计护理流程;护理部主任对风险发生原因和护理流程合理性进行分析,并落到实处。(2)识别和评价风险。对精神科护理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如坠床、跌倒、约束不当出现骨折、喂食窒息等。(3)制定护理流程再造和风险管理制度。根据风险识别和评估情况筛选,制定风险管理制度,重建不完善护理工作流程,再造原有薄弱和隐患缓解,促使各种护理活动如患者意外事件处理、抢救配合、检查和化验准备、危重症患者护理等根据新流程进行,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严格根据新护理流程图进行操作。(4)落到实处。病区护士每天执行督导检查,风险管理小组每周进行1次督导检查,每个月进行1次全面检查,护士长在每个月例会上根据检查结果进行评讲,并在医院质控检查中通报[1]。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护理管理满意度;护士风险防范意识评分、风险防范能力评分、护理质量评分;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护士风险防范意识评分、风险防范能力评分、护理质量评分每一项100分为满分,分数越高说明护士风险防范意识、风险防范能力越强、护理质量越高。非常满意:满意调查问卷90~100分;满意:满意调查问卷80~90分;不满意:满意调查问卷低于80分[2]。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检验、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管理满意度相比较;风险管理组护理管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相比较;风险管理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2.3两组护士风险防范意识评分、风险防范能力评分、护理质量评分相比较风险管理组护士风险防范意识评分、风险防范能力评分、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精神科护理中风险因素较多,这和精神科患者心理、行为特殊相关,需不断完善精神科护理管理工作,对各种风险事件进行辨识并有效预防。在精神科护理流程再造中应用风险管理理念是护理质量改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视对精神科不安全事件的管理,可从尊重和关怀患者入手,优化风险管理流程,强化了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最大限度降低护理风险[3-4]。本研究中,对照组在精神科护理流程再造中应用常规管理理念,风险管理组在精神科护理流程再造中应用风险管理理念。结果显示,风险管理组护理管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风险管理组护士风险防范意识评分、风险防范能力评分、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且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证实了风险管理理念在精神科护理流程再造中的应用效果。而石锦娟,肖凡[5]的研究也显示,风险管理理念在精神科护理流程再造中的应用可减少护理意外事件的发生。综上所述,风险管理理念在精神科护理流程再造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强化护理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密切护患关系,确保患者安全,患者满意度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崔红.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中风险管理理念的应用[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5,9(10):244.

[2]何兴琼.试析风险管理理念在精神科护理流程再造中的应用[J].心理医生,2015,21(11):170-171.

[3]孙晨,王奎.风险管理理念在精神科护理流程再造中的应用[J].心理医生,2016,22(1):202-203.

[4]陈霞.风险管理理念在精神科护理流程再造中的应用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6,1(12):141,143.

风险处理流程篇5

1.1风险管理论述

所谓的风险管理主要就是指在具体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相关的管理人员针对具体的生产经营流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问题进行有效的识别和分析,在此基础上,选择最为恰当的一种处理手段进行控制和管理,进而避免这些风险隐患危及到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最大程度上保障企业生产经营的安全性。

1.2风险管理在电力安全生产中的必要性

对于当前电力企业的发展来说,面临着当今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其发展也必须要得到一定的改善,尤其是随着用电量以及用电需求的不断增加,电力企业只有在保障自身安全生产经营的基础上才能够提升其服务的水平和效果,而对于这种安全生产经营工作来说,必要的风险控制工作就显得极为重要,只有做好了风险的控制工作才能够避免其正常的安全生产经营活动受影响,促使其更好更快的发展。这种必要性在当前我国整个电力行业的发展中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可,比如早在2008年我国就颁布了《关于推进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意见》,进而对于电力企业发展中的一些安全风险控制工作给予了相应的肯定和重视,督促相关的电力企业必须要加强自身风险控制工作的完善和提升,确保用电的安全和稳定。

2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中的风险控制

对于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来说,其风险控制的具体执行必须要首先明确其相应的管理流程,然后才能够按照这一流程进行严格的风险控制,保障其最终的风险管理效果,具体来说,其主要的风险控制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风险管理教育培训

在具体的电力安全生产管理风险控制工作开始之前,应该首先针对相应的管理人员进行相应的教育和培训,这是提升其风险管理效果的一个必要前提条件,只有确保相应的管理人员具备较为充分的风险管理能力和素质才能够保障相关工作的落实效果,基于这一点来说,其教育培训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点:安全风险管理意识的培养,提升其安全风险管理的关注力度;安全风险的分析和识别能力,提升其对于风险的敏感性,为后续的风险管理工作打好基础;具体控制技术和手段的培训和指导,提升其实际操作能力。

2.2风险的识别

风险的识别也是电力安全生产管理风险控制工作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只有充分有效的识别出相应的风险,然后才能够保障其控制的有效性,其主要的风险识别对象就是潜在的一些安全风险问题,有效的识别出具体的风险类型和关键环节所在,进而为具体的控制和管理工作打好基础。

2.3风险的衡量

在电力安全生产管理风险控制工作中,风险衡量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环,所谓的风险衡量主要就是针对已经识别出来的风险内容进行充分的分析和判断,进而预测其可能会在后期造成的损失和威胁程度,进而为后续的风险控制提供详尽的资料支持,对于这种分风险的衡量工作来说,因为其风险的内容是比较复杂的,所以应该尽可能的依靠相应的计算机技术和有关软件进行相应的处理,提升其衡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险的控制

风险的控制是主要的工作环节,即针对存在的安全风险因素进行有计划的控制和管理,进而最大程度上保障其相关风险的控制效果,降低其危险性,其最为核心的一点就是应该制定好合理的风险控制方案,集合前期风险识别和衡量的结果来恰当的选择合理的处理手段进行控制,把握好控制的要点和重点内容,进而提升其控制的实效性。

2.5风险的评估

风险评估其实涉及到的内容是比较复杂的,其不仅仅要针对相应的风险内容和隐患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还应该针对上述提到的风险控制内容和控制的效果进行相应的评估,进而针对其评估的结果了解其相应的控制现状,其最终得出的评估结果也就能够給最终的风险处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保障其最终风险处理的效果。

2.6风险的处理

在电力安全生产管理风险控制中,相应的风险处理是最后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其直接决定着风险控制的效果和水平,对于这种具体的风险处理工作来说,其主要就是针对前期所提供的各方面资料和信息进行风险因素的实际处理,尤其是对于风险评估结果的有效利用和反馈更是其风险处理的核心所在,基于全面可靠评估基础上的风险处理才能够达到最佳的效果。

3结束语

风险处理流程篇6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要求,以制约和监督权力运行为核心,以岗位风险防控为基础,以加强制度建设为重点,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构建权责清晰、流程规范、风险明确、措施有力、制度管用、预警及时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不断提高预防腐败工作科学化水平,为转型发展、全面发展、科学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二、目标要求

一是健全制度体系。反腐倡廉制度的科学性、有效性进一步提高,制度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体制性、制度性风险得到消除。二是完善监控机制。对权力运行的监控力度进一步加大,措施更加有效,监控机制基本形成,权力运行更加规范。三是有效预防腐败。预防腐败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措施更加有力,腐败问题得到最大限度地减少,党风政风进一步改进,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有新的提高。

三、实施范围

廉政风险防控的实施范围包括全市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人民团体、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全部岗位和工作人员。

四、方法步骤

共分四个阶段,2012年5月启动,12月底前初步建立较完整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

(一)组织动员阶段(5月17日-6月15日)

1、成立组织。成立市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指导协调小组及其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市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组织、实施、指导、协调工作。各县(区)、各部门、各单位要成立相应的办事机构,负责抓好本地本部门本单位工作任务的落实。

2、动员部署。5月中旬召开全市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动员部署会,启动全市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实施方案,召开动员会,广泛进行思想发动,使全体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岗位廉政风险存在的客观性和开展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提高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确保工作有序推进。

3、组织培训。市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指导协调小组办公室将于6月中上旬举办全市廉政风险防控工作业务培训班,对负责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人员进行专门培训。各县(区)、各部门也要结合实际抓好对相关人员的培训,使之熟悉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有的放矢地推进本地本部门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扎实有序地开展。

6月15日前,各县(区)、市直各部门、各单位要将实施方案报送市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指导协调小组办公室。

(二)排查风险阶段(6月16日-9月30日)

1、开展清权确权。依据法律法规及“三定”方案,对单位、部门和岗位权力事项进行全面清理、逐项确认,编制“职权目录”,明确职权名称、职权内容、办理主体和法律依据。在“职权目录”的基础上,按照每一项职权的办理主体、条件、程序、期限和监督渠道等内容,绘制“权力运行外部流程图”。经集体研究确定的职权目录、流程图,报经市法制办、编办和政务公开办审核备案后,在单位门户网站和政府网站相关栏目予以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同时,要认真清理、规范单位内部管理职权,明确职权行使的岗位、权限、程序和时限等,绘制“权力运行内部流程图”,并以适当方式公开,接受干部职工监督。

2、全面排查风险。对照“权力运行流程图”,通过自己找、群众帮、领导提、专家评和组织审等形式,采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和内外结合等方式,分岗位、部门、单位三个层面,全面排查权力运行所涉及的每个环节和每个岗位可能存在的岗位职责、业务流程、制度机制等方面的廉政风险点。在岗位职责方面,重点查找在具体工作岗位上履行职责、行使权力过程中容易出现不廉洁的风险;在业务流程方面,重点查找由于运行程序不当或自由裁量空间过大,管理和服务对象进行利益诱惑或施加其他非正常影响,可能造成权力失控和行为失范的风险;在制度机制方面,重点查找由于工作制度机制缺失或不完善,可能导致权力失控的风险。

3、评定风险等级。在找准查深廉政风险的基础上,根据权力的重要程度、自由裁量权的大小、腐败现象发生的概率及危害程度,按照“高、中、低”三个等级评定廉政风险点。高级风险为发生几率高,或者一旦发生可能造成严重后果,有可能触犯国家法律,构成犯罪的风险;中级风险为发生几率较高,或者一旦发生可能造成较为严重后果,有可能违纪政纪和相关法规,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的风险;低级风险为发生几率较小,或者一旦发生可能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风险。对廉政风险点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高级风险点由单位主要领导管理和负责,上级党委(党组)和纪委(纪检组)予以监督;中级风险点由单位分管领导管理和负责;低级风险点由单位内设部门领导直接管理和负责。要重点突出对高级风险点的防控。

4、制定防控措施。围绕排查确定的各类廉政风险点和风险等级,制定操作性强、具体管用和切实可行的防控措施来规范权力运行、化解廉政风险。属于岗位职责方面的,通过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程序和分权、示权、控权等方式来规范权力运行;属于业务流程方面的,制定、规范业务流程图,确保廉洁、高效、便民;属于制度机制缺失或不完善方面的,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机制,并抓好制度的落实。要围绕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的使用,健全议事规则和工作规则,规范领导班子及其主要负责人的决策权限、决策内容和决策程序,完善风险防控措施。

5、公示廉政风险。各县(区)、市直各部门、各单位对经过严格审核后的廉政风险点、风险等级和防控措施进行登记汇总,建立廉政风险点目录,并在本单位办公场所醒目位置进行公示,窗口服务单位岗位风险点要面向服务对象予以公示或通过多种形式征求意见,并根据公示反馈意见,及时进行调整与修正。各单位高级风险点和主要负责人风险点要于9月30日前报送市廉政风险防控指导协调小组办公室,办公室将选择部分单位及个人廉政风险点在新闻媒体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三)监控执行阶段(10月1日-11月30日)

在全面排查的基础上,以最大限度降低岗位风险为目标,针对查找确认的岗位风险点,从权力分解是否科学、权限界定是否明确、岗位职责是否清晰、操作流程是否严密、制度规定是否完善、监督管理是否存在疏漏等方面,构建前期有预防、中期有监控、后期有处置的防控机制。

1、着眼于前期预防,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针对不同工作岗位风险点,进一步重新审定有关法规规定在本单位落实执行情况,建立健全有关制度规定、议事规则、办事流程,保证本单位人员认真履行职责、正确行使权力;重新审定本单位现有制度规定对风险点的覆盖能力,并予以补充完善,减少约束盲点。

2、着眼于中期监控,建立健全风险信息反馈机制。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构建信息反馈系统,随时掌控各岗位风险点风险信息。发挥举报渠道作用,科学分析并及时处理举报反映问题;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尽最大可能公开有关行政事项的法规依据、办事流程,方便群众监督;主动建立与行政相对人和服务对象的沟通联系,了解各岗位风险点有关制度规定执行情况,及时化解风险信息。有条件的单位,要建立完善权力网上公开运行和电子监察系统,逐步将廉政风险和公共资源配置、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等情况纳入电子监察系统监控范围,提高系统对风险点及有关重点管理事项的覆盖能力,保证风险信息反馈的客观、准确、及时。

3、着眼于后期处置,建立健全纠错惩处机制。建立对风险信息的快速反应系统,及时处理风险信息。对于接近风险临界点的现象与行为,由有关责任主体作出预警告知或修正纠错处理;对于超越风险警戒线的现象与行为,逐级建立报告制度,并按有关程序,由纪检监察机关介入,调查处理;对于发现风险信息隐瞒不报的,要严肃追究责任,如造成重大违纪违法问题的,要从重处理。

(四)检查验收阶段(12月1日-12月31日)

各县(区)、市直各部门、各单位要将前三个阶段形成的文件资料、表格表册进行整理归档,建立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档案,搭建风险信息反馈平台。要对内设职能部门和所属单位的排查防控工作进行检查验收,总结工作成效,找出存在问题,形成书面材料,于12月15日前报送市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指导协调小组办公室。指导协调小组将适时组织人员对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并将检查情况纳入年度绩效考评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

去年已开展试点工作的12家单位要做好巩固完善和提高工作,努力为全市创造经验,提供示范。一要做好查漏补缺工作。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行政职能转变和预防腐败新要求,充实风险内容,调整风险等级,完善防控措施,健全防控制度,全面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实现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常态化。二要突出防控重点。在全面防控的同时,加强重点防控,建立健全重点领域、重点部位、重点岗位的廉政风险信息库,制定监管措施,落实监管责任,实行重点监督、重点管理、重点防控。三要建立风险处置机制。对权力运行过程中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运用谈话函询、警示诫勉、责令纠错等措施做好纠正处理工作,发现的严重问题,该问责的要及时实施问责,该立案查处的,要坚决依纪依法立案查处,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党纪政纪和法律责任。

五、工作要求

(一)强化责任意识。廉政风险防控工作采取单位统一部署、本级抓好本级、层层督促落实的组织形式。各县(区)、各部门、各单位要把廉政风险防控工作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周密部署安排,认真组织实施。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负总责。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要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带头查找廉政风险,带头制定防控措施,带头落实防控责任,确保落到实处。

(二)突出工作重点。要围绕重点领域、重点对象和权力运行的关键部位,把工程建设、征地拆迁、产权交易、政府采购、资源开发和交易以及选人用人等方面作为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重点。在范围上,要突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尤其是主要负责同志;要突出权力集中部门以及拥有行政审批(许可)、行政处罚及人、财、物管理等事项的重要岗位。在内容上,要突出本地本部门本单位涉及民生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要以重点带全面,抓关键促整体,扎实推进廉政风险防控工作。

风险处理流程篇7

【关键词】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沟通沟通机制

中图分类号:R19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6-304-02

thoughtsforconstructingriskcommunicationmechanisminpublichealthemergencyinschool

wangZhangze

【abstract】introduceriskcommunicationtheoryanditsresearchstatus;Fromtheperspectiveofthetheoryofriskcommunication,theauthorputsforwardamethodsofriskcommunicationmechanisminschoolofpublichealthemergencydisposal:definegoalsandobjectivesofriskcommunicationinpublichealthemergencyinschool,establishtheriskcommunicationworkteam,formulateriskcommunicationinformationprocessingandreleaseprocess,determinethedifferentriskscenecommunicationstrategies,campaigningriskcommunicationrelatedtrainingandeducationforschoolteachingstaffandstudentsandtheirparents.

【Keywords】publichealthemergencyinschool,riskcommunication,communicationmechanism

近年来,随着社会和家庭对儿童与青少年健康的普遍关注,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逐渐受到政府与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学校是一个人群聚集的特殊场所,学校里的人和物时刻与外界都发生着交往,容易产生疾病的流行与暴发,尤其是中小学生这一易感人群,有较强的不稳定性和不可预见性,故这类学校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危场所[1]。就卫生部门而言,对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合理及时处置是公共卫生应急处置、疾病控制机构以及卫生监督机构的重要任务。伴随着近年诸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不断涌现,风险沟通理论逐步被引进和应用到事件的处置过程中,风险沟通的作用其实就是增进利益相关者的互信,形成合力共渡风险。有研究表明,有三方面的因素影响风险认知的形成[2]:一是风险事件本身的特性;二是受众背景特征,如个体的某些人格特征或者认知偏差的影响;三是两者的交互过程所产生的作用。因此,在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中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关于事件风险的沟通显得尤为重要,并在一定情况下直接决定着事件处置产生的社会影响大小。然而目前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管理研究多关注于风险识别、评估、处理等制度或技术层面,卫生部门与学生家长之间风险沟通方面的研究较少。鉴此,笔者就风险沟通理论在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1风险沟通理论及其研究现状

美国国家科学院对风险沟通作过如下定义:风险沟通是个体、群体以及机构之间交换信息和看法的相互作用过程;这一过程涉及多侧面的风险性质及其相关信息,它不仅直接传递与风险有关的信息,也包括表达对风险事件的关注、意见以及相应的反应,或者国家或机构在风险管理方面的法规和措施等[3]。在技术视角下,风险沟通通常被视为风险专家经由媒介向大众提供风险信息的活动,其本质是信息流动。风险社会理论视野中的风险沟通则强调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平等、开放、公开的交流,其目的是维持社会群体之间社会关系的质量,增进相互信任[4]。研究表明[5],风险沟通对风险认知有直接影响,风险沟通方式不当,极易导致公众产生认知上的偏差。因此,在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处置主体能否有效地将事件处置的有关风险信息传递给学生家长,进而帮助大众建立理性的风险认知,产生恰当的心理行为反应,就成为一个事件能否得到恰当处置的关键。

20世纪80年代中期风险沟通逐渐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6]。美国建立了一批进行风险沟通的基础研究和应用中心,他们为企业和政府的风险沟通提供指南和实际建议。美国学者在探讨风险沟通问题的过程中建立了4个基本的理论模型(风险认知模型、心理噪声模型、负面特性主导模型、信任决定模型)[3],这对更好地思考和评价风险沟通过程的有效性提供了基础。另外,国外很多学者不仅强调风险沟通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也非常重视在医疗领域发挥风险沟通的作用。如Schapira等[7-9]对风险沟通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定量研究。相对于国外而言,我国对于风险沟通的研究起步较晚且多是基于公众的心理学范畴,但风险沟通也逐步成为我国医疗卫生领域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谢晓非等[10]以SaRS危机为背景,通过探讨信任和社会心理支持两个主要因素的效应,分析“以受众为中心的风险沟通”方式在SaRS危机中的表征。梁哲等[2]从心理学角度阐述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风险沟通难题,报道了心理学界对风险认知及行为决策方面所积累的研究成果。

2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风险沟通机制运行方法

2.1明确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风险沟通的目的与目标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风险沟通目的主要是在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及时、有效地开展风险沟通及相关健康教育活动,最大限度地预防或减少由风险事件导致的危害与影响。其目标主要有:一是增进处理主体与学生家长或利益相关者的信任关系;二是提高学生家长或利益相关者对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认知,普及其预防和应对的关键知识,降低其对风险事件的恐慌与焦虑;三是提高学校及其管理部门及有关医护人员对风险事件的防范意识,减少由学校及其管理部门的不当行为导致的风险事件,全面保障学生的安全和健康。

2.2建立专门的风险沟通组织

一是建立由教育部门分管领导和学校行政领导组成的专门风险沟通小组,其主要职责是定期收集事件处置各个环节相关的风险沟通核心信息,及时根据核心信息对事件处置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并通过学校网站及电子邮件等多种方式与教职工和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二是建立专门的风险沟通监测小组。当事件处置过程出现相关风险时,通过现场访谈、电话访问等形式监测和了解学生家长关心的问题、宣传教育的效果及相关反馈意见等,并及时向风险沟通小组提供监测结果。需要明确谁负责监测学生及其家属、谁负责分析、谁负责将分析结果反馈给风险沟通小组等责任分工,做到责任明确。三是成立风险沟通专家小组,该组需由多领域的专家组成,包括临床、健康教育、心理干预、教育、传播等,负责为风险信息沟通提供技术支持,包括审核风险沟通的信息与材料等。

2.3制定风险沟通处理与流程

建立风险沟通相关组织后,需要对这些组织的运行机制和流程进行设计,才能保证各个组织高效有序的运作。一个有序的信息(包括文字内容及有形的材料)采集、编辑与审核、处理与的流程是有效进行风险沟通的首要前提。在整个流程中必须明确每个流程的责任及权限、信息处理的时限,以及信息前的审核程序,以确保准确、及时传递事件处置的相关风险信息。风险沟通组织部门的运行流程见图1。

图1风险沟通组织运行流程图

2.4确定不同风险情景沟通策略

专家小组应根据既往类似情况及有关资料预先设定事件处置中各种可能存在的风险情景,并讨论应对策略或原则,作为风险事件出现时应对的指导思想与方针。风险情景设计完成后,到现场对学生及其家长代表进行需求访谈,以预测他们在不同情景下最关心的问题及核心信息需求,并根据沟通对象的反馈进行信息调整,以确保沟通的信息准确、及时、可信度高,并能满足大众的信息需求。最后,依据事件处置中的不同风险情景制定针对不同人群的风险沟通信息框架,并确立各自的沟通策略和沟通方法。

2.5开展教职工和学生家长的风险沟通能力培训和教育

确立风险沟通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及沟通策略后,更重要的是对教职工和大众开展关于风险沟通能力的教育和培训,切实提高学校教职工的风险沟通能力,增进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的信任关系,减少风险事件发生。一方面,对学校教职工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沟通培训,定期请教育、传播、心理干预等方面的专家讲授有关风险沟通理论知识及沟通策略与技术;组织学习各项规章制度,要求教职工熟练掌握风险沟通的相关规定及程序;设计情景进行考核,以提高教职工风险沟通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不仅与学校有关,还与学生及其家长缺少防范意识有关。因此,还需加强学生及其家长的相关宣传教育,将有关的风险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及其家长对学校和教职工产生信任感和认同感,最终形成防范风险的共同体。

参考文献

[1]罗春燕,朱明若,张胜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中的风险沟通与决策[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9,26(9):578-580.

[2]梁哲,许洁虹,李纾,等.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风险沟通难题――从心理学角度的观察[J].自然灾害学报,2008,17(2):25-31.

[3]Sloviep.perceptionofrisk[J].Science,1987,236(4799):280-285.

[4]CovelloVt,petersRG,wojteckiJG,etal.Riskcommunication,thewestnilevirusepidemic,andbioterrorism:respondingtothecommunicationchallengesposedbytheintentionalorunintentionalreleaseofpathogeninanurbansetting[J].JUrbanHealth,2001,78(2):382-391.

[5]强月新,余建清.风险沟通:研究谱系与模型重构[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61(4):501-505.

[6]克里姆斯基・戈尔丁.风险的社会理论学说[m].徐元玲,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78.

[7]VisschersVH,meertensRm,passchierww,etal.probabilityinformationinriskcommunication:areviewoftheresearchliterature[J].Riskanal,2009,29(2):267-287.

[8]Schapiramm,nattingeraB,mcHorneyCa.Frequencyorprobability?aqualitativestudyofriskcommunicationformatsusedinhealthcare[J].medDecismaking,2001,21(6):459-467.

[9]DolanJG,iadarolaS.Riskcommunicationformatsforlowprobabilityevents:anexploratorystudyofpatientpreferences[J].BmCmedinformDecismak,2008,8:14.

风险处理流程篇8

关键词:企业;财务处理;流程;优化

中图分类号:F27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7-0175-02

一、引言

从财务流程的定义来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财务流程与整个企业的所有业务流程都紧密相关,只要与企业的资金流转、会计处理、资源消耗等领域相关的业务都属于财务流程的范畴;狭义的财务流程则仅仅只涉及到企业财务部门内部的工作内容。财务流程的优化或再造则是指企业在对自身财务流程进行深入、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重新设计,以便改进流程中低效或者不合理的部分,以便帮助企业获得更为宽广的利润空间。可以说,财务流程的基本思路是对企业经营活动、财务运作的流程进行重新设计,实现成本费用的最小化和收入增值的最大化,继而完成绩效方面的提升和改进。这种优化既可以针对单一的流程,也可以针对整个企业组织。客观来看,如果能够从整个组织的角度来进行企业财务处理流程的优化,就有可能给企业带来根本性的变革。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企业在新的形势下,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才能满足时代的客观需求。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全球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各行业内部的竞争格局都在不断变化,市场当中存在着越来越多的未知性。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生存,如果继续维持以往的静态财务流程管理模式,将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企业的财务资源将难以得到高效率地整合。鉴于此,我们需要对企业的财务处理流程进行系统性的优化,提高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全面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二、企业财务处理流程的优化措施

(一)打造统一、高效的信息管理平台

打造统一、高效的信息管理平台,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一定要在充分分析企业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为企业量身打造财务处理流程。通过这样的措施,不仅可以为企业提供相应的行为准则,完善财务制度,同时也能够为全面推行eRp创造良好的条件。一方面,企业可以对原有的流程进行修改,比如改变存货的入库法,将合格材料入库法变为完全入库法,即先将材料全面入库以后,如果发现不合理的再做退库处理,这样的方式能够对存货进行及时控制。另一方面,企业还可以用新流程取代老流程,比如可以将原来需要各部门层层审批才可以领料的路程,改变为车间可以随时补料,并由财务部门随时记账的方式,更加便于车间的高效率生产。其次,构建起完善信息技术平台。虽然eRp是企业进行财务处理流程优化的重要手段,但是流程的优化需要同企业的实际状况相结合,也就是要选择适合企业的软件,不能盲目跟风。在硬件选择方面,企业应该充分听取专业顾问的意见,采用高性能的服务器,并且配备技术扎实的专业it人才,帮助企业建立起广域网络,提高针对软硬件维护的技术支持力度。

(二)财务处理流程优化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时机,要做到“以人为本”

首先,企业的财务处理流程优化需要选准时机。在对一些成功案例的分析后,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企业都是在其市场份额迅速提升的情况下进行财务流程优化的,因为只有在此种情况下,企业现有的财务处理流程才会暴露出一系列不能满足发展需要的地方,因此必须通过流程的优化或者再造来有效解决,提升企业竞争力,超越竞争对手,帮助企业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鉴于此,企业的进行财务处理流程优化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时机的选择和把握,通常来说,当企业收入稳定或者是迅速扩张的时期往往就是企业进行财务处理流程优化的有利时机。一方面,企业可以借此获得深入改造的机会,有利于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企业强大的实力能够为财务处理流程再造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其次,企业的财务处理流程要重视“以人为本”。财务处理流程的优化会改变既定的制度和程序,改善过去内部控制管理全部依靠人为来控制的现状。但是从中国企业的传统经营理念来看,企业需要将法治和人治进行有机结合,灵活应变,因为财务处理流程的优化只是一种管理手段,检验这种手段是否有效,主要是看这种管理手段能否切实提高工作效率,而不是死板地按照程序进行。

(三)重视对财务风险的有效防范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化,尤其是在加入wto之后,经济环境的变化将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在这样的环境下,风险便存在于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在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首要面临的就是财务风险的应对。财务风险主要包括交易风险、行业风险、市场风险等等。优化后的财务处理流程必须要加入对财务风险的评估机制,重视对企业财务风险的识别和应对。企业应该建立起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改变过去进行事后应对的传统管理模式,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评估、报告、应对环节,从事前、事中、事后进行不同阶段的风险考核,切实将事后管理改变为动态管理,促进企业早日实现财务信息的实时化管理。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通过实施供应链管理、全面预算管理、搭建信息管理平台、风险控制体系等方式来构建一个动态的财务风险管理流程,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

三、结语

总的来说,财务处理流程的优化是一项系统性工作,涉及面广,工程浩大,难以做到一蹴而就。一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者希望通过某一方面的举措来彻底优化单位财务处理流程的思路是不现实的,也是对财务处理流程优化的严重误解。客观来看,由于中国财务处理流程的再造优化发展时间较短,因此与国外相比具有较大差距。因此,中国企业更应该理论结合实际,切实掌握到财务处理流程优化的关键,才能够帮助企业提高市场应变能力,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风险处理流程篇9

科比公司对新港作业分公司联合处理站的储罐、管道及安全阀进行了风险评估(Risk-Basedinspection,以下简称RBi)。主要分析其潜在的失效模式和失效可能性,计算失效后果并确定失效风险的大小,按照失效模式、失效可能性和风险等级给出适宜的检验策略,按照设备风险水平提出科学合理的检验周期,保证检验工作的深度和合理性,提高处理站安全稳定运行的可靠性;

一、RBi技术概述

1.1RBi技术简介

RBi的中文意思是“基于风险的检验”,是对系统中固有的或潜在的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给出风险排序找出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以确保本质安全和减少运行费用为目标的一种管理方式。

传统检验包括两种:基于时间的检测方法和基于环境的检测方法。与传统的检验方法和大检修计划相对比,RBi技术全面考虑了评价对象的经济性、安全性以及潜在的失效风险,根据不同设备的失效机理确定相应的检验计划。

RBi的创新之处在于它是一种系统和动态的检验方法。一方面RBi充分考虑设备早期的检验结果和经验、服役时间、设备损伤水平和风险等级来确定检验周期,另一方面RBi提供了合理分配检验和维修力量的基础,它提供保证对高风险设备有较多的重视,同时对低风险的设备进行适当的评估,允许操作者将精力集中于高风险的设备上,应用有效的检验技术加以检测,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1.2RBi技术原理

RBi将设备在使用期间可能发生的风险与设备在用检验相联系。应用风险分析,将工艺流程中所有的设备(包括管道)按风险进行排序,在此基础上可仅对高风险的设备,按照其损伤的特点,采用有效的检验方法进行检验,显著降低其风险,以使流程中所有设备在下一个运行期间的风险都处于低的、人们可接受的风险水平。按照RBi方法制订的检验计划对中等与低风险的设备都不需要检验。因此说,RBi是一种制订优化检验程序的方法,采用这一方法可降低设备风险与生产成本。

1.3RBi的分析方法

RBi的方法可概括为定性和定量两种,如果按等级划分,包括定性分析、半定量分析和定量分析三种。

2装置工艺描述

该站的生产系统主要包括稠油处理系统、稀油处理系统、污水处理系统

1)稠油处理工艺

稠油处理工艺流程如图2-1:

2)稀油处理工艺

稀油处理工艺流程如图2-2:

3)污水处理工艺

二、工艺危害性分析

联合处理地面工程的主要危险危害物质有稠油、稀油、原油破乳剂等,派生危险有害物料有硫化氢和轻烃油气。

三、软件中风险计算的基本原理

3.1软件中风险计算方法

oRBitonSHoRe和aStRBi软件由DnV(挪威船级社)开发,是以定量风险评价技术为基础的RBi专业软件。aStRBi软件考虑储罐建造结构,对罐底板和罐壁板分别进行风险分析,识别风险来源。

风险(RiSK)=失效可能性(LoF)X失效后果(CoF)

3.2风险矩阵

风险矩阵是风险的直观表示,而风险是失效可能性与失效后果(人身安全,环境危害,经济损失)的组合。

图5-3风险矩阵

(1)失效可能性等级划分

失效可能性指的是设备每年可能泄漏的次数,风险矩阵将失效可能性分为5个等级,具体划分见表4-1,每个等级是由按定量计算后的失效可能性确定的。

(2)失效后果等级划分

失效后果的量化是按照失效后造成影响区域面积的最大值来确定的,风险矩阵按照面积的大小同样将失效后果分为5个等级,具体划分见表4-2。

表4-1失效可能性等级划分表4-2失效后果等级划分

失效可能性等级调整后失效可能性等级面积

10.000000to0.000010a

20.000011to0.000100B1m2到10m2

30.000101to0.001000C10m2到100m2

40.001001to0.010000D100m2到1000m2

50.010001to10.00000e>1000m2

四、风险评估实施过程

为保证风险评估的顺利进行,评估人员制订了详细的工作流程,整个风险评估过程完全按照流程图进行实施。

图5-1风险评估工作流程图

五、风险分析结果

5.1风险分析目的

装置平稳、安全、满负荷、长周期运行的需要对设备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装置的风险评估在以下几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①掌握装置的总体风险状况及装置、单元、工段之间风险水平比较;

②找出装置中的相对危险的区域(损伤机理复杂、风险水平较高或失效可能性相对较高),分析原因,制订合理降低风险的措施;

③找出下次检验应优先或重点安排的设备与管道;

④确定可延长检验周期的设备;

⑤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优化检验方案,制定有针对性的降低风险的检验策略,确定检验范围、检验手段,并对检验的有效性进行评估。

5.2定性风险分析结果

定性分析工作分为可能性等级的确定和破坏后果等级/健康后果等级的确定。

在进行了风险定性分析评估后,将联合处理站内各区块的定性分析结果(概率×后果)进行排序(详见表6-1)。

表6-1联合处理站各区块定性风险分析结果

序号区块名称可能性等级后果风险等级

破坏性后果健康性后果

100稠油处理站2Ca中低风险

200稀油处理站3Da中高风险

300污水处理站3CB中低风险

5.3联合处理站风险分析结果的治理措施

风险的两个因素一个是失效可能性,另一个是失效后果。RBi主要针对失效的可能性进行研究。

5.3.1管线系统安全隐患的治理措施

管线系统经常出现腐蚀穿孔、存量泄露、渗漏、弯曲变形、保温层下腐蚀及外保温脱落等情况,对装置的安全平稳运行构成安全隐患。此外,管线材质中化学成分的不均匀也将加速基体金属的腐蚀。焊接缺陷的存在也可造成焊缝的应力与间隙腐蚀。

为了防止管线系统安全隐患的发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对于高压蒸汽管段腐蚀严重,污水处理站管线腐蚀穿孔等安全隐患可采取选用合理的保温防水结构、筛选性能优良的防腐涂料方法。

②对经常出现腐蚀穿孔、渗漏、管线弯曲变形等情况做好监检测。监检测方法包括定点测厚、腐蚀挂片、化学分析等。

5.3.2储罐区的安全隐患的治理措施

储罐失效形式主要有储罐底板和壁板发生局部腐蚀穿孔导致罐内盛装介质泄露,若遇明火源可引起火灾爆炸事故,以此构成极大的安全隐患。通过分析发现储罐内易于腐蚀失效的部位是罐底板内表面和壁板表面1.5m

以下,这些腐蚀部位接触的介质是污水,其主要腐蚀形式是电化学腐蚀,若污水中矿化度高及罐内操作温度较高,则会加剧腐蚀速度。

为了防止储罐区安全隐患的发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涂层保护+阴极保护联合防腐。

②油品储罐进液管宜从罐体下部接入,若必须从上部接入应延伸至距罐底200mm。

③油品储罐需装设阻火器、机械呼吸阀、液压安全阀,四周设防火堤,进出口管道处设金属软管连接。

④油品储罐设液位计和高液位报警装置,必要时可设自动联锁切断进液装置。油品储罐宜设自动截油排水器。

风险处理流程篇10

关键词:商业银行支付结算操作风险管理

在我国新常态经济建设下,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商业银行金融产品不断创新,电子支付迅猛发展,互联网金融愈演愈烈,相比于商业银行传统的“三票一卡”业务,现代电子支付、快捷支付、闪付等新兴业务的支付结算风险加大,呈交叉感染态势。因此,一手抓业务发展,一手抓操作风险管理,向管理要效益迫在眉睫。

一、支付结算体系概述

(一)支付结算体系

支付体系是商业银行为了给客户提供支付结算服务,完成货币债权转移而进行的一系列综合安排,包括支付业务、支付渠道、支付系统、支付条线组织架构、支付监管要求和支付相关运维操作管理制度等。

(二)支付结算业务

现代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主要以传统的“三票一卡”(汇票、本票、支票及银行卡)为主要支付结算工具,以电子渠道结算为发展趋势。主要包括现金、汇兑、委托收款、托收承付、定期借记、定期贷记传统支付方式,票据类支付工具和卡基类支付工具和新兴电子支付工具。以某城市商业银行为例,近三年主要支付结算工具使用情况如表1-2所示。

由此可见,商业银行非现金支付工具得到广泛使用,传统的支票类业务依然占据重要位置,现代化支付系统汇兑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主要支付结算工具,已远超传统的汇本支业务,占据主导地位。

(三)支付清算系统

在我国,支付系统可以分为三类,即中央银行支付清算系统、银行业金融机构支付清算系统及第三方支付清算系统。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便捷的金融支付服务,各层级的支付系统逐渐相互连接,相互补充,构成了中国支付清算体系总体构架。

商业银行支付清算系统是支撑各种支付结算工具和社会资金运动的大动脉,实现了全国商业银行点对点连接、实时清算,加快了社会资金周转,提高了支付结算业务资金清算效率,降低了支付结算业务风险。

二、支付结算业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监管部门规章制度滞后,支付结算业务监管流于形式

我国商业银行以监管部门制定的《票据管理实施办法》、《票据法》和《支付结算办法》等相关法规制度为支付结算管理依据,但上述法规制定时间过长,已远远落后于当今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管理要求。目前商业银行支付系统发生了大变化,结算票据较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进;公转私业务条件进一步放宽和简化;对一些新兴业务,例如电子印章效力等电子银行业务问题尚需制度规范;空头支票行政处罚流于形式等等问题需重新修订和规范。因此,支付结算监管制度从某种程度上已丧失其业务指引、督导和约束作用,亟待重新修订和完善。

(二)商业银行重业绩,轻管理,支付结算业务风险意识淡薄

商业银行重经营、轻管理,重存款、轻结算,注重效益、忽视风险防范。过于抓存款、贷款等业绩指标,注重规模效益和利润,忽视风险管理和监督职能的发挥。

(三)商业银行内控不力,造成违规违章操作

当前,商业银行建立的内部管理制度中有些管理制度并没有真正落实到位,内控控制流于形式、有章不循、违规违章操作是导致商业银行各类风险案件发生的根本原因。

(四)商业银行流程因素带来支付结算操作风险

商业银行转型与改革的背景下,营运集中化处理渐成趋势,将会计业务处理由前台网点串行操作转变为后台中心的集中并行处理,使全面风险管理面临新的挑战。其操作风险主要根源于人员、流程、系统等方面。

1、人员因素

主要是由于商业银行员工道德原因、因岗位职责混淆或因业务操作生疏而引起操作风险。

2、流程因素

主要包括内部作业风险和流程外包造成的风险。前者是由于业务流程设计缺陷导致作业流程在安防、制约监督机制方面出现问题,从而形成的风险;后者是在业务外包时因操作或管理问题而引起外包商履职不力,进而危害银行经济利益。

3、系统因素

指因业务系统失灵、或存在漏洞、误操作等因素而造成商业银行损失的风险。

(五)人员素质因素带来的支付结算风险

指商业银行业务人员素质和专业水平不能胜任其岗位工作;或在当前商业银行业务知识和业务系统更新快、业务岗位调整频繁的情况下,业务人员不能适应新业务知识,接受程度较差,从而带来支付结算业务操作风险。

(六)电子银行业务发展带来的支付结算风险

目前,商业银行虽然在电子渠道业务领域采取了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比如设置用户名与密码、动态口令等,但仍然面临一些技术和业务风险,事前防范为主的防控体系潜在危机越来越大。技术风险主要包括设计缺陷风险、技术漏洞风险、及黑客攻击等风险;业务风险主要是因一些客户对操作系统不熟悉导致误操作或因安全意识不强将账号、密码等泄露他人产生的风险。

三、支付结算业务操作风险管理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监管部门、商业银行内部支付结算制度

商业银行监管部门应充分借鉴国外商业银行支付结算管理先进经验,结合目前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现状,修订落后或不适应现行支付结算业务的相关法规制度和管理办法。修订后的《支付结算办法》应涵盖最新支付结算业务操作流程、新兴支付结算业务介绍和风险防范。对电子渠道业务内容进行重点修改和明确,切实起到指导和规范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的作用,为支付结算业务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特别是强化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需尽快构筑比较完善的电子银行法律体系。

(二)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强化支付结算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应加强支付结算业务的风险防范意识,将支付结算管理作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转变业务发展方式,创新服务渠道,深入研究新业务新做法,重视支付结算业务风险管理。应在健全支付风险保障机制的基础上,加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应明确商业银行、政府部门等对金融风险的管理责任,制定应急救助方案、长效保障机制,共同努力化解支付结算业务风险;还应增强商业银行的经营实力与发展后劲,弱化操作风险。

(三)建立健全内部管理监督制约机制

1、健全完善岗位责任制

商业银行应建立健全各业务条线、重要岗位和重点环节的业务流程制度,特别是重要岗位应严密内控,实施科学的内控岗位分工。采取监控措施,加强操作流程管理。例如近期为加强身份核实,某城商行研发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录音录像功能,使个人身份识别和开卡环节更加科学严密。

2、健全内控制度评价体系

内部控制评价,是对银行各条线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实施和运行结果独立开展的调查、评估、测试和分析的系统性活动。

支付结算业务操作风险评价选取重要业务建立控制点,通过建立样本对风险点进行评估,最终确定各项支付结算业务内控风险比率。指标数值的获取大部分通过非现场系统模型库跑批,随着商业银行内控管理侧重点的相应变化,适时调整各项指标的权重占比,从评价结果中归纳出各分行内控管理的缺陷环节,并选取样本对风险点进行验证,以对支付结算业务起到警示监督作用。对支付结算业务操作缺陷从制度的完备性、流程的合理性方面考虑控制薄弱环节,健全内控管理,防控支付结算业务操作风险。

(四)强化流程因素带来的支付结算业务风险管理

1、制度规范

在支付结算业务大集中的趋势下,建立科学有效的业务制度是支付结算业务高效、低风险运营的基础和根本。应多方衡量业务集中化纳入范围,科学设计业务流程及业务环节风险控制措施。科学评估制度的合理性,并根据业务处理和风险控制要求对业务流程和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

2、检查辅导

在对传统业务处理方式的检查辅导基础上,强化业务集中处理的风险研究,定期对相关业务进行专项检查,防患于未然,并确保业务集中化高效运行。

3、系统建设

营运集中化处理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因而更依赖高科技信息和影像技术,易导致信息系统新型操作风险。应从以下方面来规避风险:

一方面要做好信息系统技术保障,设计及维护好系统,优化和拓宽系统功能,以满足集中化处理业务系统风险控制要求;另一方面要针对外部突发事件建立有效应急预案,将操作风险减少到最小。

4、优化组织架构

建议建立商业银行总分行前后台分离的集中操作支付结算业务服务体系,探索专营机构等多种经营组织形式。建立包括作业中心等完整的业务集中处理中心,实现后台业务的集中管理,提升营业网点业务处理效率,促进网点营销化转型。

(五)强化电子银行技术风险管理和客户安全意识的提高。

首先是要加强电子银行技术风险管理,确保电子银行技术安全可靠。其次,将电子风险纳入全行统一风险管理体系,实现电子银行全渠道、全流程风险监控,向以数据为基础的管理方式迈进。

(六)人员管理

商业银行在日常管理中要培养、引进电子银行专业人才,要加强对临柜员工思想道德及责任心的教育,加强业务知识培训和学习,防范员工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应积极开展业务宣传活动,培养自律学习型团队,塑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增强员工风险责任意识。加强一线员工业务培训,定期组织技能竞赛,同时加强柜员考核和员工管理,从而防范支付结算业务操作风险。

四、结束语

综文章所述,为防范银行支付结算操作风险,应从建立健全支付结算相关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强化内控管理、电子银行风险管理和提高人员素质等方面着手,建立统一科学的支付结算体系,不断完善支付结算业务管理体系,健全支付结算业务风险预警监督机制,才能降低支付结算风险,保证支付结算体制正常运转,满足广大群众支付结算业务需求,最终促进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白冰.加强商业银行支付结算操作风险管理的思考[m].河北金融

[2]王曦晶.商业银行支付结算的风险与控制分析[J]时代金融

[3]《北京金融评论》中国金融出版社《北京金融评论》编辑部

[4]马晶晶.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管理研究

[5]耿军.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研究

[6]黄诗娴.支付结算业务风险及防范要点介绍[J].经济研究导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