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调研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7:18:58

价值观调研篇1

 

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深入,价值理论及价值观研究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经过近10年的努力,初步形成了我国价值理论的体系框架。

进入9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社会价值观发生了深刻变革。人们的价值观出现了由单一到多样、由封闭到开放、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同时也引发了不同价值观之间的激烈冲突。社会转变根本上是价值观的转变,很多问题的争论实质是价值观的争论。价值观的变化既充当了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也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上引起了一定的混乱。

随着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冷战”结束,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西方国家力图利用其经济、军事优势,对其他国家进行价值输出和文化侵略,试图开展一场没有硝烟的价值战争。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西方国家利用其主导全球化进程的优势,力图在全球推行西方的价值观乃至政治制度,实现西方主导的政治、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同质化”,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文化冲突和价值冲突成为90年代国际冲突的重要形式。

同时,90年代以来科技革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影响着社会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当代科技革命对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正在产生空前广泛和深刻的影响。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时空观,使世界进入了普遍交往的时代,信息技术渗透到传统产业的各个角落,引发了新一轮的产业革命,也带来了思维方式的重大变革。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我们的生命本身,对传统的伦理、价值观念也带来了强烈的冲击。科技领域的一系列变革,引发了价值领域的深刻变化。

国内改革的深入,国际形势的变化,科技革命的进展,使传统的主导价值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价值观建设的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在人们思想观念空前活跃的同时,也出现了价值失范、目标阙失等现象。这种状况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引发了价值观问题研究新的热潮,大大拓展了价值观问题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价值观基础理论研究得到加强,价值观结构的研究受到重视,对我国当前价值观现状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主导价值观的研究,特别是系统地揭示和总结了邓小平价值观理论。  

二、价值观及其结构  

   虽然对价值观的精确界定还有一些争论和分歧,但是学术界对价值观基本内涵的理解已趋于一致。大家普遍认为,价值观是有别于事实判断和科学知识的另一类认识形式,是判断是非曲直、真善美与假丑恶的价值准则。“价值观是指人们在处理普遍性价值问题上,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而人们在价值追求上抱有怎样的信念、信仰、理想,便构成了价值观所特有的内容。”“价值观是指关于价值的特殊观念系统。进一步说,它是人们在处理价值问题,特别是那些普遍性问题所持的立场、观点、态度的总和。价值观特有的形式,是人们头脑中有关的信念、信仰和理想系统。”在心理学中,关于价值观也早有研究,认为价值观是一种外显的或内隐的,有关什么是“值得”的看法,它是个人或群体的特征,它影响人们对行为方式、手段和目的的选择。

价值观是判断好坏的标准,也是指导人们行动的指南。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应该提倡的,什么是应该禁止的,对此做出判断就要借助于一定的价值观。价值观不同则对同一事物或同一行为的价值评价也不同。价值观就是价值评价的标准,价值评价的差异根源于价值观的差异。人们的行动受到价值观的指导,在方向各异的行动背后可以看到价值观的差异。

价值观在社会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是社会文化的精神之所在。“一个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是该社会所特有的文化、文明的精神实质和显著标志,是它赖以维系的精神支柱,也是社会决策的动机和目的之所在。正因为如此,价值观在思想文化建设中往往占有核心和基础的地位。”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最主要的是价值观的差异,不同文化间的冲突最主要的是价值观的冲突。

价值观有正确与错误的区别。只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指导人们积极、健康地生活,而错误的价值观只会引人误入歧途。“一种价值观是否科学、合理、先进,归根到底要看它如何反映和反映了什么样的主体利益、条件和需要,是否同事物发展的规律和人类历史进步的趋势相一致。”当一种价值观同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相一致,并能够反映最大多数人的长远利益时,这样的价值观就是合理的、正确的。而违背社会历史发展趋势,违背大多数人的长远利益的价值观就是不合理、不正确的。关于价值观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讨论,以及关于价值真理的讨论都与此相关。主张价值观具有绝对性和真理性,就是肯定正确价值观与错误价值观之间界限分明,不容混淆。

   价值观与世界观、人生观密切相关。世界观是价值观的前提,有了科学的世界观才有可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是价值观的一个部分,价值观对人们如何看待自我、如何理解生活、如何处理人我关系都有重要的影响。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共同影响人们的观念和行动,对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教育是对人的教育的重要内容。

 学术界普遍认为价值观是分为不同层次的。就个人的价值观来说,有的居于核心地位,它制约和引导着其它价值观。就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而言,有的价值观居于主导地位,它引导着社会主体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从主导价值观或核心价值观中引申出次要价值观,从而形成主导价值观的“保护带”。但是究竟哪些价值观属于核心价值观,学术界对此意见分歧较大。

 观点之一:在价值体系中理想、信念、信仰是最深层次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信仰是居于支配地位的、核心的价值观念,是价值观的集中体现,这就决定了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建设的核心。”

   观点之二:价值观念的深层结构是与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相联而形成的对最高价值的看法或原则。它构成价值观念的内核,表层结构则是由之推出和派生的对具体事物、行为的利害、好坏的观点,执行评价标准的功能。

   观点之三:关于劳动的价值观和关于人我关系的价值观是价值体系的两个核心价值观。劳动价值观用以解释劳动的价值,合理的劳动观可以激发劳动的热情和创造的渴望。人我价值观用以解释人在社会中的价值,正确的人我价值观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观点之四:本位观念是价值观的核心。把什么看作是最重要的价值,以什么作为衡量其他价值的标准,对此作不同理解就形成不同的本位观念,如群体本位、个人本位、权力本位、金钱本位、能力本位等。

   观点之五:利益观是整个价值观的基础,也是其核心。

   以上是在哲学的层面上对核心价值观的探讨。在心理学中也有对价值观内容的分类研究,最有影响的分类方法是将价值观分为经济的、理论的、审美的、社会的、政治的和宗教的不同类别,并按此标准制定了价值观研究量表。还有的心理学家将价值观分为终极性价值观和工具性价值观,每一类由18项价值信念组成。

我们认为,区分价值观的层次并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还是一个实践问题。从当前社会面临的价值观问题出发,以引导社会价值观为目的,有针对性地划分价值观的层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据此,我们主张从以下三个方面划分社会价值观的层次。

   第一,要区别主导价值观和非主导价值观。每一个社会都有一个或几个价值观成为主导价值观,它们引导着社会价值取向和人们的理想、信念和信仰。主导价值观应该有最广泛的接受者和最深刻的解释力,成为社会群体在观念上普遍认可并在行动中实际践行的价值标准,为人们的价值评价、价值选择提供最有说服力的依据。主导价值观还应该与社会生活的基本状况和基本要求相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够深入人心,发挥更强大的引导作用。当一个社会主导价值观阙失时,会出现价值危机、信仰危机、价值失范等现象,此时必须尽快确立主导价值观。非主导价值观分为两类:一类是与主导价值观基本一致的价值观,对这些价值观应该给予积极的引导;另一类是与主导价值观背道而驰的价值观,应注意这些价值观对社会和个人造成的消极影响。

   第二,要区别理想价值观和一般价值观。理想价值观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和最大多数人的长远利益,其合理性是不容置疑的。但是,理想价值观在目前社会历史阶段还不能成为社会大众普遍践行的价值观。如果无视社会历史条件的局限,把理想价值观作为唯一正确的价值观进行宣传,是不符合实际的,也不会取得好的效果。为此,在提倡理想价值观的同时,还应该宣传人们应该践行而且能够认同的一般价值观。如爱国主义、公民观念、社会公德等。一般价值观不能违背理想价值观,一般价值观也应该发挥提升人们思想境界的作用。

   第三,要区别公共领域的价值观和私人领域的价值观。不同价值观所涉及的领域并不相同,有些价值观涉及的是社会公共领域,如政治观念、公德观念等;有些价值观涉及的仅仅是私人生活领域,如审美观、职业观等。前一种可以称为公共价值观,后一种可以称为私人价值观。虽然纯粹的私人价值观并不存在,它们或多或少都与公共价值观有所联系,但是区别公共价值观和私人价值观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从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的角度进行价值观宣传与教育,应该主要针对公共价值观领域。公共价值观应该统一,如此才能保证社会的和谐有序,而私人价值观应该是多样的,如此才能使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三、当前社会价值观现状  

   关于中国社会当前价值观现状,学术界普遍认为,社会价值观出现了多样化(多元化)的态势。有研究者指出,目前我国有三种价值观形态同时并存:一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以集体为本位的价值观;二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所形成的重功利、重才能的价值观;三是在西方文化影响下形成的极端利己主义、绝对功利主义的价值观。还有研究者从价值观的内容、目标及衡量体系三个方面对价值观多元化表现作了描述。

关于价值观多样化,学术界指出其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价值多样化一方面是对原有价值观内容的拓展、深化和丰富,使价值评价标准更为全面,可以对人和事物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评价。另一方面,价值观的多样化,造成了多种不同性质价值观并存的局面。如集体主义价值观和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并存;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和拜金主义价值观的并存等等。不同价值目标的并存也造成了对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的冲击,在一部分人中间形成了“价值虚无、无所适从”的状况,造成了价值失范的现象。

   价值多样化引发了价值观之间的冲突。有研究者把当前价值观冲突的主要表现概括为:一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的冲突;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价值取向的冲突;个体价值观内在的矛盾与冲突;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和利益的冲突。价值观的多样化还引发了信仰的危机。信仰的危机给一些歪理邪说提供了可乘之机,使一些人产生了理想和信念的混乱,误入歧途,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这方面的教训是十分深刻的。

   关于中国社会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价值变迁有两种对立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当前的价值观与以往的价值观相比出现了“滑坡”。由于市场经济固有的负面效应,也由于长期以来对精神文明建设重视不够,导致价值观念偏离正确轨道,物欲泛滥,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流行,社会风气恶化。另一种意见认为,现在的社会道德风气虽然在某些方面不如改革开放之前,但价值观念在本质上、整体上却是进步的,人们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平等观念、效率观念、竞争意识、代价和风险意识的强化,都是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不能因为一些暂时的无序和混乱就否定当前价值观念变革的历史进步意义。

   关于中国当前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学术界基本上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仍然是我们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价值观,仍然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另一种观点认为,当前社会的价值观是多元的,没有主导的价值观,主导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或重建阶段。持前一种观点的研究者占大多数。他们比较一致地认为,集体主义是当前社会的主导价值观,但对集体主义的理解已经发生了变化。

   关于价值观现状的讨论涉及到怎样看待传统价值观和亚洲价值观的问题。传统文化的作用及其评价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90年代以来,这种讨论不再停留于对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的二元纷争,逐步摒弃了简单的文化决定论和文化相对论,开始把关注的重点转向从价值学的角度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进行历史反思,从全新的视角重新评价了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一定程度上改写了中国的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和思想史。这表现出学术界历史价值观的重大转折。

关于亚洲价值观的讨论是与亚洲经济的兴衰密切相关的。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一度被称为经济奇迹,东亚国家的一些政要和国内外的部分学者把亚洲经济的崛起与儒家文化的影响联系起来,认为亚洲价值观为亚洲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内在的文化支撑。所谓亚洲价值观一般被归纳为群体本位的价值取向、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义利兼顾的行为准则、克勤克俭的生活信条,其核心是整体主义的儒家价值观。国内的一些学者对盲目崇尚亚洲价值观的做法提出了批评,认为儒家文化与亚洲经济腾飞没有直接关系,也不可能开出中国的现代化道路。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各种不同观点表现出此消彼长的状况。更多的学者看到了儒家文化对经济发展的负面效应,认为“裙带资本主义”在亚洲国家的普遍存在与这些国家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这与金融危机有着一定的联系。亚洲价值观的讨论深化了人们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相互关系的认识。  

四、主导价值观研究  

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有的主导价值观问题,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多种看法。主流观点认为,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等价值观仍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提倡和坚持的主导价值观。

在近年有关价值观的讨论中,关于集体主义的文章占有很大的比重,这表明集体主义价值观仍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同时也说明集体主义价值观需要重新阐释。学术界批驳了把集体主义对应于计划经济,把个人主义对应于市场经济的说法,否定了在市场经济中个人主义价值观代替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主导地位的观点。指出不应把集体主义价值观与计划经济体制强拉在一起,只要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就应该以集体主义为主导价值观。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而不是计划经济。计划经济体制作为经济发展的手段,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下,固然对强化集体主义价值观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决不能把这种作用误解或夸大为唯一的、决定性的因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为巩固和完善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而进行的经济体制的更新,而不是否定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制度。因此,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集体主义价值观作为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地位不能改变。

但是,学术界认为,传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需要重新理解和阐发,以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社会现实。有的研究者指出,要坚持集体主义首先要澄清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误解。误解之一,认为集体主义就是只讲集体利益而不讲个人利益。集体主义是关于集体和个人关系中把集体利益放在头等重要地位的一种态度、倾向和信念,并不是把集体看作唯一的真实存在、只承认集体利益不承认个人利益。集体主义不同于整体主义,集体主义主张个人和集体不可分割。个人利益只有和集体利益相结合才能得到真正的保障和实现,集体利益代表个人的根本的、长远的利益,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冲突时应在兼顾二者的同时,要求个人服从集体。而尊重、保护和发展个人的正当利益是集体主义的内在要求,一旦集体不考虑并实际地满足个人的正当需求,就迫使个人只有自己去关心自己,脱离集体去谋求个人的发展,这时集体就已名存实亡,成为“虚假的集体”,失去向心力和凝聚力了。误解之二,认为集体主义与市场经济相排斥。虽然市场经济强调个人利益和个体主体性,但市场体系中不同利益主体必须把个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为他人或社会提供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个人利益才能得以实现。个人意识、个人取向和集体意识、集体取向都是市场经济所要求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可以放大、强化市场经济中的集体意识、集体取向,在重视个人利益和个人主体性的同时,应明确提出人民为本、集体优先的原则,树立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

有的学者还指出,要坚持集体主义还必须将集体主义的价值精神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结合起来,批判地继承计划经济时代倡导的集体主义,合理地对其进行体系结构的调整和内容的更新,形成新的集体主义。与传统的集体主义相比,这种新的集体主义应具有如下两个主要特点:

其一,强调集体的出发点是为了维护集体成员的正当个人利益。传统的集体主义具有片面强调集体至上性、绝对性的弊端,其突出表现为:过分强调集体的权利,对个人的权利重视不够;过分强调集体形成后个人对集体应承担的义务,对一个真实的集体形成的前提条件即集体必须维护集体成员的切身利益的义务承诺强调不够。新的集体主义必须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需求,将集体应当对个人承担的义务加以科学的阐释。真正的集体应该维护各个集体成员的个人利益,实现组成集体的各个主体的自我价值。这种新型的集体主义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关系的真实反映,既与个人主义有本质区别,也不同于传统的集体主义。

其二,要体现道德要求的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在计划经济时期的集体主义,缺乏清楚的层次性要求,过分地强调了道德的先进性,忽视了道德的广泛性要求,错误地把作为无产阶级先进分子应该践行的集体主义的最高层次要求视为集体主义的全部内容,从而使集体主义脱离了普通群众的道德水准。在现阶段提出集体主义的层次性要求,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们的思想道德层次性的客观状况,符合社会先进分子和广大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准的实际水平。集体主义的先进性要求是针对社会先进分子而言的。集体主义的广泛性要求是针对广大人民群众而言的。作为一个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般社会公民,只要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时,具有谦让精神,能做到“三兼顾”,即在实现个人合理利益的同时,兼顾到他人、国家和整个社会的利益,就可以说他们坚持了集体主义的原则。

   学者们对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也作了深入的讨论,认为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和最高原则。为人民服务凝聚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的精神实质和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为人民服务,被历史地赋予了以下两大新的特征:首先是服务者与服务对象关系的社会一体化。其次是为人民服务成为国家和社会的制度化特征。把主人意识与服务意识切实统一起来,是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邓小平价值观理论为研究探讨主导价值观提供了根本的指导思想。对邓小平价值观理论的探讨也是近年来价值观研究的一个热点。学术界普遍认为价值观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研究者提出了邓小平价值理论的基本框架:邓小平价值观的精髓是实事求是、讲求实效,邓小平价值观的基础是爱国主义,邓小平价值观的核心是集体主义,邓小平价值观的主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价值观的取向是人民利益。很多研究者认为,邓小平价值观思想中的“三个有利于”是当前社会历史条件下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五、当前价值观建设的几点建议  

   总结近年来价值观问题研究的成果,针对目前我国的价值观现状和价值观建设的实际,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认真总结和宣传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价值理论,以此作为我们当前价值观建设的指导思想。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社会价值观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江泽民同志审时度势,及时地提出了“三个代表”的理论,这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重大发展,而且是对价值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它标志着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价值理论的形成。这一理论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和邓小平的价值学说,适应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适应了世界形势的新变化,适应了知识经济时代的新要求,是价值理论的新形态,具有鲜明的中国气派和时代品格,是民族性和时代性的高度统一。这一面向新世纪的价值理论,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价值取向,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为价值目标,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价值主体,以开拓创新为实现手段,以公平竞争为激励机制,以遵纪守法、德法统一为行为准则,以“三个代表”为价值标准。我们当前的价值观建设要紧紧围绕着这一核心价值观展开。要对这一理论加以丰富和发展,使之理论化、系统化,并采取有力措施宣传这一价值理论。

   第二,把“以德治国”提到战略高度来认识。道德观是价值观的重要方面。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既需要法律、制度的保障,也需要伦理和道德的支撑。在治国方略上,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统一起来。现阶段,在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前提下,要把“以德治国”提到战略高度来认识。“以德治国”有两方面的含义:治国者须有德;治国必用德。坚持“以德治国”的方略,首先是加强执政党的思想道德建设,“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执政党的党风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和文明程度。全体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带动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建设。“以德治国”的思想事实上是从国家宏观治理的高度强调价值观的建设,从而把价值观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第三,强化价值观的创新。每一个时代都有其主导的价值观,我们要努力培育符合时代要求的价值观。而新价值观的生成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价值观的创新要植根于中国实际,把握价值观变革的规律,掌握科学的方法。当前主要应从几个方面努力:

一是进一步挖掘、整理、阐释马克思主义经典价值理论,紧密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创造性的发展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经典作家关于劳动创造价值、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自然与人道统一、人类共同价值等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日益显示出现实意义,对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观察和分析全球化进程具有极强的指导价值。因此,我们应该从时展的实际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原始文本进行深度解读,创造出与时代共进的科学的价值理论。

二是深入发掘传统文化的优秀资源。根据新的形势加以改造,使之与时代精神相融合,形成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时代感的新的价值观念。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价值观念,诸如经济上的诚实守信、公平竞争;政治上的敬业爱国,团结协作;自然观上的尊崇自然,天人合一;道德观上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人格精神上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都值得我们认真加以开掘,实现传统价值观的创造性转化。

三是批判地吸收和借鉴外来价值观,汲取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作为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西方价值观也有值得我们吸收和借鉴的方面,如强调个人的权利,独立的自我意识,这些都对发挥个体价值的合理因素有一定作用。在经济领域强调自由竞争,重视信誉,遵守法纪,这对我们发展市场经济也有借鉴意义。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重大变化,西方一些政党在90年代后半期发生了引人嘱目的变革,他们所提出的“第三条道路”的主张就是其政治架构的价值论基础,他们所推崇的一些价值观,如“没有责任就没有权利”,“没有民主就没有权威”,在推动社会变革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值得我们思考。我们要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总结人类文明发展中的经验教训,立足中国实际,批判地借鉴其优秀成果。

四是总结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鲜活的价值观,加以精心培育,使之成为新价值观的生长点。人民群众是价值的创造者,也是价值观的创新者。我们应该及时总结人民群众的创新成果,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价值理论。江泽民同志倡导的“五种精神”,就是对我国社会发展中的先进价值观的宏观概括。再如“一切为了人民,一切服务人民”,“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的民主思想,就是对为人民服务价值观的具体化。还有“知识改变命运”的科学理念,对“知识就是力量”做出了更为鲜活有力的阐释,表现了知识经济时代的科学精神与科学价值。

第四,加强对价值冲突的引导和调控。随着社会的转型,社会价值观越来越多样化,不同价值观之间的相互冲突也就在所难免。价值观念的激烈冲突和深刻变革,是当代人类文明进程的突出表现。当前,价值冲突表现出普遍化、尖锐化、复杂化的趋势。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道德价值与功利价值的矛盾,自由与规范的矛盾,政治统一性与思想多样性的矛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矛盾,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矛盾,传统观念与时代观念的矛盾,外来价值与本土价值的矛盾,公平与效益的矛盾,权利与责任的矛盾,等等,就是价值冲突凸现的明证。价值冲突的结果可能是从无序到有序,最终确立一种新的主导价值观;也可能是主导价值观被摧毁,而新的主导价值观又没有确立,导致社会总体价值目标的失落,从而造成社会心理的失衡与混乱。因此,对价值冲突要加以调控和引导,使科学的、健康的价值观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要在价值观研究中引入定量分析等科学方法,逐步建立一套价值冲突的预警系统,以准确把握时代脉博,及时采取有力举措,主动进行调控,使价值观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从而确保社会的稳定和健康有序。

第五,要改革价值观教育的方式方法。应当注意价值观的层次性和差异性,将先进性与广泛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提倡什么和要求什么区别开来,切忌形式主义和一刀切。既重视对主导价值观的倡导和宣传,同时也不能忽视一般价值观,尤其是劳动观念和公德观念的宣传教育。不仅要从政治的角度提倡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的主导价值观,还要在公共生活领域提倡健康合理的公民观念、责任意识等。在行业部门抓职业道德教育,在家庭抓家庭美德教育,全方位地培育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价值观的宣传教育还需要行之有效的手段,要把思想教育、舆论导向、政策调节、法律约束结合起来。当前尤其要突出强调对一部分价值观加以规范化,以法律、法规、政策的形式,使之成为有强制力的硬约束。价值观教育需要以理服人,也需要以情感人,将理性教育与情感教育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最佳的效果。应将价值观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应将价值观教育与社会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价值观教育落实到现实生活之中。

价值观调研篇2

[关键词]就业价值观就业选择问卷调查法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1-0228-01

一、研究背景

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较以往发生了重大改变,加强对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调查与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所谓就业价值观,一般是指人们在就业过程中,对于种种价值关系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确立的行为取向标准。从医学生的角度对就业价值观进行调查研究,旨在补充就业价值观的研究体系,并为就业指导部门提供参考信息。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贵阳医学院在校学生360名。居住地:城市170人,农村190人;研究采用《医学生就业价值观问卷》,包括对价值观的认识、人生规划、物质生活、职业选择等25题项。就业观念的准确定义是有关就业的意识、态度及想法。而态度决定行为,有什么样的就业观,就有什么样的就业行为。

二、大学生人文素养调查内容与分析

在360份问卷调查中,涉及医学院各个专业,调查的内容主要涉及到:学生对就业价值观的了解程度如何,学生自身就业规划情况以及在他们看来对于学校需要加强就业方面的信息还有什么要求等问题。根据学生的调查问卷得出以下结论:

(一)大多数同学对于就业价值观的认识较深刻

在问卷调查中,对于“你如何认识就业价值观”,80%的同学认为能正确的认识就业价值观;对于“你认为你如何看待你的人生规划”,70.1%的同学认为他们很清楚自己的人生规划;对于“你是否有明确的职业理想与规划”,78.4%的同学表示他们有这样的想法并且也有行动。调查问卷表明:1.大多数同学对于自身的人生规划有积极的想法,并且希望在校期间能够有就业创业方面的讲座,使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培养他们多方面的能力;2.高年级的同学对就业方面的认识比大一的同学要深刻,源于他们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公益服务、学习参观等活动;3.在调查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医学院学生也认识到就业观念的重要性。

(二)学生对于如何提高对就业价值观的认识有自身的见解

假设有一场有关就业创业的讲座,68.2%的同学对在找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方面感兴趣;58.2%的同学认为大学生应该给他们更多的创造空间;72%的同学认为就业价值应体现在对国家、民族或者全人类的贡献上;对于学校如何提高就业观的建议上,90.5%的同学认为应该提高就业指导课程的质量以及多开展模拟招聘会。根据以上调查的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更多的同学希望在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和学校进行的讲座获取更多的关于就业方面的知识;2.希望学校可以更多地提高课程质量,使他们在课程当中获取更多的有关知识。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方法

(一)通过提高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以便提高学生对就业价值观的认识

在问卷调查中,学生认为提高学校就业指导课程和学校进行的讲座具有重要意义。就业指导课程是指导学生在就业方面最直接的途径,应该通过问卷以及多媒体手段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理论与实践要相结合,加强就业观念的提升

学校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模拟招聘会,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启发,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现场招聘会,以提高学生对单位和社会的认识。例如,组织同学在学校开展模拟招聘会,让学生自己组织,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也可以让他们了解招聘会是一个什么形式,活动结束后通过写心得体会让学生对活动进行总结和体会。

(三)提高教师队伍的就业素质,让教育循序渐进

就业指导课程和学校进行的讲座是学生对于就业价值观的初步认识,可相应地开展关于“好职业”“好岗位”“好工作”的讨论,并邀请典型人物进行宣讲以帮助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医学生各个年级层面的学生就业价值观和就业心态有不同,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应对。老师要因人施教,指导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大学生的学习,倡导积极向上勤奋好学的学风、班风,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个人的生活、工作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成才观。所以,教师队伍的人文素养的提高,才能正确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成长,引导学生协调、可持续发展。最后,对于学生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关键所在,在求职过程中学生的焦虑和不良情绪依然需要相关领导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庞芳.独立学院女生的就业现状及对策[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15(3),32-33.

[2]罗筑华,陈熙,张天成.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研究[J].教育管理研究,2010(1):31-32.

[3]张亮,原晓红.2008届汕头大学医学毕业生就业心态与现状调查分析[J].校园心理,2009,7(1):16-20.

价值观调研篇3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体育健康价值观

1研究目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复杂多变,新生事物不断出现,基本观点理念不断更新和创建,教育事业的改革创新的力度加大,步伐加快,以尽快适应社会的多变的发展。体育事业作为社会和教育必不可少的部分,也只有紧跟时代潮流加快改革步伐,才能适应社会的协调发展,终身体育、全民健身的思想理念骨架已基本构建。二者构筑体育基本思想理念的平台,学校体育作为体育事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容纳90%的体育人口,是体育价值理念平台的基本支柱,是体育事业最活跃的层面。教学改革已将学校体育价值转轨到健康体育思想及理念。新的教学大纲、教材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已顺利实施,现逐渐构筑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下学校体育的基本因子优化组合而成的健康平台。必须研究分析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等思想理念,只有了解学生的价值理念,认识基本规律,才能对学校体育进行科学合理的革新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尽管对体育价值观的研究也不乏其人,但大都集中在城市。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众多,故此农村中学生的体育意识、思想、理念及价值观直接影响我国整个学校体育的改革于发展。为了推动全民健身、构筑健康思想平台及加快学校体育的改革,从而促进整个中华民族综合素质的得提高,作者针对河南省农村中学生体育价值观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以共同行们商橘。

2研究对象

3研究方法

3.1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经济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体育学等相关学科大量的文献资料。

3.2访谈法

作者依据河南省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有选择性地对郑州、新郑、开封、洛阳、南阳、商丘、周口、濮阳等地区农村中学生进行访问面谈,了解农村中学生体育价值观的认识、取向、及追求。访问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有关教育、心理、哲学、体育等方面专家及在农村中学任教的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优秀体育教师,通过沟通交流对农村中学生的体育价值观认识基本达到共同趋向。

3.3问卷调查法

3.3.1问卷制订

依据赵冰洁〈〈对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几点思考〉〉所采用日本心理学家高木秀明加腾隆胜修订的价值观测量表及许仲槐《港奥台中学生体育价值观研究》的调查量表,结合访谈的实际情况自制调查量表。

3.3.2量表的修订

量表制出后由六个年级的农村中学生依据自己的知识层面来理解修改并提出建议,参考有关专家及优秀体育教师的意见,筛选出十五个问题,每个问题均有很同意、同意、一般、不同意、很不同意五种不同的回答态度,制成如下量表。(如表一)

3.3.3效度验

问卷由学生、优秀体育教师及有关专家共同参与制订,对其结构和内容较高的评价,故有较高的效度。

3.3.4信度检验

采用重测法,以(男:女)3:2的比例每个年级选五人(共30人)进行间隔三周的两次测试,依据李克特五级量表法按同意度分别给予5(很同意)、4(同意)、3(一般)、2(不同意)、1(很不同意)分,采用电脑spss系统来统计分析:经方差分析得组间方差f=0.0574〈f0.05(1.58)=4.032,p>0.05两次测试无显著差异,相关系数r=0.8535表明本问卷有较高的信度。中学生体育价值观调查表(表一)以下是关于体育价值观的15个问题有五种不同的回答态度,请依据自己理解将认为符合自己的态度挑选出来(在括号内打对号)

表一(中学生体育价值观调查表)

3.3.5问卷调查及处理:按比例分层次进行抽样调查(男女比3:2)。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56份,回收率91.2%,经整理得有效问卷420份,有效率92.11%,其中男总252人、女总168人,初(高)210人=男126人+女84人,将所得问卷以李克特五级量表用电脑spss系统统计分析。

4研究结果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逐渐城镇化、农民逐渐商业化、劳务人群逐渐都市化以及农村旅游业向主题公园、休闲娱乐、渡假保健等发展。近城边农村经济结构经济升级,整个学校体育的产业化、社会化、大众化、健康化的发展趋势,吸纳社会资金而向社会开放,逐渐向容经济性、开放性、社会性、大众性、健康性为一体的新型学校体育匡架体系。农村城镇化,由城市到农村,由城镇带农村,既城镇辐射照带农村发展,由城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因素共同推动农村体育的结构升级,尤其2008年北京人文奥运的影响,以人为本的健康思想筑建了农村中学生体育价值的新型思想及理念平台。将调查数据整理得如下统计表(比率计算,各题项得分比率=各题项得分和/各题项最高分,男女、年级、初高各自所占比率)。依据学生得分比率80%、70%、60%、60%以下为界分为几个级别来分析论述。由调查可知农村中学生基本形成了以身体健康为首,、以调节大脑愉悦身心促进智力发展、磨练意志品质、陶冶情操等心理健康和培养上进心竞争意识等思想品质健康、中华民族强盛等群体健康为基础的体育健康价值为第一级层取向,其得分率均在80%以上,有很高的肯定态度。表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已深深根植于农村中学生的思想意识之中。以追求体育活动实现生活感、随意、自由、平等、无拘无束及与同学交往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做体育健将拿金牌为国争光的价值取向为第二级层价值观,其得分率均在70%以上。以满足好玩的心理、塑造健美的身材、展示自己形象及威信为当代农村中学生体育价值取向的第三级层价值观,而应付体育考试与做体坛明星挣大钱已基本上呈否定态度,分别得分率42.76%、45.24%。依据人数比例计算应付考试项仅有12.67%的人持肯定态度。见表三年龄性别不同的个体对体育价值观的认识态度及取向不同,性别差异年龄差异对农村中学体育价值观有一定的影响,

表二(依据李克特五级量表进行统计得分率%)

4.1第一级层

第一级层价值观取向于肯定态度,得分率均在80%以上,除(1)强身健体促进生长发育的肯定度呈上升起势,外其它均呈下降起势(如表四)(1)强身健体-促进发育体整体呈很高的肯定态度(得分率94.24%),初高中各年级变化不太明显,但是高中94.48%明显高于初中90.38%,性别差异较小,高三男9476%明显高于女9143%。充分表明:随年级增长农村中学生的强身健体意识明显增强,对体健康价值的追求肯定态度加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已深深植到农村中学生的思想意识领域中,年龄越大对体育的认识越深刻,对体育强身健体意义的取向越明显,由于男女性别对成熟年龄的影响,导致高三女生对强盛健体意识较高一、二年级及同年级男生低。(3)、(6)、(7)、(9)、(15)均有不同下降趋势,表明随年龄的增长健康意识明显下降。女高于男,初中尤为明显,女性成熟相对男较早的缘故,男子下降趋势,即初一高一时,农村中学生对调节大脑愉悦心身的价值认识及取向肯定度最高,随时间推移学习压力的增大,考分包袱压弱体育调解大脑、愉悦身心、进化心理及大脑的思想意识,表明农村中学生还处在硬实教育笼罩之中。(6)磨练意志品质-陶冶情操得分率在86.10%,初中87.81%高于高中84.38%,整体呈下降趋势,男87.70%高于女83.69%,初中尤其明显。个体越近成熟,心理及思想越复杂,价值越多元化,(女性成熟较早)故肯定度较低。(7)增进上进心-竞争意识得分率82.38%,男女差别显著,男84.52%明显高于女79.17%,整体呈下降趋势,尤其高男最为明显,但是初一女84.29%同高三女77.86%悬殊很大,充分表明生长发育期的女子到高三年级已接近成熟年龄,其思想意识的转变及差距突出,竞争意识的性别差异较强(9)促进中华民族强盛得分率80.86%,肯定态度较高,初中84.57%整体上明显高于高中77.14%,初男86.51%高于女81.67%,男子从初一到高三呈下降趋势,初女86.17%高于女77.14%,毕业年级明显较其它年级(初三75.00%高三74.29%)下降十几个百分点。农村中学生的群体健康意识较强,个体健康已经上升到国家民族高度,初中生的民族精神明显高于高中,岁年龄的增长,民族精神下降,女较男弱(15)促进智力发展得分率85.00%,初中85.81%高于高中84.19%,男85.89%高于女83.69%,男女从初一至高三呈下降趋势。(1)、(3)、(6)、(7)、(9)、(15)体育的健康价值观有良好肯定态度,基本上是男子肯定态度高于女子,除(1)外均有下降趋势,农村中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健康心理及思想的的肯定态度竟成下降趋势(随年龄的增长),

表四(依据李克特五级量表得分比率详细统计表%)

虽说体育健康价值已构筑成农村中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坚强骨架,但性别差异显著,女生健康思想相对于男生较低,这是由男女发育特点、传统思想及社会地位等因素所制约的。但其基本骨架正随年级的升高而呈下衰趋势。充分表明农村中学生体育价值观受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学校体育的社会化、大众化、商业化、都市化等因素引导其体育价值取向多元化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层面的增宽,对体育价值的取向趋于复杂,对体育价值的认识逐呈直接化、现实化,尤其毕业班健康意识及思想明显低于其他年级,而趋于追求直接现实化。

4.2第二级层价

(4)、(5)、(14)、(12)整体呈较好肯定的态度,得分率均在70%以上。(4)追求体育活动的随意、自由平等得分率74.52%,高中76.19%高于初中72.86%,女76.31%高于男73.33%,高中极为明显。说明性别差异在低年级中不显著,而在高中阶段较为明显,男对自由、平等的追求强于女,随年龄的增长肯定态度基本呈上升趋势,高女79.05%明显高于初女,初三男最低66.67%,高三女最高81.43%,表明年龄越大对自由平等的追求越强。同时也表明:随年级的增长,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的自由和平等渐减,(尤其女生)越近高考对自由平等越渴求。其将体育活动作为满足自己自由、平等、生活化主要因子,以摆脱紧张乏味的文化科‘打禅静坐’式的束缚及说教。对开放、独立、自主性教育的渴求。(5)追求交往获得良好得人际关系整体得分率78.14%,较好的肯定态度,高中75.81%低于初中80.48%,男8……0.08%高于女75.24%,男初一(86.19%)最高,高三(73.33%)最低。女毕业年级最低,高中三个年级中高二(80.00%)最高,初中基本上呈下降趋势。学生希望通过体育活动来获得良好得人际关系,但随年龄的增长而有所下降。这表明随年龄的增长,知识层面的升高,获得良好人际关系的途径增多,毕业年级因升学而无暇顾及交往导致肯定态度下降。由于社会及传统因素的影响,男性对交往的需求明显高于女性。故农村中学生男子对获得良好人际关系的价值肯定度高于女生,充分显示出其对体育交往价值的渴求,他们追求体育类似社会生活世界的互动、共享、共创的过程式的个体行为互触的、升华、提炼自己的价值。对交往式的人类社会实践教育的肯定及寄以期盼。(14)追求体育活动现实生活感得分率78.38%,较好的肯定态度,高中79.14%高于初中77.62%,男79.37%高于女76.90%,男初一81.90%最高,高三76.67%最低,初一女82.14%在整个中学阶段最高。整体上男女均呈下降趋势:毕业年级最低,初一年级学生刚脱离儿童时代,对生活充满无限崇尚,必然对现实生活追求强烈,在学校体育科是其学习中的‘社会大世界’故有较高的肯定态度。随着年龄的增大,思维的发展,知识层面的增宽,对现实生活大世界的追求转移到校外,学习和社会压力等多种因素导致肯定态度下降。但是整体上较高的肯定态度,充分表明:农村中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无尚追求,希望通过类似现实生活的体育活动来体验感受生活,在这一师生共同构筑的生活中展示、实现、超越、提炼、升华自我,使自己能够在将来飞速发展的复杂社会中自如生活。(12)作体育健将-拿金牌为国争光整体得分率74.38%,初中81.33%远高于高中67.43%,男子75.63%高于女子72.50%,整体上呈下降趋势,差距为二十几个百分点,随年龄的增长思想逐渐现实化,感觉到拿金牌希望很渺茫,以便减少了为国增光的趋向。而低年级的学生对社会充满希望和理想,志在四方,为民族为国家着想,为国争光的肯定程度较强。由上所述及表中数字表明,农村中学生不仅健康身心奉为龙头老大,而逐渐转移到追求体育的无拘无束、随意自由平等、现实生活感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方向趋同,均给予较高的肯定态度。农村中学生追求平等,向往自由,期盼现实生活的潇洒自如,希望从书堆中摆脱,从教师的管束中飞翔,寻找一份真正属于自己的娱乐天地和放纵自己的时机,他们追求在真实的生活中同友好的同学和睦相处,以随意、自由、平等方式通过体育活动来达到健康身心及思想,也表现出其对平等教育、交往教育及现实生活教育的追求,对传统教育的大胆挑战。他们希望在现实生活中以平等交往的生活方式来接受知识、提高能力、下意识的提高己升华自己,以便于实现自我、超越自我。

4.3第三级层

(2)、(10)、(11)得分率均在60%以上,基本上为肯定态度。(2)满足好玩的心理需要得分率67.24%,整体上看无明显变化。男68.25%高于女65.71%,男从初一到初三69.95%--72.38%--73.33%;从高一到高三61.43%--69.05%--72.38%增长十几个百分点。年龄越大,好玩心理需求越大,知识层面越高,所感觉肩负的担子越重,心理压力越大,越敢于直面现实。越接近毕业压力越大,好玩的心理需要越大,驱动参加体育活动的驱力也高,故对体育价值趋向于玩的观念也越强。他们希望从学习束缚中解脱出来。(10)塑造健美的身材得分率69.33%,高中71.43%高于初中67.24%,女72.38%高于男67.33%,男呈现出两头高中间低的现象,初73.37%、62.86%、64.76%;高68.57%、65.24%、60.95%出中无性别差异的现象,高中男67.62%明显底于女77.14%,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美的追求升高,女子的爱美之心高于男子,高一对未来报有希望,学习压力也不太大.高三已经出现两极分化,故出现两头高中间低的现象。(11)展示自己-树立形象和威信得分率65.95%,从整体上看高中67.05%高于初中64.86%,男67.06%高于女64.29%,初中男67.30%高于女61.19%.高三女69.29%高于男子63.33%,女子高三最高,男子高三最低。农村中学生基本上对其持肯定态度,表明其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对形象和威信有明确的注意,随年龄的增长自我需要加强,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高三出现女子高于男子的现象,主要是女性对异性的渴求较强(尤其十七、八岁的年龄)。

4.4持否定态度的级层

(8)、(13)本调查的最低级层,得分率在50%以下,表现为否定态度,由表三可知:持肯定态度的人数比率很低(应付考试12.67%、作体育明星挣大钱13.58%)。(8)应付考试整体得分率42.76%,为否定态度。初中39.24%明显低于高中46.29%,这与高中生参加过中招体育加试有一定关系,男子41.03%低于女子45.36%,整体上基本呈上升趋势,充分说明:体育加试在农村中学生体育价值观理念中地位较低,对体育加试持否定态度,即使毕业生也不将其作为应付考试的价值追求来取向,在他们意识领域中体育作为考试科目应相较低,心理上不接受这一现实,不希望将这一愉悦欢快的科目作为乏味的考试而丧失体育的意义及最理想的价值。(13)做体坛明星挣大钱整体得分率45.24%,持否定态度,初中46.10%整体高于高中44.38%,男子46.51%稍高于女子43.33%,初中男子无明显变化;高中男子呈下降趋势,充分表明:农村中学生很现实,也体现出农村中学生体育经济意识淡薄,不认从体育的经济化、产业化、商业化观念,这与农村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有直接关系,交通、信息的发展相对较缓也有一定的原因。

5小结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农村中学生体育价值观主要取向于健康价值,追求现实生活感、随意、自由、平等以及良好人际关系的价值观念呈较高的肯定态度;而对满足好玩的心理、追求美感、树立威信、为国争光的价值取向基本肯定;应付考试、作明星挣大钱持否定态度。基本构筑了健康为主体,追求现实生活(自由、平等),获得良好人际关系为主导,满足好玩心理、追求美感、树立威信、为辅的农村中学生体育健康价值观取向理念平台。6建议

6.1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依据农村中学生体育健康价值观的追求及取向主体。

6.2抓住农村中学生对体育现实生活感、随意、自由、平等及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价值的追求,发挥主导作用,8注意其对合作性、交往性、独立性、自主性、现实生活性的新型教育方式的向往,科学合理地组织和开展学校体育改革。

6.3应考虑其它体育价值观念取向科学、合理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周润智.教育关系学校场域的要素关系与结构.教育研究.2004.11

(2)赵冰洁.对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几点思考.广西大学学报.2000.5

(3)张目.青年心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4)许仲槐.港奥台地区中学生体育价值观研究.广州体育学院

(5)李得顺.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6)

(6)寅生.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84年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编写组7)

(7)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95年10月版8

(8)李朝栋.现代教育理念知识学反思.教育研究.2004.29)

价值观调研篇4

职业价值观

问卷调查

研究

论文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形势的变化,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也有了一定的变化。作者通过对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o3和o4级的540个学生择业标准的变迁及其原因的调查分析,揭示了环境的变化及职业兴趣类型对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同时探讨了不同职业兴趣类型的人在职业价值观上的异同。

一、前言

价值观是指人们认识和评价客观事物和现象对自身或社会的重要性时所持有的内部标准。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体现,就是“职业价值观”,也可称之为择业观。它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或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它对高职大学生的择业决策起着指导和决定性作用。

职业价值观在大学生对各种职业的认知过程中起了过滤器的作用,它使个体的择业行为带有一定的选择性和指向性。这种选择性和指向性体现在人们对不同职业的认知与对不同职业种类的筛选活动中。它既是判断职业的性质、确定个人在职业活动中的责任、态度及行为方向的“定向器”,又是抉择职业行为方式并进行制动的“调节器”。而职业价值观是一个人知识经验中的重要组成成分,正是职业价值观的存在,使人们只选择那些看起来对自己有价值的职业信,息o

本调查的目的有二:一是探讨高职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的变化情况;二是正确指导学生选择适合的职业。

二、方法

(一)研究工具

采用沈登学、孔勤编著的“职业价值观量表(wvl>”的60个项目来进行价值尺度重视度的测试。

(二)被试

抽取我院03级和04级s类科系共s4o名大学生作为被试,男291名,女249名。

(三)步骤与程序

1.让被试对职业价值观的每个条目,在其选择职业时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按s等级记分。采用每个条目从极重要到极不重要的分数依次为s,4,3,2,1分记分,根据不同价值尺度的得分高低来判断被试者是否重视该价值尺度,以考察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因素结构。

2.要求被试对各职业价值观条目在其择业上的重要性进行排序。

3.比较巧种职业价值尺度在职业价值观项目重要性排序上的差异。

三、结论

(一)职业价值观的因素结构

根据被试人对60个条目的不同评价,按5种为一类分为巧种价值尺度,分别为:智力激发、利他主义、经济报酬、变动性、独立性、声誉、美感、同事关系、安全性、生活方式、监督关系、工作环境、成就感、管理水平、创造性。

通过表i、表2中数据的分析,第一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我院2003级和2004级的同学在价值观的看法上存在明显的不同,表现在03级的更看重同事关系和成就感,占被测人数的85%以上,而04级的则比较看重同事关系、生活方式和成就感,占被测总人数的80%以上。这种现象表明,现在的高职大学生更多地关注以后工作中同事是否容易相处,自己在工作中是否能取得成就,很看中个人价值的实现。而与以往我们认为会把经济报酬放在第~位有差异,这也说明随着就业形势的改变,高职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也在随着变化,这是好的。第二,我们还可以看出,03级和04级的同学都不太重视安全性,而对于安全性的忽视恰恰说明他们对于现代社会工作节奏比较快,工作种类的日益增多所面临的危险性和职业保障还不够重视。而作为高职大学生来说以后的工作更多的会在生产第一线,而工作环境的安全性会直接影响到工作是否可以长期的进行下去,试想如果一个人失去了生命还能谈其它的吗?可见,我们以后在职业选择的教育时,一定要把这一职业价值观作重点介绍,逐步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加强自我保护。第三,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两个年级的学生都对工作中的变动性不太重视,大多数的人都得的是10-14分,这就可以看出现在的年轻人的职业价值观还是比较传统的,并不是一味地追求跳槽,还是希望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工作,这样才能很好地实现自我价值,毕竟频繁跳槽并不意味着你就一定能选到一个更适合自己的工作,因为只有干一行爱一行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第四,生活方式这一价值观也是现代大学生们普遍看重的,这也说明现在的大学生们更多地在工作的同时注意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否有不同的变化,而不是只工作不注意生活的工作狂,那样的人生依然没有意义。毕竟有好的生活方式会给工作带来好的效率。

(二)对职业价值观项目重要性的排序结果

每一个职业价值观项目都被分成”极重要、重要、不能确定、不重要、极不重要”五个等级。每个被试者根据自己的情况,判断在选择职业时是如何考虑各个项目之重要性的。排序结果示于表30

从表中可以看到,全体被试者他们认为最重要的都有4个项目不仅内容一致,而且重要性的排序也完全一致。由此可知,高职学生在选择职业时,首先考虑的择业标准是:工作中能结交很多朋友,能有许多亲密的同事,并且交往良好,和同事在一起感到心情愉快,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和成就,在生活方式上更加追求个性化,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业余生活舒适,很看重自己的工作是否被他人重视和尊重。在这4项中,除生活方式体现个人因素外,其余3项均为自我“发展”因素。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数据中看到,男生和女生的职业价值观也有明显的不同,即03级的男生和女生都比较看中同事关系和成就感,04级的男生和女生就比较注重生活方式、同事关系、成就感,而对经济报酬却看得不是那样重,究其原因,应该是高职学生已经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价值和在职业中的位置,而对生活方式就更加重视了,也越来越会生活了。

四、对策:寻找属于自己的天地

在就业市场上,高职生与本科生,甚至研究生同台竞争,面临着学历上的明显劣势。那么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如何扬长避短,在学校的专业学习应该注意什么呢?

笔者觉得对专业的学习还是主要放在掌握扎实的基本功上面,最好动手能力强、思维敏捷。因为高职学生大多数都会在工厂或是生产一线工作,若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和较强的动手能力,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就会被人看不起。

因此加强职业价值观教育是从根本上解决高职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

(一)教育高职大学生更新职业价值观念。

大企业已经人才济济了,但中小企业还求才若渴。城市已经人满为患了,但广大农村还大有用武之地。就业环境的变化,要求大学生必须改变就业观念,但现在不少毕业生,包括高职毕业生,常常抱怨一线的技术工作辛苦、工作环境差,总想坐办公室当白领,看不到行业的发展前景和广阔空间。这就需要大学生下决心转变观念,立志献身于每一个有前途的行业。“全民保险、集体危险、个体冒险”的传统职业价值观必须转变,那种认为只有到了国有单位才算真正找到了工作的想法已陈旧过时。应当树立起“哪里有用武之地,就到哪里去;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的择业观念。

(二)教育高职大学生坚持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

在当前的形势下,有些学生会认为只要自己能找到工作就不管其它的,但是学校要教育高职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其核心就是要倡导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并不抹杀个人的价值,它恰恰是个人价值得以真正实现的保证。

(三)教育高职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理想、

首先必须弄清楚生产和技术型企业在招聘人员时有哪些标准?用人单位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有目的地选择自己的职业。其次,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思路不应放在大企业上,因为最需要人的是中、小企业。它用人不需高学历,喜欢踏实肯干之人,因此要教育高职学生正确地树立职业价值观,即选择自己能发挥用武之地的中、小企业或私营企业。

(四)高职院校应该强化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训

价值观调研篇5

关键词:大学生价值观;调查分析;实践教育

作者简介:李新(1988-),男,山东肥城人,南京林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硕士研究生;王安琪(1987-),女,江苏盐城人,南京林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硕士研究生。(江苏南京210037)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7-0198-02

当前中国正经历着深刻的社会变革,变革已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人们的精神需求也在发生改变。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作为国家未来的智力资源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后备军,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而当前大学生面对纷繁变化的社会,他们的价值向往和追求也呈现出新的特点,甚至出现了一些偏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这些变化,并给予其正确的指导。本文在对南京市高校大学生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数据分析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现状及反映出的问题,积极探寻当前形势下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研究方法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是以南京市高校大学生为调查总体,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选取调查对象。具体做法:先在南京市高校中随机抽取南京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10所院校,在所抽中的院校中,每所学校随机抽取60名学生,则此样本规模为600名。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75份。该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见表1。

2.调查问卷及程序

本研究所采用的调查问卷是课题研究小组在分析Rokeach《价值观调查量表》的基础上自编的问卷――《大学生价值观调查问卷》,[1]它将大学生价值观划分为六个维度,即人生价值观、政治价值观、择业价值观、道德价值观、婚恋价值观、消费价值观,共设计了41个问题。问卷调查的实施要严格按照问卷调查的程序进行,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和统一的答卷纸,以班级为单位集体发放,统一回收。研究数据的管理、分析采用excel统计图表完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人生价值观维度

本维度共设计了6个问题。在对未来的展望上,69%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人生目标有了基本方向,但不具体,仍在思考探索中;15%的学生认为对自己有成熟的看法;14%的学生则处于迷茫状态。77%的大学生认为学习是为了掌握知识技能,改善自己的生活;9%的学生认为学习是对科学和真理的追求;5%的学生则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遇到问题时,45%的学生能自己独立做决定;23%的学生与朋友一起讨论;30%的学生在他人指点下做决定。68%的大学生认为判断人生价值的标准是理想的实现与获得快乐的多少;11%的学生则选择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在面临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冲突时,59%的学生选择以国家利益为主,兼顾个人利益;26%的学生选择以个人利益为主,兼顾国家利益;13%的学生选择个人利益无条件服从国家利益。

以上研究表明当前多数大学生已经有了自我成长意识,开始考虑自我的发展,树立自己的人生观,但尚未形成系统,当然还有一部分大学生仍处于迷茫期。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较多地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尤其是对精神的需求增强,但现实的压力又使他们不得不考虑现实需要。[2]他们开始展现独立意识,但可以看出其合作能力较弱;他们开始关注社会、国家,但是其在实践层面往往会先己而后公,表现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性。

2.政治价值观维度

在调查的有效问卷中,党员比例占25%,团员占70%,说明当前大学生的政治觉悟和素质是比较高的。多数人能够了解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83%的学生的知识来源是课堂和书本。69%的学生认为我国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12%的学生还并不了解这一情况;54%的学生了解其理论体系,并知道其组成成分;33%的学生表示听说过,但不太了解。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评价方面,40%的学生认为社会主义在理论上正确,但是在实践中有待完善,48%的学生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比较互有利弊,各有千秋。多数大学生认为目前政府应该加强社会建设,加快民主政治改革,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工作。

这说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多数大学生认同我国的意识形态教育,但也应该看到高校侧重于理论教育,实践教育相对缺乏。另外,当前大学生的政治关注度和政治批判意识日益增强,他们能够看到政府在政治实践方面的不足和当前民众关心的问题,体现出他们对公平正义的期待。

3.道德价值观维度

道德价值观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61%的大学生认为应根据道德观念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对于中国传统道德观,75%的学生认为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9%的学生认为它是中华民族积累的宝贵财富,应该继承。在回答写出你最看重的三个品德时结果为:诚信(33%),公正(31%),友善(18%)。在公共场所看见扒手偷东西时,48%的学生选择立即告诉被偷者,20%的学生选择小偷走后再告诉被偷者,18%的学生选择假装没看见。对于当前的网络问题,49%的大学生认为应禁止色情暴力网站,网络黑客应受到谴责。

结果表明,当前大学生对传统道德有较高的认同感,认识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与传统文化、道德密切相关,注重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并且主张大力宣传和提倡其积极方面,同时认为应该剔除传统道德中的糟粕。另外,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奉献是理性的,表明在他们内心有社会责任感,但又无法做到“大公无私”的利他主义。这种现实中的脱节现象在于他们缺乏实践体验,对道德规范还只停留在道德认知的层面上,因此造成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的不协调。[3]

4.择业价值观维度

对于当前的就业形势,37%的大学生认为就业形势非常困难或比较困难,39%的大学生认为就业形势一般。多数人再择业时最看重的因素为薪水、福利待遇和个人兴趣,他们认为最理想的工作单位依次为政府机关、国营企业、外企,19%的学生选择自主创业。44%的大学生希望毕业后留在大城市,46%的大学生选择中小城市就业。在求职途径方面,54%的学生选择参加招聘会或去人才市场。39%的学生希望在工作中获得稳定的收入和生活,21%的大学生希望获得做事情的快乐感。

就业是每个大学生最终都会面对的现实,当前的大学教育已经不同于以往,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今天,大学生也不得不面对随之而来的就业难问题,这些现实问题也使当前大学生的就业择业观念发生了变化,在职业选择上会优先考虑薪水福利等,其次为自己的理想和兴趣,他们更重视工作环境、物质待遇,表现出浓厚的物质观念。从工作地点和单位的选择上能看出当前大学生的务实思想比较严重,创业能力不强,服务基层的信念不够,择业观念过分功利化。

5.婚恋价值观维度

63%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应允许学生谈恋爱,并有73%的学生正在恋爱或有恋爱经历,这说明当代大学生恋爱倾向较高且已有了成人意识,认为自己已经能够把握感情,谈恋爱并无不妥。71%的学生回答恋爱动机是彼此吸引,情投意合,在择偶时会首先考虑对方的人品和修养,这说明多数学生的恋爱是追求精神共享,而不是一味看重对方的金钱或家庭背景。[4]总之,大学生应端正爱情观,树立远大理想,能够为了双方的共同理想而努力进步。

6.消费价值观维度

61%的大学生能做到每月有余钱,20%的大学生能制订出较详细的消费计划。在消费支出方面,主要是伙食费和生活用品,剩余的主要用于休闲娱乐上。对奢侈品的态度是喜欢但会量力而行,说明大学生的消费较理性。但学习支出的额度较少,由此可以推测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已经不同于中学,他们更具有自主性。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人生价值观方面。当前大学生有较强的自我价值感,基本能够清楚自己的人生目标,但社会价值感较弱。

(2)道德价值观方面。当前大学生的道德认知较强,能够认同传统道德美德,但道德实践较弱,很少能在现实中实践自己所认同的道德规范。

(3)政治价值观方面。能够认同并了解国家推行的主流价值观,即马克思主义,并认为社会主义的实践是成功的,比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爱国热情高,但是也承认当前政府的政治实践存在不足,对社会理想期望值较高。

(4)择业价值观方面。普遍认为就业形势严峻,竞争压力大。调查对象多数希望在大中城市发展,并有较好的薪水和福利,适合自己的兴趣,总体择业意识趋于保守务实。

(5)婚恋价值观方面。他们对校园恋爱问题呈开放态度,大多数人认为大学生已经是成人,谈恋爱理所当然,在选择恋爱对象方面注重精神层次的相投,但对未来的发展比较迷茫。

(6)消费价值观方面。他们保持较理性的消费态度。由于大学生仍以学业为重,生活费用多由家长资助并且数额有限,所以在消费方面一般能有较好的把控能力。

2.继续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建议

通过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总体上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但是也存在知行脱节的严重问题,几乎从各个维度上都能看到他们认知和实践之间的差距。因此,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大学生思想矛盾转化的重要条件。高校必须真正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抓住当代大学生自主意识、参与意识日益增强的特点,开展多种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提供提升自我素养、服务社会的场所。[5]在社会实践的形式上,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增强趣味性,比如通过考察,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当前社会问题的具体表现,深刻感受政府制定方针政策的现实依据。社会实践活动要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才能做到效果的持久性;要精心设计活动内容,才能保持健康发展;要及时总结,才能使学生真正懂得和掌握,以取得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许加明.Rokeach《价值观调查量表》(theValueSurvey)的修订[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4).

[2]徐国强,王晨燕.大学生价值观调查分析及教育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6).

[3]阳智明,陈延斌.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的特征分析与教育建议[J].中国青年研究,2006,(9).

[4]席晓兰.浅析在校大学生婚恋问题[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价值观调研篇6

关键词:常州市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研究

1.引言

价值观是人们用来区分好坏标准并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为人自认为正当的行为提供充分的理由,是浸透于整个个性之中支配着人的行为、态度、观点、信念、理想的一种内心尺度[1]。价值观在所从事的职业上的体现就是职业价值观(VocationalValue),也叫工作价值观(workValue)[2]—[7]。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或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使我国大学生数量迅速增加。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在享受高校扩招创造的高等教育机会的同时,将不得不面对就业难的问题。相对于男生,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尤其突出,并且以往研究对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探讨较少[8]—[111,所以在这双重背景下通过对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调查研究,可以为教育工作者提供针对性的培养策略,为女大学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

2.研究方法

2.1被试选取。

本研究采用职业价值观测试问卷有针对性地对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河海大学常州分校、常州工学院三所常州市本科院校进行施测,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317份,回收率为90.6%,全为女生。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2.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的职业价值观量表为经修订的塞普尔职业价值观量表,该量表包含52道题,代表13科工作价值观,每一项工作价值观包含4道题,每题有5个备选答案:非常重要、比较重要、一般、不太重要、很不重要。计分情况如下:非常重要记5,比较重要记4,一般记3,不太重要记2,很不重要记1。

这13种职业价值观分别是利他主义、美感、智力倾向、成就感、独立性、社会地位、管理、经济报酬、社会交际、安全感、舒适、人际关系和变异性。根据每项的得分情况来判断被试在哪种职业价值观上比较突出,从而较准确地研究常州市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

2.3研究过程。

2.3.1让被试对职业价值观的52个问题进行重要性评价,计算每人在13个职业价值观项目上的得分。

2.3.2依次计算常州市女大学生在13项职业价值观的平均得分并排序

2.3.3比较不同户口所在地和不同年级的常州市女大学生在职业价值观排序上的差异。

2.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1.0版本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录入、整理及分析。统计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

3.实验结果

3.1职业价值观的重要性分析。

由表2可知,常州市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由强到弱的次序是成就感、经济报酬、人际关系、独立性、社会交际、社会地位、智力倾向、舒适、管理、安全感、变异性、美感和利他主义。这说明在常州市女大学生考虑择业的各种条件时,最为重视成就感、经济报酬、人际关系和独立性,最不重视利他主义,其他处于一般水平。

因为成就感、经济报酬、人际关系、独立性这四项的均值较大,一般在4分以上,所以可以看出她们对这四项比较重视,说明这四项是常州市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显著特点。女大学生在利他主义上的均值较其他项低,为2分,说明女大学生对这一项不太重视,这充分说明常州市女大学生不赞同工作的目的和价值在于直接为大众的幸福和利益尽一份力。其他各项的均值都在3分上下,处于一般水平。

3.2不同年级和户口所在地上职业价值观的比较。

3.2.1年级的比较

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在利他主义上p=0.223,美感上p=0.015,智力倾向上p=0.042,成就感上p=0.234,独立性上p=0.032,社会地位上p=0.279,管理上p=0.818,经济报酬上p=0.074,社会交际上p=0.181,安全感上p=0.332,舒适上p=0.905,人际关系上p=0.039,变异性上p=0.160。从结果中可以看出常州市女大学生在智力倾向、独立性、人际关系中p<0.05,存在差异。

从表3可以看出,在智力倾向这一项中,大一和大四存在差异,其p=0.029,p<0.05;在独立性这一项中,大一和大四存在差异,其p=0.042,p<0.05;在人际关系这一项中,大一和大二存在差异,其p=0.03,p<0.05。

注:*代表p<0.05,表示差异显著。

3.2.2户口所在地的比较

本研究将常州市女大学生的户口所在地分为两种:城市和农村。将来自农村家庭的女大学生界定为其户口所在地在农村;将来自城镇家庭的女大学生界定为其户口所在地在城市。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显示:利他主义上p=0.553,美感上p=0.012,智力倾向上p=0.256,成就感上p=0.677,独立性上p=0.143,社会地位上p=0.518,管理上p=0.224,经济报酬上p=0.023,社会交际上p=0.353,安全感上p=0.695,舒适上p=0.03,人际关系上p=0.618,变异性上p=0.951。其结果显示在美感、经济报酬和舒适上存在差异,p<0.05。

4.讨论

价值观调研篇7

论文摘要:问卷调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化学系毕业生职业价值观和就业能力,分析得到该类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和就业能力的特点,比较了专科和本科学生的不同,并探讨了职业价值观与就业能力的相互关系。

1引言

目前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有1100多所,其中最近7年时间里共新增设本科院校160多所,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与重点本科院校和校龄较长的院校相比,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但是在我国实现大众教育的道路上,这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却担任着重要的角色。我国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在全社会就业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的大背景下,随着1999年以来本科生扩大招生规模和学生们陆续毕业而显得尤其突出,新建本科院校更是如此川。化学和相关专业开设院校较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化学系在最终的毕业分配等相关方面,无论在地位上还是在经验上,和一些重点院校相比都处于相对劣势。了解和掌握当代学生就业能力和职业价值观的情况,对于在新建本科院校化学系中确定工作重点、把握工作方向、根据实际社会背景调整并顺应形势需求设定工作目标等均有重要意义。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在新建本科院校化学系中进行了该方面的调查研究。

2方法

2.1被试的选择

本研究选择了河北省内廊坊师范学院、唐山师范学院和邯郸学院3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化学系专科和本科毕业班学生作为被试,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95份,回收有效问卷267份,其中专科125份,本科142份。

2.2测试材料

根据研究的目的和思路,采用浙江大学许小东教授等编制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和职业价值观测量问卷》,问卷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记录被试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考察被试者的职业价值观,共有33个项目,分为7个维度:物质、环境、成就、发展、创造、独立、利他,问卷采用李科特7点评分,其中职业价值观的记分从1-7分别是从“完全不考虑”到“着重考虑”。第三部分考察被试者的就业能力,问卷共包括23个项目,分为4个维度:认知能力、沟通合作、个人可靠性、自我意识,问卷也采用李科特7点评分,其中就业能力的记分从1-7分别是从“完全赞同”到“一点也不同意”。按照问卷设计,职业价值观的得分越高,表明具有相应维度的高价值观,就业能力得分越低,表明相应维度的就业能力越强。

本研究对毕业生就业能力和职业价值观测量问卷进行了信度分析,就业能力信度系数为0.935;职业价值观为0.976;这说明本研究采用的问卷具有较高的重测信度。

2.3结果的统计

全部数据都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主要分析方法有描述统计、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多元线形回归分析等。

3结果与分析

3.1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

通过表1看出,该类大学生价值观中,一在环境、发展方面考虑较多,说明他们比较一重视工作环境和个人发展。在利他方面考一虑较少,可以看出他们的责任感不够强。这一些与对其他类型院校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是一致的,说明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在这些一方面具有普遍性。但该类大学生价值观中在成就方面考虑最少,说明他们在管理权一力、成就感方面没有强烈的渴望。这可能是因为目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化学系开设的主要专业如化学教育、应用化工、化工制药一等在老牌本科院校中普遍存在,新建学校一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导致毕业生,与老牌本科院校相比没有优势,存在一定一自卑感,认为自身素质和能力与其相比存一在一定差距,所以对工作成就没有过高的期望。以上看出该类大学生在择业时除了考虑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外,更多考虑的是自身因素。

3.2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特点

由表2数据可以看出该类大学生具有很高的个人可靠性,比较自律。这与他们所学的专业有关,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长期严格的实验训练,使他们养成了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形成了诚实、具有责任感的好品质,提高了对工作合理安排的能力。该类大学生还具有良好的沟通组织能力,这与这些地方院校多由原来的师范专科院校发展而来有关,以前的师范传统使得这些地方院校非常重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沟通合作能力等的培养。但这类大学生在分析能力、学习能力、自我意识、自信等方面表现欠佳,这与这些学校是新建本科院校有关,学生入学基础水平相对较低,在学校整体氛围和教学管理水平上与老牌本科院校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3.3专科与本科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比较

该类本科和专科大学生在环境、发展、创造、独立、利他、物质方面有显著性差异,显著性水平均小于0.05。进一步分析如表3所示,专科生在些方面的得分要明显低于于本科生,表明专科生在些方面的要求低于本科生。但他们在成就方面表现相似,对于成就感都没有强烈的渴望,这说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对自己普遍缺乏自信心。

3.4专科与本科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比较

该类本科和专科大学生在个人可靠性方面有显著性差异,进一步分析显示,他们都具有很好的个人可靠性,但本科生个人可靠性均值低于专科生,表明本科生个人可靠性要优于专科生。这说明通过化学专业知识的学习,确实有利于培养学生诚实、守信、认真、具有责任感的良好品质,由于接受教育的时间长短不同,使他们个人可靠性出现差异。但在沟通合作、认知能力、自我意识方面表现相似。

3.5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与就业能力相关分析

数据分析表明,该类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中各因素对认知能力、沟通合作、自我意识都无明显影响,但职业价值观中环境、发展、创造、独立四个因素对大学生个人可靠性有影响,以个人可靠性作为因变量,以职业价值观作为自变量,环境、发展、创造、独立进人了回归方程,可以得出标准回归方程为:个人可靠性=0.024环境+0.081创造一0.137发展一0.197独立。通过目系数可以看出该类大学生中发展价值观高、独立性强的个体个人可靠性越强,环境、创造价值观低的个体个人可靠性越强。

4结论

4.1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化学系学生职业价值观中具有大学生价值观的普遍性如环境、发展方面考虑较多,利他方面考虑较少,但也具有该类院校的自身的特点,如成就方面考虑较少。

4.2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化学系学生具有很高的个人可靠性和沟通合作能力,但认知能力和自我意识表现欠佳。

价值观调研篇8

关键词民办高校90后大学生人生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B821文献标识码:a

1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以齐鲁理工学院2012级、2013级、2014级共300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问卷调查为主要研究方法,即先发放问卷,后对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得出结论。本文共发放300份问卷,有效问卷为231份,其中男生110人,女生121人。

2研究目的与意义

人生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它关乎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人生目的,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的问题,而人生价值观则体现了人们有所取舍、有所好恶,对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认同什么抵制什么,总会有一定的标准。对此,我国民办高校90后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常常表现国家教育不相符的多面性。所以,思想教育工作者应从培养合格劳动者、建设者的角度出发,帮助或影响他(她)们完善或克服人生价值观上的不足,对于其身心和谐发展是很有益的。

3研究内容与分析

3.1事关价值观的热点问题

(1)2014年6月,西安热心小伙小付在制止小偷的行窃时,遭到小偷的威胁和殴打。(西部网讯)对此,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调查显示,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29%会选择前去制止,默默拨打110占55%,这个数据显示,约有超一半多的大学生能够见义勇为,但是在这个前提下需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相对来说,是理智的。

(2)2006年11月20日早晨,南京老太徐寿兰在南京水西门广场一公交站台等车时,被撞到摔成骨折。老太指认撞人者是刚下车的小伙彭宇,彭宇表示无辜。(半岛网讯)如果你碰到不慎摔倒的路人,怎么做?

调查显示,如遇到不慎摔倒的路人,毫不犹豫帮助别人的比例只占17%,54%的大学生能在证明自己清白的情况下帮助他人。如果没有类似“彭宇案”事件的发生,帮助别人的同学会占更大的比例。当今大学生接受信息的速度很快,但对信息是否属实缺乏辩证态度,如“彭宇案”的真相没有太多人去关注,但是见义勇为反被诬告却被很多人牢记在了心中。

(3)“一直无业,二老啃光,三餐饱食,四肢无力,五官端正,六亲不认,七分任性,八方逍遥,九(久)坐不动,十分无用。”曾有这样一条谜语形象生动地刻画出“啃老族”的生活状态。你怎么看待这种问题?

调查显示,在“啃老”问题上,有68%的年轻人持应该自力更生,自立自强的观点,有11%的大学生认为父母接济孩子理所应当。2%的大学生认为生存压力大,适当地接受父母的接济也无所厚非。如今,在家“啃老”是时下颇具争议的话题,它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有关。

(4)2015年6月16,安徽岳飞庙秦桧夫人王氏跪像胸部被摸黑。(腾讯新闻)针对旅游景点游客不文明现象愈发甚嚣尘上,你是如何看待的?

调查显示,有11%的同学认为别人怎么样与我无关,只要我文明就好;8%的大学生认为我买了门票,就应该满足自我需求;5%的同学认为别人都去做,即使不文明也会去做。但76%的大学生认为尊重历史,文明出行,应冷静地看待历史人物与人文景观的关系。

3.2较为清晰的爱国价值观

(1)近年来,像圣诞节、情人节这样的洋节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追捧,日渐备受冷落的传统节日更容易被大家忽视,对此,你怎么看?

调查显示,19%的同学认为文化多样性,有利于外来文化和本国文化的相互融合,值得提倡;8%的同学认为如果不是法定节假日,不会在意具体哪一天;25%的学生认为传统节日也要顺应时代潮流,不能迂腐守旧;48%的同学觉得传统节日不应被忘记。由此可见,大学生在现实中是在追赶潮流,但这也不意味着他们是在抛弃传统。

(2)你觉得入党的理由是什么?调查显示,6%的同学认为周围申请入党的人很多,所以就跟着入党;19%的同学认为入党很光荣,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24%的同学选择入党因为追求信念,想要提升自己;51%的同学则认为入党有利于自己未来事业的发展。

(3)十以后,对“中国梦”阐述在社会上引发了对梦想的热议。有人说:个人梦想的实现就是中国梦;也有人说: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才是中国梦。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调查显示,13%的同学认为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实现个人梦想才是对中国梦最好的诠释;5%的同学认为国家富强,才能有益于个人梦的实现,所以国家梦比个人梦更重要;76%的同学认为,个人梦与国家梦并不冲突,无论是个人梦想的实现,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助推;6%的同学认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我还很遥远。

3.3逐步成熟的婚恋价值观

(1)有人说“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你是如何看待的?

调查显示,19%的同学虽选择可以理解,但我会这么做;29%的同学选择不赞同,只想做快乐的主人,不想做金钱的奴隶;3%的同学选择赞同,认为追求物质享受没有什么错;50%的同学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和追求的权利。

(2)大学生同居问题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当今社会对于大学生未婚同居已经有了很大的包容度。请问,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调查显示,27%的同学认为可以理解,但不会这么做;12%的同学反对,认为大学生本身没有经济能力,同居更是加重负担;6%的同学认为可以接受,爱情要有奉献精神;55%的同学认为根据同居的动机和目的而定,若纯粹享受或金钱交易则要慎重,若两情相悦,为了更好发展则不反对。

(3)深圳首对公开举行婚礼的同性恋人,25岁的马克和23岁的安安他们希望以这种方式得到社会的理解和祝福,但出席婚礼的亲友寥寥无几。请问,对于同性恋有什么看法?

调查显示,12%的同学无法接受,认为这是一种心里扭曲的病;17%的同学认为爱情无国界,任何人在爱情面前都是平等的;30%的同学认为存在即合理,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41%的同学则不支持不反对不歧视,尊重和理解。

(4)“爱情和面包哪个更重要”一直都是困扰在人们心中的话题,对此你怎么看?

调查显示,26%的同学认为爱情属于精神层面,面包属于物质层面,二者并不冲突,何来更重要之分;6%的同学认为所谓有情饮水饱,爱情无关物质,应凌驾于面包之上;12%的同学认为没有面包的爱情就会“见光死”;56%的同学则认为爱情与面包相辅相成,一起奋斗的爱情才更长久。

3.4日渐凸显的就业价值观

(1)近年来,有关“富二代”、“官二代”等“拼爹”现象的网络舆论议题备受人们的关注。请问,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调查显示,20%的同学认为后台再硬,自己不努力也无济于事;15%的同学认为自己有实力的话根本不需要这些;33%的同学认为很现实,这就是社会;32%的同学认为自己的努力和家庭因素都很重要,缺一不可。

(2)“多一个证书就多一条出路”成为当前大学生在大学里奋斗的目标。针对当前大学生“考证热”,你的看法是怎么样的?

调查显示,3%的同学选择一堆废纸,并不能证明什么;37%的同学认为根据自身优势考取相关证书;46%的同学认为证书只能代表所拥有的资格证书数量及质量,并不能左右自己的人生;14%的同学认为证书越多,就业选择和机会越多。

3.5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

(1)近年来,国内高校大学生作弊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有部分学生对于作弊现象见怪不怪。如果是你,你怎么做?

调查显示,6%的同学想过但不敢;13%的同学认为没什么大不了;28%的同学认为考试作不作弊是别人的自由,但是我不会这样做;53%的同学认为作弊属弄虚作假行为,是对自己和他人的不负责任,不诚信的表现。

(2)手机作为现代通讯工具早已走进校园,是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但学生上课普遍玩手机,你怎么看?

调查显示,13%的同学这是浪费时间,坚决反对;2%的同学表示无奈,对老师讲课提不起兴趣,只能靠玩手机打发时间;17%的同学表示自己就是手机控;68%的同学对玩手机表示理解,但不值得提倡。

(3)“不挂科的大学不是完整的大学”,这几乎成了现代高校学子的一种共识,对此,你怎么看?

调查显示,3%的同学有过挂科经历,他(她)们开始还挺伤心的,再往后就习以为常了;3%的的同学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不挂科并不能够证明自己的大学不完整;22%的同学认为偶尔挂科实属正常;72%的同学认为挂不挂科无所谓。

4解决方法与建议

根据调查的结果,对齐鲁理工学院为例的民办高校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多方面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开展校园文化,举办文化讲座等提升自我意识,培养良好的文化和心理素质,为社会培养精英,为国家输送高质量人才。

价值观调研篇9

一、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和保障民生为基础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改善民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与基础。威海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一是大力实施产业强市、工业带动战略,进一步突出工业在结构调整中的核心地位,特别是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进一步打响“走遍四海,还是威海”的旅游形象品牌。二是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第一动力,以企业为主体,以产学研结合为方向,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三是强化生态立市、环境优先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工作的各领域和全过程。

威海市把人民幸福作为根本价值取向,把群众满意作为最高工作标准,把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扎扎实实地为人民群众解难事、办好事。一是大力保障改善民生。组织制定和推动落实了一系列民生政策,推动公共财政向民生领域倾斜。坚持普惠性和公平性原则,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了社会保障制度更高水平的全覆盖,进一步加大了对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多项保障补助标准、最高支付限额和救助标准有了较大幅度提高。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推进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均衡协调发展。二是大力创新社会管理。不断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三是大力繁荣发展文化。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广泛开展“幸福威海”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完成了县级文艺院团转企改制任务,举办中日韩文化产业博览洽谈会,积极培育文化企业、项目、基地和园区,进一步激发文化发展活力。

通过推动市域经济社会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和文化建设,大力改善民生,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社会环境和文化条件。

二、以文明城市创建实现“四个转变”为主体路径

全国文明城市是反映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综合性荣誉称号,是一个城市极具价值的无形资产和重要品牌。威海市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就积极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曾先后三届获得“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荣誉称号。推动实现“四个转变”,不断提升文明城市创建科学化水平,成为威海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为有效的路径。

1.实现由部门创建文明城市向全民创建文明城市的转变。一是建立整体联动的创建格局。威海市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总指挥,市委副书记任常务副总指挥,市四套班子分管领导任副总指挥,市直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高规格创城工作指挥部,并在市公安局、城建委等部门设立交通环境、城市环境、文化市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食品药品和餐饮行业、商贸市场六个专项工作小组,各市(区)及市直各部门都层层成立创城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全市上下构建起了横到边、纵到底的协调联动、齐抓共管创建格局。二是营造全民动员的浓厚氛围。面向社会常年开通创城热线,群众随时都可以就环境卫生、公共设施破损、窗口单位服务不规范等有关问题拨打热线反映。在威海日报、威海广播电视台、威海新闻网等媒体常年开设专题专栏,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创城进行宣传报道。利用户外电子屏、大型公益广告牌、手机短信、社区宣传栏、施工围档、楼宇电视等各种媒介,大张旗鼓地开展创城宣传。向广大群众广泛发放创城《一封信》和《创城手册》,组织机关干部参加创城公益行动,深入社区开展“大走访”,强化创城入户宣传。举办创城征文比赛和知识竞赛,推出抵制不文明行为的公益广告,利用威海讲坛、“道德讲堂”等宣传阵地普及创城知识,提升群众对创城工作的知晓度,在全社会形成了关注创城、理解创城、支持创城的浓厚氛围。

2.实现由阶段性创建文明城市向常态化创建文明城市的转变。一是健全常态化推进机制。从开展新一轮创城活动伊始,威海市就健全完善了组织领导、层级负责、区域管理、宣传教育、资金保障、测评考核、责任奖惩等七项工作推进机制和督导检查、问题反馈、测评通报、专项调度等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总投资20__多万元的城市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于20__年6月开通以来,成功实现与3个区级指挥中心、30个市属职能部门、33个区属职能单位之间联网,每天共有120多名信息采集监督员对城区2661个网格单元至少进行3次无缝隙巡查,做到随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问题,极大提升了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常态化水平。二是将创建任务融入日常工作。威海市将创城工作与机关干部转变作风有机结合,按照“凡事有人干、凡事有人管、凡事有人监督、出了问题要追究”的要求,积极推动各级各部门单位对照创城要求,切实把创城测评要求融入各自工作体系之中,使创城成为大家履行职能的自觉行为。三是完善难点问题长效管理办法。针对“乱停乱放、乱搭乱建、乱穿马路、乱扔杂物、乱涂乱写”等容易反复的创城热点难点,既立足当前、迎难而上,通过加大执法力度,使之切实减少,又着眼长远、标本兼治,认真研究建立实际管用的长效管理办法。

3.实现由达标创建文明城市向为群众创建文明城市的转变。威海市始终牢牢坚持“创城为民、创城靠民、创城惠民”的指导思想,坚持把创城作为永不竣工的工程,不惟创城而创城;始终牢牢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作为开展创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去年以来,针对实地检查发现和群众热线电话反映的问题,共下发问题督办单350多份,完成整改事项2800多个。通过创城,一大批群众反映强烈、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老大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城市环境更加优美有序,广大市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得到有效提升,群众成为创城的最大受益者,创城工作得到了群众的充分肯定、积极支持和热烈拥护。

4.实现由抓硬件创建文明城市向重素质创建文明城市的转变。一是宣传引导。组织媒体常年开展“告别不文明行为拍一拍?议一议”宣传活动;制作文明行为养成的公益广告常年在媒体上刊播;组织贸易办、交通局、旅游局等单位在商场、超市、汽车站等人员密集、流量较大的场所常年进行文明行为养成的公益宣传。通过潜移默化的宣传,引导市民自觉树立养成文明行为的意识。二是教育引导。围绕“共建美好家园、共享美好生活”这一主题,常年组织开展“文明餐桌”、“文明交通”等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市民爱护城市环境、文明就餐、文明出行。按照“四有”标准和“五个一”流程,在188个省级以上文明单位全部建立了“道德讲堂”,定期组织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农村、进军营、进讲堂巡讲,全面倡树“当好人、做好事、存好心、有好报”的价值取向,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三是活动引导。搭建活动载体,常年组织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在窗口单位开展争创服务名牌活动,在机关开展服务品牌创建和目标承诺活动,在企业开展“诚信企业”创建活动,在社区开展星级文明户、文明楼宇创建活动,在全社会坚持把开展“学习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引导人们践行文明、提升自我的重要载体,大力开展卫生保洁、扶弱济困、保护环境、维持秩序、关爱空巢老人、关爱农民工等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打造了“12349居家服务”、“洪波爱心车队”、“长城爱心大本营”等知名志愿服务品牌。目前,中心城区注册志愿者人数已达到8.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8.25%。

三、以诚信建设为基点深化道德建设工作

威海市以打造美德、构建和谐为目标,以诚信建设作为“兴市之魂”,把诚信作为全体市民的行为规范,大力推进诚信体系建设,走出了一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推动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互促共进的新路子。

1.彰显为民服务,永葆高尚政德,让党员干部争当诚信先锋。威海市环翠区始终把道德建设贯穿于创建阳光机关、促进行风建设的始终,让广大党员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培养克己奉公的理念,铭记为民服务的宗旨,弘扬顾全大局的精神,实现道德素质和职业水准的双提高。一是强化制度保障。相继出台了《党员干部日常监督管理办法(试行)》、《领导干部品德考核考察评价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和保障措施,把道德标准纳入领导班子和干部年度考核体系,对科级领导干部进行“德”的反向测评,“德”的考核结果作为评价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二是畅通诉求渠道。实行领导接访制度,每个工作日安排1名领导公开接访,并完善预告、分流、下访等制度。环翠区今年开展了“包百村(居)连万户”活动,让每个机关干部自觉做到“三个对照、三个反思”,即:对照群众的生活现状,反思自身的工作责任;对照群众的朴素感情,反思自己的思想作用;对照群众的期盼所望,反思自己的精神状态。对群众反映的意见建议及时回复,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三是切实为民做事。实施劳动者就业创业免费技能培训工程,确保每一名想就业能就业人员都能找到工作;实施了学校和幼儿园新建工程,加大了政府助学力度,确保不让一名困难学生上不起学;加大了困难群体帮扶救助力度,对经过常规救助后仍生活困难的群众,进行二次救助、结对帮扶,确保不让一名困难群众过不下去。

2.坚持“四位一体”,构建诚信体系,让诚信成为干部群众的行为规范。威海荣成市大力推进以政务诚信为先导、企业诚信为重点、社会诚信为基础、司法诚信为保障的“四位一体”诚信体系建设。一是以政务诚信引领价值取向。荣成市把诚信体系建设的牵引点放在政务诚信上,将突破口放在抓落实上,着力抓政府自身的工作落实,树立“有诺必践”的诚信政府形象,用政府公信力提升各级执行力,引领全社会价值取向。在全市启动了两轮单位包村、干部包户“两个全覆盖”活动。为检验走访联系成效,统一安排了53场社情民意调查、101期“行风热线”,促进干群沟通和问题整改,增强了群众对党委、政府的满意度。二是以企业诚信推动转型发展。荣成市把“抓质量、创品牌”作为推动企业诚信的重点,规范企业市场行为和信用秩序,推动科技创新、资本运作、招商引资、产业转型,促进企业扩张向链条高端延伸。出台了荣成市企业诚信十项标准,组织全市50家重点企业和30家成长型企业签订诚信建设承诺书,从落实时限、进度要求等方面设定门槛,引导和约束企业加快扩张发展,形成政企合力推动转型跨越的工作局面。推动银企融合,支持有信誉的企业、银行采取相互参股、重组整合等方式深化对接合作。构建区域良好金融生态,对失信企业坚决实行“黑名单”制度。坚持大企业创牌、小企业贴牌,积极推进以品牌为纽带的产权重组和分工协作,推动域内中小企业与域外企业建立产权品牌合作关系,推动域内大企业对域内中小企业进行产权和品牌整合。三是以司法诚信维护公平正义。以“抓严细管理”作为司法诚信建设的主抓手,扎实推进以法制公信为核心的司法诚信建设。以“理念抓精准、管理抓精确、服务抓精心、履职抓精致、廉洁抓精严、团结抓精诚”为思路,在全市政法队伍中开展了十个对照、十个反思、十个必须教育活动,筑牢广大干警诚信立警、执法为民的思想基石。着眼于提升司法公信力,以创建“零错案、零上访、零投诉”基层政法单位为载体,进一步完善执法办案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等风险防范机制。建立推广社会管理“网格化”模式,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外海渔民船员、外商外企人员、外地购房居民“四外”人员多的实际,实施两地联手管理、入港入船服务、送法送暖进企等服务管理措施,做到动态形势动态掌控、阶段问题阶段解决,形成了覆盖全员、精确到位的社会管理格局。四是以社会诚信夯实道德基础。荣成市以“弘扬正气、转变风气”为目标,广泛开展抓社区、农村、公共场所、学校、单位、媒体阵地的“六抓六进”宣传教育活动,面向机关干部、市民、村民、商家、志愿者等不同群体,分别开展道德模范和先进典型宣传活动,形成了全覆盖式的“四德”宣传教育格局。

3.加大培育养成力度,打造成长机制,让身边典型引领社会风尚。威海市环翠区积极探索“典型养成工作法”,不断挖掘、培育、表彰、传播诚信建设中涌现出来的个人典型和集体典型。一是多渠道发现道德典型。从20__年开始,环翠区每年都组织开展多个批次的“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每两年进行一届道德模范选评活动。通过这种渠道,全区涌现出了杨正权等部级诚信典型人物,同时,拾巨款不动心的好人戚道昌、陈美艳等一批批“草根”英雄也登上诚信引领的舞台。同时,还通过“守合同、重信用”企业评定、文明诚信市场、文明诚信企业、文明诚信个体工商户等评比活动,进一步推出诚信典型。二是多方面奖励诚信典型。环翠区对涌现出来的诚信个人,发现一起,表彰一起,奖励一起。在加大个人典型表彰奖励的同时,每年召开全区经济工作会议,区委、区政府对因诚信经营、依法纳税而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企业予以重奖。三是多角度宣传诚信典型。每年环翠区都组织由诚信个人典型参加的道德模范宣讲团,在全区开展道德宣讲。仅20__年就组织宣讲98场,听众达15000人次,使诚信个人的典型传播到村居、企业和机关。编制了《道德的身影》摄影集,制作了道德模范风采灯箱,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还通过设立好人榜、凡人善举榜等诚信典型展示平台,让广大干部群众通过身边的诚信人和诚信事,实现自己素质的不断提高。

价值观调研篇10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 价值观 选择 倾向

【论文摘要】本研究采用自编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问卷”对近2000名大学生的现场调查。结果:当前我国大学生职业在成就价值期望方面主要侧重中于成为科学家、实业家、文学艺术家;在职业声望价值方面更看中职业的经济地位与单位的知名度在职业保健价值方面更看重其收入高和工作环境优雅的职业;在职业发展价值方面更看好符合自己的兴趣和能够发挥自己才能的职业;在有关职业选择倾向上呈现多样性与一定的侧重性,其侧重选择的职业类型是外资企业、国企和国家公务员。

一、问题提出

职业价值观反映的是人们的需要与社会职业属性之间的关系,是人对社会职业的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在职业心理学领域,,金兹伯格等人认为,职业价值观属于人格的范畴,在职业选择中起一种决定作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是大学生整个价值观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集中反映大学生的职业需要、职业理想、职业兴趣、职业行为倾向等多方面的心理特性,它不仅影响到大学生将来的职业选择与定向以及职业的成就,同时也影响到大学生当前的学业倾向及学习行为,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的个人成长与发展。因此,历来受到学者的关注,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颇多。时至今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初步确立,我国高等教育也已完成了由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历史转变,那么,今天的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他们在职业选择方面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于近期对湖北四所高校近2000名在校大学生做了专门的调查研究。

二、方法

1.被试。

本研究在湖北所在地的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三峡大学的部分专业的一至三年级大学生生中选择近2000名大学生做调查对象,对回收后的1920分问卷按要求经过认真的筛选,其最后的有效问卷为1698份,其中男生870名,女生828名,大文科类学生538名,理工科类学生1159名,来自乡镇大学生1162名,来自城市534名,来自贫困家庭的大学生490名,来自温饱及以上1208名。

2.材料与处理。

根据现有的国内外有关职业价值观的调查问卷,主要参考了凌文辁、方俐洛等关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中的声望、保健、发展三类主要因素,结合当前我国政治经济改革的现实与当代大学生的实际,自编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问卷调查表”,问卷内容由38个衡量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及其职业选择的主要指标所构成,涉及到有关大学生在职业期望、声望、保健、发展4个侧面各6个指标方面的价值判断,问卷还包含“条件一发挥作用”与“压力—待遇”两个维度的职业选择各4个指标以及行业类型的选择等内容。问卷要求调查对象对有关指标依其价值重轻进行位次先后排序。对经过筛选的1698名调查对象的问卷材料采用ssps11.0进行数据处理。

三、结果

(一)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分析

1.大学生职业声望价值判断及选择。表1表明,所调查的大学生在关于职业声望价值判断及选择的6个主要指标上,根据首选比率多少排在第l位的是具有“较高的经济地位”(38.2%),在这方面前三位的累加选择率是67.6%;第2位的是“较高的社会地位”(19.6%),在这方面前三位的累加选择率是64.9%;第3位的是“单位知名度高”(16.4%),在这方面前三位的累加选择率是59.2%;第4位的是“单位在大城市”(13.3%),在这方面前三位的累加选择率是43%;第5位是“单位级别高”(7%),这方面前三位的累加选择率是36.4%;第6位是“单位规模大”(6.7%),在这方面前三位的累加选择率是31.3%。以上数据表明在职业声望价值方面,超过半数以上的大学生对于单位是否规模大、是否在大城市、是否级别高并不那么看重,而他们更看重的是单位经济与社会地位以及知名度。当然也有少部分大学生比较看中在大城市和单位的级别及规模。

2.大学生职业保健价值判断及选择。由表2显示出所调查的大学生在关于职业保健的6个主要价值判断与选择指标上,根据首选比率多少排在第1位的是“收入高”(41.8%),在这方面前三位的累加选择率80.9%;第2位的是“职业稳定”(23.1%),在这方面前三位的累加选择率是64.2%;第3位是“职业环境幽雅”(16.0%),在这方面前三位的累加选择率是55.9%;第4位的是“福利好”(10.4%),且在这方面前三位的累加选择率是52.%;第5位的是“能提供保障金”(7.9%),在这方面前三位的累加选择率是36%;第6位的是“交通便利”(2.0%),在这方面前三位的累加选择率是19.1%。这就表明所调查的大学生在保健价值观方面多数更看重的是收入高、环境优雅且稳定以及福利好的职业,而只是少部分大学生看重能提供保障金和交通便利等保健因素。

3.大学生职业发展价值判断及选择。大学生在关于职业发展价值观的6个主要选择指标上,根据所调查大学生选择首选比率多少排在第1位的是“符合兴趣爱好”(35.6%),在这方面前三位的累加选择率是77.7%;第2位的是“能发挥自己的才能”(32.7%),在这方面前三位的累加选择率是88.7%;第3位的是“自主性大,不受约束”(12.7%),在这方面前三位的累加比是52.5%;第4位的是“所学专业对口”(11.8%),在这方面前三位累加比是42.3%;第5位的是“晋升机会多”(6.5%),在这方面的前三位的累加比是30.7%;第6位是“有出国机会”(2.1%),这方面前三位的累加比是11.2%。由此表明,所调查的大学生在职业发展的价值判断与选择上,大部分更倾向于选择符合自己的兴趣和能发挥自己的才能且自主性大而不受约束的职业,而只是少部分倾向于选择晋升机会多和有机会出国的职业,在专业是否对口方面多数大学生也不那么看重。

(二)大学生职业选择倾向分析

1.大学生职业成就价值期望分析。大学生职业成就价值期望,既反映了大学生职业理想与追求,也反映出大学生的职业价值选择倾向。关于表2中所反映的6个主要职业成就期望期望指标中,所调查大学生选择按其比率的多少依次是科学家(24.8%)、实业家(24.0%)、文学艺术家(20.8%)、金融家(16.4%)、政治家(11.4%)、发明家(2.5%)。由此,看出,所调查的大学生所反映的职业成就价值期望呈多样性分布,较为集中的是科学家、实业家、文学艺术家三个方面的职业成就期望上。

2.大学生在职业条件一发挥作用和职业压力一待遇方面的选择倾向。首先,表3表明,大学生在职业条件一发挥作用的价值取向及选择方面,从所反映的条件—作用维度的4个主要指标来看,所调查的大学生中有51.4%的大学生首先考虑选择是“条件艰苦,能够发挥自己的作用”,且在这方面前二位累加选择率是62.7%;有33.5%的大学生首先选择的是“条件一般,基本能够发挥自己的作用”,且在这方面的前二位选择的累加选择率是80.5%;有10.5%的大学生首先考虑的是“条件较好,基本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在这方面前二位的累加选择率是40.2%;仅有9.0%的大学生首选“条件很好,完全难以发挥自己的作用”,在这方面前二位累加选择率仅为16.9%。这就表明在条件一发挥作用的维度上,所调查的大学生大多数主要考虑是以能否发挥自己的作用为选择工作的主要标准而不是条件,当然也有少部分的大学生主要考虑的是条件而不是能否发挥自己的作用。其次,大学生在职业压力—待遇的价值取向及选择维度的4个指标上。所调查的大学生中仅有9.7%的大学生首先选择的是“没有压力,待遇较低”,而在这方面前二位的累加选择率为15.5%;有22.1%的大学生首先选择的是“压力不大,待遇一般”,在这方面前二位的选择累加比是58.4%;有53.7%的大学生首先选择的是“压力较大,待遇较高”,在这方面前二位的累加选择率是84.9%;有15.4%的大学生首先选择的是“压力很大,待遇很高”,在这方面前二位的累加选择率是41%。由此表明,在压力一待遇的维度上所调查的大学生更多的偏向于选择既有较大压力同时待遇较高的工作,同时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倾向于选择既有很大压力同时待遇又很高的工作,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选择的是既压力不大,同时待遇仅一般的工作,而只有少数大学生选择的是没有压力,待遇较低的工作。从中也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同时兼顾到所选工作的压力与待遇问题。有部分大学生为了高的待遇而不那么注重压力的过大,仅有少数的大学生而为了没有压力而宁可选择待遇较低的工作。

3.大学生在职业类型方面的选择倾向

表4表明,在关于职业类型方面的6个选项上,根据所调查大学生的首选比的多少排在第1位的是“外企职工”(24.8%),在这方面前三位选择的累加选择率是65.4%;第2位的是“国家公务员”(23.3%)在这方面前三位选择的累加选择率是54.7%;第3位是“独立创业”(18.3%),在这方面前三位选择的累加选择率是36.7%;第4位是“事业单位”(15.7%),在这方面前三位选择的累加选择率是53.1%;第5位是“国企职工”(14.9%),在这方面前三位选择的累加选择率是63.4%;第6是“民企职工”(4.3%),在这方面前三位选择的累加选择率是30.1%。从这些数据分析可以从总体上看到,所调查的大学生多数所看好的职业类型依其先后顺序是外企、国企、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而只有少部分大学生看好民企和表现出独立创业的职业选择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