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职业需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7:39:24

社会职业需求篇1

关键词:盐城市职业学校就业状况社会需求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4)4-0256-01

由于城市化进程速度的加快,就业问题已成为大到政府,小到各个家庭所关心的问题。在这样的形势下,直接面向市场的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就不仅成为了学校所关注的问题,同样也成为了社会及家庭所关注的问题。本文立足于盐城市职业学校,调查对象包括:学生、学校和用人单位。通过这三个渠道了解盐城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的具体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就业特点与趋势,并进一步从多方面入手,提出了增强毕业生竞争力的具体及具指导性建议。

1盐城市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俗话说“本科生就业不如高职生,高职生就业不如中职生”。据统计,近几年我国大学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始终在75%作用徘徊,而中等职业学校(含职高、中专、技校)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早已突破95%[1]。盐城市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是:73.23%的毕业生就业于各种所有制企事业单位;10.4%的毕业生合法从事个体经营;16.37%的毕业生选择继续升学深造。同时,中职生的高就业率背后也隐藏着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一是对口就业率低,只占了总就业率的30%,有接近六成比例的中职毕业生面临着专业完全不对口的就业问题。而是职校毕业生劳动合同签订率不到15%,大多数毕业生目前与用人单位均为签订正式劳动合同。三是就业无保障,稳定性差,很多毕业生跳槽频繁,对就业单位的忠诚度较差。

2中职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方的需求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大多数中职毕业生已经意识到了就业形势的严峻,已经做好了先就业后择业的准备,主要从今后发展和工作稳定程度思考。还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认为只有提高综合能力,强化专业技能,才能在人才竞争中有一席之地。当然,大部分学生仍然热衷于大中型企业,不愿意从事劳动强度大的一线服务工作,从而妨碍了他们就业的成功。从调查来看,中职生要克服以下几点心理误区:就业期望值过高、就业被动性心理、就业自卑心理、主动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意识不足、怕苦畏难心理以及欠缺创业意识。

当前我国工业化已经进入新的阶段,现代化制造业急需技术工人,而这些技术工人50%以上都是中职毕业生。调查显示,企业对中职学生的欢迎程度高于大专院校学生,因为他们更加关注学生的技能培养[2]。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壮大,企业未来5年对中职生的需求量将增加5倍。根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和人才市场双选过程中反馈的信息,用人单位更加青睐具备综合思想政治素质高、责任感强、工作踏实、对企业忠诚度高、有创新精神、适应能力强、吃苦耐劳、技术能力高等素质的中职毕业生。

3影响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因素

(1)中等职业学校的就业导向。学校作为学生形成就业思想的第一乐园,应该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学校应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和市场办学,积极适应社会需要,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突出职业教学的特色。

(2)中职毕业生的自身素质。中职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青睐的最主要原因是中职生拥有一技之长。在就业方面,中职生有动手能力强、专业技术好等优势,但是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也是刻不容缓的。

(3)社会技术行业的需要。随着第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社会各个行业需要有技术的中专生、技校生。尽管企业需要高素质人才,但是也同样需要高级技工人才,因为在金字塔尖毕竟是少数,更多的需要金字塔下面的人[3]。

4增加中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建议

(1)加大国家政策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就业渠道,能够解决社会就业紧张的问题,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制定优惠政策,为中职生创业消除障碍,如银行贷款优惠、工商办证方便、税务税收减免、城管宽松环境等政策和措施。加强对中职生就业和再就业的培训,只要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专业知识和劳动技能培训,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大的财富。

(2)中职生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很多中职毕业生眼高手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的定位不准确,对待遇期望值过高;缺乏诚实,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对综合素质重要性的认识不足;缺乏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因此,在就业是应该树立以下几点意识:①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②打破体制局限,树立广泛就业的开拓意识;③强化技能训练,树立竞争上岗的意识;④学习求职技巧,树立自我推销的公关意识;⑤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树立为社会服务的奉献意识;⑥提高综合素质,树立继续学习的意识;⑦保持浓厚的创业意识

(3)各个中职院校注重人才的培养。中等职业学校不同于普通的大学,它有自己鲜明的教学特色。在进一步深化改革教育教学的基础上,应该不断更新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方面的学习力度,给学生灌输创业教育和就业服务的理念和方法。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改变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产教结合和校企合作,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4]。

5结语

就业教育、就业工作指导是每个中等职业学校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通过对盐城市总等职业学校就业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在充分了解中职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方的需求以及影响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因素的基础上,对增强毕业生竞争力提出指导性建议。从而能为盐城职校进行专业设置提供依据,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与企业提供相关有价值的信息,促进学生就业起到积极的作用,并为盐城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杨京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观的调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2]陈艳军.浅谈中职学校学生如何顺利实现就业[J].职业.2009(11).

社会职业需求篇2

论文摘要:本文从高职文秘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入手,分析了高职文秘专业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以及现阶段高职文秘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探索了新形势下秘书职业的特征,从准确进行专业定位,整合课程内容,注重能力培养等方面,提出了高职文秘专业设置的具体措施。

作为一种全球性的职业,文秘工作越来越趋于现代化、科学化和专业化。它在辅助各级领导进行综合管理,树立企业形象,沟通内外关系,处理信息交流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作为培养文秘工作者的文秘专业,已经成为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十大需求专业之一。而高职文秘专业,是培养文秘工作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培养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及服务一线需要的文秘人员,近年来发展很快。在我任教的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每年都有大量的用人单位来招聘毕业生。根据对这些单位连续6年招聘情况的调查统计,100%的单位均表示需要文秘人员,95%的单位表示平均每年都需要高职文秘专业毕业生5—8名,5%的单位表示每年需要1o名以上。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中开设文秘专业的院校数量有限,高职文秘专业毕业的学生数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然而高职院校所培养的文秘专业学生,虽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但其在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等方面均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标准,所以高职文秘专业毕业生在社会对文秘人员需求量很大的前提下,却存在就业困难的现象。如何改变高职文秘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状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能够符合社会需求,这是广大高职院校文秘专业教育同仁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对高职文秘专业的发展方向与专业设置的措施进行探讨,为高职文秘教育同仁提供参考。

1高职文秘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及其原因

1.1高职文秘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

1.1.1学生就业难

众所周知,高职文秘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该专业主要培养能适应各类企业(公司)管理工作需要,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文秘人员。正因为该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在单位的管理部门从事文秘工作,而任何单位对文秘人员都不可能批量需求,所以毕业生就业现状不容乐观。以我们学院为例,每年来我院招聘的企业,每次可以招聘成批的理工类学生,但招聘文秘专业学生的数量一般只有5—8名。从以上的分析角度看,高职文秘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不佳。

1.1.2用人单位缺少合格的文秘人员

现代秘书活动的范畴存在于一切社会管理活动,乃至一切重要的生产实践领域和科学文化活动之中。不仅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各类企业设置了秘书机构,配备了文秘人员,而且实业家、科学家、作家、学者、演员等一切需要秘书提供辅助服务的社会人士,都可以聘用秘书。秘书已成为从业范围广泛、从业人数众多的一种社会职业,所以社会对秘书的需求量很大。

然而今年来我院招聘的日本电产科宝(浙江)有限公司负责人说,像他们那样规模较大、发展较快的企业,要选几名合格的文秘人员都很难,其他小企业就更难了。这说明许多企业都很难招聘到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文秘人员。

企业之所以难以招聘到合格的文秘人员,是因为企业规模扩大了,对文秘人员素质与文秘工作质量要求就提高了;外向型经济模式的发展,对文秘人员参与外向型经济活动的能力要求更高;企业本身需要经营、管理及掌握市场法规等综合能力很强的秘书人才;企业还需要文秘人员能在维护领导尊严和员工利益上做大量的沟通工作;企业管理也需要文秘人员有创新能力。这些都使得企业难以找到合格的文秘人员。

1.2造成高职文秘专业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2.1学生的就业意向与社会需求不一致

大多数学生选择高职文秘专业时,意向多是进入国家机关从事文秘工作。然而,随着国家机构改革的深入,公务员制度的全面实施,国家机关招聘公务员主要面向本科层次以上的文科毕业生,高职院校文秘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很难进入国家机关工作。根据对某事业单位用人情况的统计,招聘文秘人员的起点为本科学历,不考虑高职(大专)类毕业生。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的深入,企业需要大量精通市场经济规律和本单位日常业务的合格的文秘人员。

据我院2003—2007年文秘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文秘专业共有毕业生846名,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国家机关从事文秘工作的学生仅有31人,占总毕业学生数的3.7%;其他学生则进入企业工作,占总毕业学生数的96.3%。上述数据说明国家机关已不是高职文秘专业学生的主要去向,企业成了高职文秘专业毕业生的主要选择。所以,高职文秘专业学生的就业意向和社会需要的矛盾,就成了他(她)们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

1.2.2专业的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不一致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社会对文秘人员知识结构的需求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企业在不断崛起的过程中急需商务型、技能型文秘人员。秘书作为一种社会职业,已由单一的机关公务秘书发展为新的商务秘书群体,由传统的办文、办事、办会发展到了公关策划、商务资询、商务管理等诸多方面。

然而,目前我国多数高职院校文秘专业的教育目标依然是传统的思路,将目标定位为培养国家机关的文秘人员。在课程设置方面,以满足国家机关文秘人员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主,如大量的公文写作、行政管理等内容,缺少计算机、经济管理、法律、商务英语、商务沟通、公共关系及广告等相关的课程;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企业对文秘人员知识需求的针对性。

而我们的学生除了心理上不愿从事企业的工作外,因学校教学内容陈旧,实际能力上也不能适应其工作。所以高职文秘专业教学内容不适应社会需求,成了高职文秘专业学生就业难的另一重要原因。

2高职文秘调整专业设置的必要性

高职的培养模式必须以职业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它的目标与规格必须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根据不同职业岗位的具体要求来确定。对高职文秘专业来说,应根据市场的需求,以企业秘书需培养的能力为本位,确定其专业设置。具体来说,高职文秘调整专业设置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秘书队伍格局变化的需要

自古以来,我国的秘书几乎都是行政秘书。解放后,全国的数百万秘书从业者也是以行政秘书为主。一般人对“秘书”概念也多指行政秘书。迄今为止,我国的秘书论著多以党政秘书活动为研究的主要对象。

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繁荣,企业对文秘人员的需求急骤增加,这就使得“秘书”这一概念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也促使秘书队伍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除传统的“行政秘书”外,“企业秘书”所占比例在迅速增加。可以预见,我国传统的以行政秘书为主的秘书队伍格局,将会被以企业秘书为主的模式所取代,在市场经济的舞台上“企业秘书”必将唱主角。所以,高职文秘专业必须适应时展的需要,及时地调整专业设置。

2.2“秘书”内涵变化的需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作为文秘人员,除了应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外,还应具有一定的计算机、英语、广告、市场信息、国家相关政策等知识。这就使“秘书”一词的内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社会对文秘人员知识要求越来越高,文秘人员逐渐向“复合型”通才方向发展,其知识体系趋予庞大和复杂。

2)能力方面。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企业秘书工作必须向改革型、经济型、外向型转变。因此,企业

秘书必须具有特定的能力。包括计算机操作能力,协调能力,应用文书的撰写及处理能力,英语应用能力等。

所以,“秘书”一词的内涵已经实现三个转变:由“中文”型向“管理”型转变;由“从政型”向“从商型”转变;由“外脑型”向“专业技能型”转变。“秘书”内涵的转变,使高职文秘专业必须及时调整课程设置。

2.3秘书行业细化的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秘书行业越来越细化,《秘书国家职业标准(2006年版)》把秘书层次划分为高级秘书(三级秘书和二级秘书)、中级秘书(四级秘书)、初级秘书(五级秘书)。

高级秘书主要指秘书部门负责人、助理、首脑的专职秘书等。他是重要领导人身边的高级参谋助手。要精通各项秘书业务,又要具有全面指挥、综合协调的领导才干,独当一面,圆满完成任务的工作能力。中级秘书从事的工作既有操作性事务,又有辅助管理事务。中级秘书必须具备综合性管理知识和综合办公能力,还必须熟练掌握打字、速记、电脑操作等技能。初级秘书需要熟练的办公技巧,特别要掌握打字、速记、接待、整理和保管文献资料、应对电话及礼貌礼仪。

在国家劳动部的职业资格认定中,本科文秘被定位为高级(三级)秘书;高职文秘被具体定位为中级(四级)秘书。因此,高职文秘专业设置必须纠正模仿本科学科建设的倾向,按照中级秘书的技能要求进行专业设置。

所以,针对秘书队伍格局的变化,“秘书”内涵的变化,秘书行业的细化,作为培养文秘人员的高职文秘专业,必须对其专业设置进行调整,以适应秘书职业发展的新要求。

3高职文秘专业设置的具体措施

3.1针对高职特点准确进行专业定位

对高职文秘专业的设置来说,要针对高职的特点,按照国家劳动部对高职文秘层次的定位,主要培养能适应各类企业(公司)管理工作需要的,掌握文秘工作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文字工作能力,能熟练操作办公自动化设备,掌握汽车驾驶技术,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中级文秘人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办出高职文秘专业的特色。

3.2全面调整课程内容

在高职文秘专业课程体系中,不能再沿用以往以“行政秘书”需求为主的课程设置模式,应更多的增加企业(公司)发展所需的相关知识。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方面作好课程的调整工作:

(1)适应外资企业对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对英语应用能力的客观需要,增加英语教学课时,强化听力和口语的训练,切实增强其作为交流工具的实用性。

(2)按照专业基础课为专业主干课服务的原则,根据两者之间在内容上的对应关系,增加经济管理、计算机、商务英语等专业基础课内容,确保其为秘书实务、秘书写作等专业主干课服务,增强专业基础课的实用性。

(3)增加办公自动化、摄影、汽车驾驶等技能训练的课时,突出实践性教学。

3.3注重能力培养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这是国家教育部对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的诠释。高职文秘专业就应以此为目标,以能力为先导,全面培养企业(公司)所需的文秘工作人员。具体来说,高职文秘专业设置需主要体现的培养能力有以下几方面:

(1)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办公自动化在文秘工作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所以对高职文秘专业设置来说,注重计算机应用能力非常重要。其中有三大项尤为重要:

一是高速录入文字的能力。多数单位在招聘时,都把打字速度要求放在突出的位置。要求120字份钟的不在少数,最低要求也在80—100字/分钟。所以高职文秘专业在设置时,必须强化录入文字技能的训练。

二是熟练操作office软件的能力。文秘人员每天都要和大量的应用文书打交道,而大多采用计算机输出woRD文档的形式。企业的报表现在也都是由eXCeL文档的形式来实现。所以高职文秘专业的学生应达到能够熟练操作woDR、eXCeL等office软件的要求。

三是熟练操作办公室常见的其他现代化设备的能力。如复印机、打印机、扫描仪、传真机等办公自动化设备,要求高职文秘专业的学生能够熟练操作。

(2)较强的协调能力。做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必须拥有较强的协调能力。所以高职文秘专业设置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因在企业中文秘人员经常需要做好以下的协调工作:

一是文秘人员作为企业联系上下左右内外的中心枢纽,比上司更了解员工,可根据员工的兴趣爱好安排工作,在授予一定责权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目标激励、信任激励的作用,可及时疏导员工的不良情绪,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情感,采用措施实行情感激励。

二是文秘人员经常要和客户打交道,要会区分和确认不同的客户及需求,及时发现客户的需要,掌握协调与不同客户关系的方法。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秘书还会越来越多地遇到网络的沟通协调和企业团队的沟通协调问题。

(3)应用文书的撰写及处理能力。“秘书”这一职业经常要和大量的应用文打交道,高职文秘专业毕业生在企业工作中,经常需要撰写通知、请示、批复、经济合同、意向书、商业函电、定货单及商品说明书等应用文书,同时还需要把这些应用文书及时地加以处理。所以撰写应用文书及处理应用文书的能力也是高职文秘专业设置的一项重要内容。

(4)商务英语的运用能力。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的深入,企业对外交往越来越多。所以对企业秘书来说,商务英语的运用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其中包括撰写常用的英文函电能力,运用英文进行交际的能力等。所以作为培养企业秘书的高职文秘专业,就要重点加大商务英语写作、英语口语和听力等课程的设置力度。

社会职业需求篇3

>>适应社会需求背景下改进中职会计教学对策浅析适应社会需求改进模具教学不断适应社会需求农村职高数学教学应适应社会需求面对社会需求的会计教学方向方针探究中小企业会计信息需求探析施行《小企业会计准则》下中职会计教学的思考与对策浅析《小企业会计准则》在中职会计教学中的衔接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构建足球专修教学内容新体系谈谈焊工实训教学在适应社会需求中的想法基于适应社会需求下国际贸易专业实训教学体系的建设高职教育建设适应社会需求探究高校人才综合素质培养如何适应社会需求新时代技工教育如何更适应社会需求培养技能型人才,适应社会需求《小企业会计准则》在中职教学中的衔接强化中职小企业会计教学的必要性及措施适应企业需求,加强中职生职业素质培养社会需求背景下的中职和高职英语教学有效衔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参考文献:

[1]贺春桃.《小企业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初探[J].现代商业,2011(5).

[2]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课题组.对《小企业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的思考与建议[J].会计之友,2011(12).

[3]叶晓楠.小企业金融服务该由谁提供?[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07月21日第5版.

[4]中国财政部.小企业会计制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5]中国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小企业会计准则释义(2011)[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年.

社会职业需求篇4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社会需求;调查与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2

教职成2011[12]号文件《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要注重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本文的研究把“社会对员工胜任能力的需求”和“学生的工作胜任能力”作为中心,以期通过研究分析能客观描述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更能为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体系设置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一、基础研究信息介绍

(一)研究对象

本次调研的对象主要有两部分:其一是某市近三年大中专毕业生人才交流会参会企业,其中涉及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股份制公司等类型的企业。其二是高等职业院校近三年的毕业生。

(二)研究方法

本次调研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在大中专毕业生人才交流会参会企业中发放问卷共180份,收回有效问卷168份,回收率93.33%。对近三年的毕业生进行抽样跟踪调查321人,抽取样本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和可靠性。

二、调查研究结果与分析报告

(一)在学历要求方面

招聘中对学历要求为中专学历的占5.7%,大专学历65.7%,本科学历20%,研究生以上2.9%,对学历要求持无所谓态度的企业占5.7%。由此可以看出,老板们并非倾向于高学历铸就高质量,会计核算、账务分析优劣的关键还是在于员工对财务信息的敏感性、在于能否将工作流程与资金变动分析结果进行比对,从而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再者,会计核算是一项非常强调动手操作准确性、及时性的工作,工作中涉及大量的法律法规、操作规则,如果仅靠学习者在校学习理论知识,而不实际顶岗操作,很难准确掌握这些要求。最后,在问及对会计人才需求数量多少时,60.7%的用人单位纷纷表示对会计类人才需求的数量比较少,不作为企业人员的主要构成群体。但相对于物流管理、电子商务、金融与证券等经济管理类的专业而言,会计人员的需求量是比较大的。

(二)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方面

在会计人员基本素质要求方面,对责任心和业务能力的要求比较高,有31%的企业强调责任心强,有27.9%的企业强调业务能力强。会计凭证、报表中的数据环环相扣、甚至在财务分析中的数据资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些经济业务核算的特征特别强调会计的责任心,要求对提供的数据及时准确。另一方面,财务工作越来越规范化,分工也越来越精细、专业。其业务能力主要侧重社会适应能力、行业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岗位专用能力,涉及职业道德、法律法规、计算机应用、会计专业技能等等方面,这些需要有配套的课程做教学支撑。同时,用人单位还要求会计应具备计算机操作能力以及对工作的热情、应变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

(三)用人单位要求会计人员类型方面

40%的用人单位录用会计的主要工作内容是记账,28.8%的用人单位意在录用出纳人员。还有一些企业要求会计兼任文秘、从事报税、档案保管方面的工作。除此之外,在问及除了记账工作外,用人单位对会计工作的其他要求时,34.5%的企业要求会计还通晓纳税申报方面的知识,35%的企业希望会计还能编制各类会计报表,20%的企业还要求会计会报表分析,也有少量企业要求会计具备审计、预算方面的基础知识。

(四)用人单位对会计工作的要求方面

28.8%的用人单位要求会计人员手工记账,35.6%的用人单位要求会计人员运用电算化记账,还有一些单位强调了点钞能力。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工作的一项革命,记账、成本结转、对账、编制报表的工作都由计算机自动完成,效率和准确率都是非常高的。但由于企业发展理念、资金用途、会计核算工作量大小方面的因素,有些单位还没有使用会计电算化。另外,在问及用人单位电算化工作环境时,82%的用人单位表示已经或者正在准备使用会计电算化,由此可见,会计电算化是一个必然发展趋势。

(五)用人单位对于会计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应注重加强哪些方面的培养方面

在用人单位中,27.5%强调要培养学生熟练地会计专业技能,21.7%强调要培养从事会计核算和进行企业财务(下转第113页)(上接第111页)管理的能力,20.2%强调要培养良好的与人沟通能力,还有一些企业强调要培养熟练运用计算机操作财务软件的能力以及面向对象解决实际会计应用层面问题的能力,只有不到1.5%的企业强调要培养英语听读写译的能力。

(六)用人单位对于会计人员性别及适应工作方面

用人单位中,13.5%要求用女生,13.5%要求用男生,其他用人单位均表示对性别没有特殊要求。75%的用人单位希望毕业生能在一个月之内适应岗位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一上岗就能尽快从事相应工作。在教学中应加大学生顶岗实习的力度,缩短适应工作岗位的时间。

三、结论与建议

会计职业教育改革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今后的会计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上,设计贴近财务工作一线的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将作为主要的工作内容。

在课程设置上,让教学活动成为连接学生学习内容与企业财务需求的纽带,以就业为导向,以工学结合为主线进行课程设计,最终目的旨在增强学生财务岗位操作能力。

在会计岗位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上,以会计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能力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授课内容,以工作任务为线索构建任务引领型课程。具体到每门课程的设计思路是:教师通过创设一个个会计工作情境,引导学生在在实践中学习,从而实现了课堂教学与会计岗位的结合。在课程内容的选取依据上,以会计人员的典型工作任务作为教学项目,内容选择上突出会计结算的流程和单据的开具保管等与岗位技能紧密相关的内容。教学内容的组合及顺序安排上,考虑到要便于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内容的选取上,要进行的大量的企业调研和毕业生反馈。要求教师定期到企业走访调研,掌握企业对会计专业毕业生能力要求的第一手资料,并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修订教学内容,以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为毕业生“零距离”上岗做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黄秋明.高职课程质量保证体系研究从教学走向课程[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7).

[2]马军.高职项目化课程体系研究[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2).

社会职业需求篇5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社会需求;职业素质教育内涵

近几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推进,社会政治经济与国际快步接轨。在同内经济发展和国际接轨的进程中,社会各行各业所需的人才数量和质量也进一步提升。但是在人才市场上却有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方面,高校源源不断向社会输送毕业生,大学生随处可见,高校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困扰;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需要源源不断的人才,可企业发展却面临着“人才在哪里”的困惑。高校的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应遵从社会需求。

一、社会对人才的职业素质需求

社会的发展对人才需求不断变化,高校毕业生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进而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就必须了解社会对人才要求。

(一)现代社会需要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

科学技术活动的日的在于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面对的主要是物质世界,探讨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应用这些规律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科技活动的主体是人,在探求未知世界和应客观规律来为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服务的活动中都涉及人与人的关系,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些关系包含有人文素。人文素质内涵又主要体现在开展科技活动的动力、方法和对科学结果的态度与对科技成果的利用上。因此,高科技为生产力的跃进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为人类提高生活水平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也蕴藏着破坏生态环境、破坏社会秩序、使人堕落的危机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逻辑关系表明:高科技与人的高素质必须协调发展,才能为人类带来幸福而不是灾难。

(二)现代社会需要善于终身学习和不断进行自我完善的人才

正如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圈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所指出的:“要重视终身教育在铸造人格、发展个性以及增强批评精神和行动能力方面的意义”。追求人性的完美与人生真正价值的实现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终身学习的目的。现在的社会需要人才不仅仅是为了“国家的繁荣”,也不仅仅是为了个人获得谋取职业的能力,而是应该使每一个个人的自我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并使个人的人格臻于完美。现代社会总是通过教育的传递和塑造功能,把前人积累起来的宝贵知识和经验生生不息的传递下去,并在这种传递过程中,不断塑造和完善人类自身,不断实现人类自身的价值。作为现代社会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特征之一,人们积极追求知识技能的学习,人们希望终身接受教育,正是人类不断追求自身完善,实现其人生价值的内在需求、完善自我的体现。

(三)现代社会需要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职业的不确定性在逐渐增强。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要具有持续不断地获取运用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完善其个性的能力,也就是说个体有意识地、自觉地按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发展规律,与时俱进,不断地调整自身的行为方式,提升自身生存发展质量与层次,从而达到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持续和谐发展的目的,以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需要人才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把握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加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得到全面发展。

二、高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培养

高校学生走出校门,如何尽快从一名大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社会所需求的人才,在社会各层次岗位和谐就业。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所呈现的问题和社会人才要求,对高校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高校应充分认识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地位

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是高校实施教育活动的最基础的日标和使命。高校培养的学生能否适应社会的需求;具不具备社会各层次岗位所需要、成为必求之才,就成为衡量高校教育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准。

高校是社会先进知识的聚集地,应紧随社会进步,及时更新教育观念,以使教育成果顺利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高校充分认识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可以有助于高校教育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市场需求;有助于降低人才培养周期、人才培养成本、提高人才培养效益;有助于为大学生成为“社会准职业人”做好准备。

(二)高校职业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高校教育管理应认识到大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地位,及时根据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充实职业素质内涵。

1.大学生应具有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科学精神最基本的要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的习惯,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刻苦钻研,为科学献身的人格精神和创新精神。大学生具备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才能进一步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只有运用科学精神掌握前人积累的科技成果,运用创新能力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不断转化成生产力和社会财富,我们的国家在才会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

2.大学生应具有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完成学业步人社会,无论在社会各个行业各个岗位,首先都是知识和技能相结合的基层劳动者。对事业的奉献精神和对集体、个人的责任感,可以让社会放心大胆的使用和依靠大学生,增强他们的可信度,获取社会各个用人单位良好的信任,在岗位上担当重责。

3.大学生应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健康心理素质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健康心理素质,引导学生成为有人格魅力的人。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有助于大学生更好的发挥聪明才智;有助于大学生正确、合理的面对人生的挫折、困难,增强自信和面对一切的勇气;有助于大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成为对社会需求之人。

4.大学生应具有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

学校是培养学生团队的最佳场所,良好的团队意识是任何一个集体、组织都必需具有的意识。而任何一个行业和职业工作价值的实现都离不开团队的协调运作。同时,在竞争中生存、发展是每一个从业者都要面临的现实。

5.大学生应具有服务意识和服从意识

服务意识是现代社会的需要,各类人才都要通过服务社会大众而获取合理合法的报酬,并在服务中实现自身价值,追求成功。服从意识是社会组织所必需的,是一个组织正常运作的保障。这两种意识往往是大学生最为欠缺的,也是职业素质的要点。

社会职业需求篇6

【关键词】男护士;社会需求;职业优势;综述文献

【中图分类号】R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3-0327-01

在现代护理发展过程中,护理工作一直是以女性为主导的职业,男护士的出现,毫无疑问成为热点和难点问题。近年来,顺应民众健康需求和护理发展的实际需要,医疗单位、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对男护士有着迫切需求。然而,由于传统世俗观念,社会地位、工资待遇等原因,男护士在护理领域尚属凤毛麟角。鉴此,笔者通过分析我国男护士职业优势,以及社会对男护士的需求,旨在使医疗单位、医护人员、患者和家属及男护士自身正确认识男性在护理领域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从而树立起男性护士的社会职业形象。

1我国男护士现状

近年来,国内外男护士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而我国男护士供求关系严重失衡,仍呈现短缺的现状。但随着民众健康需求和男护士优势的日益显现,社会逐渐对男护士持肯定态度,男护士数量有所上升,呈现发展趋势。

男护士的招收现状,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在扩招男护士,比例虽低,但数量逐年稳定或者增加。发达省市较偏远省市招生数量相对更多,且涉及范围较广,如河北省已遍及唐山、承德、张家口、邯郸、沧州等城市[1]。但发达地区的需求量相对较大,虽有所增加,仍处于严得短缺状态。

2男护士的职业优势

男性从事高压性、高体力强度的护理行业,在某些方面具有女性无法比拟的优势。有研究[2]表明,男护士从事以女性为主的职业,对成功的内在基因更高,对工作的态度更积极。然而,人们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男护士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力气大,而真正对男护士在性别和性格上的职优势则认识不足。无论是从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的角度,还是从护理科研的角度,护理专业会因为男性的加入而更趋完善、更加合理、更加科学。

2.1性别优势:男护士在生活和体力上的特质明显优于女性,体格强壮、精力充沛、耐力持久。在技术性高,独立性强的部门工作,与女护士互补,不仅给患者安全感和信任感,还能够满足医护人员的需要。如遇心肺复苏、骨折牵引和打石膏、烧伤、创伤、肥胖及瘫痪患者、手术护理救治、肢体消毒、手术摆放等,可发挥其体力优势独立完成。对某些持续时间很长的手术,男护士还可发挥其体力的持久性。另外,男护士不存在孕、娩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医院因为护士生育造成的人员短缺,便于连续性管理。

2.2性格优势:护理专业需要男护士,不仅体现在性别、体力方面的优势,更主要的是,男性与女性的思维方式、性格的差异、兴趣的差异,与女护士的优势互补,会很大程度上改变整个护理群体的思维模式、工作方式和习惯,使护理工作更具竟争力和创新性、护理模式更趋科学化、合理化。

2.2.1心理优势:男护士面对血淋淋的场面时,能够坦然面对,心理素质好,稳重、果敢;面对生命垂危患者时,能够沉着冷静、临危不惧,应变能力和压力承受能力普遍强于女护士;遇突发事件、现场抢救和重症监护时,控制力、心理沟通力都较强[3];面临多种复杂的人际关系时,比较能够有效地控制局面而解决问题。

2.2.2使用医疗仪器的优势男护士对医疗器械和电子设备的操作和掌握较快,创造性与动手能力强[4],头脑较清晰,可帮助护士长做好各种护理设备、仪器的维护与保养、延长使用寿命。

3社会需求

3.1医疗单位:男护士在医疗单位被广泛需求。调查显示,大多数综合性医院均需要专业的男护士[5]。男护士在临床工作中既节省人力、物力,还可提高医院的信誉和知名度。此外,泌尿外科、脑外科、男性科、血透室、iCU、针灸科、放射科、麻醉科、中心供应室等也需要体力和耐力好、反应能力强的男护士。

3.2医护人员:大多数女护士愿与男护士共同工作。首先,处理收治的重大创伤、酗酒、斗殴致伤等突发事件的患者时,男女护士优势互补,可减轻女护士体力和心理压力。其次,护理男性生殖相关的疾病时,男护士可避免护患双方不必要的尴尬和紧张。

3.3患者及家属:从患者需求、个体化护理及保护患者隐私权角度来看,护理工作应为患者提供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的全面护理,这就迫切需要大批的男性加入到护理队伍。①在某些方面,男护士更能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如搬移危重患者,瘫痪患者,为肥胖和长期卧床患者翻身,摆放手术患者的,固定烦躁的精神病患者和不合作者,牵引骨折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护理重大创伤和烧伤患者,长时间压近动脉止血等。②同性护理逐渐被患者及家属所接受[6]。如男性导尿及留置导尿的尿道口护理、备皮、会阴护理、换衣服、擦洗身体、对男性患者进行护理评估、观察伤口等。同时,男护士更能理解男性感受[7]。因此,男患者更愿意与男护士谈论不便启齿的致病原因,更希望得到男护士的同情、理解和帮助,男护士可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和疏导,从而及早发现并解决某些隐藏问题。

综上所述,男护士优势的日益显现及护理学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男性加盟到护理队伍中,使护理人员结构更加科学化、合理化。护理内容的增加、范畴的扩大、男护士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经过社会和医疗单位的共同努力,男护士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参考文献

[1]王丽霞,崔明武,赵红,男护生择业现状分析[J].护理研究,2007.21(10B);2666-2667

[2]谢晖,张静、徐淑秀,本科男护生择业心态的定性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08,8(3):23-26

[3]姚英,朱兰坚,男护士的临床使用实践与思考[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1):50-51

[4]李素红,孟飞燕,李秀芳,等.临床带教中男护生的心理调试[J].护理学杂志,2007,22(6)16-17

[5]董海静,郑延春,孙秀云。对我国男护士现状的分析与关注[J].中国实用医药杂志,2007,2(8):105-106

[6]廖承红.男护生对护理专业认知调查与培养对策[J].当代护士,2005(7):86-87

社会职业需求篇7

【关键词】社会需求为导向;职业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向

职业院校土木专业是一门实践教学大于理论的学科,学生走出校门面对的是建筑工程方向的工作种类。但是大部分土木专业学生不能适应社会岗位,这使得学生就业困难。学校土木专业教学应该以社会需求为教学导向,将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一、土木工程人才需求简述

随着建筑行业不断发展,土木与建筑业逐渐成为了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国家逐渐推进西部大开发建设,这一举措促进了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目标的具体落实,专业教学应该以学生教学为本,面向社会市场的基本需求,以社会职业需求为教学的基本导向,培养优秀的土木专业技术人才。而近几年来,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逐渐呈现了多元化的趋势,为职业院校土木专业教学提供了便利。

以社会为导向的土木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社会需求就是,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职业规划等素质,并且自身乐于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学生应该具备以技术知识为核心,以学校专业知识为支持的综合性技能。在土木工程生产实践中,需要土木专业人才在拥有专业知识的同时,需要具备英语、计算机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将在校所学知识与实际工程相结合,不断发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1]。

二、职业院校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高,在教学上追求人才培养专业化的现象。职业院校在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时,着眼于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上,盲目认为学生拥有良好的理论知识基础就能适应社会职业发展。这使得学生教学不能基于社会需求基本导向。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普遍存在与职业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教学中。

“宽基础,厚理论”是当今职业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结构化和理论性的专业知识指导,不能从社会需求角度出发,无法寻求理论教学与实际社会需求之间关系。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课程非常多,教师在教学中过于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对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运行甚少关注。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被大量的理论知识包围,疲于应对各种考试,职业院校出现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是当今社会教育的普遍现象。因此,在专业知识课程设置下,学生是知识的上的强者,但是确是实践中的弱者。

三、基于社会需求为导向人才培养策略

1.调整专业教学结构

职业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服务对象是建筑行业中企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部门,需要学校教学中应该充分了解这些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和人才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并且根据这些特点,对学校专业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结构调整。

首先,这些企业主要是基层单位,其工作内容比较复杂,对专业的划分不详细,很多部门都是多种专业相互交叉。例如,当今很多职业院校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理论知识强,动手能力比较弱,施工企业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土木工程建筑方面的技术人员,但是在实际的施工中,并不是单独的土建方面的工作,还涵盖了很多装饰、给水系统、电气以及空调设备安全施工方面的问题,这样一来就需要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知识网要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需要拓宽,才能应对工作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从故障中找到自己知识储备的不足,并不断改正错误,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2]。

其次,企业事业单位需要是实际的施工人员,而不是研究性开发人员,学校需要主要培养是工作在第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因此,学生不仅懂得专业知识还应该懂得建筑施工工艺。

最后,学校根据企事业单位的工作特点,在土木工程专业设置上,基础课开展程度不需要与高等院校教学模式一致,而是基于社会需求导向,有自己的教学准则,因材施教。在职业院校课程设置与开发中,应该不断坚持将对学生成长有用的策略作为基本原则,所有的课程改革都需要为学生技能成长服务[3]。

2.调整实践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实践性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学校应该不断完善实验设施,建立校内外的实训基地,实际的教学计划中合理安排实习环节,对学生开展全方位、全过程的跟踪式生产实习模式。换言之,学生可以从工程的基础开挖、主体施工、装饰抹灰、门窗安装、屋面防水防火水暖电施工,做到从内业到外业等方面的实习工作,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能够充分了解施工全过程,并能从参与实习中找到工作中应该注意的关键点。该教学方式在培养策略上注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受到社会以及学校的好评。这种岗前磨合的过程,为学生将来正式走向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职业院校在培养专业人才时,应该尽可能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聘请一线工程师亲自带领学生学习,并指导实践,树立正确土木工程建筑思想[4]。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土木工程人才培养需要顺应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还需要满足社会岗位的专业需求。此前,很多职业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养成相互脱节,使得学生就业困难。而基于社会需求导向的教学改善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尴尬局面,在学生教学中多引进优秀工程师指导,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养成,逐渐形成了规范的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汪峰,张国栋,杨俊,刘鸿琳.基于社会需求的土木工程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04:63-66.

[2]杨小岑.高职院校土木工程应用文写作教学问题与应对[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

社会职业需求篇8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HowComputerprofessionalteachinginVocationaleducation

toadaptSociety'sDevelopmentneeds

tanweixin

(electromechanicalSecondaryVocationalandtechnicalSchool,Kaiping,Guangdong529381)

abstractthispapermainlyformulatesrelevantcurriculumreformplanaimingattheproblemsexistedincurrentcomputerprofessionalcareereducationteachingprocess,italsoconsidertoadapttothesocialdevelopmentneedswhenformulatetheplan,inodertotosolveemploymentproblemsofstudents.andonlyconnecttingwiththerealityintheactualapplicationandoperationprocesscantheyachievegoodteachingeffect.

Keywordsprogrammingteaching;coursereform;studentemployment

1目前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存在问题与现状

(1)职业教育计算机类专业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计算机类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差,课堂教授内容陈旧枯燥,大部分专业课内容授课方式单一且重复性较大,课堂实习实践内容少等。多数教学问题在全国各个普通职业高中中均存在,而且大都是很长时间未得到解决的共性问题。

(2)职业教育计算机类专业的教学现状。目前,我国绝大多数职业教育高中的计算机类专业仍采取传统的古板的教学模式,虽然相对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已经有所进步,能够将实验教学、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方式融入教学中,但我们所培养的学生仍然存在难以找到工作,无法胜任普通企业岗位等问题,这就充分说明了传统教学方法的改进并不能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我们的教学模式方案还存在很大不足,需要进一步改革。

2计算机类专业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方案与改革思路

2.1采取新颖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摒弃传统的老师讲和学生听的呆板方式,取而代之采用引导式教学、项目教学等类似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同时教师还可举办各种形式的报告以及开办空中课堂等,同样教师也可大胆地把授课课堂设在实验室或者机房,让学生边练、边学、边动手,做到教学训练两不误。总之,只要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和教学质量的方案都能拿到课堂上尝试着应用。

2.2根据本专业的最新发展成果和社会需要更新教材

在教材编著和更新的同时存在以下几点注意事项:第一,教材的编著和更新应该贴近社会贴近实践,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不可把全部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编入教材。编者要联系社会和教学实际需要,有目的性和选择性地将计算机专业内容与技术编写入教材,同时也要尽量把本专业当前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编入其中,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但教师也不要只求新却忽视那些基础性计算机知识如C语言等,这些专业基础知识理论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将新知识与基础知识完美结合起来才可以称为好教材。第二,教材的编著与更新并不是一蹴而就,原因就在于本专业发展过快,新知识层出不穷,所以我们建议大约要每隔两、三年或者每年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一次修订,以获得教材上的与时俱进。其实,在校学生的主要知识来源就是教材,没有好的教材,教师培养优秀的学生无从谈起。所以,教材的修订和更新需要频繁地进行。但对于职业教育来说,教材的修订工作还是比较难进行的,这就需要相关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大力配合,同时要注意职业教育毕竟不同于高中和大学,教材的编纂与修订要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

2.3加强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

各个职业高中院校的毕业生都存在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动手能力普遍较差,虽然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讲实习、实践的课时较多,但动手能力差的问题还是很严重。为解决这个普遍问题,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动手,另一方面可以多举办一些创新大赛,增加参观考察基地和企业培训,并可以创建开放试验室和机房等,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尽快接触社会,接触岗位,为将来的工作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2.4切实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

所谓严师出高徒,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所以,建设一支(下转第41页)(上接第32页)强有力的教师队伍是加课改质量和效率、提高学生能力水平的重要手段。

那么,要加强师资队伍素质建设,就要提高原教师的各项业务水平,例如可以增加教师的进修和学习机会,加大师资素质培训过等。其目的就是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教学服务。对于新上任的教师的则要严格把关,不能盲目、随意地聘任无教学经验教师,聘任时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考察是关键。

2.5多方面改革考试制度,以考查学生的能力为主

当前,大部分职教学生在思想上认为,上课学习的目的就是最终考试。换句话说,学校考试对教学质量将会有直接的指导作用,所以,只有把考试的内容形式改革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普遍学习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对于考试的方式来讲也可大胆进行改革,比如,可以把某些企业的实际工作项目作为考核的内容,达到标准,完成任务则通过,否则需要重新进行学习,这样不但督促了学生要重视实际,而且还能达到学生熟练掌握知识、开阔思路的目的。

3教改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及应对策略

(1)教师一味坚持传统的教学模式。某些老教师在思想上一直认为只有传统的教学方式才能培养学生。对于这个问题,虽然不能对传统教学的方式完全否定,但我们也应着力促进教师认识传统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和社会发展需求,使其明确新型教学模式能够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发挥更好的课堂教学作用。

(2)学生不适应新型的教学方式。中国学生从小接受的就是填鸭式教育和应试教育,而且职业教育的生源普遍质量差,所以,必然存在部分同学不适应新教学方式而造成学习效率降低的状况。对于这些状况辅导员和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自信心,认清自我,明确学习目的以适应新方法,最终实现自身价值。

4结束语

总之,计算机专业职业教育目的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教师教育学生的目的也是能输送良好的职教毕业生来适应社会岗位需求。但企业的需要就是要拿来就用的学生,如果我们的毕业生刚进入企业就需要二次甚至多次的岗位培训,那么企业的压力也会加大,学校的教育也没有发挥作用,这当然也是学生难找工作,社会企业需求和职业教育严重脱节的主要原因。

所以,教师要进行课程的相应改革,社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学生,我们就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充分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这既解决了学生难就业问题,也为企业减轻负担,是学校和社会的共赢。

参考文献

[1]王惠琴,王惠姣,刘玉群.创新教育与教学管理创新[J].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4(2).

[2]张惠娟,王艳廷,吕殿利,王志华,李玲玲,杨文荣.以科研促教学,带动本科生科技创新[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1).

[3]陈兴文,刘燕,李敏,逄凌斌.建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习教学的一种新模式[J].理工高教研究,2003(3).

社会职业需求篇9

关键词:就业和社会需求;计算机实践教学;高职院校;改革创新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6-0124-02

高职院校在近年来的教育改革进程中不断面临各种新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在于企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苛刻要求,比如说经常在报纸或网络上报道的各种大型招聘会上出现企业零招聘的现象,另一方面也在于学校实践理论结合不到位所造成的学生专业实践经验的欠缺,难以实现零距离就业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从国家层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造更大人才红利,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高院校必须走全面深化改革促发展路线,创新高职院校教育的思想理念和方法手段。

1通过实践教学培养计算机人才的实际意义

可以说,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设置是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作为基本导向的,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计算机相关应用领域中具备基本的岗位操作技能,并非仅仅强调纯粹理论,而是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以解决和克服传统高职专业人才培养中所存在的人才能力与企业岗位能力相脱节的问题,无法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问题。综合来讲,高职院校开展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原则就是“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正确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与地位,将传统理论教学与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相结合,构建适合于就业及社会需求的特色实践教学体系[1]。

2现阶段计算机实践教学中存在问题

现代高职计算机实践教学受到传统教育观念及人才培养模式影响,它与就业及社会需求现代导向是存在一定差距的,具体来说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2.1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未能打破学科教育体系束缚

现有的高职计算机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大多采用的是学科体系式的人才培养方案,虽说现在采用的是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但这种模式只是将各种课程进行拼接,没有形成真正融合,也没有围绕岗位能力设置课程安排,从基于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实践教学角度而言,它没有真正实现对学生专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无法完全教育出符合社会需求标准的真正人才。换言之,高职计算机专业对学生的职业教育培养依然没有打破传统学科教育体系束缚,整体改革并不到位。

2.2实践教学方案存在不完善之处

高职教育教学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帮助毕业生在就业岗位上能轻松运用所学的技能实现岗位适应,成为社会实用型人才。但从目前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育实施状况来看,并没有给出一套完整的、新颖的、具有实践教学价值的教学方案,在综合实践与毕业实践两部分课程方面缺乏创新性。究其根本,一方面在于社会企业过分考虑自身利益,将实习生作为廉价劳动力来使用,限制学生能力的发挥。另一方面也在于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实践教学推进不够到位,难以完善针对毕业的实习教育目标。

2.3职业岗位能力教材需深化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都能按照职业岗位能力对教材进行改编,以适应高职院校现在项目化教学的特点,特别是对工学结合、职业岗位能力的有效深入。但问题本质就在于许多教材没有将项目案例实际化,仅仅以虚拟环境来展开教学进程,没有真正结合企业的实际项目来展开实践教学,使教材达不到职业岗位能力深化的教育目的,尤其是面向计算机这一门讲求实践操作的学科而言,导致专业学生很难从教材中掌握足够的企业需求。

2.4职业资格认证和岗位要求联系不足

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在职业资格认证与岗位要求方面联系不足。现在很多高职院校都和相关的软件公司开展校企合作或订单班培养,让在校生考取相关资格证书,将it厂商认证直接引进校内计算机专业实际应用课程及考核当中,这对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有一定好处,但实际上这种考评方式曲解了计算机认证考试的基本目的,虽然毕业生在社会上就业求职时可以拿出许多资格证书,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明显存在能力不足的问题。这种考试资历丰富,但实操能力不强也会导致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岗位适应度不高[2]。

3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计算机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途径

3.1健全计算机实践教学体系

“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计算机实践教学改革应该走教育与就业工作过程融合路线,从从业资格传授到学生能力培养全方位给出教学指导,使他们逐渐能够适应社会的全面需求。高职院校应该健全自身的计算机实践教学体系,考虑基于实践教学课程改革的“逆向设计法”。

这一设计方法,主要以职业岗位需求作为教学起点,根据企业岗位标准要求来设置课程内容。同时它也参考了计算机行业的标准,为学生制定了岗位能力分析表。具体来说,就是要在学校原有的教学计划基础上来组织课程开发组,将“逆向设计法”融入到计算机实践教学体系中,坚持就业导向概念,体现校内计算机教学时刻面向社会市场需求变化。以“现代学徒制”为背景、开展“岗位实操”等教学方法体系,其目的也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效率,优化计算机专业人才教育进程。

3.2健全计算机实践教学方案

目前开展校企合作、市场调研是高职院校健全计算机实践教学方案的主要方式。高职院校在计算机专业课程实践内容安排上很注重项目教育的综合性,且为学生开发了多门围绕“校企合作”的理论实践教学子课程及实验项目,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3.3有针对性的深化职业岗位能力教材

具体来说,在教学素材上主要围绕生产实际来构建教学内容,同时也考虑到了课程安排中对知识的迁移性与趣味性,确保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不会感到乏味。基于此的教材内容延伸还对学生的职业兴趣与发展能力进行了有效考量,例如将教材内容扩展到常规教学大纲之外,让学生从教材与课堂有更多机会来接触社会实际领域,了解社会行业信息,提早进入专业领域就业面适应过程。

4结论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要加强理论教学,更要突出实践教学,要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有规律、有节奏的走向社会岗位。所以高职院校应该直面问题,解决计算机专业中所存在的实践教学固有问题,不断改良和强化教学手段,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让他们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坚持就业和社会需求导向,培养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用的高质量人才。

参考文献:

社会职业需求篇10

论文关键词:高职;专业建设:机制

随着我国高职院校发展中的专业建设问题的凸显,人们积极探索专业建设的新途径。高职专业建设大体上有三种类型:一是适应社会需求.形成特色的高职专业;二是参照本科专业建设,形成本科压缩版的高职专业;三是参照中职专业建设。形成中职提升版的高职专业。可以说,后两类高职专业是难以适应社会需求的。如何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职专业成为高职专业建设中的难点。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方针。这一职业教育方针明确了高职专业建设要以就业为导向,通过进一步加大与行业、企业的紧密合作,实现人才培养规格与用人需求“零距离”,这无疑是解决高职专业建设的根本出路。从近几年的招生、就业形势看.一些高职院校的专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已经呈现出优势,形成供求两旺。本文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建设为例,对构建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高职专业建设新机制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主动面向市场,合理调整专业设置,形成就业导向机制

高职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是职业性。从某种程度来讲.职业性就是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职业岗位的需求。专业建设能否主动适应社会实践需要,能否随着生产、技术、管理的变化而改善结构,切实培养生产第一线急需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成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出发点。也是解决高职专业建设问题的根本所在。

(一)适应区域经济布局,合理设置专业

根据经济区域布局的需求,设置相应专业,如经济区域以服务业为主。则相应设置服务业方面的专业。如经济区域以制造业为主的,则相应设置制造业方面的专业。

(二)适应产业结构调整而调整专业设置

产业结构随着经济发展.国内外市场变化而不断调整、升级。专业设置与产业及产业群是紧密相关的,产业结构调整,专业必须随着调整,否则,就难以适应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教育具有滞后性,因此,专业要根据产业的中长期规划,及时加以调整。

(三)适应岗位变迁。调整专业设置

专业对应的岗位及岗位群,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而引起了变化,由此应进行专业调整。

二、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形成专业指导机制

经济管理类专业按专业设置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其成员由企业、行业、政府部门和高校等的行家、专家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指导专业设置

在老专业的调整、新专业的设置中,我们充分听取专家的意见,并对专业调整、设置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进行论证。如医药营销专业,就是在广泛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地方制药产业的发展而专门开设的特色专业。

(二)指导构建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人才培养的重要文件。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请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对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加以论证,确立可操作的高职人才培养方案。

(三)指导和培养“双师型”教师

每年安排专业教师至少一个月的社会实践,请专家指导,了解专业相应岗位能力的构成,熟悉实际岗位的操作流程、方法和技能。通过教师实践,促进教学改革,促进教学研究,把高职教育的职业性落到实处。

(四)请专家讲课、开讲座

经济管理类专业每学期都有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担任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直接将企业实际做法引入课堂,教得有用,学得有效。同时请专家不定期来院讲座,把新技术、新方法、新工具等及时传授给师生,营造了师生与专家互动的氛围。

(五)指导学生实践

学生实践的指导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指导学生的岗位实践.另一方面对学生与岗位的适应性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专业能力、敬业精神、遵守公德、责任意识、吃苦耐劳、服务意识、团队合作、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等,专家的评价客观公正,对改进人才培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专业主任开拓创新。形成专业责任机制

专业主任在专业建设中担负着重要责任。专业主任按照岗位职责要求,工作的重心就是专业建设。经济管理类专业主任的主要工作如下: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首先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分别调查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映。对毕业生调查的主要内容有专业对口程度、岗位适应状态、岗位满意程度和月薪等。通过用人单位调查的主要有思想政治表现、知识水平及工作能力方面的14个项目。在对毕业生跟踪调查的资料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初步人才培养方案,组织教师讨论,修改初步人才培养方案,再送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指导,综合专家意见修改人才培养方案,然后上报审批。

(二)组织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这一环节主要包括课程整合、落实教师(包括聘请基地的兼职教师)、做好实践教学的组织工作、组织学科竞赛活动和考证等。

(三)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专业主任负责与基地联系,按照“校内基地工厂化、校外基地学校化”的要求,各专业都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组织学生跟班实践、顶岗实践,提高学生实践性能力。同时校内基地在保证教学的前提下,培训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承接开发项目。

(四)检查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效果

人才培养方案的最终效果是看社会的认可度,具体通过就业率、稳岗率、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反映出来。各专业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座谈等加以评价。

四、明确课程组、骨干教师任务,形成专业动力机制

(一)围绕专业进行课程改革

在制订课程和教材规划的基础上,各专业积极探索工学结合课程、项目化课程、任务引领课程,强化实训教材建设。课程建设目标明确,有校级精品课程,也有争取省级或部级精品课程。教材适应性强,有自编的,也有合作的,还有省重点教材、国家规划教材。

(二)实行教、学、做相结合

在教学中,做到边学、边做,学做结合。理论基础教学与实践教学做到1:1。实践教学从模拟到真实项目,从师傅带徒弟到顶岗实践。

(三)全面实施“双证”教学

学历证书教育与从业资格证书教育相结合.把从业资格要求的内容融入相关课程,做到既不偏离专业系统方向,又符合职业工种要求,把培养高技能应用人才的根本任务落在实处。近几年来,我院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双证”率在98%以上,其中高级的在20%以上。“双证”教学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除了提高学院的信誉和知名度外,更主要的是提升了毕业生的就业率。

五、校企合作。基地建设,形成专业依托机制

(一)建立分层校企合作基地

校企合作基地按双方紧密程度分为一般性基地、紧密性基地和示范性基地。一般性基地主要是安排学生实习等,紧密性基地主要是进行教学、科研及校企文化互动等.示范性基地主要是在紧密性基地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地,充分发挥工学结合的作用。

(二)依托基地实施实践性教学

首先,依托基地,把一批具有丰富经验的经济管理技术人员,充实到兼职教师队伍;其次,依托基地,教师直接参与企业的科研和技术开发工作。有效提高了教师实践性教学能力;再次,依托基地,进行学生的实训和毕业实践。有的学生通过基地的实践,实现在基地就业。实践证明。依托基地实施实践性教学,是培养人才紧贴市场的有效做法,从而使教学与岗位形成零距离。

(三)理论教学规范化

理论教学从授课计划、备课、讲课、辅导到考核,都有一系列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部门严格按制度进行检查和考核。

六、严格管理,督导结合,形成专业质量机制

(一)建立督导体系

为了加强专业建设的质量管理.在专业层面,建立由专业主任、企业兼职教师、课程组长和骨干教师等组成的督导小组。形成专业督导小组督导、教师相互评教和学生民主评教的体系.与学院的督导相互联系、构成一体。专业督导的重心是人才培养过程中是否主动适应社会需求

(二)加强实践教学的督导工作

从目前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看.办专业的最大难点之一是学生的实践性教学问题。如会计专业即使校内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得比较健全,但与学生以后上岗的真实环境仍存在差距,其他专业更是如此。因此,校内实训以仿真性为主,校外实训采用跟班、顶岗等形式。实践教学的督导有别于理论教学。既要察看教师的指导.又要检查学生的实际操作情况;既要查实践教学过程。又要验实践教学的结果。

七、重视专业建设研究。形成专业拓展机制

(一)职业教育专业理论的研究

专业理论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用以指导专业建设的一般原理。现在着重研究专业建设中出现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比如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问题,高职专业与独立学院专业、本科专业质的差异性问题,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问题,国内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国外职业教育专业建设问题等等。以职业教育的理论探索,促进专业建设的不断改革和深化,切实增强高职专业的社会适应性。

(二)专业教改研究项目化

专业教改项目分为招标和自行申报两类。专业教改的招标项目一般是根据专业建设需要提出来的,自行申报项目是教师根据专业建设的要求而申报的。这两个项目的评议、立项及资助政策基本参照科研项目管理,从而有效地调动了教师研究专业教改项目的积极性,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效。

八、发挥辅导员、班主任作用,形成专业促进机制

(一)围绕专业做好班级管理

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在辅导员、班主任工作中设定三个具体目标,大一以“形成专业意识.打好专业基础”为管理目标:大二以“巩固专业思想,培养专业能力”为管理目标;大三以“树立职业理想,具备职业素质”为管理目标。这个目标体系的设定是体现“以人为本、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的主线,具有梯度性和关联性,并以形成集体意识为核心。以形成教育理念为最高境界。班级的活动围绕专业特点来展开.如召开专业相关的主题班会、开展技能竞赛等等。以专业活动为载体,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形成学生的崇高理想和职业信念,从而使班级管理成为生动的、全面的、高层次的、与专业建设相一致的管理。

(二)班级活动与学生能力培养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