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习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7:42:06

小学数学学习篇1

二、通过数学游戏来培养学习兴趣。低年级学生爱说,爱笑,爱动,爱玩。如果在教学中忽视了这一特点,一味平铺直叙的去讲,必然使他们觉得疲劳乏味,是达不到良好的效果的,经验证明:要妥善地把他们喜欢做游戏的兴趣迁移到课堂上来,让他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产生对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元、角、分”的练习中,我设计了“小熊卖文具”的游戏。请一个小朋友戴上头饰做小熊,大家当顾客,到文具店买东西。这一场景,真实地再现了孩子们的生活,顿时喜形于色,迫不及待地加入游戏行列,望着商店里想买的东西,快乐之情溢于言表。这时我为商店里的东西标上明确的价格,看着价格单上的价钱就能买到自己想买的东西,这样在快乐的游戏过程中学会了简单的元、角、分换算。在游戏中学习,学生学而不厌,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来培养学习兴趣。低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可是他们好动、好奇心强,对新奇动人的事物比较敏感。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根据条件,因地制宜的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尤其利用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这一优点,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把抽象的数学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兴趣,将更有利于教学。例如,在学习“10的认识”的课堂上,只需简单地操作键盘,屏幕上出现了数字娃娃“0”,接着跳出“1”“2”“3”“4”“5”“6”“7”“8”“9”,同时出现画外音。“9”说自己最大,看不起“0”,“1”出来打抱不平,说:“如果我与0站在一起,就比你大。”这时教师进行适当引导:“小朋友,你们相信吗?”屏幕一闪,1和0站在一起,把孩子们紧紧吸引住了,就可以自然地把学生引入新课:“10的认识。”

四、通过精心设疑来培养学习兴趣。低年级学生自我控制的能力较差,注意力不能持久。根据这一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巧妙地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回答,从而集中注意力。同时,对学生准确回答的问题加以肯定,对不懂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启发引导并加以鼓励,从而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如在教学“看实物口说应用题时”,要求学生注意抓条件、问题和数量关系三大要素,这概念对低年级学生比较抽象,我就采取以下的教学方法:我问“老师右手拿5支铅笔,左手拿4支铅笔,一共有几支铅笔?”学生回答后,我又问“一共有9支铅笔,老师右手拿5支,左手拿几支?”学生又回答对了。接着我把一部分铅笔放在铅笔盒里,一部分放到手里,随之设疑提出:“你们猜一猜,铅笔盒里有几支铅笔?”这时,他们争强好胜的心理表现出来,便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有的说:“铅笔盒里有5支。”有的说:“铅笔盒里有4支。”等等,此时,我惋惜地告诉他们:“你们猜的数都不对,你们知道为什么猜不对吗?”学生们一脸茫然。这时我说:“这不是一道完整的题,它缺少一个总数条件,所以你们算不出来,如果老师说一共有8支铅笔,手里拿着2支铅笔,铅笔盒里一共有几支铅笔?”这时同学们恍然大悟,人人积极思考争着发言。这样,学生在求知解疑的过程中,学会知识,提高能力,从而诱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小学数学学习篇2

一、组内成员搭配妙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虽有这样的说法,但是有时很多人的智慧相加不一定能够比得上一个人的智慧,一个成功的小组不是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就行,想要使小组内的这些“臭皮匠”能够在合作学习中能发挥“诸葛亮”的作用,小组的划分必须有明确的依据,最好是依据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每个小组都必须兼顾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这样可以方便小组内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同时考虑到男女生在心理品质上的差异,也要注意男女生的比例,切忌一个小组都是清一色的男生或女生。总之尽量做到使各个小组的实力相当,这样才方便在班级中进行小组竞争。

二、小组长的选拔别小瞧

小组长是一个小组的“领头羊”,小组长可以确定目标,明确分工,协调成员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这头“领头羊”的作用,有助于有序完成活动任务,缩短活动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所以,在小组长的选拔上一定要严格把关。

为了调动全班的积极性并能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可以实行“竞争上岗”的制度,凭各方面的综合表现竞选组长,综合表现可以分课内和课外。课内包括课堂发言、上课表现等,课外有朗读、作业、卫生等,最关键的一点是组长必须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和集体荣誉感。组长可以一月一换,这样现任的组长会努力保住自己的位子,而其他组员也会你追我赶,随时准备挑战。

三、各司其职分工好

组员确定了,组长选好了,组长以外的其他成员也要各司其职,这样课堂上小组才能运转起来。我们可以在小组活动中安排一个正组长,负责学习,另外,有专门负责纪律、课后作业的,小组活动时,由学安排发言,负责对本组后进生进行辅导,纪律组长随时注意控制讨论声音的大小,提醒开小差的组员。这样,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每个组员都清楚自己的责任。

四、互帮互助不能少

小组内各人的素质不同,接受知识的能力也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在课上不能将所教知识全部“吸收”,这就需要课后慢慢“消化”,这时如果能有小组内的其他成员的帮忙,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小组内要建立帮扶对子,一个优等生搭配一个后进生,中等生之间则可以互相帮助。帮扶对子的二人既要在学习上互帮互助,在纪律、卫生上也要互相监督。平时还可以对帮扶对子进行考核,评出“最团结小组”,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五、你追我赶向前跑

小组内的合作、团结很重要,但是合作、团结不代表没有竞争,组内和组间的竞争也是不能少的。在小组里面,除了平时结对互助外,也可以在小组里确定两人一组的“竞赛组”,即能力和技能相当的两个人为一个组,既对自身在小组内的表现进行比较,同时又对自己所帮扶的对象的表现进行比较,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能够形成你追我赶的氛围,即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又能让帮扶对子齐头并进。

小学数学学习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与学习是师生双方交互作用的过程,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即“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在小学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数学的方法,是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前提,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关键,也是提高学生数学成绩的有效途径。

1掌握课堂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课堂学习是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数学课堂学习中,学生要坚持做到“五到”:耳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方能把握课堂学习机会,提高课堂学习效果。耳到。就是要求学生要认真听讲,即在听课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倾听老师所讲的知识重、难点,又要善于倾听同学回答问题的内容,特别要认真听自己在预习过程未看懂的问题,也就是学生批注的知识疑点。眼到。老师讲课除了声音之外,经常还通过表情和手势向学生传达一些讯息,学生要善于看老师的演示实验、幻灯片和板书的内容,还要看老师要求看的课本内容,把书上知识与老师课堂讲的知识联系起来。口到。学会提问时学好数学必须的手段,学生应该将自己预习时没有掌握的、课堂上新生的疑问,全部归纳出来,在课堂上直接请教老师或同学,直到融会贯通。心到。善于思考是学好数学的重要保证,课堂上要认真思考,积极主动地思考,理解课堂的新知识。数学课堂学习有时要求掌握例题的解法,有时要求学会运用公式,学生必须灵活使用。

2借用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结合生活经验学习数学

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观看自然现象的天气状况,然后老师体出问题:“天阴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学生就会很自觉地联系他们已有的经验,回答这个问题。学生说:“可能会下雨。”“可能会打雷、电闪。”“可能会刮风。”……老师接着说“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事情可能会发生?哪些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呢?”通过这一创设情境的导人,使学生对“可能性”这一含义有了初步的感觉。在教“元角分的认识”一课中,我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母亲节快到了,小明想给妈妈买一件礼物,就把自己攒的1角硬币都拿出来,一数有30个,拿着这么多硬币不方便,于是小明就找隔壁的老爷爷来帮忙想办法,老爷爷说这好办,收了小明的30个1角硬币,又给了小明3张1元钱.小明有点不高兴,觉得有点吃亏。然后让学生分析,小明是否应该不高兴呢?最终得出正确的元角分概念,这样教学,让学生感到数学中的知识有的是我们在生活实际中已经会的,可以运用经验,通过刨设活动,把经验提炼为数学,充实和改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3激发兴趣,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

教育是引导学生学习的主体,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在于老师。怎样才能做好这一点呢?常言道:“亲其师而信其道。”但是要想让学生亲其师,教师本身首先要管其生,想方设法让学生亲近你,而不能让学生“敬而远之”。大体来看,学生喜欢哪一位老师,同时也就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那门功课。学生在一个和蔼可亲的老师面前,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对其所教的学科能不感兴趣吗?首先我在课堂教学中对他降低要求逐步提高的方式,并采用适合他的学习方法去指导他,每到课余时间,主动找他谈心、了解、摸索他的心里,掌握他在数学上还存在哪些问题,以便及时的加以解决,给他一个轻松、愉快的心情,减少心理压力。与此同时,与其家长取得联系,要求家长此时此刻更要关心他、爱护他、鼓励他,在同学中建立一帮一活动,同学的帮助温暖了他的心,使他自己也不断增强自信心和勇气感,这样逐步由害怕数学,慢慢变成喜欢数学。

4家校共教,提高家长的教育合作意识

很多家长的教育观念不正确,他们送子女读书,诚然是希望他们能有一个好的未来,但他们却没能在孩子的学习中起到实质上的促进作用。他们把孩子送到学校便完全交付给学校与老师,孩子学习好,他们无话可说,可要是成绩差,他们不是帮孩子找原因想办法,而是轻则骂,重则打,全然不顾幼小的心灵是否受到伤害。孩子常常感到无助,于是便破罐子破摔,从而更加厌恶学习。数学的学习相对于其他科目来说,是比较难的,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应对家长进行一些实质性的培训,鼓励他们转变教育观念,为孩子的将来主动参与学习,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加一股必要的辅导力量。在这样的家校共教的氛围中,才能有助于学生提升学习的自信心,鼓励学生学好数学。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不仅仅是完成基本的教育教学任务,更要对学生负责,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放在首位,善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创造主动参与的条件,培养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爱学、会学、能学,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

作者:李连娜单位: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区百楼乡太保营小学

参考文献:

[1]黎昌权.小议学生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积累学习经验的方法[a].2016年4月全国教育科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6.

[2]王道叶.小学数学学习方法探讨[a].2015年10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5.

[3]韩秀清.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方法[a].2016年1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6.

[4]薛峰.对话———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学习方式[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数学优秀论文集[C].2005.

[5]欧小明.浅谈小学数学学法指导[a].中国教育学术论坛(第二卷)[C].2006.

[6]杜安祥.浅谈小学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a].2012年3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

小学数学学习篇4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学情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按照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理念,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应该突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性,让学生不光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其中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最大发挥,这种模式给足了学生在课堂上探究、思考和锻炼的时间与空间,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小组合作学习是依据相关的教育教学因素,特别是学情,依据相关的标准把学生分成一定数量的小团队或者小组,然后对各小组就行分门别类布置学习任务和设置教学目标,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相互配合,最后共同努力完成既定教学目标的一种模式。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分组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依据学习的需要进行有效分组,分组的目的是激发小组成员之间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学习自信心,使成员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竞争与合作。教师作为组织者和调控者,应该发挥的作用是引导和督促。

二、小学数学课堂开展合作学习的对策探究

在小学数学课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也不是一项简单的事情,教师需要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才能确保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

在小学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在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既要突出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合作,又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所以,创设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极为重要。由于小学生生活阅历较为肤浅,接触的事物较少,所以,吸引他们的东西更多的是生活化的东西。为此,在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学情,从学生的视角去设计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做到课堂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让数学知识回归生活。小学生的好奇心很重,对课堂问题往往具有极强的探究渴望,如果教师能够巧妙设计数学问题,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情境,一定会使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密切配合,相互合作。笔者在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发现,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还能有效促成合作学习的开展,让课堂充满知识性和娱乐性。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的相关知识时,我首先给学生讲授了数学的对称美在建筑、美术等各行各业中的应用,然后例句了生活中的一些实例,紧接着我就追问:“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轴对称图形,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轴对称图形的相关知识?”我让同学们开展小组讨论,最后总结本小组的答案。为了更加直观地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相关知识,课堂上我和学生们一起做起了剪纸游戏,从生活中的常识出发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以上讲解,我再让学生从理论文字的角度诠释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这样,从实践到理论的教学,颠覆了以往的教学模式。通过合作学习成效和教学质量得到了提升。

(二)明确学习任务,让学生知道做什么

在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和了解课堂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内容是什么、学习的目标是什么、如何才能很好地达成学习目的,完成学习目标。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的评价,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成绩和表现,发挥评价的作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管理是非常重要的,这需要老师的有效督促和管理,也需要学生的配合。学习目标的设置和学习任务的分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问题和知识的探究中去,这样也能保证合作学习的有序和有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重在每一位学生的参与,教师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所作为,他们之间也可以实现优劣互补,要讲究人员和知识能力的配合,让他们在比较融洽快乐宽松的氛围下习得知识。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依据学情设计教学任务和学习目标:让每一个数学学习小组制定一个平行四边形,并让学生尝试寻找方法、探究它的面积。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小组成员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对于求面积还存在一定的难度,那么成员之间就会相互商量和商讨。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

(三)客观评价,及时引导

小学数学学习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复习方法

小学数学复习课是帮助学生对某一阶段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并通过查漏补缺,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发展数学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不尽如人意的现象:教师“炒冷饭”式的把所学过的知识再现给学生,然后采用“练习校对再练习再校对”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题海里苦战。这样的复习,教师不厌其烦,学生索然无味,教师反复强调,学生无动于衷,教师累、学生苦,收效甚微。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在“有效”上下功夫,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十二年来的教学体会,对提高小学数学复习课的有效性谈几点看法:

一、复习课的目的意义。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论语》开篇首章首句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意思是说:“学问是要大家随时练习它,不也高兴吗?”“学”的含义是学习与教学。“学”并不仅仅包含需要温习、练习的学问,而“习”也并不只是温习、练习的意思。我们认为,孔子的这句话,体现了其科学的学习和教育思想。又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说:“广泛地熟读典籍,复习所学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会贯通。”

复习课是小学课堂教学重要课型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上好复习课,对学生系统学好数学,发展思维能力,是极为重要的。同时对教师弥补教学中的缺漏,提高教学质量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每个单元、每个阶段的内容学习完成之后,进行一次系统、全面的回顾与整理,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原先学习时,知识在大脑皮层留下的暂时联系痕迹,经过一段时间,会逐渐模糊,出现遗忘。而且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由浅入深,由此及彼,进而认识相关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个过程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往往需要有反复。所以,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原来分散学习的知识得以梳理,由数学的知识点串成知识线,由知识线构成知识网,从而帮助学生完善头脑中的数学认知结构,增进持久记忆。有人说:“平时数学教学是栽活一棵树,复习过程是育好一片林。”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复习课的重要性。

二、复习的方法

1.抓重点、难点

小学数学的各处单元都有一个知识点,这也是我们平常上课时的教学重难点,我们上课时在这个点上下了不少的功夫,学生也掌握得比较好,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所学知识渐渐遗忘,这是记忆的规律,是正常的,谁都无法避免的。而复习就是要对以前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进行回顾和再现,真正的起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因而创设一个什么样的情景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产生新鲜感,从而真正地投身参与到复习中去,是我们要着眼考虑的问题,这也是衡量一堂复习课好坏的关键。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以及不同的教学内容来组织复习,要改变传统的复习模式,郑重让学生把知识点、难点弄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并能用所学知识结合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真正达到复习课的目的。

2.把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加深学生的理解

新授课时,我们目标集中,只需让学生攻下知识点就行了,而复习课则是要把旧知识进行系统归纳,使它更加条理化、系统化,进而加深学生的理解,更易于吸收和掌握。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去进行归纳整理,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复习,或都也可以采取小组复习的方式,采取讲座的方式,自主地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可以交流学习方法及感受,真正做到取长补短。我们老师要充分地相信自己的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促使他们创造性地完成知识结构和认识的构建,真正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

如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内容,可以这样:

横向整理:比――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比与分数和除法的联系。

比值向整理:比――比例――正比例――反比例――比例尺。这样的整理有助于知识的系统和条理化,让学生易于吸收,不易遗忘,同时也不易遗漏知识了。

三、设计科学的练习题

复习要充分体现“有讲有练、精讲多练、边讲边练、以练为主”的原则。因而我们所设计的练习题要具有针对性,典型性。我们设计的练习要体现教学目标,要充分体现导教导学的作用。练习的目标要全面而准确,特别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薄弱环节,易混易错的环节要有针对性地设计例题,要时常改变问题和条件让学生真的可以“举一反三”。

例如:在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内容时,为了充分地让学生明确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给学生制表格等。

总之,数学复习课的练习情况如何,在一节课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设计练习题,既要考虑练习的质量,也要考虑数量,但是一定要避免简单的重复练习。

四、对复习结果进行讲评

老师的表扬是学生心中最骄傲的事情,准确对学生练习的情况进行评价。评价是对一节复习课的检查与反馈。能给予学生成功体验和紧迫感,从而强化和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对有所进步的同学要给予表扬。评价也要多样化,要以激励为主,可自评、互评以及小组评、教师评等多元结合,让学生体验快乐,感受成功。

五、重视不同层次的学生

小学数学学习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体验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6-0188-011.课前预习的有效性

开展课前预习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预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已不再视预习为简单的看书、做题。而是能够在预习时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一定的、恰当的方法来理解和分析知识。还能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在预习时,对自己不懂的内容都做了标记。听课时,就会主动的、有重点的听课;教师在审阅学生的预习作业后发现学生较集中、较典型的问题,教学时也会有针对性的施教。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开展课堂预习既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能力,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课中提供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

2.1提供"玩"的机会,让学生在玩耍中体验。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是他们的兴趣所在,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促进人们素质个性发展的最主要途径是人们的时间活动,而"玩"正是儿童这一年龄阶段特有的实践活动形式。在教学中,我们把课本中的一些例题转化成"玩耍"活动,从"玩"中体验抽象的数学知识。

2.2提供"做"的机会,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学习是需要体验的,因为我们的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接受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严格的说,能力并不是教会的,而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通过接受、体验、感悟、类化、迁移而逐步形成的。在教学中,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做"的机会,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3提供"说"的机会,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说"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主要方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说"的机会,让学生在交流中感受数学,体验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萌发我要学数学的心里需求。

3.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如简便运算232-198,可让学生采用"购物付款的经验"来理解:妈妈有两张百元大钞和32元零钱,买一件198元的上衣,她怎样付钱?营业员怎样找钱?最后妈妈还有多少钱?学生都能回答:妈妈拿出200元给营业员,营业员找给她2元,妈妈最后的钱是32+2=34元。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多减了要加上"的规律。以此类推理解132-103、356+98、947+102等习题。

4.解决问题,体验数学的应有价值

在实际应用中,老师既应该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更应该让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带不定期的愉悦和成功,逐步养成用数学的眼光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学习"圆的认识"后,组织学生对"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一生活问题作深入探讨,引导学生用圆的知识来解释;学习"圆柱与圆锥"这一单元后,引导学生计算沙堆、稻谷堆的体积和重量;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后,引导学生收集日常生活接触到的百分数材料,并通过数据对比、分析,了解社会的变化和进步;学习"统计图表"后,指导学生收集家中的各种发票,了解收入支出情况,经过加工整理,制作季度收支出情况的统计图等等。

5.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这里的"说数学"指数学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6.有效评价,体验数学的学习快乐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处处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及对予以肯定的评价,让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中体验"我想学"。教学实践证明:成功的学习体验有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从而增强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主动性。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表扬与批评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教师应循循善诱,多鼓励、少批评,如多些说"再想想,相信你能行"、"你的回答太精彩了"、"你的回答真有创意"……,只有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才能进一步增强自信心,才有利于学生处主学习的培养。

总之,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实现这些要求,虽然有多种途径,但最基本的是从学生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在过程中体验数学乐趣,体验"生活"、体验自主、体验过程、体验创新、体验成功,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小学数学学习篇7

1激发兴趣,教给学生阅读课本的方法

教育是引导学生学习的主体,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在于老师。怎样才能做好这一点呢?常言道:“亲其师而信其道。”但是要想让学生亲其师,教师本身首先要管其生,想方设法让学生亲近你,而不能让学生“敬而远之”。大体来看,学生喜欢哪一位老师,同时也就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那门功课。学生在一个和蔼可亲的老师面前,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对其所教的学科能不感兴趣吗?首先我在课堂教学中对他降低要求逐步提高的方式,并采用适合他的学习方法去指导他,每到课余时间,主动找他谈心、了解、摸索他的心里,掌握他在数学上还存在哪些问题,以便及时的加以解决,给他一个轻松、愉快的心情,减少心理压力。与此同时,与其家长取得联系,要求家长此时此刻更要关心他、爱护他、鼓励他,在同学中建立一帮一活动,同学的帮助温暖了他的心,使他自己也不断增强自信心和勇气感,这样逐步由害怕数学,慢慢变成喜欢数学。

2激发兴趣,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

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要通过一些恰当的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每个学生都喜欢做游戏,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做与之相适应的游戏,这样不仅可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更能增强他们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的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和有效的学习方法。

记忆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基础,是智力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获得知识,完成学习任务的必备能力之一。数学知识的记忆应以理解为主,在课堂中我常用这些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性学生:(1)理解记忆法。(2)规律记忆法。(3)形象记忆法。(4)比较记忆法。(5)类比联想记忆法。(6)归纳记忆法等。

3激发兴趣,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

质疑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习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指出疑问,才能有进步。质疑问题的学习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开始对提出的疑问,需要教师启发引导,一旦有了这个习惯,他们会提出许多教师意想不到的疑问。现代教育理论非常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认为教育的实质就是对学生实施主动性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懂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惫,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小学生好奇心强,对新奇的东西容易产生兴趣。教学时,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有意识设置悬念,提出有吸引力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并且要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探讨、去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这样,学生才会对教材的质疑展开讨论并进行归纳,这不仅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而且还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教给学生科学的复习方法

复习就是把学过的知识再进行学习,以达到深入理解、融会贯通、精练概括、牢固掌握的目的。学生的数学知识是由一堂堂数学课累积起来的,因而所获得的知识往往是零碎的和片面的,时间一长,就会出现知识链条的断裂现象。基于这一点,我认为单元复习和总复习都是至关重要的。面对小学教学,我将采取以下复习方法:

4.1概括复习。学生每学完一个小单元或一个大单元,就组织他们对于知识体系进行一次再概括,理出纲目,记住轮廓,列出重点,帮助他们掌握单元的主要内容。

4.2分类复习。引导学生把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分类整理、分类比较,以加强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深度、广度,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与记忆。

4.3区别复习。把学过的相似的概念、规则等,如以区别、比较,掌握知识的特征。总之,一方面,复习要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找出重点、关键,然后提炼概况,组成一个知识系统,从而形成或发展扩大认知结构;另一方面,通过复习,不断地对知识本身或从数学思想方法角度进行提高与精炼,是有利于能力的发展与提高的。

5教会学生整理与归纳的方法

整理知识是一项主要的学习方法。小学数学知识,由于学生认识能力的原因,往往分若干层次逐渐完成。一节课后、一个单元后或一个学期后,需要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与归纳,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便于记忆和运用。

小学数学学习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学习

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和研究过程,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1.知识衔接,优差互补之时

对于小学数学知识来说,大部分内容是从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引伸发展的。因此新旧知识的衔接处也恰恰是学生认识活动中容易出现思维障碍的时候。由于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的差异,有的学生能较好进行知识的迁移,而有的学生却感到困难。此外,针对有些班型较大、学生能力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课堂中教师也很难满足每个学生的表现欲,所以这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例如,在教学《比例的意义》过程中,例题中分别出现了不同行驶时间及所对应的路程,学生初看例题,很难找到其中的规律。此时,教师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安排合作任务,在小组中,个体均有不同分工,他们先将不同的数量关系进行梳理,再分头进行逐一计算,还有的同学负责填写表格,最后统一归纳进行比对,此时,大家便不难发现"比值相等"这一结论,进而得出比例的意义。

2.动手操作、时间有限之时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那么,在有限的40分钟内,许多知识的发现与掌握就需要学生的动手实践,通过探究总结规律。像这样的操作活动,单凭个体力量是不易完成的,而且如果活动空间过大就会造成时间拖沓;空间压缩过多又会蜻蜓点水流于形式,无法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挖掘集体潜能,先分解任务,再进行知识交流,以此共同解决学习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过程中,学生起初对内角和的大小有多种猜测,而发现内角和规律靠个体独立动手实践难免花费时间过多,所以此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们在组内通过剪一剪、画一画、拼一拼、量一量的方法,均能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而他们的方法又不同。学生们集思广益、协作功关,将相对抽象的数学定理变得直观易懂,尤其是有效的合作节省了学习时间,从而使学生对内角和结论有了更为透彻的认识与理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问题开放,思维碰撞之时

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每当这时,我们不难发现,理解的偏差使学生们各抒己见,甚至有时争论得面红耳赤。再加上很多学生争强好胜,有一定的竞争欲望,渴望自己的观点被肯定,但又不善于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一旦有不同意见,浮于表面的争论较多,说服力不够,理性分析欠缺,思维深刻性不够。每每这时,正需要同伴们的合作学习、静心深思。

例如,在教学《正方形的面积》一课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判断题: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相等。一些同学马上脱口而出"对",稍作片刻,又有人马上反驳"错"。全班学生立即唇枪舌战起来。为了让学生加深印象,我组织他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找到方法验证各自的观点,许多学生用拼摆方法得到一个4平方厘米的平面图形,用画线段的方式得到一个长4厘米的线段,此时,他们共同发现,两者无法进行大小的比较,从而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这样,合作学习便让学生把自己的结论有依据地展示出来,彰显了群策群力的魅力。

4.思维模糊,启而不发之时

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课堂上教师难免遭遇"冷场":教师提出的问题得不到学生的回应,学生因理解不透彻而显得紧张,面对学生"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往往使教学也变得非常尴尬。那么,此时除了教师要灵活掌握教育机制,及时变换问题角度外,更要学会相信学生的力量,冷静地等待,将时间留给学生。这时的合作对学生来说便是雪中送炭,他们更会产生愿与学习伙伴交流、探讨,相互启发的需求。

例如,在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一课中,有这样一道例题"少年宫合唱队有84人,合唱队的人数比舞蹈队的3倍多15人,舞蹈队有多少人?"如果用以往学的算术方法,孩子们很容易解决,而此时要求用方程方法,很多孩子犯了难。面对孩子的沉默,我引导他们根据题中的已知条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究,试着画一画线段图,从而找到其中的数量关系。在组内充分交流之后,我鼓励孩子们大胆介绍自己组完成的线段图,他们一边介绍,一边有组内的成员及时补充,甚至有的干脆指指点点用手势反复说明,终于从图中找到关系,从而列出了方程。通过合作,学生们茅塞顿开,集体的智慧让他们收获了成功。

5.突破难点,释疑解惑之时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对于知识重、难点一定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理解,此时,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而是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针对自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互相切磋,互通"有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习单位由大化小,人人可以参与其中,这是对学生主体作用的最大发挥。在小组中每个学生群体合作、共同探究、相互启发,有利于攻克"教与学"的重难点,同时也能够发挥优势互补作用,达到共同认识与理解的效果,从而有层次的进行分析、比较,对规律的探索做到循序渐进、水到渠成。

小学数学学习篇9

一、激趣生欲

有位名人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实践也证明,学生一旦对某事物感兴趣,总是会主动地、积极地去探究,甚至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地步。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课堂则失去了意义。因此,在上课开始的几分钟内,教师就要以充满爱的感情、和蔼可亲的语言感召学生,以唤起学生对教师的爱,从而创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有了这样的环境,教学中再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事物或生活实际出发,从而也就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信心。如教学“圆柱体积”时,教师首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水桶,并算出水桶的表面积,然后用带着夸奖的口气说:大家都会算出这个水桶用的铁皮,那这桶大约能容多少水,你会算吗?望着学生“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神情,教师又顺势引题:要想算出水桶能装多少水,必须学会如何计算圆柱体积。这样,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会迫不及待投入对圆柱体积的学习中,为学生创造了一个主动参与的空间。

儿童的特点是活泼好动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动耳,充分调动多种器官参与,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学生通过演示操作,不仅掌握了文化知识,而且从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进而培养对数学课的学习兴趣。

二、主动获取

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学习动机已被激发起来,把自己的行为指向学习时,教师要尽量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完整的材料,给学生创设动手、动口、动脑的条件和机会,从而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如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时,学生很快就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进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三角形面积=底×高÷2。这时候,教师除了肯定学生的推断正确外还带着略有疑虑的口气问:大家都能通过“合并法”求得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你们能不能利用学具采用“割补法”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呢?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学习兴趣也随之特别高涨,纷纷动手操作。接下来教师又顺势引导,最后学生想出三种“割补”方法,而且还主动积极地发表自己探索到的见解。活跃的课堂气氛、趣味无穷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达到高潮,完成了从感性到理性的一次质的飞跃。

兴趣只是学习的动力,要使这个动力持久,关键还要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古代哲学家曾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知识外,还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对于学习中的难点适时点拨指导,帮助他们找到思维的“突破口”。如教学“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时,组织学生讨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用整数去除分子的商做分子,分线不变。随后让学生计算■÷4时,学生思维出现“中断”,此时教师顺势点拨:把毫米平分成2段,每段是多少?还可以怎样计算?能不能把它转化为已学过的计算方法?比如可以看作求■米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一句话,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思维”的突破口。接下来教师又鼓励学生把“转化”思维作为一种学习方法自觉运用于学习中。

三、精练趣练

一直以来,大多数教师都是给学生安排大量的、重复的、机械的练习来提高所谓的好成绩。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思维由动态转化为静态,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技能的形成。因此,在设计练习时要力求内容精练,做到有针对性、层次性、渐进性,要符合知识本身的规律和认识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让层层深入的内容牢牢吸引住全体学生,引导学生“拾级而登”。再有,当学生学到新的知识后,形成技能的最好办法之一就是让他们自己去实践、去品尝自己的劳动果实,体验成功的欢乐。

小学数学学习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竞争

如何在小学数学中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合作呢?下面就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恰当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1.认识价值,激发欲望

新课程标准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作为一个主要的数学学习方式,将合作学习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充分肯定了合作学习能从许多方面促进学生更加主动、活泼地学习。它为学生提供了终身学习必备素质,充分体现学生的自身价值。通过合作学习,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解题方法,同时又分享别人的解法,在讨论不同解法的正确性和优缺点的过程中,解题思路越来越明晰,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地寻求问题解决的策略。许多凭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集体的智慧,常常被创造性地加以解决。合作不仅能有效地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投入,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还能激发个人的求异思维能力。

2.创设环境,营造氛围

“以知识为本”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或是“知识的移植”,客观上造成了一种沉闷、压抑的非合作化环境,而“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在感受和参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创造良好的合作学习气氛,提供充裕的时空环境和热情的帮助环境,并选择恰当时机适时适当的激励。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或精神上的鼓舞,把学生当作朋友和知己,多一些理解、鼓励、宽容,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更加活跃,探索热情就会更高涨,合作的欲望就会更强,课堂就会更加生气勃勃。

3.合理分组,多向交流

在合作学习中,合作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合作小组的组建。一个合作进取、分工协作的学习小组,就能很好地开展合作学习、合作交流,更好、更快地完成合作任务,同时使每个成员在合作中都能体验合作成功的愉悦。一般说来,我们可以将班级学生按学习成绩、兴趣爱好和交往人群每4–6人分为一组,组内人员有具体分工,设一名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另设记录员、汇报员、资料员等。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汇报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合作成果汇报。为了避免让一些口才好的同学垄断课堂,造成“一言堂”,一定时间后,进行角色转换,或由小组长根据合作内容的难度,随时进行调整,让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与提高。

4.角色转换,正确定位

新课程的启动,学习方式的变化,呼唤着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是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是参与课堂活动的“平等中的首席”。因此,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时刻要变换自己的身份,时而是一个促进者,时而是一个合作者,时而是一个帮助者,时而是一个激励者。

二、合作学习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合作学习”的方式,需要教师精心地组织,积极地引导,深入地指导,细心地发现,要使合作学习的过程同时成为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与形成合作能力的过程,而不只是为了获得预期的结果。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尤其是要关注“两极”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的表现。对于学优生,要指导他们调动每个组员的积极性,学会鼓励、帮助别人,使每个成员都积极地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既组织好,又协调好,当好主持人;对于学困生,则要帮助其建立信心,鼓励他们参与到合作活动中去,指定一些适合他们完成的任务,使他们也能有所为,不至于被小组同伴冷落、搁置在一边。

2.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合作的过程,也是交流的过程,合作与交流往往密不可分。但“合作”也罢,“交流”也罢,都必须以独立思考为前提,以独立思考为基础。合作前,学生要有自己的思考;交流前,学生要有自己的想法。没有独立思考的合作,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合”,合作的效率、合作的效果都要大打折扣;没有独立思考的交流,只是单向的信息传递,就不能产生碰撞,不会产生共鸣,不能受到启发。

3.合作与竞争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