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资金监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7:42:47

教育培训资金监管篇1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消息,近日,教育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中国银保监会印发通知,就加强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监管工作作出进一步部署,严防妥处“退费难”“卷钱跑路”等问题,坚决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校外培训机构要严格执行教育收费公示制度

 

通知指出,要坚持校外培训公益属性、落实培训收费管理政策,坚决遏制过高收费和过度逐利行为。校外培训机构开展培训要全面使用《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严格执行教育收费公示制度,预收费全部进入本机构培训收费专用账户。面向中小学生的培训不得使用培训贷方式缴纳培训费用。校外培训机构提供培训服务收取培训费应依法纳税,应如实开具发票。

 

采取银行托管风险保证金的方式对预收费进行监管

 

通知强调,要全面实施预收费监管。学科类和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应全额纳入监管范围,包括本通知前已收取但未完成培训服务的预收费资金。各地可结合实际,采取银行托管、风险保证金的方式对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进行监管。实行预收费银行托管的,校外培训机构要与符合条件的银行签订托管协议并报教育等主管部门备案;开立预收费资金托管专用账户,做到全部预收费“应托管、尽托管”。托管银行不得因提供托管服务而额外收取培训机构、学员费用。采取风险保证金方式的,校外培训机构应与符合条件的银行签订协议并报教育等主管部门备案,开立风险保证金专用账户,存入规定金额的保证金作为其履行培训服务承诺和退费的资金保证。

 

将培训机构的预收费情况纳入其诚信建设内容

 

通知明确,教育、发展改革、人民银行、银保监、税务、市场监管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的协同监管。建立定期共享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监管有关信息的工作机制,强化风险预警。要将培训机构的预收费情况纳入其诚信建设内容,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组织在信用建设、纠纷处理等方面的作用,引导培训机构规范运营,积极主动将培训预收费纳入监管。

 

对是否存在“退费难”“卷钱跑路”等问题开展集中排查整改

教育培训资金监管篇2

日前,教育部印发通知,要求各地整治教育领域特别是社会教育机构非法集资乱象。

预收学费数亿元后老板跑路

聚智堂是一家全国连锁的社会教育培训机构。近日,该机构突然停业,负责人涉嫌跑路,不少预存了高额本金的家长被“深套”。目前,北京、天津警方均已介入调查,涉案金额可能高达数亿元。

聚智堂诱人的一招是“感恩聚划算”套餐。家长预缴不同金额的学费本金,按一定利率产生利息,但“利息”不是现金,而是聚智堂的不同课程。预付越多,赠送课时也越多,学完到期,承诺返还家长本金。

记者日前在聚智堂北京宣武校区教学点看到,一块广告板上写着:“预存5万元,一个月赠送8小时名师一对一,预存10万元赠送16小时”“预存学费一个月后返还”。

据记者了解,有家长预存金额近百万元。随着多家分校区接连闭校,众多家长预存本金或将“打水漂”。

同样遭遇社会教育培训机构收费欺骗的,还有河北、江苏、上海等地的家长。近期,河北警方查处一起特大欺诈骗局。“中国为民教育网”打着教育培训的幌子拉人头、收会费、发展下线,覆盖20余个省区市,注册会员约18万人,涉案金额约2亿元。

警方调查发现,“中国为民教育网”表面上向群众贩卖互联网教育视频,要求注册会员缴纳378元、1890元、3780元、7560元学费,取得银卡、金卡、白金、钻石会员加入资格,背后却是以教育为名、行传销之实,会员按加入顺序组成上下级关系,再依据发展下线数量获取数额不等的奖励。

在江苏,苏州新动态语言培训机构负责人跑路引发100余人集体诉讼,法院已判决机构退还预收学费180余万元,钱却因老板跑路至今未追回;而在上海,600余名家长向童意创想培训机构支付了平均近万元的学费后,带孩子上课时却遭遇“铁将军把门”。

一些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的三大“硬伤”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存在三大“硬伤”。

――以预收学费变相非法集资。预收费模式在教育培训领域十分普遍,收费主要用于支付场地、师资、管理、设备等各项办学成本,完成教育培训全过程。但记者调查发现,许多企业以“预收学费是行业惯例”为幌子,变相非法集资。

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律师尹富强认为,教育培训机构吸收公众存款从事金融理财等其他非教培业务,均属于超范围经营,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诈骗罪。

――证照不全涉嫌非法经营。依据相关规定,成立正规的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应当办理教育部门的办学许可证、民政部门法人登记、物价部门收费许可等。然而,记者调查发现,证照俱全的社会教培机构并不多。

上海长宁区一位家长告诉记者,他刚给家里3岁的孩子报读了上海知名幼小衔接教培机构“百花学习塾”的思维训练班。为拿到报名资格,全家总动员“蹲守”一周才抢到号,黄牛号更是炒到5000元。然而,经上海长宁、徐汇区教育局和长宁、徐汇区市场监管局调查发现,该教培机构其实是“黑校”,并没有办学资质。

――预收学费资金管理成“暗箱”。社会教培机构资金链断裂一般有两大原因:一是内部财务管理出现问题,二是外部投资失败。一些机构以扩大校区、补贴正常经营为由,大肆集资吸储,在家长甚至员工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挪作他用,进行其他领域高风险投资。

比如,聚智堂原董事长杨志曾坦言,聚智堂将一部分预收学费用于投资瀚峰资本投资(北京)有限责任公司名下的东星时尚广场,后因该固定资产投资出现纠纷,资金链崩断。

预存学费有隐性风险,需明确收费边界

记者调查发现,预存学费已成社会教育培训行业的隐性风险。除了行业自身运营问题,对其涉嫌违法经营、非法集资行为的监管状况也亟待改善。

教培机构处于监管“灰色地带”。某社会教培机构天津分校校长表示,社会教培机构既是学校更是企业,这种双重身份为“打球”经营提供了很多便利。

“比如,你可以先到工商部门注册教育咨询公司,再以咨询的名义开展教育培训。办学过程中,因为没有在教育部门备案,教育部门不会管,而工商部门通常又不会对机构招生资质、教学质量、师资来源、经营内容等进行详细监管。”一名校长说。

承办苏州新动态培训机构跑路案件的法官建议,改变监管不力局面,工商部门应提高培训行业准入门槛,在准予注册前对其注册资金、经营规模、经营资质、信用记录等进行严格审查,教育部门应对培训机构加强审核,必要时采取注册登记制。

防范预收学费“狮子大开口”,需明确规范收费边界。在北京通州办培训学校的刘先生告诉记者,目前,北京多数教培机构都采取预付费模式。这一机制虽有其合理性,但监管方应对预付费金额的上限、预付费的周期予以明确规范。

教育培训资金监管篇3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坚持以统筹城乡就业创业为指导,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主导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对劳动者的需求出发,从2011年开始,利用3—5年时间,大力开展就业与创业能力培训,让有培训需求的劳动者都得到一次以上培训、掌握一门以上技术,让有技术基础劳动者的技能得到提升,让有创业愿望的人才激发创业潜能和提升创业能力,全面提高城乡劳动者的就业竞争能力、职业转换能力和创业带动能力,逐步缓解我县劳动力就业与企业用工需求的矛盾,使广大劳动者真正成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培训对象和范围

全县城乡劳动力包括下岗失业人员、企业职工和老板、返乡创业农民工、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有创业愿望和创业能力的人才、事业单位业务人员及有就业愿望的残疾人等。

三、培训资金来源、使用和监管

1、资金来源:上级财政下拨到县劳动就业、县农业、县农业开发办、县老建办、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县残联等部门的培训专项资金,上级财政下拨给县职业中学的学生补贴资金及县财政配套资金和事业单位人员培训经费。

2、资金使用:所有培训资金实行捆绑使用,由县职业教育培训办公室(以下简称县职教办公室)统一调配,资金重点用于我县产业工人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

3、资金监管:资金使用由县财政局全程监管。

四、组织实施

1、制定培训规划。根据职责分工,县人事劳动部门负责工业园区企业定向培训(金蓝领工程)、创业培训、服务行业培训和事业单位专业培训,县农业、农业开发办、老建办等部门负责农村实用技术、良种良法、农业开发等人才培训,县残联负责开展残疾人培训。各项目实施部门根据上级分配的任务数和全县劳动力培训需求制定本部门的培训年度计划,报县职教办公室审核,并经县职业教育培训领导小组审定后,由县职教办公室统一协调和安排实施。县职教办公室要及时制定我县五年培训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报县政府审批。

2、确定培训机构。由县劳动就业局职业技术培训中心、赣中农村人才市场培训机构、县农业局阳光工程培训机构,县职业中学、县创业学校和经批准的其它培训机构承担培训任务。县职教办公室要及时向社会公布培训机构,培训机构也要向社会培训专业、培训计划、培训内容、教学师资、实训设备等信息,为劳动者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参训提供便利。

3、组织培训生源。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加大培训生源组织力度,利用农闲时期,根据劳动力培训愿望,及时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利用企业职工休假时间,组织员工技能提升培训;利用初高中毕业等待升学或就业时期,组织学生参加县职业中学组织的学历教育或短期培训;结合我县六大产业用工需求,培养技能型产业工人;对有创业需求的人员,及时组织参加SYB和SiYB创业培训;对需要提升素质的企业老板,组织参加能力提升培训。除事业单位人员专业培训要交纳费用外,其他人员一律免费培训,并发放一定的误工补贴。

4、选聘培训教师。根据培训专业不同,分别从县职业中学、企业和有关职能部门、上级有关培训机构以及各层面领导中选聘教师从事理论和实践教学。

5、实施分类培训。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培训时间、地点固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探索实施订单培训、校企联合、企业实训、定向式培训或储备式培训,使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主要包括就业技能培训、在岗技能提升培训、岗前培训、创业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包括良种良法培训、农业人才开发)培训。就业技能培训主要对准备转移到非农产业务工、经商劳动者开展专项技能或初级技能培训;在岗技能提升培训主要对与企业签订一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在岗职工进行提高技能水平的培训;岗前培训主要是结合我县六大产业用工需求,对即将在县内企业上岗的人员进行技能培训或培训储备一批产业工人,为我县主导产业发展提供技能型人才保障。创业培训主要是对有创业意愿并具备一定创业条件人员开展的提升创业技能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主要是依托我县职业中学,对未能继续升学并准备进入非农产业就业或进城务工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农村籍退役士兵开展6至12个月的储备性专业技能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主要是面向农村劳动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农业产业、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村社会事业管理、农产品加工以及农村妇女能手等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有关法律法规、企业道德和文化、县情(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安全生产知识、务工常识、社交礼仪、专业理论知识和产业实践操作技能等。县职教办公室要组织人员结合政策法规、县情及人力资源培训要求编写培训教案讲义和教材。

五、监督管理

1、培训申请。培训机构根据年度培训计划和企业用工需求,提出开班申请,开班申请包括培训对象、培训人数、培训目标、培训工种、培训内容、培训时间、课程安排、授课教师、使用教材等内容,并报县职教办公室审批后方可开班培训。

2、监督检查。县职教办公室收到开班申请后,严格按有关要求审核,符合培训要求的下达培训开班通知书,造册登记培训名单。县职教办公室要切实履行培训监督检查职责,做到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培训机构培训情况,全程监督其办班的真实性、效用性,并形成培训检查报告。

3、考核验收。培训结束后,县职教办公室根据培训机构办班情况、参训合格人员与就业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情况、就业单位按月发放的工资表等认定办班培训效果,并出具培训验收报告。同时,对培训学员颁发岗位技能证书。

4、资金拨付。经考核验收合格后,培训机构及时向县职教办公室提出培训资金拨付申请(一并提交培训项目实施部门所要求上报的各种材料),并经县职教办公室审核、县财政局复核后,拨付培训补贴资金。经检查验收不合格的培训,对相关培训机构不予拨付培训补贴资金。

六、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对全县就业创业能力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分管财政、人事劳动和教育工作的副县长任副组长、县人劳社保局、县农业局、县农业开发办、县老建办、县财政局、县教育局、县经贸委、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县残联、县职业中学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县职业教育培训领导小组,负责全县就业创业培训工作的组织协调。县职业教育培训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职业中学。办公室主任由县教育局分管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兼任,副主任由县劳动就业局局长和县职业中学校长担任,办公室主要负责就业创业能力培训的组织实施、监督管理、考核验收等工作。

2、加强协调配合。各相关单位和培训机构要在县职教办公室统一安排下做好就业创业培训工作,要加强沟通联系,互通培训信息,实现资源共享。县职教办公室要经常调度就业创业培训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形势发展变化和用工需求,积极改进和探索行之有效的培训方式;建立健全就业创业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涉及就业创业重大事项由部门联席会议协调解决,县职教办公室具体实施。

教育培训资金监管篇4

“四大乱象”搅乱教育培训市场

乱象一:虚假“承诺”,误导学生。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教育培训机构投机取巧,在招生中虚假宣传,无视行业诚信。北京市一名扶姓消费者反映,他与8名同学在一家培训肌构报名考研培训,听课证上注明课程5天,结果开课拖后一个月,课程缩至3天,消费者集体要求退还培讲_费,遭到对方拒绝,只好向北京市消费者协会投诉。

南昌少春中学曾是全市的“明星学校”,近年来,其法定代表人郑韶春在办学过程中,擅自虚假广告和违规收费,在多次责令整改无果的情况下,自今年秋季起,教育部门暂停郑韶春所办的少春中学、少春文化艺术辅导中心、少春中学附属实验小学(幼儿园)的招生。但今年7月,少春中学及其附属学校仍向社会散发招生宣传单。

乱象二:门槛过低,“李鬼”丛生。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打着“戒除网隐”旗号的教育培训机构,无视教学规律,对染上网瘾的青少年频频使用暴力手段。南宁市中级法院今年初审理一起案件。原南宁起航拯救训练营教官黄业建、郭智才等人,为戒除学员邓森山的网瘾,不惜持棍殴打体罚,邓森山不幸致死。

苏州多名学生去年6月曾参加“中智科技有限公司”组织的it培训,培训费用为每人11300元,井与培训方签订了就业推销协议书,但后经查实,“中智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注册,根本不具备培训教学条件。

乱象三:恶性竞争,互泼“脏水”

一些培训机构为了争揽生源,陷入不择手段的恶性竞争。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常务理事、杭州中资教育研究所所长刘绪剐说,他拿到一份某知名课外辅导机构安徽分公司的营销计划,其中规定,分公司的市场部经理、市场专员、产品部专员、综合部人员等,每天必须对竞争对手两条负面跟帖。散布对方的负面新闻,完成任务予以奖励,否则予以扣罚。

广州卓越教育机构董事长唐俊京坦言:“我们在招聘招生广告派送员时,同行的竞争对手竟然雇人卧底应聘,把我们的招生简章付之一炬而不向市场散发。”

乱象四:风险失控,卷款潜逃。

一些教育培训机构违规办学,因经营难以为继,卷款潜逃。去年12月14日起,知名的英语口语培训学校凯恩英语在上海的5个培训点陆续关闭。上千名学生一度陷入复课、退费无着落的局面。事实上。上海凯恩英语早在2008年12月就已失去招生资质。

此类事件并非个别。去年10月以来,深圳、广州、上海、武汉等地的灵格风英语培训学校相继关门,众多学员四处奔走,追讨学费,在社会上闹得沸沸扬扬。

“多头管理”导致“谁都管不了”

刘绪刚表示,权威调查表明,目前学前教育、职业培训的行业平均毛利率达到35%左右,其中行业领军企业的毛利率甚至高达60%。在巨大利润面前,资本趋之若鹜,培训机构遍地开花,但行业监管却没跟上。

据了解。目前教育培训机构办学监管涉及教育、工商、劳动、民政等多个部门。一些专家认为,目前教育培训市场乱象丛生。与行业准入门槛低,“多头管理”有直接关系。

“目前教育、劳动部门都可以审批教育培训机构,监管成为难题。”青岛市教育局社会力量办学管理办公室主任孙建国说,近几年市劳动部门审批的上百所职业培训『学校,按规定应到当地教育部门备案,但没有一家备案。对当地教育部门而言,职业培训市场基本处于监管失控状态。

另一个破忽视的问题是,许多企业在工商部门注册教育咨询公司,按规定不能开展培训,但他们以教育咨询之名,大搞教育培训,无人监管。

天津一家教育培训机构负责人坦言,他原来在北京一家幼儿英语培训学校工作时,曾帮助该校在全国各地衍生出80多家分部,用的就是在工商部门注册教育咨询公司的方式。“教育咨询界定横糊,租几间办公室,请几个老师讲授,说是培训也对,说是咨询也行!”

有关专家指出,这种打“球”的做法,规避了教育等部门的监管,无形中降低了行业准入门槛,“多头管理”已经造成“谁都不管”。

对于教育培训市场的种种乱象,一些专家深表担忧。广州软件行业协会副会长游梦良说,由于教育培训机构大都是先收费后服务,一收就是一年甚至几年的学费。如果监管不力,学员权益极易受到侵害,从而对社会稳定造成冲击。

整治教育培训市场亟须“重拳”

德勤咨询(上海)的《教育培训行业报告》显示,2009年我国教育培训市场保持高速增长,市场总值约6800亿元。预计到2012年全国教育培训市场规模将达到9600亿元,未来几年的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2%。

有关专家认为,针对行业乱象,政府主管部门应抬高准入门槛。定时开展评估,加强风险管控,将教育培训行业的“害群之马”逐出市场。

天津市汇通天下教育集团高级副总裁马辉说,当前一些教育培训机构办学成本低廉,花几万块钱租间教室,找个老师就能办学,必须改变这种无序状况。政府部门应对教育培训机构抬高准入门槛,规定专职教师、教学设备、培训场所等软件和硬件水平,严格审查。

有关寄家认为,最核心的是改变“多头管理,谁都难管”的局面。加强行业监管。严厉打击无证培训、借资讯之名搞教育培训等行为。

教育培训资金监管篇5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中原五省20所体育运动学校管理人员、教练员、运动员和科研人员为研究对象。

(二)访问调查法

采用专家访谈的方式,对课题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

(三)研究方法

1.访谈法。就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监控开展状况,访谈了中原五省20所运动学校管理人员及体育局部分领导。

2.问卷调查法。随机抽取教练员共200名,运动员共600名,科研人员共40名,做问卷调查。在发放问卷前抽取新乡市与郑州市两所体育运动学校的4名管理人员,10名教练员,4名科研人员以及40名运动员进行信度检验。

3.文献资料法。通过检索“青少年业余体育”“科学化训练”“训练监控”等关键词,获得了本论文所涉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使得本研究有了一定的坚实理论基础。

4.数理统计法。对全部数据的整理及检验都采用SpSS10.0软件完成。

二、结果与分析

(一)训练监控的涵义

监控(monitor)是一个组合词,本研究对它的定义是:在运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为了保证科学化的训练过程、实现训练预定目标,采用以教练员为主对运动员训练过程实施调控的活动过程和以科研人员为主对运动员训练过程实施监测和评定的活动的统一。

(二)影响训练科学化监控的因素分析

1.教练员因素

教练员对待训练监控的认知态度以及自身的专项理论素质、文化水平和利用监控指导训练的能力决定了科学化监控在训练中运用的程度。

据统计,从运动学校教练员年龄结构上看35岁以下为75人,占总人数37.5%;36-45岁为60人,占总人数30%;45岁以下教练员占总人数的67.5%,,这部分人对竞技体育的新动向和前沿理念比较敏感且易于接受新思想,他们是教练员队伍未来的发展希望。

从教练员学历结构上看,硕士为10人,占总人数5%,,本科生为84人,占总人数42%,,可以看出教练员本科以上学历基本占到50%左右。数据反映出目前体育运动学校教练员学历水平偏低,非常有必要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学历进修,提高整个教练员队伍的学历水平。

从教练员培训调查来看,培训主要内容以政治理论培训、业务培训和技能培训为主。培训是快速掌握现代化知识的一个途径,也是提高教练员素质和科学训练水平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应该尽快制定教练员培训计划,完善教练员培训制度,有计划地培养教练员,从而加速年轻教练员的成长。

从采用训练监控结果指导训练方面来看,教练员依靠科技训练意识普遍淡薄。由于自身素质和文化水平的限制,部分教练员不会使用高科技设备,不会运用高科技方法来指导训练:再加上传统观念和科技服务效果等原因,部分教练员存在着科研就是纸上谈兵的思想。

2.科研人员因素

科研人员主要服务方式:一方面是提供各种监测数据,然后对运动员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为教练员提供一定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是在进行科技攻关方面,目的是解决训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目前各个学校科研人员数量少,学历低。在科研方面,自身科研诉求低,研究结果对训练的针对性差。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与学校对科研人员的评价标准有关,使科研人员为了评职称而去搞科研,服务意识差:另一方面,科研人员对自己服务的运动专项内在规律、训练方式、比赛特点不了解,提供的科研服务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3.教练员与科研人员关系因素

据调查,在训练中教练员和科研人员之间信任度较低,相互沟通合作较少:两者的关系失衡。

教练员和科研人员合作失衡的原因:一方面,过去的科技服务没有解决好训练的问题,教练员对科研有些偏见,认为基层科技条件差,科学化训练是多此一举:另一方面,科研人员用科技结果主导整个训练过程,结果适得其反,不仅干扰了教练员的正常训练,还失去了教练员和运动员的信任,使科技服务工作陷入困境。因此,在训练中科研人员,一方面应加强沟通,多和教练员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另一方面提高训练过程中科研服务的质量,提高教练员对自己的信任度。

4.经费因素

根据对学校管理人员的访谈得知,受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行政管理模式的影响,目前经费来源比较单一,主要渠道是政府的投入。训练中支持科学化训练的科研设备陈旧,科研经费短缺。

应该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经费的投入保障制度。在资金来源上,一方面,建立政府专项资助项目来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另一方面,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在资金使用方面,建立专项资助和服务购买制度,保障体育科研重点领域和重点工作的资金投入以及科研服务的购买。

5.制度因素

目前,青少年体育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不能充分调动学校、教练员与科研人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具体表现:科研保障和激励制度不健全,限制了科研人员进行科研的积极性:科研投入保障制度不健全,限制了资金在科研上的投入,客观上也限制了科研人员对训练的服务能力:竞争制度和考核制度不健全,不能达到激励的目的。相关体育管理部门需要进行制度改革,完善和建立相关制度,从而保障体育监控的科学化实施。

教育培训资金监管篇6

打造行业标准

事实上,早在世纪之初,中国市场对专业理财师的需求已为业内人士所洞察。据首任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刘鸿儒回忆,早在2002年底,在当时由他主持召开的中美金融策划论坛上,中方已经与国际CFp理事会进行了首次正式接触,同时也把中国实施CFp资格认证制度提上议程。在他看来,“建立和制定金融理财师体制和标准,特别是职业道德准则,是社会和公众对金融界提出的崇高要求”。2004年9月1日,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金融理财标准委员会,历经两年多的筹备正式成立。被誉为中国金融界“教父”级人物的刘鸿儒被推选为第一届标准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其余22名成员均是业内资深人士。2009年2月,机构调整后,该委员会改为国际金融理财标准委员会(中国)(以下简称“标委会”),由两部分组成,即国际金融理财标准委员会中国专家委员会(FpSBChinaadvisorypanel)和现代国际金融理财标准(上海)有限公司(FpSBChinaLtd.)。前者由28位业界和学术界有丰富从业经验和学术地位的人士组成,代表国际金融理财标准委员会(FpSB)指导和监督CFp系列认证在中国的组织和实施,专家委员会主席为刘鸿儒教授,副主席为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张福荣博士和资深银行家蔡重直博士;后者作为FpSB的会员单位是标委会的办事机构,负责日常事务。2004年底,中国标委会通过考试选拔,从工商银行与中国银行推荐的共约2000人中选拔了180名学员,培养了中国第一批经过CFp资格认证的金融理财师。

凭借强大的专家阵容、非政府组织的性质和高水平的教研力量,标委会最终成为国际CFp组织FpSB在中国的唯一授权考试认证机构。2005年4月,在双方多次接触和FpSB到中国实地考察后,标委会成为FpSB的准会员。针对中国地广人多的特点,借鉴日本等国的两级认证制度,标委会组织专家进行研究,推出了国际金融理财师(CFp)和金融理财师(aFp)两级认证,适应了银行的实际需求。aFp资格认证培训一推出就立刻受到了银行的欢迎,2005年下半年,报名参加培训和认证的人数迅速增长。

时隔一年的2006年5月,标委会成为FpSB的第19个正式会员。根据双方协议,标委会于2006年起正式开始实施CFp和aFp的两级资格认证制度,并陆续授权北京金融培训中心,上海金融学院,广东金融学院和西南财经大学等4家金融教育机构开展培训。自此,中国的CFp资格认证和培训人数进入爆发性增长时期,2007-2008年每年有超过两万人参加培训和认证。

事实上,2006-2010年,标委会为中国金融理财产业培养了大量合格的金融理财师。截至2010年8月,中国共有通过CFp系列资格认证的理财师63259人,其中aFp持证人53664人、CFp持证人7770人、eFp(金融理财管理师)持证人1825人(表1)。目前,中国CFp持证人仅次于美国(6万人)、加拿大(1.8万人)和日本(1.5万人),约占全球12.6万CFp的6.16%。可以说,国际CFp认证的引入及国内持证人数量的增加,为规范化发展理财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尽管CFp认证和培训发展很快,但中国理财市场对CFp持证人的潜在巨大需求远未得到满足!

2009年,顺应市场的要求,标委会又推出了私人银行家(CpB)资格认证,并将于2010年11月在杭州举办的理财师年会上颁发首批168个“认证私人银行家”证书。

构建科学化体系不断提升培训质量

为了保证培训的质量和认证的权威性,标委会从成立之初就不断完善整个培训体系。

严格筛选教员。标委会要求培训机构从全球范围内筛选合格的教师,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师聘用体系和淘汰机制。“初步挑出来的人选,我们会让他先听有经验的教师的讲课,然后再安排他进行内部预讲,由5-6位专家对他的讲课效果进行评估,专家评估通过以后才会安排他正式登台讲课。”中国标委会秘书长刘锋说,新老师首次登台,标委会还会派专家听课,评估其实际授课效果。此外,培训机构还建立了一个外部评估机制,即每一节课都会让学员评分,不合格的老师随时被淘汰出局。通过这样一个师资选拔和淘汰机制,有效保证了教学质量。

在标准化课件基础上不断创新,打造持续教育体系。秉承国际标委会的CFp认证模式,标委会组织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不断完善教材,从而向符合达到教育(education)、考试(examination)、从业经验(experience)和职业道德(ethics)(即“4e”标准)的金融理财师颁发CFp资格证书。

由于中国金融理财行业是个新兴行业,从业人员年龄结构较轻,CFp认证制度引入也较晚,所以通过考试的aFp、CFp持证人普遍比较年轻,但他们当中也有不少人具备较丰富的实战经验。数据显示,已取得aFp、CFp资格的金融理财师中,近90%年龄在40岁以内;工作经验方面,有近一半的持证人在理财岗位上的工作时间超过10年以上,他们经验丰富,专业水平高;在学历方面,大专和本科学历占据了九成以上,研究生以上学历者也有一成左右(表2、表3、表4)。

针对持证人的特点,标委会不断探索更切合实际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颁发证书以后,则开始了更贴合银行实际工作需求的继续教育,而且要求持证人在两年内必须完成20-30个学分。标委会为持证人提供的继续教育方式多种多样,比如与金融机构合作,聘请资深专家,利用总行的视频系统面向全行的持证人进行实务性的讲座和培训;在重点城市举办现场免费专题讲座,邀请各金融行业内的实务专家为持证人讲课;在专业网站金库网免费学习相关课程的视频讲义、参加在线互动问答等。参加这些培训都可以计入持证人的继续教育学分。

树立行业从业人员的标杆

“我们希望通过对从业人员从专业素质到职业道德的打造,带动金融理财行业的更规范运作。”刘锋如此描述标委会未来的目标。

教育培训资金监管篇7

关键词:国培计划;专项资金;教师培训

中图分类号:F27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01

“国培计划”是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由教育部、财政部于2010年开始全面实施,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国培计划”包括“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和“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2010-2012年中央财政每年投入5.5亿元支持“国培计划”项目的实施。2013年教育部、财政部又投入“示范性项目”1亿元,“中西部项目”10亿元,“幼师国培”5亿元。作为主要承担培训任务的高等院校,根据培训任务书,认真完成培训任务外,高校财务部门对如何管好用好这笔来之不易的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规范财务管理,防范审计风险,确保项目顺利实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制定“国培计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各高校应根据“国培计划”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和办法,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培训计划,制定适合自己的相应的制度和办发。如浙江师范大学制定了“浙江师范大学“国培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办法中规定:二级学院应做好“国培计划”经费预、决算工作,严格规范培训经费支出,对项目经费设定专户,实行专款专用,做到账目明晰、支出合理、管理规范。成都师范学院制定了“成都师范学院2012“国培计划”实施管理办法”(成师院字[2012]25号)、西华师范大学制定了“西华师范大学“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专项经费管理使用办法”(西华师大校[2011]18号)。这些制度办法对国培项目的申报和立项、预算管理、支出管理、决算管理、监督检查与绩效考评做出了详尽的规定,使“国培计划”专项资金从申请立项、使用到效益分析都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二、科学制定预算,强化财务事前控制

“国培计划”专项资金源于国家财政拨款,基本用于中西部中小学教师培训。因此“国培计划”经费到账后,要充分认识该专项资金的特殊性,了解有关培训的文件精神,结合“国培计划经费预算编制说明”,根据培训计划任务书和学院实际情况通过前期调研、讨论协商科学精细化的编制项目预算,合理分配各类支出,使预算既符合文件规定,有便于实际操作。

表一XX省“国培计划(2013)”项目经费预算表

三、项目预算精细化管理,强化预算控制

由于高校目前采用的是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的教育事业费会计核算科目,与预算科目和预算管理内容不能完全一致或一一对应,预算执行中只有通过会计科目来控制预算的执行,因此,在预算分配中除了下达预算总额外,还需根据各项目的支出费用预算直接分配至相对应的会计核算科目,由会计科目支出数来控制各类费用支出总额。预算一经确定,需要严格执行,要体现预算的刚性、严肃性。确需调整的,履行的手续要严格、规范。

预算执行流程:

表二XX省“国培计划(2013)”预算控制表

四、加强专项资金支出管理

1.“国培计划”专项经费的开支范围和标准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经法规的规定,各支出用途按照预算执行,专款专用。严禁虚报、冒领、挤占、挪用国培资金。费用报销实行授权审批制度,项目负责人为经费审批人,是经费使用的直接责任人,对专项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合规性、真实性和相关性承担法律责任。项目资金由于财政拨款时间与项目实施时间的不一致性,有关学院应安排自有资金,先行垫付有关支出,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2.专家劳务费包括讲课费、讲座费、专家咨询费等,严格按照培训课时计划、讲座海报、会议纪要等严格按照发放标准由财务部门统一实名发放至个人银行卡账户,学员伙食补助等须实名发放至学员银行卡,不得以以现金发放各类补贴。

3.财务人员要严格审核各类支出票据,确保票据内容真实完整,并注明用于“国培计划”项目。

4.学员住宿就餐应通过招标或协商委托指定宾馆和饭店,严格控制住宿和餐饮标准,培训场地设备一般租用培训学院所在学校场馆和设备。

5.学校财务部门应定期提供有关“国培计划”专项资金的收、支、余、支出进度情况,确保资金使用与项目进度得到有效控制。

五、专项资金的监督和绩效评价

学校财务和审计部门应建立专项资金管理的有效机制,对专项资金的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开支范围和标准、绩效管理、项目监督、奖惩措施等管理以制度化的形式确定下来。学校财务、审计等部门定期对专项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检查,对不按规定用途使用、发放资金的行为及时纠正,严肃处理。

国家教育部、财政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国培计划项目绩效考评工作的意见”(教师厅[2010]1号)对专项资金预算编制的规范性,精细化,项目资金的到位情况,经费支出进度、调整及合理性,财务制度是否健全、适用,财务管理措施是否到位,以及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和财务资料的完整性等从财务管理角度提出了量化考核指标。“国培计划”项目执行单位要认真领会“意见”精神,对照指标,逐项落实。通过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来促进项目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通过评价来分析研究项目的进展情况和效果,及时发现和处理项目执行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绩效评价来审查和考核项目支出是否符合目标管理要求。

总之,“国培计划”是一个提高中西部地区教师队伍素质,促进教师教育改革,推进高校服务于基础教育的利国、利民、利校的好事,广大培训学校有义务管好、用好“国培计划”专项资金的每一分钱,发挥它的最大社会效益。为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教育培训资金监管篇8

【关键词】CoSo理论;教育培训机构;内部控制体系

在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新时期,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大幅度提高,促使大量的在职教育培训机构应运而生,新的案例式、研讨式、社会实践式、情景体验式教学已成为这些教育培训机构的主要培训模式,教育培训机构对资源的占用和消耗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的以资产保全和防范舞弊为主要目标的内部控制建设,已经不适应教育培训机构的发展要求,急需通过制度创新,建立一个以应对各种挑战,确保实现战略目标,提高运营效率,化解财务及违规风险,使教育培训机构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而发挥有效作用的内部控制体系。

一、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及政策指引

现代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经历了内部牵制、会计与管理控制、内部控制要素结构、CoSo理论和萨班斯法案五个阶段。目前,我国理论和实务界多关注于对CoSo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尤其是我国政府颁布的内部控制规范,引入了CoSo理论的主要成果。

(一)CoSo整体框架理论

1992年美国CoSo(theCommitteeofSponsoringorganizationsofthenationalCommissionofFraudulentFinancialReporting)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internalControl-integratedFramework)法案将内部控制定义为: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运营的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具体内容包括控制环境(controlenvironmental)、风险管理(riskassessment)、控制活动(controlactivity)、信息沟通(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和监督(monitor)五个要素。强调全员参与的思想,重视内部控制的“责任”和“风险”,以及内部控制与管理过程的融合。

(二)我国内部控制规范引入了CoSo理论

2008年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制定并印发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和2010年的《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提出内部控制是企业董事会、监管层、管理层及员工实施的旨在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相关信息披露内容的真实、准确、完整以及战略目标的实现,而对公司战略制定和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风险予以管理的相关制度安排,强调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中,企业建立与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应当包括环境、风险、控制过程、信息与沟通、监督等五要素。2011年,财政部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征求意见稿)中称:本规范所称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一系列制度、实施相关措施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的动态过程。目标包括: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完整、财务信息真实准确,提高各项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要素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内部监督。

显然,我国的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两个内部控制规范都引入了美国CoSo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理论。

二、教育培训机构传统的内部控制建设

当前,教育培训机构在内部控制建设方面,主要以防范舞弊和财产保全为目标,以财务收支控制、会计核算控制、资产保全控制为主要内容,多采用制度约束和流程规范、岗位牵制的方法。主要体现在:

(一)财务收支环节制度和流程的建设

大多数教育培训机构通过建立收费管理制度和流程,加强了对学员培训费收入环节的控制,防止收费人员对培训收入的挪用、隐瞒,确保教育培训机构的收入完整,也重视对日常培训活动支出的管理和控制,为了加强经济责任,建立了经费支出的审批制度,根据支出金额的大小,由各级管理层按相应权限审批后才能支付。在管理条件比较好的教育培训机构,甚至实现了培训项目组式管理制度,实现了权责利的统一,节约了培训成本。这些制度和流程,都是针对财务收支环节的内部控制活动。

(二)会计核算和资金资产保全的监督及控制

会计核算尤其是培训成本的核算,是教育培训机构高度重视的关键环节,加强对学员餐饮、住宿以及日常培训活动支出的核算,及时、准确地反映培训活动中各类支出的变动情况,使教育培训机构管理层能够精确掌握培训活动的成本信息,以加强对成本的控制。同时,也为了防止在日常管理和培训项目开发等活动中资金浪费和损失,加强对资金的核算和监督,及时、准确地反映管理和培训项目开发活动中的资金使用情况,确保资金的安全完整,建立了对保障教育培训活动正常开展的教育培训设施、设备以及各类实物资产的保全性制度,如固定资产账务和实物管理相分离制度,定期清查盘点、领用和报废审批等制度,确保实物资产的安全完整。

三、教育培训机构传统的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教育培训机构传统的内部控制建设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竞争和发展的需要,主要体现在目标单一,要素不完善。单一目标的内部控制建设难以推动教育培训机构的长远快速发展,要素不完善的内部控制活动难以产生良好的效果,这是教育培训机构内部控制建设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内部控制目标单一

教育培训机构传统的内部控制建设主要以财产保全和防范舞弊为目的,集中于财务领域和资产管理方面,针对的是财务人员及财物资金的保管人员,目标过于单一,难以同企业及公益性非营利组织一样,完成战略目标、运营效率目标、财务目标及树立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实现经济及社会效益。

1.缺乏总体战略目标的控制

教育培训机构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培训的价值体现在哪里,要通过总体战略和一系列的运营目标来实现。大多数教育培训机构虽然从管理的角度制定了战略目标,但缺乏确保战略目标实现的内部控制体系,从而导致教育培训活动不能紧紧围绕战略目标,实现终极使命。体现在部分教育培训机构在教育培训活动中缺乏计划和目标,不能科学规划教学培训项目,在培训对象的选择上仅仅考虑当前的经济利益,缺乏分层次培养各类优秀人才的目标计划,更忽视了打造高素质优秀人才的终极使命,从而不能够合理分配教学培训资源,也不能将核心和优势培训资源集中于高端人才的教育和培训上,难以产出具有品牌影响力的培训成果。

2.缺乏运营效率目标的控制

在许多教育培训机构中,缺乏对教育培训质量和效果的考核和控制,尤其是新的研讨式、案例式、情景体验式、社会实践式教学存在方法不成熟、质量和效果有待提高的问题。也有一些教育培训机构,缺乏对运营成果的控制,在日常培训活动中,对新型的培训模式,如现场体验、社会实践式教学成本的核算和控制,缺乏成熟的方法,使教育培训资源的使用缺乏效率,培训成本的增长相比培训收入较快,运营成果不断降低。

3.缺乏财务信息及合规性目标的控制

部分教育培训机构存在财务信息失真和违反法律法规的情况,如利用教育培训机构的设施和资源,从事旅游、休闲和度假等超出教育培训范围的活动,主要的财务收支业务发生在非教育培训方面。此外,还有一些委托培训的单位,通过教育培训机构为参加培训人员提供额外福利,并从教育培训经费中开支。这些情况的存在,使教育培训机构为委托培训单位提供违规服务,并违规进行财务处理。

(二)内部控制要素存在缺陷

长期以来,教育培训机构在内部控制要素方面也存在着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忽视内部环境的建设

大多数教育培训机构着眼于培训项目开发、培训活动开展等日常运营方面的工作,缺乏对内部环境的建设,体现在管理层缺乏创造培训价值的意识,也缺乏对培训从业人员职业素质和操守的培养,使教育培训师的素质和道德难以持续提高,难以满足培养优秀行业人才的需求,使部分教育培训机构难以承担社会责任。这是当前缺乏高端的、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优质教育培训机构的主要原因。也有许多教育培训机构在教育培训内容的设计和开发上比较片面,注重对学员技能的培训,缺乏对学员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教育培训,难以培养出行业高端的优秀人才。这些问题,都要教育培训机构通过内部环境和文化建设,来提高自身素质和内涵予以解决。

2.缺乏风险控制机制

许多教育培训机构素质参差不齐,在市场竞争中难以生存,主要原因是在制定长远的发展目标、形成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培训内容体系、培养能力素质过硬的培训师队伍、提高教育培训质量和效果、创造教育培训价值、遵循教育培训行业法律法规、形成良好的教育培训品牌影响力方面,缺乏必要的机制。这些是导致教育培训机构难以生存发展的主要风险,应通过风险控制机制予以重点防范。

3.内部控制活动不完善

教育培训机构只局限于对财务活动、资金和资产管理活动进行以制度约束和流程规范、岗位牵制为主要方法的内部控制,不能解决教育培训机构软硬件建设、教育培训内容体系开发、教育培训项目组织管理等方面工作绩效目标和重大经济业务的内部控制问题。在教育培训设施设备的建设和采购上,存在制度不完善、流程不规范的问题,使部分管理人员有机会利用漏洞谋求不正当利益;教育培训机构在培训内容的开发上,缺乏有力措施确保不偏离既定的内容和方向;在培训组织管理中,出现职责不清、责任不明的情况,一些工作中出现了扯皮、推诿和摩擦的现象,造成学员满意度的降低;在培训后勤服务保障中,出现了资源浪费甚至个别舞弊的情况,使培训服务保障成本上升。

4.缺乏信息反馈和监督机制

目前许多教育培训机构对行业发展的最新情况缺乏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致使在参与外部市场竞争过程中难以取得优势。在发展过程中,缺乏信息反馈机制,使保障教育培训活动按照既定的使命和战略目标进行的控制措施产生的效果不能得到及时反馈。在教育培训活动中,缺乏信息反馈机制,无法通过学员了解教学质量和效果。在教育培训机构建设和教育培训组织管理、服务保障方面,缺乏信息反馈机制,对各项活动是否规范、有序开展无法及时了解。因此,难以监督内部控制活动是否正常持续进行,对教育培训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难以识别,也就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堵塞漏洞,修订和完善内部控制措施。

四、基于CoSo理论的教育培训机构内部控制体系创新

教育培训机构内部控制体系创新以目标设定为导向,要素完善为抓手,将战略、运营、财务和合规性目标作为教育培训机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目标,通过完善教育培训机构的控制环境、风险管理、控制活动、信息反馈及监督五要素来实现。

(一)教育培训机构内部控制目标设定的创新

教育培训机构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目标设定,以确保实现战略和业务目标、提高运营效率、确保财务信息真实可靠、遵循法律法规及政策为主要内容。

1.设定实现战略的内部控制目标

教育培训机构战略目标的实现,是关系到教育培训创造行业价值,实现使命的首要目标。主要通过三方面目标的设定来实现:(1)建立战略目标管理体系。从科研开发、培训实施、服务保障、人才支持等各个方面,对教育培训机构实现核心培训理念的目标进行详细描述,并分解到管理和实施的各个模块。(2)建立阶段性教育培训规划目标。针对阶段目标,建立分层次、分重点的行业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和目标。(3)制定各个教育培训业务方面的工作目标,提高工作的规划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促使日常培训工作紧紧围绕创造培训价值,培养行业优秀人才展开。

2.设定提高运营效率的内部控制目标

教育培训机构不断提高运营效率,以优质的培训内容、精细化的学员服务保障体系、较低的培训成本,吸引更多具有发展潜力的高端人才参加在职培训,对教育培训机构本身的发展也具有推动作用。运营效率目标的设定包含以下方面:(1)设定培训质量考核目标体系,不断加强对研讨式、案例式等教学质量和效果的评估,提高培训效果和质量。(2)设定成本管理目标,制定对培训项目组织管理、服务保障的成本考核目标,尤其是对情景体验式、实践式等新型教学模式的成本考核,降低培训成本。

3.设定确保财务和业务活动遵循法律法规的内部控制目标

良好的财务秩序和遵循法律法规,可以有效地保障财务信息真实可靠,也可以确保培训组织管理、服务保障等业务活动规范、健康开展。主要有以下内容:(1)制定遵循行业法规及政策的目标。遵循教育培训管理部门的行业规范和监管要求,按照管理部门许可的从业范围从事日常业务活动,按照许可的收支项目进行财务收支。(2)建立财务及合规性控制目标。在培训内容体系开发、培训机构建设、培训组织管理和服务保障等活动中,依照法律法规进行财务收支,并规范招投标、重点项目采购及合同签订的程序,完善相关管理制度,确保经济业务和财务信息真实可靠、合规合法。

(二)教育培训机构内部控制体系各要素的构建和完善

教育培训机构内部控制缺陷的完善,以控制环境、风险管理、控制活动、信息反馈与监督五个要素为主要内容,对促进内部控制体系有效运行、确保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五个方面进行优化。

1.控制环境的构建和完善

控制环境的构建和完善,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完成:(1)抓培训理念的建设,树立教育培训创造价值的观念,树立打造行业优秀人才的意识。通过不断对内部教育培训师的职业道德、操守进行培养,使教育培训师拥有行业最优秀的技能、最先进的理念,并通过教育培训活动将这些技能和理念传输给学员,实现教育培训机构成为推动行业发展“加油站”的功能。(2)重视对管理员工职业能力素质和道德操守的培训、考核及奖惩,提高员工胜任能力和道德及诚信意识,在培训对象的选择上坚持标准,在培训组织管理、服务保障活动中坚持制度和规定。(3)通过优化培训内容结构,做到技能培训和职业操守、道德的培训并重,以先进的培训文化,在改善和重塑职业行为及行业风气中发挥重要作用。

2.建立风险管理机制

教育培训机构在建立风险管理机制方面,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1)提高风险意识,尤其是对支撑长远发展的核心理念和文化缺乏的风险要高度重视。(2)加强风险管理,建立培训项目风险管理机制。在对各类风险进行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列出所有影响教育培训机构核心竞争能力的形成、教育培训质量和运营成果的提高、财务信息真实可靠及遵循法律法规的潜在风险,对这些风险进行动态监测。(3)建立教育培训机构风险追溯机制。将上述风险,从产生的后果、条件、特征及征兆倒推到产生的根源,采取补救措施消除隐患和堵塞漏洞,将产生风险的根源和诱因消除在萌芽状态。

3.健全控制活动和措施

通过对教育培训机构软硬件建设,教育培训内容体系开发,教育培训项目组织管理等活动中采购及合同、项目预算及财务、工程建设、后勤服务等具体业务进行详细描述和分析,列举存在的漏洞和关键控制点,制定系统、详尽的控制方法和流程。主要有:(1)教育培训设施设备建设和采购的内部控制活动。通过制度和程序控制措施,规范建设项目的申报、决策、实施等环节,尤其是重大采购项目,需要建立以制度规范、程序控制、岗位分离为主要措施的内部控制规范,确保在重大项目的招投标、重大合同的签订中有严格的制度、程序,并由不同的岗位实施。(2)教育培训内容开发上的内部控制活动。通过目标责任控制、检查分析控制等措施,加强培训内容体系开发活动的目标责任考核和检查分析,确保教育培训内容体系的开发紧紧围绕实现教育培训机构核心培训理念的目标进行,对偏离目标的活动及时进行纠正。(3)培训组织管理中的内部控制活动。通过组织控制、授权审批等控制活动,使教育培训机构内部职能完善,在培训组织管理的日常事项中,责任清楚、权利明确,在非日常事项中也有合理的授权机制。

4.构建信息反馈和监督机制

建立信息管理机制,对外部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内部运行的最新情况进行密切关注,并通过信息管理职能部门及时收集和反馈给教育培训机构的管理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外部信息反馈机制。收集、整理行业最新成果,反馈给教育培训研究部门,作为教育培训内容改革和更新的素材,及时将最新成果运用到教育培训内容中。(2)内部运行信息的反馈机制。通过建立战略目标信息管理系统、运营信息管理系统、财务信息系统、违反法律法规及政策信息管理系统,将教育培训活动是否按照既定的使命和战略目标进行,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效果是否提高,教育培训组织管理、服务保障是否高效、规范、有序开展等信息反馈给管理层。(3)内部控制活动的监督机制。通过对内外部信息的准确掌握,及时有效地监督内部控制活动是否正常持续进行,对教育培训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识别,发现问题,堵塞漏洞,不断修订和完善内部控制措施。

五、结束语

通过对教育培训机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创新的研究,使各类在职教育培训机构从文化和制度安排上,摆脱传统内部控制意识的影响,不断与CoSo所倡导的全员参与、过程融合的理念相趋近,推动教育培训机构更好发展,更快地与国际接轨。

【参考文献】

[1]CoSo.internalControl-integratedFramework[S].1992.

教育培训资金监管篇9

1.1实训基地管理制度的制定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不单是建设场地、购置设备等硬件那么简单,更复杂、更系统的是“软件”的建设,即实训基地的各项规章制度的设计和制定。首先要明确实训基地的功能定位;然后是各项制度的制定,主要包括实训基地经费投入制度、师资队伍建设制度、实训基地教学管理制度、实训基地其他保障制度等;最后是实训基地的质量监控制度。实训基地成功运行后,还面临进一步提质改造的任务,力争部级项目或跟知名企业合作的任务,这就需要形成一个质量监控制度,不断在运行中发现问题,再改革其弊端,使其能够长期有效发挥良好的作用。

1.2合理配置资源

校内实训基地是消耗性的,设备更新维护、新基地建设、师资引进等多个环节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没有合理持续的资金投入,校内实训基地很容易成为“枯岛”,实训教学会受到影响。但是目前各地方院校实训基地的资金来源单一,主要依靠政府的投入,一旦政策变动,资金来源断裂,则校内实训基地的发展就会停滞不前。另一方面,各实训基地的外部融资能力较弱,很多企业虽然想跟高校合作,投入资金,但是由于高校行政审批手续繁琐,缺乏灵活性,打消了企业的想法。最后,学校缺少资金的合理分配和监管,各地方高校虽然有财务管理制度,但是在资金的使用和分配上,缺少民主的监管,也缺乏透明的资金公开制度,这使得很多实训老师付出的努力很难得到相应的报酬,教师积极性不高。当前不少学者对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进行了研究。陈玉华[5]认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分为学校主导型、筑巢引凤型、校企共建型、优势互补型、多元共建型和选择互补型。沈华锦、蒋喜峰认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有院校自建实训基地、校企共建实训基地、院校联建实训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等。不管哪一种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模式,都应多方筹措资金,通过政府申请、社会资金、企业投资等方式保证基地资金的投入。学校在经费使用上要向实训基地倾斜,充分保证实训基地教学设备经费投入。在政策上要向教学一线倾斜,在二次分配、福利发放、评优评先、外派培训等方面优先考虑专业教师。资金保障是维系基地长效运行的前提,主要通过以下3个方面建设保障制度。

(1)多方筹集资金,建立稳健的资金投入制度。首先,地方院校应建立实训基地建设专项资金,确保每年用于实训基地资金的合理比例,并由相应的学院领导担任负责人,建立实训基地经费筹措制度,落实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资金的管理问题。再者,学院和有关系部应开拓思路,大胆创新,拓宽筹措实训基地建设资金的渠道,从创造自身效益、争取合作企业支持、联合社会力量办学等多方面解决实训基地建设的资金来源问题。最后,要实行财务公开制度。

(2)切实提高实训教师待遇,建立激励制度。实训基地的建设除了“硬件”建设外,还包括改善教师待遇、奖励学生创新等“软件”方面。如果指导学生的实训老师没有教学积极性,学生没有学习积极性,那么实训基地只是没有活力的“摆设”。因此,要建立实训教师的待遇制度,并设立师资引进、师资教学教育奖励资金,使人才“进得来,安得下,用得上”。另外,学校还要设置项目培育经费和奖学金,激发有潜力的学生开展创造性的工程实践学习和研究工作,奖励有突出成果的学生和教师。

1.3师资队伍建设

按照“加强校企合作、引聘人才、培养教师骨干”的原则,通过“内部培养、同行交流、企业引进”等方式,学校要构建实训基地教师交流双向机制,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制定实训基地实践教学管理办法和基地教师能力考核办法,加强兼职教师和基地骨干教师实践能力培养,严格骨干教师考核评价,建立实训教学监控体系,培育一支专兼结合的校企一体化实训基地指导教师团队,实现实训课堂与生产岗位的无缝对接。

(1)建立企业师资和学校师资双向交流制度。一方面学校提倡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另一方面鼓励企业技术专家到学院任教。制度上要架设一座交流的桥梁,加强校企一体化实训基地教师双向交流机制建设,提高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实训质量,实现实训指导教师与企业技能专家的深度合作与互动。

(2)健全企业来校工作的兼职教师的选聘、考核制度。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学院兼职教师引进与管理的实施意见》,建立兼职教师资源信息库;根据实训项目需要,聘请企业的技术专家来校内实训基地现场指导,使学生掌握过硬的生产操作技能,并在考核项目中明确奖惩制度。

(3)教师进企业学习培训的制度。我们制定《实训指导教师到企业实习培训管理办法》,特别对青年教师建立实训基地指导教师到企业培训激励机制,鼓励指导教师定期到对口企业挂职锻炼,积累实际工作经验,为教师参与企业科研和技术服务创造条件,引导实训基地指导教师参与企业创新项目;对于在企业表现优秀的实训基地指导教师,在职称晋升、职务聘任、进修和科研立项等方面实行优先政策。

2实训基地制度建设实证

南华大学地处湖南二线城市衡阳市,是典型的地方院校,与沿海高校相比没有地域优势,但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特色,在卓越工程人才方面成绩显著,是教育部批准的卓越工程师、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单位,是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基地。以南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卓越工程师培养为例,学院于2009年设立了软件工程教学改革实验班,2012年成为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并建立了校内实训基地,完善了校内实训课程体系,实行“2+1+1”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在制度建设方面出台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在原有教学管理体制建设的基础上,学校通过制度建设,强化组织保障体系,明确各部门岗位职责,保持基地的高效运行,初步探索形成一套适合地方高校校内实训基地精细化管理体系,保障了卓越人才培养的实施。通过回访企业(如北京联信永益、佛山青松科技等)得知,由于零培训直接上岗,且综合素质过硬,企业对毕业生非常满意,并纷纷表示希望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3结语

教育培训资金监管篇10

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三农”工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力度大、范围广、举措实的强农惠农政策。作为执行惠农政策、管理涉农资金的重要基础力量,农村财会人员在推动“三农”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只有切实加大对农村财会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村基层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才能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此就农村财会人员教育培训的若干问题作几点思考。

一、农村财会人员及财务管理现状

(一)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差

村级财会人员大部分年龄老化,素质偏低。多数财会人员长期以来缺乏基本的法律、法规和制度的学习,缺乏财务管理的经验,不能正确履行职责,不能按规定对村级财务实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从而形成对村级财务管理职能弱化,财务管理缺乏透明度,群众监督乏力,业务监督乏力,民主理财小组监督乏力。

(二)管理模式不规范

1.会计核算程序不规范。会计核算记录失去连续性,账务处理不能日清月结,甚至长达几个月。

2.会计档案管理问题多。由于档案管理意识淡薄,形成资料分散,凭证当中出现掉页现象严重,最终导致档案资料管理一片混乱,一些村、组会计档案资料流失严重,事后难以核实考证。

(三)推行“村财乡管”模式后存在的问题

现在,各地普遍推行了“村财乡管、集中核算”的财务管理模式,其主要做法是:各乡镇设立财务服务中心,在保证资金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村级财务核算统一集中到乡镇财务服务中心,各村只设财会报账员,按期报账,会计核算由乡镇服务中心集中核算。几年来的运行情况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相应问题。

1.科学建账,及时全面核算不到位。乡镇财务服务中心根据各行政村移交的会计资料进行建账,设置核算账户,导致部分核算账户设置不到位;部分村组财务审批权限、程序等没有明确规定,存在随意性;有的村组报账不及时、坐支问题经常发生;部分村组资产的核算不全面,账实不符,有物无账或者有账无物,有的没有固定资产账。

2.业务纳管不到位。集中核算后,虽然村级专项资金转移支付补助等正常收入、支出已纳入乡镇会计服务中心集中核算和监督管理,但有的村组将承包费、租赁费、公产变价收入等不移交核算中心入账,使部分收入隐性化,游离于会计集中核算之外,形成村组名副其实的小金库,使村级会计集中核算不能全面完整地反映各村实际资金运行状况。

3.村务公开不到位。近年来,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在农村推行村务公开制度,实行阶段公开和及时公开相结合,但部分村这项工作仍不到位,有些村虽然建有村务公开栏,纯属形式而已,没有实质性的内容,由于群众很少参与财务管理,更谈不上有效监督。

二、开展农村财会人员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开展农村财会人员培训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需要

近年来,随着农村改革的有序推进、国家财政实力的不断增强以及强农惠农政策的稳步实施,财政支农投入不断加大,面对日益增加的财政支农投入,农村财会人员承担的任务日益繁重,对其素质要求也不断提高。

(二)开展农村财会人员培训是财政服务“三农”的当务之急

全面开展农村财会人员培训工作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培训,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都知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是要落实好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而作为落实“三农”政策的骨干力量,农村财会人员能否学习好、理解好、掌握好内容繁多、涉及面广的“三农”政策,关系着这些政策能否又快又准地惠及农民兄弟。因此,我们当务之急就是要抓紧实施农村财会人员培训,帮助他们学习政策、提高素质、做好工作。

(三)开展农村财会人员培训工作是农村反腐倡廉工作的必要保障

村级财务管理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关系到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更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从有关部门统计显示,农民上访告状99%的案件与农村财务管理有牵连。因此,开展农村财会人员教育培训,提高农村财会人员素质显得十分必要,这既是实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基础,也是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有效监督手段。通过开展农村财会人员培训,使农村基层组织能够做到利用制度管权、管钱、管人,就可以实现村务公开透明、融洽干群关系和发展农村经济,这就相当于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创建了一个绿色屏障。

三、开展农村财会人员教育培训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

农村财会人员培训工作关系到农村财务工作的管理体制、农村财务工作管理形式、培训经费的安排等等方面,涉及到县、乡、村的全局工作,我认为此项工作有必要由上级或本级政府以文件等形式予以协调,解决相关问题。同时广泛宣传,营造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开展农村财会人员教育培训,提高农村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的政策水平的社会氛围。宣传动员工作可以采取会议、电视报道、宣传横幅、标语等多种形式,县、乡、村各级组织齐动员,共参与。

(二)保证培训经费

开展农村财会人员教育培训工作是公共财政支持“三农”的重要举措,要做好此项工作,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才能保障培训工作的正常进行,经费应列入财政支出预算。

(三)结合实际安排培训

在对农村财会人员培训时,要结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培训情况,根据农村财会人员所处岗位、文化程度、专业知识、操作技能等方面的差异性,因地制宜安排培训。比如说对实行会计委托的乡镇财会人员以会计电算化、会计业务核算为主;村组报账员以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及报账业务为主;对村书记、村长、理财小组进行会计制度、强农惠农政策、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为主,既顾及专业,又突出重点。对农村财会人员的培训按简单的账务处理已不再是培训的重点,应加强支农政策的落实、法律法规的宣传以及体现和发挥财政管理效能方面的内容的培训。在开展农村财会人员教育培训时,一定要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务就实效。

(四)合理分工,责任到人

要想全面推动财会人员教育培训工作,要明确规定农村财会人员培训工作由哪个部门抓,明确了农村财会人员教育工作的主要职责以及财政有关部门和函授学校的工作职责,从而使农村财会人员教育培训工作做到合理分工、责任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