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青少年的法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7:43:14

保护青少年的法律篇1

摘要本文从我国对父母犯罪青少年保护的现状,国外的做法极其借鉴意义,以及我国可以采取的措施三个方面来论证我国对这部分青少年保护的必要性及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预防保护

一、我国对父母犯罪青少年保护的现状

多年以来,我国党和政府、各社会组织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也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保障措施,从立法到实践各角度制定了一套相对完善而有效的机制,早在1999年就制定并颁布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青少年维权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一是参与制定和落实有关法律法规、公共政策和决策,做好青少年利益协调;二是收集和反映青少年的意愿和呼声,畅通青少年的诉求表达;三是认真细致地化解青少年利益纠纷,做好青少年矛盾调处;四是毫不妥协地与侵犯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行为作斗争,加强青少年权益保障。应当说,上述工作在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我国的青少年犯罪率已经连续三年递减。

但以上种种措施却无法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当一个孩子的父母已经因犯罪而无法履行正常的教养义务,并被证明不适宜教养儿童时,我们的政府和社会应当以何种制度为依托来为这个孩子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供其成长,在既不侵害其享受到正常家庭温暖的前提下,给他更加适宜的生长环境。

二、国外的做法及其借鉴意义

在这里我们以美国的儿童福利制度中的某些做法为范例,来分析国外对这种家长犯罪家庭儿童的特殊保护制度,及这种制度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根据美国儿童福利联盟的说法,儿童福利制度的主要是为那些父母没有能力照顾、社区抚养资源也不能满足其正常成长需要的的青少年,提供促进其家庭和社区养育、保护儿童能力的服务。因此,儿童福利服务是“支持、补充或替代父母功能不足、有缺陷或停顿的情况,以及修正现有社会机构,或创立新机构来改善儿童及其家庭的状况。”卡都兴(a.Kadushin)将美国的儿童福利服务具体分为三类:支持、补充和替代。支持是协助家庭成员运用自己的力量,来减轻亲子间的压力和紧张,

由此可见,本文所讨论的父母犯罪的青少年属于其中“父母功能不足、有缺陷”的情形,将这一部分青少年纳入到我们的社会福利系统中来,让社会来部分或全部承担对这一部分人的抚养、教育,并对其生长环境进行必要的评估、检测、控制也应当成为我国青少年维权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重要内容。

三、我国可以采取的措施

第一,政府在经费和机构设置上提供保证。对父母犯罪青少年的保护工作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一部分青少年的生存环境往往是比较恶劣的,属于社会的特殊边缘群体,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应当分别划拨财政专项资金,建立专门机构以实现对他们生长环境的监督和保护。在依托社区、街道、乡镇等基层政府和群众组织做好基础性摸底工作的同时,必须建立专门机构负责长期、大规模的教育、帮扶工作。

第二,政府与司法机关为父母犯罪的青少年建立专门档案。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刑事犯罪的公诉机关和监狱、看守所工作的监督检察机关,在这一环节的工作中应发挥重要作用,做好信息收集工作。通过档案对其生活和受教育环境进行必要的评估,这一评估应当包括家庭成员背景、家庭经济条件、近亲属情况、学校及社区环境等内容。通过评估对其生长环境进行分级评价。

第三,根据评价结果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具体措施。对于父或母一方犯罪,另一方或其他直系近亲属有能力教养的青少年,应以家庭教养为主,社会帮助为辅的方式,定期对这一部分青少年及与其共同生活的亲属进行走访、培训,了解其生活状况,每半年对其生活环境进行一次再评估。对于父母双方犯罪,直系亲属或其他亲属有能力且愿意提供必要生活帮助的青少年,应当在对其亲属家庭环境及经济条件进行评价,适宜青少年成长的,在父母服刑期间应主要在其亲属家庭中生活,国家根据其家庭实际状况,负担部分生活、教育费用,保证其在正常环境中完成义务教育,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接受更高等次的教育。对于父母双方犯罪,亲属中也没有能够为其提供正常生活、学习空间的,在其父母服刑期间,由国家统一安排其生活学习,其原来生活的社区、街道等基层组织有能力为其安排适宜生活场所的,由街道、社区安排;教育则由国家统一负责安排,保证其在正常环境中完成义务教育,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接受更高等次的教育。

第四,做好后续回访工作。在这部分青少年在服刑的家长服刑结束后,应对其进行为期不少于半年的观察、评估,综合考虑其经济条件、家庭环境等各方面因素以决定青少年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回归家庭,或继续以前述方式生活、受教育。

以上只是一点粗浅的看法和概括的意见,对父母犯罪的青少年的特别保护是一个我们的政府和社会无法回避的问题和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检察机关青少年维权工作的重要内容。这种保护不仅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利于服刑犯的改造,是维护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姚建平,朱卫东.美国儿童福利制度浅析.青少年犯罪问题.2005(5).

保护青少年的法律篇2

2、倾心呵护青少年,努力促进你成长。

3、履行公检职责,维护青少年权益。

4、纯真的笑脸,愿它永远绽放。

5、与青春共舞,与维权同行。

6、维护青少年权益,全社会责无旁贷。

7、维权青少年,守护为明天。

8、别让“未来”失落在今天。

9、情系祖国未来,保护青少年权益。

10、创建和谐社会,从青少年维权开始。

11、保护青少年权益,就是关心我们自己。

12、精英也曾未成年过,社会维权应此开始。

13、依法保障合法权益,给青少年一片蓝天。

14、齐心营造合法社会,协力维护孩子权益。

15、我们的祖国是花园,维护花朵我当先。

16、保障青少年权益,给孩子们一片蓝天。

17、关注国家未来,维护少年权益。

18、打造和谐,维护青少年。

19、推进和谐社会发展,加快青少年维权。

20、把握青春年华,掌控权力利益。

21、维护青少年权益,撑起民族的未来。

22、维权如伞,只为人生雨季撑起一方晴空。

23、维护青少年权益,我们在一起。

24、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维护少年合法权益。

25、关爱青少年,重在维其权。

26、维护少年合法权益,需要全民的努力。

27、和您一起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28、少年维权大舞台,有你参与更精彩。

29、坚决依法维护每一个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30、加强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

31、年龄有别,权利无异。

32、检查在行动,为未成年人权益保驾护航。

33、关注青少年维权,构建祖国美好明天。

34、维护青少年的权益,就是维护人类的尊严。

35、为青少年维权,我们引以为荣。

36、保护未成年,温暖爱心田。

37、政府护法维权,青少年健康成长。

38、维护青少年,守护我们的未来。

39、青少年维权,给孩子多一些的保护。

40、维护青少年权益,检察需要您的参入。

41、大手牵小手,维权路上一起走。

42、让法律为青少年维权保驾护航。

43、让法律为青少年维权撑开一片蓝天。

44、为花季少年维权,让法律彰显尊严。

45、发挥检察职能,维护青春美梦。

46、关爱青少年,法律来维权。

47、监督父母,维护孩子。

48、维权青少年,关爱在身边。

保护青少年的法律篇3

一、以青少年法治教育为重点,推进以法育人

将青少年法治教育纳入“七五”普法规划和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要点。全县各级各类学校都开设了法治教育课,做到了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并构建起了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法治教育新机制。深入开展“法律进学校”活动。一是建立完善了师资、教材、课时、经费、考试“五落实”制度,选派了42名政治素质高、有责任感、业务精的政法干警到全县21所中小学校担任法治副校长和法治辅导员,协助开展法治教育工作。二是结合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周等活动,积极开辟法治教育第二课堂,广泛开展主题班会、模拟法庭、辩论会、“争做最美守法少年”征文等生动活泼的青少年学法用法实践活动。三是积极支持学校建立家委会,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法治宣传教育格局。今年,全县各中小学共开展“法律进学校”活动”42场(次),上法治课50余课时,免费发放编印的《法律进学校》2300册,受教育师生达3000多人次

二、开展法律援助“绿色通道”,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

(一)积极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积极利用“12348”法律服务热线。为青少年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解答青少年的法律咨询,以县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为主阵地,在全县乡(镇)设立青少年法律援助工作站,在中心村建立法律援助联络点,在每个组落实一名联络员,建立健全了“点线面”的法律援助全覆盖体系。畅通便民利民举措,对青少年法律咨询、申请法律援助,推行预约、上门服务,代为受理、转交法律援助申请相关材料,法律援助中心对符合法律援助申请的青少年及时指派或安排法律援助人员提供法律援助,让青少年享受到便捷、高效的一站式服务。

(二)降低申请门槛,优化服务。对青少年申请法律援助开辟“绿色通道”,优先接待、优先受理、优先审批,实现青少年申请法律援助“零等待”。对青少年因家庭暴力、虐待、遗弃、害和其他严重侵权行为主张权利申请法律援助的,免于家庭经济状况审查。

(三)建立青少年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监督机制。督促承办案件的律师、法律工作者认真做好案件的审阅、调查和开庭准备工作,对群体性或影响较大、较复杂的青少年案件,由法援中心工作人员指导或协同办理。通过陪同会见,旁听庭审,案件回访等多措并举,及时做好律师卷宗检查,以多位一体的监督模式,来提升青少年刑事法律援助案件的办案质量。

三、真情帮扶帮教,给予青少年更多司法关怀

县司法局注重保护青少年矫正对象的自尊和隐私,对其宣告不公开进行,在宣告时进行红色教育,通过讲述红色故事、解读新宪法,让青少年矫正对象潜移默化中接受爱国主义的教育和洗礼。加强与县检察院未检工作室衔接,充分了解青少年服刑人员的家庭环境、犯罪类型、成长过程、心理特点等情况,分析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制定差别化、个性化的矫正个案,确保矫正成果着实见效。对存在心理疾病、心理危机的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进行一对一沟通交流,进行心理疏导。同时协调教育局、学校、就业处为青少年社区矫正对象在就学、就业等方面提供帮助,使其更好的融入社会。

保护青少年的法律篇4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青少年,系指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

第三条  在本省的一切国家机关、居民(村民)委员会、学校、家庭、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公民都有保护青少年的义务,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领导和组织各部门做好青少年保护工作,负责本条例的实施。

各级教育部门对青少年保护工作负有重要责任,应经常检查了解青少年保护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五条  共青团、妇联、工会组织应参与青少年保护工作,有权为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六条  鼓励集体、个人兴办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各项公益事业。

第七条  青少年的人身权受国家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一)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履行抚养、教育、保护青少年子女或被监护青少年的义务,不得放任不管、虐待和遗弃。违者由所在单位或居民(村民)委员会给予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学校不得让学生从事超过其承受能力的勤工俭学劳动,教师不得体罚或侮辱学生。违者由学校或学校主管部门给予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任何人不得拐卖、拐骗青少年,不得指使、胁迫、诱骗青少年行乞或表演恐怖、危险节目。违者由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八条  青少年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移居或长期离家在外,不能履行监护责任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住所地的居民(村民)委员会依法另行确定监护人。

第九条  青少年有受教育的权利,学校和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应为适龄青少年入学创造条件,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拒绝接收主管部门规定范围内的适龄青少年入学;

(二)违反市、县人民政府规定对学生收取费用;

(三)无正当理由停止学生上学或开除学生;

(四)使用危险校舍进行教学;

(五)出租或挪用校舍、学生活动场地和其他设施,严重影响教学和其他正常活动。

违反上述规定的责任人,由学校或政府有关主管部门给予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或者由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

第十条  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必须承担使适龄子女或被监护人接受规定年限教育的义务,不得让其中途退学或就业,违者按《广东省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实施办法》第十条的规定处理。

第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雇用未满16周岁的青少年,违者按《广东省劳动安全卫生条例》第三十七条的规定处理。

第十二条  16周岁以上青少年可依法就业,雇用者应遵守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不得让青少年从事有毒、有害、危险或超出其承受能力的劳动。违者按国家劳动法规和《广东省劳动安全卫生条例》第三十七条的规定处理。

第十三条  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音乐、美术、戏曲等部门和单位,应为青少年提供健康的文化艺术作品。

各类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艺术馆、公园、影剧院、体育场等公共场所,应向青少年提供专场或其他优惠服务。

上述部门、单位和任何人不得向青少年传播淫秽物品或利用淫秽物品引诱、教唆青少年违法犯罪,违者按《广东省查禁淫秽物品条例》第九条的规定处理。

第十四条  营业性舞厅(歌舞厅)和其他不适合青少年活动的场所,不得向青少年开放。营业性桌球和电子游戏机,非节假日不得向青少年学生开放。违者由当地文化行政部门会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给予批评教育、警告或责令停业整顿,可并处三千元以下罚款,直至吊销营业执照。

第十五条  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工作。禁止任何人有下列行为:

(一)引诱、教唆青少年进行、盗窃、抢劫、流氓、强奸等违法犯罪活动;

(二)勒索、诈骗、抢夺青少年财物;

(三)指使、教唆青少年参加违法犯罪团伙;

(四)胁迫、引诱女青少年卖淫;

(五)教唆青少年吸毒或向青少年提供毒品。

违反上述规定的,由司法机关依法惩处。

第十六条  工读学校(班)结业、劳动教养期满、刑满释放的青少年,在升学、复学、就业等方面与其他青少年享有同等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

第十七条  人民政府应设立特殊的教育学校(班)和康复治疗机构,解决残疾、弱智青少年的生活、学习、医疗、就业等困难。

无人抚养的未满16周岁的青少年,由父母所在单位、住所地居民(村民)委员会或民政部门设立的福利机构负责收养和教育。

第十八条  青少年对于侵犯自己合法权益的行为,可通过学校、教师、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向有关部门提出控告;或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

任何组织或公民,在青少年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可向主管部门检举。

保护青少年的法律篇5

关注青少年儿童成长,维护青儿童少年的合法权益,已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共识,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我们的社会中还存在着大量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的现象,维护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还有许多需要我们的社会努力去做的事情,即使是在沿海较发达地区,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证的事也时有发生,这就要求我们全社会都来关注维护青少年儿童合法权益,并对此常抓不懈,将维护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作为一种经常性的工作来做。未成年人保护法是我国第一部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专门法律,它具体规定了保护未成年人的指导思想、保护内容、保护工作的原则,对未成年人的合法权利予以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方法与内容,以及各种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行为的法律责任,是一部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利的基本法。它的颁布和实施,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视和关怀,为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优化少年儿童成长环境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是要提高教育者的法律意识,使教育者自觉遵守法律规定。了解法律并遵守法律,应落实到每一位教师在日常教学的具体行动中。二是要了解并尊重未成年人的客观需要,不以教师的主观意愿去要求孩子。未成年人正处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有其自身的需要和特点。比如孩子好动,不可能像成年人那样长时间安静地坐着不动。因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和理解未成年人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凭者自己的主观意愿去看待孩子、要求孩子。三是要充分认识不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严的危害性。不尊重为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会使学生未成熟的心灵受到残害,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如受侮辱的幼儿会形成懦弱或强烈逆反的性格,将来可能成为对自己和社会都不利的人;受体罚的孩子为了躲避受罚,可能会养成说谎的恶习。因此,教师对孩子人格尊严的侮辱,可以说是残害儿童幼小心灵的无形杀手,必须坚决予以杜绝。四是教师在对未成年人的教育、管理工作中,要讲求合理有效的方法,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发展。教师既要严格管理,又要耐心教育,对学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师生之间建立一种互相尊重、信任、平等的关系,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五是对于存在缺点、错误的未成年人,教师更应对其进行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鼓励和帮助他们改进。未成年人在受到尊重的集体中生活,才会体会到受人尊重和尊重他人的价值,长大以后,就容易成为自立、自强、有道德、守纪律的人。

保护青少年的法律篇6

关键词:预防犯罪未成年保护社区经验收容教养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可见,青少年的素质关乎着国家的兴衰。近年来,青少年的犯罪问题日益严重,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和再犯罪已成为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急需解决的问题。青少年犯罪预防问题涉及颇多,包括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国家干预因素、青少年自身素养的因素及法律干预等。本文主要从法律的层面对青少年预防犯罪问题进行探讨,以期能为这一领域的法律尽绵薄之力。

一、青少年犯罪概述

青少年犯罪是指年龄从14岁至25周岁以下的青少年所实施的有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惩罚性的行为①。毋庸置疑,青少年包括了青年和少年两个年龄段的人群,横跨了未成年人和成年人两个年龄区域。我们将这一犯罪类型特别提出来加以研究的主要原因:第一,从国家和社会层面上看,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纵观世界各国,几乎所有的国家对于青少年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很大程度的扶持,包括财政上的补贴及其他配套设施的投入,可伴随社会发展的青少年犯罪率的上升使得这一切的投资大打折扣,令人痛惜。第二,从预防的可能性上说。青少年年纪尚小,心智尚未成熟。由于其明辨是非能力弱、自我控制能力弱,容易受不良社会影响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但也因为的这个特点,青少年比较容易进行预防或者拉回正途,防止二次犯罪。因为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很多国家对青少年的预防犯罪都会有一套独立的措施体系。我国也不例外,除了设置一定的机构人员负责这一群体外,还通过立法来保护,如《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尽管如此,我国在这一方面仍有很大不足,尤其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转型期,青少年犯罪问题会更加突出,因此对其的犯罪预防显得尤为重要。

二、我国青少年犯罪预防的法律设置的现状

(一)法律保护对象范围过窄

根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人是指未满18周岁的公民。现有刑法按年龄将刑事责任划分为三个阶段:全完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不满十四周岁)、相对负刑事责任能力年龄阶段(14至16周岁)和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已满16周岁)。可见,我国没有专门的法律针对青少年犯罪,主要是针对未成年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是必须的,那么对于18周岁以上,25周岁以下的群体呢,是否值得法律的保护?笔者认为答案是肯定的。因为

1)依据我国教育情况和长期发展规划,18岁应当是高中阶段,25周岁正当大学毕业。这一年龄段的群体尽管已经成年,在法律严格界定上与未成年不同,但在身心发展上却有着相同的特点。这些人群或仍在学校接受教育,或结束9年义务教育后刚步入社会,社会经验不足,心智易摇摆,较容易受他人影响以致走上犯罪道路。但同时这些人也易教育改造,重新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中。2)这一年龄段的人,无论是在学校里继续深造还是已经步入社会,都已经或即将开始反哺社会,此时步入歧途应当说是令人痛惜的。

(二)法律本身的缺陷

我国关于青少年预防最主要的应当是《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1、《未成年人保护法》

《未成年人保护法》全文72条。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应有的权利都做了全面的规定。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法律责任规定太过笼统。大多数的法条为倡导性或者禁止性的条款,尽管第六章规定了法律责任,但多以处行政处罚笼统一笔带过。如部分条款所体现的: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禁止在未成年人集中的场所吸烟等。虽然这些规定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较为细致,但处罚措施也应当尽可能详细。因为这些细节都是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句行政处罚难以对经营商、监护人、学校等产生威慑效果。其次,部分法条意义不大。如第11条规定了父母的义务,与其说义务,笔者认为责任更合适。父母的责任,即对子女负责,这种规定在法律中实际上意义不大,爱护子女是父母的天性,而非基于法律规定,即使部分父母不负责任,法律也无能为力。第三,部分条款法律效果不尽如人意。如规定得较为细致的第34-37条,关于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有毒有害食品药品、烟酒、毒害未成年人的音像制品、设立娱乐场所等规定。这几条规定是值得肯定的,但遗憾的是,效果并不显著。一个原因在于惩处后果太笼统,第六章法律责任规定了这几条的违反后果,均为责令整改及行政处罚。另一个原因在于没有配套措施辅佐。如第37条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经营者应当在显著位置设置不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的标志;对难以判明是否已成年的,应当要求其出示身份证件。生活中,至少于笔者而言,从未见过有不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的标志,烟酒经营商作为一个市场主体,不可能令所有对象都处于政府监控下,也不可能自动筛选"不合条件"的顾客。因此,必须有相应配套的措施出台,如不定期的巡逻,抽查,监控等等,一旦发现,应当严惩。

2、《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共有八章。其缺陷也与《未成年人保护法》一样,有较多倡导性条款,而这些条款的实施实际上不以法律为保障。如第二章均为家庭、学校、社会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义务。而第三章、第七章很多内容基本与《未成年人保护法》雷同。纵观《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46条是全文最重要,也最实际的一条,区分了未成年犯和成年犯,遵循此条规定可以有效地防止交叉污染。因此青少年犯罪,包括未成年人犯罪很多都具有偶发性,由于社会经验、人生阅历的不足,教唆、引诱、煽动、临时起意都很容易出现在青少年犯罪中,且犯罪一般较轻。而成年人的犯罪则不同,成年人犯罪类型较为广泛,很多犯罪甚至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其在心理上对犯罪也有自我认识,本身就很难矫正。如果将青少年和25周岁以上成年人混合关押,很容易出现"犯罪经验交流",影响青少年对犯罪的认识,如此以来,会加大日后的矫正难度。第47条和48条规定的是帮教措施。经过刑事程序的人,即使因年龄而无需承担刑事责任,在社会上仍然会被贴上标签,一旦走向正常生活遇阻,很容易再次走向犯罪,因此,教育和挽救帮扶就显得尤为重要。但这两条的实际效果要倚靠执行机关。如果相关机关采取了消极态度,那么这一条就形同虚设。第47条规定的帮教主体是监护人、学校、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其实,监护人的规定是无意义的,对于一个单位而言,其开展的工作是可查的,但对于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而言,挽救的标准在哪里?学校、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的帮教义务,实际上有点类似于美国的社区处理。美国在70年代以后,实施了"转向"计划,即对少年司法体系进行了改革,将身份罪犯(即若由成年人实施,则不构成犯罪)、轻微犯罪少年和年龄较小的少年,脱离少年司法体系和少年教养机构,施以非教养化措施。配合"转向"措施的实行,建立了一些社区性组织,如团体之家、减隐之家、治疗之家、寄宿学校、森林营地以及寄养家庭等②。美国这样的设立,将少年犯集中起来进行教育和改造的好处在于:一是工作更易展开。分散改造需要帮教人员逐个谈话挽救,且改造形式有限,而集中改造可以通过形式多样,内容更加丰富的活动让犯罪的青少年重拾信心。二是让犯罪的青少年体会到集体的温暖。青少年犯罪后一旦被贴上标签,体会到自己与正常同龄人的不同,尤其是在求学就业中遇到困难后,更加容易产生孤独感。而在一个"同类人"的世界中,通过相互鼓励,彼此帮助,能够更加坚强地走回正途。另外,对于需要戒毒的青少年而言,减隐之家就相当于戒毒所,但是相较于戒毒所这一国家设立的机构,由社区设立的减隐之家应当会更适合青少年戒毒,众所周知,戒毒十分艰难,仅靠一个人的意志很难成功,而如果有彼此的鼓励与帮助,将大大促进戒毒效果。当然,这些措施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是能够得到良好的执行,如果这些社区性组织敷衍了事,那么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因此,无论我们采取怎样的措施来预防青少年的犯罪,具体实施都是十分重要的,直接决定了预防的效果。

可见,无论是《未成年人保护法》还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在法条的设置和规定上存在诸多的缺陷和滞后性,急需改进。

三、收容教养与预防再犯罪

根据刑法的规定,所谓收容教养是指已经查明行为犯罪事实因其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而采取一种相对剥夺其人身自由的强制性教育和改造措施。因具有替代刑罚的处罚性,收容教养是一种行政处罚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9条规定:"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因不满十六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家长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必要时,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38条规定:"未成年人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严加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依法收容教养。"这三个法条是目前关于收容教养的主要法律规定,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对这一制度的法律规定仅为原则上的规定,很多细节,决定收容教养的条件、决定机关,收容教养的性质等都还有很大的争议③。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7条第4款的规定可以看出,收容教养主要针对的是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的触犯刑罚但因年龄问题不予处罚的未成年人。这一人群与需负刑事责任的青少年应当加以区分,但在实践中这两者均关在少管所里,且部分少管所并无将两者分别关押,这种作法是十分有害的。根据刑法的规定,14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只有在犯故意杀人、防火、抢劫、等8种极其严重的罪行时才需负刑事责任,这部分人对那些免除刑事处罚的青少年而言其影响是极大的,容易产生交叉感染。再者,从收容教养的方式上看,目前的方式就是剥夺人身自由,且集中管理下的教育效果很令人怀疑,相较于少年犯的管理,收容教养应当更注重感化与挽救的教育方针,其模式也应当比少管所更加轻松。一方面,国外一些国家也都尽量避免让青少年进入司法审判程序,减少青少年羁押。如上文已经提到的美国的社区性组织。英国也是如此,英国在实践中强调司法分流,将触犯法律的青少年从刑事司法程序中分流到学校、社区和家庭中进行矫正。英国在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实践中还有一点值得我国借鉴,即建立一套完备的保释保障机制,包括设立保释支持机构和监控措施,保障被保释者的受教育权,即使对那些法官不相信其家庭能阻止其再次犯罪的青少年,也可以建立"拘禁旅馆",即这些青少年白天可以出去参加活动,但在晚上11点前必须回来。如此,使得青少年极少被羁押④。这样的模式也更容易让青少年自然地重新融入社会,同时又能保障他们受到政府或者司法机关的控制,便于教化。

收容教养是预防青少年重新犯罪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措施,适用收容教养的均是触犯了刑法,但有极大的可能性回归社会的青少年,否则,刑罚也不会免除其刑事责任。因此,对这一人群应当更注重感化教育,其改造理念也应当与少年犯和其他成年犯人相区分。在实践中,理应结合这一人群的实际情况,施以符合他们心理、年龄的教化。

四、结语

我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实践应当是不断前进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中都体现了对青少年犯罪的特殊照顾。但是,相较于国外的理论,我们仍有很大的缺陷。立法上的缺陷、实际操作的困难、理念的转变等都需要漫长的探索与借鉴。青少年犯罪是令人惋惜的,但更令人痛惜的是我们无力拯救一个原本可以回归正途的青年人。当然,我坚信,通过立法者、学者、法律实践者的不断努力,不断摸索,我国一定能完善这一法律体系,建立合理的预防体系。

注释:

①罗斌、周建国:《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载《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6期。

②康树华:《美国青少年预防犯罪体系及措施》,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2年02期。

保护青少年的法律篇7

关键词:青少年学生;权利;保护

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日益成为学校工作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都对学生的各项权利做出了明确规定。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在教育教学中,有意或无意侵害青少年学生合法权利的现象还时常发生,使学生的身心受到损害。对此,我们应该予以高度的重视。本文首先列举了教育教学中侵害青少年学生权利现象的表现,然后分析了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了保护青少年学生权利的对策与建议,以期引起人们对学生权利保护的高度重视。

一、青少年学生权利受侵害的主要表现

通过对当前现实生活的考察,发现青少年学生权利易于受到的侵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侵害青少年学生的受教育权

受教育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限制学生上课,不得随意开除学生。但实际上,青少年学生的受教育权经常受到侵害。主要表现为:学生因为迟到,不遵守纪律,未完成作业,作业出错,甚至有时只是家长未在作业上签名,就被教师赶出教室,不允许听课;教师随意占用学生的上课时间,指派学生参加一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活动,如商业庆典、开幕式等等;一些教师为让学生应付考试,放弃或终止了许多课程的开设和教学,如不开设音乐、美术课或随意挤占体育课等与应试无关的课程;也有学校为提高升学率,把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赶出学校,不让学生参加考试等。

(二)侵害青少年学生的身体健康权

身体健康权是公民依法享有的身体健康不受侵害的权利,它是学生人身权的重要内容。教师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唆使他人侵害学生的身体安全行为。但实际上,目前仍有很多教师对学生身体健康权的认识不够明晰,仍然有体罚或变相体罚行为。主要表现为:有些教师动手打学生、罚学生劳动、罚学生超量做作业、罚学生抄班规、罚学生超量运动等。教师的体罚、变相体罚或唆使他人侵犯学生的身体安全行为造成受罚学生的心灵创伤和肉体痛苦,甚至致伤、致残。如黄陵县一名小学老师因某学生未完成作业,竟唆使全班学生轮番上阵,用教鞭对其进行殴打,总共打了280多鞭,年仅9岁的学生被打得奄奄一息。

(三)侵害青少年学生的人格尊严

每个人都有人格和尊严,人格尊严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但实际上,在教育教学中侵害学生人格尊严的行为还时有发生。主要表现为:讽刺、挖苦学生;故意侮辱学生,随意谩骂学生;给学生取一些歧视性的绰号或侮辱性的称号,如“弱智”、“笨蛋”等;借助教师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孤立学生;在公共场合随意议论学生的过错;不给学生以合理的解释权和辩护权;以记档案威胁学生等。在生活中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只要不给学生身体上造成伤害,不触犯刑律就行。岂不知,这种“心罚”比体罚给学生造成的伤害更大,导致学生丧失信心,甚至自暴自弃。如贵州湄潭县抄乐小学教师罗远寿为“整顿班风”,居然用强令吃大便的方法来惩罚学生。有一次,抄乐小学五(2)班学生冯航上课时向后张望,按照罗远寿宣布的规定,谁上课时转头看后面的同学,就要令后面的同学吐10口唾沫给他吞下。后排的同学被强令向冯航吐口水,吐到第三口时,冯航受不了还了一口唾沫。罗远寿见状火起,令后排酌这位同学到厕所撬屎给冯航吃,如不去就让其不要再来上学。这位同学只好流着泪撬来粪便喂冯航,而后痛苦得放声大哭,班上的其他同学也都哭了。罗远寿居然还威胁冯航说:“不许吐出来,一定要吞下去!”被公开侮辱身心受到严重伤害的冯航自觉无脸见人,精神萎靡,目光呆滞,并从此辍学。

(四)侵害青少年学生的人身自由权

人身自由权是我国公民最基本的权利。教师应当保护学生的人身自由权。但实际上,教师常常自觉不自觉地侵害学生的人身自由,主要表现为:以未完成作业或不守纪律为由,罚站、或不让学生按时放学,或剥夺学生课外自由活动时间。此外,有时也有非法搜身行为的发生。如有时学生的财物丢失,班主任老师为了搜寻被偷财物,或自己或由学生干部对班里学生进行非法搜身。

(五)侵害青少年学生的隐私权

隐私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保密的权利。教师不得侵害学生的隐私权。但实际上,教育教学中教师在对待学生成绩、男女生交往等问题上若处理不当,极易造成对学生隐私权的侵害。

主要表现为:不少学校为了激励学生相互竞争,习惯于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及其排序;个别教师藉口防止学生早恋,私拆或扣留学生信件,翻看学生的日记、短信等。

(六)侵害青少年学生的休息权

休息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教师应保护学生的休息权。保护学生的休息权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实际上,教师侵害学生休息权的现象比较普遍。主要表现为:一些老师不能按时下课,经常拖堂;一些学校不能按时放学,有占用课余时间给学生集体补课或训练的现象;还有一些学校占用学生午饭后的休息时间组织诸如比赛、大扫除等活动;还有少数学校占用学生周末时间组织大型活动等。如我孩子所读的高中,从高一开始,学生的双休日就被取消,每个月才放一天假,这种假期被学校称之为“月假”。他们享有的国家规定的节假日也比全国统一的时间要短,如“劳动节”和“国庆节”都只有两天到三天,寒暑假比起小学、初中生短得多。他们学校的作息时间是早上五点半起床,晚上九点半下自习,十点半熄灯休息。他们每天用来睡觉休息的时间还不足七个小时。

二、青少年学生权利受侵害的原因分析

教师侵害青少年学生的权利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导致侵害学生权利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素质不高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公民普遍存在着法律意识不强、法律素质不高的现象。中小学教师作为我国公民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同一般公民相比,其整体素质相对较高,但法律素质仍然没有达到理想程度,法律意识比较薄弱。教师法律意识的淡薄和法律素质的低下带来法制品质的缺失和法律判断的偏向,造成一些教师凭主观意志和经验来管理学生,凭一时意气对待学生,无视学生权利。因此,侵害学生权利的行为便时有发生。

(二)学生对自己法定权利了解有限

当今学生法律意识不强,法律知识缺乏,对自己权利的了解有限,对有些问题的认识还很模糊。这也造成教师侵害学生权利行为的发生。

(三)法律监督缺乏

我国的法律原则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但是在教育法律的贯彻执行中,往往“违法难究”。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的教育运行机制长期以来没有专门的监督机构来行使执法监督的职权,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缺乏有效的法律监督,出现问题往往以道德评价代替法律评价。社会舆论多是呼吁教师提高道德修养,对教师诸种侵权违法行为只作道德谴责,却不从法律角度予以揭露、抨击、提出防范措施。有些学校的领导遇到教师对学生的侵权事件,往往采取找教师个别谈话,制止其侵权行为的做法,“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起不到应有的警示他人的作用。个别教师又存在侥幸心理。因此,教师侵害学生权利的行为“有禁不止”。

(四)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大缺陷,就是重义务、轻权利。又加之我国的学生从小生活在师道尊严的文化传统中,师生关系存在严重的不平等。片面强调学生应当尊重老师,对教师绝对服从,强调的是学生的义务而非权利,把教师管理学生的权利片面理解为“责罚权”,“恨铁不成钢”,“不打不成才”,打是为了学生好。因此,造成教师侵害学生权利行为的发生。

三、保护青少年学生权利的对策与建议

青少年学生的权利受法律保护,不容任何人侵犯。因此,为了预防和有效制止教师侵害学生权利行为的发生,我们应采取以下有效措施。

(一)提高教师的法律素质

教师法律素养的提高不仅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保障学生权利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教师不知法,不懂法,自己犯了法都不知道,又怎么能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呢?因此,应要求教师学习教育法律法规,提高教师对学生权益保障的自觉性和法律意识,使教师明确学生所享有的权利,自己应履行的义务,学校应承担的责任,从根本上提升广大教师的法律素养。从而使教师自觉用法律法规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在管理工作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权利。

(二)培养学生的法律保护意识

为使学生的合法权利不受侵害,学校和教师应加强引导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培养学生的法律保护意识,使他们清楚自己所应享有的权利以及当自己的合法权利遭到侵害时应采取的保护措施,这对遏止侵害学生权利现象的发生和蔓延是非常必要的。

(三)加强法律监督

要保护学生的权利,必须高度重视教育法律法规的监督约束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我们应借鉴国外教育法制化的先进经验,根据我国国情,尽快建立、健全有关教育调解、申诉和仲裁制度,建立和完善与教育法律法规监督相关的一些权威性机构,从而加大监督力度。除此之外,报刊、电台等舆论工具要紧密配合,对典型案例予以曝光、抨击,还可以组织专题讨论,使依法治校、依法执教的观念深入人心,各级教育督导机构和督学也要加强行政监督作用,以加强执法检查监督力度,严肃处理侵害学生权利的行为。总之,要使各种监督手段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保证监督做到经常化、制度化,从而有效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四)树立民主的师生观。

当今社会是民主社会,作为当代教师,教育观念必须与时俱进,明确突出学生主体的重要性,树立师生平等观念,尊重学生,充分认识到在人格尊严上师生是平等的,对作为容易受到伤害的弱势群体的学生,应给予加倍的呵护,认真保护他们的合法权利。

(五)加强法制宣传

要在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和领导干部中开展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活动。还要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教育法律法规,让每一位家长都知道学生在校应享有的法律权利,使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者有机结合,共同维护学生的合法权利不受侵害。

参考文献:

[1]杨彦辉、范树成.学生的权利及其保护[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0,(7).

[2]张丽梅.尊重学生的权利离我们有多远[J].辽宁教育研究.2000,(11).

[3]凤跃.对教师侵权行为的法律思考[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4]杨琼芳.末成年学生的在校权利[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

[5]张震、晋保山.浅谈学生权利的内涵与保障机制[J].高教高职研究.2007,(4).

[6]张志军.浅论大学生的权利意识及其觉醒[J].教育与职业.2008,(2).

[7]董婉莹.论中小学生的法律保护机制[D].辽宁师范大学,2004.

[8]肖永.人本观下的教学与学生权利[D].湖南师范大学,2006.

保护青少年的法律篇8

〔关键词〕青春期教育;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初中生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10)06-0016-02

一、提出青春期自我保护教育的背景

1.社会环境的复杂化与学校教育程式化,造成学生在自卫意识和能力方面的严重欠缺

总体上说,当今社会制度给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光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但是,社会生活中仍然存在阴暗角落、丑恶现象。当前,中小学教育内容,特别是德育内容明显落后于发展变化的社会现实,学校教育与社会环境有明显脱节的地方,因此,造成学生在自卫能力方面的真空状态。

女生放学,走出校门会发现有社会男青年上前攀谈交朋友;小男孩上学途中会有小痞子缠住勒索钱物;营业性舞厅和电子游戏厅吞噬少年们宝贵时间;如果同学间暗自传阅黄色手抄本小说,或相约欣赏一盘“特刺激”的录像带,对于这类诱惑,学生们能自觉抵制吗?

2.初中生性发育的提前与社会化的滞后

和二十年前比,现在的孩子性发育呈提前趋势,性心理发展也有前倾,性的种种尝试也在悄悄进行。特别是由于青春萌动,一些初中生产生了性的冲动,人们形容十三四岁的孩子是“十字路口的勇士”。这样一群力图摆脱成人束缚却又缺少必要社会经验的“勇士”,是极其容易在五光十色的社会环境中误入歧途的。

上海市教委颁发的《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初中阶段青春期教育内容的重点是帮助和引导学生了解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认识性差异;学会用恰当的方法保护自己,避免受到性伤害,防止性骚扰;学会拒绝别人的性要求;初步了解避孕的基本原理;学会健康的异往;控制性冲动,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通过这一系列内容的青春期教育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提高生存技能,增强自我保护能力,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对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来说,主动积极而又谨慎地交友,尤其在“性”的问题上学习自尊、自爱、自理、自律和自护是不可回避的生活课题,也是教师、家长和社会工作者必须正视的教育课题。

二、青春期教育对提高初中低年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的作用

1.通过青春期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和不良性观念对青少年的影响无时无刻不在。一方面,电子信息的发展、性观念的开放和一些媒体对“性”的商业化炒作,使青少年不再像他们的父辈一样谈“性”色变;但另一方面,他们又难以从正常渠道获取科学的性知识,从而完全摆脱“性无知,性禁锢”的影响,往往是通过同伴间的交流,或是一些其他途径来了解并不正确的性知识。青少年遭遇犯的比例也在与日俱增,与之相反,社会对防止青少年遭遇犯所持的态度和所采取的预防措施却相对迟缓和滞后。因此通过学校的正规途径,对初中生进行科学的青春期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2.通过青春期教育,预防青少年性犯罪

处在青春发育期的初中学生,无论是判断是非的能力,还是抵御外界引诱的能力,都是较薄弱的。这使他们常常容易出现偏离行为,被称为“危险人群”。近年来颇为世人关注的青少年犯罪案件中,性犯罪案件已占18~25%,并呈现出持续上升的态势。青少年男女性成熟年龄的提前以及平均结婚年龄的推迟,大大增加了青少年婚前的机率,少女怀孕现象增多。

通过青春期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用高尚的情操武装自己,自觉抵制来自网络、光盘、书籍中的黄色内容以及社会上形形的性诱惑;引导学生通过积极参加科技、文艺、体育等集体活动,丰富精神生活,不断提高心理需求层次,淡化望。

3.通过青春期教育,让学生获得科学的性知识,可以有效预防性病和艾滋病

传统的青春期教育内容比较陈旧、落伍,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只停留在一些基本的生理解剖结构和健康教育的层次上,对避孕、性生活等内容则遮遮掩掩,或者闭而不谈。所以会有学生戏称:“我们已经知道的老师教,我们想知道的老师却不教。”根据调查,当前学生最想知道的性知识包括:什么年纪适合、如何避孕、如何知道自己怀孕、性与爱的关系、什么时候具有生育功能、怎样预防性病和艾滋病等。

青春期性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给青少年提供一定的信息和技巧,以便于他们在发生前或者发生时能够作出健康而理性的决定。青春期性教育可以达到推迟的年龄、减少青少年性病和意外妊娠的目的,也是预防艾滋病的有效策略。

国外半个世纪以来的统计数据表明:青春期科学的性知识教育并没有导致许多家长和老师所担心的青少年的增加,相反孩子们却因为了解了更多的性知识而能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行为。

目前在上海市中小学进行的“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青春红丝带行动”,通过主题教育使学生树立远离艾滋病的意识,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学会拒绝不安全行为的技巧。这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预防性病艾滋病的作用。

4.正确认识青春期性心理,学会异往的基本礼仪

初中学生正处在由两性疏远期向两性吸引期的过渡期,对异性的疏远是短暂的,在这段时间之后,少男少女会产生一种互相接近的需要,产生彼此吸引的心理。许多学校以“萌动青春情”“非常青春之异性同学交往”“走过花季雨季”等为主题,通过青春期教育讲座、心理辅导课、主题班队会等多种途径,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健康的异往方式;在异往中规范自身的行为,做到自尊、自爱、自重。学会异往的基本礼仪,认识友情与爱情的区别和联系。慎重对待早恋,控制性冲动,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些对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都有重要作用。

5.通过青春期教育,让学生学会用恰当的方法保护自己,避免受到性伤害,防止性骚扰

性骚扰对青少年的身心发育会带来一定的伤害,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性骚扰会进一步演变为害。在上海这样一个高度发展和开放的城市中,外来人口多,人口流动大,呈现出性骚扰现象增多,性骚扰对象低龄化的趋势。因此对初中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在性骚扰的预防教育中,许多学校以“青春保护伞”“青春红绿灯”“拒绝性骚扰,护航青春期”为主题开设青春期教育课、心理辅导课、主题班会等,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性骚扰,讨论如何预防性骚扰,遇到性骚扰时该如何面对和抗衡等,引导学生学会保护自己,掌握自我保护的基本能力。

6.进行法制教育,让学生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

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必须从法律的角度来认识,可以说有无自我保护的意识,本质上就是有无法制观念的问题。根据调查,现在的初中学生在法律方面的知识少得可怜。即使有一点儿,也只停留在遵守交通规则、遵守学校纪律上。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初中学生在权益受到侵害时往往显得不知所措。因此,学校可以通过思想品德课、法律知识讲座、青春期教育讲座,教育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法律知识,了解青少年依法享有哪些权利,当这些权利受到侵害时怎么办。只有掌握了法律知识,才能增强法制观念,懂得用法律来保护自己。

保护青少年的法律篇9

2.在充分考虑青少年身心特点,切实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重新犯罪。

3.根据青少年心理特点对青少年进行教育;重视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结合实际,建立青少年法制教育联系点或确定共建单位,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指导青少年开展法制学习和进行普法宣传活动;积极为权益受到分割的青少年提供法律援助。

4.重视社区内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工作,利用多种形式增强青少年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对弱势青少年群体提供有效保护;积极做好贫困儿童的结对帮互工作,措施得力,成效显著。

5.在广大青少年中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娱乐方式,坚决制止和取缔种种反动、淫秽、色情、暴力、封建迷信音像、图书等制品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净化文化市场,净化青少年精神生活空间;发挥舆论、传媒优势,普及有关法律知识,大胆揭露、曝光侵害青少年权益的现象,并对典型案例进行报道,效果显著。

6.加强法制教育,增强青少年质量意识,维护青少年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优化青少年成长的环境。三、活动安排三月份 1制定活动计划。       2召开委员会工作会议。四月份 1“学雷锋,扬公德”文明大行动2     六年级师生赴看守所接受教育。五月份 1法制教育讲座       2师生帮互结对活动六月份 班队活动观摩《我做护法小天使》 六(6)中队《模拟小法庭》      五(4)中队七、八月份 1雏鹰假日小队活动           2知心家庭学校活动九月份     1小记者法制宣传活动2召开委员会工作会议           3五年级学生军训。十月份     1爱国主义教育读本活动观摩。           2青少年权益活动咨询十一月份 法制教育讲座十二月份公德小卫士评比活动一、   二月份 1元旦庆祝活动2新春慰问活动3工作总结四组织机构顾问:理事长:孙文军理事:经建美刘雅萍倪敏聪陈月珍阮雅香王玲娣任建美钱河飞叶代英胡楚娴(学生)罗盘(学生)蒋淑曼(学生)                                

保护青少年的法律篇10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且具有低龄化、团伙化的倾向,给社会、家庭带来了不幸,也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安定。

案例之一:某高一男生为了给女朋友(他的同班同学)筹集引产费,与其女朋友商量后,将邻居小弟弟绑架。被民警抓捕后,面对民警的询问,他如实交代了事情的经过。待询问结束后,该男生对民警说“我可以回家了吗?”弄得办案民警哭笑不得。

案例之二:某网吧内,三名小学生在上网,旁边有一中学生在打游戏,由于发出的声音较大,引起三名小学生的不满,遂发生口角。其中一名小学生不服输,掏出随身携带的钝器将该中学生击倒,由于头部受伤严重,中学生不幸死亡。

……

以上类似的案例大家都屡见不鲜,花季少年无视法律,无视生命。这样的恶果是谁造成的?是家长?是学校?是社会?作为学校的教育者,我们不得不去思考。

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规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立足于教育和保护,从小抓起,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及时进行预防和矫正。”学校对青少年进行普遍的法律常识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知识水平,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使他们从小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思想,时时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是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条有力措施。

那么,在学校,我们应当如何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呢?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安排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各校都应开设法制教育课程。教育者可以通过一些案例展示,让学生从中学到基本的法律常识,并以此激发学法积极性。

二、在学科教学中渗透

在教学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课程时,除了教会学生基本的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应挖掘学科知识中的普法因素,找准切入口,寓普法教育于学科教学之中。比如:在教学“认识元角分”的时候,不仅让学生知道人民币是中国的法定货币,同时还教育学生要爱护人民币,伪造、使用、贩卖假币都是违法行为。在《品德与社会》课中,结合实际导入水资源保护法、珍稀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三、寓教于团队活动之中

各个学校团队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深受广大青少年朋友的喜爱。在学校开展的活动中融入法律知识,寓教于乐,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班级的主题队会、读书读报活动、普法知识讲座等等,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受到具体、形象的教育并愉快地接受。

四、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是一所大学校,生活是本活教材,让青少年在社会实践活中接受法制教育,是又一条好的途径。学校组织学生听取失足少年现身说法,走上街头参加普法知识活动等。这样,学生不仅懂得了生活中处处有法,还知道了遇到危险该如何用法律来保护自己。

然而,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除了学校的教育之外,家庭教育也是相当的重要。目前,有关调查显示,违法犯罪的青少年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家教不良。

曾有这样一个报道:一名叫小杰的孩子(年龄仅15岁),因第一次偷邻居老人300元钱被老人发现,老人只教育他几句。后来,老人的儿子将此事告诉了小杰的父亲,小杰的父亲不问青红皂白就痛打儿子一顿。此后,小杰产生报复心理,于是第二次又去偷老人的钱,并未被老人发现,但事后又怕老人怀疑他,遂起杀人的念头,将老人残忍地杀害了。后来,有关人士了解了案件背后的原因:原来,小杰未满1周岁母亲就精神失常,父亲又当爹又当妈,还要照顾年幼的妹妹,对小杰的教育除了暴打还是暴打。正是缺少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小杰才会走上这条不归路。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玫谨教授说,英国曾做过大量调查,小时候偷拿别人东西的孩子不少,而有的孩子健康发展了,有的孩子却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究其原因是孩子的第一次错误的行为应该处理好,因为孩子小,心理还不成熟,得失权衡意识差,大人应该从维护孩子的自尊心角度出发,正确引导,让其明白道理,从而健康成长。我们的家长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用科学的方法对孩子进行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的教育,经常陪同孩子观看《今日说法》、《大家看法》等法制栏目,通过实际的案例教育子女,增强子女的法律保护意识,提高预防违法犯罪能力。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和努力。“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中流砥柱,我们应该在党的领导下,组织协调好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普及法律知识,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守护一片净土。

参考文献:

[1]《法制日报》之《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2]《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