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理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7:43:20

环境监理的意义篇1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监理;促进作用;技术支持

中图分类号:X830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环境监测指的是通过对环境治理的测定,来反应环境的变化情况。它是环境保护最基础的工作,不仅反应当前的环境质量状况、前期的治理效果,还为制定环境改造计划提供了的可靠的原始数据。我国对环境监测的约束解禁于2001年,少部分的民营机构实验室也加入了环境监测的行列。此后,在环境监测领域得到了量的发展,尽管仍没有质的提高。据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已经监理了4级环境监测网络,即:“国家、省、市、县”。4800多个监测站分部在全国各地,,环保系统监测站也多达2000多个。大气、水质、土壤、噪声、辐射、固体废物等6大方面已经实现了完全覆盖。但也存在环境监测技术薄弱、环境监测能力落后、环境监测的质量不理想、环境监测对环境监理辅助不足等问题。

2环境监测与环境监理的关系

环境监测是整个环境工程的核心,也是环境监理的基础,是实现“科学合理化、规范制度化、法制化”的环保事业的“幕后推手”。新形势下的环保事业的发展就是要加强环境监测对环境监理的辅助作用。并通过加强环境监测与环境监理的联系,这将对我国环境监测监理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环境监理是指现场的环境监督工作,包括了对环境现场“检测、督查、记录”和事后资料的统计整理的总称。主要工作就是进行现场的监督检查,根据各级政府及其环境保护部门所推出的处罚条例作为依据,即建立的环境污染处罚条例。环境监测与环境监理的关系总的说来,就是互相服务和依靠,互相辅助与促进的关系。环境监测所得的数据资料作为现场执法的基础和依据,而环境监理以环境监测的结果及处罚条例为基础进行执法处罚,所以环境监理是建立在环境监测的基础之上的。

3环境监测对环境监理促进作用的重要

意义环境监测与环境监理作为环境保护执法的两大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相互推动”是它们之间永恒不变的关系,一旦违背了这一原则也就影响了环境监理的效果。所以,为推进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在加强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的同时,要使得环境监理与环境监测的联系更加紧密。而完善的法制建设是环境监理的发展的根本和依据。这也是目前环境监理和环境监测的发展趋势。作为实现“科学化、定量化、法制化管理”的根本保障,环境监测是环境监理的最有力助手和基本保障。这就需要环境监理所依赖的数据更加可靠和准确,总的来说要满足以下5条原则:“准确性、精确性、完整性、代表性和可比性”。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不仅管理到决策的制定和实施,还影响到任务完成的效果。为了不让环境监理违背以“事实为依据”的原则,企事业单位必须加强对环境监测对环境监理的促进作用。

4加强环境监测对环境监理的促进作用

加强环境监测对环境监理的促进作用,就是加强它们之间关联的紧密型。深入开展环境监理的同时,加强环境监测的可靠性,为环境监理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抓住新形势下的发展机遇就是要根据新环境下的新要求随时调整工作发展方向和推进发展的举措,作为为环境监理提供全程服务的环境监测站应该把获得准确监测的结果看作是工作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也是发挥对环境监理技术支持和监督的促进作用。例如加强对污染源监测,使传统的环境监测方式向新形式方向发展,这是提升环境监测水平的有力措施。下一步的改革方向必须建立在环境监测技术提高的基础之上,以环境监测部门提供的数据为依据制定计划和目标。

4.1严格落实环境监测,为环境监理提供科学有效

的监测数据因为环境监测对环境监理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为环境监理提供实时有效的数据反映环境真实的质量状况和所排废弃污染物放情况。监测数据是环境监测的生命线,也是环境监理中的环境污染预测的基础,为环境监理的下一阶段的指导提供依据。监测数据既是环境监理的依据也是环境监测的手段,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决定了环境监理的成效,所以严格落实环境监测为环境监理提供科学有效的监测数据势在必行。

这就是要求环境监测必须以事实为基础,法律为规范准绳。如果环境监测的数据违背了“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那么环境监理的工作就失去了目的性和存在的意义。也就是说这是判断企事业单位是否遵守环境保护法规的第一手数据来源,这就必须加强环境监测的数据运用于检验环保法规的执行效果,支持环境监理工作达到实效,为环境质量管理和评估提高依据和保证。

4.2加强环境监测对环境监理工作的技术支持作用

环境监测站所得到的监测工作结果不仅是环境监理执法工作的技术支持和数据支持,还是环境监测的一手资料。所以这也奠定了环境监测在监督执行系统中成为最重要的一部分。不仅起到了现场环境监督的作用,还是对在环境管理体制保证系统中的环境监测的保障。其职能是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和监理密切相关,起到了提供科学有效的监测数据等技术类工作的辅助作用。而环境监测对环境监理工作的技术支持作用也是目前需要加强的方面,其具体表现在:“环境监测的数据来源是对企业征收排污费的凭证和督促”、“调查环境污染事故的技术支持和法律保护”和“对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监督和技术管理”。其中环境污染事故调查数据是调解污染纠纷的技术支持的事实依据。当发生污染纠纷时,首先要彻查污染源和污染物,发挥监测和监理部门的合力。

4.3落实环境监测为排污收费提供依据

排污收费工作是以环境监测为基础,环境监理工作的主要内容,这是加强环境保护有效的措施。也是督促企业展开节能环保的杠杆手段,而监理的工作就是在征收排污费的基础上了解和掌握“排污单位排放污染物种类、排放量、排放浓度”的一些定量化的数据。这些数据主要来自于环境监测,这是最有效、最有说服力的方法;另一种就是在监测力的“真空区域”通过物料衡算的计算方法获得,这种方法存在明显的误差,属于不得已而为之。排污收费监测也是环境监测的一项主要任务,有效落实环境监测为排污收费提供依据能够加强环境监理对环境保护的作用和权威性。对环境监测基站管辖内的企业的“三废一声”进行实时监测、采样和分析。以对污染物的种类、数量进行判断,这些都是监理在统计核实基础上的。并且还要拟定环境污染质量报告,为监理部门征收排污费提供数据、资料上的支持。

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污染监督监测制度来加强环境监测的力度并为其提供法律保障,通过对污染源的监测和管理也是对环境监理的最大支持。通过采取有效的征收排污费条例,让监理站的排污费征收工作有法可依。

5结语

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在环境监测和环境监理的领域中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以加大环境监测工程与环境监理工作相互之间的联系,是对环境管理的整体效能有效地提高,以最大程度地发挥环境监测对环境监理工作的数据保障和技术支持作用。坚持“环境监理和环境监测互相支持、互为依靠”的方针,为环境监测与环境监理的协调发展创造条件。而环境监理部门的发展正朝着“数据化、定量化、条例化”的方向发展,这是环境监测与环境监理共同发展的基本保证。只有环境监测和环境监理工作共同协调发展,我国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才会取得长足的进步。

参考文献:

环境监理的意义篇2

关键词:环境监管失职罪;单一罪过形式;注意义务;过失

中图分类号:D9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17)01005706

中国当前处于环境污染事故高发期,积累已久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经济形势下的环境问题又不断产生。治理环境污染已不能再单纯依靠事后手段,还必须重视事前防范措施。中国《刑法》第408条规定了环境监管失职罪,意在提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环境监管责任意识,通过督促其严格履行环境监管职责来减少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但由于刑法典及相关司法解释皆未对本罪的罪过形式给出明确判断,故理论界对其罪过形式的认定存在各种分歧,至今未达成一致意见。在重大环境事故频发的当下,只有明确界定本罪的罪过形式,才能准确地对负有环境监管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之失职行为进行定性,为此,本文将对环境监管失职罪的罪过形式进行实质层面的论证分析。

一、环境监管失职罪的罪过形式判定之理论基础与分析工具

(一)理论基础――新过失犯罪论

环境监管失职罪是指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导致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造成人身伤亡等严重后果的行为。在本罪的罪过形式认定学说中,通说主张本罪在主观方面只能是过失。也有学者认为,行为人对严重失职行为的态度是故意的,对所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结果却可能出于过失。[1]另外,也有学者指出,环境监管失职罪在主观上是过失,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不能排除放任的间接故意的存在。[2]通说秉承单一罪过理念,坚持环境监管失职罪只能有过失这一种罪过形式;其他学说受复合罪过说①的影响,承认构成本罪既可以出于过失,也可以出于间接故意。[3]事实上,之所以会有观点认为环境监管失职罪是复合罪过形式,一是由于对过失犯罪理论的把握存在偏差,二是由于本罪在构造上具有特殊性。

围绕过失犯罪的构造,国外刑法曾发展出旧过失论、新过失论、修正旧过失论以及新新过失论等观点,这些观点统称为传统过失犯罪论。其中,将结果预见可能性作为过失实体的旧过失论和将违反结果回避可能性作为过失实体的新过失论,是传统过失犯罪论中的两种基础理论。旧过失论主张,若是行为人的行为客观上造成了危害结果,则考察行为人对危害结果有无预见可能性,如果得出肯定结论,则成立过失犯罪。旧过失论在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暴露了其扩大过失犯的处罚范围、有悖于刑法谦益性精神的局限性。现代社会各领域风险不可避免,考虑到医疗、交通等领域内一些风险行为的社会有用性,新过失论认为,即使有法益侵害结果发生,在一定范围内也应该得到允许。设定一定的客观行为基准作为结果回避义务内容,只要尽到了结果回避义务,即使存在结果预见可能性也不成立过失犯罪。[4]10新过失论将注意义务从对危害结果的预见转移到了对危害结果的避免,缩小了过失犯罪的处罚范围,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尽管新旧过失论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两者都强调对危害结果的注意义务。

注意义务是分析过失犯罪的重要工具,其包括结果预见义务与结果回避义务。中国刑法根据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预与否,将过失分过疏忽大意的过失与过于自信的过失,并在已经预见到危害结果的前提下,以行为人对危害结果回避的期待与否,作为区分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之主要依据。就过失犯罪的实体而言,本文采取新过失论的立场,主张过失行为成立犯罪的依据是对危害结果回避义务的违反。

(二)分析工具――过失犯罪之注意义务

厘清了过失犯罪论的基本理论范畴后,有必要对环境监管失职罪与其他普通过失犯罪的构造进行区分。对于多数普通过失犯罪而言,危害结果通常是由行为人的自身行为导致的,犯罪结构如图1所示:

由图1分析可知,行为人的注意义务仅包括对自己行为可能造成的危害结果的预见义务以及对危害结果的回避义务,行为人因疏忽大意违背预见义务以致未能避免危害结果发生的是疏忽大意的过失,已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从而违背结果回避义务的是过于自信的过失。但就环境监管失职罪而言,其特殊性在于行为人(即负有环境监管职责的主体)与危害结果(重大环境事故)之间,通常会介入第三人(即被监管者)的行为或者外力因素(如自然力等),监管主体由于被监管者的危害行为或其他外力因素所造成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而成立犯罪,结构如图2所示:

从图2中可以看出,负有环境监管职责的主体需要承担两个层级的注意义务:首先,环境监管主体要认识到存在介入因素,即被监管者的危害行为或者其他外力因素,在此基础上的第二层注意义务包括对介入因素可能造成的危害结果的预见义务以及对危害结果的回避义务。相应地,环境监管失职罪中的“失职”也表现为两种形式:(1)环境监管主体因疏忽大意未能发现被监管者的危害行为或其他外力因素,从而未能预见并避免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或者环境监管主体发现了被监管者的危害行为或其他外力因素,却因疏忽的原故未能预见并避免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成立疏忽大意的过失。(2)环境监管主体已经认识到存在被监管者实施的危害行为或者外力因素,亦对由此可能导致的环境污染事故有预见,却轻信能够避免,因此未采取适当监管措施从而导致环境污染事故的实际发生,成立过于自信的过失。但无论环境监管主体对被监管者的危害行为或其他外力因素发现与否,其在主观上对环境污染事故这一危害结果的发生都是持否定态度的。

司法实践中常有这样的现象:监管主体在对被监管者的污染环境行为或其他外力因素有认知的情况下,放任其继续发生,导致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司法部门由此判定其成立环境监管失职罪。持复合罪过说的学者据此认为该罪的罪过形式包含间接故意。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对环境监管主体回避义务的内容认识不清的体现。如其所述,在司法实践中的确存在环境监管主体因受贿等缘故放任被监管者实行危害行为致使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的案例,但环境监管主体容忍的是被监管者危害行为的继续,其对危害结果即环境事故的发生是持否定态度的;而在间接故意的心态下,行为人违背结果回避义务,主观上却是放任危害结果发生的。对《刑法》第408条进行目的解释可知,立法者设立本罪的原意在于督促负有环境监管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认真对环境进行监督和管理,避免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即环境监管者理当敏锐地预见可能发生环境污染事故等危害结果,并为避免该结果的发生作出努力。申言之,对于危害结果的回避抱有期待可能性是本罪主观心态的应有之义,因此,从传统过失犯罪角度分析,放任危害结果发生的间接故意不能构成本罪的罪过形式。

二、环境监管失职罪的罪过形式判定之系统解释方法论

环境监管失职罪规定在《刑法》分则第九章“渎职罪”一章中,除了本罪之外,这一章还规定了其他“失职”罪,如执行判决、裁定失职罪,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食品安全监管失职罪,传染病防治失职罪,商检失职罪,动植物检疫失职罪,失职造成珍贵文物损毁、流失罪,等。对这些罪名的罪状描述与刑罚设置进行立法技术分析,有助于对环境监管失职罪的罪过形式作出判断。从刑法对上述各失职犯罪的罪状描述来看,“渎职罪”一章大致有分立式、合并式以及单一式三种立法模式,而环境监管失职罪当属于单一式立法模式。

(一)分立式、合并式立法模式下的罪过形式剖析

以《刑法》第400条为例,该条包括两款,第1款规定的是私放在押人员罪,表述为“司法工作人员私放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罪犯”,第2款规定的是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罪,表述为“司法工作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任,致使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罪犯脱逃,造成严重后果”。前款显然是故意犯罪,后款中虽未明确提出过失的概念,但从其使用的“严重不负责任”之表述、要求“造成严重后果”之规定等来看,应认定该款为过失犯罪。[5]102这种将侵犯同一客体的故意与过失犯罪分别立法的方式,在《刑法》第412条商检罪、商检失职罪和第413条动植物检疫罪、动植物检疫失职罪中也有体现,这两条皆是前款规定了侵犯同一客体的故意犯罪形式,后款规定了该犯罪的过失形式。在这种分立式立法模式下,能够直接认定“失职”犯罪的罪过形式为过失。

《刑法》第399条第3款规定的是司法工作人员执行判决、裁定的犯罪,表述为“在执行判决、裁定活动中,严重不负责任或者”,这一款包括两个罪名:对应“严重不负责任”的是执行判决、裁定失职罪;对应“”的是执行判决、裁定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超越职权、玩弄职权、故意不履行应当履行的职责或、不正确地履行职责等行为,责任形式为故意,而该条款中的“严重不负责任”显然是过失的表现。在这种同时规定了故意和过失两种罪过形式的合并式立法模式下,也可直接认定罪名中含有“失职”的犯罪其罪过形式为过失。

与此稍有不同的是《刑法》第408条之一规定的食品安全监管失职罪,该条罪状表述为“负有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者”。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职责或不正确履行职责,责任形式为过失,而的责任形式是故意,因此第408条之一也是采用了将故意与过失合并立法的模式。然而本条并未像第399条第3款那样分为“食品监管罪”和“食品监管罪”,而是统称为“食品监管失职罪”。在解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将该罪罪名确定为“食品监管失职罪”的理由时,最高人民检察院渎职侵权厅副厅长李忠诚说道,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按照罪的,有时法院却判决罪,从而使严肃的法律适用问题变得争议不断,因为罪和罪两罪区分的关键在于主观过错和客观行为,而对主观过错的把握相当困难,统称为食品监管失职罪可避免因为司法机关之间认识分歧而影响打击危害食品安全的犯罪。[6]该解释表明,食品监管失职罪的罪名确立是立法技术服务于司法实践的体现,本罪中的“失职”既包括故意形态又包括过失形态仅仅是个例。因此仍有理由相信,在合并式立法模式下,带有“失职”字样的罪名其罪过形式为过失。

环境监理的意义篇3

【关键词】城市环境监测研究分析工作现状城市发展

当前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城市的建设和经济等均承受了巨大的压力,相对应的城市之内的环境问题也在不断的增加,所以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之下不断的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实现对城市环境的有效治理控制,是今后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当前经济建设趋势之下发展的必然需求。在今后应当加强对城市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视程度,这一点是建设出高质量城市环境的关键点。对于广大城市的管理者来讲也应当充分的结合当前城市环境监测的基本现状,实现科学化的治理和控制,并且真正意义上发挥出相关工作的经济导向性作用,实现环境和社会的双重优化,为广大群众建设出更好的家园。

1城市环境监测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明确当前城市环境监测的主要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是真正意义上实现相关工作实现持续稳定整改的关键点,所以在实践当中还应当对此方面的内容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当前环境问题逐步的成为了人们所重点关注的一项问题。在今后,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突出和严重,逐步的建立起科学化的保护体系和工作的政策,将是发展的主要方向。在实践之中还应当掌握较好的分析和测量技术,通过现代化的手段进行全面的测定和分析,并且及时的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做好详细和全面的规划管理,加强对方案的设计,在今后随着相关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国家对于城市环境监测管理的控制力度也必将不断的增加,所以还应当充分的认识到城市环境监测的重要性,不断的实现工作的改革。

不同的污染物应该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采用不同的采样方法和分析技术。大气污染监测中采样的具体方法有:直接采样法、浓缩采样法、低温冷凝浓缩法、滤料阻留浓缩法、自然积集法、电解沉降法以及多孔玻板吸收管―吸收气态、蒸汽、气溶胶物质气泡式吸收管―吸收气态。当空气中被测组分浓度较高,或所用的分析方法灵敏度很高时,可选用直接采取林冲听采样法。空气中颗粒物质的采样,主要采用自然沉降和滤料法,其中自然沉淀法相对比较简单但是易受环境气象条件的影响,误差较大。但是目前我国环境监测和治理技术整体水平不高,基层环境监测人员掌握的污染物分析技术较单一,对于很多有害物质的监测和防治缺乏具体类型具体采样分析和治理的系统性技术支持。我国环境监测和治理技术缺乏前沿性,与发达国家的技术还有很大差距,对于新型的污染物无法及时提出有效的监测方法和治理方案。近年来,各级环境监测机构在技术人员和仪器设备方面都有较快的发展,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地区差异、机构差异明显,经济发达地区和省会城市的环境监测力量和水平明显存在优势,作为基层的地市级监测机构在监测体系中往往要承担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因此在解决实际检测工作的过程中,即使在有效调度的前提下,仍然会对环境监测和现场处置工作造成一定影响。

2建议及对策

根据上文针对当前城市环境监测的主要现状和实践当中应当遵循的原则等进行集中性的分析,可以明确今后工作开展的核心方向,下文将针对工作的建议和主导性的政策等进行研究,旨在更好的实现相关事业的发展。

2.1确定城市环境监测的标准

确定城市环境监测的主要标准,是实现工作稳步发展的主导方向。城市环境监测管理当前已经逐步的成为了社会和经济发展过程之中的核心环节,并且相关工作的开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在当前环境保护事业不断发展和改革的基础之上,加强对相关治理事业的分析和研究,并且保证城市环境监测的系统化、科学化和合理化,才是真正意义上使得相关工作可以收到基本成效的关键点。在城市环境监测之中还应当加强相关环保部门对于环保指标的检测和控制力度,不断的引入新的标准和新的检测体系,实现对现有制度的完善,同时还应当大力的促进和推动城市环境监测的创新,促进相关检测设备的技术发展,以实现技术参照指标的进步。

2.2科学性的城市环境监测管理控制

科学性的城市环境监测,是保证相关工作价值和效应最大化的关键点,所以在明确了基本政策和制度的基础之上,还应当始终的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念,始终的坚持相关工作的原则,旨在以此为基础更好的实现相关工作理念的完善和工作制度的创新发展。同时稳步的促进相关事业向前发展。在城市环境监测之中应当设置科学性的监测和控制因子,对当前污染物的浓度进行全面的评定,此外,还应当实现固定化的监测和控制,对毒学原理以及污染的生物学原理等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保证研究工作的客观性,对于相关数据也应当进行有效的评定,避免监测环境的变化对城市环境监测工作产生不利影响。此外还还应当加强对城市环境监测之中相关标准的建设,更好的响应当前时展的切实需求。随着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人口的发展规模不断增加,在今后还应当加强对城市环境监测的重视程度,切实的树立起相关意识和思想观念,并且真正意义上发挥出相关工作的经济导向性作用,充分的认识到城市环境监测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价值,加强管理事业的改革。

3结语

总的来讲加强城市环境监测工作意义重大,在实践当中不仅应当明确工作的原则,同时还需要明确重点,正如上文所分析到的,当前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城市的建设和经济等均承受了巨大的压力,相对应的城市之内的环境问题也在不断的增加,综上所述,根据对当前现代化的城市环境监测基本现状和实践之中应当遵循的原则等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从实际的角度着手对工作今后发展的核心理念和主导性的政策思想等进行了集中性的分析,旨在更好的实现相关事业的持续稳定整改,为更好的实现工作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汪水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监测与治理[J].科技致富向导,2010(11).

[2]周继.室内环境监测与治理前景分析[J].山西建筑,2010(21):2-3.

环境监理的意义篇4

关键词:环境监测;监测技术;发展趋势;现状;建议

1引言

环境监测是对环境现状进行监控和测量,通过具体数据反映环境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的活动。环境监测对于国家环保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帮助了解环境质量状况,发现环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侧重方向,为环境管理及环境决策提供有力支撑。环境监测技术是针对环境污染而建立起来的监测和预防技术,环境监测技术的运用是国家环境保护和管理工作的需要,是对环境进行有效监测和治理的重要手段。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也随之不断恶化,人们的生活深受影响,因而对环境的监测和保护意识越来越强,环境监测技术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本文对环境监测技术的概念、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初步的探讨,并提出环境监测技术应用的建议,希望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对保护我们的生活环境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环境监测概述

2.1环境监测的概念

环境监测(environmentalmonitoring)是指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等现代科学技术方法,通过对环境有关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探讨环境污染源及其变化趋势,描述环境受污染的程度,评估环境污染对社会的影响,反映环境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的过程。环境监测技术是以环境为对象、综合运用物理、化学、生物和信息技术等手段,对其中的污染物及其相关组份进行定性、定量和系统的综合分析,以探索研究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环境监测技术贯穿环境影响评价的整个过程,是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环节。

2.2环境监测的意义

环境监测是环境执法和环境保护的科学依据和有效手段,也是环境规划、使用、管理与决策的必要前提。环境监测有利于加强环境的改善,防治环境污染,以及有利于协调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关系。环境监测能够有效扼制和的防止污染的加重,更好的服务于人类社会,使我们生活环境更加安全优美。

环境监测的作用具体来说就是根据环境质量标准可以评价环境质量;根据污染物的分布情况来追踪污染源,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服务。在社会方面,环境监测可以用于发生污染事故时进行的应急监测,以确定污染物扩散方向、速度和危机范围,为控制污染提供依据;可以为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生产单位提供服务性监测;同时它还可以用于科学研究等。

2.3环境监测的对象

从大的方面来说,环境监测的对象包括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和污染组分等。从技术的层面来考虑,根据介质不同,环境监测对象大致可以分为水质污染监测、土壤及固体废弃物监测、大气污染监测和生物污染监测等几大类。

2.4环境监测的任务

环境监测的任务主要有(1)开展环境质量监测;(2)污染源监督性检测;(3)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监测;(4)为环境状况调查和评价等环境管理活动提供监测数据的其它环境监测;(5)为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及时跟踪污染源的变化情况、准确预警各类环境突发性事件的环境管理工作提供决策等。

3环境监测技术应用现状分析

虽然我国环境监测技术近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目前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与国外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欠缺,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3.1环境监测意识不强

人们对环境监测的意义认识不足,环境监测意识淡薄,没有充分认识到环境监测对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健康、促进社会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3.2环境监测资金不足

环境监测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基层单位普遍基础设施配置匮乏,仪器设备落后老化。我国环境监测仪器多是中小型企业生产,产品基本集中在中低档的环境监测仪器,远不能适应我国环境监测工作发展的需要。

3.3环境监测水平不高

环境监测队伍素质偏低,水平不高,能力不强,人才匮乏,与紧迫的形势和繁重的任务不相适应。受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的限制,环境监测人才的培养、引进和管理等都缺少行之有效的激励和竞争机制,影响人才的合理使用和环境监测的发展。

(下转第162页)

(上接第177页)

3.4环境监测机制不全

环境监测机制不够完善,质量监控体系没有得到有效运行,环境监测质量的监督管理力度不够,各级环境监测站普遍存在重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轻环境监测的全程序质量管理的现象,自我约束和外部监督机制薄弱。

4环境监测发展趋势

结合环境监测的实践和通过对我国环境监测发展历程及其规律的探索,笔者认为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未来发展总体呈现以下趋势。

4.1监测技术日益先进

监测技术向现代化、多元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将更多的先进技术,例如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气体采样吸附技术、微波技术等应用到环境监测当中。自动化监测工具和远程网络监测同时并用。网络远程监测手段的发展,使得在很远的地方都能够了解到实时的监测数据,而遥感技术等运用,通过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技术的运用是环境监测工作能够以更大范围监测形成预警体系,为预防环境污染以及突发事件奠定基础。

4.2监测仪器逐步完善

监测仪器逐步向高自动化、高精密化和小型化的研制方向发展。一些地方环保部门不断完善环境监测仪器的发展规划和技术政策,明确环境监测仪器发展方向,指导和规范环境监测仪器健康发展,取得较好的成效。

4.3监测方法综合运用

监测方法向分析项目系统化方向发展。产生了物理监测手段、生物监测手段、卫星遥感监测手段等,环境监测由单一监测方法向多种手段综合监测的发展。

4.4监测重点更加明确

(1)加强对三废为代表的重度工业污染源的监测;(2)监测分析项目以有机污染物质的监控为主;(3)建立健全环境监测预警应急监测系统。

5环境监测建议

根据笔者工作情况和研究,谈谈对环境检测的一些看法,希望对进一步促进环境检测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5.1更新环境监测观念

加强环境监测重要性的宣传,增强环境监测和保护的意识,使人们对环境监测的意义有深入足够的认识,充分认识到环境监测对保证人类健康、促进经济发展、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的重要性。

5.2加大环境监测投入力度

国家和各级政府要采取各种方式和渠道,加大环境监测资金投入的力度,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更新仪器设备,有效配置环境监测资源,以适应我国环境监测工作发展的需要。

5.3培养环境监测人才

加强环境监测技术队伍的培养和培训,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和行之有效的激励和竞争机制,为环境监测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5.4完善环境监测制度建设

建立和完善环境监测制度,对模范执行环境监测制度的企业和个人给予奖励,对违反环境监测制度的企业和个人进行处罚,以确保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效果。

6结束语

环境监测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环境保护和管理工作的前提和重要基础,对政府的环境管理和保护决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加大投入,科学决策,合理规划,统筹安排,认真实施,进行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监测和管理,更新监测观念,优化监测队伍,完善监测设备,运用现代监测技术,构建独具中国特色的环境监测体系,促进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营造一个和谐优美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吴文满.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J].环保工程,2013(2).

环境监理的意义篇5

关键词:环境监测;管理;预警

1环境监测工作在环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环境监测工作是当前时期环保活动的重要内容,尤其是环保工作开展落实定量管控条例以后,环境管控工作更是不能够脱离监测活动。监测的意义之关键主要体现在环境管理的各个时期之中。第一,反应在管理工作开展之前。环保的具体年度规划以及条例的制定等等的关键决定的落实,都要以监测信息为前提。第二,还反应在管理的具体落实过程中。所有的主观机构在开展工作的时候,都应该将监测活动所获取的信息作为参考内容。第三,反应在管理工作落实之后。污染减排、综合整治、挂牌督办、区域限批等各类环境管理活动实施的效果,最终体现在区域或行政辖区的水、大气等环境质量改善上,这也需要环境监测提供定量数据[3,4]。总的来说,假如没有开展监测工作,我们就无法获取精准的数据,就无法开展决定工作,无法制定对应的决策了。此时开展的管理工作也将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通过上述,我们可以得知,监测的意义之关键,它存在于环保工作的每个时期。只有积极开展监测活动,才能够保证环保工作顺畅开展。当前时期,一些区域在开展环保活动的时候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过分的重视形式化的内容,忽略了技术层面的要素。开展环境管理专项整治是必要的,但在满足活动开展的各项环保基础工作,如环境容量的测算、环境监测能力的提高、污染源的排放现状等技术支撑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没有相应的措施;过分的重视管理,忽略了实施。虽说我们应该成立专门的组织,开展具体的检查工作,但区域、流域或行政辖区的污染物减排多少、环境质量改善多少、环境问题投诉降低了多少不明确;过分的看中策略,忽略了质量完善。虽说我们应该采取合理的措施,制定对应的的制度,不过与整个辖区空气质量和出境断面水质改善情况没有建立联系。上述现象反馈给我们的信息是,国家没有认识到监测工作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具体来讲就是没有做好建设的扶持工作,监测的水平过低,数据没有实际更新。

2当前时期监测管控工作面对的负面问题

2.1工作者的总数较少

最近几年,由于人们对环保工作的重视程度提升,此时对监测的规定也越来越严格,监测的区域以及次数等都快速增加了。第一,监测的工作总量明显的增加了。如河流责任目标考核断面水质监测从无到有并逐步增加,手工频次从每月一次增加到现在的每周取样与自动监测仪器比对一次,假如有不正常的情况,还要多增加次数。二是污染源和环境管理监督性监测工作量增加十多倍。河南省1979年GDp为190亿元,2008年为1.8万亿,GDp增长近百倍,这表示排污单位的总数不断增多,环境监测的任务也在增加,同时环境执法监测、污染源监控设备比对监测及应急监测等阶段性或临时性监测任务层出不穷。

2.2费用不足

第一,平时工作经费不足。因为所在区域的财力欠缺,导致监测活动在开展的时候没有费用作为保证,有一些区域未将监测工作放到财政预算之中,就算是那些将其纳入预算之中的区域,也未为其调配充足的资金。第二,转向活动的配套资金不充足。最近几年,监测活动的总量不断增加,此时经费却未随之工作量的增加而增加。特别是省以下部门布置的各类环境管理活动和应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仅仅安排了工作内容,却没有提供所需的费用。第三,能力建设资金等未落实到位。目前上级主管机构积极地加大监测站的能力投入力度,但是一些下级机构没有获取到配套的费用,导致他们只能靠着集资的措施来获取资金,而有的区域因为资金不到位,没办法只能把相关的投资放弃。

2.3工作者的素养较低

由于受到工作者的编制长久不改变等现象的影响,多年以来,我国的很多监测站只引入了很少的人员,像是那些高校毕业生是无法进入其中的。而且,监测站之中的优秀工作者大多被提拨到上层机构之中,这就导致了目前站点的工作人员总数不多,而且老龄化现象严重,总体素养不高,进而导致站点的工作无法顺利开展,更别提有所创新和发展了。

3加强环境监测管理的建议

(1)为环境监测的科学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以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为目标,以此次政府机构改革中成立内设监测管理机构为契机,提请国务院尽快出台环境监测条例,一是环保系统环境监测提高能力,规范行为,提高数据质量和权威性;二是对部门和社会监测力量统一监督,加强沟通协调和实施环境保护监测信息的统一等方面,落实政府对环保监测工作新的职能界定。以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为目标,要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继续加大支持力度,加强环境监测在机构设置、工作经费、人才引进、能力建设等方面的保障,为环境监测的科学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2)加快推进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严格按照国家对各级环境监测站的标准化建设要求,环保部应出台指导性文件,提出要求、加强督导、开展检查、采取措施、狠抓落实。相关的环保机构要按照级别制定发展规划,把标准化建设内容当成是考核的关键要素,真正提升站点的工作水平。

(3)放宽引入渠道,应对员工数量较少的问题。对于国家环保部门来讲,要积极的呼吁下级机构增加员工编制。每级的主管机构要做好协调,切实增加员工编制,通过招聘的措施补充人员,不断壮大员工组织。第二,制定有关的条例,增加工作者的总数,支持省、市监测站招聘亟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多种措施应对员工总数较少的问题。

(4)积极创新体制,切实提升队伍的总体素养。第一,切实扩展监测站的工作内容,提升监测水平,提升工作者的工作能力。第二,对于目前就有的以及新加入的工作人员,要强化培训力度,切实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力,满足当前监测工作的具体规定。第三,借助增加编制或是别的一些措施,吸引一批优秀的工作者,不断的优化工作者的技术结构。第四,成立全新的管理机制,也就是说成立一种能够发现并且吸引和培养人才的体制,给那些优秀的工作者以施展能力的空间,给能力较差的人以危机感。通过各种措施鼓舞优秀的工作者立足本职活动,不断发展,切实提升自身的总体素养。

(5)积极落实减排考核工作,带动监测活动总体发展。“建立科学、完整、统一的节能减排统计、监测、考核体系”是国务院提出的明确要求,污染物减排是各项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总量减排监测体系建设的考核,检查地方政府执行国务院规定的情况,在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数据核算过程中,使用监测数据情况、自动监控和实验室监测能力建设情况,以及监测管理等方面的落实情况,推动环境监测整体工作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刘卫先.我国现行环境监测体制述评[J].中国环境监测,2009(3):5-10.

[2]胥树凡.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及管理探讨[J].中国环保产业,2008(10):21-25.

环境监理的意义篇6

【关键词】BpR的应用;环境监测管理;环境信息化

引言:

环境监测方案实际上是每个环境监测部门进行环境监测工作任务的来源与依据,更是环境监测管理最为主要的手段和载体,本文主要针对现阶段的环境监测方案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环境监测的现状和变化规律、污染源排放现状、环境管理潜在的环境风险,并提出有关解决措施,旨在进一步提升环境监测给环境管理服务效能。通过对环境监测的要素、监测项目、监测频率以及监测范围等进行规范,对多个地方的环境监测工作开展指导。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管理的需要与环境监测事业的不断发展,要求环境监测范围逐渐延伸,环境管理内容逐渐丰富、形式逐渐灵活。但是,长时间以来,环境监测方案只是停留在纸质阶段,没有及时的跟上新时期经济发展的步伐,在信息化的程度上,远远落在后面,现已逐渐变成环境监测管理的弱点。

1环境监测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环境监测其管理模式不管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1管理较为粗放。环境监测管理的内部对环境监测点位缺乏统一科学管理,其他属性也缺乏必要的精确化、细致化管理。环境监测机制也只是简单的基于测试点名称进行测试点的组织调度。

1.2流程不够紧凑。下达的任务和信息管理脱节,环境监管部门制定实施的方案达不到相关数据的标准要求,对方案的实施情况更是缺乏有效的、科学的反馈机制。

1.3沟通不足。环境监测管理部门的上级和下级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下级环境监测管理部门很难按照环境监测管理方案灵活参照实施,上级部门则很难及时掌握各个监测工作的完成和开展情况。

1.4管理效能较差。因为缺乏信息系统的支持,环境监管部门每一年在对环境监测方案实现调整时,不能及时对测点的相关信息,如背景、由来以及历史监测工作完成的情况、上报的数据量、属性的变更情况等进行全面、整体了解,因此,也就很难从整体上掌握控制对工作方案的结构优化调整,并对接下来的工作做出科学有效的部署与安排,直接导致环境监测工作的可控性不高,效能也较低。

1.5数据管理效率较为低下。现阶段,由于传统的纸质环境监测方案根本达不到信息管理规范化传输的要求,数据管理部门按照方案对环境监测信息进行整理、入库与使用时往往因为测点匹配难度较高、信息不平衡以及测点组织模糊等多种原因,导致数据与信息的管理效率不高,严重制约着环境监测信息化的应用水平。要从本质上解决以上问题,就要从观念和组织、流程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借助信息化方式推进环境监测管理工作的转型,以促进传统环境管理模式的变革和流程的创新。

2业务流程再造

业务流程再造(即BpR)也称业务流程重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起源于美国的一种关于企业变革的模式,该模式是“为了在衡量成绩与效益的主要指标上取得明显改善,从本质上重新思考与彻底改善业务流程,实际上,绩效的衡量包括很多方面,如产品与服务质量,客户满意度、成本和工作效绩”。

环境监测工作的转型应该本着业务流程重组的思想来思考。尽管业务流程重组最初只是在企业管理的方面内提出的,不过在本质上和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等众多方面,业务流程重组和环境监测管理现阶段要实现的转型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因此对于环境监测工作使用该方法仍然有效。

在业务流程重组过程中,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一直发挥着很大的作用。目前,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应用,it和网络技术在BpR中的作用已从传统的只限于技术实现转化为贯穿于整个BpR全过程的核心部分。环境监测操作流程的电子化与智能化已经成为完成环境监测操作BpR不能缺少的关键步骤。所以环境监测部门想要实现工作中的转型,单单依靠技术方面上的解决方案是绝不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必须将BpR和环境监测的信息化结合起来,才是解决环境管理问题的最佳途径。

3用业务流程再造进行环境监测管理转型的意义

应用业务流程再造对环境监测手段的电子信息化改造和促进环境监测工作转型有很大的意义:首先,优化业务模式。促进环境管理部门重新给业务模式加以定义,优化且转变职能,确立好各部门职责。其次,数据信息规范化。对于测点进行合理管理与调度,以满足数据、信息规范的传输标准,使信息管理部门能节省不必要的人力支出。再次,业务智能化。能够满足信息核对校验和监测工作考核评比的要求。最后,管理精细化。借助流程设计思想,将环境监测实施全流程管理,把环境监测工作中的各要素、各环节串联起来。满足监测工作手段动态管理需求,提供信息化的支持,使管理决策人员有效、及时的掌握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情况,并预测发展趋势,把下一步的工作做出科学、合理的部署与安排,以保证环境监测管理的可控性和操作性。

4结束语

本文通过分析和归纳了环境监测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应用流程业务再造(即BpR)思想对环境监测方案电子化改造进行了深入分析,展望了对环境监测管理转型的促进意义。

参考文献:

[1]周瑁,谢恩.网络环境下的政府流程再造[J].中国软科学.2009(36).

环境监理的意义篇7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法》环境权

十对生态文明建设作了重大部署,强调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环境法治建设就显得刻不容缓,首当其冲的就是环境立法的不断完善。目前《环境保护法》修改正在热议中,人们从不同角度对《环境保护法修正案草稿》提出自己的若干意见和建议,试图以此为契机来加强中国环境法治建设,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在法律层面的跨越性发展。

一、制定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性、政策性的环境保护基本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总量已雄踞世界第二位,但与此同时,环境污染状况也十分严重,全国各地都深陷雾霾之中,难见蓝天白云。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为了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五位一体和突出地位的高度,确立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党的十所阐述的生态文明,是继承工业文明、超越工业文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包括清洁健康的环境和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公平正义、良性运行、协调发展的社会机制和生态治理规范体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意识和文化伦理形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福泽后人的伟大工程,对中华民族的持久健康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

我们应该全面贯彻十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明确《环境保护法》修改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制定一部适合我国国情的、能够促进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性的、政策性的环境保护基本法。

(一)明确指导思想

在修改《环境保护法》时,应全面贯彻“十”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关部署,从我国环境资源问题、环境立法现状和我国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的实际需要出发,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维护生态公平正义为宗旨,以环境生态安全为前提,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修改后的《环境保护法》应是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对我国今后环境资源生态保护工作具有基础指导作用、长期引导作用、全面激励作用的综合性、政策性法律。

(二)宣示基本理念、基本原则

主要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正义、生态公平的理念;生态安全第一的原则;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原则坚持损害预防和风险防范原则,坚持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坚持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改善相结合的原则;

坚持资源合理开发、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坚持环境民主和公众参与的原则;坚持国际环境合作开发、共同治理的原则。

(三)明确规定公民基本环境权利和政府基本环境责任

公众享有清洁、健康的环境的权利,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公众有获取环境信息、参与环境决策和环境监督管理的权利,对污染和破坏环境、损害环境的行为,有检举、监督和依法提讼的权利(环境公益诉讼已在《民事诉讼法》中规定)。国家提倡和鼓励环境公益诉讼。各级政府对其管辖的环境质量负责,对保障提供环境公共产品和环境服务负责,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考核评价制和离任追究制度。在明确公民基本环境权利的同时,也使政府肩负起其应承担的基本环境责任,改变以往单纯以GDp论英雄、评政绩的不良做法,将地方环境资源保护的成果纳入官员考核中来。

(四)明确规定基本的环境法律制度和措施

国家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环境有影响的公共决策和建设项目应该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国家对污染物控制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环境标准控制制度、排污申报登记制度、总量控制制度和富余的排污削减量交易制度。国家提倡和促进生态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清洁生产技术、节能减排技术和环境友好技术。

二、大力促进公民环境权入法

(一)环境权的作用和意义

1、环境权是维护公众环境利益的法律基础和有效武器。

在法治社会和权利本位的语境中,环境权入法,特别是规定公民环境权,是使公民环境权益得到保障的前提条件,这不仅可以彰显我国综合性环境法是保护公民切身利益的法、是关乎民生的法、是维护公民基本权利的法、是依靠公众参与和公民诉讼以保护环境的法,而且可以向世界昭示我国积极保障人权和承担环境责任的大国态度。规定环境权,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环境质量水平的需要,是改善公众生态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更舒适生活,使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的需要。

2、环境权是环境立法、执法和司法诉讼的基础。

规定公众环境权,可以为其他环境权利和环境义务奠定扎实的基本权利基础,并全面带动环境法治建设。此外,明确规定公民基本环境权,有利于建立健全一整套富有环境法特色并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法律规范和环境法律制度,诸如公众参与环境决策和环境监管制度,环境损害预防、资源修复和补偿制度,生态修复和补偿制度,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等。

3、有利于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提高政府环保管理的效率。

规定环境权,有利于公众真正参与到保护环境和生态治理的进程中,从根本上确定了国家环境保护的义务,提高政府对环境保护的力度和效率,将我国现行的“环保靠政府,轻公众参与”的治理模式转变为“政府主导和公众参与相结合”的合作模式;有利于“加强政府责任和责任监督”,从根本上建立健全政府环境责任制和政府环境责任问责制。

(二)环境权入法有国际经验和国内基础

国际法方面,不少国际环境条约和法律政策文件均有环境权的规定。《奥胡斯公约》不仅在其序言中明确宣布“确认每个人既有权在适合其健康和福祉的环境中生活,又有责任单独和他人共同为今世后代保护和改善环境;考虑到公民为了享受上述权利并履行上述责任,在环境问题上必须能够获得信息,有权参与决策和诉诸法律,并在此方面承认公民为行使自己的权利可能需要得到援助”;而且在其具体条文中明确规定,“为促进保护今世后代人人得在适合其健康和福祉的环境中生活的权利,每个缔约方应按照本公约的规定保障在环境问题上获得信息、参与决策和诉诸法律的权利”。

国内法方面,自1989年以来,我国有关环境权的立法已经在某些地方立法和军队立法方面获得局部发展。吉林市、宁夏回族自治区、福建省、上海市、珠海市、深圳经济特区等地方环境保护条例,以及《中国人民环境保护条例》(2004年修订)等法规已经明确规定单位和个人的环境权。我们应该以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契机,并全面贯彻其精神,将公民环境权早日入法,从根本上扭转我国环境质量继续恶化的趋势。

(三)环境权条款的建议及解释

1、环境条款中的“环境”,是指《环境保护法》中界定的环境。

环境是环境权的客体。从总体上讲,除某些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财产外,环境基本上或大部分属于公众共用物的范畴,它不同于我国《物权法》中规定作为物权客体的“物”。所谓公共共用物,是指不特定多数人可以非排他性使用的物,包括可以非排他性使用的财产、环境要素、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等;其主要特点就是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国务院总理在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曾指出,基本的环境质量是一种公共产品,是政府必须确保的公共服务。

2、环境权条款中的主体,指一切个人和单位,也可以指公民、法人和组织。

法律上的一切人包括自然人和由自然人组成的集体;单位包括企事业单位、法人组织和非法人组织、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个人指自然人,包括作为国家公民的自然人和作为外国国籍、无国籍的自然人。这里的公众不是抽象的“全体人民”或由某个组织代表的“抽象的人民”,而是包括具体的自然人以及由自然人组成的组织和团体。

3、环境权条款中环境权的主体所享用的环境是指“清洁、健康的环境”。

判断或评价环境是否清洁、健康的主要依据是国家制定的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法律规定的其他依据,不是靠我们单纯的主观感受和感性认识。

三、建立高效运行的环境监管体制

(一)依法完善环境监管立法

为完善我国的环境监管体制,需要靠立法推进其改革。我国目前的环境监管体制法规存在诸多问题,法律缺位及冲突使其有许多弊病。因此,完善环境监管立法首先应从立法出发,清理现存法律体系,进而完善环境监管体制。在综合性立法基础上,再由各监管机构、各地方环境保护机构将自己依法承担的职能具体化,保障环境监管职能的顺利执行,进而建立完整的环境监管体制,对环境监管机构的设立、运行、变更等做出明确规定,以保持环境监管机构的稳定和工作的持续性。

(二)科学合理设置监管机构

环境监管过程中药明确各环境监管机构的权限和职责,明确其行使职权的法定程序,协调各机构在环境监管中的关系。实践证明,协调机制是提高环境监管效率的必要手段,避免部门之间为了利益之争相互压制,各自为政。当涉及多个部门共同管理的事项,环境保护部应作为领导部门,组织协调其他环境监管机构的工作,提高决策和执法效率。

(三)明确划分环境监管职能

环境监管体制改革就是环境监管职能的重新分配。首先应该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对统管部门和分管部门的职责权限进行合理划分,这样才能科学合理地解释环境保护监管职能。环境监管的统管部门和分管部门应当配合彼此的工作,这样才能促进环境监管效率的提高。

加强环境监管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保障,完善环境监管体制是加强环境监管的基础和关键。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对我国环境监管体制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我们在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环境监管方面的经验的同时更要立足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全面贯彻十精神,结合我国经济社会等现状,从科学合理设置监管机构、明确划分环境监管职能等方面入手,改革我国的环境监管体制,真正实现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这一伟大目标。(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蔡守秋:《论修改〈环境保护法〉的几个问题》,《政法论丛》2013年8月。

[2]张程:《美丽中国的环境法治保障――以环境监管体制改革为视角》,《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13年6月。

[3]韩德培:《环境保护法教程》,法律出版社,2007年。

[4]周玉华:《环境行政法学》,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2年。

环境监理的意义篇8

关键词:环境保护意识;环境监察执法力量建设;反地方政府保护主义

中图分类号:X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8024702

1引言

在当前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环境保护,成为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下最突出的矛盾之一,而在整个环境保护工作体系中,环境监察执法无疑是最关键的一环,也是面临问题最多最大的一面。典型的如地方政府保护主义和环境监察执法之间的矛盾,使得基层环境监察行政主管部门在行使监察执法权力时总显得力不从心,难奈颇多。那么,分析现有的基层环境监察执法中常面临的问题,思索相应的解决对策,自然成为基层环境监察工作顺利发展,达到新的经济发展对基层环境监察工作任务的新的要求的亟待之举。

2基层环境监察执法的常见问题

(1)基层执法对象环境保护意识的极度缺乏和对环境监察执法的极度反感。众所周知,在国家经济从计划向市场转变的过程中,遽然的开放、主客观因素的限制造成了不同程度存在着的以经济为唯一目的的唯利是图、不顾一切的市场思想风气,只看重经济发展,只从眼前的、自己的经济利益出发,只要经济发展、私囊中饱,天塌地陷也不管不顾,视环保工作为经济发展的阻碍,社会前进的绊脚石,对环境监察执法工作和人员极度反感,从前是横眉冷对、伸手踢腿,到现在糖衣炮弹,变的是应对执法的方法,不变的是市场经济下只顾经济利益不顾环境好坏的片面的、自我毁灭式的非科学发展的短浅而狭隘的思想。其次,作为社会的其他普罗大众,环境保护的意识和法律观念还较为淡薄,离“人人讲环保,人人为环保”的良好局面还有很大的差距。

(2)由上述原因,造成了让人民群众参与到环境监察工作中来,让人民成为环境监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让“人民的环境人民来监察”的环境监察的工作形势难以出现。在艰难繁重的环境监察工作中,能不能充分发挥出人民群众的监督、检举、监护的力量到环境监察上来,是事关基层环境监察工作成败的重要一环。

(3)环境监察执法机构人员缺乏,监察技术力量薄弱。要充分发挥出监察的作用,首先必须有健全的机构和人力、物力保障。部分基层人员严重不足,人员编制少,即使机构健全,但实有人员少,特别是专业的环境监察技术人员少。另一方面,环境监察的设备和技术监察手段较为落后,相关配备培训不到位,跟不上环境监察工作的发展要求。已有的监察技术设备存在落后不得力的问题,一些先进的必备的技术手段不能充实到环境监察工作的一线,监察还处在靠人眼的监察原始阶段。在生产一线直接运行监察设备更是遥不可及,使得对环境污染事实的取证难以实现。这些问题的存在,往往与所承担的任务极不适应,无法正常有效地开展环境监察执法工作,从而不可避免地造成环境监察执法任务得不到高质高量高效地完成,环境违法行为难以在第一时间内被监察和追究。

(4)由于目前环保法律几乎未授予环保监察部门任何直接强制执行权力,使得环保监察部门对层出不穷的违法行为常感监而无力、察而无策,造成有效监察的不彻底性。

(5)本级和上级的行政干预是基层环境监察执法难以克服的阻碍。环境监察部门是且只是地方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受地方政府直接领导。由于一些行政领导法制观念淡薄,环保意识较弱,在新时期不能及时转变观念,重经济建设,轻环境保护,往往以行政命令和指示的权威性来压过环境监察的重要性,有的甚至于以言代法,以权代法,直接越过,直接无视。

3对策与措施

基于前述对基层环境监察常见问题的简单归纳分析,为进一步加强我国环保法制建设,提高我国环保执法的能力,应着重采取以下几方面的对策与措施。

(1)加大环保法制宣传力度,既要增强企业事业单位和普通民众的环保意识、责任和法制观念,又要增强领导干部的环保意识和环保法制观念。这是环境监察工作高效的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

(2)进一步健全环境监察执法机构。针对环境监察部门机构设置不全、人员严重不足、业务技能与监察实际严重脱节的情况,应加快环境监察机构建设、监察专业人员的配备。

(3)强化环境监察部门的执法权力,使监察后对违法问题的执行有足够的深度,解决彻底性不够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使环境监察执法真正地硬起来,提高环境监察执法的震慑性和严肃性。

(4)改革环境管理体制。现行的环境管理体制,由于地方行政干预等问题的存在,已经很难适应当前的环境监察执法工作。要提高环境监察执法效能,就必须改进现行的环境管理体制,至少实行环境监察机构的垂直管理,以有效避免地方政府的强力干涉,保证监察执行的畅通“无阻”。

(5)强化环境监察执法队伍的法制培训与教育。要重视环境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制教育和培训,认真组织有关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的学习,采用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法制培训班、讲座等形式,组织环保执法人员参与法制培训,以提高环境执法人员的法制水平和执法能力。

(6)加快、加强环境监察的标准化、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环境监察能力,以使环境监察的物质手段、技术手段能够适应迅猛发展的经济生产形势,这是环境监察障碍突破的重中之重。

4结语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确立,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引向深入,对加强环境监察执法的呼声也与日俱增,同时环境监察执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随之而来。只有针对各个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完善基层环境监察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基层环境监察能力建设,方能实现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参考文献:

[1]冯薇薇.关于环境监察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9):109.

[2]张坤民.环境管理与公众参与[J].环境保护,1995(11):3~4.

[3]潘建芳.环境监察工作的有关思考[J].今日科苑,2009(24):178.

环境监理的意义篇9

关键词: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意义;措施

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破坏使得环保形势越来越严峻,加强水环境的质量监测和控制已成为当前重点工作,相关措施的探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1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意义

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是指采取质量控制技术和方法,对水环境监测情况进行动态监督和管控的一种管理模式。加强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一方面有利于及时全面了解当前水环境监测情况,并发现水环境监测方面存在的问题等,不断提升水环境监测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全面性,切实为相关部门决策的制订和实施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也是新形势下推动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只有不断加强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才能切实提升环保效益,推动经济社会稳定有序发展。

2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制度不够完善,技术标准不健全。对于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目前国家没有从立法的角度进行统一的规范和管理,各地区也没有针对性地制订配套实施政策,在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方面还不健全,各地区没有统一、明确的水环境质量监测标准,在全过程空白样本、空白测试、平行样、加标回收等方面也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对质量控制结果数据检验标准的制订也没有明确的要求,不利于质量监测活动的有序开展。2.2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力度不够。需要将水环境质量监测控制全面纳入到水环境管理的全过程中进行精细化管理,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很多的环节和具体指标、内容等,但是目前相关的监测人员往往比较注重试验分析过程的质量监控,在准备、样本采集及样本数据分析等方面的质量管控力度不够,质量控制方式也比较局限,没有积极探索更加多元、全面的质控监测方法。

环境监理的意义篇10

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意义和作用;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X83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1-0229-01

一些企业为了自己的利益,眼光短浅,以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为代价,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命和健康,这对整个社会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损失,应该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所以,我们一方面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查处力度,另一方面也应该加强环境突发性事故的应急监测能力以及应急处理的能力,及时的最大程度的降低损失,这也是现如今我国环境检测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的重大意义

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近些年来生态环境不断的遭到破坏,对人们的生命和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经过国家对环境污染打击活动的不断深入和持续,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环境污染的势头。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就是在突发的环境应急的状态下,对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范围,以及生态的破坏程度、范围等进行检测。这样能够及时的发现和确定突发环境事件的相关状况,同时对突发环境事件中污染的范围和程度有一定了解。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的日常工作,主要包括:重大污染事故监测、突发性污染事故监测、对换进造成自然灾害等事件的监测,以及在环境治理监测、污染源监测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时所采取的监测等。为了进一步的保护生态环境,我们应该重视对生态环境污染监测体系的建设。

二、突发性环境应急监测的作用

突发性环境应急监测对保护生态环境有着重大意义,其中,污染物的现场快速定性监测,及时的判断污染物与污染类型,为现场应急救援工作和疏散工作提供快速的科学依据。负责污染物和相关环境的快速定量建,对环境污染物的性质、污染范围和污染变化动态等都要做出及时的判断,进一步的保证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工作的正常开展。对污染物扩散和短期内不能消除、降解的污染物进行跟踪监测,对环境污染的预防、环境恢复、生态修复等工作提出合理的建议等。

对污染事件的相关污染源监测和相关的生态环境检测,为污染事故的原因分析与事故处理提供技术支持。为了避免突发环境事件后果被人恶意夸大,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和巡视,应该通过突发性环境应急监测及时的进行相关的调查和处理,并对调查结果进行。

三、突发性环境应急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突发性环境应急监测工作在整个的环境应急系统中非常重要,但是,我国的突发性环境应急监测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为了进一步的完善环境应急监测体系,我们应该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这些问题。

⑴我国环境应急监测部门设置较混乱,往往导致部门运行不畅,功能受到很大的影响。我国一些环境应急监测部门的设置分类较为复杂和多样,而且多部门的设置容易造成部门间沟通不畅,非常的混乱,这极大的影响了整个部门运行的效率。所以解决我国环境应急监测的部门设置问题是当前刻不容缓的问题。

⑵环境应急监测部门的人员编制问题。不仅我国的环境应急监测部门存在混乱的情况,而且我国环境应急监测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的编制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相关的环境应急监测部门人员数量不足,在面对一些较为重大的环境突发环境事件的时候会力不从心,这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同样的情况发生。另一个问题是部门人员编制上的归宿混乱,省编和市编情况复杂,造成了地方相关部门的经费的混乱问题。

⑶环境应急监测的相关装备不足问题。在环境应急监测工作中,相关的仪器、设备和工具是必不可少的,环境应急监测装备一般要求其快速性,便携性和现场定性半定量。同时环境应急监测的相关设备又是消耗量非常大的,这对相关设备的经费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⑷对环境应急事件的监测工作,不仅要有先进的相关设备的支持,还要重视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技能。由于环境应急事件监测工作的复杂性,这对相关的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我国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环境应急事件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技能的培养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环境应急事件监测工作的进展。

四、针对环境应急监测问题的相关建议

环境应急监测工作处理突发性污染事故措施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对污染事故及时、正确的进行应急处理、减轻事故危害和制定恢复措施。为了进一步的完善我国的环境应急监测体系,必须针对在环境应急监测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深入的展开分析和研究,并相应的找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⑴我国环境应急监测相关部门应该进一步的规范化,同时,各级政府部门的预算应该跟上,并把环境应急监测相关工作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同时重视对环境监测机构的机构、编制、机制、装备、经费和素质等方面的建设工作。

⑵切实的解决环境应急监测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编制问题,不断的增加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数量,对相关工作人员的编制归宿问题应该给与重视和解决。同时,不断的完善环境应急监测机制和应急监测预案。

⑶应该加大对环境应急监测装备的经费投入,进一步的配置基本的应急监测装备和有针对性的应急监测仪器设备。

⑷重视对相关工作人员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进一步的提高我国环境突发事件监测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

五、总结

一些极不负责的企业和个人漠视广大人民的生命和健康问题,对国家的法律体制不闻不问,以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满足一己私欲。为了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工作就变得更加的重要。为了更好的开展相关的生态保护工作,我们应该重视在环境应急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

参考文献

[1]李程,王惠中.浅析环保部门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责任及策略――以江苏省环境应急管理为例[J].环境保护,2015,01:58-60.

[2]王巨宏.饮用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以长潭水库为例[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01:153.

[3]傅煌辉,钟宁.污染者承担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费用的必要性和对策建议[J].低碳世界,2015,0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