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审计实施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7:43:46

财政审计实施方案篇1

【关键词】国家治理财政决算审计

一、前言

同级财政决算草案审计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促进审计工作的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作用。我国政府部门已经意识到了同级财政决算草案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作为现代财税体制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提出了政府公众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评价意见,构建了完善的审计制度。但是同级财政决算草案审计工作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较多问题,提出合理的财政决算审计工作方法具有必要性。

二、同级财政决算草案审计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地方忽视审计工作

虽然我国已经针对财政决算问题制定了《预算法》,但是从整体实施的情况看,各地方政府没有严格按照制度中的内容开展审计工作部署,地方审计机关没有意识到该项工作的重要性,对决算草案审计还停留在程序性审查的基础上,决算草案形式浮于表面,影响着决算草案工作的高效开展。

(二)计对象界限不明确

国务院财政部门作为决算草案编制的主要部门,对财政决算草案工作进行了统一的布置。但通过了解可知,决算草案的编制方法尚未统一,无法适应新形势下财政职能转变的需求,决算报表体系内容不完整,草案编审规定有待完善,草案编制基础工作较为薄弱,给审计分析和评价带来较大难度。

(三)审计内容把控不合理

决算草案具有政策性强、审计范围大等特点,给审计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通常本级预算部门主要以功能分类编制为主,但是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主要是以经济分类为主,对审计内容的把控不合理,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难度,影响审计工作效果[1]。

(四)审计人才专业能力不强

随着财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大多数财务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不高,缺乏系统的培训,实践能力较差,不能掌握最新的财务审计知识,缺乏对财务审计的系统性了解,影响财务审计工作质量,培养出一批专业能力强的审计人才是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下同级财政决算草案审计工作的开展方法

(一)争取政府和人大部门的支持

首先,需要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和重视。审计机关是政府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对促进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作用。审计机关在实施各项工作时,需要严格按照新预算法实施要求中的内容,向政府部门进行请示汇报,对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寻求政府部门的支持。同时,需要将统计财政决算审计工作纳入到年度审计工作计划中去,对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和审计内容进行合理安排,构建完善的同级财政决算草案审计工作机制,为审计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其次,取得人大的信任和支持。决算草案只有通过人大的通过,才能成为法定决算,审计机关需要针对审计工作与人大进行沟通,形成监督合力。及时掌握人大在审查决算草案时的关注点,使监督工作更具针对性和时效性,解决审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对单位问题进行整改,确保整改工作的到位[2]。

(二)明确审计目标,突出审计重点

首先,需要明确审计目标。需要将统计财政诀算作为审计部门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确保决算草案数据的准确性和收支的真实性,辅助政府完成决算草案的主体责任,确保立法机关更好的做好决算监督工作。审计机关需要配合政府工作,将工作重心向审计工作转移,确保决算报表编制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促进决算体系的完善,确保财政收支的合法性和真实性。其次,对同级财政决算工作进行全面把握,突出审计工作重点内容。需要确保审计工作的全覆盖,防止审计工作出现遗漏现象,明确本级预算的执行、收入完成、支出政策实施和重点资金支出情况,确保审计问题的合法性和合规性,审计人员需要加大对专项资金和重大投资项目的关注力度,对当年决算草案进行整体性评价,提高财政基础工作水平。

(三)创新审计方法和审计内容

首先,需要创新财务审计手段,审计机关需要加大对财税信息系统模式的研究力度,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审计范围,提高审计效率,强化审计监督强度,构建一套规范、监督有力的财政联网审计模式。对税库银数据与财政数据进行匹配分析,对财政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的整合进行分析,明确总预算数据与部门预算数据之间存在的关联性。其次,对科目资金进行审计,对决算草案支出内容进行审计全覆盖。需要明确资金审计的定义及特点,将财政收支分类科目作为基础,确保决算报表内容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促进资金审和政策审的有机结合,对资金政策目标进行客观评价[3]。

四、结论

近年来,审计实践不断深入,同级财政部门需要肩负起自身的职责,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创新审计方法,丰富审计内容,提升审计效果。审计机关需要意识到审计方法对提高审计效果的重要性,在审计实践中不断的总结经验,充分发挥审计在推动政府良治和依法治国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家义.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审计:制度保障与实践逻辑[J].中国社会科学,2015,09:64-83+204-205.

财政审计实施方案篇2

然而每次检查审计档案或者翻阅审计档案,不难看出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和标准大相径庭。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部分基层审计人员缺乏专业理论的修养,对审计目标、审计重要性水平、审计风险评估认识不足,无从下手。

2.审计人员审前调查不足,缺乏对审计对象的深入调查,无法完成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

3.审计人员因循守旧,按部就班,逐渐形成经验主义、拿来主义,养成惰性。自以为经验丰富,拿以前方案照抄,甚至根本就不编制审计实施方案。

全面的审前调查是编制审计实施方案的基础工作,是审计实施方案具备针对性和指导性的前提条件,是确定审计工作重点的重要保证。提高审计实施方案质量必须对方案中涉及的相关审计理论和概念进行必须理解和强化,如此才能提高审计实施方案的规范性。以下是以某区财务收支审计为例进行举例说明。

编制依据:是指对审计对象进行审计的缘由。一般规范表述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局年度审计计划安排或者区政府交办审计事项要求,结合审前调查情况,制定本实施方案”。

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可按照审前的调查情况填写。一般填写被审计单位的部门职责、领导职数、人员编制、财政拨款情况、支出项目。

审计目标:审计的定义是“审计人员对财务报表是否还存在重大错报提供合理保证”因此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目标可表述为“摸清家底,查清被审计单位各项资金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

重要性水平的确定以及审计风险评估:审计重要性是一个审计中非常重要的概念。重要性的判断应当根据具体环境作出,并受错报的支出金额或性质影响。有的单位支出较大,重要性水平也就较高;有的单位支出较小,重要性水平也就较低。审计人员应当确定一个合理的重要性水平,以发现在金额上重大错报。审计人员在确定计划的重要性水平时,需要考虑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审计的目标、财务报表各项目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财务报表项目的金额波动幅度。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要性水平一般可确定为支出金额的5%,即在单笔支出金额中大于总支出的5%时需重点关注。现在审计风险多为风险导向型审计模式。

审计风险=检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

检查风险=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

重大错报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

一般可确定固有风险设为50%,根据内部控制情况,确定控制风险。

检查风险=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

如果控制风险设为50%,则检查风险=5%÷(50%×50%)=20%,即要求的保证程度为80%。

审计方法:审计方法看似简单但要用专业的术语表达也未必简单。一般使用的审计方法可表述为“检查、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分析程序”。

至于审计实施方案中的其他填写项目如“审计范围、重要事项、审计步骤”则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在此不一一赘述。

财政审计实施方案篇3

第一条为规范财政部门会计监督工作,保障财政部门有效实施会计监督,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以下简称《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以下简称《行政处罚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国务院财政部门及其派出机构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以下统称财政部门)对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下统称单位)执行《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行为实施监督检查以及对违法会计行为实施行政处罚,适用本办法。当事人的违法会计行为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分的,执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第三条县级以上财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会计监督检查,并依法对违法会计行为实施行政处罚。跨行政区域行政处罚案件的管辖确定,由相关的财政部门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报请共同的上一级财政部门指定管辖。

上级财政部门可以直接查处下级财政部门管辖的案件,下级财政部门对于重大、疑难案件可以报请上级财政部门管辖。

第四条财政部门对违法会计行为案件的处理,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的程序,经审查立案、组织检查、审理后,作出处理决定。

第五条财政部门应当在内部指定专门的机构或者在相关机构中指定专门的人员负责会计监督检查和违法会计行为案件的立案、审理、执行、移送和案卷管理等工作。财政部门内部相关机构或者职责的设立,应当体现案件调查与案件审理相分离、罚款决定与罚款收缴相分离的原则。

第六条财政部门应当建立健全会计监督制度,并将会计监督与财务监督和其他财政监督结合起来;不断改进和加强会计监督工作。”

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法会计行为有权检举。

财政部门对受理的检举应当及时按照有关规定处理,不得将检举人姓名和检举材料转给被检举单位和被检举人个人。

第八条财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对在会计监督检查工作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负有保密义务。

第二章会计监督检查的内容、形式和程序

第九条财政部门依法对各单位设置会计账簿的下列情况实施监督检查:

(一)应当设置会计账簿的是否按规定设置会计账簿;

(二)是否存在账外设账的行为;

(三)是否存在伪造、变造会计账簿的行为;

(四)设置会计账簿是否存在其他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行为。

第十条财政部门依法对各单位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实施监督检查,内容包括:

(一)《会计法》第十条规定的应当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经济业务事项是否如实在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上反映;

(二)填制的会计凭证、登记的会计账簿、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与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是否相符;

(三)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是否符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

(四)其他会计资料是否真实、完整。

第十一条财政部门依法对各单位会计核算的下列情况实施监督检查:

(一)采用会计年度、使用记账本位币和会计记录文字是否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

(二)填制或者取得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是否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

(三)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程序、报送对象和报送期限是否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

(四)会计处理方法的采用和变更是否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

(五)使用的会计软件及其生成的会计资料是否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

(六)是否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建立并实施内部会计监督制度;

(七)会计核算是否有其他违法会计行为。

第十二条财政部门依法对各单位会计档案的建立、保管和销毁是否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实施监督检查。

第十三条财政部门依法对公司/企业执行《会计法》第二十五条和第二十六条的情况实施监督检查。

第十四条财政部门依法对各单位任用会计人员的下列情况实施监督检查:

(一)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是否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二)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是否具备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任职资格。

第十五条国务院财政部门及其派出机构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依法对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的程序和内容实施监督检查.

第十六条财政部门实施会计监督检查可以来用下列形式:

(一)对单位遵守《会计法》、会计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情况进行全面检查;

(二)对单位会计基础工作、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人员从业情况进行专项检查或者抽查;

(三)对有检举线索或者在财政管理工作中发现有违法嫌疑的单位进行重点检查;

(四)对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财务会计报告进行定期抽查;

(五)对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进行抽查;

(六)依法实施其他形式的会计监督检查。

第十七条财政部门实施会计监督检查,应.当执行《财政检查工作规则》(财政部财监字[1998]223号)和本办法规定的工作程序、要求,保证会计监督检查的工作质量;

第十八条在会计监督检查个,检查人员应当如实填写会计监督检查工作记录。

会计监督检查工作记录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检查工作记录的编号;

(二)被检查单位违法会计行为发生的日期、记账凭证编号、会计账簿名称和编号、财务会计报告名称和会计期间、会计档案编号;

(三)被检查单位违法会计行为主要内容摘录;

(四)会计监督检查工作记录附件的主要内容和页数;

(五)其他应当说明的事项;

(六)检查人员签章及填制日期;

(七)检查组长签章及日期。

前款第(四)项所称会计监督检查工作记录附件应当包括下列材料:

(一)与被检查事项有关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等会计资料的复印件;

(二)与被检查事项有关的文件、合同、协议、往来函件等资料的复印件;

(三)注册会计师及其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有关资料的复印件;

(四)其他有关资料。

第十九条财政部门实施会计监督检查,可以在被检查单位的业务场所进行;必要时,经财政部门负责人批准,也可以将被检查单位以前会计年度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有关资料调回财政部门检查,但须由组织检查的财政部门向被检查单位开具调用会计资料清单,并在三个月内完整退还。

第二十条财政部门在被检查单位涉嫌违法的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下,经财政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对证据先行登记保存,并应当在七日内对先行登记保存的证据作出处理决定。‘

第二十一条国务院财政部门及其派出机构在对有关单位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实施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重大违法嫌疑时,可以向与被检查单位有经济业务往来的单位或者被检查单位开立帐户的金融机构查询有关情况。向与被检查单位有经济业务往来的单位查询有关情况,应当经国务院财政部门或者其派出机构负责人批准,并持查询情况许可证明;向被检查单位开立帐户的金融机构查询.情况,应当遵守《关于财政部及其派出机构查询被监督单位有关情况若干具体问题的通知》(.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财监字[2000]39号)的规定。

第二十二条检查组应当在检查工作结束后十日内,将会计监督检查报告、会计监督检查工作记录及其附件、被检查当事人提出的书面意见提交组织检查的财政部门。

会计监督检查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检查的范围、内容、形式和时间;

(二)被检查单位的基本情况;

(三)检查组检查工作的基本情况;

(四)当事人的违法会计行为和确认违法事实的依据;

(五)对当事人给予行政处罚的建议;

(六)对当事人给予行政处分的建议;、

(七)对涉嫌犯罪的当事人提出移送司法机关的建议;

(八)其他需要说明的内容;

(九)检查组组长签章及日期。

第二十三条财政部门对于检查组提交的会计监督检查报告及其他有关材料应当按照本办法第四章的有关规定进行审理,并作出处理决定。

第三章处理、处罚的种类和适用

第二十四条财政部门在会计监督检查中实施行政处罚的种类包括:

(一)警告;

(二)罚款;

(三)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第二十五条财政部。门对违法会计行为查实后,应当责令当事入改正或者限期改正。并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第二十六条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财政部门应当依法从轻给予行政处罚:

(一)违法会计行为是初犯,且主动改正违法会计行为、消除危害后果的;

(二)违法会计行为是受他人胁迫进行的;

(三)配合财政部门查处违法会计行为有立功表现的;

(四)其它依法应当从轻给予行政处罚的。

第二十七条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财政部门应当依法从重给予行政处罚:

(一)无故未能按期改正违法会计行为的;

(二)屡查屡犯的;

(三)抗拒、阻挠依法实施的监督,不如实提供有关会计资料和情况的;

(四)胁迫他人实施违法会计行为的;

(五)违法会计行为对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重大影响的;

(六)以虚假的经济业务事项或者资料为依据进行会计核算,造成会计信息严重失实的;

(七)随意改变会计要素确认标准、计量方法,造成会计信息严重失实的;。

(八)违法会计行为是以截留、挪用、侵占、浪费国家财政资金为目的的;

(九)违法会计行为已构成犯罪但司法机关免予刑事处罚的。

第二十八条财政部门在对本办法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十四条规定的内容实施会计监督检查中,发现当事人有《会计法》第四十二条第一款所列违法会计行为的,应当依照《会计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处理。

第二十九条财政部门在对本办法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规定的内容实施会计监督检查中,发现当事人有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或者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的,应当依照《会计法》第四十三条的规定处理。

第三十条财政部门在对本办法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规定的内容实施会计监督检查中,发现有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的违法会计行为的。应当依照《会计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处理。

第三十一条财政部门在实施会计监督检查中,发现被检查单位的有关人员有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及其他人员伪造、变造或者隐匿、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行为的,应当依照《会计法》第四十五条的规定处理。

第三十二条财政部门在会计监督检查中发现单位负责人对依法履行职责的会计人员实行打击报复的,应当依照《会计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处理。

第三十三条财政部门对本办法第十五条规定的内容实施监督检查时,发现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阶出具审计报告的程序和内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规定的,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三十四条财政部门认为违法会计行为构成犯罪的,应当依照有关规定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三十五条财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实施会计监督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的;

(二)、的;

(三)索贿受贿的;

(四)泄露国家秘密、商业秘密的。

第四章行政处罚程序

第三十六条财政部门对违法会计行为实施行政处罚,应当按照本章规定的程序办理。

第三十七条财政部门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检举的违法会计行为案件,应当予以审查,并在七日内决定是否立案。

第三十八条财政部门对违法会计行为案件的下列内容予以审查:

(一)违法事实是否清楚;

(二)证据是否确凿;

(三)其他需要审查的内容。

第三十九条财政部门对符合下列条件的违法会计行为案件应当予以立案:

(一)有明确的违法会计行为、违法会计行为人;

(二)有可靠的事实依据;

(三)当事人的违法会计行为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

(四)属于本机关管辖。

第四十条财政部门对违法会计行为案件审查后,认为不符合立案条件的,应当告知举人,并将审查意见存档;认为案件依法应当由其他部门管辖的,及时将案件材料移送有关部门。

第四十一条对下列违法会计行为案件,财政部门可以直接立案:

(一)在会计监督检查中发现的;

(二)在其它财政监督检查中发现的;

(三)在日常财政管理工作中发现的;

(四)上级财政部门指定办理、下级财政部门上报的;

(五)有关部门移送的。

第四十二条财政部门对按照本办法第三十七条、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一条第(三)、(四)、(五)项规定立案的违法会计行为案件,应当按照本办法第二章规定的程序实施会计监督检查。

第四十三条财政部门应当建立违法会计行为案件的审理制度。

财政部门应当指定专门的机构或者在相关机构中指定专门的人员,负责对已经立案并实施会计监督检查的案件按照本章规定的程序审核检查组提交的有关材料。以确定是否对当事人给予行政处罚以及对当事人的处罚种类和幅度。

第四十四条财政部门对违法会计行为案件的审理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规定进行,并遵循实事求是、证据确凿、程序合法、错罚相当的原则。

第四十五条案件审理人员应当对违法会计行为案件的下列内容进行审查:

(一)实施的会计监督检查是否符合法定程序;

(二)当事人的违法事实是否清楚;

(三)收集的证明材料是否真实、充分;

(四)认定违法会计行为所适用的依据是否正确;

(五)建议给予的行政处罚种类和幅度是否合法和适当;

(六)当事人陈述和申辩的理由是否成立;

(七)需要审理的其他事项;

第四十六条案件审理人员对其审理的案件可以分别作出下列处理:

(一)对会计监督检查未履行法定程序的,经向财政部门负责人报告并批准后,采取必要的弥补措施。

(二)对违法事实不清、证据不充分的,中止审理,并通知有关检查人员予以说明或者补充、核实有关的检查材料。必要时,经财政部门负责人批准;可另行组织调查、取证;

(三)对认定违法会计行为所适用的依据、建议给予的行政处罚的种类和幅度不正确、不适当的,提出修改意见;

(四)对审理事项没有异议的,签署同意意见。

第四十七条财政部门根据对违法会计行为案件的审理结果,分别作出下列处理决定:

(一)违法事实不能成立的,不得给予行政处罚。

(二)违法会计行为轻微,依法不予行政处罚的,不予行政处罚。

(三)违法事实成立,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四)违法会计行为应当给予行政处分的,将有关材料移送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并提出给予行政处分的具体建议。

(五)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规定,违法行为应当由其他部门实施行政处罚的,将有关材料移送有关部门处理。

(六)认为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将违法案件有关材料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四十八条财政部门对当事人没有违法会计行为或者违法会计行为轻微依法不予行政处罚的,应当制作会计监督检查结论,送达当事人,并根据需要将副本抄送有关单位。

会计监督检查结论包括下列内容:

(一)财政部门的名称;

(二)检查的范围、内容、形式和时间;

(三)对检查事项未发现违法会计行为或者违法会计行为轻微依法不予行政处罚的说明;

(四)要求当事人限期改正违法会计行为的期限;

(五)其他需要说明的内容。

第四十九条财政部门对违法会计行为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后,应当制作会计监督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当事人,并根据需要将副本抄送有关单位。

会计监督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当事人名称或者姓名、地址;

(二)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事实和证据;

(三)要求当事人限期改正违法会计行为的期限;

(四)行政处罚决定及其依据;

(五)行政处罚的履行方式和期限;

(六)当事人不服行政处罚决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途径和期限;

(七)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财政部门的名称、印章;

(八)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日期、处罚决定文号;

(九)如果有附件应当说明附件的名称和数量。

第五十条财政部门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当事入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财政部门应当充分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并应当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进行复核;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或者证据成立的,财政部门应当采纳.财政部门不得因当事人申辩而加重处罚。

第五十一条财政部门作出较大数额罚款、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应当按照《财政部门行政处罚听证程序实施办法》(财政部财法字[1998]18号)的规定组织听证。

第五十二条听证程序终结后,财政部门应当根据本办法第四十七条的规定作出处理决定。

第五十三条财政部门应当在接到会计监督检查报告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处理决定,并送达当事人;遇有特殊情况可延长至六十日内送达当事人。

第五十四条财政部门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后,当事人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履行行政处罚决定。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行政处罚不停止执行,但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五十五条当事人逾期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不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财政部门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五十六条当事人到期不缴纳罚款的,作出处罚决定的财政部门可以按照《行政处罚法》的有关规定对当事人加处罚款。

当事人对加处罚款有异议的,应当先缴纳罚款和因逾期缴纳罚款所加处的罚款,再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五十七条案件结案后,案件审理人员应当做好案件材料的立卷归档工作。

第五十八条财政部门应当建立违法会计行为案件备案制度。

县级以上地方财政部门对适用呀证程序、提起行政诉讼和上级财政部门指定办理的案件,应当在结案后三十日内向上一级财政部门备案。

第五章附则

第五十九条本办法所称“违法会计行为”,是指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违反《会计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行为。

本办法所称“违法会计行为案件”,是指财政部门发现的或者受理的公民1、法人和其它组织涉嫌有违法会计行为的案件。

第六十条本办法所称“当事人”,是指财政部门实施会计监督检查的单位及其对会计行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第六十一条本办法第五十一条所称“较大数额罚款”,是指对个人处以二千元以上罚款、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五万元以上罚款。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过的地方法规对“较大数额罚款”的限额另有规定的,可以不受上述数额的限制。

第六十二条本办法所称“限期改正”的期限原则上为十五日。有特殊原因需要延长的,由组织检查的财政部门决定。

第六十三条本办法所称的“日”,均指有效工作日。

财政审计实施方案篇4

[关键词]政府审计;效果;财政资金;合规性;关系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4.22.018

[中图分类号]F23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4)23-0028-03

0引言

2004年,前审计长李金华在“中国财经法律论坛”中提出“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工具,要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随后,刘家义审计长对这一观点进行了发展和延伸,指出“审计实质上是国家以权力监督制约权力的行为,其本质是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一个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基于该观点的提出,学术界和实务界从国家审计的本质、功能、服务国家治理的路径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讨论。那么国家审计的“预防、揭示、抵御功能”到底发挥如何,也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随着经济改革和政治体制的调整,国家审计关注的领域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由原来的关注合规性审计发展到现在推进绩效审计的阶段。但在目前,财政资金使用违规现象仍比较突出,于富生、张颖(2013)指出,从审计署对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入支出审计公告结果来看,财政资金的违规使用仍然大量存在。另外也有学者探讨了财政资金违规使用与政府审计的关系,王利娜(2011)曾对2003-2010年审计公告结果进行分析,认为审计处罚力度越大,财政资金违规使用的整改效果越好。但现有文献研究主要是基于审计署的审计公告结果,以中央各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为对象,研究财政资金违规使用的情况,尚未发现有学者从实证分析的角度研究政府审计效果与财政资金使用合规性的关系。

基于此,笔者以地方审计机关为研究对象,从实证的角度探究政府审计与财政资金使用合规性的影响因素和关系,为改善政府审计以及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合规性提供合理化建议。

1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1评价指标

政府审计效果是政府审计发挥作用的直接体现,政府审计效果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审计资源的投入、审计资源的配置等。基于《中国审计年鉴》所提供的相关数据,笔者主要是从政府审计的产出及其所履行的矫正职责的角度来衡量政府审计的效果,即以审计意见数、涉及人员处理率、审计案件处理率3个指标来评价政府审计的效果。

(1)审计意见数:该指标是指审计机关每年所提出的审计意见数量,用以衡量地方政府审计机关的产出。审计意见是政府审计发挥建设性作用的信息载体,政府审计通过提出审计意见可以直接有效地帮助被审计对象解决目前所存在的问题,该指标直接体现了政府审计的实施效果。该指标越大,说明政府审计的产出越多,效果越好。

(2)涉及人员处理率:该指标是指已经得到处理的有关人员占政府审计所发现涉及人员的比率。其中涉及人员是政府审计机关通过审计或调查所发现并应当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的涉案人员、纪检监察部门的涉及人员以及其他有关部门的涉及人员。已得到处理的有关人员是指已被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已被纪检监察部门给予党纪处分以及其他部门已被处理的人员。涉及人员处理率反映的是政府审计所发现的违规、违法、违纪人员得到处理的程度,充分体现了政府审计的效率和效果。该指标越大,说明政府审计处理处罚的效果越好。

(3)审计案件处理率:是指已得到处理的案件数占政府审计移送司法机关、纪检监察部门或其他有关部门处理的案件数的比率。该指标越大,说明政府审计所发挥的威慑作用越大,政府审计的效果越好。

笔者选取的衡量财政资金使用合规性的指标为平均违规金额,即指审计机关所揭露的每个被审计对象的平均违规金额,该指标越小,说明本期财政资金使用的合规性越好。

1.2理论分析

财政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参与部分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所形成的一种特殊分配关系,也是维持国家治理良好运行的重要基础。基于“受托经济责任”这一审计学说,审计随着受托经济责任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政府审计的根本目标就是促进政府受托经济责任的有效履行,财政资金作为国家履行职能的重要载体,其使用是否合规也是政府审计履行受托经济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由此可见,政府审计的有效实施可以促进财政资金的使用更加合规,这也是笔者从实证角度研究政府审计效果与财政资金使用合规性关系的理论基础。

1.3研究假设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衡量政府审计效果的指标主要有审计意见数、涉及人员处理率、审计案件处理率,而评价财政资金使用合规性的指标为平均违规金额,基于此,笔者提出3个假设:(1)上期提出的审计意见数越多,则本期平均违规金额越小;(2)上期涉及人员处理率越大,则本期平均违规金额越小;(3)上期审计案件处理率越大,则本期平均违规金额越小。

1.4模型设计

笔者以审计意见数(Ration1)、涉及人员处理率(Ration2)、审计案件处理率(Ration3)为自变量,平均违规金额(Growth)为因变量,所建立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如下:

Growth=β0+β1Ration1+β2Ration2+β3Ration3+ε

1.5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本文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审计机关为样本,数据来源于2007-2010年《中国审计年鉴》中的“地方审计机关审计情况统计表”。考虑到审计的延迟效应,自变量选取2007-2009年的数据,因变量选取2008-2010年的数据,从而检验上期自变量对本期因变量的影响。

1.6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表1列示了审计机关2007-2009年的审计意见数,涉及人员处理率及审计案件处理率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表2则列示了涉及人员处理率和审计案件处理率的百分比区间分布情况。

从反映财政资金违规使用状况的平均违规资金金额来看,各地区的违规状况存在较大的差异,最小值为19.16万元,最大值1189.79万元,平均水平为239.59万元,说明各地区的违规程度不一,有的地方政府违规情况较为严重。

从反映政府审计效果的3项指标来看,两级分化现象比较严重,表明不同地方政府审计机关的审计效果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反映政府审计产出效果的审计意见数最小值为267条,最大值为16561条,标准差为4330,表明不同地方审计机关在审计产出方面参差不齐,从而政府审计机关所发挥的建设性作用也存在较大差异。反映政府审计效果的涉及人员处理率不是很令人满意,最小值为0,而平均值也只有0.29,说明很多违规违纪人员没有得到及时处理,反映了政府审计的处理处罚措施在多数地方政府没有得到有效执行。反映政府审计效果的审计案件处理率最小值为0.05,接近于没有处理,而均值也只有0.38,说明案件处理的效率仍有待于提高。其次,通过比较涉及人员处理率和审计案件处理率的平均水平也可发现,涉及人员处理率的平均水平低于审计案件处理率,说明对“人”的处罚效率低于对“事”的处罚效率,而处罚往往只有落实至人才能产生较好的警示作用。另外,通过表2可以发现涉及人员处理率主要集中在0~20%区间,而审计案件处理率主要集中在40%~60%区间,但在0~40%区间占比为51.2%,由此可见,涉及人员处理率和审计案件处理率均处于较低水平,说明政府审计的威慑能力有待增强。

总体来说,反映政府审计效果的涉及人员处理率和审计案件处理率都处于较低水平,影响政府审计效果的有效发挥,从而可能会对财政资金使用的合规性产生不利影响。

1.7回归分析结果

表4反映了政府审计效果对财政资金违规使用的影响,模型一的分析结果表明上期审计机关提出的审计意见数与下期平均违规资金有显著负向相关关系,由此支持了笔者所提出的假设1;模型二尚未发现上期的涉及人员处理率对本期的违规资金存在显著影响;模型三同样表明上期的审计案件处理率未对本期的平均违规资金存在显著影响;模型四的结果再次支持了模型一的结论,即上期的审计意见数与本期的平均违规资金存在显著的负向相关关系,从而再次支持了笔者所提出的假设一,但假设二与假设三均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总体来说,回归分析的结果并不是很令人满意,笔者所提出的3个假设只有第一个假设通过验证,即反映政府审计建设性作用的审计意见数可以明显促进各地方政府本期财政资金的合规使用,而反映政府审计威慑效果的涉及人员处理率和审计案件处理率对财政资金违规使用的影响均没有得到有效的验证,笔者将对该原因进行深入的探讨。

1.8对回归结果的解释

在对政府审计效果与财政资金使用合规性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中,笔者所提出的衡量政府审计效果的3项指标仅审计意见数在模型一和模型四中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笔者认为这主要是政府审计发挥的建设性作用所产生的效果。政府审计机关针对所发现违规违纪、滥用权力的问题从体制制度上提出改进建议,从而能有效遏制问题产生的根源,预防此类问题的再次发生。另外笔者对衡量政府审计效果的3个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后发现,衡量政府审计的处罚效果的两项指标即涉及人员处理率、审计案件处理率均处于较低水平,笔者认为这是导致这两项指标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的主要原因。威慑机制是政府审计促进国家治理的主要路径之一,威慑功能,又称威吓功能,或称恐吓功能,是指一个人因恐惧制裁而不敢实施某种行为。审计处罚是实施威慑机制的主要手段,政府审计通过审计处罚,一方面直接对本期受到处罚的被审计对象产生威慑作用,另一方面间接对本期未发生违规行为的但处于类似环境中的其他责任主体产生威慑作用,并且只有处罚达到足够的力度才能产生威慑作用。由于威慑机制的存在,促使被审计对象在决策是否违规时要对违规收益、违规成本以及违规被发现的概率进行权衡,从而可以进一步降低被审计对象的违规概率,但现状是政府审计的处理处罚措施没有得到有效贯彻落实,被审计对象产生违规行为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处罚,从而导致审计没有产生相应的威慑作用,也没有对被审计对象的违规行为产生相应的约束作用,使被审计对象在是否进行违规决策时存在侥幸心理。政府审计与财政违规是一种博弈行为,而财政资金违规问题就是均衡博弈的结果。财政资金使用违规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处罚,导致违规成本偏低,从而使得被审计对象在博弈选择中更加倾向于违规。

目前,我国的《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规定审计机关根据授权,可依法对财政违法行为作出处理、处罚决定。另外,对不属于其职权范围的事项,应当依法移送。虽然审计机关、纪检监察等部门同属于国家治理结构中问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各自在问责机制中的定位目前还没有形成定论,从而造成相关政府部门职能边界不明晰,责任不明确的局面,而目前在有的地方政府尚未建立起审计、财政、纪检监察等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从而可能导致审计所发现的问题被延迟处理或不了了之的状况。另外,在实施处罚时,除法律因素外,还需综合考虑经济、政治等其他因素,从而导致目前的政府审计处罚水平较低。

3研究结论与局限性

(1)政府审计效果对财政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存在显著影响,政府审计可以通过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从源头上改善被审计对象的违规现状,从而促进财政资金的合规性使用。

(2)政府审计的威慑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反映政府审计处罚效果的涉及人员处理率和审计案件处理率均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政府审计目前还没有对违规行为产生威慑作用。建议政府审计要进一步加强对涉案人员以及案件的处理力度,提高处理处罚效率。《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对审计机关的处理处罚的规定是:对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依法应当给予处理处罚的,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作出审计决定或者向有关主管机关提出处理、处罚意见。目前,政府审计机关在审计中所发现的违规案件、违规责任主体会有一部分移交给司法机关、检察机关予以处理,所以政府审计应该与司法机关、检察机关建立联合整改机制,政府审计机关不能因审计案件和涉案人员的移交而终止责任,而是应进一步关注审计机关所作出的处理处罚建议的落实情况,真正发挥抵御性作用。

(3)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笔者所采用的数据是基于《中国审计年鉴》中“地方审计机关(调查)统计表”所披露的数据。由于实际违规金额无法获取,即政府审计的揭示功能到底如何,所查出的违规金额占实际违规金额的比例尚无法得知,笔者是在假设已查出违规金额与实际违规金额之间存在固定的比例关系的基础上,以下年审计机关所查出的违规金额/下年的财政支出作为财政资金违规使用的替代变量。另外,目前政府审计机关披露数据具有局限性,很多数据都无法获取,可能会导致数据不能完全满足研究的要求。

主要参考文献

[1]李金华.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工具[J].财经,2004(24):42-44.

[2]刘家义.论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J].中国社会科学,2012(6):60-72.

[3]谢志华,陶玉侠.论国家审计的角色定位[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2):9-15.

[4]王跃堂,黄溶冰.我国政府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6):15-20.

[5]郑石桥,安杰,高文强.建设性审计论纲――兼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府审计[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4):13-22.

[6]郑石桥.审计频度,审计处罚和审计效果[J].会计之友,2012(4):9-15.

财政审计实施方案篇5

一、关于加强预算审查监督重点拓展和深化预算审查监督工作方面

关于加强预算审查监督重点拓展工作,锡山区人大财经工委积极研究中央省市的相关文件精神,对《关于人大预算审查监督重点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审查监督六个方面的支出预算和政策实施全口径审查、全过程监督,并对收入预算审查监督的总体要求,以及对于事关本级行政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政策,进行了研究部署。对政府性重大投资项目的实施情况开展专题调研,梳理了区目前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现状和问题,提出意见建议,形成调研报告,并草拟了《关于政府性重大投资项目审查监督试行办法》,准备于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上主任会议研讨。

关于深化基层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工作,要从新预算法和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要求出发,借鉴先进实践经验,结合本地实际,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充分发挥人大在预算审查监督中的主动性。

(一)完善预算审查监督程序。一是前移初审关口。为保证人大财经委员会初审、财政反馈有充足的时间,进一步做好代表大会和常委会会议前的预算初审工作,通过预算评审、预算听证等方式,提前介入预决算草案、预算调整方案草案的编制,确保审查意见质量。二是突出代表大会会议期间的审查。探索对部门预算、政府重大投资项目等的单独审查、批准,研究人大代表集体审查意见吸收进预算草案的实现方式。三是增强人大监督刚性。充分行使人大重大事项决定权,加强对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年中重大支出变化的审查,彰显预算的法定约束;积极运用专题询问、满意度测评等监督方式,增强政府和部门接受人大监督的自觉性。四是深化审查内容。除合法性、合理性审查外,重点关注政府重大投资项目预算安排情况,今年着重加强重大投资项目细化量化标准的调研,适时出台相关制度,推动审查向纵深发展。五是推进在线监督。努力实现人大与财政部门相关系统的联网,一方面能加强对预算的日常性监督,另一方面也能全面了解预算管理的全过程,破解人大与财政部门之间的预算信息不对称的难题。六是加强制度建设。及时将行之有效的监督方式方法上升到制度层面,为深化预算审查监督提供制度保障。

(二)提升预算审查监督能力。一是发挥各工委作用加强预算审查力量。通过各工委对对口联系的单位开展预算情况了解,既能避免财经委人员知识局限的短板,又有利于各工委本职监督工作的开展。二是借助外部力量。通过聘请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和长期从事公共财政和预算审查研究工作专家学者为人大提供智囊服务,弥补人大力量不足、不够专业的缺陷。三是组建财经专业小组,吸纳具备专业知识的代表共同参与平时预算审查工作,扩大代表对预算审查监督的参与,提高代表审查能力,充分发挥代表的审查主体作用。四是发挥审计作用。充分发挥审计机关的专业优势,由常委会结合审计工作报告反映突出的问题开展询问工作,延伸审计问题销号工作,提升监督效果。

(三)督促预算管理规范完善。一是督促编实、编细预算。通过完善项目库建设、实施滚动预算等改革,在确保预算看得清、看得懂、看得透的同时,能将预算与本地区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有效地、动态地结合起来,减少预算执行中的调整与变动。二是督促强化绩效管理。努力做到预算编制有目标,执行有监控,完成有评价,让花钱效果可定性、可量化、可考核。三是督促细化预决算公开。一方面,要提高预算草案的完整性、细化度,除了要求提交大会审查的预算要严格按新预算法的规定按功能分类、经济分类细化到位外,还要将部门预算印发全体人大代表,并提供各项目的安排依据、支出内容、测算标准、预期绩效等,让资金盘子一目了然,提高预算的可审性;另一方面,要将完整的政府收支信息置于公众监督之下,逐步向社会公开财政政策、转移支付、政府债务等情况,推进预算公开范围更广、内容更全面、口径更详细,以公开促规范。

二、国有资产管理报告制度方面

建立政府向人大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和治理、加强人大国有资产监督职能的重要举措。前期,省市人大都部署了相关工作,区人大财经工委也做了相应的思考与准备,但工作还未全面铺开,主要想谈几点思路:

一是加快进度,深入调研,系统化建立报告制度体系。根据上级精神,计划明年开展相关调研,适时探索草拟关于建立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告制度的工作规则,明确报告方式、重点、实施、时间、审议等具体要求。

二是大胆探索,形成惯例,推进常态化的人大监督模式。将听取和审议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和各专项报告纳入人大常委会年度监督计划,并统筹安排各年度的报告重点。明年计划将国有资产情况监督作为人大常委会审议议题,听取政府综合报告,并形成常态化。

三是逐步完善,协同配合,形成持续化的监督工作成效。以国有资产管理报告制度实施为契机,切实摸清国资家底,推动将国资监管信息化平台纳入人大财政预算联网监督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逐步促进报告质量提升,抓好审议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推进国企国资深化改革,提升国资综合竞争力,充分发挥国资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作用。

三、预算联网监督工作方面

实施预算联网监督既是加强人大对本级财政预算执行实施有效监督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财政部门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预算制度的有效措施。现将我区预算联网监督相关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搭建班子,明确要求。一是成立预算联网监督推进工作小组,区人大常委会分管主任任组长,财经工委主任、财政局局长为副组长,财政局预算科、支付中心、办公室为成员单位,抽取业务骨干,专人负责综合协调、对接业务需求、提供技术支撑等工作。二是要求以预算法、监督法、保密法等法律为依据,紧紧围绕加强对政府预决算“全口径、全过程、全方位”监督的要求,创新监督方式,丰富监督内容,提高监督实效,进一步推动依法理财、依法行政,切实把财政资金用好、管好。

财政审计实施方案篇6

[关键词]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廉政建设

1当前施工企业中存在的腐败问题

在施工企业的各种违法违纪现象中,经济类案件占相当大的比重,这一方面是因为施工项目管理环节过多,使得一些施工企业为了获得工程而进行外部公关活动,使得部分政府官员发生经济犯罪;另一方面是由于企业内部监督管理不严,财务管理存在漏洞,使得一些有职权的管理人员利用各种手段进行挪用公款、贪污、受贿等腐败活动;并且这些违法违纪案件涉及金额越来越大,从几万元、几十万元到数百万元,甚至更多。施工企业的经济腐败问题主要发生在基层的工程指挥部、工程项目经理部,如工程材料、物资、机械的采购、使用和管理等环节,许多违纪案件中存在多人共同违纪,这些违纪违法人员相互勾结、互相利用,查出一案往往带出多起大案,这些涉及多人违纪案件,主要是在管理中不负责任造成安全生产事故的案件、造成亏损的案件以及在地亩拆迁工作、物资采购管理中共同合谋贪污公款的案件等。

2导致施工企业经济腐败问题的财务管理方面的原因

2.1财务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差

一些施工企业的会计人员无证上岗,即使是持证上岗的,也有许多人缺乏专业基础知识,核算方法与程序极不规范,有的随意设置账户,不编制国家统一的基建会计报表,只填制已设计的内部会计报表;有的按工业会计或商业会计设账,编制相应的报表;有的账户对应关系不对,登账不及时、不连续、不完整,入账手续不完备,记账凭证不装订,会计档案不完整,造成资金来路不清、去向不明、债权债务关系不清晰等诸多问题,给各种经济腐败活动提供了条件,并且加大了建设项目执法监察工作的难度。

2.2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有的施工企业无内部基建财务管理制度,没有建立健全完善的授权批准制度,日常财务管理混乱,原始凭证无人签字,或只有领导,甚至项目负责人自己兼任出纳,自己签字自己报销,缺乏监督和相互制约,使得公物私存,借用他人账户转移收入、套取现金,凭白条、假发票入账等腐败现象大量发生。

2.3财务监督不力

财务部未充分发挥会计监督作用,没有很好地行使其内部控制的职能,没有严格审核收入、成本发生的时间性和真实性,使得财务信息不能及时、真实地反映成本和收入,财务数据不准确,管理人员难以制定相应的对策。目标责任体系不健全、权责不明确,使得企业内部更容易发生经济违法违纪行为,财务部也就无法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不能较好地行使其会计检查监督职能。

2.4内部审计不严

内部审计是企业财务控制的重要环节,但有的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不严,形同虚设,审计责任虚化,有的企业内部审计只是走过场而已,甚至审计结果虚假化,审计人员收取有关人员一定的酬劳,配合其弄虚作假;由于未建立相应的审计结果责任追究制度,即使在审计过程中发现问题,往往也是不了了之,降低了审计效果,影响了审计人员的积极性;有的施工企业由于审计力量薄弱,主要是进行经济效益审计,其作用具有滞后性。

3加强财务管理对施工企业廉政建设的作用

3.1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

施工企业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大都与财务人员业务水平和道德水平偏低有关。所以施工企业应加强对财务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提高其业务技术水平和专业技术职称,让其掌握基本建设会计核算的内容和方法,建立基建会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此外,还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政治、法制、职业道德教育,根据我国《财务基础工作规范》,教育财务人员要具有敬业爱岗、提高技能、搞好服务、熟悉法规、依法办事、客观公正等职业道德,不可损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同时,还应加强对高层管理人员的教育,使管理人员具备正直、诚实、公正、廉洁的品质。加强财会人员道德建设有利于财务领域反腐倡廉、纠正不正之风,从源头上防止各种经济腐败行为,促进企业的廉政建设,保证企业健康发展、不断壮大。

3.2完善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

施工企业应加强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制度规范权力运作、按制度办事,抓好源头防腐。通过制度来明确相关的责任和权力,制定并完善企业改制、资本运营、资产重组、投资担保、产权交易、项目招投标、营销采购等管理制度及措施,制定现金管理制度、开支审批制度、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制度、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合理分权,适度授权,明确职责,避免权力滥用导致的腐败现象。为较好地落实各种规章制度,还应制定考核奖励制度,对财会人员的工作情况定期进行检查和考评,表彰奖励先进单位和个人,对违法乱纪、弄虚作假的予以处罚,账目严重混乱的,吊销其上岗证,并追究其会计人员与领导的有关责任。

3.3加强财务监督

为了更好地落实各种财务管理制度,防止腐败行为发生,还应加强对财务的监督,建立一支优质高效的工程监理队伍,重点加强对基建财务的管理,明确会计职责,对其提交的原始凭证严格审核,严格票据使用,建立资产台账,加强档案管理,做到事前早知道、平时抓检查、事后抓督促。及时发现并纠正财务上的各种违纪违法行为。建立一支常设建设工程项目执法监察队伍,变突击性监察为经常性监察,对工程项目实施多层次、多职能、全方位的监理检查,并加大对施工企业的经济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以促进企业的廉政建设。

3.4加强内部审计

为有效地跟踪监督施工项目的建设资金投入使用情况,防止腐败和舞弊行为,施工企业应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不断研究和改进审计方法,注意收集审计中发现的异常情况,以作为审计的线索,有利于发现违纪违法行为;利用会计集中信息管理系统,深化对材料采购与付款、固定资产调拨与租赁、工程结算与收款等流程的控制管理,审查各施工项目报账手续、票据传递以及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等,防止私设“小金库”;加强经营绩效与考核审计,体现公平合理的原则;提升审计监督层次,加大经济责任审计,从源头上遏止腐败现象发生。

财政审计实施方案篇7

一、突出审计重点,深化财政审计效果

“全面审计、突出重点、注意实效、推动工作”是审计工作应坚持的重要原则。在现阶段,财政审计应重点关注五个方面:

1、关注体制、机制运行情况。

规范化的财政管理及财政政策作用的有效发挥,必须有科学、完善的体制机制作保障。财政管理与监督中的有些问题反复出现,如投资失误、损失浪费、资金闲置等问题,很多是体制与机制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有的属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遗留下来的,至今尚未解决;有的属于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体制机制建设滞后形成的。针对这种情况,财政审计要把促进解决现实问题与促进建立完善的体制机制结合起来,重点促进解决财政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充满活力的新的财政管理体制、机制,发挥财政资金的整体效益。

2、关注宏观调控政策落实情况。

围绕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这一主题,财政审计应重点关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一些调控政策在执行中存在棚架现象,财政审计应注意在揭示问题、分析原因的基础上,从宏观管理方面提高改进建议。一方面促进宏观政策的落实到位,另一方面促进宏观调控政策的不断完善,有效地发挥财政审计在宏观调控方面的重要作用。

3、关注民生改善情况。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的财政审计应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围绕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开展审计工作。查处并纠证侵害人民群众各项权益的违法违纪问题,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促进人民群众的各项合法权益落实到位。

4、关注政府依法行政情况。

财政收支活动及其结果,体现着政府的活动范围与方向,体现着政府活动的价值取向。强化财政收支审计的重点在于关注政府依法履行管理与监督职责情况。特别是预算编制、调整、执行的合法性及规范性情况。针对目前情况下,一些地方政府在履行经济管理职责中存在的越位、错位、缺位现象,应加大对政府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及其执行情况的审计监督,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5、关注重大违法违纪情况。

对经济活动实施综合性的审计监督是财政审计基本职责。围绕这一职责,财政审计应在总体把握被审计单位整体情况的基础上,加大对其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及绩效性的分析力度,重点查处重大违法违纪问题,力求在大案要案线索发现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集中揭露一批社会影响大、危害大、性质严重的重大经济案件,推动廉政建设及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

二、探索审计思路创新,推动财政审计内容与方法转变

为不断强化上述审计重点并取得实际效果,关键在于实施具有根本性意义的四个转变:

1、突出绩效审计,探索由常规性审计向绩效审计转变

财政审计应在坚持真实性与合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绩效审计的力度。财政绩效不仅仅指专项资金使用绩效,整个政府性财政收支都存在绩效问题。财政绩效审计应突出三个方面:一是正确评估财政收支的经济性。各项收入与支出结构是否合理,是否遵循了增收节支原则,是否严格按照预算规定的标准、范围、定额征收与使用;二是正确评估财政收支的效率性。各项收入是否应收尽收,各项支出是否及时拨付到位,追加预算是否及时等;三是正确评估财政收支的效果性。各项资金收入与支出的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是否存在挪用、挤占、闲置浪费情况等,财政审计力求做到“真实、合法、绩效”三位一体。

为不断推动财政绩效审计的发展,在审计实践中应注意围绕审计目标,不断强化绩效意识,从方案制定、重点确定、成果反映、项目总结等方面,设定绩效评价标准,科学评估财政审计绩效。

2、强化决策审计,探索由执行环节审计向决策、执行等环节审计转变

审计作为促进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要手段,其作用是通过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实现的。监督的对象是“领导干部尤其是主要领导干部”、监督的重点是“决策、执行、反馈”等环节,监督的内容是“人、财、物”。对财政审计而言,对权力的监督主要体现在与财政收支相关的经济活动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方面。

筹集与分配资金是各级政府及其财税部门的重要职责,集中体现为财政预算编制及其执行两个主要环节,可归纳为财政资金运行过程中的决策权与执行权。财政审计应重点关注预算编制、调整与执行情况,加大对财政决策权、管理权、使用权的监督,通过对预算编制及调整的审计,可以发现预算编制与调整是否符合法定程序,是否存在随意调整与分配不公正现象,从源头上制止和纠正财政收入与分配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对财政、税务、海关及其它预算执行部门的审计,可以制止财政资金在筹集与使用过程中的权力异化现象,促进这些部门规范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3、加大成果反映,探索由反映单一性审计信息向反映综合性审计信息转变

审计信息是审计机关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也是审计主要成果的集中体现。在财政审计中,应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及社会关注的焦点与热点问题,加大审计信息综合分析力度。同时注意对审计中发现的单个的、零星的、原始的审计素材进行综合性加工,有意识地上升到宏观经济管理的高度进行分析,力求从苗头中发现倾向性、个性中关注普遍性、动态中把握规律性,撰写一批份量重、价值高、宏观性强的综合性审计信息简报,逐步改变反映审计信息单一、缺乏综合性与宏观性的传统做法,推动财政审计成果反映上层次、上台阶。

4、注意综合审计,探索由“帐本审计”的传统审计方法向现代综合性审计方法转变

现阶段,以计算机技术为主要手段的办公自动化在政府及其部门得到了广泛应用,办公无纸化进程明显加快,财(政)税(务)银(行)企(业)联网、信息资源共享已成为一种趋势,并呈现出加速发展态势。财政部门的“金财工程”、税务部门的“金税工程”、海关部门的“金关工程”建设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办公自动化及管理现代化有力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以税务机关的税收征收为例,全国税务系统已建立了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形成纵横交错的监督制约机制。从税源控制、税款征收、税收监管、纳税人的应征税款、入库税款、罚款及滞纳金计算等数据实施全程控制,强化了税收执法及清理欠税的刚性,有力地推动了税收征管工作的现代化。

所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冲击着传统的财政审计,给新时期的财政审计工作带来严重的挑战。财政审计要主动适应这一变化,积极寻求对策,及时调整工作思路,转变审计方法,逐步实现由“帐本审计”的传统审计方法向以计算机审计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综合性审计方法转变。具体讲,就是依托信息化系统,开展计算机网络审计,认真分析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运行特征,对经济运行的相关数据进行采集、转换、审查、归纳与综合,最终实现对政府及其部门职责履行情况和执行政策情况的综合评价,揭示这些部门在依法行政或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存在的隐患,在此基础上从体制、机制、政策、法律、管理等方面提出审计建议,促进其加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在当前情况下,要特别注意分析研究政府及相关部门信息网络化管理特点,认真总结财政审计的方式、方法,区别不同单位情况,分别建立适应财政审计要求的预算收支、税金征收、通关作业的财政审计模型及审计软件,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财政体制改革需要。

三、加强审计质量控制,有效防范规避审计风险

财政审计的重点对象是政府及其部门,这些部门既有组织财政收入与财政分配职能,又有制定经济政策调控经济运行职能。就其审计内容而言,不仅涉及财政预算执行的真实、合法,而且涉及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更重要的是涉及一定时期内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的调控状况。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及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加之现实经济运行中存在大量合理不合法及虚假会计信息,因而客观上存在较大的审计风险,这些风险存在于财政审计的全过程。

为有效地防范规避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审计前调查、编制方案、搜集证据、填写底稿、撰写报告、归集档案等环节实施审计全过程质量控制。

1、细化审计质量控制办法。根据“国家审计准则”规定,针对不同审计单位或项目的特点,细化审计质量控制办法,强化审计责任,锁定审计质量重点及风险控制重点,明确审计组及审计人员的行为准则及操作程序,对审计项目应承担的有限报告责任、舞弊事项发现责任及审计差错追究责任,确保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性;

2、实行双向承诺制,区分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审计组进点后,要求被审计单位及相关人员,对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做出书面承诺,以区分被审计单位、被审计人员与审计人员的责任;审计结束后,由审计组长对审计报告的真实性、运用法规的正确性、审计评价的公允性及执行审计纪律情况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财政审计实施方案篇8

基本完成全市乡村干部垫交农业两税化债任务。同时,全市化解乡村干部垫交农业两税债务的工作目标是2012年底。进一步健全现有控债工作机制,严格控制其他公益性乡村债务的产生,并按要求推进其他公益性乡村债务清理化解工作。

二、工作原则

由县市区政府具体组织实施。化债工作遵循以下原则:化债工作坚持以县市区为责任主体。

以县为主。市财政、市农村办、市审计、市监察等部门根据政策要求,一分级实施。抓好督促检查;县市区有关部门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具体组织落实。

适当奖补。尽力争取中央、省级化债奖补资金的同时,二分级筹措。各县市区财政部门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安排相应预算资金,并多方筹集化债资金,确保不留缺口。市财政安排部分资金,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化债工作做得好的县市区给予一定奖励。

有序分解。认真清理审核、审计锁定债务的基础上,三分类处理。根据垫交农业两税性质,区分轻重缓急,制定周密计划,有序偿还。

三、工作安排

先选择一个县市区进行试点,化债工作分两步进行。总结经验后全面推开。具体安排如下:

一试点工作2012年4月底前完成

1.选定试点单位

筛选1个化债试点单位,满足以下条件的县市区中。报省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一是领导重视,有健全的工作机制和专门的工作班子,工作积极性高;二是措施具体,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及相关配套措施;三是组织有序,能够按期完成自查清理工作,确保债务数据客观真实;四是积极筹资,制定了合理的化债资金筹集方案,对县级筹资比例和数额作出承诺;五是遵守承诺,申报试点并签订承诺书,承诺按时完成化债工作任务。

2.试点工作安排

对乡村干部垫缴农业税的情况登记造册,1自查清理。试点单位在2011年12月底前完成县级自查清理。组织审计、财政、农经等部门审核锁定,并按规定进行公示。

省市综改部门组织对试点单位清理锁定的债务工作进行审核锁定。2省市验收。2012年1月底前。

试点单位启动债务偿还兑付工作;4月底前基本完成化债任务。3偿还兑付。2012年2月底前。

二全面推开2012年12月底前完成

各县市区政府要成立专门的领导工作班子,1.制定工作方案2011年12月化债工作全面启动后。按照政策要求,结合本地实际,科学制定工作方案,做到重点突出,责任到位。

县市区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2.自查清理债务2012年2月方案制定后。调配相关人员,开展业务培训,迅速进行债务自查清理工作。乡、村两级首先要对乡村干部垫交农业两税债务进行全面细致的自查清理,并逐笔登记造册上报县市区财政、审计部门,县市区审计、财政、农村办经管等部门要对乡村上报债务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逐笔的审核认定,审核面必须达到100%县市区财政和农村办经管等部门要统一组织将经审核后的债务在相应的乡镇、村进行公示,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公示期不得少于7个工作日。县市区政府要对债务真实性、合法性和准确性出具承诺书,并承担相应责任,同时将县级债务认定情况及时上报市和省级财政部门。

按照债务总额的30%进行随机抽查,3.审计锁定债务2012年3-4月市审计、市监察、市财政部门对各县市区上报的债务进行审计认定。剔除虚假债务,进一步确保债务数据的真实可靠。审核工作完成后,按要求签订化债工作责任书,严格落实相关任务和责任。各县市区最终锁定的债务要从乡村剥离出来,上划到县级财政部门统一管理,同时抓紧建立偿债数据库,实现对债务的实时动态监管。

各县市区政府上报化债实施方案,4.上报化债方案2012年5月债务余额最终锁定后。内容主要包括债务数额、偿债资金来源、偿债计划和保障措施等,方案经市财政部门初审报省级财政部门备案后组织实施。

将本级应筹集的偿债资金按化债进度及时汇入县级财政特设专户。偿债资金要纳入国库单一账户管理,5.偿还兑付债务2012年6-9月各县市区财政部门要按照化债总体规划和年度偿债计划。通过国库集中支付的方式将偿债资金从特设专户直接支付到债权人账户,确实做到偿还一笔、登记一笔、销号一笔。

各县市区政府应及时向省、市财政部门提出验收申请,6.考核验收工作2012年10-12月完成化债工作任务后。市财政部门会同农村办经管审计、监察部门对辖区内各地化债工作情况进行初次考评,并及时向省财政部门提出验收申请。

四、保障措施

由市政府常务副市长任组长,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化解乡村干部垫交农业两税债务工作领导小组。市政府分管农业的副市长任副组长,市财政局、市审计局、市监察局、市农村办、市经管局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财政局,由市财政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市财政局分管副局长兼任办公室副主任。各县市区政府要把化债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成立相应领导班子,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政府“一把手”化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责财政和农村工作的领导是相关责任人,有关部门负责人是具体责任人。

稳妥开展债务兑付工作。要严肃化债纪律,二开展监督检查。要坚持依法依规、实事求是地锁定债务数额。加强监督检查,对虚报债务、套取奖补资金、截留挪用化债专项资金、违规操作不履行化债责任以及引发重大群体性案事件的有关部门要依据有关规定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及主要领导,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财政审计实施方案篇9

西安市预算审查监督条例全文内容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和规范预算的审查和监督工作,促进本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预算草案的审查、预算执行的监督、预算调整方案和决算的审批。

第三条市人民代表大会、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以下简称市人大会)、市人民政府(以下简称市政府)依照法律的规定,分别行使预算管理职权。

市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本市总预算草案及其执行情况的报告;批准本级预算及其执行情况的报告;改变或者撤销市人大会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议;撤销市政府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

市人大会监督本市总预算的执行;审批本级预算调整方案和本级决算;撤销市政府和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关于预算、决算不适当的决定、命令和决议。

市政府负责编制市本级预算、决算草案和预算调整方案草案;向市人民代表大会作关于本市总预算草案的报告并组织本级预算的执行;将区、县政府报送备案的预算汇总后报市人大会备案;监督本市各部门和下级政府预算的执行;改变或者撤销本市各部门和下级政府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定、命令;向市人民代表大会、市人大会报告本市总预算的执行情况。

第四条市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以下简称市人大财经委员会)负责对本级预算草案、预算调整方案、决算草案进行初步审查;承担监督预算执行的具体工作;办理预算审查监督方面的有关事项。

第五条经市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和市人大会批准的预算调整方案,非经法定程序,不得改变。

第二章预算的审查

第六条审查预算草案,应当遵循真实、合法、效益和具有预测性的原则。

第七条审查预算草案的重点:

(一)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

(二)预算编制的合法性;

(三)预算结构的合理性;

(四)收支安排的平衡性;

(五)预算收入的可靠性;

(六)预算支出的可行性;

(七)新增财力的分配。

第八条市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在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举行的三十日前,向市人大财经委员会提交本市总预算草案和本级预算草案的主要内容,并按要求提交以下材料:

(一)科目列至类、重要的列至款的一般预算收支表和政府性基金收支表及其说明;

(二)部门预算表及其说明;

(三)建设性支出、基金支出的类别表和若干重大的项目表及其说明;

(四)农业、教育、科技、环境保护、社会保障支出表及其说明;

(五)初步审查所需的其他材料。

第九条市人大财经委员会初步审查预算草案时,可以邀请有关专门委员会、市人大代表参加,通过征询意见、视察、调查、举行会议等方式进行。

第十条市人大财经委员会初步审查预算草案时,可以要求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提供预算情况,并可以对各预算单位或者重大建设项目的预算资金使用和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视察、调查。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积极配合,如实提供数据和资料。

第十一条市人大财经委员会会议初步审查预算草案时,市政府财政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应当列席会议,说明预算草案的主要内容,听取审议意见并回答询问。

市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在会后十五日内,将落实审议意见的情况向市人大财经委员会报告。

第十二条市人大财经委员会在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应当根据代表和有关专门委员会的审议意见,对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进行审查,向大会主席团提出审查报告。

审查报告的内容应当包括:对上一年度预算执行情况的评价;对本级预算草案的意见;是否批准上一年本级预算执行和当年本级预算草案的建议;实现预算的建议;其他应予报告的内容。

第十三条市政府财政部门应当自市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市政府预算之日起三十日内,批复市级各部门预算。各部门应当自市政府财政部门批复本部门预算之日起十五日内,批复所属各单位预算。

第三章预算执行的监督

第十四条市人大会对预算执行的情况进行监督。监督的主要内容:

(一)执行市人民代表大会关于预算决议的情况;

(二)组织预算收入情况;

(三)预算批复和支出拨付情况;

(四)接受上级专项拨款、财政返还和补助款项的安排使用情况;

(五)财政转移支付情况;

(六)预备费和上年结转资金使用情况;

(七)社会保障等专项预算资金收支管理情况;

(八)重大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

(九)市级预算部门的预算收支执行情况;

(十)预算超收收入的合法性及其安排使用情况;

(十一)预算执行中发生的其他重大事项。

第十五条市人大会每年至少听取和审议一次市政府关于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市人大会对市政府关于预算执行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应当转市政府研究落实。市政府对审议意见的落实情况,应当及时反馈。

市人大会可以就预算执行中的重大事项作出决议。

第十六条市人大会对预算执行中的重大问题可以依法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也可以要求市政府责成审计部门进行专项审计,并报告审计结果和处理意见。

第十七条实行预算超收收入安排使用报告制度。

市本级预算执行过程中,需要动用超收收入追加支出时,市政府应当编制超收收入使用方案。市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及时向市人大财经委员会通报编制超收收入使用方案情况。

市政府应当向市人大会作预计超收收入安排使用情况的报告。

第十八条市政府财政、地税等部门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向市人大财经委员会报送材料:

(一)按月报送预算执行情况报表、税收进度报表及其说明;

(二)半年报送中央和省财政专项资金补助报表、市本级预备费使用情况。

第十九条市人大财经委员会应当建立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制度,检查、监督预算资金收支情况。必要时,可以组织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专项视察或者调查,对预算执行中的有关重大事项及时向市人大会报告。

第二十条市政府财政、审计部门应当依法对市级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财政监督和审计监督,并加强对区、县政府预算执行的监督。

第四章预算调整的审查和批准

第二十一条市政府在预算执行中遇有特殊情况需要进行预算调整时,应当编制预算调整方案,并于当年第三季度提交市人大会。

预算调整方案应当列明调整的原因、项目、数额、措施及说明。

预算调整应当保持收支平衡。减收的应当有压缩支出的方案和措施,增支的应当说明资金来源。

第二十二条市政府财政部门在编制预算调整方案时,应当及时向市人大财经委员会通报情况,并于市人大会举行会议的三十日前,将预算调整方案的初步方案提交市人大财经委员会进行初步审查。

第二十三条市人大财经委员会对预算调整方案进行审议,向市人大会提出审查报告。

第二十四条市人大会听取和审议市政府的预算调整方案及其报告、市人大财经委员会关于预算调整方案的审查报告,作出关于预算调整方案的决议。

第五章决算的审查和批准

第二十五条市政府应当在预算年度终了后,组织编制决算草案,提请市人大会审查批准。

决算草案应当按照市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所列科目编制,按预算数、调整数或者变更数、实际执行数分别列出,并作出说明。

第二十六条市政府审计部门应当按照真实、合法、效益的要求,对市级预算执行情况和部门决算依法进行审计。

市政府应当向市人大会提出关于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工作报告。

第二十七条市人大财经委员会结合审计工作报告对决算草案进行初步审查,向市人大会提出关于决算草案的审查报告。

市政府财政、审计部门应当在市人大财经委员会召开会议的十五日前,将有关材料提交市人大财经委员会。

第二十八条市人大财经委员会初步审查的重点:

(一)决算草案的合法性;

(二)预算收支完成情况;

(三)超收部分的收入来源和使用情况;

(四)重点支出完成及其效益情况;

(五)存在问题及其原因。

第二十九条市人大会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决算草案的报告、审计工作报告和市人大财经委员会的审查报告,对决算草案进行审查,并根据审议情况和市人大财经委员会的审查报告,作出关于决算的决议。

第三十条决算草案批准后,市政府财政部门应当自批准之日起二十日内向市级各部门批复决算,各部门应当自市政府财政部门批复本部门决算之日起十五日内批复所属各单位决算。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政府或者有关机关、部门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及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一)不按规定报送预算草案、预算调整方案、决算草案、审计工作报告及相关材料的;

(二)不提供情况或者不如实提供情况的;

(三)无正当理由不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的;

(四)不协助或者不配合调查、视察的。

第三十二条市人大会任命的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造成严重后果的,市人大会可撤销其职务。

第七章附则

第三十三条市人大会在审议预算执行情况报告、预算调整方案报告和决算草案报告时,提出的议案、质询、询问,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四条市属各区、县预算审查监督工作,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三十五条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预算控制体系预算又有施工图设计预算和施工预算之分。基本建设工程预算是估算、概算和预算的总称。

财政审计实施方案篇10

   近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对开展绩效审计十分重视,为了积极推动绩效审计的开展,《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实现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逐年加大效益审计分量,争取到2007年,投入效益审计力量占整个审计力量的一牛左右。”时至今日,时间已经过半,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现状如何,与先进国家相比存在哪些差距,还有哪些需要完善或改进的问题?本文拟通过对中美两国政府审计机关执行的部分绩效审计案例的比较分析,探讨上述问题,以期对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工作有所裨益。

   一、美国政府绩效审计

   美国最高审计机关Gao在绩效审计方面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其经验对其他国家的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影响巨大。2004财政年度,美国共进行了66个绩效审计项目,以下是我们从中筛选的三个典型案例。

   (一)美国政府电子化项目

   1.背景和缘由。近年来,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提高政府实现电子化的能力。通常这些政府电子化动议并没有直接的拨款,而是依赖于多种资金来源,包括合作机构的货币投入,Gao被要求复核在2003和2004财政年度,机构是否按计划额度投入资金以及投入的及时性。

   2.目标、范围及方法。审计目标是:(1)审计在2003和2004财政年度联邦机构是否按计划数额对10个依赖这些投入的政府电子化动议进行了投入;(2)审计这些投入的及时性以及在每个财政年度投入迟缓的原因。

   审计人员在管理者和资金合作机构那里获得详细的资金数据和支持性文件,分析后与一些机构的官员进行了讨论,并且从机构官员那里获得有关差异的解释。

   审计人员在判断合作机构投入的及时性时,采用的是比较财政年度要求的时间与管理者和资金合作机构签署的正式谅解备;忘录和机构间协议的日期。他们同日寸从机构官员那里获得资金在财政年度投入迟缓的主要原因。

   3.审计发现。大部分的联邦机构在2003和2004财政年度按初始的计划投入了资金。但是,在2003财政年度10个动议中有6个动议以及在2004年度10个动议中有9个动议并没有按资金计划进行充足的投入。机构对投入小于计划的解释是:(1)类似资源作为资金替代物进行了投入;(2)没有从政府管理预算办公室(omB)那里获得反映资金计划数额的预算指南;(3)不能获得批准以从其他账户获取资金;(4)在2003财政年度进行了组织重组。

   4,审计建议。为了避免错误并更好地帮助管理机构获得资金以支持政府电子化动议,审计人员建议omB的主任应采取措施以使omB对合作机构的预算指南能正确地反映每个动议的资金计划。

   5.对审计建议的反馈。审计人员从omB政府电子化办公室代表那里获得了本报告的口头评论,这些代表一般同意报告内容和建议以及提供的技术评论。

   (二)合同管理一空军应该在购买空中预警与控制系统(awaCS)时作出改进;

   1.背景。从2001年以来,空军购买副翼和整流罩的价格从1986年最后一次购买以来分别增长了442%和354%。购买保护罩的价格从2001年9月到2003年9月,单价几乎翻了一番。

   2.审计缘由和审计目标。2003年3月,Gao收到一份认定,说空军在购买awaCS备件时向波音公司进行了过多的支付。Gao要识别备件的价格增长情况并且确定空军是否获得并评价了充分的信息以保证价格是公平合理的,同时Gao也考察在采购备件的竞争程度。

   3.范围和方法。审计人员复核了空军的合同文件,并和空军中涉及每项交易的成员进行了讨论,包括订约官员、谈判者以及价格分析师。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审计人员对飞机备件价格进行了调整。

   为了决定空军订约官员是否获得并评价了足够信息以保证波音公司的价格是公平合理的,同时也为了确定在购买备件时的竞争程度,审计人员与国防部合同管理局(DCma)代表进行了讨论,并且获得了由DCma和国防部合同审计局(DCaa)准备的报告和分析。审计人员复核了空军合同文件,和涉及购买备件的订约官员、谈判者和价格分析师进行了讨论,同波音公司的代表进行讨论并参观了波音的生产设施。

   审计人员在2003年8月到2004年12月间根据公认政府审计准则进行了复核。

   4.审计结果。审计人员发现空军订约官员没有获得和评价适当的价格信息,而这是在购买备件时获得公平合理价格的基础。而且空军没有充分考虑国防部合同审汁局(DCaa)和国防部合同管理局(DCma)对这些购买的分析,这些分析显示更低的价格才是合适的。相反,订约官员依靠波音的判断分析来支持波音建议的价格。

   在认定中提及的对备件的购买都没有通过竞争进厅。根据空军文件,波音是这些备件的唯一提供者。然而DCma的分析建议副翼的购买可以是竞争性的.

   5.建议。建议国防部长应该指导空军部长:(1)保证订约官员获得并评价可用信息,包括DCaa和DCma提供的分析,以及其他需要的以获得公平合理价格的数据;(2)如果可行的话,在awaCS备件的购买中,建立一个促进竞争的战略;(3)搞清楚空军获得awaCS图样和技术数据的途径,包括空军和波音公司对数据的权利。国防部评论,同意Gao的建议,并且建立计划以实施这些建议。

   (三)财政管理——在满足《不适当付款信息》法案要求对面临的挑战

   1.背景。2001年的总统管理议事日程(pma)把不适当付款领域作为一个可以改进的方向。pma包括五个政府动议,其中之一是改进财政管理,它把不适当付款作为优先项目。2004年8月,联邦机构把消除不适当付款作为一项具体的方案动议。

   2.Gao审计的缘由。2004财政年度是联邦机构应《2002不适当付款信息法案》(1pia)要求报告不适当付款信息的第一年。在过去几年中增加的报告范围显示,在联邦机构中不适当付款是一个重要且广泛存在的问题。因为众议院对不适当付款问题的关注,要求Gao报告机构在易于进行重大不适当付款的方案和活动方面执行评估要求的程度以及由机构估计的每年的不适当付款额。

   3.范围和方法。审计人员复核了对于美国合并财政报表重要的35个机构中的29个机构2004财政年度的绩效责任报告,以获得关于法案以及相关的管理与预算制度的执行情况。又复核了相关的机构文件,包括战略计划、机构。业绩计划和报告、机构审计·报告以及机构方案合作者的报告等。审计人员完成了2004财政年度70个关键项目的复核,并和机构取得联系搞清楚回复、要求的额外信息并且更新最初的回复。审计工作的依据是美国公认政府审计准则。

   4.审计结果。作为对新的ipia要求的遵守,联邦机构总体上在识别易于进行的不适当付款方面取得了进步。在收到报告的29个中有23个对所有的方案和行动进行了风险评估。但尽管有新法案强调的对不适当付款的报告要求,仍有一些机构没有对所有方案进行风险评估。

   政府的不适当付款的数量仍然未知,除了没有评估所有的项目外,机构并没有准备他们所认定的所有敏感项目的重大不适当付款数额。

   5.结论。衡量不适当付款以及设计和实施行动以减少或消除它们是不容易的任务。政府降低不适当付款努力的最终成功,部分地取决于各联邦机构持续的勤奋和对完全遵守法案和相关omB指南的承诺。每个机构、政府、国会对实施法案的认识将决定总体的效果和机构降低不适当付款的水平,并且保证联邦资金有

   效的使用和用于预期的目的。

   6.建议,建议政府管理预算办公室(omB)主任:(1)

   要求那些没有遵守ipia要求的机构或没有对所有方案和活动进行风险评估的机构设立时间框架,并且识别在履行风险评估和满足报告要求时需要的资源;(2)建立一个计划以向那些没有执行风险评估或没有满足报告要求的机构提供资源;(3)作为程序的一部分,考虑对于任何omB认为没有遵守ipia要求严重的或落后的机构建立惩罚措施的可行性。

   二、我国政府绩效审计

   尽管我国目前绩效审计在政府审计总量中所占比重较小,但是在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如广东省深圳市、山东省青岛市等,地方政府审计机关已经开始积极地探索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道路,实施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审计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下是我们选取三个典型案例。

   (一)深圳市卫生系统医疗设备采购及大型医疗设备使用和管理情况的绩效审计,…

   1.选择项目。在确定审计项目时,首先考虑了它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在2002年3月深圳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代表们对某医院购置价值4000万元的核磁共振设备预算提出质疑,认为目前不必再添置此类设备,这项预算被暂缓安排。这引起了审计局的注意,于是审计局研究决定2002年对市卫生系统医疗设备采购及大型医疗设备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绩效审计。审计人员在收集该项审计的背景资料后,经与主管部门商讨,建立了该项绩效审计的考核指标,并编制了取证表格,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审计方案。

   2.实施审计。2002年8月至11月,审计人员对深圳市人民医院等12家市属医院及卫生局的有关事项进行了深入调查。审计组先选点进行制度测试,试用考核指标。根据实际发现的问题,适当修正审计目标和评价标准,调整审计方案,进一步明确审计内容和工作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