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初中物理思维怎么培养十篇初中物理思维怎么培养十篇

初中物理思维怎么培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7:48:44

初中物理思维怎么培养篇1

摘要:初中物理教学要适应“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要求,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新课程体系中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主旋律。不仅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掌握必要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善于使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训练,使学生学会“科学思维”。

关键词:初中物理;思维能力;素质教育;培养能力;创造思维

物理科学的认识活动在于探索和发现知识,学生学习活动在于获得和掌握已发现的知识。知识的发现要经过长期的、曲折的、艰苦的探索过程,会遇到多次的挫折和失败。学习知识却可以直接掌握科学结论,正因为如此,教学过程就容易重视对物理知识结论的掌握,忽视对物理过程的了解,重视对知识的验证,忽视对知识的探索。教学过程往往掩盖了科学发展的艰辛历史,使学生感到一切发现似乎都是十分顺利,是一次成功的。学生没有经验过科学认识过程某些阶段的训练,也就得不到科学思维方法的锻炼,这是不利于发展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因此,要求我们老师在教学中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联系课程内容讲一点物理学史,根据不同章节的内容,采用历史记实引入物理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如在讲惯性定律时,介绍亚里士多德的力维持运动的观点和伽利略的力改变运动的论证,并介绍伽俐略的理想斜面实验,这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力的概念和惯性定律,在教学中可以随时联系有关科学故事,如讲大气压,介绍当年马德堡半球的表演盛况,讲阿基米德定律,讲述曹冲称象和阿基米德鉴别皇冠的故事,既可激发学习兴趣,又可启发学生思维,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结合教材介绍物理发展史有助于学生了解各概念、定理、定律的来龙去脉和科学知识的运动过程,从而逐步掌握正确的科学思维方法。例如,在讲到力的概念时,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牛顿,循着伟人的研究历程,从而加深学生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在讲"电磁感应"的时候,以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为线索,向学生介绍人类对磁及电和磁关系的认识过程。

其次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指导学生怎样观察,怎样实验,怎样进行概括总结,得出概念和理论。怎样用语言和数学公式表达物理规律,不要老是问学生“什么是惯性定律”“什么是阿基米德原理”等,这是定型化了的凝固的知识,学生凭机械记忆也可以答上来,应当要求学生回答这些定律要用哪些实验,经过怎样的分析和概括才能得到,要求学生能动地、灵活地运用知识,对物理概念也是如此,不要让学生以背定义为满足,应当让学生懂得概念是怎样抽象出来的。例如“为什么把压力除以受力面积定义为压强?”,“为什么力臂不取作支点到作用点的距离呢?”等这样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得到物理学方法的训练,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包括三个方面:

一、推测想象思维能力

例如阿基米德在洗澡时,悟出浮力定律,这种思维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以从前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为依据的,在物理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推测,想象思维能力,如做题要求画示意图,可以帮助想象,物理学中提出的一些理想模型(如光线等)理想条件(如运动没有磨擦)理想实验(如证明惯性定律的理想实验)对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很有作用。想象是思维的翅膀,爱因斯坦16岁时就想假如人能以光速运动,那么将看到怎样的世界?经过十年沉思,创立了相对论。我们在教学中如果提出;假如世界没有摩擦力,或者地球没有引力,世界将是怎样的?也能启发和训练学生的推测想象能力。牛顿说“没有大胆的推测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对于学生将来从事任何工作,机灵的推测、大胆迅速对事件做出判断,都是创造成绩和提高效率的重要条件。

二、逻辑思维能力

也就是思维要符合逻辑规则。思维不符合逻辑是得不出正确结论的,例如把物体推一下使之运动,最后停下来,这一现象是人们常见的,亚里士多德由此断言:静止是物体的自然状态,运动靠力来维持。似乎也符合人们的常识,但伽利略却用逻辑推理得出了相反的结论---运动靠力来改变。伽利略设计的理想实验所描述的物理图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无法看到,但人们相信它是真理。由于课本知识的结论是现成的,在教学中容易忽视对结论的逻辑推导,学生作论证题,常常是结论正确,推导方法却是错的,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和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

三、创造思维能力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变得尤为重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核心。在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性,改革实验教学,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以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性实验。让学生选择器材、设计实验方法,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通过创设条件,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中的标新立异的方法给予肯定、支持和帮助,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和独立地思考,并通过实验否定错误的假设或修正不完善的猜想,从而使学生解决问题的勇气、信心、毅力、科学的批判精神和创造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一类一题多变的习题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思维的广阔性和发散性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键。

总之,物理教学不但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进行思考,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对真理的探求比对真理的占有更可贵”,在物理教学中,使学生掌握物理学习方法和科学思维方法比传授物理知识更重要。

参考文献:

[1]郝杰羽.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J].学苑教育,2010年19期

[2]马桃香.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学研版),2011年03期

[3]陈瑞军.初中物理教学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13期

初中物理思维怎么培养篇2

[关键词]培养物理思维能力学生

何为物理思维?这里所言的物理思维是指学生应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笔者从教多年来发现许多学生在学习物理时可谓非常努力,上课记笔记很认真,并能记住许多概念和公式,但一涉及具体问题时总是出错或作出南辕北辙的解答。这是什么原因呢?归根到底是受定势思维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思维障碍,阻碍了物理思维的发展。何为定势思维呢?即在长期生活中的一种思维方式的错误累积而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势。比如有这样一道智力题目:一马商600元钱购入一匹马,700元卖出,800元又购入,900元卖出,1000元购入,1100元卖出,问该马商赚了多少钱?你会受加减思维定势影响作出1100元-1000元=100元的错误答案。而未考虑到该马商交易了三次,每次赚100元,共计赚了3*100=300元的正确判断。又如在初三物理“惯性”中常有这样的题目:在一辆匀速直线行驶的火车箱顶掉下一颗螺丝,它会落在什么位置?学生受生活定势思维的影响会错误地认为由于火车在向前运动,而螺丝离开火车未动,会掉在偏离脱离处的后方的错误判断。这就是定势思维造成的思维障碍。那么作为物理教师应怎样引导学生突破定势思维,建立起正确的物理思维呢?本人多年从教,积累了以下几种方法,供各位同仁共勉。

一、激励学生通过探索性实验和实践突破定势思维,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

如在“光的反射”一章的教学中可先不进行知识的传授或教导;让学生想办法利用手中的小镜子将阳光送入教室,他们会很快地调节镜片承受阳光的角度以达到目的。再进一步进行“光的反射定律”实验,学生极易理解光的反射定律,并能正确应用该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具备正确的物理思维方式。同样,学生受定势思维的影响,在长期生活中固执的认为自然光(太阳光)是无色的,但只需指导学生完成了“三棱镜折光”实验,很快的就会认识到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

二、结合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学生受逻辑定势思维的影响,逆向思维能力较差,而物理这门学科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对于逆向思维的要求较强,这就需要尽力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例如“光的可逆性”和压强计与高度计的联系,这都需要学生具备逆向思维的能力。那么具体怎样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呢?笔者在“光的可逆性”教学中是这样处理的:在完成“光的反射定律”后,让学生思考将原反射光路换为入射光路,光会怎样反射?在学生思考做出答案(按原入射光路反射)后在墙角放一面镜子让两学生隔墙调整角度能分别在镜中看到对方。通过实验探究强化“光的可逆性”。在“透镜成像”一章有这样一个作图题目,“做出从二倍焦距处斜向射入凸透镜的光路图。”。学生只知它会向会聚方向偏折,但具体折向那个点不能作出具体判断,这就需要激发其逆向思维的能力。首先提问:凸镜成像时物体在二倍焦距处,物体成像特征是怎样的?学生回答:在透镜另一侧二倍焦距处成等大实像。既然是在二倍焦距处成等大实像,那么二倍焦距处钭射来的光折到哪里?学生顿悟:必过二倍焦距。这一难题就解决了,同时强化了其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又如,学生受定势思维的影响,对“大气压强和温度的关系”很难理解,可通过演示鸡蛋入出瓶实验,培养其逆向思维能力。在学习了“大气压”一节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怎样将一只去壳的熟鸡蛋在不破损的前题下装入瓶口略小于鸡蛋的瓶内,在学生充分讨论后,将瓶用酒精灯略加热,在瓶口放上鸡蛋,让瓶离开火源,隔一会儿看到鸡蛋慢慢地自己进到了瓶内。这时让学生讨论总结:鸡蛋怎么会被一种无形的力压入了瓶内?学生回答:大气压的作用。那么瓶内有无气压呢?学生回答:有,但小于瓶外。再问:为什么离开火源后瓶内气压会小于瓶外气压,学生讨论后会回答:温度降低了。让其总结出“温度降低压强减小”的原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怎样将瓶内鸡蛋取出,学生思考后还不能答出,便举例,有一小窗口你爬进去后能否爬出,学生立即回答:怎样爬进去的怎样爬出来。并且顿悟:再次对瓶加热可将鸡蛋取出,并总结出“温度升高,压强增大”,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强化了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利用类比推理丰富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的物理推理能力

初中物理中有许多概念比较抽象,只有利用类比推理,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方可达到教学目的。如“电流”一节就其概念而言就一句话:电荷的定向移动。学生看不见摸不着很难理解,但可把“电荷’比作”雨点”,掉在地上并不能形成水流,但雨滴汇聚于小沟,沿同一方向运动就形成了水流。这样学生对“电流”就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四、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提高发散思维能力

初中物理思维怎么培养篇3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问题意识教学作用培养措施

人类在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从而产生探索问题的心理。问题是开启科学大门的钥匙,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思考如何解决问题,从而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作用

1.有利于学生理解物理原理。物理上的很多概念与原理是比较抽象的,而初中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很欠缺,他们在学习抽象的物理概念与原理的时候会产生困惑,从而产生疑问,如果学生树立了问题意识,就会将自己的疑问提出来。教学实践表明,学生提出的问题常常是他们理解概念或原理方面的误区,是最需要老师指导的地方。老师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给学生有针对性的帮助,从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与原理。

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他们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经常会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是他们积极思维的表现。在面对新知识的时候,他们会对照已经掌握的知识领会新知识,如果还不能理解,他们可能就会查阅资料,或者请教同学与老师甚至做实验进行探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物理的新知识会理解得更深刻,掌握得更牢靠,而且有利于将学习到的知识,构建成知识体系。

2.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不到问题,说明学生没有深入学习,只是停留在表面。从某种意义上讲,产生学习积极性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问题,有了问题,才有思考的积极性,有了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才会有参与教学活动热情,进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比如,在学习浮力知识的时候,请学生联系实际说说在水中提起物体与在空气提起物体时,感觉有什么不同,然后引导他们探索浮力产生的原因,从而促进探究式教学的开展,提高教学效率。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根据新课程教学理念,在物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创新思维能力,需要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始。可通过问题意识的培养,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可见,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必须重视问题意识的培养。

当前,初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不强,他们可能习惯于听老师的讲解,害怕在同学面前直言自己的问题。那么,在具体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措施

1.创设教学情境,诱发学生提问。问题都存在于一定的情境中,很少是孤立存在的。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老师应该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问题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情境当中,诱导他们提出问题。比如,在教学压强的时候,可以这样创设教学情境:为什么被笔尖戳手比笔尾戳手疼?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压力产生的效果与接触的面积有关系?在学习物体浮沉条件的时候,可以用实验创设教学情境:将一块橡皮泥拉成两段,一段揉成图放在水中,另一段将它做成船形放在水中,学生会看到一个是沉在水中的,另一个是漂浮在水中的,进而引导他们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同样是橡皮泥,一个是沉的,另一个是漂浮的呢?物体沉浮的条件是什么?

2.用物理实验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利用实验能很好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实验的作用。比如,在教学大气压知识的时候,学生看到笔者做纸片托水的实验后,就提出这样的问题:假如杯子中的水,放得不满,结果怎么样呢?笔者让学生用实验探索这个问题,从而增进学生对大气压的感性认识;在教学电流表正确使用的时候,笔者强调:连接电流表的时候,电流要从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有的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假如连接反了会产生什么现象呢?笔者让学生用实验探索,电流连接错了,电流表的指针将怎样偏转;在使用天平测量物质质量的时候,总是要求学生在称量之前调节好天平。有的学生就思考:假如不调节天平,能否称出物体的质量呢?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兴趣,不少学生还没有等到老师组织讨论,就私下讨论起来。老师应不做解释,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亲身动手实验探究,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能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3.利用生活现象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物理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生活中处处要用到物理知识。比如,在教学物态变化知识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这样的视频:春天里的冰雪融化、夏天里的暴雨如注、秋天里的大雾弥漫、冬天里的鹅毛大雪;学生看了这些自然现象后自然会问:雪、霜、雾等是怎么形成的?再如,在教学机械运动知识的时候,可以播放这样的视频:在奥运会的比赛场上,跳远运动员在比赛的时候,首先要进行助跑,引导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跳远比赛,为什么要加速助跑呢?联系生活不仅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能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总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能不能让学生大胆提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更需要老师的教学艺术。老师要潜心研究学生、研究教法,让学生敢于提问,让问题走进课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冯贵东.中学物理.物理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2007.6.

初中物理思维怎么培养篇4

摘要:刚刚步入高中校园的学子,对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大不相同,在进行物理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做好应对高中物理知识的严密性、抽象性的准备,用学习初中物理知识的方法和思维去学习高中物理,出现了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问题,学习成效低下,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成长。着重探讨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初高中;物理衔接

物理教师应当利用自己的慧眼,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理性剖析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衔接问题,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奠定基础。

一、引趣式教学,提升物理的可接受性

高中物理教材中,为了深化学生的认知,将一些复杂的物理现象进行简化处理,忽略其中的次要因素,只研究影响物理现象的主要因素,构建物理模型。教师应将抽象化的物理知识进行形象化转变,发挥多媒体等现代教学工具的辅助功能,采用直观性教w模式,巧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为学生构建一个有归属感的教学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促进知识的内化吸收,解决初高中物理知识衔接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弹力”相关知识时,物理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教学优势,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以弹力为例)

师:同学们!初中的时候我们就学过弹力,例如课件中这些例子,弹簧弯曲、橡皮筋拉伸都能产生弹力,你是怎么知道弹力的存在的呢?(学生注意力集中,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生1:因为橡皮筋被拉伸的过程中,我能感受到来自橡皮筋收缩时的牵引力。

生2:挤压弹簧,松开手,它能迅速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

师:说得很好,那么怎么证明两个物体相互碰撞之间存在弹力呢?(此时,课堂安静下来)

师:那我们继续看课件。

将两个学生玩激光笔的视频片段呈现在学生面前,一个学生利用激光笔照射不锈钢餐具,将光电反射到墙壁上定为点a,另外一个同学挤压这个餐具,发现光点位置移动,变为点B。此时,学生议论纷纷,课堂充分活跃起来。

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教学优势,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入课堂,利用图像、声音等教学素材刺激学生的感官,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高物理的可接受性,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帮学生解决初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相关难题,构建物理模型,为学生今后的物理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优化教学环节,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物理教师应当结合新课程的教学宗旨,教学中不仅注重知识理论的教授,也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实践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也是教学中的难点,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知识内化吸收,真正掌握相关知识,培养物理思维。物理教师应当采用优质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环节,巧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不断培养学生物理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另外,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概念、类比、概括等思维方法对物理现象理性加工,探寻物理规律,剖析事物之间的联系,不断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水平。

例如,在教学物理中理想化模型“质点”的过程中,物理教师应当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有目的地将抽象方法教授给学生。

师:同学们!在初中的时候,我们研究过一些列车运动问题,其中会遇到很多复杂的物理现象,我们应当采用科学方法对问题进行简化处理,便于我们进行研究。大家知道怎样去研究列车的运动规律吗?

生:列车那么大,又在运动,研究起来太麻烦。

师:没错,我们在研究这类问题时,想要从列车上去研究显然不能实现,这时我们可以把列车看作一个质点,这样问题就变得简单起来,列车运动过程中,我们忽略列车自身的长度,因为这对于整个运动过程可以看作一个次要因素,将运动过程看作质点在运动,简化问题,这就是理想化模型的妙用。(学生听后恍然大悟)

教师继续深化学生认知,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质点的意义。

师:大家结合身边的实例,能不能说出哪些类似列车的运动?(课堂活跃起来)

生1:站在教学楼上,向远处抛出一个沙袋,测量沙袋的落地时间。

生2:将教室中的桌子,从最后一排移动到第一排,测量移动的距离。

……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复杂的物理现象进行简化处理,将初中觉得十分复杂的问题利用理想化模型轻松解决,帮学生构建了物理理想化知识模型,培养了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

总之,物理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巧妙分析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中出现的问题,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帮学生实现复杂物理知识的内化吸收,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为今后的物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初中物理思维怎么培养篇5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探索研究的能力,这一目标是开放的,没有可以具体量化的形式表现。新课标下的研究性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全新变革,它与以往的传统教学有天壤之别。

长期以来,我们的物理课程以实施学科程为主,强调的是物理知识的传统传授,有关研究性学习一直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面向新世纪进行的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逐步改变初中学生被动学习物理的倾向。因此,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行为引起了教育者更多的关注。

那么,物理教学中教师要从哪几方面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行为呢?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来看,兴趣是人力求探索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认识倾向。它是学习和探究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物理教学要把握其“密切联系实际”的特点,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意识。

例如;在讲“大气压强”一课时,先让学生猜测一下课本中图11-6的现象,由于初二学生表现欲强,故学生们踊跃的说出了自己的猜想,紧接着,由教师实际操作,结果出来,自然而然,学生就会问问什么?这样不知不觉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培养了他们研究性学习的意识。

二、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研究性思维的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探研究性思维能力,必须勤于思考,主动思考,在物理教学中存在许多抽象的理论概念,教师要多创设探究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例如:在学习“比热容”一节时,可以这样安排

(1)演示实验:盛有等质量的水和煤油的烧杯,观察到两烧杯中液体的体积不同,为什么?回忆密度概念,强调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介绍电加热器

(3)提醒学生观察对象(温度计示数变化情况)

(4)此现象表明什么?引导学生思考。

(5)让水的温度上市到同样的温度,该怎么办?

由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回答以上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吸收的热量不同。

总之,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的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上进心,让鼓励性的话语和富有启发性的点拨成为学生心灵深处的阳光和探究问题的路标,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研究性思维和意识和能力。

三、正确引导,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行为

研究性学习强调为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学生按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和确定研究学习的内容后,通常采用学生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整个课程的内容、方式、进度、实验、实验地点、最后的表现形式等主要取决于学生个人或小组学生的努力。进行研究学习虽然要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师的引导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生在实验中往往只观察到一些表面现象,而忽视了进一步的探究,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把单纯的验证实验,改成探究性试验,使学生掌握探究方法。

例如:“电磁感应”一课这样设计:

(1)奥斯特实验揭示了一个什么现象?

(2)本实验的目的:探究磁能否生电,怎么使磁生电?

(3)如何进行实验,其步骤又怎样?

其中,问题(1)学生通过回忆可以自己回答;问题(2)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也可自己回答;问题(3)才是本节课的重点,需进行研究性学习,即做探究性实验。既然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就应该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始至终去设计实验方案,挑选教材,进行实验探究并初步得出结论。

总之,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其研究的兴趣,所以在学习方式上需要进一步的启蒙,如怎样确定研究学习的专题;怎样收集信息与处理信息;怎样进行观察记录并进行研究性思考等。

四、注意积累,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知识的学习以及经验的获得都在于不断积累,只有注重积累、善于总结,将学习过的知识归纳成一定的规律,才有助于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初中物理思维怎么培养篇6

【关键词】教学;开放性实验;发散性思维;学生;教师

现代的教学始终不能脱离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它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物理学是一门自然学科,物理学中的概念、公式以及定律都是从物理实验中抽象出来的,物理的教学是不能离开实验而独立存在。物理实验教学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作为物理教师要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1传统的学生分组实验较为单调,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空间

在初中物理课本中,学生的分组实验都是较为单调和枯燥,所提供的实验器材、实验方法和步骤都与实验原理中要测量的物理量单一对应。如:在测量盐水密度的实验中,给出天平、量筒、玻璃杯等仪器,利用玻璃杯盛入适量盐水在天平上测量质量为m1,再将玻璃杯的盐水适量地倒入量筒中,量筒中的读数即为倒入盐水的体积,用天平称出倒了盐水后的玻璃杯及剩余盐水的质最为m2,那么,用m1减去m2的差值就是倒入量筒中盐水的质量。根据实验原理即可算出盐水的密度。这个学生分组实验对于学生的实验活动空间及学生的思维空间起到了限制作用,因为仪器本身就限制了学生的实验方法,天平可测出盐水的质量,而量筒可测量盐水的体积,仪器和待测的物理量一一对应,方法就变得单调了。

2增设一些开放性分组实验,给学生更多的思维活动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为了给学生更广阔的实验活动空间,教师可对学生的分组实验中增加一些开放性的实验。这样可以启发学生头脑中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发散性思维是指利用不同的思维方向,不受限于现有知识范围,不遵循传统的固定方法,采取开放和分歧方式,以衍生各种可能的答案或不同的解决方法。发散性思维必须流畅,有弹性并富有创造性,也必须符合原有特性,原则及切题。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采取两种方法:

2.1在原有的学生分组实验课上,提出开放性实验。如:在测量密度的实验课中,当学生完成分组实验后。教师可提出;在只有天平和玻璃杯,但有清水的情况下,怎么样设计实验才可以测量盐水的密度?清水的密度是己知的,玻璃杯的容积可通过测出一杯装满水的体积而求得,可提供这样的线索给学生思考。再由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制定此实验方法和步骤。这时学生就会遇到一个难题,就是没有最筒或量杯怎样才能测出盐水的体积呢?就不能再遵循传统的固定方法,而要求学生通过发散思维去找出一种新的方法才可以解决,然后教师再收集学生的不同答案去评释、讲解。

初中物理思维怎么培养篇7

一、更新观念、正确认识、评价学生关于创造性的研究,心理学认为大多数人都具有创造的潜能,这种能力并非少专家所特有。罗杰斯认为,"创造过程是与生产新有产物联系的具有个人独特的活动过程。"它以个人的独特为标志,肯定了大多数人都有创造潜能,中、小学生和科学家都有创造性,只是在创造层次和水平上有不同而已,这种认为大多数人都具有创造性的观点对教育来说是可取的。"人皆可以为尧舜",我们的学生个个是人才,人人能创新,人人可成才。树立这种观念,就要求我们教师正确看待每一个学生,正确认识、评价学生,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创造力,是每个学生都具有的一种创造能力,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无论是观察、实验、操作,还是记忆、理解、思维,时时都有创造的火花闪现,学生无论是在课上、课下,还是校内、校外,处处都有创造的行为表现,需要我们教师去发现、去引导、去培养。

正确认识学生,把握学生的个性特征,思维特征,是我们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前提。教育教学实践研究表明,具有创造学习潜能的初中学生有以下一些个性特征及良好行为表现:

(一)创造性学习的个性特征1、好奇心强,好动手;2、兴趣广泛,对各种学习和活动都感兴趣;3、较顽皮、淘气;4、所作所为有时逾越常规,其行为常被认为"不可思议";5、处事待人不固执,较幽默;6、敢于发言提问,勇于质疑发难,爱钻"牛角尖",常想把老师问住难倒;7、有自信心,但不固执已见;8、乐观、积极向上,有进取心,不怕失败,不怕挫折;9、虚心乐意接受意见和建议;10、爱幻想,联想丰富。

(二)创造性思维特征1、观察事物细致;2、富于想象力;3、对事物反应快,容易受到启发;4、勤于动脑,对学习过程的各种问题不满足于知其一,喜欢从与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根究底;5、善于假设,能运用假设的办法,引发思维,寻求问题的解决;6、不拘泥,不守旧,乐于创新;7、有主见,不轻信他人的意见,习惯于自己动脑,动手;8、喜欢用新颖的或者异常的方法解答问题;9、理解问题深透,自学能力强;能自觉探讨问题,注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熟练地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10、思维敏捷、开阔。

(三)创造性学习实践行为表现1、学习扎实,肯下功夫,会利用时间;2、在学习过程中讲究效率,追求速度,成绩突出,知识面广;3、敢于大胆实践,急于求新;4、对解答各种学习问题不仅满足于"会",而且追求"熟"、"巧",能够融会贯通,灵活应用;5、在学习中,喜欢一气呵成,有不完不罢休的的劲头;6、有抑制自己的能力该学习就学习,该玩就玩,学习时不再去想玩,对学习不是草草了事;7、自理能力强,学习、生活中的许多事情,自己能办的事情自己办。

3、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和独立思考相结合创造的成就=知识技能×智力×非智力因素,公式中的三个要素在创造中的作用虽然不同,却是缺一不可的。一般来说,人们对掌握知识技能,智力的发展是认同的,且颇有研究和建树,而对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影响注重不够。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除了重视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智力因素的开发外,还必须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训练。如兴趣、好奇心、克服困难的意志、解决问题后的满足感、竞争意识、协作态度及责任心,充分调动和发挥情感因素和态度的作用。

学习要有创造性,必须学会独立思考,独立思考是创造性人才的突出特点。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遵循创造性思维的两条原则,一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二是标新立异,自圆其说。这两条思维原则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辩证统一和高度协调。这是创新得以产生的根本。只要学生提出问题,不论答案正确与否,首先应充分肯定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能够独立思考,尽可能从中发现合理的因素,并及时引导。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这是科学家的创造思维逻辑,我们要用科学家的逻辑,接受学生具有创造性的想法和行为。

4、重视实践活动培养实际能力高中的物理、化学,实验操作考核就已进行了多年,而多年来,初中物理学习,没有实验操作考核,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差,实验操作的考核、考查都是在试卷上进行,应当建立初中物理实验操作考核、考查的评价制度,实验操作成绩按适当比例计入总分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应用学科,初中物理学习最根本的方法是观察和实验。在物理教学中,要加强实验教学,多做实验,落实学生实验,增加探索性和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在课外做一些小实验。多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加强实验意识和操作训练。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学习,自己建构知识。

物理实践活动,应以问题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探究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初步训练一些科学工作方法,如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资料查询、科技制作、科学实验等。教师在组织和指导实践活动时,要避免规定具体的方法和步骤,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通过观察发现新现象,新问题,触动灵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物理实践活动的收获可多可少,应重在参与。只要学生参与,都应该给予鼓励。

重视实践活动,培养实践能力,观察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学用结合,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5、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教育内容物理教学中,要努力挖掘教材的创造教育内容,给学生介绍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探究规律、定律的研究和发现,应注重前人创造思维、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对学生的启迪。让学生经常思考前人、科学家、发明家他们是怎么想到的,他们解决问题方法是什么,如果是我,会怎么想,会怎么做。我们不仅要看到科学家成功的结果,还要更多地应了解他们探究的过程,成功的历程。在初中物理教材中,创造性教育的内容、题材不少。

初中物理思维怎么培养篇8

例如,在学习“物态变化”时,教师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冬天原野里的大雾,房屋上的白霜,的雪山,树枝上的冰凌;展示春天到来时,冰雪融化成水;展示火炉烧水时水壶上冒出白气,茶杯上的白气遇冷变成小水滴等现象。创设出“雾、霜、雪、冰是怎样形成的”“水为何会变成白气”“白气又为何会变成水滴”等一系列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创设物理问题情境是探究式课堂教学的良好开端。

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思维开放特征

探究式学习是通过发现问题,研究探索,从而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学习形式。探究式学习关注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结果的过程,关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途径。因此,实施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具有思维开放特征,所有问题应启迪学生充分思考,必须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

例如,教学“研究怎样利用磁场获得电流”时,我们启发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学生提出:感应电流的有无与磁场强弱有关,与磁场方向有关,与电路是否闭合有关,与闭合电路在磁场中运动的快慢和方向有关,与闭合电路在磁场中的面积大小有关,与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运动的快慢和方向有关,等等。在判断猜想正确与否的途径上,学生提出了做实验、读课本、查资料、问老师等多种方法。整个学习过程,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开放性。

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实践探索特征

实践是探究式学习的灵魂。实施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加强实践探索活动,让学生围绕研究的问题,在实验、观察、统计、读书、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访问、调查、分析现象和数据等大量实践、探索活动中,丰富感性认识,训练、提高实践能力。

加强实践探索活动,一是要组织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对于“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平面镜成像有何特点”等等问题,我们都不是先公开结论,而是指导学生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二是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三是要重视引导学生掌握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调查访问等方法。

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学生主体特征

探究式学习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的。因此,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主体特征,使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独立思考,自主实践,主动学习。

例如,在“研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教学中,我们选择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猜想影响因素,再设计检验方式和途径,然后进行实践(实验)检验,最后写出研究报告。学生提出了温度、空气湿度、气候、液体表面积、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液体的质量、体积都能影响液体蒸发的快慢等许多猜想,做了“比较一杯开水和一杯冷水蒸发”“比较用电吹风吹和不吹的两杯水的蒸发”“比较一杯水和一桶水的蒸发”等大量实验,查阅了管道输水、动物散热等大量资料,写出了“影响液体蒸发快慢因素的探讨”“‘蒸发’研究实验报告”等大量研究报告和小论文。教学活动全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特征。

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方法教育特征探究式学习,是通过探究过程,让学生体会探索真理的方法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应体现物理学研究方法教育的特征,对学生适时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初中物理教材中,潜存着许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如“研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什么因素有关”“研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中的控制变量法;“研究电压”中的类比法;“研究物体不受力,将会怎样”中的推理法;“研究力的概念”中的归纳法。另外,实验、观察、假说、比较、尝试、模型、理想化、抓主要因素等,也都是物理常用的研究方法。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学习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上述研究方法的教育,让学生体验和学习研究物理学的基本方法。

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能力培养特征

初中物理思维怎么培养篇9

教育学提出,知行合一是教育学的重心,知乃传授学生予课本物理的理论知识,形成学生的感性认知。行乃培养学生将知识理论应用于解决问题,使学生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进一步能提出问题的能力。在知行合一中的教学重点又趋向于能力的培养。能力是又主要体现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实践不能盲目地,毫无依据地行动,古语说的好三思而后,思要有理有据,行要有方式方法。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我们不仅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智,更要发展学生的能,智能的有机结合形成智力。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而思维的核心形态是抽象逻辑思维,行是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

物理学科的研究,以自然界物质的形态、结构和最普遍的运动形式为内容。对于那些纷繁复杂事物发展的研究,首先,需要抓住其主要特征及个性,而舍去那些次要因素影响,形成一种经过抽象概括的理想化的“典型”,在此基础上去研究“典型”,以发现其中的规律性,建立新的物理概念。这种以模型概括复杂事物的方法,是对复杂事物的合理简化。其次,是将物理过程模型化。其一,是创设合理的简化的物理情景模型;其二,是将描述物理的参量关系数学图像化、再次培养学生对物理问题的敏感度。

在物理教学中,充分把握好物理模型的思维,是学生学习物理的有效方法之一。然而,在物理教学中,模型占有重要的地位,模型的构建依赖于物理情景的建立。物理教师应引导学生先是物理情景的设想而后步入模型思维的大门,再进入事物的发展分析(物理过程分析),适应并掌握这种思维形式是提高学生对物理模型的思维能力比较好的途径。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是高中物理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提高学生的这些能力呢?

一、构建物理模型

回顾物理学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物理概念和规律,都是由于科学家们根据前人的理论基础经过大胆的猜想构思,构建出科学的、合理的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并通过一定的实验检验或实践论证,物理模型与事实基础很好吻合的前堤下获得的,而我们的教学能尽最大可能的再现前人的猜想和实验。

比如,可以在课堂中构建伽里略让小球从弯曲的斜槽上自由下落,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小球将要上升的高度?实践证明无法上升到原来的高度;让学生分析为什么?引导学生要让小球达到原有的高度该怎么办?提出假设当斜槽理想光滑时,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小球就可沿另端斜槽上升到初始高度。再提出将另一端斜槽倾角减小会出现什么现象?如果另端斜槽末端趋向于水平,小球无法达到初始高度将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如果末端光滑水平了,小球将会是咋样的状况呢?学生会自然而然猜到小球要一直运动下去,永不停止。这样的物理情景再现,学生能从理想的模型中自然而然形成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惯性和惯性定律。进一步从物体的所处的状态引申物体的受力情况,不难得出物体等效不受力的作用。然而,课堂中设置的实验并未能达到真正的理想光滑的物理场景,从中引导学生分析原因顺其思路得到力与运动的本质性的关系。又如,构建用铁粉放在磁体周围的物理模型研究磁体周围空间性质,实验现象形象化了磁体周围的客观物质的分布状况,铁粉的分布显示了磁棒周围的磁力线形状,从而建立了磁感线的概念。因此,合理的、理想化的物理模型的教学,是有利于学生从直观的物理现象中形成感性认识,教师加以合理的引导和分析,可以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从形象的思维上升的理性的逻辑思维。

在高中教材中,我们熟悉的理想化模型还有如质点、弹簧振子、单摆、点电荷、点光源、薄透镜、狭缝、薄膜,等等。正是引入了这些忽略次要因素的理想化物理模型,才使许多复杂的现实问题,通过模型化处理能够比较顺利地解决抽象的物理问题。物理模型教学不仅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而且增加了学生学习物理的乐趣,如果离开了物理模型,不仅增大了物理研究过程的难度,而且对物理学科的深入发展必然会障碍重重。

二、构建数学图像

将物理参量巧妙运用数学图象,采用数形结合的途径,能更好直观地描述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形象展示物理规律,更有利将复杂的物理过程形象化。结合图象,学生也能够较容易地理解物理过程,发现物理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捷径,解决繁杂物理问题。比如在物理教学中,v-t图是常用的数学图象。但一般,我们往往是将它应用在匀速或者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利用斜率求加速度大小,利用“面积”求位移大小,还可以利用v-t图象解决追及、相遇等问题。然而,拓展v-t图的应用范围,还可以应用于非匀变速运动过程,利用图线说明加速度不断变化的运动规律。又如力做功的教学中也能巧妙利用F-S图像理解功的问题,F-S图像中的图线与坐标轴构成的面积即力的做功,F-S数学图像不仅可以解决恒力做功而且可以解决变力做功。因此,数学图像在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在于分析清楚坐标轴、坐标点、图线、坐标轴与图线构成的面、截距、斜率的物理意义。

利用图象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数学综合能力,还可以挖掘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物理现象的外延结论等,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创新精神,也可以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物理积极性和应用物理的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通过物理参量的数学图像化将抽象的物理问题简单化、模型化,尽量用学生可以直观观察和想象的事例和图标来说明问题,重视物理模型和图象教学,教会学生化繁为简,充分利用物理模型画出物理图形和物理数学图像。因此,物理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拟定教法,以适合学生心理水平和现有的知识水平,有效应用物理模型和物理数学图像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思维,从而创造条件,促进学生从感性思维上升至抽象的逻辑思维,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实践能力的培养

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其共同目的都在于使学生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否则我们培养的学生就是“高分低能”。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中学生也不例外。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获得感性经验,既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又可以调动积极情感,培养自主创新学习能力。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首先应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学习是一个动力转化的过程,特别是物理课的教学,绝不是单纯的学生听老师讲,学生只有在教师正确的领导下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并且亲自实践,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的实践能力,如通过《恒定电流》和《传感器》的学习后,我让学生亲自动手组装由电池构成的简单照明,和玩具电动机的组装、开关控制电路,实践开关怎么连接可以在不同地点控制同一盏小灯泡(家里卧室的双向控制开关)。使他们掌握了电路设计、电路讨论、认识简单的家用电路设计;认识日常生活中的传感器的应用,如手机屏幕传感器、电子秤、机器人,等等。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实践能力的培养,除了要让学生主动参与以外,更主要的是指导并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实践方法,既不能随心所欲,又不能简单应付。对于一些实验和实习,要求学生要像科学家一样,自行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或实习,对于实验、实习的过程,要细致的观察,认真的记录,仔细的研究、积极思考进而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方法和实践的能力。

初中物理思维怎么培养篇10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创新能力培养方式

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阶段[1]。物理学科作为初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在物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物理知识,而且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主要针对初中物理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出策略。

1.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良好的教学氛围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创设形象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对物理知识产生兴趣。一方面,要采用适当的表达方式,科学知识本身是枯燥、乏味、严肃的[2]。刻板、固化、单一的表达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因此,要采用多样化的表达方式,例如在降解大气压时,可以在课堂上做实验,将纸张粘贴在装满水的杯子上,并倒过来,直观地显示大气压的存在,同时讲解一些与之相关的物理趣闻,并使用视频课件或其他教学辅助设备,使课堂多姿多彩,使学生置身于听、说、看、想的教学氛围中,从而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创新教学理念

在课堂上,教师主要起到引导学习、传授知识的作用,而教师的教学理念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主要是传授知识,而学生则主要听,这一方法使学生认为自己在学习中应该被动地接受知识,记住知识要点,并在课堂上跟上教师的思维思考问题,这一教学方法将让学生的思维往统一方向发展,并且思维容易定性。而跟不上教师思维的学生容易在课堂上精神不集中,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尤为不利。创新首先要主动,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因此,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在课堂中将学生从被动转化为主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意识。这时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引导学生跟着自己思考,而是指出思考的方向,让学生自己思考。

在课前,教师要指导或布置学生预习,并设置相关问题,在课堂中将学生设置的问题进行公布,让其他学生回答。而在教学中,教师要多方面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而不是局限于课本中提出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便提高学生在课前的预习能力及课后的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光的折射”这一章节时,课前布置学生进行试验,将尺子放入水中进行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并针对其中的“奇异”现象提出来。例如,有的学生将尺子半边放入水中,则观察到弯的尺子,如果学生将整个尺子放入水中,则观察到未变形的尺子。前者将对尺子为何弯曲产生疑问,而后者则未产生疑问,无论是哪一种结果,教师都应该做出清晰的解释。同时,将整个尺子放入水中的观察结果和将半边尺子放入水中的观察结果进行对比说明,讲解“光的折射”现象,并鼓励未观察到“奇异”的学生在课后再次实验验证。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学习、观察、提问,而教师则在课前、课时、课后起到引导的作用,同时在课上传授物理知识,通过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注重实验教学

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思维上的创新能力培养,还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动手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物理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在物理实验中加深对物理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常规的物理实验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进行适当扩展,采用探究式实验教学。在教学时,应在实验前设置相关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验寻找答案,接着让学生观看相关的实验演示,使学生迅速了解实验流程,并将其中的环节提出问题,之后再让学生进行实验。

例如在学习“升华和凝华”这一章节时,在实验前可以设置一些问题如:“碘加热后变成什么形态?”“在停止加热后碘会发生什么现象?”“为什么要加热而不是冷冻?”“为什么不加热碘不会变化?”等。之后可以播放碘实验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实验流程,如果没有条件可以在学生实验前教师做示范,同时示范酒精灯的使用规范,之后让学生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会观察到碘的升华和凝华过程,教师可以就实验发生的现象讲解升华和凝华的特征,以及升华需要吸热,凝华需要放热的特点。在实验后,可以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升华和凝华的现象。

4.积极评价提升学生学习信心

物理知识多数比较抽象,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加倍努力、多次尝试,才能掌握[3]。而物理学科知识的创新更需要学生投入精力,反复思考、多次尝试、学习、验证。而有的学生学习时,往往因一时的挫折而垂头丧气,不利于下一步的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多方面肯定学生,鼓励学生,对于学生的问题要热心解答,同时也要表扬学生的思考和提问的行为,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升学生学习、思考、提问的热情。另外,还要注意识别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新奇、独到的见解,并做出积极的评价,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亦有助益。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未定型的阶段,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物理学科中的各种现象会产生疑问,甚至产生极大的兴趣,如果教师仅仅注重传授知识,而不对学生加以引导,容易让学生思维定式,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仅仅有创新的意识是不够的,还要为学好物理知识打下基础,方能在此基础上真正具备创新能力。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物理知识的传授,打下牢固的基础,还要注重引导学生,提升学生自己动手、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颜学兵.怎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华少年,2016(23):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