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法制教育课的心得体会十篇法制教育课的心得体会十篇

法制教育课的心得体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7:49:08

法制教育课的心得体会篇1

关键词:体育教育;学科渗透;评析

在体育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选择适合学生的体育教学策略,进行学科渗透教育,让学生能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德育教育、法制教育、环境教育,让学生将民族精神融入学科教学,在法制教育的渗透教学中获得法制教育,懂得创设和谐的环境教育的重要性。教师要针对学生现有的能力,选择适合学生的学科渗透途径,让学生获得学科渗透教育。

1在体育教育中进行德育渗透教育

1.1抓住体育教育中的时机进行德育渗透

在体育教育过程中,要切实抓好课堂教学改革和建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将民族精神教育融入学科教学,因此教师要在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过程中获得德育渗透教育。现在的一代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缺乏良好的意志性格以及良好作风,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让学生养成吃苦耐劳、勇敢顽强、挑战自我的良好品质。例如,在初中体育1500m跑的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因为跑步的时间较长,一些学生的身体就会出现不适,导致出现一些学生不愿意继续跑的现象。此时,教师就需要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养成勇敢顽强、挑战自我的品格。教师在学生进行1500m跑之前指导学生在1500m跑当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并进行德育教育:“1500m跑训练不仅会让我们提升耐力和体育竞技能力,还能让我们锻炼身体。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希望同学们能够坚持下去。如果我们在体育训练中遇到了困难,坚持了下来,那么在我们今后的生活中,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我相信你也会有勇气坚持下来,永不放弃的。”教师在体育教育中的德育渗透,能让学生勇敢地接受体育训练中的挑战,教师由关心学生的本性发展,到增强学生的技能和思想教育,既发挥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育人成效,又发挥了学生的健身成效,让每一个学生能够在每一堂体育课上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并获得心灵上的成长。因此,教师在体育教育中抓住时机进行德育渗透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1.2教师要根据不同的体育教学

内容进行恰当的德育渗透在不同的体育课堂中,德育渗透的内容是不一样的。教师要抓住体育教学内容的不同,寻找德育渗透的切入点,让不同的学生在每一堂体育课上都能够获得德育教育。首先,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把握身教重于言教的原则,以自身的行为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在教学中从教师的言谈举止、品德修养中汲取精神营养。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要根据不同的体育教学内容进行恰当的德育渗透教育,如在体操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勇敢果断、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精神;在球类教学中结合球类集体性的特点,培养学生在球类运用中的集体荣誉感;而在体育各种游戏活动中,则让学生形成团结负责的良好心态。例如,在初中排球技术的教学中,根据八年级学生的生理以及心理实际情况,教师可以选择排球双手下手垫球技术的教学。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八年级学生不喜欢枯燥的教学形式的特点选择排球游戏教学:“在排球技术训练的过程中,我们要体验到参与到体育训练中的乐趣,养成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在排球运动中我们需要和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因此一定要振作精神,将自己还没有掌握好的双手下手垫球技术继续熟练化,才能和同组的队员共同合作完成排球训练。”学生完成单独训练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排球游戏:“现在我们自由结组,小组内练习排球双手下手垫球技术,每个人都充当其他同学的医生,为同学诊断垫球技术的成败。同学之间要互相诊断同学垫球技术有没有问题,寻找病因,向完成的好的学生学习。”通过学生自由结组进行小组内传球,学生不但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集体力量的重要性以及同学之间密切配合的重要性,还能感受到在排球运动中集体主义思想的重要性。

2在体育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的途径

2.1在体育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中融入法制教育法制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积极进取的优秀品质,而且可以让学生锻炼自制力,形成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针对学生心理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对学生实施法制教育,让学生逐步具备法制观念,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践行法制行为。在体育教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紧紧抓住适当的教学环节渗透法制教育,可以结合课堂常规、体育游戏教学、体育课堂的偶发事件的处理以及各种体育竞赛进行法制教育。例如,在八年级体育《快乐往返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让学生通过往返跑练习学到快速奔跑的技能,在折返过程中体会重心下移和转体迅速起动的动作,进一步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就要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自我认知,培养学生果断的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教师可以结合快乐往返跑的各个教学环节进行法制渗透教育:“现在我们进行准备活动,我们绕圈跑200m×2后进行跳房子搬家游戏。需要同学们注意的是,在体育游戏的过程中我们要遵守游戏规则,不能超越规则进行体育游戏。就像我们在生活中要遵循法制法规一样。”学生分成2组,在规定的场地内单足接力跳,按照规定动作跑动有序、动作到位。学生完成准备活动后,教师组织快乐往返跑练习:“同学们按每组6人的形式按照同组异质的原则自由组合成合作小组,在往返跑的过程中第1个同学要从起跑线快速跑到规定终点线位置上,摸到线后转身迅速折回起点,摸到第2个同学的手心,第2个同学开始跑。在这个过程中,要讲礼貌、讲道德,加强组织纪律性,要明白违法乱纪会带来很多不良的后果。”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进行25m×4往返跑。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偶发事件时,教师也要运用法制观念来引领同学。教师在体育授课的过程中进行法制教育,不但提高了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学生养成优秀的思想品质,而且能够让学生在安全的前提下完成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

2.2教师要根据体育课的特点选择渗透法制教育的途径

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体育课的特点渗透法制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的体能、思想品德、学习态度等不同的方面进行法制渗透教育,让体育课堂既成为锻炼学生体育能力的课堂,又成为能培养学生遵章守纪优秀品质的课堂。在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中,教师既要根据学生的体育能力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选择适合学生的法制渗透教育。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到法制建设的重要性,从不同的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克服不良心理。例如,在九年级下学期《障碍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让学生能在跳动中用“踏上式”越过低高度的垂直障碍物、用“跨步式”跨过一定高度的水平障碍,就要引导学生,在练习中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拼搏、顽强的意志品质,还要注意在积极认真练习的过程中遵守纪律、注意安全。学生成2列横队集合,教师组织教学,并宣布本课学习内容。在学生按口令由2列横队变为4列横队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练习,培养学生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和注意力:“体育课的特点就是要不断地超越自己,克服自己在体育上的不足,争取在每一堂体育课堂中获得体育能力的提升。因此,作为同学,首先要培养自己克服障碍的能力,同时要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进行自我保护,注意安全,遵循体育运动规则。只有真正遵循了体育规则,我们才能真正获得体育能力的提升”。接下来,学生开始分小组自由练习“踏上式”越过垂直障碍与“跨步式”跨过宽度障碍,教师指导学生纠正错误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出现学生之间逗闹现象时,教师要及时制止,并渗透法制教育。教师遵循体育运动的特点进行法制渗透,能让学生在体育练习的过程中形成法制观念、模范守法。需要教师注意的是,不同的体育课堂有不同的特点,教师要结合体育课堂的不同内容和形式进行不同形式的法制教育,做到因势利导、因人施教。

3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环境教育

3.1在体育教学中寻找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

在人本化的体育教学课堂中,教师要针对课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还要结合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让学生懂得亲近、关爱自然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益处,还要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形成社会参与意识。真正的体育课堂是引导学生充分理解课程性质以及课程价值的课堂。在体育课堂中,教师要紧紧抓住每一个教学生长点对学生进行渗透教育。《2001—2005年全国环境教育工作纲要》中明确指出:青少年必须承担环境保护的义务和责任。因此教师要紧抓住体育户外活动多的特点进行环境教育,引导学生带着环保意识完成体育课堂教学任务。学生的心灵在体育教育中得到了净化,在教学的过程中环境保护意识在学生的心中扎下了根,学生的情感真正得到了熏陶,从而体育课堂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内涵。

3.2教师要开启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让学生在生动的体育课堂中

主动运用环境保护意识保护体育课堂中的环境教师在体育课堂中要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在生动的体育课堂中时时处处形成良好的保护环境的习惯。中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但是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与周围环境形成良性互动的能动主体。在体育课堂中,湛蓝的天空中鸟儿飞翔,清新的空气让学生颇有自由自在的感觉。教师要寻找体育课堂中的环境教育的生长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渗透环境教育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不同的体育环节中养成保持环境卫生的良好习惯。教师的指导能让学生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体会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强化学生对生存环境保护的兴趣,从而养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习惯。

4结语

在体育教育的学科渗透的过程中,教师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以及心理特点选择适合学生的学科渗透教学策略,从不同的途径对学生进行学科渗透。教师不但要将学生培养成体育能力强的学生,还要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形成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环境保护的意识。

参考文献:

[1]郝家华.体育学科中的德育渗透[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校长,2008(5).

法制教育课的心得体会篇2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法制教育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设计以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为主线,核心理念是帮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这正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体现了国家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要求。可见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离不开法制教育,而且是法制教育的主阵地。

解决青少年学生的心理与社会冲突问题——思想品德的冲突功能分析中学生正处于一个青少年从幼稚到成熟、从依赖到独立性发展的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青少年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育得到迅速发展,尚未形成固定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初中生受到的影响更大。他们一方面面对着青春期生理、心理急剧变化而产生许多萌动、冲动,另一方面面对沉重的学习、升学压力又产生无望和逆反的心理,尤其是开放的社会环境又会给他们带来许多的刺激、诱惑,这就需要把法制观念植根于学生的心中。

那么如何把法制教育完美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呢?在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有很多单元经常映射出对学生进行法制方面的教育,教师要密切注意法制教育渗透点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达到对学生跟好的教育目的,下面是我个人对法制教育渗透的看法:

一、首先要把法制教育纳入教学目标

思想品德课教学总目标是:引导学生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这不仅是教师教的目标,更是学生学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把法制教育纳入到教学总目标中去。而每一节课是教学相对独立的整体,同时又是整个课堂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必须把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中都纳入法制教育,才能真正把法制教育教育融入到思想品德课中。值得提醒的是教育目标中的组成部分不可能都是平衡的,要根据教学内容做到有主有次。如果思想品德内容是教学重点的,不要忽视法制教学的目标;如果是法制教育内容是教学重点的,不要忽视思想品德的教学目标。总之二者要紧密结合,同时纳入教学目标才能真正完成教学任务。

二、在生活中渗透

在法制内容渗透时,我们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法制,体现“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来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学完了《财富中的法与德》,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合法致富,进而引申开办食品工厂,最后引出生活中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学生经常在商店购买食品,一定要了解:什么是三无产品,应注意哪些事项等,也可以向家长进行宣传说明。

三、采用问题教学法,有意渗透法制教育

问题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学生认识规律、生活经验或是学生的疑问设计问题,启发学生解答从而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要想思想品德每一节课都能渗透法制教育,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预设问题,达到联系法律知识的目的。如教学“生命只有一次”这课时,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人的生命只有一次,那么每一个人对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又是通过哪些途径来保护的?”如学生不能联系到法律的保护,可再设置问题“侵害他人生命的人最终将受到什么惩罚?”这样学生自然联想到法律,从而懂得要学会依法保护自已和他人的生命。在教学“多彩的情绪”这课时,可设置这样的问题:“你对乐极生悲是怎样理解的?”如学生联系不到法律知识,可再设置问题:“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容易做出那些事?可以走路为例说明。因为走路是学生最就悉的”事,走路也要受法律的约束。“红灯停,绿灯行”这是法律规定的,人人都知道但又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从而懂得生活中法律时时处处存在,提醒自己要做情绪的主人,依法行事。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学会自主解答。因为思想品德课中不是每一课都提到法律的。所以教师要设法引导学生自觉联想到法律与每一课内容都有联系,要自己善于发现其中的联系。这样既加深了对所学内容得理解,又增强了法制观念。

四、在游戏中渗透

爱玩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它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时,就能主动进行学习。另外,学生在积极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加强了组织和纪律观念,培养了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荣誉感。如在教学《规则》时,内容与交通有关,要求学生看到红绿灯会说几句简单的命令,教师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首先让学生动动手、画一画,每人准备红、绿、黄三种指示灯,然后让学生做游戏,请三人分别扮演指示灯、警察、行人,表演过马路的情景进行拓展练习。教师将一些简单的禁令标志布置在教室里,如左转、右转、禁止停车等标志,让小小的教室变成公园、马路、停车场,然后让学生边游戏边掌握交通规则,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既掌握了课本知识,又了解了许多交通法规,增强了学生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维护交通秩序的观念。

五、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中渗透

当今时代已经进入高科技信息时代,教学的手段也不断更新。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及时地、广泛地了解各种信息,同时也能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在学习环境保护的单元时,通过下载大量关于环保的图片,用幻灯片方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六、在课堂小结中渗透

课堂小结是教师在课堂结束部分的处理上运用的渗透法。一堂课即将结束之际,教师在对学科教学进行言简意赅的结课时,把课上学生所接触到的法制因素恰到好处地点上一点,使学生在课堂上形成的一些零碎的、不清晰的对法制的感受,通过教师的指点变得明了起来,这种结课时教师的轻轻一点,往往会给学生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课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法制教育课的心得体会篇3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法制教育的深远意义

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内容就包括对初中生的法律意识的培养。初中生的法律素养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人才质量。初中生的法制教育,无疑离不开国家的重视、社会的正确熏陶、家庭的科学培养及学校的思想教育。

1.思想品德课对初中生法制的教育关乎其法律意识的培养

在面对利益诱惑时,如何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法律规定,这得从初中生所受到的法律教育和熏陶说起。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充分发挥法制教育的功能,让初中生能从潜意识里认识到自己不良的行为所带来的社会危害,从而从内心深处自觉抵制违法犯罪的行为。知法、守法和护法意识的增强,必然有助于初中生自己日后走向社会的事业发展,起到良好的预防犯罪的作用。思想品德课中对初中生的法制教育关乎其法律意识的培养,这点是显而易见的。

2.通过法制教育培养初中生正确的法制观念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基本国策;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都是国家的重要战略。随着我国普法教育的宣传与深入以及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烈,促使法律成为百姓解决日常生活所遇问题的手段。有些初中生走向违法犯罪的深渊,主要就是没有养成基本的法制观念。对于事情是对是错、是否合法,初中生应具备起码的识别能力。在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社会上不良的现象以及网络上不良信息的诱惑,都会考验初中生的法制观念。初中生遵纪守法,做法律所提倡的,拒法律所禁止的,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有助于他们在正确的法制观念下享受学习和生活。

3.法制教育有助于约束初中生的行为

初中学校应在初中生入学前,大力宣传校规校纪,对思想品德课程的法制教育予以充分重视,使即将长大成人的初中生明白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影响。初中生处于身体发育的重要阶段,渴望像大人一样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他们叛逆心理很强,对家长和教师的话语往往持怀疑态度。思想品德课在乎对学生的法律和道德意识的科学培养上。触犯校规校纪是要受到学校处分的,从事违法犯罪活动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在校规校纪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既有助于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又能从思想的源头上约束初中生的行为,避免其在不经意间坠入违法犯罪的深渊。

二、扎扎实实开展好思想品德课上的法制教育

思想品德课的法制内容授课上,通过一些预定背景的设置,教师就能够更好地让初中生融入课堂中,同时多提供其融入社会活动中的机会,这样其就能够大胆开口,互相讨论,在愉快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学到一些必备的法律知识,有助于其把心灵美和行动美结合起来,学会真正意义上的做人[2]。

1.明确初中生所享有的权利和义务

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其他相关的法律中,对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及相关义务都做出了规定。未成年人未满十八周岁,自我保护能力较弱,在遇到问题时,应首先想到自己所学的法律知识,通过法律途径来保护自己。对法律所赋予的相关义务也要依法完成,比如,义务教育就是初中生的一项重要权利,但也是其必须尽的义务。只有具备一定的基础文化知识,才能在以后走向社会时发挥更大的人生价值。只有明确了自身所享有的权利及应承担的义务,才能在面对不良社会现象时,更好地利用法律保护自己;也才能更清楚自己所应承担的历史使命,成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设置特定背景,拓展社会实践活动

在法制教育的课堂上,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应善于设置特定情境,模拟现实社会中发生的事件,引导初中生在这样的课堂活动中亲身体会到法制教育带来的益处,更进一步明确自己如果通过法律保护自己,同时更能预见到自身如果走向违法犯罪有可能带来的危害。学校和教师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充实法制教育,如请见义勇为的英雄模范人物来课堂上现身说法;与当地法院建立长期联系,让初中生在法庭上亲身体验法官的审判过程,从而领会法律的威严和魅力,等等。这些措施在提高初中生法制素养上无疑是非常有效的。

3.明确法制教育与德育的密切关系

法制教育可以达到普法的作用,让初中生从青少年时期起养成良好的知法、守法和护法意识。但这一作用的体现,离不开传统意义上所说的德育。只有思想道德水平提高了,法制教育的质量和成果才能得到更好的体现。法制教育对初中生的德育水平提高无疑也是有利的。将德育的效果和法制的教育效果相结合,有助于促进初中生去自觉地守法。法制教育和德育都离不开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的付出和努力。初中阶段任教教师一起与思想品德课教师努力,通过教师们的熏陶,在知识的学习海洋中,初中生的法制教育效果就能得到更好的巩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两大基本治国战略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上的实际效果,就是使初中生能够自然地在内心和行动上均符合道德标准和法律标准。

4.法制教育需要国家、社会、家庭和学校的一起努力

初中生的法制教育,不是学校一个机构所能全部承担的。在对初中生的法制教育过程中,还需要国家和社会从正面多领导、多宣传初中生的行为,也更需要家庭付出实际行动,在孩子有不良思想苗头的时候及时与学校取得联系,一同努力对其进行法制教育,才能更好地发挥法制教育的作用,使其明确法制知识的学习对自己成长的积极意义。国家的重视、社会大环境的正确引导、家庭对初中生的负责任教育,加上学校的科学教育,必然有助于初中生自觉抵制违法犯罪行为,对其人生来说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三、结语

科技发展越来越迅猛,信息时代影响更为深入,青少年犯罪率有所上升,犯罪规模在扩大,不仅仅会影响到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对国家、社会的发展也是有害的,加强初中生的法制教育越来越重要[3]。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个道理谁都应该明白。初中思想品德课上的法制教育历程是个长期过程,不是一朝能成就的,需要长期不懈地为之奋斗。只有经过一代一代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的努力,才能使法制教育的种子在一代一代的初中生身上发芽,最终才能长成法制教育的参天大树,让每一个初中生生活在法制的阳光之下,这是一个长期的使命。

参考文献:

[1]闫玉芳.浅议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法制教育的渗透[J].教育教学论坛,2011(33):110.

[2]曹稳年.有法乃大有“情”乃“真”——谈新课标下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法制教育[J].学周刊,2014(30):111.

法制教育课的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新课标;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7.01.016

体育课是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主要课程之一。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落实新课改的重要渠道。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新课改的逐步加强,及各级政府的关心和支持,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很多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学习思想和远大的志向,具备了一定的体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及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很多农村中小学体育课仍然被摆在副科位置上,体育课仍然不容乐观。

1农村中小学体育课教学的现状

1.1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偏差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致使许多学校严重存在重智轻体,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不良现象。一些领导口头上说体育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但在实施上往往不尽人意,虽然中考加试体育,但有的领导认为分数很少,考试的前两周突击练习一下就可以了,有的学校虽然课程表上排了两节体育课,但往往不能落实,被其他主科或班主任占用,有“名存实亡”的现象。另外,在评价体育教师的劳动成果方面欠公平和科学。

1.2学校领导不良的体育态度

目前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以下几种不良的体育现象:(1)不全面落实课程计划,体育课开不足、开不全的情况。(2)虽然课程表上排体育课但实质上并不上体育课,而是被其他教师占用,课表形同虚设。(3)学校只给体育教师定教材,而不给学生定教材。(4)对体育课管理不善,体育教师不按大纲授课,爱好什么就教什么,很多的器材教材被搁置下来,学校领导听之任之。

1.3体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在“应试教育”影响下,体育教师的政治,经济待遇低,劳动得不到社会,学校的承认,体育课不受重视,体育教师不受重视。科班出身的体育教师不愿教体育,部分骨干教师纷纷要求改教其他学科。据统计,某地近几年的专职体育教师流失率为32.6%。即使教体育也缺乏“安心,热心,专心”,有的既教体育也教其它科目。造成了“临时工”多,“正式工”少;“多边户”多,“专业户”少的现象。由于受身体素质,业务素质,精力和能力的局限,很多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不明确,讲解不准确,示范不正确,教学时间也无法保证,有的老师还在术语上出现了错误。

1.4体育教师自身的敬业意识不高

很多农村中小学体育在学校得不到应有的地位,体育教师低人一等,在入党,提干,评优,评先,评职称时得不到公正的对待,往往是主课教师优先。同时,学校给体育教师制定的工作量也是最高的。而且很多学校对课外活动,课余训练,体育竞赛都不计算在工作量之内。这些都严重挫伤了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有的体育教师据理力争又屡遭打击之后,心灰意冷,得过且过,致使体育教师无心教体育,有的干脆“跳槽”改行。

1.5体育场地器材缺乏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特别是经济的原因,致使农村中小学体育场地,器材十分短缺。笔者走访了一些农村中小学,发现有的学校体育设施一片空白。短缺情况村小比完小严重,农村初中比中心校严重。根本无法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没有操场,跑步只能顺着道路跑或在农民打麦子的场里跑。平时上课也只是做操,跑步,时间一长,使学生失去了上体育的兴趣。

1.6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

在一些学校调查时,有的学生说:“我平时喜欢体育,但体育课不过瘾,受约束。”也有的学生说:“体育课就干巴巴的做操,跑步,太没意思。”还有一些学生说:“我们喜欢球类项目,但由于没有球,或受老师约束,没有机会打,体育课太扫兴,上不上一回事。”有的说:“体育课太脏,太累,不想上。”“我身体素质差,怕丢人,想自己玩。”从这些简单,真实的话语中我们也能了解一些情况。由于受场地,器材的限制及教师的教法缺乏新意,使学生不想上体育课,即使上也“身顺心违”。

2方法与对策

2.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认真落实新课程改革,贯彻方针政策

r村中小学如何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关键是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一把手要下决心,带头排除干扰,端正办学思想,落实新课程改革,为学校体育工作多出点子,多想办法,多办实事。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重点,推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广泛深入开展,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积极推进体育课程改革,深化教学改革,丰富学生课外文体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青少年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2.2加强领导,层层负责,任务到人

乡镇中心学校要建立由一把手带头,分管副校长,中心校体育教研组,学校体育教师层层负责的管理体制,定期召开中心校体育工作会议,严格落实课程改革,制定当年学期工作计划,全面部署各项体育工作,体育活动,任务落实到人。例如:在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中小学体育合格标准》中,从学校领导到体育教师,班主任,学生和家长,都要做到“五清楚”:任务指标清楚,年龄清楚,组别清楚,项目清楚,标准内容清楚。在具体工作中,一层抓一层:中心学校--学校领导――年级组和体育组――体育教师和班主任――学生。要求各级人员都必须做到心中有数。从而保证了体育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教学任务的如期完成。

2.3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和提高体育教师的数量和质量

众所周知,落实新课改的关键在于教师。体育教学要想落实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必须改变以往体育教师量少质低的状况,通过多种培训途径,增加体育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具体方法如下:(1)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有计划,有步骤的增加和吸收体育院校毕业生,在招调体育教师时尽量向农村学校倾斜,以便尽快弥补农村中小学体育师资,同时还应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以促进深化农村学校的体育新课程改革。(2)各地区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特殊政策,帮助体育教师解决好一些实际问题,使体育教师工作的踏实舒心。要想方设法为体育教师在职进修创造条件,使他们的业务能力不断提高。(3)积极开展县,镇中心学校,中小学三级体育教研活动,成立挂钩互帮,送教下乡活动,在镇中心学校成立中心体育教研组,定期选派县城优秀,骨干教师到中心教研组进行培训指导。采用多渠道,多形式,定期和不定期安排有体育基础的教师参加培训,以便回校担任兼职体育教师。(4)以镇中心教研组牵头,对所有的专职,兼职体育教师举办乡镇级别的教研活动。如体育示范课,优质课评选,教案评选,说课活动,论文评选等,使他们的业务水平逐步提高。

2.4充分调动体育教师工作积极性

体育教师经常在室外教学,严寒酷暑,风吹日晒,非常辛苦。这要求学校一把手要从政治上爱护他们,生活上关心他们,福利待遇从优,工作服务到位,在评定职称,表彰奖励,转正定级等方面制定专门政策,与其它学科教师一视同仁。真正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生活留人,感情留人。”使他们自愿扎根农村,乐意为农村学校体育做贡献。

2.5坚持因地制宜,多方集资,解决农村学校体育器材匮乏问题

(1)因地制宜,自制体育器材,师生利用课余时间或节假日修建场地,自制器材。(2)调动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办学积极性,争取地方和社会各界出资或捐资改善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3)利用召开运动会促场地建o。一年在一个学校召开一次全镇中心校中小学运动会,其他学校从人力,物力上给予大力支持,多方筹集资金,添置器材,开辟场地,共同组织,各学校借承办之利,改善场地器材。(4)学校可以利用勤工俭学的收入购置部分器材,有计划地分批挤出资金购买体育器材。(5)学校还应和社会联合举办比赛,社会出资,学校承办,既方便了群众健身,又使学校体育器材得到补充,更新。

2.6培育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课堂效益

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提出“欲图体育之工效非动其主观,促其对体育之自觉不可。”提高课堂效益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上课时要严以律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良好的仪表形象,言谈举止会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印象,从而感染学生。其次,要调节好课堂气氛。课堂气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和教学效果,只有让学生保持一定的兴奋,保持活而不乱的课堂秩序,才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第三,要及时表扬,评价和鼓励学生。对学生的练习要正确的评价,当学生练习成功时要表扬,失败时要及时给予鼓励。第四,要设计新颖的教学方法。教师要精心设计教案,场地器材,教法要新颖多变,要适时适量地采用游戏法,竞赛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尽管在新课标下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还很多。但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新课改的全面推行,以及各级领导、社会的关心支持,加上全体农村体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农村学校体育教学质量将会得到很大的改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尚海英.如何全面提升学生体质[J].学苑教育,2012(12).

[2]曲言明,辛彩琴,曲淑华.要充分挖掘农村中小学中的

体育苗子[J].中国学校体育,1999(05).

法制教育课的心得体会篇5

心得体会就是一种读书、实践后的所思所感,其实它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总结经验的方式,它有助于我们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学习与工作方式,从而让自己的内在得以提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法治教育学习心得感想范文,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法治教育学习心得感想范文一

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期望,他们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从小培养小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仅能够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促进其健康成长。

如今,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校园培养人才的标准有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教育不再满足于对知识的获取和积累,学习不只是对结论的记忆,学生不仅仅仅只需具备读写、计算潜力。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务必是高素质、高起点的,他们应具备必须的法律知识。

叶圣陶以前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文学科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透过语文学科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应当充分挖掘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潜力的同时,结合实际,巧妙地融爱国主义教育、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法制教育等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语文教师不就应仅仅停留在单纯的语文知识的机械传输层面上,还应用心主动地探讨如何将法制教育知识穿插和糅合到课程的日常教学之中,透过法制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学科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双丰收、让他们从小就有法制观念,明白法律能够保护自己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同时也明白自己的所作所为不能超越法律的界限。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十分重要,这既不是强加附合,更不能喧宾夺主,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务必将学科教学资料与法制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要注意简单化、牵强化的形式主义,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尺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综上所述,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抓住法制教育的主阵地,找准“渗透点”。

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小学法制教育的主要场所,更是法制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实际,既深刻挖掘德育资料,又巧妙设计渗透方法。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法制教育中的渗透务必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于知识之中,呈隐性状态。只有充分驾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谛,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法制教育的融合点,即教学中进行法制教育的“渗透点”。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育的对象,这就要求法制教育务必既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又要贴合法律意识构成的规律,只有充分利用教学的主阵地,同时找准渗透点,法制教育才能立竿见影。

二.充分利用“渗透渠道”。

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及其写作这一重要渠道的作用,语文课堂教学就是实施小学法制教育的主要渠道。我们要善于结合实际,既深刻挖掘德育资料,又巧妙设计渗透方法。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教育。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教学思想的精髓就是“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处理好这个“统一”,是语文教师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依据作文自身特点,可对学生进行生动而全面的法制教育,因此,就应把作文教学作为教育的重要渠道。

写日记也是渗透法制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有位教育专家说过:“日记是道德长跑,每一天坚持,促使人心灵求真向善爱美。”学生写日记是说真话,说心里话,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同时,写日记能规劝自己上进、自省,劝别人改过。作为语文教师,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让学生联系生活中不礼貌、不规范行为,乃至违法犯罪现象,透过日记这个载体进行内心的真实表露,理解深刻的教育。同时,透过批阅,对学生进行应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针对性地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

三.把握“渗透时机”,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法制教育。

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素材。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用心缩短教学与生活的距离,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齐来,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情感的体验,从而巧妙地渗透德育、法制教育。

教师应从教材出发,觅到渗透点后,才能引出源源流长的“活水”。显而易见,渗透点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可能由施教者任意安排,务必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层次、地位来具体安排,随着教学进度随机渗透,因材施教。法制教育的特点是动情晓理,“情动”而“知书达理”,这就是说渗透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应利于创造的渗透氛围,即学生认知与理解渗透的心理。不能因为渗透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牵强附会,强行渗透,也不能只顾及教学,对法制教育或敷衍了事或事过境迁才勉强渗透。这样都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由此可见,把握好渗透时机是为了获取渗透效果,只有精心设计教学,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方能到达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四.把握“渗透度”,直透心田。

找准渗透点是为了解决从哪儿切入,从何处渗透的问题,把握渗透时机是为解决什么时间、怎样切入的问题。而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这种渗透如果“透”得不够,不彻底,则会效果不佳,功亏一篑;而“渗”得过度则会改变学科性质,转成法制课,这就要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既抑扬有节、调度有方,又能处理好渗透的尺度,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适度而但是度。

法制教育教学中处理好渗透的“点”、“道”、“时”、“度”至关重要,找准“渗透点”是重点,抓住“渗透渠道”是中心点,把握“渗透时机”是难点,掌握“渗透度”是关键。教师只有做到因材施教、寓情于教,适时、适度,点点滴滴、持之以恒地加以渗透,才能有机地熔知识传授、潜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思想陶冶于一炉,才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法治教育学习心得感想范文二

透过两年来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培训和实践,我越来越感到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重要性,此刻的学生“天不怕,地不怕”,这与我国法制建设是相违背的,要想建成社会主义的法制国家,为了祖国的未来,我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透过“贵州省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课题研究”,成功探索出透过校园课堂主渠道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有效载体、有效途径和有效形式,探索出一条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

一、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重大好处:

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是教育行政部门、校园及教师的法定职责;是“法律进校园”的工作重点;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基础工作;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资料;是引导和帮忙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培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合格公民的重要举措。

二、实施目标

增强学生法制意识,提高学生法律素质,使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树立爱国意识、公民意识、守法意识、权利义务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荣辱观;帮忙学生养成遵纪守

法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潜力。

三、实施主体

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校园和科任教师。其中,教育行政部门是实施管理主体,校园是实施职责主体,学科教师是实施操作主体。

四、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要提高思想认识。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高度上。

2、教师要增强紧迫感。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的小康社会,务必有高度的法制观念。

3、教师要构成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习惯。不可“视而不见”。

4、要提高自身的法制素养。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须一条永流不息的小溪。

5、要精心备教。一支粉笔,一本书上课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

6、要主动探索创新。与日俱增,与时俱进。

法治教育学习心得感想范文三

近段时间,学校开展了学法知法活动。我通过倾听学习,受益非浅,对依法执教、关爱学生、无私奉献等概念的内涵有了更深层次的诠释。下面,我就谈一谈学习的感想:

在学习了《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后,让我更明确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该履行的义务和遵守的行为规范。在没有法律约束的时候,教师的教育教学是凭职业道德、凭良心。为了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成绩,有的老师采取了一些过激的行为,如体罚学生等。

《教师法》对此给出了明确的界定。学校是培养教育下一代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要阵地,保护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对学生坚持正面教育,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教师要面向学生,对全体学生负责,不要偏爱一部分人,歧视另一部分人。

对于优缺点、错误的学生,要深入了解情况,具体分析原因、满腔热情地做好他们的思想转化工作。要善于发现、培养和调动后进生身上的积极因素,肯定他们的微小进步,尊重他们的自尊心,鼓励他们的上进心,帮助他们满怀信心的成长。

对于极个别屡教不改、错误性质严重、需要给予纪律处分的学生,也要进行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以理服人,不能采用简单粗暴和压服的办法,更不得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为此教师法规定了教师体罚学生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对于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教师,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帮助他们认识和改正错误,并视情节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对于情节极为恶劣,构成犯罪的,要依照刑法的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在学法过程中,我更进一步认识到,在教学生活中,教师要平等对待学生,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特别作为一个班主任更应该对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多接触,多了解,和学生们主动沟通,谈谈学生在生活中的困难或疑惑不解的问题。对学生能够善于引导,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知道是非对错。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参与了过程,能比较好的完成学生德育工作的教育。

法制教育课的心得体会篇6

一、当代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现状

目前高校法制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大部分高校都将法制教育课程列入了公共课程之一,使学生既熟知了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同时又掌握了一定的普遍适用的法律原理。与同此时,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队伍也得到了加强,充实了新力量的法制教育队伍进一步推动了高校法制教育的进展。但是相对于基础学科,法制教育并未受到重视;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社会矛盾的凸显,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更新,大学生法制教育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

(一)教育观念落后

近年来,高校连续扩招,学生数量激增,大学生类型增多,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矛盾之一,因此大部分高校不得不调整教学结构,以学校产业化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点,而这种以学科教育为核心的教育观念,恰恰漠视了教育观念的更新,导致教育在某些方面出现偏颇。目前法律基础课虽然列入了高校的教学计划,但课时有限,且通常与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一同教授和评估,因此无论是学校还是大学生均对该课程重视程度不足。高校对法律基础课程投入非常少,并没有将其视为提高人才综合素质和修养的重要举措。教学人员仅仅传授简单的法律理论知识,并且局限于课堂教学方式,甚至没有案例讨论的内容,缺乏实践与理论知识结合的教学环节。大学生没有将学习到的法律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机会,了解到的法律知识非常有限,很难将其运用到实践中,无法树立基本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淡薄。

(二)师资力量薄弱,缺少心理健康教育辅助

大多数高校的法律基础课程教师是由德育教育人员,甚至高校行政人员担任或兼任的。他们大部分并未受过系统化的专业理论训练,也没有解决法律问题的实践,这些都直接导致了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不能达到教学要求。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时期,思想尚未完全成熟和自主。普及法律基础课程,虽然能使大学生短时间内具备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但这种浅层次的法律知识的灌输并没有真正内化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法的精神和价值并没有被学生完全理解,其思想意识中缺少公平、正义等基本法律理念,更谈不上对法律的信仰。当这些问题与社会化的协调发展发生矛盾冲突后,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调和排解,就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所以法制教育尚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但目前很少有高校开展专门的心理健康辅导。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问题导致的违法犯罪行为不断增多,恶性极端事件不时见诸报端,引发了社会对高校法制教育的思考和质疑,没有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原因之一。

二、当代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对策

(一)更新教育观念

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家赫钦斯曾说过:“教育应是主体为人的教育,教育的目的唯在发挥人性,使人达到完善的境界,其目的是人性,而不是人力,教育不应成为可悲的经济工具。”[1](p49)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教育的目的不只是知识的传承,而是对于大学生求知、做人、做事等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因此在专业教育的同时,必须重视加强法制教育,实现精神道德和科学知识的均衡发展。

(二)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对于大学生法律素养和法律意识的培养,应该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法律基础课程包含法律知识和法律知识的运用两部分。根据法律基础课实践性强这一特点,必须加强并且重点突出法律基础课程的实践性教学,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教学法,突出学生在该课程中的主体地位,还可以通过模拟法庭式教学,开展法制讲座、法律咨询等社会活动,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养成追求真理和善良的品格。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大学校园,而经过长期沉淀的校园精神和校园文化氛围具有潜在的渗透性和浓厚的感染性,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应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弘扬民主和法治精神,建立完善的校园管理制度,使大学生在校园内的学习生活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错必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在校园建设和问题处理时的发言权和参与决策权。同时,应加强校风和学风建设,可以与司法部门配合,请法官、检察官或律师等法律专业人士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开展专门的法制讲座或专题讨论,营造出浓厚的校园法律文化氛围。

(四)加强法律课教师的培养

法制教育是一项对政治性、理论性、知识性、实践性要求很高的综合性教育,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法律基础课程教师队伍水平的提高,是开展法制教育的关键。法律基础课程教师不仅要具备比较系统的法律学科知识和较高的法律素养,还要深谙学校教育规律和青年学生的成长规律。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立适合本校教学发展实情的教师队伍,以保证法制教育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准。

法制教育课的心得体会篇7

一、捕捉突境,渗透法制意识

《课程标准》中指出:“思品课教学要密切联系小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生活实际,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注意克服成人化和概念化的倾向。”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碰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境,而这些情境恰恰反映了学生真实的生活态度。我们就可以巧妙利用,结合法律常识,引导学生主动接受教育,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自觉准守法律的习惯。

如有一次我在讲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生活》小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我为集体添光彩》时,靠教室左边坐着的一男一女两个学生吵起架来。经过缜密思考,我决定抛开原来备好的课,在黑板上写下了《当矛盾发生时……》。我准备通过这节课来培养学生思辩能力和更理智地处理与同学之间冲突的能力。我要让学生明白遇到问题和烦恼时,不要光想着自己有理,这样的话就会越想越生气,甚至会失去朋友,要先考虑集体的荣誉。如果一个人能换个角度思考问题,替别人着想,就不会生气了。于是,我就停下课来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女同学说她同桌老碰她的桌子,挤得她没办法坐了。男同学说女同学刚才骂她。女同学又说上节课做数学题时男同学老捣乱她。男同学又说他是想让女同学给他讲讲怎样做数学题。我听明白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心想:这节课正好在讲我为集体添光彩,想一想,何不现学现用呢?于是,我耐心地开导他们换个角度想一想,其他学生也给他俩出主意、想办法。有的说问数学题可以等同桌有空了或者下课再问,如果人家没空肯定不给你讲;有的说碰别人桌子会影响人家听课,当别人碰你桌子时,你心里一定也不高兴;还有人说同桌之间应该相互理解、相互尊重,集体才会和谐……不一会儿,这两个同学竟不好意思地相互到起歉来,表示以后一定要多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最后,我又对大家进行了法制教育的渗透。一个人遇事一定要冷静,才能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许多人都是因为遇事不冷静犯了罪而后悔终生的。品德与生活课以学生的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这节课我抓住了突发事件这个不可多得而又可利用的教学资源,给予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集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了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了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这节课上法制教育的渗透和品德与生活课处在一个相融的统一体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可喜的变化,着实让我惊喜不已。正是由于亲身经历了这样的事情,学生得到的收获才是真实的,也是有效的。

二、学会换位思考,教会依法行事

我教的学生想法多面,变化很快,也容易出现说一套做一套的现象。此时,要通过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让学生经常把自己置于对方的心理位置上去认识、体验和思考问题,学会依法处理人际交往和学习生活中出现的矛盾和纠纷,培养他们宽容礼让、知法守法的品质。

如我们班有位学生在上学路上看见一位盲人拄着一根拐杖在地上敲敲打打,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到校后,他还把盲人的动作表演给其他同学看,滑稽的动作引得大家哄堂大笑。当我问他该怎么做才对时,他却回答得很响亮:“不应该取笑残疾人,应该帮助盲人。”由此可见他是懂得同情人、尊重人的道理的,但还未意识到这样做已经触犯了《残疾人保护法》。于是我就让他设想、体验一下盲人的心理反应和感受,然后启发他:“如果你是盲人,不小心踩到沟里,不仅没有人来帮助,还遇到旁人的嘲笑,这时你的心情如何呢?”又让他蒙上眼睛走上一段路,同时,给他讲了《残疾人保护法》第三条“禁止侮辱、侵害残疾人,禁止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或者其他方式贬低损害残疾人人格”的规定。这时,这位学生才认真思索起来,思想上真正有所触动。从此,不仅这个孩子,当时所有在场的孩子们,都变得彬彬有礼了,再遇到残疾人不仅能尊重他们,还能主动提供帮助。孩子们是纯洁的、可爱的,只要恰当地引导,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见,“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是多么正确的一句话。

三、再现生活情境,搭建普法舞台

要想在思想品德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教师就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法制教育元素,寻找法律知识的切入点和渗透点,再现生活情境,把法律知识自然融入教学之中。

法制教育课的心得体会篇8

一、广泛发动,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师德建设始终是学校工作的永恒主题。为贯彻市县教育局师德教风建设会议及有关文件精神,认真学习市教育局《关于加强师德教风建设50条》,制定了《平阴县实验中学师德教风建设实施意见》,并召开全体教职工会进行广泛宣传发动,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为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为加强对这一工作的领导,我们还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相关领导为成员的“师德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师德建设规章制度,并师德作为学校教师考核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确保了师德教风建设活动的开展。

二、强化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改善队伍形象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除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外,还应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为此,学校狠抓了师德、师风建设。

1、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领导干部是学校及各部门工作的主持者、领头雁,领导干部必须自身作风正、形象好、有威信,才具有号召力和影响力。所以,学校一贯重视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利用各种机会,反复要求干部,要增强以校为家的意识,讲廉洁、讲奉献,在教职工中和社会上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一个勇于开拓、甘于奉献、作风正派的领导干部队伍已经形成。

2、认真组织教职工学习政治理论,加强教职工及党员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规范党员例会学习制度,积极响应上级党委号召,组织教职工认真学习同志“三个代表”和“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和《师德50条》,提高了党员干部和教职工的政治理论素质。

3、自觉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我们设立了"校长信箱"、"家长接待日"、“学校开放日”及监督电话,成立了家长委员会。我们通过召开学生家长会、学生代表座谈会、教师代表座谈会、印发"致学生家长的公开信"、发放"征询意见表"、"师德教风活动调查表"等形式,诚恳征求学生家长对学校各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本学年,我们分别发放《教师师德调查问卷》和《师德教风家长问卷》960份、300份,就他们突出反映的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个别教师岐视后进生等问题,学校进行了认真的整改,责成工会、年级主任等与个别教师进行了谈话,帮助他们转变教育观、学生观,密切了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针对个别教师接受家长宴请等情况,我们出台了有关规定:要求教师坚决杜绝四种不良现象(杜

绝体罚、变相体罚学生;训斥学生家长;乱收费,乱接受家长宴请,乱订复习资料,乱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家长为自己办私事);对一些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学校向家长和学生做了耐心的解释工作,基本做到了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4、开展"放心在学校,安心在课堂"活动,以"帮扶两困学生,实现三个放心"为主要内容,对"学困生"实行了"结对帮扶",对“贫困生”设立了“爱心救助基金"。学校每学期都对贫困生实行减免学杂费政策,并动员社会各界对这些学生进行救助;设立了“课堂开放日”,邀请部分学生家长进课堂听课、观看学生第二课堂活动,让家长对学校放心,对老师的课堂教学放心,对学生的课外活动放心。

5、规范收费行为。我们按照济价费字[2002]244号文件、济南市教育局《关于加强中小学收费管理的暂行规定》和县物价局核定的收费标准进行收费,严格执行收费“收费通知单”制度。设立了收费公示栏,公开了监督电话,将学校收费完全置于社会的监督之下,避免了乱收费现象的发生。

通过开展上述实实在在的活动,教职工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自身形象不断得到完善,涌现出了不少师德典型。现在,全校教职工人人为学校着想,为学校尽力,教职工的精神风貌、自身形象焕然一新,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我校老教师葛静同志年近半百,担任两个班的语文、负责初三年级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自己又有严重的妇科病,常常带病坚持工作;青年教师苏霞工作任劳任怨,关心学生,学生家长曾给学校写来感谢信;马树良、马宝贵两位老职工勤勤恳恳,无私奉献,为年轻人树立了学习的榜样。近年来,我校共有30人次分别获得市县师德教风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三八红旗手、走青春路做育花人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

三、把教学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狠抓课堂教学和教科研,千方百计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要赢得社会的认可,让人民群众满意,就必须千方百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多年来,我校一直把教学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一刻也不曾放松过。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上好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而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上学期,狠抓了备课,通过检查发展了一大批精品教案和优秀教案,象韩玲玲、姜传余、赵化西、王建东、张桂群、陈立平、邹煜煜、任秀平、赵慧等老师的教案堪称精品。我们要求教师严格按照学期教学进度计划组织课堂教学。正确处理教书与育人、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积极探讨、总结和推行以学生为主体,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勇于实践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通过组织公开课、研讨课、展示课、示范课、汇报课、讲评课、复习课等听评课活动,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整体优化。在年前县全方位目标管理督导评估中,县教研室领导在我校听课19节,其中18节被评为优质课,评价说:“是近年来最好的一次”。

近两年,我校继续深入开展课内外“研究性学习”,取得喜人成绩,被确定为省“研究性学习重点实验基地”。我校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多次在省市县有关研究性学习的会议上展示,学校也多次作经验介绍。我们还将学生的部分研究课例编辑成了《成长的足迹》一书(一、二册),它集中体现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成果,我校研究性学习的扎实有效开展,受到省、市专家及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并吸引了新疆、莱州、莱阳、宁阳、滕州、长清等省内外教育界同行来校参观学习。研究性学习逐渐形成了学校品牌,并因此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产生了十分积极的社会影响。在此基础上,学校进一步规范教科研工作,制定并完善了教科研工作的管理条例,成立了“教育科研研究会”,创办了《活水之源》教科研报。学校教科研也初步形成了以六大基地研究目标为主导,以实验班“创新教育实验”和“四结合实验”为重点,以已有的两项部级课题、两项省级课题、三项市级课题为主体,以七个县级课题和三十多个校级课题为支干,以全校课内外研究性学习为切入点和普及方式的教科研框架已基本形成,课题研讨、资料整理、信息收集、心得撰写、验收评估等课题的管理、考核工作已步入良性运转轨道。近年来,我校教师共有180多人次在市级以上刊物或论文评比中发表或获奖,其中获国家、省部级奖或在国家正规出版社、报刊发表的论文有近40篇。

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学生的各项素质都有质的飞跃。在刚刚结束的全县初中数学、理化、生物等学科竞赛,全国数学、英语、物理竞赛和期中考试中,我校都取得了好的成绩。有11人次获全国一、二等奖,占全县获奖总人数的55%;有84人次获县一等奖,占全县一等奖获奖总人数的33%,其中初二数学竞赛,全县前10名中有我校9人,前20名中有我校18人。

在学生教育方面,我们以养成教育为重点,以自主教育为中心,以体验教育为特色,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一是对学生的纪律、卫生、礼仪、考勤、两操、自行车排放、路队、安全、环保教育等常规工作常抓不懈,并加强监督检查力度,从而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二是加强了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发挥班干部的核心作用,定期举办学生干部例会和培训班,提高了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继续实行学生值周校长制、值周班主任制和班干部轮换制,形成了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人人有人管,人人能管人的全员管理的育人氛围;三是积极组织开展符合青少年认知规律、身心发展规律、富有情趣和时代气息的体验教育活动,少年警校、少年军校、社区服务、环保调查、植绿护绿、手拉手、邮政小报童等体验教育活动,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由于我们狠抓德育工作,注重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的精神面貌和思想状况发生了根本变化,“文明、进取、合作、创新”的校风得到进一步优化。

四、规范教育行为,坚持依法管理,依法育人

法制教育课的心得体会篇9

关键词:美国;高校;学分制

abstract:Creditsystemisateachingmanagementsystem,whichisgenerallyusedinamericanhighereducationsystem.Studyingexperienceofamericancreditsystemhasimportantsignificanceforreformationofourcreditsysteminuniversities.Characteristicsofcreditsysteminthedevelopmentprocessforamericanuniversitieswereanalyzedandinvestigated.thepaperalsopointedoutitsreferenceforChina’steachingmanagement.

Keywords:american;universities;Creditsystem

学分制作为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已被世界各国的高校普遍采用。美国是实行学分制最早的国家,其学分制模式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我国高等院校尝试实行学分制虽然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但在长期统一的课程体系、统一的教学形式下,难以摆脱学年制度的计划模式,所实行的实质是学年学分制。在学分制改革的过程中,很有必要借鉴美国学分制的优势,使我国的学分制更趋完善。

一、美国高校学分制的发展历程

学分制的产生和发展遵循一定的内在逻辑。探索事物的起源,是为了不为表象所遮蔽,从而透视学分制的本质及所秉承的大学思想。正如美国学者小罗伯特.B.埃克伦德所言“为了学到教训或获得洞察力而研究过去则可能是收益最大的。人类只能按照他们曾处的位置来判断他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我们忽略历史便是以冒着不理解自己的风险为代价的”。学分制的产生源于德国的选修制,选修制被引入美国,在美国得到了发展和完善。而选修制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又有赖于英国导师制的帮助。因此,学分制是德、美、英三国教育理念和教育文化的结晶体。

(一)学分制的源起

1.德国的选修制

18世纪的德意志大学普遍发生了衰退的迹象,在社会上失去了立足之地。时任普鲁士教育部长威廉・洪堡认为:“大学是一种最高手段,通过它,普鲁士才能赢得在德意志世界以及全世界的尊重,从而取得正真的启蒙和精神上得世界领先地位。”柏林大学正是在德国理性主义的精神下应运而生。

19世纪初,欧洲的大学一般采用班级组织教学的模式。学生所选课程及进度、内容均由学校统一安排,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统一的培养规格和教学管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实的需要。时任柏林大学校长洪堡在面对整个欧洲大学教育的严峻形势,提倡“教学自由”以及“教学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大学新理念。在大学新思潮的指导下,洪堡在柏林大学首倡“选修制”。

2.美国引入选修制

1825年托马斯・杰斐逊创建弗吉尼亚大学并任校长。杰斐逊将柏林大学的学术自由的思想运用到教学管理中。在弗吉尼亚大学,学校允许学生有一定的选课自由,学生可以在古典语、现代语、数学、自然哲学、自然历史、解破学和医学、道德哲学、法律八个学系开设的课程之间进行选择。但是,学生一旦选定了主攻课程,便不得再在各自的学系中选择课程。弗吉尼亚大学课程改革引发了对传统教育管理体系的思考,美国很多大学尝试推行“平行课程”和“部分课程”。但与此同时,初期的选修制也受到了保守派的反对。1828年耶鲁大学校长戴伊和耶鲁大学拉丁语、希腊语教授金斯利撰写了著名的《耶鲁报告》,该报告代表了英国式古典传统学院对改革的一种抵制。1827年时任哈佛大学校长的昆西反对保守派的主张,认为改行选修制是合理的,也是可行的。在他的倡导下,1839年,哈佛大学允许学生在一年级之后选修诸如科学、现代语、历史等课程代替原来必修的拉丁语和希腊语。虽然昆西极力倡导选修制,但当时的美国正处于南北战争时期,保守派势势力强大,他的主张并没有得以完全的实现。

(二)学分制的产生

1.哈佛大学推广选修制

1869年,时任哈佛大学的年轻校长艾略特在就职演说中宣称:“本校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建立、改善并推广选修制”,艾略特将选修制作为哈佛课程现代化的主要途径,予以逐步实施。1872年,哈佛取消了四年级所有的规定课程,1885年大大减少了一年级的必修课程,1897年整个哈佛大学的规定课程只有一年级的修辞学。同时,新课程与新教师的数量同时增加。1870年到1871年,哈佛共有32名教授为643名学生开设了73门课程,1910到1911年,由169名教授为2217名学生开设了401门课程。正是有了埃略特的大胆改革,哈佛大学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哈佛的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1885年,普林斯顿大学校长麦科什与耶鲁大学校长波特同艾略特公开争论选修制的利弊,麦科什甚至在公开会议上嘲笑哈佛大学。但这并不影响学修制以其独特的优势和先进性在美国的得以蓬勃发展,1893年,连最保守的耶鲁大学也取消了本科2至4年级的必修课。

2.哈佛大学发明学分制

19世纪后期,选修制在美国的大学全面推广之后,遇到了一个新的难题,即如何衡量学生的学业进度。在实行选课制的学校,同一系科的学生所学课程和学习进度都存在差异,学年制的教学管理模式已不再适用。为了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审查学生入学、转系、毕业等事宜,需要建立一个衡量学生学习状况的统一标准,所有学分制作为一种衡量学生课程学习量标准的计量单位应运而生。1871年,哈佛大学列出了学校所有课程的目录,根据每门课程深浅难易程度和花费时间的多少折算成“学分”。1872年,学分制正式在哈佛大学施行。一个学生能否毕业,要视其取得的最低学分数,学生既可以提前毕业也可延迟毕业,这使学生的学习自由度有了制度保证。在艾略特就职哈佛的短短30年间,由于选修制和学分制的实施,令哈佛从一所相当较小的地方学院转变为一所现代大学。

(三)学分制的发展

1.劳伦斯・洛厄尔的学分制建设

1903年,哈佛大学实施学分制的调查结果发现有55%的学生只选初级课程;75%的学生选课没有中心;学生选课极少考虑知识结构;课程体系不系统,显得支离破碎。这种全开放的自由选修制曾一度造成了教学的混乱,学生既达不到“专”的要求,也未达到“博”的目的,影响了学习质量。1909年,劳伦斯・洛厄尔接替了艾略特的哈佛校长职位,对学分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第一,建立专业和副修(majorandminors)、集中和分配制度(concentrationanddistribution)。即规定哈佛的本科生至少在全年的16门课程中6门集中在一个主修领域,以保证重点;“分配”至少6门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以保证知识的广泛性;余下的课程由学生自由选择。第二,引进导师制。第三,推行荣誉学位制。

哈佛大学将德国式的自由选修制和英国的导师制结合起来,形成美国学分制独有的特点,劳伦斯的改革使学分制更加完善。

2.科南科的通识教育课程

1933年,科南科接替劳伦斯任哈佛大学校长,继续对学分制进行改革。对学分制的关注重心从课程体系转变为课程内容。1943年,科南科成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研究通识教育课程改革。1945年,该委员会发表专门报告《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该报告将教育分成通识教育和专门教育。大学生应具备人类共同的知识基础,通识教育的实质是文理教育,它是专业教育的基础。哈佛将课程分为4组:1-99门低级组课程,100-199门中级组课程,200-299门高级组课程,300-399门高级组课程。

3.德里克・博克的核心课程

1971年,哈佛法学院院长就任哈佛大学校长,继续实施课程体系改革以便使学分制更加完善。1977年,哈佛大学公布了《核心课程计划》,1981年,公布了《公共基础课程方案》,推出“核心课程体系”。核心课程体制基本形成。它要求所有的学生学习文学、艺术、历史、科学、外国文化以及社会分析五个领域的基础知识,占总学分的1/3。整个核心课程每年共设80-100门,平均每个领域开设8-10门课程。核心课程与一般的通识教育有所不同,它并不要求掌握一套伟大的著作、消化指定数量的信息,而是让学生了解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目前,哈佛大学共有6大内课程:英文写作、数理统计、外语、核心课程、主修课、选修课。核心课程比通识课程更适宜科技和时代迅速的发展,为大学生知识、能力的形成指明了科学的方法和科学规律。

至此,学分制已具备非常完善的体系。

三、美国学分制的改革历程对我国学分制的借鉴意义

(一)改革要具有连续性

从弗吉尼亚大学校长托马斯・杰斐逊引进德国的“选修制”到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于1872年在哈佛大学首次实行学分制,使自由教育的理论得以实现并且有了具体的以“学分”为单位的量化指标;之后哈佛大学校长劳伦斯・洛厄尔引进英国的“导师制”,建立专业和副修,使学分制在实施过程中既注重学生自由选课,又有“导师”的专业指导,使学分制下的选修制不在盲目;科南科注重通识教育课程,德里克・博克推出核心课程章程,学分制的关注点细化到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美国大学历任校长的改革都是建立在之前的改革成就之上,这既是大学校长的集体智慧,也体现了学分制改革过程的连续性。基于此,我国高校在推进学分制改革的过程中,改革的连续性是推进学分制成功实行的核心因素。

(二)改革要遵从学术自由的思想

学分制的教育思想的实质是“学术自由”,包括大学教师的讲学研究自由,也包括学生的学习自由。“学习自由”即学生应该享有选择学什么,决定什么时间学和怎样学,以及形成自己思想的自由。其中,学生选择课程的自由居于核心地位。因此,学分制改革的应遵循学术自由的思想,其改革的核心是建立自由课程选择的整个体系。简化选课过程,听取学生选课建议,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领域。

(三)改革的着眼点应放在课程内容设置上

科南科对哈佛大学学分制进行改革,对学分制的关注重心从课程体系转变为课程内容。1945年,科南科成立的专门委员会研究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发表专门报告《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该报告将教育分成通识教育和专门教育。指出大学生应具备人类共同的知识基础,通识教育的实质是文理教育,它是专业教育的基础。哈佛将课程分为4组:1-99门低级组课程,100-199门中级组课程,200-299门高级组课程,300-399门高级组课程。

哈佛大学于1977年和1981年分别公布了《核心课程计划》和《公共基础课程方案》,推出“核心课程体系”。核心课程体制基本形成。它要求所有的学生学习文学、艺术、历史、科学、外国文化以及社会分析五个领域的基础知识,占总学分的1/3。整个核心课程每年共设80-100门,平均每个领域开设8-10门课程。核心课程与一般的通识教育有所不同,它并不要求掌握一套伟大的著作、消化指定数量的信息,而是让学生了解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目前,哈佛大学共有6大内课程:英文写作、数理统计、外语、核心课程、主修课、选修课。

柯南特的改革注重通识教育,把选修制的中心放在课程内容的广度上;而德里克・博克则把选修制的中心放在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上。基于此,我国高校学分制改革中,对于课程设置上第一要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第二是课程的内容应采用具有深度和广度的广域课程和核心课程上。

注释:

小罗伯特・B埃克伦特,罗伯特・F・舒伯特.经济理论与方法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

②文池,大学演讲录[m].北京:新世纪出版社,2003:314

③JohnS.Brubacher,willisRudy,Highereducationintransition:anamericanHistory1636-1956[m].newYour:Harper&Rowpublishers,1958:p101-102

④滕大春.美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516-517

⑤孙成武.全球十大名牌大学智慧:睡与争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3

法制教育课的心得体会篇10

准备活动的主要作用是预先动员心肺、肌肉等器官系统的机能潜力,以尽快适应即将开始的各种运动活动,以获得最佳运动健身效果。准备活动方式主要为两方面:一,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使身体各器官系统预热,提前进入工作状态,提高肌肉组织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直接影响人体代谢能力,并快速使人体进入工作状态,使运动损伤的风险系数降低。大学体育课的准备活动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身心做好准备,并接受课程安排的训练负荷;二,进行各种牵拉练习,身体核心温度增高后,肌肉、肌腱的延伸性,呼吸深度与频率,心率次数,血氧供给能力都得到较大提高,并且神经系统会因身体核心温度的提高而得到敏感度、传导速度的改善。 

准备活动可分为一般准备活动与专项准备活动,一般性准备活动主要作用是提高学生身体核心温度和整体的代谢水平与大脑皮层神经系统的兴奋状态,使学生提前进入体育课程教学状态中,提高学习兴趣,减少运动损伤发生。专项准备活动是引导学生进行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运动技能练习,例如:进行羽毛球教学前,先练习脚步与高远球等;速滑教学的陆地模仿等。而恰恰是如此重要的准备活动,许多大学的体育教师不置可否,怕麻烦,没创新,使得体育课程教学越来越走向枯燥乏味,学生运动损伤时常发生。而这些弊端完全可以通过正确的热身运动而避免,根据生理学机制描述,准备活动可以提高机体肌肉温度,克服人体肌肉组织的粘滞性,提高肌肉与韧带的延伸性和弹性,减少肌肉剧烈收缩而导致的运动损伤,使学生运动损伤的风险系数发生机率降至最低。在积极安排和引领学生做好准备活动的同时,要向学生讲述准备活动对于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并根据准备活动的生理学机制引导学生,让学生充分了解准备活动能起到的运动功能,使学生享受体育课所带来的乐趣,确保学生在日后的运动活动中也保持良好的热身习惯。 

二、准备活动的心理学机制 

学校体育的首要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然而,长期以来,大学体育在体育课程授课方面,只强调了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而学生的心理素质并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纵观大学学科教学中,公共体育课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解决心里矛盾的最主要学科。由于大学体育课教学手法枯燥无味且手法单一,学生不会主动去选择体育,甚至会导致学生厌烦体育课程教学,这使得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体育兴趣的目标,逐步成为现今大学体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在对学生的调查时,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运动技术的时候,有一种潜在的焦虑心态,这种焦虑心态是运动技术掌握不够到位、害怕在同学面前出丑、害怕老师的批评等情况而产生的。这种焦虑心态的产生,是导致学生动作技术变形,无法完成教师预定完成的动作的根本因素。然后,有些学生在心理产生这种焦虑心态的同时,会因其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将焦虑心态转换为一种对运动技术学习的催化剂并强化自身情绪,发挥平时动作技术练习时无法达不到的要求。而消除这种焦虑心态的方法之一就是准备活动,随着音乐的节拍,学生根据教师的指令,根据仿生学原理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教师的引导会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并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也会相应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水平。在这一阶段,机体的活跃程度完全可以达到热身效果,并会使学生尽量排除互相之间人际关系敏感、自尊心过强、情绪抑郁等一系列不良的心理状态。在经过上述准备活动,学生由于自尊心等心理状态产生的焦虑心态,会降至最低,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状态。 

三、准备活动的教育学机制 

准备活动是体育课组成的要素之一,其之间存在本质上的必然联系或关系,是遵循人体活动规律进行的。体育教育中有很多各种各样的矛盾、规律,从根本上谈,贯穿体育课教学的基本矛盾、基本规律就是:体育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体育教育与学生身心发展之間的矛盾或关系,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或关系。体育教学中矛盾或关系都是由此而产生的。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体育课前准备活动的梳理研究,对准备活动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进而对准备活动和体育课之间的关系有了崭新的认识。在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认真实施课前准备活动,对学生的技能掌握,心理健康,运动损伤风险,都起到明显改善。通过形式多种多样的课前准备活动,使学生从根本上改变不良体育运动习惯,从心理上接受体育课,促进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强烈的兴趣,从根本出发,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进一步完善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殷恒婵,陈雁飞,张磊等.运动干预对小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J].体育科学,2012,32(2):1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