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工程规范与标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7:50:15

通信工程规范与标准篇1

1基础通用标准和信息资源标准

基础通用标准和信息资源标准是对行业信息化建设所需的基础性和通用性的数据、文字等进行的统一规范,包括术语、图形符号、标准化指南、信息分类与编码等内容,例如行业组织机构代码、卷烟条码、地理信息图示等。通过统一标准,避免歧义性理解,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是实现数据交换和共享及信息集成的基础,这部分内容应满足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设计、总体规划要求。

2应用标准

应用标准包括应用系统标准和应用集成标准两部分内容,规范了烟草行业信息应用系统涉及的系统设计开发、统一集成等标准,目的是保障系统的功能完善、技术先进,是系统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可维护性及可扩展性的基础。

3基础设施标准

基础设施标准包括硬件设备标准、系统软件标准、网络通信标准和机房环境标准四部分内容,明确了信息化工作开展过程中相关软、硬件设备采购与使用、网络建设及通信协议、机房建设等实施标准。

4信息安全标准

信息安全标准包括信息安全技术标准和安全管理标准两部分内容,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制定规范标准,保障烟草行业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确保信息和系统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5管理标准

管理标准是确保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正常运行和获得良好效益的保障,主要包括通用管理标准和信息技术服务管理标准两部分内容。例如行业信息化工作管理办法、行业信息系统运行维护规范等,将信息服务与业务流程整合,为信息服务的提供明确管理标准。

二、地市级信息化工作开展与标准建设过程

在初级阶段的信息化建设中,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信息化重心在基础设备投入上,包括购买pC、服务器、进行网络设备以及网络线路建设等。这个阶段,应用系统已经开始逐步建立,但是由于需求的单一性和整体规划的欠缺,应用系统建设还比较单一和分散,没有形成统一、集成的局面。建设的应用系统功能趋向于单一化,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工作人员的重复手工录入问题。在该阶段中,信息化标准主要体现在为保障工作顺利开展的具体制度上,例如设备使用、网络建设、机房建设等制度规范。随着应用系统的不断推广,信息系统已不仅仅是单一业务的应用工具,已经扩展到工作过程的方方面面,财务管理、办公自动化、投资管理、内部监管等都已经涵盖其中。各项系统的开发、维护和操作要求,也分别以制度、规范等形式写入了信息化标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化应用的深入,各类安全问题不断出现,包括设备的安全操作、数据的安全与保密、网络安全等一系列问题,需要加强安全技术和管理的保障,进一步充实了与信息安全相关的管理要求与规范标准。

2.1地市级信息化标准体系建立

通过对行业信息化标准体系进一步分析,并结合地市级烟草企业工作实际,做出分析:基础通用标准和信息资源标准要建立在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设计和总体规划基础之上,需要部级部门统筹制定,需要我们贯彻执行。在地市级烟草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标准的建立主要体现在与信息设备、网络、机房建设等相关的基础设施标准中,与应用系统开发、维护等(在地市级工作中表现为信息化项目建设的)应用标准中,以及信息安全标准中,而信息管理工作要求则贯穿在以上三项标准内容中。因此,形成基于地市级烟草企业的信息化标准体系,包括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化项目和信息化安全三部分内容。

2.1.1信息化基础设施

包括信息化设备、机房建设、网络综合布线等设施标准,内容包含相关设备选型、建设规范、使用要求、日常维护等规范标准,使信息设备采购、新建机房等工作顺利开展。

2.1.2信息化项目标准

从应用系统开发的立项要求、系统设计、实施过程、维护与变更等方面制定信息化项目建设标准,保障应用系统功能完善、性能优良、技术先进,具备较强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2.1.3信息化安全标准

从信息安全检查、访问控制、文件管理、介质管理、安全设计、机房管理、设备安全管理、网络安全管理、变更管理、信息安全事件管理、数据备份恢复管理等方面,全面梳理涉及信息化安全方面的工作内容,提出明确要求,制定信息化安全标准。

2.2地市级信息化标准建设的意义

信息化标准是指导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指南,也是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信息化标准及信息化标准体系进行研究,对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2.2.1一切工作规范化的基础

标准化工作是一切工作规范化的基础,统一标准是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作,是实现信息共享的基本前提。目前烟草行业信息化标准比较缺乏,已经正式颁布的信息化标准数量很少,远远无法满足信息化标准建设的实际需求。建立基于地市级烟草企业的信息化标准体系,是行业信息标准体系在地市级烟草企业的具体展现,通过不断完善标准内容,能够不断充实信息化标准建设,更全面的支撑地市级烟草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

2.2.2有利于指导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

明确标准体系框架,有利于指导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化项目和信息化安全涵盖了当前地市级烟草企业信息化工作的全部内容,将标准体系按照这三项内容建立,使我们在开展工作时,更加明确工作所属类别,掌握工作开展标准,同时在实际推进过程中,进一步补充完善标准内容,在完善标准的过程中推进信息化建设。

三、信息化标准建设的几点建议

信息化标准建设重在执行,建立基于地市级烟草企业的信息化标准体系后,在不断完善的同时,重要的是标准的落实。对落实标准建设,结合实际,提出以下建议: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信息化标准建设是追求统一的过程,既给工作开展制定了标准同时也提出了要求,开展标准建设会在一定程度上给职工带来束缚,增加一定的难度。因此,要有针对性的抓好学习和教育,提高思想认识,切实使广大干部职工了解标准建设的重要意义,让开展标准建设成为自觉的行动,在落实中提高认识,在提高认识中增强自觉性。

2结合实际不断完善

随着实践的发展,行业必须充分考虑在标准规范基础上的数据集中管理和数据综合运用、深度挖掘等问题,因此在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化标准建设的地位将更加重要。标准化建设只是刚刚起步,需要进一步完善,应当在贯彻落实中,结合工作实际,认真研究,进一步完善内容,并结合“两标合一”,将质量管理与安全管理结合,进一步梳理优化工作流程,使标准化建设更规范,更贴近工作实际,更能够满足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四、结语

通信工程规范与标准篇2

关键词物联网;自动识别;数据采集

中图分类号:tp27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3-0049-03

ResearchonpresentSituationofStandardsofautomaticidentificationandDataCapturetechnologies//LeiYunhe,XueYaofeng

abstractthepresentsituationofstandardsofautomaticidentificationanddatacapturetechnologiesdevelopedbyiSoSC31workgroupareintroduced.thedevelopmenttrendandcontentofthesestandardsareanalyzed.itprovidesreferencesfordevelopingstandardframeworkandstandardsofautomaticidentificationanddatacapturetechnologies.

Keywordsinternetofthings;automaticidentification;datacapture

随着总理的“感知中国”、欧盟的“物联网行动计划”和美国iBm公司“智慧地球”概念的提出,物联网技术受到国际国内各界的关注。自动识别和数据采集技术作为物联网关键技术之一,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商业、工业、运输、仓储等行业,为国家信息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与此同时,各标准化组织都制定了相关技术标准,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forStandardization,简称iSo)、非盈利性组织epCGlobal以及日本的泛在中心(UbiquitousiD)[1-3]。其中国际标准化组织是由各国标准化团体(iSo成员团体)组成的世界性的联合会。iSo的技术委员会通常负责完成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1995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eC联合技术委员会JtC1(informationtechnology)设立了子委员会SC6、SC17、SC31、SC38、wG7等工作组,专门负责物联网标准化的工作[4]。本文主要研究iSo/ieCJtC1中的SC31工作组制定的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标准。

1iSo关于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的标准进展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技术委员会的子委员会SC31专门负责制订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标准,到2012年8月12日,已及正在制订中的标准有138条。按其公布日期的年份划分,详细信息见图1,其中包含published(83条)、CD(5条)、FDiS(14条)、tR(17条)、np(11条)、DiS(5条)、FCD(1条)、Undeveloped(2条)等8种状态[4]。

从图1可以看出,2005年左右,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标准化工作处于起步期;2005—2010年,自动识别和数据采集技术标准化工作处于上升的状态,发展速度基本稳定;2010年以来,发展速度迅速提高,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对iSo的标准进行详细分析,发现其近年来标准化的工作主要在数据编码、接口、应用程序以及测试规范等方面陆续展开。2004年标准的制定处于起步前期,为应用需求分析标准。从2005年公布的标准情况看,内容集中于数据协议,制订了几条数据协议及编码方面的标准。2006年制定的标准涉及接口方面,并制订了QR2005条形码符号规范。2007年公布的标准主要进展表现为陆续制订几种条形码符号规范,并开始涉及性能测试方面。从2008年至今公布以及预计公布的标准情况来看,近几年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标准化的工作取得很大的进展,其内容包含数据编码协议、惟一标识符、接口通信协议、应用管理协议以及质量测试、性能测试和一致性测试规范等。其中,最明显的进展表现为接口标准和应用协议方面。要加快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标准化的进程,标准的制定还需进一步完善。

2具体标准分类描述

2.1数据协议标准

iSo的SC31工作组制订了涉及数据编码、压缩、转换、识别等处理流程的一系列数据协议标准,涵盖惟一标识符、条形码、词汇表、光学字符识别等方面。

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系统中物品的标识信息是通过标识符来区别的。iSo/ieC15418定义了GS1应用标识符、aSCmH10数据标识符及其维护。iSo/ieC15424定义了数据载体标识符。iSo/ieC15963射频标签的惟一标识符规范,具体规定了RF标签的编号系统。该惟一标识符可用于:集成电路制造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追踪,RF标签制造过程和整个生命周期中的追踪,通过读写器中多标签防碰撞机制完成多天线配置环境中的数据读取,RF标签所附着物品的追踪。iSo/ieC15459系列标准(包括15459-1、15459-2、15459-3、15459-4、15459-5、15459-6、15459-8等七部分)定义了惟一标识符规范,分别定义了相关项目的惟一标识字符串[4],主要包括运输单元的惟一标识符规范、登记规程、惟一标识符的通用规则、单个项目、可回收运输品的惟一标识符规范、产品分类的惟一标识符规范以及运输品的分类规范等。

条形码符号规范主要规定条形码的数据编码特点、符号格式、尺寸、印刷质量、误差修正、解码算法等参数。目前已制定很多条形码编码体系,如128码、ean/UpC条形码、pDF417条形码等。此外,iSo/ieC24723:GS1(中文全称:全球第一贸易标准化组织)复合条形码符号规范,包括一维符号和二维符号[4]。

iSo/ieC19762系列标准定义了自动识别和数据采集领域的相关专业术语——词汇表[4],用以保障非专业人士和该领域的专家之间进行无障碍的交流。该系列标准主要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自动识别和数据采集(英文缩写:aiDC)的一般术语;第二部分,光学可读介质(英文缩写:oRm);第三部分,无线射频识别(英文缩写:RFiD);第四部分,有关无线电通信的一般术语;第五部分,定位系统。

光学字符识别(英文缩写:oCR)标准定义了字符的识别和打印规范。iSo1073标准(包括oCR-a和oCR-B两部分)规定了打印图像的格式、字母数字字符的大小以及光学字符读取中的图形符号和标识;iSo1831标准内容涵盖了oCR纸张和印刷的基本定义、测量要求、规范和建议等方面,并说明了oCR媒体的三个主要参数:纸张的光学性质、光学识别字符的光学性质和油墨图案的尺寸、oCR字符在纸张上的基本要求[4]。

此外,iSo/ieC15434协议规定了高性能aDC媒体语法,规定了交易双方使用高性能媒体时信息和数据格式的转换结构、语法、编码格式等。iSo15962规定了项目管理用RFiD的数据协议,包括数据解码规则和逻辑存储功能等。iSo29162定义了在aiDC媒体中的数据结构使用准则(aiDC包括线性码、二维码和其他aiDC媒体)。iSo29160定义了RFiD徽章符号。iSo24720为直接部分标记准则[4]。

2.2接口与通信协议

1)传感器与驱动器的智能传感器接口。iSo/ieC/ieee21451系列标准定义了传感器和驱动器的智能传感器接口[4],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网络可容纳应用处理器信息模型;第二部分,传感器与微处理器交流协议,以及传感器电子数据表(英文缩写:teDS)格式;第四部分,混合模式交流协议和teDS格式,定义了模拟传感器与物品数字信息的交流协议和接口;第七部分,传感器与RFiD系统交流协议以及teDS格式,定义了RFiD系统与智能RFiD标签间通信的数据格式。

2)应用系统与读写器之间的接口规范。读写器和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是通过一个中间件完成的。iSo/ieC15961系列标准规定了应用系统与读写器之间的接口标准[4],具体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应用接口规范,它是用于处理应用系统的信息接口,具体规定了应用程序和数据协议处理器之间的接口,包括语法转化规范、应用程序命令和响应规范等;第二部分,RFiD数据架构规程;第三部分,RFiD数据架构;第四部分,电池辅助和传感器性能的应用接口规范。

3)应用于单品管理中的大范围和小范围的空中接口规范。iSo/ieC24730系列标准定义了资产管理中实时定位系统的两个空中接口协议和一个应用程序接口[4],以保证不断增长的RtLS(中文全称:实时定位系统)市场中产品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目前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

①第一部分:应用程序接口(英文缩写:api)规范。api是RtLS系统的技术标准,也是应用软件与RtLS设备连接的桥梁。该规范描述了RtLS服务及访问方法。

②第二部分:直接序列扩频(英文缩写:DSSS)2.4GHz空中接口协议。它建立了一个全球可用的2.4GHz频段实时定位系统的技术标准,能够提供更新频率更高的定位;定义了在系统控制区域内定位资产的空中接口,如仓库、校园和机场中的查询定位范围可精确到3米;规定了建立一个RtLS系统所需要的空中接口协议,包括多种可使用的定位算法;还定义了一个网络定位系统,其中提供XY坐标和数据遥测。

③第五部分:2.4GHz线性调频扩频(英文缩写:CSS)的空中接口通信协议。该协议定义了使用2.4~2.483GHzCSS频段的空中接口协议,支持读者和RtLS标签之间的双向交流。

④第六部分:超宽带空中接口协议。

⑤第二十一部分:直接序列扩频(DSSS)2.4KmHz空中接口协议,采用DBpSK数据编码和BpSK扩频方案、以单一扩频码工作的发射机。

⑥第二十二部分:直接序列扩频(DSSS)2.4KmHz空中接口协议,采用QpSK数据编码和沃尔什偏置QpSK(woQpSK)扩频方案、以多种扩频码工作的发射机。

⑦第六十一部分:低脉冲重复频率超宽带空中接口。

⑧第六十二部分:高脉冲重复频率超宽带空中接口。

3)应用于项目管理的RFiD空中接口通信协议。iSo18000为项目管理用RFiD通信协议系列[4],主要分为10个部分:第一部分,参考体系和标准参数定义;第二部分,低于135KHz的空中接口通信参数;第三部分,13.56mHZ的空中接口通信参数;第四部分,2.45GHZ的空中接口通信参数;第六部分,860~960mHz的空中接口通讯参数;第七部分,433mHz的主动式空中接口通信参数;第61、62、63、64分别为860~960mHz之间的a、B、C、D型的控制接口通信参数。

iSo/ieC/ieee8802-15-4为局域网/城域网通信协议具体规范的第十五部分[4],低速率无线个域网wpans的无线媒体接入控制maC和物理层协议pHY。定义了在10米的个人操作范围内,使用不带电池或耗电量极低的便携式移动设备进行低数据无线连接时的pHY和maC协议。

iSo/ieC/ieee21450定义了用于传感器和制动器的智能传感接口,包括通讯功能、通讯协议和teDS格式[4]。

2.3应用管理方面的协议

1)空中接口的相关服务管理协议。iSo/ieCnp29167系列标准主要是空中接口的安全服务协议和文件管理协议[4]。第一部分,RFiD框架安全服务和文件管理的空中接口协议;第十部分,aeS128安全服务加密包的空中接口;第十一部分:pReSent-80加密包的空中接口;第十二部分,eCC-DH加密包的空中接口;第十三部分,Grain-128a加密包的空中接口。

2)RFiD软件系统应用管理协议。iSo/ieC24791定义了一个企业应用系统和RFiD读写器之间的操作软件系统基础设施[4]。RFiD软件系统由RFiD读写器、中间件软件系统和应用程序三部分组成,主要功能包括应用控制和空中接口操作,标签和传感器的信息交流以及系统组件的健壮性和绩效管理。iSo/ieC24791系列标准(包含两部分)内容包括软件系统基础设施概述、相互关系、基本组成部分和提供的服务等,具体内容包括数据管理规范、设备管理规范和设备接口规范。

2.4质量检测及性能测试规范

1)系统性能测试方法。iSo/ieC18046定义了RFiD设备的性能测试方法[4],该规范建立了绩效评估的基本框架,所定义的测试方法可以被修改。用户可以根据应用程序的细节修改本测试规范以适应自身需求。iSo/ieC18046系列标准主要包括:第一部分,系统性能测试方法;第二部分,讯问性能测试方法;第三部分,标签性能测试方法,规定了单品管理中RFiD标签的性能测试方法,以及应用程序设备选择的一般要求和测试要求。最终形成的测试报告将以统一的标签数据表形式呈现。

2)条形码的质量检测与测试规范。iSo/ieC15415条形码印刷质量检验标准-二维符号[4]。该标准规定了两种具体的二维条形码符号的测量方法,一种适用于多行条形码符号,另一种适用于二维矩阵符号。它也定义了评价分级的方法和形成总体评价的方法。iSo/ieC15416标准内容是条形码印刷质量检验标准-线性符号[4]。

iSo/ieC15419规定了条形码的数字化成像和印刷性能的测试方法[4]。iSo/ieC15421定义了条形码的主要测试规范,涵盖了各种形式的条形码[4]。iSo/ieC15423定义了条形码扫描仪和解码器的性能测试方法[4],包括作为集成阅读系统和独立单元的条形码扫描设备和解码设备,内容涵盖设备的性能以及组件等方面。iSo/ieC15426系列标准(包括两部分)定义了条形码检验一致性规范[4],其中第一部分为线性符号,第二部分为二维符号。iSo19782定义了光泽和低基质透明度对条形码符号读取的影响[4],它提供了光泽和透明度的测量方法,决定是否适合于条形码的读取,以及不能读取时的解决办法。

3)空中接口的性能测试方法。iSo/ieC18047系列标准规定了与iSo/ieC18000系列标准各部分相对应的一致性测试方法[4]。该系列标准规定的讯问和标签一致性参数包括:包含标称值、公差的特定模式的一致性参数;直接影响系统性能和互操作性的参数。它不包括高层次数据编码一致性测试参数。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

①第二部分:低于135KHz空中接口通信的测试方法,与iSo/ieC18000-2相对应。

②第三部分:13.56mHz空中接口通信的测试方法。

③第四部分:2.45GHz空中接口通信的测试方法。

④第六部分:860~960mHz空中接口通信的测试方法。

⑤第七部分:433mHz主动空中接口通信的测试方法。

4)空中接口通信的测试方法。iSo/ieCtR24770定义了2.4GHz空中接口通信的测试方法[4],定义了确定2.4GHzRtLS设备性能特征的测试方法,包括标签、阅读器和符合iSo/ieC24730-2具体应用的激励器等方面。iSo/ieC24769系列标准,定义了空中接口通信的测试方法[4],对应于iSo/ieC24730系列标准的相应部分。iSo/ieCtR24769规定了2.4GHz空中接口通信测试方法。该规范定义了与iSo/ieC24730-2相应部分对应的2.4GHzRtLS标签的一致性测试方法。iSo/ieCnp24769-5定义了2.4GHzCSS的空中接口通信测试方法[4]。

3结束语

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是物联网应用中的关键技术。物联网技术已成为当前各国科技和产业竞争的焦点,因此也成为世界各国的国家战略和跨国大型企业的发展战略。物联网目前处于发展初期,关键技术标准化是其进一步发展应用的重要制约因素。本研究期望能够为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标准化的发展进程提供参考,利于标准化工作进一步的开展和进行,以推动物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谭民,刘宇,曾隽芳.RFiD技术系统工程与应用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32-53.

[2]张有光,杜万,等.全球三大RFiD标准体系比较分析[J].中国标准化,2006(3):61-63.

通信工程规范与标准篇3

关键词:pLm实施;标准化;产品生命周期管理

一前言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roductlifecyclemanagement,pLm)是一个基于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构造的战略业务方法,可以从生命周期的角度最大化产品的价值,并使产品生命周期信息透明化,企业结合信息系统和商业系统,建立起把产品带入市场并且到它的生命尽头所有过程中的所有信息。从产品策划到产品实现过程的并行化协作环境。从数据的角度来看。pLm系统支持在产品设计活动中及时方便地提交、存档、共享和查询相关产品信息;从过程的角度来看,pLm系统可以通过跟踪和控制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诸如设计、审批、变更以及产品数据等过程的环节。

2011年初。我公司开始建立pLm系统的第一期工程。实施产品数据的电子化管理。为了推进pLm的实施,公司以汽车安全气囊产品技术资料(包括图样和文件)作为突破口,以点带面推动pLm系统工作,并要求全部设计定型资料必须实施pLm系统管理且要求高质量按节点完成。

面对pLm系统环境,在汽车安全气囊产品数字化设计过程中,如何承袭传统的标准化检查工作。如何向设计者反馈检查信息。如何保证pLm系统下技术资料的规范化以及如何实现标准化检查等问题。都需要标准化工程师去解决。随着工作的开展和不懈的努力,我们完成了pLm系统下设计定型技术资料的准备工作。制定了系列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完善了公司编码管理系统、全文标准系统,建立了标准件通用件数据库、图样技术文件文档库,顺利实现了从传统标准化工作方式到pLm方式的转变的一期工程。

二与pLm系统有关的信息标准化问题综述

企业在pLm系统建立时,首先解决以项目管理为核心的信息标准化问题。与pLm系统有关的信息标准化问题可以从纵、横两个方向加以描述。

从纵向看,与pLm有关的信息标准化问题包括以下方面:

(一)与产品结构定义、描述及分类编码有关的标准化。通过制定产品结构规范,以及面向不同产品的产品结构分类与代码标准,确定对产品结构、Bom(Billofmaterial物料清单)的管理要求。

(二)与技术管理有关的标准化。包括对产品研发过程中的产品基本型基线、和设计评审基线的建立和管理,技术状态的标识、批准和发放,技术状态的更改和控制,技术状态的记录和跟踪,以及技术状态的审核等。

(三)与文档管理及文档分类编码有关的标准化,确定数据的存储、检索、管理等的要求、方法和基本原则,确保数据处于最新和正确的状态,以便在企业范围内得到充分共享。

(四)与pLm系统的数据交换与集成接口有关的标准化。企业的电子数据可能是在不同的软件环境下生成的,要实现数据交换,对数据的格式必须进行规范化,接口必须协调和统一。

(五)与基于pLm系统的协同工作环境有关的标准化。通过制定诸如技术状态管理标准、质量管理标准、pLm业务规范、pLm系统用户规范,提升企业层面的协同工作水平,改善pLm系统的应用效率。

从横向看,与pLm有关的信息标准化涉及三个层面:一是企业过程数据管理层面;二是过程中图样文档的电子化管理层面;三是企业管理层面。与这三个层面相关的标准化问题包括制定针对不同层次数据管理要求的各种企业标准。

三pLm系统实施中所做的标准化工作

(一)完善公司信息编码管理系统

信息编码标准化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在pLm系统实施时,对产品及物料进行统一编码是非常必要的。pLm系统实施前,由于公司产品品种较多,产品来源途径不一,由于转化的图样和物料编码均采用其各自的编码体系,因此,即使对于同一种物料,也可能会存在多个不同的编码。企业中曾经存在"一物多码,一码多物"的现象。混乱的编码会导致设计数据和生产数据的不一致,造成采购、设计、生产等部门之间因为协调物料选用而浪费大量时间。

企业要想成功实施pLm系统,必须根据零部件等物料的属性,按结构形状和尺寸分布特征以及功能,进行分类、编码。公司根据国家及行业标准,结合企业实际,制定了系列分类编码的企业标准:《技术信息分类与编码》总则、产品机械图样及设计文件代码编制方法、企标件代码编制方法、外购件代码编制方法、产成品代码编制方法、原辅材料代码编制方法,同时制定了《编码管理系统应用规定》,建立起完善的编码管理体系,将企业中所有的零部件、外购件、外协件、原辅材料、产品图样及设计文件按编码规则进行分类、编码,做到一物一码。

(二)建立标准件通用件数据库

在汽车安全气囊产品的数字化设计过程中,研发人员首选Catia软件设计产品,建立标准件、通用件数据库对于进行Catia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在产品开发过程中,设计人员不需要设计标准件、通用件,但是会重复调用标准件、通用件,以提高设计的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达到利用尽可能少的零部件种类组合成多样化产品的目的,大大提高设计效率。我们根据信息编码标准,将标准件、通用件分类,用Catia软件建立族表文件,录入名称、种类、规格、型号、单位、重量、制造商、标准号等参数,导入pLm系统,由设计人员按属性调用。截至目前,我公司建立的标准件、通用件数据库中已有368种零件信息、126种Catia模型。

(三)完善公司全文标准系统

产品开发过程是一个由多部门和人员参与的系统工程,技术标准是保证开发成果符合设计构思、保证产品满足用户需要的重要保证。在企业pLm系统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对公司全文标准系统数据库进行了升级完善,一方面建立了公司网络版全文标准系统,与公司pLm系统链接,使设计人员都能方便简捷地查阅最新、有效的标准内容,另一方面扩充完善了相关国家标准、机械行业标准、汽车行业标准。目前我公司全文标准系统已收录1058个有效标准,并适时进行更新。

(四)建立图样、技术文件模板的文档库

对电子图样、技术文件的标准化管理是企业pLm实施中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系统电子流程审批签署、变更管理、版本管理、检索浏览、文档分类管理等功能的重要保障。图样、技术文件标准化是产品研发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产品技术文件都必须符合标准化的要求,即产品技术文件的分类、命名、文字、图形和内容都要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企业标准。

为完成从pLm系统中自动提取签署信息,标准化工程师对图样模版、技术文件模版按pLm系统需求进行了格式化处理。在pLm系统存储库中添加了3种Catia图样模版和12种技术文件模版。

(五)健全相关管理规范

1Catia数据准备规范

Catia数据整理的目的在于将正确、完整的数据提供给pLm系统。数据整理主要包括以下工作内容:

(1)提供完整的产品结构。

(2)提供正确的产品模型。要求设计人员在将数据放入系统前,对相关Catia模型进行检查、整理,保证其完整性和正确性。

(3)正确的模型参数定义,以满足pLm系统对产品数据的要求。

Catia数据整理的一般过程如下:

(1)产品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主要由设计人员负责收集整理产品的Catia模型,保证模型的正确性与完整性,还包括确定产品中各零部件的中文名称,以及eRp物料代码。

(2)模型属性定义。数据整理人员需要在Catia中打开模型文件,为三维模型定义五个参数,为二维模型定义"名称"一个参数。

(3)在pLm系统中创建Catia工作区。将修改后的Catia模型(包括三维和二维)通过Catia检入pLm系统。

2pLm系统业务规范

pLm系统对企业规定的设计程序和工作程序进行全面支持,根据企业标准化程序规定的业务过程中组织、角色和权限要求,支持实际工作按照业务程序规范进行分派和执行,同时保证实际工作流程的执行效率。《pLm系统业务规范》对签审流程(提交审阅、自检、校对、工艺分发及审查、标准化分发及审查、图样签阅、审核、审定、批准)和变更流程的各个用户角色的业务进行了详细规定。

3pLm数据管理规范

制定《pLm数据管理规范》目的:为了指导pLm系统的使用管理,明确系统用户的权力和职责,规范用户对系统的操作使用,确保系统得到充分利用和正常、有序的运行。

该规范适用于所有使用pLm系统进行产品研发及质量管理的部门和个人。结合公司产品设计开发过程的实际情况,对开发计划项目和产品基线命名、系统角色与职责、产品配置管理、Catia检入过程、设计评审、设计签发、设计出图、版本管理原则、数据组织方式和访问权限、更改管理、问题处理机制等做出了明确规定。

(六)标审时加强与设计人员及时沟通

标准化审查是一项重要的技术工作,是监督检查标准贯彻执行情况的重要手段,标准化人员需要广泛的业务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标准化审查的主要内容有设计图样和技术文件绘制编写是否规范、标准的运用是否正确等。标准化审查人员需要熟知各项应贯彻的标准,明确标准在设计图样和技术文件中的正确表达形式,负责对标准中条款进行解释说明。

纸质的传统标准化审查内容是pLm下电子版本标准化审查的主要内容,而且pLm系统下的标准化审查还包括许多新内容。如pLm设计规范中规定的相关pLm结构是否正确、模版选用是否适合pLm系统、项目内容是否完整等,这些问题与pLm规范贯彻情况密不可分,关系着pLm系统工程的规范性,影响着后期电子数据库的完整性,因此规范pLm实施是pLm系统下标准化审查的新增重要内容,虽然我们编制了《pLm数据管理规范》,但实际应用中还存在规范未涉及的内容。

pLm系统工作开展后,标准化人员面临着非常繁重的审签任务。设计人员对pLm系统应用处于初始阶段,提交标准化审查的文件和图样不仅存在贯标方面的问题。较多地还是pLm结构、编码、模版应用、审签流程选择等问题。在pLm系统推行初期,常因pLm应用方面的种种问题造成流程在标准化审查时被驳回,无形中延长了签审周期。实践表明,标准化审查人员的快速反应和及时沟通在pDm系统运行初期显得非常重要,标准化审查人员应快速处理流程中的审签任务,不让流程在标准化审查时有过多滞留时间,并及时与设计人员沟通,指导他们如何查看标准化审查反馈信息、如何正确运用pLm系统。在标准化审查人员的指导下,设计人员通过对技术文件和设计图样从模版选择、文件夹建立、属性表填写、数据的导入到审签流程的选择的实践后,终于在较短时间内,我公司pLm系统第一期应用转入正轨,体现出了数字化设计、审签的优越性:缩短时间、节约资源、安全可靠。

四体会

企业pDm系统实施过程中的标准化工作一定要从企业的实际出发,收集、了解有关标准资料及有关信息。标准的制定及pDm规范应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最佳企业效益为目的;用企业标准和pDm规范就来引导、约束企业员工,达到最佳、和谐的企业管理状态。

通信工程规范与标准篇4

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是以学科涵盖的水、大气、固体废物、物理因素等涉及的技术参数为核心,参照《企业标准体系》系列国家标准,运用标准化原理和方法建立的技术标准体系、管理标准体系和工作标准体系组成完整的标准体系。为了保证实验室工作质量,使实验数据科学、准确、有效,实验室必须依照标准对实验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5]。实验室的现代化不仅需要先进的仪器设备和熟练的实验室工作人员,还需要一套完整的实验技术规范、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通过实施标准体系,促进实验室的标准化基础工作建设,使实验室在教学、科研、服务中所需的技术规范、管理规范、工作规范形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的有机整体,产生系统效应,从而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节约成本、保证数据质量,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增强科研权威性,实现实验室良性运行,以获得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标准化及标准管理是实验室全部工作环节中一项重要而且是十分关键的系统工程,建立实验室标准体系是实验室现代化的迫切需要。高校实验室既是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平台,也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的技术平台。因此,规范的实验室管理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精神、娴熟的实验操作和良好的实验室安全意识非常必要,同时这也是实验室质量控制的保障[6]。规范的实验室管理会大大提高实验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实验过程的可控性,保障实验操作人员的健康安全。

2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现状

2.1有必要,无做法

目前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的技术与管理存在不少缺位,很多方面有必要完善和充实[7-8]。第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新的污染物或环境控制指标被纳入环境教学与科研检测的范畴,这就需要实验室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管理措施和执行路线,以确保实验室管理的完备性和检验方法的完整性。如在水污染技术指标的检测方面,多溴联苯醚(pBDes)类逐渐成为环境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但目前国内外各科研机构对于该类物质在水环境中微含量的测定方法不统一,更谈不上检测方法的权威性,极大地影响了该领域的科研交流和相关成果的鉴定。第二,针对实验室已有的管理事项缺乏应有的管理标准或相关制度。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属于高危险区域,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和电磁辐射等会直接危害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同时也会严重污染周围环境[9]。因此必须建立实验室有毒物质的处置规程和突发事故应急管理程序。但是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实验室在这方面尚有较大差距。第三,随着高校科研项目的逐年增加和研究生的扩招,实验室规模扩大,功能也更齐全,但是实验室管理技术人员的编制有限,无法完成大量的实验仪器购置、维护、管理和众多学生实验技能的培训工作,实验室仪器损坏率高,并存在诸多安全隐患[10]。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实验室标准(包括实验室准入制度、仪器使用操作规范、样品分析测试标准方法、实验室安全注意事项、仪器维护制度等)来保证进入实验室的人员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2.2有做法,无标准

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对于很多事项已经有大量规范的做法,但未形成相应的标准。在实验技术方面,虽然已经形成了相关研究领域的规范的环境样品采集、预处理及检测方法,但这些方法没有用规范性的文本流程化,不利用于科研团队间的学术合作与交流。在管理方面,近年来实验室逐步购入一些大型仪器设备,必然面临维修保养、耗材购置和故障处理等问题。目前针对这一管理事项缺少明确的报告程序,应加快制定管理程序“外部提供支持管理标准”等规范管理制度。另外,仪器设备的说明书、维护和保养方法、使用注意事项等往往没有在实验室进行明示,学生盲目操作甚至错误的操作可能造成仪器的损坏或其他安全事故。

2.3有标准,无体系

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是实验室各项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已经有大量实验室规范,但未形成相应的体系,如暨南大学通用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暨南大学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管理办法”、“暨南大学放射性药品管理办法”、“暨南大学核技术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等。在技术标准方面,目前实验室所使用的标准散布于各类技术资料中或由实验室使用者各自保管,多局限于实验方法标准。如涉及水污染的技术标准目前有pH值、Do、BoD5、CoDcr、tn、tp等实验方法标准。而国家标准仅水污染技术标准分体系方面,就应涵盖技术基础标准、采样技术标准、样品预处理技术标准、水质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采购技术标准、试验方法技术标准、设备设施技术标准(含操作规程)、服务技术标准、能源技术标准、安全技术标准、职业健康技术标准、信息技术标准等,其中水质标准应包含地表水水质标准、地下水水质标准、海水水质标准等。因此我们需要将这些标准纳入实验室标准体系,让学生了解标准的意义和作用,并学会使用标准来规范自己的实验过程。

2.4有体系,未信息化

有些高校的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已建立初步的标准体系,但未形成实验室标准信息数据库。有些高校的实验室按照国家标准GB/t27025-2008《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建成了实验室管理体系,但仍存在不足[11]。一方面,该体系仅仅关注实验室管理事项,主要涵盖管理标准,而缺乏实验室标准体系中的技术层面和工作层面的规范。另一方面,该体系仅仅停留于纸质文件,而未实现网络化和信息化,不利于文件的使用和换版。

3如何加强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标准化工作

在加强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标准化工作方面,主要涉及实验室标准体系建立、实验室设备设施的标准化以及标准信息库的建立与管理三个方面,三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1建立健全标准体系

作为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每一项标准都不是孤立的,标准的作用只有通过标准体系才能有效地发挥,体系的完善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标准和体系的效用。在系统学习GB/t13017《企业标准体系表编制指南》的基础上,结合实验室自身的特点,形成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结构图,策划、制定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表。参考企业标准体系系列国家标准的要求,首先进行环境因素分类,以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为核心,根据环境监测与分析实验各环节涉及到的技术事项,收集、制定技术标准,构建完善的技术标准体系;再根据技术事项所涉及的管理事项制定管理标准,构建完善管理标准体系;同时为落实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要求,制定工作标准,构建完善工作标准体系,从而形成完整、科学、系统的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并在环境监测与分析实验的各阶段加以贯彻和执行,确保采样、样品预处理、仪器操作、实验分析等各环节的标准化运作。具体可分三步走:第一步,清理文件,整体策划。体系文件编制前,对实验室内部以往各种标准、管理制度、工作规则以及历年下发的文件进行全面清理和整理,参照企业标准体系系列标准,结合实验室实验技术与管理现状,形成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结构图,编制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表,确定学科实验室标准化蓝图。第二步,按照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表,通过网络、专业期刊、专业标准信息服务机构等收集国际、区域、国家、行业、地方等各层次标准。第三步,依照GB/t1.1之规定,编写所缺少的标准文件或补充更新所缺文件条款。逐步编制、完善标准体系。

3.2设备设施标准化

实验室设备设施是实验室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科实验室标准化的重要对象。实验室设备设施标准化包括设备设施产品技术规范(如相关法定标准及使用说明书等)的收集整理、设备设施操作规程的编制、设备设施定制管理的合理规划与实施等。尤其是设备设施操作规程,其描述应简洁、明确、无误。一名具备基本实验技能的实验参与者按该操作规程应能自行操作设备设施。做好仪器设备维护是保证实验室可持续、安全运行的基础。一是严格控制仪器使用的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振动、腐蚀性气体等,确保仪器的正常运转和实验数据的可靠性。二是仪器的定期维护,如更换老化、损坏部件,仪器内部定期清洗等,以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3.3标准信息库的建立与使用

标准信息的收集、管理和更新是维护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的重要环节,相关人员可通过互联网搜索查询、订阅报刊杂志等形式进行标准信息的广泛收集,通过建立标准信息数据库的方式实现集中和网络化管理,通过国家环境保护部官方网站、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官方网站、深圳标准信息网等查询最新学科标准信息,不断完善标准信息库并保持其有效性。标准信息收集范围包括:国家和地方有关学科实验室标准化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环境监测与分析实验等方面有效的标准文本;国内外有关标准化的期刊、专著等出版物;有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区域标准、技术法规;其他与学科实验室有关的标准化信息。学科实验室标准信息管理的基本要求是:建立广泛而稳定的信息搜集渠道,如环保、实验室监管、质量、职业健康等行政主管部门、情报部门、报刊、杂志、网络等;及时地了解并收集有关的标准、修订、更改和废止的信息;对收集到的信息及时进行整理、分类、登记和编目,并及时传递到实验室。收藏的标准信息应及时更替、更改,保持良好的时效性;建立标准电子文档信息库;开通标准的网络服务系统。标准信息库的使用:实验中心应建立专门的标准化信息数据库,并对申请进入实验室的人员进行岗前培训,使其熟悉实验室的准入条件、工作准则、实验室功能、实验室环境和相关实验方法,同时也养成了规范化的工作作风。

通信工程规范与标准篇5

关键词技术标准体系;信息化管理;ntKo_office文档控件

中图分类号:tp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13)12-0159-02

1企业技术标准体系的现状及问题

某公司是集电力、铝业、煤炭多产业集群的综合性能源企业,技术标准体系分三个产业板块进行管理,每个产业分别包括设计技术标准、产品标准、采购技术标准、工艺技术标准、运行与维修规程、半成品技术标准、设备、工艺装备、检验方法和技术标准、安全技术标准、信息技术标准、数值与精度等标准明细。各标准明细内容繁多,文档格式为woRD或pDF,由标准管理人员单机保存。技术标准管理没有信息系统支持,不利于标准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不便查阅。针对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公司拟建设信息化服务平台,实现技术标准信息化管理,同时要求支持保密控制,限制技术标准文档打印及下载。

2企业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内容

2.1建设目标

建立技术标准体系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在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提高运营质量和效率、确保生产科研安全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企业技术标准体系的信息化平台建设,以创建公司标准化管理体系为宗旨,建立公司技术标准体系为具体目标,从建立规范的公司技术标准管理制度着手,通过编制技术标准管理办法,规范公司制定、采用技术标准的流程,收集整理公司科研经营管理范围内的技术标准并纳入体系,形成技术标准体系表,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技术标准体系的持续改进。

2.2建设内容

本企业技术标准体系共有两大部分组成,分别是基础标准体系框架结构、技术标准体系框架结构。基础标准体系包括标准化工作导则、术语标准、符号代号代码标志标准、技术制图标准、量和单位、数值与精度明细内容。技术标准体系框架结构按电力、铝业、煤炭三个产业板块进行分类。电力技术标准体系包括火电技术标准体系、风电技术标准体系、太阳能发电技术标准体系,各标准体系分别包括各自产业的电站勘察规划设计标准、电站施工安装标准、电站生产运行标准、电站设备材料等方面标准内容。铝业技术标准体系包括市场与贸易、设备安装与维护、检验方法与分析、产品与质量、安全生产、能源与节能、环境保护标准等内容。煤炭技术标准体系包括勘探设计、地质测量防治水、井工开采技术、机电运输技术、一通三防技术、智能化技术、地面建筑、安全环保培训、设备材料、煤炭洗选加工技术等标准内容。

2.3信息化建设要求

为了保证公司技术标准信息化建设工作从一开始就有一个规范的起点,首先要进行大量的需求分析和准备工作。制定管理办法,建立技术标准数据库,规范公司技术标准的计划、起草、制定、批准、、实施、复审、修订流程。

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要求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支持限制下载与打印权限,按分配的权限进行标准内容的查阅等。利用流程化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技术标准修订与复审的规范化管理。

3技术标准体系信息化管理平台简介

3.1系统设计

技术标准体系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应用模式为浏览器/服务器的模式,采用VisualC#作为系统开发工具,作为界面设计工具,SQLServer2005作为数据库管理工具。由于技术标准体系涉及公司保密业务,在系统开发设计中使用了ntKo_office文档控件,通过在程序开发过程中,对该控件的编程设置,实现对文档按权限的查阅、打印及下载。系统主要功能包括技术标准库建立、技术标准复审、技术标准修订模块。

3.2系统功能模块说明

3.2.1建立技术标准库

技术标准库是存放公司所有技术标准的“仓库”,可以通过多种查询条件来检索和浏览标准,查看标准属性、下载标准。技术标准库按公司产业分类,每个产业包括细化的标准分类,各标准分类包括该类对应的标准明细内容。

3.2.2技术标准复审

技术标准复审模块主要实现功能是对技术标准库中的标准明细进行每年一次的复审,以确定该标准是否继续有效、废止或修订,实现对技术标准库的更新和完善。

3.2.3技术标准修订

技术标准修订主要实现对技术标准的制定与修订管理,实现技术标准库的补充与完善。编制人创建送审稿页面中使用了ntKo_office文档控件,创建送审稿时,系统打开标准编辑模板,可在线编辑文档,完成标准草案起草后保存退出。也可以下载模板进行线下编辑,完成后上传到系统中。编辑送审稿页面如下图。

3.3ntKo_office文档控件的应用

在信息服务平台设计过程中,通过在页面中嵌入ntKooffice文档控件,实现文档在ie页面中的查阅、编辑并保存到web服务器。ntKooFFiCe文档控件支持在线编辑、痕迹保留、手写签名、电子印章、全屏批注、电子签名、简单oCR等实用功能,支持aSp,等各种web编程语言和服务器。ntKooFFiCe文档控件能够在浏览器窗口中直接编辑word、excel、wps等office文档并保存到任意web服务器。实现文档和电子表格的统一管理。

3.3.1在ie页面中嵌入ntKo_office文档控件原理

ntKo_office文档控件是一个oLe文档容器,可以支持嵌入woRD或pDF文档对象。在ie页面中嵌入该控件,通过控件本身的activeDocument接口,使用JaVaScript编程语言,实现对ntKo_office文档控件的控制,完成文档的创建、保存或打开功能。

3.3.2数据提交到web服务器原理

ntKo_office文档控件将文档数据提交到web服务器是通过调用控件的SavetoUrl方法。控件会自动分析并获取指定FoRm的其他inpUt,SeLeCt,teXtaRea等标志中的数据,并将这些数据和编辑的文档一起,提交到weB服务器的某个页面。因为控件产生的数据是基于RFC表单提交标准的,因此,ntKooFFiCe文档控件是和浏览器无缝集成的,可以支持任意后台weB服务器(只要该web服务器支持上传文件),并且可以和现有应用迅速集成。

4结论

企业利用信息化管理平台对技术标准体系进行管理,规范了公司技术标准文件,统一了技术标准应用,规范了管理流程,提高了生产效率,更好地支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促进了技术标准体系持续完善的科学化与透明化。

在技术标准体系信息化建设的初期,还存在磨和的过程,需要对各级员工进行分层次的技术标准化工作的培训以及信息系统使用的培训。在各部门以及各基层单位之间建立常效的技术标准化工作网络,加强员工的标准化意识,从而使公司各层面人员能够尽快融入公司技术标准体系信息系统的应用,使公司技术标准体系持续完善。

通信工程规范与标准篇6

关键词:医院集团;财务结算中心;资金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医院集团财务结算中心是内部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独立资金运营机构,主要特点是资金的集中管理,不改变各成员单位独立的资金经营权和资金所有权,各成员单位在结算中心可以开设虚拟账户,进行资金的集中管理。该模式的主要优点是可以通过统收统付的方式进行资金的集中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资金成本。同时有利于医院之间的结算管理,提高相互之间的结算效率。

一、主要设想

医院集团财务结算中心建设过程中应遵循如下原则:统一标准、集中共享、分步实施、试点先行;尊重历史,面向未来。

1.统一标准、集中共享。通过医院集团财务结算中心建设实现医疗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必须有统一的标准来规范,医院集团财务结算中心的建设要执行统一的业务标准、数据标准和技术标准,确保整个卫生系统横向、纵向互通互联互动,为了避免建设形成新的孤岛和烟囱系统,项目建设遵循统一标准、数据共享的原则,促进医疗资源与需求的合理流程、有效匹配。

2.分步实施、试点先行。医院集团财务结算中心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各个医院主体以及医院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结算关系。必须在充分调研医院集团现状的基础上,并结合实际情况及未来的发展规划,科学的、全面的进行统筹设计;采取分步实施、稳步推进、试点先行的建设模式,本着“不但建得快,还要建得好”的建设态度,保证项目的工程进度和建成效果。

3.建设基本要求。医院集团财务结算中心的总体架构可概括为“一个中心、一个网络平台、六大应用系统”。

一个中心:指医院集团财务结算中心的建立,该中心涵盖了整个医院集团系统的运营基础,包括各个医院和医院内部各个部门。

一个平台:是指连接各个医院之间的网络系统。

六大应用系统: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区域医疗一卡通系统、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公众服务信息系统。

4.医院集团财务结算中心主要解决以下应用与运行的问题

(1)随着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发展,对医院集团财务结算中心业务协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根据服务的需要,跨部门、跨系统、跨平台的操作的信息共享和协同服务等需求成为了普遍的、迫切的需求。打破地域与部门的局限,通过网络建立更紧密的、更高效的虚拟服务机构,是当前医院集团财务结算中心的发展趋势。协作需要标准,建立标准规范才能解决快速的数据交换、提高数据与系统可用性的问题。

(2)由于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的平台,各部门的业务、数据难以实现快速准确的整合。例如同一数据项在不同的部门有不同的定义与格式、业务过程存在重复与不合理的环节,这些都成为医院集团财务结算中心未来业务发展的障碍。因此,应该通过标准规范的建立,实现共享数据的采集、规范的管理与应用。

(3)医院集团财务结算中心是随着业务而不断发展的,在不同的时期,各业务系统运作、服务方式、数据分布与整合需求都不同。因此,标准规范体系必须建立可维护的发展机制,根据不同时期的需要,更新和优化标准规范。

标准规范体系由一系列的规范、机制、制度组成。具体包括业务标准规范、数据标准规范和技术标准规范三大部分:业务标准规范通常包含的内容有:业务的数据项、业务信息的内容结构、业务服务及业务流程。数据标准规范通常包括的内容有:数据存取规范和数据交换规范。技术标准规范通过技术标准规范实现各业务系统与数据中心之间的数据级和应用级整合,并提高业务系统之间的应用集成,互联互通的能力。

二、医院集团财务结算中心的主要工作

1.加强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的约束力。加强预算管理,既是医院财务活动注重程序制约的必要手段。在资金管理上重点加强资金支付控制和预算准确性的提高,按单位核定月度资金使用额度,按周进行资金计划分析,按月进行资金计划通报。通过资金预算方法的改变,不但提高了各个医院资金预算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也逐步满足了医院集团资金融通管理后强化资金预算管理的要求。一是细化资金预算,在aB账户管理的基础上,将资金预算细化至“类、项、目”,通过建立科学的预算定额,合理安排资金预算支出,并完善资金预算的跟踪、分析机制,准确反映资金动态,提高其资金信息完整性。二是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针对医院集团资金富余的现状,传统的以节约财务费用支出的资金管理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形式发展的需要。因此,在资金预算管理的基础上,合理调剂资金进行资金理财,以创新资金增值、保值管理模式。三是加强信息反馈工作。充分利用网上银行的信息平台功能,依托局域网的优势,探索建立资金预算执行信息适时反馈系统。

2.加强财务监督。进一步规范财务行为,加强财务监督,不断规范会计行为。一是结合工作实际,制定相关财务管理制度,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医院财务手续,规范会计程序,通过制度建设来夯实财务监督的基础。二是针对内部审计和各类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对照检查,举一反三,来查摆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三是进一步完善财务监督机制,切实将财务监督的关口前移,逐步建立起规范的会计工作秩序。

3.规范服务行为。作为窗口服务单位,医院集团财务结算中心管理要围绕“严格”两字下功夫,力求管理严格,体现管理效率;服务要围绕“周到”两字动脑筋,力求服务周到,体现服务水平。一是完善结算中心制度,加强对各单位的资金检查,深入基层单位全面了解和掌握资金使用情况,使下属单位资金的收支处于医院集团的严密监管之下,减少单位财务风险。二是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对各种资金收支日报表及基础性台账,要不断完善,保证其准确、及时、有效,为领导决策指挥提供准确详细的资金信息资料。对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医院集团相关财务制度要求,严格报销手续,不断提高会计基础工作水平和会计信息质量。

参考文献:

[1]臧振林.探索合理的医院结算方式提高医院管理绩效[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1(06).

通信工程规范与标准篇7

本文是作者参照有关规程规范,在实际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和归纳出信息化项目可研报告的若干原则和要点,希望在水利信息化项目可研报告编制规范出台以前供报告编制单位参考,为水利信息化建设标准化工作尽绵薄之力。

1.水利信息化项目的主要特点和涵盖范围

1.1主要特点

水利信息化工程与传统的有形水利工程不同,它至少具备四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复合,项目建设是水利专业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复合;二是集成,是各种高新技术包括远程自动化监控技术、通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3S(GiS、GpS、RS)技术、数学模型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的相互融合集成;三是共享,项目建设必须实现网络资源和信息资源的最大程度共享;四是创新,主要是指水利信息化的建设模式尚在探讨阶段,需要建设者在实践中进行技术创新。

1.2涵盖范围

水利信息化项目的涵盖范围,虽然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按技术特性归类,应包括一系列与水利政务、业务管理及工程设计、建设和管理等方面有关信息的采集、信息网络系统建设以及业务应用系统软件的开发集成。水利信息化项目的涵盖范围,虽然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按技术特性归类,应包括一系列与水利政务、业务管理及工程设计、建设和管理等方面有关信息的采集、信息网络系统建设以及业务应用系统软件的开发集成。

2.可研报告的编制原则和规程规范

2.1原则

可研报告的编制应贯彻执行我国信息化建设的“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连互通、资源共享”的指导原则,在对工程项目的建设条件和需求进行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系统的规模、结构和功能、设备主要技术指标以及配套工程等进行方案比较,提出初选意见和可行性评价。

2.2规程规范

可研报告的编制应参照《水利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以下简称《水电工程可研报告编制规程》)、《广东省水利信息系统工程建设设计指导书(试行)》(以下简称《指导书》)及相关的技术规程规范进行。

2.3重点环节

计算机网络ip地址是计算机的重要标志,是网络能否互联、信息资源能否共享的首要问题。由于国家和水利行业的信息化标准体系目前尚未正式刊布,现行的计算机网络ip地址分配通常都是由地区或行业根据实际需要临时作出的,技术标准的级别较低,执行起来有一定困难。

《指导书》中的ip地址分配及其域名设计、是依据水利部下发的原则性设计指导书,在已完成的《广东省三防指挥系统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基础上统一设计的,既考虑了目前广东省水利信息网的连网需要,也为下一步全省信息化标准体系正式刊布后的修改或转换留下余地。因此,严格按照《指导书》的规定做好自己区域或部门的计算机ip地址和域名分配的规划管理和分配,是执行有关技术规范规程的重点环节之一。

政府系统专网平台建设走在前面的个别地区,可按当地政府统一分配的ip地址方案设计,将设计方案报省水利厅备案,便于做好相互之间的转换处理安排。

3、可研报告的主要内容及深度要求

根据水利信息化工程项目的特点,可研报告的主要内容及深度除了参照《水利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以下简称《水电工程可研报告编制规程》)所规定的,包括最基本的综合说明、工程背景、建设内容和规模、建设方案、建设管理、经济评价等主要内容外,还应针对信息系统工程的特点,补充对工程的可扩充性、共享性、安全性和前瞻性等方面的论证内容,具体可大致按以下九个部分组成来展开编写:

(1)综合说明。包含工程背景、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工程建设任务和实现目标等方面的论述;把握论证理由充分、实现目标明确的原则。

(2)系统的总体结构与功能。包括系统的组成与功能、系统内部界面划分、系统的体系结构和层次结构等,并绘出系统的拓扑图或物理结构模型图(见附图参考式样)。

(3)设备主要技术指标、数量以及配套工程量。包括各分支子系统或模块的面向任务、结构、功能、设备类别、数量和技术指标,以及相应的附属设施和配套工程种类分项(形式、工程量等)汇总表。

(4)系统的可靠性、实用性和安全性。主要是对系统的总体方案、设备选型和技术性能指标能否符合有关规范规程及工程的实际需要进行论述,重点是系统的安全性。

(5)工程实施计划。列出工程建设计划时间,各分支系统或部分的进度及相应的资金安排计划。此外,还应根据广东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和经济贸易委员会《关于核准固定投资项目招标投标方式和范围有关事项的通知》(粤计资[20xx]652号)的要求,提出项目的发包初步方案。

(6)工程管理设计。主要拟定项目建设和运行的管理机构,并根据(参照)有关标准作出运行费用估算及资金来源说明等。

(7)论证工程建设对环境影响的评价。仅在工程包含大功率的电磁波辐射,或配套工程涉及对周边环境、景观有可能产生破坏或者影响的开挖和建筑项目的前提下才需要进行论证。

(8)工程建设投资估(概)算。由于现有的设计定额很少包括信息系统工程的设备和软件费的标准,应由相应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市场调查、将设备和软件的购臵价提交概预算编制人员,按规定的估(概)算编制规程作出工程建设投资估(概)算。

(9)经济评价。包括工程效益、工程经济合理性和财务可行性分析。应依据《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国家计委和建设部1993年颁发)以及《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94、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总院1994年颁发)进行编制。

4、其它

4.1与外部系统的衔接安排及之间的边界划分

由于水利信息系统与外部系统的关联密切、共享要求高的特点,任何一个信息系统工程,只要不是在孤立的环境条件下建设的,都应该在可研报告中对新与旧(若有的话)、点与面以及内与外三者之间的衔接及边界作出合理的安排和划分。否则,就没有回答工程是否存在重复建设以及能否最大程度地实现网络资源和信息资源共享的问题。

4.2多媒体演示汇报稿制作

完成可研报告的编写后,便进入专家评审和计划部门审批程序。可研报告编制单位不可避免地要在评审会上,以计算机多媒体演示的形式,向与会专家以及来自上级主管部门和计划部门等单位的领导作汇报。通过高水平制作的多媒体演示汇报,能够使与会的专家、领导和代表对整个工程项目的架构和要点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他们对可研报告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价。因此,如何将大篇幅的可研报告浓缩为提纲式的讲稿,充分利用计算机powerpoint的功能,制作出简明、清晰、图文和音像并茂的多媒体演示汇报稿,也是可研报告编制单位的重要任务之一。

通信工程规范与标准篇8

关键字:信息系统工程工程监理标准化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U4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简介

信息系统工程是指信息化工程建设中的信息网络系统、信息资源系统、信息应用系统的新建、升级、改造工程。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是指在政府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的且具有信息系统工程监理资质的单位,受建设单位委托,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合同对信息系统工程项目实施的监督管理。

信息系统的工程监理是一种基于信息化建设专业评估、过程控制、系统评测和技术调研的服务模式,它贯穿信息系统工程项目的投资决策、设计、施工、验收、维护等各个环节,对项目的投资、工期、质量、合同等多个目标进行严格的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其最终目的就是对工程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管,使工程的建设得到有效控制,从而降低工程风险。监理方作为独立、公正的第三方,在项目过程中不仅承担项目质量把关协调等工作,能够客观协调解决项目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特别是针对项目参与方较多的大型信息工程项目,协调作用日益突出。同时监理方作为独立的法律主体方,在项目过程中不仅承担项目质量把关协调等工作,还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也是目前工程监理逐步代替专家咨询制的一个原因之一。

2、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与标准化

在全面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中,用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实施信息系统工程是努力实现我国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环节。在信息系统工程建设中,由于信息系统工程建设具有投资大、周期长、高风险的特点,科技含量高,所涉及的领域宽广,很多业主单位,包括政府部门在实施电子政务过程中,了解和熟悉信息技术的人才不多,缺乏自身对信息系统工程控制能力,这就使得业主和承建方在信息系统工程建设中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很难保证工程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可靠性,所以许多业主单位对由专业的第三方监理单位对信息系统工程进行监理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信息技术标准是监理单位和监理工程师开展监理工作的重要依据之一,当业主与承建单位签订了建设合同后,监理人员就需依据法律法规、合同和技术标准监督和管理项目的实施,公平、客观、独立地协调和解决各种问题和分歧。在信息系统工程所涉及的法规、标准、规范比较多,但目前很多标准特别是软件工程标准都滞后于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的更新发展。因此,在信息系统工程建设与监理工作实施过程中,标准化工作就显得极为重要,这也是提高信息系统工程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率、工程质量、技术性能的可靠保证。

3、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标准化现状

从2002年12月,原信息产业部《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暂行规定》(信部[2002]570号)以来,全国各地相继推广和普及了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制度,并相继出台了文件和政策,推动信息化工程项目实行监理制度。各级政府部门已经看到了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作为第三方服务机构在信息化建设过程的目标控制能够发挥重要的监督和指导作用,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理念已逐渐得到社会各界的认知和接纳。但是,由于信息系统工程监理起步较晚,除了原信息产业部颁布的《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暂行规定》、《资质管理办法》和《资格管理办法》等规定、办法外,以及极少数个别省市出台信息系统工程监理规范,在国家层面上还没有制定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相关监理工作标准、质量标准、监理规范,也未对业主行为进行明确的规范,目前在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工作中,只能参照建筑或其它行业监理的相关标准、规范。由此可见,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标准化工作任重道远,主管部门应适时推进并制定相关法规与标准规范,引导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向着规范化、专业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推进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标准化进程。

4、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标准化的问题分析

4.1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人员对标准缺乏了解,参与度较低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经过几年的高速发展,由于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以及监理单位及监理人员自身能力的差异,监理标准化整体结构出现分化:一类是监理单位和监理人员重视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工作的标准化工作,形成了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专有技术、实力强大的监理标准体系。其监理业务规模较大,管理规范,能集中在某一项或多项专业工程领域,从事着从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到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选择承包商、监督管理施工、直至工程竣工验收甚至包括项目后评估的项目全过程的管理和技术咨询服务;另一类是完全不了解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标准的监理单位和监理人员,其监理工作主要在施工现场实施旁站、或仅仅实施施工阶段的质量、投资、安全等某一专项监管的监理人员。

4.2标准内容不能完全满足实践的需要

从现有的信息系统监理规范和标准来看,其核心内容主要是按照相应的信息系统工程的特点及其对应的标准,粗略介绍该类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任务和要点,并套用通用监理规范和标准,以指导实际的监理工作,但在现实监理工作中,缺乏可操作性和对具体监理项目的适应性。

4.3标准体系不够完善,配套标准不够健全

信息系统监理的主要业务范围涉及信息网络系统、信息资源系统、信息应用系统的新建、升级、改造工程。根据国内信息系统监理的实践来看,信息系统监理涵盖计算机工程、网络工程、通信工程、结构化布线工程、智能大厦工程、软件工程、系统集成工程以及有关计算机和信息化建设的工程及项目。当前,我国尚无一套完善的信息化项目监理制度,相应的监理法规、监理内容、收费标准等也都没有制定,特别是收费标准问题,大多数用户采用协商解决。因而影响了监理工作标准体系的建设,所形成的标准较少,配套标准实施工作困难。

5、推进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标准化的策略

5.1建立健全管理体制与法律法规体系

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与法律法规体系,尽快形成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服务市场。随着市场信用体系的建立健全和全社会信用意识真正的深入人心,各级信息化主管部门应逐步退出具体而细微的事务性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市场经济规律自身的调节作用,在规范政府管理职能的同时,注重加强行业自律管理。

5.2做好人才培养和培训工作

一方面加强监理单位及监理人员的标准化知识培训,使得标准化工作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加强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执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具有专业性强和风险大的特点,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标准化,以及监理执业队伍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应当是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

5.3积极健全标准体系

信息系统建设不同于传统的工程项目,其是一项高知识密集、高风险、高智力的劳动,给监理工创新的成分多,可以借鉴的东西少,导致现有的监理标准和制度不能约束创新的脑力劳动。另一方面,信息系统工程需要结合不同行业特点、企业战略和管理流程等,而不同行业的标准、建设项目特点等也给监理标准化工作带来很大困难。所以要加快并积极健全信息系统建设的规范及详细的成套标准,形成丰富的可供监理人员对项目监理和控制提供参照的依据和标准,充分发挥标准体系及标准化的效果。

6、结论

我国信息系统监理事业发展几年来,取得了一定成绩,也存在在信息化建设项目监理过程中,标准化工作在思想认识、实际操作中等诸多问题。但在信息系统监理行业推行标准化,是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需要,通过进一步完善相关标准、做好标准实施的指导和监督工作等措施,确保我国的信息系统监理事业做稳、做实、做大,做出我国的监理和咨询品牌。

参考文献:

[1]GB/t19668-2008信息化工程监理规范[S],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2]邓州,我国标准化工作中存在的误区[J],标准科学,2010(2)

[3]徐全平、葛乃康,信息化工程监理规范简介[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05(4)

通信工程规范与标准篇9

【关键词】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发展

1引言

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迅速发展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广泛应用的时代。建筑领域作为经济建设的重要环节,高效的实行工程管理信息化十分重要。建筑行业的工程管理信息化中包含了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项目可行性研究、合同定价确定等一系列经济管理。其管理项目涉及人员广、经历时间长,并且贯穿整个工程始终。因此在管理上十分琐碎和复杂。计算机信息化的应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在工程管理方面,可以将制定定额、投标报价等一系列数据管控部分经营监控和计算,使整个工程管理流程高效简便,因此,工程管理信息化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工程管理信息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2.1法规政策依据需要建立完善

目前,我国并没有关于信息化管理的直接相关立法。即使出台了《关于做好建设工程管理信息化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建设工程管理信息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但是并没有明确的关于建设工程管理信息化的相关规定办法。因此无法做到统一管理和打造规范化的工程信息管理平台,这也造成了建筑行业工程管理信息化技术无法深入推进和普及。

2.2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需要加强

标准化作业是所有工作流程顺利进行的前提,也是整个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当前建筑行业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应用中,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化操作,就连工程管理信息的整体分类都没有进行明确的划分。这导致独立的建筑工程会选择适合自己的信息化软件系统,这就导致全国建筑行业的信息无法实现整体流通。因此需要进行以政府为首的工程管理标准化制定,对项目划分编码、网络接口、数据格式等信息化管理进行统一规范。

2.3信息化平台建设质量不高

目前,各地政府和相关的信息化管理工作推进并不理想。其思想观念之间的落差也比较大,这就造成整个建筑行业的信息化平台建设过于落后,并且无法实现统一管理。各地政府在相关信息化平台建设中,没有合理的管理机制,并且平台所涉及的相关信息也过于单一和滞后,甚至无法保证其信息的真实性,使得信息化平台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甚至成为一种摆设,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同时造成了劳动资源的浪费。

2.4缺乏信息化总体规划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曾指出,要建立法制管理的工程信息化,规范性的工程信息化,让工程信息化真正的服务于建筑工程管理。但是目前的真实现象是理论大于实践。在实际的工程管理中,全国没有统一的标准规划,建筑行业在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应用上缺乏规范性的实施步骤和标准,使得整个市场的信息化管理过于凌乱,管理方式主要根据个人想法和需求制定,无法协调统一。

2.5信息工作专项经费不足

任何项目的启动和推进都需要资金的支持,尤其是信息管理和服务机构,更需要大量的资金来维护。目前,很多地区将这部分资金费用划分到公益类过参公单位,由政府统一进行资金管理和拨放。但是这部分资金普遍存在经费不足或发放不到位的情况。这就导致这些管理机构不得不从其他渠道进行资金补充,长期以往,各方均以自身利益为主,使得管理信息的可靠性降低,不利于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3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对策

3.1重视信息化法规政策环境的构建

建立统一的数据备案库。要对整个行业的数据管理进行统一备案,改变当前数据管理过于分散的现象。通过建立健全的备案管理系统,将管理信息化数据统一划分,同时增加诚信评价,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以便社会各界监督核查。制定合理的经费制度。制定合理的经费发放制度,保证信息管理的正常维护与运行,同时制定相应措施禁止相关机构私自进行经营创收等其他资金活动。出台相应的管理规范制度。优化管理,制度先行。要用明确的管理条例规范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建设,用法律政策约束工程管理信息化的执行。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明确自己的职责,确定自己在信息化建设中的角色,用规范的管理条例管控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方向,使工程管理信息化真正做到规范化、制度化。

3.2提高工程管理信息标准化程度

确立统一的信息分类标准。工程管理信息化分类的制定,应该以相关信息化技术标准为参考,根据建筑行业工程管理的具体需求,制定目标明确、分级清晰的分类标准,使之与各行各业均可相连接,使全国建筑行业和相关产业实现信息共享。完善数据标准化建设。在当前有关规范标准的基础上,继续对建筑工程用料、计算单位、价格标准等进行细化分类和统一标准的制定,全面录入信息化管理系统,并且对相关技术等级、技术规范指标和人员任用专业资质要求进行标准化的硬性要求。

3.3建造权威的典型的工程管理数据库

进行工程相关数据及标准化的规定。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之建立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数据标准,其中应该包括一些典型的工程项目以及相关的编码分类,甚至是一些工程资料的规范描述以及数据格式等。这样才能保证在项目施工的过程中能够有效搜集于工程质量相关的一些数据。扩大数据手收集范围。信息化建设的根本是数据的积累,因此,数据获得的途径和数据的可用性十分重要。相关协会组织可以根据需要,以“信息联盟”的形式进行数据收集和数据共享,通过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分利政策,鼓励工程相关方进行数据备案,以此增加有效数据的积累。在工程项目上,首先应该针对政府工程的一些数据进行收集,然后再向一些大型建设项目进行扩展,紧紧抓住数据获取的源头,保证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尤其是一些典型的工程项目数据,应该建立系统的数据库,经过规范处理后,存入标准的工程管理数据库,供全社会共享。

结论

通信工程规范与标准篇10

[关键词]标准;标准化;信息化;情报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2.19.043

[中图分类号]G3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2)19-0069-02

1引言

所谓标准是指“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活动或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或特性的文件。该文件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经一个公认机构的批准。标准应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最佳社会效益为目的”。而标准化则是围绕标准的实施和采用所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其主要内容是制定标准、组织与实施标准、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和修订标准的过程。所以,从标准化活动的最终目的可以看出,标准化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围绕标准信息的获得和传递而展开。标准信息化在标准化工作中所发挥着重要作用。

2标准信息化在标准化实施过程中的历史性作用

自从有了人类以后,标准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这一发展过程是漫长的,是从最初的无意识标准化行为到有意识的标准化活动不断渐进的过程。从我国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就能清晰地看出这一过程。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实行标准化的国家之一。其中,秦始皇兵马俑是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也是最早的标准化成果,印刷术更是为世界所瞩目的采用标准化程度极高生产技术的标准化成果。事实上,印刷术的发明及应用,为各种信息的存储和传播创造了规范性的标准,成为当时最为先进的和规范性的传播载体,而被世界公认和广泛采用,特别是对标准信息的传播和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大工业时代,所促成的技术与经济上的进步,使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规模、范围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展,新的社会秩序、经济秩序、生产秩序、技术秩序等,都迫切需要大量的标准来加以规范化,所以,制定大量的标准,建立相应的标准化组织,为大工业时代社会、经济、技术等各个方面秩序的规范发挥了巨大的历史性作用。到了20世纪,标准化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对标准文献情报进行收集、加工、整理、研究和利用。事实上“情报”本身就属于信息的范畴,也可以说情报就是信息。在我国标准化事业的发展进程中,标准文献情报工作是这一时期标准化工作者从事标准信息化工作最为直观的见证、体验和实践。

3标准信息化与标准化工作的关系

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横看迅猛发展的当今时代,标准与标准化的发展是通过标准信息化来实现其价值的。试想,如果没有这些标准信息的传递和传播,人类共同生活和共同劳动的环境秩序就不可能规范地建立起来,社会进步就会迟缓,社会生产力水平就不能迅速地提高。所以,标准化实施的程度离不开标准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事实上,标准化的三大工作要素,即标准的制定、标准的实施、标准的修订,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不是一次所能完成的,是在应用中循环,在循环中完善,在完善后再应用的过程,是一个在渐进中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其间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标准信息的相互传递,没有有效的标准信息传递,就没有标准信息化;没有标准信息化,标准化工作就不完整、不全面。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获得新兴产业的信息,进而制定先进的标准,可以抢占先机,引领世界先进技术水平。所以,标准信息化活动对于标准化工作的开展以及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是功不可没的。因此,标准信息化是标准化工作范畴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4标准信息化在标准化工作中的价值运用

标准信息的价值属性,决定了标准及其相关的信息始终是在流通的过程中实现其价值的。标准信息的采集、加工、整理、分类、著录、编目、更新、研究,以及标准的制定、修订、传播、推广、应用,是标准信息化活动的一系列内容。标准化工作的具体过程也是标准这一特殊产品的产生过程。标准作为一种产品,而且是一种具有特殊形态和特殊用途的技术产品,与其他产品一样具有价值。标准是一种高度严谨和具有权威性的技术信息资源,需要通过信息传递检验其质量与价值。由于标准是综合性技术的体现,具有科学的严肃性、产生的权威性、广泛的应用性、重复的使用性,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及全球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很高的价值。

5标准信息化是标准化工作及贸易壁垒的制衡要素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知识经济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传统的经济模式被打破,靠垄断占有市场已不可能。企业经营的简约性、生产的灵活性、运作的便捷性、成本的低廉性、成果的高效性、经济秩序的全球性,迫切需要标准和标准化来发挥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为了消除贸易壁垒,规范市场准入及经济秩序,世界贸易组织规定:在一切需要有技术法规或标准的场合,凡是已经有了相应的国际标准或相应的国际标准即将制定出来时,参加国(地方)均应以这些国际标准为依据制定本国(地方)标准。这足以表明标准的国际化,实际上就是标准信息化在国际间的应用和实施。其主要标志是标准信息资源的共享,而这一活动的本身就是标准信息化。因此,当今标准信息化工作已成为加快制定、修订国内、国外高质量标准的先决条件和先行工作;成为标准化主管部门,乃至政府在制定有关方针政策时的重要依据;推动企业采用更加先进的管理方式和先进的技术成果参与市场竞争;成为有效保护企业乃至国家利益,抵御经济风险的前瞻性壁垒等。这些重要意义的实现都离不开大量地收集、加工、交流、提供标准信息,离不开标准信息化活动的有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