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7:52:00

集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篇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制度的表述先后经历了四次变化:个体经济是补充;私营经济是补充;非公有制经济是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新格局。

 

当前,所有制结构已经发生巨变,应改进相关表述,有四种表述可供选择:继续提公有制经济为主体,重新解释公有制经济内涵与外延;以国有经济为主导,民营经济为主体;以公有制经济为主导;借鉴1954年宪法,并列描述各类经济。

 

所有制结构比重逆转

 

民营经济已占全国企业法人的90%以上。2010年,全国企业法人单位数为651.77万个,其中国有企业15.38万个,占2.4%;集体企业19.23万个,占3.0%;公司89.25万个,占13.7%;私营企业468.39万个,占71.9%;外商企业21.72万个,占3.3%。

 

需要指出的是,统计中的公司包括国有法人控股、集体法人控股、私营法人控股和这三类企业联营法人控股等四类公司;统计中的私营企业,是由自然人控股的私营企业,不包括私营法人控股的公司。据此推算统计中的公司数据,国有控股占10%多,私营控股约占80%,其余为集体和联营控股。

 

总体看,企业法人单位中,公有企业占10%多,非公企业占近90%;非公企业加集体企业,民营企业占到90%以上。

 

民营经济已占全国就业的85%以上。2010年,全国城镇就业人员34687万人,其中国有单位6516万人,占18.78%;集体单位597万人,占1.72%;公司3637万人,占10.5%;私营企业6071万人,占17.5%;外商企业1823万人,占5.3%;个体4467万人,占12.9%。

 

需要指出的是,统计中的十类就业人员的数据总和只占城镇就业人员的三分之二,另有三分之一即1.1亿多人未列入。实际上,这三分之一的人员多数都在个体私营经济中就业。因此,从城镇就业看,公有制经济人数占20%左右,非公有制经济占80%左右。加上农村中的非农就业人员,民营经济就业占全国非农就业的85%以上。

 

民间资本已占全国企业资本60%以上。据经济普查数据,2008年全国各经济类型的实收资本总额为34万亿元,其中国家资本为11.4万亿元,占33.5%;集体资本为1万亿元,占2.94%;法人资本为8.7万亿元,占25.6%;个人资本为7.8万亿元,占22.9%;外商资本为5.2万亿元,占25.3%。法人资本中大约40%为国家资本,60%为民营资本。

 

因此,全国各经济类型中,国有资本占40%以上,非国有的民营资本占近60%;公有资本占45%左右,非公有资本占近55%左右。加上非法人单位的个体户资本,民营资本占全国的60%以上。近三年这一比例又有相当提高。

 

民间投资已占全国投资的60%以上。2011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01933亿元,其中国有及控股投资为107486亿元,占35.6%;其余为非国有的民间投资,占64%。2011年,各类企业投资中,国有企业投资82299亿元,占27.3%;集体企业投资10296亿元,占3.6%;公司投资104469亿元,占33.1%;私营企业投资71839亿元,占22.2%;外商投资18798亿元,占6.7%。

 

从数据中可推算出,公司投资中,国有控股25187亿元,占公司的24%;其余绝大多数投资为私营控股。因此,私营及私营控股投资占全国的近50%。

 

民营企业销售收入已占全国的75%以上。2011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为84.33万亿元,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为22.83万亿元,占27.0%;其余为非国有的民营企业,占73.0%。加上以私营企业为主的规模以下工业企业,民营工业销售收入占全国的比重可达近80%。需要指出的是,2011年国家统计局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标准由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调整为2000万元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比上年减少了约15万家,减少了约三分之一。因此,规模以下工业企业比过去更多,销售收入也更多。2008年,规模以下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为35609亿元,占全国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571238亿元的6.2%。因此,总体看,全国工业销售收入中,私营企业占50%以上,非国有的民营企业占75%以上。

 

民营企业利润已占全国的70%以上。2011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为54544亿元,其中国有及控股14989亿元,占27.5%;其余为非国有的民营企业利润,占70%以上。如果加上规模以下工业企业,民营企业利润占全国工业企业利润的75%以上。2008年,规模以下工业企业营业利润3292亿元,占全国工业企业营业利润39476亿元的8.3%。

 

民营经济已占全国企业税收的60%以上。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快报数据,2012年1月至4月,全国各经济类型税收合计为38650亿元,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12200亿元,占31.6%,其余为非国有的民营经济税收。各经济类型中,国有企业5388亿元,占13.9%;集体和股份合作企业601亿元,占1.5%;股份公司17861亿元,占46.2%;私营企业3696亿元,占9.6%;涉外企业7748亿元,占20%;个体经营1626亿元,占4.2%;其他企业1729亿元,占4.5%。因此,全国税收收入中,国有及控股企业加上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和集体控股的股份公司,公有经济占不到40%;私营经济占30%以上,加上外资,非公经济占50%以上,加上集体经济,民营经济占60%以上。

 

民营经济已占全国GDp的约三分之二。2011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为47万亿元,一、二、三产业分别占10.1%、46.8%和43.1%。根据相关数据推算,第一产业增加值的95%以上为土地为农民家庭创造,国有农业比重很小;第二产业增加值的约30%为国有经济创造,约70%为非国有的民营经济创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约40%为国有经济创造,约60%为非国有的民营经济创造。总体看,目前国民经济的所有制结构比重大致为,国有经济约占三分之一,民营经济约占三分之二;公有制经济约占五分之二,非公有制经济约占五分之三。

 

各种所有制经济新内涵、新形式

 

传统的国有经济,是完全国有国营,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财产所有权完全为国家单一所有,企业完全按政府自上而下的经济计划进行经营管理。经过30多年改革,国有企业一是实行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企业拥有了完全的经营自主权;二是已经将工厂制改为公司制,企业从过去计划管理下的单纯生产者,变为市场经济中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三是推行了股份制改革,多数企业产权已多元化,企业变成国有控股的多元股权企业;四是产权多元化中,特别是企业在国内外上市后,已经有大量的私人、外商资本和非国有非集体的社会资本。

 

据经济普查数据,2008年规模以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收资本43976亿元中,国家资本占50.6%,集体资本占0.41%,法人资本占42.2%,个人占2.7%,外商资本占4%。其中法人资本多为混合所有制企业法人。我国大型国有上市公司,普遍有20%-30%的股份为非国有的各类中外投资者所有。总之,国有经济的内涵和形式已经发生根本变化,大部分已经变为国有控股和参股的混合经济。

 

中国的集体经济主要有三类,农业集体经济、农村集体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农业集体经济,实行土地承包制后,除土地仍为集体所有外,经营权已经完全私人家庭化。农村集体企业,过去是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目前多半企业已经改为私营企业,其余多数已改为股份合作制企业或私人参股企业,产权已多元化,经营已独立化、市场化和非集体化,相当大部分已经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城镇集体企业,过去实行财产权为本集体成员共同共有,目前多数企业已经改制为私营企业,其余大都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或私人参股企业,产权由共同共有改为按份共有,大部分已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如由城镇集体企业发展而来的海尔集团,现在已经是公众公司,原有集体资本只占很小比例。总之,城乡集体经济的性质、内涵和形式已经发生根本变化。

 

私营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企业和私营控股的公司。目前的个体经济与传统意义的个体经济没有多少变化,仍为个人所有、个人经营。私营企业,指工商注册登记为私人的企业,特点是投资者为自然人。这类私营企业与传统的私营企业没有多大区别,为一人或少数几个人所有和经营。但这类私营企业中的大中型企业,已经成为私人公司,股权已经多元化,有的甚至有国有、集体、外资参股,也在一定程度上是混合所有制经济,与传统私营企业有很大区别。还有一类私营公司,主要投资人不是自然人,而是作为法人的私营企业。这类私营公司,股权是多元化的,许多也有国有、集体、外资、公众和社会机构参股,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混合所有制经济。

 

据经济普查数据,2008年,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实收资本为16883亿元,其中个人资本占67%,国家资本占0.3%,集体资本占0.8%,法人资本占31%,外商资本占0.9%。法人资本多为以私营企业为主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如华为公司已经成为一个由6万多员工持股、企业主要经营者个人持股比例很低的股份制企业。

 

我国外资经济,除外商独资企业外,外商合资与合作企业中的中方合资合作人,既有国有、集体,也有私人、社会机构。这类外资经济也是一种混合所有制经济,并非单纯的国外私人经济。另外,外商企业中的外资,许多也不是纯私营机构,而是国外的社会公众机构如养老金机构等,是该国的一种社会公众资本。据经济普查数据,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实收资本为34470亿元,其中外商资本占76%,国家资本占3.9%,集体资本占0.7%,法人资本占16%,个人资本占3.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大量由社会团体、中介组织、基金公司、投资机构投资举办或参与组建经营的经济组织。这类组织既非国有,也非集体,既非外资,也非私营,它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如目前全国有70多家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着1000多支基金,基金投资人达4000多万,基金份额近3万亿份,拥有的证券市值达2万多亿元,已经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重要投资主体。这类经济组织,产权是多元的、公众的,管理是社会的、独立自主的,是一种新兴的社会经济、公众经济。它具有公有制性质,其公有程度超过集体经济和地方国有经济;它也具有私有性质,其经营目的是为个人投资者或参与者谋利益。可以将这类组织的经济属性确认为社会所有制或公众所有制,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公有经济,是一种新兴的和新型的公有经济。

 

总的来看,过去人们理解的各种所有制经济的真实内涵和实现形式已经发生重大甚至根本性变化。绝不能再用传统的公有私有划分观念来看待当今中国经济,必须树立全新的所有制经济观念。并且,各种所有制经济在相互关系上也已发生重大变化。除个体经济、以自然人控股的私营企业外,新型的国有经济、新型的集体合作经济、私营法人控股公司和外资经济,正在以各自的混合所有经济为纽带,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交融、相互支持关系。

 

中国的各种所有制经济,一头是新型的国有经济、集体合作经济,中间是各类混合所有经济、社会公众经济,另一头是外资经济和私营个体经济,它们各自在相应的产业和产品领域、行业和服务领域发挥作用、平等竞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表述的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关于所有制制度的每一次新表述,都经历了不少争议。每次争议,都给非公经济人士带来某些担心和忧虑,但中央对每次争议的解决,都给非公经济发展带来更大推动。

 

当前,对于民营经济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二”,一些人抱以怀疑和批评态度,指责其违背了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要求,提出要控制民营经济的领域和比重。面对各类所有制经济的发展现实和趋势,面对一些人的怀疑,我们要继续与时俱进,实事求是,重新界定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与外延,做出符合实际的新表述。有四种表述选择建议:

 

选择建议之一:继续提“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重新解释公有制经济内涵与外延,使其与发展现实及未来趋势相适应。

 

我国多数国有企业已进行公司化改革,股权已多元化、社会化;农村集体经济实行土地承包和家庭经营,农村集体企业多数已改为股份合作制和私营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多数已改为股权多元化和个人化的企业;因此,我国公有制经济内涵和形式已经与过去发生根本变化。

 

相当部分私营企业已变成股权多元化、社会化的公司,不少公司家族持股比重已经低于50%,甚至在30%、20%以下,普遍实行产权与经营权分离,已经与传统私营企业有重大区别,其产权社会化程度已超过集体企业和许多地方国有企业,很难再简单地将其称之为非公经济,它已成为一种“准公有”企业。

 

目前经济中大量存在的由社会团体、中介组织、基金公司等建立的经济组织,产权是多元的、公众的,经营是独立的、自主的。它具有公有性质,其公有程度超过集体经济和地方国有经济;它也具有私有性质,经营目的是为个人服务。这类企业的经济属性是社会所有制或公众所有制,是一种新兴的公有经济。

 

上述四种经济,前两类是公有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后两类是新兴的公有经济。这四类经济目前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不下60%,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其比重也不会有多大变化。

 

因此,如果我们解放思想,将公有制经济的内涵与外延加以完善,由仅限于国有及控股、集体及控股的经济,拓展为包括前述的新兴的公有经济,那么,继续提“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在理论、政策、法律和实践上,目前与将来都不会出现大的矛盾。

 

选择建议之二:保持国有经济内涵,适应民营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提出:“以国有经济为主导,民营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国有经济内涵主要指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经济。目前国有经济占GDp大约三分之一,在数量上已不是主体,但它控制了经济主要命脉,在经济中发挥着主导与骨干作用。民营经济是与国有经济相比较而言的经济,它包括集体经济和各类非公经济,还包括前述各类社会组织建立的非公非私的经济。民营经济已占GDp的三分之二,数量上已是主体,今后比重还会上升。这些客观现实,应当承认并顺应。

 

因此,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提出:“以国有经济为主导,民营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选择建议之三:保持公有制经济的原有内涵,提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公有制经济内涵指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经济和集体及集体控股企业经济,目前占国民经济的约五分之二,数量上已经不是主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核心内容,公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必须而且将必然长期坚持。与公有经济相对应的各类非公有经济,以及前述的由各类社会组织建立的非公非私经济,目前约占国民经济的五分之三,数量上已经是主体,今后比重还会提升。这些客观现实,同样应当承认和顺应。因此,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提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选择建议之四:借鉴1954年宪法,提出:“我国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和混合经济,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建国初至社会主义改造之前,我国经济成分结构为国有经济、合作经济、个体经济和民族资本经济。当时,国有经济控制着经济命脉,合作经济规模较小,个体经济和民族资本占60%以上。为长期推行新民主主义经济方针政策,1954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现在主要有下列各种:国家所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合作社所有制,即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个体劳动者所有制;资本家所有制。”当前我国所有制结构状况,除外商经济外,各类经济的比重基本与建国初期差不多。

 

目前,我国各类所有制经济内涵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外商经济也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有大量混合经济。这些客观现实,应当承认和顺应。因此,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提出:“我国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和混合经济,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作者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秘书长、研究员

集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篇2

鼓励私营建筑经济参与国有建筑企业的产权流动、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在推动国有建筑企业改革的同时,壮大和发展私营建筑经济。只要政策允许,并正确引导,这些戴帽的、挂靠的私营经济成份必将象火山爆发一样,迸发出巨大的能量,使私营建筑经济得到大力发展,进而推动整个建筑业的迅速发展。

(一)私营经济的发展,己成为支撑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增加财政收入,缓解城镇就业压力和分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要力量和重要来源。据统计,改革开放20多年来,私营建筑经济年增长率为17%以上,明显高于公有制建筑经济的发展速度(国有经济4%,集体经济8%)。私营建筑经济的工商税收增长五倍以上,己经成为各级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劳动就业的重心已向私营建筑经济转移。由于建筑业和建筑产品具有特殊性以及所有制歧视的存在等原因,使得私营建筑经济发展与私营工商业相比相对滞后,严重制约了建筑业的发展。但是,私营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并促进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

(二)私营建筑经济是建筑业深化改革的结果,反过来,发展私营建筑经济又促进公有制建筑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公有制建筑经济在建筑经济总量中仍处于主体地位,还在发挥着主导作用,但由于大多数国有建筑企业机制不活、权责不清、包袱沉重、人才流失、亏损严重、效益低下等原因,已制约了国有建筑企业的发展。而私营建筑企业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诞生,又随着市场竞争求得生存与发展的。

因此私营建筑企业日益显示出较强的生命力,同时,对国有建筑企业形成越来越大的冲击力。对国有建筑企业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私营建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国有建筑企业改革形成了倒逼机制。而产权改革是改革的关键,国有建筑企业的前途取决于产权改革的成败。因此,私营建筑经济是建筑业深化改革的结果,反过来,发展私营建筑经济又促进国有建筑企业的改革。

(三)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有利于加强建筑市场管理,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国有企业通过改制,使原国有企业己经改姓,从而增加了私营建筑经济的成份。有的已经上市,其产权已属股民所有;有的已由职工一次性买断,变成民有民营企业;有的由职工参股;有的实行租赁、承包经营,特别是有的经营者买断了中小国有尤其是集体建筑企业,变成了私营企业。大量存在的名为国有或集体,实为私营的建筑企业已经成为私营建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建筑市场中国有民营出卖营业执照和资质、挂户、垫资承包、压级压价,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较为突出,已成为各级政府管理与治理的重点问题。因此,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有助于这类问题的解决。

二、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对策和措施

(一)抓认识

就是要用党的十七大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全新观点,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要把发展私营建筑经济提高到国有建筑企业改革能否深化,建筑业能否真正成为支柱产业的高度上来;要把发展私营建筑经济提高到能否抓住历史机遇,使建筑业得到大力发展的高度上来;要打破束缚私营经济发展的框框,只要不违背法律政策,就不要做任何限制。

(二)抓改革

就是要深化国有建筑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重点是改革产权制度,实现制度创新。国有小企业可以采取出售、兼并、租赁、承包、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加快放开搞活国有小型企业的步伐。从而为私有建筑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

(三)抓政策

就是要全面落实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政策。一是加强法制建设。制定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规划,为长期以来名不正、言不顺的戴红帽私营建筑企业摘帽正名,还原其本来面目,确立其法律地位,从而最大限度地解决和发展私营建筑生产力。二是制定一切有利于私营建筑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要为私营建筑企业在工商注册、资质审批、招标投标、跨地区跨部门施工、工程质量评优、企业贷款、企业改制,尤其是私营企业兼并、参股、收购国有中小建筑企业等方面,创造一视同仁、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三是破除所有制歧视,强化服务意识,提供各种咨询服务,为私营建筑经济的大力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抓规范

就是要以克服私营建筑经济自身存在的缺陷为重点,抓规范。

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这就要求我们,一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和导向作用,引导私营企业明确市场定位,确定经营策略,壮大经济规模,适应市场竞争。二是要加强工商、税务、审计和工程质量监督,提高工程监理覆盖率,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充分运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等综合手段,消除私营建筑企业自身存在的偷工减料、偷税漏税、掠夺经营、忽视质量等行为短期化问题,促进其向合法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三是要改变私营企业传统落后的经营管理方式。

1.在产权制度上,要从独资企业单一主体的产权结构向股份合作制和有限责任等多元化产权制度过渡;

2.在企业管理上,要从传统的家庭化管理模式和独裁型决策机制向科学化现代化管理过渡;

3.在企业规模上,要从以中小企业为主逐步向公司化、集团化方向发展;

4.在经济增长方式上,要从劳动密集型、粗放型逐步向技术管理密集型、集约型过渡;

5.在企业扩张上,要从仅仅依靠一家一户的资本积累转移到依靠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实行多元化融资上来;鼓励私营建筑经济参与国有建筑企业的产权流动、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在推动国有建筑企业改革的同时,壮大和发展私营建筑经济。

我国目前正处在向工业化国家转变的历史阶段。在这个阶段,建筑市场潜力巨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作为建筑业中充满活力和生命力的私营建筑企业,可以说商机无限,有广阔的发展舞台。

集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篇3

论文摘要:论我国私有林的经营形式包括家庭经营、企业经营、合作组织经营三种。伴随着集体林权改革的推进,私有林的产权相对完善,家庭经营是主要经营形式,生产规模呈现出零星化的特点,私有林发展仍面临着交通不便、政策限制、资金缺乏、市场有限等问题的制约。私有林进一步发展需要产权流转的规范、补贴制度的运用、金融保险的支持和组织机构的服务等公共政策的支持。

集体林权改革的推进所引起的交易成本改变伴随着我国外在制度环境的不断成熟,我国私有林不断发展起来。但我国私有林发展的现状如何?将走向何处?政府能够为私有林发展做出什么样的努力?在此将通过横向上分析私有林的经营形式,纵向上分析私有林的经营水平和经营趋势,并结合私有林发展面临的问题的分析,为这些问题的解决做出些许努力。

1私有林发展水平及趋势

1.1私有林的经营形式

我国私有林发展主要是在集体林权改革中,通过对集体林权(林地使用权和林木产权)承包经营、租赁经营、联合经营、股份合作经营、股份制经营、拍卖出让经营、无偿划拨等多种形式发展起来的。也有部分是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等发展人工林的结果。因此,私有林主要是指在林地所有权归于集体所有的前提下,林农和私有经济组织对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和处置权不同程度地拥有的林业经营形式。根据经营主体和管理模式的差别,私有林的经营形式具体包括家庭经营、企业经营与合作组织经营三种。①家庭经营形式。包括一般家庭经营和家庭林场。在林业“三定”时,自留山按人口分,一般平均每人0.1~0.3hm,荒山荒地多的地方也有达1hm的。责任山按劳动力自愿承包,也有的地方把责任山平均划分到户经营。另外,在划分自留山、责任山到户经营的基础上,有些有经营头脑的人通过租赁、承包等形式,扩大山林经营规模,并雇佣劳动力协助经营,从而出现了家庭林场或林业庄园等组织形式。②企业经营形式。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经济体制的转轨,一大批私营机构和个人开始投资开发林业资源,实行种养加、产供销结合,进行林农果畜产品生产与初加工、深加工相结合一条龙型的产业化经营,从而提高了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拓宽了产品市场。在广东、福建、海南等气候条件好、林木生长快并具有较好的投资环境的沿海省区,外商投资林业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其参与林业的主要活动是租赁林地营造速生丰产林和进行以林为主的综合开发经营。③合作组织经营形式。联营经济和股份合作制经济是两种发展程度不同的合作组织形式。联营经济是在家庭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组织形式,是股份合作制经济的雏形,根据联合主体的不同,可分为联户经营、农户与林场联合经营、农户与其他事业单位联合经营三种具体形式。有些地方在联营经济的基础上出现了股份合作制组织:农户之间的合作经营、农户和村组合作开发经营、村组和林场的股份制组织;农户、村组、乡镇与国有林场、营林公司、木材公司的股份合作经营等是其主要形式。

1.2私有林的发展水平

我国私有林是在集体林权改革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其发展水平主要体现在私有产权的相对完善和生产规模的零星化。在集体林权改革的支持下,我国私有林产权不断得到完善,尤其是林权的登记和林权证的发放,私有林主对私有林产权的拥有更有保障。当前私有林产权内容体现在林农拥有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甚至在不改变林地使用方式的前提下,私有林主可以自由转让;私有林产权客体除了“四荒地”、自留山外,还包括大部分集体商品林。集体林权改革已为私有林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产权基础,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私有林经营中的林地权属问题相对较少。

由于我国私有林主要是在集体林权改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私有林的初步经营形式几乎都是小规模的家庭经营,呈现出零星化的特点,根据湖南省资料,家庭经营林地面积占全省林地面积的1/3。据南方集体林区的调查,家庭承包经营占48%,自留山经营占29%,租赁经营占13%,股份合作经营占7%,乡村统~经营占2%,其他经营方式占1%。集体林区林农收入主要来源是经营林业,集体林权划分到户已把林农经营林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据调查,3/4的林农认为经营林业大有前途,2/3的林农种林是为了获取经济收入,这更强化了私有林的家庭经营形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占主导地位。私有林的家庭经营形式决定了当前私有林的功能主要是生产功能,调查中有95%以上的林农希望经营经济林与用材林。

1.3私有林的发展趋势

根据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方向和我国私有林发展现状,私有林在我国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私有林生态服务功能增强,私有林的功能由生产功能向服务功能转变。私有林除了供应木材外,经济林和竹林占有很大~部分。一直以来,我国的木材进口量不断增加,以供应木材为主要功能的私有林在一定时期内仍需要在木材生产上有所作为。但随着我国林业的不断发展,森林资源作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增长单纯利用木材作用的不断减弱,作为第三产业和财富增长源泉作用的上升,生产木材的功能将向森林生态功能转变,私有林的主要用途也发生相应的变化,生产功能趋于下降,游憩等服务功能趋于上升。二是私有林经营规模的扩大,私有林的经营规模由分散小规模经营向集约大规模经营方向发展。由于林木资产经营对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小规模经营的管理成本比大规模经营高,并且林木经营的长期性和不确定性,分散的林农既不可能左右市场也难以获得信息,高交易成本的分散经营势必被低交易成本的规模经营所取代。可见,集约经营程度高、经济效益高、竞争力强的大规模私有林将得到很大的发展。况且集体林权改革的深入造就了大量分散的、缺乏竞争力的小规模私有林,在一定程度上为规模经营私有林的发展创造了基本条件。在我国大规模私有林除了企业经营、大户经营之外,联户股份合作经营形式已初显生机和活力。

2私有林发展面临的问题

通过对林地使用权、林木产权的私有化,可以有效避免投资主体不清、利益关系模糊、所有者缺位、经营者缺乏激励等问题,提高了林业投资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我国私有林的进一步发展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图1所示。

2.1当前存在的问题

集体林权改革后的初期阶段,由于私有林发展的起步阶段和相关配套政策的不健全,私有林发展面临如下几大矛盾:①政府鼓励与政策法规不健全的矛盾。虽然全国各地出台了一些鼓励私有林发展的政策,但长期以来,我国个人及私营部门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并不高,国家政策及法律监督机制不完善,尤其是林权流转的操作程序不规范。②基础设施投入大和资金不足的矛盾。林业生产过程中的种苗、防虫、施肥等投入本来就很高,而林道、林业防火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更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调查中70%以上私有林主经营林业的资金来源都是自有资金,私有林主大部分都是林区林农,生活水平低,更不要说有什么资本积累可以进行基础设施投资,投入资金短缺成了最主要的制约因素。③投资回收期长和资金信贷周期短的矛盾。林业生产的投资回收期一般在10年左右,有的甚至十几年数十年,由于私有林经营者尚未建立多少资信,商业性金融机构又不愿接受风险较大的林木、果木抵押和担保贷款,所以在经营初期很难得到所急需的贷款;即使得到贷款,资金成本也很高,期限短,还贷期限一般只有3个月,最长只有半年,短的只有10~15天。④林农经营私有林的积极性高与经营集约化程度低的矛盾。集体林权改革后,林农都认为经营私有林大有前途(湖北调研过程中有65%持此观点),然而,由于集体林地被碎化,私有林经营规模小,并且林农初涉林业经营领域,林农科技素质不高,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⑤私有林经营者对林业经济效益的要求与采伐限额受限制的矛盾。集体林权改革以来,分山到户,林权归林农所有,山权不变的私有林面积在集体林区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从理论上讲,私有林经营者有权按市场需求采伐木材;但采伐限额制度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私自采伐林木(除自留地和房前屋后个人所有的零星林木),采伐林木必须凭证进行,这使林农缺乏自主经营和分配林业收益的权利,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林农培育森林的积极性。

2.2潜在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私有林的进一步发展将面临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企业、大户的垄断经营和小规模私有林主生产积极性降低。

私有林的规模化经营包括大户经营、企业经营、联户股份合作经营等方式。在开始阶段,私有林的规模化经营由于低交易成本可以大大提高林木生产的经济效益,对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负面影响不明显。当规模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在市场作用下,企业经营和大户经营容易导致垄断经营,降低林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把外部成本转嫁给社会,对生态效益产生负效应;并且,林权的一次性买断使林业的经营权和收益权集中到经营大户手中,林农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仍旧失去相应的林权,社会效益也受到影响。

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大部分林农从林地上剥离出来,进入城市或其他产业,他们对自己拥有的小规模私有林既不进行经营,也不转让或入股其他私有经济组织,而是作为一种资产储蓄,或者平时度假用。在某些发达国家,这种现象已经相对普遍,影响私有林的发展。

集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篇4

一、不断解放思想,深化对加快发展个私经济重要性的认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放心、放胆、放手地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提高认识是关键。两年来,我们联系昆明改革和建设的实际,在实践中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对个体私营经济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着重抓好"四个联系”和“四个提高”。

1.联系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五大精神,提高对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重要性的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昆明个体私营经济纵比有了很大发展,但横比与沿海发达地区还有很大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是思想认识存在距离。只有理论上的清醒,才有政治上的坚定和行动上的坚决。为此,我们组织广大干部群众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十五大关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等重要论述,从理论上搞清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是现阶段发展生产力,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使干部群众从思想上进一步冲破“左”的禁铜和旧有的思维定势,自觉破除了个体私营经济只能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的“补充论”,顺其自然发展的“自发论”,发展得差不多了的“满足论”,把思想统一到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上来,充分肯定它们在经济和社会上应有的重要地位、改变把个私经济“打入另册”的做法,真正做到放心、放胆、放手地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2、联系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提高对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紧迫性的认识。近两年来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集中表现为农产品流通不畅,价格持续回落,农民增收缓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二、三产业不发达,农产品加工、运销滞后。从昆明农村的实际情况看,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根据十五届三中全会关于采取灵活有效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农村个体、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有更大发展的精神,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把加快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作为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点来抓,作为培育县区经济新的增长点,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城镇居民新的就业渠道,县乡财政增收的新来源积极加以扶持。为此,我们把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与搞好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结合起来,拓宽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子,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增加了农民收入。宜良县建立起上千人的鸭产品个体运销队伍,把肉鸭销往省内省外,1999年全县出栏商品鸭800多万只,农民收入上亿元;官渡区大力发展畜禽养殖、农产品加工为重点的个体私营企业,培育起高上高食品有限公司、昆明华曦牧业有限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搞活了加工、流通,拉动了生产。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促进了农村经济快速增长,去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15元。

3、联系国有经济实施战略性调整,提高对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有利于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认识。国有经济实施战略性调整,逐步从一些竞争性行业中退出,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而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一些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将要实施关停并转,大批职工面临下岗再就业的选择,许多职工将投身到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中。从这一实际出发,我们把国有经济的调整改革与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结合起来,积极引导有条件的国有企业“退二进三”。对下岗职工从事个体私营经济的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照顾。如支持“云纺”、“昆纺”等企业在原厂区办起小商品批发市场,吸纳省内外客商进场交易,安置了大批下岗的富余人员。同时,鼓励有实力的个体私营企业用兼并、收购等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如云南天久股份(集团)有限公司与市汽车经贸运输公司联合兴力、“汽配商城”,诺仕达集团兼并“昆明中国旅行社”,云南泰隆宏瑞集团兼并市铝制品厂·等。这既使—些过去因资金紧缺、产品销路不畅、机制不活而陷入困境的国有企业走出困境,又使个体私营经济拓展了发展的空间。

4、联系全省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提高在西部大开发中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认识。中央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决策后,省里提出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的战略构想。昆明作为省会中心城市,在我国西部大开发和我省实施“两大一通道”建设中肩负着重要文撑点和排头兵的历史重任。基于这一认识,去年下半年以来,我们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在全省深入开展以“深化改革、调整结构、开拓市场、搞活流通”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的部署,引导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在西部大开发中的重大意义,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解放思想、深化认识,用新的思路和方法去解决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找准结合点,推动个体私营经济的大发展。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全力推进个私经济的更快更好发展

政策扶持是促进个私经济发展的基础。1998年全省个体私营经济工作会议结束以后。市委、市政府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昆明市《关于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实施意见》,按照“六不限”方针,从10个方面确定了44条鼓励个私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市工商、经贸、财税、土地、人事、劳动、公安、金融等17个部门和各县(市)区党委、政府也结合实际,相继出台了加快发展个私经济的实施细则。在出台的扶持政策中,既兼顾一般问题,又突出重点,着力点放在化解资金、土地、人才等难点问题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切实加强对个私经济的资金支持。资金短缺是制约个私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此,我市通过增加财政投入、引导信贷资金和实行税收优惠,三管齐下,切实加大了对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一是由市财政拨款1500万元建立了财政扶持资金,并追加100万元贷款贴息资金。各县(市)区政府也从个私企业交纳的所得税中提取1—5%作为专项发展资金,用于扶持重点企业的发展。二是提高市属地方金融机构对个私经济的贷款比重。到1999年末,市商业银行共向个私企业发放贷款28.74亿元,占其贷款总额的71%;农村信用联社则向个私企业累计发放贷款1.1.38亿元,占其新增贷款总额的46.1%:三是税务部门按规定提高了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为个私企业每年减轻税赋3000万元以上。四是为解决贷款准、担保难的矛盾,在实践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设立“盘龙区个体私营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开展为个私经济贷款担保的试点业务。五是由政府、金融部门适时制定扶持资金的使用、管理办法,规范了资金运作,保障了资金投向,提高了资金效率。从资金的使用看,由政府、银行提供的资金,绝大部分已投入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支持的基础产业、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发挥了资金扶持对产业结构调整和提高个私经济素质的积极作用。

2、妥善解决个私经济的生产经营用地。针对个私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的获取土地难、手续不规范、生产经营场地不足的状况,我市依据国家土地管理法规,坚持个私企业与国有、集体企业用地平等对待,以盘活存量土地为重点,在清理、补办、完善用地手续的同时,运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租赁等多种方式,切实解决个私企业的生产经营用地。据不完全统计,到1999年底,对全市个私企业符合补办用地手续的3416宗、3.31万亩土地,已按权限上报审批完毕;对手续完备的800宗、6000余亩用地正式下发了批准通知书、颁发土地使用证书500件、、嵩明、石林县正在创力、的个体私营经济园区和官渡区大板桥工业园区,在为个私企业提供新的发展空间方面作出了突破性的探索。目前,个私经济发展中场地不足和用地手续不规范的状况已得到基本扭转,极大地满足了个私企业生产经营用地的需要。

3、积极为个私经济提供人才保障。个私经济的自身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取决于人才素质的高低。为改善个私经济的人员结构,进一步拓宽人才渠道,我市通过人事制度、就业制度、户籍制度改革,针对个私经济从业人员的不同情况,制定了保留身份、保管档案、评定职称、参加社保、申办户口等方面的具体政策,使一大批科技型、管理型、实用型人才进入了个私经济领域。到目前为止,我市依据投资额度、纳税水平、人才引进、应届大中专生进昆、小城镇落户的有关规定,已为从事个私经济的4780人办理了常住或蓝印户口,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个私经济的发展。今年,我市还将在摸清个私经济人才现状的基础上,将个私经济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全市人才开发战略规划,重点培养和引进创新型人才,力争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个私经济人才不足的局面c

4、进一步放宽个私经济的市场准入条件。按照“六不限’:方针,除国家明令禁止的以外,我市现已全面放开了各类经营领域,允许个私经济进入国际市场、资本市场和高科技市场谋求发展,从而促进了个私经济向开放型、科技型、集约型方向发展,使个私经济的经营规模、档次、结构得到明显提升。云南南磷集团在取得自营进出口权后,其主导产品黄磷已出口到日本、欧洲等海外市场。诺仕达集团、风驰明星信息产业集团的净资产已分别达4.3亿元和1.1亿元。为扩大规模、创新机制,两家公司在政府的支持下正积极筹备股票上市。民营科技型企业迅速发展,其开发的铝电解智能槽控技术、ZY—6000型光电断层扫描感烟报警系

统、原子印章设备、防伪印章技术、“肾衰宁”新药等高科技含量的技术和产品,填补了相关行业的空白,已先后进入产业化生产。

三、大力完善服务体系。为个体私营经济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为加快个私经济的发展,政府不仅要给予有力的政策扶持,还应提供多方面的优质服务,为其创造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近两年来。我市根据国家和省的要求,从推功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出发,围绕个私经济发展的需要,先后出台了10多个文件,为加强对个私经济的服务作出明确的要求。服务的内容从表面向深层拓展,初步形成了,包括办事制度、教育培训、户籍管理、人事、计划生育、安全生产、舆论宣传、统计服务在内的多样化服务体系,受到了个私业主的欢迎。

l、为个私经济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我市各级、各部门普遍建立了公开的办事制度,公开办事原则、程序和方法,在登记注册、项目报批、经营范围、许可证管理、用地审批、职称评定、成果鉴定、申报进出口经营权等方面,一视同仁,不分所有制成份,努力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个私企业有关人员申请办理出国护照的,自提供有关资料起15日内就可办结。我市的西山区工商、税务、劳动、公安等部门实行定点定时合署办公,为个私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极大地提高了服务效率,新办企业办理手续的时间从过去的几个月缩短为一周之内。

2、真心实意为个私企业办实事。一是由市政府领导带领有关部门到私营企业现场办公、对昆明宏盛达公司组建集团、云南环亚轻型建材厂改扩建等进行了专题研究,帮助企业协调和解决有关问题。二是邀请个私业主参加一些全市性的经济工作会、座谈会,沟通信息,交流思想,既为其排忧解难,又引导个私经济为全市经济的发展作贡献。三是组织一些私营企业到外地开展经济协作考察,并签订了一批合作协议,推动私营企业向开放型方向发展。四是通过个体劳协、私营企业协会、工会等组织,聘请法律顾问,开展法律服务,并在500家私营企业中组建了工会组织,促进了职工队伍建设。五是将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险事业逐步延

伸到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现已有2000多名个私经济从业人员参加了社会保险。六是对个私经济从业人员广泛开展法律、安全、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培训,提高了员工素质。1998年以来,在对全市160多家个私矿山给予免费技术咨询的同时,还为其培训特殊作业人员2200人次,促进了矿山安全生产。

3、为个私经济发展营造舆论氛围。多方式、多角度加强了对个私经济的舆论宣传,既有利于增强个私经济从业人员的自豪感、荣誉感,又有利于社会各界了解、支持个私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我市先后在一些部级和地方级媒体上,通过专访、通讯、报道等多种形式,对个私经济发展取得的就成就和模范人物、创业历程、成功经验进行广泛宣传。《昆明日报》开办的“迈向21世纪的昆明私营企业巡礼”专栏,着重介绍了入选100强的部分私营企业,在读者中产生了较好的影响。此外,我市还利用媒体宣传国家政策、市场信息,促进和引导了个私经济的健康发展。

四、严格执法,依法保护个体私营企业的合法权益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织部分,其生存和发展理应依法得到保障。在推进依法治市中,我们把保护个体私营企业的合法权益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来抓,认真贯彻落实《云南省个体工商户条例》、《云南省私营企业条例》和《云甫省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权益保护条例》。

l、抓好“三个条例”的宣传教育。第一个层次是把省里颁布的保护个1本私营企业的“三个条例”作为党政机关干部普法教育的内容,认真组织学习;第二个层次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进行宣传,使行政执法部门、党政机关干部、个体私营企业主及广大市民都知晓“三个条例”的内容,为贯彻好条例奠定了基础。

2、坚决制止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三乱”是一度时期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反映较多的突出问题。对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结合全市开展“减负、清费、治乱”工作,责成工商、物价、财政、税收、公安、监察等部门,严肃查处“三乱”。两年来,全市对已取消的282项乱收费项目进行了清理和检查,堵住已取消的不合理收费项目重新进入收费范围的缺口;严格实行《收费许可证制度》和审验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无证收费;从严查处了56个有“三乱”行为的单位,查出违纪项目93项,违纪金额2646万元,对违纪单位和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有效地遏制了“三乱”的滋长蔓延。在此基础上,市物价局、财政局、监察局联合制定了《关于制止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减轻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负担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收费的项目和范围。同时,各县(市)区也开展了“治乱减负”工作,如宜良县对1992年以来的64个收费项目进行清理,取消54项,并向社会广为公布。

集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篇5

党的十五大之后,我国私营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私营建筑经济由于受到传统计划经济观念、建筑业产业和产品特点、国有建筑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滞后等因素影响,其发展速度、经济规模和市场环境与私营工商企业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严重阻碍了建筑业生产力的发展。

文中所称私营建筑经济是指:纯粹私营经济+国有或集体经济中属于私营经济的成份+名为国有或集体实为私营的建筑经济。

一、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一)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是我国私营经济大发展的必然要求

私营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支撑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增加财政收入、缓解城镇就业压力和分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力量和重要来源。改革开放20年来,非公有制经济在并不宽松的市场环境下,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17%,明显高于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速度(集体经济8%,国有经济4%)。1993-1996年间,私营经济的工商税收增长5倍以上,已经成为各级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劳动就业的重心已向非公有经济转移。

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私营经济、个体经济等非公有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使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了条件。

由于建筑业和建筑产品具有特殊性以及“所有制歧视”的存在等原因,使得私营建筑经济发展与私营工商业相比相对滞后,严重制约了建筑业的发展。但是,私营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并促进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

(二)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是建筑业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1、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是由建筑业具有“二元性”特点所决定的。建筑业的“二元性”特点表现在:

(1)一方面,国家把建筑业与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并列,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但另一方面,建筑业又属于竞争性行业。1984年,在全国城市经济中,建筑业率先进行了改革,建筑业企业被率先推向市场。十几年来,国家不仅没有给建筑业以优惠政策,而且仍然将之作为完成基本建设任务的“工具”,在资源配置、价格改革、政策法规制定和建筑市场规范等方面严重滞后,使建筑业企业在“压级压价、垫资承包、拖欠工程款”的恶性竞争环境下艰难度日。

(2)一方面,随着我国一大批工业、能源、交通等重大建设项目的建设,尤其面对国际建筑市场的竞争挑战,对建筑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另一方面,建筑业从整体上说,仍然属于劳动密集型、粗放型产业。建筑业仍然没有摆脱“四低一易”的特点:即资本有机构成低、生产工业化程度低、服务社会化水平低、建筑市场准入的门槛低。因而使得私营建筑业企业容易进入建筑市场,容易完成资本原始积累。

(3)一方面,公有建筑经济(国有+集体)在建筑经济总量中仍然处于主体地位,还在发挥着主导作用。但另一方面,大多数国有建筑业企业产权不明、权责不清、包袱沉重、亏损严重、效益低下;而私营建筑企业从诞生之日起就是政企分开、产权明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并日益显示出其生机活力。私营建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国有建筑企业改革形成了“倒逼机制”。而产权改革是改革的关键,国有建筑企业的前途取决于产权改革的成败。因此,私营建筑经济是建筑业深化改革的结果,反过来,发展私营建筑经济又促进国有建筑企业的改革。

总之,由于建筑业属于一般竞争性产业,国有经济要逐步从这一产业退出,为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留下更大的空间;由于建筑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私营建筑经济的市场进入创造了有利条件;再加上私营建筑经济较国有经济具有更旺盛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因此,发展私营建筑经济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建筑业生产力的二元性决定了所有制的二元性,即必须在发展国有建筑经济的同时,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

2、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已经具有较为深厚的现实基础。就量的概念而言,在建筑经济总量中,非国有经济已经占有较大份额。据统计,在1997年建筑业总产值中,非国有经济所占比重已达到63.7%。私营建筑经济的现实基础更主要地还表现在质的方面:

(1)近几年新成立的一批建筑业企业,尤其建筑装饰装修、地基处理、综合布线、建筑防水、消防工程施工等专业企业,成为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最具活力的重要力量。

(2)在国有建筑经济中孕育着私营建筑经济的成份。国有企业通过改制,使“原国有企业”已经改性,从而增加了私营建筑经济的成份。有的已经上市,其产权已属股民所有;有的已由职工一次性买断,变成民有民营企业;有的由职工参股;有的实行租赁、承包经营,特别是有的经营者买断了中小国有尤其是集体建筑企业,变成了私营企业。

此外,在国有建筑企业中,还存在着如下三种情形:一是一些企业经理以改制为名,将有效的国有资产“重组”,成立新的公司,由自己或亲属控股,并兼任董事长或总经理。他们将以国有企业名义承包的工程,尤其是资金到位、利润丰厚的“肥活”,交由“自己”的公司施工。这样实际上是将企业的有效资产和利润实现了由“公”到“私”的“双转移”。二是一些国有建筑企业的项目经理,以项目经理负责制为名,打着国有企业的招牌,只负盈,不负亏(实际也负不了亏)。项目盈了,狠捞;项目亏了,也捞。导致国有企业普遍存在寺庙穷、和尚愁、方丈富的现象。三是一些企业之外的人,以国有企业某某工程处或项目部的名义,以交上一点象征性的“管理费”为条件,挂靠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牌子,冒国有之名,行个人之实。这些现象的存在,事实上使许多国有建筑企业包括一些国有大中型建筑企业已经成为一捅即破的“空壳”。国有建筑企业中存在的为数不少的这些人,实际上成了国有建筑企业为自己培养的“掘墓人”。就是这些人,就是利用这些手段,在几年中就迅速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

(3)大量存在的名为国有或集体,实为私营的建筑企业已经成为私营建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3、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有利于加强建筑市场管理,有利于消除私靠乱挂、出卖资质、垫资承包、压级压价、拖欠工程款等建筑市场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利于规范建筑市场秩序。

(三)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符合发达工业化国家建筑业发展的规律

从发达工业化国家建筑业发展的规律来看,私营建筑经济应大力发展,国有资本可以从建筑业产业中退出。如日本在明治时期及其以前创立的23家主要建设公司中,有22家属私营企业,占96%,只有大成建设公司由大仑组商会(属行业协会团体,而非政府)创立。私营建筑企业由于自身具有灵活的机制和旺盛的生命力,而经久不衰。被称为日本五大超级建筑公司的清水建设、鹿岛建设、大成建设和大林组已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竹中工务店创立于1610年,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虽历经沧桑,但至今仍然保持着蓬勃生机。

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几十年前就基本上没有了国有建筑企业。我们也应当结合建国以来建筑业的发展史,认真研究国外的做法,改造我们的建筑企业所有制结构。

二、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主要障碍、政策措施及发展趋势

由上述分析可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具有客观必然性。但是,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私营建筑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阻力,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

(一)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主要障碍1、从外部来看,主要存在着观念和市场环境两大障碍。观念障碍———概括起来有“三论”,它是制约中国私营建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具体表现为:

(1)“对立论”,即不能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私营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而把私营建筑经济看作“异己”,加以排斥;

(2)“担心论”,即担心私营经济发展过快,会影响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担心工程质量干不好、债务债权还不了,等等;

(3)“唯心论”,即看不到私营建筑经济发展已经具有雄厚的现实基础,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更看不到私营建筑经济所具有的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思想认识和市场环境存在的种种障碍,严重阻碍了私营建筑经济的大力发展。

2、从私营建筑经济自身来看,制约发展的障碍主要表现为“三大缺陷”:

(1)家庭化的管理模式和独裁型的决策方式,难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在企业发展初期,权力高度集中的家庭化管理模式和个人专断的决策方式,能够高效地利用有限资本,调动家庭成员的积极性,加速资本原始积累。但是,当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后,任人唯亲的用人制度,使得私营建筑企业在家庭关系之外难以培植新的动力主体;个人专断的决策方式,由于受经营者自身知识、信息等方面的局限,而难以作出更正确的决策。因而,制约了企业的规模发展。

(2)较小的经营规模和单一的组织形式,难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建筑市场的竞争环境。一是私营建筑企业的发展滞后,规模很小。二是私营建筑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是独资企业或合伙企业,在融资能力和扩张能力方面受到限制,制约了企业规模难以迅速扩大。因而,使得私营建筑企业在抵御经营风险,参与市场竞争方面缺乏实力。

(3)经营策略上的短期行为及较低的技术和信用,是造成私营建筑企业承揽工程难的重要原因。我国私有建筑企业追求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比较严重。有的私营建筑企业不是依靠加强科学管理,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工程质量,降低经营成本来获得经济利益,而是通过偷工减料、偷税漏税等各种不正当手段牟取利益,直接影响了私营建筑企业的信用和形象。

(二)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对策与措施

1、抓认识。就是要用党的十五大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全新观点,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要把发展私营建筑经济提高到国有建筑企业改革能否深化,建筑业能否真正成为支柱产业的高度上来;要把发展私营建筑经济提高到能否抓住历史机遇,使建筑业得到大力发展的高度上来;要打破束缚私营经济发展的框框,只要不违背法律政策,就不要做任何限制。

2、抓改革。就是要深化国有建筑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重点是改革产权制度,实现制度创新。国有小企业可以采取出售、兼并、租赁、承包、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加快放开搞活国有小型企业的步伐。从而为私有建筑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

3、抓政策。就是要全面落实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政策。一是加强法制建设。制定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规划,为长期以来名不正、言不顺的“戴红帽”私营建筑企业“摘帽”正名,还原其本来面目,确立其法律地位,从而最大限度地解决和发展私营建筑生产力。二是制定一切有利于私营建筑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要为私营建筑企业在工商注册、资质审批、招标投标、跨地区跨部门施工、工程质量评优、企业贷款、企业改制,尤其是私营企业兼并、参股、收购国有中小建筑企业等方面,创造一视同仁、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三是破除所有制歧视,强化服务意识,提供各种咨询服务,为私营建筑经济的大力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4、抓规范。就是要以克服私营建筑经济自身存在的缺陷为重点,抓规范。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这就要求我们,一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和导向作用,引导私营企业明确市场定位,确定经营策略,壮大经济规模,适应市场竞争。二是要加强工商、税务、审计和工程质量监督,提高工程监理覆盖率,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充分运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等综合手段,消除私营建筑企业自身存在的偷工减料、偷税漏税、掠夺经营、忽视质量等行为短期化问题,促进其向合法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三是要改变私营企业传统落后的经营管理方式。

(1)在产权制度上,要从独资企业单一主体的产权结构向股份合作制和有限责任等多元化产权制度过渡;

(2)在企业管理上,要从传统的家庭化管理模式和独裁型决策机制向科学化现代化管理过渡;

(3)在企业规模上,要从以中小企业为主逐步向公司化、集团化方向发展;

(4)在经济增长方式上,要从劳动密集型、粗放型逐步向技术管理密集型、集约型过渡;

(5)在企业扩张上,要从仅仅依靠“一家一户”的资本积累转移到依靠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实行多元化融资上来;鼓励私营建筑经济参与国有建筑企业的产权流动、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在推动国有建筑企业改革的同时,壮大和发展私营建筑经济。

只要政策允许,并正确引导,这些“戴帽”的、“挂靠”的私营经济成份必将象火山爆发一样,迸发出巨大的能量,使私营建筑经济得到大力发展,进而推动整个建筑业的迅速发展。

(三)我国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趋势我国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我国整个私营经济的发展状况;二是我国整个建筑业的发展状况。只有整个私营经济和建筑业都发展了,才能为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

1、私营经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我国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长期存在。对我国私营经济的存在期限,十二大后认为“从大局看,不用担心”,十三大报告认为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始终,十四大报告认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共命运,十五大报告认为与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同兴亡。这充分说明了我国私营经济存在的长期性。

2、建筑业作为国有经济的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将随着我国工业化

进程的加快,而进入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纵观工业化国家建筑业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建筑业的发展同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工业化前,由于以农业为主体,因而不具备大力发展建筑业的要求和条件;工业化初期,以工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快速发展,建筑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工业化阶段,以工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在经济中占主体地位,本阶段建筑业总量进一步加大;后工业化时期,以工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比重下降,随之,建筑业作为国有经济重要支柱产业的历史使命也将完成。

我国正处在农业国逐步转变为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在这个较长的历史发展阶段,建筑市场潜力巨大,建筑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我国私营建筑经济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年的孕育阶段,已进入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一是随着我国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增加,为建筑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样有利于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二是私人投资的日益加大,将有利于私营建筑经济扩大市场占有率。因此,这一时期,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速度将明显加快,经济规模将迅速扩大。这一阶段大致用20年的时间,即到2020年,我国私营建筑经济规模总量将与国有建筑经济规模持平。

从2020-2050年,我国将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私营经济持续发展。私营建筑经济将作为国内建筑市场的主力军而进入规模发展阶段,就其经济总量来说,已超过了国有建筑经济;国有建筑经济由于国有资本的逐步转移等原因,而呈下降趋势。国有资本是否要象发达工业化国家一样从整个建筑业中退出,那将是下世纪中叶之后的事情了。

诚然,上述对我国私营建筑经济历史发展趋势的描述,是建立在十五大关于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经济基础之上的,是建立在我国私营经济将持续快速发展基础之上的,是建立在我国私营建筑经济已经孕育成熟、将要大发展基础之上的。而发展趋势中各阶段发展周期的长短,取决于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时间表,并随着改革进程的调整而进行调整。

[1]马洪.王梦奎主编.中国发展研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报告选:中国私营个体经济的现状与对策.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

集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篇6

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1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是我国经济大发展的必然趋势

1)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私营经济、个体经济等非公有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使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了条件。一方面,随着我国一大批工业、能源、交通等重大建设项目的建设,尤其面对国际建筑市场的竞争挑战,对建筑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但另一方面,建筑业从整体上说,仍然属于劳动密集型、粗放型产业。建筑业仍然没有摆脱“四低一易”的特点:即资本有机构成低、生产工业化程度低、服务社会化水平低、建筑市场准入的门槛低。因而使得私营建筑业企业容易进入建筑市场,容易完成资本原始积累。

2)公有建筑经济在建筑经济总量中仍然处于主体地位,还在发挥着主导作用。但另一方面,大多数国有建筑业企业产权不明、权责不清、包袱沉重、亏损严重、效益低下;而私营建筑企业从诞生之日起就是政企分开、产权明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并日益显示出其生机活力。私营建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国有建筑企业改革形成了巨大压力。因此,私营建筑经济是建筑业深化改革的结果,反过来,发展私营建筑经济又促进国有建筑企业的改革。

3)近些年,由于经营机制不适应等原因,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下滑,一批企业出现亏损或者明盈暗亏。同时,几千亿元的工程拖欠款又拖垮了一批企业。企业的贡献,从国家财政角度看,主要体现在税收上。现在国有企业与民有企业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基本上一样了。而非公有制经济在并不宽松的市场环境下,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17%,明显高于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速度(集体经济8%,国有经济4%)。1993~1996年间,私营经济的工商税收增长5倍以上,已经成为各级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劳动就业的重心已向非公有经济转移。

由上述分析可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具有客观必然性。但是,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私营建筑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阻力,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

2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对策与方法

1)通过“抓大放小”优化国有资本结构,使国有资产向大企业集聚,并积极吸收和利用非国有经济的社会资本,放大国有资本的功能,组建成国有独资或国资控股的代表我国建筑业具有强大组织管理和技术经济实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以利于承担国家和地方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广泛开拓国际建筑市场。除此之外的国有资本,都可以通过多种形式逐渐从国有建筑企业中淡出,改制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私有建筑企业。

2)私营建筑企业必须树立自立自强意识,在改革中求发展。要用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全新观点,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把发展私营建筑经济提高到国有建筑企业改革能否深化,建筑业能否真正成为支柱产业的高度上来;要把发展私营建筑经济提高到能否抓住历史机遇,使建筑业得到大力发展的高度上来;要打破束缚私营经济发展的框框,只要不违背法律政策

,就不要做任何限制。更重要的私营企业必须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改革产权不分的现状,使其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3)各级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切实做好和加强私营建筑企业指导和监督治理,确保其稳定持续地发展。正确指导私营建筑企业的市场定位,确定经营策略,不断地壮大经济规模,适应市场竟争;工商、税务、城管、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审计等部门要加强治理,充分利用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消除私营建筑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如偷税漏税、偷工减料、掠夺经营、忽视质量与安全的短期化行为,促进其向规范化和持续化方向发展;建立长效机制,改变私营建筑企业传统落后的经营治理方式。从单一产权结构向股份和有限责任公司转变;从传统家庭式治理向现代企业治理转变;从经营增长方式上,从劳动密集型、粗放型逐步向技术治理型、集约型转变等。

集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篇7

关键词:档案管理经济

一、目前在个体私营经济的档案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领导对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对个体私营经济以生产、经营为主,比较重视其经济入,而对在工作中形成的档案材料重视不够,多数人档案意识淡薄,档案管理摆不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对档案工作不闻不问,得过且过,有的个体私营经济者甚至不知道什么是档案,不知道档案对本企业的振兴、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也不知道利用档案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更不知道如何收集积累档案。

主要表现在:

1、《档案法》贯彻落实不到位。

一些个体私营经营单位没有建立档案工作的管理机制,没有依据《档案法》制定本系统档案工作的规章制度,档案保护设施不够完善,防范措施不够到位,档案管理现代化手段落后,给其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2、个体私营经营者对档案工作中的人、财、物配置不到位。

一是档案机构不健全,人员编制不稳定,兼职过多,调动频繁,连续性差,部分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没有办公室,文件、材料分散,档案管理与开发利用相脱节,很难为振兴本企业经济和发展服务,档案投入的经费不足,致使其企业档案工作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二)档案材料分散管理、散失严重。

由于许多个体私营经营者档案意识薄弱,对档案管理常常采取消极应付的办法,形成的档案材料谁经手,谁保管,分管零乱,有的甚至丢失,一些文件、材料连必要的组卷、装订都不搞,把各种文件、材料捆成一团,随便放在一个地方,所以难以保证个体私营经济档案管理的齐全完整,要用文件、材料时不好查找,甚至找不到是常有的事情。

(三)档案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

不少个体私营经营者没有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在档案管理过程中,随意性较强,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

主要表现在:

一是重要的、经常利用的文件、材料不齐全。如:上级党、政机关重大方针、政策性、经常查阅的文件、材料;

二是本机关、本部门的文件、材料收集不齐全;

三是上级下发的文件、材料收集不齐全。如:召开会议的文件、材料等。

二、在个体私营经济的档案管理过程中应采取的主要对策

1、学习《档案法》,增强档案管理的意识。

对《档案法》有关内容和典型事例要进行学习,增强个体私营经营者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认识,使他们感到档案管理工作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关系着个体私营经济的自身发展,保管好档案可为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保证他们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个体私营经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要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从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上下功夫。

2、制定本企业档案法规,完善档案法规体系。

除了有《档案法》做保障外,还应该结合实际制定其它与之相配套的档案管理办法、细则、制度,使本企业档案工作能达到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使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形成齐全配套的档案管理体系。

3、对档案管理增加投入。

个体私营经营者虽然人员较少,其条件有限,形成的档案材料也不是很多,但也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投入一定的人、财、物,为其搞好档案管理提供必要的条件。首先要把档案管理摆上位置,周转必要的档案设备,逐渐改善对档案的管理,使其有章可循。其次确定专兼职人员负责档案管理工作,把个体私营经济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收集起来,做好登记整理、立卷、归卷、保存、提供利用等项工作,使个体私营经济档案得到科学地保管和有效地利用,较好地发挥它的作用。

4、加强业务指导和检查,对其加以帮助和扶持。

许多个体私营经济者应对档案业务经常进行检查和监督,并对其多加帮助、扶持,解决他们在档案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他们排忧解难,以促进个体私营经济档案管理的健康发展,同时,上级档案部门要在其业务上要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培训,向个体私营经营者传授必要的档案知识,进行现场操作,通过各种可行的途径,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使其胜任这项工作。

5、坚持平时收集和集中收集相结合的原则,在平时收集工作中,要把领导阅办完毕和签发的文件及有关材料收集整理好,尽量把同一问题和同一文件有关的材料收集齐全。如:正文与附件、正文与原稿、请示与批复等放在一起,待立卷时再集中整理,以保证归档文件、材料的齐全完整。

集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篇8

关键词:宁波市;个体经济;经济发展;规律经验

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识码:a

一、宁波市个体经济发展历程

宁波市的个体经济主要是从乡镇私营企业以及农村的集体企业演化改制发展起来的,宁波市个体经济可以如此迅速的发展主要就是因为上个世纪改革开放推动了一大批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总体来说,宁波市个体经济发展有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兴起的阶段,时间是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初期(1950-1980),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宁波市就开始探索发展农村工业,当时主要是由于“左倾”思想的影响,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生产队企业发展比较缓慢。后来在1966年底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导致国内大型的工厂停工,百废待兴,日常商品十分匮乏,那段时间宁波市的农村乡镇企业发展得到了机会,到改革开放之前,宁波市乡镇企业已经达到了6.5亿的产值,拥有接近五千四百家社队的企业。改革开放之后,市场化经济快速发展,宁波市乡镇企业得到了快速地发展,乡镇企业工业产值占到了全市的三分之一,但是仍然存在很多的批评和质疑。

第四阶段(2001-至今),中央政策正式将私营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使得宁波市的个体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这也给广大个体经济私营业主提供更加积极的发展动力,全心全意投入到市场经济的发展当中。

二、宁波市个体经济发展现状

(一)个体经济总量不断增加

(二)个体私营企业逐渐树立品牌优势

宁波是我国重要的港口城市,拥有非常大的北仑港,所以说宁波市的经济发展一直都是外向型为主的模式,充分发挥外向型经济。近些年来,宁波市个体私营企业充分利用了港口优势,形成了外向型经济,这个过程中宁波市的个体私营企业也树立了自己的品牌优势,在目前我们国家商务部支持的一百多个名牌出口商品中,宁波市个体私营企业占了十多个,像比较著名的雅戈尔服装、杉杉服装等等,这样的品牌优势在全国都是处于领先优势地位。

(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块状经济”

块状经济这个概念有很多年的历史,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的,经过这些年的演化发展,现在块状经济也可以被称作是区域特色经济,主要就是在一定区域内特色企业集聚发展,互相协作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区域性经济集体,如今,宁波市的块状经济就十分的明显。目前宁波市平均每个乡镇就有接近三个综合市场,比如说慈溪的周巷食品批发市场、余姚的灯具之乡、慈溪横河镇的国际轴承超市和慈溪掌起镇的打火机工业园区等等,这些都是特色产业的集聚,形成了块状经济,对于浙江省乃至全国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宁波市个体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一)传统文化当中重视商业

中国整体传统思想是“重农抑商”,但是宁波市很早开始就有着尊重商业的传统,从古代的文化大家王阳明、黄宗羲开始就有“工商皆本、义利并重”的思想,这样的思想传统对于近现代宁波市个体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宁波人经商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鼓励宁波人积极参与商业活动,从而形成了一群头脑精明、诚恳务实的商业巨头,尤其像雅戈尔集团创办之初,从最初的礼堂小加工到现在中国男装行业的巨头,这样的实例都充分证明了重视商业传统文化对于宁波市个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政策灵活,体制充满活力

首先,宁波市位于长三角地区,与上海相近,可以拥有整个长三角技术的支持,而且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通过这些地方的技术、资本以及信息交流可以带动经济的发展,提升宁波市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

其次,宁波市拥有全国最好的港口资源,港口的迅速发展,给宁波市带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尤其是促进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为宁波市的个体私营企业开辟了更大的市场,同时加深了各个领域的合作和互动,促进了外向产业以及配套产业的发展。

最后,宁波市个体私营企业发展起点很低,技术含量很低,大多是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这样在发展的初期可以充分利用宁波劳动力的丰富资源,与此同时,宁波市有一大批敢想敢做、勇于创新的民营企业家,他们通过准确的分析市场的形式,进行有针对性的生产,并且逐步随着社会发展开展产业转型升级,最后可以获得最大的收益,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迅速占领国内市场。

四、宁波市个体经济发展结论和启示

(一)宁波市个体经济发展的结论

1.宁波个体经济的产业分布

宁波市个体经济的产业分布呈以下特征:第一产业在个体私营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最低,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最大,个体经济主要集中在餐饮业、零售批发、社会服务等行业。在宁波个体经营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第二产业中以制造业为主,但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处于逐渐下降的趋势,而第三产业则呈上升趋势。在这个三个产业中,第一产业虽然所占比例最低,但发展速度却是最快的,高于第二、第三产业。

2.宁波个体经济的空间分布

传统而言,宁波个体经营经济的重心集中于宁波的农村地区,但是近年来,农村和城市之间的经济差距正在缩小,因此,经济重心也开始发生转变。具体而言,城镇的个体经营经济是以第三产业为主导,而农村的个体经营经济则是以第二产业为主导。核心城区的个体经营经济发展最为薄弱,而城市的核心边缘区则是城市的个体经营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虽然所占比重最大,但是发展速度缓慢。宁波市的个体经济产业的空间分布具有地域集中的分布特点,“块状经济”是宁波市的特殊经济模式。

(二)宁波市个体经济发展的启示

集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篇9

[论文摘要]由于建筑业属于一般竞争性产业,国有经济要逐步从这一产业退出,为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留下更大的空间;由于建筑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私营建筑经济的市场进入创造了有利条件;再加上私营建筑经济较国有经济具有更旺盛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因此,发展私营建筑经济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私营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私营建筑经济由于受到传统计划经济观念、建筑业产业和产品特点、国有建筑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滞后等因素影响,其发展速度、经济规模和市场环境与私营工商企业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严重阻碍了建筑业生产力的发展。建筑业持续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增强,尤其是1998年以来,建筑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直稳定在6.6%-6.8%之间,已成为我国新兴的支柱产业。国有建筑经济处于这个支柱产业的中心地位。建国50多年来,国有建筑经济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改革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必须明确指出,建筑业又是一个竞争性行业,以国有为主导,以公有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已逐渐形成。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已做出了明确回答。也就是说,从建筑业特点出发,从着眼于建筑业发展出发,在不断增强国有建筑经济控制力的前提下,要提高认识,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

一、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是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一)私营经济的发展,已成为支撑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增加时政收入,缓解城镇就业压力和分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要力量和重要来源

据统计,改革开放20多年来,私营建筑经济年增长率为巧%以上,明显高于公有制建筑经济的发展速度(国有经济4%,集体经济8%)。私营建筑经济的工商税收增长五倍以上,已经成为各级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劳动就业的重心已向私营建筑经济转移。

(二)私营建筑经济是建筑业深化改革的结果,反过来,发展私营建筑经济又促进了公有制建筑经济的改革与发展

公有制建筑经济在建筑经济总量中仍处于主体地位,还在发挥着主导作用,但由于大多数国有建筑企业机制不活、权责不清、包袱沉重、人才流失、亏损严重、效益低下等原因,已制约了国有建筑企业的发展。而私营建筑企业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诞生,又随着市场竞争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因此私营建筑企业日益显示出较强的生命力,同时,对国有建筑企业形成越来越大的冲击力。对国有建筑企业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有利于加强建筑市场管理,规范建筑市场秋序

目前,建筑市场中国有民营出卖营业执照和资质、挂户、垫资承包、压级压价,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较为突出,已成为各级政府管理与治理的重点问题,因此,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有助于这类问题的解决。[

二、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对策和措施

(一)各级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要用党的十六大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新观点,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各级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要把发展私营建筑经济提高到国有建筑企业能否深化、建筑业能否真正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高度上来;把重视发展私营建筑经济提高到能否切实改善人民群众居住条件,建立稳定和谐的社会上来。因此,要充分认识到私营建筑经济已处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宣传和政策上为私营经济保驾护航。

(二)各级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落实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政策

1.制定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长远发展规划,为最大限度地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确立目标和指明方向。

2.制定一切有利私营建筑经济发展的各项配套政策。在工商注册、资质审批、招投标、工程质量评比、工程安全评定、企业贷款、用人用工等方面,创造公平、公正、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

3.在加强法制建设的同时,强化服务意识,提供各种咨询服务,为私营建筑经济的大力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各级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切实做好和加强私营建筑企业指导和监督管理。确保其遵规守纪、稳定持续地发展

1.正确指导私营建筑企业的市场定位,确定经营策略,不断地壮大经济规模,适应市场竞争。

2.工商、税务、城管、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审计等部门要加强管理,充分利用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消除私营建筑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如偷税漏税、偷工减料、掠夺经营、忽视质量与安全的短期化行为,促进其向规范化和持续化方向发展。

3.建立长效机制,改变私营建筑企业传统落后的经营管理方式。从单一产权结构向股份和有限责任公司转变;从传统家庭式管理向现代企业管理转变;从经营增长方式上,从劳动密集型、粗放型逐步向技术管理型、集约型转变等。

三、我国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趋势

1.私营建筑经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我国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长期存在。

2.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新兴支柱产业,将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而进人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

集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篇10

关键词:广东;非公经济;发展变迁;影响

非公有制经济是相对于公有制经济而产生的名词。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它是我国现阶段除了公有制经济形式以外的所有经济结构形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广东省统计局最新调查统计成果,[1]试就广东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及其影响(1949—2009)作些论述.

一、发展变迁

我们可以把广东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分为五个时期:

1、改造时期(1949年《共同纲领》的颁布到1956年)

1952年11月,中财委制定《私营企业统一分类办法(草案)》,规定生产性业主,其本人或家庭成员参加主要生产劳动,雇佣工人不超过3个人,就是个体工业户;雇佣3人以上,或几人合伙办企业,从业人员总数超过6人者,就是私营企业。通过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后,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改造”和和平赎买的政策,到1956年1月底,私营工商业集中的上海、天津、广州、武汉、西安、重庆、沈阳等大城市,以及50多个中等城市,相继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到1956年3月底,除等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基本上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到1956年底,全国私营工业户数的99%,私营商业户数的82.2%,分别纳入了公私合营或合作社。此后20多年间,中国的私营经济基本消失.

2、恢复时期(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1982年)

这一时期主要成分是个体工商户,创业者主要是农民和城市待业者。1978年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党的工作重心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1980年8月,中央宣布:鼓励和扶持个体经济适当发展,一切守法的个体劳动者应当受到社会的尊重。广东省个体工商户由1979年底的1.56万户发展到1982年底的25.16万户。容志仁是广州最早的个体户之一,也是全国第一位成名的个体户,曾经受到总书记和时任广东省委书记任仲夷的接见和表扬。这一时期的个体经济具有强烈的试验色彩,扮演“边际的、填补空白的角色”.

3、稳定时期(1983年到1991年)

这一阶段民营经济主要成分是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和宪法修正案,为我国私营企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政策空间。到1988年底,全国城乡登记注册的个体工商户发展到1454.9万户,从业人员2304.

9万人。注册的私营企业有40638家,雇工人数723782人。广东省对个体私营经济实施分类指导,引导其向生产型、外向型发展,在沿海地区推广发展“三来一补”企业的经验,在山区推广利用山区资源,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的经验。到1988年底,全省个体工商户达到99.27万多户。1989?1991年广东省注册登记的私营企业分别达到16226户、21736户和25763户.

4、发展时期(1992年到2000年)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东风吹来满眼春.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将个体、私营经济从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地位提升到“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改善了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1992年,“美的”被广东省人民政府确定为广东省首批8个内部股份制改造企业试点单位之一,在全国首先进行股份制改造,在原广东美的电器企业集团基础上经改组设立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8月,“广东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1993年11月12日,“美的”股票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使“美的”成为中国第一家经国家证监会批准,由乡镇企业改组的股份制上市公司。2000年,“美的”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销售收入达105亿元,成为顺德市首家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2005年更是达到450亿元。美的集团是1968年靠5000元集资创业,而发展成为一家年销售额达几百亿元的大型非公有制企业,它清晰地反映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变迁。1968年4月底,在集团董事局主席何享健的倡议下,23位北?蚪值谰用窦??000元创办了“北?蚪职焖芰仙??椤?开始了“美的”的创业史。1981年8月,“美的”牌商标正式注册。1986年,“美的”风扇出口香港,“美的”产品开始打入国际市场。根据评估,“美的”品牌价值272.15亿元,位居全国最有价值品牌第七位。[2]1992?1997年,广东省私营企业发展进一步加快,户数由1992年的3.28万户增长到1997年的12.03万户,年平均增长接近25%,居全国之首。各地以不同形式出台了大力发展个体、民营经济的政策和措施,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经营资格、经营范围、经营方式等方面进一步放宽,广东省民营经济的成长环境越来越好.

1998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被认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法律程序写入了国家根本大法.

1999年广东省委省政府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决定》,省人大也通过了《广东省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权益保护条例》,制度环境继续得到改善,1999年广东全省私营企业达25.01万户,注册资本3060万元。但是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民营经济所面临的市场环境恶化。广东省私营企业户数增速由1998年的17.5%滑落为1999年的14.0%,首次下降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最低点。广东省民营经济发展进入短暂的调整阶段.

5、壮大时期(2001年到2009年)

2001年,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实行民营经济上水平战略。2003年广东省民营经济工作会议通过《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成为全面推动广东民营经济大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与之配套出台了12个配套的政策性文件,这12个文件包括《广东省关于加快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实施办法》、《广东省财政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广东省百强民营企业认定暂行办法》、《广东省关于放宽民营资本投资领域的实施办法》、《广东省关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若干用地政策的实施办法》、《广东省关于扶持外向型民营企业发展的实施办法》、《广东省关于鼓励民营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实施办法》、《广东民营经济统计试行办法》、《广东省关于为民营企业人员循因公渠道办理出国手续的试行办法》和《广东省关于设立省民营企业投诉中心的实施办法》.

在经营领域、市场准入、土地使用、人才吸纳、资金扶持、税收优惠、对外交流、做强做大等方面,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2005年2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部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主题的中央政府文件.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还有一些刻着时代符号的关键词,也成了今天人们对非公经济发展历史的最好解读:如“必要的补充”;“北京大碗茶青年茶社”;“五老火锅宴”;“中关村”;“四通”;“傻子瓜子”;“步鑫生”;“饲料大王刘永好”;“必要的、有益的补充———个体经济入宪”;“鼓励私营经济发展———私营经济入宪”;“温州模式”;“股票市场”;“乡镇企业”;“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市场经济入宪”;“陈卖光”;“《福布斯》中国富豪排行榜”;“蓝眼睛胡润”;“光彩事业”;“股份制”;“重要组成部分”;“摘掉红帽子”;“苏南模式”;“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两个毫不动摇”;“保护私人财产”;“保护私产”;“私营企业主能当劳模”;“非公经济36条”;“历史发展的阶段”;“新社会阶层”等等这些特定词,都是伴随中国非公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反映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过程.

二、主要影响

从民营企业的数量增长上看,1979年广东省只有1.56万户个体工商户,到2002年个体工商户数达到175.3万户,2007年则发展到280.72万户,是1979年的180倍,2002?2007年年平均增长约10%;1989年底广东省注册登记的私营企业数为1.6万户,1992年为3.28万户,1997年则增长到12.03万户,1992?1997年年平均增长接近25%,居全国之首;到2003年底,广东省私营企业32.3万户,居全国第二(江苏34.37万户),增长24.

9%;注册资金4522.8亿元,增长33.8%;个体工商户达185.5万户。到2003年10月的数据显示,广东每天新诞生200多家私营企业、1000多户个体工商户,同比增长11.3%和27.8%。[3]到2004年底,广东全省私营企业38.9万户,同比增长20.64%,企业户数比2002年增加了12万多户.

2007年,广东省民营经济单位达347.49万个,同比增长13.6%其中,私营企业62.27万个,增长12.9%;个体工商户280.72万户,增长14.2%.

2008年上半年,个体私营企业达到353.5万户。尽管受金融海啸的冲击,2009年一季度,私营企业户数仍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截至2009年3月末,私营企业约74.94万户,同比增长19.5%。2009年第一季度注销私营企业约0.51万户,新注册约2.4万户,净增约1.89万户。[4]2009年一季度,广东省民营经济缴纳税金501.25亿元.

从促进广东gdp高速增长上看,从1998年至2007年这10年间,广东gdp增长速度保持在两位数的增幅,2004年增幅高达19.1%。10年间gdp的年均增长速度超过14.5%。2007年民营经济出口总额为667.12亿美元,工业总产值19385.75亿元,实现固定资产投资3545.51亿元,上缴税金1775.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6.1%、18.5%、16.

3%和25.6%。民营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已经从1990年14.5%上升到2007年的36%,工业总产值比重也由1995年的3.3%上升到2007年的30.9%。据测算,2003年民营企业对广东经济增长的贡献的百分比为29.7%。截至2007年上半年,广东私营企业注册资本8981.28亿元,户均154.6万元,注册资本在亿元以上的公司制私营企业有631户。2009年一季度,广东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约3277.75亿元,同比增长5.5%.

从吸纳就业人口来看,改革开放之初的1980年广东民营经济吸纳的从业人口仅为1.91%.

1985?2001年广东公有经济吸纳从业人口比重从94.2%下降到46.8%,而同期外资经济吸纳从业人口的比重从1.0%上升到12.7%,民营经济吸纳从业人口比重从4.8%上升至40.5%。2007年,广东民营经济吸纳从业人员1964.71万人,其中私营企业62.27万户,从业人员829.2万人;个体工商户280.72万户,从业人数为834.01万人。2009年一季度,广东省民营经济中从业人数约2029万人,同比增长4.7%。[4]从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高出口比重来看,已涌现了一批具有全国性甚至全球性影响力的大型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2007年,广东民营企业的出口总额667.12亿美元,约占全国民营企业出口的三分之一,比全省外贸出口增速高13.9个百分点,约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8.1%,比2003年、2004年、2005年和2006年上升10.7、8.3、5.5和1.9个百分点,比重逐年明显提高。2007年深圳华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值超过930.14亿元,广东美的集团和格兰仕集团也分别达到676.86亿元和234.87亿元。其他如陶瓷业的金舵、蒙娜丽莎等,铝型材产业的亚洲铝厂、兴发铝材等,都是本行业中的龙头企业。据广州海关统计,2009年1-4月份,广东私营企业出口继续保持增长势头,成为广东外贸出口中唯一实现增长的企业类型,其出口总额为197.7亿美元,与2008年同期相比增长3.2%,占广东外贸出口总额的20.1%。2009年4月份广东私营企业出口总额为59.6亿美元,增长9.3%,占广东外贸出口总额的21.5%。其中一般贸易出口43.6亿美元,增长7.9%,占同期私营企业出口总额的73.1%。4月份,广东私营企业出口高新技术产品8.8亿美元,增长11.5%,出口机电产品2.8亿美元,下降0.5%,两者占私营企业出口总额的68%。此外,2009年4月份,广东私营企业出口服装8.0亿美元,增长35.6%,出口箱包、鞋类、塑料制品、农产品等传统商品的金额分别达到2.4亿美元、2.3亿美元、1.8亿美元、1.3亿美元,出口增幅均超过20个百分点。[5]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来看,已涌现了一批科技型的民营企业。2007年,广东省民营科技企业达8100多家,年技工贸总收入超过7800亿元,工业总产值7300亿元。技工贸总收入百万以上民营科技企业的科研发展经费投入达200亿元,同比增长27.0%;全省科研发展经费投入占企业全年技工贸总收入的2.5%;全省民营科技企业中从事科技活动人员约21万人,占企业总员工的14.0%.

据统计,在2007年广东民营科技企业生产的1.28万件主要产品中,属高新技术类型产品1.12万件,占全年产品生产总数的87.9%;处于国内领先技术水平以上的产品0.85万件,占全年生产总数的53.6%。在开发区和科技园区中八成以上都是民营科技企业从发展特色经济来看,在广东全省1550多个市辖镇中产值超过10亿元的有300多个,超过20亿元的有120多个,大的达到100亿?150亿元.

这些镇域经济,聚集产业关联度大的众多民营企业,形成具有明显优势的民营企业群落。如阳江的刀具、虎门的服装、小榄的五金、石湾和南庄的陶瓷、恩平的麦克风、盐步的内衣、大沥的铝型材、乐从和龙江的家具、古镇的灯饰、官窖的玩具、西樵的纺织、惠东吉隆的时尚女装鞋、开平水口的水龙头等。[6]三、原因分析(一)法律的保障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改造时期看,1949年9月29日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国的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实行“以公私兼营、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的方针。由于实行了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制度,调动了各种经济成分的积极性,中国国民经济在极其困难和复杂的情况下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依照法律保护手工业者和其他非农业的个体劳动者的生产资料所有权。国家指导和帮助个体手工业者和其他非农业的个体劳动者改善经营。依照法律保护资本家的生产资料所有权和其他资本所有权。保护公民的合法收入、储蓄、房屋和各种生活资料的所有权。依照法律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的继承权。”[7]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恢复时期看,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把发展和保护个体经济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指出“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稳定时期看,1988年第二次修宪,党中央明确了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此时全国的私营企业数已达1452.7万户,从业人员2305万人,比1982年分别增长4.58和6.02倍。1989年之后,有的报刊把私营企业与资本主义私有化相混淆,不少民营企业戴上“集体”的红帽子作掩护,有的还被迫关、停、并、转,民营企业出现了10年来第一次户数和从业人员锐减的现象。之后,中央采取坚决措施,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到1991年,我国民营经济和从业人员已经有较大的回升,但与1989年以前的增长速度相比,依然发展缓慢,仍未走出徘徊的困境.

从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时期看,1997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五大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级的基本经济制度。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进一步从法律意义上确认了我国这一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壮大时期看,2004年3月5日至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宪法修正案确立了新时期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政治地位。第一次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宪法修正案还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二)政策的支持

1983年1月2日中共中央颁布的《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指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不能允许剥削制度存在。”同时又指出:我们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商品经济不发达,农民之间换工、请零工,合作经济之间请季节工、专业工、技术工,都应当允许。农村个体工商户和种养业的能手,可请帮工、带徒弟,但雇请较多帮工的要实行“三不”原则,即:“不提倡、不宣传、不抵制。”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颁布关于农村工作的1号文件,指出对当前雇请工人超过法定人数的,可不按资本主义的雇工经营看待.

1993年11月,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党中央确立把非公有制经济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3年2月,国务院颁发《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允许外资进入的行业和领域,也允许国内非公有资本进入,并放宽股权比例限制等。在投资核准、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用、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对非公有制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实行同等待遇。《若干意见》要求,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财税金融支持,完善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社会服务,维护非公有制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引导非公有制企业提高自身素质,改进政府对非公有制企业的监管,加强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指导和政策协调。2003年广东省民营经济工作会议的召开和《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及12个配套文件的出台,广东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三)机制的灵活

非公有制经济在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运行机制,包括独立自主的决策机制、面向市场的经营机制、与个人收入挂钩的激励机制、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机制、科学求实的管理机制、稳中求变的发展机制,市场经济的特征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国营企业在计划经济运行中所形成的政企不分、产权不明、机构臃肿、官僚作风、对市场缺乏快速反应能力,对政府“等靠要”等种种弊端,在非公有制经济实体中不多见。以美的为例,美的集团董事局主席、美的创始人何享健说:2005年美的整体销售收入350亿元,2007年750亿元,到2010年预计达到1000亿元,但2008年我们就可能提前实现1000亿元的目标,因此我们做了调整,到2010年美的将实现1200亿元的销售目标,以此规模,美的将跻身世界500强企业之列。美的集团灵活的管理机制体现了它的特征:务实的管理机制、敏捷的决策机制、以能力为导向的用人机制、以绩效考核为主的分配机制、以物质利益为主的直接激励、健全的约束管理机制,“唯一不变的就是变”的创新机制,这种变与不变的灵活机制是美的不断发展壮大的原因.

非公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直接参与者和积极推动者,是国民经济发展强劲稳定的动力。它的健康稳定发展,必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 肖青.回顾改革开放30年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进程[n].中国工商报》,2008-8-9(非公经济第3版).

[2] 谭建东.经济大省的民营经济之路—5000元如何变成450亿?[n].新快报,2006-01-06.

[3] 广东民营企业现状调查[eb/ol].2004-01-08[2009-06-01]./news/hgjj/20090430/608786.shtm.l[5] 王攀、江丹丹.私营企业稳居广东第二大外贸出口主力地位[eb/ol].2009-05-15[2009-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