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专业环境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7:55:51

数控专业环境分析篇1

[关键词]审计数据式审计审计专业判断探讨

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以及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会计信息采集、加工、存储、输出及传递的方式,审计师面对的不再是传统的纸质账目系统,而是存储在磁性介质上的会计数据库和经济业务的数据文件。面对这种审计环境的变化,传统审计受到巨大挑战,必须利用计算机对信息系统所产生的会计及业务电子数据进行审计,数据式审计就是在信息化形势下出现的一种审计模式,它代表了信息化环境下计算机审计的发展方向。

数据式审计是一种全新的审计模式,它是以系统内部控制测评为基础,借助于计算机技术,通过对电子数据的采集、转换、清理、分析和验证,来实现审计目标的审计方式。在数据式审计下,审计人员摆脱了传统的电子账套及其所反映的财务信息局限,可深入到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底层数据库,获取更多、更广泛的数据,不仅包括财务数据,而且还包括非财务数据以及外部数据,通过借助先进的数字分析技术,通过对底层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够获取更多的审计线索。

然而,在数据式审计运用过程中,由于在审计的各个阶段仍然存在很多不确定的、需要主观判断的因素,因此,数据式审计并非单纯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充分发挥数据式审计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实施审计监督的作用,从而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必须在数据式审计的整个过程中充分运用审计人员的审计专业判断,依靠自己的专业知识及经验作出合理、正确地判断。

一、数据式审计下的审计专业判断及特点

审计专业判断是审计人员建立于个人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基础上,依据有关的标准,为实现审计目标,通过对审计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经过综合分析而进行的合理的专业认定、判断和评价。良好的专业判断能力能帮助审计人员迅速引起职业警觉,作出准确的判断并直接切入审计重点、难点、疑点,有助于选择恰当的审计方法,敏锐地捕捉相关信息,及时发现潜在风险,从而作出客观、公正的审计结论。

与传统审计方式相比,数据式审计方式下的审计专业判断主要有如下特点:

1.对审计专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审计对象的电子化,传统的审计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已不能完全适用,必须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数据式审计中来,显然,只依靠传统的审计专业判断能力已不能满足数据式审计的要求,审计人员需要掌握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从而扩大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以适应数据式审计下对审计专业判断能力的更高要求。

2.审计专业判断的复杂性。由于审计专业判断作为审计人员的主观活动,不仅受到判断主体的影响,还受到判断客体和审计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在信息化环境下,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审计对象、审计环境与传统审计相比存在更多不确定因素和风险因素,且改变了传统的“审计就是审账”,扩大了审计的范围和内容,因而使得审计专业判断更加复杂化。

3.审计专业判断标准的模糊性。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的任何专业判断都要有一个确定取向的标准。在传统审计方式下,审计人员将独立审计准则等作为判断的标准和依据,对被审计事项作出专业判断。而在信息化环境下,由于我国有关计算机、网络审计方面的系列准则至今尚未出台,有关信息化环境下审计的准则、规范等标准还不完善,这就造成了判断标准的模糊性,增加了数据式审计下审计人员在运用专业判断时的不确定性。

4.信息技术知识在判断主体中的普遍性。在数据式审计下,由于被审计单位使用计算机信息系统代替了手工系统,使得审计线索电子化,电子商务的出现甚至形成了无书面记录的经济业务。面对这种信息化的审计环境,审计人员要完成所承担的审计项目,在整个审计过程中都涉及与信息技术知识有关的专业判断。也就是说,在数据式审计下,每一个审计人员都需要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具有运用信息技术知识的能力。

二、审计专业判断在数据式审计各个阶段的运用及体现

数据式审计通常将审计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审计准备阶段、审前调查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和审计报告阶段。要完成审计各阶段的任务,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贯穿于整个审计工作全过程,具体来说:

1.审计专业判断在数据式审计准备阶段的运用及体现。在数据式审计准备阶段,其主要任务包括确定审计对象和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

在确定审计对象和承接业务签署审计业务书前,审计人员除了需要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如业务性质、经营情况、经营风险、被审计单位的素质、以前年度的审计情况等,还必须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的有关情况,如所使用的信息系统、信息系统的运行平台和运行环境、业务覆盖范围、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安全和风险、信息化环境下的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分工等,审计人员必须运用自己的专业判断,才能对被审计对象有一个总体把握,并运用专业判断评价审计风险,决定有无胜任能力,进而决定是否接受委托,规避审计风险。

2.审计专业判断在数据式审计审前调查阶段的运用及体现。在数据式审计审前调查阶段,其主要任务包括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控结构、评价控制风险、制定审计计划或审计方案等。

首先,数据式审计下电子数据的可靠性有赖于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而信息系统环境下内部控制具有不同于传统内部控制的特点,它由手工控制和计算机自动控制所组成,在对内部控制系统初步评价时,只采用技术手段不可能穷尽内部控制的所有环节,且不符合成本效益和效率性原则,要分析、评价内部控制的强点和弱点以及内部控制布局、关键控制点、职能分工等是否合理,即健全性和合理性做出判断,显然是一个明显的审计职业判断过程。在完成了控制的初步评价以后,审计人员还要进行进一步的控制测试,以判明各项控制措施是否真实存在并得到贯彻执行,为此,审计人员必须合理运用职业判断选择合适的测试方法,尽力取得有力的审计证据。在对内部控制系统总评时,审计人员需要综合考虑控制系统的风险水平做出专业判断。

其次,数据式审计的风险可能由于被审计单位非法修改财务系统,系统内部质量控制遭到破坏,或者财会人员在对财务数据录入过程中采用虚假、修改、省略、延迟录入等手段产生虚假财务数据,从而使审计人员不能完整、准确获取电子数据以进行有效数据分析、寻找审计线索,因此,审计人员在审前调查阶段应合理评价审计风险,从而采取措施降低风险。构成数据式审计风险因素众多,可能是由被审计系统本身所固有的,如信息系统极易被篡改或非法调用、防范网络远程侵害的措施不足、信息系统软件本身程序设计的漏洞、系统内部电子数据处理过程的不可视性、电子数据存储在磁性材料上的稳定性、安全性和保密性较差等,也可能是由于内部控制存在缺陷所造成。对这些风险的衡量是主观的、复杂的,且内容如此之多,这就离不开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

再次,计划不周会影响审计目标的实现。如果在计划阶段出错,有可能会影响获取电子数据的可靠性、全面性,可能造成执行不恰当的审计程序或遗漏高风险的审计领域。因此,审计人员在制定审计计划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运用专业判断。通过运用专业判断综合考虑被审计单位经营及所属行业的基本情况、审计风险、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信息技术对审计程序的影响、被审计单位的人员和相关证据的可利用程度等诸多因素,从而为计划的制定搜集适当的依据。

3.审计专业判断在数据式审计实施阶段的运用及体现。根据数据式审计的实施流程,数据式审计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包括数据采集、数据转换、数据清理、数据分析,从而在此基础上寻找审计线索,获取审计证据。

(1)数据采集环节。数据采集是数据式审计实施的首要环节,是进行数据式审计的基础,通过数据采集获取第一手资料,为审计实施准备基础数据。一方面,数据采集必须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如何确认?采用何种方式采集?需要运用专业判断;另一方面,数据采集具有极强的目的性、选择性,即需要采集与审计需求相关的数据,如何达到这一目的?为此,审计人员必须依据审计目标、信息系统的数据库环境、业务功能和特点等,运用审计专业判断确定数据采集的范围、数据采集的方式、技术和方法等。总之,既要保证采集的数据正确、可靠,又要保证采集的数据满足审计数据分析需要,在这过程中必须运用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

(2)数据转换环节。在该环节,审计人员需要通过电子数据转换,将各种不同形式的数据转换成审计系统处理所需的相对统一的数据形式,并且明确地标识出每张表、每个字段的经济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如何避免转换过程中电子数据发生冗余、遗失等错误的风险?需要解决好由于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的多样性可能导致数据的不一致性、同一字段在不同的应用中具有不同的数据类型和数据名字、同名字段但含义不同、同一信息但格式和表达方式不同、数据审计目的不同决定了审计数据的范围和要求不同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技术上并不复杂,关键的是需要运用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只有在充分运用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基础上,结合相关技术,才能保证转换的正确性,避免转换风险。

(3)数据清理环节。经过转换后的数据需要经过数据清理,通过数据清理从数据源中清除错误和不一致的数据,避免清理过程中发生的数据失窃、遗漏的风险。面对被审计单位数据来源众多、种类繁杂、存在不少质量问题的电子数据,如何保证数据清理的质量?面对不同的审计目的、企业所处行业、特殊政策环境、被审计企业重大错报隐秘性强、作假手法高等特点,需要审计人员合理运用审计专业判断,以有效地识别数据清理风险。

(4)数据分析环节。数据分析环节是数据式审计的核心环节,审计人员要在清理后的电子数据基础上构建审计中间表、建立审计数据分析模型,从而寻找审计线索。首先,审计人员需要根据审计目的以及审计数据分析的需要构建审计中间表,中间表的构建将直接影响审计的结果,需要审计人员合理运用审计专业判断。再次,审计分析模型则是按照审计事项应该具有的趋势、结构、关系等状态构造,要构造合适的审计分析模型,需要根据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复杂程度、规模大小以及是否存在错误与舞弊等因素来确定哪些数据及指标应作为分析的内容,是用绝对值形式进行分析,还是用相对比率形式进行分析,这显然需要审计人员作出判断和决策,通过审计专业判断来设定判断和限制条件,确定建模的类型,进而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数学的或逻辑的表达式,用于验证审计事项实际的时间或空间状态,以发现审计疑点。在数据分析中,面对分析的数据,既有来自企业内部的,也有来自企业外部的;既有历史数据,也有未来数据;既有会计资料,也有非会计资料。要从这些众多、复杂的数据中分析各会计要素之间的勾稽关系,找出重点的审计领域,对复核指标的异常波动进行正确分析和有效处理,以发现重大的审计问题,不具备过硬的专业判断能力是无法做到的。

4.审计专业判断在数据式审计完成阶段的运用及体现。在数据式审计完成阶段,其主要任务包括检查或有事项、期后事项、汇总最终审计证据,评价结果,形成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这些都依赖于恰当的审计专业判断。

数据式审计完成阶段是实质性的项目审计工作的结束。为了实现审计目标,审计人员必须正确的运用专业判断,综合各种证据,根据审计准则,形成适当的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在数据式审计下,面对信息化审计环境,由于出现了新的电子证据的无形性特点,其可靠性如何?需要审计人员运用专业判断结合辅佐资料进行综合判断、分析。由于信息化环境下审计准则的缺乏和不足,审计人员缺少了相关的判断准则的指导,只能依靠审计专业判断来对不确定性审计事项进行分析、判断。在形成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时,面对更多的风险性因素,更需要审计人员坚持审慎性原则,在运用审计专业判断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审计结论。

总之,数据式审计方式下,由于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借助于先进的数字分析技术,实现了对原始数据的详细审计,能充分挖掘审计线索,并有效提高了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降低了审计风险。但信息技术和数据分析技术的应用绝对不能完全取代审计人员的审计专业判断,在整个数据式审计的过程中,由于数据式审计的环境和过程特点,要达到数据式审计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实施有效审计监督的目的,避免数据式审计风险,仍然离不开审计人员的审计专业判断。

参考文献:

[1]刘素珍:论审计专业判断及其影响因素[J].财务与会计导刊,2002(5)

[2]孙强:信息系统审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石爱中:初释数据式审计模式[J].审计研究,2005(4)

[4]董化礼等:计算机审计数据采集与分析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5]林琳:计算机审计风险分析及其防范对策[J].审计研究,2005(7)

数控专业环境分析篇2

关键词: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

设立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的重要性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居住环境的要求由原来单一的扩增居住面积转变为对住房的豪华装修,由此带动了房产、装饰和家具市场的飞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城镇居民每年有1500亿元花费在居室装修上,室内装饰工程的市场需求量到2005年已超过6000亿元,它所带动的装饰材料和用品已超过4000亿元。同时,由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引起的室内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室内环境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新焦点。为消除室内的环境污染,改善室内的环境质量,在室内设计、装饰前的环境质量预评价、装饰材料的质量评价、装饰后的检测、污染超标后的消除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经过系统培训的专门人才。但以往在此领域的学科专业尚属空白,专业人才非常缺乏。

此外,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室内环境质量标准的不断完善,我国室内环境治理的市场将保持持续上升态势。但就目前来看,室内环境检测与治理行业的从业人员技术水平良莠不齐,大多数没有经过正规、系统的培训,不具备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高职院校设立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是解决当前我国室内环境检测与治理行业人才缺乏,为各类室内环境检测与治理机构输送正规军的重要途径。

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确定培养目标

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上,本着立足本省,面向全国,服务地方的原则,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从事一线室内环境检测与控制的专业技术人才。为此要求学生熟知行业法律、法规和标准,具备独立设计检测方案、运用多种专业环境监测仪器进行常规室内污染物检测、分析检测数据和污染源,判断污染程度,撰写室内环境状况评估报告的能力;具有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方法和工具、药剂等去除室内环境污染的能力;具有本专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消化、吸收和应用的基本能力。

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的培养层次应定位在中级水平。技术类人才分为多层次,目前主要有中级工、高级工、技师等。高等职业教育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的学生毕业时应达到国家室内环境治理员或环境监测工中级及以上水平。

(二)课程设置

高职课程既是高职培养目标的具体反映,又是展开高职教育的核心。高职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应以“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为原则,建立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国家职业资格考证课等五部分组成的课程体系。同时,由于两年制高职时间紧缩,课程实施必须体现工作的技术性,突出专业特色。具体如下:

公共基础课包括高等数学、普通物理、英语、电子学基础、计算机应用、德育、体育、军训、入学教育及毕业生就业指导;专业基础课包括环境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环境保护概论、环境微生物、环境工程概论、环境法;专业必修课包括室内化学污染与检测、物理污染与检测、建筑与装饰材料检测、室内空气污染控制、室内环境质量评价、室内环境质量管理;选修课包括环境监测概论、企业环境管理、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工程制图、实验室管理。其中实践性教学贯穿于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考证课和选修课的整个教学活动中,其所占学时数应不少于总学时的50%。

从课程组织时段上讲,第一学期以公共基础课为主,适当兼顾专业基础课;第二学期以专业基础课为主,适当兼顾专业必修课;第三学期以专业必修课为主,穿插选修课;第四学期以实习为主,辅以考证课。

如果采用学分制的方法计量两年制高职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的课程分布,一般公共基础课约20学分,专业基础课约30学分,专业必修课约20学分,选修课约10学分,考证课约20学分,两年修满100学分,每学期25学分左右。

(三)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一般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通过观察、试验、操作,掌握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关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教学活动,其中包括生产劳动、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教学实习、科研实践、社会实践、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根据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的特点和培养目标,实践教学体系可设计为实验、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四个主要环节。实践教学的任务是把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的教学内容转化为技能,并能够熟练运用于实际工作。

实验实验是为理论课程设计的基础性实践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加深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实验应穿插于相应的课程内,构成实践教学体系的初级阶段。本专业实验涉及的课程主要有:普通物理、电子学基础、环境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等。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四种能力:充分理解实验内容及实验原理的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的能力、正确操作分析仪器的能力、科学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为下一阶段的教学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实习教学实习是为专业课程设计的认识性实践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室内环境检测与治理专业所对应的岗位、所从事工作的内容,获得初步的岗位知识以及形成初步的操作技能。教学实习是实践教学体系的中级阶段。教学实习可安排在环境微生物、环境工程概论、室内化学污染与检测、物理污染与检测、建筑与装饰材料检测、室内空气污染控制、环境监测概论等专业课中,学生通过完成一定数量的室内环境检测实训项目,可以提高自身的检验测试能力以及制定测试方案和模拟全过程检测的能力。为使教学实习顺利进行,高职院校除具备化学分析的常规实验室外,还应建立环境微生物实验室、放射性检测室、建筑材料分析检测室、室内环境模拟实验室等。

生产实习生产实习是为了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基本专业知识和技能,是进一步强化教学实习的认识性实践教学。生产实习仍是实践教学体系的中级阶段,一般采取集中实习的形式,宜安排在相应专业课程教学结束后进行。具体实施时,可将学生安排到室内环境检测机构、室内污染治理机构、建筑材料质量监督站、职业卫生等部门分别实习1~2周,让他们熟悉专业设备、掌握基本操作技术,进一步了解从事室内环境检测和治理工作的内容以及本专业对工作人员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缩短从学校到社会的适应期。

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为培养目标设计的应用性实践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掌握从事本专业的基本应用技术,获得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为毕业后尽快适应岗位工作做准备。它是就业前的职业技能综合训练,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高级阶段。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室内监测与控制专业毕业实习可以设计为综合实习和岗位实习两个阶段。(1)综合实习。室内空气污染检测、室内放射性检测、室内噪声、振动监测、室内污染治理技术等是高职室内环境检测与治理专业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这些实践技能涉及化学分析、物理分析、仪器分析方法的综合应用,为巩固和强化学生从事室内环境检测和治理工作的专业技能,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获得一次全面的演练机会,在毕业实习阶段可安排为期1~2个月的校内综合实习。综合实习的内容可以是与本专业有关的基本理论应用,如某写字楼的室内环境质量评价,也可以是带有研究性的有一定工程和技术背景的课题,如热解吸析法和溶剂解吸法测定室内挥发性有机物的比较。另外,在综合实习阶段可配合国家职业资格考试,使学生在提高综合技能的同时,通过考试获得“分析工”、“室内治理员”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为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创造条件。(2)岗位实习。在综合实习结束后,可利用校外的实训基地或相关的行业机构对学生进行岗位培训,为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做最后的准备。

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新设立的专业,目前虽然是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要,但在学科建设、课程设置以及教学管理上仍需不断完善,还需教育界同行、行业专家献技献策,使室内检测与控制专业真正成为培养室内检测与治理行业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平台。

参考文献

数控专业环境分析篇3

关键词:城市地铁;地下工程;施工环境安全风险评估;控制

0引言

当今时代,是一个经济非常活跃,技术日新月异,人才济济一堂的全新时代,每天有许多新鲜事物产生。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相关的问题,就交通方面的课题来讲,侧重于研究评估和控制存在于城市地铁及地下工程施工环节中的环境安全风险工作课题。这一课题是新出现的、系统而复杂,具体可以通过建立健全评估与分析存在于城市地铁及地下工程施工这一环节中的环境安全风险体系、不断优化和进步的相关技术措施以及完备而成熟的施工应急预案体系得以有效控制,进而达成促进城市地铁及地下工程建设的良性和可持续发展目标。

1评估与分析环境安全风险

(1)评估与分析环境风险评估的好处在工程的可研立项阶段,应在工程内容中把城市地铁及评估地下工程施工环境安全风险的工作纳入其中。在工程投资概算工作中,应该对专用于支持评估与控制工程各个阶段中存在的风险工作的相关费用进行考虑,经分析与评估城市地铁和地下结构施工中发生安全风险可循的特点及规律,能够对工程环境的实际状况进行深入了解和认识,进而达到工程安全风险因素识别的目的。可通过多样化的分析方法,例如反分析法、数值模拟分析法等预测,因为一些状态受工程进度的影响而发生的一些变动,对工程风险程度进行估计。同时,提供强有力的依据给制定变形变位监控和控制各类风险源的标准、每一阶段控制安全风险措施以及专项方案工作,尽可能把相关的控制安全风险技术以及措施提前制定出来,以达成信息化与科学化管理安全风险,进而最大限度的保障地铁施工安全的最终目的[1];(2)评估与分析环境风险的现实状况目前,在城市地铁的施工中,大到一整条地铁线路,小到每一个工点,一般都在可研阶段、勘察阶段、设计阶段等三大阶段,就将绝大部分存在于工程环境中的风险工作评估做完。分析风险、预测风险、风险控制标准、风险技术措施等一系列相关的评估报告是由勘察设计单位汇总并提出的,最终审核由建设方进行。此后由建设方将各个参建方组织起来,共同召开由多位专家参与组成的专家审查风险评估大会,接着依照由多位与会专家经讨论而形成的最终意见完成风险评估报告。在工程施工这一阶段中,核实环境安全设计方案的工作由施工单位来进行,与此同时,需着手进行环境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的制定工作。在实施这一方案前,还需要评审此项方案,一般是由施工方或者是建设方将多位业内专家组织起来着手完成此项工作,将最终的实施方案制定出来推动环境安全专项施工[2];(3)建立健全风险评估制度和体系我们国家很多在建地铁的城市已经逐步提高了对评估安全风险工作的重视程度,与安全风险相关的一系列评估制度以及体系也已经初具雏形。与地铁建设工程环境相关的一系列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安全风险评估标准、安全风险评估规范也在全国范围内拉开大幕,有关城市也举行了此类议题的会议;(4)选择有专业资质的风险评估单位由于评估安全风险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显现出来,以及正在逐步完善的城市地铁建设领域的风险评估制度和风险评估体系,使实施评估的模式发生了变化。开始由当前现有的内部评审机制向社会上的外部第三方专业评估单位慢慢转化。这种变化能使评估环境安全风险的工作朝着更加正规专业、更加深入健康的方向前进和发展;也能更为明确管理评估工作本身的责任,且更易管理评估工作本身所引起的风险。从实际出发,可以看出当下社会还没有拥有专业化评估风险资质的单位,因而急需国家层面与一些省市一级的有关部门通力倡议与督导,有规划地成立多家拥有评估风险资质和等级的单位,进而起到全方位评估城市地铁建设中各个阶段安全风险存在的作用。除了评估环境安全风险外,还可以评估决策规划、造价工程、质量结构等[3]。

2着手进行环境变形控制标准的制定工作

(1)环境变形控制标准的重要作用针对城市地铁施工中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特别是由于安全风险源的存在而产生的变形变位等影响,不管是应用于分析监测结果还是相对应的制定控制措施的过程中,变形变位标准的确立应该排在所有工作的第一位;(2)环境变形控制标准的实际状况目前,关于工程环境变形变位方面的控制标准不是特别规范和系统,因而出现没有准确说法的局面。关于地面沉降方面的标准,当前绝大多数时候,采用的是沉降<30mm,隆起<10mm的控制标准。但是实际的情况却是在监控和测量施工的结果分析中显示出在绝大多数时候沉降值都比上述所规定的极限值大,因而使我们不得不思考技术措施在实际施工中应用的质量和效用,以及现如今相关标准适用性等问题。此外,因为材质、用途以及位置关系等不同的原因,每一类管线的沉降标准,地面上每一种类型建筑物的结构倾斜和基础沉降控制标准,下穿或者是上跨既有铁路线而引起的既有结构的裂缝和变形,以及既有铁路线之间存在的沉降差异和每一项之间相对位移控制标准,临近铁路或者是下穿而使既有桥梁基础出现沉降不均匀控制标准。由于下穿既有铁路而出现的轨道变形与路基沉降控制标准,都未有统一化标准的出台[3];(3)环境变形标准的具体制定上述各种类型不同的风险所涉及的部门和单位太过广泛,加之由于工程自身的不可预知性的原因也使其很难在一时之间确定相关标准。当前行业经验和工程类比是仅能借助的唯一途径,即便是有专业性分析方法,比如数值模拟分析方法的加持,但也存在着许多难以得到业内人士普遍认同的问题。所以,借助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这一大好时机,随之引出的需要着手进行工程环境控制标准相关的研究与确立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事情。该标准应是一套充分考虑多方面环境因素以及恰当的说明变形控制速率、预警值和报警值以及极限值,并且逐渐完善、可行性高、适用性广的标准化体系规范[4]。

3着手进行环境变形监测方案的实施工作

(1)布置监控测量环境变形的监测点要想有效的设置监测点,就一定要熟知存在于每一个环境风险控制项目中各异的变形特点。例如,路面或者是地面沉降点的设置、轨道、既有地铁或者是铁路、既有建筑物以及桥梁基础沉降监测点的设置、建筑物以及裂缝和地下水位中前者斜测点的设置和后两者监测点的设置[5];(2)应用新技术监控测量环境变形相关文献资料中,对新的监测临近或者是下穿临近结构的方法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具体有下述3个方面的内容:第1种,电水平尺比较适用于监测地铁轨道等封闭性线路轨道连续沉降、风险源结构物自身的稳定性或者是由于开挖隧道而产生的变动状况以及隧道断面收敛等变形量,较常应用的电水平尺测量工具如图3所示;第2种,BassettConvergenceSystem,具体是对开挖隧道的时候轮廓产生变化的全过程进行记录,对既有隧道受开挖隧道影响而出现的变形情况进行监测;第3种,固定式的测斜仪,是一种性能优于滑动式的测斜仪的一种新型测斜仪,可以连续24h进行自动量测,应用先进的通讯技术手段和计算机等对数据进行远距离的实时性监测,尤其是应用于监控车站、隧道穿越桥梁以及地铁区间的效果极佳[6]。24h连续不断的对数据进行监测、记录以及传输是上述3种仪器最为主要的特点。除此之外,可在监测地铁项目的工作中应用裂缝探测仪和激光隧道围岩位移实时监测系统,这两种技术手段早已分别在结构工程和公路隧道工程中广泛使用;(3)切实进行管理监控测量频率开挖断面距工作面距离和变形速率共同决定着隧道内变形量测频率。针对围绕隧道周围环境安全风险源而开展的变形监测工作中监测频率的制定,应该基于着重考虑在建地铁隧道每一部位作业面和风险源及其自身特点以及安全风险管理等级之间的距离关系而定。与此同时,还应做出适时而恰当的调整,再依据每一工点自身所处的实际环境特点的基础上,实现可以获得关键性的而不间断的通过监测得到的数据,进而能够对变形动态全过程进行及时而不间断的掌握的目的[7];(4)分析监控测量数据并进行反馈监控测量要想为工程施工环节与其他工程提供可供借鉴的实例,参建各方得到的与工程周围风险点以及自身结构变形变位的动态化数据信息的反馈数据是通过监测数据转化而来的。这一转化过程是实现上述目的的根本力度点,参建各方了解到的相关信息,并据此对接下来的工序与后续的工程进展进行指导。多种经过监测数据转化而来的对变形发展进行呈现的位移-速度时间曲线信息,对工程技术工作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其每天都要整理和分析源源不断产生的海量数据。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主要有下述两大目的:第一是对当下每一个监测点变化值及其速率不小于预警值的状况,或者是监测点变化速率的变化趋势,也就是变小或者变大等状况进行及时而有力的掌握,使各个参建方可以对隧道作业面以及每一个环境风险点的变形动态状况进行及时的掌握,进而据此可以及时而有效的把应急措施确定下来;第二是可以从中把工程各个施工部位、每一道施工工序和变形之间的关系找出来,据此把一些施工中极为关键的使工程周围各个环境风险点和自身结构出现极为集中而明显变形状况的部位和步序查找出来,通过分析得以形成丰富的相关经验。这可以给以后的施工者或者是其他工程提供较好的可供借鉴的实例,据此可以把针对性极强的措施提前制定出来并展开,可以起到较好预防风险点产生较大变形的作用[8]。目前,上述两大目的当中第一个目的是绝大多数时候地铁工程监测工作中都能达到的,但是因为工期比较紧急、工程技术力量比较薄弱等一些原因使得难以达成第二个目的。更糟糕的是,某些城市地铁工程中,监测和施工之间处于互不干扰的状态,一般表现为监测只是监测、施工只是施工;或得来的监测数据仅仅是一个供人参观的样子,没有人认真分析监测数据,因而上述均应作为安全风险技术管理工作开展中的重点内容,进行深入的落实。

数控专业环境分析篇4

摘要:自动控制原理是技工院校自动化及机电类等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对于技校生来说,有较大的学习难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技校生将来的实际应用出发,重点讲授经典控制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分析方法及其应用,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自动化控制实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信息化技术的普及使用,自动控制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日趋广泛。笔者学院很早就将自动控制原理作为电气自动化、机电、数控等专业的必修课程。但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忽视了技校生的实际学情,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因循守旧,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学生既在理论学习上缺乏深度,又在实际应用上缺乏能力,导致用人单位意见很大。为此,学院对自动控制原理、电气控制技术与pLC技术应用等学生今后就业必须掌握的专业课程进行教学改革,针对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专业技能方向,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课时,加大实训力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当前技工院校自动化专业自动控制原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自动控制原理是研究自动控制基本规律的一门科学,是分析和设计自动控制系统的理论基础,目前已形成工程控制论、生物控制论、经济控制论和社会控制论等多个分支,其中工程控制论是控制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技工院校所采用的课程主要是研究工程领域的自动控制。目前由于主客观多种原因,自动控制原理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首先,课程教学缺乏专业针对性。在技工院校的专业教学标准中,主要有机电技术应用、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工业自动化仪表及应用等专业涉及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但各个专业对这门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的程度并不相同,而以往技工院校采取的“一刀切”的方式,导致有的专业“吃不饱”,有的专业“吃不了”,造成教学资源浪费。其次,教学模式滞后。现在的职业教育强调学校教学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而我们的教学内容往往滞后于企业的技术工艺,使得学生所学的知识到实际中已过时。再次,实训设备落后。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实训需要学校配备电气控制实训室、pLC与变频器应用实训室以及过程控制系统实训室,而资金短缺是目前技工院校普遍遇到的一个难题。最后,师资力量薄弱。由于技工院校的待遇不高,教师也不愿来校任教。这就导致技工院校的专业教师队伍出现青黄不接的窘境,特别是“双师型”专业教师团队建设亟待加强。

二、技工院校自动化专业自动控制原理的教学实践

针对技工院校的“职业特色”的教育目标以及学生今后成长成才的需要,笔者以为要实施好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教学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做好技校生的学情分析

要学好自动控制原理这门课程,数学与物理基础知识是关键,此外还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对于当前的技校生来说,这无疑具有较高的难度。特别是近几年,随着中考、高考分数线的降低,报读技工院校的生源素质逐年降低,且学习态度不端正,厌学情绪严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精简教学内容,强调物理概念,减少繁琐的数学推导,加强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在应用上下工夫。

2.改进教学方法

自动控制原理一般分为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考虑到实际工程中大量应用的仍是经典控制理论,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们还是以经典控制理论及其应用为主。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变过去单一、僵化的教学模式,转而灵活组合情境教学法、目标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法。如我们将教学内容分成八个情境,包括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法、根轨迹分析法、频率特征法、控制系统的综合校正、非线性系统、采样控制系统。这八个情境从易到难,从浅到深,循序渐进。同时将每个情境又分为多个任务、实训模块以及课后练习,以任务驱动学生自觉、自愿地学习。如在控制系统的频率分析这一情境中,我们将学习任务设置为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典型环节的频率特性、控制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曲线的绘制、频率特性法分析系统的稳定性以及开环频率特性与性能指标的关系,将教学的技能目标设置为让学生了解典型环节的频率特性、掌握系统开环频率特性的绘制和掌握奈奎斯特稳定判据。这样,教学在明确的目标引导下,通过一个个小任务的完成,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任务解决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思考以及自主学习能力。

数控专业环境分析篇5

目前许多院校广泛采用主辅修方式培养复合型人才,即学生在完成主修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再辅修第二专业的课程。辅修课程的上课时间经常与主修课程的上课时间相冲突,或者辅修课程的上课时间统一被安排在周末或晚上,这给辅修课程的学习带来不便。环境工程与化学工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可采用特色班级方式培养,即在招生时就用固定班集体招生、统一培养。这种培养方式便于课程体系的学习,尤其是便于实践课程的教学与管理。湖南城市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同时拥有化学工程和环境工程两个专业,这使得该学院在环境工程与化学工程复合型人才的招生、教学与管理有独特的资源优势。

2环境工程与化学工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设计上,不能简单地将环境工程专业与化学工程专业的课程“拼盘”。根据环境工程与化学工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要求,我们在请教专家、调查学生的基础上对环境工程专业、化学工程专业的相关课程进行了有机整合,形成了培养环境工程与化学工程复合型人才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由5个课程模块组成。公共基础和素质课程模块。该课程模块包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军事训练、大学体育、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大学语文。专业基础课程模块。该课程模块包括高等数学、工程制图及CaD、无机化学及实验、有机化学及实验、分析化学及实验、仪器分析及实验、物理化学及实验、化工原理及实验、波谱分析。专业核心课程模块。该课程模块包括环境化学、管网工程、环境微生物学及实验、环境生态学、环境监测及实验、水污染控制工程及实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及实验、固体废物处理工程及实验、噪声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特色课程模块。该课程模块包括化工环境保护、化工污染控制工程、化工污染控制设备、绿色氧化技术、突发性化工环境污染事故的预防与处置等课程。实践教学课程模块。该课程模块包括环境工程仿真实验、工程设计、工程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piDCaD工艺流程制图、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该课程体系在保留环境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基础上,《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化工原理》、《波谱分析》等专业基础课程内容和学时与化学工程专业一致,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出环境工程专业与化学工程专业课程的复合;特色课程模块和实践教学课程模块体现出环境工程专业与化学工程专业课程的融合。

3环境工程与化学工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

对于环境工程与化学工程复合型人才,要求综合培养学生环境工程、化学工程两专业的知识和能力,达到综合培养的目标,这就要求其相应的教学不能采用灌输性的教学风格,而应采用渗透式教学、融合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和研究性教学等。(1)渗透式教学是指在上述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中渗透环境工程专业知识的教学,在上述专业核心课程模块渗透化学工程专业知识的教学。例如,《物理化学实验》中动力学实验可以让学生动手做“Fenton试剂降解除草剂2,4-D反应速率常数和活化能的测定”。(2)融合式教学是指在上述特色课程模块和实践教学课程模块中将环境工程和化学工程中的知识、原理、技能融成一体进行教学。例如,《化工污染控制工程》中教师可结合工程实践进行“流化床化学反应器处理农药厂废水”的专题教学,将流化床工艺设计参数、原理、废水排放标准等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3)案例式教学就是指在环境工程与化学工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运用工程中的实际案例进行教学。例如,《水污染控制工程》中教师可结合工程实践进行“电镀厂含铬废水的深度处理”的案例教学。(4)研究型教学是指在环境工程与化学工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通过创设学习情境,促进、支持和指导学生完成研究型学习活动,来综合培养学生能力与素质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在“Fenton试剂降解除草剂2,4-D反应速率常数和活化能的测定”实验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自己查阅文献资料,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定溶液中2,4-D的浓度?如何用计算机软件绘制2,4-D浓度的标准曲线?让学生自己确定实验中所需要的仪器和使用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FeSo4和H2o2使用量对2,4-D降解速率的影响,如何求算该降解过程中的速率常数K和表观活化能ea?

4环境工程与化学工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

良好的师资队伍是实施环境工程与化学工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关键。要培养环境工程与化学工程复合型人才,首先必须有环境工程与化学工程复合型的师资。笔者认为,要改变目前环境工程与化学工程复合型的师资匮乏问题,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加强环境工程与化学工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1)引进、培养具有环境工程和化学工程双专业学位的高水平的博士或硕士,他们在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教育期间接受过环境工程、化学工程的专业教育,具备环境工程和化学工程复合的知识结构和科研素养,是环境工程与化学工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理想师资队伍。(2)教师交叉自学和资格认证。在学院内部要求有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的教师参加化学工程的本科理论与实践教育,要求有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的教师参加环境工程的本科理论与实践教育,教育期满后进行考试认证,达到认证资格的教师才能评聘为环境工程与化学工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师资。(3)聘请企业有工程实践经验,且有良好师范素养的工程师参与环境工程与化学工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5学生自主学习是环境工程与化学工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

数控专业环境分析篇6

关键词:混合控制;模糊专家控制;piD控制;高效节能;温室

中图分类号:tn876?34;tp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73X(2017)08?0014?05

Researchongreenhousetemperatureincreasealgorithmoffuzzy?expertand

piDhybridcontrol

wanGHonglei1,2,LiXiaodong3,XUpingping1

(1.nationalKeyLabformobileCommunicationsResearch,SoutheastUniversity,nanjing210096,China;

2.Schoolofinformationandelectricalengineering,XuzhouCollegeofindustrialtechnology,Xuzhou221140,China;

3.Schoolofinformationandelectricalengineering,ChinaUniversityofminingtechnology,Xuzhou221116,China)

abstract:amatlabsimulationmodelforthegreenhouseenvironmentiscreatedaccordingtotheenergy?balancedgreenhousetemperaturedigitalmodelandthespecificparametersoftheactualgreenhouse.thecorrelationcoefficient(0.96887707)ofpredicteddataandactualdata,andthekeycoefficient(0.93872278)wereobtainedaccordingtotheresultsofanalysisonthetemperatureforecastandtheerrorstatistics.ahybridalgorithmcombiningthefuzzyexpertcontrolwithpiDcontrolisproposed.thealgorithmcanchoosedifferentcontrolalgorithmsaccordingtothecomparisonresultbetweenthedeviationbetweentheactualtemperatureandsettemperature,andthespecifiedthresholdoneachtimeslice.ifthetemperaturedeviationisgreaterthanthethresholdvalue,thefuzzyexpertcontrolisselected;ifthethresholdislessthanthethresholdvalue,thecontrolmodeisswitchedtothepiDcontrol.thealgorithmgivesconsiderationtobothdynamicandsteadystates.thesimulationresultsshowthattheproposedalgorithmcansaveenergyby13.68%comparedwiththenon?optimizedswitchcontrol,saveenergyby9.07%comparedwiththepiDcontrolalgorithm,andsaveenergyby5.89%comparedwiththeexpertfuzzycontrolalgorithm.thepracticalapplicationshowsthatthetemperatureincreasingsystemcontrolledbythealgorithmcanincreasetheyieldofthewintertomatoby2.1%,comparedwiththetraditionalswitchcontrolsysteminthegreenhouse.

Keywords:hybridcontrol;fuzzyexpertcontrol;piDcontrol;efficientenergysaving;greenhouse

0引言

温室的高效调控是作物高产、优秀的必要条件,然而温室生产的高能耗已成为温室发展的主要障碍[1]。在温室产业较发达的欧洲,荷兰温室生产能耗最高达1900mJ・m-2,纬度更高的瑞典加温所耗能源占全部温室生产能耗[2?4]的65%~85%。因此,在满足作物正常生产前体现,减低温室能耗是实际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温室环境控制策略和方法近年来取得反馈前馈线性化解耦算法[5],基于预测pi的先进控制[6]和最优控制[7]等很多研究成果,这些研究对于温室生产工程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但是在温室实际生产中难以实现,常规的piD控制结构简单,易实现,在温室工程应用控制器的设计中被广泛使用[8]。但是常规piD控制无法及时跟踪对象特性的偏差较大的变化,很难达到满意的控制效果[9]。虽然温室环境控制算法等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能有效应用于实际温室控制的成果却不多。最主要原因是缺乏温室环境控制所需要的温室系统精确模型。温室环境是多变量、高耦合的复杂系统,不易建立精确的模型[10]。

综上所述,理论研究的温室高效控制方法和实际生产过程中控制方法存在脱节现象[11],中国大多数的温室环境控制以人工感官和经验管理为主[10],现代化设施农业基地中自动化控制系统主要依靠开关量进行操作。因此,本研究针对苏北冬季寒冷天气需要加热控制为前提,利用太阳能加热相变材料解决冬季给温室高效储能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模糊专家与piD混合控制算法的温室控制方法,通过此算法控制循环泵,降低复杂的智能算法对控制器处理能力要求,在满足环境要求的前提下,降低循环泵开启时间,减少能量输出。

1温室温度动态数学模型建立与结果分析

1.1温室温度动态数学模型理论分析

本研究采用灰箱模型法建模。基于θ攘看递的物理过程分析确立温室温度模型的结构,根据试验数据辨识模型参数,进行参数估计[12]。因为在不同地区及不同环境条件下气候各异,所以建立的温室温度动态数学模型结构及其参数差异较大。文献[13]给出了温室温度的动态数学模型:

(1)

式中:为温室空气中增温量;为太阳辐射热量;为加热能量;为通风热交换能量;为覆盖层与外界交换的损失热量;为空气与土壤热交换能量;为空气与植物叶面的热传导能量;为降温设备带走的能量;为植物蒸腾所需要的能量;为植物光合作用能量。

为了降低模型的复杂程度,温室内空气均匀分布且室温与土表温度可视为相同,所以忽略温室内空气与土表之间的热量交换,忽略温室内土壤温度的横向传递,只考虑纵向的一维热传递;温室内作物冠层温度均匀分布[14]。在冬季寒冷情况下,为了更好增温,天窗基本处于关闭状态,不考虑通风热交换,同时由于天气寒冷,植物呼吸热量,土壤与空气交换热量和植物光合作用热量等能量交换也可忽略[15]。

1.2温室温度动态数学模型的建立

本文温室模型是根据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示范基地温室设计。处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温室东、西、北三面为砖墙,南面为pVC板,温室长60m,宽8m,北墙高3m。加热管道表面积为铺设暖气软管表面积,在温室内实际铺设直径为1寸的暖气管长度约1018m,1寸管直径2.54cm,加热管道表面积约为1018×(2.54÷100×3.14)=81.2m2,与棚内面积比值为0.169。其他各温室参数值如表1所示。

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见式(6),其是一个非线性对象。模型不能显式地给出热水管道输出温度与室内温度之间的关系,室内温度同时还受室外太阳辐射与室外温度的影响。

由于各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直接建模比较困难。这里借助模块化设计的思想,从能量的角度,将系统划分成不同的子系统。再依照各子系统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被控对象温室内环境温度的matlab仿真系统框图,如图1所示,其中Ra为输入实时日光温度值,为输入室外温度值,为温室最终温度。

图1中,为室外太阳辐射,为室外气温,两者都是自然因素。为热水管道的温度,温室温度控制系统通过控制管道热量来实现温室内温度的控制。框图内各子系统依照各自的数学模型(式(2)~式(6))进行功能运算函数的编制,完成整个温室内气体温度数学模型的matlab建模。

1.3温室温度动态数学模型结果分析

为了验证上述温室温度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利用自行开发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农业环境监控系统通过温湿度传感器和光照传感器记录2015年11月28日实际室外辐射强度和室外温度信息。

将采集的室外气候数据引入到温室模型,根据模型仿真预测出大棚温度,根据温度实测曲线和预测曲线进行了统计学分析,详情请见表2。预测数据与真实数据的相关系数为0.96887707,决定系数为0.93872278,表明每个预测值的误差都很小,各样本预测值准确性普遍较高。

表2温度预测误差统计分析

2专家模糊与piD混合控制算法设计

将piD控制策略引入专家模糊控制器,构成专家模糊与piD混合控制,e为输入(设定室温)减输出(实际室温),称为温度偏差,e0为阈值。根据仿真比较,e0设为3。当e>e0,选择专家模糊控制;否则,切换到piD控制,根据piD参数与系统性能的关系,反复调节piD的参数。其中p=835.7,i=13.6,D=2。实现动态性能和稳态性能兼顾,达到在规定的温度条件下所消耗的能耗最低的要求。仿真模型如图2所示。

采用matlab中的FiS编辑器,进行模糊控制器的设计。选择模糊专家控制器的输入变量为温度偏差e及温差变化率ec(即e的变化率),输出变量tp为太阳能加热管道阀门的开通时间,即加热量。相应的模糊集为e,eC,tp,是一个双输入单输出的二维模糊控制器。温度偏差e和温差变化率ec的量化论域划一致,都选用三角形隶属度函数。输出控制量tp同样选用三角形隶属函数,用Zo(零),pS(正小),pm(正中),pB(正大)四个模糊状态来描述。即将增温管道的循环泵开关时间分为4个等级,分别为[0,1]。根据循环泵的通断时间调节管道内热水流量,从而改变管道温度,提供不同的能量输出使温室环境温度在满足作物生长要求的同时尽量节省能量输出,减少增温系统成本投入,起到高效利用热能的作用。

对专家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得到温室环境温度控制的两条总体经验规则:

(1)iF室内温度偏差负大,tHen循环泵采用常开状态,处于高增温阶段;

(2)iF室内温度偏差负小anD温差变化方向为正,tHen循环泵采用断续状态,处于低增温阶段。

温室环境内的温度控制可以根据温室内温度偏差e以及偏差变化率ec来消除温度偏差,相应的控制规则可用如表3所示。

模糊逻辑推理方法采用mamdani极大极小推理法。采用重心法(Centroid)为清晰化(Defuzzification)方法。

3温室环境系统智能优化的仿真控制结果分析

本地区冬季室外温度-4~16℃,最适合植物生长温度为16~25℃,特别是夜晚温度不能低于16℃。在满足最适合植物生长的温度控制的前提下,分别通过开关控制、piD控制、专家模糊控制、专家模糊与piD混合控制太阳能加热管道阀门的开通时间,以消耗的热水能耗和循环泵本身能耗总和最低为优化目标,计算比较得出最优。以11月28日气候条件为例,设储热罐水温为50℃,要求18点―次日7点不低于16℃,7点―18点不低于23℃。循环泵选型为32?200,口径为32mm,流量为6.3m3/h;扬程为50m;转速为2960r/min;配带电机功率为4kw;效率为33%。通过matlab仿真,得出温室能耗设备的运行动作指令控制矩阵序列,序列表示温室中循环泵的工作时间和工作状态。如表4所示,第1列表示整点时间,第2列~第11列将1h平均分成10份,每列表示6min的循环泵开关状态,0表示关6min、0.333表示开2min,0.666表示开4min,1表示开6min。以专家模糊与piD混合算法控制策略下仿真设备运行部分状态为例。

优化前开关控制、piD控制、专家模糊控制、专家模糊与piD混合控制算法都基本达到控制要求,模糊专家系统控制波动较大。

表4模糊专家与piD混合算法控制策略下设备运行状态

总能耗包括循环泵本身能耗和消耗的热水热量总和,将各类控制策略能耗m行比较后得出模糊专家与piD混合算法比其他算法控制分别节能13.68%,9.07%,5.89%,如表5所示。

4实际应用分析

2015年11月―2016年4月期间,本文提出的高效控制算法与传统开关控制在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示范基地2号温室实现越冬番茄苏粉11种植对比实验,通过塑料薄膜隔开两间长宽高分别为8m×3m×5m的完全相同的温室,在棚内温度控制范围、太阳能光热管数、散热管道长度、储水箱体积、温室种植体积、作物以及种植密度完全相同的前提下,采用本文提出的混合算法与传统开关分别控制两间温室的太阳能加热管道阀门的通断,以提高棚内温度,实际应用如图3所示。

本文提出的高效控制算法比传统开关控制算法实际节能12.1%,株高平均增加2.5%、茎粗平均增加1.1%、生长势指标(叶绿素)平均增加10.8%,产量增加2.1%。

5结语

本文基于对热量传递的物理过程分析确立温室温度模型的结构,建立温室温度动态数学模型,经温度预测误差统计分析,预测数据与真实数据的相关系数为0.96887707,决定系数为0.93872278,表明每个预测值的误差都很小,各样本预测值准确性普遍较高。提出一种基于模糊专家控制与piD控制相结合的混合算法,该算法根据全天24h分成240份时间片的实际温度与设定温度之间温度偏差与设定阈值比较选择不同控制算法。当温度偏差大于阈值时,选择模糊专家控制,小于阈值时,切换到piD控制,兼顾动态和稳态特性。仿真实验表明,本文提出的算法比优化前的开关控制、piD控制算法、专家模糊控制算法分别节能13.68%,9.07%,5.89%,起到高效节能的作用。实际应用证明,使用该算法控制的增温温室比传统开关控制的增温温室内种植的越冬番茄增产2.1%。

参考文献

[1]陈教料,陈教选,杨将新,等.基于自加速遗传粒子群算法的半封闭式温室能耗预测[J].农业工程学报,2015(24):186?193.

[2]VaDieea,maRtinV.energymanagementinhorticulturalapplicationsthroughtheclosedgreenhouseconcept,stateoftheart[J].Renewableandsustainableenergyreviews,2012,16(7):5087?5100.

[3]VaDieea,maRtinV.energyanalysisandthermoeconomicassessmentoftheclosedgreenhouse:thelargestcommercialsolarbuilding[J].appliedenergy,2013,102(2):1256?1266.

[4]VaDieea,maRtinV.energymanagementstrategiesforcommercialgreenhouses[J].appliedenergy,2014,l14(2):880?888.

[5]程文锋,杨祥龙,王立人.温室温湿度的反馈前馈线性化解耦控制[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z1):5?10.

[6]谭志君,任正云.基于预测pi的大棚温湿度先进控制[J].控制工程,2015(3):495?500.

[7]李富强,郑宝周,豆根生,等.基于wSn的温室温度分布式事件触发控制系统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15,38(15):15?17.

[8]王立舒,侯涛,姜淼.基于改进多目标进化算法的温室环境优化控制[J].农业工程学报,2014(5):131?137.

[9]岳文杰,谢守勇,陈,等.基于模糊piD的温室温度控制器设计与仿真[J].农机化研究,2014(4):194?197.

[10]徐立鸿,苏远平,梁毓明.面向控制的温室系统小气候环境模型要求与现状[J].农业工程学报,2013(19):1?15.

[11]袁洪波,李莉,王俊衡,等.基于温度积分算法的温室环境控制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2015(11):221?227.

[12]张军,张侃谕.温室温度控制系统不确定性与干扰的灰色预测补偿算法[J].农业工程学报,2013(10):225?233.

[13]CHenSC,tUnGpC.applicationofaruleself?regulatingfuzzycontrollerforroboticdeburringonunknowncontours[J].Fuzzysetsandsystems,2000,110(3):341?350.

数控专业环境分析篇7

关键词:产权性质环境信息环境信息披露

一、引言

自1989年3月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第七次会议上首次提出环境信息披露问题以来,伴随着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频频曝光的企业环境污染事件,环境信息披露逐渐成为国内外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从2003年起,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环境法律、法规和政策,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规范。此前,国外文献对环境信息披露的研究基于资本主义市场发展比较完善的美国市场,其研究可能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的证券市场。在我国证券市场中的上市公司大多数由国家控股,其各项制度政策会不可避免地受到政府行政力量的干预。因此本文将在我国特有的制度背景下,对政府控制和非政府控制企业、中央政府控制和地方政府控制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差距进行研究。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20世纪70年代,西方会计学者最先把会计处理技术融入到环境保护的研究中来。此后,有关环境信息披露的研究大量产生,这些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环境信息披露的数量和内容。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专家组(1998)在《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中,从4个方面归纳了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pricewaterhouse(1992,1994)、Gamble(1995)通过对上市企业年报中环境信息披露的数量和内容研究发现,上市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大部分是自愿的。2.环境信息披露的动因。Gray等(1996)对环境信息披露的动因进行研究,得出动因包括:市场、对于压力的反映、道德投资人、合法化等。nolaBuhr(2002)研究发现,环境信息披露的主要动因是环境责任制度的建立。3.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waiden等(1997)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程度会受到公共政策压力的影响。Barthela1.(1997)和Stanny(1998)认为,相关法律政策的颁布与实施和环境信息披露的程度正相关。

(二)国内文献综述

国内有关环境信息披露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环境信息披露的概念和理论。肖伟平(1999)研究发现,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有环境负债、环境成本以及与上述两者相关的政策等。李永臣(2005)研究发现,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应当包括与环保设施有关的建设投资信息以及一些经常性和非经常支出的信息。许家林、孟凡利(2004)通过《环境会计》一书,建立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基础性理论。2.环境信息披露的数量和内容。李建华、肖华(2002)以问卷调查方式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应作为环境信息披露的主体,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应满足企业相关利益方的需求。耿建新、胡伟(2004)对上海证券市场部分强污染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进行了统计分析,包括环境信息披露的方式、内容等。3.环境信息披露与经济绩效的关系。陈静、林逢春(2004)通过对国外环境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奠定了我国的企业环境绩效评估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杨东宁、周长辉(2004)研究发现,企业的组织能力是链接环境信息披露与企业经济绩效的关键环节。

三、理论分析及假设

(一)政府控制与非政府控制性质对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

在我国,上市公司多数由政府控制,重污染企业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经过改制后上市的国有公司,在公司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很大的调整和改变,但是由于仍然处于政府控制下,其公司管理、企业政策方针等还是会受到政府基于某些考虑而确定的行为动机的影响,这一点与非政府控制的公司有很大的不同。如已有研究发现,造成早期国有企业政策性负担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有企业承担了政府的多重方针(Linetal.1998;林毅夫等,2004a,2004b)。

近年来,伴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企业在逐步发展壮大的同时,环境污染与企业发展的矛盾日渐突出。紫金矿业和康菲石油污染泄露等环境事件的频频曝光,企业环境保护责任成为摆在我们眼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通过构建完整有效的环境信息披露政策法规,成为我国政府责任部门的核心工作。为此,相关政府机构会从政府控制公司入手,逐步推进环境信息披露工作在我国的展开。因此,我们提出假设1:政府控制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要好于非政府控制的企业。

(二)中央政府控制与地方政府控制性质对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

在我国,由国务院国资委、政府机构控制的中央企业,无论是在自身权限、资源调配、权责能力还是在人员配备、专业水平上都要明显的高于地方国资委、地方政府控制的国有企业,地方政府控制企业更多的是学习和跟随中央政府控制企业来推动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和相关法规的建立。因此我们提出假设2:中央政府控制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要好于地方政府控制的企业。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样本和数据来源

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年报、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以及相关公司网站和新闻媒体等。本文研究重污染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时,同时涵盖了年报和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

本文研究样本来自2007-2011年沪深证券交易所所有重污染行业的a股上市公司。按照环保部办公厅2008年颁布的《上市公司环保核查行业分类管理名录》(环办函[2008]373号)以及《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环办函[2010]78号),我们选取了20个重污染行业作为样本进行研究,它们包括:玻璃、电力行业、纺织、服装鞋类、感光材料、钢铁、供气供水、化工、化纤、建材、煤炭、酿酒、农药化肥、石油、食品、水泥、塑料制造、医药生物制药、印刷包装、有色金属。共得到3578个年度观察值。由于本文进行面板数据处理,需要每家上市公司保持连续5年的数据,因此剔除数据不连续的公司后,共剩余3546个年度观察值,其中,2007年611个,2008年650个,2009年695个,2010年821个,2011年769个。本文所有年报及独立报告等相关财经数据均来自巨潮资讯网、深证国泰安CSmaR数据、沪深交易所网站及公司主页上手工收集。数据均由eViewS6.0、eXCeL软件处理完成。

(二)指标体系和变量定义

本文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采用“内容分析法”进行定量研究,根据各公司公开年报及独立责任报告中披露的信息,经过特定分析赋予每一个项目分值,最后得出总评。内容分析法是环境信息披露研究的常用分析方法。

如表1所示,根据原国家环保总局颁布的《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原国家环保总局令第35号)、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布的《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监管[2008]18号)、《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环办函[2010]78号),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基本状况,本文分为披露概况、环境管理、环境成本、环境负债、环境投资、环境业绩与环境治理及政府监管或机构认证共7个部分对上市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进行分类。总的规则是无描述为0分,一般定性描述为1分,定量描述为2分;少数小项目例如是否披露环境审计等,不披露为0分,披露为1分;对披露载体部分,如果该公司在年报与社会责任报告中同时披露,给2分,只在其中之一披露,给1分。最后,对每个公司的7项指标进行打分并加总,得到单个样本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得分(eiDi)(毕茜、彭珏,2012)。分值越高,表明环境信息披露越好。7个一级指标下,又分为若干二级指标。

根据上述理论分析,本文选取环境信息披露为被解释变量,实际控制人产权为解释变量,公司规模和盈利能力为控制变量。在研究中将上市公司分为政府控制和非政府控制企业;其中,政府控制企业又分为中央政府控制企业和地方政府控制企业。研究变量定义见上页表2。

五、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一)模型设定

本文使用如下模型来检验本文提出的两个假设:

eiDi=α+β1GoV+β2CGoV+β3Roa+β4CS+ε模型(1)

(二)描述统计

本文分为中央政府控制企业、地方政府控制企业、非政府控制企业对模型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

中央政府控制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指数(eiDi)均值是7.302,中位数是6.0,地方政府控制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指数均值是6.173,中位数是5.0,非政府控制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指数均值是4.289,中位数是3.0,可见,在环境信息披露方面,中央政府控制企业好于地方政府控制企业,地方政府控制企业又好于非政府控制企业。

在公司业绩(Roa)方面,非政府控制企业要好于中央政府控制企业,而中央政府控制企业又好于地方政府控制企业。在企业规模(CS)方面,中央政府控制企业大于地方政府控制企业,地方政府控制企业又大于非政府控制企业。

(三)实际产权控制人对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

从表4第2列可以看出,GoV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包括央企和地方政府控制企业在内的国有企业在环境信息披露方面要好于非政府控制企业。GoV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中央政府控制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要好于地方政府控制企业。Roa、CS系数显著为正,说明企业业绩越好,环境信息披露也越好。

六、稳健性检验

由于我国在2006年颁布新的会计准则,并于2007年开始实施,新旧准则会对会计数据产生影响。因此,本文增加2006年的数据,采用2006年-2011年的数据对本部分做相关回归。去掉数据不齐全的企业,2006年共有582家企业,6年共计4128个样本。结果显示,加上2006年数据的回归结果与2007年到2011年的回归结果一致,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表明本文的结果具有较好的稳健性。

七、结论

本文以我国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披露的环境信息为样本,研究我国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产权对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作用。结果发现:(1)政府控制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好于非政府控制企业。(2)中央政府控制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要好于地方政府控制企业。这为相关部门制定法律政策,完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提供了经验证据。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企业环境责任信息披露制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0XGL001)

参考文献:

1.毕茜,彭珏,左永彦.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公司治理和环境信息披露[J].会计研究,2012,(7).

2.刘启亮,罗乐,何威风,陈汉文.产权性质、制度环境与内部控制[J].会计研究,2012,(3).

3.沈洪涛,冯杰.舆论监督、政府监管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J].会计研究,2012,(2).

4.程隆云,李志敏,马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11).

5.李婉丽,张婧.西部地区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实证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08,(4).

6.林建宗.污染行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以冶金行业上市公司为例[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12,(4).

7.王军会.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实证研究方法综述[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7).

数控专业环境分析篇8

关键词高等院校;环境审计;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316-(2014)06-0082-2

引言

2014年3月5日,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大审计和审计结果公告力度。今年要对土地出让金收支和耕地保护情况进行全面审计。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坚决查处腐败案件,对任何腐败分子都要依法严惩、决不姑息。”随后,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于19日在《人民日报》发表深入学习同志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努力打造让党和人民满意的审计铁军》中强调:“要强化民生资金和生态环保项目审计,维护人民群众利益”,“重点关注与人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土地、矿产、水等自然资源以及重点流域、区域、行业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情况,推动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监管体制,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的资源和生态环境。”由此可见,环境审计将成为未来审计领域人们关注的重点,而作为审计主体的环境审计人员应具备怎样的专业素养及能力?高等院校将如何培养未来满足环境审计工作岗位需求的审计人才?本文将就此问题展开论述。

1.环境审计人员专业素养及能力分析的研究方法选择

Hager,Gonczi和oliver(1990)在对专业胜任能力进行研究时提出以下三种方法:功能分析法(Functionanalysisapproach),也称业绩结果法(performanceoutcomesapproach),即从工作所扮演的角色和工作完成的任务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然后按不同任务进行细分;能力要素法(Capabilitiesapproach),也称投入法(input-basedapproach),即分析员工所必须掌握的专业素养与能力;基于胜任能力的方法(Competence-basedapproach),即在具体任务环节中,在兼顾任务成果的基础上,分析需投入的专业素养与能力,是前两种方法的结合。由于其中的能力要素法强调“专业胜任能力是能力投入的结果,能力的培养对于工作的胜任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结合多年审计学理论教学与实践的研究,笔者也将结合环境审计的特征,采用该方法探讨环境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及能力问题。

2.环境审计人员专业素养分析

作为环境审计人员胜任能力的基础,专业素养是实务中分析审计风险、制定审计流程的依据。环境审计不仅要求审计人员掌握传统审计相关知识,同时也对环境专业技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般来说,包括以下六类专业素养,如表1所示。

表1:环境审计人员应掌握的专业素养

类别具体内容类别具体内容

会计

知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税务会计、非营利组织会计、企业财务学、资产和负债的估价等知识。金融与财税知识公司金融、金融工程学、金融市场学、投资学、保险学、银行学、国际金融等知识;税务学、财政学等知识。

审计

知识审计学、内部控制、环境审计学、审阅与其他鉴证服务的知识等,以及审计过程会用到的一些技术知识。信息技术知识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信息技术内部控制的相关知识、应用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信息系统的评价、设计和管理知识。

政策、法规及相关准则知识国家经济政策、会计法、经济法、税法、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国际审计准则、环境法律、法规及相关文件、相关环境标准(包括环境基础标准、环境质量标准、环境方法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标准样品标准)等。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知识环境法学、环境污染化学、环境分析化学、环境监测、环境声学、环境管理学以及环境工程学。环境工程学包括环境污染控制工程和环境质量评价。环境污染控制工程包括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工程、噪声及其他物理污染控制工程、土壤污染控制工程和环境系统工程。环境质量评价包括环境回顾性评价、环境现状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

其中,会计知识可以帮助审计人员了解信息产生的过程,以便于更好地识别错误;审计知识则有效保障了审计人员工作的顺利展开,确保审计人员能够可靠地鉴证与评价被审计单位相关业务;相关政策、法规及准则为审计人员提供了审计标准,使审计人员有所依仗;金融与财税知识可以帮助审计人员了解被审计项目税务缴纳情况,确定是否依法纳税、是否存在违法税收征管法等情况。与此同时,审计人员还应当能够高效地使用信息系统,能够鉴证、评价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的潜在风险。而作为环境审计人员,还要在环境审计中确定被审计单位或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是否符合环境保护政策,排放物是否达到规定标准、环境管理活动是否有效等与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学密切相关的知识。

3.环境审计人员专业能力分析

环境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传统审计人员所应具备的智力能力、个人能力、人际和沟通能力等,针对环境审计的特点,环境审计人员还应具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其具体内容如表2所示。

类别具体内容

数据挖掘能力获取适当的数据,并对其进行加工、整理及分析能力。

决策建模与风险分析能力模型的选择与构建能力,相关风险识别与评估能力等。

信息技术运用能力设计、应用、管理和评价信息系统的能力。

环境监测与评价的能力功能评价法、指数评价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等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法,以及环境影响预测法、环境影响识别法、环境影响经济评价法和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法等环境影响评价法。

环境审计方法应用能力环境成本效益分析、环境费用效果分析、机会成本法、影子工程法、市场价值法、恢复防护费用等方法

4.高等院校审计人才专业素质及能力培养

目前,我国有浙江大学、南京审计学院、天津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安徽财经大学等近50所院校开设审计学本科专业,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审计专业人才。众多高校会计学专业、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也有相当部分走上了审计的工作岗位。结合上述环境审计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素质与能力,针对各高校在审计学专业、会计学专业、财务管理专业已开设课程情况,笔者建议还应有选择地开设高级绩效管理、数据挖掘、环境审计、计算机辅助审计、管理研究方法、内部审计、公司战

略与风险管理等课程供学生选修。其中部分课程可以组成特色较强的模块选修课程供相关专业学生有针对性地选修。

多年的审计学原理与实践教学工作使笔者发现,有相关大部分学生将审计视为会计的一个分支,认为只要会计学好了审计就学明白了。其实不然。审计属于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综合学科,除涉及会计专业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表现在:审计的思维方式来源于逻辑学;审计证据的性质、审计意见的形成依赖于认识理论;审计测试盒抽样以概率论和数学为基础;公允表达则援用了会计原则、财务分析和沟通理论;应有的审计关注体现了道德和法律的关系。因而,笔者也建议在数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理工学科以及农业资源利用等农业学科开设审计学原理与实务、环境绩效审计等特殊选修课程,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此外,高校还应有计划地为相关课程教师提供环境审计实践机会,通过进行顶岗实习,在强化其理论知识教学水平的同时,提高其专业判断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其审计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摘要).人民日报,2014.03.06

[2]刘家义.努力打造让党和人民满意的审计铁军.刘家义,人民日报,2014.03.09

[3]宋兆晴.基于贝尔宾团队角色理论的环境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2

[4]梅丹.我国高等审计教育改革探讨[J].教育财会研究,2009(06):53-56.

[5]严伟.资源环境审计方法研究综述[J].商业时代,2013(18):79-81.

数控专业环境分析篇9

关键词: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提高措施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水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的内容之一,而环境监测又是环境保护必不可少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之一。通过水环境监测能够获取安全、真实、准确的数据和信息,接着分析数据来预测水环境是否存在污染以及污染源的分布情况以及预测污染的发展趋势,为环境的影响评价提供数据上的支持与依据,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治污染,提高水环境管理的科学化和质量水平。

一、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定义和内容

水环境监测指的是把水体的环境作为监测对象,综合运用化学方法、物理方法、生物方法对水体中的污染物以及污染物的组成部分进行鉴定、监测和分析,利用实验或者仪器进行定量、定性、系统的描述,做出正确科学的环境质量评价。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环节是水环境监测的关键之处,它指的是在水环境监测的过程中采用质量控制的方法,将监测的误差控制在一定的许可范围中,确保监测所得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其主要内容包括三大方面:一规定实验室的监测系统,如水样品的采样地点和方法、水样品的采集和保存、实验室仪器的使用、化学试剂的使用、质量控制的程序以及技术培训等;二详细制定监测计划;三确定水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评价要求与标准。进行质量控制的目的是要确保水环境监测过程中数据的科学和准确,能够满足社会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二、我国水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

1、水环境监测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我国水环境监测领域尚没有一个专门的质量控制方面的明确细则,水环境监测法律体系不健全,相关监测机构人员的行为缺位越位现象屡见不鲜,相关的监测工作放任自流、职责不明。

2、缺乏统一管理的完善的水环境监测网

各地区各部门的水环境监测网存在严重的重复建设,但是责任不明、效率低下现象,加重了各级财政负担,造成资源浪费。水环境监测是一项涉及多环节、技术性和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对于最后的监测结果和质量控制非常重要。

三、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相关措施探讨

水环境监测是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提供系统资料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是水环境科学研究和水资源保护的基础,对发展国民经济和保障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运用质量控制措施,确保监测数据科学、准确。

1、水环境质量保护工作

严格落实减排目标责任制,全力抓好各项减排措施的落实,针对污染减排的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指导分门别类编制减排计划;积极推进水生态保护和修复,修复湖泊湿地生态功能和河道生态系统,削减总氮入湖污染负荷。完善水环境监测系统。质量控制体系是构成质量体系的基本单元,完善水环境监测系统需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建立和实施质量保证管理体系,明确监测机构和人员的主要职能和任务。

2、加强人员队伍素质建设

水环境监测实验室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其中的人员素质水平,为了加强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必须加强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素质:(1)为实验室配备具有资格的专业人员,以确保监测项目的准确性;(2)保证各类专业人员都能适时接受技能培训和教育,以提高专业素养、适应监测工作的需要;(3)将各个专业人员放到最合适的岗位,在激励制度下,保证最大限度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3、加强质量控制

3.1建立质量控制管理体系,完善组织领导机构体系和机构的建立是质控的基础。明确监测机构和人员的主要职能,做到各部门任务明确,职责分明,各有关部门协作配合,从而不断优化和提高水环境监测工作质量。

3.2重视基础性工作环节

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中存在很多基础性环节,如水样布点、水样采集运输及保存、设备仪器的检验校验等等,做好这些基础性工作,才能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为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提高可靠依据。(1)实验室操作环境方面。根据《实验室资质认定工作管理规定》的要求,加强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防护,保证实验室硬件设施的完备,对特殊的实验场所进行适当隔离控制,同时加强实验室内部管理。(2)建立监测仪器设备检查和保养程序。仪器设备的精准是保证水环境监测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之一,各种计量分析仪器的性能良好与否,直接影响到监测结果的准确性。所以,应该建立日常的监测仪器设备检查和保养程序,使其始终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3)保证实验试剂的纯度和效能。实验试剂的状况是试验中直接决定分析结果准确度的客观因素之一,如果化学试剂质量不可靠或者保管不当,都会直接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4)监测方法的选择。在水环境监测过程中,应该选择最贴切最适宜的分析方法,一般情况下,应该以国家标准方法作为首选,以期收到事半功倍的结果。

4、实验室基础条件的质量控制

4.1实验室环境

在水样进行分析前,必须创造洁净的实验环境,尽量减少实验内污染成分、温度、温度对试验分析的影响。分析用仪器设备、玻璃量器应定期进行检定校正。同时根据实验需要,选用合适材质的器皿,使用后应及时清洗、晾干,防止灰尘等沾污。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同一实验室内不得进行相互有干扰的组分分析。

4.2实验用水

实验用的去离子水要在独立的制水间制备,并要经常检查水质。一般实验用水的电导率小于2.0μs/cm。对于一级用水尽可能用前现制,不贮存。二级水和三级水制备后可盛装在密闭的聚乙烯容器中。盛水容器保持清洁,应定期清洗,以免影响水的质量。

4.3试液

所用试液应根据使用情况适量配制试液,选用试液瓶时盛装时,容积和材质都要合适,并注意容器的密闭性。配制试液时,在试液瓶上贴上标签,写明试液名称、试液组份、试液浓度、配制人、配制日期等,并注明试液的有效期。试液在保存过程中应注意防尘、避免阳光照射、远离热源,必要时可在瓶口罩上烧杯防尘。试液一经从试液瓶倒出,不得返回。保存在冰箱的试剂,应置室温时才能使用。

4.4标准溶液

标准溶液应使用纯度不低于优级纯的试剂或基准试剂配制,尽量购买标准物质使用。在购买标准物质时,必须购买有证标准物质。

5、数据记录及处理质量控制

现场监测采样、样品保存、样品传输、样品交接、样品处理和实验室分析的原始记录是监测工作的重要凭证。无论是室内分析还是现场监测,对环境条件有要求的分析项目,都要做好环境条件记录;记录测量值时,要同时考虑到计量器具的精密度和准确度,以及测量仪器本身的读数误差;测量负责人在记录和报告上签字,以表明技术内容的准确性。数据处理包含的主要内容有,监测数据的记录整理、监测数据有效性检查、监测数据离群性检查、监测数据统计检验、监测数据方差分析和监测数据回归分析。综合分析评价工作在水环境监测质控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它以综合技术为手段,完成监测数据向水环境质量定性结论的转变。

结束语

总而言之,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能够预测水环境是否存在污染以及污染源的分布情况,预测污染的发展趋势,提高水环境管理的科学化和质量。但是由于水环境监测网缺乏统一的管理和专门的法律法规,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管理体系,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加强实验室环境建设,确保基础操作的正常进行。

参考文献

[1]刘会建.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相关措施的探讨[J].北方环境,2011,(12):152、154

数控专业环境分析篇10

[关键词]沈阳;产业生存环境;产业国际竞争力;产业对外依存度;产业控制力

[中图分类号]F0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9)03-0114-03

[作者简介]高秀艳,沈阳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产业经济学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蒋存虎,沈阳大学经济学院05级产业经济学硕士生,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吴永恒,沈阳大学经济学院07级产业经济学硕士生,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辽宁沈阳110041)

产业安全是指一国或一个地区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具有保持民族产业持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始终保持着本国资本对本国产业主体的控制。

朱钟棣,孙瑞华(2006)在其发表的《人世后评价产业安全的指标体系》一文中从产业生存环境、产业国际竞争力、产业对外依存度和产业控制力四个方面设置了产业安全评价的一级指标及相应的二、三级指标体系。由于他们提出的评价体系比较完整,因此,本文采用该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和部分二、三级指标,对沈阳装备制造业产业安全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笔者主要分析沈阳装备制造业中的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机械制造业等7大产业。为了分析方便,表格中的7大产业分别用a、B、C、D、e、F和c表示。由于公有制企业承担了产业安全的重任,因此,笔者将各产业中的国有及国有控股的企业与“三资”企业分开分析,通过比较找出问题。

一、产业生存环境分析

1 产业融资环境分析。资本效率与资产负债率是产业融资环境分析的重要指标。资本效率通过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体现。

(1)流动资产周转次数。综合分析表1、表2和表3可知,在装备制造业中,全国“三资”工业企业流动资产周转次数最高,而沈阳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流动资产周转次数最低。

(2)资产负债率。由表4可知,沈阳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普遍偏高,表明其面临较高的债务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治理机制如果不能有效运作,将会损害国家的利益。通过比较表4和表5,可知沈阳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除金属制品业外)资产负债率高于沈阳“三资”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由表4与表6对比可知,沈阳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在金属制品业、通信设备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机械制造业的负债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在其他制造业领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 产业劳动力要素环境分析。由表7可知,沈阳装备制造业各产业科技活动人员比例较低,表明沈阳装备制造业所需要的高级人才是缺乏的。

3 产业技术要素环境分析。通过表8与表9,可知2006年沈阳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占总成本比重整体高于沈阳“三资”工业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除外。表8表明沈阳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占总成本比重还比较低,今后应加大对研究开发费用的支出,以确保产业发展所需技术的有效储备。

4 产业市场需求环境分析。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工业产业对装备制造业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这既表现在数量的增加上,又表现在对其质量、技术含量、性能及功能等的提高上。

国家三峡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一大批重点工程都为沈阳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创造了较大的市场空间。整体来看,沈阳装备制造业的市场需求环境是良好的。能不能借助于良好的市场环境来发展自己是沈阳装备制造业面临的重大问题。

小结:对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生存环境的分析表明,其面临良好的产品需求市场,但其自身又存在融资结构不合理,资本效率低下、产业劳动力要素环境欠佳等问题,因此存在产业安全风险。

二、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1 产业市场竞争力分析。通过分析沈阳装备制造业国内市场份额就可大体判断沈阳装备制造业产业市场竞争力。如表10和表11所示,其国内全部销售额用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相关数据近似代替。由表10可以看出,沈阳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市场竞争力低,由表10与表11可知,沈阳装备制造业产业市场竞争力低。

2 产业效益效率分析。产业效益效率包括利润率、劳动生产率、产品增值率等。

通过表12可知,除金属制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外,沈阳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产业效益均低于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产业效益平均水平,更低于全国“三资”工业企业产业效益平均水平。

表13表明,在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机械制造业方面,沈阳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产品增值率高于沈阳“三资”工业企业产品增值率水平,也高于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和“三资”工业企业产品增值率。

小结:对沈阳装备制造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表明,沈阳装备制造业没有完全建立在集约经营模式上,仍然在受粗放经营模式的影响。沈阳装备制造业产业国际竞争力还很弱,从而可能引发产业安全问题。

三、产业对外依存度分析

1 产业出口对外依存度分析。通过表14可知,沈阳装备制造业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对外依存度高,因而面临很大的风险。

2 产业资本对外依存度分析。由表15可知,2006年沈阳装备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中,外资投资比例高于港澳台商投资,外商投资于金属制品业的比例已超出30%,对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投资比例已达到26.40%。说明这两个产业对外资的依存度偏高,因而存在产业安全问题。由表16可知,在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所有者权益分配中,外资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中的比例最高。沈阳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存在一定产业安全问题。

小结:对沈阳装备制造业产业对外依存度的分析表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对外依存度很高,因而存在高度风险。

四、产业控制力分析

1 外资市场控制率分析。外资市场控制率是指外资产品市场占有率,可以用外资产品销售额与国内销售额之比表示。笔者选取了沈阳2006年外资产品销售额和2006年全国销售额,沈阳装备制造业中的外资市场控制率是很低的。沈阳装备制造业中的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机械制造业等七大产业的外资市场控制率分别是0.96%、0.29%、0.32%、1.73%、0.60%、0.06%和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