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能源审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05:59

企业能源审计篇1

(1)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加快构建良好的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

在我国的内部审计工作中,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一方面是由于我国信息化逐步带动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是我国现代化企业的客观需求,尤其是在近些年以来,我国能源企业会计信息核算和财务管理以及业务系统管理的系统化和网络化,只有通过建设数据高度密集性管理系统,逐步开发更多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等各项功能,才能进一步实现能源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在另外一方面,就是要求能源企业管理者必须要能够从企业自身的情况出发,逐步推进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在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方面,可以结合自身地区的发展特点,开发一些具有行业特色和地方特点的网络信息系统,从而提升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

(2)加强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

在我国的内部审计机构中,必须要改变我国内部审计机构地位低下的局面,就必须要加强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使其能够成为一门独立的企业管理部门。同时,审计的根本特征就是独立性,如果能源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缺少独立性,那么,这就很有可能会成为无本之木,也就没有办法达到相应的审计目标。而想要提升内部审计的实施效果,这就必须要使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增强。同时,能源企业还应该要对审计人员的权利义务和内部审计做出明确的解释,使其必须与区别于企业一般管理部门,在内部审计的过程中必须要保持职业道德和适当的独立性,从而能够确保公司的经济利润,还应该要能兼顾国家和集体间的利益。

(3)更好地完善能源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

从我国能源企业的内部审计中,内部审计机构一般是对董事会负责的审计安排,这样就能够有效控制内部控制现象和董事会弱化的局面出现,这是因为在能源企业的治理实践过程中,一般的决策机构是董事会,而董事会是肩负着保证公司治理行为可信性和合法性的职责。

(4)进一步转变能源企业内部审计职能,扩大内部审计范围

一方面,要能够进一步转变能源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同时扩大内部审计职能的范围,有效提升能源企业内部审计控制效率。在对能源企业的控制框架中,内部审计职能要进一步拓展,并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客观评价,提供和完善能源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议。而在另外一方面,内部审计人员要能够不断给自己大脑“充电”掌握更多更加广泛的管理知识,积极地参与到能源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另外,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也对我国能源企业的内部控制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内部审计人员还要学会利用计算机技术跟踪审计外,还要切实保证能源企业信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这样才能提升内部审计在能源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而在内部审计职能范围的扩大上,还要对各个方面的职能权利范围进行不断探索,所以说,能源企业内部审计是对企业进行全方位的控制,切实改变传统内部审计监督范围仅仅限于财务管理,要能够根据能源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在原有的基础上开发和拓展内部审计的各种功能,尤其是要使得内部审计控制节点和对风险分析评价功能有效地融入到能源企业整体信息化的系统中去,这样就能二次开发能源企业的管理潜力。

2结语

企业能源审计篇2

【关键词】能源审计;节能;对策

审计具有很强的监督与管理作用,能源审计是一种专业性审计活动,属于管理审计范畴。企业能源审计是由节能主管部门授权的能源审计机构和具有资格的能源审计人员依据国家节能法规和标准,对企业的能源利用状况进行审核与评价。目的是通过把审计的管理与控制方法引入企业能源管理工作,帮助企业合理使用能源资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目前我国企业能源审计面临的突出问题

在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监管力度的加强和企业能源成本压力的双重作用下,能源审计工作正经历着20世纪90年代能量平衡后的又一次新的发展高潮。但由于我国能源审计工作全面开展的时间过短,能源审计工作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能源审计工作的定位尚不清楚

企业能源审计的现状是市场职能和政府职能并行。从政府角度看,政府节能主管部门要求重点耗能企业提交能源审计报告和节能规划,却没有明确是政府委托还是企业自身行为。如果是政府职能,就不应该收费,但能源审计所消耗的人力物力很大,需要聘请一些相关行业的专家和高级技术人员,所需经费没有来源,整个能源审计工作将无法展开,政府部门能源审计的监督职能就无法发挥。从企业角度看,如果仅靠市场行为,企业出于自身节能管理的需要,开展能源审计工作,又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审计机构实行监督。从审计服务机构看,审计服务机构既然因能源审计业务向企业收取费用,肯定要为企业服务,帮助企业理顺数据关系,片面迎合政府要求,从而使能源审计变成走过场,起不到应有的监督与作用。此外,审计服务机构的违规行为不能得到相应的处罚,也无法保证国家节能政策的顺利推行。

(二)能源审计的评价标准尚不明确

目前,我国节能管理部门对企业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的计算到底是按单位产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还是产品能耗尚不明确;能耗标准针对性不强,有些标准或者指标没有考虑到行业内部的不同情况,如产业链的长短、原材料质量好坏等,均可能使产品能耗指标的可比性受到削弱;许多行业缺乏耗能指标的评价体系,单位产值能耗指标与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指标的比较存在的不可比因素太多,实际已经失去了比较的意义;地方节能主管部门与统计部门对等价与当量折标的要求不尽一致,导致计算结果差异较大。

(三)能源审计服务的市场准入制度尚未建立

我国尚未出台企业能源审计机构资质限定的相关法律、法规。有些地方甚至是三人或两人就组成一个能源审计小组,任意打一个牌子就跟企业签订能源审计协议。相关审计人员也没有相应的审计资格要求,部分机构参加审计的工作人员业务素质较低,指标的计算不准确,甚至理解错误,对二次能源与耗能工质投入、转出机理不理解,单位产品能耗计算不准确、审计报告质量不能保证,造成了能源审计市场的混乱,影响了能源审计应有作用的发挥。

(四)能源审计的基础性资料尚不完善

由于我国大部分企业缺少专职的能源管理机构,相关的能源使用及管理信息不全面,在各个生产与管理部门之间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效能源的信息共享链,内部的能源信息共享性差,存在“信息孤岛”现象。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高于资源节约,甚至高于环境保护,致使企业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忽视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因此,节约能源意识较差,计量器具配置不全,完好率、配置率达不到标准,致使部分能源的消耗无法计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能源审计报告的数据准确度。企业财务成本核算中,只核算作为原材料、动力的主要能源,如原煤、电力等,而对用量较小的能源,如柴油、汽油、水等,在成本中则未作核算;部分企业对余热余能回收后转换的能源又用于生产时,不计入成本,因此成本分析中能源成本的升降金额并不反映实际的升降,使成本分析流于形式。

上述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企业及能源审计服务机构三方合作,做好各自工作,制定相应对策,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推动企业能源审计工作的健康、顺利及可持续开展。

二、解决我国企业能源审计中突出问题的对策

(一)从政府角度看

在能源的科学管理和节能管理工作中,运用法律法规来规范和调整企业能源利用过程、节能管理工作的各种权力和义务关系,对企业的管理和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管理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实施方案》以及各省市、自治区相继出台的《能源管理条例》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给企业的节能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也使企业的节能管理和能源审计工作有法可循;特别是随着《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2007年4月27日,国务院召开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国发〔2007〕36号)、《节能技术改造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使能源审计工作带有法可依,保证了企业的节能管理和能源审计工作在法律法规的监督下依法进行。

政府部门应继续抓好重点用能单位的能源审计工作,加大节能资金的投入和节能降耗的财税支持力度,通过制订财政、税收等激励政策,加大对能源审计的支持力度;尽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并建立能源审计市场准入制度,规范能源审计工作;尽快制订出更多的适用于不同行业的国家能源标准检测方法及评价细则,准确衡量企业的能耗状况;对《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进一步明确涉及能源核算的项目,引导企业在财务成本核算中的成本、费用科目设置增加一些能源方面的明细项目,便于对能源消耗数据的统计。

(二)从企业角度看

企业开展能源审计工作,需要支付给审计服务机构一定的费用,此外,在审计过程中,企业各部门的会议协调、资料复印等还需要一定的成本付出,这些基本上构成了企业能源审计的成本。而企业所能获得的能源审计收益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企业申请新上项目时,完整、科学的能源审计报告能够帮助政府部门更好的判断企业原有的能源消耗及管理水平,综合考虑新上项目带来的能源消耗变化情况,减少相应的行政成本,为企业带来间接效益;其次,通过能源审计,企业可以充分认识到能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能源审计中提出的相关节能管理及技改措施,找相关的部门或机构进行可行性分析,并进行项目的具体实施,项目的实施可以为企业带来巨大的节能效益;再次,能源审计服务机构凭借着其强大的专业知识,可以在能源审计过程中适时的向企业宣传国家相关的节能或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以良好的服务让企业得到实惠。

基于此,企业应配合国家相关政策,做好节能管理的基础工作,完善能源使用的计量管理,保证能源使用数据的完整性、真实性、可靠性。一个真正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其行为和发展应该是在利国、利民,促进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利益最大化。

(三)从能源审计服务机构看

能源审计服务机构,应转变观念,在满足节能主管部门对能源审计工作要求的前提下,对企业用能状况做出客观评价的同时,从企业的角度出发,主要是把审计工作着眼于挖掘企业增加利润的潜力;紧紧抓住降低企业成本的“牛鼻子”,注重于企业能源利用与经济活动的效率、效果的审查和评价,更好地为企业决策层和管理层服务。具体措施有:

1.扩大能源审计的内涵

能源审计是手段,为企业服务是目的。能源审计服务机构在为企业进行能源审计时,应抓住降低企业成本的关键因素,将能源审计的内涵扩大,即对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而不是某一部分,灵活运用审计方法,以提高审计效果。能源审计的内涵扩大,一方面为准确计算企业产品产量、科学评价单位产品能耗、产值能耗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通过主要原材料和辅助材料的审计,对引导企业搞好事前预防、厉行节约等间接节能也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此外,能源审计工作人员在企业进行工作时,具有综合企业各生产管理部门的优势和对企业整体的信息进行整合的优势,具备为企业提供良好服务的条件。

2.注重企业能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能源利用方面,企业大多缺乏统一指挥和计划,形成部分能源盲目超储积压,风吹雨淋、自然损失严重,各生产工序之间统筹计划调度能力差,设备无效运转时间长,导致能源损失大。

针对此类企业,能源审计工作人员需着眼于挖掘企业增加利润的潜力;注重对企业经济活动的效率、效果进行审查和评价;注重如何当好企业领导改进经营管理的参谋,发挥能源审计建设性的职能作用,通过对企业内部经济活动的监督与评价,为改善经营管理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帮助企业堵塞漏洞,增收节支,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通过改进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建议,也是企业投资最低、收效最直接的建议。

3.坚持能源审计报告内容的完整性与审计重点的灵活性原则

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企业能源审计应处理好全面与重点的关系,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工作。在审计过程中,应选择性的进行设备的现场测试,不陷入能量平衡的繁杂劳动中,能源监测也注重“抓大放小”,即抓住重点的用能工艺和主要的用能设备,不面面俱到,在合理评价企业能源、资源利用状况的基础上量力而行,科学地配置审计资源,让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不搞“企业能源利用率或者企业能量利用率”等庞大的数字计算工程。能源审计工作本身也涉及“节约”的问题,能源审计人员如何经济、合理、有效地利用各项资源,要运用系统工程的观点和方法,才能做到能源审计资源利用的最优化。

笔者相信,通过政府、企业、能源审计服务机构三方的切实改进和踏实工作,企业能源审计工作一定能够得到更为充分的发挥,我国的能源审计工作一定能够更加健康、持续地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孟昭利.企业能源审计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albertthumann,williamj.younger.handbookofenergyaudits.newyork:thefairmontpress,2003.

企业能源审计篇3

[关键词]能源审计折标系数当量值等价值

中图分类号:p2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7-0239-01

前言

在能源审计能耗数据计算过程中,各种能源由于原始计量单位不同,热值也不一样,因此,必须折算成同一标准计算单位才能进行汇总、对比和分析。能源审计当中的综合能耗、节能量、节能潜力的测算结果往往受到折标系数取值的影响。在新疆完成的强制性能源审计中,一些企业未按实测值、国家标准和能源统计报表制度中的要求进行计算,造成上报的数据参差不齐,后续的节能统计分析数据不能为节能主管部门提供技术支撑和依据,也无法为企业制定节能规划提供科学、客观的参考。

1.术语和定义

1.1能源审计

审计单位依据国家、自治区有关的节能法规和标准,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的物理过程和财务过程进行检验、核查、计算、分析和评价,寻求节能机会,提出合理利用能源的建议。

1.2标准燃料和标准煤

国际上通常采用的标准燃料有:油当量、电当量、热功当量(焦耳)和煤当量。因我国能源以煤为主,故采用煤当量。即规定每公斤标准煤的热值为29.3076(兆焦)(7000大卡),用其除以各种能源每公斤的热值获得各种能源的折标准煤系数。

标准煤亦称煤当量,是将不同品种、不同含热量的能源按各自不同的含热量折合成为一种标准含量统一计算单位的能源。能源的种类不同,计量单位也不同,如煤炭、石油等按吨计算;天然气、煤气等气体能源按立方米计算;电力按千瓦小时计算;热力按千卡计算。为了求出不同的热值、不同计量单位的能源总量,必需进行综合计算。由于各种能源都具有含能的属性,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转化为热,所以选用各种能源所含的热量作为核算的统一单位。常用的统一单位有千卡、吨标准煤(或标准油)。我国目前采用标准煤为能源的度量单位。国际制单位为焦耳。折算的方法是:以7000千卡度量各种燃料、动力能源。

能源折标准煤的折算系数=某种能源每千克实际热值/每千克标准煤热值(7000千卡)。

在各种能源折算标准煤之前,首先应测算各种能源的实际平均热值,再折算标准煤。平均热值也称平均发热量,是指不同种类或品种的能源实测发热量的加权平均值。计算公式为:平均热值(千卡/千克)=Σ(某种能源实测低位发热量)(千卡/千克)×该能源数量(吨)/能源总量(吨)

1.3当量单位

由于能源具有两重属性,即质量和能量。因此,不同能源是不能直接比较的。但其都有一个共同属性,即含有能量。且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转化为热。为了便于对各种能源进行计算、对比和分析,我们选定某种统一的标准燃料作为计算依据,然后通过各种燃料实际含热值与之比较,即为能源折标系数。计算出各种燃料折算成标准燃料的数量。所选燃料的计量单位即为当量单位。具有一定品味的某种能源,其当量热值是固定不变的。

1.4等价单位

等价值是指为了获得一个度量单位的某种二次能源(如汽油、电力、蒸汽等)或耗能工质(如压缩空气、氧气、水等)所消耗的以热值表示的一次能源量。

由于等价热值,实质上是除当量热值外,加上了能源转换过程中的能量损失,因此等价热值是个变动值,它与能源加工转换技术有关。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等价值会不断降低,而趋向于二次能源所具有的能量。等价值可由下面的计算公式求得:等价热值=当量热值/转化效率。

2.能源折标系数的确定方法

2.1计算综合能耗折标系数的确定

以某焦炭企业为例,该企业使用主要能源为洗精煤,并配备实验室,对每批次煤质进行抽查检验,检验结果见下表:

由于企业外购能源的品质(特别是煤炭)以及电力折标系数采用对企业综合能耗的计算产生影响很大。因此企业上报综合能耗数据时,必须依据国家标准和能源统计制度采用折标系数计算综合能耗,如电力统一采用当量值(0.1229kgce/kwh),具备化验条件的单位应对进厂能源严格准确化验,能源折标系数应以实测值加权平均值为准,审计机构还可委托有计量认证资质的煤炭质检机构进行阶段性验证,结果若可靠,可采用企业提供。若能耗统计计算不符合国家标准规范、能源统计制度,就不能真实反应企业的能源消耗量,人为改变了企业综合能耗的数据,进而影响企业乃至整个地区节能目标的完成考核。

2.2计算节能量折标系数的确定

企业能源审计中计算节能量采用三种方法,当量值、等价值和万元GDp能耗。常用的为当量值和等价值测算结果,万元GDp能耗受当年价格波动较大,往往计算出的节能量不够准确。

以已经完成的能源审计数据为例,分析折标系数对节能量的影响。

(1)以某公司2011年、2012年单位产品电耗计算其2012年1-12月实现的节能量:2011年单位产品电耗为55.31kwh/t;2012年单位产品电耗为28.73kwh/t,原料处理量为2868491.37t。

年节能量=(55.31kwh/t-28.73kwh/t)×2868491.37t/10000≈7624万kwh。

(2)采用等价折标系数1万kwh=3.35tce计算,该公司完成年度节能量25540.4tce;

(3)采用当量折标系数1万kwh=1.229tce计算,该公司完成年度节能量9369.9tce;

该公司2012年与政府签订的节能目标为12202.8t,按照等价值测算该公司完成年度节能量,若按当量值测算该公司未完成年度节能量。

(4)能源审计中计算节能量,可按等价值实际来计算,该公司2012年完成了年度节能量。

2.3计算节能潜力折标系数的确定

计算节能潜力时也可参照节能量的方法,电力等价值折标系数取当年本地火电机组平均发一度电所消耗的标煤量。

结语

企业在节电时,节电量用等价折标系数更能体现电力的价值,让企业更能重视电力。电能等价折标系数是动态变化的,与全国火电机组发一度电的平均耗能情况有关,应根据每年的变化情况确定电力的等价折标系数。

企业能源审计篇4

1.1能源管理制度用能单位虽然都制定了节能能源管理办法,但缺乏有针对性的能源管理制度。通过能源审计,60%的用能单位单位建立了《节能管理办法》、《节能目标评价考核办法》、《能源统计管理办法》、《能源计量管理办法》、《能耗定额管理办法》等节能管理制度,对节能目标考核、能源统计、计量和定额等方面进行了规定,基本能够满足能源管理的需要。

1.2能源计量2009年,制定能源计量管理制度的单位占被审计单位总数的25%,2010年制定能源计量管理制度的单位占审计单位总数的90%,2011年制定能源计量管理制度的单位为100%。至2012年,各单位设立了管理机构,配备了管理人员,建立了能源计量器具统计台帐,绘制了网络图。

1.3能源统计经审计,用能单位虽普遍有相应管理制度,但存在着以下2个问题:能源统计管理制定过于笼统;存在能耗统计漏失现象。随着审计结果在用能单位的应用,油田在能源统计方面管理水平逐步提高,各单位都制定了能源统计管理制度,设立了管理机构,配备了管理人员,建立了能源消耗统计台帐。

1.4能源定额各用能单位虽都根据实际情况对能耗进行了定额管理,但存在以下几个问题:能源定额管理不全面,如大部分单位只对成品油进行了定额,未对其它能源进行定额。能耗定额指标未细化到单台耗能设备,如某单位制定了比较完善的油料、天然气、外出车辆用油定额管理制度,但是没有细化到单台设备。为规范用能单位的能源定额管理,2011年-2012年,油田起草并标准Q/SH10250866-2012《油田主要用能单位能耗定额编制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节能效果。

1.5节能目标考核经审计,各用能单位在节能目标考核过程中还存在“节能指标约束性不强、年度节能奖励侧重力度不够”等问题,随着油田节能目标考核的规范,各单位建立了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评价考核体系,开展了节能目标考核及树标达标活动,促进了节能工作的开展。

1.6更换高耗能设备至2012年,油田在淘汰高耗能设备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1.6.1国家明令淘汰电动机情况2010年11月总共更换国家明令淘汰电动机402台,更换国家明令淘汰成套设备103套。目前油田已无使用国家明令淘汰型号电动机。

1.6.2高耗能变压器淘汰情况油田利用三年的时间分批更换了挂网运行的S7及以下型号的高耗能变压器。截止到2009年底,更换高耗能变压器1042台,安装S11型节能变压器942台。目前分公司挂网运行的配电变压器全部为S11型的节能型变压器。通过能源审计,摸清了油田企业的能源管理状况、企业的用能概况、生产工艺和能源流程,并通过对审计资料和测试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找出了目前在能源利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节能潜力所在和改进措施建议,推进了油田节能降耗的深入开展。

2油田企业能源审计发展方向探讨

油田企业能源审计主要以规范节能管理工作为目的,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能源审计提高了油田节能管理水平,规范了节能管理工作,并形成了中石化标准《油田企业能源审计方法》标准,油田企业下一步能源审计工作重点是什么,“审什么,如何审”这是我们能源审计人员目前思考的问题。按能源审计内容来分,能源审计可分为初步审计、专项审计、全面审计,油田对用能单位审计为初步审计,下一步油田企业能源审计方向应向专项发展,更加充分发挥能源审计在节能管理中的作用,保证节能目标的顺利完成。

3结束语

企业能源审计篇5

关键词:能源审计;空间范畴;核心程序;技术路径

1 能源审计的空间范畴:审计对象与范围

能源审计对象包括审计主体与审计客体,审计主体是国家审计机关,这是由宏观能源效益审计所体现的审计关系所决定的。根据上述客观基础的分析,审计的授权人是国家、政府或社会公众,而被审计对象是政府或公共机构,这就要求审计主体有一定的管理层次和权威性,由社会审计或内部审计来承担宏观能源审计是不适当的。审计客体理论上应该包括能源技术系统(etS)的各项组成内容,但由于受到法律授权、审计手段等各种审计环境因素的制约,目前实践中一般只对与能源有关的财政收支以及对宏观能源效益有直接影响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如重要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计划及利用效果的审计。

企业能源审计以企业资源消耗为对象,以企业经济活动全过程为范围,但必须以节能降耗、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为最终目的。我们知道企业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除了直接消耗燃料动力和耗能工质等能源外,还必须使用人力资源和消耗原材料、辅助材料、包装物、备品备件以及使用各种设备和厂房。而原材料、设备和厂房等也都是需要能源才能生产出来的,所以对它们的使用也是在间接地消耗能源,因此,一个企业的全部能源消耗既包括能源的直接消耗,也包括能源的间接消耗,将之称为全能耗(或资源)。

一般来说。对一个企业进行能源审计需要对该企业的能源管理状况(即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素质、管理制度以及制度落实情况等)、生产投入产出过程和设备运行状况等进行全面的审查。对各种能源的购入和使用情况进行详细的审计。这就要求对企业的能源计量、监测系统和统计状况进行必要的审查;要对主要耗能设备的效率和系统的能源利用状况进行必要的测试分析,同时要对企业的照明、采暖通风、工艺流程、厂房建筑结构、以及设备的使用和操作人员的素质予以专门的审查;要利用历年统计数据、现场调查了解结果及测试所得的数据,按照相应的标准和方法计算出一些评价企业能源利用水平的技术经济指标(如产品能源单耗、综合能耗、主要设备的能源利用效率或耗能指标等)。最后对各种调查、统计、测试和计算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查找出节能潜力。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和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并做出财务和经济评价。利用能源审计的方法,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工程项目(包括节能技术改造项目)进行节能篇的论证,保证基建和技改投资项目节能效益。对热电联产企业和综合利用企业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进行审计核查,可以确保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真正落实到实处。

2 能源审计的核心程序:审计准备、分析与报告

依据年度能源审计监测计划或企业委托,通常先与企业联系沟通。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安排。商定进厂时间,明确工作内容,制订工作方案,并提前通知企业,做好审计的准备工作。企业能源审计工作方案一般包括:(1)审计人员,一般6~8人,其中审计3~4人,测试3~4人;(2)审计期,一般以一个年度为基期,对比期可选1~3个年度。具体工作中也有以半年为基期的,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而定;(3)审计时间,一般情况下,10~20天,根据企业的规模和要求而定;(4)审计范围及内容,根据政府部门要求和企业的需求而定;(5)企业主要配合人员,企业法人或委托主管负责人,统计、企管、会计等各1人。主管设备人员1人i(6)审计资料准备以及审计工作的依据和有关标准。

审计监测人员进入企业后。首先召开有关科室、车间人员座谈会,了解和熟悉企业生产、管理及经营情况,使企业法人及有关部门负责人明确审计工作的目的、内容及方案,提出对有关科室和部门如何配合好审计工作的具体要求。然后深入车间、科室,按审计工作要求了解企业各方面的基本情况,如设备状况、能耗与物耗水平、管理状况,调取各种资料,对相关数据进行验证,进行仓库物资抽样盘存。门卫对物资进出的记录,确定审计监测的重点等。与此同时,企业应按要求如实提供审计资料。资料收取完整以后。审计组对企业购进的能源、资源在生产经营环节的流向,按有关标准和计算方法,进行数据处理,特别重要的是产品产量,是一切分析计算的基础,从多渠道、多方法计算准确无误。然后进行封闭式审计分析、核算、评价。

在进行审计分析诊断的同时。监测人员利用监测仪器对企业的重点耗能设备、生产工艺系统等运行效率情况进行测试,并汇总计算测试结果。列出表格或图文找出节能障碍、潜力及改进措施建议。根据审计和监测的结果,进行汇总分析、查找问题。进行诊断和综合评价,做出审计结论,完成能源审计报告书。能源审计报告书的内容包括:对企业的基本评价;对企业各车间、各工序、各种产品的投人产出的过程中的各种能耗、物耗指标的进行计算分析;对企业投入的能源、原材料的整体利用效果进行评价;分析企业在生的日趋复杂,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及其在这一体制下所形成的国有企业制度的弊端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自此以后,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经济体制改革成为了整个经济生活的主旋律。自20世纪70年代末(1978年)开始至90年代初,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分别经历了行政性分权、放权让利以及全面的承包责任制等几个阶段,但由于种种原因,上述举措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国有企业的效率低下问题。1992年,我国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产工艺上、管理上,设备运转上存在的节能障碍及节约的潜力;提出节能技改措施及财务分析与经济效益评价;做出审计结论,针对存在的问题,逐一说明能源、原材料浪费的原因及节约潜力,并提出整改建议。审计报告书完成后,首先要与企业负责人通常是企业法人交换意见、达成共识,因为审计出的问题牵扯副职、中层管理人员以及部门负责人较多。最后,举行有企业中层干部以上人员参加的审计结果会。

企业能源审计篇6

通过对上海涵盖工业和非工业各领域的能源审计对象、内容、类型、实施过程以及能源审计机构等方面的研究,以期提高政府的监管和引导力度,促进企业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强化用能单位节能管理、规范能源审计工作,完善全市能源审计管理体系。

关键词:

能源审计;节能低碳;节能管理

1上海能源审计实施概况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从2006年至今已两轮分别对年能耗5万t以上、1万~5万t、5千~1万t工业重点用能单位开展能源审计;市交通委员会从2010年至今已基本完成一轮交通运输各行业重点用能单位的能源审计工作;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市教育委员会、市商务委员会、市旅游局、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和各区县从2010年至今也分别开展了下属重点用能单位的能源审计工作。同时,能源审计也作为部分领域,如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项目获取节能专项扶持资金的前置条件。在上海市至今开展的能源审计工作中,除工业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审计工作可允许企业自行开展外,其它均委托第三方能源审计机构进行。上海各行业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审计工作由其当前所属行业主管部门分头推进,在推进过程中,对能源审计实施流程、内容深度、第三方机构资质认定等监管和指导的程度不一。

2开展上海能源审计效果

2.1工业领域上海市工业企业能源审计工作与其他省市的能源审计相比较,增加一项内容,即《节能整改报告》,整改报告质量的高低对后续整改工作的开展有较大的影响。从2006年开展以来,第一轮能源审计工作开展效果显著,很多企业通过节能管理方式改进、及比较落后或节能潜力较大的系统、设备改造,取得较好效果。第二轮能源审计工作的开展效果不如前者,一方面由于首次开展的节能潜力较大,另一方面,现阶段企业的节能潜力与相关行业的技术发展密切相关,节能改造环节局限于公共辅助设备,比如空调系统、照明系统等。

2.2建筑领域建筑能源审计工作从2010年开始开展至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有助于行政主管部门节能管理工作的开展,同时有效促进了被审计企业的节能管理,为进一步实施节能改造打下基础。此外,能源审计近几年的发展趋势是最低价中标,导致能源审计机构之间存在恶性竞争,审计报告质量达不到相关要求,为此,在能源审计管理办法中可提议:按照能源审计的深度进行分类,相关工作部门针对能源审计的不同档次出台指导价格。

2.3交通领域交通运输企业从2011年开始开展能源审计工作。通过对重点用能单位开展类似普查性质的能源审计,政府主管部门对重点用能单位的能源消耗路径、能源系统存在的薄弱环节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有清晰的了解与认识,同时对整个行业的用能管理以及用能系统建立完整的概念。另一方面,促进企业建立或完善能源管理制度,有利于节能管理向规范化和科学化转变;对企业进行节能诊断,提出节能技术改造的建议,提高用能单位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上海能源审计特点

3.1起步较早,多行业齐头并进2006年,借国家千家企业节能行动项目实施之机,上海市工业系统率先启动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审计工作,旅游、医疗、教育、交通等各行业主管部门也紧随其后,积极开展下辖重点用能单位的能源审计工作。

3.2政府监管能源审计为主,自愿开展能源审计为辅上海市各行业能源审计工作以政府监管能源审计为主。其中,工业、交通等行业主管部门针对年能耗5000t标准煤以上;旅游、医疗、教育等行业针对连续两年建筑年总能耗2000t标准煤(或建筑面积2万㎡)以上的重点用能单位制定年度能源审计实施计划,分批实施能源审计。区县各行业能源审计主管部门依据本区县实际情况各自制定能源审计年度实施计划。同时,有少数用能单位出于社会责任、降本增效等需求,委托第三方机构或自行开展能源审计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政府监管能源审计占整个能源审计数的95%以上。

3.3各行业能源审计依据详简不一上海市工业、旅游、医疗和教育等行业的能源审计工作开展已有较完善的标准文件作为依据,标准中规定了能源审计的步骤、内容、深度及报告编制规范等方面的要求,做到能源审计工作有据可依。然而,相对于其它行业,上海市交通等行业能源审计工作由于起步较晚,至今国家及地方尚未制定、公布任何审计标准及导则要求,审计工作处于不断摸索、逐年成熟的阶段。

3.4各行业审计承担方要求不一,审计经费来源多样上海市工业能源审计既允许被审计企业自行实施,也允许被审计企业委托第三方机构实施。旅游、医疗、教育、交通等行业能源审计至今均要求委托第三方机构实施。同时,由于各行业对审计承担方要求不同,导致了审计经费来源的多样。工业领域中,无论是政府监管能源审计还是企业自愿能源审计,能源审计实施费用均由被审计企业自行承担,其他行业的政府监管能源审计实施费用主要由政府拨款,企业自愿能源审计实施费用由企业自行承担。

3.5各行业能源审计机构资质要求尚未统一上海市工业领域由于允许被审计企业自行开展能源审计等原因,因此并未明确规定第三方能源审计机构的资质要求。原市建设交通委组织开展了上海市建筑能源审计机构的申报和审核工作,并公布了第一批16家进入上海市建筑能源审计机构名单的第三方机构,明确了机构的资质要求。上海市交通行业暂未明确规定第三方能源审计机构的资质要求,历年实施交通运输企业能源审计的第三方机构暂从全市建筑能源审计机构名单中筛选。

4存在的主要问题

4.1能源审计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主席令第77号)中提出的责令实施能源审计的相关条款并未对审计周期、审计资格等做出比较明确的规定;《企业能源审计技术通则》(GB/t17166-1997)等也仅从技术层面对能源审计的定义、内容、方法、程序及审计报告的编写进行了原则规定。此外,上海市并无其它法律法规、规章标准等对能源审计工作进行具体规定。因此,一方面由于缺少法律法规对于审计周期、对象等方面的具体规定及长远的政策驱动机制。另一方面对于政府监管类型的能源审计,由于没有上位法对其进行强制性约束,给第三方审计机构开展能源审计带来很大的困难,同时影响能源审计报告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4.2能源审计实施类型单一上海市目前各行业实施的能源审计多以针对企业能耗、设备、制度、节能技改等全方位进行调研并提出节能建议的全面能源审计为主。针对首次开展全面能源审计,摸清企业家底是基础及必要的工作。但是,在间隔时间较短,且主要耗能工艺、设备并无明显改变的情况下,要求该单位实施第二轮全面能源审计就造成了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导致政府主管部门、第三方审计机构及重点用能单位人力、物力、经费的浪费。同时也导致了节能潜力挖掘不够深入、节能改造方案不够实际的现状。因此,即全面能源审计之后,研究开展多样化的能源审计,集中人力、物力挖掘企业节能潜力,提高为企业服务的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4.3能源审计工作的定位尚不清楚上海市能源审计的现状是市场职能和政府职能并行。从政府角度看,部分能源审计工作没有明确是政府委托还是企业自身行为。若是政府职能,就不应该收费,但能源审计所消耗的人力物力很大,所需经费没有来源,整个能源审计工作将无法展开,政府部门能源审计的监督职能就无法发挥。从企业角度看,若仅靠市场行为,企业出于自身节能管理的需要,开展能源审计工作,又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审计机构实行监督。从审计服务机构看,审计服务机构因能源审计业务向企业收取费用,肯定要为企业服务,帮助企业理顺数据关系,片面迎合政府要求。从而使能源审计变成走过场,起不到应有的监督与作用。

4.4能源审计报告质量良莠不齐由于部分行业能源审计服务的市场准入制度尚未建立、部分能源审计项目实施经费与工作要求不匹配、部分行业缺少实用可操作的技术标准、缺少有效统一的能源审计项目评审评价制度、企业相关的能源审计基础性资料尚不完善等原因,全市能源审计报告存在良莠不齐的普遍现象,部分能源审计工作搞形式、走过场,没有达到能源审计项目委托方的立项初衷。

4.5企业缺乏进行能源审计的动力企业没能充分认识开展能源审计的过程更是企业改进管理的过程。上海市开展的绝大部分能源审计为政府监管能源审计,企业被动地接受能源审计,自主能源审计需求量极少,其主要由于企业认为能源审计太麻烦,需要增加新的投入,很难产生经济效益,以至管理人员对能源审计不持支持态度。故企业自主能源审计的积极性不高,缺少自愿性需求,使企业能源审计处于被动状态。

5下一步能源审计工作对策

5.1完善能源审计相关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建议建立完善的行业标准体系,组织编纂各行业能源审计规范或手册,从审计准备、审计程序和项目、审计所需资源、数据和信息的搜集与分析、综合审计报告等方面和环节做出规范的要求,让能源审计工作类似与财务等其他审计工作一样,拥有具体的工作标准,同时引起企业的重视。

5.2细化能源审计类型,实施多样能源审计建议依据上海市目前能源审计实施现状及未来实际需求,将全市能源审计按管理层次划分为政府监管能源审计和企业自愿能源审计;按能源审计实施对象划分为全面能源审计和专项能源审计;按能源审计的深度要求划分为一般能源审计和深度能源审计。

5.3完善第三方审计机构资质要求,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建议明确上海市工业、交通等行业第三方能源审计机构的资质要求,完善第三方能源审计机构的定期考核制度,对受委托编制“能源审计报告”的第三方机构进行资质核实。

5.4建立能源审计报告评审制度建议明确能源审计报告评审机构的资质要求,认定一批能源审计报告的评审机构,遵循政府监管能源审计“一项目一评审,现场评审和报告评审相结合”原则,保证能源审计报告质量。建立能源审计报告评分及退回机制。

5.5提高企业对能源审计的有效需求建议鼓励企业进行自愿性能源审计,一方面进一步加强能源审计宣贯培训,另一方面运用经济手段,加强经济鼓励及对企业能源审计的引导,将政府的财税优惠政策和节能改造专项资金、银行的优惠贷款等与企业能源审计结合起来。同时,也可将能源审计作为企业申请其他节能低碳相关政府专项扶持资金的前置条件。

5.6多渠道并举,培养能源审计交叉型应用人才建议培养既懂工程技术,又懂财务审计的能源审计交叉型人才,培养交叉型人才需“三管齐下”,即专业教育、审计技能培训和岗位锻炼相结合。专业教育即是充分利用高等教育资源,在综合类或工科为主的院校进行能源审计人才培养。技能培训主要是指政府牵头,通过举办企业能源审计培训班,为企业或审计机构培养专业人员。岗位锻炼主要是企业应充分把握每一次能源审计机会,选派专门人员参与能源审计全过程,在实战中积累经验,提升其工作能力与水平。

5.7督促企业完善能源计量管理体系鼓励企业不断完善对各工序及主要耗能设备的计量仪表配置,完善计量器具档案;进一步细化产品能耗考核到机台、班组,强化能源统计工作;加强对能源、原材料的库存保管的管理,完善各种能源消耗统计报表。企业管理者应为员工提供更多培训机会,加强员工在操作规程方面的专业知识,以使企业尽快建立完善能源计量管理体系和能源审计指标体系。

企业能源审计篇7

①企业集团对内部审计的价值认识不到位。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定位停留在组织内部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执行的监督与评价职能,工作重心置于具体业务活动的监督层面、忽略了系统潜在的风险。随着企业集团层级增多,经济业务几何倍增长,直接管控所有单位和业务已不可能,只有实施风险导向和价值导向的内部审计才能实现对整个集团全面、系统的监管。领导层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偏差,部分企业集团领导将内部审计等同于揭露自身经营管理中的问题,而不是当作提升管理水平的依靠手段,对职能部门和成员单位的管控过分倚重行政手段、资金计划和预算、业绩考核等直接管控方式,代表股东对所属单位进行审计的力度不够,审计内容以财务审计为主,对发现的问题无法做到从根源整改,导致内部审计作用无法充分发挥。

②内部审计价值实现的基础不稳固。企业集团通过一系列的委托———关系联系起来,股东作为委托人将财产交由董事会,董事会将拥有的法人财产权委托经理层进行经营管理,形成了一系列自上而下的纵向授权的层级公司结构。在多级法人治理结构下,资源控制权与使用权由各子公司单独行使,同一层级的内部监督无法充分开展工作。我国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多是从企业内部产生的,受本部门、本单位直接领导,仅与被审计的其他职能部门相对独立,不能客观、真实、公正、深入地开展工作,使得内审机构独立性不强。依靠单个企业自身的内部监督难以满足上一级委托人的要求,导致内部审计缺少内部动力,无法主动性、创造性的参与监督,更无法有效化解集团系统性风险。

③审计价值发挥不全面。集团的母公司处于核心地位,监督成员企业贯彻执行集团既定的发展战略、重大决策等事项,双方容易产生利益分歧或冲突。由于受到层级的限制,审计范围通常局限于本单位内部的一般性经济业务,分散设置的内部审计资源不能全面、及时、有效发现集团整体风险,战略风险和管控风险,不能根据成员单位自身特点和管理要求,有重点的对经营管理过程实施管理审计,导致了内部审计在组织内无威、无力的不利局面。

④内部审计价值实现的手段落后。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科技含量普遍较低,审计业务平台建设滞后,审计信息化程度未能实现与信息管理系统同步发展,甚至还停留在传统的手工测试阶段,审计人员还不具备对数据分析提取的能力和素质,对企业经营决策无法起到应有的监督检查作用。另外,审计人员来源多样性,系统化的审计知识储备不足,计算机审计的前瞻性不强,无法为企业日常工作提供强大的信息支撑,无法满足集团发展的实时信息需要。内部审计要支持企业集团发展,为企业做大做强提供信息服务和决策支撑的能力还亟待加强。

提升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价值的改进措施

①保障内审机构独立性,提高审计权威性。借鉴证监会关于在上市公司设置独立董事的做法,由具有会计、财经专业知识的独立董事担任审计委员会主席,审计委员会负责制定内部审计方针,决定内部审计项目,审核批准内部审计报告,协调企业各部门关系,向董事会负责并报告工作,最大程度的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树立内部审计的权威性。

②加快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创新。一是适时开展战略审计。内部审计委员会归属董事会领导,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建议,拥有较高的信息知情权,具备开展全方位审计监督的条件,对企业集团重大战略的制定、实施和结果进行全过程监督,识别关系企业发展的重大风险,在更高层次的发挥作用。企业集团的战略审计主体应归属为审计委员会架构下的审计部门,将工作聚焦于企业集团目前的发展状态,战略实施所需的资源条件,外部环境的变化,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等方面,关注决策基础、更优战略方案选择以及发生风险后是否能够及时补救等环节。战略审计实施过程要保障信息传递的畅通,及时将相关信息反馈给战略制定者,通过动态的、连续的监督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为企业集团实现战略目标提供支撑。二是内部审计要有更广泛的视角,将监督融于企业管理。通过综合的、系统的、独立的核查改进公司管理效果,为完善企业集团治理和实现企业经营目标提供专业服务。改善各项控制的效率与效果,强化公司各项管控的有效实施;并结合风险管理,发现各种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提出修订方案以降低这样的风险损失。针对经营活动的管理和控制缺陷,提出有建设性的改进措施,以协助集团管理层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各项活动,合理配置资源,提高企业集团的经济效益。尝试开拓内部审计的新领域,从决策、技术、生产、流通等环节着手,按资金运动轨迹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追踪审查,分析各种资源和资金的投入与产出、所费与所得的对比关系,开展人力资源审计、能力审计、生产技术准备审计、顾客满意度审计和人力资源管理审计等多种审计形式,实施差别化的审计策略。三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改进内部审计工作。结合信息系统对企业内部管理的影响,开发设计内部审计程序,实现与财务会计程序、办公自动化程序的信息共享,根据企业集团成员单位地域分布情况积极尝试非现场审计样本的筛选、有计划、有重点的开展远程非现场审计,逐步实现对企业实时数据的监控,提高审计的精度和广度,以信息化促进内部审计质量的全面提升。

③完善内部审计工作机制。

一是探索建立集团内部审计中心。内部审计中心的设立:一方面,可以集中审计资源,确定内审人员职业发展规划,增强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为集团整合资源开展专题审计创造组织和人才条件,加强内部审计的合力,树立审计的权威;另一方面,审计中心可以实现对重大业务事项的纵向管控,建立上下联动的审计资源共享模式,全面地把握审计重点。内部审计中心更加符合成本———效益原则,避免审计资源的资源浪费,还有助于处理好内部审计与外部资源的关系,将一些日常审计项目委托会计事务所中介机构独立完成,解决内审机构的资源局限性问题。

企业能源审计篇8

   ①企业集团对内部审计的价值认识不到位。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定位停留在组织内部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执行的监督与评价职能,工作重心置于具体业务活动的监督层面、忽略了系统潜在的风险。随着企业集团层级增多,经济业务几何倍增长,直接管控所有单位和业务已不可能,只有实施风险导向和价值导向的内部审计才能实现对整个集团全面、系统的监管。领导层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偏差,部分企业集团领导将内部审计等同于揭露自身经营管理中的问题,而不是当作提升管理水平的依靠手段,对职能部门和成员单位的管控过分倚重行政手段、资金计划和预算、业绩考核等直接管控方式,代表股东对所属单位进行审计的力度不够,审计内容以财务审计为主,对发现的问题无法做到从根源整改,导致内部审计作用无法充分发挥。

   ②内部审计价值实现的基础不稳固。企业集团通过一系列的委托———关系联系起来,股东作为委托人将财产交由董事会,董事会将拥有的法人财产权委托经理层进行经营管理,形成了一系列自上而下的纵向授权的层级公司结构。在多级法人治理结构下,资源控制权与使用权由各子公司单独行使,同一层级的内部监督无法充分开展工作。我国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多是从企业内部产生的,受本部门、本单位直接领导,仅与被审计的其他职能部门相对独立,不能客观、真实、公正、深入地开展工作,使得内审机构独立性不强。依靠单个企业自身的内部监督难以满足上一级委托人的要求,导致内部审计缺少内部动力,无法主动性、创造性的参与监督,更无法有效化解集团系统性风险。

   ③审计价值发挥不全面。集团的母公司处于核心地位,监督成员企业贯彻执行集团既定的发展战略、重大决策等事项,双方容易产生利益分歧或冲突。由于受到层级的限制,审计范围通常局限于本单位内部的一般性经济业务,分散设置的内部审计资源不能全面、及时、有效发现集团整体风险,战略风险和管控风险,不能根据成员单位自身特点和管理要求,有重点的对经营管理过程实施管理审计,导致了内部审计在组织内无威、无力的不利局面。

   ④内部审计价值实现的手段落后。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科技含量普遍较低,审计业务平台建设滞后,审计信息化程度未能实现与信息管理系统同步发展,甚至还停留在传统的手工测试阶段,审计人员还不具备对数据分析提取的能力和素质,对企业经营决策无法起到应有的监督检查作用。另外,审计人员来源多样性,系统化的审计知识储备不足,计算机审计的前瞻性不强,无法为企业日常工作提供强大的信息支撑,无法满足集团发展的实时信息需要。内部审计要支持企业集团发展,为企业做大做强提供信息服务和决策支撑的能力还亟待加强。

   提升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价值的改进措施

   ①保障内审机构独立性,提高审计权威性。借鉴证监会关于在上市公司设置独立董事的做法,由具有会计、财经专业知识的独立董事担任审计委员会主席,审计委员会负责制定内部审计方针,决定内部审计项目,审核批准内部审计报告,协调企业各部门关系,向董事会负责并报告工作,最大程度的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树立内部审计的权威性。

   ②加快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创新。一是适时开展战略审计。内部审计委员会归属董事会领导,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建议,拥有较高的信息知情权,具备开展全方位审计监督的条件,对企业集团重大战略的制定、实施和结果进行全过程监督,识别关系企业发展的重大风险,在更高层次的发挥作用。企业集团的战略审计主体应归属为审计委员会架构下的审计部门,将工作聚焦于企业集团目前的发展状态,战略实施所需的资源条件,外部环境的变化,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等方面,关注决策基础、更优战略方案选择以及发生风险后是否能够及时补救等环节。战略审计实施过程要保障信息传递的畅通,及时将相关信息反馈给战略制定者,通过动态的、连续的监督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为企业集团实现战略目标提供支撑。二是内部审计要有更广泛的视角,将监督融于企业管理。通过综合的、系统的、独立的核查改进公司管理效果,为完善企业集团治理和实现企业经营目标提供专业服务。改善各项控制的效率与效果,强化公司各项管控的有效实施;并结合风险管理,发现各种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提出修订方案以降低这样的风险损失。针对经营活动的管理和控制缺陷,提出有建设性的改进措施,以协助集团管理层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各项活动,合理配置资源,提高企业集团的经济效益。尝试开拓内部审计的新领域,从决策、技术、生产、流通等环节着手,按资金运动轨迹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追踪审查,分析各种资源和资金的投入与产出、所费与所得的对比关系,开展人力资源审计、能力审计、生产技术准备审计、顾客满意度审计和人力资源管理审计等多种审计形式,实施差别化的审计策略。三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改进内部审计工作。结合信息系统对企业内部管理的影响,开发设计内部审计程序,实现与财务会计程序、办公自动化程序的信息共享,根据企业集团成员单位地域分布情况积极尝试非现场审计样本的筛选、有计划、有重点的开展远程非现场审计,逐步实现对企业实时数据的监控,提高审计的精度和广度,以信息化促进内部审计质量的全面提升。

   ③完善内部审计工作机制。

   一是探索建立集团内部审计中心。内部审计中心的设立:一方面,可以集中审计资源,确定内审人员职业发展规划,增强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为集团整合资源开展专题审计创造组织和人才条件,加强内部审计的合力,树立审计的权威;另一方面,审计中心可以实现对重大业务事项的纵向管控,建立上下联动的审计资源共享模式,全面地把握审计重点。内部审计中心更加符合成本———效益原则,避免审计资源的资源浪费,还有助于处理好内部审计与外部资源的关系,将一些日常审计项目委托会计事务所中介机构独立完成,解决内审机构的资源局限性问题。

企业能源审计篇9

关键词:内部审计资源;审计资源整合;内部审计制度。

任何资源都具有稀缺性,审计资源也不例外。审计资源的稀缺性要求我们必须合理配置审计资源,而合理配置审计资源就是要合理高效地整合审计资源。

一、内部审计资源及审计资源整合的涵义及其必要性。

(一)内部审计资源。企业内部审计资源是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用以完成特定审计任务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方法等的总称。从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地位来说,内部审计资源也包括内部审计机构本身。

(二)审计资源整合。审计资源整合,就是要通过科学、合理配置审计资源,以最小的审计成本获得最大的审计效益。审计资源整合是审计事业长远发展的需要,是缓解审计资源供求失衡的必然选择,可以避免审计资源的重复投入和浪费,有利于审计资源的优化配置,缓解审计资源短缺。

(三)加强内部审计资源整合的必要性。由于公司对内部审计的需求逐渐多样化,但内部审计资源的数量却无法获得同步的增长,因而需求与审计资源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内部审计资源整合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实现对审计资源的有效利用,从而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扩大审计成果。

二、整合企业内部审计资源方案设计。

(一)企业内部审计制度模式的安排1、从机构设置上分析。目前,企业内部审计通常有三种制度形式:一是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总经理,向总经理报告工作;二是内部审计机构设在监事会,向监事会报告工作;三是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机构由审计委员会领导。

此外,还有的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财会部门,也有与纪检、监察合署办公的。

2、从主要职能上分析。企业内部审计是对企业经营者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通过对内部控制系统的检查,发现其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以确保揭露企业自身存在的潜在风险,使企业逐步形成一个自我防范的机制。那么,内部审计只有独立于被监督者,才能获取客观公正的审计证据以做出评价,从而真正履行监督的职能。所以,内部审计的制度形式应选择能够保证其独立性的制度形式,具体应为监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领导的模式。

(二)企业内部审计资源组织方式的重新架构。一般来讲,企业内部审计资源的组织模式有集中管理性和分散管理性两种。集中管理性即总部垂直领导模式,有利于内部审计部门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分散管理性,机构设置不统一,企业集团对下属企业审计队伍的工作缺乏指导和监督,整个审计队伍难以形成合力,审计资源就会存在浪费的情况。对于集团控股的非上市公司,其审计部门一律直接划归集团审计总部,财审合一的子公司,其审计人员则剥离给集团审计总部。对于事业本部或其他非法人机构中的有关审计人员和审计职能,也同样划归或剥离给企业集团审计总部。总之,在整合过程中,各企业、各管理部门要互相配合,尽量减少对正常经营活动的影响。

(三)企业内部审计方式方法的整合1、制定中长期审计计划。内部审计部门应在明确审计职责的前提下,根据现有审计资源,采取中长期规划的方式来克服审计资源不足的影响,在一定的时间周期内,将重点审计单位全部审查一遍,并以固定的间隔期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定期重复审计。中长期计划要采取滚动式编制方法,每年加以更新,通过制定中长期规划,一方面可以克服短期审计资源不足的影响,防止审计工作的盲目性、随意性和临时性,保证在一定期间内全面完成任务;另一方面中长期计划制定的比较合理,也有利于内部审计机构在企业内部争取新的资源。

2、开展定期审计。这是提高内部审计资源使用效益的有效途径。具体思路是:

第一,制定审计计划,对确定的重点审计单位实行定期审计,其余单位作为一般审计,这就保证了将有限的内部审计资源用在刀刃上;第二,实行定期审计,由于每次审计都积累了许多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审计档案等,可以大量节约审计前的准备工作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第三,做好准备工作,以便于分析潜在风险,可以积累较多的经营管理和财务会计数据,便于实施实质性测试;可以与被审计单位进行更有效的沟通,获得更多的信息,提高审计效率。

3、加强内外部审计协调。这是节约内部审计资源的重要措施。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颁布的《内部审计实务准则》中建议,在协调内外部审计工作时,内部审计负责人应确保内部审计工作不与外部审计工作重复,内部审计可以利用外部审计成果来保障内部审计的覆盖面。内部审计应当加强与外部审计之间的协调,在制定审计计划时,充分考虑到外部审计因素,尽量避免工作重复,最大限度地节约内部审计资源。

(四)企业内部审计职能整合。内部审计系统必须对企业的增值与长远战略有所帮助。企业中新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应用把内部审计推到了风险管理和运作方式改革的最前沿。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都要求其内部审计部门突破传统的管理和规章制度范畴,承担更加广泛的职能。成功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可以概括成一点:

职能整合。内部审计的资源与技能只有与多数股东的预期和企业经营战略相结合,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整合后的内部审计部门能够在很多方面为实现企业增值做出贡献。

三、企业内部审计资源整合面临的矛盾。

(一)审计队伍力量薄弱与审计任务繁重的矛盾。审计力量不足与审计任务之间的矛盾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愈加突出。企业对审计工作的日趋重视所带来的对审计资源需求量的上升态势,审计外延的不断拓展,审计覆盖面的进一步扩大,形成了审计人力资源相对紧缺的格局。审计部门超负荷运转,审计人员疲于应付,潜在的审计风险在积聚,注重了审计数量,忽略了审计质量,其后果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仅仅是直接的经济损失,更多的是对企业声誉的影响。

(二)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与审计人员知识老化的矛盾。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是审计事业成败的关键所在。审计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国家审计准则》及一系列的法规、规章制度的出台,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新要求。从现有审计人员总体状况来看,年龄结构老化、知识更新缓慢、知识层面较低、知识结构欠合理,使新形势、新任务与审计人员知识老化的矛盾日趋明显。

(三)计算机辅助审计要求与审计手段落后的矛盾。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和被审计单位经济管理手段的信息化,要求审计人员在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系统的检查、原始数据的采集、计算机语言的选用以及对原始数据进行加工处理等方面应具有一定的能力。目前,大部分审计人员对计算机的认识还很肤浅,还处在初级阶段,对计算机的利用仅局限于文字处理、表格编制上,对于软件的应用或运用软件的特定功能规范有序地开展审计,高效能、规范化地进行审计分析的现代审计管理模式还知之甚少。

四、企业内部审计资源整合矛盾解决措施。

(一)积极稳妥,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首先要量力而行,审计人力资源与审计任务的矛盾直接影响到审计项目的数量和质量,在制定审计项目计划、接受审计委托时要考虑审计队伍人力的承受力,根据轻重缓急,合理安排审计项目计划;其次要合理配置现有审计人员,对实施的审计项目要综合考虑,在组织审计组时,一定要注重审计人员的合理匹配。

(二)加强学习,时刻注重知识更新。

审计队伍现状要求我们尽快优化审计队伍的专业结构和知识结构,逐步形成一个知识合理、优势互补、数量和质量相统一的复合型专业队伍。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抓思想作风建设,其次要加大培训即继续教育力度,多渠道、多层次,采取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工作,重点学习《审计法》、审计署号令、计算机技能和计算机辅助审计内容,以充实和吸收新知识,拓宽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宏观经济理论和政策法律水平,使审计机关和现有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利用计算机审计手段,提高审计工作水平。由于计算机在企业内部的广泛应用,尤其是企业财务软件的应用,企业开展计算机审计已不能仅仅局限于简单的计算,而是应该形成一个系统的审计规范且将其融入一套软件程序,以适应审计工作需要。计算机审计工作的开展可从易到难,具备基本功能的审计软件可以外购。但对于已推广应用财务软件的企业,可考虑组织力量自行开发审计软件。

(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学院)主要参考文献:

[1]谭劲松,黎文靖。民营企业内部审计:

理论框架与发展对策[J].审计研究,2003.1.

[2]孟扬。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5.11.

企业能源审计篇10

(一)清洁生产审核的主要内容。

清洁生产审核的策划组织和宣传、环境管理制度、污染物排放现状、产生污染物的主要环节和设备、重要的物料平衡(包括燃料燃烧系统物料平衡、热平衡和全厂水平衡等)、企业清洁生产现存问题分析、清洁生产指标分析、清洁生产方案分析、清洁生产效益评估、持续清洁生产等。

(二)能源审计的主要内容。

企业能源管理概况;企业的能源计量及统计状况;主要用能设备运行效率监测分析;企业能源消耗指标计算分析;重点工艺能耗指标与单位产品能耗指标计算分析;产值能耗指标与能源成本指标计算分析;节能效果与考核指标计算分析;影响能源消耗变化因素的分析;节能技术改进项目的经济效益评价;企业合理用能的建议与意见等,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企业节能规划。通过能源审计,摸清企业能源利用现状,寻找企业节能潜力,提出企业节能改造方向。

二、清洁生产审核和能源审计的实施及共同推进

(一)清洁生产审核的实施过程。

分为筹划与组织(组织分工和宣传策划)、预评估(包括生产工艺流程调查等)、评估、备选方案产生与筛选、方案可行性分析、方案实施以及持续清洁生产等七个步骤环节,最终要形成清洁生产审核报告并通过政府主管部门的验收。

(二)能源审计的实施过程。

包括筹划与组织(组织分工和宣传策划)、数据的收集、整理、核实(包括生产工艺流程调查等)、现场检查和检测、汇总分析数据、编写审计报告、征求企业意见、召开能源审计会、企业根据审计报告制定节能规划等步骤。最终要形成能源审计报告和节能规划并通过政府主管部门的验收。

(三)清洁生产审核和能源审计的共同推进。

现在许多企业都在按照政府要求开展能源审计和清洁生产审核。不少企业的做法是将两者分开来进行,有的企业开展能源审计和清洁生产审核技术依托单位不同,内部主办部门也有不同,能源审计往往由节能管理部门牵头,清洁生产审核则以环保管理部门为主。国家提出“节能减排”的目标,并推出了一系列的配套政策,大力倡导和推动节约能源、清洁生产的发展道路,这种思路也是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工作的正确方向。清洁生产审核和能源审计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相同或相似的阶段,因此两者应该结合在一起统一推动。以下探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注意要点:

1.建立统一的工作机构。为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和能源审计,企业应该成立统一的工作机构,人员应来自技术、节能、环保、财务、检修、生产运行等各个方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设立各有侧重的负责人,日常工作机构设置可以考虑放在技术管理部门。实施过程最好以企业为主技术依托单位为辅,如企业委托第三方实施的也尽量委托具备清洁生产审核和能源审计两方面资质的单位。

2.实施过程中的融合和侧重。在筹划与组织、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生产工艺流程调查和分析、数据汇总分析、清洁生产和节能计划(方案)的拟定、评价和实施、工作的持续推进等方面,清洁生产审核和能源审计应该紧密结合在一起,互相融和、互相推进,这样可以节省企业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对于清洁生产审核和能源审计中各有侧重的阶段,如清洁生产审核中污染物排放的计算和分析,能源审计中能耗指标的计算和分析,可以分别由专业人员具体负责完成。

3.收费方案。清洁生产审核中有关无费低费、中费和高费方案,在能源审计中也一样可以采用。

4.规划方案。应该将二者结合在一起,不用将二者分开,只是在报告中可以各有重点的进行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