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的调研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07:18

创新创业的调研篇1

一、我市企业自主创新的基本情况

(一)自主创新体系初步建立。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我市已初步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支持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较好地支撑了企业技术创新。目前,我市拥有部级计算机辅助设计应用工程示范企业2家,中国博士后产业基地2个,部级生产基地2个,省级星火科技示范企业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0家。葛店开发区投资近千万元建成的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孵化器),已成为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市金刚石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建设,延伸了金刚石产业链,促进了我市金刚石产业的发展。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初步形成,鄂州科技信息网已成为鄂州与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系的纽带。

(二)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提高。“十一五”期间,我市共实施国家、省级各类科技计划228项,市级重点科技计划91项,开发出国家和省级重点新产品36个,申请专利达211件,取得省级科技成果18项,评选市级科技进步奖34项。同时,与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开发高新技术产品,解决了我市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全市还引进农业新品种76个,推广新技术120项,无公害以上农产品认证达到27个。

(三)自主创新产业不断形成。我市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引进了一批高科技企业,改造了一批传统产业,开发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打造了一批知名品牌,已初步建成了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和农产品深加工等四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目前,我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48家,其中经省级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6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2.2亿元,占gdp的8.3%,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20%。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四)自主创新环境日益改善。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了促进高新产业发展、加快产业化、加强科技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鼓励科研人员创业等政策20余项,科技投入保持逐年增长;各级领导对科技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各部门对科技工作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全社会尊重科技、尊重人才的氛围日益浓厚。这些都为我市企业自主创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尽管我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与周边地区相比、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仍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为:一是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偏小。在我市26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中,只有顾地塑胶一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过亿元,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有的年销售收入仅有几百万元,市场竞争力较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同时,由于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我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只有44%。二是企业自主创新水平偏低。我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普遍薄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附加值的产品比重较低,技术创新对外依赖程度偏高。在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中,仅有20%的企业开展了研发活动,仅有12%的企业拥有自己的专利,对外科技依存度在60%以上。由于缺少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一些企业仍停留在赚取加工费、包装费的水平上,仅仅凭借廉价劳动力和资源消耗来赢得暂时的竞争优势。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创新主体动力不强。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有的在认识上存在偏差,认为科技创新是政府科技部门的事,企业只管享用科技成果,吃“现成饭”;有的目光短浅,小富即安,满足于现状,无意于长远发展;有的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较弱,缺少外部支持,怕冒风险;有的创新行为存在短期化倾向,只上一些短、平、快项目,走一步看一步,等等,这些都造成企业对科技创新不愿投入、不敢投入。二是科技创新投入不足。市级科技三项经费支出占本级财政支出的比例不到0.5%,区级科技经费支出仅为区科技局的办公经费,远没有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企业用于研发的费用较低,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投入的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不到0.5%,低于全国0.84%的平均水平;科技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建立,金融对科技创新支持不力,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尚未完全发挥作用,致使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十分困难,梁子湖区甚至连一家银行分支机构都没有。这些都极大地制约了我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三是科技人才十分短缺。由于缺乏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激励机制,我市对高新技术人才的吸引力不强,“孔雀东南飞”现象时有发生,而且,现有专业技术人员在人才总量、素质、结构分布等方面不能适应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要求。据统计,我市虽有5万余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但绝大多数分布在教育、卫生、财会等领域,直接从事研发活动的科技人员只有1600余人,每年通过各种形式引进的科技人才不到200人。四是创新激励机制不优。与先进地区相比,我市现有的科技政策还不完备,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力度还不够大,特别是在财税、信贷、政府采购、土地供应、配套建设等方面,没有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影响了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而与我市紧临的武汉市东湖开发区,其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信贷等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以致我市一些高新技术企业打算迁往该区发展。五是创新创业平台不健全。我市仅有一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不仅如此,孵化企业的数量和质量也有待提高;城区科技企业孵化器还处于筹备阶段;科技投融资、技术产权交易平台还未建立;科技信息、科技评估、科技服务机构很不完备。这些直接影响了科技成果的引进和转化。

三、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几点建议

自主创新是提升科技水平和经济竞争力的关键,也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我市要建设创新型城市,必须首先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高认识,增强自主创新的紧迫感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内国际竞争,要使我市成为武汉城市圈内优势明显、极具活力、快速发展的增长极,我们只有真抓实干,急起直追,把握先机,赢得主动。全市各级各部门要站在企业生存、经济发展、民族振兴的高度,深刻认识企业自主创新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领导,把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抓紧抓好;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多做打基础管长远的事,加大引导和支持力度,促进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广大企业要切实转变创新观念,认清发展形势,克服“等、靠、要”的传统思想,增强做大做强的信心和勇气,潜心研究和实施技术创新策略,抛弃违法侵权行为,紧跟科技潮流,主动参与竞争,努力实现产品由“制造”到“创造”的跨越式发展。

(二)突出企业,强化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

一是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根据国际经验,技术研发投入占销售额比例在1%以下的企业,是很难长期生存的,比例为2%左右的企业仅可以简单维持,只有比例达到5%的企业才有竞争力。由此可见,我市企业要赢得未来发展的主动权,必须不断加大科技投入。要立足市情,认真制定鼓励企业投入的政策措施,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坚持财政资金与企业科技项目挂钩,激励企业增加科研经费,使规模以上企业技术研发经费占当年销售额的比例达到1%,大中型企业达到2%,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真正使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二是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研发机构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基础。要大力支持葛店开发区高新技术创业中心的建设,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的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或技术中心,提高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能力;鼓励多个相关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共享科研成果;借鉴香港等地经验,建议由各级政府出资建立研发中心,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研发机构,使我市企业成为高新技术产品的中试基地;同时,加速对现有各类科技成果的转化进程,带动企业自主创新。

(三)完善政策,构建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

一是加大财政性科技投入。科技投入是战略性投入,今天的投入就是未来的竞争力。建议市政府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契机,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性科技投入,建立起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按照国家规定的要求,使科技三项经费达到本级财政支出的1.5%。根据我市企业多为中小企业的实际,建议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资金来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科研单位和其他社会资金多方参与,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提供资金支持,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要建立健全企业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加大财政补贴、奖励力度,对研发机构健全、研发投入比例高、发明专利多、新产品开发多的企业,政府用以奖代补的方式进行奖励。二是积极争取税收激励政策。《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明确提出,要“实施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我市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组织税务、科技部门积极争取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如企业研发投入实行税前扣除,允许企业加速研发仪器设备折旧,对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实行税收优惠等,激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要以建设武汉城市圈为契机,把葛店高新区融入武汉东湖高新区作为我市融入武汉城市圈的着力点,加强产业和政策融合,争取葛店高新区享受部级高新区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增强我市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吸引力。三是畅通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要建立银企工作沟通机制,由政府部门牵头,定期组织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联系会,沟通情况,加深理解,真诚相待,互相支持,促进银企合作。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和改善对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对重大产业项目、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给予优惠的信贷支持。要进一步完善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工作机制,加大资本注入力度,扩大担保规模,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

(四)夯实基础,提供自主创新的人才支撑

自主创新,人才为本。培养使用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一是建立选拔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选拔培养使用好科技人才,首先要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科技意识和管理水平。建议由政府科技部门组织讲座,每年邀请专家学者和科技界精英,免费对全市科技企业管理者和科技人员进行科技形势和管理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企业要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一方面采取定向委托培养的方式培养人才,另一方面根据产业发展需求,有计划地输送技术人员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深造、学习、取经,同时,大力引进、聘用实用新型人才,借智借脑,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人事部门要随时收集人才市场供给和企业需求信息,建立科技人才供需库,适时组织供需见面会,为企业引进人才提供配套服务。要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大力培养企业急需的各类实用技术人才。二是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有关部门对企业引进人才,要在安家落户、医疗养老、子女入学就业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对高层次的技术带头人,财政可给予专项补贴;要完善收入分配机制,促进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要给予重奖,并为其进行高层合作、交流、考察、研究创造机会;要建立多层次的科技奖励体系,除了政府每年对科技成果和科技人员进行奖励外,鼓励各部门、各企业设立相关科技创新奖项。在对科技人员进行物质奖励的同时,还应进行精神和政治奖励,如:在评选市劳模时,优先考虑优秀科技工作者;在选举人大代表、推荐政协委员时,优先考虑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等,以此增强科技人员的荣誉感,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各企业要为科技人员的工作、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使他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既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又要宽容创新失败,努力营造参与创新和支持创新的社会氛围。

创新创业的调研篇2

摘要本文能通过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得出了武汉东湖部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型企业的融资现状,即中小型科技企业面临着较为严重的融资难问题,而大型机上市公司融资状况较好,不存在融资难问题。在对融资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笔者找出阻碍融资的因素,进而提出破解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创新型企业融资的对策。

关键词武汉东湖创新示范区创新型企业融资现状对策

一、科技创新的地位

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曾深刻地指出:“社会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率”。1988年9月,邓小平同志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2006年1月,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

纵观历史,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的每一次腾飞发展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科技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是创造财富的催化剂。在经典经济学理论中,技术、资本、劳动力是当代生产力的三大要素,在许多发达国家,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已超过资本和劳动力,从而成为第一生产力。

二、武汉市东湖部级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创新型企业现状

武汉东湖高新区始建于1988年10月,2009年12月8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支持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继中关村之后的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截止2009年12月,武汉市东湖创新示范区内共有创新型企业总共有12784家,规模以上企业900多家。其中,年产值过百亿元的企业1家,过80亿元的4家,过50亿元的8家,过10亿元的32家。根据2010年东湖创新示范区政府网站资料显示:重点企业中,光电子信息产业占6家,生物产业9家,新能源环产业4家,环保产业5家,消费电子产业10家,软件服务产业7家,现代装备制造业5家,其他5家。本次调查随机抽取24家科技创新型企业,从注册类型看:私营企业13家、国有企业7家、集体企业1家、股份制企业l家、中外合资企业2家;从行业分类看:制造业15家、建筑业6家、房地产业3家。

武汉市科技创新型企业尤其是民营科技企业近年来取得了蓬勃发展。从2003年以来,武汉市民营科技企业的数量分别以6%、6%、17%、19%的数量递增。但分布呈现地区不均衡,主要集中于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该区数量占总数44.76%),尽管各项经济指标显示全市民营科技企业有较大增长,但全市民营科技企业大多数还是规模偏小,竞争力不强。武汉民营科技企业产业特色表现为光电子信息产业优势地位明显,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生物医药产业保持平稳发展。

三、武汉市东湖部级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创新型企业融资现状

目前武汉高新区中科技型小型的融资主要还是以自身积累、适当的政府财政支持和银行借贷为主。其中内部资金比例偏高,大量资金来源于企业的自我积累,绝大多数企业内部资金占到了70%,而通过间接融资方式得到的资金非常有限,直接融资得到的资金更是凤毛麟角。根据对东湖高新区内50家中小企业的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7份,通过整理我们得出了东湖示范区科技创新型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依次是(括号内为应答企业占应答企业数37家的百分比):公司自有资金积累(63.0%),金融机构贷款(36.0%),所有者再投入(32.5%),民间借款(27.8%),政策性扶植资金(6.4%),风险资金(4.3%)(据湖北省统计局资料显示,2010年湖北省249个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了国家创新基金第一批资助,获资助金额15180万元,占全国资金总额的6.32%,排名全国第6位。累计有1600个科技型项目获资助10.8795亿元,项目数和金额居中部六省之首、全国前列),上市融资(3.1%),其它商业资金(4.1%)。

而在西方发达国家比较通行的债券融资、金融租赁则没有被企业采用,应答企业为零。

在上述被调查的37家企业中,有23家已经获得金融机构贷款,对这23家企业的进一步深入调查,发现贷款结构为:抵押贷款6家,占26.9%,信用贷款4家,占17.4%,担保贷款11家,占47.8%,其他类型的贷款2家,占8.7%。

武汉市东湖部级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另外一类科技创新型企业就是那些大型的科技型上市公司。通过对这些上市公司调查获取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示范区大型科技创新型企业偏好于股权融资,上市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上市融资和自身的内部积累,大型科技企业的融资较为容易。当企业有新的科技项目要上马时,一方面如果企业达到上市要求,可以通过上市发行股票来筹集资金;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银行贷款来筹集资金,由于大企业有大量的固定资产可作抵押,银行乐意向大企业贷款。而国家对于一些国有的高科技大企业会提供资金支持。在我国,科技资金短缺的情况下,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的政策支持主要偏向于国有企业。调查结果显示,80%左右的科技贷款是面向国有企业的,对于民营企业的贷款不足20%,而民营科技创新型企业恰恰是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新兴力量,东湖自主示范区内的民营科技型企业也是占了大多数。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不难发现,目前东湖高新区科技创新型企业中主要是中小型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问题较为突出,而园区内的大型、上市的科技型企业不存在对企业明显的融资问题。

四、制约科技创新型企业融资的约束因素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制约武汉东湖创新示范区内科技创新型企业融资的约束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由于中小科技型企业自身存在的发展特点,即经营风险较大,收益不稳定等特点,科技企业较难通过直接融资方式获得资金支持。由于国内资本市场准入门槛高,武汉市科技企业很难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等方式进行融资。武汉市产权交易市场不是很发达,科技企业尤其是中小型科技企业很难进行产权融资。与此同时,民间金融市场发育不完全,因此,银行贷款成为了科技中小型科技企业外部融资的主要方式。

第二,在实际操作中,中小科技企业获得第三方担保所取得的资金比较有限。由于武汉地区担保机构的担保能力不足和征信系统的缺失导致信用担保贷款无法满足其融资需求。武汉地区为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的公司不多,且资本金大多在5000万元以下,担保能力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第三,中小科技企业缺乏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分层支持。通过二板、三板市场以及私募筹措资金在国际上是中小型科技企业募集资金的普遍做法。但我国现有资本市场缺乏为民营科技企业服务的多层次、多品种的资本市场体系,资本市场层次单一,专门面向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提供上市融资服务的创业板市场才刚刚起步。

五、问渠那得清如许?找到源头活水来:破解企业融资难题,插上企业腾飞翅膀

第一,构建以多层次资本市场为主的直接融资体系。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目前的融资情况是由于各种内外部原因,企业过于依赖银行贷款,而可选择的其它的融资方式很少,这就需要完善包括多层次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及风险投资等市场,建立健全民营科技企业的融资体系,以减少企业对于银行间接融资的依赖。

第二,健全和完善担保体系,建立有效风险管理机制,控制担保风险。加快中小科技型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是改善其融资环境的必然选择,而是转变政府职能,改善银企关系,提升企业信用,化解金融风险的有效举措。建立园区内的担保和反担保体系,减少担保公司的风险。建立权威的风险评估机构和信用担保评估机构。同时构建中小科技型企业信用担保管理系统,其中包括:企业资信风险信息和担保项目风险信息两个子系统。建立标准的信息库:企业资信评估标准体系、担保项目评估标准体系、风险控制标准体系,用科学的方法规避和分散系统风险。

基金项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东湖部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型企业融资现状的调查研究”(项目批准号:2010S0420)

参考文献:

[1]谢涛.民营科技企业创业融资及国际经验.商场现代化.2009(2).

[2]曹凤岐.建立和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金融研究.2001(5).

创新创业的调研篇3

关键词: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99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已经占到全国企业总数的98%以上,拥有全国发明专利总数的65%,占据国内生产总值的60%,上缴税收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0%左右,提供了近75%的城镇就业机会,是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1]。2013年,工信部将以提升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为重点,积极应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持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在创新、管理、市场、信息、融资等方面帮助中小企业发展[2]。

为加快济宁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与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带动济宁地区的经济发展,2013年,课题组联合济宁市科技局、任城区中小企业局、微山县中小企业办公室在济宁市十二县市区200多家中小企业发放了调研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96份。调研问卷主要针对中小企业当前生产、经营状况以及自主创新与信息化建设现状及需求等内容进行了调研分析,并针对其发展困难给出策略方法,希望能为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提供决策支持,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1济宁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与信息化建设现状

1.1济宁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现状

调研数据显示,最近几年,济宁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中小企业的发展稳步提升,但整体上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研发资金短缺、缺乏创新意识、高技术人才匮乏、短期行为较为突出、社会服务系统偏少、市场信息闭塞等等,这些问题均制约了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1)制约当前创新活动的主要因素

针对制约当前中小企业创新活动的8个主要因素对企业的影响程度进行调研后,对数据进行了汇总,并统计出选择各因素影响程度的企业数量占总调研企业数量的百分比,如表1所示。

表1数据显示缺乏创新资金是各企业的最大问题,其次缺乏高层次的技术带头人、缺乏与外界技术合作的渠道也困扰着相当多的企业,还有一些企业感觉技术创新决策的难度和风险太大。

(2)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的服务需求

调研各中小企业在自主创新时所需要的服务后,对数据进行了汇总,如表2所示。

表2数据显示中小企业对以上服务需求明显,特别是研究报告、政策咨询、科技成果评价与技术评估。

1.2济宁市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

下面为对中小企业当前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生产、管理、销售、创新的现状,以及应用信息技术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的调研情况。

(1)信息化应用和建设情况

此项调研首先围绕一系列问题展开,如企业是否有网站?企业是否在使用自动化生产系统?企业是否有完善的进-销-存管理系统等?然后用统计分析软件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对比,最后把调研结果用折线图的形式直观的显示出来。图1所示为部分调研结果。

图1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现状

从图1可以看出济宁市中小企业拥有自己网站的仅占20%多,正在使用自动化生产系统的也仅占40%,而有进销存管理系统的企业数量也不足50%。从以上数据可知济宁市中小企业信息化普及程序不仅远低于美国、日本、韩国、德国等国家,也低于上海、天津、青岛、无锡等国内经济较发达地区。

(2)信息化建设面临的困难

调研数据显示,有59.5%的企业认为在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时缺乏技术和维护人员,也就是信息化人才,50%的企业认为资金短缺,48.9%的企业感觉缺乏产学研合作渠道。如图2所示。另外还有部分企业对信息化作用认识不足,认为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大,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企业在应用信息技术时没有把实际的企业数据整合起来,未能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及决策起到应有的巨大支撑作用。

图2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面临的困难

(3)信息化需求

调查发现,随着信息化知识的推广与普及,济宁市中小企业已经认识到应用信息化的重要性,如节约成本、提高生产率、高效管理等,所以各企业积极增加资金投入,以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调查数据表明,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63%的企业急需人才培训服务,34%的企业需要网站建设与维护服务,38%的企业需要软件运营服务,42%的企业希望能通过当地高校和科研部门获得“物美价廉”的信息化服务。如图3所示。

图3中小企业的信息化需求服务

2济宁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与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下面根据调研数据,对济宁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与信息化建设的现状进行具体分析,需找束缚其自主创新与信息化建设的原因。

2.1高层领导对企业信息化需求认识不足

调查发现,在相当比例的中小企业中,it部门仅是信息化建设的“实施者”,信息化决策基本都由企业高层领导制定。但企业高层领导往往缺乏专业信息化主管思维,不能全面考虑各部门的信息化需求以及各部门之间的协作需求。《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与现状白皮书》调查显示,“企业对信息化作用认识不足”这一因素以59.4%的比重占据首位。这也表明了中小企业高层领导对信息化需求认识不足、信息化投入不多、信息化积极性不高,是导致目前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普及率低,信息化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

2.2专业的信息化技术人才缺乏

2011年6月―2012年6月底,本课题组在济宁学院计算机科学系、济宁医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发放了5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份数350份。调查问卷专门针对学生毕业时期的去向、职业的取向、是否愿意去中小企业就业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只有16%的学生愿意去中小企业就业。事实表明即使这16%的毕业生在中小企业就业了,也远远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实际需求。这是因为大多数中小企业所需要的是信息化复合人才,包括:网络知识和实战能力的复合;专业知识和市场开拓能力的复合;企业管理能力和商务运作能力的复合等等。

2.3信息化建设资金匮乏

目前,济宁市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主要依赖银行贷款,企业贷款等,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现象。再加上原材料上涨、用工成本增加、企业资金周转困难等因素的影响,部分企业受资金影响不得不减少生产,降低损失。所以济宁市中小企业能用于信息化建设的资金不多,或者说少之又少,这也是很多中小企业寻找免费软件的原因。

3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与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应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促进济宁市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提高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那么济宁市中小企业应该如何进行信息化建设呢?课题组提出以下几个策略。

3.1提高中小企业高层领导对信息化的认识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在于中小企业的老板,所以要使信息化建设在中小企业中普及开来,就必须使中小企业高层领导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让他们坚定一个信念,那就是“信息化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1)举办“信息化新型老板”专题活动

早在2008年,济宁市为了增强中小企业家的自身素质,提高其管理水平,举办了全市“千人创业小老板”提高培训班,市县两级免费培训企业管理人员1000余人,为中小企业跳出家族式管理的圈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现在号召各级政府、职能部门邀请专家学者举办“信息化新型老板”专题培训活动,使中小企业老板尽快转变对信息化的认识。

(2)树立信息化榜样企业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政府可以在每个行业中寻找1-2个经营状况良好,信息化意识较强、信息化建设较好的中小企业,大力扶持,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特点和优势,针对企业发展需求和突出困难,促进供需对接,提高信息化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其他中小企业树立榜样。宣传中小企业信息化实施和信息化服务的典型案例,推广成功经验,引导信息化意识薄弱的中小企业参观学习,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力量,让他们知道可以使用信息化手段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提高行业竞争能力,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2强化人才支撑,实施引才引智工程

调研数据表明济宁市中小企业急需信息化人才,要解决这个问题,课题组提出“强化人才支撑,实施引才引智工程”的策略,具体实施可通过以下两个办法进行。

(1)在政府、各级职能部门网站上举办中小企业网上招聘活动,大力引进人才。改善管理措施、增加激励措施留住人才。

(2)基于三螺旋理论[3],大学、政府和企业三方相互协调,就人才需求定向培养、技术合作支持等有关事项达成长期合作协议,为中小企业量身打造新型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稳固产学研交流合作渠道,促进高校、科研单位研发成果产业化,加快中小企业技术升级,为中小企业提供人力资源和技术服务。

3.3使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助推企业跨越式发展

云计算[4-5]、虚拟化、移动互联网、大数据、SaaS[6-7]等新型技术以其独特的业务和技术特点可以满足中小企业的多种需求,促进其跨越式发展。这些新型技术的应用,不但能大大降低中小企业的营销成本,还能极大地开拓市场。特别是SaaS技术的发展与推广对于破解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难题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总结

随着经济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济宁市中小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着各种难题:资金匮乏、生产效率低下、高技术人才稀少、商业信息获取不及时、管理力不从心、经营决策缺乏创新等等。课题组对这些难题进行了调研和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课题组希望提出的这些策略和方法能提高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其核心竞争力,促进其可持续发展,进而带动济宁地区的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缓解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张晓明,徐子睿.为中小微企业成长破题[n].文汇报,2013-04-28.

[2]新训.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持中小企业转型[n].中华工商时报,2013-05-16.

[3]马永斌,王孙禺.大学、政府和企业三重螺旋模型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5):29-34.

[4]李乔,郑啸.云计算研究现状综述[J].计算机科学,2011,38(4):32-37.

[5]黄剑文.基于云计算的网络教育配需系统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2012,12(24):32-35.

[6]魏玲,李长云.基于SaaS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探讨[J].科技与管理,2009,11(3):74-76.

创新创业的调研篇4

(天津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天津300193)

基金项目:天津市“十二五”综合投资市场营销品牌专业建设项目(津教委财[2011]61号)。

收稿日期:2014—07—19

作者简介:张健(1963—),女,天津人。天津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医药战略管理与创新系统。

摘要: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创新型人才引领创新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基本共识。本问卷调查显示,高校品牌专业更应突出内涵发展,寻求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培养更多高层次、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关键词:品牌专业;创新人才;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12—0003—02

一、引言

国外对创新人才的理解比我国要宽泛一些,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倡导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是社会主义创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构建创新社会必然要求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去实现。大学生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创新社会的中坚力量,其是否了解创新社会的内涵和创新合作精神的存在决定了整个社会是否能持续地进行创新的建设。

二、问卷调查概况

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的形式,于2014年3月至4月,随机抽取天津地区6所大学(包括本科学校和研究生学校4个年级)的705位学生进行了调查,其中,男生占46.8%,女生占53.2%。调查问卷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为668张,有效率为94.8%。

本次调查内容包括天津市大学生对“中医药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接受程度、“品牌专业与创新人才培养”的互动、大学生创新精神状况三个方面。

三、问卷调查结果与剖析

(一)大学生对“中医药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接受程度

“中医药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所认同和接受。从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看,这方面的成效在大学生中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大学生对构建品牌专业的“中医药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有了基本的了解和认识

在回答问卷中“你是否了解品牌专业‘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这个概略性问题时,回答“基本了解”的人占问卷总数的56.1%,回答“部分了解”的人占43.9%。大学生对“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了解反映了他们认同和接受创新人才培养愿望的一个重要方面。

不仅如此,大学生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也有了较深的认识。在对“你认为品牌专业‘中医药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实现主要依靠的是什么”选项的统计中,回答“师生共同努力”的人占61.4%,而回答“政策”的人仅占3.4%,回答“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的人占24.2%,回答“学科基础”的人占11%。对创新人才培养作用的认同和重视为大学生在构建品牌专业的过程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2.大学生对品牌专业的构想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共识

在回答“你认为品牌专业的首要标志是什么”这一问题时,选择“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人占84.5%,而选择“专业培养计划”的只有15.5%。笔者认为,这一情况比较真实地反映了绝大部分大学生在创新人才培养进程中形成的一种现实心理期待。他们期待不仅要有扎实的知识基础,更要有专业特长和特色以及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因而不失为一种具有现实意义的创新共识。

(二)“品牌专业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的互动

品牌专业的构建使“中医药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逐步由理论融入到大学生的实践之中,从而形成了“品牌专业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关系。更多的大学生将视线对准社会,以一种新的角度看待培养模式。

在“你认为实现品牌专业‘中医药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中最需要加强的是哪一部分(多选)”中,选择“知识体系”的人占70.2%,选择“文化创新”的人占61.4%,选择“教学方法”的人占54.4%,选择“学科综合化”的人占28.1%,选择“综合素质培养”的人占31.6%,选择“品德和品行培养、基本知识和见识培养”的人占54.4%。选择较为集中可以说明大学生正在关注品牌专业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并不断做出自己的判断。

大学生由被动地接受教育转向主动地参与品牌专业构建,反映了其参与到品牌专业构建中来的愿望,有助于促进“品牌专业与创新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关系。从理论的角度出发,通过不断地认识、改进,可以不断完善我国的“中医药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使品牌专业的构建更加具体化,更接近国际水准。从人的角度出发,它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进一步激发大学生构建品牌专业的能量与激情。这种良性互动的不断作用是构建品牌专业的原动力。

(三)品牌专业大学生创新精神状况

目前,各高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视科学技术教育、轻视人文素质教育,重视智育、轻视创新的现象,导致大学生身心未能得到全面发展。在“对于自己的专业你是否满意”这个问题的回答上,回答“满意”的多是医学类、工管类、经济类等热门学科的学生,而回答“不满意”的则多是中文系、历史系等人文学科的学生。而现在创新社会的构建需要的是全面创新发展的人才,并且更关注合作精神、敬业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素质。合作精神、敬业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可归结为个人与集体的创新,而心理素质则是指个人的身心创新。这反映了大学培养目标与社会的需要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中医药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在大学生中具有广泛影响,我国高校也正在通往品牌专业的道路上摸索。透过社会现实应当清醒地看到,虽然大学生具备了较强的创新意识,但在自身的个性发展上还存在不创新的情况,大学生创新素质现状与构建品牌专业的内在需要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除了受历史和近年来应试教育的导向影响之外,片面强化升学竞争的社会现实也是十分重要的原因。虽然中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但远远未达到普及的程度。好学校、好专业就意味着好职业,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观,残酷的升学竞争、未来预期的巨大就业竞争压力进一步强化了大学生的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但在竞争精神被强化的同时,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却被淡化了,从而导致其创新精神不足。

四、结论与建议

从上述三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天津大学生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呈现出以下特点:1.多数大学生对“中医药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接受程度较高,并对品牌专业的构建目标基本达成了共识;2.天津市大学生能够较好地将“中医药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运用到发掘和解决社会问题上;3.天津市大学生有创新人才培养精神,对品牌专业人才的需求了解尚可,但部分高校的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误导作用。

(一)结论

中医药高校应该将片面、单一的学科教育调整为全面发展的通识教育,不仅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科学技术素质,还要注重培养其人文素质,并提高大学生团队合作训练与社会实践的强度。大学生应该使自己的个性向更为积极的方向发展,为成为复合型创新人才做好准备。

(二)建议

一是对现阶段品牌专业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发展作一个新的描述;二是通过对影响品牌专业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因素的调查,调节品牌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三是帮助大学生尽快认识自我,为其提供更适合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使其获得全面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国强.中医药创新应在五方面争取突破[n].中国中医药报,2010,11,26.

[2]程勇.中医药创新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2(2).

[3]宋晓亭.中医药创新中的知识产权新问题[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1(3).

创新创业的调研篇5

【关键词】实施小企业会计准则小企业创新影响研究

为了调查研究实施《小企业会计准则》对本市企业创新发展的影响,本课题组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政府有关小企业管理部门、徐汇区漕河泾企业孵化平台及科技型、现代服务型、出口贸易型、物流型、制造型小企业进行座谈和走访。

一、调查问卷设计与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分析

课题组于2012年7―9月以参加上海市财政局举办的《小企业会计准则》培训的上海市部分区(徐汇、浦东、黄浦、闵行等)属小企业为调查对象开展问卷调查。采取每个企业一份问卷,由企业主要管理者和参加培训的会计人员填写,调查工作得到了上海市各区财政部门的协助。课题组发放问卷1570份,回收1431份,选取没有信息缺失的问卷1342份作为样本,有效率为93.78%。调查涉及有:工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业、餐饮业、住宿业、建筑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业、农林牧渔业、物业管理业等十多行业。

二、制约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小企业创新发展面临的压力

调查表明,有68.78%的小企业认为产品或服务创新的压力是小企业所面临的最重要的压力。有398家企业认为自身的创新人才不足,占样本数的29.66%。这表明创新已经是小企业面对的最大问题,只有持续创新才能促进小企业的发展。

样本中将资金压力看成其当前所面临的主要压力的小企业数为667家,占被调研企业总数的57.15%,这表明融资难问题依然是当前小企业的最主要的障碍之一。有368家企业认为成本压力很大的,占样本数的27.42%,这表明当前小企业尚未建立健全有效的成本控制制度,小企业在成本管理能力方面还需大幅提升。另外,也有部分小企业面临着企业发展战略不清晰或无法适应电子商务环境的发展等众多压力。课题组通过访谈进一步了解到,小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资金压力也不同:在扩张阶段,小企业的资金压力最大;而创业起步阶段和成熟阶段,小企业面临的资金压力相对较小。

在受访对象中,只有9.2%的小企业接受过本市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资助;约有81.7%的小企业表达了向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各项资助的意愿;有18.3%的小企业申请意愿不强或不打算申请的主要原因,是小企业与政府政策信息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小企业没有领会政府的资助扶持政策意图,对获取资助的企业资质、申报条件等规定不理解,难以获得直接帮助,从而失去了获得资助扶持的信心。

(二)小企业实施《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基础薄弱

1.财务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调查显示,目前使用计算机记账的小企业仅为52.20%,47.80%的企业仍采用手工记账;会计主管人员拥有会计师以上职称的企业仅为31.53%,尚有2.71%的企业会计主管人员不具备会计从业资格;有3.39%的企业会计、出纳由一人承担,严重违反财务工作对岗位分离的要求。显示了小企业在会计核算方面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急需得到专业机构或专业人员的指导。

2.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情况有待改善。从内部控制设计及执行情况来看,仅有29.15%的小企业认为内部控制设计完善且执行有效;有31.87%的小企业内控执行效果不佳;内控设计有明显缺陷或基本无内控的分别占28.47%和10.51%。在改善小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水平的六种方式中,“加深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提高监督和检查水平”、“加快培养管理团队,加强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将内部控制制度纳入企业总体战略”这三种方式最受企业支持,此外,“依靠政府扶持”、“聘请相关的专业咨询公司,帮助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向大企业学习成功案例”的方式也受到许多小企业的青睐。

3.财务人员接受财务知识培训的情况不理想。调查结果显示,在29.83%的小企业中,管理者会经常接受财务知识培训;在61.36%的小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很少接受或从不接受财务知识的培训,而46.78%的小企业中,财务管理人员从来没有接受过或只是接受过简单的专业财务知识培训。

4.现有的会计服务难以满足小企业的需求。目前会计服务的供给方主要是会计师事务所。外资所和国内较大的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主要集中在为大型企业和上市公司服务,无暇顾及小企业的需要(向兆礼,2006)。小企业会计服务需求总量虽然大,但因其服务内容不尽相同,单笔业务量小而分散且收费低、业务成本高,业务量难以形成规模,加之小企业承担不起较高的服务费用,这些事务所将小企业的会计服务视为“鸡肋”,自然就不愿意为其增加服务。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因其规模小,业务水平较低,人才结构不合理,无力经营较大服务项目,其业务主要集中于传统的会计报表审计和验资方面(吴彤,2005)。虽然中小会计师事务所也在开展管理咨询业务,但业务类型狭窄、层次低,主要局限于记账、税务、资产评估等,咨询服务的比重不到25%,会计服务整体水平较为低下。

我市中小企业的咨询服务存在着一定的供需矛盾,主要表现在:(1)从会计咨询机构的供给角度看,供给量不足。由于缺乏利益的驱动,针对小企业的咨询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外部经营环境剧烈变动,而小企业会计基础较差,除了传统的记账、审计会计业务外,小企业在公司治理、资产评估、税收筹划、内部控制等方面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目前为小企业提供会计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小,提供的服务品种单一,不能满足需要。(2)从小企业咨询服务的需求角度看,会计咨询成本负担重。对小规模企业而言,咨询费用是一笔较大的开支,许多企业有心治病却无力求医。此外,对会计咨询机构人员的业务水平和道德水平不信任。一些会计师事务所的违规行为损害了会计中介机构的形象,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的素质、能力、发挥的作用仍持怀疑态度,加之担心咨询服务人员泄漏企业的商业和技术秘密,导致小企业对社会服务机构的咨询服务需求持有迟疑态度。

因此,完全市场化运作很难弥补小企业发展中在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纳税管理等方面咨询的巨大需求与市场供给的不足之间的差距,建立和完善小企业会计服务体系,由政府部门组织建立小企业专家队伍、开展专家咨询服务,不仅充分体现财政服务公共性、非盈利性和法制性的特点,弥补市场化运作中的种种不足,也是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服务方式,建立小企业健康成长长效机制的客观要求。

三、以准则推广为契机,服务于小企业创新需求的对策

创新是小企业生存的根本,也是小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历史经验和其他国家的实践表明,小企业创新离不开良好的环境。尽管政府不提供创新产品,但却是创新环境的主要推动者,要通过机制设计、制度创新,来推动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1.以贯彻实施《小企业会计准则》为契机,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全面提升小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是当务之急。一是,认真组织小企业经营管理者及财务会计人员学习《小企业会计准则》。通过培训,提高他们对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认识,完善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和财务会计工作的组织架构,使财务会计工作依法开展,有序进行。通过培训,推动小企业财务会计人员深入理解和掌握《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进一步提升财务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严格和规范地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二是,财政部门对小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过程中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应给予及时解答和指导,使小企业顺利实现从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向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过渡。

2.改善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提高小企业的资信度。财务信息及相关服务,是小企业确定发展方向及寻求市场机遇的重要基础。由于小企业的财务会计体制不健全,难以实施有效的成本管理、资金管理,增加了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使小企业难以获得创新资源。因此,促进小企业“建账,有报表,能够提供真实的财务信息”,就成为推动小企业创新的落脚点,也是推动小企业创新的一项重要工作,而这又需要政府与市场的共同参与。

3.建立政府主导的小企业财务会计服务机构。为了发挥《小企业会计准则》对小企业创新的助推作用,结合本市小企业的财务会计的现状和迫切需要,政府需要更新观念、开阔思路,建立“小企业财务会计服务中心”,以向小企业提供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服务为重点和特色,为小企业发展提供多样化的财务会计管理服务。同时,适应小企业发展要求,积极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的针对性,提升服务的层次和水平,在公司治理、发展战略、公司金融、资本运作、纳税管理、审计管理、市场营销、信息管理等方面为小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把“小企业财务会计服务中心”打造成小企业管理服务的“娘家”。

“小企业财务会计服务中心”的建设需着力解决以下几项工作:(1)组建一支多层次、高水平且指导实践能力强的专家队伍,为小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专业化的管理服务,包括为小企业提供从组织机构设计、管理制度设计及运营管理等全方位、专业化的服务。(2)设立“小企业财务管理咨询服务站”,将服务站作为开展咨询服务的重要平台,小企业财务管理咨询专家队伍可以通过定期的“企业财务管理门诊”、“财务管理面对面咨询”等多种形式为小企业提供服务。(3)建立各区县的财务会计中心子网站,通过开设专栏,采取网上课堂、专家坐堂、培训园地、在线咨询等方式进行远程培训和咨询。通过合理设置子网站栏目,开辟在线财务咨询等功能,为小企业管理人员搭建一个学习和交流平台,同时,进一步丰富各栏目的内容,加快更新速度,充分发挥网站在会计管理、会计教育、专题培训、政策解析、财务咨询等方面的作用,提高专业咨询和培训服务的效率。(4)建设一批培训基地,为小企业提供多层次、专业化的培训服务。调查显示,小企业不愿意接受专业的财务管理培训的原因是,有32.20%是因为“市场上培训机构众多,无从选择”,有25.42%是因为“效果不好或基本没有效果”。鉴于此,“小企业财务会计服务中心”要不断地加强调查研究,深入分析企业需求,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培训的质量,采用自主培训与委托培训相结合的模式,建立起多层次、专业化的财会培训服务体系。(5)编写一套小企业创业发展财务管理系列教材,从根本上提升小企业财务管理水平。针对小企业,特别是一些创新创业类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的财务管理能力较为薄弱,“小企业财务会计服务中心”可组织专家编写一系列适用于小企业的投资者、经营者和管理层,内容涵盖帮助小企业创业发展的、具有新颖性和使用价值的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知识的教材。(6)进一步完善小企业会计核算软件,规范小企业会计核算行为。统一的小企业会计核算软件,是“小企业财务会计服务中心”规范小企业财务核算管理的重要工具,对降低小企业会计核算软件投资成本、提高会计核算水平、加强小企业信用管理和提升小企业融资能力都将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开发一套适合小企业会计核算特点、简便实用、核算规范的“傻瓜”型电算化软件,可以帮助企业规范会计核算行为。

4.引导市场力量参与小企业财务会计综合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小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是小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由于面临生存压力,绝大多数小企业主动优化财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内生动力不足,急需政府推动社会力量向小企业提供专业化的财务管理指导和综合服务。

《小企业会计准则》作为一种降低交易费用、优化资源配置、保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利益的制度安排,对小企业创新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建立小企业财务信息综合服务体系,有利于规范小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规范会计核算与外部沟通,保护产权;有利于提高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有利于缓解信息不对称,解决融资难。建立小企业财务信息综合服务体系,要立足于小企业的现实需要,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核心,为小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财务会计服务,推动小企业的管理现代化,促进小企业的企业信用建设。

建立小企业财务会计综合服务体系,除了以政府部门主导外,还要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形成多元、良性互动的服务新格局:(1)发挥政府部门的综合协调作用,建立小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库。政府部门是财务会计规范的者,是宏观政策的制定者,也是与各类服务机构间的协调者,更应发挥优化资源、推动小企业会计服务的作用。政府有关部门还可以组织、采集、加工、传递小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形成小企业的职工薪酬数据库、成本数据库、资金统计库等,为政府财政补助资金的投向提供决策依据,也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基础数据。(2)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公益与商业相结合的服务体系。小企业财务会计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应由公益性社会服务机构和商业性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共同参与。公益性的行业协会、社会组织和高等院校等,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为小企业提供综合性、全方位的会计服务,形成各具特色、相互联系、功能互补的格局,形成服务品牌,起到示范作用。商业性社会中介机构,按市场化运作,为小企业提供专业化、规范化且又具有竞争性的服务。

5.完善配套制度和协作机制,发挥整体功能。小企业创新对全社会意义深远。推动小企业创新,需要财政、税务、工商、科技、经委等政府管理部门的通力协作。以《小企业会计准则》实施为契机,建立市财政、税务、工商、科技等政府管理部门的联席工作机制,整合各方资源,及时研究和解决小企业创新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1)各政府管理部门,应将贯彻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与本部门开展小企业管理及资助、扶持等政策相结合,积极引导小企业执行好《小企业会计准则》。(2)税务管理部门应当提高税收征管水平,促进小企业税负公平,积极推进。税务部门也要组织税收征管人员学习《小企业会计准则》,使其掌握《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熟悉和掌握小型微利企业享有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小企业根据《小企业会计准则》建账立制,对符合查账征收条件的小企业实行查账征收;根据本市小企业的情况制定具体的税收征管配套制度。(3)工商管理部门要结合年检,掌握本市小企业数量、行业分布等基本情况,并逐步推进、积极引导小企业按照《小企业会计准则》提供管理所需的财务报表。同时,结合本市小企业的情况制定小企业注册、年检等优惠政策。(4)在实施《小企业会计准则》过程中,财政部门与税务部门可以定期共同举办针对小企业的纳税指导,加强小企业财务会计人员对税收政策的理解和应用,使小企业财务会计人员依法纳税,不断提高企业的对外融资资质和能力,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5)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业务人员和风险管控人员应该重视和加强对《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学习,全面掌握《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能够理解和使用小企业财务报表,进一步提升贷款业务人员和风险管控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对小企业的信贷风险管控,对会计核算健全、具有良好会计信用的小企业,应优先提供信贷支持,引导和强化《小企业会计准则》在小企业贷款过程中的应用。

6.建立市区联动的推进机制,共同助推小企业创新。市财政局建立“推进小企业创新”领导小组,由市局领导和区县财政局领导组成,定期研究促进我市小企业创新的重大决策的创新机制,解决创新过程中的发展瓶颈问题等。建立市区联动机制,发挥市领导小组的指挥作用,调动各区县的力量,形成良好互动的氛围;通过合力,促进各项小企业创新政策、措施的落实,稳步推进小企业创新的探索和实践。结合《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各区县要对小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情况进行跟踪,开展专项检查或调研,关注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推进本市小企业全面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

7.加大小企业创新研究的投入,促进小企业创新发展。2012年4月,国务院的《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指出,国家依法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未来5年每年投入30亿元,如果按照国家统计局的预计,2012年全年GDp的增长率为7.7%,那么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的投入将占2012年的GDp的比例0.059‰①。而2012年8月,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的新一期6年的“小企业创新研究项目”(SmallBusinessinnovationResearch,SBiR)和“小企业科技转化项目”(SmallBusinesstechnologytransfer,SttR),每年将有25亿美元用于促进小企业研发,SBiR项目和SttR项目的投入占美国GDp的比例大约是0.328‰,为我国的5.6倍。

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引导社会资本建立公益性的“中国创业合作基金会”,为小企业的发展助力。引导小企业开展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性研究,设立“小企业国家创新研究计划”,定期创新性研究项目,鼓励小企业积极参与申报,每年评选百项小企业国家创新研究成果奖项,推动小企业形成自主研发品牌。

8.完善小企业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小企业发展输送人才。科技创新,人才为本。然而,由于固有的观念,我国大学生主动创业的比例很低,成功率也不高,因此急需完善小企业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小企业发展输送血液。(1)建立校园企业家培养计划。完善从校园到社会的一体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一方面高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与专业教育类课程相结合,要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另外一方面,建立以学校科研院所、实验室为基础的校园创新创业基地,推动师生联合创业,共同创新。(2)完善小企业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纽带作用,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知识服务社会的作用,充分发挥大中型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引领作用,通过各方合作,共同开展面向小企业的创新人才培养计划。①政府部门应及时社会人才需求信息,正确引导人才发展方向。建立多层次人才资源库,实行分级管理。依据现有人才行业分类、技能技术等级、工作经历、创新成果、业绩贡献等因素,建立多层次人才库――基础人才库、提高人才库和优秀人才库,为小企业人才需求提供参考。②中介机构或者通过政府有关部门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展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培养小企业人才的技术转化和创新能力;为大中型企业与小企业搭建协作互补的桥梁,以大中型企业的供应链为基础,为小企业提供合作空间,通过大中型企业的指导,提升小企业科技人员的创新能力和科技创新水平。③建立小微企业财务会计培训咨询基地,对小企业的经营者、财务会计人员开展培训,提升小微企业的运营能力和财务管理水平。④开展面向小企业的技能、技术竞赛,为推动小企业创新成果转换搭建平台。

参考文献

创新创业的调研篇6

[关键词] 技术创新 战略调整 耦合 价值链重构

[中图分类号] G23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3) 01-0042-05

面对数字化浪潮的冲击,出版企业必须顺应市场变化,对价值链进行大幅改造。在价值链重构过程中,技术要素的重要性显而易见,然而,技术创新必须有战略调整的配合,否则出版企业即便在技术方面领先,也不见得能够赢得市场竞争。诺基亚在数字电话时代打败了摩托罗拉,但在移动社交时代又败给了苹果和三星。这个案例的启示是:如何结合动态的市场趋势选择最优战略是经营者在新技术环境下的第一要务,那些脱离市场实际、无视需求变化、忽视文化传统和消费心理的战略方案必败无疑。单纯追求技术领先于同行,或者在产品设计上一味“炫技”,并不能带来市场业绩的提升,也无法让经营者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换言之,技术无法决定自身的命运,技术创新的社会化效果由经营者的战略选择决定。本文试图整合技术创新、战略管理和数字出版等领域的前沿成果,探讨出版企业如何通过技术创新与战略选择的深度耦合驱动出版价值链重构,从而顺利地实现数字化的目标。

1 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出版领域,技术的革新、融合和扩散会影响出版物功能的迭代或突破,给经营者带来新的机遇。但技术因素转化为生产力和商业利润的前提是技术的产业化,即将新技术转化为消费者认同的产品或服务。而技术与市场联动的核心驱动则在于战略选择,正确的战略可以让出版企业最大程度地发挥资源和能力优势,通过有效的营销组合赢得读者的关注和消费。

然而,在实践中创新活动受多种因素制约,例如技术研发与战略决策主体不同,思维模式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技术与战略的融合不会自动推进,需要各方协同努力。从操作层面分析,出版技术创新必须在战略引导下对价值链重构起到推动作用,以提高价值增值的效率。那么,技术创新与战略调整到底如何耦合才能高效推动出版企业价值链的重构?出版企业管理层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选择正确的战略方向?这些问题正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2 出版技术的演进特征及对战略选择的要求

2.1 数字出版技术的演进特征

出版技术创新的态势日趋复杂,明确其特征是优化战略选择的逻辑起点。目前,数字出版技术进步的特征主要体现为如下几点。

第一,出版技术创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波及范围越来越广,技术成果在全球市场扩散周期越来越短,消费者对新技术的敏感度空前提高。第二,出版技术演进的趋势难以预测,商业经营风险随之增加。第三,技术进步的幅度日益增大,许多新技术对于先前技术具有较强的替代作用,这对组织的战略柔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第四,知识获取、知识消化、知识共享和知识增值的周期不断缩短,如果组织内部沟通协作效率不高,则会严重影响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应变速度。第五,联合开发新技术项目的比例越来越高,很多出版企业有融合到多家企业组成的价值网中开展竞争的趋势。以上分析说明,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因,出版技术演进的特征日趋复杂,为抢占产业制高点,出版企业必须充分认识技术创新管理的重要性,站在战略高度重新规划创新的方向、步骤,通过正确的战略选择和高效的战略执行在新一轮竞争中获取优势地位。

2.2 技术环境变化对出版企业战略选择的要求

根据国内外出版业数字化转型的实际经验,笔者认为技术环境对战略选择的要求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创新方向的选择必须具有国际视野和前瞻意识。技术创新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资金和相关资源,在全球竞争时代,技术创新一旦落后则前期投资将无法收回,而领先于国内外竞争者则能够保证出版企业在吸引读者关注和消费、增加定价自和建构进入壁垒等方面获得比较优势。为此,出版企业的战略选择必须放眼全球、领先于同行。

其次,出版技术创新必须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出版企业的技术创新投资不仅要获取丰厚的利润,同时要履行将文化创意和科技成果整合成优秀出版物的社会责任,为文化传播和传承履行应尽的义务。这就要求出版企业在技术创新管理中要突出“人文为基”的理念,即技术开发和转化必须考虑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尤其是在产品设计的细节上要照顾读者的个性化诉求。

再次,出版技术创新的组织必须兼顾自主开发和联合开发。自主开发虽然可以让投资者拥有完整的专利和支配权,但是自主开发投资数额高、管理难度大,有些技术开发无法按计划完成,则前期投资会沦为沉没成本,投资风险较高。因此,在条件允许时,出版企业可以与多家企业联合进行技术开发,共享信息、人力等资源,以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

最后,技术创新管理必须坚持流程固化和动态调整并重的原则。海尔集团的经验告诉我们:企业最重要的职能是持续创新。而持续创新除了要将信息分享机制、职责分配机制、合作机制等以制度的形式规范下来,以便员工参照执行之外,还需要不断激励创新行为,鼓励员工参与创新方向的选择,引导技术人员发掘创新机会,根据外部形势优化创新管理策略。

总之,技术创新是一个综合管理过程,涉及大量人财物资源的配置,同时需要全体员工乃至终端用户的积极参与,为保证创新效率,出版企业必须在战略选择方面突出上述原则,为自身发展做出明智选择。

3 出版企业价值链重构中技术和战略因素的作用

出版企业价值链重构是对价值创造活动各个要素和环节关系的重新整合,其中技术创新和战略调整的作用尤为关键,简析如下。

首先,出版企业价值链重构要突出技术因素在经营中的重要性,借助数字技术改进整体绩效。换言之,对于出版企业价值创造活动的每个环节而言,技术应用要能增加产品或服务的总价值而非相反。面对多变的技术环境,出版企业必须高度重视新技术的作用,从内容编校、营销策划到分销、服务支持等环节,积极采用it技术改进协作效率,实现各环节之间的无缝衔接。在媒体混融趋势下,出版企业会采用品牌延伸战略,从事多种传媒业务,实现内容资源的多重开发,这种模式对技术应用提出更高的要求。经营者必须对前沿技术保持足够的敏感,及时对新技术的商业价值进行评估权衡,然后根据自身资源配备情况做出是否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进入新市场的决策。

其次,出版企业价值链重构能否成功取决于经营者的战略决策、战略执行和战略监控等综合管理能力。在数字化过程中,每个出版企业面临的技术、市场、体制的挑战都是前所未有的,因此,正确的战略选择成为出版企业价值链重构的关键驱动力。战略管理在出版经营中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对价值增值活动的宏观指导,使各环节之间良性互动,最终作为一个协调的整体高效运作。战略虽然是由管理者理性设计,但它必须与外部环境、组织资源、核心能力等相匹配,唯有实现战略路径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协同才能有效地驱动出版企业实现数字化,在新兴市场领域建构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最后,技术创新和战略选择必须协同匹配。由诺基亚公司战胜摩托罗拉,后又被苹果和三星超越的案例可以看出,技术创新成功与否并不全由研发人员决定,企业高管对市场趋势、消费观念、社会文化的把握,以及正确的战略规划和高效执行才是致胜的关键。因此,研发成果社会化的核心就是要寻找盈利模式和获取市场认同。换言之,技术创新和战略选择必须协同匹配,一方面技术创新方向必须与阅读兴趣、社交方式的演变相适应;另一方面战略选择既要准确预测技术前景和趋势,又要考虑自身资源、能力的约束。

概括而言,技术创新和战略选择之间存在耦合关系,价值链重构必须依靠技术创新和战略选择的协同匹配。下面对技术创新和战略选择的耦合机制以及出版企业价值链重构模式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4 技术创新与战略调整耦合驱动的出版企业价值链重构模式

欧美传媒业的发展经验表明:出版企业价值链必须根据产业结构、消费需求和竞争格局的变化进行重构。这是因为价值链是高度依赖环境的,它必须随着环境的演变进行调适。这种调适既包括对技术变革的回应,也包括战略方案的重新确定。笔者在借鉴技术创新管理、产业经济学和战略管理等学科成果的基础上,建构了技术创新和战略调整耦合驱动的出版企业价值链重构模型(如图1所示)。其运行机制分析如下。

第一,出版技术创新的投资方案必须建立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目前,出版企业在研发投入的侧重、技术成果的转化、联合开发的运作等方面,存在许多认知误区和实践偏差。这要求管理者在决策前必须进行充分的调查分析,预测数字阅读的趋势,分析读者兴趣偏好的动向,同时反思已有战略的局限,对外分析竞争对手的能力和行为,对内盘点资源拥有情况和能力结构,然后制订并实施新的技术创新管理方案。

必须明确的是,技术创新不能直接带来竞争优势。技术进步可能会激发许多新的创意,带来产品线扩张的机会,但是这些项目的落实必须具备特定的条件,比如市场规模足够大、经营者的资源实力符合要求等。总之,出版技术创新方向的选择必须经过严谨的调查、分析、权衡和论证。

第二,出版企业战略方向的选择必须适应技术演进趋势,在竞争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尚未开发的细分市场,进而以独特的营销组合满足新兴需求。在买方明显占优的前提下,出版企业必须精心筛选能增加读者感知价值的元素,然后选择技术开发和应用的重点方向,投入资金、组织人力在产品上实现突破。目前,改进人机交互效率和阅读体验是最值得关注的创新方向。

出版企业战略选择除了考虑在感知价值上实现差异化之外,还必须考虑成本结构问题,亦即新产品的定价必须在读者的支付能力范围内。战略调整必然会导致组织管理成本的增加,因此,管理者应该权衡成本收益,经过科学计算后进行决策,同时要致力于资源、能力和环境的整体协调,以降低创新的总成本。

第三,技术创新与战略选择的二元耦合机制。技术创新的目的是通过新技术提高产品的市场吸引力和企业的竞争地位,而战略选择的目的则是在市场调查和数据挖掘的基础上,对一定时期内出版企业欲实现的目标进行谋划和决策,通过业务内涵、投资方向、能力结构等的判断和取舍,为出版企业的发展做出系统安排。技术创新与战略选择二元耦合的基础是以需求演变为逻辑起点,在发现和引领阅读消费方面超越竞争对手,以技术创新成果为支撑,通过新技术应用驱动读者感知价值的提升,进而获取和维持读者的信任,将双方关系的选择权和控制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要而言之,技术创新和战略选择耦合的核心是对需求演变的敏锐洞察及迅速回应。由于技术迭代不断提速,所以出版企业的战略内涵必须具有柔性,能顺应环境动态优化。

第四,出版企业价值链重构必须与技术和战略的耦合同步进行。价值链重构既是对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的回应,又是新的战略方案实施的内在需要,从决策和执行角度分析,三者在时间维度上一致,在管理行动上则是协同并进的。比如,新技术开发前景的评估、组织资源和能力的盘点、新业务可行性论证、战略方向选择、财务预算和融资计划制订等几乎是同时推进的。因此,出版企业价值链重构的工作内涵必然包括技术创新和战略调整,以及组织架构和管理方式的调适。

第五,技术创新与战略调整的耦合需要科学决策,更需要高效执行。出版价值链重构涉及组织架构和管理方式的调适,这种集成式的经营创新对出版企业高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国内出版社的领导多由政府部门任命,所以高管人员在创新精神、冒险意识、应变能力和胸怀境界等方面必须加强修炼,通过持续学习成为一名合格的企业家,争取在选择、协调、控制、整合、学习、激励和沟通等管理技能方面有大的突破。

技术创新与战略调整由不同职能部门负责,研发人员和管理者在心智模式、价值观念上存在差异,因此双方必须通过充分沟通就发展思路达成共识。高层领导则需从全局出发,理解研发人员的创新设想,营造宽容失败的氛围,同时又要对市场变化具有敏锐而精准的判断力,能审慎地评价组织的资源和能力,引导技术创新朝着改进读者体验的方向健康发展。

第六,出版企业价值链重构应该建立系统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在数字出版时代,新技术的应用水平、战略制订和执行效率应该成为监控的核心要素。然而,技术创新程度和战略领先水平等指标难以精确测度,不过管理者仍然可以通过市场占有率、产品利润率、技术独特性、读者满意度和引荐率、专利拥有量和技术获奖情况等指标间接地予以评价。出版企业应该定期对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战略适应能力等进行评估,通过与竞争对手比较等方式检视自身的优点与不足,对技术进步和市场变化保持高度警觉。

总之,价值链重构是出版企业对产业游戏规则变化的深刻理解和理性回应,它以技术创新和战略调整为重心。就管理策略而言,技术创新必须与战略选择协同推进,根据市场变化调整技术创新方向和营销策略组合,使两者能够交互作用、动态耦合,在提升竞争绩效方面取得更大进步。

5 出版企业价值链重构的实证研究——国际范式及启示

5.1 施普林格集团的实践

2012年9月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期间,施普林格集团推出了筹划已久的“Springer open‘图书开放获取’计划”,该项目实施以后,读者可以在Springer Link自由获得Springer open的电子图书。施普林格的开放存取文献都将在署名“知识共享”(非商业性使用)的许可证下,所有免费获取图书的版权属于作者或编者,在著作权得到保护的前提下,此举可促进科研成果的快速共享,对于科研事业大有裨益。在营销创新方面,施普林格鼓励科研工作者使用 Springer Link电子出版平台上的内容,依托其在科技、技术、医药出版方面的优势,实现印刷版与电子版同步发行,这块市场的营收潜能依然可观;另一方面施普林格与学术查询系统和公司新签或续订合同,其中,学术查询系统是主要买主。为拓宽分销渠道,施普林格还与苹果和谷歌合作,直接面向个人开展销售活动。

5.2 国外案例的启示

施普林格的实践经验表明,数字技术是形塑新型出版商务模式的重要条件,但是仅有新技术是不够的,管理者必须从产业动向出发,通过内容增值、服务完善、业务调整等方式改进营销组合,唯此方能在新环境下保持和强化竞争优势。以上述案例作为参照,可以获得启示如下:(1)经营者对技术进步必须时刻保持关注,及时调整对产业的假设,在重新细分市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性地增加让渡给读者的价值。施普林格将最受欢迎的丛书收进“Springer回溯数据库”(online Book Series archive)供读者下载,这种精粹化的服务得到普遍好评。(2)市场导向下的聚焦式创新。技术本身是中性的,读者的认同和消费才是致胜的关键。在科技出版领域,更快地获得更多最新的科研专著才是读者的核心诉求,因此,精心编辑以保证文献的规范性和权威性,实时更新以及广泛流通才是科技出版创新的关键。(3)技术升级、战略调适和价值链再造无法一蹴而就,业务类型、营销策略的调整在出版企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常态化。阅读器的便携性,数据库访问的简易度等目标的达成需要长期尝试,经营者必须做好动态优化的准备。(4)出版价值链重构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战略和技术变革之外,还要实现组织架构、管理制度、业务流程、文化氛围的多维优化。施普林格反复进行自我诊断,反思战略结构的不足,集团经过多次并购和业务板块增删,并不断地修订管理制度,这些都是其成功的重要支撑。

6 结论与展望

在行业本质发生颠覆性变化的前提下,重新构造虚拟化的出版价值链成为经营者能动致变的内在需要,其中技术创新和战略调整的作用至为关键,然而来自市场的资料显示:出版企业的技术创新即便符合市场趋势,但是如果战略规划和组织实施不能与之协同,那么出版企业的价值创造活动依然难以取得理想效果。为此,本文建构并论证了出版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战略调整二元耦合驱动价值链重构的理论模型。我们认为,出版企业应该系统地分析环境和辨识机会,深入理解读者的数字阅读和体验诉求,然后以技术创新为切入点,整合内外资源,调整战略定位和行动细则。通过技术与战略的高效整合,提升自身的战略柔性和应变能力,推动出版企业价值链的重构与完善,最终实现竞争绩效的大幅提升。

本研究将出版价值链重构放置在技术和战略互动的框架中进行观照,既抓住了数字革命给价值链重构带来的机遇,又将技术和战略的耦合作为价值链重构的核心驱动,这种视角转换能给同类研究提供启示,推动该领域研究者展开更深入的探讨。当然,本文主要基于短期静态分析,对于企业重组和兼并扩张带来的价值链扩容等问题考虑不足,在后续研究中我们将考虑多个竞争者复杂博弈的影响以及其他产业要素对价值链的作用。此外,出版企业价值链重构过程中的读者参与、组织学习能力的培养、投资风险的控制等问题也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范燕莹.施普林格:“我们想引领科技数字出版潮流”[eB/oL].[2012-10-14].

[2]陈劲,尚鹏.产品创新项目的战略管理[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4):23-25

[3]刘林青,谭力文,马海燕. 二维治理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培育:全球价值链背景下的战略思考[J].南开管理评论,2010(6):59-67

[4]王琴. 基于价值网络重构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J].中国工业经济,2011(1):79-88

[5]陈钰芬,陈劲.开放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J].科学学研究,2008(2):419-426

[6]徐丽芳.出版产业链的价值分析[J].出版科学,2008(4):16-19

创新创业的调研篇7

“校企合作”已经成为是我国高职院校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是高职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行业发展、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高职生存、竞争和发展的内在需要。酒店管理专业职业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也是为了探索如何进行全方位、深层次有效的校企合作开放式办学,保证职业教育的良性可持续发展。注重对酒店行业人才的培养,加强酒店管理专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创新研究,是目前我国酒店行业发展和酒店管理专业职业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

一、研究背景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要培养适合酒店行业发展的职业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之一,也已成为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办学模式的必然趋势。通过对2008届――2014届七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根据毕业生、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调整、改善酒店管理专业的结构和课程设置,有针对性地加强校企合作,从而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以增强酒店管理专业的生命力。

二、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现状

(一)合作“形式”单一

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仅停留在学生顶岗实习的“阶段式”合作层面,合作形式比较单一。大部分开设酒店管理类专业的高职院校和各类酒店企业采取的所谓“订单式”培养,只是为了满足企业短期用工需求和教学计划安排,很少注重共同制定培养目标、课程标准、教学计划。

(二)校企合作数量大于质量

高职院校为提升专业影响力和竞争力,在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中往往只强调合作企业的签约数量,不注重合作企业的质量,主要体现在缺乏对合作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规范程度的考查调研,学生本人的意愿以及学生在企业的发展空间等。同时,酒店行业由于自身员工更替周期较短,人员流动性大,在接收合作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时,只要求“有人即可”,片面要求其总体需求数量完成,还有部分岗位甚至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等要求相对放宽,培训期也相应缩短。因此,学生在企业的稳定性难以保证,从而造成校企双方资源浪费,校企合作失去意义。

(三)重培训,轻育人

在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中,企业往往比较重视岗前培训,包括企业简介、岗位职责、行为规范、考核制度等方面,却忽视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职业道德、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培育和熏陶,容易造成学生对企业没有归属感,从而导致学生流动性大,影响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三、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分析

以2008届――2014届七届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选取大连当地20家酒店进行跟踪调查,涵盖五星级酒店8家、四星级酒店5家、3星级酒店2家、大型餐饮企业5家。调研过程中,样本发放200分,回收195分,回收率为97.5%。

(一)单位性质

从图1的调研结果看,近一半学生选择外资企业性质的酒店工作,近三成的学生选择中外合资性质的酒店工作,不到两成的学生选择国有企业性质的酒店工作。可见,目前学生认为五星级酒店行业和外企性质酒店较为资深。

(二)从事的岗位

从图2的调查结果看,酒店管理专业近五年的毕业生,半数以上学生留在酒店的餐饮部工作,四分之一的学生留在酒店的前厅部工作,少数学生进入到财务部、人事部、销售部。由此可见,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从事酒店行业一线工作的人员岗位较多。

(三)从事酒店行业的工作职位

从图3的调研结果看,近五年的毕业生中,一多半已升为部门主管。可见,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前景和晋升发展空间较好,为另外三成从事服务和接待人员的毕业生打下了良好的口碑。

(四)岗位薪酬情况

从图4的调研结果看,从目前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岗位薪酬情况可见,酒店行业的工资水平较高,八成以上的毕业生工资在2000元以上。

(五)所需酒店专业人才素质情况

调查问卷中,对于问题“您认为酒店行业对所需酒店专业人才素质排名前三位的依次是什么?”,调研结果显示:积极心态、责任心、敬业精神排名前三位,团队精神和吃苦耐劳的比例也较高。可见,从事酒店管理学生教育过程中,要重点加强对学生积极心态的养成和责任心及敬业精神的培养。

(六)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最看重的能力情况

调查问卷的第6-7题,“您认为酒店行业对所需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最看重的能力是什么?”调研结果的排序依次为:沟通能力、学习能力、专业技能、协作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可见,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在酒店工作中,更看重英语能力和酒店专业技能。

(七)应届大学生初次就业时可能存在的问题

调查问卷中,“您觉得应届大学生初次就业时存在的问题”调研中,毕业生认为初次就业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依次为:工作经验不足、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书面表达能力差。可见,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可以增加实习实践时间,增加帮工次数,提升工作经验和锻炼培养吃苦耐劳精神。

(八)培养技能重点

调查问卷中,为培养更优秀的酒店专业学生,调研毕业生认为最重要的培养技能依次为:酒店信息系统、心理健康、餐厅服务技能。在员工形象与礼仪、普通话、酒店专业英语、酒店营销技能、前厅服务技能方面选择也较多。

(九)毕业生提出的经验

在问答题中,90%以上的学生都对目前从事的酒店专业工作很满意,想从语言方面、突发事件的处理方面、常客的维护等方面提升自己。鉴于此,毕业生也给酒店管理专业提出了四点宝贵经验:(1)前厅部的教学,要多一些与酒店操作系统有关的课程;(2)餐饮部的教学效果很好,可以适当多一些实习、实践的机会。(3)客房部的教学,学生认为“当今毕业生很少分在客房,所以只要知道客房部的基本职责即可。(4)财务管理方面,希望安排一些有关支票、信用卡等方面的讲解,有利于处理酒店结账时出现的问题。

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更渴望侧重酒店英语、酒店专业实训技能教学上有所突破。因此,当前的教育教学过程要加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大部分毕业生到酒店工作后认为,校内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对他们的工作帮助并不大,酒店的培训对他们的帮助很大。学生认为,在校期间对其成长帮助最大的是酒店实习和酒店帮工,部分学生表示酒店实习的最佳时间段是1年。

四、校企合作创新研究

(一)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工学一体、校企合一”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是将学生的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主体包括学生、学校、企业,见图5所示。它主要以就业和职业为导向,在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的基础上,把校内教学与校外工作有机结合,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在这种校企合作新模式中,学生拥有双重身份,即:校内以学生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学习各种专业理论知识;校外则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

这一新模式的特点在于三个层次的融合,即专业教学实验室为平台的岗位认知层次,以校内实训基地为平台的岗位体验层次,以校外实习酒店为平台的岗位融合层次,如图6所示。它的重点在于最终实现三个零距离,即“教学与实训零距离、实训与实习零距离、实习与就业零距离”,真正实现“做中学、学中做”这一理念,达到理论学习和实训教学的无缝对接。

(二)实行旺季顶岗实习

针对酒店行业的用人需求及时调整学生的实训时间,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职业融入能力,还能解决酒店行业旺季人员短缺问题。这样不仅能够充分调动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保证校企合作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1.入职培训。实习前,学校对学生进行完整的入职培训,将实习酒店的企业文化、管理理念、规章制度等详细地讲述给学生,并通过情景模拟和案例介绍使学生理解和牢记。通过这种培训,使学生更快地融入酒店环境,将自己的身份更快地从学生转换到酒店员工。

2.“实习课堂”交叉培训。实习期间,定期组织开展“实习课堂”,将实习中学到的内容和遇到的问题与教学相结合,将课堂搬到企业,不仅让学生能在工作中学到新知识,还能让学生学习其他部门的工作,让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让学生轮换到其他部门进行工作,不仅能让教学内容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还能让校企合作更加紧密地结合。

3.企业“师徒制”。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安排技能熟练的优秀员工作为学生的师傅,将更多的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师徒制不仅有利于传递企业文化,还有利于加强学生在社会工作中人际关系的指导,最终达到良好的实习效果。

4.实习岗位内容丰富化,可纵深发展。实习过程中,应让实习岗位内容丰富化。如果不能实现部门轮岗,可让学生在部门内部的岗位上轮换,大大降低学生实习的枯燥感。同时,在学生实习时间过半且已经充分胜任了实习岗位的工作时,可适当让学生学习本岗位更深层次的管理知识,让学生体验领班、主管或者经理的工作内容,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树立实习榜样激励其他同学。

(三)以素质培养为核心,融入“素质订单”理念

创新创业的调研篇8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6-0218-02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改进学生创业指导服务、完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等主要任务及措施。而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数量和培养规模逐步扩大,研究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甚至出现了高学历与就业率“倒挂”的现象。此次调研旨在了解高等农业院校研究生创新创业的情况,为高校在开展研究生创新创业引导、服务及解决研究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不高等问题提供参考与建议。

一、调查背景与总体情况

本次调查问卷通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各学院负责就业工作的辅导员于网络平台,最终回收386份有效调查问卷,涉及文、理、农、工各类专业,其中,男生153人(占39.64%),女生233人(占60.36%);硕士研究生共328人(占84.97%),博士研究生58人(占15.03%)。

二、当前我国研究生就业情势严峻的事实及其原因分析

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数量和培养规模的逐步扩大,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战略已初步形成,与此同时研究生的就业问题也随之加剧,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765万人,就业形式依然严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2015届毕业研究生达2180人。研究生总就业率为95.55%略低于本科生。毕业研究生就业流向以企业就业、事业单位就业、升学和出国(境)为主。

2016年我国在校研究生人数超过200万人,研究生教育规模位很大。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除去升学、出国毕业生,有86.56%的毕业生正常就业,其中有36.48%的毕业生进入党政、事业单位工作,47.14%的毕业生进入企业工作且以教育,农、林、牧、渔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行业为主,而所有毕业生中选择自主创业的不到1%。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可以看出毕业研究生的就业选择还是倾向于相对稳定、创新性低的党政、事业单位工作,这也解释了当前公务员考试持续火爆的社会现象,由此不难看出,研究生就业难,并不是研究生数量饱和,而是研究生的择业观念有待转变,更加缺乏创新创业的意识。

三、研究生对创新创业的认知与态度

本次调查中,19.17%的调查对象认为创办一个企业或公司即为创业10.88%的调查对象认为创业是指开发一项前沿的科技项目,而多达61.92%的调查对象认为只要开创一份事业都可以称为创业。可以看出,绝大多数调查对象对于创新创业的理解仍然较为片面、较为狭隘。

而在创新创业涉足领域方面,有超过一半以上的调查对象表示会优先考虑在自己研究相关领域或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内进行创业,也有部分调查对象选择在当今热门领域或启动资金少的领域中开始创业。对于不同的群体对创新创业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根据调查显示,男性认为创业过程中个人的魄力和创业头脑比较重要,而更多的女性认为创业过程中一个优秀的团队相对重要。而我校作为一所高等农业院校,农科类学生在选择创业项目时更愿意选择与自己研究相关的领域。由此可见,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和服务时,应注意个体化差异,分类指导帮扶,提升服务质量。

四、研究生创新创业的现状与思考

1.研究生创新创业现状。在本次调查中,调查对象普遍赞成创新创业的尝试,认为创新创业将会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此外,62.05%的调查对象虽未参与创业,但仍对创业抱有浓厚兴趣,30.77%的调查对象也同样对创业抱有一定兴趣。然而,真正已经参与到创业团队中的调查对象比例仅占3.85%,且有少数调查对象对创业没有兴趣。

2.研究生对自主创业缺乏兴趣的原因。当前,研究生对创新创业主动性不高,缺少创业热情,原因何在呢?第一,研究生过度追求稳定的心态。当前,多数研究生对自身定位较高,对工作单位的性质、稳定度、薪酬福利要求较高,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表明,选择进入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毕业研究生比例则高达36.48%,也说明了这一点。第二,研究生创新创业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本次调查中,超过三成的调查对象认为个人魄力和创业头脑是创新创业的必要条件,而也有部分调查对象认为适合的社会环境和政策支持、创业导师及学校提供的各类创业培育和服务以及一个优秀的团队也是创业中的重要条件。第三,对创新创业时机的选择。本次调查中,大多数调查对象将最适合创业的时间段放在了工作一段时间后,而选择在毕业之后立即投身创新创业的调查对象仅占21.77%。而这也与调查对象认为创业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障碍有关。第四,创业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障碍。大部分的学生都对创业的兴趣极高,但各种各样问题的产生阻碍其创业的进展,甚至创业还没有开始就遭到了放弃。本次调查中,调查对象普遍认为在创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障碍多数集中在资金不足和经验不足的问题上,也有一定比例的调查对象认为没有良好的创业项目、缺乏科学性指导、缺乏创业平台以及由于要完成试验、论文而导致精力不足是阻碍其参与创业的主要问题。

五、对高等院校在推动研究生创新创业工作中的建议

1.要健全完善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制度。完善的教育制度保障是实施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关键。通过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不断规范、完善和丰富相关教育制度,确保研究生教育活动的有力执行。只有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研究生创新教育,才能确保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

2.利用新媒体平台,推动网络化转型,提升创新创业服务质量。当前,多数高校的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式方法老套,往往局限在开展相关讲座、培训班等形式,调查现实学生往往对这些传统手段兴趣不高。

3.整合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经调查显示,多数研究生认为学校的创业文化氛围淡薄。而高等院校应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做好创业训练营、创新创业专题培训等活动,组织开展研究生创业成功案例经验分享、创业沙龙等活动。

4.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增强创业实践体验。经调查显示,研究生在创业中最大的障碍是经验不足,缺乏社会资源。高等院校要广泛利用社会资源、校友资源,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通过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增强研究生创实践体验,达到培养创业能力的目的。

创新创业的调研篇9

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

中图分类号:C913.2文献标识码:a

目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长期稳定发展,已初步从“精英教育”阶段过渡为“大众教育”阶段,然而,国家在建设“创业型社会”、“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却越来越弱。为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理念,创新创业教育开始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1]。本文根据专家访谈及问卷调查所搜集到的数据信息,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影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各项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并分析各项测定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期为全面了解目前我国研究型大学开展和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状况,建立既符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规律,又能融入现有高等教育体制,同时又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供理论借鉴。

一、研究假设与问卷设计

(一)研究假设

根据专家访谈及对相关研究成果的总结,本文假设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涉及到以下影响因素,包括:大学生创业意愿(Bw)、创新创业影响因素(aF)、创新创业重视程度(aD)、创新创业资源配置(RD)、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式(iw)及相关的激励扶持政策(ep)[23]。我们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以上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可以获得各因素的可测指标。见表1。

(二)调查问卷设计

本次问卷的设计一共有三种类型: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调查问卷(在校生),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调查问卷(毕业生),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调查问卷(教师)。针对不同的调查对象,我们根据侧重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提问形式。通过参考国内外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研究文献以及国外相关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经验,分别对三种类型的调查问卷进行研究设计,咨询多位专家,汇总专家的建议,对问卷进行修改,使问卷更加符合调查实际,从而提高调查的效率和准确度。

针对在校生、毕业生和教师的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调查问卷均包括创业意愿、影响因素、重视程度、资源配置、实施方式、激励扶持六个统计调查维度,根据调查对象的不同,在具体问题设置上有所区别。针对在校生的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调查问卷中,创业意愿的调查包括是否有过创业方面的意愿,是否会有意识地去了解创业方面的知识,如果有较好的工作机会时您是否会选择创业,创业的想法的主要来源;影响因素的调查包括创业目的,部门扶持,学校帮助,阻碍创业的因素,大学生创业成功最关键的因素,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渠道。大学生创业面临的主要困难;重视程度的调查包括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成功创业的重要性评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定位,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程度的评价,高校是否有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和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态度;资源配置的调查包括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评价,高校对大学生创业提供的支持内容,高校提供的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内容,高校最欠缺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实施方式的调查包括高校应培养学生创业意识的方式,创业实践的最主要形式,希望获得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形式,希望高校开设怎样的创业课程,希望讲授创新创业课程的人员;激励扶持的调查包括高校创新教育激励机制的建议,政府扶持大学生创业的建议。

针对毕业生的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问卷中,创业意愿的调查包括自主创业的时间,自主创业的原因,自主创业的行业选择;影响因素的调查包括创业的技术获取模式,创业者最主要的创业技能获取来源,创业最主要的融资渠道,大学生创业成功最关键的因素,大学毕业生放弃创业的最主要原因,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成功创业的重要评价,曾经就读的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程度评价,大学学习期间是否选修过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重视程度的调查包括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对象范围,高校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的方式,高校对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帮助的内容,高校最欠缺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资源配置的调查包括创新创业教育应包含的内容形式,最希望讲授创新创业课程的人员,高校最应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的类型,最感兴趣的创业实践类课程类型;实施方式的调查包括高校采用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构,高校促进创新教育发展的内容;激励扶持的调查包括高校采取的创新教育激励机制,学校扶持有创业意向的学生的政策,最希望政府扶持大学毕业生创业的内容。

针对教师的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调查问卷中,创业意愿的调查包括大学生最适合的创业开始阶段,大学生创业面临的主要困难,学校和社会舆论对大学生创业的态度;影响因素的调查包括大学生创业成功最关键的因素,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渠道,大学生最主要的创业技能获取途径,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重要性的比较,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成功创业重要性的评价,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程度评价,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教育对象;重视程度的调查包括高校是否有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所在高校的创新创业相关组织,所在高校提供的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所在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所在高校对大学生创业提供的支持内容,高校应对有创业意向的学生主要提供的帮助内容;资源配置的调查包括所在高校在进行创业教育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创新创业教育应包含的内容形式;实施方式的调查包括学校聘请来讲授创新创业课程的人员,高校最应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的类型,创业实践的主要形式;激励扶持的调查包括高校应该采取的创新教育激励机制,高校应该采取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构,政府扶持大学生创业的主要方面。

二、问卷统计与结果分析

(一)问卷调查

本次问卷调查选取了8所研究型大学(主要包括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北大学以及天津大学等)作为样本,主要的调查对象包括在校生、毕业生以及相关的教师,调查对象所从事的专业领域包括管理学、医学、工学、理学、文学、法学以及农学等各学科专业,实施范围和调查层次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本次问卷调查过程中,忽略调查对象的年龄层次及创业的规模与性质。同时,为了避免调查样本的单一性,造成人为因素导致的抽样误差,针对被调查高校的学生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为了提高调查对象的广度,我们在进行纸质问卷发放的同时,也采取了电子邮件调查方式,同时,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归类整理。

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86份,经筛选后,有效问卷一共457份,占91.4%。其中,在校生问卷有221份,占有效问卷总数的比例为48.36%;毕业生问卷有107份,占23.41%;教师问卷有129份,占28.23%,调查在校生的专业类别的分布情况受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影响,如一般高校中农业类和医学类专业设置较少,因此这两个专业门类的调查对象就偏少。我们对数据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并且得出了样本的结构分布。见表2。

(二)问卷信度和效度分析

1.问卷的信度分析。

信度可以理解为问题的真实方差与实际测得的方差的比例情况。本文采用的是常用的信度检验方法Cronbachalpha系数检验法,通过对量表检测得到的结果进行同质性检验来考察问卷量表的内部一致性水平。一般认为,量表信度越高,则说明测量结果越稳定,而且,公认的可接受的信度量表值为0.7。检验结果,见表3。

根据所测的结果可看出,三份问卷的六个维度的信度均高于0.7,说明问卷的可靠性与一致性均较高,问卷设计较为理想。

2.问卷效度分析。效度是测量量表能否真实反映出所需要结果的一个依据,用来表征测量的有效性,主要包括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效标关联效度。

一般而言,只有当各项载荷系数均大于0.5,并且统计值Kmo≥0.5,Bartlett≤0.01时,才能运用因子分析将问卷中各题的选项合并为一个因子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各项Kmo系数均大于0.5,所有载荷均大于0.5,而且均通过Bartlett检验,这说明所有选项均有较好的区分度,同时,各项解释量均在60%以上,说明结构合理,基本符合要求。

三、数据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一)模型的假设与验证

本模型运用LiSReL8.3进行分析,采用极大似然估计的方式必须要求样本数达到一定规模。本次问卷调查样本数为486>100,满足要求。在运用LiSReL8.3进行分析之前,先通过SpSS计算出各变量的协方差矩阵。

(二)模型评价与修正

通常情况下,模型的整体拟合度包括三个方面,即绝对拟合度、增值拟合度以及简约拟合度。

经过结构方程分析软件LiSReL的运算,得出验证结果,见表4。

四、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关键测量指标的结论及对策

调查结果,从大学生、研究型大学和外部环境三个方面,找到了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来自大学自身的影响因素

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受教主体,很多大学生都有自主创业的想法,但是缺乏良好的创业信息交流平台和必要的创业心理辅导,导致了其仅仅只是想想而已,没有进行尝试和试验。

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创业资金或场地,缺少家人、朋友和社会的支持,导致创业初期实际困难和心理负担过大,从而放弃自主创业。

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主要集中于高新技术产业,多选择合作或模仿创新模式,因此,创新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但据调查,现在很多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没有专业的指导机构和管理部门,缺少实践和见习基地,导致大学生创新教育的缺乏,影响其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使得创业项目的市场存活率较低,导致创业失败。

大学生的个人社会关系也是影响其是否参与创新创业的主要因素,而大部分学生基本没有很好的社会关系,这给自主创业带来一定困难。由于高校的创业基金安排不足和政府的融资政策不合理,给自主创业大学生带来一定的经济压力,启动资金的缺乏导致很多大学生放弃自主创业的梦想而选择就业[5]。

(二)来自研究型大学的影响因素

据调查,很多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资金投入不足,缺乏必要的教学、实践基地和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部门,导致大部分学生没有机会接受实践锻炼,甚至缺乏对创新创业的基本了解,而激励机制方面的不足也使大学生缺乏创新创业动力。

大部分学生和教师都认为所在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不够,无法满足需要,而且较少根据专业和学生需求,聘请相关的从事创新研究的学者和创业成功人士进行交流指导。

在课程设置方面,虽然很多学校开设有创新创业相关课程,但是其设置却没有形成科学的体系,仍然由本校教师课堂教授,没有突出创新创业的特色。很多大学科研成果转化机制不合理,使得一些创新的产品和技术因为种种原因最终没有实现市场化,这也给大学生的自主创新创业带来一定的困惑[6]。

(三)来自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因素

主要包括政府、企业和社会为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提供有利条件和环境保障。调查分析表明,大部分人认为政府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资金扶持力度不够,在创业园建设和创业扶持基金的投入上还有很大缺口,相关资助政策也没有到位;大部分企业则认为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无法给自己带来可观的利益,因而对创新创业资金提供或技术支持的积极性不高;而社会舆论,尤其是亲朋好友认为自主创新创业需很大资金投入,风险高,故对其支持热情也不是很高,这些都给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带来了很大困难,极大地影响了自主创新创业的推进。

综上所述,我们应当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以高校为重点,社会广泛参与,家庭全力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保障机制,通过新闻媒体的大力宣传,社会民间力量的广泛介入,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的高潮,使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迈上一个新台阶,从而有力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毛雨.大学创业教育对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研究[J].湖湘论坛,2006(1):2023.

[2]曹昌年.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发明与创新:综合版,2005(11):17.

[3]雷家.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分析[J].中国青年科技,2007(2):8791.

[4]胡巨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刍议[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3):6770.

创新创业的调研篇10

国外对农业技术创新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农业技术创新的特性、组织管理及政府政策等因素对农业技术创新的影响,StephenD.Biggs(1981)通过对农业技术创新过程的研究,分析了农业技术创新的环境和生物特性,同时分析农业技术创新系统的组织和管理问题:农民和科研人员的联系及其管理方法,但对于科研人员如何识别、搜集和挖掘农户生产实际的创新信息方法等却没有探讨。DavidSunding(2001)主要分析了制度和政府政策对农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和政府科研投资的经济效果,等等。纵观国外农业技术创新的相关研究,对于如何根据农户生产需求对农业技术创新的信息源进行挖掘的方法、步骤却鲜有研究。国内对农业技术创新运行机制的相关研究,集中在农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模式、需求与供给等。白硕等(2003)认为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大学的技术创新与农户和农业企业之间缺乏紧密联系。高启杰(2004)认为,农业技术创新有效供给不足的原因主要来自农业科技成果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适应等几个方面。朱希刚(2004)认为政府的农业研发机构主要从事公益性农业技术的研发,并且认为对经营性农业技术的研发应引入市场机制,逐步使企业成为竞争性技术研发的主力,余庆来分析了如何评价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构建。卢东宁(2011)认为农业技术创新链中每次循环都是从新的需求起点上进行技术发明产生新的农业技术等等。国内对农业技术创新的相关研究,大多指出了目前我国农业技术创新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如何从农户生产需求的角度有针对性的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措施与可操作性对策却没有深入探讨,特别是如何根据农户生产实际需求进行农业技术创新信息源的识别、获取、转换为相应的农业技术产品的构思的研究几乎没有,更不用说相应的运行机制的研究。

2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科技企业应将农户生产需求

信息作为重要创新源农户作为农业技术的主要消费者,他们的需求规定着农业技术发展的方向,因此需要研究以农户对农业技术的需求为导向的农业技术创新信息源,根据农业技术创新信息源构思符合农户需求的创新农业技术,才能真正为实现农业技术的有效供给提供保障。对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科技企业而言,应该根据农户对农业技术的具体生产需求,进行农业技术的创新信息源的识别、挖掘和构思研究。只有真正把农户的生产技术需求放在首位,农业技术创新的有效供给才可以真正实现,相应的农业技术推广才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科技企业要了解目前农户的实际生产需求,根据农户的实际生产需求,研制开发适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及不同类型农户的适用技术。特别是在科研选题、立项、试验、示范环节积极让创新农户参与进来,在成果的完善、提高、改进等环节吸取农户采用成果后的信息反馈,使农户实际生产中的技术需求信息体现在科研院所和农业科技企业的农业技术创新构思的过程中,从而使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科技企业研发的创新技术真正符合农户的实际生产需求,解决农业技术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

3建立符合农户生产需求创新信息源挖掘运行机制

由于目前以农户需求为导向的农业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尚没有建立起来,农业技术创新机构和同农户的结合上尚存在一系列的制度。首先是农业科研机构没有专门调研和挖掘农户生产需求信息的专门分支机构,也没有支持农业科研人员挖掘农户生产需求信息的制度保障。虽然国家各部委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创新科研支持项目,但这些项目多是针对基础研究,并不针对应用研究;而涉农企业应该是农业应用研究的主体,但目前条件下我国的很多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研发能力不足,特别是针对农户需求的创新技术。在所在组织没有相应的政策激励和制度保障的条件下,农业科研人员当然没有深入农户调研农户生产需求信息的激励动力,毕竟深入农户生产实际对农业科研人员而言在目前制度下存在很多不利因素,一是深入农户生产实际进行深入访谈条件很艰苦;二是在条件艰苦的条件下深入农户需要一定的调研经费支持。特别是第二个条件,没有一定的农户生产需求技术信息调研经费支持或其它的项目经费支持,农业科研组织的研发人员很难深入农户生产实际去调研相关的信息源。即使部分农业科研院所或农业科技企业对农户进行了一定的生产需求信息的调研,也往往仅限于农户生产技术需求信息的简单调查搜集,而没有深入农户生产实际和深入访谈挖掘潜在的农业技术创新信息源。要加强以服务农户生产需求为动力的农业技术创新,必须在制度上有一个保证,建立以识别、挖掘农户生产需求技术信息为创新源的农业技术创新信息源挖掘运行机制,促进和协调农业科研单位的研发人员立足农户实际生产需求,详细并深入挖掘农户的农业生产技术需求信息,研发符合农户生产需求的农业新技术。

3.1激励农业科研人员深入农户挖掘农业技术创新

信息源机制对农户生产技术需求的识别、搜集、挖掘需要深入农户生产一线认真观察和体验、深入农户进行深入访谈,只有这样才能挖掘出能够满足农户生产需求的农业技术创新信息源。这就要求农业科研机构对农业科研人员深入农户生产实际挖掘农业技术的创新信息源给予一定的项经费支持和制度保障,毕竟深入农户生产实际对农业科研人员而言不仅条件艰苦而且需要付出艰辛的思考并付出一定的时间、精力,如果没有相应的经费支持和制度保障,那么农业科研人员个人由于不想做额外的工作而不会主动深入农户生产实际对农户生产实际的创新信息源进行调研、搜集、挖掘。因为对农业科研人员个体而言,从理性经济人的角度出发他们在决定行动前会考虑成本收益的问题,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一定的经费支持或项目支持和相应的制度保障,自己为挖掘获取农户生产需求技术创新信息源所耗费的时间、精力将是非常不经济的,这就使得农业科研人员对农户生产需求技术创新的信息源没有深入调研、搜集、识别、挖掘的动力,势必会导致农业科研人员研发出的农业创新技术和农户生产的实际需求相互脱节,从而导致农业技术创新的有效供给不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相对较低。因此,应该建立激励农业科研人员挖掘农业技术创新信息源的相应机制,支持有创新思路的符合农户生产实际需求的农业科研调查研究项目的立项,当然,如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样,要有相应的目标考核机制,为农业科研人员挖掘农业技术创新信息源提供动力支持。以促进符合农户需求的农业技术创新的信息挖掘和相应农业技术的创新,为实现我国特定条件下的农业现代化贡献相应的力量。

3.2挖掘农业技术创新农户信息源的方法和步骤

农户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需求信息在农业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选择什么样的的农户进行调研、收集和挖掘什么样的信息、采用什么样的信息收集方法和信息挖掘方法决定了农户信息源对农业技术创新的价值大小。创新信息来源的选择是决定创新信息挖掘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收集信息时采取的研究技术和方法也十分重要。传统的农户调查和市场研究方法虽然使用广泛,但对农户深层次的、潜在需求的生产技术信息的挖掘效果不大理想。关于挖掘农户信息源的方法和步骤,虽然没有直接关于如何挖掘农业技术创新概念研究阶段的农户生产需求信息源的研究,但可以参考借鉴工业产品创新中VonHippel的“领先用户”信息源挖掘方法和陈劲的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创新信息源的领先用户方法以及范晓屏的产品创新信息源的挖掘方法体系。由于玉米、小麦和水稻这样的主要粮食作物,国家本身对相应的农业技术创新投入很大,研究出的适用农业技术创新成果也很多,以下没有探讨其农业技术创新的信息源挖掘问题,以下主要针对果蔬和经济作物种植过程中农业技术创新信息源的挖掘方法和步骤进行探讨。所谓农业技术创新户是指对农业生产实际过程比较敏感,能够率先提出一些他人尚未意识到的农业生产技术需求,并能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率先采用农业技术的农户。一般而言,农业技术创新户是农户中的创新领先者,他们对农业生产实际的技术需求的体验和感受远比跟随农户和落后农户深刻,对跟随农户和落后农户访谈得不到的技术需求信息可以从农业技术创新农户处访谈得到。

步骤1:具体识别创新示范户和落后农户的方法,可以根据果蔬或其它经济作物种植收入通过和本村的村干部了解确定本村的果蔬或其它经济作物种植收入大户或种植技术能手为农业技术创新户,同样的道理,落后农户也可以通过和本村的村干部了解确定本村的果蔬或其它经济作物种植收入较低农户为农业技术落后户,跟随农户可以在两类农户之外随机抽样确定。当然,在科研项目经费许可的条件下,可以对果蔬或其它经济作物集中区采取大样本的调研方法根据农户特征和收入科学综合确定创新户、跟随户和落后农户。具体而言,可以根据农户的主要成员的敏感性、冒险性、独立性、外向性等特征与人的创新性正相关关系和农户的收入特征来筛选出相应的创新户、跟随户和落后农户。

步骤2:对识别出的农业技术创新户深入入户访谈确定农户农业生产迫切需要解决的农业生产技术问题并且目前还没有相应的解决技术的相关需求信息。访谈过程中,不仅要搜集创新户表达出所需求的农业技术创新信息,还要挖掘探索创新户没有表达出来的深层次潜在隐性需求的生产技术创新信息。因此,在调研过程中,要求调研者本人熟悉农业生产实际。具体收集、识别和挖掘农户需求的农业生产技术信息而目前还没有解决的相关技术的信息的方法可以参考手段-目的方法、登梯技术等方法,具体方法如下:首先要识别和挖掘农户生产过程中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农产品特性、产品销售过程中的问题等。然后将这些问题转换为相应的技术功能或产品功能信息,并经农业技术创新户验证相应构思的技术功能和产品功能开发是否能够解决他们生产实际的问题。

步骤3:将从农业技术创新户深入访谈得到的需要解决的生产技术信息和相应的技术功能或产品功能开发信息,到跟随农户和落后农户处验证,确认他们是否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也迫切需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和相应的技术或产品功能的开发能否满足他们的生产实际要求。根据笔者2011年对陕西太白县无公害和绿色a级蔬菜基地的不同蔬菜种植村调研,调研中按照农户特征和蔬菜种植收入特征进行分类抽样,通过对97户跟踪农户的入户深入开放式访谈发现:创新示范户能够通过蔬菜苗的大田移植过程认为由于劳动量投入很大应该发明一种机械化的栽苗技术,而跟随农户和落后农户则只是认为该移苗过程由于劳动量投入大认为自己家里劳动力不足应该雇佣一定量的劳动力;创新示范户在蔬菜田畦间的锄草劳动过程中自己发明了简易的可以提高劳动效率切方便的锄草工具,而跟随农户和落后农户则只是认为该锄草过程由于劳动量投入大和由于蔬菜间距离狭小认为除草非常不方便。综合以上信息源的识别和挖掘,可以确认太白蔬菜种植基地目前需要节约劳动力的大田移苗技术和节约劳动力的方便的非施农药除草的除草技术。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