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因素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07:43

宏观经济因素篇1

关键词:宏观经济经济波动改革开放内部因素外部因素

研究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趋势,改革开放之前的年均经济增长率接近6.1%。而改革开放以后,在我国坚持对内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全面开放的政策引导下,国内体制效率不断提升,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优化配置,经济出现持续高速增长的局面。在1978年至2007年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近10%。而2002年下半年以来,在技术水平大幅提升、居民消费热点出现、政府与私人投资进一步活跃、加入世贸组织后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的新情况下,在国家需求与供给协调快速增长的进程中,宏观经济获得了连续五年“高增长、低通胀”的成就,成效显著。但是,从2007年开始,尤其是进入2008年,国内经济发展状况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加之国内外各种不稳定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波动,阻碍了宏观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由于我国这个“世界工厂”近年来与世界各国贸易往来越来越多,对我国对外贸易产生的影响尤为巨大,一年内,我国贸易总额下跌了13.83%。使得我国就业、消费、投资、GDp等宏观经济变量偏离原有路径。近几年来,随着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我国宏观经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波动,使我国经济发展出现放缓迹象。

我国宏观经济波动的现状

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主要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家经济完全靠政府调控。在这段期间产生的经济波动,大都源于不稳定的外部冲击机制,波动特征表现为剧烈、随机;在改革开放之后,国家推行市场经济,加之内部传导机制趋于良性,市场秩序渐趋良好以及国家宏观政策改进,经济波动特征趋于平缓,但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幅度还是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起伏较大。

根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增长率的波动特征,可以将我国宏观经济周期波动划分为五轮:1978至1981是第一轮周期,历时4年;1982至1986年是第二轮周期,历时5年;1987年至1990年是第三轮周期,历时4年;1991至1999年是第四轮周期,历时9年;1999年至今为第五轮周期。

我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原因

消费、投资、净出口是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主要三大因素,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对外开放,净出口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越来越大,我国进出口贸易顺差持续多年。同时,在我国政府鼓励引进外资的政策下,使得外资涌入,外汇储备过多,一旦外币贬值,国家资产便会大幅缩水,美元贬值给我国带来的无形损失便是最好的例子。另一方面,由于外汇储备主要在我国政府手中,央行以发行货币来购买外汇的处理方式,如果外汇无法用于国际金融流通,必然会影响我国货币流通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已有的通货膨胀,影响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

国外经济增长主要靠内需拉动,即居民消费与投资,但在我国,一方面受储蓄习惯的影响,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反而较小,私人投资也较盲目;另一方面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及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私人投资理财意识在逐步增强,私人储蓄转化为投资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一旦跟风投资,便会极大的扰乱市场秩序,给经济发展造成重大损失。

从根本上来说,国家宏观经济失衡可分为横向与纵向失衡,纵向失衡主要是投资与消费需求不协调造成的。在一定时期内,国家用于经济发展的资源有限。而在国家经济增长过程中,一般投资的增长较消费来说会较快,如果不加以调控,便容易引起经济失衡。这样便会造成投资过剩的同时消费不足,此时若是投资得到国家政策的进一步推动,便会引起严重的生产结构纵向失调。

而横向失调,主要是指经常发生在基础设施与工业以及加工工业之间的失调。在实际经济生产中,用于建设基础设施的资源有限,已有的无法满足,新建又需要时间,而工业投入与生产转换较快,以至于基础设施建设之后与工业发展速度失调,引起生产结构的横向失衡。

我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外部因素分析

(一)投机资本流动与经济波动

近年来,随着经济融入世界的程度加深,我国在国际收支结构上,资本和金融账户顺差所占比例上升,而在外汇储备上,外商直接投资占比逐年减少;外汇储备增加额大大超过外贸顺差和外商直接投资总和。而除此之外,投机资本的流入,虽然在一定的程度上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如促进国际金融市场及国际贸易的发展,平衡国际收支等。但一旦其流入数量过多,便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经济产生不利影响。首先,因为国际投机资本的流动往往与各国采取货币政策的目标相反。一国如果出现经济过热,国家施行货币政策,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货膨胀,国际投机资本为谋取利益,乘机大量涌入,使该国货币供应量增加,从而降低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反之同理。其次,国际投机资本流入使我国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加大通货膨胀压力。此外,国际投机资本流入还会对我国汇率的相对稳定形成一定的冲击。其来源与去处的不确定性,对宏观经济稳定的潜在威胁也很大。

(二)世界实际利率与经济波动

世界实际利率会通过影响居民的跨期消费、财富和组合投资配置,来影响公司的投资决策,进而影响经济周期。国外研究发现一国的净出口、国外净资产和产出受世界实际利率的影响较大,因而世界实际利率是影响开放经济体的重要传导机制。世界利率还会改变资本流入结构和规模,进而影响经济周期。目前,随着我国融入全球经济的程度进一步加深,宏观经济受世界实际利率的影响会越来越大。

(三)汇率与经济波动

一国的进出口贸易会受到汇率的影响,进而影响国民收入以及经济增长。具体来说,由于短期内名义工资和名义货币供给呈刚性,如果在汇率变动的影响下,进口商品的价格降低,此时滞后的调整会使得实际工资和实际货币供给增加,总需求也增加。在美元为主导的世界货币体系下,美元汇率升值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增长。美元贬值,相对的人民币汇率贬值,我国进口商品的成本上升,这便会造成,即使国际价格不变,进口商品价格也会上升,我国进口成本上升,影响了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以及居民消费与投资,从而影响国民收入以及国家经济的均衡发展。

(四)国际商品价格变化与经济波动

国际商品价格的变化会通过影响一国的进出口成本,从而影响其进出口贸易结构以及消费结构,国际商品高质量引起的价格上升,会在一定程度上消费既定进口商品而减少出口,此外还会进一步刺激国内投资以及消费。如果国际商品价格过高,会使以生产投入品为主的进口商品成本上升,从而促使国内价格提高。同时,国内的一些垄断性公司和行业便会乘机在国外竞争对手提价时提高国内价格。国际商品价格变化对我国经济的平衡与稳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国家应该给予足够重视。

(五)外债与经济波动

相关研究统计表明,到2004年末,我国的外债余额达228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8%。而其中短期外债占全部外债的比例高达46%,且外债还本付息主要靠借旧还新来维持,使得国家经济发展受外债影响较大。一旦外债借贷体系出现断裂,将对我国的宏观经济产生极大影响。

(六)输入型通货膨胀与经济波动

一方面,我国进出口贸易使得国际商品价格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增大,原料国际价格上升,进口成本就会提高,推动了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出现。另一方面,钢铁原料进口价格的上涨使得耐用消费品价格持续走高,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通货膨胀。

我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内部因素分析

(一)国内居民消费与经济波动

消费是影响国民经济增长的因素之一,但就消费本身来说,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不大,但我国为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内需,实施促进消费的一系列宏观政策,便在很大程度上增大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从而也增加了对宏观经济稳定的影响。此外,国内居民的消费结构也逐渐从一般消费品向住房、汽车等耐用消费品转变。消费结构的不断提升,会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对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产生影响。

(二)投资需求与经济波动

国内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而在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近年来,全国固定资产投资额与GDp的比值一直呈上升势头,2008年GDp对投资的依赖程度高达57.3%,而2009年则因为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这项比例达到了67.05%。因此,要维持我国经济的稳定,必须首先维持投资的稳定。

(三)净出口与经济波动

2001年底我国加入wto,进一步扩大了我国的开放程度,我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联系紧密,外贸依存度逐年增加,净出口连年攀升,而且我国劳动力充足且成本低的比较优势使得我国对外贸易持续贸易顺差,净出口从2002年的354亿美元增长至2007年的3718亿美元,极大的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近几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20%。因此,净出口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更加明显,促进净出口的持续稳定增长,对保持我国宏观经济均衡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四)宏观调控政策与经济波动

根据宏观经济学的观点,宏观经济政策是从全局上对经济运行施加影响的方法和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两种最主要的宏观经济政策形式。财政政策主要通过各级政府的支付活动和税收对宏观经济的运行施加影响,而货币政策则主要通过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来影响经济运行。我国的宏观经济波动既有制度变革带来的冲击,也有其他变量带来的内生经济变化导致的波动,还包括所谓真实经济因素,比如生产率冲击等导致的波动。因此面对独特的宏观经济环境,我国的财政与货币政策的选择具有一定的特点。

(五)技术进步与经济波动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越来越显著,贡献率越来越高。在现代社会,技术创新会极大地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以及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技术进步会转化为国家生产力,会影响国家的产业结构、发展模式,进而影响整体宏观经济的发展。

(六)劳动力与经济波动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高,使得劳动力成本上升,供给弹性增加,我国在世界上的劳动力优势逐渐消失。我国南部以及沿海地区出现的“民工荒”以及工资的逐年上涨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的方针又进一步推动了对劳动者权益的关注。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我国以低劳动成本来促进经济发展的模式被打破。

结论

我国的宏观经济波动会受到诸多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在世界环境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发展已不能独善其身。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国家与全球、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尤其是在经济方面。我国宏观经济要想在这样的环境下稳定发展,必须把握好影响宏观经济发展的内外部因素,积极采取措施,在稳定国家消费、投资需求,促进技术进步的同时,应对汇率、外国需求等国际经济因素对国家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只有处理好影响宏观经济环境的各种因素,才能更好地把握促进经济发展稳定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耿强,章雳.中国宏观经济波动中的外部冲击.经济评论,2010(5)

2.王义中,金雪军.中国经济波动的外部因素:1992-2008.统计研究,2009(8)

3.袁志刚.中国经济波动与宏观经济政策.科学发展,2008

宏观经济因素篇2

   一、宏观经济走势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宏观经济走势是影响证券市场大盘走势的最基本因素。证券市场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宏观经济的大环境中发展,同时又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说,股市的运行与宏观的经济运行应当是一致的,经济的周期决定股市的周期,股市周期的变化反映了经济周期的变动。经济周期包括衰退、危机、复苏和繁荣四个阶段,一般来说,在经济衰退时期,股价指数会逐渐下跌;到经济危机时期,股价指数跌至最低点;当经济复苏开始时,股价指数又会逐步上升;到经济繁荣时,股价指数则上涨至最高点。

   宏观经济走势影响股价变动,但宏观经济走势与股市趋势的变动周期不是完全同步的。2002年10月,两个数据在中国证券业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一个数据是2002年前三个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9%,一个数据是2002年1~10月上证指数跌幅达到7.9%,一正一负,宏观经济走势与证券市场走势看上去形同陌路,相互背离,让投资者感到困惑。实际上,无论是宏观经济还是股票市场,都存在着各自周期性变化的特征。股市周期是指股票市场长期升势与长期跌势更替出现不断循环反复的过程,即牛市与熊市不断更替的现象。

   以上海证券市场为例对中国的股市周期进行分析。中国股市运行的第一个周期,是从1990年12月19日的100点至1996年1月的512点,其中,大牛市阶段为1990年12月19日的100点至1993年2月16日的1558点;大熊市阶段为1993年2月16日的1558点至1996年1月的512点。第二个周期是从1996年1月的512点至今,其中,大牛市阶段是1996年1月的512点至2001年6月的2245点,从此股市出现了较大的下跌行情。同期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状况为:1978~1990年期间,中国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是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在逐步增强,经济增长的质量有所提高。1991~1999年期间,中国经济先是快速增长,越过高峰后,以小幅缓收为基调,而且收缩期明显增长(从1993年步入经济收缩期开始到1999年底,7年内GDp增长率平均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左右,波动较为平缓,但下滑时间较长)。进入2000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结束了连续7年的下滑过程(1999年为7.1%,2000年为8%,2001年为7.3%,2002年为8%)。经济周期是根本,经济从衰退、萧条、复苏到高涨的周期性变化,是形成股市牛熊周期性转换的最基本的原因,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讲,股市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但这并不代表两个周期是完全同步的。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市场,股市的波动也存在着自身特有的规律,在实际运行中,股市周期反映经济周期有着独特的特点,从而造成了股市周期与经济周期不同步,甚至背离的现象。

   二、货币供应量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货币供应量与股票价格一般是呈正相关关系,即货币供应量增大使股票价格上涨,反之,货币供应量缩小则使股票价格下跌。但从1994年以来,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与股市的增长率变化比较,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就不能准确地反映股市的变化。如1994、1995、1998这三年,上证指数的增幅都是负数,而同期我国的货币供应量(m2)的增幅分别是34.53%、29.47%、14.87%;1996、1997、1999、2000这四年,上证指数的增幅分别是65.14%、30.22%、19.18%、51.73%,同期我国的m2增幅分别是25.26%、19.58%、14.74%、12.27%。原本是强相关的两项指标,增幅的变化却出现了背离现象。这说明证券市场与货币市场没有完全打通,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出现了故障。

   所谓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指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如何引起社会经济生活的某些变化,最终实现预期的货币政策目标。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分析,在西方主要有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凯恩斯学派的主要思路:通过货币供给的增减影响利率,利率的变化通过资本边际效益的影响使投资以乘数方式增减,而投资的增减会进而影响总支出和总收入。凯恩斯学派传导机制理论的特点是对利率这一中介指标特别重视。货币学派认为,利率在货币传导机制中不起重要作用,更强调货币供应量在整个传导机制上的直接效果,主要思路:货币供给量的变化直接影响支出,变化了的支出影响投资或者说导致资产结构调整,资产结构的调整又反映在实际产出和价格的变动上。

   从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到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中间有一个相当长的作用过程,在过程中货币当局本身并不能直接控制和实现诸如稳定、增长这些目标,它只能借助于货币政策工具、设置中介指标并通过对中介指标的调节和影响最终实现政策目标。因此,中介指标就成了货币政策作用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中间环节,对它们的选择是否正确以及选定后能否达到预期调节效果,关系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能否实现。根据中介指标的可控性、可测性、相关性、抗干扰性以及在不同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下的适应性,中介指标一般有利率、货币供应量等。作为中介指标,利率有可控性强、可测性强、货币当局能够通过利率影响投资和消费支出的优点,但利率作为中介指标也有不理想之处。因为利率既是一个内生经济变量,又是一个政策变量。作为内生变量,在经济繁荣时,利率随信贷需求增加而上升;在经济停滞时,利率随信贷需求减少而下降。作为政策变量,经济过热,应提高利率;经济疲软,应降低利率。可见。利率作为内生变量与政策变量往往很难区分。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很难判明自己的政策操作是否已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指标,首先遇到的困难是确定哪种口径的货币作为中介指标,是mo(现金),还是m1(m1=mo+活期存款),还是m2(mo+m1+定期存款+其他存款)。三个指标分别反映在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上,可以进行测算和控制,问题在于究竟哪一个指标更能代表一定时期的社会总需求和购买力,通过对它的调控就可直接影响总供求。至于抗干扰性,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作为内生变量是顺循环的,作为政策变量是逆循环的,一般说来两者是不会混淆的。

   货币供应量与股票价格一般是呈正相关关系,但在特殊情况下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政府一般会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这就会提高市场利率水平,从而使股票价格下降。同期,企业经理和投资者不能明确地知道眼前盈利究竟是多少,更难预料将来盈利水平,他们无法判断与物价有关的设备、原材料、工资等成本的上涨情况,从而引起企业利润的不稳定,对证券市场造成不良影响。

   通货紧缩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是通过伤害消费者和投资者的积极性反映出来的。就消费者而言,持续的通货紧缩使消费者对物价的预期值下降,而更多地持币待购,推迟购买;就投资者而言,通货紧缩将使目前的投资在将来投产后,产品价格比现在的价格还低,并且投资者预期未来工资下降,成本降低,这些会促使投资者更加谨慎,或者推迟原有的投资计划。消费和投资的下降减少了总需求,使物价继续下降,从而使股票、债券及房地产等资产价格大幅下降,进一步又大大影响了投资者对证券市场走势的信心。

   三、利率变动对股市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利率变动与股价变动成反相关关系。1996年以来,我国已八次下调人民币利率。1996年5月1日中央银行决定实施首次降息,当时的股市正从底步启动,市场从4月份起,就对这一利好作出了积极的提前反应,消息出台后虽然出现了暂时的获利回吐,但很快就步入了持续的升势,一个历时超过两年的大牛市从此拉开了序幕。1996年8月23日央行实施了第二次降息,存款利率平均降低1.5个百分点,贷款利率平均下调1.2个百分点,幅度之大超出了当时人们的预期。这一消息对于已经经历4个月调整的沪深股市带来了新的刺激,市场很快探底成功,股指由此屡创新高,并在当年年底冲上了历史的高峰(1996年上证指数增幅65.14%)。1997年10月23日,央行第三次降息,存贷利率平均下调幅度分别为1.1和1.5个百分点,由于经历了三次降息,流向资本市场和消费市场的资金不断增加。1998年3月25日和1998年7月1日的第四、第五次降息虽然在幅度上明显低于前三次,但同时对准备金率作出了大幅度的调整(由1980年的13%降到1998年的8%),使得社会融资环境进一步宽松。由此,沪市综指也从第一次降息的660点升至1998年7月的1330点,升幅超过1倍。1998年12月?日,央行决定第六次降低金融机构的存贷利率,一年内三次降息的间隔之短,在我国银行利率调整历史上也实属罕见,这次降息没有对股市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但却使股市在1000点企稳,也为之后的“5.19”行情做了铺垫。1999年6月10日,央行宣布第七次降息,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分别下调1个、0.75个百分点。这次降息虽然仍激发了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市场的直接反应却呈现逐步减弱之势,这是因为市场缺乏能够引导市场的热点板快等,但这并不能否定降息对股市的长期利好作用,就是说,政策的利好虽没有改变市场趋势,但却在不断改变经济和市场环境,此次降息为“5.19”行情的爆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2002年2月21日,央行实施第八次降息政策,存贷款利率平均下调分别是0.25个百分点和0.5个百分点,此次降息最重要的是政府表明了一种态度,给消费者者、投资者、生产者一个积极的信号:只要通货紧缩的趋势继续延续,经济低迷,政府就不会坐视不管,政府要加大金融对经济发展的力度,以此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宏观经济因素篇3

关键词:国际经济形势;重要因素;政策选择

中图分类号:F113

现就国际经济界关注的四个主要问题作以分析,探究这些重要经济因素对2013年世界经济走势的影响。

一、欧洲债务危机形势问题和经济走势

欧洲的债务危机发展到今天是过去多年欧洲经济问题累积的结果,它的确是结构性的问题。2012年以来,欧盟、欧洲中央银行、国际货币基金都下了很大的气力来缓和欧洲的债务危机的态势。应该说在2012年8月份欧洲中央银行做出不限量的对欧洲国家债权市场进行干预、以确保欧元的统一性以后,欧洲债务危机的态势有所缓和,但是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众所周知,解决欧洲债务危机的实质问题是欧洲的银行和政府去杠杆化的问题。那么,去杠杆化的资金量有多少呢?2万亿欧元。

我们总结国际社会历次应对债务危机的手段,无外乎四种形式:一是债务国必须实行紧缩的经济政策,这必然要付出经济结构调整的惨痛代价。二是要有国际间的援助,欧洲几个重债国,首先要由欧元区其他国家、特别是德国提供援助,所以援助有,并且有国际货币基金的援助。三是发行货币,稀释债务,但是欧元区17个国家受到统一欧元债务的影响,怎么做?确实是对欧元的挑战。四是债务的重组,实际上就是把债务减免了。

应该说欧元区过去三年间应对债务危机过程中,迄今为止把这四种方法都使用了,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体现在欧洲资本市场趋于稳定。但是欧洲经济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原来预期2013年中期欧元区乃至整个欧盟要恢复经济正增长,但是目前看2013年欧元仍旧处于负增长态势。这说明欧元区在2013年要继续与衰退作斗争,直接的后果是欧洲的人民为结构调整付出重大的代价,生活水平下降。

紧缩只能是经济政策组合中的一种选择,绝不能作为整体的经济政策,最近意大利的选举就是一个证明。意大利在过去一年的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做出了重大的努力,但代价就是经济的衰退。在这种情况下,目前意大利的选举结果让意大利人民也看到了新政府所面临的严重困难。在没有一个统一的坚强的政府的领导下,一个国家是很难应对危机的。

所以,我们应该非常清晰的判断对宏观经济形势的走势,在政策选择方面要极其审慎。

我们如何看欧洲,目前看欧洲资本市场的稳定,如果欧洲央、欧元区和国际货币基金坚持目前的政策,能够承受短期的痛苦下继续推进经济结构的改革,这将有助于市场的稳定。但是这将有经济下滑的风险,过长时间的持续是任何经济体的人民都无法承受的。所以,发展有质量的增长,对任何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关于跨大西洋和跨太平洋的贸易谈判

在美国启动了跨太平洋地区自由贸易区谈判的大背景下,2013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他的“国情咨文”中宣布启动跨大西洋地区的自由贸易区谈判。这标志着世界经济的两个最主要的发达经济体,计划达成一个新的自由贸易协定。这对世界经济的整体走势影响几何?

美国启动跨太平洋贸易谈判的意图从最开始就表达得很清楚:美国需要建立高标准的以规则为指导的跨太平洋的自由贸易区。而启动此次谈判的背景就是在wto多哈谈判极为艰苦的情况下,他们坚持要走区域发展和自由贸易区的道路,而且是要有一套全新的高标准来推进自由贸易区的谈判,谈判原计划在2013年底结束。在目前的情况下,美国又启动了跨大西洋的谈判,跨大西洋谈判和跨太平洋谈判的共同点就是要推进高标准的新的全球贸易规则的制定。美国和欧洲之间的贸易壁垒或者关税基本上是不存在的或者是很低的。他们之间要解决的问题是在贸易制度和规则方面的差异,无疑跨大西洋的谈判更侧重在规则上。

在这两个分别以2013年和2014年作为谈判结束期的谈判启动的前提下,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无疑用此主导新的世界贸易规则的制定和新的世界贸易格局的形成,这对于我们至关重要,必须要密切关注。美国的一些有识之士如布鲁金斯学院的尼古拉斯·拉迪教授明确指出,美国在启动tBp谈判的时候没有要求中国参加是错误的。我们通过中美经济对话,在副总理的直接关注之下,美方承诺要及时向中方通报关于tBp谈判有关信息,大家可以看到关于中美对话联合声明都有承诺,我们确实在交换意见,而且保持经常交换意见。关键是美国、中国、欧盟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在形成新的世界贸易规则的过程中应该是有一个密切的政策协调。我们希望这种协调与政策的沟通能够在尊重相互利益、寻求互利共盈的大前提下继续加以推进。与此同时,作为世界贸易多边机构wto和多哈谈判,世界各国特别是主要经济体应该付出努力,加以推进。

三、气候变化问题的影响因子

在当前新的形势下,作为世界最主要的两个经济体,美国和中国各自在形成新的国内共识,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气候变化问题,又同环境治理问题直接相关,这个走势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中国经济和世界整体经济的影响如何?

气候变化问题对美国来说,特别是对美国奥巴马总统来说,他在第一任期中确实有过重大的挫折。我个人认为从奥巴马本人从一开始十分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但是由于美国国内的政治,特别是美国不同利益集团的制约,使得奥巴马在第一任期内,如果谈气候变化就意味着政治自杀。但是现在两个因素改变了这种局面:一是奥巴马第二任期中得到美国人民的授权;二是美国液化天然能源供给方面取得了巨大突破,使得奥巴马能够有信心在他的“国情咨文”中宣布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他第二任期的首要任务和目标之一,这是一个重大变化,对美国是重大的变化,这也是对世界的信息。

我们要关注美国在气候变化政策方面的会议,关注美国天然气革命带来的资本流动的变化,以及直接投资、特别是重化工业和以重化工业相关联的机械制造业流向的变化,很可能这些重化工业和与之相连的基建加工业会出现比较大规模的回流美国,因为它追逐的是成本。美国液化天然气的突破,使得液化天然气价格在美国出现了急剧下跌。这种情况对加工业、重化工业等产生重大的影响,这又同奥巴马总统号召的基建加工产业回归美国相关联。所以在政策面上,我们应该关注这一点,更重要的是其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治理的影响。

从中国亲身的经验看,我们对气候变化应该有准确的政策上的把握,不能把单纯气候变化作为温室气体的变化,它同污染物是相联系的。北京和全国地区出现的大规模雾霾天气已经证明了:气候变化影响到了大气环流的变化,大气环流的变化又直接导致污染物累积,污染物累积又反映在气候变化上,它们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所以我们应对气候变化必须有大局观念,必须全球考虑,必须坚持党的“十”提出的“五位一体”的战略部署,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们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完成。

四、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影响

自2008年9月以后,发达经济体推出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包括现在日本安倍政府推出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这种政策的溢出效应到底有对全球经济、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起什么样的影响?在它极度向国际资本市场注入流动性、对国际资本市场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造成流动性泛滥冲击的外溢性影响情况下,我们同时要警惕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在达到了基本预期目标以后,突然中止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所产生的外溢性影响。

在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破产后,美联储推出了第一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而且数量是1.272万亿美元,应该说第一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于在特殊形势下稳定金融市场、避免系统性的市场崩溃发生了积极的作用。这在国际社会是有共识的,争论点就是它的第二轮变化宽松的货币政策6000亿美元的推出,这恰恰是在2010年11月份G20首尔峰会之前推出的。当时全球金融市场形势是缓和,而且经济出现复苏,在这种状态下美方推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就造成了国际社会非常大的争论,核心点就是外溢效应,这种钱流向新兴市场国家,造成对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的冲击,所以引起了很大的争论。到了美国后来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及实施的所谓扭转操作,大家都是资本市场的参与者,对这个非常熟悉,就是卖长买短对债权周期进行调节,扭转操作。市场参与者对扭转参与方面基本上是肯定的。到了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以及扭转操作到期以后,美方又推出了新的政策,有人说是第四轮量化宽松政策,有的说是加强版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第四轮或者加强版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每个月购买45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这种情况下,其外溢效应如何?坦率来讲,有不同意见,有正面评价的,也有负面激烈批评的,这有待经济学家今后做出全面的历史评价,但是我们要警惕美联储的动向。

美联储在推出第四轮或者加强版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时候明确提出了它的政策目标,就是美国的失业率以6.5%为一个基准线,同时把美国的利率水平2%~2.5%作为警戒线,这就是很明确的信号,以这个目标来调节本国的货币政策。任何一个国家,特别是美国作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它很明确,即货币政策当然是针对其国内经济,同时考虑货币政策的外溢性,就是国际影响。这种情况下,G20的成员实际上是警惕的,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一方面是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继续实施,甚至日本也加入进来,其对世界经济、对新兴市场外溢性到底这种冲击度有多大?更为警觉的是,我们要认识到,这些国家一旦出于国内经济目标调整这种政策,对新兴市场国家怎么样?

坦率来言,对新兴市场国家货币管理者来说,控制货币的升值要比控制货币的贬值相对要容易。为什么?手里有资源,控制贬值手里必须有外汇。所以,反复要求我们做事要向最好的方向努力,同时要有最坏的准备,这就是中央要求我们底线思维,这确实是保证我们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政策思路。我们要有全面的考虑,要密切关注国际形势的变化。当然我们最重要就是坚定不移的贯彻“十”确定的方针,坚定不移的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工作指导方针方面,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攻坚克难,有国内的改革,也有对国际形势的准确的认识把握,按照中央的要求建立底线思维,争取我们最好目标,保证中国的经济能够按照“十”的要求和规划蓝图在2020年要比2010年人均国民收入和国家的经济总规模都翻一番。

综上,在研判2013年世界经济走势时我们应该认真考虑以上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光耀.复苏停滞是最主要风险[J].英才,2012,(1).

[2]朱光耀.世界经济形势挑战中国[J].中外管理,2012,(12).

宏观经济因素篇4

关键词:上证综合指数宏观经济变量协整分析

一、引言

股票价格指数是指股价指数,动态地反映某个时期股市总价格水平的一种相对指标,它是由金融服务公司根据市场上一些有代表性的公司股票的价格加权平均后计算的平均数值编制而成的。宏观经济走势是影响证券市场大盘走势的最基本因素,股市的运行与宏观的经济运行应当是一致的,股份指数在影响着国内宏观经济的同时,也深受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进入2000年以后,我国股市经历了四年的大熊市。但2005年4月30日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正式启动后,2005年夏天开始,我国股市开始进行股改。从2006年开始,股指一路上扬,到2007年10月16日达到6124.04的至高点。2008年,全球遭遇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全球股市暴跌,严重影响实体经济,我国股市也遭遇长达半年多的大跌。所以宏观经济是影响股市的根本原因,本文通过量化通货膨胀(居民消费指数和生产者价格指数)及货币政策(利率及货币供给量)来研究宏观经济对股价指数的影响。

二、文献回顾

国外学者已有比较多的相关研究。Balduzzi(1995)和Bakshi(1996)等对美国以及其他工业同家的实证研究发现股票价格与通货膨胀之问呈负相关关系。国内学者刘金全等(2004)对中国的实证研究认为我国股票价格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段军山、邹伟卫、白茜(2010)通过建立股价波动、通货膨胀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协整关系和VeC模型,得出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波动会受到上证综合指数与存款利率水平自身变动的影响。由此可知股价指数的变动确实受到较为显著的宏观经济的影响。

三、变量选取及数据处理

物价水平,用我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及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来衡量;狭义货币供给量(m1)是经济周期波动和价格波动的先行指标,人民银行的基准利率采用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收取的20天的利率,二者用来量化我国货币政策;以上变量的数据来源于中经网数据库及中国人民银行网站。股价指数采用上证综合指数(Sp),来源于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所有序列对数处理消除序列的波动性,并对Cpi、ppi和m1采用X12季节指数法进行处理以消除季节性。

四、实证分析

1.数据平稳性检验

在作实证分析前,为了避免出现伪回归,首先针对每个变量的序列是否存在单位根进行检验,这里使用aDF检验方法。

经对数处理后,序列LSp、LCpi、Lppi、LR和Lm1进行aDF检验的t检验值分别为0.261、2.688、-2.101、-1.415和-2.525,均大于5%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所以原序列均不平稳。而序列的五个差分形式的t检验值分别为-5.711、-11.316、-3.525、-14.251和-4.319,均小于临界值,所以原序列的差分形式均平稳,说明这五个序列都为一阶平稳。

2.协整检验

aDF检验结果表明,所有原序列都为一阶平稳。然后用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进行检验原序列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这里零假设为协整关系的个数。

首先,确定模型的滞后阶数。在eviews软件中,根据aiC和SC信息标准,选择aiC和SC取最小值时的滞后阶数。这里使最大滞后阶数为4时aiC最小,而最大滞后阶数为1时SC最小,所以采用LR检验进行取舍,所以选取Cpi时合适的滞后阶数为3,而选取ppi时合适的滞后阶数为2。

从协整检验结果中看到,当选取Cpi来描述物价指数时,零假设为不存在协整关系的p值为0.0001,至多存在一个协整关系的p值为0.017,而至多存在两个协整关系的p值为0.170,大于0.1,所以存在两个协整关系。

当选取ppi来描述物价指数时,不存在协整关系的p值为0.007,而至多存在一个协整关系的p值为0.147,大于0.1,所以只存在一个协整关系。

协整方程如下:

LSp=0.21LR+3.47Lm1-22.00LCpi

(0.578)(0.588)(3.684)

LSp=15.70LR+20.17Lm1-103.08Lppi

(-6.956)(-5.014)

(-27017)

以上的协整关系表明上证综指与基准利率和货币供应量之间长期为正相关关系,而与Cpi和ppi之间长期呈负相关关系。表明基准利率和货币供给量的上升会促进上证综合指数的上升,而物价指数(Cpi和ppi)的上升会促使上证综合指数下降。

五、结论和政策建议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股价包含有未来通货膨胀的信息。股价可以作为未来通货膨胀预期的一个先行指示器,因此。在经济衰退时,中央银行可以利用货币供给量、基准利率与上证综指的正向关系,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即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提高货币供给量,或提高基准利率,稳定并推动股市价格的上涨,通过发挥股市的财富效应带动实体经济的复苏。而股价指数与物价指数的反向关系则表明,当国内通货膨胀较为严重时,抑制通货膨胀也可以促进股指的上升。

参考文献:

[1]Bakshi,G.S.andChen,Z.inflation,assetprices,andthetermstructureofinterestratesinmonetaryeconomies[J].ReviewofFinancialStudies,1996,9

[2]Granger,C.investigatingcausalrelationsbyeconometricmodelsandcrossspectralmethods[J].econometrica,1969,37,July

[3]刘金全,王风云,资产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关联性的实证分析.财经研究,2004,(1)

宏观经济因素篇5

关键词:通货膨胀;实证分析;宏观经济

一、实证分析

(一)变量说明与数据选择

1.变量说明。本文练合考虑引起通胀的货币因素、成本因素、需求因素和外部输入因素,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数据口径的一致性,从各因素中分别选取以下代表指标进行实证分析。(1)广义货币m2。m2能够反映货币的总体变化情况,因此用其作为货币的代表性指标,并用其发展速度衡量货币的发展。(2)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工业品出厂价格处于产业链前端,对成本增长具有传递作用,因此用ppi的变化反映成本变动。(3)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额Fai。考虑到投资拉动的通胀,本文以Fai作为需求代表指标,用其发展速度代表需求的增长。(4)国际原油价格oiL。由于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引发我国进口成本增加,进而引发国内原油和其他能源价格的增长,造成国内物价指数的变化,因此用oiL代表外部输入因素的变动。本文选取迪拜原油价格指数作为国际原油价格的代表,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作为通货膨胀的代表。

2.数据选择与处理。考虑到数据的可比性,本文所有指标数据均是以1986年各月为基期的发展速度。本文的Cpi、ppi、Fai和m2的原始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oiL原始数据来自国泰安数据库。为使模型的设定更合理并减少或消除潜在的异方差问题,对以上序列分别取自然对数。

(二)实证分析

1.aDF单位根检验。由于上述变量的数据均为时间序列数据,为防止由于时间序列数据的非平稳性而导致的伪同归现象,应首先对各单变量进行aDF平稳性检验。分别对LnCpi、lnppi、LnFai、Lnm2和LnoiL进行aDF单位根检验,滞后阶数南滞后l0阶内的SiC准则确认。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lnppi和LnoiL不能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它们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但是各变量的一阶差分序列是平稳的,所以LnCpi、lnppi、LnFai、Lnm2和LnoiL均是i(1)过程,所以应采用协整方法研究。

式(1)表明,LnCpi和lnppi、LnFai、Lnm2、LnoiL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从协整方程来看,各因素的增加均对通胀产生正影响,与经济意义一致。其中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对通胀的影响最大,ppi每增加一个单位,引起Cpi半均增加0.4569个单位;oiL、m2和Fai对通胀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每增加一个单位,分别引起Cpi半均增加0.0743、0.064和0.5727个单位。由此可知,从长期来看,成本因素对通胀的解释能力最大,是导致通胀的主要因素,其次是外部输入因素,货币发行量和投资需求对通胀的影响程度不大。

回归结果中各变量的系数均显著,模型的拟合优度为0.3861,拟合效果较好。系数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Cpi在短期具有向长期均衡水平调整的动态调节机制。模型中eCmt-1为误差修正项,表示t-1时Cpi对均衡水平的偏离,其系数为负,符合误差修正的反馈机制;系数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Cpi在短期具有向长期均衡水平调整的动态调节机制。

4.通货膨胀影响因素随机波动的动态过程分析。(1)脉冲响应(iFR)。为反映各变量受到冲击时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本文建立了脉冲响应函数,分析ppi、Fai、m2和oiL分别产生一个标准差大小的新息冲击对Cpi当期值和未来值的影响。Cpi对自身冲击产生正响应;给oiL一个标准差冲击时,对Cpi的影响在第2期后为负,并且逐渐增大。给Fai一个标准差冲击,对Cpi产生负影响,这可能是由于固定资产从投资到收益存在滞后的原因。当对m2一个新息冲击时,对Cpi产生正影响,且越来越大。(2)方差分解。为进一步考察各影响因素对通货膨胀影响程度的贡献率,本文运用方差分解法分析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额、货币供应量和国际石油价格对通货膨胀冲击的大小。通货膨胀率在滞后10阶之内受自身的影响最大,虽然影响随着滞后阶数的增长而逐渐减少,但在滞后10阶时通货膨胀本身的影响仍占99.68%,说明通货膨胀具有持久性。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其对通胀短期波动的解释程度在5%左右,除通胀自身的影响因素外,其对通胀的解释能力最大,因此成本因素是导致我国通胀短期波动的主要因素。国外石油价格对通胀的贡献率在滞后8期时达到2.9%以上,对通胀的短期波动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新增固定资产和货币发行量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较小。

二、结论与建议

本文根据1986年至2011年的年度数据,利用eviews6.0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货币因素、需求因素、成本因素和输入性因素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并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析法分析了各影响因素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程度,从中找出引发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实证结果及建议如下。

1.成本因素和外部输入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此轮的通货膨胀。通过对通货膨胀短期波动过程的分析,发现外部因素和成本因素均对通胀的冲击较大,其中成本因素更大。从协整方程来看,对通货膨胀解释程度最大的前两种因素为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国际石油价格,但ppi变化一单位引起Cpi的变化幅度大于oiL引起的变化。

宏观经济因素篇6

论文摘要:各方面的经济运行数据和宏观调控政策的结果都显示当前我国经济总体上增长势头出现了放缓和下行现象,目前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通货膨胀压力依然很大。本文首先通过相关数据总结和分析了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总体状况,接着对当前经济增长趋势放缓下行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同时分析了通货膨胀和未来的物价走势,最后分析预测了未来宏观经济的基本走势及其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的任务。

一、我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状况

目前我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状况呈现出增长势头放缓、经济下行的压力比较突出。2010年我国gdp的增长速度为11.7%,2011年为10.4%,2012年上半年为8.2%,2012年1至5月份的外贸出口同比增长为8.7%,离全年增长10%的既定目标还有相当长的距离,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幅度为20.1%,和2011年最后4个月相比有较大幅度的回落,房地产市场的成交总量有了一定的上升幅度,但总体上看在建房屋开工量和土地交易总量还没有走出低迷状态,股票证券市场出现大幅度下挫,上证指数在2200点持续徘徊,市场信心不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较去年同期相比增长幅度有限,显示出居民消费的无力和内需的乏力。

二、当前经济增长趋势放缓下行的主要驱动因素分析

当前宏观经济总体呈现增长势头放缓和下行的主要因素有下面几个方面:

(一)投资增长速度下降

中国经济的波动主要取决于投资。前几年经济过热的时候也是因为投资过热。现在经济趋于放缓,经济增长速度进入下行趋势,主要原因也是投资处于下行趋势。投资下行带动工业产出的增长速度相对也比较慢,也在放缓。现在一般为15%、16%,过去都是18%、19%这个幅度。

目前名义的投资增长速度26%,扣除10%左右的投资品价格指数,现在全国的投资增长速度只有16%左右。15%左右的投资增长速度是比较正常的,如果投资增长速度能保持在15%到20%之间,那么在中国目前阶段来讲这是比较正常的增长速度。但是问题是投资增长速度正在持续下降。现在沿海地区投资的增长速度确实比较低,上海的名义投资增长速度1%,如果扣除了价格指数就是负的。

(二)出口乏力对外贸易增长放缓

我国的外贸顺差从2005、2006年以来一直攀升,2010年达到最高,其中经常项目的顺差占gdp的比重是11%,这对于一个像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讲是一个非常高的比重,美国的逆差通常是5%、6%,我们的顺差是11%。在这么高的水平上现在开始下降,今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2%。如果按照全年平均下降12%来算,去年我们是2,700亿的外贸顺差,那么今年仍有2,300亿左右的外贸顺差。仍然是一个很高的水平。外贸顺差减少,主要是因为出口增长速度放缓,进口增长速度提高。

(三)当今经济增长放缓是宏观调控作用的预料之中的结果

中国2009-2012年上半年以来的一切政策、一切调整就是为了使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一点。近几年gdp的增长速度一度接近12%,这样的增长速度是不可持续的。如果不把这个过热的趋势抑制住,将来可能会出大问题。所以这两年一直采取了各种措施控制投资、出口,就想把这个增长速度放缓一点。因此现在的增长速度放缓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事情,是宏观政策调控的目标。因此目前经济增长放缓很正常,否则就意味着过去采取的措施都是无用的。

以外贸为例,目前外贸出口确实在下降,但是这些年的所有外贸出口政策的调整就是想让外贸出口减少一点。从汇率变化情况来看,人民币现在累计升值21%,再加上我们的通货膨胀率比美国高一点,加在一起人民币兑美元实际升值将近30%,我们采取这样的升值措施使很多出口企业都感觉到很大的压力,使得外贸出口放缓。从货币政策的调整来看,采取了一系列紧缩货币政策,同时还采取了各种办法减少外贸顺差的做法,降低出口退税、采取一些产业政策,限制“三高一资”,也是为了把外贸生产降下来,特别是降低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这些年这么大的外贸顺差,导致了外汇储备的大幅增长。外汇储备现在是18,000亿美元,按照这个速度今年年底将达到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不断增多,国内央行需要不断发人民币,导致国内流动性过剩,还容易引起资产泡沫,容易引起通货膨胀,因此又采取各种措施回笼资金,这一系列问题都是因为外贸顺差增速过快。所以采取那么多的措施贸易顺差的增速才减少到12%,应该说也是正常的。

三、未来宏观经济走势及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分析

我国宏观经济在面临放缓和下行压力的同时,其总体走向还是向好的因素多,总的经济面应该是向好的。和那些出现问题的经济体相比,中国经济的基本面确实还不错。比如说越南,越南是连续7年财政赤字,去年财政赤字达到了gdp10%左右。而中国是财政顺差,财政增长速度今年上半年30%以上。中国货币供给的增长速度,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上,17%左右,没有像过去的出现的40、50%的情况。我国的贸易仍然是顺差,顺差仍然是太多,外汇储备仍然是大幅度的增长。给定这些基本面的数据,而且该调整的东西调整,因此笔者认为中国经济不会出大事儿。

宏观调控政策制定中要充分考虑到政策的滞后性注重具体操作细节的技巧性。这个滞后性可能导致最终各种政策的叠加和累计效果过大。因为政策效果具有滞后性,政府出台一个政策没有马上的反应,再出台一个政策。这个部门出台政策了,没什么效果,那个部门又出台一个政策,每个部门又追加了一个政策。所有政策加在一块最后起作用了,可能发现作用是不是过大了。所谓的叠加累计效应,有没有可能发生呢?有可能发生。至少对于某些部门和行业有可能发生。

参考文献:

宏观经济因素篇7

关键词:泉州民营经济民营经济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影响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营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维护供需平衡、繁荣市场、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泉州地区作为民营经济聚集的典型代表,在民营经济的产生、发展、繁荣方面都极具代表性。而在这知识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经济全球化的后危机时代,明确自主创新、技术进步对企业的重要价值,必将成为中国民营企业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一、广义技术进步的度量

在经典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中,通常采用全要素生产率来测算技术进步。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公式如下:

■(1)

式(1)中,Yt、Kt和Lt分别表示第t年泉州市的经济总产出、资本存量和劳动力投入,其中,总产出与劳动力投入分别选取GDp(地区生产总值)与“年平均从业人员”来衡量。关于资本存量的估算,采用的是永续盘存法,采用

■(2)

2000年-2011年的全要素生产率结果计算结果详见表1。

经计算得出,在1990~2011年期间,泉州的全要素生产率稳步地大幅度提高,各个年份全要素生产率都实现了增长。与中国平均水平相比,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接均水平,但是这个时期增长很快,原因主要是产出的基数小,以及受国家重大政策影响生产力得到根本性解放。1995年之后则高于平均水平,可见泉州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速度还是较快的。全要素增长率有两个增长高峰期,1991~1994年和2005~2007年,1992年开始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加快,而在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增长率而降低。

二、技术进步影响因素分析

技术进步是一个复杂的、多元驱动下的经济因素。在研究影响技术进步因素时,本文本欲选经济发展水平、研发投入、产业结构、外商直接投资和进口,研究其对泉州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以GDp为衡量指标)指标本身包含于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见上文),因而最终确定为将研发投入、产业结构、外商直接投资和进口作为变量研究其对于泉州地区技术进步(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分别选用R&D经费、工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实际利用外资和进口总额来衡量。建立模型如下:

LnY=a1LnXR&D+a2LnXS+a3LnXFDi+a4LnXim+ε(3)

其中,Y为全要素生产率,XR&D为研发投入即R&D经费,XS为产业结构即工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XFDi为外资投入即实际利用外资,Xim为进口总额。将所有变量进行对数化处理。原始数据如表1。

将数据带入eviews统计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可得如表二的分析结果。

宏观经济因素篇8

关键词:会计与财务研究;宏观经济;微观企业行为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政府越来越干预经济的发展,宏观采取的政策一定会对微观企业层面有影响。微观企业行为对宏观因素的反映特别的强烈。因此,就要从一个新视角研究会计与财务,即:宏观层面包括宏观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这是以前没有研究的,是对以前研究的一种创新。

一、宏观与微观之间的关系

(一)宏观与微观的范围。宏观与微观有着紧密的联系。宏观与微观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宏观因素一定要通过微观企业才能发挥作用,微观企业的行为也会影响宏观因素。目前,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越来越严重,企业在做决策之前,通常先会推测宏观因素。宏观因素不仅包括经济因素还包括政治因素。微观企业根据宏观经济或者宏观政治做出的决策,不限制于公司的管理、盈余管理等。

(二)宏观经济和微观企业。实务既是会计的研究对象,也是财务的主要研究对象。宏观经济政策是一国政府为了调控国民经济的发展,从总体上制定的调控经济发展的政策。这些宏观政策不只是财政政策、经济政策等等。宏观经济政策的出台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主要以国民生产总值、人民生活水平等为标准来衡量经济的发展。国家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点。由于会计学本身的特点,决定了研究会计学主要就是研究外部环境。宏观经济因素是最大外部因素。会计与财务最关注的是企业的行为,它们的研究范围比较狭隘,仅限于微观方面的研究,比较片面,没有把宏观因素考虑在内。很多的经济学研究家没有把宏观经济政策与宏观经济结合起来研究,单独的研究企业行为与产出,没有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出现宏观与微观研究破裂。然而现实中宏观经济对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例如宏观政策做出的财政政策等,它们影响着企业做出的决策,而企业做出的决策也会影响着宏观经济。

(三)宏观因素中的政治因素与微观企业行为。宏观因素中不仅宏观经济影响着企业的行为,宏观因素中政治因素也影响着企业的决策,政治政策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反映,政治领导者某些决策可能直接会影响着企业主体做出的决策,甚至是还要随着政治政策的出台而改变已经做出的决定。如果企业的高管与政府的关系强,那么政治政策对企业的影响会更大。

(四)研究会计与财务宏观向微观传递的意义。有些经济研究家没有把微观与宏观结合起来研究,因此,对宏观的研究与微观的研究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研究会计与财务时能够做到把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就是研究会计与财务的一个新视角。把宏观因素的影响考虑到企业决策中,形成一种机制,能不断地完善传统的微观企业行为。微观企业所做的决策,考虑宏观因素的变化。在我们国家而言,我国政府对与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政府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及政治政策都会影响着我国企业经济的发展状态。并且在我国政府与经济企业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在研究会计与财务时,都要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

三、在研究中注意的问题

(一)内生性问题。宏观与微观是分解与综合的关系。宏观因素所采取的经济政策或者政治政策都会影响着企业经济的产出,反过来企业的行为以及经济产出也会影响着宏观政策的调整。因此,在会计与财务的研究中,一定要特别注意微观与宏观之间的内生性问题。

(二)衡量宏观因素的标准。宏观因素的两个方面;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有很多因素影响着宏观因素,如果只是用其中的一种作为标准来衡量是片面的。需要建立一套衡量标准或者是多样化的标准,来衡量宏观经济指标;而对于政治因素的衡量标准比较匮乏,经常需要用他变量来代替。因此,一定要对文章进行稳健性的检测。

(三)尽量排除偶然因素。宏观因素的很多方面都对微观企业有影响。因此对于微观企业的行为一定要考虑排除其他偶然因素的影响。对于会计与财务的研究新视角研还可以利用时间研究法,但用事件研究法来研究会计与财务的新视角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即偶然因素的影响比较大。为了控制偶然因素的干扰,可以采取循环性事件的方法来研究会计与财务的新视角。

四、会计与财务新视角的可研究方面

(一)宏观经济方面。第一是宏观政策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宏观因素影响着上市公司的经济产出,比如政府采取的货币政策或者是经济政策等都可能会影响着企业或者是不同行业,微观企业也会很据宏观因素相应的调整其决策,以适应政府制定的宏观政策。更直接的影响是政府通过财政的投资额以及投资的方向观察企业的行为决策,政府还可以通过发行货币量查看企业的行为变化。

(二)世界的宏观因素对我国微观企业行为的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国内经济的发展与世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密切。我国微观企业对商品出口的依赖性很大。用实证的方法研究国际宏观调控的政策影响着我国国内微观企业的决策。这有利于企业实际运作。

(三)区域经济的影响和上市公司的数量、投入的资金量等之间的关系。由于各个省市所采取的经济政策,实力等不相同,这些不同都可能会对微观企业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省市经济发展比较好的、有实力的区域上市公司的数量、投入资金量的变化;有优惠政策的地区对微观企业价值的影响,对微观企业的促进作用;通过对不同地区的研究,可以研究出不相同的因素对上市公司的影响,从而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对策解决问题。

总结:

没有把微观企业与宏观政策结合起来研究致使当前研究比较的片面。本篇文章主要研究了宏观调控对企业政策行为的影响,可以为以后的研究提出一个创新点。对于有关宏观因素影响企业的研究很少。因此,从宏观因素向微观企业传递的研究角度出发,能够打破以往研究的局限、提出新的内容、可以完善以前的研究、有利于更好地指导实践。

参考文献:

宏观经济因素篇9

[关键词]上证指数;时变参数;状态空间;动态影响

[Doi]10.13939/ki.zgsc.2016.16.068

1引言

2015年是中国股票市场引人注目的一年,a股市场开户数量在这一年达到了历史峰值,2015年也是中国股市不平凡的一年,投资者既经历了千股涨停,也见证了千股跌停。那么,在我国当前新的经济环境下,宏观经济因素对上涨指数的影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无疑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现有的研究主要是利用多元回归的方法来对影响上证指数的宏观经济因素进行分析,这种从静态角度进行研究的方法,一方面只能体现某一特定时间段内宏观经济因素对于上证指数的平均影响程度,不能够体现出这些影响因素在不同时期内对上证指数影响程度的变化;另一方面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原有的固定参数模型可能已经不能充分解释新的市场环境下宏观经济因素对上证指数的影响。因此,本文建立时变系数状态空间模型,研究主要宏观经济因素对上证指数的动态影响过程。

2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近年来对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因素之间的关系做过大量的研究。从变量选取方面,主要以Cpi、失业率、利率、汇率、工业生产指数、石油价格等作为宏观变量,研究这些变量对上证指数的影响。其中,Girardin和Joyeux(2013)关注Cpi,Bhargava(2014)关注失业率和利率,altinbas和Biskin(2015)则关注利率、汇率、工业生产指数、石油价格、黄金价格等较为广泛的领域。国内文献相继则关注GDp、各类价格指数(Cpi、ppi)、宏观经济景气指数、消费者信心指数、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汇率、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存款准备金率、银行间7天内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货币供应量m0、m1、m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上海证券交易所市价总值等19个指标。这些宏观经济变量与股价指数的关系,曾志坚和江洲(2007)的结论是股票价格指数的短期波动受到利率和储蓄的短期变化影响;但是工业增加值和货币供应量对上证指数的影响较小。孙洪庆和邓瑛(2009)认为股票价格指数与货币供应量之间有强协整关系和格兰杰因果关系;而和GDp、投资之间完全没有协整关系。朱英姿和吴美等(2012)得到的结论是一些宏观经济因素对上证指数有较强的预测力,例如经济先行指数和商品房销售面积。从计量方法来说,Garch-midas、不对称paRCH模型、协整检验、多元回归模型来检验上证a股指数受到多种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

3宏观因素选择

可能影响上证指数的宏观因素有许多,本文按照数据的可得性和国内外因素统筹兼顾的原则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对宏观因素进行选取。选取的国内影响因素有反映整个宏观经济流动性的货币供给量m2、宏观经济景气指数、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以及人民币汇率、反映美国经济状况的道琼斯指数5个指标。

4变系数状态空间模型

影响上证指数的宏观因素有多个,这些因素对上证指数的影响是不可测的,并且是随时间变化的状态变量。现有文献中的固定参数模型是假设在选取的样本期间内各变量之间的关系不变的条件下得到的,描述的是宏观因素对上证指数的平均影响关系。本文利用Harvey(1999)和Hamil-ton(1994)提出的状态空间模型构造出变参数模型来分析不同宏观因素对上证指数的动态影响。

变系数状态空间模型可以表示为:

5实证研究

5.1样本选取及数据选择

如上文所述,本文选取的上证指数影响因素有货币供应量m2、宏观经济景气指数、消费者物价指数以及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样本选取的数据为2008―2015年的月度数据,研究各因素对上证指数的动态影响。其中,对于上证指数和道琼斯工业指数,选取的是每月最后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数据,

为了方便研究,本文对上述变量重新定义,各变量的定义如表1所示。

5.2平稳性与协整关系检验

为了保证时间序列的平稳性,首先需要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在进行单位根检验之前,先对数据进行初步的处理。对上证指数、货币供应量和道琼斯工业指数先进行对数运算(下文中的上证指数和道琼斯工业指数均指的是对实际值求对数后的结果),然后对经过对数处理后的数据进行一阶差分,得到的数据分别用dLsz、dLX1、dLX5表示。对于宏观经济指数,消费者物价指数和汇率进行一阶差分处理,得到的数据分别用dX2、dX3、dX4表示。

对处理后的数据运用eviews进行aDF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3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迹检验和最大特征根检验都表明拒绝接受“至多存在5个协整关系”的原假设,两种统计量检验结果都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这六个变量之间存在6个协整关系。通过协整分析可以知道,货币供应量m2、宏观经济景气指数、消费者物价指数、汇率、道琼斯工业指数和上证指数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5.3模型的建立与估计

运用本文上述内容中介绍的时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来具体研究货币供应量m2、宏观经济景气指数、消费者物价指数、汇率、道琼斯工业指数对上证指数的影响,模型建立如下:

量测方程:

5.4结果分析

为了直观的表现各因素对上证指数的时变影响,本文利用eviews产生状态序列,并选择滤波状态变量均值,得到变参数的上证指数影响因素的动态变化过程。由于在用卡尔曼滤波法求解状态向量的过程中,状态空间初始值的选取问题会对求解的早期时变系数造成影响,所以我们从2011年开始讨论。如下面各图所示。

由图1可知,2011年年初到2011年6月,货币供应量对上证指数的影响为负,并逐渐增加至-0.4。自2011年第三季度开始一直到2013年年末,m2对上证指数一直保持负向影响并趋于减弱。2014年前半年m2对上证指数影响稍微增强并产生正向影响,但是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到2015年年末m2对上证指数开始由正向影响减弱并转为负向影响,并持续增大,在样本区间内的2015年第三季度m2对上证指数的负向影响达到最大。

图1货币供应量m2对上证指数的动态影响

图2显示,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在2011―2014年第三季度对上证指数的正向影响基本平稳,保持在0.03左右。自2014年第三季度开始一直到2015年6月,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对上证的正向影响逐渐减小,在2015年3月变为负向影响,并且负向影响逐渐增大,并且在6月达到负向最大值,随后负向影响稍微减少。

图2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对上证指数的动态影响

从图3可以看出,从2011年开始消费者物价指数一直保持着对上证指数的正向影响,并且影响逐渐增大,特别是进入2015年之后,消费者物价指数对上证指数的影响快速增大,并且在2015年6月左右达到最大的正向影响。

图3消费者物价指数对上证指数的动态影响

图4显示,在2011―2014年第三季度,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对上证指数的正向影响趋于平稳,维持在稍大于0.4的水平,说明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汇率增长1个单位,则上证指数对数值增长0.4个单位。从2014年第四季度开始汇率对上证指数的正向影响逐渐增大,到2015年6月达到最大正向影响,约为1.2,随后正向影响稍微减少。

图4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对上证指数的动态影响

从图5中可以看出,在2011―2014年第二季度,道琼斯指数对上证指数的影响虽然保持正值,但是逐渐减小。从2014年后半年开始到2015年,道琼斯指数对上证指数的正向影响又快速增大,在2015年10月左右达到最大值,约为1.7。

图5道琼斯工业指数对上证指数的动态影响

6结论

观察这五项影响因素在样本区间内对上证指数的动态影响,可以看出各因素对上证指数的影响程度都是变化的,但是变化的程度不同。运用传统的固定参数模型来分析各影响因素对上证指数的平均影响,显然无法真实反映各因素对上证指数的影响程度,特别是无法反映2014年第四季度到2015年各变量对上证指数的影响程度发生的变化。此外,对比现有文献中的研究结果,可以发现采用最新的数据来研究各因素对上证指数的影响得到的结论与以往采用较早数据进行研究得到的结果存在较大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整体上看,2011―2014年第三季度这段时间内,本文选择的宏观经济变量除货币供应量外,其他四项影响因素对上证指数影响的极性保持不变。其中,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对上证指数保持稳定的正相关关系,即宏观经济景气指数越高,上证指数也越高;反之,宏观经济景气指数越低,上证指数也越低。说明这段时间内,上证指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宏观经济状况。消费者物价指数对上证指数保持正向影响,消费者物价水映的是通货膨胀水平,说明通货膨胀水平增加,上证指数也上涨。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对上证指数保持稳定的正相关关系,并且影响程度大于消费者物价水平和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对上证指数的正向影响,即人民币升值阶段(直接标价法下汇率下跌),上证指数也在下跌。道琼斯指数对上证指数一直保持正向影响,但是在2011―2014年第二季度末,正向影响逐渐减弱,但是影响程度是这些影响因素里面对上证指数影响程度最大的因素。货币供应量m2在此期间对上证指数的负向影响逐渐减小,最终在2014年第二季度达到最大的正向影响,说明我国的股票市场上货币供应量m2对上证指数的影响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与现有的研究结果相符。

2014年第三季度到2015年第二季度末,观察各影响因素在此期间对上证的影响可以发现,各影响因素对上证指数的影响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可能是在此期间,上证指数出现了暴涨和暴跌的原因。其中,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对上证指数的影响在此时期为负值,并且负向影响逐渐增大,即宏观经济景气指数越差,上证指数反而越上涨,这与经济学原理不相符,一定程度上说明此阶段的上证指数与实际宏观经济情况相背离,并且背离程度随着上证指数的上涨而逐渐增大,换句话说此阶段内的股指上涨并不是宏观经济改善的结果。消费者物价指数对上证指数的正向影响在此阶段也增强,说明物价水平的上涨对上证指数影响程度增大,可能是随着物价水平和上证指数的上涨,投资者借助股市上涨来抵御物价水平上涨的意愿增强造成的。汇率在此期间对上证指数影响程度增加较大,达到前几年的3倍左右,远大于货币供应量、宏观经济景气指数、消费者物价指数对上证指数的影响,说明现阶段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是影响上证指数的重要因素之一。道琼斯工业指数对上证指数的正向影响也在此期间大幅增加,说明我国股市与美国股市的联动性越来越大,可以猜测,a股市场在此阶段的涨跌一定程度上可能受国际股票市场整体环境联动影响的结果。

从以上结论可以看出,新形势下宏观经济因素对上证指数的影响程度正在逐渐增强,尤其是对上证指数影响最大的汇率和道琼斯工业指数。投资者应更加关注宏观经济因素,特别是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和美国股市的变动情况。此外,这些宏观经济因素对上证指数影响程度增强的趋势能否保持,是值得我们继续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卜巧花.宏观经济环境因素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影响――基于次贷危机背景下的实证研究[J].当代论坛,2009(8):8-9.

[2]王元月,梁翠翠.基于变参数模型的流动性与上证综指收益率关系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0(2):25-30.

[3]孙洪庆,邓瑛.股票价格宏观经济变量与货币政策――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协整分析[J].经济评论,2009(4):50-57.

[4]朱英姿,吴美,陈超.我国宏观经济因素对股市预测力研究[J].投资研究,2012(11):76-87.

[5]李艳,吴国蔚.探索影响上证指数的因素[J].中国市场,2010(14):82-84.

[6]刘勇.我国股票市场和宏观经济变量的经验关系研究[J].财贸经济,2004(4):21-27.

[7]吴攸.中国股票价格指数的影响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5):103-105.

[8]沈昊驹,聂明.我国货币供应量与股市走向的实证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0(4):60-63

[9]赵会宁.股票价格宏观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财政金融,2011(2):117-119.

[10]屈晶.利率变动与上证综合指数关系的实证研究[J].财税金融,2015(25):62-63.

[11]屈晶.上证综合指数与我国宏观经济变量关系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11):126-128.

[12]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380-381.

宏观经济因素篇10

关键词:股票流动性宏观经济流动性螺旋安全投资转移

近来的金融危机导致的信用紧缩过程中,金融市场的流动性显示了其在维持一个运转良好的有效市场中的作用,其匮乏表明宏观经济与流动性相互影响。现有的相当数量研究发现金融资产流动性与经济危机之间存在明显因果关系。但是对于股票流动性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国内研究并不充分,本文探讨股票流动性与宏观经济的相互影响机制,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进行归纳。

1股票流动性与宏观经济的影响机制

股票市场流动性与实体经济的影响机制包括:流动性螺旋、投资机制和安全投资转移机制。下面对这些机制分别论述。

1.1流动性螺旋

流动性螺旋,■和等(2010)定义其为股票流动性与融资流动性之间的相互影响形成机制。融资流动性的降低导致安全投资转移,在此种意义上,流动性供应者改变其流动性供应,宁愿供应具备低边际成本的股票。在危机时期,共同基金将首先意识到小股票投资组合的价值,进而面临融资约束,从而会抽出投资,导致所投资对象认识到投资组合价值,最终融资流动性问题扩展到整个实体经济。

1.2投资机制

流动性通过影响投资,进而影响实体经济。流动性更高的二级市场使得投资者更容易为产品市场,例如流动性较差、长期的项目进行投资。实证研究发现了这一点,Levine&Zervos(1998)对跨国模型的回归,发现了股票市场流动性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同时,一些研究也发现了股票流动性与外部融资成本之间正相关。

1.3安全投资转移

这种安全投资转移模式,意味着投资者从股票市场的转移,即从流动性资产较低的股票转移到较高的政府债券或者现金。Vayanos(2004)提出这种安全投资转移效应。他认为与市场下跌一致,当流动性降低时,投资者进行资产转移。Chordia,Sarkar和Subrahmanyam(2005)指出,这种效应导致投资者在股票和债券之间重新配置财富,由此降低了股票市场流动性。Goyenko和Ukhov(2007)发现债券市场波动性和收益的增加能够显著预测增加的股票市场流动性。

2股票流动性与宏观经济研究综述

流动性通常被定义为“以较低成本迅速卖出或买入大量资产的能力”,主要是在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中应用。目前为止,现有的研究更关注于股票市场的微观条件如何影响流动性,但市场微观理论中对于宏观条件如何影响股票市场流动性研究很少。

现有的研究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研究宏观经济变量对于股票流动性的影响及其预测。第二类是研究股票流动性对于宏观经济变量的预测能力。

第一,研究宏观经济对股票流动性的影响。这种研究包括宏观经济变量的选取,股票流动性的测度,以及相互影响。研究者一般将宏观经济,如货币政策、商业周期、金融中介、货币、债券市场等角度研究股票市场流动性。如前所述,Chordia,SarkarandSubrahmanyam(2005)从货币政策和债券市场角度进行了思考,认为宽松货币政策导致交易成本降低,从而增加了交易,并使得交易者提升其为头寸融资的能力。Goyenko和Ukhov(2007)也指出货币政策也可能通过股票波动性和利率来影响流动性。eisfeldt(2004)和taddei(2007)研究了商业周期对于股票流动性的影响。amador等(2010)同样分析了货币政策对股票流动性的影响,他们指出很少有理论模型探讨央行政策和股票流动性之间的关系,但存货模型认为存货流动和存货风险影响股票流动性,简言之,存货模型认为当市场参与者能够以较低代价融资并持有资产的风险较低,股票则应该流动性更好;而央行政策能够影响这两者,从而影响股票流动性。Brunnermeier和pedersen(2009),Sauer(2007)和adrian和Shin(2007,2008)研究了货币政策和融资流动性,他们则用融资流动性来解释市场流动性的突然下降。其他一些学者则对宏观经济变量是否和如何预测股票流动性进行研究,如Goyenko和Ukhov(2009),Hameed,Kang和Viswanathan(2007)以及Soderberg(2008)。Soderberg(2008)使用VaR模型研究了宏观经济变量变化对于订单驱动的股票市场月度流动性的影响。Goyenko&Ukhov(2009)使用VaR模型研究货币政策对流动性的预测性。Sauer(2007)则对股票流动性与扩张性货币政策进行了研究,认为这种货币政策提供了市场急需的流动性;并分析了中央银行的干预如何刺激股票流动性。第二类是研究股票流动性对于宏观经济变量的预测能力。■等(2010)指出,至少自从二战以来,美国股票市场流动性的变化就与宏观经济的变化趋向一致性。因此,股票市场流动性是实体经济很好的一个先行指标。他们使用1947至2008年的美国数据,证明了即便控制了资产价格预测,股票市场流动性也包含了实体经济的信息。Beber和Kavajecz(2010)则对订单流中的信息含量进行研究,发现其可以提前三个月预测经济状态。Kaul和Kayacetin(2009)对股票订单流的研究表明,这可以预测工业生产的增长率和真实GDp。第三,国内研究相对较少。董合平(2006)则对国内宏观经济变量对股票流动性的研究进行了相对全面研究,他们发现实体经济运行状况的变动对股市变动影响并不显著,而货币政策变量指标m1等对我国股票市场长期收益有显著影响;并且沪深两市对宏观经济因素变动的反应情况比较,沪市更为剧烈;更进一步的研究则基于改进的aR(1)一GaRCH(1,1)模型,从收益和收益率波动性两个角度,考察了我国众多宏观经济变量对股市价格行为的影响情况:但结果发现只有固定投资完成额、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企业景气指数、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四个宏观经济变量,对我国股票市场收益或波动性有显著短期影响。丁焕强和陶永诚(2011)对货币政策和股票流动性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影响市场流动性的因素主要包括宏观经济因素、货币政策因素和市场因素;他们通过VaR分析,发现市场本身的影响是决定流动性的最主要原因,而宏观经济因素和货币政策因素只是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宏观经济因素和货币政策因素可以直接和间接影响市场流动性,间接影响通过市场收益率和波动性来实现;货币政策紧缩,市场非流动性增大,流动性减小,货币政策冲击对流动性的影响具有持续性。

3结论

以上叙述表明对于宏观经济与股票流动性的研究,研究者对不同的宏观经济变量和股票流动性测度基础上,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其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股票流动性包含有估计经济状态的信息含量。并且股票市场流动性和宏观经济之间通过安全投资转移效应、流动性螺旋效应和投资效应等进行相互影响。今后,应借鉴国内外的相关方法,实证研究我国货币政策等宏观经济变量与股票流动性之间的关系,并与国外研究结论相比较,探讨其差异,并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市场机理、运行体制等深层次因素。

参考文献:

[1]丁焕强,陶永诚.《货币政策与市场流动性》,《现代管理科学》,2011.1.

[2]董合平.《宏观经济变量对我国股市价格行为影响研究》,硕士论文,

2006.

[3]Soderberg,J.,Domacroeconomicvariablesforecastchangesinliquidity?-anout-of-samplestudyontheorder-drivenstockmarketsinScandinavia,Unpublishedworking,paper,2008.